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如何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十篇如何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十篇

如何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1:13

如何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篇1

关键词: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结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G250.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1-0036-03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积累了大量网络学习资源,由于参与建设的公司、机构数量众多,在资源建设中采用不同的建设标准,使不同的资源彼此之间不能共享,不同公司、单位建设的资源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为解决此问题,学者何克抗教授认为可以通过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管理系统的互操作框架以实现不同资源库之间的资源共享。[1]国内有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建设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是实现现有网络学习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通过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为用户提供一个能同时访问多个网络学习资源系统的一个公共接口,原理如图1所示。

根据资源访问需求,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应具备用户注册、用户互认证、资源索引、资源检索、资源访问及付费等基本功能。

一、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的功能

1.用户注册与管理

用户通过注册成为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的用户,注册用户通过资源共享平台可以对存在于不同系统中的资源进行访问。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通过用户注册操作获取用户的基本信息并根据运行需求对注册用户进行管理。

2.用户互认证

在国内相关研究中,用户认证主要是指各个资源管理系统将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的注册用户认证为其用户,允许其进行资源访问操作,这是单方认证。[2][3]当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将多个学习资源及其管理系统松散耦合在一起时,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及所耦合资源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形成了一个大的资源空间,因而用户认证应该是互认证,即各学习资源系统将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的用户认证为其用户,同时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也应将各学习资源系统的用户认证为其用户。这种认证方式的好处在于只要用户拥有资源共享平台或资源系统的一个账号信息即可对共享平台所属的全部资源进行访问,无需拥有多个身份信息。

3.资源索引

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对耦合的各个资源系统中的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形成资源目录。用户通过资源目录可以了解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耦合的资源类型,以此为基础用户也可以进行资源基本信息的检索与浏览。

4.资源检索

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提供对耦合的资源检索功能,用户通过资源索引或关键词检索所需的资源。关键词检索资源检索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将现有各个资源系统的元数据以统一数据组织形式保存在网络学习资源平台中,用户通过检索共享平台中的元数据获取资源的基本信息。为保证检索结果准确、有效,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与资源系统之间要进行元数据的同步操作,资源系统的资源变化需及时更新反馈到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中。二是各个资源系统为共享平台提供元数据访问接口,通过接口共享平台可以检索各个资源系统中的元数据,并将检索结果以统一的表现方式呈现给用户。此种方式不需要进行元数据的同步操作,但要求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检索程序具备能够对以不同标准组织的元数据进行搜索并将来自于不同资源系统的数据转化为统一的组织形式呈现给用户的能力。

5.资源访问

资源访问是指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为用户提供资源浏览服务。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提供用户要访问的资源链接,用户通过链接进入资源系统进行资源访问,此种方式需要资源系统提供资源访问接口,用户通过接口进入资源管理系统进行资源访问。二是共享平台将用户需要访问的资源同步到平台中,用户通过共享平台进行访问。该方式要求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与各个资源系统按照一定的数据组织标准进行资源信息的交换,并且网络学习资源管理平台要具备能够将以不同标准组织的资源信息转化为统一的数据组织形式的能力。

6.付费功能

各个资源系统都有各自的利益,这是网络学习资源不能有效共享的重要原因之一,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在实现资源共享时,应保证各个资源提供者原有的利益。用户通过共享平台访问不同资源系统提供的有偿资源时,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为用户提供付费操作,并将访问费用划入相应资源系统的账户中。

二、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结构

如图1所示,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是一个资源访问的公共接口,作为一个应用平台,它与上端的用户及下端的资源系统构成有机的整体,在构建其结构时应综合考虑。综合前文所述的功能,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结构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有用户层、应用层、系统层、数据层和资源层构成。

(1)用户层包含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和各个资源系统的注册用户以及管理用户。当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将多个资源系统耦合在一起,它们构成一个统一的资源应用,因而应将各个不同系统原有的用户纳入新形成的系统中。管理用户负责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的管理操作。

(2)应用层为用户层提供各种资源访问服务,通过这些服务用户实现不同系统中的资源共享。如前文所述包括用户注册服务、用户登录服务、资源目录浏览服务、资源检索服务、资源访问服务和付费服务。

(3)系统层为各种资源共享服务实现透明化处理,由元数据收集与同步模块、用户互认证模块、数据标准转换模块以及资源数据整合模块构成。元数据收集与同步模块运用推、拉技术将各个资源系统的元数据信息同步到网络学习资源共享管理平台中。用户互认证模块用于资源共享管理平台和各个资源系统之间完成用户互认证操作。资源标准转换模块用于将来自不同系统、以不同标准组织的元数据信息、资源信息转换为统一标准组织形式或者提供多种标准数据访问接口以实现对不同资源系统的访问。数据整合模块将标准转化模块转换后的数据形成统一的数据集合进行保存或按用户需求将其呈现给用户。付费模块引导用户完成对有偿资源服务的支付操作,并根据其访问的资源将访问费用划入相应的资源系统的账户中。

(4)数据层保存系统平台运行过程中必需的或产生的相关数据,包括元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目录信息及用户信息。元数据是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描述信息,可用于资源的检索,也可用于向用户提供资源的说明性信息。资源信息是用户在访问共享资源时产生的个性化信息如用户资源搜索结果、在资源访问过程中同步到共享平台中的资源内容及用户收藏的资源链接等。资源目录信息保存了各个资源系统资源的分类信息。用户信息是为满足共享平台运行需求由用户提供的个人信息的集合,共享平台已经依据这些数据进行身份识别并对用户进行管理。

(5)资源层为各个资源系统的集合,包括包含资源及其应用系统。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只对网络中的各类资源进行松散的耦合,本身并不包含用户所需的各种资源,用户在进行资源共享时需要各个资源系统提供资源并且不能完全脱离各种资源原有的应用系统,因此资源系统中的资源及其应用系统是有机的整体,共同构成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的资源层。

三、构建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需解决的问题

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以用户互认证为基础,但目前大部分资源系统只支持对自身用户的认证操作,每个资源系统需解决与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及其他资源系统间的用户互认证。实现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及各个资源系统用户互认证有两种可以选择的技术方案。方案一是为各个资源系统及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设计统一的身份认证程序,实现单点登录,处处访问,原理如图3所示。

此种方案将各个资源系统及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的用户信息进行集中管理,由统一身份认证程序完成身份认证并返回认证结果,成功或者失败信息,如果成功则还可以包含用户的权限信息,用户通过认证后无需再次登录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或资源系统即可进行资源访问。这种方案可以应用webServices技术加以实现。[4]

方案二是各个资源系统及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设计独立的用户互认证模块并提供访问接口,认证过程如图4所示。

该方案需对各个资源系统进行功能扩展并提供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及各个资源系统间的通信与认证机制。

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在实现资源共享过程中要对各个资源系统的元数据信息、资源目录信息及用户请求访问的资源信息进行同步操作,在此过程中存在着在不同系统间进行信息交互以及将按不同标准组织的各种数据转化为统一的数据组织形式等操作,需解决三个关键的问题:一是网络学习资源的提供者与网络学习共享平台的设计者要共享各自所采用的标准。数据组织标准共享是数据在不同系统间的交换以及格式转换的前提条件,可以通过相关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得以解决。二是不同系统进行数据交换时应遵循哪种数据交换标准;三是在数据转换过程中应采用何种标准进行转换。我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已经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CeLtS)体系,根据学者何克抗的观点,为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享及网络教学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建设过程中可以依据《学习对象元数据》(CeLtS-3)、《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及《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CeLtS-42)为基础进行资源数据组织,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也可以此为基础进行信息数据的标准转换。这些标准是否能满足转换需求及在转换过程中要解决哪些问题还需在实践过程中探索。

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为各个资源的用户提供了更多可访问的资源,同时也为各个资源系统增加了更多潜在的资源用户。由于各个资源系统都有各自利益,这带来了一个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即当用户跨系统访问资源时,资源提供者之间、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设计者与资源提供者如何进行利益分配。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耦合各个资源系统实现资源共享时应该保证各个资源系统应有的经济利益,否则会直接影响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该问题可以通过管理部分组织资源提供者及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设计者协商解决。?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9(10):5-9.

[2]赵厚福,祝智庭,吴永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6):66-69.

如何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篇2

abstract:theconstructionofdigitalresourcesisreasonableconfigurationandadjustmentstotheresources.it’seffectivewaystoimproveutilizationofdigitalresources.Digitalresourcesharingandconstructionhavebecometrendsoflibraryconstructionandservices.thisiscombinedwithvalueengineeringtheoreticalprinciples.itanalyzescosts,featuresandvalueofchildren''slibrarydigitalresourcesconstructionandsharing.thewriteranalyzesthecurrentstatusofdigitalresourcesconstructionandsharingofchildren''slibrary,andproposescountermeasureandsuggestion.

关键词:少儿图书馆;资源共享;对策

Keywords:children''slibrary;resourcesharing;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tp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156-02

0引言

图书馆业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建立本系统的数字资源体系,特别是国外数字资源体系,为各自用户群体提供有效的数字服务,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

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和一些图书情报单位等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如:网络环境下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保障环境、模式、数字资源产品、软件支撑技术、数字服务模式;如何提高图书情报单位的数字服务能力与水平;如何应对入世后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的挑战;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和发展动态;数字图书馆软件系统与技术的开发研究;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环境下的数字服务模式等等。但对少儿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问题研究不多,本文就少儿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1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趋势概述

1998年12月22日,同志在视察北京图书馆时指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知识。我们要在全社会倡导人们多读书,大兴勤奋学习之风。关于这一点也已经达成社会共识。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数字时代也已经到来了,李岚清也在视察北京图书馆时也曾指出,要更新图书馆观念,利用现代数字网络技术,实现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共享。它决定了少儿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实行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小读者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馆藏数字服务,对数字资源的需求方式及内容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迫切需要的是内容新颖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的数字。这种需求显然不是一个少儿图书馆所能够满足的。小读者的这种全方位、综合化的数字需求,必须通过多个数字单位之间进行协作来完成。此外,小读者对知识数字的需求还反映在要求所需数字的电子化、网络化上,要通过对知识数字进行分析、综合、整序,以新的、序列化的知识单元提供给小读者,这就需要少儿图书馆加强对文献数字资源的电子化组织和迅速实现网络化的工作。多个数字单位协作进行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数字服务界急需解决的问题,符合当今时代的需求。

2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现状分析

如何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篇3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50)

摘要:以建设省级资源共享课程“网络攻防与安全”为例,对高职院校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现状、难点和不足进行专题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课程基于企业真实、典型的工作任务,并结合多媒体和多种虚拟技术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并建立通用、统一的课程建设平台,促进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加大课程受众范围和深度,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关键词:工作过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虚拟技术;虚拟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160-05

作者简介:李锋(1981—),男,广东龙川人,硕士,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和图像处理。

基金项目:2012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网络攻防与安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批准文件号:粤教高函[2013]13号);2013年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教改项目“信息技术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方法研究”(项目编号:xxjs-2013-2001)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意义

信息技术资源共享课程以其开放学习、资源共享、知识公益的理念特色和基于互联网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逐渐成为国内外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在高职院校中推动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建立统一开放资源共享平台,充分运用多媒体和多种虚拟技术重构立体化教学资源,扩大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范围和深度,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整合多方优质资源,发挥资源最大利用效益

在高职院校中加大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构建优质教学资源开放与共享机制,有利于整合多方优质资源,促进资源合理分配,发挥资源最大利用效益。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分散性、孤立性和不规范性将直接影响到资源的使用效益。通过构建统一的信息技术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开放与共享机制,可以将不同高职院校、行业企业之间的优质资源进行合理化组织、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通过云搜索和云共享技术扩大优质资源共享范围和深度,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有效聚集与广泛共享,促进资源合理分配,提高高职院校资源的组织性、共享性和利用率。

