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产业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6:15

文创产业的特点篇1

〔关键词〕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产业;文化创意

〔中图分类号〕G127.7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187-(2013)02-0119-04

一、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

作为知识经济的核心,文化创意是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的两大引擎之一,文化创意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内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拓展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加快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成都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成都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成委办〔2007〕7号)等文件精神,成都市制定了《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2009―2012)》。规划指出,成都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园区化、楼宇化为模式,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以骨干企业为支撑,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等行业快速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形成“四片两区一带多点”的空间格局(如图1)。据统计,2004年到2008年,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从232.54亿元提高到595.62亿元,增加值从65.81亿元提高到133.7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3.2%上升到3.4%,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3.8%上升到4.8%。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市经济增速,在成都市新兴产业三大主体产业中排行第二,也成为新兴产业中吸纳就业能力最强的产业之一。

然而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存在诸多的不足。从下图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市区三环以内,其他地区的园区较少;园区集群类型不完备,产业结构不均衡,缺乏核心竞争力;文化资源市场化程度处于初级阶段,发挥价值不够,未能形成有效产业链;对巴蜀文化、休闲文化、民俗文化的深度挖掘不够,传统和现代融合的文化精品不够〔1〕;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不多,区域性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有待形成,重大项目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还不明显。〔2〕

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培育的理论分析

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文化创意产业是以知识为依托,创新为基础的特殊集群。无论是享誉中外的“好莱坞文化”,还是北京的798、南京的创意东八区、上海四行仓库等创意园区的成长和发展都表明,打造集群发展的环境与平台、培育集群内部的自组织机制、触发集群的协同效应,使集群获得竞争优势,进而促进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是集群培育与发展的核心路径。从战略理论上分析,这就是核心能力的培育,它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核心能力是“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是组织中累积的学识”〔3〕。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以及众多事实证明,组织或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对其健康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4〕〔5〕从本质上看,企业是一个能力的综合体,积累、保持和运用能力开拓市场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6〕。

能力从来都是与企业或者组织所拥有的资源相联系的。企业的能力是指将一组资源组合起来使用的方法与技能〔7〕,资源是能力的载体,要强化企业的能力,首先必须获得优质资源〔8〕。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的资源及其质量是企业能力的关键和能力的载体。将该种认识运用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来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核心能力就是其内部各个企业能力的集中表现,各个企业能力的某种协同、整合、优化所形成的能力组合或者集合。这些资源既有分属内部不同企业的资源,又有园区的公共资源,还包括由于内部各个企业资源的有机协调和整合所产生的新资源等。从形式上看包括了其拥有的资产、知识、信息、特点、组织方式等基本的形式。与企业相似,产业园区的资源及其位势也决定了园区能否取得和保持竞争优势。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要取得其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对具有战略作用的园区资源的取得和培育。而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的范围较大从而具有多样化的特征,这就使得不同的文化创意园区所需资源具有差异。因此,找出各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所依托的主要资源,并根据资源的不同特点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培育的关键。

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被定义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CitF,1998,2001)。文化创意产业首先源自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以经营复合性商品为主的,通过按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文化及相关产业范围包括:文化产品制作和销售活动、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用品生产和销售活动、文化设备生产和销售活动、相关文化产品制作和销售活动等。其次,文化创意产业兴起于“创意产业”。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CreativeindustrytaskForce)认为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通过开发和运用知识产权,具有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潜力的行业。

从企业资源的角度来说,企业资源根据形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类: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组织资源。在这三种资源中,组织资源主要是通过企业的管理活动发生效用的。从培育的角度来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可识别的资源主要是前两种,即园区拥有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按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所依托的有形和无形资源的不同,具体可以分成如下的三类(见表1):

第一类园区是指以依靠无形资源为主的,以知识和内容创造为根本的,以信息传播为主要渠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其更加侧重于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创意产业”,即主要是以创意为资本的,产品受知识产权法保护的,提供具有文化、艺术或娱乐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知识创造、技术创新、文化价值的发掘与提升是该种园区的能力特征。

第二类园区是指依托有形资源,特别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以文化和休闲服务为主的产业园区,即主要以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为代表的园区。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中颇具特色的部分,是指以开发旅游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切文化创意生产与服务活动。该类产业通过对具有特色的自然风光、人文环境等旅游资源的创造与提升,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从而创造财富。在我国,学术界常见的分类方法是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和人文两大类,因此,可以进一步把该类产业园区划分为基于自然资源的和基于人文资源的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第三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指以生产和经营文化、知识为载体的实物产品的园区。这类园区内的企业既依托了有形资源,又依托了无形资源,主要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为主。这类园区以商品制造为文化知识的物质载体,通过按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

三、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圈层化培育的设想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培育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其中选点、布局是关键的因素。合理的选点、布局能够使得园区所依托的资源特征与其所在区域的资源特征能够很好地耦合,以利于资源的共享、流动和新资源生长,从而不断提升园区的优势,这对于园区核心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联系成都市不同区位的经济特征分析,成都市经济呈现明显圈层结构状,并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向近郊、远郊扩散”的三个圈层,圈层经济特点和资源的禀赋差异明显。为实现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最佳匹配,应该根据各经济圈层的资源特点,在不同的经济圈层重点发展不同类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一)中心城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

成都市第一圈层为中心城区,这一圈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位优势明显,信息、交通、城市服务的基础设施非常发达,同时高校、科研机构云集,人员的文化程度和素质较高,因此该区域知识、资金密集,经济体量巨大,同时还拥有很多以技术创新为主的企业。这些不仅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还提供了丰沛的人力资源、充足的资金和知识创造、技术创新、文化生产的机制、环境,适宜发展依托无形资源的第一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同时,中心城区由于人文底蕴较为深厚,历史的沉淀留下了很多人文旅游资源,如宽窄巷子、文殊坊、锦里等,适宜发展第二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基于人文资源的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二)城区近郊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培育

成都市第二圈层为近郊区,这一圈层经济发展水平居中,地域相对辽阔,产业结构主要是第二产业。再加上中心城区企业的外迁,这里拥有大量的制造型企业,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园,大量的劳动力和相对集中的工业园使得该区域规模化、机械化程度较高,这些都为文化创意产品的制造提供了保障。因此,在近郊区应集中发展工业区,形成产业链,培育主要依托混合资源的第三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三)城区远郊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

成都市第三圈层为远郊区,该圈层是成都市的大部分乡村区域,一方面该圈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高学历的人员少、主要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另一方面,在第三圈层中有很多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如青城山、九寨沟、天台山等,只是这些景点开发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化,尚需加大相关产业的培育力度。根据远郊区的这些特点,我们认为可以对这些旅游资源进行策划、规划,对旅游景点的表现形式进行深度挖掘和再创造,发展第二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特别是基于自然资源的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四、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培育措施及对策建议

成都市提出了“双核共兴、三产联动、圈层融合”的全域发展思路,因此,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时也应注重圈层的融合发展和资源的共用,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1.加强研究,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圈层的协调发展

从成都市的规划中我们了解到,各区县都在积极引进项目,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对此,成都市应该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基础理论研究,尤其是对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理论基础、政策制定、产业布局、人才战略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借鉴他们发展成功的经验,引导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清晰的产业定位。同时,结合各圈层资源特征的不同,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圈层的协调发展,在不同的圈层发展不同类型的园区。

2.圈层交融,因地制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在园区的培育过程中,有的园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原因,横跨了几个不同的区域,其内部企业的产业结构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培育时,既要注意在不同的圈层内优先或者重点发展不同类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又要注意将一、二、三圈层和泛成都经济圈紧密承接,实现圈层间的交融发展。同时,结合成都市“北改”和“天府新区”的建设规划和园区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3.分批次、有重点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定位、规划的不同以及开发时间和程度的差异,各园区的发展规模和园区影响力、辐射力也是不同的。我们在精心论证圈层内园区布局的基础上,应该分批次、有重点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培育和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精品,发挥园区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错位协调发展。

4.完善政策法规,重视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

完善的公共服务和政策法规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营造一个适宜发展的外部环境,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人才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成都市应该在长期规划的指引下,根据不同类型产业园区的人才需求特征和不同人才的就业特征,建立差别化的引进、培养并能够留住人才的良好机制,为园区的发展提供合格的、充足的人力资源。

5.优化发展环境,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创造良好的氛围

成都市还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园区对于环境需求的差异,分别在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构建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打造有效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可持续的环境资源保护与开发协调的机制等方面,提供差别化、专业化和细分化的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周治滨,宫瑞秀.成都文化生产力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6,(3).

〔2〕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2009-2012)[eB/oL]http:///wenjian/detail.jsp?id=QrSkiufBJ8cnYCzgBJyi.

〔3〕prahalad,C.K.andG.Hamel.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HarwardBusinessReview,1990,(66):pp.79-90.

〔4〕李品媛.论企业核心竞争力〔D〕.东北财经大学,2002,(2):22-25.

〔5〕吕杰华.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6):4-6,21-22.

〔6〕福斯,克努森.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D〕.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2-5.

