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保护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0:50

知识产权保护发展篇1

知识经济是以人才和知识等智力资源为资源配置第一要素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信息等智力成果为基础构成的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这是知识经济最本质的特征。

智力成果从其实质意义上讲,是人类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所取得的成果,或者说是将人才与知识等智力资源有机结合,通过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所得到的直接产品。知识、科学技术等为代表的智力劳动成果本身是无形的,但是可以通过有形物表现出来。这种无形财产的归属和占有的判断,其难度远远大于对有形财产的判断。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法律所确认的权利,主要是财产权。因此,确认知识产权的前提条件就是承认人类智力劳动所创造的成果是一种财产。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从实质上讲,就是一种确认知识(智力成果)是财产、是财富的法律制度。因此,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成为知识经济建立必需的法律条件。

知识经济的正常运行依赖于知识产权保护

以知识、科学技术等为代表的智力劳动成果,它的创造功能和作用,只有在与有形资产等物质条件相结合时才能发挥出来,也就是说必须有一个“物化”的过程。知识、科学技术等智力劳动成果,相当大的部分往往是以知识产权的形式转化为一种资产-无形资产,来投入经济运行的。英国最大的格兰素(GLaXo)制药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以其特效胃药雷尼替丁(ZantaL)每年为其带来10亿英镑的收入。1997年7月,当其在美国对该药的专利到期后,不到半年时间,在全球的销售额急降33%.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如同其他无形资产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具有商品的属性。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例将超过50%.

知识形成产业化经济,即所谓技术创造了新经济。在有形商品的贸易中,附有高新技术的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通常被称为“知识产品”或“知识产权产品”,在这些高科技产品中凝结着占相当大比重的、多种知识的价值,如集成电路、计算机软件、多媒体等产品就属于这类产品。这种主要利用知识、信息、智力开发的知识产品所载有的知识财富,将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形式。

知识产权是知识、科学技术转化为资产、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是知识经济实现资产投入无形化的基础。知识产权在将知识、科学技术转化为资产、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知识经济的发展必然走向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的概念不仅是指有形商品、资本的流通,更重要的是知识、信息的流通。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人才、知识、信息的竞争,集中表现为知识产权的竞争。

知识产权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种主要形式和竞争手段。所谓知识产权贸易,狭义的理解就是指以知识产权为标的的贸易,它包括知识产权许可、知识产权转让等内容。如专利许可、商标许可、专利的转让、商标的转让、版权的许可、版权的转让、商业秘密的许可等等,这些都是知识产权贸易。广义的知识产权贸易,还应该包括知识产权产品贸易。以知识产权转让、许可为主要形式的无形商品贸易大大发展。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国际间技术贸易总额1965年为30亿美元,1975年为110亿美元,1985年为500亿美元,90年代已超过1000亿美元。1995年信息技术产品出口贸易为5950亿美元,超过了农产品贸易,30年间增加了190多倍。

知识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知识产权保护

发展知识经济有三个必要的条件,一是技术的创新,二是资本的积累,三是产业结构的转变。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内,创新是决定产业发展的关键。创新理论包括了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并扩展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诸多方面。

知识产权保护发展篇2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步伐不断加快,知识产权与贸易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知识产权日益商品化。特别是20世纪的两大革命性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其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利用,使得与之相关的产业在产品和服务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使用这些技术的产业诸如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电信、互联网、娱乐、保健、化学、食品和农业等,都成为与这些技术相关的知识产权的开发者、持有者和使用者。对于这些产业而言,其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知识产权所保护的无形资产。企业通过开发、应用并且依靠知识产权从其产品和服务中获得利益,并且防止他人的“搭便车(freeriding)”行为。据世界银行1999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占其国内的出口比重份额不断增加,例如美国1970年高新技术产品占其出口比重为25.9%,到1993年就提高为37.3%,日本1970年为20.2%,到1993年则达到36.7%.(注:转引自UnCtaD/iCtSDCapacityBuildingprojecton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andDevelopment,policyDisussionpaper,preliminaryDraft,nov.20,2001.)目前,不仅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产品、技术和服务是发达国家的主要出口项目,知识产权本身也成为许可和转让的商业对象,例如使用受专利保护的方法、技术秘密、外观设计、版权、商标权和特许经营等。据统计,美国仅出口技术所收取的提成费和许可费在1995年就达到270亿美元左右,而同时期的进口只有63亿美元。(注:转引自UnCtaD/iCtSDCapacityBuildingprojecton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andDevelopment,policyDisussionpaper,preliminaryDraft,nov.20,2001.)

知识产权体系是—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国际层面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始于19世纪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产权的商业重要性及其对全球经济的作用日益彰显,知识产权的保护标准也不断提升。20世纪以来,知识产权的发展体现为不断的权利扩张,知识产权保护日益高标准化。这表现为:(一)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范围不断扩大,例如将版权和专利保护扩大适用于计算机程序,将专利保护扩大适用于一切技术领域包括生命形式、细胞链和Dna序列,对药品给予产品专利保护等;(二)不断创设新的权利,20世纪所创设的知识产权新权利包括网络传输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植物新品种权、数据库的特别保护等,而且对一系列新的客体如民间文学、传统知识是否以及如何享有知识产权,国际社会正在进行热烈地讨论;(三)减少和限制对知识产权权利的限制和例外规定,例如对合理使用、强制许可措施施加严格的适用条件、缩小法定许可的范围等等。

在当今全球化社会,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趋势为发达国家所主导,而且发达国家还在寻求进一步提高保护标准。一方面,在wto体制内,发达国家注重现有标准的实施并对现有标准作出有利于它们的解释,它们通过频频发动wto争端解决程序来迫使发展中国家保持与tRipS协议的一致。另一方面,在wto体制外,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和欧盟不断通过双边条约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标准。一个明显的例子是2000年美国和约旦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定,该协定要求约旦允许对商业方法和与计算机有关的发明提供专利保护,这已经超越了tRipS协议所要求的最低标准。此外,美国和欧盟还继续以降低或撤消贸易优惠相威胁,对那些它们视为未能对知识产权提供充分和有效保护的国家施加压力,迫使它们接受美国或者欧盟式的最高保护标准。

二、知识产权保护日益与其他权利领域发生关系

知识产权所带来的利益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对国际和国内经济所造成的影响使得世界各国日益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创制和实施。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影响下,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已经开始考虑更多的权利客体和保护内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力争将自己所拥有的优势知识产品纳入知识产权保护范畴,不仅如此,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全球整体利益如全球的和平与安全、共同的生存环境、全球经济文化的发展、全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等,都使得知识产权私人权利范围的扩张化日益与人类的普遍利益尤其是发展权利、环境权利和生态权利发生联系,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在这里也突显出与人权和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的冲突。

(一)知识产权保护与人权

知识产权和基本人权之间是否存在冲突?在全球公共健康危机发生后,国际社会开始普遍关注人权和知识产权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所探讨的热点是人权标准和tRipS实施之间的冲突。1998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召开了专家会议,讨论知识产权与人权的关系问题。2000年8月,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促进和保护人权分会就“知识产权和人权”的冲突提出了解决方案,指出知识产权与人权之间“现实存在的或可能的冲突”包括:(1)妨碍使用知识产权制度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2)植物种植者对植物新品种享有权利的后果,以及对遗传改良生物授予专利给对食品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带来的影响

;(3)“生物海盗(biopiracy)行为,即跨国公司掠夺社区尤其是土著社区对其自有的遗传和自然资源以及文化遗产的控制;(4)对获得专利药品的限制以及对享有健康权的冲击。该解决方案要求wto全面考虑其成员根据国际人权公约所承担的义务,同时强调应对土著居民的传统知识和文化价值给予充分的保护,关注对土著居民遗产的保护。该解决方案并未指出知识产权本身与人权是相冲突的。2001年8月,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促进和保护人权分会就知识产权与人权、以及tRipS协议对人权的冲击做了报告,并要求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官员在wto中寻求观察员的位置,以监督对tRipS协议的审查。联合国促进和保护人权分会指出“由于tRipS协议的实施并未充分地反映所有人权的基本性质和不可分割性,包括人人有权享有科学进步及其应用所带来的利益、健康权、食品权、自决权,因此tRipS协议所体现的知识产权制度与国际人权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冲突。”(注: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andHumanRights,Sub-commissiononthepromotionandprotectionofHumanRights,Fifty-secondsession,agendaitem4,e/Cn.4/Sub.2/2000/7,adopted17august2000.)这些冲突体现为tRipS协议使得国家越来越难以制定可满足其国内经济发展以及人权和环境保护需求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和政策,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所寻求的创造者的权利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已经倾斜于满足狭隘的经济利益。知识产权向公共领域的扩张,使得文化遗产、传统生物和生态知识日益私有化但利益分享却极度不平衡。适合于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严格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对欠发达国家而言并无优势,因为发达国家持有世界注册专利的绝大多数这一事实使得欠发达国家增加了发展成本。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正朝着保护经济利益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大的跨国公司,这损害了保护公众对知识产品的获取和公共利益以及南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此外在国际层面欠缺民主化地参与制定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也是人权社会面临的一大问题。

由于知识产权法主要是规定与科学和技术发展相关的无形财产权问题,知识产权国际条约很少涉及知识产权与其他法律领域的关系。例如,tRipS协议本身并未明文涉及人权,但第7条和第8条原则规定应在生产者和使用者的利益之间寻求平衡,确保双方都能从中获益,并增进社会和经济福利。同样,人权条约也未就知识产权对人权的实现例如健康权所带来的影响作出规定。从知识产权与人权的属性上来看,知识产权属于法定权利,而人权则属于“天赋的”自然权利。笔者认为问题并不在于知识产权本身与人权有什么冲突,而在于知识产权在行使的过程中如果对人权造成损害,两种权利形成冲突时,何者应居于优先。大部分的wto成员既是tRipS协议的缔约方,同时也是国际人权条约的缔约方,根据善意履行国际条约义务的国际法原则,wto成员不能为了实施wto协定所规定的义务就不履行其根据国际人权条约所承担的国际义务。而且国际人权法规则是对早已存在的各文明国家所承认的一般法律原则的宣告,具有国际强行法的特征,(注:参见万邵湘、石磊、杨成铭、邓洪武:《国际条约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324、328页。)在国家根据有关知识产权的经济协定行使权利与国家所承担的人权义务发生冲突时,人权义务应居于优先。(注:《联合国》第1条、第55条、第56条明确规定了缔约国保护人权的条约义务,第103条规定缔约国对所承担的义务优先于根据其他国际条约所承担的义务。)在2000年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委员会已就健康权问题明确指出国家不应采取与其在先所承担的国际法律义务明显不相容的措施。(注:Committeeoneconomic,SocialandCulturalRights,GeneralCommentno.14,therighttothehighestattainablestandardofhealth,UnDoce/C12/2000/4(2000)。)

根据1976年《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规约》第15条第1款的规定:“国家必须承认所有人的下列权利:(1)参与文化生活;(2)享用科学进步及其应用所产生的利益;(3)对其本人的任何科学、文学或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益享受被保护之利”。这表明,在人权与知识产权的关系问题上,国际人权条约首先确认的是普通公众对智力产品享有合法的利益并有从中受益的权利,对创作者利益的保护不能以损害基本人权为条件。其次,人权条约也承认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私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在分享科学进步所带来的利益方面可能存在的冲突。这就要求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在创作者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之间谋求平衡。对二者的平衡首先应以社会公共利益为主。政府设定知识产权制度的目的不仅在于保护创作者从其劳动中获得适当利益的权利,更在于使知识产权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科技、文化和经济的繁荣与进步。

(二)知识产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公约》

遗传基因、植物品种等是与人类生命和生存息息相关、涉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知识产权保护对遗传资源的获取、利益分享、技术转让和传统知识的影响正日益为国际社会所关注,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生物多样性组织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主持召开的政府间会议中均涉及到知识产权与遗传资源保护的关系问题,尤其是tRipS协议与《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onBiologicalDiversity,以下简称为“CBD公约”)之间的冲突问题。

CBD公约于1993年生效,现有186个成员国。(注:截止于2002年8月20日。参见.)有学者认为,非政府组织在某种程度上正在逐渐地具备对抗国家的实力,国际关系已经逐渐由意味着国家间关系的“国际秩序”转换为超越它的“世界秩序”。在开展这样的运动的过程中,倾向调整国家间利益的“维持国际秩序”与倾向解决“全球问题”而形成“世界秩序”的志向之间,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明显冲突。政府间国际组织中的国家代表与非政府组织的行动方式的差异已经体现了这一点。(注:[日]今井弘道:“朝向克服国民国家与产业社会之‘近代’迈进——21世纪亚洲法哲学之课题与展望”,载刘瀚、公丕祥主编:《21世纪的亚洲与法律发展》(上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471页。)因此,为了有效地参与和影响全球知识产权政策的制定,非政府组织还应谋求在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政策建议地位,而不应仅谋求一个象征性的代表地位,非政府组织在运动中可以采取各种策略改革知识产权制度或施加影响(注:例如,oXFam所发起的“降低成本”运动,将其政策目标定位于变革tRipS协议以有利于公共健康。该运动短期的目标是增强现有的tRipS协议中有关公共健康的保障条款,制止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通过专利奴役发展中国家,长远的目标是对tRipS协议进行实体审查,为发展中国家谋求更长的过渡期,允许发展中国家在决定药品专利的保护期限和范围以及例外规定方面获得更大的灵活性,通过公共舆论压力帮助发展中国家在新一轮的tRiFS协议谈判中占据有利地位。参见.uk/policy/papers/knowledge/.knowledgehtml.)。非政府组织,在国家与企业之后,正成为影响全球知识产权政策的第三种力量,成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制定的合作伙伴,但目前他们还无法影响美国和欧盟在知识产权制定方面的主导地位,美国无疑在知识产权全球化的规则制定方面最具有影响力,欧盟的影响力也日益上升。当美国和欧盟对一项全球规则达成一致时,这项规则往往能够得到采用。(注:peterDrahos,DevelopingCountriesandinternationalintellectualpropertyStandard-setting,Commissionon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Studypaper8.)

四、发展中国家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

自二战以来,发达国家一直凭借其经济强权在知识产权的

国际化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并且为了其自身的经济利益不断追求知识产权保护的高标准化。无论在规则制定还是利益平衡方面,发展中国家都处于“边缘化”的被动地位,因为他们不具备对等的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抗衡,他们无法采取任何强权行动,而只能进行呼吁和寻求对话。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试图通过wipo修订伯尔尼公约、巴黎公约以满足发展中国家在版权和专利领域发展需求的努力均宣告失败,相反版权和专利的保护领域不断扩张,软件、因特网上的传输、生物技术均纳入了保护范围。在tRipS协议谈判的过程中,许多发展中国家强调各国有权根据自身发展的水平和需要,确定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它们还呼吁促进技术自由转让,避免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借口限制或扭曲贸易的正常进行,然而他们的呼吁并没有为发达国家所关注。tRipS协议的达成,标志着知识产权保护实体规则全球化的正式开始,保护标准已经提升到了发达国家的标准,对知识产权的所有领域均作出了详细和具体的规定,而且将保护与关贸总协定的交叉报复机制相联系,发展中国家却只能是以牺牲知识产权为代价换取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和贸易优惠。自90年代以来美国和欧盟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频频采取双边主义,其贸易优惠的“胡萝卜”加上301大棒的政策迫使发展中国家不断接受新的更高的保护标准,而发展中国家在谈判中往往不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他们无力阻止知识产权标准的扩张和增强,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被要求接受双边知识产权或贸易协议中的知识产权标准,以作为它们获准进入欧盟和美国市场的代价。(注:peterDrahos,Bilateralisminintellectualproperty,apaperpreparedforoxfam.)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现实就是知识产权的保护日益国际化和高标准化,而在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中象征性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条款其措词相当模糊,缺乏法律的确定性和可预见性,因此,尽管这些条款可能确立了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原则和宗旨以及权利和义务,但几乎所有这类法律条款都难以得到确实的执行,这使得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且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所迫切需要的技术转让规则则在充分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条件下变得日益孱弱。(注:例如,自1976年开始由联合国贸发会议主持的缔结国际技术转让行动守则的工作在80年代中期终止,自1975年开始由联合国主持的缔结跨国公司行动守则的工作于1993年终止。转引自peterDrahos,Bilateralisminintellectualproperty,apaperpreparedforoxfam.)

