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3:37

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性篇1

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低碳经济始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低碳经济理念的结合下,注重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发展。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俄熔岩,低碳化模式的发展和应用,更加注重行业格局的调整。首先,在商品贸易格局的优化调整中,主要是做好商品贸易的格局优化,将传统的石化能商品进行不断的调整,并注重资源消耗性的商品发展,实现低碳经济的合理有效发展,注重国际贸易的综合性发展。在新能源以及绿色能源商品的应用中,实现高科技新材料商品的有效性应用,将节能化环保特点实现,注重国际贸易相关比重的不断提升,注重商品贸易结构的一种优化和调整。其次,对于地区贸易格局而言,在优化调整中,就要结合经济结构的一种优化调整过程,实现经济发展的低碳化形势,在低碳技术的应用中,体现出生产低碳化的商品过程,做好国际贸易竞争的优势发展,注重国家贸易地区的平衡性发展。最后,低碳商品的生产中,就要联系低碳经济的一种重要发展过程,结合资金技术的优势发展,做好低碳经济的有效性发展,联系资金技术的不断创新,实现低碳经济的不断和谐有效性发展,最终从根本上调整国际贸易的一种地区格局发展。

二、基于低碳经济发展中国际贸易内涵的拓展

现代化低碳经济的一种背景发展中,就要联系国际贸易的基本内涵,在内涵的拓展中,及时的转变传统的国际贸易内涵,实现碳金融理念的不断融合。碳金融的服务过程中,通过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逐渐减少,将人类社会活动对于环境的危害逐渐降低。基于低碳经济理念的发展中,国家贸易领域的发展,更是联系金融制度规范的相关标准,注重金融交易活动的充分讲解,在碳金融活动的基础发展中,实现资源上的有效分配,并在资金的不断配置中,做好排痰技术的不断支撑和应用,实现碳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保证。低碳经济的创新发展中,就要实现国际贸易内涵的不断拓展,在国际贸易服务内涵的广泛拖住中,结合国际贸易的相关参与者的动向,做好低碳性的环保,在碳金融发展价值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对更好的国际贸易发展方向有效性的追求。

三、基于低碳经济发展中国际贸易技术的创新

低碳经济的有效性发展中,联系低碳技术的一种技术支持,在低碳经济的全面发展中,实现低碳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利用,在国家贸易的发展中,更要注重技术上的不断擦红心,将国际贸易的有效性发展全面实现。在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贸易商的发展中,就要结合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特点,并在资金技术的过多投入中,实现技术上的不断革命和创新,在自身经济的低碳发展中,将经济的低碳发展综合性的实现,注重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实现新技术革命的根本创新和发展。这种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应用中,做好新一轮技术的有效性革命,在国家贸易技术的转移中,将国家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强,实现国家之间的有效性技术合作。低碳经济的有效性发展中,就要联系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在低碳经济的有效性发展中,注重低碳经济的单边贸易过程,避免各种贸易规则的产生,最大程度上避免贸易壁垒的产生。而低碳经济的发展中,一旦碳标签的出现,就要联系发达国家的相关发展过程,注重使用和推广的过程。碳标签在始终中,往往是结合相关产品的一种原材料制造,并注重制造储运相关发展中,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控制,在标签的形式分析中,对消费者告知。关于贸易壁垒的打破之后,就要结合低碳经济的有效性发展,在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对碳关税措施制定,并将碳的排放量监督管理力度不断加强,做好碳排放量的根本控制。

四、结语

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低碳城市 评价指标体系 低碳建筑 低碳生产 低碳政府

从1990年开始,全世界就已经开始重视温室效应及其带来的各种问题,联合国开始推动国际气候问题的谈判,并且于1992年联合国通过《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2005年2月16日,联合国正式签署《京都议定书》,开启全人类温室气体减排的工程,《京都议定书》强调附件i国家应承担减排义务,创建了“京都三机制”,即:国际排放权交易(iet)、联合履行(Ji)、清洁发展机制(CDm),努力促进世界“碳交易”和提高减排效率。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国,如何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人与自然实现和谐发展,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来说至关重要。

一、低碳城市的概念、发展目标以及主要内容

我国学者在根据低碳城市构建的主要内容,分析低碳城市发展的条件,提出相应不同的低碳城市概念。

付允(2008)在《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一文中提出,低碳城市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戴亦欣(2009)的《低碳城市的概念沿革与测度初探》中,规定低碳城市的概念为“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和低碳化生产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市。低碳城市发展旨在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

刘志林(2009)进一步将政府政策归纳到低碳城市的建设中,认为低碳城市“强调以低碳理念为指导,在一定的规划、政策和制度建设的推动下,推广低碳理念,以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为基础,以低碳能源生产和应用为主要对象,由公众广泛参与,通过发展当地经济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而为全球碳排放减少做出贡献。”

依据李金兵(2010)、唐方方(2010)提出的低碳城市系统模型,我们可以了解低碳城市的主要构成因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模型依据构成低碳城市所涉及的不同视角,具体包括:低碳经济视角、能源视角、城市规划视角、交通视角和内涵生产生活及建筑在内的其他视角,按照城市运行结构的特征,分析低碳城市系统运行的情景。模型指出由于城市是各个子系统和具体要素构成的综合复杂系统,因此低碳城市也是不同主体低碳化行为运行并相互影响作用的结果。城市子系统之间的行为会相互影响,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组织秩序、稳定性以及变动程度直接影响LCS系统运行。由此可见,低碳城市系统是一系列线性和非线性反馈作用的结果,统一而不可分割,只有城市的生态、经济、生活共同促进低碳城市运行和发展,才可以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综上所述,由于城市建设是涉及经济、社会、技术、政策以及观念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加之从内容上分析城市建设是城市空间形态、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整体发展规划的结果。所以,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低碳技术和清洁可再生能源为支撑,以政府低碳政策和相关法律为指导,通过改变并促进城市经济、生活、结构以及观念向低碳化方向发展,努力实现能源使用低碳化、产业低碳化、消费低碳化、交通低碳化和形成低碳文化观念,从而明显降低城市碳排放规模和能源消耗,在长期内使城市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益、高效率”的方向发展。

二、低碳城市的主要特征

根据城市系统运行的模型图,我们可以观察到组成城市系统各种具体要素和子系统,了解到低碳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具体行业。同时归纳出低碳城市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一)开放性

在碳减排的国际背景下,低碳城市发展不仅需要各种主题的积极参与,同时更加需要建立适应国际环境、符合国际标准的开放型低碳城市,努力推进全球变暖问题的解决。

(二)多样性

由于城市建设涉及不同的主体,因此不同主体的低碳化策略、减排目标和方式以及具体的政策都是不同的,低碳城市建设需要具体分析各主体的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的特点和影响。

(三)动态性

低碳城市的建设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内部的以及国际环境的各种变化以及科学技术、能源结构等客观因素都会影响国家低碳战略的实行。

(四)技术性

节能减排、碳汇、碳吸收、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是低碳城市有效运行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国家低碳城市的建设必然包含各种尖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五)经济发展稳定性

低碳城市的发展基础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由此可见发展低碳城市必须要合理地调整经济发展与碳减排之间的关系,既要确保温室气体减排的实现,又不能使经济发展受到明显的影响。并且,低碳经济在长期内是低碳城市的发展动力,为低碳城市提业发展、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六)社会生活和谐性

在低碳城市内形成低碳生活氛围和节约能源的低碳观念是低碳城市的重要特征。因此,低碳城市发展一方面需要改变居民以往的“高能耗、高排放”的生活习惯,但是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制约低碳城市的建设,所以一个有效运行低碳城市必须要使居民生活和文化传统同节能减排战略相协调,既保证低碳城市的运作,也要确保居民生活的舒适与便利。

(七)生态平衡性

低碳城市的本质目标就是要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温室效应继续恶化,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在长期内“零排放”状态,城市的碳汇能力和碳循环直接决定城市的碳排放余额。提高城市植被覆盖率,建设绿色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碳吸收和碳捕获能力,实现城市内部的碳循环。

三、低碳城市系统的具体分析

(一)低碳能源

低碳能源问题贯穿于低碳城市的建立、运作和发展的各个环节,决定着一国低碳城市发展的水平和未来发展趋势。根据能源在城市系统的循环路径可知,各种能源通过城市能源系统,为城市运行提供动力,城市的排放系统将消耗燃料产生的废物排出。因此,考察低碳城市的能源指数,从能源供应角度要分析能源结构和化石燃料的存量;从能源消耗角度,要分析能源消耗的碳排放水平和低碳能源的产出水平。

目前,低碳能源主要包括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两大类,例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水利发电等。目前在能源研究方面,太阳能发展集中于光伏发电技术,核能发展的重点在中国“第四代”核电技术的研发和重水反应堆的利用,风能发电的主要焦点是风力涡轮机技术的改进,热能技术主要分为蒸汽型地热发电和热水型地热发电。

(二)低碳技术

低碳技术为低碳城市建立和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持。低碳技术目前可以分为三类,即: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去碳技术。减碳技术是指在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和居民生活里节能减排技术的利用以及石油、煤炭、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的运用情况;无碳技术是指核能、风能、太阳能、水利、生物质能等低碳能源的开发和生产技术;去碳技术是指主要是指“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等具有大规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目前,碳捕获和封存技术主要有四种类型:燃烧后分离(烟气分离)、燃料前分离(富氢燃气路线)、富氧燃烧和工业分离。减碳和去碳技术例如像生产领域的模块化和轻量化的复合加工生产设备、技术利用等。

(三)低碳建筑

在城市建设中,住宅建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碳排放是城市的重点碳源之一,建筑的材料和设备、平均占地面积以及建筑内部使用的各种用品直接影响房屋和基础设施的碳排放水平。

当前,英国和日本是低碳建筑的主要倡导者和实施者,在建筑低碳化领域内,建筑师和设计者的主要方法是:就地取材降低交通运输,房屋采用无铅化设计并且增加太阳能和日光的使用规模和效率,使用低辐射玻璃,设计引入阳光的方式降低建筑照明的能耗。低碳建筑现在处于试验阶段,受制于投资规模和技术的限制,目前低碳建筑在商业建筑和居民住宅领域并未得到普及。

(四)低碳交通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市规模的扩张,以及私家用车的不断普及,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环境和低碳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研究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等低碳交通工具以及相应的普及策略,我国目前基本已经掌握了电动汽车的技术,并且经济开始在公共交通领域投入使用。

同时,公路系统的改革也为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和物质保障。公路体系通过充分利用地区的原有地貌,充分利用地层结构特征进行建设,实现低碳交通发展。

(五)低碳生产生活

城市企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是城市的最大碳源,有效降低城市生产生活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是低碳战略的最重要的内容。在城市居民生活方面,低碳化主要体现在居民消费低碳化和能源消耗低碳化,而能源消耗主要体现在居民能源使用效率和再生能源的使用强度。在居民消费问题上,低碳化消费的原则是在不对居民生活造成明显负面影响的前提下,有效减少生活碳排放量,促进生活理念和方式的转变,走绿色生活道路。因此,低碳化的生活既要确保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和规律,又要通过改变消费理念和行为等方式降低居民生活的碳排放。其中包括:提高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的使用,改变日常消费品的使用方式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减少和合理利用室内光照、供暖,改善生活垃圾的分配和养成垃圾分类习惯等。

企业生产方面,一者需要在能源使用上重视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的使用,从生产经营的源头开始,建立企业制造、生产的低碳化。此外,通过企业现有设备利用率的提高降低设备替换频率,通过产业结构变化实现企业碳排放的“内部化”处理,提高低碳技术使用的数量直接帮助企业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六)碳金融

碳交易是目前治理碳排放的有效手段之一,而且联合国《京都议定书》构建了三个机制用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碳减排。在碳交易行业内,碳金融目的在于为碳交易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例如: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通过跨国金融企业帮助CDm交易项目的实现和低碳技术的推广,通过设立碳交易所为碳排放权提供定价空间。目前,欧盟已经建立了世界上交易最为活跃的碳交易市场,成为世界碳交易的重要中心。中国根据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经济地位,以构建公平合理的世界性碳交易市场为原则,积极开展CDm交易,但是由于缺乏定价权、国外减排技术垄断和国际资本碳排放权的投机交易等问题,发展比较缓慢。

中国目前建设碳金融和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主要任务在于:深化碳金融的认识,积极开展部分城市碳交易的业务,金融行业需要为排放权交易提供间接融资服务和投资产品的开发,政府逐步建立完善碳金融监管体系和法律体系。

(七)低碳政府

政府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低碳城市建设的推动者,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税收等经济手段,推动地区居民、企业以及其他机构的低碳化发展;作为监管者,为确保低碳战略的实现以及成果的维护,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和行政监管方法,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和目标监督;作为倡导者,政府着力从微观主体出发,提供宣传、交流等大型活动的方式,努力推广低碳生活理念和方法,促进社会低碳生活氛围的建立和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革新。总体来说,政府在城市的低碳建设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低碳引导力、低碳管理力、低碳自制力和低碳保障力四个方面,分别表达了政府的行政职能、经济管理职能、群众引导力和发展保障力。

(八)碳汇

自然界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地球的二氧化碳,通过反映转化为“固态碳”形式并释放出氧气,不仅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的最为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低碳城市建设和“碳减排”战略实现的有效方法。增加城市绿化程度和植被覆盖率,提高了城市空间的“碳捕获”能力,促进城市内部的碳循环,进而实现城市“零碳”目标。增加城市、国家的“碳汇”能力提高国家森林覆盖率,已经是工业化社会向生态化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森林“碳汇”一方面帮助实现国家碳减排目标,另一方面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提高了城市居民的健康指数。所以,考察城市“碳汇”的规模和发展程度,用以评价城市低碳发展状况和预测城市碳循环能力,可以提高城市低碳化评价的准确性。

四、结语

低碳城市发展是国家以及整个世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是决定人类文明能否继续发展和人类在未来能否继续生存的决定因素之一。无论任何国家当前面临何种主要问题,发展低碳城市、推进国家节能环保事业,是至关重要的长远目标和历史任务。因此,人类在面对世界性温室气体排放和温室效应的环境威胁方面,需要认清事实,权衡利弊,团结一致,共同参与到维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使命中,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目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一的碳排放国,正在积极建设低碳经济、社会,有效促进节能减排,为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maLUeG D a. welfare consequences of emission credit trading programs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0,19:66-77.

