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7:24

农业科研制度篇1

关键词:内部控制;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制度体系;信息化平台

2012年11月,财政部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201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建立适合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1]。对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来说,如何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来提高农业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资金使用安全,从而最大限度地将资金投入转化为科研成果并加以应用推广,已成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专家和相关从业人员对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进行研究和分析。笔者对近几年关于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研究文献做了简要总结和评述,阐述了新形势下加强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对目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内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相应对策。

1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1.1加强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的公益性要求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且其职能的实现与财政资金的使用密切相关,为了保证国家财政资金能得到高效的使用,科研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其自身的内部控制,从而更好地履行自身的内在职能。

1.2加强内部控制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

通过制定相应的内控制度、措施并严格执行,形成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准确,最大程度地规避管理过程中的各项风险,减少资金浪费,保障资金安全,提高管理效率。

1.3加强内部控制有助于推动廉政反腐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经费90%以上属于科研项目经费,科研项目课题数量多,资金来源广,数量大,并且大多农业实验基地较偏远,资产和资金的使用管理存在风险[2]。加强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能有效防范国家财政资金流失,从源头上防范挪用公款、滥用财政资金等腐败行为。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可以有效地对权力的运行进行制约和监督。

1.4加强内部控制有助于资产和财务信息安全完整

通过完善资金审批制度、规范业务流程等内控措施,对资产和资金的使用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监管,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资金和资产安全,避免资金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同时也能有效避免会计信息失真,保证其完整性,有利于单位的财务信息公开。

2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过分依赖外部监督,内控意识不足

很多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内控观念落后,科研人员对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研发成果及转化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内部控制,大部分人将上级巡视检查和项目审计当成主要监督手段,财务管理目标仅限于通过检查和审计[3]。单位对整体全面建设内控的认识不足,只注重财务内控,其他各职能部门人员参与性不高,难以实现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监督。

2.2内部控制体系科学性有待提高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尚在起步阶段,还不够成熟,很难建立起足够科学、完善的内控体系,目前还存在着权限设置不合理、内容不够全面、存在薄弱环节等问题。对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而言,由于农业科研受季节、气候、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影响,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预算的计划性和科学性难以保证,预算编制缺乏深入的研究调查,因此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预算调整和追加现象明显。

2.3责任主体不明确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责任主体包括单位法人、二级单位法人、部门主管领导、项目课题主持人等。一些单位存在着责任体系混乱、责任分工不明确的问题,部分岗位出现“一人多责”或“多人一职”等不合理现象,容易导致项目运行效率低下,财务风险预见性差,工作散漫消极等不良后果

2.4执行力不足,缺乏监督和考评机制

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内控制度,但对于新制度宣传不到位,基层科研人员对新政策新制度了解不够深入透彻,内控制度执行不力,控制不严。另外,单位内部监督审核机构不完善,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和监督检查工作落实不到位,也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成效[5]。

2.5财务信息化程度不足

经调研,大部分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仍采用较为落后的财务管理软件,会计信息化水平低,难以统筹管理资金,不能及时为决策层决策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单位和项目负责人不能及时掌握资金使用和运转情况,同时财务信息共享的安全性也难以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速度跟不上内部控制建设的需求[6]。

3加强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

3.1转变观念,强化内控意识

重视政策宣传,加强对单位负责人及项目主持人的培训,明确经济责任主体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内控的重要性。加强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沟通交流,提高职工遵守内控制度的自觉性,使内部控制流程各环节的衔接更顺畅,提高内控制度执行效率[7]。

3.2健全制度体系,科学规范流程,加强预算管理

可从以下6个方面着手:①全面梳理和制定修改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健全单位制度体系;②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确保权责分明、相互制约[8];③对单位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全方位梳理,重点查找风险点和控制点,加强审批和决策权限控制,形成标准化业务流程,严格控制薄弱环节[9];④加强预算管理和控制,做好项目前期论证和测算工作,提高预算精细化水平,预算执行方面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自上而下将责任分解落实到具体项目及任务人身上,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预算执行进度[10];④加强政府采购和国有资产管理,严格控制采购预算和购置程序,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定期清查盘点固定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浪费和流失[5];⑥由监察部门定期牵头组织财务评审会议,通报上期已使用经费情况,审核审批下期经费预算[11]。

3.3加强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

一是加强与中介机构合作,对单位财务收支情况、科研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工程建设和竣工决算情况以及其他财务工作进行充分的外部监督和审计[9]。二是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培养和选拔复合型人才,提升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充实内部审计人才队伍。三是建立内控评价考核体系,定期对内部控制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绩效评价,并及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11]。四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有效约束不良行为。

3.4建设信息化内控管理平台

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结合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业务特点,建设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并将其与单位办公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进行对接,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流程和措施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实现全过程管控,用科技手段将预算、资金、资产和日常管理活动整合到统一、公开的信息平台,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的空间,进一步提升管理的科学性,确保信息及时、可靠、安全、完整,实现科学、规范、精细化管理[7]。

4结语

目前,我国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尚不成熟,各单位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特点,对单位内部控制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并由广大财务人员和科研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从而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不断完善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最终确保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通知:财会〔2012〕21号[a/oL].(2013-03-11)[2017-07-11].

[2]汪国芳.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经贸,2014(12):206-207.

[3]刘向荣.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经贸,2016(12):199-200.

[4]陈学春.新成立科研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中国经贸,2016(11):191-192.

[5]王瑞琴.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探析[J].中国经贸,2015(6):92-94.

[6]谭善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问题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9(34):168-169.

[7]费红英.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J].中国经贸,2015(12):101-102.

[8]关振宇.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规范的现实意义与应用解析[J].社会科学家,2014(1):46-49.

[9]毛新频.浅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中国集体经济,2016(30):30-31.

[10]赵献玲.略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中国经贸,2016(14):218-219.

农业科研制度篇2

1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直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不断地对农业科研项目进行经费的投入,但是,这样的投入还是满足不了农业科研项目发展的强烈需求。首先是投入的资金总量的缺乏,其次是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存在不足,因此,要想使得农业科研项目能够顺利开展,一方面要使得资金的投入更加充足,更重要的是要对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的使用进行优化。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的资金管理水平还有很大的不足,相关科研单位必须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不断提升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的管理水平。

2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出现的问题

21固定资产的闲置率较高

首先,农业科研项目一般不需要到企业开展调研,但是,它需要实验场地以及先进精密的设备仪器开展实验研究,如果没有相应的设备和仪器,就需要科研管理部门花大量的资金专门地进行设备的采购来支持科研项目,一般这样的设备使用是一对一的,无法在单位的其他科研项目中发挥作用,这就会造成固定资产的闲置,降低了农业科研项目的资金利用率;其次,若是其他农业科研单位需要相同的设备时,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得相关的租借信息,这也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降低了设备的使用效率。

22预算编制缺乏合理性

首先,农业科研单位的预算编制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单位中的财会人员很难对项目资金的具体使用实施全方面的跟踪,由科研人员直接进行预算资金的申报,会使得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不够准确、专业。其次,许多项目的负责人预算意识比较薄弱,为了获得更多的经费,夸大了科研的经费需求,使得资金出现了浪费,降低了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后,预算划分比较笼统,使得不能准确有效地进行预算的相关审核,出现了专款不专用的现象。

