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区的盈利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5:31

智慧社区的盈利模式篇1

关键词:智慧城市供给侧改革可持续发展组织模式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C939文献标识码:a

aStudyonpolymerizationDevelopmentmodelofSmartCityBasedonStakeholder’swin-winSituation

QiCongsheng,wangYihua(ChinamobileGroupDesigninstituteCo.,Ltd.Urumqi830011China)

abstract:throughin-depthanalysisofthedevelopmentcurrentsituationanddevelopmentmodelofsmartcity,andbasedontheendogenousdemandoftheintelligentcity,thispaperputsforwardtheaggregationdevelopmentmodeloftheintelligentcityfromtheperspectiveofthewin-winsituationofthestakeholdersm,andpromotes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intelligentcity.

Keywords:SmartCitySupply-sidereformSustainabledevelopmentorganizationalmodelprofitmodel

一、智慧城市概述

(一)社会发展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智慧城市支持

2015年底,我国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化进程发展最快的国家,城市对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日益明显。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也同时带来了现代城市发展的诸多问题: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交通阻塞等已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城市化进程面临严峻挑战。

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需要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提高供给质量,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见图1。

(二)经济发展需要智慧城市激发内生动力

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设,当其达到实际应用程度的75%时,该城市的GDp在不变的条件下将能增加2倍左右。目前经济发展逐渐放缓,智慧城市可激发城市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三)技术发展的逐渐成熟给智慧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云计算、物联网、4G等新兴技术逐渐成熟,对城市信息化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智慧城市是应对城市化挑战的突破口,面对诸多挑战,智慧城市成为一种城市发展的新方式,实现政府管理、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模式的转变。打造一个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绿色、更智慧的城市十分必要。

二、智慧城市发展剖析

目前,全球超过600个城市正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其中美国、欧洲和亚洲是智慧城市建设较为积极的地区,我国“十三五”期间,智慧城市将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即从量上的大规模进入质的大规模,建设范围也将扩展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数量应会呈现几何级数增长,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和热点。

但智慧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第一,缺乏统筹性的全局性规划,重复建设现象多,使用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第二,缺乏统一的标准化体系,各领域智慧应用之间难以融合发展,形成合力。第三,缺乏合适的组织运营模式,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智慧城市聚合发展模式探讨

(一)电信运营商深度参与智慧城市的可行性分析

运营商的优势。运营商是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的中坚力量,具有明显的优势:网络基础资源优势、客户规模优势,运营保障能力优势、人才团队优势、产业资源整合能力优势等。

运营商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可行性。运营商参与智慧城市可以达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全面统一,包括实现多屏合一、拓展新兴市场、推进大数据运营、有效提升收入、提升客户关系、提升企业社会形象等,智慧城市是未来运营商的价值蓝海,运营商深度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见图2。

(二)构建多方共赢的组织模式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产业链由政府、运营商及其他角色构成,需构建政府统筹、电信运营商主导、互联网运营商参与、社会公众受益、多方共赢的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见图3。

(三)构建基于生命周期的多样化盈利模式

智慧城市核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需探索规模化、多样化的智慧城市生命周期盈利模式,确保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见图4。

导入期:从产品体验角度,仅设置必要的盈利点,保持具备基本的财务生存能力即可。

成长期:基于客户发展,对大众客户提供基础通信、增值和会员服务等,对商企客户提供广告、流量分发、优质资源分销等服务,实现收入快速增长。

成熟期:基于规模化客户,提供丰富服务,实现收入稳定可持续增长。

四、智慧城市未来发展展望

随着智慧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必将成为城市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力军,为广大民众提供更便捷、更高效、更智慧的生活体验,提升全社会的总体效率。

参考文献:

[1]郭理桥.城市发展与智慧城市[J].现代城市研究,2014(10):12-15.

[2]陆小敏,陈杰,袁伟.关于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思考[J].电子政务,2014(01):15-22.

智慧社区的盈利模式篇2

关键词:智慧城市运营模式挑战

中图分类号:F29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5-082-02

1运营模式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具体工程建设完成后的运营又是一件长期复杂的工作。不同的智慧信息化项目需要应当根据其独有特性选择不同的建设和运营模式。因此对智慧城市产业链及建设运营模式的分析及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2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影响因素如下:

(1)基础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的相关整合因素。

目前我国对信息资源的归属、采集、开发等等相关的管理规则并不清晰,导致了不少政府部门和行业数据产权部门化和区域化。并且在法规规范方面缺乏硬性规定,极大的制约了政府信息服务效能、协同管理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成为阻碍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2)运营数据资源的有效开发的市场机制因素。

政府占有60%以上的社会资源,并且分散于各个部委办局,数据信息资源市场开放和使用效率不足,普遍存在信息利用率不高,缺乏竞争、激励和考核机制,缺乏对公众使用信息资源的服务意识和信息资源的协调管理,造成国家数据资源开发产业化比较低。

(3)政务数据资源的共享运营的政策保障因素。

各个政府部门对信息资源的分割和垄断使巨大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需求与实际共享情况形成鲜明反差,关于政府数据安全,数据所有权,数据使用权,数据保存等方面缺乏相关规定的社会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从行业和区域角度都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法规标准。

(4)多维信息安全的需求保障的相关保障因素。

传统的静态安全措施无法适应动态变化的、多维互联的智慧系统应用环境。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城市范围内各行各业的数据资源,加上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所对应的安全机制没有完善,保障数据安全成为首要任务。

(5)面向智慧城市运营的统筹规划因素。

科学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最大限度的实现跨门、行业、领域的信息集成和利用,兼顾目前信息资源现有配置与管理状况,对分散异构的信息资源系统实现合理整合,并在新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上开发新应用,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大增值,使智慧城市的产业经济、城市管理、资源环境等方面进行智慧管理。

(6)面向智慧城市运营的组织保障因素。

智慧城市运营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综合性、基础性工作,需要建设,梳理、规范建设、运营、行政各项流程,以更加科学和精细的方式来提升政府的行政服务效能和管理模式,增强智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保障智慧城市的运营。

3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现状分析

3.1政府运营

智慧城市完全由政府进行投资建设和推动,涉及到公共安全、市政服务等领域相关平台和系统建设完成后所有权归政府所有,具体的工程建设以及运营工作可由政府直接负责也可外由社会资源承建和代维。针对政府各部门基础信息化建设、专用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一般可以由部门信息化预算资金建设;针对信息互通共享项目的建设,建成后的系统和数据需要对外开发和共享的,可利用政府信息化专项资金进行集中投资建设,避免重复建设。

3.2市场运作

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由政府和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社会资源通过自己建设或者与政府共同建设并运营维护。此种模式发挥了市场化的效率和服务优势,并可利用社会资源的资金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以满足用户需求,并缓解政府沉重的财政压力。市场运作模式主要是针对有一定增值信息化需求,面向社会的,未来有一定盈利模式,且涉及政府部门较少、易于监管的智慧城市项目。

在市场运作模式下,可以按照以下四种方式进行开展:

(1)政府主导、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公司化运作。

此种模式下,智慧城市的建设虽然对社会进行开放,吸引社会资源的参与,但还是应当由政府为主导来进行项目的推动。具体可由政府进行部分投资,政府为主成立信息化投资公司,投资公司由国资委进行控股,同时注意要吸引社会相关的信息化企业参股到投资公司中。投资公司成立后按照公司化进行独立运作,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与运营,但是政府的信息化主管部门还需要对投资公司进行监管。

另外投资公司还可根据不同的信息化需求和行业领域投资成立专业的信息化投资子公司,如交通信息化投资公司、市民卡投资公司等。此种模式适合前期投资大,虽然后期有一定的盈利性,但主要还是公共服务为主,且涉及到行政部门较多的城市工程。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有效的吸引社会优质资源,同时还有利于将相关信息化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政府提供引导资金和政策支持,与社会资源进行合作,共同建设和运营。

在该模式下,鼓励企业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从公共事业的需求出发,利用社会资源的产业化优势,通过政府与企业双方合作,共同开发、投资建设,并维护运营公共事业的合作模式。

(3)政府牵头,社会资源出资建设,到期移交政府。

这种模式,政府提供政策和资源的支持,主要由社会资源来出资建设,政府主管部门进行监管。根据社会资源是否参与运营,又可分为两种模式:Bot模式和Bt模式。1)Bot模式,即“建设-经营-转让”模式。作为委托方的政府会将智慧城市的建设特许权授予作为承包商的企业,由企业在特许期内负责工程的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并回收成本、偿还债务、赚取利润,待特许期结束后再将工程的所有权移交给政府指定部门经营和管理,整个过程中的风险由政府和私人机构分担。2)Bt模式,即“建设-移交”模式。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进行属于政府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在项目建设和移交后,政府按协议赎回相关设备和设施,政府向投资方支付项目总投资加上合理回报的过程,也是一种“交钥匙工程”。

(4)政府与多方社会资源共同参与,以示范工程带动产业发展。

这种模式主要针对创新型产业工程,政府与生产企业、物联网、互联网、通信等信息产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建设智慧应用的示范区。政府给予政策倾斜以及引导资金、研究经费上的扶持,由参与企业出资建设运营,拓展融资渠道。以示范效应推进该工程的推广,提升智慧城市建设规模和层次。

4智慧城市建设主体参与者和面临挑战

在智慧城市的经营和服务过程中,有几个主体要素,分别是政府,智慧城市的经营者和服务提供者,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提供者以及云计算应用服务提供者。确保智慧城市的良性运营发展,必须把握智慧城市的经济发展需求、社会服务需求、行政服务需求,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以及云计算应用服务提供商,能够提供大数据树立服务和可视化分析,集合社会厂商相关资源、建设相关服务标准、行业标准、数据标准,共同推动集中化、集约化、规模化、创新性的智慧城市运营生态环境。

4.1主体建设者分析

政府是智慧城市的牵头组织者,必须对智慧城市整体设计、建设、运营以及服务进行全程监管,优化和综合各种应用,集合各种资源,形成城市的整体发展合力。

(1)智慧城市的设计者和建设者。

智慧城市需要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建设城市信息和资源数据中心,构建融合的基础网络,通过分层、分内容建设,达到平台能力及应用的可成长、可扩充,创造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系统框架。

(2)智慧城市的经营者和服务提供者。

随着城市信息化应用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围绕建设创新应用,开放运营,资源整合共享资源,高效服务的智慧城市,政府在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创新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机制,负责统筹实施,顶层规划,运营保障,服务保障,服务拓展等工作。

