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安全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4:01

互联网安全教育篇1

关键词:安全教育;高校;安全意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1.076

1新形势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1.1加强安全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当前,大学校园早已不是过去的象牙塔,尤其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断开放的办学环境,越发社会化、多元化、复杂化的高校校内外环境;同时大学生思想单纯,社会经验不丰富,遇事应变能力较差。自我管理能力差,安全意识淡薄,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成才。为打好大学生在校安全地学习、生活这个基础,通过安全教育来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提高安全风险的应对能力,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1.2加强安全教育,是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我国和外国都力争的资源。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各类高校在校生规模达3647万人,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力量。一直以来,国外敌对势力和间谍机构想方设法通过思想渗透来影响我国的大学生。大学生安全知识储备不够,认识不深,对于国家安全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传统形式上,比如军事、国防和战争,对于新时期国家安全的形式了解不够,比如信息安全、文化安全。导致大学生很容易受境外敌对势力的思想影响。境外势力借助各种渠道,比如学术研讨,这种研讨公开或者是秘密的方式进行,将所谓的西方民主和价值观传播开来,培养和平演变的“内应力量”,乌克兰的橙色革命、叙利亚动乱和阿拉伯之春都是西方思想和平演变带来的结果,因此,在大w生中加强安全教育,是新时期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

1.3加强安全教育,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巨大,普通本科院校在校人数基本上是上万,相当多的学校在校人数达到2万甚至更多。这给高校的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在校学生队伍庞大,一个辅导员往往要管理几百位学生,学生管理上很难做到精细化,即很难实现一对一的目标。学生管理难度大、学生安全意识不强,因而安全事故在高校中每年都会有发生。当前高校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学生由安全事故引发身亡时,处理起来难度大,尤其意外事故发生在独生子女身上时,增大学校处理难度的同时,给学生的家庭带来致命的打击,使学生家长处于崩溃的状态,这种事件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平息,对校园乃至社会稳定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学生安全成为困扰高校管理的一大难题。同时,由于高校是人才和青年人的聚集地,大学的校园氛围,比如学术自由,造就了大学生个性彰显、思想活跃,这也给学校的安全管理增加了难度。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稳定对社会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安全教育,是校园稳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2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制度不够完善,安全教育重视不够

安全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目前高校在学生安全教育方面,制度机制不健全,不够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人员经费投入不足。安全教育经费上,很多学校没有专项资金,导致安全教育处于应景或应急状态。此外,学生个人成长教育体系中没有将安全教育纳入进来,且没有将安全教育纳入现代大学生课程教育之中,这种安全教育往往是临时的,这种不定期的培训难以达到应有效果。而且安全教育课程多是由院系副书记、保卫处老师、辅导员承担,由于缺乏系统培训和组织,课程缺乏精心的设计和安排,照本宣科往往是教授过程采取的方式,导致学生上课根本就没认真去听,结果学生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大降低了教育效果。

2.2教育模式比较乏味、内容新颖度不够

当前许多大学的安全教育,教育形式缺乏系统性和整体规划,多采取知识宣传、说教的形式进行,比如校园宣传栏、班会、图片展、安全讲座,辅导员说教。这种传统的教育手段陈旧落后,缺乏创新,安全教育的内容局限于交通、防火、财产安全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内容枯燥,学生兴趣度激发不够。而且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犯罪作为一种新型犯罪手段也越来越普遍,所以高校应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安全教育的重点。除要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外,要提醒学生警惕各种网络陷阱,注意防范,很多的诈骗都是凭借网络平台进行的。但是目前高校对网络教育的重视不够,安全教育的资料中很少涉及网络安全问题。安全教育的模式决定了教育的侧重点是安全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并不注重对学生安全技能的培训与实践。导致学生即使掌握了相应的安全知识,但现实中在遇到安全事故时,不能很好地去应变和进行安全防护,最终使安全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2.3安全教育系统性不够,安全教育的师资力量欠缺

首先,安全教育体系不健全是目前很多高校存在的普遍现象,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不具规范化。第一,很多高校都是在学生入学时重点进行安全教育,在老生中较少开展安全教育。在进行安全教育时,往往是老师讲授。往往学生没有安全教育的教材,大学生不能对安全知识理论进行系统地学习,没有掌握系常见安全事故的应对方式和防范技能,以至于在遇到真实安全事故时无所适从。第二,高校普遍过分注重专业课,把专业课放在主置。很多高校没有专门开设安全教育的课程,有些虽然设置了课程,但只是应付式的辅助教育,高校没有把安全教育融合于大学生的四年学习中,认为安全教育可有可无,往往只有当学校发生安全事故时,才会引起学校重视,才会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当安全事故平息后,安全教育又被搁置。这种突击式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方式,使得安全教育缺乏长效机制。日常教育体系中没有将安全教育纳入进来,就谈不上安全教育的规范化、系统化。

其次,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当前许多高校安全教育课程无授课的专任教师,一般都是由学校保卫处老师、学院副书记及辅导员来承担,更多的安全教育还是由辅导员负责。众所周知,辅导员在日常管理中,接触学生多,对学生了解程度深,但是由于辅导员工作琐碎,一个辅导员往往要负责管理300―400学生,除了要应付繁杂的日常事务外,还要应付学工处的各项考核,因此使得辅导员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学习的时间就大大减少了,导致辅导员对安全教育缺乏系统的把握,而其他任课老师在课堂上主要讲解自己的专业知识,他们对安全教育一般也只停留在了解层次,很少将安全教育在课堂上进行穿插。

3有效促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策略与途径

3.1加强新生的安全教育

大一新生刚结束自己的高中生活,安全知识最缺乏,防范意识最淡薄,上好安全教育的第一课,对于刚迈进大学校园的新生来说尤为重要,有助于大学生对安全教育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增强他们的防范意识。要注重教育效果,采取小班制授课,成立由公安干警、学校领导、辅导员为成员的安全教育队伍,运用多媒体进行授课,授课中要穿插安全事故案例,用真实案例来增强吸引力。要让新生了解基本的安全常识,比如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心理健康安全知识,还要让其了解新型的安全知识,比如网络安全、防诈骗传销方面的安全知识。要做好新生的安全演练工作,要将消防安全演练作为新生的一项入学教育任务,在当地消防部门的帮助下,在全体新生中开展消防演练。给学生讲解常见的火灾扑救方法与逃生技巧,比如让学生懂得灭火器使用方法并让他们动手操作。邀请武警官兵给学生讲授基本的安全防护技能,尤其给女生传授基本的自我保护技巧。

3.2开设安全教育专业课,改革与创新安全教育课程教学

首先,编写安全教育的教材,且教材具有不仅要有集知识性,而且具有趣味、实用的特点,内容紧密贴近学生的实际安全问题,教材中要引入高校和当前社会发生的真实案例,比如大学生现阶段多发问题的案例。对于课堂教学,教师要精心设计,在课堂讲授中,要将典型案例点评、问题分析等方法融合进去,加强师生互动。其次,学校要建立一支掌握安全知识并懂安全防范技能的师资队伍,加强对专任教师的再培训,并定期聘请公安、消防和卫生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讲授安全教育的课程与讲座,借助他们的丰富经验碓銮看笱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了解安全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安全防范技巧和当前常见诈骗的伎俩。第三,要将安全教育纳入日常教学管理中,安排授课课时,同时,对安全教育课程列入学分管理,确保安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3.3定期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活动

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安全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常识,避免和减少一些安全事故。高校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并设置奖项,同时将竞赛活动纳入学工系统的工作考核中,从而在校园内营造一种“学习安全知识、重视安全”的良好氛围。

3.4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安全教育

要借助微信等新媒体搭建安全教育的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网络的不受时空限制、隐秘性特点,开展网上安全教育和咨询活动,增强教育效果。可以通过学生最为关注的网络形式,比如微信公众订阅号。建立“保卫处、学生工作处、院系、班级、学生”五位一体的安全信息交流平台,将校园治安动态、安全教育知识在平台上。各二级学院要建立自己的微信平台,并在平台上设立安全教育专栏,将近期高校发生的安全事故在平台上,并将安全教育的视频上传在平台中,借助新媒体,增强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孙铭涛.互联网时代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5,(2):910.

