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对健康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1:02

情绪对健康的重要性篇1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兴起,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不断拓展延伸,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也从以往对消极情绪、对人类的疾病和弱点的对比分析中转向更加关注人的健康情绪体验,关注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培养与美好心灵的挖掘。

1.积极情绪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由于缺乏情绪管理教育指导而导致大学生中出现的人格问题、道德问题、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就业问题等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现象的不断频发,积极开展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积极情绪管理的策略研究,可以进一步发挥积极心理学引领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通过探寻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更好地发挥积极情绪管理在解决大学生情绪问题中的主导作用,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充分体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为引领,以大学生情绪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依托,以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载体,以有效发挥积极心理学重要的功能作用为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制高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预防和矫正心理问题和关注发展和幸福并存,因此,必须把积极心理学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科学有效地心理健康模式,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实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二、明确目标任务,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的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其目的就是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因素。

1.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积极情绪管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为高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明确而目标任务。它以全新的视角改变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将关注心理问题消极方面产生的不良影响,转向关心大学生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塑造,关注大学生的积极认知加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社会行为,并将如何培养积极健康的快乐的人才作为未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提出,为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让积极情绪管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助力正是本文开展研究的亮点所在。

2.培养大学生个体发掘自身的潜能与力量,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大学生好学、乐学、勤学与积极乐观向上。运用保护性因素促进心理弹性的形成,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以充满快乐的希望和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心灵状态,运用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策略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不断增强大学生积极情绪的感受力,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力,挖掘潜力、培养调控情绪的能力,提升幸福指数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发挥积极情绪管理作用,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商,让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势在必行。

3.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调节情绪健康应重在关注人的积极面,调动人的积极性。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一般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努力获得美好的生活。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就要学会积极认识情绪,积极表达情绪,积极地调整情绪。从认知、情境、平衡、社会支持等角度全面调节情绪,达到情绪健康。调节情绪、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应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为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加油。

4.以积极情绪心理学“培养个体积极心态”理念为指导,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心理学这种关注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从关注负性情绪转向关注积极情绪。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态,通过自我教育实现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如乐观、希望、自我接纳、自尊、宽容、逆境中的心理弹性、审美体验、智慧灵性等;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等;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包括社会凝聚力、利他行为、社会责任感、宽恕、仁慈、爱的能力等,为大学生拥有阳光心态,闪亮青春给力。

三、发挥积极情绪管理策略效用,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全新研究价值取向,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以新的启示。随着当今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伤害事件不断频发,加强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塑造,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

1.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研究需考虑性别、年级、生源以及产生情绪障碍原因等差异。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逐步由依赖走向独立,进入成人社会的关键时期。许多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因而出现不适应现象,包括奋斗目标的失落、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学习适应的不良、交往的困难等。相应地采取的对策就应该不仅包括树立牢固的科学人生观、在学习中探索“适应期”规律、进行“适应期”的心理调整、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更应该考虑大学生情绪管理中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生源差异、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差异,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专注、快乐、兴趣、挑战性,干预的关注点在学生体验主观幸福感受、成功感和学习乐趣,建构学生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培养学生创造性和战胜挫折的心理弹性,而不是单纯的克服消极情绪,这样才能通过积极心理学更有针对性地发挥大学生人性中的积极情绪的功能。

2.发挥积极情绪效用,增强学习动力。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在积极的情绪和动机。积极情绪具有更加持久的适应功能。比如,失败的反馈会造成对悲观的夸张,夸大危险,令人焦虑;而成功的反馈造成人对成功的整体的“乐观偏向”,使人积极克服困难,低估危险。研究发现,伴随着正性情绪的积极状态的认知,产生了不同寻常的思考、灵活和创新的学习,对新知识的接纳变得更加敏感。对大学生情绪问题的产生与影响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比中性的和负性的情绪更能促进大学生学习、提高智力,挖掘潜能,激发创造力。且积极的情绪还有助于消除负性情绪、扩大人的心理资源,使人在逆境中具有容忍挫折的心理弹性。积极的情绪更能维持长久的行为动力,更加有利于人们发挥潜能,尤其是高级的学习、创造性智力。积极情绪使人变得更加稳定,目标明确,效率更高,目光更加深远,力量更加强大。这种积极性不是一时的热情和冲动,而是永久的、可持续发展的、稳定的,它能引导大学生在幸福感中学习,幸福快乐成长。

3.运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客服消极情绪带来的影响。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压力会越来越大,挫折如影随形,增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尤为重要。作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情绪管理心理素质。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门机构,如何发挥情绪的主要作用,有效利用积极情绪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克服不良情绪带来的影响,调动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效果。情绪管理隶属管理心理学,是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生活质量,幸福程度。

4.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大学生不合理认知。管理情绪要运用改变认知是一种非常重要情绪管理策略。任何事物都有两面,积极的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面的同时,更能看到积极的一面,使人增强信心,情绪饱满。调节情绪要注意行为调节。不良情绪已经发生时,可以通过一些行为上的改变而加以调节。也许这些行为是琐碎的,但却是获得良好情绪的有效途径。加强情绪智力的培养,积极的方法手段应对不良情绪,调整解决副性情绪带来不良影响,帮助大学生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关于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都成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关于积极情绪与健康关系。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四、结束语

情绪对健康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健康;问卷法;情绪智力

theeffectsofemotionalintelligenceandLifeeventsonmentalHealthofCollegeStudents.Litao,tianXiaohong.Schoolofpublicmanagement,South-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wuhan430074,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sofemotionalintelligenceontherelationshipbetweenlifeeventsandmentalhealth.methods377collegestudentswereevaluatedwithemotionulintelligenceinventory,aSLeCandSCL-90.thenweanalyzedthedatawithmultiplelinearregression.Resultstheabilitiesofhelpingsomebodytoregulateemotion,regulatingself-emotionandulitizingemotiontosolveproblemhavedirecteffectsonmentalhealth.thefactorsofhelpingsomebodytoregulateemotionandemotionalperceptioncanmoderatetherelationshipbetweenlifeeventsandmentalhealth.themiddleabilityinemotionperceptionandthehighabilityinhelpingsomebodytoregulateemotioncanmoderatethenegativeeffectoflifeeventsonmentalhealth.Conclusionemotionalintelligencehasbothdirecteffectsandmoderateeffectsonmentalhealthintherelationshipbetweenlifeeventsandmentalhealth.

