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新生儿的护理方法和技巧十篇新生儿的护理方法和技巧十篇

新生儿的护理方法和技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7:46

新生儿的护理方法和技巧篇1

前言

近年来,剖宫产初产妇在临床中较为常见[1],初产妇由于属于初次生产,对于生产的相关知识了解不深刻,没有办法做好某些事情。例如,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技巧、产后护理以及产后保健等。初产妇在上述方面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新生儿的生长和发育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2-3]。因此,我院对剖宫产初产妇实施母婴床旁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照组产妇的年龄范围在21~3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7.36±1.33岁;孕周为38~42周,平均孕周为40.02±2.03周。观察组产妇的年龄范围在22~3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7.78±1.46岁;孕周为38~41周,平均孕周为40.10±2.09周。两个小组一般资料的数据差异存在可比性,p>0.05。

1.2护理方法对照组产妇行常规护理,观察组产妇行母婴床旁护理。

对照组:护理人员将新生儿送至专用洗澡房集中为其沐浴。产妇在住院期间发放健康知识宣传手册,并且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健康知识教育,指导产妇正确的母乳喂养方法以及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告知其产后的相关注意事项以及正确的婴儿护理方法。

观察组:为产妇选择安静、通风以及向阳的病房,可在病房内放置新鲜的花草以作点缀。护理人员需要将病房内的空气湿度以及温度进行调控。护理人员在接触产妇以及新生儿之前,需对手部进行消毒。在新生儿出生1小时之后,在产妇床旁为新生儿进行沐浴,这一过程让产妇及其家属参与,新生儿沐浴需遵循一人一盆的原则,避免出现交叉感染。护理人员在为新生儿沐浴期间,需慢慢向产妇及其家属进行相应的讲解,告知其沐浴的正确顺序。在为新生儿洗头时,英将其身子进行包裹,避免受凉。在为其清洗臀部时应仔细查看其臀部是否出现臀红,期间耐心解答家属及产妇的疑问。在为新生儿沐浴后,观察其脐部情况,查看是否出现脓液或者发红的情况。随后为新生儿做好抚触工作,在为其抚触的过程中英注意新生儿的面部表情,如果其出现烦躁的情绪,应立即暂停,待其情绪稳定后继续抚触,抚触期间,产妇与家属均全程参与,告知产妇及家属抚触的顺序,每天为新生儿抚触一次,每次持续十分钟。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对产妇进行健康知识教育,仔细向产妇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新生儿的护理技巧以及个人护理技巧等。对于出现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的产妇进行相应的心理指导,鼓励产妇多听舒缓音乐。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焦虑评分以及新生儿护理技巧评分。

1.4统计学方法我院研究主要是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来对数据进行分析,(±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检验计数资料,假若p

2.结果

2.1对比两组产妇的新生儿护理技巧评分以及焦虑评分

法中加入人性化护理以及关怀。对初产妇而言,其对产后保健、母乳喂养以及新生儿护理等相关知识掌握较少,尤其是剖宫产初产妇,其不但需要面对产后身体修复问题,而且还需要面对婴儿护理问题,极易产生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4]。母婴床旁护理,通过面对面的方式来对产妇进行相关新生儿护理技巧进行教学,并能够适当缓解产妇产生的负面情绪,该种护理方法具有一定的连贯性,此外能够根据产妇之间的差异进行相应的护理,能够有效提升产妇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我院通过本次的临床研究发现,对剖宫产初产妇进行母婴床旁护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产妇对婴儿进行护理的信心,可防止产妇进入护理误区,从而能够缓解患者产生的不良情绪[5]。

由此可知,观察组产妇的新生儿护理技巧评分以及焦虑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产生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唐江G.对剖宫产初产妇实施母婴床旁护理的效果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2015,2(06):117.

[2]杨沁源.对剖宫产初产妇实施母婴床旁护理的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1):1529-1530.

[3]刘永丽.对剖宫产初产妇实施母婴床旁护理的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94):341.

新生儿的护理方法和技巧篇2

三峡大学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湖北宜昌443000

[摘要]目的对orem自理模式应用在产科新生儿护理当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间收治的198例剖宫产分娩的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两组,对照组100例给予常规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98例在常规临床护理的基础上行orem自理模式使之实现自我护理。一段护理时间后,对比两组产妇相关护理知识熟悉程度,如母乳喂养知识、对新生儿护理措施的熟悉程度。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进行比较,对照组的产妇对母乳喂养知识的掌握及对新生儿护理措施的掌握程度明显低于观察组,而观察组的产妇能够较熟练的掌握母乳喂养技巧及对新生儿护理的相关知识,对比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orem自理模式应用在产科新生儿护理当中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非常好的挖掘出产妇的独立护理能力,最大程度体现出了护士的临床价值,具有较好的护理效果,同时也融洽了护士与产妇之间的关系,提高了临床的医疗效果,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orem自理模式;产科;临床护理中;母乳喂养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6(a)-0009-03

美国护理理论家Dorotheaeorem于1971年提出了orem自理模式,论述了人在自理方面的缺陷,自理方面的局限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及有关人的护理需求,经过反复的完美与发展,慢慢地受到广大人们的重视,在临床护理中体现出了非常明显的效果[1]。我国是于20世纪90年代引进orem自理模式,且收到了明显的疗效及成效。我院现以orem自理模式与常规护理模式做一个研究对比,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间收治的198例剖宫产分娩的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对照组100例给予常规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98例在常规临床护理的基础上行orem自理模式使之实现自我护理。对照组所有产妇年龄介于21~40岁之间,平均年龄(32±4)岁;观察组所有产妇年龄介于22~40岁之间,平均年龄(31±5)岁。

参加研究的产妇在产前均对其进行新生儿护理常识培训,及相关母乳技巧培训,对照组:初中文化产妇23例,高中文化产妇35例,大专以上文化产妇42例;观察组:初中文化产妇25例,高中文化产妇33例,大专以上文化产妇40例。两组产妇在文化程度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χ2=1.21,p>0.05)。

198例产妇均实行剖腹产,其中直刀口产妇156例,横刀口产妇42例,所产新生儿均属健康无缺陷,及所有产妇属单胎怀孕。

1.2方法

1.2.1对照组护士对产妇及家属给予母乳喂养知识宣传,及对产妇和家属卫生健康方面的指导,培训指导母乳喂养技巧,及新生儿的护理常识。对新生儿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当产妇或者家属有需要帮助时,护士应该随时提供帮助。