(二)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

通过与企业构建优质教学资源,共建资源共享课程,有利于加强校企双向互动,促进校企合作,体现高职教育与企业需求的一致性。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由于缺乏沟通时间和渠道,行业高速技术革新难以及时准确地反映到职业教学之中,很难实现职业教学与企业工作任务的匹配。通过与行业企业共建优质教学资源,将企业真实、典型的工作任务融合于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之中,可以消除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的隔阂与距离,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衔接。

(三)有利于消除学校之间观念孤岛、信息孤岛、资源孤岛和市场孤岛效应

在高职院校中加大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有利于消除学校之间观念孤岛、信息孤岛、资源孤岛和市场孤岛效应,缩小地区教学资源贫富差距,提升整体办学实力。目前,各高职院校经过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等,都各自积淀了部分优质教学资源,但由于闭关自守和标准不一,在信息化网络中反而成为资源信息孤岛。通过推动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建立资源共享统一平台,整合共享学校间优质教学资源,可以缩小地区间教学资源贫富差距,消除信息孤岛效应,提升高职院校整体办学实力。

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现状和问题

我国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大体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部级精品课程建设。2003年启动部级精品课程建设,形成了部级、省(市)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为提高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使用率,监督精品课程运行情况,2008年建立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涵盖文化、科学、历史、艺术等各个领域。第二阶段:部级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计划支持建设350门左右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将分两批开展教育部批准建设的原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遴选工作。2012—2014年,通过立项建设方式,重点建设200门适应教改发展需要和反映教改成果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4—2015年,通过遴选准入方式,选拔100门能够反映区域特点并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新课程。

尽管我国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如何整合、共享、管理和监督这些课程,如何发挥其示范性和辐射作用,企业如何参与共建优质教学资源,课程如何利用多媒体和虚拟化技术,如何实现教学资源云共享等缺乏清晰思路和实践经验。二是目前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可共享的教学资源形式简单,课程开放共享范围和深度不够,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三是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缺少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独自开发的教学资源与企业实际脱节,没有基于真实的工作过程,导致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企业发展和需求,难以有效发挥资源共享课程示范性和辐射作用。

鉴于此,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应立足企业,面向师生,服务社会,以基于企业真实、典型的工作任务融合于课程建设之中,并结合多媒体和多种虚拟技术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并由点带面,从个性到共性中探索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通用平台、理论架构和技术路线,形成可操作方案,促进社会优质教学资源均衡发展与合理分配。

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思路

现以“网络攻防与安全”课程为例介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思路。本课程经过多年改革和实践,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尝试,完成了学科系统化教学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首先,由it行业为引领,配合锐捷网络大学和企业制定的“网络安全工程师职业标准”,并与专家座谈,进行职业分析,准确把握企业对网络安全技术人员的要求。

然后,对具体岗位进行分析,确定“岗位职业标准”,并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把网络安全管理岗位细分为网络风险评估、网络安全管理、数据备份恢复、入侵检测与定位、网站安全配置、系统漏洞分析。

在确定工作岗位后,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确定网络攻防课程的学习领域。

按照基于真实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由行业专家和相关企业共同指定课程标准和课程设计。在具体课程开发中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导向组织教学,结合企业实习、顶岗锻炼方式,走工学结合、工学交替之路。

本课程全面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网络入侵为手段,以安全防范为目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再现公安机关侦察网络犯罪和网络管理人员排除安全隐患,优化监控网络的实际工作过程。

建设平台与课程资源开发

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平台由实训平台、虚拟课本、原理仿真、虚拟实验室、在线考试和虚拟社区六大模块组成。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平台

实训平台模块基于aSp.net和SQLServer,界面设计采用DiV+CSS+flash。学生在实训平台可以在线浏览工作任务,下载工作软件,模拟工作环境,浏览全课程录像,进行在线远程实训、提交实验报告等。实训平台资源与锐捷网络公司共同开发,基于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采用攻防角色转换式教学,设计“先攻再防,攻中有防,攻防结合”的工作情境,让学生在攻击中寻求解决方案,由攻击中掌握防范策略,从攻击中汲取管理经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每个完整工作任务都以课程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由任务感知、技能目标、技术理论、技术实践、技能拓展、任务评价六个环节组成,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平台如图2所示。

(二)虚拟课本与原理仿真

虚拟课本和原理仿真模块采用Flash动画实现。Flash是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交互式矢量图和web动画的标准,广泛应用于网页动画设计。虚拟课本将现实中的课本制作成Flash动画,利用鼠标和数据库模拟翻页效果和电子书签,可以实现在线浏览,快速定位,网上传阅等功能;原理仿真将晦涩理论以生动形象的Flash动画展现,仿真网络运行机制,阐述工作原理,再现网络安全维护过程。虚拟课本与原理仿真动画效果如图3所示。

(三)虚拟实验室

实验模块虚拟实验室模块包含“系统安装与维护实验室”、“思科piX防火墙安全实验室”、“思科虚拟专网安全实验室”、“DoS入侵命令虚拟平台”等七大虚拟仿真实验。虚拟设备采用与现场设备一致的配置内容,基于企业真实、典型的工作任务让学生迅速掌握现场工程要求。

开发平台和架构虚拟实验室平台采用B/S三层架构。B/S是一种基于web的三层体系架构,是一种“瘦客户端胖服务器”模式。它由浏览器、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组成。服务端虚拟件提供编写好的Java类文件用于仿真网络设备配置算法,如生成树算法、路由选择、防火墙过滤规则等。算法组件经JavaBean封装,后存放在服务端设备组件数据库。服务端设备组件库存储JavaBean组件注册的XmL文件,用于存储虚拟实验的XmL文件。客户端通过web浏览器嵌入Javaapplet和Flash模拟人机互动配置过程,调用JavaBean组件生成实验配置结果和报告提交给客户端浏览器。虚拟实验室三层体系架构如图4所示。

虚拟场景绘制系统前台采用VRmL结合3Dmax绘制虚拟实验场景。VRmL是一种三维造型和渲染图形描述语言,具有分布性、通用性、交互性和易扩展性等优点。它用文本信息描述三维场景,文本信息通过web传输由浏览器解释生成三维场景。VRmL使用纯文本描述场景,生成的数据量很小,适合网络传输,但是在描述复杂三维物体时,VRmL执行效率和可靠性低,因此在绘制复杂场景(如桌椅、网络设备等)和其他实验器材时采用3DmaX建模,生成*.wrl文件,再用文本对VRmL场景进行描述,结合Flash在浏览器中输出虚拟场景。用户可以通过键盘在封闭场景内以第一人称视觉进行虚拟实验,如开启服务器、设备接线、敲击桌面键盘等。虚拟场景效果如图5所示。

虚拟设备的人机交互过程Flash作为交互式矢量图和web动画的标准,其脚本语言开发出的动画效果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特别适合模拟网络设备配置过程中的人机互动过程。用户通过浏览器配置界面对虚拟设备进行配置,输入的配置命令经JavaBean组件返回计算结果,并经Flash制作成图形元件。图形元件既可以是静态图像,也可以是可重复使用的动画片段(重复使用的片段如用于模拟网络设备的启动过程)。在Flash中,用户输入命令和执行按钮元件本质上是一样的,通过对影片剪辑添加动作脚本实现人机交互操作,从而仿真网络设备人机交互的配置过程,如图6所示。

虚拟实验室优点虚拟实验室相对传统实验室而言,具有以下优点:(1)虚拟实验室能模拟真实设备工作过程,能极大地解决实验室设备匮乏、建造维护成本过高等问题。(2)虚拟实验室不受时间、地点、实验设备限制,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仿真实验平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动手能力。(3)用户只要通过浏览器接入即可进行在线实验,如定制网络拓扑、模拟网络入侵、配置实验设备、查阅帮助信息、保存实验数据等,图形化实验结果使得虚拟实验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实时性和灵活性。

(四)在线考试模块

在线考试子模块针对每个教学情境建立测试系统,能有效及时地检验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题库涵盖网络安全、网络攻防、网络架构,并将行业考证纳入最新题库。

(五)社区论坛模块

社区论坛为学生提供在线提问、发表见解、交流互动的社区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也让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接触学生。用户注册账号后可以在相关版面帖子,进行回复,并与其他学生或教师进行私下交流。

我们通过建设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络攻防与安全”,由点带面,从个性到共性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信息技术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平台、理论架构和技术路线,形成可操作方案,扩大课程受众范围和深度,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促进社会优质教学资源均衡发展与合理分配,为高职院校建设资源共享课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许晓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对网络教育发展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07(8).

[2]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3]张会杰,龙世立,王仁卿.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中国远程教育,2008(11).

[4]任为民.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要求与开发策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4).

[5]赵凤梅,胡勇.网络教学中认知思维发展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0).

[6]吴美娇,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现状分析与优化[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2).

[7]谢幼如,姜淑杰,张艳虹.教育技术支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分析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08(1).

[8]黄德群.广东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状况分析与评价[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4).

[9]刘川川,宁玉文,高岭,马力,高东怀.国家精品课程网站运行和资源更新保障机制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9(12).

[10]杨琳,杜中全.国家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教学共享应用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

[11]仇晓春.三维虚拟学习环境的特点及教学潜能[J].中国远程教育,2012(8).

[12]张宇光.马里兰学院大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案例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2(8).

[13]刘凤艳.《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14]郝耀军,王建国,赵青杉.网络智能教学系统中双层学生模型的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1(12).

[15]曾海军,范新民.关于网络教育公共服务模式及支撑平台的架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7(7).

[16]周彩霞,张宇,贾换锋.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功能栏目调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9(2).

[17]李林曙,赵坚,陈卫宏.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原则和方法[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2).

[18]马凤霞,张展.精品课程网络管理与开发平台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7(20).

[19]王欣,陈锡宝.我国精品课程评审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7(20).

[20]许坦,石长征.精品课程发展现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7(5).

[21]许晓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对网络教育发展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07(8).

[22]廖宏建,吴涛,庄琪.精品课程中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建构策略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6(3).

如何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篇4

关键词:网络资源;网络服务;资源共享;企业计算;网格计算;p2p;SaaS;云计算

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一切活动都逐渐在向网络迁移。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使消费者逐渐习惯了网上购物,网上电视,网上电影,网上音乐,网上游戏,网上工作,网上图书等网络生活。网络与每一个消费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这个生活习惯的大迁移过程当中,与之相关的消费习惯却没有得到有效迁移。原因是多方面的,消费者自身的消费意识没有得到转变,相关法律观念和法律法规尚在完善,网络中相关版权信息缺乏有效的保护手段等等。网络资源共享技术的发达使消费者获取资源的途径越来越方便,但与之相应的资源保护和管理技术却没有跟上。本文从网络中资源和服务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利用云计算和SaaS促使网络资源向网络服务的转变,从而最终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版权保护的目的。

1网络资源共享技术分析

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网络资源是一种存储于网络载体的信息资源,可以是媒体资源(图片、音乐、影视等),文档资源,软件资源、存储资源或者是计算资源等。这些资源离散分布于互联网信息平台当中,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离散平台发生联系,逐渐形成一个资源联合的整体。

1.1网络资源共享带来的便利及其面临的纠纷

网络资源共享技术无疑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大的便利,通过广泛共享,各种方法、技术和策略将网络上的各种资源提供给网络上众多用户共享使用,实现了有效聚合和充分释放,将网络上的巨大资源通过协同工作连接集成起来,产生巨大的综合效能,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使用环境,将网络上的多种资源的聚合效能按照需求传递给用户。

