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9:03

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篇1

关键词:资源税;改革;科学发展观

资源税是以各种应税自然资源为征税对象,调节资源级差收入并体现国有资源有偿使用而征收的一种税。

1994年税制改革后属于资源税应税税目的有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盐等七类资源产品,并对应税资源按资源等级实行幅度税额计征的办法。应该说,新的资源税制在调节级差收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统筹区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现行资源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资源税制的立法精神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问题,已明显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资源税制的立法精神滞后,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现行资源税制体现的是调节级差收入这一立法精神,没有充分表达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更没有体现运用资源税促进合理开采利用资源、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的精神。我们认为,在目前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率非常低、资源形势紧张的情况下,资源税制如果不能体现利用税收杠杆促进合理开采自然资源、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的精神,则开征资源税的目的就难以达到。

(二)资源税地位不突出,税收功能难以发挥

现行资源税制由于税基窄、课税体系不健全等所带来的税收调节功能的缺陷已日益突出,特别是资源税收入偏低,地方政府、税务部门对其重视程度相对而言就不高,制约了资源税作用的发挥。从下表可以看出,1994年税制改革后,全国税收总收入以年均16.77%的幅度增长,到2003年达到了20461亿元,而全国的资源税收入年均增幅仅为7.00%,到2003年收入也仅为83.94亿元,资源税收入占全国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仅为0.41%,占地税收入的比重也仅为1.32%。全国资源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从1994年的0.89%下降到2003年的0.41%。可见,资源税在整个税收体系中的地位明显偏低,限制了其应有功能的发挥。

(三)资源税覆盖面太窄,难以充分发挥保护自然资源的作用

现行资源税制在税目的设计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仅列举了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盐等七类资源,而对土地资源、水资源、林木资源等均没有列入资源税征收范围,覆盖面过窄的资源税制,难以发挥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的作用,从而使大量自然资源受到野蛮的掠夺和无情的破坏,资源开发中“重利用轻环境”的现象突出。

因为资源是商品价格构成的基础,应税资源的后续产品价格比非税资源后续产品的价格相对就高,不合理的商品比价必然导致对非税资源的掠夺式开采。如浙江省由于未对建筑用砂、石开征资源税,难以利用税收对砂、石资源开采加以限制,再加上砂、石开采管理上的问题,致使许多河道采砂陷入无序开采,严重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再如浙江省丽水市为经济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该市现有持证开采的矿山341家(不包括河道采砂),其中甲类矿种以地下开采为主,乙类矿种(砂、石、黏土)基本是露天开采,目前共有废弃矿山200多处,平均每百平方公里就有1.2处,对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大大加重了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任务。

(四)税率设计不合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一是税率明显偏低。现行资源税税率设计于1993年,是按照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当时的产品价格来设计的,既没有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之因素,也没有考虑同一自然资源在不同开采时期的品位等级可变性特征,且单位税额明显偏低。如煤炭、成品油等的市场价格已提高了二倍到三倍,但原油的资源税额自1994年以来却一成不变,因此,国家并没有因经济的发展、物价水平的提高而增收。

二是对确定适用税额的权限过分集中。现行资源税制采用了分级核定的办法,即对资源税税目、税额幅度的确定由国务院决定,纳税人具体适用的税目、税额由财政部商有关部门,在国务院规定的税额幅度内确定,一部分子目和一部分纳税人具体适用的税额,授权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并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备案。但是矿产开采单位和个人开采的资源品位、开采条件及负担能力却在不断变化中。一般来讲,资源条件3-5年(或更长一些)会出现一次较大的变化。而资源税条例除确定了7类应税资源的幅度税额外,还对全国的原油、天然气、煤炭、铁铜铅钨锡镍资源的大的开采企业,以及部分非金属矿原矿的适用税额,做出具体的规定,这些规定自1994年以来变化不大,不利于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灵活的选择,也难以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三是未能充分体现组织收入的功能。现行资源税实行的是从量定额计征办法,即按应税资源产品课税数量和规定的单位税额计征办法,如每吨原油的单位税额在8-30元之间,每吨煤炭的单位税额在0.3-5元之间,然后再在此范围内按不同区域、不同等级确定具体的单位税额,这只反映了优质资源与劣质资源的单位级差收入,未能考虑自然资源的环境价值和财政价值,对资源输出大省(区)而言是极不公平的,因为资源大省(区)并未能从资源输出中得到相应的税收收入,而对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却需大量的投入,产出投入比例失衡,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五)税费并存,削弱了资源税的地位

我国目前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除了实施必要的税收调节之外,还辅之以大量的费,处于税费并存的局面,如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所涉及的税费就有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土地出让金等,且土地出让金大大高于土地利用所涉及的税收收入;对同一矿产品的开采也存在税、费重复征收等问题,如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既涉及到资源税,也涉及到矿区使用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等等。税费并存、以费挤税的局面,严重削弱了资源税的地位作用。

二、资源课税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使用,除按正常征收一般的直接税(如所得税)和间接税(如增值税)外,不少国家还对其征收一些特别税费,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矿区使用费

一是根据产量价值征收一定比例的矿区使用费;二是按矿区面积征收矿区费;三是以租金、特许

本文原文权使用费等形式对某些矿产和石油开采征收使用费。如加拿大、挪威、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家。这些国家征收的矿区使用费类似于我国目前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矿区使用费等,具有对国有矿产资源开采以收费形式进行补偿的性质。

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篇2

资源税是以各种应税自然资源为征税对象,调节资源级差收入并体现国有资源有偿使用而征收的一种税。

1994年税制改革后属于资源税应税税目的有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盐等七类资源产品,并对应税资源按资源等级实行幅度税额计征的办法。应该说,新的资源税制在调节级差收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统筹区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现行资源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资源税制的立法精神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问题,已明显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资源税制的立法精神滞后,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现行资源税制体现的是调节级差收入这一立法精神,没有充分表达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更没有体现运用资源税促进合理开采利用资源、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的精神。我们认为,在目前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率非常低、资源形势紧张的情况下,资源税制如果不能体现利用税收杠杆促进合理开采自然资源、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的精神,则开征资源税的目的就难以达到。

(二)资源税地位不突出,税收功能难以发挥

现行资源税制由于税基窄、课税体系不健全等所带来的税收调节功能的缺陷已日益突出,特别是资源税收入偏低,地方政府、税务部门对其重视程度相对而言就不高,制约了资源税作用的发挥。从下表可以看出,1994年税制改革后,全国税收总收入以年均16.77%的幅度增长,到2003年达到了20461亿元,而全国的资源税收入年均增幅仅为7.00%,到2003年收入也仅为83.94亿元,资源税收入占全国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仅为0.41%,占地税收入的比重也仅为1.32%。全国资源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从1994年的0.89%下降到2003年的0.41%。可见,资源税在整个税收体系中的地位明显偏低,限制了其应有功能的发挥。

(三)资源税覆盖面太窄,难以充分发挥保护自然资源的作用

现行资源税制在税目的设计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仅列举了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盐等七类资源,而对土地资源、水资源、林木资源等均没有列入资源税征收范围,覆盖面过窄的资源税制,难以发挥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的作用,从而使大量自然资源受到野蛮的掠夺和无情的破坏,资源开发中“重利用轻环境”的现象突出。

因为资源是商品价格构成的基础,应税资源的后续产品价格比非税资源后续产品的价格相对就高,不合理的商品比价必然导致对非税资源的掠夺式开采。如浙江省由于未对建筑用砂、石开征资源税,难以利用税收对砂、石资源开采加以限制,再加上砂、石开采管理上的问题,致使许多河道采砂陷入无序开采,严重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再如浙江省丽水市为经济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该市现有持证开采的矿山341家(不包括河道采砂),其中甲类矿种以地下开采为主,乙类矿种(砂、石、黏土)基本是露天开采,目前共有废弃矿山200多处,平均每百平方公里就有1.2处,对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大大加重了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任务。

(四)税率设计不合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一是税率明显偏低。现行资源税税率设计于1993年,是按照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当时的产品价格来设计的,既没有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之因素,也没有考虑同一自然资源在不同开采时期的品位等级可变性特征,且单位税额明显偏低。如煤炭、成品油等的市场价格已提高了二倍到三倍,但原油的资源税额自1994年以来却一成不变,因此,国家并没有因经济的发展、物价水平的提高而增收。

二是对确定适用税额的权限过分集中。现行资源税制采用了分级核定的办法,即对资源税税目、税额幅度的确定由国务院决定,纳税人具体适用的税目、税额由财政部商有关部门,在国务院规定的税额幅度内确定,一部分子目和一部分纳税人具体适用的税额,授权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并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备案。但是矿产开采单位和个人开采的资源品位、开采条件及负担能力却在不断变化中。一般来讲,资源条件3-5年(或更长一些)会出现一次较大的变化。而资源税条例除确定了7类应税资源的幅度税额外,还对全国的原油、天然气、煤炭、铁铜铅钨锡镍资源的大的开采企业,以及部分非金属矿原矿的适用税额,做出具体的规定,这些规定自1994年以来变化不大,不利于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灵活的选择,也难以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三是未能充分体现组织收入的功能。现行资源税实行的是从量定额计征办法,即按应税资源产品课税数量和规定的单位税额计征办法,如每吨原油的单位税额在8-30元之间,每吨煤炭的单位税额在0.3-5元之间,然后再在此范围内按不同区域、不同等级确定具体的单位税额,这只反映了优质资源与劣质资源的单位级差收入,未能考虑自然资源的环境价值和财政价值,对资源输出大省(区)而言是极不公平的,因为资源大省(区)并未能从资源输出中得到相应的税收收入,而对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却需大量的投入,产出投入比例失衡,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五)税费并存,削弱了资源税的地位

我国目前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除了实施必要的税收调节之外,还辅之以大量的费,处于税费并存的局面,如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所涉及的税费就有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土地出让金等,且土地出让金大大高于土地利用所涉及的税收收入;对同一矿产品的开采也存在税、费重复征收等问题,如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既涉及到资源税,也涉及到矿区使用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等等。税费并存、以费挤税的局面,严重削弱了资源税的地位作用。

二、资源课税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使用,除按正收一般的直接税(如所得税)和间接税(如增值税)外,不少国家还对其征收一些特别税费,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矿区使用费

一是根据产量价值征收一定比例的矿区使用费;二是按矿区面积征收矿区费;三是以租金、特许

本文原文权使用费等形式对某些矿产和石油开采征收使用费。如加拿大、挪威、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家。这些国家征收的矿区使用费类似于我国目前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矿区使用费等,具有对国有矿产资源开采以收费形式进行补偿的性质。