[2]郑恒毅,王伟,刘瑜.“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探索[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12218.

[3]朱卫国,潘彬.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5,(5):6567.

[4]吴学政.拓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路径[J].文教资料,2013,(19):120121.

互联网安全教育篇2

【论文摘要】互联网已经凸显出重要作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现有研究中,对网络道德教育的关注较多,而对网络法制教育的内容研究相对较少。从互联网活动主体的视角看,网络法制教育的基本内容应包括网络懂法教育、网络守法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和网络维权教育。

互联网已经凸显出重要作用。2008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7年12月31日,“网民数已达到2.1亿人。中国网民数增长迅速,2007年一年增加了7300万,年增长率为53.3%。互联网逐步向各层次的居民扩散。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是16.2小时,网民对互联网有一定的依赖性。”[1]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必须首先明确网络法制教育的基本内容。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虽已有学者提出类似“网络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提法,但界定尚不深入。网络法制教育是法制教育的种概念。网络法制教育是以宪法为核心,以《网络法》为基本内容,以网络法规为主要内容,规范广大网络活动主体的网络行为,培养网络法律意识、增强网络法制观念,构建良好网络环境的法制教育活动。确立网络法制教育基本内容的客观依据,除了可以根据构成不同网络法律关系的主体来确定外,笔者从网络活动主体懂法、守法、用法和护法的视角,将网络法律教育的基本内容界定为:网络懂法教育、网络守法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网络维权教育。

一、网络懂法教育

网络懂法教育就是以一定的网络法律、法规、条例为主要内容对人们进行教育,从而让人们增强法律意识,知道在互联网上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并且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网络法制教育必须以一定的网络法律法规为依据和基础。在我国,虽还没有一部统一的网络法,但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比较多。主要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颁布的法律性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关于计算机犯罪的内容规定;国务院颁布了大量了行政法规,如《关于互联网中文域名管理的通告》、《互联网作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信息产业部出台了大量的规章性文件,如《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处理办法》等;国务院其它部委也出台一些有互联网有关的规章性文件,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暂行规定》,文化部关于实施《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财政部《“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域名注册实施细则等。除此以外,还包括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双边或多边协定,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wCt)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邻接权条约》(wppt)。当然,还包括一些与网络活动有关行业自治组织制定的行业自律性规范,虽不是网络法的渊源,但在今天的中国,事实上扮演了法律规范的调整作用,如中国互联网协会2004年8月31日审议修订的《中国互联网协会章程》,《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的《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章程》等。

网络懂法教育实现的途径,首先应该是运用互联网开展网络法制教育;其次是要广泛发掘社会力量,使网络法制教育与网络的广泛性相符合。比如可以在公安局、法院等单位建立网络法制教育基地,利用这些单位掌握的鲜活案例进行教育;第三,依托学校、社区开设《网络法制》课程或讲座。[2]网络懂法教育必须针对不同的主体,采取易于被他们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让他们明确法律法规的规定。如对被称为“网吧”的信息服务场所,对其经营者就应以《关于规范网吧经营行为加强安全管理的通知》为主要的教育内容之一,让其明白申办条件、经营管理责任、安全保护制度、申请登记程序、违法责任等。

二、网络守法教育

法的遵守即守法。我国宪法第5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3]法的遵守状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低级状态,即不违法犯罪,主要为履行法的义务。第二层次为中间状态,即依法办事,违法必究,形成统一的法的秩序,既履行法的义务,也行使法的权利。第三层次为高级状态,即法的遵守的主体行为,不论从外在方面,还是从内在动机方面,都符合法的精神和要求,从而真正体现了法的调整的目的,实现了法的自我内化。[4]

网络活动主体多样,主要包括网络服务供应商、网络服务运营商、网民、网络服务硬件提供商、网络监管职能部门、网络执法者等。这些不同的主体在网络活动中,必须遵守相应的网络法律行为。网络法律行为在互联网上发生,和法律有紧密联系,主要包括网络合同行为、网络对话、网络交友、网络社区交往、网络侵权等行为。网络活动主体依法进行网络活动,包括行使法的权利和履行法的义务两方面。行使法的权利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行为,或者是要求他人实施或抑制一定的行为来保证自己合法权利得以实现。履行法的义务就是通过消极的不作为和积极的作为的方式,满足法的规定的具体条件,从而保障权利人的合法利益。需特别强调的是,网络法律行为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网络中,他可以大量地反映到现实生活中。

网络守法教育是法的遵守在网络活动中的必然要求。网络守法教育,即教育网络活动主体学习掌握网络法的各种规定,自觉加强网络道德和法律修养,正确行使法律所赋予的权利,正确履行法律义务,做网络活动的合格守法者。即起码做到不违法犯罪,并力争向法的遵守的高级状态发展。

三、网络安全教育

网络安全问题自互联网出现便已产生,且不会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消失。网络安全教育,便成了加强网络法制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多数网民在网上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网络安全素质较差。表现在:一是网络安全知识缺乏,不懂得什么是网络安全以及怎样防护;二是网络安全意识薄弱;三是自我管理能力弱;四是网络安全防范能力差。网络安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强化安全意识,使所有用户及工作人员深刻理解网络安全在网络应用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及自己在其中的安全责任,熟悉操作过程,执行安全策略,减少人为的因素或操作不当而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或风险。网络安全教育可起到预防的作用。

网络安全教育包括网络安全基本知识教育、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和网络社交安全教育。关键是要引导网民用理性的、健康的心态去对待网络,正确地加以利用。只有如此,网民才能在网络社交中趋利避害,远离误区。通过网络安全教育,帮助网民分析网恋的利弊得失,引导网民正确对待网络交友、正确认识和处理网络中的情感问题。比如通过网络社交安全教育,希望网民重点做到:一是不要轻易会见网友;二是要努力克服网络交往中的心理弱点,如盲目的同情与坦率、急于获利、寻求渲泄、追求刺激、渴望爱情等。这样,才能尽可保障网络社交中的人身财产安全。[5]