【Keywords】psychology;mentalhealth;emotionalintelligence;Lifeevents

从1990年Salovey等人提出情绪智力概念以来,情绪智力受到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管理学等诸多领域的关注。1995年后Goleman与Bar-on等人又相继提出了自己的情绪智力理论,让情绪智力为广大民众所熟悉,并认为它是个人成功的最重要因素。西方心理学界已有较多的研究围绕情绪智力与个人学业成功、生活幸福感、心理健康的关系而展开。但近几年对情绪智力研究的批评也陆续出现,主要是针对情绪智力的内容和结构问题[1,2],因为在Salovey之后,情绪智力的内容被无限扩大,Goleman和Bar-on将适应、压力管理、人际等因素直接加入情绪智力的范畴中,带来了情绪智力研究的混乱。近期国内外心理学家呼吁将情绪智力的研究回归科学,建议将重新以Salovey的理论为基础,将情绪智力的内涵限定于最本质的内容上,强调个体对情绪信息的处理加工和利用能力[3,4]。本研究从Salovey的情绪智力模型出发,探讨情绪智力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在生活事件――心理健康的关系中纳入个人特质作为第三变量进行研究,理论上认为个人特质的作用模型有两种:主效应模型和缓冲器模型[5]。对情绪智力内容进行考察后我们认为,情绪智力在生活事件――心理健康中可能存在两种效应:主效应是指情绪智力直接影响个人心理健康;缓冲效应则是情绪智力可以缓冲生活压力对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本研究采用回归统计对大学生情绪智力的两种可能效应进行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在湖北省选取3所高校。随机选取3所高校的公共课堂,发放问卷,由心理系研究生担任主试,问卷总计400份,回收377份,回收率为94.3%。其中男生124名(32.9%),女生237名(62.9%),性别资料缺失16名(4.2%);文科生166名(44.0%),理科生188名(49.9%),科别资料缺失23名(6.1%);涵盖了大一到大四4个年级的学生,年龄分布为17~24岁(平均20.47±1.71岁)。

1.2方法

1.2.1自编大学生情绪智力问卷由24个项目组成,根据以Salovey的情绪智力模型设计,测量情绪智力4个因子的能力,4个因子分别为:情绪知觉、帮助他人情绪调节、利用情绪解决问题以及对自己的情绪调节。该问卷由个体对每个陈述结合自己的情况采用5点计分进行评判,前期研究表明问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6]。

1.2.2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由刘贤臣编制,共27个条目,涉及6个方面的应激事件,有较好的信、效度[7],它适用于中学生和大学生生活事件发生频率和应激强度的评定。

1.2.3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采用美国Degovitis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中译本[8],即SCL-90,有90个问题(症状),反映9个因子(精神症状群)的存在情况。

在进行以上量表测评的过程中,同时要求被试填写相关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包括年级、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学科类别、民族、父母文化程度等。回收问卷后将各完整问卷的答题情况录入SpSS10.0软件进行整理分析。

2结果

根据心理健康的社会心理模型,我们可以大致假设作为个体特征的情绪智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它既有主效应同时也有调节生活事件负面影响的缓冲效应。在检验情绪智力4个因子的缓冲效应时,考虑到本研究中生活事件和情绪智力因素都是连续的变量,如果将它们化为分类变量进行交互作用分析会损失很多重要信息,可能得出不恰当的结果,在本研究中采用包含连续变量的调节效应分析方法进行检验。我们按照Frazier和tix等人(2004)的方法[9],将生活事件得分和情绪智力4个因子得分进行标准化,化为Z分数,以减少回归方程中它们与交互效应项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第二步为将中心化或标准化的预测变量和调节变量得分相乘,构造交互效应项。第三步为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对调节效应作解释说明,包括预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主效应、调节效应的显著性检验以及作图分析显著的调节效应。

2.1分层回归分析的初步结果为了分别考察情绪智力的主效应和缓冲效应,在研究中需要控制其他无关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采用分层回归的方法。

将预测分析的变量分为3组:一组是人口统计学变量和生活事件的压力;第二组是情绪智力4个方面的能力:情绪知觉、帮助他人调节情绪、利用情绪解决问题和自己情绪的调节;第三组是情绪智力4方面能力与生活事件的4个交互效应。分析前将人口统计学变量转化成虚拟变量,三层回归分析中均采用强迫纳入法(enter),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看,人口统计学变量和生活事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在排除人口统计学变量和生活时间的影响下,情绪智力4个因子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也是显著的,其R2为0.114,加入情绪智力4因子后回归方程的决定性系数的变化极其显著。然后,在排除了人口统计学变量、生活事件和情绪智力4个因子的直接作用后,交互效应对心理健康也有显著的作用,其R2为0.044,加入交互效应后,回归方程的决定性系数的变化是极其显著的,它们对心理健康的解释有新的贡献。因此,可以初步判断情绪智力的主效应和调节效应都存在于生活事件――心理健康的关系中。

2.2情绪智力各因子对心理健康的效应分析为了更清楚的分析情绪智力哪些因子对心理健康的直接作用和缓冲作用,将涉及到这些作用的结果见表2。因为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是本研究的重点,在此不一一列出。

从表2结果可以发现,情绪智力的4个因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从主效应来说,情绪知觉对症状报告没有很好的预测作用;而帮助他人调节情绪、利用情绪解决问题和对自己情绪的调控这3个因子都可以对症状报告情况有负向预测作用,并都达到显著性水平(p<0.01),因此这3个因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主效应。情绪智力中的一些成分与生活事件还存在交互效应,并且交互效应的加入能显著增加方程的解释力。其中帮助他人调节情绪、对情绪的知觉因子与生活事件的交互效应回归分析发现,交互效应的影响也是显著的(p<0.01)。因此对情绪的知觉和帮助他人调节情绪因子可以调节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调节效应。

2.3交互效应的解释为了更进一步来理解交互作用的情况,利用SpSS作图选项,就以上交互效应显著的两项做出交互作用图。以标准化得分为分类依据,将生活事件分为高生活事件得分组(Z>1)和低生活事件组(Z<-1),以同样的标准将情绪知觉和帮助他人调节情绪的Z分数分为高得分和低得分两组,而Z分数在-1到1之间的定为中间组,运用多元方差分析里的作图选项分别做出交互作用图解。

由图1分析可以发现,对情绪的知觉过低和过高的情况下,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没有分别的;但是当情绪知觉的能力处于中间水平时,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斜线要平缓,生活事件给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程度要变弱。所以中等的情绪知觉能力可以缓冲生活事件给心理健康带来的损害。

