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的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0:47

工业互联网的内涵篇1

[关键词]互联网络;服装企业;电子商务;网络营销

[Doi]10.13939/ki.zgsc.2016.35.014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数量达6.2亿,占比提升至90.1%;无线网络覆盖明显提升,网民对wi-Fi的使用率达到91.8%。随着我国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迅速崛起,交易额每年都在连续增高,网络营销已成为当前环境下不可缺少的营销方式。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4.17亿人,同比增长19.1%。2011―2016年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呈现逐渐增长趋势。网络交易对传统的服装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致使许多服装电子商务企业也纷纷加入网络营销的行列中来。

1服装企业网络营销的现状

2015年,中国经济发展低迷,许多传统服装企业业绩纷纷下滑,一些企业甚至倒闭破产。然而服装时尚类电商市场却发展迅速,聚美优品、京东等电子商务企业相继到美国上市。根据艾瑞咨询的《2015年中国女性数字时尚用户白皮书》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服装行业市场规模将超两万亿元,网购渗透率超三成。中国服装行业较为成熟稳定,同时服装网购市场已逐渐成熟。由于网民的网络购物习惯已经养成,预计更多的消费者将会选择通过线上渠道购买服饰类产品,为我国服装电子商务企业进行网络营销提供了条件。网络营销具有市场全球性的特点,网络营销没有国界之分,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网络营销的全球性。网络营销可以整合资源,即在网络营销的过程中将多种资源和营销方式集聚在一起进行整合。网络营销还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可以缩短交易的时间和距离,降低交易成本。

2011―2018年中国网购市场规模及服饰类占比数据来源:中商情报网/艾瑞咨询。

传统服装企业将消费者按某些标准划分为若干个群体,并且选择一个或几个群体作为目标市场,根据这些群体的共同需求设计生产服装产品。这种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够体现出每一位消费者的个性需求。互联网以及大数据将取代传统封闭性的制造系统,让企业能够精准地了解每位消费者的需求。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服装电子商务企业可以通过网络接受每一位消费者的订单,在订单中汇集消费者对产品设计和需求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设计产品,在设计过程中让消费者参与,给予消费者充分的参与感和主导权。企业根据每位消费者需求生产出来的产品,更能体现出产品个性化的特点。

2服装电子商务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2.1没有合适的代工企业

许多借助于淘宝网、京东网等互联网平台的服装电子商务企业没有自己的生产实体。他们设计出产品后,却很难找到合适的代工企业。这些服装电子商务企业一般采用多品牌的运营模式,在产品上有男装、女装、童装、鞋子、包包、配饰等各类服饰,款式多、更新快。他们要求设计师们每天选出不同的流行款式根据中国人喜好的风格特点进行再次设计生产制造,这样加大了设计师们的设计难度和工作量。企业以销量来决定产量,款式多并且每个款式的订单少,制作企业的生产时间增加,从而成本增加。大工厂不接受这样的订单,服装电商企业只能寻找小企业合作,而小企业的生产质量远远跟不上,信誉也相对差,经常发生服装质量问题或者到期交不上货的事情。例如:由于韩都衣舍等服装电商企业没有对他们的代工企业制作的服装质量进行严格的监控,工商局和质监局都曾曝光韩都衣舍的服装产品有质量问题。监管局检测出,其服装含有可分解致癌芳香染料,pH值超标,纤维含量不符要求等。2015年11月11日韩都衣舍销售额创淘宝历史新高,购买后退换货的概率也高达60%左右,很多客户因为服装的面料存在质量问题而退换货。缺乏合适的代工企业,严重制约了基于互联网平台服装电商企业的发展。

2.2缺少品牌文化内涵

目前,许多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服装电子商务企业一味单纯地模仿欧美和韩国、日本等国的服装设计产品,没有自己的创新,这样设计生产出来的产品是没有品牌文化内涵的。例如,韩都衣舍的口号是“没时间去韩国,就来韩都衣舍”。韩都衣舍从韩国选择当下流行的服装款式,再根据中国人的风格重新设计,满足了客户的不同需求。品牌文化内涵是一种无形资产,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独特的品牌内涵能使顾客记忆深刻,赋予情感的体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价值感,拥有品牌内涵就能保证竞争力。一个品牌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品牌内涵,就像一个人光有其表,却没有内涵,一开口说话便给人不舒服的感觉。一个品牌,没有自身的品牌内涵,虽然顾客因其多样的款式被吸引,而购买到手之后质量并没有保证,使消费者产生一种被骗的感觉,从而想要退换货,因此品牌内涵对于一个品牌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韩都衣舍等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服装电子商务企业还不加强对品牌内涵的塑造,今后将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继续发展下去,因此如何提高品牌内涵成了这些企业的难题。

2.3缺乏线下体验店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服装电子商务企业在网络上虚拟开店的成本远远比租赁铺面开设实体店的成本要低得多。因此,许多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服装电子商务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没有开设实体店。虽然网购已经成为当下的流行趋势,但是网上购衣服仍然存在看不到质量和尺码的问题。一些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在网上选择尺码,由于不能试穿,并且每个顾客并不都是标准身材,因此他们在网上购买后,发现试穿不合身,要求退换产品。如韩都衣舍这样款式众多的服装电商企业出现的退换货问题更是严重。这样就增加了服装电商企业的网络营销成本。如果这些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服装电子商务企业能够在线下开设体验店,就可以给顾客提供试衣的环境。尤其是对于不容易相信网上产品的中老年人消费群体,企业开设线下体验店可以让这类人群去真实的感受产品的质量、手感、试穿后的效果,把他们从潜在消费者发展为现实消费者。

3完善服装电子商务企业网络营销的建议

3.1加强与代工企业的合作

在寻找代工企业方面,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服装电子商务企业可以利用多家企业代工的模式。服装电子商务企业可以把自己需要的产品设计分成不同的工序,把每一个工序分给专门负责生产这道工序的企业生产,就如温州打火机一样的模式。这样本来小订单汇总在一块就变成大订单了,如此就可以和大企业合作生产了,和大企业合伙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自然更好,更值得顾客信赖,并且可以缩减生产成本。服装电子商务企业为了保证服装面料的质量,可以自己选择面料供应商,自行购买面料,再采用委托代工企业加工的方式生产。代工企业生产完后,服装电子商务企业应注重对服装面料、做工等方面地检查和监督,确保每一件产品的质量。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服装电子商务企业还可以建立自己的生产企业,按照自己的生产标准生产产品,有自己的制作加工工厂,制订严格的符合国家规定的产品质量检测标准,防止产品质量不合格。这样实现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能大大地提高服装产品的生产质量。

3.2塑造服装的品牌文化内涵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服装电子商务企业在模仿欧美、韩国等服装设计的同时,应注重结合中国文化和习俗的特点,设计有中国特色的服装产品,最终建立自己的品牌网格。服装电子商务企业可以采用以产品小组为核心的单品全程运营体系的网络营销模式。企业对每一款产品,从设计、生产、销售都以“产品小组”为核心,企划、摄影、生产、营销、客服、物流等相关业务环节相互配合,运营管理系统全数据化、精细化。“多款少量,以销定产”,发挥互联网的最大程度的优势,建立了“款式多,更新快,性价比高”的竞争优势,也有效地解决了服装行业最为头痛的库存问题,可以保证极高的性价比,给顾客提供更多的商品选择。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服装电子商务企业可以建立时尚的买手制,每天都有买手师们精心挑选的50款当下流行的服装展示在网站上供消费者选择,而且他们每天只选择50款,卖完即可。这就需要买手师们具有了解消费者们喜欢什么款式的能力,才能挑选出消费者喜爱的服装款式。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运营效率,还大大降低了库存风险。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服装电子商务企业不仅在产品设计生产上应坚持创新,还需要为产品塑造品牌内涵。在这方面,企业可以为每一个品牌撰写一个生动独特而感人的品牌故事,将故事里的主人公与品牌相互融合使其成为一体,让消费者对其产品投入感情,从而形成心理或情感上的满足。例如:only品牌服装注重服装产品的时尚感,不断推出各个季节的流行款式,不停的在更新变化,就如一个每天给人感觉不一样的万人迷形象。only品牌服装根据这一形象,利用人或物打造出一个“万人迷”形象,从而使only品牌内涵更加生动,更具有吸引力。

3.3增设线下体验店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服装电子商务企业可以使用o2o的模式,在线上网络营销,同时在线下开设实体体验店。消费者可以在网上下单后来实体体验店试穿,也可以来实体体验店试穿后手机扫码从网络上购买或由实体店员工帮忙从网上代购。增设实体体验店有利于在偏远地方上网购物不方便的人群购买服装电子商务企业的服装产品,也满足了那些喜欢实体店身临其境购买服装的人群的需求。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服装电子商务企业增设实体体验店就表明要与线下实体店竞争,企业不仅要提高产品质量,还需要提高自身实体店的服务质量,比如对进入店铺的顾客提供茶水,提供给顾客逛街逛累了可以坐着挑选商品的舒适座椅或沙发。

我国的网络营销发展比发达国家相对较晚,但是发展速度非常快。短短十几年间,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并引领了一种潮流趋势。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服装电子商务企业只有不断更新观念,完善自身的网络营销措施,才能提高企业竞争力,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李洪心.电子商务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2]李莉莉.品牌服装电商企业运营与营销策略浅谈[J].纺织导报,2014(8).

