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的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2:45

数字农业的含义篇1

1.1.1形似字和同意字容易混淆致误,如,天-夭、千-干、磷-鳞、酯-脂,出错原因可能是作者在电脑上输入错误造成的。

1.1.2义近字容易混淆致误,如,作-做、练-炼,因这些字含义接近,作者容易把两者混淆而出错。

1.1.3错用简化字,如,副-付、龄-令,实际上他们不是繁体字与简化字的关系,而各自都是规范字,各有各的适用场合。出错可能是作者书写时习惯用后者代替前者,而根本未注意到它们之间用法上的区别。作者稿件中文字出错的情况还有很多,作为编辑,应该把好语言文字关,加强语言文字修养,从识字质量上下功夫,弄清字的含义,掌握字的读音,进而了解形、音、义的内在联系,正确地使用语言文字[5]。

1.2语句加工农业科技期刊的语言文字表述,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简明。用词不当、文理不通就不能把所要表述的科学内容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农业科技期刊中使用的名词术语要统一、规范。作物名称最好用学名,地方语言应改为专业用语。语法常见的错误有成份残缺、搭配不当、词序混乱、结构混乱等。编辑必须用心查出并修改这类错误。阅读时出声朗读是查出这类问题的途径之一。发现了问题,可以对句子做直接成分分析与句法成分分析。通过句法成分分析可以凸显成分残缺和主谓宾搭配不当的错误以便改正,直接成分分析可凸显定中、状中关系中的搭配不当、词序混乱、结构混乱等错误以便改正[6]。

1.3数字加工农业科技期刊的数字用法,应严格执行《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的地方,均应该使用阿拉伯数字。应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有两种情况:一是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二是记数与计量。应使用汉字的有两种情况:一是数字作为词数构成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时,二是邻近的两个数字并列使用连用,表示概数时,且连用的两个数字之间不应用顿号隔开,如二三米、七八月等[5]。

1.4标点符号加工作者在使用标点符号过程中最易出错的是当断不断,一逗到底,顿号、逗号常错用。有的作者将中、英文标点符号混用。编辑在加工过程中应根据作者写作意图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以帮助读者弄清句子的结构,辨明语气,正确理解文字的含义。表示数值(量值)起止范围的符号必须使用浪纹线“~”,不用一字线“—”,以避免与文中或公式中的减号“-”混淆[5]。

1.5计量单位加工农业科技期刊应严格执行有关量和单位的国家标准和规定,全书必须加以统一,不允许汉字与符号混用。农业科普类期刊可以用汉字表示法定计量单位,但技术类期刊在表达量值时,无论是在公式中,还是在图表及文字叙述中,都应一律使用单位的国际符号。法定计量单位应该用小写正体书写,但是L(升)是例外,要用大写正体字母书写[5]。

1.6层级标题加工内文的层级标题是文章的纲领,也是作者行文思路完整表达的体现,是导引和促使读者阅读全文的动力,一定要简洁、醒目,尽量避免转行和标点符号频频出现[7]。文章的标题应注意前后照应,保持全书统一,标题层次应清晰,编号不应混乱。科技论文的标题一般不超过4级。同一级标题应反映同一层次的内容,其结构相同,意义相关,语气一致。

数字农业的含义篇2

2011年浙江生产总值32000亿元,比上年增长9%以上;地方财政收入3151亿元;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7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07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1年居全国第3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7年列各省(自治区)第1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43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644元,实际增长8.9%。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27283元,比上年增加3883元,增长16.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为11553元,比上年增加1557元,增长15.6%。

一、浙江数字有线概况

2011年浙江省市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2座,县级广播电视台67家。浙江有线电视用户数1343.52万户,比上年增长11.1%;其中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016.24万户,数字化率为75.6%,成为全国第三个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超千万的省份(另外两个为广东、江苏)。双向化网络覆盖用户共有844.01万户,覆盖率约为62.8%;双向业务实际开通用户约有270万户,开通率约为20.1%。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9.20%和99.38%。特别是各地自觉地积极推进有线数字电视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用户数721.57万户,全省农村地区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完成率分别达到62.9%和44.1%,这一发展状况走在全国前列。广播影视业经营收入197.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9%。

2011年末,浙江全省38.8万户享受广电低保政策的城乡“低保户”中,已有21.25万户低保户免费收看到数字电视。2011年浙江启用数字电视低保工程,为每个补助对象免费安装一台基本交互型机顶盒,并免除每年的“收视维护费”。计划通过两年时间的努力,让全省已经通达数字电视地区的低保户全部免费收看到数字电视。浙江省CmmB手机电视已经建立了136个50瓦-1000瓦的机站,形成省、市、县三级网络传输体系,十一个市的有效覆盖率达到90%以上,活跃用户60万户。

2011年1-11月份全省有线网络收入41.26亿元,同比增长18.73%,其中,有线电视收视费收入27.46亿元,同比增长22.29%。1-11月份全省广播电视其他收入(含社会影视机构收入)为46.85亿元,同增长26.26%。

2010年5月27日,浙江省政府召开全省加快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数字化发展会议,力争到2012年底有条件的乡镇完成50%左右数字化整体转换,到2015年底全省城乡基本完成有线电视用户数字化整体转换,并全部停止模拟广播电视节目传输。到2012年底,全省所有城市基本完成,有条件的乡镇完成50%左右。

“十一五”期间,浙江各级财政共投入16亿元支持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其中省级6.15亿元、市县9.85亿元。全省开展了“村村通”、“村村响”、“广电低保”、中央农村广电节目无线覆盖、农村电影放映等六项惠民服务工程。全省乡镇和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分别提高到100%和99.3%以上,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从50%提高到74.3%。

浙江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广电进渔船”工程,广播电视进渔船工程工程专项资金用于大中型海洋捕捞船安装接收中星9号直播卫星电视设备的补助,实施期限为2011年-2013年。补助对象为沿海各市、县(市、区)功率在137千瓦(含)以上大中型海洋捕捞船,以省海洋与渔业局确认的2010年底实有数为准。补助标准:300千瓦以下到137千瓦(含)以上中型海洋捕捞船每艘船补助:一类地区3500元/艘;二类地区2500元/艘;三类地区2250元/艘;300千瓦(含)以上大型海洋捕捞船按1500元/艘标准补助(不分地区类别)。截止2011年1月,舟山市普陀区已有320艘渔船安装卫星电视接收设施,“广电进渔船”试点工作完成。浙江正认真总结试点工作经验,争取让全省近20万渔民朋友早日在海上看到看好电视。

浙江“村村通”采取有线光缆联网、海岛数字微波传输联网等方式,工程总投资1100多万元,其中省财政拨款补助39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和地方台自筹资金共710万元,累计完成72个乡镇、5572个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任务和13272个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新标准建设,使全省乡镇、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有线电视联网率分别达到l00%、99%和80%以上,农村有线电视实际入户率达89%以上。全省有线广播“村村响”累计完成33246个行政村建设任务。

“村村通”工程建设,全省各级财政共投入资金6.4亿元,新建光缆干线3万多公里,共完成了72个乡镇、5364个行政村的有线电视联网任务,12756个20户以上自然村通过多种形式达到了“村村通”建设的新标准。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衢州等6市和52个县、市、区基本实现了乡镇和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均为100%的“双百”目标。2009年上半年,实际完成10537个行政村“村村响”工程的建设任务,累计完成了26525个行政村的建设任务。

2010年底,浙江城区有线电视用户468.2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422.08万户,整体转换完成比例为90.1%。全省78个(11个市级、67个县级)城市有线网络,已有67个(11个市级、56个县级)基本完成了整体转换任务,占城市有线网络总数的85.9%。2010年底,浙江双向化网络覆盖用户共有409.6万户,完成比例为87.5%。全省已有49个(10个市级、39个县级)城市有线网络基本完成了双向化改造任务。

2010年1-11月份全省有线电视网络收入34.76亿元,同比增长19.53%,其中,有线电视收视费收入22.45亿元,同比增长17%。1-11月份全省广播影视其他收入(含社会影视机构收入)为36.88亿元,同比增长74.54%。到2010年底,全省共有广播电台12座、电视台12座,广播电视台66座,网络广播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节目套数分别为109套和115套;全省制作广播和电视节目分别达到44万小时和14.9万小时。