四、网络维权教育

网络维权教育,又称网络司法救济教育。维权就是当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或侵犯时,依据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或准法律行为。网络维权教育就是使网络活动参与者明白并掌握如何收集与保存自己的网络活动证据,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侵犯时,如何依法进行权利救济的教育。它是网络法制教育的重点环节,只有进行了正确的维权教育,才能使懂法教育更有针对性,守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网络维权教育的内容很广泛,涉及到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中核心和基础是的让网络活动参与者明白现行的网络司法救济制度和网络维权的基本方法、基本途径。比如网络购物的维权,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相关报告显示:在进行网络购物时,46.01%的用户担心交易的安全可靠性,16.81%的用户担心网上提拱的信息是否可靠,12.29%的用户担心售后服务,9.84%的用户担心是否能够按时交货,有22.01%的用户经历了“已经订了货并付了款后,而未收到货物”的情形;对于网上购物的最大障碍,31.76%用户认为安全性得不到保障,28.33%的用户认为是是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及厂商信用得不到保障。[6]这些数据表明,在网络购物中,消费者知情权、退换货物权、赔偿权等的保护和实现,成为制约网络购物的瓶颈。从目前网上购物或服务网站,大致可分为二种经营形态:一是电子商店,也就是提供网上购物或网上服务的业者,在网络上设立自己的主页,直接对网络使用者出售商品或提供服务。二是电子商场,也就是许多提供不同商品或服务的业者,集中在一个网状站中,使用者可以在同一个网站购买不同公司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有的还提供检索、搜寻特定商品或服务的功能。因此,如何进行维权呢?一般认为,核心的一条是按照合同法的一般原理,必须首先确定网络购物的出卖人,不管事实上各种情况有多复杂,原则上应该以在网络上接受使用者下单的人为出卖人,除非网页上有明显标示,当然作为电子商场的管理者,负有监督管理的职责,必须承担起法律上的义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定买卖合同关系的当事人,为维权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按照诉讼法、申诉的相关规定,通过申诉和诉讼的方式维权。现在,关于网络维权的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在网络活动证据的保存和收集方面,网络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完善,比如著名的淘宝网,就专门推出了阿里旺旺(淘宝版),以便保存网络交易记录,并可以作为法律证据使用。

网络懂法教育、网络守法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和网络维权教育,共同构成了网络法制教育的基本内容,它们相互依存、相到促进。网络法制教育,不单是普及网络法律知识,更是要培养网络活动主体的网络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提高懂法、守法、用法和护法水平,建设一个有序、安全、文明、健康的互联网。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2008.1.

[2]杨练武,唐闻捷,蔡晓卫.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初探[J].兰州学刊,2003,(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

[4]问谁念狼(网名).百度_中山梦吧_5./f?kz=84997927.

互联网安全教育篇3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思政教育

1前言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的发生演变。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互联网+”的本质是信息化、网络化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媒介,正以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为人类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网络生活方式。大学生是祖国美好未来的希望,如何充分运用网络实现中国梦已成为高校思政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议题[1]。

2网络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999年6月13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始终肩负着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之重任,在此过程中,如何教育好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对于我们思政工作者来说,任务更为重要。

2.1正面影响

第一,网络有助于创新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2015年11月18日,“中国汽车互联网+创新大典”活动在广州举行。全国汽车产业界、汽车互联网公司行业精英将齐聚广州,共议汽车互联网+时代中趋势和危机。基于此,我们教育者更应依次为契机,通过盛典涉及的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汽车共享出行、汽车电商、汽车流通及后服务市场创新、二手车等多主题,鼓励系学生形成“汽车行业”+“互联网+”+“创新与投融资”的一体化思维。

第二,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我院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了完备的网络资源平台,购买多类数据库作为学生专业知识的补充,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接受先进知识,这对于处在大学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最好的解脱。

第三,开拓青少年全球视野,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上网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知识面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能。通过上网,学生人际交流、沟通能力得到培养,网络中丰富的图书资源使得学生触类旁通,自身素质得到大幅提升[2]。

2.2负面影响

网络发达的同时,随之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如网络垃圾、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网络管理漏洞等。据统计,美欧大学生色情行为明显上升。因特网变成不受国家法律约束的犯罪活动交易市场。1999年4月20日制造科罗拉多州校园枪杀案的两名凶”手,平时就喜欢在网上“冲浪”,并经常玩“世界末日”等暴力电子游戏。这起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杀案致使15人死于非命。

3网络环境下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并且综合其他相关资料信息,发现在当前网络环境的思政教育存在如下问题。

3.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不够

思政教育历来受到学校重视,但学校还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方式上,管理体制不完善,与“互联网+”无缝衔接的教育管理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2网络思政教育模式尚不健全

传统的思政教育理念是教育者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过分注重传统意义上讲授式的教育方式,如重点谈话、班级会议等形式,对“互联网+”下如何应对学生心理、网安教育缺乏研究。

3.3教育内容陈旧、教育形式单调

高职院校始终将学生的实践作为第一要务,因此,就高职院校而言,其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上就应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现场体验、感悟、深化。虽然有很多学生喜欢贴吧、论坛等方式,但很少有公开交流、讨论,而学生课后与老师的联络方式则以社交工具(如mSn、QQ、微信等)为主。

3.4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2015年入学的的大一新生基本为96-97年,90后喜欢张扬个性,刻意标新立异,但常常过于自负,甚至盲目乐观。90后认为,只要敢“新”,自己也可以成“星”,他们并不像80后当年那样狂热地穿名牌,但他们一定讲究独特和与众不同[3]。

4加强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对策

“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困难日益加大,必须做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具体可从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队伍的培养,教育环境的优化,教育思维、内容、途径的创新等方面来考虑[4]。

4.1更新“互联网+”环境下思政教育理念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造就了社会的网络化、现实环境虚拟化,但也代表了“互联网+”的趋势,这种趋势充分诠释了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辩证关系,必须紧扣互联网浪潮,与时俱进,把握学生思想动向,充分感悟学生发展需求。

4.2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培养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我们党的制胜法宝是:加强自身建设的四大法宝是坚持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坚持严格党内生活和坚持党性原则基础上的团结。作为我们工作而言,更需提高自身素质,做到“三严三实”,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5]。

4.3创新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新途径

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课余时间,快速“走上人生巅峰”是老师的希望,因此,开发致力于发掘大学生碎片时间价值,激发大学生兴趣参与定制个性化产品app平台更显重要。同时,学校网络资源的宣传也为大学生生活增光溢彩[6]。

5结语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因各种因素,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普通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问题更多,困难更大。在这些客观存在的因素中,要以变应变,以不变应万变,适应互联网思维。因此,高职院校只有在应对网络的影响下,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使网络变为可以利用的工具,才能保持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思想熏陶,从而建立我们思想的“防火墙”。

6致谢

本文系2014年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基金项目“基于思政教育视角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14JY103)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聂多均,许涧.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长效机制研究[J].文教资料,2009,10:180-181.

[2]吴军.刍议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10):15-17.

[3]任占娟.大学生网络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7):24-25.

[4]刘新华,巢传宣.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及教育现状的调查[J].调查研究,2011,14:94-96.

互联网安全教育篇4

随着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互联网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各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从我们日常的餐饮娱乐到工作学习,我们方方面面的生活均和互联网有了或多或少的联系。从过去到现在的进步,从农村到城市的发展,“互联网+”结构的形成更是彰显了时代的变化特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正式提出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这些都说明“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撑,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一步步跟随互联网发展的脚步,始终在探索一条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高效、便捷的教育方式。以网络教育平台的使用情况为切入点,思考“互联网+教育”模式如何结合学校自身特点,与全日制高等学校教育更好地融合,为“互联网+教育”模式在全日制教育中实现创新应用提出合理化建议。“互联网+教育”模式是以学习者的需求为根本,以促进网络教育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为导向。在这个信息化时代里,只有结合“互联网+教育”模式,才能跟上时代潮流,打造出高品质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高校网络教育平台的使用情况

(一)在校大学生使用网络教育平台的情况

经调查数据分析,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对于网络选课的态度只是出于“混学分”状态。很多高校将网络选课定为一项学习任务,并且划分了一定的网络选课学分。然而,在这套制度下,学生们为了完成任务,获得学分,就忽略了网络课程带来的正能量,很多高校也忽视了网络教育平台的可用性、有效性与便利性。网络课程没有发挥出它的效益,形成了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

