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电子合同的概念和特征十篇电子合同的概念和特征十篇

电子合同的概念和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3:19

电子合同的概念和特征篇1

【关键词】现代汉语形容词;概念语义模型;电子词典编纂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6-0062-03

一 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常见释义方法

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一共收录了2,000多个形容词。参考《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从中选择了如下127个高频单音节形容词作为考察对象:

从总体上说,《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采用的释义体系是按意义的引申脉络安排义项,即第一个义项为本义,其余为引申义。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说,本义是词的起始义项。然而,该义项并没有废弃,而是处于经常的使用之中。

对上述127个形容词的释义项进行考察,发现一种常见的释义方式是:同义词、反义词加特征。此处,同义词和反义词也是高频形容词。而特征指的是释义项和被释义项共同的语境限制语(一般通过圆括号引入),其作用是解释两个词语在哪些方面相同或者相异。例如,“大”的一个义项为:(在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年龄、力量、程度、重要性方面)超过通常的情况或特定的比较对象(跟‘小’相对)。其中,“小”是“大”的反义词,而“面积”、“体积”等是其特征。

具体统计结果如下:

1)在127个形容词中,有69个形容词的本义中既有同义词或反义词,也有特征;

2)31个形容词的本义中只有同义词或反义词,而7个形容词的义项中只有特征;

3)在20个形容词的本义中,既没有出现同义词、反义词,也没有出现特征。

通过进一步考察,发现部分形容词的引申义中采用了同义词或反义词加特征的释义方法:或本身作为同义词或反义词在其他高频形容词的释义项中出现。二现代汉语形容词概念语义模型的建构

在认知科学的研究中,“特征,值”结构(attribute-valuesystem,简称aVS)是一种常见的表征形容词语义的理论框架:名词概念分解为一组特征(attributes),形容词则处理为特征的值(values)。以smith的选择性修饰模型为例(如图1):

在此图中,最上层为“苹果”这个简单概念。中间层为该概念所具有的一些特征——“颜色”、“形状”和“质感”等等。最下层为特征的值。例如,“形状”可以进一步分为“圆的”、“方的”、“圆柱形的”。

基于aVS的理论框架,我们可以建立现代汉语形容词的概念语义模型。在图2中,形容词及其同义词和反义词都处理为特征的值。

其中,e为实体,表征名词概念;a1、a2表征不同的特征;v2和v1、v3分别是形容词及其同义词或反义词。与以往的一些形容词概念语义模型相比(例如Blutner的联结主义选择性修饰模型),该模型的一个创新点是一个值可以与多个特征相联结,从而有效地表征了形容词本身的多义性。

三 现代汉语形容词概念语义模型的自动抽取

对于一个具体的形容词而言,其同义词、反义词和特征是不完全相同的。由于手工建立每个形容词的概念语义模型费时费力,有必要考虑采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技术进行自动抽取。

目前,我们主要采用模板抽取的方法,从机读词典中自动地抽取形容词的概念语义模型。基本步骤如图3所示:

形容词的概念特征需要从释义项中提取,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本文采用了上海交大计算机系计算语言学实验室开发的切分标注系统SeGpoS,对释义项进行了分词处理。同时,进行了初步的句法分析:采用浅层句法分析的方法,从释义项中抽取名词短语、动词短语等句法成分。

以127个高频形容词作为训练集,对一部分词条的释义进行了标注,在此基础上生成一些抽取模板。与此同时,手工从中抽取概念特征或属性,以之作为机器自动获取的样例(见表1)。

然后,将所抽取的模板用于概念特征的自动抽取。基本思路是:主要采用定义形式自动机的方法,对人工标注完成的形容词训练集进行分析。抽取的模板被看做是由项所组成的有序序列,每个项对应于一个词或者词组。

以模板“形容……一样”为例,可以根据它的特点概括为一个模式:

p=prep+(noun|attr|adj.attr)+adv

用有限自动机的方式可以表示为:

将这个自动机转换成如下正则表达式,机器就可以进行分析并进行模板的自动抽取:

pattern=prep(adj|n)’adv

实验结果表明:在进行特征抽取的时候,采用模式匹配法的准确率高达93.12%,优于词频分析法和最大公共子串分析法。

采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开展形容词同义词和反义词的自动抽取。常见的同义词模板有“……而……”,反义词模板有“跟……相对”、“不……”等等。采用这些模板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率。

四 在对外汉语电子词典编纂中的应用

1 外向型学习词典的释义结构

从词典学的角度来看,现代汉语形容词概念语义模型可以作为一种外向型学习词典的释义结构。与传统的文本内向词典相比,它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能够清晰地区分同义词的异同,提高学生的辨义能力。两词相同,是由于联结了相同的特征和值,不同之处在于联结了其他的特征或值;

(2)能够简便地区分词典中收录的形名组合是词组还是复合词,从而提高学生的搭配能力。如果某个实体(表征了名词)可以与不同的值(表征了形容词)相联结,形名结构一般为词组,否则很可能是复合词;

(3)提供了词汇查询和概念查询两种途径。通过特征,可以同时查到相关的形容词和名词。学生在书面表达中需要采用形名结构的时候,可以在一组相关的同义词中挑选出合适的形容词;

(4)通过进一步调整语义模型中的特征、值的数量以及出现次序,就能够调整教学的进度和难度,从而满足不同水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2 双语学习词典的释义结构

现代汉语形容词的概念语义模型是对英语中选择性修饰模型、联结主义选择性修饰模型等aVS语义模型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也能够反过来表征英语中的形容词概念语义。

《牛津英汉双解实用词典》(a.s.Homby)是一本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词典。通过不完全统计分析,发现其形容词的释义方式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高度相似。例如:

bigadj.1large,nsize,extentorintensity…

redadj.2(a)oftheverydarkestcolour,likecoal0rsoot;oppositeofwhite,

在“big"的释义中,“large”是其同义词,而“size”、“extent”和“intensi够”是其特征。而“red”的反义词为“white”,特征为“colour”。

因此,现代汉语形容词的概念语义模型可以进行泛化,进一步表征英语形容词的释义项。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清晰地揭示英、汉两个同义形容词在所联结的同义词、反义词和特征等方面的细微差异。

五 结束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典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所使用的一些词典大多为内向词典,主要用于本族语者的学习和工作需要。因此需要在此基础上改编为学习词典,尤其是双语学习词典,才能更好地满足外国学习者需要。随着对外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有必要进一步转换为相应的电子词典。

电子合同的概念和特征篇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问题的提出

高中的化学教学涉及许多化学概念。化学概念是后续化学知识的基础,学生只有建构起正确的化学概念,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正确的推理和判断。化学概念一般较抽象,高中生学习高度抽象和内涵丰富的化学概念往往会存在困难,容易产生迷思概念。这使得概念教学成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大难点。

“电离”是高中化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但其微观抽象性往往使学生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产生障碍。在教学中,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电离”的概念,将有利于他们对“电离”建构起正确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相关概念的学习迁移。本文以“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为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如何运用“四重表征”的教学模式,结合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手持技术)和自主设计的教学图形进行概念教学,帮助学生进行化学概念的建构。

2、理论基础

2.1

概念“四重表征”教学

“多重表征”是化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方法,能帮助学生通过化学概念的各种表征形式进行有意义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突破学生学习化学的困难,可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便于知识的储存与提取,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应用,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四重表征教学模式(tetra-Representationteachingmodel,简称tRtm),具体指的是“宏观-微观-符号-曲线”的表征并进行表征间的转换。其中,“曲线表征”是指由某些自变量的变化引起因变量的变化以坐标图的曲线形式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将坐标轴物理意义、曲线上的起点、终点与拐点曲线走向等与实验数据相结合,反映事物的变化趋势,也是将宏观表征和微观表征联系起来的桥梁。曲线表征有助于学生的定量图像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本研究采用四重表征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宏观表征(实验现象等)、微观表征(粒子图等)、符号表征(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曲线表征(电导率曲线),结合运用宏观(ih)、符号(if)、微观(1w)、曲线(1q)图象(或图形)进行教学组织,包括图象(或图形)的单独呈现、组合呈现,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如图2所示),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直观地进行概念建构。

