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的感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8:23

粮食安全的感悟篇1

一、对粮食购销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

“民以食为天”,这句流传几千年的古语道出了粮食购销工作的重要意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作为公益性企业的性质,承担了国家赋予的重要工作职责,概括起来就是两点:一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二是维护农民“收入安全”。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安全”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的,没有农民的“收入安全”就不可能达到国家“粮食安全”,而要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保证农民“收入安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维护农民“收入安全”,必须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当市场出现有效供给不足或出现天灾人祸时,国有购销企业能够满足基本的民生,保证老百姓吃得上,能够维持生存;另一方面,当市场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时,国有购销企业通过“吞吐”,实现产销衔接,保证农民产粮卖得出,维护农民“收入安全”,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二、如何做好粮食购销工作的认识

在近半年的工作中,我到粮库工作了一个月,从所见所闻中,我觉得粮食购销的基础工作都是由粮库承担的,可以说粮库是粮食购销企业的一线部门,对于做好粮食购销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起来说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1、认真收好粮

要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做到价格公开、质量标准公开、验粮公开、计量公正、以质论价;严把收购质量关,不合格的粮食不准入库,保证了收购质量;按时结算农民交售粮食价款,确保一手交粮,一手付款,维护农民的利益。

2、服务好农民售粮

要树立服务意识,为售粮农民提供优质的售粮服务,要为农民提供茶水和粮食整晒工具,方便农民售粮。在收粮过程中,落实岗位责任,坚持早开门,晚关门,确保售粮农民随到随收,随收随结,决不留粮过夜,不给农民打白条。

3、保管好粮食

对收进来的粮食,要切实保管好,这里面关键做好“安全生产”和“一符五无”粮仓工作,确保所有库存粮食万无一失。要建立健全保粮制度,认真执行粮情“三观、七测、半月化”的检测制度,实行危粮限期处理制度。要求责任保管员对粮情至少三天进仓一查,保管组检验员七天一查,并逐仓逐垛扦样,现场查看粮情,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把储粮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保证粮食安全。

4、做好粮食购销工作

在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情况下,粮食购销企业要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抓好粮食订单合同工作,确保有粮源。要坚持“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的原则,多收粮、收好粮,多销粮、产效益。

三、近半年的工作体会

在近半年的工作中,在熟悉公司情况、提高认知的基础上,我感受了公司良好的工作作风,看到了老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自己增强了组织纪律性,觉得要当好一名员工,做好自己的工作,为公司发展做贡献,自己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

经过近半年的工作,我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要在学习中改造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精神追求和立身之本。要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还要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社会管理知识、科技知识、法律知识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遵守公司的制度规定与工作纪律,树立全心全意服务思想,做到无私奉献。

2、提高自己的工作业务能力

近半年来的工作,我熟悉了公司情况和粮食购销工作,提高了自己的工作业务能力,拓宽了工作的视野,为自己今后更好地从事粮食购销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我还懂得在工作中不仅要深入学习工作业务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而且还要贯彻落实到平常的工作中。在学习中,要有目的,有方向,要进行系统思考、系统安排,都要与推动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善加利用。要有一种学习的危机感、紧迫感,把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和追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争当学习型员工。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增强业务工作能力,全面做好自己的工作,力争为公司多作贡献。

3、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

粮食安全的感悟篇2

十六岁的女共青团员安成香,在深夜里,与持刀行凶、抢劫食堂粮食的阶级敌人搏斗,尽管头部被砍了九刀,仍然顽强地进行战斗,终于喊来了人把敌人擒住,保住了集体财产。她的英勇事迹,令人感动、振奋。

安成香具有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她在“巧煮千家饭”这一光荣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具体行动表明:她有一颗赤诚的心,她把人民的利益、社会主义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爱护集体财产甚过爱护自己的生命。在旧社会,有句老话叫做“爱财如命”。安成香对待集体财产,确是达到了“爱财如命”的程度;不过,这是一种有着全新的涵义的“爱财如命”罢了。从根本上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爱财如命”:私有制度下的可鄙的“爱财如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可贵的“爱财如命”。剥削阶级唯利是图,在他们的灵魂里,除了钱财,还是钱财;他们梦寐以求的,是如何把劳动人民的血汗掠夺过来,而且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因此,在旧社会里的所谓“爱财如命”,实际上是剥削阶级唯利是图、压榨劳动人民的丑恶本质的反映。但是,在埋葬了私有制度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今天,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集体财产的创造者和享有者。每一个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工人、农民、革命知识分子,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的财产,都爱之“如命”,以至更甚。这是一种高贵的品质,这是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一个重要保证。正如列宁说的:“当一般普通工人起来克服极大困难,奋不顾身地设法增加劳动生产率,设法保护每一普特粮食、煤、铁及其他产品,这些产品不是归劳动者本人及其‘近亲’所有,而是归他们的‘远亲’,即归全社会所有,……这也就是共产主义开始了的时候。”(“伟大的创举”)

对于社会主义之“财”,谁的社会主义觉悟高,谁就越爱之“如命”。安成香便是若干社会主义觉悟很高的人们当中的一个。平时,她为了让大家吃饭吃的满意,总是把米筛得干干净净;她为使食堂的“宝中之宝”不损失颗粒,晚上还要睡在米柜上;……这些似乎平淡无奇,可是从中正好说明她从事集体事业的兢兢业业,以及她维护集体利益的谨慎警惕。特别是在紧要关头,在阶级敌人来抢劫食堂大米的严峻时刻,她就奋起保护集体财产,捍卫公共食堂,捍卫,而置生死于度外。她的这种英雄行为,更清楚不过地说明:她爱集体之财“如命”,恨阶级敌人入骨。

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在高速度地发展,广大劳动群众的共产主义思想普遍高涨;但是阶级斗争的火焰并没有熄灭,阶级敌人总是要作垂死挣扎,千方百计地企图破坏我们的革命事业,破坏劳动人民的幸福生活。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那应当向安成香学习,学习她的大智大勇的精神,象她那样,对社会主义事业无限忠诚,对集体财产“爱之如命”,具有元产阶级的革命坚定性,随时警惕并准备粉碎阶级敌人破坏的阴谋,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快地向前发展。

(转载七月二十四日贵州日报)

粮食安全的感悟篇3

--文/掌心红痣

一)

饮食的过程,总有一种莫明的快感。食,宛如阳光,空气的须臾不离。

草木一秋,人生如寄。生命向左走,向右行,食在其中,陪我们到尽头。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时候,碗里若洒下饭粒,若不及时捡拾,大人的筷子便直往头凿下来。西方人的刀叉樽前,也必有虔诚的合掌祷告,感恩主的赐予。

出世即周行七步,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佛祖,苦修年久仍不悟人世奥秘,身快枯寂时,有村女观之悲悯,赠一罐牛奶餐食,恢复了体力,菩提树下终成大道。佛教门徒,为滋养色身,须先行托钵乞讨,后归僧房,敷坐听经悟禅。

白云深处的道家,修炼金丹,辟谷术,羽化成仙之前,还得喝风饮露,将身体与大地的物产融通交换。

取之匕箸,张口吃喝,合乎人欲天理。或钟鸣鼎食,或打尖于码头驿站,乡村野店。欣然于杯盏碗筷间,争一程江湖行脚的自由,仿佛出走世间的苦海,得其五味乐境。

二)

唐太宗李世民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感悟中国人独特的饮食文化,又可得怎样的正知正觉?

俱往千载,放眼世界。若要细细盘点食的用度,逸趣哲理,无法望其项背是中国博大的文化链。且读古籍记载的启示:

女曰鸡鸣,曰士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诗经里的小诗,生动形象地叙说远古夫妻的日常生活。充溢着俏皮闺乐,饮食男女的浓情蜜意。食在维系家庭及感情生活的砥柱作用。

妻推攘夫着说“鸡打鸣了,快起床打猎去。”夫睡意朦胧地答“天还早呐。不信,你看洞外,满天的星光灿烂。”

妻心里想像:丈夫游弋获到大雁和野鸭,定要做出最好的佐酒好菜,与夫饮酒作乐,相亲相爱,白头到老。有了美食,琴瑟相和,绻缱厮守的日子,没有一天不是静好的。

此诗,大约是最早的留着爱人心,要暖情人胃的起源。

“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盐梅中和的羹汤,想像梅子的酸甜,实在是古人心中最美妙的味觉体验。

“仓禀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没有粮食的禀栋,衣裳的完足,百姓怎知羞辱荣光,强国不可为。当今大洋彼岸的富裕帝国,据说普通公民都拥有中国制的丝绸睡衣数领,连眼镜也备份多幅。

“齐家,治国,平天下”渐进循序的圣人理想,才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形象臂喻。慧言警句的智者或许自厨房的烟熏火燎,烹调美食得到了的超强领悟。“小鲜”是什么姑且不论,这烹调的火候掌握很重要。不能大,不可小。一旦过度,食物老嫩,王霸之道,即与“小而鲜”美食,精妙的治国理念失之交臂。

手中有粮,心头不慌。元代末期,朱元璋听信谋士“广积粮,缓称王”有粮就有人才猬集的战略设计,一举打败其它的竞争对手,建立了大明王朝。食粮,夯实了建国的基筑。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蜚声中外《孙子兵法》细致地述说了战争进行式。最经济的方法的是从敌国得到获取食料。至如今,战不无胜的中国军队,有炊事班班长就是连长的定位传统。也因此,阻断敌军的粮道,是为战争中最毒辣险恶的一招。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官渡之战”,便是兵多将广的一方粮仓被断而失败。

为了石油这个部级的“柴火”资源,穷兵黩武的第一强国,占领了波斯湾某国。大兵的饮食,水源甚至连麦当劳快餐店,也从万里之外用集装箱送进层层防护的“绿区。”可见现代战争,军粮的自足,饮食的保障,对稳定军心,提高战力的极端重要。