由交互效应分析图2可以看出:帮助他人调节情绪能力低和能力中等情况下,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没有差异的;但是当帮助他人调节情绪的能力高时,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程度明显要低。所以帮助他人调节情绪能力高可以缓冲生活事件带给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3讨论

本研究发现,在生活事件、人口统计学变量影响之外,情绪智力结构中帮助他人调节情绪、利用情绪解决问题和对自己情绪的调控3个因子可以直接对心理健康进行预测,达到显著性水平。

这种结果支持了以往情绪智力在生活事件―心理健康中的主效应模型。如果该3方面能力越强,其相应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帮助他人调节情绪能力可以让人际适应情况更好;个体在压力情境中容易感受到焦虑、沮丧等消极情绪,有较高的自我情绪调控的人可以把消极的体验转变为积极一些的体验和感受,这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而在困难面前利用情绪解决问题的大学生可以通过情绪上的指引帮助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法,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影响。

通过分析交互效应来分析情绪智力下一些因子对生活事件的缓冲调节作用,这一部分结果又支持了缓冲器模型。帮助他人情绪的调节因子在生活事件―心理健康中可以很好地缓冲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当个体在生活事件中感受到高压力时,较高的帮助他人情绪调节能力可以对心理健康起防护作用。结合其他研究结果思考,可能因为大学生能很好帮助他人调节情绪,他们在社会中将具有更好的人际关系,他们能更容易与他人建立协调的关系,这种重要的社会支持资源在生活事件发生时应该可以起到维护作用,缓冲生活压力给心理健康的危害。austin(2005)[10]和Schutte(2001)[11]等人关于个体的情绪智力与人际、社会支持、生活满意感的积极相关关系研究是对这种推论是强有力的支持。但这推论的机制在本研究中并未得到确认,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将社会支持、人际关系等变量再纳入到情绪智力、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中,重点考察帮助他人调节情绪的缓冲作用是否由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为中介而发生,这也是本研究需要继续拓展的地方。

情绪智力的结构中情绪知觉因子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比较独特。虽然情绪知觉同心理健康状况是显著相关,但在回归分析中,作为情绪智力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对心理健康并没有显著性的预测作用。而通过交互效应分析表明,中等程度的情绪知觉的能力有利于在压力情况下心理健康的维护。而情绪知觉能力过低的人比情绪知觉一般的人暴露于生活事件中更容易出问题,原因可能在于情绪知觉能力差不能对情绪状态和发生原因有很好的了解,人际情况将受到影响。Ciarrochi(2001)的研究也表明情绪知觉能力太低会减少个体采取求助等应付策略的可能性,也降低可求助的效果,这会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12]。而情绪知觉能力过高也会增强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说明在生活压力事件发生时,对自己情绪和他人情绪信息的过分关注和敏感是不利于心理健康的。Lischetzke和eid(2003)的研究表明情绪确认能力高而情绪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则更容易处于不良的心境之中[13],这与本研究的结论存在吻合之处。所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当有压力的生活事件发生时,可以指导大学生适当地对情绪加以关注。一方面在他们对情绪感到迷惑或察觉能力低时,进行指导和相关的训练,帮助大学生更清楚识别自己的情绪、情绪困难以及原因;另一方面如果大学生在压力中对情绪过分敏感和关注时,则需要指导他们适当转移注意,努力去面对和解决问题,从而降低压力对心理健康的破坏作用。

对于情绪智力结构中不同因子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情况的研究,将有助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4参考文献

[1]郭庆科,柳爱民.当前情绪智力的模型及其问题.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4):48-51

[2]mcCrae,R.R.(2000)emotionalintelligence:fromtheperspectiveofBig-Fivemodelofpersonality(eci.).thehandbookofintelligence.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3]Ciarrochi,J.V.,Chan,Y.C.&Caputi,p.(2000).acriticalevalutionoftheemotionalintelligenceconstruct.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28,539-561

[4]许远理,郭德俊.情绪智力与社会智力关系的探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7(2):111-115

[5]LipowskiZ.J.(1986).psychosocialmedicine:pastandpresent.CanJpsychiatry.31,2-14

[6]李涛.大学生情绪智力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毕业论文.2005,23

[7]刘贤臣.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刊):106-107

[8]陈昌惠.症状自评量表(SCL-90).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刊):31-35

[9]Frazierp.a.,tixa.p.&BarronK.e.testingmoderatorandmediatoreffectsincounselingpsychologyresearch.JournalofCounselingpsychology.2004,51(1):115-134

[10]austin,e.J.,Saklofske,D.H.&egan,V.personality,well-beingandhealthcorrelatesoftraitemotionalintelligence.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2005,38:547-558

[11]Schutte,n.S.,malouff,J.m.,&Coston,t.D.,etal.emotionalintelligenceandinterpersonalrelations.theJournalSocialpsychology.2001,141(4):523-536

[12]Ciarrochi,J.V.&Deane,F.p.emotionalcompetenceandwillingnesstoseekhelpfromprofessionalandnonprofessionalsources.BritishJournalofGuidance&Counseling,2001,29(2):233-246

情绪对健康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情绪管理

前言

据郭晋林等人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压力来自未来就业、学业及毕业后方向等方面,分别占被调查者的47.1%、30.3%和20.7%;学习状态中对所学课程没兴趣、学习效率低所占比例分别为31.1%、25.3%,77.9%的人感觉自己偶尔或经常有心理问题。对大学生而言,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使心理日益成熟,以便成为一个心灵和谐的成年人。情绪管理是一门重要的科学。未来教育所面对的主要挑战将是教会学生如何支配以及管理情绪和理智、情绪和知识,从而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人生。

一、情绪管理的内涵

(一)情绪的定义

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体验和感受。这种体验会产生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情绪是日常屡见不鲜并亲身体验着的一种心理活动。它给人们带来快乐和满足,又使人不可避免地遭受苦恼和折磨。

(二)情绪的特征

情绪包括内在体验、外显表现和生理激活三种成分:(1)情绪是独特的主观体验。(2)情绪具有特殊的外显表现,最常见的情绪外显表现就是表情,即面部表情,虽然每个人都会产生喜怒哀惧四种基本情绪,但是对这些情绪的表现即面部表情却是不同的。(3)情绪发生在一定的生理激活水平之上。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意义

心灵的塑造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积极行为

情绪是人对外界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外在表现形式。笔者认为,加强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杜绝不良事故的发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情绪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积极的情绪状态,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促进作用,能为人的神经系统的功能增添新的力量,使之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而消极的情绪活动,则会对机体产生有害的影响。

