债券市场调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9:53

债券市场调研篇1

一、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中“企业”范畴的

(一)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中“企业”范畴内涵的分析

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纳德。H.科斯在其1937年发表的著作《企业的性质》中,从经济理论的角度提出了企业存在的理由及目的:由于简化了要素之间的签约过程和数量,企业以节约交易成本的优势取代了部分市场,这部分被避免的费用可以解释企业存在的理由。作者指出:“值得一提的是,‘企业’这个词在经济学中的使用方式与一般人的使用方式就有不同”,科斯以罗宾逊夫人关于易于处理和与现实世界相吻合的标准,提出了交易费用的存在是企业存在的经济学理由。

笔者认为,就一个企业内部来说,降低交易费用实质上就是降低成本,降低成本将直接增加企业利润,因此,企业的性质就在于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作为经济学科的一部分,本文在研究企业债券市场中的“企业的性质”时,当然不能局限于纯粹意义上的企业概念,否则就难以推进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研究。那么,什么是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企业”的内涵呢?笔者认为,从理论上来说,作为债券市场主体之一的企业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是基于社会生产需要而产生的、具有经济和意义上人格化的社会组织,即企业法人。由于我国还处于转轨经济时期,企业必然具有形式上的多样性,但只要符合以上对“企业”性质界定的规定,即可视为实际意义上的“企业”,这对我国公有制企业的分析尤其具有重要意义。一些具有完整意义上的国有工厂,虽然形式上还不具备公司制特点,也应该作为企业对待,这对科学确定我国债券市场的供给能力意义十分重大。由此,我们就可以透过我国企业多样性的现象,看到企业债券市场中“企业”的本质,并由此科学确定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行主体。

(二)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中“企业”范畴外延的分析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研究中的“企业”是具有明确的外延的。(1)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中的企业是以公司为组织形式的法人企业,个人企业、合伙企业、合作企业不在其中。(2)我国的公司制企业的具体组织形式为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分公司不属于本研究中的“企业”。(3)具有公司组织形式的企业不属于本研究的范围,除发债主体的特殊性外(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我国银行发行的债券具有“准国债”的特点。(4)研究的范围暂时限于以人民币计价的券种。

那么,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新兴+转轨”阶段,企业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我国一些国有企业还实行的是“工厂制”而不是“公司制”,这些“国有工厂”是否可以认为是“企业”?再一个问题是,我国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依然存在政企不分的问题,一些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甚至具有“公司”组织形式的“企业”,实际上承担的还是政府的职能,这些“企业”是否作为本研究中的企业?笔者认为,我们在研究中虽然要符合理论研究的基本,但也必须是立足于当前国情,因此,对于那些已经转换经营机制、具有现代企业运行但还没有建立公司制度的国有企业,应该列入本研究的范围。对于那些主要是承担公共管理职能的、具有公司制形式的“企业”,例如,近几年一些地方为了争取国家的国债建设资金而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打包”成立的“基础设施经营公司”等等,笔者认为,不宜列入本研究的范围。通过以上一“增”一“减”的调整,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行主体的外延就更加明确。

二、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中“企业债券”范畴的分析

(一)关于债券范畴内涵的分析

企业债券是债券的一种。债券是一种契约,规定当约定的某些事件或日期来到时,其发行者必须给予持有人或受益人一定的报酬。人类上第一次出现的现代形式的债券是1345年佛罗伦萨建立的纸牌赌会,赌会股份有利息,可以转让并由公社兑付。“在当代经济学用语中,债券一般被理解为一种债务工具,通常由政府或公司发行,先接受一笔借款,并承诺按载明日期支付利息”。我国有些观点认为:“企业债券是指从事生产、贸易、运输等经济活动的单位,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的、并证明持有人有权按期限取得固定利息并到期取回本金的有价证券”;①有的学者认为:“债券是债券的发行者为筹集资金而向债券的投资者出具的、并承诺按一定利率定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可见,债券在当前的经济研究中,其基本内容就是体现债券发行人和持有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债券的其他内容都是以此为基础派生出来的。

(二)对我国企业债券范畴内涵的分析

我国《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本条例所称企业债券,是指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②根据以上规定,我国企业债券的内涵具有五个基本的规定性:一是发行主体是“企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不包括金融企业、非法人单位、个人);二是依法发行;三是具有一定期限;四是要规定一定的票面利率;五是企业债券体现的是债权债务关系。

(三)对我国企业债券外延的分析

企业债券是由企业发行、约定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债权债务凭证。笔者认为,符合企业债券概念的金融品种比较多,这主要包括以企业债券形式出现的市政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金融企业债券和工商企业债券。笔者认为,以企业债券形式出现的市政债券,从本质上是一种提供公共产品的金融品种,而企业债券则是提供竞争性产品的金融产品,因此,两者有本质的区别,运行机制及市场的管理模式也具有显著的区别,尽管我国很多市政设施都通过企业债券的形式发债融资,但这只是一种暂时现象,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规范后,市政债券必将从企业债券中分离出来,因此必须把市政债券从企业债券中加以剔除。

我国可转换公司债券在其转股之前属于企业债券,而且发行主体大多数都是工商企业,那么,是否要把工商企业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也列入企业债券的范围?笔者认为,我国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推出具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即当时我国股票市场存在严重的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其实际目的还在于择机转换为股票,因此,该债券是按规范的上市公司‘进行设计的,其运作的结果也是全部转股,因此,其意义主要在于架设股市和债市之间的桥梁。就管理体制来说,我国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是由证券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管理,也是以股票上市的标准进行管理的,因此,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我国的可转换公司债券都与一般的企业债券有很大的区别。有些学者甚至认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可转换公司债券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企业债券,是一种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的混合体”。③因此,我国的企业债券产品从根本上来说,也不应该包括可转换公司债券。

三、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范畴的分析

(一)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范畴的内涵

企业债券市场具有市场的一般属性,概括地说,企业债券市场就是企业债券交换关系的总和。具体地说,要科学认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察:

1.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运行的客观背景。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阶段,市场体系发育还不完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还广泛存在,因此,对我国目前企业债券市场的认识,必然要考虑到我国当前经济体制的现实,把我国宏观经济体制的相关因素都考虑到企业债券上来。这种经济体制转轨的烙印是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与西方国家企业债券市场的重大区别,这可以在市场结构、市场规模、市场理念等方面鲜明地体现出来。例如,美国的垃圾债券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受到一些投资者的追捧,反映出美国企业债券市场的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强、投资理念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而1984年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出现以后,就始终是以防范金融风险为主要理念,而且这一理念目前还有增强的趋势。

2.我国债券市场结构。我国企业债券市场构成包括投资者、发债券主体和证券中介机构。,笔者把中介机构也视同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内在构成者,这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和国务院《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等法规都规定,我国企业债券发行必须采取公开募集的方式:“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应当由证券经营机构承销。证券经营机构承销企业债券,应当对发行债券的企业的发行章程和其他有关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核查”,④“证券公司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承销发行人向公开发行的证券”,⑤“公开发行证券的发行人有权依法自主选择承销的证券公司”。⑥可见,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中的证券公司与信贷市场中的银行具有本质上相同的中介职能,因此,笔者将其确定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内在主体,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机关等也是如此,因此,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主体远比主流观点所确定的要复杂。

3.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调控主体。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密切相关的国家财政、税收、信贷和市场管理政策,构成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调控体系。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调节体系由许多部门构成,并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不同的行政层次。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调控主体具有系统性和体系性,是以发行审批或核准部门(今后可能是监督管理部门)为核心,产业政策管理部门、货币政策管理部门、商业银行监督管理部门、财税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等共同构成的体系,分别发挥其的职能。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核心调节部门是企业债券发行的审批部门。但今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管理体制改革以后,我国企业债券的调控方式和调控主体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根据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以上规定性,笔者认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运行及调节机制可以表示如下:

(二)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范畴外延的

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实际上是一个市场体系。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的趋势必然是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债券市场体系,而且随着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外延将不断扩大。具体地说,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部分。

1.按发行的币种划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可以划分为以人民币计值的企业债券市场和以外币计价的企业债券市场。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对外币企业债券进行试点,但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我国发行以外币计价的企业债券是必然的趋势。

2.按债券发行和交易角度来划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可以划分为企业债券一级市场和企业债券二级市场。企业债券一级市场又称企业债券发行市场,是企业债券发行过程中形成的市场关系的总和,也是企业债券市场的“源”。企业债券二级市场又称企业债券交易市场,是确保企业债券在续存期限内保持流动性的基本方式,这是企业债券市场的“流”。

没有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将成为无源之水;没有二级市场,我国企业债券一级市场的规模必然要受到很大制约。

3.按债券交易的场所划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可以划分为场内企业债券市场和场外企业债券市场、第三企业债券市场、第四企业债券市场和企业债券店头市场。企业债券在交易所内进行交易形成的企业债券市场就是企业债券的场内市场,是“场外企业债券市场”的对称。场外企业债券市场是指企业债券在交易所以外交易而形成的企业债券市场。已经在交易所挂牌的企业债券由非交易所会员的证券经纪人进行交易而形成的企业债券市场,是企业债券第三市场。机构投资者和大型企业绕过证券经纪商而直接进行大宗企业债券交易而形成的企业债券市场是第四企业债券市场。店头市场又称“柜台买卖市场”,“它并非一个确实存在的有形市场”,⑦是场外企业债券市场的一个部分,是经纪人直接联系买卖双方而形成的企业债券市场,目前已经成为企业债券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按市场的辐射功能划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可以划分为全国性企业债券市场和地区性企业债券市场;按企业债券的发行方式划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可以划分为有形企业债券市场和无形企业债券市场。当然,由于标准和角度不一样,对企业债券市场的具体划分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注:

①崔生金主编:《财经管理辞典》,出版社1991年版,第1232页。

②《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第2章第5条,国务院1993年8月2日。

③刘鸿儒等:《探索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之路》,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第190页。

④《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第3章第21条,国务院1993年8月2日。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修订版),第2章第21条,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2004年8月28日通过。

债券市场调研篇2

会计信息在股票市场中的定价作用已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认同,而会计信息及其公告效应在债券市场中是否有效尚未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随着我国债券市场规模化、多元化、结构化和规范化进程的推进,债券市场的相关研究逐渐被学者和投资者重视。文章在指出会计信息在债券定价中的作用和意义的同时,对会计信息及其公告效应在国内外债券市场中的研究现状及取得的主要成果进行整理,并对会计信息在我国债券市场中的作用研究作了展望。

【关键词】

会计信息;债券定价;公告效应;债券市场

一、会计信息在债券定价中的作用及其研究意义

会计信息泛指信息提供者通过财务报表、财务公告、财务报告及附注等形式向资本市场中股东、债权人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的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自BallandBrown[1]及Beaver[2]给出会计盈余公告具有信息含量的结论以来,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已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于会计信息在股票市场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已有了较为充分的讨论,具体研究会计信息与股票价值相关性的代表包括Collinsetal.[3],Dechowetal.[4],陈信元等[5],党建忠等[6]。但研究债券市场中会计信息作用及会计信息和债券价格相关性的文献还较为有限,尤其是我国债券市场中类似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实际上作为资本市场中的不同品种,资本市场中股票与债券定价上存在一定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具体分为个体层面差异和市场层面差异。个体层面上看,债券具有非线性收益的特征[7][8]。持有债券相当于持有一组由公司资产和以公司资产为标的的看涨期权空投构成的证券,这一投资组合具有收益上限。因此,作为固定收益产品债券持有人的收益浮动非常有限。而公司业绩发展良好时,股权投资者能享受更多公司业绩上涨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当投资者预期公司资产现值小于债券面值时,理性债务人可能会选择违约而使投资者遭受利息或本息可能无法偿付的风险。因而在收益结构上股票收益结构和债券收益结构是有所差异的。市场层面上看,债券与股票差异主要指市场规模、市场流动性等差异对投资人造成的影响不同,这种差异在我国债券市场中更为明显。从成因来看:(1)我国债券市场发展晚、起步慢。以企业债券市场为例,直至2007年《企业债券管理办法》,企业的债权融资渠道才正式通畅,而中小企业规模性发行短期融资债券和中期票据的时间还要更晚。(2)我国债券市场体量仍过小。从成熟金融市场的经验来看,目前我国债券市场整体规模占资本市场整体规模的比例还较小。如美国债券市场规模与股票市场规模的比例一度稳定在3∶1,即便在经济下行时债券融资占比也高于我国同期水平很多。(3)我国市场债券发展不规范。由于我国特殊制度背景,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债券市场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债券市场的发展,诸如“两个类型、两个中心、一个平台”①的特殊体制、地方政府债券与城市投资类债券并存的特殊现象屡见不鲜。但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制度不断完善,问题不断解决,目前债券市场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综上所述,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功能,有利于纠正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中的不合理定价,这对于促进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稳固债券市场地位无疑有着重要意义[9]。

二、会计信息在债券定价中的作用研究现状及主要成果

目前对债券定价实证分析的最主要方法即要素分解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将影响债券价格的要素分成宏观层面(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利率变动等)、债务主体层面(包括债务主体财务会计信息、债务主体经营状况、债务主体所处行业背景等)和债项层面(包括债券期限、久期、凸性等)等多个层级并逐一分析。在要素分解框架下,信用债价格可以看成是无风险利率债价格与风险溢价之和,财务会计信息对债券的影响主要就体现在财务会计信息对风险溢价部分的影响上。从会计信息的功能上看,会计信息的主要作用包括定价功能和治理功能[10],特别是其定价功能会对债券最终价格产生直接影响。具体而言,财务会计信息的定价功能主要反映在债务主体信用评级报告和财务报表中。此外,会计信息还具有公告效应,因此研究财务报表中盈余公告信息对债券价格作用的影响也成为债券定价研究的重要部分。

