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4:36

智慧城市前景篇1

关键词:园林景观;智慧城市;关联;作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27X(2016)01-0080-03

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影响下,全球超过100个城市在进行智慧城市的试点、规划和建设,提出了依赖信息技术来改变城市未来发展蓝图的计划。作为智慧城市绿色文明、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和纽带,园林景观的构建与拓展已成为影响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园林景观与智慧城市

作为智慧城市形象重要载体的园林景观,对城市整体风貌的展示,宜居环境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概括,综合对智慧城市和园林景观相关概念的分析和解读,本文认为园林景观是智慧城市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慧城市密切相通。园林景观不仅能影响智能城市的发展与建设,而且与智慧城市的实现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密不可分、缺一不可。从发展、规划的不同阶段来看,智慧城市与园林景观相结合,能很好的实现信息互通、节约资源、生态高效、降低管理成本,为城市建设与发展发挥其重要的载体作用。

(一)园林景观与智慧城市二者的发展趋势

目前,全球许多国家和政府在抓紧研究和积极引导智慧城市的发展。国内而言,很多城市也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相继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并着手未来的规划与建设。专家预测,未来二三十年内,智慧城市会集生态化、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于一身,走协同化、低碳化、绿色化、安全化联动为机制的发展道路。而相对于智能城市的全面发展,园林景观在体现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主旨下,更加朝着多样化、标准化、专业化、建筑与园林景观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进而与智慧城市相接轨。从长远发展来看,随着智能化、信息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注重智能与科技、创新与共享、信息与文化、生态与可持续是二者共同面对的问题。而如何打造出一个真正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活环境,是园林景观与智慧城市未来发展所为人们期待的。

(二)园林景观与智慧城市二者的关联性

1.多元化。智慧城市与园林景观应倡导多元化,相互融合。多元化须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综合考虑诸如地理环境、区域经济、文化背景、人们的渴望与需求、生活习性和特点等等。作为新兴的智慧城市,武汉五里界新城树立了一种多元化发展的典范(见图1)。五里界新城在提供主要城市服务功能的同时,提出园林与城市动态化、多元化的融合。将收集到环境监测、车辆流动、污染物排放等动态数据汇总到城市智能数据平台,联合智能信息反馈系统、区域生物多样性研究、文化和精神体验活动三个基础板块,以城市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发挥园林景观的流动性、多样性,构建一个既有本土特色,又富有多元化气息的智慧城市与园林景观环境[1]。2.一体化。智慧城市建设与园林景观的结合上,无论是智慧城市建设还是园林景观设计,两者都是在构筑空间,都是为了同一目标——营造一个美好的居住环境。纵观二者内在的发展规律,均存在协调与服务、构建与优化的本质属性。我们需要在智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做到整体把控,打造智慧城市与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体化,充分发挥二者的功能和属性。目前,在德国、瑞典等欧洲许多智慧城市的旧城改造过程中,做为最有效参与者之一的景观设计师,需提前介入,与城市规划部门相互沟通,共同协作。以园林景观设计的使用功能为出发点,将规划设计细节、生态环境需求和智能系统改造逐步升级完善,形成一体化系统和整体设计理念(见图2)。通过前期的协作与配合,设计师和规划者们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一体化要求的多边机制和有效操作途径,有效挖掘城市独特的资源(自然地貌、历史文化、空间肌理等),整合了景观与建筑、园林与城市,纵向拓展了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建立了新的多元秩序,实现了园林景观与智慧城市的一体化发展。3.人文化。园林景观与智慧城市本身一样,均崇尚历史和文化,具有很强的专属性。从二者的构建要素和未来发展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和园林景观设计都要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充分利本区域自然环境与人文特色,使规划设计与当地风土人情、文化氛围相融合,实现可持续性、生态性与文化性的统一。邬贺铨院士在《智慧城市应植入本土文化“基因”》一文中指出:“人文化是智慧城市的‘情商’,会产生独特性和吸引力,使人们能够从城市景观中读出不同城市的历史文脉和文化空间,品味出不同城市的人文风格。”[2]俞孔坚认为:“人来自于自然,同样回归于自然。现代的城市被喻为‘钢筋森林’,如何改变这种被灰色冰冷混凝土世界所包围的城市,让‘文化’与‘绿化’相得益彰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综合来看,智慧城市不但要环境出色,而且人文效益也要显著。只有将人与城市建筑、景观有机融合,增加内部接触空间和互动机会,才能实现智能城市与园林景观的人文化。4.数字化。当今智慧城市建设与园林景观设计均提倡数字化。随着3S技术的发展,GiS、RS和GpS已成为二者相互获取数据、分析数据,使多元数据得到融合、影像数据解译精度提高,使决策和设计过程更科学、规范。美国阿肯色州法明顿以机动车辆为导向的城市景观规划项目中,设计以改造城市公共空间为主体,期望重塑当地的农业景观,重拾法明顿的农业遗产(见图3)。决策者以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类型为基础数据,以大数据作为核心支撑,将城市的所有资源与数字系统串连起来,整合数学定量模型、景观指数、公众参与等多种数据,利用3S辅以其他数据资料,综合的反映了城市结构和景观类型特征,使改造后的城市空间更加合理、便捷,具有很强的可达性。5.信息智能化。园林景观和智慧城市的另一个基本特征便是信息智能化。智慧城市能有效地将智能处理与深度计算能力,通过信息化处理的方式来实现泛在数据之间的智能连接与协同联动,最终打造高效的智慧城市[3]140-143。相比智慧城市的智能化而言,园林景观与智慧城市的关联点在于智能技术和信息的应用上。智能分析、声控技术、远程管理软件、FDR传感系统技术等在景观建筑、植物种植管理、水景和灯光等方面均具有技术可取点。作为以建设智慧城市为终极目标的加拿大多伦多,智慧新城计划利用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协同技术,从建筑、交通、城市空间、生态环境、清洁能源等多方面入手,为市民提供使用舒适、规划合理的智能城市空间。与此同时,通过对声控技术、FDR系统、城市远程信息管理等智能化技术与监测、分析数据的有效结合,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日照、通风等条件,减少了噪音、降低了有害气体的吸入量,营造出信息化、智能化、复合化的城市空间与居住环境。6.生态与可持续化。从生态与可持续化的视角去重新认知和解读园林景观与智慧城市的关联性,须全面引入生态系统论和可持续设计理念。在园林景观层面,把园林景观作为ei(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多尺度城市开发是城市开发规划的空间战略)。将景观元素和空间格局所组成的景观网络结构化,整合不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来构筑城市,为居民提供多样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服务。在智慧城市生态可持续建设方面,通过对生态技术因子、系统论和ei(宏观、中观、微观)三层面的综合分析与运用,构建一种生态与可持续化协同发展的全新智慧城市模式。

二、园林景观在智慧城市中的作用

现阶段,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智能技术与园林景观环境的有效结合,科学、系统的规划城市的未来。

(一)树立城市生态价值观

园林景观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致力于探讨一种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模式,旨在帮助人们了解与感知城市环境,使个人行为与城市发展产生联系,形成有机的统一体。园林景观在智慧城市中的作用在于,有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有效的推动城市生态转型和高效的运转;通过挖掘城市资源潜力,建设一类生态高效、节能低碳、绿色环保、信息智能、建筑宜居、环境优美的智慧城市,进而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

(二)协调城市建设与环境可持续

在协调城市建设与环境可持续,园林景观设计先导先行。作为二者的中间环节,智慧城市园林景观要深化内涵、转化优势,不断开发和研究对城市环境有利的技术支撑体系。通过借助信息化系统与科学技术,准确、高效地评估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绿地使用率[3]140-143。在倡导智能科技与园林景观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系统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与全方位化并进的园林景观体系和构建模式,发挥园林景观重要的纽带作用,实现智慧城市建设与环境可持续的协调发展。

(三)促进城市软实力发展

对于提高智慧城市软实力而言,园林景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园林景观是反映智慧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支撑智慧城市生态平衡、凝聚城市文化共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园林景观建设的带动下,智慧城市正朝着“城市—花园—森林”的建设方式转变,发挥其内在的感召力和亲和力。通过对智慧城市园林景观的构建与深化,将有效发挥其特有的“软文化”、“软资源”与“软实力”,为智慧城市文化战略的提升,起到辐射、传播、推广的作用。与此同时,也能促进智慧城市相关行为的洗礼、升华,最终达到提升智慧城市软实力的目的。

