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1:14

病理学特征篇1

肿块位于肝左叶4例、肝右叶3例、肝门部1例,肝脏占位部位不明1例。肿块大小1~12cm。多数位于肝脏边缘,无包膜、境界清楚;多呈球形或多结节状;切面棕色或黄褐色,较周边的肝组织颜色淡(见图3)。(1)纤维间隔将肝组织分割成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结节;有些类似肝硬化的假小叶结构。(2)纤维间隔内可见大小不等的厚壁或畸形血管,部分血管呈瘤样增生。(3)小胆管自间隔向外呈放射状排列,部分病例可见周围肝细胞脂肪变性(见图4)。

2免疫标志

免疫标志染色显示CK8/18结节内肝细胞及纤维间隔中小胆管细胞质着色,CK7小胆管及结节内邻近纤维间隔处有少量肝细胞细胞质着色(见图5);CD34结节内的血窦内细胞阳性,定位细胞质。aFp结节内增生胆管和肝细胞均阴性,Ki-67几乎不表达。

3讨论

FnH病变多为单发,有20%~30%的病例为多灶性病变。130例因肝硬化的移植标本中,食管静脉曲张和FnH有显著相关性,提示门静脉高压与FnH结节形成有关,支持血流异常导致FnH形成的假说[4]。该病好发于年轻女性,男女比例约1∶8;可能与长期口服避孕药有关。Reddy等[5]报道26例女性FnH患者中22例有口服避孕药史,认为口服避孕药会增加FnH的发病率,停药后病灶可能会缩小。Dicarlo等[6]认为口服避孕药不会增加FnH的发病率,可能会促进FnH的生长。国内报道[7]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经病理确诊238例FnH患者的临床、影像、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男女患者比例为1.6∶1,平均年龄、年龄跨度及年龄分布均相仿,未见女性好发倾向;提示FnH男女发病比例本应相仿。本文有1例患者追问病史得知6年前体检发现肝脏占位约3cm,保守治疗后肿块无增大,近2年妊娠、哺乳后肿块明显增大至5cm左右,该病史反映了避孕药或妊娠能加速FnH的生长。然而,究竟长期口服避孕药或妊娠能否增加FnH的风险仍有争议,需要更广泛的临床调查和研究[8-9]。

3.1影像学特征FnH影像学通常无包膜,少数病例可见部分或完全的纤维性包膜。其中最大特点是以星状纤维瘢痕为核心,向周围辐射状分布形成分房样结构;纤维瘢痕将病灶分成小结节,病变内血供丰富及异常的血管增生。从影像学特点推测FnH可能是肝细胞对先天性或获得性异常血管的反应性增生[10]。

3.2临床病理学特征FnH肿块境界清楚,呈球形或结节状,切面淡棕色。镜下表现FnH由正常形态的肝细胞组成,纤维间隔将肝组织分割成大小不等的结节,间隔内可见大小不等、厚壁的肌性血管和显著增生的小胆管,并且小胆管自间隔向外呈放射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8/18和CK7显示间隔周边的肝组织和小胆管阳性,提示FnH结节间增生的小胆管与周边肝细胞有移行,或者增生的小胆管可能来自肝细胞的化生。FnH纤维间隔内存在畸型扩张的血管可能导致该肿瘤的形成,这与文献[11]报道一致。

病理学特征篇2

摘要:通过职校生去医务室看病频率高的现象,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分析职校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状况,并针对此做出一些应对策略以期纠正学生不良的就医动机,改善不良心理状态。

关键词:职校生;青年心理学;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27-02

随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校生群体不断扩大,如何认识和把握当代职校生的心理世界?职业学校教育如何为职校生的心理发展导航?这些问题也许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清晰地回答,但它们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深刻回答的,也迫切需要我们作出理智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回答。

当代职校生的年龄在16、17岁至19、20岁,正值青年初中期。这是一个“狂风恶浪”、“疾风怒涛”的人生过渡时期,一方面他们的身体发育已经逐渐成人化,但心理发展还处于“心理脯乳期”,这期间其对自身、他人、社会的认知及行为都处于过渡期,心理容易出现较大波动。另一方面,进入到职高的学生,由于未考上重点高中或是普高,一般承受着家庭的责怪,亲朋好友的惋惜,社会上的歧视,同时从他们自身的愿望来看,他们很多是不情愿,不得已进入职高。再加上当前人才市场用人制度不规范等,使得不少职高生一直有种劣势状态心理。

一、现象

职业学校医务室门诊量大,单从我校来看,平日门诊量就达到平均15.8人/天,非常时期,人数数倍增长,相对于普通高中高出5倍,门诊量最大的为感冒发烧55.3%,其次为肠道疾病35%,除外还有皮肤病3.4%,外伤1.2%

二、原因

生病看病,无可厚非,但是为什么职业学校的学生去医务室的频率远高于高中生,就是我们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究其原因,我得出以下几点:

1、学习态度问题;职业学校的学生一部分是因为未考上高中,不甘心来职校读书的学生,还有一部分是在初中就是吊儿郎当,混日子的学生,这类学生成就动机都不强,学习不主动,目标不明确,缺乏进取心,成天想着逃避学习,希望自己“生病”,好请假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12级机电的一男生,面色红润,手里拎着食物大步走进校医室,要求量体温,测出体温正常后,嘴里嘀咕着“怎么不量高点,这样就不能请假了”,更有甚者,为了能请假,在体温计上做手脚,把体温计温度甩高,把体温计甩到40°以上的我就碰到3例。这种学生不仅学习态度有问题,说大点就是品行有问题,人格有问题,弄虚作假混假条。

2、从众心理:从众是在客观或心理上模糊的情境中,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作出与他人一致的行为或是行为反应的倾向。从众行为作为个体处理群体关系或与情境的关系的一种方式,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调节自我的反应适应社会环境的一种重要心理机制。当代职校生正值需要人际交往时期,作为大群体中的个体,为了保持与大家一致,不自觉的会跟周围的同学出现相同的行为,如果周围同学经常去医务室看病混假条,那么个体即使不出现这个行为,也会有这个意识,到最后,肯定也会出现跟大家一样的行为,有事没事会去医务室看病。例如,一到做操时间,成群结队的学生就来医务室看病了,经常是2~4人一组,占满了整个医务室,有集体量体温的,集体拉肚子的,集体体育课请假的,来来去去,络绎不绝。

3、依赖心理:当代职校生,正是颇受关注的90后,他们生活条件优越,倍受父母长辈宠爱,平时在家当少爷,唯我独尊,自我关注度程度高,一点点小毛小病就紧张的看医生,看过医生,吃过点药才安心,自己没有判断力。例如13级有个男生,经常往医务室跑,小毛小病跑的多了,医生也都认识他了,有次自己发现下颌有个肿块,急忙跑过来给我们看,非常紧张,怀疑自己得了癌症,我们百般安慰解释只是因为劳累,有点淋巴结肿大,在得到我们肯定不会是绝症的时候才放心的回去了,后来过了几天跑来说,肿块消了,他也就安心了。还有12电子的一个女生,经常来医务室看病,一有不舒服就会来,其实没什么大事,就是喜欢跟医生说说话,寻求一下安慰,跟我们说她家附近医院的护士医生都认识她,因为她经常去。

