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6:46

酒文化知识篇1

刘铮出生在一个京剧世家,爸爸刘长城唱小生,妈妈宋玉珍是张派青衣,姑姑刘长瑜更是被誉为中国第一花旦。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出生长大,自然从小就受到京剧的熏陶,用刘铮自己的话说:“我就是在京剧这个坛子里泡大的,最直接的京剧教育是来自父亲和母亲,可以说我从胎教就开始听京剧了”。但是会选择从事京剧事业,却全是刘铮自己的主意,完全是出自他对京剧的热爱与执着。

中国葡萄酒:在这样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中长大,你的父母是不是从你小时就开始教你学习京剧了呢?

刘铮:说实话,在我小的时候我父母没教过我唱戏,也没指望我会干这一行。那时主要是因为好奇,总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唱,渐渐就喜欢上了。

中国葡萄酒:那你是属于自学成才了?

刘铮:不是的,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很多人对我的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其实在我决定唱戏开始,我的母亲每天都会尽可能抽出时间指导我,姑姑也会经常带我到各地去观看演出,还有孙毓敏老师对我的培养,以及很多关心我朋友,我非常感谢他们。

中国葡萄酒:很少有人知道,你最初学习的是舞蹈专业,而不是京剧。毕业后分配的工作也很好,是什么原因让你放弃原本优厚的待遇,重新开始学习京剧表演呢?

刘铮: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中央电视台工作,那段时间过得很悠闲,但是我却感觉很懒散,生活也没有目标。由于业余时间比较多,我经常会唱唱京剧,当然是自己关起门在家中唱,偶尔也到京剧票房去唱,有时会和姑姑出去听戏、学习。我一直觉得我能走到今天特别幸运。2000年7月我参加了北京对外友好协会举办的国际票友演唱会,大家对我的表演反响很不错,从那时开始我才决定正式踏足京剧界。当时父母对于我的决定都很吃惊,他们谁也没想到我竟然会唱京剧,但是他们仍旧很支持我,还特意请姑姑为我做指导。放弃以前的工作,重学京剧可以说是源于我对京剧的感情。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一直无法割舍,既然真的喜欢它,对于我来说学习京剧也是更好的选择。

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风格,我们现在总是在说梅先生的时代,但是我们能在这个时代留下些什么,这才是需要我们去做的东西。我不会满足于成为中国京剧院的第一个男旦,我认为这是非常肤浅的东西,也许有人会说我野心大,但是这是我给自己定的目标。

刘铮是个很客气的人,每次说到自己的成绩总是表现得很谦虚。谈到他现在的工作,他说自己的压力很大,总是怕辜负观众的期待。但是我却从他的眼中读到了自信、从容。

中国葡萄酒:当初为什么会选择男旦呢?

刘铮:选择男旦主要是因为自己喜欢,自身条件也比较适合去演男旦。还有就是受了母亲和姑姑的影响,因为我从小总是喜欢跟在她们身后看她们表演,等到自己想唱时,就不自觉地模仿起旦角来。长大后看了很多梅兰芳大师的录影带,感觉男旦真的是一门很美的艺术。

中国葡萄酒:因为很多原因,从建国到现在的50多年的时间内,中国一直没有正式的男旦演员。你可以算是中国京剧院建国以来的第一位男旦演员,很多人都说你是“中国的第二个梅兰芳”,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刘铮:我没有那么伟大,和梅兰芳大师比我还差得太远。其实我现在还处于一个摸索和学习的阶段,作为建国后中国京剧院的第一个男旦,我的压力还是很大的。我经常在想怎么才能把男旦表演好,如果大家看了我的演出后认为还不如看女旦好,那样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失败。前一段时间我专门到日本京都去看日本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先生的演出,在与坂东玉三郎先生交流过程中他对我说:“虽然我不懂京剧,但演员表演的状态是相同的,一丝一毫的空隙都不能放过,尤其是男旦演员,舞台表演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会下意识地流露到台上,一定要养成很好的生活习惯”,这些话对我的启发很大,让我很有感触。

中国葡萄酒:你是怎么看待京剧这门国粹艺术呢?现在有些人为了迎合国外人的口味将京剧做了很多所谓的创新,将剧中内容进行了浓缩,念白的语言也改为更贴近现代的语言,而且删除了所有的“慢板”演唱段。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刘铮:我认为京剧是一种文化,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很悠久很神圣的艺术。对于京剧,我们首先一定要尊重,然后才能谈继承发展。即使是要将京剧推向国际,也要遵循它本身的传统,只有最传统的才是最受欢迎的。根据时代的要求对剧本内容做调整是可以,但是主体的东西一定不能破坏,我们只有把继承做好才能谈发展。

关于葡萄酒

我们不能凭借掌握的一点儿知识就说我已经了解一种文化。这就是知识与文化的区别,知识是可以从书本上获取的,但是文化就不行,你只能从生活中去体验,去积累。如同葡萄酒与京剧。

在我的印象中,很多的表演艺术家为了保护嗓子都不喝含酒精的饮料。但是刘铮却不一样,他不仅喝酒,尤为喜欢葡萄酒,对于葡萄酒也颇有研究。

中国葡萄酒:大家一般都认为表演艺术家,尤其像京剧演员平时很注意保养嗓子,一定会很忌讳饮用酒精性饮料,为什么你会喜欢喝葡萄酒呢?

刘铮:虽然我们因为保养嗓子的原因对于很多酒类饮料会有所忌讳,但是我认为葡萄酒还是非常适合我们饮用的。大家都知道葡萄酒对于健康非常有好处,还能预防心血管疾病,对于身体的保健很有帮助,我认为只要适量饮用,它带给我的好处一定不少,关键是要掌握好量。

中国葡萄酒:你觉得葡萄酒和我们的京剧有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

刘铮:我认为葡萄酒就像京剧一样,是用时间沉淀下来的东西,很深厚、有底蕴。就像一切都是起于游戏,止于艺术,葡萄酒本身就是一门文化,一门艺术。

中国葡萄酒:平时你喜欢喝什么类型的葡萄酒呢?

刘铮:我比较喜欢酒体强劲的红葡萄酒,刚喝下去时会感觉到涩,但是回味却很多,和生活很像。其实我喝过的酒种类并不多,但是比较起来我更喜欢法国波尔多地区的红酒,我无法用语言去形容那变幻多姿的口感,但是它们让我着迷。

刘铮很佩服品酒师,他总说品酒师很神奇,仅仅从一杯酒中,就能知道葡萄的品种、产地,甚至还能了解到葡萄产区的气候、土壤等特征。我问他有没有兴趣也去学个品酒师,他一直摇头,说自己不行。他说如果有时间会去听专家讲怎么品酒,但是从书本上、课堂上获取的知识还是非常有限,如果想要了解这个文化,一定要到葡萄庄园走一走,要去亲身体验才行。就像如果想做一个真正的“角儿”,就要从最基层做起,要知道整个过程。如果你不知道龙套要怎么跑,就永远不会知道站在那里的感觉,你也就找不到“角儿”的位置。

酒文化知识篇2

论文摘要:介绍了web3.0的概念与特征,结合宜宾学院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实践,探讨了基于w e63.0相关技术下构建宜宾学院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的基本框架,旨在为基于we63.0的我国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借鉴。

web3.0是在web2.0的基础上,让互联网更加个性化、精准化和智能化。web3.0时代的特征就是把散布在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点以及用户的需求点聚合与对接起来,提供能够满足每一个互联网用户的个性化的、聚合化的高效率的互联网服务。当web3.0时代来临的时候,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也迎来了图书馆3.0o web3.0跟web2.0一样,不是技术的创新、思想的创新,它是对we62.0深人发展的结果,通过改变传统软件行业的技术和经济基础来改变现有的一切。新的w eb3.0强调的是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创新,代码编写、协作、调试、部署、运行都在云计算上完成。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web3.0的概念不仅仅是在图书馆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中进行服务,而且还在虚拟空间中开辟新的服务领域。本文将探讨宜宾学院图书馆如何基于web3.0构建特色数据服务平台。

1.宜宾学院图书馆已开展的特色服务

   1.1以地方特色为主建立特色数据库信息服务平台

    宜宾学院图书馆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的三线城市—四川省宜宾市,素有“酒都”的美誉,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宜宾酒和酒文化融合在民风民俗之中,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酒业的繁荣对宜宾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宜宾有许多历史性文化品牌,其中有中国酒王“五粮液”和叙府酒、梦酒、金潭玉液、故宫贡酒、南福酒等名酒。2009年宜宾市白酒产量达19万,拥有酒类企业100多家,其中销售收人上亿元企业6家,实现销售收入390亿元,利税72亿元,工业产值、销售收人、利税总额分别占全国白酒工业的25% ,25% ,20%,占全省白酒工业的60%a,55%,65%。宜宾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酒也成了宜宾的支柱产业,形成了宜宾独特的酒文化与酒产业。2009年5月,宜宾市政府在《宜宾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强做大酒类产业的意见》([2009]20号)文件中制定了2010年宜宾市酒产业的发展目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宜宾地方经济,宜宾学院图书馆从2002年起筹建了中华酒文化数据库,共收集数据17 967条(截止到2009年12月22日);为配合酒文化资源建设,2007年9月又专门筹建了酒包装文化陈列室,现收集酒包装3 001多件。另外,2009年宜宾学院成立了发酵资源与应用实验室,12月又成立了“宜宾酒产业酒文化研究中心”,积极开展研究与合作,目前学院正与四川理工大学联合申报“四川省酒文化中心”。