23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不够科学,缺乏有效的监督

首先,科研项目的管理是依据职能划分,缺少科学的资金管理理念,预算编制很大程度上是主观上的判断,缺乏专业的指导以及合理的经费使用计划,这就会使得资金无法用到刀刃上;其次,农业科研项目的资金支出除了科研材料与设备的支出外,还有很多会议差旅费用的支出,经费的开支过多,对于资金的开支合理性缺乏相应的监督与管理。

3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优化措施

31降低固定资产的闲置,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是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关键所在。首先,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可以引进新的设备登记制度,从根本上降低固定资产的闲置,要将新购置以及原来购置的没有弃置的固定资产和设备仪器进行详细的登记,确立好使用的期限和使用的情况,对于同城或者同一辖区的设备和仪器的信息进行积极的交流,把那些闲置的科研设备仪器进行租借,尽管这样会使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量有所加大,但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得农业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大大提高,进而提升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在农业科研项目结束后没有花完的资金不能够未经允许转向其他项目或者是留作私有的财产,一定要把剩余的资金返还给拨付的部门或者是在得到上级的允许之后用作其他用途;最后,农业科研部门要积极地进行信息平台的搭建,对农业科研项目的资金预算、使用以及结余进行全方位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对于项目的进度进行实时的跟踪,要建立农业科研单位的数据库,不但使不同的岗位能够进行信息的共享,而且能够有效地进行财务结账以及核查设备仪器的使用状况,良好的信息数据平台可以及时地发现项目执行中的问题,尽快地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保证了农业科研项目能够顺利地开展。

32规范预算编制过程,提高员工的预算意识

预算编制的科学有效是能够为科研项目资金的管理提供有力的保障。首先,预算编制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随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对预算编制的要求更高,员工的预算意识也得到了更大的重视,优化预算编制的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制度,科研项目的负责人要与财务部门进行有效的配合,细化农业科研项目的资金预算,提升项目管理资金的预算效率;其次,农业科研项目的预算工作要对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考虑,降低预算的误差,提升预算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严格地执行有关的预算制度,在进行预算的过程中要以单位近几年的项目预算数据为依据,对项目的可行性和预算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对于那些缺乏可行性的项目要坚决摒弃,对于那些预算较大的要开展更加细致的论证,预算过程中出现的误差要及时进行纠正调整,对于仪器设备的购置资金以及会议差旅费用进行详细的说明,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和人员参与项目的工作时间及过程编制劳务预算,最重要的是,预算要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充分考虑农业科研项目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为专项资金的管理打下基础;最后,要强化员工的预算意识,加强内部员工的预算培训,对于项目负责人提出更高的要求,杜绝重复进行项目预算申报现象的出现,建立健全有关的防止项目重复申报的系统,加强各个部门的交流与沟通,坚持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编制项目的预算。

33增强成本核算能力,提高资金开支的合理性

目前,很多农业科研单位没有全面地开展成本核算,只是在某几个环节进行部分成本核算,具有很多局限性。在当下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农业科研单位必须增强自身成本核算的能力,提高科研项目资金的整体管理水平,使得科研项目资金的开支更加合理。要想实现这一目的,首先,要结合农业科研单位自身的运作特点,不能盲目地照搬其他科研单位的相关方法,要体现自身的特别之处,提升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其次,要明确权利和责任,在每个项目上,从项目立项到项目结束都要把所有成本进行有效的划分,像劳务报酬费用、固定资产折旧费等都要算到整体成本中,保障成本核算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最后,农业科研项目中的资金开支要保证合理性,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对于那些超越范围的科研项目资金坚决不能计入成本,特别是一些差旅费和会议费,一定要保证在合理范围内,各项费用都要谨慎支出。通过以上措施,提升农业科研单位的成本核算能力,使得资金的支出更具合理性。

34提高资金管理的科学性,强化流程监督

合理有效的资金管理依赖于严格的资金流程监督。首先,农业科研资金的管理一定要是“专款专用”,在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相关资金的管理,集中地进行核算,严格地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实施,积极地进行项目资金开支控制,对于农业科研管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不放过任何一个漏洞,要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的实施细则,要进一步地对农业科研项目的成本核算实施优化,使得科研项目的资金收支更加合理;其次,要??化对资金使用的监管,建立科研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的内控体系,完善资金信息公开制度,对项目申报到项目落实的整个过程进行动态的监督,保障农业科研项目能够健康有序地开展;最后,科研项目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要积极地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不仅要进行精细化的管理,还要完善互动沟通渠道,对科研经费进行动态管理,与此同时,要严格地对农业科研项目的申请进行严格的审查,杜绝假借科研之名把经费转到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单位。总之,过程的控制、绩效的考评等方式都是规范资金管理,强化监督的有效手段。

农业科研制度篇3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在一定的农业发展环境下,由农业科技创新机构组成的,在一定创新动力推动下,进行农业科技创新研宄和成果推广的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4个内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的需求、农业科技创新的组织制度与农业科技的推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特点是以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为基础,以农业科技创新为中心,以农业科技需求为动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决定了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与成果转化能力。为了深入研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笔者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的供给、农业科技创新的组织制度与农业科技创新的推广4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1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农业科技投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每年用于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的总支出。农业科技投入决定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资金来源,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经济基础。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一直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宄的重要领域,大多数文献研宄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规模与结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效益及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体制。

1.1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规模与结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的主体主要为公共部门与私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主要来自于公共部门,其中农业科研的公共投入主要由中共中央与地方政府对农业科研机构和农林院校的财政拨款、农业科研机构和农林院校开发创收收入中用于农业科研活动的投资及中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推广活动及其推广基本条件的财政投入构成。

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规模研宄本质就是投入总量分析,相关研宄基本都认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总量不足。王平等研宄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科研投入增长速度和农业科研人员人均科研支出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科研投入虽然保持继续增长的势头,但其增长速度缓慢下降。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结构是指公共投入与私人投资的比例关系。很多学者对农业科技投入的结构进行了分析,且大部分研宄都采用农业科技投入中公共投入与私人投入的比重、增长速度以及投入强度等指标来进行分析,研宄均指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结构不合理。何利辉等对农业科研投入结构进行了跨国的比较分析,研宄表明:在部分经济发达国家,私人农业科研投入超过了政府农业科研投入,但是整体而言,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科研投入结构还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在发展中国家,私人农业科研投入强度普遍较低,私人部门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强度多数都在0.15%以下,占农业科研总投入强度的比例没有超过30%。

1.2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效益农业科技投入的效益直接关系到是否进行农业科技投入以及农业科技投入量的大小,因此,农业科技投入的效益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研宄者对比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虽然由于研宄方法和统计口径的不同导致研宄结论有所差异,但是农业科研投入的效益远远高于其他投资领域的预期收益是一个被普遍认同的结论。黄季棍等采用CapSim模型对农业科研投入的效率进行模拟,推算得出:在市场开放条件下,中国农业科研投入回报率达到59.6%;而在市场不开放的条件下,农业科研投入回报率也达到55.8%4。有的研宄则关注如何提高农业科技投入效益。赵芝俊等对我国农业科研投入的边际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农业科研投入的边际收益在1998年达到最高值后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科研产出与农业生产需求之间存在严重脱节H。王拓提出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是提高农业科技投入效益的重要途径:在农业科技资源比较短缺的情况下,要选准投入重点,使有限的农业科技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从而提高农业科技投入的效益。

