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9:08

机械工业的作用篇1

【关键词】信息化;机械加工业;基本内涵

【中图分类号】tHl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185-01

一、引言

信息技术是指通过对计算机、网络等各种硬件设备的和科学方法的利用,对文字、图像等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与使用的过程。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技术的进步和动力。制造系统的整体面貌被信息技术的发展深深地改变了,其已经成为机械设计和制造业的基础。

二、信息化对于我国制造业的意义

对于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信息化工程在其中起作用,这也是使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必经之路。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可以改变我国机械加工业面临的技术落后、亟待提高工艺的状况。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制造业尤其是其制造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于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轻易地实现在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控制,对于计算机辅助制造,和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的利用,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对于产品的质量以及企业的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作用。其次,对于企业采取信息化的管理,对于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决策力量有提高的作用。在现代的企业中也应该注意信息化的软应用。

2.1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e(计算机辅助工程)应用

对于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计算机辅助工程的的应用,可以很好地建立二维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平台,其中包括机械、电气、液压CaD,通过对于通用的图形库、数据库以及常规的设计计算系统,就可以实现产品的系列化生产,还可以避免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重复劳动。再通过局部的开展三维CaD以及pDw的应用,系统内部以及外部的数据就可以通过CaD实现共享和集成合作。为Capp/nCp/eRp的设计提供设计信息支持,为了实现设计的CimS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这些努力整个产品的设计周期就会被缩短三分之一以上,对于设计成本也可以降低20%-30%。在这方面的高级应用上,通过建立整机的CaD设计系统,其中包括方案设计、产品的报价、二维以及三维建模、分析以及计算优化、运动仿真、外形设计、模块的完善等。在基本上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对于设计周期的缩短可以达到二分之一以上。对于产品的附加值也有较大的提高。

2.2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应用

通过对于Capp系统的设计,可以很好地实现工艺的典型化、标准化。轻而易举的实现工艺路线、工艺规程设计的与标准化。对于材料的额定计算、工时额定计算用计算机进行计算以及汇总,展开工装CaD的应用,对于工艺周期的缩短可以达到三分之一以上,避免重复劳动。

在中级应用上,通过建立以工作序号标准化为基础的派生式、全自动的Capp系统,再加上对于设备库、工装库,就可以经pDm系统实现Capp系统内部的工艺路线、材料的额定计算、工时的额定计算、工装CaD与eRp等外部数据的共享并集成运行。通过这些努力,就可以自动的为eRp提供工艺所需要的信息,为了实现CimS奠定基础,并将Capp技术应用到热加工、装配工艺设计,对于工艺的周期的缩短在二分之一以上,重复劳动的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对于其高级应用,通过建立局部的Capp专家系统形式,其包括检索式、派生式、自动生成以及局部专家系统的综合型Capp/nCp系统,这样就可以很轻易的实现工艺设计的局部自动化,为了DFa/DFm提供信息,工艺设计的现代化也就会很轻易的实现。

2.3企业管理信息化

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流程、实施财务、采购、生产、营销等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就会很轻易的实现各个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对于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经营管理的实时化、运作过程的规范化等都是比较轻易就可以实现的。通过这些努力就会加紧企业管理信息化与企业深化改革、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紧密结合,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素质和企业的核心竞增力。初级应用就是可以建立供、销、存系统以及财务的电算系统,实现后期管理的智能化。中级应用就是通过建立mRp/mRp一Ⅱ系统,在一定的基础上可以实现计算机辅助生产经营管理,传统的人工一台财务管理模式就会被改变,为从粗方式管理向集约型现代化的管理经营模式迈进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合理的投资、对于库存的降低可以达到18%-25%,对于资金的周转速度可以加快25%-30%,对于成本的降低也可以达到10%-20%,对于生产周期的缩短也可以达到15%-30%,也可以提高按时交货率,对于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也有较大的提升。其高级应用体现在建立和完善pDm支持下的eRp系统(CaD/Capp/pDm/eRp集成),优化mRp-Ⅱ/eRp系统运行,提高mep-Ⅱ/eRp系统运行质量,实现CimS;完善内部资源管理、合理利用资源;优化外部环境,建立完善供应链、客户关系管理与电子商务(SCm/CRm/eB),整合外部资源,提高经营和销售能力,使库存减低20%~50%,加速资金周转30%~50%,降低成本15%~20%,缩短生产周期20%~40%,按时交货率提高到100%。

2.4通过以下努力可以把信息化融入到机械加工行业中

(1)将信息技术嵌入到传统的机械、仪表产品中,促进产品“智能化”、“网络化”,是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的重要方法。这项工作往往被称为“机电一体化”。

(2)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网络设计技术可显著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利用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或工业过程控制技术实现对产品制造过程的自动控制,可明显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成品率;

(4)利用信息系统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化,统一整合调配企业人力物力和资金等资源,实现整体优化。

(5)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进行供销链和客户关系管理,促使企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式的升级,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机械工业的作用篇2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导师作用

作者简介:王筱蓉(1982-),女,河北滦县人,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江苏镇江212003)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169-02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概况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为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更好发展,必须重新审视和定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1]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求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目前各高校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经验普遍不足,有的高校甚至刚刚开始招生,各方面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特别是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多数高校还未能建立有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这严重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导师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的能否实现,甚至关系到国家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政策的成败。现实中,导师队伍建设暴露出许多问题,这要求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尽快建立一支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导师队伍,推动整个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二、在培养过程中导师存在的问题

以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的现状为基础,分析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对加快该学科导师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表1为2011年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指导教师聘任队伍的现状。

表1机械工程专业导师构成

导师总数博士学位导师数新聘导师数外聘企业导师数

学术型292030

专业型30882

从表1可以看出,专业型导师数量虽多,但是73.3%都属于学术型转聘,只有约27%的导师属于纯专业型导师。此外,外聘导师数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当前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要。总体上,机械工程专业导师队伍基本能够满足当前指导研究生的需要,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具体如下:

1.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政策把握不清

大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是由原学术型研究生导师转聘,学术型研究生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以及规律把握上存在欠缺。[2]尽管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和科研方面具有相当水平,但其主要侧重于理论。目前,大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政策等缺乏掌握,不清楚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有何不同,只知道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一定的实践要求,其他就按照学术型研究生来对待了。这种情况短期内如果得不到改变,必将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2.校内导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

校内导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力量,由于长期受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影响,许多校内导师缺乏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经验,虽然在实践培养方面主要依靠校外导师,但是校内导师实践经验的缺乏势必影响其对研究生的指导,甚至有的导师依然按照指导学术型研究生的方法来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3]特别是新聘任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年轻导师,他们虽都具有博士学位,且大多毕业于国内外的重点大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是机械工程领域的实践经验比较缺乏,而这些都将阻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3.校外导师质量不高