同时打造能力开放平台,吸引多方资源参与,整合产业链的协同发展。通过打造智慧城市核心平台,为城市搭建城市级别的数据仓库,循环运营整个体系,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3)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提供者。

通过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规模化建设,实现集约化投资和设施资源的共享,完善的运营与服务保障制度以及流程,建设安全的信息保障和监管。

(4)云计算应用服务提供者。

提供创新性、开放性以及共享性的云计算应用服务和行业应用服务。

4.2面临的挑战分析

4.2.1协同方面的挑战

(1)加强各种政策之间的协同和衔接,形成政策体系。

(2)加强不同行业之间的互联互通的规范和标准形成资源的共享机制性。

(3)加强不同部门之间数据共享和协同管理的能力,增强业务协同能力。

4.2.2技术人才方面的挑战

智慧城市行业近期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一个最重要的保障就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要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注重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强高层次人才再教育,以即将推进的各示范项目为载体,培育一批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4.2.3安全模式挑战

加强人、专业技术、设备和生产环境的安全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健全相应的安全制度。提高信息安全意识,理顺管理体制,强化保密意识、增强保密安全防护能力,完善保密安全监督检查机制。

4.2.4资源整合挑战

城市的各种信息服务资源、民生经济资源等同样都属于城市的基本资源。政府需要解构和整合各种资源基础核心的数据和信息,逐步建立完善城市资源数据库。

(1)政府必须逐步建设、运营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对各领域业务信息加以整合,建设统一有序的信息资源体系,支持信息资源的数据共享和服务聚合。

(2)涉及维稳安全、市政服务等非盈利性、非商业化的应用系统及其子平台由政府自建自营,而其余各项服务与应用应由政府引导,社会资源为主建设和运营。

(3)所有智慧城市的服务与应用必须与政府建设运营的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和城市信息资源数据库对接。

(4)只有遵循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在政府许可下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单元,其业务系统和才能够与城市管理与服务平台及城市资源数据库进行对接。

参考文献:

[1]单志广.智慧城市与大数据运营[J].财经界,2012(06).

智慧社区的盈利模式篇3

2015年7月初,国务院对外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新经济业态发展目标,并将“智慧能源”作为11个“互联网+”具体行动之一,首次将智慧能源提升至战略高度。“互联网+”智慧能源,其实质就是“能源互联网”,即依托互联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融合,借助能源物理网和互联网平台,实现整个能源系统效率的最优化。

“互联网+”智慧能源对电力公司推进智能电网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其在分布式电源及微电网、工业用电需求侧管理、家庭智能用能、电动汽车充换电等智能用电领域将对电力公司产生积极影响。

一是鼓励数据挖掘与预测,有利于智能用电功能拓展

《指导意见》鼓励能源企业运用大数据技术对设备状态、电能负载等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与预测,有利于电网公司构建强大的基础数据资源池,通过对客户端电能负载的实时采集、分析挖掘和大数据分析,借助现有多业务应用平台,开展综合性智能用电功能拓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是建设分布式能源网络,有利于公司智能配网创新

《指导意见》要求建设多能源协调互补的能源互联网,将有利于电网公司发挥分布式发电、储能智能微网、主动配电网等关键技术上的领先优势,构建电力设备和用电终端双向通信和智能调控,逐步建成开放共享的能源网络,实现科技创新和清洁发展,实现互联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融合与创新。

三是探索能源消费新模式,有利于电能替代技术发展

《指导意见》进一步认可电能替念,要求推进电动汽车、港口岸电等电能替代技术的应用,推广电力需求侧管理,开展绿色电力交易服务区域试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将有利于电力公司加强能源生产和消费协调匹配,必将推动电网公司电动汽车和电能替代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并促进节能减排。

四是客户平台业务创新,有利于创新项目运营模式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能源系统扁平化、用电设施智能化改造的产业转型目标。用电设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以及云计算、多维度数据采集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利于电网公司充分利用开放性、互动性、实时性平台进一步创新和拓展业务模式,发展家庭能效管理等新型业务,创新个性化定制服务和能效管理新模式,构建共建共享的智能电网运营新模式。

五是推进光纤到户工程,有利于提升盈利增长预期

《指导意见》要求发展基于电网的通信设施和新型业务,推进电力光纤到户工程,实现同缆传输和多网融合。有利于电网公司打破行业壁垒,树立互联网创新思维,将智能运维、电力服务、数据信息和电子商务等要素资源进行融合创新,打造新的盈利增长点。但在多网融合、共建共享、通信质量等方面将面临巨大挑战。

互联网经济孕育了新型经济业态,为企业、个人提供了大众创新创业的平台,同时对传统经济进行渗透、变革,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电网公司在工作中,应以价值创造为主线,统筹各方资源,全面推动“电网企业”向“现代能源综合服务企业”转型,承载能源革命,促进产业革命,支撑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一是要加快关键技术研究,支撑智能用电科学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国家推进智慧能源建设的新机遇,开展电力光纤同缆传输、一体化公共服务网络、分布式发电、智能微网、主动配电网、用户终端智能化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互联网+”领域标准创新和升档工作,超前决策、超前谋划,占领“互联网+”在智能用电领域实用化应用新高地。

二是要深化终端用能管理,创新家庭能效管理模式。以庞大的用户群为先机,推进大数据、云平台的应用,提高能效评估和智能控制手段,以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为重点,创新运营模式,拓展业务发展,进一步提升客户能源消费体验。

智慧社区的盈利模式篇4

回顾2013年水运行业信息化发展历程,四大看点值得关注。

1“大信息格局”基本形成

2013年,水运行业信息化以顶层布局和战略谋划为特征,在快速发展与理性思维中实现了新的跨越。

随着水运行业信息化规模基础建设逐步向集成应用转型,信息化发展面临“投资不等式”(即投资≠应用≠效益)的挑战。如何挖掘整体规模效益,如何获得更大的投资回报率,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数据表明,现阶段90%以上的应用需求都可通过小规模的信息化模式来解决实现。随着信息化的纵深发展,系统的复杂度、关联度将呈指数型增加,单纯“小”信息化带动“大应用”已困难重重。基于“大信息格局”规划未来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布局,是航运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2013年年初,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明确了信息化、智能化的引领作用;9月,加强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10月,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大会进一步强化了信息化在行业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战略性和引领性作用。

2013年,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四大重点工程”的稳步推进,从顶层视角编制了总体实施方案和工程建设指南,突出工程间的整体性、关联性和集约性,为后续实施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国水运行业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方案顺利出炉,首次基于行业层面,以全面提升行政管理效率和行业服务能力为目标,统筹推进行业信息化顶层互联、跨部门应用及业务协同;海事信息化在“海事信息化顶层设计”框架下,有序推进“一系统、两平台”(即中国船舶动态监控系统和海事协同管理平台、海事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打破传统单项应用自成体系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同年,长江、珠江、京杭运河等区域的航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前期工作稳步推进;11月,部级行业物流服务平台建设纲要的出台,进一步促进了跨行业、跨区域、跨部门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融合和共建。

2013年,港航企业进一步强化了顶层思维和战略布局,高质、高效地推进信息化转型工作。青岛港实施了“信息化升级”战略,加速“港口信息化”向“信息化港口”转变;天津港以“世界一流港口、世界一流企业”为战略目标,积极推进港口信息化产业发展;连云港制定了“绿色低碳智慧港口发展战略”,促进港口转型升级;中远集团以打造世界航运领先企业为愿景,完成了集团信息化战略布局,将可持续发展与信息化有机结合,促进战略转型发展;中海集团加强统筹规划,重点推进集团信息化业务的全覆盖、系统的高集成以及应用的深融合;民营物流企业仁建集团应对国内集装箱运输市场的新态势和机遇,围绕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制订了集团信息化的总体规划,推进了一体化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

历经大步伐的推进和投资困局的考验,水运行业信息化发展模式日益成熟。航运界逐渐意识到,当行业信息化不再是简单的技术范畴概念,而是与政策、体制、文化、法规等密切关联的社会性事务时,更需要理性思考和战略布局。正如美国施乐(paRC)首席科学家约翰布朗嗽:“冠专注于信息回然造成对社会环境的忽视!恰是后者有众人们该地认识和理解信息唬”以闯的工业嚼赐平幸敌畔⒒厝慌霰冢涑尚б不岽蟠蛘劭邸?

未来,基于哲学、社会、战略、系统层面建立的水运行业信息化“大格局”,将其纳入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全盘规划中,顶层谋划、战略布局,行业信息化才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和应用前景。

2“数据瓶颈”效应正在破局

2013年是水运行业的“大数据年”,各种基础研究、探索实践、交流研讨交织开展。

在大数据时代,谁获得了战略意义上的数据控制权,谁就掌握发展的先机和主动权。随着行业竞争的白热化,再加上持续低迷的全球航运市场,核心数据资源控制权的明争暗斗,成为了2013年不言而喻的事情。一方面,航运界在加强数据积累和沉淀的同时,人为地增加了核心数据获取的难度;另一方面,数据质量差、共享难、开放度低等“三大问题”,成为困扰行业信息化纵深发展的最大障碍。数据的自我封闭和人为割裂,无形地放大了“数据瓶颈”的掣肘效应并出现新的“数据怪圈”:有数据的不挖掘、不应用,想挖掘、想应用的却没有相应的数据。

为突破数据“瓶颈”和“怪圈”,2013年水运行业动作频频,相关的政策法规、方案设计、建设指南、工程实施齐头并进。在部级数据中心的框架下,全国水运行业数据中心建设方案顺利出炉,进一步推动了行业数据资源的聚集、整合和深度应用;8月,在交通运输信息化主任工作会议上,进一步理清了新形势下行业数据共享应用和信息化转型推进的思路;9月,加强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强化了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和综合利用。

同年,海事云数据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全国海事系统基础数据的汇集和筛选,为下一步大规模的数据挖掘应用奠定良好基础;上海航运交易所定期的《港航市场动态》、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定期的《水运决策参考》等,为行业提供了鲜活、权威、准确、系统的资讯服务;港航企业以数据资源为核心,积极建设信息枢纽平台,在数据积累和应用服务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例如:福州港通过港口物流信息平台,整合相关港口物流企业的生产动态信息,为目标用户提供完善的“一站式”综合物流信息服务,未来将重点推动口岸相关部门的信息互动;上海港在推进集团数据中心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综合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推动信息服务升级、口岸协同发展;大连港依托大连口岸公共信息平台,很好地满足了口岸监管机构、港航物流企业及货主等在物流操作、物流跟踪、通关监管、增值信息服务等业务方面的需求;尤其是由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启动的“中国航运数据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整合了我国港航领域统计数据和相关信息资源,数据量突破80万条,与克拉克森和德鲁里的航运数据体系相比,尽管还不够成熟,但为未来大数据的挖掘、应用迎来了良好开端。

