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培训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6:59

微生物学培训总结篇1

关键词:生物制药;任务引领;教学设计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最近几年致力于课程教学改革,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努力改善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切合度,使学生能体面就业。“任务引领”教学法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手段,在职业院校中多有实践[1],它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现了“教、学、做”的一体化。“任务引领”的教学方法在生物制药类课程中的应用报道并不多见,本文根据作者多年从事课程教学工作的经验,借鉴了相关专家的教学设计理念[2],以项目为教学载体,通过任务引领的方式对课程教学单元进行了设计,并对学生的实训效果进行了针对性的考核。

1.项目描述。本项目选取企业典型生产案例,以某多肽类抗生素的发酵作为项目教学载体,在发酵过程中检测、分析并判断是否存在杂菌污染。本教学单元共计4课时180分钟,拟分解成三个工作任务:观察发酵液的物理性状;运用显微镜镜检技术观察记录菌体细胞的形态特点;使用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将发酵液中的微生物分离并培养成单菌落,通过解决以上三个工作任务,学习全面分析判断本次发酵过程是否存在杂菌污染。

2.教学能力目标设计。①能通过肉眼和相关生物传感器检测发酵液的物理性状是否发生变化;②能利用无菌操作技术获取发酵液样品,能运用显微镜镜检技术分析发酵液中微生物的形态特点,并按照要求如实正确记录观察结果。③能运用微生物分离技术将发酵液中的微生物分离成单菌落,并按照要求正确记录菌落的形态特征。④结合以上检测结果,能全面判断本次发酵是否存在污染,并能分析造成污染的原因。

3.教学组织与管理。按照学生序号将全班30名学生以2人为一组,分成15个小组,每组设立组长一名,由组长负责考勤、评价等,组长根据工作表现可以替换;将该教学单元分成发酵液物理性状检测、显微镜检测、单菌落观察三个任务,其中任务一发酵液物理性状检测主要在发酵实训室进行,任务二显微镜检测主要在显微镜实训室进行;任务三单菌落观察主要在无菌操作实训室进行,保证每个小组一台超净工作台。由于三个任务之间没有必然的先后顺序,可以采取每5个小组分别进行其中一个项目,完成后各自轮换。

4.教学过程设计。本单元的教学过程共4课时计180分钟,分成7个阶段。其中第3个阶段为任务的实施阶段,包含了平行的三个任务。①任务导入(40分钟):要求学生能理解发酵过程污染检测的重要性,掌握检测的几种基本方法,此块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并做好相关ppt,上课时以小组形式上台发言、讨论;教师结合学生讨论情况,补充完善相关内容,细分具体的工作任务。②任务书发放(10分钟):将工作任务以书面形式确定下来,任务书中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操作步骤;组织学生按照顺序领受工作任务;此阶段耗时10分钟。③任务一“发酵液物理性质的检测”的实施(20分钟):要求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能掌握正常发酵液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粘稠度、pH、溶氧等)的分析和判断的方法,能掌握无菌取样的技术,通过任务一的实施,能区分正常发酵与异常发酵的不同;教师具体讲解发酵液的物理性质,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参数的分析,示范如何进行正确的无菌取样操作。④任务二“微生物镜检”的实施(35分钟):要求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掌握正常发酵菌种的形态特点,能在微观状态下记录并区分不同的微生物形态特征;教师讲解正常发酵菌种的细胞形态特点,示范如何镜检微生物。⑤任务三“单菌落培养与观察”的实施(40分钟):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分离和培养的技术要点,能将发酵液中的不同微生物分离成单菌落,并能如实记录并区分不同菌落的形态特征;教师讲解正常发酵菌种的菌落形态,示范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⑥过程评价(15分钟):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每个小组的组长能按照(六)评价方案中的具体要求进行正确打分,小组成员如果对打分有疑问可当场提出异议并要求教师仲裁;教师分派组长评分任务,巡视任务实施现场,并解答学生疑问,做好仲裁工作。⑦分析、总结(20分钟):要求学生对任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完善相关操作技术,同时分析污染的原因,对项目实施的情况进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项目完成质量做总结,尤其点出存在的问题和注意的事项。

5.实训效果评价方案设计。①学生实训总成绩的构成:学生实训效果的评价通过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进行体现,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在平时实训时对操作技能进行考核;总结性评价主要放在期末,对实训时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考核。这其中总结性评价得分占总成绩的30%;过程性评价得分占总成绩的70%,主要通过实训技能操作评价表进行量化考核。②技能操作评价表:为便于对各小组成员在实训过程中的表现进行量化评价,现以实训子项目“发酵污染的检测与判断”为例制定了技能操作评价表,表中共包含了三个方面:学生实训态度、实训过程、实训报告,其中实训过程和实训报告合计100分,实训态度作为本次实训过程的减分项计入每个子项目成绩中,而且可累积扣分。

6.单元设计的教学效果。根据上述单元设计进行教学实践发现,学生的实训态度大为改观,以往实训中存在的“忘”带白大褂、玩手机、冷眼旁观的现象几乎不再出现了;对实训过程和操作要求更为清楚,能在课上积极向老师提问,有自己的主观判断能力;团队合作的意识明显增强,责任心大为提高;实训操作更加认真,对“分数”斤斤计较,有的学生为了获得高分,情愿课后留在实训室重复实训操作。

课程教学单元设计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的现场教学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实训的程度等几个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作者通过与企业工程师合作精心安排课程单元教学内容,编排设计单元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够充分融入到课程的学习中去,尽心尽力完成实训任务,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爱武.“任务引领教学法”的实践[J].职业技术,2012,5(141):43-44.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微生物学培训总结篇2

关键词:显微外科;培训;血管吻合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部级临床技能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先进的实验教学平台。中心一直推行“开放运行”的服务理念,为在校学生、临床学科以及区域内的医疗机构提供全面开放的实验教学平台与课程。中心与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共同合作开设的实验显微外科技术培训课程,运用了先进的显微教学仪器设备,进行了周密的课程安排,为区域内实验显微外科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减少创伤、外科微创化的现代医学观念已迅速建立、传播和发展起来[1]。显微外科作为外科技术的一项新进展,可应用于外科学多个领域中[2]。运用实验动物进行系统的显微技能训练是掌握显微外科技术相对安全、高效而规范的途径。目前国内实验显微外科技术培训机构数量不多,且尚未形成统一的教学模式以及培训教材,各培训机构都在不断地探索与改进[3,4]。中心在实验显微外科技能教学方面进行了长期探索与研究,形成了一套实验显微外科技术培训模式。现总结如下。

1培训目的

随着现代外科的急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医疗器械应运而生,然而掌握新技术、运用新器械的医疗人才成长相对缓慢,这不由得使我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专项技能培训是当前解决这一问题有效方法之一。实验显微外科技术培训旨在运用安全、高效的培训方式,为临床培养更多熟练掌握显微外科基本技能的医务人员,提高区域内显微外科整体水平,造福患者。