1.2研究用户需求以进行战略分析和准确定位

    从目前查询的国内各种学术刊物、图书资料、网上信息资源,以及通过问卷方式对“中国酒网、中国红酒网、闻酒知香、酒之园”等近年来部分企业投资或企业化运作的酒类信息网站利用情况来看,目前我国部分酒类企业由于技术水平低,信息收集能力有限,对信息加工服务能力的依赖性愈来愈强。而我国酒类网站平台结构设计不合理,信息孤岛问题严重,缺少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多方位的开发与利用,忽视技术成果转化,网站信息知名度较低,客户群较小,很难吸引更多的注意力。

    在对我国酒文化网络信息化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宜宾学院图书馆对“酒文化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和服务进行了战略分析和准确定位,从新的视觉更多地关注从数据一信息一知识,成果一产品到产业这一价值链的实现,从深层次的角度探讨高校图书馆如何利用建设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开展专业化、特色化服务,架起一座与政府机关、科研院所、企业沟通的桥梁,实现酒文化的知识共享和酒产业信息服务的联盟。

2构建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的可行性分析

2.1硬件设备

    由于web3.0支持多终端跨平台知识共享,所以基本的通信设备必不可少,如pc,internet,intranet, wap手机、pad及专用客户端等,而这些设备现在都已经普及,所以构建知识共享平台有充分的硬件基础。

2.2软件支撑

    宜宾学院图书馆2010年引人商业化软件:北京世纪超星的medalink系统。该系统提供的元数据存储管理系统正是在吸收跨库检查的优点上进行改进的,通过优先对元数据进行存储和预处理去重新排序,为用户提供了互联网搜索引擎方式的检索体验,保留了对跨库检索的功能,为用户提供统一人口。其外文搜索系统是基于开放url标准的多级调度系统,能自动更新调度知识库,可以对125个国外最流行的外文数据库无障碍地查询。其主要的技术模块有:联合目录统一检索;统一认证;元数据建设;数字资源调度及推送;文献传递;统一结算;中心门户系统;远程访问。

2.3经费保障

    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按照“开放、合作、共享、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向社会提供酒类科技文献共享和科技创新决策分析服务。争取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和企业赞助,对酒类元数据仓储题录信息进行加工,实行无偿服务。对部分增值报务,如原文传递、科技创新决策分析、产业情报监测分析等实行有偿服务。制定统一的收费和服务标准,根据成员提供的文献服务量进行结算和支付。

    总之,不论是硬件设备、软件支撑,还是经费保障上,都已具备构建基于web3.0的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条件。

3构建基于web3.0的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框架

    网络信息服务是指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对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进行网络提供和网络传递的服务活动。在充分考虑web3.0环境下知识共享的特点,设计了基于web3.0的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框架,该平台共分为3个层次:信息资源层、信息服务层和门户访问层。

3.1信息资源层是图书馆开展网络信息服务的基础

    图书馆收集酒类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标准、科技成果、政策法规、电子图书、视频资料等相关文献信息资源,形成酒类文献元数据仓储知识库。由宜宾学院与北京世纪超星数据有限公司利用madlink系统合作建设,并定期进行数据更新、分发和提供使用。

3.2信息服务层提供平台知识交互所需的基础功能和核心服务

    (1)个性化知识搜索。w eb3.0的信息智能分析和过滤功能使资源的质量得到了一定的保证,用户提交检索信息,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开放api的服务,将满足成员不同需求的应用程序集成起来,形成多个智能过滤器,对成员的信息进行过滤;然后将过滤的信息进行结构化处理,接着访问数据库中的成员元数据并与酒文化特色库进行本体匹配;最后从酒文化知识库中搜索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精准化的知识。

    (2)由于高校图书馆过去受到技术的局限,早期的个性化服务研究基本上只停留在信息定制、信息推送、个人借阅查询以及系统推荐等。而web3.0的出现,其跨网站的信息聚合、精准的智能搜索、高度的自主权等特点,使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能提供以下核心服务:酒类文献学术搜索、全文资源调度下载、原文传递、科技查新、定题服务、rss服务、酒产业服务、酒产业情报监测分析等服务。

3.3门户访问层该层是平台的入口‘

    (1)多种终端接人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包括internet,intranet,wap手机、pad、机顶盒及专用客户端等获取信息。多终端平台是we63.0的特征之一,它能实现信息服务的普适性、公用显示装置与个人智能终端的通用,为用户的获取与共享知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根据其功能和服务的对象设置了常规栏目与读者交互栏目。我们根据宜宾学院中华酒文化研究数据库的主题内容,将其分为9个子数据库:酒道论衡、酒的种类、酒的工艺(酿酒专家/酿酒工艺)、酒的器具、文化大观(包含酒的包装刀酒的典故/)的风俗硒的诗篇硒的知识硒与名人晒与时尚硒与文艺/中西酒文化差异)、酒与健康、酒与经济(酒界精英业咨询硒业厂商)、酒的法律、天下名酒。数据库的每一层都提供分类导航,以及题名、作者、摘要、主题、学科、机构、人物、基金等关键字进行智能模糊搜索,易于用户接受和操作。

    (3)在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个人图书馆门户。在we63.0时代,图书馆的门户网站建设将发生根本性的革命,个人图书馆门户将取代图书馆综合化门户。它把信息聚合、智能搜索、信息微单元这些基础元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丰富的知识库。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需求,从知识库里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同时还可以从互联网上聚合其他信息,最终构建出自己的个性化门户,并通过它进行馆内、馆外资源的搜索。这样,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就可以了解每个用户感兴趣的主题内容,自动归纳推断用户的喜好,对新人馆、新上网的酒类资料进行自动推送服务,使用户能够通过信息的和订阅获取个性化的酒类知识服务;而且政府机关、科研院所、企业作为个人门户也可以相互交流、互相链接、共享信息单元。

酒文化知识篇3

《鸡尾酒制作》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拓展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酒水鉴赏能力、酒水服务技能、实际操作能力;是专业核心课程的延伸。本课程需要整合知识与操作技能知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选取恰当实用的教学内容,来提升教学效果。本文总结了项目教学法在《鸡尾酒制作》课程中的具体构想与应用,以期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成教学目标。

一、《鸡尾酒制作》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首先,酒水服务是酒店餐饮部门的基本服务技能;其次,鸡尾酒制作是酒水服务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再次,鸡尾酒制作中蕴含的文化是高职学生知识结构的构成要素;第四,鸡尾酒制作知识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对餐饮服务工作内容的延伸。

二、《鸡尾酒制作》课程实施中的难点

鸡尾酒制作的难点在于要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知识点和操作技能都体现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分别为。

(一)广度

一款鸡尾酒的制作,需要掌握众多的基础知识。如:酒水名称、产地、主要原料、酿造技术、口感、类型、特色等等。往往一款成功的鸡尾酒可能要应用数种基酒,那么这就意味着要掌握数量巨大的基础知识点,并且需要记忆,能够灵活应用。因此,从广度上说,鸡尾酒的制作需要庞大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

(二)宽度

制作技能、制作手法的宽泛性。一般分为摇和法、调和法、兑和法、搅和法。四种调和方法不仅代表着不同的制作过程,还体现着操作着不同的手法,大方优雅的操作手法会给鸡尾酒制作带来美的感觉,使其更具观赏性。同时还体现不同基酒的特征特性,区分不同的调制顺序,需要通过不同调和方式来完成完美的融合,在造型和口感上都达到最佳。因此,从宽度上说,鸡尾酒制作的方式五花八门,学生需要学会最恰当的操作方式。

(三)深度

中国古人喜好用梅兰竹菊等植物来比喻人的性格和心境,极具文化内涵。在西方,鸡尾酒也可以展现不同的风采和心境,要根据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不同对象,不同心境,调配出不同的鸡尾酒。在这个过程的背后,也有很多的历史、文化内涵。要求学生有拥有较好的审美能力、色彩表达能力、主题陈述能力。因此,在深度上来说,鸡尾酒制作的作品展现了学生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三、《鸡尾酒制作》课程中的项目教学法

《鸡尾酒制作》中的项目教学法遵循认知――实操――再认知――再实践的模式进行。鸡尾酒的制作要求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并且对理论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将理论融入制作中去。认知,所指就是掌握理解基础知识的过程。实操,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入熟练的手法技巧,制作出口感、外形上乘的酒品。再认知,是指教师通过对酒品进行品鉴后指出优缺点,给出改进方案,让学生在制作后对理论知识有反复理解的过程。有了这些训练后,最终教师可以设定场景,提出要求,让学生运用知识灵活进行创作。使制作出的鸡尾酒有主题,有寓意、有使用情境、注重酒水的选取、注意酒水的成本及实际可行性。这样就完成了再实践的环节。至此,在项目教学法中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构思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及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多方面能力培养的目标。