三)

心理学的论题,人来世上,天生具备存在和占有感。比如,搜刮财富,争夺食物。占据无形的感情等。

读过一本相书。称骨算命,图文并茂。比方,一生能食几缸白米,穿几件绸衣,食几块肉鱼,拥几串铜钱,甚至坟前跪几个子女送终等,庄重且祥实。让人读后,不得不概叹,原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如果多吃一粒米,那是万万不行的。

谦称寡人的君王虽受命于天,立地人王,也要接受人间的粮米制约。

战国时,一位君王测命。算命先生掐指一算,不好,这王的命中注定不能食到新搓的稻谷。王不信,当做鬼话。事隔不久,进贡的新米到了,御膳房已经将新米蒸熟,君王记起此事,正想马上动筷,突然想出恭,才入厕,王蹲下便死了。终究,王没有尝到稻香新米。

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是个厉害角色。纷乱的吴越争战史,与他关联的事件极多。比如,“鱼肠”“湛卢”等宝剑传说。他的儿子夫差与越王勾践的复仇轮回之战的智谋,更是流传千年。剑头弯曲的冷兵器“吴钩”出世,历史名人里教击剑术的处女,孙子兵法的创始人孙武,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富甲天下的陶朱公,一夜白头的伍子胥等人的命运。江南水乡石碑雕刻白鹤的丧葬旧事,阖闾是承转和始作俑者。

阖闾有爱女名叫胜玉,一次宫中宴饮,他把吃剩的一盘鱼赐予女儿,胜玉却以为其父王不尊重她,一气之下自杀身亡。吴王得知大为悲痛,以金玉,宝剑等厚藏其女。又设计杂耍艺人舞弄白鹤,诱使看热闹的民众到墓地,下闸门封闭墓道,致使万余生人陪葬。阖闾说,有此万人相陪,我的女儿黄泉地下不寂寞了。一盘剩鱼,演绎成了一场大的悲剧。

也是这位政变前称作姬光的吴王。由于他的兄弟王僚,贪恋吴国皇位不去,姬光心怀不甘,思做吴王。自楚国流亡来的伍员观望其怏怏不乐的面相,便知他有篡位宫变之心。于是,大肆搜寻勇士,得到一刺客专诸。为了行刺王僚,专诸赴太湖学了三个月灸鱼。炙鱼的美味诱惑,鱼肠藏剑,王僚一如太湖鱼儿,贪饵料,以致丧命。尔后姬光上位,改称阖闾。

卧榻之旁边,岂容他睡的成语,记得食指大动的故事。

古时,郑国(今河南境),有位贵戚大臣,名叫公字宋。他的食指有个奇异的预感,每每美食入口前,便翕翕跳动,很是灵验。据说,他做为使者去晋国(今山西境)公务时,食指跳动,吃到了石花鱼(猜测是石斑鱼)。出使楚国(今湖南境),又吃到了合欢橘子和天鹅,都是些难以常见的大好美食。

某日早朝,他的食指再次跳动。果然,有人献来一只百斤重的大鼋(大甲鱼或团鱼)。公子宋兴奋等着品食水族佳味。不料,他的同朝伙伴多嘴,把这个的奇异食指告诉了国君郑灵公。

灵公听后,既想给公子宋开玩笑,也是显摆王者掌控天下军民的饮食权力。不多时,鲜美的甲鱼羹烹好,灵公给每位大臣赏赐一鼎。就公子宋面前空空如也。公子宋有言在先,这下面子丢大,一时恼羞成怒,直接跑来灵公面前的鼎里,硬是用食指捞起来一块鼋肉尝食,然后怒气冲冲走掉。原本皆大欢喜的宫宴,落得不欢而散。这事,还导致了公子宋害怕报复,先下手为强,买通宗庙的守卫,用土壤袋子压死了郑灵公。后来,食指奇异的公子宋也遭到新任国君的清算。因美食分享,致使君臣不安于内,皆因食而亡,也是件稀奇事。鼋精的报复?食与权欲的无度?谁能厘清。

说到鼋。小时读到《说岳全传》里面有段描绘岳家军大将的吉青,牛皋的粗旷勇猛。二人对月吟诗。吉青吟诵一首“团团一轮月,或圆又或缺。安上头共尾,一个大白鳖。”月亮存在文人的感怀里,总有许多朦胧的情愫。自然之物,何必时时诗意,带些烟火气踏实。因此,月食称做天狗吞月亮。既然月亮可食,吉青眼中,月亮像美味的大白鳖更为妥当。

上世纪七十年代,湖南长沙修国防工程,无意中发现西汉时辛追夫人古墓。考古发现,这位夫人临终前,还进食了香瓜。胃里殘留未消化的香瓜籽。墓里精美的食器装满了美酒,美食,新鲜的瓜果。贵富人家死也后也必食物陪葬,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受美食。

沉于地底的墓葬,泛黄故纸里的旧事,诗歌,让今人了解古时人们的饮食习性。

四)

民以食为天。

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每一件事和饮食相关。与生活,甚至命运衍连。

一个“鲜”字。窥见汉字的意像和广博精深。左旁一尾鱼,右边一头羊。湖鱼灸烤,山羊炖汤。

食,有其鲜美无比的先天内核。也把人们蕴涵的情感,意象,寄托于食。比如,因噎废食,,浅尝辄止,秀色可餐,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等。

食,有熊掌,鲍鱼的细脍精点,富丽铺张的皇家饮食。有诗人的忧郁,也有民众的一盏茶,一甄饭,自斟自饮的乐子。

食,系念民生,有衣穿,有饭吃,吃得饱,吃得好,黎民百姓鼓腹而歌,关乎国泰民安。

那首老歌《回娘家》唱的是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乡下城里,嫁出去的女儿回家探望父母的欢快。

唐代诗人王建的《新嫁娘词三首》写到: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嫁来的新娘子,过门三日后,便要脱下嫁衣,换上布衣裙衩,洗净染上丹蔻的指甲,开始为一家人升火做饭。

聪慧的小媳妇,先要摸准丈夫家人的饮食习惯。于是,试做一碗羹汤,给小姑品尝。以备调配饮食盐之咸淡,味之浓寡。为得到公婆的喜欢和未来数代同堂的和谐生活。

今天,我们仍在以食来形容幸福的夫妻。苦厄,困顿,清苦的日子,只要俩人一条心,那怕每天喝井水都甜!

品格坚毅温良,有担当的古时文人,饮食的字里行间,不免有忧国忧民的情结。

李白的《行路难》有这样的描述: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拨剑四顾心茫然。

价值十千钱的美酒,碧玉盘里昂贵的水陆珍羞,当诗人自身的理想不能实现时,食不甘味。吞咽不下的精美饮食,写满了惆怅的情绪。

唐代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诗里有病后初饮,食时鲜蔬果的欣然,也有“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位居高官者的反思感怀。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写了一个神经兄弟被其兄长盯着要吃他的心理描写,从而引出人心欲望的无穷无尽。历史的每一页不过是歪歪斜斜写着“吃人”两字。

《三国演义》里,有两位志大才疏的袁氏兄弟。哥俩根自汉朝末年的四门三公之后。虽有才华,眼界,胸襟窄小。群雄逐鹿,为争天下至尊的名义,袁术用一支军队给孙策,换来传国玉玺,自己却被打着挟天子以令诸侯旗号的曹操先行剿灭。而孙策却凭借玉玺换来的这支军队,打下了江东,与曹魏,蜀刘三分天下。风光一时的袁术败前,想喝蜂蜜水,侍卫没好声气的应答“那来蜂蜜水,只有血水!”

晋朝那位著名的儿皇帝,当大臣向他报告,天下大旱,百姓困苦无食时,他竟说:“他们为什么不吃肉丸子?”

近代,复辟封建帝制的袁世凯,喜吃馒头,并分之数牙而食。他的倒行逆施,不得人心。曾经的股肱云南蔡锷将军,也拉起了倒袁的大旗。四面秋歌,袁世凯闻听,推开馒头不食,不久即死去。

武汉地处九省通衢的要冲,一次争战,十月围城。城中缺粮,军民互为人食。但临江的一座大酒楼,歌舞升平,鱼肉菜肴不绝于路途。进出的军政长官,个个吃得嘴角流油。异常的现象,引起了一位厨师的感叹,他寻思到:“都人食人了,做大厨师,就饿不死!三代从军,还不如三代为厨。以后,子继父业。”

饮食的端倪,甚至可以思索、洞察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国之兴衰。

五)

食,不可暴殄天物。虽有人为的考究,而它本该节俭。

《阅微堂笔记》记载:种植的农家作物分作十分。五分留给天,三分给虫蟊,一分用来交换,一分才是自食。

母亲的家族很庞大,清代至民初盘踞西南某地的巨商。不思进取,鸦片的危害,代代不如的衰落,如秋风中的树叶,至今,后世子嗣们散佚于大江南北。

少不更事,年龄稍长时,耳闻母亲家族之事。原来,我上学途中,远方,周长十数里那一匹山,山顶古老的大寨子都是外公外婆,母亲十余个兄弟姐妹的家宅。班上姓w的同学,多是当年的雇工或远亲的子女。母亲的养父,原是真正的外公工厂里的工人。母亲的姐姐们下山逛城,要有好几个丫鬟作陪。母亲刚学会走路时,便逢改朝换代。她从未享福,更多是寄养,同学们耻笑为地主子女的悲苦。

多年后,偶然机会,读到旧文人的杂论,记录了母亲家族的饮食奢华。

那个年代,当地人用庙里供桌上三个食物“鱼”“鸡”“猪”来比做家业大小。母亲w姓家族称作“刀头”。意思是猪的大后腿肉。供盘里最重最大的一块食物。排在其后的商人姓郭,称为“公鸡”。取其类似鸡打鸣“喔喔,咯咯”声音之义。第三名商人姓李,故取名“鲤鱼”。取鲤字同音。供桌前的三样食物,指向这个城市的三大商人。