诸多因素决定着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中的弱势地位。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认为知识产权的转让不应付出代价,因为它属于人类共同的财产,而发达国家则认为“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有财产,有效地保护私有财产是一个自由经济体系的基石”。(注:SusanK.Sell,intellectualpropertyprotectionandantitrustintheDevelopingworld:Crisis,Coercion,andChoice,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Spring1995,p.318.)法律理念和文化的差异以及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的落后,使得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将其发展策略建立在“搭便车”行为之上,盗版、仿制和抄袭的现象比较严重。在乌拉圭回合以前,很多发展中国家并未参加有关的国际条约和国际组织,也就更谈不上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标准的制定了。此外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产权政策制定、行政管理和立法实施方面的制度能力还很欠缺,因此无论在wto还是wipo,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都很弱。tRipS协议已经将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与贸易自由化紧密相连,并且纳入到wto的“规则取向”体系中。追寻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发展的历史,发展中国家不能寄希望于发达国家会顾及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要而在双边或多边谈判中作出让步,而需要自力更生,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的游戏规则,并在新规则的制定中发挥积极的影响力。

知识产权保护发展篇3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引言

早在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索罗就在他的论文《技术进步与总生产函数》中,对经济增长中技术贡献的量作出了令人信服的估计。这篇文献在历史上首次给出了用“余值法”测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的规范方法。在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下,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由于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在模仿创新上具有后发优势,所以发展中国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仅可以促进国内研发投资和自主创新,还可以激励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创新。本文通过对传统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的改进,并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实证研究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合研究结论和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相关建议。

相关文献综述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收益,在于通过使创新者对其创新活动获得适当的回报,来激励能促进创新和经济长期增长的R&D。坎沃和埃文森(2003)直接验证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否促进了R&D支出。他们对32个国家在1981-1995年期间的数据进行了面板模型估计,发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R&D投入占GDp的比例具有积极且显著的影响。

罗默(1990)在经济增长中增加了R&D因素。这一被称作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研究方法沿袭了熊彼特(1934)的思想,认为技术进步来自于有目的的研发活动,并通过某种形式的事后垄断力获得报酬,由此使经济在长期实践中保持了正的增长率。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不是外生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由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决定的。

Keine.maskus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的集大成者之一,他在1988年引用Brensztein等的实证结论,论证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创造更多的吸引外资的机会,从而促进国内经济增长。

帕克(1999)运用似不相关回归(SUR)估计了一个包含四个方程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主方程是经济增长方程,即产出方程,它被定义为物资资本、人力资本、研发资本和知识产权保护指标的函数。其它三个方程中,知识产权保护分别影响三个资本投资变量。结论显示,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投入要素在发达国家有显著影响,而在发展中国家影响不显著。

古尔德和格拉本(1996)以95个国家1960-1988年期间的平均数据为样本,采用R-R指数验证了较强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显著性;汤普森和拉欣(1996)进行了类似的检验,他们发现,R-R指数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正向关系,但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于是,他们考虑是否可能是知识产权的影响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水平,即只有当一个国家达到某一特定的发展水平,知识产权才对经济增长有影响。

YangLei(2007)认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以促进南北(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技术转移并减少南方国家公司的边际生产成本,这提高了南方国家出口部门的竞争力;同时,他进一步指出,具有较强吸收能力的南方国家能够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中受益,而吸收能力较弱的北方国家福利受损。

综上所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是否促进经济增长,取决于国家的特点。当国家的经济水平发展到某一特定值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才会对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从国外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国外对于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现有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目前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对发达国家的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多选取发达国家为样本,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的视角进行研究的很少;其次,国内知识产权制度的研究集中在法律界,相对国外比较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我国对知识产权领域的经济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而且鲜见实证分析,因此运用我国的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模型构建

(一)模型构建

本文以“索洛余值法”为基础,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导致的技术进步作为除劳动力和资本投入以外的一项投入要素,估算出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已知传统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tKαLβ,把资本和劳动力作为重要的要素投入,其剩余部分索洛解释为技术进步。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因此,本文将知识产权导致的技术进步内生化,引入知识产权变量,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改进,建立包含知识产权的经济增长生产函数,为:

Y=at(n)KαLβiχ(1)

其中,Y表示经济增长产出(国内生产总值),K表示社会资本总量,L表示社会劳动力总量,i表示知识产权制度引起的技术进步,at表示全要素生产率,n表示除资本、劳动力和知识产权制度引起的技术进步之外的能导致经济增长的因素,α、β、χ分别是资本、劳动力和知识产权制度的产出弹性系数。

对(1)式两边取自然对数,由此,得到线性计量模型:

lnY=lnat+αlnK+βlnL+χlni(2)

其中,lnY为产出增长速度,lnK为资本投入量增长速度,lnL为劳动力投入量增长速度,lni为知识产权制度导致的技术进步的增长速度,α、β、χ分别表示资本、劳动力以及知识产权制度的产出弹性。因而,只要估算出参数α、β、χ,再分别乘上它们的增长速度,就可以求出它们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度。

知识产权保护发展篇4

一、电子商务与电子商务立法

(一)电子商务(e-Commerce)

1、电子商务的定义

什么是电子商务,现在尚无确切、权威的定义。依据1996年12月16日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在联合国第51次会议上所通过的《电子商务示范法》,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电子商务”是指以“数据信息”形式,即以电子、光或类似手段,包括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邮件、电报、电传、电子复印等方式,所产生、发送、接受或存储的信息形式,也包括使用替代物替代以纸件为基础的信息交换与存储方法,所进行的商业活动。1997年4月15日,欧盟制订的《欧洲电子商务提案》对电子商务作了以下描述:“电子商务是指通过电子网络来作生意。电子商务基于对文本、声音和图象数据的电子处理与传输来实现。它包括多种行为,如商品的电子贸易和服务,数字内容在线发送,电子基金转帐,电子股票交易,电子提货单,商业拍卖,合作设计和工程,在线资源,政府采购,消费者直接买卖和售后服务。”

按照一般理解,商业(Business)是指以买卖方式使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亦称“贸易”,也可指从事商品流通的国民经济部门,而商务(Commerce)是指商业上的具体事务。因此“商业”一词的外延要大于“商务”。

《电子商务示范法》在注脚5中注明:“‘商业’这一术语应作广泛解释,包括来源于所有具有商业特征的关系的事项,不论是否存在合同。具有商业特征的关系包括但不限于下列业务:提供或交换商品或服务的任何贸易业务;分销协议;贸易代表或;代管;租赁;建筑工程;咨询;工程;许可;投资;融资;银行;保险;开发协议或特许;合资或者其他形式的工业或商业合作;以航空、海运、铁路或公路方式运输货物或乘客。”

按照这一解释,“商业”所包括的范围被大大扩展了,同样,“电子商业”和“电子商务”的范围也被大大扩展了。因此我们不能再简单地以传统的“商业”和“商务”去理解“电子商业”和“电子商务”。正如欧盟《欧洲电子商务提案》所指出的:“电子商务既涉及到产品(例如消费品,专业化的医药设备)又涉及到服务(例如信息服务,金融和法律服务);既包括一些传统行为(如健康,体育)又包括一些新型行为(如虚拟商场)。”

2、电子商务的分类

从支付关系上,有人将电子商务分为两类,一类为支付型电子商务,包括银行支付,传统货物的购销等;另一类为非支付型电子商务,包括信息查询、,商务谈判及合同签署等。

欧盟在《欧洲电子商务提案》中将电子商务分为直接电子商务和间接电子商务两类,“直接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在线定购、支付并发送无形商品和服务,例如计算机软件、娱乐内容或新型服务”,即是指全部贸易活动均可通过网络完成的商务行为,“直接电子商务可以跨越地界进行端对端电子交易,因此它充分开发出了全球电子市场的潜能”:“间接电子商务-网上定购有形商品,这仍然需要通过传统渠道实际配送货物,如利用邮政服务或商业递送公司”,即指部分贸易活动可以通过网络完成、部分贸易活动(如商品送达)仍须通过常规方式完成的商务行为,“间接电子商务需依赖几个外部因素,例如有效的运输系统”。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欧盟在《欧洲电子商务提案》中将电子商务分为传统电子商务和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两类。传统的电子商务是指早期的、仅限于两个商家之间的、在封闭的专有网络上进行数据交换的、仅应用于少数特定行业有限数量的企业参与的商务行为。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是指近几年出现的、不仅限于两个商家之间的、在开放的网络上进行数据交换的、有无限数量的参与者参与的、具有开放市场和全球规模的商务行为。对于传统电子商务而言,网络只是一个传输数据的媒介,相当于一个封闭的“俱乐部”,网络是可靠的,参与者相当于这个“俱乐部”的成员,相互之间是知晓的、可信赖的。而对于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而言,网络就是市场,网络是开放的、无防护的,因此需要安全措施和鉴定措施来保障网络和交易的安全,参与者之间未必是相互知晓的、也未必都是可信赖的。

电子商务并不仅限于internet,它还包括在窄带(可视图文)、宽带(远程购货)、离线环境(CD-Rom上的销售目录),以及一些企业专有网络(如银行专用网)上的广泛应用。这些电子,商务形式与iternet相连接,又可以产生许多新型的混合形式的电子商务。

从电子商务参与者身份的不同,欧盟在《欧洲电子商务提案》中将电子商务分为四种类型,商家与商家之间(BusinesstoBusiness,简称BtoB,由于英文中“to”与“too(2)”的发音相同,也有人将其简称为B2B)、商家与消费者之间(BusinesstoConsumer,简称BtoC或B2C)、商家与政府部门之间(BusinesstoGovernment,简称BtoG或B2G)、用户与用户之间(ConsumertoConsumer,简称CtoC或C2C)。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近些年来又出现了市场与市场之间(marktomark,简称mtom或m2m),点对点之间(peertopeer,简称ptop或p2p)的新提法。

从电子商务的内容上可以分为三类,即网上购物、网上服务、网上洽谈商务。网上购物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形商品交易,一类是无形商品交易。网上服务主要是信息服务,也包括金融服务等。网上洽谈商务包括询价、报价、商业信息、签订合同、结算等,也包括知识产权贸易。

世界著名的市场数据统计和分析公司Dataquest公司,将现有的各种电子商务分为5种:电子零售商(e-tailers),指直接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电子商务经营方式;商业门户(portals),指引导消费者到其他网站达成交易的经营方式;专项事务服务者(metamendiaries),指以专项事务(如婚丧嫁娶、生子、买卖房地产等)为目标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电子商务经营方式;动态价格制订者(Dynamicpricers)或社区组织者,指把供需双方组织在一起进行电子商务交易的经营方式,如进行拍卖(顾客报价)、逆向拍卖(卖主互相竞价)、集体议价(通过集体购买压低价格)、集中采购(供方联合起来,满足需方的特定要求)、双向撮合(把供需双方组织到一起进行交易等);关系中介者(Relationshipmediators),指采用各种灵活方式,协助用户网上购物或找到满意的服务的经营方式,包括购物、管理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前四种经营方式现已基本完备成型,第五种经营方式崭露头角,正待发展,预计将会成为未来电子商务最主要的经营方式.

3、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区别

在社会经济活动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商业和商务主要属于“交换”环节,但同时又是其他三个环节互相连接的重要纽带。因此商业和商务的本质内容是物质(包括有形物和无形物,信息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的“交换”和“流通”,是连续的,动态的,活的行为和运动,并非是孤立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行为和运动。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可以把商业和商务归结为物质的“流动”,具体来说,包括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商流,也有人归结为三类,即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而把商流分解于前三者之中。在这一点上,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并无根本区别。

在商务活动中,必然要存在几种基本流中的至少一种,否则就不成其为商务。对于传统商务而言,“物流”是最基本的一种“流”,最原始的商务活动就是“以物易物”,就已存在“物流”。“物流”(physicalDistribution)一般是指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移动,即“实物流通”。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商务活动中才出现了“资金流”,构成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商务形式。“资金流”是指资金的付款、转帐等转移运动过程。

至于说“商流”,一般是指商品交易过程中的一系列行为,如商品购销行为、商品所有权转移行为等。而“信息流”是商品经济相应发展、商品和服务源较为丰富的必然结果,主要包括商品和服务信息(包括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等)的提供、宣传、选择、分析、判断,交易单据(如询报价单、付款、转帐通知书等)的形成、交换,对交易方信誉、交付能力的了解和判断等。

从物质“流动”的角度看,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主要存在以下区别:

(1)对于电子商务而言,“信息流”是最基本的一种“流”,所有电子商务都包含有“信息流”,没有“信息流”则不成其为电子商务。而传统商务则不一定必须有“信息流”。

(2)电子商务中的“信息流”一般是以“数据信息”为表达形式,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存储、处理、传输,特别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实现的。而传统商务中的“信息流”则是以纸介信息载体为主实现的。

(3)对于电子商务而言,“信息流”、“资金流”、“商流”三者至少有一种必须是以“数据信息”为表达形式,进行存储、传输、处理,否则就不成其为“电子商务”。较为完备的“电子商务”应该是三者皆以“数据信息”为表达形式进行存储、传输、处理。

(4)根据上述(1)、(2)、(3)可以看出,电子商务的本质特点是以“数据信息”为表达形式进行有关商务的“交换”和“流通”,这也是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根本区别所在。

(二)电子商务的立法现状

电子商务的发展必然要导致电子商务的立法。

1、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有关电子商务的立法

电子商务的立法准备工作起始于80年代初。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1980年提出了《保护个人隐私和跨国界个人数据流指导原则》;1985年发表了《跨国界数据流宣言》;1992年制订了《信息系统安全指导方针》;1997年发表了《电子商务:税务政策框架条件》、《电子商务:政府的机遇与挑战》等报告,通过了《全球信息基础结构/全球信息社会(Gii/GiS)》和《电信和信息基础结构在推进电子商务方面的作用》的报告,提出许多有关电子商务的建议,制订了《加密政策指导方针》并发表了题为《加密技术管制大全》的背景报告;1998年发表了《电子商务:因特网上提供的数字化产品的贸易政策问题》、《测度电子商务:软件的国际贸易》等报告。

1998年10月7日-9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题为“一个无国界的世界:发挥全球电子商务的潜力”的电子商务部长级会议,公布了《oeCD电子商务行动计划》、《有关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的报告:电子商务的活动和计划》、《工商界全球商务行动计划》,并通过了《在全球网络上保护个人隐私宣言》、《关于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保护消费者的宣言》、《关于电子商务身份认证的宣言》、《电子商务:税务政策框架条件》报告。

1999年12月9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制订了《电子商务消费者保护准则》(oeCDGuidelinesforConsumerprotectionintheContextofelectronicCommerce),提出保护消费者三大原则:?确保消费者网上购物所受到的保护,不低于日常其他购物方式;?排除消费者网上交易的不确定性;?在不妨碍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提下,建立和发展网上消费者保护机制。这一准则还提出了保护消费者的七个目标:?广告宣传、市场经营和交易信守公平、诚实、信用;?保障消费者网上交易的知情权;?网上交易应有必要的认证;?网上经营者应使消费者知晓付款的安全保障;…应有对纠纷行之有效的解决和救济途径和方法;?保护消费者的隐私;?向消费者普及和宣传电子商务和保护消费者的法律常识.