1.2.2观察组产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orem自理模式,其相关责任护士根据对产妇新生儿护理技能和母乳喂养技能的评估,针对性地给予支持教育系统、完全的或部分的补偿系统等护理,使之很好的掌握新生儿的护理知识和针对性的临床措施。①支持教育系统在产妇住院整个过程中,必须全程贯穿支持教育系统,在不同的时间阶段,随时留意和关注产妇的心理需求,或矫正其护理能力和护理知识的偏差,或寻求家属后勤支持。责任护士此时要详细的示范和讲解如何挤奶、哺奶、换尿布、沐浴和抚触等。②完全补偿系统完全补偿护理应该在术后6h内进行,是因为此时的产妇没有完全恢复自我护理能力。责任护士要对产妇做好基础、管道、专科、皮肤等护理工作,消除产妇紧张、焦虑的心理,使其增强母乳喂养的决心和信心[3]。③部分补偿系统部分补偿护理应该在术后6h后进行,是因为此时的产妇已完全从麻醉中清醒,有了较稳定的生命体征,只是还有部分伤口的疼痛,责任护士应鼓励和协助产妇增强临床自护能力[4]。实时的帮助产妇完成半卧位、自我翻身以及给新生儿喂奶、换尿片、沐浴、抚触等护理。及时的纠正产妇的不当操作。

1.3评价标准

在临床期间观察产妇对自我护理能力,并评估其对新生儿护理技能的掌握程度。在产妇出院前,产妇能够非常熟练的完成卧、坐、怀抱等姿势进行哺乳的,掌握程度为优;产妇能够完成卧、坐、怀抱等姿势进行哺乳的,但有时需要需要护士适当的协助的,掌握程度为良;产妇不能完全完成卧、坐、怀抱等姿势进行哺乳的,经护士协助仍不能很好的完成的,熟练程度为差。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了解,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评估,笔试成绩大于等于90分者为优;笔试成绩大于等于80分小于等于89分者为良;笔试成绩小于等于69分大于等于60分者为及格;笔试成绩小于60分者为不及格。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t检测计量资料,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产妇母乳喂养技巧

具体数据如下表1。

对比两组数据结果,对照组差评为28例、良72例、优0例,所占比例依次为28%、72%、0%;观察组差评为0、良16例、优82例,所占比例依次为0%、16.33%、83.67%。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在统计学上具有统计学意义。统计结果充分说明采用orem自理模式实行自我护理的产妇能够更加准确的掌握母乳喂养技巧。

2.2对比两组产妇护理新生儿知识掌握程度

具休情况如下表2。

对比两组数据,对照组不及格产妇为34例、及格32例、良23例、优11例,所占比例依次为34%、32%、23%、11%;而观察组不及格产妇为0、及格0、良7例、优91例,所占比例依次为0%、0%、7.14%、92.86%;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在统计学上具有统计学意义。统计结果显示采用orem自理模式实行自我护理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加熟练。

3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100例产妇,产妇线乳技巧评为差为28例,即28%为不合格者;占比例为34%。而观察组中,两项指标参数指标均为“0”,即所占比例为0%。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差异明显。所以,观察组采用orem自理模式后,产妇对新生儿的护理知识掌握程度及母乳喂养技巧熟练程度远远大于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的产妇。说明采用orem自理模式的产妇,从很大程度上挖掘了其产妇潜在能力,能够让她们独立完成新生儿护理及熟练掌握母乳喂养技巧。

浙江省慈溪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谷水君曾在《orem自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研究中提到自己的研究结果,行常规护理(对照组)的产妇与在常规护理模式基础上行orem自理模式(观察组)的产妇生产时间、住院时间比较结果是:对照组剖腹产产妇生产时间为,(1.1±0.3)h;住院时间为,(7.6±0.8)d;而观察组的产妇生产时间为,(0.8±0.4)h;住院时间为,(5.1±0.7)d。对比别人的研究结果显示,不管是从产妇掌握新生儿的护理知识及掌握新生儿喂养技巧,还是产妇的生产时间与住院时间来比较,护理中运用orem自理模式的产妇各项指标远远优于只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产妇[2-5]。

从本次研究结果及谷水君曾在《orem自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研究中提到自己的研究结果,表明,产科新生儿中应用orem自理模式,能够提高产妇的自理护理能力,产妇在产前及产后经过相关的宣导及培训,提高了她们的知识面,了解了生产产妇应该如何去注意护理,了解生产的基础知识,让其放松及积极主动的去配合医生及护士,即让产妇学会了自理护理知识及技巧,同时也融洽了医患关系,提高了医护间的工作效率。产科新生儿护理中应用orem自理模式,能够提高产妇对新生儿护理能力及自我护理能力,使其熟练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提高母乳喂养技巧,改善产妇的临床指标,减少生产时间及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护理中推广与应用[6]。

[

参考文献]

[1]蒋传飞.orem自理模式在产科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4(2):39,41.

[2]许孟希.orem自理模式在产科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优生优育,2012(6):365-367,370.

[3]宋秉兰.orem理论在我国产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6):20-21.

[4]张铭伟.orem自理理论应用于产后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406-408.

[5]陆龙妹.orem自理模式在我国产科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2599-2600.

新生儿的护理方法和技巧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患儿220例,男性187例,女性33例,年龄7~13岁。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10名,疾病诊断选择四肢骨折患儿,病例数、性别、年龄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1.2方法随机分组,干预组采用治疗性沟通干预模式,通过听、说、非语言沟通、换位思考的沟通4种沟通技巧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宣教即按制定宣教模板内容告之。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11.5版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性沟通前后,2组满意度和积极配合程度比较干预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2。2组平均住院时间:干预组15d,对照组17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3,p<0.05)。干预组出院时间比对照组平均提前2d。

3讨论

治疗性沟通是一般性沟通在临床医疗护理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心理学上常用的一种治疗工具,其目的是帮助患者应对与适应不能改变的环境和现状,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治疗性沟通是围绕患者的健康问题,具有服务精神的、和谐的、有目的的、可起到治疗作用的沟通行为。针对小儿治疗性沟通的技巧又有其特殊性。

3.1听的技巧

积极倾听不仅是听到对方说话这样一种单纯的过程,而是包括了生理的、认识的和情感的过程。小儿更多的是害怕治疗性疼痛而哭闹,护士应认真而有耐心地注视小儿,面带微笑,用眼睛进行交流。因为在小儿因哭闹时任何语言都显得多余。要让其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完。不能因小儿哭闹而表现厌烦情绪,从而影响护理质量。

3.2说的技巧

说的技巧包括:选择适当的环境和时间;制造融洽的氛围;根据患者年龄差异适用针对性语言。对于哭闹的小儿等其稍微安静了就可以告诉他(她)治疗是为了早日恢复健康,并让其明白不会因为哭闹而终止治疗,切勿强制治疗。要尊重患儿,在沟通中护士应不断鼓励和支持患儿,即使遇到兴奋、急躁患儿,护士也应克制态度、方式、语言语调。只有当护患关系融洽时,才能营造一种温暖、舒适和安逸的气氛,促使护患关系向最佳方向发展。学龄儿童应尽量使用其能接受的语言表明治疗的重要性,如“早日把病治好就可以上学了”;而针对非常小的幼儿可在平时巡视病房时多逗乐他(她)让其对医护人员由熟悉产生信赖,使患儿对护士产生良好的兴趣,不对护士产生抵触情绪,从而提到护理质量。

