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技术应用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5:41

云计算技术应用培训篇1

关键词:云计算;大数据;人才培养;课程设置;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3-0157-02

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广东省在“十三五”规划中,对广东地区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题规划,提出了适合本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规划设计,提出在十三五区间将广东建设成为全国的云计算大数据创业创新高低,成为世界领先全国一流的云基础设备和云终端核心制造基地。为此,广东制定了珠三角“联云计划”人才支撑计划,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人才和智力支持[1]。根据不完全的统计,2016年广东的云服务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云终端制造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整个广东云计算的产业规模将达到6000亿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实现产业规模化。

图1珠三角地区云计算产业概况

与此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产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目前的培养供给无法很好满足产业需求。特别是对人才结构出现严重的倒挂现象,一方面产业所需要的大部分是属于产业下游的技能型的人才,人才的需求结构类似于“金字塔”结构,处于金字塔下方的技能人才占据六七成;另外一方面目前在培养人才上面主要是本科院校,其所培养主要是研究性信息技术人才,云计算人才的供给多集中于产业链的中上游,而下游产业链人才的供给相对偏弱。下游人才主要集中在操作类岗位,主要是技能型岗位,从事重复操作的维护、服务类工作,以虚拟化工程师为主[2]。珠三角地区产业概况如图1所示。

根据招聘网站2016年12月的统计,云计算领域人才需求量56%为大专以上,与金字塔结构对应。

1云计算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

云计算技术应用是研究描述大数据分析和处理、分布式应用、并行化应用、虚拟化应用的理论与技术,它把当前各行各业所产生的呈爆炸式增长的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并行分析和处理,发掘出海量信息中的数据价值。同时,云计算也具有虚拟化的特征,它把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等领域里面的一些基础设施、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等作为一项服务提供给用户,就像用户使用电力设施或水资源一样,实行按需付费使用。根据云计算技术的特色及高职高专学生培养目标要求。

从所需人才类型上划分,云计算产业所需人才结构主要呈现“金字塔”型。据监测结果显示,应用产业作为云计算发展的重点领域,面对未来云计算产业的飞速发展,企业人才急缺的问题日益显现。以云计算产业应用领域相关的it人才需求为例,截至2016年下半年,it人才的需求量已突破30万人,其中一线城市it人才需求最为明显,上海it人才缺口将近7万人,其次分别为北京、深圳和广州,分别突破6万人、3万人和2.5万人。目前云计算类岗位的薪酬已居行业前列。应届生工资在4500-5900之间,整体工资水平在10000-15000元,远胜行业类似岗位。

国家“十三五”规划将云计算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云计算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云计算专业根据市场人才需求,为广东地区培养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人才[3]。

2人才培养定位

云计算的产业链是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软硬件与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云计算业务集成服务商、终端设备厂商等构成,是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链,专业定位非常明确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和领域云计算建设的需要,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色注重培养学生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云计算核心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使用先进云计算技术和工具进行云计算应用等能力。

目前广东部分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开设了云计算专业,培养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维护、运营的人才;外省的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成都学院、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等也开设了云计算专业;很多高职高专开设了云计算课程,20多所高职院校已开设云计算专业。以上可看出,高职高专院校的领导及教师都意识云计算技术的重要性和专业的必开性,但由于云计算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云计算这门课程如何定位、如何讲、讲什么还不清楚,相关课程的教师迫切的需要有系统地讲述云计算专业基础知识的教材。市面上的云计算相关图书大多为店销书,偏重产业和技术介绍,没有适合高职高专作为教材的书籍,这一现状大大的制约了高职院校云计算专业的开设和发展,影响了高职层次云计算人才的培养。

因此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云计算专业的培养目标、核心课程体系应如何建设,经过深入的调研,在云计算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上需要非常明确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学生能力为目标,以平台产品为载体,项目化教学为模式,重点培养具有云计算平台搭建和云计算应用设计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云计算人才。

3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

3.1培养模式

按照基于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培养具有应用技能和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在专业课教学中培育职业素养的意识和手段。在培养模式上采取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作为引领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实现校内校外实训,通过与教学企业的合作,⑵笠嫡媸蛋咐引入到课堂中,完成实训内容后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企业化教学,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中重点培养具有熟练掌握至少一个国际知名云计算平台技术的云计算系统工程师及云计算系统运维人才,学生通过大量实践操作,熟练掌握设计、开发、规划、安装和管理云计算系统所需的专业知识,可以按照实际需求对云计算平台进行配置、优化以及局部改进的能力,能够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引进云计算系统进行设计、规划、安装和管理。主要可从事云服务提供商、软件开发公司、互联网企业、学校、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云计算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搭建和运维。

3.2产业融合,就业导向

首先人才的培养是以就业为目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规划需要体现紧跟市场、一线定位的原则,需要在国内的产业背景为依托,跟产业发展相配套,培养的人才需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和要求,因此,在专业规划、课程体系等各个环节需要做到“学有所教、教有所能、能有所用”。此外,在专业校企合作方面,需要与真实企业进行合作,实现共同办学、构建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在毕业后可以符合企业需求,打造“入学有就业保障、毕业即可就业”校企合作新格局。

校企合作,师资“互聘共培”。通过学校聘任企业工程师承担专业教学任务,企业聘任教师参加项目研发,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3.3不同层次培养

坚持教学改革,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逐步改善教学条件;按照“不同层次”学生具有不同特点进行结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分类培养,提高整体专业教学效果,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应用创新型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人才来说,其岗位包括了云计算维护工程师、云计算售后服务工程、云计算测试工程师,可以按照学生对于专业特长和兴趣,设计相应的专业能力,配套相应的教学知识,,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色注重培养学生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云计算核心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使用先进云计算技术和工具进行云计算应用等能力。

3.4引入工程项目

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就是把工程项目引入教学过程,以项目设计为主线完整地、有衔接地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阶段。目前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不是特别成熟。为此,根据本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要求,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实训、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践,专业实践教学实训设备主要包括主流的pC机、服务器、网络互联设备和网络安全等设备等。根据本专业(方向)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实践教学基地主要以“教学企业”、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构成。其中“教学企业”主要承担综合实践和企业真实项目实训,校内实训室主要开展专业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训练、校外实训基地主要开展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训练。其中“教学企业”按照企业应用实际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室按照校企共建模式建设专业技能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按照企业实际岗位要求建设。

3.5课程体系创新

高职院校云计算应用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上需要按照采用“平台+方向”的思路,这个思路是符合高职院校课程特点和要求的。“平台课”需要大部分的学生都具备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以后学生发展的后劲所在“专业课”。此外,在课程体系上需要进一步的创新,在课程的开发上,可以让企业参与进来,共同来开发课程,将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场景带入到课程中,更加符合一线定位的理念,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打造“校企双主体”的课程体系。遵循“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构建由基本素质、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综合性实践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综合素质等六个模块构成的基于职业岗位(群)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实行工学结合课程资源库建设项目,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和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整理专业相关材料和成果,建精品课程建设团队。

3.6校内外一体的“云实训”

全面规划、合理设置和布局校内外实训基地,突出实训基

地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一批以专业群为基础的跨专业的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建设中,需要校内实习公司和校外真企业共同参与,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构建校内实习公司,通过企业真实的案例来让学生做项目,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将课堂搬到企业来利用项目作为载体实现实训目标。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全程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利用一线企业市场、资金、场地、设备、项目、人员等的优势,充分利用企业方的资源,在教学中使得学生对实际工作任务、工作场景等有直接认知,实现基于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

同时,规范创新实践教学管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总结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才需求不断增长,对高职院校来说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按照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培养产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喻晓,胡成松.面向云计算人才培养的应用技术型计算机专业课程群建设[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5(3).

