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媒体的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5:46

社会化媒体的含义篇1

“词媒体”已有定义分析

“词媒体”这一概念最先在互动百科出现,之后又有其他学者和机构对该概念进行了界定,笔者查阅到的关于“词媒体”的界定主要有五种,列举并分析如下:

第一种,互动百科中的“词媒体”是指以词作为核心传播内容的全新媒体形态,其利用“词”具有的对特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超浓缩、利于口口相传的特性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媒体信息的传播和记忆速度。有学者指出:“媒体”指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如报刊、广播、广告等;“词媒体”并非一种真正的媒体,而是一种语文现象,是对一类流行语特征的概括。①在互动百科首席执行官潘海东看来,网络热词概括了事件的关键信息,也蕴涵网友的观点和立场,已具备了媒体属性,不妨将其称为词媒体。②

第二种,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指出“词媒体”是以全息摄影的方式将词语“照”下来,这种方式对文化边界的拓展有很大的意义,这是网民共同创造的媒体。张颐武教授给出的概念指出“词媒体”的创造主体是“网民”。

第三种,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词媒体”是指将词作为信息的载体,将特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浓缩,到网上或传统媒体中,以便于口口相传。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关于“词媒体”概念的解释,不同之处在于其指出“词媒体”是利用网络或传统媒体渠道进行传播的。

第四种,2011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0年)》中提到:“词媒体”――词语事件化与信息浓缩化,随着互联网的建立,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当一个事件或一种现象出现时,人们不再是四平八稳地用一堆旧有词语去讲述它,而是将之概括成一个新词。用词语来记录历史、描述社会、反映生活,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词媒体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信息社会语言变化的特点,也反映了凸显语言变化的新词语的特点。③

第五种,市场营销专栏作家张少波认为:词媒体,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极其精简的词或短语,能承载足够多的信息量,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正所谓“一词胜万言”,这种易于口口相传、符合网络标题特点的词媒体,最大限度地加快媒体信息的传播和记忆速度。④

通过对以上五种关于“词媒体”定义的分析,笔者认为,“词媒体”是指以一些极短的词或短语对社会事件进行传播的现象,这些词或短语大多不只是对社会事件简单直白的概括,而是内含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和态度。

此外,还有几点需要明确:首先,“词媒体”早已有之,例如:唐山大地震,是对1976年发生于唐山的7.8级地震事件信息的浓缩;其次,“词媒体”的创造主体并不局限于网民,任何人都可以创造新的词语或赋予旧词以新的含义;再次,“词媒体”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媒体,而只是网络时代对一种传播现象较为形象的概括,虽然说“词媒体”是以词语作为载体,但是其真正的传播还必须依赖各种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渠道。

“词媒体”的语义色彩和造词形式

从传播内容的角度分析,“词媒体”既包含对社会事件客观描述的新词语,是中性或褒义的,例如:“十”、“正能量”等客观反映事实的新词语,大多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能量和民族自豪感;也包含通过“异化”形式表现出来的词语,这些词语除了原有词汇的内涵,往往带有不满或调侃的意味。

“词媒体”的造词格式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类词缀造词,例如:××门、××族、××奴、××党,××哥、××姐、××叔,被××等;一类是谐音造词,例如:“欺实马”、“向钱葱”等;还有一类是直接赋予已有词语新的含义进行传播,例如:“俯卧撑”、“躲猫猫”等等。

“词媒体”的特征

第一,短小精悍,易于复制。省略是一种语言现象,反映了人类交际力求简练的自然倾向。从语言运用的视角看,人类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总是力求用最小的麻烦去达到最大的交际效果。通过分析近几年的新词和热词可以发现,三字词语使用的比例最大,在2010年和2011年年度新词语中三字词语均占一半以上。词语作为最小的造句单位,长度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最短可为一个字,最长也不过五六个字,符合网络时代网民精阅读和快速传播信息的需要,网民无须刻意去记就能留下印象,同时也便于复制。