1.3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机制

农业科技投入的机制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规模,进而决定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建设和发展。农业科技投入的机制存在问题是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学者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机制是国内的一个研宄焦点。吕建秋指出,我国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存在竞争机制弊端包括盲目引入招投标机制,项目官员与咨询专家责权不清,政府部门与中介机构职责不明,政府与企业分上模糊等,提出了建立竞争投入与预算投入双轨制、直接预算到项目和研宄者个人、建立监督机制与奖惩机制等新措施。李院力提出了构建主体多元的农业科技创新投资机制:强化政府作为投入主体的地位,调节投资结构;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吸引企业和社会各阶层参与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建立农业投入的监督、反馈机制,保证农资的及时到位;提高农业投人的绩效;设立风险基金和提供财政贴息的方式,使金融机构参与融资。

2农业科技创新需求

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农业科技需求应是最主要的动力因素。农业科技需求主体包括农户和农业企业,笔者按照农业科技需求主体来整理文献。

2.1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科技创新需求基于农户视角的

农业科技创新需求研宄是一个比较深入的研宄领域,己经发展到实证研宄层次,这些丰富的研宄成果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向农户需求驱动型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海明通过对我国7省28县420个农户对不同类型农业科技的需求分析,探讨影响农民科技服务需求的决定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家庭经济实力、科技推广指导和专业协会等是影响农户科技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赵海东对速水佑次郎一拉坦的科技选择模式作了修正后,研宄发现。由于我国农户使用农业科技的边际成本偏高与边际收益偏低,预期边际收益(成本)与实际边际收益(成本)偏离较大,以及货币支付能力不足等原因,农户对农业科技需求很弱m。张博等在分析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内涵与特性的基础上,归纳了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信息需求的特点:综合性、地域性、时效性、实用性、层次性、多样化与风险性。

2.2基于农业企业视角的农业科技创新需求由于农业企

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企业对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强烈的有效需求,基于农业企业视角的农业科技创新需求研宄目前主要集中在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企业的重要作用上。但是目前还没有基于需求主体不同来研宄农业企业对农业科技创新需求的特点的研宄。吴群提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蓬勃发展是与农业科技创新为其提供的强大科技支撑分不开的,农业龙头企业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业化运作是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产业化也是科技成果落到实处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是科技创新推广应用和检验的场所。林建华在己有研宄的基础上,探讨龙头企业R&D与企业成长之间的互动机理及其环境契合,提出:在一定条件下,龙头企业R&D与企业成长之间存在正反馈关系,契合的企业成长环境加强二者的互动关系。

3农业科技创新组织制度

农业科技创新组织制度是促使农业科技供给与科技需求有效达成均衡的组织、规则及其实施的机制。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承担着创制科技产品的重任。该方向的研宄思路基本为在分析现阶段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合理有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的措施。归纳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①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与重复建设、投资效率低等问题并存;②科研质量较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③农业科技机构行政化倾向突出“市场竞争意识’、“经营意识”淡薄;④企业科技创新地位薄弱,科研组织和人员创新动力不足;⑤与农业科技进步相关的组织制度和法律建设滞后。

朱广其针对农业科技需求的新特点,提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制度存在科技供给的激励结构不合理、科技供求均衡成本高等问题,其均不利于农业科技进步;为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制度的功能,应该建立农业研宄与推广的企业化系统,完善农业研宄与推广的政府系统,以科技市场作为科技供求均衡的基本途径。刘梅等提出了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的措施:通过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与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构建“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发挥农业高科技园区的示范带动效应,积极发展农业科技经纪人队伍,农业产业化组织的载体作用;构建完备的科技创新保障支撑体系。于永德等提出农业科技进步组织制度创新对策:坚持和深化市场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农业科技机构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坚持以人为本,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的内在积极性;加快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创新;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障农业科技进步。

4农业科技创新推广

农业科技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科技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输出,负责农业科技的供给。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既是政府与农民、农业科研与生产应用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农业科研成果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等问题,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乏力,每年有相当大比例科技成果不能及时大规模转移应用,形成了科技成果的无效输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是一个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宄的热点问题,研宄视角主要集中于模式、推广主体和推广体系等。

    4.1模式视角长期以来,以政府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广大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科技人员、农民以及一些企业界人士结合我国特殊的国情和农村特点经过不断的探索,创建了许多适合我国的农业推广模式。王济民等通过调研、分析、总结和归纳,将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存在的14种主要推广模式分为四大类型:推广机构主导型、政府科技项目带动型、市场引导型与第3方主导型;另分别对各种模式的特点、运行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曹鹏宇等政府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模式项目部门推广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从契约理论角度重点分析了科技项目协议书的签订及其影响因素。

4.2推广主体视角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是指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移到生产领域,来满足涉农企业、中介组织或农户的需求。从农业科技推广的主体要素角度出发,其主体类型可分为农业科技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农业科技的供给者是科技成果发生源,主要包括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高校与涉农企业的中介组织等。农业科技的需求者是科技成果的应用者,包括农户与农业企业。柳岩等通过分析农业高校、涉农企业、科技院所等主要供给者和需求者参与科技推广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在对各主体地区之间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科技推广主体共同发展的方向,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推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黄天柱等为了进一步明确政府、农业高校、涉农企业、科研院所和农业专业科技协会等主体要素参与科技推广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在对各主体博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分工协作、互利共赢的主体协同关系,从而产生协同效应,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推动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m。

4.3推广体系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指农业科技推广的各级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可分为政府主导型体系、民营推广组织和私人推广组织3种类型。我国推广体系隶属政府农业部门的直接领导,农业部下属的推广局和推广站(中心)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全国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属于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即以政府农业部门为基础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赵常富在分析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跨世纪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对策: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成果市场体系,使科技成果商品化;实行农科推广招标制;建立农科推广商业化经营机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王军等基于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在理念与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服务型农业推广体系的途径:完善纯公益性的农业推广体系,建立服务性的基层农技推广模式;了解农业和农民需求,引导和提高农民利用信息和科技的意识;建立高素质、综合性的科技推广队伍;建立科技示范样板;建立新型双向、综合的农业推广信息网络。

5结语

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相关研宄甚多。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功能是完成科技的产生与供给,科技的产生由科技资金投入、科技需求分析与科技创新过程3部分构成,科技的供给主要由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完成。基于科技的产生与供给这条线索,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可分为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农业科技创新需求、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与农业科技创新推广4个部分。国内外学者对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行了大量和深入的研宄,研宄内容日趋丰富,研宄方法不断创新,但仍然需要加强研宄深度,完善理论基础,细化分析框架,探索新的研宄方法,引入其他学科的思想;根据基于农户与农业企业的调查不断扩大研宄范围,得出更有实际意义的结论。

农业科研制度篇4

关键词:农业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农业科研单位的综合实力要通过科研项目来反映,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研发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农业基础性建设和科研项目的投资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好农业科研项目经费,更好地完成科研项目是现阶段农业科研部门的工作重点之一,也可以说提高农业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农业科研部门的长期发展。

一、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特征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很多国家加强了对农业科研的重视程度,加大了对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投入力度,从实际情况来看农业科研项目经费有着以下的特征。

(一)科研项目经费来源较广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来源渠道较广,从国家科技分配的情况来看,我国对农业科研经费的分布范围主要有:公益性技术研究类、高技术研究类、基础性研究类、科技环境建设类、应用研究类,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来源比较广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和政府部门也会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因此经费的来源也会越来越广。

(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难度较大

现阶段的农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科研人员的工作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田间地头,而是向市场、餐桌等方面转变,农业也逐渐向工业化大生产转变,农业的现代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这样也就加大了对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难度,需要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管打破原来的一点一线的管理,而是应该进行全方位的监管。