(三)有利于学校和谐发展

情绪管理的核心是将人本原理作为最重要的管理原理,使人性、人的情绪得到充分发展,人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情绪管理的目标是追求现代教育管理全新理念之一的“和谐管理”,形成管理中各事物间协调地生存与发展的状态,满足人的情感需要,突出情绪的健康表达,在管理中做到人与人的和谐――人际和谐,人与社会的谐――群己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和谐。

三、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教学管理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要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增强教师对学校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其次,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在管理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各自的个性特点加以引导,让学生全面地审视、客观评价自己,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二)建设健康温馨的校园环境,营造健康情绪氛围

社会心理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情绪。因而,学校应该注重培养积极向上、团结友爱、互助合作、健康温馨的校风、班风、舍风,使学生在良好的心理气氛的影响和熏陶下,在潜移默化汇总形成健康情绪。

(三)通过多元体情绪干预,提高健康情绪水平

学校通过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委员和专业心理咨询师等多元体参与的团体对大学生的情绪困扰进行疏导,提高大学生健康情绪水平。班主任、辅导员与同学们接触频繁,对同学们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学习进度等基本情况有一定了解,通过加强沟通交流,可以帮助同学们解决情绪上的困扰。心理委员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和掌握同学们的动态。心理咨询师则可以给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问题解决方案。以上多元体结合起来,通过对大学生情绪的干预,能够提高大学生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少负面情绪带来的不利影响。

结语

总之,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培养至关重要。学校通过建立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氛围,提供选修课程和讲座等专业学习平台,借助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委员以及心理咨询师对大学生进行不同阶段的情绪管理理论和干预教育,形成一个多元体参与的大学生情绪管理常态机制。在学校德育空白的地方,父母积极营造和谐温习的家庭环境,并给予大学生心理方面的积极引导和精神激励。作为情绪管理主体的大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观念,通过情绪认知能力、合理化表达以及合理化宣泄等情绪调节有效途径的学习,最终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情绪管理,为今后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汪海燕:《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69-70页.

[2]徐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2(3).

情绪对健康的重要性篇4

摘要:高中阶段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学习时期,这个时期的高中生不仅面临着严峻的高考压力,而且经受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所带来的困惑,饱受焦虑、烦躁、厌倦等不良情绪的困扰。所以,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中,教师和家长都要为高中生积极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努力提高高中生的积极情绪情感体验,让他们的生活变得快乐、充实、充满活力和爱,减少消极情绪的困扰,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积极情绪;高中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

一、积极情绪的概念

情绪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有记载关于“情绪”的定义至少有20种以上,关于积极情绪的概念更是没有统一的说法。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认为,“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常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且能够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积极情绪有喜悦、感激、兴趣、宁静、希望、逗趣、自豪、激励、敬佩以及爱等表现形式。积极情绪是正向、愉悦的心境或情境,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核心内容之一。

二、e极情绪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1.积极情绪有利于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和标准,健康并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而是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完好状态。因此,良好的情绪状态是健康的重要保证。有关研究表明,青少年的积极情绪与健康呈正相关。积极情绪可以让高中生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可以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提高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的学习更有效率。由此可见,保持积极的情绪有利于高中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2.积极情绪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挫折承受力

心理弹性与积极情绪呈显著正相关。心理弹性好的学生对生活保持乐观的心态,能够积极主动地调节心理,引发积极情绪,促进问题的解决和思考的灵活性,减少来自挫折带来的心理困扰,能够提高挫折承受力,提高个体主观幸福感。积极情绪有利于改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有着正向的推动作用。

三、提高高中生积极情绪的措施与方法

1.建构积极的心智习惯,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心智习惯实质上就是思维定式,它是人们观察认识事物、分析判断推理、展开行动的依据。心智习惯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的。高中生在发展过程中,在学习、生活、社会等方面都面临许多挑战,失败和挫折正是培养自我心智习惯的重要契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正面引导,培养高中生积极的理性认知,转换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接纳他人,悦纳自我,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与生活。

2.营造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

有关研究表明,父母婚姻关系和谐,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孩子积极情绪的培养。温暖有爱、民主和谐的家庭,能够让孩子愉快,有安全感,而争吵不断的家庭会让孩子感到压抑与恐惧,产生自卑心理、不合群等不良后果。因此,营造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是家长与孩子获得积极情绪的基本保证。

3.改善班级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的学业情绪与师生关系状况密切相关,和谐的班级氛围也离不开融洽的师生关系。改善班级环境,提高自我效能感能够有效减少高中生的消极学业情绪。积极与消极的学业情绪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直接的影响。建立和谐融洽、相互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归属感、安全感、自尊等多种心理需要;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中学习成长,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情绪体验,舒缓学习上的压力,解除身心疲劳。

4.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促进高中生健康发展

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对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青少年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能强健体魄,而且能消除消极情绪,保持精神上的愉悦,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此,全社会尤其是学校应该广泛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其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孟昭兰.人类情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美]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积极情绪的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何昕,王召芳,李晶.大庆地区青少年积极情绪与健康关系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5):47-48.

[4]周妍,蔡明,等.高校大学生积极情绪、心理弹性与挫折承受力的关系[J].学术探索,2013(7):149-152.

[5]徐文明,梁芹生.高中生消极学业情绪与班级环境及自我效能感相关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2).

情绪对健康的重要性篇5

目前,虽然研究生在我国属于较高学历的人群,但是随着近年来,各大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研究生在就业方面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而且研究生的学业、家庭和社会等方面都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因此为了更好地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研究,本文首先论述了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特殊性,进而提出了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对策,从而能够为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提供更多参考。

1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特殊性

1.1研究生的焦虑情绪比较重

对于很多研究生来讲,其都会存在一定的情绪问题,只是对于不同的研究生而言,其焦虑情绪的程度会有所不同。但是,目前研究生的焦虑情绪依然比较严重,从而为心理健康的发展起到了消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很多研究生都存在焦虑情绪,但是这种焦虑情绪并不是非常容易显现的,而且也会因为研究生自身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情绪;第二,研究生的焦虑情绪是来自于多个方面的,例如:就业压力对其情绪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研究生在学业方面也会存在相当多的压力,而且很多研究生无法更好地处理就业和毕业的问题,从而能够产生更多的焦虑情绪。

1.2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界限比较模糊

对于研究生来讲,虽然其普遍存在着一定的情绪问题,但是从情绪问题到心理疾病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人们对于周围的事物会存在一定的情绪,如果情绪加重则会变成心理障碍,如果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可能会发展成为精神疾病。而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相关问题,其界限并不是非常明确,因此可能对于某个研究生来讲,在初期仅仅存在一定的情绪问题,但是突然有一天会发生质变,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这时研究生可能会做出过激的行为,而且治疗起来也会比较困难。