(二)特别收益税

部分国家对资源开采实现的利润,在征收普通公司所得税的同时,另征特别所得税,主要体现在石油资源。如:安哥拉对石油生产企业,除按40%普通税率征收一般公司税外,还征收石油税,其基本税率为50%,并另征15.75%的附加税(合计税率为65.75%);挪威对来自油气生产和石油管道运输的所得课征50%的石油收益税,且不能在公司税前扣除。

(三)资源开采税

目前,有不少国家或地区对资源开采活动按资源开采量或价值征收属于间接税性质的开采税,税率往往因不同资源类型而不同。如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对不同的自然资源分别开征开采税,对石油征收石油开采税,对天然气开征天然气开采税,对煤、矿石、盐、硫等征非石油矿产开采税。其中除石油开采税实行从价定率征税外,其他的实行从量定额征收。这同我国现行的资源税制基本相同,只不过我国对应税资源均实行从量定额征收,没有实行从价定率征收

根据我国是个自然资源较为稀少,尤其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率非常低这一特点,应该在开采消费自然资源的环节征收资源税,并且对不同的资源采用不同税负的方法。

三、资源税制改革的具体设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要求,通过扩大资源税覆盖面,调整计税依据,合理设计资源税率,确立资源税制的应有地位,充分调节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明确纳税主体,抑制资源无序开采

现行资源税制将纳税主体界定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采条例规定的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根据此规定,在采矿领域,应认定不管是何种单位还是个人,谁开采即由谁缴纳资源税。而现行矿产资源补偿费则明确由采矿权人缴纳。纳税人与纳费人的界定不尽一致,容易导致开采人与采矿权人在资源税纳税义务的确定上相互扯皮。从法律角度来考虑,应将纳税主体界定为所有权人即采矿权人,谁拥有,谁缴纳,便于资源税的日管和法律责任的追究。

(二)拓宽税基,扩大资源税的覆盖面

借鉴其他国家实施资源税制的成功经验,按照资源税的税种属性,应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扩大到所有应予保护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海洋资源、地热资源等自然资源,但考虑我国全面开征资源税还有一定的难度,可采取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办法,逐步扩大资源税的覆盖面。

一是尽快开征水资源税。水为生命之源,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有关资料表明,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有400多个供水不足,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00多个,年缺水总量达60亿立方米。就我国的现状而言,一方面,部分地区水资源缺乏;另一方面,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据此,我们认为,应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开征水资源税,对所有开采或取用各种天然水(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矿泉水、地热水等)的均纳入征税范围,按照开采量或取用量在开采或取用环节征收,在税率的设计上,应考虑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的实际,可确定较大的税率幅度,在幅度范围内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具体税率,同时,取消目前的水资源费,通过税收真正起到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作用。

二是尽快开征砂石料资源税。随着建筑业、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建筑砂石料开采量、使用量居高不下。由于对砂石料开采管理不严格以及税收调节不到位等,致使砂石料无序开采,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并造成大量税收流失,国有资源的价值难以体现。我们认为,开征砂石料资源税已成当务之急,可将所有在陆、江、河、海开采的建筑用砂、石料纳入砂石料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合理设计税率,为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发挥应有的税收调控作用。

三是适时开征土地资源税。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鉴于我国现行对土地课征的税费过多、范围过窄、减免过宽、税率过低、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等状况,可将现行的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土地出让金等归并为土地资源税,并在现行土地开发利用税费负担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土地资源税的税率,扩大土地资源税的征税范围,以土地资源税来调控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三)调整计税依据,明确资源税的属性

资源税是对开采利用国有资源而征收的一种税,只要有开采国有资源的行为发生,只要开采了国有资源,均应缴纳资源税。而我国现行资源税是以纳税人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中的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为课税数量的,这显然很不合理。因为自然资源被开采后,无论纳税人是否从开采资源中获得收益,自然资源实际上都已经被“利用”,鉴于此,应本着简化税制的原则,将资源税计税依据从现行的按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的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改为按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的实际产量计征。这一方面更能体现国家对国有资源的调控和保护思想,进一步明确资源税的属性;另一方面促使纳税人能从自身利益出发,合理开采自然资源,尽可能减少所开采资源的积压和浪费,使有限的资源能够得以更好的开发利用。

(四)提高税率,充分体现国有资源的价值

1.要充分体现资源的稀缺度和政府对该类资源开采的限制程度。对不可再生的稀缺度高的资源,政府对该类资源的限制程度就强,在税收上就应设置较高的税率;反之,对一些可再生的稀缺度不大的资源,政府对该类资源的限制程度就相对弱一些,在税收上可设置相对低一点的税率。

2.增强资源输出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比较而言,资源输出型地区的经济相对不发达,如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基本是资源输入地,而西部地区基本是资源输出地,要提高资源输出地的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就应该运用税收政策来提高资源输出地的财力,提高资源税税率是一种最简捷的办法,这也是符合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政策的。

3.提高资源税收入比重。某一税制的地位高低,除了税收立法层次高低等因素之外,更重要的还是组织收入量的多少、在收入中所占比重的高低,这也是地方政府所关注的。现行资源税不被看重,同资源税税率过低,且10年不变,组织收入的功能弱化是相关联的;而要提高资源税制的地位,提高资源税收入比重,就必须提高资源税的税率。

4.调整资源开采的级差收入。资源市场遵从的是优质高价、劣质低价的价值规律,因此,在税率设计上,也应体现优质资源税率从高、劣质资源税率从低的原则。

5.反映资源开采的外部成本。按照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资源的有害物质含量越高,在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就越大,国家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就越多,而这种投入必须通过以税收的形式来筹集资金,因此该类资源的资源税税率就应越高,反之则设计相对低的税率。

根据以上原则,在扩大资源税覆盖面的基础上,对原油、金属类矿产资源、矿泉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稀缺度高的自然资源应从高设计税率,其他类资源可相对从低设计税率,以体现国有资源的价值以及国家对自然资源稀缺度的调控度。在具体的税率设计上,考虑我国幅员辽阔的实际,一方面要拉大税额幅度,由地方政府(省级)结合实际确定具体的税额,有利于资源大省在资源输出中得到相应的经济利益,来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需要。另一方面提高总体单位税额,实行差别税率,对稀缺或环境破坏力强的资源,应确定其资源税的税负不能低于10%,一般资源的税负不低于5%,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清费立税,充分发挥税收调节功能

通常收费的理论依据是公共部门为社会成员提供特定服务和特定设施而收取的经济补偿。但从目前应税的资源产品税、费负担情况看,过多的收费必然导致资源税功能的弱化,且许多收费从其性质看,是属于税收范畴,是代表国家行使职权收取的,如矿区使用费、矿产资源补偿费、土地出让金、水资源费等。因此,我们认为,应从清费立税、减轻负担、强化税收功能的角度出发,全面清理现行开采利用国有资源的各类收费项目,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推行费改税,目前可将矿区使用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等归并进矿产资源税,水资源费改为水资源税等,由税务机关统一征收。

(六)规范减免,保护资源合理开采利用

从保护资源、合理开采利用资源的角度,应严格资源税的减免规定,除因不可抗力(如自然灾害)造成资源开采者重大损失的,报经省级地方税务局批准予以减免一定时期的资源税外,其他一律不予减免。同时,国家应下放减免税权限,不作具体的减免税项目规定,对需减免的资源税项目,可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本省实际作出具体的规定。

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篇3

[关键词]优质教育资源 特征 稀缺性

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已逐步走向教育大国,据2007年统计,我国拥有66万所学校,学生数为3.2187亿,教职工数达到1675万,教育人口比重为25.8%。面对如此庞大的教育规模,政府正在思考如何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为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供的六十条建议》中提到要使人人受高质量的教育,让城市支援农村,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等建议,这些建议无疑对促进区域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指导意义。但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是:义务教育全覆盖还没有完全达到,我们所达到的教育公平程度还只是低层次的,提升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还需经历很长时间。因此,要真正成为教育强国,必须在保证教育资源总量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创造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首先必须认识优质教育资源的本质及特征。

一、优质教育资源的主体构成

教育资源作为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社会资源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作为精英部分的优质教育资源是一般教育资源的提升与超越,与其他资源一样,都是由一定的要素构成,一般是指作为组织机构的优质学校,作为个体的优秀教师,以及作为媒介的各种高质量的教学设施、教材等。

二、优质教育资源的特征

作为教育资源的一部分,优质教育资源既具有一般教育资源的普遍特征,又超越其母体具有自身的个别特征。

(一)优质教育资源的时代性

时代性和前瞻性作为教育的两个重要特征,直接决定了教育资源要成为优质必须与时展密切联系起来。优质教育资源的时代性表明优质教育资源不是亘古不变的,它随着各种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因素、教育内部评价标准的发展而改变。通常,我们评定教育资源是否优质之前,需要参照社会发展程度和需求来制定一个评价标准,只有当教育资源在符合此标准以后才可能成为优质教育资源。例如。在应试教育时期,我们倾向于结果取向的评价模式,评价优质学校的主要标准是升学率和考试分数,评价优秀教师的标准也是注重教师学历和学生成绩。因此,在社会学视野下,只要符合这两个标准的要求,它们就是优质的。如今,我们推进素质教育,相应的评价标准及取向也开始转变,升学率、考试分数不再是唯一评价指标,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社会对教育需求多样化的增加,优质学校和优秀教师的评价标准也不断走向复杂,教育资源要走向优质、已成为优质教育资源要继续保持其优势地位,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要求。时代性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首要特性和教育资源的一般特征决定了其他的诸特征。换言之,正是因为其时代性,才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具有了发展的空间,才具有研究的意义。

(二)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

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是指优质教育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它不能满足所有受教育者的需求,只有少部分优势群体能够享有它。分析我国教育资源的分布状况,总体上是呈正态的,即优质和劣质教育资源占少数,一般教育资源占大多数,而且,这种正态分布的特征是恒定的。虽然政府一直加大教育投入创建了更多的教育资源,并通过适当政策鼓励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但是,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上,我们只能改变其峰度,使正态分布曲线趋向扁平化,缩小优质教育资源和一般教育资源的差距,而不能消除这种差距使曲线变成直线。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发展的差异,在我国1675万教职工中,成为优秀教师的数量只占少数。据统计,我国普通高中专任教师1443104人中具有中学高级职称的人数是306953,占21.2%;普通初中专任教师3464296人中,中学高级职称人数为305047,占8.8%;小学专任教师5612563中,中学高级职称人数为34001,小学高级职称人数为2671043,比例分别为0.6%、47.5%。这些优秀教师一般分布在城市或重点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性使得大部分农村受教育者更加感觉到其稀缺的特性。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既源于外部因素(如政府投入),又是由其内部构成要素决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商和能力是呈正态分布的。因此,作为教师群体,必然存在着正态分布的特征,即优秀教师和不合格教师占少数,普通教师占大多数。优秀教师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又抑制了优质学校的数量,从而决定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更进一步说,教育资源因为其自身内在限度也成为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普及的重要因素。教育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最优秀的没有差异的个体,然而,我们在评价受教育个体时,总是以一种标准来衡量学生,从而,学生被分成了三六九等,相应的教师、学校也被内隐地划分出相应的等级。稀缺性作为优质教育资源基本属性之一,我们不应该考虑如何消除它,而是在承认稀缺性的基础上采取多元评价标准,重点支持一般教育资源的成长,从客观上来缩小教育资源之间的差距。