2.2

poe教学策略

poe教学策略,指的是“预测-观察-解释”策略(prediet―observe--explain)。poe基本的程序是,首先设计某一情境让学生进行“预测”会有何结果或现象发生,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预测并说明理由,接着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有何结果或现象发生,记录观察结果,如果与预测的不一样,让学生“解释”原因或理由。poe教学策略增强了学习活动的指向性与目的性,有助于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进行概念建构。

2.3

手持技术支持下的实验探究教学

本教学设计运用传统实验与数字化手持技术实验相结合进行探究实验。其中,手持技术是一种先进的便携式数据采集系统,它与各种传感器连接可以同时进行多变量的实验探究,并实现对整个实验过程的动态测量;突破了单点测量的制约;可以自动绘制图表,使测量结果更直观,所提供的信息更为丰富,并使之定量化,收集的数据更为精确。它常用在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中,是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得工具,是知识构建和应用实践的有力工具。

3、基于poe策略的高中化学“四重表征”概念教学案例

3.1

教学内容

此教学课例选取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1》中第二单元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为教学内容,包括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从电离角度定义酸、碱、盐等知识。

3.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电离以及电解质的含义;学习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从电离角度进一步认识酸、碱、盐;初步认识到“手持技术”的使用方法与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微观粒子示意图,认识电解质在溶液中电离的过程,并知道离子是以水合离子的形式存在,初步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的联系;通过思考与交流,对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的比较,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最后通过“四重表征”教学图形,培养学生运用“宏观-微观-符号-曲线”的联系解决问题的化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和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认识离子反应本质与特点的过程中建立微粒观。

3.3

教学过程

环节1:创设实验情境一宏观表征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联系初中学习到的物质导电性试验,预测以下实验的现象。[实验]利用图3所示的装置,试验物质的导电性。(1)把碳棒插入盛有氯化钠固体的烧杯中,观察现象;(2)把碳棒插入盛有纯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3)往纯水中慢慢加入氯化钠固体,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p-预测)预测实验现象:(1)、(2)灯泡不亮;(3)灯泡变亮。

教师活动:邀请学生一同完成演示实验。

学生活动:(o一观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并尝试解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1)氯化钠固体,灯泡不亮;(2)纯水,灯泡也不亮;(3)随着氯化钠固体的加入,灯泡逐渐变亮,继续加入氯化钠固体,灯泡越来越亮。(e一解释)这实验说明氯化钠固体、纯水不导电,但氯化钠溶液导电,浓度越高,导电能力越强。

教师活动:结合现象图(如图3)分析原因:氯化钠固体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而纯水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极少。naCl溶液导电的原因是,溶液中有―定浓度能自由移动的离子;对于同一溶液,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越高,溶液的导电性越强。

设计意图: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入新知教学,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科学能力;展示“连动式”的“实验现象图”,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宏观表征”的表象。

环节2:宏观表征符号表征微观表征

教师活动:(设问)如何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上述实验?naCl在水中溶解后发生了怎样的微观变化呢?

学生活动:(p-预测)根据初中所学的知识,酸、碱、盐在水中会解离出带电的粒子,使酸、碱、盐溶液能够导电。naCl在水中溶解后解离出能够自由移动的na+和Cl-,能够导电。

教师活动:(配合板书)naClna++C1-

(if)

学生活动:(o-观察)阅读课本中微观示意图(见图4)解析实验现象。

教师活动:展示“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过程的微观粒子示意图”(见图4)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学生活动:(e-解释)naCl加入到水中,在水分子的作用下,naCl溶解并发生了解离,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脱离晶体表面,进入水中,与水分子形成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

教师活动:(补充)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自由离子发生了定向移动,溶液便能导电。随着自由离子的增加,自由离子的浓度增高,溶液的导电能力逐渐增强。

设计意图:通过“微观粒子图”,实现“宏观表征”向“微观表征”的转换,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微观表征”的表象,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宏观实验现象。

环节3:微观表征一曲线表征

教师活动:(引导)我们通常用物理量“电导率”来表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大小。电导率越大,溶液导电能力就越强。如果我们把实验(3)过程中测得的电导率以点的形式记录在坐标系中,用平滑的线把各点连起来,会得到怎样的一条电导率曲线呢?

学生活动:(p-预测)学生预测曲线的变化趋势:由“灯泡越来越亮”可以推测到,电导率曲线呈现上升的趋势。

教师活动:为了连续地、更准确地测量电导率,我们可以引入更精确的测量技术“手持技术”进行测量。让我们来看看,将naCl固体不断地加入蒸馏水中,溶液电导率的具体变化。(演示,同样邀请一位学生配合老师完成这个实验)利用手持技术进行实验:将电导率传感器置于蒸馏水中,开启数据采集器,将naCl固体慢慢地加到蒸馏水中形成氯化钠溶液(适当地搅拌),在大屏幕上同步显示出溶液电导率曲线的变化过程,最后得到电导率的变化曲线(见图5)。

学生活动:(o-观察)观察实验,记录电导率曲线的变化趋势。

教师活动:如何解释溶液的导电性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与预测的结果进行对比、解释。(e-解释)分析曲线:起初溶液的电导率为零,说明蒸馏水几乎不导电;随着naCl固体的不断加入,溶解并产生大量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溶液的导电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电导率不断上升,原因是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逐渐增高,溶液的导电性不断增强。

设计意图:通过手持技术生成的电导率曲线,实现“符号表征”向“曲线表征”的转换。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曲线表征”的形象,学会分析曲线解释实验。手持技术的引入,在解决教学难点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结合poe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实现和提高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

环节4:构建“四重表征”之间的联系

教师活动:结合“四重表征”教学图形(如图6),总结这节课的知识要点。

设计意图:结合“四重表征”教学图形进行总结,帮助学生通过各种表征形式对化学概念进行意义建构,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减轻他们的记忆负担,便于知识的识记与运用,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4、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化学“四重表征”图形化教学的思考

4.“四重表征”教学与“教学图形”相结合

采用教学图形与“四重表征”教学相结合,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将复杂的化学原理与抽象的化学概念用图片、图形、图象和形象性的符号来描述,使原理和概念生动化、直观化和整体化,促进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与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促进“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一曲线’’之间的转换,提高了“四重表征”教学的有效性。

4.2 “四重表征”教学与数字化实验相结合

采用实验探究教学,让学生学会采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化学问题,也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数字化实验的实时性与直观性让学生能够通过多元化、图形化的数据显示方式,即时地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与分析、及时地对实验结果做出判断,并对实验预测进行修正;而“手持技术”的易操作性与准确性实现了在降低实验操作难度的同时,保证实验的精确性;数字化实验使化学实验从“定性”转变为“定量”,实现了定量的表征形式一一曲线表征,给予学生更多空间进行逻辑思考,综合所得的实验数据与现象、概括并得出可靠的实验结论。此外,信息技术的引入也将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化学学习与实验探究的兴趣。

4.3

“四重表征”教学与“数字化实验”相结合

poe教学策略的使用,有利于“四重表征”的概念建构。在教学过程中,预测阶段能呈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又能激发学习动机。在观察的阶段,当观察到的现象与预测的一致时,将新知识与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联系;当观察到的现象与预测的不一样时,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激发学生进行探索,解释自己的观点与现象之间的差异,将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结合,通过纳入、重组和改造,构成新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建构。