文创产业的特点篇2

关键词:文化创意人才;地域集聚;中心城市;环境要素

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为:传统的经济理论把经济增长仅仅归结为物质资本的增加,而实际上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的增加更为重要,因此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资本。完整的资本形式应当包括物质资本和与其相对应的人力资本两个方面。物质资本指的是物质要素的投入,而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观点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经常被人们引用。从当今社会诸要素来看,人力资本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要素,在当代社会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作用。作为以智力资本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尤其如此,其创意活动体现了人的知识、智慧和创造力的发挥和运用,因而属于典型的人力资本形式。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既是知识创造的基础和依托,又是知识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前提和条件,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在现代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化创意人才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决定着文化创意活动的性质、市场目标和最终结果。本文从环境要素理论入手深入研究文化创意人才的地域集聚现象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创意人才特征

(1)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以个体的创造力、智慧和才能等智力因素形成的创意活动广泛涉及设计、时尚、建筑、家居用品、消费电子产品、装饰艺术、表演艺术、广告、艺术品、文化遗产展示、电影、电视、戏剧、音乐、出版、文化服务等众多领域和门类。可以说,创意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也是无边界的,创意活动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凡是与人类创造活动、创新活动和科技研发有关并产生了经济价值的,都可以被看作是创意产业,构成相应的产业形态。创意的特点在于运用人的智慧和智力因素而形成创意产品以及相应的服务,这些创意产品和服务由于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条件下形成的创造性工作,因而又具有文化创意的性质,由文化创意形成的具有产业属性的经济活动被看作是文化创意产业。

创意经济和创意产业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它包括如下几点特点:①创意产业是使用创意与智力资本为初始投入的产品与服务创作、制造和销售的循环过程;②创意产业由一系列以知识为基础的活动构成,不仅侧重于艺术,也从贸易与知识产权中创造潜在收入;③创意产业既包括有形产品,也包括无形的拥有创意内容、经济价值和市场目标的智力与艺术服务;④创意产业处于手工艺、服务和产业部门之间的交界处。文化创意产业的出现是当代社会知识经济的产物,它通过知识和智慧去创造财富,实现经济价值。所谓创意,指的就是人的精神创造活动,它是运用知识的结果。所以,文化创意产业又属于典型的知识形态的产业,是人类知识成果向财富过程的转化。

(2)文化创意人才特征。文化创意产业的性质决定了文化创意人才的特殊性。创意人才不同于一般劳动力的特点在于,一般劳动力主要是体力的付出依赖的是身体资源,而创意人才主要是依据脑力劳动,靠的是智力资源。这种智力资源又是长期的文化积累和教育培养的结果,因而创意人才属于一种高端的人力资源,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创造的潜能和作用,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创造性成果,实现财富的增长,对社会做出贡献。

创意人才是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现代社会,创意人才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资源,它通过知识生产形成价值创造,带来财富的持续增长。知识生产可以通过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转换,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生产资源,以获取经济效益。文化创意活动正体现了知识生产的特点,它通过创意人才的才能和智慧的发挥,并把才能和智慧运用到生产领域中,实现创造财富的过程。文化创意人才依赖的是知识资源,它是一种精神性要素,属于每个创意个体的无形资本,通过创意活动,不仅能增加社会财富的积累,还能给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变化。在这个高速变化的全球化时代,大多数人都承认创意和创新在推动着新的经济发展。拥有创造力的组织甚至经济区域都可以创造高收入,并且为未来带来更大的稳定性。由于创意经济是基于思想而非有形资本,它的独特性在于依赖于人类的创造性这种无限的全球资源,由此可见,创意人才与人类创造性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作用于个人的创造性、技能和天赋,促使创意经济的出现。由这种创造力表现出的新思想和新追求,已经成为引领社会发展变化的风向标。

二、文化创意人才的地域集聚现象

文化创意活动在当代社会已经形成一种社会分层现象,出现许多专门从事创意工作的人群,这些人群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智力资源去创造财富,实现其社会价值。有的学者认为,凡是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都属于创意阶层,这个阶层包括从事工程技术、科学研究、建筑、设计、教育、音乐、文学艺术、娱乐业等人士。这个阶层既包括那些个体职业的艺术家、作家、音乐家、设计师等拥有创造精神的人,也包括一群广义上拥有商业、金融和法律方面知识的专家,他们通过个人的聪明才智的发挥对社会做出贡献,这是创意阶层的特点。

创意阶层的突出特征在于它的地域集聚性,也就是在地理空间上表现出向中心城市或大都市集聚的特点。这种地域上的集聚不像传统社会那样,呈现为相对分散状态下人群的一种聚集,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在更大范围的地理空间中自由流动,可以不依附城市而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甚至可以远离城市。而创意阶层从事的创意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却要紧密依赖城市的作用,因为只有城市尤其是那些中心城市和大都市才可能为他们发挥潜在的创造才能提供最基本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信息交流、通信设施、基础条件、资金市场、政策环境、制度保障、教育培训、就业渠道、消费人群、消费市场等等。我们看到,当今全球创意产业最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往往也是创意人才集聚度最高、最密集的,创意人才表现出向中心城市或大都市集聚的特点,而且出现不同的层级和地理圈层的变化。例如我国的文化创意人才主要集聚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这些城市也是中国创意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体现出全球创意产业发展的共同特征。

从职业特征来看,文化创意人才更具有自主创业的特点,因此他们流动性相对较大,就业比较自由灵活,不受体制的限制。在中国内地,许多文化创意人才不仅表现出对城市的很强的依附性,而且表现出在不同城市之间的自由流动的特点,如文化艺术人才大量聚集在北京而形成的“北漂”现象等等。据有关资料统计,聚集在北京的“北漂”人数有数十万之多,他们中很多属于文化艺术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这些文化创意人才以群体的形式聚集在像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尽管他们中的一些人的生存状况并不好,处于城市的边缘群体,但仍然吸引着许多人的涌入。因为这些城市的文化设施、自由氛围、宽容精神和开放度为个人的创造性工作带来各种发展机会,而那些小城市和城镇却没有这种机会。

文化创意人才大量集聚在一些大城市,这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表现出它的共性,也是形成创意产业的基础。那么,为什么在全球范围内文化创意人才会形成在大都市圈集聚的现象呢?很多学者对此作了深入研究,一种看法是,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从事的是相对独立的工作,或者从事自由职业,他们会自主地选择他们居住的地区和城市,因为这些人的职业流动性非常大,并具有很大的选择性。他们会自主选择在什么地方居住、在什么地方工作,因此这些艺术家和文化职业者在各个城市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在那些较大城市表现出集中度比较高,而在那些较小城市集中度比较低的特点。也有的学者认为创造力工作与地方具有密切关系,创造力工作需要一些特殊的视觉环境、密集的社会文化活动。一个地方的环境和传统对这个地方是否能够创造新的原创产品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环境要素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影响

文化创意人才的地域集聚特点与其环境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在某种产业的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主要取决于四项关键的环境要素:一是生产要素,二是需求条件,三是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四是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其中生产要素居于环境要素中的首要位置,因为它不仅包括物的因素,也包括人的因素,即人力资本。

生产要素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基础设施等基本生产条件,它构成一种竞争优势。生产要素中又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包括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员工与半技术员工、融资等等;高级生产要素则包括现代化通讯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以及大学等研究机构。根据各要素的专业化程度还可以将其划分为一般性生产要素和专业性生产要素,前者包括交通、融资环境、受过大学教育而且上进心强的员工等,后者则指在技术型人才、专业知识领域以及其他定义更明确且针对单一产业的因素。这些作为环境要素大都表现出地域上的集中性特点,因此产业竞争也会出现地域的集中性,它可以有效吸引各种优秀人才大量涌入,进而推动产业的发展。

一种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的,必然有其环境要素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对环境要素具有较高的要求,这是因为,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物质条件,也要具备相应的人力资本要素,缺少这两方面的要素,文化创意产业都很难发展起来。从全球来看,文化创意人才为什么会出现向中心城市或大都市聚集的特点呢?这是因为,这些中心城市或大都市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各种基本条件,也就是说,相应的环境要素更为完备,如资源、知识、技术、金融、交通、通讯、设施条件等。

文化创意人才集中聚集的城市通常都是一些大城市或大都市圈,它们作为城市的环境要素更加完备,所以形成创意人才聚集的中心,而这些地区自然也就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由环境要素可以看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具备相应的环境要素条件,环境要素越充分、越优越,越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反之就会形成发展上的制约。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之所以文化创意产业较为发达,是因为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应的环境要素,因而得以聚集大量的文化创意人才,形成了环境要素与产业发展和创意人才之间的互动。从这里可以看出,环境要素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非常重要,是不可缺少的要素,那些中小城市之所以很难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在于很难聚集文化创意人才,而文化创意人才难以聚集的原因是环境要素不具备,对创意人才缺乏吸引力。因此,在培育文化创意人才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完善环境要素,两者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当前形势下加快文

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文创产业的特点篇3

关键词:组织文化;创意人才;创意产业

组织文化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企业的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文化能把战略当午餐吃掉。”创意产业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一些国家和地区提出创意立国或以创意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创意产业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产业基于知识的产业部门,主要以人的创意为内容核心,以创意人才为基础,对创意人才的培育和管理是发展创意经济的重要内容。创意企业担负着创意人才的使用性开发的责任。相关学者对其组织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意人才特点

