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的背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8:40

数字农业的背景篇1

数字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档案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信息资源,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是当下亟需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描述了数字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其次对当前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最后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

数字时代;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为推进我国农村发展,使农村跟上城市发展的节奏,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农业科技创新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数字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渐进入新阶段,农业科技档案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信息资源,在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中,相关部门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相关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是当下亟需探讨的问题,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开发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意义

农业科技档案是对农业科研活动的原始记录,是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其中包括农、林、牧、渔、水利、气象、土地等涉农各业在生产、经营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应归档保存的具有一定查阅价值的文字、声像、电子等资料。农业科技档案是一种特殊信息资源,其原始性特征使其在农业科研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是持续的,因而对其开发与利用也是持续的。数字时代背景下,为推进我国农村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我国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也逐渐进入了新阶段,农业科技档案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信息资源,在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中,相关部门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也不断提升。为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就需要进一步拓展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益,将更多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科研成果,促进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1]31。

二、当前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问题如下。

1.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方法缺乏规范性。

随着我国对农业科技研发方面的重视,培养了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科技成果也不断增多。然而,对于这些农业科技成果的收集归档,却由于管理方法不够科学合理,导致相关部门对于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鉴定、分类、编目、归档等工作存在程序、步骤不规范的问题。这使得农业科技档案的完整性受到影响,难以很好地进行查考利用[2]17。

2.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意识薄弱。

农业科技档案成果往往就是一些文字、数据、影像等资料,里面的内容往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内容枯燥,专业以外的人员往往无法认识到其中价值。目前,一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科技研究成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档案管理的专业意识薄弱,在整理和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态度,导致一些科技项目档案资料不齐全,无法很好地体现科技项目的全过程和具体成果。甚至有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将在工作中积累的有价值的科技档案资料据为己有,不愿移交归档,致使部分档案资料流失。

3.档案信息服务水平低,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

数字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已逐渐渗入了各个领域,在档案管理方面,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档案管理服务企业都开始进行数字化改革,将内部保存的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使更多的用户能够通过网络查阅和下载,使一个信息资源能够同时给许多不同的人查阅。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信息服务水平相对低,没有跟上现实需求,农业科技档案的检索速度慢,且存在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此外,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还存在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对于不同保密级别的农业科技档案没有进行区别对待,造成科技档案信息泄密事件时有发生[3]67。

4.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开发利用手段和方法落后。

我国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不足不仅仅体现在管理和利用上,还体现在开发方面。目前,我国对于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采集主要还是人工采集,仅在编写目录时才用到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功能,档案的编研工作更是进行得较少,这非常不利于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

三、数字时代背景下加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1.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和完整性。

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和完整性可以说是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物质基础。农业科研院所应严格依据《档案法》、《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单位实际情况,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和完整性,做到“三纳入”。“三纳入”即要将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等管理过程纳入农业科研的最初的工作计划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档案管理与布置科研任务同步,保证整个农业科研都做好记录和资料的保存;要将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等管理过程纳入农业科研的工作程序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与检查科研活动进度同步,从而推进农业科技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等管理过程的规范化;要将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等管理过程纳入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与科技人员考核奖惩同步,实现权责分明,有责可追,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维护科技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4]91。

2.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养。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关键。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的提升是多方面的。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作用的宣传教育,让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认识到农业科技档案的重要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真正认识到自身所承载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其次,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技档案管理人员开展专业培训,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科技档案业务知识储备,进一步了解自身的权责,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对于需要进行保密的农业科技档案,也要严格做好保密工作。与此同时,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还要熟悉农业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程序,抓住关键阶段、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与农业科研人员的互动性,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等工作,为农业科技档案的再利用做好准备。此外,相关部门还要顺应数字时代的需求,定期开展计算机应用的相关培训,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的统计工作,同时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打好基础。

3.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注重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

数字时代背景下,随着科技体制改革和科研手段的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科研工作呈现出了课题协作多样化、学术交流多元化、情报交流网络化的发展趋势,这虽然促进了我国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交流和科技成果推广,但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保密工作的难度。我国相关部门要理清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与保密的关系,对于鼓励推广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信息技术,加强推广。对于要求严格保密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严格依据《科学技术保密条例》《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做好保密工作,对于泄密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依法进行惩处。与此同时,我国相关部门也要调拨专业技术人员,构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依据农业发展不同阶段对科技信息的不同层次的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密,实现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推广与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步推进。

4.加强信息开发,提高服务水平。

明确服务方向,端正服务态度,数字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要面向现代化,就必须树立信息观念、强化效益观念,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彻底转变传统的重保管、轻利用的服务理念和被动的服务方式,主动与农业科研部门开展合作,深入农业科研一线,主动了解新时期的农业科研工作的现实需求,明确服务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方法,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服务效率,调整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收集的重点内容,提升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实用性[5]64。深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拓宽工作领域。在明确服务方向,端正服务态度的基础上,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紧跟现实需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深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主动拓宽工作领域。首先,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做好准备工作,跟随农科院的农业科研成果示范推广、科技下乡等活动进入一线,开展科技宣传、信息咨询等服务,一方面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作用,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另一方面深入了解农业科研工作对于档案信息的实际需求。对于一些值得宣传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可以通过各类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进行传播,实现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其次,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工作,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进行档案信息的深度加工,对一些重要的符合农业科研工作的现实需求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结合现实需求,构建科技成果数据库、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数据库等专题数据库,编制农业科技档案检索工具,方便农业科研工作人员进行查询检索。此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还要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统计分析等处理,提升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系统性,使农业科研部门能够很好地了解当前我国的农业科研状况,避免一些课题产生重复性的问题,减少国家农业科研资源的浪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还要发挥农业科技学术交流的纽带功能,积极开办科技教育、信息交流等相关活动,这样一方面能够推进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共享,促进各相关部门互通有无,促进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开放和利用。另一方面还可以推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拓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的资金来源,从而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的信息化改革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建立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反馈制度。通过反馈信息,总结农业科技档案的开发与利用工作的经验教训,对于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改进,使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数字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方法缺乏规范性、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意识薄弱、档案信息服务水平低等相关问题,提出了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和完整性、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养、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等对策建议。

作者:陈茜茜单位:南通市农业科技档案馆

参考文献

[1]张振玲.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新思路探索[J].山东农业科学,2010(5).

[2]郭朋,张宇航,赵伟锋,李淑侠.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1(3).

[3]梁海萍,唐翼锋.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些探索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3(2).

