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技术十篇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技术十篇

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5:35

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技术篇1

[关键词]工业互联网融合数字经济形势建议

[中图分类号]F4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7)02-0084-05

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加速向实体经济领域渗透融合,深刻改变着各领域的生产理念、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在网络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的孕育下,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工业形态的驱动下,工业互联网蓬勃兴起。近年来,为加快促进本国制造业振兴,繁荣实体经济,争夺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美、德、日等国纷纷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产业合作为抓手,加快工业互联网推进,推动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驶入快车道。

一、工业互联网对我国经济

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工业互联网作为互联网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工业深度融合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提供重要依托,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塑造长期竞争力提供了强大动力。

第一,工业互联网是未来经济持续繁荣的新基石。工业互联网将网络信息技术最新成果充分融入生产制造、流通、运行、服务全过程,通过信息流驱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有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提升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工业互联网是新型劳动工具,将人、机器设备、物料、产品、环境、过程等实体生产领域基本要素全面互联,充分盘活工业大数据这一数字经济时代新生产要素,并促进新一代劳动队伍形成,从而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业互联网是新型基础设施,通过构筑制造、能源、电力、交通等经济社会各部门智能化升级必不可少的网络连接和计算处理平台,成为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像电网、水网、高速公路网一样的通用性基础设施,支撑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世界经济论坛(weF)2015年报告指出,未来十年工业互联网将为制造、能源、农业、交通及其他产业部门带来革命性变革。工业互联网是构筑产业发展新体系的关键依靠,通过催生大量新技术、新网络、新平台、新应用,促进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工业发展新体系加速形成,推动专业化、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并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供支撑。工业互联网是培育新经济形态的重要支撑,通过推动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定制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加快向生产领域拓展,成为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强大动力。

第二,工业互联网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手段。工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工业互联网通过激发新动能、改造旧动能,成为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以去库存为例,利用工业互联网实现环节之间、企业内外、供需两侧的互联互通,形成生产企业乃至整个产业资源和能力的全面调度,从而有效化解存量。再如降成本方面,工业互联网不仅可以通过改善企业管理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来节约企业管理成本支出,而且可以通过大幅提升设备能效、拓展资源和能力获取渠道等方式,有效降低企业运营费用。

第三,工业互联网是统筹建设“两个强国”的新引擎。在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制造强国与网络强国建设彼此相互交织、不可分割。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制造深度融合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发展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支撑,成为两个强国建设统筹推进的关键抓手,对我国综合国力提升意义深远。一方面,工业互联网作为实现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基础平台,是落实“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战略要求的关键支撑,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空间不断向线下拓展,具备融合基因的工业互联网也自然成为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为我国开拓5G等下一代移动通信应用空间、推动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提升网络治理能力都提供了重要契机。

第四,工业互联网是筑牢国家安全防线的新保障。从经济安全和资源安全角度看,一大批国际制造业、信息通信业(iCt)跨国巨头,都积极在全球部署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各自高端软硬件产品的垄断优势之上,“知名品牌+高端产品+主导平台”的立体新优势正在形成。这种情况下,国产品牌、产业生态以及作为国家战略资产的海量工业数据掌控都面临严峻挑战,加快发展我国自主可控的工业互联网,是确保工业数据乃至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从科技安全和网络安全角度看,工业互联网引发技术的群体性和裂变式创新,为我国掌握一批支撑未来高端制造的基础技术和前沿技术提供了机遇;同r,线上线下融合趋势将网络空间、网络安全外延进一步扩大,主动发展工业互联网是我国积极应对新型网络安全的应有之义。从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角度看,工业互联网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大幅提升设备监控、安全生产等智能化水平,继而有效保障关键生产设施,减少生产安全事故。

二、工业互联网全球发展态势

近年来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提速,呈现总体格局日渐明朗、技术产品标准竞争日趋激烈、龙头企业关键平台布局日益强化等突出特点。

第一,全球工业互联网两极多元的总体格局日渐清晰。一方面,美国主导的国际工业互联网联盟(iiC),已经快速成长为全球最重要的工业互联网推广组织。该联盟汇聚31个国家和地区的246家成员单位,集聚40多家跨国企业开展大量测试床建设部署,并与德、法、日等多国政府建立对话与合作渠道,与全球20多个知名行业组织形成合作关系,未来很可能成为全球工业互联网推进的枢纽。另一方面,德国将工业互联网确立为工业4.0的重要依托,成为除美国之外全球工业互联网最活跃的推手。德国一面依托本国工业4.0平台,集聚全国制造业龙头和“隐形冠军”,针对架构、标准、安全、测试床等关键共性问题加速与iiC的技术协同和产业协作,另一面加大资源投入积极参与iiC技术工作,并成为iiC领导团队的重要成员,开展工业4.0平台与iiC对接,实质性推进美德强强联合。此外,除美德之外,日本、印度、法国、韩国等新竞争者也不断涌现。如日本在产经省、总务省支持下,通过物联网促进联盟、工业价值链创新联盟等多个产业组织,加速工业互联网产业和国际化发展;印度以印孚瑟斯、塔塔几大软件企业为龙头,与美、德、日等多国制造企业深度合作,并借iiC等国际组织扩大自身在全球工业互联网格局中的影响。

第二,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生态竞争不断升级。当前,平台作为核心的产业竞争正在工业互联网领域重演。Ge、西门子、博世、施耐德、aBB等国际工业巨头纷纷强化全球布局,以既有高端装备、产品为基础,打造可实现工业设备连接、工业大数据分析和工业应用服务等强大功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云+端”、“制造+服务”、物理与数字融为一体的平台新优势,力图形成对全球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的掌控能力。而思科、Sap、微软、iBm、英特尔、at&t、亚马逊等信息通信业(iCt)巨头凭借在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网络等方面的硬件系统及解决方案优势,也纷纷涉足工业互联网领域。

第三,以标准化为战略制高点的前瞻性布局全面提速。标准一直是决定行业主导权的关键因素,对新兴产业的技术路线走向、产业体系设计以及产业化等至关重要。在工业互联网起步阶段,标准化已经成为各国推进的战略重点。美国iiC将推动构建全球统一的工业互联网标准作为战略目标,与全球iSo、ieC等多个国际标准化组织、开源组织和区域标准研制部门建立协作关系,加快具体标准研究。德国工业4.0平台也成立专门的标准化机构(Lni4.0),推进包括工业互联网在内的制造业网络化、智能化相关标准研究制定。同时,iiC与工业4.0平台将“标准与互操作”作为六大联合工作之一,共同推进标准研制。

此外,安全、测试验证、商业解决方案和生态体系培育等,也都成为各国政府、各大组织、各类企业发展工业互联网关注的重点。

三、我国推进工业互联网的基础与挑战

(一)工业互联网发展基础良好

我国是全球制造大国,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也形成独特优势。特别是,近年来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不断深化,为工业互联网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是工业大国地位不断稳固。改革开放以来,借助民营资本、外商资本和原有国有资本的共同作用,我国劳动力优势和市场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我国具备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举的全部工业门类,联合国公布的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齐全的工业门类给工业互联网带来了最为丰富的应用场景。除了工业体量大,在部分高端制造领域,我国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工业互联网提供了自主可控的高端智能联网终端。

二是网络信息技术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从基础设施建设角度看,我国4G网络规模全球最大,截至2016年底,我国4G基站263万个,网络覆盖所有城市和主要乡镇,4G网络速率比2G/3G时期提升10倍以上;一批全光网市、全光网省建成,光纤接入用户占固定宽带用户的比例达到76.6%,居世界首位。从技术创新方面看,移动通信、物联网、高性能计算、云计算等关键领域取得群体性突破。5G启动早、基础好,最快于2020年实现商用部署;低功耗、广覆盖的窄带物联网(nB-iot)成为主要推动者和标准制定者,2017年将实现商用;云计算集群规模、大数据处理能力都显著增强,如以“飞天”自主核心技术为支撑的阿里云服务可承每秒8.6万笔的支付峰值。从产业发展角度,互联网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全球市值前十位的互联网企业我国占3家。智能终端企业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80%以上,并有三家企业跻身全球前五。

三是融合基础不断深化。近年来,我国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航天、航空、机械、船舶、汽车、轨道交通等行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85%,钢铁、石化、有色、煤炭、纺织、医药等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超过65%、eRp装备率超过70%。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不断加深,航天云网、三一重工、徐工集团等企业追赶国际步伐,积极打造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尽管影响尚不如国际上先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但也已初具规模,为强化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服务能力打下一定基础。

四是政策基础不断完善。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发展,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十三五”规划纲要、《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战略中都明确提出加强工业互联网建设。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重大问题研究,指导成立了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启动了一批试点示范,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进入快车道。一些工业强省(市)也加快工业互联网推进步伐,2016年上海先后制定《上海临港地区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方案》和《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临港地区打造为工业互联网部级示范区,将上海市打造为工业互联网示范城市。辽宁出台了《辽宁省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将工业互联网作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抓手。

