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的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3:39

生态旅游的发展篇1

一、//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1、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多年来,我县坚持以“生态立县”为目标,以公益林、退耕还林、长防林等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快了林业生态建设。全县土地总面积237.23万亩,其中山地面积181万亩,森林活立木蓄积量417.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1.5%。境内赣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完好,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森林景观奇特,是游人休闲避暑的好地方,是认识自然、增长知识、寓教于游的理想场所,另外区内水系发达,溪流密布,是//的发源地;被誉为“江南古堡”的通天寨,奇绝的仙峰石林、风光秀丽、绿树成荫,以典型的丹霞地貌森林风景资源为基本特色,以“奇、险、秀、幽、野”为主要特征。还有奇峰雄峙的红石寨,西华山森林公园五龙岩摩崖石刻,如日山普照禅寺,苏区革命活动旧址——秋溪红家垄红四军军部旧址和秋溪虎尾坑红十三军军部旧址等。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不仅质量优越,而且数量较多,分布也相对集中,潜力资源也较为充足,绿色、红色、古色交相辉映。其中以赣鄱之源、丹霞景观、客家文化等旅游资源尤为突出,不仅有数量,而且有品位,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和很好的发展前景。特别是赣鄱之源作为江西人“母亲河”赣江的源头和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最大水源地,对赣人、国人和世人都将具有非常的吸引力。

2、交通网落日趋完善。到了现在,//县的内外交通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境内公路交通已经形成“一纵一横”主干线、县乡水泥路网已贯通,串连10个乡镇,形成“8”字形公路交通网络格局,206国道纵贯县境南北。三级水泥路西至宁都,接通昌厦公路,东连福建宁化。另外,//省内交通的快速发展和///军民两用机场的通航,以及即将修建的山东济南——广东广州,广西南宁——福建泉州的国家高速公路均经过//,将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困绕和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迎刃而解。

3、客源市场广阔。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与环境、资源等矛盾加剧,人们越来越渴望生态优美、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回归自然成为新的潮流。生态优美的//也将受到人们的亲睐,客源市场前景广阔。首先,//是老客家人聚居地,客家人对教育十分重视,培养了众多有识之士,其中不少就是旅居海外的华侨,客家人寻根问祖意识强烈,这些将为//旅游开发建设提供一定的旅游客源市场。其次,//是赣江的发源地,赣江作为江西的母亲河,在江西人心目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作为长江的第二大支流也受到省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饮水思源”的理念吸引全社会人员的参与,以赣江源探源为主题,配合森林生态观赏游,专业教育的专题科考游,都将有利于//发展生态旅游。再次,//县作为//的近邻,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凭借互补性资源优势和与//的连网互动,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客源共享,赢得客源市场。第四,省委提出把江西建设成为“沿海发达地区旅游休闲后花园”的战略构想,这一构想的实施在促进江西省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为//旅游业发展带来新的市场机遇。因此,从长远发展上看,随着全县生态旅游业的做特做大做强,未来的客源市场必将从周边城市扩展迁延到全省、全国甚至全世界,潜在的客源市场发展前景亦是非常可观。

4、开发成本低廉。//生态旅游资源品位和质量很高,但资源开发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以观光游、科考游为主,很多景点也是天然形成。象赣鄱之源、通天寨丹霞景观、西华山五龙岩摩崖石刻等景区基本上都还处于原生态,也没有债务负担,在开发时可轻装上阵;同时,目前全县的公路交通网络已初具规模,有的景区巳通公路,道路扩建难度和投资规模都不是很大,所有这些,都决定了//的生态旅游开发必将是低成本的和极具比较优势的。

5、政策环境优越。县委、县政府对加快我县旅游业的发展非常重视,提出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着力打造“赣江之源、休闲乡都”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并出台《///县鼓励投资开发旅游业优惠办法》,对投资我县旅游业的企业和个人予以土地、税费等多项优惠,这都有利于我县生态旅游的发展。另外,省委、省政府提出“主动对接长珠闽”和建立“沿海发达地区休闲旅游后花园”的战略决策,这就为自古便是“闽粤通衢”的//生态旅游发展正确定位和产品内涵定位指明了方向。

二、//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要素配套不够完善。由于基础薄弱、财力有限,致使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育不够健全,与旅游景点开发相配套的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大力度,有旅游无效益的状态严重影响着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目前大部分景点旅游道路不完善,服务实施也不健全,生态旅游的整体效益无法显现出来。

2、旅游景点开发力度不够。目前,我县大部分景区保持原生态,景点还处于自然形成,新景点开发滞后,没有把//的乡土人情、特色文化充分挖掘开发出来。旅游宣传力度还是不够,客源市场开发滞后,促销网络尚未形成,整体促销意识不强。

3、旅游服务水平较低。硬件方面主要表现在:旅游住宿设施数量少,档次低,配套性差,至今全县没有一家象样的星级

酒店;旅游餐饮设施档次较低,卫生条件需进一步改善;旅游配套设施不健全。软件方面主要表现在:服务不规范,随意性大,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技能有待提升;服务内容简单化,缺乏个性化服务,不能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尤其是缺少旅游信息咨询等动态服务。4、宣传力度不够。各景区基本上没有专职的旅游宣传人员,而且参与宣传的人员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缺少专业知识,大部分是当地村民对景点的解说,一些民间故事也是村民口头传说,没有系统编纂,各类宣传不到位、创意不新。

三、加快//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实现//生态旅游的超常规发展,必须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实行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战略。成立县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县旅游发展工作,协调旅游业与相关行业的种种关系,实现旅游业“一业带百业”的联动效应。坚持每季召开一次旅游工作会议,每年召开若干次旅游工作现场办公会议,及时研究、解决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有效地促进各项旅游工作的落实。

2、搞好规划设计,加快旅游景点建设。生态旅游开发要在《江西省//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发展思路,坚持以“总体规划、分步开发、突出重点、体现特色、面向市场、合理利用”为原则,切实加强旅游规划工作。首先要增强名牌意识,建设名牌景点,以“名牌”带动其它景点的开发;现阶段全县应着重搞好赣江之源、通天寨森林公园、西华山森林公园、//县阻击战和城区景点等重点景区的开发建设,以此推动全县其它景点的开放开发。其次要发展特色旅游,特色是旅游的灵魂和生命;我县生态旅游必须找准和突出自身的特色,形成鲜明的、富有个性的旅游形象,并加以精心包装、大力宣传,才可能成为对游客有强大吸引力的目的地,现在我们可完善通天寨森林公园“休闲农庄”的建设,提高景点规模和档次,真正让//树立多侧面、多层次、多样性的旅游结合体形象。

3、抓好旅游商品的开发。“食、住、行、游、购、娱”是构成旅游业的六大要素。而目前//的生态旅游的“游、娱、行”占80℅,“食、购、住”的比重明显偏小,尤其是“购”的环节更是薄弱,因此,//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应在“购”字上做文章,力争在短期内使“购”的方面有重大突破。一是开发利用地方丰富绿色食品——白莲、茶叶、红菇、菌陈茶、翻秋花生和手工粉干等,对绿色食品进行广开发、巧包装,使绿色食品尽快上品位、上规模,形成特色优势;二是大力开辟具有地方特色、对游客能产生吸引力又便于携带的工艺品和纪念品——//砚、根雕、竹制品以及客家灯饰;三是实行统一征集商标、命名、评定、注册,采用定点生产,定点销售,使全县旅游商品在质量、品牌、包装等方面有新的突破,从而带动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的发展;四是广开渠道,增加货源,多方引进国内外特色产品,设置固定的旅游商店和流动的销售摊点,促进旅游商品流通,有效提高旅游商品的经营效益。

4、开发利用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自然环境是由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必须保持相对平衡。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生态旅游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在全民中开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教育,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其次,旅游区开发必须同时规划好景观建设,要考虑旅游景点和生态环境对旅游发展速度、规模及档次的承载能力,对旅游系统自身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研究,优化组合,使其在功能上匹配,区域上协调,时段上有序。第三,要重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与修葺,以保护原貌为原则,防止失去“古”的特色。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体现生态旅游发展与自然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协调性。