(一)会计信息定价功能研究现状及成果由于目前我国债券市场中信息来源较为有限,特别是一些中小机构投资者获取债券信息的来源仍通过财务报表和信用评级报告,这两类信息对债券价格的影响研究也是最丰富的,因此,财务会计信息的定价功能主要反映在债务主体信用评级报告和财务报表中,学者也围绕信用评级报告与债券价格的关系展开了深入探讨。信用评级又称资信评级,是一种社会中介服务,为社会提供资信信息,或为单位自身提供决策参考。评级机构在进行信用评级时不仅参考企业行业信息和宏观经济环境,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也是重要的判别标准之一。同时参考国内主流评级公司给出的评级框架,财务会计信息也是其度量债券价格和债券风险的主要标准。换言之,信用评级水平对债券价格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由债务主体财务会计信息反映出来的。早期研究主要考虑评级迁移和评级变化对债券价格的影响。如Katz[11]等最早研究了公司债价格对信用评级改变的调整过程,发现评级改变之前债券的价格没有表现出任何预期,而评级改变之后需经过6—10周价格才会调整到新的合理水平;Copelandandingram[12]研究市政债券发现,债券自身的财务会计信息对信用评级变动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根据不同机构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不同理解,HsuehandKidwell[13]研究发现投资者可根据美国两大主流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和穆迪的评级报告差异赚取16至21个基点的超额回报。之后学者逐渐将研究重心转移到评级自身特征上。由于一旦债券发生违约投资者只能获得部分本金和利息,因此违约率也是衡量债券价格水平的领先指标。FonsandKimball[14]研究了信用水平和实际违约率的关系,结果发现不论是标准普尔作出的评级还是穆迪作出的评级,与违约率都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衡量证券价格的另外两类常用利率包括债券到期收益率(Yieldrate)和债券即期利率(Spotrate)。Ziebartetal.[15]研究债券交易时到期收益率变动对债券价格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二级市场中信用评级与到期收益率成正向的相关关系;Hofmannandwatrin[16]则关注与信用评级对债券即期利率的影响,发现信用评级的差异会影响债券在市场中的回报率。此外,他们还发现债券流动性的变化及可征税收入的变动也是影响债券回报的一类重要指标。从经验来看,债券市场中同样符合“高风险高回报”②的逻辑。从投资组合的构建来看,Blumeetal.[17]横向对比了美国1977—1989年间股票市场、高评级债券市场和低评级债券市场的具体情况,发现以投机级债券为代表的低评级债券其回报率要低于同期股票市场回报率并高于同期高评级债券市场回报率,并且这类债券具有较低的凸性,实际收益率与债券所剩期限并无直接联系。我国对评级信息与债券价格关系的研究开展较晚。齐寅峰和李礼[18]在回顾西方学者企业债券评级的方法、企业债券评级与违约率之间的关系、企业债券评级与权益投资回报率之间关系这三个问题后,总结了我国学者对其研究现状,为较早研究我国债券信用评级情况的规范性研究;实证研究方面,何平和金梦[19]利用2007—2009年间发行的企业债数据研究我国信用评级在债券市场上的影响力,较早研究了我国债券一级市场债券发行成本的相关问题。研究表明债券评级和主体评级分别对发行成本具有解释力,但债券评级对发行成本的影响力大于主体评级;债券评级市场的另一优势是可通过债券评级机构给出的信息研究分析我国一些非上市公司的情况,如周宏等[20]利用2008—2011年中国非上市企业债券数据,实证检验企业债券发行者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企业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债券发行者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与企业债券信用利差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而针对财务报表中会计信息与债券价格关系的研究目前仍较为有限。elton[21]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和横截面分析对会计信息与债券价格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回报、违约风险、期限结构风险和未预期波动等指标能决定债券价格。Barth[22]基于含权债券价格估计和公司债基本面分析等方法研究发现选择不同会计信息和不同基准对债券价值估计会产生重要影响。这些指标基本要素包括债券的买入价格、卖出价格、转换溢价等;王博森和施丹[9]较早尝试研究了我国债券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中会计信息是否有用,结果表明会计信息无论在发行市场还是交易市场都是影响债券价格的重要指标。同时他们进一步考察了会计信息在我国不同债券种类、不同债券市场中的有用性程度。研究表明产业债券相比城投债券其价格对会计信息的依赖程度更强;银行间市场相比交易所市场更关注会计信息对债券价格的影响。

(二)会计信息公告效应主要研究现状及成果会计信息对债券价格的影响还体现在其公告效应上,如不少学者指出盈余公告后漂移(peaD)现象。盈余公告后,未预期盈余较高的企业其证券超额回报率在盈余公告期内持续增加,而未预期盈余较低的企业其证券超额回报率在盈余公告期内持续降低。如Beaver[2]对盈余公告信息含量进行了定义:当盈余公告使投资者对股票未来回报(或价格)的看法发生改变,从而使市场均衡价格波动时,盈余公告被认为具有信息含量。股票市场中盈余公告信息含量的实证研究最早开始于Beaver[2]、BallandBrown[1]。相比之下,公司债市场中盈余公告信息含量的实证证据在2009年才被学者系统地发现。easton[23]首次用实证数据证明了会计盈余信息在债券市场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在公司盈余公告日附近公司债券的交易量有显著的增加,债券的回报率与盈余信息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easton不仅证实了盈余信息的有用性,还发现了债券作为固定收益证券所具有的区别于股票的收益支付方式对盈余信息有用性产生了影响。类似研究还包括Bartovetal.[24]、Battalioandmendenhall[25]、Sadka[26]、pollet[27]。国内关于债券市场的盈余公告研究仍较为有限。付雷鸣等[7]利用2007—2009年的公司债样本研究了债券市场对公司债发行公告效应的反应。其结果表明,公司债发行会产生负的公告效应,但在公告之前的累计超额回报率为正,而在公告之后的累计超额回报率为负。高碧云[28]利用2008至2012年的公司债样本实证分析并检测了债券市场对于好消息和坏消息的反应,探寻不同债券特性产生的影响。因此,研究公司债市场对盈余公告的反应对进一步了解中国公司债二级市场以及盈余信息在中国公司债市场的有用性具有重要意义。王博森等[29]通过交易量分析、价格分析和盈余反应分析等方法研究发现同时发行股票与债券的公司,投资者会对不同的盈余公告期内债券和股票的超额回报率作出不同反应。盈余公告期内债券和股票超额回报率呈不同变化趋势,未预期盈余较高时债券超额回报率高而股票超额回报率低。

三、会计信息在债券定价中的作用研究总结与展望

债券市场调研篇3

关键词:欧债危机;债券市场;联动效应,VaR模型

一、引言

2009年底,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了希腊信用评级,2010年5月,希腊危机全面爆发。随后。与希腊一起被称为“piiGS”的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和意大利信用评级接连被下调。伴随着信用危机,希腊国债价格指数大跌。国债收益率飙升,葡萄牙、爱尔兰等国国债价格指数也接连出现大幅度下跌。由于欧盟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欧盟各国金融体系的运行难以摆脱其他国家的影响,此次欧盟各国国债价格指数的纷纷下跌很可能是各国债券市场间的联动性所致。而随着世界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加速。不同国家金融市场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作为在全球占据重要地位的新兴市场经济主体,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国际化水平逐渐提高,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也趋于同步,所以,此次欧盟债务危机是否会通过债券市场间的联动效应引起我国的债务危机成了多方关注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中国债券市场与国际债券市场的联动效应,研究此次欧债危机是否会通过债券市场间的联动效应影响到我国国债市场。

二、文献综述

随着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加速,不同国家金融市场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各国资本市场之间的联动现象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与投资者的关注。而且随着计量分析的不断发展。国内外众多学者运用计量方法研究资本市场的联动效应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关于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证券市场联动的研究中。ChaandSekvung(1999)运用Vap,模型分析发现,1987年美国股市灾难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新兴市场国家的股市有显著的传染效应:FrandesX,DieboldandKamilYflmaz(2005)采用Vap,模型对19世纪早中期16个国家股票市场的收益和波动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新兴市场融入国际金融市场将导致市场间收益溢出效应的发生:高莹和靳莉莉(2008)运用Vap,模型、脉冲响应分析和lohamen协整检验对沪深300指数与世界主要指数的关联性进行了检验和分析。得出我国股票市场指数与世界主要市场指数有一定趋同性,我国资本市场与世界资本市场有一定联动性,且受世界资本市场影响的结论;王宏涛(2009)通过aRCH模型、VaR模型和eCm模型对中国沪深两市和美国、日本、欧洲等主要国际股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中国股市和国际股市之间存在着联动效应以及自身与同期中地理位置相近的股市的新生干扰在长期对各股市收益变动的贡献率最高。

国内外关于股票市场间的联动效应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而关于债券市场的研究则不多见。而关于欧债危机,研究多侧重于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演进历程和对策,联系到中国则多从中国的对外贸易问题出发分析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虽然刘新华(2010)从货币理论的视角分析得出我国大规模的政府赤字和银行信贷扩张不会使中国出现债务危机,但运用计量方法实证分析此次欧债危机是否会通过债券市场间的联动效应影响到我国国债市场的研究寥寥无几。

本文在对债券市场间联动效应内在机制的分析基础之上,利用计量经济方法,通过建立Vap,模型研究欧元区、美国、日本和中国债券市场间的联动关系,以分析欧债危机对我国国债市场影响的显著性:同时为了与欧洲区域内部各国家国债市场之间的联动关系进行比较,又选择了欧洲八个国家建立模型,对比得出中国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

三、联动效应内在机制分析

根据证券市场联动的定义,本文给出债券市场联动的定义:债券市场联动是指不同国家债券市场间或者同一市场的不同债券之间的收益率呈现较强的相关性,也指不同债券市场的价格拥有共同的长期均衡关系或拥有长期同步波动的趋势。

证券市场联动的经济机理研究中,理论界有代表性的解释归结起来分为两个层面:基本面因素引起的联动效应和行为因素引起的联动效应。

基本面联动理论以FamaeugeneF(1970,1991)的有效市场假说为基础,认为证券间收益的联动性来自于基本面的联动性,具体地说,就是现金流或折现率变动的相关性。预期现金流变动的相关性可能是由于经济政策方面的消息对某些证券未来的盈利具有某种共同影响:风险折现率变动的相关性可能是由于投资者风险厌恶程度或利率的变动,也可能是由于对某些证券的风险预期发生了共同变动。基本面联动理论可用来解释同一行业板块内的联动效应。

行为因素是引起证券市场联动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金融自由化是证券市场联动的前提,信息溢出是证券市场联动的内在动力,投资者和投机者的交易行为则是证券市场联动的直接原因(曾志坚。2008)。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金融创新的加快,投资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并配置其资产组合,同时可以综合考虑各个国家债券市场的风险与收益情况,利用分散化投资获得最大利益。在金融自由化的条件下,如果不同国家债券市场之间的相关程度很低。将会出现在不同市场间套利的机会。这时投资者根据风险与收益匹配的原则调整其投资于各国债券市场中的资本权重,以获取超额回报。但投资者的这种行为最终会使得套利机会减少,因为频繁的套利操作和资本流动会将不同的债券市场紧密相连,使得债券市场间出现不同程度的联动现象。

另外,卢卡斯在经济波动理论中提出的“有效预期”假设同样也为金融市场的联动现象给出了一个很好的分析方向。一个国家的危机使得投资者不仅对本国的经济发展产生悲观情绪,而且对其他经济体的信心也发生动摇,从而导致其他国家经济的恶化。这种恐慌心理的传导是债券市场之间波动联动的渠道之一,也往往是危机蔓延的重要原因。

四、模型设定及数据处理

(一)模型设定

Vatk模型使用模型中所有当期变量对所有变量的若干期滞后变量进行回归。把系统中的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

债券市场调研篇4

在通货不断紧缩、财政赤字与国债发行量加速扩大的我国,作为经济宏观调控重要工具的国债,其筹资成本的优化越来越显得重要与迫切。当前,我国国债在流通市场管理与发行的利率期限结构等方面存在很大问题,致使国债的筹资成本实在太高。我国国债发行成本优化的研究,将有助于大大降低国债的筹资成本,明显减轻我国政府的债务负担,减缓财政赤字的扩大速度,加强政府未来的偿债能力与控制金融风险的能力。

具体地看,我国的财政赤字,近几年膨胀的加速程度惊人:1997年为530亿元,1998年为960亿元(按imF的统计口径,则为1711亿元),而1999年更迅速地膨胀为1803亿元,大大超过1503亿元的预算(1998年共增发3891亿元国债,不含用于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2700亿元国债,1999年又增发了600亿元国债,2000年还将增发1000亿元长期国债,共计划发行4380亿元国债,而且2000年财政增收将面临较大困难),2000年的中央财政预算赤字则进一步膨胀为2299亿元。当前我国名义上的债券余额是8000亿元,占GDp的10%。该比例与国外相比,似乎还不高,但如果考虑到未纳入财政预算却已经形成的政府债务,以及政府或有债务,我国政府总债务负担率已经与大部分国家相近。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全部债务存量已超过1.2万亿元(而且未纳入预算的政府债务约还有6000亿元)。

