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2:31

移动医疗现状篇1

随着电子技术的日新月异,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崛起,电子科技融入到医疗领域,电子医疗的雏形开始逐渐形成。顾名思义,电子医疗就是在借助信息通讯技术及电子科技通过网络、语音、视频等远程方式来交换患者的医疗临床资料及专家意见的一种远程治疗模式。近年来,移动通讯技术迅猛发展及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智慧电子产品的出现,作为电子医疗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移动医疗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借助手机完成疾病资料的管理、对话医务人员获取信息咨询等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移动医疗的优势得到更加彰显,例如在一些慢性疾病的监测、临床信息的收录、健康咨询的管理等方面开始崭露头角。移动医疗的意义不仅仅是医院内部借助智能电子产品帮助医生、护士等开展临床作业,更重要的是借助互联网通信技术,实现了远距离医疗信息传递、远距离健康情况监测、远距离医患辅导等非普通型医疗服务。医院、医生、患者都可以从中获取便利,使在中国本就不富裕的医疗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2013年国务院《“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这标志着移动医疗健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

1移动医疗概述

20世纪50年代末,远程医疗这个词汇便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美国学者首先将双向电视系统用于医疗,远程医疗的出现给落后地区的医院带来希望和曙光,形成了以大型综合医院与社区医院相帮互助为基础的服务模式[2]。设施先进、人才雄厚的大型医院借助电话、电视视频交流等通讯方式给偏远地区医院提供临床、影像诊断服务,以实现患者可以在就近医院享受到与大型医院一样的诊断治疗服务,从而大大提高了基层医院的诊治率。既节约了患者就诊的时间与花销,也加强了各个医院之间的学术交流,使基层社区医院的医生能接触更多的病例,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医生的执业能力。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迅速崛起及智能通讯设备的异军突起,远程医疗也逐渐摆脱了最初的单一服务模式,众多交流方式的拓展、应用软件的诞生使远程医疗获得了新的发展之春,移动医疗的概念也随之诞生。移动医疗作为一个新兴概念,世界卫生组织、美国远程医疗协会及欧洲远程健康信息协会等权威远程医疗组织尚未对其有固定权威的定义,衡量其相关信息也未形成统一标准[3]。目前采用最广、认知度最高的定义是国际医疗卫生组织对移动医疗的定义,即借助移动通信工具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包括远程患者监测、视频会议、在线咨询、个人医疗护理等[4]。2007年,苹果之父乔布斯智能手机iphone,手机不再局限于短信和电话功能,移动化新纪元由此诞生。一部小小的手机将通讯、网络、计算机等功能整合,大众消费者能借助手机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资源及通过其与他人进行交流。随后,三星、华为等多个知名企业开始了智能手机的研发与推广。智能移动设备的出现不仅是通讯领域的里程碑,更是给众多科技领域开创了新的发展方向。智能移动设备、移动通信技术与医疗健康服务三者结合,将医疗健康服务由单一地点化模式转化成为随时、随地、随身的服务模式,开启了移动智慧医疗的发展,实现了医患服务新模式[5]。

2移动医疗的应用

虽然移动医疗的概念还不完善,但是移动医疗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最基本的体现就是借助移动医疗模式,患者与医生可实现在线实时交流。众所周知,患者去医院就诊时,由于医疗资源的匮乏,多数时候医生对病情的询问只有短短几分钟,尤其是一些大型著名医疗机构,通常一个医生半天要接诊上百号患者,客观上导致了医生不能详细与患者交流病情,只能通过简单的询问及自身的知识来对患者病情进行快速诊断。但是,通过移动医疗服务模式,医生可以与患者通过线上咨询和线下留言回复等方式取得更好的交流,医生可以更加详细地向患者了解病情,对预后患者提供一些健康信息推送等。除此之外,移动医疗通过网络通信手段实施远程手术和治疗等医疗服务,还可以帮助医院对于病患的健康信息、就诊信息进行有效管理,例如手机预约就诊、疾病知识查询、健康服务热线、电子档案查询等,不仅方便了患者,也为医院实现了节源开流[6-7]。随着多个国家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病患者和慢性病患者数量也逐年上升,慢性疾病给世界各国的医疗体系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医疗资源的贫乏、医疗经济的压力及医疗服务的欠缺都不同程度地显现出来。移动医疗的出现给慢性疾病的监测和信息管理带来了发展的春天。糖尿病作为一个典型的长期慢性疾病,近几年来患者呈现快速增加,部分发达国家对于糖尿病病情诊断、监测等的投入年增长率达到了5%,投入增长一方面来源于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长,另一方面也跟药物、医疗服务的价格上涨有关,一些公司和科研机构也因此发现了移动医疗在糖尿病应用方面的市场前景[8]。借助移动医疗服务,患者可以在家通过智能移动设备完成日常血糖监控,如果血糖出现异常,智能设备应用可以及时通过远程信息传送将患者病情传输到医院形成病案信息,医生可以第一时间获取相关数据,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包括药物的更换或要求患者入院做进一步检测。这样既避免了患者滥用本就紧缺的医疗资源,又时刻提醒患者对疾病进行自我管理与监测。相关研究表明,基于移动终端早期糖尿病风险评估的应用可以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率[9]。除了糖尿病,对其他例如慢性心脏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也可以通过移动医疗服务对患者进行病情追踪及监测。

3国内外移动医疗现状

3.1国内移动医疗现状

经研究发现,我国是在21世纪初期开启了对远程医疗的广泛研究,并迅速成为了关注的热点[10]。智能手机及其他智能电子设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移动智能设备量大幅增加,移动化服务模式已经被大众所接受并应用于日常生活,当然也包括医疗健康领域,这也是科技改变世界的体现。国内一些大型医疗机构、医生及药品零售店通过借助智能移动设备的应用,建立移动医疗服务平台。借助该服务平台,患者可实现远距离预约就诊,只用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可以完成预约,省去了到医院排队挂号等待的烦恼。国外数据统计显示,发达国家已有超过半数地区的医院可通过移动医疗信息服务平台进行预约服务,有效降低了卫生系统成本消耗,并获得了患者与医生的一致好评[11]。除了预约服务,移动医疗平台还给患者提供健康服务查询及健康信息推荐等。其次,医疗科技公司对移动智慧医疗的远大前景也十分重视,智慧医疗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依赖于智能设备的移动医疗相关服务应用程序的开发与研究更加受到了众多厂商的重视,健康知识、营养养生、疾病信息、在线就医等各种各样的移动医疗程序也被大众所知晓。例如,国内平安公司研发的平安好医生、丁香园的丁香医生及春雨医生都是比较成功的移动医疗程序。大众可通过手机注册,然后在线向医生进行疾病咨询及健康管理。“春雨医生”目前注册用户超过3000万,注册医生数达到50000人,并获取了近3.1亿元融资;“平安好医生”注册人数已突破1亿,并建立了全职医生团队为注册用户提供实时咨询,咨询内容不光涉及预约就诊,还覆盖健康管理、复诊提醒、康复指导等内容[12-13]。

3.2国外移动医疗现状

移动医疗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医疗就诊模式,更加重要的是借助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和远程资源传递逐步实现了远程医疗检测。目前国外远程医疗检测在影像学领域开展较为领先,一些社区医院或者小型医疗机构在获取患者的影像资料后可将其传送至合作的大型医疗机构并及时获取专家根据患者影像资料进行会诊后得出的临床意见,以减少患者迁移就诊的痛苦,更加充分利用了本以欠缺不足的医疗资源。大型影像设备公司也在积极研发移动放射学的手机应用程序及移动式影像设备,以适应移动化医疗的需求。除影像学领域在移动医疗方面的进展外,检验学领域出现了里程碑式的发展。智能移动通讯设备的长足发展也使生物检验应用程序应运而生,许多生物传感技术公司也研发了一系列应用程序并借助外延电子智能设备与手机、平板的移动通讯设备完成简单的生物学检验。例如印度一家生物公司推出了一款名叫uChek的软件,该软件与公司出品的尿液测试棒配合可以实现小便检测。患者通过智能手机下载应用程序后,利用摄像头拍摄读取测试棒的颜色,然后程序会自动分析尿液中的各项指标,以判断用户的身体健康状况。不仅利用智能移动设备能完成小便的检测,现在也出现针对妊娠、胆固醇等生化指标的检测。移动医疗在检验学领域的应用使患者可以在家完成部分指标检测,可以避免跑去医疗机构,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和普及,借助手机完成部分疾病的筛查和诊断已经不再是天方夜谭。根据massachusettsGeneralHospital(mGH)的研究学者们报道,研发出现一种移动设备,该设备与智能手机相结合可以分析细微组织结构,在短短1h内便可以诊断生物组织提供者是否患有肿瘤。移动医疗的应用不仅在肿瘤诊断上有了重大突破外,对于皮肤病的诊断优势也开始逐渐显露。德国一家生物公司研发了一种镜头,借助苹果智能手机可以用来诊断皮肤疾病。将此设备与iphone连接后,置于患者皮肤上,当自动对焦后完成图像捕捉,然后手机上的应用程序可以自动进行图像分析,以实现皮肤疾病的诊断。捕捉的图像还可以通过云服务器传送至医疗机构,可给医生诊治提供帮助。因此,移动医疗发展的应用前景是无比广阔的。