二、农业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问题

(一)缺少科学合理的科研预算编制

一般来说,农业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是由课题负责人来完成的,然而这些课题负责人通常不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只能凭借经验来测算,因此无法科学地编制预算。同时由于科研人员的法律意识较差,对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财务制度和管理办法了解的也相对较少,这就直接导致在编制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的时候会存在较大的主观臆断。同时,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了解和认识还有待提高,并没有全面参与到预算编制审核当中去,也就不能合理地判断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因此,常会发生不按预算编制执行、随意改变预算编制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预算编制与实际开支的一致性,预算编制也失去了严肃性和严密性。一部分农业科研部门对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也是走走形式,没有对项目投资的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最终导致了课题项目预算不够细化。

同时对科研的间接经费的核算不够重视,例如对于自收自支的科研事业单位、转制科研院所、民营科研机构和企业,由于财政并不保障其运行经费,现有政策并未突出对此类机构相关科研设备、仪器、水电暖消耗乃至房屋折旧等补偿。

(二)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薄弱

由于农业科研的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还有待提高,因此对科研项目费用发生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认知,在管理上也是按照财务制度来管理。同时在报批科研项目经费的时候也存在违反规定的现象,一些课题负责人不能按照规定进行审批,随意对项目费用进行报销,对不能取得正规发票的,就会要求随意开具发票,这就导致大量不符合要求的发票在科研项目经费中被列支,加大了财务部门对项目经费监督的难度。一部分的农业科研部门存在着不能够在结题后办理结算手续的问题,加大了科研项目经费结算工作的难度,干扰了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科研项目经费监督制度不健全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中缺少专门的审计方法,缺乏对科研经费进行有效的监督,对科研经费的审计监督是贯穿于科研监督工作的全过程,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农业科研部门比较重视事后审计,忽视了事前、事中的审计,也没有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及时的监督。

(四)缺乏健全的科研项目经费绩效考核机制

大多数的农业科研部门比较重视的是评价农业科研的项目成果,并没有意识到农业科研项目财务绩效评价的重要性,即使是对项目绩效进行了考核,但是由于缺乏健全的考核机制,在对绩效考核方面比较重视的是定量的评价,农业科研项目的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没有得到体现,在对项目结题验收的时候比较关注的是专利标准、论文等技术层面上的成果,对科研项目使用情况的评价却很少,由此看出在农业科研部门中缺乏健全的科研项目经费绩效考核机制。

三、提高农业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编制科学合理的科研预算

为了提高农业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的水平,农业科研部门要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不断建立健全科研项目评价体系,在编制科研项目预算的时候,课题负责人要与财务部门进行及时的沟通,在设立项目目标和任务的时候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制定出一个基本的项目预算,并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科研项目预算提出修改性意见,对科研项目经费派出专门的人员进行跟踪服务,将科研人员从财务管理工作中分离出来,使其可以更专注地投入到科研项目当中。因为在编制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的时候会与实际支出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就需要在编制科研项目细化概算、可行性分析的时候,要根据农业科研的实际情况进行再准确、科学的分析,保证在预算编制中可以更好地体现科研预算与实际支出的情况,可以有效地避免实际支出与预算相脱节。同时,在农业科研项目进行立项、可行性论证的时候,要邀请财务人员参与进来,要对重大项目、农技推广等课题进行实地考察,聘请专业的人员对预算的风险进行评估,提高农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

(二)建立科学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

农业科研部门在提高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政策,使科研项目经费得到规范化的管理,要从现阶段农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例如对于来源不同的科研项目经费,在财务部门中设立单独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科室,由该科室统一的管理科研项目资金。要进一步明确农业科研财务部门、科研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的权力和责任,建立科研经费预算审核和会计核算制度,建立经费内部检查制度,通过严格的内部审计,检查农业部门经费的审批、使用是否合法合理;建立科研经费奖罚制度,对科研工作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员予以奖励,对违规使用科研项目经费的个人予以惩罚。

为了更好地避免农业科研经费交叉混用的现象发生,要保证科研经费得到专款专用,追踪问效,项目经费应当纳入单位财务统一核算,确保专款专用。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要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

(三)不断完善科研经费项目考核机制

一方面,农业科研部门的审计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审查,指导科研经费的科学合理使用,为经费提供一个合法、合规的使用氛围,如果发现违反科研经费使用规定的行为,要依据相关制度,加大处置力度,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做到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保证高校科研经费的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农业科研的领导层作为科研经费监督考核的主要力量,应该根据相关制度的要求,做好科研经费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控制工作,使监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四)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经费考评机制

我国财政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经费的考评机制,避免出现轻管理、重复立项的问题出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农业科研部门要在项目结题后及时进行绩效考评,当发现科研项目没有达到预期标准或者与预期白纸相差较大的时候,应该向主管部门申请批评。

同时对于在农业科研项目中有绩效的支出费用,应该对绩效考评达到标准的时候进行奖励,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对科研人员进行申请科研项目做出鼓励,督促科研人员严格按照预算来执行项目研发,这样既可以避免科研人员出现违反科研项目预算的现象发生,又能提高项目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农业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和政策性都比较强,提高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水平是要通过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够完成的,因此就需要农业科研单位与各级部门从实际情况出发,及时发现农业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地采用科学合理的对策来解决问题,用创新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手段来管理科研资金,更好地发挥出科研项目经费在农业科研项目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我国农业科研事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秀华.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经费财务管理问题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7).

[2]王珊珊,高亮,陈云.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探索与实践[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

农业科研制度篇5

关键词:农业科研项目财务管理问题分析

近年来,国家在农业资金方面的投入力度加强了,农业科研院的经费也在呈增长的趋势,单位资金的往来也频繁起来。但是农业科研项目在财务管理工作方面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有待解决,下面我们就展开深入的探究工作,为出现的问题提供有效的方法途径。

一、农业科研项目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预算和核算制度

就当前我国的农业科研项目来看,大家普遍关注农业科研的投入情况,但是在农业科研的支出情况和利用情况上重视程度不够,这样很容易引发农业科研资金使用不当的情况发生。另外,农业科研项目在资金的使用过程缺乏有效的管理,不能提供信息咨询工作。农业科研项目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小而全的现象较普遍,在资源配置方面有一定的问题。

(二)农业科研体系的支持系统服务水平较低

在农业科研体系的支持系统上,综合服务的水平较低,比如农业科研所需要的仪器设备跟不上时代的需要,较落后,另外在农业科研项目中缺少一个健全的公开监督与合作的机制,这样就会造成一些部门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各自为政,导致一些先进的设备在利用程度上不够,甚至出现仪器设备重复购买的不良现象。

(三)农业科研的经费相对分散

就当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的现象来看,在农业科研经费上,是课题组、院、所、部门进行分别管理的,在一些课题研究方面,由于摊子铺的较大,在后期的农业科研经费管理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在农业科研经费的直接应用上,一些经费不充足,却应用在一些无关的项目上,另外,由于各课题组之间缺乏沟通和协作,没有形成一股力量和超强的凝聚力,科研成果不能够有效的共享后,将会导致农业科研内容重复的现象发生,造成不必要的经费浪费现象。

二、针对农业科研项目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相关性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几点有效措施,希望能够有效促进问题的解决,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提高对农业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视程度