我国1990~1997年国债发行规模年增长26.65%,比同期全国财政总支出的年均增长幅度11.43%高出15.22个百分点,比全国财政收入的年均增长幅度11.43%高出15.25个百分点,占全国财政支出的份额也由1990年12.17%上升到了27.72%,翻了一番多。进入90年代后,财政的债务本息支付任务沉重,年度还本付息额占年度国债发行额的比率由1990年的50.71%,增长到1997年的78.81%,增加了28.1个百分点,即1997年后近4/5的债务收入是用于抵偿旧债本息。因此,我国国债正在步入借新债还旧债的高度债务时期,政府未来的偿债能力大大降低。国债如以目前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就很可能会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

我国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已相当高,用于偿债的支出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例,1996年已达61%,而1998年则更达71.12%。财政的这一结构性赤字,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很容易引起政府债台高筑,陷入债务泥潭,引起通货膨胀和排挤效应,对经济产生大的负面影响,并加重今后的债务负担。

此外,我国的债务管理很不集中。目前我国实际发行的企业或金融债务,与国债并无本质区别,而且由于财政部门没有参与这些债券的发行,这更增加了财政风险。

国债发行利率过高,发行的利率期限结构极不合理,致使国债筹资成本实在太高,这是财政赤字如此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按笔者在已出版专著中的估算方法,估计近几年的这一失策,每年的损失高达100亿元以上,占据财政赤字的很大比例。从实际看,近年来我国财政的还本付息支出,每年以500—600亿元的幅度递增,1996至1998年依次为1223、1820与2315亿元,而且利息支出占还本付息支出的比重已高达1/4—1/3.国债的利息支出,不仅占GDp的比重在逐年提高,而且占(在迅速膨胀的)财政赤字的比重竟然也在逐年提高。

国债市场是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基础,在金融发达的国家,它已成为政府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有机结合、协调运作的场所,是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有机融合点,而且是证券市场的主要支柱。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的严重滞后,大大影响了金融系统的健康发育。

一般地说,由于债券有随时可兑现的灵活性,所以发达国家债券的利率一般都低于银行存款利率。但在我国,不但情况与此相反,而且反差大得惊人,国债发行利率常常高于银行存款利率2个百分点,大大抬高了我国债券的发行(筹资)成本。当前,我国国债发行余额共有8000亿元,若能降低2个百分点的年复利率发行,那末这几年每年就能为国家财政省下约为8000亿元×2%=160亿元的利率支付。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在1997年,国家财政部花了很大的力量,才使1997年国家计划的财政赤字压缩了40亿元,从1996年的610亿元实际财政赤字,压缩至1997年的570亿元计划财政赤字。可见,着力搞好国家的债券市场是多么重要。

二、我国国债发行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分析

1.在90年代,我国开始降息的1996—1997年间,我国发行的国债竟然大部分是7—10年期的中长期国债。例如,1996年6月14日发行了250亿元的10年期国债,年复利率还竟然高达11.83%(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包括一些高级研究人员与决策人员,不清楚每年付一次息的附息债券票面利率就是年复利率),如果当时一年期一年期地发行,到现在再发行中长期国债,现在的发行利率,最高也只有2%~3%的年复利率。该国债于1999年6月份的二级市场中,在1997年与1998年两次取息11.83元后,其最高价还曾达到167元。因此,单单这一国债的发行决策失误,就起码要损失100亿元以上。再加上紧接着于1996年11月1日发行、年复利率为8.56%的7年期附息国债201.1亿元,与1997年9月5日发行、年复利率为9.78%的10年期附息国债130亿元,1996—1997年间,国债发行的利率期限结构问题决策失误造成的总损失就至少在200亿元以上。而且,在我国市场利率处于低谷的当前,反而要发行短期债券与浮动利率的债券了。这一切都与正确的决策恰恰相反。

2.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管理失策,在于投入实在太少,导致国债流通市场的利率大大高于银行利率,以致于新国债不得不以高利率发行,进一步加重了国债筹资成本。实际上只要增加宣传力度、增设网点、方便投资者、降低佣金率等,就可大大降低国债筹资成本。

3.我国股票一级市场特有的无风险高收益率,也是导致国债流通市场的利率大大高于银行利率的关键因素。粗略估计,我国股票一级市场的无风险期望iRR:1997年为50%左右,1998年为20%左右,1999年为30%左右。这么高的无风险平均年收益率,大大扭曲了我国的市场利率,致使几千亿元资金常年滞留于股票一级市场,无风险地坐享着高收益率。这就难怪其他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包括国债市场)的资金匮乏。这是国债流通市场利率过高(价格过低)的关键原因之一,也是国债回购市场利率过高的关键原因之一。

4.我国国债市场的研究论文已很多,大大小小的研讨会也接连不断,但研究中至少还存在着如下重要疏漏。

(1)我国几乎所有证券报刊公布的国债市场利率都是单利率,特别是附息国债的单利率,不仅不能指导投资,反而会制造混乱。由于上述原因,许多指导国债投资的“权威性”文章都严重误导了投资者与投资机构,使他们损失惨重。

(2)财政部国债司(现为国债金融司)原领导,不很清楚附息国债的到期收益率如何计算,而且还公开发表文章与讲话,企图人为地由政府来统一规定客观的到期收益率计算方法。决策者不很清楚何时该多发长期国债,何时该多发短期国债,何时该多发浮动利率债券。

(3)决策者还不很清楚国债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密切关系,因此没有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宣传与普及力度,以及降低交易费用等等)来降低国债二级市场利率。实际上,国债美国式招标发行的结果,必然是市场化的结果:国债发行利率接近于国债流通市场的利率。只有降低国债二级市场利率,才能把国债一级市场的发行利率降下来。

5.国内债券发行利率期限结构的决策失误,只是将利息多支付给了国内投资机构与老百姓,还可自我安慰。而国际债券发行利率期限结构的决策失误,特别是在发达国家的发行失误,则要将利息多支付给本已很富有的发达国家了。如1996年1月23日向美国发行的1亿美元100年期特长期扬基债券,年复利率竟高达9%,大大高于美国债券市场的利率。仅仅这一债券的发行失误,估计要损失好几千万美元。

三、降低国债发行成本的措施分析

在市场利率处于较低水平或逐步上升时,应发行期限较长的债券,其期限最好长到市场利率回复到现有水平;在市场利率处于较高水平或逐步下降时,应发行期限短的债券或利率随市场利率浮动的债券。不过,每一期国债的持续期限不能太短,这里也有一个优化的计算问题。只要已知市场利率今后的变化趋势,与每一次发行与兑付的手续费支出,就能求解得优化的国债发行利率期限结构。

发行国债应尽可能安排在银行降息之后与银行加息之前,这样可大大降低筹资成本。例如:1996年6月14日发行了iRR=11.83%的000696十年期附息国债后,不到二个半月的8月23日就安排了银行降息至iRR≤7.71%;1997年9月5日发行了iRR=9.78%的009704十年期附息国债后,不到50天的10月23日就安排了银行降息至iRR≤5.917%,上述银行降息后的iRR,竟然都比刚发行国债的iRR低4个百分点左右,而且这些国债都是10年期的,所以大大提高了这些国债的筹资成本。

以上是国债发行利率期限结构优化的基本思路。随着国债发行的日益市场化与电子化,各项手续费将会逐步降低,乃至取消,因此,国债发行利率期限结构优化将成为国债筹资成本优化的主要内容。此外,再提出如下一些切实可行的积极措施,活跃国债流通市场,使其中的利率不高于银行存款利率,进一步降低国债筹资成本。

(1)我国证券报刊上各种债券的到期收益率应正确公布,即债券的到期收益率应为年复利率而不应是年单利率,以避免引起政府决策者、广大投资者与投资机构的误解与决策失误。

(2)我国国债筹资成本优化的研究太薄弱,应引起有关方面的充分重视,必须大大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投入,加大这方面研究课题的资助力度。政府有关部门应认识到,即使在这方面花费几十亿元,也是很值得的。因为这使债券一级市场筹资成本的降低量远不止于此。

(3)增加国债流通市场的网点,为广大投资者开设债券专用帐户,使债券二级市场的实时行情象股票二级市场实时行情一样迅速、显目与范围广泛,创造与采用一些促进国债流通性的措施,至少应使债券的买卖象股票买卖一样方便。

(4)研究出优化的债券流通市场佣金率。在当前我国债券市场到期收益率这么低的情况下,债券流通市场的佣金率还是高达买卖双方都为2‰,这非常不利于债券市场的流通,从而非常不利于债券流通市场到期收益率的降低,进而非常不利于国债发行利率的降低。

(5)提高央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水平,使国债流通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趋于合理。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从无到有,并将逐渐走向成熟。本来,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买卖债券,完全可以使债券流通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大大合理化,从而大大降低国债筹资成本。但很遗憾的是,当前债券流通市场的期限利率结构还是很不合理。

(6)研究培育具有良好素质的做市商。

(7)研究与借鉴国际上,特别是美国在国债筹资中的成功经验,其中包括国债的美国式招标发行方法与相对固定的发行时间表(节省宣传与广告费用,且使投资者对国债发行有稳定的预期,有利于降低筹资成本)等。

(8)加大宣传与普及债券二级市场投资知识的力度,使广大群众了解债券二级市场投资的优越性及其投资的方法与技巧。目前我国债券二级市场的优越性主要有:第一,利率常常高于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高出2个百分点以上;第二,债券二级市场中的债券随时可兑现,且兑现时的iRR不会有很大波动;第三,投资风险很小,因为国债投资不存在偿付风险。

(9)调控好周边市场,主要是调控好股票二级市场的过度投机性与股票一级市场的期望iRR.不把股票一级市场的期望iRR调控下来,债券二级市场就难以好转。只有降低股票一级市场过高的期望iRR,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债券二级市场居高不下的到期收益率。1997年11月11日的《中国证券报》报道,申银万国(证券公司)组织召开了国债市场新闻界座谈会,呼吁投资者加大国债市场的投资力度。该总部专业研究人员指出,从国债市场当时各券平均8.7%上下的年收益率看,投资国债的年收益率已较一年期银行储蓄高出3个百分点。他们呼吁广大中小投资者要充分重视同时具有高流动性、高收益性与低风险性的国债市场的投入,在运用银行储蓄、股票投资等工具的同时,学会进行各种组合的理性投资。我们认为,该总部专业研究人员主要是没注意到当时期望iRR高出很多很多的股票一级市场,因此,他们呼吁广大中小投资者要去学会的那种组合的“理性”投资,恰恰是不理性的:要想使“投资者加大国债市场的投资力度”,就必须先将股票一级市场中那高得很多很多的期望iRR降下来。

(10)1997年初,上海财政证券公司总经理曾在《上海证券报》上表示,为了活跃上海债券二级市场,想要象股票上证指数那样,创立债券上证指数。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因为有了债券上证指数以后,人们就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到,投资于上海债券二级市场,在过去年月中的平均(average)内部收益率(简记为aiRR):aiRR=[(报告期指数)/(基期指数)][1/n]-1,其中,n为基期至报告期的时间(单位:年)。此外,随时还可算得并上海债券二级市场中,各债券到期收益率的加权平均,简称其为iRR指数。这里应注意的是,该“iRR指数”是指今后到期可获得的平均iRR,而“债券上证指数”是指此前在上海债券二级市场中已获得的平均收益率情况,依此可算得此前任何时段在上海债券二级市场中已获得的平均收益率。“iRR指数”指示的是“今后”至少可获得的平均收益率情况,而“债券上证指数”指示的是“此前”已获得的平均收益率情况。

(11)改善国债市场的其他措施,其中包括加大国债流通市场的可流通性,尽可能发行可流通的国债,国债的无纸化发行,进一步扩大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以及投资于国债的比例,试行推出国债投资基金。我国还应取消对商业银行购买国债的一些限制,允许国外投资者购买一定比例的国债等等。

「参考文献

[1]杨义群。数量经济学导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

[2]杨义群。我国债券二级市场利率与银行存款利率之间的巨大反差及其危害性、成因与对策[J]。浙江金融,1998,(2):17—18.

[3]周军民、赵旭、杨义群。国债规模与发行成本优化问题的研究[J]财经研究,2000,(4):3—7.

[4]陈景耀。论中国通货紧缩形势下的财政赤字政策[J]。世界经济,1999,(11):54—60.

[5]财政部财政科研所课题组。我国财政赤字和债务政策取向[J]。财政研究,1999,(7):37—47.

[6]胡宇。我国财政风险现状探析[J]。财经科学,1999,(5):77—80.

[7]朱明熙。对我国公债的几点看法[J]。财政科学,1999,(5):81—84.

[8]陈景耀。政府债务对国民经济的作用与影响[J]。经济科学,1999,(1):24—33.

