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工业工程对社会的影响十篇工业工程对社会的影响十篇

工业工程对社会的影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0:06

工业工程对社会的影响篇1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选择;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多元logit模型

[中图分类号]F3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3)11-0031-06

一、研究背景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显示,截止2010年末,我国农民工总数达2.61亿,占总人口的19.51%,比2000年增长约81.03%。由于农民工受到文化程度、社会关系等内生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在求职中往往只能获得工资较低、环境较差的工作,很难享受到城市提供的公共服务。农民工为我国的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户籍制度以及其它偏向城市的公共政策,使得他们无法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不利于我国二元经济条件下缩小地区和社会阶层的贫富差距,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另一方面,由于限制了劳动力资源的自由流动,使得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阻碍。怎样才能使农民工融入城市,享受和城市居民同样的福利待遇?一般认为,如果农民工能够在城市谋取到一份长期合同或者能够从事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较高的工作,那么他们将更有可能融入城市。然而,农民工要在城市寻求一份稳定而体面的工作受到了诸多因素的限制,除了制度层面的因素外,还包括农民工本身的内生约束,如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约束。那么,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农民工的职业选择行为?本文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二、文献回顾

本文依据农民工问题研究的进展,大致将文献综述分为3部分,即城乡分割政策下人口学因素、人力资本因素和社会资本因素等如何影响农民工迁移决策和职业选择。

1.影响农民工迁移决策和工资的人口学及制度因素

影响农民工迁移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迁移人群以年轻人为主,且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加,其迁移的概率也随之增加[1]。此外,由于我国存在独特的户籍制度,因此大量学者从户籍角度研究了我国劳动力迁移状况。分析指出,年龄对劳动力的迁移概率有显著的影响,但年龄对迁移的边际效应并不显著,而其它文献则表明年龄对迁移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2-4]。最后,获取更高的收入是吸引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主要动力之一,学者们在关注迁移者迁移决策的同时,也开始研究农民工的工资决定因素。目前已有的文献表明中国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特征明显,拥有城镇户口的劳动者在获得工资较高的职业和工作单位上都具有明显优势,其中户籍制度解释了城乡工人工资差异的20%~30%[5],户籍制度造成了社会差别,对“体制内流动引起的结构性影响依然存在”[6],中国二元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仍是阻碍农民工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7]。除户籍制度外,学者们还研究了部门差异和性别差异对工资的影响。现有研究表明私有制经济或者是市场化经济将导致更大的性别工资差异,但性别歧视的程度从国有企业到私营企业依次下降[8-9]。

2.影响迁移决策和职业选择的人力资本因素

在人力资本因素中,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程度是研究迁移决策中最常用的变量,然而受教育程度对迁移决策的影响却并不一致。此外,对农民工职业选择行为的研究也在进一步深化。例如对农民工的部门选择行为分析表明:受教育程度对部门选择有显著的影响,其中私人部门的教育收益比公共部门更高,但是受教育程度对私营企业的选择行为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10];工作搜寻渠道和受教育水平对部门选择有显著影响,但部门选择的性别差异并不显著[11];受教育程度和培训状况等人力资本因素使得农民工从事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的概率增大[12-13]。还有学者从人力资本的形成效率角度研究了农民工工资与其工作经验的关系。他们得出结论培训不能显著提升工作经验的工资回报,农民工工资差异随着经验的增长而扩大[14]。

3.影响迁移决策和职业选择的社会资本因素

西方社会学一直在讨论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对个人求职的影响,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人情社会,通过传统社会关系网络形成的社会资本对就业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这种社会关系网络可以为求职者传递就业信息并帮助其获得更好的工作岗位。目前,对社会资本与就业关系的关系的研究正是我国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网络对农民工移民决策和工资水平的影响[15-17],但目前其作用如何还没有达成一致。还有学者研究了农民工社会资本转换对其在城市打工收入的影响,表明原始社会资本的大小对打工收入无影响,而农民工在城市获得的社会资本对其收入有正向的影响[18]。

4.本文贡献

从上文对国内外人口迁移的研究可知,早期的研究文献大多集中在移民决策和工资水平的影响因素。近年来研究者开始注重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对农民工融入城市,市民化的研究[19-21],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城市融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然而从上述角度研究职业选择行为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文献仍然偏少,原因可能是获得的数据有限以及对社会资本难以进行定量的界定。再者,尽管已有的文献对农民工的工资决定和行业选择进行了分析,但学术界对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在工资和部门决定中的影响还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另外,由于农民工个体本身存在异质性,所以其职业选择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个人特征有关。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本文将职业选择行为细分为对职业性质与职业类型的选择,在控制了人口学因素和户籍制度因素后,利用CHipS2007数据和多元logit模型来考察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农民工职业选择行为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农民工职业选择行为的理解,为政府和企业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参考意见。

三、数据、变量和回归模型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S2007)。其中农村迁移者的数据除人口学变量之外,还包括了教育、收入、工作状态、工作类型、所在行业以及职业性质等数据。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来源。依照前述论文的假定,这里只考虑年龄在16岁到60岁之间有工作的农民工样本(见表1)。

1.因变量设定

本文将因变量设定为农民工的职业性质与职业类型。其中职业性质是指农民工当前职业的性质是个体私营户、临时工、长期合同工和固定职工。这里为了便于比较,将个体私营户作为基准组(basegroup)。

另外一个因变量为职业类型。国内目前关于农民工职业类型的研究较少,但他们对如何具体划分职业类型并无统一标准。本文依照数据的特点,借鉴已有的研究(姚先国,俞玲2006)将职业类型分为个体私营企业主、技术人员和单位负责人、一般办事员、服务业工人、工业工人以及其他劳动者6类。为了对比分析方便,本文将个体私营企业主设置为基准组(basegroup)。

2.自变量设定

(1)人力资本。由于人力资本是一种无形资产,所以它具有很多不同的存在形式。现在一般将人力资本的内容概括为以下5个方面:医疗保健、员工培训、正规学校教育、未成年人的学习和个人与家庭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的迁移活动。教育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对教育的投资也是最重要的投资形式。本文将教育程度设定为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以上。而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工人的经验也在积累,这将使工人的技术更为纯熟,所以经验的增加也可视作增加了人力资本。另外,对健康进行投资,将延长人的预期寿命,这将增加劳动时间、提高工作质量。故本文引入的健康程度作为人力资本变量之一。

如上所述,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考虑,本文将人力资本设定为受教育程度、培训状况、健康状况、经验等4个变量。

(2)社会资本。正式提出“社会资本”概念的是20世纪8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尔。他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相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社会资本的观点大致可分为“嵌入自我”的观点。和“结构化观点”。姜继红将结构化观点归纳为4类理论,即网络结构观、社会资源理论、弱关系理论与强关系理论等[23]。依据上述理论,本文从数据可获得性出发,将社会资本设定为“是否通过亲友介绍工作”,由此来考察强社会关系是否会对农民工的职业选择产生影响;另外本文还设定了衡量社会网络大小的“本市亲友个数”以及衡量社会互动强度的“礼金数额占总收入的比例”。

(3)人口学变量。本文依照前述文献,引入了人口学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如性别、家庭人数、民族、婚姻状况、户口等。

3.回归模型设定

本文采用多元logit模型来分析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农民工职业性质和职业类型的影响。假设农民工的职业性质是3种相互排斥的类型,即个体私营户、临时工、长期合同工和固定职工(对职业类型的设置相似)。农民工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效用的职业类型。本文根据mcFadden[24]和易君健[11]的设定,将农民工的效用方程设置如下:

Uim=β0+βmxi+?着im(1)

其中,i=1,…,n;m=1,2,3;Uim表示第i个农民工选择第m种职业性质所带来的效用;xi表示影响第i个农民工职业性质或职业类型的外生变量,?着im为误差项,β0为常数项,那么当Uim?莛Uik

第i个农民工将选择第m种职业性质,其中m≠k,k=1,2,3,假设Yi为随机变量,表示第i个农民工选择了第m种职业性质。第i个劳动者将选择第m种职业性质的概率为:

pr(Yi=m)=■m=1,2,3(2)