(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园林景观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应用性学科,是集园林学、景观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于一身,具有高度的交叉性和复杂性,对于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有着间接而深远的影响。更进一步来说,园林景观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会更多地关注人本思想、注重城市功能,强调城市的管理水平。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和设计者,不仅要用感性的眼光去看待智慧城市建设,更要用科学和理性的方法去观察、研究城市内在与外在的空间环境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效的方式方法去指导智慧城市建设,以点带面,深化细节,不断提生智慧城市的管理水平。

三、园林景观在智慧城市中的价值

探究园林景观在智慧城市中的价值,本文认为应从智慧城市与园林景观的关联性和发展趋势上进行研究、总结。通过对相关文献和案例的解读不难发现,园林景观对智慧城市的发展、缓和城市与人类、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具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在园林景观的有效推动下,建设满足居民需求为导向,兼具公共安全、生态优先、绿色环保、功能多样的新型智慧城市。相反的是,通过智慧城市建设,能促进智能信息系统的全面提升,有助于解决园林景观设计中数据采集的盲目性,能准确、及时、有效的进行数据传导,为城市决策者提供准确的判断依据,从而为构建高效、节约、智能化的园林景观打下坚实基础,发挥园林景观真正的价值与意义。智慧城市与园林景观相结合,有利于实现节约资源、生态高效、降低管理成本、协调城市发展、提升城市软实力,为城市建设及管理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俞孔坚,ashokLall.亚洲的可持续未来[eB/oL].(2012-06-14)[2015-09-15]

[2]吴亚伟.浅析城市绿地系统的文化功能[J].山西建筑,2007(7):8-10.

智慧城市前景篇2

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副会长乔仁毅、微软大中华区战略副总裁桑迪・古普达、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杜平先后致辞。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协会、跨国公司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着智慧城市建设、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城市与社区治理、智慧应急产业、新技术在应急领域的应用等主题做了精彩报告。本次研讨会从城市及社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角度出发,将城市与社区安全作为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研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领域中的应用,促进城市或社区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的提高。

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与应急产业发展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曲成义以及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智慧城市总监、国家技术官刘宁等专家报告指出,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与应急产业发展,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实现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智慧应急产业的发展能有效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公共安全、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大家一致认为,在推进智慧城市与智慧社区建设过程中,要从城市与社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角度出发,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创新技术,通过对城市与社区的整体感知,增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联系,全面、精确、实时地掌握各类风险动态,提前预防、控制可能发生的危险事故和突发事件,在危机事件发生后,能够做到信息共享与协调联动,实现人与技术的充分融合,使城市与社区的应急管理更智慧、更高效、更安全。

智慧城市建设与应急产业发展为国家与地方经济转型提供了战略机遇。智慧城市有助于提升城市治理水平,适应了全球城市化发展的趋势。通过智慧城市推动公共建设服务,以及社会民生等相关领域的智慧应用,带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产业创新,培育电子商务、移动支付、智能可穿戴装置、车联网等新兴网络信息消费。同时,这些产业又能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所用,形成了城市功能服务与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有机结合的新业态,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智慧城市是城市管理的新方式,借助现代技术发展,促进城市管理更加精准化、更加高效化。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以公众需求为导向,而安全是公众的基本需求。面向智慧城市,建设好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需要紧密结合智慧城市的优势,从战略的高度进行体系设计,从而提出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支撑条件和途径。

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来促进城市应急管理,使城市的应急指挥系统能够有即时有效的信息共享、各部门统一协作标准化的紧急应对、无论何时何地畅通无阻的通讯、简便快捷地提高处理能力、对事件的预知、预警和预报以及更高效的协同工作能力。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创新智慧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大数据等新技术运用到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中,并取得一定成效,如利用空间感知系统打击恐怖活动和预防犯罪,这样一些先进技术与最佳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推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需要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将国外经验做法本土化,促进自身公共安全管理水平与应急能力提升。

智慧城市面临的安全挑战

智慧城市的愿景和目标是非常鲜明的,引起了各行各业的高度关注。一般指的智慧城市在国际上形成共识有四个方面的目标:第一是加强城市的科学管理;第二是发展城市的特色产业;第三是优化社会的公共服务;第四是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

智慧城市四大目标也是根据社会的发展、公众的需求和产业提供的能力逐渐形成的共识。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加强科学管理、发展城市的特色产业、优化社会的公共服务、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这样的方向和目标是非常清晰的,最近这些年,社会各界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和支撑。

如果智慧城市支撑环境构建良好,智慧城市的发展将会有广阔的前景。一般构建智慧城市要做好两大支撑环境。第一是智慧城市的硬环境,比如说支撑智慧城市信息化、应用的基础设施的提升。第二是智慧城市的运作机制和信息管理资源共享的创新,也就是软环境。要做好对智慧城市硬环境和软环境的支撑,另外还要解决好城市发展中的一些新的挑战。比如说关于城市发展中的稳定性、治安、交通、污染、能源、服务等的问题。做好这些环境领域的工作,智慧城市在信息化应用中将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而且受惠广大的民众。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需要一些新的技术性的支持,抓住本地发展的特色和机遇,对不同的智慧城市进行差异化解决,要针对城市的特点、需求和现有的基础来强化智慧城市的作用,同时对于发展愿景和目标的准确定位也是很重要的。

提升城市的能力,包括城市的竞争力、吸引力、城市发展的推动力、服务力等等这些方面,也是提升整个智慧城市的愿景和目标。谈论智慧城市一般都离不开四化,即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安全性,要实现这些智慧城市的良好愿景和明确目标,就要有一系列的保障安全挑战和对策。

发展智慧城市

保障安全应对对策

在这些共性的智慧城市信息安全挑战的情况下,既要个性化地针对中国当前的特色经济社会产业发展情况,又要突出在中国发展智慧城市的特色化,这样的应用效果会更好。所以创新智慧城市的运作机制应该是以发展为动力,以公民需求为核心。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两化融合,即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构建现代的信息产业体系、突出智慧城市的运维管理,使社会服务人性化、精细化和服务化。

智慧城市前景篇3

>>智慧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旅游景区发展智慧旅游的策略研究智慧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及研究展望大连市智慧景区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浅谈城市规划与景区规划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智慧景区it能力模型及其核心构成研究陕北民歌的文化价值及发展趋势探究成都智慧体育旅游景区的调查分析及建议我国智慧景区发展研究国内智慧景区发展研究综述论公允价值的发展趋势论物联网中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构成及未来发展趋势从网络英语词汇的构成探究其发展趋势及影响智慧城市引导下的智慧旅游构成及支撑体系研究河西走廊智慧景区旅游发展前景初探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景区信息系统设计浅析智慧景区功能与框架的设计基于服务角度的智慧景区建设思考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6]吴信才,白玉琪,郭玲玲.地理信息系统(GiS)发展现状及展望[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0(4).

[7]林锋.基于Dotnet和webGiS的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1.

[8]邹湘军,孙健,何汉武,郑德涛,陈新.虚拟现实技术的演变发展与展望[J].系统仿真学报,2004(9).

智慧城市前景篇4

为了扩大赛事的传播,传媒公司也不遗余力,为索契打造了一个多终端数字告示同步宣传平台。冬奥会期间全程播放现场赛况,其他相关商业广告也同时出现在终端屏上。该联网宣传平台的设立,不仅可以让无法前往赛场观看比赛的市民哪怕在户外也能通过大屏幕直击现场,在帮助运动员、志愿者及观众等顺利抵达索契的环节中还充当了路标的作用。

而等到冬奥会结束,这些大大小小的播放终端或用来播放视频广告,或作为智能终端,继续为市民服务。事实上,不惟大型赛事,越来越多的数字告示系统在城市各个领域或职能中扮演起更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平安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当下,在交通、公安、医疗、教育、物流、景区、社区等智慧城市的各个应用领域中,数字告示已经不限于广告等信息,而是作为大尺寸的智能终端,开始在智慧城市体系中展现能量。

数字告示与“高大上”的智慧城市扯得上关系吗?