首先,要加强对农业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视程度,由于通常情况下,农业科研项目是在党政的重要领导下开展的,农业科研单位的法人代表必须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工作,不仅需要投入时间还要投入一定的静力,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强农业科研经费施工过程中的效益,其中负责财务、农业科研方面的领导也要加强对农业科研经费的管理。

(二)将农业经费管理工作纳入到财务部门的统一管理中

农业科研单位要对获得的各项农业经费进行处理,不论各项农业经费的来源是什么,都要纳入到科研单位的收入当中,在企业的财务部门实施统一的管理工作,另外进行统一的核算工作,保证农业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的专款专用。

(三)建立一个健全的农业科研经费管理制责任制度

农业科研单位要对农业科研的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项目工作的负责人等等在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工作中的职责等进行确定,同时构建起一个有效的农业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度。具体责任制度落实起来就是,在农业科研机构的管理部门,主要的工作职责就是做好农业科研项目的管理和合同管理工作,同时要与财务部门相协调配合;针对农业科研机构的财务部门,主要的工作职责就是做好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并且指导项目负责人的项目经费预算工作,对农业科研项目进行审查、监督和指导,另外还包括项目立项书和合同约定工作的确立。而整个项目的负责人,主要的工作职责就是对农业颗牙项目的经费进行预算和决算工作,明确规定农科科研项目所使用的经费情况。同时,项目的负责人也要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对农业科研项目的结题和结账手续工作进行及时的办理,有效的确保农业科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承担起一定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四)完善农业科研单位的经费管理制度

针对当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在经费方面存在的问题,完善农业科研单位的经费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落实起来可以是: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并且在农业科研单位的实际情况下,制定一个完善而健全农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尤其是针对挡墙农业科研经费管理方法上存在的问题,要加强横向的农业科研经费管理方法。横向农业科研经费在收费标准上要提高规范性,保证农业科研经费使用符合实际的需要,并且符合相关的制度和标注。另外针对横向农业科研活动中,谋取个人私利的、对单位声誉造成一定的损害的,并且造成经济损失的个人和部门进行一定的责任追究,切实的保证农业科研项目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质量。

三、结束语

本文对农业科研项目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在不断的提高,针对国家日益提高的农业科研项目的经费情况,加强对农业科研经费的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针对当前农业科研经费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应该提高管理工作,本文对此也提出了几点有效的建设性意见,希望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科研项目在财务管理方面能够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促进农业科研项目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化芳.农业科研项目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山东农业科学,2006,03:111-112

[2]崔伟.浅谈农业科研项目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J].甘肃农业,2007,10:45+48

农业科研制度篇6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成果转化;山西

1国外有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

1956年RoGeRS[1]对美国推广杂交玉米的过程进行了研究,他创立了“创新扩散理论”,并认为不同的传播渠道在技术推广的不同阶段发生着相互消长的复杂影响,农业科技推广应该是一个包含复杂系统的传播体系并且以S形曲线进行扩散。20世纪60年代,manSFieLD[2]构建了一种技术扩散模型,分析了新技术在不同单位传播扩散的影响因素。在分析过程中,他发现企业对新技术的模仿比例、新的相对盈利率和新技术所要求的投资额是影响新技术扩散的3个因素。eponoU[3]收集整理分析了7个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领导责任体系薄弱、科技政策不透明、农民参与互动积极性低、转化过程的战略研究和科学不适应等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因此,他认为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过程包括环境、组织和结构、资源、转移机制4个子系统。Ben-nett等[4]研究发现,科技成果的供求双方都是经纪人,他们的目的是在科技成果交换的过程中谋取利益,因此,科技成果的转移本质上是交易,并且这个交易可以增加社会福利。交易地区农业市场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转移效率的高低,成果转化与地区经济发展密切联系。FoX[5]研究发现,科技成果需求方经济与文化素质背景对成果转化的效果有决定性的影响。不同的供需双方间的成果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需要相关主体之间在约定的条件下进行协商,一些政府制定的贸易政策和规定、文化差异等往往导致转化失败。

2我国学者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

2.1提出促进成果转化的对策

我国学者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都有深入的分析与考察,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实际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是现有研究成果的绝大部分。朱希刚[6]研究发现,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忽略了产业化方式,仅从政府和科研机构的角度推广远远不够,产业化的环节对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我国农业发展至关重要。赵敏[7]通过研究评价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模式,探索出一个适应山西经济发展的转化模式,并从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畅通转化渠道、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等方面提出建议意见。黄岚岚等[8]研究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制约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科技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存在障碍和信息流失,严重影响信息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导致供需双方交流无效,可以通过建设信息技术通道、提高科技信息的透明度来优化信息转化的效率。谭华等[9]研究认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十分重要,目前我国缺少专业宏观战略研究机构,对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不能科学测评和处理,从而导致成果供给与市场需求相互脱节,我国政府应建立专业机构以强化相关的公共服务功能。李辉等[10]研究认为,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过程中存在断裂的情况,研发部门只关注研发阶段而不考虑后期效益的问题,科技成果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只停留在理论阶段,他认为农业科研活动的自觉性十分重要。王敬华等[11]分析出虽然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数量逐年上升,但由于农业企业实力较弱,资金投入不大,推广力量缺乏,相关农技人员科技素质不足,导致我国农业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薄弱,应针对这些方面进行改进。

2.2完善成果转化机制

很多人从理论制度出发,研究和完善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顾焕章等[12]研究认为,制约我国成果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供需不平衡,提出应该从完善供求机制出发,增加有效供给,强化有效需求,在科研人员、研究成果、鉴定团队之间建立相关制度,以调动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周衍平等[13]研究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推广的运行机制,并提出了市场机制、政府干预、市场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3种农业科技推广机制。李宁宁[14]提出了政府运作机制、企业运作机制、科研单位和院校运作机制以及中介机构运作机制等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高启杰等[15]研究认为,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已初步显现,但向现代农业推广模式的发展过渡是一个复杂的转变过程,要通过制度创新来提高资源流动配置的效率,重点是引导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多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实行行政、技术、物资相结合,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统筹等。董君[16]在对mansfield技术扩散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产业特征和农村社会特征对农业技术扩散的约束机制。他认为农业技术的扩散过程是一个创新从技术源向技术潜在使用者的传递过程。基于技术扩散理论,农业盈利率低、农产品生产周期长、风险程度高、农村信息化建设缓慢、农民素质不够等阻碍了农业技术的传播扩散。他认为农业生产过程中也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主导农业技术扩散,通过完善农产品价格机制,构建目标价格、市场价格、最低收购价格和补贴政策来保障农民增收,刺激农民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陈亭[17]基于三螺旋模型,认为大学、企业和政府这三方主体可以通过相互协调来提高科技成果的利用效率,通过协同机制调节主体之间资源的流动,大大减少了推广成本,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

2.3强调地域特点

一些学者因地制宜,从不同地域出发,结合实践研究发现制约当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意见。李春丽等[18]研究指出,吉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几种模式,他认为,建立产业化技术联盟支撑体系对吉林省农业发展很有必要。王忻怡等[19]则从金融的角度考虑,分析了四川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资金方面的问题及原因,他提出坚持政策性银行信贷支持的主导地位不动摇,同时加强商贷,建立农业科技企业的绿色上市通道并创建相关的投资和保险产品可以有效提升成果转化效率。赵淼[20]研究认为,在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可以把“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作为转化的主要对象,重点关注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成果的转化,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主要项目实施的效率。韩晓洁[21]认为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增收创收、完善农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通过调查研究武威市凉州区的发展情况,发现该地区相关机构和农民对科技成果转化认识不深、成果推广点面发展失衡、资金缺乏、人才梯队不合理等问题,并提出从宏观上完善耦合互动机制和强化激励推进机制、微观上加强农户培训等建议来培育和壮大当地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庄江成[22]研究发现,技术进步是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环节。通过对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的分析,对比参照其他兄弟省份的发展转化经验,从完善成果利益分配机制、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加快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