本文为了对比分析的需要,在职业性质的分析中,假设将个体私营户作为基准组(basegroup)。根据劳动者在选择3种职业性质的概率之和为1,将本文将第一种职业性质(即个体户)的选择概率进行标准化(即xm-1=0),得到了标准化以后的选择概率为:

pr(Yi=1)=■(3)

pr(Yi=m)=■m=2,3(4)

如果令m=2,3,k=1,我们就推导出了多元logit模型最后需要估计(3)和(4)两个方程的随机表达式为:

ln(■)=βmxi+emm=2,3(5)

其中,em为误差项,由于估计出来的方程是选择两种职业性质的概率之比。回归系数中的βm符号,表示相对于第1种职业,影响个体选择第m种职业选择概率的总方向(是正向影响或者是负向影响)。所以这里还需要计算xi影响个体选择第m种类型的边际效应(marginaleffects):

■ln(■)=βm≠■(6)

四、回归结果分析

1.职业性质的回归结果分析

表2的回归结果提供了很强的证据表明受教育程度对职业性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加,农民工获得长期固定职位的概率也随之大幅增加。与基准组相比,拥有初中学历的农民工获得长期职位的概率增加了7%,拥有高中学历的农民工获得长期职位的概率增加了15.7%,而拥有大学学历的农民工获得长期职位的概率增加了20.8%,这比拥有高中学历的农民工的概率高了5.1个百分点。

第二个衡量人力资本的指标是健康状况。回归结果表明健康状况较好的农民工通常更容易获得长期固定职位。例如,健康状况一般的农民工获得长期固定职位的概率增加了22.6%,而健康状况好的农民工比基准组获得长期固定职位的概率增加了29.3%。

第三个指标是非农经验和工作年限。非农经验对农民工获得长期固定职位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长期固定职位的边际效应(marginaleffects)却并不显著。这说明非农经验虽然有助于农民工获得长期固定职位,但其作用并不大。而工作年限的影响更是趋近于0。这可能是因为农民工平时所干的工作多是非技术性的纯体力劳动,这本身并不需要太多的经验积累,而长期职位多要求有一些知识储备,所以纯体力劳动积累的经验对农民工获得长期职位几乎没有影响。

最后一个变量是培训。培训状况对农民工获得长期固定职位的影响非常显著,与基准组相比,概率增加了13.1%,这有力地佐证了培训对于农民工职业地位提升的重要性。其中,公司组织的培训对农民工获得长期固定职位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其边际效应系数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公司培训的时间一般较短所致。

表2还显示了社会资本对农民工获取长期固定职位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社会网络和互动强度两个方面来定义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又主要由“获得工作途径”和“本市亲友个数”两个变量来衡量。与个体私营户相比,由亲友介绍工作使得农民工获得长期职位的概率增加了5.2%。而获得临时职位概率则增加了11.4%,这说明亲友这种强社会关系对农民工的职业性质有巨大的影响,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式的人情社会里“关系”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进入门槛较低的临时职位时,亲友往往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而这使得农民工对职位的搜寻成本大大降低,也提高了就业的成功率。而“本市亲友个数”的系数值却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农民工的交际圈子也较单一,对其获得长期职位的帮助有限。

最后一个衡量指标是“礼金在家庭总收入的份额”,这用来作为衡量社会互动强度的变量。“婚丧嫁娶,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送礼金额的多少自然能很好的描述社会互动强度的大小。但回归结果表明,与基准组相比,礼金份额对于农民工获得长期固定职位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同样是因为农民工在城市交际圈较小,从而无法对其获得长期职位有实质性的帮助。

2.职业类型的回归结果分析

表3的职业类型回归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对农民工职业类型的影响十分显著,尤其是在技术管理人员和办事员这类需要更多知识储备的职位。相对于个体私营户而言,拥有高中学历的农民工获得该类职位的概率增加了1.33%,而拥有大学学历的农民工的概率则增加了4.31%。这说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农民工越可能获得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较高的技术管理类职位。

本文样本中被调查人可能会对自己真实的健康状况有所隐瞒,导致本文样本中健康状况健康的样本数占总样本数的98.36%,这也就造成了不显著的结果。经验同样对农民工获得管理技术类职位有重要影响。表3中显示非农经验使得农民工获得该类职位的概率增加了1.74%。而公司培训同样使得农民工获得技术管理类职位的概率增加了1.65%。

社会资本中,表示社会网络的变量“亲友介绍工作”对农民工获得技术管理类职位呈弱正向影响,与基准组相比,其概率仅增加了1%。另一个衡量社会网络大小的变量“本市亲友个数”对职业类型的影响并不显著。而衡量社会互动强度的变量“礼金数额占消费支出的比例”对农民工获得技术管理类职位的影响也并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农民工社会交往的圈子狭窄从而使得其社会互动强度对其职业类型的影响有限。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1.结论

培训状况,受教育水平和亲友介绍、社会网络的大小以及互动强度等因素都是影响农民工职业性质以及职业类型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中的受教育程度和培训状况对农民工获得长期职位的影响很突出,社会资本中强社会关系的运用和社会互动的强度都对农民工获取长期职位有很重要的影响。

而在职业类型的影响因素中,受教育程度以及强社会关系更是对农民工获得经济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位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社会网络对农民工获得各种类型的职位都有明显的正向影响,但表示社会互动强度的变量“礼金份额”对职业类型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农民工的交际圈子比较单一,所以礼金份额对农民工跨行业的流动影响不大。

2.政策建议

受教育程度仍是制约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最重要的因素。政府在增加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同时,应继续加大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对于那些未能升学的农村毕业生,应采取措施使得他们接受一定的职业教育,成为新型的劳动者。这对提高我国劳动力的素质,增加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存量有重要的意义。这也将使农民工更容易融入城市,对改善我国二元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将有显著的作用。

国家可以通过补贴企业的形式来提升对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力度和范围。通过企业对农民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实现农民工从“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这无疑是双赢的方法。一方面企业能够对农民工实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提高其人力资本存量,帮助其获得长期职位。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减少企业人才的流失,以缓解目前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

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农民工获得信息的渠道往往是亲友的口耳相传,政府应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提高企业人才需求信息的信息传播效率,以此来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提高劳动力的就业成功率。

[作者附识]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提供CHipS2007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Greenwood.internalmigrationinDevelopedCountries[J].HandbookofpopulationandFamilyeconomics,1997(1B):361-402.

[2]赵耀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以四川省为基础的研究[J].经济研究,1997(2):37-42.

[3]ZhaoY.LeavingtheCountrysideRural-to-UrbanmigrationDecisionsinChina[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9(2):281-186.

[4]蔡,都阳.迁移的双重动因及其政策含义――检验相对贫困假说[J].中国人口科学,2002(4):1-7.

[5]姚先国,赖普清.中国劳资关系的城乡户籍差异[J].经济研究,2004(7):82-90.

[6]陆益龙.户口还起作用吗?――户籍制度与社会分层流动[J].中国社会科学,2008(1):149-162.

[7]乔明睿,钱雪亚,姚先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户口与城乡就业差异[J].中国人口科学,2009(1):32-40.

[8]mengXandZhangJ.thetwo-tierLabormarketinUrbanChina:occupationalSegregationandwageDifferentialsbetweenUrbanResidentsandRuralmigrantsinShanghai[J].JournalofComparativeeconomics,2001(3):485-504.

[9]王美艳.转轨时期的工资差异:歧视的计量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5):94-98.

[10]ZhangH.Self-SelectionandwageDifferentialsinUrbanChina:apolichotomousmodelwithSelectivity[J].mitworkingpaper,2004:2-32.

[11]易君健,耿龙波.中国农村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部门选择与性别差异[J].世界经济文汇,2007(4):15-27.

[12]杨晓军,陈浩.农民工就业的职业选择、工资差异与人力资本约束[J].改革,2008(5):95-100.

[13]高文书.人力资本与进城农民工职业选择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9(3):38-43.

[14]王子,叶静怡.农民工工作经验和工资相互关系的人力资本理论解释――基于北京市农民工样本的研究[J].经济科学,2009(1):112-124.

[15]胡斌.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农民工进城就业行业选择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南京市为例[D].南京农业大学,2007:21-38.

[16]章元,陆铭.社会网络是否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J].管理世界,2009(3):45-53.

[17]叶静怡,衣光春.农民工社会资本与经济地位之获得――基于北京市农民工样本的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0(1):143-147.