4.4

电子合同的概念和特征篇3

关键词: 图式;物理概念;复习教学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如果把物理这门学科比作高楼大厦,那么物理概念就是构成这座大厦的基石。因此,物理概念教学成为物理教学的核心。李政道在回答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时就曾强调: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然而,很多学生却往往忽视对基本概念的掌握, 特别是不能够形成概念网络, 更不能够比较深刻地了解概念间的联系。

        因此,无论是在新授课中,还是在复习课中都应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以此为基础来教好、学好物理知识。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复习课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对物理概念的复习有兴趣,并能通过学习真正理解概念。图式理论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图式理论作为一种教学策略, 它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征知识。利用图式的形象性、直观性、层次性、关系性和可扩展性等特点, 将它引入到中学物理复习教学中, 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一、 图式理论的内涵

        现代图式理论是在吸收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又在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以及心理学关于表征研究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对现代图式的理解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一般性”,即图式中贮存知识具有一定程度的概括性;二是“知识性”,图式既描述某类事物的必要性特征,又描述其特点性特征;三是“结构性”,图式中各个知识结点之间按一定关系联系组成一种层次网络,同时,图式还可以是一种等级结构。所谓图式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人的一生要学习和掌握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并不是杂乱无章地贮存在人的大脑中的,而是围绕某一主题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单元,这种单元就是图式。比如,我们见到某种动物的图片,就能很快想起它的名称、性情、生活习性等很多有关该动物的知识。这说明该动物的外观特征是与它的名称、性情、生活习性等有关知识联系在一起贮存在人的大脑中的。

        所以说,图式实际上是一种关于知识的认知模式。图式理论研究的就是知识是怎样表征出来的,以及关于这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的理论。

        图式描述的是具有一定概括程度的知识,而不是定义,图式所描述的知识由一部分或几部分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其中的组成部分称之为变量或槽道。图式不是各个部分简单机械相加,而是按照一定规律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图式是在以往经验的旧知识与新信息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形成的,是以往经验的积极组织,“同化”和“顺应”是皮亚杰图式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同化”就是把外界的信息纳入已有的图式,使图式不断扩大,“顺应”则是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图式不能再同化新信息,而必须通过调整改造才能建立新的图式。

        二、 图式理论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1. 从图式的结构看物理概念教学

        图式是由变量或槽道组成的,每个物理概念也都是由相互关联的几个部分构成的。如果我们把物理概念看成是一个图式的话,构成物理概念的几个部分便是这一图式的变量或槽道。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形成关于某一概念的图式,首先要分析该物理概念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即该物理概念图式的变量,然后从中找出起关键作用的变量,以便从全局上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样就能为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该物理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关于“向心力”这一物理基本概念的教学,我们首先要找出它的图式的变量。它包括质量、线速度、角速度、半径、力的方向、力的特点。在教学中,深入透彻地分析这几个关键变量,可以使学生形成关于“向心力”的正确图式,进而准确地掌握这个重要物理概念。

        2. 从图式的关系看物理概念教学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分析物理概念的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要搞清这些构成部分之间以及物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图式理论指出,图式不是变量的机械相加,而是按一定规律结合的有机整体,图式的变量之间有相互约束的关系。

       物理概念的图式也是如此,复习时还要从整体的高度重新认识所学的知识,抓住重点,了解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如复习力学知识时,要了解受力分析和运动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而运动定律则将原因(力)和效果(加速度)联系起来,为解决力学问题提供了完整的方法,曲线运动和振动部分属于运动定律的应用。动量和机械能则从空间的观念开辟了解决力学问题的另外两条途径,提供了求解系统问题、守恒问题等的更为简便的方法。有了这样的分析,整个力学知识就不再是孤立和零碎的,而是为了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有机整体。

        3. 从图式的形成看物理概念教学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学生物理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从对物理变化的感性认识出发,经过抽象、概括而达到对物理现象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首先是建立在以往经验的旧概念和新知识联系的基础上,然后通过新知识与原有物理概念的相互作用,构建新的物理概念。这一过程正是图式理论所描述的原有的图式可通过“同化”和“顺应”形成新的图式的过程。

        比如对“功”的概念的构建,应该说到了高中,学生对功的学习跨了一大步,功的量度公式由w=fs扩展到w=fscosα,提出了正功、负功概念。继而深入讨论了功能关系,用能的转化来说明功: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初中由功说明能的做法被颠倒过来,这是对功的认识的飞跃。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多数学生的认识并没有做到跟教材同步,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功的概念,原因在于功和能都是非常抽象的概念。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不断地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理解各种力所做的功。在学习了力学后,再学习热学、电学、光学等知识时应不断充实有关功的内容,以便学生真正理解功的概念,运用功和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讲到热学时,可根据分子力做功跟重力做功的相似性,将分子力做功与分子势能的减少关系表示为w=ep1-ep2;根据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可以将功、热量和内能的改变联系起来。其遵循的规律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这是包括内能在内的能量守恒定律,公式为e=q+w。从这个公式可求得外界对系统所做的功为w=e-q。热力学第一定律使功和能的关系扩展到功、热量和能的关系,对于功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

        在讲到电学时,根据电场力跟重力的相似性,电场力做功可以根据电势能的变化来计算,电场力做的功等于电势能的减少,即w电=ep1-ep2=qu1—qu2=qu,式中u1、u2为电势,u为电压,u=u1-u2。这是电学中常用的计算公式,电场力做功用电势能的变化来表示,这是静电场具有的一种性质。在直流电路中,电流做的功为w=uit。学习磁场知识时,我们知道洛仑兹力对运动电荷不做功。这是由于洛仑兹力始终垂直于运动电荷的速度。由此可以推得磁场与静电场具有不同的性质。在光电效应问题中,可根据功能关系得出光电子克服金属原子的引力所做的逸出功为w=hγ-e0,其中hγ为光子的能量,e0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通过这样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充实、强化功的概念的内涵,学生头脑中功的认知图式得到了逐步扩展,最终达成了对功的概念的较为深刻的理解。

        那么,根据图式理论,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时,对于新概念图式的形成,一方面要看它是否能通过“同化”学生已有物理概念图式的方式来实现;另一方面,则应考虑通过“顺应”的方式,不过运用这种方式,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或选择形成物理概念图式的一些例子,既要比较它们的必要特征,又要比较它们的无关特征,以使学生形成完整的有关物理概念的图式。

        总之,图式理论是关于知识的心理组织结构的理论。我们这里所讲的图式是一种认知图式,它不仅可以用来表征各种概念和理论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表征不同操作水平的知识,它对知识的获得具有重要意义。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运用图式理论可以使教师从教育心理学水平上更好地指导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

   

参考文献:

[1] 杨亮涛.概念图是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有效工具[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4).

电子合同的概念和特征篇4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二、教材分析

1.在中学阶段的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凡涉及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基础。本节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教材主要以“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等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研究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氧化—还原反应贯穿于中学化学学习的全过程,是学习中学化学的主线和要害之一。在已学的课程中,燃料的燃烧、金属的冶炼(H2、C还原CUo的反应)等都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熟悉从反应中反应物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就是从本质上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

②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分组合作,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②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熟悉并理解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特征。

五、教学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六、教学思路

1.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设疑、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合作学习,探究交流,深入讨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教师对难点进行分析讲解,然后引导学生归纳、练习,并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

2.结合具体反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探讨氧化还原反应的微观本质、宏观判断特征。重新建构学生完整的知识网络。

七、教学过程

【导入】结合生活实际提问引入新课(略)。

【设疑1】请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分析下列两个化学反应。

【过渡】当这两个化学反应发生时,哪些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怎样变化?(学生分析、回答)

【设疑2】请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分析下列两个化学反应。怎样根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后回答)

【过渡】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下面我们来分析这个问题。

【讲解】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讲解naCl和HCl的形成过程。(略)

【设疑3】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的转移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

【设疑4】请结合mg和稀盐酸的反应(mg+2HCl=mgCl2+H2)说明怎样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后回答)