在用“数据和逻辑”说话的大数据时代,行业数据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将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数据资源的垄断和相互割裂,必然引发一种新的现象“纳什均衡陷阱”①,受伤害的最终还是水运行业本身。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创造使用、信息的开放共享乃大势所趋。只有打破信息不对称格局,建立开放、共享、创新、文明的水运大数据应用体系,终结“数据瓶颈”掣肘效应,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大解放”。

未来,随着航运界对大数据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大数据的应用将逐步变成常态,水运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建设将提速。

3精细服务成为行业转型的利器

2013年的水运行业可用“乍暖还寒”来形容。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三大市场(集装箱、干散货、油轮运输市场)蹒跚前行,转型升级成为业界关注最多的话题,但如何转型、转什么型,一直是航运界争论的焦点。

2013年,为促进行业转型升级,相关指导意见先后出台:6月,加快物流业发展;9月,促进航运业转型升级;12月,促进港口转型升级的调研全面展开。“转型升级”是国内各大相关论坛最为关切的话题。10月,中国港口协会主办的“2013年中国港航发展论坛”讨论了“转型与合作”的主题;11月,享有“海运达沃斯”之美誉的国际海运(中国)年会在宁波召开,业界权威人士热议了“经济变革中的航运”;12月,由中国航务周刊举办的“中国航运业创新大会”探讨了创新服务模式促进航运业转型升级的问题。

2013年,国内航运业经营惨淡,中国远洋、中海集运、中海发展、中远航运等公司均告亏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航运巨头马士基超预期地实现了全年盈利,仅前3个季度就累计盈利11.97亿美元(第一季度盈利2.04亿美元、第二季度盈利4.39亿美元)。为应对全球航运业的严峻形势,2011年推出“天天马士基”服务模式后,又于2013年积极倡导和推动了p3联盟,引起航运界剧烈震动。马士基的“逆势”盈利,固然离不开其对市场形势的准确预判和成功的商业运作,但与其对行业态势、市场格局、港航动态、客户需求等内涵式挖掘和分析不无关系。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以信息服务为核心,面向客户和市场需求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精细化服务,才是马士基盈利的关键所在。

航运界在谋求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应学习和借鉴马士基的精细化服务模式。转型升级,必然带来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产业结构、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变革。在信息化时代,行业的转型升级必然烙上深深的信息化印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以知识化、服务化、共享化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服务经济,正焕发着青春活力。根据阿里研究中心数据,2012年中国网络经济体规模为8.2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达47.8万亿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我国网络信息服务收入突破亿元,其中,信息服务亿元,同比增长32%。

对于水运行业而言,由面向供应链管理向物流需求链服务转型,提供精细化服务和增值信息服务产品,即时响应客户个性化服务需求,成为了行业转型升级的利器。未来,精细化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将成为衡量综合软实力的新基准。

4启航的“智慧水运”

相对“大数据”的广泛理解和认识,航运界自“智慧水运”理念提出以来一直充满了种种疑惑和不解。

iBm公司于2008年率先提出“智慧地球(Smarterplanet)”理念,两年后正式提出“智慧城市”的发展愿景,从而引爆全球“智慧风潮”。在此背景下,“智慧水运”理念得到萌芽和发展,相关的基础研究和示范试点陆续开展。2013年,“智慧水运”理念的实践逐步渗透到了行业监管、经营生产和运输服务的方方面面。惠州将2013年定格为“智慧港口启动年”,促进港口提质增效;在浙江宁波举办的“2013中国国际智慧航运高层论坛”上,就以“智慧航运”打造中国航运升级版达成一致共识。

2013年,各种“智慧水运”建设工程有序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浙江“船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广州“智慧港城”一期工程、长江“智慧巡航”工程、天津“智慧海事”二期工程、舟山“智慧港政”等。不少部门也在积极谋划2014年“智慧水运”实施方案。一年来,航运界的积极探索和努力,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智慧水运”的内涵,使之更加务实、接地气,从而有力地促进和加快了水运现代化进程。

智慧社区的盈利模式篇5

【关键词】智慧城市商业模式优选匹配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环境、城市管理、城市资源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日益突出,“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与必然选择。目前,全球有超过100个城市正在进行“智慧城市”的试点和实验。“智慧城市”建设除了要有高水平的全面规划和完善的顶层设计做指引,还需要有合理有效的商业模式做支撑。

1现有商业模式分析

目前,在进行“智慧城市”试点和实验的地区中,欧洲和亚洲是较为积极的。从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来看,已经有超过30个大中城市相继推出“智慧城市”相关规划、项目和活动,旨在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城市管理、改善城市服务、完善城市功能,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到产业链的方方面面,如何综合考虑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特点,合理选择投资方、建设方、运维管理方,以及提出合理的盈利来源,是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参考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经验,笔者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共有七种常见的商业模式:政府独立投资建设和运营、政府运营商共同投资运营商建设和运营、政府投资委托运营商或第三方建设和运营、政府牵头Bot模式、运营商/第三方独立投资建设运营、联合建设运营和公司化运营等。各种模式的优劣势分析见表1。

前四种模式有一个共性特征——政府主导或参与,而它们之间的差异更多的是参与程度的不同。相比较而言,政府主导或参与,在融资、建设、共享等方面更容易推进,运营商/第三方专业建设和运营便于实现专业化运作。后三种模式政府参与程度较少,更多的是由一家或者几家通过联合或公司化运作模式承接智慧城市的建设任务。智慧城市建设本身是浩大且长期持续的工程,不仅仅需要政府的牵头和参与,更需要动员产业链上的成员共同参与。从目前来看,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模式逐步从政府主导单一模式向社会共同参与、联合建设运营的多元化模式转变。

2商业模式选择

智慧城市建设的商业模式,应该是多种商业模式并存,并呈现出以其中一种或两种模式为主、其他几种模式为辅的多元化运作形式。智慧城市的项目类型是决定商业模式的主要因素,结合项目实践,本文认为项目属性、性、投资规模、专业跨度、共享性和专业难易等六个方面是影响商业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其中:公益型的项目、型的项目、政务类的项目需要政府主导和投资,倾向于前四种商业模式;投资规模大、专业跨度大、共享性要求高、专业涉及类别多的项目适合采用联合建设的模式,不适合政府投资建设运营和运营商第三方独立建设运营。

3商业模式优选匹配

结合上述影响因素分析及决策标准,本文对当前典型的智慧城市业务类型进行了综合评估,典型项目商业模式建议如表2所示。

智慧社区的盈利模式篇6

解决产业落地问题,需要首先认清楚什么是智慧家庭,它与以前的智能家居又有何不同。

智慧家庭与智能家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智能家居只是智慧家庭里面的一个部分,智慧家庭包括智慧家居、智慧安防、智慧医疗、智慧娱乐、智慧健康等部分。智慧家庭是以数据化的方式将智慧生活经验的数据与机器设备数据化控制模型相结合。它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机械设备的素质化,另一个是生活经验比如医疗数据化相结合,并且最终在家庭里面实现差异化、自动化的服务。

同时,“智慧家庭”是用物联网将数据化服务推到家庭,而互联网是将信息推到个人,这正是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区别。智慧家庭产业是服务自动化,互联网更多的是渠道自动化和信息自动化。

智慧家庭整合的产业元素非常多,包括产业的云端、家庭娱乐、家居控制、安防、能源自动化、远程教育和智慧医疗。不同领域的跨界还会产生新产品和新服务,而这种服务的升级才是推动智慧家庭产业发展的关键。

今后不是以产品来构建智慧家庭,而是以各种服务以及传统产业跨界产生的新服务来作为这次推动智慧家庭产业的动力,这就需要产业间的横向跨界。智慧家庭的核心在于提高生活服务的价值。以后可以在家庭中通过空气管理、水管理、食物管理,来实现家人在家中的保健和疾病预防。

智慧家庭的落地有助于智慧城市的实现

智慧城市近几年推进的效果并不显著,原因在于不是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

智慧城市推进的路径是从上到下,从城市到社区再到家庭,这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不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

而智慧家庭的推进,是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这种需求能够产生多种形态的产品和多样性的价值,这个价值能构成以家庭为消费对象的完整的生态系统。这样,可以通过智慧家庭实现智慧社区,从而构建智慧城市。

对此,在产业入口问题上,智慧家庭的入口包括智慧家居、智慧社区和智慧城市。智慧家庭有无数个入口,不要担心产业入口被别人抢占,企业只要做好产品、做好服务,就有入口的机会。而智慧社区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信息020,另外一部分是物联网构建的服务020,包括医疗检测设备、家电联动控制等。单纯的信息是进不了家庭的,还需要物联网服务的联合,才能进入家庭。

智慧家庭和智慧社区的对接,一定会产生新型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比如社区医院、金融、能源管理、房屋租赁等,将会形成“3公里生活圈”,这将是未来相继开发的服务。

智慧家庭产业的落地需要传统产业、电子产业和信息产业的跨界融合

智慧家庭产业该如何落地?产业涉及的面非常大,不管是在通信技术规模、产品规模和服务规模上,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垄断智慧家庭产业。

此时,云平台就希望有整合,第一是产业认知的整合,即家庭服务器的提法,这个概念有两个承载,先是通信链接到家庭,提供及时性联动,以及承载了信息沟通的媒介,通过这个媒介把服务落地到家庭,然后再延伸到社区、城市,所以家庭服务器就应运而生。第二则是单品主控价值在提升,所以未来所有智能硬件单品都需要有CpU,通过程序实现单个产品的信息传递和与其他产品的联动,所以手机在智慧家庭产品的联动中只是扮演一个协作的作用。

现在问题在于,前期的智能硬件产品是直接推向市场,但当智能硬件推出后需要接上云平台,从云平台到服务平台,再从服务平台实现服务落地,最后再延伸到社区。

未来的技术,将走向由服务来基于大数据、挖掘算法、模型再提供技术,从而形成一个闭环。于是,各个环节不同的公司,面临一个巨大跨界的压力,这种压力就是需要的东西不知道找谁,做好了技术不知道做什么产品。

