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线上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十篇线上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十篇

线上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4:25

线上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篇1

关键词: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反思

在物理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在学习、解题过程中存在种种疑问,有些疑问是个例,而有些疑问则存在着普遍性。这些大多数学生存在的具有普遍性问题,值得我们仔细揣摩。

一、由一道光学题产生的疑问

例:下列关于衍射和干涉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衍射现象中衍射图样的明暗相间的条纹的出现是光干涉的结果;

B.双缝干涉中也存在着光的衍射现象;

C.影的存在是一个与衍射相矛盾的客观事实;

D一切波都可以产生衍射和干涉。

解析:干涉和衍射是波所特有的现象。条纹的明暗变化是干涉的结果,条纹出现的范围较大,说明有光线进入到了“影子”区域中,是衍射的结果。影的存在是衍射现象的极限表现,两者不矛盾。选C。

学生对于光的干涉、衍射的产生原因及其区别存在很大的疑问。

二、疑问产生的原因分析

1.考纲要求决定教学深度

本省高考考试说明中物理选修3-4的几何光学部分,“光的干涉”“光的衍射”知识点为Ⅰ级要求,即对该知识点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从近几年高考的考查来看,几何光学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本章节教材的编写相对简略。在教学中限于课时,只注重干涉、衍射的定义及其现象的描述,较少花精力深入辨析干涉与衍射的区别与联系,导致学生在学习该知识点时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2.对概念的理解不透彻

光的干涉是指两列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的光波相叠加,某些区域出现振动加强,某些区域出现振动减弱,并且加强区域和减弱区域总是相互间隔的现象。因为光是概率波,振动加强区域光子出现概率高出现明条纹;振动减弱区域光子出现概率低出现暗条纹。杨氏双缝干涉现象中出现等间距明暗相间条纹,单缝衍射现象中出现不等间距的明暗相间的条纹,两者的明暗相间条纹均为光的干涉结果。在应用中只要存在明暗相机的条纹,就可以认为是出现相干光源出现的干涉结果。

光的衍射是指光离开直线路径绕到障碍物阴影里去的现象。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能传播到本应该出现阴影的区域内,是因为光发生衍射的结果。

在单色光的单缝衍射现象中,如图1所示光沿直线传播只到aa′区域内,而实际上光能传播到cc′,dd′区域内,这种光传播的范围大于直线传播的区域是光的衍射结果。在双缝干涉中光传播超出图2中a、b区域,形成图3的明暗相间条纹分布也是光的衍射结果。在应用中只要光的传播过程明显偏离直线传播,就可以认为是光的衍射结果。

3.光的干涉、衍射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干涉与衍射是波所特有的现象。光的干涉、衍射是光的波动性的体现。两者之间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均为次波相干叠加引起光强重新分布的结果。单缝衍射、双缝干涉现象均为干涉与衍射混合共同作用的结果,两者图样中都有明暗相间条纹;两者光线传播过程均偏离了直线传播方向。

区别:(1)产生条件不同。光的双缝干涉要求缝的宽度d

(2)产生的现象不同。以单色光为例,双缝干涉形成明暗相间的等间距条纹,亮度基本相同;单缝衍射形成不等间距的明暗相间条纹,中央亮且宽,往两侧条纹间距逐渐变大,条纹宽度逐渐变窄。

4.衍射与直线传播区别与联系

光的直线传播与衍射两者并不矛盾。由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可知,同一个波面上各点均可看成一个次波源,该波面上所有次波源均参与叠加时,其结果依然为直线传播,等效成障碍物或孔的宽度d=0时的情况。而该波面上部分次波源受障碍物遮蔽时,以致受到遮蔽部分次波源无法参与叠加时,在观察处对应就少了这些次波的叠加,出现衍射现象的明暗条纹,过渡到d与λ可以比拟时明显衍射的情况。当该波面上大部分次波源受到遮蔽时,过渡到d

三、由该题产生的反思

学生产生疑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这道光学题所呈现出的问题来看,我们应该反思在教学中是否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是否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知识只有融会贯通了才能灵活应用。对学生普遍性问题我们应严谨对待,揣摩透彻,才能答疑解惑。学生的疑问是教师成长的动力,促进我们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崔宏滨,李永平,段开敏.光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佟盛勋,黄淑清.普通物理专题研究[m].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

线上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篇2

关键词:应用统计学;独立院校;经济类

一、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的特征

1.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的基础

独立院校高考分数线普遍介于普通二本和大专录取线之间,学生的基础没有一本和普通二本的学生基础扎实,但是很多独立院校的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偏科,偏科也是导致很多被独立院校录取的学生没能考上更好的大学的主要原因之一。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普遍存在理科学科基础薄弱、文科学科基础较好的特点,特别是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数学思维不理想、逻辑思维较差。

2.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的学习习惯

大多数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够理想,很少有学生能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大多数学生善于背诵,不善于理解逻辑较强的理论和较为抽象的公式。另外,不少学生养成了平时不认真听课、考前进行突击的不良学习习惯。独立院校的收费较高,选择独立院校的学生的家庭普遍较为富裕,所以不少学生没有刻苦学习的钻研精神。

二、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学习应用统计学的困难

1.应用统计学的特点

应用统计学主要运用概率论建立模型,收集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应用统计学分为描述性统计学和推断性统计学,描述性统计学主要是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得出数据的一些特征,推断性统计学主要是运用样本数据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推断性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推断性统计学是统计学的重难点。应用统计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特别是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非常普遍,所以大多数高校都把应用统计学列为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应用统计学用到了很多的数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不少理论较为抽象,不少公式较为复杂,要想弄懂这些理论公式的来龙去脉有时是很困难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到了很多学科,应用统计学的学习也离不开计算机,应用统计学主要是运用计算机软件例如eXCeL、SpSS等进行数据处理。

2.学生学习统计学的难处

在上文我们已经分析了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的特征以及应用统计学的特点,由此可以知道学生在学习应用统计学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畏惧心理:不少学生在学习应用统计学之前就对这门课抱有畏惧心理甚至“敌意”。(2)基础薄弱:首先不少学生数学基础薄弱、逻辑思维较弱;其次,不少独立院校经济类专业并没有开设概率论这门课程,而应用统计学是建立在概率论的基础上的一门学科。(3)无用论:不少经济类的学生认为应用统计学主要是数学专业学生该学的课程,他们会觉得应用统计学这门课对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没有什么帮助。(4)缺乏兴趣:应用统计学这门课程相对于大多数经济类课程来讲,会更加枯燥,再加上这门课较为抽象,所以不少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

三、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统计学的效率

1.虽然应用统计学这门课程存在理论抽象、公式复杂等特点,但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应用统计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一些相关问题,特别是对于独立院校的学生来讲,能够对理论进行运用胜过对理论的理解。所以对于一些特别抽象的理论和特别复杂的公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告诉学生先不用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可以要求学生先记住公式和定理的结论,并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这些公式定理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学生学习应用统计学的畏惧心理,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应用统计学的兴趣。

2.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或者抽象的知识点,可以在讲授这些知识点之前给学生巩固或者补充一些较为基础的知识,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去理解较为复杂或者抽象的知识点。例如大学的应用统计学教材在介绍概率密度函数曲线的时候,大都是直接给出概率密度函数曲线的定义,而这个定义对于大多数经济类的学生来讲会比较抽象,要想让学生比较轻松的理解概率密度函数曲线这个抽象的知识点,可以先给学生复习高中数学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然后再给学生介绍概率密度函数曲线与频率分布折线图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样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会使得大多数的学生比较轻松的掌握概率密度函数曲线这个较为抽象的概念。

3.由于应用统计学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听的懂不会做的情况,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最好要讲练结合,讲完一定数量的例题之后要及时给出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程中练习,学生可以通过练习发现自己是否真的掌握了对知识的运用,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练习及时发现学生的疑难点在哪里,从而及时的给学生总结出难点和易错点。

4.在授课的过程中多举一些运用应用统计学解决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问题的例子,并告诉学生应用统计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

5.适当布置一些作业,由于独立院校学生的学习自律性普遍不高,所以很少学生会课后主动去复习,通过布置课后作业可以迫使大部分学生去进行课后复习;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布置一些更加有趣味性的课后作业,比如要求学生亲自去做问卷调查收集数据,然后让学生用所学的应用统计学知识去处理自己收集的数据,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应用统计学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觉得应用统计学是一门有用的学科。

作者:姚兴财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参考文献:

线上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篇3

关键字:高二学生;圆锥曲线;问题;对策分析

G633.6

一、数学兴趣不高、学习态度有些懒散

数学学习兴趣是一个综合了心理学、教育学、数学学科特点及自身个体差异等众多因素之间交错的综合性问题。圆锥曲线虽然是用坐标计算的方法来解决几何问题,但是本质上,圆锥曲线还是几何问题,且问题的难度比^大,这就在教学中存在这样的一个普遍现象:开始学生学的兴致勃勃,最后往往是‘丢盔弃甲’,学习过程浮躁不堪,作业敷衍了事,普遍反映:太难了。

