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造型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2:07

空间造型设计篇1

电影空间造型设计者们依据自己独特的艺术想象,对影片的道具、服装、置景等空间造型设计物品进行精心的设计、打磨、布局以及雕琢,但是他们做的一切不是随心所欲的,空间造型设计师是在充分理解影片的内容与主题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艺术想象,进而完成对影片的空间造型设计。事情总是相互影响的,空间造型设计虽然根据影片本身,但是另一方面它也能反作用于电影。首先,空间造型主要功能就是对主题的揭示。影片《夜莺》的空间主要是以广西乡村为主要背景,通过这个大空间,我们就可以体悟到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在青山绿水中寻找,寻找曾经失去的爱,寻找曾经应有的大自然。导演将这一主题以轻松明快的方式融入到了这山清水秀之中。导演运用大自然这个天然的背景,将一切的内涵与体悟融入其中。影片中多次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和谐宁静与温情:蔚蓝的天空下,一望无际绵绵的群山,幽静的山谷,清澈的小溪,茂密的丛林,在这样的空间中一老一少慢慢寻找,导演将这美丽的画面、真实的对白、柔和的旋律在这样空间中娓娓向我们道来,使我们在安静和谐中慢慢理解影片的主题。影片《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都将影片的空间设定在了二战期间的波兰,这两部影片中都出现了被炸的建筑物以及集中营等空间造型,这些都有利于影片反战、珍惜和平主题的凸显以及揭示。其次,空间造型重要功能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一部好的影片除了深刻鲜明的主题之外,人物形象塑造得是否成功也是检验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影片人物形象的塑造取决于多方面,其中就包括空间造型设计,反之,它也能反作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夜莺》中,小女孩任幸的形象塑造就是在空间造型设计的大背景下完成的。影片的开头的背景是北京这个大城市,此时的任幸真的是一个任性的小孩子,她其实本质上就是一个“留守儿童”,父母整天不在家,她就只能打游戏,她与父母亲和爷爷的关系都不是很好。但是随着任幸与爷爷踏上回乡的路,她的形象也随着空间背景的变化发生了变化,任幸逐渐地爱上了这一路的风景,并且逐渐与这些风景融为一体,此时的任幸就像是一个“自然之子”,孩子本身的天性在这个空间中完全被释放出来。那个傲慢无礼、不懂得爱与亲情的小女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天真活泼、充满爱心的小天使。其实任幸的本性就是这样的,但是却被钢筋水泥铸成的城市所蒙蔽,但是只要与大自然产生联系,那么,这种本性就会立刻回归。所以说,这个大自然的空间造型塑造了任幸的人物形象。其他影片的空间造型设计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这里就不加赘述。

二、空间造型设计的形式

每部电影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主题与内涵,所以每部电影在选择空间造型设计上的形式也不尽相同,电影空间造型正确的选择不仅可以提高影片画面的审美,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更清楚明了地体悟电影本身的风格与内涵。因为电影空间造型设计形式选择的不同,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电影世界。首先,空间造型设计的形式体现为自然真实式。我们都知道电影其实就是对生活再现,也就是说电影还是要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的,不能够脱离生活而漫无目的地创造,所以,电影空间造型设计还以要简单真实为主。影片《夜莺》所要表现的就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所以这部电影中的空间造型设计也都是非常简单真实的,我们在这部影片中看不到绚丽的场景,华美的服装以及奢华的造型,这里面的一花一草、一树一鸟、一颦一笑都是那么的自然真实,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一老一少的生命动感与大自然的静美完全融为一体,毫无违和感,这部影片的空间造型设计完全就是一个“天人合一”的诗意王国。自然真实的空间造型设计比较适用于背景真实,实事求是的电影之中,例如电影《蝴蝶》《狼图腾》《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等影片以及类似的影片。其次,空间造型设计的形式体现为华丽梦幻式。对于像《夜莺》之类的影片一定不会使用这种空间设计形式,这种形式适用于超现实主义影片、科幻片、魔幻片中,例如《指环王》《查理的巧克力工厂》《盗梦空间》《复仇者联盟》《了不起的盖茨比》等。这些影片都有宏达的空间场景设计,再加上华美的服装、置景、绘景等,又因为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这类影片的空间造型设计又经常运用电脑特效,再加之这样首先在视觉上就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瞬间就让观众体会了什么是空间气氛,这种形式的电影让我们进一步体验了电影的画面审美。同时也正是因为这样,有的人认为这种形式的影片在内容和思想上会有所欠缺,但是笔者却不这样认为,这样的情况的确存在,却不能因此全部否定这样的电影,本质上这样的电影中同样饱含着深刻的思想意蕴与深刻内涵,如《阿凡达》《霍比特人》等,只不过它们的空间造型设计过于宏达华美梦幻,我们的注意力只是被转移了,电影的主题思想只不过在这层华丽外衣的背后。

三、结语

空间造型设计篇2

家具作为室内空间的主体,对室内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家具最终的价值还要在室内空间中来体现。将具体的家具放置于抽象的空间内,就形成了对室内空间的如此设计与创造,可以起到识别空间、优化空间、塑造空间等作用,进一步具象化的空间形式,丰富空间内容。室内空间也要依赖于家具,家具的形态、质感、色彩会形成不同风格,从而对室内环境产生影响。而室内空间的功能、整体的色彩、环境的风格、光环境、织物环境等等一系列因素,也都会对家具产生影响和制约的作用。室内空间功能的定位对家具的选择起决定性作用。

只有正确认识家具造型并合理利用与室内空间设计的关系,才能使家具与室内空间完美的结合创造处于室内设计的经典。

【关键词】室内空间设计;家具造型

第一章家具造型在室内空间中的作用

调节功能

1.1缩小空间:室内空间较大时为了使空间丰富多变,经常会选择体积较大的家具来填充空间,使室内空间看起来不会显得空洞,从而增加室内空间的亲切感让人在温暖舒适。

1.2扩大空间:通过家具造型的多用途性、可储藏性和叠合空间的使用设计,家具可以间接的扩大室内空间。表现方式有:壁柜、壁架方式:由于固定式的壁柜、吊柜、壁架家具可以充分利用储藏面积,在室内楼梯底部、门廊上部、过道、墙角等闲置空间利用起来储藏杂物,起到间接扩大空间的作用。

1.3组织空间:在一个较大的空间中,将功能不同的家具按不同的使用要求安排在不同的区域,使空间自然而然形成相对独立的领域,尽管家具之间没有明显的家具或构配件阻挡交通和视线,但空间的独立性仍明显的为人感知。

1.4分隔空间:室内空间中,为提高室内空间的使用率和灵活性,常常采用二次划分空间,而利用家具造型就是其中方法之一。通过家具造型分隔,既能减少墙体的面积,减轻自重,提高空间利用率,还可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家具布置的灵活变化达到适应不同的功能要求的目的。

精神方面

1.5陶冶情操:家具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品,它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美学意识,是人们审美情趣的物化。一个家庭对家具造型风格的选择往往反映出家庭主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爱好。

1.6形成室内设计的风格家具造型的风格与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室内环境的风格和特色。

家具造型的民族风格:由于不同民族在经济文化、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使家具在造型、种类上各不相同,尤其在家具的审美情趣上体现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积淀。如中国传统明式家具的典雅优美,法国洛可可风格家具的繁华奢侈等。

1.7烘托室内气氛、表达意境。不同材料、款式、体量、装饰风格的家具造型对表达整体室内空间气氛和意境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体量较大、高档珍贵木材和织物面料或有雕花、镶嵌工艺制作的家具具有高贵、典雅、华丽的效果;形体轻巧,圆滑的人工材料的家具具有轻松、活泼、时尚的效果;红木家具苍劲、古朴、典雅,具有极强的传统和人文特性;竹藤家具质朴、清新、优雅,具有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第二章家具造型在室内空间中选择与布置的基本原则

家具造型的选择

2.1家具造型的比例尺度要与整体室内环境协调统一。选择或设计室内家具时要根据室内空间的大小决定家具的体量大小,可参考室内净高、门窗、窗台线、墙裙等。如在大空间选择小体量家具,显得空荡而且小气,而在小空间中布局大体量家具则显得拥挤和阻塞。

2.2家具造型的风格要与室内装饰设计的风格相一致。室内设计风格的表现,除了界面的装饰设计外,家具的形式对室内整体风格的体现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同国家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反映出不同文化内涵,家具正是不同历史文化时期人们审美情趣的物化,因此对家具的风格的正确选择有利于突出整体室内空间的气氛与格调。

