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9:23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篇1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实施“走出去”战略已经十多年了。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旨在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问题。之后陆续也有促进文化“走出去”的政策出台。然而,随着文化部门的转企改制,与之配套的民营小型文化企业的投资融资、娱乐文化、新兴文化业态等方面政策欠缺问题暴露出来。同时,我国国内政策强化区域垄断和行政主导,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政策侧重通过财税政策扶植“走出去”,这两类不同价值取向的政策难以保证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有效性。因此,要优化政策协调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构大中小文化企业共生的经济结构。然而,政策扶持并不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创意能力这一核心竞争力培育产生直接影响,相反还会造成负面效果。比如行政力量主导的集团化,虽然使文化创意产业获得了规模的提升,但也强化了行政性区域市场垄断,牺牲了中小文化企业的创新活力。因此,单纯靠政策扶持解决不了文化“走出去”的根本问题。当前,迫切需要的是制度创新,不能再依靠行政力量培育文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是要依靠市场力量来培育。国家应该建立创新体系,营造创新环境。在不断创造和结构的过程中,一批文化企业在创新浪潮中被淘汰,而一批新的企业则在创新性的破坏中崛起,具有创新能力和活力的文化企业不断发展,生产要素在创新过程中实现优化组合,这样文化经济才能真正发展壮大。关于这个创新体系的要素和创新主体的位置。创新主体是企业,包括金融机构、教育培训机构在内的中介机构主要从事创新人才的教育培训、资金融通、业务咨询等工作,政府则是创新活动的促进主体、调节主体,为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和给予积极的调控。上海自贸区包括转变政府职能的一揽子制度创新,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而言,显然是在尝试建构创新环境。这对贸易区内文化“走出去”和“走进来”工程无疑是雪中送炭之举;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来说,则开启了一扇自由之窗。从具体制度看,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尊重经济社会运行规律,会降低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准入成本,推动文化国际贸易,使国际资本回流;“境内关外”政策则有助于规避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和国内两类政策的冲突;允许外资以独资或者控股形式进入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将使贸易区内融资困难的文化企业迎来曙光。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产品或服务以丰富的文化资源及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作为竞争优势难以在国际贸易中实现顺差。更为关键的问题是我国在文化贸易中没有定价权。此次推出的上海自贸区方案包括汇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资本项下开放等,有助于推动上海成为全球人民币定价结算中心,强化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为增强我国文化国际贸易的主导权增加砝码。在开放准入制度方面,包括娱乐性外资企业注册建立、游戏主机生产等在内的一系列文化领域政策在上海自贸区放开。在娱乐市场和网络文化市场方面,允许港澳服务提供商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独资经营的演出经纪机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或互联网文化经营单位、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同时对进口港澳研发的网络游戏产品的内容审查时限缩短。图书馆服务方面,允许港澳服务提供者以独资形式在内地为图书馆提供专业服务。这些政策制定有助于加强港澳地区与内地的文化互动、优势互动,以期实现合作共赢。上海自贸区的制度环境有利于文化企业打造国际产业链。一系列的金融财税政策加上浓厚的国际声誉,上海自贸区的旅游、休闲娱乐、游戏动漫等企业将以更多机会、更多优惠、更低成本建立国际产业链。于上海浦东外高桥保税区国家对外文化服务贸易基地注册的时代国际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自贸区获批后就考虑建立一个全国最大的24小时全天候的“日不落”全世界图书版权交易的现场平台。这是时代国际出版传媒的一个核心产业链。基于此,上游还将涉及纸浆、物流、文化产品贸易、印刷、多渠道发行等产业。在版权的基础上,该公司将对现代化的立体出版及产业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对版权进行多重嫁接、组合,构建一个庞大的国际产业链。当然,上海自贸区的制度环境具有复制性,将对长江三角洲甚至全国产生辐射作用,使文化企业受到国际制度环境的便利,更快地找到有效的文化“走出去”模式,形成自己的国际竞争优势。以上谈的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中制度政策创新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随着产业文化化及文化产业化不断渗透、扩大,这种影响无疑是深远的。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心,其自贸区承担着引领全国经济结构调整、创新金融制度、探索文化“走出去”模式等重要使命,因此,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也将惠及全国。

二、《总体方案》具体政策给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机遇

随着上海自贸区的成立,部分国家部委及上海相关部门公布了原则性的扶持自贸区措施,一些操作性细则还需要研究讨论才能出台。笔者统计了已的相关规范性文件、行政条例等政策,列表如下。如上表所示,国家重要部门纷纷行业规章条例配合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的实施。和文化创意产业直接相关的是《总体方案》中文化服务领域的15、16开放措施、《文化部关于实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文化市场管理政策的通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办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备案管理办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企业备案管理办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境外投资项目备案管理办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项目备案管理办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企业登记管理的规定》及《工商总局关于同意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行新的营业执照方案的批复》。表中其他规章文件则与文化创意产业间接相关。这些政策文件,诠释了本地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发展契机。首先,文化会“走进来”,为我国文化国际贸易提供便利。《文化部关于实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文化市场管理政策的通知》中规定,在试验区设立的合资、合作、独资的演出经纪机构可向上海市文广局申请,20日之内会做出决定。而经营演出场所的合资、独资、合作单位,备案领取证明即可。也就是说,上海自贸区对非内容或者说文化制造业的外商投资项目和外商投资企业采取备案管理。在负面清单中,涉及“造纸和纸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批发”“贸易经纪与”“广播电视设备制造”“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专门零售”“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文化及日用品出租”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除了“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禁止的项目较多外,其他行业投资、经营的空间很大。而且,自贸区试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按照“一表申报、一口受理”机制来完成审批或备案流程,提高了效率,有利于吸引境外文化投资。文化“走进来”是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促进因素。在境内开展文化国际贸易,不仅会促进我国文化传播、观念认同,而且有利于我们熟悉国际文化贸易规则、提高文化创意能力,为文化真正“走出去”奠定一个前期基础。其次,国内文化企业特别是中小文化企业的竞争力会得到增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表明,投资者“一元”注册资本、先照后证的登记制,大幅度降低了准入门槛,激发了文化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试验区改变了以往的年检制度,建立了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工商部门报送年度报告的制度。这样,借助信息公开机制和社会诚信体系使得大中小文化企业处于平等位置,有利于它们的稳定发展。众所周知,中小文化企业势单力薄往往融资困难,并且作为创意很强的文化企业,年轻法人代表的比例较高,难以借助政府或权势力量处理资本链上的问题。自贸区试行年度报告公示,有利于规避大型文化企业舞弊行为,相对增强中小文化企业的竞争力。还有比较直接的益处就是提高文化企业资本的转化能力。虽然文化服务领域开放措施大都局限于文化制造业,但在产业融合大势所趋的情况下,自贸区资本市场的优势吸引着从事内容生产的文化企业纷纷入驻。

三、对以后《总体方案》细则出台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议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篇2

【关键词】浙江文化创意发展策略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与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文化教育事业进程、国民消费水平等均密切相关。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创立,面对着工业化完成后产业升级的客观要求,不少西方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将产业发展的重点从传统的制造业转向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已被公认为是引领新经济发展、提升一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支柱产业。我国国内的文化创意产业浪潮起源于1995年,自此,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依据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升温。

浙江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具有良好的基础,以杭州、宁波为代表的省内各城市正在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积极出台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文化创意企业正迅速崛起,中国国际动漫节、义乌文博会等文化创意产业展会影响力日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早作筹划,加以扶持和引导。

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浙江的必然选择

1、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前景看好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需求层次逐步提高,消费趋向呈现从物质需求为主导到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并重再到精神消费为主导的一个渐次转型特征。目前人们的消费需求已处于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并重并将逐步向以精神消费为主导的过渡,人民群众对精神消费的需求愈趋旺盛,文化创意产业所提供的文化产品市场需求非常广阔。