文章撷取了一些有关土豪的势力排场及饮食传说,是否真假不得而知。比如山寨里的w氏家族,曾有位公子,被误抓进监狱,最终,必要县官打通狱墙,用红绸铺就地面,才接引出去的故事。宴请贵重的客人或是重大的庆典,厨房要做几样名贵的菜以示隆重。

其中一道菜“龙须凤掌”。把大群成年大鹅圈围在一块架空的石板上,板下堆积木柴烧红,鹅禁不住热,鸣嘶渴饮,厨师即用陈年的晒醋喂饲,待鹅掌中间起着一个豌豆大小血泡时,便宰杀。取其据说是含有鹅身营养的血泡。然后,再剪来生长超过十年以上大鲤鱼的胡须混合炒食。因一条大鱼只有两根胡须,豌豆大小的血泡要凑拢一盘菜,需要很多鹅来制作,这道菜耗费巨大。

当食客大快朵颐时,每桌又上一盆味道极其鲜美的汤。汤里全是乳白色的小尖肉条。菜名“肉笋”。因为没有见过,大家都交口称赞,并打听是什么食材做的。等到宴会结束,山寨的主人便来介绍这道“肉笋”菜。原来,这道菜的做法是将一头猪新鲜宰杀,内脏掏空,再用线缝合。整只猪装进一个大泥瓮,用蜡封着瓮口,埋进土里,七天后取出。剥开猪肚,里面全是白色蛆虫,掏出虫子烹调成汤。当主人介绍完毕,多有客人当场呕吐。

社会生活似一座金字塔。贵富者踞坐其上,劳苦的大众奔走于底层。搜尽水陆珍奇,放浪形骸贪婪的食,只消吃得春色酡颜,那管民众困厄或回报大自然的恩典。

某位帝王,抛开了建业之初的艰苦朴素,吃饭开始用象牙筷了。于是,智者查微知著,洞悉未来而叹息道:“既然食箸已经如此奢侈,那么只能食龙肝凤髓才可相配。天下百姓,也将为满足君王的私欲而奔走,接下来,距灭亡不远了。”

如今,食的清廉和挥霍,系结着执政的兴亡。

舅妈是教生物课的中学老师。她长相清秀,川西平原大家族之女,做一手好菜。中学时,我在舅舅家寄住些日子。留下的印象,她随嫁的一个雍正年间花粉大碟盘,装菜肴用的。她做的凉拌腐竹,白水鸡蛋和满屋子的书报。

舅妈曾对我说:人要糊口,嘴就像无底洞,多少东西都吃进去。听到此话,我想,人就是一个会思考会吃的动物。不应食时,便要生生地打住。不可饱食终日,为一已私欲的膨胀,而放任自流。

尘土满面的世路,枯寂无味的行脚,不妨做个逸士,何必将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看得分明?

掐一把山茅野菜,贪一次舌蕾清欢。把盏东栏,悟一回镜花水月,换一次浅斟低唱,方不负烟花柳陌,莲花座前的一身皮囊。

正午时分,乌油锃亮的桌台,红花瓷盘盛装的青翠。唤醒的味觉,咀嚼千年往事,它的悲喜,它的风流。

粮食安全的感悟篇4

感悟1

在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真正解决吃饭问题只是近些年的事。在解决祖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吃饭问题上谁的贡献呢?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标准答案:袁隆平。他是80年代就上了历史课本至今健在的老科学家;他是创造水稻亩产1200多公斤神话的当代神农;他是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他是年已九十依然战斗在科研第一线的杂交水稻之父……大家知道他的梦想吗?他的追梦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他的一个梦想是“禾下乘凉”:超级水稻个头比高粱还高,稻穗有扫帚那么大,稻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他这个梦想真够高的——不但水稻长得高、产量高,而且境界更高。被1960年的饥荒刺痛,他研究水稻是为了能让大家都吃饱饭。他这个梦想也够远的,遥远得像一个特不现实的神话。从1960年7月发现奇异的稻子,采花药进行镜检,反复种植、实验,到1964年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提出三系育种法,从14000多个稻穗中仔细搜索出6株不育株,两年春播、翻秋,仅有四株繁殖了两代。1970年,他翻山越岭跟助手到海南,终于找到“野败”取得突破性进展,1973年育成第一次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的制种技术。其中,他付出了多少心血汗水,耐住了多少寂寞的休闲时光,忍受了多少无知无聊者的冷嘲热讽啊!从三系法、二系法到超级杂家水稻、海水稻,再到落实研究成果的“三产四丰”工程,他风里来雨里去百折不回,五十年如一日,累在其中乐在其中。如今,他名满全球,水稻亩产早超一千公斤,个人品牌价值超过千亿,依然不辞劳苦在田间忙碌,追求着水稻高产的“上不封顶”。他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追求高远的梦想,是他的使命和幸福的源泉。

科学无国界,他的另一个梦想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为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领导的团队为近80个国家培养了14000多名技术员,40多个国家大面积种植杂家水稻700万公顷,普遍增产20%以上。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等地,因为种植他改良的杂交水稻,亩产从每公顷3吨增加到10。8吨!他还牵挂着吃大米全靠进口的利比里亚,每年花掉两亿美元,国民才能打牙祭。他要推广杂家水稻,让大家每天打牙祭。

因为长期在泥里水里穿梭,不用特意健身减肥照样健康。他身家千亿照样开几万块钱的车仅为代步,甚至穿着20几块钱的衣服。他根本没心思对那些俗事上心,想想几亿人因自己的科研成果不再为吃饭发愁,这种普济众生的快乐是任何吃穿、豪车别墅都无法比拟的。他九十高龄依然踌躇满志,一息尚存追梦不已。袁老用一生的时间追求梦想,高远的梦想也成就了袁老不朽的价值。

感悟2

常言,民以食为天。生存,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自人类诞生起就从未停止过对粮食的渴望。又有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足以体现粮食于人们而言的重要性。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上立有不败之地,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民的温饱问题。

上世纪,灾祸来临,饥荒严重,人们的生活遭遇严峻考验。怀着对国家、对人民的忧虑,对生存下去的迫切期盼,有一位博学多才的人,踏上了培育水稻新品种的漫漫研究长路。他,就是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黑且瘦,颧骨突出。青丝间染上了白雪的颜色。手掌宽大粗糙。衣着朴素。话并不多。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形象却朴实得像个平凡的农民。他亦笑称自己,“再怎么打扮都是个农民”。

不同于别的院士坐在室内、享受国家的津贴,袁隆平是实实在在当了一辈子的农民,在田里劳苦了一辈子。

袁隆平是坚韧而执着的。在探索杂交水稻的这条路上,他遭遇过太多太多的困难,遇到过太多太多次的失败,可他始终没有放弃。他拥有博爱,宽厚的胸怀,怜悯苍生,以己身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在研究尚未成功时,袁隆平为了寻找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在田间,头顶毒阳,脚踏烂泥,一穗一穗的仔细寻找。

他用粗糙的大手抚过稻穗,向深沉的黑土地倾诉梦想。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种植杂交水稻后,产量大增,获得了全国无数农民大力称赞。之后,杂交水稻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世界各国纷纷引进种植。杂交水稻,养活了中国,养活了世界。

袁隆平成功了。他能够成功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究。袁老说过,他信奉这样一条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首先,知识——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其次,汗水——几十年如一日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其三,灵感——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论证出“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其四,机遇——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这几点,他都具备了,所以他成功了。而这四点其中,最可贵的莫过于“汗水”,试问有谁能坚持把一生的时间都花在田里?若是几个月,或许有人能坚持,若是几十年,都怯了。袁隆平做到了,所以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袁隆平。

袁隆平是专注而敬业的。一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没多久,袁隆平便起身告退,“水稻长了,要到田里去了。”是这般的朴质的话语,满溢出对名利的淡泊与对本业的钻而不倦,如何不教人感动!如今的人们,已经被社会上的浮华迷失了眼睛,灵魂覆满尘埃,空洞而贫乏。袁隆平获得成功的道理与我们能否获得成功,本质上是相通的,我们企望获得成功,却总是不愿付出,与成功屡屡擦身而过,终不可得。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并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说他拯救了世界也并不为过。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这是他泽被苍生的胸怀。

这位老人,现已过古稀之年。他仍然用他的生命烛光照亮着世界,关注着农业,将一生献之天下苍生。在他身上,彰显出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盛而不衰的传统美德——孜孜以求,钻之弥坚的探索精神,博爱无私,敬业乐业的奉献精神。他用他的智慧,支撑了世界以亿计的人民!

如果没有杂交水稻的发明,很难想象我们依靠什么存活至今。我们每个人,都应怀着最诚挚的谢意与最真挚的感动,向袁老致敬!