一些学者认为,文化创意人才是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头脑”服务为特征、以专业或特殊技能为手段的精英人才。创意人才虽然从事的工作各有不同,但他们具有一些普遍的共性和特征。其一,创新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创意人才的最大特征,是创意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创意人才惯于打破常规,不受制度的约束,对常规生活保持求新求变的态度,不断尝试用新的、不同寻常的方式发现和解决问题,并由其创意不断生发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二,高端创意人才具有稀缺性的特点。创意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精创意人才的培育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许多学者从创意人才的胜任力等方面分析其能力构成,但很难寻求一种相对固定的培养模式,高端创意人才往往具有不可替代、难以复制的特点。其三,个性化。创意人才往往对某种艺术或从事的专业有一种近乎痴狂的热爱,有执着追求的特质,不受工作时间等体制和制度地约束,喜欢自由,具有很强的个性。其四,工作成果不易测量。创意人才的工作成果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而且有很多成果,尤其是科技含量高的成果大部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难以分割,因此给个人的绩效衡量带来很多困难。其五,组织松散。创意人才的自由性较强,很难受体制的约束,不同项目的人员配置也很灵活,人员流动性比较大。

二、创意产业组织文化特点

在创意产业的企业运营中,人才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前进的原动力。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如何尽可能地把全球顶级智力吸引过来,并有效地组织在一起创造更大的职能。创意人才呈现出其独特的群体特征,因而这促使创意产业的组织文化具有包容性、跨文化性、培育性等特点。其一,包容性。组织文化的包容性在创意产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意人才的思维非常开放,个性很强,不愿受规章、制度的约束。因而创意产业的组织文化必须最大限度地包容人才的个性、文化、背景,求同存异,不断促进创意人才地开发与培育。其二,跨文化性。这是我们这个时展,也是创意产业发展所要求的。跨文化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应注重多文化氛围的和谐共存,互相促进,有最大限度的包容。二是积极创造跨文化环境,促进多文化的交流、碰撞。“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开放中发展的。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能只靠本民族的力量。只有处于开放交流之中,经常与外界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系,才能得到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其三,培育性。创意产业应注重自身软环境的打造,建立学习型组织,为创意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多的空间。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奠基人彼得•圣吉指出,学习型组织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创意产业不仅要注重对现有人才的开发培育,还要注重对未来人才的发现与培养。例如,有的企业和高校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甚至直接在高校开设课程。其四,激励性。组织文化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公司员工的创意和激情。除了传统管理体制中的绩效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之外,对于创意人才的管理,相关企业更要注意营造宽松自在和公平竞争的环境,强调情感的归属机制而非强制性的约束,注重对员工的人文精神和性格的培育,要强调奉献精神、合作精神、进取精神的情感激励,激发其工作的内在动力,建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情感归属。其五,合作性。合作是文化产业组织文化的重要内容。相关企业应强调团队的力量,强调不同个体碰撞迸发出的创意火花。尊重个性与强调合作是创意企业组织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六,灵活性。创意多具有偶发性和随机性,很多利益触发点多来自于不拘泥常规的创意,其具有时间不确定、成果预期不确定、目标达成不确定,人员构成不确定的特点,因而组织管理应该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市场反应和项目进展做出快速反应。

三、结束语

组织文化的表现有很多,有外在的,如衣着、举止、做事风格等,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文化,如身份认同、思考方式和工作氛围等。这种深层次的企业文化往往是潜移默化、难以觉察,但是至关重要。我们应正确认识创意产业,明确创意人才特征,构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健康的组织文化,不断促进创意人才的开发和培育,以此有效促进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澳】约翰•哈特立.创意产业读本[m].赵欣,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英】terrencee•deal,allana•kennedy.新企业文化:重获工作场所的活力[m].孙健,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文创产业的特点篇4

关键词:工业设计;文化;适应

工业设计已成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工具,其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工业设计是集艺术、技术、文化为一体的创新活动,丰富社会物质文化,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社会审美意识。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趋势下,工业设计要与产业特点相适应,与地区工业及文化相结合,构建工业设计服务平台,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

1.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概念内涵和统计范畴。在国内,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包括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和其它辅助服务等几大门类,成为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推崇创新和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

文化创意产业即文化是资源,创意是手段,产业是目的。英国是全球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国家,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对工业设计曾有一句非常精辟的论断:“对于工业设计一分的投入,可以产生一千分的回报”,凸显工业设计对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创造的经济价值较大,较为典型的如迪斯尼公司、好莱坞电影是美国商业文化的象征,并逐渐形成较有规模的创意产业群,并充分发挥创意产业的价值,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2.工业设计与文化相融合

工业设计是协调人、产品、环境的中介,并参与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即工具。工业设计不仅是企业发展和壮大的工具,更是新产品前期开发、整体营销的重要利器,而且在企业中起指导和决定作用。如今,企业仅依靠技术创新是难以领先的;设计创新才是关键,是企业的核心,是企业的立足之本。

企业要依靠工业设计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关键在于提升产品或服务的文化内涵。文化是是创意的源泉,是产品与服务增值的原动力。科技提供的仅为使用价值,而文化是产品的软实力,增强产品的生命力,使其更具社会价值。

工业设计是科技、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通过创意将艺术与文化转化为生产力的核心环节,工业设计创意产业要以科技为先导,以文化为依托,以创意为种子,营造生态化的创新环境。各地区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要使文化得以传播,不能仅靠演出以及媒体的传播来宣传,而应该将其与新时代的产品相融合,才能真正的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才能对地域文化有切身体会,才促进文化的发展。

工业设计实践要与文化相融合,运用工业设计创新力量,打造工业设计服务平台。以江西省为例,其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拥有自己独特的赣江文化,并具有以革命根据地为特征的红色文化,拥有景德镇手工制瓷,余江、婺源雕刻,萍乡、南丰傩雕,南昌瓷板画,上饶连四纸等特色技艺文化资源。要结合本省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工业设计的力量,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并重点在南昌、九江、景德镇、新余等制造业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建立适合经济发展,与制造业协同共生的工业设计基地,充分发挥工业设计的创新价值。

3.工业设计人才培养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特点

随着国家的积极扶持与倡导,我国的工业设计创意产业的发展正逐步驶入一条快车道。各种设计活动空前活跃,投资环境与商业模式日趋成熟,产业链条逐渐形成,品牌效应也初步显现,一个充满创意活力的中国设计创意产业,将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在此趋势下,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不能落后于时代,应该与时俱进。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应与企业相合,突出实践性,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如今较多高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毕业生,但没有从本质上解决企业面临的创新人才缺乏的问题。一方面是毕业生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主要原因是设计教育忽略了设计教育应与经济产业结合的特点;另一方面是学生毕业后,从事产品设计工作的很少,学生在企业中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高校毕业生的素质与企业的需求不相适应,造成中国设计难以形成特色,一直处于模仿发达国家的现状。因此,完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工业设计人才的社会适应性迫在眉睫。

设计人才直接影响到工业设计的质量和竞争实力。企业不仅缺乏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师,而且新鲜血液的补给也捉襟见肘。设计人才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敏锐的行业觉察力,具备跨行业、跨地区、专业化、国际化的背景。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古人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工业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和方法的培养是关键。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要与时俱进,以设计的创新性和适应性为标准,将设计与生产和实践应用相结合,加强设计人才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设计的文化内涵。

江西高校较多,工业设计教育没有形成特色,没有充分发挥省内的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不够,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失,难以形成产业氛围。江西省兴建了一批创意产业集群的园区,如南昌791艺术街区、华安699文化创意园、南昌“1927”、南昌华夏艺术谷文化产业园、江西慧谷・红谷创意产业园等,各园区各具文化特色,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省的文化繁荣及经济发展。高校应结合江西文化创意产业特点,将工业设计教育与产业相结合,在人才素质培养方面要与省内企业需求相适应,通过产业带动设计教育氛围,同时设计人才促进产业的发展,使设计教育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本省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不能盲目追随其他较发达省份,而要突出办学特色,突出江西省的省情,结合学生素质展开特色教学,提升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总结: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时代赋予工业设计的使命,并推动工业设计领域向纵深发展。当时代下工业设计必须以文化为资源,以创意为核心,形成创意产业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工业设计实践活动要融合文化要素,并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元素蕴含于现代化产品中进行传播,产品应适应于与人们的生活习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作者单位:南昌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1年度江西省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后期研究成果,基金号为YG2011066。

参考文献:

[1]邱晨.创意工业的中国逃生之路[n].北京现代商报,2006-01-16.

[2]佟贺丰.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2005(1):29-31.