用户的需求促进了资源共享技术的发展。以p2p技术为例,德国互联网调研机构ipoque称,当今的互联网中50-90%的总流量都来自p2p程序。其中包括了Bittorrent占了p2p流量的50~70%,eDonkey(含emule),根据地区不同份额为5~50%[1]。p2p技术使消费者能够更快捷、更方便的获取音乐、影视和书籍等共享资源。但是在给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基于p2p技术的很多应用都面临着版权资源管理混乱的纠纷。如音乐文件共享系统napster,它帮助音乐迷们交流mp3文件。napster[2]提供一个客户端供音乐迷在自己的硬盘上共享歌曲文件,搜索并下载其他用户共享的歌曲文件,在短时间内吸引了超过5000万用户,但由于大量的具有版权信息的歌曲被下载,最终遭致诉讼。如果从共享资源的传播方式来看,napster无疑具有极大的价值,代表了资源共享的时展趋势。但如果不能在最根本的对知识产权上得到保证,不能很好的解决版权纠纷,发展前景就得不到有效保障。

1.2从现有技术寻找出路

如果我们对网络资源进行划分,可从性质上简单划分为共享资源和版权资源或者是权限资源。共享资源我们希望可以通过p2p等技术促进资源进行共享、交流、流通。事实上,很多常用的网络服务都可以归入p2p的行列,如即时通讯系统iCQ、aoLinstantmessenger、Yahoopager、mSnmessenger等都是典型p2p应用,它们允许用户互相沟通和交换信息、交换文件等共享资源,很好的促进了共享资源的交流。而另一方面对于版权资源,我们希望在资源本身被充分利用的情况下能够对版权信息进行有效保护。资源共享意味着可以资源的随意获取和自由传播,版权保护则需要资源管理和授权操作,并且不允许随意传播,这是一对互相矛盾的目标。我们试图从下面这些资源共享技术中寻求解决方案。

1.2.1企业计算

企业计算是一种为实现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的信息共享形成的网络计算技术,用于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由于企业内部员工权责分明,通用的权限管理机制就足以应付一般的工作需求,因此,一般企业计算的权限资源管理较为简单。企业各部门负责人获取自己权限允许的资源文件后,由于公司制度的存在,不会将自己的版权资源随意与他人共享。在企业环境中,企业员工有资源的保密意识,但有限的权限管理机制并不能从技术手段上对版权资源进行深度保护,不能防止恶意的资源窃取。因此靠制度制约的企业计算,并不能在技术上提供版权资源的有效保护。

1.2.2网格计算

网格计算通过硬件和软件层次的资源共享和合作技术,使系统中的所有用户共享网格资源。

网格计算试图通过网格节点的扩充,将网络资源纳入网格当中,对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它的资源管理方式是通过权限管理来实现的。网格计算以整个网格作为一个虚拟整体,对权限用户提供共享资源。每个网格节点都对外提供资源,计算节点提供计算资源,存储节点提供存储资源,服务节点提供服务资源,文件节点提供文件资源,这些资源集中成一个整体供用户调度使用。网格计算的用户访问有严格的权限限制。以iBm的GloBus[3]网格平台为例,为了保证资源的权限属性,在可控网格范围内为每一台节点计算机的每一种资源设置权限信息,同时为网格的访问者颁发Ca(Certificateauthority)证书,并在每个节点进行用户证书设置和证书的周期性管理。

网格技术提供了严格的资源权限控制和理论上可以无限扩展的资源共享平台,但却无法很好的商业化运作。《福布斯》杂志曾经预测网格会在2020年产生一个价值为20万亿美元的大产业[4],但实际上网格技术已经逐渐被新兴技术取代,这可以从网格技术的盈利模式,资源数量和用户规模来分析网格技术商业化运作失败的原因。首先,网格技术缺乏明确的盈利模式。由于网格内部资源的价值难以量化估算,不同网格节点之间资源类型不同,资源总量不同,所属机构不同,利用效率不同,导致缺乏合理的市场化资源定价方式。其次,由于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导致无法吸引新的网格节点进入,提供新的资源,从而网格节点扩展缓慢,内部资源有限。再次,有限的网格资源和不适当的资源定价模式,无法吸引用户使用,导致用户群体无法扩展。这三者的恶性循环,使网格计算商业化走入了死胡同。

此外,网格计算看似针对网格当中的各种资源都进行了严格的权限设置,但实际上对用户如何使用从网格中获取的资源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以图片资源为例,当权限用户获取网格资源以后,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破解针对资源设置的有限控制手段,如数字水印、禁复制、时间控制等,都可以被破解,从而造成资源版权被侵犯。

1.2.3p2p

p2p网络由若干互联协作的计算机构成,每个成员直接从其他成员而不是从服务器获取共享资源。p2p的资源共享模式可以看成网格技术的简化。我们从盈利模式,资源数量,用户规模来分析p2p的发展状况。如果说网格技术是用访问者身份权限限定对相关资源的访问,那么p2p则是利用等价交换原则来进行资源的共享。在p2p的对等网络系统中,任何人在享用某项共享资源的同时,也在提供资源共享。从p2p的资源数量来看,互联网上的任何用户都可以将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利用p2p技术为共享资源,不存在权限限制的门槛,因此利用p2p技术的共享资源数量,理论上是无限的。从p2p的用户规模来看,很多基于p2p的应用都实现了全球范围的资源共享,如基于p2p的文件共享napster,计算资源共享Seti@home,分布式资源索引Gnutella和洪泛搜索Gridlla[5]等。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p2p技术在资源共享能力方面几乎是一个完美的模型,这也可以解释p2p技术发展如此迅猛的原因,但是在p2p开放平台模式下,对资源的管理几乎是不可控的。任何人拥有的资源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被成千上万人获取,这给版权资源的控制带来了灾难性后果,版权控制在p2p网络中基本属于失序状态,给资源提供商带来严重损失,从长远来看,对丰富互联网资源是不利的。通过对三种网络共享技术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张分析表。

表1资源共享技术对比分析

因此,我们需要在这些共享技术的基础上,转换概念,寻找新的技术用于解决遇到的难题。我们发现了软件资源共享的SaaS(softwareasaservice)技术,并将这个概念扩展到云计算平台上,寻求从服务的角度解决资源共享和管理问题。

2从网络资源共享到网络服务

网络资源共享技术尽管已经非常成熟,但在资源的版权保护方面却显得力有未逮。网络服务利用网络资源给用户提供服务,从网络服务的角度出发对版权资源进行保护。

2.1从网络资源到网络服务的转换

网络资源的管理有两个方面,资源的在线管理和资源的离线管理。资源提供商一般都有相应的在线管理办法,只允许授权用户获取资源。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进行资源的离线管理,离线的版权资源可以仍然可以被p2p等共享技术扩散。那么更进一步,只能将服务所使用的一切资源存放于服务器端,并且不提供资源下载途径,用户利用资源的方式从本地工作环境转移到网络工作环境,从而杜绝版权资源的扩散。aSp(applicationServiceprovider)曾经做过这方面的尝试,要将用户的一切活动从本地转移到网络,但是由于aSp试图将全部应用转移到网络,没有注意分析本地应用向网络服务转移的根本目的,导致大量内容向网络转移,受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本身的影响,给用户带来的体验很差,并没有取得成功。

2.2由SaaS重新认识网络服务

Salesforce公司的成功,让全世界都知道了一个新的网络运营模式SaaS,软件即服务。SaaS改变了以往软件是商品的观念,软件不再作为商品资源出现,而是以服务的形式提供软件。

我们从多个角度来分析SaaS,首先从软件资源版权保护的角度来看。软件在线服务意味着软件不允许下载,所有利用软件的工作在网络上进行,软件资源版权能够得到有效保护。从盈利模式来看,软件由资源向服务的转变使其盈利模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其盈利由高额度单一性盈利变成了低额度持续性盈利,有合适的盈利模式。从资源量来看,凡是达到SaaS能力成熟度第二级即可配置级的服务提供商,都可以提供足够的资源数量,但是在资源的种类上比较有限,如Salesforce主要以客户关系管理(CRm)软件为主,阿里巴巴(alisoft)基于其丰富的商务客户群体,主要以aeR平台上的外贸管理、财务和营销软件为主,此外有很多软件公司都开发的相同SaaS应用,如国内首家SaaS公司Xtools、八百客、SaaSBB等都提供基于SaaS的客户关系管理软件[6]。从用户规模来看,因为现有SaaS资源种类较少,客户群体仍可以进一步发掘,但受服务器性能限制,能容纳的客户群体也受到限制。

SaaS解决了软件资源到软件服务以后的版权问题和盈利问题,但在资源种类和客户群体上仍然没有很好的解决,如图1所示。有限的资源种类显然不能吸引国内两千多万家企业大规模进入这个市场。因此面临着两个问题,如何扩充资源种类,如何容纳更多用户。扩充资源种类需要有更多的SaaS开发商加入进来,需要一个SaaS容易实现的基础服务架构,这可以利用云计算的paaS(平台即服务)来实现。而容纳更多用户的需求,则可以从SaaS能力成熟度进行分析,SaaS能力成熟度模型分为四级:普通在线服务软件;可配制;高性能;可伸缩。通常SaaS应用达到了第三级高性能成熟度,但在可伸缩上存在问题。一家SaaS运营商如果能提供足够好的软件服务,价格优惠,大量用户选用该服务,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多,服务器的性能成为瓶颈。解决这个问题两个方法,一是选用大型/超大型服务器,利用服务器强劲的性能解决客户需求,二是租用云计算平台,利用云计算的集成性,实现系统的可伸缩性。

2.3云计算打开从网络资源到网络服务的大门

云计算能否作为网络服务承载平台,可以与分布式系统进行对比来分析。从形式上看,云计算与分布式系统类似,都具有较大的规模和良好的可扩展性,用于解决单台计算机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但云计算在性能,应用开发和效用计算方面超越了分布式计算。

从系统性能来看,分布式计算利用的是计算机闲散资源,这种资源的使用方式不具有强制性,系统整体性能得不到保证,而云计算提供了一种系统集成技术,通过廉价小型服务器的集成代替昂贵的大型服务器,提供系统性能提升,所有集成服务器都是为了扩充系统需要而添加的,属于云计算强制管理范围之内,系统整体性能有保证。其次从应用开发的复杂性来看,分布式系统属于作业调度系统,用户写好并行算法,通过作业调度系统将作业分解到各个不同的物理节点运行,过程较为复杂,云计算则将复杂的作业调度留给了云计算平台提供商,用户不需编写并行算法,只需要利用平台提供商提供的编程接口就可以编写云程序,实现难度大大降低。再次从效用计算来看,分布式计算是将作业分解到各个节点,很难统计作业对资源的使用程度,而云计算则是将各个节点的物理资源以虚拟机的方式集中给客户,对于效用计算支持更为良好。通过以上云计算与分布式计算的平台比较,可以得出云计算平全可以作为网络服务的承载平台。

但除了平台以外,aSp失败的重要原因还在于网络应用的响应速度,用户接口,安全性方面与传统桌面应用有较大差距,而云计算所提供的网络服务,能否在这些方面取得突破呢。响应速度随着硬件提升和新技术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如缓存大规模应用和aJaX等新技术的开发,响应速度已经非常逼近桌面应用;用户接口方面由云计算平台的提供者不断开发新的Ui接口,也将使各种应用更加贴近普通用户;安全性方面云计算可以提供良好的数据隔离和保护,同时云计算平台提供商往往都是口碑良好的大型企业,对于数据的存储和维护有专业解决方案。

利用云计算平台便利条件,软件资源作为服务扩展到云计算平台上并且有较好的商业化运作。软件资源版权保护,盈利模式,用户群体和资源的多样化都有了较好的解决办法,如图2所示。除了软件资源以外,其余的资源种类,如媒体资源,存储资源,文档资源,计算资源等也能在云计算平台上找的合适的切入点。存储资源可利用DaaS,由云计算平台提供虚拟存储空间,以服务的方式租借给需要存储资源的用户。计算资源利用SaaS实现从资源到服务的模式转换,由用户提出计算需求,云计算平台负责从云系统中收集满足客户需求的运算资源,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客户。媒体资源和文档资源有较强的版权保护需要,可以利用SaaS的另一种模型webService,将具有版权需要的媒体和文档资源,以webService的形式部署在云计算平台中,给用户提供在线服务,同SaaS一样,这种在线服务已经有了不少运行良好的实现,而云计算平台给在线服务提供更好的可扩展性和更高的运行效率。

3小结

当网络资源共享技术在资源管理上遇到窘境的时候,SaaS和云计算为我们找到了一条利用网络资源的通路,网络资源进入一个真正共享和消费并存的时代。我们可以从云中方便的获取共享资源,例如利用微软的Livemesh云计算环境,通过共享资源,使自己的个人电脑成为云计算平台当中的一片云,实现无界的资源共享;与此同时,网络资源的管理问题也被很好的解决,用户将不再直接与各种版权资源打交道,取而代之的是能够有效利用各种资源的网络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悦,冯凯,林思明,等.从对等网络服务的发展看其安全管理面临的技术挑战[J].信息技术快报,2008(5):36-46.