对此,产品的定义需要变化。在这一方面,目前已进入第三个阶段。最早是以技术来定义产品,随后发展到以系统来定义产品,当下则需要以服务定义产品,这些服务包括满足生理、心理、情感等多层面的需求。当产品的定义找准后,接下来就是如何进入社区的问题。能源消费是社区的一大主力,解决电力的问题是社区管理突破家庭和社区的最佳路径。社区能源包括社区能源储能、社区充电站、社区零碎的能源收集、公共空间的收集;家庭能源包括能源监控和能源可持续化。

当前,智慧家庭产业生态已经基本形成,其核心是物联网和互联网的020,同时打破原来产业间的界限,把传统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互联网产业进行有机地整合和融合,通过跨界融合来推进智慧家庭产业的落地。

智慧社区的盈利模式篇7

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不仅限于以下模式。各种商业模式还可以衍生、组合、分割-------借用《易经》说法,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又可以化为八八六十四卦。本文只是对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商业模式的粗略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o2o,把线上的消费者带到现实的商店中去

onlinetooffline(o2o)模式的核心很简单,就是把线上的消费者带到现实的商店中去——在线支付购买线下的商品和服务,再到线下去享受服务。

类型一:租车租房

1、盈利模式:收取佣金手续费。

2、应用:

Uber.:下载Uber应用程序,发出请求,根据你的位置所在,公司派出黑头车来接你,费用通过已经设定好的信用卡支付。

嘟嘟快捷租车:“邻居到邻居”的私家车汽车租赁服务。在2011年7月,由来自奇虎360团队成立。实行会员制,会员可以随时搜索附近的车辆,并通过手机完成鸣笛寻车、开锁等操作,按小时结算包油包保险,完全实现了自助式汽车租赁。

airbnb:被时代周刊称为“住房中的eBay”,江湖传说目前估计市值高达10亿美元。是一个旅行房屋租赁社区,将普通人的空闲房屋陈列出来,帮助用户获得廉价而有特色的旅行住处。用户可通过网络或手机应用程序、搜索度假房屋租赁信息并完成在线预定程序。airbnb用户遍布167个国家近8000个城市。

类型二:个性化服装设计

1、盈利模式:用户低价享受高端定制;省去中间环节,获得销售收入。

2、应用:

JHilburn:在全美各地聘请了多达1000人的时尚顾问,这些人会和客户约定时间拜访并帮助他们测量尺码,提供服装风格建议等;或者客户就可以自己在在网站上输入自己的尺寸、布料等信息。然后就可以在家里等待定制服装。

类型三:产品直销

1、盈利模式:省去中间环节,获得更高销售收入。

2、应用:

上海多利农庄:采取了会员预售的模式,即会员以月、半年或年度为周期预先付费,打包销售。有机蔬菜自田间收获后,绕开供应链上经纪人、各级、零售商等四五个环节,直达餐桌。引入了日本黑猫雅玛多宅急便物流为合作伙伴,配送半径覆盖了半个上海,蔬菜从采摘到最后配送至会员家中,中间过程不超过24小时。

快书包:只做精品图书和少量用户喜爱的小体积生活用品,满足城市商圈客户对“快速”的需求。将城市整体物流配送的能力化整为零,在北上广三大中心城市,无论顾客在哪个区,下单后一小时内便可收货。主要是通过商品的差价挣钱。

类型四:团购

1、盈利模式:赚取企业的营销活动和商品等费用。

2、应用:这种模式比较常见,国外如Groupon,国内如最淘网、拉手网、800团购。eetetyetyn直接在终端下载应用程序即可开始使用。

类型五:线上促销游戏

1、盈利模式:节约企业营销费用,吸引更多消费者,完成促销目标。

2、应用:

优衣库促销排队游戏。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作为你在网络世界里的替身,去参加一个品牌的促销排队。到队尾的时候,游戏会立即告诉你是否中奖。每5分钟后可以重复下去,直到中奖为止。最基本的奖项是这个品牌的打折优惠券,你可以拿着它去该品牌的门店消费。如果足够幸运,你还会在排队中抽中iphone、ipad或者该品牌的服装大礼包

二、把内容分享给有需要的人

把你所拥有的,找到一个途径,把它分享给需要的人,收取一些费用。

类型一:免费提供音乐、书籍内容

1、盈利模式:广告

2、应用:

Spotify.com:是一款的免费音乐在线播放软件,得到了华纳音乐、索尼、百代等全球几大唱片公司的支持,提供800万首正版歌曲免费点播。不能下载,只能在线收听。用插播广告的形式(包括声音和图片)获取收入。

Quora问答网站:将SnS模式融入于问答。通过对问题、问题的答案或者回答问题的某些人的活动的订阅功能以及投票和关注功能。

类型二:交换电影、饮食、书籍的评论

1、盈利模式:赚取线上或线下佣金;广告收入

2、应用:

豆瓣:用户看到一本书后,就可以点击右侧的链接,或者将它们添加到购书单,到网上书城里进行购买,豆瓣收取佣金。

大众点评网:首创并领导了消费者点评模式,以餐饮为切入点,全面覆盖购物、休闲娱乐、生活服务、活动优惠等城市消费领域。大众点评网目前主要的盈利手段依然是商家的广告投放。其积分卡业务凭借其渠道平台的优势,向餐馆收取佣金,以积分形式返还给会员一部分后,剩下部分就是网站收入。

携程:提供旅游产品。向酒店、航空公司、保险公司都能收取费。

类型三:与商家合作基于社交的购物

1、盈利模式:与其他购物平台分账、返点,广告分成、商家地图标示和定向推荐收费等。

2、应用:

人人爱购:人人网推出的长期促销平台,消费者在社交网络交流购物经验,影响他人的购物行为目前主要提供产品导购功能。首页提供B2C企业展示广告及各类单品促销信息,用户点击后直接进入合作电商页面进行购买、支付。消费者在完成购物后可以交流购物体验,其它人可以在社区里进行反馈,目前合作商家包括京东商城、凡客、麦考林、淘宝商城、红孩子、银泰网、好乐买等。

移动分享团购:在移动分享购物平台上,只要你注册一次,就可以直达所有签约团购网站,选择你心仪的商品和商家,可以搜索比价,找到性价比最高的,还可以在地图上寻找最理想的,并将购物信息与自己的好友分享,让他也跟你一块省钱,增进感情,建立一个新的社交网络。

类型四:有偿出售高质量的文章、音乐等内容

1、盈利模式:阅读者向作者支付的小额付费

2、应用:

Flatt:将“flattred”捐款按钮部署在相关文章一侧,如果读者愿意,即可点击该按钮进行捐款。据说在万事达和其他金融机构纷纷冻结了维基解密的捐款渠道后,这家瑞典服务成为了维基解密的重要资金来源。

三、开发应用移动互联网工具软件

类型一:平台提供者

1、盈利模式:提供开发平台,与开发者分成收入或收取佣金、广告。增加搜索功能后,还能对应用开发商采用关键词购买和竞价排名。

2、应用:苹果的appStore、谷歌的android、中移动的mm、北京易路联动技术公司开发的openFace手机富媒体平台等

类型二:优化操作系统

1、盈利模式:终端厂商付费直接定制优化的移动操作系统;为厂商提供整套解决方案,从中获取分成;在开放平台中,用户付费下载软件,直接受益以及与其他软件提供者进行分成。

2、应用:

点心oS:点心操作系统由北京风灵创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创新工场投资孵化的第一家公司),对开放操作系统的优化,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系统优化后,用户而言可以更流畅地使用手机并能获得更多更个性化的软件服务;厂商可以降低研发成本和产品上市的时间成本。同时,点心是想成为移动互联网内容和应用的通道,通过与应用内容提供商收入分成方式来盈利。

类型三:手机管理软件

1、盈利模式:广告、联合推广或内置SDK、内容合作分成

2、应用:

豌豆荚手机精灵:一款基于android手机管理软件,具有备份恢复重要资料、通讯录资料管理、应用程序管理,音乐下载、视频下载与管理等功能。被人认为是与“91助手”功能类似。

类型四:免费的安全软件

1、盈利模式:免费地建立销售渠道,用免费的服务在移动互联网市场里占据有利位置,从而成为其他赚钱业务的推广商,最终获得收入;与杀毒软件以及其他软件公司合作营销,最终通过增值服务获得收入。

2、应用:

卡巴斯基、aVG、奇虎360:安全是互联网的基础服务,安全厂商通过提供免费的基础服务得到用户,建立品牌和影响力。

类型五:移动搜索

1、盈利模式:搜索免费,主要通过向广告主收费,为广大中小企业或品牌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营销与推广

2、应用:

国外:谷歌

国内:百度、宜搜、易查

类型六:手机浏览器

1、盈利模式:在积累一定的用户和流量后,发展广告服务,向广告主后端收费;也可以和应用服务提供商分成。

2、应用:

UCweB:用户下载安装其客户端软件后,就可以通过某网站去浏览其他wap和weB(Http)网站,收看视频,该网站还可提供网站导航、上传下载、搜索和个人视频等应用服务。

类型七:移动支付

1、盈利模式:移动支付是移动互联网的关键点之一,现阶段主要向接入商家收取手续费、交易费

2、应用:用户只要通过内置支付软件就可以实现一键付费交易。这一领域的市场将出现爆发式增长。如支付宝、易宝支付、快钱、中移动“手机钱包”

四、游戏应用

1、盈利模式:手机游戏目前大多借鉴pC游戏,有三种较为成熟的模式主导市场:下载收费;购买游戏点卡;虚拟物品销售,以及游戏衍生产品。

2、应用:

HumbleBundle.com游戏捆绑销售网站:这是一家游戏捆绑销售网站,由开发商将游戏捆绑在一起对外销售,出价则完全由用户自主决定,而且还会将一部分收入捐给慈善机构。

愤怒小鸟:据说每天世界各地手机用户在《愤怒的小鸟》上花去的时间,总计达两亿分钟。

水果忍者:全球最赚钱的手机游戏之一,取得了2500万余次的下载量成绩,开创了切片玩法(slice-em-up)先河。

切水果:三名浙江大学的研究生创立了卓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安卓系统的游戏开发,完全模仿是“水果忍者”而创立的。号称“全球排名第四”的游戏,为其带来了大量的效益。

