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5:37

工业互联网研究篇1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与化工行业融合;创新性发展

“互联网+”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互联网正在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引领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应用涉及到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电子产品、医药、食品加工、轻工业制造等,将互联网与化工行业相融合,对深入研究重工业发展,改善重工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促进化工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自2002年国家提出“建设新型工业化国家”的目标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发展正在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尤其是化工行业的发展更是在原来薄弱的基础上实现了重大的飞跃性发展。但随着社会科学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化工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为化工行业发展带来技术性的挑战。将互联网的发展与化工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使生产工程实现自动化,是改善原有传统的化工生产的重要途径[1]。互联网技术与化工行业的融合优势主要体现在“降本、增效、提质”三个方面,当前随着我国化工行业市场制度的逐渐完善,单纯的卖方市场已经成为历史,营销成为化工企业的重要工作,也消耗了大量的流动资金,间接提高了企业运营成本。互联网与化工行业的融合有效的减少了营销环节,构建了企业直达客户的营销网络,节省了大量的营销费用,从而达到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目的。同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企业原材料采购领域,也能够减少企业的上游环节,二者相互结合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运作效率。互联网专家系统的产生和应用也让尖端知识、技术“下车间”成为可能,不仅能够解决化工生产中遇到的生产工艺、流程、设备疑难问题,而且极大的提升了化工产品的质量[2]。

2扩大化工行业的市场需求量

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化工产业的发展中可以对化工产品自身的生产制作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降低由于生产流程中出现的问题造成产品质量问题,增强了化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其次,互联网在化工生产中使用,将最新最先进的创新生产方式和生产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展现在化工生产企业面前,为化工企业的产品发展注入到了新鲜的血液,促进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与形成,有助于促进我国整体化工产业的发展。最后,互联网中信息的不断更新也为化工产品的销售提供开阔的市场平台,缩小了生产与市场之间的差距,形成“高效的生产,高效的销量”,提高了企业自身的收入水平,也提升了化工企业的发展速度,为促进我国的化工实业的发展奠定的坚实的物质基础[3]。

3提高化工业产业自身的竞争力

化工产业作为我国三大产业中的重要支柱,其自身的发展速度将对我国的整体经济增长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直以来,我国产业发展的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低,模仿能力强。但如果长期依靠现有的这些优势,对我国化工产业进行发展,不但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反而会阻碍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使原本的竞争优势变成劣势,阻碍“新型工业化”国家的建立[4]。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与化工产业的紧密结合,不仅对化工产业自身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也为我国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将我国原有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先进的生产技术弥补工艺水平低带来的不足,改变工业发展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等严重的社会问题。通过互联网平台先进的国外技术引进,为我国工业化向高新工业化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互联网在化工行业内的应用优势在于其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就化工行业而言,技术、资金、生产资料都是企业运行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在传统的运营模式下,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些因素无法有机组合。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建立网上交易平台,企业主体可以出资购买先进的化工工艺知识产权;科研人员可以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进行融资;生产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获得价格最低、质量最优的生产原料。可以说在当前的网络信息环境下,谁掌握了优势的互联网资源谁就能够在化工行业内部竞争获得优势、掌握主动权[5]。

4结语

工业革命将社会资源进行重新的划分,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迅速成长为工业强国。中国作为工业发展的后生力量,在设备和技术上都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将时展前沿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发展中去,促进国家整体科学水平的进步。互联网与化工产业的融合是使我国工业发展推向新方向的重要手段,对开发我国的潜在市场,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武健鹏.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路径创新研究:基于政府作用的视角[D].山西财经大学,2012.

[2]严奇春.基于知识创新视角的三网融合影响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2.

[3]胡潜.面向企业创新发展的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研究[D].武汉大学,2009.

[4]许轶旻.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3.

工业互联网研究篇2

互联网企业对知识、技术的依赖性较高,企业员工的薪酬激励情况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互联网企业是指从事互联网运行服务、应用服务、信息服务、网络产品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生产以及其他与互联网有关的科研、教育、服务等活动的行业总称。技术型员工起源于职业定位的不同,最早引入这一概念的是埃德加·舍因(edgarSchein),根据他的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型(或职能型)职业定位主要关注的是工作的实际内容,这种员工一般都希望一直在自己擅长的技术或职能领域工作。

二、互联网企业技术型员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技术型员工流失严重

有研究表明,互联网行业员工流失率为17.9%,高于所有行业的平均值15.8%,其中技术型员工流失率高达18.5%,行业内人才争夺十分激烈。互联网行业薪酬逐年上涨,但是每年的涨幅在不断缩小,且趋于稳定。大型互联网企业的技术型员工薪酬(如百度、腾讯)明显要高于中小型互联网企业。

2、技术型员工工资中固定部分占比较高

技术型员工的薪酬构成也一般员工基本相同,由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各种津贴、奖金、佣金等组成,但是其中固定部分约占到75.2%,技能工资仅占到22.4%,其他可变工资占2.4%,固定部分所薪酬总额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员工。这一方面体现了对技术型员工的保障,但同时也体现了薪酬构成的激励不足。

3、对技术型员工激励重视不够

互联网企业对技术型员工的重视程度,取决于企业经营者在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方面的动力大小。正是由于企业经营者在技术创新动力与需要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企业在重视技术型员工程度上的差异,也导致了企业在激励技术型员工方法和效果方面的明显不同。一般而言,大型互联网企业比较重视技术创新,对技术型员工的激励也较为重视,以企业内部能够形成资源向技术型员工优先配置的良好环境。

4、薪酬分配模式单一

尽管国内技术型企业使用的薪酬分配模式种类较多,如项目工资制模式,协商工资制模式,提成工资制模式,技术承包工资制模式,宽带岗位工资制模式。但是单个互联网企业对于技术型员工所适用的薪酬分配模式却十分单一,一般单个企业仅使用1到2种分配模式,比如常见的是提成工资制模式和技术承包工资制模式。

三、建立适合自身企业的技术型员工薪酬激励机制

互联网企业的规模大小及具体发展定位都影响着企业的薪酬激励,但无论如何互联网企业需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设计技术型员工薪酬激励机制。首先要确定薪酬目标,因为薪酬目标是薪酬激励机制设计的核心,不同的薪酬目标,决定了企业要设计不同的薪酬政策、薪酬内容。

1、确定薪酬目标的基本原则

一是技术型员工的薪酬水平要以能促进技术型员工的行为与组织目标相符合,要有利于企业新产品开发并适应市场,涉足客户需求,且考虑企业成本。二是体现内部公平,即薪酬制度的制定过程和实施过程都要体现公平原则,且能够体现技术型员工的价值,满足其需要。