(二)以安徽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平台发展情况为例做实例分析

安徽财经大学现有的网络教育平台主要是“尔雅通识教育平台”,该通识课学习系统主要提供了以下服务:第一,网络教学平台运维。第二,微课等网络课程学习。第三,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培训。

(三)安徽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平台存在的问题

第一,分类不够明晰,介绍不充足。一是存在名称不同,内容相似的问题;二是缺少学科简介,不便于学生对课程进行选择。第二,精品课程资源较少。第三,网络教育平台的固有弊病。一是一定要使用电脑,不够便利;二是资源多,不精,针对性不强。

(四)“互联网+教育”模式融入网络教育平台的可行性研究

“互联网+教育”是在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在“互联网+”时代形成的环境下,将教育与互联网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形成教育以互联网为依托,互联网辅助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互联网+教育”模式具有以下十大特质:身份认证,唯一学号,实现终身学习跟踪;个性化推荐;基础知识免费,增值知识收费;实时反馈,随时测验;扁平化知识拼图,按需学习;内容完整,结构化,变现形式丰富,公共编辑;p2p互动;UCG内容互动;沉浸式学习;随时随地。

再结合国内外网络教育平台现状分析,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便掀起建设网络教育的热潮,到目前为止,已基本实现网络教育在各大高校各个学科的全覆盖,欧洲远程教育协会,mooC等的建立表明国外教育在网络平台上的建设和完善。同时中国教育网校、沪江网校、远程教育网、微课等网络在线教育平台大量涌现,与之伴随的还有百词斩、扇贝、掌上新东方、拓词、猿题库等app在手机应用市场的出现,各大高校也纷纷建立网络教育学院,设置网络教育中心,建设网络教育平台以实现教育的网络化。目前,互联网教育已在Cpa考试、函授等教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全日制高校中的应用却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研究。

由此可见,教育网络化不仅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全球化浪潮中不可阻挡的趋势。

三、必要性及现实意义

(一)高校教育融入“互联网+”时代的必要性

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能适应社会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也不能很好地利用大数据整合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下,人们的碎片化时间也越来越多,传统的完整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人们快速获取知识的需求。同时,移动终端智能化的普及为网络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在这样一个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形势下,社会形成了知识大爆炸的环境,各种资源、各类平台交错融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交融激荡之势。教育行业如果不和互联网融合,将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此,智慧校园建设势必需要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互联网+”校园便是这一发展阶段进行新建设的重要思路。

当今,互联网教育已有了初步发展,然而还是存在网络教育平台覆盖范围窄、网络教育形势单一、网络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缺乏有效技术和资金支持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套独立且完整的教育体系,高校教育融入“互联网+模式”是时代的需求,同时也是以一种现代化技术传播文化。

(二)高校教育融入“互联网+”时代的现实意义

“互联网+教育”架构的形成对个人,对社会都有着重大影响。对于学生来说,运用互联网学习能够使学习提升渠道选择多元化,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其次,移动教育的一大优点便是碎片学习,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最大程度的获取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素质。再次,互联网教育使得教育的个性化定制得以实现,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强化,个性化程度得以提高,使学习者能够打破原来的知识体系,构建个性化知识结构。

对于教师来说,互联网教育使得教师负担减轻,只需提前准备好视频或课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查看,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率。网络教育的个性化定制也使得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通过计算机合理分析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主次,从而达到投入产出比例的最大化。同时,网络教育平台的应用使得教师教学更加公开化、透明化,这也无形中给予教师某种压力,督促教师更好地提升自己,提高专业能力。

互联网安全教育篇5

关键词:互联网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全球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思潮通过互联网媒体进行着广泛而深刻的传播和交流。人类进入了空前的信息活跃和交换的时代。我国作为拥有着世界上最庞大互联网用户群体的国家,互联网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不言而喻。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最伟大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作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指导性理论体系在当今时代依然发挥着巨大而深刻的意义。如何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利用现代互联网媒介宣传和推广马克思主义,特别向青年人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传承和推广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值得研究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共计有720余所高校,其中绝大多数高校均开设了思想政治课程以及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相关课程。共计有266所高校在本科阶段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其中师范类院校占72.5%;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自1984年创设以来,为党和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人才。在培养方式上以传统的课堂式和书本教育为主,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教学使用和日常推广上使用较少。

现阶段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互联网使用主要集中在教学中的多媒体使用、教案的搜集及编纂工作上,侧重于工具性的使用。青少年及高校在校学生使用互联网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集中在文献的阅读、搜集和下载浏览。

总体而言,互联网的使用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对青少年和高校在校学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宣传和教育作用。

二.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的方式有待于转变

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方式依然较为传统,集中在电视、广播、纸质媒体和相关书籍、出版物领域。传统的宣传方式侧重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阐述和解释,并非动态的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和群众自觉参与到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活动中来,宣传方式上较为单一;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类网站数量、网站种类依然总体偏少,现有的党的政策和意识形态网络基本仍以文献点击浏览为主,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党的声音和政策很容易“淹没”在互联网庞杂的“信息海洋”中,难以起到宣传的效果。

其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对象需要扩大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18-30岁的青年人口占到网民总人口的将近73.5%青年群体作为互联网使用的主力军和推动者,对新鲜事物特别是信息的接受和传播是十分敏感的。而青年群体恰恰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重点培养的对象。青年的思想状况关系到我们党、我们国家未来的生死存亡和事业能否传承下去。因此利用互联网平台对广大青年的巨大影响力,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使其在思想领域和意识形态上保持积极、健康、正确的方向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对象主要集中于在校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在全体青年中的比例是极其有限的。另外,他们系统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基本原理的学习时间也仅仅是在校期间,因此一旦脱离了校园,很有可能就会逐渐生疏。运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很好的克服这一缺陷,通过互联网受众广泛、信息传播速度快、不受时间和空间制约等特点将思想政治宣传的对象扩大到整个青年群体和社会成员中去,随时随地进行广泛的传播和教育,大大的弥补以往传统宣传手段的劣势[1]。

再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策略需要提升竞争力

目前,思想领域的竞争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角力的新的关键领域。对一国人民群众的舆论导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争夺成为国家之间看不见硝烟的新兴战场。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某些国家制定了通过网络向别国灌输、宣传负面新闻、制造煽动性信息、妄图破坏别国社会稳定、颠覆他国政权的长期战略。

作为崛起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国非常有必要防止某些别有用心的国家通过网络向中国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传递不正确、不健康的信息,从而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一方面需要我国加强网络安全管制,辨识和屏蔽掉危害国家安全的不健康信息;另一方面需要我国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策略,教育广大群众和青年人自觉抵制西方不良的各种思潮和腐蚀、拉拢。目前,我国域内网站十分复杂,大量含有色情、暴力、封建迷信内容的垃圾网站充斥显示屏。随着手机移动客户端的兴起,垃圾网站的垃圾内容再次在手机上出现,一些内容低俗、极度不健康的软件、视频直播等严重危害青年的世界观、价值观。对青少年思想领域的政治宣传教育的宣传力度和竞争力亟待提升。

三.强化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青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也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互联网时代下,通过网络手段加强对青少年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全民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既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时代使命,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在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通过互联网保证党和国家的性质“不变色、不褪色”,自觉抵制不良思潮侵蚀,强化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主导权是利用互联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笔者认为强化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建设

针对现有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的总体数量较少,种类较少的现状,建议由中央相关部门牵头,经工业与信息化部批准,组织和创建符合时代特点的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和手机客户端。由政府牵头,组织人力、资金、技术对该类网站进行运营维护和支持,丰富和充实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宣传阵地。