5、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旅游发展*宣传,旅游形象*包装;但宣传要讲究一个整体定位、整体包装,这才能出形象、出效果;在县委、县政府提出着力打造“赣江之源、休闲乡都”生态旅游品牌口号时,做好宣传文章,加大宣传力度。一是建好//旅游网站,充分发挥网络宣传促销的优势,收集、挖掘具有石城特色的旅游信息,不断丰富和提升网站内涵;二是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画册、广告牌等各种传播媒体,大力宣传//生态旅游;三是在进入//县境内的各主要路口和我县城区主要道路上设置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引人入胜的宣传//旅游风光的宣传广告牌或灯箱等;四是制作和印发宣传资料,组织旅游宣传团队,外出宣传或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种旅游促销宣传活动等,不断扩大//县旅游的知名度;五是结合民俗风情和特色文化,适时在各景点举办各种旅游节庆活动,诚邀各地新闻媒体、著名文艺工作者、外地游客等参加,不断扩大宣传面,提高景区知名度。要通过构筑精品旅游景区,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创造宽松的旅游发展环境,运用现代旅游新理念,指导全县生态旅游的发展。惟其如此,才能使生态旅游在石城经济发展中发挥先导作用,才能真正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

6、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县旅游管理人才和专业宣传人员缺少,不能满足我县生态旅游的发展的需要,要尽快通过选调、引进、培训等手段不断充实我县的旅游从业人员和提升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以适应我县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需要。

生态旅游的发展篇2

1生态旅游的提出

1.1生态旅游的概念

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性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的概念。生态旅游是个外来词,关于这一新词语,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同的使用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这些诠释有的很相似,有的差别很大,甚至讲的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内容。从中外学者70多条对生态旅游所作概念和内容的诠释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包括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基础,具有生态伦理理念的一种高层次的保护性旅游活动。这种旅游活动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可创造持续的就业机会,是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和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2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生态旅游作为最新潮的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围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其别是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生态旅游更是风靡全球,成为一种新时尚。

虽然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要改进旅游方式,促进旅游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对生态环境既加以利用。但是,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包括生态旅游,都会对旅游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发展生态旅游,不搞好规划,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旅游环境的问题,就会阻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旅游的开发原则

生态旅游地正受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成为开展可持续旅游和生态体验的理想场所。但是,生态旅游区(地)属于自然生态环境敏感区,开展旅游业极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就成为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的重要原则。

生态旅游由于囊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诸多关系,故对其进行开发管理时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观,并以此为指导,形成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双向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2.2经济有效性与生态安全性兼容协调原则

经济有效性是指人们在积极发展旅游经济时,应最有效地利用生态资源。

生态安全性是指人们在组织旅游经济活动时,应该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使之保持存在和再生的能力。

2.2.1管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衡量经济的有效性上

衡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管理体制对经济发展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要把促进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二,向自然生态系统索取资源要适度,坚持控制外延无限扩大的生产方式,反对掠夺或利用自然风景资源和旅游生态资源的做法。第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用要充分,以便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多的生态感受和生态知识。只有做到上面三条,才能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吸引力,使旅游收益得以实现。

2.2.2必须对生态安全性进行定位

通过对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两个指标的分析,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处于既矛盾又统一的定位整体中。其矛盾主要表现在经济的无限增长给生态安全带来的威胁,其统一主要表现为二者可以有机结合和转化。

2.3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整体统一原则

生态效益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社会效益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始动力;经济效益则是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的重要拉力,从中起主导作用。三大效益都是生态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3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与规划需注意的问题

(1)制定生态旅游区的专项规划时,要特别注意研究生态环境承载力,亦即生态旅游环境容量。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某一旅游地环境(指旅游环境系统)的现在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包括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如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污染、舒适程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或景点、景区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

(2)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规划

成功的生态旅游有赖于高级导游、称职经理的合作,而熟练又有技巧的经营管理人员又需要有效的培养和良好的教育。因此,从事生态旅游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上岗职业培训,特别是导游更应具备较深的科学知识。对所有从事生态旅游业的经营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伦理的思想教育,让所有的人都明白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伦理为指导,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是与环境伦理要求和目标是一致的。生态旅游强调环境意识、自然感应,以唤起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3)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与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有直接关系

只有保障当地居民的利益不受侵害的条件下,生态旅游才能正常地、持续地发展。许多经验证明,让地方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区的管理与服务,如在导游、环卫人员、宿舍管理、餐厅服务、工艺品加工等方面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他们的生活得以改善,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他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激发他们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减轻因对资源需求而破坏环境的压力。当然,当地居民参与管理和服务必须经过严格培训。

参考文献:

生态旅游的发展篇3

[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发展概述

1.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

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形式。可持续旅游是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而引申出来的旅游业发展的原则,适用于所有能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保持和谐发展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可以作为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工具,但可持续旅游不仅局限于生态旅游,当然做不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不能称作生态旅游。

2.生态旅游的兴起

伴随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类对自然资源无限度地索取和掠夺性开发,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解决全球化环境问题的主导观念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旅游这一高层次旅游类型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一种以良好生态的环境为基础,保护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陶冶情操的高雅社会经济活动,它的出现迎合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管理体制与旅游法制不健全

旅游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得到各个部门的协作和配合,而长期以来多是各行其是,如旅游与环保的联系是最紧密的,可旅游部门往往缺乏环保人才,只侧重旅游业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是旅游资源的产权和使用权分离,在使用权出租的前提下,为了在有限的租期内获得最大利润,开发经营者和管理者总是尽可能多开发旅游资源。而尚不健全的旅游法制又不足以加以规范,特别缺少适合本旅游区实际又易于操作的法规。

2.缺乏科学的规划,盲目开发旅游资源

有些生态资源在开发旅游项目之前未制定详细的旅游规划,或虽制定了规划,但在实施过程中未能切实执行,导致旅游开发失控。如漓江从桂林到阳朔段由于不适当开发,造成两岸森林覆盖率仅为18.5%,不少地方荒山秃岭,与漓江秀美的景致极为不协调。又如我国许多溶洞由于开发不当,一些洞口开得过大,过长,加速了洞内气体对流,再加上游人太多,二氧化碳骤增,加速了洞内景物的氧化和风化。

3.旅游区缺乏有效的管理规章制度

部分生态旅游地游客严重超载,超过生态承载力,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生态旅游的价值降低。这主要是由于生态旅游开发前未进行环境容量分析或旅游项目推出后缺乏必要的监控措施,旅游经营部分单纯为了增加旅游收入无限制地增加游人,造成了旅游地超负荷的运转。只注重眼前经济利益,必然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

1.建立健全生态旅游的管理机制

为保护生态旅游的正常进行,需要有健全的生态旅游的管理机制,还包括有完善的管理机构与人员进行各个环节的监督和检查,同时,还需要有比较完善的条例、法规来规范企业行为和个人行为。应当对开展生态旅游做出明确的规定,并将有关信息及时通告给公众。一些行业组织制定了本系统内的行为规范,一些国际组织在拟定开展生态旅游的标准以及进入这个行业的条件。

2.加强旅游环境意识教育,规范旅游环境开发行为

生态旅游所强调的首先是保护自然而不是破坏自然,由于我国开展生态旅游的时间不长,缺乏经验积累,广大旅游者素质参差不齐,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所以,搞好旅游环境的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可把环保教育纳入各级学校的教育内容之中,通过新闻媒体等各种公益广告,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对旅游者和管理者在生态旅游的实践中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通过强制性的法律与国民自律的道德规范相结合来规范人们的旅游行为,使其环境保护渐成风气。通过教育使与旅游利益相关者认识到环境对于旅游业的重要性,认识自然环境是旅游第一环境的道理并深入每位利益相关者的内心。

3.加强生态管理,健全旅游管理规章

健全的旅游管理规章是搞好生态管理的前提。管理规章和条例要体现出有利于促进对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在内的资源环境进行统一的管理;有利于保护区或风景区名胜区在发挥职能的同时获得自身的健康发展,通过强有力的监督机构代表政府管理、监督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环境工作,用生态学的观点和理论指导欣赏、探索生态旅游活动,各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对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及生态旅游活动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要进行科学的评估和论证,要开展定期的环境监测工作,特别在旅游季节集中和区内的景点集中之地要科学监测游客数量的进入度,旅游商业网点等设施的建设及游人总量必须控制在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承受能力范围之内,以避免不合理建设和超负荷接待造成的自然景观的破坏和生态系统的失衡。

参考文献:

[1]杨振之.旅游资源的系统论分析[J].旅游学刊,1999,(12):30-31.

