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9:31

工业互联网特征篇1

【关键词】工业互联网个性化智慧化

1前言

我们这一代很幸运地生活在网络时代,网络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并且降低成本。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并不会停留在目前我们所感知的只是服务生活这个层面,未来的工业生产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不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互联互通,还会实现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互联互通。想象工业互联网的性格特点,会促使我们年轻人去创造、创新。我认为工业互联网有两个最基本的性格特征,即个性化和智慧化。

2工业互联网的特征

移动互联网使得产品个性化定制以及个性化生产成为可能。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上网变成随时随地的场景化。互联网这种开放性、包容性,给追求自由的新一代年轻人提供了机会和舞台,年轻人充分享受分享经济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每一个人的需求网络都会了解,厂家可以根据个体的不同偏好为个体进行定制。将来我把我的需求在网上提出,会有很多厂家主动找我,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我自己到处找合身的衣服,而我在设计环节就可以参与。

工业革命,解决了生产效率问题,实行大规模、模式化、机械化的批量生产,然后再把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工厂的分销渠道进行销售。消费者只能在已有的产品中去寻找基本上和自己的期望差不多的产品,而像我这样由于个子高而有特殊需求的就无法满足。工业互联网,解放了人的自由。通过手机app消费者就可以向工厂下单,网络就会自动将订单和个性化需求发送给智能工厂。例如,我在定制床时,在手机app输入我的需求,智能工厂就会主动找我,我通过app客户端选择模型或者输入简易的构建程式可以自己参与他们的设计,消费者既是客户,又是直接参与者和体验者。随着智慧化工厂的建设,流水线上也可以实现小批量、多批次、多品种生产,即便是一件产品也可以通过流水线生产出来。现在,西门子的定制机车即将上路。在机车的机械舱内,每一个组件都占据一个特定区域,接到订单,就能逐个装配这些组件,通过模块化构造,西门子可以为客户提供充分满足其需求的产品,客户可以变更订单,而不必完全从头开发车辆,大大节省成本,还提高了效率,缩短了交货期。在实现了个性化定制的同时,产品将来的维护和升级同样实现个性化,产品上嵌入芯片,通过远程软件,厂家可以随时了解产品的使用状况,快速为消费者进行维护和产品升级。

个性化的定制需求,需要智慧化的工厂来智能化生产,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是智慧化的产品。未来的工厂,从接单到采购到生产到销售的整个链条都实行智慧化。客户通过手机app下单后,工厂的整个链条上的营销系统就会自动弹出客户的要求,生产过程的每一步都提前在虚拟世界被设计和优化,为真实的物理世界提前进行了演示,使得为生产该产品的原料以及流程事先进行了优化。在德国安贝格市,一座电子装置工厂,只要轻击鼠标,规划师就能为新产品设计出多种不同的制造流程,并按成本等参数进行计算和比较,然后从中选出效率最高的过程。只不过目前的数字规划仍需以“人工”方式转换到实际生产中。

虚拟世界的设计优化之后,厂商通过网络链条,向供应商提出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要求,供应商的手机app上就会出现生产商的需求。供应商按照生产商的需求准备原材料和零部件,原材料和零部件上都有编码,这些材料会按指定的时间到达指定地点。位于德国多特蒙德的弗劳恩霍夫物流和后勤研究院(imL)构想了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件货物都知道自己应该到哪里去,并会预定运输车辆上的空间,自己找到前往目的地的正确路线。

在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及全部零部件都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顺序到达生产线后,由于生产设备机器都嵌入了传感器,机器可以向控制中心反馈,机器与机器之间也可以进行数据交换,前道工序自动对后道工序发出指令,后道工序也可查出前道工序的问题。例如,在国外的一个药厂,在使用一种软件,可以持续调用各种参数的测量值,系统在生产过程中便能判断各参数值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如果出现误差,便采取应对措施。这样不但节约了时间,还减少浪费。而在过去由于要采样、实验和送检,其生产过程必须人为地中断,如果送检不合格,前面的半成品就会被销毁。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负责人wolfgangwahlster教授指出“每件原材料上都有一个很小的嵌入式系统,这个系统相当于一个微型web服务器,它配备一个无线接口,可以看作是它的数字化内存。”

通过智慧化过程生产出来的智慧化的产品,同样通过智慧化的物流链被输送到每一个客户手中。智能产品由于其具有被识别的特征,因此在任何时候都能被定位。生产的转变,会促使将来的物流业也会从现在的集中化、大批量为主要模式的供应链管理转变为小型化、分散化和个性化。

3总结

工业互联网上述性格特征的实现并不是概念的炒作,德国工业4.0,美国Ge的工业互联网,中国的互联网+制造业,都在朝着这个目标而努力。要达到这些性格特征所需要的相关技术基础如物联网、各种嵌入式技术、标准化数据连接技术、模拟软件等等,也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大潮来袭,需要软件、自动化、机械、通信等专业的大量的人才。工业互联网的个性化、智慧化的性格特征,对于我们90后、00后,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我们需具备计算机化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读懂机器的语言,理解计算机思维,让机器像人一样智能思维,使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机器与机器之间充满智能化的沟通。

参考文献

[1]工业互联网打破智慧与机器的边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06).

工业互联网特征篇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问题对策

一、互联网金融生态的内涵

金融生态是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1]

随着互联网金融在国内的飞速发展,各种新的互联网金融主体和模式逐步成型,形成了新的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可以运用生态学的方法和成果来分析和考察我国互联网金融体系。也可以把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概括为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等要素之间及其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在特定的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下,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的各个要素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资金从最终供给者向最终需求者的让渡或转移,推动了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生态现状

(一)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

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包括互联网金融消费者、金融机构、电商平台和互联网企业、网络运营商及周边供应商、监管机构等。

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处于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的核心。互联网时代,个人消费者追求快捷的支付、便利的投资方式、超低的投资门槛、高度的流动性、较为可观的收益率以及方便的小额融资。机构消费者需要快捷支付结算、融资、终端设备、应用软件、后台支持、数据挖掘、风险把控、需求分析等服务。在普惠金融的背景下,消费者覆盖面更广泛,需求更为复杂,更为个性化。金融机构依然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支撑力量。银行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如开设网上银行、借助社交网络和电商等渠道扩展业务、建立自身电商平台等,如建行的“善融商务”等。银行业往往是互联网金融的资金来源、渠道和后台。非银行金融机构则借力互联网,加强和互联网平台在渠道和产品上的合作。电子商务平台与其他互联网企业是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力量。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源于电商平台,目前已形成了渠道金融服务和自主金融业务两种功能。货币型基金理财产品、保险以及p2p贷款,甚至线下金融服务中心,聚集了海量用户,增加了用户对其金融支付工具和产品的黏度。网络运营商与周边供应商主要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信息技术的支持。同时,也在移动支付、近场支付、二维码支付、扫码支付、声波支付等方面,逐步介入互联网金融的产品和服务。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由央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组成,实行业务归口管理。互联网金融协会等行业协会也开始逐步建立,发挥行业自律监管的作用。

(二)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

1、法制环境

目前我国尚无关于互联网金融的专门法律法规。但这并不表示无法可依。互联网金融作为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金融新业态,也归属于金融业,因而现有的一些行业基本法律法规依然具有约束力。《公司法》、《合同法》对于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的设立无疑具备普遍约束力。《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行业的基本法,以及涉及到互联网金融相关业务的部门法规,如中国人民银行《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证监会《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也是各种金融新业态必须遵守的。

2、信用环境

信用环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社会的信用状况、信用文化和征信系统等。互联网金融的信用环境取决于大的社会信用环境。我国的整体社会信用状况并不乐观。当然,社会信用状况跟信用文化密切相关,注重诚信、自觉守法的信用文化会大大降低道德风险。互联网金融是平民化普惠金融,信用文化对其影响尤其巨大。目前我国的征信系统,主要有央行征信系统。此外,互联网企业和第三方征信机构手握海量的交易数据、小额贷款记录、p2p信用记录,这些则构成了另外一套征信系统,仅服务于个人或互联网企业。但在目前,我国的这两套征信系统并未对接。

3、监管环境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机构主要有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工信部、商务部、工商总局等相关部门,一行三会主要对金融业务依法进行监管,工信部和商务部则对互联网企业、电子商务平台业务实施监管。这些众多部门都可以对互联网金融的某一方面业务进行监管,但目前国内并没有某家机构全面负责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监管。由于互联网金融是集网络运营和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业务,具有跨界和创新性特征,其创新性业态和业务往往处于监管真空地带。比如p2p网贷平台从事信贷业务却不属于金融机构,免于资本充足率、拨贷比等严格监管,从而享有制度和监管红利。所以,我国目前的互联网金融监管环境较为宽松,既有利于创新,也隐藏了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

(一)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间的关系

1、竞争

首先,在互联网金融各生态主体中,存在着激烈的同业竞争。银行业的同业竞争不仅体现在传统金融业务领域,也体现在新兴的互联网金融领域。网上银行、银行电商等,其服务基本大同小异,同质化竞争较为明显。电商与互联网公司的同业竞争丝毫不比银行差。第三方支付、电商平台沉淀资金增值服务同质化竞争严重。互联网巨头在移动支付领域的竞争功能雷同。

