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经济业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8:54

新兴经济业态篇1

[关键词]新常态;新兴产业;生产率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04.108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1

1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转型分析

1.1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分析

后危机时代,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增长方式成为新的发展主题。对于经济发展而言,在生产函数中除去了对于劳动的投入和资源的投入,想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拉动经济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因素分析发现,现有研究的普遍结论将其归结于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tFp)3个维度。这些研究结果均在一点达成一致,资本投入对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贡献占比最大,而技术进步的贡献很小。经济新常态下,传统的投资驱动收到越来越严重的制约,内生的经济增长动力逐渐减退,这就要求经济发展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关于投资驱动经济发展的研究已比较系统全面。在创新驱动经济的研究中,通常引用科学研究与试验性发展(ResearchandDevelopment,R&D)这一概念进行描述。

1.2我国R&D投资的一些事实与比较

图1各经济部门R&D投入情况

由图1看出,我国关于R&D投入不论是总量还是占GDp的比重上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并在2000年以后显著提升,从1998年的551.1亿元到2014年13015.1亿元,比例从1998年的0.6%上升到2014年的2%,增幅显著。其中,企业在R&D的投入上增幅最大,其次是政府,最后是高校研究机构。

省际的数据则表明了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以及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上海、江苏、广东)在R&d投入上始终高于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从数据来看,2008年后,私营企业活动密集的地域(江苏、上海、广东)在R&D上的投入显著超过北京以及西南地区。而在西南地区来看,处于经济辐射中心的四川在R&D投入上也显著超过了云南和贵州。

基于我国在国家层面上的数据在时间跨度上相对较短,本文对于数据选取采用省级数据进行分析,选取的时间跨度为1998-2014年。所有数据根据历年《中国科技年鉴》的数据梳理得到,其余各变量数据均从中国统计局网站获得。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观察到R&D资本的投入明显促进了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数据表明R&D投入和人均GDp之间存在明显正向关系,R&D投入规模越大人均的GDp越高。其中可以明显看出,东部发达地区和西南地区存在明显的差距。

不难看出,我国物质资本的边际生产率远远低于研究投入的边际生产率。对比经济发达地区与西南地区,可以得出经济发达地区在研究投入上远高于西南地区,从而使经济发达地区的物质资本和研究投入的边际生产率均高于西南地区。

2新常态下我国新兴产业发展路径选取

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构建完善的体制制度。体制改革是其他改革开展的基础,因此,有必要通过科研制度的改革一方面调动众多科研参与者的积极性,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支持。新常态下,为促进我国新兴产业发展尤其创新产业,加快培育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供给的核心在于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创新驱动力要在经济增长的比重加大。新兴产业的发展应致力于促进过剩产能的有效化解。通过新兴产业的介入与技术革新的方式实现传统产能过剩的行业转型发展,提升产能的整体质量。其中,尤其要通过新兴产业发展来促进农业、交通教育等战略重点的发展。让新兴产业为传统产业服务,这一方面是改造与发展传统产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新兴产业自身完善发展的需要。新兴产业的发展一般都是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了一定的传统产业基础,新兴产业才能较为顺利地发展,使经济结构更加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环境。

3结语

不论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还是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应重视新兴产业所起到的支撑作用。但仍需注意在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中所欠缺的地方。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知识、在于创新。而新兴产业的主要参与者多为私人企业,健全的政策设计也是保证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

新兴经济业态篇2

【关键词】生态化技术创新;民族经济;生态化;战略性新兴产业

【作者】郭永园,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施瑾,法学硕士,湖南大学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长沙,410082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15)03-0150-007

tHeeCo-teCHnoLoGiCaLinnoVation:

aninevitableChoiceoftheecologicaleconomy

inChina’sminorityareas

GuoYongyuan,ShiJin

abstract:Underthebackgroundofecologicalcivilization,ecologicaleconomyisaninevitablechoicefor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inminorityareas,whereastheeco-technologicalinnovationisrightlythedrivingforceofittheeco-technologicalinnovationcanhelptoreachcoordinateddevelopmentbetweeneconomicgrowthand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aswellastoleadeconomicreconstructionoftheeconomicstructureinminorityareasthepresentpapersuggeststhatroleofgovernmentinpromotingtheeco-technologicalinnovationshouldbesufficientlystrengthenedinthepresentstageofdevelopmentinminorityareas,thesystemofcoordinateddevelopmentcombiningproduction,education,researchandgovernanceoughttobeconstructed,keyfieldsshouldbechosenforthebreakthroughBasedonthecontemporarysituationsofdevelopmentofboththestateandtheminorityareas,theemergingstrategicindustriesshouldbecomethemaincarrierofthedevelopmentoftheeco-technologicalinnovationinminorityareas

Keywords:eco-technologicalinnovation;minorityeconomy;ecologicaldevelopment;emergingstrategicindustries

民族经济既是国家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民族地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由于地理区位、资源环境和历史发展等方面的影响,长期以来民族地区在全国的经济发展中处于边缘地位,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经济增长速度都与东部地区有较大的差距。而且,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脆弱的生态环境的束缚,经济发展的生态成本较高。

在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要融入和统领经济建设等其他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协同发展。因此,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要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即要实现民族经济的生态化发展,确保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良性互动。民族经济生态化是以生态化技术创新为动力,进而推动产业的生态化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民族经济生态化发展的动力

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是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助推器。但传统的技术创新是以实现经济增长为目标的技术革新。这就导致了传统的技术创新是一种只关注经济效应的单向度的技术创新。单向度的技术创新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由于无视环境保护也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生态危机,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民族地区大多位于我国的西部,多是高原山地和河流发源地,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属于禁止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生态环境相当脆弱,生态承载力十分有限,极容易引发生态危机。[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不足,传统的经济增长实现方式对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由于超载过牧、乱砍滥伐、过度开垦、无序开采等粗放式的生产方式,民族地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草场退化、土地沙化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工业污染森林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问题。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优势已经衰退,依靠传统要素优势驱动增长的粗放式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因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现实决定了民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能够延续传统的只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而应当转向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科学发展模式上。

生态化技术创新是在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前提下追求自然生态平衡、社会生态和谐有序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创新活动,包括创新目标的生态化和技术本身的生态化。[2]按照技术创新的目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可以划分为自然生态化技术创新、经济生态化技术创新、社会生态化技术创新、人性化技术创新。自然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指遵循自然规律,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为主要目标而设计、研发的具有生态效益的技术或产品,如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创新、清洁能源技术创新、新能源技术创新等。经济生态化技术创新是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为主要目标而设计、研发的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技术或产品,如信息技术创新、新材料技术创新等。社会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指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进步和谐为主要目标而设计、研发的具有一定社会效益的技术或产品,如危险源或恐怖源探测监测、精确定位、信息获取、预警和应急处理技术创新,国家一体化公共安全应急决策指挥平台集成技术创新等。人性化技术创新是指尊重人自身的发展规律,围绕人的多方面、多层次需求,根据人的行为习惯、生理结构、心理状况、精神面貌、思维方式等研发的与人的本性相适宜、相和谐的技术或产品,如数字化医疗技术创新,食品污染防控智能化技术创新等。

生态化技术创新立足于自然生态平衡协调、社会生态和谐有序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以人文关怀统领技术创新活动,通过开发生态技术,研发生态产品,实现生态营销和生态消费。同时,在各个行业和领域推进生态化技术创新,推动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和优化,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技术网络,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物质技术基础。

