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核心素养下的作文教学十篇核心素养下的作文教学十篇

核心素养下的作文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8:16

核心素养下的作文教学篇1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知识基础研究

一.引言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印发,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研究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的新任务,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关键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这为以后基于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当下,核心素养引发了新一股研究热潮,不过,有关核心素养的定义和内涵、培养途径、评价体系等,学界仍在探索之中,尚未形成相对成熟的认识。

“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来实现。各学科的课程都要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来服务,都要结合学科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①而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对学生学习成长很重要的基础学科,所以,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进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研究都是很重要的。本文基于国内外核心素养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大背景下,着重探讨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基础研究,以期为以后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一些可参考依据。

二.关于核心素养理论的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比较丰富,理论框架也比较成熟,我国有不少研究者都介绍了国外有关核心素养的重要项目,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对我国核心素养模拟建构的启示。如: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先前所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学会改变五大核心素养,后又把核心素养划分为身体健康、社会和情感、文化和艺术、语言和交流、学习方法和认知、算和数学、科学和技术七个指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SeCo)项目,认为:“核心素养是指覆盖多个生活领域的,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的重要素养”。它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总体参照框很具有代表性,是其他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参考依据。在这项目中,她们提出了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三个一级素养,以及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互动地使用知识和信息等九个二级素养。欧盟则进一步提出母语交往、外语交往、数学素养和基本的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会学习、主动创新意识、文化意识和表达等终身学素养体系。其后,有许多其他的国家和地区参照以上三项核心素养体系,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研究适合的属于自己的核心素养框架。这些都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借鉴经验。比如,美国于2002年制订,2007年更新的《“21世纪素养”框架》,确立了三项技能领域,分别是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每项技能领域下包含若干要素要求。

国内一些学者结合我国的教育文化背景,也对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提出了自己见解。比如:成尚荣教授认为核心素养就是基础性素养,“核心”即基础,是起着奠基作用的品格和能力,决定着核心素养的内涵。并且他还强调了核心素养是发展的概念,既可以表述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还可以表述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褚宏启则具体描绘了21世纪核心素养所应包含的三大类素养,分别是学习与创新素养、数字化素养、职业和生活技能。辛涛、姜宇、刘霞则提出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模型,“在核心素养的遴选时遵守素养可教可学、对个体和社会都有积极意义、面向未来且注重本国文化这三个原则”②。我国的核心素养研究处于刚起步阶段,关于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多借鉴国外成熟研究成果的基,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背景,提出自己观点,虽然表述不同,但可以达成共识的是“核心素养主要是个体适应社会需要、获得全面发展、提高生存能力的必备素养,是满足终身学习的基本能条件,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保障。”③

三.语文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都告诉我们,基于核心素养导向进行各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很重要,尤其在我国,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不过,具体到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研究相较于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研究来说,是比较少的,在我国,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则更为单一,偏重理科。自《意见》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界的也有不多学者对语文核心素养展开了论述,主要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侧重于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和定义的探讨;二是结合教学,分析如何在教学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1.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的研究

姜树华从语文能力的角度出发认为语文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思维力、阅读力、表达力,三者之间,思维力又是核心。顾之川从宏观角度把语文核心素养分为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三大领域,具体来说,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审美、人文素养等知识,二是具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能力,三是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和良好习惯,四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孙双金认为核心素养一定是最基础、最主要、最本质的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可以提炼为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其中人文修养的内涵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情趣、文化底蕴三个维度;语言能力包含说写表达的维度和听读吸收的维度,孙双金老师的分类主要依据传统的语文能力分类方法以及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目标的规定。也有不少学者从2011版课程标准所颁布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应该是出于基础和主体地位的知识与能力。

2.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研究;另一种是基于某种教学形式的语文核心素养研究。关于第一个方面有林嵘春、刘仁增认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这四大要素,并且基于此着重分析了应该构建怎样的语文教学能力素养。秦艳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出了语文助学课堂的教学主张,并分析通过三种学习方式与四种教学策略来构建语文助学课堂。还有张伟从现代小说观和语文核心素养分析了小说教学的核心价值与内容选择。王超群、韦冬余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分析了初中写作教学的问题及其对策。这些研究多是依据学科特点从而提出语文核心养的内涵,基于此分析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语文教学提供理论指导意义,但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较少结合实践深入展开。另一方面,丁文静、韦冬余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理论的分析,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接受语文教育,通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初步形成语文学科的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有机结合基础教育课程的共同核心素养,逐步形成能促进个人终身发展,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最基本的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通过梳理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肖芸从综合性学习的角度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研究从教学实践出发,为我们如何结合教学实际研究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了经验,但是只从单一的教学形式出发,难以全面把握语文核心素养。

结合语文核心素养开展语文教学顺应了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潮流,为教育改革确立新方向;同时这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重要途径。本文只浅略探讨了语文核心素养的相关知识基础,以期为以后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一些可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

3.张娜.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

4.褚宏启,张咏梅,田一.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小学管理,2015(9).

5.常珊珊,李家清.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6(6).

6.辛涛,姜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J].人民教育,2015(7).

7.辛涛,姜宇,王烨晖.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8.刘义民.国外核心素养研究及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4).

9.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

10.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J].中国教育报,2015(4).

11.张贤志.核心素养研究综述[J].教育视界,2015(9).

12.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9).

13.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14.姜树华.对语文核心素养认识有三[J].七彩语文,2016(4).

15.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6(3).

16.孙双金.试谈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培养[J].七彩语文,2016(5).

17.王超群,韦冬余.初中写作教学的问题及其对策――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理论的分析[J].教育探索,2016(3).

18.林嵘春,刘增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能力素养建构[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12).

19.秦艳.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助学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2015(11).

20.肖芸.基于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四川教育,2016(2).

21.丁文静,韦冬余.试论语文核心素养的涵义、特征及培养策略――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理论的分析[J].教学研究,2016(6).

22.张伟.小说教学的核心价值与内容选择――从现代小说观和语文核心素养看小说教什么[J].语文建设,2016(1).