[2]庄贵阳,李红玉,朱守先.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功能定位和内容解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08).

[3]李晓燕,邓玲.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探索――以直辖市为例[J].现代经济讨,2010(02).

[4]雷仲敏,曾燕红.低碳经济理论方法与政策模型研究的综述[J].能源与节能,2011(01).

[5]陈飞,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内涵、模型与目标策略确定[J].城市规划学刊,2009(04).

[6]付允,刘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08).

[7]刘金兵,唐方方.低碳城市系统模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2).

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性篇3

伊春重点国有林区具有发展碳经济的独特优势

伊春重点国有林区是政策受益高地。在2010年国务院出台的《生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伊春重点国有林区被整体划入大小兴安岭生态主体功能区,属限制开发区域,这使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有机统一体。而低碳经济符合重点国有林区发展内涵的要求,特别是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更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重点国有林区需要转变发展方式,特别是一些林业资源枯竭型城市更需要新的产业来支撑转型发展,这也给碳经济带来了发展机遇。作为国家系列政策的受益者和自主发展碳经济的推动者,政策的延续性和叠加效应成就了伊春重点国有林区发展碳经济的政策优势。

具备碳汇等资源的储量优势。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的贮碳量约占陆地总量的一半。伊春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丰富,经过天保工程十多年的抚育养护,低质低价林得到有效改造,森林已初步实现良性增长循环,森林蓄积量得到稳步提高、固碳能力进一步增强。目前,伊春森林蓄积量达2.76亿立方米,森林储碳总量为14937万吨,年生态服务总价值为1433亿元。据权威部门计算伊春森林资源年均净增长800~1000万立方米,每年碳汇储量的增加值将达到1456~1820万吨。此外,伊春重点国有林区还具有丰富的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为碳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源依托。

具有承载碳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伊春重点国有林区主要从“一减一增”两个方面促进碳经济发展,目前低碳产业已初具规模,初步实现区域经济低碳发展。一是以低碳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降低碳排放。在近些年发展中,伊春重点国有林区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促进落后产能淘汰,并通过技术创新推动钢铁、冶金等传统产业升级和转型。“十二五”期间伊春市万元GDp综合能耗年均下降3.21个百分点。二是发展清洁能源等低碳产业,增加碳经济未来发展承载力。重点国有林区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将清洁能源产业、生态旅游产业和科技创新产业等低碳产业逐步纳入产业体系,使碳经济产业布局多元化。十年来伊春重点国有林区的清洁能源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呈快速发展态势。2014年增加值是发展之初的11.46倍,年均增速达31.12%;2015年受宏观环境影响出现下滑。清洁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使伊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碳机遇是伊春重点国有林区转型发展的“风口”

碳经济不仅能优化重点国有林区经济产业结构,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有利于拓展未来发展空间,从而实现科学、可持续的发展。伴随着碳经济的发展,金融业必然大力发展碳金融,这不仅能够缓解制约国有林区发展的融资难题,更能抢占金融发展制高点,提升金融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低碳发展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近阶段这种趋已演变成重大机遇,伊春重点国有林区应当站在“风口”下借力飞天,实现转型和发展。这股“碳风”来自两个方面:

我国及国际社会不断加大减排力度,碳经济炙手可热。多年来我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在减排和提供资金支持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十二五”期间我国单位GDp能耗累计节能降耗19.71%,超额完成16%的目标。2011~2014年中国政府累计安排2.7亿元人民币用于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自2015开始在原有基础上把每年的资金支持翻一番,并宣布出资200亿元人民币建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2014年apeC期间中美发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双方携手积极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在随后召开的G20峰会上,领导人同意敦促各国尽快就2020年之后的减排计划做出承诺,美、英、日已承诺向绿色气候基金共计捐资55亿元,以向贫穷国家提供援助。中国政府更承诺在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使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带动了全球186个国家提出自己的自主贡献。2015年巴黎大会形成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气候协议――《巴黎协定》,确立了以“自下而上”国家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减排模式。这进一步增加了碳指标的稀缺性,为碳经济碳金融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空间、铺平了道路。

新形势迫切要求伊春重点国有林区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方面做出转变。“新常态”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意味着中高速增长将保持较长时间,高投资拉动的不可持续,经济金融和地方财政房地产化、产业锁定倾向亟待纠正,资源环境约束更强;而发展的问题只能在发展中解决。重点国有林区发展初期基本是以木为主的产业结构,经过数十年的开发大多出现了经济危困、资源危机。为了发展则依托当地的矿产资源优势发展矿业冶金、化工等产业,并成长为支柱产业。除伊春外,大兴安岭、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也都属于这种情况。伊春重点国有林区经济发展滞后,近年来还存在严重的人口和人才流失,消费能力不足、经济社会活力日趋弱化等问题,转型发展迫在眉睫。通过碳交易、盘活林业资产等方式为相关产业带来稳定的现金流是激发国有林区“内生动力”、实现自身发展的关键;碳经济是其优化现有产业结构、改变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因而,“碳”成为伊春重点国有林区转型和发展的突破口。

以碳经济碳金融共赢促进伊春重点国有林区转型发展

碳金融市场缺位导致我国碳资产定价权缺失、对碳经济支撑能力不足。当前世界经济弱势发展,而石油、煤炭资源价格的下行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缓冲期,我国应从战略高度促进碳金融与碳经济的偶合发展,以提高发展水平和质量。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建议首先是在法律层面研究制定碳排放交易法,规范碳交易行为,实现碳汇交易由自愿性向市场性的转变。建立碳排放测量和监督检查制度、明确奖惩机制和措施,深入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审计制度》,建立和完善碳汇交易长效机制以及市场主体进入退出机制等,为碳经济发展提供健康环境。其次是完善与碳交易、碳金融相关的证券法、保险法、担保法等法律法规,促进金融市场与低碳发展战略的融合。同时,要给每个碳汇交易者建立诚信档案,以防碳权被重复交易、逾期付款等不诚信行为的发生,增加碳交易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再次是完善碳税制度、财政补贴政策、公共支持政策和产业政策等若干配套政策,提高企业节能减排的意愿,扩展减排空间,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最后,应从定价机制、监管机制、融资机制、约束机制等方面完善碳金融发展机制。

加大银行信贷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在间接融资方式仍占主导的情况下,银行信贷支持低碳经济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首先,加大对清洁能源产业的信贷支持。金融机构应把握时机加大对清洁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同时也要防范信贷集中与企业过度负债等原因形成的风险。其次,要加大对低碳技术应用、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方式对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升级进行信贷支持。同时,要把企业环评结果纳入信贷决策过程和贷后管理之中,及时发现并防范因环境风险引发的诉讼风险和资金风险。再次,加大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贷款+商业贷款”、“商业贷款+担保公司”、“市场+企业+基地+信贷+征信”等方式,努力为企业量身进行信贷支持。

以务实创新驱动金融发展。首先是推出碳基础性信贷产品。如开发碳汇抵押贷款等信贷产品。我国已建立多层次林业资源交易体系,使碳汇资产的经济价值得以充分实现,并具有较好流动性。金融机构可参照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发放碳汇抵押贷款;但是在抵押额度、期限上要加以控制,以防控风险。其次是推出碳汇衍生金融产品。要依托碳汇交易现货市场推出碳汇标准化合约、大额定单等交易产品,积极发展碳汇期货市场。要引导金融机构、专业投资基金研发以碳汇为依托并兼具融资功能的碳汇投资基金、碳证券等金融交易衍生品,向企业和个人推出碳汇新型理财产品。再次是进行碳金融体制创新。碳金融发展方兴未艾,且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建议设立专业性碳汇银行服务于碳交易。碳汇银行承担碳源和碳汇交易的“转换器”功能,为投资者提供融资、担保、信用增级等服务,它的目的就是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业务内容围绕碳减排或碳汇项目展开。

建立涵盖公益与投资属性的基金体系。成熟的碳交易市场需要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森林碳汇的发展也离不开基金的支持。首先,建议成立重点国有林区碳汇专项基金。要积极加入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并设立专项基金,以支持营造碳汇林、强化森林管理和森林经营、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活动、支持碳汇专项研究和教育推广。其次,成立森林碳汇产业投资基金。森林碳汇价值受诸多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影响,价值时常波动,故建议森林碳汇产业投资基金采取封闭式基金管理模式、以特定的企业、银行、民间资本等投资者为主体,待筹足基金后按一定期限进行封闭运作。

加快国内碳金融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引进专业人才。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知识存量和人才储备不足使其开展碳金融业务存在较大压力。对于银行来说,要在短期内改变现有局面必须要加快引进专业基础坚实、技术过硬的人才,形成专业化、成熟化的团队。其次,培养内部人才。碳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不容耽搁,各大高校、研究机构要承担起人才培养的责任、结合各自优势和市场发展需要培养碳金融高端人才,也可借鉴英国爱丁堡商学院的碳金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低碳生态;城乡规划;措施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现阶段,城乡规划面临着全球化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之下,创建低碳化、零排放城乡环境成为世界的基本共识。要想合理规划低碳城乡,需要从方法、理念、管理手段各个方面进行创新。城乡是有效减轻碳减排的关键所在,城乡的合理规划应该为创建低碳城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低碳生态城乡的概念

低碳城乡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终建设成为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与低碳城乡概念几乎同时出现的是生态城乡概念,生态城乡是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对城乡发展与建设模式的重新选择,它强调保护和重建城乡所在地区的自然属性。低碳城乡关注节约能源,生态城乡关注保护资源,两者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低碳生态城乡就是以低碳化和生态化的结合,使城乡成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实现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融合。低碳生态城乡是目标和结果,要达到这个目标,实现这个结果,规划是关键。规划的层面和角度是多元的,其中区域规划、交通规划、景观规划、能源规划和资源规划是主要组成部分。

二、城乡规划低碳环保发展模式的含义

低碳环保角度下的城乡规划发展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1、城乡规划以人为本,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低碳城市,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使用环保材料,减少能源的消耗;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些都是城乡规划中实现低碳环保的发展目标。因此,城乡规划要实现低碳环保就需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最终目标。

2、城乡规划以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为目标。低碳环保视角下的城乡规划首先要求改善能源利用过程的效率,通过采取节能技术、环保材料、再生资源打造生态建筑等手段减少对能源的需求,进而减少在能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石油资源的依赖。其次低碳环保视角下的城乡规划还需要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从而实现减少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

3、城乡规划不仅要关注眼前,更要注重未来。人类的城市化进程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因此城乡规划不仅要关注眼前更要注重未来。低碳环保是以后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发展低碳环保城市的道路还很漫长,当今的城乡规划一定要结合我国的GDp情况,把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把低碳环保的城乡规划划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不同阶段的目标进行实施。

三、我国低碳生态城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低碳生态城乡发展的理论系统

近些年来关于低碳生态城乡发展的理论研究日益丰富,然而尚未形成完整的低碳生态城乡理论体系,不同学科的专家对低碳生态城乡的认知和侧重不同,缺乏全国性定量的生态城乡综合指标体系,技术系统和实践经验。地方在制定当地的低碳生态城乡评价指标体系与规范时往往存在目的不清,盲目跟风,指向不明,多以当地领导意志为转移等问题,出现了如片面追求城乡绿化,城乡大广场崇拜、过分依赖高科技与高投入等现象,与低碳生态城乡的内涵背道而驰。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城乡低碳生态和绿色发展的指标体系有三个:中国社科院城乡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制定的低碳城乡评估标准体系,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仇保兴《兼顾理想与现实――中国低碳生态城乡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践示范初探》中提出的低碳生态城乡指标体系。