(三)优质教育资源生成的长时性

任何一种社会资源都是生成性的,而且在生成的时间长短、过程简繁等方面存在差异。优质教育资源生成的长时性是因为:教育资源从产生走向优质首先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其次是优化的过程,再则是接受检验评价从而最后成为优质的过程。毋庸置疑,优质教育资源的产生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缓慢过程。正如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从新手型教师成长为熟手型教师再变成专家型教师,在理想状态中,至少需要10年时间,我国普通初中专任教师群体中具备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年龄结构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

作为个体的教师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反思教学实践,而且需要以培养出社会认可的优秀学生或取得同行认同的优质教学成果来实现。然而,这一切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必须依靠长时间的积累。作为一所优质学校,发展历程同样是漫长的。因此,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不仅是―创造的过程,更多的是―个接受社会检验和评价的过程。教育自身的滞后性也决定了区分和创造优质教育资源的时间不是短暂的。由此我们知道,正是因为优质教育资源生成的长时性,我们才倍感其稀缺的特征。优质教育资源生成的长时性启示我们在教育规划中,要注重前瞻性,合理制定投人计划,切实把教育作为优先发展的社会事业。

(四)优质教育资源的非独立性

优质教育资源的非独立性是就教育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的关系而言,优质教育资源的产生需要获得其他资源的支援。一所普通学校要发展成为优质学校,必须依赖于所在区域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

等,没有政府的财政投人,缺乏优秀教师的支撑,完全依靠学校自身的发展,很难成为优质学校。同样,教师的专业发展缺乏外部的指导,只依靠自身的不断探索,其成长历程也是缓慢的。因此,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需要依靠其他资源的增长,特别是经济资源的影响。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分布状况,不仅城乡差距显著,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地扩大,就很说明问题。总体而言,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不仅需要优化内部结构,更需要依靠社会各种资源的支持,缺少了任何一种资源,都不能和谐地发展。伴随着信息化时代、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要创造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必须在优化自身结构的同时争取更多社会资源的资助。

(五)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性

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性主要是指优质教育资源在空间上不是总聚集在一个地方,而是动态变化的,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师层面上。在我国,教师流动的趋势大致为农村的优秀教师往城市学校流动,城镇学校的优秀教师流向优质学校或大中型城市,这种单向流动与其说是受外部诱惑所影响,不如说是人的先天本质决定的。随着优秀教师的流动,优质学校也开始逐步向城镇和大中城市转移。本来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性对于教育均衡的发展是有益的,但是这种单向的流动性不但促进不了教育均衡发展,反而造成了教育资源之间差距的拉大。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于教师队伍的质量,农村优秀教师的流失对农村学校的发展是致命的,由于得不到新的优秀教师的补充,学校竞争力急剧下降,直接造成生源质量和数量显著降低,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发展进入不良循环的怪圈。然而,获得优秀教师的学校却走人良性循环,逐步走向优质的顶端。如今,我们强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建立优秀教师流动机制,正是为了转变优质教育资源单向流动的状况。

三、优质教育资源特征之间的关系

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篇4

关键词:资源税大国;税制设计

中图分类号:F830.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17(3)-0034-04

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各国普遍采用征收资源税的方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我国资源税征管情况看,历经30多年的变革,资源税制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日渐凸显,改革逐步提上议事日程。2016年国家提出了资源税制度的改革目标,即研究建立规范公平、调控合理、征管高效的资源税制度,有效发挥其组织收入、调控经济、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部分资源大国资源税制度,分析其主要特点和对我国资源税改革的启示,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我国现行资源税制内容概述

我国于1984年以“调节资源级差收入,丰富地方税源”为目的开征了资源税,1994年、2010年两次扩大征税范围,目前应税资源包括矿产品和盐两大类,其中矿产品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其他非金属矿原矿。2016年启动新一轮资源税改革,在河北省试点开征水资源税。我国资源税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收入总量较快增长。1984年开征伊始,资源税收入仅为4.2亿元。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资源税收入呈现较快增长态势,从1994年的45.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035亿元,22年间增长了近22倍,资源税占税收总收入和地方税收收入的比重也不断提高。2012年以来,随着资源价格下降增长态势放缓,资源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也有所下滑(见图1)。

(二)地区间不均衡特征明显。东部省(市)普遍经济总量较大,矿产资源较少,资源税收入占比较小,基本可以忽略。以广东、江苏为例,资源税收入占其地方税收的比重长期不足0.5%(见图2)。而从中西部一些省(区)来看,资源税收的财政贡献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煤炭资源和油气资源丰富的山西、新疆等省区,资源税财政贡献十分突出,部分年份占比超过10%。2015年新疆本级资源税收入66亿元,占其地方税收收入的比重达7.7%,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4.99%(见图3)。

(三)调节级差收入和保护资源的作用得到一定发挥。现行资源税制对不同等级的资源规定不同的税额,调节不同等级资源开发者和利用者的盈利水平,为促进各类资源开发企业的税负均衡和公平竞争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加强了对国有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资源开发企业滥采乱占资源的现象,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四)不适应性日渐凸显。尽管现行资源税政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指导理论单一、征范围狭窄、税率设置偏低、收益分成不合理、税费关系不协调等问题逐步显现,难以有效发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绿色生态发展等资源税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在资源集中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现实情况下,未能体现对资源地利用资源促进发展的支持作用,进一步改革完善资源税制度已迫在眉睫。

二、部分资源大国资源税制简介

为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资源税制度,本文选取美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四个资源丰富、税制设计较为完善的大国进行研究。四国都是发达国家或新兴市场国家,或法律程序较为完善,或发展程度与我国相似,加快发展中都面临资源环境保护问题,具有一定可比性和借鉴意义。

(一)美国。一是具有绿色生态税的性质。以资源环境保护为重要出发点,把资源税列入生态税范畴,注重对资源生产、消耗及经济的调节作用。二是地方独立制定资源税政策。作为联邦制国家,各州政府在税收方面拥有很大的自,根据实际情况独立制定资源税政策,不仅有利于各州政府根据本地的资源蕴藏量和开采情况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也有利于增加各州政府的财力,使各地能够按实际情况将资金更好地运用到资源开发所导致的环境补偿上面。三是征税范围广泛。各州已开征的资源税税种达38个,不仅对矿产资源征税,也对许多非矿产资源征税。如美国的森林采伐税已实行近200年,目前大部分州都在征收。

(二)俄罗斯。一是征税范围广。征税范围涵盖了矿产、土地、森林、水、草原、地热、滩涂等主要的自然资源,其中矿产资源税、林业税、水资源税是资源税的主体税种。二是实行专款专用。部分资源税收入专门用于相关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有效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如水资源税款的80%用于水资源设施的保护和恢复。三是实行中央、联邦主体、地方的三级共享分配。其中,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税款,联邦主体和地方各归30%,中央得到40%;对开采其他矿产的税收,50%归地方,联邦主体和中央各得25%;水资源税收则全部由中央分配。四是实行动态税率。运用从价税与从量税相结合的方法,税收管理部门随着资源产品市场价格以及生产费用的变化,对税率实行动态调整,一方面可以起到保护资源、限制过度开采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调动资源企业的积极性。五是税收设计体现“绿色”理念。重视资源税的环境保护功能,具有绿色“生态税”的特点。

(三)巴西。一是征收目的兼顾级差调控与资源保护。以调节资源级差收入、促进公平竞争为主要出发点,同时也体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具有绿色生态税收的特点。二是强调税款的专款专用。以水资源税收入为例,其税款主要用于水利设施规划、建设以及对水资源生态的保护和恢复上。

(四)印度。一是资源税属于地方税,但由中央征管。法律规定全国所有自然资源归所在邦政府所有,但中央政府行使管理权,负责制定资源税法及相关规定,并统一征收后再直接支付给地方。二是为吸引投资,制定有一系列的资源税税收优惠政策,以刺激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

三、对比分析及经验借鉴

(一)指导理论方面。我国现行的资源税以级差地租理论为依据,以调节资源企业之间因资源结构和开发条件差异等原因形成的级差收入为主要目的。一方面,没有将资源开采、使用所造成的环境成本纳入到资源的价格体系当中,其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不能得到调节,从而造成社会福利损失;另一方面,资源开采企业具体适用的税额主要取决于资源的开采条件,而与该行为所产生的环境影响无关,没有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能有效地发挥保护资源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而从国际经验看,大部分国家资源税理论依据除传统地租理论之外,外部性理论、不可再生资源最优消耗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税收体系”不断深入人心,具有“庇古税”的特点,实现了由收益性向绿色生态型的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资源税制所要实F的重要目标。

(二)征税范围方面。从资源税开征目的来看,其征税范围应当包括一切被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既包括不可再生资源,也应包括可再生资源。我国现行资源税征税范围比较狭窄,课税对象仅限于采掘业,共七个税目,实质上仅仅是矿产资源税,而森林资源、草原、海洋、滩涂等其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分重要的资源均未纳入征税范围,既不符合宽税基的原则,也不利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国际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主流上已将征税范围扩大到大部分自然资源,如水资源、林业资源、地热资源、渔业资源、土地、湖泊、大气、草原、山岭、滩涂、海洋等,如水资源已被各国广泛征收资源税,而林业资源丰富的国家,如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巴西、越南等,也都把林业资源纳入征税范围。

(三)税率方面。我国资源税除硫酸钾等个别子税目外,大部分税率在6%以下,最低仅为1%,资源税税率整体偏低,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税率不能充分体现资源的稀缺性与不可再生性的特征,对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发不能起到有效遏制的作用,造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资源产品的“廉价”使得部分企业选择“掏心式”一次性开采或者选择性开采,大量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其他大部分国家在资源税税率设置方面能够充分考虑各种情况,较好地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灵活适用税率,如对石油、天然气等高消耗资源实行较高税率;美国资源税税率随资源存量、市场情况等而变化,各个阶段的税率都较为合理;俄罗斯的林业资源税、水资源税等也实行比较灵活可行的税率。