[18]叶静怡,周晔馨.社会资本转换与农民工收入――来自北京农民工调查的证据[J].管理世界,2010(10):34-45.

[19]刘传江.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挑战与市民化[J].人口研究,2010(2):34-39.

[20]童雪敏,晋洪涛,史清华.农民工城市融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视角的实证研究[J].经济经纬,2012(5):33-37.

[21]易毅.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利益关系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3(3):82-86.

[22]姚先国,俞玲.农民工职业分层与人力资本约束[J].浙江大学学报,2006(5):16-21.

[23]姜继红.社会资本与就业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5-45.

[24]D.mcfadden.ConditionalLogitanalysisofQualitativeChoiceBehavior[J].Frontiersineconometrics,1973:105-139.

theanalysisofmigrantworkers'JobChoiceBehavior

――FromtheperspectivesofprofessionalQualityandtype

Chenming

(ChinaacademyofpublicFinanceandpublicpolicy,Central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Beijing100081,China)

工业工程对社会的影响篇2

关键词:社会工作;职业化;影响因素;aGiL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56-02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快速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不断凸显,正在加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威胁着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社会工作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近二十多年里在各高校里不断出现并获得发展。但目前来看,社工专业化和本土化的程度都还比较低,社会认知度也不高,这不利于社工职业化,影响社工作为一个职业在中国的扎根发展。本文基于帕森斯aGiL模型的视角分析了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影响因素,对这些因素作一简单的梳理有助于我们认识社工职业化的现状,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推动其职业化的进程。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涵义

对社会工作职业化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国学者理查德认为社会工作职业化是指“社会工作职业、教育体系、认证制度以及平等基础的法律规定所形成的复杂而精良的社会工作连锁互动系统。”[1]我国学者尹保华认为“所谓社会工作职业化,一般是指在满足人类特定需要基础上的社会工作活动被社会认定为是一种专门的职业领域并获得专业化发展的过程。”[2]学者徐擎擎认为“社会工作职业化是指社会工作者掌握专业社会工作技巧,实现其专业理念和社会价值的过程。就我国具体情况来说,也是指社会工作从西方引进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吸收、融合,并逐步在中国成为一种正式的职业的过程。”[3]本文借鉴第三种观点,认为社会工作职业化是指社会工作者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在专业化和本土化的影响下,通过专业服务的提供推进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在中国社会扎根并不断发展壮大、发挥作用并获得市场保护的过程。

(二)帕森斯的aGiL功能分析模式

帕森斯的aGiL功能分析模式中,a指行为有机体系统,关注对环境条件的适应(adaptation);G指人格系统,关注从环境中获取目标(Goalattainment)的取向;i指社会系统,关注系统的整合(integration);L指文化系统,关注系统模式的维持(Latency)。其中,作为子系统的社会系统又分为经济、政治、社区和社会化等四个子子系统。这些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它们各自执行不同的功能,以共同维持整个系统的运行。这种系统与功能“四分法”大到可以用于解释整个人类社会,小到可以解释整个制度。

二、社工职业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帕森斯aGiL功能分析模式的视角,笔者对我国社工职业化的影响因素作了简要分析和梳理,这在某种程度上利于认识社工职业化的现状,从而推动其职业化进程。

(一)“吃穿用住”方面

aGiL四系统中的行为有机体系统是为了达到对环境条件适应的目标,强调把人作为一个生物人、自然人即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来看,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包括吃、穿、用、住、种地等。

1、当前社工岗位设置有限、薪资待遇不高、发展空间不足,最后导致社工人才的流失、职业的稳定性较差,这些都对社工职业化产生影响。

2、社工整个专业、职业得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会各界等多大程度的资助和支持也会影响其职业化进程。

3、社工机构和社会组织发展不完全、不充分,社工岗位设置不多,接纳的社工毕业生有限,与其对应的是提供的服务质次和量少,影响专业权威的确立,阻碍了职业化的进程。

(二)“需求、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aGiL中的人格系统指从环境中获取目标的取向,其基本分析单位是单个的行动者、个体的行动者,小到一个个人,大到一个国家。它主要关注主体的需求、动机、态度和价值观等。

1、需求方面。社工岗位的薪资待遇、职业声望和提升空间等能否满足或者说符合社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社工的利益能否被确认并获得市场保护,社会工作专业是否获得社会的关注,并得到法律等的保护等等都会影响其职业化进程。其次,现在中国正处于社会的快速转型期,社会问题多而复杂,急需社工的专业介入,但刚刚起步的社工又缺乏一展身手的平台,供和需没有得到良好的对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工的职业化进程。

工业工程对社会的影响篇3

关键词:档案工作档案工作者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在科技化的社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高科技下的现代社会对职业认同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每一行业从业者都存在职业认同的问题,即为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职业认同会影响员工的忠诚度、向上力、成就感和事业心。固然档案工作者们也须有同样的职业认同,档案工作关系到我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人、事的表现、发展以及评定,档案工作者的职业认同关乎着其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中的表现作用,档案工作者的职业认同不仅关乎着档案工作者的工作热情,甚至影响着档案工作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1、档案工作者的职业认同的重要意义和所受的影响因素

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对于职业认同来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影响因素不仅关乎职业认同的发展方向,更关乎职业认同的理念,只有了解了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才能更好地把握职业认同在工作的运用,在实践中的作用。

1.1档案工作者职业认同的意义

现在我们平时谈到关于认同都是普通的当代认同的理念,即为当代认同是指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塑造成的、以自我为轴心展开和运转的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它围绕着各种差异轴展开,其中每一个差异轴都有一个权力的向度,人们通过彼此间的权力差异而获得自我的社会差异,从而对自我身份以进行识别的认知。

然而当代认同不同于职业认同;职业认同的定义可以理解为现代人在职业这个轴承上的自我身份认定。职业认同即作为心理学概念出现表达为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职业认同既是指一种过程,也为指一种状态。然而在职业认同中所谈及的“过程”即是说个体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角色的过程;而职业认同中所涉及的“状态”是说个体对所从事的职业的认同程度。

档案工作者的职业认同,就可以表述为档案工作者即作为职业者,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并对自己所从事的档案工作产生的完全认可的心理感受或情绪体验。但是在职业生涯中个人对于国家以及社会团体的职业认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地构建—破裂—构建过程中,并且是往往当对于事物的一种认同刚刚建立,又会由于主观或者客观环境的变化而遭到否定。正如上所述,职业认同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并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处于运动之中。职业认同不仅对于我们所从事的工作重要,而且对于社会中任何一个职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只有处理好影响职业认同的因素,才能更好地引导档案工作者的职业认同发展方向,才能更好的地引领档案工作的发展,才能更优的保障档案工作对于团体中的核心作用。

1.2档案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首先,为社会态度因素,社会态度因素在职业认同因素中占有首要的位置。然而社会态度即受到社会情境影响也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当一个人的职业认同受到社会态度所影响那么这个人的职业认同就会有很大的改观。在档案工作中人们对待档案工作的社会态度,往往存在一定的偏见,有时习惯自己的主观意思来衡量,然而这种想法却抹杀了档案工作的专业技术性,不了解档案工作定的专业程序和专业要求,忽视了档案学作为一门学科,有其明确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法、课程体系以及修业年限的要求。

其次,组织环境因素;组织环境因素对于职业认同来说有很大的影响。从而产生从众现象,从众现象则是为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鉴于群体对个人的影响,由此可推论组织环境直接影响着档案工作者职业认同感的发展。以及影响着档案工作者职业认同感的客观实际的记录。

最后为个体因素;个性特征也是影响职业认同感的重要因素,每个人的秉性不同所产生的职业认同感不同,并且一个人的工作满意度影响着这个人的职业认同感,社会的每个人都为一个个体,如果一个人的思想意识高,那么对于档案工作是一个很好的助力,但是如果思想意识低,那么对于档案工作就是一个不利的因素。

2、增强档案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基本措施

现代社会的高速运转下,我们在工作中也要随之提高,陈旧的模式已然不适合现在的发展因此应加强自我的职业认同,档案工作中的职业认同也同样要加强,首先我们应创设“尊重档案工作者”的社会文化氛围;必须加强社会舆论的宣传,正确引导社会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档案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其次为营造积极向上的组织氛围;在积极地组织氛围中每个人能够更好地安于工作,热爱工作,反之则会造成对自我事业的茫目无望可言。最后为在工作中要设立交流的平台;在我们的工作中多多设立交流的平台,才会使工作变得愉悦,不会沉闷无聊,对自我工作失去信心,多多的交流会产生积极地因素,促进档案工作者职业认同的良性化发展。