出现这样的结果跟圆锥曲线内容本身和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有很大关系,但是,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改变这个状态。如:在课堂中的定义教学:可以巧妙设计情景、采用试验法、借助ppt演示、借助数学软件动态教学、梯度问题教学、类比比较教学等,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尽最大限度的参与进来,亲身体验曲线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时刻有获得感和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改变教学的方式的同时,要及时鼓励、少批评,亲自验算降低难度等方式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二、曲线定义理解浮于表面

三条曲线同出于圆锥,它们的定义表达完美的将点、线在曲线中的动态关系揭示了出来,但是学生理解往往停留表面。比如,圆锥曲线的常规题目:

1.已知定点a(3,0)和定圆,动员和圆C相外切,并且过点a,求动圆圆心p的轨迹方程。

2.设点p(x,y)(y≥0)为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的一个动点(其中o为坐标原点),点p到定点m(0,0.5)的距离比点p到x轴的距离大0.5.求点p的轨迹方程。

像上述的这两道题目,很多学生的做法是按照求曲线轨迹方程的五步(建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化简、除杂),没有联想到用曲线的定义进行解答,这样,不仅耗费了大量时间,而且计算过程繁琐,易出现问题,导致丢分。究其原因:学生对曲线的定义理解的不够透彻。这在传统黑板+粉笔的教学中普遍存在。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需注意:1、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如:在讲解椭圆定义时,除了让学生亲自带教具画椭圆或者利用多媒体进行动态演示时,不妨同时设计几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如:①在画椭圆的过程中,有几个动点?几个定点?它们之间如何联系起来的?②在运动的过程中,哪些量变了?哪些量始终保持不变?试着找到等量关系。③如果我们将F1F2连接,在运动的过程中,存在着怎样的不等关系?等等。2、及时的练习反馈。选择练习题不仅要根据学习内容有针对性,而且要根据学情,控制练习的数量和难度。及时的反馈,一方面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指明方向,另一方面通过纠错不仅巩固了旧知而且可以深化对定义的理解。

三、繁琐的计算使学生‘望而却步’

众所周知,圆锥曲线的教学中,学生掌握许多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类比和比较、运动变化的思想等)是一个难点,而用代数的方法实施这些思想方法的繁琐冗长的运算是另外的一个难点,学生遇到这样的计算往往会‘止步不前’,致使遇到圆锥曲线的问题就会‘仓皇而逃’。一方面,圆锥曲线的计算确实很繁琐;另一方面学生的计算功底需要加强。

有的老师在高二圆锥曲线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到:学好圆锥曲线需要把好三关:定义关、计算关、类比关。可见计算在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环。要顺利的通过此关,教师需在教学中多下功夫:①课堂中,重视计算,为学生的计算功底打下基础。首先,课堂中要设计适当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练,同时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第二,扶持和放手结合,老师要懂得哪些地方要为学生详细的演算,哪些地方让学生自己完成计算;第三,留下一定量的针对性练习;②巧用定义,避开繁琐计算。如:在第二条中的两个例子,巧用定义,不仅可以避开繁琐的计算过程,而且大大提高了正确率;③善于总结规律。例如:遇到中点弦的问题一般用点差法易解决;遇到求弦长、交点等一般要联立直线与曲线利用韦达定理;遇到求面积的最值一般要找不变量,遇到点运动的问题,一般首先考虑定义等等。④培养孩子迎难而算的决心,须知圆锥曲线的计算往往开始时山穷水尽疑无路,最后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鼓励学生这是锻炼计算能力的大好机会。

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普遍不高

大部分学生在遇到圆锥曲线的综合题目时,都是比较畏惧的,因为综合题目除了有繁琐的计算,还有抽象复杂的数学方法蕴含,学生往往觉得自己分析不到。首先,教师帮助学生将整个圆锥曲线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并在其中找相似、比较不同;第二、分析圆锥曲线问题时,多引导学生从图形中观察,找到问题的内在联系,进行类比、归纳总结,掌握规律从而解决问题。第三、多练习,开阔眼界,树立解题自信心。

本文从学生学习圆锥曲线的角度,影射出教师在圆锥曲线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主要是改变黑板+粉笔的圆锥曲线教学为多种教学模式结合和注重学生思维和能力培养而非简单的知识授予。希望对读者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倪科技.“圆锥曲线”教学策略研究[J].上海中学数学,2015(7-8)

线上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篇4

一、普遍伦理成立的前提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这句出自《易传》的古老格言,似乎也可以用作对当今的普遍伦理的讨论和制定的准确描述。现实世界中文化与价值的存在形态无疑是"殊途"和"百虑",而我们坚信似乎可以从丰富多彩的价值与信念形态中,通过对话、沟通与归纳,找到一个可以"同归"和"一致"的价值与规范,从而实现"道通为一"的价值预期。1997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伦理计划"(universalethicsproject)讨论并著手起草并在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宗教议会(parliamentoftheworldsReligions)上提出的《世界伦理宣言》("DeclarationtowardaGlobalethic"),对"世界伦理"作了如下界定:"所谓世界伦理,我们并不是指一个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或者一个单一的统一宗教超越所有现存的诸宗教,更不是指其中一个宗教宰制所有其他宗教。我们心目中的世界伦理是指,有约束力的价值、不可取消的标准,以及个人态度的基础共识。没有这样的对于世界伦理的基础共识,迟早每个社团会被混乱或专制所威胁,而个人也会绝望。"

然而,上述预设的观念也并非不可置疑:即使我们不必从世界观(对世界本来状况的力求客观的描述)和价值论(多样性中应该具有终级的统一性)上怀疑在"分殊"的多样性中存在"理一"的统一性,我们有必要去寻找和制定出一个作为指导人类的最低限度共识的普遍的伦理价值和规范吗?在一个国家、民族、种族等团体内部,尚且因为种种因素导致价值的差异甚或冲突,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和把握要求整个人类作为一个统一的主体来认同和遵循一些共同的价值和信念吗?人类当然不是一个个孤立生活的个体,但人类在交往中所形成的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念以及各种价值观念的融合,大体上是延续一种自发的过程(或以各自发展、或以平缓渗透、或激烈冲突的方式融合),在我们当今的时代,我们把这一过程变成一个自觉的(有意识地交流、讨论和制定)的过程,其根据又焉在?这一自觉过程是人类文明或进步的一种表现吗?以上种种疑问,都在置疑着普遍伦理成立的前提是什么。

对于普遍伦理成立的前提,学术界的朋友们多从普遍伦理成立的可能性方面加以讨论,理由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人际交往的全球化。自从十四、十五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把地球上的几块大陆联系在一起开始,地球上的各个文明就不再是平行地独立发展,而是处于一个相互联系和影响的过程之中。随着交通的便利、信息社会的来临,地球村逐渐形成,人类日益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二是经济的全球化。交通、信息技术和设施的飞速发展为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手段,经济和贸易则为全球化提供了巨大的需要和推动。三是资本与文化扩张的全球化。在伴随着资本扩张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也作为成功和文明的典范而向全球进行扩张。

这些关于普遍伦理何以可能的讨论,并不能给普遍伦理提供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前提。人际交往的全球化和经济的全球化,虽然可以促进全球文明的接触、交流、对话、融合,但并不使这一全球价值观的变迁过程由自发走向自为。伴随着资本扩张而来的文化扩张,更使普遍伦理的成立面临着挑战,在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主导下的普遍伦理更引起是"谁之普遍伦理"的诘问。如果仅仅从全球化方面来考虑,普遍伦理本身显得可有可无而并不非常必要,普遍伦理的意义也将模糊不清。

到底是什么使得普遍伦理成为必要?或者说,是什么因素使得以国家、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划分开来的人群有必要制定并遵奉一种作为多元文化必要补充的价值和规范?这种情况的发生有赖于存在着一个所有人群所共同面对的对立的方面。对于一个基督徒来说,与其信仰相对的体系是一个个独立的异教与无神论,而惟有对于无神论者来说,他的信仰的相对面才是整个宗教。同样的道理,生活在多元文化中的人群,处于一个文化体系与其它多个文化体系的对待之中,亦即处于一元与多个一元之中,惟有与所有诸多一元文化共同对待的事物才有可能使我们把诸多一元结合在一起来作统一的考察。在当今时代,"献其否以成其可"的对待方面,是我们在取得引以为荣的巨大科技与经济成就的伴生品――全球性问题。人类在经济全球化、交往全球化的同时,也在制造着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在范围上超出了原来的区域性质,而且在深度上已经严重到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并且至今仍有加重的趋势。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全球各方的普遍参与,同时也产生了普遍性的伦理约束的需要(当然,伦理约束只是一个方面,问题的解决更有赖于更有约束力的国际公约)。不仅如此,还应该看到,虽然性善论的理论假设有助于道德可能性之成立,但在现实世界里,人类在应对全球性问题的表现足以使人类自身难堪。早在几十年前,全球性问题所带来的威胁与危机刚露苗头之时,有识之士就已郑重警告全球人类,但是人类在演进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根深蒂固的进步观念、科技霸权、无限索取财富的欲望,使人们要么回避正在迫近的危险,要么置若罔闻。所这些"可能"在几十年后变成令人恐怖的现实,人类正面临着毁灭自身的真实的威胁时,人类才开始正视这些问题,然而时至今,我们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转贴于