4移动医疗的前景

移动医疗的出现,使整个医疗卫生行业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借助智能设备和互联网技术,移动医疗已为人们就诊、健康生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便利。患者通过手机可以随时随地预约就诊、获取健康咨询、与医生时刻交流、甚至通过穿戴体积小的智能设备就可以完成一系列指标监测;通过云服务器的传送模式,医生可以远距离获取患者的医疗信息与检验指标等数据,为其提供诊断依据。随着移动通讯技术和智能电子设备的进一步发展,移动医疗将会继续改变人们的医疗生活方式。目前国内移动医疗还处于发展的高速阶段,并已经成为“十二五”规划重点支持的行业,以后移动医疗的应用会更加广阔,除了可以通过移动医疗服务模式来改善地区医院和大型医院之间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局面,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为开展分级诊疗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更重要的是,待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可以加强、扩展移动医疗的应用领域,可将其应用在医疗救援、家庭保健、孕期保健等领域,使大众更享移动医疗带来的便捷生活[14]。

5小结

2015年,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使得互联网+医疗、云医院、移动智能医院等新鲜词汇成为了医改热词[15]。5G网络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移动医疗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技术基础。在政策与技术的双重保障下,移动医疗服务模式不仅让患者、医生、医疗机构等都感受到移动化、便捷化带来的优势,更是在降低医疗成本的基础上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平衡了地区间的医疗资源,使医疗资源能够充分被调动与利用[16]。移动医疗也给医疗健康行业注入了新的血液,生物科技公司的崛起、医疗应用程序的研发都给未来医学领域开启了新的发展研究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电子设备的创新、通讯无线技术的升级及数据信息的安全化,移动医疗将逐步走向社区、家庭、甚至定向到某一具体的患者,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医疗模式,为大众提供互动交流模式下的个性化医疗服务[17]。

参考文献

[1]张合华,孙永樯,赵玉虹.移动医疗健康需求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36(5):8-13.

[2]谢俊祥.远程医疗及其发展[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5,21(3):6-10.

[3]赵杰,蔡艳岭,孙东旭,等.远程医疗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0(10):739-740.

[4]段万春,曹勤伟,李记.近10年国内外移动医疗研究述评[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7(5):1-8.

[5]莫胜男,尚武.智慧医疗服务平台中的移动健康服务[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5,37(9):14-17.

[6]吴民.移动医疗的应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34(11):2-5.

[7]廖生武,刘天峰,赵云,等.欧美发达国家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1(10):730-732.

[9]景丹,马良坤.移动医疗用于孕期健康管理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27(5):662-664.

[10]李雪斐,拜争刚,姚倩,等.中国远程医疗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3(10):1194-1199.

[11]徐倩,赵文龙.国内外移动医疗应用现状及启示[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9):1295-1297.

[12]张馨怡,吴孟闱.移动医疗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探析[J].中国市场,2015,21(22):82-83.

[13]杨小丽,封欣蔚.我国移动医疗服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医学与哲学(a),2016,37(5):1-4.

[14]杜新峰,章祖华.移动医疗发展的现状与前景[J].医疗卫生装备,2015,36(12):113-115.

[15]张彤,王高玲,王玉芳,等.基于“互联网+”视角我国移动医疗现状与监管对策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6,31(12):161-163.

[16]汤伟.远程医疗现状及其后续发展分析[J].科技广场,2015,28(10):36-39.

移动医疗现状篇2

1.移动医疗app的多重解读

移动医疗由国外“mobileHealth”衍生而来,即通过移动通信技术,例如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等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而移动医疗app正是基于此,凭借安卓和ioS等移动终端系统而产生的一种医疗健康类应用软件。[2]据艾媒咨询的《2012—2013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年度报告》显示,我国已有2000多款移动医疗app,主要提供寻医问诊、预约挂号、购买医药产品以及查询专业信息等服务。[3]

1.1社会需求为移动医疗app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意自身健康,在“看病难、看病贵”的客观形势面前,在不能随时、及时就医诊查身体状况的情况下,民众亟需一个更方便的“随身”医生,而移动医疗app的产生正好大大满足了民众的此种需求。随着民众的生活节奏也逐渐加快,民众并不满意过长的排队时间与挂号就诊周期,而一般能快速诊断出自身病症并使自己获得有效指导的移动医疗app,却让民众节约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此外,作为移动医疗app的依附者——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之,快速发达的网络也成为移动医疗app的重要传播媒介,它们的快速发展也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移动医疗app的应用热潮。

1.2移动医疗app优势突出促进其自身发展

据2012年底的《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白皮书显示,中国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全国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的特点使得三甲医院人满为患。正是因为移动医疗的“移动性”,它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医疗资源的不平衡这个问题。这些功能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与健康,大大满足了应用者身心的双重需要。[i]

目前中国医疗健康类app大致分为以下三类:其一,是类似于“就医助理app”来专门为看病就医而服务的;其二,由企业推出的针对普通大众的医疗app,为大众提供健康建议或一定的标准以供参考;其三,是专门为医学专业型用户提供服务的应用和眼科或牙科等细分领域等类别产品。[ii]

就其功能而言,一些应用app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饮食专家、健康教练和专属医生等多个角色,一方面这有利于用户对自身健康状况作出快速反应。例如一些医疗app在签约的用户和医生之间建立互动渠道,患者可通过参照app上的人体模型享受远程医疗服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医院、药店、保健所等医疗场所的工作效率,在医患的“交互作用”下,进而有效的缓解“看病难”、“取药难”等问题。移动医疗app的产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和生活弹性,这是快节奏社会的福音,移动医疗app让患者不再需要“一点小病就要去医院”,同时打破了地域限制,能有效弥补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缺陷,让人看到了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希望。

然而,作为一项新兴产业,移动医疗app的未来之路并不平坦,它的自身特点同样让它存在很多难以避免与解决的法律问题。最明显的一大问题是——因为移动医疗app对虚拟网络的高度依赖性,造成其具有很大的法律风险性。民众很难通过移动医疗app来准确确定网络那边的“专家”资质和身份,一旦出现了医疗或药害事故问题,我们很难搜集证据,很难认定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很难公平公正地明确相关主体之间的法律责任,对于诸如植入性广告、虚假医疗或药品广告,欺诈医疗消费等违法乃至犯罪行为很难及时有效地加以监管和查处。凡此种种,都亟待理论与实务界部门来思考和解决。

2.移动医疗app运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医疗和it行业结合的产儿,移动医疗app既继承了二者的优点,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携带着网络化时代的缺陷因子,在市场化的今天,任何开发商都可以在移动医疗平台上分一杯羹,然而问题是,在监管尚不完善的今天,网络医疗和药害事故以及医疗消费欺诈的阴影总是挥之不去,而救济渠道的缺失更是给应用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担忧。

2.1“隔空猜物”增加医疗误诊与延诊风险

所谓“隔空猜物”就是在没有看到实体之前,根据实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外表特征的文字描述来断定这个物体是什么。而移动医疗app的应用,在某种个程度上,就是一种“隔空猜物”。应用者以网络为媒介,移动医疗软件为平台,连线专家,描述自己的病情或者身体状况。专家会根据咨询人的文字描述或者图片展示来进行疾病的判断。这一过程固然免去了挂号排队的繁杂过程,但它的确增加了就医问诊的安全风险和影响了疾病判断的准确性。就患者而言,由于专业知识的缺失和表达能力的不同,其对自身的病症或者状况无法进行有效而准确的表达。这就会导致医生通过app终端了解到的患者状况不属实或者不准确,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医者,死生之大事,岂能儿戏。就医者而言,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其真意有二,作为医者,一方面要全面的了解病患的状况,即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途径系统的搜集患者病理信息,从而得出最准确的判断,而移动医疗app在某种程度上只是让医者进行“望”和“问”的程序,而至于“闻”和“切”则由于未与患者有实质性接触而无从着手,这也就决定了专家通过移动医疗app得到的信息是不全面的。另一方面,要具体的掌握每一个患者的情况,生活中,可能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会有不同的体现,同时,不同的病症或许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又是由于同一种疾病引起的,而且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即使是同一种疾病同一种症状,在用药方面也会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有时候不仅体现在治疗的效果上,更体现在对不同患者身体情况的契合上。所以,患者只通过移动医疗软件向医生传送自身患病或者身体不适等信息,既无通过专业的医疗设备检查,也无医生的当面诊断。这样一来,出现误诊与延诊情况的可能性就极大。

2.2虚拟网络中药物安全隐患日趋凸显

用药是治愈疾病的关键环节,所谓“是药三分毒”,药物安全问题是任何涉及医疗问题都必须重视的问题,因此,当移动医疗app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模式出现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拷问其用药安全的问题,而事实上,确实问题很多。

首先,就移动医疗app平台方面来考虑。正如前文说的,移动医疗app有很多种类,并不是所有的医疗app都是有专家在线咨询功能的。其中有一类app的功能就是为使用者提供健康饮食建议,治疗疾病的偏方或一些药物使用的方法,例如“掌上药店”、“用药助手”等。这类医疗健康app通过使用者所反映的症状,会在其设立的网络药库中搜索出相应的药物信息提供给使用者。这个过程就涉及了药物安全使用的问题。有的医疗app比较正规,它会附有一些使用说明,药品禁忌等。但是,在移动医疗app这个鱼龙混杂的市场,同样也有很多不规范的app存在。使用者在使用这种缺乏权威性和安全性的医疗软件时,就会产生很大的用药隐患。其次,从药品本身来分析。有些药品它的适应症不同,也许咨询者的病症只适用于它很小方面的功效。这种情况虽然会对咨询者的健康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效果不显著很容易耽误最佳治疗时间。最危险的,咨询者不仅只有这一种病症,当有多种身体疾病时,单是一种药就不能保证它是否能对症了,也许会对其他病症产生副作用,这时,使用者的人身健康就会受到伤害。与此同时移动医疗app它所提供的药物信息是否齐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用药隐患的存在与否。一般的药品使用,应该有相应的药品介绍,药品禁忌,功能简介,适应症介绍等信息,而不是单单一个适用信息。使用者在不能得到较全面的药品信息时,用药隐患就会暴露出来,给使用者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