生态旅游的发展篇4

【关键词】吉林省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是近来吉林省大力倡导发展的旅游策略,做好生态旅游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根据吉林省实际情况,来制定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旅游发展对策。

一、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有利因素分析

(一)吉林省确立建设生态强省战略

2001年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精神,吉林省人民政府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生态旅游强省的决定》,提出要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生态旅游强省,推动并实现吉林省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就有了省政府的支持

(二)生态旅游资源类型丰富

吉林省生态旅游资源不仅种类多,而且分布空间良好。吉林省的生态旅游资源有:自然遗址、荒漠、草原、水域湿地以及森林,有将近40个省市级和部级的自然保护区、10多个部级的森林公园、约30个景区、100多个景点,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吉林省生态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状况良好。在吉林省东部分布着火山山水森林旅游资源,比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等;在吉林省中部分布着湖泊水源涵养林旅游资源,比如净月潭和松花江等;在吉林省西部分布着草原、沙地和湿地旅游资源,比如松嫩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等,而便利的交通条件更是将这些旅游资源联系了起来,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更具有多样性的旅游享受。

(三)森林、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明显

吉林省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明显,长白山绵延千里,横跨过吉林省的多个县市,山上森林资源丰富,有“长白林海”的美誉,多个部级的森林公园:龙湾群、五女峰、白鸡峰等;多个部级的自然保护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伊通火山群自然保护区等,特别是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不仅面积大,而且质量高,具有非常高的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

吉林省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也比较明显,吉林省不仅是“东北三宝”的主产地,它还拥有十分丰富且珍贵的野生动植物。其已探明的野生动物种类有437种,已探明的野生植物种类有5284种,其中包括:珍稀野生动物金钱豹、梅花鹿、丹顶鹤、紫貂、东北虎等;有用药用植物1452种,珍贵药用植物天麻、人参、细辛等,特别是长白山地区天然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三大天然药材宝库之一。

吉林省西部的草地资源丰富、草场面积较大、分布连片、草质优良,是我国的牧区之一,也是我国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基地。

(四)发展生态旅游后发优势突出

生态旅游这一发展理念提出的时间较早,西方一些国家有更长时间的发展经验,与这些国家和国内的一些地方相比,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时间虽然较晚,但是这些年来政府对发展生态旅游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民众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吉林省生态旅游的发展也就更具有政策支持和民众支持优势,也有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的经验教训。

二、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限制因素分析

(一)客源竞争不断加剧

这些年来,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都意识到了生态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和环保效益,尝到了发展生态旅游的甜头,也就都想方设法地改善和调整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使得本来就紧张的客源竞争变得更加剧烈,这些都加大了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客源竞争的压力。

(二)旅游需求差异化程度日益提高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有充足的旅游资金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而交通的便捷和快速化为人们远距离的旅游创造了条件;再加上民众自我意识和自主选择能力的提高,以及各地旅游宣传力度的增加,民众旅游的选择性更强,呈现出的旅游需求的差异化程度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高,这些都会影响到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时客源上的竞争压力。

(三)生态旅游产品宣传力度不够

吉林省目前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合理的生态旅游营销机制,负责其景点宣传和生态旅游产品宣传工作,导致吉林省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不充分、后续营销和服务工作不完善等,严重制约了吉林省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发展效益的增加。

(四)生态旅游开发资金不足

生态旅游是将生态自然和旅游业以及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的一种产业,其中涉及到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开发、自然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交通条件的创造和改善等,这些方面的发展和提升都要有大量资金支持。然而政府能够支持生态旅游发展的资金毕竟是有限的,远不能满足其发展所需。

三、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

(一)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总体思路

要充分利用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条件,在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且得到良好的保护的前提下,尽可能充分地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要对游客的消费趋势以及旅游喜好进行调查了解和分析,细化旅游市场,建立和发展符合游客需求的生态旅游项目;

要最大化地发挥出吉林省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和特殊性,开发体现吉林省特色的生态旅游景区,生产和销售具有吉林省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创造出只属于吉林省的生态旅游特色,与其他地区形成较大的差异,从而提高吉林省生态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获得更多的游客。

(二)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分析

1.开发高品质生态旅游产品,积极开拓客源市场。充分利用吉林省充足的生态旅游资源,对国家地质公园、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文化遗产等进行生态旅游规划,重点管理湿地、森林、湖泊等较为脆弱的旅游资源,不仅要将这些区域单独隔离出来,划分严格的游览区和保护区,还要为这些地区配置专门的保护设施。

2.开展对生态旅游的促销工作,提高目的地知名度。将多种营销手段和营销方式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生态旅游营销机制;鼓励企业对吉林省的特色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调动企业的力量加大对生态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并逐渐形成吉林省自己品牌,提高旅游产品名气的同时,提高目的地的知名度。

3.广泛吸引多方资金,加快生态旅游景区建设。除了政府出资外还可以通过社会机构捐助、民众集资的方式获取生态旅游景区建设的支持,还可以通过投标的方式,适当将生态景区的部分建设与管理工作交给相关企业。

4.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对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视程度,加大对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技术和手段的研究力度,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平;并加大对民众和游客环境保护和生态资源保护的宣传与教育力度,调动起民众自发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意识和积极性。

四、结语

只有了解吉林省生态旅游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把握利用自身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提出并实行合理的发展策略,才能提高吉林省生态旅游的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客源,推动建设生态旅游强省。

生态旅游的发展篇5

摘要:本文在论述生态旅游概念、内涵及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内容、现状等基础上分析了生态旅游与生态经济的关系,并提出了三峡库区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开发对策;从而真正把生态旅游作为发展其生态经济的支柱产业,推动三峡库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三峡库区;生态旅游;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旅游业方兴未艾的今天,生态旅游是一种有助于自然保护的新的旅游形态,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和新的增长点。长江三峡是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蕴涵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就此问题在吸收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一探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内涵

生态旅游,在国际上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提出的概念,在国内也是一个新概念,虽然短短几年,此词已经变成大家耳熟能详了。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同时,生态旅游也是基于自然环境、在以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为前提的、严格的规划、管理和规划框架下所进行的旅游,它具有保护和发展功能,其目的的为了保证保护区、当地社区、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等各利益相关者等的共同利益,从而达到环境、社会、经济和体验的可持续发展。[1]

“生态旅游的内涵是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旅游经营管理者通过规划、管理和协调,让旅游者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了解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让当地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并且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活动,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2]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

二、三峡库区生态旅游的内容

三峡库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壮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和谐统一,形成了三峡库区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

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是中国旅游资源富集区之一。首先,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资源数量多,类型齐全。据《长江三峡旅游线总体规划》统计,该区域可分为18个大的景区,290个景点。其中,部级景点就达60个。按《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分类,长江三峡库区各类旅游资源基本具备,共含有58种基本类型。其中,自然旅游资源以名山、峡谷、风景与漂流河段、洞穴、湖泊、瀑布、泉等最为突出;人文旅游资源以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军事遗址、石刻、悬棺、古墓、宗教寺庙、各种古建筑群、古民居与民俗等居多。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资源质量好,品位高,分布相对比较集中。在长江三峡库区的所有旅游资源中,被定为部级风景名胜区的就有长江三峡、大宁河小三峡、金佛山、缙云山、双桂山、四面山、神农架等。拥有神农架、金佛山、缙云山、双桂山等部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公园和红池坝、仙女山等南方高山草场;文化古迹定为部级的就有大足石刻、丰都鬼城、合川钓鱼城、涪陵白鹤梁、云阳张飞庙、奉节白帝城、屈原庙、黄陵庙和昭君故里等。[3]此外,还有雪野三峡风景区,其位于莱城区雪野镇邢家峪村正西,雷达山之麓。由小龙峡、老龙峡、五龙大峡谷天然形成的三峡风景区实乃是大自然妙笔神工雕镌的一副瑰丽画卷。三峡谷九曲十八弯,沟深险、潭深水急、林木茂密、百鸟齐鸣,给人以回归自然之感。目前,该景区开发新建了三峡、老龙湾、燕子崖、三叠瀑布、金鸡石、情侣石、寿星石、青龙潭、动物园等三十多处景点。修建双龙门、停车场、凉亭,旅游道5000余米,栈道5000余米,台阶3000多级,新增云梯、转伞、吊棍等旅游设施40多件,新上三峡大酒店、圣水山庄、孔家酒店、栗园酒家、天绿湖山庄等餐饮服务业10家,同时可供数千人休闲游玩就餐。餐馆均设景点之中,若进膳于此,脚下流水潺潺,头上百鸟争鸣,放眼四面皆绿,张口八方传情,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确是消夏避暑之胜地。