(四)征收方式方面。我国对部分矿产品实行从量定额计征,以其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应税产品价格与资源税相割裂,税收收入不能随资源价格调整而变化,难以有效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大部分国家一般采用比例税率,计征方式既有从量计征,也有从价计征,但从价计征为主流,从量计征方式一般作为配合手段使用。

(五)资源收益分成方面。我国资源税属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大部分收入归地方政府所有,但由于我国税制特点,资源税作为一个芝麻税种,在我国税收体系中的所起的作用非常小,使得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资源产品收益分配不尽合理。中央通过对资源开发企业和资源相关产品征收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等税收,享有了资源产品收益的大头,而资源型地区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源地民众和政府不能从丰富的资源中取得合理的收益,还要承担资源开发所导致的环境治理问题,不利于资源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加重了资源产地政府的财政负担。与此同时,资源税税收与税源地相背离现象突出,很多资源开采企业为注册地在外地的国有大型企业,以内蒙古乌海为例,央企开采了乌海的大部分资源,把很大一部分税收转移到了外地,导致资源富集地区的资源优势并不能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和财政优势。从其他国家情况看,资源税在税制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资源税收入在资源产品收益中占有较大比重,主要由资源地政府享受,有利于增加地方财力,也能够有效调动地方在规范开采和环境补偿方面的积极性。

(六)税费关系方面。在我国现行资源税费制度下,对资源产品的开发利用除征收资源税外,还有各种名目繁多、数量庞大的收费,如矿区使用费、矿产资源补偿费、能源基地建设基金、采矿权使用费、林业资源补偿费、矿产维护费、探矿和采矿权价款等,税费混杂,关系紊乱,费重税轻现象突出。从整个税收体系的角度看,上述问题导致资源税体系本末倒置,削弱了资源税保护资源环境的作用,也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不利于中央的宏观调控。从征管角度看,税和费由不同的部门征收,且收费部门数量众多、关系复杂,管理上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导致了各地资源开发企业所负担的税负高低存在差异,不利于资源企业之间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另外,由于资源性收费环节靠前,资源税征收环节靠后,或将助长资源企业重视收费、偷逃资源税的思想,损害税法的严肃性。从国外情况看,大部分国家资源性收费较少,通过征收资源税能够较好发挥调节资源开采、保护环境的作用。

四、政策建议

(一)充实资源税理论基础。修改完善《资源税暂行条例》或颁发《资源税法》,将外部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不可再生资源最优消耗理论等纳入到资源税理论基础中,实现资源税功能由单纯的调节级差收入向促进资源节约和合理开发、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转变,用税收手段调节资源开采,优化资源产品的价格,实现资源开采过程中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二)完善资源税制要素设计。一是扩大征税范围。将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全部纳入,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全面保护。鉴于我国税收征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污染和破坏严重、亟需保护的资源着手开征资源税,而后逐渐扩大到其他资源。二是完善征收方式和计税依据。全面实行从价计征方式,让税收杠杆和价格杠杆更好地连动起来,更好发挥税收自动稳定器的功能。同时,以应税资源的实际产量为计税依据,实现从源头课税,促使资源企业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形成节约资源的意识,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节约开发。三是建立多层次、差别化的税率调节体系。结合我国幅员辽阔、资源分布不均的实际,赋予地方在一定范围内的税率调整权,在总体调高税率的同时构建动态调整机制,以资源的禀赋条件、开采差异、市场状况等多方面情况为参考,使税率相对多样化、层次化,更好实现资源税的调节作用。

(三)构建更加合理的分配机制。明确中央和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以及中央和地方收益比例,科学构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利益分配格局,更多地让利于地方,让资源产地真正发挥资源优势,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实现资源开采与征税同地化,保护资源富集地区的利益,使地方政府有能力建立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更好地将资源税收入专门用于相关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实现专款专用。

(四)进一步调整理顺税费关系。明确各类资源税费界限,合理区分两者的不同作用,对复杂的收费进行取舍,规范各类保留的收费项目,合并重复收费,取消不合理收费。同时,在合适的范围内,逐步推行费改税,规范征收,以减少征收成本,体现效率原则,便于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马海涛.中国税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国税总局研究所.外国税制概览[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12。

[3]李亮子.Y源税:财税改革再续新篇[J].国企管理,2016,(11):84-85。

[4]王众.资源税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我国资源税改革评述―以新疆从价计征改革为例[J].矿产保护与利用,2016,(3):1-7。

[5]周志波,张卫国.我国资源税制度演化历史与改革路径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5,(9):3-13。

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篇5

北方地区

1、位置范围:大兴安岭、贺兰山脉、巴颜喀拉山脉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自然特征: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其气候特点是:夏季温和湿润,冬季寒冷干燥。

地形: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高原(黄土高原)。

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

作物熟制:一年一熟(东北平原),两年三熟(华北平原)。

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如煤、石油、铁等。

主要农作物,以旱地为主,小麦、高梁、谷子、大豆、甜菜、苹果为主。

3、人文特征:

交通运输:以陆路运输为主。

传统民居:平顶房。

南方地区:

位置和范围: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部和南部濒临东海和南海。

1、自然特征:

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其气候特点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地形: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江南丘陵)、高原(云贵高原)、盆地(四川盆地)。

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或一年三熟(珠江山角洲、海南岛)。

资源:有色金属、水资源丰富。

主要农作物:以水田为主,水稻、油菜、甘蔗为主。

2、人文特征:

交通运输:以水路为主。

传统民居:斜顶房。

西北地区

1、位置和范围:大兴安岭、贺兰山以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长城以北的非季风区。

2、自然特征: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其气候特点为: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

地形:以高原(内蒙古高原)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为主。

植被:由于降水差异,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人文特征:

以牧业为主:新疆-山地牧场(新疆细毛羊)内蒙古-温带草原牧场(三河马、三河牛)。

农业特点:绿洲农业或灌溉农业。

农田、村镇、城市分布:多沿河流或山麓水源地呈点状或带状分布。

青藏地区

1、位置范围: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以南。

2、自然特征:

气候:高山高原气候,其气候特点是: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明显。

植被:主要以高山草甸为主,藏北有大片寒荒漠分布。

3、人文特征:

以牧业为主:高寒牧场,著名的畜种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主要农作物:青稞、小麦、豌豆、油菜。

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篇6

1.以反映生态特征作为设计的核心

受生态主义浪潮思想的影响,风景园林师们普遍开始认识到自然界中将各种生物联系起来的各种依存方式的重要性,并在设计中开始自觉或者不自觉的遵循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表现在:第一,十分珍惜土地资源,以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提高生物的多样性作为设计的标准;第二;想方设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注重对自然雨水的再利用,以及对用水技术的开发,尽可能地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第三;利用自然做功;麦克哈格认为设计手段是“花最少的力气去适应”自然而不是抗衡。从这些我们可以发现,与生态学家不同的是,风景园林师提出的生态理念立足于寻找美学与生态学的结合点,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呼吁政府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引起公众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

2.突出地区的地域特征

地域一般主要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地域特征则是指在一定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反映某个地区特点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地域的自然特征主要包括了一个地方的整体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元素所呈现出的特征,比如,意大利台地园体现的主要是亚平宁半岛丘陵山地的特征,地域的人文特征主要是指:经过人工加工的,融合进入人们的思想文化的特征,是人们实践的产物。中国现代园林以地域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设计作品中自觉地融入领土风景,展示出当地地域整体景观的基本特点,使其于当地的地域特征相适应;第二,尊重当地的环境;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基本上都是在运用适宜的景观要素的基础上,使得景观构成多元化;第三;与当地的地域文化元素相结合;一般而言,具有地方特色、风俗文化等最容易引起人们对场地的历史回忆和情感共鸣,激发人们内心的情感,中国现代园林的设计基本上遵循了这样的设计理念,以引起人们对传统地域文化的共鸣;第四;主要在当地取材,以体现地域特色;材料是风景园林作品的重要依托,是园林设计重要的物质基础,一般在进行现代园林设计时,大师们都会遵循当地植物景观发展以及布置的演变规律,并顺应这一规律进行材料的选择以及整体布局,凸显一个地方的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

二、中国现代园林整体发展思路研究

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主要以城市为重要的支撑,服务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以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追求为主要目的,因此,笔者认为,现代园林的发展应该主要遵循以下思路:

1.服务于城市整体生态作用的功能现代园林的建设与发展主要的目的在于实现和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因此,现代园林的设计应该要做到:第一,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土地是自然中最宝贵的资源,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的供地越来越紧张,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因此,土地对于城市的发展而言更加的弥足珍贵,园林的设计必须要以节约土地资源为第一准则,服务于城市的规划建设;第二;园与城应该要相互配合,使其呈现出“城在园中”与“园在城中”的效果;第三,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主要目标,园林的发展最主要的是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服务,因此在相关的设计中应该要始终坚持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主要的目标,不断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质量,使得城市环境的发展向良性发展的方向演变,使城市的整个生态系统得到不断的改良。

2.园林的设计应该要“以人为本”城市生活的主体主要广大的人民群众,园林设计服务的对象与其说是为城市发展服务的,还不如说其主要是为人们的生活服务。因此,在园林的设计中应该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也是与古典的园林设计相区别的重要原则,是中国现代园林体现时代特征的重要要求;“以人为本”具体说来就是要以“人类共有的本能的需要”,“人类共同地长远地发展的需要以及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以及“人类不断发展的精神的需要”为主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3.博采众长,体现中国特色我国园林的艺术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现代园林的设计虽然主要是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形成,但是要获得长久的发展,中国现代的园林发展必须博采众长,做到:第一,融合古今,将其设计与发展植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之中,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己的特色;第二,注意吸收外来的设计精髓,但是要注意结合自己的地方特色进行再创新;第三,要注意反映地域特点,体现地方文化特色。

三、结语

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篇7

夹金山是我国四川省的重要革命老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不仅有着多彩的藏族风俗习惯,同时又因为其是红军长征时翻越的第一座雪山,因此也拥有非常丰富的红色文化,见证了我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历史,是我国红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夹金山地理环境比较恶劣,加上交通条件的限制,使得其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有着很大的难度,对此也就要求夹金山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采取合理措施来充分有效地开发自身具有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让更多的人都能够欣赏到来自夹金山的丰富红色旅游文化,实现夹金山地区的更好建设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推动整个夹金山地区的长远健康发展。本文就是关于夹金山红色旅游文化的分析。

一、红色旅游的概念与夹金山在红色旅游中的意义和象征性

(一)红色旅游的概念

所谓红色旅游,指的就是将我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建立了伟大战绩所形成的标志物或者纪念地作为载体,利用这些载体承载的革命精神、革命事迹与革命历史的丰富内涵,组织接待社会上的旅游者开展参观游览与缅怀学习的主题性旅游活动,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红色旅游将红色人文景观以及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在一起,将旅游产业与革命传统教育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可以培养时代精神与学习斗争革命精神的旅游方式。