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刚刚起步,校外导师队伍的建设难度更大。目前机械工程专业相当数量的校外导师达不到学校对导师的要求,有的高校甚至连校外导师的数量都严重不足。一些高校急于建设导师队伍,降低了对校外导师的评聘要求,有的甚至聘请一些企业的经理或者高管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外导师,他们虽善于管理企业,但大多不具备专业技术方面所要求的实践经验,无法对研究生进行实践指导,以致于使校外导师的实践指导流于形式。

4.校内外导师职责不清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这不仅要求校内外导师具有各自相应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更要求在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过程中,两者积极交流、共同培养。现实培养中,一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外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培养缺乏沟通,造成各自为政,人为地割裂了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甚至存在校内外导师都互不认识的情况。显而易见,校内外导师工作上的交流缺失是做不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这种培养方式也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对研究生培养非常不利。

三、充分发挥导师作用的对策与措施

1.加强校内外导师培训

校内导师特别是从广大学术型研究生导师队伍中择优遴选来充实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的部分导师,必须对其进行科学务实且富有针对性的培训,包括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或者培养学术型研究生过程中所没有的各个方面,这既有国家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政策与文件,也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及其培养环节、培养方案等,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及其学位论文的要求。对于校外导师,同样需要对其进行国家和学校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政策等的学习与培训。只有充分掌握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不同特点,才能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2.提升校内导师实践经验

要改善校内导师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境况,一方面,实践经验缺乏的导师要主动增强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所需的实践能力,积极学习,加强锻炼。另一方面,高校必须利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为需要的导师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对于自身不具备实践条件的,要鼓励导师积极联系具有条件的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必要时高校要提供便利帮助。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校内导师的整体能力,提高校内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培养环节的参与度,才能更好地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

3.严把校外导师质量关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校外导师业务水平要从过去的注重理论水平转变到现在的注重实践能力上来。为此,校外导师的评聘环节尤为重要。一方面,高校在评聘校外导师时,要改变以往的评聘条件,注重对遴选者实践能力的考察,建立健全学校层面的校外导师遴选制度,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评选与聘任。另一方面,在评聘过程中,对于不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或者不具备相关专业技术实践经验的人员不予聘任。另外,对于已经聘任但不符合要求的校外导师,能通过培训或者学习达到要求的继续聘任,如采取措施后仍达不到要求,则要坚决予以解聘。

4.尽快落实校内外导师职责

(1)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相关制度。高校要高度重视,从学校层面建立、完善关于校内外导师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过程中职责的政策和文件,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

(2)要加强对校内外导师的监管。缺乏对导师的监管势必会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通过文件和协议让校、企双方导师明确各自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权利与责任,才能进一步加强校企双方导师合作,才能让校内外导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在互利合作的基础上,同时要求企业和学校对自己所属的导师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从而保证校内外导师的职责能够真正得到落实。

(3)加强校内外导师和研究生的沟通。除完善上述措施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校内外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交流。这不仅要求研究生在企业工作中积极利用校内导师来解决企业的关键技术难点,还要争取让校外导师参与到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如论文选题和实践培养环节等,以实现校外企业导师、校内导师和研究生的有效沟通,充分发挥学校、企业、研究生的优势,真正实现三方共赢。

四、结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导师作用至关重要。只有完善相关导师制度,建设一流的导师队伍,使校内外导师的作用贯穿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才能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跨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郑刚,李宗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238.

机械工业的作用篇3

关键词:机械分散管理弊端机械集中管理益处集中管理的模式

施工企业机械设备集中管理对应的是分散管理。所谓分散管理也就是公司将所购置的设备按需分配给下属分公司,分公司用于施工完成公司下达的施工任务的一种初级管理模式。机械设备所有权在公司,公司机械部门负责购置、收取折旧费等宏观管理;分公司负责实施设备使用、维修、保养等具体管理。机械分散管理是施工企业发展初期或规模较小时采取的一种较为松散的管理模式。由于受到时代观念或管理水平的局限的影响而产生的这种管理方式,在施工企业施工管理中产生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弊端。

1机械分散管理的弊端

1.1公司机械配置压力大,资金无法有效使用。施工公司对各分公司机械、机具配置中,分公司站在单一分公司立场上要求达到配套规模或互相比照。给施工公司购置工作产生较大压力,施工公司有限的资金未能有效的统筹使用。各分公司机械产生大量重复配置,整体机械规模冗赘、优势不明显。

1.2公司机械使用机制不明确,整体机械利用率提高受限。由于工程任务不均衡和机械量配置量较大,分公司存在机械闲置状况。由于分公司之间调用的渠道不畅和对外租赁的政策不明确,分公司总存在机械即使闲置也不愿相互调用或对外租赁的观念。造成机械对内、对外使用受限,限制了机械利用率的提高、也影响了公司整体机械资本的经营效益。

1.3机械工作人员缺乏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不利工作进行。基层分公司既对自有机械进行管理,又承接管理公司下达的施工项目任务。分公司管理层普遍存在重视工程项目、轻慢机械管理的思想。机械管理不受重视、机械工作人员工作被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影响。导致项目施工和机械工作不少具体的人为矛盾,不利于工程施工的进行。

1.4机械管理、使用、维修、保养制度,无法有效有序实施。项目施工中,机械人员思想或认识不统一。或一味服从工程安排,出现不重视机械保养检修、带病作业、脱保作业、超长使用、甚至违规作业,造成机械技术状况差、寿命周期缩短、机械管理无法进行的局面。或因思想问题与施工方配合失调,给项目施工机械的调度带来阻碍。两种局面造成机械管理也无法正常全面实施。

1.5机械经营、核算不能反映实际,失去实际意义。分公司在实际施工中,台班费的计量失实、单价偏低甚至出现机械费用及人工费工程大包大揽的粗犷管理方式,统计的管理数据失实或无法汲取,无法完成机械能耗考核,掩盖了管理漏洞。机械经营核算成为程式象征,没有实际意义。

1.6管理形式含混,阻碍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规模发展。工程项目与机械管理模式多变或含混不清管理。机械核算、工程结算统计数据失实或缺失,无法进行正确管理总结分析。不利于机械管理、项目管理单项管理水平的提高、严重影响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企业的再发展。

2机械集中管理的模式

在施工公司机械部下属成立机械租赁公司,集中各分公司机械设备交由机械租赁公司统一经营。施工公司承揽各项目由施工公司成立项目部,完成工程项目技术、协调、进度、质量、计量计价、工程费用审核等职能管理;分公司组建施工队负责施工任务具体实施,包括组织人员、机械、材料、后勤保障等;施工公司对项目部、施工队建立承包奖励责任机制。机械租赁公司与施工项目之间形成租赁使用明确的关系。实现了施工企业内部机械管理、使用分离。