4、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容易冲动易激惹: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当代职校生正是在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会发生冲突的青春期阶段,这时候的孩子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即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而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埃里克森认为,如果这个危机处理的不好,那么就会引发青少年对社会的不满以及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职高生容易冲动,容易偏激走极端,甚至完全不计后果。他们有的表现为不友善,经常打架,甚至自残,医务室接待这类学生也不少。例如11自控的一个男生,因为心情不好,挥拳打玻璃,鲜血淋漓的来校医室包扎伤口;还有较多的是同学间相互打闹,发生口角,不小心受伤。

三、讨论

要改变职校生喜欢往医务室跑的现状绝非易事,本人工作经验尚浅,鉴于平时的观察和与学生的交谈,姑且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设想:

1、医务室需加强与教师办公室联系,一方面由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态度纠正的教育,一方面在学生请假方面可咨询其班主任意见。学生希望“生病”的心理是一种逃避和不负责的心态,医务室工作人员在诊断病情同时,可以对其心理进行疏导,力图让学生认识其行为的幼稚性和。

2、严格记录学生病假原因并反馈其班主任老师,对经常生病的学生可建议其班主任老师与其父母联系,去医院确诊以保障学生健康。如此真正有病学生能及早得到治疗,而家长也可对其子女健康状况有所了解。而混假条的学生因为生病请假会通知到家长而减少请假次数。当然不排除其中也有不负责任的家长,对此类学生还应加强心理辅导,可让其定时到医务室进行反馈,检查,让这些学生感到生病请假是很繁琐的事,也可以从客观上减少请假次数。

3、医务室常备一些日常用药,对体质较差,依赖心理过重的学生除了一方面用药之外,一方面也减少他们对生病的恐惧心理。医务室平时也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以加强他们对日常疾病的了解,减少依赖心理。

病理学特征篇3

关键词:孤立性纤维性肿瘤;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病理;免疫组织化学

1931,Klemperer和Rabin首次报道了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solitaryfibroustumour),报道指出SFt是一种源于CD34阳性的树突状间叶细胞肿瘤[1]。本研究对16例经病理证实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通过影像及病理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患者年龄23~78岁,平均年龄53岁,其中女性6例,男性10例。体检发现病灶者3例;临床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者5例;胸痛者4例;咳嗽、咳痰者4例。

1.2方法Ct扫描采用Ge-Sytec2000i、Siemens双源Ct仪,层厚、层距5mm。患者均在行平扫的同时行增强扫描,通过前臂静脉注射以3.5ml/s流率的对比剂碘海醇(300mgi/ml)75~100ml。采用10%福尔马林固定手术标本,分别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分析及He。免疫组织化学指标包括:Vimentin、CD34。

2结果

2.1影像表现16例胸部患者中,10例位于胸膜,其余4例分别为肺内1例,纵膈3例。位于胸膜病灶边界清晰,呈软组织肿块,内可见小斑片状状低密度区;2例为分叶状囊实性肿块。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絮状地图样强化,8例延迟扫描病灶呈渐进性强化;9例病灶与相邻胸膜宽基底相贴并呈铸型镶嵌于肋膈角内。

2.2手术所见及病理学结果14例肿瘤大体标本呈灰白色或灰红色,质地坚韧,其中10例可见完整包膜结构。切面可见粘液样灶。镜下观:肿瘤细胞外形呈梭形或卵圆形,胞质较少,核呈卵圆形,未见明确异型性。细胞生长方式多样,束状、层状杂乱无章,密集处呈车辐状、人字形、编织状,胶原纤维夹杂于细胞间,无病理性核分裂象,可见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形成粗大的疤痕样组织。

2例诊断为恶性SFt,呈囊实性表现。镜下表现主要为细胞密度增高;细胞的异型性和多形性明显;病理核分裂象(>6/10Hp)较多。免疫组化结果Vimentin及CD34均为阳性。

2.3典型病例图例分析见图1、图2。

图1左侧胸膜SFt

肿瘤边界清晰,平扫密度较均匀(a),增强扫描病灶地图样中度强化(B);延迟扫描病灶进一步强化(C);重建像见肿瘤嵌于左侧肋膈角(D)。

图2左侧胸膜恶性SFt

肿瘤边界较清晰,平扫病灶呈囊实性外观,其内可见大片状囊变坏死区(a);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并可见条状强化血管影,囊变区未见强化,左侧胸膜腔少量积液(B)。肿瘤细胞呈长梭形,排列紧密,局部可见疏松水肿区,可见较多明显坏死灶,之间可见血管分隔,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大深染,可见病理性和分裂象(C);免疫组化CD34+(D)。

3讨论

3.1组织起源及病理有研究表明SFt是一种来源于胸膜间皮细胞的肿瘤[1],但近年来根据其分化来源,一致认为SFt是一种来源于CD34阳性的树突状间叶细胞[2]。该肿瘤好发于胸膜,且在甲状腺、食管、眼眶、喉部、咽旁间隙等多个部位也有报道[2,3]。SFt一般具有完整的包膜,切面呈灰红或灰白色,质地较硬。镜下形态可表现为:①肿瘤细胞大小一致,胞质含量少,核染色质呈均匀分布,细胞排列无一定模式;②肿瘤细胞与嗜酸性胶原呈混杂排列;③肿瘤细胞呈束状或散乱排列,分别形成细胞疏松区及细胞密集区。细胞密集区胶原较少,呈小簇状或网状穿插于细胞间。细胞疏松区胶原纤维束粗大如"绳结状",伴有玻璃样变,其间散在有梭形肿瘤细胞,这一形态构成SFt相对特征性的无定性结构;④肿瘤中血管较丰富,并可形成典型的"血管外皮瘤样"区[3]。

SFt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表现为CD34阳性,对本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但CD34阳性在其他疾病中也有体现。因此,本病除依靠免疫组织化学进行确诊外,须同时对光镜下多样化的组织学形态进行分析。恶性SFt可见大量的细胞质呈浸润性生长方式,中等或较明显的细胞异型性改变以及有丝分裂活性增加,可见较多病理核分裂像。

3.2临床表现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常发生于20~70岁的成年人,平均年龄5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本组平病例患者年龄分布与文献报道较一致。由于SFt呈局部缓慢性生长,一般无临床症状,较多为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随着肿瘤的增大会出现相应部位的压迫为主的症状[4,5],如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以及胸痛等。文献报道部分患者可出现低血糖、杵状指(趾)及骨关节病,本组病例未出现该症状,其原因可能与肿瘤体积较大有关[6]。目前,SFt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案,有文献报道约10%~23%的胸膜腔内和近10%胸腔外SFt具恶性生物学行为,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复发或者双肺、肝脏以及骨等远处转移[5-6]。故首次手术时应彻底切除,并且需定期随访,本组病例术后3年随访尚未见明确远处转移征象。