文化创意产业既能为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的满足提供精神产品,又能服务于生产领域。如文化创意产业所包含的工业设计等产业门类具有明显的生产服务性质,能显著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浙江是著名的制造业大省,但同时产品原创性差、附加值低的特点也非常明显。经历惨烈同质化竞争后的浙江制造商们对工业设计类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非常强烈,在传统产业改造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同样大有可为。

2、文化创意产业助力经济转型

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浙江经济下一步发展的关键。从国际经验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活动的商务成本和人力成本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将逐步由投资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过渡,当前的浙江经济正处于这样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创新驱动阶段实际上就是以知识产业为经济主产业的阶段,或者说是以知识创新为经济发展主动力的阶段。文化创意产业正是知识产业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文化创意产业的兴盛标志着工业产业向知识产业的转型。文化创意产业是无烟产业,资源需求小,其发展不受资源和环境因素的制约,符合浙江发展的实际。其所具有的创新创业特质与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创新强省,创业富民”战略不谋而合。

文化创意产业兼具消费业和生产业的双重属性,通过打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界限,促进第二产业的升级、调整,为“浙江制造”迈向“浙江创造”创造了条件,为提升产业梯度、扩大市场容量提供了可能。

3、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大省建设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浙江建设文化大省题中应有之义,文化创意产业源于文化产业又高于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极大的促进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目标的实现,提升浙江省的文化软实力。2008年7月出台的《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中明确提出重点发展文化产业,要支持杭州打造成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之一,充分表明了文化创意产业在文化大省建设中的巨大推动作用。

二、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分析

1、浙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基础良好

浙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又是名副其实的民营经济大省,市场发达、民间资本充足、经济活力较强,为浙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同时浙江又是文化大省,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尤其自2003年被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份以来,文化软实力提升明显,浙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良好的文化基础。

2、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经过多年发展,浙江已成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初步形成了信息软件、动漫游戏、工业设计、广告、现代传媒、艺术品创作和交易等优势产业。因全省的文化创意产业统计体系尚未建立,数据不能取得。作为浙江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龙头城市,杭州市是目前浙江省唯一一个建立了文化创意产业统计体系的城市。根据杭州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7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490.2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9.7%,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11.9%,文化创意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3.8%。考虑到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相对省内其他城市的领先地位,全省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按10%估计,则2007年全省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在1860亿元左右。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其作用日益显现。

3、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快速发展

文化创意园区是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也被视为衡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自2002年全省首个文化创意园区LoFt49诞生以来,全省文化创意园区快速发展,园区数量急速增长。全省已建成文化创意园区数量超过20个,集中分布在杭州、宁波、温州、绍兴等产业基础较好的发达城市,同时还有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正处于建设规划中。

杭州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为突破口着手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目前正着力发展西湖创意谷、之江文化创意园、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创意良渚基地、西溪创意产业园、湘湖文化创意产业园、下沙大学科技园和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等十大园区。同时丝联166、aDa国际设计中心、116时尚设计创意园、天星龙设计广场、赛博科技工业创意园等新兴园区不断涌现。杭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成效,园区的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效应明显。

宁波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也已初具规模,宁波工业设计与创意街区、创e慧谷、128创新园、1842外滩创意产业基地、134创意谷、财富创意港、“天工之城”DiY街区、新芝8号创意园等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崭露头角,部分园区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集聚效应。

温州正在积极打造学院路7#LoFt、温州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园区,绍兴也投入巨资建设绍兴文化产业园和中国轻纺城纺织创意产业基地。

各地的园区发展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突破了工业遗存改造的单一途径,新建园区、特色楼宇、高校校园、农居改造等多种形式并存。园区的开发模式也是各有不同,地方政府主导推动、工业遗存产权方以出租厂房或直接参与开发、文化创意企业主导开发、房产开发商配套开发等多种开发模式均占到一定比例。

4、各级政府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2008年7月出台的《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杭州、宁波、温州等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文化创意园区,支持杭州打造成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之一,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带动作用”。省各相关部门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保持着较高的关注程度,并开展了一些初步的调研,对各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各种探索也给与了积极支持。杭州、宁波两市在创意产业政策制定和扶持力度方面走在全省前列,杭州市出台了《关于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若干意见》、《关于统筹财税政策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明确提出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战略目标,确定了以十大园区和行业为发展重点,成立了专责机构――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设立1.5亿元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从财政资金、税收、人才等方面全面扶持创意产业发展,部分区、县也相应出台了相应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宁波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都市产业及相关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宁波市工业设计与创意街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扶持政策,确定了发展重点、成立了相关机构、设立了专项资金。

5、一批龙头企业和会展引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近年来,一批文化创意产业的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引领了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阿里巴巴、宋城集团、中南卡通、西泠印社、贝发文具、海伦钢琴等龙头企业对各地区和行业的产业发展引领作用明显,打响了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品牌。

中国国际动漫节固定落户杭州,经过几年的培育,已成为目前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参与最广、人气最旺、在海内外享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动漫节,成为中国动漫产业交流、展示的重要平台。义乌文博会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今年吸引到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四千多名境外客商参加展会,成交额不断提升,产品档次也迅速提高。

6、存在问题较多

浙江的文化创意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整体看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较多问题。除个别地区外,各级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起步较慢。在近两年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时期,又出现了盲目跟风现象,个别地区不顾自身条件,追求高、大、全盲目发展。目前全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尚不明确,产业主管部门尚未确定,这也直接导致了发展规划缺位,进而致使区域互补性差,产业链不能有效整合。人才结构不够合理,高端的原创型人才和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不足;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严重,法规体系建设滞后,执法力度偏弱,维权成本较高,盗版、仿冒等现象仍旧猖獗。

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浙江当有所作为

浙江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良好基础和各方面的优势条件,必须早作筹划以抢占先机。作为一个高成长性的朝阳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尚处于产业发展的幼稚时期,政府的积极扶持和推动是其发展的关键。

1、确定发展重点

文化创意产业所涵盖的产业门类较多,各国、各地区对其涵盖范围各有不同认识。在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初期必须避免高、大、全的发展模式,而应该有所侧重、梯次推进。要结合浙江省的实际,根据各地的特点和优势确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门类,对其进行政策倾斜,根据重点产业门类再进一步规划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对信息软件业、设计服务业、动漫游戏业和艺术品业等浙江省优势文化创意产业产业门类要积极扶持,使其进一步做大做强,对现代传媒业、演出业、文化会展业等潜力产业门类要积极培育发展。通过重点和潜力产业门类的发展打响浙江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发挥其带动示范、集聚、辐射和推动作用,通过它们的发展带动全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2、优化发展环境

文化创意产业需要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除了高效的政府服务、良好的基础设施、公平的市场准入等各个产业普遍需要的环境之外,良好的创业氛围、有效的公共服务平台、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勃发生机的必需环境。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创新创业的特质,在投入的初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一旦成功就可能产生爆发式增长,但失败的比例也比较大。要大力宣传、支持创新创业,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激励更多人才投身文化创意产业。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在降低企业投入成本、减少企业交易成本、促进企业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巨大。要加快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为文化创意企业素材、技术、培训、交流、交易等方面提供服务。

文化创意产业在部分国家又称为版权产业,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就是文化创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大执法力度,保护文化创意企业原创的积极性。

3、人才政策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才。统计资料显示,在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所有工作人口总数均超过12%,而浙江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不仅总量上较少,还存在结构性失衡,掌握一定技术、能够将创意运用到实践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比例较高,而高端的原创型人才和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不足。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加强人才培养,优化环境吸引人才。有效利用浙江大学、中国美院等省内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加强院校培养,鼓励高校开设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联合组织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培训,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加强与国外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性视野、能适应国际化竞争的人才;要优化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启动“文化创意梯队工程”,在各级学生中开展文化创意活动、竞赛,不断发现和储备高素质后备人才队伍。同时,构建良好的用人体制和机制,从政策、环境等方面提供支持,吸引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成才提供良好条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真正实现以人才推动产业的发展。