施工公司财务部负责所有资产账务管理。机械部负责机械资产职能管理,完成公司机械统一规划、购置、协调管理、监督指导、服务和后宏观考核。机械租赁公司实施机械具体管理、维修、保养、能耗考核、公司内部和外部市场租赁经营等职责。这样以来,捋顺相关部门管理职能,为机械租赁经营提供自主空间。

3机械集中管理的益处

3.1公司机械配置有序,企业整体装备优势突现。施工公司机械集中经营管理,企业整体装备优势、劣势明显,有助于企业按照自身生产特点及发展规划优化装备。改变了过去购置盲从局面,机械购置得以有序计划进行、企业资金得以统筹有效使用、企业整体装备优势突现。

3.2公司机械使用机制明确,整体机械利用率提高。施工公司集中机械资产成立租赁公司,归属机械部管理。管用分家、各级分工职能责任明确,租赁机制健全。租赁公司接受施工公司宏观职能管理,完成机械具体管理租赁经营任务。与公司内部施工项目对等关系发生租赁业务,又可以利用外部市场需求对闲置设备出租,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3.3机械工作人员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得以调动。施工公司机械集中经营,改变了过去施工项目单一经营的局面,形成施工公司对等的两项经营。机械资产作为施工企业基础生产资料,其独立经营为公司直接创造了更多效益,机械经营工作人员主动性、积极性得以调动提高、服务意识加强,利于公司团结和工作顺畅的进行。

3.4机械管理、使用、维修、保养制度,有效有序实施。机械独立管理经营理清了机械、项目的关系,确立了机械经营的方针。机械工作得以独立管理、机械人员思想得以统一认识,保障了机械管理使用、维修、保养工作的顺畅执行。租赁公司制定管理办法、建立机械和操作人员利益挂钩机制、强化服务的思想意识,以保证机械经营工作顺利完成。

3.5机械经营、核算实际,正确地指导工作进行。租赁公司机械经营过程中汇集了机械结算收入、机械维保费用、人工工资等实际核算数据,保障单机核算、能耗考核的真实性可靠性。参考机械能耗考核,有的放失地指导调整工作,扩大经营、节能降耗,提高机械经营效益。

3.6机械管理、项目管理单项精专管理,利于企业规模发展。改变过去庞杂混乱的管理局面,实现“管用分家、各司其职”。施工项目也解除了过去“机械难管”的思想困扰。工程施工人员对项目单项管理、集中机械租赁公司进行专业管理,在各专项管理上下工夫,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机械集中管理后形成的施工企业管理模式,为公司发展打下牢固的框架基础,利于企业顺畅发展和规模的扩大。

以上管理模式框架适宜中小型施工企业。在各施工企业内,工程项目部和各分公司对项目的监管各有不同形式。但是形成了项目和机械的分开管理。利于企业集中专业管理人才、实施有责任目标任务的精专管理。机械租赁公司和公司签订目标任务责任书、制定出目标任务奖罚办法;租赁公司经理、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等责任与年度效益挂钩;操作人员当月奖金与当月机械费用挂钩。同时加强机械管理和经营,突显机械集中专业管理水平和机械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董立伟,李成.以设备集中管理促企业降本增效[J].中国设备工程,2009(08).

机械工业的作用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机械;管理;维护

随着工程施工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建筑工程机械成为施工企业的重要生产力。各种建筑工程机械的广泛应用,不仅加快了工程施工进度,而且提高了施工质量。然而,建筑工程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制约着建筑工程机械使用性能的发挥。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如何做好建筑工程机械的管理维护、故障的预防、机械设备完好状态的保持以及设备功效的充分发挥。因此,搞好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维护管理工作,正确分析与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对提高企业设备管理维护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笔者根据工作实践,就建筑工程机械的管理维护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影响建筑工程机械管理维护工作的主要因素

目前,施工中建筑工程机械的管理维护工作,严重制约着施工企业工程效益的提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机械设备管理力量薄弱,影响正常施工秩序。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往往点多面广,机械设备、人员调动频繁。管理部门盲目地精简机械设备管理机构与管理人员,或将其职能并入其他部门兼管,导致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脱节,致使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力量薄弱。还有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没有形成完整、严格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对机械设备台账、技术资料档案的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混乱,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正常施工。

2、机械设备保养制度落实不到位,致使机械设备完好率降低。施工企业在设备管理使用上常常是重使用轻保养,虽然实行定人定机制度,却忽视了机械设备保养制度对人的活动的制约性,没有能明确落实到人。操作人员只是注重使用,对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另外,在机械设备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许多维修人员责任心不强,应付差事,不从根本上解决故障问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从而造成设备故障的不断扩大和发展。当出现问题时,操作与维修人员往往互相推卸责任,不能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这不仅影响施工的质量和进度,也增加了修费用、运转费用,致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降低。

3、机械设备使用不规范,加速机械设备磨损老化。由于部分操作人员对施工技术、设备使用知识所知甚少,尤其是短期聘用人员的技术素质低,不注重具体的施工条件和作业方法,一味的赶工期、抢进度,使机械设备一直处于超负荷,或带“病”作业状态,甚至违章操作等状况,从而加速了机械设备的磨损老化。此外,在工程项目结束后,设备不能按规定进行认真的保养、维护和大修,被调配到新的工程项目后,机械设备常常出现故障。既花费了较大精力与高额费用进行整修,又严重贻误了正常施工工期。

4、忽视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造成施工效率低下,竞争力下降。目前部分施工企业对机械设备的故障及老化现象重视程度不够,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较慢。部分管理人员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贪图方便,不考虑机械设备的整体性能,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甚至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继续使用破旧机械和报废机械,致使机械的故障率大大增加。不仅给施工人员带来安全威胁,而且造成整体的施工效率低下,整体施工成本增加,结果是工程收益降低,企业竞争力下降,最终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

二、做好建筑工程机械管理与维护的有效途径

在市场经济规律下,企业之间竞争加剧,施工企业注重经营效益,迫切要求降低设备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搞好机械设备的管理维护工作,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效益。

1、完善机械设备管理体制,规范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施工企业要搞好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这是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定岗到人,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其次,建立健全机械设备统计制度,加强机械设备的统一管理,建立详细的设备技术档案,并定期组织检查,技术档案要有专人负责保管;另外,实行绩效制度,充分发挥建筑工程机械管理、操作、维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再者,在实际工作中,实行“三定一包”制度,即定机、定人、定岗位、包维护。“三定一包”制度的执行情况将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的工作效率、施工安全和建筑工程机械的完好程度。