有人大概会质疑:数字告示与“高大上”的智慧城市扯得上关系吗?

诚然,在种种对智慧城市的描述中,无不氤氲着高端气息,但抽丝剥茧,建设智慧城市的目的无非基于如下愿景:通过构建信息基础设施服务于城市,支撑政府管理、企业经营,并服务市民生活,使城市的工作和生活更加美好。

如此,从服务民生的角度来看,数字告示与智慧城市非但扯得上关系,而且“交情”从智慧城市刚刚孕育之初就已经建立起了。例如地铁站设置的具有自动查询、充值和地图功能的一体机;医院内集预约、查询、叫号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系统;银行的智能查询、缴费、打印终端;图书馆的读者自助式服务终端;购物中心设置的查询和导购系统……都可以接入智慧城市体系中。显然,诸如此类的数字告示应用,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从智慧城市的整体架构而言,这些确实只能算细枝末叶的部分,但也正是这些智慧城市的“神经末梢”,保证了智慧城市体系的完善,让智慧城市更“接地气”,也是检验智慧城市达标与否的重要指标。

智慧城市“落地”有多难?

基于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愿景,智慧城市绝不仅指城市管理、运营的智慧化,最终还需要体现在公共及社会服务能力上,就这一点,目前的情况还不容乐观。

“‘按一个键叫来出租车’在无锡已经实现”。――新华网2013年12月30日在其新闻《智慧城市概念落地试点城市“智慧”蜕变》中对无锡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点赞”。

智慧城市前景篇5

一、研究背景

(一)“互联网+”概念

2015年两会期间,“互联网+”这个新兴概念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大会提到“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互联网+”指将传统产业与现代信息技术产业融合,改变各元素之间传统的连接关系,创造产业发展新动力。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面对产业发展新路径,各行各业都在积极与互联网融合,创新产业结构,突破发展瓶颈,开拓产业发展新模式。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一步促进旅游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标志着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互联网+”时代。

(二)“智慧旅游”概念

2008年,美国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概念,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公司等社会群体的交互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智慧城市”作为“智慧地球”扎实落地的基本支柱,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智慧旅游”这一概念则是在“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指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高新技术,主动感知旅游者需求,通过移动终端推送信息,在旅游各个方面实现智慧化。2011年7月,国家旅游局提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战略部署,使旅游业走在中国现代服务业信息化进程的前沿,争取用10年时间,在中国初步实现“智慧旅游”。在“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旅游”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

二、河南省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收入在经济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大。据统计,2014年旅游业对GDp综合贡献为6.61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0.39%。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逐渐被人们认识,改革旅游产业模式、发展“智慧旅游”已经成为各地共同的计划和目标。2011年以来,为响应国家旅游局号召,河南省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保障“智慧旅游”建设。在政府的指导下,旅游企业积极参与,我省“智慧旅游”建设初见成效。

(一)智慧政务

河南省旅游局官方网站“河南旅游资讯网”,以“心灵故乡,老家河南”为建设主题,提供各种旅游信息。其中“河南旅游政务”板块,将省内旅游新闻、各地市旅游政务动态、政府规划计划、旅游政策法规等信息及时,保证政务透明化、公开化,受社会各方监督。同时,网站分地市进行导航,方便使用者进一步了解不同地市的旅游政务状态。网站设置在线办事、公共服务、交流互动等功能,方便与群众交流,彻底改变了传统政府的行为模式,简化了群众办事流程,使旅游政务实现智慧化,同时也便于旅游政府部门开展工作。

(二)智慧管理

洛阳市作为国家旅游局确定的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在智慧旅游方面走在了河南省的前端。近年来,洛阳市强力推进智慧旅游项目建设,先后有智慧旅游云数据中心、“景区客流动态监测系统”、“旅游车辆GpS运行监控系统”,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等15个智慧旅游项目投入运行。旅游管理部门通过云数据平台建设收集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处理,对消费者需求进行预测,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警,做到“游前预防、游中监控、游后反馈”。

(三)智慧商务

河南省首个智慧旅游网络平台――“智游河南”电子商务平台,成为河南省智慧旅游营销平台,内容包括景区门票、特色酒店、自由行、游记攻略等。该平台向游客介绍河南悠久的历史文化,不同地市的特色景点,结合旅游者旅游时间、预算、身份等各种信息推荐特定的旅游线路,出售具备当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支持在线预订支付景点门票、酒店等,适时推出特价线路,是河南省旅游电子商务的搭建的重要组成部门。

河南省旅游局搭建网络营销平台,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进行宣传营销,鼓励企业通过新媒体进行销售。同时与第三方旅游营销企业紧密结合,推进旅游智慧商务发展。

(四)智慧服务

河南省着力打造一批智慧旅游示范景区,以游客需求为出发点,建立智慧化设施。以全国首家“互联网+智慧景区”龙门石窟为例,景区实现免费的无线wiFi、3G信号全覆盖、手机扫码购票、扫码入园、语音导游、景区导航等智慧化功能,使游客免去排队烦恼,实时查询景区内情况。据悉,“互联网+智慧龙门”上线20天,就帮助13000位游客购买了门票,而龙门石窟微信公众号每天增加粉丝9000人,平均每天超过12万次点播语音讲解。

2016年1月19日,全省智慧旅游发展经验交流会暨2016年河南省“旅游创新工程”启动仪式在郑州举行。会议全面总结了河南省智慧旅游发展的经验和不足,着重强调做好“互联网+”智慧旅游这个大课题。目前,全省上下都把发展智慧旅游作为推进旅游产业改革的重要措施,积极推进智慧旅游建设。

三、河南省智慧旅游Swot模型分析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基于对河南省智慧旅游发展现状的了解,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河南省智慧旅游进行分析。

(一)优势

1、政府主导,尊重市场

河南省智慧旅游工程由政府主导,在政府的推动作用下开展各方工作。从而保证全省一盘棋,有利于统筹安排和整合资源,实现多个领域部分的统一协调,减少重复建设和避免信息孤岛的问题。为了推动智慧旅游建设,河南省旅游局专门召开了智慧旅游营销培训、智慧旅游项目对接会、招商洽谈会等,启动河南旅游公共服务信息联播平台工程的建设,为省内各市提供服务。由于智慧旅游工程涉及面广,资金投入量大,前期资金回报率低,为保障河南省智慧旅游建设顺利进行,我省以政府资助为主,以企业支出为辅。同时,在政府引导下,尊重市场规律,避免过分干涉,以企业参与为主。

2、基础扎实,平善

智慧旅游的技术变革需要运用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人工智能、遥感技术、数据信息处理技术等;在具体应用层面需要建立门户网站集群、手机二维码、电子优惠券等。

为此,我省各市、各旅游部门注重夯实基础,积极与相关的网络科技公司合作,建立中央管理平台和各项旅游资源数据库、动态监测监控系统,搭建在线智慧旅游云平台等。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者之间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监管与营销模式,旅游业发展呈良好态势,为智慧旅游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劣势

1、智慧旅游发展不平衡

洛阳市、郑州市作为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在智慧旅游发展方面起步较早,较其他城市来说具有很大的优势。省内其他地市智慧旅游发展才刚刚起步,无法保持统一步调。这对全省建设智慧旅游大系统、信息采集处理、信息沟通等方面造成了很大困难。只有全省共同发展才能达到信息互联互通,并有效避免信息的孤岛化和碎片化。因此,我省仍需以试点城市和试点景区为样板,加快智慧旅游的论证和扩展,最终实现整体智慧化改造。

2、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河南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较为缺乏,市场利用率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例如:旅游公共场所通讯网络未全面覆盖;游客遇到突发事件或紧急状况时保障体系不完善,相关机构反应速度较慢;虚拟体验旅游建设不完善。据调查,截止2015年底,河南省九大5a级景区中,只有清明上河园,白云山,龙门石窟三家景区将虚拟体验旅游以一种嵌入式的模块显示在景区网站中,使游客能够实现在线虚拟体验旅游;其余景区在其门户网站上只能进行在线视频观看或图片浏览。

智慧旅游建设重点不是在技术上有所突破,而应该体现在产品和服务是否能够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智慧旅游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机会