2培训对象

在过去的实验显微外科技术培训中,培训对象包括在读硕士研究生、在读博士研究生、住院医生、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由于学员的层次较多,外科技术水平相差较大,严重地影响了课程进度,培训效果不甚理想。能够在短期、紧凑、高强度的培训中跟上课程进度,达到学习目的,这就对学员的个人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员既要具备扎实的外科基本功,还要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综合以上信息,培训的目标对象主要倾向于主治医师及以上级别的专科医生。

3课程设置

3.1教材与教学设备

目前,全国范围内尚未形成统一的实验显微外科技能培训教材,中心自行编写了《实验显微外科技术培训讲义》,该讲义图文并茂,言简意赅地阐释了显微镜、显微器械的使用,血管吻合的方法与技巧,非常适用于实验显微外科技术初学者。

为了让学员都能充分地练习,中心全面开放实验显微外科培训平台,确保每位学员独立使用一套显微手术器械及一台高端手术显微镜。

3.2教学安排

在目前患者数量多而医务人员相对紧缺的医疗大环境下,来自区域内各临床科室的学员多因所在医院工作任务繁重,脱产学习时间受到限制。所以学制的设置既要考虑到学员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又要兼顾培训目标。经过长期的实践所得出的经验进行总结,培训时间以10天为宜,学员中途退学率较低,培训效果也能得以保障。

除特殊临床科室(如手外科等)外,多数科室日常工作中需处理直径1mm及以上的血管,因此,培训选用体重20~30g的昆明鼠作为实验动物,其腹主动脉和后腔静脉的直径约1mm。通过对受训学员的跟踪调查,学员均表示掌握直径1mm血管的吻合技术足以应付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手术情况。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如下:基础练习8学时,小鼠腹主动脉及后腔静脉分离8学时,小鼠腹主动脉端端吻合24学时,小鼠后腔静脉端端吻合24学时。

3.3教学方式

实验显微外科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主要是训练学员手眼协调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实验显微外科技术培训的教学方式是以学员操作练习为主,辅以指导教师示教和多媒体视频演示,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专职教师进行指导、答疑。另外,为使实验显微外科技术与临床实际运用紧密结合,我们还邀请了临床专家做显微外科临床运用的专题讲座,并安排学员到我院手术室观摩显微外科相关手术。操作训练、专题讲座、手术观摩是实验显微外科技能培训的三大组成要素。

3.4考核方式

掌握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技术是实验显微外科技术培训的教学目标,通过血管吻合检验学员操作能力便是考核的主要方式。吻合数条直径1mm的血管,即时通畅率大于75%,且吻合口无畸形,视为考核合格。

4结束语

显微外科的快速发展对外科医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既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又要有扎实的外科手术功底,还要驾驭显微外科各项技术。过去,传统的“师带徒”式的外科手术教学是基于患者的临床教学模式,然而日益严格的医疗法规和传统手术教学之间的矛盾,极大地限制了临床教学的效率[1]。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全面开放实验显微外科培训平台,为区域内临床医师提供了掌握技能、迅速成长的有利条件。实验显微外科技术培训既规避了传统手术教学的风险,又为学员创造了更多的操作机会;集中、统一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师资力量,又缩短了学习周期;分层次的教学理念既保证了课程的顺利进行,又满足了学员的实际需要;强化训练、联系临床的课程特色保证了教学质量。正如显微外科一样,实验显微外科技术培训也是一个新生事物,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研究,为临床培养更多技术过硬的医务人员,促进区域内医疗事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伟,蔡林,陶敏.显微外科和腔镜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6):1250-1251.

[2]朱盛修.显微外科的现状及21世纪发展的展望[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7,20(3):165-167.

微生物学培训总结篇3

   1?改革实验课程的设置

   我们将过去独立、互不相关的微生物实验改为一连续的探索性的大实验,开设了一门“环境工程微生物综合训练”的独立课程。课程放置在学期结束时的实践周中进行,集中对学生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和污水处理应用的基本操作的训练过程,这样强化了对学生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综合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在制备各类培养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环境样品中进行接种、培养,通过菌落和个体形态观察,纯化细菌、放线菌或霉菌和酵母菌,然后学生以自己分离、纯化的菌种为材料继续进行以后的实验,在对细菌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和菌体大小测定基础上,最后做细菌的生理生化试验,对细菌做出初步鉴定,并将分离出来的细菌用于生活污水的处理上。环境工程微生物综合训练的主要实验内容和所涉及的知识点见表1。改革后的综合训练使原来孤立、不连续的实验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在微生物的菌种的培养和分离,纯种的计数和鉴定等方面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各种基本操作技能在微生物综合训练中多次操作,反复应用,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微生物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

   验证操作性实验相对较多,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相对较少是目前实验课程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这对培养实用型人才极为不利,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们将一些应用性、综合性和学生感兴趣的实验课题,作为选作实验,供感兴趣的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综合运用不同实验技术,设计实验方案,通过教师指导和小组讨论确定方案并加以实施。实验后综合分析实验结果,撰写科创论文。比如,“微生物诱导腐蚀”的选作实验,主要是研究研究厌氧微生物对金属腐蚀过程,使同学们扩大对微生物环境作用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又能促使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起来,从而加深对环境工程微生物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如表1)

   2?重视视频实验教学的应用

   微生物个体微小,学生对它的感性认识不多,这使得许多有关微生物的概念变得抽象、难以理解。在实验教学中,有目的的引入了视频实验等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可以增加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实验教学经费紧张等问题。我们不仅制作了环境工程微生物的多媒体课件,而且采用视频教学短片,向学生展示基本的实验操作,以及相关实验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或科研中的应用。这些改革以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实验的基本过程,具有较强的直观性,通过屏幕清晰形象准确地展现每一个步骤,使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关键所在加深了学生对使微生物的实验规程和操作技巧理解,如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技术、消毒灭菌技术、斜面、液体、平板接种培养方法等。采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具有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的优点,结合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讲授和示范,有利于学生在脑海里建立每一种实验操作的标准和规范。因此应该加强多媒体在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3?强调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传统的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是由实验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很大一部分准备工作,学生只是按教师的讲解和实验手册的步骤进行操作。我们在微生物综合训练中,改变实验课中讲解过多的现象,只是重点讲述实验成功的关键并事先提出思考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归纳出结论,从而理解和验证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教师在实验中起指导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综合实验涉及的内容很多,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先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并写出实验计划(包括实验目的、原理、仪器、材料、步骤),然后在课堂上对实验计划进行讨论,讨论后学生再进行修改,最后由教师审定。审定合格后,学生方可开始进行实验,这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培训的主动性。实验从实验材料的准备到每一步实验都由学生自己动手,教师只起检查和辅导示范作用。让学生明白每个实验步骤操作的好坏对后续实验的进行有直接的影响,培养学生整体的实验观念和细心的操作习惯。由于是学生自己进行实验的准备工作,可以加深对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步骤的了解,实验效果很好。