2000年12月22日,oeCD公布了一项关于电子商务经营场所所在地的适用解释,规定将来通过网上进行的电子商务,由该公司经营场所实际所在地的政府征税。

2、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有关电子商务的立法

在推动电子商务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另一个国际组织是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1982年开始编写《电子资金划拨法律指南》,提出以电子手段划拨资金而引发的法律问题,讨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1986年获得大会批准,1997年正式公布。1985年,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在其第18次会议上通过了《计算机记录的法律价值》报告,建议各国政府能够确定以计算机记录作为诉讼证据的法律规则,并为法院提供评价这些记录可靠性的适当办法.1990年3月,联合国推出Un/eDiFaCtb标准,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作为国际标准iSo9735,标志着国际电子商务的开始。1993年10月,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电子交换工作组26届会议审议了《电子数据交换及贸易数据通讯有关手段法律方面的统一规则草案》。1996年12月16日,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提出的《电子商务示范法》在联合国第51次大会获得通过。为各国电子商务立法打下了基础。该组织正在讨论、制订《电子签名示范法》。

3、世界贸易组织(wto)有关电子商务的立法

世界贸易组织(wto)虽然是于1995年月1日才开始运转,也对电子商务给予极大的关注。

wto于1995年1月1日开始生效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为所有的金融服务贸易(包括电子贸易在内)提供了一个基本法律框架。在GatS的第14条中明确规定,在确保不构成歧视性或隐蔽性贸易壁垒的前提下,允许各成员采取必要措施,在处理和传递个人数据时保护个人隐私、个人记录和帐户的秘密。

1996年12月13日,wto在新加坡举行的第一届部长级会议签署了《关于信息技术产品贸易的部长宣言》,即《信息技术协议》(informationtechnologyagreement,简称ita),1997年4月1日开始生效。

1997年2月15日,wto成员结束了自1994年5月开始、长达近3年的谈判,达成了《基础电信协议》,1997年4月15日wto服务贸易理事会作为GatS的“第四议定书”通过了这一协议,并于1998年2月15日开始生效。

1997年12月12日,wto达成了《开放全球金融服务市场协议》,即《金融服务协议》,作为GatS的“第五议定书”,它是在1995年7月28日达成的GatS“第二议定书”的基础上,于1997年4月重新开始谈判达成的,1999年3月1日生效。

wto在一年时间内先后通过的以上三个协议,为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的有序发展建立了新的法律基础。

1998年5月20日,132个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的部长们达成一致,签署了《关于全球电子商务的宣言》,针对数字书籍、数字音乐、软件等商品和服务,通过internet贸易零关税至少保持一年的协议,并提议制订一项wto的工作计划来研究电子商务的所有有关问题.

1998年9月25日,世界贸易组织理事会通过了《电子商务工作计划》,涵盖了服务贸易、货物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发展中国家(包括其中小企业)的参预等问题,并已开始实施.

1999年11月底,wto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部长会议上,开始进行新一轮涵盖所有服务行业的贸易自由化谈判。

4、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有关电子商务的立法

由于电子商务与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也一直在关注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并为此作了许多准备工作。1996年12月20日,wipo通过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wCt)、《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wppt),被称之为“网络环境下的”版权条约,为电子商务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奠定了基础。

1998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根据美国“域名白皮书”提出的建议,开始组织有关域名问题的磋商,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于1998年12月23日公布了wipo有关域名问题的阶段性报告,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修改,于1999年4月30日公布了有关域名问题的最终报告《互联网名称和地址管理及其知识产权问题》,针对互联网上由域名而引发的问题,包括域名与现有知识产权的冲突,提出建议,主要有:对域名登记注册程序的规范(如注册申请采用签订协议的形式,要求注册申请人提供可靠、准确的联系方法信息并在限定范围内公布,域名生效须缴纳注册费、定期办理续展手续等),规定了争议的解决程序(该程序主要针对滥用域名注册程序和恶意的注册和使用行为,不包括善意发生的权利冲突,而且仅适用于与商标权冲突的情况),并对驰名商标的认定条件、特殊保护的排他机制作了规定.1998年10月26日成立的“国际互联网名址分配公司”(iCann),已于1999年3月4日公布了“关于委任域名注册机构规则的声明”,1999年8月26日公布了“统一域名纠纷处理规则实施细则”,1999年10月24日公布了“统一域名纠纷争论规则实施细则”,并于1999年11月29日指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作为第一个“纠纷处理服务提供者”,于当年年底开始受理有关iCann委任的域名注册组织注册的域名纠纷的处理.无独有偶的是,同在1999年11月29日这一天,美国总统克林顿也签署了一项与域名有关的法案“反域名抢注消费者保护法”,该法案已分别于1999年11月18日和19日被众参两院通过,并已生效。根据该法案,对1946年的商标法第43条作了修改,增加了第43条(d)款,对恶意抢注域名所造成的损害,可按对传统商标的损害提供救济,并增加了法定赔偿,每个域名的赔偿额在1000美元到10万美元之间,法院可以责令取消域名或将其转让给商标权人.

1999年9月14日-16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日内瓦召开了国际电子商务和知识产权问题首次会议,重点讨论了电子商务技术发展趋势、电子商务的潜力、发展中国家与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法律问题以及有关电子商务的政策问题,并涉及到网上销售出版物、音乐、电影和软件,域名和商标问题,电子版权管理,网络空间监控,网上纠纷解决,在线服务商的可靠性,安全与加密,电子图书馆及博物馆,以及专利和商标数据库等议题。来自wipo成员国和电子商务界的70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5、国际商会(iCC)有关电子商务的立法

1990年4月,国际商会(iCC)公布的《199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中,已经反映了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发展的要求,确认了电子单据的法律效力。

1994年,国际商会组建了世界商务网(wCn),在互联网上交流商业信息,用以促进中小企业间的电子商务的发展.

1997年11月6日,国际商会(iCC)在法国巴黎举行了世界电子商务会议,全球商业、信息技术、法律等领域的专家和政府部门的代表共同探讨了有关电子商务的问题,并通过了《国际数字保证商务通则》(GUiDeC).

1998年4月2日,国际商会颁布《internet广告准则》,制订了在internet上从事广告和市场活动的公司应遵循的道德行为标准,保护消费者的个人隐私.

1998年8月,国际商会在1992年版的基础上,制订了1998年版的《跨国数据流标准合同条款》,强调了对合同中涉及到的个人数据和个人隐私的保护.

1999年,国际商会为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制订了“标准电子销售合同”、“电子商务用语库”、“非物质化贸易最佳规章框架”,提出了《电子商务及2000年问题争端解决方案》,建立了对“公共密钥基础结构”(pKi)增加信任的服务,配合开展数字签名的注册和认证服务.

2000年1月1日,国际商会修订生效的《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对有关电子商务的术语作了补充。

6、其他国际组织对电子商务的关注

关心国际商务的,除了wipo以外,还有国际电信联盟(itU)和位于日内瓦的世界贸易中心(wtC),这两个组织领导的一个合作机构,准备在今后的3年内,每年注入270万美元,用于支付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设立网络中心和实施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专家费用,加强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电子商务工作.

1997年7月,全球信息网络部长级会议在伯恩发表关于电子商务的宣言。

1997年11月,跨大西洋商务对话(taBD)在罗马会议上发表关于电子商务的公报。

1997年11月,发表亚太经济合作论坛(apeC)领导人的宣言以及第九届亚太经济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联合声明,决定共同制订一个发展电子商务的工作计划,并于1998年2月,成立了一个电子商务特别工作小组,负责制订此项工作计划.1999年9月,在新西兰召开的apeC领导人会议上,电子商务正式列为会议讨论的议题。

1998年3月,美洲自由贸易区域(Ftaa)发表关于电子商务的部长级宣言。

1998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起了一个名为“电子商务为发展中国家服务”的特别行动计划,帮助发展中国家参与电子商务。1999年5月17日的“世界电信日”的主题,也被国际电信联盟确定为电子商务。

1999年1月14日,在Hp、aoL、时代-华纳、mCi-woRLDCom、迪斯尼、戴姆勒-克来斯勒、iBm、三井、ntt、eDS、东京-三菱银行、neC、富士通、东芝、德意志银行、法国电信、西班牙电信、马克-斯宾塞等29家全球最大的电信、媒体和计算机公司的倡议下,开始了“关于电子商务的全球企业对话”(GBDe),主要目的是避免各国政府制订的政策和法规发生冲突,给在线经济的发展造成障碍。为此,提出了9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课税和关税、知识产权、消费者信任度、身份验证、安全性等,希望在全球建立一个统一的商务规范。1999年9月12日-13日,这些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聚会巴黎召开了GBDe首届大会,讨论这些问题,并建议建立一个“争端的替代解决方案”制度,当公司违反业界制定的自我管制原则时,客户可以按照替代解决方案处理问题。GBDe的各个工作组就上述9个问题分别准备了解决方案,分发给各公司讨论通过,然后提请各国政府研究考虑。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企业界对电子商务立法的急切要求和关心.

1999年10月,全球商业联盟(theallianceforGlobolBusiness,简称aGB)提出“全球电子商务行动方案”(aGlobalactionplanforelectronicCommerce),包括十大原则和四大行动方案。十大原则是:民间部门主导,市场公平竞争,减少政府干预,私营企业参与政策制订,符合国际标准,电子交易原则免税,电信基础建设自由竞争,尊重个人选择,保护隐私,建立信用机制。四大行动方案是:?应用电子商务追求最大的经济和社会利益;?电子商务发展与信息基础建设并举;?建立经营者与消费者的信任;?建立电子商务市场的基本法则。

2000年2月28日至3月1日,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就其正在起草的《民商事管辖权和外国判决公约》中涉及的电子商务问题,在加拿大的渥太华召开工作组会议进行专题讨论,主要涉及到电子商务中的商务合同(BtoB合同)、消费者合同(BtoC合同)、侵权管辖原则、分支机构管辖权、经常性商业活动管辖权等问题。

2000年5月成立的全球性的无线广告组织www(wirelessadvertisingassociation),z2000年9月20日了一个网络广告新准则。

从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有关电子商务的立法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

7、美国有关电子商务的立法

率先给电子商务立法的是美国和欧盟。首先提出电子商务(e-Business)概念的是美国的iBm公司。

1991年9月1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高性能计算机法规网络案》。

1995年12月,美国宣布成立电子商务工作组。

1996年12月11日,美国政府发表了于1996年11月制订的《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草案,并将其上网供大众评论,这是美国政府首次通过因特网来帮助政府制订政策。

1997年5月30日,美国GooC电子商务工作委员会提出《关于电子商务最佳实施方案调查总结》。

1997年7月1日,美国政府了《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以及关于电子商务的总统令,涉及到关税和税收、电子合同、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安全、个人隐私保护等法律问题。

1997年7月,全美通用州立法委员会草拟了“计算机及信息交易统一法”;美国商务部第一次发表了一份对主域名系统(DnS)的管理进行评论的请求。

1997年10月,美国与荷兰签署关于因特网和电子商务发展的联合声明。

1997年12月,美国和欧盟发表了有关电子商务的联合宣言。

1998年2月26日,美国政府宣布美国电子商务为免税区。

1998年4月,美国商务部发表了正在出现的数字化经济一文,这是有关信息技术产业和电子商务对美国经济产生影响的第一份综合性报告。

1998年5月,美国与日本签署关于电子商务的联合声明。

1998年6月,美国与法国联合发表关于信息社会和数字化经济的挑战的背景文章。

1998年6月,美国商务部发表了一份题为因特网名称和地址管理(白皮书)的政策声明。

1998年6月23日,美国政府通过了“因特网税务自由法案”,规定对因特网连接和因特网服务暂不征税.

1998年9月4日,美国总统和爱尔兰总理用数字签名的方式签署了一项电子商务联合协议,表示要支持使用电子签名,海关对电子交易免税,提倡电子商务的税收保持透明、一致和中立等.

1998年10月美国参议院批准了新的税收法案-因特网免税自由法,在三年内禁止向internet电子商务征收新的税种,美国总统于10月21日签署了这一法案。

1998年10月20日,美国商务部与“名称和序号分配的因特网社团”(iCann)达成了一项合作的意向性协议。

1998年11月25日,美国商务部与“名称和序号分配的因特网社团”(iCann)达成了一项正式协议,美国政府将有关因特网域名的技术性管理功能逐步移交给该私营团体。

1998年11月,美国与韩国签署关于电子商务的联合声明。

1998年12月,美国政府电子商务工作组提交了“第一份年度报告”,对美国发展电子商务的进程和有关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和总结。

1999年1月1日,美国政府采购全部上网。

1999年,美国再次呼吁将对数字产品的免税至少再延长18个月,并希望在11月底在西雅图召开的wto部长会议上达成此项协议.

1999年5月,美国与日本发表联合声明,对涉及电子商务的关税、税收、隐私权、身份确认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原则意见。

1999年7月,美国在草拟的“统一商法典”(UCC)第2条B项的基础上,颁布了“统一计算机信息交易法”(UCita),这是一部示范法,有待于各州分别确认、生效。到2000年6月,弗吉尼亚州和马里兰州已经立法采纳了这一示范法,华盛顿特区和俄克拉荷马州等6个州准备立法采纳.

1999年10月,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批准了一项议案,确认数字签名与手写签名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以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1999年10月20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签发了一项“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案”(Coppa),这一法案是在1998年被国会通过的,规定针对13岁以下儿童的web站点必须通报父母他们采集信息的用途,获得批准方可收集这类信息.

1999年11月,美国公布了《统一电子交易法》。

1999年11月29日,美国总统签署了三项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法令,其中一项是“反域名抢注消费者保护法”,这三项法案是由众议院和参议院分别于11月18日和11月19日通过的。

1999年12月,美国公布世界上第一个internet商务标准。

2000年3月14日,经过长达两年的艰苦谈判,美国和欧盟就数据保护问题达成了一项协议.5月31日,美国和欧盟签署了一项旨在保护在线消费者隐私及创造良好电子商务环境的条约,填平了美国和欧盟在保护隐私方面存在的差距.

2000年6月14日,美国众议院以426票赞成、4票反对的压倒优势通过了《国际和国内商业中的电子签名法》,6月16日,美国参议院也以87对0票的绝对优势通过了这一法案,6月30日,克林顿总统以电子签名和传统书写签名两种方式签署了这一法案.这一法案将于2000年10月1日起生效。自1995年以来,美国已有46个州通过了类似的电子签名法。

2000年10月26日,美国联邦交易委员会(FtC)公布“迈向21世纪:B2B电子交易市场国际竞争政策”的研究报告。

8、欧盟有关电子商务的立法

1981年,欧洲国家推出《贸易数据交换指导原则》(CtDi),为电子商务的研制和开发奠定了基础。

1982年的欧洲理事会秘书长的《电子处理资金划拨》报告,已经提出计算机记录文件可以相当于纸面文件为证的意见。

1995年11月23日,欧盟个人资料保护指令(Directive95/46/eC)。

1996年3月4日,欧盟通过《有关商业通信》的工作文件(Com<96>192)。

1996年8月30日,欧盟提出《有关信息社会服务法规透明度规则的法令》建议(Com<96>293)。

1997年4月15日,欧盟提出《欧盟电子商务提案》。这一提案从电子商务革命、确保进入全球化市场(基本设施,技术和服务)、建立一个有利的管理体系、促进有利的商务环境等四个方面作了全面的论证。

1997年9月9日,欧盟提出《关于有条件介入服务法律保护的指令》建议(Com<97>628)。

1997年10月8日,欧盟通过《确保电子通信的安全和信任:建立有关电子签名和加密问题的欧洲框架》的工作文件(Com<97>503)。

1998年5月13日,欧盟发表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框架指南》(Com<98>297)。

1998年10月25日,欧盟颁布了《关于处理个人数据及其自由流动中保护个人隐私的指令》(又称《欧盟隐私保护指令》).