(二)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挑战严峻

尽管我国在工业互联网总体研究、技术标准、产业联盟、国际合作等方面步伐加快,逐渐形成先行企业自发探索、产业协同日益紧密、政府推进因势利导的良好势头。但工业互联网本身属于融合性、前瞻性技术产业,且我国工业整体仍处在爬坡过坎的阶段,决定了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必然会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

一是产业大而不强。工业互联网代表了工业4.0时代工业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基础。而我国工业阶段差异、地区差异、行业差异大,面临2.0、3.0“补课”和4.0“加课”同步推进的任务,难度很大。我国关键系统、软硬件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足,工业大数据、工业云等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平台和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功能弱。我国缺乏像Ge、西门子等具备整体综合解决方案和全领域覆盖能力的龙头企业,更缺乏具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双重竞争力的领军企业,龙头带动效应不明显,而缺少在细分领域“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也制约了我国工业互联网良性生态化发展。同时,尽管近年来企业信息化发展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化能力还很薄弱,各类信息系统的集成能力不足,信息系统部署与先进管理组织之间两张皮。

二是跨界合作不足。目前看,我国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实践仍不够普遍,且合作内容主要在流通、销售、服务等环节,研发和生产端的合作仍亟待提升。一方面,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通常技术门槛较高,许多领域看似相似却有很大技术差别,如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服务机器人与以控制为核心的工业机器人虽都是机器人,但技术实现大有不同,互联网企业与服务机器人企业的合作模式就难以直接移植到工业机器人方面。而传统制造企业往往受制于重资产拖累,在未见到成熟案例时不敢轻易开展网络化转型与合作。另一方面,不同于高利润或低门槛的生活服务业,制造业往往投入成本高而收益回报期长,且难以达到消费互联网应用动辄千万甚至上亿的用户规模,网络效应难以充分发挥,因此大部分互联网企业不愿涉足。此外,互联网企业能力提供与制造企业业务需求不匹配。互联网企业提供的平台和服务往往是通用性的,但制造业门类众多,行业和企业特性需求庞杂,且越向研发生产端延伸,特性需求越多。出于成本、技术考虑以及自身能力制约,互联网企业整体还难以满足制造企业实际需要。

三是部署实施困难较大。新常态下,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凸显,开展工业互联网技术研发与应用部署能力不足。尽管我国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高于总体工业增速,但是产业规模不够,在整个工业中所占比例不高,增加值占比不到13%,不足以拉动整体工业快速增长。传统行业仍然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主体,当占比很高的高耗能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的行业出现严重下滑时,整个工业增长的下行压力就很大,并且制约个体企业的发展。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企业对各种负担和经营困难的主观感受增强,人工成本攀升、融资难、融资贵、税费负担偏重等是问题突出。大量资金仍然在房地产、金融等领域空转,产业资本“脱实入虚”的压力仍然较大。同时,我国创新要素和高端人才供给不足,研发投入强度仍显著低于欧美发达国家3%左右的水平,研发人员总量占就业人员比重不足发达国家的1/2。

四、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政策建议

当前,全球工业互联网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应充分发挥我国市场潜力大、产业体系相对齐全、互联网创新活跃等优势,在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更好利用政策引导和支持手段,形成合力,深化推进。

一是加快打造产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工业互联网属于跨界性、前瞻性很强的技术产业领域,特别需要强调整体性和生态性,注重跨界合作、供需对接、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技术产业与人才培育同步推进等,这也是美、德、日等工业强国推进工业互联网过程中的共同焦点。特别是,需要立足我国工业体系全、应用场景丰富、iCt基础设施及产业发展迅速等特点,加强跨界合作和供需对接。一方面,研究制定促进跨界融合的引导政策,做强做实各类制造业创新中心、融合型产业联盟、开源社区等平台,推动制造企业与iCt企业凝聚共识、互通有无,支持企业积极开展竞争前合作,集中突破物联网、工业控制、大数据、人工智能、关键软硬件等核心技术,加快数据接口、网络互联、数据平台、安全防护等重点领域的标准化。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做好服务、搭建桥梁,为解决方案企业与需求企业供需对接建立渠道,以应用为导向、以系统集成和综合服务能力提升为重点,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相关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应用服务商,提升广大制造企业对本土自主品牌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带动更多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探索工业互联网应用新模式。

二是发挥制度优势形成工业互联网发展合力。当前工业互联网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与发达国家都不同,单靠产业界自身难以有效形成合力,需要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优势,加强政府引导。应加强统筹,完善顶层设计,加大重大、共性技术领域投入,同时针对融合发展中面临的政策或制度瓶颈,创新发展思路,打造适应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政策体系,特别是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方面,加快研究、推动形成兼容虚拟化、服务化、融合化等新模式新业态的政策体系,支持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产品、业务、模式的发展。另一方面,以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的模式,构建形成兜底线、防风险的监管体系,特别是强化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推动形成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包容性监管环境。

三是有序推进工业互联网在各领域先导应用。一方面,工业门类多、差异大,而我国又存在工业“2.0”、“3.0”阶段并存的现实情况,因此制定工业互联网发展政策中,应当对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不同的企业和行业给予差异化的政策措施,充分落实好行业应用试点示范的遴选和评估,探索符合行业实情的发展路径进行推广,避免“一套方案”“四面出击”。另一方面,工业作为实体经济门类最多的产业,与农业、能源、交通等各产业都有着天然密切的联系,各领域都具有同工业一样由自动化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的需求,工业互联网技术和应用在整个产业具有很强的先导型、示范性和普适性。从国际上来看,iiC推动的工业互联网也不局限于工业,涉及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能电网等方方面面的产业领域。因此还应着眼长远、面向更广的产业互联网领域做好政策储备。

[参考文献]

[1]peterC.evans,marcoannunziata.industrialinternet:pushingtheBoundariesofmindsandmachines[R].Generalelectric,2012.

[2]杨帅.工业4.0与工业互联网:比较、启示与应对策略[J].当代财经.2015(8):99-107.

[3]worldeconomicForum.industrialinternetofthings:UnleashingthepotentialofConnectedproductsandServices[R].2015.

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技术篇2

工业互联网是实现智能制造的核心

工业互联网是支撑智能制造的关键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是将机器、人、控制系统与信息系统有效连接的网络信息系统,通过对工业数据的全面深度感知、实时动态传输与高级建模分析,形成智能决策与控制,驱动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工业互联网可以理解为“网络+数据+安全”,其中网络是基础,数据是核心,安全是保障。以网络连接与协同为支持,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在安全可信的前提下,工业互联网支撑实现单个机器到生产线、车间、工厂乃至整个工业体系的智能决策和动态优化。

工业互联网也是信息通信技术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是适应信息交互需求从人与人之间拓展到人与物理空间而形成的。工业互联网集成了物联网、移动宽带、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最新创新成果,并与先进制造相关软硬件技术相结合,将信息连接对象由人扩大到有自我感知和执行能力的智能物体,体现了通信、互联网、信息技术等的集成优势,是互联网的演进和发展的新阶段,信息通信技术支撑信息社会发展的新手段。

工业互联网推动工业智能化发展,开辟信息通信发展新空间

工业互联网支撑工业全流程智能化。工业互联网应用于企业生产,将带来四个方面的变革。一是智能化生产,基于海量数据的建模分析,形成智能决策和动态优化,显著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二是网络化协同,借助网络整合分布于全球的设计、生产、供应链和销售资源,形成众包众创、协同制造等新模式,大幅度降低开发成本,缩短产品上市周期。三是个性化定制,基于互联网用户个性化需求,通过灵活组织设计,制造资源和生产流程,实现低成本、大规模定制。四是服务化转型,通过对产品运行的实时监测,提供远程维护、故障预测、性能改进等一系列服务,实现工业企业服务化转型。

工业互联网促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工业互联网是工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以工业互联网为载体,实现全球智力资源、制造能力的广泛汇聚,促进从封闭式创新转向开放式创新。从单打独斗转向众智众力,如支撑众包研发、在线协同、云制造等新的发展模式。不仅加速了研发迭代进程,更促进了工业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工业互联网拓展信息通信业发展空间。工业互联网的建设发展将引导信息通信技术、产品和服务加快向工业领域延伸和应用。在促进制造业高端发展的同时,带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技术应用和安全能力的全面提升,拓展信息通信业发展的新蓝海。

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技术突破和推广应用

发展工业互联网,需要协调各方力量,加快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共同制定规范统一的标准体系,推广应用最新的科研成果。下一步要着力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跨领域协同攻关。发展工业互联网,需要加快顶层架构设计,充分发挥互联网、电信、it和制造业的协同优势,突破网络、数据、安全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产品制约,形成统一或兼容的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我希望各方面共同研究建立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的可行性,以吸纳各领域的创新主体,共同推动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作。

二是适时组织开展应用示范,工业互联网的普及推广,需要先行者的探索和实践,要加快推进总体架构和技术体系的实际应用测试,突破大范围推广应用的障碍。目前,中外都已经有一些应用示范案例,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共同进行跨国家、跨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测试工作,共同探索大范围推广应用的成功模式和做法。