   4?改革实验课程的考核形式

   综合训练的考核是既是课程设置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实验技能学习的一种督促和检查。在微生物综合训练中,我们将学生4~5人分为一小组,同一组的每位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每位学生都独立进行无菌操作、接种培养等工作。在材料的准备和实验完成的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个步骤的失误都将直接影响最终结果,因此我们要求每位学生规范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操作能力,老师对每位学生的操作和实验结果都做出客观的评价。将综合训练考核分为预习、操作、实验报告三部分记分。在实验过程中,进行现场指导,当场考核,不仅要看实验报告,更要依据预习、现场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综合考核。在操作考核中既有单独的个人操作考核,也有分组的操作考核。实验报告要实事求是,严格杜绝相互抄袭现象。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养成一个善于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的好习惯。实验报告中的分析与讨论是很重要的内容,我们鼓励学生在分析讨论中自由地写出自己对实验的理解,比如哪些操作步骤没有做好,或者在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如何避免等,还可以提出对实验设计修改的建议。通过对实验问题和结果的分析、讨论,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些改革措施,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高了实验课的地位和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质量有较大的提高,为环境工程专业后续课程教学的展开和将来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打下基础。

   5?培养工程实践观念

   我校是具有电力特色的地方性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是从电厂化学专业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强调重工程、重实践的专业特色。环境工程微生物学需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工程问题的思维模式,要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在环境污染物治理中的作用原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微生物学本身基本的实验操作上。我们在微生物综合训练课程设计中特别注意结合工程应用问题,充分围绕教学队伍的科研课题及实习单位的生产展开,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我们根据本专业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通过课题的形式,组织一些对环境工程微生物感兴趣的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一些老师在设计新的污水处理工艺时,经常会有很多项目指标需要测试,只要合适,我们也将样品拿来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做。这样就培养了学生从工程角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微生物学培训总结篇4

关键词: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实验教学改革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广泛应用于医学的各个领域,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对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起到重要的作用,是培养高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所必备的职业能力之一,所以其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理论教学不可取代的作用。

一、重视基本技能训练

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的是高技能型、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检验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检验人才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所以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仍然是实验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微生物实验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1]。微生物检验规范的、过硬的基本功训练,是学生今后从事临床微生物检验的重要基础,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二、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2]

微生物实验室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检查,为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而病原微生物对人体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应确保操作人员、周围环境不被微生物感染或污染。2004年l1月12日,由总理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24号)公布施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由此可见,重视学生操作技能训练固然重要,但加强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和个人安全防护知识同样非常重要。因此,每个学生应掌握规范的微生物操作技术,具备控制生物危害的意识和能力,熟悉接触病原微生物后预防感染的方法。

三、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门既要求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求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的学科,所以实验教学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学环节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微生物实验教学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在这种“重理论、轻实践;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动手能力培养”思维定式的影响下,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着知识,使实验室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导致学生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所以应加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将过去“以菌论病”的实验方式改为“以病论菌”,并设计模拟标本,将临床常见标本的处理过程引进实验教学,学生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实验,将培养基的选择和制备、细菌的分离和纯化、菌落特点、菌种鉴定、生化反应、药敏实验等知识点设计为连贯的综合性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适当增加一些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制备培养基,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以小论文的形式写出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科研的思维和思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已广泛应用于理论教学中,基于其生动形象、教学效果好的特点,值得向实验教学推广。与教师的亲自示教相比,太多学生围在带教教师身边,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把规范操作做成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组织学生观看,还可滚动播放,或边观看边操作,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弥补了示教教学的不足,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五、实验报告的书写

书写实验报告是学生梳理思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是学生对实验的总结。实验报告以讨论为主,让学生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实事求是,正视问题,纠正错误的实验操作,认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这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过程。

六、实验技能考核

实验技能考核设计得科学合理,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更能引起学生对实验的重视。实验考核应重视实验思路的设计、操作技术是否规范和实验结果如何,结合平时实验课表现和实验报告的书写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以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加大实验考核在期末考试中的比重,体现出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微生物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只有不断深化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一定职场能力的高职高专检验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汤丽霞,覃志坚,何印蕾等.临床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改革体会[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30(2):324.

微生物学培训总结篇5

关键词: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六大要素;质量控制

引言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涉及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的项目包括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2]其中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未要求在无菌室内操作,且质控手段(加标回收)相对单一,故本文着重对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手段进行阐述。

菌落总数的检测方法为平皿计数法,方法原理简单易懂,检测步骤快捷方便,但对检测环境和人员手势要求较苛刻;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有多种方法可选,分别为滤膜法和多管发酵法,其中总大肠菌群还可用酶底物法进行检测。这三个项目刚好与菌落总数相反,它们的方法原理相对晦涩,且检测步骤繁琐复杂,不过对检测环境和人员手势的要求反倒没菌落总数要求那么苛刻。

为了更直观的理解方法和更快捷的完成检测过程,同时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将就以下六大要素关键内容进行逐一分析:

1确保人员能力符合Cma和CnaS要求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简称Cma)中规定检验检测机构对所有从事抽样、检验检测、签发检验检测报告以及操作设备等工作的人员,应具有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和/或可证明的技能,并确保以上人员胜任工作且受到监督,能够按照检验检测机构管理体系要求工作,应规定对检验检测质量有影响的所有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的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必要时,指定关键管理人员的人。[3]

而《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简称CnaS)更是明确规定了实验室技术管理者中应至少包括一名在申请认可或已获认可的微生物检测范围内具有微生物专业或与微生物密切相关的本科以上学历和三年以上微生物检测的工作经历的成员,由他/她负责指导或培训检验人员常规微生物实验;实验室应指定生物安全责任人和生物安全监督员,从事微生物检测的关键检测人员应至少具有微生物或相关专业专科以上的学历,或者具有10年以上微生物检测工作经历,授权签字人应具有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并具有3年以上相关技术工作经历,如果不具渖鲜鎏跫,应具有相关专业专科以上的学历和至少10年的微生物相关领域检测工作经历。[4]

以上两个准则的要求说明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控制首先要从人开始抓起,要确保从事微生物检测或数据把关的人满足相应的条件,具备相应的资格。有些实验室重理化轻微生物,经常让一人分饰多角,兼顾理化和微生物项目,实际上,这样做违背了相关准则的要求,必须专业对口或经验丰富,并确保不断通过培训和考核维系相关的检测能力。

2确保仪器设备符合准则和方法要求

Cma中规定实验室应具备能正确进行检验检测(包括抽样、样品制备、数据处理与分析)所需的并且能够独立调配使用的固定、临时和可移动的抽样、测量和检测设备(包括软件),以上设备需进行校准或检定,当校准产生了一组修正因子时,应确保其得到正确应用。[3]