四、项目教学法在《鸡尾酒制作》中的良好成效

(一)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操作性

大方优雅的操作技能,纯熟的操作手法是体现鸡尾酒文化的主要办法。学生通过项目教学法的练习,可以熟练掌握制作方式和操作顺序。这种操作性能够提升未来工作的工作效率与实际工作中的美感。

(二)加强学生在工作环境中的实践性

通过《鸡尾酒制作》的学习,学生可以在酒店大堂吧或酒吧中进行独立操作。拥有一位调酒师需要具备的操作技能。项目教学法强化了这种行业内的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过情景模拟的训练。

(三)加强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创新性

本门课程与其叫做《鸡尾酒制作》,不如叫《鸡尾酒创作》。鸡尾酒文化能够发展至今,在酒文化市场中越来越耀眼,都是后人的继承与发扬。在鸡尾酒制作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创新,运用酒水本身的特色品质,加之不同人文环境创作出不同主题的鸡尾酒。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具备鸡尾酒创作的基本能力和步骤。

(四)加强学生在提升过程中的品鉴性

在实际工作中,一款鸡尾酒的优劣需要通过调酒师的品鉴来完成。因此,对酒水的品鉴能力亦是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要求。可以通过《鸡尾酒制作》的学习,更进一步了解酒水知识,知晓多品种的酒水。在这个过程中对多品种的酒水有所了解和重点知识的掌握,具备基础的酒水品鉴能力。

酒文化知识篇4

自从有了“突围”之说,“文化酒”的概念便粉墨登场。围绕着所谓的“酒文化”,一幅字画、一处陈迹、一眼泉水、一段传说、一个名人,都成为文化的代表。矫饰伪诈之风,可谓登峰造极。但是折腾了许些年,仍然是热闹多多,佳作不见。然而它却启示人们,白酒仍然存在着某种未知的价值有待于开拓。业内人士不断地呼吁文化酒,许多品牌高举着文化的大旗,可是,究其根源,究其实质,都是粗浅模糊的概念游戏——甚至是“挂羊头卖狗肉”。

所谓的“文化酒”、“品牌文化”的概念,其实是品牌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体现品牌与历史、品牌与时尚、品牌与消费者的联系度方面的价值。从文化本身的涵盖的范畴来说,她是一个歧义很大的概念。它可以是一种历史的积淀,也可以是一种民风的写真,也可以理解为某种情感的张扬,其中包含了人类所创造的精神因素。如果没有深刻领会文化的精髓,没有点文化的实质,白酒业也就无法以“文化”突出“重围”。

泸州老窖可以说是文化的先行者,但是,他们高举几年的文化营销大旗,却没有见到品牌形象、企业形象从老化走向新生。“天下第一窖”比不上“天下第一坊”;“国窖1573”在市场的表现也是不尴不尬;众多的老产品,头曲,二曲依旧在市场上缺乏表现力,缺乏张扬——大旗下面的品牌总是显得羞羞答答。文化营销怎么啦?在文化的角度上,白酒的内在价值就其形式而言,体现为人的心理、意识活动状态;就其内容而言,则是品牌生命的跳动,它积淀了传统、超越了现实、启迪了未来,流淌在一切的生命活动之中。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白酒因成为凝聚生命意旨的标识,传递价值信息的媒介——这是文化的根本。

从白酒的消费者体验出发,白酒的内在价值,就是融会在口感、香味、酒体之中的人类的生命觉知,它根植于酒质,发韧于消费者的感受价值,最后成型于消费者的享受。因此,文化的魅力在于从过程中吸取养分,为品牌不断地输送有意义的题材。在中国白酒发扬文化的道路上,文化的价值是由于高知识创造的价值优势引发的。在目前的中国白酒竞争格局中,市场总量是难有增长了,企业的成长将突出地表现在量的瓜分上。任何一个企业都力图在蛋糕上分得多一些,而支配这种瓜分成果的,则是企业开发内在价值的实力——就是开发文化价值的实力。传统的技术、质量、价格、广告、渠道的竞争转化为高知识的竞争,转化为开发品牌资源、文化资源的竞争。

为什么白酒的品牌价值,品牌形象,品牌的文化内涵在众多的白酒企业喧闹到现在还赶不上“万宝路”、“百威”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呢?品牌文化的内涵是由企业本身内在价值的“质”与“量”决定。知识实力雄厚的企业,既可以象万宝路、百威那样以一种带有普遍价值观的品牌横扫市场,也可以用众多的特色品牌分占各个价值领域,从而拥用绝对的市场占有率。从这种层次上我们理解了,文化是由于人类的创造实现的,文化是由于知识价值的表现实现的。当然,从这里我们发现,我们中国白酒的文化是那样的苍白,那样的空洞,那样的无力!

酒文化知识篇5

【摘要】陕北民歌,作为陕北文化中源远流长、传播广泛而又长盛不衰的文化形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这其中,酒曲这种风俗小调因其广阔、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具有十分鲜明的社会功能。从人的社会化的视角深入分析酒曲的精神内核,从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认知层面),情感交流与互动(情感层面),伦理道德观念内化后的实践(行为层面)递进式地呈现社会化的过程,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酒曲文化的功能和当地民众对酒曲文化的认同与情感内化的过程,为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社会化陕北民歌酒曲

陕北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地处中国东、西部的交汇地带,跨域辽阔,气候干燥,是草原、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融会区,长久以来汉族与少数民族在此频繁来往。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促进了东西部文化的交流碰撞,还对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融颇有助益,从而形成了中华大地上独具特色的陕北文化。陕北民歌,作为陕北文化中源远流长、传播广泛而又长盛不衰的文化形式,逐渐与广大陕北人民的生活、精神、情感融为一体,成为既反映地域民俗又传递情感价值的珍贵文化遗产。

酒文化在中国有着数千年发展历史,也是陕北地区民俗的重要内容,陕北民歌与酒文化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这些丰富多彩的陕北民歌中,多流行于榆林和延安的酒曲因其唱词朴实、内容诙谐、寓意深长等特点深受劳动人民欢迎。

酒曲,是陕北人民在饮酒猜拳时助兴的一种民间歌曲,因贴近生活,成为陕北餐桌文化和酒桌文化的一部分,称做“酒曲”或“酒令”。它属于民歌体裁风俗小调的一种,曲调一般固定不变,唱词则根据饮酒时的情境即兴创作,根据酒曲的内容大致可以将其分为敬酒曲和对酒曲两种。

陕北地区素有“无酒不成宴”之说,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民间音乐的不断发展,酒曲逐渐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有酒就有曲,无曲不饮酒,无曲不成宴,形成了当地的一种饮酒习俗和文化特色。酒曲的独特性在它的社会功能上颇有体现。它不仅包含了一般酒歌中蕴含的实用性与娱乐性,还因其广阔、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十分鲜明的教育功能,历史、文化的承载和传播功能,情感、信息的传递功能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酒曲经久不衰的传承过程,实际上也是陕北人民精神和思想的成长史,它丰富的内在特质,为我们展现了当地人从拥有自我意识到形成其伦理道德观念这样一条社会化的道路。从人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来研究酒曲,不仅能让我们对酒曲的社会功能拥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还为我们理解陕北民歌的传承路径和陕北人民的成长过程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一、自我认知的逻辑生成——酒曲互动促成长

酒曲,是与餐桌文化和酒桌文化相伴而生的音乐形式,主要以声音和节拍传递旋律,以祝酒词等表达感情。人们在酒席间互唱酒曲的过程,在传播学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信息的交流过程。正是丰富的信息传递与社会互动构筑了陕北人民的认知体系,推动了认知层面的社会化,使人的个性得以健全。

1、自我意识的凸显

符号意义上的文化互动,是人的自我意识的来源,酒曲在表达和传播上表现为一种语言符号,并以其角色扮演的社会化过程完成人的渐进成长和人格完善。酒曲,无疑就是人们在进行社会互动时所使用的符号,而歌唱行为本身则是个体在社会大舞台上按照特定规则完成角色扮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不仅歌唱者自身会对自己进行评判,这个行为所涉及的其他个体对歌唱者也形成看法和评价,歌唱者进一步对他们的看法和评价作出反应,逐步形成自我认识。

符号互动论作家乔治·H·米德认为,自我主要有“主体性的自己”和“客体性的他人”,客体性的他人表达的是有组织的他人的态度,主体性的自己则是主体对他人或是客体的反应。在陕北地区这一特定社会情境中,以酒曲方式进行的人际交流自然是个体的重要社会体验。对歌过程中,主我在释放本能反应的同时,必然要对经验进行深层反思,与制约社会情境的客我不断互动、相互作用,从而在歌唱中加深自我观察、自我评价,构成人格的动态发展过程。