2.3家具的数量由不同性质的空间的使用要求和空间面积大小决定。家具数量的选择要考虑空间的容纳人数、人们的活动要求以及空间的舒适性。影剧院、体育馆、教室、报告厅、餐厅等空间场所人员较密集,家具数量较多;舞厅、接待厅、宾馆大堂、住宅起居室等空间应留出更多的空间用于满足人们的活动需要。

家具的布置的基本原则

2.4根据空间的功能、性质和特点,确定合理的家具类型和数量。选择或设计室内家具时要根据室内空间的大小决定家具的体量大小,可参考室内净高、门窗、窗台线、墙裙等。

2.5组织好空间活动和交通路线,使功能分区明确。家具按区摆置,房间就能得到合理利用,并给人以舒适清爽感。交通路线是指室内空间人们行走的通道,使联系各功能室内空间的纽带。要注意在通道上不应设置障碍。通道的宽度应保证0.8米以上,即一个人侧身站着时,另一个人方便自如通过的宽度。家具摆放的时候应在组织活动空间的同时要注意避让主要通道。

2.6从室内空间方面出发,使家具布局具有规律性、秩序性、韵律性、表现性,以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效应。高大家具与低矮家具还应互相搭配布置,高度一致的组合柜严谨有余而变化不足,家具的起伏过大,又易造成凌乱的感觉。

总之,只有正确认识并合理利用家具造型与室内空间设计的关系,才能将二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才能使家具成为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才能使个性不会凌驾于空间之外。

空间造型设计篇3

关键词:文化视域;异型空间;造型设计;审美取向;动车车厢

1文化视域下的异型空间造型设计方法

动车车厢造型设计所涉及的内容较多,为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文章主要选取较为典型的空间布局、色彩设计、材料应用进行分析。

1.1空间布局

动车车厢空间布局需从整体上对车厢实施空间规划,其是动车车厢造型设计的关键,只有以空间合理布局为前提,动车造型设计才能获得广大乘客的认可。动车空间布局主要把握两点,一是从整车布局出发,设置车厢数量、档次以及动力装置,即所谓的编组形式;二是从车厢内部空间出发,合理布局安排空间中的设施,如座椅数量、安放形式等。因此,在空间布局时,需从这两方面入手,综合考虑,不能单一或者简单化地处理。对于我国整体车厢的编组,目前主要采用长编组和短编组形式,这种设计方案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结果,比较统一和固定,进行造型设计的潜力和空间不大,因此文章主要从空间设施的布局着手进行分析。在车厢内部设施布局过程中,座椅布局是重中之重,座椅排放数量、排放方向,是否采用座椅相对的方式,以及座椅前后间距是多少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目前,我国动车座椅布局广泛采用的是“2+2”及“2+3”的模式,若想在空间方面加以突破,必须彻底改变这种布局模式。笔者建议可以考虑在部分二等车厢设置非固定的座椅形式,或增加站立的空间,类似于地铁和城际列车的设计方式,以此来增加客运量。如图1所示日本城郊列车座椅的概念设计,其主要创新点是通过模块化的灵活式的座椅设计来增加车厢的容量,可为我国动车座椅和排布方式的设计创新提供一种新的参考。

1.2色彩设计

色彩能给动车车厢内的乘客带来最直观的视觉刺激,也可以说是乘客对车厢内饰氛围的第一印象,因此色彩设计对于车厢造型设计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的国家都有各自的色彩特征,民众对色彩也有不同的偏好,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定的色彩观念,这种色彩观念作为一种文化的表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同时也影响着日常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动车自然也不例外。日本新干线内饰色彩的素雅、德国的沉稳、法国的多变,都是各自国家色彩观念和民众审美偏好的体现。对于我国动车来说,要实现文化的融入,在色彩设计上就必须符合中华民族的色彩观念及色彩偏好。当然,这种色彩观念首先应建立在符合动车自身特点的基础之上,并从整体性、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功能性及美学性等方面综合考虑,系统地进行色彩设计。

从笔者调研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乘客对我国动车车厢色彩设计的整体满意度不高,部分乘客认为现有车厢色彩比较中庸,也有点过于沉闷,虽然整体色彩较为统一,但是缺乏变化,在视觉上不具有吸引力,最重要的是缺乏文化特征。此外,动车外观涂装与内饰色彩、车厢与车厢之间也缺乏必要的联系,造成动车外观色彩与内饰色彩、不同车厢之间色彩孤立的状况,影响动车整体色彩的统一性。这与我国历来传统审美观念中讲究的“和谐”、“协调”、统一中富含变化是相矛盾的。因此,针对现有状况,首先应该考虑加强动车外观涂装色彩与内饰色彩以及不同车厢间色彩之间的关联性,其次,适当增加车厢内部色彩的变化,使其更具视觉感染力。

通常情况下,组成车厢色彩氛围的内饰设施主要包括侧壁、行李架、天花板、地面、座椅、窗帘、门等,这些设施的色彩对车厢的整体色彩起着主导作用。分析动车车厢的特点不难发现,整个车厢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筒状形态,因而可以将侧壁、天花板和地面看做是围绕这一形态的背景色,这部分颜色所占车厢比例最大。而座椅是整个车厢的核心设施,座椅的色彩也可以看做是乘客视觉的中心颜色,是占比例较大的主体色,而窗帘、门等设施可以视作是一部分点缀色,这部分颜色比例虽不大,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座椅颜色作为乘客视觉的焦点颜色,在用色上首先应该与整体车厢色彩统一,但又要有所差异,在视觉上能形成一定的对比。我国传统审美偏好要求车厢的整体氛围更倾向于素雅化,因此宜使用明度和纯度较低的素雅颜色。另外,在车厢中的一些点缀色上,如门、遮光帘以及车厢装饰的小面积区域内可采用明度稍高、较为亮丽的颜色,以打破现有车厢色彩过于沉闷的状态。

1.3材料应用

在满足乘客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之后,乘客往往拥有更高层次的情感需求,因此,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动车最基本的乘坐舒适度需求,还需要在动车车厢中找到一些民族文化的审美认同和需求。为了实现动车的民族文化设计,往往可从传统符号、元素和材料中获取灵感,将其运用到造型设计中。材料的运用是非常关键的,并且材料、造型及色彩之间彼此都是紧密联系的,难以单独割裂开来,在车厢中可以考虑采用一些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材料或工艺,并与现代化的造型形式相融合。例如,日本新干线动车不仅在整体车厢氛围上体现了日本传统文化特征给予我们启示,在座椅材料的选择上也值得我们学习,如图2所示大量常青藤图案及木质材料的应用别具特色,给不同的乘客带来更加多样化的选择。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虽然有种类繁多的各种装饰织物,但在整体色彩上保持了一致性,统一中富含变化,而在造型上却没有拘泥于传统的符号或形式,而是非常现代化的表达,在动车座椅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传统韵味和本国特色。再如我国竹材丰富,加工工艺闻名,而竹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又有众多美好的寓意,因此,可以充分发挥优势,就地取材,合理利用。

2文化视域下的异型空间审美取向

从文章上述异型空间造型设计方案中不难发现有整体、协调、和谐、素雅等字眼,这些关键词不仅体现出一些设计原则,还表现出了中国大众的传统文化审美取向,这是在异型空间造型设计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关键点。

2.1秩序一贯

秩序是整体对个体多样性的统一,秩序在本质上蕴含着和谐,所以是最高的形式美。无论是线条轮廓的条理还是材质色彩的搭配,异型空间设计必须体现统一性、整体性,也即秩序。这种统一性要求和我国传统的审美倾向是不谋而合的,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在儒道“天人合一”学说以及“和谐”理念的影响下都是寻求一种统一。因此,对于动车车厢的造型设计来说,首先要满足这种统一性,不同车厢之间以及车厢与车厢设施之间设计要统一,这是满足中国大众传统审美要求的前提。对于车厢造型设计而言,要形成风格的统一性,就是要处理好车厢中各部分设施造型、材质及色彩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各部分要素相协调。例如,日本新干线造型简约、折衷,在色彩上就搭配低纯度干净、朴素的色彩,使整车风格显得颇为雅致。因此,对于我国来说,在处理车厢中各部分的造型、纸质以及色彩时,不能孤立地考虑,在造型语言、材质及色彩的语义传达上要保持一致性。