2、严格落实机械设备保养制度,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保养好坏是影响到设备是否出现故障的要原因,因此必须严格执行机械设备的日常保养和定期保养制度。机械设备管理人员要按照机械保养使用说明书制定切实有效的保养计划,并与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随时抽查督导保养的落实情况。同时建立奖惩机制,把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维修保养、安全运行、消耗费用等列入奖惩内容,以加强广大操作人员的责任心、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延长机械设备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

3、加大机械设备技术培训力度,强化专业队伍技术素质。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的施工和技术人员不断的加强学习,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科学地使用机械设备。施工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就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的方法,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选拔和培养一批懂技术的专业人才,以满足企业今后的发展需要。同时,有重点地组织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参加机械设备操作竞赛,形成学技术、比技术、钻业务的良好氛围,并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采用示范表演、技术知识讲座、观摩学习等形式,及时推广、宣传有实效的经验体会,以点带面,逐步提高建筑工程机械操作人员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机械工业的作用篇5

【关键词】建筑机械;施工管理;问题;对策

1、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的工作中存在问题

(1)配置的机械设备不能满足施工需要,影响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主要是因为部分施工企业的机械设备的故障及老化严重,没有及时更新换代,而企业管理层没有充分重视这个问题,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甚至使用破旧机械和报废机械,从而加大机械设备的故障率;此外,还有的施工机械设备配套不够,组建新项目部后,抽调部分技术状况落后的设备;还有的工程中存在大型或特殊的设备不到位、设备不配套的问题。

(2)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逐步弱化。企业内不重视设备管理工作这种现象尤其在非公有制的中、小型企业中更为普遍地存在。在企业诸多管理工作中,生产经营、安全无疑是被摆在最重要位置上的,而设备管理则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下等”工作。许多企业中缺乏真正既有专业技能,又具备管理协调能力的专项人才。资质高、管理能力强的建筑施工企业目前大都作为施工总承包单位出现,客观上退出了设备管理工作的一线,这也是该项管理工作正在弱化的重要原因。

(3)机械设备操作不当,加速磨损老化

有的工程机械操作人员的施工技术、设备使用知识匮乏,特别是一些短期聘用人员的技术素质低,一味的赶工期、抢进度,没有根据具体的施工条件和作业方法进行操作,甚至违章操作,使机械设备处于超负荷或带病作业状态,加速了机械设备的磨损老化。

(4)租赁的设备使用期间,租赁双方在设备管理上还有脱节的地方。据调查,目前建筑企业的施工设备主要来自三个渠道:①施工企业自有设备,②施工人员自带设备,③从租赁公司租赁来的设备。

(5)忽视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

当前建筑施工技术发展较快,大量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大大提高了施工的质量,加快工程进度,降低工程成本,但在采用新技术的同时,往往也需要配套使用一些新的机械设备,导致建筑工程机械设备更新换代较快。而有的企业没有充分重视这个问题,认为购买新型设备会增加企业成本,于是将就使用老化的落后设备,最终会影响工程的效率,降低企业的竞争力。

2、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的加强

在建筑机械施工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加强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的重要性,因为其直接影响到建筑机械施工。针对加强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归纳出了下面几点建议:

(1)注重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严把机械设备采购关

现代化的建筑施工对机械设备的依赖性越来越高,施工企业应及时了解建筑行业的最新动态,并结合企业自有的机械设备状况以及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严格落实设备报废制度,通过科学检测,对一些落后的、严重老化的、耗能高、效率低的设备予以淘汰,从企业长远利益出发,及时采购新型机械设备,满足工程项目施工需要,并提高自身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在机械的采购环节,应详细了解其性能、结构等特性,掌握其使用技术要求,保证机械设备能在本企业的工程项目中得到较好地利用,做好设备的质量和性能检验,降低设备的损坏率。

(2)正确使用,及时保养,“用养修”相结合在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操作人员与指挥人员一定要按照相关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该设备。管理部门在“管好、用好、养好、修好”的同时,推行机械设备的风险评价工作。

(3)规范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的操作。工程机械的使用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受操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的影响,应加强操作人员的素质教育,使其摆正自己的位置,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制定“定人、定机、定岗,人随机走”的原则,并要求机械操作和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加强设备使用过程中的监督管理,要求操作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施工,并做好机械设备的使用记录,定期汇总,坚持分析、评价机械的技术状况,实时掌握其最新动态,降低故障率。

3、实现租赁业健康发展

(1)重视企业协调运作,如今企业发展多有两种倾向选择,要么做强作大,要么做精做专,对建筑机械租赁业也不例外。将建筑机械的专业技术、融资技术、营销技术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加强现代租赁企业的核心经营能力;即做到服务优质化、业务专业化、经营连锁化。

(2)积极控制租赁风险。拖欠租赁费是目前我市建筑机械租赁业存在的一大问题,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这种现状除了需有法律加以强制约束外,还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来改变,最终形成全民重信用的良好氛围。

机械化施工是一个具有联系的机械系统的综合作业过程和管理体系,其目标是实现整个系统过程和体系最佳经济和技术效果。提高施工机群的协调性。目的是提高机械的利用和施工任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提高工程效益,降低机械成本,提高机械的系统性。

4、施工机械设备的调配

(1)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的调配原则:①机械设备的调配必须与建筑施工组织相一致;②机械设备的调配必须有利于施工,有利于机械利用率和完好率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③机械设备的配制必须适应建筑工程项目多变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④机械设备的调配要符合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2)机械配套必须满足的简便条件:①各机械的技术规格必须满足既定工程的技术标准;②在工艺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采用重型机械并保证为其安排足够的工作量;③机械必须具有良好的性能;④机械必须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3)施工机械的调配方法。施工机械的调配过程大体是分析问题,确定目标,拟定及分析方案,方案选择,方案实施。在进行方案选择时,通过对影响施上机械调配方案因素的分析,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机械的施工质量指标;调配方案对施工任务的适应性;调配方案的经济性与施工机械间的协调性。这些综合指标中既有定量因素又有定性因素,即使是定量因素,在不同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条件下,也有较大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另一方面,各个因素往往相互影响,其相关程度准确判定,也可以认为是模糊的。因此,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解决施工机械的调配问题既适合施工机械实际情况,又具有可操作性。

5、结束语

总之,施工企业应充分重视机械施工管理工作,提高设备管理维护水平,对机械设备进行合理使用和维护,提高设备完好率,这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设备的维修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获得长远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兴福:《施工现场建筑机械管理探索》,《建筑安全》,2011年第1期。

机械工业的作用篇6

关键词:建设工程;工程施工;施工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应急救援

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的增多,由机械设备安全管理问题引起的安全事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建设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建筑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施工现场工人的人身安全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要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必须要加强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将建设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作为企业工作的重点之一。

