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区别十篇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区别十篇

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6:18

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区别篇1

[关键词]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13)04-0084-05

一、引言

中国自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但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导致核心竞争力并没有相应的提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我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如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成为焦点问题。纵观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科技金融在许多工业化国家得到发展。1993年我国首次提出科技金融概念,近年来随着对促进科技和金融相结合认识的加深,中央与地方出台了大量科技金融相结合的政策和文件,科技金融创新实践日趋活跃,2011年2月,我国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国家高新区等开展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并于2011年10月20日确定了中关村等16个地区为首批开展促进科技和金融相结合的试点地区。经过近些年的大力推进,全国科技金融进展如何,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存在多大的差异,有什么样的经验以及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值得研究。王松奇[1]研究认为,我国过去资本与科技融合方式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烙印,处于一种低效率的运行状态,因此需要从根本上改善科技与金融相融合的基本框架;王海[2]分析了1991—1999年我国科技金融的结合效益,发现科技金融结合的效益总体在上升,但上升幅度不高;廖添土[3]通过与发达国家比较,提出我国需要加快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支持体系,拓宽科技发展的融资渠道;房汉廷[4]指出科技金融首先是科技工作的组成部分,其业务特性兼具政策性和市场性,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辅导、引导及督导;曹颢、尤建新等[5]构建并计算了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并据此分析了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指数的差距,得出我国科技金融产出效率有待进一步改善的结论;王霞[6]从科技金融的视角,提出了甘肃省科技发展中的金融政策建议;陈冠英[7]从生命周期角度对我国科技金融资源配置进行研究,认为我国适合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科技金融资源配置体系。综上所述,科技金融在我国还是一个较新的领域,该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对我国科技金融区域发展状况的研究更少。

有鉴于此,本文通过构建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对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状况及区域差异进行分析,进而探讨科技金融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实证研究

(一)科技金融发展指数选取标准

科技金融涉及的范围较多,衡量标准比较宽泛,因此在其指数选取时应确定一定标准和原则。首先,指数应该反映科技金融的含义。科技金融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不能只单纯衡量科技和金融的各自发展水平,需要通过其概念进行界定,充分反映科技金融的本质。其次,选取的指数具有可度量性。通过选取合适的指数来客观量化科技金融,避免主观判断造成的影响。最后,指数具有数据的可获得性。指数应该具有统一的数据统计口径,不会因为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规模、发展程度不同而不一致,并且应选择相对量指数。

(二)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定义

依据科技金融发展指数选取原则,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应该包括科技金融经费指数、资源指数及产出指数,如图1所示。

这三个分指数又分别用二级分指数来衡量(见表1)。科技金融经费指数指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情况,从经费筹集方式来分,包括财政科技投入力度、金融机构科技贷款力度、企业科技投入力度三个方面。科技金融资源指数指除了经费外的科技活动投入情况,包括科技活动机构资源和科技活动人员资源两个方面。科技金融产出指数用来衡量科技成果,科技成果包括数量、申请的专利数量、技术成交额三个方面。

主要指数解释如下:1.财政科技投入指各地区(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政府资金,2.地区企业数是指限额以上的工业企业数量,3.企业科技投入指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企业的自有资金,4.财政支出指各地区(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总支出,5.金融机构贷款总额指各地区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总额,6.地区生产总值指一定时期内所有单位和人员的生产活动成果,7.研发机构数是指从事科技活动的所有企业、研究所、大专院校的总量,8.研发人员指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数量,9.地区总人口指各地区常住人口数量,10.论文数指国内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11.国内专利授权数指在一定时期内授予发明人独自拥有发明创造的权利数量,12.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指针对技术产品出售、转让的交易额,13.科技经费支出总额是指进行科技活动时的各种支出额。

(三)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

本研究中各种指数的数据来自于2001—2010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的统计数据,以确保证数据的真实、完整和可比性。

由于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包括三个分指数,因此首先分别计算各个地区的三个分指数。分指数由二级分指数构成,为了方便理解和指数的直观性,采用如下计算方法:

二级分指数=

其中,为某年第i个地区的指数值,为某年最小指数值,为某年最大值。如公式所示,二级分指数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00,二级分指数值一般在0~100之间。指数为0表示该地区该指数最差,指数为100表示该地区该指数最好。

然后计算分指数,每个分指数由二级分指数构成,由于二级分指数的重要程度无法具体衡量,因此为了排除主观因素影响,本文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二级分指数以及科技金融发展指数。

三、科技金融发展指数计算结果

本文计算了中国2001—2010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了香港、澳门、台湾)的发展指数,由于地区发展模式同其他地区不一致,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都比较薄弱,因此不在计算当中,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我国各地科技金融发展并不均衡,且不同阶段科技金融的发展也存在差异。2001—2006年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较快,2006—2010年科技金融发展缓慢,科技金融发展指数趋于下降。

四、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指数聚类分析

为了进一步按照地区来确定科技金融发展指数的类别,对我国各地区历年的科技金融发展指数进行样本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当设定距离为6时,全国可以分为5大类:

第一类,北京。北京是我国的首都,综合经济和创新能力强,社会环境优良,科技金融资源丰富,经费充足,居全国的龙头地位。中关村作为中国高科技自主创新的发源地和我国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等方面总是先行先试,北京的科技金融发展排在第一类与现实相吻合。

第二类,陕西。陕西地处我国内陆腹地,是连接东西部地区的重要“桥梁”。该省主要以重工业为主,科技基础雄厚,科研院所很多,科研人才聚集,经济突飞猛进,尤其是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逐年增加,在科技金融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快进步。

第三类,上海、江苏、浙江。上海、江苏、浙江是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重地、科技创新方面的排头兵,科技金融基础设施雄厚,经费充裕,居全国领军地位。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创业板等多层次金融市场相互扶持、相互支撑,科技金融经费较为充裕,科技金融产出不断增加,处于全国的前列。

第四类,天津、福建、广东、重庆、四川、甘肃、湖南、吉林、湖北、新疆、山西、山东、安徽、云南、黑龙江、青海、河南、贵州、辽宁。这些地区或者经济发展良好,或者科技基础雄厚、依托当地资源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并且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性战略的实施,发展潜力巨大,科技金融试点机构分布较广,经过努力可以上升到第三类地区。

第五类,河北、江西、内蒙古、海南、广西、宁夏。这些地区大部分属于内陆省份和自治区,综合经济和创新能力一般,科技金融资源、科技金融产出、科技金融经费等各项指数较弱。

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区域科技金融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而且更多地取决于当地的科技基础。

五、我国科技金融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情况差距较大

从2001—2010年科技金融发展指数看,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情况差距较大(见表3),尤其2001—2006年差距不断扩大,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科技金融发展指数普遍高于西部落后地区,形成比较明显的东西部差距。虽然随着近几年各地区对科技金融的重视及区域发展战略的转变,科技金融区域发展差距有所缩小,但2010年的区域金融发展差距仍然大于2002。

(二)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严重依赖财政支出

从科技金融的发展趋势来看,财政资金应该主要起引导作用,目的是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创新。但我国现在科技金融发展还不成熟,各地科技金融发展严重依赖财政支出(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企业的科技经费来源中,金融投入占比平均为5.91%,财政投入占比平均为24.9%,财政投入占比远高于金融占比,科技金融发展严重依赖财政支出,这就需要对科技金融的发展进行再培育。

六、结论与建议

本文构建并计算了我国各地区的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发现我国科技金融发展区域差异较大,从整体上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科技金融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且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严重依赖财政支出。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区域科技金融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更多地取决于当地的科技基础。针对我国区域科技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发展科技金融首先需要增强科技实力。我国目前在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更多地强调如何加大金融投入和进行金融创新,但本研究表明科技金融的发展中科技力量雄厚与否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各地在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应首先强调如何增强本地的科技实力。

2.明确界定财政科技投入在科技金融中的作用。财政科技支出是政府支持自主创新最直接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尤其在科技金融发展初级阶段,是使从事自主创新的主体获得国家资助和优待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同时也有利于市场培育。但是,财政投入不能替代市场,其作用在于引导而不是大包大揽,在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必须明确其投入边界。

[参考文献]

[1]王松奇,李扬,王国刚.中国创业投资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9):10-13.

[2]王海,叶元煦.科技金融结合效益的评价研究[J].管理科学,2003,16(2):67-72.

[3]廖添土.科技投入的国际比较与科技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J].金融电子化,2007(5):83-85.

[4]房汉廷.关于科技金融理论、实践与政策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5-10.

[5]曹颢,尤建新.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1(6):134-140.

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区别篇2

关键词:科技金融;北京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3日

一、北京在科技和金融方面的优势

北京具有科技资源密集和金融资本丰厚的双重优势。2014年,全市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724.6亿元,同比增长11.4%。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关村)实现总收入3.57万亿元,同比增长17.2%。部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万家,数量居全国首位。技术合同成交额3,136亿元,同比增长10%,占全国的36.6%,实现技术交易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46%。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13.81万件和2.32万件,同比增长15.7%和12.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8.1件,居全国首位。当年,北京地区共有82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32.3%,其等奖1项,一等奖6项。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286.6亿元,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6.03%,位列全国第一。根据科技部《2014全国科技进步统计检测报告》显示,北京地区综合科技水平居全国首位。

同时,作为金融管理中心,北京同样有着丰富的金融资源。目前,北京已经汇聚了全国60%的金融资产、40%的清算业务、60%的上市公司总股本和50%的债券市场融资额。2014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310.8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4%,金融法人机构达到692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公司等国际高端金融组织相继落户。2015年上半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035.6亿元,同比增长19.4%;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长33.8%和47.3%。金融业成为支撑北京经济增长的第一支柱产业。这为北京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北京市科技金融工作成效

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资源综合配置与创新服务,是实现科技与金融更加紧密结合的一系列体制机制安排。科技金融创新包括金融制度、业务、组织、市场创新,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和金融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科技金融工作成效如下:

一是不断完善金融政策体系。在综合政策层面,2011年国务院批复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国函[2011]12号)。2012年,北京市联合国家九部委出台了《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意见》。北京市还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首都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意见》等。专项政策层面,出台了中关村“1+6”、新四条以及“京科九条”、“京校十条”等政策及落实细则等。

二是积极搭建多部门联动的金融工作体系。从国家层面,北京市政府联合“一行三会”、科技部等九部委建立了联席会商机制。同时,积极推动监管权力下移,促使人民银行中关村中心支行和外汇管理局中关村中心支局先后入住,中关村境外并购外汇管理试点、外汇集中收付等新增改革试点任务得以落实。在北京市层面,建立了由市金融局、市科委、市财政局、中关村管委会等部门参加的科技金融工作协作机制。