三是发挥产业联盟平台作用,工业互联网需要制造、通信、it和互联网多领域的跨界融合。目前,工信部正在支持相关单位加紧筹建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汇聚产业链各方资源,依托联盟平台,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成果应用推广,共同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

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技术篇3

摘要:进入“互联网+”时代,应用型网络人才的需求和培养之间形成了巨大落差。本文在研究“互联网+”时代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特点和分析当前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具有较高可行性的、培养应用型网络人才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从社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出发,提出“重基础强实践,重能力强应用”的实践教学理念,并形成科学、合理、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工程;实践教学;模式;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8228(2016)07-95-03

explorationofpracticeteachingreformfornetworkengineeringspecialty

intheinternetplusage

wangXinzhong1,HuangJinyu2

(1.Departmentofinformationtechnologyandengineering,GuangzhouCollegeofCommerce,Guangzhou,Guangdong511363,China;

2.Departmentofeducationalinformationtechnology,GuangzhouCollegeofCommerce)

abstract:enterthe"internetplus"era,ahugegapbetweenthedemandandthecultivationofappliednetworktalentsisformed.onthebasisofthestudyonthecharacteristicsofnetworkengineeringprofessionalsinthe"internetplus"eraandtheanalysisonthecurrentsituationofnetworkengineeringpracticeteaching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thepracticeteachingmodeloftrainingappliednetworktalentswithhighfeasibilityisexplored.atthesametime,combinedwiththecharacteristicsof"internetplus"era,startingfromthesocialdemandfornetworktalents,putsforwardthepracticeteachingideaof"payattentiontothefoundationandstrengthenthepractice,payattentiontotheabilityandstrengthentheapplication",andformsthepracticeteachingsystemofscientific,reasonableandfeasible.

Keywords:internetplus;networkengineer;practiceteaching;model;teachingsystem

0引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实践风起云涌,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互联网+的动力来自于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撑。网络工程专业涉及互联网+课程。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内容能切合“互联网+”的步伐。在网络工程专业完整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互联网+”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注重新课程、新技术引入到教学中来。

1研究意义

从人才需求出发,目前各类企业在“互联网+”时代下对网络规划师、网络工程师、网络管理员等工作岗位的需求量以及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现在的大部分高校培养出的网络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有相当比例却因不具备实用的网络技能被企业拒之门外。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高校网络人才培养机制中存在着“教”(培养)和“用”(就业)脱节的情况。

我们的教学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实践教学环节作为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与创新精神的重要过程。在提倡和推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大环境下,我们把实践教学作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真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符合“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办法,同时也是解决网络应用型人才供求关系之间矛盾的主要途径。

2目前现状

2.1传统网络工程的特点

目前,“互联网+”时代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全面性。“互联网+”融合多种产业,涉及的方面比较广,如金融,政务,商业等领域,同时在技术上要结合科技的新技术,特别是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内容,对网络技术人才的要求更高。当前,网络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有:计算机网络、交换与路由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络通信编程技术、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安全、无线网络技术、网络操作系统、综合布线等,这些课程在整个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1]。同时,这些课程都有相应的实验和实践环节,且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此外,这些课程间的关联也非常密切,结合新技术的地方越来越多,如云计算、大数据等,其实践教学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技能水平。

2.2传统网络工程实践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目前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问题,如:①过分依赖理论教学,实验和实践教学重视不够;②课程之间结合不够,课程与新技术结合不够,新技术引入课堂滞缓;③实验和实践设备和环境不够完善,特别是工程实践内容需要大量的网络设备作为支撑,设备更新匹配不及时;④学生课后难以充分利用实验室设备进行实验,大多数学生借助仿真实验环境来解决,但没有处理好仿真环境与真实环境的区别与联系;⑤缺乏综合性实践的网络平台,大部分实验和实践只停留在验证性层面,实验时间短,综合性不强;⑥毕业实习存在走过场情况,没有真正深入企业,同时,毕业设计缺乏创新,部分设计脱离实际需求与应用,很难体现实际价值。

3“互联网+”时代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方案探索

“互联网+”就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它的前提是互联网基础设施广泛安装,这相当于重新定义了信息化,互联网+将推动各产业的互联网化。

3.1引入“互联网+”时代网络工程专业所需的新课程并深化课程间联系

从网络工程方向的主干课程计算机网络、交换与路由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安全、无线网络、网络操作系统、综合布线出发,引入“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工程所需的新课程,如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课程,形成网络工程实验和实践新的教学体系。深化课程间的联系关系,引入新技术到课堂,并与网络技术相衔接,如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课程,要把这些新技术切入到实践教学中,并通过综合实践联系好课程间的前后呼应关系,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之符合“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人才培养的规格[2]。

3.2结合实际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和学时并提高综合实践与设计的能力

结合网络工程专业特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实验、实践学时,组织学生集中实践,部分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作为两门课程来开设,并且学分独立,以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同时,每门主干课程开设完后,在接下来的一学期都布置课程设计,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综合设计的能力,并加入一些新的跟实际工作密切联系的内容,切合企业需求,对实践教学内容做进一步的扩充和创新。

3.3从实际需求出发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通过对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实践,并应用于实际需求环境,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实际网络运行的状态,理解“互联网+”时代的网络需求,增进学生与社会及企业的联系,摆脱毕业时与社会脱节的困境,同时理解好“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工程的重要性,为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注重最为关注的网络技能,重点集中在网络互联设备、网络建设和维护、网络安全和无线网络、网络与学科融合,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方面,包括网络系统和应用服务搭建、运行管理和日常维护以及网络运行安全、大数据等。让学生必须掌握大中型网络的组建与管理、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各种网络系统平台下应用服务器的搭建与管理;掌握主流广域网技术与流行的接入技术的配置与管理、路由与交换配置管理;学习实用的企业网络应用安全方案、企业无线网络规划方案等;学会通过网络管理软件对网络实施管理等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3]。另外,加强综合性实验和实践培养,以企业网络项目为基础,以小组形式完成较大型网络项目的规划与设计,并让学生掌握主流网络技术,增加学生的选择技术的能力,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4结合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完善实验和实践环境

结合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完善实验和实践环境,注重网络与这些技术的融合,充分利用网络实验室,网络规划与设计实验室,网络安全实验室,无线网络实验室,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实验室,并结合相关仿真环境和虚拟环境,如Vmware,GnS3,Ciscopackettracer,VSpere等。同时,结合“互联网+”时代的广泛业务,涉及金融、商业及政务等,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注重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的学分,采用分组教学,项目式教学,以小团队的形式开展实践[4]。另外,在教学模式上,采用重基础、强实践的方式。必须让学生掌握基本网络技能,进而掌握综合性实践的技能,并学习掌握在多种技术中选择最佳技术的能力。

3.5开展校企合作,深化合作内容

“互联网+”时代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非常需要引进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同时引进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并安排指导学生的设计[5]。充分利用好企业引进的工程师进行开放性实验,开放性实验旨在使学生能利用有限的网络设备自主掌握除课堂教学实验内容之外的其他相关内容,如学生自己感兴趣但受限于网络设备的基本网络技能。开放性实验既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网络技能,又可以锻炼其运用知识、技能自主再学习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时,考虑让学生深入企业,试行学年实习方式。让企业一线工程师指导,多布置和实施综合性规划类与设计类实验,因为综合性实验内容可以训练学生实施企业网络搭建与管理能力[6]。通过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与故障排除的能力,从而使其具有解决企业网络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4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以强化实践动手能力为手段,以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学生适应性为基础,增强实践能力为根本,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让学生具备应用型网络人才所需的网络基本技能、动手解决问题的技能、学习创新的技能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结合现有实践环境,辅以仿真实践环境,让实践教学充分开展,并紧紧把握实践性和应用性两个要点,确保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成为适用人才。以校企合作为抓手,与多学科融合为契机,引进企业优秀的一线工程师进课堂并参与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让学习实践的内容能和企业及社会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何建新.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西安科学大学《高教研究》,2011.2:65-69

[2]郭杨.民办高校计算机网络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价

值工程,2014.35:217-218

[3]黄治国.网络工程实训平台建设与实践教学创新[J].实验室

研究与探索,2011.12:146-149

[4]李平.网络工程专业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

论坛,2013.4:113-116

[5]苗春雨.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网络工程实践教学模式[J].计算

机教学,2014.6:102-105

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技术篇4

1957年7月出生于北京。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11991年任邮电部电信总局工程师,1994年任邮电部办公厅副处级秘书,1995年任中国工程院办公厅处长,1998年任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处长,2001年任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2004年至今,担任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

在当前对下一代网络的研究和建设如火如荼的形势下,互联网在下一代网络构架中的重要性已成共识,加强对“互联网强国”的研究势在必行。互联网强国的特征就是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其建设的过程将呈现和谐化发展的特质,包括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的和谐、互联网与电信之间竞争合作的和谐以及互联网发展中贫富地区间的和谐。