[2]芮明杰,巫景飞,何大军.mp3技术与美国音乐产业演化[J].中国工业经济,2005(2):110-117.

[3]Dnbeya,wagleD.Deliveringsoftwareasaservice[Z].webexclusive,2007.

[4]陈全,邓倩妮.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J].计算机应用,2009(9):2562-2567.

如何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篇5

关键词:网络公开课;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学习型社会

网络公开课作为“公开教育资源(openeducationalResources,o.e.R)”运动的一种新形式,它的出现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将其部分课程视频公开在网络上,使得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学习者通过网络都能够免费获取,此举在全球教育领域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引起各国高校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继麻省理工学院之后,耶鲁、哈佛、剑桥、牛津等世界名校也陆续加入,国外网络公开课建设由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目前,全球已有200多所知名大学参加开放课程资源共享,在国际开放课件联盟(oCwC)的框架下,开放、共享了超过20种语言环境下的14000门课程。在我国,网络公开课建设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如何界定网络公开课?网络公开课目标定位是什么?我国有哪些优势及不足?如何建设有本土化特色的网络公开课优质教育资源?这样一些基本问题还亟待探索和研究。

一、网络公开课的内涵界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开放教育资源是指免费、公开提供给教育者、学生、自学者可反复使用于教学、学习和研究领域的数字化材料[1]。网络公开课是其主要形式之一,它是指名校在网络上免费公开名师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课堂视频、课程标准、教学课件、课程学习资源、课程作业等),以便于感兴趣的学习者学习。网络公开课通过网络途径向社会传播优质教育资源,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将极大地强化大学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重要使命,体现大学的公益价值;也将促进高校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因此,网络公开课总体目标定位于开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习者学习,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构建学习型社会。

网络公开课的主要特点有:(1)公益性。公益性是网络公开课的核心价值。网络公开课建设的宗旨在于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向学习者收取任何费用,而以谋求社会效益为重,以学习者的利益为重,坚持适应社会需求、以人为本、机会公平的课程开发原则,把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大众传播,帮助教师提升课程和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和自学者获得一流的课程资源,进而造福全人类。网络公开课体现了大学的普世价值,实现了大学回报社会的重要使命,履行了大学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正如麻省理工学院院长查尔斯・m・威斯特所说:“我们必须下定决心利用我们的新科技,利用它们来对全世界的人类赋予知识的力量,让教育更为平民化……因为我们认为这是我们的使命:协助提升全世界每个角落的高等教育。这个计划基于两个价值观:机会与开放性。这两个价值观让我们的大学与国家强盛,这两个价值观也会让我们的世界变得安全与繁荣。”[2](2)开放性。开放性是网络公开课的最本质属性。一方面,网络公开课没有设置任何的屏障,其优质教育资源完全是免费公开的。对任何学习者而言,只要你有一颗求知的心,有电脑能上网,就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资源进行学习,真正建立起“人人能学、时时能学、处处能学”的全民终身学习立交桥,必然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推动力。另一方面,网络公开课的开放性也表现在教与学过程的开放性。教学过程中师生合作学习的开放氛围,互相激励的开放思维,多种答案、多元评价的开放标准,共享合作学习经历[3]。(3)共享性。共享性是网络公开课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保证。网络公开课把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放在战略性地位。网络公开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推动高校开放优质教育资源运动,致力于打造“开放、共享、合作”的学习平台,搭建全民学习的信息港,让全世界共享,为全民学习提供帮助和服务,努力实现“人人享有优质教育”的宏伟蓝图。(4)新颖性。新颖性是网络公开课充满活力的体现。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之所以受到国内学习者的欢迎,主要是因为其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国外网络公开课采用启发式、反思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巧妙引导和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让学习者进行独立思考,开启了思索的引擎,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这对于国内学习者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授课内容上,国外网络公开课突破单一学科体系的逻辑结构,多学科内容交叉融合,将深奥的原理还原到理论出发点,切入到生活的横截面,使得原本一个个晦涩难懂的哲理演变为一个个浅显易懂的生活情景,极大地激发了学习者学习的兴趣。(5)自主性。自主性是网络公开课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每个学习者都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或最需要的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者自主制订学习计划,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自我监控和反思学习过程及结果,自我评价学习成效,充分体现了学习者享有主宰自己学习的权利。(6)数字化。数字化是网络公开课强化服务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网络公开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正规高等教育难以全面覆盖的范围内,为需要获得教育的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满足不同类型学习者的需求。

二、我国网络公开课建设的优势和不足

(一)优势

1.政府支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我国教育部指出,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2011年建设首批100门,2012年至2015年建设900门。这反映了我国国家政策制定和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支持网络公开课建设。从国际网络公开课的建设经验来看,政府或者其他社会公益组织的积极推动十分关键。因此,我国网络公开课建设必须与政府的诉求和利益相一致,才能获得成功。

2.基础扎实。从2003年起,我国开始实施部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力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经累计建设部级精品课程3700余门,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一万多门。在我国,最初由一些门户网站引进国外名校的网络公开课,如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经典力学课”、哈佛大学的“幸福课”、耶鲁大学的“死亡课”等,一经推出就受到了高校学生、白领阶层的欢呼,他们大声宣称――以前爱逃课,现在爱淘课。2010年11月,网易正式推出“公开课”频道,组织专门的团队制作、和推广公开课。2011年1月,网易宣布加入国际开放课件联盟,让国内学习者接触更多的国外优质教育资源。2011年3月,复旦大学的网络公开课《执拗的低音》率先亮相,开国内网络公开课之先河。此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众多名校纷纷加入网络公开课建设之列。2011年11月,教育部推出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课程来自北大、清华等18所国内知名高校。5天的点击量就超过10万次,引起了教育界各方人士的广泛关注。这一切表明我国网络公开课建设具备了扎实的基础,并且在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有可借鉴的经验。虽然说,我国网络公开课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国外网络公开课建设已经有十来年的实践,尤其是美国高校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我们在网络公开课建设过程中可以采取“拿来主义”,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网络公开课建设之路。

(二)不足

1.理念上分歧。网络公开课这一新生事物,体现了教育的新理念,对其大加赞许者有之,对其不屑不为者也有之。好评者褒扬道,网络公开课通过现代网络技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让社会大众共享,这是拆除了知识囿于大学围墙的壮举,彰显了知识的公益价值和教育的普世价值,既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贬低者认为,网络公开课形式大于内容,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只是学习者的一个调味品而已,绝不是主食。因为网络公开课的先天不足限制了其发展空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所以,学习者一旦存在疑难、困惑,教师无法在第一时间给予答疑、解惑。学习者要想全面学习知识,或者在专业上深入发展,仅靠网络公开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传统面对面的课堂的系统学习方式。国内学者褒贬不一的看法显示了我国网络公开课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理念还没有形成共识。正如中国地质大学原校长赵鹏大认为:“国人骨子里就没有资源共享的习惯,开放课程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实施起来很难。开放课程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理念,我们总是习惯于你搞你的我搞我的,为什么说我国很多科学研究低水平重复?就是因为互相不通气,资源无法共享,重复建设。”[4]理念上存在分歧,从积极方面看,能促进我们加强网络公开课理念的深入探讨,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从而更好地建设网络公开课;从消极方面看,如果固守陈旧观念,抱残守缺,那将对网络公开课的建设形成不小的阻力。因此,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理念上存在的分歧。

2.资金上缺乏。网络公开课虽然免费,但它的开发却是一个费钱的活,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来支撑。根据美国的经验,每一门网络公开课的视频录制需要3到4万美元,具体包括摄影师的费用、字幕制作的费用及确保上乘视频质量的费用等。像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世界名校获得了william&FloraHewlett基金会以及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等的大力支持,解决了资金上的后顾之忧。而在我国,目前网络公开课的开发资金主要源于学校内部,如复旦大学投入一千五百万资金打造网络公开课,试问我国有多少高校能像复旦大学这样大手笔支持网络公开课的建设?在缺乏外界资金的支持下,复旦大学又能坚持多久呢?这恐怕是许多人的疑问。又如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CoRe)以借鉴和吸收国外名校先进的教学课件、技术和手段等,以提高中国教育质量,同时,将中国高校的优秀课件与文化精品推向世界,促成教育资源交流和共享为宗旨。其运营费用主要靠惠特勒基金会每年20万美元的资助,但是随着惠勒特基金会难以维持,该协会的运作也将难以为继。这说明,我国网络公开课建设必须解决资金问题,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我国网络公开课建设能走多远还是一个未知数。

3.知识产权保护难。在国外,网络公开课建设有明确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高校教师自愿参与网络公开课开发,学校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课程产权属于学校。学校要求使用者遵循CC版权许可协议,即CreativeCommons(创作共用)协议,遵循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和相同方式共享(即基于CC产品产生的新产品应遵循CC协议)4个条件,作品方可免费传播[5]。在国内,网络公开课知识产权保护还是一个棘手的难题。有学者建议,网络公开课相关资源的知识产权应当比照出版物的知识产权来对待。在使用这些资源时,需要有引用和标注。这反映出我国目前对网络公开课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如网络公开课的产权属于谁?网络公开课网络传输属于发行还是传播?网络公开课如何合理使用?如何保护网络公开课著作权人利益?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网络公开课知识产权还难以得到保障。必须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网络公开课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同时,提高学校和教师对与网络相关的知识产权的认知度,才可以使得网络公开课的建设无后顾之忧。

三、对我国网络公开课建设的思考

(一)谁来开发网络公开课

美国网络公开课开发权责明确、分工清楚,高校作为课程开发主体,负责组织学校优秀、资深的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负责筹措课程开发资金,其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机构或个人的资助,负责协调课程开发各方面的关系和利益。教师自愿参与课程开发,分享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成果,有权获得学校资助,但课程产权属于学校。在我国,最初网络公开课开发也以学校为主体,如复旦大学自主开发了《执拗的低音》公开课,课程开发资金也是由学校负责。但中美两国高校存在较大的差异,像美国哈佛、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学府是私立大学,享有充分的自治权,办学经费由学校筹措,并且他们得到社会机构和个人捐助的力度非常大。而我国复旦、清华、北大等高校是公立大学,直接受教育部领导,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财政拨款,社会和个人的集资捐助只占极小一部分。网络公开课建设完全由学校承担经费来源,这也是造成我国高校网络公开课开发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网络公开课建设需要政府引导和扶持下的广泛参与,政府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教育管理机构加以规范,统一网络公开课建设标准。学校自主建设,以学校的名义推出,名师深度挖掘课程资源,体现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精湛的教学水平。同时,鼓励社会各方广泛参与,形成社会支持体系。只有群策群力我们才能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公开课品牌。

(二)为谁开发网络公开课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的用户群主要分为3类:教师、学生和自学者。如麻省理工学院网络公开课的使用人群主要是自学者和在校学生,自学者为43%,学生为42%,教育工作者为9%,其他用户为6%[6]。又据人民网的资料显示,我国西安交通大学网络公开课的使用人群约40%的“淘课”者来自社会,其他则为教育网用户。网络公开课一方面在为高校师生服务,另一方面也在为社会上的学习者服务。这说明“网络公开课将高校优质教育从在校学生延伸到社会大众,将教育的外延从学历教育延伸到终身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7]。因此,只有了解不同用户人群的学习特点,开发出有针对性的网络公开课,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方可得到社会的好评。