[3]温雅,段然.淘宝商城电子商务店的品牌定位研究[J].青年记者,2012(15).

[4]菲利普・科特勒,凯文・莱恩・凯勒.营销管理[m].4版.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2.

[5]陈学军.服装网络营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6]范铁明.服装品牌营销与市场策划[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7]赵洪珊.时尚买手机制与我国服装产业链的融合[J].纺织导报,2010(3).

[8]邵立刚,马立群,张尧.时尚买手Q&a[m].沈阳:辽宁科技技术出版社,2012.

[9]王鸿霖.服装市场营销[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工业互联网的内涵篇2

关键词云计算业务形态内涵虚拟化网格计算框计算··1引言

云计算是互联网领域近两年来非常热门的一个新名词,自诞生之日就引起了业界极大的关注。由于是多种技术混合演进的结果,加之有各个it巨头公司不遗余力的推动,云计算的发展极为迅速。与此同时,各种与云计算相关或是相近的应用和服务,纷纷被打上云计算的标记推上市场。

一时间,关于云计算的应用和服务异常丰富,种类也是相当纷繁复杂。在云计算应用迅速发展的同时,各个it公司和研究机构也都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角度和利益立场出发,分别给出了各自对云计算的理解和定义,以期能够在理论、标准和产品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目前,关于云计算的定义和解释至少已有25种之多。

面对云计算应用如此迅猛的发展态势和对云计算众说纷纭的理解,如何归纳和分析云计算当前的发展规律从而能够把握云计算的本质和内涵所在,是当前云计算领域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将决定着云计算的未来发展。本文从归纳分析云计算目前发展的业务形态出发,分别以表象、内涵和外延3个不同的维度对云计算目前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剖析和研究,旨在发现和提炼云计算发展的本质规律,以期能够把握和指导云计算的未来发展。2表象:云计算的4种业务形态所谓表象就是指云计算外在的表现形式,即云计算所能提供给用户的业务和应用类型。

例如,对于个人用户,目前云计算能够提供的部分业务形式参见图1。图1所示的GoogleDocs拥有一套功能非常强大而且免费的在线文字处理程序、电子表格程序和文档演示程序,是传统办公应用程序在云计算模式下运用的经典实例。再比如电子邮件,如果用户拥有了一个互联网电子邮件账户,就可以说是加入了云计算潮流。如大多数雅虎或Gmail用户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检索、读取及编写电子邮件,要是没有云计算,他们就无法使用电子邮件应用软件,也无法访问电子邮件本身。

对于云计算所提供的诸多业务形式,不同的业务由不同的底层支撑技术提供支撑。对于不同的业务形式,云计算在进行业务提供时,业务提供的思路也是彼此之间存在差异。因此,根据云计算所提供应用和业务底层支撑技术的不同以及业务提供思路上的差异,本文将目前云计算所提供的诸多业务形式和应用类型经过归纳研究分为4种类型,具体包括存储云、计算云、分布式构件云和网络化软件云。

(1)存储云存储云就是一个大规模的分布式存储系统,对第三方用户公开存储接口,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买相应的容量和带宽。存储云的应用形式包括个人用户磁盘、企业数据备份和数据中心等。(2)计算云计算云的基本功能是将来自用户的计算任务拆分,然后再派发到云中具备相应功能的节点进行分布式的并行计算,进行全部相关计算之后,再将最终的互联网中云计算技术研究张健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研究所工程师,博士曹蓟光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博士摘要从云计算的表象、内涵和外延3方面入手,对云计算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云计算的4种业务形态,提出了云计算的内涵和本质,并对其与云计算相近的技术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关键词云计算业务形态内涵虚拟化网格计算框计算·1·《电信网技术》2009年10月第10期互联网技术网络技术———互联网技术专题网络技术1引言云计算是互联网领域近两年来非常热门的一个新名词,自诞生之日就引起了业界极大的关注。由于是多种技术混合演进的结果,加之有各个it巨头公司不遗余力的推动,云计算的发展极为迅速。与此同时,各种与云计算相关或是相近的应用和服务,纷纷被打上云计算的标记推上市场。一时间,关于云计算的应用和服务异常丰富,种类也是相当纷繁复杂。在云计算应用迅速发展的同时,各个it公司和研究机构也都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角度和利益立场出发,分别给出了各自对云计算的理解和定义,以期能够在理论、标准和产品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目前,关于云计算的定义和解释至少已有25种之多。

面对云计算应用如此迅猛的发展态势和对云计算众说纷纭的理解,如何归纳和分析云计算当前的发展规律从而能够把握云计算的本质和内涵所在,是当前云计算领域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将决定着云计算的未来发展。本文从归纳分析云计算目前发展的业务形态出发,分别以表象、内涵和外延3个不同的维度对云计算目前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剖析和研究,旨在发现和提炼云计算发展的本质规律,以期能够把握和指导云计算的未来发展。2表象:云计算的4种业务形态所谓表象就是指云计算外在的表现形式,即云计算所能提供给用户的业务和应用类型。

例如,对于个人用户,目前云计算能够提供的部分业务形式参见图1。图1所示的GoogleDocs拥有一套功能非常强大而且免费的在线文字处理程序、电子表格程序和文档演示程序,是传统办公应用程序在云计算模式下运用的经典实例。再比如电子邮件,如果用户拥有了一个互联网电子邮件账户,就可以说是加入了云计算潮流。如大多数雅虎或Gmail用户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检索、读取及编写电子邮件,要是没有云计算,他们就无法使用电子邮件应用软件,也无法访问电子邮件本身。对于云计算所提供的诸多业务形式,不同的业务由不同的底层支撑技术提供支撑。对于不同的业务形式,云计算在进行业务提供时,业务提供的思路也是彼此之间存在差异。

因此,根据云计算所提供应用和业务底层支撑技术的不同以及业务提供思路上的差异,本文将目前云计算所提供的诸多业务形式和应用类型经过归纳研究分为4种类型,具体包括存储云、计算云、分布式构件云和网络化软件云。(1)存储云存储云就是一个大规模的分布式存储系统,对第三方用户公开存储接口,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买相应的容量和带宽。存储云的应用形式包括个人用户磁盘、企业数据备份和数据中心等。(2)计算云计算云的基本功能是将来自用户的计算任务拆分,然后再派发到云中具备相应功能的节点进行分布式的并行计算,进行全部相关计算之后,再将最终的互联网技术网络技术———互联网技术专题网络技术。(编选:)

工业互联网的内涵篇3

关键词:“互联网+政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1-0129-02

2015年,总理在两会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互联网+”概念。从那时开始,社会上掀起了“互联网+”的热潮,各个行业都开始与互联网融合,实现了转型升级。“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实践,都带来了良好的效果,证明了“互联网+”的巨大潜力。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又正式提出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概念,通过“互联网+”创新和优化政务服务,推行简政放权和行政改革,对于提升政府部门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具有积极作用。政府部门如何利用“互联网+”,实现自我更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一、“互联网+政务”的基本内涵

(一)“互联网+”的基本内涵

理解“互联网+政务”的概念,首先要正确理解“互联网+”的概念,这是前提和基础。针对“互联网+”的具体内涵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互联网+”是指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从而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另一种就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领域进行深度融合,产生化学反应、放大效应,大力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1]。简单来说,“互联网+”就是要利用互联网连接一切,实现万物互联,包括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的互联。它是传统互联网的升级版,是一种生产手段和资源。

(二)“互联网+政务”的基本内涵

“互联网+政务”是一个新的事物,理论界对它的探索也已经展开。它是电子政务的拓展与延伸,是升级版的电子政务,也是政府的一场变革。其中的“+”号并不是算术运算中的简单机械相加,而是有着乘数效应或指数效应的叠加,要产生1+1>2的积极效果。“互联网+政务”是互联网思维与公共管理的深度融合,它将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升政府行政效率,从而建设创新型、服务型、效能型和阳光型政府。因此,“互联网+政务”的内涵是:政府面对“互联网+”时代经济社会基本状况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在管理、服务和基本秩序控制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做出相应调整,形成相应的制度机制和组织体系[2]。

二、“互联网+政务”面临的问题

“互联网+政务”概念的提出,为政府主动革新和转变治理方式提供了契机,是政府优先贯彻服务职能、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以及效率、优化政务运行流程的积极尝试[3]。但是,由于当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互联网+政务”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互联网思维,导致政务创新动力不足

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语境下对政府工作生态的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它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为用户创造价值为目标的思维方式[4],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及时性和去中心化的特点。这要求政府工作人员转身份与角色,建立与公众平等对话平台,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了解公众诉求,进行政务创新。但很多政府工作人员,依然固守传统思维,保持高傲姿态,不愿意与公众在互联网语境下进行双向互动与交流。甚至对“互联网+政务”存在抵触心理,致使创新动力不足。