(二)夹金山在红色旅游中的意义和象征性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建设中,加强革命老区的建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自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以来,我国革命老区的建设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政府也纷纷采取措施推动革命老区的发展。夹金山作为我国西部的一个革命根据点,其凭借着自身拥有的众多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在整个红色旅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夹金山是我国革命的摇篮,可以将其作为我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示范基地,是一个可以开展各类爱国主义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好地方。

二、宝兴当前的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宝兴是我国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中转站,也是我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位于宝兴县境内的夹金山,是长征途中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雪山,是长征精神与长征丰碑的见证地,这为宝兴人民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近年来,宝兴县将夹金山作为代表,采取了各种措施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在科学规划的同时还重视打造品牌,而且在提出“旅游兴县富民”的发展战略并实施之后,使得其红色旅游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树立起了鲜明的红色旅游品牌形象。

三、夹金山的文化象征与内涵

夹金山是我国的部级森林公园,又名大雪山,以雪景著称。夹金山有着非常茂密的原始森林,随处可见野生动植物,自然景观十分壮美。其中,最独树一帜的是夹金山的红军遗迹,其作为我国红军长征时翻越的第一座雪山,在长征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是长征精神的重要象征,也深深体现了我国工农红军的革命内涵。这些都使得夹金山在整个红色旅游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夹金山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一直都得到了我国旅游业的高度重视。

四、如何开发体现长征精神的红色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和持续生产

夹金山是少数民族地区,也是革命老区,拥有非常多的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以及独特的红军长征文化旅游资源。其中,红色旅游资源是夹金山最有特色的一类旅游资源,要将其作为载体来促进整个夹金山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而这就要求要对夹金山以红色长征文化为主要特点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并将其与当地其他旅游资源加以优化配置,将夹金山拥有的红色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对体现了长征精神的夹金山红色旅游文化产品进行合理开发是十分重要的,主要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措施。

(一)对夹金山长征精神红色旅游产品进行深层次开发

开发旅游产品主要就是旅游经营者通过建设旅游资源,从而将其转化成一种能够让旅游者在精神与物质上获得满足感的旅游经历与旅游景点。所以,在开发旅游产品的时候,要将实H拥有的旅游资源作为基础。

我国有很多革命老区,革命老区一般都拥有非常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但是不少革命老区在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时候只重视开发有形人文旅游资源,对于一些无形人文旅游资源没有引起重视,只是开发一些革命纪念馆、博物馆或者革命遗迹等。这些有形旅游资源虽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是不够的,这种浅层次的开发很难有效实现旅游产品的持续生产。因此也就要求要在红色旅游资源的革命文化内涵上下更多功夫,将红色旅游资源中蕴含的最宝贵、最本质精神品格充分挖掘出来,增强旅游者的情感体验与心灵共鸣。

夹金山的红色旅游资源主要有夹金山公园、红军石刻标语、红军长征纪念碑、誓师广场、拴马树、凉水井等,这些都是可以见证当年红军翻越夹金山的有形文化红色旅游。对于这类有形的红色旅游资源,可以采取保护红军文物与修缮红军遗迹遗址等做法,将其包装并开发成一种可以进行长征革命精神教育的参观景点与基地。同时,红军在翻越夹金山时具有的团结拼搏、迎难而上、坚强乐观等精神才是整个红军长征文化中的精髓部分,这作为一种无形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对其加以大力弘扬能够进一步增强夹金山红色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与内涵价值。

(二)对夹金山长征精神红色旅游产品进行整合开发

在开发夹金山红色旅游产品的时候,要始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并采取立体开发的方法,将夹金山的红色旅游、古色旅游、绿色旅游等各种资源有机集合在一起,对夹金山的旅游景点加以合理规划,并且还要突出红色旅游资源的特色,一方面使不同层次与目的旅游者的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实现当地旅游业发展规模效益的提高。

在开发夹金山红色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要将当地的民族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合起来,塑造一个突出了长征精神红色旅游文化特色的旅游区,实现夹金山长征精神红色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在结合的过程中还要对夹金山当地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独特民俗风情进行深入挖掘,将夹金山当地的藏族文化特色优势充分发挥到旅游产品中,让旅游者在体验到红军长征精神的同时还能领略到当地独特的藏乡民族风情,从而提高夹金山红色旅游产品的趣味性与独特性,让更多的游客领会到夹金山拥有的独特魅力与生命力,从而为夹金山的红色旅游产品赢得更大的旅游市场[6]。

五、如何让本地群众获得长期的可持续旅游收入

在开发夹金山红色旅游文化产品的时候,一方面能够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当地群众可以获得更多的旅游收入,促进当地群众生活水平的升高。为了让夹金山本地群众可以长期获得可持续收入,当地政府要发挥出对旅游市场的调控、引导与规范作用,对当地旅游管理部门的职责加以明确,针对夹金山的旅游产业制定各种扶持政策,还可以设立夹金山红色旅游文化发展基金,加大对客源市场的开拓,让夹金山的红色旅游文化可以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从而持续为当地群众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让夹金山本地群众可以在红色旅游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利益。

六、红色旅游文化的弘扬与红色旅游开发的结合

(一)对红色旅游资源加以整合,不断扩大客源市场

有机整合红色旅游资源是增强红色旅游资源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可以将夹金山的一些红色景点连成片或者线,让其相互之间进行补充,不断增强其对游客的吸引力,从而进一步扩大客源市场。

(二)结合多种红色旅游资源来发展红色旅游市场和产业

将红色文化与绿色文化、民俗文化与历史文化结合在一起,形成夹金山的独特红色旅游发展模式,形成夹金山红色旅游发展的高峰期[8]。同时还要加强与周围省市比如重庆、贵州之间的联合,打造一个全新的精品红色文化线路游,构建一个以夹金山红色旅游资源为主的精品红色旅游带。

(三)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不断增加红色旅游产品附加值

在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时候,一方面要建设与恢复革命活动遗迹的原貌原址,另一方面还要挖掘与整合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精神或者故事。四川不仅是长征中的重要点,又经历过汶川大地震,因此可以结合长征精神与抗震救灾精神来对红色文化进行弘扬。同时,为了提高红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与附加值,还要将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方式结合起来,包括观光旅游、藏羌文化旅游等,不断提高红色旅游产品的体验性与教育性。

七、结语

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篇8

关键词:绿色税收;比较;分析

本文为2010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两型社会”下绿色税制设计及相关会计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C0031)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中外绿色税收制度比较探析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4日

绿色税收又称环境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宏观调控自然环境保护职能凭借税收法律规定,对单位和个人无偿地、强制性地征收财政收入所发生的一种特殊调控手段,充分体现了国家以自然环境保护为目的的宏观税收调控职能。20世纪九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了一场税制变迁,绿色税收受到关注。实践证明,绿色税收不但具有从源头、末端对环境污染进行控制的功能,而且在整个经济实现的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发达国家绿色税收制度

(一)美国。美国的绿色税收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体系,相关税种种类齐全、覆盖面广、优惠灵活,涉及能源、日常消费品和消费行为等方面。主要包括损害臭氧化学品税、对燃料征收的税、对能源征收的税和对城市环境和生活环境污染行为的课税等四种类型。

美国的生态税收政策成效显著。oeCD的一份报告显示,对破坏臭氧层的化学品征收消费税,大大降低了在泡沫制品中氟里昂的使用率;汽油税的征收明显改善了城市的空气质量;开采税的征收抑制了盈利边际上的资源开采活动,大约减少了10%~15%的石油总产量。生态税收政策实施以来,美国的环境质量明显提高。有关资料显示,虽然美国的汽车使用量大增,但与七十年代相比,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99%,一氧化碳减少了97%,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了42%,悬浮颗粒物也减少了70%。

(二)丹麦。丹麦是绿色环保运动的先行者,该国的绿色税收主要分为对能源有关的税制和与环境损害有关的税制两大类型。能源税的征收对象主要是矿物燃料和电(煤、电、天然气、罐装液化气、燃料油等),具体包括污染排放税(二氧化碳税、二氧化硫税)和普通能源税;环境税主要有垃圾税、自来水税、车用燃油税、一次性使用餐具税、特定零售商品包装税、生长促进剂税、杀虫剂税等。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丹麦实施了一系列绿色税收制度,尤其是在国际上率先实施了二氧化碳税,受到了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通过实施生态税制改革,丹麦基本建立起了以能源税制为主、配合其他税种的绿色税收体系。目前,丹麦的环境税收入占税收总额的10%左右,它成功的经验为世界各国运用税收手段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荷兰。荷兰从1988年开始征收环境税,经过十几年来的摸索,现已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绿色税制结构,尤其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税收政策已为不少发达国家研究和借鉴。荷兰运用了一系列税收综合措施促进环境的保护和能源的节约利用,其绿色税收种类齐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税收体系,主要包括了燃料税、垃圾税、噪音税、水税、剩余粪肥税等税种。

目前,荷兰绿色税收收入约占总税收收入的14%,GDp的3.5%。据有关资料显示,荷兰自1988年4月1日开征一般燃料费和一般燃料税以来,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收入效果,一般燃料税费成为当时荷兰最主要的绿色税费和当时该国政府实施环境保护政策的主要资金来源;其针对环境保护设备投资的自由偿还制度的制定,使得该国企业对环保设备的投资申报数由1998年的450件上升到了1997年的超过1万件。

(四)瑞典。瑞典是世界上最早开征环境税的国家之一,它的绿色税收规模较大、种类较多、特色较强,绿色税收收入约占其GDp的13%,而每年的环境税收入占到总税收收入的15%左右。主要包括对能源及对其他与环境损害有关的税基的征税。

瑞典的绿色税收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征收细、税种集中,其中能源税占有主体地位。开征能源税最重要的结果就是提高了煤炭和液化石油气的价格,从而促进了企业和家庭的节能减排。1991~1992年瑞典政府从环境税费中取得的收入达461.22亿克朗,相当于中央政府收入的10%,占该国总税收收入的6%,占该国GDp的3%。

二、我国绿色税收制度

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关注资源环境保护问题,已开始利用法律和经济手段对环境进行保护。目前,我国已出台近30余项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集中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和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相关税种。

(一)增值税。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的增值部分征收的一种税。其在环境资源保护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鼓励对废物、废气和废料的综合利用。对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节约资源,综合利用资源生产产品的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减半征收和免征等优惠政策;二是鼓励对生产设备进行清洁投资企业的发展。对以农药、原药新品种为原料进行生产并将其产品应用到环保行业,运用环保检测技术进行设备的更新并将其应用到护林工程中,对废水、废气、废渣进行综合回收利用的企业等对于其进口环节设备的关税和增值税进行减免。