4、投融资政策

加快文化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坚持非禁即入原则,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创意产业,支持民资、外资以多种形式投资兴办文化创意企业。开辟多种融资渠道,形成以企业投入、政府资金、银行贷款、创业投资、证券融资等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文化创意企业大多为轻资产,缺少用于贷款抵押的固定资产,从金融机构融资存在较大困难,这个共性的融资瓶颈问题需要由政府出面来积极破解。一是制定相应财政政策,积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担保机构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融资和服务,使财政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二是由政府出面组织开展金融机构、创投机构、担保机构、中介机构和文化创意企业等共同参与的项目说明会、推荐会,创造信息交流平台,为文化创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三是对重大文化创意项目可由财政资金提供贴息,以降低金融机构风险,增进金融机构的信心,为重大项目的融资减少障碍。

5、推进区域共兴

无论是市场、资金还是人才方面,文化创意产业都具有高度的扩散性和跨区域性,部分文化创意产业门类同时还具有显著的外部性。而目前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资源的跨区域整合尚显不足,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政的阶段,这已成为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壮大的一大制约因素。对外,应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以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为核心,加快产业整合,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要求,积极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积极支持建立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协调机制,打破市场障碍,实现资金、人才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对内,应合理规划布局,打造以杭州为主中心、宁波为次中心的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鼓励温州、台州、绍兴、嘉兴、义乌等地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门类,减少重复建设,加强各种要素资源的整合,鼓励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产业整合,以区域共兴实现全省范围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注: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规划办“浙江经济转型升级”专题研究立项课题“浙江省文化创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8ZXSJ043YB。)

【参考文献】

[1]理查德・e・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m].新华出版社,2004.

[2]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王海军、汪水波:创意产业与浙江产业发展[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4).

[4]王如忠: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与对策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7(10).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篇3

[关键词]文化 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聚集区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从十七大报告可以看出国家十分重视创意产业的发展。

一、创意产业的内涵

创意产业又叫创意工业、创造性产业、创意经济等,1998年英国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定义。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及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就是创意产业。创意产业包括广告设计业、建筑业、艺术设计业、工艺品设计业、时装设计业、电影和音乐、互动休闲软件、表演艺术业、出版业、软件开发业、电视广播等13个行业。

200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公布:全球创意核心产业每年产值达6000亿新元,并且以7%的速度增长。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英国、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重要经济组成部分。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平均年增长6%,约占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是仅次于金融业二大产业,是就业人数最多的第一大产业;美国的文化产业是美国第二大产业,其文化产业总值占GDp总量的25%,美国的电影在国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日本的动漫产业超过电子业和汽车业,占GDp总量的20%,日本的动漫占国际市场的62%;韩国的游戏占国际市场的6%,占GDp总量的15%,我国网络游戏市场的75%都被韩国控制。

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无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行业,被国际公认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途、最具增长潜力的朝阳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科技、经济等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作为当前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改变传统经济结构发展瓶颈的产业,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发展。

二、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总值占GDp总量的3%左右,而欧洲的平均在10%~15%左右,由此可见,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远远落后于欧洲国家,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潜力巨大。

2000年,我国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开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速度迅速,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发展范围从最初的几个国内著名大城市如北京、上海辐射到全国各大主要城市,文化创意行业涉及到越来越多的行业。已经建立了环渤海地区创意产业园区、长三角地区创意产业园区、珠三角地区创意产业园区等。

1、国内各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就全国范围来看,北京、上海两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起步早,充分利用各自的地理和经济优势发展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一定的规模,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据测算,到2010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值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国家已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多个文化创意产业研发基地,旨在促进各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动漫产业,各地政府都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把发展创意产业列入“十一五”发展规划,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保护和促进本地动漫产业的发展,以期来带动本地经济的飞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已在全国各个城市建立了至少15个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并且成功举办了多次大型的动漫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沙、江苏、杭州等省市的动漫产业的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很多大城市都建立了创意产业园聚集区,文化创意产业初具规模。

2、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1)盲目跟风,急功近利。创意产业是新兴的高端、高效、高知识、高文化、高技术产业,是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有机结合,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发展创意产业。有些地方发展创意产业的条件还不成熟,不立足本地实际盲目跟风发展创意产业,花费巨资和大量土地建立大型产业园区,同时又没有大量创意企业入驻,造成很大的浪费,不仅不能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反而成了本地发展经济的负担,所以,发展创意产业,只有当本地经济达到一定的水平时,立足本地文化,挖掘本地特色,才能通过发展创意产业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

(2)产业趋同化现象。目前,全国各大城市都在积极发展创意产业,导致各地的创意产业出现产业趋同现象,这样不仅加剧了竞争,而且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各地要依据本地经济文化的特点,挖掘特色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独一无二的特色产业。这样不仅可以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而且容易形成本地的特色和品牌,另外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的建设也要突出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标志。发展特色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

(3)创意人才严重缺乏。国内乃至全世界都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国内的创意产业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端人才的缺乏是个很明显的现象,创意人才是发展创意产业的前提和关键,人才的缺乏会制约创意产业的发展,目前,创意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当务之急。在纽约,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员占该城市全部从业人员的12%,这个比率在伦敦是14%,在东京是15%,而在北京却不足1%。

3、侵犯知识产权现象严重

知识产权是创意创意产业的生命线,但目前国内创意行业中侵犯知识产权的事件屡见不鲜,知识产权得不到有力的保护会严重影响创意产业的发展,保护创意企业的知识产权是创意产业顺利发展的关键。

三、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方向

1、政府制定长期稳定的政策,制定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引导扶持促进创意企业的发展

政策扶持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有利保障,虽然目前各地政府都在大力支持创意产业的发展,但是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还比较薄弱,政府还要加大力度针对当地创意产业的特点制定适合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避免政策盲目性和无针对性。制定长期稳定的发展策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促进市场监管,合理规划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提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服务平台,提供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保护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2、立足我国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开发创意产品

创意产业是立足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传统文化是创意产业的根基源泉,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传统文化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结合高科技来创新和发扬光大,我国的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才能创造出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创意产品。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篇4

文化创意产业在主要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利润的快速增长的绝对值。国内主要城市,新的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和员工数量逐年增多,整个创意文化产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北京2012年产业规模,去年达到198.99亿美元,近两百亿元,占北京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已经达到了12.2%,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县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810.8亿元,2012年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前三季度已经完成了197亿,同比增长36.1%。2012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全市每年文化创意产业为115十亿亿元,同比增长25%,占GDp9%。在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动漫游戏,文化软件,新媒体及文化信息服务等为核心的数字内容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平均增长率近30%。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存在问题

在规划上缺乏一个全面的整体协调和布局。目前,部分城市往往是支离破碎,各县市区政府单独对很多事情负责,单位更唱独角戏。虽然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必须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突破,重点加强和扩大城市范围和改变的发展模式,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实施这一战略是不是一个县或区的事情,不是一个行业的事情,但不是唯一政府或私营部门,这需要各方携手合作,共同规划和建设。政府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创意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应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跟踪国际最新潮流的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和规划工作,促进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行动计划。