3.3非语言沟通技巧

非语言交流技巧是伴随语言交流进行的,直接影响语言交流的效果。美国柯达公司曾针对“沟通”进行研究,提出沟通过程中,55%是肢体语言,38%是语调,而内容只占7%。足以看出非语言沟通技巧的重要性。一个甜甜的微笑,一个关怀的眼神,恰如其分的手势等肢体语言都是在进行护患沟通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技巧,将这些技巧运用自如能给我们沟通的双方达到高度的一致和情感的融洽。每当患儿忍受疼痛配合医务人员完成一项特殊治疗时,护士可伸出大拇指给予鼓励和感谢。在平时巡视病房见到患儿时,护士应首先待以微笑;当患儿问话、提问题时,护士应以专注关怀的眼神看着对方,并耐心解答。护士的表情和心境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而定,在患儿哭闹拒绝接受治疗的时候,如我们带着厌恶和不耐烦的表情和患儿交流,即使患儿勉强接受了治疗,也会对我们产生恐惧和厌恶的情绪,使我们的沟通进入僵化、对抗状态。应切记,不恰当的肢体语言会给沟通、交流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正确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就容易找到沟通的切入点,患儿也自然就会敞开心胸和我们相处了,从而治疗性护理工作就会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

新生儿的护理方法和技巧篇4

采血技巧:临床上抽血一般多用5~10ml的一次性注射器,取下针头,套上5号半头皮针抽血,操作简单,成功率高。方法是将一次性空针的注射针头取下,把5号半头皮针套在空针上,穿刺操作同打输液针一样。穿刺成功后,左手只需固定好患儿的肢体,右手回抽血即可。由于头皮针是软管而且长,可以随患儿的肢体活动而活动,而不会因为强行固定针头在患儿活动时刺破血管。

采血部位的选择:对于婴幼儿或新生儿采血来说,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采血需要量10ml时(血培养、血气分析、抗凝试管、再干操)婴幼儿或新生儿静脉采血难以成功。现我科一般首选桡动脉,此位置在掌面正中外侧1/2桡关节处(是成人测脉搏处),因此位置较易暴露,患儿任何舒适卧位都可。操作者左手握住患儿拳头,顺着血管走向把轻轻拉直。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以动脉搏动最强点为圆心直径>5cm),同时消毒操作者右手示指、中指指腹。用已消毒好的示指、中指摸清动脉搏动点。左手拇指、示指背面绷紧皮肤。右手持5号头皮针连接注射器。在搏动点最强下约0.3cm处5°~45°角进针,见鲜红色回血,停止进针。左手固定好患儿穿刺手,防止针头移位。右手持注射抽吸,若抽吸有困难,稍转动针头位置,直至抽吸顺利。抽取所需血量后,用无菌干棉签按压穿刺点,迅速拔针。棉签按压约5分以上,凝血功能障碍者按压时间延长至10分,见无出血后,再用无菌医用胶布压贴针眼,防止针眼再出血及感染。采血后,按需要分别注入所需试管(先注入血培养、血气分析、抗凝试管、再干操试管等)。其次是头皮颞动脉,因头皮颞动脉能用肉眼看到其动脉搏动和走向,可沿其走向,由浅入深进针,使进入皮下及血管内针的长度较多,不易滑出,对不配合的患儿也便于固定,而且类似于头皮静脉输液法的手法及固定,易学易掌握,穿刺并发症少,减轻了患儿的痛苦,穿刺后便于观察有无供血不良及出血倾向,方便且安全,家长也易于接受。股动脉、静脉易滑动,一般不做穿刺采血,而且损伤性大,易出现瘀斑,甚至血肿,给患儿带来痛苦。

留置针采血:新入院的患儿需要急采血,在静脉输液时,选择较大,充盈度好、粗直、有弹性的静脉。用留置针接空针先采血后输液,可一举两得,既减轻了患儿2次穿刺的痛苦,又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同时增加了家属对护士的信任感,有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静脉穿刺输液的技巧

头皮静脉穿刺进针及潜行的角度:头皮静脉表浅,穿刺失败的原因大多是因为进针过深。正确的方法是:在距静脉最清晰点向后移0.3cm处将针头近似平行刺入头皮,然后将针头稍挑起沿静脉向心方向穿刺,关键就是进入头皮后潜行的角度,要有一种挑起头皮进针的感觉才行。

采用盐水针穿刺:小儿头皮穿刺,两三岁的婴幼儿以及周围循环不良的患儿,由于静脉管腔细,静脉压低,血管不充盈,穿刺成功后回血慢或不回血,往往误认为穿刺失败而重新穿刺,既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又增加了护理工作量。这样的患儿可采用盐水针穿刺,方法是:输液器排气成功后关闭输液夹,分离头皮针与输液管,留置针连接抽有生理盐水的5ml注射器相接好、排气。选择穿刺部位后,常规操作、穿刺,感觉进入血管而无回血时,可缓慢回抽注射器,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后胶布固定,感觉进入血管而回抽注射器仍无回血时可轻注少量生理盐水,如果推注顺利,注射局部无渗出肿胀,患儿无哭闹,较大患儿自述无疼痛,说明穿刺成功,可胶布固定,连接输液管。但中间环节一定要保持无菌,同时防止进入空气。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如下:①头皮注射时,可在额头中间发际处或两侧颞部,按解剖位置体会血管走向,在这些位置用双手将患儿皮肤轻轻向中间挤压,可看到平行于血管走向的隆起或浅沟,血管即在其隆起或浅沟内,松开皮肤,用指尖或指腹垂直于血管走行触摸其隆起或浅沟位置,在隆起部位可触摸到隐约的血管弹性,在其浅沟部位就可摸到浅沟。这样的血管虽然不好观察和寻找,但一般管腔较粗而直,易固定。②选择手背静脉时,也可根据解剖位置体会血管走向或仔细观察血管的体表投影,然后左手握紧患儿手指根部及手指,绷紧皮肤,右手大拇指反复摩擦血管走向处局部皮肤或示指、中指、无名指轻轻拍打静脉数次,力度以患儿不疼痛为标准,等血管充盈后再进针,成功率较高。③留置针穿刺成功后,送针长度的问题。一般的留置针要求全部送至血管内。新生儿的头皮静脉较短而细脆分岔多,临床根据情况酌情送入,送入不当,经常可刺穿血管导致失败或送至血管分叉处或位置不当,导致输液不通畅。④留置针穿刺血管的选择:选用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一般选择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及分支较粗的血管,以及手背静脉、肘正中静脉等。

其他:头皮针去掉针头可代替鼻导管做新生儿或婴幼儿的鼻前庭导管吸氧用;还可代替肛管用于新生儿或早产儿生理盐水灌肠用,也用于药液量较少的(如水合氯醛、思密达等)保留灌肠用,由于这些患儿灌肠时,所用液量较少,一般用5~20ml空针抽吸灌肠液,接头皮针,空针内留有0.2~0.3ml的空气最后推入,即可灌入所有药量。

讨论

由于儿科患儿年龄小,体重轻,用药剂量也少,经常是只用一支药物的几分之几。所以儿科护士一定要不断的总结临床经验,如动脉、静脉穿刺,无痛注射,及吸取药液或稀释药物等技术。掌握这些经验与技巧(精确、娴熟、敏捷、高效),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护患纠纷。同时也满足了患儿及家属的要求,提高了患儿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论文关键字儿科低年资护士经验技巧入门

论文摘要总结儿科临床工作的经验与技巧,如动静脉采血的技巧、静脉穿刺输液的技巧等十余项护理操作技术。

参考文献

1刘淑娇,王华.头皮针穿刺输液不同持针手法患者疼痛程度比较.齐鲁护理杂志,2003,9(12):941.