(二)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是我国的一个主体税种。当前,我国在设计企业所得税时作出了如下规定:企业在原设计规定的产品之外,综合利用本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以《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内的资源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产品,所得收入可免征所得税5年;企业利用“三废”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可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5年;企业为处理利用其他企业废弃的《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内的资源而新开办的企业,可减免征所得税1年。

(三)消费税。消费税是调节产业方向和消费倾向的一个重要税种。消费税自1994年开征以来,除有几次对个别税目和税率的调整外,税制一直保持较为稳定,收入额由1994年的4,874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63,410亿元,年均增长11.2%,2005年消费税收入占整个税收收入的5.3%左右。2006年4月1日,我国对消费税进行了一次较大的制度性调整,在原有5大类11种消费品基础上,新增了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税目,起到了降低污染、保护环境的作用。

(四)资源税。资源税主要是对开采地下矿藏资源和生产盐征税,对于环境的调节作用举足轻重。我国于1984年起开征,到1993年进行税制改革,规定从1994年1月1日起,国家开始对开采应税矿产品和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征收资源税,新资源税税目扩大到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等,实行调节级差与普遍征收相结合的原则。我国多次对资源税进行调整:先后调整了煤炭、原油、天然气、锰矿石等部分资源的税额标准;对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税全额征收;统一了全国钒矿石资源税的税额标准;调高了铁矿石、岩金矿、铜矿石和焦煤的资源税税额标准。通过一系列税收政策,对高污染、高能耗以及资源性产品等“两高一资”产业加以调控。

(五)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是依据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实际缴纳额而计算征收的专项地方税,旨在扩大和稳定城市维护建设资金的来源。近年来,城市维护建设税为集中处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垃圾、集中供热、改变城市燃料结构等行为开辟了合法的、专门的、稳定的资金渠道。尽管城市维护建设税征收额不高,仅占税收总额的2.9%,且逐年呈下降趋势。但是,由于城市维护建设税具有专款专用的特点,该税收已经成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环境保护与建设资金紧张的局面,因此城市维护建设税也带有一定的绿色税收性质。

(六)排污收费制度。我国在1982年颁布《征收排污收费暂行办法》,标志着排污收费制度在我国正式施行。30年来,全国累计征收排污费1,479.5亿元,缴纳排污费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已近50万个。截至目前,全国征收排污费的项目有水、气、噪声、放射性废物、固体废物等5大类113项,特别是近6年的排污费征收总额是之前24年总和的1.1倍。实践证明,排污收费制度在促进企业污染治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和提高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排污费征收额的逐年递增,也为环保专项资金的筹集起了重要作用。

三、我国现行税制绿色化进程中的问题

从国外的税制绿化政策经验来看,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绿色税制存在诸多缺陷:

(一)环境税收政策过于笼统,透明度低。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和环境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对传统管制手段的过度依赖已经产生了一系列恶性循环,以致造成了在利用税收政策保护环境方面的不利局面,尤其是有关环境方面的税收政策过于原则化,强制性规定少,对环境资源市场的调整不明显,作用微弱。例如,我国对企业的排污行为征收的是排污费,这种方式缺乏刚性,随意性也大,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的漏交率达30%之多。

(二)生态税收主体税种缺位。开征生态税乃是世界各国税制改革的趋势,而环境税收政策作为生态环保的补充性政策措施,在生态环保中具有强有力的调节功能。但是,在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中尚没有专门出于环保目的的税种,仅存在一些可以达到环保效果的税种,如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使用税等,而这些“绿色”税收收入占国家总税收收入的比例很低,且近年呈下降趋势。不仅如此,在仅存的具有环保效果的税种中,占较大比重的资源税又存在性质定位不合理、征收范围窄、税额设置低、计税依据不合理等诸多缺陷,更加削弱了税收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意义。

(三)税收手段与其他手段配合不充分。显然,只有当各种手段形成合力,才能共同发挥作用,如果没有其他手段的配合,单靠生态税收“孤军奋战”是不可能实现改善环境这一目标的。所以,政策面方向必须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我国《排污收费暂行规定》允许排污费的80%用于污染源治理,可是80%的排污费收入以补贴形式返还到污染单位,不但没有发挥激励治理的作用,反而变相成为有关行业的一种保护,降低了该行业的退出率,无形中鼓励新的生产者进入该行业,致使企业的污染程度实际加重。与此同时,补贴支出还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四、构建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思考

未来的几十年里,我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资源消耗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完善绿色税收体系已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改革排污收费制,成立环保专项基金。我国的绿色税收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税种:能源污染税、水污染税、固体废物税、大气污染税、噪音污染税等。另外,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应合理分配所征收的环保税收。建议环保税划作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由地方政府征收,环保税款要建立环保专项基金,严格实行专款专用制度。环保专项基金一是用于污染源的治理,由政府建设环保设施或以有偿的方式提供给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费用;二是为环保科研部门提供科研经费研发有利于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的新技术、新工艺,实现生产的低成本、高效率。

(二)完善现行资源税制度。资源税的开征不仅是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也能起到全面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税收作用,故应对现行的资源税进行完善,主要办法有:

1、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将征税对象扩大到矿产、水、森林、草场、土地等矿藏资源和非矿藏资源。可增加水资源税,开征森林资源税和草场资源税,待条件成熟后,再对其他资源课征资源税,并逐步提高税率。

2、完善计税方法。将现行资源税的计税依据由按应税资源产品的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计征改为按生产数量计征,对资源税的征收应采用累进制的方式,将资源的使用量划分档次,拉大税档之间差距,税率逐级跳跃式增加。

(三)开征燃油税。在我国,燃油税的实施方案早就被政府列入规划,但由于种种原因到目前为止没能实行。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开征燃油税是解决我国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一项有力措施。一方面可以从经济利益上制约对石油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又可以鼓励人们使用环保交通工具或使用洁净的替代能源从而减少燃油对大气的污染。目前,国际油价不断攀升,而人们对于燃油的消费则缺乏理性。在国际油价持续走高的环境下,及时推出燃油税是提高民众节约能源意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有利于汽车行业的产品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型及能源替代型车辆的生产,降低汽车行业的能源消耗水平。

(四)调整完善相关税种。对污染环境的消费品可通过征收消费税,提高其生产成本,通过价格信号限制破坏生态环境的消费,鼓励健康性的消费和保护资源环境的绿色消费。将那些用难以降解和无法再回收利用的材料制造的、在使用中预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又有相关的“绿色产品”可以替代的各类包装物、一次性使用的电池、塑料袋、餐饮用品以及氟利昂等产品列入征税范围,可增设煤炭消费税税目,加大消费税的环境保护功能;对于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产品,应征收较高的消费税,鼓励广大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清洁消费。对不同排气量的小汽车继续采用差别税率的基础上,应对排气量相同的小汽车视其是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而实行区别对待,并应明确规定对使用“绿色”燃料的小汽车免税,以促使消费者和制造商做出有利于降低污染的选择。

为了保护自然资源,有效防治污染,保护环境,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应将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新的税收制度中,利用新一轮税收制度改革的有利时机,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当前最主要的环境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开征独立的环境税,改革完善与环境相关的原有税收政策,构建与我国经济、社会制度相协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税收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周迪,傅春.国外绿色税收体系实践对我国的启示.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5.

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篇9

关键词:环境税;外部性;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81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6-0154-04

随着我国市场机制的逐步确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压力,如何处理环境、资源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将决定着我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当前看,尽管我们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国务院也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具体要求,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但是实践中实现这一目标困难重重。美国总统奥巴马本次来访的重要议题之一便是讨论中美两个大国在经济发展中的环保责任。由于市场机制无法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负外部性――如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成本中没有反映环境和资源的全部价值,使得人们对环境问题的不重视,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与利用,因此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必须在此领域发挥作用。根据我国的实际及参考世界各国的经验,设计完备的环境税收体系,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一、环境税概述

环境税是指具有调节与环境污染、资源利用行为相关的各种税收的总称。它是税收的一个大类,可以和流转税、所得税等并列,也称为生态税,广义上还可以包括各种相关法定的规费。典型的环境税有二氧化碳税、硫税、噪音税、垃圾税、资源税等。

(一)环境税的内涵

环境税从内涵上看,可分为狭义、广义两种。(1)狭义说认为环境税即环境污染税。即国家向导致环境污染的经济主体征收的特别税种,其目的是限制环境污染的程度、区域、范围。(2)广义说认为,环境税是与环境资源保护、环境资源利用有关的各种税种和税目的总称。并且认为,环境税不但包括自然资源税、环境污染税等,还包括生态税,即为治理环境污染而筹集资金的税收。

(二)环境税的特征

作为一种国家税收,环境税除具有无偿性、强制性、规范性等税收的一般法律特征之外,同时还具有一些其他税种没有的特征。其特征如下:

第一,环境税的征税范围大。理论上讲,环境税的征税范围不仅包括危害环境的行为,还包括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行为。

第二,环境税属于行为税。该税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目的,对某些特定行为所征收的税收,环境税尊重环境资源的价值,目的是促进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

第三,固定性。环境税的内容明确而稳定。国家通过法律,对征收对象、征收范围、税率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具体规定,可操作性强,有比较高的透明度[1]。

第四,科学技术性。环境税的征收必须通过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来完成,如污染税的征收必须通过环境监测、根据一定的标准来进行,否则无法依法征收。

第五,税款专用性。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对于环境税收的使用通常采取专款专用的原则,法律规定环境税收入只能用于环境、资源和生态的保护方面。

第六,环境税的生态性。环境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论基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相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性特征。

(三)环境税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将环境税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1根据自然资源环境发挥的作用,可将环境税划分为:环境消费税、污染税和资源税。环境消费税,主要是以损环境质量的产品的消费或服务行为为课税对象的税种。此类税收可以通过对破坏环境的商品或服务行为加重课税,反之则减轻课税的措施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污染税,是国家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污染者要按其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浓度和数量缴纳一定的费用,并且这种收费是强制性的、无偿的、固定的。具有征税成本低、针对性强等优点。资源税,是指对从事环境开发利用行为,就其自然资源开发条件的差异以及资源的可再生性而形成的级差收入所征收的一种税。

2根据纳税义务人与实际担税者是否为同一人为标准,可以将环境税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从保护公民环境权的角度出发,目前应将直接税置于整个环境税体系的中心地位。纳税人作为环境权主体,可以通过自己计算申报缴纳环境税金的方式参与国家的环境管理,并对违法支出的环境税款进行监督,这都是间接税的纳税人所不具有的。