2、确定薪酬激励机制的目标

互联网企业对技术型员工的东西激励目标首先应是通过制定合理的薪酬机制,使技术型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把企业的利益与技术型员工的利益联系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以达到激励技术型员工积极努力工作,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在提高自身利益的同时,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益。其次是设定较大的弹性薪酬空间,对于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技术员工要给予相应的回报作为对员工的肯定,不同的贡献给予不同的回报水平,体现公平原则,确保留住核心技术人才。第三保证企业薪酬的外部竞争性,即要确保企业的薪酬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吸引力,才能把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吸引到企业内为企业发展服务。第四,法定福利必不可少,这一点能够为企业赢得良好的形象,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做到法定福利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必要保障。

工业互联网研究篇3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就业指导

引言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是为了帮助高职院校毕业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选择并确定有利于发挥个人才能和实现个人理想的职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培养就业意识,帮助学生了解和增强各种能力。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仅限于方针政策讲解、就业信息、择业方法及技巧指导等,且多采用报告会和讲座等形式进行,形式单一,内容陈旧。这种做法已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满足不了高职毕业生对就业工作的各种需要。在“互联网+”时代,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崭新特点和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要求的不断提升,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促使高职院校改革以往的就业指导工作方式和方法,创新工作途径和渠道,构建新的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

一、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方法创新的主要途径

1、深化改革,促进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只有彻底摆脱传统高等教育的惯性逻辑,真正树立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满足日新月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教学改革的深化需要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持续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在设置专业上要科学合理,结合高职院校自身优势和区域产业优势,准确定位于当前市场、产业、企业所急需的专业,在重视传统产业升级带来的专业上变化的同时,密切跟随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及人才需求。要建立专业设置上的动态调整机制,及时灵活地调整专业。

2、丰富形式,开展就业指导促就业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可以通过开展“就业・创业”主题辩论赛,就业说明会;大学生就业促进会;就业主题讲座,专场招聘会,创业计划大赛等方式,同时可以请行业企业的负责人、企业员工介绍当前的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优秀的毕业生回校现身说法,多样化的指导主体可以从不同方向上给与学生全面的指导,更为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和就业市场实际,毕业生的切身体会将给在校学生带来真实的代入感,更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行动。

3、健全网络,帮助就业困难的学生顺利就业

开展“就业路上我们在一起”一对一服务,由辅导员和班主任建立服务队,服务的内容是针对学生就业分散的特点而设计的,通过网络、电话、面谈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就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这一做法基本上掌握了学生的工作情况及思想动态,切实帮助学生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

4、深入企业,加强调研工作,深化校企合作。

及时向学生传递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及企业的用人要求;与用人单位经常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参与企业调研,切实走进企业,及时掌握学生的实习、就业情况,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结合专业特色、人才特色和对口单位的要求,行业发展等实际情况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创造性的开展就业工作。通过校企合作“就业导向型订单培养”,学生就业顶岗实习课程化,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等模式,更好地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方法

移动互联网的开放式发展和“互联网+”的兴起,给众多传统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转型的机遇和挑战,也给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创新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路径。

1、利用“互联网+”给学生提供创意孵化平台

“互联网+”的兴起,给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了实现自己创意和梦想的途径。高职院校就业辅导部门可以尝试借鉴各类园区孵化器的创意孵化模式,同时安排部分专业教师为学生的创意提供支持和辅导,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实现自己创意的雏形。同时,利用职业院校与企业间的友好合作平台,为学生的创意提供小试、中试平台,对于其中的部分优秀创意提供市场评估以及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的引入,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

2、开发移动就业指导平台

建设更为高效便捷的信息沟通管理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的系统和开放的互联网通讯工具,尤其在多方即时通讯、讨论组、电子文件多方展示互动方面需要挖掘现有通讯工具的潜力或引进功能更为全面的企业级内部协作工具,为更加动态化的管理提供信息工具支持。设计制定在管理和沟通上频率更高、维度更多、层次更深的就业动态管理模版,开发一个动态实习管理app就更好了,移动终端上使用将大大提高便利性。填写方式应以选择为主,模板内容要多而不杂、简练易用,就业前发送到各个学生手里,学生在就业期间按照制度要求及时准确填报,相关教师也必须对学生上报内容中反映的困难、疑惑等问题一一回应并做好指导工作。

3、利用网络新媒体,营造和谐的就业文化

大学生就业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熏陶、导向和塑造功能,在当今严酷的就业形势面前,高职院校要创新就业指导模式,必须重视就业文化建设,着眼于大学生的未来,立足于生命本体,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树立健康的职业形象,从深层次形成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文化特质和价值精神。通过QQ、微信和微博等媒体平台,营造以促进就业为主题的就业文化体系,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及丰富多彩的就业文化活动,与相关的企业文化融合,倡导踏实创新精神,使学生在校园文化中受到熏陶与教育,并内化为自觉行动,积极应对各种困难。

三、结束语

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帮助高职院校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地就业平台,使学生更好地走上职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黄敬宝.“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就业与新思维[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05)

工业互联网研究篇4

1目的和意义

目前,设计与企业的技术研发的结合还不够紧密,设计的理念还不够普及,设计创新还只是发达地区、某些产业的盛宴,设计与需求的信息不对称严重,很有必要改变这种尴尬局面。另外,随着设计师对设计信息查询及资源分享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企业寻求设计资源的主观意愿越来越强烈,满足广大设计师及企业的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库就显得很有必要。工业设计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设计资源的完备性和共享性及其实现。对工业设计有关的信息资源统一协调管理,通过构架包含设计资料库等在内的工业设计信息资源系统及其设计交互平台,以形成设计者之间、产品研发及设计上下游关系、各相关企业间信息集成和数据重用的桥梁。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工业设计专家数据库、评价与决策系统等。为此,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库旨在整合相关设计资源,形成工业设计的资源共享,搭建设计创新与产业的对接桥梁,打通设计创新作品向商品的转化通道,让设计和市场需求更紧密结合,促进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和应用,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