[9]杨义群。国债规模与货币环境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7)。

债券市场调研篇5

【关键词】会计信息;债券定价;公告效应;债券市场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8-0010-04

一、会计信息在债券定价中的作用及其研究意义

会计信息泛指信息提供者通过财务报表、财务公告、财务报告及附注等形式向资本市场中股东、债权人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的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自BallandBrown[1]及Beaver[2]给出会计盈余公告具有信息含量的结论以来,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已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于会计信息在股票市场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已有了较为充分的讨论,具体研究会计信息与股票价值相关性的代表包括Collinsetal.[3],Dechowetal.[4],陈信元等[5],党建忠等[6]。但研究债券市场中会计信息作用及会计信息和债券价格相关性的文献还较为有限,尤其是我国债券市场中类似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实际上作为资本市场中的不同品种,资本市场中股票与债券定价上存在一定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具体分为个体层面差异和市场层面差异。个体层面上看,债券具有非线性收益的特征[7][8]。持有债券相当于持有一组由公司资产和以公司资产为标的的看涨期权空投构成的证券,这一投资组合具有收益上限。因此,作为固定收益产品债券持有人的收益浮动非常有限。而公司业绩发展良好时,股权投资者能享受更多公司业绩上涨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当投资者预期公司资产现值小于债券面值时,理性债务人可能会选择违约而使投资者遭受利息或本息可能无法偿付的风险。因而在收益结构上股票收益结构和债券收益结构是有所差异的。市场层面上看,债券与股票差异主要指市场规模、市场流动性等差异对投资人造成的影响不同,这种差异在我国债券市场中更为明显。从成因来看:(1)我国债券市场发展晚、起步慢。以企业债券市场为例,直至2007年《企业债券管理办法》,企业的债权融资渠道才正式通畅,而中小企业规模性发行短期融资债券和中期票据的时间还要更晚。(2)我国债券市场体量仍过小。从成熟金融市场的经验来看,目前我国债券市场整体规模占资本市场整体规模的比例还较小。如美国债券市场规模与股票市场规模的比例一度稳定在3∶1,即便在经济下行时债券融资占比也高于我国同期水平很多。(3)我国市场债券发展不规范。由于我国特殊制度背景,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债券市场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债券市场的发展,诸如“两个类型、两个中心、一个平台”①的特殊体制、地方政府债券与城市投资类债券并存的特殊现象屡见不鲜。但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制度不断完善,问题不断解决,目前债券市场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综上所述,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功能,有利于纠正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中的不合理定价,这对于促进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稳固债券市场地位无疑有着重要意义[9]。

二、会计信息在债券定价中的作用研究现状及主要成果

目前对债券定价实证分析的最主要方法即要素分解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将影响债券价格的要素分成宏观层面(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利率变动等)、债务主体层面(包括债务主体财务会计信息、债务主体经营状况、债务主体所处行业背景等)和债项层面(包括债券期限、久期、凸性等)等多个层级并逐一分析。在要素分解框架下,信用债价格可以看成是无风险利率债价格与风险溢价之和,财务会计信息对债券的影响主要就体现在财务会计信息对风险溢价部分的影响上。从会计信息的功能上看,会计信息的主要作用包括定价功能和治理功能[10],特别是其定价功能会对债券最终价格产生直接影响。具体而言,财务会计信息的定价功能主要反映在债务主体信用评级报告和财务报表中。此外,会计信息还具有公告效应,因此研究财务报表中盈余公告信息对债券价格作用的影响也成为债券定价研究的重要部分。

(一)会计信息定价功能研究现状及成果

由于目前我国债券市场中信息来源较为有限,特别是一些中小机构投资者获取债券信息的来源仍通过财务报表和信用评级报告,这两类信息对债券价格的影响研究也是最丰富的,因此,财务会计信息的定价功能主要反映在债务主体信用评级报告和财务报表中,学者也围绕信用评级报告与债券价格的关系展开了深入探讨。

信用评级又称资信评级,是一种社会中介服务,为社会提供资信信息,或为单位自身提供决策参考。评级机构在进行信用评级时不仅参考企业行业信息和宏观经济环境,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也是重要的判别标准之一。同时参考国内主流评级公司给出的评级框架,财务会计信息也是其度量债券价格和债券风险的主要标准。换言之,信用评级水平对债券价格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由债务主体财务会计信息反映出来的。早期研究主要考虑评级迁移和评级变化对债券价格的影响。如Katz[11]等最早研究了公司债价格对信用评级改变的调整过程,发现评级改变之前债券的价格没有表现出任何预期,而评级改变之后需经过6―10周价格才会调整到新的合理水平;Copelandandingram[12]研究市政债券发现,债券自身的财务会计信息对信用评级变动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根据不同机构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不同理解,HsuehandKidwell[13]研究发现投资者可根据美国两大主流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和穆迪的评级报告差异赚取16至21个基点的超额回报。之后学者逐渐将研究重心转移到评级自身特征上。由于一旦债券发生违约投资者只能获得部分本金和利息,因此违约率也是衡量债券价格水平的领先指标。FonsandKimball[14]研究了信用水平和实际违约率的关系,结果发现不论是标准普尔作出的评级还是穆迪作出的评级,与违约率都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衡量证券价格的另外两类常用利率包括债券到期收益率(Yieldrate)和债券即期利率(Spotrate)。Ziebartetal.[15]研究债券交易时到期收益率变动对债券价格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二级市场中信用评级与到期收益率成正向的相关关系;Hofmannandwatrin[16]则关注与信用评级对债券即期利率的影响,发现信用评级的差异会影响债券在市场中的回报率。此外,他们还发现债券流动性的变化及可征税收入的变动也是影响债券回报的一类重要指标。从经验来看,债券市场中同样符合“高风险高回报”②的逻辑。从投资组合的构建来看,Blumeetal.[17]横向对比了美国1977―1989年间股票市场、高评级债券市场和低评级债券市场的具体情况,发现以投机级债券为代表的低评级债券其回报率要低于同期股票市场回报率并高于同期高评级债券市场回报率,并且这类债券具有较低的凸性,实际收益率与债券所剩期限并无直接联系。

我国对评级信息与债券价格关系的研究开展较晚。齐寅峰和李礼[18]在回顾西方学者企业债券评级的方法、企业债券评级与违约率之间的关系、企业债券评级与权益投资回报率之间关系这三个问题后,总结了我国学者对其研究现状,为较早研究我国债券信用评级情况的规范性研究;实证研究方面,何平和金梦[19]利用2007―2009年间发行的企业债数据研究我国信用评级在债券市场上的影响力,较早研究了我国债券一级市场债券发行成本的相关问题。研究表明债券评级和主体评级分别对发行成本具有解释力,但债券评级对发行成本的影响力大于主体评级;债券评级市场的另一优势是可通过债券评级机构给出的信息研究分析我国一些非上市公司的情况,如周宏等[20]利用2008―2011年中国非上市企业债券数据,实证检验企业债券发行者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企业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债券发行者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与企业债券信用利差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而针对财务报表中会计信息与债券价格关系的研究目前仍较为有限。elton[21]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和横截面分析对会计信息与债券价格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回报、违约风险、期限结构风险和未预期波动等指标能决定债券价格。Barth[22]基于含权债券价格估计和公司债基本面分析等方法研究发现选择不同会计信息和不同基准对债券价值估计会产生重要影响。这些指标基本要素包括债券的买入价格、卖出价格、转换溢价等;王博森和施丹[9]较早尝试研究了我国债券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中会计信息是否有用,结果表明会计信息无论在发行市场还是交易市场都是影响债券价格的重要指标。同时他们进一步考察了会计信息在我国不同债券种类、不同债券市场中的有用性程度。研究表明产业债券相比城投债券其价格对会计信息的依赖程度更强;银行间市场相比交易所市场更关注会计信息对债券价格的影响。

(二)会计信息公告效应主要研究现状及成果

会计信息对债券价格的影响还体现在其公告效应上,如不少学者指出盈余公告后漂移(peaD)现象。盈余公告后,未预期盈余较高的企业其证券超额回报率在盈余公告期内持续增加,而未预期盈余较低的企业其证券超额回报率在盈余公告期内持续降低。如Beaver[2]对盈余公告信息含量进行了定义:当盈余公告使投资者对股票未来回报(或价格)的看法发生改变,从而使市场均衡价格波动时,盈余公告被认为具有信息含量。股票市场中盈余公告信息含量的实证研究最早开始于Beaver[2]、BallandBrown[1]。相比之下,公司债市场中盈余公告信息含量的实证证据在2009年才被学者系统地发现。easton[23]首次用实证数据证明了会计盈余信息在债券市场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在公司盈余公告日附近公司债券的交易量有显著的增加,债券的回报率与盈余信息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easton不仅证实了盈余信息的有用性,还发现了债券作为固定收益证券所具有的区别于股票的收益支付方式对盈余信息有用性产生了影响。类似研究还包括Bartovetal.[24]、Battalioandmendenhall[25]、Sadka[26]、pollet[27]。国内关于债券市场的盈余公告研究仍较为有限。付雷鸣等[7]利用2007―2009年的公司债样本研究了债券市场对公司债发行公告效应的反应。其结果表明,公司债发行会产生负的公告效应,但在公告之前的累计超额回报率为正,而在公告之后的累计超额回报率为负。高碧云[28]利用2008至2012年的公司债样本实证分析并检测了债券市场对于好消息和坏消息的反应,探寻不同债券特性产生的影响。因此,研究公司债市场对盈余公告的反应对进一步了解中国公司债二级市场以及盈余信息在中国公司债市场的有用性具有重要意义。王博森等[29]通过交易量分析、价格分析和盈余反应分析等方法研究发现同时发行股票与债券的公司,投资者会对不同的盈余公告期内债券和股票的超额回报率作出不同反应。盈余公告期内债券和股票超额回报率呈不同变化趋势,未预期盈余较高时债券超额回报率高而股票超额回报率低。

三、会计信息在债券定价中的作用研究总结与展望

债券作为金融资本的重要工具,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我国的债券市场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如美国比较起来,无论是它的市场规模、种类,还是它的流动性、竞争性等,都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政府颁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积极发展债券市场”。这为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制度保障。

从目前学术界对债券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特别是对于会计信息在债券市场定价中的作用研究来看,现有的研究已不能满足债券市场的变化形势。结合目前我国债券中一些趋势和热点话题来看,关于会计信息可能的研究方向包括:第一,研究我国现有的评级制度:从成熟市场的经验来看,目前我国债券信用评级水平相对过于集中,如企业债主要集中在aa、aa+和aaa水平上,但同评级下债券价格有着较大差异。以投机级(aa)债券为例,同评级下五年期债券收益率差异可达6.04%,超过最低即期利率(3.76%)的1.6倍。因此,单纯地使用信用评级水平作为债券价格的分析标准已不能满足现阶段我国债券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要求,有必要研究同评级下债券价格形成差异;此外,随着债券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债券投资者获取、分析会计信息的途径也逐渐丰富起来。一些未涉及在信用评级框架下的额外会计信息是否对债券价格产生影响也值得探讨。第二,债券市场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随着我国债券市场托管结算制度的日益完善,债券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基本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发行和交易体系。与此同时,会计信息的治理功能也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发挥。一方面,已有文献表明在我国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可以降低企业债务成本,但显然债务融资成本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企业发行债券的成本。直接研究企业债券价格与公司治理水平的关系,特别是与会计信息之间的关系对发债企业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另一方面,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政府监管、投资者债务诉讼下的价格形成机制仍有待探索。第三,信用违约事件频现:自2014年超日债发生利息违约后,至今债券市场中已有多只债券发生本息违约。随着我国经济下行,目前仍有较多债券面临偿付困境。一直以来,我国债券市场中信用违约率为0,伴随着信用违约的出现,对债券价格信用模型的探讨与修正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是否应当在衡量债券价格时重新调整违约概率的权重,是否需要考虑债券市场中其他信息对债券价格的干扰等值得深入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1]paYB,pHiLipB.anempiricalevaluationofaccountingincomenumbers[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68,6(2):159-178.

[2]BeaVeR,wiLLiamH.theinformationcontentofannualearningsannouncements[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68,6(3):67-92.

[3]DanieLwC,eDwaRDLm,iRaSw.Changesinthevalue-relevanceofearningsandbookvaluesoverthepastfortyyears[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1997,24(1):39-67.

[4]DeCHowpm,HUttonap,SLoanRG.anempiricalassessmentoftheresidualincomevaluationmodel[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1999,26(1):1-34.

[5]陈信元,陈冬华,朱红军.净资产、剩余收益与市场定价: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J].金融研究,2002(4):59-70.

[6]党建忠,陈军,褚俊红.基于Feltham―ohlson模型的中国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影响因素检验[J].统计研究,2004(3):57-61.

[7]付雷鸣,万迪,张雅慧.中国上市公司公司债发行公告效应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0(3):130-143.

[8]RoBeRtCm.anintertemporalcapitalassetpricingmodel[J].econometrica:JournaloftheeconometricSociety,1973,41(5):867-887.

[9]王博森,施丹.市场特征下会计信息对债券定价的作用研究[J].会计研究,2014(4):3.

[10]郑国坚,魏明海.股权结构的内生性:从我国基于控股股东的内部资本市场得到的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7,4(2):189-204.

[11]SteVenK.thepriceandadjustmentprocessofbondstoratingreclassifications:atestofbondmarketefficiency[J].JournalofFinance,1974,29(2):551-559.

[12]RonaLDmC,RoBeRtwi.theassociationbetweenmunicipalaccountinginformationandbondratingchanges[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82,20(2):275-289.

[13]HSUeHLp,DaViDSK.Bondratings:aretwobetterthanone?[J].Financialmanagement,1988,17(1):46-53.

[14]JeRomeSF,anDRewK.Corporatebonddefaultsanddefaultrates1970-1990[J].theJournalofFixedincome,1991,1(1):36-47.

[15]DaViDaZ,SaRaR.Bondratings,bondyieldsandfinancialinformation[J].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1992,9(1):252-282.

[16]RonnYKH,CHRiStopHw.theRoleofaccountinginformationintheDebtmarketduringtheFinancialCrisis[D].workingpaper,2012.

[17]BLUmeme,KeimDB,pateLSa.ReturnsandVolatilityofLow-GradeBonds1977-1989[J].theJournalofFinance,1991,46(1):49-74.

[18]齐寅峰,李礼.企业债券评级之研究综述[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9):12-17.

[19]何平,金梦.信用评级在中国债券市场的影响力[J].金融研究,2010(4):15-28.

