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发展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6:40

医学免疫学发展史篇1

关键词:免疫学科学史课堂教学

早在2002年第173次全国香山科学会议,我国科学家就得出结论:免疫学是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前沿学科,其发展水映一个国家的综合科学实力[1]。因此,对于未来生命科学、医学、药学等专业的人才培养,免疫学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免疫学具有理论性强、概括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并且涉及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诸多前沿科学,是历届学生反映较难学的课程之一。在免疫学理论教学中渗透科学史教育不失为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下面笔者结合近五年多的教学实践和尝试加以分析。

1.自然科学专业本科教学中科学史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自高中起实施文理分科教育,导致的后果是:文科的学生不了解一些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如不知道光年是长度单位;理科的学生不知道一些简单的人文常识,如不知道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等。为了有效弥补自然科学类专业本科学生人文素质的不足,在专业课中有机进行科学史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2]。美国科学史专家乔治・萨顿说:“科学史是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桥梁,它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的整体形象、人性的形象,从而全面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同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意识到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并没有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感和安定感,反而使人类面临更多、更复杂的精神问题。现代科学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科学理论和技术体系,反而包含许多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这些都在客观上要求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3],[4]。另外,自然科学的绝大多数理论都经历过或是严谨或是巧妙,甚至是传奇的研究,这些属于科学史的范畴。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加莱说:“如果我们想要预见数学的将来,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门科学的历史和现状。”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合理预测每门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就必须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所以,对于科学史的了解,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学科课程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3]。

2.科学史在免疫学中的重要地位

截至目前,有18项免疫学研究成果,共计32位免疫学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这还不包括与免疫学相关的其他医学研究成果[5]。这些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研究过程几乎就是一部免疫学的发展史。其次,每个特定时期免疫学的基本技术手段,如沉淀反应、单克隆抗体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免疫印迹技术等的发明,立刻成为当时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免疫学科学史不仅是免疫学本身的科学史,在很大程度上还代表了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史[1]。最后,人类不断战胜疾病的历史,也是一部免疫学发展简史,尤其是现代免疫学的飞速发展,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手段[6]。

3.免疫学教学中科学史教育的重要作用

3.1正确理解科学家,塑造精神榜样。

美国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在著作《怪诞行为学》中对教育有过这么一段精辟的论述:“孩子们会对很多事情激动不已(如棒球),我们的大学作为社会团体要使他们像现在熟悉棒球明星一样熟悉诺贝尔奖获得者,我并不是说点燃对教育的激情是轻而易举的,可是,如果我们把这件事做好了,其价值将是巨大的。”作出奠基性贡献的免疫学家都具有非凡的个人魅力。这一点在早期科学家身上得以体现,譬如巴斯德,既是立体化学的奠基人,又是微生物学的鼻祖,还是现代免疫学的创始人,更是疫苗学的创始人。又如196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梅达沃是移植免疫学的创始人,开创了临床器官移植的新领域。同时,他在音乐、歌剧、哲学及科学文化传播方面的活动,使他的影响远远超出生物医学范围。随着目前大学生精神家园的缺失,科学家的榜样作用不可替代。

3.2感悟科学发现的巧妙,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科学发现是某一阶段的历史产物,但是,科学家的巧妙设计与探索会加速科学发现进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巧妙的科学发现,会让学生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人们一直想搞清楚移植排斥反应的本质,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入手。美国遗传学家斯内尔变换思维,把移植排斥反应当做遗传性状来研究,最后通过遗传学方法发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而法国科学家多赛则另辟蹊径,他以大多数临床医生不重视的人类输血过程中受体血液中产生的抗体为突破口,找到了人类白细胞抗原。这些科学家的天才思维和巧妙发现等事实的讲解,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神秘的科学研究通俗化。

3.3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目前,很多大学生并非缺乏工具性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是人文精神一定程度上的失落严重制约个体的成长。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免疫学发展中,有着许多医学工作者救死扶伤,甚至舍己救人的故事。在免疫学教学中,可应用这些事例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例如,天花疫苗发明者琴纳在女儿身上试种牛痘疫苗。为了研制预防乙肝,美国科学家布隆伯格不远万里,深入澳大利亚乙肝患者中。SaRS期间的抗感染免疫中,医护人员在抗击“非典”时冒着被传染的生命危险而不辞劳苦地工作甚至牺牲的典型事例。

4.如何做好免疫学教学中的科学史教育

4.1有机插入。

除了绪论中的免疫学发展简史可以以科学史为主讲解外,其他章节的教学只能有机插入,避免生搬硬套。如抗体结构这一部分内容,是免疫学的重难点内容,内容极其枯燥、晦涩、难懂。如果结合三位科学家对抗体的发现、结构解析和酶解片段的研究故事作为导言,引入相应理论进行讲解,就会使这部分枯燥的内容生动有趣,并且不再是单独的知识点堆积,而是前后联系的有机整体。

4.2避免喧宾夺主。

如果把免疫学课堂内容作为主料,那么科学史教育只能是佐料,不能占用过多时间。如aBo血性抗原的发现,放射性免疫的发明,干扰素的发现,toll样受体的研究,树突状细胞的研究等重要内容,可以适当放一些纪录片短视频,教师不过多叙述。这样既能增加科学史内容,又不会占用过多时间,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力。

4.3课外小论文。

科学史教育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仅仅靠有限的课堂穿插是远远不够的。布置一些课外论文,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历史争论,胸腺发现的优先权之争,发现艾滋病毒的造假事件,对牛痘发明者琴纳的历史评价等有趣的论题,都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小论文。

总之,免疫学教学中渗透科学史教育是一项艰苦的任务,同时也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无论是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习兴趣,还是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健全人格方面,都有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慰峰.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记第173次香山科学会议[J].上海免疫学杂志,2002,22:73-78.

[2]李涛,肖恩玉,李志勇.论大学的科学史教育[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14:113-117.

[3]马元方,王泽兵.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和谐发展[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30-35.

[4]陈华群.浅论大学生命科学教育中科学史教育的意义[J].吉林教育,2011,11:7-8.

医学免疫学发展史篇2

资料与方法

1996~2008年儿科收治麻疹患者258例,男142例,女116例,年龄1个月~34岁。全部病例均符合麻疹诊断标准[1]。年龄1~4个月8例;4~8个月15例;8个月~5岁138例,5~14岁65例,14岁以上32例。季节1~3月112例,4~6月43例,7~9月16例,9~12月87例。

免疫接种史8个月以上、符合麻疹疫苗计划免疫接种条件的患者中,59例曾接种麻疹疫苗(25.1%),114例未接种(74.9%)。

258例患者中,有明确麻疹患者接触史者82例,其中家族性发病者16例,可疑麻疹患者接触史者56例。43例确诊前曾多次到医院就诊和接受治疗,其中35例系1996年麻疹流行时最初到医院诊治者。其余77例无明确麻疹患者接触史及医院就诊史。

126例患者为典型单纯麻疹,余132例为非典型重型麻疹,其中合并肺炎89例,心肌炎32例,肝功能异常14例,喉炎9例,脑炎4例。

治疗方法:呼吸道隔离,卧床休息,多饮水,室内保持通风安静,加强口、鼻、眼部清洁护理等。此外,根据病情选用中、西药抗病毒治疗;高热者酌情降温;合并肺炎时使用抗生素,配合祛痰止咳、超声雾化吸入治疗等措施;合并心肌炎患儿给予营养心肌、纠正心衰等治疗;有肝功能异常者给予保肝治疗;脑炎出现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等给予脱水、脑保护治疗。重症患者早期运用丙种球蛋白和激素。