1998年11月欧盟《私有数据保密法》开始实施,这一法案是1995年开始起草的,涉及到输入网络站点、存储于因特网服务器上的及内联网上传播的私有数据保护问题,业务范围十分广泛.

1998年12月23日,欧盟执委会通过并颁布“欧盟内部市场电子商务信息社会服务法律构架”的指令草案,提出信息社会服务的概念,覆盖了所有通过网络进行的电子商务行为,涉及到区域内部市场规划、硬件设施提供者、商业信息传播、网上电子缔约、媒介的责任、行为规则、纠纷解决机制等问题,要求各成员建立完善的环境,妥善利用电子传播媒体,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这一草案于1999年5月征询欧洲议会的意见,9月1日由欧盟执委会提出修正案。

1999年2月,欧盟提出了建立协调全球通信、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国际的建议。

1999年12月13日,欧盟通过了《电子签名法指令》(1999/93/eC),2000年1月19日正式,自之日起生效,要求各成员于2001年7月19日前完成国内法相应的修改。

2000年6月4日,欧盟批准和美国签订的《安全港协议》,保护客户个人资料和信息。

2000年5月4日,欧盟议会通过了《电子商务框架指令》,6月8日公布,要求15个成员国在18个月内贯彻这一指令,这一指令将成为促进欧盟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法案,大大推进欧盟电子商务的发展。预计年底欧盟还要出台数字版权保护、电子货币和金融服务等法律提案.

2001年3月下旬,欧盟执委会通过电子通讯服务规范新结构指令草案中关于网络市场分析与评估的准则草案。

9、日本有关电子商务的立法

1996年,日本成立了“日本电子商务促进会(eCom)”。

1997年11月,日本通产省了题为“改善电子商务环境”的法规文件。

1998年3月,日本电子商务促进会(eCom)制订了有关电子商务的“智能卡应用准则(接触/非接触)”、“认证主管部门(Ca)准则”、“交叉认证准则(初始版)”、“私营部门电子商务活动中个人信息保护准则”、“虚拟公司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准则”、“电子公证系统准则”等一批准则,并于1998年4月制订了“智能卡电子货币系统的安全标准”.

1999年6月1日,日本国会众议院通过了《通信监听法》,送交参议院审议。

1999年11月,日本邮政省、通产省和法务省联合起草并公布了“与电子签名和认证有关的法律条款-促进电子商务并为基于网络的社会和经济活动奠定基础”政策文件。

1999年12月,日本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组建了“下一代国际互联网政策研究小组”,由日本电信局牵头负责。该小组于2000年6月提出了“数字化日本的起点-行动纲领”政策文件,主要包括与网络基础设施有关的政策、与技术平台有关的政策、与电子商务有关的政策。在电子商务政策部分,对电子签名及其认证系统的法律地位及效力、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跨国电子商务的法律问题等,提出了系统的立法建议。

2000年5月24日,日本通过了《电子签名认证法》(共计47条),5月31日公布。2001年4月1日,日本开始实施《电子签名及认证业务相关法律》(电子签名认证法).

2001年3月,日本通产省提出“有关电子消费者契约和电子承诺通知的民法特例”法律案,针对B2C中因电子消费者契约中经常由于操作失误引起纠纷,而按照日本民法的有关规定,消费者往往被认为有重大过失,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提出对日本民法第526条第1项、第527条作出特别规定,以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

10、其他国家和地区有关电子商务的立法

1988年,澳大利亚在其私权保护法中已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作出具体的规定,1998年3月31日,司法部长提出《电子商务:建立法律框架》的报告。1999年澳大利亚通过了电子签名法。1999年12月,澳大利亚颁布了“电子交易法”(eta),提出了在电子商务中的媒体中立性原则和技术中立性原则.

1992年,我国台湾地区经济部开始推行“商业自动化计划”,发展eDi和互联网商业应用技术;1998年1月,行政院成立了“数字签名法”起草小组,1999年12月23日,行政院审议通过了一项“电子签章法”草案,同日立法院也提出一项不同版本的“电子签章法”草案;1999年6月3日,行政院通过“产业自动化及电子化推动方案”;1999年11月26日,通过经济部所提的“商业自动化及电子化推动计划”。

1996年,意大利通过了第675/96号立法文件,对个人数据保护作了规定;1997年3月通过了《电子签名法》;1997年通过了255/97号令进行了修改,11月10日以第513号总统令《数字文件规则》。

1997年,马来西亚通过了《电子签名法》。

1997年,阿根廷建立了数字加密与数字签名委员会,了第45/97号决议,1998年了第427/98号法令。

1997年4月,希腊议会通过了数据保护法案,成立了数据保护机构,保护包括电子数据在内的个人数据。

1997年5月,比利时通过了有关信息社会的立法,其中包括确立数字签名的法律地位。

1997年8月1日,德国《数字签名法》和《信息、通讯服务标准条款管制法》两法同时生效,确认了数字签名的法律效力。2000年3月9日,德国通过了“电子签名法”,取代了1997年的《数字签名法》,2001年4月生效。该法是根据2000年欧盟的“电子签名法指令”修改、制订的。

1998年,加拿大财政部电子商务咨询委员会公布了“电子商务与加拿大税务”的研究报告,针对电子商务的发展、建立有益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电子商务与税收等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2000年4月,加拿大国会保护电子商务中个人隐私法,该法于2001年1月1日起生效。

1998年4月,新加坡政府发表了《电子商务政策框架》;1998年6月通过了《电子签名法》。

1998年7月16日,英国女王批准了《1998年数据保护法》,并于2000年3月1日起生效,取代了《1984年数据保护法》,主要强调了个人数据传送的隐私权保护。1998年10月,英国政府发表“电子商务-英国的税收政策指南”,英国贸易工业部发表了《网络的利益-英国电子商务发展规划》。2000年8月1日,英国《电子通讯法案2000》第7章生效,确认了电子签名具有与手写签名一样的法律效力.

1998年12月,韩国通过了《电子签名法》,1999年7月生效;1999年3月29日,韩国通过《电子商务基本法》,1999年7月1日起生效。该法分为6章、34条,是在联合国的《电子商务示范法》的基础上扩充而成的,主要内容包括:适用范围、电子信息的有效性、数字签字的效力、电子信息的证据性、电子信息的保存、认证机构的许可、信息系统的安全、消费者保护等.

1999年,香港信息科技与传播署公布题为“21数字世纪的信息科技策略”的报告,提出针对电子商务的电子记录、电子合同的有效性、数字签字的法律效力、认证机构的许可基准及管理等问题和建议.香港于1999年7月提出草案、2000年1月5日通过了《电子交易条例》(共计51条)。

2000年4月26日,墨西哥通过电子商务法案。

2000年6月14日,菲律宾总统签署了国会已通过的《电子商务法》,使菲律宾成为继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之后亚洲第4个用法律规范电子商务的国家。

2000年7月10日,爱尔兰总统签署批准了“电子签名法”。

2000年7月27日,突尼斯议会审议并通过了电子商务法草案。

2000年8月,东盟10国领导人决定专门成立一个叫作“e-aSean”的特别小组,专门负责制订东盟各国进入电子商务市场的全面行动计划,争取在2003年以前,在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的《电子商务示范法》的基础上,制订出各国自己的电子商务法.

到2000年8月,全世界共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或正在制订有关电子商务的法律。

(三)电子商务的立法层次

电子商务的立法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讲,电子商务的立法,指针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出的以“数据信息”为核心引发的一些新的问题进行调整的立法,主要包括数据信息的法律效力(如电子签名、电子认证、电子合同等)、数据信息的认证、数据信息的产生和保存等。联合国的《电子商务示范法》可以说是这种立法的典型。

广义的电子商务立法,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上述狭义的电子商务立法为第一层次,是最直接、最基本的;第二层次,是直接相关的、有较大影响的法律问题,如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安全等;第三层次是有关的、并会造成一定影响的,如关税和税收、个人隐私权保护等问题。

第一层次的法律问题,对于电子商务的开展是最为急迫的、重要的,它对电子商务能否正常运行具有否决权。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是个立法问题,还须有赖于相应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措施作为基础方可解决。《电子商务示范法》的出台,可以说从世界范围内已基本解决了这一法律问题。各国的任务只是参照这一示范法,结合本国的实际国情,相应制订本国的相应法律。对于我国也不例外。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马上制订类似的“电子商务法”,时机尚不成熟,但是立即起草相应的法规或行政规章,却是刻不容缓的事情。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的进程的加快,这一问题的解决显得更为急迫。

第二层次的法律问题,对于典型电子商务能否正常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其本身并非属于电子商务的范畴,只是电子商务正常运行应有的法律环境和必要条件。因此这类问题严格地说,不属于电子商务法的范围,而属于与电子商务法直接相关的法律范围。这类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网络本身安全可靠运行的法律保障,另一个是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新问题。这类问题,如同电子商务本身一样,也是由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产生和运行提出的新问题,且比电子商务本身更为复杂、涉及面更广,因此解决的难度更大些,存在的空白点和争议更多些。这类问题在广义上讲的电子商务立法中应属难点所在,但其又有法律上的相对独立性,即在考虑解决这类问题时,电子商务的要求是一个必须考虑的要素,但问题的解决,并非仅为电子商务所需,还涉及其他许多方面。

第三层次的法律问题,属于与电子商务相关的问题,其关联程度不及第二层次。这类问题总体来看是属于现有法律法规,问题是如何与电子商务的出现相适应,作相应的修改、调整。也有些问题属于新技术发展提出的新问题,从法律角度讲,这类问题的解决没有太大的难度,只是要付出一定的工作量,选择适当的时机,因此不是我们探讨的重点。

二、电子商务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谈到立法,必然要涉及到一个国家整个的法律体系,电子商务立法也不例外。

在考虑电子商务立法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考虑的是电子商务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应处于什么地位,与其他法律的关系是什么等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这样才能从总体上准确地加以把握。

1、电子商务法是民商法和经济法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和延伸,是对国际贸易法的重要补充

电子商务法亦属于一种商务法,应属于商法范畴。所谓商法是指调整商人、商事组织或商业行为等内容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没有把商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而是将其归入民法部门,统称民商法。如前所述,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相比,只是强调以电子形式,即以“数据信息”为表达形式所进行的商务,是传统商务在新技术条件下的发展,因此电子商务法当然是传统民商法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和延伸,这是毫无争议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电子商务法又涉及到经济法。所谓“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或指导过程中产生的经济管理关系和经营协调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领导组织、管理和监督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法律形式。所以,电子商务法又是对经济法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和延伸。可以说电子商务法处于民商法(私法)和经济法(公法)的交叉处,同时兼有两者的属性。

电子商务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一种重要方式,从这一意义上讲,电子商务法也是对国际贸易法的重要补充。

2、电子商务法是知识经济法律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电子商务是与知识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也必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最主要的贸易方式。知识经济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企业发展虚拟化,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知识和知识产权为实体的“虚拟化”商品大量涌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资源和主要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讲,电子商务就是商务“虚拟化”,即通过因特网这样的“虚拟化”空间和媒体,以“数据信息”表达形式进行的商务。商务“虚拟化”与企业发展“虚拟化”和商品“虚拟化”是对应的,也是相适应的。

所以,我们应把电子商务的立法置于知识经济法律体制的框架下,作为知识经济法律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考虑,这样才能从总体战略的高度,正确认识和把握电子商务的立法。

3、电子商务法是保护商务信息的一种专门法

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大发展的浪潮,已从原始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

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认为电子商务是第三次浪潮大发展的产物和缩影,是信息社会中商务的主要形式和工具。

从《电子商务示范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电子商务的核心问题是“数据信息”。而“数据信息”只是“信息”中的一种具体类型。因此,我们也可以说电子商务的核心问题是“信息”问题。从这一角度,我们又可以讲,电子商务的本质就是商务“信息化”。

由此可见,电子商务法的实质内容是确立一种特殊的“信息”-与商务有关的“数据信息”的法律地位,并加以利用和保护。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电子商务法是保护商务信息的一种专门法,是信息化社会中,信息法律体制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把电子商务立法作为信息立法,信息法制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认识和把握。

三、电子商务与知识产权保护

电子商务与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着内在的、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正因为如此,电子商务问题才会引起wipo的高度关注。笔者认为,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商务的核心问题是“数据信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保护信息的一种法律工具

知识产权属于一种“信息产权”,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对符合法定条件的、处于专有领域的一些“信息”提供的法律保护。

电子商务的核心是“数据信息”,在构成电子商务的四种“流”中,“信息流”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作为电子商务“信息流”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数据信息”是可以作为“商业秘密”直接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的;而更多“数据信息”的固化、表达可以文学作品、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等形式取得版权和其他权利的保护;某些“数据信息”可以商品化,构成“信息化商品”受到商标、商誉等权利的保护;电子商务中进行的商业竞争自然也要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制约和限制。不仅如此,现在知识产权的版权保护,已经延伸到在网络环境中,对作品(也是一种信息)传播、利用的保护,这对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2、知识产权贸易已成为电子商务活动,特别是国际间电子商务中的一种主要形式和竞争手段

关贸总协定(Gatt)和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tRips)的酝酿、出台、通过、实施,是知识产权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和竞争手段的一个典型例证。

早在1985年,美国代表就在关贸总协定的一次专家会议上再度提出假冒商品贸易活动中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

1986年9月,关贸总协定的第八轮谈判(通称“乌拉圭回合”)开始之际,瑞士等二十个国家正式提出议案,要求把“知识产权”作为一个新的议题纳入谈判。美国代表提出:“如果不将知识产权等问题作为新议题纳入,美国代表将拒绝参加第八轮谈判。”1990年底知识产权议题正式纳入第八轮谈判,1991年底形成了tRipS最后文本草案的框架(邓克尔文本),终于在1993年12月15日结束、1994年4月15日签署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最后文件中,tRips作为一揽子通过的协议之一成为关贸总协定和新生的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协议文件,并于1995年1月1日正式生效。在新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所设置的三个理事会中就有一个是知识产权理事会(全称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理事会”,简称tRips理事会。其他两个理事会分别是“货物贸易理事会”和“服务贸易理事会”〕,同时在世界贸易组织直接领导的职能机构中,也包括一个“知识产权与投资部”。这充分表明,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已经结为一体,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一起构成世界贸易组织的三大支柱。

知识产权贸易,狭义的理解就是指以知识产权为标的的贸易,主要包括知识产权许可、知识产权转让等内容;广义的理解还应包括知识产权产品贸易。

以知识产权转让、许可为主要形式的无形商品贸易大大发展。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国际间技术贸易总额1965年为30亿美元,1975年为110亿美元,1985年为500亿美元,90年代已超过1000亿美元。1995年信息技术产品出口贸易为5950亿美元,超过了农产品贸易,三十年间增加了190多倍。除了技术贸易以外,以商标许可、商号许可、商业秘密许可、版权许可等形式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贸易,也有飞速的发展,并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实现企业发展虚拟化的主要方式。

3、知识产权产品已成为电子商务中的一种主要交易对象

随着知识经济的临近,已经出现了知识产业,即以人才和知识等智力资源为第一要素配置的产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高科技产业和版权产业,也可通称为知识产权产业。在有形商品贸易中,附有高新技术的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通常被称为“知识产品”或“知识产权产品”,在这些高科技产品中凝结着占相当大比重的、多种知识产权的价值,如集成电路、计算机软件、多媒体等产品就属于这类产品。在无形商品贸易中,计算机软件、包括电影在内的视听作品、录音制品、文学作品等版权产业的产品占据了主要地位。简而言之,这种主要利用知识、信息、智力开发的知识产品所载有的知识财富,将成为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形式,这些知识产权产品已成为目前商品交易中的一种主要商品,也是电子商务中的一种主要交易对象。尤其是版权产品,大部分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上载”和“下载”,实现网上交付,利用电子商务形式进行交易更是独具优势。

4、电子商务模式已成为专利保护的一种客体

1996年,美国专利商标局颁发的《专利审查程序手册m.p.e.p》中已经明确允许商业方法申请专利。

1998年7月23日,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CaFC)就StateStreet银行诉SignatureFinancial金融集团一案作出判决,确认指导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的专利是合法、有效的。这一判决是针对Signature集团拥有的美国第5193056号专利而作出的,也是CaFC首次对涉及电子商务经营模式是否可以取得专利作出的判决,引起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1999年1月,美国最高法院确认了这一判决,从而确立了电子商务经营模式专利保护的合法地位。

1999年4月,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CaFC)对at&t公司诉excelComunication长途电话公司一案作出判决,判定at&t公司的市场营销方法的经营模式专利有效.

