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监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5:24

会计核算监督篇1

【关键词】事中监督;会计核算;高等学校

会计监督和会计核算是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二者在实施过程中,时间上的重叠部分即为内部监督的事中监督。会计事中监督是对正在进行中的会计业务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控制问题,纠正偏差,保证经济活动按照计划执行,达到预定目标。会计核算过程中加强会计事中监督,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会计核算过程中,应加强会计事中监督管理,通过保证会计核算程序理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一、明晰高校会计环境,注重内部会计监督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成就是高校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2000年开始施行的新修订的《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

行)》、《支付结算管理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及有关部门颁布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规定,构成了高校会计所处的法律环境。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经济规模增长迅速,社会关注度提高;资金来源渠道增多,包括银行贷款的基建资金、接受捐赠的基建资金和奖学金、企业提供的科研经费或后勤设施投资;学生在企业、社区或农村完成实践教学课程。这些构成了高校会计所处的社会环境。外部会计环境趋于复杂,利益相关者管理越来越现实,对高校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更高。

外部会计环境约束了高校所有的经济活动,内部会计环境直接约束了高校的会计活动。经过上一轮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参评高校都建立了一套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制作成《财务制度汇编》,将外部会计环境转化成可操作的内部会计环境。单位人事政策和组织机构决定的会计人员地位和独立程度、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制度的建立及正常运转是内部会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会计环境影响财经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决定了高校会计信息的生成质量。

《会计法》要求“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财政部于2001年陆续《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要求“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高校没有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机制,单位经济活动和会计工作将会处于内部会计控制无力状态。会计人员是高校会计信息质量保证的关键环节,注重内部会计监督才能提高会计核算水平,保证会计信息源的质量。

二、明晰高校会计核算风险,加强事中监督

会计监督在时间上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进行事中监督及时性强、效率更高,加强事中监督是提高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水平的有效途径。会计核算风险更加要求会计人员加强会计核算的事中监督。

会计风险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具有客观性,存在于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会计核算风险是会计人员直接、经常面对的风险。高校财务活动日益复杂,特别是面临行骗、假发票、虚开发票等社会环境,高校会计核算风险防范须不断加强。高校会计核算风险如原始票据不规范,经济业务活动审批不符合规定,经费审批越权,招投标手续、政府采购手续及固定资产管理手续不完备,结算方式不符合规定,款项支付错误甚至重复等等,不仅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还可能造成贪污腐败、国有资产流失等严重违法行为。

高校会计核算风险普遍存在于会计核算环节,危害性很大。高校会计核算风险控制要严格执行财经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加强事中监督,是控制高校会计核算风险的有效途径。

三、高校会计核算事中监督体系

会计信息生成与披露的过程理性,是会计信息真实的保证。会计核算是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事中监督是保证这种过程达到理性的有效手段。高校会计核算的事中监督是对经济业务基本完成后在报销付款环节的监督,是财务部门可以控制并有效实施的一种单位内部会计监督。

(一)事中监督主体

事中监督主体必然是财务部门内的财务人员,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审核原始凭证并制作记账凭证的会计人员,复核人员(记账凭证复核和出纳复核),记账人员。记账凭证制作是会计信息进入系统的入口,记账凭证制作人员是事中监督最为关键的主体,是事中监督质量和有效性的决定者。

(二)事中监督内容

事中监督内容就是上述的会计核算风险控制点。实务中,高校根据财经法律法规及有关财经规定,制定本单位执行的财务管理制度。一般情况下,财务人员事中监督的内容就是将上述会计核算风险控制点与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匹配,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合规性、业务审批及财务审批等报销程序的合理性。其匹配度越高,风险越小。

经济业务列支的经费是否属于预算项目开支范围也是事中监督的重要内容。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会计核算过程在较大程度上就是预算执行过程。会计核算过程中对预算项目开支范围的监督是提高预算管理质量和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事中监督实施

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措施大多集中在财务报销付款环节最终执行完成。会计核算的事中监督既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措施有效实施的关键环节,也是会计信息生成的入口环节。事中监督的执行程度和水平集中体现了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效率和水平。

当前,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成熟的会计电算化局域网络,为会计核算实施事中监督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会计核算系统的项目管理子系统可以通过项目控制模型规范支出科目的选用,通过禁止项目额度超支和设置警示额度监督预算执行进度,通过项目支出明细分析报表监督项目支出范围的合理性。会计核算系统的往来管理子系统可以监督往来款清理进度,以防公款的占用或挪用。虽然会计核算计算机系统对会计事项和会计人员能进行实时监督,但事中监督的实施更多地需要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

记账凭证制作人员对原始凭证的审核监督负责,是会计核算事中监督实施的第一责任人。他们要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审核监督原始凭证的合法合规性,防止假发票、虚开发票及虚构经济业务;按《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要求审核监督业务审批手续的完备性(包括招投标程序及审批手续和政府采购程序及审批手

续)、财务审批手续的完备性(如支付款项的资金审批手续);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审核监督资产管理手续的完备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按《支付结算管理办法》审核监督支付结算方式的合法合规性,防止套取现金;按学校《年度综合财务预算》审核列支经费是否符合预算项目开支范围及预算执行进度,防止突击花钱和现金流风险。

内部复核稽查人员对记账凭证的审核监督负责,是会计核算事中监督实施中对记账凭证制作人员的监督。主要监督记账凭证制作人员履行内部会计监督职责的情况及会计核算中的错漏事项。出纳复核侧重于对金额及支付结算方式的监督。

记账结账人员是手工会计环境中登记账簿的人,对记账的凭证会有一次自动的复核检查,也是实施事中监督的有效环节。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中,日清月结的记账结账(登记账簿)环节仍有事中监督的功能,但因计算机操作太方便而使事中监督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每日记账结账之前,档案管理人员对纸质会计凭证与电子会计凭证一致性的检查,也有类似的事中监督作用。

报销流程设计对实施会计核算的事中监督有较大的影响。按原始凭证审核、制作记账凭证、记账凭证复核、出纳复核、支付结算、记账凭证归档的顺序的报销流程可起到上述的事中监督作用。在实务中,支付结算也有可能在制作记账凭证之前完成。这时,仍然需要制作记账凭证会计人员事前审核原始凭证并签字盖章,以保证事中监督的有效实施。

四、高校会计核算事中监督难点分析

(一)事中监督与经济业务真实性的问题

会计人员无法核实所有经济业务的真实性,《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但真实合法的原始凭证并不能保证经济业务的真实性。会计人员通过原始凭证内容和已有会计数据进行逻辑审核和职业判断,可以发现一些经济业务的真实性问题。比如预算指标为1000元的教研项目,列支700元的复印纸,这种业务的真实性是较容易判断的。对这种原始凭证规范、报销程序理性但经济业务真实性有问题的情况,会计人员如何实施有效的事中监督?实务中,会计人员只能及时向领导请示汇报。如果领导批准报销,那么会计人员对这种业务的事中监督有效性会大大降低。

(二)事中监督与提高会计服务质量的矛盾

要提高会计服务质量,会计人员势必尽量满足经济业务报销的要求;加强事中监督,会计人员必须纠正票据的不规范性和报销程序的不合理性。二者明显是矛盾的。会计服务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范畴,会计监督是会计法律法规的要求。因此,加强事中监督是基础,是首要原则,提高会计服务质量要为提高事中监督效率服务。

对预算项目开支范围和预算执行进度的事中监督,会计人员可以通过提高会计服务质量来提高事中监督的效率。会计人员采取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反馈、借款催报、项目经费收支报表等方式,主动向业务部门提供会计服务及信息沟通。这样既可减轻会计核算的事中监督压力,又可提高财务人员对学校发展及管理的参与度。

(三)事中监督与新业务新情况

会计核算的事中监督就是评价会计核算事项与已有财务管理制度的匹配性。制度安排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经济发展必然会出现制度未能安排的新业务和新情况。会计人员及时将新业务新情况报告给制度制定者或有权修改者,并得到有效的反馈,就是对新业务新情况实施的有效的事中监督。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都是会计人员的职责。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加强会计监督,是通过强调程序理性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过程。高校会计人员在对教育经费核算过程中加强事中监督,既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是防范会计风险和财务风险的要求,对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朝霞,王辉.从程序理性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j].财会通讯(学术),2005(11):118-121.

[2]燕孝兰,聂万旗.会计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j].财政监督,2008(2):37-38.

[3]朱爱丽.高校会计核算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会计之友,2007(3中):54.

[4]胡迎霞.浅议企业内部控制——从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执行层面解析[j].消费导刊,2008(2):94.