2、心灵的形成

通过演唱酒曲,陕北人民在认识自我的同时,也形成了米德所谓的“心灵”。幼儿最初在宴席上听到酒曲时,不能理解歌词的意义,只会做出受到刺激后的本能反应,例如简单的模仿等。通过观察与模仿,儿童意识到不同的歌词会使他人做出不同的反应,他们从这些反应中学会理解酒曲歌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开始主动学习运用这一社会姿态。当儿童能够在大脑中运用符号或语言预演针对客体可选择的行动方案,选择合适的酒曲进行演唱时,米德称这一过程为“想象性预演”。米德认为,若个体具有了“想象性预演”的能力,个体就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心灵”。因此,心灵的培育发展是一个培养“想象性预演”能力的过程。

在对各种酒曲的普遍意义有所把握后,个体借助酒曲的唱和与他人进行姿态的会话,由此形成的意义系统在个体心中内化、积淀下来,个体就有了心灵、有了思考,为以酒曲形式进行的共同交流提供了可能。随着人的成长,个体通过酒曲进行的社会互动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因而由此形成的心灵也处于变化中,不断地向更高的社会化层面发展。

3、对社会的认知

自我意识的凸显和心灵的形成为社会认知奠定了基础。对于儿童而言,群体的普遍歌唱,为他们营造了一个熟悉的歌唱环境。这种熟悉感让儿童认识到,我们这里本来就是这样:有酒就有曲,无曲不成宴。根据符号互动理论的观点,人一来到世上就不可避免的与周围人和环境发生交集,在与其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中他们学习经验、丰富自身,它强调学习过程的认知参与,强调通过对社会环境的认识发掘个性和潜能。于是,儿童通过酒曲潜移默化的影响开始了解和把握社会。

酒曲不仅仅引导儿童开始认识社会,更贯穿于个体社会认知深化的整个历程中。约翰·杜威在《民主与教育》中写道:“社会不仅是由于传递、传播而得以持续存在,而且还应该说是在传递、传播之中存在着……人们因共有的事物而生活于一个社会中,传播就是人们达到共同占有事物的手段。”酒曲传播把人和社会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们通过酒曲把它的内在特质变成所谓的“共同占有的事物”,这种事物越多,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就越充分。

米德认为,社会主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学习理解对方“有意味的符号”,并获得与客体性的他者基本统一的“共同意义”。由此可见,互动是以对符号的使用为先决条件,以“共同意义”的生成为最终目的,而自我、心灵和社会这三个层面的认知则是在符号使用的基础上实现共同意义的基本分析单位。酒曲这种符号,在千百年传承过程中使人们在逐步凸显自我、形成心灵、认识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认知层面的社会化,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二、情感的价值认同——情真意切化杯中

儿童在参与酒曲行为中所引起的各种情绪在认知系统的作用下,逐渐沉淀为稳定的情感态度,实现了个体对于社会情感生活的适应和创造。换言之,酒曲的传唱推动了人的社会化过程,同时,社会化不可避免的成为一种情感历程。酒曲对情感社会化的动力机制及作用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动机作用

酒曲作为一种音乐形式,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苏珊·朗格),必然带有某种情感或态度——快乐、喜欢、敬畏、尊重、羡慕、爱情、责任等等,社会化对象通过对酒曲活动的感性参与而获得的深层情感为其做出内化或拒绝教化的决策从而确立某种态度提供了直接动机。

2、导向作用

社会化的主体在对个体实施社会化的时候,总会与一定的情感相结合,酒曲歌词通常会赋予社会认可的事物以积极的情感,赋予社会不认可的事物以消极的情感。这种情感对社会化的对象具有明确的信号导向作用,告诉社会化的对象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譬如在劝酒歌里有一首《担承我们年轻人》唱曰:“一来我人年轻,二来我初出门,三来我人生认不得人,好像那孤雁落在凤凰群,展不开翅膀放不开身。叫亲朋你多担承,担承我们年轻人初出那一会门。”从年轻人的角度出发,希望他们明确自己在这个社会所处的位置,引导他们建构起有关约束、责任、秩序的情感知识。

3、感染作用

酒曲作为陕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与空洞的说教和强制的命令相比,酒曲的歌唱者用他的行为向其对象传递某种信息时,对象会自然而然地接受其中所蕴含的社会情感规范,并在歌曲所建构的氛围中得以加强。比如,神木酒曲《好容易遇在一搭搭》:白粼粼清酒脆香香菜,我把那朋友们请起来。二秋秋韭菜扎把把,好容易遇在一搭搭……句句流露出主家对客人的珍惜和热情,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强化了酒桌上的深厚情谊。作为社会化对象的个体在接受或拒绝某些社会事物时,总会受到对方情感的感染,在由移情过程唤起的情感共鸣中更容易接受施教者的思想观念,使社会情感得以融入日常生活规范。

4、培养作用

在情感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化的主体对象不仅要获得相应的情感知识,还要学会情感表达、情感运用和情感控制等多种情感能力。酒曲所具有的信息传递功能,为参与者提供了发展情感能力的契机。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常常对歌,一方唱一方和,表达爱意,在喝酒时便通过酒曲往来传递情意,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的情感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加强。当然,恋人间表达的是爱慕、依恋之情,对同伴表达的则是友爱之情,对长辈表达的是尊敬之情,这些不同的情感表达能力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酒曲来锻炼。

认知指导情感的形成,而在酒曲互动过程中情感知识的丰富、情感能力的发展又成为进一步认知的基础,两者共同制约着人的行为,使伦理道德实践贯穿于酒曲行为中,最终形成了如今带有鲜明礼俗特征的酒曲。

三、伦理实践的内化机制——酒俗传承礼为先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佳誉,自古以来,礼便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总准则、总范例。对社会规范的了解与对血缘关系的认同相结合,形成了传统酒文化中以酒礼来规范和调整君臣、父子、长少、贵贱等社会关系的伦理道德,而这一伦理观决定了酒曲成为礼俗的典型表现。

伦理实践在酒曲中最突出的反映自然是那一整套特定的程式、步骤和规范。在神木、府谷一带,酒坛场的流程主要分为告坐、要酒、看酒、让酒、奉承、对酒、退酒等,不同的环节对应不同的酒曲,如迎宾曲、起酒曲、敬酒曲、对酒曲、劝酒曲、辞酒曲、散酒曲等。当进了主家的大门,对方会先给你唱一首迎宾曲:“风尘尘不动树梢梢摆,这梦也不梦那老张来。一般的那烟酒是没多炒两个菜,招待得不周你多呀么多担待。”酒坛开启后,主人或陪酒的宾客开始唱敬酒曲活跃气氛和送上祝福。酒过三巡,酒量小的人可以唱辞酒曲推回去,既不失礼,也不至于扰了兴致,这些形式中凝聚的正是融合在陕北人民生活中的礼。

除了上文所说吟唱酒曲特定的套数,针对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主家和宾客,酒曲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家庭小聚,氛围轻松活跃时,常有表达生活琐屑或简单情绪的对歌,即兴出口,各显其能。如一方唱道“月儿弯弯照高楼,几人欢乐几人愁,什么人在高楼饮好酒?什么人丢下在外头?”,另一方则对上“月儿弯弯照高楼,新女婿欢乐新媳妇愁,客人亲戚在高楼饮好酒,吹鼓手丢下在外头。”没有九曲回肠痛彻心扉的深情,浅唱辄止,韵味无穷。若是请喜拜寿则又不同:“喝酒的人儿坐朝廷,荣华富贵你享不尽。那是咿呀嗨,是喝起来。”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伦理价值始终贯穿其中。

著名的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希·弗罗姆对伦理学进行过深入研究,并最终给出结论,即他试图论证的“人道主义伦理学”的正确性。“人道主义伦理学”认为,伦理行为规范应来源于人的本性,否则就会使人的情感和精神分裂。但是酒曲文化中体现的并不是这样一种人道主义的伦理观,就本质而言,中国的酒礼给人们灌输的就是三纲五常的伦理传统。饮酒高歌不是肆意忘情的一种举动,它会因为个人的身份、地位或者他与周围其他人的关系而改变精神内核,人们内在的本源性的需求被压抑,人的本性反而受到了某种家庭关系或社会关系的束缚,这在弗洛姆的作品《为自己的人》中偏向于“权威主义伦理学”一派。在这样一种伦理观念中,由权威来说明什么对人是善的,并由权威规定行为的法则和规范(这里所谓的“权威”指的是非理性的权威,可以理解为通行的集权主义和反民主主义制度)。当然从这种意义上讲,在唱酒曲的过程中指导人们践行礼仪的伦理道德,并不能完全契合权威主义伦理学的观点,毕竟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历经多次时代性变革的中国已然不是一个完全由权威来主宰的社会。但是单从酒曲这一种礼俗行为观之,历史的车轮在过去几千年里留下的深深车辙,依旧把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观念烙印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内心。

结语

酒曲文化的内在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作为民间音乐的艺术特质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还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了陕北人民的生命历程。情感对认知产生影响,认知又反作用于情感;同时认知和情感双向作用,赋予了酒曲行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色彩,这种逐步深入的社会化过程在不少陕北民歌的传承中都有体现。数百年来,陕北民歌就是在这种生命本能和社会演化的驱使之下匍匐而生、匍匐而行、匍匐而歌的。近年来陕北民歌的影响力渐趋衰微,光从音乐魅力与历史积淀两个主要层面彰显它的价值已远远不足,选取“社会化”这样的理论研究视角,关注人类自身发展和社会健全,或许能挖掘出陕北民歌鲜为人知的根性价值,为其传承和发扬开拓光明前景。