在对普遍伦理成立的前提有了清醒的认识之后,我们依据这一前提,有针对性地检讨普遍伦理所要处理的问题和方向。可以说,普遍伦理的讨论之所以受到世人的关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普世性能够满足对治全球性问题的要求。普遍伦理并不是要漫无目的地建立普世价值,而是时刻带着回应、化解全球性危机的问题意识而展开的。普遍伦理的讨论和制定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去寻找全球各个文明或文化系统中都存在并被参与这种讨论的对话者所肯定的共同价值,而是从全球文化中寻找资源,并通过广泛的参与而共享资源,共同求解并通过行动来化解日益加重的全球性问题,引导人类走出困境。由此,我们再对普遍伦理的普世性加以重新的理解,普世的含义不局限于普遍的认同(作为文化传统在过去的认同和作为现代文化的构成部分为当代所认同),而是在于对治普遍性问题的规则与方法的普遍性。正如许多中国学者所强调的,它应起到"底线伦理"的作用。

基于上述考虑,普遍伦理的内容应该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对话机制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例如平等、宽容、有效)。认同问题同样至关重要,没有平等的对话就没有广泛的参与,没有广泛的参与和普遍的认同,普遍伦理就失去了其普遍性品格。二是向全球各方文化系统中寻找有益的资源。这些资源未必是普遍具有的或同样受到各个文化系统所重视的。三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还要有新构思、新见解、新解释、新创造。普遍伦理不能只是对已有文明成果的综合,它本身也应当是对已有文明成果的一种超越。可以说,普遍伦理是人类运用共同的智慧来对人类所创造的文明进行自我治疗,对于一些缺少这些文明要素的文化体系来说,它必须是带有伦理的强制性的。

二、普遍伦理与东亚文化

在普遍伦理的讨论与制定过程中,以何种价值和理念作为普遍伦理的内容,是一个并不容易解决的问题。人类文明本身的病症在普遍伦理的形成过程中,同样起着病态的制约作用。近代以来世界文化格局中形成的西方中心主义,在普遍伦理的重要讨论中都引起非西方文化界的反拨。然而,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凭借着西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领先地位,在某种意义上一直扮演着全球范围内的普世文化的角色。现代化,在很长时间被习惯性地理解为西方化,至今这种理解仍有相当影响。西方文化,在当今世界的文化格局中,仍然作为强势文化而发挥着作用。在此种情况下,包括东亚文化在内的非西方文化,如何在普遍伦理的制定中发挥作用,其发挥作用的理据又何在,东亚文化有无参与的理由与机会?这些问题无论是对于东亚文化,还是对于普遍伦理,都是极有意义的。

东亚文化参与普遍伦理的形成,不能无视西方文化属于强势文化这一事实。西方社会由于其发展的领先性,使得西方国家在人类发展的路途中居于"领头羊"的地位。可以说,西方发达国家所思考的问题,既是西方国家自身的问题,同样也是人类共同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后发展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早晚都会遇到。后发展国家所思考的问题,则不具有此种普遍性,它只是相对于该国自身、或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国家、或发展更为落后的国家才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西方文化也具有类似的性质。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却提供了历史机遇,将使这一状况有可能从根本上加以改观。

首先,这里所遇到的问题是全球性的,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都必须对此问题作出回应,都必须思考问题的化解之道。

其次,当前的全球性问题,正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所引发的严重后果之一,可以说,西方文化作为"领头羊",它所带领的道路存在着问题,这只"领头羊"成了"迷途的羔羊"。历史是无法改变的,人类不可能再退回去重新选择。但人类还有机会再次选择。人类向哪里去,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哪里才是光明之域,人们仍在求索之中。由此产生的对于单一发展模式以及单一文化价值的怀疑是必然的。人们现在不得不把眼光放得更加宽广、更加长远。

共同的问题,使得全球各方不得不居于同一起跑线上,首次平等地探讨求解的良方。在全球性问题面前,全球化趋势不仅不能取消各个民族文化存在的根据,而且还恰恰凸显了文化多元主义的意义。丰富多彩的各种文化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而且还可以避免单一价值与单一发展模式造成的缺少参照而积重难返的弊病。

东亚各国先后经历或者正在经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过程,东亚的经济成就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们期望,东亚的文化也能够为世界做出贡献。东亚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具有古老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传统。东亚曾经创造了世界上最辉煌的文明成果。东亚的古人曾经为人类文化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现代的东亚人也应当发挥文化创造活力,为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

为世界文化做贡献,既是能力的问题,同时也是机遇的问题。近代以来的东亚社会就没有这样的机会。在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转型过程中,东亚所解决的问题对于世界来说并不具备普遍意义。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为东亚提供了这样一个参与机会。这个机会是难得的,也是易逝的。面临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和发展危机,西方文化也在进行自身的反思,并借鉴其它文化资源,求索化解之道。西方文化一旦完成它的转型和调适,由于它仍然保持着的强势地位,它不会再给西方以外的文化以任何机会。

对于非西方文化来说,这个机会意味着什么?它的意义在于促进人类顺利化解全球性问题所带来的生存和发展困境,在于为人类在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做出健康、合理的选择,更在于使非西方文化由世界文化的边缘参与到世界文化体系中去,并有可能超出价值批判的范围而从全球文化生态上改变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片面状况。

三、普遍伦理与和立、和达原理

东亚能为普遍伦理提供什么?在诸多讨论中,东亚文化强调和谐的思想得到了广泛重视。东亚文化有着重和的深厚传统,如儒教、道教的"天人合一"观念,朝鲜半岛传统文化中的"风流精神"。

东亚的和谐精神若想成为世界性的思想,还必须有成功的东亚经验。东亚自身若不能和谐,那么东亚的和谐文化在世界上就没有说服力。二十世纪的东亚是不和谐的,其主要根源在于日本给这地区域带来的灾难。在中日双边的国际研讨中,日本学者强调东亚在21世纪能否和谐,关键在于中国。我当时提出,21世纪的东亚能否和谐,关键在于日本。中国的强大与开放、合作,固然可以为世界作出表率,而且还可以作为东亚和平的有力保障,但更重要的是,日本必须正确对待历史,认真反省自己的文化,"有过勿惮改",以及"不贰过",不要再次成为东亚的祸水。日本必须学会成为一个负责任的民族,学会和他的邻居和平共处。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而日本当前的文化与政治却离和平渐行渐远,爱好和平和饱受日本侵略灾难的人们都不能不保持警惕。中国的学者应当通过更多的中日间文化的交流和对话,向日本民族宣扬和谐观念和责任意识。

在普遍伦理的讨论中,佛教的基本戒律、孔子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都被当作普遍伦理的基本原则或基本内容。在最近的讨论中,孔子的"忠恕之道"与普遍伦理的关系,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何谓"忠恕之道",在学术理解上存在着分歧。一种观点是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忠",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作"恕"。另一种观点是将二者皆理解为"恕道"。我本人赞同后一种观点。因为"忠"是"尽己","恕"为"推己",而上述两句均是推己。前者是推己及人,后者是推己自返。如何理解忠恕,并不是最为根本的问题。问题的紧要处在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否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道德金规一样,作为普遍伦理的原则之一。有的学者认为"忠恕之道"(在第一种理解的意义上)是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有的学者则对"己所欲,要施于人"表示了审慎的态度。

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都注意到了"立人"与"达人"在实践上可能的后果。前者把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作为普遍真理,期望"立人"、"达人"与自立、自达之间的良性互动。后者的担忧也不无道理,"立人"、"达人"背后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在差异的价值观中,"立人"、"达人"带给他人的可能恰恰是损害,而且还容易为"强加于人"制造冠冕堂皇的借口。这里恰好有一个与普遍伦理相关的例子可作注脚。在制定普遍伦理的讨论中,基督教希望与人分享上帝之爱、伊期兰教希望与人分享真主之爱,所导致的价值观尖锐冲突状况。那么,在同一价值观内,"立人"、"达人"是否可以成立呢?这里还存在着个人意愿的问题。比如"博施济众",不可不谓之"立人"、"达人",但近代著名学者严复的反对理由仍然值得我们注意:"尝谓济人之道,莫贵于使之自立……""立人"、"达人"应当以不妨碍人之"自立"为前提,亦即需要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约束性原则,才能不会"强加于人",不妨碍他人的自由。