3.3Ct表现良性SFt一般表现为边缘清楚的孤立性肿块,无分叶或浅分叶外观,肿瘤实性部分密度一般较均匀,呈软组织密度,其内部常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囊变坏死区。本组14例良性SFt病例基本符合上述表现。恶性SFt常表现为囊实性肿块,一般呈分叶状,本组两例恶性SFt均具有该征象。肿瘤实性部分呈等密度,坏死、囊变部分呈低密度。此外,恶性SFt均可见较多胸水征象,其原因可能为肿瘤刺激胸膜所致。良性SFt多具有明显的包膜,文献报道包膜出现率约50%[7-8]。本组病例中大体标本有10例可见明显的包膜,稍高于文献报道。肿瘤缓慢生长过程中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可能与SFt包膜形成密切相关。发生于胸膜腔的良性SFt由于其生长过程缓慢,常表现为斜圆锥体状铸型镶嵌于肋膈角,该征象对于提示病变的组织来源具有一定价值[8],本组胸部病例有10例SFt具有此表现。SFt平扫一般呈均匀软组织密度,部分肿瘤巨大时,其内可见由于粘液样变性导致的出血、囊变及坏死区。钙化灶少见,本组病例均未见明确钙化灶。本组病例动态增强扫描第1期有9例轻度强化,余7例中度强化。延迟扫描病灶实质部分进一步强化,强化方式表现为"地图样"不均匀强化。此种强化方式可能与肿瘤内部不均匀坏死、囊变有关[9]。

3.4诊断与鉴别诊断胸膜SFt主要与胸膜间皮瘤相鉴别,后者几乎均表现为多发胸膜结节或弥漫性胸膜增厚改变,偶见单发病变,并且恶性胸膜间皮瘤病程较短,症状较重,常合并大量胸膜腔积液等一系列临床改变。

综上所述,影像学表现为单发病灶、具有假包膜、边界清晰的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呈"地图样"明显强化,延迟扫描渐进性强化时,良性SFt可能性较大。而恶性孤立性性纤维性肿瘤Ct表现多样,确诊仍需影像结合病理学及改变。

参考文献:

[1]GenglerC,GuillouL.Solitaryfibroustumourandhaemangiopericytoma:evolutionofaconcept[J].Histopathology,2006,48(1):63-74.

[2]高杰,钟梅,于国,等.孤立性纤维性肿瘤35例临床病理研究[J].诊断病例学杂志,2008,15(1):4-7.

[3]王慧萍,张微,严丽萍,等.孤立性纤维性肿瘤[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2,31(2):153-154.

[4]肖文波,王照明,叶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影像学及病理学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12),947-950.

[5]ChanJK.SolitaryFibroustumoreverywhere,andaDiagnosisinVogue[J].Histopathology,1997,31(6):568.

[6]张炜,陆洁莉,王卫庆,等.胸膜孤立性纤维瘤引起的低血糖一例[J].上海医学,2002,26(2),161-162.

[7]张,周诚,杨正汉,等.胸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Ct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3):394-397.

病理学特征篇4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免疫组织化学;病理学

therelationshipofclinicalsymptomsandpath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86casesof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

LiUwan-wei,LaiXiao-rong,He,mei-rong,etal.Departmentsof1Gastroenterology,thepeople’sHospitalofGuangdongprovince,Guangzhou51012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histogenesis,immunohistochemicalandclinicpath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methodsthepostoperativepathologicalfindingsof86casesof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wereanalyzedretrospectively.Resultsthe86casesofGiStwereconsistedof10benigncases,16low-degreemalignantcasesand60high-degreemalignantcases.53.5%(49/86)ofwhichwerefromstomach,27.4%(23/86)fromsmallintestine,4.7%(4/86)fromcolonand11.6%(10/86)frommesenteric.innocuousnesstumorgrouphadnomanifestbleedingandnecrosis.Cellshadnoheteromorphismandlesscaryocinesia.malignacytumorgroupwereabundanceofcellularsandhaemorrhage,necrosis,heteromorphism,caryocinesiaweremanifest.thepositiverateofCD117(80cases)was93.0%,thepositiverateofCD34(68cases)was79.1%,thepositiveofSma(13cases)was15.1%andthepositiverateofS100(4cases)was4.7%.Conclusionpathologicfeaturesaredifferentbetweenbenignandmalignant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anditisnecessarytouseimmunohistochemicalmarkerfordifferenriationthediagnosis,particurlyCD117andCD34.thereisstrongrelationshipbetweentheGiStmalignancyanditssize,mitomicindexandanatomiclocation.

【Keywords】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immunohistochemistry;pathology

胃肠间质瘤(GiSt)是指起源于消化道的一种最常见的间质源性肿瘤,临床上常表现为出血或上腹部痛,诊断需通过内镜和影像学检查,但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现总结我院2006年9月至2009年7月经手术确诊的86例胃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学检查结果,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生物学特性与临床病理学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6年9月至2009年7月经手术后病理诊断证实的86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本组患者男43例,女43例,年龄28~88岁,平均56.0岁。原发肿瘤部位包括胃49例(53.5%),小肠23例(27.4%),大肠4例(4.7%),肠系膜、网膜10例(11.6%)。

1.2临床表现86例GiSt患者从出现症状到来院就诊时间为5h~24月不等。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贫血、黑便、腹部肿块、腹胀、呕吐等,本组患者临床首发症状为消化道出血(包括黑便、头晕和贫血)32例,腹痛34例,腹部包块17例,肠梗阻(包括恶心、腹胀、呕吐)3例。

1.3普通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所有肿瘤标本均经甲醛固定后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化检测包括CD117、CD34、S-100、Sma等排除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等。GiSt良恶性判断参考Lewin标准和有关指南[1]。即将GiSt恶性程度分为很低、低、中等和高度四级。很低是指肿瘤大小10。本文统计中将恶性程度很低和良性者纳入为良性组,恶性程度低度者纳入为低度恶性组,恶性程度中等和高度者纳入为高度恶性组。

1.4免疫组化试剂及实验步骤Sp免疫组化试剂盒及DaB显色试剂盒均购自福建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实验步骤按试剂盒要求进行。++为阳性表达,+++为强阳性表达,二者之和计为阳性病例。

1.5统计学处理应用统计软件SpSS13.0分析研究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与方差分析,以p

2结果

2.1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本组86例GiSt的恶性程度、发病部位与性别、年龄无显著性差别(p>0.05),见表1与表2。

表1

86例GiSt恶性程度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组别例数性别(男/女)年龄

良性组104/653.7±13.2

低度恶性组167/959.6±11.9

高度恶性组6032/2855.5±14.0

表2

86例GiSt发病部位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组别例数性别(男/女)年龄

胃4926/2357.4±13.5

小肠2312/1151.9±12.7

大肠42/252.0±17.8

2.2胃肠道间质瘤的大体改变胃肠间质瘤向腔内生长使黏膜隆起,形成继发性溃疡,肿瘤向浆膜下生长,形成网膜或肠系膜肿块。86例GiSt良性10例,均为胃,肿物最大直径0.5~5.2cm之间,平均2.0cm。瘤组织呈膨胀性生长,境界清晰,切面多为灰白色,质地中等,无出血、坏死等继发改变。16例低度恶性GiSt中,胃15例,小肠1例。肿物最大直径0.5~6.0cm之间,平均2.9cm。肿瘤切面为灰白色、灰黄色,质地柔软,编织状,可有出血、囊性变等继发性改变。60例高度恶性GiSt中,胃24例,小肠22例,大肠4例,肠系膜10例。肿物最大径0.9~33.0cm之间,平均8.6cm。肿瘤切面为灰白色、暗红色,质地细嫩,可呈鱼肉样,多有出血或囊性变。分析良恶性GiSt与发病部位的关系,p