2.2单纯素雅

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强调“大人不华,君子务实”,很少刻意为事物附加装饰以取得浮华的效果,单纯简洁意味着质朴素雅、意味着经久耐用,这不仅是中国传统审美的典型特征,也体现着现代社会的经济观念和价值取向。无论在形体轮廓还是色彩搭配上,保持单纯素雅特色的车型始终占据着市场的主流和优势。对动车的车厢造型设计来说,在满足统一性要求的基础上也应该遵循这种素雅化的审美偏好。据笔者对乘客的调查,特别是对于大部分乘客选择的二等车厢,乘客普遍倾向于比较朴素和淡雅的设计风格,反对过分豪华和奢侈的空间设计风格,这和我们传统的审美偏好相符。西方注重形式而东方注重意义,东方人在形式的表达上来得更为含蓄,这点反映在设计上,就是中国人相对偏好较为圆润的造型、自然的材质和朴素的色彩,而不太喜欢过于前卫的造型和夸张的色彩。特别是动车作为一种公共交通工具,需符合绝大部分乘客的审美需求,也就是符合大众审美偏好。因此,在车厢的造型上需充分考虑传统审美素雅化的要求特点。

参考文献:

[1]李牧.高速列车中国风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空间造型设计篇4

摘要:文章介绍了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的新要求,以及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提出大型公共图书馆内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与营造的具体方法。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0-0036-03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文化形态,以尊重生态环境为宗旨,也是环境保护背景下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近年来我国提出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并制定了一系列战略规划。在生态文明视域下,现代公共建筑空间环境设计不仅要求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也需要符合空间环境与自然相适应的要求,并遵循生态设计理念,兼顾人与环境之间的友好关系。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众接触较多的公共建筑,承担着存储传播文化知识的重任,在空间环境设计方面更应该坚持生态原则,营造优美、舒适、和谐的生态阅读环境,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做出贡献。

1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的新要求1.1环境的舒适性

大型公共图书馆是为社会公众提供阅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其空间环境设计首先要考虑自然采光、消除噪声等问题,做到多利用自然光源,这样不仅可以提供最佳的阅读光照,也可以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由于大型公共图书馆内部开间进深较大,可以通过设置中央中庭与天窗满足自然采光需求。根据服务功能进行动静空间分区,适当引入各种消声材料与设备,以保障空间环境的舒适度[1]。

1.2空间板块的灵活性

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应该具备灵活性,有利于提升其应变能力与空间利用率,这也是评判建筑设计质量的重要指标。图书馆建成后内部空间一般难以改变,但是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模式,也对空间环境设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公共图书馆除去必要的组织空间与功能空间,如交通空间、卫生间等,要求其他空间能够交换功能,采用中央中庭组织能够将多个空间联系起来,实现不同部分之间的无缝对接,形成存储、借阅、交流一体化的全新空间,以满足现代图书馆的高效利用需求。

1.3空间功能的多样性

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应该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从身份、年龄、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功能定位,设置多样化的空间组织形式,让用户迅速找到所需的空间环境。如:通过对阅览室内的书架进行排列重组,合理分配站立式预览书架、研究型桌椅与休闲桌椅的数量,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服务需求。同时,公共图书馆内部空间环境设计要求具有辨别性,不同的功能空间要求具有各自的特点,不同楼层的空间设计尽量避免重复,通过在交通空间设置引导标识,帮助用户辨别方向。不同空间内部设备的排列与陈设合理,保障空间通透,以方便进行监督和管理[2]。

2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2.1坚持生态性原则

所谓生态性,就是具备自然的特征与属性,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3]。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中,设计者应该遵循生态环境设计的规律,掌握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从保留自然美的角度进行空间环境设计,融入更多的自然元素,形成自然、舒适的阅读空间。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尽量选择天然环保材料,熟悉各类环保材料的功能与用途,并根据施工条件与环境合理利用材料;设计过程中尝试开发环保绿色资源,采用简洁、自然的方式进行室内装饰,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与破坏;通过绿色植物、自然光等营造健康的室内环境,提升公共图书馆室内空间的自然化程度。

2.2增强空间环境体验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而人们对空间环境的认知体会,均与其情感体验及生活经历有关[4]。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中,设计者通过情境分析,有意识地加入多样化元素激发用户情感,将个人体验与空间环境联系起来,形成室内外空间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其中,这就是体验式空间环境设计(见图1)。这种设计方法能够吸引用户参与其中,将空间环境作为背景,让用户在获取认知体验过程中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促进人、物品、空间环境之间的多维互动。同时,设计者根据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的具体特质,采用艺术设计方法与现代技术营造内外部空间,通过对声、热、光、色彩、形态的调整与优化,创造出既满足公共图书馆功能需求,也能够满足用户精神与心理空间需求的环境,激发用户的情感共鸣,使其获得独特的体验。

2.3凸显人文精神

大型公共图书馆兼有信息服务与社会教育功能,在空间环境设计中应该体现人文精神,使其具备有别于周围建筑物的文化气息。在空间环境设计与处理上注重细节,在选址与环境营造方面注重与自然相协调,注重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以艺术设计的魅力吸引读者,并助其提升文化修养。根据大型公共图书馆所处的环境与设计目标,采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符号,以凸显建筑空间设计的主体,通过信息引导表现图书馆的设计风格,加强人们对公共图书馆整体形象的视觉识别,强化公共图书馆的思想内涵与教育功能。如:上海图书馆采用无围墙的开放式的设计格局,体现出图书馆的包容性,正门入口处由十二根廊柱构成知识广场,表达出天、地、书、人合一的思想,具有极高的辨识度。

3大型公共图书馆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与营造方法

3.1地点选择与功能布局

大型公共图书馆属于公益性建设项目,其建设用地多由政府划拨[5]。各级政府在大型公共图书馆建设阶段,应该将其纳入城市公共文化配套设施建设中。各级政府应充分考虑其地点选择以及功能布局的合理性,确保公益性文化设施的高效性与实用性,使社会效益最大化。大型公共图书馆的规划设计应做到以人为本,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数量,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确定建设规模与建馆数量。在功能区布局方面,应分为文献存储区、读者活动区、特殊服务区等多个区域,以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如:深圳市图书馆新馆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藏书量达到400万册,拥有3,000多个网络节点,日均接待读者数量超过8,000人。该馆位于交通便利之地,整体布局合理,造型精巧,是一座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建筑。

文会超: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的设计与营造3.2科学选址与环境营造

对大型公共图书馆进行科学选址,是保障其准确定位与规划布局的前提[6]。作为社会公众经常使用的公益性文化设施,其选址应该做到安全、便利,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效益。政府在城市公共设施规划中应预留公共图书馆用地,保障其建在交通便捷、人口集中的区域。同时,公共图书馆作为阅读学习的场所,要求环境相对安静,且环保与卫生达到一定的标准。若将大型公共图书馆选在僻静场所,则难以满通便利的要求,也很难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这就要求设计者适当引入消噪环保设备,为读者创造适宜的阅读空间。

3.3合理规划建筑用地

大型公共图书馆的建筑用地包括多个部分,如绿化、建筑、停车场等。当前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日益多元化,不再是单纯的图书借阅场所或信息交流与传播中心,也是放松身心的休闲场所,这对公共图书馆的空间环境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型公共图书馆的绿化率要求达到30%以上,可适当配置雕塑、花园等园林设计元素,以为读者提供阅读之余的良好休憩场所[7]]。此外,大型公共图书馆在扩建改建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设施与场地,保留原有场馆的使用性质,以避免资源浪费。在确保安全、环保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地面与地下空间,以提高建筑用地的利用率。若有条件可以将暖通房、变配电房等设置于地下,以达到节约城市用地的目的。

4大型公共图书馆内部空间环境的设计与营造方法

大型公共图书馆内部空间环境的设计十分关键,对读者的情感体验与行为存在直接影响,其内部空间环境设计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即空间布局、装饰陈设与基础设施(见图2)。

4.1内部空间布局

大型公共图书馆内部空间的布局应融入心理学、生态学等因素,明确不同空间的使用功能,坚持生态设计的策略,保障软硬件环境的美观与实用性。现代化图书馆可以采用一站式服务模式,根据功能不同将内部空间分为阅览区、多媒体区、交通空间等多个区域,每个区域设置相应的标识,方便读者查找与利用。作为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化服务机构,公共图书馆的内部空间设计不仅要求具备教育性与学习性,还要求具备娱乐休闲性,可以通过引入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等拓展空间功能,形成满足读者多元化需求的建筑空间。

4.2内部装饰陈设

大型公共图书馆内部空间装饰陈设的设计可以选择专业室内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力求为用户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空间环境。内部空间的装饰设计可用不同的色彩,营造不同的氛围。公共图书馆作为肃静庄严的场所,一般采用冷色系进行外部装饰,内部空间可以适当采用暖色系增加灵动感,将装饰色彩与主体色彩区分开来,吸引更多的年轻读者;同时将室外景观引入室内,如绿色植物、雕塑等,保障内部功能空间与绿色观赏空间有机结合,提升图书馆的亲和力;也可以引入视觉导向系统,合理应用文字、板块、图片等装饰元素,充分发挥功能引导、区域引导作用,保障多样化装饰与整体空间相协调。

4.3内部基础设施

大型公共图书馆内部基础设施的布局与形式多种多样,也可以衍生出不同的空间效果。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艺术殿堂,空间环境中的一切基础设施都应该与其文化氛围相契合,并且符合设计者的风格定位。由于室内基础设施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应该根据不同设施设备的特点进行统筹规划,保障与设计格调一致,并兼顾环保与美观性。不同的区域由于功能不同,其中的基础设施布局也应有所区分,如:公共空间作为读者休息娱乐的场所,该区域的基础设施布局应该具有灵活性,尽量给人带来舒适的视觉效果。以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为例,其所有阅览室均设置有方便读者借阅的开放式书架,并将阅览座椅放置在靠窗的位置,采用采光窗与琉璃顶棚进行采光,极大节约了照明用电。

5结语

在当前大力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背景下,生态艺术设计成为公共建筑的必然趋势。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的构建应该准确把握生态设计原则,掌握读者的心理需求,充分利用多种艺术设计方法与技术手段,通过合理的空间环境布局与装饰设计,为读者营造环保、清新、幽静的学习环境,更好地体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价值与环保理念。

参考文献:

[1]程玲,田宏伟,邓菁.高校图书馆室内空间环境设计探讨及实例分析[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64-68.