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是两条腿,技术创新肯定在前头,如果技术这一条腿迈出去了,另一条腿跟不上,互联网的发展就会一瘸一拐。针对Voip、p2p技术的出现,我们只能跟踪、研究、适应它,认识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规律,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包括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等方面。互联网强国的概念包括3方面内容:一是技术要先进,包括组网技术、装备技术、研究水平都要跟上社会需求的水平;二是应用要繁荣,这是互联网强国区别于互联网大国的最重要方面;三是管理要高效,这是互联网强国得以实现的关键。以往的互联网管理基本上都是政府说了算,用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的形式来全权处理。这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形势发展,特别2种新技术―――Voip和p2p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管理方式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技术进步不可阻挡,惟有随着技术进步,解决管理制度创新的问题。在互联网内容管理方面,不是仅仅靠政府监管,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也至关重要。互联网作为第4媒体,与前3种媒体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总编”,人人都是“总编”,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和获取者。对于前3种媒体,政府只要管好“总编”,就相当于把媒体管住了,而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决定了这种思路已经不能适应对其的管理。互联网的管理应激发公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企业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感。因此,行业自律非常重要,而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主要在确立标准、界定有害和不良信息等方面,让公众有监督和举报的依据。

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技术篇5

关键词:互联网+;财务管理创新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推进,互联网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政府也开始重视互联网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出在全国推进“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也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它是企业发展的命脉,作为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财务管理必须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从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以及财务管理内容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与发展,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的不断完善,保证企业发展过程中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互联网+”时代企业财务管理技术与金融环境面临的新形势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使财务管理领域出现了多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技术与方法,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可以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对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企业对自身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企业经济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企业还可以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形成一个网络财务管理系统,在网络管理系统中对企业的财务进行实时的动态管理。在网络时代,市场上进行交易的结算形式也从传统的以纸币为主要结算工具变成了现代化的以电子货币为主要结算工具的方式,互联网的发展使交易时空变成了全球性、全天候的实时交易,人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把资金从一个地方瞬间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货币在流通中的费用和交易成本也非常低。在互联网时代,电子货币成为了企业筹资、投资与分配的主要形式,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渗透,很多银行企业都建立了网上银行,人们可以通过网上银行进行资金的运转,这种形式也非常安全、可靠。“互联网+”时代,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情况也直接推动着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与管理内容的创新与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的创新对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云计算、大数据等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出现,对各种行业的改造也日益深入,互联网技术对企业管理中的各个环节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企业不得不做出改变来适应新的发展环境。“互联网+”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能够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向着服务化的方向发展,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一种财务共享服务。财务共享服务主要通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来实现,它主要通过互联网技术,把分散在集团内部的所有下属企业和部门的资金、数据以及其他与财务相关的内容进行优化处理,这种工作方式正好反应了“互联网+”的时代精神。在未来的社会发展环境中,随着财务共享理念的进一步普及与发展,企业的财务共享中心将成为业务、财务一体化的共享中心,企业的各种业务比如人力资源、采购、市场拓展以及财务管理等都可以纳入企业共享中心的管理范畴。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互联网+财务”的出现也促使企业朝着精细化管理的方向不断发展,企业要想实现精细化管理,变革自身的财务管理模式,就必须在企业内部贯彻与实施财务共享制度,财务共享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解决财务管理中的梳理和重构管理问题,而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企业财务的自动化管理,企业大量的财务管理人员能够从财务管理中解脱出来,投入到更多其他的业务和管理工作中去。企业的财务共享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企业的财务共享服务主要致力于解决企业中一些重复性的基础财务工作,我国目前很多的大型企业都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财务共享平台,有些企业认为如果进行企业的财务共享,就需要把原有的采取系统全部抛弃,使用全新的it技术来支持新型财务共享制度,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企业在进行财务共享时,仍然可以以原有的财务管理系统为核心,对于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资金收付、薪资核算、收入账报表等还可以使用原来的系统来进行制作,只是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在传统的分散模式下工作效率非常低,需要企业使用全新的模式来对他们进行管理,比如企业要想做资金共享服务,就必须要开发资金管理的软件和银企直联的功能,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进行资金收付作业。2.很多企业都想要把企业的费用报销或者费用报账系统纳入到共享服务中心上,希望企业财务共享中心能够支持费用报销和对公、对私报账共享服务,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下,企业的这类工作都是依靠财务管理部门的员工手工完成的。所以,企业要想提高资金管理效率,就必须新增财务共享方面的软件产品,逐渐实现企业财务的自动化管理。3.企业要想真正实现财务共享,还必须解决原始单证问题,比如,有一些原始单证是在异地进行的,如何把他们流转到共享服务中心,完成相关的审批流程,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就要在共享服务中使用的软件系统中加入影像管理系统,这样才能更好地支持异地分支机构把原始单证扫描成影像文件,然后再通过影像系统传输到共享服务中心。企业共享服务中必须具备的几个功能包括影像与扫描系统,条形码与二维码应用系统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将会帮助企业快速实现共享服务。4.企业引进共享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企业的财务作业模式,需要企业开发或者引进新的软件或者模块,来进行共享服务作业,在这个独立的服务平台上应该能够看到所有的分支机构传送过来的业务单据,比如收付款单、报销单等等。5.大型企业在建设自身的共享服务系统时,要对企业财务一体化的问题进行重点考虑,如果在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中,财务共享平台与业务系统不集成,那么企业的单据就不能够流转到财务共享中心,这时就没有办法开展财务共享服务。目前很多的企业在进行财务共享时忽略对财务的管控,对于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来说形成了很大的困扰。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的一系列分工可以看成是一个金字塔结构,财务共享就是把金字塔结构中的标准化与重复化的内容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处理,省去大量的人工操作,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三、“互联网+”时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对策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要对自身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种意识的转变:1.用户至上。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实行财务共享服务要以客户参与为主体,这里所说的客户就是企业的员工,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中,企业的财务工作主要由财务部门的员工来完成,而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要参与到财务管理中去,这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要完善自身的服务,以用户为中心对财务共享业务进行创新与发展。2.社会化思维。企业进行财务共享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让大家共同使用同一个财务机构,要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把各类机构集中到一起,使财务机构在逻辑上集中,但是在物理上又是分散的状态,这就促使了“众包”现象的产生,这就相当于把财务管理的工作分散进行,使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区域的员工可以同时进行同一个工作,利用互联网来进行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就需要企业具有社会化的思维来为企业的员工提供各种服务。3.平台化理念。企业进行财务的外包依据的是两个平台,一是信息技术平台,二是共享服务平台,只有把这个两个平台搭建在一起进行合理的利用,才能够实现企业的财务共享,因此,企业在进行财务共享的过程中,一定要具有平台化思维。

四、“互联网+”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内容的创新对策

1.企业筹资活动的创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掌握新的知识与技术,并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的稳步发展,企业要想完善自身的知识与技术就要改变传统的筹资观念,由“筹资”向“筹知”转变。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也要改变传统的理念,选择那些既能够被投资者接受又能够分散风险的融资方式,企业要利用网络技术来降低资金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2.企业成本管理的创新。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要以精细化的战略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这也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尤其是在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中,更要进行精细化管理。在现代社会中,智能制造面临的更多是个性化、小批量的定制,这对于企业的成本核算来说要求更高,每一个客户、每一个订单以至每一个产品的成本都要精确的计算出来,然后再进行定价决策。“互联网+”时代还产生了一种“网络协同制造”,这种方式要求企业降低自身的库存量,把自己的存货都放到供应商那里,这就产生了相应的委托寄存或者寄售之类的业务,这类业务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智能制造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能够使一些非常专业的信息(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数据等)很容易的通过互联网进行获取,这也能够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决策提供新的技术支持手段。

五、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一定要与时俱进,采用自动化、数字化的方式加强对企业财务工作的管理,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并不断创新与发展企业的现代化财务管理模式,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佐为.互联网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必要性探析[J].江苏商论,2015(8):221-222.

[2]韦俊玲.互联网+时代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6,6(8):19-20.

[3]王欣媛,刘柏霞.“互联网+”时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12):194-195.