1、政策支持、试点城市

自2011年“智慧旅游”提出以来,业界十分重视智慧旅游的发展。国家、地方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智慧旅游的发展,将2014旅游年主题定为“中国智慧旅游年”,确定一批试点城市作为智慧旅游发展先锋。洛阳市、郑州市先后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建设模板。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省试点城市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我省智慧旅游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2、游客“散客化”趋势明显,市场需求量大

现代生活节奏快、生活环境每况愈下,旅游需求呈上升趋势增长。旅游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游客对旅途过程中便利性、快捷性的要求不断增加。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明确表示“取消导游必须经旅行社委派”这一政策,要求提高导游执业自由度,降低了旅游者对旅行社的依赖性,游客“散客化”趋势明显,对智慧旅游项目的依赖性增加。

(四)威胁

1、旅游资源知名度低,替代性高

河南省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统一整合,特色不明显。知名度整体较低,与周边各省份旅游资源相似度高,具有较高的可替代性。例如:洛阳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十三朝古都,与西安旅游资源结构相似,容易造成大量客流损失。云台山作为省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项目,近年来受到来自五台山、华山等知名景区的影响,导致客源分流。

2、涉及面较广,难以形成统一的利益整体

智慧旅游建设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各种信息数据库、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技术平台等建设,甚至包括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投入。虽然其成果福利能够被整体游客和当地社群共享,但是建设经费显然不菲,投资回报率低。这其中需要各行各业的支持与配合,难以形成统一的利益整体。一旦利益分配不均,任何一方在这个过程中反应迟缓或退出,都会使智慧旅游建设无法顺利开展。

四、河南省智慧旅游发展建议

面对日益庞大的智慧旅游市场和消费者行为的改变,一定要抓住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本文对我省智慧旅游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牵头,推进旅游企业转型

智慧旅游催生着旅游产业的巨大变革,企业转型是否能够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决定着企业生存。

旅游企业在“智慧旅游”冲击下,正面临着较大的转型压力。一些大型旅游企业和景区能够凭借强大的资源实力进行全方位智慧化改造,采用电子门票、app自助掌上服务、客流量监控等提升旅游体验。但是,对多数中小型旅游企业来说,资金压力、客源流失压力非常大,进行智慧化建设成本较高,自身无法完成。由政府主导,对中小旅游企业进行整合,鼓励企业合并重组,使中小企业依托大企业技术和资金优势,进行智慧化建设。鼓励旅游企业进行学习,结合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进行变通,提高旅游企业智慧化建设意识和水平。

(二)平衡各地市发展

我省需要尽快编制统一的智慧旅游城市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为各地的智慧旅游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各地旅游主管部门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出台支持智慧旅游发展政策。另外,各地市要以当地旅游资源为依托,利用周边旅游企业资源。例如:相近地市旅游企业通过对客流量和景区承载力的分析,对客源进行分流,通过借助其他旅游企业的营销平台进行推广,不仅有利于提升游客出游满意度,同时拉动一片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平衡各城市之间发展。

(三)建立利益共同体

在旅游产业建设过程中,四川省首次提出城市群同城化与智慧旅游一体化融合。为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提出要积极培育现服务业――旅游产业,以智慧旅游模式形成区域网络化发展形势,加快城市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省可以借鉴这一发展创新点,在城市群同城化建设过程中,集中各地市优势资源,结为利益共同体,共同发展智慧旅游。同时,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包罗万象的旅游产品,突出特色,进行整体营销;也可以把同类旅游资源归类整合,节省营销费用,形成品牌效应。

智慧城市前景篇6

关键词:哈尔滨;智慧旅游;旅游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075-02

智慧旅游是一种利用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高度系统化整合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使旅游管理者和游客能够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相关信息,实现旅游体验、行程规划、网上结算、行业监管和安全保障等多功能的全新旅游形态。按照国家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部署,我国将争取利用十年左右时间,基本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高信息含量、知识密集的现代服务业,在我们这个新兴的世界旅游大国初步实现“智慧旅游”。国家旅游局已批准在江苏、浙江、福建、湖北、北京等省市开展智慧旅游城市试点工作,镇江市建立了国内首个“智慧旅游服务中心”,苏州、南京、大连等国内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都纷纷启动了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加快了全国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促进了全国“大旅游”格局的形成。

一、哈尔滨市发展“智慧旅游”的现实基础

1.哈尔滨市拥有良好的城市知名度。哈尔滨市作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不仅拥有全国十大宜游城市、避暑城市、节庆城市、品牌城市等桂冠,还拥有享誉中外的冰雪文化、音乐文化、啤酒文化、欧陆风情文化和城市湿地文化等构成的“冰城夏都”北方所独特的四季旅游资源。哈尔滨市确定的“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大旅游”发展理念和培育“世界冰雪名城、中国避暑名城、中西文化名城、北国山水名城、中国音乐名城”五大城市名片工程,都基本符合“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宗旨。

2.哈尔滨市拥有明确旅游发展目标和产业布局。哈尔滨市将建设成为集冰雪体验、避暑度假、商务会展、文化旅游、旅游集散功能为一体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区域旅游集散中心,争创八个第一:中国冰雪旅游示范基地、东北亚冰雪旅游度假胜地(亚布力)、中国第一个四季冰雪乐园、中国第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冰雪实景演出(林海雪原)、中国四季会议首选地、中国第一个走向世界的音乐节事(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中国最大城市湿地景观(松江湿地)、中国东北避暑第一名山(凤凰山)。按照“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发展战略,构建“1234”为主体的空间架构,即“一城集散、两带支撑、三圈辐射、四极出新”,形成贯通全市、延伸全省、跨越国界的大旅游发展格局。

3.哈尔滨拥有丰富的旅游产品谱系、品牌体系和精品旅游线路。一是通过整合、提升和创新,哈尔滨市旅游产品已经发展到十大类,形成特色突出、相对完整的产品谱系。即:冰雪世界产品、松江湿地产品、避暑夏都产品、欧陆风情产品、节事会展产品、音乐汇都产品、黑土文化旅游产品、红色旅游产品、工业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产品等旅游产品谱系。二是完备的旅游品牌体系。即:以太阳岛、亚布力、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哈夏音乐节、中央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等为代表的国际品牌;以松江湿地旅游文化节、凤凰山景区、中国四季会议夏都、金源文化旅游区、哈尔滨文化艺术中心等为代表的国内品牌;以二龙山景区、月亮湖旅游区、红星湖旅游区、森林音乐节、平山旅游区、哈尔滨极地馆等为代表的区域品牌。三是以哈尔滨为中心,呈放射状编织覆盖全省、面向东北亚的精品旅游线路网。市域精品线路主推冰雪哈尔滨、清凉哈尔滨、松江哈尔滨、风韵哈尔滨、生态哈尔滨五大系列精品线路。跨区域精品线路主推东南方向沿301国道、东部方向沿哈同公路和松花江、北部方向沿222/202国道、西部方向沿301国道、西南方向沿102国道、南部方向沿雪乡公路的六条精品旅游线。

同时,哈尔滨市逐步完善的旅游资讯平台、旅游设施和旅游功能,以及无线城市、三网融合试点、智慧城市和中国云谷等项目建设,都是哈尔滨市规划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坚实基础和比较优势。为此,哈尔滨市必须紧跟国内旅游业发展新步伐、抢抓新机遇,加快“智慧旅游”城市规划建设,推进传统旅游方式与现代消费模式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让更多的人通过现代信息渠道感知哈尔滨、体验哈尔滨、融入哈尔滨,实现“冰城夏都”特色品牌的创新发展。

二、确立现代旅游大都市“智慧旅游”发展理念

1.提高对智慧旅游的认知度。从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看,我国旅游产业已进入战略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黄金机遇期,发展以高度信息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势在必行。哈尔滨市必须对智慧旅游的发展趋势引以高度重视,尽快确立“智慧旅游”发展新理念,并将其贯穿于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建设之中。同时,注意避免对智慧旅游认知向过度智能化甚至机器化偏移,明确智慧旅游建设并不是忽视人工服务的环节,相反,对人工服务的需求在量和质上都要求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2.把握住“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机遇期。客观地讲,对国内所有城市而言,“智慧旅游”城市建设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全新的理念,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改进的过程。目前,已有很多试点城市展开了“智慧旅游”城市及相关项目建设,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哈尔滨市虽有旅游建设的基础和优势,但却缺少开展“智慧旅游”的实际行动,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因此,哈尔滨市绝不能等待、观望、错失机遇,必须尽快行动起来,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全力推进“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力争进入国家第二批试点城市之列,并赶超首批城市的建设步伐。