新生儿的护理方法和技巧篇5

关键词:护患沟通技巧;儿科;护理;临床观察

随着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多家庭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患儿家长对孩子的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护理纠纷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尤其在孩子患病期间因为对病情的模糊认识过度紧张[1],故在儿科就诊中极易引发医患矛盾。据调查,临床所发生的护理纠纷中有超过85%以上是因为不良的沟通导致,随着社会的发展,保证诊疗效果的同时更加侧重关注患者精神满意度[2],尽可能的减少患者就诊过程中的医患护患矛盾。合理的及时的护患沟通可以增加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的舒适感从而极大程度保障治疗效果[3]。本院通过加强护理人员的护患沟通技巧,进展良好,现回顾临床开展情况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于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接受诊疗的患儿共500例。根据护理情况分为观察组(n=250)与对照组(n=250)。对照组:常规护理操作和沟通,其中,男135例,女115例,年龄(10.1±4.6)岁。观察组:常规护理+特定的针对性护患沟通,其中,男128例,女122例,年龄(9.7±5.1)岁。两组患儿基本情况、疾病情况、认知能力均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可纳入研究。

1.2方法[4-7]

由科室责任人商议拟定护患沟通内容与技巧,应用于临床并指导临床工作,具体实施事项内容如下:

1.2.1与患儿的沟通

与患儿的语言沟通技巧:护士在患儿初诊是应先作自我介绍,向患儿及家长介绍医院环境,详细询问患儿的疾病情况、患儿喜好与相关注意事项,做相应的健康知识宣讲,使患儿和家长明确自己是患儿的责任护士。表达自己对患儿的关心,使患儿及家属增加信任感和亲切度。在沟通交谈时,要平视患儿,避免使用专业名词,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语言清晰、简洁、确切,得到患儿回应之后确定患儿明确了传达的信息后再进行下一个内容的沟通。沟通内容必须真实实事求是,及时有效做好患儿的思想工作。善于运用安慰性语言、解释性语言、赞美性语言、鼓励性语言、告知性语言、询问性语言,减少患儿的就医抵抗情绪。与患儿的非语言沟通技巧:提前准备文字图片、音乐、影像资料给予患儿,适当转移检查、诊疗过程中患儿注意力,缓解焦虑、紧张情绪,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恢复。通过做游戏、讲故事等方式为患儿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

1.2.2与患儿家属的沟通技巧

理解、尊重患者家属,对责任护士的身份进行自我介绍,详细讲解科室情况及病情进展。倾听患者家属的诉说,换位思考充分理解,努力帮助患者家属解决困难。对患儿的病情进行正确评估,以积极的心态与陪护人员一起制定患儿的各项护理、检查、治疗措施,及时解决诊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解答陪护人员的各种疑惑,关注患儿的病情发展。及时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疏导,以防焦虑情绪的加重。

1.2.3出院时的沟通技巧

认真核对药品清单,耐心向患者家属解释住院费用的各项清单,对患者的疑问及时反馈解决。对出院后服药、随访、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意见进行虚心接受。

1.3评价指标[7,8]

观察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的抵抗行为,通过量表的方式进行抵抗度、配合度评价,并记录分析患儿及家属护理满意度调查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期间抵抗、配合情况

观察组有21%患儿在接受治疗期间发生了抵抗,相较于对照组有76%患儿发生抵抗的情况,差异显著(p<0.001);观察组患儿配合度高达89%,较对照组39%的配合度有明显差异(p<0.001)。

2.2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观察组患儿家属对于治疗期间对医院、科室、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调查中满意度得分(99.73±5.1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4.17±9.1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儿科患儿心智发育尚不成熟,患儿身体娇弱对疾病耐受差,很难主观控制自己的行为,因病情会产生烦躁情绪,在治疗过程中服药、输液难度均较大[9]。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患儿家长对孩子的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临床过程中护理纠纷的发生呈上升趋势[10,11]。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加提倡六位一体的诊疗模式,侧重关注患者精神满意度,尽可能的减少患者就诊过程中的医患护患矛盾至关重要[12]。合理及时的护患沟通可以增加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对医生、护理的信任度,从而极大程度保障治疗效果[13]。本院加强护理人员的护患沟通技巧,进展良好,现对近一年的儿科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本研究可知,在患儿接受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有21%患儿治疗期间发生了抵抗,相较于对照组有76%患儿发生抵抗的情况,差异显著(p<0.001);观察组患儿配合度高达89%,较对照组39%的配合度有明显差异(p<0.001)。观察组患儿家属对于治疗期间对医院、科室、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调查中满意度得分(99.73±5.1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4.17±9.11)分。综上所述,对儿科患儿及家属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特定的护患沟通技巧,有效降低抵抗度提高配合度从而明显提高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极大程度保障治疗效果,临床推广意义大。

作者:宫景霞赵敏单位:总医院

参考文献:

[1]王梦华.护患如何巧妙沟通技巧来提高儿科护理质量[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04:139-140.

[2]李琳琳,范宣云,张蕾.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应用的研究[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03:538.

[3]黄丽文.人性化护理服务在儿科门诊输液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14:16-17.

[3]焦红玲.儿科护理中的沟通技巧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03:322-323.

[4]孙秀春.临床护理沟通技巧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09:171-172.

[5]潘学彬.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11:215-216.

[6]宋宏程,孙宁.加强儿科医学生临床实习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体会[J].继续医学教育,2011,09:4-6+22.

[7]陶立蓉.儿科输液患儿100例舒适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24:21-22.

[8]张颖.手术室护理管理的沟通技巧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14:174-176.

[9]黄伟,钱俊.儿科医师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实践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5,12:73-74.

[10]魏秀娟.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儿科医患沟通的策略和方法[a].《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年12月研讨会综合刊[C],2015:2.

[11]严丽,陈宗玮,彭桂清,杨泽云,万朝雷.九江市社区医疗机构儿科疾病治疗中激素类药物滥用的调查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8:84-86.