注释

①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②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核心素养下的作文教学篇2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探讨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的语言学科,老师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等多方面教学,为语文的学习、以及其他学科打好基础。核心素养下,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基本的语文、文字等,还对小学生的思维、素养、审美等有了高要求。因此本文对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

对于小学生来说核心素养可以由思维、鉴赏、理解、以及语言等几个方面构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切忌限制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可以采用教学联系实际的方式,利用小学生生理特点,利用其丰富的想象力,来扩展其思维。并且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目前小学生由于年纪小,对很多知识理解的不是很深入,因此需要培养其语言能力,加强其对语文文字的应用。此外教学中,除了对语言能力教学外,还需要对汉字进行延伸,这样即增强了学生的知识,还能提高其鉴赏、理解能力。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特征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具备综合性、层次性、以及人文性的特点。2.1综合性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因为在小学中,需要让学生掌握语言、造句、解读、沟通等,从而让小学生拓展思维。如在讲解《春晓》时,让学生掌握文字内容时,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了解到,风声、鸟声、以及花落在地上的声音,从而拓展其思维,让其可以掌握《春晓》的内涵。

2.2层次性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层次性的特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生理特点,需要循序渐进的培养。在小学低年级时,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读写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要让小学生掌握阅读能力、写作构思能力等,以此来循序渐进的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如在表达对“垂柳”的看法时,低年级的学生看到是了垂柳的美丽,高年级的学生就会看到垂柳发芽了、落叶了等现象。

2.3人文性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小学语文经过内化后,就会成为小学生的软实力,其对小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性格等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也就是说,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会让小学生了解到字词、语句等内容后,还会帮助小学生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如在《海伦凯勒》教学中,可以小学生了解到,即使生活困难重重也要有一颗积极的心态,要阳光的面对生活,自己也会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三、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建议

本文通过多年工作经验,认为,基于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

3.1制定教学目标

基于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首先要制定好教学目标。其是衡量教学成果的标准,也是学生学习的起点,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知道要教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因此本文认为,基于核心素养下,教学目标如下,以此来为小学语文的教学打好基础。首先深入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准确的把握每个阶段的教学难点、知识点、以及需要教给学生的能力点。仔细阅读“单元导读”,掌握每单元的知识点,需要培养的能力点。仔细的阅读课文,明确课文的知识点,需要培养的能力点,需要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能力。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习成绩、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习能力等。

3.2开发学生的思维

小学阶段,其好奇心比较重,因此在基于核心素养导向教学中,要开发学生的思维。核心素养下,要以小学生为教学主体,拉近其跟老师的距离,提高其课堂教学参与度,从而提高其语文思维能力。如在讲解《小壁虎借尾巴》时,先要引导小学生阅读整篇文章,然后提出疑问,为什么小壁虎要想其他的小动物,如小燕子、水牛来借尾巴呢?借尾巴的目的是什么?小壁虎的尾巴会自己长出来吗?就这样,让小学生思考问题的同时,开发了其思维,老师通过小学生的回答,就能充分的了解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从而在后期做出针对性的教学。待小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授学生小壁虎借尾巴的目的,然后将其进行延伸,其他小动物的尾巴的作用是什么,以此来激发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3增强语言构建

在基于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增强语言的构建。语文以语言、汉子组成,即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能力、写作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如在教学《我不能失信》时,首先要教学生明确文章的核心内容就是宋庆龄的诚实守信。让学生体会,宋庆龄全家要去朋友家做客,但是因为跟朋友小珍有约在先,因此其在家等小珍,跟小珍一起玩,教小珍叠花篮。教学中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引导学生构建语言,还原当时的情景,让小学生亲自来体会宋庆龄的诚实守信,从而体会其中的素养。

3.4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在基于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还需要将教学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此来简化教学形式,提高小学生的参与度。如在《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过程中,可以先给学生讲雷锋叔叔的故事,然后在引导学生本文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寻找雷锋这个人,而是要通过雷锋叔叔,发现生活中身边美好的人、事等。并且让每一位小学生讲一个生活中自己帮助过别人的事情,然后跟本文中心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帮助别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让其可以通过学习,乐于助人。

3.5加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而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关注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其多元化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跟审美有关,因此教学中,可以将其跟古诗词鉴赏联系起来,让学生从古诗词中体会其中美,学会美的表达,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教学中,可以采用模拟教学,让小学生模拟古诗词的写作手法,以此来让小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表达看法,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保证了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下的作文教学篇3

关键词:核心素养;音乐教育;作用

一、核心素养教育与音乐教育概述

(一)核心素养教育

核心素养教育(educationforall-rounddevelopment)作为新时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指导规划,强调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既要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教授,又要做好学生心理核心素养和德育教育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化、综合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核心素养教育的展开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还能够为后续教育工作的施行提供指导。

(二)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作为各个阶段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音乐理论、器乐的演奏、以及歌唱技巧等方面。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还可以陶冶音乐情操,对于实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意义重大。伴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的深入人心,对于传统的音乐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标准,强调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把核心素养教育作为教学活动核心,保障音乐教育工作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二、核心素养在音乐教育中的诠释

在核心素养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的音乐教育也从原先的音乐知识教授开始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新时期的音乐教育不但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专业的知识结构与文化内涵,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素养、文化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一)专业素养

首先,在音乐教育中融入核心素养教育理念,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地学习并掌握音乐技能(演唱、器乐的演奏、舞台表演等等),能够把掌握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进行演奏;其次,学生在核心素养教育的学习环境下能够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不仅能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文化素养

将核心素养教育与音乐教育相结合,学生可以按照系统的方式,对音乐学科的起源、音乐流派的差异、音乐结构的变化与发展、以及不同音乐的特点等内容进行学习,并且还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种类进行研究,深化自身的音乐文化内涵;学生还可以自由地选择喜欢的乐器进行学习和演奏,从中学会运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综合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心理素养

此处的心理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的时候,通过演奏技能的掌握以及音乐文化知识的学习,达到提高自身心理核心素养的效果。学生通过音乐学习和音乐技能表演可以养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在面对众人眼光的时候也能够发挥出正常的水准,做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且临危不乱,保障整个演奏活动能够顺利地进行。

三、核心素养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一)核心素养和音乐教育结合能够强化学生的德育意识