目前,民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民族经济整体还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要实现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就要求民族经济要保持高速的发展势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任务较重;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生态承载力很低而且在现有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影响下日趋恶化,民族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必须要与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协同发展。生态化技术创新无疑是化解这一困境的最佳选择。生态化技术创新能够为民族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增长点,在确保经济规模增加的同时实现资源的高效使用、废物的微量排放甚至是负排放,将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融入经济建设之中,最终实现民族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共生。生态化技术创新是生态化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内在的基础性因素,即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必然会孕育生态产业的兴起,新兴产业的出现无一例外地源于新兴科技的诞生,而产业发展的生态化会将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效用集聚和外化,进而引起整个民族地区经济结构的生态化重构,引领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转向。因而,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民族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民族地区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

民族地区属于我国后发地区,在较长时期内一直是以农牧业和资源开采为主要产业,技术创新对民族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低,各类产业的科技含量较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低下。生态化技术创新对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均十分有限。

民族经济研究

(一)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基础薄弱

生态化技术创新是对技术创新的批判与超越,目的是克服传统的技术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关注不够而产生的缺陷,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发展。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的高级阶段,生态化技术创新发展是以一定技术创新水平为前提的。技术创新在民族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极为有限。技术创新在民族经济的三大产业中的影响程度均十分有限:在民族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二产业中,技术创新的各个指标与同一时期的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部分指标甚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因此,民族地区传统技术创新的发展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发展。

第一产业曾经是民族经济的传统主导产业,近年来在民族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但是依然处于粗放型经营的落后阶段。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播种面积的扩大和育活仔畜数量的增长而实现,技术创新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如青海省2013年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5577千公顷(83366万亩),比上年增加156千公顷,增长03%;全年全省育活仔畜74845万头(只),比上年增长14%。[3]

第二产业目前已经成为民族经济的主导产业,但是更多是工业增加值较低的低端产业,如青海省2013年工业增加值超过百亿的产业均是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分别为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尚未成为民族地区第二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整体而言,民族地区的第二产业发展过程中对技术创新的关注度较低,产品的科技含量少,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从表格1中可以看出2013年民族地区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及专利情况的各项指标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科研人员的数量内蒙古、广西、宁夏、新疆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4%、26%、6%、8%,科研经费分别为37%、30%、6%、12%,最能体现地区创新能力的专利发明数为13%、17%、4%、6%,而各项指标过于偏低,接近于0。[4]617

第三产业在民族地区经济总量的比重中仅次于第二产业,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30%-40%,但主要是以传统的服务业为主导,如餐饮、旅游、娱乐等,而高端的现代化第三产业如金融、物流、交通运输、公共卫生等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对技术创新依赖较重的高端服务业在第三产业的比重较低。

表12013年民族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及专利情况

地区R&D人员全时

当量(人年)R&D经费

(万元)R&D项目

数(项)专利申请数(件)发明专利有效发明专利数

(件)全国249395883184005322567560918205146335401平均值8045026833551040518094661810819内蒙古269901004406213320629811444广西207008170632890446822341889814617209832宁夏481716749410731132607387新疆666831425710782256550695资料来源: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生态化技术创新在民族经济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我国当下,高新技术产业是生态化技术创新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是衡量地区生态化技术创新的主要标准。从表格2中可以发现,广西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领先于其他自治区,其企业数量、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出货值达到或者远远超过其他四个自治区的综合,属于相对领先的水平。而地区在高新企业的发展中处于严重落后的水平,全区仅有6家高新企业,主营业额8亿元,利税3亿元,几乎没有出口贸易。[5]40-45但是,如果将民族地区置于全国整体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中就会发现,民族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严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整个民族地区的各项指标总额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生态化技术创新在民族地区的影响较低,发展很不充分,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一方面使得民族经济尚未完全脱离依赖资源和能源获得经济增长的粗放式发展的老路,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使得原本就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创新没有完全实现生态化转向,无法克服传统的经济至上技术创新带来的消极影响,难以促进民族经济的绿色转型,不可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

表22013年民族地区高新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地区企业数量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利税总额(亿元)出货值(亿元)全国24636102284618646701平均值79532992001506内蒙古97273217广西2858061091576830宁夏19323100新疆2517341资料来源:《2013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三、民族地区生态化技术创新发展的基本思路

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民族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主要途径。由于民族地区属于后发区域,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必然有别于先发地区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

(一)政府是生态化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政府是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核心推动者,负责具有战略性的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研发和推广使用。各国推动经济的绿色转型无一不充分体现了政府的导向和扶持作用:从国家战略到行动计划,从资金保障到能力建设,从法律法规到配套政策,从体制机制到组织实施。这很大程度上是由生态化技术的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所决定的,尤其是在生态化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需要政府的积极扶持。民族地区是后发地区,不具备先发地区成熟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较高的技术创新水平。因此,在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的背景下,民族地区发展生态化技术创新不能够寄希望于民族经济的内生演化,因为内生演化发展需要具备诸多条件和较高的时间成本。基于此,民族地区大力发展生态化技术创新就要采取政府的强力推进的外生型发展模式。民族地区政府要为生态化技术创新发展制定完善的制度保障机制,为生态化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民族地区政府要将生态化技术创新纳入到民族地区的科技发展规划中,政府组织研发战略性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全方面推进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等生态技术的研发和运用。这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政府要加大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财政投入力度,健全财政金融扶持政策――强有力的财政扶持政策是欧美各国发展生态化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

(二)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发展依赖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

我国在2006年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方针,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产、学、研、政”四位一体的多元参与主体协同机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大政府科技资源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因此,民族地区大力发展生态化技术创新也必须要整合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等各方面的力量,协同作用,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成果转化。新疆在“十二五期间”积极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由自治区经信委、教育厅、科技厅等部门共同负责建立完善推进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自治区产学研信息网站服务平台,建设一批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前沿先导技术支持,推动面向市场转移科技成果。

(三)生态化技术创新要重点突破

立足于民族地区的发展现状,生态化技术创新在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通过重点突破进而带动整体全面的推进。在民族地区现有的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学科的基础之上,结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家的发展规划,选取一些具有较强产业带动性和较大产业关联度的核心关键技术集中力量突破,从而带动整个民族经济的生态化发展。通过具有战略性的生态化技术创新进而引领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全面发展,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自治区为促进传统藏药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自治区科技厅组织实施“藏医药现代化发展关键技术研究”和“藏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工程”等重点项目,在藏药材人工种植、藏药新剂型新工艺开发、藏药材质量标准化、藏药共性关键技术设备研发、传统藏药秘方抢救整理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效,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和特色产品。[6]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民族地区生态化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载体

技术是产业的先导,产业是技术的实现。生态化技术创新是生态化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内在的基础性因素,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必然会孕育生态产业的兴起。新兴产业的出现无一例外地源于新兴科技的诞生,而产业发展的生态化会把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效用集聚和外化,进而引起整个经济机构的生态化重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转向。生态化技术创新在民族地区的发展必然要通过生态化的产业平台获得实现。

基于世情和国情考虑,我国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7]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引领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低碳化转型,以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化转向。因此,也可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技术创新朝生态化方向发展的逻辑必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成为民族地区生态化技术创新的主要实现载体。