2、低碳生态城乡建设的地域差距

低碳生态城乡的建设与改造规划需要根据城乡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制定,不能一味的强调政绩工程。纵观我国现有的生态城乡低碳试点项目,普遍存在着东强西弱、重城轻乡的问题。实际上生态低碳城乡建设并非只能由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城乡进行,经济落后地区的中小城镇更加需要探索低碳生态城乡发展的新模式,以避免用环境换发展的老路,但是目前关于我国西北部地区以及乡镇低碳生态城乡建设的研究比较薄弱,关于旧城节能改造的实践探索不充分。

3、过分追求高技术、高投入

(1)许多城乡在进行低碳生态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不顾当地情况盲目引入高新技术,忽视成本和风险控制的现象,比如红极一时的光伏产业,曾被认为是实现转变城乡能源机构的重要手段,然而实际上光伏产业生产过程属于典型的三高产业,反而会增加城乡碳排放。(2)我国的低碳生态城乡起步较晚,在建设低碳生态项目时借鉴了许多外国经验,但外国的建设经验并不能照搬全抄,比如耕地保护与项目用地的冲突就是生态城乡建设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一。(3)虽然国家对低碳生态城乡建设项目有补贴政策,但是如何高效的利用资金是项目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难题,如曹妃甸国际生态示范项目、天津滨海新区等项目都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

四、规划实施策略

1、科学处理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

生态和低碳城市是目前世界各地关注的重点,这二者建设理念和规划内涵具有密切的联系,必须理清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在思想上必须保持一致,都必须关注生态环境相关的问题。同时这两者之间也有很多不同之处生态城市更加重视自然环境、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低碳城市建设的重点在于全球气候变化,由此可知生态城市范围更加广泛、综合性更强,低碳城市重点关注如何缩减碳排放情况,提升碳汇,从大范围来说低碳城市是生态城市的子集中的一个。所以,有关学者给出低碳生态城市的理念,把低碳当做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概念进行叙述。

2、合理定位低碳城市规划

为确保低碳城市规划更加深入,必须对低碳城市的规划给予合理的定位,。依照我国城乡规划体系,可以采以下几种编制类型,现行城乡规划体系之外的低碳城市规划,这是一种新的规划模式;当做现在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展开编制,采用独立的编制形式规划到低碳城市设计之中;把低碳理念合理应用在城乡规划编制系统之中,确保城市各个规划内容达到低碳效果,把低碳理念落实到交通、用地布局、产业设施等多个模式之中。那低碳城市理念融汇在现今发送城乡编制系统之中,把发展低碳城市规划作为创新的主要方面。

3、创建低碳城乡规划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进行规划设计的主要掌控手段,是把低碳城乡规划理念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创建低碳城乡必须重视一下几点:(1)界定指标体系的范围,规划低碳城乡指标体系无法包揽全部,重点在于是否达到减碳和固碳这一要求,确保指标体系更加明确、简化;(2)发挥指标体系的实效性:低碳城乡的各项指标运用在城乡规划模式之中,进行合理的控制和操作,发挥有效的控制效果;指标体系的适用性;(3)因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资源环境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对各个发展地区应建立不同的指标数值,确保指标体系更贴近实际,确保指标有利的实施和推广;(4)确保指标体系的可考评性能:依照常规的办法对城乡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和分析,为城乡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检验,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对城乡规划方案碳排放量进行评估,这是考虑不同发展战略的因素之一。对各个地区碳排放量进行评估,确保城乡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评价作为本次分析的重要内容。在进行城乡规划编制中,实现合理开发土地和生态绿色系统这两个概念进行整合评估。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分析,规划出生态敏感区域,创建生态安全网络系统。在已经规定的开发土地上,对基础建设、在建项目、已有规划等方面展开深入的分析,从而确保城乡的布局和规划更加合理。

4、科学布局,优化交通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城乡人口快速集聚,城乡功能趋于完善,城乡用地显著扩张。在城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伴生了许多诸如房价快速上涨、环境质量恶化、交通拥堵等规划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提高,相关的交通工具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最为明显的就是机动车的增长。而机动车排放的尾气大多对空气具有污染性,是造成空气质量恶化的重要元凶。面对这一问题,对城乡进行科学布局、优化空间结构尤为重要。

面对目前城乡成为堵城的情况,必须优化公共交通体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城乡商业中心周边建设停车场,建立步行系统,推广城乡自行车租赁等绿色交通方式,有效纾解商业中心的交通拥堵情况;新一轮的城乡总规编制时,合理化功能分区,布局上注意生产与生活之间的通勤距离与通勤效率,城乡道路机动车通常在时速在40-50公里/小时,最为节能环保,合理设计主干路行车速度,避免交通拥堵,降低汽车尾气带来的空气环境污染与节能环保。

5、改善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

我国是一个多煤的国家,整个能源资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富煤、贫油、少气”。《煤炭的真实成本――大气污染与公众健康》的报告指出,煤炭的燃烧造成中国烟尘排放的70%、二氧化硫排放的85%、氮氧化物排放的67%、二氧化碳排放的80%,而且它扩散的距离超出人们的想象,可达数千km,几乎相当于从北京到广州。

采暖烧煤对城乡的空气污染早已被人诟病,一些有条件的城乡正在调整自己的供暖能源结构,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建成通气,越来越多的城乡实现了煤改气。以燃煤为主的热源厂改为以天然气为能源,电能为辅助的分布式能源站。所谓“分布式能源”(distributedenergyresources)是指分布在用户端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一次能源以气体燃料为主,可再生能源为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二次能源以分布在用户端的热电冷(植)联产为主,其他中央能源供应系统为辅,实现以直接满足用户多种需求的能源梯级利用,并通过中央能源供应系统提供支持和补充;在环境保护上,将部分污染分散化、资源化,争取实现适度排放的目标;在能源的输送和利用上分片布置,减少长距离输送能源的损失,有效的提高了能源利用的安全性和灵活性。

对全国范围来讲,应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尤其鼓励风电和太阳能。支持光伏发电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改革国家输配电管理体制,打破部门间的利益壁垒,使光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能够畅通无阻地上网供电。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城乡建设方兴未艾,预计到205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70~75%,在这个过程中城乡形态可塑性大,必须改变以往一味追求效率的城乡发展模式,在政府、企业与公众共同努力下,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生态城乡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岳小红.浅析中小城市的城市规划问题[J].中国城市经济,2012,(03).

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低碳化;能源短缺

1低碳经济概述

人类从原始社会农业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的过渡,其标志就是核能、化石能、地热能、水能、太阳能、风能等的开发利用。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会造成环境问题的能源的不断使用,从而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低碳经济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被提出的。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之后在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更将“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作为该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旨在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优化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到底何为低碳经济呢?简而言之,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所追求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以应对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低碳能源的结构需要快速转变,由“高碳”到“低碳”,坚持低碳排放、低污染、低能耗、高能效,而这就要依靠低碳技术。低碳技术的实施,可以最大化地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结构,保障社会低碳、低碳能源和低碳产出的实现。低碳产业恰恰是低碳经济下的一种现象,普遍有着低排放、低能耗的特点,可以根据不同的产业结构与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的关系构建出低碳产业链,实现产业结构低碳化的发展。

2低碳经济视阈下的低碳农业特点

2008年,《中国农业信息》(第8期)上的《低碳农业经济略论》一文便是“低碳农业”产生的源头。此外,也有其他文章对低碳农业进行过简单的概述与总结,认为低碳农业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综合来看,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衍生产物,即在农业生产运行的过程中,借助多样化高端技术,实现能源、不可再生资源的耗损量的降低,从而实现低能损、低物耗、低污染、高效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低碳农业单一指代立体、生态、绿色、循环、休闲观光、生态高值农业模式,还提倡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体系,提高农产品安全性能,为农民创造更大的经济利润,使人体的健康水平与素养水平得到提升。

3推进低碳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3.1发展低碳农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领域

从经济发展现状看,农业作为一大类别,是我国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时候,农业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远远大于工业,从农民的生活、生产用能到农业加工业用能,这些方面都是温室气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想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解决农业污染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其根源便是发展低碳农业。

3.2发展低碳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路径

淘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落后技术,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规模化生产,是目前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的重要路径。想要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理想目标,必须充分进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发,结合相关的风能、地热能等低碳能源的合理研发,进一步做大低碳农业。

3.3发展低碳农业是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现实需求

过快的人口增长和土地资源的稀缺一直是阻碍农业集约化发展的根源所在。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之快,已经给农业跨越式发展带来很大的现实阻力,即便实现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也会在过量化肥与廉价劳动力的双重作用下,破坏自然与社会环境。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毫无疑问地成为协调人与自然矛盾的必然之选。

3.4发展低碳农业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一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模式。低碳农业的发展就是基于这一目的,进一步强化和谐、生机、修复能力,找出一条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的竞争力,同时保证农业节能减排的良性发展的可持续道路。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低碳农业进行大范围的推广。

4我国推行低碳农业经济所存在的问题

全球经济发展不均衡,是当前全球低碳农业发展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低碳农业较其他发达国家而言,一直处于开发的初期阶段,必须借助技术的革新、能源的利用,创造更大的提升空间,实现良好的发展。然而,我国人口众多,农民的总体素质偏低,加之土地的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备受打击等现实困境的存在,给低碳农业的推行造成了现实阻力。深入剖析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找出问题根源和有效的解决措施十分关键。从实际来看,我国推行低碳农业经济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4.1农业基础薄弱,资源较为分散

人地矛盾的长期存在,给了低碳农业以阻力。在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但人均可耕地面积却不及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与此同时,我国的农业资源较为分散和孤立,也使得农业生产难以有效实施,突出表现在大多数属于粗放型的农业发展形式。想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规模化发展、集约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实现低碳农业的发展目标,必须以技术创新和农产品的循环利用为前提,对当前的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

4.2劳动力短缺,总体素质不高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农村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只留下老人孩子在家,这就使得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难以实现低碳农业的推广。另外,从整体素质看,农村的人口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虽然在普及义务教育、推行职业技术教育后,其文化水平有所提升,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文化水平。长期缺乏低碳农业发展意识,对农业的开发与改造形成了局限,严重影响了低碳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3支持力度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鉴于我国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大,财力水平也不均衡,我国农村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较差,有的甚至存在缺失现象。这些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可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加之现有的基础设施功能老化,整体的节能、节水与减排等举措无法有效地施行。综合来看,如果不加大支持力度,任由基础设施的缺口逐渐增大,根本无法实现低碳农业经济的推进与实施。

5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低碳农业发展战略

现今,低碳经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和推广,而建立在低碳经济基础之上的低碳农业产业也因此得到了各国的重视。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行低碳农业经济同样应引起重视,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战略内容。结合以上分析的推进低碳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以及我国推行低碳农业经济所存在的问题,下面主要就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低碳农业发展战略进行探究。

5.1明确目标,坚持低碳农业的发展理念

低碳农业的发展,必须依赖切实可行的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及规划,所以从目前来看,以我国的国情为基础,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规划着手,不断延伸、扩展,进而明确各个不同时期我国低碳农业经济的具体发展目标以及保障措施,重点突出发展低碳农业的各具体指标,以各个不同阶段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的投入总需求以及有关的组成深入探究保障低碳农业经济发展之所需。首先,始终坚持低碳农业的发展理念,坚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农业的发展先要在理念上进行转变和普及。政府或相关部门要做好指导和宣传工作,多举办技术解说交谈或者高碳农业对生态破坏的负面效应的相关会议,鼓励农民参与其中,借助农业生产中新型的技术或设备帮助农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低碳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其次,从实际出发,解决低碳农业的发展瓶颈。政府或相关部门要从当地的农业发展状况分析,结合实际制定符合该地区低碳农业发展的战略决断,既要对违反低碳农业发展的行为进行严肃的处理或警告,又要对提倡绿色环保农业的行为进行表扬和嘉奖。面对非法垦荒等行为,要加大监督力度,不定期走入到地方中去,从源头治理,狠抓落实,促使该地区农业经济在低碳理念的作用下稳步提升。