会计核算监督篇2

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主要成效

1.集中账户。将基本账户、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工资专户等各种账户取消掉,在会计核算的中心统一将各个单位的所有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同一个账户系统中,方便进行资金的调整和控制管理,这样就能够更好的避免资金过于分散的管理,并且也有效的避免了单位的多头开户的现象,这对于各个单位更好的将资金的作用发挥出来是大有裨益的,并且达到了节约成本的目的。

2.集中收付。集中收付是指除去资金的收支管理,直接对资金进行管理和控制。各单位的各项银行账户的撤销,将税收外的收入直接放进国库中,再通过国库将企业所需的资金进行拨划,从而安排资金到所需要用款的单位,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对职工的工资和机关日常所进行的必需的经费开支有了保障力度,也强化了各项部门预算的要求。

3.财务集中核算。各单位的会计核算中心进行会计统一核算,报账员对各单位的支出事项和原始凭证,在收支原始单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审查,要求不符合规定的支出和原始凭证,单位要予以纠正或补办手续,这样就能够在某些情况下将一些单位随意制订开支标准的现象降低或减少,从而或多或少地遏制了挥霍浪费和职务犯罪等行为的发生。

4.强化了财政管理职能。自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实行以来,取得的一些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在财政管理的职能方面也得到了有力的加强,各种资金和财务管理审批制度等都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并建立了一些相应的制度,明确了各项费用的开支标准,对于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任务也有了确立,各种违纪违法的行为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了制止和遏制,促进了财务审计和监督的进行,有利于财务公正及党风的建设。

5.严把票据审核关。会计进行集中核算之后,不仅仅使票据的管理得到有效的规范,而且它的使用使监督作用得到了有力的加强。原先的各个单位因为票据制度的实行,所用都是各种各样的票据。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弊端

1.会计集中核算虽然强化了核算效果,却淡化了监督职能

核算中心的各方面按照现行的规定和要求来看都是比较规范并且完整的无可挑剔的。在会计的核算过程中,如果有发生一些失误,顶多就是录入的错误。因为由某一个会计人员的故意而导致的错误是非常少见的,这主要是因为会计人员的工作和被核算单位并没有最为直接的利益。在用款前,预算单位要开用款通知及取款凭证,这都是在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的,从表面上来看,会计核算中心在进行合法的监督活动。但是从实际的意义而言,它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活动的情况是无法做到完全的掌握的,对于各项的经费开支不能进行很好的监督和管理。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在过去的实际工作中会因经济业务产生的结果发生冲突,这种矛盾在会计集中核算后仍然会存在,只不过是更为隐蔽而已。

2.会计集中核算影响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实际意义而言,经济活动过程中所需的预算经费是会计集中核算的内容。在财务检查中可发现,除了预算经费,部分单位将以专项资金名誉把各项非税收入纳入所设置的账外账中,更有甚者,将转入该账簿的预算经费以发钱、发物的形式按福利形式发放出去。

三、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建议

1.不断完善各个相关部门和单位的监督和管理的机制,将电算化管理办法、考核及奖惩制度等各项制度尽快地落实实施。这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明确员工的各项职责,对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都会有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从而向管理型方向进行转化,为会计集中核算的基础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会对会计的各项工作起到一个很好的管制和约束的作用。

2.处理好审计监督职能与会计监督职能的关系。会计和审计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工作,分别由不同的主体来完成。会计在企业内部,审计主要在企业外部,两者的地位决定了各自发挥监督作用的特征不同。会计监督是对企业内部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进行的监督,其目的在于保证经济业务本身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及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审计监督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所载信息的公允性、合法性及会计处理的一贯性进行的监督。会计监督是一笔一笔地监督,审计监督采用抽样法监督。由于两者在主体、目的、对象、范围等方面均无相同之处,所以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相互独立,各执其业,会计监督不可能替代审计监督。

会计核算监督篇3

关键词:会计核算;风险控制;监督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手段在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型机构的会计核算逐步趋于数据集中化、管理扁平化和运行高效化。与之对应,对核算业务的监督控制方式也在传统手工监督的基础上逐步转化为计算监督。本文以银行的集约化会计核算为主要对象,通过对核算风险成因、载体的分析,探索改进核算业务监督控制的方式和手段,以期为实现最优风险控制提供参考。

一、会计核算风险分析

(一)风险诱因

仅就审核核算情况并发现具体问题的监督过程而言,风险诱因并非监督所要考虑的内容,但如果从“监督——反馈——整改——提出改进建议和策略”的全过程来看,分析风险成因则是一个必然的需要。

1.外部压力。为满足上级管理部门的考核要求,会计核算部门可能通过虚列或人为调整收支、进行虚假报告、掩盖账务差错等手段,来完成考核指标或粉饰核算质量。或出于突显业绩的目的,通过虚列收入、隐瞒支出等形式,为完成“高增长”任务而不真实反映经济活动。

2.主观私欲。会计核算部门内部或者外部第三者,可能存在蓄意非法占有资产的行为,通过贪污收入款项、盗取、挪用货币资金等手段,达到侵占资产的目的。具体表现为伪造变造会计凭证、回单,使用账务核对较少或不严格的账户转出资金等。

3.内控失效。大型核算系统结构复杂,在更新换代或升级时,如配套制度体系不能及时跟进,内控管理可能会出现过渡时期的“真空”地带,成为蓄意舞弊、非故意错误以及非人为差错生存的温床。

4.操作失误。指会计人员因非故意行为,计算、填列原始记录等会计数据错误,或疏忽、误解会计事实,以致产生账务记载或登记错误等情况,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二)风险载体

1.纸质凭证与报告。这是会计信息最直观的载体,也是会计风险最基础的载体,会计风险一般最终会在凭证或报表中反映。其主要存在无效或伪造、变造凭证造成结算纠纷、诈骗案件以及侵占资产等资金风险,以及会计信息失真给企业及社会公众带来经济损或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误导资源流向等风险。

2.核算系统。核算系统是会计核算业务的电子载体,在带来高效率的同时也承载了新的会计风险,尤以大型系统为甚。以银行为例,一般都采用了全国性的大型核算系统,其分支机构都成为系统的一个网点,账务处理通过系统参数控制,在核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因参数设置错误导致核算数据错误、操作人员通过核算系统直接盗用资金、系统数据与原始凭证不符等风险。

二、会计核算监督方式及选择

(一)手工监督

手工监督是传统的监督方式,指通过人工审查业务凭证、勾对流水清单、核对账表等方式对纸介质会计资料实施的会计核算监督。其优势体现于凭证真实性审核、发挥监督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等方面,对于防范因内控失效或管理不严导致的舞弊风险、会计人员业务能力欠缺或谨慎稳健不足导致的操作风险有较好的防范效果,监督质量和效果以监督人员具备较强的审计技能和业务经验为前提。手工监督同时存在着监督效率较低、监督时滞较长、因监督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使得监督质量难以保证、监督处理痕迹不易保留等缺点。

(二)计算机监督

指借助电子化手段和信息网络技术,通过录入比对、自动比对、实时控制、调阅数据信息等方式实施的会计核算监督。计算机监督可以借助系统预设规则,批量校验、排查违反系统规则的原始凭证错误、人工操作错误等问题。其优势一是可对被监督数据参数化选择和监督,与核算部门进行数据网络交互,实现实时控制和风险点控制;二是通过条件预设可以突出重点,极大提高监督效率;三是可以实现监督自动化、批量化、实时化,监督时滞较短;四是监督操作痕迹可以有效记录和保存。与手工监督相比,其缺点为不容易发挥监督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识别舞弊风险的能力较弱。

(三)基于风险导向的手工与计算机结合监督

仅从狭义的监督过程看,核算风险的诱因不是审核并发现差错时所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会计风险最终会从载体上体现出来,因此,监督方式的选择要以风险载体为首要考虑条件。具体来讲,对存在于纸质载体的凭证真实性风险,手工监督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对操作性风险及存在于核算系统的风险,计算机监督则在监督质效方面有巨大优势。鉴于手工与信息技术监督各自存在不同的优势及限制,在客观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实行手工与计算机相结合的监督方式成为必然的最优选择。其中手工监督侧重监督业务的真实性、安全性,事实依据的合理性、充分性,。计算机监督侧重前台数据变化、前后台数据的核对校验、实时控制和监测等。

三、基于风险控制的监督优化策略

(一)分层次的监督流程

第一层次:实时监测层。针对各种核算业务特点,对资金进出口等可能存在的风险部位加以明确界定,对重点时间、重点业务、重点岗位明确重点监控目标,制定重要交易、重点账户、大额交易、重点环节、操作员信息疑点等识别标准。监督系统按照预先建立的风险模型,遵循统一设定的标准和条件筛选出部分业务,提供给监督人员,由其在规定时限内加以确认。同时也可根据风险监督需要,由监督部门设定风险监督指标对当日发生的尚未日终处理的业务进行实时扫描,发现可疑的符合监督口径的信息进行人工评断后,根据风险等级和重要程度要求核算部门进行实时确认、回复。