三、三峡库区生态旅游的现状

(一)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脆弱,呈现出恶化趋势

1、水土流失严重。库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55。3%,每年进入江河泥沙量总计达1.4亿t,占长江上游泥沙总量的26%。

2、气候恶化严重。该地区已成为全国重要暴雨中心,对农田、水利、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损毁十分严重;该地区也是全国干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伏旱发生率达80%~90%,一般持续30-50d,最高达80d以上,有的年份局部地区甚至颗粒无收。

3、地质性灾害严重。据勘查,三峡库区各类崩滑体1190处,崩塌滑坡总体积达28.45亿m3。泥石流现象严重,主要集中分布在巴东、巫山、奉节、云阳等县约200km长的沿江地段,占泥石流沟总量的94%。

4、森林和植被破坏严重。库区各县(区)的森林覆盖率从50年代初期的30%~56%,下降到目前的15%左右,沿江地带仅有5%~7%。

5、水体污染严重。库区现有工矿企业3000多个,年排污水10亿t,污染物50余种,江段大肠菌,石油类、氨氮、酚、化学耗氧量超标,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库周涨落带的出现,大量有机物堆积在高温高湿下,细菌或病菌大量繁殖,将加重库内水体的污染。

6、城镇生态失衡严重。沿江城镇建筑拥挤、公用设施不完善、功能不齐全、居民户外活动场所狭小、绿化地带严重不足,没有建立起处理城镇“三废”的完善系统。[4]

(二)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开发力度不够

三峡库区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具有极强的垄断性,品种也十分齐全,可供不同类型游客不同的季节旅游。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库区内成熟的景点不多,海内外享誉盛名的景点不多,而且三峡工程兴建后,还淹没了部分好的景点。总的来讲,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严重滞后。

(三)旅游旺季旅游超载现象严重,未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氛围

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区没有进行环境容量的控制和管理,在旅游旺季游人拥挤,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氛围。由于旅游季节集中及线路设计不合理,人满为患的现象时有出现。旅游数量过多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还会使游客产生不良感受,降低旅游兴趣。而在淡季生态旅游区人数又急剧下降产生旅游设施闲置等问题,旅游容量季节性变化很大。

四、生态旅游与生态经济的关系

优越的地理环境为三峡库区造就了极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大量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库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发展好库区生态旅游业必将促进三峡库区生态经济的发展。

(一)生态旅游业是推动生态经济发展的动力

生态旅游业是“无烟产业”,是第三产业中最具发展活力的行业之一,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和新的增长点,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为生态旅游不仅可以增加外汇收入,弥补外贸易逆差;还可大量回笼货币,为经济发展积极建设资金。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投资相对较少,资金投向灵活、回收期也较短,是三峡库区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应当把生态旅游作为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增加库区人民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5]

(二)生态旅游业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

旅游业的行业综合性、区域关联性和辐射带动性很强。发展生态旅游业可以促进第二产业结构高度化、生态过程清洁化、废弃再生化、环境无污染化以及农业生态化等协调发展,并带动第三产业商业贸易、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饮食服务、金融保险等行业全面发展,有效地促进三峡库区经济繁荣,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6]

(三)以生态旅游为支柱产业,推动三峡库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生态旅游所倡导的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观念的深入人心,生态旅游的范畴从自然生态资源延伸到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生态资源;将生态旅游作为发展三峡库区生态经济的支柱产业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其推动力和辐射作用,还可以唤醒人们对生态和环境的保护意识,可以扩充旅游的项目、内涵和规模,促进旅游业和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三峡库区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开发对策

(一)制定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库区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必须做到统一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生态学、旅游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库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不同特点,结合“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规划”和“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编制出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规划,使库区生态旅游能有序地、健康地发展。

(二)打造库区生态旅游目标市场

生态旅游对旅游者素质要求较高。中国目前乃至相当长的时期内,大众旅游仍是主流,中国远没有形成一个有一定规模的生态旅游市场,社会公众还没有真正的生态旅游的意识。据1995年《全民环境意识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国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环境保护常识欠缺是相当普遍的问题。因此,必须科学合理地确定库区生态旅游的目标市场,有重点地宣传促销。不能将所有市场都确定为自己的目标市场。这样才能利于库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库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库区的生态城镇建设步伐,努力培植生态服务产业

三峡工程的修建,将淹没一批城镇。抓住库区移民城镇迁建的契机,在库区建立一批布局独特的生态“山水城”,实现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如巫山县把新县城规划为山水园林生态示范城;忠县新县城规划为三面环水、背枕青山的半岛型“山水城”。生态旅游不仅包括旅游活动的生态化,还应包含旅游服务的生态化。因此,库区各生态旅游点应发展为生态旅游提供服务的生态服务业,如生态服装、生态饭店、生态商店、生态交通。不同的生态旅游点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相应的生态旅游产业,并由此带动库区一批生态产业的发展。[3]

(四)保护文化传统,营造良好的旅游文化环境

独特的地域文化传统,民族传统是三峡库区旅游资源中极其宝贵的财富。保护库区文化传统,就是要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防止商品化和庸俗化趋向,尽可能地保持地方民族、传统文化的原生形态和纯正性质。旅游部门、企业应与地方文物文化部门通力合作,从每年的旅游总收入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于地方文物和文化保护,组织人力广泛收集整理散落于民间的山歌小调和谚语民谣,采取紧急措施抢救已濒临消失的文物;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应积极提倡“双语教学”;鼓励恢复传统的节庆活动、民俗仪式吸引游人。

(五)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三峡库区旅游要加快发展,首先要加强以交通为先导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尽快解决客运交通不畅的“瓶颈”问题。坚持统筹战略,既要发挥铁路大动脉的骨干作用,又要重视公路交通的主导地位和基础作用,发挥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的综合运输效益。同时,应多渠道、多形式地筹措资金,采取灵活的融资手段、为生态经济发展营造一个“造血”系统。要充分利用地区扶贫开发和移民开发以及西部开发的发展机遇,把生态产业发展作为重要项目,采取优惠政策,吸引海内外投资开发,同时引导民间投入,建立一个灵活的融资体系。改善库区接待条件,兴建上星级的饭店酒店,争取彻底改变接待能力差的情况。

(六)适应旅游现代化的需要,重视旅游信息网络建设

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业,不但要有良好的硬件环境,还需要与良好的软件环境。旅游信息网络建设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生态旅游资源的特色,充分重视库区旅游市场的深度开发和宣传促销,以提高国内国际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重视发展旅游信息网络建设,与国际旅游接轨,是旅游现代化的需要,是发展三峡库区生态经济的需要。

(七)尽快培养一批生态旅游人才

生态旅游在旅游界尚属新事物,开发、经营与管理生态旅游的人才相当缺乏。库区本来就缺乏旅游人才,更不用说生态旅游人才了。因此,要尽早重视生态旅游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提高,培养一批与生态旅游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从而提高库区生态旅游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开展生态旅游还需要大量专业化人才,从规划、开发、建设到宣传、经营和导游都亟需一大批高层次的人才。各地都要积极创造条件培养自己的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在有条件的地方,要采用向社会招聘或引进的方式吸取人才,使之为生态旅游做贡献。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大科普推广力度,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增强市场意识和生态观念。总之,一张蓝图,经过库区人民的不懈艰辛努力,一定会把库区建设成为山青水秀、花果飘香、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社会稳定的花园式生态经济区。

此外,还可以开发和设计富有库区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开展生态旅游教育,提高大众环保意识,确定库区合理的生态旅游容量,建立环境检测站等等。

由上可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与生态的统一,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经济与生态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以三峡生态旅游为支柱引导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三峡库区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加快发展。(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宋瑞.生态旅游:全球观点与中国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73.

[2]李常荣等.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27.

[3]向旭,陈扬.论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开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6.

[4]王顺克.建立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思考[J].重庆环境科学,2001(1):12-15.