(二)互联网技术发展水平存在差异,限制“互联网+政务”全面展开

目前为止,我国网民规模、互联网普及率以及手机普及率都已有了显著发展。但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发展水平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技术水平高,反之技术水平低。东部发展快而西部发展慢,城市普及率高而乡村普及率低的特点,必然拉大了数字鸿沟。这与“互联网+政务”要实现政务互通和全覆盖的目标背道而驰。同时,“互联网+”行动的本质要求是尽可能地实现数据化运行,政府部门通过数据优化运行流程。但当前,我国政务信息数据库还没有全面建立,也会影响“互联网+政务”的进程。

(三)缺乏数据共享机制,制约“互联网+政务”的协同发展

“互联网+政务”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开放、共享,连接一切。但是,当前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政府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数据共享机制。困扰基层公众的办证多、办事难、“奇葩证明”、冤枉路等情况依然存在。这一方面制约了“互联网+政务”在各部门间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也使政务运行流程不畅。所以,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在“互联网+”时代就显得极为必要。

(四)网络信息安全风险凸起,阻碍“互联网+政务”的深入推进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相关性等都为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带来了积极影响。但网络信息安全风险凸起、网络空间缺乏法治管理等,影响着“互联网+政务”行动中的数据安全问题。特别是一些政府部门处理公务的办公网络与民众寻求政务服务的普通网络之间并没有实现完全的区别,在技术上给非法入侵者提供了有机可乘的机会。他们利用政府网络中可能存在的漏洞非法入侵,删除、损毁政务数据系统,侵犯公共信息,阻碍“互联网+政务”的深入推进。

三、完善“互联网+政务”的对策建议

“互联网+政务”的目标是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优化政府行政的运行流程,实现政府治理的现代化。当前只是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面临的还是一些基础性问题。但是对于所面临的风险,却绝不是一两个措施就能解决的简单性问题。只有提出完善的可行路径,才能使“互联网+政务”的应用更加灵活自如,向更广阔的领域和更深的程度推进。对于当前“互联网+政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方面的对策。

(一)更新思维,为政务革新提供思想动力

“互联网+政务”是政府自觉进行的一场变革,需要更新思维,具备互联网思维。但许多公务员依然用传统思维方式行使职权,没有实现身份角色的转变,对“互联网+政务”缺乏热情甚至存在抵触情绪。因此,更新思维,具备互联网思维,为政务革新提供动力支持显得极为必要。首先,要有创新思维。“互联网+政务”是传统的升级,需要对传统政务方式、组织方式进行创新。集思广益,进行头脑风暴,推进政务工作。其次,要有开放思维。实现政府信息的合法和全面公开,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一体化政务服务网,形成互联互通的政务大数据。最后,要有融合思维。“互联网+政务”是要实现乘数效应,它融合了多种服务方式和手段,需要具备融合思维,优化服务手段和方式。除此之外,服务思维、法治思维也是推行“互联网+政务”必不可少的思想动力。

(二)提供技术支撑,扩大数字化政务覆盖面

不同地区互联网技术发展水平不一致,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存在技术鸿沟,导致“互联网+政务”难以全覆盖。技术障碍的限制,还需要从技术支撑着手。首先,要大力发展互联网技术,扩大其覆盖率,促使网络覆盖从中央到地方、从地市到县乡的所有行政级别,缩小数字鸿沟。其次,“互联网+政务”的推行离不开大数据这一基础性技术,因此要进一步扩大信息数据的覆盖面,尽可能地将政务行为转化为数据行为,对政务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可以通过开发政务app、政府微博、微信等,为政府搜集政务数据提供网络平台。对公民身份也可以进行数字化管理,避免公众跨区域、跨部门业务办理受困。公民能够通过数据化方式获得服务,应是政府部门努力的目标,唯有如此才能缩小地区间差异,实现“互联网+政务”的全面覆盖。

(三)搭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打破部门信息孤岛

“互联网+”的本质在于开放,打破部门之间信息孤岛,让一体化的政务数据简化行政运流程对于“互联网+政务”的推进非常重要。政务数据不应该是本部门的独有资源,要强化互连互通、实现资源共享。首先,要变革体制和机制。打破部门之间的利益格局,确立信息共享机制。把是否实现数据共享作为工作考核标准,依次推动信息共享工作的展开,消除信息孤岛带来的障碍。其次,构建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推广跨部门的综合性应用平台。例如形成包括教育、医疗、民政、税务登记等领域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数据共享、部门协同发展。再次,开发分级互联的政务云服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不仅有横向的沟通互连,也要有纵向的整合和流程优化,实现一站式服务,使便民高效的政府服务真正深入人心。

(四)加强法治化管理,保障网络信息安全

“互联网+”背景下,各种信息数据都会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如果没有相应的监督和管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使我们很难辨别真伪,导致虚假信息和网络谣传。一旦这些存在问题的信息或数据被政府部门采集和使用,将会严重影响政府服务质量,削弱政府信用和公共权威。同时,法治缺乏使违法成本低,针对政府部门重要信息数据的网络犯罪肆无忌惮,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亟待解决。为确保“互联网+政务”顺利推进,需要加强法治化管理,保障网络信息安全。首先,要加强政务信息化的法治建设,加强对互联网领域立法执法工作监督,完善关于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监管等方面的立法工作。依法规范网络行为。改变法律更新不及时,滞后于信息爆炸式增长的困境,提高信息犯罪的违法成本。其次,要严格依法办网,净化互联网生态环境,使网络空间风清气正。

同时,“互联网+政务”的应用在其他国家也有一些有益探索。比如美国的“LeHD(工作单位和家庭住址的纵向动态系统)项目”[5]。对于这些有益经验,我们也可以借鉴,通过试点改革,总结出适合我国的“互联网+政务”之路。当前,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和推行“三张清单一张网”制度(即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和政务服务网),也是我国“互联网+政务”行动计划的积极尝试。尽管面临着一些问题,但任何新的尝试都不会完美无缺,需要我们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进行完善,从而实现政府治理和服务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黄楚新..“互联网+”意味着什么[J].新闻与写作,2015,(5).

[2]刘金婷.“互联网+”内涵浅议[J].中国科学技术语,2015,(3).

[3]张毅.实施“互联网+政务”是政府转型的新机遇[J].电子政务,2016,(8).

工业互联网的内涵篇4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影视节目编导;社会责任

一、“互联网+”的电视时代及其现状

通俗而言,“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具体到“互联网+电视”,就是在现代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技术等现代科技发展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设备,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来传播电视信息与节目的一种数字化、多媒体的传播平台与途径。目前它主要以电子邮箱、博客、微信、手机报纸、iptV、网络电视、虚拟社区、QQ等搜索引擎或桌面视窗为标志,它的出现给电视信息传播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彻底打破了传统电视媒体对于时间、空间、媒介等的限制,能够根据受众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信息与娱乐服务;其实时性,使电视节目传播更加及时、快速、生动、全方位;人们可以既是电视信息接收者,又可是信息者,其共享性、交互性、平等性深得现代年轻人的欢迎与喜爱。“据上海交通大学社会调查中心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与最喜爱的媒体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互联网接触率高达99.4%。”[1]当今年轻人主体是独生子女,其特殊的成长环境与经历也决定了他们的人际交流互动绝大部分都依赖于微博、微信、QQ等互联网媒体,其学习、生活、工作和娱乐都极大地依赖互联网。“互联网+”媒体是现在中、青年人的主要娱乐、休闲和社交平台,他们普遍的共识,曾经家庭必备的电视机不需要了,但网络则是必须的!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刚好是人生奋斗的鼎盛时期,除了工作、生活外,其闲暇时间都很少、很短暂,他们不可能很准时、长时间地坐在电视机前选台、追剧、欣赏电视节目,所以其娱乐活动更多寄托于互联网媒体,借助互联网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间隙,来搜剧、查剧评等满足精神娱乐需求,既方便、又快捷。互联网媒体的消费与使用正日益深刻地嵌入现代年轻人生活逻辑与文化圈子之中。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各影视公司和传媒机构的经济收入与发展潜力直接与节目网络点击率相关联,为争取观众和消费者,他们不仅利用网络各渠道播剧,同时还开通评论、花絮等各种手段吸引观众、相互竞争,有的甚至为博眼球、新奇或噱头,在剧名或剧情或镜头或台词等方面低俗趣味化,给社会和消费者造成不良影响。所以“互联网+”时代,影视传媒业的健康发展,对影视编导这个行业的领军人物的社会责任提出了现实的拷问。

二、影视节目编导的岗位内涵及其重要性

影视编导是随着当今“影视”事业发展而产生的一门职业。是指将艺术与技术创新结合,具有较强影视、晚会以及各类综合活动策划与制作能力,全方位地将所需内容指导团队(演职员)通过形象、语言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人员。其工作内涵主要在确定电视节目主题思想、敲定节目形态并调控相关工作人员完成节目的具体制作、剪辑等,最后对完成的影视节目进行审核把关。