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技术篇6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

一、“互联网+”视域下互联网与教育的紧密结合

“互联网+”时代为我国教育教学领域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发展契机,同时也为其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互联网+”时代视域下,教育教学的传统模式、形态将发生重大改变,如可使学生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信息设备进行学习的“微课教学”;以微课视频为教学基础,使学生课后听课、课中解答疑惑的“翻转课堂”。在这种“互联网+”视域下的新型教育教学形式,更好地体现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摆脱传统课堂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使学生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体,体现出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进而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度日趋增加,形成应用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与教育教学最终目的的良性循环。

二、“互联网+”视域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内容先进性不足

“互联网+”视域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部分改革创新内容先进性不足,不符合“互联网+教育”的基本需求,其主要体现于在现阶段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体系改革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严重,仍然沿用大部分相对“互联网+教育”时代过于陈旧的教学模式,与新时代经济社会的人才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在实际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内容设置上,保留过多上世纪90年代的教学内容。部分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难以根据时代的变迁而开展课程体系改革,或者改革缺乏实质性。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设计上,虽然有所改观,然而其整体内容占比较低,无法将“互联网+教育”核心思想贯穿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际过程中。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方法过于落后

我国部分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模式仍然沿用传统的讲授教学,缺少与“互联网+教育”时代符合的改革和创新意识,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思维必须紧随教师。同时,部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讲解存在为完成课时或应付考试而教学的现象,只对考试考点进行深度讲解,不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忽略学生对计算机相关知识概念的理解程度,在较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主观能动性造成制约,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关键在于学生对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不仅要达到良好的理论知识传授效果,更应该注重新时代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全方位改革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方法是计算机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结构欠缺合理性

“互联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虽然是现阶段全国各地大学及高职类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的改革方向,然而,部分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课程结构设置上无法满足“互联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现实要求,传统的计算机硬件技术教学占比过高,且更新缓慢,并没有将“互联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融入于实际教学中,教学结构不符合当代教学标准。同时,计算机技术具有时代性特征,更新换代频率相对其他课程更高,然而我国部分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局限于教材,不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教育工作者缺乏与时代对接的良好意识,致使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结构欠缺合理性。

三、“互联网+”视域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法

(一)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内容的更新力度

加强“互联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的课程内容的更新力度,是“互联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有效方式。首先,由于现阶段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缺乏实质性,仍存有传统落后、缺乏先进性的教学内容,因此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亟待对教学内容的更新升级,促使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形成有机结合,使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性渗透于教学中各个环节,进而提升教学的实质性。其次,应合理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无论是在计算机硬件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在计算机软件的教学过程中,均应融入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复杂度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将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

将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是“互联网+”视域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将其融入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例如,利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微课教学模式,由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兴起,网络视频教学通过便捷性、实效性、针对性等优势,成为当今教育界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微课作为现代化网络视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备网络视频教学的所有优势,相比传统网络视频教学微课具有资源多样化、时间碎片化、内容浓缩化以及指向明确化等特点。因此,计算机教师应将微课应用于实际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工作中。传统微课教学多以学习者通过互联网下载视频观看的方式为主,学生可根据自己实际需求,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微课视频。教学针对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升,然而,微课视频多为教学精华部分展示,对细节强调不足。因此,教师应利用课内外时间,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制作不同的微课视频,使微课的针对性进一步提升。进而形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微课与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传统课程体系的改革。

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技术篇7

关键词:国外工业互联网;无线频谱;无线技术

1引言

工业互联网九大技术(超级计算终端、软件定义机器、知识工作自动化、跨企业的标准制定、工业互联网的系统安全、机器人改变工业流程、分布式的生产3D打印、人类意识与机器的融合、虚拟世界)是由Ge公司在2012年首先提出的,无线技术在工业互联网中能够作为有线方式的重要补充,实现更为广泛复杂场景中的通信覆盖,德国和美国等国家在发展工业互联网过程中都非常重视无线技术的应用。2013年,德国提出“工业4.0研发白皮书”中指出,无线技术应用是其实现工业4.0网络通信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计划在2018年实现5G标准化相关工作,为工业互联网提供更为灵活的广域覆盖,在2020年前后实现工业互联网工厂内无线局域网和近场通信等场景;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也非常重视工业互联网无线技术应用,成立专门研究工作组,致力于典型工业无线网络技术的研究,对于工业互联网典型的wi-Fi、nFC、ZigBee、2G/3G/4G等无线技术的具体应用场景和标准化时延、可靠性等进行统一规范的设定。对于工业互联网中的无线技术,从覆盖范围来看,可以包括工厂内无线技术和工厂外无线技术。工厂内无线通信技术主要应用于工厂内部短距离、低功耗无线网络通信需求,包括信息的采集、非实时控制和工厂内部信息化等,具体包括wi-Fi、ZigBee、2G/3G/Lte、面向工业过程自动化的无线网络等技术。针对工厂外的广域通信应用场景,nB-iot对于解决低功耗、广覆盖、大连接等工业信息采集和控制场景具有明显优势,同时伴随5G标准化工作的推进,作为低时延、高可靠的重要应用场景,3Gpp等组织机构也开展利用5G技术实现工业控制的相关研究。

2国外工业互联网无线技术频率使用及研究进展

2.1工厂内无线技术频率使用及研究进展

目前,国际上相关组织或机构积极推进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取得一系列成果。(1)2.4GHz/5GHz频段使用2.4GHz、5GHz频段的工业互联网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主要包括wi-Fi技术、802.11p、蓝牙技术和ZigBee技术等。其中:wi-Fi技术,主要是ieee802.11系列,使用频率为2.4GHz、5GHz等,主要用于无线局域网络、掌上设备、智能家居等。802.11p技术,使用频率为5850~5950mHz频段,主要用于车联网。蓝牙低能耗(BLe)技术,工作频率为免许可授权的2.4GHz频段,低速、低功耗、低时延,可扩展至健康和健身、汽车和工业领域。ZigBee技术,属于ieee802.15.4标准,使用频率包括868/915/2450mHz频段,是一种低吞吐量、低功耗和低成本的技术,最高达250kbit/s。网络拓扑结构可包括多达几千个节点,应用于工业、医疗、智能建筑和家庭自动化等场景。(2)1GHz以下频段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研究了适合于1GHz以下频段所使用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包括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和nFC近场通信技术。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属于iSo/ieC10536/14443/15693/18000系列,使用的频率包括13.56/27.12/433/860mHz等频段,主要应用于物流、制造业、医疗、交通、电子证照与电子门票等。nFC近场通信技术,属于iSo/ieC18092、21481系列,使用频率为13.56mHz,主要应用于零售、移动支付、身份识别等领域。(3)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tSi)推荐的其他频段欧盟早在2011年就开始研究工业互联网工厂内用频问题,通过分析典型的工厂应用场景,计算频谱需求约为76mHz,并结合本国频谱规划,提出了包括2360~2400mHz、2483.5~2500mHz、5150~5250mHz、5725~5925mHz在内的6段候选频段。