云计算技术应用培训篇2

厂商推出云计算认证也是其落地的另一佐证。让云计算真正触手可及,自然离不开it工程师的工作。it厂商推出的认证体系,一方面帮助厂商推广自己的品牌和产品,一方面也为广大it工程师提供了学习与能力提升的渠道,从而助推包括云计算在内的新技术顺利落地并应用。

云计算工程师三种能力

近日,H3C了面向云计算时代it人才培养的“云计算实训室”解决方案及配套的实训教程,这也是H3C网络学院成立以来针对人才需求变化做出的最新举措。H3C网络学院推出的“云计算系统专家”属于H3C的云计算专项认证,将与H3C网络学院的现有课程关联,同时包括了部署云计算存储、服务器、网络,部署云计算虚拟化软件,部署云资源,部署虚拟机,部署高可用性、imC、eVB,部署云服务等内容。

H3C培训中心云计算专家赵治东介绍,基于H3C的三层云计算产品技术体系H3Cloud,H3C制定了云计算工程师的能力模型。该模型覆盖了一个it工程师要完成云计算系统的部署和维护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首先是云计算基础设施的部署能力,其中包括云计算网络、存储和服务器的部署能力。第二部分是虚拟化能力。在基础设施硬件资源被配置完毕之后,可以用CVK和CVm进行资源划分、构建虚拟机以及虚拟机迁移、故障恢复等虚拟化的管理。第三部分是业务管理和运行维护。

“云计算的核心目标不是让用户把硬件服务器变成虚拟机,而是为用户提供透明化和定制化的it资源,用户只需要告诉管理员需要多少资源,管理员结合用户的业务需求,为最终用户提供相应的业务管理和运行维护服务。H3Cloud在这方面提供了具有一定自动化程度的管控能力,即通过CiC和imC等软件来完成,这也是云计算工程师需要具备的技能。”赵治东说。

认证提升就业率

作为it工程师的摇篮,各个高校在推广云计算技术以及认证培训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H3C也与诸多高校在认证体系培训方面紧密合作,来自西南大学的朱老师告诉《中国计算机报》记者:“H3C的云计算认证培训是最贴近教学的,它的认证体系非常成熟。我们通过多方比较,最终选择了H3C的培训体系,这不仅是因为H3C提供了先进的云计算设备、技术和培训,更重要的是它拥有一套完整的培训专业体系,教材、幻灯片等都非常齐全。我们在保证日常教学的基础上,将该认证的部分课程(比如H3Cne)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现在,我们学院的网络工程专业就业率排在全校第二位,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云计算技术应用培训篇3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高技能型应用人才是时代赋予高职教育的责任,“云”技术带来的信息时代大革新,为高职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提供强大的支撑。培养云计算人才是高职计算机专业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不仅为云计算技术发展与推广提供大量的人才保障,也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拓展更为广阔的渠道。

【关键词】云计算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国务院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号召,随即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如何形成、创新创业的理念如何普及和深入人心、创新创业的文化内涵如何塑造成为全社会各个阶层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将高等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成为新时代教育理念并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强化创新创业课堂教学、落实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如何高质量地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高技能型应用人才成为高职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刻思考和勇敢探索的主题。

传统的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机遇,如何跟上蓬勃发展的“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新思维、新技术浪潮,培养符合市场发展潮流的新软件技术人才不仅需要对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进行及时调整,更加需要对课堂教学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新技术应用、实习实训环节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化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塑造和创新创业专业能力的提升,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注入助推剂。

1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本质

国家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那么如何正确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对现代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实践教育。这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的高度融合,也是高职院校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办学理念的再度深化。

目前,高职院校众多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还存在许多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如将简单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内容的一部分,甚至不分专业、不分对象、不分时段的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完全从此形式上粗暴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另外在师资配置和教育环境上并没有进行合理的调配和投入,还存在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这些不仅对学生实践技能学习没有产生正面的积极因素,反而让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念产生极大的误解,可能会对其就业观、职业观、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其次,缺乏对创新创业的进行深入研究与学习,特别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体系的依存关系的缺乏研究和积极实践。

2“云”平台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

什么是“云”(cloud)?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给出的定义是,“云”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可快速提供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等资源。简单理解,“云”就是一种通过网络方式按需获取资源的模式,使用者可以如同普通家庭使用煤气、水、电一样使用it网络资源。

了解“云”的概念,我们就能窥探出“云”平台在智慧校园创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库整合、区域经济服务、校企深化合作等方面的巨大潜力。目前许多高校、地方政府和企业也看到“云”的巨大作用和威力。

如北京工业大学的科教云,目标是建立一个高水平、低成本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网络环境下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数据资源的有效共享,给用户提供方便、有效的服务,不仅将高性能计算送到校园用户的桌面上,成为学校的技术支撑平台。同时,也为北京市和教育部也要求学校建设一个开放的公共计算平台,面向社会和兄弟院校,为企业研发以及市政项目提供高性能计算服务。

如银川的智慧城市案例,采用最新的云计算架构搭建城市数据中心,使各种应用系统能按需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服务,消除地域的限制,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还有众多的案例和实践活动,都证明中国进入“云”的时代。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软件专业,在软件外包、软件测试、移动互联开发、网络游戏等多年的软件人才培养基础上,2015年开设了阿里云“云计算”人才培养定制班,目标就是培养“云计算”相关的运维技术人才和开发人员。2016年与深信服公司联合修订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并准备在当年筹备并完成“云”资源教学库、“云”计算实习实训平台,阿里云教学资源融合等建设内容,特别是在师资方面集中进行云计算技术的系列培训,初步完成了师资储备。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云”平台的建设不仅仅是一个云计算人才培养的实习实训环境,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服务平台,更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撑平台。

3创新创业教育与云平台服务

现阶段,“云”平台的建设从技术角度并无太大难度,借助国内大企业的技术和人才,可以快速完成平台设计和建设。

真正考验在平台建成后的运营思维、运营策划及实施。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对对“云”平台有四个建设目标,它首先应该是云计算人才培养的实习实训平台,另外它还应该成为智慧校园的发展平台,第三个目标就是建设成为创新创业的支撑平台,第四个目标是打造一个深化校企合作的服务平台。

目标一:专业人才培养离不开真实的实习实训环境,云平台本身需要大量的运维和开发人员,这有助于直接将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无缝对接,专业学生本身就是平台的运维人员,专业教师就是平台应用的开发人员。第一个目标的完成,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云计算技术人才的需求难题,也为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了无比良好的培养环境。目前,容纳36人规模的云计算实训环境已经开始建设,下一步将扩大到90人规模。

目标二:校园是一个人群高度集中的生态圈,需要综合的管理和经营。一个智慧的校园应该从生活、学习、教学教育、社会实践、后勤管理等方方面面提供合理的资源分配和获取途径,这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支撑和科学分析决策。“云”平台应该是综合的应用服务提供、数据收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科学决策的平台。学生、教师、工作人员都能通过无线、有线、线下各种方式渠道,便捷地在平台上找到各自所需的生活、学习、工作资源。

目标三:服务区域经济,深化校企合作,提供具备创新创业理念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被赋予的历史责任。“云”平台将会是创新创业理念的最佳传播和实践平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和技能都可以在该平台上得到有效展现和锻炼。平台功能可以从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基础it资源扩展到为创新创业活动进行提供有效市场分析和实践技术指导,并提供学生与企业的直接对话交流渠道。

目标四:依托“云”平台深化校企合作,为企业提供各种网络、咨询、信息、技术服务。进行校企资源的全面整合,通过云计算资源库建设工程,整合并发掘校内综合信息资源,引入企业资源,并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it资源综合服务。既可以合作开发校园资源,也能合作开发校外市场,自大限度实现校企资源利用效率的最优化、最大化。

4云计算的研究

经过与企业多次交流和论证,在原有软件外包人才课程体系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改造,完成了以云计算运维为主要人才培养目标,云计算开发为第二目标的课程体系方案如图1所示。

当然目前课程体系结构图只能简单反映出课程名称、教学时数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远远不能真实体现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也就是说,从课程体系中还无法明确展示云计算人才的市场具体岗位标准,这与三方面相关:

(1)云计算技术发展速度太快,人才规格变化太快;

(2)整个云计算专业开设时间较短,人才还未经过市场的真实检验;

(3)云计算师资团队磨合时间较短,师资技术能力还存在欠缺。

真正的人才培养规格制定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人才培养实践过程逐步修订完成的,是在平台建设过程中逐步完善的,其中关键的创新创业教育内涵需要在整个人才专业技能培训、创新创业实践、综合素质提升中全面贯穿。以上是我们在面对云计算这个全新专业,站在“云”的角度对培养具备创新创业思维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所做的一些探索和心得,仅提供给教育同仁做一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钟晨晖.云计算的主要特征及应用[J].教育技术导刊,2009(10):3-5.

[2]孙照.共建教育云平台服务教育信息化――华网“云计算”教育信息化应用解决方案助力江苏教育现代化[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01):93-93.

[3]张亚东.浅谈云计算发展现状与趋势[J].科技致富向导,2011(12):76-76.

[4]周月娥.面向高等教育信息化服务的云计算解决方案[J].电信网技术,2014(03):81-85.