2.3诊疗模式的样板化引发种种质疑

何谓模式样板化?就是根据个别或者很小一部分的情况总结出来某种所谓的“规律”,运用到大多数人身上。有些app看似很人性化,为使用者列出诸多不同适用情况和条件,以便选择。但是,其实这类app投入的精力和财力反而是最少的。它仅仅是一种框架,只要使用者把其自身某种身体情况圈进其中,那么他们就只需要抛出一个模板即可。但是,人是复杂的生物,人的身体性状也是不尽相同,复杂多样的。以偏概全本来就很容易出现很多问题,而模式化样板是无法真正从使用者利益出发来提供服务的。

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权威与可靠的,移动医疗app也同样如此。移动医疗app的应用热潮兴起之时,许多健康专家提出了疑问:这类应用软件真的具有权威性、科学性与安全性么?我们都知道,当我们去医院看病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的心理是信赖医生和护士的。因为他们的正规职业身份就能证明他们是有能力和足够的知识与经验来为患者诊疗疾病的,民众可以查阅其执业医师执照、药师执照或者营养师执照等相关能证明他们权威性的证照。尽管移动医疗app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我们却不能忽略这种“便利”的来源就是网络的快捷性。但是,网络是一种虚拟的环境。我们无法得知通过医疗app给我们诊疗的医生是否是真正的医生,他是否具有相关的从业资格。所以,这类应用软件的权威性是很难证明的,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我们的治疗风险。专家不是发出质疑声的唯一群体。许多民众也同样有疑问。倘若真的发生医疗事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在这方面给的相关法律规范是空白的。

2.4植入性广告的泛滥和虚假侵害民众人身和财产权益

在使用移动医疗app的时候,经常会有各种类型的广告插入其中,不仅影响了使用者的正常使用,而且,其合法性也有待考证。通过查阅《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对网络广告经营资格进行规范的通告》,其中提到:“各类合法网络经济组织可以作为一种媒体在因特网上由广告专营企业的广告,但在广告前应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媒体广告的有关手续。网络经济组织在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情况下,也可直接承办各类广告。网络经济组织承接广告业务的,应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企业登记事项的变更,增加广告经营范围,并办理《广告经营许可证》,取得网络广告经营资格。”但是,出现在移动医疗app中的广告,并不一定符合上述通告中的内容,这类app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也让我们也无从得知,因为它们大都提供不出或者根本也不愿意提供出的广告合法的证据,而此类非法广告的植入无形中侵害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3.移动医疗app所存问题的产生缘由分析

3.1立法滞后造成无法可依

关于移动医疗app的监管问题,2011年美国FDa曾了一份针对这类问题的监管指导草案,这份草案是两年前出台草案的修改版,弥补了很多就草案中的矛盾与不足。而我国至今没有相关的指导草案,这就导致我国在移动医疗app方面的法律规定几乎为空白。我国相关法律的滞后产生原因有很多。首先,移动医疗app方面对于我国来说是一种新兴产业,而关于它的法律创建,在没有任何国内法律借鉴的条件下,需要经过很漫长和繁琐的立法过程;其次,移动医疗app种类繁多,这导致立法部门很难制定出一部统一的法律来适用于不同的情况,来保证多方利益的平衡。最后,立法过程中的复杂步骤和过于冗杂的审议过程,也都远远跟不上医疗应用程序的发展速度,这势必会造成立法脱节的事实。

3.2移动医疗app新兴产业发展深处困境

毋庸置疑,移动医疗app产业对于我国来说是一种新兴产业。正是因为它的“新”,所以这类应用程序没有适合本国国情的相关借鉴。相关法律规定的立法尚且如此,发展与经营上亦不例外。移动医疗app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影响,虽说是“热潮”,但是同样也存在很多问题,影响其发展,因为很多研发者和商家就会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打法律的“擦边球”让移动医疗app获得更高的认识度和效益,这就导致移动医疗app领域中乱象丛生。

笔者认为,造成移动医疗app发展深处困境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扩张过快,市场竞争激烈。诚然,医疗类app深受使用者的喜爱,它们给民众生活带来了质的改变。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移动医疗app呈爆发式增长态势,目前已达数千款。计世资讯行业研究部最新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29.9亿元,2017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125.3亿元。这种“井喷式”的增长趋势,难免形成同质化竞争,减少盈利空间;二是相关法律空白,缺少行业发展的必要秩序。秩序是一切发展的前提,因为缺少法律的必要管理和规定,导致移动医疗app市场秩序的混乱,而这种混乱又形成了法律的“灰色”地带,使得相关法律难以及时有效创制,最终形成法律与秩序协调失衡的恶性循环;三是盈利模式单一,大都依赖植入性广告收入,服务质量不高,由此造成其盈利微薄,而发展资金的短缺,又让其很难扩大市场。

3.3“看病难,看病贵”顽疾的长期存在

我国目前医疗事业最大的问题,就是“看病难,看病贵”。这是长期存在的一大顽疾,严重影响我国医疗服务行业以及医疗民生的发展。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我国的贫富差距较大,医疗资源不平均,许多生活水平较低的民众看不起病,不敢进医院看病,怕宰怕黑之现象十分普遍。其次,非法行医屡禁难绝,无证行医庸医害命。乱诊误诊害人骗钱。因此而丧生,致残的人难以准确数计。再次,医疗服务机构的散、乱、杂和各自为阵,造成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和闲置。重复建设又带来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浪费。这样就等于变相增加了就医资本。最后,医疗费用的居高不下,药品水分太多,医药购销腐败、医疗服务暗箱操作,医疗鉴定难以服人,都使医疗和保健成本难以下降。此外,医患关系的高度紧张,同样也是寻医问诊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我国医患关系不容乐观,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紧张,医患纠纷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发生医患纠纷1300万件,665万医护人员每人平均每年两件,医疗事故近万件,提起诉讼近6万件。基于此,“看病难,看病贵”顽疾的长期存在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移动医疗app的产生和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和医疗资源不均衡的现象,有效避免了医患见面,产生冲突的情况。但移动医疗app并不能通过此种技术革新从根本上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

3.4“九龙治水”僵局的亘古不化

所谓“九龙治水”,就是一件事由多个人或多个部门管理,结果一人一个意见,谁也管不好。当前涉及到移动医疗app监管的部门繁多。比如,药品类移动app一定会涉及到药品的应用,那么就会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监督。而医疗app又是有关于医疗卫生健康的应用程序,也会有卫监局的监督。而移动医疗app中的广告又要受到工商行政管理局的监督。对于欺诈医疗消费和销售假冒伪劣药品,又涉及到公安部门的监管,然而,监督主体的多元反而容易导致监督力度和幅度的下降。监督主体之间同样会出现彼此不能协调统一,所作行政行为冲突重叠,缺少合理的分工,都必将造成移动医疗app运行监管秩序的混乱,多重监管甚至会异化为“无人监管”的僵局。

3.5政府权威科普宣传的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国家健康科普教育工作的相对滞后,民众对于医疗、养生和保健宣传缺乏自主判断和鉴别能力,容易被别有用心的移动医疗、养生和保健app误导。与此同时,生活在网络信息时代,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观念,指引着我们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民众对医疗、养生和保健信息选择和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媒体。加之,“看病难、看病贵”的客观现状,许多病人希望降低医疗的花费,最好不去医院看病,或者不吃药、少吃药来消除疾病。特别是那些离退休老人,病痛增多,加上儿女工作忙,不得已要自我寻医觅药,极容易被各种医疗、养生和保健app的骗术所诱,纷纷盲目听从各种“伪科学”知识,购买各种养生保健产品和器材导致既被骗取钱财又伤身。由此可见,当前民众养生保健知识的匮乏,也在很大层面上折射出了国家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苍白甚至空白,被“伪专家”们占据了普及科学医疗、养生和保健医学知识的阵地。

4.解决移动医疗app运营现状的对策思考

慈继伟教授曾在《正义的两面性》一书中写到:“如果社会上一部分人的非正义行为没有受到有效的制止或者制裁,其他本来具有正义愿望的人就会在不同程度上效仿这些行为,乃至造成非正义行为的泛滥。”如今,移动医疗app中的种种乱象,正在逐渐侵蚀着我们捍卫民众生命健康和营造国家正常养生保健公共秩序的正义。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多杆齐下,综合运行法律、行政、技术和行业自律等手段及时、有效地打击当前某些不良机构和伪专家换套“马甲”抢占移动医疗app这一新媒体,使之变为“伪养生阵地”,利用新媒体进行虚假、错误医疗、养生保健信息的传播和提供假冒、伪劣乃至欺诈的药品、保健产品和医疗服务,引导移动医疗app市场朝着良性合作和有序互动的方向发展。