其次,在互联网金融各生态主体之间,同样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传统金融机构与新兴互联网企业存在激烈的竞争。二者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围绕着对金融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对金融模式的重新塑造、对金融渠道的重新构建等方面展开。首先受到冲击的是银行业的存贷汇业务。目前,银行存款规模迅速萎缩,而余额宝们的规模迅速增长,这些资金绝大多数是从银行撤离的。与此同时,传统银行的贷款业务也受到阿里小额贷款、p2p等冲击。

2、共生与融合

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需求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多元化状态,每一类生态主体都会基于比较优势在系统中找到自身的细分市场。因此,各类企业既会有激烈的竞争,更会有大量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与合作。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新技术的引入以及新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使得金融与互联网企业之间、金融各子行业之间的跨界增多,各生态主体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这种融合共生生态未来将会体现得更为明显。

(二)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对主体的制约

金融生态主体在金融生态环境下生存、发展,其生长结果必然受到金融生态环境制约。良好的生态环境会极大的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压制性的环境则形成制约,当然这种制约也会激发创新。如2013证监会《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准许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在一定条件下开展基金销售服务,从而淘宝、京东等多家电商企业开始大规模涉足保险、基金网销市场。为吸引沉淀资金,规避变相吸储的政策风险,阿里巴巴创造性地引入天弘基金,打造余额宝产品。这些事件充分反映了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对生态主体的影响。

2、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对环境的推动

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的生存和竞合状态,不仅仅需要适应生态环境,它反过来也具有改造环境的能动性。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促进了传统银行业的转型,弥补了传统银行在资金处理效率、信息流整合等方面的不足;为保险、基金、理财产品等提供了销售、推广的新渠道;促使电子商务行业,与传统金融业充分融合,探索新的服务模式与盈利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金融业的市场环境,使它变得更高效。第三方支付的崛起,则通过高流动性的电子货币,改变了金融市场的运行和传导机制。

四、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不够丰富和成熟,同质化竞争严重

目前,互联网金融市场主体无论从数量,还是服务质量上都还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且各生态主体能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依然处于摸索和培育期,有限的产品和服务一经推出,往往出现白热化的同质化竞争。截至2013年7月,已有250家企业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其业务几乎无差异。银行、券商、基金等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创新也大同小异。

(二)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急需改善

法制不完善,缺乏行业自律。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多样性和创新性特征,决定了其发展的跨界和不可预知,现有的法律体系本身难以跟上其发展步伐。因此在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市场上经常会出现一些所谓的球、监管套利等行为。这就需要我国的法律体系相应作出调整,以避免法律真空的出现而造成监管空白和死角,防止互联网金融生态恶化。

征信体系不完善。我国的信用环境整体上并不理想,信用意识较为淡薄,诚信文化欠缺,征信体系不完善。开展互联网金融信贷业务的机构,其风险控制措施并无传统银行严格,也未接入央行征信系统,信用环境的确令人担忧。目前在我国,央行的征信系统,从数据的获取,到开放应用的程度,都尚不充分,与发达国家信用体系差距明显。互联网企业掌握的个人或企业的互联网行为数据缺乏标准,也未联网。这两大系统并未连接成完整的征信系统。

监管体系不完善。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我国监管体系尚未形成。首先,监管机构不明确。目前还没有专门的部门来归口管理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往往很容易出现三不管地带,从而形成潜在风险。其次,监管缺乏层次。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不能仅靠某一家部门予以实施,而是需要一个政府部门法定监管、行业自律监管、企业自身风控相结合的监管体系。而这个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在我国还远未形成。第三,缺乏成熟的监测指标体系。互联网金融的跨界性和创新性,会使得其产品和服务具有游离特征,游离于现有监管指标之外。

五、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建设对策

(一)加强生态主体建设

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一定是物种繁荣、丰富多样的。每一种生物在其中均可以找到适合其生存的土壤,每一种生物都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是整个生态链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同样需要丰富多样的生态主体,才能发挥其整体功能。每一类互联网金融主体都会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发挥独特作用,最终和谐共生。只有在多层次的各种互联网金融主体竞合共生的环境中,市场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市场;只有推动优胜劣汰的进化,才会不断推动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的完善与健康发展。

(二)加快互联网金融法制建设

互联网金融本质上是金融业,金融资源配置和风险控制是其核心,这需要有良好的法制环境。在互联网金融主体的设立、市场准入、业务边界、风险控制、监管、破产清算、兼并重组等诸多领域,加强法制建设已经迫在眉睫。首先要建立或修订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法,包括修订《证券法》、《商业银行法》等核心的基本法律,制定《互联网金融法》,明确互联网金融主体的法律地位、基本的权利义务关系及对口监管部门,为行业生态环境的稳定打好基础。其次,制定互联网金融相关行政法规、操作指引、实施办法,加强对其具体业务的规范和监管。比如p2p、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和隐私保护等领域都急需法规依据。

(三)加快征信体系建设

一是急需“三网合一”,构建完善的征信系统。即央行征信系统、电商和网贷平台等信用记录、第三方互联网征信机构实现对接,信息相互开放,甚至直接合并到央行征信系统,建立统一的信息披露平台。此举将大大节约资源,建立起全覆盖的征信系统。二是,建立统一的征信标准。包括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采集、使用、信息披露等均建立统一的标准。特别是积累了海量的交易数据的电商平台和p2p平台,对两者数据的整理、挖掘、提炼、分析需要统一的标准。三是,逐步建立信用评级制度。通过专业机构的信用评级,提高互联网金融市场运行效率和风控水平,并为不太专业的p2p和众筹投资者提供技术支持,优化互联网金融市场的诚信环境,降低交易成本。

(四)加强监管

首先,要明确监管机构。鉴于互联网金融主体越来越多的开展跨界金融活动,比如人人贷,目前任何一个部门单独对其实施有效监管已经很难,因此必须相应的进行改革。既要避免监管缺位而产生监管套利,也要避免重复监管。其次,实行最优相机监管。Dewatripon(2002)等构造了“最优相机监管模型”,讨论了在金融何时需要外部干预和调节。[2]只要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遵循法规和市场规则,未形成垄断,都可以放松管制、减少行政干预,鼓励良性竞争,鼓励创新与发展。当然,对于破坏金融生态环境的则需审慎监督、严格执法。第三,提高监管效率,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一些潜在风险大、传播速度快的创新性业务,要加强事中、事后的监测检查,提高监管效率,及时隔离风险、披露信息,以减少对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的破坏。

参考文献:

[1]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05(2):35

工业互联网特征篇3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和新特征

发展历程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2015年,互联网在中国的推进和发展的阶段,高新民认为可以以我国互联网网民规模、互联网应用特征和互联网自身的发展步骤三个维度来划分。基于这三个维度的考虑,我国互联网发展经历了三个准备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基础初创期,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到2000年左右。这个时期是从无到有的时期,不光网民、产业、应用是这样,互联网自己也是从无到有的发展。第二个阶段大约有五年左右,是产业形成期。这个阶段我国的互联网开始形成一些自己的企业,如今的知名互联网企业就是在这个时期真正兴起和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从2005年到2014年,是快速发展期。在这个时期里,我国网民规模高速增长,其中在2008年就接近3亿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网络大国。另一方面2008年开始,移动互联网开始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而崛起,这是互联网进入另一个新阶段的起点。

新的特征

高新民认为,2015年我国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里,融合创新即是“互联网+”,这是互联网发展的新阶段。那么,新阶段的“新”有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第一,新在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消费服务业。这其中,包括以共享经济为特征的共享经济服务业,例如打车、转租房屋等,包括p2p、众包、众筹等互联网金融,以及公共服务,都包含在“互联网+”里面。

第二,新在互联网新型生产型服务业。迄今为止,我们的互联网是面向个人体验,注重改善个人体验和消费服务的。而在“互联网+”时代,想要发展,就要面向企业服务,做互联网的生产型服务业,而不是一般的生产型服务业。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做出云服务等相关实践。

第三,新在产业互联网化,特别是工业互联网化和制造业互联网化。互联网要与工业、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融合。

“互联网+”的战略重点

“互联网+”是覆盖全领域的,因此它的战略意义应该是全面推进、突出重点。而其中的重点,则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在竞争合作当中,形成新的产业形态。高新民认为,“互联网+”可以作为产业互联网化的概念来理解。产业互联网不仅是产业形态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也是互联网思维与商业模式对传统产业的渗透的结果。企业互联网化的重点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这是重点也是难点。“互联网+”只有把制造业放进去,才具有更重要的战略意义。

互联网企业、技术支撑企业和转型的传统企业这三块主体构成了“互联网+”整体上的产业互联网。其中,互联网企业是推动产业互联网化的巨大推动力,是发动机;指数支撑则是互联网本身的升级版。