第二,高度浓缩,链接背景。“词媒体”虽然大多数由网友创造,却是对各种真实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的折射,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特别敏感。每一个这样的新词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都是一道特别的社会风景。⑤以“蒜你狠”为例,该词被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机构审定为2010年年度新词语,是网民对2010年7月份以后大蒜价格涨幅过高的一种戏谑说法,谐音为“算你狠”。除此之外,还有“豆你玩”、“姜你军”、“苹什么”等一系列新词语,该类采用谐音形式创造的“词媒体”,已经成为网民对某一农产品涨价幅度过高现象的高度概括和浓缩,通过对已有此类词语的记忆调动,网民很快便能明白该词所表达的含义和诉求。

第三,意见传播与事实传播相当。与传统媒体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不同的是,“词媒体”虽然是以特定社会事件为依托创造出来的,但其更多的是民众观点和立场的表达,而对事件的概括不见得全面、准确。或者可以讲,“词媒体”在创造之初是对事实与意见的同时传播,但在之后较长时间的传播中可能会仅仅代表意见的传播,事实信息被淡化。例如:“打酱油”最先于2008年出现并开始流行,该词依托的事实背景是“艳照门”事件时一位年轻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该事并不关心,现在该词被广泛使用,表达对时事不关心、不评论,只做自己的事情的态度,该词产生时依赖的事实背景已不再被人提起。

第四,传播的阶段性和反复性。随着人们注意力的转移,某些“词媒体”便随之隐退和消亡。有些词语反映的是当年度特有的社会事件,随着其他热点事件的出现,人们的注意力很可能会转移到对新事件的关注,而放弃对先发生的事件的持续关注,之前所形成的词语也会逐渐消退和被代替,例如:“打酱油”(2008年)、“俯卧撑”(2008年)、“躲猫猫”(2009年)等的相继流行和隐退。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词语反映的是当年度特有的社会现象,当这种社会现象消失以后,由此产生的词语也会随之被淡忘,当社会上再次出现类似情况时,这类词语还会被重新启用,例如:2010年因物价上涨出现的“蒜你狠”、“豆你玩”等,在2011年曾一度沉寂,而2012年初出现葱价上涨时人们调动已有记忆创造了“向钱葱”一词。

注释:

①曹志彪:《“词媒体”浅议》[J],《咬文嚼字》,2012年第7期

②张意轩祝伟:《草根造词热催生“词媒体”》,《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11月28日,第4版

③⑤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组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0)》[m],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社会化媒体的含义篇2

关键词:山寨;山寨文化;翻译方法;拼音音译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一、前言

如今层出不穷的社会新词出现在互联网和各大媒体报刊上,有些词汇已被人们不断地使用和创新。这些社会新词的背后代表着不同层面的文化信息。例如“山寨”一词已经深深地渗透并运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该社会用语已经形成一种不可替代的社会文化。本文通过对“山寨”一词展开研究,针对其原义和社会新义,通过收集不同的例句,来研究社会用语“山寨”不同的翻译方法。同时阐述“山寨”通过中文拼音音译的方法对宣扬中国文化带来的积极作用。

二、“山寨”一词含义研究

文中对社会用语“山寨”从原义和引申义两方面进行研究,并总结“山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形式。

1.“山寨”原义:

根据《新华字典》上的释义,“山寨”一般有三层含义:(1)筑有栅栏等防守工事的山庄;(2)泛指山村;(3)旧时绿林好汉占据的山中营寨。

通过从词典中例句的查阅,“山寨”基于以上释义一般多译为以下几种形式:mountainstronghold,mountainvillageandmountainfastness.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山寨”慢慢地涌现出另外一层新的社会含义。以下笔者通过收集有关“山寨”一词的信息对此作出进一步的研究。

2.社会用语“山寨”翻译研究

(1)“山寨”新义

如今社会用语“山寨”的含义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它代表着一种社会文化。“山寨”一词代表着“盗版,不正规的。一般用于某些品牌东西的假冒品。”而“山寨文化”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其主要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百度百科,山寨)

如今大家对于所谓的“山寨手机”是非常熟悉了,但国外媒体对于“山寨文化”又是如何理解和认知的呢?笔者从《纽约时报》刊物上搜寻了关于“山寨”一词的不同的翻译内容,如下:

①inChina,KnockoffCellphonesareaHit.

②amantestedoutafakephoneatamobilephonemarketinShenzhen….

③nearby,dozensofothervendorsaresellingcounterfeitnokia,motorolaandSamsungphones.