五、手机物联网

一个重要的细分化市场,将手机特性与传统实业结合起来。

类型一:对用户提供全套物联网解决方案

1、盈利模式:向用户收费。

2、应用:

贝尔信:深圳贝尔信公司模仿iBm智慧地球,基于网络传输的视觉的智能行为分析技术和3DGiS的3D建模和虚拟组网技术,提出“中国版智慧地球”解决方案。贝尔信已和天津、株洲等近十个城市达成了合作协议,拿下数亿元人民币的大单,部分城市在今年初已经进入执行阶段。

类型二:全新的购物方式

1、盈利模式:争夺购物入口,赚取商家代售佣金、广告、加盟、分成费用。对个人用户可以签订合作协议,用户免费接受服务,运营商将用户数据分析后卖给商家,商家再根据用户的行为和喜好提供更精准营销推广。

2、应用:

智慧社区的盈利模式篇8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智慧旅游;互联网+

一、花乡智慧旅游建设的路径分析

旅游业虽是花乡重点扶持的产业,但花乡并没有充分调动资源发展智慧旅游业,本文根据花乡的现状针对性的提出了六条智慧旅游建设的路径。

(一)周边服务智慧化

周边是指景区的周围,周边服务的智慧化也会带动游客的热情,吸引更多的游客。周边服务的智慧化包括周边酒店的智慧化、交通的智慧化、旅行社的智慧化、购物的智慧化等。不管是新型城镇化还是智慧旅游,核心都是以人为本,周边服务的智慧化就是基于游客体验的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如世界公园的周边有公交站点,但智慧酒店、智慧旅社、和智慧购物等都相对欠缺。其他旅游景点也都是这种情况。

(二)智慧景区的建设

花乡的旅游景点普遍缺乏智慧系统的建设,据调查很大原因是花乡大部分的旅游产业都隶属于北京花木集团,也就是说这些产业的建设、管理都是由花木集团承接的。智慧景区的建设也要依靠花木集团的改革。

智慧景区包括智慧风景名胜类、智慧博物馆类和智慧文物保护类。这三类智慧景区花乡都可以建设,插花博物馆是即将建成的博物馆,还有北京汽车博物馆应该考虑建成智慧博物馆;世界公园等应该建设为智慧风景名胜;大葆台西汉墓应建设成为智慧文物保护区。

(三)开发app智能终端、建立微信公众号

调查发现花乡在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上尤为欠缺。花乡虽不像河南省洛阳市是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但花乡被誉为“中国花木之乡”,花乡花卉市场被命名为“全国重点花卉市场”。花乡的花卉登上了北京奥运会、深圳大运会的颁奖台。花乡花卉的质量不比洛阳牡丹差,且品种多样,而洛阳牡丹节惊动全国,花乡花卉只留名北京。花乡应以洛阳或其他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建设为模板,结合自己的优势开发出适合自己的手机app和微信公众服务平台。

1、app智能终端

如今的用户对智能终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移动终端应用市场也越来越大。每个人都喜欢轻装出行,所以智能终端的开发无疑是获得广大市场的明智之举。

系统的界面主要显示各种功能的按钮,包含景点、线路、美食、酒店、门票、购物、娱乐和个人中心等。比如其中的电子门票功能的使用就可以为用户和景区工作人员提供很大的方便性。游客想要购票时首先进入手机或平板app智能终端,点击购票按钮,接着界面就会显示可以选购的门票,可以选择套票或者单个旅游目的地的门票,接着填写订单信息,完成网上支付,手机就会接收到二维码或门票序号的信息,按时出示信息就可以直接进入景区了。

2、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

用户关注了一个公众号,就像安装了一个app一样,他要找这个公众号的时候就像找一个app一样。我认为微信公众号比app终端更加方便,因为社交是人们必不可少的,更多的用户微信、QQ等社交平台每天都是运行着的,那么如果我们能够在微信公众号上查路线、找旅店、订餐、购票、扫二维码了解花卉信息等那么大部分人就不再需要app终端。花乡可参考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洛阳市的微信公众号“洛阳旅游”,现已建设的十分成熟,可以说去洛阳旅游,只关注“洛阳旅游”这个公众号即可。而花乡有关旅游互联网平台只有微信公众号“北京花乡花卉”,菜单栏有花卉养殖、图片欣赏和行业动态,只有“图片欣赏”有一个子菜单“多肉植物”。可见其应用性不强。

(四)一村一景,联动开放

坚持“一村一景”避免“千村一面”。多元化发展是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花卉是花乡的重点产业,世界公园、世界花卉大观园都是国家4a级景区,都是要重点扶持发展的旅游业,但是各自要有各自的主题和品牌。花香还有不少的郊野公园,榆树庄村的榆树庄郊野公园、六圈村的御康郊野公园、看丹村的看丹公园、新发地村的海子公园等几乎每个村都有某个产业或公园,那么要想发展起来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形成“一村一景”的局面。联动开放是指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整合各村的资源,对花乡各村开放数据有利于对各村资源的调配,也有助于各村进行沟通,共同谋划花乡的发展之路。

(五)开发工业、农业智慧旅游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以人为本,也就是各个产业的发展更加注重消费者或用户的体验,那么在这个新的形势下,花乡应该抓住机遇,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农业、工业旅游,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响应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大政策。

中国的工业旅游起步较晚,目前首钢、燕京啤酒、海尔集团的工业旅游项目都已开展的如火如荼,这种模式使得工业企业在盈利的前提下打响了自己的品牌,还节省了做广告的费用。其实工业、农业的智慧旅游模式在技术上和景区旅游业使用的技术是一样的,关键是怎么设计旅游模式,在推销了自己的工业、农业产品、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同时让游客体验的满意度最大化,这也需要“智慧”的技术支撑。

(六)依靠顶层设计和万众创新,打造花乡特色

1、顶层设计

在对羊坊村的访谈中,政府人员也表示花乡建设的重点是打响自己的品牌,让花乡走出北京,享誉全国,面向国际。这就需要顶层设计。花乡要发展智慧旅游业,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一是花乡政府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做好对智慧旅游建设的资金支持,申请更多的智慧旅游建设项目,引进相关人才或与高校合作,重技术的同时做好管理;二是国家应给花乡建设更多的支持,让“中国花木之乡”走向国际。

智慧社区的盈利模式篇9

通过远程医疗系统,上海医生成功为新疆一名患者实施了手术;第309医院的医生,通过登录ipad移动工作站,隔空指挥为突然陷入昏迷的病人实施营救;ipad电子病历服务商Drchrono获得来自包括俄罗斯DSt创始人尤里・米尔纳(Yurimilner)在内的65万美元投资;美国连锁诊所onemedical凭借信息化带来的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顺利进行五轮融资。

这些看似并无关联的表象,却指向了同一个趋势:信息化最难啃的医疗领域,初显松动态势。从单项医疗it类服务提供商获得风险资本青睐,到各软件大佬抢食医院云服务的智慧医疗市场,从三甲医院纷纷升级移动工作系统,到地方政府推进整合社会化医疗信息系统的种种措施,医疗信息化参与各方逐渐清晰,产业链条上下各环也日益成型。随着市场中有效供给与需求的逐步对接,医院的盈利模式有望改善,而在地方政府的助推下,软件服务商也将更快开拓成长空间。

电子病历先行发力

医疗信息化的第一步,是电子病历的推广,通过电子化的健康记录,不仅患者本身的病情和治疗记录得到有效跟踪保存,更可大幅降低医生及医院的工作量,方便及时做出诊断。围绕电子病历的信息价值开发,相关方众多,包括患者、临床医生、医院管理者、社区医疗、医疗保险、公共卫生、卫生行政管理者、科研机构等,均有望从中受益,而远程医疗、隔空诊断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或可同步实现突破。除此以外,电子病历更广泛的社会效益在于,立足于格式统一的电子病历,政府还能够利用信息平台和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交换与业务协同以及对居民健康的动态管理,“毒奶粉”之类的公共卫生事件将有可能在爆发初期即通过系统预警被发现。

在国外市场,已有不少独立的初创型公司定位为电子病历服务提供商。因为切入点位于医疗信息产业链的前端,盈利前景相对清晰,资本也接二连三对其抛出橄榄枝。总部位于硅谷的DrChrono,借助ipad平台提供电子化医疗服务,免费版应用即可实现多种功能:让用户输入电子病历、安排病人预约、口述病情转换为文字记录、拍照录像、撰写诊断并发送到药房等,以此减轻医生的工作量;而赖以收费的增值版,则为院方提供了更大存储容量及医疗账单管理等其他功能。

DrChrono在2011年2月创立时即获得67.5万美元的种子资金,后来又获得知名孵化机构YCombinator的注资。另一家创立于2007年的practiceFusion,业务同样是向医生提供云端电子化病历服务,包括记录出诊信息、查看病历、预约挂号、电子化开药、开化验单以及收取化验结果、查看病人在线健康信息等。成立初期的practiceFusion一度以收费模式为主打,因盈利困难而濒于倒闭。但在奥巴马政府出台法案要求医疗系统实现电子化转型、并对实行电子病历的医疗机构给予补贴之后,该公司又起死回生,并确立免费化战略扩大用户规模,进而吸引投资者,目前其用户人数超过10万,病历数据库更达千万份之多,且已成功获得数轮总计多达3600万美元的融资。

政府助力

综合医疗信息服务平台

尽管中国尚未有类似的专一电子病历提供商出现,但凭借快捷便利的优势,信息化应用已经在中国三甲医院等日益普及。来自第309医院的一个案例显示,当病人病情突然转危时,无法赶回现场的医生能在第一时间通过ipad登录移动医生工作站,在调阅工作站上记录的患者放射、超声、病理等影像,心电、监护、手术麻醉、放疗化疗、电子病历等临床诊疗信息,据此了解病人的实时病况及最新检验结果后,下达上呼吸机的指令,30秒后护士已经将呼吸机推到病床前。一项相关统计显示,926家受访医院中,七成以上已建立了护士工作站等信息系统,在实验室、放射科、心电图等关键科室的信息系统建设上,已有和准备建立的比例也分别达到了66%、60%、48%(附表)。

智能工作系统的应用简化了病情信息传递、整合等环节,对更快得到救助的患者好处自不必说,更提升了医生的诊断效率和医院管理的精细度,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医院的盈利能力。这一点体现在连锁诊所上更为明显,鉴于信息化系统的易复制和可操作程度高,使得连锁模式下的规模效应和成本节省能力成倍放大。