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的生态化创新,提高民族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效能得到充分的展示,进而引领民族经济结构的生态化重构。因此,民族地区发展生态化技术创新要集中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的突破,以重大技术突破为目标,选准主攻方向,明确发展重点,整合资源要素,争取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最具优势的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为中心

民族地区生态化技术创新要借助战略性新兴产业得以发展,就必须要将重点置于民族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民族地区已根据国家政策并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制定了各自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录,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因此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配置资源,率先在最有基础、最有潜力的重点领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有效突破,并加快技术的成果转化,促进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早日形成。如广西在“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农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海洋产业、养生长寿健康产业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8]新疆把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兴能源汽车产业等作为其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8]因此,生态化技术创新在民族地区的发展应当以各自的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中心,培育关键性的战略技术,为民族经济发展培育新的生态化的增长点,摆脱传统的民族及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的现状,化解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要立足民族地区的资源禀赋

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源优势,要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具有矿产、生物、光热、风力等多样化的资源基础,应当因地制宜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金属类矿产资源丰富的区域可以发展新材料产业,生物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生物产业,光热资源、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新能源产业。[9]因此,民族地区生态化技术创新在关注共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同时,要对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技术创新给予更多的关注。如广西在加快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中重点关注与八角、青蒿、玉桂等特色资源相关的中药创新产品和壮瑶医药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技术创新。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要坚持市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无论是生态化技术创新还是战略性新产业,两者在民族地区均属于萌芽阶段,需要政府全力支持和培育,通过政府推动生态化技术创新,进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在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民族地区政府要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重点技术领域,通过制定相关的产业创新政策保障体系来鼓励、扶植重点创新型企业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成,促进民族地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水平繁荣超常规地提升。

但是,生态化技术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要符合市场规律,政府要确保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政府在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同时,应注意通过财政补贴消费等政策引导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消费市场,培育新的消费点,逐步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培养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内生成长能力,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更有质量更有效率。市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要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最终目标。作为后发地区,民族地区的技术创新要把政策支持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协同作用,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双轮驱动”,着力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技术创新产业化和新兴企业成长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民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选择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模式,而生态化技术创新就是这一模式的动力源。生态化技术创新能够在民族地区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突破民族地区发展的资源环境束缚,为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eB/oL],(2011-06-08)[2014-09-20]http://wwwgovcn/zwgk/2011-06/08/content_1879180htm

[2]彭福扬,刘红玉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6(4)

[3]青海统计局2013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03-11)[2014-09-20]http://wwwseigovcn/Showarticleasp?articleiD=23850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5]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2013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6]自治区科技厅科技推动藏药产业创新发展[eB/oL](2013-10-17)[2014-09-20]http://wwwmostgovcn/dfkj/xz/zxdt/201210/t20121016_97238htm

[7]万钢把握全球产业调整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求是,2010(1)

新兴经济业态篇3

对照始兴县“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讨论调研阶段(第二阶段)的工作要求,现结合我县实际,就“我为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献一策”活动谈些浅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年”学习讨论活动启动后,我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构建生态文明始兴,打造始兴经济社会发展新亮点,让生态县建设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群众。今后几年,笔者建议在构建生态文明始兴,着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亮点方面下功夫:

一、建议着力夯实生态基础,建设绿色始兴。建议围绕创建部级生态县目标,认真组织实施生态县建设规划,大力推进生态基础工程建设,创建一批省级生态示范村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积极推进生态林业建设,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推广使用农村清洁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__年,森林覆盖率达到78%,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1%以上,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

二、建议着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文明始兴。建议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核心,开展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培养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加强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和诚信建设,形成以德治政、以德聚才、以德兴业的良好社会环境。深化国防教育,广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密切军政军民关系。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建设,提高创建成效和水平,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三、建议着力加快特色经济发展,建设活力始兴。今后几年,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建立以特色工业、特色农业、特色城镇、特色旅游为主的特色经济体系,努力把始兴建设成为资源合理开发、环境有效保护、城乡面貌优美、人与自然协调、经济良性运行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县。

(一)建议发展特色工业,推进工业产业结构升级。一是改造提升玩具、cd-r、积层板、茧丝、林产化工等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竞争力。二是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培育发展木材、茧丝加工、矿产资源加工等新兴产业。三是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加快工业发展步伐。重点做好东莞石龙(始兴)产业转移工业园、宝石工业园、民营科技工业园和东湖坪工业园的规划建设和项目引进工作,在继续把玩具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着力培育铝型材、线路板、安保设备、蓄电池、林产化工、矿产加工等产业,形成几个产值超十亿元,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产业集群。同时,要进一步优化环境、降低门槛、加大扶持、改进服务,形成人人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生动局面,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内源型经济发展动力,实现富民富县。

(二)建议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一是做强黄烟、蚕桑、蔬菜、水果、畜禽等农业支柱产业,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二是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加强农业品牌的申报认证工作,坚持名牌带动战略,提高产品附加值。让“宰相故里,始兴制造”扬名省内外。

(三)建议突出地方特色,建设山水城镇。一是重点推进县城“一二三四五”工程建设:一间酒店,即新建天元酒店,标准为四星级;二座桥梁,即兴隆大桥和兴澄大桥;三个中心,即市政中心、体育中心和货客运中心;四条大道,即北山路、沿江南路、体育东路和县城至顿岗一级公路;五个小区,即城东新区、亿城金海岸、红旗中路旧城改造、莲一新区、城南新区。二是大力推进中心镇建设,逐步把中心镇建成具有产业特色、经济实力较强、富有地方风貌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路升级改造,加快农村公路硬底化建设,构筑通畅便捷的交通网络。

(四)建议发展特色旅游,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始兴是粤北第一古郡,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底蕴,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有盛唐名相张九龄,抗日名将张发奎,破解庞加莱猜想的著名数学家朱熹平。要加强对人文资源的整理,利用始兴的名人效应,打好人文文化牌。始兴有形状各异的客家围楼263座,集岭南围楼建筑和客家民居建筑艺术之大成,既有古朴雄浑的气势,又有精致高雅的韵味。要以满堂客家大

新兴经济业态篇4

关键词:新兴产业;低碳经济;能源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2011年11月,我国政府出台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1]如何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壮大新兴产业,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直接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新兴产业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发展问题,旨在促进国家的社会发展进程。

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新兴产业的特点

我国传统生产模式下的产业过度依赖石油、煤炭等能源,这些能源不可再生,且在应用消耗的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而与传统的产业相比,新兴产业则有效降低对化石能源的消耗,逐渐摆脱工业生产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新兴产业具有低碳特点,与传统生产模式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不同,新兴产业经济环保、高效节能,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为我国营造健康、绿色的生活空间。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发展新兴产业的对策

未来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是资源、能源的储备较量,谁拥有丰富、大量的资源,谁就能在市场调控下占据优势。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模式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措施,我国具有前瞻性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以全面贯彻低碳技术与低碳理论,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还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对国家和人民都有积极的意义。

1.调整产业结构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市场经济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更大的挑战,我国迫切需要调整与改革产业结构。为了应对能源逐渐枯竭的严峻形势,有效实现经济增长,我国要从根本着手,从产业源头减少碳污染。因此,我国应加大产业调整、改革的力度,更新耗碳量巨大、耗电能极高的陈旧设备,采用具有节能减排效用的技术与设备,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同时,我国应进一步严格控制落后产能,号召各企业单位做好执行项目开工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工作,统一并加快以低碳、高效、少污染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我国各企业单位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新形势下力求与时俱进,调整内部结构,引入环保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进而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做贡献。