2010年浙江省县级广播影视经营收入达到37.45亿元,同比增长17.47%,列在全国第二位。2010年广播影视经营收入超过1个亿有11个县(市、区)的,占全部70个县(市、区)的15.7%,除原有诸暨、萧山、余杭、义乌、海宁、慈溪和鄞州外,新增亿元县有4个,分别是桐乡、余姚、长兴和临海;6000万元到亿元收入的有16个县(市、区),占22.9%;4000万元到6000万元的有12个县(市、区),占17.1%;2000万元到4000万元的有14个县(市、区),占20%。

到2010年底,全省有线广播电视干线网21.45万公里,比“十五”末期增加了7.72万公里,基本联通所有市县、乡镇和行政村,乡镇和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从五年前的95.8%和87.4%分别提高到100%和99%以上,城乡有线电视用户数1280余万户,比“十五”末期增加了380余万户。农村有线电视用户807.3万户,实际入户率从五年前的50%提高到90%左右,提前五年基本实现“户户通”。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9.17%和99.35%,居全国前列。加快有线对农广播和应急广播建设,全省3万多个行政村安装各类音箱和喇叭近160万只,农户有线广播收听覆盖率从五年前的57%提高到80%以上。“广电低保”工程让全省40万户城乡“低保户”免费收看到有线电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五年实施农村公益放映电影110万场,实现了全省农村中心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全省67个市县基本完成了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整转率达到90%以上,双向用户413.75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超过700万户,其中农村达到200多万户。

浙江省CmmB手机电视形成统一规划、统一运行、统一管理和用户快速发展的格局。目前全省已经建立了136个机站,11个市的有效覆盖率达90%以上,用户60万户。

浙江广播影视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广电局浙发改规划〔2011〕973号印发的《浙江广播影视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全省基本完成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和网络双向化改造,基本实现数字化双向化。大力推进节约型网络建设,推动光纤入户,80%以上网络光纤到楼。推进有线数字电视双向用户发展,逐步实现用户从看电视到用电视的转变。积极推动三网融合,努力实现网络资源共建共享。提高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业务承载支撑能力,提供紧急广播、高品质视音频节目、电子政务、金融支付、远程教育、增值电信业务和比照电信业务管理的基础电信业务等综合业务服务。规划和开展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工程建设,到2015年全省县级(含)以上城市和重点乡镇基本实现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积极参与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技术试点和示范建设,2012年杭州、宁波、温州和有条件的市初步建设安全高效和服务广泛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1)广播影视惠民服务工程

1.农村广播电视全覆盖工程项目。对无线、有线广播电视无法覆盖的林场、海岛、偏远山区、远洋渔民,采取“村村通”直播卫星等传输技术手段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其中在全省1.8万艘海上渔船实施“广播电视进渔船”工程项目建设。

2.农村应急广播体系工程项目。统筹“村村响”工程建设的宣传和应急管理双重功能,以市县广电台为重点,以有线广播电视网和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为依托,加快建立能够满足分级、分区域、多部门联动响应的农村应急广播技术系统、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构建上下贯通、统一联动、覆盖广泛、安全可控、反应敏捷的全省应急广播体系。

3.有线数字电视“广电低保”工程项目。扩大“广电低保”工程实施范围,建设“广电低保”数据管理平台,确保有线数字电视通达地区城乡低保家庭免费收看有线数字电视。

(2)广播影视数字化节目制播和传输工程

1.省级新媒体集成播控分平台项目。建设面向ip电视、手机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媒体业态的内容集成播控平台和视音频节目资源库,实现对新媒体跨平台、跨终端的内容服务。

2.有线网络数字化整体转换工程项目。目标到2012年底有条件的乡镇、村基本完成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任务,到2015年底全省城乡基本完成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任务,并停止模拟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

3.有线网络双向化改造工程项目。目标是到2012年底全省城区全面完成双向化改造任务,有条件的乡镇、村基本完成双向化改造任务,到2015年底全省城乡基本完成双向化改造任务。

(3)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广播影视基建工程项目

建设浙江广电传媒大厦、浙江电影产业示范基地总部,以及湖州梅地亚二期工程,续建义乌、东阳广电中心,新建余姚、镇海、平阳、苍南、海盐、浦江、常山、岱山、临海、天台、玉环、仙居、景宁、松阳等14个县级广电中心。

有线电视服务收费

2006年4月3日浙江省物价局下发规范我省有线电视服务收费政策有关事项通知,规定有线电视入网费标准为每户300元;非居民用户的有线电视入网费按每个接收终端计收,基准价为180元,有线电视服务机构可在上浮不超过10%,下浮不限的范围内与用户协商确定。农村有线电视独立小前端(小有线电视网)的入网费基准价为每户150元,有线电视服务机构可在上浮不超过20%,下浮不限的范围内与村民委员会协商确定。

关于有线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按省物价局批准的文件执行;非居民用户的有线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按接收终端计收,每个接收终端收费标准按不超过居民用户的标准,由有线电视服务机构与用户协商确定。农村有线电视独立小前端(小有线电视网)的基本收视维护费为每户每月5元。暂停期间不收取有线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

关于有线电视其他收费,用户申请恢复使用的,可收取恢复使用费(含材料费)每户30元。移址收费(含材料费)每户50元。转户(改名)手续费每户每次10元。

浙江华数

2011年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下发100号文件,要求加快全省广播电视有线网络“一省一网”整合发展工作。2011年10月24日,担负着全省广电网络数字化、信息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重任的浙江华数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数”)在杭州挂牌成立。该公司是以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为基础,省、市、县(市、区)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共同参与组建的企业。公司担负全省广电网络数字化、信息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到2012年6月底前,浙江县级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将加入浙江华数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全省广电有线网络资本联合,基本完成“一省一网”整合发展任务。

2011年11月2日,海宁、桐乡、嘉善、平湖、海盐等嘉兴五县(市)与浙江华数举行“一省一网”整合工作暨项目投资签约仪式,以全资方式在全省加入省网络公司,2011年11月3日,义乌、东阳、永康、兰溪、浦江、武义、磐安等金华七县(市)与浙江华数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嘉兴、金华各县(市)相继加入浙江华数公司,2012年3月13日,衢州市本级所属县市区以全资形式统一加入浙江华数。浙江华数将在衢州建设“跨代网”,采用全球最领先的100G光交换技术,建设覆盖衢州全市并连通全省的高速骨干网络,并采用全球首创的超光宽网技术,通过高速有线、无线一体化接入,实现比光纤入户。

数字农业的含义篇3

1农机车载电子设备常用界面简介

农业现场的电子设备通常以监测控制为主,监测和控制设备一般是在农机运行前进行参数设置,在运行过程中进行数据显示,在很多情况下监测和控制是合二为一的,因此要求界面是非阻塞式的,能在各种状态下方便的相互切换,并可以通过菜单项选择实现一定的功能(如:启动,停止)。农业上常用的计量单位标准尚不统一,通常还需实现计量单位切换功能。工业控制常用的界面分为5种类型:菜单屏、变量屏、选择屏、设定屏和显示屏[5]。与之类似将界面类型分为:菜单选择屏、静态文本屏、动态文本屏和参数设定屏。各个类型界面的功能见表1。基于以上界面类型,参照一般人机交互的按键系统考虑到通用性及便捷性,系统设计时采用7键制,分别为:上、下、左、右、确定、设置、返回。以下介绍各界面的元素类型和操作分析:菜单选择界面主要用于自顶向下的树状界面操作,为界面设计中常用的类型,用户通过此类界面进行界面跳转,功能设定。静态标签一般为提示性文字,静态选项为带被选择功能文字。菜单选择界面的一般操作为:上下键变更选项,左右键翻页,确定键进入下一界面,或实现某一功能,返回键返回上一界面,设置键的功能一般不使用。静态文本界面主要用于显示固定的内容,一般用于信息提示,帮助文档,版权信息的显示,即它只包含静态标签。因为静态文本界面本身操作较少,所以其按键响应也相对简单,只包含滚屏和返回,操作方法与菜单选择界面类似。动态文本界面主要用于变量数据,运行状态的实时显示,用户主要通过这类界面实现对系统实时状态的了解,其界面由静态标签和动态标签组成,而动态标签又由固定文字,变量文字组成。像静态文本界面一样动态文本界面本身并不需要太多操作,所以其按键响应也相对简单与静态文本界面相同。参数设定界面也是用户界面中常用的界面,主要用于用户对系统中的变量进行设置。它包含了几乎所有的界面常用功能,其组成如图1所示。这里的动态选项指的是既可以被选中,又会因变量和单位的改变而变化显示内容的选项。参数设定界面的操作相对复杂,因其有两种状态,即选项切换和变量修改,其操作逻辑如图2所示。以上分析了界面的组成和操作。在操作上采用了和目前大多数手持设备相仿的操作模式,并且在各种类型界面间保持了操作风格的统一。