3.统一各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和行动。“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须在全市范围内策划统一的发展理念和行动方案,有效整合和协调规划、建设、旅游、公安、工商等政府部门资源,以及网络、电信、数据处理、电子商务、金融、交通等要素资源和吃、住、行、游、购、娱等必备条件,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方式,政府统一规划、监督和指导,由企业进行项目建设,举全市之力共同实现“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目标。

三、科学有序推进“智慧旅游”城市建设

1.尽快制定“智慧旅游”城市建设规划。紧紧围绕“为游客服务”这个核心,以实施新战略、实现新目标为根本要求,在城市发展和旅游开发并举的新思维、新模式下,协调哈尔滨市无线城市、三网融合、智慧城市建设,高站位规划、高效率建设、高收益运营,实现城市与旅游发展的协调统一。规划近期目标应以提升哈尔滨市旅游目的地信息服务能力为主,建立和完善智慧旅游基本服务设施,满足智慧旅游的基本服务需求;中期目标应以彰显智慧旅游城市示范效应为目标,把哈尔滨市建设成为全省“智慧旅游”城市的龙头、东北地区智慧旅游联盟的核心;远期目标应以发展国际化智慧旅游基地为目标,把哈尔滨市建设成为全国智慧旅游云计算和云存储基地、连接欧亚特别是对俄的智慧旅游枢纽。

2.适时做好“智慧旅游”城市宣传推介工作。已经开展的《远亲近邻》大型全媒体行动是哈尔滨市向国际友好城市宣传推介“智慧旅游”发展理念的最好时机,更是哈尔滨市与这31个国际友好城市签约建立“智慧旅游”联盟的难得机遇。“远亲近邻”活动领导小组应尽快丰富推介预案,提前奏响“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开局号角。“迷人的哈尔滨之夏”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冰雪节”,以及大型节庆、会展、旅游推介等活动都是宣传和验证哈尔滨市智慧旅游开发成效的最优时机,哈尔滨市必须借此进行大量的宣传推介,不断扩大“智慧旅游”城市的影响力。另外,哈尔滨市还应借助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介,以及高速公路广告和城市户外广告等各种资源,随时随地做好宣传工作,为“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有序推进“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按照哈尔滨市智慧旅游规划和建设目标,首先,应整合现有的旅游政务、景区、旅行社、酒店、交通、购物等旅游资讯资源,建立全市统一的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台和旅游资源数据库,不仅能将“吃、住、行、游、购、娱”相关信息一网而盖之,还能帮助游客谋划最合理的行程并实现网上预订。其次,在三星级以上酒店、a级以上景区建设开通无线宽带网、装配旅游信息触摸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在所有的景区、宾馆饭店、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建设开通无线宽带网、安装旅游信息触摸屏。第三,逐步建立和完善七个体系平台。即目的地智慧营销系统、智慧导游系统、智慧导购系统、交易结算系统、统一服务热线、智慧景区管理系统和智慧行业管理系统。

四、借势推进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1.推进旅游与现代信息服务业融合。借助我国启动中国旅游基础信息数据库项目建设契机,利用哈尔滨市“中国云谷”的品牌和优势,争取在哈尔滨市建立中国智慧旅游信息处理中心、结算中心和旅游基础信息数据库基地。鼓励拥有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等相关新兴技术的企业参与投资“智慧旅游”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前景篇7

智慧城市的未来图景应该是怎样的?

私人车辆出门语音输入目的地后,跟进路线的交通拥堵情况、最短路径、附近的停车场状况,并预定停车位,车牌可以感应直接记账,并与银行联网,发短信通知本次停车费用;公交车辆一路无红灯,智能调节发车频率、智能提供公交换乘指引,智能报站,每个人都有一个能与公交或出租车相感应的、像遥控器的东西,想去哪,输入地名就可以知道有哪些路线,并且会告诉哪些车现在离你最近,出租车也一样会感应到呼叫者在哪个方位;车子拥有自动驾驶功能,封闭路段可以做到自动导航自动驾驶,与司机形成双保险。在行驶过程中,智能车能感应到周围的危险,会发出声音,前方有车或人时,并会自动减速。

上述这些场景只是智慧城市众多智慧行业应用中的代表而已。除此之外,智慧的建筑、智慧的环境、智慧的教育等等,都为我们展现了未来城市生活的美好前景。这听上去确实足够吸引人。也正因如此,也才有了近两年全国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热潮。

倾城而动

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到目前,已经3个直辖市、6个省、10个副省级城市,41个地级市在工作报告中出现智慧城市内容。正在提出和实施中的智慧城市项目则超过100个。“这个市场目前确实可以用火热来形容。”中智科技总裁顾京宁说道。他对国内智慧城市近期的发展做了一个预估:100个城市,万亿以上的市场。

以宁波为例,这样一个三级城市,在“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建设的总投资达到407亿元。而城市规模更小一些的江苏淮安市,则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淮安市将确保年均信息化投入100亿元,全力打造“智慧淮安”。可能有人会说,这两个城市都位于江浙一带,经济比较发达,不具备普遍代表性。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无论如何也算不得经济发达地区,却也在今年宣布,将投资5亿元倾力打造智慧城市。

由此可见,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已经席卷全国,甚至包括一些规模很小的县级城市。“现在,不谈智慧城市,不建智慧城市,或者不制定这样的规划,好像就落伍了一样。”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张新红如是说。

记者今年曾参加过一个智慧城市的论坛。在这个论坛上,一位女副市长一上台就说:“看来我们是落后了,我们的规划里没有提智慧城市,我们回去之后马上做智慧城市的规划,也要建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不智慧

似乎,只要提出智慧城市的口号,做了智慧城市的规划,城市就能马上成为智慧城市。事实果真如此吗?

“如果从城市整体来看,我认为目前中国没有哪一个城市能称得上是完全的智能城市。”超图软件副总裁王康弘说道。在他看来,现在国内的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概念阶段。“在一个新概念或一项新技术的发展初期,炒作是必不可少的,但一定不能过度、盲目的炒作,不能让概念过于泛滥,否则将不利于智慧城市市场的发展。”

银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品牌管理中心总经理蔡小钢也认为,虽然目前国内各地一窝蜂地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但和以前相比,其实城市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也缺乏一套明确的可以实际操作的方法,“虽然每个城市都有很宏大的规划,动辄投入十几个亿甚至上百亿,但却看不到什么实际的效果”。

确实,目前很多城市虽然已经号称是智慧城市,但除了投入巨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外,却看不到一点点“智慧”的体现。

“可以看到,一些城市提出了智能交通建设的规划,也买了大量的设备,但最后我们却发现,当地的交通状况依然很拥堵,这种所谓的智慧交通显然是不智慧的。”数字政通公司副总裁邱鲁闽坦言道。

在采访中,记者听到这样一件事:国内某城市投入巨资进行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号称已经进入智慧城市第二阶段。一天晚上,一位市民在街上被歹徒将挎包抢走,这位市民就找到了公安部门报案,并希望能够调出出事地点的监控录像,来追查歹徒。公安部门查了一会儿后,告诉这位市民说,没有事发地点的监控录像。市民十分诧异:电视报纸上经常宣传,说我们的城市已经是智慧城市、平安城市了,可以监控到市里的每一个角落?公安人员尴尬地回答说:那里确实有监控探头,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坏了。

这样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情表明,智慧城市并不是提出规划,买一些设备,建几个宽敞明亮的指挥大厅。“如果不能够体现出‘智慧’的特质,没有相应的管理理念的提升和应用软件的支持,那么买再多的硬件,也只能是空中楼阁。”邱鲁闽如是说。

什么是真正的“智慧城市”

那么,究竟怎样的城市才能称得上是智慧呢?如何来评价一个城市是否智慧?