可见,影视编导是一个影视节目的主创者、统领者和最终推手。“电视编导在整个节目制作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电视编导在创作上具有双面性,为社会的现实与时事政治服务的同时还要具有艺术性。电视编导是艺术创作的领导者,掌握着创作的思路与方向,带领着集体共同完成任务。此外,还必须是作品的创造者,决定作品的整体走势、内涵与深度。”[2]影视编导决定着节目的质量与水平,亦即人们精神食粮消费的品质,同时对影视运营机构和影视产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而影视节目的质量虽与编导的职业特性、技能素养以及创作理念有关,更重要的是影视编导的社会责任意识与理念,因为它是整个节目制作的主线和自始至终一以贯通的,决定整个作品的方向、服务对象和最终追求的目标和效果。影视编导只有创造出优质的节目,在提{收视率的同时,加大传播机构的利润率,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得以生存和发展。所以对影视编导的社会责任意识的探讨研究,对影视节目乃至影视产业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互联网+”时代影视节目编导的社会责任

1、关照现实,面向社会,服务大众

一方面,文艺要为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我国文艺工作者的职业宗旨。“人民群众是评价艺术的主人,也是艺术家永远的服务对象。”[3]据此,在“互联网+”时代,影视编导只有深入了解大众的收视规律、习惯与兴趣点,以大众兴趣为节目选题与策划标准、以大众需求为节目传播定目标、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确定节目风格,才能做出大众喜爱的电视节目。广西卫视节目“第一书记”,电视剧“蜗居”、“裸婚时代”等在网上掀起一股股热聊!主要在于它们关乎民生甚至底层老百姓真实而深切的生存与利益问题。美国著名的媒体人J.赫伯特.阿特休尔说过:“人们向媒体投入时间、精力,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欲望”。[4]“依据相关的中国电视调查数据信息了解到,人们看电视的主要目的,用来娱乐的占54%、掌握时尚潮流的占30%、满足好奇心的占19%、增加与人聊天话题的占11%、解决生活难题的占5.6%。”[5]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与愿望的影视节目不可能有较高的收视率。

另一方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影视节目发展的不竭动力。民众是影视节目最主要和最终的受众。互联网高度的开放性与交互性不仅给影视节目带来了高度关注与点击率,也给编导们提供了更多观众对节目的看法、点评与建议。所有作品在互联网上被“大浪淘沙”,最后能真正被人们热捧的一定只能是真正关心现实社会以及民生的、让老百姓从中得到所需的精神食粮的和能引起心灵共鸣的作品。影视编导应透过互联网交互窗口,奉献更多优秀作品、引导观众主动思考,满足人们心灵沟通的升华。反过来,电视节目制作团队尤其是电视编导通过互联网,了解观众对节目的要求与喜恶,在节目创作时,充分考虑观众的想法与感受,努力提升作品的质量,才能更好面对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6]

2、传播先进文化和知识

在知识信息、意识快速转换的今天,人们只有不断学习、终生学习,保持思想、文化、观念甚至行动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日新月异的时代、国情、民意的步骤,否则,很快就会被淘汰。但当今人们生活节奏飞快、生存压力繁重,人们很难抽出专门的时间去接受正规、系统的新知识、新文化、新理念的培训,他们更多地只能是利用休闲时间、通过公共传播平台去获取、自学他们需要的相关内容。影视节目作为互联网+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们最便捷的信息接收途径,为大众提供他们需要的先进文化和思想意识显然责无旁贷。

一方面,影视编导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者,应在做节目时,借助互联网技术,搜集相关资料,以敏锐眼光和准确的判断力,将当今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知识文化呈现给观众,以丰富人们知识文化内涵、传播最新信息技术为己任。比如观众通过CCtV-10的“走近科学”,CCtV-2“市场分析室”,凤凰卫视“一带一路”等节目,就可及时明了诸如“引力波”、“供给侧改革”和“一带一路”等这些最新的知识和信息。

另一方面,影视编导要具有“寓教”于节目的文化意识,变迎合大众为引导大众。影视编导应用虔敬的态度,对自己的作品坚持基本文化定位。在节目中,通过具体社会事件或现象,剔除其粗糙、抽象、难解、专业、表象的成分,将其文化内涵充分呈现出来,使人们通过观看影视节目,体会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知识内涵,引导观众对优秀传统理念和先进文化意识进行反思、探索和挖掘,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产品文化氛围。并以此形成自己产品、频道的独特风格和品牌形象,最终提升吸引力、美誉度和影响力。

3、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守望者

传媒行业的性质和受众范围决定了它思想碰撞程度将远远高于其他行业。“互联网+媒体”事实上就是“大众+媒体”,每个个体或群体不论国籍、人种、身份、学识都可在此自己思想、观点或视频。它虽为先进文化宣传和最新信息技术的交流提供了契机和平台,却因其低门槛、便捷性和日益激烈的竞争性,不乏内容肤浅粗俗现象的出现。而且与“主导受众型”传统媒体相反,互联网+媒体是“受众主导型”,舆论走向往往容易变得难以控制。此时影视编导的舆论导向责任就尤其重要。首先,影视节目都内嵌着主创人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节目制作团队、编导队伍应提升自身文化思想素养,具备正确人生价值观。其次影视编导在节目选题立意时,不仅满足观众需求,更应把传播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精神文明及和谐社会的建设责任贯穿节目始终;在引用网络资源创作节目或影视节目及信息时,一定要有负责的态度,仔细检查、反复比对,对敏感话题或字眼,小心处理,以免因为信息虚假或背离政治主流而误导社会舆论;在对待大是大非问题上,要以国家与民生为中心,以坚定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思想道德,与党的思想主流意识保持同步,并将其灵活蕴涵于影视产品之中,积极传递积极、向上的理念,发挥好党与国家喉舌的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影视编导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和社会责任,给人们提供有意义、有内涵的影视节目,给观众带来丰富的人生体验、抚慰人们忙碌而困惑的心灵、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展现节目编导美好的人文关怀,创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影视娱乐节目平台是互联网+时代影视编导必备的情怀。

【参考文献】

[1]靳博.新媒体下大学生的“心”变化[n].人民日报,2014-08-07(14).

[2]刘成安.电视编导对电视产业的作用探究[J].西部V播电视,2014(10)99.

[3]任汉东.浅谈超视角下的编导艺术新形象与责任[J].黄河之声,2010(6)40.

[4]J.赫伯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m].美国,1984.25-29.

[5]杨倩.浅谈娱乐节目编导的文化意识与社会责任[J].科技创新导报,2013(23)231.

[6]徐迪.新媒体传播下电视节目的弊端分析及应对策略[J].当代电视,2015(9)72-73.

工业互联网的内涵篇5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城市;感知基础层;网络中间层;智慧应用层

中图分类号:tn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510015-02

0引言

随着数字城市、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城市成了当今国内外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趋势和热点。然而在当今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中,特别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尚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学者指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有诸多不足。例如,物联网、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相关关键技术尚未完全解决,对智慧城市的本质内涵、特征缺乏深刻认识,尚未了解和体会智慧城市的精髓,国家还没有从顶层对其进行全局设计以及安全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等等。在这里我们认为,厘清智慧城市的内涵、本质特征以及基本要素构成是一个最基本的也是尤为重要的关键问题,认清智慧城市的本质就可以防止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盲目性,从而实现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全局性和可行性。

1物联网与智慧城市

1.1什么是物联网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较早应追溯到1999年,正式提出是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物联网在字面上意思是指物体与物体之间能互相链接,物体和物体之间能互通消息,通过网络链接能实现物物之间的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物联网的实质是利用传感网、射频识别(RFiD)、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技术实现物品之间的自动识别、信息互联以及智能化处理等。当今互联网是物联网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利用传感网、RFiD、无线通信技术等多网融合技术,建构一个涵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ofthings”。在物联网世界里,物体之间能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在未来的物联网世界中,通过RFiD、传感器等规范、准确、广泛的感知和存储信息,通过传感网、通信网、移动互联网等多网融合技术把它们自动识别的信息集中到中央控制系统,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信息交换和共享、物品的“透明”管理以及智能化的加工、处理与管理。我国较早把物联网称为传感网,1999年中科院开始传感网方面的研究,目前我国物联网、传感网技术的研究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在国际物联网标准制定中拥有话语权,拥有了从技术、器件、材料、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物联网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校园、智能环保、智慧生活、智能家居、智慧政府、智能消防等等。基于物联网的现代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市场的逐步形成,将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据美国Forrester机构预测,未来物联网所带动的产业价值将比互联网大30倍,有望形成下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1.2智慧城市的内涵