[2]李静.高校图书馆的适宜性空间环境设计的探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4(3):96-97.

[3]邓元平.基于生态文明视域下图书馆功能设置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11):158-159.

[4]李泽文.生态文明视野下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的思考[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3):6-9.

[5]陈鹰,赵建有.学科环境下的图书馆空间设计与构建:以长安大学图书馆交通分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3(11):60-64.

空间造型设计篇5

关键词:创新思维,建筑学,造型设计,课程改革

引言

建筑可以理解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而建筑学教育应是将理论与实际联合在一起,为改善人居环境做出贡献。建筑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建筑项目策划、方案设计、图纸绘制等综合能力的专门人才,设计师应该在具备成熟的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基础上,更应具备创新思维与素养。造型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需要在创新思维模式下强化空间思维能力。造型设计课主要是通过发散思维与创新来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旨在培养学生由逻辑思维向扩展思维转变,提升自身感官对自然形态的认知水平。

1建筑学造型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对国内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各类专业课程的研究发现,一般对于课程的理论结合实践都比较重视,学生可以参与较多的实践课程,这增强了建筑学与社会需求对接,增强了毕业生的职业优势。但在其他课程安排的过程中,发现对学生进行的空间思维训练相对不足。虽然有的课程与空间思维有所联系,但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少,当然这与国内建筑学教育的整体环境相关。造型设计涉及范围宽泛,强调将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空间构成等内容集成在一起的综合运用,然后汇集在设计方案中进行表达。目前,专门指向建筑学专业造型设计课程的相关研究基础较为薄弱,特别是未能充分凸显创新思维模式的构建和融会。总体来看,国内研究成果多强调造型设计中三大构成的联系、注重设计模型中材料的使用以及具体案例的点评,如何从源头上加强对创新思维的培养还未成体系,完整的理论更为匮乏。目前,传统的造型设计课程重视对理论的讲解、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与建筑设计形态的结合、忽视创新型思维的培养。由于思维的固化和狭窄,学生作品单调乏味模仿气息重,缺乏创造力。学生在设计作品时,常常为了最终呈现造型设计效果而放弃在建筑空间上的思考。如何在造型设计课程中将同学们的创新思维激发到最大化,更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具备个性化设计的潜质,这是需要研究和改进的重点。

2建筑学专业的空间思维要求

目前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大多以造型能力训练为主,少量创意思维训练为辅,训练学生对空间、透视、形体、结构、景物配置和色彩图像的描画能力。不过这样的教学只给实际的建筑设计提供了比例关系、结构关系和立面关系等表达技能。这样的教学模式尽管在初期符合我国对于建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大众审美能力的提升,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创新思维所占的比重,其中建筑空间思维能力是造型设计课程教学方案改革中的重点。建筑学专业的综合性强,同时涉及到人文艺术和工程技术。建筑空间思维会提升整个建筑的内在质感,建筑外观也会逐渐褪去那些奇怪造型,进而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对于建筑的理解。经过对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解析,目前的学生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需要加强的部分,特别是对学生在建筑空间思维上的训练仍然不够,需要在造型设计课程改革中有针对性的加以完善。目前的课程教学模式导致部分学生对于建筑学的造型设计认知存在一定偏差,难以对建筑设计进行真正地创新。在现有的建筑学专业教育模式下,更偏重于艺术与人文的设计,对于理性和空间的要求有所缺失,从而导致建筑学的培养计划未将空间思维的培养重视起来。而空间思维培养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建筑水准,一个建筑的内部空间是否整体协调、比例恰当、尺度合适,这决定了建筑自身是否合格达标。当一个建筑满足了自身的内部空间的统一整体后,还要看这个建筑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否协调,一个优秀的建筑,不论内外空间都需要协调统一。因此,建筑空间思维对建筑学专业非常重要,需要在造型设计教学中得到进一步强化。

空间造型设计篇6

意大利著名建筑理论家布鲁诺·赛维(BRUnoZeVi)曾说过:“掌握空间与知道如何去观察空间,是了解建筑的钥匙。”我们将这一论断推广到整个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领域也是正确的。因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应该从环境空间的认识与掌握开始,教学指导思想中必须重视和强调空间意识的培养。

然而,环境艺术设计是多门类造型艺术并存的、新兴的关系艺术。它将传统的建筑、园林、雕塑、壁画、广告等各门类艺术,多层次、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创造整体空间艺术氛围与意境。环境艺术“空间”的含义与表现形式,已经远远超出了任何一门传统造型艺术,或者称为空间艺术的概念,比以往任何一门造型艺术的空间都更为复杂、更难被人们所理解。在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仍然比较多地存在着“重实体、轻空间”,片面地重视环境实体表象,而轻视环境空间功能和环境空间艺术意境的思想意识。这种片面、落后的错误思想意识,误导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方向及评价标准,严重影响和阻碍着教学的健康发展。因此,强化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空间意识,正确认识环境艺术的空间特征,已经成为一个势在必行、不容忽视的研究课题。

一、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艺术设计空间

人们每时每刻都生活于环境空间之中,也知道空间指的是什么含义。但是,若从教学的角度来探究环境艺术设计空间,又会感到它的概念是那样复杂与陌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空间”本身的非直观性造成的。环境实体部分,因其具有直观性,很容易被人关注、认识和熟悉。相反,环境空间部分,看不见、摸不着,容易被人忽视,相对显得陌生。二是因为人们对造型艺术空间的知识了解和认识的局限性造成的。通常来讲,学生认识造型艺术的空间知识,大多从绘画、摄影的二维平面空间开始;之后是雕塑的三维实体(占有性)空间;最后到建筑、园林的四维(内空体)空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这个认识过程中,越复杂的“空间”概念,越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和理性思维的参与方能把握。未经过相关专业知识训练的人很难认识和掌握复杂的四维,甚至是具有“多维特征”的环境艺术设计空间。

人们通过视觉和触觉就能够直接感觉环境实体。可是,环境空间印象的获得,如果仅仅依靠某些感官是无法完成的,它是建立在形状、大小、方位、距离等一般知觉之上的高一级的综合知觉。要想全面认识和把握环境空间的特征,通常还要调动人的一些理解能力。因此人们对实体的感觉和认识要先于空间,易于空间,而对环境空间的感觉和认识则后于实体。

传统高等艺术教育中的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是通过视觉和触觉,就能够直接欣赏到实体审美对象。它们运用的空间特征比较单纯,而且作用也次于实体艺术形象,人们多习惯于对实体形态的审美关注。新兴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主流诞生于传统造型艺术院校,是高等艺术教育中传统工艺美术设计形态向现代艺术设计形态转型期的新专业学科。其办学方法还处在探索和完善阶段,当新的教学体系尚未确立之前,旧的造型艺术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必然还会占有极大的优势。目前还有些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依赖于工艺美术现成的教学体系和评价标准,甚至还会使用绘画和雕塑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环境艺术设计的好坏,习惯于传统造型艺术的空间意识,而对环境艺术独特而重要的空间本质特点,则认识不清或重视不够。实践中往往把直观的环境实体形态,如地面、墙壁、天花板等围合空间的界面或空间的“外壳”,以及雕塑、壁画、植物、水体等环境小品和公共设施,作为指导教学和评价教学的主要对象。反而将提供人使用的环境空间场所,弃之于脑后,忽视它的存在。将环境艺术设计教与学的焦点,过分地集中于空间界面的造型装饰或环境艺术品的创造上。淡化了空间功能的探寻及空间整体艺术意境的学术研究,教学空间意识滞后于教学实践。造成用表面化的“装饰装修设计”,代替深层次“空间艺术设计”的一些不良教学弊端。