作者简介

李文杰(1978-),男,湖北省云梦县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软件开发项目管理。

云计算技术应用培训篇4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大数据计算资源管理

1引言

随着大数据应用的推广,在教育领域上,大数据应用被用于分析学生的基础信息数据、学习过程数据、学习行为数据、技能状态数据和学习偏好数据等,借助相关的数据分析为教育活动、培养模式和教育决策提供合理的、有效的、科学的数据支撑。在大数据背景下,对高校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及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实验室建设应建设在具备计算资源的管理、数据存储、数据采集能力的功能框架上;

(2)实验室应能为各专业学生提供具备大数据实验、大数据分析能力的计算资源及框架;

(3)实验室平台应具备产学研培养模式的服务能力。

以人才培养与学科研究/建设互动为原则,大数据背景下实验室建设与学科发展、创新人才培养、师资技术培训紧密结合,本文提出了基于项目管理和计算资源管理的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的研究,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为推动教学和课程改革,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转变,具备分析学生技能、学习行为及数据处理(数据采集、存储、分析)能力,形成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一个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

2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需求

在大数据背景下,随着学校近年来专业数量的进一步扩大,增加的专业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现在的教学模式亟需发生变革,必须寻求一种更有效的实训模式。结合计算机学科及专业实验需求,实验室的建设应具备前瞻性、扩展性、普适性的特征,专业实验室的管理是管理员对计算资源进行运维的过程,体现了应用与理论相结合的需求。实验室具备云计算、云服务及数据处理的能力,为培养新型技能型人才提供良好的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对外服务的平台及教学环境。在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及管理应从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规划及分析:

(1)针对计算机学科各专业的共同特征,在理论教学中各课程间是一个协同耦合的关系,以软件开发过程为主线,将专业课程用规范的软件项目过程模式应用到实践教学管理中,将新的软件开发模式、新的开发技术、新的业务流程快速地部署到实践教学中并实施――该过程的实现对实验室建设提出了专业实验室中应具有基于项目管理平台的能力。

(2)针对云计算、大数据应用的发展,为各专业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实验室应以虚拟计算资源的方式对各类用户提供系统平台服务、数据存储及数据分析能力的计算节点:一方面通过实验室平台能方便快捷地管理硬件设施并以虚拟资源的形成呈现出来;另一方面所搭建的对计算资源进行管理的云计算平台能为学生学习与计算资源管理相关的一系列课程的开设提供良好的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实验环境。

(3)实验室管理中应提供云服务平台的管理模式,各类各层次及企业机构用户能按其在参与的项目中所担任的角色参与项目信息的共享、项目开发过程的协同、任务的分发及监督、讨论等基于项目管理的活动,并可提供方便地按需进行系统环境的配置、开发平台的部署等。

(4)提供知识库管理功能,在课程上、在项目开发模版上、在开发素材上、在代码复用上,为项目开发人员提供支撑的知识库及归档服务。

(5)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是一项既有硬件建设,又有软件平台建设的复杂工程,同时针对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实验室是学生走向岗位的跳板和桥梁,其软件平台的建设应以产学研平台为指导原则进行构建。

结合计算机学科的发展,云计算技术类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室平台依靠云计算技术的模拟实践环境的构建,将各行业实际的应用过程整合进来,把专业知识和实践方法综合与贯通起来,能更好地解决云计算技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师资培训的问题。

3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方案及管理模式

3.1实验室建设方案的总体框架

针对高校的特点,实验室建设的总体应用架构的搭建及系统平台的构建遵循面向服务架构(Soa)原则,具备安全性、集中性、高效性、高可靠性、开放性、可扩展性。实验室的总体框架由软件平台和硬件设备整合而成,主要包含了:

(1)应用层――教学实验实训管理;

(2)云服务平台层――云服务运维管理层;

(3)虚拟资源层――计算资源的虚拟化及管理;

(4)基础设施层――服务器及网络等物理设备。

方案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中“计算资源管理平台”主要负责以下的工作:

用户管理:团队用户的申请、审批、权限、生产环境及计算资源的配置模板管理。

计算资源分配管理:针对用户的需求,制作对应的软件生产环境系统镜像(配置生产环境、开发嘞薜龋,并为其分配相应的计算资源。

在线用户管理:用户Vm的管理、计算资源的回收和分配;

基础设施的管理:在基础设施中添加、维护物理服务器的入群和退出等。

计算资源管理平台是一个基于云计算应用的管理平台,部署上主要采用一台高性能服务器或与云服务平台层的服务器(高性能服务器)捆绑在一起。

3.2实验室管理平台――软件项目管理平台

为实现实验室的高效管理,为实现产学研的实习实训模式,实验室管理和核心平台――软件项目管理平台,平台主要由三个子平台构成,其框架如图2所示。

3.2.1知识资源库管理平台

一方面为支持构件(源码库、类库),相关的文档――需求说明书、开发计划、设计说明书等,设计素材,测试用例,案例库等各个项目研发过程性知识资源的复用,以提高项目研发的效率;另一方面为教育培训提供各个方面的知识资源案例,为培养软件研发人才提供详细的项目过程管理规范、项目案例示范、编码案例示范、文档模板及文档撰写示范。

3.2.2协同开发服务云端平台

以协同软件生产线为业务工作流(需求分析设计任务分解任务分发开发整合(单元测试)测试验收),线上(云端)主要管理:任务分解、任务分发、开发、整合(单元验收)、项目验收五个过程,其它过程为线下管理。在平台上,首先将需求与设计部分(线下由项目负责人、项目经理完成――教师、学生、企业协同完成任务的设计及分配)产生的软件设计说明书作为一个新的项目在平台中进行注册的初始化文档导入系统,线上部分主要有:组织级项目管理、项目生命周期管理、任务管理、测试管理、评审管理、外包管理、审查管理、知识和文档管理等基于混合敏捷开发方法(即支持敏捷和传统的项目管理)的标准和方法。

3.2.3协同开发桌面云

将桌面计算机的计算和存储资源(包括CpU、硬盘、内存)集中部署在云计算数据中心机房,通过虚拟化技术将物理资源转化为虚拟资源,并按需向用户提供虚拟桌面服务。实现完整的水平整合和云化企业异构it基础设施的能力,能够支持数据中心虚拟化或桌面虚拟化构筑云计算基础架构和运营模式,实现固定和移动融合的云接入能力,帮助学生跨学院/跨区域对项目开发环境下的桌面、应用和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聚合,提升软件项目研发过程的信息安全及技术保密。

该平台基于项目过程建立一个以流程导向、以软件项目为中心的实验室运维支撑平台,为整个云实验室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运维管理体系。

3.3实验室管理的内容

3.3.1实验教学管理模式

按照“三位一体”原则,主要由实验室管理员、课程教师、学生、企业机构四个角色,为云计算教学实践和实验提供一个统一的管理服务模式,在管理平台中完成实验资源调度管理、教学资源管理、实训课程管理、实验软件管理、实验考核管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及其他个性化设置管理等。

3.3.2实验课程管理

按照计算机学科各专业将课程理论和云实验课程两部分组成,涵盖基础原理、核心技术、平台实践、应用案例等。

最终用户通过网络,使用各种pC浏览器或移动终端设备接入实验教学管理门户,通过统一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安全策略控制后,使用云实验室各种虚拟云资源及学校云实验课程,为最终用户提供云计算教学和体验。

4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实施架构及基础业务流程

解决方案实施架构及基础业务流程如图3所示。

为了降低实验室的维护成本,提高信息安全管理力度,采用“云端集中化”模式,通过云桌面技术将学生个性化桌面集中部署在服务器上,不同设备可以随意访问,同时实现桌面维护简单化、业务数据集中化。具备:

(1)稳定、节能;

(2)少故障、易维护;

(3)模板式桌面部署,系统安装、软件分发、环境设置、故障恢复等工作可以一键下发,减少运维工作量;

(4)移动化、更灵活提升办公效率;

(5)安全、易备份,业务数据集中存储,形成分布式共享数据存储,提供经济高效的存储。

5结束语

在大数据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实验室建设及配套的管理平台应具备高开放性和可扩展性,一方面形成高效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的配套工具;另一方面能为培养计算机专业提供与研究热点相关的实验环境。

参考文献

[1]陈雷.大数据学习分析的研究与应用――以浙江省教师教育mooC培训平台的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08):109-115.

[2]张艳艳,韩涛,高秀芝,等.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实验室管理改革方向[J].教育教学论坛,2016(05):219-220.

[3]毋妙丽,段晓英.基于云桌面的虚拟实验室建设及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23):10-12.

[4]王娟高等院校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析[J].中国轻工教育,2016(01):64-66.

[5]欧跃发,黄文明.基于云计算的虚m实验系统的设计及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08):097.

[6]刘世伟,田世鹏,甘涛,等.虚拟实验室的研究与应用现状综述[J].物联网技术,2016,6(09):82-83.