和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相比,现代的音乐教育理念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渗透。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曾经提到过:“通过音乐的学习,能够发现生命中最美好的快乐,音乐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清流,还是提高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音乐对于人们的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要如何才能够把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发挥出来呢?首先教师要摆脱传统的说教式音乐教育模式,然后再把现代音乐教育的重要内涵(即为构建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学生心灵美和行为美)与核心素养教育模式相结合,并将其融入到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丰富学生的德育内涵。除此之外,在核心素养教育模式下,音乐教育可以让音乐作品中积极、上进、阳光的内容渗入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音乐学习过程中感受音乐,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丰富自身的情感,坚定意志力,完善自身的性格。同时,用激励和奋进的情绪引导学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就以德国著名音乐家、作曲家贝多芬的作品为例,《FateSymphony》(即命运交响曲)中的主题是“与命运抗争到底”,能够让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一生的曲折与坎坷,激进而又充满变化的曲调能够唤起学生心中不屈和坚毅的精神,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坚定自己的方向与目标,才能够挣脱命运的枷锁;在《pastoralsymphony》(田园交响曲)中则展现了人们对自然景色的期许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我在中职音乐教学中,特别注重对红色经典音乐的鉴赏,并且努力要求学生每人必须能够演唱或者演奏10个以上红色经典曲目。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两个关键时间点,音乐教学把红色经典作为了主要内容,我教学的班级集体或学生个人在各种庆典和比赛场合获奖很多。通过红色音乐经典教育,学生们对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的认识得到了明显提升。由此可见,在音乐教育中融入核心素养除了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之外,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让学生的理想情怀和思想水平得到特别提升。

(二)核心素养和音乐教育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美育水平

把核心素养模式引入到音乐教育中,可以把单一化的音乐教育变得更加健康、向上,帮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完善人格,提高音乐修养,这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审美观和综合核心素养影响深远。除此之外,教师把核心素养理念带入到音乐教育中,可以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式欣赏音乐,从中感受到音乐独特的魅力和艺术美感,这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确立是极为重要的。优秀的音乐作品中往往包含了大量个性鲜明的音乐形象,这些形象能够让学生在心里形成一种持续性的号召力和审美情感。在核心素养的环境下,学生在接受音乐学习的时候,能够伴随着音乐中的节拍、旋律以及节奏的变化慢慢地形成一种艺术修养,而这是传统音乐教学模式无法实现的。首先教师要从音乐基础知识方面进行着手,与学生共同分析音乐作品里潜藏的美学因子与艺术内涵;随后再通过合唱、即兴演奏等形式来和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完善自我,又可以全面提升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核心素养和音乐教育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

俄国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果要把人类智慧宝藏的门打开,需要拥有这三把钥匙:第一把钥匙是数学,第二把钥匙是文学;第三把钥匙就是音乐。”通过对学生的音乐教育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还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是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把音乐教材里的教学内容转移给学生,对于学生智能的开发和想象力的培养并不关注。而把核心素养模式引入到音乐教育中,就能够把教学模式变得更加个性化、灵活化,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音乐技能的同时,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智力的深度开发。按照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结构,通过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以器乐为主),能够让学生的双手变得更有协调性和灵活性,对于学生大脑右半部分机能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右脑被专业人士称之为“音乐脑”。除此之外,把核心素养和音乐教育相结合之后能够锻炼学生的听力功能,而且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或者进行音乐活动的时候,需要调动自身的思维能力、记忆力、情感等心理和身体上的活动,这对于强化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能力有着重要意义。经过长期的科学研究后表明,人类的大脑发育最快的是青少年阶段,若是在这个时期把学生的音乐教育工作做好,对学生的大脑会形成一种良性的刺激,让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解除脑部的疲劳,让大脑发育变得更快、更协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也会得到明显提高。我曾经对自己17年中职音乐教育的毕业学生做过调查,基本结论能够印证以上观点。

(四)核心素养和音乐教育结合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优秀的音乐作品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催化剂,好的音乐作品不仅具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充满着感人的力量,它无形但又真实影响人们的思想,是语言和武力所无法替代的。就以举世闻名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例,热烈而又坚定的旋律和情感激励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所以在我国的建国初期就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国歌”。1984年的11月底,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时又一致同意把《义勇军进行曲》作为我国的国歌。在2019年年初国家教育委员会推行的《全国音乐教育落实纲要(试行)》中就着重强调:“唱国歌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社会责任,还是所有公民传递、表达爱国情怀的重要体现,在升国旗以及一些大规模的集体活动时都要演奏国歌并且齐唱国歌。”“成年后的公民以及中职的学生都要会唱国歌,并且能够理解和表达出国歌里的内容和背景。”由此可以看出好的音乐作品不仅可以影响个人的情感和思维,对于民族乃至国家都有着非凡的意义。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加入一些歌颂伟大祖国、歌颂党、歌唱家乡和美好生活的歌曲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意识,对于统一民族思想和提升民族气质也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许多学生在听过或者唱过《黄河大合唱》之后,都会被歌曲里激进、欢快的旋律和豪迈的民族情感所震撼,那慷慨的乐曲声里既包含着黄河的磅礴气势,还有华夏儿女奋勇抗敌的英姿,让学生们从中深刻体会到民族的自豪感与爱国精神。近几年在红色歌曲经典教学中,《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曲是学生必学必唱曲目,而学生们普遍反映乐意把这首歌教会给家人和身边的人,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的传递。

四、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提高音乐教育成效的建议

(一)重视学科建设与资本的投入

要在有限的课时内提升音乐教育的成效,除了教师要做好音乐教育工作外,学校方面还需要加大音乐学科的建设与资本投入力度,这样才能够把音乐核心素养改革全面落实。1、学校的领导以及音乐教师要积极地转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思维,这样才能够冷静、客观地深入认知核心素养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意义;2、在核心素养和音乐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音乐教师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把核心素养作为音乐教育发展的唯一方向;3、对于现有的音乐教材、音乐教学策略进行调整,重视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邀请一些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专家学者到学校内举行座谈会,或者对音乐课堂进行现场教学指导,组织音乐教师多参加音乐核心素养改革研究活动,并给予课题支持。

(二)设置公开性的音乐核心素养课堂

通过设置公开性的音乐核心素养课堂,可以让学生的音乐学习变得更加有成效。学校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和现有的音乐师资队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公开性的音乐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中既包括了理论教育内容,也涉及到了一些常见乐器的教学。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就能够掌握一些基础的乐理知识、乐器的演奏和歌唱技巧,而学校也可以依据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分,并把学生在公开性的音乐核心素养课堂里的表现情况和学生学期期末的成绩进行挂钩,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为学生的校园生活带来鲜明的色彩。

(三)举行一些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教师可以向学校申请举办一些与音乐相关的活动,并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和学生共同排练一些节目,为学校的文艺活动或者周末汇演做好准备,这样既能够培养班级学生的团结意识和向心力,还能够把课余生活变得更加丰富;近十年来,我在学校组织的校园歌手争霸赛,是历届毕业生回校访问时,最乐意谈论的话题。学校重视和其他兄弟学校进行音乐活动相关的交流活动,中职学校相互之间的很多比赛、职业技能交流,都可以加入音乐元素。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知名度,还可以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和才艺展示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一举多得。