结果

本组258例患者,247例治愈出院,治愈率95.7%;死亡11例,死亡率4.3%。死亡原因:重症肺炎合并心衰6例,心肌炎3例,喉炎窒息1例,脑炎1例。

讨论

本组258例患者中,有正规麻疹疫苗接种史者比例远低于未接种者,说明麻疹疫苗对高原藏区预防麻疹发病亦有效。但近年来,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易感人群的年龄发生明显变化[2,3]。本组除1996年有1次爆发流行,其余常年均有散发和局部流行。发病人群中8个月以下及成人发病47例(18.2%),小月龄及成人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与国内文献相似[1,4]。1次麻疹疫苗不能获得终身免疫,免疫力仅可维持15年,以后就减弱甚至消失[5],故小月龄儿亦不能从母体获得足够的免疫力。以上是造成这两部分人群发病率上升的可能原因。

牧区藏族群众的防病治病意识淡薄,大部分病例到医院就诊前曾在家中盲目乱用藏药或在私人诊所接受诊治,拖延至病程后期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同时牧村基层医疗条件较差,医务人员对麻疹缺乏警惕性,对非典型表现认识不足,也是原因之一。

高原藏区今后的麻疹防治应重点作好以下工作:①根据地区、民族、宗教、生产生活方式等,制定适宜的宣传方式,加强对高原藏区牧民传染病预防和麻疹防控宣传,提高防病和儿童免疫接种的主动意识;②加强麻疹疫苗免疫接种管理,针对不同牧场,采取集中和入户相结合的方式。还应注意保证冷链的正常运转,提高参与接种人员的接种技术、质量,严格接种操作规范,建立、健全免疫效果监督机制和相应的检测措施,及时发现“无效免疫”现象而采取补充免疫,强化成人免疫;③牧区基层医疗机构在麻疹高发季节、重点地区要做好预检分诊、隔离治疗工作,提高对麻疹尤其是非典型重型麻疹的诊治能力。一旦出现麻疹流行,对周围人群迅速开展应急接种,控制疫情的扩散蔓延。

参考文献

1杨绍基.传染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6-61.

2常虹,唐岩.沈河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控制策略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2):53-54.

3都康平.消灭麻疹的进展.国外医学•流行病传染病分册,1983,10(2):56.

医学免疫学发展史篇3

[关键词]麻疹;预防医学;现代预防手段;应用效果

麻疹即民间所谓的“出初儿”,原本是一种高发于低龄儿童的急性传染病,然而近些年来,麻疹在发病上呈现出“大龄化”的发展趋势[1]。一般而言,患者在感染麻疹病毒后不会马上发病,而是经历10d左右的潜伏期之后逐渐出现流鼻涕、流泪、咳嗽以及发热等症状,及至发热症状出现的半周之后,患者将会出现红色的斑丘疹,随后将进入恢复期,待麻醉消退后患者可能在皮肤上遗留有棕素沉着或麦麸样皮屑[2]。对于麻疹,临床治疗固然重要,但是对于麻疹,同样需要做到有效的预防。

1流行病学

1.1地区在我国,各省在近年来均有典型的麻疹病例报告,但因不同区域间的病例发生状况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可见并无持续性高发区域,麻疹在我国主要呈局部爆发状态改与高度散发状态以及二者并存的特殊状态。据调查,琼、桂、闽等东南沿海省份在2010年仅有不足100万分之一的发病率,及至2011年我国上报麻疹病例报告的县仅有1/2,仅有极少数的县上报的麻疹病例超过10例[3]。这样的状况意味着麻疹在中国的发病趋势不再是各省普遍高发,而是部分省份的局部地区高发。1.2时间麻疹这种疾病具有鲜明的流行季节与爆发高峰期,虽然在年份与地区上每年均有所变化,但是就季节与高峰期而言则比较稳定,冬春两季一直是其流行的季节高峰。据调查,自2005年起,我国的麻疹流行高峰期始终在3~5月份。当然,一些地区在不同于以上的时间暴发麻疹,因此可以说所有季节均有麻疹高发[4]。1.3流行周期疫苗可以预防麻疹暴发,因此在疫苗未被广泛使用之前麻疹一直呈现着自然流行的状态,一般而言,城市流行1次麻疹的间隔时间为1~3年,乡村流行1次麻疹的间隔时间为2~6年[5]。而在疫苗被推广普及之后,这一流行周期不再稳定、也不再具有典型特色,在一些得到较好免疫规划的区域,麻疹甚至失去了这种典型周期。当然,在一些相对落后、预防接种普及性差的地区,麻疹依然具有一定的流行周期规律,但是由于麻疹发病率显著下降,所以所谓流行高峰几乎是被“削平”了,若不进行数据分析,很难发现其具体流行周期。1.4年龄从于湘熹的研究结果可知,自2008年起,我国麻疹发病率呈现出双向位移的倾向,即月龄低于8个月的婴儿、年龄高于15岁的青少年其麻疹发病率不断升高,虽然5岁以下儿童依然是发病率最高的群体,但是20~30岁的青年也出现了发病高峰[6]。1.5职业根据一项关于2008—2011年麻疹患者职业分布状况的调查结果可知,2008—2009年,麻疹高发职业为散居儿童,其占比约为51%~65%,农民与学生紧随其后。待到2010—2011年,散居儿童所占比例已经达到78.22%,学生和农民则一共占据了接近82%的发病比例[7]。1.6其他发展趋势关于个案流行病例的调查结果,2009年流动人口病例占比6.4%,2010年流动人口病例占比10.6%,2011年流动人口病例占比17.9%,可见流动人口在个案流行病例中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另外,大城市的流动人口非常多,有很多外籍人士,因此流动人口病例中约有50%以上为外籍人士,这些外籍病例已经成为另一个麻疹高发群体[8]。1.7免疫史一般而言,月龄<8个月的婴儿机体内具有母源抗体,若为其接种疫苗,其母源抗体将会对疫苗的免疫效果带来干扰,因此免疫史调查均将月龄<8个月的婴儿排除在外。而在所有月龄>8个月的患者中进行调查,可以发现免疫室不详或无麻疹病毒免疫史的患者占比约为70%~80%,其余10%~20%的患者具有1~2剂的麻疹病毒免疫史。根据一项2011年的全国麻疹患者调查报告显示,接近64%的麻疹患者为8~23个月龄的婴儿,其中70%以上无麻疹病毒免疫史;据另一项2010年的全国麻疹患者调查报告显示,在9月龄到1岁的患儿中,存在麻疹病毒免疫史的患儿尚不足30%[9]。1.8临床特征鉴于疫苗的出现,麻疹已经从当初的“每人患一次”“症状非常典型”“死亡率较高”变为现在的“轻型为主”“并发症少见”“死亡率较低”,甚至可以说麻疹在当前已经处于“隐形感染”状态。一般而言,存在麻疹病毒免疫史的儿童是轻型麻疹的高发群体,这些患儿发病后会出现发热、皮疹等临床表现,并且,发热时间、出疹时间以及皮疹形态各有不同,临床症状缺乏典型性,因此容易出现漏诊、误诊结果,这无疑是不利于麻疹的早期控制。而在无存在麻疹病毒免疫史的儿童与成人之中,麻疹的发热时间、出疹时间以及皮疹形态则比较典型,且成人的病情要比儿童重得多,其病程也更加漫长,可能发生中毒性肝损害、心肌炎、肺炎以及支气管炎等并发症,但是由于成年人的免疫能力较强,所以预后状况普遍优于儿童。