2.2工厂外无线技术频率研究及使用情况

(1)国外nB-iot技术频率研究进展基于蜂窝的窄带物联网(nB-iot)是解决工业互联网工厂外广域低功耗覆盖的重要技术,成为物联网的一个重要分支。各国际组织和地区对于nB-iot的频率规划研究情况如下:3Gpp近年来,3Gpp一直致力于推动nB-iot标准化工作。通过各国不懈努力,nB-iot的3Gpp标准核心部分在2016年6月冻结,并在2016年底完成了一致性测试。通过多次统筹协调,3Gpp定义了nB-iot的候选频段包括700、800、900、1800、1900和2100mHz等,为各国开展nB-iot频谱配置,推进商用化进程提供有力指导。欧洲当前,欧洲大部分电信运营商都是基于900mHz频段基础上来开展nB-iot试点和试验,另外有少部分采用的是800mHz频段。2016年9月,欧洲著名电信运营商沃达丰和中国华为公司开展合作,采用800mHz本国授权频段,在现实网络上实现了nB-iot的第一次连接测试,这成为nB-iot国际化商用推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事件。此外,沃达丰将基于前期的研究试验成果,在2017年第一季度开展nB-iot主要欧洲市场推广工作,第一批网络试点包括西班牙、德国、爱尔兰和荷兰,后续还将继续扩展,预期在2020年实现nB-iot的全球覆盖。2016年8月,法国的第二大移动运营商SFR也明确宣布,为优化原有2G/3G/4G网络性能,提高网络容量和频谱资源利用效率,正积极开展nB-iot技术研究和相关试点试验。相比使用非授权频谱的SigFox或者LoRa等技术,nB-iot作为使用授权频段的iot技术,将更利于电信运营商基于原有网络的快速部署,得到很多电信、移动运营商的积极支持。(2)国外5G频率规划研究进展5G技术是实现未来宽带、高速移动、泛在覆盖的一项重要手段,是未来物联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物联网产业的经济和战略竞争中扮演重要角色。欧美日韩等国都在积极推进,加快在技术、频谱、标准和产业化方面的研究和试点工作,提前进行规划布局,提升各自竞争力。作为5G标准化的核心问题之一,5G频谱规划也一直是各个国家持续关注和研究的议题,受到国际电联、各国政府和业界的高度重视。国际电信联盟(itU)作为全球唯一负责管理和规划全球频谱资源的联合国机构,国际电信联盟(itU)一直致力于研究和推进5G频谱的标准化。在2015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15)上,通过多方协调和统筹,正式将1427~1518mHz频段标识为未来移动通信新增加的全球统一频段,为5G频谱全球标准化奠定基础,其中1452~1492mHz频段被itUi区的53个国家确定用于发展本国移动通信业务。同时,会议还通过讨论决议,明确3400~3600mHz频段成为itUi区及ii区国家未来移动通信业务的统一频率,3300~3400mHz频段作为全球45个国家发展未来移动通信业务资源。此外,4800~4990mHz频段、470~698mHz或其中部分频段、694~790mHz频段也被作为部分国家未来移动通信业务频率。其中,3400~3600mHz频段、3300~3400mHz频段及3600~3700mHz频段等,可以满足未来5G典型应用场景的宽带连续频谱需求,加快推进5G商用进程。同时,针对5G未来发展对于高频段资源的需求,wRC-15也明确了24.25~27.5GHz、37~40.5GHz、42.5~43.5GHz、45.5~47GHz、47.2~50.2GHz、50.4~52.6GHz、66~76GHz、81~86GHz、31.8~33.4GHz、40.5~42.5GHz、47~47.2GHz共11段候选频段,计划2019年进行最终决议,为各国积极开展5G高频技术和器件研发提供有利条件。欧盟欧盟一直致力于全球5G标准化的推进工作,因此积极提议协调5G全球统一频率,以实现顺利漫游,保证产业效益最大化。在5G频谱资源配置方面,欧盟采取低、中、高频段互为补充的方式,满足5G不同应用场景的频谱需求。2012年,“theRadioSpectrumpolicyprogram”决议,统筹配置1200mHz频谱资源支持本国宽带战略(包括3400~4200mHz频段)。随后欧盟通过决议,确定3400~3800mHz频段用于发展未来移动通信业务,并同步开展其中部分频段的详细规划方案的论证工作。2013年,欧盟又提出3800~4200mHz频段作为未来5G密集大容量通信场景的候选频段,并开展相关业务共存研究和兼容性分析。2016年7月31日,欧盟完成5G频谱的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在低频段聚焦700mHz、3400~3800mHz,高频在24.5~27.5GHz、31.8~33.4GHz和40.5~43.5GHz。2016年9月14日,欧盟正式公布欧洲5G行动计划,明确提供1GHz以下、1~6GHz和6GHz以上的测试频率。2016年11月1日,欧盟正式公布5G频谱战略,为促进5G2020年的系统商用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欧盟5G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战略规定对于1GHz以下的频谱资源,重点突出700mHz频段,解决5G技术的广覆盖应用;明确指出在2020年以前,5G系统部署使用的频段是3400~3800mHz频段。对于高频段频谱资源,明确24GHz以上频谱资源作为5G产业推进的重点备选频段;鼓励在24.25~27.5GHz频段开展5G相关先行和试点应用,推动5G与该频段现有卫星探测业务、卫星固定业务和无源保护等业务的共用技术及标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提出31.8~33.4GHz、40.5~43.5GHz频段均可作为欧盟5G技术中、长期发展的候选频段。美国美国在5G频谱规划方面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例如为推动本国宽带业务发展,为其规划3550~3700mHz频段共150mHz频谱资源。在考虑本国高频器件产业优势、力争引导该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基础上,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于2016年7月14日通过决议,明确将24GHz以上4段高频频谱,共计达11GHz的频段资源用于发展本国5G移动宽带业务,具体为28GHz、37GHz、39GHz和64~71GHz频段。这样美国率先成为采用高频段频谱发展未来移动宽带的国家,奠定在5G领域中高频段频谱的国际话语权。与此同时,规划方案还对未来移动宽带服务、卫星频谱和轨道资源以及政府专用频谱资源的协调进行了整体统筹,并规定了多种方式共存的频谱接入方式。例如,针对不同场景下需求,采用专用、共享接入和动态随机接入(非授权)等多种组合,最大化程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以上新规则将为美国5G产业发展提供方向引导,对产业链各方都有重要作用。日本、韩国日本基于本国信息通信发展实际,计划在2020年实现5G的商用化进程。2014年,日本将3480~3600mHz频段分配给本国第四代移动通信应用;2016年7月15日,正式本国5G频谱策略,提出3.6~3.8GHz、4.4~4.9GHz和27.5~29.5GHz频段4段频段作为发展5G的候选频段,并开展相关具体规划方案的研究和论证工作。韩国借助本国承办平昌冬奥会的契机,积极推进5G技术频谱研究和试点工作。目前,通过统筹协调,明确26.5~29.5GHz频段作为本国5G的试验频段,引导产业链各方的研发投入。同时,通过研究论证,还提出20GHz、32GHz、50GHz、70GHz等候选频段,为本国5G发展作为频谱资源储备。

3对我国工业互联网频谱规划的启示

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技术篇8

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对各行各业的工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金融业也不例外。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并节省了交易时间,扩大了金融服务行业的市场和边界。近年来,随着淘宝网、京东商城、拉手网等一系列的网上购物平台的出现,拍拍贷、人人贷等贷款网络信贷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大型企业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但作为一个新事物,互联网金融确实也存在着由互联网安全、金融网、社交网、商务网等多网交织构成的风险加倍的特殊性风险,对我国金融行业的稳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2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

2.1法律风险

由于互联网金融在我国起步发展时问较晚,对于互联网金融提供的创新性金融产品,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并不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互联网金融业务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者交易主体在互联网交易中没有遵守有关权利义务的规定,这类风险与传统金融业务并无本质差别;二是互联网金融立法相对落后和模糊,法律法规都是基于传统金融业务制定的,并不能满足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求。尽管我国互联网金融近年来法律体系正逐步建立起来,也相继出台《网上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以及《支付业务许可证》等一些法律文件,但这些法律法规也仅是在传统金融业务网上服务的基础上进行制定,不符合当前互联网金融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加之互联网金融市场的资金监管、准入条件、电子合同有效性、个人信息保护、交易者的身份认证的确认等相关法律法规并未建立与完善。从而导致在接受或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的过程中,没有相关法规进行保障,交易行为的不确定性将会大大增强,交易成本也随之增加,影响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2.2系统性的技术风险

鉴于互联网金融技术的交易是以发达的网络技术为依托,其风险的控制需要通过计算机程序来完成,计算机病毒以及黑客的攻击是影响互联网安全的重要环节,如果缺少专业的相关配套的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加密技术不完善和管理不周,就会存在互联网金融的安全隐患。加之病毒容易扩散、tCp/ip协议的安全性差等风险特征,极易出现用户信息数据泄露、赎回挤兑风波,严重的甚至威胁着整个互联网金融交易的安全。技术支持风险,由于互联网技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互联网金融机构受到技术限制或者出于降低运营成本的考虑,依赖外部技术来解决内部的问题,往往需要寻求外部技术支持或者是技术外包来解决内部的技术问题或管理难题,尽管工作效率有所提升。但一旦出现外部技术的支持无法满足自身要求的情况时,则很有可能中止提供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技术支持风险。技术选择风险,该风险主要基于信息传送效率低或技术落后或等因素产生,技术选择失误不但会提高业务成本,延误交易时机、还会对客户间的交易机会产生影响。

2.3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说的是互联网金融交易双方在合约期内不能够履行其义务的一种风险。无论是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者还是传统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消极影响都是长期持续的。互联网金融与互联网一样都具有开放性和虚拟性特征。互联网金融中产生的一切业务,如支付结算、交易信息交流等均在网络虚拟环境中进行,利用虚拟网络进行沟通,从而也存在着交易双方不能明确对方身份及信用情况,导致互联网交易的真实性大打折扣,交易风险也大大提升。由此可见,信用保证是相互的,良好的信用保障是利益长期受益的必要保证。

3我国互联网金融中特殊风险的防范措施

3.1构建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法律支持。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加大对计算机犯罪、互联网交易安全性与合法性层面立法力度,确保电子凭证、数字签名的有效性,从而规范企业诚信和使用开放数据的完整性。②修订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对当前与互联网金融发展情况不相符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以提供对数据的完整性开放和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③制定网络公平交易规则。在明确交易主体的责任、保存电子交易凭证、识别数字签名、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等方面做出清晰规定,从而保障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

3.2构建互联网的金融安全体系

互联网是金融由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客观基础,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在大的框架上处理细微的问题。首先从硬件或是网络运行等方面着手,在硬件方面加大对计算机物理安全措施的投入,改进互联网金融的运行环境,提高计算机系统的防病毒、防攻击能力,保证互联网的金融系统稳定。其次加强数据管理,一方面,加大互联网金融管理信息系统研发力度,形成预警、控制与纠正机制。另一方面,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与审查机制,建设社会信用评估体系。最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密钥管理技术和互联网加密技术,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关键设备与关键技术水平的安全防御能力,以降低风险,保证互联网金融的安全。

3.3健全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本质仍然是金融风险,互联网金融机构应从规章制度建设与内部组织机构两方面入手,健全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与计算机安全管理体系。由于互联网金融具有纷繁性,因此需将混业管理与分业管理与混业两种监管模式相结合进行综合管理。通过建立互联网金融协会和中介机构组织,制定统一的行业监管准则,通过统一的风险指标进行定期的统计与审计,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市场选择风险,基于人民银行的个人及企业、征信系统,构建与完善电子商务身份认证体系以及全面客观的个人、企业信用评估体系。降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不确定性,引导投资人做出理性与合理的投资。

3.4积极发展互联网技术,培养专业人才

为了摆脱对外国硬件和软件上的技术依赖,其中包括计算机设备、加密算法、系统软件、通讯设备等,使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能够持续稳定的进行发展,则需从保护国家金融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提高网络安全性能,加大国产技术研究扶持力度。就互联网金融机构而言,需要特别重视技术的安全.采用技术成熟的安全方案,并对互联网金融技术定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同时还要时刻注意人才的培养,互联网安全需要各种精通技术的人员来保证,必须要不断加强员工的网络安全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必要的网络安全知识,使他们能够有效提升抗风险的能力。