1.3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救治比较困难

对于研究生来讲,其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都面临着重大的压力,因此当其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时,救治过程也会比较困难,这是因为:第一,很多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疾病需要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但是作为研究生,很多学生都是去外地进行上学,父母亲人不在身边;同时,研究生将大多数的时间都用于实验室的科研项目中,因此研究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少,很多研究生缺乏足够的朋友用来倾诉,因此无法更好的排解自身的压力;第二,由于很多高校对研究生的管理比较松懈,因此当研究生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时,无法及时地发现,从而任由心理健康疾病发展成为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根治起来就更加困难。

2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目前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对于研究生而言,其心理健康有着独特性,所以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需要根据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特殊性对症下药,因此可以参考以下几点策略:

2.1增强研究生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对于研究生心理健康而言,除了受很多外界因素影响之外,更多地在于研究生自身的情绪管理出现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进一步增强研究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点策略:第一,要积极促进研究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虽然目前研究生面临着非常大的学业压力和研究压力,但是其依然会与其他研究生同学进行交流,例如:回到宿舍可以与舍友进行交流,在实验室可以与导师组的学生进行交流等等;第二,要培养研究生的自我定位,从而能够清楚地了解自身的特点,当出现一些情绪问题时,能够及时地通过自我调节进行排解,更好地应对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各种困难。

2.2鼓励研究生参加心理辅导

对于研究生来讲,在生活和学习中都面临着重大的压力,因此需要一定的心理辅导,从而能够更好地帮助研究生排解情绪,从而进一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可以鼓励研究生参加心理辅导,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消除研究生对于心理辅导的偏见,很多研究生认为参加心理辅导就等于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很多人都无法直接面对心理问题,从而选择逃避心理;再加上,很多研究生对于参加心理辅导的同学有着偏见,所以导致很多研究生对心理辅导活动有着抵触心理。第二,心理辅导教师和辅导员应该给予积极地引导,例如:辅导员可以随机对学生进行抽查,从而让学生参与相关的心理辅导,让心理健康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们的心理状态,从而能够更好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地发现问题,从而能够尽快地进行治疗,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而进一步扩大。

2.3学校应该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给予足够的重视

随着我国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每年高校中都存在研究生自杀的情况,很多案例中研究生都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高校应该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立相关的组织,从而能够对研究生心理健康进行实时地关注,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从而能够及时发现相关的问题,保护研究生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第二,要不断完善学校的相关制度,使得高校不仅仅重视研究生的学业问题,而且更应该给予研究生生活方面的关心,尽量帮助研究生度过难关,从而能够更好的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3结束语

本文首先通过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特殊性进行论述,然后提出了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策略。相信,随着我国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的不断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提高,从而能够更好地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研究生人才。

参考文献

[1]童辉杰,童定,陆艳.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横向与纵向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11):1736-1739.

情绪对健康的重要性篇6

心理健康对每个人的重要性事不言而喻的,笔者作为县卫生局综合科即办公室,主要负责县红十字会工作的工作人员来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相较于普通人来说更为重要:

1.健康的心理有助于人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消除烦躁、焦虑等负面心理,有助于在工作中作出正确的决断、决策和方案。

2.健康的心理有助于人们保持充足的工作热情,消除因冷落、批评造成的负面情绪,准确把握好工作的有力时机。

3.健康的心理有助于人们排除工作中的压力,杜绝不不理性事件的发生。

4.健康的心理有助于人们增强对欲望、贪念的抵抗,对决贪污、受贿事件的发生,避免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伤害。

二、心理健康的保健建议

1坦然接受的心态

要保持健康的心理,首先必须要有坦然接受的心态,正视自己的真实情感,即使是自己心理中的一些负面情绪也可以正视,时刻保持自信。

2正确的认识自我

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就必须要正确的认识自我,直面自己的心理弱点,并重视它的存在。消极情绪的存在,就是我们心理弱点的外在表现。因此,我们要经常注意自己的情绪,找出自己的心理弱点,便于对症下药。

3适度的表达

人的情绪,就像是一座火山,继续的负面情绪越多,爆发起来就越严重。因此,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我们要注意适度的表达,让负面情绪不断减压,杜绝其因长期的压抑而导致爆发,造成严重后果。

4选择合适的方法宣泄

人的情绪可以通过适度表达来疏导,但是当压力过大时,适度表达就显得力不从心,这就需要我们合理的宣泄。当前,我们主要运用的宣泄方式包括:大喊大叫:选择无人的环境,将腹中怨气全部喊出来;倾诉哭泣:找到自己信得过的亲戚、培养,将满肚子的委屈、怨气向他们倾诉;书写绘画:研究表明,用心的书写绘画可以使人心情平和,消除不良情绪;运动:打沙袋,剧烈运动,可以将心中的怨气快速发泄出来。

情绪对健康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幼儿快乐情绪培养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健康领域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在总则中指出:“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可见正性情绪体验即快乐情绪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密不可分得关系,甚至是实现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得重要途径之一。

一、幼儿情绪问题的表现及产生因素

幼儿阶段年纪尚小,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成型,在经历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外在环境发生变化、周围人物发生变化、环境对幼儿的要求发生变化等等原因,使幼儿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孤独、自卑、怯懦、退缩等心理。

追根溯源,引起幼儿情绪问题的因素不外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因素:

1.内在因素

我们通过长期日常观察、心理筛查等方式发现在园的很多孩子存在潜在的情绪障碍,通常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对幼儿园产生恐惧心理,在集体生活中不容易适应;容易产生分离焦虑、孤独、自卑、怯懦、退缩等心理倾向;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呈减弱的趋势,影响身体健康等。

以上表现是由于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身体的控制水平低,或由于身体不适等生理因素,以及心理发展不成熟,认知水平低,情绪调节能力差,导致幼儿产生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包括环境等不良因素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特点。

2.外在因素

(1)家长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我们无奈的发现有这么一个现实存在:现代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成长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很多家长迫切心态的一种写照。很多幼儿在幼儿园阶段便肩负起家长强势寄托的重任,例如有些情况甚至到了几乎整个班的学生都学会一种乐器或技术的程度,家长的意识忽视或方式不当,都直接间接地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另外,家长对幼儿某些行为不够重视,忽视了幼儿的消极情绪反应,没有及时采取行动给予幼儿积极影响;家长平时较少与教师交流,不了解幼儿在园情况。