现行小学、中学美术课程,以及艺术设计类高考的备考科目中,均没有针对四维造型艺术空间知识的学习内容。一般人对造型艺术空间的了解,仅仅涉及绘画、手工美术或雕塑小品等二维、三维造型的基本概念。如何欣赏建筑与园林艺术?解读建筑、园林和城市环境的空间美学价值的知识十分欠缺。然而,进一步探究环境艺术空间特征时,我们发现它比传统意义的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的空间概念复杂得多,也并非是各门类造型艺术空间简单的累积之和,它的特征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表达准确的,它是现代整体艺术设计的新型空间概念,因而令人感觉陌生与难懂。

二、建筑空间与环境艺术空间

在艺术辞典或美学书籍中,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和工艺美术统称为“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诚然各门类的造型艺术均离不开“空间”的特征,并且都会在环境艺术之中呈现出来。但是,它们各自的“空间”概念却不尽相同。

绘画的“空间”是平面二维的,尽管画面所表现的内容可能是三维,甚至四维的空间。但人与画面为静态相对,仅凭视觉观赏。雕塑的“空间”是立体三维占有性空间,是以三维实体占据空间,本身并不能产生空间,人只能从外部环绕欣赏它,雕塑形体与观众分离,人在形体外面以视觉或触觉感受它。工艺美术的“空间”与绘画、雕塑的基本相同,主要是平面二维和立体三维的。

建筑艺术是人造环境的“主体”或“骨架”部分,它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最密切。建筑的空间比其他造型艺术复杂得多,它属于三维限定性空间,并具有四维的特性,人是在“内空体”中通过运动觉和视觉把握对象。布鲁诺·赛维(BRUnoZeVi)曾经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建筑空间的特征,他说:“建筑像一座巨大的空心雕刻品,人可以进入其中并在行进中来感受它的效果。”“建筑的特征——使它与所有其他艺术区别开来的特征——就在于它所使用的是一种将人包围在内的三度空间‘语汇’。”应该讲这种空间特性,不仅仅是建筑艺术的特性,也正是整个环境艺术的特性。其实,除了建筑设计以外,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园林设计和城镇规划设计等,与环境空间相关联的造型艺术设计,无一不使用这种空间“语汇”。从个体的室内、庭园、广场、道路等场所,到庞杂的城镇都市群体形态,无一不是能够包围人和物的“内空体”空间。布鲁诺·赛维进一步的论述更加肯定了整个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的这种空间特性,他说:“如果说建筑物内部的空间是由六个面所围成(地板、天棚和四面墙),这并不意味着由五面而不是六面围成的空场,如(无盖的)庭院或公共广场——就不能同样有效地数作空间了”,“……所有城市的空间只要视线被遮挡,不管用的是石砌墙还是成行的树木或护岸,都呈现了我们在建筑空间中所感到的同样特征”。日本著名建筑师卢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也指出建筑外部环境空间是由地面和竖向界面两个要素构成的,比起建筑室内少了一个顶面要素。建筑是人类用自己的力量获取空间的艺术创造,自然成为最能让人了解和认识到空间的造型艺术。我们运用这一学科知识,推而广之,就能认清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空间特征。

从环境艺术整体来看,单纯凭借建筑模式还不能完整地解读这门构成因素和表现形态极其复杂的现代艺术设计的空间“语汇”。卢原义信曾说过:“由建筑师所设想的这一外部空间概念,与造园师考虑的外部空间,也许稍稍有些不同”,“……即把整个用地看作一幢建筑,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室内,没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外部空间考虑。所以,外部空间与单纯的庭院或开敞空间自然不同。”这就是说,建筑所研究的空间,还不能完全等同于环境艺术探讨的空间。邓庆尧在其著作《环境艺术设计》中指出:“环境艺术是多学科互助的系统艺术,环境艺术是多门类并存的关系艺术。”由此可知,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构成之复杂多样、表现形态之丰富多彩是任何一门传统造型艺术都不能企及的。它是以建筑艺术空间为“主体”,再综合其他造型艺术的空间特征,整合形成的新空间体系。

三、环境艺术的真实空间美

笔者认为,要探究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规律与特征,寻觅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对这门新兴设计艺术的审美特征——独特的时空美,进行深入的解读与研究,并区别它与其他传统造型艺术之间的异同。环境艺术使用的是丰富复杂的空间与时间综合“语汇”,创造的是真实立体的空间形象。纵使环境空间由各种实体物质要素限定构成,可是诱惑视觉的形、色和材质等,并不是环境艺术审美的主要对象。反之立体真实的空间艺术形象,才是其他造型艺术不具备或无法比拟的艺术特征,真实空间美是环境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最大的区别。

1.环境艺术的真实空间性

工艺美术、绘画和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审美形象,主要表现在实体形态方面。不可否认,绘画和摄影等造型艺术,为了追求作品的逼真性或感染力,也努力地描绘和表现空间,写实绘画中应用的透视技法,即根据人眼观物的规律,精准地描画真实空间;摄影更能丝毫不差地记录或还原一瞬间的空间形象。但是,不管一幅画,画得多逼真;一张照片,拍摄得再生动,它们终归还是一个只能看,而不能走进去的虚拟空间。现代科技制作的电脑三维动画,或环型全景电影,能让人眼感觉到画面的纵深层次或环视四周景象,迷惑人的视听,产生空间幻觉。但仍然是针对人的某些感觉方面制作的“虚像”,终究无法把人带进真实的环境空间中,去感觉冷暖干湿,嗅闻芳香气息,触摸软硬粗细的真实存在。

建筑是最能让人联想到空间的造型艺术,是人类用自己的力量获取空间的艺术创造。建筑物包含众多的室内空间,建筑群体组合又限定出丰富的室外空间。可是它的整体气势、总体形象特征更多地是从外部获得的、给人带来类似雕塑体积造型的审美特征。

总而言之,只有环境艺术突出地表现了空间性审美特征。要欣赏环境艺术作品的基本条件是人必须进入其内部空间,边走边看,并将所有景象通过联想组合起来,才能获得完整的艺术形象与审美感受。试想一下,若仅仅凭借静止的、平面的照片或图画,就想欣赏和感悟到北京故宫、苏州园林、巴黎圣母院、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等艺术环境的丰富多变、生机勃勃的景致,及整体空间气势与空间意境,无疑是不现实的,只会落得个纸上谈兵或盲人摸象的结果。再如,旅游到了丽江古城外,或者杭州西湖边,而未能进入其内部游赏。就根本无法感悟到纳西人家小桥流水、天人和谐的空间意境;也欣赏不到“天堂”般绮丽多姿的西子湖风景美,留下的只有无限遗憾。唯有当观赏者亲临三度空间之中,调动眼、耳、鼻、口乃至全身感官,去接收周围各种审美信息,并经过综合联想与理解,方能实现对环境艺术全面的认识和评价。

这种基于立体真实空间的特殊审美体验方式,是认识和评价环境艺术特征的重要基础,也是指导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教学中出现了对真实空间美艺术特征的认识不足,很多人往往把虚拟的设计表现效果,作为构思、设计、评价的最主要对象,其重视程度超过了对真实环境空间的注意。专业建立初期不少师生过分热衷于手绘效果图表现的竞技,之后又沉醉于电脑的虚拟视觉世界的再现。更有甚者,几乎把环境艺术设计课演变成了效果图技法训练课,或者装饰艺术创作课来上,用评价绘画或雕塑作品的标准来评价环境艺术设计。正如多年前布鲁诺·赛维批评错误的建筑评论时所言:“评论家们把评价绘画的方法扩大运用到整个造型艺术领域,这就把一切都缩减到仅有图面上的价值。”“这不仅是评论方法上的错误,也是由于缺乏一种哲学见解而引起的概念错误。”

2.环境艺术的时空综合性

现代物理的科研成果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对空间的狭隘理解,爱因斯坦之后空间与时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越来越为人们重视。由庞杂的真实物体组成,通过连续观赏审美的环境艺术系列空间,必须以运动为基础才能实现。这种独特的运动观赏方式,给它的空间艺术结构中融入了时间的因素。以空间美创作研究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在讨论空间审美时,时间也就成为新的课题。波兰闵可夫斯基曾经提出“四维空时连续系统”的概念,这一理论认为空间除长、宽、高三维之外,还必须加上时间这一维决定因素。这正是环境艺术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时空综合的“四维空间”特殊性。