2相关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移动互联网开始于2000年,我国对其研究起步较晚,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绩。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国内各种有关移动互联网方面的研究和论文日益增多,在中国知网上以“移动互联网”进行主题检索,可以看到,共有各种论文6000余篇。目前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研究沿以下三个主要的方向前进:①移动互联网的概述性研究,主要包括移动互联网的特征、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影响因素等方面;②关于移动互联网具体业务应用的研究;③移动互联网的关键技术研究,如网络构架、编程、数据安全传输等等的研究。国外对于移动互联网的研究具有以下五个详细分支:①对移动互联网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对无线网络基础设施的研究;③对移动中间件的研究;④对移动用户终端的研究;⑤移动互联网应用和案例研究。本文研究内容应属于第五方面,即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研究范围,但不应仅限于这一范畴。可能涉及的还会有移动终端的设计研究、移动终端的交互设计研究以及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服务模式等内容。在资源共享库建设方面,国内高校以及政府对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方面做了相应的研究及推广,如浙江理工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江南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北京林业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广东省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平台等。工业设计领域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少,如设计资源协作网(DRC)。这些共享平台主要是基于互联网web组建的,在移动端方面如手机app的研究与推广则相对缺乏,应此本数据库的研发具有开创性。

3研究内容

通过整合各方设计资源,对工业设计相关服务平台、企业、高校的快速成型设备、基础研究成果等资源共享库进行构建。该项目采用智能移动终端通用的app技术,把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库打造成一个体验感及便捷性很强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将社会资源最大化地对设计者开放。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库app系统的主要研发内容包括以下两部分。

3.1app系统模块构建

该系统主要收集和广东省为主的知名设计高校、企业、设计公司及相关研究院所的设计资源信息,包括各类CmF(色彩、材料、工艺)研究中心、用户体验研究中心、3D打印及快速成型设备、书籍及数字课件、三维测量仪等,不仅提高这些装备设施的使用率,也方便那些不具备工业设计基础研发资源的设计公司或企业的共享使用,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和研发条件。为提高系统的互动性和传播性,还搭建了一个移动端分享平台,主要分享设计师的作品和设计经验。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库的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

3.2资源库

app系统技术实现基于JaVa或pHp开发后台服务器搭建数据库,实现管理员登陆后台编辑相关数据。运用object-C、JaVa分别开发对应的ioS、android客户端,调用百度地图api接口的地图展示、定位导航等功能。当用户打开ioS/android客户端时根据不同指令请求,自动解析调用后台数据的坐标地址直观展现在地图上。通过Xmpp协议连接客户端与后台服务端,同时以支持复杂交互类型和多种展现形式的消息墙模块为基础开发话题、活动的界面和交互,实现客户端登录用户即时通讯。

4实施方案

4.1总体方案

根据工业设计相关从业人员的设计需求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广东产业集群发展特色和广东中小企业对工业设计技术与服务的创新需求,整合全省知名高校、设计服务机构等多方资源,发挥产学研结合机制的优势,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库,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库在信息收集方式上,一方面可自行进行初始资料收集,然后依托相关设计平台资源如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佛山工业设计协会等,获取相关信息资源,包括把高校、科研院所、设计机构等工业设计共性设计装备如3D打印机、三维扫描仪、快速成型设备等进行收集整理,实现资源协作共享。另一方面则通过会员的自主信息共享,以设计师的设计经验分享以及原创设计作品展示为主,调动会员积极性,增加系统人气。资源共享库会根据用户需要,把设计公司、手板公司、设计书籍等信息进行实时推荐,满足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此外,加大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库推广工作,借力高校、设计公司、协会、联盟等外部资源以及借助互联网、自媒体、电视、杂志等手段进行立体式推广,从而提高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库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

4.2技术路线

本项目将针对工业设计从业人员进行调研,了解用户对工业设计行业的需求,确定本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基本功能;然后通过与专家、用户的沟通,确定元素的合理性,构建功能架构;经过多次讨论进行可用性评估后,进入系统开发阶段,包括完成资源共享库(app)的开发及软件的设计开发;集成后交给用户进行试用,并对试用反馈的信息进行修正调试;最终通过系统验收,在设计行业内进行推广。具体技术路线示意图详见图2。

5总结

工业互联网研究篇5

关键词:用户研究互联网产品设计

一、用户研究的发展现状简介

国外的用户研究最早是出现在计算机领域中的人机交互设计,以可用性测试方法为主,该方法也一直延续下来,成为用户研究在各个领域中的主流方法之一。除此之外,常用的用研方法还包括专家评估、用户满意度调查、内容分析、高保真原型等。

20世纪后半叶,“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概念逐步衍生,各国的研究机构都在积极探索,如美国elizabethSander的“体验设计”、伊利诺理工学院设计学院的patrickwhitney(1998)的“行为聚焦”、芬兰赫尔辛基艺术大学tuulimattelmaki(1999)的“移情设计”英国皇家艺术学院BillGaver(1999)的“文化探查”、日本筑波大学长町三生与原田昭的“感性工学”等。[1]

国内的用户研究在互联网领域发展得较早,目前,像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网易等国内巨头互联网企业已经拥有比较成熟的用户研究团队,其各个产品线都有相关的用户研究负责人,产品的用户体验成为其能否成功的关键指标。国内的工业企业也开始意识到用户研究的重要性,例如联想、海尔、美的、长虹等,也设立了自己的用户研究部门。

二、用户研究在互联网企业中的应用

1.用户研究在互联网产品周期中的应用情况

一个完整的互联网产品设计流程图如下:

用户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种类型。这两者基本的差别在于:在定性研究中,数据经常被直接收集;相反,在定量研究中数据是通过一个调查问卷或网络服务器日志间接收集的。定性研究方法更适合回答关于“为什么”或是“如何解决一个问题”,相反,定量研究可以在回答“有多少”和“有多少种”等问题上做的更好。[2]

互联网产品设计中的定性方法主要包括用户角色、任务分析、场景分析、可用性测试、焦点小组、一对一用户访谈、眼动追踪等,定量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等。

用户研究应该贯穿于产品的整个周期:

(1)前期

在产品的需求分析阶段,用户访谈、焦点小组等都是获取用户需求、发现产品创新点的有效方法;定义产品的目标用户可以采用人物角色、人物场景以及任务分析等方法。

(2)中期

在产品的设计和开发阶段,根据人物角色建立用户的心理模型,根据该模型来设计产品的交互原型,随后邀请用户进行可用性测试,按照测试结果分析后进行逐步修改。

(3)后期

产品上线后,用户研究人员需随时跟踪用户的反馈意见,分析用户的行为数据以及了解用户满意度,同时邀请用户参与可用性测试,发现产品的问题,以便进入下一轮的迭代设计中。

2.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的用户研究

(1)腾讯的用户研究

由腾讯CDC(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中心)提出的“全民Ce”,是腾讯极其重视用户需求、用户研究的最好证明。在腾讯,用户研究这项工作并非只有专职的用户研究员才会去做的工作,公司鼓励每位员工都能参与产品的意见反馈与收集。Ce即Customerengagement,用户参与的意思。腾讯通过各种方法让用户能参与到产品的各个阶段,包括前期策划、开发、迭代等,最终以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为目标。