3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的措施和建议

(1)大力发展文化经纪和管理人才,促进创意成果转化为经营资源。在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的形成,不仅需要设计师,工艺美术师,创意策划人,你还需要创造性的工作要善于“产业化”和“市场化”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市场营销人才,所谓的“新媒体人”类(如艺术经纪人,传媒中介人,制作,出版,文化公司经理等),他们是熟悉的艺术,但也是一个强大的商业运作能力,而不是只有直接的艺术市场,还能促进创意渗透到传统产业等方面,因而艺术家的创作成就,为创业企业资源,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像美国的米老鼠,有日用品,服装,玩具,文具及其他行业渗透,形成超过一亿美元的产业。同样,英国辣妹,流氓兔韩国,日本的凯蒂猫,也正在开发一个庞大的产业。我们的创意成就的大多数未能形成规模化产业。原因是:一个失败的聚集创意力量不断发展的“故事”,这种特定的“文化资本的积累。”二是缺乏经营管理人才,创造性的成就和接触文化和行业文化经纪人。因此,加快培养和引进各类文化创意产业的专门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是必不可少的。

(2)加大集群规模。有些城市的创意产业刚刚起步,它的穿透力和辐射是不是很大。大多数从业者是艺术家,知识分子,设计师,工艺师,并有多种才华的自由职业者。他们有创意的独立,自由活动,工作的灵活性和广度领域。但也因为文化艺术创作和商业活动的一般都是独立的个体活动,有时不得不满足之前和之后的过程或一组协作,不像一般的生产和科学技术工作的规范有序,具有休闲和松散的特点。许多文化创意产业的初创企业,他们往往与探索,实验,目标是不明确的情况,很多从业者没有雄厚的资本。因此,需要加强园区建设,将吸引有创意的人去公园在过去,这样的生活和工作相结合,促进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结合起来,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多样化的,不仅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但具有国际化的特点。

(3)建立各自品牌,重点发展创意产业本地化。现有产业的创意产业基地格式分析可以发现,来自国外的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投资中占有重要地位。开发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产业,完善机制,从创意策划,可行性研究到生产成品,生产,然后广告,市场营销等,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市场运作程序,因此,比较好地把握市场动态,制作精良的文化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另外,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合作,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由于发达国家依靠资金,技术和市场经验的优势,往往能够控制方向和合作的过程中,这样的合作,实际上仍然是增加或扩大其市场份额,消费文化产品的全球行动。相反,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的相对缺乏,加上缺乏文化经验在工业生产和其他客观和主观因素,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普遍不高,这是很难有效地吸引生产商。在文化及创意产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注重打造自己的品牌,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地化保护,以避免从国外的大公司,领导和控制的情况。

(4)促进主流文化,亚洲文化的发展。为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政府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倡导主流文化,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在亚洲文化精神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有宽容的态度,并促进其发展。所谓的亚洲文化是在尊重文化的主导,是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文化现象。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艺术家往往追求艺术的前卫风格,而文化创意产业通常与亚洲的文化,这是LoFt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城市的最有灵性的地方。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允许它的存在,引导其发展,以创造一个多元文化的气氛,激发创造力。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篇5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036-02

一、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

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该文件明确提出,“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经济学家厉无畏认为,创意产业是在世界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一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推崇创新、推崇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源于文化元素的创意和创新,经过人们智慧的凝聚或艺术的设计形成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具有高文化、高环保、高效益的市场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模式,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产业。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及其特点

文化创意产业以产业化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创新理论、消费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创新为理论核心,瞄准文化高新技术发展前沿,为形成高文化、高环保、高效益的产业提供有力支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传统产业相比较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如下特征。

1.文化创意产业是通过创意思维经营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建立在现代产业的基础上,把文化艺术、产业技术,以及市场需求有机地链接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文化产业,它不仅继承传统产业的精华,而且重视文化艺术、现代科学技术和科技成果的应用,强调创意思维、多业互补、提高综合协作能力,注重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2.文化创意产业强调推广应用不同的文化和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强调开放性与特色性有机统一,要求打破传统的封闭式产业生产模式,建设开放的生产体系,开放利用产业资源,实现人力资源等各类市场要素的最优化利用。

3.文化创意产业在运作机制上具有市场化特征,在生产经营上具有文化性、智慧性、创意性特征,在产品供给上具有特色化、品牌化特征。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济学透视

大量研究表明,文化创意产业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建立在一定的动力机制基础之上的,具有自身发展的经济学基础。

(一)文化创意产业迅速涌现的经济学背景理论

1.资源禀赋变化的诱致性变迁理论。特定资源的数量总是有限的,人口的增长会引起人均资源禀赋的减少。人均资源禀赋的下降,会使已选择的资源利用方式发生从适宜到不适宜的变化。当资源利用方式难以维系下去时,人类会进行技术和制度创新,以提高特定资源禀赋的承载力,使资源禀赋、资源利用方式和社会发展三者继续保持协调。人均资源禀赋变化得越快,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频率越高。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在人均自然资源禀赋变化的诱导下,通过知识融入、技术和制度创新,以相对丰富的要素资源替代相对稀缺的要素资源的过程。

2.边际收益理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基石之一,是由大卫・李嘉图首先提出的,即生产要素的增加达到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价值和产量将会逐渐递减,甚至没有增长或衰减。但是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说,传统经济学的这一定律却失去了它的解释力,因为文化创意产业显示的是边际收益递增规律。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在其“新增长理论”中提出,知识或者是创新科技这种新型要素作为要素投入其他生产要素中时,对其投入应用和改进越多,这个要素所创造的价值就越大,产品的核心价值越高,则市场价格就越高。文化创意产业之所以能够带来边际收益递增,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依赖的不再是稀缺的有形资源,而是无形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智慧和创新思想,在文化创意产品生产与销售过程中成本与价格之间往往没有关联,价格竞争已不再扮演决定性的角色,市场需求成为创意产品价格的主要推动力。

3.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指能够满足当今的需要而又不牺牲子孙后代满足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产业可持续发展就是从协调资源、环境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出发,运用创意学思维、文化艺术学、生态学、美学和旅游学等学科知识,增强产业资源的再生产能力;通过各种创意要素的植入,使产业资源得到“二次开发”,促使产业系统产出和增值功能不断增强,从而促进产业及文化事业的综合协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文化性、持续性、和谐性、协调性和生产模式的创意性方面。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1.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利益主体。文化创意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类型的显著特征是他的利润目标与福利目标可以相容,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能为企业和农户提供经济效益,而且能向外部提供社会效益。其中,经济效益通过它所具有的市场竞争力来实现,社会效益通过它所具有的消除或化解负外部性、增加正外部性供给的能力来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是以生产效率更高的产业生产模式替代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的产业生产模式的过程。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富有创意、附加值高,所以企业和农民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直接受益者;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益还能兼顾社会效益,所以社会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受益者。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和农民始终追求的是经济效益,而政府则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2.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产业化理论。产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以提高产业经济效益为中心,在横向上实行文化、资金、技术、劳动等产业生产要素的集约化;在纵向上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创意组织和协会为依托,以广大农民为基础,以文化知识和科技服务为手段,通过将产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系统内“非市场安排”与系统外的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以各参与者主体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经济共同体的运作。从产业产业化的内涵来看,它的核心是经营一体化,关键是“龙头”带动,基础是农民参与,本质是由有关各方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使各个组成主体都能获得整个产业链的利润分配。产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和知识信息大发展的产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内在动力推动和引致的自发性体制创新。该体制创新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它能够引导分散的农户进入社会化大市场,降低交易成本,生成规模优势。

3.人力资本理论。知识和创新代替自然资源和有形的劳动生产率成为财富创造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R.Florida,2005)。文化创意产业选择配置在某个村域的原因不仅仅在于该地区的市场和供给网络,更重要的是希望从当地受过良好教育、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中获得生产力提高的收益。因此,政府与其为了吸引企业投资而实行各种减税政策,不如投入一些资金用于产业便利性的建设,从而吸引创新人才、创意人才,因为他们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决定力量。

现代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面临资源紧缺、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的现实,当产业投入要素成本上升,要素边际收益递减、边际成本递增时,就必须努力寻找产品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新型产业模式,来代替上述落后产业模式。文化创意产业因其文化特性正好适应这样的要求:克服要素报酬递减和要素成本递增的压力,从而成为产业中的“新宠”。