高新民指出,“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互联网本身从消费型转向产业互联网化。这个转化过程,是从以前我国非常强调互联网的媒体所求,逐渐转变为更重视互联网的经济水平和产业水平。从经济水平和产业水平来看,互联网经济水平首先呈现在电子商务方面,特别是我国个人消费品网购的表现尤为突出。同时电子商务还在不断发展演变,从原来B2B、B2C、C2C等流通领域的电商转变为供应链电商。现在的电子商务在做C2B或C2B2C,这当中的B并不仅仅包括批发商和电商平台,还包括制造业。在制造业当中,首先受到影响的是供应链制造业,在产业互联网的加速推进过程中,逐渐推进到其他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这也是未来我们希望发展的方向。

产业互联网的推动力一方面取决于互联网的普及,另一方面取决于技术。在“互联网+”时代的互联网已经不是以前的互联网,它是互联网的升级版;而且“互联网+”本身并不一定通过加产业来升级,可以互联网本身相加,这就是技术驱动。

高新民提出,未来的互联网社会整体主要由三个互联网构成。第一个是人的互联网,或者说消费型互联网,这是以人为本,包括社交、娱乐等以人为中心的互联网。第二个是物联网。第三个是服务的互联网,各种各样的服务,支撑人、物联网的所有应用,能提供网上所有服务。

产业互联化的关键点

高新民认为,产业互联网化的关键点主要包含四点。

第一点是产业互联网化,特别是工业互联网化。在这里不能仅突出互联网企业,更重要的主体是互联网与工业融合过程中的传统企业。这些传统企业的参与和态度,对互联网融合的积极性,是否实践成功,决定着产业互联网化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如今,有很多传统企业很焦虑,总觉得要被颠覆了。其实,从技术层面上来讲,颠覆性技术是可能出现的。胶片被数码相机替代,数码相机则可能被手机替代,这就是颠覆性的技术。某行业的企业也可能因为没有赶上时间潮流而被别人颠覆,但总体来看,一个行业、一个产业是不会轻易被颠覆的,它只是形态改变了。比如汽车行业将来的形态会变,汽车消费业的形态也会变。但在服务行业里,电商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服务形态,而只是o2o融合。比如亚马逊在网下开体验店,阿里也有朝着这个思路前进的意向。这些都是新的业态,并没有注定谁是颠覆者,谁是被颠覆者;谁是革命者,谁是被革命者。

第二点产业互联网本身要升级,要向CpS方向转,而不是满足于现在的人的互联网。如何做到我们的网络层连接可靠、快捷、安全,并且低时延、多并发、高精度、大容量,这在技术上有难点,需要重新考虑工业互联网的架构。如何利用物联网对工作人员及数据和流程进行网上跟踪、控制和标识;如何即保障我们的互联网在国际上互联互通,又做到自主安全可控;如何使应用层服务社会化,确保它的效率、服务的真伪、多元化以及定位问题,这些都是互联网升级版本中需要加以研究的问题。

工业互联网特征篇4

自从上个世纪以来,由于信息革命的推动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互联网技术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市场竞争的方式。现在企业竞争中,研发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了一个决定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取得市场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关键因素。那么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对企业的研发有什么影响,以及怎么样的影响着企业的研发,接下来本文将详细的进行探讨:

一、计算机网络的一般特征

一项技术是由几个技术特征来组成的,任何一项技术都是这样的。那么,将计算机网络的重要功能上来进行划分,主可以分为交流特征和搜索特征这两个基本的特征。接下来,本文将从计算机网络的这两个特点出发,深入分析计算机网络对企业的研发效率的影响。

1.计算机网络的搜索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计算机网络的这个搜索特征,通过相关的搜索软件搜集各种各样的资料和信息。目前,我们企业常有的搜索软件有baidu,googel,sogou等等,除了这些还有专门的数据网站和在线论文的交流学习网站。

2.计算机网络的交流特征。通过这个计算机的交流特征,公司实现在自己企业内部的局域网的交流。企业的研发人员与研发人员之间,以及企业的研发部门与其他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的其它部门之间都可以相互的进行交流沟通。他们可以通过msn,网络聊天室,电子邮件,飞秋,网络会议等形式来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交流工具,企业内部之间可以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二、影响企业研发效率的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分析

影响企业研发效率的因素有很多个,但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有三个,那就是质量、成本和时间。质量:指的是最终研发出来的产品能否达到顾客的满意以及满意度如何。它包括几个方面,例如,顾客使用产品的舒适度、健康度和尺寸。成本:指的是在整个研发的过程中所有的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情况。时间:指的是从产品的研发到产品的上市最终所需要的时间多少。

三、搜索特征与质量、时间、成本之间的关系

1.计算机的搜索特征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企业的研发人员,可以很好的利用网络这个巨大的数据库和图书馆,来搜集全世界关于产品的信息和性能的特征。有了这样的信息,企业的研发人员就会研发出高质量的产品。另一方面,企业的研发人员,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来搜集到顾客对于产品的需要和满意度,两者信息结合起来,以此来研发出更加适合客户的需要的质量上乘的产品。

2.计算机的搜索特征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企业的研发人员可以在网络上通过搜索引擎,快速、便捷、高效的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样,大大的缩短了研发人员获得信息的时间。而且,还可以在网络上建立清楚、明了的文件夹来存放各种资料,以方便公司内部其他人员的使用。

3.计算机的搜索特征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首先,计算机网络的搜索可以大大的减少了物资的投入和使用。在互联网还没有普及之前,我国企业的研发部门大都使用纸质材料来进行数据和资料的存储。这样不仅增加了物资的投入而且还给后期的档案、资料信息的管理带来了高额的费用投入。特别是我国的大中型企业,他们一般有自己的子公司,各个子公司之间需要相同的数据,那么这种情况下会造成资料的浪费。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之后,公司的各个部门和个人之间可以利用公司的网络来进行信息资料的存储和使用。

其次,通过计算机网络的搜索引擎,企业可以很方便、快捷的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甚至是竞争对手的信息,这样就可以做到知己知彼了。另外,企业的研发人员也可以通过专门的网站跟外界进行交流,及时的了解最新的信息和资料。

另外,企业可以通过网络的搜索引擎直接在网络上找到商品的供应商。这就大大的减少了企业成本的投入,而且还可以极大的丰富企业的数据库。

四、计算机的交流特征与质量、时间、成本之间的关系

1.计算机的交流特征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计算机的交流特征与产品的质量之间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企业的研发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交流的特性,通过跟客户、供应商以及专业的专家之间进行交流沟通产品的相关信息。这样的工作方法不仅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交流速度,更提高了研发产品的产品质量。

2.计算机的交流特征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同样的,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可以大大的提高了企业研发人员在网络上获取信息的时间,大大降低了员工之间的交流所需要的时间。企业员工之间用电子邮件的交流方法取代了传统的书信交流,这边一点击发送那边就可以很快的接受到邮件。简单、方便、快捷的网络交流代替了昂贵的长途电话费用,网络的电话及视频的远程交流工具,可以很方便快捷的召开全体员工的会议,节省了员工出差来回所花费的费用和时间,大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3.计算机的交流特征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通过计算机的这个交流的特征,大大的方便了企业之间人员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针对工作人员分散在全国各个不同地区的公司来讲,这样可以更大的节省成本。例如,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企业员工之间用电子邮件的交流方法取代了传统的书信交流,简单、方便、快捷的网络交流代替了昂贵的长途电话费用,网络的电话及视频的远程交流工具,可以很方便快捷的召开全体员工的会议,节省了员工出差来回所花费的费用和时间,大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像现在的美国的大企业,每年利用互联网技术节省下来的费用那是相当巨大的。

工业互联网特征篇5

关键词:物联网发展问题

1.物联网的定义、起源及背景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是通过射频识别(RiRD)、红外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等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的概念于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auto-iD实验室提出,同年,麻省理工学院的Gershenfeldnell教授撰写了“whenthingsStarttothink”一书,以这些为标志开始了物联网的发展。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2006年3月,欧盟召开会议“FromRFiDtotheinternetofthings”,对物联网做了进一步的描述,并于2009年制定物联网研究策略的路线图。

2010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利用物联网技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物联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柱之一。

2.物联网的原理和应用前景

2.1物联网的原理

物联网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巨大网络(图1)。物联网的基础是互联网,在整个网络中,物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物联网运行过程分为三步:

(1)对物体属性进行标识,属性包括静态和动态的属性,静态属性可以直接存储在标签中,动态属性需要先由传感器实时探测;

(2)需要识别设备完成对物体属性的读取,并将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

(3)将物体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由处理中心完成物体通信的相关计算。

2.2物联网的应用前景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在“物联网”时代,将无关联物体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工地,所有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其中包括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

物联网迅速普及的可能性有多大,尚难以轻言判定。但肯定的是,在国家大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大背景下,物联网会是更多行业信息化过程中一个比较现实的突破口。在一些先行的案例中看的出,有些物联网的梦想已经部分实现了。所以,物联网的发展就像互联网早期的形态局域网一样,虽然发挥的空间作用有限,但远大前景已不容置疑。