文创产业的特点篇5

1、创意产业的发生和发展

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上世纪90年代,大部分经济发达国家年人均GDp达到了10000美元以上,有的国家超过了40000美元,这些国家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经济结构调整期。这次经济结构调整的显著特点是:中低层次的制造业大量转移,而具有现代市场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得到发展。1997年,美国率先提出了创意经济的理念。美国学者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指出:创意经济是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他认为,当时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年创造约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以50%的年增长速度递增。之后,创意产业在全球经济发达国家蓬勃发展起来,并逐步影响到发展中国家,世界性的创意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目前,全球创意产业经济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美国以工业设计、文化产业和时尚消费为重点,形成了庞大的经济规模,其中,实用软件设计、影视动漫、文化演出以及出版传媒等行业都成为世界领军产业,以现代意义上的版权产业占到了GDp的12%以上,产业就业人数达1200余万。日本创意产业发展战略重点是动漫、机器人和旅游时尚消费。其中动漫产业已是世界之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目前全球播放的动漫作品有六成以上出自日本。日本动漫产业的年经营额约为230万亿日元,是日本第二支柱产业。韩国是最早发展创意经济的国家之一,1998年就提出了“设计韩国”的战略,经过多年的发展,韩国成为从制造业国家向设计创新国家成功转型的典范。欧洲是世界创意产业的另一个中心地区英、法、德、意、荷等国家都是创意经济大国。

创意经济至今尚未有明确的概念。根据多数学者的理解,一般的,我们将创意经济理解为以理念、技术和商业运营方式等智力要素为核心的创新经济。创意产业发展初期,人们将文化产业的创意活动作为重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在现代经济链条上,创意处在龙头地位;在现代经济的各个产业中,创意几乎无处不在,目前创意产业涵盖了工业、文化、商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各个行业,创意经济引领了设计、制造、服务和消费各个环节。

2、创意产业市场的主要特点

创意经济以产业形态出现,其产业链也自然形成。这就是创意资源的开发创意设计创新的活动,创意产业的投资和创意市场的运行。其中,创意产业市场的运行与商品市场的运行相比较,具有明显的特点:创意产业市场是只是经济的组成部分。它将知识形成产品-,通过市场完成商品化进程,实现智能价值的经济转化。

创意产业市场是现代中小企业聚集的市场。除少数科学技术高智能、大系统创意企业。大部分创意企业是以提和小群体知识型、技能型人才为核心的中小企业,具有高度小型化、专业性、群体性特点,由这类企业形成的市场是“富民的产业”市场。

创意产业市场是现代智力型服务业市场。它具有高文化品位、高技术含量,提供专业化服务,实现高增值服务。

创意产业市场是现代市场体系组成部分。创意产业以其高度市场化威尔哦基本特点,以信息化服务于市场需求,是最科学化、最规范的现代市场形态。

创意产业具有与市场高度统一的特点。由于创意产业多为无形产品,其有形产品即工业制成品、艺术产品、服务产品等,多位创意产品的载体。这种产业的特性,使创意产业与创意市场具备高度统一的特点。它的交易主体即供应体系和采购体系,更加多元化,多主体化,多结构化,是较典型的复合经济和复合市场。创意市场交易技术更加现代化,信息技术成为创意市场交易技术的主要工具,现代化服务成为创意市场的核心商品。这种现代市场,成为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性。

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创意产业在我国全面发展是近四、五年的事情,如今创意产业已遍布全国各地,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中心的三大创意产业集中区,以杭州、南京、南宁、昆明、西安、青岛等为中心的省域或跨省际的大区域创意产业中心区。

1.产业经济初具规模,产业园区大量涌现

由于创意产业的概念尚未有明确的界限,因而统计方法也不尽一致,至今尚未有全国创意产业权威性的统计数字。根据上海市的统计,2004年,全市创意产业增加值为549.4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其中,研究设计创意240.8亿元,咨询策划创意136.8亿元,建筑设计创意98.7亿元,文化创意49.4亿元,时尚消费创意23.6亿元。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新产业之一。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创意产业增长值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4%。

2004年,北京创意产业开始启动。以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代派油画家为主体的798创意园区开园,至今园区面积已发展到20多万平方米,有500余家创业单位入住,其中有不少国外企业,最大的创意企业占有使用面积5000余平方米。如今以创意产业为主要特色的北京,创意园区数十处,有的创意园区开发规模达到数百亩。上海市于2001年起步,到2005年,已授权的创意产业园区有36处,建筑面积106.5万平方米,入住创意企业1000多家,其中有来自美、日、法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意企业。

2.创意产业门类广泛,特色各异

目前,我国创意产业门类非常广泛。根据国家产业统计门类分析,制造业中有30个大类、169个中类、482个小类,服务业中有47个大类、180个中类、339个小类与文化创意产业有关。就是说,在上述每个门类产业链中,位于前端的创意设计或咨询策划属于创意产业的范畴。上海市确定了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为重点发展的创意产业,并将这五类分解为数十个中类或小类,确定大学、科研等各有关单位的发展重点。深圳市主要发展多媒体传播、国际民俗文化、时尚消费、艺术创意等重点产业。杭州将动漫、游戏、轻工业品设计、表演、出版等产业创意作为发展重点,已出现了一大批现代创意企业,特别是轻工业产业设计创意,已形成市场,成为浙江制造业的产业链的先端环节。

3.创意资源已全国范围内激活,创意市场资源正在分割

目前,创意产业已受到全国各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一大批创意知识人才资源被激活。各地政府已经着手制定战略规划,确定发展重点,制定发展策略,如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省市已经制定或正在编制桂冠,推动产业的发展。北京“十一五”期间财政拿出10亿元支持这一产业的发展。一些创意企业正在拟定战略重点,以抢占市场资源。如广西、云南都确定了旅游创意、演出创意产业为发展重点,江苏确定了动漫、影视、游戏、软件、旅游、出版等创意发展重点,开始集聚力量,壮大企业。一些偏远地区,如、新疆等省区,也在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上下功夫,动脑筋,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我国创意产业市场的发展前景

1.我国具有庞大的创意知识资源

目前我国人均GDp虽然只有200多美元,产业结构调整也是最低水平的产业调整,但这些并不妨碍我国创意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我国有数以百万计的创意知识人才,在民间尚有数以千万计的民间创意技能人才和创意服务人才。这些资源只要激活了,便会产生巨大规模的创意能量。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制造业可以承接创业产业的作品制作。我国国内外销网络渠道已经形成,具备创意产业的流通渠道。我国的只是产权和信用体系逐步完善,保证了创意主体的正当权利。这些都是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2.我国具有广阔的创意产业领域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为创意产业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意资源。近30年对外开放的历程,为中国创意产业进入世界创意市场打下了基础。中国人是天生的一群体,具备无限的创意能力和创意消费能力。创意在中国无处不在。这些巨大的精神会变成巨大的物质财富。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领域是十分广阔的。

3.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在于市场化

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市场化。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和企业、个人的主体作用,着重创意企业、机构和个人的创造性劳动成果,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实现创意产品的经济价值。目前一些地方出现了有创意无市场的现象,即没有将创意进入市场,也就不可能实现它的产业化,浪费了大量创意人才的智力劳动。我国创意产业一定要与世界市场接轨,引进先进创意理念和先进制作技术,实现中国创意的国际化经营,中国的创意产业就会与世界同步,成为创意产业大国。

加快创意产业市场建设步伐

在激烈的创业产业市场的竞争中,我国应当抓住机遇,加快创意产业市场的建设。

1.要有观念的创新思维

创意产品是智力产品,创意产业市场即智力产品市场,这要把握好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界定智力产品商品化的问题。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创意产品市场,另一方面避免不健康的产品影响市场的健康发展。要制定稳妥的产业市场准入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国创意人才的积极性,发挥聪明才智,开发创意资源,实现国家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2.做好市场资源调研与规划

认真做好全国性和区域性创意资源的调查,制定全国性和区域性创意产业市场发展战略。各地,包括省、市政府和相关企业,要对本地创意产业市场资源进行分类,选择优势资源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市场开发重点。在此基础上,国家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要进行全国性、产业性资源调研制定全国性和行业性发展战略,解决全国性、大区域性和市域性的产业发展定位、目标、布局、人物以及发展政策性措施等问题。

3.制定产业政策,建立产业市场组织体系

根据发展重点行业,制定产业政策,落实产业发展的支持措施。主要政策包括创意市场开发政策、创意企业和人员认证政策,产业优惠政策等等。要建立产业结构体系,主要是产业开发、产业制作、产业市场体系;建立市场服务体系;建立市场管理体系,比如市级政府领导小组、市级创意市场服务中心等。

文创产业的特点篇6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引领;设计教育;当代中国

中图分类号:J5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7)03-0139-03

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非物质社会的到来,正在使设计发生前所未有的转变,同时以文化创意产业为设计的新的发展方向的战略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同。这一转变为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英国国务大臣克里斯・史密斯2001年撰文认为:“文化产业作为创意产业对知识经济和国民财富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同――创意产业已经从进入中心。”①(注:参见[澳大利亚]斯图亚特・坎宁安著,苑洁编译《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理论、产业和政策的涵义》,转引自林拓、李惠斌、薛晓源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页。)在英、美发达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创意产业初见成效的情况下,如何使受益和成长于西方影响下的当代中国设计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建立和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教育体系,从而有效地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的跨越,使设计真正成为主导和增值经济文化实力的力量,无疑是当代设计教育的核心问题。