众所周知,通常艺术专业的分类方法之一是以空间和时间作为标准。音乐、舞蹈、戏剧和电影为动态的时间艺术类型;而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甚至建筑艺术,则为静态的空间艺术类型。实际上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并非单纯的静态空间艺术,在三维之外均离不开时间这一维决定因素,具有强烈的四维空间特征。以建筑和园林为母体拓展开来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与生俱来带有空间与时间的综合性艺术特征。它不同于一般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造型。而是呈现出复杂的、多层次的空间结构,要感悟和审美,观赏者必须沿着一定的路线“边走边看”。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既要以造型艺术为基础,学习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表现空间的技巧,研究建筑和园林营造空间的方法。同时,还要借鉴和吸收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驾驭时间的知识技能。

音乐形象是在声音的运动中形成的,是活跃的、发展的、流动的形象。在流动的时间中音符、乐句都不停变换,形成几乎不重复的音响,正是这些不断变化的音响组合成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形象。环境艺术形象虽然是固定的,但它必须沿着一定次序排列、延伸、连续和展开。室内外环境艺术,在构思、设计、欣赏时,同样讲究前奏、过渡、高潮和尾声各不相同而又连续的计划安排。研究流动的时间、运用连续的时间,成为音乐教学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十分相似的共同规律。

3.环境艺术空间的固定性

环境艺术设计创作必须具备真实的地址,作品建立于大地上某个不能移动的空间,受制于周边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美的一个鲜明特征。它不像大多数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作品那样,可以随意搬运到不同的地点展出。中国瓷器和秦兵马俑可以不远万里漂洋过海到欧洲巡回展出;中国人也可以在北京、上海,甚至更多的城市,看到来自法国卢浮宫、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馆藏绘画和雕塑原作。但是不论是谁、身居何处,要欣赏故宫、颐和园等中国皇宫及皇家园林,或者参观法国凡尔赛宫、罗马斗兽场和威尼斯水城,都必须通过旅行前往目的地,才能实现审美目标。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一栋建筑、一条街道、一个广场或一座公园,都根植于特定的空间之中,并与周围环境保持着各种联系,这就是环境艺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特征。

妥善处理好设计作品与周围大环境的关系,是关乎成败的设计原则。大环境是设计作品的背景条件,它能烘托设计作品。设计作品是大环境的精华部分,又提升大环境的审美质量。若两者关系失调,效果就适得其反。故宫、天安门广场的恢宏气势,出自于京城广阔平原上的中轴线整体布局;圣马可广场优雅的艺术氛围,得益于威尼斯水城和亚德里亚海的映衬;大理白族四合院坐西向东,是为了顺应苍山在西、洱海在东的地形地貌特征。成功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就好似从当地“长出来”的,凸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创造出引人入胜的“唯一性”景观风貌。旅游的魅力充分显示了环境艺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特征,并以此成为永恒吸引游人的“法宝”。

环境艺术空间的固定性特征,带给教学的研究课题是环境整体设计意识与环境个性设计风格。当前还有些设计教学实践中因为忽视这一空间艺术特征,导致师生无视本土文化传统和地方环境特色研究,盲目追捧流行环境“舶来品”,过分宣扬“洋”材料和“洋”工艺。仿效抄袭,缺乏地域特色,或者脱离本地环境,违背周围条件,孤立炫耀自我的作业。然而,稍稍考察一下实际,就会知道对于固定不动的环境艺术来讲,没有本地个性特征的环境形象,必然丧失吸引力。丑陋的环境作品因为固定不动,强迫人们观看,危害远远超过普通造型艺术劣质品。实践证明,整体意识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个性表现风格是艺术创造的生命之源。

空间造型设计篇7

传统素描和设计素描是完全用一个颜色来描绘客观形象特性或艺术家心中理想化的形象的最初的绘画形式。是光与影的使用,以光和阴影来创建对象,特别注重准确的造型能力。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学科,涉及到设计模型、函数模型和建筑业。培养造型能力就包括素描造型、色彩造型、工程制图、电脑效果图等。而素描造型又是诸多造型的基础造型,素描造型的训练也是诸多造型训练的基础。在素描造型训练中我们应该把空间形态思维、空间造型思维、空间形态的表现、空间形态的创造融入到素描教学中。

二、室内设计素描教学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每个职业需求的人员都应具备从事专业的良好的职业意识。从事音乐艺术要求音乐家有良好的音乐节奏感,从事体育运动要求运动员有很好的速度感等基本素质。高职高专设计素描课程的训练目的也就是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掌握由再现到主动表现的重要手段。

(一)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

著名的艺术教育家徐悲鸿精辟地指出:“艺术的起点,第一个在所有精密观测对象,这是第一。”然而现实状况是艺考持续升温,大多数速成考生流入到高职高专设计专业中。这些学生往往在入学前两三个月进行绘画基础训练,缺乏一定的造型能力更别说创新意识。有一些新生连基本造型能力都没有解决。在素描教学中,如果单纯地将学生关在狭小的空间内,茫然地进行相对固定的光源、角度的写生,来表现相对稳定的物象关系,其理解活动会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室内设计素描教学优先考虑学生,它可以使学生用具体而有效的方法来分析客观事物,观察和表征。例如:素描草图不是绝对类似于一个对象,而是进行了元素分析,对自然进行观察,保持和加强其形象特征的部分,削弱或删除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分析物体形态内在结构关系与构成规律。

(二)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设计师需要具备空间形态和造型能力,以及概念设计预期的有用的图像映射能力。通过室内设计素描训练,让学生学会使用不同的角度来看,比例、结构、明暗的方法,线性能对象技术,在三维空间的概念,学习形式的内部结构分析,表达室内空间形态和空间协会。理解和掌握对象的形状、结构、原则和尺度空间的角度来看,以掌握造型的基本规律,包括:准确、深入的表征技术,形式、结构、空间和具象空间形式、意象、抽象表现技巧。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学家普罗维登斯在古希腊时说:“头脑不是一个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炬。”在室内设计素描课程中,从技术和审美上要求做到多元化和个性化工具可以自由选择、表现方法可因人而定、表达形式凭个人喜好均可尝试。满足需要设计的思维方式和造型,不仅能使学生在素描造型上获得严谨、标准化的培训,还因为这种思维和想法包括时间和空间、思维等宏观和微观因素,从而大大拓宽了空间形状的表达,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创造性的形状造型理念培训,使学生从不同的创造性思维方法的创建可操作的规则,提高创新能力。

三、室内设计素描的核心要素

(一)室内设计素描与室内设计专业

就室内设计素描几周的课程而言,宜减少使用绘画写生常用的水果类、蔬菜类静物。室内设计意识、专业造型技能、专业创造思维难以在这些静物形态素描中得到训练。应创造性地驾驭现代视觉表现元素。

(二)专业知识题材的表现

室内视觉素描课程描绘的题材应全面靠近空间元素,学生在素描训练中应以几何形态家具设施写生、几何形态公共设施写生、小空间写生等训练,密切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联系。

(三)多元化组织的训练

多样性可丰富地训练学生的表现方法、手段和设计词汇,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表达能力,最终实现“通过草图、空间结构设计”。

(四)“图”和“画”

室内设计素描教学作为设计的基础课程,就只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强调“图”面设计技术形式,达到素描为设计表现服务而淡化素描“画”面纯审美观赏效果,以突出室内设计专业素描的特色。

空间造型设计篇8

(1)点。点也可以通过对称的排列方式,令人产生重复的、均衡的、连续的视觉效果。又可以通过不规则的排列方式,令人产生有节奏感的、有韵律感的视觉效果。在空间中有多种点的形式:如空间中的一幅画或一把椅子,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点。点既可以是摆放在室内的一件工艺品,也可以是令室内空间增添氛围的一个烛光。总之,点在室内空间的作用是可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增添空间的审美性。(2)线。线是点移动的轨迹。线具有各种特征:包括方向性、延伸性、韵律性。线有粗细、长短、直曲之别。在室内空间环境中,凡在尺度比例上长度一端较宽度一端大很多的物件都可以被视为线,如空间上的房梁、柱子,以及各种施工管道等。线的表现形式包括直线、弧线、曲线等。例如直线,直线的特性刚直、硬朗、力度强。直线可分为水平、垂直、倾斜等形式。水平线令人产生轻松宁静的感觉,在视觉效果上有安静、舒缓、平和、稳定的效果,可以使空间横向感加强。垂直线令人产生均衡重力的感觉,在视觉效果上有崇高、坚韧、向上的效果,可以使空间纵向感加强。斜线令人产生较强的动感,可以使空间方向感加强。(3)面。线的并列则形成面。面可以看成是由一条线移动展开而形成的。面可以分为规则和不规则两种形式,规则的面有对称、重复、渐变的形式,在空间上令人产生和谐、规整、秩序的视觉效果。不规则的面有对比、自由性的形式,在空间上令人产生动感、韵律的视觉效果。(4)空间。点、线、面在二维平面加上高度就形成了空间。空间的组合形式上分为秩序与非秩序两种。秩序组合形式主要表现为重复、对称、渐变、节奏、韵律等方式,在空间视觉效果上可以形成严谨有序、规整、干净的审美效果。非秩序组合形式主要表现为特异、肌理的方式,在空间视觉效果上可以形成随意、松动、洒脱的审美效果。