三是构建要素基本齐全的金融市场体系。2015年上半年,北京产权交易所集团、石油交易所、环境交易所、铁矿石交易中心等40余家要素市场共实现交易额9,738亿元。2015年6月末,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称为“新三版”)挂牌公司数达到2,637家,比上年末增加1,065家,股本达1,277亿股,总市值1.2万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增长94%和1.6倍;其中,北京地区挂牌企业453家,占17.2%。北京“新三版”成为继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后,我国最具活力的资本市场。另外,作为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园地、融资中心、政策运用平台和资本市场中介服务延伸平台的本市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北京股权交易中心也于2013年12月底正式开业,由国家证监会及北京市证监局负责业务指导,北京市国资委按照一级企业进行管理,北京市金融局进行业务监管;目前,该中心已为200余家中小企业托管股份243.81亿股,实现了良好开局。

四是不断优化债权加股权相结合的融资结构。针对科技企业“资产轻”的特点,开发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多种特色产品。19家银行在中关村示范区设立了近50个信贷专营机构及特色支行。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2,700亿元,同比增长61%。

VC/pe及天使投资日趋活跃。北京市已在证监会完成登记的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管理机构2,079家,投资案例和投资金额均居全国第一。2014年末,股权投资管理机构达到957家,管理资本约1.26万亿元。募资、投资及ipo退出等多项指标均位居全国首位。

五是探索出科技金融发展的“中关村模式”。作为北京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中关村探索形成了以“一个基础、六项机制、十条渠道”为主要内容的科技金融工作体系,率先开展了QFLp、融资租赁、企业境外并购外汇管理等多项试点。其中,“一个基础”是指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以信用促融资,以融资促发展。“六项机制”是技术与资本高效对接的信用激励机制、风险补偿机制、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投保贷联动机制、银政企多方合作机制、分阶段连续支持机制、市场选择聚焦重点机制。“十条渠道”包括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境内外上市、代办股权转让及区域股权交易、担保融资、企业债券和信托计划、并购重组、信用贷款、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小额贷款。

六是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2014年,北京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建立地方金融安全监管体系的工作任务。中关村、海淀区、石景山区等相继出台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措施,以互联网金融产业园、互联网金融中心、互联网金融基地为载体,积极培育并聚集一批新型互联网金融机构,推动在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众筹融资、大数据平台等互联网金融细分领域取得发展。2015年6月末,北京市有已纳入网贷行业第三方机构“网贷之家”监测范围的p2p平台231家(占全国的11.4%),众筹平台约40家,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公司有57家。在重点互联网金融企业中,京东金融支付规模数千亿元、理财规模达千亿元、消费金融规模数百亿元;百度金融业务规模已超过500亿元;阿里旗下的北京互联网金融生态共赢基金、蚂蚁金融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和战略合作伙伴北京鹰胜网络验证有限公司、英凡研究院等落户海淀区;中金大数据平台建设有序推进。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加强政策协调,完善工作体系。推动国家九部委、北京市政府联合颁发《深化改革加快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意见》。完善科技金融政策支持体系,提升政府对科技金融创新的服务保障能力。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完善科技信贷风险共担与补偿机制,扩大风险补偿范围。推动监管权力下移,在为人民银行中关村中心支行和外汇管理局中关村中心支局做好服务的基础上,协调推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在中关村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工作体系,推动新的科技金融创新试点。

(二)加快科技金融功能区建设,大力聚合科技金融资源。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国家科技金融功能区建设和中关村“一城三街”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大力推动信用首善之区建设。加强与市级相关部门及各区县工作联动,以中关村西区科技金融街为核心,引导科技金融机构聚集,建设科技金融功能区,服务科技创新创业。积极参与统一监管下的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建设,研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以促进北京股权交易中心的发展。

(三)加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服务创新创业融资。发挥中关村创新平台科技金融工作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科技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科技金融创新工程。加强科技金融信息化设施建设,综合运用“百千万”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北京首都科技发展集团、北京市级小微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和京西创业金融服务平台,推动科技金融服务拓展外延,探索将科技型中小企业、互联网、金融服务、政府服务等要素融合起来的新途径、新方式,构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新模式,大幅扩大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创业的覆盖面。构建以市级小微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为核心、各区县投融资服务平台为支撑、带动100家金融服务机构的“1+16+100”投融资服务体系。

(四)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扩大企业融资规模。推动建立工商、税务、社保等政府信息的互联互通、共用共享机制。探索建立新型金融服务机构与政府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对接机制,促进信息共享,不断完善信用服务体系。

推动知识产权投融资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信贷创新,大力开展担保融资、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股权质押贷款、并购贷款、小额贷款等试点,强化对小微企业和首次融资企业的支持。完善科技信贷风险共担与补偿机制,扩大风险补偿范围,大力支持科技企业在“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在创业板、中小板以及境外资本市场上市,加强对科技型企业改制上市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做大做强资本市场“中关村板块”。支持有条件的已上市科技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实现做大做强。大力推进科技债券市场发展。

深化科技保险试点,进一步开展科技企业信用保险与贸易融资试点工作,鼓励保险公司加大科技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

(五)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金融业,进行产融结合。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继续发起设立民营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创新试点,为科技企业提供结构化融资服务。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设立消费金融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服务机构。

(六)顺应国家金融改革新形势,推动金融创新在中关村先行先试。鼓励商业银行(或其特色支行)参与银行业股权债权融资试点业务,为科技企业提供一体化的投融资服务。在中关村示范区开展股权众筹试点,推动资本市场多层次创新。支持掌握信用数据资源的第三方支付、大数据、电子商务等科技企业获得企业征信机构备案和个人征信业务许可,开展企业或个人征信业务。推动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建设互联网金融服务集团。推动符合条件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在风险隔离基础上申请证券期货业务牌照等。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5.

[2]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部队.金融业增速放缓需防控风险促稳定发展――2015年上半年金融业运行情况分析[J].统计报告,2015.66.

[3]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部队.“互联网+金融”引发金融创新与变革[J].统计报告,2015.56.

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区别篇3

关键词:金融业;产业结构;创业资本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1-0021-03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产业虽然居于一个产业的地位,但是其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却至关重要。然而,长期以来,中部六省都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储蓄向投资转化渠道不畅、区域内资金大量外流、非国有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困扰着中部地区金融实力的提升,也使得中部各省的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缺乏强大的金融支撑,中部6省与东部11省的比较分析表明,无论银行、证券或保险业的发展水平,中部地区都大大落后于东部省区,这不仅影响金融业本身的升级和高度化.也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十一五”期间,国家强调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区域的和谐发展,然而中部的大多数学者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也往往局限于制造业,而对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产业的竞争力研究存在不足,没有把金融业作为独立的产业来整体、系统地规划和研究。本文正是针对中部发展中地区对金融和资本认识的不足,强调金融产业本身不仅是第三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鉴于其产业的特殊性,它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能动作用不应被忽略。

一、金融业对产业科技升级的直接支持

根据威廉・配第及克拉克等学者的理论,产业结构优化意味着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存在着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三产业依次逐步上升的趋势,因此由三次产业构成的产业结构类型存在由以第一次产业为主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逐步向以第二次产业为主的鼓型产业结构转变,再向以第三次产业为主的倒金字塔型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然而产业结构的升级不仅表现为三次产业的地位与关系的不断调整,而且反映在产业范围的拓展和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方面,金融业在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实现产业升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银行业将新增贷款积极用于支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发展的优势产业,可以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导致产业结构发生质的演进。本文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金融机构贷款这一指标来直接反映金融对产业科技升级的支持力度,如表1: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东部10个省市,除了海南省金融业对产业科技升级的支持力度较小之外,东部的其他省市金融业的产业升级效应明显,如北京、山东、江苏和浙江,5年来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金融机构贷款平均为14637.4、33786.6、25544.8和12303.5万元;中部地区除了安徽和河北(其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金融机构贷款分别为17217.4万元和13122.2万元)以外,其他省份金融业的产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相对较弱,这就表明了中部地区并没有充分认识到金融产业的特殊性:金融产业既具有产业的一般特征,如有自己的产品与服务、有专有技术和基本的运营规则,金融产业又是特殊的产业,是金融功能的核心载体,它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导向作用,由于中部大多数地区普遍存在金融基础设施落后,金融服务功能弱化的现象,金融已成为“中部崛起”的瓶颈,因此通过金融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的缺失是目前中部地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河南省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以资源型开发、传统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部分资源深加工为基础产业,其本身就有投资大、周期长、效益较低和受宏观政策影响大的特点。因此,更加需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等,而在整个产业的替代升级过程中,金融业必须发挥其核心功能,支持企业的科技研发和科技创新。

二、金融业与高科技产业的相关关系

现代经济有两大特征,一是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二是金融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金融对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两者共同构成新经济发展的支柱。如果高科技没有金融的配合,创新资本很难筹集,创业风险很难承担和分散,生产力就不会那么迅速启动与发展,人类创造出来的新技术就会白白闲置,成为无用之物。但是金融如果没有效率,起不到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的作用,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金融的发展和创新则是无本之木,必然伴随金融泡沫,影响经济健康发展(孔祥毅,2002)。金融与科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求金融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有所作为,因而区域的发展需要重点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组建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优质企业群,并吸引国内外金融资源发展本区域产业,提升产品的结构和档次,增强产业在国内外的竞争力。金融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及监督优势将资金引导向那些预期收益好、发展潜力大的行业和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达到以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来导向区域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区域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

为了反映金融业发展与高科技产业的相关关系,我们撷取金融相关比率(FiR)和高科技产业增加值(Y)分别作为度量区域金融业发展水平和高科技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由于中国缺乏各地区金融资产和m2的统计数据,无法直接采用戈氏和麦氏指标来衡量金融发展状况,但是中国的主要金融资产集中在银行,而银行的最主要资产也是存款和贷款,所以利用存贷款的数据,基本可以揭示中国金融发展的状况,即FiR=(S+L)/GDp,其中FiR表示金融相关比率,S代表存款额,L代表贷款额,GDp为各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撷取2002年-2005年的各省市区的平均数据进行分析,金融相关比率和高科技产业发展水平的相关比率是0.65,两者的回归结果为Y=11.23+0.69FiR,说明金融相关比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导致高科技产业的产值增加0.69个百分点,可见金融业对高科技产业进而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效应。

因此,高科技产业与金融业存在互促共进的关系。金融业的发展可以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利用前向、后向和旁侧关联引致相关产业的结构变动,从而带动区域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高新技术的扩散、渗透与诱导等方面的作用,也能够达到推动相关产业技术变革的目的。

然而,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近五年东部10省区(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的高科技产业的产值约为中部6省(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的21倍,其省均高新产业的销售收入是中部省份的13倍,可见东部与中部的差距还在不断拉