2.制定低碳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有效地改善环境污染局势,缓解能源的消耗压力,我们必须全面、清晰地认识高碳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型的重要性。因此,我国必须要制定具有前瞻性的、长远的低碳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帮助各企业认识低碳新兴产业的战略地位,明确发展思路,确定目标任务。只有这样,我国各企业单位才能顺利地调整内部结构,为实施低碳可持续战略奠定基础。

3.大力开发低碳能源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能源技术正朝多元、高效、环保、可再生的方向发展。过去我国为发展经济应用的传统能源都存在低效、高污染等问题,有的能源在开采消耗的过程中会严重破坏地质结构和生态环境,且大多数能源都不可再生,如果不能有效地改善这一局面,那么我国的经济增长将是徒劳,因为破坏了生态自然,就如同走上了一条毁灭之路。因此,我国将大力开发新型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诸如太阳能、生物能、热能等绿色能源的利用率,以新型低碳能源代替传统能源,进而维护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加强国际间交流来往

要想实现技术创新,利用新型能源力量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施进程,加快新兴产业的建设脚步,就绝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始终与国际技术前沿保持在同一个水平线内,紧追国际趋势。加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科研往来,积极吸纳、借鉴、引入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与设备,争取到技术支持,才能进一步实现新兴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将我国的产业发展引领至国际水准。

三、结语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2]对于我国而言,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逐步实现向新兴产业的调整转型,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条件,我国应有效采取发展策略与手段,制定切实发展规划,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开发新型能源,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力度,进而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实力,“推动经济快速的发展。”[3]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作者:王嘉单位:辽宁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明娟.低碳经济视角下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5):34-35.

新兴经济业态篇5

关键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群;战略选择;发展路径

1研究基础

有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涵与特征、形成机制与演化路径、影响与制约因素、发展模式与产业政策等方面。

1.1内涵与特征

姜秉国(2011)指出“外部经济”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的内涵特征,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关联性、政治性以及高新科技性、发展潜力性、成长不确定性,主要包括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海洋生物产业、海洋环境产业和深海矿产产业等六大海洋产业门类。于会娟(2016)认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涉及“海洋产业”“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海洋高新技术是发展基础,涉及海洋的开发、利用、保护、生产和服务,并能引导海洋经济发展。

1.2形成机制和演化路径

Feser(2000)指出产业集群效应是产业集群的形成基础,规模经济、互动式学习与技术扩散可以通过集群内的共生机制获得。Long(2011)认为随着产业集群的演化发展,企业间对环境、金融等外部依赖会随着相互合作、竞合协同发展而逐渐减弱。李晓璇(2016)分析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辐射效应、协同效应、累积效应和适应性预期效应等原理。

1.3影响与制约因素

Karyn&Cathal(2013)进行了实地调研后发现资金支持与政策保障是影响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进程的关键因素。孙加韬(2010)指出科技水平、高端制造、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不足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赵楠(2018)以海洋生物产业集群发展为例,指出引导措施、激励体系、公共服务是主要的运行掣肘。

1.4发展模式与产业政策

Schot(2007)等认为可通过突破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建立技术生态位。张玉强(2014)通过广东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模型实证分析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现实问题。张艺(2019)采取文献计量和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分析各国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研究领域的竞争态势,明晰国内与海洋科技强国发展中的差距。基于上述研究基础,现有研究关注点多在于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单个产业发展情况,相关研究缺乏相对有效的地方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路径研究和科学的产业集群发展政策体系,更缺少针对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实践性探索,而这对于促进高度产业关联、较高成长性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建设显然不够。因此,文章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进行进一步探讨,为沿海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借鉴,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2问题分析

湛江市是中国海岸线最长城市,海洋经济规模连续十几年居广东省内前列,拥有较强的海洋经济发展优势。此外,湛江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包括北部湾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等,但当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显现出的新常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够

湛江市拥有国内比较稀缺的鲎试剂等海洋生物和医药产业;在海洋多糖与海洋多肽利用、虾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面向海洋的产业招商成效明显,与德国巴斯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液化空气集团、华侨城集团、招商局集团、华润集团、中交集团等中国和世界知名企业有战略合作协议。但传统海洋产业仍占据海洋经济大幅份额,在传统海洋产业仍占据海洋经济大幅份额的背景下,新兴技术对接传统海洋产业所形成的高端环节未成规模,高端制造模式有限,产业转型升级效果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现代产业发展不充分,优质实体企业不多,传统产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步伐缓慢。

2.2形成了一定的先进技术,但创新驱动不够

2017年8月地方政府推行《湛江市蓝色海洋综合开发计划》,着力发展临港工业、海洋油气、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渔业等主要海洋产业。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应该包括新兴技术对接传统海洋产业所形成的高端环节,目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技术尚未形成以及市场结构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导致产业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低端产业占比较大,新产业还不能形成集群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的本土制造能力亟待加强,涉海企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海洋新兴技术转化为全新的、现实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演化过程,也面临巨大的风险与挑战。

2.3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集群培育程度不够

湛江三面临海,海岸线2023.6公里,2017年湛江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18亿元,占GDp11.5%以上。2020年海洋生物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新增海洋产业省级以上新产品74项,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1%。但主要以海洋生物育种、海水健康养殖、海产品精深加工及海洋生物医药为主,总体而言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依然处于起步阶段,除了海洋生物企业外,大型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缺乏;海洋新能源、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环境产业、深海矿产产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亟待从无到有、加快发展、协同发展。

2.4有丰富的产业资源,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够

追求经济发展和海洋保护是有机统一的,湛江三面环海,海岸、海岛、海湾资源丰富,海岸线总长2043.5公里(其中大陆岸线1243.7公里,岛屿岸线799.8公里),占广东省的35.4%、全国的6.4%。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和个数均居广东省首位,是湛江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得天独厚的优势。从目前湛江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看,海洋生态发展方面亟待加强,在规模上需要实现有效合理控制,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尚未形成;节能降耗、污染防治压力还比较大。

3战略路径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既涉及单个海洋产业集群的价值联结、海洋资源跨行业配置,又涉及市场一体化、产业及环境的公共治理,以及产业布局创新、技术创新、研发转化、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等诸多环节,更需要合理的产业结构、有效的产业集群培育路径、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系统和有力的政策支撑体系。