【过渡】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建立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得氧失氧到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再到电子的转移,请同学们填写下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后回答)

【过渡】前面我们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建立过程,下面请同学们做几道练习题。

【练习】

1.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2.在化学反应中,如果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就一定有转移,这类反应属于反应。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表明该元素的原子电子。

3.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离子反应的是()

a.钠在氯气中燃烧

B.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C.氯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

D.锌粒放入稀硫酸中

【小结】本节课我们分析讨论了氧化还原反应,请同学们务必记住六个字并能正确的理解它。

本质失

得特征失

得概念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作业】非常学案当堂检测第1、2、3、4题。

【课后交流】1.有人说置换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全部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你认为这个说法正确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2.尝试画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交叉分类示意图。

【课后预习】什么是氧化剂?什么是还原剂?它们各有什么特性?在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怎样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板书设计】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略)

电子合同的概念和特征篇5

一、比较思维方法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1.分析比较,找共性,抓本质

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等八个概念,很多同学容易将这几组概念混淆,造成了该知识点经常考,经常错。实际上,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很快发现,这是四对概念,即剂、性、反应、产物四对,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比较,会发现:

氧化剂、氧化性、还原反应、还原产物,都是与得到电子有关;

还原剂、还原性、氧化反应、氧化产物,都是与失去电子有关。

“得到电子”和“失去电子”就是这两组概念的共性或说本质。剂、性、反应和产物是“得到电子”和“失去电子”这本质的不同侧面的反映。如果将它们联系起来,我们会得到这样的关系: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在反应中)被(还原剂)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在反应中)被(氧化剂)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抓住概念的本质,对理解和记忆来说,都是意义深远的。

2.分析比较,找差异,辨是非

例如,比较分析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等概念的区别。我们来比较一下它们的定义。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类原子互称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由同种元素组成性质不同的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分子式结构相同的不同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我们分析比较,发现它们的关键词是“不同”,而不同的对象分别为:同位素——原子;同素异形体——单质;同分异构体——化合物。

通过比较,抓住关键词的不同,我们很容易区分这三个概念。因此,在概念的理解中,适当运用比较的思维方法,更能深刻地把握概念的本质。

二、运用比较思维方法将物质分门别类,探索物质的变化规律

1.通过分析比较的思维方法,利用“共同特征”把不同物质进行分门别类

高中化学教材有很多知识点采用比较方法进行归类,例如,从原子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把最外层电子数目相同的元素原子归做一族,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原子归做一周期。类似这样,采用比较思维方法把不同物质按某一个共性归做一类的做法,有利于我们把杂乱的、众多的化学物质,按一定的线索联系起来,有利于我们的理解和记忆。如记忆课本附录的酸碱盐溶解性表,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就能得出:钾钠铵及硝酸盐,全部是易溶盐;硫酸盐和氯化物,除了钡银全都溶;还有碱和碳酸盐,绝大多数都不溶。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概括出:难溶性的氢氧化物受热通常可以分解成相应的氧化物和水;强氧化性酸与金属的反应通常都不产生氢气;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醛、甲酸、甲酸某酯、葡萄糖、麦等。

2.通过分析比较的思维方法,利用同类物质中的差异性,概括物质变化的规律

高中课本中同族元素结构和性质的递变规律、同周期元素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规律、烃类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等都是采用比较思维方法得出的结论。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共性中的个性,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运用比较思维方法发现问题,求索真知

例如,从硝酸性质的角度分析比较以下两个反应方程式:

Cu+4Hno3=Cu(no3)2+2no2+2H2o

C+4Hno3=4no2+Co2+2H2o

不难发现这两个反应是课本中说明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的例子,在这两个反应中,硝酸都体现了氧化性,但在第一个反应中,硝酸中的氮元素的化合价并没有完全变化,硝酸铜中的硝酸根化合价没有变化,说明硝酸在该反应中的性质不只是强氧化性,还有酸性。在浓硫酸与金属的反应中,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的反应中,我们同样发现类似的情况。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如果我们注意观察,同样会发现一些问题。例如,在学生实验“浓硫酸的性质”中,浓硫酸与铜发生反应,有同学提出:“为什么我们做出的实验现象不相同?”有的同学反应混合物是黑色的,有的是白色的,有的是蓝色的……

这实际上是反应条件不同引起的:铜与浓硫酸相对用量不同,浓硫酸的浓度不同,反应的时间不同,都有可能引起反应现象的不同。我们知道,氧化铜的颜色是黑色的,硫酸铜溶液的颜色是蓝色的,无水硫酸铜固体的颜色是白色的,再结合浓硫酸的性质,比较各自反应中所用的试剂用量,同学们很快就弄清其中的原因:黑色的是因为铜的量放多了,生成的氧化铜没有能全部转化为硫酸铜而呈现黑色;白色固体是因为浓硫酸的量足够,把生成的水吸收了所以才呈现

白色;蓝色是因为加入的浓硫酸量较少,加上试管中有水,生成的硫酸铜溶于水所以呈现蓝色。

四、运用比较思维方法解决化学问题

1.利用比较的思维方法,掌握物质变化中的共同特性,为解决化学问题提供解题的依据

【例1】a是烃的衍生物,加热时在naoH溶液中水解,并能发生下列转变关系:

解析:这是一道有机推断题,根据有机化学知识,能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解的有机物主要是卤代烃和酯类,水解产物能相互转化的应该是酯。如果我们了解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都有共同的结构特征——含有醛基,就可以断定a、B、C、e四种物质中必含醛基,再根据醇、醛、酸之间的转化的特征——氢、氧原子数目改变,碳原子数目不变的共同特征,就可以推断出B、C、D、e中碳原子数目相同的结论,综合就可以推断出结果:a:甲酸甲酯;B:甲酸钠;C:甲酸;D:甲醇;e:甲醛

2.利用比较的思维方法,掌握同类物质中的差异性,为解决化学问题提供解题的依据

【例2】下列各种醇被氧化后得到的产物是醛的是()。

解析:醇的催化氧化,原理是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的氢原子被氧化成羟基,两个羟基脱去一个水分子,同时与所连接的碳原子形成碳氧双键。换句话说,醇分子中,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必须有氢原子才能够被氧化,而且必须有两个氢原子或两个氢原子以上才能够生成醛。因此,我们可以作出判断,D不能够被催化氧化,C能氧化但不生成醛,aB满足题目的条件。即选aB。

电子合同的概念和特征篇6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物理教学一直强调概念规律及其应用,而不太重视图像的教学,物理图像只用来呈现概念规律的直观表征.在实际教学中,图像更多地被部分教师仅仅用作处理实验数据的工具,还有些教师则只关注如何利用图线更简单地解题.实践表明,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总处于很不理想的状态;甚至相当多物理高分的或所谓学得好的学生,也并非是真正处于对概念规律的物理学理解的水平上.实质上,这已经使物理课程的学习偏离了对物理科学的学习.[1]

就物理学本身而言,图线与图像本身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物理语言,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2],它与文字、公式、各类简图等物理语言相互转化,相互补充,有逻辑地把物理世界及物理量间的相应变化全面、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相比之下,物理图像较文字、公式更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更能量化地反映出多个物理量的状态变化及其相关性的特征,它能直接反映观察的结果(定性或定量的);物理图像所呈现出的对物理量变化过程的整体性描述,不仅系统而且全面.特别是,在对变化过程所具有的细节性描述以及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深层意义方面,与其他物理语言相比,堪称特色独具.

笔者认为,之所以在长期的教学中没有重视将概念规律的教学与物理图像密切结合,除了外界的原因外,许多教师对物理图像的理解和如何将物理图像用于概念规律教学两方面都缺乏思考.本文将从这一角度讨论物理图像(图线)对中学物理教学的作用.