数字农业的背景篇2

把握政策立意求高

新闻都是产生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先不说建国以来数十年的农业、农村政策变迁,单就近几年农业、农村政策的巨大变化,就很值得研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根本性问题之一。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最后上升到“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的高度。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2006年,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这些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论述的指引下,近年来我们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富农的政策措施,如农村税费改革、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放开粮食市场等。可以说,任何一项措施首先都是一个重大政策新闻。

新闻工作者要具备政治家的“大局观”,牢牢把握政策导向,提升新闻报道的立意高度。只有这样才能找准新闻宣传的切入点,增强敏感性,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新政策与旧政策对比有什么不同?农民面对新政策有何反映,能否迅速适应?农业、农村为何会有如此新变化?等等,每个方面都是关注的重点,也是“三农”报道的重要素材。如针对国家出台的“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政策,地方对这一政策的执行情况如何?对农民减负增收作用有多大?历史性地取消“皇粮国税”对农业、农村发展将会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从这些方面切入,发现新闻的思路一下子就开阔了,处理新闻的深度和高度也就有了。再如,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新闻工作者就必须全面深刻学习领会“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丰富内涵,才能在宣传报道中做到有的放矢、全面兼顾、突出重点,在农村层出不穷的喜人景象中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及时、有效地反映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情况和丰硕成果。

所以,只有切实具备“首要的政策观”,才能在发现新闻、处理新闻等方面时刻把握好时代的脉搏,做到总揽全局、着力新闻眼,让新闻的深度和高度得到展示,体现出新闻应有的价值。

小处着眼发现素材

新闻源于生产生活,农业农村新闻就更是如此。大量的农业农村新闻素材来源于农民的日常生活中,来自于火热的农业生产一线。这就要求记者深入基层,多走走,多看看,在农村多与农民交友交心,多留“眼线”,并通过与农民的频繁交往来了解其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及时把握农民的思想脉搏。

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星星点点变化往往折射出农村社会的巨大变迁。比如,农民家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的增加,反映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婚丧嫁娶等方面的旧习俗的改变,表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农民选举意识的增强,标志着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进步和农民自我意识的凸显……

因此,要善于观察农民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变化,并注意在点点滴滴的改变中细心寻找新闻眼,方能写出视角独特、有深度、有高度的好新闻作品。

抓住“数字”联系对比

农业、农村报道属经济报道范畴。看经济发展,一个至关重要的着眼点就在于“数字”的变化。通过报道这些不断发展变化的数字,读者了解农村的变化更加直观,也最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因此,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数字是写好农村报道最好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数字农业的背景篇3

摘 要:本文基于2001年“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的全国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地位获得模型分析,考察了教育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及其原因,并重点探讨了家庭背景因素――包括父母教育水平、父亲职业地位、户口身份和家庭经济条件――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家庭背景因素对女性的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明显大于对男性的影响,即。女性的受教育机会更易于受到家庭背景的局限,出身于较差的家庭环境――特别是生长于农村或来自农民家庭――的女性的受教育机会明显少于其他人。

中图分类号:C913.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4-2563(2009)01-0014-05

在当今社会,一个人能获得多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或她)的教育水平。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崔曼等人所指出的,“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在我们能获得数据而加以分析的所有工业化或正在工业化的国家中,对‘谁走在最前面’这一问题的最好回答,就是‘那些获得了教育的人’。”正因如此,教育机会获得是否公平是衡量性别平等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个人能获得多高水平的教育取决于什么因素?可能大多数的人的回答是:取决于个人的智商、勤奋和进取心等等,这些因素当然很重要,但是这些影响教育水平的个人因素往往与家庭背景相关,出身于条件较好的家庭――父母有较高的职业地位、较高的文化水平、较高的经济收入――的人,可能受到父母和家庭条件的影响而有更强烈的进取心、更加努力学习、更容易适应学校规则而考取高分、更可能进入好的学校;与之相反,出身于条件较为不利的家庭的人,在教育机会的竞争中可能处于劣势,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较少。这意味着,教育机会的竞争并非是完全公平的,它并不是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也许在一开始人们就没有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本文重点考查家庭背景及其相关社会结构因素对于男性和女性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

一、数据、变量和模型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资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于2001年11~12月收集的全国抽样调查数据,调查采用多阶段复合抽样方法,从全国3300个市县级抽样单位抽取了73个市/县/区的408个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6240名16~70岁的居民进行调查,最终获取的有效样本为6193。此调查数据的样本分布在基本的人口信息和主要的个人社会经济背景信息方面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样本分布极为接近,显示数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本文的数据分析采用oLS回归模型。表1共列出7个回归模型的数据分析结果。比较家庭背景对男性和女性的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这些回归模型都是以受教育年限为应变量,自变量包括:父亲教育水平(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和大专及以上);母亲教育水平(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及以上);父亲职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小业主及自雇、工人、农民);14岁时的户口身份(城镇户口、农村户口);14岁时的家庭年收入。这些自变量反映出了家庭的综合的社会经济背景。

模型1包括了所有样本,反映出家庭背景对所有人(包括男性和女性)教育地位获得的平均影响。模型2和模型3分别反映家庭背景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模型4和模型5分别反映家庭背景对城市男性和女性的影响。模型6和模型7分别反映家庭背景对农村男性和女性的影响。

二、数据分析结果

1 家庭背景因素的综合影响

从各个模型的R2值来看,家庭背景因素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对所有人来说(模型1),家庭背景对个人的受教育年限的平均影响程度为22.8%。如果把男性和女性分开来分析(模型2和模型3),那么家庭背景因素对男性的受教育年限的影响为18.5%,对女性的影响则为29.9%,这表明,家庭背景因素对女性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明显大于对男性的影响。城乡分开来分析的结果也得出相同的结论,在城市,家庭背景对男性的受教育年限的影响程度为19%,而对女性的影响则达到32.4%;在农村,家庭背景对男性的影响为13.6%,对女性的影响为22.6%。很明显,女性的教育地位获得更易于受到家庭背景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城市女性受到家庭背景因素影响的程度最大。

2 父母教育水平的影响

父母教育水平对所有人的教育地位获得都有显著影响(模型1)。平均来说,父亲文化程度为小学的人比父亲文化程度为文盲的人要多接受0.861年的教育;父亲文化程度为初中的人比父亲文化程度为文盲的人要多接受1.24年的教育;父亲文化程度为高中的人比父亲文化程度为文盲的人要多接受1.915年的教育;父亲文化程度为小学的人比父亲文化程度为文盲的人要多接受0.861年的教育;父亲文化程度为中专的人比父亲文化程度为文盲的人要多接受1.698年的教育;父亲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人比父亲文化程度为文盲的人要多接受1.593年的教育;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的人比母亲文化程度为文盲的人要多接受1.363年的教育;母亲文化程度为初中的人比母亲文化程度为文盲的人要多接受1.732年的教育;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的人比母亲文化程度为文盲的人要多接受2.081年的教育。相比较而言,母亲的文化程度的影响要大于父亲文化程度的影响。