(三)怎样开发网络公开课

1.教育教学理念转变。国外网络公开课体现了名校开放办学、开拓创新、知识共享的理念以及名校教育服务优势的形成。优秀的网络公开课将名师、优质教育资源、优化的教学过程完美结合,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这样的网络公开课凸显了名校的办学特色,打造了名校的服务品牌,进一步提升了名校的教育服务优势,增强了名校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对学校的长期发展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正面价值。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严冰指出:“国外的网络公开课恰恰是大学创新精神理念的核心体现,也反映了西方社会已经构建起来知识共享的先进理念。国外的网络公开课由大学自觉开发并推出,旨在巩固并提升大学的品牌,而我国大学公开课的推手是政府,更多的是一种行政行为,甚至不排除成为流于形式的面子工程。”[8]因此,我国高校需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开放办学、开拓创新、知识共享的新理念,应以一种更加负责任的态度探索网络公开课建设进程,扎实推进网络公开课建设工程,赋予网络公开课以灵魂,不能仅是赋予其形,更要赋予其神,开发出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网络公开课,打造出中国的网络公开课品牌,形成我国高校的教育服务优势。

2.课程开发模式选择。世界网络公开课共同的目标就是以优质教育资源为大众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它以灵活多样的课程开发模式适应学习型社会多元发展的需求。网络公开课开发模式主要有3种:引进模式、合作模式和自主创新模式。引进模式就是将国外优秀的网络公开课资源引入国内的机制。网络公开课作为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一种新形式,它不同于传统的课程资源开发理念和开发模式。网络公开课的成熟和发展需要有一个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经验,逐步认同和接受的过程。引进模式体现在对网络公开课资源的引入、人才的引入以及理念和实践的引入上。如我国网易公开课就是这种模式。合作模式就是不同教育机构合作创建、合作开发网络公开课的机制。由于开放教育理念的兴起,不同的教育机构为了实现社会大众享有优质教育资源这一初衷,他们结成联盟共同开发网络公开课。如中国开放教育资源联合体把国外网络公开课及先进理念引入中国,不仅翻译了500门国外开放课程,而且还把20多门中国“精品课程”译成英文让世界共享。自主创新模式是指教育机构独立创建开发有自身特色的课程资源机制。由于网络公开课涉及思想和价值输出,是思想和价值观走出去的有效形式,要想在世界网络公开课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有自己特色的东西。如西安交通大学的网络公开课《中国传统文化漫谈》就是属于这一模式。目前,我国网络公开课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大多以引进国外的网络公开课为主,在了解和认同国外优秀网络公开课的理念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不断积累经验,逐步走向自主创新模式,做大和做强国内网络公开课。

如何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篇6

关键词:语文;网络教学;资源共享

教学资源共享是在网络技术发展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在网络技术与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的环境下,教育在公平、均衡的方向上发展,对提升国家整体教育质量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对网络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资源的环境建设下,提出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的问题,并加以不断的研究和改进,期望可以对语文教育起到搭建师生桥梁的作用,在网络技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的特点之下,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丰富语言教学内容,实现语文网络资源共享建设。

一、语文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共享的含义及作用

网络教学资源是基于网络技术下的学科开发与利用,它通过网络资源与语文知识的融合,实现对语文课程的激活,对师生教育体系的激活,从而使语文学习建立在更新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平台之上,在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齐备的环境下,提供语文教学全过程,包括:语文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语文教学资源的子系统建设等。

语文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1.对学生的意义

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下,学生通过立体的学习空间,丰富了情感世界,张扬了个性思维。它在多方面体现了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1)提高了语文学习兴趣,增强语文知识的记忆,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可以深刻感知到语文内容的具体细节,从而增进记忆,理解语文课文主题。如在课文《南辕北辙》的学习中,教师通过语文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播放定制的情景画面,使学生在看到情景画面时,产生空间认知感和情感的体验,从而增进对课文内涵及主题的把握。(2)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性,创设了一个探究式学习的环境。语文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开放式、平等式的教学平台,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主动的搜索和思考,如,K12网站就可以成为学生进行网络语文资源共享的平台,在这一网站上,学生可以利用系统的电子功能,进行习题解答、单元测试和年终测试等学习,使学生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下,进行网络实践操作式练习和总结。

2.对教师的意义

语文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它首先在思想观念上对语文教师进行了改革,使教师由原先的传授者变为了知识的激发者,通过网络的各种科研网站、专题专栏等,不断更新教师理念,创新教学思路。其次,提升了教师的网络化信息素养。由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其时空拓展的优越性,在教学各个领域:教研、交流、评价等方面,全面提升其信息化水平。

二、语文知识与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共享互融的研究

语文知识是一项综合性的知识,要使语文教学充分活跃和充满生机,我们可以借助网络资源的平台,使两者实现互融和共享,实现语文知识的网络教学。

1.增强利用语文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观念和意识

语文教学要致力于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面和语文素养,要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下,充分运用其资源,进行语文知识的拓展和主动性学习,如:在小学语文《荷花》的课文学习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其诗意、美感的文章特点,弹奏出学生心灵与生活的和弦,教师要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制作富有美感的画面,包括荷花的曼妙形态、燕子的可爱小巧,引导学生在网络教学课件下学会细致地观察和品悟,并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背景环境的音乐协奏曲,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中荷花和燕子的仔细观察中,体会和品悟自然的美感和韵律,把握文章的主题。

2.提升语文网络教学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素养

任何一种资源,在拥有智慧和灵性的人眼里,是有价值和特定意义的,而没有知识和智慧的人,则只能看到外在的表象。对于语文网络资源知识的教学,也是同理,在具有专业教育水平、具有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教师眼里,网络教学资源是一座宝藏,在其充满文学味道的网络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文化精粹的精妙神韵,流水淙淙的细致流淌,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进行语文课案的教学和研究。例如,在语文《枫叶如丹》的网络教学课程上,就可以应用语文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优势,进行相关课件的教学。首先,用诗歌进行课文导入,让学生背诵唐代诗人杜牧的关于枫叶的古诗,再引出元帅的著名诗句:“西山红叶好,霜重浓。”在这些强烈、鲜明而富有活力的诗句里,给学生提示:“枫叶如丹”中的“丹”是指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进行课文的学习。教师运用网络资源平台,按照生长顺序展示出“绿的天地”“丹的天地”“植物生长”的课件,进行第一部分的讲解:枫叶如丹之前,用一抹嫩绿展现出“绿的世界”;然后,凉风起,秋天至,展现出课文中“万山红遍,枫叶如丹。丹是成熟的颜色,是果实的颜色,是收获者的颜色……”最后,在春去秋来的季节变换里,体会自然万物由播种、发芽到开花、结果的过程。用这些网络资源课件再引导出“枫叶如丹”的第二部分内涵:“丹”代表了一种历程:孕育、诞生、长大、挫折、成熟,用网络教学资源课件进行抒情与叙事的衔接,展现出老人、莉贝卡的不同画面,使秋天从老人的萧瑟转入鲜活、跳跃的小女孩,让学生感受到枫叶如丹,其内涵是跳跃、欢乐的生命,是真、善、美的价值与意义,是生命的颜色。

语文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充分利用,使学生和教师都得到了丰富的知识体验,用体现现代技术与语言文字的融合性教学,展示出语文教学的内在魅力,充分发挥语文资源的特殊作用,提升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在网络教学资源与语文知识整合的教学氛围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走向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交叉与融合。

参考文献:

[1]林冬青.准确把握教育网站定位建立完善运行保障机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06).

[2]闫.创新管理服务社会努力建好“大连教育”网站[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08).

如何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篇7

【关键词】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共享概念及其背景

2012年4月27日,不列颠图书馆的“五年来”的研讨会――图书馆从传统数据观走向关联数据及语义网――五周年,总结出“如果我们不能学会分享,没人再会跟我们玩了”的结论,深刻强调了资源共建共享的重大意义。

所谓关联数据及语义网的含义是:通过给万维网上的文档(如:HtmL)添加能够被计算机所理解的语义(metadata),从而使整个互联网成为一个“通用”的信息交换媒介。其主要特征是:开发一系列计算机可理解和处理的表达语义信息的语言和技术,以支持网络环境下广泛有效的自动推理。

所谓共享,就是指的这一状况。这是新技术背景下网络及信息交互的产物,将会给人类社会的信息资源应用带来巨大变化。

2001年7月30日,美国斯坦福大学召开了题为“语义网基础设施和应用”的学术会议,这是有关语义网的第一个国际会议,可以作为共享概念诞生的标志性事件。

共享应用发展概况:

共享是新技术的产物,因此,其必先发生发展于发达国家,特别是数字技术及网络技术领先的国家和地区。

美国是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美国政府、高校和民间组织都为网络资源的建设和使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研究力量。建设的网络资源多为部级的大型资源信息中心,具有代表性的有:FRee,即联邦优质教育资源,由50多家联邦政府机构共同合作而建立,网站为全美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免费网络课程与课外学习资料;ohioLinK,即俄亥俄图书馆和信息网络,由俄亥俄州组建,覆盖全州的大型图书文献信息网络,连接全州83所大学、学院和俄州图书馆,实现图书资源的共建共享网络系统;CeReS,即教育资源中心项目,由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提供资助,蒙大纳州立大学和来自全美的任课教师开发,包括一个资源丰富的在线图书馆和基础教育天文学课程教学的交互式教育资源。之所以如此,得益于政府大力支持。首先,在经费投入上,主要以联邦政府或州政府的行政拨款为主。其次,其国家政府极力发挥资源提供者的作用,支持其国家资源信息中心建立了可容纳数百个教案的数字图书馆。

加拿大也非常重视共享教育资源的建设。2002年加拿大政府发起了eduSource项目,其目标是创建跨越整个加拿大的国家互联同享的学习对象库网络,开发的教育资源对所有的加拿大人开放,所有人都能从中获益。

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都积极涉入或加入这一过程,形成一种全球化趋势,中国也不例外。但整体上属于刚起步阶段,应当格外引起重视。

由发达国家的历程可知,构建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政府的作用首当其冲。通过政府教育部门有力的组织协调机构设立一套可行而有效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运行机制,从开放、远程、多元和人本的角度考虑,利用教育云计算技术把各种各样的计算资源和应用软件通过互联网送到教室、实验室和学生宿舍,提供与教育相关的使用环境组建一个区域中心教育信息资源库,通过Vpn技术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最大程度解决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缺乏、信息孤岛等问题,同时增强区域内教师间的信息交流,进一步加快深层次发展的步伐。

这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概况所给予的启示。

资源共享及其平台建设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事实表明,无论某一信息机构多么强大,其拥有的资源和全社会已有资源相比,都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条件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是所有信息机构都必须面临和解决的紧迫问题。因此,共建共享就成为必要和必然。

以高校图书馆为例,据调查,各类院校无论大小,均存在数字资源互补的需要。图书馆2.0(Lib2.0)的诞生,开创了“开源互动”为核心的“微内容,宏服务”方式。创作个体从少数转为多数,信息资源从稀缺转为富余;服务无限的宏服务导致多样化的局面。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获取“5a”理想(即任何用户(anyuser)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获得任何图书馆(anylibrary)拥有的任何信息资源(anyinformationresource))的移动图书馆平台。使所有信息使用者都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从而有效解决了资源有限及其互补的问题,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充分展示了资源共享共建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构建模式