从经济学的角度,创意也是一种资本形式――创意资本,而且它是比人力资本对文化创意产业更有意义的资本形式。当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发展、产业建设和社会文化生活中到处都弥漫着创意的氛围,帕累托最优就更容易实现了。经济学家很早就提出不同类型的资本:物质资本(原材料、土地)、金融资本(金融资产)、人力资本(受过教育的人)和社会资本(通力协作的人群)。与当今主流的经济学家依据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来计算人力资本不同的是,那些能够建构新理念、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文化形式和新产业的人才才是真正的“创意资本”。

4.创新理论与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学家熊彼特很早就指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1934)。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保罗・罗默也认为,人类伟大的进步都是来源于思想,新的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然而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们来自于人的大脑,设计产品的人、开办企业的人、创作音乐和绘画的人等都通过他们的创造性活动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我们的生活。“也许创意经济时代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在于,它不仅能够带来经济增长和繁荣,更能使人类的整体潜能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哈佛大学教授J.S.nye(1996)认为,在信息经济时代,资本、自然资源、甚至土地不见得是财富。今天投资驱动型经济已经走到了尽头,我们需要创新驱动型经济与知识驱动型经济的领域,需要新创意、新知识来推动。罗默还指出(1986),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阿特金森和科特(atkinson&Court,1998)明确解释了美国新经济的本质就是以知识、创新和创意为本质的经济。

继产业经济以土地、工业经济以资本和矿藏为最重要资源之后,创意经济使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意、知识生产和人才资源作为经济资源获得了空前的战略地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认识到在创意经济时代,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不再是技术或信息,而是创新或创意。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创新主要是指:(1)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与传统产业相比较,文化创意产业与“三生”资源(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具有和谐、交融的特性,资源配置具有复合、循环的特性,生产的产品都具有文化、艺术的创意特性,属于智慧型产业。(2)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创新。文化创意产业运用创意的思维范式,赋予产品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是文化与生产、产品相互交融、集成创新的创意性产物,能够给人以超越物质的精神享受。(3)经营机制的创新。文化创意产业要求产业生产、创意设计、市场需求相互衔接,所以文化创意产业的经营机制必然要求与传统产业的经营机制有很大区别。

5.产业集聚理论与文化创意产业。产业集群的兴起是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趋势,是为了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的集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组织形式难以相比的。文化创意产业因其自身发展的特性(创新性、经济外部性和知识密集性等)更倾向于在空间上集群或集聚,使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从业者和单个企业的行为,而是需要集体的互动和企业的集聚。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多源于知识网络和创意场效应。从理论上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家族的新成员,与其他产业活动一样,需要为发挥创意的潜能提供完善的内外部条件,如专业化的创意教育培训和灵活的人才市场、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和相关产业支持以及频繁的信息交流。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特征是生活中的文化和产业结合、产品生产和消费结合、有多样化的宽松的环境、有独特的本地特征。

参考文献:

[1]R.Florida,theRiseoftheCreativeClass,2002.

[2]理查德・弗罗里达(RichardFlorida).创意经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篇6

关键词:河北;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和体验经济的到来,通过创意和知识而非仅靠劳动力或资本来创造财富,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创意产业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资源。例如好莱坞的电影,微软、迪斯尼和影视节目、高科技研发产品等等,这些享誊全世界的品牌,使美国成为全球创意产业发展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亚洲则以韩国、日本为代表已经将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

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近年来,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增长,为产业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建设文化强省的“十二五”规划中,河北省计划到2015年使文化产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但近两年来我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低迷,文化创意人才的就业率不高,究其主要原因主要是高校、市场、政府、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如何协调好前者之间的关系,发展我省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是十分严峻的问题。

一、政府要大力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并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引进人才

目前我省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规模主要以计算机、建筑、出版印刷、广告设计、影视动漫为主,以“中、小、微”型居多,并且企业多零散、缺乏行业协会的指导规划和统一的管理。主要原因河北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研究尚不深入,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性质、地位、特点等缺乏系统研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路不清晰,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众多文化创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得不到有效指导。

因此政府当务之急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加强我省文化创意产业社会关注氛围,政府从资金、税收、融资等方面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适当的政策扶持。更重要的是让经济和文化管理有关部门对文化创意产业经营者给予培训和指导,让他们对市场经济规律有深刻了解和把握,增强经济效益意识,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效应。

政府营造灵活宽松的人才开发政策,打破学历、资历和身份限制,通过举办行业竞赛、资格认证、公开招聘、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库等方式发现和集聚人才,提高我省文化创意人才的实力水平。

二、企业要立足河北的文化资源特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品

企业要想提高市场竞争力,必须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品。河北省是文化资源大省,有悠久的传统文化,各地都有自己特色鲜明的优势传统文化。企业要把我省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优势,打造河北省知名文化创意品牌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例如河北白洋淀、西柏坡地区可以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正定可以大力发展商贸会展等等。此外,还要让创意文化产业化,创意文化产业化的关键在于突破“文化”束缚,把握市场需求,进行文化创意新产品的开发,促进科技、文化和产业的相互渗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三、高校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改革高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产业结构和文化资源优势,确定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门类和方向,避免大而全,目前我省文化创意产业最为缺乏是不仅具备文化创意的专业知识,还要懂得管理、经济、心理等的复合型文化创意人才。相比较其他产业,我国高校尚未建立与其相配套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68%以上从相近行业转型,远高于其他行业26.4%的平均水平。因此改革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机制,要注意以下方面:

1.需要加强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资源,打造富有创意、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创意产业,既有文化战略意义也有现实经济意义。文化创意人才缺少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就不能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产品,这就要求我们开设的课程是复合的、民族的,使高校毕业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具有相对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2.重视对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项新兴产业,它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创新素质,教师通过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始终把对学生的创意思维锻炼放在首要的位置,同时倡导实际项目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真实企业环境中学习、成长,适应市场和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

3.开设经济、管理等相关课程

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恰当将管理学、艺术学、设计学、艺术修养、创意策划等“文化”素质培养与市场营销、产业运作的“产业”等方面的课程构建成适合文化创意产业需要的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只有政府、企业、高校三者共同努力,相辅相成才能发展好文化创意产业,为我省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亢清泉,娄雷.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战略刍议[J].青岛: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0(1)

[2]项仲平,刘静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径探究[J].杭州: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3)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篇7

关键词: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经验启示

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一些特别倚重创意及才华的知识密集型行业(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规划和政策制定中日益受到关注。英国率先于1997年有系统地推广文化创意产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亦紧随其后加以发展。中国香港地区长期以来是亚洲的创意中心,数码娱乐、电影、设计、漫画、出版等文化创意产业在业内均享负盛名,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从经济型态看,香港已进入创新驱动经济增长阶段,具有知识型、创意型及服务型特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我国内地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潜力巨大。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对于内地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历程

由于历史渊源与地理条件的关系,香港自古以来是东西方交会的舞台,因此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独特环境。根据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完成的《香港创意产业基线研究》,香港创意产业在狭义上分为三大类,包括11个行业。第一类是文化艺术类,包括艺术品、古董与手工艺品、音乐、表演艺术。第二类是电子媒体类,包括数码娱乐、电影与视像、软件与电子计算、电视与电台。第三类是设计类,包括广告、建筑、出版与印刷。然而以广义的角度来思考,香港也将健身美容、美食、文化旅游等服务业称为创意行业。

进入21世纪,香港陆续推出研究报告,全面梳理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2002年9月,香港贸发局公布了首份题为《香港的创意产业》的研究报告,评估文化创意产业对香港经济的贡献。根据资料显示,截至2002年3月,香港创意产业聘用员工超过9万人,占香港总就业人口3.7%:创意产业在2000年的出口总值达100亿港元,占香港服务出口总额31%;同年,创意产业产值为250亿港元,约占香港本地产值的2%。

