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盈利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6:17

职业教育盈利模式篇1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着愈加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受行政行为影响较大,国家从政策的引导、制度的实施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很多高职院校分属不同政府部门或企业管理,政府、企业、学校间的非对称博弈严重。长期以来缺少制度创新,不能为高等职业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直接使得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影响,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新时期,从优化制度环境的角度探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府、非盈利中介机构、学校三者之间的权力博弈

长期以来,政府、非盈利中本文由收集整理介机构、学校三者存在潜在的非合作式权利的博弈。政府在博弈中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布局,通过宏观政策调控,结合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需求,对高职职业教育进行引导。非盈利中介机构在我国处于弱视地位,在运行中受到行政行为的约束,无法体现出独立性。对于学校而言,中介机构的行为无法对学校产生根本的影响。政府、非盈利中介机构、学校三者之间即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又因为追求的权力和利益不同,而无法形成合力,在一定程度了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首先,要明确政府的“服务”执政理念,着力进行政府职能的转变。其次,要把行业管理和监督的职能还给非盈利性中介组织,高职教育想得到发展,必须发挥非盈利性中介组织,“还权于行业部门”,如果没有非盈利性中介组织的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模式就可能仅成为政府、学校权利博弈的工具,而不能实现真正的改革。第三,高职学校要通过科学、合理、特色办学,品牌化建设来赢得市场份额。最终,政府、非盈利中介机构、学校三者只有从高职教育发展的角度出发对自身的体制进行完善,才能将一个非合作式博弈变为合作式博弈。

二、政府、学校、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

从企业的角度看,学校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人才,是在为企业创造一种无形的人力资本,从政府的角度看,学校培养的职业技能人才又促进着全民素质的提高,因为三者之间拥有“人才培养”这个盈亏的平衡点。笔者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应不断探索更深入的校企合作方式,可以采取让企业入股的形式,两者之间共同进行红利的分配,从而提高进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为共同培养人才这一目标而努力。企业在参与高职学校人才培养中,为学校提供实验实训基地,反之学校完全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确定专业方向,企业与学校共同组建由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教授、政府人员组成高职人才培养机构,共同参与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同时学校为企业提供充分的技术咨询服务,与企业共同进行新技术的研发,真正的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政府、企业、学校各取所需,在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中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繁荣发展。

三、激励与制约机制的建立

一方面,要建立制约机制。从行业的角度看,要构建以过程控制为重点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用质量标准体系来对高职教育的成果进行评价,在实践中可以借鉴国际上的is09000认证标准,将其引入我国的高职教育领域。从学校的角度看,要更加注重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学生的实验实训、毕业指导等方面进行改革,更加注重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方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建立激励机制。“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最好的激励就是竞争,应通过竞争机制的引入,形成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格局。”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实现高职院校的全面市场化,才能实现高职院校间的自由竞争,打破公办高职长期固有的“寡头”地位,形成一个“多头”的市场环境,促进各高职院校争相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四、“亚制度”环境的形成

长期以来,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较差,社会认知的偏差使得高职院校成为众多高考学生的“后备选择”。全社会对于高职教育的不认可,使得高职学生就业困难,打消了学生进行高职学习的积极性,学校也不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纷纷忙着学历升级、忙着抢生源的态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短视化严重,仅从学校的利益考虑,而忽略学生的长远发展,从而形成了一种不利于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亚制度”环境。因此,必须改善现有的“亚制度”环境,方能创造一个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土壤。首先,要加强高职教育的宣传。政府、企业、学校要形成宣传合力,利用政策、媒体、组织推介会等方式大力进行高职教育的宣传,增强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正确认知。其次,要加强高职文化建设,在重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使高职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多组织各类社会活动,将校园文化拓展到社会中来,增强学校与社会组织的交流,提高高职院校的亲和力。第三,要塑造高职教育的特色品牌。突出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差异性和教学资源的稀缺性,找准品牌的突破口,做强做大在高职院校较擅长的某一领域,逐步形成行业的技术权威,突出高职院校的个性化,使高职能够在多元化教育格局的今天赢得发展的空间。通过“亚制度”环境的打造,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良性循环,使高职教育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代名词,使高职毕业生成为企业争相抢夺的“稀有资源”。

职业教育盈利模式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道路;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292-01

1.去行政化,按市场化要求办学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县级职业教育参照企业,面向市场,不面对市场就无法办学或者办不好学,甚至破产。为什么有一些条件一流的部级重点、省市级重点中专学校,有一流的教学设施、财政负担员工工资和不少"双师型"教师的公立学校,在市场竞争中也处于不利地位,甚至逊色于自负盈亏的社会力量举办的培训机构。其根本原因就是行政化办学,教育观念落后,不适应市场化办学。

为此,我们要转变办学机制,去行政化,走市场经济的道路,牢固"树立职业教育市场化"的观念,主动面向市场、分析市场,走向市场、服务市场,以市场为"衣食父母",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自我生存和发展。在为市场服务中,通过创收实现和加快自我发展,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和唯一选择。因此,职业教育应依靠市场,借助国家大力举办职业教育的东风,立足各县实际,以需定产,进行量化管理,并对其成本进行严格控制和科学核算,彻底改变传统政府统包统管的教育体制,职业教育管理要去行政化,使职业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办学方式灵活化,绩效挂钩。重视中职人才培养的供需平衡的关系,专业的设置、招生的多少、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数量,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要用市场机制来管理和运作职业教育。

2.引入现代产权制度,实现产业化办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借鉴企业管理的理念,引入现代产权制度,当作产业来运作,实行产业化办学。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职业教育与三大产业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它与产业有着割舍不断的亲缘关系。立足产业化办学,就是要下大功夫研究职业教育的需求与供给、成本与效益等。在产业化办学模式下,学校成为产业主体,学校的一切教育资源,包括学校的占地、校舍、教育教学设施以及全体教师、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经验及教育行为,都成为产业资源,形成产权资本的主要来源。对其有偿地科学利用,通过自己的"优质经营"去服务、占领市场,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和职业教育的旺盛生命力。

鼓励和支持学校及教师创办产教学实体,打破教师不能从事盈利活动的桎梏,走教育服务市场之路,获得职业教育新生,用完全市场化管理模式进行运作,突破学历教育框架,职业教育升学模式也是违背初衷的,实践证明也是穿新鞋走老路,使职业教育真正步入产业化、市场化,盈利能力可以作为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例如成立校办企业、校办培训机构、进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也为学生的就业做很好的引航工作和提供实践机会,为学校紧紧把握市场脉搏提供契机。针对职业教育目前的弱势处境,创新学校管理模式,如在一定期限内完成职业教育创收目标后,免收管理费并进行奖励,否则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借助名校、高校、名企、名师的优势资源,与众多有培训机会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市场化合作;还可以鼓励教师到社会从事盈利性的相关工作,接地气,了解市场,突破以往学校读书,毕业当教师的模式,为职业教育产业化提供宝贵的人力资源。

3.学生就业需要决定教育目标、过程及方式

中职学生就业需要体现了社会对中职人才的需要,职业教育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应以学生的就业需要为立足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则提出以毕业生就业的"出口"决定招生这个"进口""进口"最终为了"出口",二者相辅相成,相克相生,而实际上,中职毕业生要适应社会需要,职业教育就不光以"出口"决定"进口",而且必须以上一"出口"和下一"进口"决定整个教育的目标、过程以及方式,以学生的就业需要和社会需要来决定职业教育的教育策略、教学策略和管理策略,决定职业教育的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活动。这就迫切要求职业学校转变办学理念,将教育服务对象从传统的单纯接受知识的受教育者变成"受教育者"和"教育消费者"的双重统一体,最终成为爱学习、会学习践行者。