3.1技术创新引领转型升级

作为创新导向型产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海洋新兴技术创新成果为起点,形成产业规模经济,最终确立以海洋新兴技术产业为特征的技术经济范式。强调的首先是突破性技术创新产业化的结果,突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新性和非继承性。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以一体化发展为导向,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海洋产业结构和层次,提高海洋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其次,产业链协同创新、产业孵化集聚创新值得进一步关注,高端化、高质化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具有战略价值,以此形成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再次,将技术要素与其它生产要素相结合,在市场需求、政府行为等因素的促进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规模化生产。因此,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上,既要大力推进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应用,高起点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又要让传统海洋产业成为孕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坚实基础,并借助新兴产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形成对传统海洋产业的渗透,从而带动传统海洋产业的革新与嬗变。这一过程的关键是促进海洋新兴技术从技术供给方向传统海洋企业转移,如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业就是传统海洋渔业高新技术化的结果。通过技术的渗透和适应性创新,提高传统海洋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益,从而形成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3.2培育路径多样化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决定了其技术与产业的融合过程,即集群培育路径应该多样化,要根据具体的技术、市场条件选择合适路径。首先,通过产业的关联性和技术的先进性实现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外部性。其次,通过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将创新型企业的领先技术水平逐渐传导给从事相关性业务的企业,从而带动其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再次,通过经济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技术升级,将创新型企业的核心技术、核心业务,与最优配套企业共同构造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扩展到整个海洋经济领域时,以带来海洋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特别是要围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对标世界最先进水平,开展前沿先导技术和重大战略产品研发,系统梳理集群的突出短板与弱项,实施短板突破计划,推进集群内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3.3完善的政策体系

逻辑层面的政策过程是指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的过程,也包括培育政策、保障政策、纵向体系和横向体系,形成动态循环系统。主要的培育政策应支撑重点项目选择、关键技术攻关、市场化、社会化,产业扩张、产业链整合、产业优化和转型升级,从而形成产业的规模化和社会化等产业发展需要。相关的保障政策应涵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财税政策、人才政策、金融政策,服务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构筑完善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政策体系,加强政策支撑力度。

3.4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环境

海洋经济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这一领域里,资源利用方面更应当具有超前意识,更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建立海洋循环经济系统,以“减量、再利用、资源化”主线,从生产、消费源头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损害,相关企业在生产流程中就要建立一整套较为先进的生产理念,完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此外,也应该要对海岸带进行全面清理整治,改善近海水域水体质量,完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提高海洋资源对海洋经济发展承载力,建立科学有序的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范。

4结语

新兴经济业态篇6

预见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未来。纵观世界近代历史,一个个强国的崛起,都是在世界平衡打破和世界竞争格局调整后,抓住重大历史机遇期,迅速转变产业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赢得在全球的竞争优势,从而居于领先地位,实现跨越式发展的。

全球经济金融格局发生巨变,让我们重新审视和调整未来的增长之路,当传统比较优势下降,经济内生原动力明显不足时,关键在于寻找到启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正被赋予启动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引擎作用。

经济危机催生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萌发,也使中国借机步入经济转型的重要历史机遇。经济转型包括三个层次:需求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和投入要素结构转型,而这些也恰恰是决定经济周期的内在驱动力。国家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就是要开启中国经济发展新的“蓝海”。

从层次上讲,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按照先导、战略和新兴三个层面来划分。先导性产业一般而言需求弹性大,分工链条很长,可以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也能提升我国工业体系和产业体系的深度和广度,如新兴制造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产业包括航空航天、卫星、民用核能等,是未来提高我国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而新兴产业包括智能化技术、新材料和3G以及新能源汽车等,物联网既属于战略产业也属于新兴产业。

从发展次序上看,先导产业是核心,可能先起步,战略产业和新兴产业将同步跟进。因为我国目前毕竟还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肯定还是要通过先导产业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研发水平上,3G、电动汽车、智能电网和航天技术新材料等,已经有了技术储备和经济基础。所以,这些产业就可以首先启动起来。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但必须处理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国家战略与区域规划”、“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等等的关系。而更为重要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否在中国落地开花蓬勃发展,关键是有没有适宜的土壤和环境,即所谓的“经济生态系统”,这恰恰是发展方式转变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这方面,上个世纪末硅谷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对中国是很好的启示和借鉴。原先我们一直在说硅谷模式,可能只看到一个技术层面。硅谷模式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硅谷有深厚的内涵基础,打造了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经济生态系统,催生出大批的高新企业,催生出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硅谷一直走在全球高科技的最前沿,控制着芯片、计算机、互联网等领域全球高科技发展的步伐和节奏,一度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硅谷”已跃居全美九大制造业中心之一,生产了全美半导体集成电路的三分之一、导弹和宇航设备的三分之一、电子计算机的八分之一,年销售额高达400亿美元。

1997年,美国硅谷创纪录地新建了3575个科技型小企业,主要从事通讯、软件、电子、生物技术等产业。同年,其风险资本投资额增长了54%,新建公司多达3500家。还是这一年,硅谷企业市值超过了4500亿美元。

目前,硅谷已成为世界科技型小企业创业最为密集和成长最为迅速的区域,“硅谷模式”凸现了新经济的特征,其本质内涵就是其中包含的“经济生态系”。硅谷是由大学与研究机构、风险资本、人才库、企业家与创业精神、市场服务体系、政府政策与法律体系、关系网络以及创业板市场资源子系统构成的开放型生态系统。这些资源系统围绕硅谷高科技企业这一核心相互作用,形成了硅谷独特的创业集群的组织方式、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新创公司的创业过程、美国政府的政策取向以及全球化发展战略。在硅谷,基础研究的突破性成果或新市场的发现,很快就会引发新一轮创业浪潮,不断加入的人力资源、新的商业创意、新的风险投资、新的营销渠道和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手段协同发展,很快又催生出大批新兴的高技术创业公司。

虽然硅谷是依靠自身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资源禀赋自发形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无所作为,恰恰相反,美国政府在经济、社会和调控性政策的范围内,将创业与创新作为一个长期战略目标,提供制度和政策框架,着力打造一个有益于“灵活再循环”的产业生态系,进而维持了硅谷新兴企业的持续高速成长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宏观景气。

新兴经济业态篇7

[论文关键词]生态开发区循环经济生态文明

德兴是一个资源型工矿城市,有色金属采选业对财政贡献率达71%。但是长期以来粗放性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与资源问题。目前,我市正处在经济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大,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增大,一些重要资源逐渐枯竭。这些问题将严重阻碍德兴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建设生态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生态开发区”)是破解这些问题的必然选择。

1德兴市创建生态开发区的战略意义

1.1顺应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国家“十一五”规划也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列为基本方略。并相继颁布实施了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江西省较早启动了循环经济示范点工作。也相继出台了系列政策和地方性法规。0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构想,德兴已被纳入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国上下已形成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热潮。在这一背景下,建设生态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市实施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1.2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建立

按照自然生态学原理而建立的生态1:业园区,将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形成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传统工业的生产活动是由“资源一一产品一一废物”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生产过程,这是一种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线性经济发展模式,是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为特征的发展模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生态工业园是若干工业生产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的物质循环流动生产过程,这是一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个经济发展模式中,没有了废物的概念,每一个生产过程产生的废物都变成下一生产过程的原料,所有的物质都得到了循环往复的利用。这种模式是可持续发展模式。

1.3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德兴工业经济存在“三高一低”问题,即,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经济高风险、资源物资利用率低下,德兴经济还存在“资源诅咒”问题而循环经济正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一副良方”。

1.4必能促进环境管理思想和方式实现以下转变

环境污染由末端控制向全过程控制转变,促进企业实行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环境管理由单纯的浓度控制向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转变。

环境保护由政府行政调控为主向市场调控与政府调控相结合转变。

清洁生产由促进单个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向促进区域性清洁生产转变

2德兴市创建生态开发区的可行性分析

2.1资源优势,为产业链延伸提供了充足的上游产品

德兴地下有金、银、铅、锌、铁、钨、铬、大理石、石英石等资源,蕴量丰富;地表有丰富的木竹、油茶、中草药等资源,还有3o多万亩粮食、棉花等,产量稳定。德兴作为一个老矿山工业地域,矿石累计存放量超过4.5亿吨,尾矿存放量超过2.7亿吨;尾矿可以综合利用,尾砂中含有较高有价元素,这些资源为有色金属加工、食品加工、化工、建材等产业链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为资源物质综合利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2.2交通便捷,为生态产业聚集开辟了通道。