2预防措施

2.1普及和加强疫苗的接种根据国家既定的免疫程序,应为2岁以上的儿童接种2剂常规免疫疫苗,其接种率至少为95%。因此应努力实现“及时接种”“提高接种率”的基本工作目标。此外,还应做好地区普查工作,对于免疫空白地区与低接种率地区,则要尽可能地普及疫苗接种,以消除存在的免疫空白[10]。对于月龄>8个月、年龄<岁的儿童来说,应为其强化免疫、查漏补种。在城市中,教育部门应密切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入托入学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麻疹流行特点,针对重点人群给予相应的预防接种处理,如此可以形成一道人群免疫屏障,以免麻疹疫情大规模爆发。2.2加强对麻疹的监控我国卫生部门正致力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健全麻疹监控网络,试图在各级地区间开展麻疹抽样工作,以完善该监控网络在信息上的不足。在2012年,该监控网络协同基层医疗机构队疑似病例采取了血清学检测,通过省级实验室的病原学监测,实现了对麻疹病毒流行特征的全面掌握。2.3加强面对疫情的应急处理能力。首先,针对聚集性麻疹病例,应该具有迅速反应能力,以最快的速度给予早期诊断,随后加强对病例的管理,及时为周边人群给予预防性接种,努力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其次,根据当地流行状况提前储备好足够数量的疫苗,以免疫情暴发后疫苗不足而造成疫情蔓延。

3结语

医学免疫学发展史篇4

医学免疫学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学科分支多,发展非常迅速,知识更新日新月异。随着近年来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技术的诞生,为揭示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了新认识,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途径。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根据本学科理论和技术发展趋势,不断更新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使先进的科研成果、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前沿的学术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新存疑的精神。落实到教学中,就要求教师在坚持免疫学为主线的基础上,融入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和临床学科的课程内容,使免疫学与临床病理知识紧密结合,在贯彻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学科知识,让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疾病之间建立更直观的认识和理解等。

2.在教学中加大实施人文教育力度

21世纪,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模式认为导致人类疾病的因素不只是生物因素,而且还有社会与心理等诸多因素。人文素质是医学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也是医学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免疫学中的大量知识点可以和人文素质教育进行穿插,通过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免疫知识的由来在课程中教育学生自觉培养乐观、向上、豁达的阳光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医学免疫学的系统体系在20世纪初才由西方引进中国,但并没有引入西方人文体系。而我国几千年中医学中积累的很多免疫上的宝贵经验与方法却并没有进行讲解,造成学生对我国医学史的断代。因此,在免疫学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医学史并且宣传我国辉煌的医学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热情。

3.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学热情

把过去教学中主要依靠教育者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由于基础教育阶段我们更多是灌输式教学,学生自我学习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均较弱,而医学更是一门对思维和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教育者就更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价值,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和知识结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教学病例,并将若干知识点及问题融入教学内容中,提前布置给学生。学生根据病例和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思考和归纳后撰写底稿。在自习中开展引导性自我小组讨论,教师再对学生讨论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对结论进行总结归纳,并对各组的活动给予恰当评价和相应评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4.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电子化

医学免疫学的特点之一就是理论抽象、深奥、难懂,仅用传统的语言教学难以完全表达清楚。鉴于教师的学科专业性特点,学校可通过第三方市场外部购买的方式,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等采用声、光、影等形式编制成电子课程,通过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以清晰、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抽象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将抽象化为具体,深奥化为浅显,枯燥化为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特别是部分存在有毒性、放射性的教学实验中不仅耗材昂贵而且危险,这时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模拟操作,达到辅助实验教学的目的。例如,免疫标记技术中的放射线同位素标记技术实验等就可以采用电子化教学。

医学免疫学发展史篇5

实施入托入学查验是贯彻实施中国传染病防治法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的三月、九月学校幼儿园新生入学、为加强学校及托幼机构的传染病防治工作,有效控制疫苗针对传染病在学校托幼机构爆发、流行以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开展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的通知,我院承担辖区幼儿园学校接种证查验的工作。儿童入托、入学前一律凭预防接种证到家庭所在的辖区医院进行接种证查验,合格后加盖“基础疫苗已完成”或“加强疫苗已完成”章方可入托、入学。从2005年开展查验工作至今,计划免疫门诊采取由校医统一收取接种证,我院派遣计划免疫工作人员入校查验,对逾期漏种儿童下发通知单由儿童监护人带孩子至接种门诊补种。

回顾近几年工作对存在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整改。以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完成。⑴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知识知晓率较低,对接种工作不配合,部分家长对预防接种依从性不强,多次通知仍不能按时补种。⑵孩子新入托入学环境不适应,经常生病影响疫苗接种。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随父母各地流动,对国家扩大免疫疫苗接种政策知晓率低,漏种疫苗较多。短时间不能补种完全。⑷每年疫苗接种事件对家长早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影响疫苗接种。⑸部分私立学校幼儿园校医经常更换,工作连续性不强。⑹部分疫苗为收费疫苗,不可强制执行。如水痘传染性极强,在潜伏期即有很强的传染性,,近距离接触对未接接种水痘儿童极易造成感染并造成疾病快速流行,并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对家长社会增加负担。

为确保入学入托儿童按照免疫规划流程完成疫苗接种,建立有效免疫屏障为保障辖区儿童身体健康。我院计划免疫门诊采取多种措施、对托幼儿童查验卡介苗、脊灰、百白破、麻疹、乙肝、流脑、乙脑、甲肝、麻腮风等国家扩大基础疫苗接种情况进行查验,同时及时的对托幼、学龄前儿童进行漏种疫苗接种和麻腮风、白破二联疫苗加强接种。对已完成全程疫苗的儿童进行加盖“基础疫苗已完成”或“加强疫苗已完成”章,我们以高度责任心认真查验每个儿童的接种证,分析以上原因对免疫接种未完成儿童采取以下措施:

(1)安排专题讲座、对辖区幼儿园、学校、园医、校医进行免疫接种知识培训及儿童常见病多发病防治。达到详细了解免疫接种流程。能够独立熟练查验接种。在儿童准备入园入学前及时发现漏种针次,并督促家长至原接种门诊补种。

(2)对全部入园入学儿童基础疫苗接种信息进行接种证电子表格录入,实施实时监控,对达到接种疫苗时间儿童及时通知补种,并在电子表格中录入,在各类疫苗查漏补种不用再次收取接种证达到快速收集资料。

(3)充分利用河南省预防接种信息平台,对在本省接种的异地儿童接种信息进行核查登记,并及时上传补种信息,避免重复个案,达到信息资源共享。为政府统计接种率做好基础工作。

(4)安排有经验的计划免疫工作人员深入辖区学校幼儿园,现场进行查验,填写补种通知单。收取未种儿童接种本。由班主任通过校信通通知家长带未种儿童补种

(5)对接种儿童详细询问免疫史、过敏史、健康情况。做到安全接种。并将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告知家长,预防接种疫苗发生异常反应时,对家长要先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护理,在心理疏导和心理护理过程中要讲究技巧和正确的方法才能有效,取得家长信任并配合处理措施得以保证接种流程顺利实施。

(6)认真做好查验工作的各项登记,;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儿童按照麻疹、脊灰、乙肝、卡介苗、百白破顺序及时预约,督促其尽快完成接种。完成接种后将完成接种信息填入登记入档保存。并将补种记录反馈至学校幼儿园。