由于这是一种新的方式,因此有必要对它的构建作一介绍和探讨,特别是构建模式。总括而言,大致有以下几种。

1.资源库内容的构建模式

⑴构建lib2.0所涉的“微内容”为专题。提供其相关历史时期电子化的地图、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图片、影像、文字材料,以及能在课堂上直接使用的课件等。对于学生资源库内有全国最优秀教师的讲课,便于对比学习;动画或影像类较多;资源形式灵活、寓教于乐。

⑵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开放性好,方便用户编辑、修改,有完备的权限管理功能。

⑶分类清晰、方便检索、更新及时,能反映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尤其是以积件形式的教学资源,方便修改,便于制作适合教师自己需要的课件。

⑷建设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媒体素材(文本、音像等)、试题、文献资料等;二是结构型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件积件、网络课件、专题网站等;三是网络课程类资源,主要指通过网络展现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四是教师技能库,是指教师教学技能方法的演示资料或讲座视频;五是优秀课堂教学实录。

2.网络构建模式

Vpn(Virtualprivatenetwork)是虚拟专用网络的简称。在一个公用网络(通常是因特网)上建立一个临时的、安全的链接,实现在公网上传输私用数据。有效节约经费、减少重复投资,发挥各自优势、保持校本特色,增加品种、完善各类数字资源建设为构建策略,通过Vpn技术实现教育资源库共享。

3.共享构建模式

即教育云计算。其核心是虚拟应用、虚拟桌面交付基础架构和云终端接入设备。根据需要灵活地作出更改而不需要修改整个环境,提高it系统的运营效率,更有效地管理资源,从而达到随时随地、按需提供的教育服务。服务器端的云计算是此平台的研究核心。

4.共享软件平台构建模式

⑴检索系统的开发。建立完善的多功能检索系统应该遵守文献著录的有关标准,确保资源入库后的科学性、规范性。主要包括对馆藏非书光盘数据和网络数据库进行深度整合和综合处理,在主页上建立数据库指南,帮助读者了解使用数据库,快速准确地检索到有效信息,优化检索质量,强化特色文献信息交流的通用性,为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网络化提供保障。

⑵构建机构知识体系。各级各类图书馆建立自己专题教育信息资源。

⑶开发开放的系统接口,建立多个馆联盟的,类别齐全、类型多样的综合化教育信息资源体系。变孤单的机构知识系统为能被相互调用的服务,嵌入到综合化的系统环境,服务到桌面平台。

⑷构建知识讨论圈。在综合化的系统平台上构建知识讨论圈。针对读者个人知识库日志记录中未检索到的资源记录载入知识讨论圈,通过云应用技术使各级图书馆共同参与搜索资源,更新各机构知识资源库,同时同步解答到知识讨论圈。

⑸构建读者个人知识库,记录读者检索日志。

⑹机构知识库和个人知识库的互动:未来的思考,问题解答,互动交流。

⑺嵌入移动短信平台,使资源变得“指”上可查、“指”上可取、“指”上可询,即Lib2.0的“宏服务”宗旨。

其他构建要素

共建共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因此,除技术因素外,还应考虑如下要素,以发挥社会职能部门无可比拟的社会化组织作用,以便更好地完成与实现共建共享的构建与作用。

⑴成立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规划小组,解决建设此项目的专项人力。

⑵采用协议制,优化教育资源建设。首先,信息资源点击率越高或下载流量越多,表示资源的受欢迎程度越高,相应资源软件开发商的收益就越高。其次,通过点击量的多少付费于资源开发者所开发的资源,软件开发商必将主动重视资源用户的反馈意见。最后,通过点击量的反馈或评价反馈,可使资源创作者了解使用者的需求,不断修订、完善同一个资源,刺激教育信息资源供给者的创作欲望,从而形成教育信息资源高质量建设的良性循环发展。

⑶设立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专项资金。

⑷教育主管部门与资源需求方的运行方式。采用共建共享中心资源库方案,教育主管部门集中拨款辖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专项资金,用于购买商业化的高质量教育信息资源。将等额的经费转化成“教育信息使用券”即虚拟网络货币,按比例划拨到辖区内的各级各类学校,通过“教育信息使用券”消费教育信息资源库内的教育信息资源。在操作过程中,根据各学校上一年的信息资源消费情况,制订奖惩措施,鼓励广大用户广泛使用中心资源库的教育信息资源。比如,教育行政部门原本每年拨给各个学校5万元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经费,现在以相等值的教育信息使用券替代,学校把这些信息使用券发给全体教师、学生,由他们使用这些资源券,自主获取区域中心资源库中信息。若某个学校用完了这5万元信息使用券,来年可追加该学校的信息使用卷(比如,追加到7万元),若某个学校没有用完这些信息使用券,则来年将减少该学校的信息使用券。如此,通过资源使用券机制达到区域内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此外,通过教育信息使用券机制,还可避免学校擅自把信息资源建设经费挪为他用。

结语

如何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篇8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资源共享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并对资源共享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如何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资源共享网络,作为图书馆情报事业的发展趋势,它是资源共享概念与网络概念的结合体,它利用计算机网络来支持图书馆机构之间、图书馆情报机构之间与信息资源之间、图书情报与用户之间以及信息资源与用户之间的各种信息交流。在资源共享网络环境下,所有的成员机构建立直接的联系,共享各种文献资源。

随着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文献信息加入国际互联网络,图书馆通过计算机网络向其他馆和用户提供远程服务,同时该馆也可以通过网络接受另一个图书馆服务,这种不受时空限制,远程利用其它馆文献资源的服务方式,使传统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空间和服务空间得到拓展,并对传统图书馆工作方式和文献资源建设产生影响,然而,虚拟图书馆不是“虚无图书馆”,不能没有自身的信息建设,每个成员馆不能逃避为社会收集、积累信息的服务。那么资源共享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将如何发展?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端正认识理清思路

当前有人认为,随着网络化发展,信息存储、传递的电子化趋向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信息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络获得,在这种形势下,源文献的采集当退居次要的地位。事实并非如此。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文献资源作为国家知识储备和科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其作用不仅不应削弱,反而要大大加强。许多发达国家的图书馆尽管拥有优越的电子化网络条件,却并没有因此而减弱源文献的收集与积累,即是有力的证明。事实上,图书馆进行的资源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作为信息大户,向社会提供更多、更新、更全的信息服务。这一切当然离不开图书馆的文献收集工作,至少离不开整个行业意义上的文献收集工作。

二、我国文献资源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文献资源的收集整体水平不高,文献收藏的相对完备程度偏低,外文文献收藏总量明显不足且呈削减趋势,重复收藏情况严重,入藏文献品种减少。

另外,我国文献资源建设还村子缺乏整体目标和规划,馆藏利用率偏低等问题。据资料显示:我国文献资料的利用率,最高的不超过30%,平均70%的文献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1]

面对上述严峻优势,图书情报部门已开始走集约化服务的道路,即在图书馆之间进行协调采购、协作联网、馆际互借、联合编目,实现资源共享。

三、馆藏文献资源特色化转贴于 3.1资源共享网络环境要求馆藏文献特色化建设

人类社会活动中,信息无处不在,但散在无序的信息不是信息资源。无论信息载体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着何种变化,都需要一定的机构来采集、加工和组织信息,图书馆保存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和开发智力资源的基本社会职能没有改变,因此,图书馆继续从事包括电子出版物在内的各种载体的原始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存储和提供服务等工作,努力建设好自己的藏书,并要建设好相应的文献数据库,依然是图书馆的基本使命,否则资源共享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不同的是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宏观上要求加强国家和地区级学科专业文献情报中心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全国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微观上要求上网的图书馆自动地把自己纳入地区、全国乃至全球资源共享网络之中,建立多级科学专业文献情报中心,建立资源共享的新模式——馆藏文献特色文化建设,即从过去面向单位和本系统读者收集文献信息,转向面向整个网络用户即在网络上形成自己的特色资源。[2]

3.2特色化藏书是构成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构成资源共享网络的基础

社会文献信息资源是一个整体,每个文献信息收藏单位只是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馆藏特色是在长期社会分工实践中积累和形成的,过去特色是图书馆棺际分工协调的基础,只有形成特色的馆藏才能在资源共享网络环境下发挥其文献资源的作用。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图书馆,即使是像美国国会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样部级图书馆也无法独立承担全国文献信息保障能力,因此各图书馆应当放弃各自“大而全”、“小而全”的不切实际的藏书建设方针,走馆藏文献特色的发展道路,首先建立和完善起具有自身特色的文献收藏体系和数据库。[3]

四、必须对古籍文献加强保护

保护古籍,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是馆藏文献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历史文化悠久,遗留下来大量的以古籍形式表现的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古籍种类数达12万种左右。这些古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与历史的象征,是国之瑰宝,开发利用古籍留有重要位置。

总之,资源共享网络环境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越来越多的图书馆通过网络介绍自己的机构设施、资源特色、馆藏文献书目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数据日益庞大,通过网络功能开发利用国内外信息资源,接受和提供参考咨询,开展馆际互借,传输检索结果,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李爱齐.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工作图书情报工作,1998,(3)

如何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篇9

(一)中国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通过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建立开放性、标准化、信息化和社会化的学习平台,共享开放的网络教育资源,实现终身学习。但是社会共享机制的建立,其起点就是要首先建立起院校间的共享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问题已成为我国网络教育发展,乃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一个紧要课题。中国加人w不【o后,允诺教育实现“有限”开放。这“有限”开放的,很可能就是远程教育。实现对国际远程教育的有限开放,必然带来国际远程教育资源的涌人。及早建立起优质网络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积累一定的国内资源共享经验,可以为共享国外的优质资源提供很好的借鉴。

(二)在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管理链中,网络教育资源的质量和应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络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即使是国内重中之重的大学,光靠一家之力,也不能保证每个专业、学科课程都是优质的,何况在一流大学与一流网络教育资源之间并不能划等号。无疑,普通高校共享优质资源有利于普遍提高质量和效益。对于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而言,共享优质资源更为实现规范办学铺垫了必要的基础。此外,资源建设和使用必须考虑成本效益的问题。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往往投资较大,如果一所学校独立建设、独家使用,相对成本较高、效益较低。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办大教育”的穷国来说,资源建设和使用的重复与浪费是不能容忍的。

(三)我国高校在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上,已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2003年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年报年检的统计数据表明,67所网络学院开发的教育资源计有:电子图书273981册、录像带420001盘、光盘724032张、网上视频点播课件近490万学时。这当中许多教育资源在学校和社会上都获得了好评,并且得到了至少是本校网络学院教学的应用,维持了网络教育的正常教学(有的在校内网络教学中也有很好的应用)。在我国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背后隐藏着的一些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实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就显得更为紧迫。

1.在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和使用上普遍存在着重开发而轻应用的倾向。各院校都相当重视资源开发和开发研究,投人的资金也比较多;但开发出来了,对资源使用情况却很少有人研究。例如有的资源拿到了很高的奖项,但却苦于无人使用。许多拿到名次的优秀资源,往往是昙花一现,其应用情况如何无人跟踪。

2.在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上,重资源的自我开发和校本资源的使用,轻资源的共建共享。目前很多院校都存在着乐于开发自己的资源和使用自己资源的现象,把这作为树立学校形象、打出品牌的重要途径;然而,片面或过分强调“自己的东西”,势必会影响资源的共建共享。

3.在网络资源的评价上重专家评奖、轻学生评价。课程教学设计和制作技术专家站在专业研究、课程设计、制作技术和美学等角度对网络教育资源优劣程度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现在制定的网络课程标准,包括一些评奖标准却与网络学习者的需求有不少差异。事实上,资源评价很少听取学生的意见。

4.资源低水平重复开发的现象仍很严重。各单位的资源开发立项少有查新,既没有充分调研国内外相应资源建设和使用的情况,也没有经过必要的论证、教学设计和人员培训便匆匆上马,加上制作时不遵循也不了解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更加剧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优质资源(包括国家投人巨资立项建设的优质资源)得不到推广应用的现象。如果立项时能经过必要的调研、查新、论证,制作时能进行教学设计、人员培训并遵循相应的国家和部颁标准,加上能建立起资源共享的机制,这些现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现状的调研和分析