④technologicaladvanceshaveallowedhundredsofsmallChinesecompanies,somewithasfewas10employees,tochurnoutwhatareknownhereasshanzhai,orblackmarket,cellphones,oftenforaslittleas$20apiece.

⑤andjustasChinesecompaniesaretryingtomoveupthevaluechainofmanufacturing,fromproducingtoysandgarmentstomakingcomputersandelectriccars,sotooarecounterfeiters.

⑥alarmedbytherapidgrowthofcounterfeitsandno-nameknockoffs,globalbrandsarepressingtheChinesegovernmenttocrackdownontheirproliferation,andarewarningconsumersaboutpotentialhealthhazards,likecheapbatteriesthatcanexplode.(april27,2009,nYtimes)

由以上例句可知,“山寨手机”的常见翻译内容有六种形式:①knockoffcellphones,②fakephones,③counterfeitphones,④blackmarketcellphones,⑤no-nameknockoffs,⑥shanzhai。这六种不同的翻译都是正确的,均可以表达出手机是“伪造的,假的”这层含义。但六种翻译形式中,大多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只有“shanzhai”的翻译方法最受人关注。这种翻译采用拼音的音译方法来翻译“山寨”一词。以上这些信息均来自于《纽约时报》的新闻。可见近年来出现的“山寨”现象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连国外媒体都通过不同的媒体模式来报道这种现象。

(2)“山寨”拼音音译翻译方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刊网络等媒体更多地将目光关注于中国发生的巨大变革当中。同时中国也有更多的机会将本国本土的文化通过不同的媒体途径传播到世界各地。“山寨文化”虽然从表面来看,与假冒伪劣产品相关联。但实际上这种文化不仅仅局限于中国,每个国家和地区其实都有“山寨”的影子。我们姑且不去争辩它所带来的正负面效应,单从翻译方法来讲,这种翻译方法既简单又可以准确有效地来宣扬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其实当下无论在中国还是国外,这种拼音音译的翻译方法已经渗透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例如:遇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外朋友,跟他们提及他们喜欢的美食时,他们爱吃Jiaozi(饺子)、baozi(包子)等;遇到中国传统的节日,外国友人偏爱中国的ChunJie(春节)、YuanxiaoJie(元宵节)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变成了“中国通”,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种对中国文化的喜好和热爱,才让中国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慢慢渗透到世界各地的每一个角落。所以拼音音译翻译方法在各地媒体上出现已经不再是一件让人惊讶的事情。其实不光是中国,有很多国家的词汇都是通过不断地借鉴和学习,通过运用反映本国特色文化的翻译方法逐渐演变成为英文的形式,被世人所认可。这样的翻译方法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所产生的效应是积极的,让全世界的人们了解这种翻译方法,同时去接受和认可它,它就是一种新的文化和翻译模式。这对于不断传播和宣扬不同国家的特色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社会用语“山寨”进行研究,通过了解“山寨”的原义和社会新义,基于收集的例句,总结有关“山寨”的不同的翻译方法。重点阐述了拼音音译翻译方法的作用和好处,也让读者了解到只有找出一种适合宣传和发扬中国文化的翻译方法,能够被世人接受和认可,它就是一种合适的、好的翻译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第11版.

社会化媒体的含义篇3

网络用语作为一种符号体系,是网络景观最明显的外在体现之一。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GuyDebord)提出的“景观”是指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景象,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和做秀。①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道格拉斯・凯尔纳(DouglasKellner)以它为基础提出了“媒介奇观”的概念。②国内学者邵培仁等认为“景观是媒介对世界的描述和解释”。③董天策认为网络媒体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态势,造就了今天纷繁复杂的媒介景观。④

本文通过对2012~2014年共30条网络用语⑤进行分析,透视当下中国纷繁复杂的网络媒介景观。

虚拟与真实的交织

网络社会具有虚拟性,但它是真实社会的变形与投影。因此,网络景观是社会景观的一部分,是观察社会景观的一面镜子。网络上光怪陆离的景观都可以在真实社会中找到源头。年度网络用语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例如,2013年度网络用语“中国大妈”,原是网络上引用美国媒体调侃中国中年女性大量收购黄金引起世界金价变动而产生的一个新名词。其在网络上能成为热词和年度网络用语,原因显然不止这一个。中国大妈在白宫、卢浮宫、克里姆林宫外的广场等世界各地大跳广场舞,俨然成了一道世界景观,与此有关的事件、话题、报道也是花样百出。“中国大妈”即是对此的投射。