【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社会实践重点支持项目】

参考文献

①埃·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三联书店,1988

②诺贝特·埃里亚斯:《个体的社会》[m].译林出版社,2008

③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53

④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华夏出版社,1999:131

⑤张智斌,《论陕北民歌的功能性在当代社会衰微及对策》[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55-156

⑥孙端详,《传播社会学:发展与创新》[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⑦李蓉、王立刚,《试论中国酒文化的伦理底蕴》[J].《作家》,2011:152-153

⑧李苓,冯剑侠,《电视访谈节目中的符号互动——以〈鲁豫有约:爱人同志〉为案例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5):106

⑨万伟成,《中华酒文化的内涵、形态及其趋势特征初探》[J].《酿酒科技》,2007(9):104-107

⑩刘军,《少数民族的酒歌及其社会文化功能》[J].《云南社会科学》,1995(5):66-69

⑾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酒文化知识篇6

只有自己到水里面尝试,才能学游泳,这就是浸入式名称的由来。新的知识是建立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当学一个新知识的时候,首先要建立和将要学的东西相关联的周围的知识,我们称为“支持”,然后,再把新知识与这些“支持”相结合,非常容易记忆。两个没有任何关联的事物很难让人记忆,即使记住了也很快忘记,因为脱离了人们已有的知识体系。浸入式教学使传统的、孤立的外语教学向外语与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的方向转变。这个转变主要依据四个原理:第一,学校的各类学科课程为第二语言的学习提供了自然的基础和环境,为儿童提供了用第二语言进行(求知、感情和态度等方面)的交流机会。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儿童能够有效地学习第二语言。第二,重要而有趣的学科内容能使儿童产生掌握第二语言和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的动机。第三,儿童母语(第一语言)习得的本身就是语言与认知内容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认知与人际能力伴随语言一起发展。儿童第二语言的学习也是同样的,它是儿童认知和人际能力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第四,语言正规的和功能的特征随情景不同而变化。语言与学科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儿童使用第二语言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语言环境。

浸入式教学理念中还有一对概念:“小浸入式”和“大浸入式”。“大浸入式”通常指一个大的环境,这个环境中通常没有主题,比如在这个环境中,孩子去洗手间,睡觉,解决各种问题都是用英文的,这就是大浸入。而“小浸入式”是有主题(目标语言)的,是教师在不同的情景中对目标语言进行不断的再现,但这个不是简单的重复单词,传统是简单的重复单词。“大浸入式”是环境载体,贵在时时处处。如教室的物理环境,教师的口头语言及肢体语言等;“小浸入式”是内容载体,强调主题明确。教学中有明确的目标语言,通过反复运用而强化习得,教师还可以经常变换主题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英语思维能力。

职业素养内涵界定

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以获得物质报酬作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并能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职业素养概括的说包含以下四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情感(意识)、职行为习惯、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由于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的人,有着共同的工作内容和方式,受到共同的职业训练,因而,往往具有共同的职业理想、兴趣、爱好、习惯和心理特征。职业道德是将各种职业规范转化为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职业道德品质的重要环节,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技术、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和职业作风等。职业情感是人体对某种特定职业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如职业兴趣、职业美感、职业意志等。职业人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浓厚的兴趣,才能自觉地刻苦钻研业务,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引发强烈的职业热情,形成对职业的长久注意力,时刻关注与自己职业有关的新信息和新技术。只有热爱自己职业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爱岗敬业”、“在本职、创一流”。职业行为是指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过程的行为反映,是职业目的达成的基础。从形成意义上说,它是由人与职业环境、职业要求的相互关系决定的。职业行为包括职业创新行为、职业竞争行为、职业协作行为和职业奉献行为等方面。职业技能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通过政府授权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地评价与认证的活动。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前三项属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是不断学习,逐渐完善的过程;而后一项,是可以通过短期培训获得的。

酒店服务与管理人员职业素养内涵界定

酒店行业属于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与其它行业有较大区别。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态势下,旅游业飞速发展、商务活动日益频繁,酒店行业的发展也可谓是一日千里,重庆市五星级酒店到2020年将新增80家达到100家。在这样的背景下,酒店行业的人力资源现状不容乐观。人力资源存在着数量匮乏、质量堪忧的严重问题,与高星级国家化酒店对于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形成强烈反差。笔者在重庆扬子江假日酒店、重庆洲际酒店等重庆知名的国际化酒店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和实地调研,与酒店共同分析出酒店行业基于员工岗位胜任力视角的职业素养内涵要求。酒店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内涵包含职业认同感、服务意识、协作意识、职业承诺、职业技能五项核心要素。在酒店行业人力资源现状存在诸如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作内容重复性大、薪酬水平较低、人员流失率高、员工满意度忠诚度低等问题的背景下,职业认同感、服务意识、职业承诺的培养尤为困难。

酒店管理专业“浸入式”职业素养培养环境设计

“双轨制运行,双主体培养”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具体形式,“双主体”指学校和酒店两个人才培养主体,“双轨制”指学生分为a、B两组,以学期为周期,前半期a组在学校学习,B组在酒店岗位实践,半期后经过校企双方的考核,a、B两组交换,后半期a组到酒店岗位实践,B组在学校学习。笔者所在的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自2007年起,与重庆扬子江假日酒店、重庆洲际酒店、重庆Jw万豪酒店等国际型酒店共同实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双轨制运行,双主体实施”工学交替人才计划。计划运行至今,已培养了3个年级200余名毕业学生。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就业能力极大提高。学生初次就业专业对口率达90%,其中四星级以上酒店就业达82%,初次就业岗位为领班以上达38%。学生所就业的酒店对学生表现出的岗位胜任力非常满意,特别是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素养表现优异。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和实习生在酒店行业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匮乏的背景下,在重庆各大酒店备受关注,被称为酒店行业的“明日之星”。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一系列运行机制和制度,保障了“侵入式”职业素养培养能顺利实施。“双轨制运行,双主体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学生走进了酒店真实的课堂,专业教师走进了酒店授课、鉴定,酒店兼职教师走进了校园参与项目班级学生的挑选、教学计划制定与实施、学生成绩的考核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企业的标准为标准,企业的设备为教学设备,企业的员工为教师,在这个校企深度合作的开放的、职业的平台上培养满足酒店需求的国际化酒店服务与管理人才。校企共同构建开放式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对学校的教学管理、酒店的培训生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要求。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和酒店都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来保障“双轨制运行,双主体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学院方制定了校企领导协调会议制度、兼职教师聘用制度、专职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工学交替教学管理办法、工学交替学生管理办法、工学交替学生成绩考核制度、项目班级月度例会制度等;酒店方制定了总经理负责制度、现场导师负责制、优秀学员评选制度、奖学金评学制度,提供参与大型国际活动服务的机会、酒店集团外地姊妹酒店实习机会等。校企双方为工学交替计划制定的一系列制度保障了“侵入式”职业素养培养能顺利实施。

酒店管理专业“浸入式”职业素养培养的实施

在酒店管理专业“基础能力与职业能力渐进式课程体系”中,根据酒店行业对学生行业整体认知、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我们与合作酒店共同开发了酒店行业介绍、酒店职场交流、酒店职场健康与安全、酒店职场英语、酒店行业认知实习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既可以增强学生酒店行业历史与现状的了解,又可以使学生自发地产生对将来的职业产生的热爱之情,进而加深专业课程的学习,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崇高的职业道德、情感和习惯。

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习惯。职业素养的养成可以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通过情景化教学、操作技能训练、解决问题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如很多服务行业,职业道德是不可缺少的要素,通过模拟学习,可让学生扮演职业人角色,强化学生的职业主体意识。为了使学生产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强烈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了解某个职业的历史,或参观某个具体的行业,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可使学生很快了解此行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岗位设置、职员形象等,从而认识到自身和专业的“关系”,进而切身感受自己将要投身的领域,培养从事该行业的自豪感和意志力。由对职业的好奇转变为对职业的兴趣,由此产生对从事该工作的强烈职业情感。在专业教学中,有些行业岗位有其特殊性,无法为学生提供岗位实习的机会,因此学生无法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职业习惯的养成因缺乏恰当的环境而无从谈起。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校提供的仿真环境,让学生扮演职业人角色,这样也可使学生尽快适应职业角色,养成职业习惯。

酒文化知识篇7

关键词:通识教育;酒店专业英语;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1-0016-03

通识教育,又译为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1]自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其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此的研究和讨论。目前,通识教育的实施在发达国家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国内的一些综合性本科大学也进行了小规模的实验。[1]随着通识教育的逐步实施,人们对于通识教育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解也逐步深入和清晰。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精通某一狭窄专业的人,还包括学生远见卓识、精神及情感等方面的培养。换言之,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学生“通过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形成比较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同时认识和了解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1]因此,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而且在其它各方面都能全面协调地发展,具备独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成为对社会发展有责任、有助益的人。