近几年,德兴牢牢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的极佳机遇,大力推进“两条高速、两条铁路、两条公路、两大工程”项目建设,再用三年将彻底打破德兴交通瓶颈,显著提升德兴区位优势,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招商引资、为产业集聚打造好便捷通道。

2.3平台建设,为生态产业集聚打造了发展空间

大茅山经济开发区按照“基础设施适应度超前,配套工程随项目”的思路,不断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配套设施和投资条件,积极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大力推进“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六个工业小区已初具特色,发展平台已搭建成形,为有色金属、食品加工制造、生物医药、机械制造、冶炼化工等产业在各自园区内的聚集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2.4基础扎实,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了良好条件

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战略构想”,08年安排德兴市与南昌大学联合编制《德兴循环经济战略报告》。通过几年来的宣传和实践,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江铜化工公司利用余热发电,德畅集团发展以竹木工程,金德铅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6亿元采用氧气底吹熔炼一鼓风炉还原炼铅法进行环境治理技改项目,不仅有效解决了铅冶炼厂对城区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实现了工业废水零排放,还可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硫进行回收;金山金矿07年投资5280万元,对矿山电机系统进行节能改造;百勤集团投资1.18亿元,实施D一异抗坏血酸钠生产能量系统优化工程,从源头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产生;该集团还自主研发“三效低温连续结晶”技术,每年可节约能耗和原材料消耗达800多万元;江铜矿山新技术公司从铜精矿中分离钼精矿又成功提取金属铼产品,江铜(德兴)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和金山金矿利用尾砂生产新型建材产品。2008年德兴市主要污染物减排量:CoD减排量为249.8吨,其中德兴市富德纸业有限公司68.3吨,德兴市海河木业有限公司138吨,弋阳江西冶炼有色加工厂铅冶炼厂5.2吨,德兴市百勤异Vc钠有限公司1.7吨,江铜集团(德兴铜矿)医院13.8吨,德兴市人民医院13.7吨,德兴市中医院9.1吨;S02减排量608.3吨,江铜矿山新技术开民有限公司608.3吨。

以上成效,必将产生引导和带动效应,必将有力推动我市循环经济发展。

3创建生态开发区的重点工作

创建生态开发区是德兴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德兴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一重大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建议市委市政府发动全市上下立即投身到这个工程的建设当中,当前,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成立组织机构

市政府成立创建生态开发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收集、整理、汇编国家上级有关循环经济的文件,认真组织学习贯彻落实活动。市直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范围和工作分工,拟定实施方案,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及时掌握动态,密切协调配合,切实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工作,务求得实效。

3.2制定规章制度

生态开发区创建办公室要加紧总结资源利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成功经验,吸收和借鉴新理念,机关报方法,按照有关规定,制定德兴工业循环经济投资评估、项目管理、信息化管理、绩效考核的一系列办法,建立工业循环经济快速推进的长效机制。

3.3做好政策引导工作

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自觉发展循环经济的创建生态开发区的重大项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项目,给予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扶持手段,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财政部门要积极安排落实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和创建生态开发区的研究、项目建设、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工作;税务部门要切实执行国家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金融机构要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开发区创建的重点项目和突出企业给予积极的金融支持。

新兴经济业态篇8

一、休闲观光农业兴起的动因

休闲观光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市各地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为载体,大力推动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且发展前景看好,究其原因,主要是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1.良好的经济基础。绍兴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4年GDp1314亿元,人均达到3655美元;财政总收入128.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5亿元;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居全国第42位、浙江省第3位。经济实力的增强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协调发展的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最近几年,我市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正在打破,城乡间发展的关联度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向农村延伸,城乡经济社会加快融合,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全市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1%,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的比重达到68.6%,城乡交通四通八达,“1小时经济圈、2小时旅游圈”已成现实,城乡间的距离及差别进一步缩小。城乡协调发展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农业发展面临战略转型时期。农村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也给农业发展带来了挑战,尤其是传统的、粗放型的农业增长方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虽然农业正逐渐由传统向现代迈进,特别是近几年来对发展效益农业的探索与实践,使我市的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但毋庸讳言,农业发展到现阶段,所受的资源瓶颈制约导致农民持续增收难的困扰仍然存在。于是,如何跳出农业发展农业,并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能,寻求新的农业经营形态,实现农业的战略转型便成为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和长远问题。休闲观光农业的兴起,使农业发展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成为农业转型的一个方向。

4.居民的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过“十五”时期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快速攀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我市2004年市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676元,比1986年增长14倍。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970元,比1980年增长28倍。有“钱”就有休闲的需求,有“钱”才能休闲。富裕安康的生活带来了人们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和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使人们更加向往清新自然、纯朴幽雅的田园生活,希望有更多新奇的见闻和感受。休闲观光农业的兴起,恰好迎合了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和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生活品质追求。而近年来假日经济的出现,更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5.具有丰富的休闲观光资源优势。绍兴的自然地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山区、平原、丘陵、海涂兼有,山水风光秀丽,农业一直较为发达,是江南典型的“鱼米之乡”。又因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生物资源种类多样,特色农产品丰富。近年来,全市已建成特色农产品基地201万亩,既有诸暨香榧、绍兴麻鸭、上虞二都杨梅、新昌小京生花生、嵊州竹编等一批饮誉海内外的传统特色农产品,又拥有珍珠、花卉、名茶、长毛兔、特种水产等一大批名特优新农产品,特色与传统并重。这些区域特色明显的农产品,再加上绍兴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人文资源和韵味独特的水乡风貌,为休闲观光农业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绍兴市休闲观光农业的现状

绍兴市的休闲观光农业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一优二高”农业及1994年开始的农业结构调整。随着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入和效益农业的蓬勃发展,到21世纪初,尤其是近两年,休闲观光农业在我市已如星星之火,发展呈加速态势。从调查看,75个规模以上休闲观光农业点有62个创办于21世纪,其中有30个是2004年和2005年这两年建立起来的。目前有意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还大有人在,有些项目已在规划设计之中。从总体来看,我市休闲观光农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休闲度假型。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空气、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兴建休闲、娱乐、度假场所,为游人提供休憩、游乐、就餐、住宿等服务功能,满足游客回归自然、享受宁静安逸生活的消费需求。如越城区的方圆观光农业园,距吼山风景区0.5公里,占地500亩,园区内有水族区、园林花卉区、垂钓度假休闲区、野禽养殖区等,集养殖、垂钓、餐饮、娱乐、休闲、住宿等功能于一体。园区坐落于阡陌之间、绿水之滨,让人尽享生态自然之美、农家风情之乐。

2.人文景观型。充分挖掘当地丰富的人文资源,有效利用自然景观,开展探幽、访古、赏景等休闲活动。如上虞的员外山庄,就是凭借祝英台故里的资源优势兴建的。绍兴县的富盛生态史林则依托南宋六帝陵园,景区群山叠翠,绿树成荫,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