1建设工程施工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现状

国内建设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存在着诸多漏洞和薄弱环节,为建设工程的安全进行了带来一定的阻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对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不够重视随着建设工程项目数量的增加,机械设备的使用也越来越多,进而出现了一些大型的建设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租赁公司,机械设备租赁市场不断扩大,使得机械设备的所有制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许多施工企业对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不够重视,认为机械设备是租来的,只要能满足施工需求就行,忽视对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导致了机械设备安全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数量被严重地削减,而去追求片面的经济效益,却忽视了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1.2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力量不够强大目前,一些大型的施工企业将市场经营开发作为企业工作的重点,对建设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置若罔闻,导致企业的机械设备安全管理部门逐渐被忽视,相关机构也出现萎缩和人员流失的现象,凸显出来的问题是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力量不够强大。在企业所有的项目经理管理部门大都是没有设置专职的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人员,而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则是由一些没有相关专业技术知识的人兼管,甚至有些企业在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此外,建设工程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一般是雇用临时的劳务工人,这些人只会操作机械设备,并没有专业的技术知识,机械设备违章操作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机械设备的安装、使用和维修保养。总体来说,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得不到上级部门的支持,相关的管理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实,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能力还不够强大。

1.3对机械设备安装、使用和维护人员的培训机制不够完善建设工程施工机械设备属于特种设备,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当前许多从事机械设备操作和管理工作的人员在经过专门培训机构的短期培训后就直接上岗,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对机械设备的原理并不了解。另外,对施工企业特种设备操作人员的要求不够严格,无证上岗的情况多有发生,机械设备租赁公司也缺乏对这些人员持续性的知识和技能的再培训,机械设备安装、使用和维护人员的培训机制不够完善。

1.4大型机械设备事故应急救援能力不够强大在一些建设工程施工工期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各个施工企业均有拟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但是大多数企业只是重视提高工程的施工工作效率,忽视了编制详细的机械设备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导致企业大型机械设备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出现短板。其主要表现是:一方面,建筑施工企业没有制定大型机械设备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在工程开工之前缺乏对大型机械设备应急救援工作的训练和模拟;另一方面,相关项目部门没有成立真正意义上的大型机械设备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往往是在事故发生后才去考虑如何去救援的问题,自救能力差,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这充分说明了当前建设工程施工企业大型机械设备事故应急救援能力不够强大的现状。

2影响建设工程施工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因素

2.1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健全的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机构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建设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具有关键作用。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机构的不健全和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施工企业当前对机械设备的管理混乱,机械设备的采购、管理、监督、维护等工作无法实现统一,相关的责任不能具体到相关负责人,严重影响了建设工程施工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进行。

2.2机械设备自身质量不合格机械设备自身质量不合格指的是机械设备在出厂时,其质量存在问题,不能满足预定的设计和使用要求。一些施工企业为节省成本,从某些技术水平较低的小厂家购置或租赁机械设备,机械设备自身质量可能存在不合格的现象,在使用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安全事故隐患,从而为建设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带来困难。

2.3机械设备的使用不规范在建设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企业为了降低施工的成本,片面地去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过度使用机械设备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施工现场,施工单位需要完成巨大的工作量,其购置或租赁的机械设备有时候并不能满足工作的需求,这种情况下为数不多的机械设备就要不停地加班来完成任务。施工单位对机械设备的这种不规范使用,导致机械设备处于超出额定负荷运转的情况,不仅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还降低了机械设备原有的技术性能水平,机械设备老化的速度大大加快。

2.4机械设备管理和使用人员素质不够高在建设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过程中,配备管理素质高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水平高的操作人员是很必要的。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差,就会导致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不能落实到位,且容易出现混乱的状态;机械设备使用人员没有专业的技术知识和能力,就会造成出现机械设备不规范使用的现象,甚至造成安全事故,给建设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带来不利因素。

2.5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管理不够完善施工现场的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而由于施工企业对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管理的不完善导致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一方面是机械设备本身在安装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如机械设备机械部分和电气部分安装、调试存在安全隐患,这些问题常常容易被忽视;另一方面是施工现场环境恶劣,机械设备经常露天作业,每天处在风吹日晒雨打的情况下,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3加强建设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面对当前我国建设工程施工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严峻现状,加强建设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是当务之急。结合当前影响建设工程施工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因素,建设工程施工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加强应当在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上进行一定的改革,从而达到综合管理、动态管理的目的。本文提出的加强建设工程施工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如下:

3.1健全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健全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可以为建设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撑。首先,建筑施工企业要健全企业的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机构,设立起企业自身独立的机械设备管理机构,管理机构要建立起专业队伍来专门负责建设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采购、管理、维护等工作,此外还要负责对机械设备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和考核,从而使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有专职人员来进行;其次,施工企业要完善机械设备的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管理规章,明确规定相关管理责任,从而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加强设备的统一管理。

3.2加强对机械设备管理和操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施工企业必须重视起对机械设备管理和操作人员的教育培训,要坚持持证上岗的原则。机械设备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足够的管理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现场管理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将机械设备的管理做到最好。对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教育培训要有持续性,并在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要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针对性,保证操作人员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水平。不仅要使机械设备操作和维修人员学到专业的技术知识,还要使其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从而提升操作人员的安全操作技巧和处理事故的能力,为建设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储备人才力量。

3.3加强对建设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监管加强对建设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监管,可以有效地减少机械设备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相关管理部门要实时监督机械设备的生产、安装、拆卸、租赁、使用、维护等工作,严格执行机械设备登记制度,对机械设备的重大危险源进行动态监测,并将出现安全隐患及时预防和消除,对设备的销售、租赁公司要进行资格审查和监督,将每个环节纳入日常的监督管理中去,对报废的设备要进行记录监管,严禁出现报废机械设备再利用的现象。只有加强对建设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监管力度,才能为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有利的条件。

3.4建立完善的大型机械设备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大型机械设备在工程施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大型机械设备事故应急救援队伍是加强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之一。施工企业要提升自身的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水平,对施工现场区域性应急救援资源进行整合,成立完善的大型机械设备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对应急救援队伍成员进行培训,并为救援队伍配备专用的应急救援设备,从而为大型机械设备提供保障。

4结语

建设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关系到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员工的生命安全,加强建设工程施工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必须从实际出发,强化责任意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建设工程施工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现状和影响建设工程施工设备安全管理的因素后,提出了一些加强建设工程施工机械设备安全使用和管理的有效措施,希望能给施工企业带来一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赵西久,宋月兰,柳小霞.浅谈建筑施工机械安全管理[J].建筑,2014,(14).

[2]冯永彦.建筑工程施工机械安全管理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4).