CnaS中规定实验室应配备满足检测要求的仪器设备,如培养箱、水浴锅、冰箱、均质器、显微镜等,其中培养箱的配置应考虑到用途、控温范围、控制精度和数量的要求。如果温度直接影响分析结果或对设备的正确性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实验室应监控这类设备的运行温度,并保存记录,保证校准/检定设备的修正因子/误差得到及时更新和正确使用。[4]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中微生物检测过程中需要使用高压灭菌器、电热干燥箱、电热恒温培养箱、隔水式电热恒温培养箱、显微镜、天平、离心机、冰箱、水浴锅等仪器设备,对温度、精密度和重现性要求较苛刻,尤其是温控类的设备,有些方法要求温度偏差不能超过±1℃,对仪器性能的要求较高。

结合准则和方法要求,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控制其次要从仪器设备入手,要确保相关仪器设备的性能通过检定或校准满足准则和方法要求,并确保在使用过程中有进行监控、记录并修正。尤其是培养箱和冰箱,温度要求极高,若恒温达不到方法要求,势必影响检测过程,检测结果也会因此而变得可疑。

3确保培养基、滤膜等供应品符合方法要求

CnaS中规定实验室应建立和保持有效的适合试验范围的培养基(试剂)验收程序,对于关键培养基和试剂,要求进行技术性验收。实验室采用滤膜法进行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以及大肠埃希氏菌的检测时,需对滤膜的滤效进行验证。[4]

针对以上规定,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控制还要考虑供应品的有效性,要确保关键培养基或试剂符合使用要求,可用标准菌株对每批培养基进行测试验收,也可用人工污染水样进行检测,更好的验证培养基的适用性。最好做一下全过程无菌测试和有菌培养,这样能确保培养效果。滤膜的验收可通过无菌和有菌切换模式及平行检测进行,确保过滤效果符合方法要求。

4确保检测方法行之有效符合客户要求

Cma中规定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使用适合的方法和程序实施检验检测活动。应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的次序进行方法选择,并定期确认能否正确使用所选用的新方法,如果方法发生了变化,要重新进行确认,检测方法的偏离须经确认,并将该方法偏离进行文件规定,同时需经客户书面同意。[3]

CnaS中规定标准方法在引入检测之前,实验室应证实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方法。当有几种方法可供选择,或标准化方法提供多种可选程序时,实验室应有相应的选择规定。[4]

以上规定表明,检测方法要定期进行查新,如发现方法变化,要进行方法变更或方法偏离验证,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均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建议在选择时充分考虑检测时间和样品类型的局限性。若水质比较好,检测时间紧迫,可采用简单直接的滤膜法;或水质较差,检测时间充分,最好采用准确度较高更合理可信的多管发酵法。

5确保检测设施和环境符合准则和方法要求

Cma中规定检验检测机构的检验检测设施以及环境条件应满足相关技术规范或标准的要求,当设施和环境条件对结果的质量有影响时,机构需监测、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区域间的工作相互之间有不利影响时,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对影响工作质量和涉及安全的区域和设施应有效控制并正确标识。[3]

CnaS中规定实验室的建设、总体布局和设施应能满足从事检验工作的需要,并以能获得可靠的检测结果为重要依据,且符合所开展微生物检测活动生物安全等级的要求。实验室总体布局应减少和避免潜在的污染和生物危害,与办公室或其它生产区要有效隔离,应配备满足要求的生物安全柜,适用时,应限定在某个工作区域专门使用的物品如防护服、移液器、离心管等,应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危险因子并有妥善处理废弃样品和废弃物的设施和制度。[4]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检测设施和环境与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控制息息相关,有些实验室场地有限,无菌室操作间未严格按照“单方向工作流程”原则进行建设,存在潜在的交叉污染,甚至有些还将一些杂物堆放在无菌室内,传递箱也长期敞开,通风系统长期不进行维护清理,一次性手套、鞋套和帽子重复使用,防护服未按限制区域进行使用,准备室未合理布局,灭菌器、培养箱、生物安全柜、冰箱等无菌要求高的设备与带菌设备未分开放置,已灭菌待用的培养基、瓶皿与未灭菌已用的物品未分开存放。这些随意的行为带来了极大的染菌机率,要想保证检测结果的合理准确,必须注重每一个步骤的无菌处理或操作。可通过沉降菌试验和全过程无菌试验来验证检测环境和设施是否符合要求,如果设施和环境不满足准则或方法要求,必须重建或者改善。如果人员无菌操作意识不够,必须重新培训并加强o督,直到检测设施和环境确保满足准则和方法要求为止。

6确保检测过程符合质控计划和质量监督要求

Cma中规定实验室应有质量控制程序和质量控制计划,以监控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内部质量监控可采用人员比对、方法比对、仪器比对、空白试验、平行样试验、加标回收试验、留样再测等方式去验证检测过程,还可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或实验室间平行试验或权威实验室的确证试验以及权威机构开展的实验室能力验证。[3]

CnaS中规定针对微生物定量检测项目,应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如菌落总数标准物质、大肠菌群标准物质等)进行监控,或使用质控样品开展内部质量控制活动。针对微生物定性检测项目,需定期使用标准物质/标准样品、质控样品或标准菌种人工污染的样品开展内部质量控制。[4]

为确保检测能够顺利完成,必须加入多种质控手段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合理可信,做菌落总数检测时必须带入空白试验以及平行样试验,可安排不同的检测人员对同一样品进行人员比对检测,也可同一检测人员使用不同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方法比对,或检测完后一式两份放入不同培养箱培养进行仪器比对。对定性类的项目,每次检测都接种标准菌种进行同步分析,对定量类的项目,可通过检测爱德士或环凯的有证标准物质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还可通过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活动来验证实验室微生物的检测能力。

总结

总之,在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检测过程中,需对人、机、料、法、环、测六大要素进行质量控制,只要这六大要素在检测过程中得到了极大重视和有力控制,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就得到了有力保障,检测结果的出具才会合理可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3]中国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S].

微生物学培训总结篇6

实训室是组织实践教学、强化技能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是为企业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的基本环节。有鉴于此,课程组遵循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教改理念,大力开展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天然药物实训室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扩建,新建了中药种植园、中药标本室、中药调剂室,配有常见中药材及中药饮片500余种,植物腊叶标本近300种,常见植物浸液近100种。同时也进一步购置了实验实训设备,目前配备有显微投影系统、水分测定仪、切片机、烤片仪、紫外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大连“依力特”2台、美国“安捷伦1260”2台)等,并通过课内实训、课外活动以及实验室开放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有利于职业能力发展的训练,既提高了教学仪器的使用率,又促进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在校内实训基础上,还开辟了多家医院及社会药房等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岗位见习、实习。通过见习、实习,使教学实训内容与社会需要接轨、与职业岗位挂钩,满足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2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教学实效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学习兴趣,根据课程实训内容灵活采用实物对比、小组讨论、鉴定比赛、趣味教学、实验室开放、开展课外活动多种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显微投影系统、精品课程网站及学校技术教育中心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教学的现代化和开放性。