2农机车载电子设备界面的数据结构设计

目前常见的界面框架数据结构都以菜单为单位,缺少对菜单项的精细化分,这使得界面显示和操作函数对各种类型的菜单很难做到通用,而基于菜单项的菜单组织结构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将以上分析抽象为实际的数据结构,则形成菜单和项两种数据结构,其中项是菜单的子结构,为了适应较小的屏幕,并简化显示和操作函数,一项即实际屏幕显示中的一行。

2.1项数据结构设计项中含有文本内容,即格式化字符串,用于格式化输出的字符串;含有数据变量地址和单位变量地址,用于填入格式化字符串中的变量内容;含有项状态标志,用于区别项的类型,以便在显示和操作时加以区分;含有跳转菜单指针,用于表明该项所应该跳转的菜单。特别指出将数据变量类型定义为无类型指针,从而使得同一种数据结构可以实现多种数据变量类型的表示。其中第一个元素表示了要显示的数据和变量元素的显示格式;第二、三个元素分别是数据变量地址和单位字符串首地址,在设置模式时可以利用这些指针修改变量原始值,实现数据设置和单位更改;第四个元素是项状态标志,表示该项是可选中项,用于区分标题和选项;最后一个元素表示选择此项后跳转的目标菜单。通常定义项数据时是定义一个项数组用来组成一个菜单,以减少存储空间,并实现随机存储。

2.2菜单数据结构设计菜单是用于表达一个界面内容和状态的数据结构。它应该含有项数组首地址,用于表示界面显示的内容;含有界面状态标志位,用于表明界面的状态和界面的功能;含有被选项,用于表明当前界面的被选项;含有页顶项,用于控制界面视图位置;含有最大项数,用于防止项数组越界;含有按键响应函数,用于相应按键操作。其中按键响应函数采用带参函数指针形式,利用界面的状态和按键共同决定需要执行的操作,既实现了统一接口,又增强了可扩展性。菜单间的关系只由项与菜单的指针决定,而与项的顺序无关。一个常见的菜单数据其中第一个元素表示了该菜单对应的项数据数组;第二个元素是菜单状态标志,表示该菜单是参数设置类型,该元素也可以在运行过程中被改为正在设置状态;第三、四个元素默认填充0,在程序实际运行中可更改,以变更选项或视图;第五个元素是菜单最大项,与项数据数组长度相当;第六个元素是操作响应函数,对应的函数为参数设定界面的操作函数。

3农机车载电子设备界面框架实现

3.1菜单显示将以上数据结构作为基础,菜单的操作实现也呼之欲出。界面显示函数,每次从pagetopSelect对应项开始显示,显示接下来的若干项到屏幕(受屏幕显示最大行影响),显示项数据时,先分析项字符串中的变量类型和显示宽度,再将项数据中对应的变量插入到显示字符串中。同时可以利用menuSelect变量值反显选中行。如此可以显示超过屏幕长度本身的菜单,每次只显示对应屏幕大小的一部分内容,相当于扩展了屏幕。具体流程图如图3所示。

3.2操作功能实现树状菜单结构使用堆栈,即主界面为栈底,每次执行菜单跳转时执行压栈操作,菜单返回时执行出栈操作,并且堆栈操作都使用指针方式实现,这样既可以较少的代价实现多级菜单跳转,又将菜单的操作和菜单数据本身分离,使得在修改菜单数据时避免了对其他菜单关系的影响。每个菜单可以使用不同的按键响应函数,相同类型菜单之间还可以共用响应函数,兼顾了灵活性与复用性。将菜单显示和操作分开,用户可以将显示刷新放在定时中断中,将操作放在外部中断中,增强了编程的灵活性。一个典型的界面操作流程如图4所示。菜单操作对应的软件实现方式见表2。

3.3菜单修改对于已经编写好的菜单对其修改非常简单,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菜单修改方式:(1)要增加(删除)菜单中某项,直接增加(删除)该项数据,并修改相关菜单数据的最大项参数即可。(2)要修改项数据显示格式,直接修改项数据中的格式化字符串即可。(3)要调节菜单项顺序,直接调整项数组的顺序而不用修改其他数据内容。(4)要修改某项跳转的菜单,直接替换掉该项数据后的跳转菜单指针。(5)要修改某项显示的变量,直接修改该项数据中的变量指针指向即可。(6)要将菜单中的某项移至同类型其他菜单,直接将相关项数据移至目标菜单项数组,并修改两个菜单数据的最大项参数即可。(7)要增加(删除)某菜单只需将与其相关的项数据同时增加(删除),并修改相关菜单数据的最大项参数即可。这些修改完全不涉及整个菜单的结构调整,项与项,菜单与菜单之间没有直接关系,在修改时也不会相互影响。

4结语

数字农业的含义篇4

关键词:数字农业;时空推理;专家系统

0引言

数字农业应用涉及大量的气象、环境、水文、地质、土壤等领域的时空数据。这些时空数据分散在异构系统中,有着不同的数据格式和规范,采用不同的概念和术语,基于不同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推理方法。这些多领域时空信息对农业生产、决策均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以前由于缺乏高效、合理的技术手段,即使付出很高的代价,也很难将这些时空信息完整无损地共享和融合集成到数字农业应用中,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数字农业的应用发展。同时GiS等商业软件平台成本较高也不利于大规模应用推广。

为此,本文基于自主版权GiS、专家系统等系统软件,应用时空推理、本体论、语义web、关系数据挖掘和专家系统等技术,建立一个数字农业时空信息智能管理平台,对多源、异构的数字农业时空数据和推理分析方法进行集中统一的规范化管理,便于在实际应用中进行融合、集成和共享。基于该平台快速建立起了数字化测土施肥系统、大豆种植标准化管理系统、无公害水果蔬菜栽培指导系统等一批智能应用系统。这些应用系统精确控制农田每一地块种子、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能够实现精确控制农业生产过程,有效降低成本,充分保证农业资源科学地综合开发利用,减少和防止对环境和生态的污染破坏,保持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实现“绿色农业”的重要途径。

1主要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1.1数字农业

数字农业是在“数字地球”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的,是21世纪新型的农业模式和挑战性的国家目标,包括精准农业、虚拟农业等内容,其核心是精准农业。以3S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开发研究是数字农业研究的突破口[1,2]。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数字农业的概念,它是针对农业生产稳定性差、技术措施差异程度大等情况,运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控制位置,用计算机精确定量,把农业技术措施的差异从地块水平精确到平方厘米水平,从而极大地提高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产量,减少环境污染。法国农业部植保总局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的病虫测报计算机网络系统。日本农林水产省建立了水稻、大豆、大麦等多种作物品种、品系的数据库系统。新西兰农牧研究院利用信息技术向农场主提供土地肥力测定、动物接种免疫、草场建设、饲料质量分析等各种信息服务。同时,我国紧跟国际研究的前沿,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在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应用研究。

1.2时空推理

近年来,时空推理(Spatio-temporalReasoning)已成为十分活跃的研究方向,在军事、航天、能源、交通、农业、环境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十年来我国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清华大学、信息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单位在时态GiS、时空数据模型、时空拓扑、时空数据库等时空推理相关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1.3时空数据标准与共享

不同领域和应用环境对时空数据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异,这造成了异构时空系统集成的困难,因此时空数据共享、互操作和标准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方面研究最初从空间数据入手,近期开始向时间数据和时空结合数据发展。时空数据的共享有以下方式:

(1)空间数据交换

空间数据交换的基本思想是各系统使用自身的数据格式,通过标准格式进行数据交换。目前空间数据交换标准有:SDtS、DiGeSt、RineX等国际标准;以色列的ieF、英国的moepStD、加拿大的SaiF、我国的CnSDtF等国家标准;autoDesk的DXF、eSRi的e00、mapinfo的miF等厂商标准。尽管各GiS软件厂商提供了公开的交换文件格式来进行空间数据的转换,但由于底层数据模型的不同,最终导致不同的GiS的空间数据不能无损的共享。虽然空间数据交换仍然在使用,但效果并不理想。空间数据互操作标准是当前国际公认的,比空间数据交换标准更有前途的数据标准。