在网站的维护和建设上,除了提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资源之外,还应提供视频、音频文件资料,并鼓励群众参与到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学习讨论当中,鼓励形成全民学习马列主义、讨论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当下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良好社会风气,特别是鼓励青年学生参与其中。

第二,加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的指导和建设

中国高校新媒体联盟是在、全国学联的指导下,由中国境内各大高校学生媒体发起成立的组织机构。截止到2014年,已有50余家全国重点院校成为该联盟的理事单位,100余家地方高校校园媒体成为联盟会员[3]。该联盟的宗旨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传达共青团对全国高校的指导精神,对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创业进行原则上的指导和关怀。目前,中国高校新媒体联盟已经创建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和手机app客户端平台,日点击量、关注次数、浏览量均达到了上万,在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笔者认为青年新媒体的建设应顺应时代潮流和青年特点,从青年人关心的话题入手,如创业、就业、升学等,通过对青年人成长道路上的正确指引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帮助青年人树立健康、积极、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投身到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事业中。

第三,加强对不良网站的整治防控力度

强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阵地,一方面需要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宣传策略;另一方面则需要对存在的“思想毒瘤”进行“切除”。对于已经存在的不良网站和手机客户端,需要网络安全部门、公安部门、信息技术部门联手通过专项活动,严厉打击和整治。首先,要正确的辨识哪些网站是不良网站,哪些网站是披着合法外衣从事非法活动的“假网站”、“黑网站”;其次,对于发现的不良网站,特别是腐蚀、毒害青少年的、封建迷信网站、暴力血腥网站、危害国家安全的境外网站等应予以查封、撤销网络域名、涉嫌犯罪的应依法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绝不姑息;最后,整治不良网站的关键在于预防,对于网站、手机客户端出现不良信息、不良内容苗头的,网络安全部门、公安部门、信息技术部门应予以重点关注和排查,坚决予以遏制,情节严重的应予以警告处理、限期进行整改,拒不整改的予以查封、撤销网络域名处理,将不良网站扼杀在萌芽状态。广大青年和干部群众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必然要求根除不良网站的存在。只有彻底根除不良网站的侵蚀和影响,才会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合理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2.赵鑫、张芳.《网络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策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3.叶明、张珊莉.《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策略》.《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第8期

4.郭晓明.《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学理论》2015年第2期

5.刘杨子.《浅议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12期

注释

[1]赵鑫、张芳.《网络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策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2].《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01版

互联网安全教育篇6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大学生;互联网络;安全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4)02—0147—02

[收稿日期]2014—01—22

[作者简介]余睿(1983—),女,贵州遵义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经济管理。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是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使用互联网络媒体已成为他们生活、学习的一部分。互联网络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极大帮助。但网络媒体也给他们带来不少负面影响,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我们应重视研究并发挥网络媒体对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成长、学习中的功能以及产生的影响,逐步建立健全大学生互联网络媒体的安全机制,切实维护高校大学生的互联网络利益安全。

一、互联网络安全的涵义及新时期互联网络的特点

互联网络安全有互联网络技术安全和互联网络服务安全两方面的涵义。就网络技术安全层面看,互联网络安全是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系统连续可靠正常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不会因恶意的原因或偶然因素而使其遭受到泄露、更改、破坏。从互联网络服务安全层面看,网络安全即健康积极安全的网络环境,其中关键是网络信息的安全,根本上讲则是利益的安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容易使大学生在缺乏自制能力、辨别能力等情况下而难以抵御网上的各种不良信息、不文明现象等的侵蚀,以至在不知不觉中遭受不良影响,甚至走上网络犯罪。本文主要从网络服务安全层面来研究高校大学生的互联网络安全。研究高校大学生的互联网络安全须立足于新时期网络的特点,新时期网络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互联网络的虚拟性。互联网络的虚拟性即网络世界的存在形态对现实的虚拟,是人工的创造出与现实相似的环境,是人与计算机交互作用的结果。网络的根本特性是其虚拟性,人们在网络世界里没有像在现实世界中由于地域属性、阶级属性、文化属性等所造成的各种沟壑。按照网络里的网络规则,人们进行着虚拟的交往、交流等。网络世界的虚拟性符合人的幻想,使人在网络虚拟世界畅游。

二是互联网络的实体性。互联网络是虚拟的,同时又是实体性的。互联网络的实体性即网络本身、网络的构成以及在网络活动是能够实际体验的。网民在网上可获得发言的平台,有机会对各社会共事件表达自己的见解或意见,表达其诉求。这样的见解或诉求只有合理,有一定普遍性,极有可能得到广泛的支持而形成一种舆论,对现实社会产生实际影响。网络的实体性让网民凭借网络实现在现实社会中的功能。如网上购物,众所周知,网上购物是一种虚拟购物,而网民却又能收到货物。

三是互联网络的开放性。网络世界是一个开放式的,是一个失去了某些强制因素的开发自由世界。在网络世界里不同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在其中自由碰撞、交流。网民可以享用众多开放性的网络资源而进行网络活动。开放性的网络资源丰富多样、几乎无所不包,覆盖了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文化的信息;在形式上有数据库、图像、声音等,是开发的多类型、多媒体、多语种的混合体。网络信息包含着政府信息、商业信息、学术信息、个人信息等。

四是互连网络的隐匿性。隐匿性是互联网络世界中存在的对众多真实信息的一种隐藏、匿名。在网络世界中,由于网络大众担心透露真实身份、信息资料而遭来不测,常常一定程度地隐匿真实身份、信息、事实。如从聊天室、论坛、QQ信息等,网民可以隐匿真实的名字、年龄、性别。很多人都用的是化名、昵称,许多人的面孔都遮掩在一块面纱下。如许多人在相互聊天、交往时,始终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信息。

二、互联网络对大学生安全的影响

高校大学生是互联网络时代的弄潮儿,互联网络促进高校大学生的成长,同时也对大学生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一方面,网络对大学生的成长带来积极因素。网络是科技发展的集大成者,为新时期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就业提供了帮助。从生活方面看,通过互联网络,使大学生与人沟通,休闲娱乐等变得方便快捷。大学生利用互联网络,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现在大多数大学生在网上购买电脑、教材、衣服等则是通过网上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与亲人、朋友远程视频交流;在网上为手机缴费、充值等。从学习方面看,互联网络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极大帮助。以前的大学生查阅资料常常只能去图书馆查阅,他们很多知识基本上从教师、教材里获取。如今的互联网的出现,数字图书馆变成了现实,大学生不仅可及时知晓学校的教学安排,还可随时查到国内外时事及自己所需要的别的信息。从就业方面看,互联网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便利。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大大减少就业应聘的盲目性。这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也减少了经济开支。如大学生通过就业网、招聘网,随时了解招聘信息,然后通过电话、发电子邮件等同招聘单位取得联系,达成协议。

另一方面,互联网络易对高校大学生产生一些不利因素。一是互联网络的开放性容易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辨别是非能力不强,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干扰。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匿名性等,使得人们都可以借助互联网络沟通、交流、交易,大量不良信息如色情暴力、虚假广告、不法言论以及不健康的网络游戏等在网络上流传,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二是互联网的使用占有高校大学生大量时间,也使一些大学生因此荒废学业。互联网络世界与社会现实生活不同,它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给大学生的网络交往留下广阔的空间且不必承担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责任与压力。网络也满足大学生及时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使得一些高校大学生将大量时间投在网上。这对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产生不良影响,个别的甚至会荒废学业。三是互联网易使高校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淡漠。互联网络把世界联系在一起,全世界成了地球村。大学生进入网络,即进入了“人、机、人”相对封闭的境地里,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与社会现实接触的机会。对于高校大学生,如果长期沉于网络虚拟世界,容易导致他们与现实生活产生陌生感,与同学、朋友、亲属间的感情关系淡化。