3、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的人们越来越重视职业认同对于工作的意义,对于档案工作者来说,这既是一个好的发展前景同样也是一个挑战。如果我们运用好职业认同对于档案工作者的意义,那么它即为一个加速剂,有利于档案工作有序的、平稳的发展。要使档案工作有新的进展和突破我们必须注重职业认同对于档案工作者的重要性,这样我们才能使档案工作更加适用于现在工作的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工业工程对社会的影响篇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过程人力资本社会资本

自从高校扩招与就业市场化改革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乃民生之本,如何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理论界也纷纷从各自学科的视角来透析这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往的研究多半是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本文以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内涵,探究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意向和就业过程的影响。

一、相关理论的阐述

1.理论基础。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价值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为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等[1]。早在经济学诞生之初,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就对“人力资本”作了详细论述,当代经济学家舒尔茨、贝克尔则对“人力资本”作了进一步研究,指出了人力资本的重要特征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从人力资本理论形成过程可以看出,人力资本的形成必须进行投资,其投资途径主要可以分为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健和就业迁徙四种。其中教育投资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人力资本投资形式,而高等教育投资对就业的影响则最为根本、直接。许多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存量越高的大学生可能给企业带来的经济价值越高,因此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往往将人力资本作为招贤纳才的重要标准。

社会资本是嵌入于社会网络中的资源集合体,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首先将其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科尔曼则对“社会资本”进行系统论述并使其产生较大影响,他将“社会资本”理解为个人所拥有的资源,我们称之为“微观社会资本”观点。后来,普特南、福山等社会学家以一种“宏观社会资本”的视角,分析了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政治发展的关系。从根本上讲,社会资本可以看作为某些资源,而这些资源存在的载体则是社会关系、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的丰富程度和资源拥有量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存在重要影响。

格兰诺维特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就业关系探究作了最早尝试。他的“弱关系力量”研究发现,即便在美国这样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除了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还需要通过社会网络进行传递,从而证明了经济行动“嵌入于”社会结构的观点[2]。林南于1975年对奥本尼的研究提出了地位强度假设、弱关系强度假设和社会资本效应假设,认为社会资本在求职过程中的作用有时甚至超过了教育因素的影响[3]。边燕杰在运用社会资本理论研究中国社会时,提出了求职过程中的“强关系”假设,在中国这样的伦理本位社会,社会关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情交换关系[4]。赵延东、风笑天主要集中研究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社会资本对职工能否获得再就业有显著影响,而人力资本则不仅影响职工再就业机会的获得,而且影响他们再就业的职业声望和收入水平[5]。

2.核心概念。

本文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是体现在行动者身上并能够给其带来价值的能力,本文中的人力资本主要包括大学生的文凭、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状况。社会资本是嵌入社会网络关系中的可以带来回报的资源集合体,主要表现为凝结于行动者社会关系中的资源,而行动者的社会关系又可以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

参照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对工具性行动(instrumentalaction)和表达性行动(expressiveaction)的划分,本文进一步将社会资本划分为工具性社会资本和表达性社会资本。工具性社会资本是指行动者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的而运用的社会资本,主要体现为嵌入于大学生社会网络中的各种信息、规范和信任等;表达性社会资本是指嵌入于行动者社会网络中的各种情感支持,主要体现为家人、亲戚或朋友等强关系社会网络对大学生提供的情感支持,情感支持一般表现为心理期望和精神慰藉。

二、大学生就业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运作

1.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就业意向的影响。

就业意向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职业定位。就业意向与个人兴趣、专业和个人能力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同时,家人、亲戚对大学生的期望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个人的职业定位。

(1)人力资本。学历影响个人的就业意向。学历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历作为一种文凭信号,学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因此大学生在进行职业定位时,会比较实际地考虑自己的文凭,“量体裁衣”,谨慎地规划自己的将来的就业方向。专业热门程度对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影响比较大。如果单从理论上看,专业应该是没有冷热之分的,但是能够带来经济价值的人力资源才能称作人力资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专业跟市场需求联系不是很大,人们称之为“冷门专业”;而某些与市场需求结合紧密的专业,在劳动力市场上也很紧俏,薪水相对也较高,即所谓的“热门专业”。自从进入大学定好专业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便深深地打上了专业的烙印。

(2)社会资本。表达性社会资本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规划。在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进行规划时,他们会考虑到家人、亲戚等的意见,家人、亲戚在同他们的谈话中往往会表露出对他们的职业期望。当大学生表达出自己的就业意向时,家人、亲戚、朋友一般会给予一定的支持。当然,工具性社会资本也对大学生的职业意向产生一定影响。但在大学生就业之前,这种社会资本一般处于隐性状态,是一种潜在的“工具性”。因此工具性社会资本在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过程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

2.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就业过程的影响。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意向和就业过程的影响其实是相互渗透的,毕业生的就业过程对在校生的就业意向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在校生的就业意向则是他们将来就业过程的前奏。因此,上述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除此之外,以下方面对大学生就业过程的影响表现得更加明显。

(1)人力资本。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推进,人力资本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符号,而更多地体现为个人的自身能力。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虽然高学历、名牌大学多数情况下能够代表个人综合能力,但也不乏学历一般、普通学校的毕业生,他们的个人综合能力能够掩盖这些方面的劣势,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优势。在就业过程中,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可忽视。从人力资本的外延可以看出,身体健康状况也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方面。由于个人能力、学历等在人力资本中处于强势状态,因此人们往往会忽略对身体健康状况的投资。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除了需要充实自己的知识水平外,医疗保健也是提升人力资本存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2)社会资本。名牌大学本身就能产生社会资本。名牌大学一般都有着比较悠久的建校历史,所以这些学校的校友都已经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建树,一般都担当了所在单位的骨干。他们在招聘人才时,往往首先考虑到母校,同时他们对母校的学生素质也比较信任。这种以学校为纽带的而产生的社会资本往往对大学生就业产生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工具性社会资本应该是大学生找工作过程中使用最为有效的社会资本类型。在美国等国家的充分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具性社会资本多体现为一种弱关系,主要表现为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某种信息资源。而在中国这样的转型社会,虽然市场经济有了相当程度的侵入,但传统的伦理本位、关系本位的思想仍有很大影响。因此,工具性社会资本多体现为一种强关系,主要表现为嵌入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权力资源或信任。

3.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交互运作。

(1)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人力资本起基础性作用,社会资本的富足可以更好地促进就业。不管是就业意向还是就业过程,人力资本在其中都发生基础性的作用。就业发生的前提是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存量能够达到所应聘职位的要求,在这个前提满足的基础上,如果大学生有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本,便可以获得更加理想的工作。在当前市场经济中,通过社会资本就业的大学生的工作获得一般都是以自己学历、专业为前提条件的,这跟市场经济改革前“有关系就有工作”的现象存在根本区别。

(2)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大学生(名牌大学、高学历等)能够获取更为丰富的社会资本。在现实生活中,越是名牌大学、高学历的大学生,他们的远亲近邻都更愿意为他们的就业出谋划策,有的甚至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或金钱。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厚人伦传统的东方社会,“报”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6]。之所以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大学生能够获取更为丰富的社会资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愿意给他们提供社会支持的人对他们有这样一种期望: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大学生将来可能取得较高的成就,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社会资源,当“报”发生运作时,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3)社会资本的丰富程度和资源质量影响家长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和程度。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网络往往能够影响家长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布劳和邓肯在《美国职业结构》中指出,在前工业社会中,个人的先赋性因素对自身职业地位的获得有重要影响;而在现代工业社会,个人的后致性因素对自身职业地位的获得存在更重要的作用。在当今中国社会,个人的社会资本主要由家庭社会关系网络构成,由于受到人伦机制的影响,家长对子女人力资本的投资呈现出方式多样化,程度也有不同。如果社会资本匮乏,家长和大学生就有可能加大职业性人力资本的投入,弥补关系网络获取资源的不足;相反,在社会资本充足的场域中,丰富的社会关系网络能够给家庭带来更为丰富的信息,家长和大学生有可能丰富人力资本投入方向(例如生活性人力资本)与关注的程度。

三、结语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当前“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如果想找到更为满意、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就需要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注意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另外还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同时,大学生及其家庭应该注意充分利用身边的社会资本存量与结构,前者可以增加社会网络的连接,后者可以利用乡土性通过“报”来改变同质性境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迅捷的信息和充分的信任也是大学生就业的制胜武器。

参考文献:

[1]曾湘泉.劳动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络与经济行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边燕杰.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J].国外社会学,1999,(4).