感悟3

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得到确认后,众多网友纷纷以图文形式在朋友圈、微信群等网络社交平台深切缅怀这位让中华儿女吃饱吃好的长者,“山河同悲、先生千古,您是真正的英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致敬稻田守望者!”“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缅怀,致敬!”。正如网友所说,5月22日的微信朋友圈,“满屏都是袁爷爷”……

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之所以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就在于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把国家和人民放在心上,为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与农业科学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让很多人吃了饱饭,结束了忍饥挨饿的日子,他是共和国的脊梁,人民的功臣。

在物质生活非常丰富的今天,珍惜粮食就是对袁隆平院士最好的缅怀。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仍有少数人不珍惜粮食,不爱惜食品,浪费现象还比较严重。前段时间,某选秀节目的粉丝为“打投”偶像,将买来的某品牌牛奶大量拆开并直接倒入沟渠中,只留下瓶盖内的二维码。视频曝光后,引发舆论强烈批评。现在,虽然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已没有缺衣少粮的人,但从世界范围看,还有很多人挣扎在贫困和饥饿线上,特别是这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忍饥挨饿的人更是比前些年多。我们只要“手中有粮,心里就不慌”,只要有粮,就可以转化成我们需要的东西。

节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坚守的道德良知。杜绝食品浪费,既需要刚性约束,也需要个人自觉。在刚性约束方面,除了继续重拳整治公务接待领域的浪费、扎实开展全民“光盘行动”外,还要加大执法力度,及时向浪费行为亮出法治之剑。对于普通百姓,要从道德层面上加以引导和约束,在外就餐或宴请客人时,适量点菜,理性消费,如果剩余饭菜比较多,要主动打包,回家加热后再食用。在家里做饭做菜时,要吃多少做多少,尽量不浪费。对于为了追星而把“牛奶倒沟里”之类的典型个案,已属于伤风败俗的恶性事件,光靠道德谴责已不够,还需要通过法律手段依法严惩。

袁隆平院士虽然走了,但我们不能忘记过去那些忍饥挨饿的日子。在能够吃饱穿暖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加懂得节约才对。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党和国家已多次吹响“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号角,是倡导,更是警醒。节约,需要我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家里的餐桌做起,重拾厉行节约的光荣传统,把反对浪费作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在全社会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氛围,这就是对袁隆平院士最好的缅怀!

感悟4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24日上午,袁隆平院士送别仪式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举行,各地群众手持鲜花吊唁,现场庄严肃穆。

送别,终有一别;悲拗,久久难息。袁隆平院士的传奇一生,自此画上句点。传奇落幕,而荣耀永恒。毕其一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袁隆平,早就与田野融为一体。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如此之深地改变了现代农业,改变了我们生活的状态,改变了这个世界的形态。袁隆平的巨大贡献,超越时空,亘古不灭。

科学家永远在追求真理的路上奔跑逐梦,而袁隆平院士则将他的杂交水稻科研征途,跑成了一场终生的马拉松。一路走来,留下无数的惊喜与奇迹。自从在1974年培育出第一代秧苗,在40年间,袁隆平已培育了数代“超级杂交水稻”,比常规稻增产20%,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每年可多养活7000万中国人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袁隆平的才华与勤奋,专注与坚守,收成满满,功德无量。

粮食安全的感悟篇5

为巩固和拓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全面提升市直粮食系统党建水平,切实提高党组织在推进粮食工作科学发展中的执行力,努力把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把党员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进一步激发市直粮食系统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我市粮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市委的部署,市粮食局党组决定在市直粮食系统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根据市委《中共市委关于在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意见》(昭发〔20xx〕6号)文件要求,结合市直粮食系统党建工作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充分认识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对推进粮食工作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市直粮食系统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粮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进我市粮食工作科学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确保我市粮油有效供给、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和粮油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保证;是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市直粮食系统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基本要求;是推动科学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促进我市粮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载体。市直粮食系统各党支部和广大党员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任务,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认真实施,抓实抓好。

二、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八届七次、八次全委会和市委二届七次、十次全委会精神,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粮食事业新跨越”为主题,坚持从粮食工作实际出发,按照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要求,紧紧围绕确保我市粮食安全这一中心任务,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推进全市粮食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和政治保证,确保实现市委提出的“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总体目标。

三、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目标任务

按照市委提出的总体要求和活动目标,市直粮食系统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紧密结合粮食工作实际,围绕确保我市粮食安全的中心任务,通过抓学习、促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抓制度、促中心工作与队伍建设,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切实提高党员队伍的执行能力、创新能力和廉政能力,勇于破解粮食事业改革发展的难题,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实践中建功立业。

(一)推动科学发展。市直粮食系统各党支部要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粮食工作,切实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健全和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解决影响和制约粮食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勇于破解难题。要进一步明确粮食工作发展思路,制定粮食工作科学发展规划,切实转变观念、职能、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引导广大党员认真履行职责,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规划和思路。围绕确保粮食安全这一中心任务,把粮食流通工作放在社会民生的大局中来把握,从粮食的特殊属性出发,始终坚持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坚持一手抓市场调控,一手抓市场监管,维护粮食流通秩序,努力促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二)促进社会和谐。市直粮食系统各党支部要及时了解干部职工和基层群众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高度重视粮食作为基础物资,在经济发展、繁荣富强、社会和谐中的的重要战略作用,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做好粮食购销工作,确保粮食供求和价格稳定,把粮食安全这一关系到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巩固好、维护好、实现好;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契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形成积极进取、勤奋敬业、清正廉洁的良好风气;针对国有企业改革及职工安置等容易出现矛盾纠纷的重点问题,做好释疑解惑和化解矛盾工作;在急难险重任务和重大突发事件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三)服务人民群众。市直粮食系统各党支部要把广大粮农、消费者和粮食企业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了解群众诉求,关心群众疾苦,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按照做好“四个服务”(即:全心全意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全心全意为城镇居民服务,全心全意为基层和企业服务,尽心竭力为政府确保粮食安全服务)的要求,积极探索市场规律,认真研究调控措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业务技能常识,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切实提高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本领;引导党员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充分发挥粮食流通工作在“统筹城乡、服务三农、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发展、构建和谐”中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基层组织。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使市直粮食系统各支部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服务群众;进一步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造就高素质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扩大党的工作影响力;以党组织和党员的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和带动市直粮食系统工青妇等群众基层组织建设,在全系统形成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为提升粮食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引导和组织保证。

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主要内容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创建“五个好”基层党组织、争当“五带头”共产党员为主要内容。

(一)“五个好”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要求是:一是领导班子好。领导班子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践行“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的要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勤政廉洁,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强。二是党员队伍好。认真落实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党员教育管理扎实有效,党员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党员思想政治素质优良,业务能力强和作风硬朗,有较强的党员意识,能够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教育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注重创新,力求实效;按照和发展党员工作的规定,坚持有计划地发展党员,措施得力,成效明显。三是工作机制好。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各自实际,切实履行党组织职责;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措施到位,政策落实有力,党内基层民主稳步推进,工作运行顺畅有序。四是工作业绩好。思路清晰,措施有力,各项工作成绩突出,自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科学发展的成效明显;党建工作与各项工作统筹兼顾、相得益彰;思想政治工作深入细致,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局面。五是群众反映好。一心一意谋发展,诚心诚意办实事,工作措施群众拥护,工作作风群众满意,工作实绩群众认可,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党员在群众中有良好形象,党群干群关系密切。

(二)“五带头”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是:一是带头学习提高。积极投身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带头树立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自觉坚定理想信念,拥护党的领导,政治觉悟高,大局意识强;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和工作、学习的标兵模范。二是带头争创佳绩。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埋头实干、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勇于承担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高质高效地完成本职工作,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显著成绩。三是带头服务群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有强烈的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主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积极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自觉维护群众权益,做群众贴心人。四是带头遵纪守法。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认真贯彻执行《》和党组织的决议决定,积极完成组织分配的工作,对党忠诚。五是带头弘扬正气。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在行风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艰苦奋斗,克己奉公,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敢于同不良风气、违纪违法行为作斗争。

各党支部在坚持以上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本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具体标准。

五、结合实际,分类指导

根据市直粮食系统有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不同特点,要加强分类指导,各党支部要根据自身工作实际,把创先争优活动与深化“云岭先锋”工程、巩固和拓展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结合起来,精心设计特色鲜明、务实管用的载体,做到在活动组织上切合实际、在活动程序上简便易行、在实践载体设计上便于操作,切实增强创先争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机关党组织——市粮食局机关党支部。要以建设学习型机关、服务型队伍、效能型部门为主题,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与开展“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的“三个一”主题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开展“比学习,创一流素质;比团结,创一流队伍;比服务,创一流作风;比效能,创一流业绩;比奉献,创一流形象”的“五比五创”和“一把椅子让座、一杯开水敬人、一句好话暖人、一张笑脸迎人、一颗诚心感人、一股正气激人”的“六个一”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窗口,开展“机关党员进农家”活动,组建党员服务队、党员挂钩结对帮扶等发挥党员作用,切实改进机关作风,提高机关效能,密切党群关系,牢固树立良好的机关形象。

市粮食局老年党支部。要克服部分老年党员存在的“船到码头车到站”和“无官一身轻”的思想,积极引导他们继续为党的事业发挥余热,为粮食安全贡献力量。根据老年党员的特点和优势,要当好“三员”,一是当好“监督员”。发挥老年党员政治觉悟高、作风正派、敢于坚持原则的优势,组织他们对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心工作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二是当好“参议员”。发挥老年党员工作经验丰富、熟悉情况的优势,组织他们开展调查研究,为粮食工作建言献策,给领导出主意、当参谋;三是当好“调解员”。发挥老年党员处事公道、威望高的优势,组织他们参与群防群治等社会防范工作,积极调解民事纠纷,及时化解邻里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二)科研、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党组织——市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党支部。要以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题,深入开展“注重道德修养,争做行业模范;注重业务水平,争做行家里手;注重服务奉献,争做岗位楷模”的“三注重三争做”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创建“科研课题攻关党员先锋”、“粮食质量检验标兵”等发挥党员作用,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三)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党组织——市粮食储备库和金鼎酒店党支部。要以增强企业经济活力和竞争力为主题,深入开展“争创政治引领力强、推动发展力强、改革创新力强、凝聚保障力强的党支部;争做政治素质优、岗位技能优、工作业绩优、群众评价优的共产党员”的“四强四优”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开展“立足岗位比贡献”的党员创佳绩活动,国库和市库党支部要积极开展在粮食入库中比谁的数量最大,质量把关最严;在粮食保管中,比谁的保管质量最好,管理最规范,保管的数量最大等活动。金鼎酒店党支部要积极开展看哪个部门的效益最高,在服务工作中谁的服务态度最好、服务质量最高等活动。通过党员责任区、党员品牌工程、党员攻关项目等发挥党员作用,增强企业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富沣、鼎燊、水城龙达党支部。要以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主题,以抓好组织健全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为重点,深入开展“为社会作奉献、为党旗增光彩;争当岗位能手、争当员工标兵、争当守纪模范”的“两为三争当”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设立党员创业先锋岗、党员责任区、诚信经营户等发挥党员作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各党支部要认真组织开展好主题实践活动,可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加强组织保障,增强活动实效,形成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