美国对于这类基于因特网的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的专利,采取了极为“宽容”的态度,将那些已在现实社会中广泛应用的经营方式,首次移用到因特网上,便可获得专利保护,将已有的经营模式“系统化”也可获得专利保护。walkerDigital公司的“逆拍卖方式专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一专利已被用于其所拥有的priceline.com网站上。这种“逆拍卖方式”在现实社会的交易中早已是屡见不鲜的,但并未因此影响到它获得因特网上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的专利。walkerDigital公司是一个以取得经营模式专利作为自己主业的风险公司,有员工约30人,已提出有关经营模式的专利250多件,其中有14件已获得批准.

在此前后,有相当数量的一批有关电子商务领域的申请获得了美国专利:

(1)第4528643号专利,e-Data公司1993年购买了专利申请权,1995年获得专利,涉及电子分发的方式和购买数字资料的方法。

(2)第5333184号专利,at&t公司1992年6月提出申请,1994年7月获得专利,涉及到通过记录长途电话通话记录,用于市场促销的一种经营方式。

(3)第5708780号专利,openmarket公司1995年7月提出申请,1999年1月13日获得专利,涉及会话标识符(包括在web站点上跟踪用户的数字认证,但不包括cookie)。

(4)第5715314号专利,openmarket公司1994年10月提出申请,1999年2月3日获得专利,涉及购物车。

(5)第5724424号专利,openmarket公司1995年11月提出申请,1999年3月3日获得专利,涉及安全在线支付。

(6)第5768528号专利,V-Cast公司1996年5月提出申请,1999年6月16日获得专利,涉及推(push)技术和计数器。

(7)第5774870号专利,netcentives公司1995年12月提出申请,1999年6月30日获得专利,涉及在线激励和授奖。

(8)第5790793号专利,netDelivery公司1995年4月提出申请,1999年8月4日获得专利,涉及一种保护在公司之间进行通信,通过网络发送信息的方法,相当于在电子邮件信息中嵌入URL,属于推技术的一种应用。

(9)第5794207号专利,priceline公司(即walkerDigital公司,priceline是其所拥有的网站的域名,故被误认为是其公司名称)1996年9月提出申请,1999年8月11日获得专利,涉及“用户定价”电子商务报价系统,被称为“逆拍卖方式专利”。

(10)第5794207号专利,CyberGold公司1995年12月提出申请,1999年8月11日获得专利,涉及按广告浏览次数付款。

(11)第5960411号专利,amazon.con公司1997年9月12日提出申请(申请号为92895),1999年9月28日获得专利,专利名称为“通信网络定购货物的方法和系统”,即“一次点击”(one-Click)电子商务购物技术专利.

据美国专利与商标局的统计,1990年美国授予与网络有关的发明专利仅有22项;在1996年以前,涉及因特网的专利申请只有13件;截止到1998年,与网络有关的发明专利授权数已达2193件;1999年前3个月,有关因特网的专利授权达到695件之多.到2000年年底,有关电子商务的授权专利,美国已有1500多件,日本有接近200件。随后的国家是加拿大、英国、荷兰等国。韩国宣称每年有关电子商务的专利申请达到3000-4000件,位居全球之首。美国有关商业方法专利的申请,1998年为1300件,1999年为2600件,到2000年5月已有4500-5000件.

这种经营模式专利的投入成本一般都不大,比较适合于个人和小型企业进行开发,在这方面大企业并没有明显的优势。有人曾对落入美国专利分类“705”号领域的经营模式专利申请作了专题分析,发现从1998年1月至1999年7月约700件的申请中,个人申请占30%,而大企业的申请不到10件.

在美国的影响和压力下,日本也将因特网上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纳入专利保护,如日本第2756488号专利—图形广告方法(mapadvertisingmethodpatent)就是一例.

外国向中国提交的第一件电子商务专利申请是在1994年5月9日(申请号94190313.3),国内提交的第一件电子商务专利申请是在1995年12月7日(申请号95117826.1),到2000年底,中国已公开的直接与互联网技术有关的专利申请117件,与互联网相关的专利申请620件.目前中国对于商业方法不准备给予专利保护。

对于因特网上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给予专利保护,尽管争议甚大,且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但它确实可以刺激和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这也是事实,不容忽视。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涉及到因特网电子商务经营模式专利的纠纷也开始增加。自1999年10月以来,就发生了多起,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有美国价线(priceline)公司诉微软公司及其所属的expedia旅游服务公司侵害其“逆拍卖方式”专利之诉,全球最大的书店亚马逊网站(amazon.com)诉Barnesandnoble.com侵害其“让顾客点击一次鼠标就可以重复购物”(“one-Click”)专利之诉,intouch公司诉亚马逊网站、Liquidaudio、Listen……com、Discover.music.com和时代华纳的entertaindom等数家网站运营商侵害其“在线音乐作品试听技术”专利之诉,FantasySports.com诉Yahoo、eSpn及另外两个网站,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教授诉askJeeves.com等。

针对上述情况,美国专利与商标局决定加强与电子商务有关的专利审查程序,以确保电子商务技术的创新。为此,该局决定从2000年3月29日起,增加涉及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和技术专利申请的审查程序,增加一道复审程序,并由资深的专利审查员来负责审理,同时专利局将加强与技术界的合作,定期召开研讨会,共同探讨与电子商务有关的专利事务.

2000年10月3日,美国众议院议员提出一项《商业方法专利促进法议案》

5、电子商务为知识产权的获得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一种新的获得知识产权的途径-电子申请也已问世。电子申请就是以电子文件的形式向国家知识产权主管行政机关提交知识产权确权申请。按照传统的做法,这类申请(如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申请等),应该是以纸质文件为载体进行的。

wipo起草的专利法案条约(pLt)(草案)和专利合作条约(pCt)细则的修改中,已提出电子申请的要求,确认了其合法性。日本专利局是第一家成功实施电子申请系统的,1990年12月已经开始接受有关专利的电子申请,到1996年,67%的专利申请是通过网上提交的,另外有29%的专利申请是以软盘的形式提交的,只有4%的申请文件是以传统的纸介质方式提交的.韩国已经着手进行通过互联网申请专利的试验。美国、日本、欧洲三个专利局正在进行通过互联网联机申请专利的准备,并把实现专利文献无纸化作为今后发展的方向。

在1998年11月23日至27日wipo召开的特别顾问会上,提出可能采取的8种专利电子申请的模式,供研究讨论。

知识产权保护发展篇5

论文关键词:产业集群;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战略

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法律保护制度已成为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已成为衡量国家、产业集群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但由于大部分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对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制约着整个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创新。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产业集群必须采取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1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20世纪后半期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显著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以中小型企业聚集为主要特征的产业集群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同时也是区域创新的重要动力来源。依托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案例在世界的很多地方得到了实践,比如:“第三意大利”、美国的硅谷和128号公路附近的信息技术集群,丹麦的家具集群、巴西的陶瓷集群、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集群等等。在我国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江苏和福建等经济发达的省份。

近几年来,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和载体。目前,东部沿海省市产业集群已占到本区域工业增加值的50%以上,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集群优势日益显现。辽宁省本溪市产业集群取得了快速发展,有代表性的重点工业产业集群有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等。

2产业集群发展中知识产权保护存在问题

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由于产业集群普遍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产业集群的发展。

(1)产业集群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认识不深、贯彻不够

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是完善和齐全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国务院、省政府先后颁布实施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辽宁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但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普遍缺乏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意识,不熟悉计算机软件、未公开信息等知识产权新主题,甚至对于知识产权的概念都是陌生的。不少企业把本单位掌握的技术,独家引进的专有技术理解为“自主知识产权”,企业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更不用说利用知识产权获得超额利润。

(2)产业集群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才紧缺

产业集群中的诸多企业,设置专门机构和配备专职人员的所占比例较低,实践中,大部分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是由企业的科技开发部门甚至行政管理部门兼任。下面一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截止2009年末,本溪市钢铁深加工制品产业拥有各类人才总量为6886人,占职工总数的40.5%。其中经营管理人才255人,占职工总数的1.5%;工程技术人才1059人,占职工总数的6.2%;管理岗位人才663人,占职工总数的3.9%;技能型人才49o9人,占职工总数的28.88%。可见,管理人才奇缺,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更是微乎其微。产业集群中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缺乏专门管理人才,就不能依法保护产业集群知识产权,更谈不上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3)产业集群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低,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不高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企业知识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投入水平。我国大多数的产业集群的(r&d)经费投入明显不足,远远不能适应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发展的要求。产业集群中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偏少,质量偏低。大多数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就靠购买专利技术和商标许可使用来维持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这样的企业不仅要付高额的使用费,而且企业的生产没有生命力,受制于他人专利技术的限制,企业没有发展前途,甚至是死路一条。

(4)产业集群知识产权拥有量少,技术含量低

产业集群缺乏创新能力、缺乏品牌、缺少自有技术,尤其是缺少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内容是不少产业集群的一个不容轻视的缺陷。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缺失,使中国不少产业集群存在技术空心化的危险。作为全球最大的玩具生产基地,广东所生产的芭比玩具在美国市场卖9.9美元,自己仅得加工费0.35美元;作为信息产业大省,广东组装的电脑,只获得不到3%的利润,而拥有电脑芯片制造技术的国外公司,税后利润却高达20%。大量事实证明,知识产权拥有量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企业经济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而我国企业在这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3产业集群发展中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对策

面对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式,产业集群如何通过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手段来开拓市场、占领市场、求得生存和发展,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明确产业集群中知识产权战略的定位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摆脱这种现状必须坚持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就产业集群而言,应结合自己的集群生产重点和产品特色,明确符合产业集群发展的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运营机制,加快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知识效益的速度。产业集群中属于高新技术行业的,对其而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是发展之本。在技术上领先的应向跨国公司学习,通过专利战略取得国际市场,当技术不占优势的企业和其他企业或者研究机构合作时,应确定哪一方将拥有该项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并采取妥善措施保护知识权。同时,要重视与专利有关的技术合同的管理。

(2)加大产业集群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提高自主知识权的数量和质量

各级地方政府要重视全社会对产业集群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投入。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地方各级政府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不应低于5%。为了鼓励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各级政府应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培育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2009年,本溪市共有19个民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列入省技术改造贷款财政贴息计划,争取省贴息资金5316万元。此外,市政府每年还拿出1000万元资金用于技术改造项目的贴息,2009年,共有22个民营企业项目获得市政府的贷款贴息资金扶持。通过加大企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人,可以提高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

(3)实施产业集群知识产权战略,全面开展知识产权的管理

产业集群知识产权战略是指产业集群为了获取并保持市场竞争优势,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所提供的知识产权保护手段和信息,谋取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总体性谋划。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地方政府充当产业集群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倡导者”

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模式对我国的产业集群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我们从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发展也许能得到启发。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的发展得益于印度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地方政府重要的作用是发挥政府的资源、信息和组织优势,建立政府主导型的专业化服务机构,从而使政府间接进入到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本溪市为了支持产业集群的发展,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决定》、《关于本溪市主导产业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的暂行规定》、《本溪市人民政府加快本溪钢材加工产业园发展优惠政策》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扶持医药产业集群、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发展。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产业、产品结构升级。

(2)产业集群应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工作部门

各级政府构建三个层面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管理部门:第一层面:知识产权局专设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处,负责全市企业的知识产权的管理和指导工作;第二层面:各产业集群分别成立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对侵害所属企业知识产权的行为采取联合对抗的行动,利用企业群体的力量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第三层面: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设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隶属于企业决策层负责,主要从事本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的相关工作。对内负责和技术、市场部门协调,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并责具体工作的实施如专利商标的申请、知识产权文献的检索分析培训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等;对外则主要负责监控他人的侵权行配合进行调查取证、诉讼等工作。

(3)实施产业集群知识产权战略,建立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

知识产权保护发展篇6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创新能力;自主研发投入;外商直接投资

从知识产权保护角度来看,开放环境下发展中国家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往往面临多重困境:首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以吸引更多更高技术含量的FDi,但同时会影响FDi的溢出效应;[1]其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激励本土企业的研发动力和创新能力,但同时也会增加技术模仿成本。[2]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吸引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是否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带来更多FDi的正向效应是否足够弥补技术溢出效应的损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整体创新能力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从知识产权保护角度看中国如何提高创新能力并促进经济增长转型?这些将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加强还是放松: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文献的论争

对于发展中国家是否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争论的热点,但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在南北研究框架内,主流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将对自身不利:从静态局部均衡视角的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会加强发达国家企业的市场力量,并提高其在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价格,降低发展中国家的福利水平;[3]从动态一般均衡的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会减缓发达国家的创新速度,发展中国家不能从知识产权保护中得到好处。[4]

同时,也有一些声音认为发展中国家需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首先,南-北方国家具有不同技术偏好和产品偏好,这种技术特征的差异导致发展中国家放松知识产权保护,发达国家不可能研发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技术;[5]其次,如果发展中国家疏于知识产权的管理,发达国家企业会尽力使其技术更加难以模仿,这不但降低发达国家的研发效率,也会减少发达国家的创新成果;[6]最后,虽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不利,但有助于世界总体技术水平和福利的提高,南北国家可以通过国际合作达到双赢。

对于发展中国家是否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其依据主要来自对国家福利和技术转移两方面的考虑。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学家强调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的负向影响。Dearorff[3]的研究显示,发展中国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会使发达国家受益,而自身利益受损。Helpman[4]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并不会因加强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而受益。Yang和maskus[6]的研究显示,知识产权保护降低了跨国企业技术转移成本,有助于发达国家的创新及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朱东平[7]的研究认为,发达国家的FDi对发展中国家社会福利的影响效果取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发展中国家成本优势的大小,以及FDi的性质等因素。杨全发[8]指出东道国提供适度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可以增加FDi的流入量,也可以引进较为先进的技术。