表3

86例GiSt恶性程度与发病部位的关系

组别例数胃小肠大肠肠系膜

良性组1010000

低度恶性组1615100

高度恶性组602422**410**

注:**发病部位在低度恶性组、高度恶性组vs良性组,p

2.3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学改变良性肿瘤位于黏膜下,瘤细胞梭形,大部分胞浆透亮,核轻度异型,核分裂少见,排列呈栅栏状或漩涡状,部分区域疏密不等,未见出血坏死和溃疡形成。恶性肿瘤组织位于黏膜下层,并向上侵犯黏膜层。大部分瘤细胞呈梭形,核中度异型,核仁明显,呈束状或编织状排列;小部分瘤细胞呈上皮样,胞浆丰富、红染。核分裂相常见,可见病理性分裂象及瘤巨细胞,另可见黏液变性、出血、坏死。肿瘤可浸润胃壁全层达浆膜外并瘤结节形成,间质纤维增生伴炎细胞浸润,分析良恶性GiSt与瘤块大小和核分裂数的关系,p

表4

86例GiSt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

核分裂数的关系

组别例数平均直径(cm)核分裂数(/10HpF)

良性组102.0±1.50.5±0.9

低度恶性组162.9±1.60.9±1.1**

高度恶性组608.6±6.23.7±7.9**

注:**核分裂数在低度恶性组、高度恶性组vs良性组,p

2.4胃肠道间质瘤的免疫组化CD117和CD34阳性肿瘤细胞呈弥漫或片状分布,Sma和S-100呈弥漫或灶性分布。本组86例GiSt中有6例(1例胃、4例小肠、1例大肠)Sma强阳性表达,CD117仅2例呈阴性表达,4例呈弱阳性,无1例肿瘤S100为强阳性。CD117阳性80例,占93.0%,CD34阳性68例,占79.1%,Sma阳性13例,占15.1%,S100阳性4例,占4.7%,其中CD117的阳性表达与恶性程度相关(p0.05),见表5。

表5

86例GiSt恶性程度与免疫表型的关系

组别例数CD117CD34S-100Sma

良性组10770%880%

低度恶性组1616100%*1593.8%

高度恶性组605795%*4575%

注:*CD117表达在低度恶性组、高度恶性组vs良性组,p

3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表达CD117的梭形、上皮样及多形性的间叶源性肿瘤,且除外平滑肌肿瘤和神经鞘瘤以及神经纤维瘤。最近,人们对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起源、生物学行为的认识不断加深,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免疫病理学在临床上的深入应用,使得对GiSt有了新认识[2,3]。

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4]。本组患者共86例。原发肿瘤部位包括胃49例(53.5%),小肠23例(27.4%),大肠4例(4.7%),肠系膜、网膜10例(11.6%)。说明GiSt可发生在整个消化道,并以胃和小肠为主。本文未发现1例食管GiSt,提示食管的间叶源性肿瘤中间质瘤少见,平滑肌肿瘤较常见,这与文献报道相符。GiSt多见于中老年人,本组患者50岁以上占63.9%,男女比例为1:1,但良性与高度恶性比例为1:6,与近来文献报道恶性GiSt增多相符,可能与恶性间质瘤临床上腹痛、腹部包块和上消化道出血表现较为突出,促使患者就诊检查确诊和手术治疗的几率较高有关。目前,认为应将全部GiSt视为恶性潜能的消化道肿瘤,但其恶性程度的分级尚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大多数学者认为,肿瘤的大小及核分裂的多少是判断肿瘤良恶性的重要依据。大量文献发现直径大于或等于5cm和(或)核分裂数大于或等于2/10HpF的GiSt具有更高的复发率,而直径小于5cm和(或)核分裂数小于或等于2/10HpF的GiSt预后较好。GiSt最可靠的恶性征象是其浸润到周围临近的器官,或向大网膜、肠系膜、腹膜或肝脏等处转移。肿瘤直径(胃大于5.5cm,肠大于4.0cm)和肿瘤内的出血、坏死也是判断恶性的依据[5,6]。本组GiSt的发病部位和良恶性程度与年龄、性别无关,但肿瘤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核分裂数密切相关,并且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肿瘤最大径和核分裂数随之增加,尽管无统计学上的差异,也证实了肿瘤大小和核分裂数是判断GiSt恶性程度的一个重要和可靠的指标。同时,本文分析肿瘤恶性程度与发病部位的关系时发现高度恶性肿瘤组中小肠和肠系膜网膜的比例较良性肿瘤组明显增多,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临床应高度重视小肠和肠系膜网膜GiSt的诊治。

本组86例GiSt免疫组化指标测定CD117阳性80例,占93.0%,CD34阳性68例,占79.1%,Sma阳性13例,占15.1%,S100阳性4例,占4.7%,检测结果与文献报道相近,提示绝大多数胃肠间质瘤表达CD117和CD34。CD34是一种造血前体细胞抗原,有文献报道在GiSt中的表达率达70%~80%,可用于鉴别GiSt和典型的平滑肌瘤、神经鞘瘤,但CD34在内皮细胞、纤维源性肿瘤和卡博肉瘤也有表达,其特异性不强,因此,常与CD117联合检测诊断GiSt。有报道GiSt常同时表达CD117和CD34,本组同时表达CD117和CD34达68例(79.1%),与文献相符,其中CD117阴性2例,均检测到Vim+++,pDGFR++,结合细胞形态最后确诊为GiSt。Sma(smoothmuscleactin,平滑肌肌动蛋白)主要在平滑肌方向分化和平滑肌神经双向分化的肿瘤表达,在大多数GiSt的表达中呈阴性,仅13%~25%阳性。本组病例Sma阳性表达率为15.1%,与文献相近。检测各组的四种抗原表达发现CD117的阳性表达在良、恶性肿瘤间有显著性差异,提示CD117的阳性表达与恶性程度相关,并随着恶性程度的增高,CD117的阳性表达率随之增高,而其余三种免疫标记物表达和肿瘤恶性程度无关,有待扩大样本数进一步验证。

总之,本文证实胃和小肠是GiSt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恶性GiSt有增多的趋势。本组GiSt的发病部位和良恶性程度与年龄、性别无关,但肿瘤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核分裂数密切相关,并且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肿瘤最大径和核分裂数随之增加。高度恶性肿瘤组中小肠和肠系膜网膜的比例较良性肿瘤组明显增多,临床应高度重视小肠和肠系膜网膜GiSt的诊断和治疗。免疫组化指标CD117、CD34、Sma和S100有助于GiSt的鉴别诊断,GiSt诊断时应重点观察肿瘤组织学形态特征,同时联合应用免疫标记来确定诊断。

参考文献

[1]LewinKJ,RiddellRH,weinsteinwm,etal.Gastrointestinalpathologyanditsclinicalimplications.igaku-shoin,1992,103:284-341.

[2]ShinomuraY,KinoshitaK,tsutsuiS,etal.pathophysiology,diagnosisandtreatmentand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astroenterol,2005,40(8):775-780.