腾讯将整个产品周期分为五个阶段:预研阶段、开发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以及衰退阶段,可用性评估贯穿整个流程。在对消费者的洞察中,用户研究需要对典型消费者的产品使用习惯、使用经验以及对产品的期望进行洞察,主要通过观察和访谈的方法,具体包括对用户现场观察、实验室观察、一对一用户访谈、焦点小组、眼动追踪等。

(2)百度的用户研究

百度在成立后的第四年设立了用户体验部门,在最初的阶段,用户体验部门对百度新闻、百度搜索在产品功能上做了很多的优化。相对于电子商务网站来说,搜索类的用户研究工作要困难很多,因为电子商务网站有很强的数据库、注册用户、商品信息等都是实实在在的,而在搜索网站,用户的动机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

因此,在产品上线前的目标用户模型对于百度来说极为重要,根据目标用户模型反复的测试、验证,将产品的可用性问题在上线前降低到最少,“百度知道”就是在这个流程下开始的。对百度而言,用户研究并非只针对自己的产品,广告主、联盟网站等商业伙伴的体验也被纳入百度用户研究的范畴,比如需要进一步了解他们为什么加入百度联盟,如何优化体验等。

三、互联网企业实践反向思考

本人曾经在多家互联网企业做过产品或用户研究的实习生,这些企业虽然跟国内几大巨头互联网企业无法相比,但在各自的领域也算发展得较为成熟。它们也非常重视用户体验,产品经理也在做着相关的用研工作。他们虽然知道用户体验的重要性,但更多时候是由于项目上线的时间紧急,而忽略了前期的用户调研,而是在产品上线后才开始用户研究的工作。这种做法必然会导致产品上线后带来的许多问题。

应该说,产品前期的用户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目标用户的确定、人物角色的描述、用户对产品需求的调查、用户对产品原型的理解等等,这些对于产品功能的优先级选择、产品交互体验的提升、视觉风格的确定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不能光靠产品经理个人的经验和设计师自身的偏好来决定。

在我实习过的几家互联网公司,用到的用户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产品上线后、改版前的可用性测试、用户访谈、用户满意度问卷调查、用户群体细分等,更多的是定性方法的运用。定量的数据会有最基础的用户访问量、转化率、最常使用的功能等,却弱化了用户在网站上的行为轨迹分析。

四、总结

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发展是瞬息万变的,用户的喜好和习惯也时刻都在改变。用户研究能否在企业中顺利开展,能否为产品带来价值,首先得益于整个团队的信耐,公司领导对其工作的支持;其次,产品经理与用研人员之间的沟通也很重要,产品经理需要知道在什么时候应该让用户研究参与进来,用户研究人员也应该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让接到的需求变得可执行,让输出的结果准确、有意义;最后,熟练掌握用户研究的各种方法,合理的运用定性与定量方法,并时刻关注该领域的新方法、新理论,保持对各种产品完美用户体验的敏感度等等,这些都是用户研究人员本身所要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工业互联网研究篇6

关键词:国外工业互联网;无线频谱;无线技术

1引言

工业互联网九大技术(超级计算终端、软件定义机器、知识工作自动化、跨企业的标准制定、工业互联网的系统安全、机器人改变工业流程、分布式的生产3D打印、人类意识与机器的融合、虚拟世界)是由Ge公司在2012年首先提出的,无线技术在工业互联网中能够作为有线方式的重要补充,实现更为广泛复杂场景中的通信覆盖,德国和美国等国家在发展工业互联网过程中都非常重视无线技术的应用。2013年,德国提出“工业4.0研发白皮书”中指出,无线技术应用是其实现工业4.0网络通信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计划在2018年实现5G标准化相关工作,为工业互联网提供更为灵活的广域覆盖,在2020年前后实现工业互联网工厂内无线局域网和近场通信等场景;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也非常重视工业互联网无线技术应用,成立专门研究工作组,致力于典型工业无线网络技术的研究,对于工业互联网典型的wi-Fi、nFC、ZigBee、2G/3G/4G等无线技术的具体应用场景和标准化时延、可靠性等进行统一规范的设定。对于工业互联网中的无线技术,从覆盖范围来看,可以包括工厂内无线技术和工厂外无线技术。工厂内无线通信技术主要应用于工厂内部短距离、低功耗无线网络通信需求,包括信息的采集、非实时控制和工厂内部信息化等,具体包括wi-Fi、ZigBee、2G/3G/Lte、面向工业过程自动化的无线网络等技术。针对工厂外的广域通信应用场景,nB-iot对于解决低功耗、广覆盖、大连接等工业信息采集和控制场景具有明显优势,同时伴随5G标准化工作的推进,作为低时延、高可靠的重要应用场景,3Gpp等组织机构也开展利用5G技术实现工业控制的相关研究。

2国外工业互联网无线技术频率使用及研究进展

2.1工厂内无线技术频率使用及研究进展

目前,国际上相关组织或机构积极推进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取得一系列成果。(1)2.4GHz/5GHz频段使用2.4GHz、5GHz频段的工业互联网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主要包括wi-Fi技术、802.11p、蓝牙技术和ZigBee技术等。其中:wi-Fi技术,主要是ieee802.11系列,使用频率为2.4GHz、5GHz等,主要用于无线局域网络、掌上设备、智能家居等。802.11p技术,使用频率为5850~5950mHz频段,主要用于车联网。蓝牙低能耗(BLe)技术,工作频率为免许可授权的2.4GHz频段,低速、低功耗、低时延,可扩展至健康和健身、汽车和工业领域。ZigBee技术,属于ieee802.15.4标准,使用频率包括868/915/2450mHz频段,是一种低吞吐量、低功耗和低成本的技术,最高达250kbit/s。网络拓扑结构可包括多达几千个节点,应用于工业、医疗、智能建筑和家庭自动化等场景。(2)1GHz以下频段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研究了适合于1GHz以下频段所使用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包括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和nFC近场通信技术。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属于iSo/ieC10536/14443/15693/18000系列,使用的频率包括13.56/27.12/433/860mHz等频段,主要应用于物流、制造业、医疗、交通、电子证照与电子门票等。nFC近场通信技术,属于iSo/ieC18092、21481系列,使用频率为13.56mHz,主要应用于零售、移动支付、身份识别等领域。(3)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tSi)推荐的其他频段欧盟早在2011年就开始研究工业互联网工厂内用频问题,通过分析典型的工厂应用场景,计算频谱需求约为76mHz,并结合本国频谱规划,提出了包括2360~2400mHz、2483.5~2500mHz、5150~5250mHz、5725~5925mHz在内的6段候选频段。