工业工程对社会的影响篇5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资本

中图分类号:[F3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2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规模的农民工群体向城市流动寻找就业机会,以获得更好的发展。①一方面农民工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另一方面解决农民工的就业、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也是中国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基于2012年北京市农民工的调查数据探究影响农民工社会资本的因素。把社会资本作为变量,通过对人力资本、收入水平、流动性、家庭、网络和组织、外出务工目的、地理上的接近、其他个人特征变量与社会资本的相关性分析,找到影响农民工社会资本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二、相关文献综述及评述

(一)影响社会资本因素的研究

卢燕平②(2007)提出社会资本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社会资本的来源不同。微观社会资本来源于个人的人力资本、职业技能和个人流动性等,中观社会资本来源于集团、网络和家庭等;宏观社会资本来源于信任、互惠和规范等。奂平清③(2009)主要从社会互动、文化传统、社会现代化转型、第三部门和国家等因素对社会资本的形成和运行的影响加以分析。顿朝晖④(2011)利用上市公司信任指数作为企业社会资本的变量,发现企业家的个人社会资本、公司治理对企业的社会资本有重要影响。

关于社会资本的研究有这样三个特点:第一,国内大多集中于对社会资本的功能和如何衡量社会资本上,而对各种社会资本的来源和变化的影响因素缺乏深入系统的分析。而只有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才能为在社会实践中创建、培养、维持和改造社会资本提供理论依据。第二,对影响社会资本因素的分析多从企业、贸易的角度入手,缺少从农民工角度入手的分析。第三,研究方法上,多采用理论分析,少有实证分析。我们将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影响农民工社会资本的因素进行分析,使研究更具有说服力。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贡献

本研究所用的数据来自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叶静怡教授主持的“2012年在京进城务工人员经济和社会调查”,2012年11月在北京市进行抽样方法采取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办法,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调查员随机分组前往北京市八个城区对不同行业的农民工聚居点进行随机访问。全部采用当面填写方式,获得问卷1670份,其中合格问卷1635份,有效问卷率为97.90%。

历年来,关于农民工社会资本对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的相关研究已有不少,而在较深层次上关于农民工社会资本的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将着眼于利用描述统计和计量等数学工具,从实证角度研究农民工社会资本的影响因素。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填补国内关于此方面实证研究的空白,使用针对农民工社会网络的专项调查——“2012年在京进城务工人员经济和社会调查”的数据样本,通过该数据所包含的丰富信息,并基于以往文献的研究基础,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去检验和分析农民工社会资本的影响因素。

三、研究框架与模型

(一)变量选取

各自变量的影响假设及变量类型说明如下:

(1)年轻人一般更容易适应新环境、接受新文化,越年轻越容易参与到娱乐生活和文化中,因此人际关系会更广。操作化变量为“年龄”,属定序变量。

(2)社会往往对男性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角色期待,更倾向于期待男性广结朋友,因此男性农民工比女性农民工参加社交活动的意愿更强。操作化变量为“性别”,属定类变量。

(3)受教育程度越高,农民工所能接触到的人群的社会地位越高,社会资本的累积程度也就越高。操作化变量为“教育水平”,属定序变量。

(4)行业类型可以细分为“制造业”、“运输和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营销、批发和零售”、“其他服务业”和“其它行业”,农民工根据所处行业不同,与他人打交道的机会也不相同。操作化变量为“行业类型”,属定类变量。

(5)职业层次越高,农民工所能接触到的人群的社会地位越高,社会资本的累积程度也就越高。操作化变量为“职业层次”,属定类变量。

(6)在北京滞留居住的时间越长,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性程度越高,结交朋友的可能性越高,其人际关系越广。操作化变量为“在京时间”,属定序变量。

(二)对农民工社会资本影响因素的分析

根据上述理论和描述,我们可以对在京农民工的社会资本情况有一个基本了解。为进一步衡量在京农民工社会资本的影响因素,我们接下来将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对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相关性的研究和分析。

1.年龄对农民工在京认识人数的影响

在剔除了缺失数据和异常数据之后,有效样本数据数量为1545。按出生年份在1980年之前和1980年之后分成两组,分别计算各组农民工在京认识人数的算术平均值和标准差。结果如表所示:

表1农民工社会资本与年龄的关系

从表中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出生在1980年之后)比老一代农民工(出生在1980年之前)的在京认识人数的算术平均值大,说明年轻人一般更容易适应新环境、接受新文化,越年轻越容易参与到娱乐生活和文化中,因此人际关系会更广。

2.性别对农民工在京认识人数的影响

社会往往对男性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角色期待,更倾向于期待男性广结朋友,因此男性农民工比女性农民工参加社交活动的意愿更强。本文以性别进行分类,剔除了缺失数据和异常数据之后,有效样本数据数量为1538。结果如表所示:

表2农民工社会资本与性别的关系

从表中可以看出男性的在京认识人数明显大于女性,验证了上述猜想。

3.教育水平对农民工在京认识人数的影响

受教育程度越高,农民工所能接触到的人群的社会地位越高,社会资本的累积程度也就越高。调查中我们将在京农民工按照教育程度分为5个等次——未受过教育、受过小学教育、受过初中教育、受过高中教育、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在剔除了缺失数据和异常数据之后,有效样本数据数量为1545。

表3农民工社会资本与受教育水平的关系

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农民工在京认识人数先大幅增加后有所减少,即社会资本曾现增加后减少的倒U型形状。

4.职业层次对农民工在京认识人数的影响

一般而言,职业层次越高,积累的社会资本也应该相应更多。在调查中我们将职业层次分为一般工作人员、中级管理或技术人员、高级管理或技术人员以及自负盈亏的老板。剔除缺失数据和异常数据后,有效样本数量为1604。

表4农民工社会资本与职业层次的关系

从表中可以看出,除了调研中的自负盈亏的老板之外,职业层次越高,在京认识人数的平均值也越大,这说明社会资本积累与职业层次提高有着正相关的关系。

5.行业分布对农民工在京认识人数的影响

由于我们调研的农民工样本涉及到不同的行业,我们希望通过考察行业分布对农民工在京认识人数的影响,来分析农民工的社会资本是否与行业性质等相关。我们调查的行业涉及到制造业、运输、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营销、批发和零售业、其他服务业和其他行业。剔除缺失数据和异常数据后的有效样本容量为1575,行业分布与在京认识人数的关系如下。

表5农民工社会资本与行业的关系

由表格可以看出,不同行业的农民工在京认识人数有着较大的差异,制造业认识人数更多,但是标准差也很大,这可能是由于制造业合作性较强,集体劳动的人数较多,而不同种类的制造业差距也较大。住宿、餐饮业,运输、建筑业以及营销、批发、零售业的在京认识人数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差距都不大,说明这些行业对于农民工社会资本积累没有明显的优势。

6.在京时间

在剔除了缺失数据和异常数据之后,有效样本数据数量为1545。按在京时间由短到长分成5组,分组计算农民工在京认识人数的均值,结果如下:

表6农民工社会资本与在京时间的关系

由表中可以看出,在北京滞留居住的时间越长,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性程度越高,结交朋友的可能性越高,其人际关系越广。

四、政策建议

因此,建议鼓励和培育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促使他们融入城市;提高农民工获取更高职业层次的可能性,给农民工更多的机会;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农民工更多的支持,用更多的政策激励减少农民工迁移的频率,有利于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享受更多的市民待遇。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

②卢燕平:《社会资本的来源及测量》,载《求索》,2007年第5期。

工业工程对社会的影响篇6

>>双重“户籍墙”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网络双重影响与对青少年的引导农民工工伤保险与劳动关系探究新型城镇化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与对策分析民工荒问题引出的农民工劳动力供给问题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农民工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第二代农民工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与企业正规化程度之间的分析碳关税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双重影响与应对策略市场经济对企业党建工作双重影响及对策转型期湖北外出农民工与受雇私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研究夫妻相对资源和情感关系对农民工婚姻暴力的影响唐宁玉指导关系对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倾向的影响资本与劳动要素报酬变动关系对劳动力再生产的影响市场经济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双重影响及对策论信息技术对干部培训的双重影响及对策研究做好农民工管理和维权工作努力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双重拒绝”:新生代农民工城乡社会融入的困境及对策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民工的影响及对策探析农民工非正式组织对施工企业管理的影响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3-05-27.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至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2.