男性与女性比较来看(模型2和模型3),高中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父亲对女性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大于对男性的影响,父亲文化程度为高中的女性比文盲父亲的女性多接受2.047年教育,父亲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女性比文盲父亲的女性多接受1.804年的教育,而男性的相对应的数字是1.636年和1.252年。初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父亲对男性的影响略大于女性,而小学文化程度的父亲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相差不多。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母亲对女性的影响明显大于对男性的影响,与文盲母亲的女性相比,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和初中的女性多接受1.557年和1.75年教育,而男性相对应的数字是1.055年和1.366年,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母亲对男性的影响略大于女性。综合来看。父母文化程度对女性的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要大于对男性的影响。

父母的文化程度对于女受教育年限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城乡差异。在城市,父亲的文化程度基本上对子女的教育地位获得没有什么影响――回归系数基本上都是不显著的(仅有一个微弱显著)。在农村地区,父亲的文化程度则对子女教育地位获得具有显著影响――回归系数基本上都是显著的(仅有一个不显著),母亲文化程度对子女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在城市和农村都是显著的,不过,小学文化程度的母亲的影响在城市不太明显,但在农村还是明显的。在这一方面,性别差异不太明显。

3 父亲职业地位的影响

父亲职业地位对子女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明显弱于父母文化程度的影响。7个模型大多数回归系数都是不显著的,只有农民这一项的回归系数是显著的,而且其回归系数是负值,这表明,农民子女的受教育年限明显少于其他各类从业人员的子女,而其他各类职业从业者的子女的教育机会相差不多。从全部样本的平均水平来看(模型1),农民的子女比办事人员的子女的受教育年限少0.89年,这种差异在女性身上表现得更为强烈,农民的儿子比办事人员的儿子少接受教育0.789年,而农民的女儿则比办事人员的女儿少接受1.015年教育。这种性别差异在城市地区进一步拉大,在城市,农民的女儿比办事人员的女儿平均少受3.642年的教育,这是一个很大的差距,但是,农民的儿子与办事人员的儿子的受教育年限却没有显著差异。城市中的农民子女应该是来自农村的移民人口――包括农民工、由农村进城读大学而后就业的人,上述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移民人口中的男性的教育水平与城市人口的差异不明显,而移民人口中的女性的教育水平与城市人口的差异非常明显。在农村地区,农民这一项的回归系数对男性来说是微弱显著,但对女性来说则是不显著,即,农村地区的农民的儿子教育程度低于办事人员(村干部、乡镇机构办事人员、业务人员等)的儿子,但在女性中不存在这种差异。

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这两项的回归系数都是不显著的,但是这些系数基本上是正数,这表明,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子女的教育程度有可能比办事人员的子女高,只是这种差异还没有明显到表现出规律性。而工人和小业主及自雇者(个体工商户和个体劳动者)的回归系数也都不显著。但系数基本上是负数,这表明,工人和小业及自雇者的子女的教育水平可能低于办事人员的子女,不过其差异也没有强烈到表现为系统差异。

4 户口身份的影响

中国的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非常不均衡,这导致了城里人与农村人的教育机会的极大差距,户口身份就体现出了这方面的机会不平等。表1的回归模型中的一个自变量是“14岁时的户口身份”,之所以选择14岁这一个时间点,是因为这时正是人们接受教育的一个关键时期,它可以作为家庭背景因素之一,同时也可能作为一种结构因素――反映特定的制度安排对教育机会平等的影响。

7个模型的“城镇户口”这一项的回归系数都是显著的,这说明,不论是对男性还是女性,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户口身份都影响了人们的教育机会。从全部样本来看,拥有城镇户口的人比农村户口的人多接受1.384年教育;在男性群体中,拥有城镇户口的人比农村户口的人多接受1.179年教育;在女性群体中,拥有城镇户口的人比农村户口的人多接受1.485年教育;在城市男性中,拥有城镇户口的人比农村户口的人多接受1.733年教育;在城市女性中,拥有城镇户口的人比农村户口的人多接受1.75年教育;在农村男性中,拥有城镇户口的人比农村户口的人多接受0.917年教育;在农村女性中,拥有城镇户口的人比农村户口的人多接受1.044年教育。相比较而言,户口身份对女性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略大于对男性的影响。

5 家庭经济收入的影响

全部样本(模型1)“14岁家庭年收入”这一项的回归系数是不显著的,这说明,总体而言,家庭经济收入对于人们的教育地位获得没有显著的影响。不过,女性样本(模型3)和农村女性样本(本模型7)的回归系数是显著的,但城市女性样本的回归系数又是不显著的,这表明,家庭经济收入只对农村女性的教育水平产生影响,而对其他群体则没有明显的。为什么家庭经济收入会对农村女性的教育地位获得产生影响?根据我们的经验观察,许多农村家庭有两个或更多的孩子,当家庭经济条件不足以提供两个孩子的教育费用时,家长常常选择只提供男孩子的教育费用而让女孩子弃学。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数据分析结果可能并不能完全反映出目前家庭经济收入对教育地位获得的真实影响。1990年代以来,人们凭经验观察已经注意到,家庭经济状况对子女教育有越来越大的影响。由于教育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各级学校的学费不断上升,重点学校对未达录取分数线的学生收取高昂的赞助费,以及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开始收取学费,等等,这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变化使得家庭经济状况对人们的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不过,由于上述数据收集于200]年,当时受这一因素影响的人大多还在接受教育(正在读小学、中学和大学),由于他们还未能获得最终学历,此次调查数据显然不能反映家庭经济资本对他们的教育获得的影响。

三、结论与讨论

数字农业的背景篇4

区情背景,指行政辖区的区位特征、资源构成、经济格局等基本情况和发展脉络。统计职场年轻人(尤其是区县、街乡镇工作层面的年轻人),你们一定要补习区情背景这门课,它和岗位技能同等重要!如果不了解区情,不清楚本辖区特定的地域特征,会使统计产品“营养不良”,甚至出现“致命硬伤”。

区情“要数”应知晓

何谓区情“要数”?它是指记录辖区基本情况的主要数据、关键数据。如:辖区面积、耕地面积、户数、人口、区划机构、基本单位、主要经济指标、资源构成等。

(见“职场视频1、2”)

观后感:

知晓“区情数据”是统计人最起码的应职表现。在加工统计产品的时候,梳理区情信息必不可少,储备的区情数据越多,关联信息的范围就越大,匹配数据的区间就越宽,加工质量就越高。