第二层次:抽查复审层。对会计核算业务,监督时可根据人力物力条件及监督成本限制,采用全面复审或重点复审与比例抽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在系统预设条件,对筛选出的重点业务进行全面复审,对未纳入重点监督范围的一般性业务,则根据客观情况确定合理比例,采用随机抽取等方式进行监督。

第三层次:风险预警层。通过对日常会计核算业务数据定量分析,结合监督人员的定性分析,及时预警监测信息,提高风险反映速度,体现和强化监督的风险控制作用。风险预警系统的运作机制是通过输入一组指标,经过处理后输出真实、有效的预警信号,对会计核算运行状况进行预测,以便被监督部门或相关部门及时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对策。预警系统的处理手段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以定性分析为主的预警处理方法,通过详尽的背景分析来评断未来会计核算风险或单项风险的变动趋势;另一类是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预警处理方法,通过建立统计模型,确立预警目标和预警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预测未来会计核算的风险状况。

(二)监督系统功能优化

对监督系统,在基本的账务、报表数据核对功能基础上,应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实现以下功能:一是业务预警监控。通过以重要时间、环节、金额等风险项目的模拟设置,自动进行逐笔过滤、筛选,对重点业务、不经常发生的业务提示可能存在的风险信息,达到风险控制目标,实现监督关口前移;二是风险评估。根据发现的风险、差错,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会计核算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和提示;三是信息分析。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数据查询和分析,包括各种指标的累计值、前期比和同期比,提供现状分析、预测分析等方法,及时了解会计核算部门业务开展情况、业务结构、业务发展趋势等;四是凭证影像比对。影像技术在会计核算系统中的应用是出于核算流程变化和核算时效性要求的提高,监督工作应同步考虑应用凭证影像监督技术,使用监督系统核对凭证影像与纸质凭证的一致性,重在监督影像信息是否真实有效,从而在提高监督时效性的同时减少监督工作量;五是内控管理固化。将监督部门部分内控管理要求固化、配置到监督系统,如监督人员层级管理、授权控制、业务分配等,由监督系统进行参数管理,优化监督资源配置。

(三)监督信息应用

监督信息可分为核算差错信息和预警控制信息两个层次,对于监督信息应当由简单的发现差错督促整改向综合性风险分析预警方向发展。首先,应用相关科学特别是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对差错和风险进行汇总、分类、比对、归纳,形成深加工的数据池;其次,对数据池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差错和风险形成规律,在此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差错形成的原因,相同的差错反映的可能是不同层次的风险;最后,监督部门分别将监督信息结果发送被监督部门和相关业务管理部门,充分揭示风险事项,分析预警原因和相关部门或岗位应分担的风险责任,提出整改建议。

参考文献:

1.徐亚.市场经济视角下会计风险防范策略新探[J].财会研究,2010(19).

2.颜敏.管理会计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会计核算监督篇4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基本做法

会计集中核算在运作过程中始终坚持预算管理体制、单位理财机制、会计主体法律责任“三个不变”的原则,对集中核算单位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对单位的会计核算业务实行“阳光操作”,实行操作程序公开、理财公正、办事公平,积极主动接受纪检、监察、审计及财政监督。

会计集中核算模式是通过建立专职的会计核算机构,由专业化的会计人员,运用现代化的会计处理手段和科学规范的会计处理方法,集中办理各单位的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具体运作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会计业务的决策者与执行者分离,各单位不设会计人员只设置报账员,会计业务处理由各单位处理改为报账中心处理,制止了作假行为。二是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分离,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审批权由单位行使,会计监督职能由报账中心行使,具体审批人与实际操作人实行分离,形成有效制约机制。三是会计资料的存放管理与单位分离,进一步健全了监督制约机制。四是会计业务处理实行公开,每项会计业务的处理,至少要经过单位经手人、财务审批人、报账员、报账中心审核会计、后台主办会计和总会计等六个环节,整个报账处理过程是知情范围扩大、运作过程公开,从运作机制上有效遏制舞弊行为。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效果

(1)强化财政监督力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取消了各单位自设的银行账户,由报账中心在银行为各单位设立分户。预算内资金由财政拨人各单位的基本账户,预算外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使预算内外资金由过去的分散管理变为集中管理,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减少部分单位在使用财政资金上的随意性,保证每笔资金按预算、按项目使用,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2)强化财务监督职能,减少财务支出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财务集中统一管理后,纳入报账中心管理的单位所有收支都通过报账中心会计统一核算,报账中心有权对各单位的收支事项和原始单据进行合理性、合法性审查,从而有效地遏制单位财务收支中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使不合法或不规范的会计处理方法得以制止,会计信息质量得以保证,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

(3)规范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的会计业务纳入报账中心统一核算,中心调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人员,运用先进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严格按照国家会计制度进行核算,统一了标准,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4)提高报账单位的会计法律意识和财务管理意识。实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从管理、控制的手段看,突破了过去的财务管理模式。过去,各单位会计人员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及领导压力,往往不能保证在会计监督中不偏不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财务收支都集中在报账中心办理,款项进出都经中心审核,会计档案在中心保管,整个过程在公开监督下进行。集中核算实行后,各单位领导和报账员会计法律意识增强,对支出审批更谨慎、认真,报账单位遵守财经纪律的意识和财务管理意识明显增强。

三、会计集中核算的不足

(1)会计集中核算认识不统一。由于都分单位领导存在着本位主义思想,对实施会计集中核算认识还不到位。有的认为设立报账中心只是专职办理会计核算业务,单位拥有资金使用权、财务自,有的则认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削弱了自己部门的权力;还有的认为只是资金支付程序的简单变更。这些认识对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健康发展都存在着制约作用,尤其部分单位在某些账务无法报账时,采取行政、领导干预等手段,影响会计核算的独立和正常运作。

(2)会计监督职能弱化。监督职能是会计集中核算的主体职能,由于集中核算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而且相应条款只是原则性的,操作性不强,缺乏实施会计监督的程序性法规。目前,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状况是“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监督”相分离,对不符合规定票据,只能按相关政策予以拒付。主办会计对各单位报来的发票只要手续齐全就入账,无法判断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监督职能无法有效发挥。

(3)支出标准的滞后与标准制定、执行的差距。由于缺乏相对科学合理的定员定额际准体系,形成了部门预算正常经费编制与各部门实际正常经费开支相差较大的状况,而当前的部门预算专项经费编制也不能彻底摆脱传统的“基数加增长法”。就实际执行情况来看,部分支出标准与现实相差较远。例如,差旅费、招待费等缺乏相关的切合实际的支出标准和依据,致使会计集中核算时尺度难以把握,无法实施有效监督,成为制约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健康发展的难点。

(4)国有资产管理困难,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实行集中核算后,报账中心根据支出票据登记单位固定资产,而资产仍由各单位保管、使用,资产的增减完全由单位报账员结账,报账中心未参与管理,因而很容易造成账实不符、资产流失。报账中心人少事多,对各单位实物资产不能进行定明清查盘点,部分单位实物短缺不能及时向报账中心报账,账实不相符,会计账目失去了监督牵制作用。因此应建立健全国有预产管理制度,定期与核算单位对账,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确保国有资产管理的安全完整。

(5)报账员的管理与集中核算单位会计事务性工作的分工。按照会计核算中心运行的思路,原单位只设置一名报账员,负责办理本单位与报账中心的相关业务手续。部分单位的领导认为,单位只需报备用金,报账员谁干都可以,从而出现了有些单位安排的报账员完全不了解财务知识;有些单位的报账员则身兼数职无法投入过多精力进行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等情况;报账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对报账员的业务培训以及各单位对报账员的管理都急需加强等问题。各单位会计事务性工作中的会计核算工作由报账中心的主办会计负责。目前从报账中心的人员配备来看,主办会计的工作任务相当繁重,提高报账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以及增加报账中心工作人员显得十分紧迫。

四、会计集中核算的改进建议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一要加大宣传会计集中核算的目的和重要意义,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大举措。二要加大财政形势、财经法规政策和

《会计法》的宣传工作,转变思想,改正错误思想,转变认识。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服务水平,将监管寄于服务中,多向核算单位做好政策宣传,加强沟通联系,理顺与核算单位之间的关系。只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单位和各部门才能理解、配合和支持集中核算工作。