5.2增加投入,制定刺激低碳农业发展政策

仅有观念的坚持和现实的突破,是不能很好地刺激低碳农业发展,还需要得到政府的积极支持。与此同时,农业低碳化发展的实现并不是短时期就能完成的,如果缺少政府的干预与支持,仅靠农民自觉来完成,也是不现实的。凡此种种,皆显示出制定刺激低碳农业发展政策的必要性。对此,各级政府必须从实际着手,就低碳农业的转型给出自己的态度和决断。首先,为低碳农业的大力发展创设更加宽松的环境。政府部门应从当前农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分析,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让农民在推进低碳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看到未来的希望,从而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低碳农业的发展中来。其次,增加低碳农业的经济扶植力度。加大对其资金、技术的支持是更加有效地开发与利用农业资源以及获得长远发展的有效保证。因此,政府部门要积极给当地的农业低碳化发展筹集所需资金,给农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保障。最后,真正发挥生态县、生态村的积极示范作用。从目前来看,已经确定的多个生态农业试点县给了低碳经济视阈下低碳生态农业建设的经验和参考,这就是示范的作用,不仅使得自身更加完善,还给了周边地区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以正确的发展方向,带动了其他县市的低碳生态农业建设。

5.3坚持创新,调整农业经济的生产结构

低碳经济作用下的农业发展应当致力于提升生物的多样性,以丰富的植物类别和更高经济效益的农业作物为制胜法宝,同时辅以新型农作物,并保持高产量、高效益。简单而言,就是调整我国农业经济的生产结构,创新农业生产方式,从而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布局的合理化。首先,充分利用我国的农业土地资源。从现实情况看,结合实际调研,运用科技手段,对我国的农业土地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规划与分配,是加快农村中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布局的基础条件。其次,改变单一化农业生产模式。鼓励农民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多建设一些生态化绿色的采摘园等生态农业基地,并对此进行大力宣传,促使城市居民来农村游玩和观光,这种方式的转变不仅可以快速提升当地的经济发展,还能为绿色农业做好宣传,实现更大意义上的社会价值,有利于农业、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5.4深入内部,探索农业低碳化生产路径

农业低碳化生产路径的探索始终与实际生产中的农业机械密切相关,所以在进一步深化低碳农业的背景下,低碳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机械低碳化成为必然。首先,生态设计和绿色制造。鉴于农机制造涉及化工、电子、机械等行业,当前的农机市场竞争中总是更多地关注农机的性能和价格方面,对低碳化性能存在相当程度的忽略,只有对其进行资源效率和环境影响的平衡,减少农机制造和使用的过程产生的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规避不必要的风险,才能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仿生设计和仿生制造。仿生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其对农机耕作部件的仿生降阻机理以及对土壤洞穴动物降阻机理的处理,轻松实现了在不同的土地情况应用不同的机型,结合实际耕作的理想目标,推进了农业低碳化的实施。最后,农机化清洁生产。在对农机进行低碳化设计、制造和使用的过程中,农机化清洁生产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持续性、高效性、环保性,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便利条件。因此,对农机进行低碳化设计、制造和使用,创新耕作方式,开发新型能源十分关键,决定着农业生产的顺利程度,影响着农业低碳化的发展,只有对其做好清洁生产,循环利用有效资源,才能更好地将农业低碳化发展落到实处。

5.5多方指导,切实提升广大农民的素质

农业低碳化的直接受众是人,所以农民群体的素质在这一过程中至关重要。首先,从农民群体的生态环保意识入手。目前,农民群体的生态保护意识比较缺乏,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具体、完整的保护意识,这使得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水资源的紧缺又更加激化了耕地面积的持续缩小,对此,我们必须从小抓起,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强化学生群体环保意识方面的教育,将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够纳入到素质教育体系之中,从点滴之处改变当前现实存在的诸多问题。其次,对农民群体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农业低碳化有赖于先进技术的作用,因此在农产品耕种操作过程中,可以邀请专家团队到来,给农民进行专业化的指导,以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武装农民的大脑,大力提升农民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一来,低碳农业的最新技术手段便能在农民群体中得到更好地推广与掌握,促使农业低碳化发展获得更为有效与快速的推进。比如,节约型农业耕作、农业播种、农业施肥等专业技术的宣传与指导,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与减少农业废弃物之生成,为农业科技成果全民共享助力。

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性篇6

近年来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但环境却面临巨大挑战。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气候变暖的问题,已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解决气候问题应发展低碳经济,碳交易市场也随之迅速扩张,碳会计应运而生,碳排放权交易成为未来会计工作的重要事项。而碳排放权交易则被视为,当前发展低碳经济最有效的解决途径。但碳排放权会计研究,远落后于碳交易市场的发展。随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规模的逐渐扩大,对我国企业碳排放权交易会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影响巨大,必须对我国企业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处理进行研究。因此,探究适合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会计体系,不仅能为企业会计处理提供理论指导,还能促进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完善和发展。

为履行国际减排承诺和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我国积极开展多层次碳减排活动以及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建设。在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试点碳排放权交易的基础上,并于2017年开始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促进碳排放权交易会计核算规范发展,财政部了《碳排放权试点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讨论稿)》,本文对此进行解读。

二、《征求意见稿》评析

2016年,财政部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正式向外界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对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处理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在当前初步试点碳排放权交易的条件下,对于规范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处理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首先,《征求意见稿》的规范要点明确,涵盖了主要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核算需求。围绕碳排放权交易活动形成的资产和负债,以及收入和费用相关的核算,规范内容可以概括为如下要点:

(1)针对碳排放权设置单独的资产科目“碳排放权”以及单独的负债科目“应付碳排放权”,对重点排放企业碳排放权相关的资产、负债进行核算。资产科目“碳排放权”反映企业有偿取得的碳排放权的价值;负债科目“应付碳排放权”反映企业履约碳排放义务应付出的碳排放权价值。

(2)区分交易情境,具体规定了重点排放企业对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规则。具体包括:当企业无偿取得碳排放配额时,不要求做会计处理;当企业的实际排放超出排放配额时,要求确认相关的“应付碳排放权”负债以及相应的“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费用;当企业在市场上购买排放配额时,要求按照公允价值确认相关的“碳排放权”资产;当企业对节约的碳排放配额进行出售时,要求确认“投资收益”;当企业从市场上购买用于出售的碳排放配额时,要求在购买时确认“碳排放权”资产,而在出售时确认碳排放权相关的“投资收益”。

(3)对重点排放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披露“碳排放权”资产以及“应付碳排放权”负债位置,进行了明确规定。《征求意见稿》规定,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存货”项目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项目之间列报“碳排放权”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负债方“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之间列报“应付碳排放权”负债。《征求意见稿》以此确认了“碳排放权”资产以及“应付碳排放权”负债在信息披露中的结构,以及相应的流动性等级。

(4)遵循重要性原则,对重点排放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附注中披露的碳排放相关信息进行了规定。包括要求披露企业相关的“减排战略”“减排机制”“减排措施”“碳排放权持有及变动情况”“碳排放权相关的会计政策”“碳排放权的出售以及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损益影响”等内容。

其次,《征求意见稿》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创新性。《征求意见稿》的规范内容,虽然借鉴了碳会计的理论研究成果,但是又跳出原先一直对碳排放权交易中碳排放权这一项资产应确认到“存货”“无形资产”还是“金融资产”的争论,创新性地提出了开设新的核算科目“碳排放权”和“应付碳排放权”的思路。如针对我国现未形成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现状,从探索性和试验性的政策制定推行角度出发,《征求意见稿》规定的内容仅针对7个试点省市适用。此外,还有采用表内、表外相结合的方法,对碳排放相关信息进行披露。既丰富了信息披露的内容,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过多地规范那些由于市场不健全、制度不完善,以及企业缺少实践而无法落地的内容。如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表外披露企业的减排战略、减排行为,以及碳减排变动情况等容易获得和方便披露的信息。而对于难以依托可靠方法计量的信息,如免费取得的碳排放权的价值以及企业的减排损益,则暂时未要求披露。通过大量的表外信息披露,为投资者提供更多与其决策相关的信息。

《征求意见稿》推出的意义是:在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尚未完善的今天,提出了较为系统的且能在过渡阶段,指导重点排放企业处理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核算和披露的?则,确立了碳排放权交易的账务处理和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征求意见稿》的规范作用包括:统一了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核算原则,防止因没有相关规定带来过度的自由裁量权,以免由此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靠和严重的不可比;初步规范了重点排放企业,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必须披露的碳排放信息,使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会计信息更加透明化,便于市场投资者理解并评估低碳经济下企业的减排战略和减排行为,以作出更为合理的投资决策。

三、《征求意见稿》商榷

对《征求意见稿》提出的一些核算项目和核算规则,笔者认为,有些有待商榷,集中在以下方面:

其一,《征求意见稿》中为碳排放权交易专门设置的资产科目“碳排放权”和负债科目“应付碳排放权”,还存在完整性和可比性问题,应谨慎对待。

当前碳排放权的交易仍处于试点阶段,我国尚未形成全国性的、统一完善的交易市场和交易规则,7个试点省市在确定碳排放配额上存在差异。有些地方的配额全部无偿,而有的地方是无偿配额和有偿配额相结合。如《湖北省2015年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方案》《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做好2016年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重庆市碳排放配额管理细则(试行)》等地方性规范文件中,对碳排放权配额的规定采取免费分配制度,企业可以在配额许可的范围内免费排放二氧化碳,企业实际排放需求超过免费配额的部分,则由企业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有偿购买;《上海市2016年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广东省2016年碳排放配额分配实施方案》等地方性文件中,对碳排放配额的规定是,以免费发放为主、以拍卖或固定价格出售等有偿发放为辅。各地区的碳排放权配额分配制度具有明显差异。

基于这些差异化的碳排放权配额分配制度,若根据《征求意见稿》所确立的,仅对有偿取得的碳排放权计入资产科目“碳排放权”进行核算,会产生会计信息的完整性问题,以及碳排放权在价格上和数量上的可比性问题。分别体现在:

(1)免费分配获得的碳排放权和有偿取得的碳排放权,两者本身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均是企业取得的能够实际进行碳排放的权利。若将有偿取得的部分确认为资产,而无偿取得的部分不确认为资产,这种做法不太恰当,理由也不够充分。因为只要存在公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就能为碳排放权造就公允价值,不论其是无偿的碳排放权,还是有偿的碳排放权,均能够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资产确认。若仅将有偿取得的碳排放权确认为资产,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针对这一问题,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2014年提出的《碳排放交易机制讨论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对免费分配获得的碳排放权和有偿取得的碳排放权都作为无形资产入账。这实际上就是考虑了两类碳排放权并无实质性差异,因此,在会计核算上不应差别化对待,否则就会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完整。

(2)依据《征求意见稿》,需将有偿取得的碳排放权配额作为一项资产入账,但各试点省市根据差异化的公允价值确认的碳排放权资产和负债,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这是因为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各试点省市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碳排放权的交易价格存在较大差异。如根据广州市和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所平台的历史交易数据发现,深圳市的碳排放权配额的成交价格,近乎是广州市碳排放权配额成交价格的两倍,这会使得相同数量的碳排放权配额所确认的资产价值存在较大不同。基于这样的市场条件,以碳排放权的公允价值确认相应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企业在配额之外购买的碳排放权,也会因为公允价值的不同而产生资产价值的差异,同样存在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问题。

(3)依据《征求意见稿》,仅将有偿取得的碳排放权配额作为一项资产入账,其所生成的关于碳排放权资产的会计信息,会存在信息含量上的差异。由于各地在认定无偿的碳排放权配额上的标准不同,无偿碳排放权配额与有偿碳排放权配额之间的比例差异较大。同样是纳入地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企业,其确认的碳排放权资产的含义是不同的。对无偿分配碳排放权的试点省市,企业在初始配额分配环节不会形成碳排放权资产,而对有偿和无偿分配相结合的试点省市,企业则会因有偿和无偿的比例的不同,在碳排放权资产的价值确认上存在差异。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会存在较大程度的信息含量差异,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对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下的重点排放企业,财务报表使用者在识别和理解其财务状况上,会形成一定的偏差。

由以上分析可知,《征求意见稿》在确认碳排放权资产和负债等会计信息方面,存在不完整和不可比问题。但这并不意味当前可以构建完整的碳排放权会计核算体系。仍然无法回避的问题是:

(1)我国现在仍处于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初级阶段,需要通过试点不断摸索和创新。既然是试点,必然存在因不同地区碳排放权供需的稀缺程度不同,产生价格不一致的问题。如果贸然将无偿取得和有偿取得的碳排放权均作为资产入账,同时确认与碳排放权相关的负债,会存在会计信息不可比的问题,也会导致在公允价格较高的试点省市中,企业所确认资产和负债会出现系统性地增加,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对相关信息的理解。

(2)各试点省市初建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对其进行规范,各地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有很大的灵活性。尽管这样的分而治之会使各省市因地制宜,降低当地企业对新政策的排斥反应,但仍会产生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问题。在各试点省市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配额分配的免费比例不同、配额分配的方式不同、碳排放权交易的方法不同等,都会导致与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问题。