大.要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增长,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关键: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它不仅与科学研究状况有关,还与科技成果能否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关。金融业可以通过风险分散管理和资产投向的引导,影响资金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供给,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因此产业结构的提升与金融深化程度之间确实存在高度显著的相关关系,这既符合经济理论也符合目前我国的金融发展现实状况,利用金融业引导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今后中部地区提升产业结构的关键。

三、金融业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的计量检验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证券期货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和各省统计局网站,时间跨度为2000-2006年,截取的样本区域包括东部10省区市和中部6省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区域最新划分方法,东部地区包括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原来被划人东部省区的辽宁省现在和黑龙江、吉林一起被归类为东北三省,中部省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

本文收集了16省区从2000年-2005年共6年的纵列数据样本共96个,选取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指标作为因变量,根据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产业的比重将逐渐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将日趋增加,而产业结构的提升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产业的演进有助于加速实体部门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因此这里选取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upgrade)作为反映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度量指标,银行信贷规模占GDp的比值(bank)和股票交易额占GDp的比重(capital)为自变量指标,分别反映银行发展指标和资本市场发展指标。考虑到时间跨度对回归结果的影响,在回归中引入了年份虚拟变量,以2000年为基准年份(year)。为反映地域差别的影响,引入地理虚拟变量(district),以中部地区为基准区域。我们的基本模型表达如下:

upgradei=β0+β1banki+β2capitali+γyear+district+ui

下标i表示不同的省区市,β表示常数项ui表示随机误差项。利用Stata软件进行分析,回归结果如表2:

我们发现银行业的发展对某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显著影响,银行信贷规模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会导致产业结构升级6个百分点,且在0.2%的水平上显著;股票交易额占GDp的比重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会导致产业结构升级0.3个百分点,但是其显著性大大降低,较大的p值是对H0怀疑的弱证据,这一方面和变量的设置有关,即我们采用股票交易额而非股票市值使分析产生一定的偏差;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股票交易额的异常波动所导致,如2005年,由于市场处于调整之中,全国大多数省份证券交易额下降,全年有20个省(市)股票基金交易额出现20%以上的负增长。我们发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效应的大小也与地理区域的分布有关,其在2.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由于中部地区金融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影响其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效应的发挥,并且已经对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带来负面效应,而东部地区的良好区位,已经形成一种循环累积效应,相对于中部地区,其金融业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要高出4个百分点。从年虚拟变量的系数变化模式本身可以看出,金融业发展带动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效应日趋明显,如2002年与基年2000年相比,金融业的产业优化效应提高了0.4个百分点,而2003、2004和2005年与基年相比,其产业优化效应分别提高了约4.5个百分点、1.1个百分点和5.1个百分点,鉴于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不同(产业拉动指GDp增长速度与各产业贡献率之乘积):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0.1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的拉动贡献占到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为4个百分点。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10.2个百分点中,第二、三产业的拉动作用分别占5.6和4个百分点,因而需要加大产业结构中第二、三产业的比率从而更好地发挥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而金融业在提升地区或国家的产业结构过程中其地位至关重要,本文的计量结果也有力地验证了该结论。

四、金融业的企业家创新升级效应

熊彼特认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就体现在对企业家“创新”活动的支持上。这就是说,如果一国或一个地区的金融业能够为该国或该地区的企业家进行“创新”活动提供大力支持,则金融就自然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我们利用新兴企业经济的比重(包括个体和私营企业)来衡量某地区企业家资源的丰歉,包括每万人个体企业的数量、产值和每万人私营企业的数量、产值,输出变量y由地区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量。数据来源为全国31个省份2001-2004年的数据均值,数据采用标准化处理的方法消除量纲的影响。研究表明,私营企业与个体企业的发展均对地区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产生正向贡献,表明企业家精神确实对经济增长有正的贡献率,其中个体企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分别为0.442和0.025,私营企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分别为0.574和0.402。

尽管企业家的创业活动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正效应,但是影响企业家精神的涌现却存在很多阻滞因素,如基础设施(道路、电力、电话)、法律体制、金融困境、社会因素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家所面临的金融困境:由于“金融抑制”的存在,企业家的创业行为往往容易出现融资困境,金融约束在企业家精神的塑造上起到束缚和桎梏的作用:例如,金融约束在塑造泰国的企业家精神的模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富裕的家庭才更加有可能从事创业活动。Holtz―eakinetal(1994)和evansandJovanovic(1989)利用美国的相关数据进行调查研究,认为财富对企业家精神存在重大影响,金融约束在企业家精神的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因而,好的融资制度其核心功能在于对企业家的筛选,即把稀缺的资本资源配置给最优秀的企业家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江浙地区民间金融制度就曾经扮演了甄别企业家精神的融资制度和社会制度,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就是通过金融业的发展为企业家的成长及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大力支持而实现的,而恰恰在这方面,中部地区较为落后。因此中部地区的金融业发展要致力于如何鼓励企业家的创业活动,影响企业家数量以及企业家的活动范围,塑造良好的金融制度环境,支持和鼓励更多有能力、有知识、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在中部地区自由创业、自主创新,最终影响区域整体的经济增长率和综合实力。因此通过金融业的发展造就更多的企业家,并大力支持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是区域产业升级的新思路。

五、结论

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区别篇4

定义

2016年8月,瑞银、德银、桑坦德和纽约梅隆银行宣布联手开发新的电子货币,计划在2018年前推出区块链方案应用于交易清算,并试图建立全球银行业的通用标准。这标志着国际金融机构在金融尖端技术领域开始发力,但尽管这样,目前全球金融科技业仍处于初期阶段,甚至对于金融科技的定义实际上也无统一规范的定义。

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于2016年3月了金融科技的首份世界报告,对“金融科技”进行了初步定义,即金融科技(Fintech)是指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它能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造成重大影响。

具体来说就是金融机构正运用科技积蓄强大的发展动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对传统金融服务与产品进行革新与拓展,并广泛应用于支付清算、借贷融资、财富管理、资本市场等领域。总体而言,金融科技主要包括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网络融资、智能金融理财服务以及区块链技术等四个部分。

与互联网金融的区别

互联网金融只是金融科技的初级形态。在信息技术服务普及,传统金融服务缺位、普惠金融需求上升以及利率市场化下居民资产配置需求强烈的大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在渠道端发力得以快速发展,成为技术变现的重要途径。但近些年,以互联网载体实现金融业务的扩张对金融发展的意义限于前端获客展业,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贡献有限。加之监管与传统服务的缺位,长尾强劲的需求,p2p领域更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一些信息技术公司从信息中介打着互联网金融的旗号,摇身一变成了“金融机构”,甚至成为非法集资的重要通道,其实质并没有实现金融“互联化”。

现在,以互联网方式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和客户获取方式已走入过去时,当下网络边际渗透能力与空间开始收缩,传统互联网经济进入繁荣后期。互联网金融监管落地为金融科技已悄然从“互联网+”模式跨入技术深度创新与融合创造了必要条件。区块链及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原先前端获客展业的金融业发展原动力将出现深刻转移,更多将聚焦金融服务本质。

提升金融效率和优化金融服务

金融科技的核心在于科技成为金融服务的重要载体和运行方式,对推动金融提质增效,金融服务需求与供给方的共同受益⒎⒒痈重要的作用,金融业态往更高阶方向发展。

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金融科技开始逐步兴起,从电子化办公,将银行、证券交易的手工操作变成电子操作,优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效率;本世纪的互联网技术,使得金融的交易可以跨越区域和时空;近几年,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科技出现了1.0版,即互联网金融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方与需求方相连接,大大降低了传统金融的服务门槛,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大大提高;现在,金融科技正在进行2.0版的升级,金融科技进入智能时代,传统金融的组织方式将会改变,深度挖掘、提效减支、覆盖盲区将成为主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延伸了金融服务的深度。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科技有助深挖金融需求,使传统业务更具灵活性与延展性,实现个性化风险定价、服务与精准营销。二是拓宽了金融服务的广度。互联网、大数据与风险分担机制创新使金融服务能够覆盖传统金融机构因杠杆经营风险要求而不能覆盖到的金融需求,扩展服务范围与服务能力。三是改变了金融服务的组织形式。新型科技如区块链通过重构金融组织方式,颠覆性地实现高效、低成本的服务方式,优化客户体验,降低了金融供给和需求之间的错配。

就目前具体的四类金融科技形态而言,金融效率提升和金融服务的优化各有其特点和差异。首先是互联网和移动支付。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第三方支付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已经比较清晰。大大提高了支付效率和便利,对现有金融体系的服务功能进行了补充,推动现有金融体系进一步提高自身效率。

其次是网络融资。以众筹和p2p为代表的网络融资或线上融资活动,定位于小额股权融资和小额消费借贷,填补了金融服务空白,在客户风险和信用评审上进行了创新,提高了金融服务覆盖面。

第三是智能金融理财服务。这主要是指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供财富管理的咨询、顾问等服务,智能机器人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当然,由于金融市场和产品较为复杂,智能机器人是否能够实现自我学习和提高,提供更优于现有金融机构和专业理财人员的个性化投资建议,还有待市场检验。

第四是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点对点高效价值传递是区块链的“利刃”。由于区块链分布式记账的技术特征使其具有天然“去中心化”的属性,简化一切需要中心化组织的信息获取、甄别和传输过程,缩减交易链条,这意味着在安全、真实可靠的基础上完成点对点的高效率的价值传递成为可能。不过,由于还需要克服很多技术和风险管理的现实障碍,最终在金融体系全面使用保守估计还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然而,该技术一旦最终在金融领域全面采用,则可能会彻底改变现有金融体系结构和运行框架。

金融科技的发展对监管的挑战

金融科技的发展对目前的监管理念和法律法规可能带来了根本性的挑战。

首先,金融科技由于具有跨市场跨行业特性,再加上金融服务供给侧的日益多元化,目前以传统的栅栏方式简单隔离商业银行和网络借贷之间的风险传播途径的方法来防范风险,面临了巨大挑战。

其次,由于金融科技具有无中心的发展趋势,金融风险也以分布蜂窝式的形态呈现,目前采取的对现有金融机构的自上而下的监管路径,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三,目前许多中外金融科技公司帮助传统金融机构进行流程外部化的再造,使用架在云端的平台帮助金融机构提高中后台流程的效率和绩效,而区域公共云中心正在为全球多个国家的分支机构或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数据服务。这带来了数据跨区域的问题,核心业务不得外包、数据本地化的监管要求也遇到挑战。

第四,金融科技的发展使金融交易的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产生海量数据,大数据分析的工具纷繁复杂,对监管部门运用数据分析辅助监管的意愿和能力也带来冲击。