如何在消极限制之中发挥其积极意义,张立文教授的和合学对此有一新的富有创造性的解释,即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解释为"己欲立而让人立,己欲达而让人达",反对在"己立"、"己达"时否定他人"立"、"达"的权利。这一建立在多元主义基础上的解释,对于化解人类面临的五大冲突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探讨上述原则与普遍伦理的关系时,我们应注意到普遍伦理成立的前提。普遍伦理是针对全球性问题而成为必要的,它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并帮助人类从此困境中走出。那么"立人"、"达人"作为道德原则,其是否可作为普遍原理,与此息息相关。一方面,我们看到在此原则下,少数文化和价值观片面扩张,以及在国际政治中的滥用所造成的许多严重后果。另一方面,对于促进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而言,仅从消极限制的方面入手又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并不能肯定,现有文明成果中已经拥有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内容,因而并非仅仅找出这些存在于每个文化体系中的普遍原则和普遍内容就足够了。我们也不能肯定,那些并不普遍存在于所有文化体系中的合理内容不能普遍化,况且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本身就为各个文化系统之间相互补充提供着可能。此外,由于价值观的差异以及个人偏好的差异,"己所欲"未必就是值得肯定的、积极的事物,"己所不欲"也未必就是值得否定、消极的事物。更为重要的,"立人"、"达人"的原则,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样,在适用于公共事务时都有其局限性,二者适用于"私德"领域,而不完全适用于"公德"领域。"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不可缺之具也。"在私德领域,我们可以用"将心比心"的方法,从"己所欲"与"己所不欲"出发的推度来帮助我们进行道德的选择。由于全球性问题所造成的危害是全球性的,全球性问题属于公德的论域,它排斥以个人偏好为出发点,这也就意味着,每个人相对于针对全球性问题而制定的必要的普遍伦理而言,无论是你"所欲"还是"所不欲",都必须遵循普遍伦理的原则和规范,否则你便是不道德的,因为相反的行为必须损害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而谁都没有这个权利。

【主要参考资料】

1.〔德〕孔汉思、库舍尔编/何光沪译:《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版。

2.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编辑部编:《中国哲学发展报告1999》,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版。

3.张立文:《和合学概论》(上、下),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4.刘述先:《儒家思想意涵之现代阐释论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筹备处,2000年3月。

5.汤一介:《孔子思想与"全球伦理"问题》,《中国哲学史(季刊)》,2000年第4期。

6.牟钟鉴:《儒家仁学与普遍伦理》,载《民族哲学与宗教(1999)》,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8月版。

线上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篇5

论文关键词:职高学生职高数学有效性激发动机就业导向

随着国家教育部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春天已悄然来临。然而,职业学校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绝大部分初中毕业生升入职高时数学都不及格。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在数学课教学中有很大的区别。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在数学课教学中有很大的区别。数学课在普通高中作为一门主课,学生基础较好,学习兴趣浓。而职业高中数学课作为一门工具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大多数学生基础差,认识理解能力低.对数学缺乏热情。没有兴趣,因此都畏惧数学,失去学习信心,从怕学到不愿学.这是职高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使这些基础薄弱或学习困难的职高生步入正轨,并向好的势头发展,如何提高职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摆在每一位数学教师面前的课题。我结合几年来职高数学教学的实践,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当前职高数学教学无效性的原因分析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有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困难,数学教学的效果不明显,学生的数学成绩普遍较差”许多教师在论其原因时,简单归结为: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学习态度不认真。我认为,这仅仅是教学效果不好的一个表面原因,而造成教学差的根本原因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数学课程的知识体系与学生现有的数学基础及其专业学习的需求不相适应。

现行的职高数学教材,基本上沿袭了普通高中数学教材的特点。在知识内容方面:职高教材过于强调数学的严谨性、抽象性和逻辑性,与职高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与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严重脱节。这就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长期积累,导致有些学生厌恶甚至抵制数学学习。在体系安排方面:职高教材过于讲究大而全,没能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进行适当地选择和调整,使得学生认识不到数学学习与专业学习的相互关系.因而也就没有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动力。

2.数学教学的方式方法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

当前,普通高中的数学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职业高中的专业课程改革业已启动。比较而言.职业高中文化课程的改革比较滞后,尤其是数学教学的理念还很落后.课堂教学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用在数学基础好、学习主动积极、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身上尚且可以,用在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学习主动性普遍不够、接受能力普遍不强的职高学生身上,其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而且,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也不相适应。

二、提高职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职高教学与普通高中教学的显著区别在于,职高教学在进行文化课教学的同时,实施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教学.培养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中等职业人才。因此,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根据我校办学以来毕业生的统计.有90%以上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社会就业,这就意味着他们经过三年的中职教育.将由一个学生转变成一个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劳动者。因此,职高的数学课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1.注重初中与职高数学教学的衔接

初中与职高数学教材内容有许多知识需要做好衔接工作,如:命题:函数的慨念:映射与对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与锐角的三角函数:立体几何巾线线,线面,面面平行和垂直与平面几何中的线线平行和垂直;二面角和平面几何中的角;解析几何中的直线方程与代数中的一次函数:抛物线和二次函数……其中有的是高中的新内容.有的是初中的旧知识。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对初中有关知识的复习,而且更应注意讲清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适时渗透转化和类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刚开始要适当放慢教学进度,通过联想对比,回顾初中知识,明确概念的内在联系.知识的衔接,使学习逐步深入,适应职高数学教学的节奏如:空间几何教学时可联想回顾平面几何知识,可以将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中关于“垂直”、“平行”的概念相对比,通过分析它们的异同,加深学生对空间几何概念的理解。“函数”教学可以将初中关于“函数的定义”与高中关于“函数的定义”相对比.使学生掌握前者重在“变量的依赖关系”.后者则是集合的观点,区别它们在形式上的不同与本质上的联系,认识高中阶段函数定义的严谨性。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为学习其它专业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以专业需要重新构建数学教学体系。

职高数学教师应对各个专业目前所需用到的数学知识和要在这个专业上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数学知识作一个详细的调查,确定在职业高中阶段有哪些数学知识是必须传授的,哪些数学知识是介绍性传授的。同时还要与专业课教师建立沟通的渠道,了解数学内容对各专业所需的时间段和侧重点,做到根据专业需要,认真选择或编写教材,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从而重新构建以专业需要为主的新的数学教学体系。调整过程中可不必过分强调数学知识的系统性的完整性,关键是要突出职业学校数学的实用性和服务性我通过调查确定了各专业的侧重点:财会专业要以学习函数、概率与统计初步等知识为主;电子电子专业要以学习角函数及复数等知识为主;机械专业(包括数控专业)要以学习立体几何、平面几何、三角函数等知识为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等差数列时,不妨引导他们从算法的最优化说起:旅游业专业主要侧重点是利润计算和最优化方面规划。而与学生专业知识联系不大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一般性地了解,教师更不必要深入和拓展。实践证明,调整过的职高数学教学,一方面受到学生热烈欢迎,普遍感到学习数学足有用的,不是空洞的.另一方面专业教师也积极反应,普遍认为这样的数学教学有力地服务专业知识传授。

我通过对数学教材的灵活处理,制定不同专业的大纲.基本上适应了专业课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学生在学习中,由于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习热情高涨,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

3.注意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教学

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情况采用分层次教学,教师力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这样既照顾到优等生,又带动后进生备课中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把学生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不同层次的要求;在授课过程中有难、中、易层次的问题,提问时,基础题鼓励后进生作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对后进生的答案可给予评价;中等题中等生作答,优等生补充完善,教师作出评价后,让后进生再回答;难题让学生思考.再让优等生回答。在布置作业时,设计分层次的题目,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在教学中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层次化教学,能够使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4.加强课外辅导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通过作业批阅、课堂提问、学生提问等多种手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给予不同的指点和帮助。针对学生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有的采取启发式,有的采取指导式.有的个别辅导,让他们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基础知识,如对后进生出现基础性的问题,应帮助其复习学过的旧知识,举浅显易懂的例子.使旧知识能够自然向新知识过渡..对中上层学生出现一般问题,一般不予直接讲解,而是多进行启发.做到点到为止,尽量让学生自己领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职业学校的学生,以后走人社会,获取知识的方式更多是靠自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素质,以掌握的数学知识为基础,给予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介绍有效的学习经验,让学生会思考,善于思考,养成自学习惯,培养自学能力。因此,在课外辅导时,教师要多启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注重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走进职高的学生大多较自卑,因此,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是教师做好教学丁作首先应解决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耐心和细心.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求心理策略,对学生加强暗示法、激励法、表扬法,阁为精神奖励比物质鼓励更重要。教师通过语言、行动把精神传给他们,计学生自然感受到“我行”“我能”“我可以”。例如:上课提问时.对于那些比较基础的、简单的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后进生剐答,哪怕他只答对一小部分,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义如:“作业有进步,相信你会做得更好。”等肯定性或赞赏性的语高,学生会感到教师关心自己.注意自己.就会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当学生学习上有点滴的进步时,教师都应当众表扬。这样学生为辜负老师的一番期望就会更加努力。教师平时要多和学生聊天,多鼓励他们.使他们真正意识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认为自己其实很聪明,只是没有用在学习上而已。教师应采用多层次激励.让学生找回一点感觉.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起学习热情和兴趣这样就会让学生消除自卑心理,感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可以做好很多事情,树起他们的自信心。

6.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之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线上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篇6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防雷现状;防御对策

中图分类号p42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06-0200-03

CountermeasureandStatusofLightningprotectioninRural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ofSuzhouCity

SUnLu-guiCHenwei

(SuzhoumeteorologicBureauofanhuiprovince,Suzhouanhui234000)

abstractthispaperintroducedthepresentsituationoftheinternalandexternallightningprotectionfacilitiesintherural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analyzedlightningprotectionhiddendangerofdifferentcomponentssuchastheair-terminationsystem,down-conductorsystem,earth-terminationsystem,reasonablewiring,SpDinstallationetc.targetedrectificationmeasuresandcountermeasureswereputforward.