2.2工厂外无线技术频率研究及使用情况

(1)国外nB-iot技术频率研究进展基于蜂窝的窄带物联网(nB-iot)是解决工业互联网工厂外广域低功耗覆盖的重要技术,成为物联网的一个重要分支。各国际组织和地区对于nB-iot的频率规划研究情况如下:3Gpp近年来,3Gpp一直致力于推动nB-iot标准化工作。通过各国不懈努力,nB-iot的3Gpp标准核心部分在2016年6月冻结,并在2016年底完成了一致性测试。通过多次统筹协调,3Gpp定义了nB-iot的候选频段包括700、800、900、1800、1900和2100mHz等,为各国开展nB-iot频谱配置,推进商用化进程提供有力指导。欧洲当前,欧洲大部分电信运营商都是基于900mHz频段基础上来开展nB-iot试点和试验,另外有少部分采用的是800mHz频段。2016年9月,欧洲著名电信运营商沃达丰和中国华为公司开展合作,采用800mHz本国授权频段,在现实网络上实现了nB-iot的第一次连接测试,这成为nB-iot国际化商用推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事件。此外,沃达丰将基于前期的研究试验成果,在2017年第一季度开展nB-iot主要欧洲市场推广工作,第一批网络试点包括西班牙、德国、爱尔兰和荷兰,后续还将继续扩展,预期在2020年实现nB-iot的全球覆盖。2016年8月,法国的第二大移动运营商SFR也明确宣布,为优化原有2G/3G/4G网络性能,提高网络容量和频谱资源利用效率,正积极开展nB-iot技术研究和相关试点试验。相比使用非授权频谱的SigFox或者LoRa等技术,nB-iot作为使用授权频段的iot技术,将更利于电信运营商基于原有网络的快速部署,得到很多电信、移动运营商的积极支持。(2)国外5G频率规划研究进展5G技术是实现未来宽带、高速移动、泛在覆盖的一项重要手段,是未来物联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物联网产业的经济和战略竞争中扮演重要角色。欧美日韩等国都在积极推进,加快在技术、频谱、标准和产业化方面的研究和试点工作,提前进行规划布局,提升各自竞争力。作为5G标准化的核心问题之一,5G频谱规划也一直是各个国家持续关注和研究的议题,受到国际电联、各国政府和业界的高度重视。国际电信联盟(itU)作为全球唯一负责管理和规划全球频谱资源的联合国机构,国际电信联盟(itU)一直致力于研究和推进5G频谱的标准化。在2015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15)上,通过多方协调和统筹,正式将1427~1518mHz频段标识为未来移动通信新增加的全球统一频段,为5G频谱全球标准化奠定基础,其中1452~1492mHz频段被itUi区的53个国家确定用于发展本国移动通信业务。同时,会议还通过讨论决议,明确3400~3600mHz频段成为itUi区及ii区国家未来移动通信业务的统一频率,3300~3400mHz频段作为全球45个国家发展未来移动通信业务资源。此外,4800~4990mHz频段、470~698mHz或其中部分频段、694~790mHz频段也被作为部分国家未来移动通信业务频率。其中,3400~3600mHz频段、3300~3400mHz频段及3600~3700mHz频段等,可以满足未来5G典型应用场景的宽带连续频谱需求,加快推进5G商用进程。同时,针对5G未来发展对于高频段资源的需求,wRC-15也明确了24.25~27.5GHz、37~40.5GHz、42.5~43.5GHz、45.5~47GHz、47.2~50.2GHz、50.4~52.6GHz、66~76GHz、81~86GHz、31.8~33.4GHz、40.5~42.5GHz、47~47.2GHz共11段候选频段,计划2019年进行最终决议,为各国积极开展5G高频技术和器件研发提供有利条件。欧盟欧盟一直致力于全球5G标准化的推进工作,因此积极提议协调5G全球统一频率,以实现顺利漫游,保证产业效益最大化。在5G频谱资源配置方面,欧盟采取低、中、高频段互为补充的方式,满足5G不同应用场景的频谱需求。2012年,“theRadioSpectrumpolicyprogram”决议,统筹配置1200mHz频谱资源支持本国宽带战略(包括3400~4200mHz频段)。随后欧盟通过决议,确定3400~3800mHz频段用于发展未来移动通信业务,并同步开展其中部分频段的详细规划方案的论证工作。2013年,欧盟又提出3800~4200mHz频段作为未来5G密集大容量通信场景的候选频段,并开展相关业务共存研究和兼容性分析。2016年7月31日,欧盟完成5G频谱的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在低频段聚焦700mHz、3400~3800mHz,高频在24.5~27.5GHz、31.8~33.4GHz和40.5~43.5GHz。2016年9月14日,欧盟正式公布欧洲5G行动计划,明确提供1GHz以下、1~6GHz和6GHz以上的测试频率。2016年11月1日,欧盟正式公布5G频谱战略,为促进5G2020年的系统商用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欧盟5G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战略规定对于1GHz以下的频谱资源,重点突出700mHz频段,解决5G技术的广覆盖应用;明确指出在2020年以前,5G系统部署使用的频段是3400~3800mHz频段。对于高频段频谱资源,明确24GHz以上频谱资源作为5G产业推进的重点备选频段;鼓励在24.25~27.5GHz频段开展5G相关先行和试点应用,推动5G与该频段现有卫星探测业务、卫星固定业务和无源保护等业务的共用技术及标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提出31.8~33.4GHz、40.5~43.5GHz频段均可作为欧盟5G技术中、长期发展的候选频段。美国美国在5G频谱规划方面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例如为推动本国宽带业务发展,为其规划3550~3700mHz频段共150mHz频谱资源。在考虑本国高频器件产业优势、力争引导该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基础上,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于2016年7月14日通过决议,明确将24GHz以上4段高频频谱,共计达11GHz的频段资源用于发展本国5G移动宽带业务,具体为28GHz、37GHz、39GHz和64~71GHz频段。这样美国率先成为采用高频段频谱发展未来移动宽带的国家,奠定在5G领域中高频段频谱的国际话语权。与此同时,规划方案还对未来移动宽带服务、卫星频谱和轨道资源以及政府专用频谱资源的协调进行了整体统筹,并规定了多种方式共存的频谱接入方式。例如,针对不同场景下需求,采用专用、共享接入和动态随机接入(非授权)等多种组合,最大化程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以上新规则将为美国5G产业发展提供方向引导,对产业链各方都有重要作用。日本、韩国日本基于本国信息通信发展实际,计划在2020年实现5G的商用化进程。2014年,日本将3480~3600mHz频段分配给本国第四代移动通信应用;2016年7月15日,正式本国5G频谱策略,提出3.6~3.8GHz、4.4~4.9GHz和27.5~29.5GHz频段4段频段作为发展5G的候选频段,并开展相关具体规划方案的研究和论证工作。韩国借助本国承办平昌冬奥会的契机,积极推进5G技术频谱研究和试点工作。目前,通过统筹协调,明确26.5~29.5GHz频段作为本国5G的试验频段,引导产业链各方的研发投入。同时,通过研究论证,还提出20GHz、32GHz、50GHz、70GHz等候选频段,为本国5G发展作为频谱资源储备。