[20]周宏,林晚发,李国平,等.信息不对称与企业债券信用风险估价――基于2008―2011年中国企业债券数据[J].会计研究,2013(12):36-42.

[21]eDwinJe,etal.Fundamentaleconomicvariables,expectedreturns,andbondfundperformance[J].theJournalofFinance,1995,50(4):1229-1256.

[22]maRYeB,etal.optionpricing-basedbondvalueestimatesandafundamentalcomponentsapproachtoaccountforcorporatedebt[J].accountingReview,1998,73(1):73-102.

[23]peteRDe,etal.initialevidenceontheroleofaccountingearningsinthebondmarket[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2009,47(3):721-766.

[24]eLiB,SUReSHR,itZHaKK.investorsophisticationandpatternsinstockreturnsafterearningsannouncements[J].theaccountingReview,2000,75(1):43-63.

[25]RoBeRtHB,RiCHaRDRm.earningsexpectations,investortradesize,andanomalousreturnsaroundearningsannouncement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5,77(2):289-319.

[26]RonnieS.momentumandpost-earnings-announcementdriftanomalies:theroleofliquidityrisk[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6,80(2):309-349.

[27]SteFanoD,JoSHUamp.investorinattentionandFridayearningsannouncements[J].theJournalofFinance,2009,64(2):709-749.

债券市场调研篇6

【关键词】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实证研究

一、引言及相关文献综述

金融市场按照金融产品期限长短划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则分别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有关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Cramer(1986)[1]研究了美国货币供应量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认为,美国货币供应量和股票价格之间具有联动关系。Roberto(2001)[2]研究了美国货币政策与货币市场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对货币市场的影响作用巨大。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以及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取得巨大发展。国内学者对我国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相互关系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姚小义、王学坤(2003)[3]实证分析了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关联性,认为要加快我国金融市场规范化建设必须理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动关系。何先应、何国华(2003)[4]研究了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状况认为,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严重失衡,资本市场得到优先发展而货币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其原因在于过分强调金融市场的融资功能而忽视了其政策调节功能,人为地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隔离开,造成两个市场收益率的明显差异,使得大量货币市场资金或明或暗违规进入资本市场。因此,为提高整个金融市场运作效率,必须疏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渠道,使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协调发展。汪小亚(2003)[5]通过研究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资金融通问题认为,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不是充分互动而更多的是单向流动,即货币市场的资金大多流向资本市场,为改变这一局面,必须从金融创新着手,建立资金双向流动机制。岳意定、李伯政(2005)[6]认为货币市场资金饱和和资本市场资金短缺困扰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因此必须从组织机构、资金融通、金融工具、监管四个方面建立联通机制,才能使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王一萱、屈文洲(2005)[7]通过对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连通程度进行动态分析后认为,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不存在紧密联系,一个市场资金变动无法影响另一个市场上的资金变动。杨新松、龙革生(2006)[8]分析了我国分业经营下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链接关系认为,在分业管理体制下,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明道和暗道链接是通畅的,居民资产选择行为决定了信贷资金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实现对流,其中,银行存款决定股票价格而不是股票价格决定银行存款,企业根据资本市场垄断收益率的变化将短期贷款资金投入或者撤出股票市场,短期贷款与股票价格是相互影响的;同业拆借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资金流动主要由同业拆借利率而不是股票价格决定,价格信号无法从资本市场传递到货币市场,而反向的传递是迅速的,同业拆借利率作为价格信号是扭曲的。白钦先、(2007)[9]研究了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通与协调机理后认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通过资金联结、价格联结、工具联结以及这些联结下的资金流动关系体现出来。从资金联结来看,资金渠道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直接沟通的渠道,也是一种最为基础的渠道。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具有货币创造功能,货币市场资金流入资本市场会活跃资本市场,但货币市场缩减同样会对资本市场具有缩减效应。当两个市场收益率发生变化时,投资者会将资金从一个市场搬到另一个市场,形成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联结。从社会资金总量上看,两个市场资金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在追求利润的动机下,货币市场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资本市场,资本市场资金也会通过上市公司在银行的存款以及证券公司在银行的保证金存款形成信贷资金来源,那个市场收益率高,资金就会流入那个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这种互动和竞争关系,最终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以上有关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关系的研究,大多是从宏观角度研究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相互关系,而从微观角度,特别是通过实证研究来研究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的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相互关系的比较少。因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我国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相互关系,以揭示我国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内在联系,并就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二、我国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介绍

(一)债券市场

我国的债券市场其实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就开始建立。新中国刚成立时,百废待兴,经济极度困难,为筹集建设资金和弥补财政赤字,于1950年11月发行了为期5年、总额3亿元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1954年到1958年,为筹集建设资金,连续发行了5次共计35.54亿元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这些债券的发行,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随后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国家停止了国内外的举债活动,这一停就是二十多年,直到1981年7月我国才恢复国债发行,国债恢复发行后,企业债券也开始出现。1985年,沈阳房地产公司通过公募的方式向社会发行了5年期企业债券,拉开了企业债券发行帷幕。随后随着银行体系的改革,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相继发行金融债券,1994年,三大政策性银行成立,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成为它们筹集资金的主渠道。经过60余年的发展,我国的债券市场基本形成了国债、地方政府债、中央银行票据、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可转债、可分离交易债、中期票据、资产支持债券、金融债等十多个品种。但作为债券的流通市场,起步却相对较晚。1986年8月5日,沈阳信托投资公司首先开办企业债券的柜台转让业务,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债券流通转让。在沪深交易所成立后,债券集中在交易所交易,形成交易所债券市场。但是债券的交易发生了一些违规事件,比如“3.27”国债期货风波以及后来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机构投资者通过“回购交易”等方式导致大量银行资金违规进入股市,造成股市泡沫。中国人民银行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于是要求商业银行退出沪深交易所市场,转而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提供的交易系统进行回购交易和现券交易,由此形成银行间债券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形成了交易品种最齐全、交易量最大的市场,其交易量占整个债券市场交易量的95%以上,其交易主体主要以机构投资者为主。截止2010年末,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的机构有10235家,这些机构主要包括银行、基金、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用社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投资者。

(二)股票市场

我国的股票市场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生事物。最早的北京天桥百货公司的股份制改造拉开了我国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序幕,1990年和1991年沪深交易所的相继成立,2004年中小板市场以及2010年创业板市场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取得初步成果。但从股票市场交易的产品结构来看,我国股票市场上交易的产品主要是上市公司的普通股、少量的B股以及股指期货,相对来说,交易品种显得过于单一,单一的交易品种不利于分散风险,也不利于活跃市场。从投资主体来看,虽然随着市场的发展,证监会在不断放宽股票市场的投资主体进入股票市场,在不断培育机构投资者,但总体来说个人投资者仍然是股票市场的主力军。从市场规模来看,截止2010年末,我国境内上市公司共有2063家,股票总市值达26万亿,流通市值19万亿,日均成交2千多亿,与交易所刚成立时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从我国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看,经历了一个“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过程。由于法制不健全,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间资金的相互融通一直困扰着这两个市场的健康发展,影响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取及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沪深交易所国债交易金额之和以及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质押式债券回购交易金额作为自变量,分别用X1和X2表示,选取沪深交易所股票交易金额之和作为因变量,用Y表示。样本选取2008年1月到2011年4月共计40组月度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在实证分析前,对自变量X1和X2以及因变量Y分别取对数,用LnX1、LnX2和LnY表示。

本文采用e-G两步法建立协整方程和误差修正模型考察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和短期波动的相互影响。不失一般性,在建立协整方程前,先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只有变量之间是同阶单整序列,变量之间才能够进行回归分析,否则存在伪回归问题。

(二)单位根检验

一般地,平稳性检验的方法有图示法、单位根检验法(DF检验、aDF检验以及pp检验)等,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单位根检验法中的aDF检验法。aDF检验又基本分为三种模式,即是否包含常数项、趋势项。在检验中,滞后阶数的选择以aiC信息和SC信息最小为准则选择滞后阶数。只要其中有一个模型的检验结果拒绝了零假设(即检验出来的aDF统计量小于给定的某一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就可以认为该时间系列是平稳的。否则认为该时间系列是非平稳的,此时应进一步检验该序列的差分形式的平稳性。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时间序列经过d阶差分后为平稳序列,称原序列为d阶单整序列,记i(d)。本文采用aDF检验进行单位根检验。

表1时间序列的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注:(1)“检验形式”中的c,t表示检验模式带有常数项和趋势项,k表示滞后阶数;(2)aDF检验的临界值来自于软件eViewS5.0;(3)D表示一阶差分。

从单位根检验结果看出,水平时间系列LnX1的aDF统计量为-0.957487,大于10%临界值-2.607932,所以水平时间系列LnX1是非平稳系列,而其一阶差分后其aDF统计量为-8.236951,小于1%临界值-3.615888,说明其一阶差分后为平稳时间系列。同理可分析LnX2、LnY水平系列是非平稳系列,但它们的一阶差分为平稳时间系列。

(三)协整检验

由于因变量和自变量序列为一阶单整序列,可以检验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首先建立变量间的协整方程(1),并对协整方程(1)用oLS方法进行估计,估计方程为(2)。

LnYt=C0+C1LnYt-1+C2LnXt-m+C3LnX2t-i+εt(1)

式(1)中,C0表示其他影响因素,C1表示沪深交易所股票交易量滞后项对自身影响系数,C2和C3分别表示沪深交易所国债交易量和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量对沪深交易所股票交易量的弹性,n、m及i表示滞后阶数,εt为模型中的随机扰动项。

LnYt=0.60LnYt-1+0.42LnX1t-0.35LnX1t-1+0.45LnX2t-1-

0.13LnX2t-2(2)

(4.5714)(1.4820)(-1.1634)(1.4333)(10.3953)

式(2)可决系数和调整可决系数较大,分别为0.5936和0.5457,t值不是特别显著,Dw值为1.9998,不存在自相关问题,但模型总体拟合得不是特别好。分析式(2),可以得出结论,我国货币市场的核心市场――国债市场与我国股票市场不存在紧密关系,股票市场的交易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股票市场的存量资金和来自于其他市场的资金运作的结果。无论交易所国债市场还是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质押式回购交易的交易量在当期与股票市场的交易量并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债券市场滞后一期的交易量与股票市场的交易量存在着反向关系,说明我国金融市场对消息的反应不是特别敏感,反应相对滞后。另外,虽然协整模型拟合得不是特别好,但不能就此说明变量间不存在协整关系,这要对回归方程(2)的残差εt进行平稳性检验才知道。

表2残差系列ε的aDF检验值

从残差系列ε的aDF检验结果看,ε的aDF检验统计量为-6.271213,小于1%临界值-3.615588。因此拒绝残差系列ε存在单位根的假设,即残差系列ε是平稳的,这证明时间系列LnYt、LnX1t以及LnX2t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四)误差修正模型分析

在得到时间系列的协整方程后,利用协整方程的残差项作为误差修正项eCm,将误差修正项看作一个解释变量,联同交易所国债交易量和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质押式债券回购交易量的差分项作为解释变量,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考察它们对沪深股市交易量的短期影响,以及沪深股市交易量对其自身长期均衡趋势偏离的纠正速度,建立误差修正模型(3):

式(3)中,n、i表示滞后阶数,误差修正系数θ表示沪深交易量对其自身偏离的纠正速度。在模型(3)中滞后项的最优取值是根据该模型的残差系列εt是否自相关来判断。如果残差系列自相关,则添加变量滞后项进行不断检验,直至消除自相关,最终得到误差修正方程(4)。

从式(4)也可以看出,我国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不存在紧密关系,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相对割裂,不同市场资金被分割在不同市场,股票交易量自身有修正功能。

(五)Granger因果检验

上述协整检验说明,变量间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变量间的变化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这要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才知道。表3为时间系列LnY、LnX1和LnX2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

表3Granger因果检验值

根据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原假设交易所国债交易量不是沪深股市交易量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是0.23503,大于临界值p值0.05,因此,接受原假设,即交易所国债交易量不是股票交易量的格兰杰原因;原假设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质押式债券回购交易量不是沪深股市交易量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值是0.41757,大于临界值p值0.05,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即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质押式债券回购交易量不是沪深股市交易量的格兰杰原因,同理可分析沪深股市交易量均不是交易所债券交易量和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质押式债券回购交易量的格兰杰原因。①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资金联通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成交量间存在协整关系,但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成交量间不存在此消彼长关系。总体来看,我国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联通程度比较低,联系不是特别紧密,信息反应不是特别迅速,不同市场处于分割状态。就其原因,我们认为这与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各项规章制度尚不健全,金融工具比较单一,缺乏金融创新,交易主体在投资理念、投资行为等方面趋同有很大关系。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制化监管水平

法制化建设的目的在于保证投资主体以及监管部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提高市场透明度,及时反应市场运行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提高金融市场运行效率。

(二)构建四方联合监管体系,促进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

我国金融业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措施,为因对金融业的发展,2004年6月又出台了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在重大监管事项以及跨行业、跨境监管等复杂问题进行信息交流和磋商机制,但即使如此,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监管仍然存在分工不尽合理,监管协调机制还很不健全等问题。笔者在此建议由央行来统领各个监管方,以达到信息共享,监管协调的目标,将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联结起来,以期央行的意志能够迅速、准确反映到金融市场。

(三)推动金融创新,促进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资金相互融通

现阶段除了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基金,银证合作计划外,在相关法律法规框架下,要鼓励金融创新,发展跨市场金融产品,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联结起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资金在两个市场间自由流动。

(四)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建立起能作用两大市场的调控机制

从理论上讲,由于资本的趋利性,利率的变化能够促使资金在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间流动,但在我国,由于长期实行管制利率,利率的调控作用相对减弱。通过分析投资者投资债券市场的行为发现,投资者投资债券以配置为主,交易为辅,对利率不是特别敏感。因此要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证券公司、投资基金等投机型、套利型市场参与者的作用和功能才能得到有效和充分体现,才能使市场充满活力,才能提高市场流动性以及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Cramer.a.ChangingFinancialenviromentandtheimplicationsofmonetarypolicy[R].oeCDworkingpaper,no.243.1986:45-59.