六、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

市直粮食系统各党支部要层层搞好思想动员,把广大党员吸引到创先争优活动中来,要结合学习培训、“”、民主评议、党员活动日等经常性工作,通过以下方式扎实推进。

(一)公开承诺。各党支部要制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目标,每位党员要根据自己的岗位特点提出参加活动的具体打算,并通过党务公开栏、政务公开栏、单位网站向群众予以公布,作出承诺,接受群众监督。

(二)领导点评。市粮食局党组每季度对各党支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进行一次点评,实事求是肯定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努力的方向。每次点评前,各党支部应向党组、党员应向所在党组织汇报组织和参与活动的情况,并对进一步搞好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群众评议。各党支部每半年组织本单位的群众对全体党员进行一次评议。由每名党员干部进行口头述职,评议情况要建立台账,作为评先评优的依据。市粮食局党组每年年底对各党支部开展一次评议,评议结果作为评选先进基层党组织的依据。

(四)评选表彰。市粮食局党组每年将各党支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组织一次考核,并在适当的时候评选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评选表彰要注重工作实绩和社会公认度,广泛听取党员和群众意见,请群众参与推荐,向群众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根据市委部署,市直粮食系统的创先争优活动分为二个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地持续推进。第一阶段,从20xx年4月起开始,着重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开展活动,兴起创先争优的热潮;第二阶段,从20xx年7月开始,着重围绕迎接党的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市直粮食系统各党支部和广大党员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更加出色的工作业绩,向党的十献礼。20xx年“七.一”前,市粮食局党组将专项表彰20xx—20xx年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并按照市委的安排,遴选推荐市直粮食系统的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上报表彰。

市直各直属企事业单位要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切实抓好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后续工作,采取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共同推动的方式解决问题,切实兑现向群众作出的承诺,建立健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引导各党支部切实履行职责,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成绩,掀起市直粮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高潮。

七、加强组织领导,提供组织保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创先争优活动的领导关系原则上按照党组织隶属关系确定。在市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市粮食局成立市直粮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领导组,由党组书记、局长皮永雄任组长,党组成员、副局长郑成才和宋嘉碧任副组长,机关各科室和直属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任领导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党组成员、副局长郑成才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日常工作,领导组对市直粮食系统开展系统创先争优活动进行指导。各直属企事业单位要成立创先争优活动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抓好工作落实。局党组书记是市直粮食系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各党支部书记是本支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直接责任人,要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二)舆论引导,典型引路。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党员电化教育、党建信息网、手机短息平台等媒介以及板报、横幅、标语等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意义和先进基层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积极发现、总结和推广市直粮食系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培养树立一批事迹突出、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教育和激励党员立足岗位,奋发向上,创造新的业绩,努力在市直粮食系统形成学习先进、崇高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

(三)统筹兼顾,有序推进。各党支部要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党建的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形成长效机制。要把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结合起来,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与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结合起来,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与全面落实粮食工作各项任务结合起来,统筹兼顾,有序推进,不断丰富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确保活动真正取得实效,为实现富民强市跨越发展提供保证。

粮食安全的感悟篇6

关键词:唐诗作品历史影响当代价值启迪教育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寥寥二十个字的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中,同那些名篇巨著相比,尽管有人不会把它视为精品,可它却以质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吟诵、品味……

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它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及其现实意义何在呢?

一、作品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这首诗歌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如“盘中餐”,原本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可是,诗人竟敏锐地观察到、想象到把这碗中的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滴滴汗水联系在一起,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著名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并引领人们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铺张浪费、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但是,生活里往往是这样:一些人们最熟悉的事情,还真的不一定就深知其中的内涵与哲理;生活中确有许许多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其所蕴含的某种道理,就会使人顿感醒悟,从而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这首小诗千百年来之所以有强劲的生命力,其中就有这方面的原故。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炎炎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头两句诗选择了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作者通过对汗流不止这一情节的形象渲染,就使读者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的感叹和告诫,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极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丝毫没有空洞、抽象的说教感。当然,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它长期在社会中流传的原因。其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两句尤为听之入耳,读之顺口,简朴浅俗而又凝重沉厚,成为历代人诵之不绝的名句格言。

对于这首《锄禾》,以前多数人认为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另据史料记载,也有人考证其真实作者是唐代同期诗人聂夷中。李、聂二人均都出身贫寒,奋身草泽,备尝辛楚。故对农民的艰辛了解深切,才有如此贴近生活的经典诗句。当然,对于这首五言古诗,不同时代的版本在文字上略有差异,它究竟是出于李、聂何人手笔,这并非本文要义,可暂且不谈,但其倡导的“悯农、勤俭”的主旨却是当代社会生活中,国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万万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二、作品的当代价值与思考

勤俭,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勤俭,一向是中国人的传家宝。不仅“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更离不开它。改革开放以来,充足的粮食供应和人们不断提高的经济收入,让中国人彻底摆脱了“饥饿”的威胁。于是,某些奢靡浪费的现象就开始肆无忌惮起来。在公务活动中,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不重实效;在生活方式上,追求“贵族化”,吃喝玩乐,沉湎于花天酒地,声色犬马。在这些奢靡现象中,“公款”、“大款”充当了主要角色。餐桌上,一碟碟新鲜可口的美菜佳肴会原封不动地倒掉;食堂里,白花花的大米饭随意泼倒,雪白的馒头到处乱扔……难道粮食充足了就可随意浪费了吗?其实不然,中国13亿人口,仍有30%左右的人还在温饱线上徘徊,节约粮食是社会的道德使命。

然而,现今社会上浪费粮食的现象十分严重。从市场上购买的食品中,大约有27%当作垃圾丢弃,平均每人要丢弃他所购买的食品的四分之一。据某慈善机构一项调查显示,只要回收到5%被丢弃的食品,就可以养活大约400万饥民,可见浪费数量之大,实在惊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浪费呢?在所有被浪费的食品中,除人们的生活浪费外,公费应酬所造成的奢侈浪费位居榜首。比如,为了不影响单位或公司“形象”,每次吃饭排场都相当铺张,有时三四个人,竟要点上十几道菜,碍于面子,吃不完便扬长而去。于是,常常都是满桌子的菜有的几乎原封不动的被倒入垃圾桶。当然,这对一个身缠几百万、几千万的大老板是算不得什么,但它对社会的影响又是何等的恶劣!除公款浪费严重外,私款浪费也不容乐观。某些私人企业老板无奈地说:“请客户吃饭,如不剩几个菜,就显得主人吝啬小气,会被人看不起,也会被误认为没有实力。”从上述事例不难看到,如今许多人从思想上、理念上对荣辱观就走入了误区。他们认为:“排场不大,出手不阔气,就不能体现自己实力的强大,自己就没有面子;而出手掷金,大手大脚的人,就是有钱、有气魄的人。”正是这种虚荣的价值观念,使得饭店的浪费现象比比皆是,浪费之严重无不让人触目惊心。有关数据显示:中国人一年浪费的粮食可以养活两亿人口,仅一座大城市150万中小学生每天午餐浪费的粮食就多达270吨!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石,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国家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全民富裕的目标还远没有达到,还任重而道远。而现今,粮食的风险、经济的压力、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和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不容忽视。为此,国人应自觉地爱惜粮食、节约粮食资源,从小事中做出爱国的大贡献。社会也希望国家法律能做出明确规定,让奢靡之风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三、作品对现实生活的重大警示作用

国无俭不强,人无俭不立。以节俭为荣、以奢侈为耻,坚持以俭养德、以俭养廉,让廉洁铭刻人生,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贪污贿赂是一种腐败,铺张浪费也是一种腐败。古人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高尚的道德品行是人安身立命之本,而高尚的道德品行需要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来支撑。“官德正则民风淳,官德毁则民风降”。所以,党员、干部应该具有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人人都树立好个人形象,也就树立好了党的形象,更是在净化社会风尚。为官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为民务实,彻底改变“公款吃喝不心疼”、“铺张浪费不回避”、“奢侈浪费不心慌”等陋习,时时提高思想警惕,切勿迷恋奢侈生活,以免最后滑向犯罪的深渊!