(3)我国碳会计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碳会计核算的整体构架,目前仅是提出零碎的应急性的碳排放权交易核算规则。然而碳会计不仅仅包含碳交易,还包括碳排放、碳减排等多方面。目前仅对碳排放权交易制定核算规则,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碳交易、碳排放与碳减排之间的?仍诠亓?性。这样制定出来的碳排放权交易规则,只能满足暂时性的核算要求。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使得碳排放权交易核算形成的会计信息可比性和完整性的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解决。而按照当前《征求意见稿》的核算要点,又无法回避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完整性问题。笔者认为,采用较为谨慎的策略对待“碳排放权”资产和“应付碳排放权”负债的确认,以缓解《征求意见稿》可能带来的完整性和可比性问题。

笔者认为,目前对碳排放权的核算宜采用“从简+表外”的过渡办法。基本思路是:暂时不单独核算“碳排放权”资产和“应付碳排放权”负债,对于企业无偿获得碳排放配额,并不记账(即采取“从简”原则),仅在报表附注专项说明其来源、数量以及依据(即采取“表外”原则)。具体而言:

(1)对于有偿获得的碳排放配额,可在发生时直接计入费用,在明细上体现企业购买碳排放配额(即也采用“从简”原则)。以“从简”原则确认碳排放配额,主要是基于各地方政府授予企业碳排放配额上的差异,以及企业在实施碳排放权交易上的差异,并尽可能地不使会计信息偏离会计信息质量的完整性和可比性要求。因此,笔者倾向于选择:仅在企业超出配额或因投资行为在市场上购买碳排放权时确认费用,在企业将节约的配额或将用于投资的碳排放权在市场上出售时确认投资收益。这种比较谨慎的确认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征求意见稿》可能引发的会计信息的不完整和不可比问题。

(2)在表内“从简”的基础上,更多通过报表附注的形式,向投资者提供决策相关的碳排放权会计信息。表内“从简”是为了解决碳排放资产和负债会计信息不完整和不可比,而通过“表外”披露,则可以更加灵活多样地提供相关信息。如通过附注披露企业初始获得碳排放权的形式、配额中有偿无偿的比例、公允价值的计价基础,企业对碳排放的需求、企业的减排战略、减排行为等。因此,鉴于表外披露的灵活性和丰富性,既可以选择文字描述的形式,也可以通过数字化的表格形式,突出表外信息披露的优势,向投资者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

其二,《征求意见稿》中节约配额形成的收入,以及超出配额产生的费用的确认,并没有形成合理配比,应立足于为投资者提供相关性的信息,在碳排放损益的核算上坚持配比原则。从更广泛的减排行为看,若企业为节能减排进行资产投入、技术改进和能源替代等碳减排投入的行为,必然会产生当期碳减排费用性支出,以及需在以后各期摊销形成后续费用的碳减排资本性支出。而这一部分的相关费用在《征求意见稿》中并没有提及,只是提出了企业将节约的配额进行出售产生的极为狭义的碳减排收入。这其实体现了当前的《征求意见稿》,还只是零碎的制度设计,缺乏完整的碳会计核算体系观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核算规则。

笔者认为,从碳会计核算体系观的整体角度出发,为了核算企业碳减排净损益,必须要基于配比原则完整地反映企业的碳减排收入和费用。而笔者认可的碳减排收入和费用是从广义的角度考虑。企业节能减排的收入包括:实施节能减排形成可出售碳排放权配额(节约额)的交易收入、政府节能减排相关的补贴收入以及固碳产品收入。而企业节能减排的费用应包括:(1)企业为节能减排所耗费的低碳能源比原高碳能源多付出的费用;(2)企业重置更为节能减排的设备相较于原设备,在减排受益期内多计提的折旧费用;(3)企业自主研发或者外购的节能减排新技术的资本性支出,在减排受益期内的摊销费用;(4)碳排放权的直接交易费用等。以此为基础,可以较为完整地基于配比原则,核算碳排放、碳减排和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收入和费用,并得出碳减排净损益这一关键性会计信息。其有助于投资者研判企业在低碳环境下的减排是否高效、是否具有经济性,这也是与投资者决策更为相关的会计信息。

笔者认为,为了评估绿色低碳环境下企业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投资者需要相关会计信息,而提供这类会计信息确实需要遵循会计配比原则来核算与碳排放、碳减排和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收入和费用。但鉴于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龅慕?立尚处于试点阶段,相关的会计核算还处于摸索中,不宜轻易对现有的财务报表作出重大的结构性和内容性的调整。因此,以上较为系统的遵循收入费用配比的核算机制,很难在现有财务报表模式下实现表内披露。而随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不断完善,仍需要对相关的核算规则作进一步的探索。因此,笔者坚持前文所提出的“从简”原则,即在核算的过渡时期,只在企业超出配额或因投资行为在市场上购买碳排放权时确认成本或费用,在企业将节约的配额或用于投资的碳排放权在市场上出售时确认投资收益,其他信息则主要通过表外反映,以便及时、灵活地将信息披露给投资者。

其三,《征求意见稿》中提及需在表外披露的碳排放相关信息,其要求披露的内容还不够完整和丰富,难以满足投资者对有用信息的需求。

具体表现在《征求意见稿》中,仅要求披露企业的“减排战略”“减排机制”“减排措施”“碳排放权持有及变动情况”“碳排放权相关的会计政策”“碳排放权的出售以及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损益影响”等方面,还只能简单地反映企业的减排规划和碳排放的实际情况,并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企业为节能减排作出的努力程度,未涵盖企业的减排效果。正因为在当前条件下,难以实现完整地核算与表内披露碳排放相关的会计信息,因此,在表外的部分更多地披露投资者关心的碳排放相关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企业遵循“表外”原则,除在附注中披露《征求意见稿》要求的碳排放相关信息外,还应该披露企业节能减排力度以及产生的效益,包括企业为落实减排政策,通过低碳材料和能源的替代、低碳技术和设备的应用,以及去高排放产能等方面的具体减排措施多付出的成本;企业的减排措施形成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企业当年的碳排放强度和碳减排强度与以前年度的对比情况;企业的碳排放强度和碳减排强度与同行业平均水平和先进水平的差异状况,是否有进一步减排的动机和压力等。

笔者预期,契合我国实施低碳绿色发展和落实《巴黎气候协定》的大局,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的东风,要求相关企业披露这些碳排放和碳减排相关的信息,可以给企业以碳排放和碳减排的压力与动力,并可以为企业的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更加相关可靠的信息,便于财务报表使用者,较为充分地研判企业当年的碳排放情况,以及后续节能减排的潜力,以作出合理的投资决策。

四、《征求意见稿》规范展望

在某种意义上,《征求意见稿》对于碳排放权交易的核算和披露的规范,具有一定的过渡性和应急性。而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结合低碳化和绿色化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导向和趋势看,在推出碳排放权交易的核算和披露规范后,要如何正确开展后续工作。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方面:

其一,通过暂行规定满足初步核算需求,在实践中发现投资者需要的信息以及现有核算的局限性,逐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会计核算体系。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会计处理,暂时仍宜采用“从简”“表外”原则,尽量减少对现有财务报表结构及项目的影响。未来随着外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不断完善,各地交易机制差异化的降低,如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和交易市场的建立,以及各地的碳排放权配额制度统一化,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相关的资产、负债不再存在不可比问题的情况下,应改变当前的简易处理办法,建立更加系统化的会计核算体系。即包括以更加完整、更为可比的方式在资产负债表中,对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资产、负债进行确认与披露,在保证配比原则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碳减排相关的收入、费用进行完整的核算和披露。

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性篇7

从环境社会效益的角度看,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企业项目投资只有充分考虑到低碳环保因素才能实现企业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十报告提出“坚持把着力推进低碳发展,支持节能低碳产业作为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中小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低碳技术创新是实现我国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环节,对推进我国生态经济发展进程发挥关键性作用。而良好的金融支持是中小低碳企业创新发展的基本前提,要推进中小低碳企业健康快速发展,需尽快建立碳金融创新机制,丰富碳金融市场产品。我国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的国情决定了银行信贷是中小低碳企业融资的主渠道。喻翔宇(2010)提出如果能将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碳排放权作为质押品,将这种未来收益现金流作为保证,则能降低银行对贷款的风险担忧,提高信贷渠道畅通程度。碳权质押担保融资为开辟中小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融资思路。然而,由于我国低碳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项目失败率较高、没有长期的信用记录备案等原因,且缺乏相应的担保、风险补偿和税收优惠等综合配套措施,导致商业性银行缺乏对其融资的积极性。为了防范中小低碳企业的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会设置严厉的贷款条件以提高融资门槛,故单纯依赖碳权质押担保融资难以解决银行对中小低碳企业贷款的约束。

近年来,国内以平安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开展的供应链金融实践,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提供了成功的解决方案。供应链金融是建立在供应链管理和金融产品创新基础上的新型金融制度安排,其核心功能在于由银行将供应链上节点企业作为系统整体,根据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背景和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开展综合授信,为供应链上多个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基于上述背景,笔者提出将碳权质押担保融资业务与供应链金融运作相结合的思想,从运作设计、运作前提、运作风险等方面探索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创新模式,为解决中小低碳企业融资问题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

二、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概念界定及其运作设计

(一)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概念界定就质押模式而言,碳权质押担保融资有直接质押和间接质押两种选择。直接质押模式是指企业以碳权出质,直接与银行签订碳权质押贷款合同,银行收取质押物后依合同约定向企业放贷。间接质押模式则是指在融资过程中引入第三方担保机构,企业以碳权作为反担保质押给担保机构,然后由银行给企业放贷。显然,采用直接质押模式时,银行将独立承担全部贷款风险,融资风险较大,故放贷意愿弱。对间接质押模式来说,由于有第三方担保机构做担保,银行贷款回收多了一份保障,由此可能会增强银行的放贷意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担保公司数量虽多,但大多总体实力不强,担保功能薄弱,且缺乏碳技术专业知识和碳交易处理经验,难以获得银行认可,故仅仅依赖第三方担保的碳权质押融资仍然很难达到应有的放大作用。

在碳权质押供应链融资模式中,银行将申请授信的中小低碳企业置于供应链大背景下综合考虑,不会单纯关注资金约束的中小低碳企业的资信评估、可抵资产、企业规模等,而是侧重强调中小低碳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真实的低碳项目贸易背景和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以及用于质押的碳排放权价值。某种程度上讲,碳权质押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实现了中小低碳企业的碳权质押与核心企业的债务信用款抵押捆绑担保,降低了银行贷款风险。如果在碳权质押供应链融资基础上增加第三方担保,则银行的贷款风险会进一步降低,由此中小低碳企业不仅更容易获取银行信贷,而且在贷款利率、质押期限和质押率方面均会得到相应的优惠。基于此,笔者对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概念界定如下:在供应链管理视角下,商业银行以中小低碳企业的碳权质押为依据,以第三方担保公司和核心企业的信用为基础,以供应链核心企业应付中小低碳企业的项目贸易款作为还款来源,对供应链内中小低碳企业放贷的一种融资新业务。

(二)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运作设计根据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的概念界定,同时考虑碳交易中心或政府主管部门对中小低碳企业的业务控制职能,可以将基于碳权质押担保的供应链融资运作的具体业务流程设计如图1所示。

(1)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参与主体及运作契约框架。本质上讲,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运作是多个供应链参与主体基于多种契约的合作问题。如图1所示,在由商业银行及受其委托的碳交易中心或政府主管部门、第三方担保公司、中小低碳企业(供应商)、核心企业(制造商)组成的组织系统中,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的运作主要依靠两套契约来实现参与各方的合作协调。其中,第一套契约的参与主体包括:二级供应链中的中小低碳企业和供应链核心企业、商业银行及碳交易中心或政府主管部门。涉及的契约有:中小低碳企业与核心企业间的供应链项目合作契约;中小低碳企业、核心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关于碳权质押融资和还款来源的协议。第二套契约的参与主体包括:商业银行及碳交易中心或政府主管部门、第三方担保企业和中小低碳企业。涉及的契约有:中小低碳企业与担保公司间的碳权质押担保契约;中小低碳企业、担保公司与商业银行间的碳权质押贷款协议。此外,两套契约中分别还应该包括商业银行与碳交易中心或政府主管部门关于低碳项目业务控制的委托合同,碳交易中心或政府主管部门在执行低碳相关业务审核的基础上给商业银行提供有关碳权价值及企业的相关信息,这是商业银行决策质押率、贷款利率和贷款期限等的重要依据之一。在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契约中,各参与主体需要明确碳权价值、贷款额度、利率、期限、担保企业追索责任以及中小低碳企业的还款来源――供应链低碳项目的未来收益等。