机械工业的作用篇7

目前铁路企业机械管理现状

建立和健全管理机构,明确各级机构、人员的职责是企业要做好机械管理工作的保证。在企业的实际生产或施工过程中,往往存在点多线长、人员调动频繁、协作不力等现象。在有的施工一线经常出现管理层和操作层间脱节,呈现出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的局面,机械管理工作很难进行。另外,部分项目部缺乏完善的机械管理制度,关于机械的台帐、技术资料记录不完善或无记录,造成管理工作的被动,严重的还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机械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素质问题决定了机械管理水平的高低,尽管多数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设立了培训部门,但由于人员、机械调动频繁,培训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管理及维修人员往往由于缺乏专业教育,对机械整体认识不足,管理水平高低不一,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不能规范的开展机管工作。近年来,企业增加了先进机械的投资,在购置设备上花费大量资金,但往往忽视了对于管理人才的培训,没有相应地增加教育投资。这样由于管理知识、人员素质跟不上机械的更新,难以满足机械自动化管理的需求。目前大部分企业还未实行点检制度保养措施,仍在执行预期或事后检修制,不管机械运行工况差异,对设备故障及劣化不能提前发现、早期维护,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并且企业个别维修人员单纯为了方便,对一些可以修复使用的旧机械不修复,按照个人主观意见报废,形成“浪费维修”。尤为严重者,维修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不考虑机械的整体性能,仅仅为了应付,从废旧机械上拆卸零部件来修复新机械,结果造成设备使用寿命降低,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铁路机械设备管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由于疏于机械管理,把机械设备管理部门仅仅是当成后勤部门看待。然而,铁路企业使用的机械设备种类繁多、技术复杂、数量巨大,机械设备管理和维修保养的工作量大,时效性强,要求机械设备用、管、修人员必须具备广博的业务知识和丰富的现场经验。近年来,由于机构改革的需要,机械设备用、管、修人员的数量大大减少,工作量有增无减,由于机械设备管理部门仅仅作为后勤部门,管理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机械设备用、管、修人员的待遇较低,无法调动机械设备用、管、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机械设备维修质量下降。企业由于重生产轻维修,只注意产值与效益挂钩,为了赶工期、抢进度,机械设备往往超负荷运作,加剧了机械的磨损和固定资产的无形流失。另一方面,尽管企业实行每人固定使用一台机械设备制度,但忽略了定人保养制度,对于保养没有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因此往往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相互推脱,不但影响了维修费用也降低了机械的使用寿命。铁路基层单位的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重点在于保证机械设备的使用状况,对于机械设备的基础管理,往往容易忽视:在机械设备管理制度方面,基本维持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单纯技术管理水平,与目前提倡的技术与价值管理差距很大;在机械设备的基础档案————技术履历簿记录方面,近几年基本没有设备运用记录;在设备维修、鉴定的基础资料管理方面,基础资料管理混乱,甚至残缺不全。基础管理工作的薄弱,直接影响到机械设备经济技术指标的真实程度,使设备管理工作形同空中楼阁。

强化机械管理工作的方法

企业机械管理的目标是:为企业生产提供最佳状态的技术装备,确保机械的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针对铁路施工企业机械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完成机械管理目标,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立健全机械设备管理制度,是做好机械管理工作的前提。完善的规章制度能够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能够调节好施工的各个环节。制定机械各项管理制度应从施工、管理、机械完好率、机械施工水平、机械效能、员工工作积极性等方面综合考虑,贯彻执行定机、定人、定职责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级职能人员的积极性,才能保证安全施工。此外,由于机械性能的了解和掌握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制度执行过程中不应随意调动人员,确保机械人员稳定性。机械设备的保养、维修、使用三者相互联系,互为前提。为了保证机械的安全生产、提高机械使用寿命,机械管理部门在制定保养和维修计划时,应根据设备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概括总结有三点措施:第一,点检制。由于机械故障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只有经常对机械进行检测、对在机械运行中的状况进行监控,才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对应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故障危害。事实也证明,机械早期故障80%以上均通过点检发现的。第二,巡检制: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经验丰富的管理、维修人员,对重要机械进行监控,对操作人员的失误点给出建设性建议,提出改进措施。第三,定检制。定检制是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维修人员依据定检卡,在定检周期内对机械进行认真、全面细致的检修,确保机械保持良好的性能。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机械管理者也要与时俱进,学习新思想、新理念,对机械的采购、安装、维修、更新实现科学管理。因此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维修人员的专业技能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企业应加大培训力度,储备一批“懂技术、懂管理、懂核算”的人才,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首先应建立机械设备动态表,对机械所在工地、在修或停机待料等情况实施跟踪管理。其次控制消耗,关于材料的领用和维修费用,需经过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核通过方能报销。最后加强经济核算,为了如实反映企业真实成本,应对机械的油耗和里程列表进行研究,考核油耗、机械的使用是否在合理地范围内。铁路企业积极主动调整机械设备配置结构,压缩闲置机械设备,积极开展机械设备调剂;努力提高机械设备利用率,更好地发挥机械设备资产效率;加强机械设备维护保养,延长机械设备有效寿命,降低维修成本,提高维修效益。科学的管理是企业创造良好效益的前提,企业应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方法,建立现代管理保障体系,促进企业现代化管理,机械设备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铁路企业安全运输生产,铁路企业必须不断加强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使机械设备为铁路企业生产经营创造更大效益,保证企业快速、健康地发展。小结随着铁路基建快速发展,机械化施工的高质、高速、高效及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发展方向。机械租赁企业由于面临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相应的管理方式也应当灵活多变,但仍要把握管理工作的核心———管理机构不设置、管理网络建设、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机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保证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获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作者:王潇彧工作单位: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机械工业的作用篇8

1.1维修设施缺乏,维修人员技术落后不少施工企业尚未建立相对完善的工程机械维修车间,一些先进的检测技术和维护技术未能得到及时推广和应用。有些维修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低,质量管理意识差;个别维修人员在工作中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只注重处理表面问题,不从根本上查找故障原因,时常造成带故障出车,以致导致发生严重的机械故障。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施工质量和进度,也增加了企业的维修经费,还程度不同地影响了工程机械的使用寿命。

1.2机械设备使用缺乏规范,机械设备故障率偏高由于施工企业的员工流动性大,加之部分操作人员对机械设备使用知识学习掌握不够,尤其是短期聘用的员工由于培训时间短,技术素质低,使用工程机械时,只注重操作,不注重保养。他们为了赶工期、抢进度,使机械设备超负荷运转,或带“病”作业,进而加速了机械设备的磨损和老化,使机械设备的完好率明显降低,这些带“病”的机械一旦投入使用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故障。这样做既要花费较大的财力、人力和物力,还严重贻误了企业的施工工期,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1.3机械设备更新换代滞后目前,一些施工企业对机械设备的故障及老化问题重视不够。部分施工企业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不考虑机械设备的安全性能,甚至违反国家机械报废有关规定,继续使用报废机械进行施工。这样做,不仅给施工安全带来严重隐患,还会造成企业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增加。