一、文化创意产业:设计教育转型的背景与趋势

中国的现代设计教育从19世纪下半叶洋务学堂的工艺教育开始,经过20世纪20、30年代的短暂发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包含大量手工艺内容的“工艺美术”教育阶段,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引进德国包豪斯设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才真正迎来了现代设计教育的春天。从工艺美术教育向现代设计教育的转型可以看作整个国家在经历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转变的缩影。然而,当下这种设计教育同样因为新的经济时代即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面临新的问题。从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的发展模式和单项输出的模式到以知识和创意密集型的发展模式,设计教育的重心也必须经历从技术磨练到创意开发的新的历史阶段,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阶段。

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之初,对于西方以包豪斯为代表的设计教育的片面理解带有来源于生产力影响的历史局限,那么今日中国在工业生产和设计开发能力已初具规模的条件下,一味的照搬和拿来西方国家的设计教育内容,将使当代设计教育陷入与当初设计现代化过程中同样的尴尬境地。据投资银行里昂证券统计,世界上80%的钟表、50%的照相机、30%的微波炉、25%的洗衣机和20%的冰箱是“中国制造”②(注:参见[美]戴维・巴尔博扎《中国品牌离世界品牌还有多远》,载于《参考消息》,2005年7月6日,第16版。)。然而虽然产品数量巨大,我们却几乎没有全球知名品牌。设计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和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无论“世界工厂”还是“中国制造”,都与创意产业的发展要求相悖,与我们这样有着五千年灿烂悠久文化的大国身份,尤其不相称。苹果imac电脑彩色外壳的成功和三星从代工厂商成为国际品牌的经验表明,在核心技术短期内难以掌握的情况下,设计最有可能成为带动国家向经济链上方攀登的突破口。

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被分为两个阶段:即以20世纪60年代为分野,前一阶段从1850年英国的水晶宫世界博览会开始,到“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设计以高效生产、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为目标。后一阶段包括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波普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非物质主义设计,以创造功能的多样性为目标,重视消费和体验。设计方向的转变,是基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而产生的能动反应。在创意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产品需求的核心就是对创意的需求,它集中表现在对产品品质、品味、趣味的追求。产品不仅是用品,而且是有意味的功能与形式,是图形、符号,更是思想和观念。在设计经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换的过程中,创意能力成为决定设计价值大小和水平高下的核心竞争。

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①(注:参见张京成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页。)根据这个定义,英国政府将13个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据统计,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设计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价值得到了新的肯定。

从根本上说,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是创意人才的极端匾乏。大批量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是我国未来创意产业获得大发展的前提。从近10年的经验来看,各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无不得力于各国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仅以游戏产业为例,到2003年,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学设有游戏(开发、设计、管理、运营)专业,韩国有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相关专业,其中政府指定赞助的大学及研究院游戏专业有105个。在韩国1999一2000年遇到第二次经济危机时,正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拯救了韩国经济,而其游戏业在短短几年中之所以获得高速发展,与其丰富的人力资源的强大支持分不开。②(注:参见金元浦《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困境与问题》一文,载于《中关村》,2005年9月,第119页。)因此,只有基于创意和文化的设计,才会为产业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生长动力和精神支持。以设计教育的发展作为切入点,应成为中国经济文化复苏的重要生成力量和文化产业拥有持久活力的根本保证。

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方向

1、文化创意产业与民族特色

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弗罗里达在其《创意阶层的崛起》(theRiseoftheCreativeClass)一书中指出:“创意在当代经济中的异军突起表明了一个职业阶层的崛起。”在他看来,美国社会已分化成四个主要的职业群体:农业阶层、工业阶层、服务业阶层和创意阶层。③(注:参见张京成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虽然欧美国家的创意产业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初见成效,但是仍然没有形成完备的关于设计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没有切实规范的教育体系留给我们借鉴,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现实需要,对设计教育的目标和方向进行革新,平衡经济和文化的需求,培育出中国经济文化需要的“创意人”和“创意阶层”,是设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指出:“注重发展教育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我国发展设计教育的得天独厚的资源,应积极致力于将传统文化的历史优势转化为实际的文化生产能力。在西方话语模式下建立和成长起来的中国设计教育,尤其应避免以西方模式作为唯一标准和评价机制的做法。应建立起基于中国特殊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形态的创意产业分类和教育的评价机制。设计教育的成功与否,重要的是对中国现有社会状况下设计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的培养,不能一味追求所谓的国际接轨。

以文化旅游搭建经济戏台是产业社会突出的现象,设计作为艺术与科学整合体的属性决定了它必须两条腿走路。中国是古代“四大文明”中唯一完整延续下来的国家,在悠久的古代文明中,创造和积累了极其优秀的设计文化。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激发创意灵感的不竭源泉。从鲁班设计的飞鸢,到浑天仪、地动仪,从《考工记》到《天工开物》,代表了中华民族优秀的设计传统。前几年,美国向中国输出的很受欢迎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是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故事,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被外国人写成《421:中国发现世界》赚取了1.3亿英镑。摆在中国设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进一步挖掘和继承民族的设计文化,使之成为作用强大的“软实力”。进一步思考创意产业开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区别对待西方的成功和中国的实际需要。创造出如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动漫产品、韩国的影视剧、欧洲的畅销书一样的本土文化产品,形成具有民族特征的创意品牌。

2、文化创意产业的区域特征与产业需求

欧美发达国家创意产业的巨大经济价值使得我国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看到了创意产业的光明前景和巨大潜力。北京、上海、成都、深圳等城市都确立了发展区域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因之大量动漫基地、影视基地、创新科技园区等相继建立,数码游戏、影视动画等专业也在各院校中相继开设。然而这种蜂拥而上的做法正在给设计教育带来隐忧。

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是:经济发展迅速的大都市散步在东部沿海,而在广袤的内陆农村,近8亿人还生活在尚未实现工业化的环境中。中国东西部经济和行业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使得设计教育必须针对区域特征,开展切实可行的内容。开展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要内容的设计教育,只有结合国家的整体产业规划,将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作为目标,充分着眼于区域和地方的经济与文化特征以及创意产业的未来发展空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而有效规避创意产业背后的风险。以西方国家为例,曼彻斯特是工业之都,洛杉矶是电影之都、法兰克福是会展之都,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标志性创意产业形象。跟风而上不仅难以保证设计教育的成果,而且会造成设计资源的严重浪费,这种现象应努力避免。

在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和省会城市,可重点扶植和开展数码媒体、影视动画、游戏设计等前沿专业,以适应和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雄厚的经济和人才基础可以保证设计教育在资金和人力方面的投入,使得毕业生的就业呈现良好态势。在西部地区,可重点开发当地特有的民俗和民间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如可将金属工艺、漆器工艺、编织工艺、刺绣工艺、陶瓷工艺等作为发展创意产业的切入点,使设计教育与地方经济和文化传统结合起来,采取步步为营、循序渐进的方法,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3、学校特色与专业设置

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设计的发展方向,要求对现有的学科内容和专业设置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和满足不断增长的对创意的需求。一方面需要对原有的专业进行重新规划和界定。按照艺术设计学和美术学的学科进行归类,同时着眼于学科综合的需要,可将相关专业进行合并和重组。在专业教学的内容上,有步骤有重点地增加信息化教学和高科技的内容,使设计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

另一方面,应结合学院的教学资源情况,尝试增加符合市场需要的新的课程,丰富和补充现有的教学内容。新增加的专业方向不是对原有课程的替代,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完善。只有这样,设计教育才能不断适应和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在这方面,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重点开展具有本校特点的专业和教学内容,应量力而行,避免盲目跟进。例如,理工类院校可将工业设计、信息设计、建筑设计等需要较强理性思维的专业作为教学的重点。艺术类院校可重点发展平面设计、染织设计、服装设计、陶瓷设计等需要较多感性思维的专业。避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学院教学层次相当,教学内容雷同的混杂现象,有利于节约有限的师资和教学资源,发挥学院和专业的特色。差异化和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也可有效避免恶性竞争。

三、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策略

当今世界五大“全球都市”:纽约、洛杉矶、巴黎、伦敦和东京都是依靠文化创意产业而成功的。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不仅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重点,而且应成为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共识。只有通过国家支持创意产业的政策法规的建立,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鼓励创新,强化设计竞争力的氛围和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完成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质的推进。学校教育作为“产学研”链条中重要的一环,应与社会教育一体,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设计教育的开展和引导,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通过竞赛、奖励等办法促进优秀教育成果的转化。

时至今日,我国已有500多所院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然而我们的自主创新设计能力仍然滞后。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处于严重失衡状态,设计教育与设计需求增大,专业化的设计队伍与合格的设计人才却相当缺乏。目前我国创意产业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远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急需大力引进和培养。具体而言,高等院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策略应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把培养和集聚创新型人才作为发展创意产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学科建设,在教学中强化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减弱由于技法训练造成的思维和情感训练的缺失。有重点地发展具有学院和区域特色的专业,加强对创新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形成设计教育的集群性发展。

第二,重视实践教育,使教学与产业需求和企业生产的具体情况快速衔接起来,充分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与企业合作,设立创意产业研发中心,解决学用落差问题,使企业、学校的教育资源互融共生。