(2)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参与主体的主要职能。在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运作中,中小低碳企业是融资活动的发动者,在供应链中往往处于核心企业的直接上下游(本文主要指上游供应商)。作为碳权出质主体和供应链参与者,中小低碳企业必须具备可质押的碳权,同时要与核心企业之间具备良好的长期合作历史。在供应链结构中,核心企业一般是指财务实力突出、在融资市场具有高信用等级、在供应链运作中起主导作用的大型企业。作为供应链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终极受惠者,核心企业存在为供应链整体利润的优化作出主动安排和调整的强激励,包括对成员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提供支持。担保公司是中小低碳企业碳权质押融资的担保主体,当中小低碳企业未能按期清偿债务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担保公司行使追索权保证债权的实现。同时,担保公司可根据合约条款以自有资金或通过对中小低碳企业碳权折价、拍卖等方式抵偿担保债务。碳交易中心或政府主管部门是融资系统中的中介,受商业银行委托负责对中小低碳企业的碳权价值及相关信息进行业务控制并出具相关证明,有利于增强银行与企业间碳权质押贷款活动的开展,是实现资金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的纽带。商业银行是碳权质押供应链融资业务贷款的提供者,它依据碳交易中心或政府主管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并借助供应链核心企业和第三方担保公司的实力与信用,评估中小低碳企业融资的还款风险,进而做出放贷决策。

三、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运作前提条件

当前,由于我国碳交易市场很不完善,相应的碳权质押担保法律法规缺失等原因,使得中小企业碳权质押担保融资运作尚不具备条件。然而,美国2010年开始对年碳排放额超出7.5万吨的小型企业进行管控,且近两年排放额还在不断延伸至5万吨/年,并将长期目标设定在2.5万吨/年。因此,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小企业碳排放权的管控和核证举措来看,我国加强中小企业碳排放权管控也为期不远。而一旦中小企业的碳排放权得到法定核证,则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即可得到实施。就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模式本身来讲,其有效运作不仅要求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具有良好的合作,而且对企业用于质押的碳权属性、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以及低碳项目的发展前景具有较高的要求。

(一)碳排放权界定明确,且具有财产属性和可转让性碳排放权是碳权质押供应链融资的核心质押物,其是否具备担保性是整个运作系统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碳排放权质押属于权利质押担保范畴,要求碳权主体与质押融资方一致,碳权具备可执行性,且无第三方争议等。严格来讲,在碳权质押供应链融资系统中,商业银行利益的可靠性不仅依赖于设定为担保的碳排放权具有确定性,而且依赖于现行法律的明确界定并受到法律保护。此外,碳权的财产性和可转让性也是其能够作为质押物的前提条件。根据担保物权的相关理论,担保物权是以获取担保物的交换价值为目的而设定的,其支配的是担保物的交换价值。因此,碳权质押担保的重要内容就是其换价权,即在质押融资方不履行偿债义务时,债权方有权将碳排放权进行变卖、拍卖,确保其债权的优先实现。由此,在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运作模式中,中小低碳企业用于质押的碳权必须具有财产属性和可转让性。

(二)供应链核心企业实力强且信用水平高商业银行不同于风险投资商,其收益来源为贷款利息,而贷款利息是固定的,不随融资企业的经营绩效而变化,因此银行不仅仅重视融资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更加关注其还款能力。在供应链融资业务运作中,下游核心企业应该支付上游中小企业的贸易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还款来源,故核心企业的实力强弱和信用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银行是否同意运作供应链融资业务。在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中小低碳企业以可转让的碳排放权作为质押,借力于核心企业强大的实力和较高的信用等级,以低碳项目的未来收益作为还款来源进行融资,这里低碳项目的未来收益是通过核心企业及时支付应付款实现的。显然,一旦核心企业违约不按期支付货款,商业银行势必行使其第二道保险,向担保公司行使追索权,担保公司则有权通过变现中小企业碳权实施债务担保义务,然而这将会给中小低碳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设计中,核心企业较强的实力和良好的信用水平是碳权质押供应链融资的基本前提。

(三)低碳项目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在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企业的偿债资金来自于供应链项目运作所获取的收益,因此低碳项目的收益及其发展前景是商业银行重点考查的关键点。良好的供应链合作关系固然是降低项目成本、提高项目利润的重要条件,然而低碳项目本身的质量是影响项目收益的更为关键的方面。在当前低碳产品国标缺失的形势下,面对形形、真真假假的众多低碳产品投资,企业应该拥有长期的品牌战略规划,在低碳产品研发方面要突破已有产品的简单复制和模仿,进行实质上的结构功能创新甚至发明创新,选择投资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低碳品牌。反过来讲,只有那些发展前景良好的低碳项目,才能更加完善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更有利于提高和巩固供应链竞争优势,从而更有利于供应链企业从外部银行获取发展资金实现其战略性发展。因此,低碳项目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是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运作的重要前提。

四、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运作风险及防范

在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运作中,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来源于碳排放权价格波动风险、供应链低碳项目运作风险以及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

(一)碳排放权价格波动风险及防范自碳金融交易实施以来,碳排放权价格波动机制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JulienChevallier(2011)通过对碳价格中奇异值分析,得出政策不确定性是影响碳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andrewStocking(2012)认为减排的边际成本以及市场对高排放产品与服务需求的变动是推动碳排放权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emiliealberola等(2009)从国家层面分析了燃料、钢铁两部门产出变动对碳排放权价格的冲击。理论上讲,碳排放权价格应该由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然而,现实中的问题是,就碳排放交易市场而言,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发育都很不完善,故完全由市场定价几乎不可能。目前,在碳金融交易市场,政府定价集中体现在设定碳金融交易的固定价格和为避免价格大幅波动而制定的管制规则两个层面。andrewStocking(2012)基于Cap-and-trad的假定框架,认为碳排放权价格上下限设定会使得部分排放权刚性需求的大型公司选择以价格上限购买部分排放权,引致市场碳排放权供给增加,使得碳排放权的均衡价格下降。

碳排放权是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存在比有形资产更为复杂的风险属性,其交易价格容易受政策因素、减排成本、市场供求、减排项目相关行业产出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取决于利益相关者的多方博弈,故碳排放权交易定价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碳排放权是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运作的关键质押物,其交易价格的不确定性对商业银行贷款收回形成了威胁。目前,我国以碳排放权质押贷款为核心的金融创新尚处于初探阶段。商业银行要在培育碳金融创新机制和管理对策的同时,发挥托管各种基金的经验优势,积极参与碳基金托管业务,加强碳排放权价格风险监控,避免政策风险、汇率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发生,全面提升碳金融风险管理能力,为有效防范和控制碳权质押担保融资创新实施过程中的碳权价格风险创造条件。

(二)供应链低碳项目风险及防范商业银行的供应链低碳项目风险主要来源于项目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首先,低碳项目本身存在较为复杂的不确定风险,包括政策风险、项目失败风险以及核证减排额未获批准的风险等,故其收益与风险的不对称性更为突出。m.Dutschkea等(2004)研究了CDm项目存在的风险,将其划分为基准线估计风险、商业风险和机构风险。曾鸣等(2010)提出CDm项目存在成本风险和基准线估计风险。当前低碳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的低碳项目投资无论是在行业标准、技术环节方面还是在产品市场、宏观政策方面等均存在着诸多风险因素。在行业标准上新兴的低碳产业尚不成熟,在技术环节上低碳项目的研发存在不确定性,同时低碳项目的市场前景不明确、投资收益回收期长、国家政策延续性不确定等问题均使得低碳项目的技术商业化推广存在着诸多隐性风险。其次,在信贷合约签订之后的贷款执行过程中,商业银行对贷款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低碳项目的风险以及项目的收益情况等信息的了解均少于供应链企业,容易导致供应链企业发生“道德风险”。

在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下,供应链低碳项目的收益前景好坏、投资风险大小是影响银行对企业放贷的重要因素。由此,低碳项目投资的质量问题显得非常重要。针对低碳经济转型中存在众多的不确定因素和低碳经济成效的不可预见性,商业银行要帮助融资企业分析影响低碳项目的各类因素,把握低碳项目的风险,防范低碳金融服务存在的潜在风险,保证贷款的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稳健地开展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业务。同时,考虑建立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或者以低碳项目贷款资金为标的向保险公司投保,加强低碳项目贷款风险拨备的专项管理,还可以与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合作建立低碳项目保障基金,通过多种途径防范和降低供应链低碳项目引发的各类相关风险。

(三)核心企业信用风险及防范供应链融资的意义在于金融机构依据核心企业资金实力及信用等级等因素对核心企业直接相关的上、下游企业进行融资服务。供应链融资模式下,商业银行对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授信中往往以各种方式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嵌入授信风险管理函数中。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借助核心企业的商业付款实力和信用,受让针对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从而赋予供应链中其他中小低碳企业融资的可行性。但在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业务下,如果核心企业出现道德风险,或者因相关的或有债务事项超出核心企业的承受范围,则会给商业银行的贷款资金回笼带来威胁。故核心企业的资信高低是关系银行是否运作供应链融资业务的瓶颈要素,也是影响中小低碳企业信用水平的主要因素。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对与中小低碳企业合作的供应链核心企业信用等级进行评估,确定核心企业具备较高的资信水平,防范其信用违约风险,从还款来源角度保证贷出资金的安全性。

五、结论

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运作是包括中小低碳企业、核心企业、担保机构、商业银行、政府机构等众多供应链参与主体基于各种契约的合作问题,其运作过程要求质押物碳排放权具有明确的属性、财产性和可转让性,供应链中核心企业具有较高的信用水平以及低碳项目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由于第三方担保机构的存在和核心企业信用水平的依托,商业银行的放贷风险比单纯的碳权质押融资要低得多,然而商业银行在运作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过程中,仍然需要针对特定的风险控制关键点,重点防范碳排放权价格风险、供应链低碳项目风险、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

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模式是碳权担保和供应链融资相结合的金融创新产品,是担保融资范畴中的一种崭新的融资模式,可以满足供应链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低碳企业融资需求。特别地,在我国当前低碳融资缺口较大、碳金融业务单一情形下,应用和推广基于碳权质押担保的供应链融资对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碳权质押担保的供应链融资业务会为广大低碳项目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为供应链低碳项目的投资开发创造有利条件,这对于推动我国低碳事业的发展将起到更大的作用;其次,低碳项目的碳权质押融资是商业银行融资创新的有效途径,碳权质押担保的供应链融资可以在不影响借款企业生产经营的情况下确保银行资金回收,为商业银行开辟新的利润来源;第三,尽管我国有极其丰富和极具潜力的碳减排资源和碳减排市场,但碳资本与碳金融发展落后,目前仅有少数金融机构开展了“绿色信贷”,如果能够有效应用碳排放权作为质押的供应链融资新模式,拓展企业融资担保的财产范围,将有助于推动我国碳金融服务向更高层次发展。总之,探索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运作模式,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不仅会给处于融资困境的中小低碳企业带来希望,而且还会给竞争激烈的金融机构带来广阔的中小企业市场。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金约束供应链中融资优化与营运管理协调决策研究”(编号:2013SJD630024)、

南京工程学院创新基金项目“基于信息成本约束的供应链融资优化决策理论及应用研究”(编号:CKJ2011008)和南京工程学院创新基金重大项目“供应链环境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效率机制研究”(编号:CKJa20120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虹、周莹莹:《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项目投资决策模式研究》,《会计研究》2011年第4期。

[2]白少布:《知识产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运作模式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7期。

[3]张国兴、刘鹏:《CeRs收益权质押融资业务的质押率模型》,《管理评论》2012年第2期。

[4]喻翔宇:《我国低碳经济投融资的困惑与思路》,《求索》2010年第7期。

[5]蓝虹:《开发性金融助推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机理分析》,《上海金融》2012年第5期。

[6]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

[7]人民网-环保频道:《美碳排放政策拟给小企业松绑》,http:///news/show.phpid=421952010-03-08.2010-03-

08。

[8]王利民:《物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刘得宽:《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曾鸣、何深、杨玲玲等:《我国CDm项目风险分析及低碳发展对策》,《华东电力》2010年第3期。

[11]JulienChevallier.DetectinginstabilityintheVolatilityofCarbonprices.energyeconomics,2011(33).

[12]andrewStocking.UnintendedConsequencesofpriceControls:anapplicationtoallowancemarkets.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2012(63).