(2)强化监督,实现从单纯核算服务型向监督管理型转变。主办会计既要向核算单位负责,认真搞好日常会计核算,及时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同时更要向政府财政和《会计法》负责。报账中心一方面要严格按照财经纪律办事,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掌握单位正常经济活动情况,了解单位的经济决策和预算编制,定期组织报账员学习财经法规,最大程度地避免核算业务判断上的误区。另一方面要更新监督观念,建立有效实施会计监督的运行机制,改善监督环境。加强同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进行联合检查监督,重视社会监督作用,切实强化会计监督,真正发挥源头治腐作用。

(3)推进部门预算改革,结合实际制定统一、可行的费用开支标准。严格按照公共财政要求,扎实推进“零基预算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支出定员定额标准体系。配套制度的建立应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由纪检、监察、审计和财政等部门联合调研、制定、修订。标准的设计应根据单位对资金的客观需要和财力范围,同时兼顾单位的实际支出和目标任务的调整,有效解决集中核算中的监督尺度问题。

会计核算监督篇5

[关键词]绿色GDp;绿色核算监督;绿色会计;绿色审计;绿色会计事务所

随着传统经济模式的高速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物质消耗水准的提高。全球环境生产力难以为继,不能向人类提供无限的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也无法消纳人类弃入的越来越多的废弃物。尤其是现代工业企业的迅猛发展,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考虑自然资源的优化利用和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致使我国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空气污染日趋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直接危及人民健康、生存等问题,已引起了党中央的极大关注。针对传统经济发展体系的弊端,党中央与时俱进、高屋建瓴,向全党发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社会环保责任、绿色GDp业绩考核、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的伟大号召,我国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循环经济、绿色核算应运而生,规划环评引发的“环保风暴”席卷大江南北,我们迎来了“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新时代。特别是“绿色GDp”将环境污染及资源损耗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较为全面地计入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首开先河。但目前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2005年“绿色GDp”数字暂缓公布,导致了国家统计局尝试引进“绿色会计”(环境会计)作为绿色GDp的替代方式。所谓“绿色会计”是指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的耗费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也是指以价值形式对环境及其变化进行确认、计量、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效益信息的一种会计理论和方法。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中国绿色会计审计监督,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保驾护航。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一、绿色会计、审计的产生及概念

(一)绿色会计、审计的产生

工业经济时代,传统的经济理论多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评价指标主要为Gnp(国民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

八、人均产值等。于是,出现大量开采资源—大规模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产生废物(废气、废渣、废水)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资源和环境危机,迫使人类反思:如此下去,人类将自食恶果。社会经济将不能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目标的影响下,经济理论发生了深刻变化,新的经济理论迅速发展,一改过去单一追求经济利益的方式,转变为追求三个目标的平衡发展。三个目标一是经济利益。Gnp增长和区域社会发展不因世代更替而衰减;二是社会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三是环境利益,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动态关系。也就是说,社会企业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无偿和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同样,社会企业亦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因为,资源和环境不仅是当代人也是子孙后代共同赖以生存的条件和财富。于是,有人提出在新的突出“三益”的经济理论指导下。改变传统会计单一追求经济利益的成本核算办法,将环境自然资本计入成本。突出生态补偿核算特色。综合评价企业效益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代价和得失,加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这样,绿色会计(也称环境会计)理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现代经济理论的变迁而萌生发展。上世纪70年代初,以《会计学月刊》1971年比蒙斯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第二期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附篇文章为代表,为保护生态环境而研究生态环境的成本和价值,提供生态变化会计信息的绿色会计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揭开了绿色会计研究的序幕。

关于“绿色审计”(也称环境审计)的产生,是在国际绿色会计之后的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的。在1995年6月,丹麦国会通过绿色会计法。使丹麦成为全球第一个推行绿色会计的国家。在此法案下,1200家丹麦重污染企业必须公告绿色会计报告,即实行对其绿色会计核算的公允、真实性的再监督,绿色审计监督也就应运而生了,并引起联合国及有关国际组织的关注。

2000年8月联合国南非约翰内斯堡的《世界首脑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重新认识了全球的发展问题,不再将环境与发展看作对立的两面,而是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问题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缺一不可的三大支柱,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并将倡导实现社会可持续消费和可持续产生的方式、保护资源、消除贫困确立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三个首要目标。其中,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根本改变社会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方式,号召世界各国政府、企业界和广大消费者将环境资源的因素全面纳入经济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建立全新的经济绿色会计核算体系,包括建立新的资源评估体系、新的企业经济核算体系和绿色物流体系,推广和实施企业清洁生产、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产品生态标签认证和产品生命周期评估审计,可以说绿色会计核算和绿色审计监督是国际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必然产物。国际众多跨国上市公司率先引领国际潮流。走进行绿色会计核算、实施环境披露公告、创绿色名牌之路,绩效显著引人深思。绿色会计审计区别于传统会计审计的显著特点是将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纳入会计审计范围。意义重大。“绿色会计审计”这一新生事物。在近几年已成为世界新会计审计学的热门话题。

(二)绿色会计、审计概念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是现代社会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必然产物,是将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纳入会计核算,以会计特有的生态补偿核算方法,全面反映监督微观企业生产经营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正确核算企业资源损耗、环境污染、生态补偿及社会效益,并向利益相关人士提供企业资源环境全方位信息的新会计学科;是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环境经济学与会计学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全新的生态会计监督科学。

绿色审计是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国际会计监管的必然产物,是针对传统会计核算失真而实行绿色会计核算监督公允性、真实性、合法性,全面认证的再监督;是进行现代公司治理,加大会计监管,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如实披露企业资源、环境情况,核实企业绿色利润及环境经济责任鉴证的特殊审计监督。简而言之,绿色审计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环境经济科学与审计实务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审计监督实际应用学科。

二、中国绿色会计、审计研究状况

树立“科学发展观”实行绿色会计、审计监督,是绿色中国响应联合国南非约翰内斯堡的《世界首脑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倡导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的必由之路。中国绿色会计审计监督研究相对滞后,尤其是2000年财政部成立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后,也仅停留在少数专家教授探讨文章。进行绿色会计审计监督理论研究的初级阶段,至今不见绿色会计、审计准则指南等实质研究成果。鉴于中国绿色审计监督是最近几年才在研究领域被给予关注的审计前沿课题,在实践中。仅有极少数企业环境审计的案例。很不成熟,尤其是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的飞速发展,“十一五”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全国石油、煤炭资源枯竭,矿难不断,江河水源、空气污染严重,化工厂爆炸危及人民健康等事件时有发生,别担忧。绿色中国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急需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急需对国家企事业的资源存量及耗损、环境污染负荷及环境效益的绿色会计、审计监督,急需借鉴国际绿色审计监督经验,针对我国不同行业的上市企业(机构)的绿色会计核算进行再监督。为此,遵循“循序渐进、边界起步、系统多赢、强制结合”四大原则,强化社会环保责任,加大绿色会计、审计研究力度,早出成果,势在,必行。

中国绿色会计、审计监督(也称中国绿色核算监督)涉及面很宽泛。既包括宏观绿色GDp核算及绿色GDp政绩鉴证审计,也包括微观企业绿色会计核算及环境效绩审计监督。目前宏观绿色GDp核算催生绿色会计核算监督,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2005年“绿色GDp”数字暂缓公布,导致了国家统计局尝试引进“绿色会计”(环境会计)作为绿色GDp核算的替代方式。已有消息证实,微观绿色会计基础研究将先行,即将大力开展对微观企业层面的绿色会计研究,为深化“绿色GDp”核算奠定坚实基础。“绿色GDp催生绿色会计”急需环保、财会界关注。绿色会计、审计专家携手,树立科学发展观。关注环境,关注绿色核算监督,为开拓中国绿色核算监督新局面而努力奋斗。新晨

三、绿色会计、审计研究建议

(一)促进资源环境效绩评价的绿色会计审计监督研究

中国注册会计师、注册环评师及财会、环保专家应携手树立科学发展观,争做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卫士,他们肩负历史重任。任重而道远。为此,特建议,财政部与环保总局共同筹建“中国绿色会计审计研究会”。吸收热衷于绿色会计审计研究的注册会计师、注册环评师参加,并组建“中国绿色会计审计监督法”课题组。

(二)争取得到政府的支持

新组建的“中国绿色会计审计研究会”,要将“中国绿色会计、审计监督法”课题争取在^大立项(以取得经费支持)。课题组一定要和环保总局、财政部研究机构合作,积极开展有关会计法审计法、证券法的修改,增加绿色会计、审计内容,进行企业(机构)会计政策研究工作,逐步推进制定“中国绿色会计、审计准则及指南”草案。研究完成之后以财政部的名义验收课题报告,研究成果通过财政部上报中央有关部门及人大批准后,通过媒体向公众发表。