1.2.1智慧城市发展概述。“智慧城市”首次出现在1984年美国拉斯维加斯的一家以智慧城市命名的产业技术协会组织,欧盟在2007年的《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率先提出“智慧城市(SmartCity)”的创新构想,2009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的地球”。从2005年开始,我国学者开始借鉴国外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经验。2009年,国家总理在北京科技界大会上作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报告,报告中诠释了“物联网”、“智慧地球”等与智慧城市密切相关的关键概念,标志“智慧城市”的研究引起国家层面的重视。从2010年开始,智慧城市指标体系进入了研究者视野,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了“中国智慧城市(镇)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上海浦东新区了“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2010年,

《中国智慧城市(镇)建设行动纲要(建议案)》由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制定完成,提出未来5年发展100个智慧城市(镇)、200个智慧城区示范区的建设构想。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将成为国内新一轮城市发展与转型的创新点和有力支撑。

1.2.2智慧城市的内涵。iBm认为“智慧城市”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响应。北京大学朱跃生教授认为: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智慧城市。胡宝钢教授认为智慧城市就是对于城市发展过程的集成和复合,即智慧城市是对工业城市、信息城市、互联城市、智能城市、数字城市五个阶段的集成和复合。国脉互联认为智慧城市的本质特征是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加广泛的联接、更加集中和更有深度的计算,智慧城市的“智”指智能化、自动化,是城市的智商;“慧”指灵性、人文化、创造力,是城市的情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智慧城市人类城市建设的延续,是从工业城市、信息城市一直到数字城市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必然产物。其本质特征是以传感器、物联网、高速无线信息基础设施为基础,以精细、准确、可靠的传感网、互联网等多网融合为传感经络,以数据挖掘、云计算、模糊识别、智能技术等为神经中枢,以智慧经济、智慧产业、智慧技术、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医疗、智慧校园、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总之,智慧城市是人类城市化进程中,实现人与环境、人与城市、人与自然高度融合、协调发展的更高阶段。

2智慧城市的特征

2.1全面感知。更全面更加透彻的感知是智慧城市的基础也是其基本特征,即利用各种传感技术和设备,使城市中需要感知和被感知的人与物可以相互感知,且能够随时获取需要的数据和信息。要想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传感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是关键,传感设备在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嵌入是基础,传感设备在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嵌入形成了智慧城市的“感觉器官”。

2.2可靠传递。在广泛的联接基础上形成可靠传递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即融合移动互联网、电信网、互联网、物联网形成泛在化的网络承载系统,并安全可靠的将各种采集信息和控制信息进行实时准确的可靠传递。基于广泛联结的可靠传递是智慧城市的信息来源的基础,广泛联结如同智慧城市的“经络”,而可靠传递如同智慧城市传递来自外界的准确“刺激”信息,是智慧城市对外界信息的准确通信。

2.3智能处理。更加集中和更有深度计算的智能处理能力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即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智能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快速、集中、准确的分析和处理,并做出智能化的控制与处理。对海量的数据,利用数据挖掘、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智能技术对其进行智能化的处理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关键和标志,是智慧城市区别于数字城市的关键点。

2.4人性化管理与服务。智慧原本是对人的灵性的描述,现在移植到城市建设之中,其目的是要实现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人性化等,即城市像人一样也有灵性也有智慧。当城市的运行建立在全面的感知、可靠的传递以及智能的处理的基础之上时,城市也如同人一般具有了灵性和智慧——智慧城市。

3智慧城市的要素构成

3.1智慧城市的“躯体”:感知基础层。感知基础层是智慧城市的“躯体”与“感觉器官”。传感设备在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嵌入形成了智慧城市的“躯体”与“感觉器官”,感知基础层的功能是收集现实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包含各种物理信息量、坐标信息、身份信息、声音、视频数据等,感知基础层成了决定物品是否能感知、能说话的前提条件。数据采集与执行主要是运用智能传感器技术、身份识别以及其他信息采集技术,对物品进行基础信息采集,同时接收上层网络送来的控制信息,完成相应执行动作。物联网的数据采集涉及传感器、RFiD、互联网、通信网等数据采集、二维码和实时定位等技术。感知基础层使整个城市有了“躯体”和“感觉器官”,整个城市既能向网络表达自己的各种信息,又能接收网络的各种控制命令。

3.2智慧城市的“经络”:网络中间层。网络中间层是智慧城市的“经络”,即信息传导系统。它将完成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国家范围的信息传递与沟通,通过移动互联网、电信网、互联网、物联网形成泛在化的网络承载系统,并安全可靠的将各种采集信息和控制信息进行实时、准确、可靠的传递,把信息安全、快捷、可靠的送到城市的各个地方,使物体自己之间能远距离、跨领域通信,从而实现城市之间、甚至全球范围内的通信。网络中间层形成了智慧城市的“经络”,“经络”的形成使信息传递有了通道,智慧城市中可靠的传递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强大的网络中间层是智慧城市可靠传递的保证。

3.3智慧城市的“大脑”:智慧应用层。智慧应用层是智慧城市的“大脑”。智慧应用层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快速、集中、准确的分析和处理,并做出智能化的控制与处理,完成物体信息的采集、分析、决策等功能,智慧应用层是物联网的控制层、决策层。物联网的最终服务对象还是人,其目的是要实现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人性化等,智慧原本是对人的灵性的描述,现在移植到城市建设之中,城市也如同人一般具有了灵性和智慧。物联网的应用服务涉及到当今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领域,如智慧校园、智慧医疗、智慧家居、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电网等。智慧应用层是智慧城市的“大脑”,智慧应用层使城市具有了灵性,实现了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使城市更具有人性化和创造力。

4结论

随着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热潮的掀起,我国建设智慧城市己成必然,各级政府已经把智慧城市的建设作为新一轮城市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推动力。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我们必须弄清楚智慧城市的内涵、特点和基本要素,研究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律,充分借鉴全球智慧城市的建设经验,结合各城市智慧城市发展的特点和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特色,探讨出一条可行之路,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工业互联网的内涵篇6

关键词:人才工作站;“互联网+”;微信;e化管理

1概述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受到了政府、社会、企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该技术的应用创新了自然人与企业之间的连接方式,降低了企业运作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给企业的商业模式、管理思维、运营手段等带来了变革升级。如何把人才工作站与互联网关联起来,形成“互联网+人才工作站”的管理模式,应尽早提上研究日程。这不是将互联网和人才工作站两个概念简单地相加,而是利用信息技术,再配合互联网平台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2“互联网+人才工作站”模式的内涵

互联网技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从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交流变成了大家日常生活和交流不可或缺的部分。进入互联网时代,组织的发展理念有了全新的变化。互联网带来了颠覆性的商业模式的创新,带来了诸如粉丝经济、参与感、用户体验、平台化、社交化等新兴名词的广泛传播。企业组织要想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大趋势,需把握互联网发展的三大定律,即:摩尔定律、吉尔德定律和麦特卡尔夫定律。

“互联网+人才工作站”指按照碎片思维、粉丝思维、焦点思维、快速思维、第一思维等互联网思维模式,利用新一代网络技术、新一代服务创新系统、新一代智能终端,立足互联网技术,搭建网络平台,整合企业内部、高校、科研院所各分散的资源,实现跨单位、跨区域的线上线下互动,涵盖人才的引、育、用、留,可以供企业和学校共享相关的数据。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多原来停留在概念上的事情成为可能。为推动“互联网+人才工作站”的落地,实现人才工作站的e化运营,人才工作站在建设的过程需在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转变:一是在理念上引入“互联网+”思维。以微信公众服务号为工具,构建一个集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留用为一体的信息化平台,对人才工作站管理活动进行、实施、监督和管理,实现人才服务点对点、零距离、全方位,形成“线上”e化管理、“线下”多元化实施的管理生态。二是在组织上配备人员负责具体工作。负责人才维护、信息、活动策划、成果管理、统计分析应等工作,做好各类工作站的在线运营管理,促进相互融合,吸引人才关注平台,提高在线活跃度。三是在运营上实施线上线下联合管理。将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留用等的在线管理,与线下实施相结合,激发在站人员创新活力,促进公司人才结构改善,提高科研产出,突显人才工作站的管理价值。

3“互联网+人才工作站”的实践

近年来,广东电网公司搭建人才工作站微信平台,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管理机制,推动“互联网+人才工作站”的实践落地,打造服务企业人才工作的互联网家园。

3.1搭建人才工作站微信平台

在国内首创工作站人才学习交流家园,该平台由活动专栏、资讯专区和会员中心三个部分组成,包括:人才工作站站内动态、岗位、专家展示、高校展示、校企合作、课件下载等多个板块。通过该平台的应用,可以了解人才需求和人才动态,探讨技术难题,进行经验交流、技术支援、资源分享、专题培训等,实现人才互动的良好沟通局面。

3.2推动人才管理e运营

采用“线上”与“线下”同步运营的模式,在吸引、培养和使用高层次人才,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科技力量等方面卓有成效。建立人才大数据平台,推动人才引进稳步增长。将人才引进与it平台建设相结合,通过基于大数据的人才管理平台,形成多元人才引进渠道,推动人才管理的信息化。搭建知识远程分享平台,推动人才培育丰富多元。通过课件下载功能,让企业员工在线了解和学习研究成果,推动研究成果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成果的转化。打造生产云端解决方案,推动人才使用提质增效。围绕科技创新和安全生产,建立云端工作室,形成云端解决方案,提供实时诊断、研讨和方案制定,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构建人才智能留用体系,推动人才留用科学规范。依据人才在线活动数据,对人才进行在线服务、管理、评价和激励,提供优秀人才推荐服务,辅助人才管理决策。依据学员在站表现,结合系统统计分析结果,由人才工作站向公司人力资源部门推荐优秀人才。研究生人员推荐留用率达80%,博士后人员达30%。

3.3取得的成效

基于微信平台的人才工作站运营模式,实现了工作站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具体成效包含:提高了运营效率,借助互联网平台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让信息传递、管理执行更加便捷高效;人才价值最大化,通过校企合作、名师带徒的方式,盘活内外人才资源,在技术攻关、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长效价值;增加了科研实效,使微信平台成为了解决生产一技术问题的强大支持,提供了云端解决方案;强化了安全管理。通过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促进公司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创新了生产运行方式。

4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和人才工作站管理经验的积累,“互联网+人才工作站”的运行模式已经具备实践的条件。经检验,对企业经营具有实效,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技术攻关方面作用显著。意味着该模式具有较大的管理价值,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赵振.“互联网+”跨界经营:创造性破坏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0).