通常而言,常规诊所每名医生的支持辅助人员约为4-5名,而通过电子病历等信息化手段,美国onemedicalGroup的诊所仅需1.5人或更少。在降低诊所的管理运营费用同时,医生有更多时间解答患者的问题,医患双方的体验均有所提升。在盈利模式上,onemedical支持美国多数的保险项目,但会收取149-199美元的年费。该公司目前在旧金山和纽约运营着9家诊所,经过五轮总计4650万美元融资,2011年内其还将拓展至硅谷和华盛顿特区,新开5家诊所。

在中国,大部分公立医院受制于体制困境,连锁化复制的难度较高,医疗信息化对盈利能力的大幅度改善不够明显,而具备集成医疗信息化系统能力的各级政府,成为了建立标准的重要推手。一些先行的地方政府已着手建立区域信息服务平台,摸索信息化的可持续模式,如中山市政府就设计规划了三步曲,先由政府埋单建设区域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再通过数据的二次开发吸引医药公司、健康管理公司;同时基于个人家庭的终端业务,建立动态信息健康档案,实行收费管理。有消息称,这一方案既吸引了华为用友等软件类企业,同时还招来了联想之星、橡树德林、昆吾九鼎、迅翔投资等风投机构的关注。

尽管规划尚在摸索阶段,各环节从设计到具体落实显然还有差距,但这种超越单体医院、集成的社会化管理模式有可能是未来的一大趋势。未来较长时期内,地方政府及至卫生部的投入都将是推动医疗信息化的主力军。而跨区域的医疗信息合作共享,对于医疗资源紧张且地区发展不均衡的中国,更意味着医疗资源的节约高效、医疗信息的精细管理等愿景有可能最终成为现实。

软件服务商将获高速增长

政府助推、医院踊跃尝鲜,巨大的增长潜力也给予了信息服务商值得憧憬的新空间,据iDC分析,2010年,我国医疗it市场投资规模达120多亿元。未来5年,我国的健康信息服务市场将以每年15-30%的速度快速增长。计世资讯则预测,2011年中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投入总额相对2010年将增长25.5%。而软件服务将比硬件获得更快的发展,根据Gmp咨询的研究,从投资结构看,未来医疗信息化市场中硬件投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而软件与服务的投资比重将逐年上升。

高增长预期吸引了产业资本的大举进军,国际厂商中,英特尔把数字医疗单列为平行于数字企业、移动市场的行业,其他如iBm、甲骨文(oracle)、思科(Cisco)等也都成立了专业的医疗行业部门。国内厂商方面,着眼于医疗信息化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如卫宁软件(300253)、银江股份(300020)等,已用业绩的高增长证实了这一市场的重要性与前景。主打业务涵盖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的银江股份,2011年上半年业绩大幅增长,其中智慧医疗业务实现收入7236.29万元,同比增长208.47%。

智慧社区的盈利模式篇10

1、明确智慧城市内涵,避免等同于“数字城市”、“信息化城市”

智慧城市不是简单的信息化建设,也不同于以往的“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更高阶段,不仅需要利用先进技术实现城市各方面资源的数字化、信息化,还要对各方信息加以整合利用,并以此为基础提供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新理念、新模式。目前一些地方简单地将智慧城市理解为城市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城市建设,只是运用各种技术实现城市教育、医疗、交通等各方面的信息化,而未针对各方面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和利用,也没有进行城市管理的理念变革与模式革新。

2、在各城市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专门的负责机构

智慧城市涉及到交通、医疗、教育、能源等多个领域,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信息化问题,还需统筹协调多个政府部门和各行各业的利益和资源,有时还需要不同城市间进行联动与合作,这就要求智慧城市在各地必须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在智慧城市要不要建、怎么建、怎么管等一系列问题上,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中可能存在不同的意见和声音,对智慧城市构成一定阻力。这就要求一把手领导能坚定目标、认准方向,推动智慧城市工程的实施。

“一把手工程”要有组织机制保障,否则难以落到实处,可组建由一把手领导总负责的智慧城市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成员构成中包含发改委、经信委、公安、交通、医疗、教育等委办局的负责人,这有利于更有效地进行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科学规划和资源配置。领导小组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举行跨部门的联席工作会议,及时解决智慧城市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人、财、物等方面进行总体统筹。

3、遵循“问题导向”,针对不同城市独特的定位、资源、产业和民众需求,科学设计重点建设方向

各个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目的是解决自身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独特问题,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产业的独特优势,进而取得可持续良性发展,这种独特性决定了各个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上要有不同的侧重点,选择恰当而关键的突破口,以点带面。此外,智慧城市是个系统性的庞大工程,时间成本、资金投入都十分巨大,如果每个城市都追求“大而全”,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领域“全线开花”,实施难度会很大,容易半途而废。

有鉴于此,各个城市应该量力而行,清楚了解本市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民众最迫切需要哪方面的改善,选择少数几个重点突破口,组织政府和社会力量首先在这几个领域建设智慧城市。例如,一个城市的居民迫切需要解决“看病难”的问题,那么政府就应该考虑首先上马智慧医疗方面的项目。另外,在智慧城市建设突破口的选择上也需要系统考虑,比如一个城市环保问题比较严重,这不是仅仅上线智慧环保项目就能解决,还需要推进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领域的发展,从污染源头来解决环保问题。

此外,由于每个城市面临的情况不一样,即使在相同的智慧城市领域方面,也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差异化的项目实施。例如,德国各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虽然大都集中在节能环保领域,但这些城市在实施的具体项目上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基础和市民素质等因素上都有差异。

4、各个城市不能在智慧城市上自成体系、相互独立,在建设之初就要考虑与周边城市的互联互通

一个城市内各部门各行业间要避免形成“信息孤岛”,同样一个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也要避免形成“信息孤岛”,在网络基础设施、信息数据资源、应用系统等方面要进行互联互通。信息数据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享,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而应用系统在不同城市之间实现互联互通,才能真正给各城市民众的生活带来便利。比如,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很多方面的应用系统都存在跨城市、跨区域的问题。各个城市在制定规划时,就要充分考虑与周边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结合,在建设和运营上相互密切沟通配合,否则就难以实现真正的智慧城市。

5、在建设时间表的制定上要注重循序渐进,明确各阶段建设重点

智慧城市是一项周期长、牵涉范围广的庞大系统工程,实施难度比较大,短期内难以完成,需要在时间表上做好长远规划,将这个大工程化为各个时间点上的小行动,明确各阶段的工作重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过去中国一些城市在工程建设上习惯追求“大干快上”。“大干快上”作为建设的决心和热情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城市建设的具体实施上还要遵循客观规律。中国大多数城市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方面还缺乏经验,智慧城市的建设不宜求快,而宜求稳。各地应该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其他城市经验、教训之后,再推进相关项目建设。对各阶段规划的项目要量力而行、突出重点,避免实施过多、过大、力不能及的项目。

6、注重中远期规划的同时,要明确短期内具体可操作的实施内容,尽快解决民众遇到的实际问题

智慧城市虽然要做好长远规划,但也要明确短期内需要做的具体内容,否则整个规划容易空泛,难以落地,民众从规划中难以看出他们的生活在不远的将来会得到哪些改善,会影响他们对智慧城市的支持热情。对于短期就能给民众带来好处的项目可给予一定的税收激励,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转变城市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方式

1、加快向“服务型政府”理念转型,为民众参与城市管理提供条件

智慧城市建设成功的关键是建设智慧政府。智慧政府不是简单地在技术层面上实现电子政务,而是要建立适配智慧城市管理的新理念、新模式。建设智慧政府要求政府要能对城市问题和民众需求进行全面透彻的感知、提前预测,然后快速反应,主动解决相关问题,提高城市管理效率,而且要积极吸引民众力量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提升科学决策水平。

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民众服务,民众是智慧城市的重要主体。智慧城市将给城市生活各个领域带来新变化、新问题,城市管理事务日益复杂,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靠政府自身的管理智慧,还需要调动广大民众的智慧。中国模式2.0要求加强社会的自治化,减少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干预,由社会自治弥补行政权力收缩留下的权力空间。各城市应抓住智慧城市建设的契机,为民众积极参与城市公共事务管理创造条件,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随着智慧城市给城市生活带来的高度信息化,民众通过政府开放的数据会对政府工作产生更全面深刻的了解,而他们参与城市管理、监督政府工作、表达社情民意的方式和渠道也更为便捷,政府可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实现政府和民众由对话沟通到协作行动的转变。政府可以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加强对城市问题、社情民意的透彻感知和综合分析,把握民众需求,主动服务,为民众提供对话沟通渠道,在广泛听取民众意见的前提下,对公共事务管理做出决策。

计算机世界研究院在调研中发现,绝大部分民众都有为城市管理建言献策的热情。当被问及“如果政府提供一个网络平台,鼓励民众在上面为各个领域的城市管理提建议,您是否会参与”时,88.17%的受访者表示会参与,仅有11.83%的受访者表示不会参与。

2、提高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应对信息时代新要求

政府对智慧城市的管理需要提升快速反应能力。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口将更为集中。在人口集中的情况下,如果发生重大灾难、流行疾病等突发事件,危害的波及范围将更大,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提高快速反应能力,让产生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政府在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对城市公共生活感知监测能力的同时,也要优化各政府部门的协调配合与信息共享,提高应急决策的科学性和速度,实现城市各方资源全面迅速的统一调度,实现迅速发现问题、迅速解决问题。

推广智慧城市概念,鼓励民众积极参与

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民众服务,提高民众城市生活质量。为了不让智慧城市建设偏离目标,要充分发挥民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让民众广泛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然而参与的前提是了解,目前民众对智慧城市还缺乏了解,政府可与企业合作,向民众共同推广智慧城市概念。对智慧城市概念的宣传方式有多种,各有利弊,每种方式所适合的人群特征也有所不同,最有效的推广方法就是综合运用这些方式。

计算机世界研究院在调研中发现,关于智慧城市概念的宣传推广方式,民众认为政府最应采用的方式是“利用电视、互联网、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宣传”,有86.02%的受访者选择该方式;其次是“组织常态化的线下展览会、体验展”,选择该方式的受访者占62.37%;最后是“设计并推广含有智慧城市使用场景的网络游戏”,仅有30.11%的受访者选择该方式。