(三)加快对绿色会计、审计的立法补充

为加强对中国绿色会计审计监督的补充立法工作,建议参照国际惯例的做法,与时俱进,尽快实施对绿色会计审计的补充立法工作,这是在中国实施绿色会计审计监督制度的根本保证。建议人大尽快修改“宪法”、“中国会计法”、“中国审计法”、“中国独立审计准则”、“证券法”、“环境评价法”、“循环经济法”等,相应增加绿色会计、审计监督及生态补偿等内容。明确绿色会计、审计再监督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价标准。为适应中国进入wto加强会计监管的需要,改变我国上市公司环境披露绿色审计再监督严重滞后的现状,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率先组织力量,尽快完善修改“证券法”,增加绿色会计核算披露及绿色审计再监督内容,尽快制定对证券上市公司项目审批及年审必需经过有中国绿色审计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出具有环境信息披露内容的绿色审计再监督报告方可有效等法规。

会计核算监督篇6

[关键词]集中核算 会计服务 会计监督

       前提下,对会计集中核算是在不改变预算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按照“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管理及会计的模式。它作为财政体制改革深化的一项新事物,在强化财政监督、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作为财政部门的窗口,会计核算中心具有全力支持,全面服务预算单位的责任和义务。其服务质量的优劣、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政府形象,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把握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作为南阳市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次,就集中核算的会计服务与会计监督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1监督是集中核算的必然要求

       对行政事业单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财政监督和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对预算单位执行财经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以及财务收支会计信息等事项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是加强会计管理与监控,防止财政资金被截留、挪用、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其必要性体现在四个方面:

       1.1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进一步强化财政监督来维护财政资金安全,保障财政资金的正确运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2是加强预算单位收支管理的需要

       长期以来,在未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情况下,各预算单位的财政收支活动很大程度上凭领导的想当然办事,会计人员作为所在单位的人员,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及领导的压力,不能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不能严格按财经法规办理经济业务,甚至对违纪违法行为不敢抵制和监督。使“收支两条线”制度难以落实,账外账,资金体外循环现象普遍存在:铺张浪费,财务支付不规范,专项资金挪作他用,假报表,假决算等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假账的产生。遏制和减少这些现象的发生,需要加大会计监督力度,规范性财政收支行为。

       1.3是推进各项财政制度改革的需要

       会计集中核算是实行部门预算的基础,又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及改革的延伸。通过集中核算和会计监督,能够有效地掌握各预算单位每笔资金的最终去向,从而加大了财政部门对部门预算的追踪问效力度,保证了各预算单位开支符合财务会计制度和部门预算,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专款专用,从根本上杜绝了预算执行中资金相互挤占、挪用、截留、苛扣等现象,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通过财政监督,不断推进部门预算、国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等财政改革的顺利进行。

       1.4是严肃财经纪律,推进政务公开的需要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经济秩序逐步好转,但是,仍存在这样那样的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一些单位处于小团体利益的考虑,财务不敢公开,收支不愿透明,个别人员甚至发生违规违纪、执法犯法的现象。因此需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赋予了会计人员相对独立的法律地位,消除了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会计人员能够依法履行职责、积极大胆监督,从而改变了过去事后监督、时效性不足的缺陷,做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进一步规范预算单位的财政和收支行为。

       2服务是集中核算的根本宗旨 

       会计核算中心作为政府的理财机构,怎样才能有效地将取之于民的钱用之于民,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服务好预算单位并进而服务好社会经济发展,是财政部门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通过集中核算,发挥会计监督职能,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减少铺张浪费、遏止腐败现象,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但这一监督职能必须通过服务这一形式体现,因此,会计核算中心要把为预算单位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作为最高宗旨。

       2.1服务是集中核算应有的题中之义

       行政事业单位担负着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职能,其使用的财政资金来自于人民,必须用之于人民。虽然,会计集中核算后,预算单位对资金的使用减少了随意性,但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签批程序等权责并没有发生变化。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实行集中核算,与行政事业单位所担负的行政职能并不矛盾,它必须通过服务这一环节和形式,来促进预算三为围绕职能,进一步推动政务公开,服务社会,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2.2服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服务型部门”的客观要求

       按照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服务型部门”的要求,政府及部门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创新体制和机制上来,放在营造有利于持续发展的市场环境上来,放在为广大公众提供更多优质服务上来。会计核算中心,作为一个政府授权的行政事业单位,履行着财政资金的核算和监督职能。因次,必须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增强服务宗旨,明确服务理念:必须要从理念、作风、机制上强化服务第一的观念,积极主动地为预算单位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才能不负其职责的要求,也才能不负政府的重托。

       2.3服务是会计监督的载体和保障

       服务是否贴切到位,是取得社会认同、理解、支持、配合的关键。不论是财政支出的改革,还是财政收入的改革,规范行为、强化监督、服务社会都是这些改革的共同点,这些改革,需要政府各部门各预算单位以及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如果只重视监督而忽视服务,各预算单位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就会影响到各项财政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离开了服务,监督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为政府理好财,为单位当好家”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3集中核算是监督与服务的统一

       会计集中核算工作,是服务与监督的对立和统一,监督是会计集中核算的根本目的,服务是做好监督的前提,所以在具体的实践中既要做好监督又要做好服务。

       3.1要找准突破口做好会计监督工作

       会计集中核算以后,预算单位虽然在资金的使用上权责不变,但相应的失去了直接控制,所有业务开支必须在会计核算中心核报,建立起第一道有效监督的“门槛”,给铺张浪费等违纪现象亮了红灯。同时,会计核算中心可以通过对预算单位经济活动中每笔具体收支事项合规性的核报,实现对单位开支标准、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等财政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从而实现了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财政支出的全程监督。在具体工作中,要找准监督的突破口,日常的会计监督工作无外乎支出业务的报销,所以日常工作应该做到:1:严把“三关”。首先严把报帐“受理关”。在受理报帐过程中,从原始凭证把关入手,对不合理、不完善、应补充和更正的凭证予以退回、纠正和补全,并向报帐员进行业务辅导,对不合规、不合法、超标准、超范围的支出坚决拒绝,并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其次是严把报帐“政策关”。严格按照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和制度,对单位未按规定办理控购手续或未实行政府采购的支出事项,坚决不予受理;严格控制或拒付单位以各种名目发放的个人津贴、奖金、补助等福利性开支。同时,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防止发生坐支现象。再次是把好综合“处理关”。实施会计监督前移,有原来的事后监督变成了事前、事中监督。2、重视回访工作。工作回访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回顾和检验,通过回访可以进一步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和遗漏,防止工作中出现“断层”和“两张皮”现象,回访工作可以定期、不定期进行,对预算单位的回访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按照预算对重点项目资金采取跟踪问效。在定期回访中,有目的的找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经办人员,如采购人员,财产管理人员,财务经办人员,单位领导等人员交谈,检查单位内控制度和财务活动原始记录,如出车、出差记录、来客招待登记、固定资产数量及基本预决算项目等,从中了解收支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核实,防止虚报、冒领现象的发生,减少工作被动和损失,以保证我们的监督和服务更加到位。

       3.2要把握切入点做好会计服务工作

       会计的本质工作就是为单位提供服务,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并没有改变会计的工作职能,只是改变了会计人员的人事隶属关系。所以为预算单位做好服务工作是核算中心应尽的职责。要做好服务工作应从以下方面着手。1、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会计集中核算工作,是服务与监督的对立和统一,会计核算部门只有从思想深处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才能产生工作的动力。只有做好服务工作,才能取得预算单位的信任,彼此建立起融洽的工作关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会计核算人员要坚决摈弃我是管理者,你是被管理者的那种高高在上的心理优越感和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坚持从内功练起,热情为预算单位服务,才能保证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2、要建立健全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单位要想干好工作,没有制度作保证是不行的,在工作实践中,会计核算中心要根据自身的工作特点和运行规律,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各项工作规范有序的进行,如制定《会计核算中心工作制度》、《中心主任岗位职责》、《统管会计岗位职责》、《资金会计岗位职责》、《系统管理员岗位职责》以及《会计核算业务操作规程》等,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减少人为因素,使各项服务工作有章可循,使每个人的工作具有可操作性。3、要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员工业务素质的高低是做好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基础和保障,没有业务素质一流的员工,就不可能获得一流的工作业绩,也就无法做好服务和监督工作。因此要加大对会计核算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活动,不断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水平,使每个同志都能达到“七快”、“五准”、“三到位”。七快即审核单据快,凭证录入快,银行对账快,编制报表快,报表汇总快,账薄打印快,资料归档快;五准即审核数据准,支付资金准,编制凭证准,编制报表准,汇总报表准;三到位即思想认识到位,工作落实到位,服务到位。从而使会计核算人员的理论水平及业务水平永远领先报帐人员,保证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4、要提高工作效率。在实际工作中要以报帐需要及时调整工作方法和办事程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尽力改进工作中每一个环节不甚合理的地方,如减少报帐手续,简化报帐单据,启用功能更先进的软件处理系统,及时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升级改造,给预算单位提供更加完善的信息资料,减少报帐人员报帐时的滞留时间,提高报帐效率等。5、要倡导清廉之风。会计集中核算其主要职责是加强对报账单位的财务监督,与报账单位之间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会计核算人员能否保持清正廉洁是保证监督是否到位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会计核算人员中要大力倡导清正廉洁之风,加强经常性的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防止和杜绝从预算单位吃、拿、卡、要、报等现象的发生,只有做到清正廉洁,才能做好监督,才能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真正做到监督与服务的有机统一。