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碳交易;碳市场;路径

作者简介:张伟伟(1981-),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

中图分类号:X196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9.53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9-116-03

2013年6月17日,我国首个碳排放交易市场在深圳正式启动,该交易体系较多地借鉴了国际碳交易市场体系,但仍需不断改进和完善。目前,鉴于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的不乐观,我国在碳交易市场建设过程中不可照搬西方发展模式。因此,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必须以中国实际为出发点,在有选择地借鉴国外成熟碳交易体系的同时,设计出适合中国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碳交易发展路径。

一、碳交易市场界定

碳排放权交易(碳交易)根据科斯定理的产权理论发展而来,并在《京都议定书》的基础上得到推广与发展。《京都议定书》认为碳交易是把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的交易,从而利用市场机制解决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perdan和azapagic(2011)从具体交易对象出发,认为碳交易是基于市场工具旨在减缓气候变化的六种主要温室气体(Co2,CH4,n2o,HFCs,pFCs,和SF6)的交易。公衍照(2012)从交易实质上认为,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将免费资源变为付费资源的金融易。

许春燕(2012)对世界碳交易市场进行了明确分类,按照交易地点分为场内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按照交易动机分为强制减排市场和自愿减排市场;按照交易机制分为基于配额的市场和基于项目的市场;按照交易层次分为国际级市场、部级市场、地区级市场和零售市场。冷罗生(2010)按照排放权交易管理模式不同划分为总量控制交易模式和相对控制交易模式,即碳总量管理与碳强度管理模式。傅强和李涛(2010)从金融角度提出了碳交易现货市场和碳交易期货市场。而盛春光(2013)进行了更细致地划分,提出了碳现货市场、碳资本市场和碳金融衍生品市场。

二、碳交易市场发展路径

(一)碳交易市场发展路径研究回顾

为了推进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发展路径。目前,碳交易市场发展路径主要集中于碳交易动机演变和碳交易区域演进两个方面。

1.碳交易动机演变。根据碳交易动机不同,碳交易市场可分为自愿减排市场和强制减排市场。一些学者认为应先开展自愿减排,然后再推进强制减排。羊志洪等(2011)认为实施强制性的排放总量控制仍为时尚早。因此,王家玮和伊藤敏子(2011)和中山大学法学院课题组(2012)指出碳交易市场应该先从自愿减排市场做起,然后逐渐过渡到强制减排市场。接着,张瑞等(2012)基于碳票交易模式,提出了自愿市场交易、约束市场交易和全面市场交易三个发展阶段。同时,Kollmuss等(2008)认为未来有效的气候政策将是从自愿到强制的逐渐转变,自愿减排市场的关键作用在于为将来强制减排的规则和程序做好铺垫。然而,有些学者主张自愿减排与强制减排交易同时进行。邹亚生和孙佳(2011)和公衍照(2012)提出应以强制减排机制为主,自愿减排为辅构建碳市场。胡雷和王军锋(2013)则以主体功能区划为切入点,主张在优化开发区开展强制减排交易,在重点开发区开展自愿减排交易。

2.碳交易区域演进。陆敏等(2013)基于系统聚类分析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中国应该先建立跨省的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彭朗(2013)从各地环境交易平台出发,提出建立多级区域性碳交易市场。而胡雷和王军锋(2013)则以中国主体功能区作为切入点,分析区域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同时结合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杨志和陈波(2010)、邹亚生和孙佳(2011)、杨锦琦(2012)均认为应该先推行区域性碳交易市场,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国性统一碳交易市场。但是,杨志和陈波(2010)认为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可以作为中国区域性碳交易市场以及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建设的借鉴。而邹亚生和孙佳(2011)、杨锦琦(2012)认为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应该参考美国的区域温室气体减排倡议(RGGi)和西部气候倡议(wCi)两种交易体系。

碳交易市场的交易层次是不断扩大的。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青年课题组(2010)提出通过合并重组区域性碳交易市场构成全国性统一碳市场。而perdan和azapagic(2011)指出通过目前碳交易机制的地理扩张以及覆盖更多的行业和温室气体,未来有可能形成全球统一碳市场。同时,于同申等(2010)提出了碳交易市场的国际化阶段。Lazarowicz(2009)认为,国际碳市场对接有助于减排的国际合作、降低碳价格波动性并增加低减排成本的接触机会。

(二)简要评述现有发展路径研究

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对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这些发展路径或是国际经验的总结,或是从中国的现状出发,或是将国际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虽然存在分歧,但也具备一定的合理性。

首先,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为减轻国际上对中国履行减排义务的舆论压力,中国有必要自觉进行强制减排。然而,西方发达国家已完成了工业化进程,而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快速增长时期,现阶段主要任务仍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如果全面实施强制减排必将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因此中国尚不能建立全面的强制减排交易市场,从而强制减排交易体系eUetS也不能作为碳交易市场建设初期的参考体系。

其次,根据碳交易的国际经验,自愿减排交易和强制减排交易各有优劣。自愿减排交易不强制企业减排,企业可自愿参与碳交易,实施起来较容易,但是自愿减排交易无法保证足够的市场需求,从而导致市场交易稀少,无法达到真正的减排效果。对比而言,强制减排交易需要规定企业的排放限额,增加了市场需求,企业的减排积极性得到提高,但需要建立完善的交易规则和市场体系,实施难度较大。在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初期,既要存在市场需求又要降低实施难度,因此应该实施强制减排与自愿减排交易相结合的策略。

最后,从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特征看,中国的经济发展表现为显著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从地区发展水平看,一些东部沿海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而有些西部地区却刚刚达到基本的温饱。因此,中国碳交易市场路径的设计必须体现公平的原则。因此,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初期方案设计不可能实施统一的规则,必须采取区域性差异策略。但为了避免公衍照(2012)指出的碳泄漏问题,在地区政策设计时要注重审慎规划。

三、基于文献综述的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路径

碳市场建设与发展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要分阶段地、有序地、逐步地推进。本文将碳交易市场建设分为碳交易发展探索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全面发展阶段、发展深化阶段。然后通过借鉴国际上碳市场的发展经验,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以及中国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碳交易动机演变和碳交易区域演进策略分阶段提出了适合中国的碳交易市场发展路径。

(一)碳交易发展探索阶段

碳交易发展探索阶段主要进行碳交易试点,目前我国正处于该阶段中。碳交易发展探索阶段为碳交易市场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是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的起点。自2011年,中国确定在7省市实施碳交易试点,并将于2013年底全面启动碳交易。现在,我国各地方纷纷建立了环境权益类交易所,但主要的交易所仍是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该阶段的任务主要是逐步完善碳交易的相关机制与法律规范,建立碳排放测量、核查、报告体系以及碳交易的监管体制,同时增加碳交易中介机构,建设碳交易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在试点过程中,确定碳交易试点的行业,选择碳排放量大的行业,例如广东省首批将电力、水泥、钢铁、等九大行业纳入“控排企业”范围,并在试点过程中逐渐调整交易规则和交易体系。

(二)碳交易初步发展阶段

经过碳交易探索阶段的经验积累,中国可以具备一定的碳交易能力,预计在2015年可以形成区域性碳交易市场。鉴于区域范围的准确界定较为困难,本文在胡雷和王军锋(2013)研究的基础上,从主体功能区的角度建立区域性碳交易市场。按照2010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开发区包括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三大区域,重点开发区包括冀中南地区、哈长地区、江淮地区等18个区域。为了实现优化开发区域的低碳经济转型,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在这三个区域实行强制减排交易,有效控制碳排放总量。而重点开发区域的经济仍面临发展不足但也需要进行污染排放控制,因此对重点开发区域实行自愿减排交易。

为使优化开发区域开展的强制减排达到减排效果,可以借鉴美国减排目标更为严格的wCi交易体系发展区域性强制减排交易,从而尽快实现经济转型。优化开发区域在进行强制减排之初可选择高耗能、高碳排放且易于监测的行业进行碳排放配额的发放。鉴于中国节能减排意识较薄弱,对于重点开发区,可借鉴实行会员制的自愿减排交易——CCX(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交易体系发展区域性自愿减排交易。但由于CCX缺少足够的法律约束,造成交易量不断降低,市场走向没落。因此,中国在借鉴CCX交易体系时,避免出现同样的结果,需要加强对区域性自愿减排交易法律法规的制定,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碳减排交易,从而维持市场供求的稳定。

(三)碳交易全面发展阶段

在碳交易初步发展阶段,通过区域性碳交易市场的不断推进,将优化开发区域强制减排覆盖的行业范围逐渐扩大,同时随着自愿减排交易经验的积累逐渐转为强制减排交易。通过减排覆盖行业的扩大以及强制减排区域的扩展与联合,中国的碳交易市场将顺势成为全国性碳交易市场,进入碳交易全面发展阶段。

对于全国性强制碳交易体系的构建可以适当借鉴eUetS的发展经验,因为其是全球最完善的碳排放交易体系。但其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欧盟排放配额的超发,欧盟碳排放配额的价格在运行期间波动巨大,大量的剩余配额使得碳价格不断走低,并处于低位运行,这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因此,在中国碳交易体系构建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碳排放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碳排放总量和排放配额,从而避免重蹈覆辙。需要强调的是,eUetS采用的分权化治理模式对中国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还是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因为其兼顾了各成员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的较大差异,并给予各成员国相当大的自主决策权。如果中国能给予各地方政府确定减排量和配额分配的一定自,总体减排目标将更符合实际,整体强制减排效果也会更好。

此外,在推进全国性强制碳交易的过程中仍有必要保留自愿减排交易,形成以强制减排交易为主、自愿减排交易为辅的全国性碳交易市场。自愿减排交易可以使未纳入强制减排范围的个人或组织参与到碳交易中,增强企业的减排意识;同时,自愿减排交易可以增加碳配额的供给和需求,加强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有利于保持碳交易价格的平滑性。

(四)碳交易发展深化阶段

经过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我国碳交易可进入发展深化阶段。此阶段需要加强与国际上碳交易市场的合作交流,主要方式为碳交易市场对接。首先,与国际碳交易市场进行对接,可提高碳排放配额的国际认可度;其次,碳交易市场对接为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为碳市场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最后,碳交易市场对接有效地增加了我国碳交易市场的供给和需求,降低总体减排成本,扩大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影响力,并且在国际碳交易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也会逐渐增强。

但是此阶段面临的重大挑战是碳交易市场的兼容性问题,其决定了是碳交易市场能否成功对接。双方在碳商品设计原则、减排目标的严格度、碳信用标准、碳价格调控手段等方面存在的市场差异将成为碳市场对接的巨大阻力。这就需要我国在碳交易政策、标准制定时尽可能地与国际减排政策、标准保持一致;并在碳交易市场对接初期审慎选择目标对接市场,逐步进行市场对接,降低对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冲击。

参考文献:

[1]Slobodanperdan,adisaazapagic.Carbontrading:Currentschemesandfuturedevelopments[J].energypolicy,2011,(39):6040-6054.

[2]许春燕.国际碳交易发展及我国碳市场构建[J].中国流通经济,2012,(03):88-92.

[3]冷罗生.构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法律政策思考[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20-25.

[4]傅强、李涛.我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国际借鉴及路径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10,(09):106-111.

[5]盛春光.碳金融市场发展与中国碳金融市场体系设计[J].商业研究,2013,(01):183-189.

[6]羊志洪、鞠美庭、周怡圃等.清洁发展机制与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08):118-123.

[7]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Z].2010-12-21.

[8]中山大学法学院课题组.论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70-76.

[9]张瑞、陈德敏、林勇.建立区域碳交易市场的路径与对策设计:基于重庆市“碳票”交易模式[J].中国科技论坛,2012,(05):57-63.

[10]anjaKollmuss,HelgeZink,Cliffordpolycarp.makingSenseoftheVoluntaryCarbonmarket:aComparisonofCarbonoffsetStandards[R].wwFGermany,2008.

[11]邹亚生、孙佳.论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11,(07):124-134.