“职场视频1”当中,如果不知晓辖区人口“要数”,你加工出的信息产品只能是机械传递抽象的本专业、本岗位的几笔数据,如GDp实现××亿元、耕地面积存量××亩、储蓄余额达到××亿元等,而人均GDp、人均耕地、人均储蓄等强度相对数,也就是加工含量更高的信息产品,是生产不出来的。我们说区情背景是统计产品的营养要素,道理就在于此。

“职场视频2”给我们的思考是:统计人是区情的活载体,有序、清晰、完整地介绍和宣传区情,是在用语言、用口述的方式展示统计产品。品察一个人的职业素质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看他的应职能力。当你得心应手的引证、介绍、分析区情数据,并把这种活动升华成应职成果(决策、论证、汇报、交流)的时候,“俺是一个称职统计人”的效果也就达到了。

建议你通过统计公报、统计年鉴等渠道,有重点地梳理、储备、记忆本辖区的年度要情数据。要做到对区情“要数”记忆牢固、脱口而出、随机运用,除了一些技术性方法(机械背诵、小数取整、科学归类、利用谐音)外,关键还要靠“心”,凡事用心、何难之有?

模拟提问:

你知道所在辖区的总面积吗?

你知道辖区总户数、常住人口、外来人口、劳动力资源有多少吗?

你知道辖区耕地面积是多少吗?

你知道辖区区划和机构情况吗?

你知道辖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税收等主要经济成果数据吗?

区情背景须把握

统计产品的价值取向是服务决策,而决策的落脚点是解读、研判辖区现状与特征。要保证统计产品的加工质量,就一定要把握区情背景。如果不了解区情,不清楚辖区特定的地域特征,则极易出现数据计算无误但产品观点谬误的情况,甚至出现致命硬伤。

(见“职场视频3”)

观后感:

“建议”是统计分析产品中的重要内容,是体现分析含量、思辨水平的标志,更是考察作者对区情掌握程度的标准。高水平的建议一定要体现针对性和操作性,这个针对性和操作性,具体的指向就是区情,具体的载体还是区情。

视频中那位年轻人提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拉动农村消费创造必要的环境”,假如不细心品读,文字很有道理,但认真和区情对接思考时发现,其建议没有任何针对性。因为分析视角内的农村基础设施,随着新农村建设脚步的加快发展,已不存在“交通、电力、供水、通讯、有线电视”等向农村延伸的问题。

对于工作经历、撰写分析报告经历、生活阅历较浅的年轻人来说,加工统计产品时,免不了要参看、模仿、借鉴互联网或其他载体上的资料,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不加思考、盲目照搬、简单“复制”的话,不仅会使你的分析文字丧失价值,分析产品质量低劣,更可怕的是一旦养成不愿意思考辨析、依赖拼凑摘抄的习惯,就会对人生素养造成影响了。

模拟提问:

你知道辖区经济总量、经济结构、主要行业结构是什么格局吗?

你知道辖区区位特征、资源特点吗?

你知道辖区有多少规模以上企业、大型企业、重要的经济板块(如开发区)的行业分布数量及活动成果吗?

你知道辖区城市化程度吗?

你知道辖区农民(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及收入构成吗?

你知道辖区经济增长支撑点在哪个领域和行业吗?

你知道辖区发展规划思路和发展措施、具体目标吗?

数字农业的背景篇5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虚拟仿真生活体验馆;荷叶鲫鱼;3dsmax;VRp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7)004010303

0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三维图形软件的发展,利用数字化手段对真实场景仿真的虚拟技术成为计算机应用领域热点。虚拟仿真生活体验馆不受时空限制,与传统会展结合,能更好更快地传递信息。将虚拟仿真交互技术应用到水产业中,根据养殖基地真实场景和产品情况生成逼真的三维场景,用户通过鼠标或键盘点击拖拽,身临其境地漫游在体验馆中,与环境和产品交互,得到全新的体验。该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水产品资源利用率,有效促进了农业信息化发展。

1虚拟现实技术及系统开发工具

1.1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VR)是近年来出现的高新技术,也称灵境技术或幻真技术。虚拟现实是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虚构出来的一种人工模拟现实环境,它能模仿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功能。虚拟现实技术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认知能力,促进人与环境交流,更深入开发人类智慧[1]。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形成三维图形空间,利用跟踪技术、人机接口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产生逼真的“虚拟环境”,使用户在视觉上产生一种沉浸于虚拟环境的感觉。

1.2系统开发工具

本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及建模软件进行设计,使用的软件有:3dsmax,即3DStudiomax,是Discreet公司开发的(后被autodesk公司合并)基于pC系统的三维动画渲染和制作软件,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具有强大的建模、动画、材质和渲染功能。VRp:VirtualRealityplatform,简称VR-platform或VRp,即虚拟现实平台。VRp是一款由中视典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独立开发的一款虚拟现实软件,可以较好地进行三维场景模型导入、后期编辑、交互操作、特效操作、界面设计及打包等。photoshop:处理或绘制三维贴图,为模型制作精良贴图。

2设计思路

新乡市卫滨区荷叶鲫鱼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家集水产养殖、休闲垂钓、品牌化运营、无公害水产品专卖、农超对接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由一个体验中心和3个养殖鱼塘组成。合作社主养鱼类品种为淇河鲫鱼和彭泽鲫鱼,严格按照国家无公害俗冀行生态养殖。模拟荷叶鲫鱼农民合作社养殖基地的虚拟仿真生活体验馆,辅助人们感受水产虚拟环境,供消费者和相关技术人员参观学习,指导鲫鱼养殖技术推广,推动农产品销售。开发流程:前期结合数码相机和photoshop获得虚拟现实模型的纹理贴图;中期使用3dsmax搭建虚拟模型;后期将构建模型导入虚拟交互平台软件VRp中进行场景驱动,并设置漫游和交互,如图1所示。

3设计与实现

3.1前期分析

建模开始之前要进行场景分析,即分析场景建筑、场景环境、场景布局、基础设施等。主要数据资料有:①纹理数据采集。前期使用数码相机现场拍摄,后期利用photoshop进行处理,制作成三维模型的材质贴图,使整体效果更贴近真实场景;②建筑物尺寸。合作社提供房屋、鱼塘等大型建筑的相关数据,按照实物建筑1:1建模;③其它数据资料。场景中其它细小模型相关数据来源于实地测量。