(四)我国环境税现状

基于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现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但现有的税制总体上重资源轻环保;重资源开发,轻资源利用。具体表现在:

1缺乏环保主体税种,环保资金难以保证。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税收在环境保护的各项措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环境税的征收则是筹集环保资金的最有力最有效方法。然而,现行税法中却没有以针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课税的专门性税种,环境保护的资金主要通过征收排污费等方式筹集。主体环境税种的缺位弱化了政府对环境污染、破坏行为的调控力度,也无法形成专门用于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税收收入来源。

2税种繁多,多税并存,导致资源税制不规范,资源税收难以形成规模。资源税收分别规定不同的税种并归属不同的税类,这使我国的税制显得非常复杂。例如对农村耕地的占用征收耕地占用税,对城镇土地资源的使用征收土地使用税。然而,耕地作为自然资源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土地,因而无需为它们设定单独的税种,只要把它们列入资源税中的不同的税目并规定不同的税率即可。税种的这种分散调节,也使得资源税的收入难以形成规模。

3征收范围狭窄。现行的《资源税暂行条例》用列举的方式具体地规定了应税税目名称:原油、天然气、煤炭、黑色金属矿原矿、其他非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而对于其他具有生态环境价值的森林、草原、水、河流、湖泊、草场、滩涂和野生动植物等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缺乏税收调控,因此造成了对这一类资源的过度开采、消耗和浪费。

4征收目的错位。我国现行资源税的指导思想为调节级差与普遍征收相结合,目的是通过调节资源级差收入为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外部条件以及通过对国有资源的有偿使用达到政府保护自然资源和限制资源任意开采的目的。但在具体实践中,我国的资源税却以调节级差收入为主,国家无法通过征收资源税表达保护资源和限制资源开采的意图。

二、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设计

(一)环境税收的理论基础

1外部性理论。环境税收起源于英国福利经济学庇古的外部性理论,他提出一国政府可以通过征税调节污染行为。所谓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根据外部性理论,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由于外部性的存在造成社会脱离最有效的成产状态,市场机制是无能为力的。即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很好地实现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2]。例如污染者的行为破坏了环境,但污染者却并没有为此付出代价,这就是负外部性,即外部不经济。

2公共产品理论。经济学理论把所有的商品和劳务分为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两大类。私人物品是由市场私人部门供给并满足个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具有消费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是指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特征的物品或劳务,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由于这些特征,市场机制无法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3]。显然,改善环境和保护资源具有明显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因此政府只有通过环境税的征收来筹集资金,以弥补环境保护、环境改善资金的不足。依据公共产品理论,环境税是对污染环境公共品的经济补偿。

3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评估一国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已经受到了世界各个国家的普遍关注。是一种立足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理应关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环境税的征收在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和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使环境保护税收制度化,形成一个相对独立体系,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的环境保护税收措施,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

(二)环境税收制度设计的原则

基于我国缺乏环境税的设计与征管经验以及技术上的原因,环境税收制度的设计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既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因此,在环境税的设立上,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原则。(1)发展经济不能牺牲环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税的开征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但基于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理念,尤其是对于那些污染严重超标的行为,更应该课以重税。即在经济发展和环境破坏中,理应优先考虑环境的保护。(2)环境保护中要充分重视其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环境税征收不能不考虑企业的成本即税收负担以及由此对社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政府及立法者在环境税立法中应采取审慎态度,对环境税的纳税主体、课税客体和税率等科学设置,充分考虑企业的整体税收负担。

2税收公平与中性原则。税法公平原则是我国税法基本原则之一,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公平,一个方面是水平的公平,即处于同等经济状况的人应纳同等的税收,如当两个人税前有相等的福利水准时,其税后的福利水准亦应相同;另一个方面是垂直的公平,即不同福利水准的个体所承担的税负应该不同[5]。通过对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的经济主体征收环境税,并将这些税款用于污染的治理和环境的改善,可以使经济主体负的外部成本内在化,更好地体现公平原则。税收中强调税收对经济不发生额外的影响,经济体系仅仅承受税收负担,不再给纳税人和社会造成其他额外损失或额外收益。如发达国家主张实现税收绿色化,其意义在于使经济主体现有总体税负基本不变。

3税收效率与弹性原则。就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而言,市场机制难以实现最佳的资源配置,社会经济效益总会或多或少产生损失。因此,开征环境税,一方面要促进环境的改善,以提高生态效率;另一方面应避免对生产、消费产生消极影响,防止经济效率的下降。环境税收弹性要求税收收入应能随着财政支出的需要进行调整,灵活地适时适度地增减税种、税目和调整税率。

(三)环境税的基本制度

税收是政府实施环境保护的必要的经济性措施,鉴于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和现行税收制度中有关环境保护税收措施的不完善,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税收制度已刻不容缓。其基本思路应当是:在努力完善现行环境保护税收措施的基础上,加快开征环境税的研究和探讨工作,使其作为环境税收制度的主体税种,以此构建起一套科学而完善、便于操作的环境税收制度体系。

1税种设计。从世界各个国家的实践来看,特别是在实施环境税制度较早的oeCD国家,已开征的环境税种类达十几种,包括污染税、水资源税、采矿税、碳税、硫税、汽车燃料税、轻型燃油税、电力税、气候变化税、电力税、煤炭焦炭税等。其中开征污染税最为普遍。由于我国在环境保护税的制度设计和征管方面缺乏经验,因而在环境税开征的初期,可以考虑首先开征水污染税、燃油税、二氧化硫排放税和噪音税等,理由在于我国已经有了实行排污收费制度和资源补偿费的基础。随着环境税征管制度的完善,征管技术水平的提高,可陆续对生活废弃物、农业废弃物、难以再回收利用和降解的塑料等包装物进行征税,把其纳入固体废弃物税的征收范围[6]。

2纳税人范围。根据国际通行的“污染者付费”原则,开征环境税应对污染环境者征收。因此凡是在我国境内有污染行为发生且造成一定程度环境污染的企业和个人,均是环境税的纳税人,都应按规定缴纳相应的环境税收。

3税率的确定。依据税收理论,税率应根据污染的排放程度来确定。提高税率是减少排污和增加治理污染资金的捷径,但税率过高会抑制生产,影响经济发展;而税率过低以至对纳税人来说无关痛痒,也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具体讲税率应该使企业的边际控制成本与边际社会外部成本相等,使全部社会成本内在化[7]。我国在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还要注意,由于地区的差异,如经济发展水平、气候条件、人口密度以及对环境清洁度的要求不同,同量污染造成的边际危害差别也比较大,因此应该因地制宜,实行差别税率。即对不同的污染源可采取的定额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和超额退税等形式。目前来看,我国的环境税税率比较适宜以定额税率为主,从量计征。今后,随着污染防治技术的提高,应该对税率适时调整,力求防治污染的成本最小化。

4税基的选择设计。设计环境税一个最大的难点是税基(污染排放量)的确定。进行税基设计主要因素有:污染的范围、污染物的生命周期、污染源检监测的成本等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应该从四个方面考虑:第一部分是污染排放,环境税税基应该建立在污染排放量的基础上;第二部分是污染产品,对一些有潜在污染的产品,或者一次性消费的资源产品进行征税;第三部分是生态保护税,对一些自然资源产品,如矿产资源开发带来资源破坏,应该征税以作生态补偿;第四部分是碳税,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征税的经验,以为我所用。

5税收优惠措施。税收优惠政策是国家在总的税收政策不变的前提下,为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或适应某些特殊情况的需要,对某些课税对象、纳税人和地区给予照顾或鼓励而采取减轻或免除税收负担的措施。作为一种环境保护手段,税收优惠措施在西方国家中颇受重视。我国除应继续保留原有的税收优惠外,还应针对不同优惠对象的实际情况,将税收优惠的范围扩大,分别采取多种形式的税收优惠。如对环保产业新技术的研制、新产品的开发给予税收优惠;对企业或个人只要在生产中积极改进工艺,运用环保技术生产高产低耗产品的应该给予税收的减免,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税收优惠的激励作用。

三、我国环境税的实施

中国的税制“绿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压力依然存在,环境税的实践经验尚待探索和总结,因此,环境税的开征应注意步骤和策略。

(一)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由于环境税技术性强,需要大量的专业数据作为支撑,因此在确定征税对象、税率、计税依据等税收要素时,要根据现有征管能力、专业技术力量和先行试点的经验予以确定,条件成熟再逐步扩大征税范围,尽可能减少环境税的负面效应。此外,环境税在环保方面不是万能的,它必须在一系列环保政策(法规、标准等)的支持下,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手段的配合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环保作用。因此,在建立环境税制度的过程中,应与其他有关政策衔接配合,稳步推进。

(二)突出重点,试点示范基于我国目前环境管理问题的现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应根据环境保护政策的总体目标,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运用税收政策,在现行税制的基础上,进行税制改革试点,开展试点研究,及时研究试点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税制。因此,借鉴西方国家有关环境税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加强有关环境税的理论研究和改革试点,是成功实施环境税的条件和保障。

(三)确立环境税立法体例

目前环境税收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主要集中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备的环境税法体系,一般是采取在其他税种中规定辅税收措施的立法体例,即在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产品税等一般性税收立法中增加一些税收调节措施的规定,包括税收支出、税收差别等。确立环境税的立法体例,应该从立法权的纵向和横向分配两方面来研究。

1立法权的纵向分配税法。立法的模式可从纵向上划分为集权模式和分权模式两种。集权模式是指税收立法权高度集中于中央层面,地方只有很少或没有税收立法权;分权模式是指税收立法权在中央与地方之间是可以分享的。根据我国目前的税收管理体制,中央享有所有税种、大部分税收要素及主要税收程序的税收立法权,(省级)地方则只享有部分税收要素的税收立法权。地方税收立法权限过小会直接导致两个不良后果:一是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利益的考虑,经常性的越权减免税或增加税额;二是地方政府为保证地方财政收入,在无权开征地方税种的限制下,大开“收费”之门,以求税收之实效,而其中的很多收费既不合法又不合理。因此,在全国统一征收环境税的基础上,应赋予地方根据本地区环境保护实际状况开征某类环境税的权力,使其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制定有效的税收政策。

2立法权的横向分配问题。税收立法权的横向划分主要涉及的是同级国家机关之间的税收立法权的分配问题,有独享模式和共享模式两种。如果严格按照税收法定原则的要求,我国的税收立法的主体应当是国家的立法机关,而不是与国家行政机关共享权力。行政机关必须经过国家立法机关的授权才能进行有关的税收立法,且授权立法只能限于具体的、个别的事项。在环境税的立法中,要彻底坚持税收法定原则,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环境税收法律。地方环境税收立法权应赋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使其可以针对本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制定地方性环境税收法规,但不得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环境税收法律抵触,地方性环境税收法规应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备案,确保法制的统一。