医学免疫学发展史篇6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5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01(2011)32-16-02

theepidemiologicalanalysisofmeaslesfrom2010toJune2011inCangnan

YanGShouyue1YanGGuanda1YanGXiaoxia2HonGXianyue2

1.CangnanCountyLonggangCenterHealthHospital,Cangnan325802,China;2.the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CentersofCangnanCounty,Cangnan3258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conditionofmeaslesepidemicinCangnanofZhejiangprovincefrom2010toJune2011,andtograspitsruleandtoprovidethescientificbasisoftheworktoeliminatemeaslesin2012.methodsUsingthematerialofthenetworksystemtoreportepidemicsituationstraightandmeaslesspecialsystem,tocollectthematerialofthemeaslescasesfrom2010toJune2011inCangnan,andtoanalyzethemwithdescriptiveepidemiologicalmethods.Resultsintotal,91casesmeaslescaseswerereportedfrom2010toJune2011,nodeathcases.therewere75casesoccurredinscatteredchildren,accountedfor82.42percent.39casesoccurredinchildrenundereightmonthsold,accountedfor42.86percent.29casesoccurredinchildrenagedeightmonthsoldtooneyearsold,accountedfor31.87percent.75casesoccurredinchildrenunvaccinated,accountedfor82.42percent.46patientshadbeentothemedicalinstitutionsbeforehavingmeasles,accountingfor50.55percent.Conclusionthereisapeakincidencerateofmeaslesbetweennovember2010toJune2011inCangnan.thechildrenundertheageofoneyearsoldisathigherrisk.it’sthekeytocontroltheoccurrenceandpopularofmeaslestoraisethemeaslesvaccinationratesinchildrenintimeandreducethemedicalinstitutionsnosocomialinfection.

[Keywords]measles;epidemic;analysis

随着《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启动后,各地麻疹控制工作不断的深入开展,麻疹发病相对以前有明显的减少,人口少的乡镇已基本能得到控制,大部分病例主要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流动人口相对较多的乡镇[1-3]。为探讨原因并调整防控方案、强化防控措施,为下一步控制和消除麻疹奠定基础,本文现将2010~2011年6月苍南县麻疹疫情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直接从我县疫情网络直报系统收集,个案资料来源于麻疹疑似病例个案调查表。人口数据来源于统计局历史资料及年鉴。

1.2病例定义和诊断标准

按照卫生部办公厅颁发的《全国麻疹监测方案》2009版,所有个案病例均根据《个案调查表》由专业人员进行面对面调查。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发病概况

2010~2011年6月间麻疹疫情网络直报病例数共91例,其中2010年31例,2011年1~6月60例。采集发病早期血清标本并经实验室检测80例,igm阳性75例,阴性5例,实验室确诊75例,临床诊断16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64/10万。2011年上半年报告病例数比往年同期相比有所增加,甚至超出2010年全年发病数。从我县历年的发病情况分析(2009年报告15例、2008年248例、2007年55例、2006年33例、2005年140例、2004年114例、2003年28例、2002年6例、2001年171例)。发现每三年有一个发病高峰的特点。与张宁静等[4]研究发现的每间隔3~4年有一个高峰基本相似。见图1。

2.2流行特征

2.2.1时间分布除2010年1月无病例外,其余各月均有病例报告。其中2011年2~4月的病例较多,分别为16、16、16例,占总数的52.75%(48/91)。见图2。

2.2.2地区分布2010~2011年6月,全县36个乡镇中有17个乡镇麻疹病例报告,2例以上乡镇有12个,其中以龙港、灵溪两个大镇居多,分别为29例、26例,巴曹镇6例、钱库镇5例、芦浦镇3例、藻溪镇3例、矾山镇3例、观美镇3例、桥墩镇2例、望里镇2例、宜山镇2例和金乡镇2例。1例的有5个乡镇。

2.2.3人群分布91例麻疹病例中,男性55例,女性36例,性别比为1.531。发病年龄最小为7d,最大为35岁。<1岁组发病率为262.04/10万,不同年龄组发病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0.36,p<0.01)。见表1。其中散居儿童75例,占82.42%;学生4例,占4.40%;做家务者6例,占6.59%;医务人员1例及其他5例,占6.59%。见表1。

2.3免疫史和及时接种率

91例病例中,麻疹疫苗0剂次者75例,占82.42%(其中8个月龄以下39例,8个月~1周岁26例,1~15周岁5例,成人5例),接种1剂次4例(其中8个月龄至1岁有3例),占4.40%,接种2剂次及以上者1例,占1.10%;免疫史不详11例,占12.08%。8个月~1周岁26例病例未种原因:家长不重视、通知不到位的10例、因病缓种疫苗有11例、刚8足月3例、因接种其他疫苗而未种2例。

2.4接触感染史

91例病例在发病前7~21d内有46例患者就诊于18家各级医疗机构,占50.55%。其中就诊于市级儿童医院14例,县级医院19例,乡镇等基层医疗机构13例。传染期(疹前2d~疹后5d)内均有就诊于不同的医疗机构,其中市级儿童医院5家69例,县级医院6家18例,乡镇级医疗机构3家4例。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无相对独立的诊疗室和输液室,隔离与通风设施不十分完善。

2.5症状与体征

发热100%(91例),出疹100%(91例),咳嗽95.60%(87例),卡他症92.30%(84例),结膜炎87.91%(80例),柯氏斑73.63%(67例)。

3讨论

(1)2010~2011年平均发病率为4.64/10万,高发年度发病仍以冬春季节为主。其中以龙港、灵溪两镇发病数最多,尤其是高发月份呈现高度散发态势,另外还有15个乡镇也有不同程度的病例存在。究其原因可能该两镇经济较发达、人口密集、流动量大而使易感人群接触传染源的机会相对增多。(2)1岁以下68例,占74.73%。发病年龄以低年龄幼儿为主[4]。其中8月龄~1岁29例,占31.87%,有免疫史的仅3例,说明常规免疫工作存在薄弱环节,应加强适龄儿童接种前动员通知制度和优先接种麻疹疫苗,尤其是对因病等原因缓种的对象要建立专案,并指定专人负责追踪管理,以提高基础免疫及时率。未到8月龄病例39例,占42.86%,未到初免月龄的婴幼儿发病呈增加趋势,与近年来国内诸多文献报道[5,6]相似,提示部分婴幼儿不能从母体获取足够的、能维持至初免月龄的保护性抗体,可能与麻疹疫苗大量使用后,人群自然感染率下降,而现阶段的育龄妇女,大多是在上世纪70、80年代接受计划免疫,由于当时麻疹疫苗注射剂量少(0.2mL)、冷链设施简陋、麻疹疫苗加强接种率低等原因,导致其自身抗体水平有限,同时随着时间推移不断衰减,从而不能为其子代提供足够抗体有关。另外,一些成年女性病本身就未接受过麻疹疫苗免疫,这将直接影响婴幼儿通过母体所获得的抗体水平,导致未到初免月龄而发病的现象[7]。是否有必要将初免月龄前移有待进一步研究。(3)91名病例有46名患者发病前7~21d内有医疗机构就诊史,占50.55%。而大多数病例在传染期间就诊于儿童专科医院,在目前儿童专科医疗资源发展与患儿家长对医疗服务需求不同步的情况下,必然导致大医院儿童专科场所拥挤现象,增加院内感染机会。这与程慧健[8]报道的院内感染的存在是疫情传播主要因素基本相似,可见现阶段院内感染是麻疹传播的主要途径,控制院内感染是可以减少麻疹病例的发生。(4)麻疹病例血清学监测抗体阳性率93.5%,而病例中麻疹疫苗接种0剂次,占82.42%,且症状也比较典型,说明到目前为止接种麻疹疫苗还是非常有效的。

综上所述,提高人群抗体水平是消除麻疹的必要条件,必须加强常规免疫的及时接种率,完善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补种工作制度,必要时可对重点地区和人群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确保麻疹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低年龄化是目前发病主要趋势,完善未种麻疹疫苗婴幼儿(包括未到初免月龄及因各种原因缓种的对象等)的管理制度是降低低年龄组发病的关键;医院暴露是麻疹传播的主要途径,加强防止院内感染的监督指导是减少麻疹发病的重要措施;同时要健全麻疹专案系统及突发疫情应急机制,提高麻疹疫情调查处置能力,及时处理麻疹疫情,从而为今后实现控制和消除麻疹的总体目标奠定基础[9]。

[参考文献]

[1]曹亮,李淑芳,李刚文.2006~2009年湖南嘉禾县麻疹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11,11(4):440-441.