4.1借鉴美国监管经验,及时出台相关监管法律

2011年7月,美国FDa了一份针对移动医疗app的监管指导草案。虽然这个两年前出台的监管指导草案饱受争议,但是它仍然对早期混乱的移动医疗app市场产生了很好的监管作用。其中,我们最应该借鉴的就是美国对包括移动医疗app在内的医疗设备风险的三级监管系统(arisk-basedthree-tiersystem)。一级风险设备(Classidevices)的健康风险最低,一般来说入市前无须进行额外审查。二级风险设备(Classiidevices)的健康风险程度为中级,设备生产商需要向美国FDa提交一份产品入市前的风险量级声明。三级风险设备(Classiiidevices)的健康风险程度最高,此类产品在入市前需要走复杂且昂贵的市场准入程序,设备生产商须要提交“入市前批准申请”(premarketapprovalapplication,paa),向美国FDa提供相关临床数据。

2013年FDa为移动医疗应用程序或app开发商了最终版指南。该指南介绍了FDa针对移动医疗app的监管方法。具体而言:

首先,对于那些风险较小的绝大多数移动医疗app,FDa拟行使执法自由裁量权,这意味着它不会强制按照联邦药品与化妆品法案执行。FDa拟将其监管主要集中于那些非正常运行时会对病人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移动医疗app。

其次,FDa针对移动医疗app的相关政策在保护患者权益的同时,也鼓励创新。目前市场上的移动医疗app可以实现很多功能,如诊断心律失常,将智能手机变为移动超声设备,或具有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应用的血糖仪的“中央命令器”功能等。移动app有可能改变现有的医疗服务模式,它允许医生在传统的医疗场所之外,对存在生命危险的病人进行诊断,帮助消费者管理自己的健康,而且无论何时何地均能获得他们想要的信息。

FDa对移动医疗app的监管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一是拟作为受管制医疗设备的配件──例如,允许医疗保健专业人员通过查看储存在智能手机或移动平板电脑上的图片归档和通讯系统(paCS)上的医疗图片做出具体诊断的应用程序;二是将移动平台变成受管制的医疗设备──假如病人心脏病发作,应用程序可将智能手机变成心电图机,以检测病人的心律失常。审查时,FDa将使用与其他医疗设备相同的监管标准和根据使用风险的方法对移动医疗app进行评估。FDa并没有对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销售及普通消费者的使用进行监管,也没对移动医疗app分销商如“itunesapp商店”或“谷歌播放商店”等进行监管。自2011年7月指南草案以来,FDa收到了130余条评论,绝大多数回应者支持FDa对移动医疗app进行有针对性的基于风险的监管。美国FDa一直力争做到平衡,只有当可能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移动医疗app运行不正常时,FDa才对它进行审查。而且,FDa为移动医疗app开发商制定了明确的政策,以便支持这些重要产品的持续发展。在过去的10年里,FDa清除了约100个移动医疗应用程序,其中大约有40个移动医疗应用程序是在前两年清除的。借鉴美国监管经验,我们也可以采取一种平衡的监管方式:

首先,CFDa应通过立法的方式来明确规定,CFDa对低风险的移动医疗app的监管享有自由量裁权(即若某移动医疗app被认定为低风险,则CFDa有权利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对其进行入市前的审查批准);针对较高风险的移动医疗app,CFDa应制定明确、具体的监管指导方案,以维持移动医疗app市场的秩序。

其次,在规范医疗行为方面,我国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师、中医师个体开业暂行管理办法”等,但并未对网上诊断的主体资格及诊断途径做出明确规定。因此,用户在医疗app上获得的处方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一旦出现误诊等问题,用户将维权困难。我国宜借鉴美国的相关经验,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完善现行法律法规的方式,对移动医疗产业的审查、备案、医生资质、医疗纠纷处理、消费者维权等问题予以明确、细致的规定,改变移动医疗产业野蛮生长、鱼龙混杂的现状,最大程度发挥移动医疗产业的积极作用。为规范远程医疗服务,各级卫生部门和各地医院应当认真贯彻执行2014年9月国家卫计委下发的《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明确进行远程医疗必须由医疗机构对医疗机构,要求进行远程医疗的医生必须在本单位进行。远程医疗服务是一方医疗机构邀请其他医疗机构,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本医疗机构诊疗患者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医师必须在所在医疗机构进行远程医疗。通过此规定,让医师一定是在所在医疗机构里进行远程医疗服务,那么,法律责任主体就是医师所在的医疗机构。

4.2明确各个监督主体的职责

“九龙治水”的监管模式肯定是行不通。所以,我们需要更加明晰各个部门的职责,保证职责的合理性和有序性,提高监督机制的效率,避免监督主体职责的重合与矛盾。CFDa应该尽快成立软件办公室(officeofSoftware),同已有的体外诊断办公室(officeofinVitroDiagnostics,oiVD)协同合作。体外诊断办公室提升了FDa在体外诊断技术方面的专业性;同理,软件办公室也可能会有相似的功效,保证CFDa能够贯彻落实医疗“软件”监管条例。这样一来,多方监督主体共同合作,协调一致,并且有专门负责移动医疗app事务的相关部门,使得移动医疗市场秩序受到多方的牵制,形成有序安全的交易市场。

4.3构建专业人士资质审查机制

随着移动医疗app的“热度”不断上升,应用程序平台中“专家”层出不穷,大多都很积极的回答咨询者的问题,但是,有不少患者发现“专家”观点违背常识,颠覆传统,引发了公众和医学专家质疑。因为移动医疗app的依附网络的特性,它是虚拟的凭借,这些专家所说是否有科学的依据,他们的身份是否真实,不容人不怀疑。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建立专家资质审查机制,只有审核合格的具有相关资质的人才可以向公众推广相关的知识,回答患者的提问,才有资格应用这类程序软件平台为别人进行诊治,以免误导民众,走入误区。我们无法知道给我们治病的“专家”是何许人物,因此,广大的应用者需要一个专门的机制来为他们的安全把关,通过合法渠道,取得在线专家的执业医师执照或者其他相关证件出示给咨询者。我们需要一个平台来在医生和患者之间建立一个真实的联系,让使用者有途径去维护自己的知情权,对于网络医生要严格把关,避免“滥竽充数”的现象,保证专家的专业性和真实性,也保护我们使用网络看病就医的安全。

4.4构建基于移动医疗app所引发纠纷的处理机制

医疗纠纷往往是伴随着医疗事故,医疗过错而产生的,在处理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进行确定。医疗事故鉴定要遵循相应的程序,医疗事故赔偿也应按照相应的标准,多了解医疗纠纷方面的问题,有一定医疗纠纷方面的知识,才能在面临医疗纠纷时游刃有余,维护权益。这也就需要我们尽快建立一个基于移动医疗app所引发纠纷的处理机制,培养专业性人才来服务于这个领域。这类机制要体现出解决移动医疗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纠纷的分析,方便使用者有效维权。

4.5构建就医用药科普机制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呼吁,应通过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设立“安全用药日”、开通健康频道等,加大用药安全的宣传力度。设立“安全用药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七成家庭存在自我用药不当问题,有近半数消费者不了解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区别。有调查显示,北京、上海、重庆等地聋哑学校中,70%的儿童是由于小时候药物使用不当造成的。安全用药情况在我国不容乐观。正是因为这种对药品以及一些基本医疗常识的缺乏,才促进了移动医疗app的产生,进而对它产生很强的依赖性以及盲目的信任。许多迹象表明,公众科学用药知识和医疗常识的匮乏,盲目、过度、错误等不合理用药行为,是导致移动医疗纠纷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过于听信“专家”的意见,很容易上当受骗。

移动医疗现状篇3

关键词大学生移动医疗app

中图分类号:R-058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6.04.084

abstractCollegestudentsasayoung,highlymobileinternetusergroups,innovative,strongabilitytoaccept.Underthetrendofmobileinternetdevelopment,thearticleanalyzesthecurrentsituationofcollegestudentsusingmobilemedicalappsoftware,andforecaststhedevelopmentprospectsofmobilemedicaltreatment.

Keywordscollegestudents;mobilemedical;app

0引言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加速了互联网向各行各业渗透,促进产业融合,将互联网的创新技术融合在经济社会各领域中。“互联网+医疗”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在线进行健康教育、电子健康档案、医疗信息查询、疾病风险评估、电子处方及远程治疗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管家服务。

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的发展,医疗业正向移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迈进,互联网对医疗服务行业的重构与推动正加速进行。目前国内医疗app已达2000多款,如“丁香园用药助手”“春雨掌上医生”“5U家庭医生”“好大夫在线”等,这些医疗app功能范围覆盖了远程诊疗、药品资料电子化、专业咨询等各个医疗健康领域,为患者、医师等寻医问诊、获取医药数据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用户的一大群体,使用移动医疗app软件的情况却各不相同。本文基于1232份问卷调查,对大学生使用移动医疗app的现状做了分析。

1大学生使用移动医疗app的现状

1.1移动医疗app种类及主要功能

移动医疗app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来自移动运营商,多有第三方公司开发,客户群非常大,医疗资源丰富,版本更新及时,提供医生咨询、预约挂号、疾病自查等功能,是市场上最为活跃的移动医疗app。第二类来自医疗机构,医院自己研发推出的医疗软件,主要针对在医院就医的用户,为其提供挂号导诊、取报告单、健康资讯等内容。调查结果显示,54.01%的大学生更偏向于使用第三方公司开发的移动医疗产品,如好大夫在线、杏仁医生等(图1)。

移动医疗app可帮助人们通过移动终端寻求医疗资源,了解疾病诊疗程序、用药安全及康复信息,实现对疾病的轻问诊,指导患者就医和护理。调查结果显示,63.67%的大学生通过移动医疗app了解健康科普类知识,其次是饮食调理类知识,42.72%的大学生通过该app了解女性健康类知识,如育婴、大姨妈等,仅有20.46%的大学生会使用医疗app软件来进行身体机能检测,如表1所示。