2.4农业科技成果的计量分析

近年来,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分析越来越多,利用计量分析可以更好更直观的反映成果转化过程的质量和效益。腾英[23]运用博弈论的方法,构建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间的协同互动模型,对定西市安定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培育进行了耦合互动机制研究,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张雨[24]认为只要农业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更多的利益就是已经转化的农业科技成果,并且可以用转化效果系数对成果转化率进行测算。董宏林等[25]构建了3种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认为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成果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是可行且必要的,并且论证了相关测算结果可靠有用,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金莹等[26]构建了农业科技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新疆、青海、宁夏、陕西和甘肃省的农业科技竞争力,得出甘肃省农业科技竞争力与西北其他省份相比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对比甘肃省14个主要城市的农业科技竞争力,发现竞争力与各市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并从加快农业科技信息化进程等方面提出提升甘肃省农业科技竞争力的建议。庄学华[27]构建了Logistic模型,以水稻—水稻—油菜间套复种种植技术为实例,分析了影响农户技术采纳的主要因素,在选取的16个变量中信息获取的便捷程度的显著性最强,并从6个主要影响因素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来促进农户对技术的采纳。

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对山西省的启示

从当前山西省农业发展的现状出发,结合前人的研究分析成果,科技成果本身的可应用性、成果转化的成本与效益、农民的文化程度、农业产业化水平等都是影响着农业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为推动山西省农业的蓬勃发展,提升成果转化的质量和效益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加大投资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增加投资不能只是增加资金的数量,还要重视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效率。坚持政府为投资主体,支持有条件的科研企业通过金融创新来筹集资金,扩大资金来源。同时,在资金分配方面提高科研人员劳务费用比例,制定相关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和办法,鼓励科研人员深入农业基层搞研究,促使科研人员集中精力研发经济效益高的产品,为科研成果的创造提供不竭的动力,促进科研成果顺利转化为新鲜的生产力,形成资金投入的良性循环。

3.2加强成果研发与市场需求的结合

注重科研项目立项的可行性分析,更要注重项目成果推广的可行性。研发和推广是成果产业化过程中不可分割的2个部分,为降低部门间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科研资源损失、减少部门间利益分配摩擦问题,应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对分属于不同行政部门的科研、教育和推广部门设立单独的机构来实现协调统一管理,在项目立项、中期检查、验收评价的过程中加强市场供求双方的信息交流,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的质量和效率。

3.3提升农民的科学素养

保证农民得到有效及时的科技培训,要注重将研发成果与配套技术结合推广,同时利用好农业信息网络和媒体的影响力,多渠道多时段的向农民输送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的接受学习新技术的意识与能力,保证成果转化道路通畅无阻。同时,要优化农村创业环境,做好相关的政策辅导,吸引高素质科研人才回乡创业。

农业科研制度篇7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20-0330-01

2012年2月1日“中央一号文件”(该文件题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由此可见,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已更加突出。

1农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业科技创新研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科技创新研发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农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农业科技研发资金配置不合理、农业科技研发缺乏政策支持、研发资金来源渠道少等。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小不仅反映在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偏低上,还反映在农业科研人员的人均科研经费上。例如,据美国农业部的资料统计,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公共科研机构提供的农业科研经费每年约21亿美元,私人资助的资金也高达21亿美元左右,大约与公共科研开支持平。美国农业科研人员人均年科研经费超过10万美元[1],而1991—1994年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人均课题费仅为0.61万~0.97万元。近年来人均课题经费虽有所提高,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十分明显[2]。此外,仅有的科研经费在不同行业间、不同的科技活动中、不同的主体间配置也不合理。由此,一些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计划由于缺少资金而无法实现。

1.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够完善

农业技术推广可直接影响农业技术创新的收益,是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由于历史等因素,国内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广体系从原来的财政支持式的政府主导模式逐渐向市场化方式转变。特别是农村基层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等措施,使农业技术创新推广体系受到较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减少、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紧缺、生产和研究脱节等方面。此外,现在的农村土地制度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由于土地承包责任制改革并不完善,特别是土地的分散经营,产生一些不良影响,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农业科技创新对策

2.1拓展科研经费来源渠道,保障资金供给

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及其成果推广离不开经费支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增加资金供给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保证。由于农业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决定了市场无法提供最佳状态的科技投入量,导致市场失灵[3-4]。因此,可以考虑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民间资金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加强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同时,要制订相关的优惠政策,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的保护,充分调动民间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之中。此外,应该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政策上加大对中小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和推广。最后,必须全面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监管工作,落实农业科技创新资金,防止资金被挪用或截留。同时,要对课题招投标制度进行完善,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使用效率。

2.2加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是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人才保障。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应调整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吸引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的加入。第二,应重视对已有农业科研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提高其掌握和应用各种新技术的能力。第三,由于高新农业技术存在因技术使用过程中的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所引发的风险,因此,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获取正确信息的能力,进而有利于农业科技推广的开展。此外,各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环境,完善有利于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和机制。

2.3引导企业参与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

如今,我国农业科研、教育与生产脱节的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制约了技术创新收益与动力。为此,应提高市场机制在农业技术创新中的引导作用,提升企业参与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动力。应明确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等工作领导部门的相关责任,并提升各部门协同效应。此外,应完善对农业科技机构的奖励机制,促进企业与研究教育机构的联系。

2.4优化农业科研机构,调整科研方向

农业技术创新应进一步优化科研机构,调整科研方向。考虑地方实际情况,发挥各地特色,重视创汇作物、特种作物及野生资源的研究。同时,要建立健全农业项目评估及管理制度,完善项目管理机制。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充分利用竞争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有效作用,实行项目和课题的招标制度,进行择优委托[5]。

3参考文献

[1]周建华,尤玉平.中美农业科教体系比较[eB/oL].(2006-01-06)[2012-08-13].http:///detail.asp?pubiD=158068.

[2]张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宏观制约因素[eB/oL].(2006-04-07)[2012-08-13].http:///kjlt/2006/kjlt0604071.htm.

[3]彭宇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及对策[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6(10):4-7.