第三,整合教育资源,培养跨领域与国际接轨的人才,使之既立足本土,又具有国际视野。学习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产业园区与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的经验,加强教育教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通才培养作为设计教育的主导方向。

第四,注重师资培训,加强国际师资和国外经验的引进。

文创产业的特点篇7

创意产业是近年来发达国家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作为知识密集的新兴领域,已经成为当今发达国家和地区迅速崛起的重要产业。据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达220亿美元,并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综观全球,发达国家的众多创意产品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

近年来我国创意产业也有很大发展。上海、深圳、杭州、北京等城市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正在建立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上海创意产业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也获得了快速发展,推动了一批创意型行业起飞,建立了一批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创意产业园区,聚集了一批具有创造力的优秀创意人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河南的创意产业发展将何去何从,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河南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朱仙镇木版年画;豫西、豫北的民族服饰;豫北、豫东的泥塑;南阳地区的石雕艺术以及禹州的陶瓷艺术等,都曾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朽的痕迹,应充分利用河南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河南文化创意产业,从而推动河南经济发展。

一、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又叫创意工业、创造性产业、创意经济等,其概念主要来自英语Creativeindustries或Creativeeconomy。创意产业的定义,是指一些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网络数字技术的介入,以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

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极为相近。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提法是创意产业。1998年,英国最早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影响了欧洲、美洲、亚洲等许多有意发展创意产业的国家,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地被全球接受,略作调整后采用。

2004年3月29日,国家统计局出台的《关于文化和相关产业的规定》,反映了我国对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都作了新的调整。大体上是以“新闻服务业、出版版权、电影、电视、网络文化、表演娱乐、旅游休闲、广告汇展”等一些领域为主。

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特征是重视将现代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以增加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改变传统产业的增长方式,减少经济发展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分依赖。

二、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行业管理体制和市场服务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从我省整个创意产业的行业管理看,我省现有的创意产业的行业管理体制改革,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但各行业主管部门(教育、科技、信息、宣传及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协调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尤其表现在文化管理体制方面,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资机制尚未形成;创意产业发展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服务机制不够健全;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和法人治理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创意产业协会、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滞后;创意产品的策划、市场推介、经纪、、科研、咨询、投融资担保、知识产权交易等市场中介服务机制有待进一步培育和扶持。目前还没有专门从事各种创意产品策划、展示、推介、交流、交易等活动的综合性创意产业服务中心,产品推介大多以政府推动为主。

文化创意产业依托高校、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协调发展水平较低。河南省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不足,自身的产业链还未能有效地整合和延伸,对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度不高,自主研发创新水平不强。而上海的创意产业园区大多是依托高校、科研机构或政府的支持建立发展起来的,而且自身具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比如说依托同济大学建立的建筑设计园区,年销售额达26亿元;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了游戏软件设计园区;依托东华大学建立了时尚设计园区。从创意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来看,我省创意产业发展规模小,缺少品牌效应,产业链延伸不够,影视、传媒报刊、演艺、娱乐、数字技术、印刷出版、动漫、设计等行业也与深圳、上海等地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深圳的动漫企业达50多家,每年为深圳创造2亿元产值,平面设计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仅平面设计人才就有2万多人。上海涌现了“盛大网络”、“久游网”、“新浪”等著名的互动娱乐企业,成为全国网络游戏产业高地,网络游戏运营的销售收入占全国70%的市场份额。

创意产业发展和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管理缺乏明确的发展规划。虽然河南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从整体上看,创意企业规模不大,布局较为分散,园区集中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知名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现有的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位和规划有待进一步明确。

创意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资源缺乏。创意产业是智能化、高知识化的头脑产业,我省要发展创意经济,关键是拥有众多的高质量的创意人才。但目前我省不仅创意人才的储备不够,而且结构也不尽合理,尤其是缺少高级创意人才,缺少能够将创意产品产业化的经营人才。

综上所述,河南文化产业正在起步、差距明显、任务艰巨,发展理念滞后、缺乏创新意识,文化产业发展人才如文化产业策划、规划、设计、市场分析人才等十分匮乏;对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缺少对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缺少一个创意产业统一服务机构,缺少高端的创意人才,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发展不足,产业集聚能力差等;这些不足和问题导致了河南省动漫产业、网络游戏产业、数字视听等新兴数字产业和设计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不强、效益不高。

三、推动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六点建议

找准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切入点。综观全国文化产业做得比较好的地区,大体上都有一些独特的地方,就是说有自己的特点。河南也应该把握住自己的特色,找准自己发展的切入点。

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河南省应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要深入研究如何把高科技引入文化艺术领域,开发新产品,从而加大文化产品的高科技含量,使高科技和人文、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开辟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天地。

河南很多文化资源已经是世界知名的,比如少林寺、龙门石窟等。这些已经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好好地加以利用。例如河南的文物很多,如果对文物的仿制品进行批量开发或把这些文物通过艺术设计制作成精美的工艺品,一定能起到推动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其实,这属于文化旅游工艺品的发展范畴。从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来看,文化旅游工艺品是个很大的市场。

另外,我们还应该探索一些更好的开发项目。河南历史悠久,历经那么多朝代,每个朝代都有它自己的文化亮点。把这些亮点归纳整理,结合空间(河南整体布局上的不同的城市和地区)和时间,深入加以研究来推动河南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应规范管理文化创意产业。在政策规范上,对文化创意产业应进行宏观引导。政府通过制定并执行各种规范性文件,在实现对文化产业的管理时要遵循文化产业的运作机制、运行规律,即文化产业既具有认识价值、思想价值、教育功能、审美价值等特点,又要具有商业价值、经济价值、实用价值、娱乐价值等要素。

需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当今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作为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集群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如美国闻名于世的曼哈顿“苏荷(SoHo)艺术聚集地”、好莱坞影视娱乐业集群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范例。

产业集群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方面政府与企业应联手搭建平台,联手开展创意产业项目论证、方案制订和必要的审批手续,成熟一个实施一个;另一方面,分类推进创意产业园区或集聚区建设。加强区域和行业的协调,从完善创意产业链和优化资源配置出发,进行规划和整合,探索建立几个功能定位合理、具有明显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区。

注重对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目前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还相对缺乏,创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够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今后应调整人才教育结构,加强对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营销人才的培养;积极举办各种大型创意设计展览,打造设计师们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激发创意人才创造原创文化产品的激情和动力。并通过人才引进等方式,会聚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创意人才和既懂文化规律又懂文化经营的管理人才(包括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旅游产业所需要的人才)等。

加大高校艺术类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把河南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的思想渗透到教学中,并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鼓励大学生创业,使好的创意能够转化为生产力,形成“产、学、研”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现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地区在统一执行中央政策的同时,也可以考虑根据自己的地方特色,出台一些地区性的相关优惠政策来扶持自己的文化产业发展。像广州、云南都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河南也应当这样做。

具体来说,一是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一个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二是要制定严格的准入制度,以避免某些文化创意产业仅仅是冲着政策的诸多“优惠”而不是产业本身的问题。三是要加大文化执法力度,坚决清除腐朽的、有害的“文化”、“文化垃圾”。同时,对现有的文化产业要加大扶持力度,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做好产业园区周边环境的改造等服务,妥善处理好房屋产权人、开发商和创意产业人群的利益,为创意产业集聚区市场的运作打开通道。

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对接,开拓河南文化发展的视野。创意产业的思维由英国而起,在短短几年间,亚洲国家也纷纷期待以创意产业来提升经济,但是亚洲国家在导入西方思维时,应该进行本土化的嫁接,利用地方特色和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同时以国际化的思维,融入国际,全方位的国际合作是集聚区成熟的标志之一。

河南的地理位置处于中部地区。应该充分考虑到既可以和周边省市进行交流结合,也可以走出国门和全世界的一些资源、资本和科学技术进行交叉共享,来发展河南的文化创意产业。现在讲究资源的并存、互补和共享,河南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寻求合作、扩大自己的视野。然后,结合自己的资源优势进行整合,这样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也更能体现出河南文化的不同和特色。

综上所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处理好文化和科技的关系,充分发挥好河南的文化和高科技优势,推进产业升级;要处理好继承传统和不断创新的关系,在充分继承和吸收河南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鼓励自主创新;要处理好加快发展和节约资源的关系,优先盘活、利用好现有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通过加强服务,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河南创业,加快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巩固和提升河南在全国的地位和功能。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河南能成功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强省的跨越,出现一种“河南模式”的文化创意产业。

文创产业的特点篇8

创意产业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业,其核心生产要素是信息、知识,特别是文化和技术等无形资产。近年来,创意产业在我国发展很快,成为各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城市软实力、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发展创意产业,可以培植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创意产业是新型经济业态,以其新思想、新技术、新内容的物化产品,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使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有机契合,促进科技、文化、制造等产业融合,催生许多新型经济的发展,营造更好的产业生态群落,形成各业互利共生、互促共赢、繁荣发展的局面,使城市的发展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创意产业,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更加鲜明的特色。创意产业可以充分挖掘区域文化资源,与经济产业合理嫁接,引导城市圈中各地区按当地实际,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并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发展一体化,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增强竞争力。同时,创意产业使带有浓厚地域文化特点的因子与各类产品和服务产生宽泛地关联,使创意成果植入经济内部,通过众多创意产品、营销、服务,建立新型产业结构,形成特色区块经济,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新型城市化、工业化路子。

文创产业的特点篇9

那么创意产业是什么样性质的产业呢?