三、高校大学生互联网络的安全隐患

客体方面之网络建设不完善与主体方面之大学生的知识能力有待发展,使得高校大学生互联网络存在一些安全隐患,这应该引起重视。其安全隐患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高校大学生在互联网络上易上当受骗。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追求时尚而社会经验又相对不足的群体。大学生的网络交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网络交流、购物等给大学生提供了和陌生人交流、交易的平台,这给他们带来便利和快乐。然而很多情况下高校大学生在网上获取到的信息与现实真实信息不对称。一些大学生在网上交流、交易中缺乏理智和辨别真伪的能力,轻易相信网络上的人或信息而盲目交易而上当受骗。如一些大学生被网络传销、网络诈骗等信息欺骗,一定程度地威胁到他们的人身和利益安全。

二是大学生利用互联网络进行违法犯罪。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使一些大学生可以放任自己,不计后果;而个别大学生由于一己私愤而在互联网上随意发表个人极端言论,传播不良信息。这些不负责任的宣泄可能会对国家、社会组织或某个体带来损害。如一些大学生无意或有意地制造计算机病毒在网络上进行,或对政府网站或对他人电脑进行恶意攻击而对其造成损失,情节严重者便走上犯罪道路。

三是高校大学生易上网成瘾。一个人如长期沉溺于互联网络世界,容易导致网络瘾病而不易自拔。据调查显示,网络成瘾易使一些大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退学。大学生网络成瘾主要体在网恋和网络游戏。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而言,在网上容易发生网络恋情,这种虚拟恋情影响着学生,有极端者因网恋而自杀。而一些大学生过度的痴情网络游戏,使其不学无术,其身心双重伤害。

四、维护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的对策

新时期要加强和维护高校大学生互联网络安全,使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的优越性促进其健康成长、进步。通过以上对互联网络的探讨,我们认为维护高校大学生互联网络安全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高校大学生互联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意识,使大学生懂得在互联网络中保护自己的信息,保护自己。高校须把有关互联网络安全知识作为重点教给学生。通过指导、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本质,提高他们的理性分析能力。高校可用一些典型的网络传销、诈骗案例教育学生,让他们以此为戒,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作为辅导员教师应充分利用与大学生接触的机会,对其传授互联网络安全常识,让学生们在网上不要轻信陌生人,不要随意接受他人邀请或将个人手机号码告知他人,避免上网受骗。

第二,加强高校大学生互联网络道德、法制教育。网络道德是网络中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则,它赋予人在动机或行为上的善恶是非判断标准。互联网的自由性、开放性不是绝对的,其自由性、开放性是在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高校应“大力提倡网上道德,树立良好网上风气,摈弃不文明、不道德的网上行为,自觉抵制网上有害信息的侵蚀,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1〕。同时加强大学生互联网络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网络法制意识,做到上网规范、自律。

第三,创新、丰富互联网络学习载体,引导高校大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络。高校可通过开展网络知识讲座、网络学习论坛、班级网站设计竞赛等活动来丰富网络学习载体。通过网络学习载体,使大学生成为网络的驾驭者而不沉溺于网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弘扬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使学生对网络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对网络成瘾的学生给予备案并进行心理干预和辅导,使其“改邪归正”。

第四、注重高校互联网络结构、系统的安全。网络结构、系统的安全即整个网络硬件平台和网络操作系统的可靠性。网络结构设计直接影响到网络系统的可靠安全性。高校须选用可靠的硬件平台和相对好的操作系统,并对操作系统进行安全配置。高校在设计时应将内部网络与公开服务器进行必要的隔离,安装过滤软件,避免内部网络结构信息外泄。对外网的信息垃圾、服务请求加以过滤,只允许正常通信的数据、信息到达相应电脑终端。同时加强登录过程认证和操作权限,确保用户的合法性。正如有学者指出:“对于可能会对学生安全稳定产生影响的因素可以及时加以分析,并做好预察工作。〔2〕”通过这些措施,为大学生提供相对安全的高校网络设施。

〔参考文献〕

互联网安全教育篇7

关键词:“互联网+”;电力员工;安全技能培训;移动平台;电力安全教育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426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3-0163-03Doi:10.13535/ki.11-4406/n.2017.03.073

安全生产是生产企业的头等大事。大量统计表明,人的因素仍然是事故发生最主要的原因,员工的安全技能素质始终是影响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的首要因素。如何高效率、低成本地快速提升员工的安全技能素质已成为电力安全技能培训方案制定的重中之重。

中国社会在形态上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在中国迅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意味着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教育样式的不断变化、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一言以蔽之:“互联网+”将教育推进到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更伟大的变革中。

在这一变革的浪潮中,本文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电力员工安全技能素质提升方案,该方案针对于传统集中式安全教育的不足,用系统化的思维解析安全技能教育的各要素,重构安全技能素质教育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将“互联网+”理念贯穿到电力安全培训中,建立一个开放性的电力安全技能素质提升平台(app)。

1方案研究现状分析

安全生产一直是电力企业的最大的关注点和难点,快速、有效地提升员工的安全技能素质上安全生产的基石。为此,电力企业在员工技能培训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离实际生产工作的需要依然有较大的差距。

1.1传统电力安全培训

经过大量现实案例分析,传统电力安全培训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1.1培训体系的建设缺乏系统化工程视角的指引,只关注于构成员工安全素质的各个“点”,缺乏“面”的思维,以至于安全素质组成的各要素之间培训上的割裂,与发展不平衡,无法有效推进安全技能素质的整体提升。

1.1.2培手段落后,培训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有规划但执行力差,培训最终流于形式。

1.1.3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电子化学习,培训成本高;公司员工地理位置分散,不便于开展集中式培训。

1.2移动学习培训

移动学习培训是继数字化学习培训后出现的又一新模式,是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又一个新热点。经调研,本文就目前的国内外研究做了以下分析:

1.2.1与传统信息化培训的趋势对比。移动学习具有传统网络不可比拟的优势,移动学习在未来3~5年内的应用将超过pC应用。

1.2.2移动学习培训推广状况。

经调研分析,各行业移动app推广应用对比如图1所示。由图1分析可知,移动学习app刚刚进入推广期,用户累计效应尚未显现。目前,移动学习app的开发尚未进入最高峰,产品间竞争尚不充分。

1.2.3制约用户使用移动学习的因素。带宽和流量要求,是制约移动学习的一个因素。随着移动带宽不断增强、价格不断走低,带宽和流量问题在未来1~2年内会得到大幅改善。

与在线学习相同,目前“内容枯燥,无吸引力”是制约用户使用移动终端学习的最根本的原因。

1.2.4困扰开展移动学习业务的最大问题。移动app的开发需要成本,尤其开发多操作系统的版本成本较高。“投入产出不成正比”是企业开展移动学习业务最大的困扰。

目前,移动学习还处于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在线教育竞争的加剧,一些创新性企业极有可能在移动设备上创造出新的模式,移动学习将呈现跨越式发展特点。

2方案需求

相对于传统电力安全培训,所提方案将实现以下五方面需求的突破和创新:

2.1突破时空限制的培训

所提方案可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将培训拓展到员工的生活、工作等所有场合,手段更为丰富,学员随时拿起手机即可参加考试,教师拿起手机就可以对学员进行培训。另外,企业员工之间可利用内置的聊天功能沟通考试心得,与老师交流疑难问题,实现随时随地学习。

2.2移动化的培训

本文方案所贯穿的“移动培训”这一理念将带来学员观念与行为方式的彻底转变,主要表现为:通过引入移动培训模式,学员可以利用工作生活之余的碎片时间参加培训。传统培训体系中最难的是长期坚持学习,所提方案开发的app能够根据老师的设置,每天定时推送一些题目和事故案例,学员花费较少的精力和时间即可完成任务。只要学员坚持使用该app,将会达到长期培训效果。

2.3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培训

app根据安全教育学习的特征,在大量用户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行为进行建模。模型将综合上述因素为员工定制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在保证基础教育的条件下充分挖掘学员专业学习潜力,从而在大数据的辅助下实现人尽其才的培养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2.4以用户为主导的题库建设

通过引入UCG(UserContentGenerate,用户主导内容生成)的内容沉淀机制,可以让学员参与到课件题库的制作过程中。学员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随时将生产中遇到的违章实例、事故案例随手拍成照片、视频上传到平台上;经相关专家审核挑选后,则可以此为素材出题,纳入到课件题库中供其他学员共享使用。通过UCG内容机制,可确保app中的试题新鲜生动,贴合工作实际。

2.5实现充满趣味性的培训

本app拟借鉴移动互联网的典型模式,引入抢红包、pK擂台赛、摇一摇等模式,让学员能以娱乐的方式参与到学习培训中。

3方案建设

3.1建设目

本方案拟建立一个具备开放性的电力安全知识培训、竞赛、考核的综合性培训移动平台(app),借助于互联网、移动计算技术,把电力安全培训贯穿到每位员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3.2建设内容

3.2.1培训管理。该部分为app的核心培训功能。app提供了灵活的课程管理机制,在课程管理的基础上,app将依据于基于大数据生成的学员学习模型,根据学员的情况建立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学员打开app即可按照培训计划学习自己岗位相关的知识,同时教师可通过app对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跟踪。

(1)课程管理。课程管理是整个app培训的基础。教师可以从安全知识库中选择相应的知识点,设置学习课程。app中内置课程库,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按照岗位、专业等方式进行分类课程管理;(2)培训计划管理。培训计划是一个app化的学习路线图,对学员必须学习的知识内容、学习的顺序、阶段性考核点、要参加的考试等均做了明确规定。为加强培训的针对性,app允许教师借助于学员个性化学习建模的结果,根据不同类别、专业、岗位员工自身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培训计划。

为方便教师及时掌握学员对培训计划的执行情况,app可提供学习情况监控功能。教师可以实时查看学员对当前给定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并予以点评指导,学员可通过app自动推送查阅。

3.2.2考试管理。本app可提供一套对线上线下的各类考试进行统一管理的考务管理体系。针对在线考试,app可提供整个考试过程包括考前试卷组卷(手工、自动)、进行考试、试后判卷等一系列的循环技术支持。另外,app可提高标准试题库,汇集各专业、岗位的试题并进行统一管理。

本app考务管理模块设计的思路是,围绕着“互联网+”模式下的碎片化考核为核心进行管理。与传统教育下的考试不同,该考试模式具有时间空间的不确定性。在碎片化考核模式下,学员可在教师指定的某个时间段内对某个知识范围进行考核或者教师可指定待考核的试卷,将其作为考试计划分发给学员。同时,学员可利用碎片化时间做题,同时,系统可每隔一段时间自动汇总所有移动答题的结果,生成排名等各类报表,供教师使用。

3.2.3趣味培训。(1)在线仿真模拟训练游戏。借鉴电力行业的虚拟培训理念,将安全培训中的学习和考核内容制作成内嵌有各类陷阱的小游戏,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用户进行学习。该系统为培训人员提供可直接动手操作的仿真设备和仿真环境,可增强员工安全意识,提高专业操作技能;(2)竞赛管理。传统培训方式下,为激励各单位的学习热情,通常不定时地在班组、部门、厂级中选派优秀员工作为代表,参加在线竞赛。针对这一需求,app提供了对在线知识竞赛的支持,并设计规则保证竞赛的公平合理性。同时,系统提供了擂台赛模式,激发学员兴趣;(3)抽红包和摇一摇。为增强学习培训的趣味性,系统增加了抽红包和摇一摇的功能,作为学习、考试的激励手段。

3.2.4学员评估。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根据能力胜任模型,对学员的学时、学分、课程学习记录、评测成绩等基础数据进行跟踪分析,采用人工智能推理评测数据其底层所蕴含的意义,对员工岗位能力胜任进行有效客观的测评,构建以人为本的安全能力鉴定体系,同时为员工、教师、管理者提供辅助学习、决策工具。该部分的功能包括:安全能力鉴定评估,薄弱点分析和群体安全素质水平分析。

对于评估结果,系统可形成各类数据分布图、趋势图,从而得出普遍性的安全知识掌握水平的变化、趋势情况,为决策者提供关于安全生产指导、决策方面的辅助数据。

4结语

本文所提方案打破了传统安全培训的时空限制,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培训方案,为电力企业探索如何系统化地培养员工的作业安全技能,如何以人因理论为指导,全面、有效、切实地提升员工安全素质探索出一条新路。本项目所提出的思路和方法,对相关企业、乃至全国的电力安全技能素质教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罗阳.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技术探索[J].中国高新技术

企业,2011,(28).

[2]郭晓燕.电力安全培训教育工作浅析[J].经济师,

2011,(9).

[3]杨宝.电力安全培训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华北电

力大学,2013.

[4]陈丽,林世员,郑勤华.“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

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

(1).

[5]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

教研究,2016,(2).

[6]刘云生.论“互联网+”下的教育大变革[J].教育发

展研究,2015,(20).

[7]谭维智.不教的教育学――“互联网+”时代教育学

的颠覆性创新[J].教育研究,2016,37(2).

[8]平和光,杜亚丽.“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

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6,(1).

[9]任剑岚.关于“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

互联网安全教育篇8

关键词解读

2015年7月,经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结合各地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许多省区市陆续制定了“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互联网+教育”也成为教育界的一大热点。总理在多个场合畅谈“互联网+”,极力推进其与各行各业的结合。“互联网+教育”顿时成为教育领域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传统的教育模式,再大的投入,再高的教学水平,也就是覆盖周边而已。“互联网+教育”,解决了地域局限。当初为什么要实行撤点并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教育教学条件落后,无法满足学生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困难,教育公平更无从谈起。互联网改变了农村地区的教育现状,尤其是“互联网+”的充分运用,给农村教育教学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同时从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撤点并校带来的“后遗症”,缓解了城区学校压力过大的现状,从而降低了农村家庭的教育成本,成千上万的学生在享受到优质教育的同时,免去了奔波之苦,也降低了安全隐患。如今的农村学校,差的不是硬件实施设备,而是优质的教师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互联网+教育”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在网上可以利用BBS、emaiL等网络工具向老师提问,与同学讨论问题,形成交互式学习,网络教育资源可以随时更新和补充,及时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农村地区学校可根据学校具体实际对教育教学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

案例分析

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二小的学生,放学回到家后,会在妈妈的手机上打开一个叫做“纳米盒子”的软件,里面有学校里全部的课程。跟随着纳米盒子里动画人物的发音引导,孩子们可以练习英语,把自己的跟读内容录音后发到网上,分享给教师和同学,在交流中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