仔细分析民众选择背后的深层原因,民众最希望政府通过大众媒体宣传智慧城市概念是因为民众日常生活中对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接触比较多,这种宣传方式覆盖面广,而他们接受这种宣传所需付出的成本也比较低。

相比大众媒体宣传,线下展览会和体验展是更能让民众对智慧城市产生直观、深刻了解的推广方式,而选择该方式的民众比选择大众媒体的民众占比少了两成多。分析其背后原因,可能是因为线下活动的宣传方式虽然更直观,但它需要民众亲身前往活动现场,对民众而言,其参与成本高于大众媒体。

只有三成的民众选择通过网络游戏方式,很有可能是因为在民众的认识中,网络游戏更多的是一种娱乐手段,作为学习手段不大合适,而且他们对网络游戏给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持警惕态度。选择该方式的民众应该主要是喜爱网络游戏的年轻群体。

1、与企业合作,组织常态化的宣传体验展和培训活动

政府可以与企业合作,定期组织一些关于智慧城市的宣传体验展,或是建设永久性的智慧城市体验场馆,向广大民众传播智慧城市的概念,让民众了解什么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能给他们的实际生活带来哪些便利。民众在了解智慧城市后也会提出自己对智慧城市的意见和看法,民众的意见对优化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非常宝贵的价值。永久性的智慧城市体验场馆除了向民众推广智慧城市概念外,还可以承担向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和管理的从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的职能,推广有关智慧城市的评估指标体系、运营标准和解决方案等。

目前,国内外一些城市已经开始组织常态化的、面向公众的智慧城市宣传体验展。2014年9月26日-10月3日,“北京国际设计周”将智慧城市版块作为设计周七大主体活动版块之一,主题为“城市未来,智慧设计”,涵盖智慧城市创新中心启动活动、智慧城市专题论坛、智慧城市专业出版物、智慧城市规划设计系列展及智慧城市主题活动五部分。2014年10月27日―11月6日,在上海市经信委的指导下,上海成功举办了“上海智慧城市体验周”活动,让市民体验了解上海智慧城市在政务、医疗和教育等领域的建设成果。从2011年起,在巴塞罗那市政府的支持下,西班牙每年11月中旬会在巴塞罗那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巴塞罗那世界智慧城市博览会,目前共计超过3万位专业人士、7000个代表团和500家优秀企业参展商参会。

2、利用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宣传

政府可以制作阐释智慧城市概念内涵的宣传片、微电影短片,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平台播出。针对民众的宣传要突出智慧城市能具体解决城市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展现具体使用场景,而不要突出民众不易理解的一些技术层面的名词概念。政府可以在互联网上建立针对智慧城市的网络展馆和体验展,弥补线下活动覆盖面的不足。为普及智慧城市相关基础知识,可以在互联网上举办在线智慧城市知识有奖竞答活动,突出游戏性和趣味性,以吸引更多民众参加。除推广智慧城市概念外,各地政府还可以积极宣传在智慧城市建设上取得的新进展和新成果,让民众及时评判。

3、开发含有智慧城市使用场景的绿色网络游戏

智慧城市作为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民众通过文字、视频或许仍难以真正理解。万通集团在推广“立体城市”概念上,就开发了包含“立体城市”使用场景的网络游戏,在年轻人群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民众在娱乐互动的同时,对“立体城市”有了更深的体验。各地也可以借鉴万通集团的经验,针对年轻人群开发并推广含有智慧城市使用场景的绿色网络游戏,寓教于乐,让民众在互动体验中了解智慧城市。

科学设计智慧城市标准,使得“标准引领”发挥最大功效

1、完善智慧城市评估标准体系,以解决多少实际问题为主要评估标准,而不仅是采用多少先进技术

智慧城市的最终目的不是搭建技术系统,而是解决民众在城市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所以智慧城市评估标准体系的设计要遵循“问题导向”而不是“技术导向”。一个城市搭建多少技术系统,这是成本层面的因素,这些技术系统解决了多少问题,这才是效果层面的因素。对智慧城市的评估要注重评估效果,而不是成本。然而对于一些实施周期比较长、短期内难出效果的智慧城市项目,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在短期内还是要以实施了哪些举措、运用了哪些技术为主要评估对象,暂时不将效果作为主要评估对象。例如欧盟针对中小城市设计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就梳理了智慧经济、智慧公众、智慧管理、智慧移动性、智慧环境和智慧生活6大维度、31个方面、74项指标,在评价指标上遵循“以人为本、强化服务、强化价值创造”的原则。

2、在对智慧城市各项目实施成效的评估上,除听取专家意见外,还要让民众参与评估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针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成立了专门的专家咨询委员会。由于民众是智慧城市的最终服务对象,在智慧城市各项目实施成效的评估上,不仅要听取专家的意见,还要让民众参与评估、发表意见。例如,在对“智慧泉州”建设绩效的评估上,泉州就采用了指标考核、公众评议和专家评定三种方式。此外,除让民众参与结果评估外,还可以让民众参与过程监督,政府及时向民众公布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的进展,接受民众监督,让民众力量贯穿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的整个过程。

管理机制完善,提供组织保障、法律保障

1、中央多部委在齐抓共管的同时,需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给各地方政府和建设单位以清晰指导

对智慧城市的指导涉及多个中央部委。由于自身职责范围的不同,各部委对智慧城市的建设思路、评估标准和政策意见等方面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为避免出现各部委间意见不一、标准不一、指令不一的情况,给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各部委间需加强统筹沟通,结合各自优势,明确分工,给各地以清晰指导,建立科学的顶层协调机制,及时解决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督促检查工作推进情况,适时对各地智慧城市建设进行帮助指导、阶段评估和绩效评价。

2、健全重大项目风险和效益评估机制,避免项目盲目上马

政府在智慧城市方面的重大项目,大多具有周期长、资金额度大、涉及公共利益多、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在项目上马前,政府可组织项目听证会,汇集科研院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以及专家、民众意见,从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等方面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分析项目在技术、经济、环境和法律等层面的风险。风险大、效益低的项目要避免上马,未做风险评估的项目不能上马。对项目的评估也不能仅局限在工程技术、投资效益和投资风险等技术经济层面,还要考虑项目能否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3、建立适应智慧城市的法律法规体系,避免出现法律监管漏洞

智慧城市涉及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方方面面,面临的法律问题要比互联网时代更复杂多变,亟需建立相适配的法律法规体系。智慧城市将非常注重大数据挖掘和分析,但具体怎样实施则需要法律去规范,就信息保护出台相关法律,保护个人隐私和公共安全不受侵犯,防止大数据被滥用。我国在互联网法律法规方面已经存在一些漏洞,要避免在智慧城市中出现相同的问题,要实现有法可依。另外,我国会针对智慧城市的管理、运营进行体制机制变革,新的管理机制也需要新的法律法规与之适配。

4、政府和技术厂商要深化合作,实现信息技术与城市各功能体系的深度融合

智慧城市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城市对民众的服务水平,而服务水平的提升不光涉及技术层面,还涉及政府各部门的制度、机制和政策措施等,这就需要政府和技术厂商深化合作。政府需要把各部门的职能分工、利益诉求清晰地传达给技术厂商,加深厂商对城市各功能服务体系的了解,进而有利于更深层次地开展合作。

充分发挥数据资源价值,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

1、把分散在各部门各行业的数据集中起来,消除不利于大数据资源整合的管理障碍

目前同级政府部门在数据信息共享方面不仅面对技术层面的障碍,还面临管理层面的障碍。同级部门之间如果需要分享数据,很多时候需要向上级领导部门申请,制约了数据共享的效率。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自上而下地进行体制机制变革,提供制度保障,改变数据资源条块分割的现状,消除不利于大数据资源整合的组织障碍。中央多个部委出台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信息惠民国家示范城市创建工作要求》等文件也都提到政府各部门间要加强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这反映出国家层面已深刻认识到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的重要性。

各级部门与其他部门间可建立信息共享的协调机制,相互间采用权责对等的合作模式。如此一来,国土、环保、水利、交通、城管、公安等各部门可以在有权限的情况下随时从数据共享系统中调取所需的数据,在信息共享交换中互通有无、共同获益,这对减少审批、简政放权、提升行政效率也是极大的促进。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在政府部门间数据共享的执行层面已经进行了积极探索。2014年2月26日,广东省政府印发了《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将成立广东省大数据管理局作为广东省经信委21个内设机构之一,而“组织协调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是广东省大数据管理局的重要职能之一。

2、充分发挥大数据辅助政府工作决策的作用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是建立善治政府的重要途径,而获取全面信息是提高决策水平的重要前提。智慧城市是高度信息化的城市,提高政府对智慧城市的管理水平要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大数据的来源既包括教育、医疗、就业、旅游、企业信用、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综合交通、公用设施和环境质量等方方面面的数据信息,也包括社情民意,对这些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能有效辅助政府工作决策,避免决策时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通过大数据也可以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帮助政府提前做出应急预案。

3、将不的数据资源提供给社会,由社会力量利用数据资源提升城市运营管理水平

一个城市各领域中的数据是智慧城市的宝贵资产,而政府是数据资产的主要生产者和拥有者。政府掌握的数据覆盖人口、交通、卫生、社保、税收和城市规划等诸多方面。这些数据只有被加以分析,才能充分发挥价值。建议政府将不的数据资源定期向社会公布,鼓励社会力量分析相关数据,从中提炼价值点,更好地服务民众生活,政府也能从中获益。例如,纽约市向社会公布了该市多年犯罪案件的详细记录,一些公司对这些数据分析后,开发出了提示民众避免进入犯罪高发区的手机应用,降低了犯罪案件发生的概率。纽约市政府通过开放数据,利用社会力量提高了城市治安管理水平。另外,政府开放数据也有利于向社会提供更多新的工作机会,产生更多创新型中小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例如在美国Data.gov网站成立仅一年多的时间内,围绕纽约开放数据平台成立的应用开发团队已有一百多个。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网站来数据信息,允许民众和企业免费下载和查询。为了提高社会力量分析数据的效率,政府还可以提供应用程序开放接口。开放数据是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过程,政府可以先提供渠道,让民众和企业表达自己的数据需求,然后在不危及国家信息安全和民众个人隐私的情况下,针对性地开放数据。

政府开放数据需要保持规范性、延续性,避免出现某些指标数据统计口径不一、统计时间中断的情况。政府向社会开放数据也有利于市民监督政府工作成效、参与城市管理,进而有助于改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模式、建设服务型政府。国内一些城市已在政府数据资源开放上迈开步伐。2014年,上海召开了推进政府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工作会议,从2014年开始,上海将有序地推进各政府部门向社会开放政府数据资源,促进上海政府职能转变和产业转型发展。