(四)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全面的核心素养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不断清晰,“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深入人心。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让他们在阳光下“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在现实的中职课堂教学中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很多教师还有着浓厚的应试教育思想的惯性,包括中职音乐等教学课程,都无故被其它重要专业主科课程占据,甚至有的中职音乐课成了摆设,原有的中职音乐教学进度缓慢或者停滞,根本无法让中职的学生们真正接触音乐和节奏,更谈不上培养他们的音乐才华和音乐能力。中职音乐老师们既要争取必要的音乐教学地位,也要不断探索适合现代课堂发展的教学模式,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才能使音乐这门课的作用得到发挥。中职音乐课程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作为审美教育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作为能为一生奠定基础的中职阶段,开展音乐课程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方面,尤其是在发现美、创造美上起着尤为明显的作用。但如今来看,大部分学校,中职音乐课堂的作用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中职音乐课堂的应有地位同样也没有得到学校、家长、学生的足够重视,致使音乐课堂的作用难以得到正常的发挥。不过,随着核心素养教育逐渐在全国推广,人民对这一理念认识的不断加深,相信音乐教学的改变也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田中瑞.核心素养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8,(04).

[2]穆瑞芝.浅谈核心素养在音乐教学中的实施[J].音乐天地,2019,(08).

[3]王惠来.核心素养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策略[J].文教资料,2016,(04).

[4]李晓迪,霍楷.中国贫困地区高校音乐核心素养问题及对策研究[J].戏剧之家,2020,(10).

[5]宋珍欢.核心素养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及建议[J].卷宗,2019,(04).

[6]常萌.对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音乐教育模式改革[J].智库时代,2019,(11).

[7]王婷婷.高校音乐教育艺术特征分析——以核心素养为背景[J].北方音乐,2019,(01).

[8]赵秀臣,杨瑞萍.浅析音乐教育对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J].艺术评鉴,2019,(15).

[9]宋彬.高校音乐教育艺术特征分析--以核心素养为背景[J].艺术评鉴,2019,(05).

[10]游天宇,赖海燕.大学生核心素养中音乐教学的作用探析[J].艺术评鉴,2019,(16).

核心素养下的作文教学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41-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涵,在整个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价值引领和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高职院校要大力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人文素养培育的融合途径,积极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策研究,积极搭建校园人文素养平台,落实价值引领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人文素养培育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主题。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离不开人文素养的发展,但人文素养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系统的人文知识的积累和道德实践的不断外化过程。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和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定型时期。面对成才立业的最佳阶段,良好的人文素养将会促使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和价值观的确立,有助于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一个没有人文素养、缺乏人文精神的大学生,即使专业知识学得多么优秀,也难以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一切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和人文精神塑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是毫无意义的,也是难以持续发展的,无疑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犹如一棵参天大树,而大学生人文素养就是一块肥沃的土壤,根植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枝繁叶茂。大学生的成长脱离不了历史和现实的环境,必须坚持在传承本国历史文化的同时,对于世界上其他优秀文化,做到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只有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新的理论来源,始终保持理论的生命力。

(二)人文素养在理论来源和文化渊源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同一性。这种一脉相承的理论精髓和价值基础决定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人文素养培育活动的目标是相同的。从理论来源和文化渊源形成过程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继承和发扬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新的历史环境下,牢牢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推动和发展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文素养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结晶,是在不同的历史中不断传承发展、积淀凝聚而成的理论精髓。相同的文化历史土壤滋润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并培育与之一脉相承的人文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又在新的历史时期里不断丰富和发展新的文明成果,两者在理论来源和文化渊源具有同一性。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人文素养培育活动的目标来看,人文素养培育以人的情感意志自由发展为目标,注重人的个性价值和自我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推崇的人的全面发展高度相通,并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实践中,有助于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信仰和追求。

二、人文素养培育是高职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

(一)人文素养培育是高职学生有效应对社会多元文化价值观挑战的需要。高校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聚集点,社会的急剧变化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各种新观念,新想法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些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负面的现象,这给身处校园内的大学生带来许多疑惑和不安。高校日益的开放化和社会化,客观上促成各种思想文化流动成风,社会上不健康的思想、观念、价值观日益侵袭着校园,使高校里多变的思想、多样的观念、多元的价值观激烈交锋。这对于缺乏独立思考和分辨能力的大学生来说,将面临不会选择和无法选择的困难,导致不少在校学生普遍存在自私化和功利化倾向,贪图现实的安逸环境而缺乏应有理想信念,害怕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所带来的问题和困难,应强化人文素养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导向作用,在立足多元文化的竞争格局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作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时代抱负和社会责任感。

(二)人文素养培育是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基本的人文素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提升专业知识技能外,还有学生个性价值和自由意志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深入开展人文素养培育活动,要从高职院校学生的群体实际情况出发,在专业知识技能传授过程中融入职业素养等人文教育环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切入点,将人文教育渗透在职业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提升和道德习惯的养成,使学生不仅要精于专业,学有所长,更要放眼世界,心怀国家,敢于担当社会责任,忠于传承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敢于倡导社会新风尚,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实践中。由此可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引导作用,有利于高职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人文素养的提升,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人文素养培育是建设高职和谐校园文化的需要。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也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讲,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是通过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在管理和服务中渗透人文教育,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格局的多元化,多元的校园文化满足了师生对不同文化的需求,但承认和容纳多元文化并不意味着对多元文化放任自流,非主流文化的传播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其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尤其是互联网传播的非主流文化更容易引起学生思想的迷惑,造成学生的难以辨别是非善恶,难于区分荣辱美丑。因此,在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突出主流文化的位置,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和谐校园环境,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息,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如何优化素质,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三、人文素养培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渗透人文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必须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高职教育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导向教育,而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往往会导致学生道德人格的不完整,并对学生的发展造成影响,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创新教育理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功能。高校社会思潮引领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有效回应他们的利益诉求,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中制约性矛盾和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注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导向作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把人文教育渗透在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自觉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提高教育者的人文素养水平。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工作中,教师人文素养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是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工作的前提。高职院校教师是为人师表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给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带来持久影响。教育要忠于教育事业,时刻铭记教书育人使命,以专业的理论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宽厚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心灵成长。要自觉加强对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理解,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武装自己,不断吸收世界人文素养教育的先进成果,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平台,有意识地把人文教育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不断内化人文精神素养,并在道德实践中有意识地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文道德行为。