4.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尤其是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变动与重组,岗位与职业的调整,人员的流动与变化,人才的多样性与变化性,使得毕业生所学专业不能对口或不能完全对口,给职业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人才走向市场的大环境下,这要求学生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以及知识技能重构和调整的能力,终身学习落实在职业教育中。所以,县级职业教育应立足基础、重在应用,专业课的教学要紧跟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时地将最新的知识、观念、技能等纳入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和灌输教育,真正贯彻执行素质教育,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彰显职业教育的勃勃生机。

县级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其教育目的的。如汽车驾驶与维修、会计、计算机应用及维护、室内设计等,也包括各种短训班、考证班,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学必须适度、适用、够用的原则,有高度的针对性、目的性、灵活性。学校应从师资、设备、场地等诸多方面为教育教学创造良好条件,培养对口人才。例如我县几个工业园就有200多家企业,需要大量的会计人员,校企合作,发展"订单培养"模式,每年还有参加会计资格证书、初中高三级专业技术职务和会计继续教育的众多人员,可以开设会计学历教育、考证辅导、继续教育、实账培训等会计大专业课程,数量更多的小单位需要代帐人员,可以设立代帐公司、财务软件销售和售后服务公司,服务于会计大专业课程;该专业,投入少,见效快。还例如,机动车辆迅速进入家庭,开设机动车的考证、维修、营销等专业;该专业生命力强,投资大,效益好,可以引入社会资金,互利共赢。计算机更是普及,开设应用及维护等专业,该专业已有投资,应用广泛,利于职业教育品牌建设。

总之,通过职业教育去行政化,按市场化要求,逐渐摸索出一条具有经济性和公益性完美结合的中职特色教育的道路。

职业教育盈利模式篇3

一、新东方国际化教育模式值得研究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以下简称“新东方”)由1993年11月16日成立的北京新东方学校发展壮大而来,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民营教育机构,以外语培训和基础教育为核心,拥有短期培训、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多个发展平台,是一家集教育研发培训、图书杂志音像出版、出国留学服务、在线教育、教育软件研发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教育科技集团。自成立以来,新东方一直致力于发扬一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一种从绝望中义无反顾地寻找希望的精神,这就是改变无数人命运的新东方理念。目前,新东方已在全国31个城市共设立了34所学校、115个学习中心、15家书店。截止2006年底,共培训学员近400万人次。2004年5月,董事长俞敏洪在多伦多了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的全球战略计划,北美分公司宣布成立。2006年9月7日,新东方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新东方是中国教育界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中国教育培训公司,同时也是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以消费经济为驱动的传统企业,其所创立的商业模式,开创了中国教育产业的新纪元。新东方在美国股市首次公开募股后,股价上涨了47%,大大超过了此前的预期价格,给低迷的美国夏季股市之后的交易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美国投资顾问公司Fool的分析师汤姆・陶利(tomtaulli)看好新东方的发展前景,并撰文指出:尽管新东方面临着市场竞争,但该公司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在过去三年里,新东方为打造这样的基础设施和管理团队投入了近1亿美元资金。这是一个明智之举,因为新东方已经实现盈利,并且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东方显然并不满足于这种收获,它的理想更为远大。新东方下一步将进军学历教育大圈子,争取实现从英语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的国际化全链条式产业化。新东方快速成长和成功的经历为中国教育产业树立了标杆,因此许多业内人士将新东方的发展比喻为中国教育界的奇迹,中国培训界的传说。因此,对新东方成功背后的国际化教育模式进行探讨对于我国教育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新东方国际化教育模式选择

1.“输出输入”双向化模式

新东方的办学理念就是进一步扩大教育的对外开放,增强教育实力,抢占国际教育市场。(1)“教育输出”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国际化和教育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宣布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标志着企业真正地迈向了国际市场。新东方北美分公司是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在北美地区的唯一子公司,它将北京新东方的教学模式和企业精神带到了北美市场,致力于帮助广大留学生实现名校梦,帮助加拿大华人实现海外梦的理念,勇于创新和开发了众多适合北美市场的教学新品牌。其业务涵盖语言考试培训(toeFL,ieLtS,Gmat,GRe等)、职业考试培训、中文学校、国际学院及留学咨询等。自建立以来,北美分公司成功地培训了近万名学员,并在整个华人社区建立起了良好的声誉。同时,公司还将继续努力成为教育行业的领导者,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成为加拿大华人中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品牌。(2)“输入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这种“输入”主要是通过教师国际化来实现的。新东方的教师国际化行动由来已久,在过去的14年里有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籍的优秀教师加盟新东方。两年前随着新东方国际化速度的加快,我们也加快了教师培训国际化的步伐,使其变得更加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市场的需要和新东方自身发展的需要。那么,教师培训国际化实施两年来各方面的反响如何呢?首先,它增强了新东方团队的凝聚力,进一步推动了教师队伍建设和市场的竞争力。其次,它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评价和新东方老师的高度赞扬。同时,它推动了新东方的国际合作,也帮助我们借鉴和吸收了许多外国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思想,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2.教育与盈利“双赢型”模式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化的大潮把教育和科研的国家垄断撕开了一个小口,出现了一些民办学校和民间研究机构。新东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和成长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术思想的开放和自由化大大地滞后于经济的开放和市场化,并受到滚滚商潮的猛烈冲击,无论是官办的教育和研究,还是民办的教育和研究,都发生了严重的扭曲和变形。官方的教学研究机构走上了纯技术化的道路,民间的教学研究机构只有商业化和盈利性的才能发展。然而,新东方把自己的重点放在职业教育上,却实现了盈利和教育的双赢。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劳动技能,向社会输送各类专业、不同水平的合格的劳动者。“新东方”提供的英语和出国培训当属此类。“新东方”的成功表明,职业教育是一大产业,必须盈利,也能够盈利,办得好,还能够有大盈利。目前大多数民办职业教育之所以不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定位于非盈利的事业单位。至于官办职业教育的失败,其根源不仅在于它无法知道、也没有激励去把握个人和社会的需求,而且在于它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方法完全背离了职业教育的盈利要求。新东方这种教育与盈利“双赢型”模式的成功,正如俞敏洪的商业哲学所言:东方的精神,西方的规矩。当带领着自己的团队跨进纽约证券交易所,他便开创了中国教育产业与靠增长数字说话的资本市场的初次对接。

3.“产业化”的运营模式

新东方将自己不再单纯的定义成一个教育机构,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加入了很多的产业化的经营理念。其中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是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品牌打造和产业链的延伸。(1)内修核心竞争力。目前中国培训市场的需求量的暴增催生了众多培训机构的诞生,但大部分由于资金、场地等问题,使得服务大打折扣,引起顾客附加值的折损。然而,服务高品质却一直是新东方的核心竞争力。新东方对老师的挑剔及对课堂教学的把控都使其在教育和教学品质上保持一个很高的水准。他们每年都有一轮一轮的教师培训来保证效果。另一方面,新东方的老师教书育人绝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进行人生励志。比如讲一些激动人心的奋斗故事,让学生们觉得学英语并不可怕,让他们觉得只要自己坚持就一定能取得收获。新东方经常讲的“从绝望中寻找希望”这句话就激励了无数的学生,而同学们也表示在新东方学到的除了语言外,还有更多的人生思考和人生规划。因此,新东方提供的绝不是简单的培训,而是教育。教育就是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改变他的思维模式,增强对未来奋斗的信心。(2)外传新东方品牌。2002年度的新东方听课证上,依然印着学校的校训:追求卓越,挑战极限,人生终将辉煌。新东方自己印刷了一本书,名为《新东方精神》。在这本书里,俞敏洪坦承,新东方不仅教学生英语,还要教他们做人的胸怀、理想、追求和目标。作为原新东方领导层,原学校副校长徐小平更表示,新东方的梦想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东方也一直强调不能忘记社会责任。从一开始的创业姿态到新东方的发展愿景,事实上都和教育的社会责任离不开,这是新东方成就品牌的关键。然而,俞敏洪最看重的广告和营销还是新东方的教学效果,受过良好训练的老师和获益匪浅的学生都是“新东方的活广告”。新东方的教师从不缺乏戏剧表演天赋,在英语培训课堂,学生被煽乎得疯疯癫癫并不稀奇。新东方的培训产品显然不仅仅是英语单词和语法,也有俞敏洪们的悲喜人生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3)打造强势产业体系。既要看到教育产业的某些领域可能会直接成为近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要看到教育引入市场机制后,对激发办学活力和促进教育与社会经济更密切结合所带来的长远利益。新东方就很好的做到了这点,将教育产业进行横向纵向的双向扩展和延伸,促进了企业的长效发展。例如,2008年4月,新东方宣布收购北京高考复读培训机构――北京铭师堂教育考试培训学校60%的股份。新东方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之一。铭师堂拥有丰富的中学师资力量,是闻名京城的复读培训机构。新东方与铭师堂的合并,不仅延伸了新东方教育培训的产品线,丰富了新东方及其旗下教育品牌的内涵,而且有利于实现双方资源的最优配置,特别是在教师培训、教材研发、教学场地等方面资源的互补效应。目前,新东方的教育产业链已包括外语和对外汉语的教学,中小学生非学历教育、素质教育、高考复读教育,大学生就业培训班(律师培训、公务员培训、职业培训)和幼儿园教育四大教育体系。