这个纳米盒子软件,已经安装到北京市每一位小学生家长的手机或者平板电脑里。该软件只是北京市小学生使用的诸多在线教育工具中的一种。从几年前学生家长开始是用家校通接收家庭作业,到今天的纳米盒子和在线课堂为学生提供交互学习机会,“互联网+教育”正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现实。这种模式从城市向农村地区的延伸,则成为了全面提升中国基础教育水平的希望。

目前,在农村地推动“互联网+教育”的工作还刚刚开始。由于条件所限,这种推动是从高中向更低年级逐步进行的。北京师范大学的调查研究表明,全国高中生总人数2400万,其中在县城里有1700万。“县中”相对落后、班额大、师资力量薄弱,部分成绩落后学生课堂上得不到充分关注,课后又得不到二次学习数学的机会。为此,北师大数学科学学院、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共同推出“互联网+数学自习课”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解决方案,目前已经在全国100多所学校进行推广。河南省温县第一高级中学副校长杨同强介绍说,学校引入“互联网+数学自习课”的模式,实践效果不错: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动画、数学软件演示等形式呈现出来,生动形象,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在主动探究下知识得到了升华;教学效果实现了快速反馈,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掌握的情况,对薄弱环节进行再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及时评价;学生避免了来自教师、同学等方面的压力,师生关系融洽。

互联网安全教育篇9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创业教育尤为重要。而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前提下,我国创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通过基于互联网的平台,更能提高创业教育的水平。

关键词互联网;创业;提升对策

基金项目:2012年地方高校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芜湖傻子瓜子网店销售”(201210363173)。

作者简介:马文文(1990.02—),安徽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

何治国(1976.10—),安徽工程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理论。

根据中国青年报2014年6月1日报导:“2014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达727万,创历史新高。在此情况下,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选择。然而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说,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率只有1%左右,跟国外比起来还是很低。”而在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一般占到20%至30%。我国每年有巨大的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如果能合理提高创业比例,对学生的就业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大学生创业离不开创业教育,而在目前互联网高度发达下,利用网络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1我国大学生开展互联网创业教育分析

我国互联网发展时间虽然比发达国家时间短,但发展迅速,规模大。依托互联网在大学生中开展互联网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也已具备了有利的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互联网普及率高: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了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2013年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这说明我国互联网涉及的人口众多,已进入全民皆网的时代,互联网已经充满着商机。

2)我国已经存在众多的互联网平台,给个人提供了充足的互联网创业机会。随着像淘宝这样的交易平台的迅速发展,很多网上交易平台也给个人提供了交易的机会,如淘宝,阿里巴巴,拍拍,易趣,微信等等。这些都给大学生提供了创业实践的机会,而且相对来说成本低廉、投资的风险也比较小。

3)大学生具备综合的知识。大学生群体较社会人员相比更具有创新、创业潜力。他们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电脑基础扎实,是互联网创业的最佳人选。社会人员在接受新事物,互联网学习应用方面都远远不及在校大学生熟悉。学生在从事互联网创业的时候,学生的特性和互联网的活跃网民在心灵和思维上具有更多的共性。大学生的这些内在素质决定了他们具有更好的创业潜力。

但我国高校对互联网认识仍存在误区和不足,这阻碍了互联网下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体现在高校对以互联网为背景的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高。高校的教育包括创业教育,都是重视基础理论和课程教育。虽然我国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但互动性和实践性很差,忽视了互联网平台的作用。其次,体现在对互联网的认识不够,高校管理部门认为互联网教育的普及和应用,会侵占很多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和精力,因此对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教育包括创业教育存在一定的顾虑。实际上对学生加以引导,就能规避以上的问题。最后,互联网平台下的创业教育,需要兼具理论和实践的师资,这更是目前我国高校师资的短板即既有较强理论水平和实际业务能力师资短缺。

2基于互联网背景的教育特点

互联网下的创业教育有以下特点:

2.1互联网可实现创业教育的远程教育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internet为基础的网络就可以开展远程教育。通过一定社会时期的技术,收集、设计、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构教育环境,并基于一定社会时期的技术、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由于创业教育涉及的内容多,同时可能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会不断的遇到问题,所以远程教育提供了创业教育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效果。

2.2利用互联网可以随时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

大学生创业教育涉及的内容多,而学生要接受学历教育,所以接受创业教育的时间很短。所以可以利用互联网的特点,随时开展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互联网教育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所以大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宿舍等地点开展创业教育工作。

2.3利用互联网开展创业教育的自我教育

创业教育需要师生两个方面互相配合进行,同时也需要学生发挥自我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互联网条件下,大学生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自我教育,一方面可以利用网上集成的资源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以网络为平台,开展创业实践教育。

3基于互联网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提升对策

由于互联网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同时针对我国目前的互联网创业教育的现状,要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完善以下的对策:

第一,完善课程教学体,同时集成在互联网系统内。根据大学生的教育基础和创业教育的实践需要,应完善网络创业课程体系,即应将创业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网路创业实践的操作两个方面相结合。所以互联网的创业教育应包括以下的内容:企业管理的有关知识,包括管理和财务知识。互联网的基本知识,互联网数据分析等。营销的有关知识,包括网络营销知识和网络营销手段。结合网络运营的有关知识,包括风投、创业公司运营基础等内容。所以应完善上述的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同时应集成在互联网的体系内,便于学生进行自学,随时开展创业教育。

第二,结合地方特色产品。大学生创业教育最缺乏的就是实践教育,而实践教育环节最缺乏的就是产品。而各个地方的特色产品,往往仅局限于地方发展,难以获得很大的发展壮大机会;所以迫切需要借助互联网开展营销,所以大学生创业实践选择这个平台是一个双方都需要的合作机会。通过结合地方特色产品,大学生创业实践既可以获得创业产品的支持,同时企业也赢得一定的发展机会。

第三,建立创业平台。互联网创业教育具有远程性、即时性和自我教育的特点,但这均需要平台,而借助于互联网就可以构建这样的创业教育平台。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首先可以集成创业教育的各种资源。其次通过平台进行创业评估,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对使用平台创业者项目或计划进行专业评估,配备教育界、企业界专家,对创业结果进行把握和评价,真正促进创业成功。再次进行专家辅导,包括创业成功人士、企业专家,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给予指导。最后项目对接。设立创业基金,为学生创业演练提供融资平台。组织专家对具有可操作性的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并成立创业指导顾问团,对受资金支持的公司进行操作上的指导、资金上的监控。

参考文献

[1]杨敏.创业教育新模式:基于互联网的创业教育平台[J].科技信息,2007,13:283-284.

[2]王福胜.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自我教育[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43-45.

互联网安全教育篇10

>>用互联网思维做农业用互联网思维做品牌用互联网思维跨界用互联网思维卖汽车用互联网思维留住人才用互联网思维装神弄鬼用互联网思维收废品华为用互联网改善管理用互联网改变教学方式传统纸媒突围:用互联网思维拥抱互联网用互联网思维创新青少年研究小鹿科技:用互联网思维做纸尿裤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产业用互联网思维建设智慧城市用互联网思维做语音识别企业级安全也用互联网思维用互联网思维来改造房地产用互联网金融思维武装银行用互联网思维众(hua)筹(yuan)特斯拉用互联网思维做汽车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6]李红玫,张素芬,刘燕娟.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教学管理,2011(02):23

[7]张颖怡.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环境构建的探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05)

[8]吴琴,吴昕芸.改进高校教学管理的对策建议[J].课程教学研究,2013(10):2-3.

[9]赵艳.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9):266-267

[10]高福成.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4):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