应对措施

尽管监管的方式和手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们对金融科技监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致性原则。应根据金融科技业务本质,对其中的金融活动实施监管,要求金融科技创新必须遵循现有金融监管基本原则,以确保标准的一致性。

创新性原则。监管应鼓励金融科技创新,培育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目前,国际上已经出现了三种监管模式,即监管沙盒、创新中心和创新加速器。所谓“监管沙盒”模式,即允许在可控的测试环境中对金融科技的新产品或新服务进行真实或虚拟测试。所谓“创新中心”模式,即支持和引导参与金融科技的机构理解金融监管框架,识别创新中的监管、政策和法律事项。所谓“创新加速器”模式,即监管部门或政府部门与业界建立合作机制,通过提供资金扶持或政策扶持等方式,加快金融科技创新的发展和运用。

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区别篇5

【关键词】武汉科技金融创新对策建议

国家“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通过金融创新加速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回顾中关村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金融创新是支撑其科技产业迅猛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站在新的历史时点上,武汉要实现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应当首先致力于加大金融对科技的支持力度,创新科技金融。本文将立足于武汉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客观分析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武汉加快科技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武汉科技金融创新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1、金融规模小,金融供给不充足

(1)金融资源存量少。从银行金融资源的绝对量来看,截至2009年底,湖北省银行业金融资产总额相对较小,总量仅有2.1万亿元,仅相当于北京市的26.19%,金融资源相对较少,这直接限制了武汉地区科技金融的发展。

(2)融资规模小。从上市融资的增量方面来看,湖北省2009年a股和H股上市融资规模仅为109.1亿元,位于各发达省市之后,仅为北京市的7.23%,甚至比四川等西部省份的直接融资额小。

(3)科技金融机构实力弱。在清科的中国创业投资机构50强中,80%以上的机构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苏州等地,东湖高新区只有华工创投上榜,且排名相对靠后,且华工创投管理的资金只有10亿元,投资能力无法与国内大的创司相比。

2、金融结构单一,金融的需求主体实力弱

(1)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滞后。根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等机构的《2009年中国风险投资行业调研报告》的资料的典型统计,北京地区无论是案例数量还是规模都是最多的,规模占比达18.97%,58.77亿元,案例数量占比达17.70%,120个项目;投资规模居第二位的是上海地区,占比为11.43%,35.41亿元,案例数量占比达10.47%,71个项目;投资案例数量居次位的是江苏省,占投资案例总数量的14.45%,98个项目,规模占比达7.39%,23亿元;湖北的风险投资规模占比达1.38%,4.27亿元,案例数量占比达3.83%,26个项目。

(2)直接融资力度不足。2009年,东湖高新区企业上市数量与前几年相比,势头较猛,共有6家企业在海内外上市,上市企业数量26家。2010年上半年,东湖高新区仅有1家企业上市,而中关村和深圳各有20多家企业上市。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东湖高新区的上市企业数量、上市储备企业、上市势头明显不及国内先进地区,差距还是很大。

(3)融资对象实力不足。特别是从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企业上市后备资源的潜力来看,东湖高新区尽管为智力密集区,创新创业比较活跃,但是与中关村、深圳、杭州、苏州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与示范区的要求较大。东湖高新区的龙头企业、主导产业仍然是一些老企业、老产业,新面孔不多,符合上市的后备企业大约有100多家,整个高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企业上市的后备资源无法与先进地区相比。2009年,武汉的高新技术企业人均创造收入位列各主要城市之后,这表明武汉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创造能力还较弱,整体实力亟待加强。

3、科技创新投入不足,金融创新环境有待改善

(1)科研经费投入需进一步加大。据调查,湖北省研发费用支出占GDp的比重仅有1.64%,低于各发达省市水平,仅相当于北京市的29.87%,并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5%),这表明湖北省对研发投入不足,这严重影响了湖北的技术研发能力的提高。

(2)市场环境需加强协调。虽然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较快、进步明显,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武汉地区的金融市场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武汉的各类企业融资结构中间接融资仍占绝对比重,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的规模所占比重较小,企业80%以上的融资来自银行贷款,对银行的依赖性大,企业风险对银行风险构成了显著影响。这种融资结构状况不仅不利于分散金融风险,而且会弱化市场本身对金融风险的调节功能,特别是弱化公众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二、武汉进行科技金融创新的良好机遇

1、部级的实验区和示范区为科技金融创新的提供政策扶持

当前,武汉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国家对武汉提出了新的希望和更高要求,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东湖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重大战略聚焦武汉,武汉可以便利地获取多项先行先试的政策优惠,这将有利于提升武汉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同时也给科技金融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2、武汉固有的科技和金融基础为科技金融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武汉是全国重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发展科技金融具有区位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技术创新优势等多方面的优势。到2009年底,武汉市内已有银行业金融机构22家、外资银行5家、保险公司39家、证券公司总部2家,银行密度居中部第一。此外,合众人寿和交银国投的总部也位于武汉。已初步显现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雏形。在后台服务中心建设方面,已有十多家金融机构在武汉兴建或拟筹建信用卡中心、客服中心、灾备中心等后台服务总部,还有8家金融机构有意将后台服务中心选址落户在武汉。在金融主体建设、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方面也有一定成绩。

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区别篇6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科技投入和产出皆在大幅度增加,这将为经济发展提供转型动力和路径。早在2011年,国家就了《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规划中对科技与金融的融合以及金融支持科技产业发展的服务机制和多渠道多层次融资体系进行了专门的阐述。而在经济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过程中,资源投入的效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具有不确定性,因此,研究金融资源支持科技创新的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外学者有关金融与科技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技术创新来自银行的影响。Benfratello等(2008)对意大利公司的研究表明地方银行显著地影响了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率。Giannetti(2012)认为银行的金融支持对高技术企业引进新产品能力和开展创新活动起到了显著的作用。第二,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影响。King等(1993)、aghion等(2005)分别研究了直接融资市场流动成本、金融创新、金融约束对科技创新的影响,认为直接融资市场可降低科技创新风险、促进全社会的投资。第三,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Gil等(2006)认为在一定条件下,风险投资是推动高新技术集群转化的重要因素。第四,政策性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影响。Gerard等(2003)认为政策性金融通过弥补市场失灵促进科技创新;而Fontana(2009)则认为政策性金融通过统筹调控促进科技创新发展。

近年来,国内关于金融与科技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颇丰。王认真(2014)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我国省域科技金融与技术创新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俞立平(2015)研究了国家创新中科研经费投入的贡献,结果表明对科技创新贡献最大的是政府科技投入,其次是企业科技投入,最低的是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贡献不显著的是银行科技贷款。郑玉航(2015)等分析了政府、金融信贷、资本市场等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有效程度。程慧平(2015)等运用SFa方法,对我国的R&D创新和转化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整体效率低下,东部地区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差。目前国内关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效率的研究,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第一,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加权评价。王海等(2003)利用经过aHp加权后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对科技金融结合效益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二,运用传统Dea模型进行效率评价。孙伍琴等(2008)运用Dea模型测算了我国23个省市金融发展促进技术创新的效率,认为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和技术产出效率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并呈现逐渐加强的态势。第三,运用Dea模型与malmquist指数进行效率的静态和动态评价。马卫刚(2014)对我国科技和金融结合的效益进行了动态与静态分析,结果表明其结合效益负增长主要在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第四,运用三阶段Dea模型进行效率评价。杨凤鸣(2014)等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2011年省际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测算,发现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较低,且区域差异明显。

曾胜,张明龙: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效率评价

总体来看,已有研究文献存在以下局限性:一是从要素投入来看,已有文献更多是从产业内部的要素投入和科技产出进行效率评价,没有以金融为要素投入进行效率研究;二是从研究方法来看,有关金融与科技关系的研究主要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方法,而Fried等(2002)认为Dea模型没有考虑外部环境和随机干扰对决策单元的影响,得到的效率值并不一定真实,而已有的三阶段Dea模型分析缺乏时间跨度的考察;三是从研究范围来看,已有文献的研究侧重于部分省份或经济区域,缺乏考察全国范围内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效率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以金融资源为要素投入、科技创新为产出,并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运用三阶段Dea模型,采用2006―2013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效率进行更为全面的测算;同时,根据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分析结果分别进行聚类分析,以发现调整前后地区之间的差异,进而为提高各地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效率提供政策参考。

二、模型、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1.模型构建

本文借鉴Fried等(2002)提出的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效率进行测算。其模型描述如下:

(1)采用投入导向的规模报酬可变的BCC修正模型作为第一阶段Dea模型。假定规模报酬可变,将技术效率(te)分解为规模效率(Se)和纯技术效率(pte),即导致无效率的原因包括决策单元未达到规模效应和自身技术上的无效率两个方面。这里将各个省份作为决策单元(DmU),从而得到各个省份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同时,还得到各个省份金融投入差额(Slack),即实际金融投入与最佳效率下的金融投入之差,该差额值会受到环境因素、随机干扰和管理无效率等因素的影响。

(2)采用SFa回归模型对金融投入差额进行分析(第二阶段),将环境因素、随机干扰和管理无效率分离出来。对每一项金融投入的松弛变量建立一个SFa模型回归方程,以环境条件或运气较差的省份为基准,增加环境或运气相对较好的省份的金融投入,将所有省份调整到相同的环境或运气条件下,同时考虑随机干扰的影响,得到各省份调整后的金融资源投入,以排除随机干扰项和环境变量的影响。

(3)调整后的Dea模型(第三阶段)。将初始的科技产出和调整后的金融资源投入再次代入BCC修正模型评价其效率,得到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干扰的影响后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效率值。

2.投入产出变量和环境变量

(1)金融投入与科技产出变量。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同时考虑数据的代表性、相关性和可得性,采用的投入产出指标见表1。

(2)环境变量。本文经过多方面的考虑,参考前人的相关研究,并结合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现状,选择了5个变量来反映影响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效率的外部因素(见表2)。

2.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选取我国2006―2013年30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以及数据缺失较多的西藏地区)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相应年度的《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由于统计年鉴调整了编制体系,2008年以后不再有各省级地区“金融机构科技贷款”的数据,本文根据其历史序列数据运用灰色预测模型估计该指标2009―2013年的数据。

三、实证分析结果

1.第一阶段Dea分析

第一阶段Dea测算值结果如表3所示。从整体来看,在不考虑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841,其中规模效率的均值为0.938、纯技术效率的均值为0890。科技产出的总体效率没在效率的前沿面上,纯技术效率低是其主要原因。从各省份看,只有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四川、海南和陕西8个省份的技术效率值达到有效值1;而宁夏和内蒙古两地的效率值排在最后两位,仅为0.373和0.354,其技术效率低下的原因各不相同:宁夏在于规模效率低,没有形成相应的科技产业规模;内蒙古则在于纯技术效率低,科技产业发展中投入的金融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2.第二阶段SFa回归分析