2003年6月和2004年8月,香港与内地签署了《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第一、第二阶段协议,内地承诺开放26个服务业领域,其中有多项行业(如广告、视听、文化娱乐等)属于文化创意产业范畴。按有关规定,香港影视制作等行业可以进入内地投资,并可从事文化市场开发等活动,大大促进了香港相关产业的发展。

随后,香港特区政府于2004年正式策划推出香港创意指数(HKCi),拟定了5Cs作为香港的创意指数:创意的成果、结构及制度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研究结果表明,香港自1999~2004年的整体创意指数显示出正增长,指数由1999年的75.96上升至2004年的100(以2004年作为基准年)。

2005年香港特区政府在《施政报告》中,更详尽论述了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原因和限制,并指出目前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只占本地生产总值的4%左右,相对于英国的8%尚有很大的增长余地。2006年以来,Cepa在实施中不断深化,内地居民访港“个人游”的计划逐步扩大,已遍及泛珠三角全部省会城市;2007年元旦起进一步扩展至石家庄、郑州、长春、合肥及武汉等5个省会城市。与此同时,香港特区政府更加持续建设、落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公共投资,包括政府总部、立法会大楼和公众休憩用地的添马舰工程等。

二、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

经过多年发展,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规模,创造了令人称道的成就。相关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已超出15%,并且在经济转型中发挥着巨大的催化和推动作用,促进了整体经济向知识型经济迈进。以广告业为例,目前香港经营广告业务的公司超过1,100家,其中约半数从事广告策划及顾问服务,其他包括广告招牌制作以及广告赠品制作公司分别约200家,宣传展览公司约50家,广告喷画制作公司40多家,电视广告制作公司20多家,户外广告制作公司约20家,直销市场服务、报纸及期刊广告制作公司,以及网上广告制作公司各1o余家等。各行业广告开支十分巨大,2004年香港各行业整体广告总开支剔除折扣后为164亿港元,同比上升14.8%。此外,在数码娱乐、电影、设计、漫画、出版等方面,香港在亚洲也占据重要位置,在业内赢得了广泛的影响力。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健全的自由市场体制

香港的自由市场体制,表现在企业可以自由经营、自由贸易,无关税及配额,对外来投资和对外投资亦无限制。同时,香港实行独立税收制度和低税政策,无外汇管制,港币可以自由兑换。香港连续10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系,是世界上主要的金融商贸中心,但政府除了发行低面额的辅币外,没有中央银行和存款保险制度,印发法定钞票由私营商业银行负责,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较松,资金流动和进出十分自由。目前,香港是亚洲唯一低风险地区,已成为美元和欧元的亚洲实时结算中心,以及人民币最大境外流通中心。作为独立的关税区,香港还可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在wto框架下进行商贸活动。正因为香港具有健全的自由市场体制,使企业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能够随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做出快速的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

(二)自由市场主导下的政府角色

香港特区政府依照不同产业链的需要,承担着不同角色,尽量使文化创意产品实现自由生产和流通,政府只提供必不可少的法治基础和商业环境。具体管理方面,香港采取事后机制,即市场的文化创意产品只在违法或受到市民正式投诉之后,政府才依法处理。在自由市场的主导下,香港政府的政策范围虽然有限,但执行力度却很有效。在私人企业能力不达的范围,在符合公共利益和资源许可的情况下,政府才予以协助。例如,近年来,香港电影业与银行业达成共识,由政府成立电影贷款保证基金,银行以履行合约保证的方式,发放贷款给电影制作公司,使各界在不同的平台上相遇和合作,缔结出更多的文化创意良缘。

(三)积极有效的吸引创意人才机制

香港在吸引创意人才方面极具竞争优势,创意人才汇集。在“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下,香港过去3年已成功吸纳超过1.1万名内地人才。对

于人才引进,香港都持自由开放的态度,各类人才可以根据行业变化的需要,自由申请工作签证或以其他身份来港发展及定居。因此,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很多方面,香港都拥有众多高水平的专业及管理人才。不同国家、文化背景出身的人才汇聚在香港,不断产生交流及碰撞出创意的火花,增加了香港企业的创意与活力。目前,香港的文化创意人才,普遍具备企业经营技巧,而且有长期的国际合作经验,精通国际融资、成本控制、人才搜罗与市场开拓等技能,为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人力基础。

(四)公正的司法制度和法治精神

香港是法制社会,其独立的司法制度,保证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法律环境。香港除了外交事务、国防及中国宪法外,终审法院是其他一切事务的最终裁决机关。于1985年成立的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如今已是全球主要仲裁地之一。香港在商业、金融、船务及建筑等方面的专长,能为仲裁提供经验丰富的各行各业专家,包括会计师、律师、建筑师、工程师、银行家等。香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已通过《防止贿赂条例》、《廉政公署条例》,建立起有效的肃贪倡廉的执法制度。公正的司法制度和法治精神,以及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确保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和个人无须顾虑隐蔽不清的交易成本,实现在商业上的公平竞争。

三、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内地的启示

我国内地目前正在建设创新型社会,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对于内地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经济中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必须建立自由的市场机制,努力开拓国际市场。近几年来,我国内地文化创意产业开始蓬勃发展,许多地区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和生产基地。但内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产品比例偏小,广播影视业、音像业、文化艺术业、休闲娱乐业等行业的原创能力还很薄弱;市场规模也不够大,单靠本地市场难以获得足够盈利,影响了产业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我们可以借鉴香港利用南洋华侨和美加华人聚居地市场来扩大产品发行网的经验,确保文化创意产品的外销出路和资金回笼,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例如,可以音像制品出口为突破口,确立电视剧、电影、民乐、书法、杂技、现代舞以及武术、风光、医药等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音像节目为重点目标市场,利用文字和文化亲和力,辐射港台、韩日、东南亚华人文化圈,并进军欧美等文化创意主流市场,积极拓展外向型文化创意产业。

其次,必须制定有效的发展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意社会基础。世界性的文化创意中心,如伦敦、纽约等,往往以金融商贸中心的地位为发展基础。考虑到香港国际性金融商贸中心的战略地位,我们应超越常规,突破传统政策局限,凡是企业愿意投资于适合经济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政府都应给予大力支持,包括给予批地和税收优惠;并充分依托香港的地理优势,从总体视野来制定发展政策,用区域市场的经营来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全球化生产。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广大市民,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增加对文化创意艺术及其传统的认识与参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共同价值观。在这其中,尤其需要营造一种自由、开放、灵活、变通的文化创意氛围,在提倡保留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更要广泛接触海外先进文化,做到洋为中用、东西结合,开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契机。

再次,必须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建立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政府应协助相关产业和行业,结成策略性的发展联盟,争取公平的市场待遇,并利用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Cepa),推广内地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品牌,谋求更大的国际市场。在法制建设方面,尽管内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很快,但对文化创意产品(如商标、专利、外观设计、版权、集成电脑的布图设计及动植物品种)的知识产权重视程度远不及香港及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软件业、音像业等行业的盗版现象还十分严重,若不加以严格控制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将会严重削弱技术创新的积极性,限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内地和香港必须在知识产权保护、专利技术转移与产业化等方面进行区域合作,形成共同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利的法制保障。

最后,必须不拘一格地引进创意人才,加强本土创意人才的培养。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内地存在着人才错配、分布不均和人才不到位的人力资源浪费现象;而在香港地区,创意人才的培养有着成功的基础,即使近年来香港创意人才流失比例增大,但其所具备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模式,以及人才的交流环境是内地短期内无法比拟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两地信息交流,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不拘一格地引进各地创意人才,让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互相撞击,产生持久的创意灵感和理念。同时,更要加强本土创意人才的培养和提高广大群众的艺术与文化修养,将设计、媒体、艺术等融入到各个阶段的教育中,在相关院校中设立艺术、设计和媒体学院,培养一批真正认识内地与香港文化、既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律又懂国际化经营理念的复合型人才,让每个从业者在自己的工作中都能渗透着创造力的火花,进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