       3.3正确处理集中核算过程中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会计集中核算是一项新事物,难免会触及到一些部门和单位的既得利益,遇到一定的阻力,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做好工作,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形成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态势。作为会计人员,要牢固树立服务第一的思想,严格要求自己,提高业务水平,提供优质服务。只有服务到位,才能监督到位,只有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才能提高监督水平。要妥善处理好服务与监督的关系,做到服务与监督并重,寓监督与服务之中,既不能超越自己的职权范围,影响甚至干扰预算单位的正常工作,也不能应付了事,甚至一团和气,放弃监督,给国家和单位造成损失。

       总之,实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是经济体制改革、财政体制不断深化的产物。做好服务与监督,是会计集中核算面临的永恒课题。要牢固树立立足服务,服务至上的观念,讲究工作方式方法,以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社会支持。同时,坚持服务与监督并重的原则,始终把监督寓于服务之中。通过服务使监督管理更加务实有效,进一步实现“为政府当好家,为单位理好财”这一既定的目标任务。

参考文献:

会计核算监督篇7

关键词:风险会计监督会计核算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163-02

一、企业会计人员面临的风险

1.会计监督职能所面临的风险。会计监督是企业基层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会计基层工作、会计核算的前提。《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要求,实现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经营管理效率、防止舞弊、控制风险等目的,而在企业内部采取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制度和方法。

企业内部会计监督面临的风险主要有:(1)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不健全、原则性规定不完整;(2)执行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不严;(3)单位人员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中的职责和权限不明确。以上行为都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上的风险,承担经济上的损失。要实现对此风险的控制,就必须完善制度,办事人员严格执行,会计人员严格把关。

会计监督作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一种自我约束机制,会计人员应通过提供分析、评价、建议和对经济活动的恰当评论帮助所有管理人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责任,才能真正起到会计监督的作用,会计人员控制会计监督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具体表现有:(1)在遇到违反《会计法》和会计规范、企业相关规定的会计事项时,不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不加以纠正。(2)在发现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不相符时,未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处理;无权处理时,或未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做出处理。

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要求他们熟悉会计业务及相关法律制度,对会计事项是否合法有比较清楚的判断,在处理会计业务过程中应严格把关,实行过程中的监督,有效地防范风险,才能实现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目标,保证会计记录的可靠性和财务报告所提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保证单位各项经济活动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2.会计核算职能所面临的风险。会计核算同样是会计基本职能之一,是会计工作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对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分析,定期编制并提供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一系列内部管理所需的会计资料,为经营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依据的一项日常的基层性的工作。会计核算的有效性必须是建立在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和法规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会计工作要求会计核算必须是建立在严格的会计监督之上的专业性的核算,若会计人员不严格执行会计监督职能,其会计核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会计核算没有严格的会计监督作保障,即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不严格的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那就是违背职业道德,对企业不负责任,为企业带来经济上、名誉上的损失。

会计核算的风险主要取决于:(1)取得资料内容的完整性、数字的真实性;(2)应用会计核算方法的准确性;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应用的正确性和延续性;(3)会计操作过程的合规性、合法性;重大交易和事项的处理是否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4)会计报表、会计资料是否合法、真实、完整和有效利用等。会计基础工作中的风险,有很大一部分出现在会计核算这一环节,会计核算的最终结果反应于财务报告,因此:(1)编制财务报告违反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可能导致企业承担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声誉受损。(2)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造成决策失误,干扰市场秩序。诸如此类,也是会计核算风险关注的重点。因此,加强会计核算基础建设,加强对单位会计核算行为的规范,从来就是《会计法》的重点,也是会计风险控制特别关注的部分。

二、企业基层会计人员如何防控风险

1.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基层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显得更加重要。市场经济有赖于运行的规则,仅有法律制度的约束是不够的。当巨大的经济利益撞上严肃的道德规范时,只有职业道德、诚信准则的约束才能使天平倾向道德规范。企业基层会计要防范其行为所造成的风险,不仅要以会计准则、法律、法规作保证,还要依赖会计人员的道德信念、道德品质来实现。

会计职业道德概念。即提出会计人员应有的行为,以及达到行为守则所规定的最低可行的标准,主要包括职业精神、职业修养、职业责任和职业公正性。自觉的遵守职业道德、崇尚道德规范,应成为会计人员自尊、自爱、自律的道德准则。企业基层的会计人员应该坚持行业自律原则,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增强自我约束力,面对形形的诱惑和压力,坚定立场,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在不同的诱惑和外界不合理的要求下,应该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屈从和迎合内部、外部的各种压力,不以职务之便谋取一己私利,不以信息的不对称坑害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不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自觉接受单位、用户和社会的多方评价,起到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使每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始终置于企业、组织内部和广泛的社会监督之下。

2.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要熟练的掌握和正确的运用国家和行业以及单位的各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在工作中正确运用《会计法》、《所得税法》、《公司法》、《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等相关法律规定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及相关的行为守则是企业基层会计防范风险的前提。法律、道德、准则等规范设定的模式直接通过会计人员的行为转化为现实,形成现实会计实践中的互补和补足关系。规范和制度的实现必须由会计人员的行为来监督和保证。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行为的规范和制度的实现过程中做到:(1)分析各类利益矛盾,实现国家、其他相关利益集团以及企业利益的最佳组合。(2)在法律和规范中确认和保护企业的利益。(3)严格遵守会计人员岗位资格管理制度,积极参加会计人员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正确、熟练地运用各项法律法规知识和会计规范是进行会计监督、防范风险的基础。只有不断地丰富和积累这方面的相关知识,严格运用各项法律、规范、制度,才能够在会计核算的同时实现有力的会计监督;才能在政策性强,技术专业的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提高工作效率,得心应手地妥善处理各项业务,发挥会计监督作用,降低会计核算风险,避免在工作中出现政策性的差错、甚至违反相关政策、法规规定;才能使单位的各项核算活动符合规定,经受得住任何时候、任何部门的检验,充分保证企业资金运行的安全、完整,保证单位经营活动正常运行及战略目标的实现。

3.掌握丰富的业务技能及相关知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企业会计准则等也在不断进行着修改和完善。企业基层会计人员如若不及时学习新的相关会计知识,了解国际上先进的会计知识和我国新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会计监督就失去了标准,会计行为规范的实现就失去了重要保障。只有不断地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更新,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能力,才能更好地做好企业基层会计工作,有效地防范风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面对会计信息量大,时效性强,数据处理量多的形势,会计电算化已被各企业广泛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广泛应用改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方式和手段,也在财务管理和信息管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电脑网络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够使财务信息在各部门顺畅传递,能够使整个单位的工作得以有计划、有目的地运作,从而实现财务管理活动高效运作的最优状态。因此,计算机的操作水平和应用能力就成为了会计人员的基本技能。这都要求企业基层会计人员能较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和会计应用软件,全面掌握会计电算化知识和安全防范措施,从而有效地控制会计核算风险和会计信息安全方面的风险,防止会计信息的泄露或毁损,防范来自网络的攻击和非法侵入,确保会计信息的保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要想使会计风险做到可防、可控,会计人员除了要丰富以上的各项知识以外,还应做到:(1)学习外语,要有一定的外语水平,以适应人才国际流动性加强、我国会计准则逐渐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国外先进的基础会计工作经验为我所用的要求;(2)具有金融、税务、银行等丰富的交叉知识,来满足会计职业是融会计实务与金融、税务、银行会计、信息管理于一炉的多方位立体知识网络的特点。只有这样会计人员才能迎接挑战,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以胜任会计职业的要求。

作为一个合格的企业会计人员,必须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和知识水平,以增强预防风险的意识、控制风险的能力,在强化会计的监督职能的同时,提高会计核算质量。真正履行好会计监督的使命,完成好会计核算任务。

参考文献:

会计核算监督篇8

摘要随着银行会计业务系统的广泛应用,正确把握人民银行会计业务,有效实施会计监督,是防范资金风险的关键。本文主要从三个层面对人民银行会计业务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剖析,并就如何加强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的有效性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有效性思考

随着人民银行会计核算业务日趋集中,会计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人民银行面临的会计风险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如何加强会计核算业务风险防范,准确控制风险点,对提高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和防范资金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的评估

一般而言,银行会计核算风险主要集中在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和制度风险三个方面,排查会计核算风险点,有利于防范资金风险。

(一)道德风险

一是会计人员的自身道德修养不足,极易受到社会种种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二是会计人员是单位内部的从业人员,从属于所在单位的领导者,势必会被领导的个人意图所左右。三是会计实务中信息不对称,会计人员信息掌握程度高,当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会计人员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会计人员往往可以通过自身的信息优势作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在会计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尤为明显。四是会计法律制度的制定更新跟不上会计业务的创新变化速度,制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新的疏漏,导致会计人员无章可循,给道德风险的产生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操作风险

一方面会计人员既是管理者,又是执行者,尽管《会计法》赋予了会计人员依法行使监督的权利,但是由于监督的非独立性和其他种种制约,会计监督的作用受到限制,会计监督显得乏力。另一方面当前人民银行会计业务基本实现了电算化,因此,大部分业务都要通过业务系统来完成,一些经办人员因为对会计核算系统的操作不熟练、理解不全面,处理业务操作随意,往往产生很多人为误操作,这些都会给会计核算带来严重风险。加之,业务系统本身也存在着许多不可避免的缺陷,从而产生风险。

(三)制度风险

1.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较差。制度要保持有效,落实和执行是关键。人民银行制定了较系统的内控制度,但是许多基层行对制度不够重视,在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违规操作的情况,从近几年来发生的会计案件可知,许多都是由于制度执行不严造成的。无论是由于会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还是由于会计人员不足造成的越权操作,都是引发会计资金风险的隐患。

2.内部控制制度与实际业务操作结合不够紧密,会计实际操作与核算系统相脱离,造成内部控制措施执行不够严密。在会计核算业务操作中,有一些业务环节仍然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如大额汇划业务,会计主管需要在原始凭证上签字确认,而实际操作中常常存在会计主管事后才签字确认的情况,这就削弱了会计核算的事中控制与事后监督力度。

3.内部控制的监督和管理在方法手段上不够灵活。会计核算需要进行全程有效监督,而现行的会计核算监督主要是对日终后的会计凭证及账表的事后监督,没有实现对经办人员操作过程的全程实时监控,业务处理过程中一些关键性的风险环节操作脱离监督“视野”。因此,这种复核式的监督方式往往难以达到监督的目的和效果。

二、防范和增强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有效性的建议和思考

要增强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的有效性,从根本上防范人民银行资金风险,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健全银行风险评估和防范预警系统

人民银行要降低会计核算业务的风险,就必须建立健全一套预警防范系统和风险化解机制,会计工作提倡以“防”为主、实施过程监督,通过加大对会计事前、事中的考核和事后差错责任追究力度,将各种风险降到最低。一是要对各类风险进行等级评估,对不同级别的风险进行分类防范。二是监督部门参与会计核算过程监督,将可预见的风险发生的概率、后果等情况作风险分析,提前预警防范。三是对会计核算业务的相关信息及时收集和分析,根据会计业务的变化情况,进行定期抽查,并协助业务主管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

2.优化内部监督资源配置,提高监督的有效性

对各项会计制度进行精细化,定期进行制度执行和会计核算风险排查,对整个会计核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点进行汇总,定期进行通报。监督部门、内审部门和会计业务主管部门要实现监督检查信息共享,减少监督的盲目性和重复性。

3.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监督,实现全面灵活监督

人民银行当前的集中核算方式,账、簿、表都是核算系统自动生成并自动勾稽核对,这样,只要保证录入的信息真实有效,一般很少会出现不符的情况,因此,在账务方面采取抽样监督的方式即可。但是对于资金安全方面,则要增加会计主管控制环节,进行重点监督。一是对支付、同城业务要逐一核查,保证资金往来的合法性和准确性。二是对核算系统的参数设置、权限管理以及系统的维护等等做好监督,防止人为操作失误以及系统失误造成的风险失控。三是要加强对内外账务核对的监督,有未达账项要重点监督。

4.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全面提高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的不断升级换代,监督人员必须提高业务水平和监督能力,才能适应业务更新和履职的需要。要注重监督人员的职业修养,注重对监督人员业务知识和监督技能的专项培训,建立业务人员与监督人员的学习交流机制,全面提高监督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更好地为会计核算业务服务。

参考文献:

[1]郭徐荣.正确把握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点,努力提高事后监督工作的有效性.金融服务.2012.2.

会计核算监督篇9

关键词:医院;财务会计;全面预算管理;流程再造

一、全面预算考评

1.设计思路。时间维度上设计全面考评指标体系分为季度和年度两个维度进行考评,主要采用财务指标,兼用非财务指标。季度考评为了检查、督促预算正常执行,而年度考评内容比较全面,考评全面预算的完成情况,用于奖励先进者,惩罚落后者。从空间维度上分为三个空间,即医院、医技部门和其他部门,按不同部门分别进行考评,对医院来讲,是投资中心,主要采用财务指标,业务指标起辅助作用,医技部门为成本费用中心,以财务指标考评为主,兼用业务指标。其他部门作为费用中心,则以业务指标考评为主,财务指标起辅助作用。医院将平衡计分卡运用到当中来,综合利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达到有效管理的效果,分别从财务维度、患者维度、内部业务过程方面对做出贡献的部门进行奖励。为使职工提高对预算的重视程度,必须制定奖罚分明的制度,这样可以调动全院职工的预算积极性、创造性。对员工的奖惩贯彻到预算管理的全过程,从预算编制、成本控制、预算执行等一系列过程中都应制定详细的制度。

2.考核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工作完成情况。医院每年度进行一次综合考评,总结和考核各责任部门整体的完成情况,考核的结果与职工的薪酬直接挂钩。综合考评在整个预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预算目标的完成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其差异分析的正确与否、利益分配的公平与否。既注重物质利益的实现,还要追求精神需求的充分满足;要善于利用工资、奖金等物质奖励手段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还要重视精神奖励的作用,形成更加强大的激励作用。

二、对全面预算管理进行监督控制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预算情况所进行的监督和控制是预算监督。对预算目标定期的跟踪和控制能够实时掌握企业内部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的情况,控制经营活动的运行情况,避免再出现脱离预算的情况。

会计核算监督篇10

【关键词】人民银行会计监督

2010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办法》出台,从监督机构和人员、监督内容和方法、监督工作程序、监督工作管理等方面赋予了事后监督工作新的内涵。事后监督部门运作7年有余,全面、及时地开展事后监督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有效提升会计核算质量和会计核算监督水平的要求相比,差距仍然明显,问题依然存在。

一、现状分析与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监督模式

事后监督部门按照相互制约和分工负责的原则合理设置岗位,采用集中监督和分散监督相结合的方法,采取人工监督和计算机监督并用的手段,对会计集中核算业务进行全面审核、控制和检验。如:会计集中核算监督主要依托中央银行会计凭证影像事后监督子系统(以下简称aaS),在每个工作日对综合柜、联行柜、网点柜进行持续监督。以人行某中支会计集中核算事后监督情况为例:2005年11月1日至2011年10月31日,共监督会计集中核算业务292743笔,其中发现核算差错共计318笔。2008年会计集中核算业务36655笔,核算差错47笔;2009年会计集中核算业务38188笔,核算差错19笔;2010年会计集中核算业务43515笔,核算差错19笔。近三年核算差错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规范性差错仍时有发生。

从总体上看,事后监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监督模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事后监督人员对监督工作的基础和重心尚不明晰,对风险的防范意识还停留于完成日常监督的较低层面。主要表现在:

1.货币金银核算业务未纳入事后监督部门进行审核,造成基础性监督工作的缺失。营业、国库、货币金银业务是央行会计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完整的会计监督信息基于对三大业务的审核而产生,监督对象缺失,必然导致会计监督信息残缺不全。

2.事后监督岗位之间各自为战,缺乏信息沟通与整合。事后监督部门主管岗、综合岗和监督岗之间,各监督岗位(营业、国库、货币金银)之间,在日常监督工作相对独立的处理各自负责的业务,缺乏纵向和横向之间的沟通。使得生成的会计监督信息被人为地割裂开,“形聚实散”,难以整合并分析出完整的监督结果提供给会计主管部门和其他内部控制部门。