三、结论与启示

1.品质高于一切的理念

一家企业能否成功关键看产品是否令消费者满意,而一家从事教育的企业能否成功就看能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新东方确实通过两方面做到了这一点:第一,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拔老师;第二,教学评价主体是学生。新东方在教员招聘这一环节上,充分彰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企业精神。在招聘教员时,新东方并不是很注重应聘者是否名校毕业,学什么专业,英语方面的证书拿了多少分,更重要的是个人的素质。一个出身名校拿着多项英语证书的专业人员未必能够被录取,相反,一个拥有一口流利的英语,机智幽默,非名牌大学毕业的非科班人士,却极有可能被雇佣。因此,新东方的老师拥有一个众所皆知的共同特色――风趣幽默。除了专业内容以外,新东方还向学生灌输卡耐基式的人生奋斗哲学,不仅营销英语课程,也营销一种顽强奋斗的精神,这是与其他任何培训机构完全不同的体验。注重精神培养看似与新东方的教学内容无关,但是事实上其“额外附加值”非常高,因为在“贩卖”知识的同时,新东方也把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奋斗进取的钢铁意志打包卖给了学生。俞敏洪的“绝境中寻找希望”的励志故事,既激励着一拨拨的学子,也缔造了新东方文化。第三,新东方的评价体系不是老师评价学生,而是学生决定老师的命运。学生认为课堂上老师教授得有趣,而且自己能学到知识和技巧来应付自己所要参加的考试或者应聘,学生必定会选择给这样的老师高分。因此,这一点给教员施加了压力,确保了教学质量。

2.产业化的运营

所谓的教育的产业化的运营就是将产业化的运营机制和理念融入到教育当中,其主要特点包括建立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引入成本、效益、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建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研究开发机制。教育产业主要是指职业教育和商办教育,基础教育和民办教育一般是不包括在其中。中国民办教育机构的数量并不少,但是针对民办教育机构的个体来说,规模大多都很小,而且发展能力有限,主要原因就是经费不足。新东方上市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募集到大量的钱,用于学校的发展,这对中国普遍缺少经费的民办教育来说,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认为,中国私立教育的出路在于产业化,而非政府财政支持。什么叫产业化,就是通过市场化运作,能够带更多的资本来发展教育领域。因此,在许多民办学校哭喊经费不足的时候,新东方选择的上市这条道路,被看作是民办教育机构产业化道路的试水。依照对产业化思路的运作,如今的新东方已经拥有了34所分校,而且它目前已经进入到了职业教育领域、出版和杂志的行业,同时还进入了远程教育行业,跟联想合作的远程教育总收入已经超过4000万,成为中国最大的英语教学网站;软件开发公司已经开发了30多个软件,背单词软件年销售量是15万套,销售额已经达到了2亿元。新东方目前进一步的发展目标是:跳出英语培训的小圈子,进军学历教育,实现从英语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的全链条式产业化。

3.渐进式的国际化进程

新东方的国际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步步渐进式地走过来的。第一步是教师的国际化。新东方认为,打造教师的过程就是制造产品的过程,所以她一直本着“架起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培养祖国发展和建设的知识精英人才”的理念培训教师。自从新东方成立那天起,教师国际化就开始了,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籍的优秀教师加盟新东方。随着新东方国际化速度的加快,教师培训国际化的步伐也不断加快。第二步是学生的国际化。成千上万的中国学生,经过新东方的洗礼,走上了出国留学的成功之路。以北美出国考试培训起家的新东方无疑在这一变化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作为一个民间推进者,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方面,新东方为中外交流培养输送了大量具备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新东方所倡导的留学价值观以及伴随提供的留学咨询和留学指导服务为学子们提供了一条理性而且性价比极高的出国路。第三步才是实体的国际化。2006年9月7日,新东方在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一举打破中国民营教育机构海外上市“零的纪录”。作为首家登陆美国股市的中国民营英语教育机构,新东方顺利上市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海内外激起热烈回响,中国民营英语教育也随之翻开新的篇章。但人们没有想到的是,新东方成功国际化的背后却是多年的精心准备。

参考文献:

[1]袁利平.全球化视野中的教育国际化[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2]刘松柏.全球化与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9.

职业教育盈利模式篇4

近四年来,我国互联网教育市场行业潜力逐渐释放,以每年不低于30%的增长率在稳步攀升。百度的2016年度《中国互联网教育行业趋势报告》显示,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增速仅次于信息服务业与电子商务行业,预计2017年总交易额将突破2000亿元人民币。在目前的在线教育重点细分领域中,业界普遍看好的是幼教和母婴、教育信息化、K12课外教育和职业教育四大细分行业。

与其他细分行业相比,K12课外教育因为关乎升学选拔这一刚需,一直是教育行业的必争之地。随着升学与择校压力逐步加大,以及家庭收入持续提升,学生参与课外辅导的意愿愈加突出,K12课外教育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中国处于此阶段的学生约为2亿人,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K12的市场规模将有增无减。

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加入,K12课外教育市场一片火爆,不论是好未来等主业涉及K12的公司,还是勤上光电等跨界K12的公司,都在这一领域奋力搏杀。到了2017年,竞争将更加激烈。2017年2月下旬,银联智策了《K12课外教育行业消费大数据》,报告中显示K12课外教育整体增长迅速,并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人们对教育品牌和培训模式上的偏好各异,众多人群开始选择互联网线上学习的模式。

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消费者在K12课外教育上的支出占全国三分之一。毫无疑问,一线城市人口众多,教育资源集中,K12课外教育市场潜力巨大,势必会吸引更多教育机构入局。而二三线城市中,也不乏“地头蛇”式的K12教育机构,如高思教育、101教育、太奇教育、龙门教育、大山教育、佳一教育和明师教育等。这些盘踞各省份的“地头蛇”,已有不少变成全国性企业,并通过重组在a股主板上市。

有趣的是,调查发现尽管大部分消费者三年间只选择了一户K12课外教育机构,但北上广深市场中排名第一的品牌,其市场份额仍没能超过10%,前十名品牌的累计市场份额不超过25%。在二三线城市中,整体趋势也大致相同。由此可见,近年来K12课外教育市场也出现由百花齐放步进至竞争日趋激烈的“战国时代”的迹象。