作者简介

莫潇晓(1981-),男,广东省肇庆市人。现为肇庆学院教育技术与计算机中心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为实验室管理、虚拟实验室、云计算。

云计算技术应用培训篇5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用户需求不断趋向多样化,企业间关联程度越来越密切,要求企业行动必须快捷、灵敏,对产品的快速创新、快速上市、快速变型设计、模块化/平台化设计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车车辆的传统设计方式,从设计到试验、运行考核,所用周期太长,不能满足国际市场对新造产品的要求,为了缩短设计周期,必须开展仿真分析,提升设计手段。中国南车于2008年开始协同仿真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了以轨道交通货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动车四个仿真中心,经过二年时间的建设,基本建成并投入运用,加快了产品的科技创新步伐。

为提高中国南车各子公司仿真分析应用水平,提升中国南车产品原创能力,充分利用和发挥四个仿真中心的资源和作用。本文利用先进的具有前瞻性、扩展性的信息技术,优化整合四个仿真中心提供的高性能计算和仿真软件资源,面向所有子公司提供仿真分析服务,从而搭建基于云计算的协同仿真公共服务平台。

二、云计算

1.云计算定义

20世纪60年代,JohnmcCarthy就提出了“或许有一天计算可以成为公共服务”的设想。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云计算的技术和理念,正逐步将这种设想演变为现实。云计算(CloudComputing)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计算模型,它将it相关的能力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允许用户在不了解提供服务的技术、没有相关知识以及设备操作能力的情况下,通过internet获取所需要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internet相关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务,它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可靠安全等独特功效,是一种动态的、易扩展的、虚拟化的获取计算资源的计算方式,用户不需了解云中基础设施的细节,不必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也无需进行直接地控制。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中,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资源、存储空间和软件服务等。

狭义的云计算,从it的角度出发,它指的是通过网络按照需求获取it资源(硬件、平台、软件),并且这些资源是易扩展的;提供这些资源的网络称为“云”,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从“云”中获取自身需要的资源,并且可以方便使用和扩展,只需按照使用量付费即可。

广义的云计算,主要从服务角度出发,它指的是通过网络按照需求获取服务,并且这个服务是易扩展的。服务可以使基础设施、硬件、软件或者互联网应用,也可以是其他任意服务。

2.云计算的服务层次

云计算可描述在从硬件到应用程序的任何传统层级提供的服务,云计算可分成三个层次提供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asService),平台即服务(platformasService),软件即服务(SoftwareasService)。

(1)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

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是指企业或个人可以使用云计算技术来远程访问计算资源,这包括计算、存储以及应用虚拟化技术所提供的相关功能。无论是最终用户、SaaS提供商还是paaS提供商都可以从基础设施服务中获得应用所需的计算能力,但却无需对支持这一计算能力的基础it软硬件付出相应的原始投资成本。

(2)平台即服务(paaS)。

平台即服务(paaS),是指将一个完整的计算机平台,包括应用设计、应用开发、应用测试和应用托管,都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客户。在这种服务模式中,客户不需要购买硬件和软件,只需要利用paaS平台,就能够创建、测试和部署应用和服务,与基于数据中心的平台进行软件开发相比,费用要低得多,这是paaS的最大价值所在。

(3)软件即服务(SaaS)。

软件即服务(SaaS),是指用户获取软件服务的一种新形式。它不需要用户将软件产品安装在自己的电脑或服务器上,而是按某种服务水平协议(SLa)直接通过网络向专门的提供商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带有相应软件功能的服务。本质上而言,软件即服务就是软件服务提供商为满足用户某种特定需求而提供其消费的软件的计算能力。

三、基于云计算的协同仿真公共服务平台研究与设计

随着协同仿真平台建成投用,以及在高速动车组、电力和内燃机车、货车产品研发创新方面所带来的影响,南车其他企业认识到协同仿真应用给企业原始创新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带来的优势,提出了扩展仿真学科建设、积极应用仿真资源、将南车的仿真应用从机车、客车、货车、动车、城轨拓展到关键零部件和新产业方面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深化和分享协同仿真平台建设成果,完善中国南车仿真学科体系建设,达到资源共享、资金节约的目标,有必要建设中国南车集团协同仿真公共服务平台。

1.协同仿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1)仿真分析应用的培训尚未覆盖集团一级子公司。

在建设协同仿真分析平台的同时,四个分中心同步开展了一系列的仿真分析应用培训和仿真分析模板开发,为仿真分析应用和仿真分析人才培养打下了基础。但其他一级子公司在仿真分析技术的培训和仿真分析人才方面较为欠缺,不利于集团仿真分析技术的共享和应用。

(2)仿真分析数据的安全性需进一步提高。

仿真分析与仿真验证是企业研发过程的重要环节,是企业研发自主创新能力的体现。各子公司都非常重视仿真分析与仿真验证数据的安全,有必要在集团仿真分析资源共享平台基础上,加强对仿真数据的安全性研究。

(3)仿真分析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共享。

目前集团已建成动车、电力机车、内燃机车和货车四个仿真分中心,基于互联网络的远程调用仿真分析应用模块,只能共享某个分中心的仿真资源,不能共享整个南车包括将来仿真学科体系扩展的资源,为充分发挥已有仿真资源的作用,有必要加强集团内仿真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分配,真正达到资源共享。

(4)整体提升集团公司的研发自主创新能力。

协同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的统一规划和资源共享将持续优化集团协同仿真分析平台,加强流程管理、数据管理和仿真模板建设,纳入南车仿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以整体提升集团公司的研发自主创新能力。

2.基于云计算的协同仿真公共服务平台的体系架构

根据云计算这一新兴技术所带来的资源整合、集中服务、协作交流等新理念,中国南车设计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协同仿真公共服务平台,可满足南车产品研发仿真设计过程中的资源共享、知识管理与协作交流。基于云计算的协同仿真公共服务平台采用B/S架构模式,主要由云计算服务端和仿真工程师客户端两部分组成,系统的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

平台的云计算服务端包括底层的基础设施以及构建在这个基础平台上的各应用程序,主要由南车下属的动车、电力机车、内燃机车、货车四个仿真中心提供的高性能计算小型机、HpC计算集群服务器、许可证服务器、HpC调度服务器、工作站调度服务器、工作站存储服务器、各仿真中心的存储设备,以及南车总部的许可证服务器、许可证统一管理服务器、协同仿真公共服务平台weB服务器和HpC多集群调度服务器组成。

平台的客户端通过web浏览器访问协同仿真公共服务平台web服务器,访问平台提供的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以及各种仿真分析工具。

3.基于云计算的协同仿真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架构

协同仿真公共服务平台系统设计是提供三层服务的功能架构。第一层为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层,由小型机、pC服务器、工作站和存储设备通过虚拟化的技术搭建整个平台的基础设施,提供用户高性能计算、数据存储和备份等基础服务;第二层为平台即服务层paaS,由9个系统模块即平台门户、云数据安全管理、平台系统管理、仿真软件许可管理、高性能计算资源管理、仿真经验库、仿真规范标准库、仿真应用在线培训和仿真应用论坛组成;第三层为软件即服务SaaS,该层提供多学科的仿真分析工具集,包含有ansys、Fluent、Fe-Safe、Simpack、Starccm+等软件。平台的功能架构如图2所示。

(1)高性能计算服务。

现代Cae计算对系统级多体耦合计算和多物理场耦合计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整个分析对象的完整系统(如整机、整车)或影响系统性能的所有物理因素一次性纳入计算范畴。因此,高性能计算成为Cae发展的方向。中国南车建立了动车、电力机车、内燃机车及货车四个高性能计算中心,建成的高性能计算中心为南车的动车、机车、货车产品研发中的大规模计算工作带来了明显的效益。为充分提升南车整体的研发水平,南车其他子企业通过协同仿真公共服务平台,调用四个高性能计算中心的高性能计算资源,开展产品的大规模仿真计算。

(2)平台门户。

平台门户是访问协同仿真公共服务平台的统一入口,实现了各功能模块之间的数据同步,实现对系统基础信息的管理,可以对用户进行统一管理,融合各系统的主体功能,随需配置,按需使用,同时还提供了转向各个功能模块的导航菜单,方便用户进行仿真软件许可调用、高性能计算任务提交、过程监控和资源监控的动态显示,同时支持个性化设置以及图表展示。

(3)云数据安全管理。

在协同仿真公共服务平台上开展各企业仿真活动所产生的数据,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数据种类之一,需要全方位的信息安全措施,包括在制度和安全技术措施方面。为确保平台数据的安全,采用了加密的网络传输、加密的文件系统、合理的备份容灾;采用pGp系统加密技术,对文件进行加密,那样只有密码才能解密;采用南车内部的统一账户认证方案;采用高端3D桌面资源和HpC资源产生的数据自动加密;建立云计算相关安全制度。

(4)仿真软件许可管理。

采用Flexnetmanager+platformLicenseScheduler方案,实现4家仿真中心和集团总部的License资源的统一调度。管理南车集团总部及下属企业LicenseServer上的商业软件的许可证,Flexnetmanager实时搜集南车下属企业所有Cae软件licenseServer中许可证licensefeature的使用详细信息,并记录到集团总部的管理数据库中,根据各Cae软件的使用情况,调整各企业licenseServer可共享的licensefeature及数量。借助Flexnetmanager工具不断优化Cae软件的许可证的共享策略,充分利用南车集团的Cae软件license资源,在保证满足集团研发需求的同时,有效保护集团在Cae软件上的投资。