[2]肖雷,王凤双,张松建.2004~2009年北京市顺义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首都公共卫生,2011,5(1):17-19.

[3]杨鹏年,陈有明.1999~2008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地方病通报,2010,25(5):37-38.

[4]张宁静,李慧,张晓曙.甘肃省2000~2008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2):73-74.

[5]韩京,张学化,赵小东,等.济南市2009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3:254-256.

[6]马天薇,史如晶,富继业.2005~2009年北京市海淀区≤2岁儿童麻疹流行病学特征[J].首都公共卫生,2011,5(1):11-13.

[7]张琰.西安市周至县2001~2009年麻疹流行趋势和流行特征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0,26(21):2458-2460

[8]程慧健,王希江,龚振宇.温州市麻疹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302-305.

医学免疫学发展史篇7

关键词:免疫学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免疫学一直是医学和生物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免疫学的基本理论、试验方法和实践应用已全面渗透生命科学的各个方面。其教学内容深奥抽象、概念纷繁、机理复杂,涉及多种学科,如动物学、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等的基础知识,学生尤其是生物专业学生学习起来难度极大,极易引起思维疲劳,不求甚解,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相应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1]激发学生的免疫学课堂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免疫学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结合三年多的教学实践和尝试,我谈几点个人体会。

1.学科发展史始终贯穿其中

任何一门学科知识,最重要的都是学生充分了解其知识精髓的过去、现在,进而应用于实践与未来发展,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从根本上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讲授“免疫”的起源含义时,从疾病的发病特点和古代宗教神学的朴素观点来讲述。同时,免疫学的形成与发展凝聚了许多免疫学家,尤其是获得诺贝尔奖的免疫学家的智慧和汗水。在教学中,结合知识点,向学生介绍前辈们的研究经历和取得的成就能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领略到科学家的思路,得到启迪。譬如,讲授抗体的结构这部分非常枯燥的内容时,可以从Behring借助东方“以毒攻毒”的医学思想发现抗体的过程,edelman和porter对抗体结构不断探索的过程来讲述,避免填鸭式的纯讲述或演示。

2.紧密结合临床现象与应用实践

免疫学是临床医学和生物学的基础学科,许多临床现象学生耳熟能详,但并没有清楚地理解其实质:为什么患过麻疹的人永远不会再患麻疹?为什么要建立骨髓捐赠库?艾滋病何以如此肆虐?等等。在教学中将这些临床现象与理论知识结合,从现象到本质,将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才能使教学内容有声有色、有血有肉,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免疫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对当前人类重大健康问题的解决起着关键作用:免疫细胞疗法有可能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方法;各种疫苗的研制为人类控制许多烈性传染病开辟了新的前景,等等。把这些事实和进展渗透在教学中,能让学生认识到免疫学的实用性,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3.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3.1把握学科和专业特点,重点和难点突出。

从书本内容到课堂内容,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严格细致的剖析,对知识结构重新优化组合,尤其是要结合生物专业其他课程的特点,使之形成一个能为学生接受的知识框架。比如对于很多临床免疫学的内容,如免疫病理、免疫调节等内容,适当简化。对于生物专业学生在其他课程中要学习的知识,如免疫分子的基因表达、细胞凋亡等内容,则可以自学。而对于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如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免疫学检测等要详细讲述。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重难点突出,区别于一般医学院的免疫学教学。

3.2启发式教学。

学习是一项复杂而抽象的思维活动,人的思维活动不会凭空产生,必须借助于某种因素的刺激,启发式教学能使学生借助教师的刺激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2]。如讲概念“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时,运用启发式分析法,从器官移植时是否发生排斥反应,引出“组织相容性”的概念,从组织相容性的免疫本质,引导出“移植抗原”,即“组织相容性抗原”,从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重点论述“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这些蛋白质分子是怎么产生的,引出概念“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孤立概念到完整体系,能使学生感到层次清楚,逻辑性强,容易理解记忆。

3.3采用生动恰当的比喻,直观形象的描述。

运用直观的道具、图标和形象生动的比喻,可使枯燥内容形象化,抽象内容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中,把免疫系统比喻成国家的军队和警察系统,病原菌比喻成入侵的敌人,免疫细胞或免疫分子比喻成士兵或警察,抗体和补体分别比喻成捕快和行刑手,等等,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形象理解。再如讲抗体结构时,可将抗体比喻成一个站立的人,上臂以下是恒定区,铰链区相当于肩关节,前臂是可变区,可变区结合抗原时就像人的手抓住一个东西,人有两只手,那么一个抗体就可以结合两个抗原,两条腿组成Fc段,鞋子类似于Fc受体。这样的比喻很具体,学生听后很容易理解记忆。

3.4适当结合中医知识讲述。

免疫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础课,而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中医学有很多与现代医学的免疫学不谋而合的地方[3]。譬如,中医学里有“肾为营血之母”的思想,这可以从现代免疫学得到证据,人体血液中绝大多数红细胞的生成需要红细胞生成素这种细胞因子的刺激作用,而该细胞因子主要是由肾脏合成的,肾脏的功能就决定了血液的质量。这些知识的对比联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启迪学生思维,从多角度认识和研究一门学科。

3.5做好多媒体教学。

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形象直观,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时,通过动画演示,学生能直观、形象地观察到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技术流程。同时,还可以下载一些最新的短视频来提高学生的课外探讨兴趣,如有关美国花巨资研制免疫佐剂的报道,Steinman有关树突状细胞的发现而获诺贝尔奖的报道。这样既能加大教学信息量大,又能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3.6课堂讨论

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免疫学的很多问题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提前布置一些热点讨论题,比如mHC分子在亲缘鉴定的原理与应用,现代疫苗的研制进程,等等。可让学生在业余准备,在课堂上花一定时间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分组式讨论法,每组选一个人作中心发言,并结合自己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然后其他组学生提问,最后老师简短点评。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是每个教师的首要任务,只有结合学科特点,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才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随着免疫学的迅速发展,以及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要适时改进,才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盈盈.兴趣:教育的第一原则[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0,(3):59-61.