Keywordscountryside;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lightningprotectionstatus;defensestrategy

宿州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属中纬度多雷地区,年平均雷暴日32.8d以上,雷电活动和雷电灾害发生比较频繁。农村中小学校舍的防雷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同时,也是安徽省政府对各市政府目标考核内容之一,要求所辖区域内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公办幼儿园等公共防雷设施建设比率达100%。根据2007年以来对全市各学校防雷安全检查的情况,以及新建校安全工程项目施工跟踪服务、竣工验收的实际经验,总结了农村各学校防雷项目施工技术上普遍存在的防雷安全隐患,针对遇到的问题逐一梳理,并按规范要求,提出安全可行、经济合理整改意见。

1宿州市农村中小学校舍外部防雷设施状况

1.12009年校舍

2009年《安徽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办法》前,农村中小学的防雷工程做法五花八门、合格率极低。笔者从2007年就会同当地教育局等有关部门对辖区25个乡镇340所农村中小学校进行了防雷安全普查,发现只有14%的学校直击雷防雷设施符合规范要求,且均是3层楼以上乡镇中心学校。46%的农村中小学低层校舍根本就没有防直击雷装置,主要是2000年以前建成的校舍。40%的农村中小学校舍虽然楼上安装直击雷防护,但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材料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1.1接闪器。所用的材料、规格极不规范。用规格≤Φ8普通钢筋或钢绞线代替接闪带,或直接用铁丝做接闪带。有的只在前面或凸出部分做接闪带,接闪带不闭合。有的缠绕在支架上,有的缺少支架,平摊在女儿墙上。有的用不同规格普通钢筋或螺纹钢做接闪杆,安装又不牢固,屋脊、拐角、造型没有防雷保护,无接闪网格。电话线、电线、网线等各种信号线交织缠绕在接闪带、接闪杆上,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宿州市某校安全工程接闪带施工现场状况如图1所示。

1.1.2引下线。农村校舍防雷引下线95%以上都是明敷引下线,引下线材料、规格不符合要求的较为常见。有的用普通钢筋取代镀锌钢筋,钢筋规格不一;有的用钢绞线代替引下线;有的10m长引下线用3种以上材料或规格焊接,热镀的、冷镀的,钢筋、扁铁交替焊接在一起,搭接长度不符合要求;有的建筑物引下线固定不牢固或间距不够,甚至有的没有支持卡固定,引下线直接挂在墙上;有的引下线锈蚀断掉;有的引下线在人员经过或停留接地体连接处没有采取改性塑料管等加以保护,没有设立护栏或警示牌[1-2]。

1.1.3接地装置。接地装置是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和,用于传导雷电流并将其流散入大地。检查发现,部分接地线使用不规范,使用钢筋、钢绞线、铁丝连接,甚至部分工程不用接地线。而接地体常常埋深不够,轻轻一拨就能拽出,有的用普通钢筋做接地体,有的接地体直接抛在地面,用土掩埋地下。

1.22009年后新建校舍

2009年《安徽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办法》后,新建农村中小学防雷设施状况得到改善,但形势依旧严峻。从2009年开始,宿州市新建校舍的安全工程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文件要求都办理了防雷装置设计技术审查。据统计,至2015年12月,宿州市桥辖区含教学楼(综合楼)、宿舍、食堂等报建单体超过900件。约有20%的新建校舍图纸设计防雷设施而施工单位未按图施工。有的施工单位自作主张,认为2层楼后面杨树高于教学楼,杨树就起到防雷作用,可不按图纸要求设接闪装置;有的学校防雷安全意识淡薄,认为防雷设施有没有无所谓,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约有300件单体正在施工或已竣工待验收。市级防雷技术服务部门参与跟踪服务及验收的单体约400件,校舍接闪带、引下线普遍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项。

1.2.1接闪器规格、材料与设计不符。农村学校安全工程使用普通钢筋代替镀锌圆钢做接闪带约占80%。有的天面上接闪带用多种规格材料施工;有的不按设计要求采购国标钢材,设计规格Φ10或Φ12的镀锌钢筋作接闪带,验收时用游标卡尺测量相差约15%。

1.2.2焊接工艺存在诸多问题。有60%接闪带施工焊接不到位,尤其是拐角处。如焊接不饱满,焊接点凸凹不平、焊接有气孔,出现生焊、漏焊、错焊,焊接长度不够。伸缩缝不做U形弯度,出现倒伏、脱落现象,接闪带不闭合、网格尺寸不够。

1.2.3突出屋面的金属广告牌、水箱、空调外机、旗杆等没有就近与接闪带连接。女儿墙、创意造型等无接闪带保护。

1.2.4柱内主筋作引下线需选用对角2根主筋常常被忽略,引下线规格偏小,施工现场与设计图纸不符时有发生。2根相邻引下线之间间距达不到图纸设计的要求,边角拐弯处未施工引下线。在柱内主筋引出屋面或女儿墙时,出现用柱内主筋(螺纹钢)直接与接闪带焊接,还有将螺纹钢弯曲成直角直接焊接。在引下线引出柱主筋与接闪带构筑件过渡中,其构筑件很少有用大一级别的镀锌材料与接闪带焊接,且焊接处都缺少防腐处理[3]。

2宿州市农村中小学校舍内部防雷设施现状

内部防雷措施包括屏蔽、等电位连接、合理布线、安装浪涌保护器。2000年前的农村中小学内部防雷设施几乎没有一家施工符合要求,2009年前合格的也只占10%,主要是合理布线和安装浪涌保护器方面存在问题。几乎所有学校电源和信号线路都没有采取防感应雷措施,校区电源线、远程教育网线、电话线及有线电视等以杂乱无序缠绕在接闪带或接闪杆方式上的直接入室,电源或通讯设备存在雷击隐患。2009年至今,新建校舍的校安工程屏蔽、合理布线施工尚可。总等电位和局部等电位、浪涌保护器按照图纸施工合格率占20%,80%不合格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项。

2.1现场施工与规范、图纸设计不相符

等电位接地扁铁或圆钢不合格,用普通钢筋代替热镀锌钢材使用较普遍。预留接地体尺寸较短导致接触不到端子板,有的埋在墙里找不到。总等电位用局部等电位盒子替换,等电位端子板、接地线规格不规范,不压铜鼻和不上垫片情况占90%以上,有的直接缠绕或挂在等电位端子板上。等电位接地电阻大于设计要求,部分局部等电位施工电气不连通,接地线与电源插座不连接。

2.2浪涌保护器不合格

承包或分包的施工单位对浪涌保护器概念及作用模糊,更不懂施工要求,个别安装的浪涌保护器不符合国家有关规范要求。部分偏远校舍,出于成本考虑,很难找到有资质企业为其施工,不安装、安装不合格产品的现象普遍,致使学校电器设备极易遭受雷电电涌的侵害。

3农村中小学防雷对策

3.1针对突出问题,制定整改措施

3.1.1接闪器。校安工程校舍往往高度较低,接闪带设计多使用Φ10或Φ12的镀锌圆钢沿女儿墙做接闪带,尤其注意接闪带的规格和材料,要按图纸设计要求采购国标钢材,并在校舍女儿墙外侧设接闪带。部分图纸未设计防雷网格的,在楼天面面积较大时须增设接闪带网格。屋面有金属广告牌、空调外机、光伏太阳能板等需和接闪带就近焊接,绝大部分学校在屋角处设摄像头、喇叭等装置,需要增设防护措施,烟道、女儿墙、老虎窗、创意造型要做接闪带保护。校园内旗杆须可靠接地,接地体处须考虑跨步电压的问题。

3.1.2引下线。校安工程若设计明敷引下线,除规格、材料的要求外,敷设位置须严格限制。一般在建筑物拐角处设引下线,按照一类不大于12m,二类不大于18m,三类不大于25m进行敷设。明敷引下线须远离校舍出口处和行人较易接触到地方,严格做好跨步电压和接触电压的防护措施,并在显眼处设警示牌。暗敷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周围均匀布设,选用对角2根主筋作引下线,在引下线引出柱主筋与接闪带构筑件过渡中,其构筑件用大一级别的镀锌材料与接闪带焊接,且焊接处作防腐处理。

3.1.3接地装置。接地体须按照图纸设计施工,深度须满足要求,对于接地电阻达不到图纸设计要求的,须外加增补接地。增设接地桩须远离人员密集处,做好防跨步电压的措施。