2工程机械维护管理的对策研究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企业要降低设备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切实做好机械设备维护管理工作。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主要就加强施工企业工程机械维护管理提出如下建议:

2.1建立健全机械设备维护管理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机械设备维护管理机构;二是要实行定人、定岗、定职责,对机械设备及时进行维护和管理;三是建立健全机械设备使用维修档案,并定期组织检查;四是建立激励机制,把机械设备的运行班次、技术状况、维修保养、费用消耗等情况纳入奖惩指标。对于工作积极,做出突出成绩者要重奖;对于工作消极、不负责任,发生人为故障或严重车辆事故者要重罚。以便形成创优争先的良好局面,充分调动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2坚持经常性的机械设备维护管理制度由于工程机械种类繁多、机型复杂、不同机械的作业对象、运行状态和作业环境,以及企业维修条件、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和敬业精神等方面的差异,使工程机械维护管理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加之,各种型号的工程机械在施工中的作用和效能也不相同,而各种型号的机械设备的维修制度和标准也都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施工企业要严格执行机械设备维护保养制度,走企业自主维修和专业厂家维修相结合的道路,让“不同的设备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确保机械设备始终处于完好状态。作为机械设备管理操作人员,要严格遵守机械设备维护管理规定,绝不能图省事,而淡化了操作人员对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俗话说:“你糊弄机械,机械就糊弄你。”因此,要坚持走平时维修与定期检修相结合,自身维修与专业厂家检修相结合的道路,确保机械设备完好率。

2.3加强员工培训力度,注意提高使用维护技能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其科技含量日益提高。这就要求机械设备操作和维修人员要认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更加科学地使用和维护机械设备。要切实加强员工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使用维护技能,为员工正确使用和修护机械设备打下坚实基础。

2.4建立健全机械设备更新换代机制工程机械设备效能的高低,不仅影响到企业的施工质量,而且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施工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因此要为企业长远利益出发,严格遵守机械设备报废规定,及时做好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工作。要坚决做到该报废的及时报废,该更新的及时更新,该换代的及时换代。决不能因为经费不足等原因,将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置于无人问津的境地,一定要确保施工机械的安全和效能。否则,将会给施工企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3结语

机械工业的作用篇9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机械;选型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thetypeofmechanicalequipment,model,numberincrease,waterconservancyandhydropowerconstructionprojectmechanizationgraduallyreplacedheavymanualwork,mechanicalequipmentintheconstructionplaysamoreandmoreimportantrole.Howtochooseaconstructionmachinery,waterconservancyandhydropowerengineeringconstructionistheimportantlink.

Keywords:waterconservancyprojects;Constructionmachinery;selection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为保证施工质量、按时完成施工任务、获得最优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项目要求和具体施工条件,对施工机械进行合理选择和组合,使其发挥最大效能是采用机械化施工时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合理选择施工机械的影响因素

1.1施工机械的使用性能

(1)牵引性:牵引性是用牵引功率和牵引效率来评价的,其中牵引效率表明机械在牵引作业时发动机械功率利用的有效程度。牵引性还可以反映在机械的牵引特性方面,如推土机在作业中所遇阻力突然增大时,驾驶员往往来不及调整铲土深度,而不得不脱开主离合器,否则会导致发动机熄火。因此,正确掌握推土机的牵引性,可以使施工机械尽可能地在接近额定有效牵引力的范围内作业。

(2)机动性:机动性是反映施工机械在直线行驶时的稳定性及在狭窄场地的转向和通过能力。机动性与操纵性有很大的关系,操纵性是控制转弯程度,而机动性则影响着施工机械的适用程度。

(3)动力性:动力性是反映施工机械在不同档位行驶时所具有的加速性能、所能达到的最大行驶速度和爬坡能力。

1.2施工机械的产量定额

机械产量定额即定额生产率,是衡量施工生产率高低的尺度。定额生产率,分为单项和综合两种,其中前者多用于具体施工机型的选择和使用数量;后者则多用于施工预算和竣工决算。

二、合理选择施工机械的一般原则

2.1安全性:在选择合适的施工机械、保证建设项目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的同时,应充分考虑施工机械的安全可靠性,如行驶稳定、有翻车或落体保护装置、防尘隔音、危险施工项目可遥控操作等。此外,在保证施工人员、设备安全的同时,应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及已有的建筑设施,不致因所采用的施工机械及其作业而受到破坏;

2.2济性:工程机械经济性选择的基础是施工单价,它主要与工程机械的固定资产消耗及运行费用等因素有关。采用先进的大型施工机械进行工程施工,虽然一次性投资较大,但它可以分摊到较大的工程量当中,对建设项目的成本影响较小。因此,在选择工程式机械时,必须权衡工程量与机械费用的关系,同时要考虑施工机械的先进性和可靠性,这是影响工程机械化施工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

2.3适应性:工程机械与施工项目的具体实际相适应,即施工机械要适应项目的施工条件和作业内容。例如,土石坝填筑工程的施工根据施工条件变化,一方面选用的施工机械应适应工程所在地的气候、地形、土质、场地大小、运输距离、施工断面形状与尺寸、工程质量等要求,另一方面施工机械的工作容量、生产率等要与工程进度及工程量相符合,尽量避免因施工机械的作业能力不足而延误工期,或因作业能力过大而使施工机械利用率降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购买新的施工机械,或租赁施工机械挖掘现有设备力),尽量选择最适合施工项目内容的施工机械;

2.4通用性和专用性:根据施工项目的技术要求,选择合适的施工机械是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的前提。在此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工程机械的通用性和专用性。通用工程机械可以一机多用,用一种机械代替一系列机械,减少作业场地,扩大机械使用范围,提高机械利用率,方便管理和维护。专用施工机械生产率高、作业质量好,因此某些作业量较大或有特殊施工要求的建设项目,选择专用性强的施工机械较为合理。

四、施工机械的选择方法

4.1根据建设项目工程量选择施工机械在施工中,应根据建设项目工程量选择相应的施工机械。

4.2根据运输距离和道路情况选择施工机械在工程施工中,选择施工机械时应考虑运输机械的经济运距和道路条件。所谓经济运距,是指机械施工中时较为经济的范围。道路条件是指道路的类别、路况、坡度和路面阻力等。

4.3根据土质选择施工机械,土壤是施工机械作业的主要对象,其性质和状态直接关系到施工机械的作业质量、作业效率和成本。因此,土质是选择施工机械的重要根据之一。根据土壤性质和状态,可选择推土机、装载机、平地机、挖掘机等机械设备,压实机械有光面压路机、轮胎压路机、振动压路机等。