二、图像为物理概念的形成明示出一种可行方向,提供了一种思维方法

概念是关于事物本质属性及一般特征的抽象概括,它的形成需要大量相关感性材料的支撑.在需要时,个体将经验储备中相关现象的感官知觉材料,经由编码、组织、储存,从记忆中提取出来.而图像是对表象材料的排序、归类与整理后的整体图景反映,是对直接认知对象表象的条理化,是结合已有观念作出的对事物总体特征的描绘.两者都是为进一步抽象概括材料准备的认知内容.由于图像是对研究现象或过程的秩序整理,显示的是整体特征,于是从资料呈现的完整角度而言,物理图像对物理概念的形成指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又由于图像直接表征的是物理量间的变化,借助数学知识,探究变化中隐含着的不变因素;在某种层次上说,不变是一种特征,表明一种本质――这就是概念所要表征与描述的内容;或者说就是需要引入或产生的那个概念.于是从这种意义上说,图像提供了概括抽象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活动方法.

例如加速度概念的学习.学生对生活中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速度在不断地变化是有零散但丰富的经验储备,对摩托车与小轿车的启动阶段的速度变化差异亦有着真切的认知表象.因此给出两车启动开始一段时间内一系列时刻的速度值,让学生进行比较研究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的.若将两车的速度变化利用给出的数据用速度-时间图像表示出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每一辆车运动变化的特点,在变中寻找不变,学生可发现:速度与时间都在变化,但速度变化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单位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速度的变化率等都是不变的,即速度图线的斜率等都是不变的.进一步,引导学生由图像表现出的两车速度图线的斜率不同,实质就是两车运动本质的不同――速度的变化率不同,就自然地成为我们需要引入的新概念:加速度.

又如,电场强度概念的引入,利用检验电荷的相应测量数据,实验得出:放入电场中某点的检验电荷电量变化,其受到的电场力也随之变化.但检验电荷受到的电场力与检验电荷的电量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由于直线的斜率不变,直接得出电场力与电量的比值不变,体现出电场在该点力的本质特征.而在电场中的不同点,力与电量的比值一般又不相同.可见,这一比值反应了电场力的本质特征在不同点的不同――“场力”的强弱不同,电场强度不同.

三、图像提供的直观的情境,为理解物理概念搭建了一个符合认知规律的平台

(一)借助图像的直观特点,深化理解相关物理概念间的相互关联

中学生还处于经验型抽象思维的阶段,对抽象内容的理解往往需要直观内容的支持.显然,相对概念来说,图像是直观的.因此,教学的关键就在于要引导学生将二者联系起来.例如在各种复杂的直线运动中,可利用位移图像对各种速度概念(用文字与数学式描述的)加以认识上的深化.如图1所示,物体运动的s-t图像中的曲线m,分析t1至t2这段时间内物体的运动,公式定义的平均速度在这里得到了直观的诠释:直线aB的斜率.若t2逐渐向t1靠近,对应直线aB斜率的变化昭示着所分析的时间段内相对应的平均速度不同,当t2无限地趋向于t1时,公式的物理意义是物体在t1时刻的即时速度,就是图像在a点处的切线l的斜率.可见平均速度及其变化以及即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关系,在这里得到了逼真的动态直观性演示.

同样,利用图2与图3所示的v-t图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深化理解加速度:只有速度图线是不与两轴平行的直线时,它表示的运动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图2中的速度图线是直线,直线的斜率为该段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由于斜率为正,加速度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图3中速度图像直线的斜率为负,该段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此外,当速度图线是曲线时,对该图线表述的运动只能计算平均加速度.如图4所示,速度图线在某时刻切线的斜率表征着该位置时刻的瞬时加速度,即t2时刻的加速度即为曲线在该处的切线斜率,由于加速度为正,物体t1到t2时间段做的是加速运动.利用这些速度图像还可以方便地解决初学者由于运动认知材料积累不足带来的对相应运动产生的理解困难.例如,图3中的t1时刻物体的速度为零,但加速度不为零;图4是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图5物体做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减速运动,等等.

(二)借助对图线间关系的分析,理解复杂运动中的相关概念

对描述多体复杂运动的物理概念,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多是由于学生缺少对相关运动的认知经历,对运动发生的过程及其特点没有形成对应的想象储备.例如因波源与观察者相对运动而使观察者接收到的波频率发生改变的多普勒效应现象.对此现象理解的支持是,想象出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波的周期(频率)会发生何样的变化呢?对学生的想象困难,可用位移图像给予直观支撑.设波在介质中直线匀速传播速度为v0,波的振动周期为t.简单地,分析波源静止、观察者相对波源运动的情况.先对静止的观察者而言,若只关注波动的特殊状态(比如波峰),将看到从波源位置处每隔时间t就有一个波峰状态以速度v0匀速向外传播.若观察者再以速度v向波源方向匀速靠近,各对象的运动位移图像将如图6所示.

由图6,观察者接收到的波峰1与波峰2的时间间隔DB自然小于波源发出两峰的时间间隔CB.即观察者在此运动状态下接收到波的周期小于波源振动周期.直观可见多普勒效应是物体由于相对运动而出现的不同参考系中观察到的同一事件发生时间间隔不同的一种自然结果.进一步,还可利用图线形状呈现出的几何关系,计算出频率变化的数量关系.

观察者接收到两个波峰信号时间间隔t的值可由下求出:

在aCD和aBD中,有

CD×tanα=DB×tanβ,(t-t)v0=tv得,t=t.

频率为f0=波动信号(以波源连续发出波的两个波峰为标志).在波传播方向的直线上,以速度v向波源运动的观察者接收到波的频率f=将发生改变,且结果为:

t=t,f=(1+)f0.

四、通过图像中物理量的变化读出概念的深层次物理意义,为发现新概念提供了直观的依据

(一)从图像中物理量的变化读出概念的深层次物理意义

由于图像中呈现出的连续性曲线,是对过程中相应物理量的细节性描述,由此便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深层次意义.例如匀速运动的v-t图线,利用平面内坐标点可描述物体在某一个时刻的速度;于是可帮助学生理解:速度乃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而非运动过程的物理量,速度随时间的推移就可描述一个运动的过程;进而,物理学中说的匀速运动则一定是个理想过程,因为在任一时刻都具有相等速率的运动在实际中并不存在.又如从小灯泡的U-i图线,如图7所示.所给出的关于小灯泡灯丝材料的电阻信息,不但比直接用文字语言表述或数据列表等方法梳理出灯丝电阻要简单得多,而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图线所揭示出的“冷灯丝电阻随温度呈现的动态变化”几乎是用语言与公式分析难于发现的.

(二)为发现新概念提供了直观的依据

在光电效应现象的研究中,实验得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关系图像,如图8所示.不仅使我们感受到了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光的强度无关(光子个数),是与光的频率线性相关的粒子.由直线与横轴的交点位置,更使我们认识到极限频率概念的存在及其意义.

研究等压条件下,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的体积随温度变化的情形,利用描点法画出实验得到的等压线如图9,图线并未通过原点表明0℃时气体的体积并不等于零这一事实.直线反向延长交t轴于d点,得到t1=-273℃,从而外推到零体积,产生了理想气体温标,定义出了绝对零度这一“极限”概念,并明确了它的物理意义.

五、图像为概念间的联系积累材料,丰富了物理规律建立的途径

概念是规律的基础,规律反映了概念间的联系;但是学生对这一点的理解通常依靠对错题原因的反思来实现.实际上,从实验物理走进理论物理,规律的建立方法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果借助不同图线间的物理关系来建立规律,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方法的变化提供隐喻性的支持.