接地线与引下线可靠连接,接地线不应明敷,须做好保护措施。对于接地线距离较远的,须做好标记,以便定期年检。

3.1.4内部防雷措施。严格按照图纸要求对配电系统进行接地,严禁出现单项两线无地线的情况,同时匹配好电涌保护器的参数,鼓励有资质单位对偏远区域的校安工程进行SpD安装改造。对于弱电系统,所有信号线须有屏蔽措施,严禁将信号线悬挂于接闪带上,必要时设信号电涌保护器[4]。

3.2加强技术服务,总结工程“通病”

2009年《安徽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办法》实施后,市级防雷技术服务部门参与跟踪服务及验收的单体约400件。检查验收校安工程工作量极大,相当繁琐,2015年就有部分校舍进行了4次现场验收,最终才整改到位。为了严格把关防雷安全质量,节省时间,将校安工程出现的普遍问题总结成册,在前期跟踪服务时就告知施工单位,对重要节点要加强监督,避免造成返工、重做,给施工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验收时,通过网络手段,先查看施工单位提供的电子图片,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直观检查,不符合要求的先让其整改到位,尽量做到一次现场验收就满足规范要求。2009年以来,校安工程按图纸及规范要求整改的就有350个单体,验收合格后出具防雷装置验收意见书。所验收的400所学校未发生一例雷击事故。

3.3联合各职能部门,确保学校防雷安全

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宿州市教育局和宿州市气象局每年都联合下发《关于在全市开展校舍防雷安全专项检查的通知》,按照文件要求,采取总体检查、分布实施的方案。2007年对汴河以北187所直击雷防护有隐患的学校逐校要求整改,2008年整改汴河以南153所学校,合格后出具检测报告。今后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严格执行国标、行标标准,对新建报审未验收的学校按照图纸设计要求保质保量逐一验收;对新建学校不符合施工要求的,联合有关部门加大对其巡查力度,督促限期整改,完善图纸设计防雷防御措施;对验收过的农村校舍加大常规巡检力度,确保学校不留“先天性”防雷安全隐患[5]。

4参考文献

[1]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2]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50601-2010[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

[3]杨少杰,金良,杨晖,等.防雷装置施工质量监督与验收规范:QX/t105-2009[S].北京:中国气象局,2009.

线上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篇7

关键词:英语口语教学苏格拉底教学法任务语言教学法课堂设计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10-03

1引言

英语口语一直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难题之一,主要表现在学生读和写的功底相对突出,但“能写出来”却“说不出来”,已经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难题。其原因众多,以高考为核心的应试教育所起到的导向作用,导致学生在大学以前在英语口语方面没有接受足够训练,是导致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低的重要原因。不可忽视的是,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中,口语教学方法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口语课堂仍然过多以教师为核心,学生积极性仍然不高,课堂参与程度不够,教学过程难以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应用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英语口语课堂和教学设计中存在的教学效果底下的问题,同样是导致大学生的口语能力普遍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调查研究表明当今大学生普遍认为传统英语口语教学法难以满足其提高口语能力的需要[1]。

以提升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效果为目标,本文从大学生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系统分析任务语言教学法在促进学生外语应用方面具有的优势和在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苏格拉底教学法在调动大课堂教学中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程度方面具有独特魅力,研究了其当前主要应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将苏格拉底教学法与任务语言教学法的结合方式,探索了一种独特的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方式,并提出了一个课堂设计的典型应用案例,并通过课堂实践,证明此设计充分发挥了任务语言教学法和苏格拉底教学法的优势,对于改进英语口语教学、提升学习者口语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2当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困境分析

国内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落后于读写能力的现象由来已久,学生具备较高的阅读能力,可以应用多样句式书面描述较为复杂的场景,表达较为复杂的论述,但在口语中只能表达几个基本句型和词汇,甚至满面通红,结结巴巴说不出话,颜红

菊[9]将其表达为英语学习的“高原”现象,并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习惯、课程设置、学习习惯五个方面较为系统的论述了造成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张迅[10]则从课堂练习实际缺陷出发,归纳了课堂练习模式、练习时间、课堂气氛、语言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口语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提到学生个人思维和语言积累有限,往往无法对目标话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表达,但并未就这一问题开展更加深入的分析。

除此之外,英语口语本身的学习特点和学生参与口语课堂教学基本要素同样需要得到重视。

2.1英语教学的学习特点讨论

语言学习不同于理工等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后者的学习过程重在基本逻辑能力的培养和学科体系的建立,语言学习注重表达方式的锻炼和应用习惯的培养。这就使得课堂教学中,理工类学科更加能够通过短时间的课堂教学,构建学生的学科认知框架,并通过试卷考核检验知识点的掌握;而语言教学,特别是口语的课堂教学必然在学生的口语学习中所占比例很小,需要大量练习以锻炼形成口语表达方式,培养表达习惯。而当前常规的口语教学多以展示口语表达方式为主,而培养表达习惯被认为在大班教学中难以实现[7]。导致教师和学生多按照理工类学科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传达“知识点”,学生课下记忆,并不能通过表达方式的学习,培养形成表达习惯。

2.2学生参与口语课堂的必备要素

在口语课堂上学生普遍存在参与度不足的问题,普遍认为学生参与度与学生学习方式有关,而忽略了学生的基本能力需求。

经过调查研究[15],与普遍认为的文化因素、性格因素等原因不同,学生参与英语口语课堂的主要瓶颈在于自身词汇量的欠缺。学生认为自己的知识贮备不足,不能给自己翻译,是导致无法进行顺畅交流的主要原因。而语言学习,既需要情境学习,更需要思维锻炼。通常学生的自然习惯是用母语组织好语言,再进行翻译,之后表达。这是符合人的思维定式的,但在语言学习,特别是口语学习过程中,这种方法存在诸多缺陷。首先,效率过低。这种交流方式将严重局限自身思考和反应时间,使得思考和翻译都过于紧迫,既不能自圆其说,又表达不清。其次,学生即时翻译往往从自身词汇库中调动单独词汇,编造成句,这样做往往单个关键词难以立即想起,造成交流障碍,这样给学生一个印象,口语表达的主要障碍在于词汇量不能适应表达需要。此外,不同语种的表达习惯差别很大,采用这种先想中文再翻译的方式,说出来的话往往有悖于英语的表达习惯,造成交流障碍。

在口语课堂上应更加注重教导学生在思维组织过程中就采用英语作为载体,这种情况下,在思维中将充分调动英语口语整句记忆,同时,能够更加迅速地将写作中语言更加体现在口语表达中。考虑到当前学生接触英语的途径日趋多元,影视娱乐节目等形式已经占据学生更加频繁接触方式,同时我国大学生写作能力普遍优于口语水平,因此调动学生基于场景的整句语言应用具有可实现性。

通过以上分析认为,口语表达方式教学的偏重而不注重学生英语交流习惯的培养是当前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普遍误区。培养学生英语交流习惯,从学生角度应具备一定程度的英语基本素质,而这些基本素质应是英语口语课堂的重点。首先,一定量的词汇和语句积累,这也是我国当前口语课堂可用于考核的主要形式;其次,语言表达习惯的培养,显而易见,习惯的养成不仅对乐于表达将对于词汇量和语句的积累有极大助益。

3任务语言教学法课堂应用分析

任务语言教学法(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以下简称tBLt)是基于完成交际任务的一种语言教学方法,通过师生共同完成语言教学任务,是学习者自然习得语言,促进外语学习的进步[3]。近年来,任务型教学法逐渐引入我国的基础英语教学,被视为改革外语界传统教学法的一剂良方[4]。诸多研究成果相继涌现:Davidnunan[13]认为交际任务是一项课堂活动,它要求学生用目的语言进行理解、操练、使用或交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意义上,而不是语言形式上,并将任务分为两种类型:真实性任务和教学型任务。m.Bygate[14]认为任务是要求学习者使用语言达到某个目的而完成的一项活动,活动的过程中强调意义的表达。具体到国内的英语口语教学中,曹燕

黎[5]系统论述了英语口语教学中任务选择、任务排序和语言聚焦等问题,并采用对照试验、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了验证、分析;姜丽娟[6]探讨了任务型综合英语教学应用的基本条件及、原则、策略及具体实施步骤。

任务语言教学法虽然在促进学习者语言能力提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实施困难同样值得深入研究。

在广泛实践中,任务语言教学法仍然存在学习者开口机会少,课堂参与程度不高的问题[7],常常出现冷场的现象,导致预期教学效果难以实现。常规任务语言教学法以常规情景、障碍为主线,仍以教学者为核心,手把手拉动任务进展,甚至直接要求学生复述自己的语言,参与者难以从中获取知识,任务旁观者参与对话兴趣较低。曾纪伟[11]归纳当前任务语言教学存在的问题时,将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性格特点包含其中,分析了课堂中“冷场”现象和对策。任娅芬[12]同样注意到任务语言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归纳了兼顾学生有限、任务耗时长、任务选择困难三个难题,并在对策中提到了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