二、点、线、面造型艺术与室内设计的空间法则

从造型艺术来看,室内设计中各空间法则,如空间组合、空间功能等运用方面,点、线、面造型艺术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实践运用意义。例如,在室内空间中将多种设计元素提炼为简约的点、线、面的表现形式,并按照造型艺术的法则组合起来,使空间组合合乎功能的要求,并使室内空间关系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1.从点、线、面的构成角度看通过构成中的基本造型手法如:重复、发射、特异、对比,使室内设计中的表现形式达到其丰富性,从而提炼出将室内空间内的组成元素概括为简单抽象的点、线、面的形式,按照其造型法则组合起来,达到构成的丰富性。2.从点、线、面的形式美角度看通过对形式美艺术法则的运用,利用均衡、韵律、节奏、简单的几何组合形体手法,令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达到空间均衡、突出重点空间和空间过渡的处理效果,从而使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形式美艺术法则转换成处理空间组合的应用方法。3.从点、线、面的室内空间角度看通过对室内空间的设计,使室内设计中所包含的空间组合要素符合简单点、线、面的组织方法和规律。造型艺术在找到对应的室内空间设计后会令空间的组合形式丰富其层次性。

三、结语

空间造型设计篇9

【关键词】展示设计;环境设计;空间设计

展示设计是一种人为环境的创造,空间规划就成为展示中的核心要素,展示空间的展示整体形象给人留下第一印象,所以空间设计好坏会影响到整个展示活动的好坏。

一、展示空间的特征

任何设计都是需要一定的空间来体现的,没有空间的设计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展示是以创造实体意义的空间来满足人们的需求,一个完整的展示环境形象,总是由展示实体和空间构成。实体也通过空间来表现,空间通过实体来完成。所以展示空间的设计业与实体也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展示人们可以沟通信息,交流情感,促进社会发展,展示的方式也随之多元化。多远化的表现方式是形成商业空间展示设计的主要因素。商业展示空间结合了时空、区域、道具等形式的空间组合,或空间环境艺术。要了解空间环境艺术,就必须了解空间环境的特征和设计艺术。空间环境艺术在设计上可以理解为视觉元素的运用和设计的形式法则。

空间是视觉受到阻碍形成的范围,展示空间是由空间界面组成的多维空间。展示空间是“四维空间、时间、大小空间”的组合关系展示的空间是流动的、复杂的、超时空的多维空间。在展示空间中观者只有在运动中将各局部的空间艺术把握好才能综合地得出整个展示设计特征。对展品的观赏必然是一种动态的观赏,其时空艺术设计组织侧重于动态,在流线美的创造,在三维空间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四维―时间”是创造动态空间形式的根本。[1]

二、展示环境的空间设计

展示空间中展品要说是主角了,以最有效的场所位置向观众呈现展品是划分空间的首要目的、逻辑地设计展示设计展区的次序、编排展示的计划、对展区的合理分配是利用空间达到最佳展示效果的前提。因此,设计必须将空间问题与展示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考虑,不同的展示内容有与之相对应的展示形式和空间划分,所以展示空间的特点也决定了展示空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功能空间设计

由于展示内容的主题各异,对展示空间设计要求也各不相同。要求展示空间的功能应与展示主题相适应,空间的功能设计定位要满足展示成列、演示、交流、贸易销售等多种实际功能需要,创造一个特定主题的合理使用空间。[2]展示艺术是实用很强的艺术,任何一个展示设计都是为了某种目的去组织元素从而使之成为一个整体。那么在展示设计中对空间的功能分区是首要任务,也是能顺利圆满完成整个展示过程的基本保障。

功能分区是对展示活动的各种功能及其它们之间相互联系进行空间分析,使空间分区满足功能的需要,比如对展览会中的独立摊位的设计,就需要对空间进行功能分析,如洽谈区、成列区、商品或企业形象展示区等功能区域,同时还要考虑与整个展览会风格的谐调统一。再如展示环境中的公共空间,是供大众使用和活动的区域,在规划时应当注意进出方便,有足够面积,有足够大空间让人们谈话时不影响其他参观者,还应当有休息,饮水的空间。

(2)平面空间划分

展示的平面空间指的是展示所占用的平面面积位置等,一般的分为室内面积和室外面积,也是体现展览规模、区域划分和局部构成的蓝图,是进行后续工作的重要依据。充分有效的利用有限的展示空间,把展示的内容和展示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创造适合特定展品环境的艺术空间。

展线一般指布置展示版面和有展出内容的展壁等的横向延长线,是划分展示空间的重要手段。展线的主线和副线的划分并无绝对的标准。展线的设计一般采用顺时针方向,展线设计绝对如何分割展示空间,也决定了布展的基本形式。

(3)立体空间造型设计

设计的形态,几千年来随着时代的巨流时缓时急地变幻,似为无常,实为有常。也就是说,形态的变化是有规律的.[3]这一规律与使用的功能相关,也影响着审美观念的变化。设计形态以占有实际空间为特征,并以人的视觉为主要感知方式。设计的产品一般是物质状态的,必然占有实际的三维空间。这就是所谓空间的规定性。

展示空间中造型形象是视觉阻碍的最直接要素,它能充分引起视觉反映和体现展示造型的形态特征,空间的造型设计必须以展示的内容、性质、平面空间的布局及其场所标高的高低为基本依据来进行。有的展示需要营造为壮观的、宏大的气氛,有的需要营造出庄重严肃、具有震慑力的气氛;有的需要豁然开朗、有的需要轻松自如。

展示环境中造型设计的不同给人的视觉感受也大不相同,如横式空间造型采用单项式的线性布置法,用于陈设时序性较强的展品,给人安稳、平稳、率直、舒展的感觉,纵向空间造型可随着远近和垂直方向的高低得到不同的视觉心理感受。纵向不宜用在进深小和举架低的空间里。纵向空间通过中心式景观式的成列方法来展示展品,给人一种崇高、钢直、庄重的感觉。还有圆形、弧形、曲面等立体造型,能取得优美而富有情调的展示效果。有机形态造型,是发挥造型的重要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是展示对象具有鲜明、独特、更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三、展示空间艺术化设计

展示艺术中,常常要运用一些艺术处理手法来强化空间的艺术特性,使之能充分表现出展品的特性,给人以最佳的视觉和心理的感染力。在满足功能需要的同时追求艺术美是必然的,艺术中的美主要取决于创造水平,一个在造型上贴近使用者审美心理的产品,往往能够在不经意间影响消费者的购买的欲望和使用者的心情。[4]展示环境设计就应当以有利于公众游览、流动为主,除了竟可能地保持空间的开阔、道路的通畅。展示中的设计风格应该符合展示品牌的特点,迎合大多数人的审美口味,以便形成大方、合适的展示空间艺术效果。艺术美重在创造,在各类设计中创造最便于发挥设计者聪明才智,因而它具有表现力。

有效的展示空间功能设计和适当的空间心理设计是展示空间美感的基础,而空间的形象感、节奏感及其形式美感,则是空间审美的要素和形式。展示空间的艺术化设计,不求过多的变化,而需要多样的统一。在展示环境中常常会运用一些艺术处理的手法来强化空间的艺术特性,使之能充分表现出展品的特征,给人最佳的视觉心理的感染力。一般有实景、借景、迷幻和错视等手法。

实景一般为生活化的手法,强化展示空间的生活化或真实性,也是中空间创造,主要想通过展示空间中强化人情味和个性化营造某种让观众触景生情的空间气氛。借景是展示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借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手法,给人一种“小中见大”“步移景异”感觉达到良好的展示效果。

迷幻空间是种违反自然常态的空间手法。重要是最求神秘、变幻、新奇、戏剧般的空间。错视现象对空间形态、图形等造型也具有使用价值。如宽敞明亮、幽暗与狭小的空间中若想使他们的空间有所变化,可改变现实中的空间状态,使人们有新的空间感受。错视现象对空间形态、图形等造型也具有实用价值。

注重展示空间的艺术化设计,是将艺术美的形式法则广泛应用于商品成列,依照色彩、规划、造型的有序排列,构成赋予持续美感且容易识别的展示空间。

四、展示空间安全性设计

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丰富人们的生活,于是,不管什么样的设计,从本质上讲,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人是展示空间环境中最终的服务对象,所以必须注重展示空间的安全性。如参观流线的安排必须设想到各种可能发生的意外因素,考虑到应急措施。甚至考虑到一些特殊需求无障碍设计,这也是现代展示设计的发展趋向。在一些大型展示活动空间中,可能包括各种仪器、机械、装备以及模型等需要消耗能源的设备。这些辅助设施也都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考虑好对这些辅助空间的处理是顺利完成整个展示活动的保障。

展示空间的基本结构由场所结构、路径结构、领域结构所组成,其中场所结构属性是展示空间的基本属性。因为场所反映了人与空间这个最基本的关系,体现了以人为主题。通过场所、路径方向、区域相互协调的关系。可见空间造型设计时各种形式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而是相互交叉、互为使用的。但在整体上,每个造型应以一种或两种形式为主题形态,避免过多使用形式而造成杂乱无章,无视觉主次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远.展示设计[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32.