[3]miettinenm,el-Rifaiw,SobinL,etal.evaluationofmalignancyandprognosisof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areview:Humpathol,2002,33(5):478.

[4]nishidat,HirotaS.Biologicalandclinicalreviewofstromaltumorsinthegastrointestinaltract.HistolHistopathol,2000,15(4):1293-1301.

病理学特征篇5

方法:选取胃肠道间质瘤患者76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以及病理资料,且化学检测患者的免疫组织。

结果:肿瘤最常出现的位置是小肠,其次是胃和直、结肠;患者中有46例为梭形细胞为主,17例是以上皮样细胞为主,13例为混合细胞;CD34中阳性有60例(78.9%),CD117有73例(96.1%),S-100和Desmin都呈现为阴性,Sma灶性阳性有13例(17.1%)。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具体有三种组合形式、两种细胞形态;要对该病症加以确诊必须与各种免疫标记物相配合,主要的免疫标记物为CD34和CD117。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155-01

胃肠道间质瘤(GiSt),其排列结构与形态多种多样,很难和胃肠道典型平滑肌瘤相区分开[1]。近期相关文献指出,在胃肠道间质瘤中,CD117有较高的表达率,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掌握并诊断该疾病,应该加强对CD117等一系列抗体的分析与研究,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和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以便提升对该疾病的了解与诊断。笔者将对我院接收的7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进行分析,且检查患者的免疫组织化学特性,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接收并诊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76例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全部患者的病历与病理资料齐全,其中男37例,女39例,年龄在36~79岁之间,平均年龄(51.25±0.52)岁;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腹部包块、腹痛腹胀、黑便、呕血以及黏液便等。

1.2方法。利用10%的福尔马林对所有标本进行固定,且石蜡包埋切片,进行连续性切片,其厚度控制在4mm,He染色,运用光镜进行观察[2]。利用S-p法对各项指标进行检查,即检查S-100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结蛋白、CD34以及CD117等。利用梯度酒精和二甲苯脱蜡对切片进行脱水,之后利用3%的H2o2对其加以冲洗;添加一抗且在室温内放上2小时,之后冲洗;滴加试剂1且在室温中保持20分钟,并进行冲洗,之后再滴加试剂2,同样保持20分钟[3]。显色利用DaB溶液,蒸馏水进行冲洗、复染、脱水以及封片等。最终的结果分为两种,即阴性与阳性。如果肿瘤细胞的阳性高于5%,那么表示为阳性,反之表示为阴性,肿瘤细胞膜亦或者是浆表现为棕黄色,则说明为阳性。

1.3观察指标以及疗效评判准则。

(1)胃肠道间质瘤良性与恶性的判定标准:把胃肠道间质瘤的恶性指标分成两类,即潜在恶性指标、肯定恶性指标,进而把其分成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以及其潜在恶性肿瘤,良性没有任何恶性指标,恶性肿瘤具有2项潜在恶性指标或者是1项恶性指标,潜在恶性肿瘤包含1项潜在的恶性指标。

(2)胃肠道间质瘤分型免疫组化及免疫组化结果的判定:阳性:肿瘤细胞的胞浆表现为棕黄色,阳性细胞大于5%,阴性:阳性细胞小于5%或者是肿瘤细胞没有表达。胃肠道间质瘤分型主要是免疫组化结果,假使Sma部分呈现阳性,那么该肿瘤伴随着肿瘤平滑肌分化,如果S-100部分呈现为阳性,那么该肿瘤伴随着神经分化;假使上述两种都呈现为阳性,那么则说明为双向分化,S-100、Sma都呈现为阴性,那么则说明肿瘤并没有出现分化,属于纯间质瘤。

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当p

2结果

2.1肿瘤的具体分布状况:在本次研究中,肿瘤最常出现的位置是小肠,共有35例,胃有23例,直、结肠有18例。具体情况见下表1。一般情况下是肌壁间肿块,能够朝腔内成长,光滑的粘膜表面,能引发溃疡。

2.2组织学特性:全部患者中有46例为梭形细胞为主,17例是以上皮样细胞为主,13例为混合细胞。

2.3免疫组化检查,在本次研究中,CD34中阳性有60例(78.9%),CD117有73例(96.1%),S-100和Desmin都呈现为阴性,Sma灶性阳性有13例(17.1%)。

2.4病理状况:最大的肿瘤约为25×14×12,最小的为0.6×0.5×0.4,大部分是分叶状或者是结节状肿物,并且表现为哑铃、卵圆或者是圆形等;一些能够看见纤维性的包膜,切面颜色灰白且较为质韧。

3讨论

GiSt是一种极为普遍的间叶源性肿瘤。当前就GiSt的具体来源,依然存在极大的争论,近些年来,采取免疫组化与电镜技术对GiSt进行研究与分析,当前指出:胃肠的间质细胞是GiSt的起源,它不是神经细胞,但是和神经功能的关系极为紧密,是胃肠慢波活动的一个起搏点[4]。该间质细胞为胃肠道当中仅有表达原癌基因CD34、CD117的细胞,GiSt同样具备以上所讲的特点。一些伴随着神经鞘细胞分化、平滑肌分化。GiSt的形态学具体显示为梭形细胞型,而对其有效且敏感的指标为CD34、CD117,将CD34、CD117以及DoG1联合能够极大的提升GiSt的正确诊断概率;其中S-100、Sma是较为关键的诊断指标。

参考文献

[1]刘红胜.38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J].现代实用医学,2012,24(3):279-280

[2]赵文娣.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表达的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47(4):454-457

病理学特征篇6

【关键词】手机杀毒特征码J2meKVm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3.38亿,其中手机上网用户达1.55亿,占网民的46%,半年内增长了32.1%。人们在享受手机上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却也不得不面对因手机上网带来的安全问题。这些智能手机设备一旦联上网络就会与联网的普通pC一样,立刻暴露在高风险的网络威胁之下,对联网pC的安全已经造成严重威胁的因素,例如病毒、黑客等,也开始对智能手机设备产生同样的威胁。为了解决越来越复杂的智能手机安全问题,各种手机杀毒技术应运而生。本文将主要介绍J2me技术、基于特征码的病毒扫描技术以及它们在智能手机杀毒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1J2me技术

为了推进无线电子商务等业务的发展,J2me作为用于嵌入式系统的Java被引入无线领域,与J2Se和J2ee一起为无线应用的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建立了完整的开发、部署环境。J2me用于为信息家电市场提供应用服务。不同信息家电如移动电话、呼叫器、pDa等有不同的特性和界面,为了满足消费者与嵌入式市场不断发展和多样化的需求,J2me采用模块化、可扩展的体系结构。它是一个3层的软件模型,构建于本地操作系统之上,如图1所示:

图1J2me体系结构

依照各种设备资源特性的不同,J2me的3层体系架构分为简表层(profile)、配置层(Configuration)、虚拟机层(Virtualmachine),然后再进一步细分,使J2me能够在每一类设备的限制下工作,并同时提供最低限度的Java语言功能。