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技术篇9

关键词:“互联网+”;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影响

传统的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制约,限制了企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如今,借助于计算机和互联网,人们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和世界上的任何人进行信息交流,真正实现了“地球村”,这就衍生形成了“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打破了时空接线,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给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带来了深刻影响。在新时期,如何看待“互联网+”给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带来的影响,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是不同区域和每个产业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互联网+”给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带来的影响

1.1区域经济技术合作范围的变化

在传统的区域经济技术合作中,区域作为一个二维地理坐标,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方式,产业和合作更加注重有形物质,合作范围地域性明显。“互联网+”下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的范围则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技术合作中固有的禁忌和束缚,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互联网+”具有较强的无疆界性、共享性和虚拟性。只要计算机连接上互联网,就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传播和共享。在“互联网+”的世界中,没有地域的差别,空间距离大大缩小,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的范围超越了二维,在经济、文化、地理等因素的的多重影响下,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传统合作范围里的设想成为了现实。与此同时,其范围还在不断变化和延伸,开放性和动态化特点越发突出,“互联网+”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的范围超出想象。(2)“互联网+”下,经济发展中各种生产要素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本、自然资源等传统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开始降低,智力、知识产权、信息等新经济要素的地位开始上升。而这些新经济要素在互联网中的流动成本异常低廉,因此,界定“互联网+”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的范围也不再以生产要素的流动成本为主要依据,而是更加倾向于网络空间。

1.2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

“互联网+”的出现,不仅促进了不同区域间传统产业的发展,还因此创造出了很多新兴产业,从根本上改变了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使其朝着服务高端化、劳动智能化、产业专业化等方向发展。在“互联网+”下,不同区域间的相关产业不仅可以应用高新技术,改进生产设备,增加生产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改进生产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率。更可以在产品设计、研发的过程中应用高新技术,建立一个快捷的企业和市场沟通、企业和企业沟通以及企业内部沟通的渠道,使得各产业的生产、经营和销售一体化,实现信息量、资金流和物资流的融合,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密集型产业会逐渐成为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的主要对象,而富余下来的劳动人员可以从事第三产业,实现生产资料和生产力的合理流动。转变传统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对资本、资源的依赖性,引导和培养知识技能型劳动,改变区域生产者结构,进而转变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1.3改变了区域经济学的诸多概念

在传统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理论中,不同区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提高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区域经济。区域内的产业不仅要互相独立发展,更要互相帮助,从而达到节约成本、各施所长的目的,保证传统区域经济技术的合作的链条顺畅运行。“互联网+”的应用,为区域经济技术合作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工具,通过“互联网+”,不同区域间相关产业的聚集和信息的沟通将简单易行,生产分工和市场细分将进一步深化。一方面,各产业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市场信息,紧跟市场需求生产商品,研发新产品,再借助于互联网各项产品信息,使产品宣传的范围更广、效果更好;另一方面,各产业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寻找合作伙伴,促进区域经济技术合作;此外,消费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者喜好,通过电商平台购买商品,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因此,在“互联网+”下,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呈现出集聚性、整体性等特点,产业合作和市场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的范围不断拓展,不同区域产业融合性更强,发展空间更大。

2“互联网+”促进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的方法

2.1加强“互联网+”宣传

尽管“互联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应用的程度还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本区域互联网普及水平直接决定了该区域应用“互联网+”促进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的水平。因此,用好“互联网+”,促进区域经济技术合作,首先,要加强“互联网+”宣传工作,普及互联网知识,使“互联网+”的概念渗入人们生活、生产和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的重要作用。其次,要加强对从事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培训辅导,深化“互联网+”重要性的认识,强化运用技能,形成利用“互联网+”促进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的良好氛围。

2.2完善“互联网+”平台

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用好“互联网+”,首先要完善基础设施,只有“互联网”这个前提具备,“+”才能发挥作用。这就需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改善互联网应用环境,提升软硬件应用管理水平,为“互联网+”的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是要建设符合本区域经济技术合作要求和产业特点的网络平台,除了建设常规的互联网网站外,还可以引入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这些新媒体平台由于其功能强大,实用性突出,一经推出就得到广大互联网应用者的大力推崇。从实际应用效果上看,不仅超出了应用者的想象,也有逐步发展成为主流的趋势。用好“互联网+”平台,无论是网站平台还是新媒体平台,最关键的是要做好管理维护,保证内容的及时和准确。最后是需要培养既懂网络又懂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的人才。要大力发挥互联网行业高端专业人才作用,要加强和技术研发中心、高校、科研院所等组织的合作,要强化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提高,形成以人才为核心的产业竞争力,从而在波诡云翳的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2.3做好“传统”与“互联网+”的融合

区域经济技术合作作为人类的重要经济活动,长久以来积累了诸多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案例,即使是在互联网大潮冲击下的今天,仍占有主导地位,如何把这些瑰宝有机地融入到“互联网+”的实践中,需要理论界和实践界的积极研究探索。作者认为,把区域经济技术合作与“互联网+”相融合,一是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本着“扬弃”的原则,认真分析传统理论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内涵、新形态,有选择的加以应用,对于不符合现实情况的要酌情修改完善。二是要以实用为根本目的,凡是在工作实践中产生积极作用,能够切实推进区域合作工作取得实效的经验和做法要积极推广应用。三是要防控互联网的负面风险,强化正面的引导和应用。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无论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还是对区域经济技术合作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区域,一个产业要想谋求更好的发展,利用好“互联网+”势在必行。在具体实践中,推进“互联网+区域经济技术合作”有多种方法和渠道,关键在于掌控和使用好。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实际工作中容易遇到的误区。只有这样才能使“互联网+”有效推动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工作的开展。

作者:耿秋实单位:吉林省经济技术合作信息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唐国强,王震宇.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演变、路径及展望[J].国际问题研究,2014(1):96-114.

[2]刘华芹.上海合作组织贸易投资便利化评估与前景展望[J].国际贸易,2013(11):48-51.

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技术篇10

本次会议以“融合宽带价值”为主题,围绕宽带通信、物联网、云计算等产业应用,以融合发展的角度展开深入探讨,如何在宽带建设提速的同时,提升“价值”,实现“管道智慧化”,并深入探讨云计算的标准化、技术、安全、监管、服务与运营模式等热点问题,科学的审视思考物联网的产业发展,以促进产业界务实交流,积极为研究机构、地方政府的项目推广创造机会,为政府、研究机构和产业内的相关方提供一方交流平台。

工信部副部长奚国华:政府应为宽带和物联网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近年来我国信息通信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仅仅围绕中央的决策部署,积极推动行业转型发展。我国信息通信业建设和业务发展稳步推进,市场竞争格局进一步优化,全行业调整趋势明显,总体继续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最近行业内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在我们这个行业里面正在蕴藏一个革命,实现很多新业务的业态,这些新的业态将对我们这个行业,乃至iCt行业将会产生颠覆性,或者是革命性的影响。

工信部正在积极加以推进物联网工作,要培养高端的应用来拉动物联网的发展。另外,就是要打造关键的核心技术,实际上传感网、互联网以及云计算代表的计算机网都有很多关键的核心技术需要我们去做。第三个就是标准的制定。现在物联网在我国是风起云涌,各地都把它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但还需要一个集中,这就主要是通过制定标准来进行设定。第四个工作要做的就是培养产业链,或者打造这个产业集群,搞研发的目的不仅仅是局限于出一个成果,关键问题如何把科研成果转化成一个生产链,这个应该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工信部正在制定一个指导意见,还有一个无锡物联网实验,用这两个来指导全部物联网的发展。在衍生一点,我刚才也说了我们不仅是中国,实际上现在在iCt这个行业里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认为标志性主要是两个。一个就是云计算,第二个实际上是智能终端。这两件事情的出现,我理解,当然还可以分成很多很多的现象,但是我认为这两个是最具代表性的形态,这两个形态的出现就其本质来说,他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今以pC机为主的计算机应用方式,现在目前智能终端量出货量已经超过pC机,原来认为微软和英特尔不可撼动的联盟已经撼动了,可见技术创新的力量能力在上涨。我想也可以包含在今天这个题目里面,不仅是宽带物联网,还有融合宽带的价值。

在这几年当中面对这么多的变化,我理解对我们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关键问题是看我们如何去把握。所以,我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前面建设小康关键时期,宽带通信和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将迎来难得发展机遇。所以,我们要从工业和产业发展认识到宽带和物联网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急迫感,使信息通信技术和服务更好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服务,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服务。

电信研究院规划所副主任许志远:《移动互联网白皮书》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整个信息产业领域里面发展最迅速,创新最活跃,也是竞争最激烈的一个领域。我们从07年开始启动移动互联网战略,启动了我国移动互联网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系统研究。首先就是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业务体系,从业务的体系来看,主要有三大类。一类就是有关物联网业务移动化,第二类就是移动业务的互联网。而我们看到最多是三种,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连接起来一个创新性业务,这是整个业务体系。