要研究和建立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必须调研国内外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和使用的基本情况。由于篇幅和能力所限,我们讨论的只能是几个典型。

(一)国外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典型举隅

美国是世界上网络教育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美国政府、高校和民间组织都为网络资源的建设和使用投人了大量的资金和研究力量。政府组织建设的网络资源多为部级的大型资源信息中心,其中有代表性的有:eRiC,即美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由美国教育部、教育科学院和教育国家图书馆提供支持,其资源建设计划周密,功能齐全,文献资料异常丰富,配有易用的搜索引擎、emall问答系统和专家咨询等,可帮助用户方便快捷地查找所需要的资料;FRee,即联邦优质教育资源,由50多家联邦政府机构共同合作而建立,网站为全美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免费网络课程与课外学习资料;ohioLinK,即俄亥俄图书馆和信息网络,由俄亥俄州组建,覆盖全州的大型图书文献信息网络,连接全州83所大学、学院和俄州图书馆,实现图书资源的共建共享网络系统;ceReS,即教育资源中心项目,由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提供资助,蒙大纳州立大学和来自全美的任课教师开发,包括一个资源丰富的在线图书馆和基础教育天文学课程教学的交互式教育资源。在美国,学校之间共建共享教育资源也非常普遍,如已引起世界众多国家和大学关注的麻省理工学院(mlrr)的网络课件开放工程(ocw),是由麻省理工学院教育技术委员会设计、开发与管理,它计划用十年的时间把mit几乎全部的、在教学实践中使用的总共2000多门课程的资料制作成网络课件分批放在国际互联网上,供全球任何地方的任何学习者免费使用。oCw提供从本科到研究生教育各层次的课程资源,大多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oCw不向学习者提供学分和学位,其目标是向全世界的教师学生提供免费的可搜寻到链接mit的课程材料及创造有效的基于标准的模式,以供其他大学效仿并出版他们自己的课程材料。mit的ocw属于高等学校主动提供自己教育资源供其他学校和社会共享的模式,在美国还有院校联合起来共享资源的形式,作为远程教育典范的美国国家技术大学(ntU)正属于这一类型。国家技术大学是一所没有教师的学校,它的所有课程由全美53所知名高等学校提供,其中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闻名的高校,ntu提供工程硕士教育。国家技术大学为保证自己的课程是同类课程中最好的,每个学期末都会向所有学生、各地协调人和教师发出评价表。评价表返回后由一名独立的顾问将问卷调查结果制表交给国家技术大学。国家技术大学将根据评价结果课程计划,并评出本年度的优秀教师。加拿大也非常重视共享教育资源的建设。2002年加拿大政府发起了edusource项目,其目标是创建跨越整个加拿大的国家互联同享的学习对象库网络,开发的教育资源对所有的加拿大人开放,即使是残疾人也能从中获益。澳大利亚是一个土地广裹,人烟稀少的国家,为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澳大利亚政府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把优质的教育送到每个澳大利亚的家庭中。从1995年开始,澳大利亚就开始了edna,即澳大利亚教育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edna是教育和培训的社区网络,它包括公立和非公立的学校教育系统、职业教育和培训、成人和社区教育、高等教育;既是信息服务系统又是交流平台。另外,在澳大利亚也有类似于美国国家技术大学的院校间联合资源共享项目。澳大利亚开放学习(openLearningaustralia)是澳大利亚专门从事远程教育的非官方机构,成立于1993年。其成员大学包括昆士兰理工大学、南十字星大学、查理斯•斯图亚特大学等,职业技术学院(taFe)甚至还有一些由工程师、科学家和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专业协会。

(二)国内远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典型举隅

随着远程教育在中国的迅速发展,政府和各院校也越来越重视网络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目前,我国远程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大概有以下四种形式:

1.国家支持建设的大型教育数据资源库和网络资源建设工程项目,其中有些资源库类似于美国的eRiC和ohioLinK项目,如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和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前者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在内的多个源数据库及中国基础教育知识仓库、中国期刊“世纪光盘”工程项目等多个知识仓库。后者于1998年由国家立项,联合全国35家加盟图书馆的力量开展多种类型资源数字化的工作,旨在建设大型优质中文信息资源库群,并通过高速网络提供服务。国家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的“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包括300多门基础性、示范性网络课程、案例库、试题库和课程平台。

2.国家建设的远程教育系统—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其系统内部资源的共享应是一个典范。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决定了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特有的资源共享机制。到目前其资源的建设和使用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79年开学到1996年黄山会议,一直由中央电大统设统建主要的远程教育资源,全国各级电大无偿共享;第二个阶段,1996年黄山会议决定,在中央电大统设统建资源的基础上,进行部分课程共建的尝试,课程经过招投标后决定主建单位,同时给予资金上的补助,从此全国电大进人了共享统建与共建资源的时期;第三个阶段,2000年以后中央电大与tCL公司合作建设远程教育资源,成立了“电大在线”公司,公司推出的平台和资源开始实行“有偿”资源共享。

3.同类型或同地区院校在项目或政府的推动下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西安交大、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在共同参加教育部“远程教育关键技术与支撑服务系统和天地网结合项目”的推动下,联合研究、开发远程教育的若干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地网结合的远程教育支持系统,提出基于天地网的远程教育优化解决方案及技术规范;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共建、共享优质数字化课程,实现学校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及信息的共建、共享和共管。在广东省教育厅的推动下,华南师范大学已与同处广州石牌地区的另外5所高校开展资源共享的探索多年,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4.院校主动提供资源和(或)主动争取与其它院校实现资源共享。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对教育部推介和经考察具有一定先进性的网络教育资源,通过必要的技术和教学改建后,正努力进行有偿使用其他院校优秀网络资源的探索。

(三)国外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经验分析

1.组织主体多元化。

以政府机构为主体。如eRiC是由美国教育部、教育科学院和国家教育图书馆这三家政府机构牵头而建成的,FRee主要是由30多个联邦政府机构联合组建的。以高校或高校联合为主体。如在CeReS项目中,蒙大纳州立大学起着组织和主导的作用,mitocw则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独立建设,ntU的课程来自50多所大学组成的大学联盟,oLa则是由澳大利亚7所大学共同参与联合组建而成,其课程由32所大学提供。以专业协会为主体。“澳大利亚教育网(edna)”是由澳大利亚教育信息和传播技术委员会、FLaG灵活学习小组、学校mCeetYa信息与传播技术工作组这三家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领域的专业协会联合组建的。

2.经费来源以政府为主

在网络资源共建和共享的经费来源上,以上调研的国外项目绝大多数是以政府资助为主,如edusource项目的2.5千万美元基金是由加拿大工业部资助,CeReS是由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资助,ohioLinK的运作的资金是由州政府立法机构批准拨款,而FRee是由50家联邦机构和组织与广大中小学老师共建的项目,其经费来源还是联邦政府机构。这里mitocw网络课件开放工程的经费表面上来自于mit本身,但实际上mit的经费依然是以州政府的行政拨款为主,因此,mit网络课件开放工程的经费归根结底仍是政府提供资助。由于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工程不是一个单位事情,而是涉及整个行业、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一件大事,因此,国外类似工程的建设费用由政府部分承担的经验值得借鉴。

3.技术支持以公司为主

以上国外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在技术支持方面,多数依赖技术性公司。美国的国家技术大学尤为典型:ntu的远程教育和培训的技术后盾有著名iBm、motorola和H而lel一t一paclcard公司,而ntu的教育和培训的客户之一就是这些技术性公司中的员工。此外澳大利亚的“edna在线”的开发、管理和维护是由edllcation.an有限公司负责;ohioLinK统一使用的应用软件系统是由innovatiVeinterfaee公司提供的。由于公司的技术力量雄厚,管理机制相对灵活,因此在资源共建共享中,鼓励和吸引公司参与,不仅对于解决工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很有帮助,而且可以为共建共享下程提供可靠、稳定、专业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为了保证共建共享工程的质量,在寻找技术方面的合作伙伴时,应充分考虑公司的背景、技术力量、资金和管理和信誉度等等参数。

4.共享分免费型和付费型两种形式

国外大多数网络资源是对使用者免费和开放的,如FRee网站提供的网络课程和主题活动资源,全美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免费使用;CeReS提供的航空航天类的网络课件,教师可以直接在课堂上免费使用;“edna在线”则对它对所有的加拿大人开放,特别是残疾人,另外它由一个非盈利性公司负责管理;mitoCw完全是一项开放和免费共享mit课程材料的工程,全世界的所有浏览者可以免费学习和改编引用mit提供的所有网络课程与素材。当然,也有一些共建共享的项目是收费的,如ntU的硕士学位教育和非学历的职业发展教育,oLa提供的教育也是收费的,eRlc的部分资源的共享也要收取一定费用。概括而言,无偿共享的网络教育资源一般由权威机构进行编制,以保障其优质性,而且提供无偿共享网络资源的机构,一般都不会向学习者颁发毕业和结业证书。因此在国外,无偿共享网络资源,已经成为学习者终身学习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成为教师在组织教学和培训时获取素材和资料的重要源泉。mitoCw的案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特性。而国外各院校之间走有偿共享网络资源之路,既可保证优质资源制作有经费保障,又在学校与学校、学生与学校付费的过程中,织成了紧密的约束网,有偿则必须提供真正的优质资源,确保资源制作实现精益求精。多校参与的有偿资源共享,还必须确定优质资源具体的评价方式和标准,才能让各校站在公平竞争的舞台上,从根本上保证教学和服务的质量。

5.ntu等认真听取学生意见进行资源评价的方式值得借鉴

专家和学生的综合意见对于正确评价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国外的做法对我们很有启发二

(四)国内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经验分析

1.政府大力支持并积极推动资源的共建共享。政府在我国网络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如cnKi工程被国家科技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等5部委确立为“部级重要新产品重中之重项目”和国家科技部部级火炬计划项目;电大系统由国家政策支持建设,西安交大等三校联合由教育部重点课题立项支持;教育部投资建设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并正在努力策划网络学院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质资源的部级认证。

2.合作成员呈现多元化,高校、专业协会、图书馆、公司、电视台和出版社都积极参与到资源共建的行列中。以高校为主体的有三校联合项目,以图书馆为主体的有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以公司为主体的有CnKi项目(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等等。多方参与资源共建共享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在资源的整合上更趋完善化和优质化。

3.技术支持方面,有技术公司参与的形式,也有高校自行研发的形式。公司的技术力量和资金力量非常雄厚,在技术支持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部分高校在技术上研究队伍强大,把关键技术首先作为一个攻关项目来研究,不仅节省了参与共享高校的经费,同时也促进了高校技术的发展。但是,高校如果时时注重自己的技术研究力量,有可能会拖延资源共享的进度,反而不利于共建共享的发展。

4.学历教育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已经出现了多种类型:系统内部共享型、同类型或同地区共享型、院校自主共享型等。各种资源共享类型各有特色。但我国尚缺乏像美国国家技术大学那样能联合全美53所高校的力量的多院校或全国性的资源共享项目,缺乏像麻省理工学院那样自愿无偿提供共享资源的一流高等学校。

5.在我国院校之间有偿提供的共享网络资源,多数是用作学历教育和证书教育内容的。这里强调的“有偿”,是顺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将对学习者、院校的责任以有偿的形式缔结合约。而“有偿”和约则要求高校必须保证资源的质量,其前提条件是需要明确优质资源具体的评价标准和方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资源的评价标准和方式有待改革完善。

三、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分析与思路

(一)观念、共识、规则和机制是资源共建共享的四个必要因素

1.资源共建共享的难点在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许多学校都以为本校品牌的网络教育为什么要用外校的课程、外校的教师。似乎一所名校的某些课程聘外校教师来讲授,或者选用外校课件会有损于本校的形象。实际上,谁都知道任何一所名牌大学不是个个专业、门门课程、每位教师都是最优秀的。如果考虑到网络课程对教学法、教学设计、媒体制作和研究评价的特殊要求,则往往是教育技术学学科优势强的大学占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改变观念,首先要改变过去认为共享外校资源会削弱竞争能力,甚至丧失品牌的老观念;