[2]薛继东.“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2015(6).

工业互联网的内涵篇7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考评体系

C8-4

当前,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主要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基于教学内容的角度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是从系统构成要素角度来研究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前者主要有吴雄彪等人在《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与质量评价》一文中,把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归结为,以实验教学为基础,涵盖实训教学和实习教学等内容,将课程设计和毕业教学联系在一起的体系。后者是罗会源、朱求学等学者在《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现状及改革探研》提出的实践教学体系看法,他们主要认为,实践教学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U展为目标,其中包含对教师优秀队伍的建立、实践部分的教学设施的建立、实践学科内容的完善以及学生实习基地的建立几方面的内容。本文选择后者,即高职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研究,并结合互联网的特质,对目前的高职教学体系如何融入互联网提出设想。

一、互联网+高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互联网+”与高职院校相结合的战略就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借助于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将互联网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其他行业结合在一起,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发展体系。高职实践教学是由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各要素,包括:实训场地、设备设施、师资、教学内容等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最终实现以理论指导实践,使学生具备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能在生产岗位上把所学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应用自如的教学目的。互联网为实现这一目的提供了更快捷有效的渠道。在互联网+时代,高职实践教学可凭借网络成本低、快捷方便及数字化传播的优势,革新教学思维,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最终实现高职实践教学目标。可见,“互联网+教育”其本质就是互联网和传统教育的结合,但并不是简单的相加,其实质是为有效实施教学和学习活动,师生在网络和技术的支持下,在师生分离状态下实行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在现场实习安排困难或危险性高的专业领域,开发替代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针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利用互联网中的仿真技术,构建教学软件,让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一个开阔的思考空降,将复杂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

二、目前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补充,作为理论教学重温、验证的手段,未能形成项目化教学。其次,实践教学内容建设滞后于生产实际,实践教学内容尚未与一线需求有机融合,未能实现实践教学体系与社会发展实时“对话”,严重偏离了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的高职培养目标。再次,师资队伍主要是高校毕业生为主,较少来源于企事业单位。这类教师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教学实践、特别是缺乏相关工作及生产实践的经历。缺乏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支持,授课模式单一,导致学生知识面窄、缺乏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未能达到学生综合岗位素质的培养。最后,此课程在发展中,要进行实践,那么还需要依托于实验室的建立,如果基本的教学条件得不到满足,那么企业协同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无从谈起。

三、互联网+时代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思维变革的时候,应运而生的大数据平台,碎片化学习,移动交流、社交共享等新概念对原有的实践体系进行充分革新,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创新性、实时性、共享性,构建该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利用互联网开放性,打破师生时空的界限,拓宽兼职教师的授课方式。因兼职教师工作安排以及课程安排冲突,引进企业能工巧匠充实实践教师队伍困难重重。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特别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时空因素导致的禁锢被打破,人与人之间异地即时信息交流、分工协作已经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这为采用更为分散、灵活、共享、优化的实践教学模式畅通道路,为建立一支校企双方“人员互兼,职务互聘”的实践教学团队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利用互联网的创新性,引进仿真项目,开辟实践教学硬件建设新方向。传统的实践教学硬件建设往往着重引进先进的实验或实训设备,但有些设备与实际没法对口衔接,达不到对器材的合理、充分利用,导致一些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学生对其真正使用的少之又少。当下的新兴互联网教育模式,则为实践教学硬件建设提供了新的技术解决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硬件建设方向转变为虚拟仿真实践项目的开发和建设,系统可根据市场需求增加或删除实训模块,与时俱进,追求与快速发展的行业接轨。虚拟仿真系统不但使得学习贴近生产,而且能给学生提供仿真工作环境,培养其职业软实力。

第三,利用互联网的实时性,使得实践内容与专业市场相融合。随着产业经济模式极速更新,行业对专业人才技术的要求也快速变化。实践教学内容除了能满足学生基础知识要求,还需跟上专业市场对每一个人能力、技能要求的脚步。互联网的实时性优势让学校教育中的传统课堂教学发生变化,由教师主导变成社交媒体空间主导,并且全天在线可以分享教学成果的常态课堂。实践教师在行业开发或使用新工艺,可将其录制形成微课堂,并设计对应实践任务,借助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力量,把校内优秀的资源和校外有利的资源结合在一起,减少传统课堂的讲授时间,让传统课堂教育成为企业实训的缩影,把传统校园管理模式转变成为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着实提升学习者的能力

与潜力。

综上所述,我国要在互联网+思维的基础上,实现高端化、精细化的职业教育就要对当今时代职业教育新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的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理念提出了挑战。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教育,而是基于自己的兴趣出发,让知识传播更便捷,在互联网应用过程中强调多元化实践能力的提升。对知识简约性期待是新时代教育对象的新需求,因此高职实践教学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应运用各种手段和挖掘各种资源适应新的学习需求和挑战。实践教学依靠着互联网创新性、开放性、实时性、共享性,开展符合岗位需要的实践形式。

工业互联网的内涵篇8

【关键词】互联网+校园创业平台构建

在我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总理提出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这标志着我国互联网+的时代到来了。在这之后不久,我国国务院办公厅下达《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全方位部署了高校创新创业的改革工作,促进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自从我国在1998年与国际互联网接轨后,我国的联网也发展十分迅速,现在我国互联网用户的数量已达全球第一。在这样的互联网大爆炸的背景下,“互联网+”的创新行业应运而生。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互联网+”的校园创业文化为大学生的创业思想注入活力,也面临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如何面对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是当前校园创业文化的工作重心。

一、“互联网+”环境下校园创业平台的构建

(一)“互联网+”的内涵与本质

相关专家认为“互联网+”行业在政治、经济、社会以及生活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在这些方面的广泛应用能够释放出巨大的数据流量,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等,从创新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就是传统产业的数据化和在线化。

(二)“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业平台的提出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业平台创立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以及能力。“互联网+”环境下的创业平台要将各类资源和信息进行共享和整合,为大学生们提供足够和有效的信息。这个平台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个服务平台,能根据市场上的不同需求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服务范围较广,整个内容除了包括课程与项目服务之外,还包括项目融资与产业化等新兴内容,使大学生在该平台上能够了解到“互联网+”环境下创业的内容和相关技术知识等信息。平台还应实现对各类信息资源的集成,例如课程资源、专家资源、企业资源等,通过对各类信息整理之后形成的信息库,构建“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业的资源库,使大学生受到系统知识的强化,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三)“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构建

关于创新创业的能力,它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不仅要求有学生具有创造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思维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等,还要毕业生掌握一些公司经营的基本策略、管理学基础以及竞争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而实践能力,它是每个学生合理运用自身储备的知识、经验、技能、实际问题的实际能力,可以概括性地说就是要求学习具备学以致用。因此,需要构建出“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信息平台的构建,需要采用“云计算”的相关技术实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各项信息服务环节的综合集成。因此,相关人士提出了三层架构的“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信息平台框架体系,该平台由网络基础设施层,平台层,服务应用层三个部分构成。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创业面临的机遇

近年来,创业成为了高校校园内一个大热的话题,高校内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成为了大学生们推动大学生就业的一大助力。因此,各地区政府都推出了与当地民情相符合的政策,来推动大学生创业的进程。对于高校来说,不论什么层次的高校都在推进大学生创业,因此应根据教育背景、目标等特点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在这些活动中,校园的创业文化都在发挥着同一种作用,就是承载的作用,无论校园的创业处在理念还是实践的阶段,校园文化都在承载着它们的存在,使创业有根可依,展现出无尽的活力。