1.2移动医疗app普及率低及原因

在对1232名在校大学生调查中显示,仅有49.59%的学生表示有使用过移动医疗app,且66.61%的学生表示自己是偶尔使用互联网或医疗类手机软件。如表2所示,近60%的大学生因为不能肯定移动医疗服务质量和担心个人信息泄露而拒绝使用医疗类手机软件,部分大学生因为医疗类手机软件操作复杂且运用起来不流畅而拒绝使用。当然医疗类手机软件宣传力度不够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对其的使用率。

对于使用移动医疗app的大学生来说,54.17%的学生认为,虽然通过移动医疗app进行疾病咨询得到了帮助,但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甚至有5.73%的大学生认为通过移动医疗app进行疾病咨询,不仅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困惑,如表3所示。

移动医疗app软件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影响大学生使用率的原因,大部分学生在使用过医疗手机软件后,认为医疗类手机软件医药广告太多,信息更新不及时是医疗类,而且在线服务不及时,应答慢,效率低,如表4所示。

大学生虽然是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最多的群体,但是移动医疗app并不能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调查发现,互联网真假难辨,担心遇到骗子和冒牌专家成为阻碍移动医疗app发展的最大原因。当然阻碍移动医疗app和普及的原因还包括网上诊疗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患者隐私和信息安全、缺乏人文关怀和安全感、传统的就医习惯很难扭曲和现有技术、法律法规、运营体系均不成熟等等。虽然互联网医疗普及率低,但仍有一些软件脱颖而出。其中以好大夫在线为代表,它具备咨询、预约、电话义诊,可以自由选择医生,特色院后管理,出院后还可以随时与医生交流沟通等功能,被45.94%的大学生所了解。

2移动医疗app发展前景

“等候三小时看病三分钟”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看病难、看病贵常常困扰患者。患者总愿意相信三甲医院,不管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造成许多优质医疗资源常被被“小病”占据,基层医疗资源却被闲置。种种的问题都给予互联网医疗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而智能手机的便携性和高性能又给移动医疗app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性。互联网医疗不仅将会颠覆传统医疗模式(图2),更重要的是它将作为传统医疗的强化和补充,让看病不再难。

移动医疗发展得当能极大地释放传统医疗的能力,拓展医疗保健、养生健身等知识。大家都对移动医疗充满各种期待,如方便患者就医,节省诊疗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医生,匹配最近的医院,促进医生病人线上线下的交流,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优化医疗资源,提高医生积极性等等。移动医疗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国家政府认证和医院医疗行业认可的医疗软件更加吸引大学生使用。调查结果显示,如果条件已经成熟,70.78%的大学生均愿意选择到“网上医院”就诊(图3)。

移动医疗使得医疗便捷化,方便患者利用医疗资源,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医生和医院,帮助医生群体进行医疗诊断和医学研究,提高诊疗的效率,真正实现实现了医疗服务的“随手可得”。作为传统医疗行业的良性强化和补充,移动医疗具有不可限量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徐争荣.“互联网+”时代传统行业的创新与机遇分析[J].互联网天地,2015(5):1-5.

[2]乔羽,褚淑贞.国外移动医疗应用监管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药房,2014(29):2702-2704.

移动医疗现状篇4

[关键词]移动医疗;app;盈利模式

[Doi]10.13939/ki.zgsc.2015.25.137

GS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预测,2017年,全球移动医疗市场的发展将带来230亿美元的收入。“2014移动医疗大会”上的《2013-2014年移动医疗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指出,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29.9亿元,比2013年增长26.8%。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17年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125.3亿元。虽然我国移动医疗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前景巨大,但仍处在初期规划和对完整商业模式进行探索的阶段,如何盈利成为移动医疗app冲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

1我国移动医疗app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医疗健康类app有2000多款,大致可细分为医药产品电商、综合医疗健康信息、面向医生等专业人士、眼科或牙科等细分领域、医院综合等类别产品。相较于国外较为成熟的移动医疗app市场,国内移动医疗app在探索商业化的过程中将面临不少挑战,其中之一便是尚无明确的盈利模式,如国内起步较早的春雨医生目前仍在塑造品牌和积攒用户的阶段,还没有既定的商业模式。

但前景巨大的移动医疗市场已然得到资本关注。2014年移动医疗企业发生的融资案例共计80余起,是2008-2013年该领域所有融资案例数量总和的近3倍。该年中,春雨医生在获得5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后,又与好药师达成战略合作,将直接向用户提供药品推荐和购药服务;九安医疗iHealth品牌获小米2500万美元投资;丁香园也获得腾讯7000万美元投资,这也是目前国内移动医疗企业获取的最大一笔融资。巨大的资金注入将为移动医疗app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并可减轻开发者对前期投入大回报小的担忧。

2移动医疗app的盈利模式

2.1向医院收费模式

为了提高看病效率,降低患者就医的时间成本,越来越多的医院开设了“掌上医院”,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掌上盛京医院”于2014年4月15日正式运行,患者只要通过手机软件或是关注医院官方微信,即可实现预约挂号、查看候诊信息、查询就诊结果等。app开发者可采取向医院出售技术服务的方式,协助医院构建“掌上医院”,通过提供手机挂号、在线支付挂号费、网络信息宣传册(如住院流程清单、术前指导手册、术后住院手册、出院手册)等,为医院节省人力、物力及宣传成本,以获取利润。快捷的挂号流程,详细全面的就医信息查询,也可改善患者的就医环境。

2.2向药企收费模式

epocrates是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动医疗公司,也是向药企收费模式的典型,其主打产品是药品和临床治疗数据库。2012年,epocrates收入约1.2亿美元,其中80%来自药企(60%来自广告服务,20%来自市场调研服务)。而在国内,随着非otC药物网络售卖的试点,电子处方的推进,以及医院运营和管理模式的逐步转变,移动医疗app开发者与药企的合作将迎来崭新的春天。

2.3向医疗器械公司收费模式

随着智能手环等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兴起,家庭移动医疗护理概念逐渐为人所熟知。传统的体重计、体温计、血压计、血糖测定仪等测量型为主的健康医疗器材,由于不能进行测量数据的积累,只能停留在测量和基本判断(如血压值是否偏高)的层面上。借助智能手机app的管理,可通过图表让用户直观地了解到自己身体参数的变化,监测健康状况,以此提高用户黏性。

2.4向私人诊所收费模式

在美国,向医生收费模式已较为成熟,以Zocdoc为例,按照其公布的医生数量,其年收入在千万美金以上。但由于中国医疗体制与美国的不同,该模式在国内势必遇到阻碍。而随着国家开放办医政策的实施,部分城市对医改的探索,如2014年,北京市计划调整私人诊所审批程序,取消对私人诊所的数量管制和诊所间的距离管制,私人诊所数量有望增加,而知名度低是私人诊所面临的共同难题。app开发者可仿效Zocdoc的运营方式,根据地理位置、医生专业评价等为患者推荐私人诊所或私营医院。

2.5向保险公司收费模式

美国向保险公司收费模式的典型是weUDoc,其主打产品是手机+云端的糖尿病管理平台。由于中国的医疗保险体系与美国不同,该模式不能完全效仿。但国内的少儿医疗保险商可作为潜在的移动医疗app付费方。如今,由于不合理饮食、不足睡眠、过重的作业负担以及不合理用药等原因,少儿患病率有所增加,越来越多的父母为孩子购买了医疗商业保险。保险公司可通过为客户提供专业的移动医疗app,增加客户的投保兴趣,并通过日常监测少儿睡眠、饮食等健康状况,增强少儿抵抗力,同时在少儿患小病不需到医院就诊时,提供在线用药咨询,以此降低少儿看病的门诊费用。

2.6向消费者收费模式

开发者可采取免费增值模式,通过免费(基本)版进行蜂鸣营销,满意的非付费用户可升级到应用程序的更好版本或进行应用内购买,因此成为支付顾客。同时,开发者也可通过提供个性化服务、一对一专业服务的形式,向消费者收取一定服务费用。

3国内移动医疗app的发展阻碍

3.1国家政策不明朗

虽然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在2011年了关于扩大医师多点执业试点范围的通知,但是远程诊疗仍未放开。如春雨医生等,都只能提供问诊和自诊服务,医生不允许给患者开处方。同时.虽然国家已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办医,但私人诊所开设在部分地区仍阻碍重重,审批手续烦琐。

3.2缺乏法规监管

移动医疗现状篇5

基金项目:瑞士人口迁移与环境基金会,pme-08-29。

作者简介:袁长海(1946年-),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医学。

[关键词]三峡移民;健康状况;医疗服务利用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344-02

1研究目的为建设三峡水库,至2006年6月127万三峡居民后靠迁移或外迁11个省市[1]。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对三峡移民的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利用有什么影响,健康状况和医疗服务利用与当地居民有什么不同是本课题要回答的问题。

2研究方法资料收集采用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方法。定量调查对象为16岁至79岁的三峡移民和同等数量的当地居民,两者要求在年龄性别构成方面尽量相同。定量调查问卷内容为个人健康状况、卫生服务利用、生命质量等。定性调查对象主要为移民管理官员和村干部,以及少数移民典型人物,主要了解移民政策及其落实情况及影响移民健康、卫生服务利用、迁移满意度的因素。调查时间为2009年7月至2010年11月。调查范围为三峡库区,及山东、江苏、湖南、广东四省接受移民区域。抽样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抽到有移民的村尽量把移民都调查,同时调查移民附近相等数量当地居民。