2.转变观念,达成推动建立共享机制这一工作,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增强学校和整个中国教育实力的共识。毋庸置疑,这一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学校的确会失去什么,但得到的将是中国远程教育,乃至中国高等教育新的繁荣。

3.在转变观念,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还要制定参与资源共建共享的有关规则,形成和构建相应的共建共享机制。在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引起重视。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应达到一定程度的规范和统一,在这一基础上制作出内容、要求适用面宽的资源,从教学内容和要求上保证共享。

(二)建立共享机制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1.建立共享机制需铺垫共享的基础:一是政策基础,即国家在网络教育资源共享上应提供政策上的保障,特别是制定学分互认的政策,协调学分互认的关系,并确定院校共享优质资源在教学中应用的比例范围。从政策上既鼓励推动共享,又保持各院校自身的特色。二是技术基础,各院校的资源建设应执行国家相应的技术标准。执行相应标准,才能实现平台的互操作,建设的资源在院校间不同平台上才能顺利运行,才能从技术层面保证实现资源的共享。三是教学基础,即教学。

2.在优质资源的评价上,专家、教师、学生和社会的意见都应尊重,各占一定的比例,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网络课程,专家、教师、学生和社会(如用人单位)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建设真正的优质资源,听取多方的意见,尤其是学生和社会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

3.恰如其分地利用共享优质资源和校本资源,处理好规范办学行为、共享优质资源和各校保持特色和竞争力的关系。建立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并非让全国院校“大统一”,相反要求各院校在共享的过程中,争取做出可供共享的优质资源,增强竞争力,并且无论利用共享资源,还是本校资源都要注意突出自身的特点,办出有特色的教育。

4.建立和形成共享的机制,实现有偿共享,须制定有关的规则,签署有关的协议,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等问题。

(三)资源共建共享要努力实现标准化、市场化和产业化

1.标准化。这是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也是政策、技术、教学和管理的基础。没有标准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将无从做起,因此应从共享的需求出发,尽快整合、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标准,构建完整的标准体系。

2.市场化。有偿共享须建立资源可交换的平台和市场、形成资源交换的市场机制,按照“有限”市场法则进行资源共享。

3.产业化。教育是产业,远程教育有可能在教育产业领域中率先实现产业化。远程教育产业化,网络教育资源产业化是基础,实际上网络教育优质资源的产业化又有望先行一步。教育资源的产业化反过来将促进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四)推进共建共享,建立共享机制的程序和步骤

1.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至少包括五个方面的力量:政府、学校、专家、协会和企业。政府应承担起政策制定、标准制定、资金支持和宏观指导四方面的工作,并帮助学校协调其他三方的行动;专家组要提供咨询,进行认证和评价;学校是共建共享的主体,应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资源建设和实施共享这些最重要、最具体的工作中发挥作用;协会作为民间机构,可以处在中立的位置上制定规则,制定同行之间的约束条例,监督共享共建过程当中的一些违规行为;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其运作机制也可能为共建共享注人活力。

2.资源的共建共享从程序上来说应该是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第一步应实现校内外资源的共建共享,在此基础上或同时以院校自主行为的形式,主动为外校提供共享资源和(或)主动争取共享外校资源;第二步可以整合同地区或同类型学校的资源,实现本地区和同类型学校的资源共享;第三步,将第二步行动与国家、部委及省的项目挂钩,使之成为国家和部委或省的项目,作为新时期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一部分实施;第四步,全国化和社区化,联合全国高校的力量,使共享成为全国高校的共同行动,并为社区共享资源服务;第五步,国际化和社会化,实现国际范围的资源共享,同时为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服务。

四、教师网联—资源共建共享的个案研究

2003年9月8日,“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在北京正式启动。教师网联计划是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点项目,其核心工作之一就是实现全国教师教育网络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属于上述建立共享机制程序的第三步。由于“教师网联”具有“先行、探索和示范”的作用,有必要以其作为个案进行讨论。

1.方案论证了教师教育培训中的教学改革问题,包括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优质资源必须体现以下几点:承认在职教师的教学经验适应他们的认知特点;适应贯彻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需要;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师培养和教育中的应用。

2.研究了学分互认和资源共享的原则和比例,特别是处理好规范、共享和各校保待特色的关系等重要问题。

3.研究了优质资源认定的办法。综合考虑专家评价、网络教育学院(教师)评价与用户(学生)评价三方的意见。为保证优质资源具有一定的可选择性,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一门课程的优质资源不是唯一的。评出的优质资源要进人教师网联优质资源库。

4.酝酿了共享的规则、程序和办法。规定必须互认一定的学分,共享一定比例的优质资源;各校可先从校本资源中无特色和优势的课程和选修课人手,优先选取教师网联优质资源库的课程实现共享;不仅学校,学生也要有选择优质资源的权利。

(一)教师网络教育具有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需求推动,在教育部领导下,网联成员转变观念,形成共识

1.重点师范大学具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等网络教育支撑和基础学科优势,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网络教育教学设计、媒体制作工程技术、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和资源标准化等方面,都有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基础和实力,应当为国家的教育信息化(包括标准推广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通过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的整体改革和发展,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等方面做出贡献。

2.面临教师教育培训的国家任务和社会需求,推行优质资源共享势在必行。

3.将国家一流师范大学的优秀教学资源整合起来,可以提高教师教育培训质量,提高远程教育效益。

如何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篇10

【关键词】网络环境电大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1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未来电大图书馆的发展必由之路

1.1是解决馆藏力不足和文献信息剧增的重要途径

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文献信息剧增,决定了电大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实行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近几年,广播电视大学是以现代信息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新型教育方式。随着各种形式载体的书刊数量急增,其收藏力相对低下,根本不可能全部包容那些业已产生的知识信息,许多电大图书馆孤立地为各类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愈显力不从心。全国电大图书馆都各自为政,固定用户对现有馆藏的利用率不高,对信息资源的浪费较大。另一方面,由于电大图书馆服务对象多是成人,各图书馆竞相购置普遍需求的同类信息资源来满足本地用户的需求,造成目前这种对文献信息资源的低水平重复购置的局面。因此,统筹规划,全方位、多渠道和立体化合理共建共享信息资源是解决电大图书馆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1.2是电大图书馆办学的迫切需求

广播电视大学是基于网络实现的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网络的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由于在教学、管理和服务模式上有其自己的独特性,由此带来的图书馆服务的特殊性。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方式及内容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图书馆要适应成人学生分散、随意的特点来实现信息资源服务。特别是成人学生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馆藏信息服务,迫切需要的是内容新颖全面、方便快捷、形式多样和来源广泛的信息。用户的这种全方位、综合化的信息需求,显然不是一个图书馆所能满足的,多个信息单位协作进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信息服务界亟须解决的问题。电大图书馆的独特性决定了用户对知识信息的需求还反映在要求所需信息的电子化、网络化,这就需要图书馆加强对文献信息的电子化组织和迅速实现网络化的工作,通过对知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整序,以新的、序列化的知识单元提供给用户。如果每个图书馆单独进行这些工作,是远远不能满足用户需求。

2影响电大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环境与条件

2.1有利条件

网络为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internet网成功地采用了tCp/ip(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际互联协议)技术,解决了不同网络产品、不同硬件平台和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任何计算机只要采用因特网与tCp/ip协议中的任何一台主机联通,都有可能成为因特网的部分,进行大规模的网络互联,自由地选择利用各种网络服务,顺利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我国许多电大图书馆相继协议协作,不断推进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全面“开放”思想,在促进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由由被动向主动、由浅层向深层、由粗放向效益密集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处在萌芽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注入了数字图书馆和跨行业通过网络协作的特征。早在1999年1月,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召集、全国各行业系统的图书情报机构在北京发出了《全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公约》,为全国图书情报行业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确立了带有法律性质的文本。

2.2不利因素

机制的滞后和政策性制约着电大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它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因素,起着统筹规划、全面协调的作用。图书馆的管理决定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规模、形式、活动能力和效益。一个图书馆的性质任务、馆藏特色、规章制度、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等也极大地影响着其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水准。网络环境孕育了崭新的管理观念,并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但是从我国电大系统图书馆的状况来看,仍处在无章可循的状态,传统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纵向机制,极大地影响着电大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部分馆员的专业水平和理念滞后也是制约电大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一大因素。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应具备“专家型”素质,他们除担负传统的图书馆业务工作以外,还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以全方位信息资源满足用户需求。这种情况在电大系统图书馆尤为突出。特别是全国电大系统地区不均衡、东西部不均衡等现象限较严重地阻碍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进展。

现代技术和资源因素制约着电大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行。随着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硬件设备更新换代较快及软件配置的智能化、多功能效用越来越显著。带来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的局限性也制约着电大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通信线路传输速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传递多媒体信息是多显能力不足。集成管理系统缺乏标准化,在多平台技术方面,多数未采用C/S技术,客户端的应用程序不支持字符终端;在网络功能上,多数尚未采用HyperLink等技术。各级种类图书馆发展不平衡,有些图书馆从硬件上来说还缺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此外,还有诸如网络信息安全与否、知识产权能否得到保护、部分信息垄断行为能否消除、经费能否得以保障等制约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

3网络环境下如何实现对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3.1确定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及其最佳模式

(1)适应性原则。适应国情原则。每个国家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都是在该国人文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所以,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的确立,必须符合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现状。适应时展原则。网络时代要选择和确立最佳模式必须充分考虑到网络环境,寻找出适合网络化时代的共享模式至关重要。(2)最大节约原则。一是要统筹规划,少花钱多办事,实现经费节省化;二是要便于用户获取,节约用户的时间和经费。(3)适度超前原则。由于既定的模式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又不能完全符合现实,所以选择最佳模式既要立足现实,又要适度超前。否则,将影响共建共享进程,还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充分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确立最佳模式所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条件。(4)逐步发展原则。它是指选择最佳模式时,必须考虑到共建共享的实现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经过一个过滤阶段,而不能一次完成。所以,就我国目前的国情,必须选择那过滤型最佳模式,而不是理想的一次性完成模式。因为那种一次性完成模式既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又不符合我国国情。(5)灵活多样原则。考虑到我国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及地区间自动化、网络化程度的不平衡性以及信息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在选择最佳模式是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原则,多种模式并举,使共建共享活力无限。

3.2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最佳模式

目前我国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应为:以政府操作为主,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过滤型模式。所谓的多元化是指在不同地区、不同系统所采取灵活多样、因地制宜的共享模式。具体来说,西部地区应采用初级模式,首先要打好基础,在高校馆系统建立协作网,然后再在科研馆系统建立协作网,最后与发达的东部地区联网。东部地区应采用的模式是:首先,要分别在公共、高校和科研三大系统内实现共建共享。其次,要在地区性跨系统内实现共建共享。这是以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单位进行的跨系统地区性共建共享。最后,要在地区间实现共建共享。即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间联成共享网络,初步实现全国资源共享。当然,在东、西部地区实施国家共享计划之前,应首先建立主导型的部级文献信息资源网络,指导协调各系统及地区级图书馆网络建设,这样,全国的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就会健康顺利地发展。上述模式可以简述为:以国家投资为主,以国家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为主导,东西部地区分别分步实施,先系统内共建,后地区性共建,实现集中与分散管理的过渡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待这一过渡型模实现后,再建立全国性跨系统、跨地区的真正无边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从而真正实现全国信息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张怀涛,黄健.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的因素[J].图书与情报,2001(1).

[2]于丽凤,高波.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障碍新论[J].图书馆杂志,2002(10).

[3]孔燕.中美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比较研究[J].情报科学,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