3.2模型构建

3.2.1模型建立模型是整个虚拟仿真生活体验馆设计的基础,它的好坏及逼真度直接影响整个虚拟环境的真实性,常规建模方式主要有两种:①采用标准几何体建模,该建模方式较为简便并且便于后期贴图;②采用标准几何体模型组合方法建模,通过纹理添加使模型逼真,既简化建模过程,缩小文件容量,又不影响模型整体效果。此外,在建模中应遵循一个原则:在保证视觉对象不失真的前提下,尽量采用最简单的模型[3]。根据以上要求,荷叶鲫鱼虚拟仿真生活体验馆的场景模型设计为3个部分:(1)房屋及鱼塘模型。场景模型中有一个荷叶鲫鱼体验中心和3个养殖鱼塘。体验中心建模主要根据相关数据制作相应的标准几何体模型,将标准几何体模型组合成完整的体验中心模型;鱼塘及鱼塘周围的土壤建模主要使用“线”绘制出基本轮廓,再通过挤压操作形成面片效果。(2)场景中栏杆及其它模型。场景中的栏杆虽然不是重点模型,但比例相当大,也是整个场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栏杆模型的构建与房屋及鱼塘方法不同,必须使用圆柱体构建模型。一个圆柱体模型至少需要14个侧面才能保证其轮廓完整,本文大面积的栏杆建模需要将近1500根大小长短不一的圆柱体,栏杆模型中至少有24000个面数,建模工作量大。结合场景及栏杆特点,采取建立高精度模型方案,对其渲染并保存为pnG图片,如图2所示。再新建一个平面模型,将保存的pnG图片赋给平面,即通过贴图平面来表现栏杆模型,如图3所示。这样,经过高精度建模后只需要一个面就可以达到完全相同的效果。通过该表现手法制作出来的栏杆虽然提高了渲染速度及系统实时性,但视觉对象缺少一定的真实性,即在顶视图中模型缺乏立体感。因此,栏杆模型顶部的圆柱依然采用标准圆柱体来表现。荷叶鲫鱼农民专业合作社中除了荷叶鲫鱼体验中心、鱼塘和栏杆外,还有如自动投料机、门亭、马路等。这些模型的构建主要使用基本几何体表现出轮廓即可。

3.2.2场景贴图及烘焙建模贴图效果好坏决定场景的逼真性及渲染的好坏,本虚拟仿真生活体验馆的重点建筑物为体验中心及鱼塘,遵循不重复使用贴图和一个建筑物一张贴图的原则进行贴图。为了保证场景渲染及后期交互的流畅性,非重点建筑物贴图遵循不必非常清晰的原则进行贴图。此外,整个场景中均将贴图的背景色改成和贴图本身色调类似的颜色,以减少在UVw展开时出现匹配不准或有明显白边和黑边的现象。建模完成后,对整个场景添加灯光效果,并按照常规烘焙操作进行场景烘焙,最终荷叶鲫鱼虚拟仿真生活体验馆三维模型如图4所示。

3.3交互驱动

3.3.1模型导入VRp考虑到3dsmax与VRp的兼容性,在使用3dsmax创建的模型导入到VRp编辑器之前,需要安装VRpformax插件,利用该插件将烘焙好的场景通过插件导入到VRp中。3.3.2交互动画设计在虚拟仿真生活体验馆中实现实时漫游以及逼真效果,〖HJ*3〗需要在VRp系统中创建行走、飞行、动画相机,添加天空盒、太阳光晕,并要对场景中的建筑物和植物等设置物体碰撞规则。(1)交互动画。荷叶鲫鱼虚拟仿真生活体验馆设计的游览模式为两种:漫游模式和游客模式,漫游模式为不需要引导的自动游览模式,而该馆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实现在场景中通过人物游走浏览各个部分,即游客模式。游客模式主要利用VRp设置行走相机,通过鼠标或键盘操作控制游览方向,实现交互。实现交互首先要创建骨骼动画作为目标人物,调整骨骼的身高比例并放到适当位置,通过动作库为骨骼添加“休闲站立”、“原地行走”等动作,最后添加角色控制相机绑定目标人物。这样,在浏览过程中就可以通过鼠标或键盘操作控制目标人物,在场景中自由行走,以游览者身份观察整个场馆。另外,场景中若只有一个目标人物,画面过于单调,为了使场景丰富,添加了多个骨骼动画,效果如图5所示。

(2)特效设计。在设置好浏览模式后,为了模拟室外场景,选择适合场景的天空盒效果,并对其角度进行旋转,使光线的摄入方向与场景中的投影方向一致,再适当添加光晕效果。光晕效果角度和高度与天空盒光线方向、太阳光照方向相融合。这样添加特效后,场景更加美观逼真。(3)交互按钮设计。虚拟仿真生活体验馆的另一特点是通过鼠标触发事件控制相应内容,如浏览模式切换、音乐开关设置,以及通过添加文字、图片、动画,甚至链接数据库、网页或加载视频等功能,向使用者介绍场馆情况。主要使用VRp的初级界面和高级界面,在场景中添加控制按钮,再结合相应的脚本程序,实现按钮控制。(4)浏览模式按钮设计。在该体验馆中,主要通过触发事件即按钮来控制相机的转换和交替,场景中设计了两个动画相机漫游,分别为行走动画即游客模式和环绕动画即漫游模式实现生活馆的虚拟展示,如图6所示。

(5)荷叶鲫鱼种类介B设计。荷叶鲫鱼种类介绍通过服务控制平台实现,采用添加文字、图片及Flas的形式制作相应介绍,再通过按钮触发,结合相应的脚本程序进行控制,如图7所示。(6)背景音乐设计。为了给使用者视听觉双重感受,增强场景的真实感染力,在该虚拟仿真生活体验馆中添加了背景音乐,并对背景音乐进行了相关属性设置,可自动循环播放。同时使用音乐开关触发控制按钮,通过该按钮可以暂停和播放音乐。此外,添加了音乐大小控制滑杆,结合脚本语言精致控制音乐音量大小。

3.3.3系统输出与动画设计完成后,可将其为单独的可执行文件eXe演示Demo,也可输出为网络的VRpie文件。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选择将作品为可执行的eXe文件,不过在使用时要注意相应的环境配置,如显示器屏幕尺寸、显卡性能等,否则可能影响展示效果。

4结语

本文通过3dsmax、VRp及photoshop软件构建了荷叶鲫鱼虚拟仿真生活体验馆。随着硬件、软件技术的不断成熟,虚拟现实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极大地加快了农业技术的现代化进程,场景的逼真性和实时交互性受到广大用户喜爱,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的荷叶鲫鱼虚拟仿真生活体验馆具有真实性、交互性、易实现性等特点,较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使用需求,促进了水产品与现代科技结合,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可靠手段。

参考文献:[1]马贺清,陈建平.VRp虚拟校园建设及其关键技术[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2,21(5):153157.