[5]蔡昉.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探寻中国未来的增长源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51-252.

工业工程对社会的影响篇7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3(a)-0000-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田水利工程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生态系统破坏造成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需要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环境问题建设,才能更好的推动农业增产,实现农民增收,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田水利工程需要和农业生态系统结合在一起,形成协调发展的趋势,当前需要大力兴修水利,充分发挥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为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奠定一个重要的基础。

1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对整个农村生态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影响,此类影响可以通过有效的手段进行全面分析,比如加强修建、预防、补充等措施对水利工程进行完善,从而能够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为农业发展创造积极的条件。

1.1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不合理性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从一定意义上看,环境本身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如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了破坏,那么从短期情况看,生态环境无法得到恢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效益,对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完全恢复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水资源自身恢复过程中必须要拥有一定的水量,因此农业生产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不能很好的考虑流域方面的问题,那么生态环境会产生严重的破坏,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会产生不协调的发展。严重情况下会造成河道断流、水土流失、水源枯竭,如果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选址不当,同样会给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

1.2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其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从而能够更好的增强农业灌溉水平,促使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终能够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效应。从另一个角度看,随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因此工程项目施工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农药、化肥使用量在逐年增长,因此产生的退水流入农田中几率很大,对农田水利工程污水排放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体实施过程中很难进行有效的措施,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2农田水平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

从近几年我国农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情况看,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建设大型农田水平工程的同时,需要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能够形成一个合理的工程建设方案,促使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系统能够全面协调发展。

2.1农田水平工程建设前的预先调查

农田水平工程建设环境状况需要进行预算调查,通过大量的调查取证工作,前期调查工作对农田水平工程兴建和服务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预算调查可以发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通过对现状分析和相关发展状况进行综合研究,可以提升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地下水、生态方面环境水平,从而能够保证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2农田工程建设环境具体分析

从生态环境调查角度看,需要根据工程特征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与农田水利工程相关的环境因素进行预测、分析,同时根据环境的不同影响程度进行主次方面的分析,一方面需要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进行协调性分析,分析其是否符合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农田水利建设与农田水利总体规划保持协调性和一致性。其次农田水利工程方案环境需要进行合理性分析,需要从选线布局、选址等方面进行多种方案研究,需要充分考虑环境效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则,把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最后是从影响源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农田水利工程前期的开挖、占地、弃渣等方面的施工进行有效性控制,对损坏土地、植被、扰动原地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全面研究,降低工程施工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农田水利工程如果选址不当会对局部气候和水库水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农业产业化程度提高,农作物对水温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农田水平工程建设方案不合理对水温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对水温情况进行综合估算。水库对淤泥的承载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很难其进行量化,需要按照类比分析和机理分析进行预测处理。从根本上达到满足水利工程建设的具体要求,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中需要运用生态机理学的基本原理,按照工程兴建的具体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预测其生态系统的总体情况,为工程建设提供充足的依据。

2.3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环境影响状况进行预测,同时需要把工程兴建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研究,提升企业综合评价水平,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促使二者协调发展。农田水平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把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综合影响通过模型进行评估,从而减少农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农田水平工程项目评价过程中需要把其对局部气候的影响进行重点分析,从生态环境用水和人群健康等方面出发,把对水环境、陆生环境的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最终能够控制工程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提升农田水利工程的整体建设效益,在全球经济日益恶化的具体,需要不断转变观念,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保证农村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农田工程项目需要与生态系统环境结合在一起,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创造积极的条件,保证农村生态环境工程日趋完善,提升农业综合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春火,刘士余.生态修复对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8期.

[2]左元庆.重庆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8期.

[3]彭珂珊.水土流失对经济发展的冲击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工业工程对社会的影响篇8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离职倾向;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现代社会全面转型的时期,社会资源的重组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结构的变迁,职业高流动就是这种变化之一。中国员工流动一般都是从中小企业流向大型企业,从国内企业流向外国企业,员工流失最为严重的当属中小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难,用好人才更难。频繁的单向的员工流动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成本损失。引起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是笔者研究的主要问题。笔者试图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以温州中小民营企业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中小民营企业员工离职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中小民营企业员工离职率高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研究模型与理论假设

(一)模型简介

笔者根据以往理论研究,特别是price-mueller(2000)雇员流失模型,结合民营企业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其以个体变量、环境变量、结构变量为自变量,组织承诺和工作满意度为中介变量,离职倾向为因变量。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该模型包括三大类外生变量和三个内生变量。三个内生变量是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和离职倾向,三大类外生变量指个体变量、环境变量和机构化变量。模型中的个体变量主要是指个人统计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工龄、月薪、职位等。环境变量是指外部工作机会和寻找工作的难易程度。结构变量包括九个变量:晋升、培训、沟通、薪酬、分配公平性、工作自主权、单调性、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机构变量中的九个指标是影响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的关键指标,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虽然环境变量和个体变量都对员工的流失意图有影响,但由于这些因素难以为组织所控制,所以在分析时只是将这些变量作为参考的指标考虑。

(二)研究变量的含义

这里仅对一些主要的指标加以详细解释。

1.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通常是指某个人在组织内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对工作本身及其相关方面(包括工作环境、工作状态、工作方式、工作压力、挑战性、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等等)有良性感受的心理状态。Hackman和taylor在大量的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作的“技能多样性、任务完整性、任务重要性、工作自主性和工作结果反馈”五个核心因素构成学说,上述五个因素还受到“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技术、个人成长需要的强度和背景条件的满足”三项调节因素的影响,从而决定取得激励的效果。

2.组织承诺。对于人力资源的研究者而言,组织承诺较工作满意度及其他工作行为变量更能成为离职倾向的预测指标,而且也可以作为组织效能的指标,更可有效预测员工的绩效。porter、Steers、mowday&Boulian(1974)认为组织承诺是指个人在某一组织认同和投入态度的相对强度,包括:(1)对组织目标信仰的接受强度;(2)为组织利益付出额外努力的意愿程度;(3)很希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倾向的程度。根据定义,porter将组织承诺分为价值承诺、努力承诺和留职承诺。

3.离职倾向。因变量离职倾向是反映员工离职行为的预测变量。它是指员工想离开本单位的程度,这里的离职指员工个人的自愿性离职,即员工主动提出要求中止与组织的雇佣行为。

(三)研究假设

研究模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各种结构化变量(即组织所能控制的相关因素)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离职倾向的关系;重点了解结构化变量对中介变量和因变量的影响程度。结合现有研究的成果,本研究假设结构化变量对中介变量和因变量均有显著影响。个体变量和环境变量都对中介变量和因变量有显著影响。

三、样本企业简介与问卷设计

本研究的样本大部分来自于中国民营企业的发祥地——温州。“温州模式”是以民营经济占主导而闻名全国。本次调查大部分是通过温州当地人才交流大会现场对有经验员工发放调查问卷,被测试人员涉及各个年龄、工龄及各种性质的职位。他们所在的企业一般为中小型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的人数大致在300人以下,公司产值多为3000万左右,76.2%的公司年龄都在14年以下。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390份,除去数据缺失的22份问卷,有效问卷为368份。调查企业员工中有民营企业员工265份问卷,剔除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三资企业员工103份问卷。