3.基本属性及特征

物联网是互联网向物理世界的延伸和拓展,互联网可以作为传输物联网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物联网的相关属性包括集中、内容、收集、计算、通信以及场景的连通性。这些属性表现的是人们与物体之间或者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无缝连接,上述属性之间关系如图2所示。

根据物联网组成部分的特性、作用以及包含关系,其特征如下:

3.1基本功能特征

物体可以是实体或虚拟物体;它具有标识,可以通过标识自动识别它们;物体与物体或人们的信息是私密的、安全的;物体使用协议与其它基础设施进行通信。

3.2物体通用特征(高于基本功能特征)

物体使用“服务”作为与其它物体联系的接口;在资源、服务、可选择的感知对象方面与其它物体竞争。

3.3社会特征

物体与其它物体以及人们进行通信;能够相互协作创建组或网络,能够初始化交互。

3.4自治特征

物体很多任务能够自动完成;能够协商、理解和适应其所在的环境,或者从其它物体处学习;能基于其推理能力做出判断,能够选择性地演进和传播信息。

3.5自我复制和控制特征

物体能够创建、管理和毁灭其它物体。

综上所述,物联网以互联网为平台,将传感器节点、射频标签等具有感知功能的信息网络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互联互通。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4.带来的问题

物联网的产生与发展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一些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4.1安全问题:企业商业机密、国家机密是否不被泄漏。

4.2隐私问题:追踪和定位某个特定用户或物品,从而获得相关的隐私信息,势必会使个人的隐私问题受到侵犯。

4.3商业模式:物联网商用模式有待完善。

4.4物联网的政策和法规:需要国家制定出适合这个行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保证行业的正常发展。

4.5技术标准的统一与协调:是否能形成统一技术标准及管理机制,这是物联网马上就要面对问题。

4.6应用的开发:物联网的价值不是一个可传感的网络,而是必须各个行业参与进来进行应用,必须根据行业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有价值的开发。

5.结束语

物联网是一场新时代的科技革命。物联网深受国内外各界关注,在各行各业中前景不可估量,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物联网的逐步应用,众多行业运作模式和人类生活方式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物联网大规模的推广普及还处于初步阶段,但不难想象,物联网时代将要到来。

参考文献:

[1]崔莉、鞠海玲、苗勇.传感器网络研究进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5.

[2]沈苏彬、范曲立、宗平.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

[3]刘云浩.从普适计算、CpS到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的视界[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9.

[4]沈苏彬、范曲立、宗平.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

[5]孙其博、刘杰、黎葬、范春晓、孙娟娟.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

[6]刘强,崔莉,陈海明.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J].计算机科学.2010.

[7]王朗.玲物联网经济学产生的背景、研究对象和特点[J].理论探讨,2011.

[8]李虹.物联网――生产力的变革[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省略.省略/video/

工业互联网特征篇6

互联网金融是指借助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互联网金融效率较高、成本低廉、覆盖面广、发展较快,同时也伴随着较大的风险,需要仔细甄别。在联合国2006年的《建设普惠金融体系》一书中,指出了普惠金融体系的四个基本特征:一是所有层次的金融需求者都能以合理的价格获取全面的、综合的金融服务,不限于贷款、储蓄,还应包括理财、保险、投资等各种金融服务。二是拥有严谨的金融监管和内部控制机制,保证金融机构健全、合规和有序竞争。三是要保证财务上的盈利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四是金融服务提供者要保持多层次和竞争性,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二、互联网金融对普惠金融的促进作用

(一)互联网金融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加速了金融脱媒,弱化了商业银行的中介作用。互联网金融完全依靠自动化操作流程和操作标准在网上完成所有金融交易,减少人工干预,节省了营业网点的铺设费用和人工成本。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操作流程标准化,把碎片化金融需求批量整合,形成规模效应,降低了边际成本。

(二)互联网金融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率。互联网金融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客户只需要登录电脑、手机等终端工具就可以寻找自己需要的金融服务,完成移动支付、转账、投资、融资等非现金交易,使偏远地区可以很容易地得到金融服务,扩大了金融覆盖区域。此外,互联网金融进入门槛低,关注个性化需求,注重用户体验,能让小微企业和低收入者等受到金融排斥的弱势群体享受到自己需要的金融服务。

(三)互联网金融创新征信模式,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要实现普惠金融首先要建立普惠信用。小微企业、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缺少信用记录,又不能提供有效的信贷抵押,因此常被银行拒之门外,且传统的信贷模式往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成本在信贷审核上,不仅浪费资金,而且效率低。互联网金融提供了一种新的征信模式,创新了信贷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互联网记录了我们的社交、消费、支付等日常生活和消费情况,利用大数据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一方面可建立个人信用档案,以降低信贷风险,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历史轨迹,分析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四)互联网金融丰富了金融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互联网金融本身就灵活多变,可以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更具成本效益的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寻找买者共同点,将市场和客户细分,以客户群的需求来设计产品,因此互联网金融产品具有针对性,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五)互联网金融带来了“鲶鱼效应”。鲶鱼效应是指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大型商业银行一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优越地位难以撼动,但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好比“鲶鱼”,成为金融界的“搅局者”,其不断渗透传统金融业务,剥夺传统金融利润,打破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垄断地位,加剧了金融行业的竞争态势。传统金融机构从自身的长远发展出发,积极进行改革,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金融创新,推动了传统金融机构向普惠金融方向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推动普惠金融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普惠金融是市场的选择,也是我国金融改革方向之一,它代表着公平,是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发展普惠金融应该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肯定和支持。为了促使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在2015年1月银监会进行了机构调整,专门设立了普惠金融部。2015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互联网金融的边界,使互联网金融行业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有关部门接下来应该进一步攻坚克难,对互联网金融经营范围、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向制定出详细的操作细则。

(二)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互联网金融是实现普惠金融的最有效渠道,同时又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因此为了实现普惠金融的健康长远发展,一是要加强和完善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监控,形成以行政监管为主、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管为辅的多层次、全覆盖、高效率的金融监管体系。二是要保证互联网金融的网络安全,应增强系统的防攻击、防病毒能力,重要信息备份,做好客户信息保密工作,防止客户信息泄露。

(三)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征信体系。个人征信是互联网金融和普惠金融的基础,利用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互联网金融才能降低成本,实现盈利。建立全国统一的征信体系,一是健全央行的征信系统。央行征信系统应该扩大个人信息覆盖面,不限于收集个人的银行信贷信息,还可以把个人的社交、性格、爱好等信息搜集其中,以全方位综合评价个人信用。二是应扩大私营信用体系建设,允许第三方征信机构通过自身构建的网络平台利用大数据搜集客户信息开展市场经营,以弥补央行征信系统的不足。三是央行可以尝试与第三方征信机构合作,把第三方的征信数据纳入到自身的征信系统中,建立全国可以查寻的全面统一的征信体系。

(四)整合规范现有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目前,我国主要有六种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但由于缺乏有效管理,这六种模式在我国发展比较混乱,各模式之间存在着交叉和冲突。为了制止互联网金融的这种混乱和野蛮生长,需要整合和规范现有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比如,对商业银行涉足电子商务平台所产生的问题,我们可以适当限制它的发展,或者引导其与相关电子商务公司合作。针对互联网理财产品对传统金融机构存款和理财等业务形成冲击问题,我国可适度放宽利率和风险管制,提高传统金融机构的效率。

(五)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互联网金融本身就是高风险行业,而且中国金融消费者普遍欠缺金融理财知识,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利益往往会受到侵犯,取得消费者的信任与支持并使得互联网金融能够健康长足发展,需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一是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有关互联网金融知识和安全的宣传教育,在使消费者充分了解互联网金融知识和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消费者辨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能力。二是建立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线上互联网金融纠纷处理机制。三是以法律形式明确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加大对触犯消费者利益的机构的惩罚力度。四是建立政府主导的互联网金融咨询机构,由其以低成本甚至免费的形式向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提供有效的咨询服务。

作者:张洵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徐会军.利用互联网金融助推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4

工业互联网特征篇7

【关键词】征信征信体系互联网金融

征信体系建设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金融已成为金融创新的重要形式。目前,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监管措施仍不够健全,征信体系建设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则显得至关重要。

一、征信和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征信是指对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的信用信息和个人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活动。其内涵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专业化的信用信息服务,对外提供信用报告、信用评估、信用信息咨询等服务;目的是帮助经济社会活动主体确认其交易对象的信用状况,为其判断风险提供帮助。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则是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支付等技术加工传递金融信息,办理金融业务、构建渠道、完成资金的融通。但未改变金融的本质。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主要有四种模式:第一,基于电商的第三方支付,如支付宝;第二,基于交易信息的小微信用贷款,如阿里小贷;第三,基于第三方支付功能的金融产品销售和结算,如余额宝、基金第三方销售结算牌照;第四,基于信息平台的融资服务,如“p2p”,众筹。其中,小微信用贷款和“p2p”的实质是典型的信贷业务。征信能力和信用评估能力则决定了“p2p”和众筹等融资平台的成败。