虚拟机层针对设备本地操作系统,支持特定的J2me配置,包含CVm和KVm。CVm比KVm包含更多的功能和支持更多的特性,KVm是用于J2me平台的最小的虚拟机。

配置层在3层体系结构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并根据存储和处理能力对设备进行纵向分类,从而对虚拟机特性和基本的类库进行划分。已经标准化的配置有CLDC(ConnectedLimitedDeviceConfiguration)和CDC(ConnectedDeviceConfiguration)。

简表层建立在配置层基础之上,用以定义与各种设备相关的属性(具体的用户界面、输入机制和数据持久性等)以及特定系列设备上可用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的最小集,包括特定用途的类库和api。CLDC上已经标准化的profile有miDp(mobileinformationDeviceprofile)和imp(informationmoduleprofile),而CDC上标准化的profile有Fp(Foundationprofile)、pBp(personalBasisprofile)和pp(personalprofile)。目前,J2me领域里使用最广泛的就是miDp,它主要针对手机和其它双向移动通信而设计。

2病毒扫描技术

扫描法是用每一种病毒体含有的特定字符串对被检测的对象进行扫描。假如在被检测对象内部发现了某一种特定字符串,就表明发现了该字符串所代表的病毒。在国外,这种按搜索法工作的病毒扫描软件叫SCanneR。扫描法包括特征代码扫描法、特征字扫描法。

病毒扫描软件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病毒代码库,含有经过特殊选定的各种计算机病毒的代码串;另一部分是利用该代码库进行扫描的扫描程序。病毒扫描程序能识别的计算机病毒的数目完全取决于病毒代码库内所含病毒代码种类的多少。显而易见,库中病毒代码种类越多,扫描程序能认出的病毒就越多。

特征串的扫描法病毒查找软件最大的优点是易于商业化,并且可以依据检测结果做进一步的杀毒处理。缺点是新病毒的特征串未加入病毒代码库时,扫毒程序将无法识别出新病毒,且搜集已知病毒的特征代码费用开销大。

尽管如此,基于特征串的扫描法仍是使用最为普遍的计算机病毒检测方法。

3基于特征码扫描的J2me手机杀毒系统设计方案

本病毒扫描引擎主要包括4个模块:配置加载模块、特征码加载模块、扫描模块和文件解析模块。四者关系如图2所示。首先,反病毒引擎读取配置文件,将配置信息传递给病毒扫描模块(这部分功能由配置加载模块完成)。然后对前台程序传入的扫描对象文件格式进行解析(由文件解析模块完成),并将解析结果传递给病毒扫描模块。病毒扫描模块利用病毒特征码来扫描解析后的文件,如果文件与病毒特征码匹配,则断定该文件是病毒,给出病毒名,将结果返回给前台程序,否则继续扫描。特征码加载模块主要负责病毒特征码目标文件的加载和维护。在反病毒引擎中至关重要的一块是病毒特征码的提取和维护,病毒特征码提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直接影响反病毒引擎的防毒效率。本系统采用的病毒特征码是以16进制表示的aSiiC代码,包括3种病毒特征码的格式,分别是含通配符“*”的字符串格式、含通配符“?”的字符串格式和不含通配符的字符串格式。

图2病毒引擎模块结构图

3.1配置加载模块

配置加载模块主要负责引擎配置参数的装入。引擎的配置参数保存在配置文件中,在初始化的时候加载。配置文件主要包括配置文件说明、数据体和配置参数数据。

配置文件说明里包含了配置的版本、配置使用、简要说明等信息,数据体包含了配置参数名以及参数取值,配置参数数据的组织格式是将参数名和取值捆绑存放。在本系统中,配置参数数据的基本格式为“参数名=取值”,主要包括3种类型的参数取值,分别为布尔型参数取值、字符串型参数取值和数值型参数取值。布尔型参数取值的格式为“参数名=yes”或“参数名=no”,主要用在如对扫描文件类型等的判断;字符串型参数取值的格式为“参数名=字符串”,主要用于对临时文件所在路径的说明等;数值型参数取值的格式为“参数名=数值”,主要用于保存包含数字的参数。

3.2特征码加载模块

特征码加载模块主要负责病毒特征码目标文件库的装入。病毒特征码目标文件库存放对病毒特征码源文件进行加密和压缩处理后得到的特征码目标文件,处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病毒特征码的安全。病毒特征码目标文件主要包括两部分:文件头和数据体。

文件头里包含了病毒特征码的版本、加载日期等信息,数据体包含了病毒的特征码值以及病毒名。常见的特征码目标文件的组织格式是将病毒特征码和病毒名捆绑存放,即病毒特征码后面紧跟着其对应的病毒名,其好处是:简单、直接、处理速度快,但存在着资源浪费的问题。在本系统中,病毒特征码的基本格式为“病毒名[偏移值]=特征码值”,比较特殊的包含通配符“*”的特征码表示为“病毒名[偏移值1*偏移值2*偏移值3]=特征码值1*特征码值2*特征码值3”,表示包括多个特征码,并且其在文件中排列顺序为“特征码值1*特征码值2*特征码值3”,其中“特征码值1”对应的偏移值为“偏移值1”。

特征码加载流程如下:

(1)根据配置文件,遍历病毒特征码文件,若为文件,则解析该文件,若为文件夹则循环遍历;

(2)解析特征码文件,读取目标文件头,获取相关信息;

(3)对特征码目标文件的数据体进行解密;

(4)按照以下步骤逐一解析每节数据,并装入到相应的病毒特征码容器中:①读取一条病毒特征码及其偏移值offset;②利用offset恢复病毒名及特征码值;③调用加载函数,解析并加载病毒特征码;④继续解析下一条病毒特征码。

3.3文件解析模块

文件解析模块主要由文件夹检测模块,文件类型检测、解压缩模块,文件读取模块等组成。文件夹检测模块负责识别输入对象的类型,如果是文件,则进行下一步操作;如果是文件夹,则轮询读取它下面的所有文件,放入文件列表中,逐一进行处理。文件类型检测模块判断是否为压缩文件,然后决定下一步操作。如果是压缩文件,则解压缩直至其解压后的结果不包含压缩文件,并对每一个解压结果进行处理。解压缩模块负责对打包文件进行解压缩。文件读取模块将每一文件转换成二进制流的样式,交由病毒扫描模块进行特征码匹配。文件解析模块的实现流程如图3所示:

图3文件解析模块的实现流程图

3.4病毒扫描模块

病毒扫描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解析后的文件进行扫描。它利用特征码加载模块提供的病毒特征码去扫描文件,如果发现病毒,则提交异常事件,根据配置进行处理。如果是对单个文件进行扫描,就通知前台程序,由前台决定下一步操作;如果是对文件夹进行扫描,则记录这条扫描结果,继续进行下一个文件的病毒扫描,直到全部完成后提交前台处理。

病毒扫描模块的实现流程:①成功加载最新的病毒特征码,这部分功能通过调用病毒特征码加载模块完成;②病毒扫描模块接收由文件解析模块发送的扫描文件;③对解析后的文件类型进行判断;④根据文件类型调用相应的处理程序,进行扫描;⑤如果命中病毒特征码,引擎发送相应的事件通知前台程序;⑥检查前台返回标志,决定下一步操作。

4测试与分析

KVm虚拟机上的病毒扫描引擎测试结果如表1。由表可知,扫描引擎基本能对包括压缩文件、文件夹和文本文件在内的对象进行扫描并检出包含病毒特征码的文件及病毒信息。

表1病毒扫描结果表

5结束语

迄今为止,手机的安全性日趋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J2me技术的成熟和反病毒技术的发展,对手机病毒进行有效处理逐渐成为了可能。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病毒特征码扫描技术的J2me手机病毒扫描引擎的设计及具体实现方法,并对不同类型的文件进行了测试,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将本系统的源程序经过适当修改,便可开发出功能更加强大的手机反病毒软件,给手机网络功能的使用带来更多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巫喜红,凌捷.单模式匹配算法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

2006(22):8-3.