例如,通过对合外力与时间的曲线及加速度与时间的曲线的综合分析来推导动量定理.设质量为m的物体做直线运动,其受到的变化的合力F随时间的变化如图10所示,该物体运动的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11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图11只是图10中每一相同时刻的对应点的纵坐标值与m之比所形成的图形;即图11中曲线与横轴所围面积的m倍应与图10中曲线与横轴所围面积相等,这一点可以通过方格法计算两个面积验证.由图像的物理意义可知,图10中曲线与横轴所围面积表示力在时间t内的冲量i;图11中曲线与横轴所围成的面积表示时间t内物体速度的增量Δv.若物体时间t=0时刻速度为v0,t时刻速度为vt,则Δv=vt-v0,比较两幅图形有:i=mΔv=mvt-mv0.

对动量定理进行这样有“直观证据”支撑的认识,不仅促进了对概念规律的真理解,还会潜移默化地为具体问题的解决找到新的途径,形成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马广明.加强物理图像教学提高对概念规律的学习效率[J].物理教师,2014(11).

电子合同的概念和特征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税收;税收征管

一、电子商务概述

随着计算机技术换代升级的加快,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e-commerce)成为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交易方式。被誉为现代营销学之父的菲利昔。科特勒大师对来势汹汹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冠以“新经济”的概念来概括,也就是用数字革命以及对顾客、产品、价格、竞争对手和营销环境等方面的信息管理来构建“新经济”的基础,而电子商务则是“新经济”的主要代表。

所谓电子商务是指借助于计算机网络,采用数字化方式进行商务数据交换和开展商务业务活动,主要包括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邮件(e-mail)、电子资金转账(eFt)及internet的主要技术在个人间、企业间和国家间,按照一定的标准所进行的各类无纸化的商贸活动。电子商务是虚拟的组织在虚拟的市场进行虚拟的交易,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具有无形性、隐匿性、虚拟性、全球性、快捷性等特点。按电子商务应用服务的领域范围可将其分为四类,即企业对消费者(B—C)、企业对企业(B-B)、企业对政府机构(B-G)和消费者对消-费者(C-C)的电子商务。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预计2006年全球电子商务贸易额将达到12万亿美元。在全球从事电子商务的网络公司中,美国企业约占2/3;在全球电子商务销售额中,美国企业占主要份额,约为75%。而且,美国的电子商务活动几乎涉及到各个行业。

二、电子商务对税收的影响

面对日益普及和发展的电子商务,在税收领域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它不仅是一个国内问题,又是一个国际性、全球性的问题;不但涉及较高的技术性,又涉及现行税收政策、法律、体制等。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全世界国际贸易将会有1/3通过网络贸易的形式完成。

当前,电子商务是否征税已成为焦点问题。世界各国对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都有着不同的观点。美国依然推行的电子商务免税政策得到了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支持。而加拿大税法学者阿瑟·科德尔和荷兰学者路·休特等人则建议:以在互联网上传输的和由网络用户接受到的计算机数据信息单位“比特”的数量为计税依据,征收一种“比特税”。德国税务工会主席迪特·昂德拉采克在接受德国《商报》采访时透露,因无法控制众多的企业通过网络进行电子商务交易,联邦财政部每年损失税款近200亿马克。

不可避免地,这种崭新的商业模式的发展必将使传统的商品流通形式、劳务提供形式和财务管理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从而给予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税收带来冲击和挑战。

(一)电子商务对国际税收的影响

1.电子商务对原有的所得来源的确认标准的冲击。在多数国家,税法对有形商品的销售、劳务的提供和无形财产的使用都作了区分,并且有不同的课税规定。但是,在电子商务中,大量的商品和劳务是通过网络传输的无形的数字化产品,这些数字化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原来人们普遍接受的产品概念,改变了产品的性质,使商品、劳务和特许权难以区分。

2.电子商务使课税对象的性质变得模糊不清。由于电子商务具有交易主体隐匿性、交易标的模糊性、交易地点流动性以及交易完成快捷性等特点,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获取纳税人的交易信息颇为困难。而且,隐私权的保护是电子商务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各国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予以保护。网络上也广泛地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如SSL技术、Set协议、防火墙、长密钥(128位)加密通讯、电子签名、数字iD等先进的加密和认证技术措施,预防非法的信息存取和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非法窃取,确保只有合法用户才能看到数据。

3.电子商务为跨国公司进行避税提供了更多的条件。电子商务为纳税人逃避税务稽查提供了高科技手段。建立在互联网之上的电子邮件、可视会议、ip电话、传真等技术为跨国企业架起了实时沟通的桥梁,跨国关联企业通过转让定价,轻易地就可以将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的成本合理地分布到世界各地。在避税地建立基地公司也将轻而易举,任何一个公司都可以利用其在避税国设立的网站与国外企业进行商务洽谈和贸易,形成一个税法规定的经营地,而仅把国内作为一个存货仓库,以逃避国内税收。

4.国家间税收管辖权的潜在冲突在加剧。全球电子商务活动具有“虚拟化”的国际市场交易;交易参与者的多国性、流动性和无纸化操作等特征,使得各国基于属地和属人两种原则建立的国际税收管辖权面临挑战;由于电子商务代替传统的经济贸易方式,以往对纳税主体、客体的认定以及纳税环节、地点等基本概念(如“常设机构”)均陷入困境;传统的税收理论、税收原则,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国家之间税收管辖权的潜在冲突进一步加剧。

(二)电子商务对税收稽征管理的冲击

1.电子商务中的交易无纸化,使得凭证追踪审计失去基础。传统税收征管离不开对凭证、账册、报表的审核,而internet的发展促使纳税人的财务信息不断走向无纸化。传统财务软件中存贮账表的是纸介质和磁盘,而internet财务软件中的存账表越来越趋向于网页方式和以网页为主体的多媒体方式,而且,网页数据可以轻易被修改而不留下任何线索,导致传统的凭证追踪审计失去基础。

2.电子商务中电子支付系统的完善,使得交易无法追踪。电子商务的发展刺激了电子支付系统的完善,联机银行与数字现金的出现,使得跨国交易成本降至与国内成本相当的水平。如果纳税人在国际避税地开设联机银行,税务当局就很难对支付方的交易进行监控。数字现金的使用也存在类似问题,数字现金的使用者可以采用匿名的形式,难以追踪。

3.电子商务中,中介机构代扣代缴税款的作用被削弱。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交易企业的数量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数量大大增加。同时,由于厂商和消费者可以通过internet进行产销直接交易,不再借助商业中介机构,使商业中介机构代扣代缴税款的作用被严重削弱甚至取消。税务机关必须从更多分散的纳税人那里收取相对来说金额较小的税款,从而使得征税成本急骤增加,征收效率下降。

4.电子商务中计算机加密技术的发展,使得税务征管难度加大。随着计算机加密技术的发展,纳税人可以用超级密码和用户名双重保护信息来掩盖有关信息,也可用授予方式

掩藏交易信息。税务机关既要严格执行法律规定,对纳税人的知识产权和隐私加以保护,又要搜集纳税人的交易资料,从而加大了税收征管的难度。

三、对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对策

为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对电子商务进行税收征管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和完善对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工作。

(一)加强立法。应该根据电子商务的特点,改革、补充和完善现行法律法规,特别是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求的税法

1.我国于2005年4月1日开始实施《电子签名法》,这将传统的合同范畴延伸到了虚拟的网络空间,当事人可以依据电子合同文本来主张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而且交易的认证也为交易者提供了安全上的保障。这是对电子商务立法的一个较好例证。然而,有关其他法律法规仍需完善、修改和补充。如在坚持居民管辖权和来源地管辖权的基础上,针对电子商务的特点,应重新界定国际税收领域的相关概念,如“居民”、“所得来源”、“常设机构”、“商品”、“劳务”、“特许权”等概念,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在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关税中不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条款做以修订、补充和完善。

2.修改《税收征管法》。完善税务登记制度,在电子商务初期就要及时完善税务登记,已在internet上登录的商业网站,必须将真实的网址和服务范围向税务机关如实申报,使税务机关能及时有效地查询税务登记和进行税收检查。建立电子货币发送者数字身份证明,在银行建账号的电子商务网站,必须先到税务机关进行登记,申请网上交易税务登记号后才能进行交易。