3.生态旅游型。以绿色、生态、自然的农业产业带和农业资源为载体,为游客提供观光、赏景、采摘、游玩等项目,使人们领略到生态农业的大自然情趣。有些还与旅游部门合作办成“一日游”。如上虞市盖北葡萄休闲观光园,以万亩葡萄基地为依托,开展“一日游”。绍兴县王坛镇的十里香雪梅海生态观光农业园在早春时节,其万梅怒放、如雪如海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4.科技观光型。这是兼顾农业生产、科技示范与科普教育功能的休闲观光农业形态,通过先进的现代科技和农艺技术的宣传、示范、推广,向人们展示现代农业的风采。如新昌县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诸暨市荣怀现代农业园区,就是将现代高效农业与生产、示范、观光、教育相结合的典型。

5.特色餐饮型。这是一种功能较为单一的“农家乐”形式的休闲农业,凭借其富有地域特色或独树一帜的特色农产品,以绿色、安全、新鲜见长,通过提供自产的蔬菜、家禽、水产品等,让游客品尝原汁原味的农家菜,体验淳厚的农家风情。如上虞市驿亭镇白马湖餐饮垂钓中心就是以白马湖水产为主打品种,利用湖中的船只,设计几个简易的餐厅,让城里人享受白马湖中的美味水产。这种类型有些还让游客参与,如捕捞、采摘、加工等,使其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享受到农耕的快乐。

三、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现实意义

休闲观光农业在我市的发展历程虽然不长,但它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赋予了农业新的内涵,所产生的现实意义却是极其深远的。

1.创造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休闲观光农业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打破了三次产业的界限,延伸和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将三次产业有机融合,使其成为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新兴产业。它除了直接促进农业发展外,还带动了农产品加工、商贸、交通、饮食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在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增加农民收入上作用明显,为农村经济开辟了新的增长点。如绍兴县稽东镇山娃子农庄,依托200亩无公害蔬菜、珍禽养殖示范基地及优美的山林景观,建立起以绿色农业为特点的休闲农庄,游客可在农庄垂钓、观景、品尝农家菜。30亩特种珍禽养殖场全年销售产值300余万元;同时带动周围20多户农户种植高山蔬菜100亩,由农庄负责供种和销售,使农户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2004年农庄接待游客5000余人,收入达60余万元。

2.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开放型产业,它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向农村、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使城市居民加深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这一城乡居民交流的平台,不仅刺激消费,繁荣经济,还使游客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先进理念、进步的生活方式,影响当地农民,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得到更新,缩小了学习和接受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距离,既丰富了农民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也就是说,人流带来了物流、信息流,城市的生活方式、服务意识、文化观念和市场信息源源不断向农村渗透,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催发了农村投资需求,也促进了农村环境卫生面貌的改观,进一步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的相互交融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3.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绿色朝阳产业”,是一种无烟经济。它以绿色、生态、高效为出发点,注重生产与生态的和谐,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注重资源的长效和循环利用。它是一种既能满足现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生存条件的共享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在为人们提供回归自然、体验农事的过程中,营造了优美宜人的绿色生态环境,营造了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也使人们在这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空间中,更加珍惜农村的自然资源,进一步增强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如新昌县的七盘仙谷观光园以原有的林业生态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科学保护,将园区分为游客服务中心、森林景观游憩区、观赏园、农事参与园,形成集自然景观和人文生态为一体的农业观光旅游产品,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新兴经济业态篇9

关键词:新常态;东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东北”,一个声名显赫的词汇,曾经是工业生产领域、地区经济发展中“先进”、“富裕”的代名词;在计划经济时代,东北作为我国最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显著而巨大的贡献。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状况开始令人担扰,虽然经济增长率仍然较高,但已经不能掩盖其经济下滑态势。“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便是在这一时期及背景下提出的,该战略的提出、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东北经济的下滑态势,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东北三省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与东北三省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不无关系。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的新常态环境逐步形成,经济的增长、发展更趋于理性和平稳,要想在新常态环境下扭转东北三省经济增长的下滑态势,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必由之路。为此,本文在总结阐释新时期、新常态下东北三省经济发展所遇困境基础上,分析了导致东北三省经济发展走入困境的原因,最后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角度就东北三省经济“振兴”探索性提出应对措施与改进建议,旨在促进东北经济的更好转型发展。

1新常态下东北三省经济发展所遇困境

1.1总体经济发展所遇困境东北地区曾经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最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经济发展水平遥遥领先,但进入新世纪在走完第一个十年后,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开始出现明显、大幅的下滑态势。据统计,到2014年东北三省的经济总量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占比由1978年的13.33%下降到9.03%,可以看出东北三省经济总量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仍然较高。但从2012年开始,东北的经济增长再次出现大幅下滑,且远低于全国经济平均增长水平;2013年,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三省的GDp增长率均在8%以上,分别位居全国各省市排名的第20位、第23位和第27位;而到了2014年,东北三省的DGp增长率又出现下滑,“东三省”已经位居全国31省市的后5位,其中黑龙江省排名倒数第二;到了2015年,东北三省经济可谓是继续走下坡路,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三地的经济增长率分别6.5%、5.7%和3%,均沦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差等生”。1.2工业经济发展所遇困境工业曾经是东北三省经济增长的支柱,特别是钢铁制造业等重工业,在改革开放初期可以说是全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但是自进入到新世纪以来,占据东北三省经济总量重要位置的工业增加值呈现不断下降趋势。由于工业在东北三省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过大,工业增长的下降直接导致东北三省经济的整体下滑。新时期、新常态环境下东北三省工业经济的不景气,主要缘于工业结构性矛盾的存在和增长方式过于粗放,并且这些问题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不免要长期面临这一发展困境。此外,煤炭、石油资源价格的下跌、市场需求的不断下降等因素,也是导致东北三省工业增加值出现大幅下降的原因。以东北地区最大型的煤炭企业——龙煤控股为例,从2014年至今仍陷入巨额亏损之中无法盈利,不得不下线多条生产线;还如全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大庆市,由于石油产量的减少,工业增加值出现了从没有过的负增长,相应黑龙江省经济增速的大幅下滑也乃实属预料之中。1.3农业与服务业发展所遇困境黑龙江有“北大仓”之称,也一直是我国的“粮仓”,这主要源于其优质的耕地资源,到目前为止,东北三省粮食产量仍然占到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0%以上;但是我们要说的是东北三省农业的发展已经过了黄金时期,这是因为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长期、过量的施用化肥导致耕地土壤板结、土地过度透支和土质出现下降,并开始影响到土地的粮食产量;由于更多的采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地区农业机械化投资少,相应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水平也较低,农业生产效率普遍不高。总之,粗放型的农业生产不可能长期维持东北三省较高的粮食产量,粮食产量大幅下降也是预料之中的。就东北三省服务业的发展,由于其建立在传统粗放型农业、工业生产方式之上,这也导致其无法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高效、高附加值、个性化的服务,虽然在不停的号召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但由于缺乏发展基础,现代服务业终究无法在东北地区体现其巨大经济价值。