3对我国工业互联网频谱规划的启示

工业互联网研究篇7

[关键词]物联网;国际电子商务;RDiF;影响

[中图分类号]F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1-0018-02

1引言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被认为是下一个推动世界高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在我国物联网被列为国家“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2年2月14日,中国的第一个物联网五年规划――《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由工信部颁布。我国正大力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力求“十二五”期间实现物联网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本文将围绕物联网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应用问题展开分析,总结学者的不同观点,追溯物联网的本质和主要技术,分析其在电子商务中产生的巨大影响及作用机制,并做出简要评论。

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1物联网内涵方面的研究

目前,国外业界比较有代表性的物联网的定义有以下几种:

(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auto-iD研究中心1999年最早提出的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定义为: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和条码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功能的网络。RFiD标签可谓是早期物联网最为关键的技术与产品环节,利用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或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2)欧盟第七框架下RFiD和物联网研究项目簇(ClusterofeuropeanResearchprojectsontheinternetofthings:CeRp-iot)于2009年9月的《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研究报告认为,物联网是未来互联网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被定义为动态的基于标准的和可互操作的通信协议且具有自配置能力的全球化网络基础架构。

(3)按照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定义,物联网主要解决物品与物品,人与物品,人与人之间的互联。但是与传统互联网不同的是,H2t是指人利用通用装置与物品之间的连接,从而使得物品连接更加的简化,而H2H是指人之间不依赖于pC而进行的互联。

2.2物联网技术方面的研究

美国很多大学在无线传感器网络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CenS实验室、winS实验室、neSL实验室等。麻省理工学院获得了DaRpa的支持,从事着极低功耗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方面的研究。奥本大学也获得DaRpa支持,从事了大量关于自组织传感器网络方面的研究,并完成了一些试验系统的研制。宾汉顿大学计算机系统研究实验室在移动自组织网络协议、传感器网络系统的应用层设计等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

除了高校和科研研究所之外,国外的各大知名企业也都先后参与开展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克尔斯博公司是国际上率先进行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的先驱之一,旗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硬件产品众多(包括iRiS,micaZ,imote2等),为全球超过2000所高校以及上千家大型公司提供无线传感器解决方案。目前Crossbow公司与软件巨头微软、传感器设备巨头霍尼韦尔、硬件设备制造商英特尔等都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都为无线传感器网络进一步的发展以及最终的商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3.1物联网含义方面的研究

我国在2010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物联网有如下的说明:(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石亚萍(2011)将物联网定义为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线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

我比较倾向于张立志(2012)对物联网的定义:通过射频识别装置、无线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3.2物联网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研究

孙玮(2011)从企业库存管理、支付环节、物流方面等方面阐述了物联网对电子商务的推动作用。在电子商务企业仓库管理中,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对库存物品信息的实时感知,形成自动化库存,实现整个网上零售营销体系信息共享的目的;在支付环节中,网上零售商可以加强与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合作,探索比较合理的新商业模式,发展多样化的手机支付业务;在物流方面,通过物联网和GpS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将配送包裹模块化,让消费者、网上零售客户和物流公司三方实时获悉货物的路线。孙玮认为电子商务在发展中遇到了瓶颈,而物联网的兴起会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促使电子商务更好更快发展。

4结论

从现有研究来看,有关物联网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研究成果较多,研究方法相对比较成熟。目前关于物联网对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比较一致的结论有:物联网能够提升库存管理效率、优化网络营销环境、改善物流质量、提高售后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等。进一步考察不难发现,已有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研究框架上,国内学者对物联网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作用机制的分析极为少见。而要应用物联网相关技术作用于电子商务,使电子商务更好更快发展又必须清楚其影响机理,因而这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内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首先,强化物联网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理论机制分析;其次,创新物联网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分析方法;再次,拓宽分析范围,即分析物联网对电子商务不同模式发展的影响,以期为指导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2011(3)

[2]工业和信息化部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R].2012(11)

[3]石亚萍物联网现状分析与发展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1(7)

[4]张立志物联网环境下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研究[n].武汉理工大学,2012(6)

[5]王大文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问题分析[J].中国市场,2007(15)

[6]许忠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市场,2009(41)

工业互联网研究篇8

【关键词】“互联网+”,人文素养课程,体系构建

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中指出,发展质量持续提升的目标之一是“融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为一体的育人文化初步形成”,同时提出“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如何适应和助推经济发展的问题,新常态下职业教育如何服务于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驱创新的问题等。

在人的一生中,人文素养是伴随其终生的。但是在我国的目前的教育格局与体制下,由于追求经济利益与发展,对中国人文素养课程的学习与传承呈现淡化趋势,趋向于功利化、实用化。人文素养课程的开设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人文素养教育逐渐边缘化。受诸多因素影响,不少高职院校,为了贴近工作一线的需要,《大学语文》、《文学欣赏》等课程基本不开设,取而代之的是更实用的《应用文写作》,传统文化教育比重逐渐下降。二是人文素养教育方式失措。在专业技能至上的教育方式下,健康人格、精神、情志与意志力塑造却始终处于被漠视的事实状态,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最为脆弱的环节。三是人文素养熏陶效果不明显。目前高职人文素养课程开设处于散兵游勇状态,可开可不开,开多开少,大多取决于专业主任对人文素养课程的重视程度,人文素养课程处于附属地位。

一、关于“互联网+”的研究

在国外,在大数据时代,各国均意识到互联网的革新是一场革命,国外以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互联网发展理念,不仅是把握未来信息技术与工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多棱镜”,而且是信息技术发展到深层次阶段的一种崭新的工业发展模式,核心在于不断增强企业、行业甚至国家的整体竞争力。相关的理念在各行得到贯彻与融入并着力实施。