二、我国征信体系的发展史及现状

根据发达国家征信发展状况可知,征信体系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征信服务业体系。第二部分:征信立法与监管体系。第三部分:失信惩罚机制。第四部分:征信文化与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近信业发展可追溯于1932年,由章乃器、张禹九、资耀华、孙瑞瑛等人发起设立的中国征信所,这标志着近代中国征信业的真正开始。之后直至1949年建国,中国征信业在战争中曲折顽强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征信业没能得到长足发展,直至改革开放后才又重新开始。建国后,我国的征信体系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1989年~1994年)

这一时期,在外经贸部的领导下我国的企业征信业务开始。该时期,我国的信用机构以国有商业银行或部分事业单位为主导,涉及的业务和所面对的客户较为单一。

(二)发展阶段(1995年~1999年)

1995年,美国邓白氏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我国的征信业步入发展阶段。1999年,国内首家地方性征信机构――上海资信有限公司成立。这一时期我国民营征信业得以发展、外资机构得以进入,但该时期市场需求仍以商业银行为主市场需求量没有显著提高。

(三)政府探索和推动阶段(2000年至今)

2001年国务院下发信用管理指导方针。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征信管理局。2012年,国务院颁布《征信业管理条例(草案)》。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征信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十分落后、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征信业存在着主要问题。第一:信用信息交换和协作机制不成熟。第二:征信立法不健全。第三:私营征信机构竞争力不强。第四:失信惩戒机制不完善。对此,我国应加快征信业特别是互联网征信建设。

三、征信体系建设对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征信体系建设与互联网金融发展仍落后于发达国家。当前,互联网金融中第三方支付的迅猛发展,网络信贷规模逐步扩大,众筹融资的日渐兴起对我国征信业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征信数据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

通过对大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从而形成征信数据库是征信体系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传统金融业如银行要发放贷款需对贷款人进行信用审核等复杂活动。征信数据库则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对互联网金融消费数据、频率等进行分析研究,可对贷款人信用及资质状况进行迅速准确评估。从而提高办事效率促进互联网信贷发展,同时将不良信贷降到最低水平。

(二)征信体系建设有利于互联网金融控制风险

征信体系集合了各种信息数据,对风险的分析更为客观、全面。为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提供了有力依据,有助于互联网金融控制风险。

(三)征信体系建设有助于互联网金融创新

征信作为金融发展的基石,同时也是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充分利用征信体系有利于提高互联网金融的办事和利用效率,对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四、对征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征信业发展不够成熟,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征信业发展极其重要。

(二)组建相关行业协会、进行自律管理

目前,将征信体系建设和互联网金融发展相结合,可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建立征信行业协会进行自律管理。

(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将征信数据与金融业及其它行业相关联形成数据信息共享机制,这不仅可以促进其它行业健康发展也可以促进征信业发展。

五、结束语

征信体系建设中,互联网征信至关重要,其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影响巨大。中国的征信体系建设仍不完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则处于快速成长期。征信体系建设若要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还需进一步对征信体系建设进行深化研究、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工业互联网特征篇8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小微企业信用建设

小微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企业模式,小微企业的规模比较小,资产量少,信用评级比较低,银行贷款工作开展风险高,属于银行传统金融服务业的边缘地带产物。互联网金融的成本低、数据量大、平台也比较宽广,不论从任何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都是极具市场竞争力和活力的,是当前国内金融改革创新的关键组成部分,把互联网与金融产业相互结合,符合当前社会发展情况。

一、传统金融服务工作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信用建设存在的问题

小微企业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组成要素,并且也是活跃市场,保证人均就业率的主力,可以推动国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小微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有直接关系。但是从近年来的情况来看,小微企业做出的贡献和其享受到的服务并不成正比,并且很少有小微企业可以获取国有金融机构贷款,这一情况严重影响当前小微企业的正常发展,并且已经成为抑制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小微企业征信以及日常问题

小微企业的生产规模比较小、经营风险也相对比较高,所以在资金筹措的时候会遇到来自于各方面的困难。首先,小微企业融资难度比较大,因为小微企业信息真实性比较差,所以银行信贷业务风险很难控制,而信息的准确性是控制风险的主要前提条件之一。小微企业的灵活性强,但是财务制度不够健全,也没有专业财务工作人员帮助企业完成各项财务工作,很容易影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如果不能获取真实的小微企业财务信息,很难对其信息等级进行评估,所以也难以发放贷款,影响小微企业的正常信贷。

信用体系建设缺少相应的保障制度,已经成为阻碍小微企业贷款的主要因素。国内还没有出善的信用法规以及征信管理工作条例。国务院法制办出台了2次征求意见稿,但是并没有正式出台相关规定。各地区目前正在执行的政策大部分都是地方出台的一些信用体系建设内容,并且在建设意见以及建设文件等方面,也是几乎空白状态的。人民银行正在使用的征信系统建设工作模式中,也对征信市场监督管理以及信用信息采集等方面的内容赋予了明确的规定,这使相关工作人员在履行日常工作职责时,必须大力支持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并提供对应信息。

如果信息征集双方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体系建设工作存在的弊端,可能会导致人民银行在主持信息征集的时候,缺少目的性和认知度。大部分的小微企业管理人员都没有认识到该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可以通过信贷机制的影响,来提升金融机构信贷效果。信用体系对贷款并产生不了任何实质性的帮助,也不能帮助工作人员更好的进行信用信息征集,反而会暴露出一些其余方面的问题。所以在面对信用信息征集的时候,必须要配合。但是通过调查实际工作开展情况发现,许多企业提供的信息都是虚假信息,而且负责构建信息数据库的基层金融征信机构也没有采用科学化的方式来采集小微企业的征信信息存在许多不信任问题。这部分征信机构认为小微企业的整体经营时间比较短,所以不论是企业信息披露还是企业信息数据,都存在不真实的情况。这些问题都在严重影响放贷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这些工作部门对小微企业信用体系的积极性也不高,很容易影响工作开展效率。

经常出现各种形式的信息割据,当前我国基层金融征信部门机构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进行考评,主要参考的信息是商业银行以及工商银行方面提供的考核指标以及信息。税务部门等政府管理部门,可以让部门自成系统,通过条块分割等形式对信息进行处理。这种标准是不统一的,信息重点也是不同的。不同信息源单位不论是从信息的层面进行考虑还是从部门利益的角度进行考虑,都在通过垄断的形式来处理自身的信息,不让其余部门分享,这也导致了信息不能流通于其余部门,构成了信息孤岛效应,导致信息共享渠道堵塞。如果出现信息资源分散的情况,很有可能是因为基层金融征信机构还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所以在法律层面上缺少协调与约束,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信息数据采集以及信息数据更新效率,使其难以做到及时准确。

小微企业的企业信用评估难度比较大,因为当前国内尚不存在根据不同小微企业自身特点进行设计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并且加上小微企业自身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并不规范,所以不论是法人治理结构还是财务管理制度都是不健全的,并没有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公司法等方面的内容来调整自身工作模式,甚至基本会计账本和报表都准备的不够齐全,导致信息披露工作开展规范性不能满足要求。大部分的企业都没有按照要求提供专业化会计师审计财务报表形式,所以经常会出现一些财务信息失真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企业出现资料缺失。如果没有聘请专业工作人员来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则企业的核心信用信息评价是不能满足基本工作需求的。按照信息征集标准来采集相关数据,并通过评估的形式对小微企业征信情况进行分析,很难得出正确的小微企业信用情况。

(二)商业银行问题

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出台了许多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政策,并且从意见发表以来,各部位以及相关部门也开始响应国家号召。但是因为国内金融体系高度集中以及被垄断的时间比较长,所以传统银行金融服务管理工作体系与当前小微企业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大部分的银行很难处理小微企业融资问题。银行的征信成本比较高,针对银行的情况来看,如果放出相同等级贷款,不论放出到何种企业,所获取的效益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银行想要收集数百个小微企业资料,难度必然会超过收集一个大企业资料,而且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也比较大,传统信贷技术对信息收集机制的局限性比较明显,以及信息滞后等问题,都会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缺少前瞻性信息收集能力,对订单信息的真实情况以及贷款信息的真实情况没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所以作为银行来说,很少会先考虑小微企业的贷款。银行的专业技术落后,也已经成为影响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主要因素。因为专业技术比较落后,所以商业银行内部并没有根据小微企业的情况来设立一些专门的风险控制形式、信用担保形式以及小微企业信用评价模式,缺少对应的处理技术,导致工作人员很难客观的对小微企业进行评价。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视角下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小微企业的经营模式通常情况下都是小本生意,与大型的企业相比,资产额度是比较小的,所以很难获取银行抵押认可。所以我国传统金融机构所使用的担保、资产抵押等形式难以在小微企业中使用,并且小微企业的日常经营时积攒下来的信用等级也很难体现在工作上,导致小微企业可以从金融机构中获取的贷款量逐渐减少。作为小微企业来说,很少有企业拥有专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在没有专业化财务管理团队支撑的条件下,小微企业是很难对未来资金需求以及未来金融决策进行判断的。如果大量资金来的过于突然,很有可能导致其不能做出科学化的应对策略。当前国内许多的小微企业都存在体制缺失问题,而且信用信息不健全以及征信成本太高,都会对小微企业信用评估产生负面影响。因为金融机构需要根据小微企业的信誉情况来判断是否下放贷款,所以信用体系缺失已经成为影响当前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问题。人民银行通过成立信用档案等形式,启动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计划方案,但是该计划方案的覆盖面积比较低,部分小微企业实际经营水平很难通过该方案来实现信用评价。