[5]重庆市政协重庆大学发展战略研究组.发展三峡库区旅游产业的战略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6]卞彬.三峡库区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生态旅游的发展篇6

关键词:淮安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淮安市政府曾提出“到2015年在苏北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市的战略目标”。生态旅游是淮安建设生态市的重要内容。淮安素来被誉为“漂浮在水上的城市”,以绿水为特色的生态资源极为丰富,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为响应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来发展淮安的生态旅游,必将有力地促进淮安“生态市”和“美丽淮安”的建设。笔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综合专家学者的意见,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对淮安生态旅游的发展进行研究,提出淮安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和建议。

一、转变生态旅游发展观,建立生态旅游城市

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创新发展观,以新的思维理念,从资源开发、旅游市场开拓、市场营销等多个角度发展淮安的生态旅游。优美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水体旅游资源,开发白马湖、洪泽湖,着力打造从淮安市区中洲公园到淮安区河下古镇的里运河风光带,深入挖掘水文化资源。重视绿化建设,栽花、植草、种树,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花卉节、园艺节,让绿色观念深入人心,把淮安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做成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品牌,从而提高淮安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让“生态家园”的美丽口号落到实处。

二、大力整合生态旅游资源,打造并推出精品生态旅游项目

淮安生态旅游资源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不同的资源有效整合,可以推出极有特色的旅游项目。比如,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可以推出“水体考察生态旅游精品”,利用知名度极高的淮扬美食推出“生态美食品尝旅游精品”,利用金湖的万亩水杉林、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盱眙的第一山开展“森林浴生态休闲旅游精品”,利用采摘农民种植的特色果蔬开展“农家乐生态旅游精品”,利用洪泽老子山丰富的地热资源开展“温泉养生生态旅游精品”,利用金湖闵桥的万亩荷花、涟水的白鹭节、洪泽湖丰富的鸟类开展“赏花观鸟生态旅游精品”。让“绿水城市、生态家园”的口号成为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努力把淮安打造成“生态旅游天堂”。

三、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大力加强薄弱环节建设

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中,淮安旅游最薄弱的环节就是购物和娱乐方面。尽管开发出了不少特色旅游产品,但是宣传不到位,尽管有一些专门的淮安特产专卖店,但是销售场所分散,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仍然无法满足广大外来游客的购物需求,建议有关决策部门下决心建设淮安“旅游购物一条街、生态美食一条街”。淮安市主城区四水穿城,组织专家深入论证,把“旅游购物一条街、生态美食一条街”沿河道布局,建设富有淮安水文化旅游特色的“水街”。淮安文化产业不算少,传统艺术也不少,比如淮安京剧、淮海戏、淮剧,但是淮安的娱乐休闲场所相对来说不多,旅游主要是一种文化精神享受,如果游客在淮安旅游中能享受一顿丰盛的文化盛宴,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四、建设特色生态旅游风景区,注重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

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游客需求日趋多样化。来淮安除了游山(第一山自然保护区、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玩水(洪泽湖、白马湖、大运河)等传统活动项目外,可以开发建设特色生态旅游风景区,这些景区要侧重养生、保健、度假、休闲等功能。如建设“渔文化、水文化、古文化”旅游风景区;建设“中医养生、生态养性、健康养老”旅游风景区;建设“洪泽湖健康养生园”和“洪泽湖水生态养生园”;建设“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生态旅游风景区等特色景区。完善生态旅游产业链,积极开发生态旅游商品、生态旅游酒店、生态旅游美食、生态旅游交通。金湖的荷花是一大亮点和特色,除了夏天开展赏花活动外,在知名度颇高的白莲藕上可以大做文章,藕可以作为农产品销售,藕汁可以做成休闲饮料,藕粉、莲子可以做成旅游商品,荷花二字也可以作为当地艺术团体、商品的名称加以冠名。把荷花、莲藕做成品牌,做成富民工程,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由于淮安地近生态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宿迁、盐城、连云港等沿海城市,可以通过区域联合开发出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线路,进一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五、创新生态旅游营销方式,切实提高生态旅游的知名度

在营销方面,淮安生态旅游除了要充分利用好传统的媒体如电视、报刊、广播等宣传手段之外,还要利用网络进行营销,特别是政府网站,要体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利用淮安生态资源的优势做好绿色营销,绿色营销体现的是环保效益,传递的是一种健康的消费和活动理念。积极到周边城市或国内大城市举办生态旅游推介会,通过各类平台和渠道,大力推介淮安的生态旅游活动和拓展旅游市场,使淮安成为一个令人向往的特色旅游目的地。

六、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健全生态旅游资源管理措施

生态旅游的发展篇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行业也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生态旅游可以使忙碌的人们得到适当的放松和休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生态旅游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实现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推动我国生态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

一、目前生态旅游存在问题

(一)粗放开发生态环境

在一些生态景区,一些部门急功近利,缺乏对生态环境的科学调查和评估,盲目地对生态环境进行开发规划,在开发过程中只重视生态环境的开发,不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环境资源的浪费和损坏。一些生态景区的树木遭到大面积的砍伐,一些宝贵的野生动物遭到猎杀,这种粗放型的开发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二)破坏生态系统的协调性

近年来,一些生态景区越来越商业化,生态景区中建设了大量的宾馆、餐厅、游乐设施,使原本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很多生态景区盲目地扩大景区,炸山修路,修建旅游设施,破坏生态系统的协调性和统一性。在我国的很多景区中都修建了索道,改变了原来的生态风貌,每年景区都要接待大量的游客,加速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生态旅游污染严重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旅游业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规划,导致每年大量的生态景区被严重污染,往往是人们旅游到哪生态环境污染到哪,塑料袋、饮料瓶等垃圾随地乱扔,大量的垃圾堆积在生态景区中,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

二、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的原则

(一)科学规划生态景区

科学规划生态景区,划分合理的旅游区,保护生态环境中多种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珍贵植被,最大程度地降低游客观光游览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维护生态区居民的利益。

(二)充分利用自然景观

在发展和规划生态旅游景区时,要充分利用景区中山、水、湖泊等自然景观,在依托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开发旅游设施,创造优美和谐的生态景区。

(三)结合旅游发展实际情况

生态旅游开发要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情况,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目标,通过旅游业推动经济的发展,以经济的发展推动生态景区的发展和规划。

三、生态旅游的发展规划

(一)充分利用生态资源

生态景区最吸引游客的还是那些原本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迹。在发展和规划生态旅游要充分了解生态景区中的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科学划分观赏型旅游景区、游乐型旅游景区和特殊性旅游景区,针对不同的旅游景区,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中原本的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地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方案,保护生态景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景区中居民的生活需求。

(二)开发生态景区的地方特色

在生态旅游的发展规划中应该充分开发生态景区的地方特色,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扩大生态景区的生物多样性,使更多的植被和动物和谐的结合在一起,例如在生态旅游景区布置花卉园、人工湖、热带风光园林、水景园等,利用生态景区的地形地貌,开发丰富的旅游生态园。在游客较多的游乐型景区,为游客提供方便的衣食住行服务,使旅游景区中的服务机构形成生态化的产业链,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积极向游客宣传地方特色,推动生态景区的不断发展。在发展规划生态景区时要结合景区的实际情况,例如,在一些生态脆弱的景区,旅游设施以简洁便捷为主,不能将一些人工旅游园强加在脆弱的生态景区中,采用一些节能的设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主要以发展绿色产业链为主,最大程度地降低对生态景区的损害,保护生态景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三)科学布局生态旅游景区

针对生态旅游景区自身的开发潜力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科学规划生态旅游景区的空间布局,完善生态旅游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生态景区中包括农田保护区、动植物保护区、自然环境敏感区等。农田保护区主要是用来保护耕地和农田,这样的地区不能被开发成旅游景区,只能作为农业用地。动植物保护区往往用来保护那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这些珍贵的动植物不适合游客去旅游观光,也不能作为旅游景区。自然环境敏感区主要用于自然景区的保护、回复和重建,这样的生态区由于比较脆弱,很容易受到破坏,因此在开发规划生态景区时也不宜使用这样的地区。根据生态环境中动植物的分布情况和自然环境敏感区的位置,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布局生态旅游景区,充分发挥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潜力,推动生态旅游景区的健康发展。