新生儿的护理方法和技巧篇6

【摘要】目的:帮助产妇选择最佳的分娩方式,从而达到母婴平安。方法:通过产前对孕妇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结论:有效地提高分娩率和减少分娩期、产褥期的各种并发症。

【关键词】分娩健康教育体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对健康认识日益深化,从单纯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转变,自然因素对人体的疾病可受社会因素的制约,而社会因素也可通过自然因素和心理因素来影响人的健康,分娩过程也是如此。助产是维护生命顺利诞生,减轻母婴痛苦、帮助孕妇选择最佳的分娩方式,达到母婴平安,降低新生儿死亡及产科并发症。

1、常见的心理问题

焦虑是孕妇常见的心理反应,绝大多数孕妇对分娩有恐惧感,害怕分娩的疼痛及怕分娩时会有生命危险。甚至担心胎儿健康及性别的渴求,对会阴侧剪和剖宫产术的畏惧,以及医护人员的技术、服务态度的疑虑等。

2、健康的教育实施

2.1产前健康教育方法

孕妇入院后护士安排好床位,稳定孕妇情绪后,进行入院后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临产分娩知识,胎儿自我监护方法,营养卫生知识,母乳喂养知识,讲解临产前缓解疼痛的方法,正确使用腹压的方法等。并针对病情进行个体化教育。如对胎膜早破时的孕妇讲解卧床、保持外阴清洁、观察羊水S性状的知识及重要性。对所有产妇进行评价、教育、再评估。同时做好对家属的教育,从而得到帮助支持,使健康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2.2产房的健康教育

产房的助产服务是一对一全程责任制,即一个护士负责对一个产妇临产至分娩全过程的健康教育,产程观察,一切治疗及护理,心理护理,产后观察2小时并护送母婴回爱婴区等工作。我们利用一对一服务,有针对性地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产妇进入第一产程送入产房时,心理上处于既兴奋又焦虑状态;一方面为宝宝的即将降临而兴奋;另一方面对分娩过程是否顺利、宝宝是否顺利出生、自己是否能忍受不断增强的宫缩痛而担忧。责任护士热情接待,态度和蔼,介绍环及解释临产各种征象和发展的正常生理过程,教识产妇应对疼痛与不适及无痛的分娩技巧,包括分散注意力、放松技巧、腹部按摩、呼吸技巧。在与产妇交流中,我们要以语言及非语言的行为方式让产妇了解你扮演的是支持的、照顾的角色,使产妇产生安全信任感,并且我们要守候在产妇身边给予照顾与支持,她们树立自然分娩信心。

2.3产后指导

婴儿出生后,主管护士对产妇进行身心评估,简单地进行母乳喂养和产后保健指导,让产妇充分休息。到爱婴区后我们主要实行分组护理,每个组员负责对所管辖的产妇进行面对面直接指导,教会她们母乳喂养知识及技巧,同时要让产妇知道疼痛、胀痛、乳汁不足的原因及预防方法。其次,对于一些重要的婴儿护理操作如新生儿沐浴,脐部、臀部护理,新生儿抚触等务必向每个产妇都演示过,然后让产妇示范一次,对不熟练者再重复示教,直至掌握为止。另外,产妇出院时向她们提供母乳喂养热线电话,及时解决她们出院后遇到母乳喂养的问题。

新生儿的护理方法和技巧篇7

【关键词】母乳不足原因护理对策

近年来,由于产妇在经历了怀孕的不适与分娩的痛苦后,生理和心理上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岗位的激烈竞争、年轻的母亲对母乳喂养认识不足,认为母乳喂养影响身材等原因,造成产妇产后乳汁不足的人数明显增多,对我院2009年1~6月212例母乳喂养不足产妇进行原因分析,实施综合性护理,促进乳汁分泌,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1月~6月在我科分娩的产妇694例,实行母婴同室母乳喂养,乳量不足212例产妇,初产妇145例,经产妇67例,年龄19~40岁,自然分娩的90例,剖宫产的122例,孕周36~40周,婴儿出生时的体重2.2~4.0kg,住院时间为2~7天。

1.2方法采用专设的母乳喂养表格,按时询问母乳喂养次数,新生儿大小便次数,每天测新生儿的体重。乳汁充足标准:新生儿每天小便次数大于6次,大便2~8次,在两次哺乳间婴儿安静入睡满足感,体重:每日沐浴后称新生儿体重,新生儿体重下降小于出生时的10%,为乳汁充足。

2母乳喂养不足原因

母乳喂养不足原因:本资料中母乳分泌不足的产妇212例,占同期694例产妇的30.5%,母乳分泌不足的原因。(其中部分乳汁分泌不足的产妇合并有2―3种的原因)

3护理对策

3.1及时做好母乳喂养知识宣教成立母乳喂养小组,在入院后就开始对孕妇进行母乳喂养知识的宣教及技巧指导,告诉每位母亲4~6个月内都有足够的乳汁喂哺自己的婴儿,在通常情况下母乳喂养的婴儿在四个月内不必增加任何食物和饮料,包括水。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和免疫细胞,而且含有婴儿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它不但含有婴儿所需的蛋白质、脂肪和乳糖,而且还含有足量的维生素、水分和铁钙磷微量元素等。坚持母乳喂养是每位母亲的责任,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物和饮料,胜过任何母乳代用品。产后30分钟内母婴直接皮肤接触、早吸吮可刺激产生泌乳素,分泌乳汁。产后2小时进入爱婴区实行母婴同室,由责任护士手把手指导正确的哺乳技巧及正确的含接姿势,并向产妇讲解清楚,产后头几天,虽然奶量少,但少量初乳完全能满足新生儿需要[1]。

3.2母亲喂奶次数少、吸吮时间短、婴儿吸吮的姿势不正确、皲裂及过早添加辅食的产妇,进行强化母乳喂养知识教育,多给产妇鼓励和支持,实行母乳喂养技巧、姿势反复、耐心、细致地辅导和纠正。直至产妇自觉地让婴儿频繁地吸吮、左右两侧交替进行,按需要哺乳及坚持夜间喂乳,都能有效刺激泌乳反射。指导母亲吸吮时要含住及大部分乳晕,防止皲裂,

3.3剖宫产术后受限制的产妇采取舒适,针对产妇惧怕疼痛心理,鼓励其采取坐位环抱式授乳,减轻产妇抱婴儿的负担,使腹部肌肉放松,防止切口受压,减轻疼痛,有利于切口愈合[2],给家属做示范帮助产妇使婴儿正确含接,让家属尽快掌握母乳喂养技巧,使产妇克服怕切口疼痛或静脉输液管、导尿管、术后镇痛管的牵拉影响的心理,如果护士忽略这一环节,家属就很快嫌麻烦而进行人工喂养。

3.4对于乳汁淤积、乳腺管堵塞者要及时疏通乳腺管。责任护士应协助挤奶,指导正确的挤奶手法和正确母乳喂养技巧,挤出少许乳汁使变软,使婴儿能正确含接,吸吮时含住及大部分乳晕,减轻胀痛,喂奶及挤奶完毕挤少许奶涂擦,让其自然干燥形成一层保护膜,以防皲裂,增加母亲的舒适感而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