(5)高性能计算资源管理。

采用platformLSFmultiCluster方案,实现南车集团下属四家仿真中心各自的高性能计算负载均衡和作业调度,同时通过转发调度和租约调度两种模式,实现南车集团四家仿真中心高性能集群之间的资源共享。所有用户登录位于集团总部的门户提交计算任务,由platformLSFmultiCluster根据既定的调度策略,将计算任务分配到四家仿真中心的某个HpC计算资源中的空闲资源来进行高性能并行计算。

(6)仿真经验库。

目前南车集团下属各企业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都要进行仿真分析,各企业在仿真应用方面既有重叠又有差异,同时仿真应用水平各有专长,为提高各个公司的仿真应用水平,把好的经验和成果在集团内部共享,在公共服务平台中建立仿真经验库,各个公司把自己所擅长的分析或者好的项目成果、有借鉴意义的仿真分析算例,提交到仿真经验库中,供其他各单位参考借鉴。

(7)仿真规范标准库。

在平台中开辟仿真规范标准库专栏,将各家子公司已总结和制定的大量仿真分析的规图2基于云计算的协同仿真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架构图范和标准上传到网上共享,并且仿真规范标准库也会不断丰富完善。仿真规范标准库为仿真业务人员提供在线浏览、资料下载、查询等功能,为各下属公司的仿真业务管理人员提供用户、权限等系统管理功能和资料组织维护、资料上传、删除等数据维护功能。

(8)仿真应用在线培训。

为提高仿真人员业务水平,避免因人员更新换代而使技术流失,同时避免重复培训、节约培训经费,在公共服务平台中建立仿真应用培训专栏,对于相关的培训资料、培训视频进行统一管理,有权限的用户可以登录系统,在系统直接查找相关的培训资料,对于有视频的培训可以进行在线教学,从而提高仿真业务人员的水平,节约公司培训成本。

(9)仿真应用论坛。

建设专业的仿真应用论坛,可以给整个南车集团下属企业所有的仿真应用人员提供专门的交流平台。大量的信息和资源在仿真应用论坛积存,用户能够将自己的经验和经历进行分享,也能通过求助和检索等功能轻松获取所需的信息,从而激发仿真应用人员的仿真分析兴趣,方便其对仿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

(10)多学科仿真分析工具集。

以各公司产品数字样机为基础,统一学科仿真工具,建立多学科仿真工具系统。该系统涵盖线性及非线性强度分析、疲劳和断裂分析装卸料分析、振动噪声分析、系统动力学性能及刚柔耦合分析、纵向动力学分析、空气动力学分析、流体和流固耦合分析、焊接工艺分析、冲压分析、铸造分析、计算和试验相关性分析等学科,并在后续的不断应用中完善,形成学科完善、功能齐全的仿真分析体系。

云计算技术应用培训篇6

关键词:实践教学;顶岗实习;云计算技术;校企合作;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280-02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

纵观世界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无不对实践教学十分重视。如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以行业为主导,并以立法形式加强行业企业参与实践教学;德国的双元培训制中职业教育的经费主要由培训企业、政府和公民共同承担,且企业承担着学生实践教学的大部分经费和责任;日本的产学合作中,企业的实践教学是在企业与雇佣员工签订合同的框架内实施的。而中国校企业合作之路能走多远尚不明确。在中国,企业虽然以盈利为目的,但也是政府主导之下。而大学多是政府主管,在政府推动之下应该合作起来并非难事,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合作项目单一化,目前高职院校校企业合作项目多数是企业给予院校某一项目支持、实习基地提供学生实习、员工培训的合作。这离真正意义上校企合作目标——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人优化组合,将高职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相去还很远。二是合作项目难管理,以学生下企业开展实训课程为例,这势必影响企业正常生产与服务,给企业经营上带来麻烦。加之学生离开校园进入企业,其人身安全问题、食宿问题、往返交通问题都是校企之间必须面对,且又不愿承担的风险问题。三是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企业行为短期,学校偏重利益,没有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机制。

三、创新实践教学手段,寻求校企业合作新模式

以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开设的专业为例,多数校企合作项目多为院方单方面有热情,企业参与度不高。故此,为破解这一难题,我们经过多方调研,最终制定出以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职业资格认证为主要实践教学目标,采用虚拟仿真教学、企业参与下的“云课程”、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手段进行实践教学方案设计,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学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一个平台:就是以云计算技术为教学平台,下文简称为云平台。此平台至始至终为三类课程服务,并且此平台上还包括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评价体系、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管理等。平台建设最大特色是引入企业参与。企业可以在平台上进行企业业务知识专训,考核标准,评价机制,员工招聘等。真正通过云计算技术,把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时时告知同学,让其未出校门便知企业事。 “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样样有学”的终身教育理想在此平台上已成为可能。

三类课程:就是云课程、云实训、云实践三类课程。云课程是采用云计算技术与weB2.0的全新数字化教学课程。建设一个开放、交互、多元化,并实现教务流程的自动化的课程平台。传统实训课程都是在实训基地,进行生产或者服务性实训培训。但是物流专业的实训有其特殊性。以国际货运实训课程为例,其实训内容多为信息化单据的流转与缮制,若能结合云计算技术与weB2.0,建设成为一个虚拟实训平台,完全再现国际货运企业办公环境,按其工作流程与业务开展实训,相信学生毕业后是可以做到与工作岗位要求零对接的。云实践课程主要是指顶岗实习实践教学课程,这类课程主要以学生深入企业学习加在校指导通过云平台跟踪辅导、在线管理、问题反馈、教务管理、实践测评形式开展。因为云平台的开放性、交互性、多元性,改变传统实践教学中顶岗实习学生难管理现象,大大节约人力、财力资源。

三个系统:就是按照“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系统优化课程结构,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学生综合就业能力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这是构建实践教学方案的指导原则。

三种技能:就是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及职业综合技能三种技能。这是实践教学方案的核心内容。其中,强化职业综合技能、大力推行学生“双证书”制度,有利于培养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增强毕业生的综合就业竞争力。

四、结语

利用云计算技术,把“云学习”从一种理念变为一种现实,这是现代信息化技术所赋予这个时代独特的教育特点。云计算技术地应用化解了校企业合作空间与时间的距离,通过云平台对教学资源统一调配,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及企业员工,提供了一种全新学习模式。在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下探讨高职实践教学方案,对提升高职实践教学水平,促进校企业合作,增加学生就业综合实力都非常有益。本文提出的实践教学方案主要是利用云计算技术架构的去平台来深度融化校企业合作,以期激发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让其以最少的投入,能有较大经济效益产生,最终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参考文献:

[1]章泽昂.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6):66-69.

[2]唐箭.基于云计算的终身教育服务平台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0,(12):43-50.

[3]杨晶.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问题及合作模式探讨[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1).

[4]李树林.技术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9.

云计算技术应用培训篇7

[关键词]云经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9-0123-03

中小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在促进就业和保障民生方面也发挥了长期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云经济时代以来,信息资源大量共享,企业竞争增强,中小企业由于资源有限、技术水平以及管理水平较低,在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尤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落后的管理观念以及管理方式致使中小企业人员稳定性较差,员工素质较低等,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发展。在新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应该适应环境变化,积极摸索探索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重视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作用,积极主动研究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本文正是基于此探讨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1相关概念界定

1.1云经济的含义

云经济的提出是云计算技术发展的结果,云计算指的是通过网络取得所需要的资源,这些资源能够满足人们需要,易于共享,随时获得。伴随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云经济的产生。云经济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各个部门获得资源成本较低、资源易于共享以及效率提高。二是云计算的发展使得各个行业的云服务更加专业化、商品化,催生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1.2云经济的特点

(1)减少资本性支出实现成本节约。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共享方便,企业可以通过网络从云端共享资源,大大减少资本投入,同时云计算简化了计算机系统的专业复杂性,降低其维护的难度,为企业带来资金成本降低。通过网络获得资源,大大减少了用户获得资源的时间,提高企业效率。云经济给社会带来了规模效应跟效率的提升。

(2)实现商业模式变革。云计算使资源商品化、云服务专业化、行业化等方式,云计算将广泛地应用于政府、金融、电信、能源、教育、科研、物流、交通、制造、民生等各个方面,促进原有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催生更多全新的服务模式、应用场景。

1.3中小企业界定

中小企业是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对企业规模做了界定,指规模较小或处于创业阶段和成长阶段的企业。主要的划分标准是从业人员、营业收入。我国2011年6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研究制定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中对各行业制定了划分标准。