(三)搭建全方位的校园人文素养教育平台。一方面坚持全方面、多层次、多渠道的原则,发挥高职院校在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活动的资源优势,拓宽人文素养教育渠道。定期开展文化沙龙、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多层次、多种类的人文素养培养类讲堂,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健康多彩的生活情趣,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当中,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另一方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管理和新媒体手段,创新人文素养教育的网络传播方式。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论坛、社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中,开展新媒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利用互联网互联互通的便捷性,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石径.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0)

[2]王现东.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9)

[3]邹积英,于影,张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规律与教育对策[J].品牌2015(6)

【基金项目】中国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2015―2016年度德育专项课题”(DGw1516BZH063)

核心素养下的作文教学篇5

中小学;教师;核心素养;教学技能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进入非革命性的转型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将人才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贤才,国之宝也。”当今世界,所有竞争都是人才的竞争。当代教师面对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承载着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培养贤才的重任,需要全面履新核心素养,并将其转化为外在的教育教学技能,实现教学质量朝着正确的方向提升,培养现代的优质人才。

一、人的核心素养与教师的核心素养

人的核心素养重点是个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素养。经合组织归纳出“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和“能自律自主地行动”等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可以形象的认为,这是“人与工具”“人与社会”和“人与自己”三个维度。

“人与工具”主要指人们利用语言、数学、审美、技术和学习等工具,进行社会生活和创造性工作的素养。“人与社会”主要是指人在社会中具有爱心、关怀、理解、包容和化解冲突等涉及团队合作的素养。“人与自己”主要是指人具有了解自己、规划自己的发展、自主自律的行动,以及具有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概括就是人的核心素养包括人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导师,除了自身具有“人的核心素养”和“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能力和学习诊断指导能力。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得如何、怎样进一步提升”三个问题。

“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是要澄清正确的教育思想,其根本问题是要理解未来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学科教师要从“学科人”变成“学科教育人”,培养的目标要从“培养学科专家”变成“利用学科内容作载体培养人的核心素养”。

“怎样培养人”就是教师要熟练的应用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协助学生发展。一是利用教育途径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二是根据学科特点形成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理解,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和策略,实施教学设计和教学,完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培养得如何、怎样进一步提升”就是教师要熟练应用教育教学评价规律和方法,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缺陷进行诊断,设计和实施学生群体和个体的矫正方案。进一步概括就是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师的核心素养与教育教学技能

教师除具备优良的“人的核心素养”和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优秀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智慧的教育教学群体(个体)问题诊断和解决能力。

在我国学校制度中,教师具有双重任务,就是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这两项工作正在由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逐渐熔合。下面笔者就以班主任工作和学科教学工作两个角度来分析在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教学技能。

1.班主任工作技能

班主任是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形成的行政班级管理者,其任务是班集体形成和管理、班级教育的实施和班级教学的沟通。

班主任的教育技能主要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引导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坚持学生发展为本原则,坚持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目标。其主要教育技能可分为:

班集体形成技能。主要是根据所任班级的基本情况和学生特质,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理念、策略和方法,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管理、逐步形成的班级特色。对学生来说,班级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每一个学生都是班级的主人,是培养爱心、关怀、理解、包容和化解冲突等团队合作素养的好场所,班集体形成的关键就是团队合作。

主题班会技能。根据班集体形成的要求,自主选择班会的主题,确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班会方案(含驱动性问题设计,创设情境,开展活动等),组织班会开展,并能评价班会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取得的效果。

班级活动组织技能。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确定活动的教育目标,撰写班级活动方案(包括活动内容和形式,以及相关的安全预案等),并完成活动组织工作,评价活动效果。

沟通技能。班主任要与学生、学校德育处、班级科任教师(含召开科任教师教学分析会)和家长进行沟通(含召开家长会),以形成教育的合力,有效的沟通技能是班主任的重要教育技能。

个体诊断和矫正技能。根据学生个案情况,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干预矫正措施,实施有效干预,评价干预效果。

从我国学校班主任的职责看,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中,肩负着“人与社会”中的爱心、关怀、理解、包容、化解冲突等团队合作素养的培养,“人与自己”中的了解自己、规划自己的发展、自主自律的行动等自我反省素养的培养,承载着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任务。

一个好班主任就能带出一个好班级,培育一群好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进行班主任专项技能的培养和考核,也是很有意义的。

2.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教学理论和原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教学行为。它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教学技能,也包括在深刻领会教学理论和原理,自觉能动的进行核心素养有效教学的高级教学技能,即教学技巧。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技巧,它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教学技能主要可分为:

课程理解和规划。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发展者,课程在教师的教学中得以落实,并在教学中得到发展。“课程理解和规划”技能主要有,一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理解能力,含课程的理解、单元的理解、课堂教学的理解,特别是形成对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并能进行教学规划,确定教学节奏和课时安排。二是在课程理解的基础上能自主进行教学资源的选取,补充为形成核心素养而需要的新的事例和教学资源,使课程得到新的发展。三是根据自身能力,开发校本课程,能设计课程目标,开发课程资源,评价课程实施情况。在福建省第三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以下简称“第三届大赛”)中,中学语文的学科项目“教科书研究与使用”,中学思想政治的“时政评析”,历史的“故事评析”,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问题评析”等均属于此类技能的考核。

教学分析和设计。掌握教学设计理论和原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资源等进行系统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作业和评价等进行设计。根据立德树人、学科德育和课程育人的要求,为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形成基本理解,转化为驱动性问题,设计学生活动,实现对核心素养的培育。在省“第二届大赛”中,“教学设计”项目属于此类,在“第三届大赛”中,选手需要进行片段教学,实质也要进行教学设计,只是不需要书面表达出来。

教学技术和应用。教师要能够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利用现代教育设备技能,如实物展台、多媒体设备、录播设备、3D打印、计算机等。二是利用教学资源、计算机网络、相应教学软件进行教学的能力,如查找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动画、视频(含3D)、几何画版、学科oFFiCe、网上阅卷、质量分析软件等。三是会使用常用软件制作课件。四是能利用微课程、电子书包和网络系统,进行信息化教学。如“第一届大赛”的课件制作,“第二届大赛”和“第三届大赛”的地理科,都有电脑绘制地图的项目。

课堂组织和教学。这是教师的主要教学技能,主要包含组织教学、语言和肢体语言应用、情境创设、问题设置和启发思考、板书和板画、组织学生活动、教学流程控制和应用生成的教学资源等。课堂组织和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外,还是培养团队合作素养和个人自主自律行动等核心素养的好场所,教师要充分结合课堂教学活动或实景教学活动进行教育。“1-3届大赛”都设有片段教学项目除考查课程理解和教学设计外,主要就是考查课堂组织和教学。