(一)构建较完善的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体系

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是保证小微企业体系建设质量的基础保障要素之一,通过构建信用体系的形式来解决信息采集以及信息共享等方面的问题。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根据该方面的内容,拟定了一些专业化的中小企业法以及公平信贷法等条例。当前国内在该方面的发展还处在意见征求阶段,只是对数据进行采集,并调查加工数据,利用一些规定对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但是却并没有给出一些较为完善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征信工作条款,所以相关部门可以在该条款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已经取得的成就以及小微企业自身特性,提出信用体系建设要求,并对发了体系建设情况进行细化处理。作为地方政府管理工作部门也可以将地方的情况作为基础,拟定一些可以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条例以及管理意见,不断的完善信用体系建设质量,并保护小微企业的权益。

(二)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构建适应小微企业特征的公共信息平台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的优势,通过构建公共征信平台的形式来解决信息割据的问题,进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减少信息孤岛等问题的产生几率。利用搭建平台的形式来构建科学化的征信工作系统,并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对人民银行、工商银行以及各种税务部门进行整合,保证税务信息整合质量。不断的完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不同管理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沟通,保证信息资源可以共享。要不断的鼓励社会征信监督管理部门开展工作,构建征信机构以及相应的征信平台,利用市场动作等实现信息查询,提升信息查询的准确性。

(三)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优势构建小微企业信用奖惩制度

通过构建奖惩制度的方式来提升企业信用体系构建力度以及宣传力度,全面提升社会信用意识,让企业真确的认识征信工作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进而全面提升社会信用。互联网大数据为金融机构提供了的多方的数据信息,为构建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平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构建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披露制度的形式形成统一化平台,针对信用记录比较好的企业,在项目申报以及财政扶持的过程中,可以先考虑这部分企业。通过公共征信平台和金融机构相互合作的形式来探索一些针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工作模式,并鼓励对应金融机构来安排贷款。

(四)通过互联网技术构建小微企业信用评级工作体系

科学有效的信用评价工作体系,可以帮助企业更加科学的去看待企业自身信用情况。因为小微企业是很难在短期内利用自身经营活动特点来构建专项信用制度的,所以需要通过社会信用评价工作体系来构建传导机制和识别机制。小微企业信用评价和大型企业的信用评价模式是不同的,可以将定性评价作为主要出发点,结合定量评价等形式,提升评价指标全面性,并对各种评价指标模式进行帅选。互联网大数据可以为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搜集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的数据信息,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使小微企业的评级更加灵活化,评级的结果也会更准确。小微企业的经营时间比较短,所以大部分小微企业目前都还是处在起步阶段的,所以在选择相应指标的时候,不仅要明确一般性反应偿还能力,还要明确盈利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形式。关注小微企业创新以及小微企业的成长能力,对企业未来发展能力以及企业的未来发展空间进行预测。相关工作人员要全面关注小微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个人综合素质,因为小微企业法人的治理结构是不完善的,所以作为主要管理人员来说,其个人经验、个人能力以及个人的影响力,对小微企业来说是十分关键的,会影响企业信用体现以及企业信用发展。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要高度关注企业当前现金流量指标方面的选择情况,关注企业先进流量考察等方面的问题。因为小微企业的财务信息不健全,所以在对现金流进行分析的时候,可以通过银行对账单以及税单等进行全面考核,从根本上反馈企业经营活动以及企业实际拥有的偿还能力。

三、结论

小微企业的发展对提升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工作结构的不断更新,传统金融机构贷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小微企业的实际情况。小微企业的生产规模比较小、经营风险也相对比较高,所以在资金筹措的时候会遇到来自于各方面的困难。上文首先从商业银行问题、小微企业征信以及日常问题两个角度,论述了传统金融服务工作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信用建设存在的问题。之后分别从四个方面,对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完善工作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希望可以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冯文芳.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小微企业大数据征信体系建设探析[J].国际金融,2016,03:74-80.

[2]黄子健,王.大数据、互联网金融与信用资本:破解小微企业融资悖论[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01:55-67.

[3]吴昊,杨济时.小微企业融资支持方向――基于第三方电商平台的商业银行融资策略[J].财经问题研究,2015,04:47-53.

[4]张肖飞,郭锦源,张摄.小微企业网络融资模式研究――以阿里巴巴小额贷款为例[J].南方金融,2015,02:33-42+57.

[5]方增平,叶文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发展新型征信机构的思考[J].征信,2015,05:37-40.

[6]周启运,马毅.信用资本、互联网金融和集约投保――大数据背景下小微企业信贷体系研究[J].金融经济,2015,14:59-61.

[7]周琰.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分析――解决中小微企业贷款难新途径[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6,01:132-139.

[8]陈兰艳.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1:70.

[9]张帆,余韵,张鹏.小微企业利用互联网金融融资的现状调查研究――以湖北省枣阳市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3:61-64.

工业互联网特征篇9

无论互联网发展到了web3.0、4.0还是5.0,笔者认为其盈利模式,应该也超不出以上九种,只不过未来互联网的存在模式会发生变化:用户“聚集”特征会发生变化,用户需求关系会发生变化,具体盈利点会发生变化。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未来互联网的发展将“以主题社区为用户聚集的基础,以im(instantmessage,即时讯息)+Voip为沟通工具,形成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满足虚拟需求关系的解决方案平台”。之所以这么判断是基于对互联网发展历程的分析,让我们来看一看互联网是如何一步步地发展到今天的。在这里,我们可以把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门户阶段、搜索阶段和社区阶段。

在“门户阶段”,最大的特点是所有用户都聚集到一个超级巨大的门户网站上去获取信息,诸如当时美国的Yahoo、中国的Sina、Sohu等等:当时的互联网产业刚刚开始萌发,整个行业都充斥着狂热和盲目,似乎只要是“Com”的公司就可以马上一夜暴富,一举成名。在当时,整个产业是“单一化”的――“产品单一化、需求单一化、盈利单一化”,用户需求初级且简单,“门户网站就是互联网”的定位在普通用户脑海里根深蒂固,同时所有的门户网站的盈利模式基本上只有一个,那就是广告,即前面文中提到的盈利模式三,也正因为如此,互联网在当时也被业内人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在“门户阶段”,诞生出众多目前还被大家所熟知名词:web1.0、点击率、注册用户、电子邮件、官方网站等等。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形容当时“门户阶段”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单一、单向(被动)、权威、大而全。

伴随着Google的ipo(initialpublicofferings,即首次公开募股),标志着整个互联网产业进入了“搜索阶段”,这个阶段行业表现出的最显著特征就是“web2.0”。虽然Google的模式与后来所谓的web2.0模式有一定的差别,但是Google对于传统互联网模式(门户模式)的颠覆以及它的创新精神使其逐渐成为后来众多web2.0公司学习的对象。在“搜索阶段”,互联网产业逐渐凸显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基于搜索引擎的广告、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数字内容分发、基于im平台的社区虚拟物品交易、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商业信息服务、基于网络联盟的营销中介等等。一时间,各种商务模式风起云涌,收购和被收购层出不穷,UGC《UserGeneratedContent,也就是用户原创内容》一下子成为这一阶段互联网应用的主题,就连传统行业(现代传媒业)也开始充分借鉴互联网的UGC思想。“搜索阶段”也诞生出一些新的行业名词:web2.0、搜索引擎、流量、民主式创新、UGC等等。如果同时也用几个关键词来形容当下“搜索阶段”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多元、互动、权威边缘化和去中心化。

工业互联网特征篇10

关键词:互联网银行;破坏性创新;低端进攻

一、引言

2015年可说是中国互联网银行发展元年。2015年1月在总理的见证下,中国第一家真正的互联网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简称微众银行)开业。紧随其后,2015年6月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作为第一股东的浙江网商银行(简称网商银行)开业。互联网银行开启了中国金融业的新篇章。尽管互联网银行在中国刚刚兴起,但在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肯尼亚等国家早有先驱。美国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形成两种模式:一是发展全面金融服务的。如世界上第一家纯互联网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iesFirstnetworkBank,简称SFnB)、印第安纳州第一互联网银行(FirstinternetBankofindiana);二是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的。如康普银行(CompuBank)、荷兰国际集团美国直销银行(inGdi-rectUSa)、美国互联网银行(BankofinternetUSa,BoFi)(陈一稀,2014)。除美国先驱外,以云计算增进核心竞争力的德国FiDoR银行、以客户为首要驱动因素的英国FistDirect银行、通过移动支付创造辉煌的肯尼亚m-peSa银行的发展也颇有特色(克里斯•斯金纳,2015)。国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为我国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但从国外经验看,迄今互联网银行尚未能对传统金融机构形成重大威胁。一是因资产规模小,二是受发展阶段所限。中国互联网银行起步虽晚,但背靠大树,互联网基因显著,微众银行的最大股东是腾讯公司,而网商银行则留有深刻的阿里烙印。展望未来,我国的互联网银行会对金融竞争格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人们认识不一:有“补充说”,认为互联网银行是对传统金融的补充;有“竞合说”,认为互联网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是竞争合作关系(《2015年中国互联网银行发展报告》,2015;邱峰,2015;张爱军,2015);亦有“颠覆说”,认为互联网银行会对传统金融竞争格局产生颠覆性影响(张力军,2014;谢平,2014)。为寻求正确答案,可从破坏性创新视角进行分析。