3.5母亲凹陷者指导母亲纠正凹陷,每天进行伸展练习:将两拇指平行放在两侧慢慢地由两侧外方拉开,牵拉乳晕皮肤及皮下组织,使向外突出,接着将两拇指分别放在上侧和下侧,将向上、向下纵行拉开,此练习重复多次,每天不间断。在婴儿练习吸吮凹陷期间,用小汤匙喂养,以免造成错觉,责任护士要经常协助产妇挤奶和指导正确母乳喂养技巧,使其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

3.6心理因素责任护士应主动与产妇交谈,了解产妇心理活动,不良精神因素,可影响下丘脑和垂体功能,从而减少或抑制催乳素的分泌,使泌乳量减少[3],与家属沟通,尤其是丈夫沟通,关心体贴产妇,给予精神上与物质上的支持,让产妇减轻心理负担,保持心情舒畅及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乳汁的分泌。

4结果

导致乳汁分泌不足主要原因为:母亲喂奶次数少、吸吮时间短(48.6%)、过早添加辅食(45.3%)、婴儿吸吮的姿势不正确、皲裂(44.3%)等因素,通过对每个产妇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实施综合性护理措施后母乳不足各种不同的原因有明显改善,212例产妇中197例乳汁分泌明显增多,成功率达92.9%。

5讨论

乳汁的分泌受脑垂体产生的催乳素影响,当婴儿吸吮时,刺激了的神经末梢,这些神经将吸吮的信息传递到脑垂体,使它产生释放催乳素,催乳素进入血液循环,使分泌乳汁。热敷按摩并牵拉,可不断刺激脑垂体,分泌催产素和催乳素,使乳腺细胞分泌乳汁,泌乳时间提前,同时有助泌乳反射建立。泌乳不足的产妇多数致使婴儿喂奶次数减少,从而对乳腺的刺激减少,引起泌乳不足。通过对喂奶次数少、吸吮时间短、过早添加辅食、婴儿吸吮的姿势不正确、皲裂、剖宫产术后受限制等原因的产妇宣教母乳不足的重要性,反复进行母乳喂养技巧姿势纠正,大部分产妇能改善乳汁分泌不足的情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妇幼卫生司.母乳喂养知识教材[m].北京:北京新闻出版局,1992:34,77.

新生儿的护理方法和技巧篇8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2.012

随着近年医患纠纷的增加,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常由于护理工作者不能与患儿家长有效沟通,造成不必要的医患纠纷问题,甚至延误病情。分析常见的沟通障碍并提出合理的应对技巧,是理顺儿科护理工作,强化护理沟通的有效途径[1-4]。现综述如下。

1常见的沟通障碍

1.1语言不适当面对不同教育背景的患儿家长,需要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5,6]。教育水平稍低的患儿家长,由于信息的不对等,该类患儿家长存在看不懂病历说明,质疑用药种类、用量和价格,怀疑护理患儿方法的正确性等问题。教育水平较高的患儿家长,通常能够理解医师的病情说明,较好地配合护理人员护理患儿,但通常会对病情细节进行质疑,如果不能细致地进行沟通缓解疑虑,可能会造成医患之间不信任,导致纠纷产生。语言的使用上,应该面对家长的不同沟通方式进行转变,面对急于知道病情的患儿家长却不紧不慢的兜圈子、讲官话、套话;面对不知道病情的患儿家长,表现出过于着急,会使家长对患儿的病情误判。

1.2行为沟通不及时由于季节交替,高传染型病毒暴发,都可能导致儿科病例在一段时间内增多,护理工作量加大,致使护理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解释患儿家长的疑问;给患儿喂药、注射时缺乏耐心、细心,会激化沟通的矛盾,增加护理工作的失误率。

1.3专业能力不强交叉科室的患儿交接,如果对交接流程不够熟练,导致患儿家长跑冤枉路,医师处方理解错误导致错误用药;患儿的诊疗费用计算错误,都会招致投诉,要求更换护理人员,甚至更换医院。护理专业能力不强,错误的护理工作方式,将透支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信任。

2常见的应对技巧

2.1适应性地运行语言艺术所谓适应性,就是针对不同的患儿家长要注意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在不同场合和时间有合理的表达方法。语言艺术,不仅仅包括说话的内容,更加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如:患儿患有急性腹泻,持续高烧,伴有哭闹,十几位患儿亲属焦急地询问护理人员患儿的体征[7,8]。应对技巧:要友善地平复患儿的情绪,随身带一块饼干、糖果,表现出对患儿的关切,让家长感受到,护理人员对患儿的关心。与一群焦急的患儿亲属沟通时,一定要重点与患儿最亲近的人一对一沟通,交流患儿体征发展趋势、用药计划,以及辅助护理时的注意事项;对患儿家长应该使用“软性语言”,不必过多地交代详细病情,语言以患儿为中心展开,如:“由于药物的特点,宝宝哭闹属于正常现象,不用太着急”,“大家应该给宝宝提供安静的休息环境”[2,9]。切不可训斥患儿家长。在患儿面前交代护理情况时,可交替地抚慰患儿然后向家长交代护理过程的语言技巧。

语言艺术指的是避免大声说话,避免急速说话,避免没经过思考说话。当患儿家长提出非医疗范围的要求时,如:“可以给我倒杯水么?”“有纸巾么?”“附近哪里有便宜的宾馆?”要注意,不应以不是护理专业工作范围内就拒绝回答,因为患儿家长的诉求得到积极、友善的回应将极大地帮助后期患儿的护理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如:(1)面对病危的患儿,对家长不应隐瞒病情,但也不可在非专业的情况下乱下定论,对病情乱加分析,如:“宝宝要病危了”,可变换说法为:“宝宝虽然目前情况很严重,但是主治医师还在全力地进行抢救,接着还会进行专业会诊,请您放心,我们一定不会轻易放弃。”过于直白、简短的话,虽能提高工作效率,但会造成患儿家长一时难以接受,情绪失控,反而不利于配合治疗[10,11]。(2)面对医患纠纷,如家长采取过激行为,严肃地告知:“你这是违法行为!”或者平稳地说:“请您给孩子做个榜样”,不应该退缩或软弱,否则将导致场面失控。情况发展严重,应立即汇报上级[12]。

2.2注意行为方式不仅语言,行为方式、方法的使用,也会在与患儿家长沟通过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一个搀扶的动作、一个拍肩膀的鼓励、一个真诚的眼神都会拉近与患儿及其家长的距离,增进情感,增加患儿及家长对护士的信赖,获得宽容和理解,同时减少纠纷的发生。

行为分为直接行为和趋势行为。直接行为包括:与家长沟通时能够目光相对,同性家长沟通时能够给予抚摸和拥抱,对焦急的家长能够及时递上一杯热茶,对患儿的护理工作特别是卫生护理工作能够轻巧、熟练。趋势行为指不会对某一个患儿和家长产生直接影响,而是通过自身的职业行为和风貌的改变来改变护理工作的沟通环境[13,14]。如面带微笑地开展各项工作,站立时不要依靠墙面,送药时要轻拿轻放,上下楼梯和电梯需给予患儿或者患儿家长必要的帮助,不在工作台面上休息,护士服、帽、鞋应该穿戴规范等。这些趋势性的细节行为,能够营造一个专业、和善的沟通氛围[15]。