[2]李好琴.新乡市水产行业的产业带头兵――记发展中的新乡市卫滨区荷叶鲫鱼农民专业合作社[J].渔业致富指南,2013(16):2728.

[3]祖先锋.矩阵继电器在多路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J].煤矿机械,2005,2(24):106108.

[4]冯少云.基于web的虚拟展馆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2.

[5]刘科文.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10):123125.

[6]罗子明.消费者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7390.

数字农业的背景篇6

城乡“数字鸿沟”不容忽视

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向东在接受《中国信息界》采访时表示,进入数字时代,我国在数字城乡融合发展上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首先就是城乡数字鸿沟。城乡数字鸿沟,表现为城乡之间在信息基础设施与公共支撑平台、信息技术渗透率、数字化应用条件与水平、应用主体的素质与技能等多方面的差距。城乡数字鸿沟始终存在于我国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之中,特别是在一轮接一轮的信息技术快速迭代的时候,城乡之间技术更新的不同步,更容易出现已经有所缩小的城乡数字鸿沟再次拉大的情况。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7月23日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显示,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其中,行政村、脱贫村通宽带率达100%。2017年到2021年,我国网民规模从7.72亿增长至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提升至73%,特别是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提升到57.6%,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缩小11.9个百分点。网络扶贫和数字乡村建设接续推进,城乡居民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不容忽视的是,城市与乡村之间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仍然明显。比如5G,根据《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已建成142.5万个5G基站,总量占全球60%以上,5G用户数达到3.55亿户,千兆用户规模达3456万户。但目前5G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刚刚开始接入县域,而乡村才实现4G普及;再比如互联网普及情况,虽然城乡互联网普及率的差异在逐年缩小,但目前农村地区不足60%的普及率与城镇地区超过79%的普及率相比,显然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而且,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不是建好数字基础设施、实现互联网普及就可以了,还要应用起来,在这方面城乡差距更为明显。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助理研究员赵文景对《中国信息界》表示,目前最大的问题和挑战还在于数字技术手段在农村地区的“使用”上,即存在城乡数字使用鸿沟,也就是在信息技术利用能力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如农村地区的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相对不足,农业数字化转型水平低于工商业,农村基层管理人员对数字设施的使用能力相对落后,农村的精准化、数字化治理同样不及城市地区。显而易见,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关键在乡村。为此,国家将发展数字乡村作为国家战略,加强规划。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设立了“十四五”期末及2035年远景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乡村4G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到2035年,城乡数字鸿沟大幅缩小,农民数字化素养显著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2022年1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对当前的数字乡村发展作出部署,提出到2023年,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和网络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

乡村数字经济发展不足

国家对数字乡村发展作出了规划,制定了发展目标,那么,要如何推进?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发展数字乡村、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以农村电商为主的乡村数字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2.0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221亿元,同比增长2.8%。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今年5月底的《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报告》显示,在乡村经济数字化方面,数字技术促进了农产品流通和农产品互联网平台等新业态的快速发展,2020年超过10%的农产品零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二元结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差距,使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变成不是一件单纯在数字化上发力即可奏效的事情。数字城乡融合发展,需要综合施策,特别需要针对数字乡村面临的挑战,对症下药,找到解决办法。售额来自网络销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帅对《中国信息界》表示,在部分地区数字经济对促进农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淘宝村为例,从最初全国只有3个发展到2021年突破7000个。很多农村呈现出了产业集群,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产业发展。与城市相比,目前乡村在数字经济发展上仍明显落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的数据显示,2020年数字经济在农业的渗透率仅占农业增加值的8.9%、远低于工业21%和服务业的40.7%。中泰证券今年4月题为《农业数字化专题研究:助力农业的一场“阳谋”》的报告指出,虽然我国总的数字经济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但数字经济农业渗透率刚刚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距离高收入国家12.5%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同时,数字经济在乡村的发展还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而这种差异有可能加剧不同地区间的城乡数字鸿沟。据《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报告》的数据显示,目前数字水平发展较高的多集中在东部地区,全国三分之二的县域仍处于数字乡村发展的中等及以下水平阶段,地区发展水平极不平衡。

农村居民数字素养亟待提高

数字农业的背景篇7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摄影技术;图像处理

中图分类号tB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1)12-0043-01

当前,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互联网的日益发达,作为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掌握简单的拍摄、相片处理技术十分必要。对于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的农技人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经常遇到各种病虫害,将拍摄的照片作为资料保存,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简单的编辑、加工、整理,制作成挂图、宣传册等,可非常直观地指导农户,也可向农业技术网站传输,以作为网站图片库的资料。

1数码相机与摄影器材的选择

摄影的目的是指导农户防治病虫害,普及科学知识,质量较好的普通数码相机也基本可以满足要求。农作物病虫害摄影一般要求相机有微距功能,虽然现在的数码相机都有微距功能,但其微距能力的表现却不一样。采用了1/2.5型600万像素CCD,配备6倍光学变焦镜头,焦距相当于35mm相机的35~210mm,光圈大小为F2.8~F4.8,可以达到1cm最小微距。

2作物病虫害拍摄技术

2.1光线的控制

控制好光线是农作物病虫害摄影需要掌握的最大要素。农作物病虫害摄影一般都是微距摄影或近距摄影,微距拍摄时,要注意观察光线的照射方向,尽量利用好自然光,确保光线平均地照射在被摄物体上。在大多数情况下,从侧面射入的光线能更好地突出物体质感。如果自然光线不足或光线照射位不当,可以用手电筒或白色泡沫板(充当反光板)补光[1-2]。为了保证图片清晰,提倡顺光拍摄,顺光拍摄比较容易掌握,而且能够反映农作物害虫表面的纹路、质感和色彩。利用顺光很容易表现外壳的光滑质感,在相机测光的选择上应使用评价测光,而不需要作过多的曝光补偿。

2.2构图的处理

农作物病虫害摄影不同于艺术摄影。就其实质来说,主要是解决画面上各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空间关系,把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个画面上,使之形成统一的整体[3]。例如虫害的照片要反映害虫与取食或寄主作物之间的关系,病害则要反映病斑与叶片的关系等。在拍摄之前,要有充分的构思,并选择合适的拍摄个体。同时,背景也在考虑范畴之中,应尽量选择较为单一的背景,有利于在画面中令主体凸显,即衬托作物背景的颜色、形状比较统一,而不是多种色彩、明暗相间和杂乱无章的背景。另外,依据害虫形态可以采用不同角度拍摄,身体扁平的昆虫要尽量俯拍,对于直翅目昆虫和鳞翅目特别是蝶类则要侧拍,并尽可能与镜头平行,不至于形成此实彼虚的画面。