移动互联网让互联网进入一个新的产业周期,接入形态在发生变化,接入终端也成为整个互联网里面一个重要要素。原来pC和桌面互联网时代终端不是特别重要,但是在移动互联网中终端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与整个业务是紧密耦合的。互联网的业务和信息逐渐从pC为中心延展到以手机为中心,在2010年第四季度智能终端销量已经超过pC销量,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到来。

从业务模式来讲,应该说利用程序商店颠覆了以网络为中心的移动梦网的模式,打破了封闭花园的模式,释放开发者极大的创新能力。不仅是业务模式受到了替代,核心的业务也在受到威胁,包括Voip,包括移动话音等等。由于移动带来巨大冲击,让整个价值趋于低化。移动运营商受到挑战非常大,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讲,移动互联网也是运营商,特别是移动运营商创新的发展和转型的非常重要方向。

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移动互联网改变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一个互动方式。人们在一个崭新世界,崭新空间,用创新终端技术来和虚拟世界进行交付。应该说移动互联网也是推动我们国家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由于移动互联网是由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两大领域融合起来,实际上我国已经有良好基础,我们完全能够利用这样一个基础实现从互联网时代追随,到一个领先跨越。当然了我们也要看到移动互联网带来很多管理,监管的挑战,包括文化管理的问题,用户隐私问题,垃圾信息问题,以及管理问题由个人延伸到经济活动与社会公共服务等等这些问题。

工信部科技司司长闻库: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

宽带在全球掀起一个新的高潮。2010年底,全球98个国家采用和计划采用国家宽带战略,政府扮演一个非常重要角色,明确关注建设国家宽带基础设施优势,以在线提供包括一些应用,电子卫生,电子教育,电子政务来推动公共服务。

全球宽带用户增长非常快,中国宽带用户虽然我们的普及率和平均使用水平有差距,到2010年底全球固定宽带人数累计达到5.1亿户,固定宽带人口普及率达到7.6%,家庭普及率达到35.24%。中国宽带用去数达到1.3亿,比2009年增长22.3%,为全球宽带用户最多的国家新增用户也是最多,占全球新增用户的44%。

而物联网是通信网和互联网扩展应用和网络的延伸,特别是利用互联网在大力发展的情况下,在互联网往下走的时候利用感知技术,智能装置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和识别。通过网络感知和技术与智能装置对物理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人,物与人之间互联互通。

物联网的产业包罗万象,包括制造业,服务业。目前,我国在物联网发展上有四个重点,第一是技术研发,在物联网发展我们要把整个产业链薄弱环节打造好,要重点支持智能传感器,超高频和微波RFiD、传感器网络和节点感知技术,物联网的信息安全,频谱等共性技术研发。同时,在技术研发基础上,我们要产业化,重点支持传感器、二维条码读写设备,节点,观,应用软件,信息安全等关键产品的中试和规模化生产。第三要以应用示范为重点,支持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改造传统工业流程、促进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的工业行业的应用示范,以及在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社会信息化等社会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示范。第四就是要注重标准研制和公共服务。特别在一些接口方面,要支持物联网的总体架构,接口,协同信息处理等基础性的共性技术标准研制,支持物联网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以及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

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FttH将成为主导接入模式

我国宽带光网络的发展将迎来以三网融合为契机,有线接入光纤化和移动接入宽带化为核心,智能管道为目标的历史性发展机遇。韦乐平指出,宽带接入已成为电信业务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过去6年,全国宽带用户增加了5.3倍,年均增加1700万。截至2011年底,全国宽带用户总数达到1.26亿,居世界第一。宽带接入的aRpU值约为78元,是固话的2.6倍。2010年,全国宽带收入达到905亿元,同比增长16%,宽带收入已占非话音收入的50%以上。

我国与发达国家宽带差距日趋扩大,中西部农村的落后无法依靠市场行为来解决,所以必须实施国家宽带战略。而目前全球已经有82个国家出台或计划出台国家宽带战略。“FttH将成为主导接入模式,我国实施FttH具有重大战略意义,FttH可以总体拉动每年1000亿-1400亿元的市场。”谈及中国电信的宽带发展计划时,韦乐平表示,2011年,中国电信Fttx端口数将超过aDSL,新增FttH超过FttB;2015年,中国电信宽带总端口数将达2.7亿,Fttx端口将达2亿。未来5年中国电信宽带端口的增长主要靠Fttx,aDSL基本不再增加。

“现在端到端有源设备已经达到100美元/户的规模推广启动值。”韦乐平说,“并且FttH优势不言而喻,带宽高,技术寿命长,避免了二次改造的代价和麻烦,维护成本低,供电容易,接入技术中耗电最小,是最理想的绿色网络技术。”他表示,目前Gpon价格和epon基本一样,但在相同的价格下,他包括中国电信都更倾向于优选Gpon,这是一个比较长远的前瞻性决策。“尽管FttB+Lan的投资仍是最低,但若考虑40%的安装率,其投资率已经与FttH相当,而运维成本却是最高。”在发展策略上,韦乐平认为,在城市新建和改造区域要以FttH为主;在城市改造区域,对于铜缆距离短于500米的情况,也可以选用FttB+VDSL2的模式;对于农村地区,应继续以Fttn为主。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主任朱云龙:物联网的工业应用

物联网与工业关系,一般讲工业我们一般会讲三个层面,一个是工业产品,一个是工业体系,还有一个工业能力。所有实际上我这里有工业体系,实际上工业产品只是一个表现,因此工业产品和工业体系才决定工业质量。从工业本身来看工业化的话,我们现在生产70万kb水轮机,生产大型石化设备,350km/h的列车。但是从这些层面来看,核心是工业装备,新型工业化和工业装备之间关系。新型工业化几大特征不多讲了,这里可以找到物联网和工业之间的关系,新装备是新型工业化的特征,既包括工作母机,重大设备,成套装备等硬装备,也包括支撑设计,制造,管理环节一体化软件系统看不见软装备,一个是硬装备,第二就是软装备。

在工业领域我可以看到未来一个美好前景。下面我简单地介绍一下在几大行业目前我们所谓物联网在这里做了哪些工作,国内做了哪些工作。第一在钢铁行业,钢铁行业真正有实际用的,而且企业确实关注就几件事情,就是物质流,能效和环境检测。这个已经实际在做,借助无线传感网络进行管理。这是在一个环境监控,无线传感可以解决,但是有线解决不了。像石油化工行业,比如管道监控,油田监控,提出数字化油田的应用,国内中石油也在做这个事。

飞机制造业更多是利用弥散-离散技术,有关云计算环境,弥散-离散是射频技术,射频技术很可能泄密技术。因此在飞机这些军工企业不能使用,比如弥散-离散上记录了发动机每个月生产产量,实际上如果军方发动机生产上,就意味着战斗机服役情况。

在汽车制造业这方面用的比较多一些,基于aGV的物料情况,上汽最先用的是德国的宝马公司。这是在燃气轮机远程动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我们通过数据通信来进行解决。在纺织行业,纺织行业最早用的,实际上在服装行业这个标签上实现库存零售也好,欧美发达国家问题比较多一些。但是现在有非常好的趋势,服装向个性化方向发展之后可以定制,在定制换之下生产环境不一样,个性化定制怎么来做,利用RFiD进行跟踪。未来真正利用场景是这样,高精度造船,大家不知道船舶制造,大家如果不细看以为利用到焊接,未来像机械加工利用模块化加工出来进行拼装,这是目前最高水平,成为高精准造船技术,物联网技术在这上面也会得到应用。

在仪器仪表行业,感知是传感网的基础,中国仪表行业也做了多年。从2005年到2009年中国传感器平均增长长达39%,有四大领域,一个是工业过程控制,汽车电子产品,通信电子产品,还有消费电子产品,其中工业过程控制和汽车电子产品占42.5%,在这个里面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占的量很大,大部分都是国外。2010-2015年,无线传感器,memS传感器达到25%以上。国内情况分布是这么一个特点,基本上90%芯片从国外进口,工业自动化高档变送器用传感器100%从国外进口。在这种环境下国内仪器仪表行业面临一个发展机遇,同时也是面对一个有困难,很多的核心技术在国外。到物联网,实际上我们在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

因此,我们认为工业领域的应用是朝着感知制造和智能工业领域发展。我归集一下,在工业领域应用,如果说制造模式的改变,对企业产品提升和生产效率提高,一定是在这三个层面上发生根本性变化,由制造装备向智能装备发展,由制造过程状态检测,物流的实时监控等。

诺基亚西门子大中国区副总裁罗杉:关注最终用户的感知

在Ct向iCt转型的大趋势下,传统的电信设备供应商对于物联网、云计算的涉足已经不足为奇。面向政企、交通等领域进行业务拓展的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大中国区副总裁罗杉对这些融合领域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顺应物联网行业趋势,政府引导、运营商协助、商业模式多样化以及技术支撑是物联网发展策略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