1.创意产业不再简单的囿于过去的传统文化产业,它是适应新的产业形态而出现的创新概念,是对新形态的概括、总结和发展。英国提出的13类创意产业部类,主要包括新生的产业类别,如动漫、游戏、数字艺术、甚至软件设计、手既增值文化产品,也包括虽然仍然沿用过去的电影、电视、服装设计,但内涵已大大变化,已经是数字电影数字电视设计。

2.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这种越界主要是面对第二产业的升级调整,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细分,打破二、三产业的原有界限,通过越界,寻找提升第二产业,融合二、三产业的新的增长点,二产要三产化,要创意化,高端化,增值服务化,以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且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来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需要特别注意到是,创意产业一方面是在过去总体的文化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业概念,另一方面又是不同于过去文化产业的新的产业形态。创意产业往往是在制造业充分发展,服务业不断壮大基础上形成的,是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创意产业中既有设计、研发、制造等生产活动领域的内容,也有传统三产中的一般服务业,更有艺术、文化、信息、休闲、娱乐等精神心理活动的内容,是城市经济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载体,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在总体服务业的业态中,通过越界,寻找提升和融合制造业的新的增长点,开拓艺术型、精神型、知识型、心理型、休闲型、体验型、娱乐型的新的产业增长模态,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市场,涵养新一代创意消费群体,以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且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来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

3.实际上,几乎所有的产业都需要创造性,那为什么还要提出创意产业呢?在一些传统的行业或领域中,创造性只是一种附属品而不具有产品的核心地位。同时这种创造性或创意还是指相当普泛化的一般概念,如过去我们熟悉的特指艺术创作中的艺术家的独创性。而按照后标准化时代的创意理念,创意或创造性成了特指的市场趋向的产业方式的核心。也就是说,二产制造业卖产品、卖机器,创意产业卖设计,卖理念,卖精神,卖心理享受,卖增值服务。这样,创意就成了当代产业组构中的一种特殊的设置,它决定了产业的性质,并由此决定了产业的管理与操作。

4.二产的发展靠机器、厂房、资源和劳动力,创意产业不同于制造业的汗水产业、劳动力密集产业,创意产业的发展靠创意阶层,靠创意群体的高文化、高技术、高管理,新经济的“杂交”优势。特别是创意阶层中最富创造性的高端创意人才。据统计,现代财富的创造更多集中在一些最优秀的创意人才上,如比尔•盖茨,如陈天桥。

5.从产业运作模式上看,创意产业的发展更加动态化,它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高端方式,更加远离过去的计划经济方式,更多地依靠市场和消费自身的推动,同时又不断地设计市场,策划市场,涵养市场,激发市场。也就是说,在当下的全球化消费时代,市场的全球性,传播的全球性,需求的精神化、心理化、个性化、独特化,消费的时尚化、浪潮化,使得创意作为产业,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固化的稳态工业发展模式:常规结构,常规模式,常规营销,常规消费;而代之以不断变动的创意策划,创意设计,创意营销,创意消费。它在不断关注市场中,创造消费惯例、涵养消费人群、引导消费时尚潮流。它不断在创意中寻找热点、利润和机会,以一种动态的平衡模式替代或提升过去的稳态工业发展模式。因此,它高度依赖策划,依赖人才,依赖变化,眼睛每时每刻盯着市场哪怕微小的变动,捕捉机会,放大机会,展开新一轮竞争。它的活力在于每个企业都有机会也有风险,每个企业都要面对竞争也面对失败,每个企业都要殚精竭虑面对生存挑战。这就是创意社会的主旋律和大逻辑。

创意理论、创意经济的产业浪潮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其来有自。其先驱是著名德国经济史及经济思想家熊彼得(JosephaloisSchumpeter,1883-1950),早在1912年,他就明确指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在他逝世40多年后,他当年率先创用的“创造性破坏”、“创新”以及“企业家精神”等三个关键词,已成了美国、甚至全球主流经济论述中的重要核心概念,被麦肯锡顾问公司的两位经济学家发扬光大,写成著作《创造性破坏──市场攻击者与长青企业的竞争》,对观察当代企业流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熊彼得创始的创造性破坏或创意破坏性技术是指那些能够让更多的人享受到这种技术所带来的好处,而破坏了既有技术的根基的技术。例如,电话的产生就是一个创意破坏性的技术,它破坏了原有的电报技术。现在,许多的大公司常常是基于理性的经营方式来决定自己的产品政策,这样那些在短期之内经不起考验的产品就不会得到推广,创意破坏性技术就难以产生。但是实践表明,创意破坏性技术能够为公司赢得市场,而对创意破坏性技术的搁置往往造成既有市场的丧失。

出身哈佛的美国联储主席葛林斯潘经常把熊彼得的名字和观念挂在嘴上。他曾说:“美国的经济,比起其它国家更明显的反映出从前哈佛著名教授熊彼得所谓的创造性破坏,它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新兴的科技赶走了老科技,当使用老科技的生产设备变得陈旧,金融市场即会支持使用新科技的生产方式……,这种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已明显地在加速,伴随着这种扩大的创新,也反映在资本由老科技往新科技的移动上”。这种“创造性破坏”被认为就是“新经济”得以发展的动力。公司之间的竞争总是围绕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展开的,而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这就会不间断地推动生产力的改革或完善。

另外一种更具实践意义的创意产业的观念将创意产业与雇佣人员数量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联系起来。如美国密苏里州经济研究与信息中心的“创意与经济:密苏里州创意产业的经济影响的评估报告”就将创意(业)产业这样表述:

创意产业是指雇佣大量艺术、传媒、体育从业人员的产业。产业对艺术的依赖度是通过计算下列工作产业内所占的比例确定,这些工作属于“艺术、设计、体育和传媒行业”类。分类是根据联邦政府所制定的“职业分类标准”进行的。任何产业只要其艺术相关的职业比行业艺术雇员平均值高至少一个标准差,即可被界定为创意产业。在本研究里,任何产业的创意工作的雇员超过10%(等于比平均值高一个标准差)即被定义为创意产业。

(注:这个研究的附件一列明了一系列产业及其艺术、传媒、体育相关雇佣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在这里,创意(创新)产业有三个基点,一是它与文化——艺术、设计、体育和传媒行业相关,二是它是新创业的有新的文化创意和运作方式的企业,三是从事创意工作的雇员超过先前同类行业10%。后一条甚至成了划分是否成为创意产业的实操标准。

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凯夫斯在其《创意产业》中,为创意产业归纳了七个特点:

1.创意产品具有需求的不确定性;

2.创意产业的创意者十分关注自己的产品;

3.创意产品不是单一要素的产品,其完成需要多种技能;

4.创意产品特别关注自身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5.创意产品注重纵向区分的技巧;

6.时间因素对于一个创意产品的传播销售具有重大意义;

7.创意产品的存续具有持久性与营利的长期性。

凯夫斯的观点抓住了创意产业的重要特点,是颇有见地的。

那么,综合起来,创意产业具有什么基本特点呢?

我认为,创意产业的基本经济特点可以从创意需求、创意产品、创意人员等三方面来探索。包括:需求的不确定性与产业的风险;创意为王与创意产业的精神特质;创意产品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纵向区别与横向区别。

需求的不确定性与产业的风险

创意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产品不再是过去时代的基本的物质性必需产品,而是更富于精神性、文化性、娱乐性、心理性的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这种精神性的产品的需求在总体上日益提升,需求量越来越大,这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产品如电影、电视剧、广告片、mtV、动漫、网络游戏来说,这种需求又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每一创意产品对于消费者需求来说,存在着时尚潮流、个体嗜好、传播炒作、时机选择、社会环境、文化差异、地域特色等多种不确定因素,因而也大大增加了创意产品的风险。

从当代经济发展来看,创意产业无疑是风险产业,对创意产业的投资是一种风险投资。风险投资被认为是当代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它以知识创新与高新科技为支持体系,具有可能的高收益、高回报和高增长潜力的特性,但这种高收益也可能遭遇风险。即使是十分成熟的好莱坞电影,同一个著名导演,他也无法保证他的电影每一部都能成功。成功与风险并存,这就是创意产业的魅力。

创意为王与创意产业的文化的精神的特质

当代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创意产品成了买方市场,而眼球和注意力则成了卖方市场,成了稀缺商品。创意产业的产品最忌讳沿袭陈规俗套,它在总体上必须凸现产品独具的特色,才能“击中”人心,在市场上获得超值的效益。

创意产业的精神性、流动性、易逝性性质决定了创意产业的根本:创意为王。尽管创意产业的组织结构与交易过程十分复杂,但其核心仍然是创意。创造性是创意产业的生命线。当代消费社会,大众流行文化遵循时尚化浪潮化的运行方式,使得文化产品的新颖性、短时性和强烈的空间(视觉)特征空前凸现出来。创意产业所包含的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游戏与网络有游戏、以及动漫、DV、FLaSH、短信、手机视频无不强烈地依凭新的创意,新的设计。