本文作者: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篇8

关键词:创意产业;文化市场

从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丹麦、荷兰、新加坡等这些创意产业的典范国家,都是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而信息艺术设计运用的信息科技手段使得创意产业获得更为广阔的领域的发展与呈现。信息产业自身的发展也需要文化产业的参与,这样也就构成新型的文化产业形态。

(1)英国是全球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英国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借助创意产业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成功地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英国凭借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文化传统为创意产业里个人才能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设立的全国性的创意产业委员会协调指导着创意产业的发展,加上政府的购买扶持,在10年之内,创意产业在英国成为与金融服务业相媲美的支柱性产业。2002年英国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809亿英镑。创意产业成为英国第二大产业,约有122000家公司注册。到2002年6月,创意产业从业人员总人数为190万,并继续增长,成为英国解决就业人口的第一大产业。英国信息艺术设计的发展,引起了创意产业中业务范围的拓宽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包括数据通信、可视电话、计算机通信、交互式多媒体应用、互联网、遥测技术、数字电视广播等等。通信行业与新闻媒体、语音视频、电影、音乐、数据库等与信息技术行业紧密结合,信息技术在创意产业中的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2)在美国,由于注重法制与出自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文化创意产业也被称为“版权产业”,创意经济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内容,更是其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在2006年由经济学家完成的关于版权产业的经济报告中证实――版权产业在对经济实际增长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版权产业都超过了美国其他经济行业,继续成为美国最大的也是增长最快的经济行业。数据显示在2005年,核心版权产业贡献了美国经济12.96%的增长率,而全部版权产业则贡献了23.78%的增长率。他们按市场规律办事,通过产品开发、建立全球销售网络、多种手段和方法的销售等,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业,音像业占据40%的国际市场份额。产业增值、就业水平和海外销售三方面持续增长的趋势巩固了版权产业作为引领美国经济增长的关键产业地位。面对版权产业的状况,美国产业界深深感到:过去24年,版权产业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21世纪,当新的信息技术支持版权产业的发展时,将带来的是版权产业新的驱动力。

(3)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促使韩国政府确立“文化立国”的方针,把文化创意产业视为21世纪最重要的产业之一。1999年2月,韩国的《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将文化产业界定为对文化产品的计划、开发、制作、生产、流通、消费等,以及与之有关的服务的产业。文化产业不仅仅促进了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也提高了其他商品的附加价值。随着韩国政府在文化产业上投入的逐年增加,韩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游戏软件产业、电影出口、特别是数字内容产业超过汽车产业,成为韩国的第一大产业。2005年韩国游戏产业市场规模达到43亿美元,网络游戏成为游戏市场中的主导。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导致文化产业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在2002数字文化内容被增加到《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的修订版中,数字文化内容包含了文化的要素,并在经济上创造出了附加价值。现在,韩国是公认的文化出口大国。

(4)与世界上文化产业最发达的美国在地理上相邻的加拿大,为强化自身地位,抵制外来文化,十分重视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奉行多元文化政策。在20世纪90年代,成立了专门的文化产业司,将多元化政策作为政府的基本国策。在文化市场运作方式,他们实施文化管理分权制,能充分调动各级管理部门的积极性,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文化市场的繁荣。通过财政资助对这些机构进行管理。通过设立基金,进行财政资助管理。加拿大艺术理事会每年为加拿大艺术家和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商提供资助,以鼓励和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设立各种文化基金作为资助的经费来源,包括演出基金、协调基金、表演艺术管理基金、艺术节基金、对外文化交流基金等。同时、一些有效的保护本国文化市场的措施也被建立起来,对市场进行管理。抵制倾销,加大文化投入,发展自己的名牌,建立电子信息网络等等。

(5)我国在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的接轨上表现出了很高的适应性,与世界逐渐接轨,原有的文化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十五”计划纲要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首次被写入中央文件。2001年在文化产业政策上,陆续组建大的文化产业集团,允许外资进入部分文化产业,借鉴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经验等予以大力支持。新兴媒体、网络技术给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带动了文化消费市场的活跃,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2008年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供了政策及金融方面的支持。同时,各省市大文化产业成地方经济新引擎,文化创意产业链涵盖范围很广,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巨大。2010年1月,国务常务会议推进了三网融合总体方案,并提出阶段性目标和明确时间表,三网融合将促进媒体向双向交互传播转变,向多终端转变。多种媒体的融合可以开发增值的文化产业,基于有线电视网络提供的互联网接入业务、互联网数据传送业务,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文化创意产业服务。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中国各地区的发展并不平衡。目前,中国一些特大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城市都在积极推动着创意型行业的发展,相继建立起一些创意产业基地。如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创意产业领域的第一个高层次的国际论坛“2004中国创意产业发展论坛”,以“创意经济,领航中国城市发展”为核心议题,探讨了中国创意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旨在为政府相关部门、研究咨询机构、企业界、投资界和各界创意精英提供一个信息沟通、产业分析和市场开拓的交流平台。2005年,北京举办首届“中国数码艺术博览会”,建立起数字艺术交流平台,进行版权交易、人才交流。交流各国各地发展创意产业所取得的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的创意产业发展之路。北京以2008奥运会的举办为契机,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如吉祥物“福娃”等一系列产品。上海市政府明确把创意产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城市功能改变、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着力点之一。以“2010年世界博览会”为契机,上海改造并建立了一批创意产业园区,聚集了一批具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据统计,从1994年到2010年16年间,中国信息产业年均增长超过26.6%,信息产业发展速度快,经济规模跃居全国工业之首,成为国民经济的制度性和先导性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产业之间的融合促成了经济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向勇.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m].群言出版社,2004.

[2]蒋三庚.文化创意产业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篇9

>>朗读的正确引导正确引导人口发展的个人浅见正确引导智慧城市ppp发展正确引导孩子的暴力倾向正确引导孩子的艺术爱好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正确引导幼儿的提问浅谈学困生的正确引导学生“吵闹”的正确引导正确引导孩子正确引导和培育校园音乐推动校园文化繁荣发展正确引导民间资本全面推动文化繁荣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个人主义与从众心理的发展正确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发展的有效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体育行为的发展正确引导洞藏酒市场发展浅议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自我发展正确引导网络舆论适时启发正确引导温情关心,正确引导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3]雷汉发,李海燕.形成循环增值链的山杏产业[n].经济日报,2011-06-03.

[4]张帆.河北承德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呼吁保护和传承[eB/oL].(2011-/02-18)[2016-08-06].

[8]孙东波.承德文化产业的实践与思考[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1):79~81.

[9]郭万超.不能偏离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J].人民论坛,2007(14).