双雄显现,行业痛点仍有待解决

尽管K12课外教育仍处于群雄逐鹿的阶段,但以新东方和好未来为主的“双巨头”格局已经显露出冰山一角。

不久前,新东方、好未来相继了2017财年最新一季度的财报。报告显示,新东方最新财季营收达到3.41亿美元,同比增长22.7%;好未来最新财季营收达到2.61亿美元,同比增长83.3%。而在最新财季中,新东方新建学习中心18家,总数达到789家;好未来新建学习中心52家,总数达到474家。最新财季内,报名参加新东方学科辅导及备考课程的学生总数为131.23万人次,同比上升56%;报名参加好未来学科辅导及备考课程的学生总数为83.44万人次,同比增长74.6%。从数据上看,两大巨头的业绩均有所增长,新东方多项数据优于好未来,但后者的增速也不容小U。

2017财年,“扩张”是好未来的重要关键词,按计划全年扩容将超过60%,并且后面几年都会保持每年扩容30%~50%的节奏。面对竞争对手的进逼,新东方自然不会无所作为。新东方CFo杨志辉曾解读2017财年计划:一是继续扩张线下业务。二是持续在o2o整合以及线上业务进行投入。三是优化教室的利用率,控制成本,以提高利润率。

显然,新东方和好未来的战略基本一致:通过线下和线上的方式继续扩大市场份额。然而,在两大巨头及其他豪强跑马圈地的过程中,K12课外教育市场的固有问题也逐渐显现。目前,多数K12课外教育app的架构为“工具+内容+服务”,其中内容部分依靠的是教学版权的购买,而这部分存在同质化严重的问题,长期被用户吐槽。此外,职业教育面对的用户经济独立且自主性强,盈利更容易,而K12课外教育则面临使用者与付费者分离、成本过高和接受度低等因素,盈利依旧是摆在大多数公司面前的难题。

过去,K12课外教育产品停留在题库、搜题层面,2016年开始,直播辅导课让在线教育公司看到了变现的可能性。不过,即便有了营收,盈利仍然困难,主要原因还是成本太高,需要持续烧钱。即使已经实现过亿元人民币营收的猿辅导,其相关负责人在2016年谈及盈利问题时也只是说:“现在只想做好用户服务,暂不考虑盈利。”

除此之外,政策方面的因素也会导致K12课外教育市场产生不确定的变化。例如,对于采取面授模式的课外辅导行业,其登记注册和经营场所等方面都会受到地方政策的约束。另外,高考制度改革与考试政策变化,也会影响K12课外教育市场的竞争格局。

职业教育盈利模式篇5

关键词:高等院校收入性态盈亏平衡点敏感性分析

一、高校开展本量利分析的意义

管理会计是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与财务会计并列的、着重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一个分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的会计工作改革必须全力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而在管理会计中,成本、业务量、利润是定量分析最常用的三大指标,这使得本量利分析成为了开展管理会计工作的基础及核心。

高等院校虽然属于事业单位,但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今的高等院校已经成为准市场主体,其收入来源和费用支出的范围都在不断扩大。比如,高校经费来源已从原来的以财政拨款为主演化为目前的政府模式、市场模式和学术模式三种基本模式并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节约有限的教育经费、更好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将成为各大高校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将企业管理会计中的本量利分析工具应用于高校的会计管理工作同样具有实际意义。

首先,开展本量利分析有助于高校的成本控制和成本考核。通过分析本量利基本公式中的相关成本因素,管理人员能够清楚各种成本的去向以及不同成本的降低途径,同时明确各自的成本责任,及时完成成本控制和考核任务,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其次,本量利分析的应用可以为高校的一些重大决策提供定量指标,有效避免决策的盲目性。例如可以通过盈亏平衡点的确定来决定高校是否需要进行扩招。最后,通过本量利分析可以计算出高校盈亏平衡时各相关因素的大小,并将其与现有的收入成本资料进行对比,预测确保高校不亏损的因素变动率极限,从而使得高校的收支管理工作能够把握适当的度,提高管理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高等院校属于非营利组织的范畴,与一般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同。因此本文认为,高校本量利分析的重点并不在于利润,而在于围绕盈亏平衡点展开的一系列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二、应用于高校的本量利基本公式

本量利分析是变动成本计算模式下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在企业的应用中,其所考虑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固定成本(a)、单位变动成本(b)、产量或销售量(x)、单价(p)和目标利润(tp)。本量利基本公式可以写为:tp=px-bx-a,简化表达方式为:目标利润=收入-成本。

本文认为,应用于高校的本量利基本公式可以保留原公式中的因素a、b、x和tp,分别表示高校的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学生人数和结余。但由于高校的收入来源结构有别于企业单一的产品销售收入,因此,在将本量利分析应用于高校的会计管理工作时,需将此基本公式进行适当的修改。具体分析如下:

(一)高校成本性态分析

固定成本(a):指在相关范围内,其成本总额不随学生人数发生任何数额变化、单位成本与学生人数成反比例变化的那部分成本。具体表现为:教学楼、宿舍等房屋建筑物;教学设备的折旧费;教职工工资等。

变动成本(bx):指在相关范围内,其成本总额随学生人数成正比例变化、单位成本(b)不随学生人数发生任何数额变化的那部分成本。具体表现为:学生事务支出等。

(二)高校收入性态分析

在企业的本量利基本公式中,收入代表的是营业收入,仅仅由产品的单价×数量(px)来表示。然而高校的收入来源渠道有很多,并非所有收入都与学生人数成正比例变动。因此,参照管理会计中成本性态分析的方法,本文试图对高校的收入进行收入性态分析,将全部收入(R)表示为:R=px(变动收入)+c(固定收入)。

固定收入(c):指在相关范围内,其收入总额不随学生人数发生任何数额变化、单位收入与学生人数成反比例变化的那部分收入。具体表现为:科研事业收入、捐赠收入等。

变动收入(px):指在相关范围内,其收入总额随学生人数成正比例变化、单位收入(p)不随学生人数发生任何数额变化的那部分收入。具体表现为:财政拨款(生均教育、公用事业经费);学费、住宿费收入;培训费收入等。

由此可以推出应用于高校的本量利基本公式为:

tp=px-bx+c-a=(px+c)-(bx+a)

三、本量利分析在高校中的具体应用

(一)盈亏平衡分析

1.贡献边际。贡献边际(contributionmargin)是指产品的销售收入与相应的变动成本之间的差额,主要以总额(tcm)和单位额(cm)来表示。在对高校进行的本量利分析中,贡献边际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只不过它的含义有所改变,指变动收入(px)与相应的变动成本(bx)之间的差额,用公式表示为:tcm=px-bx,cm=p-b。

2.盈亏平衡点的确定。盈亏平衡点(Bep)又称保本点,是指能使企业达到盈亏平衡状态的业务量的总称。在这种业务量水平上,企业的收入与变动成本之差刚好与固定成本持平。稍微增加一点业务量,企业就有盈利;反之,稍微减少一点业务量就会导致亏损发生。

在高校的应用中,由于其本量利基本公式(tp=px-bx+c-a)不同于企业的基本公式(tp=px-bx-a),因而在盈亏平衡点的确定上也略有不同。

在企业管理会计中,盈亏平衡点就是使利润为零的那一点,即:px-bx-a=0。

x0=a/(p-b)y0=px0=pa/(p-b)

上述公式推导成立的前提是企业商品的价格大于单位变动成本,即:p-b>0。

企业实现盈亏平衡的时候,销售收入与总成本相等,即贡献边际刚好能够补偿所有固定成本。在盈亏平衡点之上每增加一个业务量,企业就多出相当于一单位贡献边际的利润。

高校盈亏平衡点的确定方法与企业类似,同样可以用本量利基本公式进行推导,即:

px-bx+c-a=0

x12=a-c/(p-b)y12=px12+c=[p(a-c)/(p-b)]+c=(pa-pc)/(p-b)

上述推导成立的前提有两种,应分别情况进行讨论。

从图2可以看出,高校实现盈亏平衡的时候,总收入与总成本相等,贡献边际并不是补偿了所有固定成本,而是完全补偿了固定成本与固定收入之差。在盈亏平衡点之上每增加一个业务量,高校也会多出相当于一单位贡献边际的结余。

此时高校的盈亏平衡不是收入补偿成本,而变成了“成本补偿收入”,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结余始终在减少。这种模型由于缺乏实际可能性而没有研究的意义。

3.盈亏平衡分析在高校决策中的应用。

例:a大学2013年共有在校学生4100人,2013年全年科研收入、捐赠收入等固定性收入共计575000元,财政拨款、学生学费、住宿费等单位变动收入为35407元/人;教学设备折旧费、教职工工资等固定成本共计76053410元,学生事务支出为19780元/人。试分析a大学是否需要进行扩招?若需要扩招至少应再招多少人?