2.3拍摄重点的选择

2.3.1病害的拍摄。病害照片除拍摄典型症状外,尽可能拍摄同一病害在植株不同部位(叶部、颈部、根部、果实等)、不同时期的表现,从而能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3.2虫害的拍摄。虫害照片应分别突出成虫、卵、幼虫、蛹等虫态及危害状。对害虫不同虫态、不同龄期的形态特征、危害症状等进行全方位的拍摄,以获得对虫害的立体识别[4]。

3注意事项

3.1合理使用快门线或定时自拍功能

选择具有iS(防抖动系统)功能的数码相机是非常必要的。此外,对于没有防抖动系统功能的数码相机,相机的快门线或定时自拍功能可以用来减少在慢速曝光时候手抖动所造成的图像模糊。数码相机使用电子快门线,这种装置有助于获得清晰的照片[5-7]。

3.2学会手动对焦

在农作物病虫害摄影中数码相机的自动对焦不可完全信赖。因此,要学会熟练地使用数码相机的手动对焦。就目前普通型数码相机而言,手动对焦不易操作,要做好这第一步需要经验的累积,以为在捕捉镜头时处变不惊。

3.3拍摄害虫方法的运用

3.3.1守候拍摄。对于拍摄害虫成虫蝶类在花上吸食花粉和花蜜时,可以站在花丛中找好角度守候拍出其取食特征。

3.3.2跟踪拍摄。拍摄害虫有时需要不分昼夜地监控,才能拍摄到有实用价值的镜头,为农民辨识、防治害虫提供最直观的帮助。害虫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一系列生长发育的过程,在同一作物及生态环境内可以根据其规律定时、定期拍摄。

3.3.3饲养拍摄。有时为了拍摄到一种害虫化蛹、羽化的镜头,野外比较难守候,可以将害虫带回到室内进行饲养培育,方便害虫整个发育过程的拍摄,还可供夜间监控拍摄。

4参考文献

[1]董春阳.对高校摄影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6):43-44.

[2]傅平.创建传统摄影与数码摄影相结合的摄影实验室[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3):118-120,138.

[3]摄影光学摄影技术及其装置[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2007(5):66.

[4]翁南洲,宗兴森.激光光控高速摄影实践[J].照相机,2010(12):78-80.

[5]李铭.技术图样缩微摄影技术培训讲义(1)[J].数字与缩微影像,2010(4):41-44.

数字农业的背景篇8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绅。古诗通过写农民种地的辛苦,反映了农民的艰辛,粮食的来之不易。全诗四行两句。第一行写农民劳动的时间和干什么农活。第二行写农民的艰辛。诗的第三、第四行是作者看到农民劳动辛苦景象引起的联想和议论,用一个问句直接抒发诗人的感情,紧扣着读者的心弦。教育学生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懂得粮食来之不易,从而要珍惜每一颗粮食。

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有10个:当、午、汗、滴、谁、知、盘、粒、辛、苦。

要求会写的字有5个:禾、当、午、汗、知。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初步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习惯。

2、认识本课的生字,学会写生字5个,记住字形。

3、能够背诵古诗,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辛苦”的意思,会用\"辛苦\"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中午小饭桌的同学的吃饭情况作了调查,投影出示统计表,看到这些数字,你想说些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有的同学说:“农民伯伯种田非常辛苦,不应该浪费粮食。”也有的同学来自农村,可以结合自已家的实际情况谈一谈。如果有的同学说出有一首古诗是描写农民种田非常辛苦的,它的名字叫《锄禾》,教师适时板书课题。

小朋友们,谁知道“锄禾”是什么意思呢?

二、学习生字。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听录音。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古诗。要听清字的读音。用右手的食指指着字,看谁最认真?如果会的同学能跟录音机一起读,也不必加以制止,追问一句:“你从哪里学会的?”提示学生:我们可以从许多地方学习知识,希望小朋友们做个有心人。

2、过渡:由于这首诗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熟练背诵,所以直奔本课的生字。这首诗你们会背了,里面的生字你们都认识吗?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中的生字词,看谁学得又对又快。

(二)认读生字。

1、下面请你轻声读课文,用手指指着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2、引导学生回忆平时学习生字的主要方法:你们平时都用哪些方法来学习生字?(拼读音节、问同学、问家长、问老师、也可以查字典。)

3、小朋友们归纳得真好,那就请你赶快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吧。(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点播。)

4、学习完生字以后,请你给同桌读一读,注意用手指指着字读。

(点评:教师几次强调学生指读,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手、口一致,随文识字。把识字落到实处。)

5、汇报学习情况:

(1)谁能把课文给大家读一遍。(这里教师再次强调读诗,在读中认识生字。)

(2)以演示文稿的方式逐个出示以下词语,进行词语抢答,如果你认识就站起来大声说出来:

日当午锄禾汗滴盘中餐粒粒辛苦

当读到以下的词语时,追问一下词义,解释不到位也没有关系,后面还要深入理解诗意,“日当午锄禾盘中餐”是什么意思?

(3)猜词游戏:一个同学背对黑板,另一个同学任意指一个词请他猜,其他同学不能出声音,可以用动作提示他。目的是让学生认字,理解词意。

(4)在词语中你认识了生字,那么老师把生字单拿出来你还能认出它们吗?抽读生字卡片,当读到“禾、午”时进行扩词。

(5)现在这些生字都躲到诗里面去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点评:在识字中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先读文,再学句、学词,然后学字,最后回到文中。)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一)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1、读课文,提出问题。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同学们学得特别好,下面,请你们再读课文,看看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1)不理解词语:谁知皆禾下土;(2)为什么说“粒粒皆辛苦”?)

2、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如果有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请记下来,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去,发现问题,进行适当地点播。

(点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小组成员相互补充,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话的习惯。)

(二)汇报学习成果。

1、哪个小组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让大家帮助一下。

2、下面,老师想带着你们一起去农田里看一看农民是怎样劳动的,你们愿意去吗?(看一段录像,录像内容是:太阳炙烤着大地,蝉儿在高枝上鸣叫着,农民在田间劳动。此处,教师边放录音边描绘农民辛苦耕种的情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看图谈感受,让学生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学生评读,教师适时范读。

4、谁还愿意读?愿意读的同学都起立,一起读一读。

5、能背的同学背一背,不会背的同学可以再看看书。

四、巩固练习,指导书写。

(一)捡稻穗游戏,复习生字。

录像:配上喜庆的音乐,播放农民收割稻子的情景。

秋天来了,农民通过辛勤的劳动,庄稼获得了大丰收。你们看:金黄的稻穗在秋风中摇摆,好象在向人们微笑。收割后,还有一些稻穗遗留在了田地里,下面咱们一起去捡稻穗。你可以任选一颗,读出后面的生字,然后放到篮里。(每次5人上台,两次完成)