(二)建立符合电子商务要求的税收征管体系

1.加快税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建立电子税务。所谓电子税务,就是把税务机关的各项职能搬到网上,实现网上办公、网上征管、网上稽查、网上服务、网上专用发票认证等。这首先要求各级税务机关在公众信息网上建立自己的站点,提供税务机关信息资源和有关的应用项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税务网站与办公自动化联通,与税务机关各部门的职能紧密结合。

2.积极组织技术力量与金融机构、网络技术部门及公证部门紧密配合,开发出统一、实用、高效的自动征税软件和稽核软件。这种软件可存储于税务机关的网络器上,以备纳税人下载自行计税。当技术进一步发展后,还可在企业的智能型服务器上设置有追踪统计功能的征税软件,在每笔交易进行时自动按交易类别和金额计税、入库。当然,这种征税软件在设计时应加上防篡改、防计算机病毒的安全防护系统。

3.效仿增值税发票,为电子商务活动设置专用发票。效仿增值税发票的专用性,各国可以考虑同时开设网络贸易专用发票,以适应网络交易无纸化的特点。当网络交易达成时,必须开具专用发票,并将开具的专用发票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往相关的网络银行,才能进行电子账号的结算。同时,通过网络,税务机关也对其真实性进行审核,这样既保全了交易的安全性,又提高了税务机关征收网络贸易税收的完整性。

(三)加强合作

1.加强协作与交流在税务征管过程中,不仅要加强与工商、海关、公安等部门的联系,还要加强国际情报交流,税务机关要积极同国外税务机关互换税收情报,加强协助监控,深入了解纳税人信息,使税收征管、稽查有更充分的依据,尤其应注意有关企业在避税地开设网址进行交易的情报资料,以防企业利用国际电子商务进行避税。

2.加强与银行等中介机构的信息交流,获取真实可靠的征管信息,开展税务稽查。税务机关应与金融机构紧密合作,通过互联网取得企业网络贸易的各种信息,并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有效监控,开展税务稽查,防止企业逃税行为的发生。

(四)其他对策

电子合同的概念和特征篇8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概念教学教学指导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十分重要。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非常重要和必要。

一、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初中生学习化学,往往反映内容多而杂乱,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的内在动机,也不知道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想问题,不重视记忆、理解重要的事实、术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甚至学习水平分化,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工夫,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最主要的是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可能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能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电子合同的概念和特征篇9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电子合同的概念和特征篇10

[关键词]网络界面符号电子商务网站分类体系信息理解心智模型认知语境用户实验

[分类号]G358

按照语言学、符号学等理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词汇是语言中词和固定语依据自身的形式、意义、功能、结构诸方面特征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总汇,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获取信息和建构世界。由此我们联想到用户的网络搜索问题实际就是一个借助网络符号的理解以把握其所指意义,由此完成有目标指向的网络信息搜索的认知操作过程。因此我们在探索网络信息构建(ia,informationarchitecture)问题,用户对网络导航、分类、检索等信息组织体系的可理解性等问题时,就可以将其转换成抽象的语言符号理解问题。

本文在符号学、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支持下,就用户对电子商务网站界面分类符号使用中的理解问题进行实验探索,以为下一步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1网络界面分类符号理解机制

1.1关于符号

根据索绪尔关于符号的二元关系理论,符号就是一种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二元关系。“能指(signifi―er)”指语言符号的“音响形象”,就是符号形式,即符号的形体;“所指”(signified)是符号内容,也就是符号能指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或曰“意义”。因此,符号就是能指和所指,亦即形式和内容所构成的二元关系。

美国逻辑学家皮尔斯(c.s.peirce)按照符号符形与对象之间的表征关系,把符号分为图像符号、指索符号和象征符号。①图像符号:其特征是符号形体与被表征的符号对象之间具有肖似性。在电子商务网站上经常有这类符号帮助用户理解,比如在“购物”旁边添加一个购物车的图片,就是此类图像符号。②指索符号:其特征是符号形体与被表征的符号对象之间存在着一种直接的因果或邻近关系,网络界面上的导航体系、搜索体系及分类体系的链接节点都是指索符号。③象征符号:其特征是符号形体与符号对象之间没有肖似性或因果相承的关系,语言文字符号就是最典型的象征符号。

由此,我们理解网络界面就是揭示信息内容之间各种知识关联关系的符号世界,网络信息的理解问题实际就是通过对符号的认知,来把握其所指意义的问题。

1.2网络分类搜索中的理解机制

网络分类体系也有称之为网络分类目录或分类搜索引擎,国外也称为主题指南(subjeetDirectory),是一种以网络信息资源为对象,按照其内容、特征的相关关系建立的网络检索工具,在这里具有相同属性特点的内容资源聚集为一类,并进一步按照其层次相关关系逐级展开,最终形成由上而下的树状体系。

网络信息搜索就是按照分类体系所提供的概念层级关系路径搜索所需信息的过程。

在网络信息搜索中,用户理解活动主要将涉及两个环节:对需求的理解以及在需求导引下对分类符号的理解,也即是对构成分类体系的语言文字符号――类名所指意义的领会和把握。依据上述信息加工理论,以及有关语言符号认知理论,我们尝试着解释该过程中的理解机制。

1.2.1需求理解在使用网络分类体系搜索商品的过程中,用户第一步是对需求进行理解。

在电子商务网站中,需求刺激信息主要来自用户欲购买的商品,它具体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图像或实物等形式而产生。通过这些外部刺激,用户会在大脑中产生有关这些商品各种属性的知觉信息,比如外观形状、颜色、名称、功能属性等,进一步用户则会在自身知识背景的支持下,从心理词典中提取相关的词汇,并与知觉输入进行匹配,以选择最合适的相关概念对其进行表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需求概念描述,亦是需求刺激的反应结果体现。

显然在这个过程中,用户对商品本身熟悉程度会对需求理解产生影响,比如:对商品属性、功能、特点是否了解等。

1.2.2 分类符号理解网络分类搜索的第二步是查看和理解分类体系中各个层级上的类名。

在这一过程中,用户接受到的外界刺激信息主要是网络界面的文字符号――类名。这些文字词汇的外形将在用户大脑中产生第一印象,而后用户可能会在认知语境支持下把握词汇符号的属性特征,通过对心理词汇的搜索,提取出相关词汇对类名所涉及的内涵及外延进行表征,由此理解该类名符号所指的可能意义,以理解其可能指向的一类事物。

1.2.3需求与分类符号相比较网络分类搜索的第三步是按照需求对分类类名进行选择,这实质也是对上述两类理解结果相似度进行匹配过程。

具体用户在形成对分类符号相关的心理概念后,会进一步与之前描述需求的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如果属性相似,就会选定该分类符号并按照其指引的路经去搜索相关商品,如果不相匹配,则选择另外的分类符号重新理解,直到匹配为止。

无疑一个好的电子商务网站分类体系,应该与大多数用户理解的心智模型相吻合,这样,电子商务网站后台商品信息才有可能通过分类符号体系准确传达给用户,否则就会出现网站分类设计与用户理解不匹配而导致搜索效率下降的现象。

1.3 认知语境

事实上用户在网络搜索活动中对需求的理解以及对分类符号的理解都与认知语境有关。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最早提出了认知语境的定义:“认知语境是人们所明白的一系列能感知并推断的事实或假设构成的统一体。一个人的总认知环境是由他的认知能力和其所处的物理环境所决定的。”国内外对认知语境的定义有很多种,但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Sperber和wilson的影响。总的来说,广义的认知语境即指个人的总认知环境,是他关于世界假设的所有知识;狭义的认知语境,就是指和当前话语有关的那部分知识集,只发生在人们的言语交际中。