(2)教师方面。教师教育观念未更新,导致教育方式不当,师幼关系不平等;教师精力有限,无法充分了解各个幼儿的特点,导致“批量”化教育;教师由于“职业疲惫”,缺乏足够的耐心和积极的态度面对幼儿,容易导致发生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行为。

(3)家长、教师、同伴。家长批判、教师忽视、同伴的争执等,都会引起幼儿不愉快的负性情绪。生活中的各种需求不能得到及时满足或者来自成人的关注与未能达到幼儿的要求,使幼儿累积起不良的情绪。

二、干预幼儿情绪问题的常见策略

目前针对幼儿情绪问题的解决方法主要从家长和教师入手。一方面提倡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为幼儿成长提供温馨氛围,同时家长要积极关注孩子的日常行为,并给予正确评价,与教师多交流,多参与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另一方面,幼儿园要科学设置班级,合理根据教师的经验、能力、精力等因素安排教学,为教师提供深造、交流的机会,教师要转变、更新教育观念,积极调整心态,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和能力。

三、培养幼儿快乐情绪的几点做法与思考

1.积极创设安全、温馨、舒畅的幼儿快乐情绪发展环境

(1)建立良好师幼关系,尊重鼓励温暖幼儿。师幼关系是幼儿园中的重要的人际关系,老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引导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扶持者,师幼间互相尊重信任、民主平等,能使幼儿感到安全、温暖、宽松、愉快、心理上得到满足。

注意肌肤接触,让弱势幼儿也感受亲近。幼儿有强烈的肌肤刺激需要。研究表明,母子之间的早期皮肤接触会促进亲子依恋关系的早期发生。同样的,为了与幼儿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教师应该多让幼儿感受到母亲般的,通过各种亲密的肌肤接触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

注意幽默示范,让教师的积极情绪感染幼儿。幼儿情绪很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心理环境作为一个隐性教育因素,对幼儿影响最大、最直接,教师的一句话、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幼儿接触最多的成人之一就是教师,作为成人和教育者的幼儿教师,应注意自身的情绪状态,以积极地情绪去感染幼儿,营造一个愉悦的心理氛围,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富于幽默感的教师在幼儿园会备受孩子喜爱,他们夸张、诙谐、生动形象的表现,他们乐观、宽容、积极向上的态度,正是符合了孩子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需要特点,可以有效地感动孩子,给孩子以快乐,促进其个性良好发展。一个幽默的教师,更能以一种包容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世界,更能以一种趣味和轻松的方式让孩子接受道理。

情绪对健康的重要性篇8

中图分类号 R47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75-2156(2009)04-0102-01

随着老干部年龄的增长各种疾病也在增加,身体疾病的保健早已得到重视,心理疾病的保健容易被忽视,如何提高老干部的心理保健水平,提高老干部生活质量,使老干部身心愉快的安度晚年,逐步引起了保健工作人员的重视。现将在干休所十余年与老干部深入接触的工作体会介绍如下。

1老干部的心理现状

1.1自我意识改变 老干部自我意识增强,以自我为中心,过多地关注自我,要求被重视、受尊敬,思维方式固执不灵活,思想保守僵化,偏爱旧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娱乐,不愿接受新事物,社会适应能力减退。

1.2性格改变 老干部离退休后社交活动减少,亲朋好友相继去世,老少分居,性格变的内向、空虚,不愿与外界联系,呆在家里,与世隔绝,有的心胸狭窄,十分吝啬。

1.3情绪改变 老干部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情感波动都比较大,对情绪的控制与调整能力下降,易伤感、易激怒,并且情绪反应强烈、持久,常因一些不顺心的小事生气,或急躁不安、大发脾气。

1.4疑虑与不安 老干部经常产生危机感,感到生活有困难,子女与老人分居,感到无所依靠,对疾病过度关心,常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某些不适上,疑心有病,担心患了不治之症,即使各项检查结果正常也不放心,神经过敏,焦虑多疑。

1.5依赖性增强 老干部希望得到别人的注意、陪伴,在身体不适或患病后非常希望别人了解他的疾病,也希望了解医生和家人对他的治疗态度。同时过度依赖别人的照顾,自己能干的事也不愿去做,时常以种种不适为借口引起别人关注,希望得到他人的重视。

2影响老干部心理健康的因素

2.1生理因素 身心是一个统一整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器官开始逐渐衰退,身体上的变化必然对心理有所影响,躯体疾病如不积极治疗,对心理健康可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有可能导致心理上失常。

2.2环境因素 老干部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社会角色、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如果转变与适应困难,就会出现精神上的空虚、寂寞;老干部以家庭活动为中心,家庭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老干部心身健康影响极大。

2.3生活因素 人体正常功能的发挥,与营养物质的供给密切相关,当某些物质缺乏时,就可使相应的器官功能失调出现精神症状,保证各种营养素的需求,是增进老干部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

2.4情绪因素 积极的情绪有利于身体健康,而消极的情绪对健康带来不良影响,抑郁、烦恼、发怒等消极情绪往往是引起或激发某些疾病的心理因素,一个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能正确处理遇到的一切挫折和困难,能避免因意外情况导致心理失常。

3老干部的心理保健的建议

传统的健康观认为,躯体无疾病就是健康,随着人类对疾病与健康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认识到不仅要有健壮的身体,而且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3.1生活方式积极健康 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延缓大脑衰老,保持生命活力,老干部要视自己的身体情况,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学习新知识,促进个体心理适应社会发展。

3.2控制调整不良情绪 老干部要学会控制、调整不良情绪,时刻牢记保持心情愉快、情绪乐观的好处,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使机体运动活跃,提高人的脑力劳动效率和耐力,增加抗病能力,促进心身健康。

3.3营造氛围、家庭和睦 天伦之乐是每个人的追求和享受,对老干部表现的更为突出,老干部十分需要温馨的家庭氛围,希望经常与子女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晚年和子女生活在一起,既能得到子女的照顾,又能避免在心理上产生孤独感和空虚感。

3.4自身疾病、正确认识 老年人容易患各种疾病,对待疾病要有正确的认识,既要重视它,主动了解自己所患疾病的一些常识,用科学的态度积极配合治疗;又要正确面对,用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战胜疾病,切忌悲观失望,甚至拒绝治疗。

3.5培养兴趣、对外交往 老干部要培养自己对生活的新乐趣、新爱好,合理安排生活,起居有序,活动有节,把精力用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上,生活才能充实,不会感到空虚,还要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加入集体活动,保证心理上永远年轻。