分析:依上述资料可知,x=4100,c=575000,p=35407,a=76053410,b=19780。pa,符合盈亏平衡点的计算条件。根据盈亏平衡点的确定方法可得:

35407x-19780x+575000-76053410=0

x=4830

由于4100

(二)本量利的敏感性分析

1.有关因素变动对盈亏平衡点的影响。(1)单位变动收入单独上涨时,会使单位贡献边际上升,相应会降低盈亏平衡点(反方向变动),使高校经营状况向有利的方向发展。(2)固定收入单独上涨时,会使盈亏平衡点下降(反方向变动),使高校经营状况向有利的方向发展。(3)单位变动成本单独上升时,会减少单位贡献边际,相应会提高盈亏平衡点(同方向变动),使高校经营状况向不利的方向发展。(4)固定成本单独上升时,会使盈亏平衡点上升(同方向变动),使高校经营状况向不利的方向发展。(5)学生人数单独变动不会影响盈亏平衡点的计算。

2.具体分析过程。本量利的敏感性分析是指在现有或预计业务量的基础上,测算影响盈亏平衡点的各个因素单独达到什么水平时,仍能确保企业不亏损的一种敏感性分析方法。在高校的应用中,业务量表现为学生人数,因此该方法的实质是在学生人数和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分别计算盈亏平衡时的单位变动收入、固定收入、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从而确定其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还有多大的变动余地,以便高校及时采取对策。有关公式为:(1)盈亏平衡时的单位变动收入:p0=(a-c+bx)/x;(2)盈亏平衡时的固定收入:c0=a+bx-px;(3)盈亏平衡时的单位变动成本:b0=(c-a+px)/x;(4)盈亏平衡时的固定成本:a0=c+px-bx。

例:假设a大学现有在校学生4850人,其他资料同上例(全年科研收入、捐赠收入等固定性收入共计575000元,财政拨款、学生学费、住宿费等单位变动收入为35407元/人;教学设备折旧费、教职工工资等固定成本共计76053410元,学生事务支出为19780元/人)。试对a大学进行本量利的敏感性分析。

分析过程:

第一步,盈亏平衡时的单位变动收入:

p0=(76053410-575000+19780×4850)/4850≈35343(元/人)

单位变动收入变动量=35343-35407=-64(元/人)

单位变动收入变动率≈-0.18%

第二步,盈亏平衡时的固定收入:

c0=a+bx-px=76053410+(19780-35407)×4850=262460(元)

固定收入变动量=262460-575000=-312540(元)

固定收入变动率≈-54.35%

第三步,盈亏平衡时的单位变动成本:

b0=(575000-76053410+35407×4850)/4850≈35510(元/人)

单位变动成本变动量=35510-19780=15730(元/人)

单位变动成本变动率=15730/19780×100%≈79.52%

第四步,盈亏平衡时的固定成本:

a0=c+px-bx=575000+(35407-19780)×4850=76365950(元)

固定成本变动量=76365950-76053410=312540(元)

固定成本变动率=312540/46053410×100%=0.41%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在每一因素单独变动时,只要高校单位变动收入的降低率不超过0.18%,固定收入的降低率不超过54.35%,单位变动成本的超支率不超过79.52%,固定成本的超支率不超过0.41%,高校就不会亏损。

四、本量利关系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使用解析几何模型反映本量利关系的图像统称为本量利关系图。上文中的图1、图2也属于本量利关系图的一种。由于高校的本量利基本公式与企业的不同,因此绘制出来的本量利关系图也有所差别。

(一)标准式本量利关系图

在学生人数不变的情况下,盈亏平衡点越低,利润区的三角形面积就越大,亏损区的三角形面积就越小,即能实现更多的利润或更少的亏损。但是,当学生人数变化时,只会引起利润三角区的变化,而不会引起亏损三角区向相反方向变动。

(二)贡献式本量利关系图

只要单位变动收入大于单位变动成本,则必然有贡献边际存在;在盈亏平衡点处,贡献边际刚好等于固定成本与固定收入之差。贡献边际应当首先补偿这一差额,只有超额的部分才构成高校的结余。

五、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本量利分析作为一种有效的财务分析工具,已经在企业中得以广泛使用。虽然这种分析工具在高校中的运用目前仍处于探索性阶段,但只要高校能够结合自身经营与发展的特点,灵活地加以使用,本量利分析便能最大限度地为高校会计管理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吴大军.管理会计教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职业教育盈利模式篇6

【关键词】非盈利组织;就业服务;职业发展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企事业单位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与此同时,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更是屡创新高,但是企事业单位和大学毕业生之间缺乏有力的对接。一方面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是寻找合适员工的企业招工难,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引起社会各界热议。这种二元化困局不但限制了社会发展,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非营利组织是政府部门、高校、盈利部门、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具有一定的非营利性、志愿性、自发性、公益性,例如:实体性公共服务机构、各种社会团体、联盟、协会、基金会等,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充分挖掘并发挥非盈利组织在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对接作用,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非营利组织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也是重要职能之一。然而,目前的现状是,非营利组织大多只关注大学毕业生当下一时的就业需求,服务对象仅面对大学生毕业生,对低年级大学生却很少提及。这样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基于以上论述,本文期望通过分析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瓶颈,以及非盈利组织提供就业服务优势和不足,提出非盈利组织应该为所有大学生规划终身职业发展的构想,以期实现大学生就业与企业发展的双赢局面。

一、非盈利组织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的研究现状

非营利性组织本身具有企业和盈利部门、政府没有的优势,机制灵活、规模小,因其有着“非盈利”的特征,更容易被人接受、信服和认同。不但能直接提供就业岗位、减小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具有其他机构无法相比拟的优势――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专业服务。

(一)国内服务模式

第一,招募志愿者为组织服务。吸纳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志愿者活动中,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国外大学生一般从进入大学就开始参加志愿活动,在他们看来这是回馈社会、接触社会的一个有效方式。经过志愿服务工作的历练,大学生们积累了社会实践经验,提高了自身的各方面能力。

其次,提供针对性强的就业培训,包括就业教育、就业观念引导、未来职业规划等。利用非盈利性组织接受度高的优势邀请成功人士座谈或讲座,发挥榜样力量,进行就业启发和引导,激发大学生们就业创业的欲望。还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工具,进行就业知识的大力宣传,让求职的大学生们受到榜样力量的鼓舞,积极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最后,及时符合大学生需求的就业信息,架起高校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企业有招聘需求,大学生有求职愿望,如何实现双方的信息对接,是非营利组织努力的方向。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念和长期的职业规划,在谈及未来的职业规划和选择自己的职业时显得不知所措。而非盈利性组织恰恰可以利用自身的中介优势架起企业和高校大学生之间的桥梁。例如,邀请企业里的优秀校友走入大学校园座谈,言传身教,传授经验,开拓毕业生的视野,丰富职业发展视角。邀请企业领导走进校园,介绍企业选拔人才的标准,为毕业生就业指明方向。