第二阶段的SFa回归,被解释变量是第一阶段产生的各省份金融投入变量中的松弛值,解释变量是政府支持力度、金融市场发展情况、外商依存度、进出口程度以及市场竞争五个外部环境变量,利用Frontier4.1软件,通过SFa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实证结果显示sigma平方和gamma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明外部环境比随机干扰的影响要更为明显;从大部分显著的参数估值来看,金融投入的冗余量受到了外部环境的显著影响。

(1)政府资助力度。该指标与财政科技拨款和企业资金的松弛值显著正相关,说明用于科技创新的政府资金并没有有效降低地方财政拨款和企业自身资金投入的冗余量。原因在于,目前我国的科技产业发展属于国家导向模式,国家给予科技创新更多的是资金支持,地方财政也给予科技创新相应的资金补助,可是获得政府资金支持的企业缺乏对补助资金的有效管理,造成资金投入效率不高。

(2)金融市场发展情况。该指标与财政科技拨款和企业资金的松弛值显著正相关,与金融机构科技贷款显著负相关,说明金融市场的发展没有降低财政科技拨款和企业资金的冗余量,但降低了金融机构科技贷款的冗余量。由于金融市场属于商业性金融范畴,对于高风险的科技产业需要高收益作为回报,而我国的科技产业的发展更多还是依靠政策性金融予以扶持,造成政府科技拨款过多。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不断完善,因此金融发展有效减少了金融机构科技贷款的冗余量。而科技型企业在间接融资困难的情况下,会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获取资金,进而造成企业资金的冗余。

(3)外商依存度。该指标与财政科技拨款、金融机构科技贷款和企业资金的松弛值负相关,与其他资金(企业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正相关,这说明外商投资能降低财政科技拨款、金融机构科技贷款以及企业自有资金的冗余量,但增加了企业用于技术研发的经费支出。各地企业和研究机构利用国外资金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挤占了政策性金融和国内商业性金融的融资渠道,而用于技术研发的经费则会因为外资的引入而增加

(4)对外开放程度。该指标与各种金融投入的松弛值均显著正相关,表明用于科技创新的金融投入并没有因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而下降。这是由于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需要得到国际的认可,科技成果通过出口带来的收益也带动了金融资源对科技产业投入的增加。

(5)市场竞争。该指标与财政科技拨款和金融机构科技贷款的松弛值显著负相关,与企业资金的松弛值显著正相关,说明市场竞争能有效降低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过多投入,但却不能降低企业自有资金的投入。原因在于,有效竞争能促使企业或研发机构加大资金投入以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

3.第三阶段Dea分析

根据第二阶段SFa结果,对各区初始金融投入指标进行调整,再次利用Deap2.1软件进行BCC模型测算,得到调整后的第三阶段Dea效率值,结果如表3所示。

与第一阶段相比,第三阶段Dea效率值下降明显,其技术效率平均值仅为0.507,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也只有0.595和0.838。与第一阶段相比,第三阶段规模效率均值显著下降,而纯技术效率的表现较为稳定。调整之后,技术效率平均值降低39.71%,纯技术效率平均值降低5.84%,规模效率平均值降36.57%,说明技术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低,并非第一阶段结果显示的纯技术效率低。

从各个省份的技术效率来看,仅有北京和广东在调整前后均位于效率前沿面上,其余28个省份的技术效率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下降尤为明显的有新疆、内蒙古、重庆、云南、广西、贵州、宁夏和青海等西部省份。从各个省份的规模效率来看,除了北京和广东外,其余省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青海、宁夏、内蒙古、贵州、云南、广西和新疆等省份的下降幅度超过70%,其中青海达到93.78%,说明西部地区的科技产业与形成规模效应还有很大的距离。从各个省市的纯技术效率来看,湖北、福建、重庆、山东、四川和陕西等省市的下降幅度尤为明显,平均降幅超过了20%,说明这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省份科技产业的经营管理不够完善,金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西部的一些省份与之相比则恰好相反,虽然科技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但有限的金融资源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如内蒙古、新疆和云南,其纯技术效率分别增加了64.09%、32.69%和16.58%。

可以看出,第一、三阶段的分析结果具有明显的差异,深入分析其原因,可以发现:外部环境和随机干扰对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效率具有显著影响,这种影响根据各个省份的不同情况而不同。因此,在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效率进行测算时,有必要将全国各地置于统一环境和运气条件下,这样才能得到更为真实的效率值。

4.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效率的聚类分析

本文运用Stata12.0软件对我国30个省市调整前后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效率值分别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高效层、中效层和低效层,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东部地区除海南外,其余省份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效率都处于中高层次;中部地区主要集中在中效层,说明未来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西部地区除甘肃、四川和陕西外,其余省份主要集中于低效层,说明西部地区用于科技创新的金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科技产业的规模效应尚未形成,需要国家相关部门予以重视。

高效层的省份,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基础设施建设,乃至人力资源聚集等情况均处于全国的领先水平和拥有优势地位,不仅用于科技创新的金融资源得到了较为充分利用,而且科技成果也得到有效的转化,从而提升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效率,促进了科技产业的发展。中效层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好,并具备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但金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科技成果转化不高;未来这些地区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科技金融资源的管理和利用,降低金融资源浪费并提高科技的有效产出。低效层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而且基础设施不完善,用于科技创新的金融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也没有实现规模效应,还存在非市场化配置科技金融资源等问题。

四、结论与建议

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区别篇7

关键词金融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调查;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24-0346-03

investigationonFinancialSupportfortransformationofagricultural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

LiXiu-hong

(tianjinUniversityoftechnologyandeducation,tianjin300222)

abstractprogressof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isessentialfactoroftheagriculturaleconomicdevelopmentinourcountry,andfinanceistheimportantsupportforthetransformationof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achievements.thissurveyistounderstandthecurrentsituationofthefinancialsupportforthe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achievementstransformation,analyzeexistingproblems,trytofindsolutions,soastopromotetheintegrationoffinanceandtechnology,promotetheoverallleveloftransformationofagricultural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

Keywordsfinancialsupport;agriculture;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transformation;investigation

农业科技进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1-10]。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同样离不开金融的支持[11-18]。该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金融支持的现状。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并试图寻找解决对策,以期促进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总体水平[19-28]。

1调查概况

该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188份,回收率达94%。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144份,有效率达76.6%。调查对象包括高校及科研单位、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涉农企业、农业基地及农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对象。调查涉及的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河北、辽宁、内蒙、陕西、宁夏、甘肃、四川、广东、广西、贵州、福建、云南、海南,共计16个省市及自治区。调查问卷的来源主要为高校和科研单位18份,占12.5%;农技推广部门12份,占8.33%;涉农企业29份,占20.14%;农业基地及农业合作组织19份,占13.19%;农户42份,占29.17%;其他来源的问卷24份,占16.67%。

(1)资金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所起的作用。认为非常重要的占70.14%(101份),重要的占27.78%(40份),一般占2.08%(3份)。

(2)金融支持对解决资金问题所起的作用。认为非常重要的占61.11%(88份),重要的占35.42%(51份),一般占3.47%(5份)。

(3)目前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得到的金融支持占总投资的比例。占比为0的达16.67%(24份),0~10的达14.58%(21份),10~20的达15.97%(23份),20~30的达22.22%(32份),30~40的达16.67%(24份),40~50的达5.56%(8份),50~60的达4.86%(7份),60~70的达1.39%(2份),70~80的达0.69%(1份),80以上达1.39%(2份)。

(4)在所处转化阶段哪种金融方式更重要。选择金融机构贷款的占85.42%(123份),选择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占79.86%(115份),选择小额贷款公司的占70.14%(101份),选择发行股票的占61.11%(88份),选择发行债券的占62.5%(90份),选择向亲朋好友借款的占76.39%(110份),选择其他民间借贷的占68.75%(99份),选择其他方式的占21.53%(31份)。从各方式的重要程度来看,有76.39%的受访者把金融机构贷款列入前3位(110份);有74.31%的受访者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列入前3位(107份);有41.67%的受访者把小贷公司列入前3位(60份);有5.56%的受访者把发行股票列入前3位(8份);有4.17%的受访者把发行债券列入前3位(6份);28.47%的受访者把向亲朋好友借款列入前3位(41份);有18.75%的受访者把其它民间借贷列入前3位(27份)。各金融方式中,排在头等重要位置的,按占比大小依次是:金融机构贷款占45.83%(66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占29.17%(42份);亲朋好友借款占13.19%(19份);小贷公司占9.03%(13份);其他金融方式占1.39%(2份);发债和民间借贷各占0.69%(各1份)。

(5)目前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已得到的金融支持。选择金融机构贷款的占72.92%(105份),选择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占67.36%(97份),选择小额贷款公司的占57.64%(83份),选择发行股票的占42.36%(61份),选择发行债券的占43.06%(62份),选择向亲朋好友借款的占65.28%(94份),选择其他民间借贷的占58.33%(84份),选择其他方式的占25.69%(37份)。从各方式的重要程度来看,有59.72%的受访者把金融机构贷款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均列入前3位(各86份);有35.42%的受访者把小贷公司列入前3位(51份);有4.17%的受访者把发行股票和发行债券均列入前3位(各6份);37.5%的受访者把亲朋好友借款列入前3位(54份);有28.47%的受访者把其他民间借贷列入前3位(41份)。各金融方式中,排在头等重要位置的,按占比大小依次是:金融机构贷款占36.11%(52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占27.08%(39份);向亲朋好友借款占16.67%(24份);小贷公司占6.94%(10份);民间借贷占5.56%(8份);其他金融方式占6.94%(10份);发行债券占0.69%(1份)。

(6)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应有哪些金融机构参与。72.22%的受访者选择了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农业银行(104份),49.31%的受访者选择了信用社(71份),31.94%的受访者选择了村镇银行(46份),30.56%的受访者选择了保险公司(44家),27.08%的受访者选择了小额贷款公司(39份),25.69%的受访者选择了邮政储蓄银行(37份),5.56%的受访者选择了其它金融方式(8家)。

(7)目前当地存在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的占85.42%(123份),信用社的占79.86%(115份),邮政储蓄银行的占69.44%(100份),保险公司的占53.47%(77份),小额贷款公司的占36.81%(53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占36.11%(52份),村镇银行的占27.08%(39份),其他的占2.78%(4份)。

(9)认为当地的农村金融机构是否健全。很健全的占5.55%(8份),健全的占26.39%(38份),一般的占45.14%(65份),不健全的占15.28%(22份),很不健全的占7.64%(11份)。