情绪对健康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促进作用

[作者简介]黄亨奋,华侨大学体育部助教,福建泉州362021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5―0229―03

一、前 言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竞争更为激烈,在面对高效率、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和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问题上,处于接触社会临界点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地被发现,这些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是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着重地分析适当的体育活动对几种情绪的积极影响,希望能让更多大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通过体育锻炼行为来调节自己的心理,从而使自己能真正肩负起建设国家的历史使命。

二、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一)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在其中表述:“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而且还是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美的状态。”这也促成了目前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bio―psycho―social)医学模式。学者张德根据这个“健康”的定义将健康总结为两部分:一是生理健康,即没有身体上的缺陷和疾病及有完整的生理状态;二是心理健康,即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也就是说他将个体在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总结为心理健康。这也突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具体解释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心理问题谈健康是片面的。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至今尚不统一。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的变化的过程,不可能存在极端的健康,因为那是精神的完美状态;而极端的障碍是精神病的状态。绝大多数人都是处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殷恒蝉等在阐述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时认为:人们在确定心理健康标准时常常具有完善性,指的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心理健康的标准只是反映了社会对个体良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而不是最高境界。学者张长力等认为心理健康的要点包括:(1)正确的自我意识;(2)正视现实,适应社会;(3)和谐的人际关系;(4)智力正常;(5)情绪自控;(6)积极的人生态度;(7)人格完整统一;(8)个人能力能得到发挥;(9)适当满足个人需要;(10)心理行为符合年龄、性别特征。必须指出的是,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它具有时效性、特殊性等等特点,因为人所要面对的问题是复杂而又不断在变化的。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其特殊性,因为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其处在一个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的时期,对社会的接触比较少。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可确定为5个方面,即情绪稳定性标准、焦虑标准、人际关系和谐性标准、对现实感知的充分性标准、心理适应性标准。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依据大学生这一年龄段的特点,结合大量的实践经验,刘列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归纳如下:(1)热爱生活,乐于学习;(2)情绪稳定,心情愉快;(3)意志健全,行为协调;(4)自知之明,接受自我;(5)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6)接受现实,适应环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所要反映的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还要表现出年轻人的活力。而要获得健康只能是依靠大学生自身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学习,学会如何正确地对待问题,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心理健康。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不容小视,2000年诸杰等人对2086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有26.99%的大学生心理反应不正常。毕秀淑等人在2003年对400名大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得出:有20.36%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依次为抑郁、焦虑、人际敏感、强迫、偏执等。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是比较严重的,在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健康第一”思想已成为肩负培养高素质人才重任的各级学校的指导思想。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应该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发挥体育锻炼特有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四、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个健康的人进行体育活动,从生理上来看,能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从心理上来看,能陶冶情操,使不良的情绪得到疏导。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状态的改变密切相关。早在1993年吕红斌就有了“在进行体育锻炼行为中获得良好的心理效应可与标准的心理疗法相类似”的结论。这种心理效应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身体活动(physicalactivity)产生的短期情绪效益;二是身体锻炼(physicalexercise)产生的长期情绪效益。国内学者毛志雄、韩旭将这两种情绪效应(moodenhancement)总结如下:身体活动可产生的情绪效益:第一,与于心境状态的改善有关;第二,可缓解焦虑与紧张情绪;第三,活动中可产生诸如流畅(flow)和跑步者高潮(the13Linnet’shigh)等良好情绪。而身体锻炼的情绪效益主要表现在:第一,它与心理自我良好感(psychologicalwell―being)有正相关;第二,长期身体锻炼对焦虑、抑郁的治疗作用。从具体的属性来看,身体活动和身体锻炼都属于体育锻炼,它们只是体育锻炼中不同的表述,总的来说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是有促进作用的。下面笔者将具体阐述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一)降低抑郁

抑郁是一种对不良刺激发生长时间的沮丧感受反应的情绪改变。人们在事业上、情感上受挫折时会出现抑郁,在各种灾害后也会出现抑郁。抑郁症是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病,是大学生群体中较常见的一种情绪困扰。其患病率为6.1%~9.5%。约13%~20%的人一生曾有过一次抑郁体验。

1990年,north等人对1969~1989年的80个研究进行锻炼与抑郁关系的元分析表明:一次性运动活动和长期的体育锻炼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均可降低抑郁,身体锻炼比放松练习和其他愉快活动能更有效地降低抑郁。这些表明体育锻炼对降低抑郁的作用是明显的,而且适合降低抑郁的运动类型也是比较广泛的。

国内学者曾芊等人在1995年的研究表明:体育活动对降低抑郁性的心理障碍效能十分明显。2004年何颖等对240名大学生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论为:16周的体育锻炼能显著降低大学生的抑郁水平,其改善抑郁的程度因锻炼类型和性别而存在差异,采用力量训练和健身操锻炼行为方式的效果最为突出。欧阳文珍研究表明:在集体心理咨询中对大学生进行低心率的运动游戏训练并且辅以理性情绪疗法,是治疗轻度抑郁倾向的良好途径。

因此,可以说体育锻炼是有降低抑郁的作用的,只是利用什么样的锻炼方式才能更有效地降低抑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还需要我们去探索。

(二)缓解焦虑

焦虑是对刺激产生不适当的严重和长时间的恐惧、焦急和忧虑反应的情绪和情感异常。2002年金雯等人研究表明:大强度的一次性运动(75%V02peak)可明显降低状态焦虑。薛林峰等(2004)研究得出:太极拳对学习焦虑的改善作用明显。胡望洋等人(2004)对311名大学生进行研究得出:体育锻炼对减少或消除青春期大学生的连续性焦虑是十分有效的。

有一项研究对1960―1989年间进行的104项有关体育活动对焦虑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身体活动量必须长于20分钟,才能有效地降低焦虑,长期的和一次性的有氧练习均可有效地降低焦虑状态,但锻炼必须坚持10周以上,才可能有效地降低焦虑,而无氧练习不能降低焦虑。

从上面的资料分析可以发现,有氧运动对焦虑的缓解作用比较明显,但是在无氧运动对焦虑的作用问题上,不同的学者还是持不同的意见,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地去研究分析。总的来说体育锻炼对焦虑是有缓解作用的。