非营利组织提供就业服务的模式有独立模式、内部合作模式、合作运行模式、政府参与模式等。不论非营利组织通过哪种模式为大学生提供哪种就业服务,或招募志愿者,或提供就业服务,或搭建实习平台,非营利组织和大学生都是相互依托的双方,不仅大学生能从中获得自己对于未来就业所需的能力,非营利组织也在不断努力中得到快速发展和壮大。

(二)国外服务模式

在国外,非营利组织发展得比较成熟,并且,由于体制差异和经济实力领先,他们在非营利组织在大学生就业服务的研究上已经进入了实际应用的较高阶段。

在美国,非营利组织机构的社会影响力很大,且经济实力较强,甚至与政府部门、盈利部门、企业相提并论,被称为第三部门。美国的非营利组织为其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为社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例如,美国的全美高校和雇主协会naCe(nationalassociationofCollegesandemployer),是美国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职业生涯发展研究方面最成熟的代表之一。美国具备完善的就业机制,除了政府利用政策有效引导,立法充分保障外,非盈利组织机构的有效补充也是重要驱动力之一。

日本学生职业中心是日本影响力较大的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的非营利性组织之一。日本的就业中介组织均有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作为依据,提供规范的就业服务。在政府监督下,日本有各种非营利性组织提供就业服务如:职业介绍社、职业培训中心。通过政府与中介性质的非营利性组织的配合,双管齐下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题,效果显著。

二、研究思路

大学生就业难,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很多专家学者都做了大量的研究调查工作,综合他们的调查结果可以总结出大学生就业时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对就业定位不合理、缺乏科学的求职方法与灵活的求职技巧,更深远的问题是一个大学生缺乏甚至是没有科学的职业规划问题,非营利组织要想提供就业服务并不能仅仅局限在“找工作”时候的单一时间段,而是从大学生入学第一天开始就逐步培养就业时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于此同时,提供就业服务的对象不仅仅是将要毕业的学生,还应包括校园内的所有的大学生,而且有层次性地、有针对性地为各个年级的学生提供与其符合的就业服务,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在研究者们调查高校里的大学生时,发现求职中最具有竞争力的学生是那些具备社会实践经历和实习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们,但是这两方面都是在课堂上、在课本里学不到的,而且不是在将近毕业时一蹴而就的能力。但在求职前,这些是必须具备的能力,这更加印证了在大学生求职之前甚至在开始大学生活伊始就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非营利组织还需要为同学们提供技能培训和实习信息等。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很多大学毕业生都想在就业方面得到科学的指导和帮助:怎样在学校提高交际能力、在课余时间怎样积累社会经验、怎样在招聘面试中脱颖而出、成功人士有哪些经验、怎样与企业进行交流和沟通、怎样较快的融入社会、融入岗位。大学生都希望得到的足够的符合自身需求的就业信息,如:从事的职业岗位应具备哪些能力、怎样分析、判断就业形势、怎样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这为非营利组织的工作提供了指导和方向,让我们更加明确应该为大学生提供终身发展的职业规划服务,以真正满足他们的需求,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指导,明白自身的竞争优势与劣势。对大学生按照年级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进行分层次的培训和指导,利用比赛、实习等形式更多地模拟招聘、办公场景,提高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职业岗位能力。

三、本研究的方案设计

美国与日本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的这些非营利性组织各有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美国的非营利性组织作为社会的独立机构,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和成熟的理论支撑,即使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也能有效的行使职能;日本的中介组织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做为指导,有国家的特定部门统一进行管理,可以充分保障信息获取的可靠性和及时性。这些优势,我国是没有的。不难发现,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侧重于终身职业规划,而我国仅仅侧重于当下一时的就业需求。由于我国的就业中介组织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使得组织疏于管理,质量上也参差不齐。所以,我们得出以下启示:

(一)作为给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的非营利性组织要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科学性。目前,我国一部分的非营利性组织的做法或堆砌就业信息,或零散的招聘信息,没有对信息进行有效分类,也不管是否符合本校学生的需要,盲目应付;有的甚至未经证实的信息,例如薪酬信息、职业前景信息等,误导了学生。介于此,非营利性组织在给大学生提供服务时应加强自身发展建设,提高责任意识,增强自身能力,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二)非营利性组织应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咨询服务,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自我发展。现有的非营利性组织在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渠道时,仅停留在解决一时找工作的需要,而对于大学生毕业生的真正需求以及职业规划发展很少涉及,对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具备的就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也没有涉及,即便有所涉及也没有系统性的规定。

四、本研究的实施途径

非营利性组织可信度高,操作性强,这些特点使其在为大学生规划终身职业的时候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首先,非营利性组织应始终秉承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理念为大学生提供了就业服务,体现出第三组织的力量,而这种促进就业公平,但又不失效率的力量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也更容易受到大学生的欢迎。非营利性组织应有效利用这些优势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帮助大学生就业

其次,非营利性组织要鼓励和倡导大学生自己帮助自己就业,树立及早就业、独立自主的理念,在大学一年级开始就以日后就业为目标进行自我培训、自我管理、自我争取,利用非营利性组织这个广大的沟通平台,充分利用其提供的就业服务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例如:参加组织提供的培训讲座、参加组织内部的志愿者服务,兼职组织提供的岗位,培养自身就业竞争力、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等,为日后的就业成功增添砝码。

再次,非营利性组织在提供就业服务和为大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时要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例如:非营利性组织与高校学生社团联合就能更加有效提高就业质量。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自发组织的以共同兴趣爱好为基础组织,可以称得上是雏形的非营利性组织。而且学生社团的学生群体分布广泛,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更加有利于参与非营利性组织提供的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实践机会,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提高了竞争力就能够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非营利性组织不仅要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同时也应该把就业后的大学生信息回馈作为重点工作,这些就业的学生能提供当前最真实最符合学生要求的岗位信息,能真实的反应提供就业服务时做的不足之处。这样就更有效的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指导的质量。同时,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也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推动大学生就业的前进脚步,也为以后开展各种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保障。

最后,非营利性组织要更广泛地搜罗就业信息,对社会需求做出透彻分析,真正的做好大学生和企业公司之间的对接工作。同时,非营利性组织与政府、学校、中介、企业进行合作,可以高校或企业一方牵头的纵向合作也可以是共同参与承担责任的横向合作。这种多个主体参与,多方均衡发展,有利于扩大非营利性组织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姜世健.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

[2]邓辉.非盈利组织在我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效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

[3]李真等.大学生就业自救非营利性组织可行性的研究――以广州市高校为例[J].社会发展,2011(19):61-62.

[4]田凯.国外非营利组织理论仁[J].社团理论研究学会月刊,2004(10).

职业教育盈利模式篇7

关键词:盈利能力;影响因素;茶企业;浙江省;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一、引言

茶叶由于其产业的特殊性,低效率、见效期长,其经营水平、经营能力以及最终结果等特点决定了茶企业也在向其他行业转型,然而这种非农扩张的成效并不理想,通过新进入的非农产业提高盈利能力并不容易。在我国,政策扶持对茶企业的盈利能力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茶企业的盈利能力对政策扶持也形成了巨大的依赖性,同时,政策扶持给茶叶企业带来的效益在不断增加,政策扶持已成为支撑茶企业盈利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但是,政府在加大对茶企业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时却并未改变茶企业总体盈利水平下降的趋势。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浙江省260家茶叶企业进行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总资产、资产负债率、企业总员工数、管理者的学历、企业经营历史、管理者的工作年限、销售成本率、管理者的年龄以及资产利润率等等。调查时间为2012年寒暑假期间,问卷调查表由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师生在浙江省区的茶叶企业进行随机发放,同时对茶企业的领导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访谈。共发放问卷260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20份,有效回收率达到85%,运用SpSS16.0与eXCeL2007等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三、茶企业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设

茶企业盈利能力影响因素有很多,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认为影响茶企业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企业规模、总资产负债率、企业经营历史、企业员工数、管理者年龄、管理者从事年限、销售成本率、管理者受教育程度、资产利润率。