2.1实物对比法天然药物鉴定技术课程实践性较强,尤其是性状鉴定,“百闻不如一见”,特别是针对性状鉴定特征容易混淆的中药,如茯苓与粉葛、党参与牛膝、半夏与天南星、玫瑰花与月季花,天花粉与山药等,让学生分组进行对比观察,并讨论其关键鉴别点,教师再予以总结,这样学生记忆深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鉴定能力。

2.2采取现代技术手段显微鉴定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实训课中采用显微投影系统进行教学,使抽象的微观内容直观化,降低了教学难点的难度,也方便了教师的指导,并在实训中展示学生制作较好的标本片观察到的特征结构,辅以加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有利于学生掌握药物显微鉴别特征,提高了学生显微鉴定技能。为了促进教学的直观性,便于学生学习,课程组教师制作了“水合氯醛透化中药粉末显微标本片制作”、“中药微量升华”、“徒手切片法制备显微标本片”等视频教学资料,上传到校精品课程网站、校技术教育中心教学网络资源平台,方便了学生下载学习,使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实现了教学资源的立体化和现代化。

2.3“以考促练、考赛结合”的促学模式为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实践能力考核在整个课程考核中的比例,达到了40%,并实行平时阶段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实践能力考核的重点是考核学生中药性状鉴定能力和显微鉴定基本技能。具体来说,阶段性学习后,组织学生进行中药性状鉴定的阶段性考核,课程结束后,进行课程实践技能综合性的终结考核,阶段性考核与终结考核按照一定比例计算技能考核最终成绩。此外,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考核与中药鉴定比赛相结合,考核作为比赛的初选,同时对参加决赛的选手按照最终获奖名次进行课程成绩加分,以此达到“考赛结合,以考促练,以赛促学”的目的。通过考赛结合,既促进了学生的技能培养,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起到了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良好效果。

2.4开展趣味教学为了加强学生对中药的兴趣,我们采取了趣味教学法,实训课上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开展小组协作竞争积分制。教师设计3个趣味教学环节:猜药名、闻香识药、提示题。第1个环节教师将中药编写成诗让学生来猜,“看看又到五月中、家人买纸糊窗棂、丈夫一去三年整、家书一封无字空”。(打四个根类药材)从而引出半夏、防风、当归、白芷,继而再讲解它们的性状特征如何判断真伪和品质的优劣等。第2个环节选取细辛、广藿香、黄连、甘草、狗脊、川芎等形、气、味特征明显的药材,让学生进行盲法识别,让学生手摸、鼻闻、口尝等鉴别方式进行鉴别。第3环节为通过老师给出的提示猜出药材,如提示1:桃金娘科植物的干燥花蕾;提示2:古代口香糖研棒状含挥发油;提示3:功效温中降逆,补肾助阳;提示四:不宜与郁金同用。学生通过提示猜出该药材为丁香,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来源鉴定、性状鉴定、化学成分、功效主治、十八反及十九畏等知识点。通过趣味教学,使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气氛活跃,兴趣浓厚,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中药鉴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2.5实训室开放实训室开放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发挥教学资源的最大潜能。课程组积极创造条件对学生开放实训室,给学生创造出更为宽松的实践空间,如开放天然药物鉴定实训室、中药标本室、中药饮片调剂室,组织学生进行临床常用中药材及饮片的识别鉴定以及中药调剂训练。通过实训室开放,既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2.6开展课外活动为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我们联系专业教学实际开展了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植物叶类标本制作并进行作品质量评比,参赛获奖作品在标本室中展出,充分利用我校中药种植园及校园绿化中的药用植物,组织学生进行药用植物观察及采收中药环节,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对中药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药用植物的鉴定技能。

3小结

微生物学培训总结篇7

关键词:微生物实验;考核方式;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209-03

微生物学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学科,是高校生物学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相关配套实验课程也在微生物教学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1-2]。落实好微生物实验课程的教学对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微生物实验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教学和考核方式问题,如教学体系传统及考核方式单一等。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从实验教学体系和考核方式两方面进行问题剖析和教学改革。

一、实验课程教学实践中常见问题剖析

1.微生物实验教学体系传统。(1)教学重技能训练轻能力提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完全依照老师所授或实验手册所写的实验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被动的模仿,且实验课多以演示、示范和验证为主,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较少[3]。学生仅仅学到了如何操作,却不能完全理解为什么这样做。这种被动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及创新能力的提升。(2)实验顺序安排不合理。许多实验室为了教学方便,实验顺序往往按照理论课内容的顺序进行,如显微观察、微生物计数、大小测定等在微生物培养和无菌操作前。这就割裂了微生物实验各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既与实际科研实践不符,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3)实验之间相互孤立。在微生物教学中,各个实验之间缺乏连贯性,如显微观察、微生物计数及分离纯化所用的菌株都不同,导致学生难以系统地把握微生物实验。这样既不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数据和问题的能力。(4)实验材料由教辅老师准备。以往为了节约时间,实验材料多由辅导老师进行准备。学生无法参与整个实验、缺乏对实验的整体规划及安排,并且对实验工作和结果缺乏重视。如在染色液复红的配制中未加入乙醇,则在芽孢染色中就观察不出颜色,由于学生未参与实验染色液的配制,在后续结果讨论中就不能完全分析出在实验中出现问题的原因。(5)实验内容设置陈旧。传统的微生物实验教学仅针对教学大纲中所涉及的实验内容,且目前很多微生物实验都是一些基础性验证实验,内容陈旧,缺乏特色,与科研和生产实践脱离,无法让学生接触到生物热点或者实际科学问题,同时一些仪器、设备相对落后。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微生物学习的兴趣,也跟不上现代微生物发展的需求。

2.微生物实验考核形式单一。(1)以实验报告为考核方式。传统的微生物实验考核方式多以实验报告为主[4]。由于微生物实验多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导致学生在操作时并不认真,只注重实验报告的质量,甚至出现有些学生不去做实验,在课后抄一份结果完全正确的报告也能获得较高的成绩。这样既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不利于促进每一位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同时实验成绩拉不开档次,严重打击了认真做实验学生的积极性。(2)以考勤与实验操作为考核方式。实验平时成绩多以考勤与实验操作作为标准,忽略了对实验前准备及预习的考核。不参与整个实验的准备,达不到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对基本技能的强化以及对实验结果的重视等目的。在实验前不进行预习,导致学生对于实验过程缺乏整体的认识,同时不清楚实验关键点和重要技能训练,易出现实验错误。(3)期末单项实验考察为考核方式。期末单项实验操作考核即采用抽签的方式让学生独立完成微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某一项实验。这种考核方式存在偶然性,可能出现学生自己抽的题不会或不熟练,反而会做其他学生所抽的题的情况。这样仍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即便能督促学生对题目及细节的重视,也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进措施