当前,社会上的享乐主义、斗富摆阔、一掷千金的奢靡之风,已经引起党中央的高度警觉和全社会的广泛注意。在反腐败斗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反对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中,不妨再重温这首《锄禾》,再重新审视“三农”热点、难点问题,便会使人们加深理解和感知到《锄禾》的当代价值及其在当今社会发展新时期,所具有的独特的、多维度的意境和深层次的社会意义。

作者简介:

粮食安全的感悟篇7

【关键词】生活性元素;小学思品教学重要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因此,从中体现了生活性元素在小学思品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万全区第四小学从事教学所积累的经验,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因此教学时,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我在教《春天在那里》这一课时,首先安排课前先让孩子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学校周边寻找春天。在课上我再播放散文《草》的录音,那优美的词句,那动人的意境使孩子的内心漾起了向往的感情,陶醉在那诱惑中,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发现春天了吗?谁来描述一下你眼中的春天?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观察与体会:“爸爸陪我去果园中找春天,学校周边的杏花都盛开了。”“我和哥哥去放风筝了,春天到了,放风筝的人也多了。”“我发现春天小蚂蚁都出来了。”“天气暖和了,人们穿的衣服越来越少了,说明春天来了。”…

最后我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交流体验到春天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学生在心灵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二、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众所周知,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从中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最终实现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学《爱惜粮食》一课上,先让学生去了解家长种粮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让学生脑中形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识,但是其结果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因为学生没有亲自去体验。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辛苦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抓一把鸡毛键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键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这一活动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腿痛的真切体验,再来谈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劳动。这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比如教《认识好朋友》这一课,可以先安排学生介绍自己,再带学生到校园中玩找朋友的游戏。在“找呀找呀找,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鞠个弓,笑嘻嘻呀握握手…”的歌声中创造一个热烈的气氛,然后再讨论如何和朋友相处,怎样才能让伙伴们喜欢你?孩子们各抒己见,把游戏中的体会说出来,学生很自然地感悟出和同学相处是要谦让有礼貌,同学们之间要团结友爱,交朋友要互相帮助的道理。又如,在上《爱爸爸妈妈》一课之前,我组织了一个“小鬼当家”的活动,让学生当一天家,从早晨买菜起,安排好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收拾收拾房间。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这一天的感受,再想想你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最需要什么。有的说,在理菜的时候最需要帮忙;有的说,在感到累的时候需要歇一歇;我就说:“是啊,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和你们一样最需要这些,请你把自己最需要的给你的爸爸妈妈。”这种情感就是最真挚的,发自内心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为支持者就必须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支架,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条件,引导儿童投入活动中。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并在感悟中创造。例如教学《和春风一起玩》这一活动,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就组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风力小玩具,亲自参与各种春天的游戏活动,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感悟到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他们也发现了风和风筝、风车、纸飞机等的关系,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利用风的力量,这种活动是学生感悟后的创造。可见,体验在品德在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是多么重要,只是强化重视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三、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粮食安全的感悟篇8

收获

来自不同领域的十位专家老师以其精彩的讲座从人民银行业务、人民银行发展史、心理调适等不同方面为我们带来饕餮盛宴。虽然不从事反洗钱和征信工作,但总行司局领导关于新形势下反洗钱工作、社会征信体系建设等专项讲座,深入浅出,不仅抓住问题的核心,更为基层行指明工作方向和工作方法,使我这个门外汉也豁然开朗。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窗口指导这些货币政策工具在老师的剖析中变得更加清晰,使我对近年来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对我今后更好从事货币信贷管理工作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专业人才能力建设讲座,不仅阐述了人才发展规划和道路,更处处体现总行对基层人才的重视与关怀。履职、创新这些平时经常说起的词汇经过专家讲解,有了更全面和丰富的内涵。爱岗敬业是履职的前提,持续学习、不断实践是提高履职能力的有效途径,做为一名基层央行中职人员要不断加强政策领悟力,紧跟形势,把握大局大势,注重调查研究,创新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才能有效贯彻央行各项货币政策,做好一方金融工作。

人总行党委宣传部巡视员马林老师关于中国人民银行发展史的讲解,最为精彩生动,为我们展示了大量的史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对金融事业的重视和央行前辈们为金融事业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一系列正确的经济金融政策有力稳固了根据地后方,保障了一个又一个战斗的胜利,同时我们的金融事业也不断发展和前进,中国人民银行应运而生。这不仅是是我们每一位央行人骄傲,更是对我们的鞭策。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今天,经济金融环境更加复杂,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经济波动等不断带给我们更大的困难和挑战,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本,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央行事业尽绵薄之力。心理调适讲座以大量的实例分析了来自工作、家庭、人际关系各方面的压力,从专业的角度教我们如何应对压力和保持心理健康,“活在当下、快乐工作”让我们产生共鸣,是我们最大的心灵收获。

感悟

感悟信任。开学典礼后就开始了拓展训练,我参加了“背摔”项目。临时组建的团队成员虽然来自全国各地,虽然素不相识,但在队友信任和鼓励的目光中,我们都毫不犹豫地倒下。那一刻,我们没有恐惧、没有惊慌,有的只是信任与被信任的幸福。信任是强大的基石,团队精神是强大的力量,我想如果我们都工作在这样一支互相信任互相鼓励的团队中,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感悟中原。初次踏上中原大地,迎面扑来的是宽阔与质朴。宽广笔直的马路,来来往往大型运输车辆带着轰轰的呼声,截然不同于江南的弯曲狭窄,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枢杻。黄河两岸肥沃的滩地,伴随人民的辛勤耕作,使河南粮食总产量达到全国的十分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中原,自古以来就为我国的政治家、军事家所看中,不仅仅因为是天下粮仓而成为各路诸侯所争之地,我想也只有这宽大而广袤的中原大地才能承载起无数英雄十里疆场、金戈铁马的光荣与梦想。

粮食安全的感悟篇9

六次参与制定“一号文件”

“衣食之需靠农民,工业发展靠农民,社会向农民要的太多了,时间太长了,中国农民牺牲太大了。”段应碧是农民的儿子,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提起在土地上胼手胝足的广大农民,段应碧眼中饱含了深切的目光。“过去农民曾经饱尝‘一大二公’带来的痛苦和贫穷,农村生产力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农民就好像久旱的土地,渴望春雨的滋润。

段应碧毕业于四川财经学院农业经济系,自参加工作40多年以来,一直在国家决策部门从事农村政策研究工作,经历了农村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参与了农村改革过程中的重大政策的调研和制定,对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历程和政策演变过程有着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研究。

30多年过去了,段应碧仍对一次调研记忆犹新。1972年春天,段应碧为了深入、全面了解西部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赴甘肃农村进行实地调查。两个月中,段应碧每天和当地农民生活在一起,成了每户农民的知心人;他把带来的粮食给了村子里饿肚子的孩子们,自己却三天没有吃饭,饿昏在了农田里;他看到了有的农民全家人轮换穿着仅有的一套衣服出工劳动。当地农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现状令他震惊!同时他也真切地感受到,其实农民也有自己的追求,也有自己的企盼,每个农民心中都有一把充满希望的火炬,他们也渴望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出幸福美好的生活。调查期间,段应碧把270个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列成表格,直接上报到了中央。在当时特定的政治环境下,很少有人有这样的勇气,敢于向中央报送这种反映“阴暗面”的材料。饥寒交迫的农民不仅牵动了段应碧的心,经过了数月的等待,中央终于为这个地区下拨了救济粮款和棉衣,并制定了扶贫举措。

在那个年代,段应碧就是怀着农民再也不能这样活下去,一定要给农民一种政策,研究一个道理,圆农民耕者有其田梦想的心境,一头扎进了农村,先后跑了几十个县,上百个乡镇,几百个村子,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考察路上度过。他到乡必到村,到村必到户,到户就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俨然自己也成为一个农民,根植于广大农民中,切身感受农民真实的疾苦。段应碧更加深切地感悟到:农民是懂理的,是求理的,是服理的,只要你给农民一个真理,他就会给你创造一个奇迹。

如果说,1972年的调研让段应碧懂得了农民的企盼,那么1980年4月在内蒙古黄河边一个村子的考察,使段应碧确定了拥护家庭承包制的工作思路和立场,也拉开了党中央连续出台五个“一号文件”的序幕。

段应碧回忆说:“真是小村子,大文章。那天我刚一进村,就看见村民们带着农具匆匆忙忙往一块地里跑。我心里很清楚,他们已经把土地分了。但当我问起农民时,他们却一致表现出怕上边的领导知道,只是不停地说‘没有、没有’。我便当即决定在这个村子里住上一个星期,村民也最终向我倾诉了他们从来没有说过,也没有机会说的真心话。我感受到了农民分地的真实意愿,看到他们吃饱肚子的企盼和信心。”段应碧感叹:你只要给农民一片土地,一缕阳光,给农民播种的种子,灌溉的雨水,他们就会像蜜蜂采蜜一样,把全部的汗水和整个身心忘我地投入到创建美好家园的劳动中,发展农村经济,创造农业文明。

段应碧等同志的实地调研为党中央制定“一号文件”提供了最为重要、直接的依据。点燃一支烟,段应碧陷入了80年代所亲历的连续五个“一号文件”的回忆中。

1982年1月1日,党中央发出了第一个“一号文件”,突破了传统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框框,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文件不但肯定了“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而且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为“双包”制正了名,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开辟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局面。中国农村从此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1983年1月,正式颁布了《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即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中共中央1984年1月1日发出第三个一号文件,使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为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1985年1月发出第四个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指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逐步取消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定购的新政策,将农业税由实物税改为现金税。针对农业面临的停滞、徘徊和放松倾向,强调进一步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肯定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形成《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第五个一号文件。

“那时为了统一一项会议精神,一个会议要持续半个多月的时间。大家都是为农民负责,为国家负责,经常争论激烈地拍桌子。最后,还是时间把大家的思想统一起来,由党中央拍板决定。”采访中,段应碧没有透露太多有关文件制定的相关细节,但是作为对五个“一号文件”的起草者、见证者、亲历者,段应碧激动地说:“其实这五个‘一号文件’就是党中央给农民的真理,就是春雨,就是点燃农民心中希望火炬的火种。”

在段应碧退居二线之前,再次参与起草了2004年1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第六个“一号文件”。20年前的五个“一号文件”,使凋敝的农村走向繁荣,今天的“一号文件”则是在全面分析了农业新阶段的内涵和特征后,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又一次政策创新。它所蕴含的城乡结合、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根本要求。这一项项含金量相当高的举措,再次激发农村改革的活力。

段应碧把为农民做的每一件事,都当作是自己的一种享受、一种幸福。记者问他:有人

戏称,您是参与制定中国农村工作“一号文件”的专业户?段应碧笑着回答:“我最开心的事情就是通过这一系列‘一号文件’的制定、实施,看到了80年代的部分农民率先成了万元户,这证明农民富裕起来了,农民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幸福的生活。”在他身后,初春的樱花正开得无比绚烂。