3.“重监督,轻分析”现象普遍存在。如:重视对会计集中核算系统(以下简称aBS)日志的核查,忽视对监督数据分析。aBS日志信息量大、分类检索困难且耗时费力。每日综合柜打印的系统日志信息多达1000条、约25页。aBS日志序时记载,信息交错,人工监督aBS日志需要大量时间进行前后逻辑判断。而经过监督aBS日志得出的信息,并没有得到深入分析,体现不出信息价值,事倍功半。

(二)“后督无用”的认识误区

目前,基层人民银行内部职能部门和辖区内县支行对事后监督工作的普遍看法是“后督无用”。主要原因在于其认为事后监督本身滞后于风险的产生,只能起到“马后炮”的效果。事后监督部门在履行职责,有效提升会计核算质量方面,看似已陷入窘境。

事实上,事后监督工作并非“无用”,事后监督部门自始便具有天然而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发现风险的敏锐性。事后监督部门与其他内部控制部门相比,风险感应并不迟缓,风险控制并非“滞后”。事后监督人员在对被监督部门日复一日地进行有针对性地、连续地审核与检验过程中,完成了大量的基础性监督工作,事后监督在潜移默化中防范会计核算风险。而其他内部控制部门采取的是定期检查的方法,发现风险不及事后监督中心敏锐。

2.纠错的及时性。事后监督作为内审的基础,事后监督的及时性弥补了内审时间滞后的问题。如:会计集中核算监督通过aaS采集aBS上一个工作日的数据,进行比对、校验、审核,在规定时限内及时地发现违规情况。规范性问题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及时告知被监督部门,核算差错及时发出事后监督通知书。

3.掌握会计核算信息的全面性。在日常的监督工作中,事后监督人员真切地与会计核算人员、会计凭证、其他会计资料往来。对“人”的价值观和职业操守了解更为深入,对“物”的观察更为直接,并能从监督过程中全面、及时地掌握会计核算信息,把握监督的方向。

但事后监督在全面发挥自身优势方面也存在诸多障碍:

1.事后监督目标定位不高。目标仅停留于规范会计核算监督行为,对提高会计核算监督水平的认识不到位,目标定位和方向把握出现偏差势必阻碍自身优势的发挥。

2.工作重心转移到风险控制,受诸多客观因素羁绊。以aaS为例,在没有核算差错发生的情况下,事后监督人员从数据采集到完成aaS业务监督需要2至3小时,加上认真记录会计核算监督日志,剩余时间还需处理日常公务,要对大量的监督信息进行全面地整理并进行风险分析实属苛求。

3.激励约束机制缺失。由于在人民银行内部控制体系中,事后监督部门不具备内审、纪检等部门所拥有的有效手段,在对核算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建议时,陷入尴尬境地。

(三)被监督部门与事后监督部门之间的博弈

被监督部门与事后监督部门之间通常存在着一种对抗性博弈的思维:犯错与纠错,预防被查和力争严查。为避免这种对抗性矛盾愈演愈烈,我们多采取沟通、协调等方式进行化解,但收效甚微。在实践中,被监督部门与事后监督部门之间的博弈,产生四种策略组合:

1.被监督部门“合规”与事后监督部门“严格监督”。该策略组合是最理想的状态,在激励机制的作用下可以实现。

2.被监督部门“违规”与事后监督部门“严格监督”。该策略组合在“违规”问题的处罚得不到落实时,事后监督人员自然会放松监督。

3.被监督部门“合规”与事后监督部门“不严格监督”。在事后监督人员放松监督的情况下,被监督部门“合规”行为极易向“违规”转变。

4.被监督部门“违规”与事后监督部门“不严格监督”。该策略组合在缺乏激励机制的情况下,长期存在。

事实上,在缺乏激励约束机制的情况下,被监督部门与事后监督部门之间的前3种策略组合往往会向第4种策略组合转变,同时带来的是风险由低到高的突变。

面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作为央行四大内部控制主体之一的事后监督部门,应在确保对会计核算业务实施日常监督的前提下,在以提升会计核算监督水平为目标的基础上,将风险控制的主线贯穿于整个动态监督过程,侧重风险控制,注重对会计核算信息的分析、评价和利用,才能更加明确地向高层次的目标迈进。

二、建议

(一)会计监督信息的构建

会计监督信息是实施风险控制的基础,是指事后监督部门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在对会计核算部门的日常核算业务的合法性、合规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全面复审和检查过程中形成的会计信息。会计监督信息是否全面、及时、准确影响到事后监督部门对风险点掌控的精准度。事后监督需要从以下四方面重视对会计监督信息的管理:

一是建立各类会计核算日志检查系统。对会计核算日志进行审核生成的信息是会计核算监督的基础信息数据。会计核算日志记载了大量的重要操作信息,包括操作人员管理、重要业务管理、重要凭证管理、重要事项管理和系统维护管理等五方面内容。但监督人员对会计核算日志的审核存在较大难度。建议总行开发aBS日志检查等系统,便于监督人员获取有价值的会计核算信息。在此基础上,监督人员可以结合其他会计核算信息进行全面地整合,分析出会计监督信息。

二是监督人员应培养对会计核算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监督人员应注重对人民银行会计制度的系统学习,有针对性的培养对会计核算信息从识别、收集、整合、分析到归类的能力。在监督过程中有意识的对“工作底稿”、“会计核算监督日志”、“会计核算监督通知书”所承载的会计监督信息进行捕捉、提取、归类、分析。

三是建立会计监督信息传导机制,实现与其他内部控制部门的信息共享。事后监督与内审二者互为补充,会计监督信息在内部控制部门之间传递,有利于推动事后监督在人民银行内部控制体系中由被动向主动地位转变,也有利于会计监督信息的利用价值得以体现。

四是建立会计监督信息数据库。会计监督信息数据库的建立需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从目前事后监督的现状来看,需要自上而下的建立,同时事后监督中心也可以试探性的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的开展会计监督信息的收集、整理。

(二)风险提示和预警

事后监督工作要利用风险提示和风险预警有效提升会计核算信息的利用价值,及时高效的防范风险,从单纯的静态事后审核凭证向复合的动态风险预警分析转变。

一是风险提示,事后监督中心要在监督过程中对已察觉到的问题或隐患进行分门别类、探索风险源头,并进一步对未发觉的风险进行预测,将风险提示传递给会计核算管理部门、其他内部控制部门及被监督部门。风险提示可采用如电子邮件、电话等便捷灵活的方式,以达到及时处置的目的。

二是风险预警,事后监督中心对潜在的风险向被监督部门预先警示,以防患于未然。风险预警应采用通报、报告等正式形式,以达到全面有效预防的效果。对业务核算过程进行提示、预警,实现对重要的时间、环节、网点、柜员的监督,预防可能存在的风险情况,实现对前台核算过程中高风险环节、业务的监控,提高对风险的反应速度,进而运用科学的评价进行分析,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会计核算风险,有效防范案件发生。

(三)个别风险评估

个别风险评估是促进会计核算监督持续动态进行的必要补充。事后监督部门应在不断总结监督工作的基础上,定期对发生的会计核算差错按风险层次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如:在被监督部门管理层发生变动、岗位轮换等重大事项发生时,采取个别风险评估措施,对被监督部门的风险点、风险大小和控制能力等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及时向其他内部控制部门提供风险评估信息,并向被监督部门提出解决问题、预防风险的建议和措施,使被监督部门能够提前关注潜在的风险问题,积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切实提高被监督部门的业务核算质量,有效防范资金风险。

(四)激励约束机制

要使被监督部门和监督部门之间存在的博弈关系向“合规”和“严格监督”这一组合转变,将操作风险控制在较低限度内,必须引入激励约束机制。一是引进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对事后监督人员选择“严格监督”策略所增加的隐性支出应给予一定补偿,其中隐性支出包括精力耗费增加、工作时间增加等诸多方面;对被监督人员选择“合规”策略的期望值,应在业绩考核时给予体现。二是强化约束机制。可以考虑由省会中支事后监督部门对辖内中支事后监督部门实行年度业绩考核。考核的内容可以省会中支相关部门组织的检查、考核所反映的问题为依据,以强化辖内中支事后监督部门的“严格监督”意识。对被监督部门的违规行为,一经发现,不论是否造成后果,都必须给予惩处,以确保制度执行力,增强事后监督部门对被监督部门的约束力。同时,省会中支相关部门可将辖内中支事后监督部门发现的被监督部门“违规”问题通报纳入对口部门业绩考核范围,以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

参考文献

[1]范谷岚,郭徐荣.对人民银行事后监督发展趋势的探讨.内蒙古金融研究.2011,(6):64-65.

[2]俞亚光,吉祖来,燕华凯,赵刚.人民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研究.金融会计.2010,(4):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