(9)对民间借贷的依赖程度。很强的占8.33%(12份),强的占5.56%(8份),一般的占52.78%(76份),不强的占27.08%(39份),不清楚的占6.25%(9份)。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金融支持的现状

2.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金融支持作用重要

调查结果中涉及资金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认为重要或非常重要的比例高达97.92%;而金融支持对解决资金问题所发挥的作用,认为重要或非常重要的比例高达96.53%。可见,金融支持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

2.2金融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支持作用尚存很大空间

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目前金融支持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总投资中的占比还处在较低水平。有效问卷中,有69.44%的比例是金融支持低于总投资的30%,而低于总投资50%的占比更高达91.67%。上述比例表明,金融的资金融通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所发挥的作用受到局限,未来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尚有很大空间。

2.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金融意识还有待提升

调查问卷中,认为哪种金融方式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更重要,选择金融机构贷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和小额贷款公司贷款的比例均超过了70%;从各种方式的重要程度来看,将金融机构贷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和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列入前3位的问卷比例分别为76.39%、74.31%和41.67%,而仅有5.56%和4.17%的受访者将股票和债券列入前3位。这些数据表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金融意识还存在误区,对间接融资方式有了普遍认识,但对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还相当缺乏了解,整体金融意识有待提升。

2.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间接融资仍是目前主要的金融支持方式

调查问卷中涉及已得到的金融支持方式,选择金融机构贷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和小额贷款公司贷款的问卷比例分别为72.92%、67.36%和57.64%,超过或接近6成;从各方式的重要程度看,有59.72%的受访者将金融机构贷款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列入前3位,而仅有4.17%的受访者将发行股票和债券列入前3位;另外,排在头等重要位置的依然是金融机构贷款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这些情况说明,间接融资方式已然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金融支持的绝对重要方式,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的作用甚微。

2.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政策性金融和传统金融机构仍是主力

调查问卷中涉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应有哪些金融机构参与,有72.22%的受访者均选择了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农业银行,有49.31%的受访者选择了信用社,还有超过3成的受访者选择了保险公司。可见,从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来看,政策性金融和传统金融机构仍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力军。

2.6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调查问卷中涉及哪种金融方式更重要,选择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贷公司的比例分别为79.86%和70.14%;而将这2种方式列入前3位的比例分别为74.31%和41.67%。这表明随着近几年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加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贷公司的长足发展使其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同时,调查问卷中涉及已得到的金融支持,选择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和小贷公司贷款的比例分别为67.36%和57.64%;将这2种方式列入前3位的受访者比例分别为59.72%和35.42%。这表明近几年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已经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尤其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59.72%的受访者将其列入前3位重要方式,这一比例与金融机构贷款持平,其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已然不容忽视。

2.7民间资本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潜在力量

调查问卷中,涉及哪种金融方式重要,选择亲朋好友借款和其他民间借贷的比例分别为76.39%和68.75%;从各种方式的重要程度看,将亲朋好友借款和其他民间借贷列入前3位的受访者比例分别为28.47%和18.75%;而按头等重要位置分,亲朋好友借款在7种金融方式中位列3位。可见,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民间借贷是满足其融资需求的主要方式之一。

而调查问卷中涉及已得到的金融支持,选择亲朋好友借款和其他民间借贷的比例分别为65.28%和58.33%;从各种方式的重要程度看,将上述2种方式列入前3位的受访者比例分别为37.5%和28.47%;若按头等重要程度分,有16.67%的比例选择了亲朋好友借款,有5.56%的比例选择了其他民间借贷,二者比例合计22.23%,这一比例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比例仅相差4.85个百分点,这表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金融的实际支持,民间资本是一股潜在的力量。这一结论从调查问卷中涉及对民间借贷依赖程度上同样可以获得:问卷显示,对民间借贷依赖程度选择不强的比例不到3成,总体依赖程度超过了6成。

2.8农村金融体系还有待完善

关于当地存在的金融机构,调查问卷中选择各类金融机构的比例分别为:农业银行85.42%、信用社79.86%、邮政储蓄银行69.44%、保险公司53.47%、小额贷款公司36.81%、政策性金融机构36.11%、村镇银行27.08%。而关于当地农村金融机构是否健全,选择健全和很健全的合计为31.94%、选择一般的为45.14%、选择不健全和很不健全的为22.92%。上述数据表明,当前的农村金融体系仍以传统的金融机构为主,农村金融体系尚存在完善空间。

3建议

根据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转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观念,将研究视角从科技领域进一步拓展到金融领域,促进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总体水平。二是发展金融媒体业,加强对科技金融的宣传,提升公众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金融意识。三是建立专业性的科技合作银行,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门服务。四是强化直接融资,实现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齐头并进。五是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充分调动和利用民间资本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4参考文献

[1]朱娟.我国金融生态文献综述[J].科技经济市场,2010(1):46-47.

[2]王二虎.农村金融生态三维四元结构模型的构建[J].特区经济,2010(12):170-171.

[3]王新其,许幸声,张建明,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6):48-50.

[4]刘璇华,李冉.广东省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分析[J].工业工程,2010(12):28-32.

[5]贺朝晖.区域金融生态评估方法比较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1):83-87.

[6]贾敬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7]潘鸿.中国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8]胡瑞法,黄季焜.中国农业科技体系发展与改革:政策评估与建议[J].科学与社会,2011(3):23,41-47.

[9]张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运行机制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1-14.

[10]胡钢.中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11]王秀果,谢俊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J].河北农业科学,2008(8):157-159.

[12]程洪兵.农业科技产业化与农业科技企业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13]郑洪波;崔和瑞.中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广模式比较及借鉴[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20-22.

[14]吴霞霜.农业科技贷款业务的初步实践与展望[J].经营管理,2009(5):39-41.

[15]郭新明.金融需要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J].西部金融,2012(1):14-17.

[16]吕冰;李铭.风险投资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支撑体系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413-414.

[17]张文棋,黄跃东,郭慧文,等.金融支持福建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建议[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2):56-59.

[18]阚紫康.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与经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19]孙翯,李凌云.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状况分析—基于层次分析法牟经验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4):135-141.

[20]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0)[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21]巴红静,管伟军.我国农村信贷资金外流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09(12):68-72.

[22]中国人民银行小额信贷专题组.2010/2011小额信贷通讯合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3]何虹.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吉林金融研究,2012(4):55-58.

[24]易猛.对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经济,2012(5):132-133.

[25]王东.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以湖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例].改革与战略,2011(10):100-102.

[26]张文棋,宋国林,张小芹,等.构建提高福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金融支持体系的设想[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104-110.

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区别篇8

(一)市场不够完备,单项政策发挥作用打折

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需要一套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支撑,包括担保、保险、创投、股权等市场和信息甄别、知识产权评估机制等。在政策层面,需要包括人才、土地、资本、产业、财税、工商以及知识产权等各方面的政策配合。仅依靠财政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而缺乏完善的金融服务市场和其他相关政策的配套支持,会降低财政支持政策的效果,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有序发展。在市场不完备的背景下,财政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的协调配合方面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这主要是政策之间很难做好协调配合,单项的支持政策较难发挥应有的作用效果。例如,财政贴息制度在缺乏商业银行主动性意愿的情况下,财政贴息制度的实施效果就并不明显。此外,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即使财政支持政策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资本支持,在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取金融服务也会遇到困难。

(二)缺乏全国性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

目前,我国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体系并不健全,没有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全国性政策性金融机构,特别是能够直接发放政策性贷款的机构,而仅有的一些政策性担保机构和政策性产业基金作用非常有限,并不能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

(三)财政支持体系缺乏通盘考虑,支持针对性不足

我国财政科技支出的结构存在着失衡,针对性不够,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大,而对公共产品类型的支出则存在很大的不足。这样的支出结构会造成财政科技支出的针对性不够,同社会资金投入覆盖重叠,从而降低了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对于科技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例如,我国的股权投资基金的成立属于各省独自管辖的领域,但股权投资基金的业务属于全国甚至全球的,其业务存在集中于一些市场前景好的领域,没有形成差异化和专业化的业务模式,降低了财政资金整体使用效益。

(四)财政支持科技金融的重点选择有所偏差

目前,中央与地方财政支持科技金融发展的重点是担保体系建设和科技信贷,但实际效果不佳。从银行方面考虑,小额贷款、管理成本和经营风险都较高,经济效益差。一旦资金面趋紧,首先会缩减科技小额信贷。从政府角度考虑,科技信贷与政策性担保都需要政府长期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其对财政依赖性较大,且越是经济形势欠佳,财政收入趋紧时,支出要求却越高,财政压力越大。从科技型中小企业角度看,科技信贷抵质押或反担保物欠缺,可贷款额度小、期限短,通常年内(资金需求时限内)难以有效解决企业的长期资金需求。从担保机构看,资本金有限,科技企业的反担保物欠缺、风险收益不对称,作为主营业务是不可持续的。这些因素决定了科技担保与信贷在支持科技企业融资方面的效果是有限。综合来看,资本市场融资特别是区域性股权资本市场融资,应该是科技金融体系发展的关键,也应是财政支持的重点,但目前这方面的相关支持政策不多且力度不大。

(五)财政科技支出的持续性不强和管理不佳

科技创新包括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其过程比较长,需要持续性的投入。但财政科技支出往往很难持续发挥作用,其更多的是一次性投入,持续性不强。且对不同阶段投入的资金管理不佳,缺乏有效的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理念缺乏,存在重立项、轻绩效问题,战略性综合性绩效评价和机构绩效评价开展少,评价结果运用不充分,项目绩效评价流于形式等问题。(六)财政对于科技金融发展的支撑条件投入不够。科技金融市场发展完善需要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大量专业的科技项目评估机构等提供支撑,目前我国服务于科技成果定价、评估、转移的市场、机构等尚不完善。虽然各项专项资金中虽然明确要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给予支持,但规定过于原则,也没有专业化的运行机构,财政对这些支撑科技金融发展的基础条件投入不足,难以较快速地改善支撑科技金融系统发展的基础状况。

二、构建和完善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的对策建议

总的来看,我国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是基本完善的,但是由于上述的缺乏政策性机构、市场不完备、统筹考虑不足等,使得该体系还有着调整完善的空间。财政支持是多种支持方式和支持渠道的组合搭配,只有各方方式和渠道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实现良好的政策效应。针对我国的现实情况,应按照风险共担、服务多元、财务可持续、规则简化、政策差异化的原则,在政策缺失部分创新供给,逐步完善构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并对原有的支持政策部分,不断优化完善,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益。具体来说,我们建议从完善组织机构、培养市场主体、建设服务平台和引导创新服务等四个方面来构建完善我国的财政政策支持体系。