二、通识教育与高职学生酒店专业英语学习相结合的意义

高职学生不同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中的本科生,有其自身的学习特点——学习基础普遍较薄弱,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内容枯燥的东西则学习效率较低,总体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高职学生的教育培养就不能完全照搬通识教育在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中的实施模式,而是要有所选择地借鉴,高职学生酒店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酒店专业英语是以酒店管理专业为背景,有机融合了酒店管理和服务的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英语知识的应用型英语。“酒店专业英语具有特定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在语篇结构、文体风格、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具有特定的体裁特征”。[2]这一特性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使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的理解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作依托,还要上升到语篇语义功能的深层,即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真正掌握酒店专业英语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增强和提高其运用酒店专业英语进行交际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酒店专业英语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与通识教育培养模式的要求具有一致性。因此,必须结合通识教育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酒店专业英语的知识基础,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注重培养其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可持续学习和发展的习惯和能力;注重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使其成为适应当今酒店国际性和先进性要求的职业人。

综上,在高职学生酒店专业英语能力培养中,可以而且应当应用“通识教育”,这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是现代化科学技术、文化发展和酒店行业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培养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和职业素质的需要;是高职教育育人本质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具备专业知识、理解能力、判断能力以及所产生的相应情感等素质的需要;是提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注重“广”、“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岗位不断变化发展的要求。

三、通识教育在培养高职学生酒店专业英语能力中的应用

1.应用“通识教育”,设置酒店专业英语课程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于2002年正式设立酒店专业英语课程,学生从大二上学期开始,分两学期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任务,设立了《酒店情景英语一》和《酒店情景英语二》两门课程,课时量总计56个学时。由于课时量有限,教学内容不能充分展开,只是象征性地涉及餐饮部、前台和客房的一些重要服务的介绍,教学质量无法得到稳步的提高,也无法适应酒店岗位设置的实际需求。

针对原有酒店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弊端,并结合酒店岗位设置的实际需求,应用“通识教育”的理念,对我院酒店专业英语课程进行了改革和教学实践,力求培养学生具有宽广的酒店专业英语的知识视野,并形成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针对学生就业较多的岗位——餐饮部、前厅、客房、康乐部和酒吧,分别设立了《餐饮情景会话(英语)》、《前厅情景会话(英语)》、《客房情景会话(英语)》、《康乐和酒吧情景会话(英语)》课程,课时量总计168个学时。这一课程设置打破了以往酒店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对过分狭窄的专业英语教学进行了深度的改革,体现了课程设置有宽度;同时,学习内容的扩展、延伸和衔接使学生能够打下全面而扎实的基础,形成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力求以此为基础,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适应今后工作岗位实际需求的能力,成为符合酒店行业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这一课程设置比较准确地体现了“通识教育”内涵的要求。

2.应用“通识教育”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以往《酒店情景英语》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明显显现出教学模式过于陈旧的弊端——教师队伍过于单一;教学方式也一直延续只重视书面读写能力、忽视听说能力训练的传统方式;教师讲解多、学生练习少;只拘泥于教材上表层语言文字的分析,缺乏结合酒店管理专业知识深刻理解酒店实务等深层语篇语义的功能,无法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进而影响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

因此,鉴于酒店专业英语的学习特点及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向宽度及深度的改革,为了更加准确地在教学实践中应用“通识教育”的理念,我院在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加强了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创新引进行业五星级酒店餐饮部、前厅、客房、康乐部和酒吧等部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员工参与到日常教学中,形成“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校内教师侧重教材服务情景所涉及的服务步骤、服务要点、专业英语词汇以及句型的学习,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储备,夯实基础;企业优秀员工为学生补充酒店实际运营中的培训资料及服务案例,以丰富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进行服务情景的对话演练,为学生创造贴近真实工作场景的学习环境,培养其熟练、灵活运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和解决服务中出现的问题的应变能力。

3.学生学习方法及教学效果——以《餐饮情景会话(英语)》课程为例

在“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针对酒店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餐饮情景会话(英语)》课程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扎实的酒店专业英语知识基础;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校企合作”的模式,开阔知识视野,培养职业素养。

在学习“餐厅预订服务”时,结合餐台预订、包房预订和宴会预订等相关服务情景,学生在学习时将单词“reserve”与所应用的情景联系起来——reservethetable,reservetheprivateroomandreservethebanquet,很容易就记住了单词本身的意思及用法。而学生学习句型时,也是在设定的情景中尽可能多地学习多种句型表达,达到灵活选用的目的。例如,在结束预订服务“向客人表达期盼”的情景中,学生以掌握较扎实的结构“lookforwardto”为基础,进行知识点的扩充——welookforwardtoseeingyou.welookforwardtoyourarrival.welookforwardtohavingwithyou.经过练习,学生在相应情景对话的演练中也能运用自如,达到了预期效果。

在熟练掌握单词和句型用法的基础上,酒店专业英语更加注重服务步骤的学习,即运用英语来提供服务和解决问题。因而,学生采用“将新知识的讲授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的学习方法,因为使用熟悉、已理解的知识解释不熟悉的知识,效果更好。例如,在学习“宴会预订服务步骤”时,学生结合已学过的“餐台预订服务步骤”进行对比学习,了解到在进行宴会预订时,同样需要询问客人的姓名、就餐人数、到达时间、餐品类型、付账方式等信息,不至于在提供服务时无从入手。然而,新知识的学习固然要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但更应注重区别。因此,两种预订服务的不同之处就成了学生进行学习的重点——询问宴会厅的布置和预算等信息,并自主展开训练。通过对比学习,学生对于两种预订服务各自的服务步骤就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能够在提供相应服务时加以区别。

其次,企业优秀员工积极参与到日常教学中为学生补充酒店实际工作中的培训资料并模拟工作场景进行服务角色的演练,这为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提前熟悉、适应岗位需求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校外教师结合校内教师的授课内容,适当进行教学内容的补充,以与实际工作情景相接轨。例如,在学习“结账方式”的情景时,校外教师会补充一些有关信用卡的知识——酒店结账时常用的信用卡类型,发行国以及使用区别等,这是教材中所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学生借此能够更好地理解信用卡结账过程,也能以此为契机自觉学习更多相关的专业知识及其英语表达,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再次,结合当今酒店行业国际性发展的要求,学生也注重相关文化知识的导入学习,了解相关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开阔视野;同时,也作为学习酒店专业英语知识的有力补充和支撑,更有效地提高自身的“语言交流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3]例如,在学习“西餐服务”情景时,学生能够较熟练应用服务步骤和句型,并按照工作流程的要求提供完整的服务,但由于对于西餐就餐礼节并不熟悉,学生便采用视频学习方法学习西餐就餐礼节,其内容既有全部礼节的讲解,又有纠正就餐礼节错误的环节。在轻松、生动的氛围内,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巩固了这一服务情景中有关西餐上菜顺序等相关知识。

最后,学生酒店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也延伸到课堂之外。以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为契机,聘请酒店餐饮部、前厅、客房部、康乐部和酒吧等部门经理,为学生做有关部门工作职责、员工素质要求、行业发展趋势等题目的讲座,学生在讲座中了解了当代酒店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先进性要求,提高了自身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开阔了学习视野,逐步培养了自身的职业素养,明确了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酒店从业人员。

四、结语

以上是对通识教育理念在培养学生酒店专业英语能力中的应用的初步探讨及心得体会。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确实存在一些有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应用通识教育理念,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酒店专业英语的积极性;如何进一步引导学生克服开口说英语的心理障碍,以及提高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适应具体服务情景的要求进而适应实际岗位的要求,等等。这些,都是今后教学实践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2]莫敏.酒店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9,(1).

酒文化知识篇8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酒店管理概论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a)-0171-01

1酒店管理概论的课程特点

酒店管理概论课程既专业性强,又涉及知识面广,对于初涉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必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深入浅出,演绎酒店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精髓;同时要求学生出课堂学习之外,更多利用课余时间深入酒店调查了解,并从各种渠道获取有关酒店、酒店管理和酒店发展趋势的各种信息,以更好消化、理解并运用课堂所学知识。

1.1酒店管理概论课程专业性强知识点涵盖多

酒店管理概论课程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专业课程,该课程主要对酒店和酒店专业进行介绍,包括酒店基本知识、酒店管理理论、酒店经营战略与决策以及酒店未来发展趋势四大模块,具体教学内容为:酒店概述、酒店管理基础理论、酒店组织管理、酒店计划管理与控制、酒店战略管理、酒店服务质量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酒店餐饮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信息管理、酒店公共关系管理、酒店安全管理、未来酒店发展趋势等。课程专业性强,知识点涵盖多,要求讲授的教师具有的知识面要广,并且能够将各部分的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各自分立,做到各章节知识的融会贯通有一定的难度。

1.2要求教师讲授方法多样课堂信息丰富化

酒店管理概论课程不能仅靠传统板书,以及多媒体技术加以辅助讲授,必须将将案例法、项目训练法、启发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演示法等方法融合到教学实践当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将学生被动的学习模式转换为主动积极的学习模式,才能更多的摄取大量的专业知识。