2新常态下东北三省经济发展困境的原因

2.1政策与管理环境制约企业发展,市场化程度不高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四十来年,经济领域的发展可谓是硕果累累。以广东省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城市,成为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初,在经济总量上辽宁省与广东省相当,但到目前为止东北三省经济总量之和却还不如一个广东省多。如果说广东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一支“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那么东北经济的发展恰是一支“看得见的手”在起作用,政策环境、政府管理不是“放开”企业发展,而是“约束”企业发展。东北地区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是其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根本原因。2.2经济结构不均衡,产业结构单一,缺少“增长点”东北地区的传统经济优势集中于重工业经济和资源经济,由此形成了东北地区的传统装备制造、资源开发加传统农业种植、加工为基础的经济结构;伴随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全国的经济状况整体出现好转,市场的传统重工业及资源需求逐渐下滑,第三产业需求增加,不同地区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提高。这种形势下,东北地区经济的结构不均衡、产业结构单一问题开始突显,传统产业失去竞争势、新兴产业缺失,导致东北地区经济无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总体经济发展步入困境。2.3人口外流,传统产业人才不能支撑新型产业发展关于东北地区人口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之后,东北地区人口整体趋向于“外流”,使东北地区的可用劳动力数量下降,人口外流、人才流失对地区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可以说是“釜底抽薪”的,因为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技术与人才的竞争。东北地区传统的重工业、资源经济,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人才需求量大且质量要求低;而高附加值新型产业的人才质量要求则较高,传统产业人才无法在新型产业中找到“用武之地”,又成为东北经济增长发展的“短板”。2.4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创业经济增长作用不足在制造业领域,“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已经风靡东部沿海城市,成为东部沿海城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最重要的是“创造、创业”,可以说潜力是无限的,也因此决定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特点。反之,制造业也是东北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撑,但其发展却过度的依赖政府投资,依靠增加投资来促进制造业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但现实是我们在东北投入了大量资金,换来的却是经济的一片惨淡,问题就在于我们忽视了“创新”、“创业”、“开放”市场环境的作用与建设。

3新常态下东北三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1发展主体,由政府向企业等多元市场主体转变计划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政府主导经济发展,“政府”是经济发展的真正主体,而东北可以说是我国计划经济的“重灾区”,在我国全面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其仍然受计划经济体制“遗毒”的影响,在政策制定、经济决策等方面鲜有企业等多元市场主体的参与;在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中,企业等多元市场主体是政策制定、经济决策等的主要参与者,从而保证所制定政策、所做决策符合企业等多元市场主体发展实际,焕发企业等多元市场主体发展经济的“活力”。3.2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为主向“三产”协调发展转变经济结构不均衡、产业结构单一,是导致东北地区整体经济不景气及缺乏振兴动力的主要原因;而东北经济要想全面“振兴”,必须着力于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增强区域内不同产业的协同发展,这也符合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产业结构比较合理”的目标要求;概括起来,就是为保稳定“提升”第一产业,为保增长“做强”第二产业,为保就业“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实现东北经济的“三产”协调发展。3.3需求结构,由投资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虽然我国已经全面实施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出口也因此成为继投资之后的又一项市场需求刺激因素,但是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作为另一重要需求刺激因素的消费始终处于弱势状态,东北地区的市场需求结构更是如此。多年来,投资始终是东北用来刺激市场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所使用的主要手段,既使在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后,投资依然是促进东北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事实证明投资拉动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用有限,必须走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的路子。3.4增长要素,由资源消耗向科技进步、创新驱动转变东北经济之所以始终没有起色,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即经济增长要素缺乏。东北是我国最早建成并做出巨大的贡献的老工业基地,重工业是其主要产业优势,面对新问题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继续投资来扩大工业基地的规模,应该致力于老工业基地内部重工业“先进性”的提升,通过新型生产技术、新型管理方法的运用提高老工业基地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彻底摒弃传统资源依赖、消耗促增长的路子,走科技进步、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3.5发展战略,由数量、不均衡向质量、均衡发展转变东北老工业基地曾经长期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大力发展某一产业(如重工业),追求所谓的效率不停扩大生产规模。总之,盲目追求数量而不顾质量、盲目发展某一产业而不顾其他产业的“不均衡”发展,成为东北经济发展历史的一大特点。实践证明,盲目的追求数量、不均衡发展终究会被历史抛弃。东北经济的未来发展,还需要从发展战略上做出改变,坚定追求质量、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毫.东北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J].知与行,2016(11).

[2]王伟光,白雪飞,侯军利.国有企业创新发展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J].中国科技论坛,2016(11).

[3]姜国强,邵婧博.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非正式制度障碍与创新[J].中外企业家,2012(05).

[4]孙泽华.辽宁边境城市经济发展模式选择[J].经济师,2016(08).

新兴经济业态篇10

受益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目前形成了一批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势必也会带动产业地产的发展。

尽管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蓄势待发的背后面临着产能过剩、研发能力、技术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品牌认知度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但以新兴产业为基础开发产业地产,长期来看对经济转型、企业战略转型都具有积极意义。

光伏产业就是我国整个战略新兴产业现状的真实写照,在聚集了40多家光伏企业的浙江省开化县,曾经风光一时的光伏工业园,如今已是空城一座。因此,产业地产目前迫切的任务是将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研发课题市场化、模块化、专业化,采用小规模研究,提高中小企业的产品科技含量与管理水平。同时,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发展,也利于节约资源,避免重复生产,对整个社会的生态系统也是有益的。

政策频出

在产业地产进退两难之际,《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重点培育10个产业集群和100个骨干企业;国家发改委《“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了产业发展路线图;十报告也提出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科学搭建城市群规划和布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提出了2013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这些规划的出台,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也势必会推动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战略性升级。

与此同时,国土资源部要求编制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专项规划,引导产业用地紧凑布局、集约发展,同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制定差别化政策,从土地资源上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产业地产的发展,这对于以此为基础平台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一定的市场引导作用。而深圳市政府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1+6”文件的出台,则在地方性政策执行细则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深圳有可能成为全国率先享受到国土部等相关部门战略新兴产业用地优惠政策的城市。

产业地产之“文化”

文化产业目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成为国家战略产业方向。根据过去三年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政策可以看出,文化产业在未来几年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我们看到,前不久武汉市推出了91个文化产业振兴重大项目,计划总投资达2628.67亿元。这是中国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文化产业在国内将迎来飞速发展。就文化地产项目而言,武汉市的这些重大项目中,武汉客厅(100亿元)、江城大道城市综合体(300亿元)、中国知音城(100亿元)、世茂生杰嘉年华(400亿元)等项目均是由房企开发,或者与房地产业“沾边”的房企主导进行。

“文化地产”属于主题产业地产范畴,通过不同的文化产业类别,可以打造不同主题的文化产业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可以整合相关产业的资源,使整个文化产业链上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实现价值最大化,也可以通过这个产业地产平台,为文化产业相关公司、消费者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品牌展示、交易平台。

《中国好声音》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思考其商业模式上的“制播分离”的变化,根据其“制播分离”商业模式变化之后产业链的关系开发对应性的功能配套,完成整个影视的拍摄、制作以及相对应动画、动漫等产业的整合,从而形成对应的影视主题产业地产,使整个影视文化产业链上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实现价值最大化。

产业地产之“生态园区”

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当下热点,无论是政策导向还是企业转型,这都是未来发展大势之一。国家有关政策显示,未来将从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农业体系、服务业体系以及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行动四大方面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籍此,多家涉足废旧回收利用、水资源处理、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等领域的上市公司有望受益。这对于“生态园区”来讲,无疑是一个政策方面的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