四、茶企业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多元线性回归法概述

回归分析法是通过统计数据,运用多个自变量的组合最优化建立回归方程来从而预测因变量的回归分析称为多元回归分析。其模型一般形式为:

从回归模型的样本决定系数、调整后的相关系数、F统计量以及p值来看,模型拟合的较好,整体效果比较好。根据实证模型的估计效果,将影响茶企业盈利能力的因素归纳如下:第一,茶企业管理者学历的高低对茶企业的盈利具有重要的影响。模型结果显示,“管理者学历”变量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很显著,并且变量的系数为正号,这也就意味着管理者受教育水平越高,企业盈利能力就越强。这一估计结果与前文的理论分析相一致。第二,茶企业管理者从事年限的长短对茶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根据实证结果,“管理者从事年限”变量的系数在5%的水平上很显著,并且变量的系数为正号,这也就意味着管理者从事茶企业经营的时间越长,茶企业盈利能力就越强。第三,资产利税率的高低茶企业的盈利能力的影响也比较大。模型显示,“资产利税率”变量的系数在5%的水平上也比较显著,并且变量的系数为正号,这也就意味着茶企业资产利税率越高,茶企业的盈利能力就越强。这一估计结果与上面的理论假设相一致。第四,茶企业经营历史的长短对茶企业的盈利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茶企业经营历史”变量的系数在10%的水平上也比较显著,并且变量的系数为正号,这也就意味着茶企业经营历史越长,茶企业的盈利能力就越强。这一估计结果与前面的理论分析相一致。

五、结论与建议

根据前面的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茶叶企业盈利能力受到企业规模、企业经营历史、管理者从事年限以及企业管理者的受教育水平等因素的显著影响,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可以提出如下的对策建议:一是提高管理者的受教育水平。二是建立长期留人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冷建飞.中国农业上市公司盈利性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职业教育盈利模式篇8

一、爱德慈佑院介入式支持概况

爱德慈佑院是由爱德基金会于2002年创立的民间组织,其使命是照料及教育16至40岁的智力障碍和轻度精神障碍人士;爱德面包坊是爱德基金会旗下的非盈利机构,是慈佑院为智障青少年进行职业训练的工作坊,其宗旨在于促进智障青少年就业,平等地参与工作,享受有尊严、有意义的人生。

笔者受将爱德慈佑院、爱德面包坊对智力残疾人的介入式支持模式称为慈佑院介入式支持模式(简称“nGo-Se”模式i):即对义务教育年龄段之后(16-40岁)的智力残疾人提供托养、教育、康复等服务,在一至三年之后,健康条件合格的中、轻度学员可以接受面包坊(即社会企业)的入职培训并参与其中接受辅助性就业,以此实现智力残疾人真实就业、融入社会的社会目标的一种介入式支持模式。

该模式可以看作是这样一种“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即“培智学校-民间组织-社会企业-就业”。在性质上,它有别于公立的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在真实就业上,它有别于福利工厂,从而避免“挂靠”的现象;在就业目标上,它是一种辅助性的就业支持,目的是使得残障人士更好的融入社会,从而有别于庇护工厂;在运营理念上,它强调用企业的经营方式获得利益,而非靠社会同情或爱心,或者政府购买的形式,因此有别于诸如基层残联办的残疾人手工坊之类,也有别于其他民间组织的经营模式。

可以说,爱德慈佑院的社会支持可谓是传统义务教育支持的延续和补充;作为以社会企业定位的爱德面包坊,其职业教育模式和培智学校职业教育模式均是对智力残疾人就业问题的积极探索。

二、面临的困难

(一)硬件设施上。爱德慈佑院和面包坊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例如,慈佑院场地狭小,阴面位置较多,功能室分散,这不仅有碍于机构规模的扩大,而且不利于学员学习成长;经营前期,面包坊实体店因租金增长而不得不放弃,经面包坊工作人员介绍,租金由原来每年7万上升到12万,而且门面房租赁合同多是短期签,所以面对资金压力大的现状,产品市场拓展途径也受到相应影响。

(二)税收政策上。政府为防止借安置残疾人而规避税收的现象发生,减免税收的门槛比较高,面包坊同样也面临着地税、企业所得税没有得到相应优惠的尴尬。当然,机构正不断尝试着一些努力和争取。

(三)家长心理上。有些家长因为不了解情况而担心孩子在面包坊会受到不公平待遇,不放心将孩子送到面包坊接受培训,面包坊面临着做好事不被认同的心理困境;相反,有些家长则放心孩子独自上下班,面对无人接送的情况,工作人员发出“其实面包坊也承担着相应风险,这种风险到底由谁来负责?”的疑问。

(四)模式可持续性上。此外,以“社会企业”模式经营的面包坊,最初是向爱德基金会以借款形式借的启动资金,所以面包坊面临着既要实现面包坊盈利,又要完成其社会目标的双重压力。如何做到“以市场手段实现社会目标”是个需要探讨的话题。总之,这些困难和问题不仅影响着今后慈佑院和面包坊生存发展状况,而且影响其社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三、对策建议

我国民间组织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社会企业模式尚且处在孵化期,面对权衡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经营模式和实现民间组织社会目标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价值观上,仍有许多路要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为使智力残疾人更好地获得社会支持,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应大力扶持社会企业,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落实免税政策。借鉴发达国家及地区的经验,政府应对特殊的社会企业予以重视和扶持,并对社会企业对残障人士在就业上的努力给与肯定与政策支持,也就是说,除相关“企业”、福利工厂等给与免税政策外,应加强对社会企业模式的考察与评估,并落实相关免税政策。(二)积极探讨智力残疾人的职业教育模式,保障智力残疾人的受教育权。国家和社会应重视智力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高年级阶段设计技能训练,将日常性的活动适当地、重复地介入其中,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动效应,提高残疾人的就业意识及前期生活技能积累。此外,各学校还应按照智力残疾人的特殊性,因地制宜地选择简单、重复性高、易于操作的技能培训课程;同时产品或服务需以市场为导向,且易于销售;组建并打造一支专业营销队伍,与企业联手,将前期培训和后期就业有机结合起来,以解决生产与销售的后顾之忧。力求帮助每一位有能力的残疾人开辟一条继续学习和可持续开发的路子,打破他们“求学无门”、“求生无计”的困境。(三)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增强智力残疾人社区归属感。基层残联、社区及智力残疾人协会可联动高校、媒体、企业、社区社工,应肩负起推荐或转介就业的责任,避免智力残疾人吃“闭门羹”,侧重增设针对中、轻度智力残疾人的岗位,创造性地为智力残疾人及家庭安排近便的、简易的工作,比如在社区开辟窗口,比如馒头房、面包坊、洗衣房等等,或送牛奶、社区卫生包干、报纸分发、在豆浆店、早餐点帮工等,让他们在周围“熟人”特别是家人的帮助下实现“自主”就业。(四)民间组织应加强自身管理,探索符合智力残疾人的就业模式。民间组织应着力以社区为依托,以培训点和实体生产点相结合,积极探索适合智力残疾人的产品市场化、功能细化、服务一体化的支持模式,做好宣传工作,减少家长及社会的疑惑。比如爱德面包坊探索出的一条运用企业手段实现社会目标的“社会企业”模式,它为智力残疾人士提供一个真实的社区就业环境,并实现真正就业。(五)突出家庭在智力残疾孩子在养成教育上的主体作用。首先,家庭成员应面对现实,与社工、社区、街道、“智协”、残联保持密切的联系,积极参与学习和社区的家长培训,了解帮扶和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其次,及时调适心理,如有问题,学会寻求外界专业的、家长间的、亲友邻里的帮助和情感支持;再次,在家庭中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提高自理能力,培养孩子社会参与意识,鼓励孩子参与社会工作,尽最大努力让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人。