(2)基于GmL的空间数据互操作

开放式地理信息系统协会(openGiSConsortium,oGC)提出了简单要素实现规范和地理标记语言(GeographymarkupLanguage,GmL)。oGC相继推出了一整套GiS互操作的抽象规范,包括地理几何要素、要素集、oGiS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空间参考系统、定位几何结构、存储函数和插值、覆盖类型及地球影像等17个抽象规范,2003年1月推出GmL3.10版[3]。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基于GmL在空间数据共享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2001年Rancourt等人[4]将GmL与先前所定义的空间标准进行比较,认为GmL能有效地满足空间数据交换标准。2002年,ZhangJianting等人[5]提出了一种基于GmL的internet地理信息搜索引擎。2003年,ZhangChuanrong等人[6]在网络环境下以GmL作为异构空间数据库交换共享空间数据的格式,成功实现数据的互操作。2003年,崔希民等人[7]提出了GiS数据集成和互操作的系统架构,在数据层次上实现GiS数据的集成和互操作。2003年,张霞等人[8]提出一种基于GmL构造webGiS的框架结构,给出实现框架技术。其中采用GmL作为空间数据集成格式。2004年,朱前飞等人[9]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GmL的数据共享解决方案。2005年,陈传彬等人[10]提出了基于GmL的多源异构空间数据集成框架。GmL数据类型较完整,支持厂家较多,相关研究丰富,是目前最有前景的时空数据标准。本文选择GmL作为农业时空数据标准。

1.4时空本体

1.4.1本体、语义web和owL

本体方法目前已经成为计算机科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语义web、搜索引擎、知识处理平台、异构系统集成、电子商务、自然语言理解、知识工程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尤其是目前随着对语义web研究的深入,本体论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普遍认为它是建立语义web的核心技术。owL是当前最有发展前景的本体表示语言。2002年7月29日,w3C组织公布了本体描述语言(webontologyLanguage,owL)的工作草案1.0版。目前工作草案的最新更新为2004年2月10日的版本[11]。

1.4.2时空本体

基于本体方法对时空建模的相关研究工作如下:

1998年,Roberto考虑了作为地理表示基础的某些本体问题,给出了关于一般空间表示理论的某些建议[12]。2000年ZhouQ.和FikesR.定义了一种考虑时间点和时段的时间本体[13]。2000年,Córcoles基于XmL定义了一个类似SQL的时空查询语言,该语言包含八种空间算子和三种时态算子用于表达时空关系[14]。2003年,Grenon基于一阶谓词逻辑定义了时空本体,使用斯坦福大学的protégé环境实现[15]。2003年,Bittner等人[16]提出了用于描述复杂时空过程和其中的持续实体的形式化本体。以上工作中Grenon的时空本体研究相对完整,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在网上共享,本文在此基础上开展研究,建立农业时空本体。

2主要研究内容(1)农业时空数据规范

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公认的农业时空数据标准出台。本文基于时空推理技术,研究通用性更强的时空数据表示模型,能表示气象、土壤、环境、水文、地质等各领域的农业时空数据。GmL是目前公认的时空数据标准,利用上述模型扩充GmL,兼容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农业资源空间信息元数据的分类及编码体系草案”等国内现有的地方性标准,构建针对数字农业中时空数据的Da-GmL标准,作为数字农业基础时空数据的规范。现有的土壤、环境等基础空间数据库均支持到GmL格式的转换。

(2)农业基础时空数据库

基于笔者自主开发的GiS平台建立农业基础时空数据库,该平台具有运行稳定、资源占用少、结构灵活、功能可裁减、成本较低、便于移植等特点。采用了时空推理技术,支持对空间和时空信息的表示和推理。通过Da-GmL能够直接从现有系统中获取领域农业基础时空数据,主要包括土壤数据库、环境数据库、气象资料数据库、农业生产条件数据库、林业信息数据库、影像数据库等。

(3)农业时空分析方法库与农业时空知识库

时空推理是研究时间、空间及时空结合信息本质的技术,通过时空推理技术将现有面向农业领域的时空分析技术进行整合和规范化表示,形成农业时空分析方法库。对领域农业时空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同时通过数据挖掘方法从基础数据中提炼知识,建立农业时空知识库。

(4)农业时空本体库

在(2)、(3)中存储的数据、方法和知识需要一个有效的机制进行组织和管理。就目前技术而言,本体是表达一个领域内完整的体系(概念层次、概念之间的关联等)的最有效工具,所以本文选择建立农业时空本体库。具体包括本体获取、本体管理、本体服务与展示三个模块。使用protégé做本体开发环境编辑。protégé是斯坦福大学开发的基于Java的本体编辑与知识获取工具,带有owL插件的protégé可以支持owL格式的本体编辑与输出。

以上三个库通过webService方式提供基于internet的服务,可以在线对库中信息进行维护和检索,并能无缝集成到应用系统中。

(5)系统体系结构

系统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首先,外部系统的时空数据转换成GmL格式(现在绝大多数系统支持该数据标准),进入农业基础时空数据库。通过本体获取与编辑模块将时空数据和时空知识整理,形成本体库。外部系统的请求通过webSer-vices发给仲裁者,仲裁者区分各类情况调用三个库调用服务、提取数据和执行操作,结果返回给用户。

(6)基于平台开发农业生产智能应用系统

基于数字农业时空信息管理平台建立数字化测土施肥系统、作物种植标准化管理系统、无公害水果蔬菜栽培指导系统等一批农业生产智能应用系统,解决实际问题。

3相关系统对比分析

3.1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

平台基于信息和知识支持的现代农业管理的集成技术,对农田信息进行动态采集、分析、处理和输出,从而根据农田区域差异、农事安排进行模拟分析、决策支持管理和指挥控制,并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区域差异进行精确定位、动态控制等定量操作[17]。

3.2全国农业资源空间信息管理系统

全国农业资源空间信息管理系统(naSiS)实现对全国农业资源空间信息的查询分发,具有系统管理、动态数据字典、数据检索、查询、数据分发、制图、报表统计、数据分发等功能。该系统已经用于全国农作物遥感监测、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科研和农业政策信息支持服务等方面[18]。

3.3中国西部农业空间信息服务系统

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建立基于web的中国西部农业空间信息服务系统提供技术支撑。本文从西部农业空间信息服务系统的数据库构建开始,全面地介绍了系统的运行模式和数据库访问技术,详细论述了系统的总体结构、平台环境和开发实现等。

(1)基于平台提供的开发框架,能方便、高效地建立大量的数字农业智能应用系统,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也能快速开发出技术含量高的应用系统,各应用系统能互通、共享,便于升级维护。

(2)由于大量的底层服务、数据、知识和方法由平台集中统一提供,简化了开发数字农业应用软件的工作,节约了成本。

4结束语

数字农业时空信息管理平台从系统目标、适用范围、采用技术、系统接口等方面不同于任何现有的基础农业空间数据管理平台,是一个概念全新的系统,定位于基础农业空间数据管理平台的上层,更便于开发数字农业应用。其中的本体库等机制为将来建立农业时空数据网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淑惠.数字农业及其实现技术[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5(7):5-8.

[2]唐世浩,朱启疆,闫广建,等.关于数字农业的基本构想[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3(3):183-187.

[3]Geographymarkuplanguage(GmL)[eB/oL].(2003)./techno/specs/002029pGmL.html.

[4]RanCoURtm.GmL:spatialdataexchangefortheinternetage[D].newBrunswick:DepartmentofGeodesyandGeomaticsengineering,UniversityofnewBrunswick,2001.

[5]ZHanGJianting,GRUenwaLDL.aGmL2basedopenarchitectureforbuildingageographicalinformationsearchengineovertheinternet[DB/oL].(2002).cs.ou.edu/database/documents/zg01.pdf.