(三)提高自尊

自尊是一种最能反映运动对心理效益的最有潜力的变量。自尊心常被视为唯一最重要的心理良好感的测量指标。

有研究证明体育活动对提高自尊是有帮助的,我国学者吕红斌对国外相关研究总结说:长期有规律的运动能提高自尊,这种效果至少能持续6―20周,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中都可以见到这种效果。1998年赵淑英等对一系列的研究进行综述得出:运动与自尊心成正相关,且自尊心低的人表现更强。杨剑等在论文《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2002年)中总结说道:经28周的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大学生的情绪感受性、身体自尊均出现显著变化,表明大学生身体自尊、良好情绪体验得到提高。张立敏等(2004)进行一项关于自尊的研究得出:通过3个月的身体锻炼,受试者自我观念的有些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与身体有关的自我概念。

体育锻炼对提高自尊的作用是明显的,这是因为通过体育锻炼,锻炼者的身体得到锻炼,同时情绪得到宣泄,而随着体育锻炼对形体的改变,这种改变应是让体型更加健美,提高人的自信,让一些消极的情绪得到宣泄,使锻炼者的心理处于一个较为健康的状态,这些无形之中都将提高人的自尊。

五、建议

1.现在我国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目前国内关于体育锻炼的概念有很多,如体育锻炼、体育活动、身体活动、健身活动等,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应该统一概念,这对于体育与心理健康的研究有积极的意义。

情绪对健康的重要性篇10

一、人的健康与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这样定义:“健康乃是一种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这就充分说明了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人健康概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不光是生理健康,还有心理健康。人体的健康不应仅指躯体生理上的正常,还应包括正常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心理健康表现为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适应与完好的一种状态。

近几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新的健康概念:人的健康分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四个层次,并且后面的健康层次是以前面的健康层次为基础而发展的更高级的健康层次。

生理健康,指人体的组织结构完整和生理功能正常。人体的生理功能是指以人体内部的组织结构为基础,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为目的,协调一致的复杂而高级的运动形式。判断心理是否健康有三项基本原则:其一,心理反映客观现实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均应同客观环境保持一致;其二,一个人的认识、体验、情感、意识等心理活动和行为是一个完整和协调一致的统一体;其三,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道德健康以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为基础并高于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发展。社会适应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适应,包括职业角色、家庭角色及学习、娱乐中的角色转换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适应。

需要注意的是,人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当生理或心理方面产生疾病时,另一方面也会受到影响。比如,当生理上有病时,人会情绪低落,烦躁不安,易发怒;而当面临重大抉择而紧张焦虑时,人会胃口大减、失眠、头痛等。因此,健全的心理离不开健康的身体,健康的身体亦需要健全的心理。

尽管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是健康不可分割的部分,但是,二者在标准上有很大的差别。心理健康标准不像生理健康标准那样具体而又精确。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个相对概念,很难有一个精确的标准,因此一般采取“常态”和“变态”,或者“正常”与“异常”来做出划分。由于“常态”与“变态”、“正常”与“异常”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目前为止,心理卫生学界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仍尚无定论。

此外,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完整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分不开的,一旦人的心理陷入了反常状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会受到破坏,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从而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极大的苦恼和不幸,乃至给社会造成危害。因此,没有疾病(包括生理的、心理的)仅仅是健康的最低要求,健康的目标应该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会适应和更充分的自我实现。

二、心理健康是企业青工成才的基础

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工作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就业的严峻形势,青工在心理上存在多方面的压力:一是怕失去工作的压力;二是来自工作岗位本身的压力;三是来自整个社会不断加快节奏所带来的压力。相当一部分青工的心理素质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压力和挫折,有的表现踌躇不前,有的自我封闭,更有甚者空虚绝望,严重影响了青工的成长和成才。青工是企业的主要劳动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生力军。从成才的意义上说,提高身心素质,维护身心健康,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青工人生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对青工成才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青工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这是青工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青工的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第二,心理健康是青工顺利工作的基本保障。在企业的工作过程是一项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于一身的十分单调的活动,长时间的工作,往往会引起身体疲劳和精神紧张。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不仅有益于促进人的思维,而且有助于提高人的记忆力。相反,悲观、失望、苦闷、抑郁等不良情绪,不仅有害于身体健康,而且还会导致人的大脑机能失调,给正常的工作、生活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第三,心理健康是青工适应社会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企业状况和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在改制过程中的激烈变革必然会使青工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因而,面对新形势青工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

第四,心理健康是青工发展正确自我意识、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的基础。青工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青工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青工的健康成长,但对个体青工而言又具有不同的差异。身心健康的青工,都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客观评价自我,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既不自轻自贱,也不自视甚高,他们能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勇敢地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困难与挫折,积极进取,敢于拼搏。反之,身心健康状态欠佳的青工,往往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长期存在着自卑、忧郁、苦闷、悲观等不良情绪,以至于形成了人格障碍,并对工作、生活和社会适应造成不利影响。

三、加强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加强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个人的心理障碍与疾病不是被传染的,也不是外伤得来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由个人自己“制造”出来的。它只能通过个人的调适,包括在专业与非专业助人者的协助下的自我调适,经由一个类似再学习与再教育的过程,才能走向康复。因此,在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在心理障碍与疾病的预防、治疗的过程中,当事人自己的责任感、自我维护的意识与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工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心理健康首先反映在一个人健康的人生态度上和价值观上,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是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的第一要义。青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与否,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青工对生活抱开放态度,乐于吸取新经验;学会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看待他人和自己;增强利他精神,在帮助别人、伸展自己的过程中增强自我价值感;增强敬业精神,在忘我工作的过程中使个人精神有所寄托。

第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与集体生活。生活习惯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嗜好是诱发大学生身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青工应该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意识地参加一些高雅文明的娱乐活动,加强体育锻炼,并且要用坚强的毅力克服已有的不良生活习惯。青工要努力开放自我,积极地与他人交往,积极地参与企业的各种活动,例如企业内部的体育比赛、技能比武,革新竞赛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的沟通和交流,取得心理的安全感。

第三,积极化解不良情绪,培养健康的情绪。由于现实社会竞争的激烈,再加上每个青工的心理承受力总是有限的,在一定的内外刺激下,在遇到强烈而持久的内心冲突,过大的外来打击时,难免会产生心理压力,引起心理的波动、失衡,从而诱发不良情绪。其实,心理健康的人,不是没有消极情绪的,而是在有了消极情绪时能理智地分析自己的情绪,及时地调控、化解自己的情绪,迅速地走出情绪困境以避免持续而强烈的消极情绪导致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要努力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和掌握心理活动的规律,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保持乐观向上、勇于拼搏的人生态度和心境,并积极寻找正确解决问题、战胜困难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