[10]孟晓娜.对承德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J].商业现代化,2013(7):131.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篇10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文化融合;区域合作;发展策略

1珠澳两城文化创意产业与区域合作的定义

文化创意产业是当今最受关注,最具发展性的产业之一,文创产业透过市场整合、创意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分布以及人力资源市场重组,使文化创意产业深远影响国家经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取决于是否能以科学方式实现经济永续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文化产业,从内容来看可定义成为创意产业,在经济领域被称为未来性产业,在科技领域被称为内容产业。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为中国大陆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传统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摄影、舞蹈等视为产业化进程中的部分,另外广告业与咨询业,则视为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成功结合(孙林,2011)。澳门文化创意产业包括艺术表演、大众娱乐业、视听业、大众传播业、旅游业、文化培训业、会展业等。

产业区域合作,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政府强化并引导企业注重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化运作,配置合作区域资源、整合区域内的生产要素、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珠澳文创产业的区域合作,政府需为文创产业创业环境、主体行为规范化提供制度环境,保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李静(2010),珠澳两地已有良好持久的民间与民间、民间与政府合作的基础,进一步加强珠海与澳门的合作,特别是文化产业合作须从增强两地政府合作观念,明确双方合作基础,合作规划先行等三方面推动。关于粤港澳产业区域合作的热点话题之一就是珠海横琴自贸区,随着自贸区政策的利好,在建的港珠澳大桥,使得横琴自贸区优势更是得天独厚,是人才、资金、物资、技术、政策环境等高效自由流动的“特区中的特区”。在“一国两制”的基本制度和政治框架下,伴随着国内整体政治环境的良性发展和行政生态环境的变迁,珠澳两地关系更需联动发展,两地政府合作关系的确立和走向对珠澳两城文化创意产业与区域合作更有深远意义的影响。

2推动发展珠澳文化融合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意义

珠海作为最靠近澳门的内地城市,必然是澳门主要合作城市,粤港澳合作重点也落在珠澳合作,因此两地政府必须本着互惠互利的宗旨,形成积极的合作意识。2009年与澳门基金会合办珠澳文化论坛提出珠澳中西文化走廊的概念,珠澳双方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合作空间很大。苏武江(2012)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人文资源和制度环境等方面的资源互补优势,奠定了珠澳外联内通、跨界合作的产业发展路径。“创意珠澳,跨界打造”成为区域合作新典范,构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共同体。目前珠澳已有了良好合作基础,是非常有利的交流与合作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两地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还没有得到深入发展。珠澳合作、珠澳同城化、珠澳两地的文化认同最佳切入点就是通过文化融合,产业合作,文化合作项目操作推进文创产业的发展。粤港澳文化产业合作平台立足于横琴,不管是从文化的同根性,地理位置、政策环境等都能使两地优势互补,两地政府要逐步协作制定有利双方政策,促进两地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如在横琴共同开发代表性的文化产业创意园、共同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彭劲松(2013)认为由于地理、文化、制度等存在差异,同时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各有优劣势,该区域创意产业发展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是粤港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必然选择。

3文化融合为出发点的珠澳文创产业发展策略

文化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文化作为一种资本存在于市场,其价值亦是透过市场上的转换价值实现。文化的本质应该具有地区性、独特性及不可比较性。最原始的文化应该只是社群意识,之后随着时空的推移,逐渐扩张,才有了民族意识及国家意识的型塑。在文化融合的思维下,文化不再只是符号及文本的建构、解读及沟通而已,它已经蕴含着功能及社会效应的特质,可以相互提升产业技术,增加这些候选国家与本城的文化连结度,提高合作的成功机会,在极大化双方国外消费的前提下,决定文创产业的合作城市以及所实行的文化脉络。文化结合创意而体现在产业体系,为社会带来新的发展可能与机会,从而创造其价值。文化的融合往往能够带动地区经济成长,多元化、包容性高、开放自由的地点更能体现。本文立足于文化融合的角度构建文化发展的策略。通过文献回顾本文对推动珠澳城市文创产业发展研究观念架构进行了整理,如下图所示:

推动珠澳城市文创产业发展研究观念架构图

3.1以文化政策推动珠澳两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计划

珠海、澳门之间文化交流与合作,需要双方政府主动引导和支持,由政府形成文化政策带动和推进创意产业人才、文创企业、文化资源和相关组织间的合作。文化政策形成后,珠澳两地文化产业队可以决定实行的文化脉络,开始盘点城市中的文化特色、文化内容,包含有形、无形的文化核心,透过相关文创工作者、文创企业,以及可以协助核心工作者进行商业规划的服务者,结合本地既有的技术,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而形成合作计划,实现资源共享、文化认同和产业合作,为文化企业共享区域资源、共享区域市场创造有利的环境。如澳门的本土舞剧、戏剧、可通过整合珠海大会堂、珠海北山剧院、珠海华发中演大剧院、珠海梦剧场等文化基础设施、整合两地文化资源、咨询网络平台等对文创产业文化市场推广创造有利机制。珠澳两地采取相似或统一的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各类文化企业的发展及鼓励合作开办新创企业,相互开放文化市场,共同营造一个鼓励创业创新、培育创意、方便创业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在本研究的访谈过程中,多为珠澳两地的文化艺术创业者,大都能体现政策与法规应该要能有效促进文化创业、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的高度认知,但是受访者对于政策与法规如何有效支持自己文创项目的认知却是相对薄弱的。因此,政府部门应该积极面对、加强在文化产业政策和法规上的行政有效性和认知落差问题,设法提高执行政策的水平,以有效协助业者带动文化需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和扩大公众的参与,建立起两地文化产业价值链,落实多元化创意人才的聚集。

3.2由文化交流至文创项目深度合作策略

把文创项目合作作为珠澳文化产业合作的战略重点。包括文化资源项目整合合作,文化产业园区项目合作,文化企业发展合作以及文化产业开放与交流的合作。可以利用横琴新区开发的有利机遇,联手打造品牌项目,吸引国际知名文化企业、中介机构进驻,建立以高端创意产业为内容的创作平台和生产基地。就珠澳两城文创产业间的合作方式从简单的技术交流、相互展览的举办,深化至文创产业链间的合作与知识共享,在文创产业的合作架构下,城市双方可以开始进行通过文化融合、文化操作展开深层次的文化合作,例如以双方城市为故事背景,进行戏剧、舞台剧编排筹划。在筹划过程,可以透过故事情节的内容,针对两地文化共通性、文化差异面向大众进行传播。或者结合当地的文化独特性推出相关的本土原创戏剧,传送相关的文化核心内容,建立双方市民对于城市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珠澳两地的的文化认同感,也因此会因为内容与两地市民心灵相契合,进而产生好的经济效益与市场价值。如澳门本土舞剧《牡丹楼》等文创产业的知名度进而也带动两地城市更大的观光效益。

3.3以群聚效应加强整合珠澳两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台湾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时就是支持兴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实际上,兴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然而,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并非只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文创企业间不应只是单纯的房产租赁关系,应该是发展成为一个整合创意资源的平台,建立包括:人际网络平台、创意交流平台、创意展示平台、文化推广平台等,如,在建的横琴丽新星艺文创天地、香洲埠文化院街项目以文化关联产业为主要内容,以创意发展为主要方式的创意文化生活社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创意基地,将创意、资本和市场整合,聚集成群,成为创作与展演的公共空间。如今,定位于“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横琴新区,以“粤港澳合作”为主线,粤澳合作产业园、励骏友谊广场、澳门青年横琴创业谷等涉澳重大项目相继启动建设或建成,拓宽了澳门产业多元发展的空间。政策、资源的利好同时也给珠澳两地的文创产业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和空间。但其中最应重视的一点就是大众文化参与能力是文创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相关文化资源的投入,应该考虑资源与大众文化参与能力的连结关系,以有效扩大文化消费的市场。

参考文献:

[1]SHenw.ChangesandReturntothetopofthemacauCulturalDesign.[J].ChinamediaReportoverseas,2014,10(4).

[2]孙林,等.粤港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与发展研究[J].粤港澳区域合作与发展报告(2010~2011),2011.

[3]张保全.横琴・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优势分析[J].中国市场,2014(21):92-94.

[4]曾资文,周凯盈,黄i瑜.由中日韩文创产业推动成效分析中央与地方的互动性[J].台湾经济研究月刊,2011,34(2):90-95.

[5]李婉钰.城市合作背景下珠澳同城化研究,2013.

[6]李静.珠澳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初探[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0(4):50-55.

[7]苏武江.澳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

32(24):64-68.

[8]许世璋.亚洲城市文化交流与文创产业的发展策略[J].台湾经济研究月刊,2013,36(9):86-91.

[9]郝雨凡,姜姗姗.澳门多元经济与珠澳整合[J].广东社会科学,2009(4):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