[2]Roberto,RigobonandBrainSack.measuringtheReactionofmonetarypolicytotheStockmarket[R].Fedworkingpaper,2001:1-14.

[3]姚小义,王学坤.论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联性[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1).

[4]何先应,何国华.论中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J].经济评论,2003,(6).

[5]汪小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资金融通问题研究[J].金融纵横,2003,(5).

[6]岳意定,李伯政.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联通机制问题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3).

[7]王一萱,屈文洲.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联通程度的动态分析[J].金融研究,2005,(8)

[8]杨新松,龙革生.分业经营下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的链接分析[J].财经论丛,2006,(2).

[9]白钦先,.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通与协调机理研究[J].当代财经,2007,(11).

作者简介:吴永兴(1969-),男,云南宣威人,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主要研究货币金融理论;袁天昂(1960-),男,云南昆明人,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经济师,主要研究货币金融理论及区域经济问题。

债券市场调研篇7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债券市场发展逐步成为我国金融总体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日益认识到发展债券市场对于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中国国内在宏观方面面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完善货币调控的迫切需要,同时,在金融微观主体方面也面临银行商业化经营改革的重要任务,所有这些都需要发展一个稳健快速的债券市场。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快速发展,重要性日益凸显。一是债券市场业务量显著增加。2002年到2012年这10年间,债券市场余额从2.8万亿元迅速增加至26.2万亿元,年均增速达25%;债券交易量从14万亿元增加至270万亿元,年均增速达35%。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中国国内债券市场的规模也从世界第11位上升至第3位。2012年中国债券市场的市值首次超过股票市值。二是债券市场已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银行间债券市场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场所,也是国债大规模发行的主要场所,大大提高了货币政策的调控与传导效率,支持了积极财政政策的顺利实施。三是债券市场在促进金融机构改革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金融机构投融资管理和流动性管理的平台。2012年,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全年累计发行各类金融债券1.6万亿元。国家开发银行主要依托债券市场筹资,成为运作良好、名副其实的债券银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其资产总额超过世行和亚行的总和。2012年,债券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17%左右,债券业务收入为商业银行第二大收入来源,为证券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四是未来一个时期,债券市场将在促进经济转型、支持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改革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债券市场形成了场外市场为主、场内市场为辅的债券市场格局

中国债券市场发端于场外柜台形式,1990年后交易所出现并占据主导。1997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建立后,有规范的场外市场建设开始,2002年银行间市场首次取得市场主导地位。2012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规模、托管规模、交易规模分别约占全债券市场的97%、91%及85%。一是场外主导的这一格局符合债市发展的基本规律。债券自身的特点决定,世界各国的债券交易一般均以场外市场的形式为主。中国债券市场也不例外。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作为场外市场,定位于合格机构投资者,具有批发市场特征,平均每笔交易额2.5亿元;交易所债券市场具有零售市场特征,平均每笔交易额不到100万元。二是场外场内相互竞争,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态势仍将持续,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国债市的活力。

(三)债券品种日益丰富,信用债券飞速发展

一是债券品种日益丰富。中国债券市场是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开始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也主要以国债等政府信用债券为主。近年来,在传统的国债、央票、政策性金融债之外,次级债券、普通金融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等品种先后涌现。二是公司信用类债券实现跨越式发展。2002年至2012年,公司信用类债券年发行量从300多亿元增加到3.6万亿元,发行比例上升到44%;托管余额从不到1000亿元增加到超过7万亿元,托管比例上升到27%。从2005年开始,债券融资在直接融资中的比重超过股票融资,并逐渐成为我国直接融资的主渠道。2012年公司信用类债券净融资规模为股票的9倍。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的发展拓宽了企业和实体经济的直接融资渠道,保持了社会融资总规模的合理增长,优化了社会融资结构,分散了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的风险,增强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三是债券交易工具创新也在推进。在现券和回购交易基础上,出现了债券借贷、债券远期等,丰富了投资者的投资运作与风险管理手段。上述创新伴随着我国评级、信息披露、投资者保护等制度的完善,表明我国多层次债券市场体系取得重要进展。

(四)机构投资者队伍壮大,市场流动性提高

一是机构投资者数量增加。2002年至2012年,在中央结算公司开户的银行间债券市场机构投资者从800家增加到1.2万家。2012年的主要变化是:地方养老金首次入市市场化运作;基金类投资者出现爆发式增长,2012年增加1101家,债券基金特别是债券指数基金加快发展。二是随着投资者基础的扩大,投资者持有结构逐步优化。商业银行仍然是债券市场的最主要投资者,其持有比例稳中有降。2012年商业银行持有比例为65%,比2011年下降2个百分点。基金持有量上升4个百分点。三是投资者类型的多元化推动了市场流动性的提高。2012年,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和中期票据的换手率分别达到1.3、2.9和6.5倍。

(五)债券市场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是允许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2010年8月,开始允许境外央行、港澳人民币清算行和人民币参加行等三类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此后又陆续有国际金融机构、境外保险机构、RQFii、QFii等境外机构获准进入。截至2012年末,共有100家境外机构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最近又推动QFii、RQFii入市额度的扩大。二是推动境内机构赴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2007年允许境内金融机构赴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以来,已有10家境内银行和2家境内企业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总计800亿元,财政部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国债共计570亿元。境内机构赴港发债的主体范围与发债规模均稳步扩大。2012年中国建设银行(伦敦)有限公司在伦敦发行境外人民币债券。三是债券市场的有序开放,有利于推动境外人民币资金的投资运用,助推人民币国际化,也有利于债券市场自身的发展成熟。未来,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有望进一步加深。

中央结算公司的市场作用和主要进展

在债券市场发展过程中,中央托管机构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债券中央托管机构是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核心基础设施,其安全高效运行也成为了金融市场成熟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市场日益无纸化、网络化、全球化的今天,中央托管机构正在支持市场发展和创新、监测和控制风险、保障市场运行安全和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央结算公司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服务模式。

(一)发行、登记、托管、结算、兑付功能一体化

这一模式满足了债券生命周期全过程的处理需求,顺应了新兴市场对集中处理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发挥中央托管机构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多年来这套模式运行良好,得到市场成员认可。2012年主要业务指标实现平稳增长。全年支持发行各类债券约5.87万亿元,扣除受货币政策影响波动较大的央票后,同比增长6.2%,约占债券市场发行总量的68%;债券托管余额为23.76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占全市场的89%;办理债券结算218万亿元,同比增长21.1%,占全市场的80%;兑付4.1万亿元。截至2012年末,公司的机构投资者客户超过1.2万余户,新增债券账户数同比增长11.2%;柜台市场开户的个人投资者突破1000万户。

(二)核心业务较快发展

稳步提升发行服务效能。中央结算公司从1998年起开始提供招标发行系统服务,支持债券无纸化、无场化远程发行,支持多样化招标中标方式,适应了大规模、高频率的发行要求,目前平均每个工作日支持发行5期。招标发行已成为债券发行的主流模式,不仅用于政府债券、政策性金融债,而且越来越多在信用债中应用,提高了市场透明度。

完善债券登记托管服务。中央结算公司成立后,建立了集中保管库体系,结束了当时分散托管的历史,有效维护了市场稳定和投资者权益。以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无纸化发行为开端,到2001年全面实现债券无纸化,在较短时间内走完了发达国家几十年才完全实现的无纸化历程。按照国际公认的原则提供统一、规范的登记托管,为银行间债券市场设计了一级托管、直接持有为主的透明账户体系,实践证明这是安全、适当的选择。实现发行、登记一体化,履行法定证券的物权登记职责,提高了安全性和效率。依托一级托管、直接持有,为发行人提供还本付息服务。

满足高效、安全的交易结算需求。公司的债券系统与央行大额支付系统联网,实现了多渠道的券款对付(DVp)结算机制。该机制适合场外市场结算特点,使用央行货币,进行实时全额DVp结算,其结算确定性最强。目前DVp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尚未成为强制要求,但DVp结算比例不断上升。2012年全年二级市场DVp资金结算量同比增长37.9%,银行间的DVp结算比例为95%以上,全市场的DVp结算比例约为82%。

(三)增值服务不断优化

创新开展债券信息服务。为了提高债市透明度,中央结算公司为中国债市创建了最早的信息网站――中国债券信息网,现已成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重要信息披露平台。形成了债券收益率曲线、估值、指数等中债价格指标体系。该体系曾获中国金融科技二等奖,被财政部、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监管部门采用,被市场机构广泛使用,市场覆盖率达90%以上。截至2012年底,已有200多支基金使用中债指数作为业绩基准,部分指数已成为基金产品的投资跟踪标的。实践表明,作为托管结算机构,中央结算公司具有中立性和拥有参与者的债券投资组合数据等天然优势,可保证公允性和提高个性化程度。建立债券价格指标体系,为市场参与者进行市场风险管理、业绩评估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监管者提供了有力工具,促进了债券市场的精细化管理。

债券担保品管理取得突破性进展。债券因价格波动小、流动性好,是最佳的金融担保品。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复杂程度加深,监管要求越来越严格,担保品的管理变得复杂而重要。去年欧美市场发生了“担保品风暴”,实质是金融危机后市场对担保品依赖加强和合格担保品减少之间的矛盾。优质的担保品成为稀缺资源。曾经有一家优秀的国际同业CSD(中央托管机构)说过:“金融市场的未来属于担保品的管理者和交易者”,我们深表同意。中国市场担保品供应充足,但使用不足。我们有8万亿元债、8万亿元金融债、4万亿元aaa级公司信用债,这些都是优质的担保品。但是中国的场内市场,包括股票和衍生品市场,主要用现金作为保证金;场外市场的回购交易中,经常出现债券担保品不足额的情况。因此我们认为,为金融市场提供第三方的安全高效、集中自动的债券担保品管理服务,是债券CSD重要的发展方向和责任。顺应这一潮流,中央结算公司积极跟进,充分借鉴国际实践经验,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于2011年正式推出集中化、自动化、专业化的担保品管理系统。该系统涵盖了担保品管理的全流程服务,实现以下业务功能:质押资产池管理、自动选券;担保品的估值盯市,自动进行担保品追加/返还/替换或者提示成员操作;自动完成担保品收益分配;担保品处置;灵活的查询对账等。该系统有两个方面的核心优势:一是公司10年研发的第三方债券公允价值,深受监管部门和市场认可,成为担保品风险管理的基础;二是灵活的参数设计,可拓展性强,能适应多种市场创新;在中国债券市场加快开放的背景下,我们关注与国际同业合作,发展跨境担保品管理,为国际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和中国投资者进入国际市场提供服务。

(四)推动实施国际化战略

为顺应债券市场开放趋势,达成建设国际领先托管机构的愿景,中央结算公司加大了推进国际化的力度。深入研究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债券市场改革发展;研究债市开放应对措施和境外机构入市服务措施;开展离岸债券市场调研,推动境内市场和离岸市场的协调发展;为世界银行技援项目《建立完善的中国国债二级市场》提供咨询,建议未来10年国债市场发展的路线图。

债券市场调研篇8

当时,他们大体得出如下预判:2013年债券市场崩盘几无可能,但在风险与收益的权衡中,低收益率正在减弱债券的魅力,因而投资者们不应抱有太高的期望;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仍旧是支撑债券市场的中流砥柱;潜在的高通胀和可能起到破坏性作用的政策,是2013年债券市场最大的风险因素。从5月初开始,美国市场的投资者就汇成一股退出债券投资的洪流。债券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和债券共同基金在6月遭受创纪录的惨重损失。

事后回顾起来,押注于政策风险是正确的。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变化,确实在最近引起了美国债券市场的狂风骇浪,投资者关心的是,美联储是否会放缓其大规模资产购买。

美国经济远离大衰退的低点已有五年时间,可是,芝加哥橡树岭投资公司(oakRidgeinvestments)副总裁兼投资组合经理罗伯特·麦可维克对《财经》记者说,我们仍然靠着印钞票刺激经济,今年就要印1万亿美元,人们会意识到这种复苏扩张有多反常。金融市场相信美联储应该缩减债券购买,回复到更常态化的财政行为轨道之上,逐步走出量化宽松和利率操纵,虽然这可能会引发持续的市场动荡。

在更多人看来,美国面临的问题是:现在就精打细算地谋出路,还是在经济更低迷时不得已而为之?债券市场因何变脸

从5月初开始,美国市场的投资者就汇成一股退出债券投资的洪流。

汤森路透旗下的Lipper提供的数据显示,在6月20日前后的一周时间,投资人从应税美国债市基金中撤走了5.08亿美元,是连续第三周资金外流。另据统计,6月债券市场合计流出的资金达472亿美元,打破了2008年10月创下的418亿美元的流出纪录。

美国证券研究机构trimtabs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债券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和债券共同基金在6月遭受创纪录的惨重损失,“这些基金投资者以创纪录的速度抛售债券”。美银美林的策略师选用“血洗”这样的字眼,形容债券市场的走势。德意志银行的经济学家则直接宣布:债券市场牛市结束。

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被看作是金融市场的风险指标。自从今年5月初,十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就是上行趋势,到6月24日,十年期国债日中交易一度升至2.661%,是自2011年8月1日以来的新高,上升了一个多百分点。

1个百分点的升幅,意味着联邦政府借贷成本提高了62%,由于住房抵押贷款债券直接绑定十年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不少人的借贷成本随之上涨。

投资人进一步削减公司债、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和新兴市场债券仓位。市场中债券价格的快速下跌,通常走势平稳的市政债券市场也受到影响,业内人士认为,市政债券目前可能在经历最差的行情,完全处于超卖状态。

eagleassetmanagement投资组合管理人表示,他上午挂牌出售4笔平均规模200万美元的债券,每笔仅获得两份投标,而在市场状况良好时,通常会有20份至25份投标。R.Seelaus&Co.市政债券业务负责人也有同样的感慨,即目前挂牌出售的债券数量是他从业20年来最多的时期。

美联储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可供出售”资产的未实现净收益下滑至167亿美元,为两年来最低水平。这一衡量标准跟踪银行“可供出售”的资产组合的表现,这些组合主要由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国债组成,两个月来的缩水幅度超过50%。

国际清算银行在其年报中警告投资者,债券市场存在下行风险,国际清算银行预计,如果到期债券的收益率上涨3个百分点,仅美国债券投资者的损失就将超过1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

市场的力量通常会为债券找到适当的估值,让人担忧的是,如果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变化速度过快,就如同市场刚刚经历过的,就会导致金融市场的混乱。

麦可维克说,市场需要做出判断:国债收益率高企,是企图彻底地封卡对将来GDp强势增长的预期?还是由于美联储要减少债券购买,市场基于供求和流动性要出现变化而做出的反应?量化宽松带来的廉价货币和低息时代结束了?