[2]李远.展示设计[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96.

空间造型设计篇10

【关键词】构成艺术家具设计服装设计

构成艺术是现代艺术的流派之一,理论源于德国的包豪斯,涉及几何学、力学、材料学、光学、心理学等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构成艺术不断探求视觉规律和美学法则,不断为现代设计提供丰富的视觉体验,构成的视觉语言和思维方式,对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等产生重要的影响。①可以说,构成艺术是任何艺术和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一,它存在于一切艺术和设计的任何角落。其中,作为与人本身需要最密切相关的家具设计和服装设计,在对构成艺术的运用上存在着众多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一、家具设计与服装设计的构成艺术属性

构成艺术主要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三个部分,而平面构成是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的基础,其构成原理和形式法则适用于任何维度;立体构成是将二维形态转换为三维并结合材料要素、空间要素和色彩要素等的综合构成;色彩也不能脱离形体、空间、位置、面积、肌理等平面和立体要素而独立存在。因此,三大构成之间是互为基础、相辅相成的。

简单地说,家具和服装都是具有长度、宽度和深度的立体物,占据着三维空间。再由于家具设计是探讨人体与家具的造型、功能、尺度与尺寸、色彩、材料和结构之间关系和变化规律的一种造型手段,目的是服务并满足人的行、走、坐、卧等活动要求,而这必然决定其三维空间中的立体造型形态。服装设计的载体(人体)是一个具有高度、宽度和厚度的复杂的立体,服装设计就是根据人体与面料等附属材料之间关系和变化规律,去塑造对人体进行包裹的一个立体空间,再进一步设计色彩与材质在空间中的表现。②

由此,我们认为,作为整体的家具造型设计和服装造型设计与其制作过程,都是构成艺术中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的一种造型活动过程。

二、家具设计与服装设计的构成艺术运用

家具设计中,主要利用线、面、块形材料元素,按照重复、近似、渐变、辐射、特异及对比等构成法则,对各元素进行秩序构成来进行形态设计。服装的造型构成是利用面形材料,以重复、渐变、扭转、面层和面群列等构成形式,使服装立体型具有虚实量感及空间层次。此外,服装的立体型也会侧重线与体的构成关系,以线的重复、交叉、放射、扭转、渐变等构成形式,表现服装造型流动、起伏、延展的空间效果及疏密、虚实的美感形式。③

因此,家具设计和服装设计造型,都是以点、线、面、体为基本的形态要素,以对比与统一、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等为形式要素,并综合材料要素和色彩要素来实现的各种造型活动。构成艺术在家具设计和服装设计中,主要解决两者的造型创新设计问题,包括在设计中如何创造新的形象或形态,如何按照美的秩序和法则创造出所需要的艺术造型,怎样处理形与形之间的关系等。④构成艺术还能够通过不断的分割、组合所产生的不同的组合关系而激发设计灵感,产生出无穷无尽的新的造型作品,从而丰富家具设计和服装设计的表现空间和形式,增强艺术感染力。

三、家具设计与服装设计的构成要素

材料和空间是构成艺术的要素,构成最后的形态都是通过材料和空间来体现的。

1.空间要素

家具设计具有虚与实的非平衡空间意象,虚实空间同时存在于一个形态中,虚空间存在于实体空间的空缺部分。家具造型中的块面等元素在旋转、围合时往往都会产生空间的张力,空洞的虚空间是对实体形态的有力补充,形成虚实相生、互相渗透的效果和特定的空间意境。

在服装形态设计中,使用线材构成的线面,可产生若隐若现的虚空间,富有动感,而面材形成实体和静止的感觉,因此,以线材和面材结合型的手法构成的服装,虚实相生、动静对比,使得服装整体效果复杂多变,空间感丰富。例如构成手法中的折曲、切割、镂空等工艺对面料的造型设计,使形态具有丰富的空间表现形式。

虽然在家具形态和服装形态中都存在着空间的构成,相对于服装形态,家具形态的空间感更突出和强烈,表现形式和效果更加丰富,并具有文化神韵的更深层次的意象空间的表达。

2.材料要素

不同材料的运用,会影响作品的视觉和触觉感受。在家具造型设计中常见的材料是板材,服装造型设计过程中主要的材料是布料,都属面材要素。不同的是,前者为硬质面材,后者为软质面材,其加工手段不同、基材的转化方式也不同。

家具造型使用的主要材料有:木材、钢铁、塑料、石材、有机玻璃等,家具设计形态中的面材一般是由块材转化而来,如木材经过刨削、锯割、雕刻、弯曲及组合处理后形成各种家具板材。家具用材属于硬质面材,其特点是具有很好的韧性和刚性。由于家具需要具备一定的承载能力和抗冲击能力,因此这种硬质面材能够满足家具内在的功能要求。

服装所用的材料主要是软质的布,服装设计形态在构成上主要是对面材的应用,辅助结合线材,很少使用块材。而布料通常是有棉、麻、丝、化纤等各种纺织线经纬交织而成的,是由线的排列组合转化成的面,与家具形态中由块材切割形成的面不同,其韧性和刚性都较差,柔软性好,给人亲切、温暖的感觉。

总之,材料和空间要素作为构成艺术实现的载体和基本要素,虽然在家具设计和服装设计中具有不同的特性和运用方法,但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四、家具设计与服装设计构成艺术的启示

立体构成所研究的是形态、空间以及材料三者之间的关系。⑤相对而言,家具形态设计在构成上长于营造空间的虚实和意境,而服装形态设计富于千变万化的造型,得益于丰富面料良好的可塑性。因此,设计师需要打破常规的思维惯式,将服装形态和家具形态各自的构成艺术优势因素相互结合,为造型设计开创更广阔的创造空间。

1.家具设计中空间要素的启示

家具设计形态中包含了各种形式的物质空间和非物质空间,如实空间、虚空间、封闭的空间、开敞的空间、想象空间等。虚实空间相互对立呼应地融合在家具形态中,形成难以度量的精神境界。服装在形态设计中也可借鉴这种空间构成的方式,以虚实相称来表现灵动的空间,传达设计的目的。如巴西设计师安德雷亚·卡维斯设计的“棱镜鞋”(图1),就其鞋身来讲似一个剪纸艺术品,规整的菱形实体间隔着重复有序排列构成,虚实相间的空间形成节奏、疏透和轻盈的感觉。

2.服装设计中材料要素的启示

在服装设计中,面料的质地、色彩和图案等不仅直接左右着服装的色彩、造型的表现效果,还可以诠释服装的风格和特性。如今服装的面料五花八门、日新月异,但从总体上来讲,服装面料属最柔软舒适、对于人体最有亲近感和安全感的材料。将服装面料与家具创新设计结合起来,能够创造出具有独特的创意的面料家具,其形态不仅使人耳目一新,坚硬与柔软材质的对比形成刚柔并济的节奏,还可以弱化家具硬朗的线条,能够帮助人们实现对柔软生活的向往。如图2所示的充满童趣的桌子与传统的桌子用抽屉来储存物品不同,这款桌子将服装面料中的毛织物巧妙地加以利用,储物空间被设计成了几个毛线口袋。只需将滑盖式的桌面旋开后,就可以取放东西了。因此,新材质的发现与运用对于家具的创新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要做出更好、更强的家具设计,不应拘泥于材质,也不应被材质所限制。上述具体实例充分说明,服装面料可以为家具创新设计提供更广阔的创造空间和设计的灵感源泉。

(注:本文为201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名称:以家具设计专业为例探索工科设计专业艺术类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项目编号:8649)

注释:

①徐文汉.构成艺术与应用[m].天津:杨柳青画社,1999:4.

②黄亚琴.解析服装设计中的构成艺术[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98.

③周丽娅,梁军.服装构成基础[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150.

④姚海涛.现代家具设计形态中的构成艺术[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