2.3专业能力护理工作是一份神圣的工作,需要极强的人格素质和专业素质。专业素质的提高,可以牢固树立医患之间的信任感,使得沟通成本降低。专业素质的提高需注意以下几点[16]:(1)榜样性作用。一个护理团队的专业带头人也就是护士长,需结合自身团队工作需要,对团队里的每个人进行护理工作安全、质量的量化指标考核,加强出现护理事故的考核比重[6,17]。通过量化指标的评比,评出优秀之星。应该注意的是,在操作上,不应“评差”应该突出“选优”,突出榜样力量,提升团队护理工作水平。(2)建立困难项目学习小组。在面临常出错的困难工作时,如新生儿的护理工作,应该成立“工作改善小组”,引入“难点分析”、“问题分解”、“解决方案”、“改善流程”、“拓展学习”的步骤,将病区护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转化为专业成果。(3)标准化工作流程。针对儿科护理工作群体的复杂性,应该制订风险应急预案,面对复杂问题提前考虑,并制定标准的应对措施。其次,在护理工作中也还应该将“一句问候”、“一杯热水”、“一个关怀动作”、“一个微笑”融入到标准工作流程中,使得护理团队的每个人都有饱满的精神和专业的能力。(4)及时准确地反馈。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突发情况也是所必备的专业素质,反馈不仅仅是对上级的反馈,也包括对患儿家长的反馈。还应该注意及时与医师对患儿病情进行沟通和记录,避免家长对细节进行询问时,发生“不清楚”、“别找我”的情况,对每个患儿的病例卡应该可以进行通俗易懂的解释,但是需注意不可以对病情乱加猜测,引起医师与患者之间的矛盾[18]。

3小结

护理工作是一种服务工作和医疗工作的集合。改善与患儿家长沟通的方式、方法,不仅仅能够使护理人员本身能够在高压力的医院环境下快乐工作,而且也会大大提升工作效率。由于儿科护理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更加需要护理工作者用一颗“恒心”去善待患儿,有一颗“热心”去帮助患儿家长,带着一颗“诚心”去打动患儿家长。如果能做到用心去工作,甚至感染自己身边的同事,就一定能把自身和团队的软实力大幅提升。与患儿及其家长良好的沟通技巧,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具体落实;狠抓工作细节,包括语言细节、肢体动作细节、行为细节、专业能力细节并充分注重榜样的带头作用。真正地把护理工作当成一份专业的服务性行业,而患儿及其家长就是护理工作者特殊的“上帝”。

儿科护理工作中,患儿是中心,患儿家长则是重心,不能只顾及中心的工作,却忘了真正能改善儿科护理工作的重点,要与患儿家长友好沟通,总结技巧,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王丽霞.“以人为本”提高儿科护理工作的实效性[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6):42-44.

[2]谭红媛.儿科护士如何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3):339.

[3]牟亚.儿科护理工作中的沟通技巧[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8):1251-1253.

[4]周晓君.探析儿科病房产生纠纷的原因与护理防范[J].中国卫生产业,2013,14:61,63.

[5]王梅.儿科病区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J].中外医疗,2013,2:151,153.

[6]谢小燕.美国儿童医院以家庭为中心的医疗护理服务模式介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2):69-71.

[7]吴新芳.小儿腹泻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2013,6(1B):152-153.

[8]覃桂荣.出院患者延续护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护理学杂志,2012,27(3):89-91.

[9]范玲,郭宏,李蓬.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患儿家长的压力水平与减压方法[J].中国康复,2003,18(3):167-168.

[10]黄妍,胡玉霞,孙秀春,等.脑瘫患儿父母生活质量影响的调查[J].中国康复,2013,28(1):42-43.

[11]刘淑珍.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13,2:150-151.

[12]王洁,郭庆玲,赵珍珍,等.家长参与式护理模式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3):20-22.

[13]何晓君,金玉梅.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临床工作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1):99-101.

[14]万文洁,孙晓,施雁.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6):565-567.

[15]刘小英.iCU患儿家长的心理问题调查分析与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136-137.

[16]王章安,黄宝芹,韦艳华.护理核心能力的概念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6):562-564.

[17]王洁,霍孝蓉.护理查房在深化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3):1183-1185.

[18]张学英.论儿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的防治[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2):661-662.

作者单位:223600宿迁市江苏省沭阳县人民医院儿科2病区

方明华:女,大专,主管护师

新生儿的护理方法和技巧篇9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幼儿;自我保护

这些镜头你是否曾留意或经历过:某幼儿鼻子流血了,吓得只会破着嗓子哭叫着:“妈妈,不好了,快来呀,流血了,快……怎么办?”医院里,医生正在给某幼儿看病,原因是某幼儿在家玩积木,无聊间把积木塞进鼻孔玩耍,造成呼吸困难而大喊大叫。诸如此类的镜头很多,这些都说明了什么呢?而今的社会,独生子女占大多数,每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小太阳”,成人的爱多倾注于他一人身上,他们像是温室中的花朵,在家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处处受到成人的保护,结果就造成了现在的幼儿普遍生活习惯差、生活经验少、依赖性强、其自我保护能力相当匮乏,这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自我保护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保存个体生命的最基本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因此,从幼儿需要出发,让幼儿学会生存,学会自护,已引起了幼儿教师的高度重视,成为我们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因为形式的单一(大多讲述),教具(图片)的不生动、不形象,不能在所有幼儿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而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载体,为幼儿自我保护教育带来了生机。多媒体技术集声、光、图、像于一体,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优势,可以变静为动,更能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激发幼儿的兴趣,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弥补幼儿直接经验的不足,使我们的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我们的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使孩子的活动更加充实有滋有味,促使幼儿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对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用。

一、巧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要想在短短的时间里引导孩子学习自我保护,是比较困难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声音、图像、文字、动画、影视等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充满动感和趣味的情境,设计引人入胜的情节,给幼儿一种新鲜的、动态的感官刺激,通过听觉、视觉器官的协作运用,激发幼儿探求知识的兴趣,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让幼儿在自主愉快中学习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大班活动“我们去登山”,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了一个课件,课件中提供了悬崖、雪山、迷宫、荆棘丛林等可能在登山探险中遇到的自然场景,让幼儿在虚拟的登山探险情境中,身临其境地根据需要选择工具解决遇到的问题,排除障碍。使幼儿懂得手被割破用创可贴止血,迷路了用指南针,上雪山顶要增加衣服等一些简单的自我保护知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兴趣盎然,形象生动的情境为幼儿构建了自主学习的桥梁,幼儿的主动参与促进了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二、巧用多媒体技术,掌握自我保护知识

正确的安全知识的获得直接关系到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由于幼儿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在生活中掌握的安全知识是片面的、零碎的;他们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才刚刚开始萌芽,所以,幼儿对很多安全知识较难理解和掌握。而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教育内容具体直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地再现出来,因此,我们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巧用多媒体技术,将幼儿不易亲身感知或接触的经验、事物放大、再现,模拟演示有关重要的过程,使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让幼儿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