作业布置和辅导。作业主要是使学生形成学习目标,检查学习目标到达度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有效的进行多元化的学科作业设计,合理的布置学生作业,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等技能。多元化作业的布置和实施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试题命制和评价。能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考试目的和内容,确定试卷命题蓝图。目前基于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蓝图设计,要根据基于标准的命题原则,充分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根据命题蓝图,按要求编制或改编试题,组卷形成有效的评价工具,并合理设定评分标准。能利用网上阅卷软件或手工进行评卷。利用教学质量和试题质量分析软件,科学地分析试卷和试题的命题质量和学生学习情况,有条件的还要利用软件对学生进行学业诊断,提出学习诊断和改进建议,撰写客观科学的考试质量分析报告。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进行试题评析和试卷讲评。如“第三届大赛”数学的“解题析题”,地理的“命题设计”,综合素质测试的“评价”均属于此类。

课堂观察和反思。能利用课堂观察理论进行课堂观察,根据量表进行记录,并根据教学理论、教学理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设立和达成、教学资源利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并提出改进建议。“第二届大赛”和“第三届大赛”的评课均属于此类。

教学研究和创新。教学研究和创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主要技能有,一是设计教育教学研究的课题,会查询资料,利用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实施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并能根据实证结果,通过思辨得出合理结论,撰写论文,指导教育教学改进。二是能根据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教学创新,形成自己独特而有效的教学风格。“第三届大赛”综合素质测试的“教科研能力”和“论文修改和评析”均属于此类。

学科专项教学技能。各学科的专项教学技能是最有学科特点的,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技能。如“第三届大赛”的理化生科学的“演示实验”,英语的“口头作文”均属于此类。

核心素养下的作文教学篇6

当然,对于核心素养的落地与转化,更重要的逻辑是核心素养的教学化,让“核心素养”在具体的写作课程中可“教”可“学”,这才是语文教师当下迫在眉睫的教学担当。在写作核心素养落地的教学逻辑链条中,有几个环节不可或缺:

建构基于语用的写作知识。核心素养从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其实它是有根基的,就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知识”。但是,不是所有的写作知识都能转化为儿童的写作核心素养。笔者以为走向核心素养的写作知识有两个条件:一是真实的知识,即指向儿童言语困境的言语知识;二是具体的知识,即儿童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言语知识。真实而具体的写作知识其实就是韩雪屏先生所倡导的“以语用为中心的动态语文知识”。脱离语用的写作知识,就是儿童“搬不动”“带不走”的静态知识,是难以转化为儿童的写作核心素养的,是难以在儿童的写作实践中发力的。

实施基于语境的言语训练。一提到训练,往往容易走向“机械”与“重复”。走向核心素养的言语训练,是基于“语境”的,即每次写作,儿童带着明确的目的,以适合的角色进入,面向真实的读者,写成具体的样式。在鲜活的情境中,写作不再是一项外在附加的任务,而是帮助儿童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面临问题的手段和工具。在这样“有用”的言语训练中历练而成的写作核心素养,可以满足儿童个体生活的重要需求,可以帮助一个人在未来社会中实现各不相同的目标,解决不同情境中的各类问题。

核心素养下的作文教学篇7

重新审视本校的办学理念,重在领会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以及具体的规定要求。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办学定位和基本情况,以核心素养引领课程改革、学生发展与学校发展。建立核心素养与学科的关联,制定适合本校学生发展和满足学生多样选择的学科建设方案。打破学科界限,推进学科融合,融通各学科知识,构建不同学科相互贯通、不同学段上下衔接的指标体系。调整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开发校本特色选修课程。要引导教师更新观念,由单纯学科知识教学、考试教学转向全面关注学科能力教学、核心素养教学。鼓励教师主动改革教学方式,积极探索跨学科学习、情景学习。加强学科团队建设以及跨学科团队建设,为搭建学科、跨学科团队提供课程基地。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培训,积极探索适合成人学习的“工作坊”“小组合作”“做中学”等形式,让教师边做边学,在应用中进一步了解、掌握与落实核心素养要求。关注核心素养所带来的评价内容变化,努力探索适用于核心素养的多元评价方式,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典型案例。

重新反思本校的n程教学,以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教学。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从“双基”目标走向“三维”目标,当前又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目标。这个变化体现了教育从以学科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引领并推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和向前发展。核心素养的达成,离不开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每门课程都有承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每门课程都有重点承载学生发展核心的素养要点,教师是核心素养落地最坚实的力量,教师要自觉以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课程教学,在课程目标中融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将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的重点内容落实到各学段各学科的课程目标当中,探索实践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容、路径和方法。做好课堂转型,课堂学习目标要向作为核心素养主要构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方向转型,课堂教学方式要向情景式、学科活动式的教学方式转型,学生学习方式要向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方式转型。带着跨学科的课程思想,融通各学科知识,开启核心素养时代的“创课”。

重新梳理本校的学校文化,构建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使其掌握多种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学生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所学校只有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既注重课堂教学又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正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人。学校要以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确定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育人目标、校徽、校标、校旗、校歌、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用这些标志性的精神文化塑造师生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教育思想。校园文化分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墙壁上、教室里、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的精神面貌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在显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可按照“美化、绿化、花化、亮化,让墙壁说话”的思路对校园文化进行构建。校园“隐性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管理理念、价值观念、办学思想、学校精神,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教师的人格修养和心理健康状况,师生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校风、班风、学风等五个方面,在隐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方面可按照“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要求来构建。

核心素养下的作文教学篇8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教育课程统整互联网+教育

一、通过课程统整,确立核心素养导向

课程统整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概念、事物、现象等学习内容或者经验组织结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课程[1]。它不仅是一种新的概念,也是一种基于课程融合、又高于课程融合的组织形式。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这个年龄段的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虽然获得了永久性的概念,但是缺乏抽象性思维,概括能力比较低,因此可以利用课程统整,精简课程结构,减轻小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1.课程统整的必要性

客观上,当今世界知识总量正呈指数型增长,知识的无限性和生命的有限性这一矛盾让我们不得不对知识进行统整;主观上,当前以学科基础和知识结构为分类的抽象宏大的课程体系不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最后,从核心素养本质来说,核心素养并非单学科素养进行简单相加积累,而是通过跨学科素养相融合来发展学生能力。