[2]汪永松.J2me手机高级编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孔维广.手机病毒的传播原理与对策分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9).

[4]王海坤.手机病毒的分析及研究[J].科技资讯,2009(8).

[5]翁晓奇,李妙旎,于浚,等.基于3G网络的手机病毒分析[J].科协论坛,2009(9).

【作者简介】

病理学特征篇7

关键词:结核病;流行特征;分析

肺结核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也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及社会问题[1]。肺结核在1997年列入乙类传染病。为掌握全县肺结核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为肺结核的有效控制和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本文特选取朝阳县1994年~2013年20年间肺结核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资料来源于朝阳县疫情资料汇编。

1.2方法对朝阳县1994年~2013年20年间肺结核报告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结果

2.1流行强度特征1994年~2013年历年的肺结核流行强度为散在发生,共报告肺结核病例2852例,无死亡病例。20年来总发病率在0.16~56.25/10万波动。2007年达到最高值,之后5年总发病率也都在40~50/10万。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5.46/10万。肺结核涂阳病例1760例,20年来发病率波动在0.17~32.23/10万,平均发病率为15.71/10万。从肺结核涂阳发病率曲线图看,2009年达到最高峰。

2.2流行特征的变化

2.2.1季节分布特征20年间每月都有报告,没有明显季节性。

2.2.2地区分布特征28个乡镇均有发病,但各乡镇发病数及发病率存在较大差异。20年间平均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为王营子乡,发病例数占总发病例数为6.95%,发病率最低的为北沟门,发病例数占总发病例数为0.96%。

2.2.3性别分布特征男女性别每年均有报告。男性患病人数与女性患者人数比例为3.33:1。2.2.4年龄别分布特征以每10岁组发病例数占总发病例数百分比来看,发病年龄以30~39岁年龄组较高,发患者数占总发患者数的22.35%,40~49岁年龄组其次,发患者数占总发患者数的17.385%。0~9岁组最低,肺结核发患者数占总发患者数为0.60%。

2.2.5职业别分布特征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发病数占全部病例的93.65%,学生发病比例占3.19%,占第2位。

3讨论

调查发现,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人们防护意识逐渐增强,部分人群新生儿的疫苗接种,使得0~9岁组肺结核发病率大幅度降低。而40~49岁组肺结核发病率明显下降,说明我县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2]。但是,小学高年级尤其是初高中学生10~19岁组的发病率明显增强,针对县内管辖的初高中每年都出现的散发肺结核病例,所以应针对他们的患病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发现和控制措施;人口流动性大的青壮年患者比重较大,青壮年人群仍然是我省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鉴于我省肺结核流行特征,应做好以下防治对策[3-4]:①加大肺结核疾病防治宣传力度,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提高知晓度;提倡肺结核疫苗接种,对肺结核患者口痰进行有效管理;②政府必须不断加强贫困农村扶贫力度,不断寻求边远农村经济开发点,确保农村人民生活质量与水平的提高,改善农村人民居住环境,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通过科学、有效的药物对肺结核疾病进行治疗;③深化志愿者的参与程度,鼓励志愿者参与到肺结核预防队伍中,可深入到肺结核病区,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④必须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们文化程度,增强人们肺结核疾病防御及保健意识;⑤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监督其做到不随地吐痰,倡导人们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使人民所生活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个人需要增强体质,并加强锻炼,合理安排饮食,使营养得到均衡,增强身体抗力。此外,还要减少活动聚会的次数;⑥定期对肺部进行健康检查。通过定期检查可早期发现肺结核病理,给予及时治疗,进而防治进一步播散。其健康体检应根据每年进行1次体检,而对于农村地区或人口密集的矿区应根据个人病史、痰液检查情况等,对肺部给予全面检查;⑦若遇到有肺结核患者,应对其加以隔离,不应近距离对别人咳嗽、打喷嚏等,若有必要需要采用手巾或手帕掩口鼻,避免将其传染给他人。

参考文献:

[1]罗丹,黄敏莹,刘飞鹰,等.广西壮族自治区肺结核流行特征分析及防控策略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1):22-24.

[2]吴莉,乔方圆,李源晖,等.2004-2012年全国肺结核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性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4,25(1):19-22.

病理学特征篇8

关键词:体质学说中医儿科临床应用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481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414-02

体质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在人体生命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相适应的个体特征(包括生理功能、心理状态以及形态结构的综合特质)[1]。中医体质学说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但相关的中医体质内容都较为分散,并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2]。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发展,中医体质学说开始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诸多理论学说,如体质过程论、心身构成论等,为临床疾病的防止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3]。由于小儿处于生长的特殊时期,其体质特点具有特殊性,因此,对小儿疾病防治也具有自身的特点。本文现将体质学说在中医儿科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小儿体质特征

关于小儿体质特征的论述有很多,对于小儿体质的共性特征,主要有不足性、易变性和可塑性等共性特点。从小儿的共性特征来看,关于小儿体质的不足性,中医体质学认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腑脏娇嫩,形气未充”[4],这就使小儿的体质具有不足性特点,体现出“稚阴稚阳”的特点。这种体质导致小儿对于邪气的抗御能力不足,易因邪气治病。关于小儿体质的易变性,由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其形体结构和功能处于渐渐趋向成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小儿体质具有易变性的特征。中医体质学认为小儿具有“生机蓬勃,迅速发育”的特点,其体质状态不断完善和成熟。此外,中医体质学认为,小儿体质“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这使得小儿在受到邪气侵入后容易发生传变,使小儿体质状态受到影响,这就要求对小儿用药时谨小慎微,避免用药不慎致使小儿体质改变[5]。关于小儿体质的可缩性,由于小儿体质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性,使得小儿体质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中医体质学认为“小儿出生,形骸虽具,胫骨甚柔,气质未实,可使或曲或直或府或抑”,如果悉心调理,则可健康成长,如果调理失调,则会导致体质异常,易感邪入病。就小儿体质个性特征来说,由于体质的形成是先天作用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虽然先天作用在体质的形成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也会受到后天地理环境、饮食劳逸、体育锻炼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个体的特异性。小儿体质特征的个性特征的划分,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依据研究人员的观察角度不同,小儿体质分法也有所不同,如朱锦善有正常质、痰湿质、气虚质、内热质、气阴两虚质5型分法;温振英等有平和型、滞热型、气虚型、阴虚型、气阴两虚型5型分法,但这些划分法都不具有全面概括的特点。