在国内,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关于“互联网+”的研究呈现蓬勃之势。“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国内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如何将“互联网+”与教育结合起来。其中具有代表性地观点有:“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张岩,中国高教研究,2015);“互联网+”引领教育改革新趋势(解继丽,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互联网+教育”的冷思考(李碧武,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论“互联网+”下的教育大变革(刘云生,教育发展研究,2015)等。本课题拟结合“互联网+”时代教育的要求,结合线下教育与在线教育的多重融合方式,探索高职学生人文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二、关于人文素养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

国内关于人文素养的研究一直是热点,从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国内相关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一是关于人文素养课程的体系构建的研究。如高职人文综合素养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张端端,职业技术教育,2012);推进人文课程改革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彭宣红,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论工程应用型人才人文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唐俊,教育与职业,2011);职业人文综合素养课程的构建与实践(李冬梅,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等。二是针对教师的人文素养开展的研究。高职教师的人文素养研究(金蕊,教育与职业,2015);教师的人文素养教育之探微――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反思(冯青来,黄雪利,当代教师教育,2014)等。三是针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展的研究。如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蒋承勇,云慧霞,中国大学教学,2013);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与培育(韩奇生,卿中全,高教探索,2008);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融合与培育(史习明,中国高教研究,2011);人文素养培育:塑造完整自由和谐发展的人(朱梅梵,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四是调研研究与实证研究。如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原因探析(孙光辉,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等。

综合起来,目前国内关于人文素养课程体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互联网+”形式下,如何结合教育化的背景,构建更加适宜高职人文素养课程体系构建、在高职院校如何推行人文素养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对个人的人的影响等实证分析,研究和探索都还不够。

三、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学术价值

在我国基本形成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的特定背景中,展开地方教育政策的底线目标、价值伦理、效力区间与作用机理、制约因素及影响机理,以及政策布局“新常态”等研究,将有助于地方教育政策理论研究的丰富和发展。

(2)应用价值

一是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提供政策研究与应用支持。教育管办评分离、政府职能转变、学校办学自等已经进入实际操作层面,地方政策如何引导与促进,已是形成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的现实需要。二是为地方政策制定提供实证研究依据。在个案省份研究和全国几大区域分别选择一个省份进行面上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教育改革发展和不同群体对地方教育政策的现实需求,并提交若干地方政策研究文本,可以为如期基本形成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提供决策参考。三是总结提炼试点经验并为全国提供借鉴。

工业互联网研究篇9

昨日好友传来一份美国专利资料,授予企业融资电子平台的监控工具和方法,申请人是众筹平台equitynet。看到这份并不起眼的美国金融专利申请材料,笔者却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十年前笔者在研究商业方法专利时就是这种感觉!

该材料应该是给中国互联网金融敲响了一声警钟,令我回想起十年前花旗银行抢注中国商业方法专利事件引起的危机感。正是在那时,我们开始了金融知识产权和互联网金融的研究。

如果互联网金融专利被美国公司抢先注册,令笔者担心的是,中国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也将重演当年DVD大战的败局。拿车联网为例,前些年中国国内有人说,这是我们弯道超车的机会。但几年下来国内雷声大雨点小,没有采取实质的行动和措施。现在美国在再工业化方面已经远远走在了中国的前面。

的确,美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很深,专利是一门大学问,一般人是弄不明白的。但是与互联网金融领域相关的美国专利及相关产业影响,值得我们认真进行检索和研究。我们应当尽快组织研究力量,检索了解美国已在互联网金融专利申请和授予方面的成果,学习国外企业如何布局互联网金融产业生态链上的专利战略和保护措施。

不仅是商标、专利,还有域名权、著作权和商业秘密保护等领域,也是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要注意研究和保护的知识产权。近期网上盛传“及时雨网贷”遇到兑付风险,笔者为此专程从美国致电深圳“及时雨贷”公司负责人,让他发一个澄清公告,并注意域名权的保护,“及时雨贷”与“及时雨网贷”两个中文域名如此相似,网民很难区分和识别,不进行澄清和适当保护,很有可能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在互联网时代版权收益权似乎已经失去了意义,但笔者还是希望国人能够尊重著作权人的署名权、修改权和作品完整权等合法权益。

商业秘密和隐私保护在互联网金融环境面临更大的挑战,互联网金融与金钱相关,数字钱包如果密码泄露将会是什么后果?支付宝公司员工倒卖客户资料的恶性事件已经发生,如果互联网金融企业不引以为戒,很可能一个事件足以发生灭顶之灾。

2014年元旦刚过,互联网金融发展开局就气象非凡,新一轮互联网金融创新大潮已经到来,随着Bat等互联网巨头全面参战,诸侯混战在所难免,互联网金融知识产权保护已迫在眉睫,有关行业组织和研究机构应当深入调研,抓紧整理出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名单,梳理互联网金融产业生态链和产业类型,找出其中的知识产权服务需求。

工业互联网研究篇10

【关键词】“互联网+”;管理会计;机遇;挑战

一、前言

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其对社会生产要素的需求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在生活中依靠互联网。无论是出门旅游还是日常生活,都呈现出了互联网对人们消费上的影响。如今,越来越多的电商出现,也出现了很多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不可获缺的组成部分。阿里巴巴集团所提出的购物策略,利用网络的便捷,在2016年11月11日,天猫的销售额达到了1207亿元,双11再次创下恐怖的新纪录。马云曾预言,“无边无界的互联网,将引爆未来天翻地覆的30年”;用互联网预言家凯文.凯利的话说:“互联网时代,一切的生意都是数据的生意”,这一切说明,“互联网+”时代已经降临在我们的身边。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真实的建议和数据,使领导者做出更为准确的决策判断。在“互联网+”的时代,企业需要对管理会计工作进行改善,从而使管理会计的工作能够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

二、“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的兴起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已经呈现出低增长率和低利润的态势,而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际,企业的管理需要转向精细化管理的方向,利用云计算才能够使自身的企业得以创新。“互联网+”,指的是新的经济状态下下,人们利用互联网的信息集成特点来为生产要素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企业利用“互联网+”来实现生产要素价值的最大化,使自身的思维更加优化。正是利用“互联网+”的基数,企业才能够使自身的信息和技术更加畅通,从而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多的创新思想。