1.教学体系的改革。(1)设立实验课助教岗位。在微生物教学中常常只有一位教学老师进行实验的讲解及课堂上的操作辅导,在有限的课堂里,仅一位老师往往不能对全班所有同学在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详尽的解答。为此我校设立微生物实验课助教岗位,不仅能够协助教学老师顺利地开展实验,同时又能在课上及课下对学生进行充分和必要的辅导,让学生在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都能得到及时的解决。(2)合理安排实验顺序。通过对实验顺序的适当调整,如可按照培养基的配制、灭菌、分离与纯化、微生物计数及大小测定、理化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的顺序。使上一个实验的结果作为下一个实验的开端,既减少了实验材料的浪费、准备实验的时间,又能更好地让学生系统地理解理论课的知识,既可以突出实验专题的针对性,又符合实验综合设计的规范性。(3)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因实验条件有限无法进行的前沿实验,我院教师可通过利用多媒体介绍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现状、发展及相关热点问题。同时在微生物形态观察时,由于微生物形态小,难以用语言描绘清楚,可用多媒体图片生动形象地将各种微生物展示出来以明示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4)补充新设备以提高实验效率和效果。许多实验室仍在使用一些老仪器、旧设备,跟不上现代微生物技术的步伐。我校实验中心新增设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及交互式手写电子大屏等,不仅增强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也提高了实验效率及实验结果的准确性。(5)增加实验中心使用频率和盖度。面向我校本科学生,全面开放实验室,鼓励更多的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参与到实验中来。既满足了学生对实验场地和设备的需求,又提高了他们的科研积极性。(6)网络课程中心平台建设。我校设有针对各个专业的网络课程中心,平台里有丰富多样的实验课件及视频,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和交流场所,同时学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通过实验课程论坛及讨论解决课上遗留的问题。如果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或者创新点,在与辅导老师在线讨论形成方案后,可以进入实验中心补充实验。(7)教学内容拟组合为7大板块。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有助于学生了解整个实验细节和流程;学生提前熟悉实验所涉及仪器使用,既有利于仪器使用和维护,也有利于实验顺利进行;最为关键的是学生可以通过与教师讨论和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教师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关注点和疑惑点,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课堂讲授内容,并在交流过程中发现对生物学习和研究有潜力和兴趣的学生,帮助学生设计创新实验等。

基础性实验:我院设置的微生物基础性实验主要包括培养基的制备、灭菌与接种;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显微镜的使用、细胞染色(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荚膜染色、芽孢染色及鞭毛染色)及多种微生物(细菌、放线菌、霉菌及酵母菌等)的观察;显微计数与细胞大小测定;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生理生化实验等。这一环节的内容主要是为后续的综合性实验打好基础。

综合性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带实验材料及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自主地选择综合性实验,如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使学生建立起采样、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分离与纯化、鉴定与保藏的系统化知识体系等。同时依托综合性实验,促进课堂学习向科研训练、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过渡。

趣味性实验:开设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实验如酸奶、米酒等实验,让学生相互品尝,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科研性实验:即将现有的科研成果引入微生物教学中。在现有条件下,我院将经典实验内容进行升级改造,增设了噬菌蛭弧菌分离、纯化及效价测定等教学内容[5]。较一般高校开设的微生物普通分离及常规染色增加了双层培养法、银染与相差显微镜观察等技术训练,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拓展综合实验及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平台教学潜力。

创新性实验:主要包括高校学生竞赛、申请的科研立项或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参考。我院鼓励学生利用平时课余时间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并可自行申报和主持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能力提高项目》子课题、四川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过“本科教学实验中心平台”,学生自主阅读文献、撰写标书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实验方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实验[6]。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考核方式的改革。针对教学内容中的7大板块,采用多元化考核及过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弱化形式化的实验报告比重,强化实验过程和实际参与度比重,注重学生对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的能力。考核改革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实验前预习考核:占实验总成绩的15%。鉴于实验前预习工作的重要性和忽略现状,由指导教师准备2~4道与本次实验相关的关键问题,课前2分钟对学生进行评试,并将评测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该部分成绩不仅能督促学生提高对实验的熟悉度,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使学生能够按时到达实验现场。实验准备:占实验总成绩的10%。将实验班分成几个小组,每次实验前由一个小组动手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比如仪器准备与调试、药品称量与配制、接种与转种、灭菌、培养基配制等。促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实验的具体全过程,以解决以往学生不会准备和安排实验等问题。实验操作、报告及结果:占实验总成绩的50%。该部分反映学生对具体实验内容的熟悉度和参与度,对实验内容进行常规的梳理,对结果的记录和分析,以及对深层次问题的剖析和讨论。这部分着重考评学生结果记录、表述、分析和讨论能力,尤其注重实验失败原因的分析和改进措施的提出。实验态度:占实验总成绩的10%。包括出勤、卫生及实验规范管理等,出勤即在上课前对学生是否来做实验进行考察;卫生即在每次实验后对实验室进行清洁与整理;实验规范管理即禁止食物和遵守实验室其他必要规定等。将出勤、卫生及实验素养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不仅督促学生按时参与实验,同时也能使学生养成做实验和维护实验室等基本科研习惯及素养。期末测评:占实验总成绩的15%。采取现场计分的形式,由教师进行巡视辅导,通过考查学生仪器使用及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检查实验数据及是否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等进行打分。加分环节:对于积极参加创新性实验的同学进行额外的加分,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

三、结语

微生物学是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很强的学科,实践证明通过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设立研究生助教岗位,补充新设备及多媒体资源,全面开放实验室,建设实验网络课程中心,重组实验课内容并增设科研性、综合性及创新性大实验等,不仅可以克服传统的实验教学的弊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微生物学实验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明显地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同时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素质,从而促进课堂学习向科研训练、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过渡。但微生物实验教学仍然需要不断地改革和探索,使学生能适应未来更高层次的研究,并为胜任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亮,陈亮.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建设初探[J].科技信息,2011,(1):426,830.

[2]赵银娟.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体会[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3):140-142.

[3]王楠,李燕,朱伟,等.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7):171-172.

[4]王小丽,钟有添,谢琼a.实验教学改革条件下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2,39(12):1817-1824.