2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

2.1缺乏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规划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起点,其完善与否关系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效,能够保障组织所需的人力资源,完善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可以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后补人才,为岗位空缺提供补充,能够提高人员配置和使用效率,实现人尽其才,才尽所用,避免盲目引进人员与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达到优化人才队伍的作用。中小企业由于员工数量少、生产规模较小、缺乏技术竞争力,往往更加重视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相比对人力的重视,中小企业更加看重物质资源。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严重欠缺,大多数中小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层次单一、文化素质较低、人员竞争力水平低。中小企业内部人员稳定性差、人员流动性较大,后备人才严重不足,严重阻碍中小企业长期发展。招聘缺乏计划性,致使招聘工作具有盲目性,招聘程序缺乏科学性,招聘的后补人才能力不足。中小企业缺乏与企业本身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发展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前瞻性,制约了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

2.2中小企业员工缺乏系统培训

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环节,是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主要途径。科学系统的培训能发挥激励作用,增强员工动力。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更加重视降低成本,没有意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往往目光短浅,更加倾向于经济利益的追求,对人才只是短期消费,缺乏对企业员工的长期培养和系统培训。中小企业缺乏一套完整的人才培训制度,大部分员工尤其是新进员工,往往没有经过岗前培训直接上岗,由于缺乏技术指导,给企业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即使培训,为了降低成本,培训内容单一,单纯重理论讲解,缺乏实际操作,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中小企业对于员工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严重不足,员工职业晋升体制也匮乏,造成大部分员工激励不足,缺乏动力,缺乏对企业的认同感,人员流失严重。中小企业组织结构简单,管理人员单一,一人担任数职,资源短缺,成本有限,往往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无法科学指导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培训。

2.3薪酬制度与员工评估体制不完善

激励是促进企业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努力的一种关键手段。激励的手段有物质激励以及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是现代企业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激励手段。薪酬是最基本的物质激励。薪酬是对员工为企业做出贡献的一种奖励,其多少体现出员工的价值,员工从获得的薪酬中获得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以及企业的归属感。员工只有认为自己获得的薪酬跟自身做出的贡献匹配,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否则只会使员工对工作产生倦怠,影响企业业绩。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往往缺乏科学完整的薪酬结构体系,员工薪酬层次单一,没有按照一定的标准设置薪酬等级,例如学历、岗位要求、专业技术等。员工薪酬设置较为随意,薪酬增长缓慢。除此以外,中小企业对员工的社会保障也严重欠缺,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给其员工上足保险,及时参加保险,起点也比较低,使得中小企业员工没有足够的保障,致使员工流动性很大。同时,完善的薪酬制度依赖于科学、合理、公平的员工评估体系。能够公正地对员工绩效做出评价,才能准确地为员工设定工资等级做出合理的评判。我国中小企业缺乏一套完善的员工绩效评估系统,难以保证公平,挫伤员工积极性,难以长期留住人才。

2.4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

首先,在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是家族企业,在家族企业中往往实行个人专权的家长式管理模式,集权严重,没有做到适当分权。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不可能是各个专业领域的专业人才,致使中小企业往往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统一、长远的管理。我国中小家族企业缺乏对其员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大部分管理者依靠亲情管理、人情管理,同时也没有为其员工提供合理的薪酬、社会保障、晋升空间以及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致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混乱。其次,中小企业由于资源有限,很多管理者把成本节约以及利润最大化作为其追求的最大目标,往往忽视了人才的重要性。许多中小企业缺乏对内部员工进行培训的意识。中小企业内部的员工大多文化水平较低、专业能力较差,未接受过系统培训,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再次大多中小企业缺少对员工创新的培养意识。创新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源泉,企业的文化建设往往可以促进员工创新,而中小企业往往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阻碍了员工创新,同时也无法形成企业长期良性发展。

3云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对策3.1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创新

在云经济背景下,信息更新速度快,大部分信息实现共享,企业的竞争已转变为人才、创新的竞争。我国中小企业应该摒弃传统的人才观念,更加重视人才的能力,对员工定期进行培训,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重视对企业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在实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善于运用专业人员,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云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呈现多样化,中小企业只重视大批量生产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是目前市场竞争的重点,个性化的生产关键在于企业创新。中小企业应该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尤其是创新文化氛围的创建。实现企业内部人人具有创新意识,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由于云经济条件下,网络技术发达,中小企业应该优化招聘程序,实行网上统一招聘,规范招聘标准,充分利用网络招聘科研创新人才。重视创新人才合作,充分利用计算机办公系统的便利性,广泛与优秀的科研创新人才保持密切联系,许多非本单位的创新人才,通过网络共享平台,也可以成为本企业的人力资源,中小企业要把眼光放长远,树立新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观,聚集一切人才优势,结合外部人才资源,为企业谋求长远发展。

3.2中小企业文化创新

在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云经济环境下,大量的信息资源实现共享,为企业节约了大量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给新形势下的中小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场需求呈现多样以及专业个性化,由于中小企业技术能力以及资源有限,要求中小企业之间必须加强合作,共同谋求利益。企业员工要具有合作、共赢共享的意识。良好的企业文化对员工观念的影响意义重大。中小企业长期忽视企业文化的创建,导致内部员工目标不统一,无法与企业共同前进,呈现散乱现象。在新形势下,首先,中小企业应该创建利于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在员工招聘时,考评招聘对象的价值观,选择那些与企业文化相一致的员工进入企业。其次,中小企业应该对其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宣传教育培训,尤其是对新入职员工的岗前培训加入企业文化教育。向员工宣传企业的企业文化,使员工真正理解并且能够指导于自己工作实践,使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一致,让员工获得企业认同感跟归属感。最后,中小企业应该把企业文化贯穿到绩效考核中,绩效考核是一个评估反馈的过程,也是一个强化激励的过程,符合企业文化的行为绩效考核等级层次高,这同时更加强化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3.3创新员工培训方式

云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增强,人才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中小企业应该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创新培训方式。对员工进行培训可以使员工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技能水平,使员工能够时刻跟随企业以及科技的发展,能够适应新的岗位任务,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员工参与培训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首先,中小企业应该加强对员工知识方面的培训,知识是员工最基本的能力,企业应该使员工随时掌握最新的技术知识,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在云经济条件下运用非常广泛,中小企业更应该对其员工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在知识培训方面更加应该重视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中小企业更加重视实际动手能力。其次,中小企业应该对其员工进行技能培训,使员工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能够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在中小企业可以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最后,中小企业要加强对内部员工的精神文化培训,将企业自身创建的企业文化以培训的方式对员工进行强化教育,使员工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为员工创建一个可以安心工作,能够激发创新的工作氛围,让员工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促使员工积极乐观工作,与企业目标高度融合。

3.4创新激励机制

激励对于使组织员工保持活力、积极、乐观具有核心作用,科学的激励机制能够使企业保持创新动力。云经济背景下,科技发展迅速,企业人力资源也逐渐高素质化,中小企业的员工已经跟过去有了很大区别,企业的激励方式也应该随之进行创新。过去,中小企业单纯重视物质激励,激励手段比较单一,实施激励时也没有区分激励对象。在新环境下,中小企业应该在创新物质激励方式的同时,更加重视精神激励。在对其员工进行物质激励时,要在保证基本物质奖励的同时,在企业效益良好时,给予员工奖金奖励以及假期奖励。即使在企业状况不好时,也要保持基本物质奖励的及时性,否则使员工对企业缺乏信任,造成人员流失。另外,在确定基本物质奖励与奖金等级时,要区别激励对象,按照标准划分等级,合理确定等级差,以达到激励公平,真正发挥激励效果。在物质奖励以外,中小企业应该重视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目前,中小企业员工素质提高,更加年轻化,也更加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中小企业应该在物质奖励以外,给员工颁发荣誉称号等,给员工精神鼓励。再者中小企业也可以借鉴国外或者大企业经验,采取员工持股、员工分红等激励方式对员工进行激励,将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切实结合起来,达到激励效果。

参考文献:

[1]魏海英.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D].天津大学,2011(10).

[2]张雪荣.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4).

[3]孙志伟.it时代中国云经济的发展[J].未来与发展,2012(10).