“互联网+”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将互联网的集成作用与社会中其他企业融合在一起,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与生产力,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和工具的新型经济形态。“互联网+”的出现无疑是给社会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社会的生产形式。这种影响已经蔓延到高校之中,对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互联网+”为高校学生创业注入新的理念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迅速发展至各个角落中,呈现一种网状分布的状态,冲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高校中更是以一种文化的形态存在。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创业文化在结合自身特点的前提下,将这一元素融入其中,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为高校学生创业提供支持。传统的校园创业文化以创业精神为主,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的校园文化要树立起互联网思维,注重联合各种文化,融入社会发展。

(二)“互联网+”为高校校园创业平台拓展新内容

校园创业文化作为新生文化形态,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的重要载体,是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按照传统观念,校园创业文化同样包含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组成部分,在表现形式上有创业文化设施、制度、政策、氛围等。“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给高校校园创业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如何扩大视野,培育“互联网+”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加大投入让“互联网+”融入校园创业文化的方方面面,并催生一系列新制度,使校园创业文化在时空、内容上都得到拓展。

结束语:本文除了对“互联网+”的内涵与本质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代大学生所处环境,构建出“互联网+”环境下的校园创业文化的平台,此时校园创新创业教育十分重要,好的教育能够为大学生创业起到推动作用。本文的理论基础是“互联网+”环境下的技术特点,设计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总体框架,从网络基础设施层、平

台层、服务应用层三个部分设计“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信息平台的总体架构,运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大学生在这种大环境下创业平台的需求展开调查,最终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金锭,等.以“诚”为本塑造当代大学精神―以集美大学

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

2013,(2)

[2]蒋广学,等.大学校园“互联网一代”的成长及其米来―关

工业互联网的内涵篇9

关键词:网络营销;营销策略;内涵和特点

1网络营销的内涵和特点

1.1网络营销的内涵

(1)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组成部分。

网络营销不是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虚拟营销”,它只不过是传统营销的一种扩展,网络营销的手段也不仅限于网上,而是注重网上网下相结合,构成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营销体系。

(2)网络营销是经营创新。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上市场的迅速扩展,给企业营销创新留下了广阔的空间。网络营销的创新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业务的创新。网络创造了大量的新型业务,比如网上目录和搜索引擎成为网上热门的业务类型;另一方面是手段的创新。网络正在不断地创造新的营销方式和手段。

(3)网络营销不是网上销售。

网络营销是为实现产品的销售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基本活动,但网络营销本身并不等于网上销售。网络营销的效果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加强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拓展对外信息的渠道、改善顾客服务等。

1.2网络营销的特点

(1)跨时空性强。

由于互联网络具有超越时间约束和空间限制进行信息交换的特点,所以网络营销已突破原来的销售范围和消费群体的限制,以及地理位置和交通不便利的限制,使原来的消费群体更大,地域更广。企业能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进行营销,可每周7天,每天24小时随时随地提供全球性营销服务。

(2)交互纵深性强。

互联网络可以展示商品目录,连接资料库,提供有关商品信息的查询,可以和顾客做互动双向沟通,可以收集市场情报,可以进行产品测试与消费者满意调查等,是产品设计、商品信息提供以及服务的最佳工具。

(3)成本低效率高。

通过互联网络进行信息交换,代替以前的实物交换,一方面可以减少印刷与邮递成本,可以无店面销售,免交租金,节约水电与人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由于迂回多次交换带来的损耗。此外,由于电脑可储存大量的信息供消费者查询,可传送的信息数量与精确度远远超过其他媒体,并能顺应市场需求,及时更新产品或调整价格,因此能及时有效地了解并满足顾客的要求。

2网络营销策略的探析

2.1网络营销产品和品牌策略

产品策略是指企业以向目标市场提供各种适合消费需求的有形和无形产品的方式来实现其营销目标。其中包括对同产品有关的品种、规格、式样、质量、包装、特色、商标、品牌以及各种服务措施等可控因素的组合和运用。

网络营销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在互联网上建立并推广企业的品牌,知名企业的网下品牌可以在网上得以延伸,一般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树立品牌形象,并提升企业整体形象。网络品牌建设是以企业网站建设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推广措施,达到顾客和公众对企业的认知和认可。

2.2网络营销价格策略

中小企业者如果想在价格上网络营销成功应注重强调自己产品的性能价格比以及与同行业竞争者相比之下自身产品的特点。除此之外,由于竞争者的冲击,网络营销的价格策略应该适时调整,中小企业营销的目的不同,可根据时间不同制定价格。

2.3网络营销渠道策略

网络营销的渠道应该是本着让消费者方便的原则,为了在网络中吸引消费者关注本公司的产品,可以根据本公司的产品联合其他中小企业的相关产品为自己企业的产品外延,相关产品的同时出现会更加吸引消费者的关注。

2.4网络营销促销策略

营销的基本目的是为增加销售提供帮助,网络营销也不例外,网络营销在很多情况下对于促进网下销售十分有价值,以网络广告为代表。网上促销没有传统营销模式下的人员促销或者直接接触式的促销,取而代之的是使用大量的网络广告这种软营销模式来达到促销效果。这种做法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以节省大量人力支出、财力支出。通过网络广告的效应可以挖掘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的丰富资源与非竞争对手达到合作的联盟,以此拓宽产品的消费层面。

3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营销的产生为传统营销模式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营销者开辟了一种新的营销思路。网络营销的兴起使得更多的中小企业面对大企业的挤压能够在节省开支的情况下不被打倒,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将自身营销出去,避开了资金不足,品牌弱势的弊端,使公司不断壮大营销成功。

参考文献

[1]姚树琪.对网络营销策略的分析与探讨[J].石家庄联合技术职业学院学术研究,2006,1,(3):36-39.

工业互联网的内涵篇10

关键词:民俗文化;文化产业;互联网;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150-03

一、文献综述

陕西民俗文化,是三秦人民几千年来在劳动生活中所形成创造的产物,饱含三秦人民的人文情怀,同时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轨迹,反映了三秦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地理特征。张桂荣、周静提到,陕西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陕西民俗文化的价值绝不亚于周、秦、汉、唐文物的价值,它贴近人民的生活,鲜活生动,富有情趣和神韵。陕西民俗文化原根性、古老性、奇妙性、多样性等特点,充分证明了陕西民俗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蔡志荣谈到,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其当代价值日渐凸显,体现在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民俗文化对形成文化认同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无形资本创造着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具有教化、团结、维系的社会功能。王粉萍通过论述,指明了民俗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非常明显,尤其表现在旅游经济上,陕西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对陕西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陕西拥有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民俗文化,然而陕西民俗文化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举步维艰。郭艳娜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导致许多民俗文化急剧消亡和流变,传承保护民俗文化越来越至关重要。周敏认为,传统模式已经难以对民俗文化进行传承发展,民俗文化需要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借助互联网的丰富资源,并以网络时代的影响力为基础对其传播策略进行优化才能实现传承发展。荣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需顺应市场经济浪潮进行产业化发展,必须明确其价值选择,在传承民俗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实现商品价值,以网络促成民俗文化产业链,创建文化品牌激发文化市场。面对正在日益消散陕西民俗文化现状,我们要义不容辞地去保护和传承,然而当下在对陕西民俗文化传承保护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传统的保护发展思路难以使其焕发生机,立足于互联网创新发展才能找到陕西民俗传承发展的出路。

二、陕西民俗文化网络发展现状

(一)陕西民俗文化概览

截至2015年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陕西共有348项非物质文化入录。其包括了多个类型的陕西民俗文化,主要的戏曲文化有榆林小曲、户县眉户曲子、碗碗腔、汉调桄桄、汉调二黄、阿宫腔、合阳线腔、华阴老腔、皮影戏、陕南花鼓戏等;表演艺术有陕北秧歌、安塞腰鼓、洛川蹩鼓紫阳民歌、西安鼓乐、蓝田普化水会音乐等;手工艺术有户县农民画、延安剪纸、大荔面花、凤翔彩绘泥塑、凤翔木板年画等;民间习俗有“关中十大怪”、蒲城芯子、船张芯子、二曲礼仪、关中丧葬风俗礼仪、麟游地台社火、太白高芯社火、华山庙会、吴堡黄河古渡、柞水十三花、漫川古镇双戏楼庙会等。

(二)网络化程度低

近年来,陕西各地政府为使陕西民俗文化能在在信息时代借助互联网传承发展,做了不少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陕西民俗文化的网络化,以及利用网络传承发展的效果依然不明显。在互联网上搜索所显示的陕西民俗文化不全面,创作质量低较为传统没有创新,而且内容较少。

以2016年10月的百度指数资料为例,作为北京民俗文化的代表评书为的整体百度指数为6145、京剧为3554、四合院为1649,豆汁为1157;而同期陕西民俗文化代表华阴老腔为651,户县农民画仅为651,陕北剪纸仅为119,陕西皮影仅为110。互联网知名度最高的陕西民俗文化华阴老腔,百度指数仅为北京民俗文化评书的1/10,富含人文情怀的陕北剪纸文化,百度指数不及北京民俗文化评书的1/60。通过北京民俗文化和陕西民俗文化的百度指数对比,可清楚看到,陕西民俗文化在互联网的搜索指数严重偏低,相比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陕西民俗网络发展程度较低。