微生物学培训总结篇8

【摘要】: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室内质量控制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方法。 概述 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室内质量控制是一项基础而又至关重要的工作,其直接影响检验室出具的各项检测结果及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程度。 具体内容 包括以下几方面: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控制;检验工作者的质量;具体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需要定期进行的质量控制和检验前、中、后期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 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室内质量控制

为了满足当今社会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积极应对日益凸显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职能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疾控中心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核心工作即卫生技术检测服务工作基本是靠所设的微生物检验室来完成的。微生物实验室通过检验得出的各项数据和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决定了其所提供的技术支持和防控策略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对人们群众的健康安全和社会的稳定[1]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由上可见,如何有效提高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室的检验工作质量及水平,确保所提供数据和结论的准确可靠,是相关部门检验工作者急需探讨摸索的课题。笔者通过对我中心微生物检验室内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现状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探讨。现汇报如下。

1室内质量控制概述

微生物检验室的各项工作都是疾控中心工作的重要核心内容,因此对微生物检验室内质量控制是一项基础而又至关重要的工作,其开展的严格度和质量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实验室出具的各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程度。微生物检验室内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对实验室整体质量管理体系依据规定和指南进行质量控制;对实验室检验工作人员的各项检验操作技术进行质量控制;对具体检验分析样本的检验过程依照前、中、后顺序依次进行质量控制。

2室内质量控制具体方面

2.1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控制

要提高室内质量控制(iQC),首先应依照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等级评定和实验室认可相关的文件要求及操作指南,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2],结合本检验室的客观实际,规范编写本检验室如下各项标准文件:仪器设备和药品试剂的使用、存放及管理;待检样本的采集、运送及保存;培养与检验的操作规范;检验报告的形成与签发流程等。在此基础上,逐渐建立本检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在实践工作中切实严格执行。同时进行不定期的进行抽查与考核,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总结及时解决,最终达到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该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

2.2检验工作者的质量控制

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工作者日常检验工作量大,任务很繁重,承担的风险高。这就要求检验工作者必须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检验经验和很强的分析应变能力。所以,要实现对检验工作人员检验操作技术的质量控制,必须要加强对检验员的教育培训,包括对专业知识的培训,对操作技术的培训,对检定能力的培训,对应急能力的培训以及开展部门间的经验交流活动。

2.3具体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

2.3.1需要定期进行的质量控制

(1)每批培养基在投入使用前都需进行至少一次的无菌试验及已知菌生长试验[3]。(2)细菌染色试剂需要在换新前或保证每周至少一次使用标准菌进行有效性验证。(3)利用标准菌进行的细菌鉴定试验每周至少完成一次。(4)微生物药敏试验所用的标准指示试剂的有效性均需每周验证一次以上。(5)微生物培养及检验、试验所使用的每一种仪器设备都需要定期进行性能维护,以保证其性能的稳定。(6)每批一次性耗材在投入使用前均需进行无菌试验。

2.3.2检验前的质量控制

在完成上述需要定期进行的质量控制的基础上,检验前的质量控制主要是针对保证待检样本的有效性。具体如下[4]:如实填写待检样本的各项背景信息;规范样本的送交和储存环节,严格登记、记录环节,便于日后的复核和查询。

2.3.3检验中及检验后的质量控制

(1)检验过程中,应以高度的责任心严格依照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对检验室每日的质量记录和所有的操作过程严格依照记录规范[5]进行书写;规范使用试剂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规范操作仪器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减少损坏。(2)检验完成后,与其它近期检验结果的相关参数进行比较以及时发现检验过程中是否存在疏忽与遗漏;生成检验报告,并依规范进行核实,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无误;严格审核签发制度,进行最后把关,并完成存档和送达工作。

3讨论

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室担负着本辖区内疾病预防与控制方面多种重要的检验工作。且随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条例》的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越来越受关注,微生物检验室需快速、准确出具检验报告,才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为事件发展注入“稳定剂”。

综上所述,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室内质量控制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且艰苦复杂的工程。我们应加大投入为检验工作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同时加强教育培训和经验交流,将室内质量控制贯穿微生物检验工作的全过程,持之以恒的进行质控工作,完善体系并不断总结经验、改善发展,以确保每份检验结果的精准与可靠。

参考文献

[1] 张宏.疾控中心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研究[J].中外医疗,2011,30(03):173,175.

[2] 赵惠,刘勋.临床微生物学室内质量控制的管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08(06):757-758.

[3] 杨军.微生物实验室检验质量控制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07(16):1740-1741.

微生物学培训总结篇9

关键词:小微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问题 机制设计

2011年,工信部《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里,对我国中小企业重新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目前我国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小微企业有1023万户,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提供了85%的城乡就业岗位,最终产品和服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上缴税收占全国企业的54.3%(黎丽,2011)。然而,长久以来小微企业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尤其是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制度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很少见,家族式、个人式的粗放管理非常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

笔者于2010-2011年对山东省a、B、C市等三地8家小微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专题调研,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面谈相结合的形式,其中,问卷发放436份,回收问卷394份,有效问卷372份。其中,中高层管理人员70人,基层员工302人,工龄3年以内的员工占11.85%,3-5年的占9.95%,5-10年的占19.43%,10年以上的占58.77%。企业涉及商贸、制造、交通物流等三类企业。调查问卷主要涉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设置、考核办法、薪酬标准、培训情况、招聘离职、合同管理、社保福利、主要问题等方面。调研结果及存在问题如下:

1.小微企业调研结果

1.1小微企业管理者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

从面谈结果和问卷调查得出,小微企业管理者对于人力资源的重要性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难点在于如何解决具体问题。在访谈过程中,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尤其是企业老板认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很重要,50%以上的企业内部有专人或者部门负责相关工作。但是对于企业面临的人员流失、员工满意度低等问题却没有对应的有效策略加以解决。部分企业高管参加了mBa等工商管理类培训,但由于时间限制,缺少对于理论在实践过程中使用的技能。

1.2管理者重视对于员工的管理,缺少对于自身的主动性培训

企业管理者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比较集中在人才培养赶不上企业的发展速度,高端复合型人才缺少、缺少简单有效地绩效考核办法等方面。对于自身的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能力的不足很少提及,中高层的培训更多集中在短训班、讲座等形式,更多的企业老总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是熟悉企业、熟悉企业员工、能够灵活的解决企业在人的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1.3企业发展模式制约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

由于企业快速发展和行业的激烈竞争,小微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生存和发展。几乎全部企业高管考虑的是企业如何占据市场、提升利润,之后的问题才是对于人的培养使用。这种实践中的割裂,一方面反映了小微企业管理者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认识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国目前市场竞争不规范造成的。

1.4小微企业员工对于人力资源的集中问题

小微企业员工年龄结构相对年轻,学历结构偏低,员工问题集中在薪酬、考核、福利等利益相关问题。基层员工最为关注的问题:薪酬调整和岗位晋升,其次是考核方式和结果的公平合理性,第三位的是培训不到位、个人能力没有得到发挥。

在调研问卷中,商贸型小微企业提供的培训排名前两位的是新员工培训为59%、销售技能培训33.6:%;生产型小微企业排名前两位的是生产技术培训30.4%,新员工培训25.2%;交通物流型小微企业排名前两位的是管理技能培训62.4%和技术知识培训38.7%。由此可见,小微企业对于员工培训,更多集中在合格上岗的目标上,对于员工工作必须的技能知识作为培训重点,缺少对于培训系统的建立和员工培训需求的调查。

1.5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分散、弱化现象严重

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专职人员或者部门基本只能还停留在人事管理层面,负责员工档案存放、社保缴纳、合同签订、入职离职等事务性工作。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很难切入到战略规划层面,对于如何制定合理有效的考核机制、建立符合岗位价值的薪酬体系,这类工作往往是由企业老板决定,相关人员基本素质也很难科学规范的完成相关工作。在中层管理者的职能中,员工的考核、薪酬随意性较大,缺少相关制度和科学的设计。