(四)加大政府监管生态景区的力度

政府是发展和规划生态旅游景区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规范生态景区的开发规划,从生态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景区实际的承载能力和最大限度的容客量,严格限制生态景区每天接待游客的数量,合理分配生态景区的公共设施资源。在开发规划的过程中,推荐一些对生态自然环境影响较小的旅游项目,严禁一些污染性强的旅游项目。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对于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及时地进行教育指导,对于一些破坏环境的恶劣行为从重处罚。另外,政府还要组织生态景区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意识,为游客树立保护环境的榜样。

四、结束语

生态旅游的发展篇8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制约因素与对策

在国际上,旅游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喻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和“第三利润源泉”。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福建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务院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促进福建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结合,提高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推动福建省文化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强省和文化强省,2012年10月福建省出台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为做大福建旅游业保驾护航,福建旅游业正在茁壮成长,而且在一些领域和沿海发达地区表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和潜力,推动了福建经济的发展。然而,旅游的发展在给福建经济发展带来推力的同时,也给福建人居环境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如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交通阻塞,以及旅游景区的废弃物的不当处理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等等。因此,必须加快福建生态旅游的研究与建设,促进福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本文以生态旅游的内涵与特点为切入点,分析福建发展绿色旅游的必要性及其障碍,进而提出福建发展绿色的对策举措。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与特征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又称“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提出是20世纪60年代初“生态觉醒”的产物。环境学者、生态学者、林学家等纷纷投入其中进行深入研究,认识到城市的热、光、细菌等环境因子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存,人们意识到“城市不是人类最佳的生存环境”,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这些理论的提出为生态旅游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人们渴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生态旅游应运而生。“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l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在1983年首次提出来的,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认为“生态旅游”是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生态旅游”的内涵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澳大利亚联邦旅游部1994年在制定其《国家旅游战略》时,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大自然为基础,涉及自然环境的教育、解释与管理,使之在生态上可持续的旅游”。

国际生态协会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对自然界负责任的一种旅游活动,即在保护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

我国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自然风光及其地方特色的风土民情为主要吸引物,通过增加当地群众的经济效益,积极促进自然资源和当地文化完整性的保护,以及通过增强旅游者对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来促进整个旅游业更加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旅游形式。

从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生态旅游的内涵与环境、生态、旅游等概念是紧密联系、息息相关的。以人类为中心,描述人类与周围一切事物和因素之间的关系,人周围的事物统称为环境。生态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生态是以生物为中心而言的。旅游是一项经济性强的文化活动,也是一项文化性强的经济活动,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各种关系的总和。生态旅游,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生态”+“旅游”,而“生态”和“旅游”均有特定的含义,都有规范的概念。从其含义来理解,生态旅游定义的核心应该是描述“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生态旅游的特点

从以上一些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或认识中,我们不难发现,生态旅游实际上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凡是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色,自然环境,野生动植物及文化特征为目的,重在教育,重在保护,对旅游地环境和文化影响较小,有助于自然保护的高级旅游和“可持续性旅游”均属于生态旅游的范畴。生态旅游理念较之传统旅游理念,不论在目标上,还是行为主体和理论基础上,都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特征:1.生态旅游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实现该目标的准则不仅仅是经济利益,还应与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之间实现有机的统一;不仅仅关注旅游的微观成本,更要关注旅游的社会成本。2.生态旅游的行为主体更多,它不仅包括专业的旅游经营企业,还包括旅游产品开发者乃至最终旅游者,同时还包括不同级别的政府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等公共管理机构与组织。3.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更广,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

从以上生态旅游系统内涵及其特点的分析可知,发展生态旅游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涵盖了宏观范围的政策、法规、标准、理念的传播及公众的教育。

二、福建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及制约因素

(一)福建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1.生态旅游是福建人居环境保护的需要

随着福建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引起的环境问题不可忽视。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福建很多风景名胜区,甚至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自然风景,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为开发的破坏,损害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独特性,导致人与自然的不相协调。说明福建旅游业还没有真正从思想观念深处落实科学发展观,所谓旅游只强调到大自然中去,单纯追求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忽视了自然资源的全息价值,造成了旅游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使旅游变成破坏生态的旅游。发展生态旅游对于改善福建城乡居民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2.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福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福建省位于我国的东南部,背山面海,地形上以山地丘陵为主。是全国水、空气、生态环境全优的省份,森林覆盖率居全国前列,2012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3.1%,福建是中国大陆最绿和距台湾最近的省份,良好的生态优势,是福建“生态旅游“的金子招牌,2013年初针对北方客源市场,福建旅游局推出了“清新福建”主题营销活动,打造“2013感知福建、自由'森'呼吸线路,“清新派”的“福建春天漂流”十大攻略以及最佳十二大景点等,已取得阶段性成效,2013年春节,大量北方及境外游客来福建旅游,前往福建生态景区呼吸清新空气,2013年春节期间,福建省接待境内外旅游者822.9万人次,比2012年同期增长28%。生态旅游强调的是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的方式。这种生态旅游不仅是一般旅游的节约和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绿色化和由此带来的环境高效少污染,因此说它是世界经济也是福建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生态旅游有利于推动福建对台的合作交流。

福建作为中国大陆距台湾最近的省份,是大陆对台展示大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发展的前沿窗口。2008年5月以来,随着台湾政党轮替,两岸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在福建实施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对福建旅游环境全方位进行关注,对于提升福建城乡旅游环境水平,树立生态福建形象,必将对两岸的合作交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有利于福建更好的走向世界。

(二)福建省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如前分析,尽管发展生态旅游对福建有诸多的好处和利益,但发展生态旅游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因素众多,并非易事。同时,福建旅游业的起步较晚,而生态旅游则还刚刚兴起,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在生态旅游的观念、政策等层面上还存在较大的障碍,主要表现在。

1.对生态旅游理念重视和关心不够

一方面,领导和政府的观念仍未根本转变,生态旅游的思想还没确立。部分政府领导对旅游的推进尚且放任自流,缺乏发展的前瞻性。另一方面,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对生态旅游的经营消费理念仍非常淡薄。旅游经营者展现给我们的是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和绿色服务,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而其中的绿色通道旅游环节,则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心。

2.生态旅游政策与相关法规不完善

生态旅游的实施不仅是旅游经营者的事情,而且还必须从政府约束的角度,对现有的旅游体制强化管理,构筑生态旅游建立与发展的框架,做好生态旅游的政策性建设。目前福建在生态旅游产业政策方面还缺少相应的扶持政策,各种法律法规也有待完善。政府缺乏对生态旅游的政策性引导,诸如控制污染发生源,限制交通量和控制交通流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还不尽人意。尽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一直在致力于环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法规的制订和颁布,但针对旅游行业的还很少。由于缺乏生态旅游政策的引导和法规的规范,导致旅游业业的无序发展,造成资源配置的巨大浪费,也为以后生态旅游运作上的环保问题增加了过多的负担

三、发展福建省生态旅游的主要对策

福建生态旅游追求的是旅游业、自然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协调与统一。生态旅游的科学管理涉及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当地居民、行政部门之间的最佳配合。同时,在合理运营过程中,需要强调保护自然,以满足生态旅游资源的持续存在。

(一)严格生态旅游的标准

目前,国家标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GB/t26362-2010)已经颁布,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也陆续出台了。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既能体验大自然又能充分关注生态保护和社区参与的特殊旅游形式,在世界各国被广泛推崇。福建的生态旅游也在发展,但亟须加以规范。当务之急,就是在坚持生态旅游原则的基础上,完善其运营机制。同时,建立生态旅游认证制度,提高其准入门槛。具体措施,就是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生态旅游标准,充分参考和借鉴;另一方面,还应当加快制定适合福建的生态旅游标准并尽快形成体系。

(二)树立生态旅游全新运作理念

政府要加强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唤醒旅游开发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的危机意识。为生态旅游的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引导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生态旅游区、设计旅游活动,履行保护生态环境宣传与教育职责,把旅游对环境的破坏限制在最小范围。引导旅游者到自然环境中去,在欣赏、感悟自然地同时获取生态和文化知识,并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三)加强旅游业的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