医学免疫学发展史篇8

其实,在旧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传染病年年流行,谁家没有发生过亲人被传染病致残、致死的人生悲剧呢?就以麻疹为例,俗称“出疹子”,当时就流传着“揭花不揭疹”的说法,意思是天花可以不出,麻疹是躲不过去的。那时,连年战乱,吃不饱穿不暖,孩子出麻疹,虚弱的病体很容易并发肺炎,再加上缺医少药,出麻疹的孩子常因合并肺炎而死亡。同时,还有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一旦发病,会终生致瘸留下残疾。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传染病防治工作,制定了《传染病管理条例》,地方政府先后设立了各级卫生防疫站,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治传染病的工作。随着经济发展、医学进步、生活改善,六十年来我国逐步取得了防治传染病的巨大成就,并影响着全世界。

建立疫情报告制度,掌握传染病动态,是我们预防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有力措施。传染病中发病最多的仍然是麻疹,以天津为例,从每年11月份至转年4月份属麻疹流行期。记得有一年,麻疹流行疯狂,在半年的时间里有近20万孩子被相继感染,每10万人里就有3000人被感染,发病率达到3%。全国城乡社区医生迅速投入了麻疹防治工作中。在发生麻疹的孩子家庭里建立了家庭病床,医生每天入户检查给药,指导护理,医患结合,认真治疗,减少了麻疹并发肺炎的几率,使麻疹传染病病死率由15%以上下降至0.5%以下,让孩子们顺利康复。

医学家早已发现,有许多种传染病,在发病痊愈以后的若干年、甚至终生,将不再发生同一类型的传染病,这说明人体内已产生强大或终身的免疫力,麻疹就是这样一种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等生物病原体引起的,如果能让这样的病原体失去使人发病的毒力,只保留病原体本身使人产生免疫的成分,从而防止传染病的发生而又获得了免疫力,这并非只是幻想。医学工作者经过实验研究,从病原体中减去了病原体的致病毒力或把病原体杀死,让其保留激发免疫的成分,再将其制成疫苗。将疫苗接种到人体,既可使人不再感染发病,还可产生对这种传染病的免疫防御能力,预防这种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这就是预防接种。人类的生存史,包括了人类不断与疾病的斗争史,接种疫苗预防疾病是人类智慧的创举。1965年,我国相继研制并大量生产了“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政府出资,在全国城乡为儿童免费接种,开始了疫苗防治传染病的新时代。

疫苗预防接种在我国迅速发展与提高,上升到“计划免疫”。计划免疫不再是突击接种疫苗,而是按照我国儿童疫苗预防接种程序的规定,按出生月龄、年龄,为儿童和适龄人群有计划的接种疫苗,天天可接种,常年在进行,以此来预防与疫苗相对应的传染病。这样科学有效的疫苗计划免疫,已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倡导下,发展为“扩大免疫规划”(epi),正向全世界推行。

我国的计划免疫,在试点的基础上,到新中国成立二十周年后即向全国推广,以“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白百破联合疫苗”和“麻疹疫苗”的接种,来预防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白喉、百日咳、破伤风和麻疹,即“4种疫苗预防6种传染病”。在各级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的精心组织与指导下,制定规划与制度,经过城乡基层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不断提高疫苗接种率。

经过六十年来的发展,通过接种疫苗使相对应的传染病从高发流行到极为有效的控制,直至今天,每年发病人数已减少了98%以上,避免了这些传染病的侵害。“人一生都要出一次麻疹”之说已成为历史,天津地区麻疹发病率下降到了0.002%万左右,发病人数只有一、二百人,发病率减少了99%以上。可造成幼儿终身致瘸残疾的脊髓灰质炎已经消除。实践证明,计划免疫预防传染病是最科学、最有效、最经济的防治方法,也是人类消灭传染病的理想途径。流行了几千年的天花,通过种痘(天花疫苗)已在全球消失,从1979年后就没有人因患天花而麻脸毁容,新中国比全球提前二十多年消灭天花。如今不用种痘,2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胳膊上再也没有了因种痘留下的瘢痕。

计划免疫的实行及其预防相应传染病的巨大成就,造福了城乡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造福了千千万万的家庭幸福,造福了子孙后代的美满安康。人均期望寿命快速增长,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同时也使得我国计划生育国策有保障地推行,计划免疫真是功德无量。我国的儿童计划免疫走在世界前列,天津的计划免疫属全国先进。1981年,我国卫生部与wHo合作,在天津举办了“国际epi培训班”,这是首次在发展中国家办班,以天津计划免疫的程序、制度、监测、效果、经验为教材及师资,并开放了和平区3个街道和静海县1个乡镇的几百户居民家庭,接待了24个国家和地区的42名高级医师、学员入户调查疫苗接种率,首次接待这么多外宾深入城乡居民住户,扩大了中国及天津在世界上良好的国际声誉。

医学免疫学发展史篇9

[关键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原发肾病综合征;异常反应;报告

[中图分类号]R18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7)14-0138-03

[abstract]onSeptember12,2016,therewasareportonthesuspectedvaccinationabnormalreactionofnephroticsyndromecausedbyinoculatingdiphtheria,tetanusandacellularpertussiscombinedvaccineinLongwanHospitalDistrict,HuludaoCityCentralHospital.thenLonggangDistrictCDCimmediatelylaunchedepidemiologicaldiagnosisandresearch.andHuludaoCityinvestigationanddiagnosisexpertgroupofabnormalreactiontovaccinationwasinvitedtoconductsystematicdiscussionandinvestigation.onDecember26,2016,theinvestigationanddiagnosisexpertgroupofabnormalreactiontovaccinationinHuludaoCityconductedaconsultationdiagnosisforsuspectedabnormalreactiontovaccination.thefinaldiagnosiswasprimarynephroticsyndrome,anditwasnotassociatedwithinoculatingdiphtheria,tetanusandacellularpertussiscombinedvaccine.

[Keywords]Diphtheria,tetanusandacellularpertussiscombinedvaccine;primarynephroticsyndrome;abnormalreaction;Report

R床中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主要用于预防破伤风、白喉及百日咳[1]。绝大多数人群注射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不出现显著的不良反应,有些患者在疫苗接种位置有轻度红肿现象,与此同时出现痒感并伴有低热现象,不需要做特殊的治疗,不良反应一般可自行消退[2]。龙港区疾控中心于2016年9月12日接到葫芦岛市中心医院龙湾院区关于1例接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后引起肾病综合征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龙港区疾控中心即刻展开了流行病学调查和诊断。因不能明确病例产生的肾病综合征与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接种的相关性,申请葫芦岛市异常反应诊断专家组对该病例做进一步诊断与调查。现补充相关调查材料,现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

1.1病例基本状况

性别:男,出生日期:2014年5月23日,原出生地:吉林省四平市第四人民医院,顺产且足月出生,出生体重:2.5kg,出生后喂养方式:母乳喂养,无肾病综合征家族遗传史,无相关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无抢救史,无外伤手术史和传染病史。患儿出生满两个月后迁入葫芦岛市,在葫芦岛市中心医院龙湾院区预防保健科建卡、建证进行儿童预防接种(出生医院接种卡介苗、乙肝第一针、第二针)。

1.2发病就诊状况

患儿于2016年8月29日右上臂三角肌接种第四剂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体检正常,符合接种。注射剂量0.5mL,1人份/每支,注射部位右侧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接种疫苗当晚右侧上臂发痒,发热38℃,尿量变少,30日早晨右侧上臂红肿,于30日下午到市中心医院龙湾院区预防保健科询问,被告知回家热敷,30日晚上家长发现患儿尿中泡沫增多。经多次热敷后,9月4日家长发现上臂红肿消失,同日发现患儿下肢有浮肿。9月6日早家长发现患儿眼睑浮肿,随后立即带患儿到市中心医院龙湾院区预防保健科、儿科门诊就诊,验尿常规显示,尿蛋白阳性3+,没有做相应的治疗。