(一)构建完善提供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组织机构

1.支持成立部级的科技银行。2009年来,我国各地科技支行、科技分行和科技银行的相继出现,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具有重要和积极的意义。但是这些科技银行都是立足于区域,服务范围有限,并且科技银行可能存在服务领域集中的问题。再由于科技银行始终是商业银行,即使在有财政资金给予贷款补贴的情况下,基于自利考虑,也不一定愿意给予一些科技企业和科技创新项目贷款。这种情况下,以财政资金出资成立部级的政策性科技银行显得就有必要。国家科技银行可以在几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直接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项目提供低息贷款、甚至无息贷款;二是为支持科技金融体系建设的项目,如科技型中小企业征信系统、知识产权评估系统构建等提供资金支持;三是能够实现国家创新战略,统筹协调全国的科技项目获取金融支持。部级的科研银行在全国开展业务,并在统一的事业部研究安排贷款项目。

2.支持建立在国家层面设立再保险机构。目前我国的科技保险主要立足于区域,服务于区域内的企业。一般来说,同一个区域内会聚集相似的企业,这就造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同质。如此,风险将会聚集在保险企业方面,保险企业不得不要求较高的保费。鉴此,通过设立政府完全出资或者政府参股的部级的政策性再保险机构,为科技保险提供再保险,分担保险企业风险,消除保险企业的后顾之忧,推动其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保险服务将十分必要。国家层面的再保险机构,可能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在不同领域进行风险匹配,改变风险结构、化解风险,从而降低科技保险保费,让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够获取更好相关服务支持。

3.支持建立区域性金融服务机构。大型商业银行在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方面是有明显缺陷的,其不如区域性的、专业性的中小金融机构。而在我国,县域银行、社区银行缺失,小额贷款公司在服务科技型企业上专业化程度不够,科技性专业机构数量又十分有限。在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建设方面,财政资金大有可为。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基建专项支持、参股等形式,充分调动银行、风投机构、证券公司、担保公司、行业协会、高科技园区、中介机构以及企业等各方面资源,积极构建区域性的金融机构。

(二)培育金融服务主体,促进多样性科技金融服务市场发展

1.加大财政奖励、风险补偿等财政扶持政策的力度,提升风险投资机构的市场生存力,鼓励机构创新,丰富投资者结构。活跃繁荣的科技金融市场存在的前提是在市场中必须存在足够多的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以契合不同融资需求的科技企业。因此,培育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风险投资者,提升其市场生存力,扩大投资者范围,是活跃繁荣科技金融市场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应进一步通过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科技风险投资机构的支持力度,通过提供包括利差补贴、特殊费用补贴、业务贴息等方式对参与科技企业投资的商业银行、创业投资公司、天使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保险公司、担保机构、金融租赁企业、信托机构、产业投资基金等按照其开展科技金融相关业务的年度规模给予合理的补助,对年度业务增长规模的一定比例给予的适当财政奖励,风险投资损失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偿,以激励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参与科技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和增强机构自身的市场生存力。鼓励现有金融机构设立针对科技型企业的专营服务机构,推动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科技担保公司、科技保险公司等更具专业性的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的设立和业务开展,对这些新兴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的创设与发展给予更为优惠的财政奖励、风险补偿政策。

2.应用财政奖补,培育和发展股权交易市场,特别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制度和市场体系。科技金融资本市场是我国构建科技金融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是盘活科技金融资本,活跃科技金融市场的加速器。目前,我国场外股权市场对多数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来说,门槛较高,并容纳的企业数量有限。进一步推动适应更广泛科技型企业的场外交易市场(类似美国的信息公告栏市场、粉红单市场)十分必要。2013年1月16日,全国非上市公司股份交易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在京揭牌,预示着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从小范围、区域性市场开始走向全国性市场运作。但由于这些市场在建立初期交易的活跃度和规模有限,没有足额的佣金收入维持市场的存续和发展。因此,在构建初期应从公共产品的角度对培育运营这些市场的实体给予财政补贴和奖励支持。除了股权交易市场外,为了进一步推动科技金融资本的流通,鼓励包括科技信贷、科技债券等流通市场的建立。同时鼓励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以推动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其他有形和无形资产的交易,从而更好地适应不同财务特征的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对于这些市场的建立,同样应从公共产品的视角在构建的初期给予财政支持。

3.完善顶层设计,转型引导基金方式,运用市场化FoF支持创投机构。根据ChinaVenture投中集团统计,2006年至2012年全国各级地方政府成立引导基金近90支、总规模超过450亿美元,参股子基金超过200支。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引导基金致力于推动地方创投行业发展及中小企业融资,但随着VC/pe市场的成熟,引导基金所扮演角色也略显尴尬。在政府引导逐步让位于市场配置的趋势下,政府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从新给引导基金在中国VC/pe市场中角色进行定位。目前,在众多政府引导基金中,部分已经开始了市场FoFs尝试,比如苏州工业园区引导基金(苏州创投)、浦东新区引导基金(浦东科投)、成都高新区引导基金(银科创投)等。在现实实践已经开始的情况下,政府要进行大胆的顶层设计,在把握引导基金承担一定政府引导职能基础上,放开对引导基金的限制,逐步实现引导基金转型为市场化FoFs,通过FoF模式支持市场中服务于科技企业的创投机构。通过支持服务于科技企业的创投机构,增长培养市场化的金融服务主体来间接实现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目标。

(三)加快建设各类别、各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1.支持建立全国性科技型企业投融资信息交流平台。目前,在我国科技型企业较为集中,科技金融资源较为集中的部分区域和城市已经建立了推动科技型企业与科技投资者接洽对接的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在公共服务平台上的集中展示与交流,撮合科技型企业与投资者间投融资意向的达成。这些区域性的公共服务平台在促进地方科技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效结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这些资源通常是地方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动用区域资源建设而成,难免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自我服务意识”,区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机制,限制了科技型企业和投资者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和市场中上进行投融资的双向选择,增加的投融资双方的交易成本,形成了典型的市场分割行为。因此,有必要动用政府资源从资金、技术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整合分散在各个区域的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全国联网建立全国性的科技型企业投融资信息平台,实现资源体系、服务体系、网络环境三个层面的跨区域整合与互动,为科技企业、金融机构所提供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服务体系,形成全国性的科技企业投融资大平台、大市场,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科技部、财政部可以为此单独设立专项资金推动大平台建设和建设初期的日常维护,待市场形成气候时,通过会员制收费方式为主并辅以财政补贴解决平台运营维护资金需求。

2.以政府采购等方式培育和发展科技金融中介服务市场。培育和发展科技金融中介服务市场体系是提升科技金融市场运作效率、增强透明度、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重要基础。但是,市场化的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收费对科技型小微企业而言是一笔不小开支,从而降低了金融资本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可得性”。因此,可以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选择部分优质的科技金融中介服务组织,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包括财务会计在内的相关科技金融配套服务。这些服务本身又提升了科技型小微企业在金融市场的认可度,从而增加了科技小微企业的获得融资的可能性,降低融资成本。而政府采购本身也增加了中介组织的收入来源和稳定性,成为培育和发展科技金融中介市场的重要力量。目前这种做法在上海等地区已经采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3.设立政府专项资金推动全国性科技企业征信体系建设。目前我国权威性的征信体系主要是人民银行的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登记咨询系统,其信息量和企业覆盖范围远远不能满足科技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大多数科技型小微企业并未纳入人行的征信系统,并且人行的征信系统的信息量通常仅局限于一般性的企业财务金融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科技企业融资而言是不足的,例如缺少关于科技企业的技术认证等涉及知识产权的企业信息,这些信息又恰恰是科技企业融资不可或缺的信息。因此,有必要单独建立有关科技企业征信系统,这一系统可以在人行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独立出一个子系统,也可以根据科技企业的特点完全独立开发出一套系统。财政、科技部门应从公共服务的角度设立专项资金对这一全国系统及地方子系统的数据库建设运营维护以及相关人员培训和业务开展提供资金支持,并联合其他部门(税务、工商等)实现数据信息跨部门、跨区域信息共享机制,以使金融机构能够更高效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并能持续关注、跟踪科技企业的发展成长过程。

4.以政策性金融推动科技担保和保险体系建设。科技保险与科技担保体系是我国目前科技金融体系的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不仅有实力的机构较少,服务能力有限,而且服务的成本也较高。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动科技保险与担保体系的发展。通过政策性金融的方式带动商业金融保险与担保机构共同服务科技企业是发展壮大科技保险与担保市场体系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设立政府完全出资或者政府参股的政策性再保险和再担保机构,为开展科技保险业务的商业性保险机构和科技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提供再保险和再担保业务,以政府信誉和资金,降低商业保险机构和担保机构开展科技保险和担保业务的顾虑,鼓励商业保险企业为科技企业提供“科技创新险”、“新产品开发险”、“贷款保证保险”等保险品种,不断丰富间接融资担保和直接融资担保服务。

(四)激励引导开展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

运用政采、补贴、风险补偿等多种财政支持方式鼓励科技金融服务创新。科技型企业的差异化决定了科技金融服务的多样性,从而决定了科技金融产品在标准化服务的基础上又必须通过各种金融产品的有机组合满足科技企业的差异化融资需求,这就要求金融机构不断推进服务创新。但是,创新必然存在风险,金融机构的创新必然会引发风险损失,较高的创新成本降低金融机构服务科技企业的积极性。因此,从支持科技发展、推动科技金融服务的角度看,政府部门应通过不同方式来支持金融机构的科技金融服务创新行为。

1.改进科技财政支出资金管理,提高支持科技企业资金使用效益。一是在立项环节,引入行业专家筛选和金融机构筛选相结合的机制。在财政支持的科技项目领域立项阶段,政府部门组织相关行业专家进行技术筛选,同时引入市场金融机构进行经济筛选,结合两者筛选结果,确定立项项目。二是推行财政资金后资助方式。后资助方式对由企业为主承担,利用其自有资金先行投入,开展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活动,并经省级科技计划立项,预期可取得经济效益的科技项目,在项目结束或完成后,经审核、评估或验收,按一定比例进行相应补助的财政资助方式。三是引入行业自评管理,严格产出管理考核。建议利用行业组织,结合高校专家等资源,开展行业内部企业项目自评管理,行业专家对相关企业和项目进行指标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财政资金资助项目产出管理的主要依据。

2.规范政府引导基金的政策定位和运作模式,积极培育天使投资。种子期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最大的阶段,也是VC、pe等不愿投资的领域,因此政府需要特别关注这一阶段的金融环境和支持环境。在政府引导基金转型FoF的同时,保留并规范部分政府引导基金的运作,通过引导基金来纠正“市场失灵”。政府引导基金应采用预算内资金等资金来源,以事业法人的形式,不应以盈利为目的。严格限定政府引导基金所支持项目的政策定位,将其限定在支撑一些早期的、前端的、有市场前景的专利技术,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政府有意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等关键领域,或者处于种子期、成长期等早期的创业企业。