农业科研制度篇8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的原因分析

   从我国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状况看,明显存在不足的现象,经费的支持度偏低。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农业科技研究的重要内容,从当前的情况我国农业科研人力不足,科研人员整体素质比较低也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从我国现代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看,其绝对规模比较大,但是相对我国庞大的农业部门本身规模来说,呈现相对比较小的局面。科研人力投入相对不足已经影响到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趋势。农业科研具有人力资源集约型的特点,农业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将直接决定农业科研能力,从现代农业科研发展趋势对农业科研人员的要求看,具有几个显着性特点,农业科研人员的学历水平是科研工作的基础,因此正规性教育已经成为科研人员获取知识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现代农业科研人员的学历水平直接反映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趋势。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比较弱。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研究中需要对农业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从现阶段看,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成果转化存在一定的弊端。农业科研、技术水平和农民技能教育培训之间存在分离的问题。这种模式产生的结果是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获取各种文化信息技术的机会较少,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扩散速度会进一步的降低,农业科技传播和扩散的范围比较少对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产生重要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看,当前我国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不属于同一个部门领导,因此二者没有建立起相互交流的机制,两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顺畅,农业推广和农业科技之间的不衔接导致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对整个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会产生负面影响。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国每年产生农业省部级可科研成果达到6000多项,但是其成果转化率仅达到30%。而美国的农业科技成果率转化达到60%,其他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成果转化率也都在60%左右。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受到一定的冲击,其主要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性质认识不清,对市场只做了片面性了解。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过程中受到短期效应影响,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长时间人们放弃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农业科技推广活动没有很好的组织和协调,大幅度削减农业科技推广的事业经费,这样形成了所谓的断奶、脱钩政策。因此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出现危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对科技成果推广产生一定的影响。农业科研成果的扩散和传播在农村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技术交流落空、技术指导失灵,导致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不到位,从根本上影响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农业科研管理体制自身存在问题,行政干预性较强对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产生负面影响。农业科研发展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文件、会议、报表和指标等形式进行行政干预,农业科研系统运行过程中可以分为分配型运行和执行型运行,因此农业科研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附属物。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策略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需要强调政府服务职能,从根本上优化农业科技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需要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从根本上优化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环境。在集约型经济增长过程中,政府的重要职能是推动农业科技全面发展,通过农业科技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从技术进步行为角度看,需要从农业技术选择的决策者向农户技能服务的方向转变,从根本上诱导农业技术选择。因此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技术信息服务水平,从根本上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推广服务。根据用户导向基本运行机制向农户型推广机制方向转变,建立以国家推广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制度。其次需要提供风险保障服务,针对新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建立保险业务,如果农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遭受到一定损失之后,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经济补偿。最后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督服务机制,针对技术选择问题需要投入各种要素,政府必须进行监督服务,从根本上减轻中间商对农户的盘剥,从而达到降低农户交易成本的根本目的。增加我国农业科研投资,从根本上保证农业科研发展的后劲。现阶段需要明确政府在农业科研投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且按照法律的模式规定财政对农业科研投资的比例,政府应该成为农业科研投资的主体,从宏观上对农业科研活动进行组织协调。从而达到保证和维持农业科研活动达到最优选择的根本目的。我国农业科研经费的筹集机制关系到农业科研发展的整体趋势,通过开展多种渠道的经费筹集机制,从而达到丰富农业科研资金来源的根本目的。所以单一化的政府农业科研投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根本性要求,所以需要开展其他模式的筹资渠道来弥补政府筹资的不足,当前需要制定有利的价格政策和税收政策,从而鼓励企业对我国现代农业科研活动进行投资。从而实现基地、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这才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根本性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策略。农业科研基金的管理体制建设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重要策略,需要对农业科研资金进行优化配置,建立规范的农业资金归口政策。健全农业科研成果推广体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是现阶段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重要策略,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需要完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

农业科研制度篇9

关键词:乡村科技创新;供求机制;多元利益主体

一、引言

随着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业已经逐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乡村科技创新发展越来越迅速。众所周知,要研发农业科学技术,满足乡村科技成果受众,就要依靠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部门提供必要的人才、资金和技术等来保障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政府、科研机构、高校等。在多元利益协同的目标下,提供各类先进技术的科研部门要通过最低的成本来换取高额的利润,而先进技术的需求者则希望能以低廉的价格获得先进的农业技术应用于生产,故而也就出现了乡村农业科技创新供求不平衡、科研与资源关联度不高、科研创新偏离市场需求等困境,影响着我国乡村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根据相关困境进行研究与讨论,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二、乡村科技创新供求问题

(一)农业科技创新的供求不平衡

当前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实行激励机制,缺乏将客户成果推广的专业人才,再加上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尚未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也不高。另外,目前农业科技创新的供需关系不匹配,农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校等是农业科技研究的主体,是农业科技的供给方,但是他们一般远离市场,对需求了解不够,最终研究出来的科技成果不一定是市场所需求的,而农户作为农业科技的需求方,因为文化背景不同,也不一定能够理解供给方提供的科技成果,这样就导致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的不适配。

(二)农村科研与生产资源的关联度不够

目前农业科技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农业科技研发机构诞生之初,就存在着规模偏小、性质不稳定、功能不健全等问题,这些严重限制了农业科研向着集团式、多功能、复合型项目方向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科研项目远离生产实际,农业科研未对内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利用,这些都限制了农业供给关系改革的推进力度。农业科研创新项目一般都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的研发阶段的农业产品有着不同的产业化特点。农业科技的研发和农业的生产分属两个不同的主体,农业科技项目的过程一般要经过科技研发、新品种试验、农业科技成果广泛推广、规模化批量化生产等过程,过程中的每个步骤各有特色,分属不同的主体来实行。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组织,如果其内部不能有效协作的话,就会对农业客户创新成果的顺利推行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政府占据主导地位使农业科研偏离市场需求

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创新进程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这就使得诸多农业科研机构为了让政府为其提供更多的研发资金和支持,就偏重构建和推进与政府的沟通。政府主导模式确实存在着一定的便利之处,当科研项目成立以后,政府可以稳定地为其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可以让科研人才心无旁骛地进行科技研发。然而政府主导模式的缺陷也很明显,会导致大多设立的科研项目都倾向于符合国家政策,满足政府需求。即使知道科研项目并不适合市场需求,最终也不一定能被农业市场接纳和投入实施,但是因为国家会投入资金支持,所以不影响项目的设立和研究。尚不完善的农业科研市场体制,无法合理调配农业科技资源与市场需求的关系,不能建立以农业市场需求为目标的农业科研新体制,此外,农业科研资金的投入也不能切实与市场需求相符,也缺乏必要的制度引导科研机构加大对市场的调查和认识。

(四)信息不对称性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推行成本

由于农业科研活动存在信息内闭的特点,导致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着较高的风险。农业科研机构方面因其自身的优势,掌握着绝对的科技项目信息,远比农业科技需求方掌握的要多得多。农业科研机构凭借其自身的信息优势,在与科研成果需求方进行博弈时处于上风,不断缩紧需求方的利益范围。这些都在不断扩大农业科研成果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平衡和适配度,从而导致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市场机制的瘫痪,制约了乡村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三、国外乡村科技创新供求机制的特征

(一)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实现农业科技供求有效对接

通过对国外农业领域进行研究发现,无论是科研工作还是推广宣传,均注重以需求作为基本导向,致力于采取更多的创新手段,促进各方主体之间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科研层面来看,以美国为例,在农业领域的研究工作中,研究组织以及选题等方面均是以基本需求作为导向。在美国相关部门出台的《2018年美国农业法案》中,结合当前所存在的各类问题成立与之相匹配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在2020年,为了促进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则发表了《美国农业部科学蓝图—从2020至2025年科研方向》,在开展研究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市场需求作为研究的指导方向,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贯通。在科技推广领域,例如在日本以及荷兰等国家,则采用构建推广体系的组织机制,将所存在的农业科技需求反馈与知识技术输出进行有效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科技供求关系的融洽度。就像荷兰建立超20个相应的联络办事处,作为科研、教育与推广各环节有效转化的桥梁;而日本的重点工作是在农业科研的供求方和需求方之间普遍设立专门的指导员,通过采取适应性试验的方式,对实用新技术进行广泛推广及应用。