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低碳旅游困惑措施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形式正在推进着生态文明的进步,而低碳经济也正在影响着人类发展中的各行各业。低碳经济是二十世纪末人类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而提出的一个经济发展模式,是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能源危机,以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题的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后,低碳这一概念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而低碳经济也成为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选择,是人类社会在文明史上的又一大进步。2009年国务院《关于快速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将旅游业从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地位提升为“战略性支柱产业”,而一向被称为“无烟产业”的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并非无碳产业。由于资源的过渡开发和碳排放超标对全球的气候的贡献率已达到5%以上,如果不改变旅游业的发展方式,那么这个贡献率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达到惊人的程度,故发展低碳旅游是全球旅游经济发展的必需。

一.什么是低碳旅游

1.低碳旅游的内涵

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作为一种新事物,对他的内涵描述还在进一步完善中,不同的学者围绕“低碳”问题从不同的方面描述它的概念和含义。其实,低碳旅游从整个旅游大环境或者从整个旅游实践活动来说,低碳旅游是指在整个旅游活动的大环境中,在倡导低碳的大背景下,顺应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发展,运用低碳经济理论引导旅游活动的实践者,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原则,在保证旅游业运行能够满足人们旅游需求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有节制的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保护旅游环境,从而实现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最大的限度的减少对旅游环境的破坏,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操作性的可持续发展。

2.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的关系

低碳旅游是继生态旅游后的又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而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都属于可持续旅游的范畴,都以科学发展旅游业为指导,都从根本上体现了可持续性,具有相同的发展理念,都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中,都注重旅游系统环境的承载能力,利用高新科技尽可能的减少自然生态的破坏和积极修复,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生态旅游关注的重点是自然的原生态的旅游,着重是旅游业资源的原始性,提倡以更少的旅游活动或者更少的人类影响来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核心是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而低碳旅游是强调“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方式”,侧重于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领域中实现“低碳化”,比生态旅游更具有可实施性和操作性,是生态文明导向下的一种深层次的可实施量化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

二.低碳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困惑

1.对低碳旅游理论认识不清。即便是从业人员,对低碳旅游也不甚了解,这就形成了对低碳旅游发展的思想障碍,对低碳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在研究中容易形成误区,如低碳旅游的涵义和其他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旅游活动对碳排放和全球气候变暖到底产生多大的影响?采取各种碳中和的方案的效果和效益如何,实现低碳旅游最可行的办法等。这些问题都要在旅游实践活动中逐步的探索,通过科学调查和分析,为人们提供可参考的信息资料。

2.在生产旅游产品的企业方面,由于生产低碳旅游产品受成本增加的制约,许多旅游企业不愿意采用低碳技术来发展旅游业,尤其是在旅游活动中实现低碳旅游交通工具、低碳旅游生活设施、低碳旅游服务设施、低碳旅游活动设施等。这些都要在景区和产品设计过程中花费大的价钱,即所谓的“节能不节钱”,对投资者来说,就更会可能考虑整体经济效益而放弃低碳旅游。

三.有利于低碳旅游发展的措施

1.加大低碳消费宣传力度,努力促进旅游消费观点的转变

加强低碳宣传教育,提倡公民低碳消费理念,建立适应低碳旅游发展的良好环境和保障制度。培养旅游消费者低碳化的自觉意识,这就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行业协会高度重视,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强化公民环保意识,培养可持续旅游消费心理,使低碳旅游成为当今旅游活动的时尚。游客是旅行全过程参与主体,能否让游客对低碳旅游方式认可和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其旅游愿望、个人偏好、旅行方式、旅游行为等,对低碳旅游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而旅游产品经营部门更应该联合其他相关组织,利用媒体广告、低碳旅游产品展示、旅游形象宣传等多种营销途径和方式对旅游者进行宣传教育,用多种方式培养低碳旅游者,积极引导游客使用环保舒适型的低碳旅游产品,摒弃奢华浪费的消费理念,形成重文化、重品位、重节俭的低碳新观念。

2.完善低碳旅游管理制度,强化重点突破

积极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建立政府领导机制,依靠政府强制措施来约束旅游相关行业的碳排放,以减少碳排放和碳足迹为目标,建立教育、法律、政策等多种措施并举的实施机制,加大减碳措施的执行力度,制定和实施低碳认证制度,对旅游业中的旅游交通、酒店业、康乐休闲、旅游景点等,制定出科学有效、易于实施易于操作的评定标准,并强化实施中的监督检查,避免轻浮和走过场,狠抓重点环境,重点检查旅游活动六大要素中吃住行的碳排放,倡导低碳旅游饮食,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使用节能灶具,倡导使用公共交通,积极创新低碳型酒店。

参考文献:

[1]梅燕.发展低碳旅游五大措施〔J〕.商业研究,2010.09

[2]王群,章锦河.低碳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05

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消费;低碳责任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量越来越大,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所导致的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为应对气候问题所带来的环境危机,各国已达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共识,许多国家提出了各自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实现路径。低碳经济包括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的低碳化,其中低碳消费对低碳生产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培养低碳消费习惯、塑造低碳责任观,拉动低碳消费需求引导绿色生产,是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途径。

一、低碳消费方式的内涵和特征

(一)低碳消费方式的内涵

“低碳消费方式”是伴随着“低碳经济”提出来的一个概念。低碳消费方式明确了消费者的消费手段与对象,它要求消费者以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负责任的态度,以“低碳”为价值取向,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注重低碳消费品选择、使用和废弃处理的低碳化,以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陈晓春等(2009)提出广义的低碳消费方式应包括五个层次:一是“恒温消费”,在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二是“经济消费”,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费量最小、最经济;三是“安全消费”,消费结果对消费主体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健康危害最小;四是“可持续消费”,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危害最小;五是“新领域消费”,转向消费新能源、低碳产品。由此可见,低碳消费是在保障人类健康生活的基础上,追求人与自然互惠互利、和谐共生的一种生态化消费方式。

(二)低碳消费方式的特征

低碳消费方式要求人们转变消费观念,从“高碳消费”向“低碳消费”转变,这个转变是一个综合性、深层性、战略性和全球性的过程,它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特征。

1、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消费结构低碳化的消费方式。消费包括个人消费和生产消费,居民消费包括衣、食、住、行、用、娱乐休闲等基本形式,它们都涉及碳排放问题,有资料显示,居民日常生活造成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量40%以上。通过倡导低碳消费观念,推动低碳消费品生产,影响人们的低碳消费行为,可以提高低碳消费品的消费数量,使低碳消费品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从而通过低碳消费引导、带动低碳生产。

2、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可持续、共生的消费方式。低碳消费方式提倡适度消费,反对奢侈消费,倡导购买低碳消费品,强调消费品使用过程的低碳化。这种转变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低碳消费文化塑造的过程,由于消费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低碳消费文化的代际相传,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实现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低碳消费方式要求人们树立起低碳消费观,强调人们消费节约的同时,更注重消费的质量,在强调物质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更加关注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是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是一种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

二、我国居民实现低碳消费的主要障碍

虽然,低碳消费是一种新型的消费方式,是一种能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消费方式,但是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受收入水平、消费观念、制度缺失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尚处在转变的起步阶段。(1)居民收入水平有限制约了低碳消费的开展。由于低碳产品,无论是低碳饮食、低碳服装、低碳建筑还是低碳汽车都涉及到新的技术,产品成本高导致售价要高于一般产品。在收入的硬约束下,人们往往面对低碳产品望洋兴叹,对于低碳消费这种高层次的生活消费尚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了支撑。(2)传统消费观念根深蒂固,不少居民对消费与生态之间的关系不理解,其消费要么基于经济成本的考虑,要么讲究面子和排场,追求产品的高档化。“便利消费”(如塑料袋)、“一次性消费”(如一次性纸杯、木筷)、“面子消费”(大排量汽车)、“家用电器待机”等消费习惯都存在着很大的能源消耗,但在我国居民消费中却比比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低碳消费方式的深入推广。(3)相关制度保障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在居民消费领域尚缺乏强制性技术标准的法律法规,相关政策的配套措施也没有建立起来,缺乏严格的监督执行机制。比如缺乏违反“限塑令”的相应惩罚制度,“限塑令”的限大多体现在有偿使用,这就使得成效大打折扣。(4)低碳产品品种有限,技术突破受阻。目前在低碳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方面的投入不够,导致低碳产品品种少,很多技术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导致产品价格高,限制了居民的广泛消费。

三、我国低碳消费方式的实现途径

(一)大力倡导低碳消费方式,培养低碳消费习惯,发展低碳消费文化

居民低碳消费意识的树立,低碳消费行为的形成对于低碳消费方式的实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现实中,由于低碳消费是最近几年提出的消费方式,人们对于它的理论、方式、手段还认识不深,根据北京网络媒体协会第三方万瑞数据公司《网民低碳生活调查报告》,仅有105%的网民能够认知低碳概念,绝大多数网民存在低碳消费理解误区,因此,为推行低碳消费方式,首先要进行观念的破冰。(1)通过社会各层面的低碳消费宣传教育,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应开辟专门的节目或栏目宣传低碳消费,通过宣传教育让人们了解低碳消费的内涵、意义,培育人们的低碳消费意识,营造浓厚的低碳消费文化氛围。通过媒体、行业协会和政府的通力合作,共同举办“低碳知识比赛”、“低碳消费月”、“低碳设计大赛”,培养社会大众及产品设计者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意识”,以低碳设计带动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发展。(2)相关部门通过编写低碳生活家庭行为手册免费发给居民,向广大居民介绍家庭生活中采取减少碳排放和实现低碳生活的具体方式,为消费者提供切实可行的、能够效仿的具体行为指导,将低碳责任落实到每个消费者身上,让低碳消费成为一种习惯,使人们自觉注意生活中的“低碳细节”,改变超前消费型、炫耀性消费型等不良的消费习惯。(3)政府全面开展低碳消费的宣传教育。首先,建立和完善消费教育体制,把低碳消费教育纳入普通国民教育体系,制定低碳教育大纲和实施细则,使低碳教育切实可行,让人们从小就树立起节约环保的生活理念和生活习惯。其次,政府部门要组织各企事业单位、生活小区开展低碳消费教育。第三,政府要发挥低碳消费的表率作用,大力推行政府低碳采购。政府是最大的消费者,它的低碳消费行为对低碳生产和其他消费者具有显著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因此,政府部门要重视采购环节的低碳化,在物资采购上要优先选择低能耗、低污染的品牌。另外,要在具体办公过程中注重低碳消费,减少公务用车数量,选择低排量公务用车,弃除“文山会海”,采用“网络化”、“无纸化”办公,控制空调温度,节约用纸、用电。

(二)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为低碳消费方式的实现提供保障

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承担着经济调控、引导的功能,政府应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低碳消费提供制度、市场保障。各级政府应将低碳消费纳入政府规划当中,构建低碳消费的实现蓝图,制定每个阶段的减排节能目标,通过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低碳消费方式。

1、建立绿色核算体系。绿色GDp是一个体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考核制度,要研究绿色GDp的核算方法,将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环境损失、环境效益等各项指标纳入核算体系中,并将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选拔、提升的重要标准,以提高各级政府对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的重视,激励其对低碳消费的推广。

2、运用价格、税收、信贷和收费等经济杠杆,通过激励与约束机制,调整市场主体的消费行为,鼓励和支持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首先,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对居民用水、用电实行差别定价,促进节约用水、用电行为;其次,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对能耗大的企业征收较高的能源税,对低碳产品生产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低碳消费品的生产成本和价格,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促进低碳生产;加大对奢侈品(高档家具、高档电器、豪华汽车)的征税力度;增收企业碳排放税。第三,对购买低碳消费品的消费者提供税费减免、财政补贴、贷款优惠、按揭还款等方面的优惠措施,提高消费者购买低碳消费品的意愿。第四,加大对低碳技术的资金支持。低碳产品具有开发难度大、成本高、获利不稳定的特点,经济风险大,政府应建立低碳消费的资金服务体系,为低碳企业与银行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平台,开展环境风险评级,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贷款,为实行低碳生产的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利率,放宽贷款额度,同时加大对低碳生产企业的财政补贴制度,缓解他们的资金困难和研发风险。

3、加强市场监管,为低碳消费提供良好的环境。①加大对能源和耗能相关产品的监管力度。低碳产品价格一般比同类普通产品高,有些不法商家为了获取较高利润,以子虚乌有的“低碳推介标识”来欺骗消费者,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低碳消费品的形象,因此,要推动低碳消费方式,要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国家明令淘汰的、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产品的违法行为,保护低碳消费者的权益。②要完善相应的市场准入制度,提高能源密集型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降低低碳产业的市场准入标准,创造低碳、合理的产品供应结构,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支持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引导产业结构低碳化发展,形成低碳产业链,为低碳消费提供保障。③加强低碳产品的认证工作,推行“碳足迹”标识制度。制定低碳消费品的认证标准,建立“碳足迹”的计算及碳标识制度,推进二氧化碳可视化进程,为消费者选用低碳消费品提供参考依据。另外,可以推出简单的碳排放计算器,让个人可以方便地评估自身对环境的影响,起到时刻提醒自己消费行为的作用。

5、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提高能源使用率。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根据一个典型发达国家个人碳足迹的基本组成可知公共交通运输的“碳足迹”(3%)明显低于私人交通运输(10%),因此,政府应鼓励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发展快速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限制私人交通的发展,降低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此外,还可以大力发展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系统。

(三)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通过产品低碳化带动消费低碳化

企业是生产性消费者和低碳消费品的提供者,是联系低碳生产性消费和低碳非生产性消费的桥梁,有可能成为阻碍低碳消费方式的最大阻力,同时又是推行低碳消费的关键环节。企业作为生产性消费者,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为推动低碳消费方式,企业应承担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更新生产设备,淘汰高能耗的生产工艺,降低能耗,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生产性消费的低碳化。作为低碳消费品的提供者,要求企业大力开发相关技术,主动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组建低碳实验室,研究开发减碳技术、零碳化技术、去碳化技术等,建立其以企业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通过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提升消费品的低碳附加值,为消费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低碳消费品,为推行低碳消费方式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企业应加大对低碳产品的宣传,通过低碳营销,在理念传播、品牌树立、广告宣传、终端行销、售后服务等诸多方面做足“低碳营销”的功课,将低碳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低碳产值,使低碳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庭。

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低碳消费方式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动低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利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统一。低碳消费方式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个层面的综合性问题,推动“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与消费者三大主体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公民利益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陈晓春,潭娟,陈文婕.论低碳消费方式[n].光明日报,2009,(10).

[2]郭燕论.产品碳足迹导向的服装低碳消费方式[J].纺织导报,2011,(08).

[3]孙耀武.培育我国低碳消费方式的思考[J].前沿,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