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首先,有关知识产权的相关研究多基于发达国家的背景和视角,而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分析知识产权保护效应的相对较少。其次,已有的研究中,多立足于北方国家从事创新,南方国家从事模仿活动的假设。而现实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创新活动不断增加,中国的部分企业也已拥有了较强的创新能力。长远来看,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的先进技术和核心技术,是无法模仿来的。如果仅是模仿,舍弃自主创新能力,会因匮乏核心技术而在产业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上遭受瓶颈制约,易被“锁定”于世界分工网络的低端位置。因此,发展中国家需要逐步从模仿走向创新,并适当注重对自身创新能力的培育,而在面对知识产权问题时,同样也需要考虑知识产权保护对国内自主研发能力的影响和作用。与已有文献不同,我们的分析以提高发展中国家创新能力为研究归宿,并考虑知识产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二、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中国家创新能力:理论模型的讨论

首先来看不考虑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的情况。假设只有北方和南方两个国家,每个国家各有一个企业,并在南方国家市场上竞争,其中只有北方企业(n)从事研发活动,研发活动的生产函数具有边际报酬递减的特征。研发活动的进行使得北方企业的生产成本低于南方企业(S),但南方企业可以在相应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下,获得一定程度的技术溢出。

在南方国家给定的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下,北方企业选择研发投入的力度,并与南方企业在南方市场上进行古诺竞争。

北方企业的单位成本函数为:Cn=-(gk)1/2k≤2/g(1)

由此可以看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产生正、负两个方向的影响(见上图):正的影响表现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以促进追逐利润的外资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使得外资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更高技术含量、更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即k增加,qn增加),从而加大技术溢出的可能性;负的影响表现在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增加了内资企业对外企先进技术的模仿难度(即饧跎伲H绻вΥ笥诟盒вΓ敲捶⒄怪泄业难窬陀该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下面来看发展中国家从事自主创新活动的情形。将发展中国家分为两个部门:[9]第一个部门有一从事创新活动的外资企业和一进行模仿的内资企业;第二个部门有两个内资企业,一个内资企业L进行研发活动,并被另一个不从事创新活动的内资企业m所模仿。类似于上面的分析,通过逆向归纳法可以得出:对于第二个部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型内资企业的研发投入和创新成果相应增多;同时创新型内资企业的产量和利润也相应扩张。

于是,在考虑了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后,开放条件下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两难抉择:虽然放松知识产权保护可以使得国内从事模仿活动的企业得到更多的技术溢出,但不利于培养本国自主创新企业研发的积极性;虽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激励内资企业的研发动力,却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内模仿企业获得技术溢出渠道的畅通。在考虑了自主创新的前提下,即使知识产权保护对FDi技术溢出的正效应小于负效应,但只要对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足够大,发展中国家自身仍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动力(见图1)。

三、ipR对发展中国家的创新能力影响:来自中国的实证检验

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化,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联系也不断加强,成为吸引FDi最多的国家之一。已有研究中,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FDi投资环境因素的文献相对较少。此外,多数文献探讨了FDi规模的影响因素,忽视了FDi质量的影响因素。本节在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对影响中国FDi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上,回答两个问题:知识产权加强保护是否吸引了更多更高技术含量的FDi?从提升自身创新能力角度而言,中国是否由此获益?

(一)知识产权保护对外商投资规模和质量的影响

下面我们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对跨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区位选择的影响,并分析与传统因素相比,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对重要性如何。其中,知识产权保护指标(ipR),采用专利申请量表示。影响FDi区位选择的其他因素还包括:劳动力平均工资(wage)反映地区劳动力成本;国有工业企业产值比重(market)反映市场化水平;GDp(GDp)反映市场规模经济总量;公路里程密度(infra)反映基础设施水平;外贸依存度(trade)反映开放水平;人均受教育年限(Human)反映人力资本。区位变量(Region)的处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采用2、1、0赋值。FDi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如(6)式,其中FDi的规模(Lnfdi)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表示。FDi质量(Lnfrd)使用三资企业的R&D经费表示。

表1显示,从FDi的规模来看,知识产权保护、劳动力成本、市场化水平、基础设施、对外开放度、区域因素等变量的估计系数都呈现出显著性,对FDi的流入规模起到了显著作用。这说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增强、劳动力成本的下降,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基础设施的改善、对外开放度的增加等都会增加FDi的流入。影响FDi规模的一些重要变量,如劳动力成本、对外开放度等,对FDi质量而言不再显著,而知识产权保护、基础设施水平、市场化水平和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是影响FDi质量的重要因素。中国政府在近年来加大了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从制度保障上减少了跨国公司对技术外溢的担忧,促进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加大了在中国的研发经费和投入力度,增加了在华研发机构的设立,提高了FDi的技术含量。

(二)知识产权保护对内资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由上可知,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吸引外资起到了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流量和质量。但分析知识产权保护和FDi的关系,需要以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立足点和切入点。外资引进数量的增加并不是东道国对外开放的最终目的。只有促进东道国内资企业技术进步的FDi,才是有效的。下面探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吸引更多更高技术含量的FDi,带来更多技术溢出可能性的同时,能否弥补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模仿成本增加的负面影响。

开放条件下创新能力的提高由自主创新和国际技术溢出两部分组成,将传统的知识生产函数拓展为以下计量模型:

(7)式中,i表示省份,t表示时间,Y为内资企业创新产出,使用新产品销售值表示,rd为内资企业研发活动经费,fdi衡量外资企业规模的扩张,frd衡量外资企业质量的提高。X为控制变量:知识产权保护力度(ipR)、经济发展水平(gdp)、人口(pop)、交互项等。其中,交互项是重点考察的变量,主要包括:ipr*fdi(ipr*frd)、ipr*rd、和Rd*fdi,分别表示知识产权保护对外资规模(质量)促进东道国创新能力综合效应的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对内资企业自主研发创新绩效的影响,内资企业自主研发对FDi溢出效应的影响等。

表2可知,内资企业的自主研发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国内企业的研发投入是中国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近些年来,中国自主研发投入总量逐年增加,同时随着我国创新主体“错位”状况的改善,研发投入主体由政府向企业转型,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也进一步巩固,自主研发对我国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已越发重要。

Lnfdi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产业链条的关联、通过管理人员的流动,通过与外资企业在同一市场的竞争,外商投资不仅弥补了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缺口,而且使得内资企业有了面对和接触相对较为先进技术的机会,从而有利于后者创新能力的提高。

就外商直接投资而言,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促进了流向我国的FDi数量更多,质量也更高,使得内资企业得以与更多高技术含量的企业进行竞争和产业关联,但同时也加重了内资企业“无偿”学习这些技术的成本。即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给内资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蛋糕,但免费得到每个蛋糕的机会却减少了。因此,ipr*fdi(ipr*frd)测度的是知识产权加强对外资企业溢出效应的综合影响:既包括了外资规模扩大(质量提高)带来溢出效应增加的正向效应,也考虑了使用国外技术成本的增加及溢出效应减少的负向效应。表2显示两个系数为正,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虽然加大了内资企业的学习成本,但更多外资企业(更高质量的外商投资)给内资企业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而且后者的正向效应大于前者的负向效应。

ipr*rd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知识产权保护有效地激励了内资企业自主研发投入的产出作用。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运行,内资企业的创新活动容易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加上从事创新活动的巨大投入和不可预期的风险,内资企业的创新动力和研发积极性将受到打击。Rd*fdi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中国自主研发投入的加强,有利于内资企业对外资先进技术的吸收和利用。

四、结论及政策启示

研究结果显示: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是FDi数量的影响因素,更是FDi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虽然知识产权保护促进FDi流入的同时,对技术溢出起了负面影响,但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吸引了更多更高技术含量的FDi,也带来更多的技术溢出,这种正面效应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其对技术溢出的抑制效应。此外,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也有效激励了内资企业自主研发投入的产出绩效。对研发成果的保护刺激了国内企业的研发积极性,保证了研发投入的加强,而这又提高了内资企业对外资先进技术的吸收效果。

本文的政策启示:首先,相关知识产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其对内资企业科研动力和创新成果的影响,应以促进国内研发和创新为出发点;其次,知识产权政策的制定需要兼顾对FDi溢出效应的吸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以促进更多的FDi进入,使得内资企业获得更多技术模仿的机会,但技术模仿成本也因知识产权的加强而增加,所以,政策的着眼点在于选择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和获得FDi技术溢出的临界点;最后,研发投入等吸收能力的提高,可以减弱知识产权加强对国际技术溢出的负效应,因此,国内企业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环境下,需要重视自身的人力资本建设,并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和消化吸收经费的比重。

主要参考文献:

[1]peiti,m.L.,Sanna-Randaccio,F.endogenousR&DandForeignDirectinvestmentininternationaloligopoli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0,18.

[2]Glass,a.J.intellectualpropertyprotectionandinternationaltechnologydiffudion[J].workingpapereconomicsDepartmenttexasa&m,2004.

[3]Deardorff,a.V.welfareeffectsofGlobalpatentprotection[J].economica,

1992,59.

[4]Helpman,e.innovation,imitationand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J].econometrica,1993,61.

[5]Diwan,i.,Rodrik,D.patent,appropriatetechnologyandnorth-South

trade[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91,30.

[6]Yang,G.,maskus,K.e.

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Licensingand

innovationinanendogenousproductCyclemodel[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1,53.

[7]朱东平.外商直接投资、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福利[J].经济研究,2004(1).

[8]杨全发,韩樱.知识产权保护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策略[J].经济研究,2006(4).

[9]Chen,Y.m.,puttitanum,t.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andinnovationinDevelopingCountries[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2005,78.

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andinnovationCapabilityinopenDevelopingCountries:anempiricalanalysisfromChina

YueShujing

abstract:whenanalyzedtheprotectionofipRindevelopingcountry,seldompapersconsideredR'seffectonthedomesticfirms,whoseinnovationactivitiesarethemostimportantfactorfortheimprovementofnationalinnovation.Consideringthenecessaryofbuildingowninnovationtem,thispaperanalyzedtradeoffinitschoiceofipRfordevelopingcountriesperformingenpolicy.anempiricalanalysisfromChina,thelargestdevelopingcountry,drawssuchclusions:ipRisanimportantfactorattractingmoreandbetterFDi.therearepositiveffectsofipRondomesticinnovations.thebenefitsfromipRStoadevelopingcountryarectuallymorethanreductionformtechnologyspilloversbystrongeripR.

Keywords:intellectualpropertyprotection;innovationCapability;independentinnovation;FDi

知识产权保护发展篇7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743.1;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11-0005-05

一、引言

tRipS协议的产生使知识产权和国际贸易紧密结合起来,既体现了国际贸易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又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使知识产权保护的高标准在wto成员国中确定下来;使国际知识产权公约的实施力度增强,wto后来居上,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国际组织;同时也会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技术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在制定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法时,既要注重与tRipS的协调,也要充分考虑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状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本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因而,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决定因素可以为中国的知识产权政策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二、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熊彼特关于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理论

熊彼特对企业家精神的重视和对市场结构和企业创新关系的开创性研究是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与知识产权相关理论的源头和基础,熊彼特(Sehumpeter(1942))首次提出:企业家通过控制和调整生产资料(土地,劳动和资本)来实现最有效率的生产,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企业家投入大量成本研发新产品,但他人的模仿侵蚀了企业的利润,削弱了企业家创新的动力。因此知识产权制度尤为重要:通过专利等制度赋予成功的创新者对创新思想(产品)的专有控制权,使企业拥有一定程度的“市场权利”(marketpower),从而能够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获得足够的经济租金,为其研究开发活动提供激励。虽然不能运用“市场权利”直接解释现实的企业创新和经济增长,但这并不意味着熊彼特的观点已经过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的精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经济的静态资源配置效率与长期增长之间存在冲突;第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取决于在短期垄断条件下对回报的期望。因而从这个角度可以明确地解释知识产权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关键机制――为企业提供短期的垄断地位,短期垄断利润的存在使创新企业对新技术的投资变得合算,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技术将逐渐普及,此时企业家又创造了更新的技术并形成了新的垄断,因而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二)马斯库思(maskus)关于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的实证研究

马斯库思的研究(1998)指出:即使是在创新能力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也应当通过适当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市场深化,避免过度竞争,激励本国企业的创新和成长,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贫穷国家经济发展难以为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支持市场扩展和深化的必要制度安排,而漠视知识产权正是市场发育不良的核心原因之一。这些分析实际上从侧面印证了熊彼特(1942)对市场结构与企业创新行为的研究。

(三)开放条件下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封闭经济中,一国可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牺牲当前经济效率为代价来提高经济长期增长率,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经济活动可能使一国难以收获加强本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全部动态收益。由于在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上具有显著优势,少数发达国家成为国际知识产权的主要所有者和国际技术贸易的主要出口国;而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对国外技术转移有较强的依赖性。南―北技术实力的巨大差距,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中主要处于技术进口国和消费国的地位。因此,对发展中国家而言,tRipS协议的实施和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意味着发达国家企业在本地市场的垄断权利将进一步加强,这必然会降低本国的短期福利水平。

总的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会使更多的发达国家的企业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从而鼓励了市场化的有偿技术转移,提高了转移技术的水平,同时,更强的知识产权保护会提高技术创新者所能获得的短期垄断利润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自主技术创新。但是从技术接收方来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同时也会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模仿成本,减少技术对本地企业的非市场化溢出,这会阻碍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对发达国家的企业的创新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可能减少他们通过技术扩散而达到国际技术前沿的机会。因而,总的看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的福利的影响依然是不确定的;发展中国家在进行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时,总会在本国自主创新和国际专业分工之间发生难以调和的矛盾。

三、中国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的测量

按照吉纳特和帕克的计算方法来计算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Gp指数,采用考察专利法令的五个方面的指标,即:保护的范围;加入相关国际协议的情况;有关专利权丧失的条例;实施机制;保护期限。除了保护期限这个指标以外,其他的四个指标都又各自包括几个分指标,如果某项分指标得到满足则代表着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各项分指标都采取一种二元选择的形式,而且给所有的分指标都赋予了相等的权重;如果该项分指标满足则得1分,不满足得0分,然后依据这些分指标的平均得分算出上一级指标的得分,最后,把五项指标的得分相加得到Gp指数。中国目前的各项指标的得分情况见表1。

依据表1计算中国在1990年与2005年的Gp指数分别为:2.10,3.248。可以看出中国自从颁布第一部专利法律以后,法律条款得到了很大的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强度相应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只是法律实施方面没有太大的改进。为了验证本测量是否与吉纳特和帕克的计算方法具有一致性,本文也按照上面的方法测量了美国在1990年的Gp指数。美国1990年Gp指数在上面的所有分指标中除了两个分指标――举证责任的反转和保护期限以外都得1分,其中举证责任的反转得0分,保护期限得分为0.859,美国在1990年的Cp指数按照上面的方法计算为:4.526。而吉纳特和帕克所计算的美国在1990的Gp指数为4.52,所以上面的测量方法与吉纳特和帕克的测量方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四、适合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

(一)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吉纳特和帕克1997年的研究表明世界上不同的国家采取了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即使同一

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采取了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因而,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紧密相关的。中国从1990-2005年随着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是否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状况相适应呢?因而有必要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与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选取了世界上12个发达国家与14个发展中国家共26个国家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被解释变量为X1:Gp指数,解释变量分别为x2:人均GDp的对数;X3人均GDp的对数的平方;X4: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X5:出口依存度;X6;大学生入学率;同时还设置了D1975,D1980,D1985,D1990等四个虚拟变量来检验知识产权在五个不同的时间里是否存在显明的截距变化,运用这6个变量、四个虚拟变量与1970年,1975年,1980年,1985年和1990年五期的数据,以X1:Gp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面板估计,结果发现只有X2:人均GDp的对数;X3:人均GDp的对数的平方和X5:出口依存度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他变量对Gp指数的影响并不显著。剔除不显著的解释变量,重新做面板估计,所得到的结果如下:

面板估计的方程式为:

X1=5.787704-1229058X210783522+1.276234X5-0.295374D1975-0.400700D1980-0.306730D1985-0.573305D1990

对面板估计的结果作三点说明:

1.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Gp指数与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存在类似“U”形的二次函数的关系。由于最不发达国家没有能力投入任何资源用于创新,因而该国也没有知识产权需要保护,同时保护政策容易被外界(外国)力量所左右,保护水平较为随机;当人均收入有所提高时,国家通常处在工业化的初期,这时企业之间的学习和模仿活动加强了,消费者因收入水平的限制偏好于购买价格低廉的产品,社会上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并不多,因而质量较次的复制品大行其道,这时国内的技术扩散和经济发展都十分迅速,主要的政治和经济利益都偏向于低保护;当经济发展较为成熟时,一国的技术能力也逐渐提高,一些企业开始从事微小的、边际性的创新活动,同时消费者收入的增长导致经济中对更高质量和差异化的产品的需求也在增加,这导致社会开始要求和关注对商标和版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最后当收入达到最高水平,企业具备了在技术前沿领域的研发和创新能力,新产品和新工艺不断出现,而社会富裕程度为高新技术产品的消费提供了旺盛的需求,这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随经济发展急剧上升。

2.外贸盈余是一国GDp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该国出口比重的增加,为了保护这些出口企业积极性,政府要求和关注对这些出口企业的商标和版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免它们因受到别的企业的复制性模仿而损失利益;同时,随着该国贸易比重的上升,因贸易而牵连的国际知识产权纠纷也会越来越多,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也是国际压力所驱;最后,随着该国出口比重的加大,该国在国外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需要保护,这个因素也驱使着其采取更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3.从面板估计的结果来看,知识产权对收入和外贸依存度的回归函数在不同的时间点并不存在明显的变化,说明估计表达式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因而以此做预测具有较好的精度。在做预测时虚拟变量D可以取均值:

D=(D1975+D1980+D1985+D1990)/4=0.3940

2005年中国的人均GDp为1703美元,外贸依存度为0.34,那么中国按照上面的方程所算得的应有的知识产权保护指数:

X1=5.787704-1.229058×7.44+0.107835×7.44^2+1.276234×0.34-0.394=2.6525

1990年中国人均GDp为320,外贸依存度为0.175,中国按照上面方程所算得的应有的知识产权保护指数:X1=5.787704-1.229058×5.7683+0.107835×5.7683^2+1,…276234×0.175-0.394=2.1155

从上面的分析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中国1990年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中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贸易依存度是基本适合的,或者说是稍微偏低;但是中国目前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相对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而言有些偏高了,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随着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急剧上升中国涉及的国际知识产权纠纷也急剧增加了,来自各种利益集团的压力迫使中国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取消关税壁垒以后的另外一种最重要的壁垒来保护自己国家的产品和技术在全球的利益,他们积极推动全球的知识产权保护的高水平,而不管该水平是否与有些国家尤其是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是否相适应,tRipS协议的强制实施就是一个重要的例子。

(二)过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危害

虽然高强度的知识产权保护会有利于中国向国外的技术引进以及发达国家向中国的投资,在中长期甚至可以增加国际资本的流入,加强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改善中国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地位,但是,过强的知识产权保护会给中国带来许多的弊端,可能会导致中国内生技术能力发展的减缓或停滞,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中国的专利法已经非常完善,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只能体现在加强执行力度上,而执行力度的进一步加强将扩大知识产权在本国的有效覆盖面,使许多原来免费使用的国外技术置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内。技术使用者不得不支付专利许可费用,这会造成本地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从而导致国内供给曲线的上移以及市场均衡价格的上升。第二,对已受保护的专利技术而言,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会提高专利的价值,由于本地企业是潜在的模仿者,因而国外发明者会针对本地模仿成本的大小,选择一个专利许可费率恰好使本地企业放弃模仿而选择技术许可,从而中国向国外技术拥有者所必须支付的许可费用将会提高很多。第三,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还不高,虽然有部分企业从事边际性创新,但是,大多数企业的技术能力还处在对国外成熟产品进行逆向工程和复制性模仿阶段;国外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进一步加强知识产

权保护肯定会强化国外企业的垄断权利,减少从发达国家的知识溢出,并严重阻碍中国本地企业逆向工程的努力。其中第三点对于中国尤其重要,可以从亚洲四小龙的工业化进程中得到启示。在20K纪六七十年代,韩国和中国台湾首先进入了获得和吸收成熟技术的阶段。当时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相对比较宽松:尽管某些国外的成熟技术已经获得专利,但本地政府并未严格执行;而且国外专利拥有者轻视了当地复制性模仿对本企业跨国竞争力的影响,对类似的侵权行为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国外企业的进入和经济活动导致了一定的技术溢出;另一方面本地企业对外国标准化的成熟产品进行了积极的逆向工程。而逆向工程和学习研究也强化了本地企业的技术基础,改善了它们在技术引进时的谈判地位,从而使核心专利许可费率大幅度下降。由于不断开发本地熟练而便宜的劳动力资源进行复制性模仿,本地企业在“干中学’: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政府的教育改革提高了本国(地区)的人力资源素质,具备了从事创新模仿的技术能力,从而进入中级技术阶段。知识产权对技术转移和本地创新的影响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活动状况。当产业技术能力处在对国外成熟产品进行逆向工程和复制性模仿阶段时,过高的知识产权保护会阻碍国际技术转移和国内技术进步。第四,赫尔普曼(Helpman)(1993)的研究发现,当模仿是技术转移的惟一手段时,更强的知识产权一方面会降低发达国家的创新频率,另一方面也会损害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福利。虽然,模仿不是中国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技术的惟一手段,但在中国它绝对是中国本地企业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一个主要手段,因而,更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的社会福利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五、政策建议

知识产权保护发展篇8

关键词:知识产权;修船企业;专利技术;核心竞争力

自二一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和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国际航运市场不断发展壮大,给国内的修船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利益。在这十五年中,我国船舶行业在修造船总量、改造船总量、外轮总量各项指标以及相应的经济效益上均实现了飞跃式的大发展。伴随着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曾经欣欣向荣的国际航运市场也不复往日辉煌的景象,许多修船企业在这异常凛冽的经济寒风中步履蹒跚,乃至破产倒闭。近年以来,除了因油价走低而“因祸得福”的油轮市场以外,航运市场大多萎靡不振,BDi指数长期徘徊于历史低位。在这愈发残酷的航运市场大环境之下,如何“苦练内功”,提高修船企业的竞争力,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在众多因素之中,修船企业对于自身开发和改造的技术,即知识产权的保护绝对是重中之重,掌握了技术就等于获得了第一生产力。

目前,我国船舶行业的技术改造进程,普遍遵循双管齐下的发展策略,即在引进国外成熟专利技术的同时,坚持并持续研发自身具有创新性的专利技术,努力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合理应用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来武装和保护自己,已经成为修船企业在现阶段的重要研究课题和方向。

一、我国船舶技术引进及专利申请现状

经过近二十年的蓬勃式发展,我国已经拥有了世界第一的船队规模,但是船舶修造的一些核心技术仍然被一些航运强国(诸如美国,日本,德国等)所垄断,直接导致了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始终停滞不前。由于我国目前占据的主要是低附加值船舶市场,也存在比较突出的行业结构性矛盾,形成低端船修造产能严重过剩,而高附加值船舶设施和能力不足的困境。同时,我国修造船企的自主研发能力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在新船型开和设计方面鲜有突破。一方面,我国目前能够自主研发的船型,基本都是建造技术十分成熟的普通船型,而高技术及高附加值船型,诸如超大型LnG和LpG船、VLGC、18000teU及以上集装箱船和豪华邮轮等,由于设计水平还略显稚嫩,一般只能从国外设计机构获取建造方案。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高附加值型船舶上的主要配套产品,如主辅机、增压器、冷却器、电子仪器等大都需要从国外专业厂家引进。

以往,国内有几家修造船企曾特地向日韩知名船厂“取经”,聘请对方管理层人员来华交授经验,建立合资船厂(如大连StX、南通中远川崎等),同时派遣大批技术人员赴对方船厂吸取经验,并引进了LpG和LnG船等多项先进的船舶设计,这些大胆的尝试都成功使得我国船舶业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令人赞叹的发展成就。但是,必须承认的是,部分船企在修造船技术引进方面也存在或多或少的盲目性,一味地追求最先进和最好,而忽视了这一技术对于企业的适用性,这也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技术浪费和经济损失。

2015年,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10.2万件,同比增长18.7%,连续5年位居世界首位。共授权发明专利35.9万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26.3万件,比2014年增长了10万件,同比增长61.9%。在国内发明专利授权中,职务发明专利授权23.9万件,占90.9%;非职务发明专利授权2.4万件,占9.1%。根据2013年装备制造领域专利态势报告的统计,2012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专利申请再创新高,占全国专利申请量28.1%,其中发明专利同比增长5.5%。由此可见,船舶装备制造业通过利用经济形势的倒逼机制,正在逐步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等转型升级之路。同时,这份报告也显示,在我国船舶行业的专利申请人中,个人、修造船企、科研院所和高校作为专利申请人的比例大约是5:3:2。修造船企的专利申请仅仅占到总数的三成左右,说明船舶装备制造业的振兴仍然“路漫漫其修远兮”;而在国内专利的申请上,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所占比例分别占到约四成和六成,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了部分修造船企的知识产权意识仍然有待提高,专利技术水平相较于国外同等行业水平存在不小的差距,对于合理运用知识产权来服务企业,力争避免专利纠纷及经济损失等问题的认识不够透彻。

二、我国对专利权保护和技术引进的相关法律

我国专利法的第一条即明确其立法宗旨:“为了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鼓励发明创造,有利于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制定本法。”这体现了国家公权力对专利权领域的介入,以使得在权利人的利益得到保障的同时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国家公权力在专利权的保护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干预。

企业的技术引进过程和引进后的技术创新都需要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引进所得的独家技术、创造所得的新技术、新方法,研发所得的新产品,都可以通过工业产权中的专利制度予以保护;技术引进后设计的软件文档和设计图纸,也可以通过著作权法予以保护;创新的成果产品化后投入市场之时,辅以合理的商标战略,就能够通过商标法予以保护。一言以蔽之,船舶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会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的方方面面,迫切需要得到知识产权制度的有力保护。

三、修船企业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若干策略

1.企业商业秘密的定位

一般而言,修造船企在引进特定的国外专利技术时,首先必须掌握相关的国际规定和法则,进而对该技术进行专业性评估,这其中包括调查与检验专利的有效性,适用时间的有效性以及适用范围的有效性等;在完成关键的初评之后,接下来必须做的是是关于引进专利的成本核算,诸如裁剪商业谈判时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专利引进后对于企业经营效益的敏感性分析等。对于那些成熟的专利,船厂必须按照合同协定支付专利使用费,这既是企业诚信守法经营的体现,更是对于企业自身的保护,有效地规避了专利引进的风险;对于企业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修造船企应当尽快根据法律法规申请专利。一旦申请成功,专利技术必须公开,这里便涉及到“商业秘密”的保护问题。如何准确定位并保护船厂的“商业秘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难题。对于修造船企而言,其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的发掘和储备,而这些人才运用大量智力活动制作的相关图纸和工艺,就是船厂最核心的“商业秘密”。判断企业的一项专利技术能否成为有价值的“商业秘密”,须运用商业性、秘密性、实用性和保密性四大准则进行判断。

2.技术保密措施的制定

修造船企在决定了一项特定的专利技术成为企业的“商业秘密”之后,必须迅速制定行之有效的技术保密措施,以保护企业自身知识产权的完整性。首先,修造船企应当订立合理的保密合同。保密合同一般至少应当包括三个条款:善意保密条款,泄密报告条款以及救济补偿条款。保密合同的订立必须做到普适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在影响范围上必须覆盖本企业的所有人员,对于那些掌握重要商业机密,为企业发展带来显著竞争力的关键岗位员工,应当签订额外且有效的保密协议。其次,修造船企应当加强员工的职业教育和素质培训,并制定合理的管理条例。通过向企业员工传授商业秘密的含义和价值,以及如何保护企业秘密等必要知识,修造船企不仅能够优化内部控制,也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的企业忠诚度。而技术管理条例的制订及执行,为企业员工泄密和侵权等失职行为提供明确的准则。再者,修造船企必须在技术研发部门内设立专职的管理岗位,赋予该岗位员工管理涉及专利和商标等知识产权事务的实权,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和技术体系不受侵害。

以中海工业(上海长兴)有限公司为例,企业已经承接过的“振华7#”与“托斯忠诚”改造船工程,以及地中海集装箱船球鼻艏改造工程,除去已有的设计院退审图纸以外,还有公司技术部门为这些工程项目单独做的生产设计及工艺改进,这些理所应当属于企业自身的技术机密,必须通过制定相应的保密措施加以保护,其执行对象包括技术工艺部、事业部、内协工程部以及商务部四大部门,涉及到项目总主管、营销代表、工艺员、质检员等等关键岗位。按照项目管理的流程节点来划分,技术工艺部属于前期管理目标,事业部和内协工程部属于中期管理目标,而商务部则是后期管理目标。在项目的不同阶段,其控制风险也大相径庭,技术工艺部由于职责构成相对简单,管理控制风险相对最低,商务部则其次,而事业部和内协工程部的总管和主管由于职责需要,需要做到内外沟通的协调和平衡,因此控制风险最高,管理难度也最大。

知识产权保护发展篇9

论文关键词:转变;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经济发展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推进,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颇大。2009年广东省GDp更是达到39081.59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全国排名第一。

广东省的经济建设成就是在传统发展道路上取得的,长期以来依靠物质投入和外延扩张的“资源消耗型”增长方式已经呈现出难以为继的局面。同时,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在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发展方式主导下,外贸依存度居高不下。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其不足之处日益显现,严重影响了广东经济稳定和持续的发展。此外,各种资源、环境以及人力资源方面的压力也已成为广东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基于此,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促进广东在未来时期是否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的进入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

1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从表面上看是出口订单大幅下降,实质上则是传统的发展模式,依靠不计能源资源消耗、不计环境代价、不计劳动力成本换取竞争优势的粗放发展之路已然走到尽头。虽然我国的贸易规模近年来迅速扩大,但主要以数量扩展为主,出口产品核心技术含量很低,我国商品所占国际市场份额比较大,但核心竞争力不强;我国企业加工能力较强,但是研发和营销能力较弱。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低价格。出口商品的低价格不是因为消耗低、生产率高,而是以低要素成本取得的,相当一部分产品的竞争力来自于低工资、低资源成本。单纯依赖低成本进行价格竞争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取得成效。但从长远看,不计成本追求出口规模增长的模式并不利于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和效益的提高。

基于这样的认识,广东在危机发生后大力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双提升”和经济社会“双转型”,经济转型的总体方向是要从过去的资源主导型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型经济。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面临不同困境

我省创新型企业和以传统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型企业所面临的知识产权保护困境不尽相同。

近年来,我省十分注重创新型企业的培养和发展,涌现了深圳华为、中兴、比亚迪、迈瑞、珠海格力、广州迪森、金发科技等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2008年,根据国家的新标准,全省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831家,2009年重新认定了3366家高新技术企业(含深圳市),新认定的216家大企业中,包括tCL、创维、明阳风电、信利半导体公司等创新能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