如,在“食物的旅行”活动中,为了让幼儿了解食物在身体里“旅行”经过的器官,我们设计了电脑动画来模拟演示食物在人体各器官中的流动过程。这样幼儿很难掌握的知识,通过电教媒体,就轻而易举地获得了。

三、巧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是知识能否转化为自我保护能力的关键。幼儿接受了安全知识,而要真正让其内化为行为技能,还需要帮助幼儿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多媒体技术的形象性、生动性、直观性可以很好地帮助幼儿理解生活中的一些安全隐患,逐步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例如:我们针对幼儿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如,摔伤、烫伤、吞食异物、交通事故等制作成课件,利用孩子喜欢的形式帮助他们理解,使他们明白如果不小心,玻璃会扎伤手、开水会烫着,从高处往下跳会摔伤,手指放门缝会夹着,过马路要小心等等。我们还将电视新闻中孩子被拐卖、伤害的报道录制下来应用到教学活动中,让幼儿通过电视理解不跟陌生人走,不随便离开集体的重要性,帮助孩子正确认识现实生活,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又如,现在家庭条件都好了,很多幼儿没有保护眼睛的意识,看动画片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为了让孩子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在6月6日爱眼日那天,我们在中班幼儿中开展了“爱护我们的眼睛”的教育活动。通过录像让小朋友看日常生活中自己或周围小朋友不正确的用眼习惯,而造成“小眼镜”;让幼儿对录像中出现的各种正确、以及不正确行为进行是非判断,加深对正确行为的认知,激发幼儿爱护眼睛的意识。活动中幼儿兴奋地谈论着自己的亲身感受,并共同讨论自己应该怎样做,通过相互讨论,他们知道了“要爱护我们的眼睛,才能更健康”的知识,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并逐渐养成自觉保护眼睛的良好习惯。

四、巧用多媒体技术,培养自我保护能力

有了自我保护的意识,就为幼儿培养自我保护能力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多媒体技术参与教学,有利于幼儿多种感官的调动,做到视听结合,讲练结合,动静结合,以促使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中班“爱吃糖的大老虎”活动中,我先引导幼儿看动画,让幼儿形象地观看吃糖后大老虎牙中出现了细菌,形象地展现了细菌如何侵蚀牙齿,使小朋友知道龋齿的危害;然后在音乐的伴奏下,让幼儿一起来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最后大家讨论怎样保护牙齿,不让小细菌来破坏它。多媒体技术的巧妙运用,使幼儿在短短30分钟内通过观看、讲述、讨论、表演等掌握了保护牙齿的方法,养成了自觉保护牙齿的良好习惯,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

幼儿的特点是好模仿,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作用,利用直观形象的范例、榜样作用,帮助幼儿培养自我保护能力,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的本领。例如:在中班“鼻子流血了”活动中,我们将鼻子流血后的正确处理方法拍摄下来做成电脑课件,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模仿课件中正确的姿势和动作,帮助幼儿轻松掌握了正确的处理方法,培养了他们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

实践表明,巧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后,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了:小班的幼儿会自己吃饭、不要大人抱、摔跤了要自己爬起来;中大班的幼儿都知道不跟陌生人走、迷路了我会去找警察、我要自己的事自己做等等。幼儿懂得了,遇到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决,他们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巧妙合理的运用为幼儿的思维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开拓了幼儿的视野,大大缩短了教育周期,促进了幼儿主动学习和个性发展,使枯燥的教学活动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新生儿的护理方法和技巧篇10

【关键词】产科;健康教育路径;实施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62-02

产科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为产妇提供高质量的照顾和有效的健康教育[1],而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只是口头宣教和发放健康教育处方,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临床路径是一种基于循证医学的标准化的病人照顾模式[2]。为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有效地满足产妇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我院产科实施健康教育路径对产妇进行全程、连续、标准化的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0月-11月我院产科正常足月分娩的初产妇120例,产妇本人及家属均为非医务人员,产妇为足月单胎初产,无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羊水过少或者过多、过期妊娠以及重度妊娠高血压疾病等妊娠相关并发症及合并症的发生。按照入院顺序将10月住院分娩产妇60例作为实验组,将11月住院分娩产妇60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产妇平均年龄(25.50±2.88)岁,住院天数(5.45±1.48)d;对照组产妇平均年龄(26.72±4.02)岁,住院天数(5.48±2.30)d。2组产妇在年龄、孕次、文化程度、住院时间等方面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实验组根据产妇健康需求制定规范化的健康教育路径表,由责任护士负责实施,责任组长和护士长在产妇出院前进行评价。产科健康教育路径表(见表1)。

1.3评价指标

1.3.1健康教育知晓率采用自行设计的产科住院患者健康教育调查表,内容有母乳喂养知识、产褥期保健知识、新生儿相关知识、新生儿护理技巧,分为完全掌握、掌握、一般、未掌握4个等级。其中完全掌握、掌握记“掌握”。在产妇出院前1天由护理组长或护士长发放,提问知识相关内容,产妇对知识点进行复述,评价掌握情况。

1.3.2护理服务满意度采用护理部统一制定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4个等级,请产妇填上最满意和最不满意护士。该表和健康教育调查表同时发放。

1.4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

3讨论

3.1临床路径管理的重要价值在于减少同一病种的不同病人、不同护理人员的医疗护理差异,降低医疗成本[3],是一种新的护理标准化模式。健康教育路径是健康教育的计划表和时间表,提示护士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向病人进行健康教育[4],从而使产妇在住院期间得到系统的、动态的、连续的、有针对性的专科健康教育。产科健康教育路径不仅使护士在进行健康教育中有明确流程,同时也使产妇接受到系统化的教育,在短时间内产妇就能真正掌握母乳喂养、产褥期保健、新生儿知识,使产妇尽快掌握自我护理和对新生儿的护理技巧。

3.2通过开展产科健康教育路径,护士的工作角色得以扩展,增加了护理实践的主动性,不但满足了产妇对健康知识的渴求,还得到产妇的认可和尊敬,护理工作价值得到认可,使护士获得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感。

3.3产科健康教育路径强化了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意识,保证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尤其是年轻护士,有了路径的指引,减少因年资低、经验不足造成的低效性宣教,防止由于工作繁忙而造成的健康教育的遗漏,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健康教育路径的开展,使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都受到护理人员热情服务和耐心细致的健康指导,护患关系更加融洽,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规范了护士的健康教育活动,满足了产妇健康需求,有效提高产科护理质量,践行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体现了爱婴医院“儿童优先,母亲安全”的宗旨。

参考文献:

[1]刘莉花,郝建霞.自然分娩临床护理路径在提高产科健康教育效果中的应用.中华现代护理杂志[J],2012,18(28):3403-3405.

[2]盛文佳,金可可,费宏玮,等.基于临床路径的电子病历改进思路[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18(5):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