在找到答案之前,市场需要看到稳定迹象。长驻伦敦的经济学家德里·毕克复对《财经》记者说,美国的债券已接近于合理估值,通胀风险均衡还要过段时间才会出现,就像美联储的政策有数据支持一样,债券收益也要数据支持,只是他怀疑能否看到市场动荡的平复。市场与央行的探戈

在债券遭遇惨烈抛售的同时,全球股票和大宗商品也遭受打击。

6月24日美股延续此前一周的颓势,进一步暴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多日位于15000点心理点位之下;纳斯达克成分指数下跌1.09%至3320.76点;标普500指数当日下跌1.21%至1573.09点,为九个星期以来的最低收盘价格。

6月25日大宗商品价格指数Bpi为915点,较前一交易日下降了2点,创下自2011年12月1日至今的新低,比2012年4月10日最高点1019点下降了10.21%,自2013年5月14日起,Bpi在43天内陆续下降了2.556%。

市场灾难式反应,让金融业人士想起索罗斯1992年狙击英国央行的市场回馈。那一次,市场的焦点是索罗斯,这一次,焦点变成了美联储主席伯南克。

对于市场如此表现,伯南克也有些困惑了——他一直在小心地措辞、谨慎地引导市场。5月22日他先暗示已准备削减量化宽松规模,但一直等到6月19日才宣布具体时间表,即使如此,在宣布时间表时,他的话中也充满了预设。

伯南克说,假定美联储对经济前景好转的预测与实际情况相符,“今年晚些时候放缓月度购买的节奏将是合适的”,“明年上半年期间将采取有分寸的步骤”放慢资产购买,并将在大约明年年中时完全终止这项操作。前提是,若经济前景发生变化,这一设想情景会有变数。

3月份的《华尔街日报》市场调查,经济学家们预测美联储会从11月开始减少资产购买。到6月份,当伯南克最终把显而易见的认知摆到台面上来时,这一观点已变成共识并被消化数周了,所谓预期管理,大致就该如此。

毕克复解释说,央行即使不透露什么全新的消息,也会引起市场的过激反应,这符合经济学“全局博弈”(GlobalGames)的理论。美联储的举措可能有些锋芒外露,但它产生的背景是,当市场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平静期时,市场对美联储的锋芒感受比实际要尖锐得多。“市场不是针对消息本身感到出其不意,而是因为消息被澄清了。”毕克复说。

pnC金融集团高级国际经济学家叶文斌(williamadams)持相同看法,他对《财经》说,美联储给市场很多将来政策选择的细节,包括美国会缩减购债,包括利率会进行上调,而且市场认为美联储利率上调的幅度要比预期的大。

这似乎牵扯到退出量化宽松的策略,想要如探戈一样优雅而平顺并非易事。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约瑟夫·加侬对《财经》记者说,市场有些反应过度,但希望美联储当初没有那么大嘴巴,在退出问题上说那么多,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要走的路还很长。

一方面,债券市场在闻讯后迅速转换,重新为资产定价——毕竟在量化宽松的背景下,无论是美国国债,还是新兴市场债券,价格都公认地被扭曲了。另一方面,浩然资本(HaoCapital)合伙人霍泰德(edHotard)对《财经》记者说,接下来的担忧是,债券的收益率会在什么水平线上触顶?考虑到美国就业市场并未复苏,触顶后会不会带来滞胀?似乎人们已经忘却了加息与通胀预期以及潜在的滞胀可能。经济连动的轨迹

在经济复苏如何前行与市场动荡如何结束之间,美联储的每一步都有可能是险棋。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爱德温·杜鲁门认为,美联储腾挪的空间不大,他对《财经》记者说,美联储已向市场提供了导向,美国和全球的金融市场需要随之调整。

6月26日美国商务部宣布下修第一季经济增长初值,第一季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年率终值为增长1.8%,初值为增长2.4%,实现连续15个季度增长。这一多少令人失望的GDp数据却无形中帮了美联储的忙,舒缓了市场的担忧,相信在这样的经济增长下,美联储不会在近期就减少大规模资产购买。

债券市场会因此与经济形成新的互动,叶文斌说,在过去这周我们看到的国债利率飙升估计已基本接近于今年的高点,十年期的国债利率在2013年的下半年,可能平均下来会在2.3%左右。到了2014年,当美联储结束其资产购买时,利率可能会逐渐回升。

麦可维克相信,美国GDp的增长基本会维系在2%-3%的空间中运行,相对应的,美国国债利率有可能已经看到了低点,将来会可能在2%的区间提升;即使美国经济走弱,债券利率可能降回到1.4%-1.6%,反之,如果经济更强劲,利率会更高。如果经济增长3%,通胀维持在1%-1.5%,十年期的债券利率会在3%-4.25%的区间。

美国房地产市场是这一轮经济复苏的亮点。最新房产数据显示,5月美国新屋销售量上升到近五年来的最高水平,住房市场会是继续推动美国经济复苏的生力军。而住房抵押贷款债券的利率也会影响住房市场的复苏。

在毕克复看来,最大的未知数是,债券收益率的大幅波动对美国房地产市场会产生多大的影响,最终,又会在多大程度上阻碍美国经济复苏的步伐。

霍泰德算了一笔账:如果30年期固息抵押贷款的平均利率在4.4%的水平上涨1个百分点,仍然会低于历史上的平均水平。“住房市场有些被抑制的需求,加上现在对一部分人群实行的高税率,住房抵押贷款债券利率的有效性和影响会得到缓和。”霍泰德说。

实际上,房产市场及与房产相关市场的表现,比经济中的制造业表现要抢眼得多。麦可维克说,住房抵押贷款债券利率的攀升,会导致短期经济活动的激增,因为消费者在利率走得更高之前会锁定利率。这样的结果,是明年的这个时候经济比较起来更难以接受,增长会放缓,也会使人们怀疑房产市场成功的真实性。

如果可利用的资本松绑,会缓和住房抵押贷款债券利率的上升,也会使那些无法得到贷款的人得到缓冲,这样的循环可能会减慢,但会持续下去。

大量的不确定性都因美联储减少流动性注入而开始展开。它直接影响新兴市场的货币市场,使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在货币政策上变得被动。

债券市场调研篇9

关键词:信用评级;债券信用评级;银行间债券市场;评级质量

一、引言

信用评级是指独立的专业化机构对影响评级对象的各类信用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就其偿还债务的能力及其偿债意愿进行综合评价,并且用简单明了的符号进行表示的经济行为。债券信用评级主要指信用评级机构以发行人及其发行的债务融资工具为对象进行的信用评级。发达国家实践表明,债券信用评级通过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防范信用风险,增强资本市场运作效率,帮助政府部门增强资本市场有效监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债券信用评级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目前信用评级已成为企业进行债券融资的必经程序之一。但是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债券信用评级还处于发展初期,存在着评级质量不高、评级行业存在无序竞争等问题,阻碍了债券信用评级作用的发挥。我国债券市场包括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和凭证式国债市场三个部分,银行间债券市场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债券的存量、交易量、企业主体债券发行量均占90%以上,本文拟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例,分析债券信用评级存在的问题,为充分发挥信用评级揭示发债企业的风险,保障债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提供参考。

二、评级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开展情况

(一)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概况

2000~2008年,评级机构为银行间债券市场企业主体债券发行(包括企业债券、非政策性金融机构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不含资产支持证券)共承做了1323期债项的信用评级,仅有16期债券发行未进行评级。其中,累计发行335期企业债,发行规模6935亿元;108期非政策性金融机构债券。规模4537.6亿元;39期中期票据,规模1737亿元;857期短期融资券,规模12024.1亿元(见图1)。

(二)所评级别分布情况

评级机构对发债主体及债项做出的评级结果分布如下:(1)主体信用等级:除中期票据均为aaa外,级别自a-至aaa(仅2008年出现了两期短期融资券的长期主体信用等级为BBB+);(2)债项信用等级:除中期票据均为aaa、短期融资券均为a-外,级别自aa-至aaa,具体级别分布情况见图2、

(三)当前银行间债券市场监管概况

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以发文认可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等9家评级机构从事企业债券信用评级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4]第22号及中国人民银行令[2008]第1号进一步明确,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应由在中国境内注册且具备债券评级资质的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于2005年重新认定了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信用评级结果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使用的全国性评级机构,相继了《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规范》以及《关于加强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作业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制度,加强了对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工作的管理。根据上述制度要求,评级机构在执业中应遵循规

三、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评级质量不高

一是评级报告质量不高。根据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对评级报告、跟踪评级报告的修改意见,部分报告中存在企业经营、行业、银行授信等数据陈旧,对企业所在地国民经济发展及财政情况的分析不够透彻,未能充分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对企业的影响,对发债企业接受担保及对外担保情况揭示不够等问题。

二是评定级别偏高。根据评级机构历年的评级结果分布可以看出,主体信用等级以及债项信用等级在aa-以上(含aa-)的债券项数及规模比重较大,而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低信用等级的比重则逐年下降。以短期融资券为例,主体信用等级为aaa的企业发行笔数占总量比例由2006年的14.69%增加至18.28%;发行规模占比由43%增加至52.2%:aa-以下(不含aa-)的发行笔数占比由2007年的25.19%下降至18.29%,发行规模占比由10.16%下降至4.83%(见表1)。

三是评定级别与利差一致率偏低。由于债券市场缺乏违约数据,业内通常运用债券利差对评级质量进行检验,即假定债券利差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受评对象的信用风险。根据风险越大、收益越高的原理,若信用级别与债券利差呈严格的单调递减关系,则说明信用评级质量较高。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10月到2009年3月期间,经中诚信国际、大公国际、联合资信三家机构(当前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市场份额前三强)评级的短期融资券发行利差和交易利差均值与其信用级别总体呈递减关系(见图6、图7);但是,评定级别与利差呈严格单调递减关系的交易日占总交易日的比重(即一致率)不高,三家机构评级结果与发行利差的一致率为84.13%。与交易利差的一致率仅为31.27%。综上可见,目前债券信用评级的风险揭示、信用定价功能尚未得到有效发挥。部分机构投资者反映,评级报告、评定级别对于投资决策的参考度不高。

(二)评级行业出现无序竞争苗头

随着债券市场的兴起,债券信用评级行业一度出现激烈的价格竞争,为此,2007年人民银行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形成了《评级收费自律公约》,并了《加强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作业管理的通知》,要求评级机构在开展评级业务前必须将信用评级协议、信用评级收费凭证复印件等向人民银行报备,使得价格竞争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以变相降价及级别竞争为代表的竞争形式。特别是级别竞争,已逐步由评审阶段走向合同签署之前,出现了所谓的“预评级”行为,即评级机构在与企业签订评级合同前,仅依据企业的部分书面资料便承诺给予较高信用等级,甚至有个别评级机构在洽谈业务时出具加盖公章的预评级报告来争夺市场。变相降价以及级别竞争违反了信用评级规范,使得债券评定级别日益趋高,影响了债券评级的独立性、公正性;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其较为隐蔽、难以有效监管的特点,严重扰乱了评级市场秩序。

四、原因分析

(一)评级机构内部因素

1.信用评级机构对市场、对投资者高度负责的职业操守有所缺失。债券信用评级只有提供高质量的、权威的信息,才能得以生存及发展,具备以市场、投资者为重的职业道德是评级机构的必备素质之一。评级机构的素质决定评级质量。然而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却是以利益、市场为根本目标,进而一切以发行方、承销商的意志为重,在执业过程中以发行方、承销商不配合为理由,以牺牲规范来获取市场的短期行为屡见不鲜。例如,有的机构评级作业时间不足,有的跟踪评级采取电话访谈形式进行,有的甚至配合发行方进行“预评级”,在尚未采集完整、充足、可靠的基础信息资料时,就仓促做出符合发行方需要的评级结果,素质有待提高。