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创新中心副总经理李存国认为,智慧城市作为一项长期复杂工程,必须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和效果。此外,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创新发展的高级阶段,也需要通过绩效考核评价进行改进完善、激励促进。在他看来,评价智慧城市的指标主要包括五大方面,同时,这五个大的指标又可以分解成更多细致的内容。

第一,决策和应急能力。“这主要体现在面向领导的决策信息服务、综合和专项应急指挥等方面,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价值是让领导获取的信息更加直观、全面、有效、实时,决策更加科学、指挥更加及时有效。

第二个指标是城市运行综合能力。主要包括智能交通、资源环境、公共安全、生产安全、市政市容、园林绿化、食品安全等方面,城市管理各相关部门能够及时获取城市运行状态信息,支持业务精细化、智能化管理,以及对公众提供便捷化、个性化的服务。

智慧城市前景篇8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能建筑设计;绿色节能

1智慧城市建设概念内容及建设理论分析

1.1智慧城市建设概念内容

目前关于智能城市的概念内容尚无权威定义,不同行业、机构专家从不同层面对智慧城市的概念内容进行了充分解读与合理界定。智慧城市指集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于一体,实现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内容全过程智能化管理的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在目标定位方面,智慧城市主要以实现服务全民、高效有序城市管理、绿色开放经济发展等目标为主。通过坚持按照制度规划、信息引导等原则内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1.2智慧城市建设理论

针对智慧城市建设理论进行分析,可从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方面进行总结与归纳。(1)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发展。与传统城市建设模式相比,智慧城市建设在特征表现、内容从组等方面均得到了明显增强。从城市建设特征分析,智慧城市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健康出行服务、居住生活服务,具备了科技智能型特征。从城市建设发展分析,智慧城市建设更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精神。要求规划设计人员主动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精神,借助互联网等建设手段,实现对城市传统行业的改造升级,在提升城市经济效益发展的同时,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体验。智慧城市建设侧重引进优秀人才资源、智能技术资源,可促使智能城市经济发展建设水平。(2)实现城镇与工业的有效融合。智慧城市建设领域涉及的范围内容较广,可视为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产物形式。城镇化作为智慧城市信息智能化的载体形式,可通过利用城镇自身具备的扩散功能、聚集功能,保障城市智能型建设更科学合理。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领域内容较多,如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城市治理等均可列入智慧城市建设领域范畴。除此之外,智慧城市建设始终坚持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将信息产业发展作为有效推进城市经济建设的重要渠道。

2智能建筑概念分析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2015)对智能建筑的概念内容进行了明确界定。标准中提出,智能建筑主要以建筑物为平台,集成各类智能信息应用、架构系统实现对智能建筑体系的合理构建。与常规建筑不同,智能建筑具有较强的感知能力、通信能力,通过科学运行与安全应用,可为人们提供可持续发展、高效便利的居住环境。(1)智能建筑内部集成多项新兴技术内容,可针对智能建筑运行各环节进行调整优化,智能建筑可为居民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2)智能建筑具有高效节能的优势,可提前对系统各参数进行合理设定,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现象。(3)智能建筑在电力系统、通信系统方面较为完善,可为智能建筑的安全运行提供良好保障。

3智能建筑设计与智慧城市设计的对比

3.1相同点

针对智能建筑设计、智慧城市设计,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度、地方企业设计标准,以客户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客户实际需求提供针对性的设计方案。与此同时,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立足于智能建筑设计、智慧城市设计要求,对相关设计内容进行统筹规划与合理部署。智能建筑设计与智慧城市设计在设计目的方面不具备高度相似性。

3.2不同点

针对智能建筑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在智能建筑设计观点方面表现较为明确,但针对智慧城市的设计工作,在部分细则问题方面尚未明确。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条理清晰,可参考的设计标准也较多,智慧城市设计可参考的设计标准较少。与智能建筑设计相比,智慧城市在制度及相关细则标准方面缺乏健全性、完善性。

4基于智慧城市的智能建筑设计

4.1明确智能化建筑的实施标准

在设计智能建筑过程中,设计人员应针对智能建筑使用功能、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内容进行全面考虑,根据分析反馈内容,合理界定智能化建筑标准,将该标准作为建造实施要点内容。结合以往的设计经验,如果建筑面积达到2万m2以上,可对其进行智能建筑设计工作。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始终立足于居民的实际需求,对智能建筑功能设计问题进行统筹规划与合理部署,尤其应重点针对智能建筑中的温度、采光程度、智能化系统应用等进行分析。为了保障智能建筑良好的采光效果,设计人员无须对空间进行大进深设计。在智能建筑结构设计方面,设计人员可从框架结构、框剪结构等形式方面,进行统筹规划与合理设计。在设计建筑物层高时,层高控制应大于3.6m。设计人员在开展智能建筑设计工作时,除了需要考虑智能建筑使用功能外,还需要对智能建筑设计发展前景进行重点考虑。在智能建筑设计方面,相关人员可从地面、墙面、天花板、屋顶等方面进行智能化设计。架空地板进行布线较为方便,较好地利用了空间容量,且管线不存在过多的交叉点,施工工序较为方便。为了达到安全效果,需要进行防静电处理;智能建筑内的墙体除了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外,墙面可预留线口,墙内空间布置各种传感器、控制设施;智能建筑内天花板设计光线感应兼顾智能照度调节,负责出风、烟感、喷洒、走线等;屋顶应合理种植绿化植物,构成绿色空间渗透与延伸,可充分利用再能生源的设备,节能减排的同时,可有效避免外界作用力对建筑的损害。

4.2完善智能建筑体系架构

智能建筑作为一种集成新一代通信技术与新兴发展内容于一体的建筑类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优势、应用价值。结合整体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因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智能建筑在设计工作方面存在滞后性问题,易对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的融合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为了消除不良因素的影响,相关设计人员应对智能建筑体系结构进行适当健全与完善。通过结合新兴技术内容、发展模式,使智能建筑可在智慧城市发展中发挥更好的应用价值。

4.3充分应用B/S访问模式

智能化可视为智能建筑的特征表现,为了保障智能化特性可顺利实现,设计人员在进行智能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各种门户技术,实现对访问模式的优化处理。在智能建筑优化设计方面,设计人员应根据功能需求,对子系统的集成设计工作进行统筹规划与合理部署。与此同时,为了促进智能城市建设发展目标得以顺利实现,设计人员应合理完善智能建筑系统体系。设计人员可利用门户技术、B/S访问模式,对智能建筑系统安全运行进行有效处理。除此之外,当前各种物联网子系统在智能建筑应用发展中主动与B/S接入模式结合应用,可对智能建筑安全运行进行有效处理。结合当前发展情况,智能建筑通过集成多项先进技术,可有效促使智能建筑更好融入智慧城市发展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发展前景。

4.4充分运用智能云计算技术

智能云计算技术作为促进智能建筑安全设计的重要技术内容,在实际设计应用过程中,设计人员应重点加强对云计算服务的构建分析。通过科学运用智能云计算技术,可有效优化智能建筑服务质量,提升智能建筑的应用效率。结合当前发展情况分析,为了进一步加强智能建筑安全设计效果,设计人员将智能云计算技术融入智能建筑设计、智慧城市设计规划中。通过不断拓展行业云计算服务技术、产品内容,可为智能建筑云服务中心提供良好的平台保障。可从基础设施、应用软件等服务方面,针对相关内容进行统筹规划与合理研究,确保智能建筑行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4.5贯彻绿色节能设计理念

绿色节能设计理念是我国智能建筑予以重点践行的设计目标。近年来,为了全面推进我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进程,行业内部工作人员主张利用绿色节能设计理念,对建筑设计与施工工作进行全面调整、优化。在绿色设计方面,设计人员主张利用可再生资源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优化替代。工作人员可利用自然光实现照明,减少电能资源的浪费。设计人员可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对水资源进行回收与利用,减少水资源浪费现象。除此之外,在绿色建设施工方面,现场施工人员可从应用绿色施工材料、绿色施工技术方面,充分落实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工作。工作人员可利用软膜天花板、节能保温墙体材料等,深化绿色节能理念的贯彻效果。为了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部署号召,智慧城市发展工作针对绿色节能设计问题进行了统筹规划与合理部署,为绿色节能设计理念在智能建筑设计施工中应用提供了保障。

4.6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发展智能建筑可为人们提供更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在开展智能建筑设计、智能建筑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理念,从多个方面将以人为本的原则理念贯穿于智能建筑施工设计全周期中。例如,日本某现代化建筑庭院,庭院可利用智能化系统对天气进行实时监测,根据数据监测反馈结果,对门窗、空调等进行智能调控,保障居民始终可处于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中。在开展智能建筑设计工作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优先考虑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结合用户实际需求做好智能建筑设计工作,并结合不同用户群体的年龄特征、实际需求,做好针对性智能建筑设计工作,保障智能建筑设计工作的合理性、安全性。

4结语

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智能建筑设计工作内容得到了相应拓展,从事智能建筑设计工作的相关人员应主动承担起自身的发展责任。相关人员应立足于智慧城市发展趋势,对当前智能建筑设计工作的主流方向进行明确把握,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保障。相关设计人员应主动借鉴国内外先进设计经验,对当前设计体系存在的不足问题进行调整与优化,深化智能建筑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文众,刘晓强.智能建筑设计及智能建筑发展前景[J].居舍,2020(17):15-16.