其中学者熊学亮的定义对本研究适用性更强,他认为,认知语境可以由直接场合(情景知识)、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和背景知识(知识结构)构成。

在电子商务网站中,直接场合就可以理解成用户使用电子商务网站时的具体情景,比如购物,而不是在课堂上课等其他活动;语言上下文知识就可以理解成与网站界面某符号相关的环境,比如网站分类体系中的某个类名,与它相关的环境就为上下层级中的名词概念,它们都可以作为某类名的上下文知识帮助用户理解;背景知识就可以表现为与电子商务网站使用有关的用户知识结构,包括网站分类体系使用经验,网站购物经验以及对所购商品知识等等。

2网络分类符号理解实验设计

本实验主要考察用户在使用网络分类符号体系进行商品搜索过程中,需求理解对网络分类符号理解的支持作用以及网络界面语境和用户购物经验对分类符号理解的影响作用。

2.1 实验目的

目的1:观察用户有关需求描述的心智模型,具体包括:①观察用户需求联想,即关于描述某一商品的概念分布情况;②观察用户的需求心智模型与电子商务网站商品分类体系归属的差异性;③观察用户使用分类体系时,心智模型与分类符号理解和选择的关联关系。

目的2:观察认知语境对用户分类符号理解的影响作用,着重考察不同网络界面语境提示和用户不同购物经历的影响情况。

2.2 实验被试和网站选择

2.2.1实验被试选择本实验的被试选择南京理工大学信息管理系的本科生48人,以有无网上购物经验分为有经验和无经验两组。

2.2.2 实验网站的选择所选网站主要作为被试完成实验任务的平台。基于考察不同网络界面语境对用户分类理解的影响的实验目的,我们选择了如图2所示的两种网络界面,一种只显示一级分类类名代表无语境界面;另一种则显示有部分二级分类界面代表有语境界面,因为从理论上讲用户在不作任何点击操作情况下,界面显示有二级分类意味着界面提供有一定的信息提示,因此将更有助于用户对分类符号的理解。部分要求被试对“防盗门”商品进行概念描述。具体要求其依据看到的商品图片,要求从三个空间层级填写相关概念,以引导其进行平行的和上层的概念联想。

2.3.2认知语境对分类理解影响实验设计按有购物经历丰富与不丰富以及有语境界面与无语境界面原则对被试进行分组,并要求在中国制造网上搜索指定的商品“防盗门”,并用屏幕录像软件对搜索全过程进行录像,以便分别观察不同分组之间的分类理解差异。

本实验的自变量为界面认知语境和用户的网购经验。因变量是对网站分类体系的理解水平,具体的观测指标有:①点击一级类目频次(简称一级类目频次),具体是指被试在使用分类中,第几次找到其下归属有相关商品的一级类目,并设置:若第一次就选对了一级大类,则赋值为1;第一次没有选对,第二次选对的则赋值为2,以此类推……。分值越小,说明被试对网络分类体系设置理解越接近;②完成任务的搜索时间(简称搜索时间);搜索时间越短,被试对分类体系的理解越接近;③打开页面节点数(简称打开节点数),打开节点数越少,被试对分类体系的理解越接近。

3 实验结果分析

下面分别对上面两个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3.1需求概念表征的心智模型观察结果分析

分别针对该实验三个目的着手分析。

3.1.1需求联想的水平或垂直概念分布根据charJescole,YangLin等人对信息检索心智模型分类的研究,我们将被试提出的有关防盗门联想概念归总为两个大类:垂直概念,即概念相互之间具有层级关系;水平概念,即概念之间属同一层次的平行关系。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这种归类处理,有利于我们观察用户联想与网络分类层次设计的匹配程度。

通过对被试问卷(见附件)的统计,我们得到垂直概念、水平概念汇总。

其中汇总得到的垂直概念主要分为四个大类:建筑装潢装饰、家具家居、安全防护和房间用品;水平概念则主要涉及与防盗门零部件相关的词汇。由此也看出,绝大部分用户都对防盗门商品产生了垂直概念、水平概念的联想。

3.1.2需求联想的垂直概念与商品分类归属实际情况的比较具体我们对四类垂直概念所涉及的被试人数进行统计,并观察大多数被试对“防盗门”的垂直概念描述是否与制造网上“防盗门”所归属的一级大类类名相吻合。

实际中,“防盗门”商品在中国制造网商品分类体系中的客观路径为:建筑与装饰材料>门>防盗门;而被试对“防盗门”描述的垂直概念词语分布。

从中可以看出,大多被试对“防盗门”需求联想主要体现在“家具家居”和“建筑装潢装饰”两个类目中,而中国制造网将“防盗门”商品只归类于“建筑装潢装饰”一级类名下,也就是说将近有54%用户的心理模型与网站的商品归属有偏差。

3.1.3用户需求描述与实际选择分类行为的关联性

事实上,用户对需求的垂直概念描述会直接影响到对网络分类体系中一级类目选择。

关于选择不同垂直概念的被试在中国制造网上实际搜索“防盗门”时,首次选择一级分类类目的情况统计。表的左列,分别是被试需求联想时在问卷中所记下的涉及到的一些垂直概念,旁边数字则表示使用该类垂直概念的被试人数;右栏则是通过录像观测到相应被试在网站上搜索时第一次选择的一级分类类目,其下数字表示选择该一级类目的人数。

在被试的需求描述和实际选择分类之间存在很高的一致性,即用户用何种词汇描述“防盗门”,那么他实际操作时也倾向于选择相似的网站一级类目。如有7人描述“防盗门”词汇涉及“建筑装潢装饰”的垂直概念,在实际操作时则首次选择了“建筑和装饰材料”;涉及“家具家居”的10人中,有8人首次就选择了网站的“家具摆设”类目。

由此我们认为,用户对需求的心理描述指导着其实际操作行为,因此电子商务网站的商品分类归属只有与大多数用户的心理模式尽可能一致,才有可能带来好的搜索效果。

3.2 认知语境对分类理解的影响实验结果分析

主要针对网络界面语境以及用户购物经验的不同水平分组进行差异性比较。

3.2.1 界面语境对分类理解的影响分析表3是关于有界面语境和无界面语境下被试对分类理解的情况,主要对一级类目频次、搜索时间、打开节点数指标测试数据进行均值比较。总体上说,使用有语境界面的被试的搜索表现好于使用没语境的界面的被试。

进一步对上述两组数据做显著差异分析,根据结果可知界面语境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一级类目频次、搜索时间两个指标上,因为这两组数据具有显著差异。尽管这次实验还显得比较粗糙,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电子商务网站界面符号体系建设中给出客观准确的上下文信息,对用户较好理解界面符号是有影响作用的。

3.2.2 用户经验对分类理解的影响分析表4是关于有网购经验的被试与无网购经验的被试在搜索过程中对分类理解的情况,主要对一级类目频次、搜索时间、打开节点数指标测试数据进行均值比较:

进一步对上述两组指标的实验数据进行显著性检验,从检验结果可知,两组被试只在“打开节点数”指标上表现出了显著性差异,而其他指标均未显现差异。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用户认知背景对分类理解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事实上就电子商务网站购物过程而言,分类理解可能更多与所购商品熟悉程度、以及分类使用知识经验有关系,这值得今后的实验分组给予关注。

4 结语

通过上述对用户分类理解的理论与实验分析,我们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数据,这对我们今后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与指导作用。

首先,我们尝试观测了用户对需求描述的心智模型,并尝试用实验进行测度与分析,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结论:

用户在进行网络购物过程中,对需求商品会形成垂直概念,这对于使用相关分类体系是重要的。

用户在网络分类体系的选择和使用中,很大程度受其对商品描述的心理概念影响。

现有网站的网络分类体系设置与大多数用户的心智模型是存在有一定差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