“互联网+”时代下的管理会计的内涵将进一步丰富,对精细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对财务会计所提供的数据进行企业前景的分析,加速了财务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推动数据管理进一步完善,对企业内部日常发生的情况进行总结,以报告的形式将资料进行汇总,最终传达给领导者,促使领导者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发展决策,以此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在管理会计当中的应用,出现了更多新的管理工具与业务模式,使得企业财务呈现出了一体化的业务模式。2015年7月20日,我国的中国财会高峰论坛暨会计报年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在“互联网+”的时代企业如何对管理会计进行创新,促使企业内部的会计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在“互联网+”的运作之下,管理会计的模式和理念都将转变,并且向着财务信息共享以及云采购等形式转变。随着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外界环境的沟通与联系,企业的精细管理将发展到与其它企业之间的联系当中,从而使企业的数据与互联网数据联系在一起,使管理会计的意义呈现出最大的价值。

三、“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的挑战

1.重新规范会计信息

随着社会逐渐步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场上出现的各种数据变得更为复杂,这使得财务人员在处理财务时将会变得更加困难。因此,企业要想实现高效运转,就需要利用“互联网+”时代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今,管理会计的信息已经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变得更加多变和复杂。企业要想获得最先进和及时的信息,就需要对管理会计信息提出高要求,如此,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才能够辅助企业的管理,帮助其降低成本,从而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2.财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管理会计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另一挑战是财务人员素质问题。当前,我国企业中财务人员所具备的素质整体呈现偏低的情况,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对于管理工作的需求。当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于管理会计的数据载体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财务人员学会运用互联网软件来进行会计数据的修改和保存。而财务人员虽然经过了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但却对“互联网+”时代所使用的财务共享中心模式、云空间、云制造、精细管理等工具和方法认识不够,对于电算化的操作系统也不够熟练。

3.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

当管理会计这一理念出现在我国时,其不仅受到了很多学者和财务工作人员的认可,还受到了企业的支持并将其应用在企业的运营当中。与此同时,很多研究人员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形成了具有我国企业特色的理论体系。然而,由于管理会计在发展过程中同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和市场环境有着一定的联系,其在“互联网+”时代这一背景下,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广泛应用,管理会计借助互联网工具,带来了包括服务模式、信息集成、数据整理等全方位的优化升级。企业不仅没有对上述新工具、新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还没有了解在这个时代中企业和市场的真正需求,只是在理论上不断完善管理会计方法和体系,从而导致管理会计在发展中出现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情况。因此,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是管理会计在“互联网+”时代所遇到的重大挑战。

4.管理理论体系的缺乏

自从2008年全球爆发了经济危机以后,我国企业经济的增长速度变得十分缓慢,甚至有些企业的经济已经面临停滞的情况。正因如此,企业开始寻求新的发展道路,这便使企业产生想要从管理上促进企业的发展,而在管理上的要求则主要来自于管理会计,希望能够借助管理会计实现转型。然而,从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研究情况来看,其还主要是着重于财会相关方法和理论的研究,没有根据“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对管理会计进行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和体系相对较为落后,只能够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体系,没有根据我国企业的具体特点进行对管理会计进行进一步的深化。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在社会当中的进一步普及,管理会计所面临的挑战也将会越来越大,我国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根据“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对管理会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便能够形成适合我国企业发展且较为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

四、“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的机遇

1.会计电算化程度的提高,推动数据管理常态化

相比较于管理会计所遇到的挑战,其也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该时代促使企业要在财务信息管理中不断引入大数据思维,以便解决企业在运营中所出现的极为复杂和庞大的财务数据。同时,企业还应当根据自身在该时代的发展情况构建相应的财务系统,使财务人员在处理当前企业财务信息时,能够同以往的财务信息相结合,以识别各类风险指标,财务人员通过对这些风险指标进行分析,来发现企业运营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此外,在“互联网+”时代中对于企业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具有较高程度的会计电算化,借助云数据处理平台,集聚企业内部的“小数据”与互联网“大数据”,对数据进行足够精细化的管理与整合,从而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处理效率。

2.更新思维方式,学习新工具,对财务人员素质进行全方位提高

“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所遇到的另一发展机遇便是财务人员素质的提高。企业为了在该时代下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首先就要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以满足时代的需求,更新思维方式,不断学习网络会计、在线财务服务、云会计、云审计等新工具、新方法,进而促进管理会计的发展。同时,企业还应当聘请掌握最新“互联网+”管理会计工具的财务专家对企业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了解“互联网+”时代的相关理念和该时代下管理会计发展对企业内部的具体运用,夯实技术基础,提高服务质量,让财务人员充分认识到财务数据处理的重要性,使财务人员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具有较高效率与针对性,使其能够满足“互联网+”时代下的数据处理需求。

3.促使管理会计实践和理论之间的结合,大力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互联网+”时代促使管理会计实践和理论之间的结合,使管理会计会计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对两者进行研究时,应当在理论方面应投入更大的研究力度,但却要摒弃以往的拿来主义,应当由相关研究人员自身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我国当前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对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构建符合“互联网+”时展的管理会计体系。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应当加强管理会计的应用,大力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观察其应用的具体效果,并根据“互联网+”时代下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进行相应的改进,以便使管理会计能够适应多样化的经济环境。此外,在理论和实践结合过程中,应当以实践为研究中心,不断去完善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知识,从而使两者能够完美的契合在一起,以满足“互联网+”时代对管理会计的需求。

4.优化信息管理,提高企业决策和预算的合理性

在“互联网+”时代下,企业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实现在不同平台上进行信息联合。企业管理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的信息进行整合,然后再对其进行比较与分析,同时企业还能够从信息系统当中获取自身以外的数据信息,然后经过相关软件的筛选和整合最后形成一份能够包含企业内外各部分相关信息的分析报告。此时,管理会计会根据最终所生成的数据信息,对企业内部的实际数和预算数进行比较,然后编制成所需要的预算执行报告。管理者通过该执行报告,能够在做相关决策时更加合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也逐渐在向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方向转变。这种对于在信息管理上所进行的优化,是“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企业利用管理会计对信息进行管理,能够充分体现和发挥出其所具有的时效性,使企业在做相关决策上变得更加的准确与合理,从而提高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各项决策的成功率,促使企业能够在“互联网+”时代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五、结论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际,企业应该转变自身的管理会计制度,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利之处,以大数据的思维方式来实现管理会计的进步。“互联网+”的背景下,企业需要在技术以及管理理念等方面进行创新,如此,才能够使企业的决策更加合理,在管理会计的配合下,企业才能够制定出正确的战略发展决策,增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

参考文献:

[1]于淇,王迪.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与解决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10(12):167-168.

[2]王智博.是“寒冬”还是“暖春”――“互联网+”时代传统会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商业经济,2016,07(05):83-84-134.

[3]郑奇茹.“互联网+”时代高校档案数据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城建档案,2016,09(07):70-71.

[4]王蒙,李潇.“互联网+”时代独立院校会计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6,12(2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