4苏格拉底教学法特征及其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苏格拉底在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一套由反诘、助产、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教学方法[2],被后世称为苏格拉底教学法,并广泛应用于哲学、理工等教学领域[2]。它采用问答方式来引导学习者逻辑地思考,从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学习者思辨能力,在教育史上被誉为西方启发式教学法的渊源。苏格拉底教学法以反诘、助产为核心特征,以归纳为逻辑手段,教学者提出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对学习者回答的系列反诘,引导其深入探寻、研究。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教学特点之一是开放性,教师不设定标准答案,而是更关注学生怎样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怎样查找资料,怎样论证,怎样形成自己的观点[8]。

苏格拉底教学法通过诘问带动学习者参与深度思考,因此苏格拉底教学法通常应用于以逻辑训练为核心的学科教学。通过在议题及问题设计过程中,考虑更加贴近学习者,结合趣味性、实用性更加浓郁的反诘,简单问题得到有趣延续,学习者表达欲望将进一步调动。

苏格拉底教学法在培养学习者思维独立性、批判性和探究性方面以及教师全面深刻地评价学生的学习、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检验其教学有效性等诸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和显著价值,至今仍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为近现代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也深深的影响了中西方的教育[2]。

当前苏格拉底教学法的应用只局限在于锻炼学习者的思辨能力,因此该方法长期仅仅作为理工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但应该注意到,苏格拉底教学法在引导学生参与思辨的过程中具有强大的调动能力,而这一优势则可以应用于语言教学中。但目前尚未发现将该教学法引入语言课堂相关研究成果,苗宁[1]将苏格拉底教学法引入语言学课程,提出了通过在语言教学中加入思辨问答的方式提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教学思路,并举出课堂设计实例,但其核心目标则是在于提升语言专业学生的逻辑、演绎等思维能力,并未对苏格拉底教学法进行深入剖析,并加以改造,用于提升语言课堂教学效果。洪燕君[2]对苏格拉底教学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实施方法和要求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因需设问、因才设问的理念,提倡应用。

5苏格拉底教学法与任务语言教学法结合的教学方法探索

通过以上分析,认为在口语教学中,任务语言教学法在促进学习者语言应用能力提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并获得广泛认同,苏格拉底教学法在提高学习者参与欲望,提升课堂参与程度。将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任务语言教学法中情景交际为主要背景,教学者采用苏格拉底教学法中诘问的方式,延伸常规交际场景,调动学习者提出趣味障碍和回答,教学者结合树形思路图,可归纳主线情景,还可发散任务选项,从而实现高参与度的任务教学课堂。

5.1任务提出

由教学者提出任务背景。主要以日常问题为任务,可直接借用口语教材中设计的场景作为背景,由教学者提出初始障碍,丰富任务初始状态。遵循任务教学法基本原则,带动应用英语解决日常问题。任务设置可考虑由衣、食、住、行、医等日常事物办理延伸至交际争执及突发事件、现象讨论等场景;初始障碍设置可考虑提出1个常规障碍和1个非常规、趣味型障碍,调动课堂气氛。

5.2随机问答

将学习者分为障碍方和处理方,处理方核心任务是说服对方、结束对话,障碍方则以延续对话为核心任务,教学者主要承担在树形图中记录对话关键词的任务。依次请处理方和障碍方学习者发言,发言者尽量随机挑选。如一方无法继续对话,则由另一方继续发言,在树形图中开展分支谈话记录。发言者可针对树形图中对方的任意节点开展对话,为学习者充分考虑的时间。

5.3树形图

树形图用于记录谈话历程,教学者用发言关键词作为树形图节点,并标记区分出障碍方和处理方节点。图1所示为参考树形图模板。

图1参考树形图模板

5.4诘问

由教学者提出诘问,目的在于引导谈话回归主线,延伸主线任务谈话方向。

(1)当发言者偏离主线节点,且存在明显逻辑或常理漏洞时,由教学者提出诘问,发言者作答,如无法回答,结束分支谈话,回归主线任务。如有可能,教学者诘问应能够连接分支节点与主线节点,直接回归主线。

(2)当主线谈话难以进行,陷入僵局时,教学者诘问主线树形图上任意节点,拓展可能的解决方法或者障碍,延伸谈话。

5.5注意事项

(1)教学者不必对所有不合常理的问答均采取诘问的策略,适当放开谈话方向,可活跃气氛。

(2)如存在学习者变相拒绝或完全无法谈话时,将主线谈话作为其课后作业,于下次课堂进行对话,以起到督促学习、复习要点的作用。

(3)建议教学者控制全程时间不超过25分钟。

6结论

经过调研、分析苏格拉底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的优势、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结合两者优势,提出了一种课堂设计方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提出苏格拉底教学法在语言教学中应用的契合点在于通过诘问延伸任务链条,发散任务选项,可更大程度调动学习者参与度。

(2)提出一种英语口语教学课堂设计方法,实现高参与度、高教学效果的课堂设计。

参考文献:

[1]苗宁,马建华.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下的语言学课程改革[J].教学研究,2013(36):78-80.

[2]洪燕君.苏格拉底教学法的现代启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6):161-162.

[3]岳守国.任务语言教学法:概要、理据及运用[J].外语,2002(34):364-367.

[4]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6.

[5]曹燕黎.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英语口语教学实证研究[D].东南大学学位论文,2008:3-6.

[6]姜丽娟.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3-5.

[7]宋明杰,吴楠等.参与法与新型大班英语口语教学模式[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71-72.

[8]陈新仁.本科生“英语语言学导论”教学法探究[J].中国大学生教学,2007(12):39-42.

[9]颜红菊,张新梅.试论英语教学中的口语困境及其对策[J].咸宁学院学报,2009(29):55-56.

[10]张迅.论英语口语课堂中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8):38-41.

[11]曾纪伟.任务型教学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J].教学研究,2005(14):50-51.

[12]任娅芬.任务型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3(35):160-161.

[13]Davidnunan.任务型语言教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6-10.

[14]m.Bygate,p.Skehan,m.Swain(eds.).Researchingpedagogictasks:SecondLanguageLearning,teachingandtesting[C].London:Longman,2001:167-185.

线上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篇8

一、现代远程教育设备资源应用存在问题分析

1.缺少设备资源运用配套硬件及设备运行维护经费投入。

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设备的运行,资源的接收、应用,需要一定设备运行、维护和配套硬件设施购置等的资金持续投入。虽然项目也配备了“教学光盘播放点”设备,但却不能实现资源的全面普遍有效的教学应用。

2.学校远教设备管理、资源接收、整理专业技术人员边缘化现状。

不少学校虽然在争取远程教育项目时,都安排和落实了专(兼)职远程教育一线管理人员。但他们往往身兼数职,既是信息技术或语数学科任课教师,又是计算机维修员和网络管理员,管理机房、维护全校的计算机,工作量大,待遇偏低。这导致学校远程教育人员队伍的严重流失和不稳定。

3.远教资源接收不及时完整。

由于学校远教项目设备供电大多采用城乡生活用电,学校由于经费欠缺,无力购买长延时电源,致使项目设备运行时常受社区居民用电线路故障的维护维修制约。一些学校资源存储空间受限也舍不得投资升级扩容,设备损坏未能及时维修、更新。

4.教师信息化教育素质不高,缺乏资源应用的主动性。

远程教育、信息化教育毕竟是一种新技术,目前大多数教师对远程教育、信息化教育了解不够,底气不足。同时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对信息化远教资源的加工、处理及整合应用都存在重重困难,产生畏难情绪,缺乏资源应用的主动性。

5.丰富的优质资源未能得到全面普遍有效的教学应用。

一些农村小学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修建了诸如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校园网等硬件设施,但学校远教工作人员和信息技术教师没有经过专业化的技术培训,不具备维护、管理、升级设备等方面的能力,不少农村小学缺少教室,争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无处安放等,制约了丰富、优质资源的全面普遍有效的教学应用。

二、进一步推进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对策思考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与成因,结合目前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现状,提出如下对策,以解决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深化推进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提高项目设备资源使用效益。

1.健全完善学校远程教育组织和职责建设。

现代远程教育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抓好远程教育工作,“单打独斗”“孤身奋战”是不行的,它需要多方面的通力合作和全体教师互相配合才能实现。学校远程教育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远教工作会议,及时解决远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远教资源应用

物质载体及环境建设,现代远程教育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依托。资源应用离不开多媒体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计算机网络教室有至校园局域网络等资源应用环境和必备的物质载体。

3.农村学校远程教育技术管理人员边缘化现象的对策。

(1)配备人员,落实待遇,稳定远教工作人员队伍。(2)学校远程教育工作人员要自觉加强自身角色调整和素质的提高。现代远程教育是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的一条可行有效之路。

4.健全完善远教资源应用的检查与评比管理制度。

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现代远程教育总体发展规划。引进激励、竞争、制约三大机制,将远程教育设备、资源应用纳入日常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工作考核范畴,制定完善的学校远程教育设备、资源应用检查、评比的相关制度,激励和督导广大教师充分使用设备和资源。