数字农业的含义篇5

关键词:数字农业;创新意识;任务驱动;人才培养

文章编号:1672-5913(2010)08-0011-0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数字农业是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自动化等高新技术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和土壤学等基础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以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品质量的目的。由此可见,数字农业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高等农业院校的首要任务和根本功能是为农村经济建设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高等农业院校多学科的环境有利于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在实际生产中许多问题的解决,单靠某一学科知识是难以实现的,这就需要各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因此,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开展数字农业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将所学习专业知识与数字农业技术更好的结合,开拓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

1 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

创新是指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一切领域,一切层面上淘汰落后的思想、事物,创造先进的、有价值的思想和事物的活动过程。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创新意识主要特征在于:①新颖性;②社会历史性;③个体差异性。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是培养创造人才的起点,只有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为成为创造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新思维的核心。传统教学中“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所以,必须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具体来讲,就是引导学生的思考信息向多种方向扩散,提出各种设想、多种解答。对于农科大学生的培养可以将数字农业技术,与各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这样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2 数字农业教育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教育、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是农业大学可以借鉴的一种新型复合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应明确农业各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改革高等农业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相关专业进行分类,在国家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要求的基础上,使数字农业知识融入到各学科中。

(1)农学类。包含:农学、植物保护、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乳品工程等。重点设置课程内容包括:虚拟植物与虚拟农业、农业数据统计分析,农业专家系统,农业信息化等。

(2)农业经济管理类。包含:工商管理、会计学、农林经济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保险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农村区域发展等。重点设置课程内容包括:决策支持系统、农林数据处理技术、农业数据统计分析、农业专家系统,农业信息化等。

(3)资源管理、环境类。包含: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生态学、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重点设置课程内容包括:决策支持系统、农业数据统计分析、“3S”技术等。

(4)农业工程类。包含: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田水利工程等。重点设置课程内容包括:决策支持系统、“3S”技术、精准农业技术、虚拟农业技术、农业数据统计分析、农业信息化等。

根据以上课程内容设置,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博、专结合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将数字农业教育作为农业大学特色教育可以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当前,大学对学生个性、特别是学生的创造性的培养重视不够,缺乏特色教育,使创新型人才培养失去了一条有效的途径。然而,创新型人才发展的基础在于个性的和谐、全面、自由发展。因此,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学应建立一个内容广泛的课程体系,实现普通教育与特色专业教育的平衡。避免存在过分专业化的倾向,加强普通教育课程,提高专业特色教育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在农业大学开设数字农业特色课程教育,广泛设置跨学科课程、甚至跨学科辅修,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 数字农业教育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对策

高等农业教育要适应数字农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引进新观念,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数字农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教育观念、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专业调整、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改革与创新;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建立我国现代化农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体系。具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明确高等农业院校的地位

在数字农业建设中,高等农业院校是培养数字农业人才的基地。高等农业院校的首要任务和根本功能是为农村经济建设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由于高等农业院校具有多学科的优势,所以它能为农业的发展培养输送大批的农业人才,不仅能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特别是能培养出数字农业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3,2整相关课程设置

按照数字农业的要求,拓宽各专业口径,调整各专业课程设置,增加数字农业所涉及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如进一步加强“3s”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数据库原理等课程的教学,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如可以给农科相关专业的学生增设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课程,在现有大学计算机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和学科前沿发展方向。

3,3运用数字农业学科特点,激发创新意识

数字农业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具有文化性、应用性、发展性和模块化等特点。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对数字农业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引发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尽可能挖掘学科的创新思维因素,在导入新课时尽可能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景,介绍最新的数字农业技术的发展状况,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3,4实施任务驱动

培养创新能力,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任务是一堂课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外在动力。在设计数字农业教学的时候,应当注意布置与学习内容相应的任务,如为让学生掌握专家系统的创建,可以布置专家系统的基本使用任务,收集某类专家系统的知识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操作,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要多问、多讨论,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班,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

4 结语

数字农业的含义篇6

一、审计调查前加大数据采集量,加强数据转化的可靠性

审计调查前,采集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非常关键。随着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程度的提高,无论是财务数据还是业务数据,这些均是审计人员进行审计调查的基础,在对某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审计调查中,取得业务数据尤为重要,因为业务数据量大、面宽,是该金融机构的主要资产,这自然也是审计人员审计调查应关注的重点。

(一)全方位取得金融机构后台数据库表和数据字典。首先,全面了解信息系统。审计人员过去只是被动得到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分户账,对公存款分户账等少量数据库表,对其整个的综合业务系统了解甚少,经过探索学习后,对了解掌握金融机构整个业务系统的重要性有了新认识。去年3月末,在对某市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审前调查时,要求该机构全面提供其使用的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全部后台数据库表400多张,随即索取了全部的数据库表目录。全面分析后,有针对性地采集了拟审计调查的某设区市各县区市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的贷款分户账、对公存款分户账、担保登记簿、抵债资产登记簿、分录流水账等50余种数据库表。其次,拿回全数据字典。数据字典是对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后台各数据库表的设计、字段含义、字段类型、字段长度等诸多方面的详细解释,对于开展审计前的数据分析十分重要。利用它将已获取的各种原始数据库表翻译成可视账表,经分析进而实现种种审计思路。做好以上两项工作,不仅满足了审计调查项目需求,更重要的是基本掌握了被审计调查金融机构数据系统的全面情况,为开展更全面的信息系统审计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完善数据采集及转换,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经调查了解,某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所使用的数据库管理软件为informix,审计组与计算机信息中心人员积极合作,从该软件管理的后台数据库中提取纯文本形式的业务核算数据,对数据输入不规范的记录进行了清理和调整,再将其库表逐张分别导入审计人员使用的数据库软件中,使数据字典表与业务数据库表相连接,初步完成了对拟使用的数据库的表名及表字段的汉化。为了验证已转换数据库表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审计人员将各分支金融机构的电子数据报表与已转换数据库表中的主要数据进行核对,使用了结构化查询语句,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有两家分支金融机构截至2009年3月末业务库表数据大于电子报表数据,其中某县、某区的差异数额分别达5,000多万元、1,500万元。找出的原因是这两家分支金融机构因票据兑付到期却未能及时销账。

二、将数据分析方法贯穿于审计调查整个过程

在对某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审计调查现场实施前,结合审计目标对所辖全部分支金融机构业务数据,尤其涉及客户关联互保贷款、多头贷款等予以重点关注,优化了审计资源,提高了审计调查方案的针对性。如对于关联互保问题,因为数据量大,必须全面运用结构化语言(SQL查询语句)分析。在某计算机学院老师的指导下,用SQL语句筛选形成贷款担保人担保情况表,再对贷款担保人担保情况表进行自连接,最终形成贷款关联互保表,使初步分析出的问题均在实际的审计调查过程中得到证实。

在审计调查中,审计人员根据新信息,对数据进一步分析和挖掘。经与被审计调查的某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有关业务人员进行交谈,根据提供的情况,审计人员发现一些数据库表中的个别字段含义对审计调查极有帮助,从而大胆、积极运用这一成果,结果成绩凸显,比如某分支金融机构提供贷款分户账的数据库表中有一个“客户号”字段,该字段如果以“01”开头时,后面数据则代表贷款户个人的身份证号码。审计组充分利用这一信息,运用eXeCL电子表格强大筛选功能分析筛选,最后核实,该分支金融机构个人贷款中存在违规发放异地贷款4万多元的事实。并将此做法推广至其他分支金融机构的审计调查中,结果核实发现某市所属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违规发放异地贷款金额高达2.5亿元。审计人员还以贷款分户账为基础,利用结构化查询语句筛选形成了疑似发放房地产及相关行业贷款明细表,经进一步审计调查核实,2008年至2009年一季度,某市所辖分支金融机构向50多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贷款7亿元,余额4亿元,为房地产及相关的建筑、建材、装修等发放贷款20亿元,余额16亿元;对各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的内部职工贷款情况筛选、统计和分析,均查出违规问题。

审计调查现场结束后,对汇总的所有分支金融机构的问题及情况,以贷款分户账表中的“科目控制字”字段为限制条件,运用结构化查询语句,分析发现各金融机构农贷指标被挤占达19亿元,其中存在违规个贷公用贷款1亿元。“对公存款分户账”库表中,经延伸审计调查,发现某县滞留巨额应上缴财政收入的问题。在结束现场审计调查后,对各分支金融机构问题及情况进行了汇总,但并不是简单具体问题的叠加,而是根据现场计算机对审计数据分析的成果,以整个市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数据为基础,分析重点问题。例如违规发放多头关联贷款问题,利用结构化语句分析出一些企业及其法人代表的多头关联贷款跨若干个县区金融机构。

三、利用计算机审计调查的构想

(一)联网审计。在近几年的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审计中,目前已实现了经审计组所有审计人员的笔记本电脑全部现场联网,实现审计数据共享、打印机共享、电子数据互传等自动化办公功能。由以前单兵分散工作的传统模式转变为如今的计算机协同作战,较大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但也只能称作小联网审计。真正意义的联网审计,是指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与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通过数据库接口技术,将被审计单位备份的后台数据库直接通过网络迁移到审计专用服务器上进行集中批处理。充分利用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预警系统和报告系统,实现实时监测,变事后审计为事后与事中审计相结合,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利用oDBC进行数据迁移。在尚不具备大规模联网审计条件下,审计组可以要求被审计调查对象在其信息系统创建oDBC数据源,利用该数据源将其业务信息系统中的有用数据分不同时段移到审计组服务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中。