2.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设计

2.1小微企业业主应该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突破的重点

对于这些微型企业来讲,管理好了人也就相当于管理好了企业。因此,政府应该系统组织小微企业业主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其他符合小微企业需求的培训。

对于企业业主来说,自主性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是非常困难的。一方面企业的建立和快速发展使得管理者对于自身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有盲目的认可,他们更多地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于企业员工的管理。另一层面,企业的激烈竞争和不完全的市场环境使得企业业主更多地将精力放在营销、市场、政府关系层面。这需要行业管理部门进行宏观层面的培训,建立起适应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人力资源多层培训体系。

2.2制度层面建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小微企业管理方面,制度层面建设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法律法规完善;二是管理机构建设。首先,在小微企业法律体系建设方面,自从2003年1月1日《中小企业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小微企业的法律内涵不断加深,相关部门应当尽快出台相关金融、信贷、管理、扶持等政策,创造一个小微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其次,对于小微企业的管理应当建立直属中央管理的小微企业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小微企业的政策制定、全局发展、统筹管理等职能。改变目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的现状,提供完善的政策引导、扶持咨询、融资信贷等功能。

微生物学培训总结篇10

摘要在开展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地融入微课视频。结合电子技能实训微课视频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探析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课视频;电子技能实训;校本资源

中图分类号:G718.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9-0156-02

1微课视频在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中使用情况调查

为了对微课视频引入电子技能实训课程进行摸底,对72名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发放微课视频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其中有35名是笔者所任教班级的学生,他们在电子技能实训上已经使用微课视频进行学习,都比较喜欢这种上课方式。由于便于同学之间交流沟通,自主应用,存储方便,很多学生认为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资源。但从总体调查结果分析,有55%的学生看过微课视频,有20%的学生对微课视频不了解、没看过,有25%的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了解到微课视频但没有看过。由于微课视频并没有在校内很好地推广及应用,学生对微课视频了解比较少。

为此,笔者通过与学生交流,有92%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大力推广及使用微课视频,鼓励教师制作微课视频,也希望微课视频与项目任务结合,帮助他们进行对项目的分析、制作、检测、评价、拓展和反馈,希望教师多做一些符合学生特点的微课视频。

笔者利用集体教研时间,对8名电子电工专业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这8名专业教师都有通过网络或者学习接触过微课视频,但没有亲自设计制作并应用到教学中。有5名教师表示正在学习微课视频制作阶段,认为相对于原来的ppt,转化成简短的微课视频教学,课前、课中、课后都能学习,便于存储,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实训教学的课堂效率。有2名教龄在25年以上的老教师认为制作微课视频相对麻烦,学习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有些力不从心。制作微课视频需要一个相对比较安静的环境,而且专业录屏软件和后期编辑加工就会花费教师相对较多的时间及精力。因此,教师一致认为电子技能实训微课视频教学资源的挖掘、积累、开发、设计、制作、总结等一系列过程需要团队合作、探究和制作。

1)希望学校加大对微课视频的推广力度,“引进来、走出去”,鼓励教师多参加相关微课培训及比赛;

2)利用集体教研时间,组织已用微课教学和正在准备开发制作微课的教师进行总结、探讨、交流、反思,集思广益,克服在制作和应用过程中的困难;

3)以教研组为中心,开发微课程校本资源,为微课程进入实训教学提供资源平台;

4)协调教务主任及班主任,结合晚自习及自修时间,带领学生利用学校的电脑或者移动设备,对实训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微课教学。

2微课视频使用初建成效

利用信息化实训环境,借助微课,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本着“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原则,为了更好地贯彻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一体化思想,笔者紧紧围绕微课的“微”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将电子技能实训课程中的“色环电阻器的识读”进行微课视频尝试,通过制作脚本、微教案、微视频等一系列准备工作,进行“色环电阻器识读”的微课设计。

首先,将正确识读色环电阻的标称阻值和允许误差作为重点,准确判断色环电阻的末环作为难点。课前,学生在理实一体信息化教室观看微课视频,明确本次任务的主线,主要是对五色环电阻器的识读,通过微视频中的颜色口诀学习识读色环电阻器,突破教学难点。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情境教学和小组竞赛打通关形式,利用微课视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掌握色环电阻器的读法,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在整个过程中全班绝大部分学生能完成这个任务,只有几个学生对色环电阻上的颜色仍出现认识错误,但是在笔者简单引导下,同样完成本次任务的学习目标。从整个过程上看,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师生沟通交流也比较顺畅,学生能顺利出色地完成本次任务。

课后,通过与学生聊天交流,学生对微课视频的了解比较少,认为学校可以大力推广及使用微课视频,倡导教师制作微课视频,利用微课视频学习对项目的分析、制作、检测、评价、拓展、反馈有很大帮助,希望教师能够多做一些知识点更细、符合学生特点的微课视频。

3微课视频在教学中应用的反思

在电子技能实训应用微课视频过程中,笔者进行了反思。作为“微”事物,探索的空间非常大,对于笔者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挑战。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职业学校教师要不断去尝试新的事物,并将其应用到当下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学习与提高。微课视频虽然看起来就是5~10分钟,但在制作过程中会花费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选题、撰写教案、准备教学素材与练习测试、制作课件,还要在课下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脚本、知识构图、教学实施与拍摄、视频后期编辑以及教学反思,而在制作及应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可能还会出现各种错误。因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多研究项目,能够掌握所有制作项目的知识分布、重点、难点、关键点,项目制作过程中所能预设的故障、解决方案等,更好地制作及应用微课视频。

2)多收集、多观看网上的微课视频,多借鉴、多学习优秀的微课视频。

3)多与同事交流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总结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4)多研究学生。学生层次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这需要多与学生交流,让微课视频成为学生现阶段和后续学习的工具,学得更快乐、更高效,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以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5)多些耐心。制作微课是一件工作量很大又烦琐的工作,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很大的耐心,去完成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也需要较为完整、可操作的方案,更需要一个任务、一个细节、一个碎片地去设计,一次次地去操作,去验证所制作微课视频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只有不断尝试、总结,才有可能发挥微课视频的效果。特别是电子技能实训理实一体化课程,怎样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将微课视频融于教学?这就需要教师耐心收集学习资源,依据学情、学习目标,抓住主干知识,简化问题、直指核心,制作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微课视频。

焦建利教授指出:“今天,我们任何人都可以借助网络,向其他任何人学习我们想要学习的几乎任何东西,只要你愿意,你就和这个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微课视频这一载体,让笔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也看到了微课教学的优点。因此,在今后的教学教研工作中要不断学习,不断努力钻研,不断反思、提升自我,不断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个性、因材施教,将微课视频更加成熟地运用到电子技能实训课程中来,多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知识点的强化,让学生不断去探索、尝试,在探索、尝试的过程中获取知识、长进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