5.资源接收整理备份要及时、完整、科学。

优质远程教育资源是实现远程教育工程目标的根本保障,学校远教人员必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按时完整接收、整理和备份远教资源,确保资源与学科教学活动同步性。为方便学科教师教学应用,必须按学科、年级和资源类别科学地整理接收下载的远教资源。

6.强化培训,大力提高教师信息化教育素养。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目标宗旨是资源应用,而教师又是远程教育的主力军。要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实现资源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学校应结合远程卫星数字远教资源和校本资源,坚持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培训相结合,采用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开展校本培训。

三、结语

线上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篇9

一、《大学物理》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

《大学物理》教学要完成以下三个层面的任务:第一,用恰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物理现象,并使其掌握相应的物理规律;第二,适时总结、整理物理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方法,指导学生摸索出适合其自身的学习方法;第三,在较好地完成以上两个层面工作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大学物理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为人处事的原则,引导学生建立人生观、价值观。

二、结合哲学规律做好大学物理教学

首先,《大学物理》教学过程本身就是认识自然界物理规律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地安排教学内容,使其符合人最一般认识事物的过程,能够降低学习的难度,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教学内容中所体现的物质所遵循的最一般的哲学规律也集中体现了好的认识事物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积累总结经验,帮助学生培养起有效的学习方法。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好的学习方法使人终身受益。最后,人作为最一般的物质存在于自然界,其行为规律也是符合最一般的哲学规律的,而物理规律又隶属于最一般的哲学规律,因此学习物理规律也是在学习每一个人作为具体的物质存在于这个世界所应遵从的规律,进而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物理教学最高层面的工作,其意义之深远无法预见。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以上思想呢?下面举一个例子进行分析说明。

1.物理规律的展示

例:电路中的短路问题

短路是一种很特殊的电路情况,当电源正负两极直接由导线连接时,电流只在该导线回路中存在,并且存在于回路中的电流值在理想情况下为无穷大,严重时会导致线路大量发热烧毁整个电路。如图1所示回路1由导线直接将电源相连接,回路2中串联一电阻R,由电路知识可知电流只存在于回路1中,或者说回路2被回路1短路了。

“两条回路都是通路,为什么电流只存在于回路1中?”刚接触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那么怎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能把问题的解释过程表述的自然妥帖呢?

首先,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出发,联系一个简单的社会现象。考虑人上下楼问题,上下楼有a、B两个楼梯通道,其中a通道由上而下堆满杂物,不能通过,B通道被打扫得干干净净,通畅无阻,显然地选择B通道上下楼才是明智的。抓住各事物所属矛盾的共性可以发现电流在电路中的行为和人的行为是相似的。回路1由导线连接,理想状态下导线电阻为零,该回路对电流没有阻碍;回路2中串联电阻R,相比较而言回路2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为无穷大,电流聪明地选择对其没有阻碍的回路1通过。这样“两条回路都是通路,为什么电流只存在于回路1中?”的问题迎刃而解。由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电流和人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在所考虑的问题中具有相同的行为规律,将这种一致性由人迁移至电流,问题的答案自然明了。

其次,换个角度,利用矛盾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也能很好地分析解决这一问题。考虑实际中导线的电阻不为零,将导线的实际电阻设为r,此时电路为一简单的并联电路,如图2所示。根据并联电路中电流分配规律可以得到干路电流i和两条支路电

由(2)式可见i和i1以相同的速率趋向于无穷大,因此干路电流i是由支路电流i1贡献,虽然i2不为零,但与i1相比其贡献可以忽略,图1、图3的短路情况对应于图2、图4并联电路,所以短路其实是特殊的并联电路,其规律遵从并联电路的规律。

2.教学方法的总结

以上对同一个问题的分析分别联系了两个不同的哲学观点,从中总结出以下方法:(1)抓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开拓思维,把貌似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挖掘其共同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期待顿悟,而茅塞顿开的感觉所带来的兴奋与快乐使教学过程变得愉悦、轻松而有趣,这正是大学物理教学所需要的教学效果;(2)抓住矛盾共性与特性的辩证关系,用普遍的规律描述各种不同的现象,或者从不同的现象中总结共同的规律,即对于相关联的知识点既能展得开,又能收得拢,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线上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篇10

一、食品安全问题告急道德底线“失守”

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对中国社会目前诚信道德问题做了一种“滑坡”诠释。相关调研表明,近七成人对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感到“没有安全感”。人们感叹,连关系人身健康甚至性命的食品、药品都敢去假冒伪劣,可见有些人的良知缺弱到了何等地步!也意味着社会道德底线在某些领域已被击溃!除此之外,诚信危机在影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影响了整个社会风气和秩序,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百姓与某些政府部门之间,都充满了不信任,人们陷入彼此需要防备的怪圈之中。问题是当失信行为由个体行为逐步演变成社会普遍时,就会造成社会道德失范,秩序紊乱,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目前诚信等道德失信状态直击当代中国人的良知承受底线,也激发全社会上下关注并呼唤“增加中国人血液中的道德浓度”,要加强道德建设!

二、诚信缺失与道德滑坡的原因分析

诚信已成中国社会目前最稀缺的资源,诚信普遍缺失已成社会上下共识。分析成因有下述几个方面。

一是市场经济本身发展还有需要进一步成熟和完善的地方。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由粗放经济向集约或精细经济转型,诚信道德缺失有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因素问题。长久以来,人们在市场经济“效率至上”的追求引导下,对社会责任和消费者的责任规导不力;在张扬个性和个人利益时,对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强调不够;在强调权利的时候,对义务和责任强调不够;出现了将个人利益或个人权利凌驾于他人、集体和社会利益之上,出现为达到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择手段的现象。

二是制度和机制层面的成因。当社会制度安排不能有效维护诚信取向时,不诚信现象就会普遍出现。例如,利益追求主体在进行“失信”还是“守信”的选择中,如果计算出守信成本远远大于失信成本,就会选择失信。在一定意义上,是外在强制性的制度和规矩“教育”失信者“学会”选择诚信。除了制度安排问题,管理资源优化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食品安全管理中,就存在着多头管理的机制障碍;此外,管理机制规模也存在一定问题,社会诚信监管往往成本太大,执行力相对而言总显不足,从食品安全到交通以及公共文明领域,都存在管理成本太大而管不过来的问题。当然,疏于管理的问题,不作为的问题在一些地方领域也存在。

三是传统诚信资源存在一定的内在局限。儒家文化把社会诚信寄于人性本善基础之上,守信履约往往带有某种超功利性质要求,人格取向和意志自律是其主要依据力量。相对来说,许多国家的信用状态在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人们的法规、制度及社会管理基础上的。事实上,西方守信的概念就起源于现实中的契约利益制约。如果说中国传统诚信规范要求人们有“慎独”的自律精神,而西方传统文化中,守信的品质更多受制于他律的利益制约和上帝的外在制裁力量。所以,对人们的普遍诚信期待,一方面可以建立在道德引导上,但同时一定要建立在诚信制度机制的刚性约束上。

四是目前社会现实中多元价值观的交错影响。转型期利益与价值的多元化,新旧道德观的交锋,以及道德价值标准多层次和多样化的趋势,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时有碰撞或冲突,导致社会现实中是非模糊,善恶不明,荣辱错位,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被人们理解为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气息同时弥漫。社会多样价值观氛围会干扰社会诚信道德教育。例如,青少年在接受学校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在接受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不同价值观的影响。

三、共筑诚信社会环境

打造社会诚信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上下共同努力。

首先,要进一步加大诚信教育和宣传力度。经济学家说,在普遍没有信誉的情况下,如果一个人坚持童叟无欺,可能会赢利,因为你掌握了市场经济最需要与稀缺的资源。但也可能正好相反,“劣币驱逐良币”,因为你所在的社会环境没有任何信用可言,人们对市场缺乏信任,独立的诚信就会受到很大损害,就很难发展下去。

诚信教育不能停留在诚信观念的普通教育层面,应该培训出一批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从事信用管理的专门人才。在我国,信用管理的专业化教育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在许多国家,行业除了进行技能培训,都很重视诚信道德培训。被誉为“人才专家”的韦尔奇,每年都要召回世界各地高管进行培训,其主要内容就是讲企业文化和诚信问题。有人曾问过韦尔奇:“在通用电器公司,什么事会使你彻夜不眠?”这位在全球备受推崇的企业家回答:“诚信。”

其次,要进一步完善立法,加强法制管理。建立良好社会信用体制,不仅要靠教育和宣传引导,还要靠法律和制度规导。比如,可通过建立市场主体的资信评估系统,做诚信“黑白名单”记录,使诚信者因诚信享受信誉回报;而失信“记录”由于放大了责罚范围和时间,加大了失信成本和风险,会使无德者对失信“间接责罚”后果“望而生畏”!

第三,加强企业自律建设。食品安全等诚信问题仅靠政府监管也不够,成熟的企业应有更理性更长远的发展思路和品牌目标,对自己的产品要有严格管理和质检,从产品上游就控制产品质量的风险,为消费者负责也是为自己企业持久发展负责;成熟的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严格监管意识,要有一套自己的产品监管机制和发展风险防范机制,这样企业才能够真正做大做强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