(黑板上贴出稻穗,稻穗的后面有本课的生字)

教师问:你们打算把这些稻穗送给谁?为什么?你还想说什么?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发散,让学生自己感悟道理,体会出劳动带来的快乐。同时进行口语训练,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二)指导写字。

1、从生字中找出你认为难写的字,我们一起来学习。(学生认为难写的字可能是“知、当”)

2、用电脑课件演示字的笔顺,学生认真观察,然后书空。

3、教师在田字格中书写学生认为难写的字,边写边说出这个字要注意的地方。

4、学生练习写一个字,同桌互评,然后再写一个。

五、总结全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字农业的背景篇9

伴随电子商务的发展,2004年,网商作为一个新兴的商业群体,逐渐浮出水面。如果说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对传统营销模式的变革的话,那么网商也作为一个新兴的商业群体而具备了划时代的意义--它的发展将逐渐锻造出一种新型的商业人格和商业文明。

何谓网商?是指运用电子商务工具,在互联网上进行商业活动的商人或者企业家。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广东、浙江、上海三个沿海发达地区网商发展居全国前三位,网商发展比较好的也多集中分布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以及周边。而另一组数据显示,网商发达地区由沿海向内陆发散的趋势明显。2010年,网商的发展更趋向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也就在这个时候,农民网商的发展也逐渐成为一股不可忽略的力量。

农民网商发展不可不提的模式是江苏睢宁沙集镇。2010年,“第七届全球网商大会”将唯一的“最佳网商沃土奖”颁发给了沙集镇。同年12月“农村电子商务暨‘沙集模式’研讨会”在沙集召开。一个沙集镇为什么能够获得如此般厚重的礼遇?“一个传统的农村,却有一半农户在开网店,在淘宝网家具销售上占有极高份额。它为在信息网络时代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说。

农民网商的逐步兴起也将逐步创造一个农产品经营网商的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也为农产品经营网商时代的来临提供了时代背景。2011年,作为“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元年,电子商务作为战略型新兴产业被提上日程。三网融合带动农村互联网的普及,农村物联网的发展逐渐改变了农民被排斥在市场体制之外的困局,农村农产品生产规模化、组织化和品牌化,农民发展生态农业也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兴起,破解城乡二元化体制、促进农村与大城市的接轨,满足城市消费者对健康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等等都在酝酿着一个新兴商人群体,农产品经营网商。

农村电子商务也应时代的需求,不断的为这一群体注入活力,正如中国数字农村网。一台电脑,背后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和致富路,你准备好了吗?

数字农业的背景篇10

[关键词]互联网;农科院校;学生;创业支持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06.177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1

1互联网对农科院校学生创业的支持分析

首先,互联网为农科院校学生创业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来源。农科院校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理论,并不能够完全概括学生创业所需要的理论知识,特别是一些有关农林牧副渔方面涵盖实践经验的文献都需要学生通过网络获得,而且互联网上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库为在农业方面创业的农学院校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如果农科院校学生毕业后不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创业,那么就更需要通过网络得到创业所需的知识理论和实践经验,从而为自主创业提供帮助。

其次,互联网为广大的农科院校学生创业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创业信息。特别是一些专业的互联网网站,可以免费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的信息和创业商机,以及创业咨询、创业指导等。这无疑为农学院校学生创业开启了方便之门,比如:阿里巴巴创业、一起创业、创业帮等网站,上面的创业信息高达几十万个,不少大学生都是通过创业网站寻找到适合自己创业的项目。农科院校的学生创业时可以在互联网上与有创业经验的网友进行创业交流,这样既能够获得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经验交流,又可以进行科技致富的探讨,比如:在养殖业方面,针对所养殖的禽畜疫情、病情的防治,鱼类、水产品的养殖方法等,都可以进行交流和探讨。农科院校学生对自己创业过程中的问题也可以在网络找到解决的办法,可以说网络使农科院校学生创业事半功倍。

2互联网背景下农科院校学生创业支持存在的问题

2.1农科院校学生创业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扶

互联网背景下农科院校学生创业支持上还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扶。农科院校学生通过互联网创业或者寻找创业信息多数是个人行为,缺少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有效组织指导和帮扶。学生在互联网上虽然能够获得与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相关的知识理论以及实践经验,但是得不到教师的正确指导和帮扶,那么在创业过程中会走弯路或出现错误,甚至造成创业失败。不仅如此,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也没有在网络上建立起指导和帮扶农科院校学生创业的网站或论坛等,从而使农科院校学生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多数是凭借自己的实力创业,而没有得到农科院校及有关部门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的有力支持,这也是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2.2农科院校学生创业缺少对口支持

农科院校学生所学专业都是与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等方面有关的,因此,互联网上的农业、种养殖业相关的企业,以及科研院校与政府职能部门对农科院校的学生创业缺少对口支持。学生大部分都是自己通过互联网来获取创业信息、创业商机,不能够与企业、科研院校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直接通过网络获得有效的支持,比如:针对农科院校学生进行水产养殖,饲料企业、水产养殖企业不能通过网络直接对创业学生进行相关支持,当农科院校学生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遇到问题,也不能够通过网络获得科研院校的技术支持。

3拓宽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农科院校学生创业支持的途径

3.1加大对农科院校学生创业的网上指导和帮扶

农科院校、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以及涉农企业都应在互联网上建立起一个专门指导和帮扶农科院校学生创业的窗口,只要农科院校学生创业有需求,都可以在互联网上的指导和帮扶窗口获得支持,而且这个创业窗口能够最大限度地缩短农科院校学生的等待时间。有关单位和部门设立的指导和帮扶农科院校学生创业的网上服务窗口要由专业人员负责管理,针对农科院校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和需要的支持都要在第一时间内给予答复和解决,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对农科院校学生创业的支持。

3.2建立网上对口支持服务

针对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农科院校学生的创业支持,还需要借助网络优势建立起专门的对口支持服务网站等,特别是涉农企业,比如:种子公司、饲料生产企业、农药、化肥经销公司以及农机具资料中心等,都应在互联网上对口支持农科院校学生创业,为农科院校学生创业大开方便之门,比如:饲料公司可以对口支持养殖业创业的农科院校学生,通过提供一对一的支持,使其在养殖过程中不会出现差错,并能够及时地解决问题,从而有效保证农科院校学生创业成功。

4结语

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农科院校学生创业支持应该是全社会的问题,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及涉农企业既需要为农科院校学生创业提供网上指导和帮扶,也需要构建互联网上的对口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一工具为农科院校学生创业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杨邦勇.大学生创业支持系统的构建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