9月7日于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就诊,入院检查:t:36.5℃p:114次/minR:20次/minBp:96/65mmHg,神志清晰,发育正常,全身皮肤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眼睑及面部轻度浮肿,咽略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音,双下肢有浮肿。尿常规:颜色浅黄,透明度清晰,比重1.034,蛋白4+,潜血1+,离心镜检红细胞0~1个/HpF,离心镜检白细胞未见个/HpF,离心镜检透明管型1~2个/LpF。辅助检查提示白蛋白降低,胆固醇升高。血常规大致正常,胸片提示两肺纹理增多、模糊。确诊为1.原发性肾病综合征;2.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方法:槐杞黄颗粒、阿魏酸哌嗪片、双密达莫口服保肾抗凝,予清解合剂口服对症治疗,入院3d后建议激素口服治疗原发病,家长表示拒绝,9日出院。

9月14日第二次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就诊并入院治疗,确诊为1.原发性肾病综合征;2.支气管炎。治疗方式:头孢孟多静点抗感染,口服阿魏酸哌嗪片、槐杞黄颗粒保肾抗凝,能量合剂静点保护重要脏器。住院4d,患儿无发热,无咳嗽,血常规未见异常,肝功正常,24h尿蛋白定量提示大量,建议用泼尼松治疗原发病,家长签字拒绝,18日出院。

9月27日第三次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就诊并入院治疗,确诊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入院治疗。辅助检查:9月21日葫芦岛市中心医院检测结果,24h尿蛋白定量:0.85g/24h,尿量850mL。9月23日尿常规:尿蛋白1+,白细胞0.4/HpF,红细胞0.4/HpF。治疗方式:能量合剂静点保护重要脏器,口服阿魏酸哌嗪片、槐杞黄颗粒保肾抗凝,加入醋酸泼尼松治疗。入院3d,体温处于正常状态,复查血常规指标、血生化指标大致呈正常状态,准予带药出院。29日出院。

出院后,一直在家中服药治疗,定期到医院复诊。根据家长提供的检验报告单,患者于11月8日、11月30日和12月10日尿标本检查,尿蛋白呈阴性,血常规、血清大生化检查,基本正常。12月22日随访患者,患儿在家继续口服药物,身体基本恢复正常。

1.3疫苗及接种门诊情况

1.3.1疫苗情况该患者本次接种的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是属于国家扩大免疫规划一类疫苗,按照《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要求,由辽宁省政府统一采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逐级发放[3]。本次接种疫苗生产企业: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疫苗批号:20151138-2,有效日期2017年11月20日,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生物制品批签发合格证。疫苗放置于龙港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冷库里,温度为6℃,接种前疫苗放在葫芦岛市中心医院龙湾院区预防保健科冰箱储存,冰箱冷藏室温度是5℃,冰箱还放置其他疫苗,接种的是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疫苗采购、运输、储存、发放过程完全符合《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要求[3,4]。

1.3.2接种门诊情况本次为患者接种疫苗的单位葫芦岛市中心医院龙湾院区是龙港区卫计局指定的预防接种机构,负责龙港区龙湾街道和滨海街道适龄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负责疫苗接种的人员具备国家规定的医务人员资质,且经过龙港区卫计局免疫规划业务知识培训,获得预防接种合格证。

1.3.3注射器情况注射器情况: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是由龙港区卫计局统一采购,下发到各接种单位。批号:201503002,有效期:2018年3月,生产厂家:无锡市宇寿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有自毁型一次性使用注射器检验报告单。

1.3.4接种同批次疫苗其他人员的反应情况葫芦岛市中心医院龙湾院区预防接种门诊接种该批次疫苗共计接种100人,其余99人无类似症状及不良反应发生。全市截止到2016年12月20日,无其他接种同批次的人员不良反应报告。

2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分析

2.1调查诊断过程

2.1.1调查取证过程接到市卫计局指派为龙港区患儿做异常反应诊断的任务后,市疾控中心指派相p专业人员,对患儿进一步补充流行病学调查,对龙港区疾控中心和葫芦岛市中心医院龙湾院区进行调查取证。

2.1.2调查诊断专家构成与人数流行病专业医师2人,临床儿科专业医师1人,临床肾内科专业医师1人,药学专业医师1人,共计5名专家组成本次诊断专家组。专家组成员认真审阅有关资料,依照有关规定、技术标准和专业知识,独立做出诊断。诊断结论应当按半数以上专家组成员的一致意见形成,专家组成员在诊断结论上签名。

2.1.3调查诊断过程2016年12月26日葫芦岛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对患儿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进行了会诊诊断。预防接种异常可分为不良反应、疫苗质量事故、接种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5类[5]。

根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三份临床住院病志和血、尿检验报告单以及葫芦岛市中心医院尿检报告单,与会专家排除患者心因性反应的可能性。

根据接种单位即葫芦岛市中心医院龙湾院区预防接种门诊提供的相关资质证明、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接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过程说明等材料,以及患儿家属提供的儿童预防接种证,证明患儿本次疫苗接种过程完全符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相关要求,接种过程无差错,排除疫苗接种事故。

根据生产企业提供的生物制品批签发合格证,接种单位葫芦岛市中心医院龙湾院区提供的疫苗储存、运输记录、温度监测记录、疫苗出入库登记表等材料,证明疫苗质量符合要求,排除疫苗质量事故。

最后经诊断专家组讨论,确定诊断:患儿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属于偶合症。

2.2疾病原因的判断与依据

患儿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与预防接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无关联。诊断依据如下:①根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三次住院病志,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②主要临床表现以患儿浮肿、蛋白尿为主。③尿常规显示蛋白4+,辅助检查提示大量蛋白尿,白蛋白降低,胆固醇升高。

3讨论

根据生产企业提供的生物制品批签发合格证,接种单位葫芦岛市中心医院龙湾院区提供的疫苗储存、运输记录、温度监测记录、疫苗出入库登记表等材料,以及接种同批次疫苗其他人员的反应情况,即全市截止到2016年12月20日,无其他接种同批次的人员不良反应报告,可排除不良反应、疫苗质量事故。依据接种单位即葫芦岛市中心医院龙湾院区预防接种门诊提供的相关资质证明、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接种接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过程说明等材料,以及患儿家属提供的儿童预防接种证,证明患儿本次疫苗接种过程完全符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相关要求,接种过程无差错,排除疫苗接种事故。会诊专家通过分析该患儿的病历资料,排除心因性反应。经多位专家会诊讨论最终将该例患儿确诊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与预防接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无关联。龙港区疾控中心通过协条专家组及相关部门的工作,成功妥善的处理此次不良反应事件。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不明病因的肾病综合征,临床表现为高度水肿、大量蛋白尿、高脂血症和低蛋白血症[6-8]。排除由感染、中毒、药物、过敏、全身性疾病、重金属中毒、疫苗等多因素引起的继发性肾病综合征,才能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9]。接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会调控体内的体液免疫,肾病综合症属细胞免疫范畴,故从免疫学方面分析二者也不相符[10,11]。受种者接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后所患疾病的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病与接种疫苗不存在关联,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属于偶合症。患儿在接受疫苗早期出现了咽略充血情况,提示可能存在感染[12,13]。接种疫苗后患儿表现为显著的尿蛋白丢失现象,说明该疫苗可能会导致肾功能的损害[14]。

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的不良反应通常较为轻微,表现为低热、痒感、红肿等现象,出现偶合原发肾病综合征现象的病例十分罕见[15]。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加强卫生服务人员对于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相关陪训,增加疫苗接种人员对疫苗的禁忌证不良反应的认知。疫苗接种前应向被接种人员及其家属询问相关的过敏史、疾病史、遗传史,确保接种安全性。疫苗接种前要得到患儿家长的同意,并签属知情同意书后才可接种。接种后留患儿在观察室半小时以上,向患儿家长介绍接种疫苗后的相关注意事项,以免出现类似本例的偶合病例现象。相关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接种疫苗不良反应的监管,出现特殊病例要及时发现、反馈。积极参与患儿及其家长的健康宣教,尽量减少不良反应事件的产生。

[参考文献]

[1]曲芙莲,晁哲,吴杰,等.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中白喉类毒素的质量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15,13(22):2572-2574.