二、互联网银行是一种破坏性创新

破坏性创新与不连续创新、根本性创新、突破性创新等概念,词义有重叠。破坏性创新最早由著名创新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提出,他认为,破坏性创新需要企业家把生产要素进行重新整合,构造一种的新的生产函数。在这个过程中,将破坏旧的经济结构,建立新的经济结构。1997年,美国哈佛商学院的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教授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把这一理论发扬光大,并明确提出判断破坏性创新的两种标准:是否出现技术不连续、是否出现市场不连续。技术不连续,指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技术不再沿着原有路径演进,发生了跳跃(不连续);市场不连续,则指原有的主导产品与市场标准不再生效(不连续),被新的市场主导设计和行业标准取代。技术不连续与市场不连续,正是创新“破坏性”的来源。从技术看,互联网的出现,颠覆了现实世界,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交互作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这种全新技术,前所未有,技术不连续性显而易见。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深度融合发展,孕育出崭新的金融业态———互联网银行,业态之新,甚至需要监管部门重新制定监管规则。尤其在中国,互联网银行的互联网基因显著,是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基础进行征信和放贷,与传统商业银行征信模型截然不同,出现了技术上的跳跃。传统商业银行虽然也致力于发展网上银行,并号称使用大数据,但网上银行是由网站单方面提供信息内容并采集数据,而互联网银行则是采用UGC(usergeneratedcontent)网络数据———用户基于情景制造的数据,这才是真正的大数据。从第二个标准———市场不连续看,新的金融业态也演化出新的主导设计与市场标准。若原有的金融服务应用于新的市场,而不是传统主流市场,市场就出现跳跃。传统商业银行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大型优质企业,即市场中的“头部客户”———“二八效应”中带来80%利润的那20%的客户。而互联网银行则把金融服务转向了长期未被覆盖的小微企业,即市场中的“长尾客户”。新的市场规则是以长尾理论(克里斯安•安德森,2006)与利基文化为基础的。单个小微企业给银行带来的利润薄,且风险大,但无数小微企业集合在一起带给银行的利润会形成新的“百分之八十”,且风险分散。在信息科学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出现之前,银行难以大批量、规模化地有效调查小微企业的信息与数据,所以致力于发展关系型业务,提供复杂的金融产品给主流用户。但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互联网银行除了从公安系统与中国人民银行收集征信数据,还可以从电商平台、社交网络、游戏网络等获取结构化交易数据与非结构文本数据———这使批量获取个人与小微企业的数据成为可能。因此,定位普惠金融,提供简单、快捷的金融产品,发展交易型业务,成为银行业新的主导设计,为互联网银行的发展树立了市场标准。有人提出,互联网银行只是渠道创新,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与功能。但破坏性创新研究中,诸多经典案例表明,哪怕只是性能的重新组合,只要能以全新方式满足“非消费”(克莱顿•克里斯藤森,2004)———某种从未被好好满足的需求,创新产品或服务也会具备不连续性,对旧产品、旧服务产生破坏性冲击。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互联网银行金融专业能力弱,提供的金融产品较单一,甚至有一定的网络安全风险,但其满足了消费者一种从未被好好满足的需要———便捷获取金融服务的需要。比如,无论是微众银行还是网商银行,发放的贷款都是信用贷款,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极大地缩短了审批时间,使潜在信用合格的个人或小微企业快速获取了亟需的金融服务。牺牲功能的齐备,对性能组合的内部结构重新布局,把从未被很好满足的某种需求置于性能完善的首位,这是破坏新创新的重要表征。从定义与特征判断,互联网银行确实是破坏性创新,理应对旧有的金融格局产生巨大冲击。

三、互联网银行发展的路径特征

互联网银行将最终发展为一种颠覆性力量,还在于它对传统金融的进攻是从低端开始的,具备很强的隐蔽性和拓展性,这使其破坏性创新的本质未能被主要对手及时、充分地辨识,为其拓展市场空间赢得了时间。1.隐蔽性克里斯坦森•克莱顿的《创新者的困境》、詹姆斯•阿特拜克的《把握创新》、理查德•福斯特的《创新:进攻者的优势》与《创造性破坏》,都令人信服地描述了原有的行业领先者是如何猝不及防就被破坏性创新的浪潮吞没。这是温水煮青蛙般的过程,危险似乎很弱,却一点点增加,直至无药可救。为何无法及时察觉?因为破坏性技术有以下特点:①更简单、价格更便宜,而且性能更低;②利润率通常更低;③能带来最大利润的客户通常不会使用,也不接受;④首先应用的市场是不重要的或新兴的市场。这四大特点使得破坏性技术的发展不易受到主流厂商的强烈关注,进攻悄然从低端发起。一个经典案例。当3.5英寸磁盘开始被应用于个人电脑,5.25英寸磁盘的生产商不会觉得有很大威胁,刚兴起的个人电脑市场太小,产品利润率低,他们的主流用户是大型计算机制造商。起初,小尺码磁盘的制造商处于价值链低端,“小体积+小容量”让他们无法满足主流市场的需要,只能暂时在一个利基市场(nichemarket)求生存。但很快,随着个人电脑市场的蓬勃发展,小磁盘制造商的客户迅速增加,利润不断增加。这为技术改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小磁盘容量很快得以提升。小体积+大容量,使低端进攻成为可能,小磁盘制造商也开始为价值链上游的大型计算机制造商提品,最终,把原有的5.25英寸的磁盘商全部赶出了市场。纵观历史,除磁盘驱动器行业,在挖掘机、钢铁和零售等行业,相似的故事不断发生,破坏性创新从低端发起进攻、直至完全改变行业竞争格局。相同的故事,正发生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浙江网商银行的成立,引起广泛关注,但普遍认为不会对现有银行业格局造成重大影响。真的如此吗?浙江网商银行注册资本40亿元人民币,与中国四大行的千亿级注册资本、股份制银行的百亿级注册资本相差甚远。尽管如此,网商银行并不缺钱,实力雄厚的大股东可随时增资,同业合作也保障了网商银行的资金来源。何况,网商银行的经营范围本身就含有存款业务,只是碍于技术和时机,尚未开展而已。为获取政策支持与规避竞争,网商银行定位发展普惠金融,“小存小贷”,聚焦服务小微企业,设定5年服务1000万家企业的发展目标。“网商银行永远不会去碰那20%的高价值客户群”(俞胜法语),不做500万以上的贷款业务。网商银行宣称客户目标是“长尾客户”,这些客户不是传统商业银行的主流客户,发展此类客户不会引起主要银行机构的强烈戒心与猛烈反击。但,大企业都是从小企业发展起来的。这些小微企业有千万家,若获得足够资金支持,哪怕是以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比例活下来,成长为大企业,亦将成为浙江网商银行的稳定客源与利润源泉。且,浙江网商银行不会只服务于小微企业,在累积了客户服务经验、完善金融服务功能后,它自然会向价值链的上游发展,向主流市场发起进攻。同样的低端进攻,也可能由微众银行发起。微众银行注册资本30亿元,宣称目标客户是低净值的客户,但当发展了占客户总数80%的长尾客户之后,积累了足够的资金实力和用户口碑,它难道不会向高净值客户或者企业客户伸出橄榄枝吗?2.拓展性互联网银行从价值链低端向上游拓展的动力,源于大数据。互联网核心创新就是大数据,但互联网并不天然等于大数据。大数据是随着web2.0、UGC网络的兴起,发展形成的。典型UGC网络包含社交网络、咨询共享网络等,阿里巴巴的电商网络是其中一种类型,提供的数据是结构化的交易型数据,而腾讯的社交网络与游戏网络则是另一种类型,提供的数据是结构化的文本型数据。互联网银行可以围绕UGC网络提供的大数据进行征信,逻辑是“场景-导流-大数据-征信并授信”,即:围绕客户需求,创设应用场景,鼓励用户在自身平台上踊跃互动;将数据转换成能够用于征信的有用信息;多渠道收集数据的来源,使大数据尽量“大”;梳理征信信息,建立授信模型,海量、快速地进行授信、放贷(《2015年中国互联网银行发展报告》,2015)。微众银行依托QQ与微信创设的社交情景、游戏情景与生活情景,累积了大量非结构化的数据资源;此外,还充分利用多渠道收集数据信息,建立了公安数据模型、央行征信数据模型、手Q社交模型、微信社交模型、财付通支付数据模型和资金饥渴度模型(晨灿,2015),并根据这六大模型的综合测算决定信贷额度与相应利率。网商银行则通过阿里电商平台设计的交易情景,收集了千万家小微企业的经营数据与数亿个人消费者的交易数据,这些交易型数据,相较文本数据,更易转换为有效的征信信息。加之众多合作公共机构与合作伙伴提供的数据,网商银行可从用户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身份特质、人脉关系五个维度,构建水文数据库,为借贷者评分、授信。由于网商银行的交易型大数据比微众银行的文本型大数据更易被征信系统直接采用,网商银行的大数据征信优势更明显(见表1)。阿里巴巴的电商交易数据以及支付宝的互联网金融数据,余额宝、招财宝、煤电水气等生活缴费和信用卡还款等支付宝业务数据,央行与公安网等提供的公共数据,根据个人用户的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身份特质和人脉关系构成的水文模型征信大数据,不仅使互联网银行能精准获客、海量授信、严格风控,还优化了其成本结构。中国四大行员工人数超10万,而业务覆盖全国的网商银行员工仅300人。传统银行信贷员的数量在人员构成中占比最大,而互联网银行依托大数据征信,信贷员为零。据测算,国内大银行每个账户1年的it成本大概在50元上下,小银行则在80到100元之间,而网商银行这一成本则在1元以下(李倩,2015)。另外,因无人工干预,通过机器和大数据判断用户信用,互联网银行每笔订单的成本不到2元,而传统银行获得一笔订单的成本是2000元。每一个价值网络,都会形成独特的成本结构。与成本相对应,传统银行在所处的价值网络需要更高的利润率才能维持生存,而互联网银行在低端价值网络仅需更低的利润率就可赢得竞争优势。尽管传统银行发展网上银行业务较早,也试图发展大数据与云计算,但不擅创设情境引导用户生成数据,始终未能真正积累与运用大数据,而互联网银行则背靠电商网络或社交平台,共享大数据资源,精准获客、严控风险、优化成本结构,这使其拓展市场边界、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发起进攻成为可能。