(二)调动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能动作用

对于不同国家来说,企业的战略地位也会有所不同,以日本为例,在相关领域中企业位于附属地位,而法国却对私人企业研究机构予以了高度重视,其地位甚至可以与政府科研机构相持平。然而针对农业发达国家而言,更加倾向于刺激企业产生更多的积极性,加大创新力度,对此所采取的政策方式主要包含以下几种,例如补贴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等。比如美国,不断促进知识产权保护体制的优化,鼓励私人企业投资育种产业和基因工程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荷兰政府为了促进跨区域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推行了可持续动物产品技术创新的补贴计划,旨在采用技术创新的方式,扩大小企业在该领域的市场份额,为农民群众带来更多的收入途径。法国则制定了法律制度,同时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采取多种方法措施为乡村创新型企业提供贷款支持。

四、优化乡村科技创新供求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来减少供求关系的矛盾

有效增强供求双方要素资源的培植,鼓励科技创新的主动性。重点转化优质的科技成果,确保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目标性。着重调整结构,不断推行农业机械装备、种业、生物肥料等现代化产业科技的转化,推动农业转型的进程,完善供给体制。着重品质的提升,不断发展绿色生态科技、清洁生产科技等技术整合和转化步伐。着重效益提升,不断发展健康养殖、高效生产和疫病防控重要科技项目,还有规模化、设施化、工厂化的农业项目等科技的整合和转化进程,全面发展农业现代化。不断发展农产品加工行业、休闲游乐农业、“旅游+”产业、“生态+”产业、现代物流和信息技术等科技创新成果的发展,促进农业农村创新产业的推进工作。

(二)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和产品的资源整合

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实施主体,是进行农业科技研发的产研一体化组织。目前农业供求方和需求方已经达成一致意见,共同发展农业科技的产业化。自动化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多种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才能有效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有效将涉农科技行业的创新成果成功注入到农业产业中,促使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保障其健康长久发展的动力。诸多的农业科技人才统一加入到部分农业科研教学机构,科研人才与农业科研体系有效结合,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提供保障。农业和产业机构的共同目的是实现科研和生产的合理配置,充分集合各方资源进行科研,实现科研供给方和需求方的资源和信息共享,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科研成果生态体制。

(三)构建政府主导的多元供给模式

遵循以政府主导为主,多元化供给、供需关系平衡,职能具体化的建设,主要对策如下,第一是要构建农业科技服务的公益性,国家提供资金支持,推进农业科技服务的同时,还要不断设立各级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增大科研服务覆盖面积,如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广农产品的质量检测等;第二是推进农业科技服务的营利性,创新农户私有的服务产品,比如某些企业能够提供部分盈利性质的技术服务供有需要的农户进行选择,确保农户农产品可以产生收益,全流程遵循市场机制进行,发展前景可观;第三是自主型的农业科技服务,可以充分激发农户的主动性去进行农业生产。

(四)培训农户文化进步缩小信息的不对称性

某些地区农业科技创新供求不平衡的原因,是未进行合理的组织管理,所以必须强化农户的组织管理工作,如成立专门的农业技术协会,专门为农户准备专业的科技服务产品,有效消除信息的不对称,减少损失,提高收益,协助国家宏观政策的有效落实。此外,还要推广科普教育宣传工作,对农户进行有关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的培训,加深农户对科研创新产品的接纳力和主动性,激发农户对科技创新成果的需求度,不断推进乡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红玉.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路径思考[J].农业经济,2018(08):18-19.

[2]殷士杰.农业科技研发、运用与推广的供求机制分析[J].农家参谋,2018(04):7.

[3]穆怀彬.王建英.戴雅婷,白春雨.如何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供求机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01):205-206.

[4]赵静.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供给、问题成因及对策[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10(03):81-84.

[5]郑小玉.刘冬梅,国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政策特征及启示[J].科技智囊,2020(02):76-80.

[6]段莉.典型国家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经验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04):23-28.

[7]王田月,石保纬,李小红,黄艳芳,于平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广西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09):286-288.

[8]游文亭.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山西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模式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8,30(12):134-139+145.

农业科研制度篇10

abstract:thepaperelaboratestheproblemsintheChina'scurrentagriculturaltechnologyinnovationdevelopmentandproposesthecorrespondingsolutionfortheseproblems.atthesametime,thepapersystematicallydiscussesthegreatsignificanceofagriculturaltechnologyinnovationdevelopmentnowadays.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意义;策略

Keywords:agricuturaltechnology;innovationdevelopment;significance;strategy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7-0250-01

1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含义

农业科技创新是指包括农业科学研究、发明、创造以及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增强生产能力,获得最大效益的运用过程,或者说是指改变或变更农业技术对农业生物要素与环境因素作用的过程。

2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中的问题

我国农业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①由于我国农业的发展特点是高投入、高消耗、拼资源的粗放模式。②由于受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地域性和综合性特点的制约,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不高,科技储备和有效供给不足。科技产出能力较弱,专利授权的绝对数量相对较小,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比重低,仅占专利授权量的6.9%。③农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业科研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着农业科研队伍的稳定和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影响着农业科研成果的产出。④科技成果转化扩散能力弱。国家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体地位不突出,基础设施落后,功能不强,服务弱化,缺乏自我发展后劲。⑤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部级课题攻关项目较少。技术引进多,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少。立项研究分散,低水平重复较多,科研队伍的团队精神不强。

3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意义

3.1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保证农业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农业生产力的水平,而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又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质量和配制。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而且可以优化生产要素的配制。技术创新能提高单位资源的效用,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是农业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3.2解决地方“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解决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和“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农业资源,最终走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

4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策略

4.1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①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民间资金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②要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上加大对中小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农业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和推广;③最后是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监管,使资金真正落到科技创新的实处,防止资金被截流或挪用。同时,完善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2面向市场和农民,推进农业体制改革①要进一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土地制度试点,以提效为目的,探索新的土地制度。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原则下,寻找实现土地规模化经的新方式。②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在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除提供公共服务的科研机构外,其余农业科研机构应转制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直接面向农民和市场提供服务并参与市场竞争,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解决农业技术困难。③要在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优化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整合和统一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和推广机构,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避免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的脱节。整合农业科研及推广队伍,提高科技创新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工作待遇,以优化农业研发资源的利用效率。④在推进农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技术引进机制的改革,同时在技术引进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本土化创新和改造,使引进的技术成为真正适用的技术。

4.3加强教育,提高科研工作者和农民的素质①要调整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以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②要重视对已有农业研发和推广工作者的培训和再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对基层工作者的培训教育,以提高其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③乡镇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基层,也是真正落实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应加强财政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的待遇,以促进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4.4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①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各级各类企事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参与农业技术推广,规范推广行为和推广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检查力度,为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宣传教育,保护农业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②要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咨询活动,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以市场和农民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服务农民为宗旨的技术推广体系;③要加强道德建设,推动各市场主体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的可持续发展。

4.5针对地方农业特色,组织特色农业创新小组以新疆地方为例,可以主动联系相关科技团体,共同开发新疆当地的特色农业。并将其引向产业型经营模式,以市场为主导,利用新疆特有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比如:甘草、啤酒花等。

参考文献:

[1]王晓燕.浅谈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C]//沈阳:辽宁省农业经济学会,2008.

[2]彭宇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及对策[D].长沙:湖南涉外经济学院,2006.

[3]刘振华.农业科技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剂[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

[4]皮珊.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对策[D].长沙: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