提交《关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几点看法和建议》为中央出台“粮食直补”等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段应碧习惯地又点燃一支烟,这是他思考的信号,深沉、深刻,待我们聆听、解读。我国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似乎已经不再关注粮食问题。但是段应碧心中非常清楚:“粮食问题仍然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事关着国家的发展全局。对于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粮食是绝对不能完全依靠进口的,进口总量应该控制在5%以内。如果中国粮食缺口过大,就会造成国际市场粮价飞涨,使中国的国计民生和经济发展陷入极端被动的境地,就会受制于人。”粮食安全不是杞人忧天,而是越来越迫切的隐患,既有远虑,也有近忧。

多年农村工作造就的思维敏感性,使段应碧总是能够直接揭示问题的主要矛盾,“粮食安全说到底是个供给问题,供给问题说到底是农民积极性问题。”保供给,促生产,主产区是核心。抓好粮食主产区,就掌握了全国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为了稳定和提高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务必要保住主产区的耕地。这是保“吃饭”的地,这就是底线。

段应碧又明确指出,“粮食安全主要就是销区的安全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苏南地区以及浙江、福建在发展工业中占用了大量耕地,实现了经济腾飞。经济上去了,粮食下来了。主产区为保证全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粮食生产效益低,多数地方变成了产粮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协调好产区和销区的关系,改变销区吃粮、产区“埋单”的状况。2004年5月段应碧通过对湖北、河南等地调研,适时地提出合理调整粮食主产区与销区的利益关系问题。

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办法是什么?段应碧有着自己的思路:“最好的办法在下边,下去了解农民的意愿,基层干部的思想,粮食部门的立场,协调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这是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点。”2004年5月至6月,段应碧通过对稻谷主产区湖北、小麦主产区河南、主销区福建和贫困人口多、粮食不能自给的贵州省调研,与同事共同起草并向中央报送了《关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几点看法和建议》。这为后来中央出台直补政策、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实行农业税减免政策、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段应碧掐着指头给我们算了一笔账:“2004年我国开始实施粮食直补政策,截至2006年,财政累计向种粮农民发放直补资金390亿元;2002到2006年,中央财政共安排良种补贴资金112.74亿元,2007年预算安排再增加15亿元”。

在湖北荆州,那里的农民笑着对前去调研的段应碧说,今年农民有“四多”:要田种粮的多了,买肥买药的多了,学科技用科技的多了,关心知晓种粮政策的多了,全市去年100多万亩的撂荒地都种上了,全年粮食增产大有希望。说到这里,段应碧笑了:“还是那句老话啊,政策对了头,农民有劲头。”欣慰的笑容荡漾在他朴实、刚毅的脸上,是大地给了他褐色的皮肤,是农民赋予了他深邃的眼神。听上去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段应碧用一生在践行。

“计划经济时代,国家靠‘剪刀差’让农民付出了约6000亿到8000亿的代价。改革开放以后,通过低价征用农民土地最少使农民蒙受了20000亿元的损失。”段应碧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一书中对土地制度与被征地农民的补偿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农村征地制度改革,我虽然做了工作,付出了心血,但是时机不成熟没办成,没办成……”发现问题一定要研究出个结果来,不管自己有多累,一定要让农民得到实惠,性格使然,这成为段应碧心中最感遗憾的事情。

带领首批研究我国西部开发工作的队伍走进西部

八角的帐篷、摇转的经筒、彩色的氆氇,深夜,被藏女裙裾悄悄撞落的露珠儿,还有那飘着酒香的拉伊和酒曲。鼓声咚咚,舞步踏踏,鹰笛袅袅……西部广袤的山区和盆地“山山有宝,盆盆有油”。物华天宝,地灵人杰,世界瞩目。

段应碧抬起手臂,为记者在地图上清晰地勾勒出祖国西部疆域的轮廓。“西部资源丰富,了不得,了不得。新疆完全可以实现总理视察时提出的‘建成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煤电煤化工基地和重要战略资源接替基地。”’段应碧心中有一个愿望,就是不再让丰裕的西部沉睡,化西部的神秘为繁荣,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富裕的新西部。

自1999年起,段应碧兼任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带领首批研究我国西部开发工作的队伍,走进西部,了解西部。搞研究一定要站在国家的立场,全面而不偏颇,大局而不片面,这是段应碧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在腾飞,西部也在发展,新时期的东西关系如何?历史上形成的东西差距是在缩小,还是在扩大?东、西部两大地区在赛跑,由于历史上的落后,西部站在了较低的起跑线上,西部必须加速。面对严峻的现实,西部怎么办?段应碧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思考、论证,加速发展西部的对策在他的心中逐渐清晰起来。

西部大开发七年间,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成效最为突出。西部地区在GDp增速上与东部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经济增长质量也有了提高,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综合实力提高最为显著,城乡居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但是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地方财政收入、进出口贸易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占全国的比重仍处于不断下降的状况。2005年,西部地区人均GDp、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不到东部地区的40%,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东部地区的50%,多数指标比1999年的水平还低,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

段应碧生动地讲述了一个“新龟兔赛跑”的故事。兔子的优势是跑得快,乌龟的优势是能过河,乌龟和兔子完全可以合作。正如东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逐步向西部转移,西部的大量劳动力可以向东部输出,实现优势互补。产业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段应碧的“引导和促进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观点应运而生。2006年9月5日,六条关于推进西部大开发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措施新鲜出炉。

粮食安全的感悟篇10

成长期:“我喜欢大自然的色彩”

1928年,靳之林出生于今河北省滦南县胡各庄镇一个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教育世家”。“我祖父叫靳玉如,他的志愿就是办教育。他在滦南县办了全县第一所小学。”“我上小学的时候,正是我父亲当校长的时候,他要求我很严格。小孩子之间闹着玩儿,打架了,挨训的总是我。”

在靳之林家里,有两幅字对他影响深远:“我祖父在他书房里边写着:‘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就是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还有我父亲书房里的一条字:‘车尘马土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贫者比贵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车马比花酒,他得驱驰我得闲。酒醒只在花间坐,酒醉还来花下眠。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靳之林先生边默写下这两幅字,边总结自己所受的家庭教育:“小时候给我的教育就是‘一不做官、二不经商’,基本上是陶渊明的这种思想,耳濡目染。”

靳之林少年时的生活也充满了田园式的诗情画意。

一场春雪过后,靳之林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雪压枝头,桃花林一片洁白,太阳一出来,整个世界都闪着璀璨的星芒。挂在枝头的雪慢慢融了,一滴一滴,滴在地上,渐渐形成一个浅窝,他就“坐在那儿,然后写诗”:“树上叶花悄悄去,枝头春雨慢慢滴。”

豆子熟了,靳之林和大人们一起去田里收豆子。傍晚收工回来,无意中回头一看,“霞光万道”。他就“赶紧回家拿一套画水彩的工具,回来画一张”。这是靳之林的第一幅“写生”,而当时,还“没人教过我什么是写生”。

让小靳之林日思夜想的还有父亲炕上“一个很长的大箱子”,那里面装满了“文徵明、文伯仁、王翚、恽寿平……”的水墨,足足“有几百幅”。可箱子平时都上着锁,只有等父亲偶尔“晾一下画的时候”,靳之林才能一饱眼福。

在这田园氛围的浸染中,靳之林的绘画天分也渐渐显现出来。“记着在我五年级的时候,中午12点,铃一打,我一出教室,就看见中午的阳光照着影壁上爬山虎的叶子。那个光是发白的冷光,那个叶子是一种橘黄调子的暖颜色。那一天也不知道怎么一冲动,我就一下子感觉到:‘呦,这个太美了!’”情动于中,靳之林拿出水彩就画了起来,一画就是一整个中午,“当时就控制不住,就得画,没休息,饭也没吃”。

“后来我就一直喜欢画风景,而且至今写生。直接面对大自然那种色彩,我感觉更敏锐。喜欢色彩,喜欢色彩的这种关系,这可能是我自己的文化基因的一个优势。”靳之林边思索边总结说。

可这个充满色彩的年少时光并不长久,1940年的一个晚上,黑暗袭来。“日本鬼子开始搞‘三光政策’了,那天夜里头,到我们家来搜粮。我爸爸让我们趴在桌子边的阴影里,就看着那个刺刀影子从窗户那儿探。”他们最终还是被日本兵发现了,“我爸爸出去开门,门一开日本兵就拿枪逼在他脖子上”。护家人心切的父亲“瞪着眼睛”跟日本翻译吵了起来:“你们要粮有粮,要命我有一条!”可日本兵一指父亲身后的靳之林,说:“要粮食,让这个小孩儿给我们送粮食去。”

全村的人都拉着自家的粮食集合在了村口。这时,有一个老头儿,突然跟翻译官说:“我有烟瘾,不带烟不行,让这个孩子到家里边给我拿烟去。”老头儿说着指了指靳之林。日本人“还是要保证大人跟他运粮”,所以同意了老头儿的要求。靳之林看了看这个老头儿,“他认识我,我不认识他”。只见老头儿给靳之林使了一个眼色,“意思就是让我跑了,救了我”。靳之林一路跑回村里,“躲在柴火垛里”,“听着车的声音咕隆咕隆往城里走”,一直到“天大亮了”才敢出来。可他不敢回家,而是一路跑回了县城里的初中,寄住在老师家。

靳之林继续回忆着:“跑去以后,我再也没有回过家,自己一个人在外边上学,一直到大学毕业,又留校建立绘画系。一直到1956年再回去的时候,我父亲都已经去世了。”

靳之林所说的“大学”,正是汇聚了徐悲鸿、齐白石、吴作人、董希文等名师大家的国立北平艺专(中央美院前身)。当年他背井离乡求学前,父亲还托人带给儿子“文伯仁的一个青绿山水的长卷”,并深切地嘱咐:“你在外边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尽量找我的朋友们来帮助你。如果帮不上忙的话,最后实在没办法的时候,你卖这张画。”现在想来,靳之林背上这幅青绿山水去求学,就好像他的绘画之路始终承载着一种“国破山河在”的乡愁。

采访中,靳之林讲起他在北平艺专上的一节课。在408大教室里,徐悲鸿正在教油画组和国画组的学生画国画。画着画着,油画组的学生抗议了:“为什么国画组不用画油画,油画组却必须画国画呢?”徐悲鸿先生说了下面的一番话,让油画组的靳之林至今记忆犹新:“因为你是中国画家。不管你画什么画,中国画家应该有中国自己的面孔。”

成熟期:“我的魂在陕北”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那一天,靳之林兴奋地“坐着有轨电车”,“在北京城转了整整一圈”。当车开到鼓楼时,他看到中国妇女正把占着院子的日本女人赶出来:“把和服给她扔出来。那真是扬眉吐气了!北京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了!”