创意产业的组织结构与交易过程是与消费社会的架构方式相表里的。比如,创意产业的组织结构就十分强调创意群体的团队组合;创意产品的包装、复制、传播、销售(如软、硬广告、签名售书、见面会、媒体曝光等)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创意产品消费者的培育、涵养、组织(歌友会、影迷会、社区团体、俱乐部)则是供奉“上帝”的必修功课。

创意产业的文化性、精神性、流动性、易逝性和组织结构与交易过程的复杂性,表明了创意产业必然超越过去时代的产业水平和产业模式,而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展开。它既要求创意产业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架之上,又具有自身对文化承传、精神创造、意境营构和可遇不可求的艺术天才及其灵感的追求。

创意产品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纵向区别与横向区别

创意产业尽管十分推崇创造者的个人创造力,但它又不同于过去时代文学家艺术家在象牙之塔中闭门造车的那种“独创性”,不同于过去时代艺术作品如绘画完全由画家个人独自完成的情形。当代创意产品必须由创意策划、技术制作、传播操作、管理协调、商品销售等多方合作才能最终完成,它是各方协同联合的产物。这只要看看一部最简单的电视剧片头片尾有多少参与创作的人员就一目了然了。

因而,创意产品的创作过程远比一般产品复杂。这就要求创意产品的所有创造投入都要达到和超出一般流水线上的熟练水平,才能生产出合格的创意产品。这样的创意行为才是经济学家所说的增值生产功能。在这种可增值的生产关系中,“如果要得到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出,每个生产投入必须到位,或是生产行为至少达到精通或是超出精通水平。零的倍数仍然是零。这就是迈克•科米尔称之为关联性生产理论。”(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第7页。

创意产品具有创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由于创意产业更多地具有文化艺术的特性,因而其风格、基调、艺术特色更多地具有多样性与差异性。创意产品的差异性既包含纵向区别,也包含横向区别。所谓纵向区别,是指产品与产品之间在产品水平、等级或质量的区别,它关乎产品的“原创性”、“技巧性”或艺术境界的评价。好莱坞的剧作家、导演及制片人在任何时候都会对剧作家的好坏有一致的评价,能断定谁应属“一流”剧作家,谁应属“二流”。“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这些创意型的产品在纵向上(或本质上)是又区别的。这就是‘一流/二流’特性。从根本上说,任何一个产品与其他产品都是不同的,而它们的不同将导致截然相反的结果。比如在同时播放的电影或电视节目中,一个观众就会选取这一部作品观看,而不是选择那一部。因为在尝试了两个产品之后,买方认为甲种产品比乙种产品好,如果两种产品的销售价格相同,就没有人会买乙种产品。

文创产业的特点篇10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受自然资源约束威胁,诸如制造业处于价值链低端、就业难、自主创新能力低等问题长期阻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然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力发展正好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年“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在产业的高速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就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问题。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是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它是文化创意产业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文化创意产业与知识产权保护的论证关系,从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着手,介绍了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中知识产权的发展现状,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策。

论文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产权意识

我国的国民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在这种背景的滋生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文化产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消费结构的调整也促使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以来,这个低耗能、高收益的新兴产业更是迎来了发展的高峰。然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并不意味着可喜可贺,越来越多的问题也接踵而至,其中尤以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最为值得重视,因为它是文化创意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我国应当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增强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法律意识,进而保障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高速发展。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述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我国目前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并不存在官方的定义。多数所谓的定义都是许多学者结合“文化”的概念提出了自己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独到见解,这其中历经了“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再到“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其实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衍生出一种新兴产业,它是以创造力为核心,强调一种文化因素或主体文化,通过创意、技术和产业化的方式,由个人或团队开发和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因而必定具备其高速发展的优势与特征。首先,文化创意产业具备高附加值的特征,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收主要就是依靠人脑的创意,这种方式既不消耗自然资源也不浪费过多能源,真正的实现了投入少、产出多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低碳生活被倡导的今天,这种产业方式具备较高的附加值;其次,文化创意产业具备高知识性的特征,传统文化具备了知识面大、层次广泛、高素质要求等特性,而文化创意产业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创意,这就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知识性;第三,文化创意产业还具备高风险性的特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市场需求,极为细微的市场变化也可能会导致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文化创意产业具备的高收益性特点使其难以避免高风险性。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同“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一样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通过2003年出台的《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可以得知:文化产业大体包括音像业、影视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文物、艺术品业、艺术培训业和图书报刊业等9大类别。而2004年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则将文化创意产业的活动分为六类:文化产品制作和销售活动;文化用品生产和销售活动;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传播服务;相关文化产品制作和销售活动和文化设备生产和销售活动。无论对内涵的理解如何不同,文化创意产业内涵的核心始终都是“文化”,更准确地说是“文化”的创新。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知识产权保护关系

创新和创造力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所在,而知识产权制度正是从产权和法律的角度对人类智力创造活动进行激励,由此可以得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存在和发展是建立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之上。

文化创意产业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文化创意产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智力成果诸如软件、动漫、作品、歌曲等财富都具有无形性的特点,一旦这些智力成果公布于众,一些不法分子可以很容易的对其进行复制。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网络时代,各种迅捷的媒介传播更是为这一现象的发生提供了方便。种种现象更使得人们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性是难以替代的,一旦知识产权保障力度不足,原创人员的整个创作过程包括设计、研究、制作过程中所有智慧和精力的耗费都将付之东流;其次,文化创意产业要想得到良好、稳固的发展必将依赖于产品品牌的建设,产品创意只有与品牌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文化创意产业才能够进行可持续性的发展,而知识产权保护正是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塑造的根本保障。基于以上两点,可以说文化创意产业是建立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之上,一旦文化创意产业缺乏知识产权的有力保护,那么这个朝阳产业也必将走向消亡。

三、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陆续签定了大量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国际公约,同时也在国内修订和颁布了一定数量的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完善了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基本的保障。但是新兴的、高速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市场竞争中还是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国尚没有针对性的立法规范,而企业本身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是相当单薄。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普遍单薄我国的知识产权法从知识产权保护的客观环境上看起步相对较晚、在市场机制中宣传力度不足,相关企业并不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范围,不能够正确运用知识产权法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反之也不了解自身的一些行为是否对其他企业造成侵权。从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观来看,我国文化创意发展以小规模企业为主,它们缺乏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去关注对自身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普遍认知度较低,无法了解知识产权保护的对于企业及文化创意产业的真正作用,进而造成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单薄。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侵权行为日益严重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其重要区别之一就在于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具有成本较低且易被复制的特征,一旦创意成果,极易遭到复制,盗版或其他侵权行为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另外,我国当前许多文化创意企业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更谈不上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等,在法律角度上进行知识产权自我保护的操作性不强。正是因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知识产权的管理、运营方面存在较大的盲区和漏洞,使得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侵权现象更加泛滥。

(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产品自主研发性不强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底蕴不够充分,多数企业不具备进行自主性研发的实力,其自身的创意产品竞争力低下且抄袭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林林总总,笔者就以我国的动漫产业为例进行分析。国外动画片占据着我国90%的动漫市场份额,我国的多数动漫企业发展的重心并不是将着眼点放在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开采挖掘上,而是以仅依靠帮助国外动漫公司加工的产业方式来赚取微薄利润。例如《功夫熊猫》、《花木兰》等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题材却为其他国家所用,并在中国的市场中大肆掠夺市场份额,赚得满堂彩。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产品自主研发性较差,就导致相关企业无法获得自我知识产权,更谈不上对其进行知识产保护。

四、如何解决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难题

(一)树立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基础之上,知识产权保护是其不断发展、占领市场的重要保障。因此,国家要有意识地引导创意企业,使企业重视自身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设工作,完善知识产权相关管理制度,制定知识产权工作规划、计划、管理办法,在文化创意产业的研发、设计、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进行知识产权的全面保护。从企业自身来说,要有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企业要重视版权、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的保护,加强自我保护机制。企业应将版权登记工作摆在第一位,版权保护是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龙头,虽然自动保护原则是版权保护的主要特征,但为了摆脱其自身的不易举证、保护力度弱等缺点,企业要切实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就要主动进行版权登记工作。商标保护也是一项重要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因为它是一个企业的重要标识和品质保障,对企业的商标进行注册能够有效的维护企业的形象,防止企业商标被恶意抢注,避免被不法分子破坏文化创意企业的产品形象。

(二)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必须依赖于政府及相关职能管理部门。首先,政府应完善相关法规、简化行政程序、降低保护成本、加大监管力度、提高保护效率。比如完善知识产权登记制度、创意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等,对创意产品实行“身份证”式管理,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的网络服务平台等;其次,要加强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将权责明细划分,合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杜绝各自为政,政府各部门应与各级司法机构、版权经营机构彼此间协调配合,保障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有序环境;再次,政府要从宏观角度进行全局的统筹规划,制定科学的、可持续性的创意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划,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弥补自身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