环境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并不是朝夕能够完成的,它是―个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系统的、全面的环境保护税收制度。

参考文献:

[1]张兰兰.税收法定主义与清费立税.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00,(04)

[2]孙敏.我国开征环境税收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性.税收与企业[J].2001,(04)

[3]孔淑红.安玉华.公共财政学[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4]杨荣学.可持续发展与税收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5]刘剑文.税法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王景东.许文.吴灼亮.论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构建[J].税务与经济,2000,(01)

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篇10

[关键词]和谐社会;绿色税收;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6-0073-03

一、构建绿色税收体系的理论依据、必要性及效应分析

构建绿色税收体系是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国际上成功的绿色税收制度给我国税制的绿化提供了经验;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的税制已经具备了构建绿色税收制度的条件。绿色税收制度的构建有其深刻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该制度的构建将对自然环境保护、组织财政收入、促进企业公平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对整个人类资源环境的保护与改善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构建绿色税收体系的理论依据。所谓绿色税收是指基于人类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而课征的涉及环境资源的税收。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开征绿色税收主要理论依据是外部性理论。外部性理论是福利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经济学的理论支柱。一方面,外部性理论揭示了市场经济中的一些低效率资源配置的根源;另一方面它又为如何解决外部不经济问题提供了可选择的思路和框架。自从马歇尔首先提出外部性问题以后,对外部性问题的研究一直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公共财政理论的发展和其他学科如环境经济学、自然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的发展,外部性理论也被用于解释各种经济现象。所谓外部性是指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给其他行为主体带来好的或坏的影响,并没有因此而获得收益或付出成本。外部性可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而负的外部性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在负的外部性存在的条件下,就出现了如何使社会资源配置最优的问题,即外部成本内部化。

从理论上讲,造成负的外部性最终原因是缺乏明确的产权界定。耐特曾经指出,如果财产由私人所有,并索要竞争性价格,就不会产生外部性问题,资源就会得到高效率地使用。污染问题之所以会产生,就是因为资源在利用时难以确定产权。如空气的使用就存在着非排它性问题,无法确定其产权。由于缺乏产权界定,政府就可以介入市场机制,使损害者将其活动产生的社会成本考虑进来,纳入其私人成本中去,即外部成本内部化。政府课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私人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成本,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如英国的经济学家庇古提出著名的修正性税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后人称之为庇古税。

综上所述。外部性是解释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理论,而环境税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解决外部性问题而产生,因此,现代西方税收理论将外部性的存在作为课征环境税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

(二)我国建立绿色税收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我国现在正处于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的阶段,经济个体在其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外部性更加明显,人与自然的矛盾更加突出,建立绿色税收体系势在必行。西方发达国家绿色税收制度的发展历程给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实践经验,我国现行税制也具备了“绿化”的条件。

第一,构建绿色税收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企业和公民对生态问题日益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此为依托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发展的九大目标,其中就包含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利用。加上我国加入wto后,受经济发展的一体化的影响更加明显,而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必然导致环境保护的国际一体化,从这几年不断召开的国际环境保护的会议就可以看出对环境的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又在不断优化税制,如新企业所得税的施行、燃油税的推出、增值税的转型等税制改革推进了绿色税收制度的构建,并为绿色税收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环保的程度普遍提高,环境立法趋于完善,这为绿色税收体系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发达国家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实践经验。西方发达国家为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全面“绿化税制”(GreeningtaxSystem)。税制“绿化”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征各种环境税;二是调整原有税制。

开征各种环境税主要是对废气、废水、垃圾的排放以及噪音和农业污染物课征的污染税。如美国上世纪70年代开征的二氧化硫税,芬兰1990年开征的二氧化碳税,法国、瑞典、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按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征收的氮氧化物税。前西德从1981年开征的水污染税,挪威1974年开征的饮料容器税,规定对不能回收的饮料容器征收30%的从价税。美国、法国、挪威、澳大利亚等国在轮胎的生产或销售环节征收的旧轮胎税,比利时、芬兰、挪威、瑞典等国都对农药和化肥征收污染税。

调整原有税制主要是通过对消费税、所得税和机动车税的调整,具体体现在:消费税方面鼓励使用无铅汽油,提高污染型能源的消费税率。在原有消费税基础上,对能源另征能源税或能源消费附加税,取消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税收优惠,对清洁能源减税。所得税方面对环保投资支出允许税前扣除或给予一定比例的税收抵免,鼓励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环保设备加速折旧。机动车税方面主要是公车私用的税收措施调整,对节能车予以优惠以及在节能车销售上的税收优惠。

国外的实践证明,绿色税收是政府调节资源使用,有效治理环境污染,筹集环保资金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做法,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少走弯路。

第三,我国现行税制具备了税制“绿化”的条件。我国从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开征了资源税,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次,为了避免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在开征增值税的基础上,又开征了一道消费税,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如汽油、柴油等),同时将小汽车和摩托车纳入消费税的税目。2006年4月又调整了消费税,在税目中增加了实木地板、一次性木制筷子等消费品,并提高了大排放量小汽车的税率,2008年再一次调整了小汽车的消费税,并于2009年1月1日以燃油税替代以往征收的养路费等6项费用。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中同样有一些鼓励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条款,如在新企业所得税法中对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给予了较多的税收优惠。现行税制中这些具有生态保护效果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税种和税收条款为建立绿色税收体系创造了现实条件。

(三)构建绿色税收体系有其独特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税收在克服这种以危害自然为表现形式的负的外部性所导致的个体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之间的差异时有其独特优势:

第一,具有财政效应。建立绿色税收体系一方面将收费或行为改为收税之后,税收以其固有的特征可以为生态环境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来源和财力保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第二,具有环保效应。西方环境经济理论认为,环境资源的公共性和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导致了生态问题的“市场失灵”。政府在治理这种市场失灵过程中使用的手段主要有税收、收费和津贴。税收以其固定性、强制性和无偿性的特征把污染者污染环境或浪费资源成本扩大化,使其得不偿失,从而达到节约资源、优化生态环境的同的。

第三,具有公平效应。在绿色税收缺失的情况下,企业间的竞争是不公平的。政府通过征税,把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利润水平合理化,同时会减轻那些合乎环保要求的企业的税负,有利于体现公平原则,促进各类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

第四,具有贸易效应。加入wto后,我国将面临更多的绿色贸易壁垒。建立绿色税收体系,一方面促使企业节约资源、控制污染、开发和采用环保产品和环保技术,进行绿色生产,同时用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治理和控制污染,从而突破绿色壁垒,增加出口创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有害环境的产品和技术的输入成本,使其无利可图。

二、我国现行税收制度的分析

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我国尚没有专门的环境税收体制。2001年加入wto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对我国的税收制度的“绿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十四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概念,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九大目标,其中第八个目标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分税制改革15年以来,我国的税收制度尽管进行了几次调整,其中影响较大的是:2006年消费税税目的调整;2008年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2009年的增值税转型,燃油费改税利小排量小汽车的车辆购置税的减免。这几次改革尽管也涉及到环境保护的问题,但仍有以下方面不尽如人意,需要进一步改革。

(一)尚未形成绿色税制体系。缺乏全面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我国现行税制中环保税收主要分散在流转税、所得税及一些小税种中,难以形成整体效应,弱化了税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

(二)现有税制中存在对环境具有负效应的税收规定。如我国现行的资源税由于收入大部分归地方,在执行过程中有因为是对使用煤、天然气、石油、盐等自然资源所获得的收益征税,往往起到了鼓励地方对资源过度开发的作用,反而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三)税、费调节面过窄。现行税制只是在鼓励利用“三废”、限制生产污染、鼓励节能治污、鼓励利用资源和发展环保科技等方面有些单项规定;现行《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也只是对排放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征收一定标准的排污费,现行税、费制度基本没有涉及制约散滥开发资源、无偿占有、随意浪费资源以及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方面的制度规定。

(四)调节力度弱化。国外经验已证明,污染治理投资达到GDp的1%-1.5%,环境恶化才有可能得到控制,环保状况才能大体保持在人们可以接受的水平上;如果达到2%-3%,环境质量可以得到改善。而我国目前只达到0.93%。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环保的投入,1998-2002年的5年间,国家累计投资5800亿元用于环保建设,是1950-1997年投资总和的1.7倍,占同期GDp的1.29%,2003年这个比重达到1.39%。近年来这个比重虽然有所提高,但是缺口仍然很大,据有关媒体报道,近2年要实现全国36个大城市污水的全部收集和处理就有670亿元的资金缺口。而且,这么大的投资量大多依赖国债资金、世行贷款等完成,若靠现行税费制度是不可能完成的。

三、构建绿色税收体系的途径

(一)改革和完善现有的税种。第一,增强资源税的环境保护功能。一是扩大征收范围,将那些必须加以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也列入征收范围,如土地、海洋、森林、草原、滩涂、淡水和地热等自然资源。二是调整计税依据,由现行的以销售量和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调整为以产量为计税依据,并适当提高单位计税税额,特别是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征以重税,以此限制掠夺性开采与开发。三是将现行其他资源性的税种如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并入资源税,并将各类资源性收费如矿产资源管理费、林业补偿费、育林基金、林政保护费、电力基金、水资源费、渔业资源费等也并入资源税。

第二,加大消费税的环境保护功能。对污染环境的消费行为,可以通过对企业生产有害环境的产品征收环境保护税和消费税的方式加以限制,鼓励健康性的消费和保护资源环境的绿色消费。2006年对消费税的改革已经将部分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如一次性木筷、木地板等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但是对于饮料容器、一次性纸尿布、高档建筑装饰材料这些能耗大的消费品没有列入,应该在下一步的改革中进一步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对煤炭、电池、一次性塑料包装物及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的氟利昂产品也应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

第三,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税种也应体现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税收理念。取消企业销售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免税或低税征收的规定;取消有毒农药、农膜低税率的规定;对经营环境公共设施的企业,在征收营业税、增值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方面给予优惠;允许清洁能源企业、污染治理企业、环境公共设施以及环保示范工程项目加速投资折旧。

第四,“绿化”关税。为了有效保护我国可能用竭的资源。改善我国的出国结构,鼓励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国,减少污染产品的进国,增加环境保护资金,应建立绿色关税。绿色关税一般包括出口税和进口税。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课以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其进口,甚至对其进行贸易制裁。

(二)尽早开征环境保护税和社会保障税。借鉴国际经验,要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税法》,分期分批开征环保税。首先将对排污的收费改为对污染征税,解决水污染、大气污染;其次是对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废弃物的征税;最后在时机成熟时对噪音等行为征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保持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而社会保障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因此,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也是绿化税收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