抗战之后是内战。那时候物价飞涨,“早晨烧饼是一毛钱,晚上就是一块钱”。北平艺专的食堂也不肯再收现钱,要学生们“一定要交粮食”。可那时投机倒把的商家都忙着囤粮待价,市场上的米面更为稀缺。眼看着要交不上粮,靳之林最后只能当掉了父亲当年给他的那幅青绿山水长卷。“给我的钱,当时我买的是一袋白面。”靳之林无奈地笑出了声,又接着讲下去,“然后跟着北平解放了,我们都有了助学金,因为我学习好,还有奖学金。”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天的报纸,还有日本投降那天的报纸,我都留着呢。”靳之林深情地说,“因为在我最走投无路的时候,再没有别的可以依靠的时候,解放了。我找到了生活的支撑,让我能够继续上学,一直到毕业。另外呢,我找到了艺术的抱负了。”

有一天,靳之林从同学那儿拿到了一本《抗战八年木刻选》。第一次接触到解放区艺术,他一下子被古元的《菜圃》深深吸引住了:“就感觉那么明朗、那么质朴,就是田园情感,就是我小时候在农村的情感。后来我知道,徐悲鸿曾在重庆看到古元的木刻,当时他说:‘这个木刻,像天上的一颗彗星,照亮了宇宙,将来中国的艺术肯定在共产党的世界里边。’虽然当时还不知道徐悲鸿的这段话,但当我看到古元的木刻,就是这种感觉。”

“我说世界上最好的音乐是《翻身道情》,而且是李波唱的,他不是用音乐技术唱,是情感”;“小说我喜欢赵树理的,土的,但是,是‘洋中出土’”……靳之林一发不可收地跌了进去:“我感觉最好的艺术是解放区的、延安的。我喜欢农民、喜欢农村,那我自己要不当农民的话,怎么能画出真正的、最好的农村和农民来?我想到陕北去,一直想到陕北去,已经是入迷,最后都崇拜成‘圣地’了。”

靳之林毕业后即留在北平艺专任教,但他一直在寻找去陕北的机会。终于,机会来了!1958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需要一系列历史画展出,将任务布置给了中央美院,选题由靳之林具体分配。“我拿着清单一个人一个人地去找,詹建俊说‘我画《狼牙山五壮士》’,靳尚谊说‘我画《在十二月会议上》’。可有一张,我自己偷偷留下了,就是《在大生产运动中》,陕北的。”靳之林说起这段,呵呵笑了起来。

终于,1959年,靳之林的双脚第一次踏上了延安的土地。他途径延河大桥,“正是下午4点钟的时候,西边金色的阳光照在宝塔山上,那个金色的宝塔山映在蓝色的延河水里”。宝塔山尖的倒影就在延河边,靳之林俯身下去,“先喝延河水,再把脸贴在宝塔山的倒影上”。他说那种感情叫“怀念”,到了延安就像归乡,终于可以一解对“质朴”的怀念。

《在大生产运动中》的色彩是靳之林“最喜欢的色彩”:“黄土高原的那种黄,里面又有刚开垦的黄土深茶褐色的,再加上蓝天、白头巾、红兜兜这几个色彩,还有草木灰染出来的八路军那种特定的灰。我下去生活,才真正感受到陕北的色彩啊,这种特定的、质朴的色彩才是陕北的气质。”

这幅画到底应该怎么画?曾有人建议靳之林把画画成“艺术片”,靳之林不同意,说:“我要画纪录片,或者叫‘纪录性的艺术片’,这是我的最高要求。”为了这个“最高要求”,靳之林在陕北转了一个多月,终于找到了他理想中的老农形象。那天他没能画完,就跟老农约定“明天接着再画”。可第二天,老农却没出现,“跑了”。靳之林一边打听一边找,徒步走了100多里地,终于又见着了这位老农。老农一见靳之林,害怕得要躲,说:“你画像是要捉拿我呀!”靳之林赶紧解释:“我是要把你画到的跟前,你们两个在谈话。”好说歹说,老农终于坐了下来。靳之林这下“可逮着了”,一画就是两个多小时,共完成了三张老农像。

“其中两张,后来‘’的时候没了。现在我自己手头里有一张,我跟女儿说:‘这张画要带到棺材里边去。’”话说到这儿,靳之林的语气里有着错综复杂的情绪,“这张画我是永远也画不出来了。因为,我的魂断了。我的魂在陕北,那里一棵毛头柳、一孔窑洞、一个小山包,都可以寄托我一个整体的美学观。那种质朴的美,我发现了,而且狂热地对待它。可正是进到那个陕北的魂的时候啊,断了。”

升华期:“我对民间艺术的喜欢,源于对民族的一份热爱”

1959年,靳之林从延安一回到北京,“就给中央美院油画系打了一个报告,说我要到延安落户”。“那时候,我崇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要到延安当农民去,和工农群众结合。最好的画是我画农民,画农村,那我必须到黄土高原去!”可阴差阳错,靳之林却被派去吉林,“加强东北文化建设”。紧接着就是10年“”。1973年,靳之林历尽艰难,终于在延安落了户,这一呆就是整整13年。

1973年的延安,早已不是之前的繁荣景象。那一年,来到这里,看到人们吃糠,无限感慨地提出愿望:“能不能三年改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靳之林到延安的时候,所有人都正在为这个愿望而努力。“我就考虑我能干什么。”靳之林重新寻找着自己的定位,“那个时候有一个大的身份变化,就是我不是画家了,我是来建设延安的建设者。这个变化,才有我后来的剪纸普查啊,考古发现秦直道(秦始皇于公元前212至公元前210年命蒙恬监修的一条重要军事要道)、石窟啊。因为我作为一个延安建设者,对延安的一草一木都要关注。”

“我当时就想,怎么样组织延安美术的力量?”靳之林决定先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入手,“先办展览,看看延安有多大的力量。”可展览一办,靳之林大吃一惊:“一共就7张画参展”,“画油画的就两个人”。这时,靳之林才恍然大悟:“从前延安那么红火,是全国的美术力量在这儿呢,现在都奔向全国了,延安自己没几个人。我就感觉,靠专业的美术力量不行,这样的话,我就要组织群众的力量。”

可他刚向延安市文化馆提出这个想法,就被“泼了一盆冷水”:“现在延安饭都吃不饱,还有心来画画?”靳之林却深信艺术能为生产服务,他找到延安“最穷、最苦”的吴起县当试点,在崖窑台、长官庙公社、招安公社、吴起机械厂和县武装部五个地方组建美术组,“工农兵结合起来”。

这一天,“洛河大洪水下来了”,崖窑台的村民有人忙着捞大水冲下来的猪啊、煤啊、桌椅板凳啊,有人赶紧跑到自留地里去放水,也有两个人去守护大坝。靳之林听说了这件事,连夜与美术组的成员一起赶出了黑板报。“板报的词是‘倾盆大雨普天降,大雨之中捞财忙,大雨之中坐炕上,大雨之中自留地里跑趟趟,大雨之中上坝梁。人人为啥不一样?先让大家想一想’。板报是连环画,第一幅、第二幅、第三幅……一趟过来。”第二天一早,村民们都聚集在村口的黑板报前,一边看一边议论着。到了晚上,更大的洪峰来袭。这一次,村民几乎是“全体上坝”。大队书记事后感叹:“这次如果不是全体上坝,这个修了那么长时间的坝,肯定冲垮了。”

这时,剪纸也被靳之林挖掘出来为生产服务。他组织会剪纸的妇女一起讨论:剪纸怎么出粮食?一个妇女先剪出一只猫,“是传统的样子”,后边又剪了一个粮仓,“这可是现代的”。“就提醒你要防止粮食的损坏、盗窃,这样就跟出粮食有关了。”靳之林继续说道,“虽然这时我是为生产服务,但是我对剪纸、对农民,有了更多的了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弘扬民族文化”提出来了,“我们也都在迅速地提高觉悟”。“我们在这个群体文化的第一线上,就想怎么样能实现中央的这个战略部署。”对农民有了更多了解的靳之林思考着:“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群体,是群体的文化素质。经过10年‘’,还有没有民间文化艺术?当时我有这个认识:剪纸是整个民间艺术的灵魂。因为妇女都拿剪刀,应该都会剪纸,它的群体性最强。”

靳之林对民间艺术的挖掘,首先从剪纸开始。他发动原来美术组的成员,在延安展开了为期一年的大普查,光一个县的档案就有“几万份”。靳之林“白天晚上地看”,从中挖掘出“剪纸能手几千人,剪纸艺术家250人,剪纸大师40人”。第一次办剪纸艺术班,老大娘们都不敢动剪刀。原来,剪纸在“”中是“封资修”的东西,老大娘们当年都挨过斗。靳之林只能一天不行再一天,苦口婆心地动员。终于,与农村婚丧嫁娶习俗密切相关的剪纸——“抓髻娃娃”在她们的剪刀下出现了,而且为数众多、形态各异,俨然成体系。靳之林别提多激动了:“这个是文化啊!是太丰富的文化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