3研究结果共调查移民4491人,当地居民4536人,各级干部71人。

3.1移民与非移民一般状况分析比较三峡库区、山东、江苏、湖南,移民和非移民在年龄和性别构成上经过SpSS软件统计检验没有明显差别。

文化程度分析三峡移民平均文化程度略低于当地居民,外迁移民安排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比较好的地区。职业构成上移民和当地居民在务农比例上没有明显差别,但在担任村干部、教师、乡村医生等对文化和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工作上移民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当地居民;移民在五个地区的合作医疗参加率都低于当地居民4-5个百分点,分别从89.3%到95.6%及从94.1%到99.2%。有些离居住地较远打工的移民没有参加合作医疗,亦有个别移民认为当地村卫生室对他们服务不好而没有参加。移民和当地居民在吸烟率、饮酒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别。

3.2移民与非移民生活满意度比较调查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由家长回答,对于移民要问:现在与迁移前比,你家经济状况是:1)明显改善;2)没有明显变化;3)明显变差。对于当地居民则是要求现在与移民来到时做比较。

除了三峡库区外,其他四省移民和当地居民间差别都有统计学意义,移民自感经济状况明显改善的比例显著低于当地居民,而自感经济状况变差的比例显著高于当地居民。统计方法为两组有序变量秩和检验。

表1家长自感家庭经济状况变化(%)

用询问家庭经济状况变化的同样方法询问和分析家庭住房改善情况、及人际关系满意度,除三峡库区外,其他四省移民对住房改善满意度及人际关系满意度分布显著低于当地居民。

移民住房多是当地政府统一设计和施工的新房,设计过程中征求过移民代表的意见,但有些房屋存在下雨漏水等问题,引起他们不满。有的省份鼓励移民自由买房,因经济实力不同,不同家庭购买房屋质量不同,满意度不同。外迁移民与当地居民交流很少,感觉人际关系差。

3.3健康状况被调查者首先自报慢性病,调查员根据其症状、持续时间,病例记载等情况根据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标准加以判断[2]。只有山东的三峡移民慢性病患病率稍高于当地居民,其他地区与当地居民没有明显差异。

表2三峡移民与当地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比较(四格表卡方检验)

在山东、江苏、湖南移民自报两周患病率明显高于当地居民。

表3移民与当地居民两周患病率(%)比较(四格表卡方检验)

4结论与建议

4.1移民与当地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利用没有很大差别移民与当地居民相比在慢性病患病率比较上没有显著差别,虽然有三个省移民自报两周患病率高于当地居民,但一些移民带有情绪色彩,因为对生活满意度以及政府照顾的满意度较低,往往夸大自己的症状和不适,认为自己需要休息或治疗,希望当地给以更多的照顾。而当地居民很多把轻度不适不报作患病。如果说移民与当地居民有健康差别的话,也主要在心理健康方面有差别[3]。在合作医疗参加率方面由于移民在居住县市外打工比例较大,参合率稍低。

建议村干部对移民多宣传合作医疗章程,劝导未参加者加入合作医疗,组织当地居民和医生与移民多交流,促进相互信任,对经济特别困难者给以医疗救助。基层医生根据移民卫生习惯和饮食气候改变对移民进行健康教育和医疗服务利用辅导,可以收到很好效果[4]。

4.2很多外迁移民对家庭经济状况改善、住房变化、及人际关系不满意外迁移民一般是在2003-2004年到达接受省份,虽然时间过去了7-8年,很多移民对在新家的生活仍不满意。部分原因是他们当初对政府和当地照顾期望过高,认为迁移到富裕地区收入、住房等方面会有很大的改善;认为自己的迁移是对国家的重大贡献,应该受到很好的照顾;另外他们与当地居民交流不足,有些老人仍听不懂当地语言,感情存在隔阂,在住房、分地、当地企业就业等问题上不能立即解决,或达不到自己要求即发怒,认为有排外倾向。

库区后靠移民与非移民生活满意度比较差别很小,说明今后移民安置还是尽量在当地安置,外迁虽然到富裕发达地区,但社会自然环境的巨大改变,以及居住、生活、医疗、工作等方面的问题不能马上圆满解决,对移民心理健康和生活有重大冲击,适应困难[5];另外,外迁移民对政府的照顾有更高的期望。

房屋漏水是一个多发的问题,建议当地政府重视移民住房出现的质量问题,尽早圆满解决;发动党团员等积极分子主动增加与移民的交流;鼓励乡村医生、乡镇医生对移民的服务热情;在当地生产技术方面持续对他们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找到比较合意的工作。及时吸收够条件的移民进入村委会、教师队伍等。

参考文献

[1]张桂林,汤耀国.未竟的三峡[J].望,2009,49.

[2]李鲁.社会医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147.

[3]庄立辉,郭继志,等.水库移民心理问题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社会医学,2006,23(4):224-227.

移动医疗现状篇6

根据普华永道所作的一项覆盖全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医疗消费者、支付者(主要是保险公司和政府)以及医师的大型调查,大约一半的消费者预计:未来3年内,移动医疗方案的应用将从便利性(46%)、成本(52%)、品质(48%)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加。与消费者类似,医疗计划主管也对技术的应用颇为关注,但是医生却表现出较低的热情。

这一《新兴的移动医疗现状与前景》的调查同时表明,42%的药费支付者,以及仅25%的医师鼓励病人要求大夫使用移动设备和服务来监控他们的健康状况。此外42%被调查的医生会担心移动医疗系统会使得病人更加独立。

另一项重要的指标表明医生对这一技术不太热衷:只有27%的医生鼓励病人采用移动健康应用来主动性地管理他们的健康,13%的医生则持反对意见。

普华永道医疗创新中心的负责人Chriswasden指出,“研究表明,消费者需要移动医疗,支付者也愿意为此付费,但医师却在抵制它。对于医师来说,这类技术的推广,会给医疗方案带来麻烦。从医师们的日常工作角度来看,采用了数字化医疗技术后,对于医务人员或诊所如何管理和分配资源,比起以前,会有很大差异。”

为了这项研究,普华永道全球健康研究中心通过经济情报部(eiU)实施了两次调查,一次针对1027名消费者,另一次针对433名医师(涉及公共与私立系统)以及345名医疗计划主管。这一调查涉及了10个国家:巴西、中国、丹麦、德国、印度、南非、西班牙、土耳其、英国和美国。

这项研究把“移动医疗”定义为:任何远程医疗手段,也就是说离开某一家医疗机构,使用类似于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设备实施的健康或保健应用,这也包括可无线传输的患者监控设备,例如血压计、血糖测量仪、体重计等。据研究人员表明,远程医疗技术也纳入移动医疗范畴。

报告指出,移动医疗对于健康医疗行业的影响超过其他任何的技术,包括互联网,因为移动设备非常个性化,可携带到任何地方,价格极具吸引力,同时可以允许用户通过网络轻松、方便地访问信息。

报告同时介绍说,移动医疗在医疗行业逐渐向个人医疗转型的过程中,将会扮演重要的协助消费者治疗的角色,不论是在疾病治疗的早期,还是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均可控制健康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体重、血压和血糖指标。

wasden告诉《健康医疗信息周刊》,他非常惊喜地了解到,这项研究印证了移动医疗的发展,完全符合产品创新的生命周期,“我们已经超越了那些处于技术前端的早期移动医疗技术的倡导者,而那些最有可能下载这些健康程序的人,或者使用了多种移动医疗设备的人,也正是患者本人。“这个发展阶段的成熟,打开了人们的视野,认识到移动医疗真正的影响力。我们并不是在随机地谈论我们能干什么,而是现在已经有什么了,未来将会发生什么?”

这一研究中,有关消费者的其他关键发现,还包括:

■59%的新兴市场的患者至少采用了一项移动医疗应用或服务;但在发达国家,只有35%。

■接近一半的消费者表示希望移动医疗能够帮助他们管理慢性指标(48%),药物治疗(48%)、综合健康(49%)。

■59%消费者希望能够改变他们查询医疗信息的方式,48%希望帮助增进他们与医师的沟通方式。

■消费者希望使用移动医疗的三大原因:更方便地看病(46%)、降低健康支出(43%)、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健康(32%)。

这一研究中,有关医师和支付者的发现,还包括:

■64%的医生和支付者认为移动医疗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是可证明的商业模式还太少;此外移动医疗对患者行为的改变作用正在逐渐明显。

■支付者和供应商们认为,移动医疗变革的复杂性以及范围变化成为实施推广的障碍。公共机构的医生和支付者,则认为旧有的技术是最大的障碍。(63%的私人医疗机构的医生,及40%公共医疗机构的医生,在办公地点拥有无线网络接入环境。)

移动医疗现状篇7

关键词:云计算;社区医疗;移动医疗服务平台;3G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3-0099-03

基金项目:广州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基金项目(10cx077)

作者简介:陈平平(1980-),女,广东梅州人,硕士,广州中医药大学信息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通信。

1云计算在医疗信息化中的应用

1.1云计算相关概念与研究现状

云计算的研究在近几年成为热点,维基百科给云计算下的定义:云计算将it相关的能力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允许用户在不了解提供服务的技术、没有相关知识以及设备操作能力的情况下,通过internet获取需要服务。关于云计算的研究,从国外来看,主要是一些国际知名的大型企业在宣传推广和使用,如amazon、Google、iBm等,这些公司都有比较成熟的相应的云计算产品和服务。国内已有少数公司推出了基于云计算的产品,如八百客公司推出了基于云计算的在线客户关系系统,阿里软件建设电子商务云计算中心,中国移动也正在进行试验性的云计算研究。