鉴于目前福建旅游业多头管理局面,各级政府要抓紧时间成立生态旅游发展综合管理部门,统一规划、协调、管理生态旅游发展的有关事宜;进一步发挥旅游行业协会作为旅游企业与政府间以及同行业内不同旅游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增强旅游协会的行业服务、行业自律以及维护行业合法权益的职能,以保障福建省旅游业快速、健康、有序地发展。根据福建省“十二五”旅游发展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三都澳、东冲半岛等八个度假基地。另外,以宁马台客运航线的成功开辟为契机,抢抓中央出台关于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加快发展旅游业发展战略的机遇,进一步建立健全宁台旅游交流合作机制,与台湾在资源开发、市场互动、产业投资、企业管理、信息交流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把宁德打造成对台旅游的窗口和集散地。依托宁德众多优良港口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形成闽东乃至海西的对台交流新平台新窗口;建设“宁马台”一体化旅游线路产品,并把它们纳入省旅游局对外旅游宣传推介线路;鼓励台商参与旅游的投资开发,促进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在实施环三都澳综合开发进程中,重视旅游码头规划、邮轮游艇旅游,做到优先建设;主打文化旅游品牌,将宁德的文化旅游产品融入全省对台文化旅游产品,以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来招徕台湾游客;通过共建旅游促销网站、联合制作旅游宣传品等形式,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旅游线路的共同开发,做大海峡旅游市场。

(四)完善旅游信息系统

完善的旅游信息系统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基础。有助于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性。首先、政府应引导旅游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全面质量管理(tQm)、电子数据交换(eDi)、射频技术(RF)、全球定位系统(Gp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技术,全面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水平。其次、政府应大力支持建设公共网络信息平台,加快构筑福建与全国乃至世界相连的区域性旅游网络,实现不同旅游部门、旅游企业的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为生态旅游信息交流的畅通和高效创造条件。

(五)制定规范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政策

生态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来有效地规范、监督和激励旅游企业的行为。通过环境立法、制定生态旅游补贴政策、税收扶持政策、贷款优惠政策等激励政策激励和引导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的行为,促进福建生态旅游健康发展。2013年2月福建省旅游局、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厅五个部门联合签署了《携手发展乡村旅游战略合作协议》,在构建共同发展格局、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壮大产业发展规模、培育打造特色精品、精心营造消费热点、深化对外交流合作等六方面达成合作。根据《协议》,福建将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森林人家、水乡渔村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培育休闲度假型、农事体验型、民俗风情型、健身养生型等新型业态,打造乡村花园、乡村酒店、乡村民宿、农业科普等特色精品项目,并逐步在全省形成六大特色乡村旅游带:闽西北生态休闲、闽东南海上田园、妈祖宗教文化、客家民俗风情、畲族文化体验、闽南特色文化。

(六)完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加大旅游人才储备

针对未来生态物流发展趋势对人才需求,要从三方面加强人才培育。一是培养宏观管理层次人才,如政府机构制定政策、规划人才,包括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人才,以提高政府物流管理水平;二是培养旅游企业管理人才,这是提高旅游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三是提高员工素质。培养方法可以多样化,可以是高校培养,可以是企业、高校联合办学,可以是委托办学,将高层次的旅游人才教育制度和多元化的旅游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有机结合,形成多层次的旅游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有关高等院校也要适应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生态旅游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玉钧.生态旅游的未来[J].中国报道,2009,(2):66-67.

[2]黄晓玲,林盛.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内涵实质与基本特征[J].林业经济问题,2003,23(3):172-175.

生态旅游的发展篇9

关键词:万州;生态旅游;对策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旅游。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环境资源为依托,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贯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前提,集观光休闲、科学考察、探险猎奇、自然和人文知识等为一体的新兴旅游形式。自上世纪80年代出现生态旅游以来,世界旅游业每年以4%的速度增长,而生态旅游平均增长率达20%~30%,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与倡导,并逐渐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主导潮流。我国国家旅游局于1999年提出生态环境游的主题,各地借此东风,纷纷推出生态旅游项目。万州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因此也顺应这一潮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一、万州发展生态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万州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有“亚洲第一瀑”――青龙瀑布;动植物王国王二包;融“惊、奇、乐、险”于一体的好去处潭獐峡;神奇的盐井龙洞、夏为清凉的避暑胜地,冬为踏雪林海的赏雪佳境的大垭口、铁峰山森林公园。

万州拥有丰富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在青龙瀑布境内有东吴折冲大将军甘宁墓和现代著名诗人何其芳故居;太白岩早在魏晋时已成为蜀中名山,唐宋以来题咏甚多。卓庵、破山海明等高僧老道,也曾来此传道授经;天生城山势雄奇,平地隆起,四面悬岩,绝壁凌空,峭立如堵,有刻记石壁《天城石壁记》,是万州安抚使王师能为褒杨文安抗元之功而刻;西山碑亭上的《西山碑》为黄庭坚行书中的鸿篇巨制,《西山碑》被视为“黄体”风格形成后最早的一次充分展示,具有不可估量的里程碑式意义;万州西山钟楼雄伟壮观,与上海海关钟楼齐名,系长江沿岸一大景观,至今一直被认作是万州标志性建筑物。

万州拥有良好的政策环境。近年来,万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将其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成立了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区政府还设立了旅游结构调整资金,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扶持政策,为万州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了加快推进万州由三峡旅游“过境游”向“过夜游”的发展,万州已建成三峡之星体育馆、见证三峡文化街等城市旅游亮点,正着力打造南北滨江路、城市中央游憩区、商贸旅游大走廊。另外,计划从澳门万国集团引资2亿元左右,在离万州主城20公里的高峰镇打造占地1.54平方公里的重庆第一个死海项目。一旦建成,将成为国内第三个死海。拟投资10亿元建万州华夏姓氏文化公园,建成后将再现华夏姓氏5000年的历史。该项目正对外招商。

万州发展生态旅游具有稳定的客源。万州本地人口众多,约738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增长,旅游需求日益增加。另外由于万州自身的地理优势和旅游资源,许多三峡游的游客途中到万州停留观光。万州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逐年增加,借助长江三峡的吸引力、号召力,万州将吸引越来越多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万州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完善,接待能力强。(1)交通方面:万州“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已形成:万州是长江沿岸十大港口之一。渝万、万开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近日开通了万州――广州旅客列车,至此达万铁路已先后开通万州――达州、成都、广州等车次;万州机场开通了万州――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航线。同时宜万铁路正在修建中,渝万轻轨也正纳入修建计划中。(2)住宿方面:三星级以上酒店有尼斯,凯莱,五桥国际大酒店等,能满足来万旅游者的住宿需求。(3)餐饮方面:万州历来都是美食之乡,较为有名的中餐馆有:巴乡村、小八仙、川江人家、古万州酒楼等;拥有各种特色小吃,如万州老字号海包面、程凉面、小笼包、羊肉格格、烤鱼、火锅,万州的诸葛烤鱼,曾四次获得中国名菜之称,中央电视台做过三次专题报告。万州还有很多外地餐饮名店加盟店,可以满足不同顾客的饮食需求。

二、万州生态旅游现状

万州生态旅游的开展,不仅提高了人们走进自然,欣赏自然的兴致,也提高了生态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在旅游收入中的份额。但由于万州发展旅游的时间比较短,人们对旅游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许多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对资源的破坏,生态保护不力。主要问题有:

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进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的进行探索式、粗放式地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由于规划设计和开发资金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一些生态旅游资源或处于规划设计阶段,或处于项目招商阶段,而已开发的旅游资源深度不够。综合配套也欠缺,如就名气最大的青龙瀑布而言,虽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厚的人文景观,但是,人们对相关历史知识了解不多,也即在旅游开发中,进行的挖掘还不够,致使人文旅游资源还没有形成吸引点。同时,景区道路也有待进一步修缮。

生态旅游形式单一,参与互动性活动少。现代旅游活动向多样化、参与性和趣味性方向发展,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就必须迎合这一市场特点。目前我区的生态旅游景区都是以休闲,观赏为主,参与互动性的活动较少,不利于生态旅游业向高层次和规模化进一步发展。

宣传促销力度不够,难以形成旅游热点。生态旅游业作为旅游业中的一种新兴的旅游模式,除了要加大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外,更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旅游者的旅游趣向,其中宣传工作尤为重要。万州的旅游宣传力度不够,谈及亚洲最大的瀑布,人们的第一反应一般是黄果树瀑布;在重庆,青龙瀑布与重庆周边景点如南川金佛山、武隆仙女山、江津四面山等相比知名度不高,在宣传推广上明显落后于以上几家景点,因此,对青龙瀑布的主要客源―重庆市区缺乏明显的号召力。[3]