调查问卷的变量部分主要依据上述模型中影响企业员工流失的因素进行设计,并根据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各个变量进行了精心设计。问卷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情况介绍,第二部分为企业制度,员工满意度,组织承诺和离职倾向调查。工作满意度部分参阅了国外最著名的明尼苏达大学心理系D.J.weiss等人开发的明尼苏达满意问卷(mSQ),第二部分采用李克特式(Likert-typeScale)5点量表法。5点量表有5个备选答案1、2、3、4、5,分别代表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一般、不同意和很不同意,并依次记为1分、2分、3分、4分和5分。要求被试者根据实际情况对每个题项所陈述的情况作出判断,然后选择其中一个答案。为了提高调查的准确度,问卷采用了匿名的方式。有效问卷的数据被录入到计算机中,有个别变量存在的缺失的数据用相应变量的平均值来代替。特别值得说明的是,由于问卷题目设置对“社会支持”和“工作自主权”测度的是一个反向的态度,所以在相关分析和回归过程中把指标的数据进行了正向化处理。

四、调查结果分析

对回收的问卷数据采用SpSS13.0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列联分析。

(一)因素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使用的量表是建立在小样本预试量表的基础上,对量表的部分题项和结构作了修改,因此顺利通过了效度和信度检验。从因素分析结果来看,量表的Cronbacha系数较大,一般都在0.70以上,可靠性较高,载荷系数没有低于0.50的,说明题项的有效性好。因素分析的结果说明,量表满足基本的心理测试量学指标,测试题项从内容上能够反映出所构想的变量内涵。

(二)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是指两类现象在发展变化的方向与大小方面存在一定的关系,反映了变化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为了探讨影响员工流失的各因素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及离职倾向的关系,我们对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分析结果参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结构变量中分配公平性、工作自主权、社会支持、工作压力、工作单调性、外部工作机会都和因变量离职倾向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晋升和离职倾向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与员工离职倾向显著相关的几个变量如表2所示,通过两两相关分析,由表3可以看出,工作满意度和培训、沟通、晋升、薪酬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离职倾向与工作压力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而工作满意度与分配的公平性、工作自主权、工作单调性、外部工作压力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不是很明显。

由表4可知,组织承诺与沟通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与工作压力和外部工作机会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与其他变量如培训、薪酬、晋升相关性不明显。

表5说明了在离职倾向和组织满意度两个因素对离职倾向的影响中,工作满意度最为显著,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

(三)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可以说明各因素之间是否存在关系以及关系的紧密程度与方向,回归分析则可进一步指明关系的方向,可以说明因素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本部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将离职倾向作为因变量,将工作自主权、单调性、社会支持、晋升、工作压力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对其因果关系进行验证。

a预测变量:工作自主权。

b预测变量:工作自主权,单调性。

c预测变量:工作自主权,单调性,社会支持。

d预测变量:工作自主权,单调性,社会支持,晋升。

e预测变量:工作自主权,单调性,社会支持,晋升,工作压力。

表6显示员工流失模型的总体参数效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五个对离职倾向有显著影响的因素都进入了回归方程。这说明工作自主权、工作单调性、社会支持、晋升、工作压力对员工离职倾向是所有变量中影响最大的,而且其影响程度是按照工作自主权、工作单调性、社会支持、晋升、工作压力的次序排列的。回归方程的确定系数R接近于1,说明不存在着多重共线性,Dw的值接近2,说明存在着序列相关,故以上回归方程可信。

从表7中我们可以得到回归方程的系数,并把回归方程描述如下:

离职倾向=0.229×工作自主权+0.189×工作单调性+0.162×社会支持-0.176×晋升+0.131×工作压力+1.126

(四)列联分析

本部分探讨民营企业员工不同的个人特征对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和离职倾向的影响。通过对性别、婚姻状况、年龄、工龄、教育程度、月薪及工作性质七个因素的交叉分析表明,其中教育程度和职位对中介变量和因变量有显著的影响。教育程度对组织承诺有显著性影响(sig.

五、结论

影响中小民营企业离职因素中虽然有环境、个体和组织三大方面,但相对而言,组织因素即结构变量对员工离职行为的解释程度更大些。在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可以看到工作自主权、工作单调性、社会支持、晋升及工作压力都对离职倾向有显著的影响。工作满意度相对于组织倾向对员工离职倾向影响更显著。环境变量中的外部工作机会也对离职倾向影响显著。个体变量对员工离职影响除了教育程度和工作性质外都不是很明显。因此,影响中小民营企业员工离职的主要因素是工作自主权、工作单调性、社会支持、晋升、工作压力等与工作内容相关的因素。

[参考文献]

[1]price,J.L.theStudyofturnover[m].iowaStateUniversitypress,1977

[2]陈宝杰.民营企业员工流失意图影响因素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管理科学版),2004,(9).

[3]谢晋宇.雇员流动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4]姜秀丽,石岩.员工流动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5]姚裕群.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

工业工程对社会的影响篇9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和教师地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其心理因素的影响作用不可小视,随着学者对职业认同等一系列教师心理问题研究的日益重视,大量的学术成果得以涌现。然而,纵观现有研究,学者们的多关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较少涉及对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研究。本文认为,与中小学教师不同,高等院校教师作为知识型员工,面对着更为松散的组织文化,其职业认同也必然呈现出显著的特殊性[1]。为此,本文将详尽梳理和评述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文献,对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1教师职业认同概念的界定

认同源于拉丁语“idem”一词,意为“相同的事物”;英语中认同(identification)概念的本意就是“身份”;在相关文献中,认同是指一种特定的情感联系,是个体自我认识的一部分,而这一自我认识源于作为个体的他存在于社会群体之中[2]。

社会学家最早开展认同领域的研究。社会认同理论(Sit)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所处的群体产生认同,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并通过对内群体与相关的外群体的有利比较获取积极的自尊[3]。turner等进一步提出了自我归类理论(self-categorizationtheory),对社会认同理论进行了补充。与Sit理论相比,自我归类理论添加了组织内部的行为,个人可以将自我在不同的层次进行归类:在个体层面(个体间差异)、团队层面(本群体成员与其他群体成员间存在差异)或者物种层次(人类与其他生物存在差异)。个体通过分类,将赋予自我符合内群体的特征,实现自我定型,并往往将有利的资源分配给己方群体成员。根据自我归类理论,我们很容易认清教师职业认同的实质:个体在团队层面,以教师职业为标准所进行的自我分类。

近年来,教师的职业认同正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主题,纵观已有文献,由于研究侧重点的相异,关于教师职业认同概念还缺乏明确而统一的界定:有学者从特征入手,将教师职业认同界定为一系列表征教师的职业特征,比如Beijaard在研究中提出通过某人所教授的学科、与学生的关系、教师的角色或者角色概念三个范畴来完成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界定。也有学者从建构的过程入手,强调教师职业认同的动态性,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自我意象和其感觉到必须扮演的教师角色之间的复杂的动态的平衡[4],是教师通过与环境的持续互动来建构的对职业意义的认识。还有的学者如吴慎慎侧重于从教师本人的感知出发,指出教师个人对身为教师的认同概念,是教师知觉工作情境、赋予意义并采取行动的核心,或者更简单的说,教师职业认同就是教师个人对自己身为教师的概念[5]。魏淑华在对中外学者已有观点做出详尽梳理之后,总结认为教师的职业认同既是个体从自身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其教师角色的过程,也是教师个体对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师职业认同有不同的认识,对职业认同的认识还需要统一。

2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动因研究

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是多样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社会环境、个人心理,甚至个人成长经历都会影响教师的自我职业判断,进而对教师的职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教师职业认同受到性别、教龄、所教学科影响,以及做学生的经验、重要他人、重要事件和教学经验的影响,还受到教学环境等的影响(于慧慧,2006,魏淑华,2008,温艳红,2009)。在本文中,主要从职业形象、工作自主性和组织环境因素等方面研究和分析其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1职业形象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

在已有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的研究中,有学者依据教师对他们职业角色或职业群体的认识和理解,或教师职业的相应特征来解释职业认同[6]。而对职业角色或职业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就是教师职业形象。教师职业形象是作为教师的群体或个人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教师职业群体或个人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的表征。魏淑华在总结miller、moore和Hofman、Korthagen等学者对职业认同内涵界定的基础上,也认为职业认同与特定的职业特征相联系,而职业特征是职业形象的关键构成要素。从文献研究中我们发现,职业认同主要被用于刻画理想教师的特征,因而,教师职业形象的建立过程,实质就是对教师特征的理解和教师职业概念的形成过程,即对职业形象的认知将会影响到职业认同的形成。Bamber和iyer在对同样作为知识性员工的审计师职业认同领域的实证研究中,证实了审计师的职业形象对职业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7]。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评价,以及教师个体自身对其职业活动所持有的知识、观念和价值体系,都会影响到个体对教师职业形象的认可,进而影响教师职业认同。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尊师重教”和“师道尊严”的影响,教师得到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和“为人师表”等评价,赋予了教师职业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这种正面的职业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加强了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