2.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统整范例

核心素养提出后,各国都试图通过统整课程来促进这一目的的达成。其中,Steam教育是美国基于其核心素养研究(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发起的一种由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艺术(art)、数学(mathematics)等多学科融合的课程模式。新西兰课程也试图在各科之间架起桥梁,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统整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目前这两种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统整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我国在2017年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Steam教育和我国教育发展的联系,近年来,也对课程统整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例如,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第一实验小学基于“单元整合,五课渐进”的五课渐进法,通过五个循序渐进的课型(预习过关课、字词读写课、课文品读课、拓展阅读课、主题习作课)整合一个单元的教材内容来完成整个单元的教学。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后,学生成绩非但没有下降,综合能力反而得到提升,素养也得以培养,得到了教育界和家长的一致认可。

3.立足我国核心素养对课程统整的建议

第一,相近相邻原则。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通过统整形成一个大的知识系统。在进行课程统整的时候,一方面要抓住学科主要特点,另一方面也要顾及该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比如二年级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学习“尊老爱幼”时就可以和语文课上的“孔融让梨”进行课程统整。首先这两门学科都属于人文科学性质的学科,统整起来比较容易;其次,“尊老爱幼”对低年龄段的小学生具有抽象性,通过和“孔融让梨”统整后,可以借助“梨的大小”这一具体角度去理解“人文情怀”,进而实现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的核心素养目标。第二,有限性原则。首先,统整课程数目的有限性。并不是将越多的课程统整成一个系统就越好,超过三科课程统整就会给学校教育秩序和任课教师带来压力,并且更多的课程挤压混合在一起,反而不利于抓住其学习“核心”。核心都已经丢失,何谈核心素养的培养?其次,统整课程上课次数的有限性。有限的合理的统整课程上课次数可以巩固学生的系统知识,提高其信息编码能力,便于内化知识;但是单一的无限制的统整课程使大量知识涌入学生头脑,会使其对所学学科重点产生疑问,臃肿多余的知识最终会降低学生的上课热情,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乐学善学”这一素养也会成为水中倒影。第三,切勿矫枉过正。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而现存的分科教学造成知识散碎,不利于学生总体发展,但是存在于世界课程史上千百年的分科课程经过了时间的检验,依然是各国主要的课程组织形式。统整课程在某种程度上能弥补分科课程的不足,但是也并不是十全十美,我们在真正的教学中应该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切勿买椟还珠,矫枉过正。

二、利用“互联网+”教育,创新核心素养落实载体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教育风起云涌,为教育教学带来诸多便捷。小学生好奇心重,对计算机新奇的人机交互极有兴趣,因此可以通过“互联网+”教育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作为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载体。

1.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学生“自主发展”

“互联网+”教育创新原有教育模式,使核心素养中的“自主发展”成为现实。互联网的便捷性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从小学生自身出发,通过“一对一教学”“在家上名课”,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弥补自身短板,真正地做到了因材施教。另外,学生在使用互联网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深化了解“信息意识”和学习“技术应用”这两项素养的过程。

2.个性化设计,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核心素养不只是重视知识的储量和内容,更强调知识习得过程,因此提出“学会学习”这一素养。根据斯金纳操作条件学习理论,当一个学习任务完成后,及时的检测和反馈不仅有利于对当前知识的巩固,还有利于下一步的学习。然而现实教学中很难做到这一点,要么是课堂上来不及检测,要么是“大一统”的反馈缺少针对性[2]。通过“互联网+”教育收集的基于大数据情景化的个体数据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反馈,使学习的进程和安排掌握在学生自己手里,促进了4a(anytime,anywhere,anyb-ody,anyway)学习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素养的提升。

3.基于核心素养对“互联网+”教育的建议

第一,立足学生身心智力发展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核心素养的培养。和以往教学以单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不同,“互联网+”教育这种教学模式在贯彻核心素养的落实上更具优势。比如在上课之前,通过讲解多媒体教学工具,鼓励学生从“技术应用”这一层面去体会“互联网+”教育这种新的课堂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多方面立体的图文内容使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感受到“人文积淀”和“人文情怀”,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站在一个审视者的角度,对这堂课所用的多媒体课件内容进行点评,进而培养其“审美情趣”。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一边借助互联网展示中国在全球的地理位置,一边讲解我国悠久深远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国家认同”感;继而展示北京、上海、西安、广州等城市的分布与位置,让学生形成认知基础和“人文情怀”,然后让学生课下借助计算机绘制“家”“学校”及周边的重要建筑物,这样既巩固了课上所学的知识,又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技术应用”能力;最后让学生点评这节课所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其“审美情趣”的发展。第二,支撑系统的完整性。在“互联网+”教育这种新的课程模式中落实核心素养,必须配有完整的支撑系统。基于小学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其支撑系统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说明。硬件上,需要有配套的计算机等教学辅助设施来保证“互联网+”教育的可行性,在硬件设施供给充足的情况下还应考虑将核心素养融入其中所需要的技术支持。软件上,老师的能力影响授课效果。胜任这种教学模式的老师首先必须具有精深的互联网知识,学会将互联网知识和现实课程结合;其次还需要对核心素养有深刻独到的理解,上课过程中将核心素养“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

三、改革教学方法,拓展核心素养落实途径

基于核心素养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发和实施新的教学方法迫在眉睫。本文认为,基于课堂内部的“深度教学”可以使知识更加立体丰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类、“自主发展”类核心素养;在课下通过与实践相结合,使抽象知识变得“可感知”“有温度”,提高学生“社会参与”方面的素养。

1.课上深度教学,立体呈现“文化基础”

与以往教学主要凭借螺旋式课程的累积来实现教学目标不同,深度教学不是一味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也不是将教学重点仅仅停留在符号表面,而是通过深入丰富教学层次设计,实现立体价值。通过“有限教导”“多元教导”“情感教学”“全景立场”让小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更加自主愉快地学习,获得积极的、有关核心素养的情感体验,形成自我认知。

2.课下实践互补,多面丰富“社会参与”

传统的课堂不能满足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题的现代教育,更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方式应该是课堂上听课与课下动手实践相结合。从学生角度来说,小学生动手探索能力比较强,领悟抽象理论知识有困难。在实践中不但能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习的基础理论,而且也能发现和探索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内涵,从而在实践创新中领会核心素养;从核心素养角度来说,其第三个大方面“社会参与”中包括社会责任在内的六方面的能力,显而易见,这六个方面主要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靠单纯的课堂教学是实现不了的,因此必须通过实践促进学生落实该素养。