[2]赵淑旗.智能建筑设计与智能建筑发展前景[J].智能城市,2020,6(13):45-46.

智慧城市前景篇9

一、常州“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一)指标体系是智慧城市图景设计的“导航仪”

智慧城市的理念、布局、建设是“有规划的社会变迁”过程,刻写的是政府、企业、组织和公民“全面互联、充分整合、激励创新、协同运作”的新模式。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是智慧城市的“量化版”,它对城市的布局、重点、层次、结构、空间、流程、特色等都有导向性的意义。目前,全球应用层面的智慧城市评估体系主要有:欧盟中等规模城市智慧排名指标、iBm智慧城市评价标准、上海浦东新区智慧城市指标体系2.0、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南京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智慧台湾绩效指标等,这些指标对本城市以及其他智慧城市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先驱”角色和“导航”价值。

(二)指标体系是智慧城市发展样态的“度量衡”

智慧城市是由城市各个组成要件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反映的是一个城市体态结构与功能的运行质量和水平。基于不同的视角和层级,智慧城市呈现为不同的城市空间和城市意象,因而,测量的指标和维度不尽一致,如iBm认为“互联网+物联网=智慧的地球”,侧重于现代科学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感知和运用;欧洲中等规模智慧城市从“智慧人群、智慧经济、智慧治理、智慧流动、智慧环境、智慧生活”6个层面、31项二级指标来测量;国际智慧社区论坛(intelligentCommunityForun)把“宽带连接、知识型劳动力、创新、数字融合、社区营销与宣传”作为评价智慧城市的标尺;智慧南京走的是“智慧服务、智慧产业、智慧政府、智慧人文”的发展战略,因此,不管“智慧”邂逅“城市”耦合成怎样的面貌和样态,都需要指标体系来度量、细化和修正。

(三)指标体系是智慧城市纵横比较的“方位器”

目前,智慧城市的推进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市场主导型,即市场和企业对智慧资源的研发、推广和运用享有支配权,而政府只是协调者、协作者,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美国和西欧;二是政府主导型,即政府是智慧城市构建的主要推动力量,从规划、配置到实施都由政府主治,如上海、北京、深圳、常州等;三是市场+政府型,即把市场、企业的科技力量与政府的规制力量有机衔接起来,共同推进城市的智慧化治理,如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等。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各具千秋,这些根植于民族、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的特色和优势,更能反映城市治理变革和进步的个性,而与之相契合的指标体系就是智慧城市“胎动成型”的方位器,其理念与图景、机制与体制、路径与战略、规模与层次、重点与布局都洋溢着自身的特色、定格自身的方位。

二、常州“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这是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的最基本原则,要保证指标体系配置的科学性:首先,明确指标体系设计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既要论证理论预设的合理性、可行性,又要根据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发展和创新,对智慧城市的丰富内涵、框架构成、基本特征、目标愿景、层次结构、发展动态、规律趋向等有科学认知和全面测量;其次,指标的名称、内涵、口径、范围、适用要有精准的界定和目标导向,指标选择与层次划分要合乎自然逻辑和标准尺度,不能有内容重复、标准不一、越界划分、顺序混乱等错误。

(二)系统性原则

智慧城市是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因此,指标体系应遵循系统性构建原则,把相关领域纳入系统整体,正确调适和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基层与政府、行动与目标之间的关系,信息量得到充分反映,体现指标群的独立和完善,从各个角度、不同层次彰显被评价对象的特征和实态,而且还要体现对象的发展变化趋势。在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指标选取、分值赋权上,要抓住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素,注重各个部分、要素的关联,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以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可信度。

(三)导向性原则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将全面反映智慧基础设施、智慧规划、智慧人群、智慧政务、智慧治理、智慧民生、智慧产业、智慧家居、智慧意象、智慧生态等方面的内容,从发展的视角集中展示了智慧城市的最新理念、未来愿景、建设目标、内在逻辑、架框体系、感知能力等核心要素,必须具备强大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力量,能起到指导和牵引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预测智慧城市趋向、推动智慧城市提升的作用。

(四)可操作性原则

构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是一项理论研究课题,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实践工具,要充分利用其进行实践分析,对现有的智慧城市建设情况进行评价,这才是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因此,指标体系的拟设计要充分考虑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其一,数据获取的简易性和精确性;其二,数据的可综合性和可分解性;其三,经济成本的低廉性和可承受性;其四,测量手段和工具的明细化和量态化。

(五)可比性与发展性原则

可比性是构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实际操作中的重要环节,它决定着评价结果的公信力。所以,选用指标时必须注重指标口径的一致性,保证指标体系在历时性和共时性上的比较优势和鉴别品质,同时在指标选取上注重把不可比要素转化成可比要素,并尽量与国际通用的指标相统一,以提高智慧城市评价的国际性。同时,适应区域和区段的特殊性,智慧城市的建设也有其特色和个性,指标体系的设置和赋权也应相应变动、修正和发展。

三、常州“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1.Smart模型理论。此模型由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智慧城市评价咨询中心设计,通过以下五要素为内涵展开:Service(服务);management(管理);application(应用);Resource(资源);technology(技术),依托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政务、企业、组织和个人之间的深度感知和高效协同。

2.城市演化理论。其代表人物主要为伊利尔・沙里宁和黑川纪章,此理论从城市生命体和城市生态学出发,认为城市的各要素、部分,如设施、物流、资金、信息、人群、服务等是共生关系[1],具有紧密的“功能性关联”,它们之间有机演化、互动协同、战略联接,共同推动城市从物理城市向空间城市的递升。

3.城市系统工程理论。该理论主要从系统工程论的视角,把城市大系统分解为若干高度联系的次系统,城市规划、景观、水电气资源、建筑、交通、排污、绿化等,以“时空观为理念,城市与发展为主题,城市系统、城市逻辑与城市制度为维度,发展阶段、发展规律、发展战略与发展调控为问题”[2]。

4.数字城市。数字城市是表征城市信息化的新形态,其代表人物有沃尔曼、卡斯泰尔、布互索等,他们从信息空间(i-space)的角度,构建和论证数字城市交互的海量性和虚拟性,认为人类的未来栖身之地不在“钢筋混凝土构造的现实城市中,而是在数字化组建的‘软城市’(SoftUrban)里”[3]。

5.网络拓扑理论。即城市空间中“人与人、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段落、距离”[4],构成网络拓扑的空间结构,其主要特性为定向性和路径连通性。

6.城市意象理论。该理论由凯文・林奇创立,他认为,城市意象由路径、边界、节点、地区和标志五个元素构成[5],意象是观察者的主观感知,具有很强的审美性。

(二)现实依据

常州市政府通过了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如《常州“智慧城市”发展规划(2012-2016)》、《常州市“智慧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有力指导了智慧城市的发展。

第一,国民经济各领域信息化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建成了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常州名优农产品营销信息系统等一大批为农服务信息系统。互联网宽带实现了全市所有行政村的通达。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工业经济各个领域,全市建成了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验)区2个、示范(试点)企业77家,产业服务示范园3家。

第二,电子政务促进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三合一”网络平台,实现了行政权力运行、法制监督、行政监察三大功能的全覆盖。“金审”、“金财”、“金税”等“金”字工程的建设推进了政务系统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库等项目初步建成运行。