2.2工作自主性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

工作自主性既是重要的组织变量,也是职业化的关键因素。中外学者研究发现,由于工作特质本身导致不同专业知识员工必须面对不确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故需要相应程度的工作自主性,以便及时决策并采取行动。tampoe在研究中发现,知识型员工最看重的职业发展依次是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和收入,可见知识型员工对工作自主性比对收入更重视。赋予知识型员工更大的工作自主性,既是工作环境的外在要求,也是员工自身的内在要求。高校教师是一种高度自我涉入的职业,他们不仅负有传授知识的职责,还需要承担创造知识的重任,为保持学术思想的独立性,还需要独立地思考与探索相关的理论研究、科学实验,还需要自主地对劳动过程进行设计和创新,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工作中更具开创性、自主性和灵活性。也即是说,对工作自主性具有较强需要的个体,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更高。norris和niebuhr在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研究中发现,工作自主性和职业化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usso对同样作为知识性工作者的记者群体的研究也验证了上述关系。较高的工作自主性,有利于高校教师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有利于其对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进一步强化[8]。

2.3组织环境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

先期研究认为,职业认同不是固定或预设的,而是在各种社会情境和环境中解释个体的行为、语言和日常实践。Litwin和Stringer认为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个人对于该组织环境直接或间接的知觉可以影响组织内员工的动机、态度、信念和价值观。而一个组织总的环境性质是由生态学(指组织的物质资源)、背景环境(来自组织中成员带来的背景特征)、社会系统(指组织中正式和非正式角色的相互作用)和文化等四个维度相互作用决定的。很显然,个体对高校教师职业的知觉和理解,必然要从多个维度受到环境的影响。

职业认同是教师的个体经验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9]。Sleegers&Kelchtermans也认为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教师通过与他们的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组织环境的改变可从不同方面影响教师的职业认同。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教师职业认同还受到受到教龄,所教学科影响,做学生的经验、重要他人、重要事件和教学经验的影响,还受到教学环境等的影响。moore和Hofman(1998)指出学校对办学水平的高质量追求是与教师高度发展的职业认同相一致的[10]。改善教师工作条件的措施会积极影响教师对职业认同的感知,组织架构的变化、新工作团队的建立和激励机制的变革也将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参与度,进而推动员工的职业认同重构过程。教师所处的组织环境会对个体职业认同的建立、形成与发展产生全面且重要的影响,有利于实现职业目标的组织环境会增加教师对职业的认同度。

3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果变量研究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社会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11]。学者认为,组织内的员工同时肩负着组织角色和职业角色,在角色的互动冲突中,与所扮演角色相应的认同感之间也会产生显著的相互影响[12]。Russo以记者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组织认同和职业认同进行了考察。实证结果显示,作为知识型员工,记者的组织认同和职业认同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对记者职业的认同程度高于对组织的认同。同时,依据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职业认同强烈的记者,需要报社提供从事该项专业工作的平台,以及与有相同职业认同的同事工作的机会,当这些需求得以满足后,记者才倾向于表现出更强烈的组织认同。在后续的系列对其他行业员工(审计师、兽医等)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关系研究中,学者们也得到了较为一致性的结论,即职业认同会影响组织认同,且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呈现正相关关系。

在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果变量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的一系列行为状态相关。moore和Hofman对350余名科研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强烈的职业认同有助于克服其对工作条件的不满,提高工作满意度,降低他们的离职倾向。同样的研究也见于Gaziel和魏淑华的文章中,他们分别证实了在以色列和中国的中小学教师中间,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的相关关系依然存在,结论具有良好的外部效度[13]。此外,教师职业认同与职业倦怠存在负相关关系,即教师越是认同自己的职业,他们就越少经历倦怠[14]。Day等人总结认为,教师职业认同能够有效规范教师行为,对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动机、承诺和工作满意度产生影响。

工业工程对社会的影响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兼职;就业认知;现状;影响;对策

众所周知,受动荡不定的世界金融市场和我国不断加快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双重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加之国家指导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不尽完善;企业招聘人才制度的不尽合理;各大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就业指导模式和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尽规范;以及大学生自我期望过高、缺乏就业培训机会和求职技巧等一系列内外因素的干扰,“大学生就业难矛盾”一触即发。

一、大学生兼职及就业认知现状

对于处在象牙塔中缺少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来说,自己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求职心态、企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等方面的认知略有欠缺;加之受自身性别、户籍、所读院校、专业等不可逆转性因素的影响,面对毕业人数多、就业岗位少的尴尬境遇,大学生开始走出校门做各种兼职。但事实证明,大学生兼职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表现为:参与兼职的学生年级化;兼职类型区域化、狭窄化;兼职目的盲目化、从众化;兼职与专业不对口或相关性较低;兼职受周围人态度的影响较大。

与此同时,经过了解大学生就业认知状况,笔者意识到大学生群体对就业的认知存在严重的缺陷,自我认知不足和对外界环境的不正确理解是当代大学生就业选择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认知问题。因此,通过分析大学生兼职与就业认知现状及其影响并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便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兼职对就业认知的影响

1、兼职对就业认知产生的积极影响

大学生兼职对就业认知的积极影响首先体现在大学生自我认知方面。

自我认知体现了大学生对自身在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的一种客观认识,如果大学生缺乏对自身及自身所处环境的客观、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就会造成自我认知的偏差,从而影响就业过程及适配职业的选择和获得。

若大学生群体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根据自身和社会的双面需求适时、恰当地调整自我期望值,完善自我认知,那么将会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

另外学生可以将兼职中得到的经验化为行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与不同工作性质、不同知识层次人员的工作交流中,不断丰富自身的工作经历和社会交际经验,学习求职技巧,发展人脉,以缩小与工作多年、有丰富经验者的工作差距。这十分符合传播学“选择性定律”中的选择性记忆原理,即人们根据各自的需求,在已被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储存在大脑之中,属于无意识的行为。学生将兼职工作经验进行筛选,得出与同行业工作多年的人员和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初次就业者相比自身的优势与不足,然后储存在大脑中,并应用到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去,以期丰富对自我的认知,提高就业率。[3]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兼职消除负面心理影响,树立健康求职心态。兼职是学生就业前短期适应社会的机会,学生能够在兼职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就业形势,调整规划就业方向,提高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增强自信度,从而树立健康的求职心态,降低负面心理对求职就业的影响。

其次,职业认知的改变也是兼职的积极影响之一。

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职业认知体现了大学生本人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认知,也是决定其选择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学生通过兼职,开始结合自身的性别、生源地、所学专业等客观因素,实事求是地、慎重地选择将来工作的性质、工作的地点等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与此同时,学生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就业难”压力,对待第一份工作的态度更加的认真,更多的想脱离父母的庇护,自食其力找工作。丰富多样的兼职工作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两大机遇:一是学生能够较好地借助兼职的机会,了解与专业对口的工作的就业形势及相关详细情况,从而避免因专业不对口造成的人才资源浪费和某些冷门行业求职岗位的空缺,从而提高就业的质量。二是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兼职获取的经验,选择以前做过的兼职工作或与其相关的工作,自己创业,免受“就业难浪潮”的冲击。

最后,是兼职对大学生社会认知改变的影响。

社会认知属于大学生就业的高层次的认知因素,由马斯洛的五层次需求理论可知,人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就会为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懈努力,社会认知正是在这样一个理论背景下提出的,当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得到满足时,便会出现一种新的心理需求,即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以及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需要,同时还伴随追求自我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家庭因素的考虑。

社会认知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社会资本的不断积累。

兼职有助于扩大大学生的社会网的规模。兼职过程中,大学生可以结交到形形、各行各业的社会人员,他们来自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掌握着该职业独特的工作信息。学生可以通过兼职不断网罗结交各路朋友,扩大社会网的规模。兼职还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社会网非亲缘关系的比例。适度的陌生关系比例对大学生社会资源的获得,特别是毕业后的求职有正面作用。在兼职中,由陌生人变成工作伙伴,从而提高社会网非亲缘关系的比例。[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