四、传统银行防御低端进攻的组织障碍

美国的伦塞勒创新小组研究发现,成熟企业(maturecompany)在破坏性浪潮中常因组织障碍而失败(RichardLeifer,2000)。金融领域,传统银行是成熟企业,而互联网银行则是新侵入者。作为进攻者,互联网银行已发起挑战,而作为防御者,传统银行试图发展网上银行业务进行防御,却可能因路径依赖、需求约束、利润增长与成长需求错配而失败。1.路径依赖资产专用性导致了路径依赖。资产专用性,指用于特定用途后被锁定很难再移作他用性质的资产,若改作他用则价值会降低,甚至可能变成毫无价值的资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姆森认为,资产专用性有五类:人力资产的专用性、物理资产专用性、完全为特定协约服务的资产、地理区位的专用性以及名牌商标资产的专用性。传统银行在漫长生产经营过程中,在全国铺设了大量网点和atm机,招聘并培训了大批专业人才,设计了众多复杂金融产品,累积了大量关系型客户,形成了独特的价值网络与成本利润结构。若要像微众银行与网商银行一般竞争,那么需要重新招聘人才———特别是数据专家,铺设类似阿里云这样的网络基础设施,按照互联网思维设计产品,更为艰难地是,要想改变成本利润结构,需要大量解雇员工和减少门面租金———这几乎不可能实现。资产专用性与路径依赖,使传统银行彻底转换技术轨道与经营方向困难。2.需求约束主流用户的需求,亦抑制了成熟企业对破坏性创新的兴趣。围绕客户需求重塑流程,是组织理论的进步,并上升为组织设计原则,被奉为组织管理中的圭臬。这里所指的客户,不是一般的客户,而是为企业贡献80%利润的、保持着长期稳定关系的主流用户。主流用户会青睐性能尚未完全成熟的创新产品吗?主流用户不是极客,不是领先用户,他们也存在资产专用性与路径依赖,他们的需求在既定方向上延伸,对于创新性强的产品,他们好奇,但不会轻易大规模尝试。主流用户的需求,决定了企业的变革动机与创新偏好。比如,大型企业客户,为传统金融机构贡献了最多的利润,也喜欢金融触网带来的便利性,但不会对规模较小、结构设计简单与功能单一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与创新服务趋之若鹜,他们在观察、在等待,却不会站在变革的潮头,于是,为之服务的机构也踌躇不前、创新动力不足。3.利润增长与成长需求错配破坏性创新带来的利润增长,与成熟企业的成长需求并不匹配。破坏性创新首先发生在一个小型的新兴市场,市场规模决定了收入与利润短期较少,难以满足增长导向型成熟企业增长与盈利的要求。互联网银行开启的新兴市场,起初也很小。开业几个月来,微众银行向QQ“白名单”客户发放贷款超过8亿元,网商银行则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约30亿元,这与传统银行的贷款规模不可同日而语。尽管如此,我国互联网银行的注册资本只有三四十亿元,新市场的规模与产生的利润,与它们的成长需求相匹配。而1000万元的利润,对于新兴互联网金融企业,可能是一个大数字,但对于盈利规模以万亿计的老牌金融机构,仅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其增长需要。利润增长与成长需求错配,也使得传统银行发展网络创新业务动力不足。五、直面破坏性创新:鼓励、约束与平衡1.中国互联网银行的低端进攻,是一种创造性破坏中国互联网银行,定位于服务中小微企业、个人消费者与“三农”,改变了原有交易方式,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易渠道,加速了金融脱媒,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引导民间金融走向规范化。因此,应大力鼓励互联网银行健康发展。针对互联网银行发展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如弱实名电子账户与远程开户难,应积极给予政策支持。考虑到互联网银行发展初期规模有限,建议其存准率参考农村信用合作社或村镇银行。2.要警惕硬币的另一面互联网银行在创造性破坏过程中,可能引发威胁整个金融系统安全性的风险。一是互联网银行是新事物,风险的曝露尚需时间。二是互联网银行的本质还是金融,具有金融经营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广泛性和突发性特征。三是监管还不能完全跟上互联银行发展的实践。2015年7月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态与监管主体,却没有把互联网银行作为一种独立的金融业态,这可能与互联网银行才兴起有关。对互联网银行加强监管,已迫在眉睫,但监管难点颇多,比如,如何预防远程开户和人脸识别过程中的欺诈?这亟需创新监管机制。考虑到网络信息安全与信息科学技术对金融风险的影响,应推进工信部门、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会对互联网银行的协同监管。3.传统银行要在网上业务与互联网银行竞争、实现金融竞争格局的再平衡,须突破组织障碍,构建二元化组织如前文所述,传统金融机构历史包袱重,资产专用性强,路径依赖明显,主流用户需求约束导致创新动能不足,而且即使进入新市场也难以满足成长需求,因此,在原有组织内部发展网上银行业务,很难有效适应新的竞争态势。建议传统银行构建二元化组织,成立独立组织发展新型网上业务,与传统业务相隔离,摆脱原有制度与文化的束缚。国外成功经验之一是,建立与原有组织完全分离的直销银行。追随国外先驱的步伐,我国商业银行也开始成立直销银行。2013年,中国第一家直销银行———北京银行直销银行正式上线(张赟、刘欣慧、朱南,2015),随后,直销银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2015年9月底,国内已有近30家直销银行平台上线。这些直销银行以独立法人的资格参与市场竞争,既能摆脱传统组织的束缚,也能利用关联企业的品牌优势占据独特的竞争地位。4.伴随互联网银行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在金融业的力量可能过于膨胀当前金融竞争格局,是国有企业一枝独秀,但随着互联网银行发起低端进攻,将改变力量对比,民营资本在金融业的地位将显著提升。国有资本主导的传统金融机构在未来如何能保持对金融业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是须谨慎考虑的问题。历史经验表明,依靠成熟企业的自我改造、自我升级,是很难适应竞争变化的。外延式扩张是更好的选择。传统金融机构参股、控股或并购部分新兴互联网金融企业,是保持未来竞争优势的有效举措。

作者:任静朱方明单位: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美]阿特拜克著,高建译:《把握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1900年版。

2.陈一稀:《美国纯网络银行的兴衰对中国的借鉴》,《新金融》2014年第1期。

3.李倩:《网商银行何以不一样》,《浙江日报》2015年6月25日。

4.[美]福斯特著,王宇锋、韩丽华译:《创新:进攻者优势》,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

5.[美]福斯特、卡普兰著,唐锦超译:《创造性破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光大证券、艾瑞咨询、平安证券、工商银行:《2015年中国互联网银行发展报告》,《资本市场》2015年第5期。

7.[美]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著,胡建桥译:《创新者的窘境》,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

8.[美]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迈克尔•雷纳著,容冰译:《困境与出路》,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9.[美]克里斯•安德森著,乔江涛译:《长尾理论》,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10.[英]克里斯•斯金纳著、张建敏译:《互联网银行———数字化新金融时代》,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

11.邱峰:《新兴金融业态———纯互联网银行模式研究》,《吉林金融研究》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