在加工贸易方面,1978年以来,广东加工贸易一直保持快速发展,在经历辉煌和挫折之后,2008年,广东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4170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61%。2009年,为促进这些企业加快完成转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广东省财政新增l0亿元专项资金,帮助当地加工贸易企业加快升级转型步伐。

2.1创新型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困境

总体而言,无论是创新型企业还是加工贸易型制造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和重视的程度方面均显不足。就创新型企业而言,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2.1.1创新企业研发投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副秘书长李春伟在2008年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评价报告会上向记者表示“我国企业的自主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平均值仅为3.8。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企业的研发经费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5以上时,企业才有竞争力,研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2的企业只能够勉强生存,而占销售收入1的企业则很难存活。”据博世公司的2008年度“全球创新1000强”研究,整体而言,中国企业和其他跨国公司相比在研发投入上相对较少。据统计,目前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研发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占0.56,其中大中型企业为0.76、高新技术企业平均为2,只有0.02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2.1.2创新型企业更易遭遇技术标准的阻击“一流企业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这句流行语深刻地揭示了目前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不同层次和境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我们参与国内外竞争,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技术标准,一种企业参与市场的游戏规则,是企业竞争的新利器,谁参与制定这一游戏规则并主导这一规则,谁就掌握着话语权,就掌握主动权,谁就将成为市场竞争的领导者,反之就只能沦为跟随者。一方面,创新型企业较一般加工贸易型企业更易遭受技术标准的阻击,另一方面,创新型企业应当勇于担负起提升创新能力、参与技术标准制定的社会责任。

我国政府和企业已经深入认识到技术标准对国家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在通信、微电子等多个领域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但是,技术标准的竞争是残酷的,在国外跨国公司的阻碍下,我国政府和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自主研发的wapi无线局域网标准被无限期推延。这一方面显示了技术标准战略的巨大威力,也显示了我国企业已经具备了研发技术标准的实力。一旦我国创新型企业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掌握一定的话语权,我国的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必将大幅提高。

2.1.3跨国公司滥用知识产权来遏制中国企业的创新和竞争近几年来,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通过知识产权来打压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使中国企业陷入了“生产一跨国公司专利限制一巨额专利许可费以及侵权费的支付一再生产”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之中。此类案例已经不胜枚举,教训也格外沉重。在这些案例中,不排除发达国家滥用知识产权的可能,我国企业需要奋起直追、努力学习掌握知识产权战略运作的经验,从提高创新能力人手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知识产权保护能力。2l世纪初期,6C联盟集体向我国DVD企业收缴专利使用费的风波就是我国企业缺乏应有知识产权战略意识、缺乏创新成果的典型案例。只有加大研发投入、锐意创新,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

2.1.4中国企业商标在国外屡遭抢注国外商家恶意抢注中国企业的商标,进而遏制中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情况屡见不鲜。在每年超过100起的商标国外抢注案件中,涉及化妆品、饮料、家电、服装、文化等多个行业。国际炒家、个人、国外商,已经成为中国品牌在海外的3大威胁。中国企业在国外要取得商标保护,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就是通过国际商标注册。

2.2加工贸易型制造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困境

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企业是我省中小型企业的典型写照。就其而言,知识产权保护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2.2.1大部分的加工贸易企业缺乏自主研发的技术实力从加工贸易作为一种贸易形式的角度来看,加工贸易是国际分工深化的产物,发展中国家利用自身的劳动力优势,承接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制造、产品的加工组装等生产活动,融人国际分工体系。在出口贸易中居主导地位的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从事中低端的加工装配,产品附加值和整体技术层次较低。

2.2.2大部分的加工贸易企业没有自主品牌大量产品依靠贴牌代工的生产方式来维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国际分工中.我国企业因缺失自主知识产权名牌的有效支撑,只能跨国公司的产品价值链中的生产阶段,以致企业陷入产业低端锁定的困境,制约了企业进~步的发展。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同侧重选择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宏观背景下,应当考虑到不同类型企业的特点和所面临的知识产权困境差异,有针对性的选择保护模式和保护重点。

具体而言,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重点应集中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3.1以创新为导向。充分重视知识产权检索和价值评估工作

知识产权文献集中了现代科技发展的90%以上信息资源,可以节省60%的研发时间和40%的研发投入。创新型企业尤其需要重视文献检索工作。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指引下,企业的知识产权文献检索工作应当成为一项贯穿于企业经营发展的主旋律。无论是在决定投资生产新产品之前,还是在产品或技术的更新换代之时,抑或是企业面临侵权诉讼时,都需要将知识产权检索工作视为一项长期的发展策略予以实施。企业通过及时、有效的检索工作,不仅可以及时掌握竞争对手的研发状态和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掌握产品最新技术,从而在研发中进行专利回避设计,降低研发风险,提高投入产出比。避免无意识侵权行为的发生,还可以通过阅读专利文献,最大限度获取灵感,借鉴其它专利技术的创意和观念改进现有技术从而获得改进专利甚至基础专利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是一项具有经济价值的经营资源。长期以来,我国许多企业忽视知识产权的价值含量,在技术引进和对外合作中曾有过极为深刻的教训。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今天,企业应当牢固树立知识产权的价值观,明晰自我所拥有的知识产权的价值含量,以运用资源的方式来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促使企业的增值和保值。转贴于

3.2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参与行业技术标准制定

科技研发是产生知识产权的有效途径。创新型企业以科技成果为其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因此,企业应从加大研发投入人手,通过卓有成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促使更多的知识产权得以创造或形成。对于有实力的企业或标准化协会应当尽可能参加国际标准的制修订会议,根据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和顾客对产品的使用功能要求,加快新产品、新标准的开发,不断创新原有技术标准;及时了解业内技术标准的最新动态。配备相关级别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知识产权规划、挖掘、完善和申报工作;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来刺激专利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改善,促进技术标准的形成。

3.3掌握知识产权诉讼规则

在国际市场上,跨国企业倚仗国家强势的经济和科技背景,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产权,以及对各国知识产权制度的透彻理解和对知识产权战术的熟练运用,对竞争者频频发难,意欲维护或抢占市场份额。如今跨国公司筑起的专利壁垒越来越高,形式也越来越复杂,给正在成长中的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威胁。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知识产权诉讼已经远远超出了其法律价值,成为国外企业开拓市场的商业工具。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和国外企业频频发起的知识产权诉讼纠纷,我国的企业已经无从躲藏。惟有掌握知识产权诉讼战略才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存之道。相较而言,掌握知识产权诉讼规则对于创新型企业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如果说,本世纪初备受瞩目的DVD企业遭受国外专利联盟的诉讼中所显示的我国企业知识产权诉讼策略不足的问题尚可被社会理解和接受的话,那么在加入wto的后tRips时代,这类情况不应再有发生的可能。创新型企业应当将掌握知识产权诉讼规则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法律“门槛”,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抵制跨国公司滥用知识产权,运用知识产权诉讼规则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4重视品牌建设,做好商标的注册和维权工作

尽管恶意抢注商标的主体身份不同和表现形式各异,但是从企业内部来深究原因,还是我国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薄弱。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商品。商标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其所蕴含的价值是无比巨大的;商标抢注实际上是通过抢在原商标所有者之前,在某国注册该商标取得商标专用权,从而获得在该国经济利益并遏制竞争的商业行为。对于恶意抢注商标的行为,企业可以通过《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有关规定,通过诉讼等司法程序来保护自己的商标权。在维权的过程中,还应当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与有关主管部门的作用,发挥商标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的优势,建立有效的商标国际争端维权信息联络机制,畅通海外维权投诉和救助渠道,鼓励企业积极应对海外商标纠纷,运用当地法律和国际规则制止恶意抢注商标抢注行为。

加工贸易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重点与创新型企业略有不同。总体而言,加工贸易型企业应当做好企业定位,针对企业普遍缺乏研发经费和技术实力的现状,可以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主要创新和转型的实现形式。原始创新成本高、成功概率低,囿于企业的资金实力和研发资源,加工贸易型企业很难实现原始创新。基于此,加工贸易型企业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模式。该模式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在较高起点上实现科技与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的一种简易模式。它既缩短了创新时间又相对降低了创新风险。

当然,这种模仿创新模式比较容易遭受发达国家的专利攻击,所以引进技术的本土化是至关重要的。在技术本土化过程中,政府制定并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来干预和扶持民族工业的作用是关键性的。对技术引进中的再创新成果要及时有效地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从法律上划分我国企业获得的改良创新成果与引进技术之间权属的界限,这样既免除了跨国公司侵权起诉;也有利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果迅速实现产业化,创造经济效益,积累原始资金和技术,最终走向原创性的核心技术创新。

另一方面,加工贸易型企业还需要树立品牌意识,逐步建立自主品牌,促使经营方式从oem向oDm再到oBm转变,实现产业价值链向纵向延伸。日本、韩国会和香港的加工贸易都曾走过这样的发展之路。不过,从0em向oDm再到oBm,绝非一蹴而就的发展道路。0em、oDm、0Bm是产业发展壮大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三者是一个有机的联系体。不排除个别企业没有经过oem,直接从oDm开始,但是从整个行业来讲必然会经过这样的三个步骤。

知识产权保护发展篇10

关键词:风险投资;垄断;知识产权保护。

1985年9月,中国大陆成立第一家专营风险投资的全国性金融机构———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自此以后,中国的风险投资市场迅速发展,90年代初期我国风险资本总量达到20多亿元,至2011年,我国已有风险投资机构百余家,风险资本总量1694.85亿元。本文将尝试通过简要分析影响风险投资发展的主要因素,了解我国风险投资迅速发展的原因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影响风险投资发展的主要因素。

风险投资,是指把资金投向蕴藏这较大失败风险的技术创新领域,以期成功后取得高额收益的一种商业投资行为。由此可以看出风险投资具有两个方面的明显特征:一方面,风险投资是一项蕴藏着较大失败风险的商业投资行为。因为其投资周期长、资金回收慢,一般的风险投资都要经历4到5个发展阶段、3至7年的变化,在整个投资期间需要面对来自于金融市场、产品供求市场、国际经济环境、政府政策、公司内部风险控制等各种外在条件变化的威胁,因而投资成功率也是非常低的,据美国一些经验丰富的风险投资专家介绍,在他们投资的项目中只有不到1/3能够成功。关于这些因素,之前有许多学者都已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说明,本文将不再赘述。

另一方面,风险投资其高额的收益性,这种收益的根本来源在于技术创新。因为创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可以为市场带来一定程度的垄断,在新技术还没有被广泛推广时,掌握这项技术的企业往往能通过卖方市场的特征快速的回笼资金甚至盈利。邵同尧、潘彦曾对风险投资和创新因果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风险投资和创新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讲,垄断的创新技术水平才是发展的源泉,是风险投资项目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保障创新企业的技术垄断地位,保护这些企业的技术专利权是风险投资市场发展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风险投资的成功与否,最终影响我国风险投资的整体发展规模与质量。下文将具体分析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对风险投资发展的影响。

二、风险投资资本规模与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实证研究。

由上文分析,可知当一国的知识产权水平较高时,人们对于风险投资会产生更高的热情,风险投资资本的规模也会呈现上升的趋势,即风险投资规模应该与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正相关。

下面将用实证数据从风险投资受知识产权保护发展的影响关系的角度探讨我国这些年风险投资的发展变化。在研究过程中,主要加入了以下指标:

①风险投资资本规模Capital。因为我国风险投资发展较晚,数据记载不够系统全面。关于近些年风险投资的机构数量、注册资本、组织形式以及风险投资的资本规模都没有进行长时间的记载,本文选择对于《中国风险投资年鉴》中可查询到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得到从1994~2010年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的平均管理资本规模数据,作为考察我国当年可用于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投资的资本实力。

②知识产权保护水平pro。一国的知识产权水平是否发达,和该国的科学研究水平、信息分享渠道建设、法律完善以及法制维持等等因素都是密切相关的。本文所选择的数据是从孙旭玉的《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获得的。在该文中,作者参考国际先进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计算方法,例如Rapp和Rozek的RR指数5等级划分、Ginarte和park的五类别计算方法等,在结合中国法律制度不完善、法律执行力度不高的现实的考虑之下,参考韩玉雄、李怀祖等人的使用执法力度因子完善G-p指数的思路,经过大量的数据搜集所计算得到的更加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数据。

③其他控制变量指标,即除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意外其他影响风险投资规模的一些因素。从大量的理论及实证研究中,我们已经清楚,风险投资的发展规模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企业家的素质、政府资金以及政策的支持、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完善、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速度、居民需求的变化等等。在这里,我们选择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GDp、每年毕业生中研究生人数edu、我国综合税率tax、当年上市公司数量Dn这几个指标来反映风险投资机构在进行筹资以及投资的内外环境影响水平以及居民的需求变化,pGDp反映了被投资企业面临的整体经济状况,edu反映风险投资机构就业人员素质,tax代表风险投资机构与被投资企业开展经营活动时的税负成本,而当年上市公司数量Dn可以体现出当年风投企业通过被投资企业上市而实现资本退出的难易程度。这些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局公布的各年数据,其中综合税率是通过计算我国税务收入同GDp之间的比例所得。

为降低数据之间的多重共线性,设立模型如下:

lnCapital=lnpro+lnpGDp+lnedu+lntax+lnDn。

通过stata软件进行回归运算,可以得到表中的结果。

从回归结果来看,风险投资资本规模确实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呈现显著相关性,这从实证的方面证实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但是在考虑到我国整体经济环境、金融环境、以及风险投资机构内部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后,我国风险投资规模和知识产权保护却呈现负相关的关系,这与我们的分析是不符的。对于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

首先,数据不足。《中国风险投资年鉴》中关于风险投资规模最早的记载就只有到1994年,期间只有17组数据,使得我们的回归必然会出现很大的误差。而且由于一些数据记载不完全,在分析中只能选择相近指标进行回归,比如关于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对于风险投资机构从业人员结构数据的记载最早从2003年开始,并且期间数据没有持续录入,这会对回归分析造成影响,因而本文选择的全国毕业生中的高学历人才所占的比例来侧面反映风险投资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这必然会使得回归呈现不严谨的一面。

其次,受到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实际情况的影响。与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知识产权水平处于明显的低位。2007年修正后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是3.12,仅仅同美国在1960年、德国在1980年的水平持平,而中国人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更是远远落后与发达国家,这与我国不断高速发展的经济与不断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不符的。这样的事实也必然会影响到我国的科技人才的研究热情,最终的结果会影响到我国高新技术的整体创新性,最终导致出现大量学术模仿研究出现在高新技术领域,当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提升时,因为抑制了这样的学术模仿反而对高新技术行业产生负的作用。

三、结语。

本文从理论分析、数据验证两方面探讨了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对于风险投资的重要性。由本文也可以看出,无论是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建设、还是对于风险投资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我国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知识产权保护不加以完善,不仅将对风险投资造成影响,对于经济生活中的其他领域也必然会造成重大损失。而我国的风险投资,不论是投资机构的制度建设,还是风险投资项目的评判选择以及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完善,或者风险投资全程的资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都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参考文献:

[1]孙旭玉。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理论学刊,2010,(07):54-59.

[2]邵同尧,潘彦。风险投资与创新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1,(01):19-26.

[3]韩玉雄,李怀祖。关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定量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5,(03):377-383。

[4]曾瑜。影响风险投资的资本供给因素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7):44-45.

[5]肖锋。钱“烧”完了———前导软件公司下坡记[n].每周电脑报,1999-12-13.

[6]王浩。风险投资的本质特征及其实践印证启示[J].学理论,2010:108-110.

[7]刘艳琦,钟思远.中国风险投资的实证研究[J].天府新论,2004,(06):67-70.

[8]王海生。对我国风险投资财务管理的思考[J].银企信用,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