2体质学说在中医儿科诊疗中的重要作用

2.1辨证求本。由于小儿体质特征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的体质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6]。也就是说,对于体质好的小儿来说,由于正气充足,则不容易受到邪气的侵扰。而体质较差的小儿,由于正气不足,则容易受到邪气侵扰而入病。在中医儿科临床治疗过程中,应从证候、体质和疾病等多个层次对其进行分析,找出其特性和规律,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进而因质施治。

2.2因质施治。小儿体质的特征是其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具有决定性作用。不同的体质对同一种病因也会出现不同的证候,小儿疾病类型与小儿体质密切相关。中医理论认为,“人受邪气虽一,因其形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故多端不齐”,证基于体质而生,机体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共同作用形成了证[7]。证因体质变化而变化,故而病因同一,因体质不一,而出现证的不同,且疾病类型也会随体质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证。此外,证候的变化也会受到体质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对患儿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患儿病情与其体质的特异性,以小儿体质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为导入点,根据小儿的体质不同而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进而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此外,在用药方面,也要根据小儿体质特征,采取灵动清轻的用药方案,避免用药过急或过猛,据小儿体质的不同,针对性用药,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3结语

中医体质学说主要对各种体质类型的生理、病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性质和发展趋势,进而实现对临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体质学说由来已久,在儿科临床中应用该学说,需要对小儿体质特征有充分认识,看到小儿体质特点对小儿疾病发生、发展、预后等方面的决定性作用,从而达到对儿科疾病的深刻认识,进而应用体质学说,指导小儿临床疾病的控制和预防。总之,体质学说在中医儿科临床的应用,为儿科临床疾病的预防、诊疗提供新思路,对儿科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匡调元,倪育淳,赵金文,赵红艳,倪育淬.小儿体质与伤食后脾系疾病病机演变规律探微[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2):107-108

[2]苏树蓉,钟柏松,黎欣.1061例小儿体质调查及体质分型的研究[J].中医杂志,2012,37(10):613-616

[3]张吉仲,郭瑜,温振英,郑军.小儿体质调查及体质分型研究与辨证论治[J].中医杂志,2012,39(06):362-363

[4]王明明.初生儿体质类型探析――附120例正常初生儿调查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1,22(07):293-294

病理学特征篇9

中医体质9种基本类型与特征

平和质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大小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质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阳虚质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甜淡胖嫩,脉沉迟。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阴虚质

〖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偏瘦。

〖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痰湿质

〖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

〖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

〖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

湿热质

〖总体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中等或偏瘦。

〖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心理特征〗容易心烦急躁。

〖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血瘀质

〖总体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胖瘦均见。

〖常见表现〗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

〖心理特征〗易烦,健忘。

〖发病倾向〗易患痛证、血证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

气郁质

〖总体特征〗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瘦者为多。

〖常见表现〗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

〖发病倾向〗易患脏躁、梅核气、百合病及郁证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适应阴雨天气。

特禀质

〖总体特征〗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过敏体质一般无特殊;先天禀赋异常或有畸形,或有生理缺陷。

〖常见表现〗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患遗传性疾病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征;患胎传性疾病者具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等特征。

〖发病倾向〗过敏性质者易患哮喘、荨麻疹、花粉症及药物过敏等;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胎传性疾病如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解颅、胎惊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差,如过敏体质者对易致过敏季节适应能力差,易引发宿疾。

病理学特征篇10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来氟米特;难治性;激素

[中图分类号]R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01(2009)13-64-02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但临床上有部分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对糖皮质激素依赖或抵抗,称为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若临床上得不到有效控制,将最终发展至终末期肾病。我们采用来氟米特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5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7月~2008年7月期间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17~41岁,平均28.1岁;病程8~26个月。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1992年全国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诊断标准专题会议修订的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无严重感染及肝肾功能严重损害,至少3个月内未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并通过相关检查排除了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其中37例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是经规范化激素治疗,即足量糖皮质激素治疗8周以上无效的肾病综合征;8例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系经激素治疗获得缓解,但在激素撤减过程中或停用激素后14d内肾病综合征复发者;5例反复发作型肾病综合征是经激素治疗缓解后半年内复发2次或2次以上者,或1年内复发3次或3次以上者。

1.2治疗方法及观察指标

所有病例均给予常规治疗,即标准激素疗程,强的松1mg/(kg・d),连服8周后开始减量,同时配合抗凝、利尿治疗。在常规治疗无效、依赖或复发基础上加用来氟米特(大连美罗大药厂生产,国药准字:H20080047)50mg/d,连服3d后改为20mg/d维持,共观察12周。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8、12周均测定血尿常规、血清白蛋白、肝肾功能及24h尿蛋白定量等指标。

1.3疗效标准[1]

完全缓解:24h尿蛋白定量<0.3g,血alb>30g/L,肾功能正常。显著缓解:24h尿蛋白定量<1.5g,alb>30g/L,肾功能正常。部分缓解:24h尿蛋白定量较前下降50%以上,但仍>1.5g/24h;alb较前升高,但仍<30g/L,肾功能无变化。无效:仍为肾病综合征或24h尿蛋白定量下降未达到治疗前的50%,或肾功能恶化。

总有效率=[(完全缓解例数+显著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所得数据采用(χ±s)表示,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

经过上述方案治疗50例,其中临床完全缓解19例(38%),显著缓解15例(30%),部分缓解11例(22%),无效5例(10%),总有效率90%。

2.2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结果(表1)

2.3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均无危及脏器及生命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2例出现胃肠道反应,1例皮肤瘙痒,未作特殊处理,均自行缓解,无脱发、白细胞下降、肝功能损害(一过性转氨酶升高)、肾功能损害、高血压、皮疹等不良反应。

3讨论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在临床上较常见,目前对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尚缺乏肯定有效的方法,若病情控制不良,蛋白尿持续存在,迁延不愈。虽长期大量应用激素联合细胞毒类药物,如环磷酰胺、环孢素、霉酚酸酯等对部分患者有效,但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常用的环磷酰胺有许多不良反应,使部分患者不能耐受,而且价格昂贵,因此,探讨新的副作用较小的免疫抑制药是必要的。

来氟米特是一种新型的异唑类免疫抑制剂,阻断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增殖,直接抑制炎性细胞的附壁以及向炎症部位的游走,价格适中,其目前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近些年在治疗肾小球疾病方面也得到重视[2]。根据其作用机制,目前国内已有人使用来氟米特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取得较好效果[3,4],关于其使用的安全性及毒副作用,大鼠和狗的长毒性实验提示,来氟米特毒性小,安全范围大,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腹泻(17%)、皮疹(10%)、脱发(10%)、肝酶活性增高(5%)。但国外临床使用副作用发生率均较低,国内报道更少。本研究也观察了来氟米特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发现来氟米特能明显降低患者的24h尿蛋白定量,升高血浆白蛋白,不良反应较少,短期使用对肝肾功能并无明显损害。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来氟米特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近期疗效显著,短期治疗安全,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陈裕盛,方敬爱.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及疗效标准专题讨论纪要[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6):355-357.

[2]metzlerC,FinkC,Lamprechtp,etal.maintenanceofremissionwithleflunomideinwegener'sgranulomatosis[J].Rheumatology(oxford),2004,43(3):315-320.

[3]欧继红,万青松.来氟米特联合激素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临床观察[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36(2):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