[2]王桂兰,徐艳,罗燕,等.不同部位接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的不良反应观察[J].中国医药,2015,10(2):251-254.

[3]卫生部.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5,33(7):9-15.

[4]佚名.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J].中国乡村医药,2006,8(7):3.

[5]红丹,林献丹,刘丽琳,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评价[J].浙江预防医学,2015,15(5):480-482.

[6]周福德.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免疫抑制治疗进展[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5,12(1):5-8.

[7]周志华,李六生,林其玲,等.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尿液aQp水平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5,32(14):54-56.

[8]陈琪,朱彩凤,朱斌.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机制研究进展[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4,44(1):71-74.

[9]马凡.关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80-81.

[10]刘栋,宋宏庆.血清脂蛋白(a)和超敏C反应蛋白对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诊断的意义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12(1):90-91.

[11]李宇红,邵晓珊,江超,等.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肾组织中iL-17、iL-6、tGF-β1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分析[J].贵州医药,2015,39(1):65-67.

[12]李晓岚,李晓军,柳肖,等.呼吸道反复感染患儿接种不同疫苗后血清免疫水平与效果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2015,22(7):795-797.

[13]郑坚.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预防接种的安全性及异常反应的监测观察[J].中国处方药,2016,14(12):47-48.

[14]赵晓忠.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问题探讨[J].当代医学,2016,22(8):163-164.

医学免疫学发展史篇10

关键词:免疫学;教学;创新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064-02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诸多学科交叉融合,渗透于疾病机理、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研究和应用领域,是推动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免疫学又是一门蓬勃发展的学科,其推动力的源泉来自于免疫学科自身的不断创新。可以这样说,是创新精神贯穿于免疫学的整个发展历程。所以,在医学免疫学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将使得学生在免疫学的学习过程中,与免疫学现象的发现者、免疫学理论的创建者、免疫学知识的传授者产生对话与共鸣。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免疫学的学习兴趣和动力。[1]

一、教师的创新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

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的教师。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讲:“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传统的教育观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做。教师是教育中的权威,学生要无条件地服从。在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不应该再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应该是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探讨的合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也要创新。在每一课的备课中,不但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更应备创新教育的插入点,要把自己在免疫学教学、科研实践中积累的创新理念融入到每一节课、每一个实验中,引领学生做一名创新思维的开发者和培育者。在教学中,师生地位平等,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得以发挥。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生态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

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应对大量的信息,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也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

“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自由愉快”的教学生态环境,坚持正面的激励,宽容和理解学生,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现错误,不求全责备。因为,错误不再只是具有消极意义的因素,而可能成为引发学生内部认知重组的积极诱因,是通往创新的必由之路。同时,鼓励每个学生畅所欲言、发散思维,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相反,教师要发挥教学民主,放下“权威”,贴近学生,尊重学生,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大力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权威定势,这样才会出现“抗体侧链学说”。要鼓励学生敢于突破经验定势,唯此,才会有单克隆抗体的发现。要鼓励学生敢于突破从众定势,如此,才会有肿瘤免疫治疗为癌症患者延长生命。

三、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

1.免疫学概论:创新精神培养的第一课

免疫学概论是学生学习免疫学的第一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时机。因此,教师要精心准备第一课,以自己的个人魅力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教师要用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去感染学生,博得更多的学生的喜欢,进而喜欢免疫学课程。

免疫学概论系统介绍免疫学的发展历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对创新精神的感性认识。例如,经验免疫学时期,“牛痘”的发明和应用开创了人工自动免疫的先河,帮助人类在全球范围消灭烈性传染病――天花。科学免疫学时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学派的形成,“抗体侧链学说”、“免疫网络学说”和“克隆选择学说”等确立了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中的地位。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分子免疫学的发展,抗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遗传学基础、pCR的基因克隆、mHC限制性、细胞因子及受体等理论的阐明,不仅使人们深入了解诸多免疫学重大科学问题的本质,而且昭示了现代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因此,是一次次的重大创新性发现贯穿了免疫学的整个发展历程。在授课时,教师要着重阐述免疫学的每一个历史性阶段都体现了创新精神,创新是免疫学发展的原动力。

2.免疫学概念和原理的建构:创新精神培养的融入点

免疫学的发展史就是科学家的创新创造史。教材中有许多科学家及其科学成果的介绍,这些材料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教育的好材料。教师要发掘教材中介绍的科学家和他们著名的科学实验,用大师们超常的创新思维来感染学生、启示学生、激励学生。在讲授每一章节的知识点时,要有意识地把创新精神的教育融入到概念和原理的建构,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创新精神的理解更为具体和形象。例如,在介绍树突状细胞时,可以告诉学生树突状细胞在被发现后的百多年时间里一直处于沉寂状态,如今一跃成为“明星细胞”,为什么呢?学生不但会饶有兴趣地学习体外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的方法,更能激起他们更深入地研究这群细胞,并将其应用于肿瘤免疫学治疗等领域,实践为癌症患者造福的愿望。如能再结合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拉尔夫?斯坦曼,一直以来都用自己发明的基于树状细胞的免疫疗法给自己治病,使得其生命得以延续至颁奖前三天才去世,更能激发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3.免疫学实验:创新精神培养的实践体验

免疫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免疫学实验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教师应通过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当然也包括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创设实验教学情景,让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参与实验。例如,在做B淋巴细胞融合实验时,可以提到该技术发明的基础是“克隆选择学说”,该技术本身由于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于1984年获得了诺贝尔奖,学生自然很有兴趣想体验一下这个为生命科学带来奇迹的实验。

免疫学实验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实验原理,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免疫学研究的实验设计方法,为学生将来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显微观察”的实验方法、“动物模型”的实验方法等。教师可选择典型的实验,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4.免疫学讲座:创新精神培养的“现在进行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津津乐道免疫学辉煌的创新历史,这往往是回顾性的,是免疫学科的“过去完成时”,那么,免疫学科的“现在进行时”是什么?是否还是保持着青春焕发的创造力?通过讲座形式及时将免疫学科的最新进展展示给学生,并尽可能地和学生展开讨论,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课堂授课中提及了treg细胞是t细胞功能性分类中的一个亚类,就可以开设一个讲座,讲授和讨论treg细胞在疾病机理、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未来研究方向,不但使学生了解到学科研究的前沿知识,更能给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很大的启发。

5.免疫学课外研究性学习:创新精神培养的实际演练

免疫学教师接受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参与到自己的研究课题组,或者指导学生参与诸如“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项目”的实施,可以为学生提供亲历亲为的机会,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2]另外,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研究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精神培养目标。课外研究性学习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生命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让学生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环节,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通过实验设计、方法选择、实验操作等过程,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