云计算技术应用培训篇8

【关键词】云计算在线教育平台

我国当前的干部教育存在时效性要求高、地区之间、省际之间发展不均衡的现象,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这种状况。云计算技术及应用的兴起现让我们看到了解决问题的曙光。将云计算应用于在线教育,可以解决干部教育时效性、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一、云计算简介

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资源的集约化使用,其本质是资源的整合,而且是大量复杂资源的整合,资源整合过程就是一个简化的过程,云端用户看到的就是良好的服务,对于后面复杂资源的整合过程,云端用户没有必要知道,它主要是由云资源整合中间件平成。云资源中间件平台的作用就是实现组织中的信息化资源抽象和简化,以形成简洁的资源池,譬如:应用资源池、数据服务池、数据魔方池、平台用户池、展现配件池、初始代码池等。

二、当前我国干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资源分布不平衡: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等部级干部教育机构拥有庞大的师资力量,用于培训党和政府的高级干部,同时,他们也是党和国家的智库。省级党校、行政学院的师资力量相对弱一些,遇到重大事件的解读就很难从现有师资中找到合适的教师,不得不请中央党校等机构的专家进行教学,比如解读十报告等。(2)受训干部在职学习:由于是干部在职教育,受训人员的时间保障方面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虽然现在很多培训都要求学员不能请假,但下课后学员又不得不回到单位去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给学习效果带来一定影响。(3)教学资源共享程度低:近些年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发展,使得课程资源在一定程度内实现了整合,然而对于各级干部教育机构的硬件资源仍然无法实现整合。这些问题一方面造成了重复的资源投入;另一方面扩大了教学质量的差异。因此要解决干部教育不均衡问题,必须借助高科技,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整合教学资源,减少教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

三、建设基于云计算的在线教育平台,解决教育不均衡

充分利用云计算的特点和提供的软件、存储、安全等要素,结合干部教育的实际需求,可以构建云在线教育系统(简称“在线教育系统”),以解决我国干部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在线教育系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设统一的资源整合教育平台。由中央党校这样的部级机构牵头,发挥师资资源优势,建设一个标准统一的集学习、管理、干部考核于一体的多功能在线教育平台。(2)“在线教育系统”能使教育资源趋于平衡。由于使用“在线教育系统”的各个培训机构都是在同一标准的体系内,所有学校资源及信息都可以与其他学校共享,实现资源对等。(3)“在线教育系统”可以保证重大事件培训的时效性。任何重大事件的解读和培训由部级专家讲解后上传到系统中,无论身处何地的干部可以在同一时间接受到最新的培训。(4)“在线教育系统”可以使干部利用碎片时间学习。云平台的优点是使用者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学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或者工作间隙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四、“在线教育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本系统设计参考当前流行的微软弹性架构设计理念,将所有的硬件设施集中起来,根据各系统的忙闲情况,动态分配(最下层);统一管理服务、安全认证、标准、规范和体系建设(左右两侧);统一数据管理,建立统一的数据规范(基础软件服务层);最后在用户展现层实现统一展现,对所有用户统一界面及格式。

弹性架构优势:硬件资源集中管理后,按需分配,动态分配,当某应用系统需要更多的硬件资源时,自动分配更多的资源给其使用,使用完毕,自动将多余的资源回收,以提供给其他系统使用(iaaS);整体规划,统一管理服务,统一安全认证,统一标准、规范和体系建设,避免管理混乱;构建统一的基础软件服务(paaS)层,实现资源共享,应用集成,互联互通,消灭数据孤岛;构建统一的展现层,将所有应用系统的信息集中展现,避免“人找事”,实现“事找人”。在paaS基础上,构建统一的协同应用层(SaaS)。

云计算在教育系统的应用刚刚开始,如何设计一个即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又能够让用户使用方便的在线教育系统仍需实践验证。但方向上是明确的,即:资源共享、缩小地区之间的不均衡。

参考文献

[1]微软云计算官网

云计算技术应用培训篇9

一、认识云计算

“云计算”最早被大范围传播是在2006年。2006年8月,在圣何塞举办的SeS(搜索引擎战略)大会上,谷歌Ceo施密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出了“云计算”,自此之后各种有关云计算的概念层出不穷,在媒体长篇累牍的报道下一夜成名。而实际上云计算本身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技术都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并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演进。

随着互联网、移动应用的普及,以及各种智能终端的使用,互联网服务面对的客户越来越多,后台程序开始难以承载激增的大规模计算和存储需求,所以需要一种技术来解决各种系统压力,云计算就是用来解决互联网爆发式增长带来的“大用户”“大数据”“大系统”的问题。

云计算服务模式为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软件即服务(SaaS)就是在互联网提供软件服务,平台即服务(paaS)就是通过互联网提供程序运行平台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就是通过互联网提供基础设施服务。

二、云计算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

1.云计算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对云计算非常重视,作为未来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2010年10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文),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列入我国今后大力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被定为未来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云计算已经被纳入其中,《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再一次明确中国政府对云计算产业的肯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确定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五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发展云计算的总体思路和战略布局。随着国家对云计算的大力投入与发展,云计算预计在未来10年以内都会成为中国it战略发展的重要方向与内容,并且持续处于稳定发展的趋势。随着国家对云计算的大力投入与发展,云计算预计在未来10年以内都会成为中国it战略发展的重要方向与内容,并且持续处于稳定发展的趋势。

2.云计算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各国对云计算的大力投入,以及it行业内技术的快速发展,现阶段整个it产业公司均在进行云计算的产业整合,云计算产业在全世界范围迅猛发展。

据iDC预测,2014年之后,未来4年全球云计算服务市场平均每年将增长26%。著名计算机工程专家李德毅院士认为,云计算产业的未来发展速度将是目前it产业的7倍,将达到接近1万亿的市场规模。信息领域几乎所有知名跨国公司竞相推出自己的云计算产品和服务。特别是谷歌、微软、iBm、雅虎和亚马逊五大公司,把“云计算”作为自己未来发展的战略核心,并投巨资建设大规模“云计算”中心,以建设服务于全球信息存储与计算服务市场。

近年来,中国云计算市场发展不断深化,已经从概念探讨逐步向更为务实的云服务落地阶段发展,并且呈现出新的特点。2015年,我国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102.5亿元。同时,云计算的发展也带动和促进了上下游电子产品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2015年,我国云计算上下游产业规模超过3500亿元。

作为整个云计算产业的关键组成部分,公有云市场近年来发展迅猛。未来伴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公有云安全性、可靠性将进一步为企业所认可;同时其特有的灵活配置、低成本、无需一次性大额投资等优势将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采用公有云,这都将使得其渗透率的不断提高,预计到2021年,我国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570.3亿元。

据《网络世界》权威调查数据,2014年度中国企业云计算技术应用现状及需求调查中,有20%的企业已经完成了云计算系统建设,45%左右已经正在进行云计算系统的规划,正准备建设。国内的各it企业中,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公司首先推出了云计算服务平台,中国电信、移动、联通等it运营商也在2012年~2014推出了通讯服务云平台。在传统it生产厂商中,华为于2013年推出了FusionCloud云计算平台,H3C公司也于2014推出了H3Cloud云管理平台系统,浪潮公司推出了云海oS系统,中科曙光推出Sugon云计算构架。其它各it公司也纷纷推出自己的云计算平台产品或者服务。

在广东省市场中,近两年也相继建成了广州市政务云平台、深圳超算中心、广东省政务云平台、东莞市政务云平台等。在教育行业的华商职业技术学院、白云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财经大学等教育单位也已建设了属于自己的混合云计算平台。整体上而言,国内和广东省整个it产业链,均在进行云计算的建设和规划,整体上处于快速发展的前期,预计5年以内会有持续性的高速发展与建设。

3.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

根据目前信息技术行业情况,在信息产业及信息技术服务业中,云计算技术人员属于比较“前沿”的行业,未来会逐步成为“密集”型行业,因此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专门人才的社会需求量很高。根据第三方机构分析,2014年珠三角在相关技术方面的人员年需求约为2000人左右,到2016年相关需求量将达万人左右/年。在国内各大招聘网站上,也可以反映市场对云计算和虚拟化人才的需求与缺口。

现阶段云计算和虚拟化人才处于极度紧缺的状态,但由于云计算技术属于前沿信息技术,技术较为复杂,学校现有专业无法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技术型人才,市场供需存在根本性矛盾,云计算技术专业的开设,可进一步填补中职学校云计算实践教学的空白,实现“产学对接”。

三、中职学校开设云计算专业的现有基础

中职学校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开设云计算专业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办学优势。

1.有一定的经费保障

在云计算产业方面国家有明确的政策支持,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人才的需求量也是直线上升,快速有效地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云计算人才,是教育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此类高新专业比较容易申请相应的专业建设经费。

2.丰富的办学经验和专业优势

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建立了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的课程体系、成熟的教学实训模式,为企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网络技术人才,这一切都为中职学校开设云计算技术专业、培养云计算技能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师资保障

中职学校网络技术专业教师普遍都是本科以上学历,双师型教师比例非常高,接受过系统的计算机技术教育,经常参加各种新技术培训和企业实践,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有丰富的专业实践和教学经验,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

4.成熟的实训室建设方案

随着云计算产业的发展,相关人才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巨大的人才缺口成了一种商机,所以很多针对教育产业的企业都开发了云计算实训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并且不少方案都已经在高校实施,经过不断的调试和优化,已经趋于成熟。中职学校只需要对这些方案进行小幅调整就可以完全满足需求。

云计算技术应用培训篇10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云校园;建设方案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1-6988-03

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到现在,云技术是应用最多的技术之一。“云校园”网是一种按需分配、按需使用的信息服务交付和使用模式,校园网到“云校园”网的转变是全方位的升级。