1.2我国医疗信息化现状

当前中国大部分地区医疗卫生条件欠缺,医疗卫生信息化现状更难以适应新医改的要求。卫生机构现在采用的分散式系统建设模式,即独立建设系统,通常都存在着投资分散而导致的系统质量差、多点维护成本高、建设周期长以及信息准确、可靠性低等一系列问题,若采用自主的集中式系统建设,各级卫生机构又面临着it预算少、一次性投资能力差、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持人员、决策时间长等问题。

例如,在我国西部的一个城市的某个区有60余万户籍人口,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这些社区卫生系统没有一个专职it人员,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仅有一个简陋机房。过去全区卫生系统每年的it投资不足百万元,信息系统建成几年后,由于缺乏维护,大多处于瘫痪状态,it系统对他们的工作帮助有限。由于新医改的推行需要配套的信息系统,卫生局管理层及基层业务人员产生了大量而急迫的it需求。目前他们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没有专业人员来规划it系统,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建设it系统,没有合理的机制来运行it系统。

1.3云计算应用于医疗信息化的意义

为此,可以利用云计算来整合医疗卫生行业的资源,云计算给社区医疗机构带来了很多好的应用契机。云计算能将海量的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在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中,通过云计算所提供的各种虚拟化服务,可以很好地解决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

现今基础网络已十分发达,社区医疗机构在缺乏专业人才、缺乏充足资金的情况下,可考虑放弃自建系统,而转向购买成熟的信息服务。如果大多数社区医疗机构都愿意转向购买服务,这样就可以产生规模效应,汇集零散的资金,建设对所有社区医疗机构都有吸引力的信息服务系统,从而使社区医疗机构能够使用更高质量、更可靠、更成熟的应用。

在云服务平台下,用户从自建信息系统走向购买相对标准的信息服务。基于云计算的低成本共享平台采用集中的系统构建,较之传统的建设模式有着明显的优势,它可以托管多种不同的应用,根据需要动态地部署、配置及回收计算机资源,实时监控资源使用情况,给广大前端用户提供共享的计算资源和服务,并在需要时重新平衡资源分配。

2移动通信技术与医疗服务结合的意义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移动通信技术与医疗行业的结合,目前以减少人为因素导致医疗错误的电子病历、医务人员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随时收到患者呼叫和信息,实现“随身医疗服务”为应用重点,国际上舆论甚至将应用移动通信技术上升到带来“新的医疗革命”的高度来评价。

移动通信用户有广大的覆盖面,因此通过移动社区医疗云服务平台的电子病历共享、远程会诊、网上挂号和预约门诊等高效服务,可以减少病患排队、报销的疾苦,节约社会资源;同时可以有效分流各类患者,普通患者将被科学地分流到社区医院得到就近便利的服务,而大型综合性医院更专注于疑难杂症和危重病人的治疗;同时也避免了像SaRS或H1n1等流行病在患者初诊时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去人流密集的大医院时产生的广泛传染,更有利于统筹监测和防控,而压力相对减轻的大医院也得以通过云平台上的远程诊断帮助社区医院提升医疗水平。

3G移动技术是当前最流行的高速数据传输的移动通信技术,借助3G移动技术,手持设备可以随时随地快速访问社区医疗平台。例如Google支持下的手机操作系统andriod,就可以借助于3G网络连接社区医疗云服务平台,提供移动社区医疗和移动药店等服务,也能够以流媒体等介质来播放远程医疗中的视频资源等。由此可见,移动技术和云计算的无间隙链接是移动社区医疗云服务平台构建得以实施的技术基础。

3基于云计算的移动社区医疗服务平台的系统设计

结合以上两种技术,设计基于云计算和移动技术的社区医疗云服务平台,以云服务平台作为支撑环境,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的要求,以解决居民“看病难”问题,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移动社区医疗云服务平台创造了新的医疗商业模式,搭建了一个共享的医疗信息系统云平台,为医疗机构、居民等相关人员提供快速高效的服务,使医疗机构、居民在使用医疗信息系统时就如同居民在家使用水电一样简单便捷。系统应用如图1所示。

系统提供的功能如下:

(1)移动医疗定位服务。当居民出现病痛时,可以通过手机将病痛情况发送到云服务平台上,平台通过定位患者所在位置,得出距离患者最近的医院情况,并将该医院的门诊开放信息、位置信息、联系方式、交通信息等反馈给居民。

(2)移动药店定位服务。当居民需要购买药品时,可以通过手机将请求提交至云服务平台上,平台通过定位居民所在位置,得出距离居民最近的药店情况,并将药店的开放信息、位置信息、联系方式、交通信息等反馈给居民。

(3)居民可以通过手机登录云服务平台,对周边医院的医生预约信息进行查询,查询到要预约的专家号后,居民可以通过手机进行预约。预约成功后,系统会发送预约成功的通知短信到用户手机上,完成整个预约提交过程。

(4)医疗机构可以通过手机登录云服务平台,了解就医患者情况,通过电子病历共享、远程医疗等云上的手段,快速、准确地为病人诊断病情。医疗机构只需轻轻一点,相关的病人档案、药品资源库就展现出来,完成电子病历。利用先进科技,支持临床监控和诊断,方便临床记录,辅助医疗培训,并为所有的医疗从业者提供持续可及的医疗资讯。同时,各社区医疗信息化的需求十分类似,在本质上没有太大差别。可以把易于标准化的共性部分用云服务的模式进行建设,考虑一个开放共享的架构,进行高质量、高标准的建设,对各社区医疗机构进行开放,提供服务接入,而各区域只对自己特有的部分进行补充建设。医疗机构和有关部门只需设置统一的标准,只需要往云平台上传输档案数据和读取档案数据即可。而传输和读取的终端是手机。剩下的数据交换、存储、查找、共享等服务都可以交给云计算来完成,而随时可以向云平台里添加新的用户。

4系统架构

图2系统架构

其中,基础设施虚拟化和应用程序虚拟化的实现方法如下:

(1)基础设施虚拟化。

基础设施虚拟化的核心是服务器虚拟化,可采用XenVmm技术来实现服务器虚拟化。XenVmm(virtualmachinemonitor)是由剑桥大学计算机实验室开发的一个openSource项目,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更多的虚拟机器。采用Xen的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可以使得基础设施变成一个资源池,简化云服务平台的资源共享和扩展。

(2)应用程序虚拟化。

首先要对传统的医疗信息系统进行数据结构的重新设计,对主要的实体增加医疗机构的属性,使得医疗信息系统可以为多个医疗机构同时共享使用。通过Soa技术对医疗信息系统进行架构上的优化。Soa与SaaS被称作挛生姐妹,Soa与SaaS是现代软件服务领域的二架马车。SaaS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服务的模式,其核心是共享。Soa是实现SaaS平台的最理想的软件架构。Soa架构的核心就是模块化,模块之间松散耦合,资源共享。采用开源Soa项目muleeSB(enterpriseServiceBus)对医疗信息系统进行架构上的优化,muleeSB是muleSource推出的产品。

5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实现医疗信息系统的云服务,也就是实现软件即服务(Saas)。

建设统一部署、资源共享的医疗信息系统的云服务平台。需要对原有的医疗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的技术改造。首先,要让原有的医疗信息系统支持多机构共享模式,这个改造会涉及数据结构的重新设计与实现。其次,建设云服务平台门户,门户为个人和医疗机构提供基于internet和3G移动通信技术的访问模式。再者,为云服务平台设计计费模块,实现按使用付费的商业模式。将医疗信息系统重新设计为云服务平台是实现基于云计算的医疗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

(2)实现服务平台的业务连续性。

共享的医疗信息系统的云服务平台,同时为多个医疗机构服务,保存多个医疗机构的数据信息。一旦云服务平台出现故障,影响范围是非常大的。因此,提升云服务平台的业务连续性显得非常重要。要在云服务平台出现故障的情况下,保持业务连续性,这也是本系统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

6结束语

云计算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的优点极为明显,对于医疗信息化来说,使用云计算服务是一个发展趋势,它能实行方便而快捷的医疗服务,及时提供病人的各种数字医疗信息,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改善病人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因此,利用云计算技术解决医疗资源共享和医疗信息化问题势在必行。结合移动通信技术和云计算技术,面向居民、医疗机构等提出了移动社区医疗云服务平台的整体解决方案,实现了医疗资源的最优整合和最大协同,可以有效解决解决居民“看病难”的问题,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Cloudcomputing\[eB/oL\].http:∥省略/show.aspx?id=65&cid=17,2009-01-19.

\[2\]李树波.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网络平台构建研究\[J\].软件导刊,2010(12).

\[3\]taKeHaRUSonoDa.evolutionofelectronicmedicalrecordsolutionsFUJitSUSci\[J\].teCH.J,2011(1).

\[4\]CloudComputingandhealthinformationleahC.osterhaus\[eB/oL\].ir.uiowa.edu/bsides/19,2010.11.

\[5\]张工.浅谈云计算及对医院信息化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0(12).

\[6\]胡新平,张志美,董建成.基于云计算理念与技术的医疗信息化\[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

\[7\]neiLBUSiS.mobilephonestoimprovethepracticeofneurology\[J\].neurologicClinics,2010(4).

\[8\]HaKJonGLeea.Ubiquitoushealthcareserviceusingzigbeeandmobilephoneforelderlypatients\[J\].internationalJournalofmedicalinformatics,2009(3).