1.3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门课程是大一学生入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对于初涉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仅仅靠课堂上讲授的信息量,显然是不够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利用更多课余时间深入酒店调查了解,并从各种渠道获得有关酒店、酒店管理和酒店发展趋势的各种信息,以便更好的消化、理解并运用课堂所学知识。

2多种教学方法在酒店管理概论课程中的应用

2.1岗位工作描述讲授

第一节课教师在讲授课程之前,将近期知名酒店的各个岗位的招聘启事展示给学生,酒店岗位共分为七个等级:服务员、主管、领班、部门副经理、部门经理、副总监、总监,将不同酒店针对不同岗位的工作描述讲授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岗位对何种能力的要求,同时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这四年如何学习专业课程以提高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为四年后的就业提早做准备。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同时与学生的职业生涯结合与一体,让学生将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的提升自我。

2.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酒店管理概论课程中每一节课程都可以用一个案例展开,例如饭店服务质量管理章节,找一个成功的酒店???――丽思卡尔顿酒店,让学生分析其成功之道,然后回忆其住酒店的经历,自己是否满意,如果不满意究其原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注重知识注重能力。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独唱”,而是和大家一起讨论与思考,学生也不是忙于记笔记,而是共同探讨问题。探讨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将相关理论再强化讲授,以加深学生印象。

2.3项目教学法

项目训练教学法是将与实训课程内容相关的教学试验、工作实例或训练任务等各种活动与教学过程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方法,侧重于将项目的实践融入到理论课教学之中,针对学生的专业方向,组织安排学生参加实训项目,让学生成为活动主体,教师成为辅助角色,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特色教学方式。

首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十位同学,同学们自己成立组名。同时让每组成员推选出项目小组组长,负责小组项目的组织管理。

其次安排项目训练题目。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进度来安排题目。其中,教学目标是引导整个教学过程和考核训练结果的依据。例如在讲授第一章酒店概述世界著名酒店集团章节课程时,要求每组学生选取一个三亚著名酒品牌店对其进行实地调研,拍摄视频与图片,同时上网收集相关材料,了解其文化价值观、酒店装饰与设计、酒店定价、客房设计、餐饮部门、规章制度等,将整理的材料做成课件。

进行项目训练成果展示。学生们可以以各种多媒体技术来展示也可以根据项目训练课题的题目用情景剧等艺术形式展示成果,这能够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状况。

最后由教师对训练结果分析评价。分为教师评定学生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

2.4角色扮演法

即模仿实践,让学生以不同的角色参与,用以检验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运用这一方法的主要目的,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实践机会,除了印证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外,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针对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章节时,可将角色扮演法运用于招聘技巧的教学,将学生以五到七人为一组分为若干组,模拟酒店的人力资源部门,每个小组选择自己负责的部门,并在自己负责的部门中选择一个具体的岗位,之后所有的工作就围绕着自己负责的岗位展开。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普遍反应对所学知识有了直观的感受,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技巧,在扮演角色中对书本上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

2.5现场教学

即根据某些教学内容的需要,将学生带到酒店现场,进行现场参观、考察和讲解,或请企业专家现场讲学。运用这一方法的主要目的是缩小课堂与社会的距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考虑到大一学生有认知实习课程,将部分章节实践安排放到学生大一暑期认知实践中,通过实践深化理论知识。同时,可将三亚知名酒店高级管理人员请进课堂,讲授相关章节知识,弥补教师实践能力薄弱不足。

参考文献

[1]武永成.课程教学质量的pDCa循环管理法――基于“饭店管理概论”等管理类课程的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1(9).

酒文化知识篇9

摘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出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人才需求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酒店管理人才需求状况和要求,提出关于酒店管理方向课程体系构建的建议。

关键词: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调查情况及分析

1.1调查情况

适用人才的培养以及教育与社会的无缝对接,需要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为了更好地培养业界所需的人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旅游管理教研室于2014年12月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调查,在问卷网上共收回79份答卷。受访对象的工作单位来自酒店业、旅行社业(包括在线旅游运营商)、旅游业其他部门(旅游局、会展业、现代休闲业等)、其他等,比例分别是65.82%、25.32%、2.53%、6.33%。

1.2数据分析

1)本专业人才所需的能力、知识和素养的调查通过深入企业调查,发现旅游企业对员工的实务操作技能、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学习能力、基于口头与书面的沟通技巧要求较高。旅游企业认为学生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类别依次是现代服务创新类、旅游市场营销类、旅游产品开发类、节事活动策划类。对旅游专业人才素养要求为:团队协作>抗压性>吃苦耐劳精神>职业道德。具体情况如图1、图2、图3显示。

2)本专业主要实践环节的调查

旅游企业十分认可毕业实习、行业技能实训、生产/见习实习、案例分析这几种实践方式在提升实践应用能力方面的作用,并倾向于建立毕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兼职机会、建立技能实训基地、高管进课堂给学生授课等方面的校企合作。具体情况如图4显示。

2、酒店管理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2.1能力要求

酒店认为员工最应该有的能力是:应变能力,组织协调沟通能力,自我完善能力,客房、餐饮、前厅对客服务能力。

2.2知识要求

酒店认为员工最应该有的知识是:酒店英语,会计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服务理论知识,礼仪知识,菜肴、酒水知识,酒店营销知识,酒店管理知识。

2.3素养要求

酒店对员工素质的要求是:(1)思想素质,主要是: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精神,具有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工作责任心和工作态度,特别是职业忠诚度。(2)基础文化素质,包括文、史、地、政策法规等。(3)身体、心理素质,一般来说,酒店行业的工作劳动强度大,时间长,既要求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较强健的体魄,能适应紧张高强度的工作;并且要求从业人员有一定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应变、应急技巧。(4)交际礼仪素质,酒店行业综合性、开放性强,是一个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的行业,行业的特点要求从业人员有良好的礼仪素质。(5)职业素质,包括职业意识,职业习惯,职业技能,职业理论。

3、酒店管理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

3.1明确培养目标

现今酒店需要的人才不只是熟练的一线服务人员,而是熟悉酒店业的发展政策与前沿动态,掌握其各个部门的运营知识和业务技能,具备战略规划、组织管理和市场营销的能力。以及拥有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创新与创业意识、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基于口头与书面的沟通技巧等关键能力;具有较强的主动学习、独立工作和综合分析能力,能适应酒店行业发展和工作环境变化所提出的新要求;具备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环境工作的语言知识、沟通技能和基本素质的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

因此酒店管理方向应培养能在国际高星级酒店和连锁品牌从事酒店产品开发与项目策划、酒店市场调研与营销、酒店企业经营与管理、服务管理等实务性、管理性工作,具有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良好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3.2构建课程体系

酒店的部门主要包括前厅客房、餐饮休闲、营销公关、人事文秘四个方面,因此,酒店管理方向人才培养要从酒店的四类部门出发,重点培养学生各部门实务工作、经营理念和管理技能。具体见表1。

结合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查结果、酒店管理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以及酒店各部门的工作要求,参考厦门艾美酒店、厦门喜来登酒店、厦门威斯汀酒店、厦门日航酒店等5星级酒店的岗位设置,确定酒店管理方向课程组包括基础知识、服务能力、管理能力三大类,如表2所示。

参考文献

[1]周义龙.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187-189.

[2]饶雪梅.高职两年制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05):29-30.

[3]郑红梅,谢玉婧.创新型酒店管理人才培养问题与破解[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05):35.

[4]段金梅.珠三角地区酒店人才需求现状与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9(09):140.

[5]朱云洁.中、澳高等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酒店管理研究,2014(07):140.

[6]郭心毅,陈萍,刘乔乔.借鉴英国经验的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4):6.

[7]李力,沈雅雯.我国旅游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解析[J].旅游论坛,2011(1):123-124.

酒文化知识篇10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050-03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国酒店业迅猛发展。据统计,中国目前共有星级酒店达12000多家,其中五星级酒店近800家。全球排名前10位的酒店管理集团已全部进驻中国,这些酒店集团在中国不断开拓自己的领地。专家预测,未来50年内中国的酒店数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酒店业最具市场潜力的国家。此外,国内酒店业也已开创本土品牌,如首旅集团的诺金,万达集团的万达瑞华、万达文化、万达嘉华等。中国酒店集团化发展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如旅游饭店集团的规模增长率高于国际品牌酒店集团,开元、首旅、金陵、万达等国内酒店公司也加快了集团化发展的步伐。

酒店的国际化、集团化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人才。但是,就当前情况来看,高素质酒店管理人才缺口大,特别是应对酒店行业国际化、集团化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更是严重匮乏。究其原因,是由于当前许多高职院所培养的酒店管理方面毕业生质量上不尽如人意,且目前酒店业最缺乏的不只是某一部门的专才,更多的是需要集理论和实践、外语和艺术修养等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这就意味着需要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