职业教育盈利模式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现状;探究

一、引言

随着中国高职院校教育的高速发展,对于学生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高职院校展开校企合作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的适应力增强。伴随中国高职师范院校建设的深入,校企合作成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重要入口。虽然中国在该模式的行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长久的运行上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将从一些校企合作模式切入了解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二、中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现状

第一,企业辅助配合模式。在这一合作模式中,学校处于主体地位,企业处于次要配合地位。企业根据高职院校给出的要求,给学校提供相应的便利辅助学校完成相关任务,比如说:为学校提供教育设备、教学资源、资金、以及建设相关管业的实训室等,有的学校为了培养人才,还要让企业内部高层技工进入院校教授学生,设置相关奖励机制进行激励[1]。在这一模式中,高职院校主要承担了对学生的培养,这也是中国多数高职院校采用了校企合作模式,这也是最直接的以学校为主的合作模式。[1]第二,校企结合模式。这种模式即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协作,培养人才。该模式中企业更多的参与到了培养人才的任务制定中,包括了研究培养方式、目标、以及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授课计划等等。但是这种模式在中国的开展相对较晚,首先在高等院校试用实行,后来在高职院校展开。[2]第三,企业全面参与模式。在该模式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成为了企业的分内事务,企业在参与上也是全方位的,并且实施了一体化的管理措施。比如在高校的设备、技术、师资力量、资金、场地等方面承担了计划到实施的整个过程的管理,始终以主人公的形象展开校企合作。但是这种合作也有一危害,即是需要避开唯利是图的企业,为了追求利益而只顾自己不顾高校学生的行为;这样的事件在根本上破坏了校企合作模式的初衷,使得该合作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水平得不到保障。[3]

三、中国高职院校展开校企合作模式

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校企合作模式中,最大的问题便是企业对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始终都处于高校积极,企业不积极的状态,导致合作不和谐的情况发生。其次,中国针对于校企合作的策略依然不够确切到位。虽然,该合作模式是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展开,但是相关的政策却没有到位;中国非常重视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在国内各个高等高职院校都展开试点,但是还没有建立全套的实施准则和开展指导说明。最后,在国内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中,其实施和运行没有任何的保障,因为是试点,并不是整体通行,导致不够具体化、系统化,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2];也由于政府政策的不全面和不完善,导致一有问题便难以解决。虽然中国开展的校企合作模式多样化,但是其中涵盖的问题也是非常复杂的。仍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和解决。通过政府的指导,让高职院校和企业能够互惠互利,促进中国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

四、优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对策

第一,优化高职院校的办学计划。高职教育的实行主要依靠高职院校,而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化也需要从高职院校着手,保证校企合作模式的可持续开展。首先,高职院校必须了解开展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意义,与企业共同参与校内实训基地、调研基地、考察基地的建设,企业直接参与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保证学生就业之前的基础连号。并且,高效在开展校企合作模式的同时,应该进一步的研究如何优化校企合作模式,使其发展能够更加快速;其次,高职院校要为自身校内进行量身定制,抓住高校的特色,培养专业型人才,使企业能够收获更多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以此获得企业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当然,高校在管理和技术的创新上应该更多的开展研发活动,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更多地为企业服务,让企业在付出的同时收获效益,促进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最后高职院校在合作过程中应该不断地优化校内资源配置和管理体系,积极创新,让学生能够在实训中不断提升自我,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以及提高企业的人才利用率[3]。第二,优化企业的参与过程。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时,必须要秉承积极的态度,在高校不断改进的同时,企业也要不断的优化参与的过程。在参与时,必须要尽到自身该尽的责任与义务,强化合作观念,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才能够收获更多的专业人才,才能够为校企合作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契机。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潜在价值,在学生进入企业时不断地创造环境和积极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让学生能够更加投入其中,锻炼自己,为企业盈利。

五、结束语

校企合作不仅能够带动高职教育的发展,还能够帮助企业盈利。因此双方都应更重视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任伟.郭红伟.中西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究[J].民营科技,2014(8):290-291.

[2]张刘芳.朴树远.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以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为例[J].教育:文摘版,2016(8):00245-00245.

职业教育盈利模式篇10

关键词:工学模式;产教结合;校企合作

产研融合、校企合作即“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是指职业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教学、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为高效打造社会需要的实用人才开辟了新途径。

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教”是指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在校内实训基地环境中,通过学校教师或行业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加强学生校内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产”是指生产,主要是在学校实习基地或顶岗实习企业环境下,充分利用实习时间承担生产任务,实行教学与生产,工作和学习一体,变消耗性实习为生产性实习,从而提高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和实践能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教学模式可以对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进行高效整合,使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与企业保持一致,实现了校企的双赢,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必要性,只有校企携手、工学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才能依照企业用工标准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稳步发展。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开进行,这样的做法弊端较多,学生难学易忘,厌学心理普遍,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学生进入实习操作阶段,虽对实践教学感兴趣,但技术知识遗忘甚多,无法形成系统技能。“产教结合、校企一体”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界限,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本位,将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全面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大大提升了学生们的实战技能和应对经验,使之成为培养行业技能型人才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2“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展生产力,维护社会和谐,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学校和企业是实施职业教育的两个主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学校和企业紧密合作,才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2.1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需要法律的保障。校企一体化办学的关键在于落实,落实的关键在于企业。为了保障职业学校和企业的长期合作,立法部门有必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职责与权利给予明确规定,用政策激励和约束各企业单位支持“工学结合”模式。我国于1996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制定法律首先要反映社会现实,与时俱进,不断补充完善。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规,让《职业教育法》规定具体化,并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实施细则,建立“产学结合、校企一体化”的保障体制机制。在市场驱动下,由政府主导、以校企为投资主体、学生为主角、投入与共享的方式,这种方式就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2.2建立双向双师型教师队伍

校企合作,就需要学校、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接,就需要职业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办学方向,调整学校与企业关系,改变育人者与用人者之间的脱钩现状。通过对接,构建由学校与企业用人单位之间合作培养学生的课程体系。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各职业学校都在大力推进职教改革,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始终没有能够真正融合在一起,职业教育的质量并未得到有效提升。根据企业不同需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社会需求相融合。学生通过在籍期间的企业工作场景实训,可缩短岗前适应期。因此,必须建立一支双向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向,即来源的双向(企业、学校)和工作参与的双向;双师,即教师资格和某一工种的职业资格;一体化教师,即具备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和实施的专业教师(既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又具有指导学生实操实训能力)。学校专业教师本身可能存在知识和能力结构不适应的情况,而在企业指导学生实训的工作也不是所有工人师傅或技术人员都能够胜任的。这一问题成为一体化课程改革推进中的突出问题。用“双师型”教师取代“传统型”教师,全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以适应和满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需要。

3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

政府在校企一体化中的统筹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团体,趋利而能是企业的本能,实施校企一体化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虽然企业能够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但是短期之内很难得到回报,经济效益不会太理想,不符合企业盈利的本质,完全依靠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自主行为很难实现校企一体化,这就需要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对校企合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加以协调解决。企业要进一步提升企业责任和人才竞争力意识,形成互动、双赢的校企合作体制。一是企业要积极推动高职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以就业导向向企业需求为导向转变。二是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社会资源进行培训,使之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选择。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求失衡。企业面临严重的结构性人才紧缺问题,而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顺利地就业以服务于社会及地方经济,导致全社会人力资源使用的低效率。“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是当前职业学校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之路,以企业实用人才培养为核心,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和企业单位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互补、共同培养,为企业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但是这种办学模式才刚刚起步,而且由于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各专业的特点不同,所以具体做法也不尽相同。但我们只要坚定思想,坚持探索,认真把握好市场信息,依靠科技进步,职业教育的发展明天一定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叶鉴铭.“校企共同体”的实践探索――以友嘉机电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

[2]黎梅芳.强化产业与职业教育的关联性,提高教产合作的有效性[J].轻工科技,2012(7).

[3]刘洪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新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