核心素养下的作文教学篇9

[关键词]新经济常态;高职院校;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前瞻性,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想在短时间内适应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环境,就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目前我国已进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受到移动互联网等科学技术的影响,大量的信息充斥着人类的生活环境。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受到了严重影响,为了更好地适应全新的社会形态,学生需要在校期间学习信息甄别能力,目前核心素养教育开始成为我国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核心素养,既是培育新一代大学生的关键元素,也是学校教育发展的趋势方向。聚焦核心素养,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和教研修方式,顺应时展趋势,创新育人模式,是每一个教育者关心的事。

一、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一)建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强调,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职业教育具有良好的发展前途,教育工作开展要坚持党的领导,树立办学方向,结合立德树人的教育原则,创新职业教育类型。高职院校在教学工作开展中,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终身学习理念的有效落实,职业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密不可分,近年来,受到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广泛关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发展一线输送集生产、服务、管理于一体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职业性,结合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各岗位的职业需求来看,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职业素质教育工作。让学生在拥有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建立与岗位需求相一致的职业态度,认真履行自身所具有的岗位职责,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岗位经验都可以在就业后的工作中逐渐丰富与完善,但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职业素质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导,因此,在新经济常态下,高职院校需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促进就业和学生可持续发展

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发挥出自身所具有的社会价值。现在社会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在员工培训时强调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等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因此,职业院校教育阶段,需要合理地融入核心素养教育内容,助力学生可持续发展,只有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精神,才能够有效提升人力资本的附加值,提升学校人才的就业率。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学习阶段就开始接触职业岗位的一些专业技能,教师在实践教学课堂设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职业规则,帮助学生塑造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精神,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与学习过程中能够从容地面对困难与挫折。

二、新经济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原则

(一)以批判性思维为基础

结合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经济常态,高职课堂需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通过网络的便利性,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泛传播,各国都开始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学生作为网络的使用主体,经常会遇到一些假国学和迂腐文化的渗透,导致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形成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大量烦琐、无用的信息充斥在学生的网络生活中,世界正处于知识大爆炸时代,在多元文化价值环境影响下,学生需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批判性思维,全面提高自身的信息识别能力。

(二)以学习力提升为关键

在高职院校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想要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新经济常态下知识具有一定的引导性价值,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进行知识理论的更新,当下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内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与时代脱节。因此,职业教学要注重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社会形态改变,知识理论内容就要随之改变,未来的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不能把知识理论作为教学重点,而是以学生学习力的提升为关键。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发展理念,自动去应对不确定性较强的社会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技能,形成正确的学习思路,并愿意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和吸收中,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拓展知识获取渠道,让高职院校教学逐渐摆脱传统形式化主义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发展能力和综合技能应用能力。

三、新经济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

(一)学校管理机制改革

结合近几年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来看,许多用人单位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考量,为了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环境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养成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职业精神。高职院校需要注重通识课堂教学,将不同专业的学生聚集到一起,结合社会新经济发展常态,向学生普及各专业岗位的人才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学分制,让学生自主挑选感兴趣的教学课堂。在期末考核阶段,要适当地调整道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得分比重,大一阶段的文化课分数可以适当降低,在校园内部建立文化艺术共享中心,定期向学生宣传正能量的影视作品和舞台剧,聘请专业的心理专家来校作为辅导教师,开设专题心理辅导讲座,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为社团的承办提供资金支持,注重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发扬,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兴趣爱好。

(二)优化传统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开展,要以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为主要目标,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丰富传统教学内容,改变单一“灌输式”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具有的视频播放、虚拟场景建立等辅助型教学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流程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学生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适当的教学引导,让学生自主进行相关教学信息的搜索,设计出综合性较强的教学方案。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将全体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加强小组之间的交流互动,还可以融入多元化的教学案例,以小组为单位提高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同时,教师在专业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辩证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考核设计阶段,调整专业学分与道德学分之间的占比,让学生认识核心素养提高的重要性,在教学考核阶段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学生创建一个工作岗位模拟情境,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真实的工作案例。学生通过与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探讨,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问题思考能力,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三)积极开展通识教育

高职院校教学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通过通识教育课堂的建立,加强学生对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有效认知,并将其作为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主要途径,并有效解决专业知识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分裂状态,拓展学习视野,打破传统教育过程中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帮助学生形成健全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升首先需要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通识教育主要围绕人文性、社会发展、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内容,彼此之间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教师在进行教学流程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潜移默化地融入政治观点,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从而达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核心素质教学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共同参与到真实社会活动体验中,丰富传统的课程教学流程,为学生奠定专业教学基础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助力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

四、总结

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高职院校需要建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一切教育工作开展的核心。

参考文献:

[1]莫校晴.新经济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分析[J].科技资讯,2020,18(12):238-239.

[2]许凌云.核心素养视域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与教学变革分析[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1(2):101-104.

[3]孙习轩.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优化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路径[J].环球市场,2021(1):263,265.

核心素养下的作文教学篇10

【关键词】核心素养;幼儿;合作共育

一、幼儿核心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政策的了解学习不够

大部分幼儿家长及教师既不了解也没有学习过《素养》,只有少数幼儿教师听过该文件,且幼儿园及教育部门并没有组织幼儿教师和家长学习过,高校也大多没有组织教师进行过专题学习。

(二)对核心素养的概念理解不清

核心素养是超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认知、情感、能力”这些概念之上的一种整体性、发展性的概念。然而家长往往更关注幼儿“学到什么”“会不会数数”等问题;幼儿教师也大多以“说教”为主,教学中偏重“教”,而忽视孩子的“学”,忽视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导致核心素养被认为等同于知识。

(三)幼儿教师和家长自身核心素养水平不足

幼儿教师核心素养包括基础性素养即文化底蕴、专业性素养即教学能力和发展性素养即学习能力。家长亦是如此。核心素养的提升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幼儿教师和家长自身核心素养水平的不足,对幼儿影响至深。

(四)高校、幼儿园、家庭与社区没有形成教育合力

当前,大多数幼儿园主导幼儿在园情况,家长主导家庭教育方面,高校主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但社区关于幼儿的活动却很少。他们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教育合力,而要发展幼儿的核心素养,需要整个社会的力量。

二、幼儿核心素养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政策学习

教育部门和机构应加强对《素养》的宣传学习。专家专题讲解,幼儿教师和家长专题学习,同时开展《素养》学习经验交流会,分班级或者分小组进行研讨学习。

(二)明晰核心素养内涵

通过《素养》的学习,明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各国都认为包括协作、交往、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这种国际认同进一步明晰了其内涵。

(三)提升幼儿教师和家长的核心素养

幼儿教师提升核心素养,可以更好地组织幼儿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家长提升核心素养,就能以更好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处理幼儿教育问题,更好地与幼儿园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