4.4根据气象条件选择施工机械

雨季施工时,应考虑使用效率较低的履带式机械,代替在干燥条件下机动灵活、效率较高的轮胎式机械进行作业。

冬季施工使用的机械,要考虑土质的变化因素,所选择的机械能否达到规定的技术要求。同时,应选用破冻土等特殊作业相适应的机械,如松土器等。选择合适的施工机械,还要考虑与工程间接有关的条件。对于较大的施工单位来说,同时承担的可能是几个不同的施工任务,机械的选择必须考虑机械设备相互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此外,如电力、燃润料的供应,机械的维修与管理,机械的调迁等,对机械的选择都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此外,施工机械的选择还应考虑其作业效率。

三、工程机械的合理组合

3.1主要机械和配套机械的配合。机械的工程容量、数量及生产率应与机械的工作能力配合一致,以充分发挥主导机械的生产率。如挖掘机应与运输车辆配合作业,挖掘机的铲土容量应与运输车的厢容量协调一致,一般以3~5斗能装满一辆运土车车厢为宜,以保证施工作业的连续性。

3.2牵引车与配套机具的组合。如路基施工中,经常会有一些辅机具或拖式机械无独立的动力行走装置,需要配以另外的牵引车牵引工作,这时两者的组合要协调,避免动力剩余过大造成浪费,或动力不够而不能完成要求的作业。

机械工业的作用篇10

【关键词】起重机械;安全使用;防护措施

1、引言

起重机械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中应用较广泛,如交通运输业、机械制造业、建筑业、造船业、化工、铁路等都与起重机械有着密切的关系,起重机械是工业生产中的主要设备,它决定着物料的运输、装载、安装与人员的输送情况,劳动生产力由物力生产代替人力生产,大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减少劳动生产时间,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但是,由于起重机械是一项特种设备,无论是在设计、制造、安装、维修等方面都需要进行严格、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使得工人在机械作业中发生一系列状况,伤亡事故也不断出现,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起重机械作业引起的伤亡事故占高居类特种设备中的第一位,这一调查结果引起国家质检总局的高度重视,强调将起重机械作为年度“三项行动”的重中之重进行整治,进一步降低起重机械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

2、对安全生产法规下的起重机械设备与机械作业人员的分析

起重机械设备是一种大型化、危险性、突发性、集中性较强的设备,发生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范围较广,起重机械常见的事故类型主要体现在重物坠落、金属构造被破坏、结构垮塌、机械碾压、作业人员高处跌落等,根据详细的调查显示,因使用起重设备不当造成的安全事故占整个事故的四分之三,因安装、设计、制造过程中引起的安全事故占整个事故的四分之一,以下是对起重机械设备与机械作业人员的分析:

2.1对起重机械设备的分析

国家根据起重机械设备的运行情况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条例,机械设备必须实施国家规定的安全许可制度,根据单位的实际运行情况,合理、安全的使用起重机械设备,在保证机械设备发挥作用的同时,保证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1.1明确起重机械设备的使用步骤,制定详细的使用程序。起重机械的操作必须由具有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机械师进行操作,保证机械的程序明确化、规范化,操作的程序必须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操作申请:使用起重机械的作业人员必须向专业的操作师进行操作申请;操作审核:作业管理的机械师必须根据申请作业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审批,确保作业人员具有一定的能力、资格、条件操作起重机械设备,符合条件后批准其使用;检查设备:作业人员在使用机械设备前,须由专门的检察人员进行检查,保证机械设备安全、正常的运行;登记:作业操作人员登记相关的信息后,对起重机械进行再次检查。

2.1.2加强对检察环节的重视。发生机械事故的原因之一就是对机械检查存在一定的漏洞,由于起重机械在作业中会遇到很多的特殊状况,再加上机械消耗严重,作业前后进行严格的机械检查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要加强作业检查人员的检查意识和安全意识,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认真、仔细、负责的进行检查,以防出现机械检查纰漏带来的安全隐患。

2.1.3起重机械的维修与保养工作。机械管理人员要加强起重机械的维修与保养工作,建立健全维修保养期限制度,定期对机械进行检查维修与保养,规定维修间隔,超出工作时间的机械进行强制保养与二级保养,操作人员主要是负责机械的日常保养与一级保养,维修单位主要负责二级保养。

2.2对机械作业人员的分析

机械作业人员是起重机械安全使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机械作业人员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安全规定进行作业,持岗上证,并严格遵守作业过程中的要求:

2.2.1起重机械的司机。起重机械的司机要遵守起重操作规定:司机必须符合国家质检部门考试合格并且获取起重机械操作作业人员证书的条件才能上岗;为了完成任务需求的维修人员与检测人员;符合要求的安全管理人员。同时,起重机械的司机要符合作业规定的身体条件,熟悉起重机械的相关知识;了解起重机械各部件的构造、性能、防护性能、安全装置;原动机与机械电动方面的专业知识,起重机械的维修知识与维修期期限。

2.2.2起重机械的司索人员。司索是起重机械运行的重要的辅助人员,根据相关规定,司索需要满足以下要求:明确作业时的指挥信号;吊挂过程要注意吊挂绳之间的夹角不大于120度,防止吊挂绳受力过大;吊挂绳与铁链等经过棱角时应该加上衬垫;指挥物体进行翻转时,动作要准确到位。

2.2.3起重机械的管理人员。主要负责指挥和领导,是起重机械作业的核心人物,管理人员必须根据机械作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现场指导工作,将各个程序的作业人员安排就绪,并具备处理机械作业时出现突发状况的能力。

3、起重机械对使用单位的要求

使用单位要根据本单位的作业实际情况,选择所用机械的类型、规格、复杂程度,机械的选购要有质检部门的许可证,选购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设备配置高、节能程度良好的机械,根据机械地选择制定明确的规程细则,建立健全起重机械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的责任制度与起重机械安全技术的管理制度,加强对作业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严格按照国家的技术标准规则进行司机、司索及管理人员的资格考核,提高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落实人员的工作责任,实施奖罚分明制度,完善机械使用规章制度,保证管理程序的顺利进行。

安全管理部门根据国家有关各项安全法则与规定,加大对起重机械作业的检查力度,对起重机械产品进行安全认证,严把其中机械产品的质量关,对于重新安装与维修的起重机械进行特殊的安全检验,检验合格后才能获得合格证认可并投入运行,未经检验合格的起重机械不允许继续使用,严肃处理起重机械作业中发生的安全事故。

4、结语

总而言之,起重机械的安全使用和事故预防措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只有保证机械设备基础功能的正常运行,才能发挥起重机械的巨大作用,在机械设备的使用与管理上树立“安全为首,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大国家规定的关于起重机械的法律、法规、条例的宣传力度,加强使用单位各级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高素质技能的作业人员,加大起重机械的安全监察力度,科学合理的使用机械设备,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小东,潘斌.起重机安全事故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工业设计》,2011年6期

[2]苑敏.起重机安全事故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建筑安全》,2009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