数字农业的含义篇7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数字农业空间管治信息质量指标。提出数字农业空间管治起源于农业发展中土地结构的更新改造,任何一项农业更新改造规划与实施,都需要对更新项目进行空间准人审批和空间管制决策评价。基于对农业更新改造的评价,建立了空间准入评价与空间管制决策指标体系。通过分析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构建数字农业空间管治质量指标体系。

1.前言

农业空间管治是强调控制和协调,对农业地域空间资源的计划性配置的新理念川。跨人21世纪,国家正在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构筑数字农业。农业空间管治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数字农业可为农业空间管治提供多元、分散、网络型和多样性的农业管理和控制决策支持信息流,利用数字农业信息高速公路网络构建农业管治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科学化的最佳决策。对现代农业这一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综合的自然与系统施行科学管理,对农业问题做出全面、准确地分析和评价,对农业未来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推断与预测,使其协调可持续发展,并对农业空间管治决策进行科学论证。另一方面,经济的网络化、全球化,使农业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农业构造单元的活动已不再局限于本物理空间。若不采取新的农业空间管治模式,即没有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平台支持,农业空间管治就会失控失调。

农业空间管治是以农业空间资源分配为核心,将经济、社会、生态等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虚拟四维时空中的数字化实现。数字农业空间管治可为政府部门和非组织管治决策提供多要素、多层次、多时态的农业自然、生产、社会与经济信息,使其能更好、更有效地实现农业空间管治目标。

数字农业空间管治信息是农业空间管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数据组成部分。农业空间管治所涉及的信息须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置于统一管理之下,使农业空间管治工作有一个规范标准化的高质量数据基础。信息数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空间管治分析评价与决策结果的可靠程度和空间管治目标的真正实现。对于农业空间管治,由于其操作对象具体,功能目标明确,应用范围集中于农业区域,空间信息的尺度变化较大,数据质量对应用结果的影响非常明显,在数据质量方面的要求也就更高。因此,在数字农业空间管治研究中,信息数据质量体系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研究工作。

2数字农业空间管治信息数据质量的影响因素

数字农业空间管治信息数据主要有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两大类。图形数据包括基础数据和专题数据,如土地测量数据、地图数据和遥感图像数据等。这些数据的各种数据源都带有一定的误差因素,并将之引人数字农业空间管治信息管理的数据库中。另外,数据源在时间精度(即现势性)和数据空间范围与数据内容方面,若不能满足农业空间管治应用的需要,也会严重影响农业信息数据应用的质量。

数字农业空间管治信息数据的质量问题,实际上是伴随着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应用过程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第一个阶段是空间管治信息数据的采集和保存;第二个阶段是数字农业空间管治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建立,包括数字化、数据录人和必要的数据转换、数据处理;第三个阶段则是在数字农业空间管治决策支持信息系统中对数据的操作、分析评价和决策。每一个阶段都包含前一个阶段所带来的原有误差,并增加了本阶段所引人的新的误差因素。因而,数据质量的影响因素可以数据获取和应用过程的这三个阶段为线索来考查。

(1)数字城市空间管治数据源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

数字农业空间管治的数据源,通常包括外业测量、勘丈、调查记录的数字化数据、图纸、图像和文档材料等。数字农业空间管治数据源的质量问题,包括这些数据源的采集和生成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如测量中由测量方法、仪器及人员操作带来的误差,遥感的系统误差及干扰误差,文档材料在社会调查和统计时产生的误差,地图本身固有的误差(包括数学基础的展绘、编绘、清绘、制图综合、地图复制以及套色误差),遥感解译过程中产生的定位和分类误差等等,以及数据源在保存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如图纸变形误差等。

(2)数字农业空间管治决策支持数据库建立中对数据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

根据目前的技术方法和设备条件限制,数字农业空间管治决策支持信息系统所采用的数据源,主要还是来自土地利用规划图、外业测量和调查、统计资料等。这类数据源,必须经过数字化和数据录人以及二者之间的连接配准,也许还要经过一定的格式转换,才能进人空间管治决策支持系统,成为数字农业空间管治决策支持信息系统数据库中的原始数据。

这一部分数据质量问题,包括决策支持信息系统数据获取、数字化和数据录人以及数据格式转换所引起的质量问题。影响这部分数据质量的因素主要在于数字化采集仪器的精度、数字化方法以及数字化操作精度、统计数据录人中的差错等。这类数据质量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影响因素容易发现,可控制程度相对较高。

(3)数字农业空间管治分析和处理过程产生的数据质量问题

在数字农业空间管治评价和决策过程中,运用农业空间管治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分析和处理,可能影响其数据质量问题的因素包括计算、拓扑、叠加。这一部分的数据质量问题,是由数字农业空间管治决策支持系统的分析和处理过程引人的问题比较复杂,影响因素较隐蔽,产生的误差也比较难估计。

3数字农业空间管治信息的质量指标

3.1数字农业空间管治评价与决策指标体系

数字农业空间管治是一项起源于农业发展中土地结构的更新改造活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从任何一项农业更新改造规划开始,到更新方案实施,农业空间管治都需要依据国家的各种法规对更新项目进行空间准人审批和空间管制决策评价。从规划控制的系统结构来看,评价对农业更新改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农业空间管治评价类型与结构。根据农业空间管治评价对象和方法的不同,农业空间管治的评价可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现状评价:分析和评价土地利用、农业生产结构和环境质量优劣程序,确定现状综合评定值。对现状息信进行评价是农业更新规划控制的起点。一方面,总体上根据现状评价的结果在整个农业区划范围内界定更新的对象,排列土地结构更新的先后次序。另一方面,针对具体更新区域的不良因素进行罚分评价,为下一步制定更新目标提供充分的现状信息。

空间准人评价:针对农业发展目标,评判农业更新改造项目对现状的改进程度,确定更新方案的综合评定值,是确立正确的土地利用规划目标所依靠的有力手段,它不仅可以对单一的目标进行评价,以确定它是否符合农业区划建设,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原则和农业更新的实际需要,而且可以对多种土地利用方案和目标进行比较和优选,从中选出最为合理的方案和目标。

空间管制评价:评价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实现程度,确定更新后的综合评定值,是对于更新以后的土地利用所进行的检测。它一方面对前一阶段的土地利用规划目标进行检验,另一方面为下一步的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提供新的决策信息。

其评价体系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即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体系。指标体系是整个评价程序的框架和基础,也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的必要前提。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农业空间管治评价指标体系,使农业空间管治的评价在内容上趋于客观和全面.在结构上趋于系统和严密,使得农业空间管治的决策更为科学和合理。

(2)农业空间管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农业空间管治的因素很多,诸如国家对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耕地保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业政策,国家的经济实力,农业的整体结构和功能,社会对土地利用规划更新的期望值,以及更新区域的社会物质条件等等。其中,对农业空间管治最具直接影响的因素是土地结构更新区域的物质和社会状况,农业的社会物质条件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土地结构、建筑建造、农业基本设施、道路交通等,也包括社会组织、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农民收人等经济文化因素。它是土地结构更新地区农民生活质量和农业现代化的尺度和标志,也是农业土地结构更新评价指标的原始素材。因此,需要根据国家现行的各类相关法规和规程规范,全面综合地考虑农业空间管治的各种影响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其不同内容将其分为两大类。即空间准人评价体系和空间管制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均以统一标准的位置(坐标)、高程、面积三种几何物理量作为评价指标。无缝镶嵌于数字农业空间管治信息分类体系中。图1为空间准人评价指标体系之一:农业生产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3.2数字农业空间管治信息数据质量指标确定

数据质量指标是农业空间管治数据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根据对数据误差来源、性质、类型和大小以及产生的原因的分析。提出数据质量控制指标确定思路。

首先,数据质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甚至衡量数据质量的标准也会随具体应用的特点和要求而变化。其次,数据质量本身具有不确定性,除了可度量的空间和属性误差外,许多质量因素是很不明显或是很难确定的。因此,数据质量问题中,有可以减小甚至消除的误差,也有很难检测和控制的因素。本文研究数字农业空间管治信息的数据质量控制,先仅针对其中可度量和可控制的质量问题而言,主要集中在数据源的信息采集、数字化处理和过程部分。数据质量不确定性另设专题研究。例如土地使用与管理单项空间管治数据质量指标确定,土地资源调查质量指标确定如图2所示。

根据上述确定的空间管治信息质量分类指标,可将空间管治信息质量分类指标归纳统计于表1.