第三,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水平获得较大提升。社会保障市民卡已初步推广,逐步开始发挥服务公众的载体功能。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全面运行。建成城乡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响应系统投入运行,实现110、119、120、122的应急联动。

第四,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末,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是“十五”期末的3.6倍,太阳能光伏、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优势产品群的市场竞争力得到较大提高。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01.38亿元,是“十五”期末的10.5倍。

第五,以集约化为特色的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通信网络基本实现了宽带化、数字化和广覆盖。信息通信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数字电视、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服务基本实现按需接入,生活信息化主要指标在全省领先。

第六,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成。市电子政务安全体系逐步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协调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建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信息安全产业有所发展,涌现出一批从事企业、机关、公共机构信息安全保障的专业企业。

四、常州“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从智慧城市的系统性出发,构建智慧城市“智慧资源”、“智慧动能”与“智慧精神”三维一体的指标体系,在一级指标之下创设二级指标,并赋予5%的权重,彰显智慧城市建设的一般性与特色性,蕴含智慧城市构建的物质性与人文性,催生智慧城市发展的丰富性与国际性,进而实现常州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化。

三个一级指标分别是:智慧资源、智慧动能和智慧精神,相对应的二级指标分别是:智慧法律政策制度体系、智慧化基础设施与资金保障、信息化网络化物联化覆盖率、智慧产业集聚与发展、智慧组织和智慧人群、智慧社区和智慧家居、智慧生态与可持续城市化;电子政务与高效政府、智慧治理与协同服务能力、智慧安全与智慧城管、智慧优质民生保障、智慧发展与推动能力、智慧生活便捷性、智慧救济与法治回应力;智慧城市安全感认同感和幸福感、智慧创新创意能力、智慧智力资源潜能、智慧人文底蕴与软项目发展、智慧城市意象与个性化、智慧城市品牌文化体育卫生等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日]黑川纪章.共生城市[J].建筑学报,2004(1):7-12.

[2]寇晓东,薛惠锋.城市系统工程的理论框架探讨[J].中国会议,2004(6):380-382

[3]徐静,陈秀万.基于信息空间理论的智慧城市模型构建[J].科技导报,2013(8):5.

智慧城市前景篇10

关键词:智慧城市;发展愿景;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302(2013)12-0086-02

0引言

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城市化,4亿多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据麦肯锡年报预测,中国城市人口将在未来的15年中再增加3亿。与此同时,城市的人口膨胀、环境污染、交通拥挤、能源危机、疾病困扰等隐患也在加剧,应以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和谐发展为基础管理城市,智慧地平衡城市发展与城市资源之间的矛盾。

1智慧咸阳的提出

2011年5月,按照咸阳市政府领导指示,咸阳市政务信息化办公室赴西安就“一卡通”进行了调研。结合国际国内“一卡通”发展趋势,提出咸阳市“城市一卡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其中包括,一是咸阳与西安城市“一卡通”的互联互通,响应呼声很高的西咸一体化和西咸国际化大都市,在地铁一号线开通时,咸阳市民能享受到使用“一卡通”乘坐地铁的便利;二是分两步走,将市民手中的多种卡片逐步整合为交通公用事业类和社会保障类两张卡,最终将两张卡整合为一张卡,实现真正意义的“城市一卡通”。

2011年7月,咸阳市政府主要领导提出了“智慧咸阳”的构想,咸阳市政务信息化办公室积极配合,先后赴西安、宝鸡等地学习。电信、移动等运营商积极响应,咸阳电信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光网城市、无线城市”,咸阳移动提出“立足数字咸阳,打造智慧城市”。图1所示是咸阳市智慧城市启动仪式会议现场。

咸阳市政务信息化办公室利用了咸阳电信方案中的“智慧城市”和咸阳移动方案中的“幸福咸阳”,结合咸阳信息化实际,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打造幸福咸阳”。其项目支撑包括一个中心――咸阳市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中心,两个平台――咸阳市社会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和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七大应用――城市综合应急指挥、数字城管、政府政务(市民)服务中心信息化、新农合医疗信息服务、公用事业服务“一卡通”、智慧信用与企业信息服务七个系统。

2012年11月,国家住建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咸阳市全力组织申报工作,编制完成了创建国家智慧城市申报书、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12年12月31日,省住建厅向国家住建部推荐报送了咸阳市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材料。2013年1月29日,咸阳市被正式确定为首批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

2智慧咸阳的愿景

2.1融合智慧理念,设计智慧愿景

通过跟踪国内外智慧城市动态,结合咸阳市自身特点,明确了智慧咸阳的发展愿景“感知民生、信息互通、智能管理、资源共享”;同时强调了服务民生、提升功能、拉动产业的设计理念。2年内,在智慧咸阳的基础设施、电子政务、产业发展和民生服务方面实现突破;3年内,基本建成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行政、商企、民生各领域比较广泛的智慧应用,打造一批示范工程,发展一批智慧产业,建成智慧城市发展的基本框架,走出一条具有咸阳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之路。

2.2规划多个领域,实践智慧愿景

旨在为企业及广大市民提供智慧的城市服务。规划涉及领域包括政务、医疗、交通、城市管理、社会管理、产业发展、环保、旅游等多方面。以城市管理为例,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城市部件与事件实时与控制中心相联,实时掌握城市部件、事件的运转状态,及时协调相关部门,解决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问题,实现城市管理由被动向主动、由粗放定性向集约定量、由单一封闭向多元开放互动转变,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一般管控区面积约736km2,未来逐步扩展覆盖咸阳市管辖的包括北塬新城在内的其他区县。

2.3构建支撑体系,稳固智慧愿景

通过创建工作,促进咸阳特色产业的进一步转型发展,促进民生服务水平和城市管理及决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引入国家、行业技术、资金等多方面资源的投入;带动咸阳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并建设智慧城市云体系,实现“一个中心、两个平台、多个应用系统的智慧咸阳蓝图”。将原本分散独立的业务系统打通、整合,提供单一服务节点上的不同业务办理,使信息能够最大程度的实现协同、整合与共享。通过云体系,城市运行关键领域的信息将在城市智慧中心进行数据共享,在政府机构、企业与市民之间架起一座高效互联的桥梁。

2.4梳理重点项目,落实智慧愿景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及发展重点,将长远与近期、整体与重点目标统筹考虑,明确优先级,并制定相应发展计划重点扶持。建成公共数据库和公共信息平台,前者包括人口、法人、地理、建筑物数据库;后者包括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社会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数据管理系统、服务管理系统、信息共享服务系统、社会管理与服务指标分析系统、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代办服务系统、社区商业便民服务信息管理系统等)、平台安全管理系统、平台运行维护系统、门户系统等,构建基于政府专网和公共网络的公共数据共享功能,连接政府各业务系统以获取不同的业务数据向外,支撑智慧应急系统、智慧城管系统、市民“一卡通”系统、智慧政务系统、慧帮旅游系统、智慧信用及企业信息服务系统、智慧医疗、智慧照明系统、智慧住房监督服务系统、智慧社区系统。

3对咸阳城市发展的作用

3.1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

发挥信息化的引领、聚集、倍增、带动作用,实现在城市规划、管理等方面的融合应用,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高效整合,促进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和西咸一体化进程,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

3.2提升政府管理水平

全面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使政府信息化建设从传统的“电子政府”到“整合的政府”、“无处不在的服务性政府”,最终达到“智慧政府”,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深化公共服务层次与促进职能转变。图2所示是咸阳市公共服务平台办公场所现场。

3.3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构建传感网、物联网、互联网更新、数据处理这些高科技资本密集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达到高效、低耗、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同时激活投资、促进就业。

3.4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物联网技术融入日常生活领域,在智能家居、智能社区、智能交通、智能医疗保健等领域开展综合系统集成,整合、节约资源,构建智慧城市综合舒适的人居环境。。

4结语

智慧城市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随着通信、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以及综合利用技术水平的进步,其内涵和外延将不断变化。如“智能运营中心”理念的提出和运用,就对智慧城市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既从信息技术的角度,也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角度学习和完善,在学习中建设智慧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不断学习。

参考文献

[1]郭理桥.现代城市管理和运行的公共基础平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岳梅樱.智慧城市:实践分享系列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3]李林.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与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