一、当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一)“产学式”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与酒店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分别在学校和酒店两个场所、两种环境进行交替学习。学校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而学生到酒店主要开展岗位实践工作。这一模式的开展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密切配合。酒店在产学结合教育中起到关键性因素,为了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它有积极参与的责任与义务;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从专业的设置、教学计划的制订及课程建设等来看,学校是产学结合模式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酒店会指派专业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学校也会委派专门老师全程跟踪指导,随时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并与企业深入沟通。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体现了在“学中做”、“做中学”的高职培养理念。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深层次的合作形式就是订单式人才培养。这一模式主要针对酒店的人才需求,在征求学生愿意的基础上学生与企业签订就业订单,承诺顶岗实习及毕业后到该用人单位工作若干年。由于其就业导向明确,酒店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高,不仅参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而且会在师资培训、实训条件等方面提供支持。学校也会根据酒店的具体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和规模,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教学。同时,学生毕业后能按照协议直接到签约酒店工作,提高了就业率。因此,这一模式能较好地调动学校、酒店及学生三方的积极性。

(三)“双证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了使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能进一步掌握本专业的职业能力,不少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取得酒店管理专业毕业文凭的同时,也能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资格证有中国酒店管理师、餐饮服务员资格证、客房服务员资格证、前厅服务员资格证等。此类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高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能力,使其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接轨,培养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存在“供需错位”现象。中国酒店业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而当前不少高职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没有跟上酒店业发展的步伐,与社会需要产生了脱节,没有真正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这主要是因为高校的知识本位思想所致,未能处理好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关系,在教学中仍以学科知识为主,重理论而轻技能,即使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仍然强调知识体系的重要性,而未能体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变化调整培养目标,导致所培养的毕业生在解决酒店经营与管理实际问题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另外,目前中国酒店业正积极与国际接轨,由经验型顾问向知识型顾问发展。现行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的毕业生远不能适应酒店行业的发展需要,这对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提出挑战。

(二)专业教学存在“两极化”倾向。目前,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过分强调学生对酒店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轻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提出基础理论“越少越好”,特别是轻视学生对酒店管理宏观上的认识,高职教育成了中职教育的复制品。实际上,理论部分与实践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如果过分强调高职实践教学,忽视了其理论教学内容,培养的人才必然是缺乏后劲的。二是存在专科教育“本科化”倾向,所培养出的人才大多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科研、开拓能力,但却缺乏基本操作技能的实践和锻炼,难以深入生产第一线,无法成为酒店急需的有一定实践能力、具有管理潜质的应用型中高级服务型人才。

(三)人才综合素质不够全面。目前,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普遍重视专业技能培养,但在综合素质的教育方面却较为薄弱。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职业技能不错,但职业素养不够,表现在人文知识、语言能力、艺术修养、人际交往、心理素质等方面比较欠缺,特别是外语能力方面,无法与外国顾客沟通,同时也不能很好地跟外国同事或同行进行交流;另外缺乏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和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

三、酒店管理专业“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措施

戴炜栋认为,复合型专业并不是两个专业的简单叠加,而是针对市场需求,对某一专业课程设置进行适当调整。因此,此类复合型应该是一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与课程设置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外语+专业”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可以界定为:将外语作为一门交际工具,熟练掌握酒店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在酒店管理工作中能运用外语进行沟通与交流的一专多能的人才。其特点是将“多元化”培养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培养酒店管理专业能力为主、外语能力为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运用“多元化”理念定位培养目标。由于酒店管理专业开办的时间不长,属全新的专业,不管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采用哪一种培养模式,其培养目标都是比较单一、比较笼统的,着重围绕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教学体系。这样的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酒店行业全球化、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应运用“多元化”人才培养理念来定位构建酒店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要以职业能力为本,坚持知识与实践的统一,首先要求学生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熟悉运用,胜任实际岗位的操作;其次要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其创新意识;再次要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国外酒店行业发展的趋势,还要能了解区域乃至全国酒店业如何进行本土化、特色化发展。

同时,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要重视外语能力的培养,将外语的学习融入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教学中,培养服务行业具备外语应用能力的国际化、实用型的酒店管理人才。这是适应酒店行业全球化、国际化的需求,也为毕业生岗位提升、发展创造条件。

(二)建设“多元化”课程体系。酒店管理课程体系的设置要融入“多元化”这一培养目标,体现“外语+专业”这一特色,注重如下几点结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二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结合,三是理论课与专业课的结合,四是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形成以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为主体、外语及人文类课程为辅助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专业主干课程包括酒店管理概论、酒店餐饮管理、酒店客房管理、酒店前厅管理、酒店服务心理、酒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酒店营销、酒店信息系统管理、宴会组织与设计等。通过这些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现代酒店管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酒店一线业务服务的职业技能和基层管理能力;掌握酒店企业的业务操作流程,具备对酒店事务基本问题的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根据近年来的酒店管理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在酒店工作后续发展力强的往往是外语应用能力强的毕业生。那么在课程体系中应体现英语类课程的重要性,适当加大学分比例。与酒店相关的外语类课程有旅游基础英语、旅游英语听力与口语、酒店英语、旅游英语应用文写作、国际礼仪等,着重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旅游及酒店服务与管理的工作交流,掌握一定的游客心理学知识,具备较强的组织、沟通与协调能力。人文类课程能帮助学生具备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具备从事酒店管理工作所需现代服务理念、饮食文化,了解心理学、现代社交礼仪,懂得人生哲学,能胜任旅游酒店企业管理经营和服务工作。

此外,课程实训也是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进度适时安排学生到酒店开展实训工作,学生将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起到检验、校正、补充、完善的作用。在基础专业课程完成后的第四个学期,安排学生到酒店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由学校及酒店指派的双导师进行适时指导,形成理论与实践、课堂与岗位、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课程形态。

(三)打造“多元化”专业教学队伍。专业化教师队伍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酒店管理“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的根本在于打造一支“双语、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首先要求这支教师队伍要专业化,具备精深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掌握酒店管理必备的技能;其次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能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能熟练运用双语进行课堂教学;再次要求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有较高的施教能力和授课水平,同时具有广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知识。

“双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创新师资培养机制。一是通过在职提高,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酒店挂职锻炼,或定期指派教师参加酒店技能培训,鼓励教师获取酒店管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鼓励专业教师脱产进修,提高自身学历。二是加大引进力度,从酒店引进一线管理及技术人才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通过教师资格培训,能够形成具有丰富酒店管理知识和技能、具备现代教育理念的专业教师队伍。三是对专业教师加大英语的培训力度,既要学习通识英语,又要学习旅游英语;既要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又要提高运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四是要成立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校内专业教师及校外酒店管理一线专家组成,校外专家兼有三重身份,既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兼课教师,又是校内专业教师的培训师,同时还是酒店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顾问。

(四)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是教师角色从单一的教师向教师兼师傅的“双师”的转变,既要讲授理论又要兼顾实践,既要动口也要动手,既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又能亲自示范、熟练地开展实操;其次,在教学理念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再次,教学方式上要从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教育和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互动式教学、探讨式教学、实操性训练、视听说教学、角色扮演等,突出实践教学,把酒店技能引入课堂,注重提高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也能感受到酒店职场的氛围。

(五)建立“多元化”的考评体系。考评体系是构建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多元化的课程体系需要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一是考评主体多元化,主要由学校专业教师、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三方面构成,以学校专业教师为主,企业全程参与的考评主体,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企业实训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考评。二是考评项目多元化,酒店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除了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外,学生的实训、实践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学习过程还有酒店的指导老师的参与,因此,考核的项目应包括日常课堂教学学习、实训基地实训、酒店顶岗实习等内容。三是考评方式多元化,结合学习内容及授课方式,考核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书面闭卷或开卷答题,或采取口试方式,还可以采取理论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测试。此外,也可以采用答辩方式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六)尝试“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基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性强这一特点,因此其人才培养必须依托行业,与酒店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以符合社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酒店建立“多元化”的合作模式。一是“产学结合”模式,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习得除了课堂教学外,还需要在职业场景中进行操练,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产学结合”模式要求学校与企业紧密配合,做到五个共建,即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计划、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室、共建实训基地。二是“教学经营一体”模式,在“产学结合”基础上开放校内相关实训室,在酒店的指导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将专业教学与校内专业实践基地的生产经营进行有机地结合,达到“教产相长”,使学生既可以获得岗位技能,又可实现创新创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国际化”模式,要积极拓展与国外高端酒店开展合作,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理念及酒店的管理模式,引入部分酒店管理专业原版教材,逐步实行双语教学,进行双向交流,学校专业教师到对方酒店挂职、培训,酒店行业专家到学校任教,鼓励学生到国外高端酒店实习、就业,实现“引进来,走出去”校企合作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大背景下,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是符合我国酒店业对国际化、现代化管理人员需求的,“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也是符合教育部对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要求的。这一培养模式体现了理论与实践、职业教育与企业、专业能力与外语能力的高度结合,在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有效性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陈福义.旅游教育改革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9)

[2]陈小军.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职高专教育,2007(1)

[3]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999(4)

[4]蒋国平.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4(2)

[5]江浩.发展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商贸,2011(2)

[6]刘伏英.“洛桑模式”对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5(8)

[7]刘太刚.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1)

[8]田雅琳.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

[9]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10)

[10]杨近.构建我国高等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框架[J].职教论坛,2004(4上)

【基金项目】2013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13JGZ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