从表1可确定出数字农业空间管治各种信息质量需求及数据采集所适宜的必要精度、方法与等级。

数字农业的含义篇8

论文关键词:说文解字,误释字,文化思想,价值

 

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这部书因其对一系列文字本义的正确阐释而成为中国文字学上的一座丰碑,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人们忽视了其中为数不少的误释字的价值。长久以来,学者们一直把误释字认作是《说文》的不足而将其剔除在学术讨论之外,但当我们深究造成这些误释的原因时,却看到了其中的另一片洞天,看到了误释中潜藏的深邃悠远的汉民族思想。下面我们就走进《说文》的字里行间,去探寻误释字中所隐含的农业民族的思想之光。

考察《说文》对“一”“二”“三”“王”“天”“地”“人”的训释,不难发现许慎的说解偏离了对文字本义的解释,或者说他并不把目光集中于解释字义,而是注重对某种思想的阐发。这种思想就是体现在中国文化各个方面的“天”、“地”、“人”合一的理念。

一、《说文》对“一”“二”“三”的训释

从《说文》对于“一”“二”“三”的说解看,许慎在天地人合一整体理念的支配下,并没有注重对这几个原始记数符号的意义阐释,而是展现了同源而生的天、地、人。《说文》对于这三个字的训释如下:

(一)《说文·一部》“一,惟初太始误释字,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

(二)《说文·二部》“二,地之数也。从偶一,凡二之属皆从二。”

(三)《说文·三部》“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凡三之属皆从三。”

从许慎的解释不难看出,《说文》对“一”的训释承袭了道家对宇宙的认识,认为宇宙的初始为一个含有元气的混沌体,处于整体未分化的状态,正所谓“惟初太始,道立于一”。这个混沌的整体经历了漫长的分化过程。许氏在《说文·土部》“地”的训释中,为我们展示了第一步分化。“地,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阳气上升,阴气下沉,天地造分,这样宇宙由一个混沌的整体经历了初步分化,成为天和地。“二”是“一”第一步分化的结果。在《说文·二部》“亟”的训释中,许慎又明确指出“二,天地也”。天地分成,而生人,“三”则是天、地、人的代表,《说文·三部》“三,天地人之道也。”全面地看,这个过程与《老子》所云:“道生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完全一致的。如此,在许慎的观念中天、地、人是由“一”同源分化而生的。尽管这种观点并不是他的独创,但至少我们可以确认许慎对这一观点是认可的,并且他在运用这种观点去解释文字构形会意的原因。也可以说,对于宇宙这样的认识,支配了许慎的文字训释。我们不得不承认许慎对文字构形的偏离文字本义的解释,如实地记录了农业民族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天、地、人整体合一的理念。

二、《说文》对“王”字的误释

《说文》对于“王”的误释为我们明确了,天、地、人的结合已然成为“全部”的代名词。《说文·王部》“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误释字,凡王之属皆从王。”在甲骨文中“王”写作“”(佚三八六),金文作“”(利簋)。取形于斧钺,以象征王者之权威。许慎的文字训释与“王”之造字本义并不相符论文提纲怎么写。他引用了董仲舒的说法,认为“王”字形表达的是贯通天、地、人的意思,“三”代表了天、地、人,中间的“”表示贯通。在君主集权的封建社会,王权具有至高无上性。“王”作为威慑天下的统治者,权力无所不及,恩泽遍及宇宙。基于这种王权神化的考虑,“王”所能“参通”的范围必然不是个别的、局部的、有限的,而是整体的、全面的、无极的。值得注意的是,“王”所触及的这个无所不容、无所不包的范围,在许慎的文字训释中是用代表了天、地、人的“三”来概括的。也就是说,在其思想深处存在着这样的认识——天、地、人的结合,即构成了人类所及的全部,所以,参通了天、地、人便无所不通、无所不能了,便可以“天下归往”而“王”了。许慎对“王”字构形的独特理解,正是基于其对于天、地、人的整体性把握而产生的,是基于天、地、人合一理念的影响而产生的。尽管字形说解并不科学,但这个误释却在文化史上抹上了浓重的色彩。

三、《说文》对“天”“地”的误释

从许慎对于“天”、“地”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来看,他是从天、地、人的相互联系中把握个体的。正是这样的认识,使得他无法正确训释这两个字。而这种误释中也展现了《说文》对于“天”、“地”训释的文化价值。

(一)《说文·一部》:“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天”本为颠顶,字形表示颠顶,连带画出了人身。甲骨文写作“”(甲三六九〇)、“”(乙一五三八)、金文作“”(天鼎),故“天”为象形字。而从许慎的分析看,他把“天”理解为由“一”和“大”构成的会意字。造成这种误释的原因是什么呢?《说文·大部》:“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这个训释指明在构字中“大”所表征的意义为“人”。如此,许氏对“天”的分析,则可以理解为:天,就是人头顶之上至高无上的空间。也就是说,他是以“人”为参照物来诠释“天”的,是从天人关系中去把握“天”的。不难看出,天人合一的理念,使许慎在对“天”的理解中,不自觉地引入了“人”的概念,从而导致了他对“天”有偏差的构形分析。那么当我们反观这一过程时,就不该仅仅看到文字学上的糟粕误释字,更要看到文化思想史上的精华。

(二)《说文·土部》“地,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从土也声。”

许慎是从天、地、万物的相互关系中训释“地”的含义的。之于“天”,“地”为“重浊阴”;之于“万物”,“地”为承载者。这个训释不仅为我们解释了什么是“地”,而且在整体的背景下考察了个体,为我们理清了“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尽管用道家的阴阳说附会“地”字含义这是不正确的,但对天、地、人合一的整体理念的阐释,却使误释字的价值再次得到彰显。

“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植。”农业生产对于天、地、人合理结合与统一的要求,使我们的先民产生了天、地、人合一的整体理念。这种三位一体的宇宙框架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样在许慎的思想中打上了烙印。天地人合一的宇宙观,使《说文》的文字训释以自觉或不自觉的方式阐释着这种理念,使许慎偏离了文字本义对个别文字进行训释。从《说文》对前面几个字的说解来看,没有一个字的训释是完全正确的,但当我们深究其误释原因时,却看到了更多、更深、更值得探讨的内容。以误释字为对象来考察《说文》,已然成为追寻农业民族的思想脉络的一条新的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冯达甫译注.《老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汉]刘安等辑撰.《淮南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数字农业的含义篇9

关键字:数字农业,GiS,RS,GpS

abstract:3Stechniqueknownasthe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remotesensing(RS),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hassetupafileintheforeignwidelyusedindigitalagricultureengineering,inourcountryisstillatthelocalscopeortheexperimentalstage.thispaperaRCGiSsoftwareeRDaSand3Stechnologyusedineveryfieldofdigitalagriculture,expoundsanalysisrealizingagriculturalinformatizationand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agricultureinimportantways,introducesthecurrentdomesticintheapplicationofdigitalagriculture,explore3Stechniqueinthepracticeofthedigitalagricultureapplicationandprospect.