三、我区发展生态旅游的途径

第一,科学规划,有序开发,打造生态旅游精品景区。做好旅游规划,是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应成立由旅游规划、环保、高校等部门组成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协调小组,加强对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同时聘请生态旅游方面有关的专家、学者和规划设计人员,编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在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要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适度、有序地分层次开发,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建设,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禁止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经济增长的项目。一些服务设施应建立在风景区外。

第二,提高参与性,改变单一的观光结构,开展多种生态旅游形式。在考虑旅游与生态的关系时,仅仅关注如何将生态资源利用于旅游事业是不够的,还应该掌握生态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和兴趣倾向,在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使生态旅游者能够参与的新型观光结构,延长其逗留时间,充分利用各种生态旅游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旅游活动,即生态旅游更应该体现在参与体验方面。青龙瀑布在这点走到了前面。该景区的万州民俗乐器演奏和划竹筏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根据我区目前的实际情况,可开展潭獐峡漂流、探险,大垭口春季采野花、冬季玩雪,太白岩、天生城登山比赛,各景区摄影作画比赛等活动。王二包则可作为学生旅游的动植物教育学习基地。

第三,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时,突出生态旅游产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旅游资源贵在稀有,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众不同的独特程度,即特色。万州的生态旅游还处于研究探索和起步阶段,生态旅游产品存在着类型单一,档次低等诸多问题。因此,应借鉴国内外发展生态旅游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立足本地资源和历史文化优势,拟定品牌产品、重要产品、配套产品的具体内容,优化旅游产品组合。借助三峡移民的城市品牌,同时结合青龙瀑布景区(点)的观光游和休闲度假游,充分运用旅游图册、网络、电视、杂志等广告宣传媒体宣传万州的生态旅游业,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并加强与各地旅游机构和旅行社的合作,形成成熟的营销渠道。如万州的旅行社与重庆的旅行社成功开辟了万州青龙瀑布――梁平双桂堂路线。

第四,加强人才的培养、引进和生态旅游研究。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特殊旅游方式,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应利用三峡学院及其他高等学院的人才优势及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办法培养一大批生态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并加强生态旅游人才的引进,为我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同时应加强生态旅游理论和规划方面的研究。

第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科学管理,保护现有的生态旅游资源。要保护生态环境,就要加强科学管理,应加强对游客的教育宣传。可通过导游、标语牌、广播和录像等手段,结合各种活动,向游人们进行自然科学的知识宣传,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增强人们对万州的热爱及正确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达到生态旅游的目的。对当地居民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帮助他们使用节能环保型炉具,建立生态型污水处理系统。此外,应为当地居民创建就业机会,并吸收他们参加景区管理工作,缓解他们对资源的压力,使他们能自觉维护景区生态环境。还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做到依法兴游、依法治游,杜绝一切破坏环境资源的现象,通过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协调,使当代人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旅游资源利用。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工商系

参考文献:

[1]黄建民.长江三峡地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89-95.

生态旅游的发展篇10

摘要:生态旅游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生态旅游的核心包括生态意识,生态理念与生态道德。本文将从生态旅游的概念,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并从多角度探讨其发展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生态旅游自然发展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首次提出生态旅游(ecotourism)的概念: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游客在观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察和享乐旖旎风光和野生动植物。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摘要:生态旅游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生态旅游的核心包括生态意识,生态理念与生态道德。本文将从生态旅游的概念,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并从多角度探讨其发展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生态旅游自然发展

二、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

(一)生态旅游资源及发展前景

中国地大物博,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优势:一是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且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二是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截至1997年底,我国已建立起各类自然保护区932个(列为部级的124个),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有14个。这些保护区集中了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最精华的区域,是生态旅游的理想处所。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调查结果表明:其中已有82个保护区正式开办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0万人以上的保护区已达到12个。目前国内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年总旅游人次近2500万,年旅游总收入近5.2亿元。

目前,在国内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双版纳、长白山、鼎湖山、新疆哈纳斯等地区。按开展生态旅游的类型划分,中国目前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分为以下九大类:山岳生态景区,以五岳、道教名山等为代表;湖泊生态景区,以长白山天池、肇庆星湖等为代表;森林生态景区以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草原生态景区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海洋生态景区海南文昌的红树林海岸等为代表;观鸟生态景区以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等为代表;冰雪生态旅游区;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等为代表;漂流生态景区,以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徒步探险生态景区,以珠穆朗玛峰、罗布泊沙漠等为代表。

(二)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史较短,目前尚为发展中国家旅游开发模式。中国虽然拥有众多的生态旅游资源,但对这些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加上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致使中国生态旅游存在不少问题:

1、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

据旅游风景区提供的监测资料显示,这里的水土、大气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噪音、烟尘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大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及酸雨等情况比较普遍。湘区武陵风景区中二氧化硫含量高达0.62毫克/米3,超过国家一级大气标准3.68倍;树林大片枯黄,pH值达4.44并出现酸雨酸雾。我国水污染的范围也在扩大,全国135条受污染的城市河段中,52条严重污染,其水质连灌溉标准都达不到,更谈不上饮用标准了。如饮用滇池水源的地区,已成为昆明市传染病和许多疾病的高发区。黄河断流达266天,87%的河段水质达四级污染,尤其是近几个月来,黄河干流中游河段遭到严重污染,水面上漂浮着一层厚厚的泡沫,下面呈酱色的污水散发着刺鼻的异味,鱼已死光,连浇地都不能用,对河南省沿黄河各城市饮用水造成危胁。这是黄河历年来发生的最严重污染。而且是一次流域性污染。

2、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利用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我国对旅游洞天开发利用还处于无计划状态。许多地区一发现好的洞天,就匆忙施工开发。开放后又不控制游客人数,过多的游客加速了洞内沉淀物氧化。一些洞口开得过大、过长,加速洞内外空气对流,人们呼出二氧化碳气体破坏了岩溶洞环境的平衡,促使洞天景物老化。野生动物也是极其珍贵的旅游资源。许多地方在开发这一旅游资源时,管理不善,执法不力,不少野生动物遭到乱捕乱杀,有的宾馆饭店甚至以野生动物作为美食招揽游客,使不少珍稀品种濒临灭绝。

3、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近10多年来,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自然风景区,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的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或因山洪暴发,塌方挡路,毁景伤人;或因久旱无雨,水源枯竭,饮用水短缺,更有一些建筑毁景障景,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四季常绿的云南西双版纳,近几十年来,由于大搞毁林形式开荒,以林为能源,森林面积急剧下降,使原来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由此可见,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作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三、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之路

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

(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适度地有序地分层次开发的原则,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自然的开发行动。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经济增长的项目坚决制止。经济开发可以在风景区以外的广大土地上进行。即使是配合风景区的旅游,其主要服务设施也完全可以在风景区建设。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下,现有的生态技术,资金条件以及人们的环保意识还达不到维护生态平衡要求的情况下,必须将宝贵的生态资源留给子孙后代,而不是开发殆尽。旅游区的环境容量问题,应加强研究,在旅游区的环境容量未确定之前,必须控制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对一些重点保护的景区,必须防止太多的游人进入,即使是一般旅游区,也应严格控制超容量吸引游人。因为,环境容量是有限的,破坏容易修复难,一旦旅游超过了环境容量,造成了巨大的环境破坏,再来治理就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二)强化法制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如地方政府和旅游有关部门应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思想意识比法规更重要。因此,我们在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全民观念。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把发展旅游业的目标与立足点建立在保证当代和几代、几十代人的旅游需要上,并以这种思想观念为指导,做好环境保护的各项具体工作。

(三)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

森林是一个整体,森林除木头外,还有许多其它物种,它是一个由许多成份构成的复杂系统。如果把森林看做单纯的木材生产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夺式的经营,那么我们采了木头,却恶化甚至是毁灭了其它资源的生存环境,得不偿失。当然也不能发挥森林资源的全部效益。但我们保护森林,并不是完全任其自然。自然森林也会自然枯萎,如不砍伐,任其自生自灭,也是浪费资源。所以在不过度改变森林结构的前提下,进行采大留小有计划、有选择的开采,以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的产生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必然结果,是人们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反思人类自身行为方式的表现,也是人类行为方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探寻出一条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之路,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进我国生态文明进步的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2]倪文新.生态旅游的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探析[J].旅游发展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