1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

目前绝大多数院校拥有一流的数字化千兆校园网网络环境,同时注重资源建设,推进教学、科研和管理的数字化校园应用水平,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为提高数字化校园整体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

各院校普遍建有基于数字化校园的一卡通管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不同功能的计算机实训室、语音实验室、电子阅览室且都能配备多媒体设备;为每位教师配置了笔记本电脑;同时还在教学区、实训区、行政区、生活区及校园都安装了监控系统。不少院校重视信息化资源建设,自行设计开发了教学资源网平台、精品课程平台、视频点播平台、教师个人空间、电子作业平台等。还有院校建立了学生日常行为百分考核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网络自助报修系统等应用系统,充分利用这些信息为学校和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努力使这些信息的可用性得到不断提高。

2学校“云校园”建设理念

根据实际需求和长远发展,“云校园”可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方针,有计划、分阶段、科学合理地构建。主要建设理念如下:

首先,“云校园”是服务于院校整体发展战略、服务于教学科研业务、服务于师生用户的无处不在的便捷的网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支撑平台。

其次,“云校园”需要加强权限管理策略,做到身份可信、地址可信、终端可信和行为可信等,以便给使用者带来极强的心理安全感。

第三,“云校园”建设离不开培育“云校园”理念下的教师队伍。“云校园”中教师是教学的开发者和设计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倾诉者。

3学校“云校园”建设目标

1)建设“云校园”战略的信息化基础平台及支撑平台。重点为:“云校园”学校网络支撑环境建设、“云校园”软件支撑平台建设,“云校园”软件应用平台建设、“云校园”特色校园终端平台建设、“云校园”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云校园”管理制度建设。

2)建设基于“云”的信息化、虚拟化仿真教学资源。加强相关专业的虚拟仿真教学与实训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并能通过“云空间”访问共享,探索信息化技能教育、教学、培训及技能鉴定的新模式。

3)建设基于“云”的网络学习空间。通过远程网络教学系统、“名师课堂”在线学习系统、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职业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化,探索开展远程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新模式。

4学校“云校园”建设内容

4.1“云校园”基础平台

在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分阶段分批实施校园网设备的升级及改造。

1)主干网及主设备升级:主干互联实现万兆互联,双核心备份。

2)接入网改造:教学区、实训区、行政区、生活区实现千兆接入,千兆桌面。

3)安全与管理:逐步建设防火墙、网络出口流量控制设备及网络认证计费设备。

4)无线校园网:在学校教学及实训区域、图书馆安装无线ap,方便教师与学生访问学校教学资源和“云空间”。

4.2“云校园”支撑平台

1)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系统整合教务管理系统、教学资源库,图书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构建统一的身份认证平台,集中用户管理、统一权限管理,保证用户电子身份的唯一性、真实性与权威性,实现用户单点登录。

2)“云校园”应用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宜采用一台2-3U机架式存储设备,作为全校数据中心数据存储,一台存储设备主机箱一般可容纳12-24块磁盘,且性价比较高的3.5英寸Sata磁盘。

3)“云校园”基础数据库系统:将全校所有业务系统的数据库中基础数据进行整合,使用统一的数据库作为数据管理的基础,利用分布式存储技术和海量存储技术实现数据存放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教务管理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等平台均从基础数据库中调用数据,确保各业务平台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与一致性;基础信息库自动读取它系统的数据或者共享自身数据的方式,进行数据传递,实现数据共享的目的。

4.3“云校园”应用平台

1)“世界大学城”云空间平台(网络教学平台、试题库平台、网络资源库、工学结合平台、实习管理平台)

利用“世界大学城”建立一个资源共建共享型交互式教育学习网络服务平台,为全校师生每个人建立一个功能强大的终身学习空间,无论是个人空间、还是机构平台,均具有强大的web2.0、web3.0特征和基于云计算的远程软件服务、远程平台服务、远程基础逻辑架构服务、远程在线大数据存储和移动应用服务。

2)学校协同办公系统

学校协同办公系统支持校级、部门内部及部门之间的安全、可靠、易用的协同办公,改进和提升学校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学校内部信息资源交流,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并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借助于各种先进技术,提高管理和决策的水平。

3)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学生宿舍管理系统主要实现对学校学生寝室分配、宿舍财产、寝室日常考勤情况等管理,减轻宿舍管理人员及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负担。

4)教务管理平台:其已有功能为基本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排课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师资管理、实践教学管理、考务管理、教材管理。下一步将进一步整合数据,扩展功能。

5)一卡通管理平台:进一步整合数据,扩展功能。与银行接触,建设圈存系统。

6)图书管理平台:建设汇文图书管理系统。汇文系统是一个起点高、功能全、采用client/server的体系结构,依托大型数据库oracle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它包含了图书馆所有的业务工作范畴,更加突出了现代化管理的特色。

4.4“云校园”特色校园终端平台

“云校园”的终端设备包括:教师终端、学生终端。

1)教师终端

①“云校园”技能录播教室建设

录播教室由主播室和控制室组成。主播室采用最新的布线方法,选用国内主流的硬件产品,保证可迅速适应网络视频应用的需求。

②“云校园”空间教学专用教室建设

建设“云校园”空间教学专用教室,配备电子白板及网络、摄像设备、学生电脑、学生桌,每张学生桌上设有电源插座及网络接口,供学生采用笔记本、平板进行自主学习。

2)学生终端

鼓励学生采用自己的笔记本、平板、智能手机自主学习。

4.5“云校园”教育教学资源

1)虚拟化仿真教学资源建设

建设虚拟化仿真教学资源,利用三维立体在线仿真实训,在强大的云计算能力支持下模拟、再现各种实际操作,足不出户,便能完成复杂工作、工种的操作实习实训,既为本校提供在线仿真学习,也可以面向国内外开展基于仿真实训的在线远程培训。

2)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建设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构建一个较完善的资源“云空间”共享工作流程,将教育资源数字分为二大块:一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资源数字化,即包括教师上课的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学生作品、试题集等;二是传统媒体素材和资源的数字化,如:磁带、录相带、VCD、投影片等;

3)名师工作室及基于“云空间”的远程培训系统建设

依托“云空间”建设名师工作室。利用名师工作室建立协作学习的环境,使名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协作与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协作学习。借助强大的云服务平台,使得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更加便利、更加互动、更加创新。

建设远程培训云平台,使培训者可以免费学习并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资料,模拟功能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实践,培训者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创业,发表自己的专著和科研成果和大家分享讨论。模拟现实的工作状况,去开拓自己的人际关系。

5学校“云校园”建设进度

第一阶段:确定建设的子任务和分工:讨论、定稿。

第二阶段:需求调研阶段。

第三阶段:系统设计阶段:设计、讨论(每二周检查和交流1次)、内审、修改(按实际情况)。

第四阶段:开发建设阶段:开发、检查(每三周检查和交流1次)。

第五阶段:完善与初步验收。

第六阶段:整改及最终验收。

6学校“云校园”建设机制创新与预期成果

1)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激励机制

将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纳入到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考核中,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对参与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教师给予激励和支持。

2)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建设机制

立足“云校园”,确立以应用为导向的建设机制。围绕“云校园”所提供的功能重点考虑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频率与质量、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教育管理的真正现代化等因素,建设名师课堂、学生网上作业空间、学科教学资源库、实习管理系统、专业网上博物馆、网上德育工作平台、远程教育平台、教师个人博客等应用系统。

3)建立双向教学评价机制

通过“云校园”每位教师每节课都能在平台上进行,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学生也可以随时对老师的教学方法提出建议,改变传统教学评价的不足,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4)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化教学与应用能力

通过培训与使用,学校的专业课教师普遍具备较高的信息化应用能力。能够熟练且自觉地使用各种信息化教学工具或手段从事育人工作,教学工作,管理工作,教师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技术,逐步实现电子备课和网络教案,最终实现和云技术的全面对接,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普遍提升。

5)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创新

通过项目实施,推进“名师课堂”和专业教育资源库的再建升级;推进信息化实验实训教学条件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和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工作的深化与改革。

6)学生学习模式的创新

改变学生学的模式,变传统的“师带徒”模式为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式、数字式学习,采用多元方式进行基于信息技术手段的教育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便于其从“云”端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也便于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合适的学习进程、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缩短自己的学习进程,获取更多的知识,形成举一反三、推陈出新的能力。

7结束语

校园网与云计算相结合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发展趋势,“云校园”所提供的服务可以促进院校朝着科学管理、科学发展的方向不断改革与创新。若能让其真正运用到校园教学生活中,面向服务、安全可信未来还有许多问题需要面对,因此院校在建设“云校园”时,要有统一和长远的规划,认真审核方案的可行性,以保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文,王国勇.基于校园网的云计算应用初探[J].微计算机信息,2010(18).

[2]王福成.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学资源整合研究[J].福建电脑,2011(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