Keywords:thedigitalagriculture,GiSandRS,GpS

中图分类号:tn7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部分土地在农村,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不仅提供食品,还提供工业原料,可直接影响我国的工业总产值的形成。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管理技术手段落后,尤其是农业资源的数据和信息缺乏现势性,不能为规划和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数据和信息,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总之,中国的农业是一个既关系经济繁荣,也关系国家安定稳定的大问题。解决中国农业问题、获取农业信息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利用3S技术走数字农业的道路。

二、3S技术的含义及其应用特点

“3S”技术是指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目前对地观测系统中空间信息获取、存贮管理、更新、分析和应用的三大支撑技术。

GiS是地理信息系统,它是为特定应用目标建立的空间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件、软件及网络等支持下,对有关空间数据进行预处理、输入、存贮、查询检索、处理、分析、显示、更新和提供应用的技术系统。

RS是遥感技术,遥感就是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是一种利用物体反射或辐射电磁波的固有特性,通过观测电磁波,识别物体以及物体存在环境条件的技术。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目标物,在距地物几公里到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飞机、飞船、卫星上,使用光学或电子光学仪器(称为传感器)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号,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形式记录下来,形成数字影像。该影像传送到地面,经过各种校正后,进行影像分类、解译,最后获取所需要的信息。遥感技术是上一世纪6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随着空间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的发展,遥感技术已成为一种影像遥感和数字遥感相结合的先进、实用的综合性探测手段。

GpS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经我国测绘等部门的使用表明,GpS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显著特点,成功地应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资源勘察等多种生产领域。

三、国外数字农业的应用

全世界共有80多个国家,利用3S技术在arcGiS和eRDaS软件下进行农业监测和管理。比如:

也门农业部门利用eRDaS软件探测灌溉的迁移和评估水资源情况并根据坡度、坡向图、径流方向-确定作物水源位置。

澳大利亚农业部门利用eRDaS软件进行红外波-土壤养分测定,实现精确农业中的精确施肥等。

四、3S技术在数字农业中的应用

利用GiS,RS,GpS技术可在数字农业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采用arcGiS和eRDaS先进的技术,加上GpS技术,可在数字农业中实现如下领域的应用。

(一)精细农业

“精细农业”技术是用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在机械化的基础上,把地理信息系统(GiS)、定位系统(GpS)、决策支持系统、传感技术进行集成,定量获取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如土壤肥力、含水量、苗情、病虫草害等)实际存在的空间和时间差异性信息,分析影响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调控措施,区别对待,按需实施定位调控的“处方农作”。在“精细农业”技术体系中,DGpS的定位应用以及GiS的应用开发是实施“精细农业”实践的关键技术之一,即利用DGpS定位引导定量获取农田内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的差异性信息,在GiS中利用各种空间分析方法生成差异性信息分布图,通过分析影响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制定经济、合理的生产决策方案,生成作物管理处方图,指导农田定位作业。

(二)山坡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关系当地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流域。流域的坡耕地分布状况与土地适宜性类型,区域内既有经济较发达的平原,也有经济欠发达的高原山区。目前在山坡地研究中,大多采用传统的实地丈量,手工圈绘等方法。在研究中针对这种情况,采用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通过空间分析、模型运算,对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土壤类型、土壤质地等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研究,划分出该地区坡耕地分布范围,并对该地区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三)农作物监测及估产

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与产量是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对每一种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发生什么问题,能取得什么样的收获,是国家管理部门和农民们在作物播种后到收获的一段时间内随时都想了解的。

因此,长期以来对农作物产量的预测是农业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预测的方法和手段逐步完善和提高,不但能较准确地估测出各种作物的最终产量,也能跟踪监测各类作物在不同生长期的长势,从而根据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农作物的生长进行监控,保证当年产量的稳定增长。为了在农作物监测和估产中充分发挥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提高快速、准确、经济地获得监测和估产信息,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农业生产服务,虽然农作物估产和监测技术与理论十分复杂,若干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但利用现有的遥感、地理信息技术和资料,从不同于传统的统计部门得到信息的途径,已经能够为决策部门提供辅的、快速的、客观的决策信息。

(四)农业气象服务

农业气象服务系统是在GiS和RS平台上开发的集农业气象、遥感应用于一体的业务运行系统。它集成了农业气象服务为城市“菜篮子、米袋子”服务的科研成果;建立了遥感、地学、气象、农情、社会经济统计等基础数据库;建立适应农业发展新需求的服务产品;将GiS分析功能应用于洪涝灾害监测、灾害损失评估、资源合理布局等领域,获取较好的服务效果。比如建立了下述分析模型。

1.暴雨涝害和叶菜损失综合评估模型

2.蔬菜生产资源综合评价模型

(1)气候适宜性评价模型

(2)土壤适宜性评价模型

(3)暴雨承灾能力评价模型

(4)区位优势评价模型

(5)技术优势评价模型

(6)灌溉水污染评价模型

(五)农田监管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十分贫乏,人均耕地面积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四分只一,中低产田占三分之二。由于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原因,耕地总体质量还在不断下降。随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各项建设占用耕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造成耕地、特别是优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地矛盾不断加剧。因此,利用GiS和RS对基本农田进行特殊保护和监管刻不容缓。

(六)绿色农业

进行绿色农业工程,对所有农田的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GiS分析,对绿色农作物的生产进行决策。

(七)草原防火

利用GiS和遥感技术对草原的火灾进行预防和分析。

(八)捕鱼GpS/GiS定位

利用GpS/GiS定位技术,对鱼群的流向进行监控,指挥渔船实现最佳的捕鱼方案。

(九)牲口疫发生点管理

利用GiS技术,对牲口疫发生点进行直观有效的管理,并对牲口疫防扩散进行决策。

(十)植物病虫害分析

利用GiS和遥感技术,对植物病虫害进行分析,高光谱分析也是常用方法。

(十一)土壤养分测定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壤养分测定,为精确施肥服务。

(十二)农业运输GiS调度

利用GiS中路经优化调度功能,实现农业运输GiS调度。

(十三)农田水淹没分析

利用GiS和遥感技术,实现农田水淹没分析,评估农田损失情况。

(十四)园区温控室GiS监控

利用GiS技术,对农业园区的温控室进行GiS监控。

(十五)移动GiS在农业应用

利用eSRi公司的aRCpaD软件技术,在掌上电脑上装入电子地图,农田和作物信息等,并在pDa中插入GpS,供农业工作人员在广阔的田野中进行现场GiS操作,信息查询和分析。

五、结束语

近年来RS、GiS技术在农业资源管理中得到了综合或集成应用,GpS技术也为土地利用的变化的精确定位做出了贡献。这3种空间信息技术的广泛的应用,必将为农业管理和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支撑,必将推动数字农业的建设,推动农业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1.刘刚张漫汪懋华,基于DGpS和GiS的农田空间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制,2000

2.辜寄蓉苗放朱章森王成善蔡靖疆,GiS在岷江流域坡耕地分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2000

数字农业的含义篇10

数学是一门由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融为一体的学科。其普通的文字较少,一些教者在教学中热衷于对学生进行解题技巧训练,未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只重视解题技巧的学习,而忽视对课本内容的阅读。本文从数学教育角度出发,提出笔者在教学中的观点和做法,供同行研讨。

一、通过阅读,充分挖掘教材思想性,寓德育于教学中

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数学教学,可以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例如:通过阅读比较整数和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空间与平面等相对概念之间的矛盾与统一及相互转化,可使学生接受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再如:讲解“整数”概念时,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资料,了解陈景润和歌德巴赫猜想,讲解圆周率时,可以介绍祖冲之的成就。通过阅读,了解中国古代和近代辉煌成就,可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刻苦学习,勇于进取精神,从而萌发献身数学科学研究的远大理想。

二、阅读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就中学数学而言,因其普通文字语言较其它学科而言相对少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吃力,特别是表现在如何把所学的知识转化到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当遇到学生询问老师问题或发现学生作业中出现解题错误时,不应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引导他们阅读教材中与问题相关的内容,帮助他们读通、读懂、读会,当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本能解决某个疑难问题时,他们的心情是很高兴的,因为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书上的知识点变成自己解题的注意点,尝到了成功的滋味,从而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三、阅读能增强字义、词意的理解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思维步骤严密的学科,语言严谨、准确、精练。在教学命题中,每一个字、词都有其确切的含义,阅读时必须逐字推敲,把每一个字、词的意义理解透。

经常阅读,能正确理解数学命题的关键字、词。

解方程时用到“或”与“且”字都有不同意义“或”有选择余地,“且”必须同时存在,如ab=0,有可能a=0或b=0,也有可能a、b均为零。a、b为实数,a2+b2=0,即a=0且b=0。还有“当”、“仅当”、“当且仅当,三者意义也是不同的“当”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对应角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其对应角相等”的充分条件。“仅当”对应角相等时,两个三角形全等,“对应角相等”是“三角形全等”的必要条件,“当且仅当”表示既充分又必要。

数学中同一字,有不同的用法,a与b的比是c,其“比”作名词,表示商;a比b大c,其“比”作连词,表示两个数的差;要在20年内把工农业总产值翻一番,即增加到四倍或增加了三倍,前者是净增数与原数和,后者是指净增数,增加到与增加了两词中的“到”与“了”含义是不同的。还应注意区分相近词的含义,如“负数”与“非正数”;“不大于”与“小于”;“延伸”与“延长”等。以上这些问题在学生阅读教材时加以具体指导,让学生正确理解含义,对学好数学起到很大的作用。

四、阅读可增强定义、定理、公式的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