2.信用评级机构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以确保独立性。由于市场经济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委托问题,需要由独立的专业性机构进行信用评估,为投资者和监管者提供信息服务,因而独立于任何一方不受干预是评级机构存在的前提。我国信用评级机构之所以独立性不强,除职业操守缺失外,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也是重要原因,一方面评级机构自身未对影响独立性的各种因素进行有效识别;另一方面评级机构的组织结构、内部制度尚不健全,信息披露也不充分,很难确保不受被评对象、承销商等债券发行相关利益主体的影响。

3.信用评级机构尚不具备加工高质量评级信息的科研能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风险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等特征,信用评级机构作为揭示风险的专业机构,应在行业风险、地区风险、专题研究、数据研究、评级体系、违约统计等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提高分析人员的分析研究能力上加大投入,加强自我积累及提高,为识别信用风险、判断信用违约率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而目前我国的多数评级机构还是以片面追求业务拓展、获取眼前利益为目标,缺乏对评级的基础投入,没有形成突出的技术优势,这将从根本上制约其发展。

(二)债券信用评级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因素

1.缺乏对评级机构的统一监管,多头管理与无人管理并存。目前,发改委、人民银行、证监会分别在企业债、银行间债券市场企业主体债券、交易所债券的发行规定中认可对信用评级机构评级结果的使用,三个部门认可的评级机构有交叉也有不同,监管的理念、内容和力度有较大的差别。如仅人民银行制定了《信用评级规范》,对评级机构执业行为提出详细要求;而同时,企业债可以跨市场分销,缺乏统一的协调的监管,将难以对评级机构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具体比较见表2。目前《征信管理条例》已面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虽然其中明确“人民银行为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赋予了人民银行管理征信业的法定职责,但同时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征信机构有关业务接受其他监管部门监督管理的,依照其规定”,三个部门在信用评级监管实践中的权限还有待进一步界定。

2.评级行业的发展缺乏良好的信用环境。一是征信体系建设刚刚起步,有关信息公开的法律规定及制度安排尚未出台。评级机构难以从工商、税务、法院等政府部门、征信机构、银行、媒体等多渠道、全方位收集企业信息,对企业提供的信用信息无法进行比对及验证,评级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公开披露的企业破产、违约的数据较少,难以借助违约率统计加强评级的基础研究等。二是债券市场有关参与主体的信用意识不强。企业及承销商仅关注信用评级在债券发行中降低发债成本、保证发债成功的“许可证”作用,忽视揭示企业真实的信用风险、反映企业未来偿债能力等功能,对评级机构规范的执业行为支持不够。

3.评级行业的发展缺乏良好的市场环境。由于我国债券市场尚不成熟,债券发行、利率等尚未实现市场化,难以形成对债券信用评级真实的市场需求。债券发行者多为大型国企或地方政府公共项目,且大多得到高资信等级机构(通常为政府或金融机构)担保,信用评级揭示风险、评价优劣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无担保短期融资券定价虽然趋于市场化,但开展债券评级的时间较短,缺乏足够的样本,评级机构还无法通过违约率、利差检验等统计数据来验证评级结果的准确性,也无法向社会披露自身的评级表现。

五、对策建议

(一)加快征信立法进程,协调强化监管,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完善债券市场评级外部环境

1.推进征信立法,建立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法律框架。尽快出台《征信管理条例》及相关司法解释,在明确赋予人民银行管理信用评级机构法定职责的同时,对发改委、证监会的管理权限进行界定;并将评级机构的准人条件、人员素质、执业规范、信息披露、独立性及利益回避安排、退出机制、监管部门的具体监管措施纳入法律监管框架。应借鉴欧盟强化信用评级机构管理的思路,进一步细化关于加强独立性、避免利益冲突的有关规定,强制扩大信息披露范围。加强对评级机构内部管理的指导,实现对评级机构的有效约束。

2.协调、强化对债券市场相关主体的监管。一是要加强对相关中介机构的监管。协调有关监管部门加强对债券承销商及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的监管,保证其出具文件的客观、真实及完整性。二是应加大对发债主体的制度性约束。应对发债企业提出信息披露要求,并以公开批评、将违规情况录入征信系统等方式,约束企业协助完成跟踪评级。三是强化对评级机构的监管。加大对评级机构执行制度情况的检查力度,对于违规的评级机构,应采取公开批评、责令退出市场等手段进行强制性约束,净化市场竞争环境,促进评级机构规范执业及提高执业水平。

3.进一步完善债券市场。应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适时推出“低信用等级债券”等产品,引入成熟的多元化投资主体,使信用评级识别风险、判别优劣、解决信息不对称、债券定价的作用得到发挥,通过市场的需求,为债券信用评级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4.推动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一是进一步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包括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的采集及共享机制,完善守信激励及失信惩戒机制,健全破产机制等,创造良好的信用制度环境。二是加强对债券市场各参与主体信用知识的宣传及教育,提高其对评级作用的认识,创造良好的信用文化环境。

(二)评级机构自身应完善内部管理,提高技术水平,加强自律合作,努力树立行业公信力

1.遵守评级行业职业操守,规范从业人员职业行为。评级机构应切实遵守适应行业发展特点的职业操守,规范从业人员职业行为,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切实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应建立健康的评级业企业文化和信用文化,维护评级业的良好信誉。促进评级业的健康发展。

2.加强内部管理。有效增强独立性。评级机构为确保客观独立公正地出具评级结果,一是要有效识别可能影响独立性的各种行为及情形,如,评级机构与法人或其他组织存在资产关联或其他利害关系,评级人员从事信用咨询或顾问业务、参与评级价格谈判、兼职从事与评级业务有利益冲突的工作,等等。二是要完善各项内部控制机制以避免上述利益冲突。如,评级机构应向社会公开披露其评级原则、方法和流程,提高评级结果的透明性;应完善组织结构,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应细化评级人员操作守则、“防火墙”制度、独立的评审机制等确保各项评级业务符合规范要求,杜绝影响信用评级客观独立性的因素。

债券市场调研篇10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基准利率;Shibor

关于我国的利率改革最早可以追溯到1978年,央行出台了一系列包括提高银行利率水平在内的政策,但从本质上来说,对利率的调整仍未被放开。直至1996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上限管制被取消,才宣告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而到了2004年,央行出台政策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这一项重要举措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2006年10月到2007年1月,在经历三个月的试运行后,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正式投入运行,担任我国基准利率的重任,标志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了新利率时代。

但事实上,Shibor本身也存在着种种不足,研究我国的金融市场究竟需要怎样的基准利率,这个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1.理论分析

1.1利率市场化的理论依据

在发达国家,通常可以运用古典学派的利率理论、凯恩斯主义的利率理论,以及iS-Lm模型等讨论利率市场化的意义,但这些西方的利率理论大都是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的。

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界关于利率理论的研究对象首次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1973年,当时著名的金融发展理论专家罗纳德・麦金农教授在其著作中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同年,另一位专家爱德华・肖又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这两个理论都认为,发展中国家过分地抑制市场机制和采取金融管制政策带来了深度的金融抑制现象,会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麦金农和肖将金融抑制理论与深化理论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成为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和金融改革实践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从20世纪70年代起,许多发展中国家先后取消了严苛的金融管制,踏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1.2市场基准利率的决定原则

基准利率的选择反映了国家政府对本国经济状况的预测情况,每个不同的国家都会根据自己的国情作出选择。但对于基准利率的决定原则,各国的标准大多相同。总的来说,基准利率必须具备以下基本属性:市场性、基础性、相关性、稳定性、可控性。在以上五个市场基准利率的基本属性的作用下,我们可以总结出确定市场基准利率时一般遵循的原则:

(1)市场主体结构良好,体现在交易主体数量多、类型广、交易活跃等方面;

(2)市场交易量大,说明市场参与者依赖程度大,且单个参与者影响程度小;

(3)市场工具结构良好,以保证各期限利率水平相关联,保证了高市场化程度;

(4)利率期限结构合理,以满足不同交易工具的期限多样性要求。

2.实证研究

根据上一章中总结的对我国市场基准利率的选择原则,我们将从利率指标的市场性、基础性、相关性、稳定性和可控性这五个方面入手进行定性研究。

2.1市场性

(1)市场交易量分析

从上一章的市场基准利率决定原则,以及金融行业较为发达的英美两国的经验来看,基准利率大多来自于市场交易量较大、参与程度较高的货币市场。因此,首先我们对我国市场上主要几种利率指标: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债券现券利率以及再贴现利率2007-2011年的市场交易量进行比较。5年内,银行间同业拆借交易量分别为:10.65、15.05、19.35、27.87、33.44万亿元;银行间债券回购交易量分别为:44.06、56.38、67.70、84.65、96.66万亿元;债券现券交易量为:15.6、37.1、47.3、64.0和63.6万亿元。这里可以看出银行间债券回购占有了最大的交易份额。这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虽然随着金融同业资金往来越来越频繁,但是其市场准入仍然实行批准制,使得交易量受到一定的局限。其次,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受到商业银行以及银行间交易市场成员的普遍认可,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也较低,拥有较大的交易量。第三,由于债券现券发行规模有限、品种单一,交易量也不及银行间债券回购。最后,再贴现利率虽然说传统货币政策三大工具之一,但由于我国目前的票据市场还不发达,且再贴现利率也偏高,交易额一直很低。

(2)市场交易主体分析

市场性的另一个体现就是市场交易主体的结构。只有在中央银行设立了账户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才能成为的交易主体,因此与其他三个市场相比,再贴现业务交易主体最为单一,市场性也最弱。

对于债券回购市场,其参与主体则更为丰富,目前我国的参与者数量已经超过一万,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金融体制改革使得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市场,推动了这两个市场的发展。在2011-2012年,债券现券交易市场交易量远不及另外两个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中,获得央行批准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占了绝对多数的地位;而债券回购市场中的参与主体分布较为平均。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和债券回购利率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其中债券回购利率的市场化程度还高于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2.2相关性

接下来我们着重对这两种利率指标进行其他方面的比较研究。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将用Shibor来代替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用质押式回购利率来代表债券回购利率。我们在这里研究2007年至2011年这5年间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质押式回购利率以及一年期存款利息这三种利率之间的相关性。

表1相关性比较

从表1中可以看出,Shibor和质押式回购利率两者的相关性最好,由于Shibor和质押式回购利率均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利率,其波动情况均由市场供求决定,因此相关性极高。而存款利率是由央行进行统一调控的,其不确定性较大,且容易较长期内维持不变,但与前两者的相关程度仍达到0.6以上。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Shibor与质押式回购利率与其他利率间均存在较高的相关性。

2.3基础性

本节要对Shibor和质押式债券回购利率的市场基础地位进行检验。我们选择了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三个月期shibor、三个月期质押式债券回购利率以及市场存款利率在2007年至2011年的月度数据,用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来讨论利率间的因果关系。使用的计量软件是eViews6.0。

对三组变量两两进行因果检验,滞后期定为5,由于F值大于临界值时拒绝原假设,从结果中可以看出,Shibor既是三月期质押式回购债券利率和存款利率的Granger成因。我们有理由相信Shibor的基础性水平优于质押式回购债券利率。

2.4稳定性

作为市场基准利率的另一个重要的性质是稳定性,在此我们选择期限分别是隔夜、一周、两周的Shibor和质押式回购债券利率进行对比研究,主要是因为在债券市场,期限较短的利率指标的债券交易量更大,利率连续性也较好,因而数据也更全面准确。

我们主要比较同样利率期限的两种利率指标,从均值、方差、离散系数方面看,隔夜品种上Shibor的稳定性低于回购债券利率,而7天和14天期限上则Shibor的稳定性较高,但总体来说,两者的稳定性水平差异不大,且都能够符合基准利率的要求。

2.5可控性

市场基准利率虽说是利率市场化的产物,但并不意味着国家就完全放开利率任其发展,而对于基准利率的调控就是其间接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有力手段。

对于Shibor央行有多种手段对其进行调控,且又是有多家银行的同业拆借利率报价综合得来的,在可控性上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目前中央银行仍然主要采用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法定利率作为手段来调控货币政策,缺乏相应的调控方式。

对于债券回购市场利率,央行也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实现调整的目的,因此债券市场更直接的受到国家的调控。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国债市场的发行种类过于单一,且期限结构较为不合理,都限制了其可控性。

综上所述,Shibor和债券回购市场利率各有优劣,可控程度上大致相当,均能达到作为市场基准利率的要求。

3.结论

在前面的研究中,笔者从市场性、基础性、相关性、稳定性、可控性这五个方面对我国市场基准利率的决定问题展开了实证研究,并对目前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和债券回购市场利率作为基准利率的优劣进行了比较。本文得到如表2的结果:

表2实证研究结果

从上表中各项指标的对比可以看出,从市场性上来说债券回购市场利率稍强,但从基础性地位和稳定性程度来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则更胜一筹,因此本文认为,以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作为基准利率是当前市场的最优选择。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的优势在于它的基础性地位和稳定性指数都很高,市场化程度也较高;但劣势在于目前它与其他利率指标的相关程度还不够高,且央行还没有专门针对Shibor的调控方式。从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的经验来看,多数选择同业拆借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因为它能敏锐地反映出货币市场对资金的供求关系,目前世界金融市场上影响力最大的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就是由各银行的同业拆借率报价得来,我国的Shibor也与其类似。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国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完善我国的利率体系,逐步将Shibor培育为我国长期、有效的市场基准利率。

参考文献:

[1]张友先,董芳菲.浅谈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基准利率的选择[J].国际金融,2011,(5)

[2]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课题组.银行间市场基准利率体系选择及Shibor运行分析[J].金融论坛,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