三、陕西民俗文化网络传承中的问题

(一)网络传播较为薄弱,手段单一

有效的传播是传承和发展陕西民俗文化的重要前提,然而陕西民俗文化的传播手段基本以线下传播为主,利用线下平面媒体进行广告宣传且为单向传播,很少采用网络来传播。这样的表现形式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以纸上媒体广告为例,某一受众群体通过报纸获得某项陕西民俗表演艺术的信息,其中引起兴趣的一部分受众成为潜在关注者,然而单从报纸上难以深入了解,]有途径来与信息传递者互动了解,又没有机会实地调研,在网络上也找不到又价值的讯息。这种传播方式缺陷在于受众者关注方式具有偶然性,获得信息的过程偶然,由于线下媒体覆盖范围有限其影响范围也有限,而且单向的推广不易于人们深入了解,容易造成支持者的流失。网络化程度低,缺乏互联网辅助下的陕西民俗文化传播艰难。

(二)网络科技程度低

陕西民俗文化在利用互联网传播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网络技术手段落后,所利用的媒体资源、新媒体技术、工艺、网络传播途径都较少,从而导致许多问题。第一,陕西民俗文化的创新性不强。产品大多为传统型,且文化传播过程中网络技术手段落后。在以科技和创意为依托的时代,显得缺乏观赏性和创新性难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时代需求,陕西民俗文化在遍布新科技渲染下的互联网步履缓慢而艰难。第二,影响力有限。陕西民俗文化在网络渠道使用上没有紧跟时代潮流,采用的还是主流渠道,门户网站、视频网站、网络广告,网络自媒体以及社交媒体渠道没有充分运用,专注与主流媒体使得影响范围较小。而当下移动端网络使用最为频繁,自媒体与社交媒体影响速度、范围最广却难见民俗文化的身影。

(三)网络传播内容同质,缺乏创新

据调研显示,现在网络上的陕西民俗文化单一缺乏创新且“肥皂效应”明显,在网上进行搜索关于陕西民俗文化的产品,显示结果结构和质量单一。要么全部都是一些视频、音频,没有相应的文化产品,要么全部都只是针对某一项民俗文化的产品。而且有这样一个规律,每当一项民俗文化得到社会关注的时候线上线下全部都是铺天盖地地针对这一项民俗文化的宣传,不久就会造成群众审美疲劳。例如前些年由于星光大道火起来的陕北民歌,当时网络上都是各种陕北民歌的视频和音频,却少见一些陕北民俗特色文化产品,观众不久便热情减退。近年因央视而被熟知的华阴老腔,在网络上也只能找到演出视频,搜寻不到其他相关的文化产品。

单一、同质、没有特色的网络展示,只是对陕西民俗文化浅显的理解,不能让群众体会道陕西民俗文化所具有的特色文化价值内涵。

(四)没有成熟的网络传播体系

依据网络研究了解,现阶段陕西民俗文化网络传播尚未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甚至没有专门的相关网站。在对陕西民俗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各个部门、单位相互独立,在网络上进行文化宣传的埋头做宣传,销售文化产品的竭力营销,做民俗旅游的只大力推广旅游项目。这样的方式没有整合资源,使得网络力量没有完整地发挥。

没有一个健全的网络传播体系,各自为战,群众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陕西民俗文化,没有很好地发挥互联网优势来发展传播陕西民俗文化,投入巨大但收效甚微。

(五)互联网上缺乏有市场影响力的民俗品牌

网络上的陕西民俗文化种类繁多、各式各样,然而知名的文化品牌较少。一些优秀的陕西民俗文化,如户县农民画、陕北剪纸、凤翔泥塑、关中面花等,仅在有限的地区被部分人知晓在国内知名度不高。没有企业或单位将优秀的民俗文化培育成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民俗文化品牌较低,含金量不高,导致陕西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有限,缺乏品牌影响力的陕西民俗文化在互联网大海中难有容身之所。

四、陕西民俗文化网络传承对策

(一)加强网络宣传推广

相比于传统媒体,互联网宣传受时空限制小,影响范围广,可以在短时间内将高质量的信息扩散至世界每个角落。互联网将文字、图片、视频组合成多维感官信息,可以让群众更切身地感受,增强网络宣传的效果。

陕西民俗文化必须加强网络化程度,利用媒体技术手段将有内涵的民俗文化放到互联网上,要利用互联网宣传的交互性和纵深性来进行双向互动传播,减少与群众的距离,吸收群众反馈信息的。

(二)融合网络科技创新传统文化

要对陕西民俗文化进行创新就要根植与三秦人民的生活实践,在继承优秀陕西民俗文化的同时,结合当下时展的潮流进行创新,增添富有时代精神的文化内涵。融入符合潮流特色的文化以贴切人民的生活,满足人民的需求,使传统的民俗文化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时代相适应,满足三秦人民需求。

同时,利用互联网发展和传承陕西民俗文化必须要融合新的网络科技,聘请相关专业人才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进行加工,运用先进互联网媒体技术将民俗文化静态产品及动态产品相结合,使单一感官体验变为融情感、视觉、听觉、触觉于一体的综合共鸣,提升民俗文化静态产品的客观性。例如视频资源可加入先进的电影特效,图片、音频、软文等也可使用专业媒体技术进行美化,提高其质量和内涵。在利用互联网传播时采用新的媒体传播渠道,扩大陕西民俗文化的影响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利用新的网络媒体科技与陕西民俗文化相结合进行创新,打造符合现代消费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

(三)建设相关网站,打造民俗文化品牌

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导各相关单位配合,聘请专业人才进行专门的网站建设,整合网络上现有的民俗文化建立完善的体系,融合视频、图片、软文、民俗文化产品、民俗旅游等民俗文化展示宣传功能,以及民俗技艺学习交流平台。利用专业网站的优势整合陕西民俗文化在网络上独自奋战的各个部门,将资源进行配置优化,便可多元化、多功能全方位的对陕西民俗文化进行网络宣传推广。有了专门的陕西民俗文化网站既便于对民俗文化进行推广宣传,同时也可以方便群众对陕西民俗文化进行了解。在网站上不仅可以观看相关视频、图片介绍,同时可以购买文化产品,还可以在线进行交流学习,这样便能有效地将陕西民俗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展示出来。

同时,要结合线上线下媒体资源培育优秀的陕西民俗文化品牌,通过优秀的民俗文化品牌来带动市场。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民俗文化品牌能更有效地推动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能更有效地扩大陕西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针对市场需求选择具有高内涵和价值的,能充分反映陕西人文特色的民俗文化进行品牌培育,从品牌培育再到品牌营销不断提升其价值,以品牌的发展带动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四)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化

传统陕西民俗文化大多以艺术表演为主,要想利用互联网继承发展民俗文化,就必须以文化产业为切入点。凝聚了民俗文化内涵的文化产品,是民俗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便于群众更直观、具体地理解陕西民俗文化。

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作为互联网商务载体,是当下发展最迅速的商务形式。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带有陕西特色的民俗文化产品,这些文化产品进入消费市场后,消费者通过购买便可了解产品所附带的文化内涵,从而对陕西民俗文化进行关注了解。陕西民俗文化以产品的形式便可快速地出现在各个地方,其影响范围也就更广,同时文化产品具有高经济效益,通过电子商务销售文化产品不仅可以发展文化产业,同时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在得到经济回报后便可有更多的资金、人力和资源去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发扬传统民俗文化,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效应。

(五)线上营销推广+线下体验

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对陕西民俗文化进行推广并销售文化产品,可让消费者对陕西民俗文化有所了解并激发其探索兴趣,在线上进行推广的同时,可在线下对民俗文化进行资源发掘。在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可开发民俗村、农家乐、工艺村、美食村等项目,将线上推广、文化产业销售与线下的旅游业、服务业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消费者在网络上了解到关于陕西民俗文化的相关信息,然后通过电子商务渠道购买文化产品,加深对陕西民俗文化的了解培育兴趣,再进行实地体验,更深层次地了解陕西民俗文化,离开时再购买纪念品。这样的“线上营销推广+线下体验”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开发民俗文化所蕴藏的经济价值,带动文化产业、服务业、旅游业,制造业发展,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产业链,既保护了陕西民俗文化,又可以促m当地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桂荣,周静.略谈陕西民俗文化的特点及发展[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

[2]蔡志荣.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J].民间文化与民俗学期刊,2011,(9).

[3]王粉萍.陕西民俗文化产业与陕西经济互动发展的实效性研究[J].价值工程期刊,2011,(22).

[4]郭艳娜.发展视域下的陕西民俗文化保护[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11).

[5]周敏.网络时代湖北省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播策略[J].新媒体研究期刊,2016,(15).

[6]荣洁.网络时代山西民俗文化传承的产业化引导[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11).

[7]李炳毅,李玲.中国传统文化现状和发展[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6).

[8]王新红.云南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6,(3).

[9]李健.基于电子商务营销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10]柳斌杰.文化的经济价值及其他[J].中国编辑期刊,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