4、合理分配教育、医疗等稀缺资源,使稀缺资源能发挥的效用最大化

在我国很多城市,优质的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资源已经成为优质稀缺资源。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更多的人口将进入城市,而且需要拥有享受城市公共资源服务的均等权利,这更要求各地政府要合理分配教育、医疗等稀缺资源,使稀缺资源发挥的作用最大化。各地政府可以通过建设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应用系统,让民众不用去学校和医院,就能更方便地接受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利用远程网络满足民众基本的公共服务需求,对于远程网络难以满足的更高层级的需求,再鼓励民众去学校、医院等场所接受现场服务。在远程医疗方面,可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发展远程健康咨询、远程监护、远程会诊等。北京广安门内街道就已经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起虚拟养老院,运用后台呼叫配送系统,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等,实现了“养老不离家”。

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人口因产业而聚集,城市因产业而发展。离开产业发展,城市发展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智慧城市是城市的转型升级,建设智慧城市也要同时推动产业升级。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正在追求低速度、高效益,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更要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1、培育创新土壤,助力产业创新升级

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大多数产业面临的共同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支柱产业仍然是资源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核心技术和品牌上缺乏竞争力。先进技术的研发、优质品牌的打造都需要强大的创新能力来支撑。我国高学历人才众多、优质人力资源丰富,从而吸引了大批海外一流企业在中国建立研究院。为充分发挥我国的人才资源价值,就需要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培育创新土壤。创新往往需要来自不同领域智慧的交流和碰撞,智慧城市所带来的一大改变就是追求信息整合、强调沟通协作。政府可利用技术手段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充分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民间的智慧,搭建起一张创新网络来推动创新驱动。

2、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发展空间,支持新生产业发展

智慧城市对云计算、物联网等最新技术有着比较大的需求,需求即市场,这为推动我国相关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我国之前的城镇化建设为房地产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带动了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预计将带动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让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许多城市的支柱产业。为支撑智慧城市,江苏省昆山市已经开始大力发展物联网、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

政府可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根据国外实践经验来看,智慧城市本身的建设和发展将催生一些新生产业。智慧城市带来的产业革新主要体现在:新型信息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针对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中产生的新需求,政府也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满足新需求的新生产业发展。

技术和管理双管齐下,做好网络安全保障

1、政府要引导本国科研机构、技术厂商加强对智慧城市核心技术的研发

政府可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助力本土科研机构、技术厂商加快智慧城市核心技术的创新研发和产业化。政府可以支持本土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承担相关重大科研项目,给予政策性资金支持,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化,调动各方力量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在可信计算、云计算安全、大数据安全、物联网安全和移动互联网安全等领域的安全技术创新。

2、完善城市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管理制度

各个城市需要建立清晰明确的网络安全管理机制,确定总负责人和各分项负责人,施行责任追究制。加强安全绩效考核,培养各级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和能力,例如可以定期开展网络信息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演练。另外要对管理制度、设备审查、系统防护、信息保护、建设运维、安全保障标准规范等方面定期进行信息安全风险测评和评估,并采取有效措施,对相关风险进行控制和处置。

3、增强普通民众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能力

普通民众作为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是各种网络信息系统的使用者。普通民众网络安全意识和能力也能影响到智慧城市的网络安全保障。2014年发生的一些网络信息安全事故,比如苹果公司iCloud、Snapchat等用户资料泄露等,都与用户安全意识薄弱有关,体现在密码设置得太简单、随意安装第三方不良软件等方面。

智慧城市将让民众的日常生活更加网络化,所以政府应该将网络安全教育作为市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政府可以通过举办线上线下的网络安全宣传活动、在电视和互联网上播放宣传短片等多种方式来向民众普及网络安全知识,也可以考虑以社区为单位来定期组织网络安全宣传体验活动。2015年6月,我国举办了第二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围绕不同的主题日来组织宣传推广和公众体验活动,让广大民众切身体验和了解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网络安全注意事项,取得了不错效果。

灵活选择恰当的合作模式,充分引入社会力量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上,政府应该主要在顶层设计、标准制定、行业监督等方面发挥作用,具体实施则应该充分发挥市场力量,交由企业去执行。针对在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中政府和企业的角色分工,计算机世界研究院在调研中发现,88.17%的民众认为应该“政府做好总体规划和监管,具体怎么做交给企业去运作实施,由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只有11.83%的民众认为应该“政府在方方面面提出具体要求,交由企业去操作实施,由政府指导一切事务”。由此可见,随着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日益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力量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民众认为在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上也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1、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投入巨额资金,不能仅靠政府资金投入,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据统计,在全国193个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中,目前共有2000多个项目,总投资超过了1.6万亿元。从资金来源看,智慧城市项目的资金来源中,一般是财政投入占20%,银行贷款占20%,企业自有资金占33%,其他的27%来自园区等方面投资。

从资金用途来看,投资额度最大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信息平台等领域。在智慧城市建成后的管理、运维方面,仍需大量资金投入。政府可通过与企业共同投资、第三方服务外包等方式,吸引各方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从国外智慧城市经验来看,电信运营商和高新技术公司是主要投资者。不过智慧城市投资对单个企业而言仍然压力巨大,政府可鼓励成立针对智慧城市的产业基金,引入多方资金共谋智慧城市发展。

智慧城市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政府在项目初期投入引导资金为前提,用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在上海浦东的智慧城市试点项目上,政府直接投入20亿元,吸引了300多亿元民间资本投资智慧城市相关产业。

2、针对不同项目的具体性质,确定项目建设的主要出资方

智慧城市在本质上不是技术创新,而是城市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这反过来要求智慧城市在建设和运营模式上也要创新,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由过去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建设模式,转变为特许经营、购买服务、公司合营、企业主导等多元化的建设和运营模式,根据不同项目的具体特点选择定制化的模式。可根据智慧城市不同项目在保密性、可经营性、盈利能力等方面的具体差异,选择恰当的建设、运营模式,在政府引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

对于基础性、公益性、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政府要作为主要出资方,并负责运营管理,比如智慧政务、智慧能源、基础网络建设等方面。在可经营性强、盈利模式明确、个性化的民众生活服务领域,政府可引入社会资本或完全利用社会资本,用市场化手段进行运营管理,例如智慧旅游等。苏州工业园区就计划在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根据项目的不同形式,分别采取政府投资建设运营、政府购买服务和企业投资等不同模式。

3、确立科学的商业模式,使各参与方获得可观收益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一大前提是能让参与企业获得可观收益,这就需要设计科学的商业模式,明确参与企业的权责利。商业模式的具体设计需要各参与方共同探讨。政府可针对各个智慧城市领域,明确政府购买智慧城市服务的具体内容,开展管理外包和系统运维外包,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租赁等方式向企业购买服务。

4、选择共赢的政企合作模式

在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上有着多种政企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①Bt模式(Built-transfer,建设―移交):政府引入社会资金进行基础非经营性设施建设,由企业提供全部建设费用,建成后交由政府使用,政府通过分期付款方式支付全部建设费用及合理的资金回报;②Bot模式(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移交):政府和企业达成合作协议,由政府向企业颁布特许,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筹集资金建设某一基础设施并管理和经营该设施及相应的产品与服务,企业在经营中收回建设费用;③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广义的ppp泛指Bot、tot、DBFo等一系列项目融资方式,狭义的ppp是指政府与社会主体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合作共同体关系。

由于Bt模式不需要政府进行前期投资,只需要提供政策支持,全部建设资金和技术方案都由企业提供,所以一些地方政府比较倾向于采用Bt模式。然而Bt模式让企业面临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会影响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Bt模式需要企业先期投入巨额资金,建设周期比较长,而且还需要经过政府验收。如果验收不通过,企业不仅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伤害企业自身品牌,不利于在后续其他项目上的业务拓展。Bt模式的另外一个弊端是不利于智慧城市项目后续的长期维护和运营。在Bt模式下,企业完成项目建设后就将项目移交给政府,不再参与项目运营。政府自己组织人力或委托其他社会力量进行项目运营,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项目运营效果。Bt模式容易导致“重建设、轻运营”情况的发生。智慧城市不仅要建设好,还要运营好。

Bot模式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也能有效调动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的积极性。不过在Bot模式下,企业的资金回报主要来自对项目建成后运营相关产品和服务所获得的收入,这就要求项目要具备较强的盈利能力,在一些公益性、不具盈利性的项目上会不大适用Bot模式。

狭义的ppp模式具体体现为政府与社会主体组成专门机构,比如合资公司,引入社会资本,共同设计开发,共同承担风险,进行全过程合作。这种模式除了能减轻政府财政压力、降低企业风险外,还有利于项目建成后长期的运营和维护。目前国内一些企业正在积极探索狭义的ppp模式。2014年6月,中兴通讯与银川市政府合资成立了中兴(银川)智慧产业有限公司,专门负责银川市智慧城市的建设与运营。

针对不同项目的具体性质,政府可以选择相适配的政企合作模式,实现最大程度的共赢。对于公益性、基础性、关系国家安全的项目,政府可优先考虑选择Bt模式,由政府自身投资和运营。而对于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盈利能力比较强的项目,政府则可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尽可能少采用Bt模式,多采用Bot模式和狭义ppp模式。

国家标准委计划在三到五年之内,制定41项智慧城市的国家标准。智慧城市标准的研制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中得到了验证和试验,为标准的持续改进提供了现实基础。

――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

中国现在来到了智慧城市的3.0时代。1.0时代是在2005年左右,主要是数字城市,将信息放在虚拟的平台,利用虚拟平台服务民生、服务民众。2010年左右是2.0时代,主要是无线城市,基于wiFi基础的发展和数据流量的发展,进行数据共享,随时随地上网。而现在已经来到了智慧城市3.0的时代,主要是看数据怎么融合、分析和服务民众。

――iDC研究报告《中国智慧城市3.0时代》

“打造数据治理环境,将政府各部门分散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形成治理环境下持续的循环。政府数据并不是静态的,而是会流动起来、互相调用的。某个数据从一个委办局产生,被另一个委办局申请去应用,反馈并持续修正,再共享给其它委办局使用,这样会形成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神州数码智慧城市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梅岭

智慧城市本身的特点决定了金融必须创新――城市发展需要融资,融资需要创新。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