\[9\]KeVinpatRiCK.Healthandthemobilephone\[J\].americanJournalofpreventivemedicine,2008(8).

\[10\]陈琳,郭凯.论3G通信系统在社区医疗监护系统中的应用前景\[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0(2).

theapplicationoftheHealthCareServicesplatformofmobile

technologyBasedonCloudComputing

移动医疗现状篇8

美国一妇女盲信app贻误癌症病情最近,美国一位51岁妇女西安・吉布森在《每日邮报》上用亲身经历给大家提醒:不要被一些不太靠谱的app麻痹,因盲信app而贻误病情。据报道,吉布森从小脸上、身上都有不少雀斑。但2008年,她开始注意到自己脚踝上出现了一块指甲大小的斑块,比自己身上其他的雀斑颜色要深、形状也更大。她咨询了一位普通医生,医生告诉她没什么事。她又下载了一个健康类的app软件,查询了一下,软件提示斑块有可能只是颗痣。吉布森没再操心,但两年后,在一次体检中,她发现那块斑其实是皮肤癌。幸而,2011年她做手术切除肿瘤时,癌症并没有扩散。

求医不如求app?如今,智能手机上的健康类app产品,花样越来越繁多。在英国,这类产品有近10万种,每周的下载量也越来越大。医学机构是这方面产品的市场领导者。每天这些app告诉我们消耗了多少卡路里,慢跑了多少公里,提醒人们服药等等。有五分之一的健康类app宣称有辅助诊断的功能,可以将我们的智能手机转变成心电图仪器,监测心律并发送给医生。还有一些可以监测血压、血糖水平。

2013年,全球健康类app产品的市场价值是24亿美元。有人预测,2017年,总值有可能上升到260亿美元。包括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也在极力推广这类app的应用。现在,甚至是心情沮丧这类问题,似乎也可以不找医生而找对应的app了。这让传统的医患关系发生了变化。病人不再依赖医生和护士的建议,转而去求助app。有些医生欢迎新技术加入到诊疗当中。英国一位医生就告诉《每日邮报》记者,他的40位病人中有三四个会每天带着智能手机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他们通常有高血压或者糖尿病等问题。但是更多的专家则指出,花样种类繁多的健康类app,在推荐给医护人员和病人使用前,需要的是更为严格的监管。至少在英国,目前还没有法规去管理这类健康app。吉布森的例子是对监管必要性的最好的证明。

移动医疗“倒逼市场”另据《科技日报》报道,3月10日,苹果公司春季会,宣布要借applewatch进军医疗领域。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认为:“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非常缺位的。在互联网医疗方面,目前不仅没有解决信息授权问题,信息使用后造成的医疗纠纷怎么防范、怎么处理同样无解。”

报道还指出,美国近日正式宣布启动“精准医学”计划,先期拟投入2.15亿美元。比“移动医疗”更进一步,将生物基因疗法与医疗大数据结合起来,被视为是“国家层面”的启动。在我国,最早的感知来自市场,互联网巨头2014年已经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阿里健康”斥资1.7亿美元,并开始“未来医院”计划。腾讯则投资1.065亿美元开启“智慧医疗”计划,连接医学专业人士、医院和用户。移动医疗的“市场倒逼”机制正在启动。

移动医疗设备采集到的信号尚不能作为诊断依据现在,不少人在跑步时都会打开手机上的一些应用软件,监测脉搏、心跳等生理指标,计算步速、距离。但这是否精准呢?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这类设备发现的血压、血糖异常,是否足以取信呢?

移动医疗现状篇9

基于4G通信的远程医疗结合了高速移动通信和多种模式无线通信技术,能够实现无线远程医疗、远程监护、远程医疗教学等。它不仅融合了移动通信和多媒体网络技术,可提供足够的带宽以保证大容量多媒体数据的安全高速传输,还有助于医疗资源的高度共享,随着远程家庭监护的推广,患者可以随时随地得到医护人员的帮助和救护,特别是在灾害、事故和战场救援中能够发挥独特的优势。

二、4G通信技术在远程医疗中的应用

根据美国最大的无线通信公司Verizon的最新资料,2013年9月密歇根St.Clair公司利用4GLte网络研制出先进的远程医疗解决方案,为医护人员和急救室提供具有双向音频和视频直播无缓冲宽带网络。并使用专业的医疗视频传感器采集现场视频,使得急诊室的医生通过服务器查看高清晰度视频画面,并可以远程评估患者的病情。由医护人员传递重要的信息,如症状和生命体征,医生可以放大伤害,提供诊断,制定治疗计划,在病人到达之前联系专科医务人员和预定急诊室。这种实时、高质量的视频沟通有助于急救人员和专科医生更迅速地做出明智的临床决策,从而减少诊断时间,最大限度挽救病人的生命。

1.在放射医学中的应用

作为计算机支持工作项目的一部分,4G通信网络可用来传递mRi和Ct图像。研究证实通过4G通信网络的带宽,可用低成本网络传递13张会厌炎或咽后脓肿的颈侧软组织X线片和15张关节积液的肘部X线片,经最优秀的放射学专家和儿科急诊医师阅读这些图片,两者的解读均100%正确。

2.在家庭保健中的应用

自1982年起到现在,由美国圣弗朗西斯科和华盛顿Va医疗中心监护的病人已超过11000人。当电池快用完时,起博器将改变其正常的工作节律,这可从心电图中检测出来,装在电话上的仪器可把心电图传给中心,中心就能够在非常远的地方检测出这些异常问题。糖尿病病人自我保健,尤其是血糖自我监测,对糖尿病治疗极为重要。基于4G通信网络的血糖监测系统,可作为糖尿病病人初级保健助手,对病人的症状、血糖、饮食和药物进行监控。病人还可在摄像机前与医生交谈,将关节活动范围,体温表读数或其他与身体状况有关的可视信息传给医生。装在家庭视频元件上的各种仪器还可传递心音、血压测量值等,将视频与其他技术结合后进行家庭监护和会诊。随着4G无线通信的发展,一旦发现自觉症状时,可通过4G网络将12h持续心电图传送到中心。在多个国家,已有30000人向该系统申请预定这项商业服务。

3.在外科中的应用

远程医疗可帮助经验不足的医师成功地完成手术,使微创外科手术(如腹腔镜手术)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已有研究表明通过4G无线通信模块,经验有限的主刀医师可在远程外科医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腹腔镜手术,且无一例并发症。

三、总结

移动医疗现状篇10

企业需求显著上升

“移动医疗作为通过通信技术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发展我国医疗事业特别是在人力资源比较紧缺的情况下,非常有益。移动医疗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在远程医疗方面,将发挥巨大作用。”中日友好医院信息处处长田献氢在11月8日举办的2013中国企业移动应用大会上做了主题为《医疗行业移动信息化实战之路》的演讲。他介绍说,通过移动设备,救护人员在病人身边跟医院相关专家进行联络,专家可直接看到病源的状况,并进行诊断,大大提高救援效率,而且能抓住抢救的“黄金半小时”。此外,社区医生使用医疗设备,可让专家通过远程进行会诊,让社区居民在社区医院就可享受高端的医疗服务。

不难发现,移动医疗仅是企业级移动应用的一个应用缩影。事实上,教育、政府、金融、电信和流通等领域对移动应用的需求更大。有关数据表明,这几个行业的市场需求总和占所有企业级移动应用需求的65.6%,其中教育行业占到16.2%,居第一位。

面对企业级应用市场的强烈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业务触角延伸向这一市场。企业管理软件厂商作为研究企业级产品的重要角色,在开发企业级移动应用产品上有具有技术、团队等优势。而移动版的产品作为原来pC端产品的补充,恰恰可以满足用户移动办公的这一强烈需求。然而,它也存在着产品灵活性较差等弊端,因为软件是基于相对固化的流程开发的。北京和佳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刘宇洲在大会上称,他们可提供基于云存储和大数据处理的移动管理产品和佳meRp及其相关服务,并已经实现了源代码与业务分离,在和佳的系统之上,用户可以自行通过后台对业务流程进行灵活调整,而无须经由和佳软件通过修改代码来调整流程,从而保证了产品的灵活性。

看好企业级移动应用市场的不仅仅有软件商,中国电信去年也涉足了这个领域。中国电信应用工厂是一个企业级移动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平台。该平台一方面汇集软件开发商与数字化服务提供商的各种企业级移动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整合了中国电信的传统长项——政企客户资源,让这些政企客户根据需求直接选择标准产品或者定制产品和服务。并且,平台上的软件开发商和数字化服务提供商还能通过服务跟进,对后期客户产生的新需求进行二次营销,让客户减少沟通成本。近日,为了能迅速反馈市场需求,中国电信应用工厂还在北京正式成立了华北分工厂。

移动互联网2.0

在大会上,赛迪智库信息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肖拥军介绍了移动互联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他认为,目前我们已经迈入移动互联网2.0时代。如果说移动互联网1.0的特点是移动网络和智能终端的普及,那么移动互联网2.0的主要特点包括四点。

第一,从运营模式来看,开放平台产生了海量数据,不断激发产生新的商业模式。第二,从创新方式来看,企业从原来单兵作战的创新模式向大众参与的创新模式转变。第三,从扩张方式来看,线上到线下(o2o)的模式引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实现跨界融合。第四,从应用特征来看,“碎片化”引领移动互联网向短、快、新的方向发展。这里的碎片化有两层意思,一是用户时间的碎片化。二是用户抓取的信息是呈现碎片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