3.建立科技型企业融资联合担保平台,并应用财政补贴和奖励等方式推动银保联动和投贷联保。由于我国担保行业本身规模偏小、风险收益不匹配、发展不成熟等因素的作用,使传统的信用担保不能有效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各地可在借鉴杭州市信用联合担保机制探索的基础上,克服传统担保机制的缺陷,成立专门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科技担保公司,利用政府科技专项提供的政策性担保资金,通过政、银、保合作联动,基于风险和收益的对等原则,创新设计担保融资品种,在政府、担保公司和银行之间实现风险的合理分摊比例,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低门槛、低成本的担保融资服务。

4.通过利息补贴、创新奖励等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债券等金融产品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集合票据和债券都是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研究探索全国范围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债券是一个金融多样化的创新方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搭配在一个区域内未必能有较好效果,如果能够考虑将全国范围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债券,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和收益在全国内搭配或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以产业链金融为纽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和收益放在其所处的产业链中来综合考量,通过上下游的优质企业的担保来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这些显然都需要金融服务机构大胆创新,提供新的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产品,应用利息补贴、财政奖励等方式促进金融产品的创新。

5.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将科技企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与商业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实施联动。在政府采购中,需要注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更好地营造公平公正、竞争有序和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购和推广应用对于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重要作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来看,可以探索下列政府采购方式将政府采购同金融服务联动起来:建立所支持的新技术新产品(服务)应用推广推荐目录。目录应涵盖国家确定支持发展的行业产品,如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含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固废物处理、环境监测等)、新能源及节能减排、医疗卫生(含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信息通信设备、行业信息化系统等,以及适于部队采购的产品等。对目录中产品进行招标,确定提供政府采购的中标科技企业,建立采购企业名录,将名录定期向社会。对支持名录中所列企业的金融机构给予业务补贴等,鼓励金融服务机构支持名录企业创新发展。

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区别篇9

关键词:区域经济;科技创新;科技金融;协同发展;分析

一、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现状

(1)区域科技创新子系统发展状态。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子系统的发展现状主要包含了区域科技创新方面的知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还有区域产业化发展这几个比较主要的阶段。重点考察的是区域内部高校以及科研院校的数量,还有区域内创新型企业所占的数量,还有高新技术企业所占的数量等等。其中,检测区域科技创新最根本的指标就是检测其产出,主要的内容包含了论文数量以及发明专利方面的申请数量以及授权数量,还有新产品方面的总体销售收入,以及新产品能够产生的利润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的对外出口贸易额等等,并且还应该分析各个区域科技创新实现的成果其转化效果以及实际的应用情况。

(2)区域科技金融子系统发展现状。作为市场经济以及科技发展最根本的基础就是实现区域金融发展,所以需要分析各个区域的实际金融发展情况,主要包含了区域商业银行以及证券市场,还有股票市场以及股票市值,以及债券市值等等发展的情况。并且,还应该做到在此基础上考察不同区域的科技金融子系统具体的发展现状,主要包含了区域财政投入金额,还有区域商业银行贷款,上市公司的数量以及风投成功率,还有企业的资本规模以及企业担保投放具体额度等等现状。根据以上分析得到区域科技金融的实际发展情况。

二、区域协同发展模式选择

(1)区域协同发展模式的比较。主要的三种协同发展模式有政府主导型以及过渡型,还有市场主导型。这三种模式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只有充分接的区域科技创新以及科技金融发展的具体情况才能够真正发挥出这三种模式各有的特点,通过实现科技创新子系统以及科技金融子系统之间的强有效的反馈作用,充分实现各个项目之间的协同作用,使协同效应实现最大化。这几种协同发展模式之间是存在联系,同时也是存在区别的。并且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同的,能够得到不同的效果。

(2)区域协同发展模式选择。实现区域科技创新以及科技金融二者之间的协同发挥发展应该对区域科技创新以及科技金融子系统的实际运行状态做到充分的分析,并且深入调查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程度。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做的就是对各个区域的科技创新以及科技金融有关的真实的发展数据进行深入地分析,并且还应该深入分析各个区域科技创新子系统以及科技金融子系统的真实发展现状,还应该充分利用不同区域科技创新以及科技金融二者协同发展的磨合度,通过测试二者的实际协同度,不断确定这二者之间达到协同发展的可能性。

(3)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动态转换。伴随着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以及科技金融的快速发展,二者的协同度也是越来越高的,而且伴随着不同的协同发展模式为了顺应市场发展而不断变化,区域科技创新现状以及科技金融发展现状都是不存在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以及科技金融二者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关联性,同时二者也是相互制约的。当科技创新以及发展都比较缓慢的情况下,将会对科技金融方面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作用,相反,当科技金融方面没有获得良好的发展,科技创新方面也将无法获得较好的发展。

三、小结

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作为支撑区域知识经济增长的两大支柱,二者协同发展是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型省份建设实现的关键,为此研究和探索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理论及管理方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国全.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兼议未来50年科技发展热点[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区别篇10

第一,金融科技不是昙花一现,正在步入理性繁荣时期。

金融科技到底覆盖哪些范畴,会是昙花一现的浪潮,还是长期持续的变革?换个角度看,金融科技与几十年来的金融机构信息化、电子化、数字化有哪些关联?与几十年来普通商业机构全力切入金融业务、提供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的工作又有哪些区别,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当下金融科技的范围囊括了支付清算、电子货币、网络借贷、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投顾、智能合同等领域,正在对银行、保险和证券领域的核心业务产生巨大影响,判断正在摆脱野蛮生长,进入理性繁荣时期。

理性展望金融科技的价值,在于解决以下三个问题:金融业务创新、交易安全高效,技术与智能融合。简要回顾金融科技的过往,可以更清晰的看出这种趋势:

早期1.0阶段主要是it加金融,实现金融业务电子化和自动化,商业银行的信贷、清算及综合业务系统就是典型代表。

2.0阶段重点是电子金融渠道的变革,金融企业利用互联网、呼叫中心、自动设备、移动终端渠道汇聚大量用户和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拓展。

3.0阶段是技术引领,许多科技企业开始进入金融市场,借助网络、机器、数据、用户信息、交易行为提供创新的金融服务。

4.0阶段即是金融机构和科技机构加速融合,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形式主要以数字化形式提供,大量技术研发和平台建设侧重与金融服务结合,包括人工智能、VR、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型技术更多的用于金融交易和产品之中,这一趋势应该会持续未来相当长的时间。

详细考察中国的金融科技活动,主要集中在三大类机构,包括传统金融企业、新兴科技(互联网)公司、支持服务(通信、基础设施、相关专业服务)机构,主要的业态包括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众筹融资、互联网销售(基金、保险),消费金融、企业金融服务、征信与数据服务等七类,未来一段时期这些业态将不断创新,日益繁荣。

其次,金融科技专注服务于新实体经济,要特别重视创新,推动人工智能。

金融科技成为热点,与当下中国企业和居民金融资产积累较多、互联网盛行、金融交易日趋活跃的社会经济环境相关,也与中国努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金融市场化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形势相关。毫无疑问,金融科技提供了一种平等、独特的新型供给。

在较长时期内,我国金融业态较为单一,金融机构几家独大,金融供给严重不足,一直以来在传统范畴内谈创新,没有大的进展。直到互联网、移动技术普及,市场上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创新业态,比如第三方支付、线上理财、互联网保险、众筹等等,真正服务了更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对传统金融似乎有了颠覆的可能,与新实体企业的结合更为紧密。

从现在看,中国是金融科技的受惠者,是全球金融交易最活跃、支付最便利、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国度之一。比较而言,在整体金融最发达的美国,线下金融体系比较发达,金融科技的角色被定义为覆盖传统体系的遗漏客户和市场缝隙。

在中国市场上传统的金融供给本身就不足,金融科技的发展可以填补这个空白,并且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形成高速扩展,吸纳科技人才和创新技术,具备了占领先机的可能性,为普惠金融和共享金融提供了最好的解决方案。

在金融科技领域,未来几项新技术的发展很可能会爆发出巨大的商业价值。

一是区块链,降低了交易和信任风险,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成本,在征信、股票交易、p2p的跨界支付、汇算、结算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是大数据数据挖掘,支付有金融和数据的双重属性,支付场景拥有的数据资源是进一步发展为信贷、征信等复杂金融业务的基石。社交媒体可以整合个人消费领域、安全领域的众多信息,直接转化为金融服务的提供平台。搜索引擎可以将用户流量引入到金融领域,未来可以方便地使用大数据开展智能分析。

三是人工智能,可能使得中低端的分析活动被大面积替换,在时间维度上预测,优化风险定价模型,减少情绪化干扰,优化博弈的策略。人工智能全维的应用到互联网金融及相关领域,它从金融及商业数据中大量提取有用信息,对信息加工判断后反馈给金融机构决策,实时反馈给用户选择,从而降低双方交易的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驱动金融产业的智能化发展。

第三,金融科技必须高度重视社会责任推动生态的进化和净化。

金融科技产业在发展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一是提供普惠金融服务,节约社会成本。金融科技为普惠金融提供了最高效的工具,带动了先进技术在金融业的创新应用,极大地节约社会成本,帮助全社会跨越数字鸿沟。从实践看,当前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金融科技创新企业,一旦构建起整个生态系统,在资本市场上就会获得较高估值,实际上是对其底层数据以及先进技术的认可。社会各界都应该大力推动互联网金融生态的进化。

二是拥抱监管、在发展中管控好风险。金融科技产业必须学习在监管中发展,管控好各类风险。只有清晰、在法律法规框架内接受监管,才是行业的福音。打球,似乎是一时占了监管的便宜,长期看,没有规则和规矩,丛林法则下,今天的获胜者,今晚就会被更野蛮的对手颠覆。

当然,对于金融科技的监管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结合我国金融科技的特点,起步较晚,供给不足,监管部门倾听产业界的真正发声,要注意配合产业契机,防止分业监管和跨界经营的制度性错厄,促进互联网金融生态的净化。

今年是金融风险防范年,提醒所有的从业者、创新者和投资者重视风险。全社会必须通力合作,才能为金融科技发展营造好的环境。

一是加强立法和执法,近年来支付诈骗、理财黑平台大量出现,但违法成本极低,即有法律的原因,也有执法的力量缺乏。

二是大力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对于欺诈行为、失信人终身记录,重点跟踪关注。

三是加强投资者和金融消费者教育,提高用户的辨别能力,在面对形形的金融科技产品服务时,最直接的防护就是用户安全意识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