再例如,从直接起源上看,2014年度网络用语“时间都去哪了”源于春晚上的一首歌曲。从间接起源上看,它代表了一代人,甚至两三代人对时光飞逝、青春不再的感慨。从根源上看,它是当下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灵魂跟不上脚步”的反映。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格格不入的“女汉子”、感叹婚姻不易的“且行且珍惜”等网络用语,都是当前我国社会现象、人们心理的真实投射。真实与虚拟交织的特性表明,网络与现实互为解释的对象和工具。

网络用语的“冷热”切换

一般来说,某一用语在网络上成为热词大多有触发事件,事件发生后热度急剧上升,随着时间的消逝而式微。网络用语的“冷热”是可以切换的,这是网络用语展现的第二道景观。

运用“百度指数”分析网络用语的热度、持续性以及“冷热”切换,可以发现,网络用语可分为三种类型:累积型、突发型、断断续续型。

“累积型”网络用语的热度表现为长时间稳定增长,如“潘磕嫦”、“女汉子”、“涨姿势”等。这类词语已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心理支撑,有演化成日常用语的趋势。“突发型”网络用语的热度集中在较短时间内,热得快、冷得也快。如“且行且珍惜”的高热度持续时间仅10天左右。“断断续续型”网络用语的“热点趋势”呈波浪式,高峰低谷交错,持续时间较长。该类型网络用语多是流行文化,如流行歌曲、电视节目的名称,特别是季播性电视综艺节目的名称,如“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舌尖上的中国”。“时间都去哪了”、“最炫民族风”、“江南Style”、“摊上大事了”、“画面太美我不敢看”、“高端大气上档次”、“躺着也中枪”等出自某些流行文化现象。这类网络用语占总体的近50%。

尽管不同网络用语出现的时间段不同,但加起来基本上实现了时间的全覆盖,每年都有高热度网络用语。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网络热点事件层出不穷,众声喧哗,总有一些网络用语“应运而生”;二是因为有些词语高热度持续时间较长,即使触发事件结束了,但作为“遗产”的网络用语,依然会持续一段时间;三是网络作为一个场域,似乎从不甘于平静,“给跪了”、“喜大普奔”、“萌萌哒”等都是没有热点而创造出来的。换句话说,网络需要热点,如果没有热点,网络会制造热点。

意义与情绪的展现

用语作为语言符号,除本身的含义外,还在编码、解码过程中透露出特定的意义,并夹杂着相应的情绪或情感。网络用语自身的含义远远小于其所表达的意义或情绪,有些网络用语的含义非常直白,如“高富帅”、“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等,但其意义和情绪大大超越了其含义。一个词句一旦成为网络用语,为更多的受众接受和解读,就会建构出一种意义和情绪。正因为此,网络用语是网民甚至社会大众心理情绪的晴雨表。

为解析网络用语的意义和情绪,笔者首先查询这些词语在网络情境下的含义,然后做了样本调查,最后进行总结和提炼,发现网络用语表达的情绪主要为调侃、嘲讽。“高端大气上档次”、“高富帅”、“白富美”等用语,表面意义为赞叹,实际表达的情绪却是调侃、讽刺。“你幸福吗”原是中央电视台2012年中秋、国庆期间一档电视新闻节目中记者的采访提问,后来被网友大量转载和评论,成为热门话题,各种“神回答”在线上线下时有出现。

2014年度网络用语“挖掘机技术哪家强”出自山东蓝翔高级技工学校的广告语“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在蓝翔校长荣兰翔被曝出跨省打架斗殴等负面新闻后,此广告语开始被改编,“蓝翔体”出现在网络上。网络用语的变形扭曲及无厘头化,强化了其讽刺和调侃功能。网络用语讽刺的方式是隐蔽的、委婉的、含沙射影的,其效果却是鲜明而强烈的。“女汉子”、“躺着也中枪”、“给跪了”、“我也是醉了”等则为自嘲,又夹杂着无奈和无力感。

结语

由网络用语构筑的网络景观展现了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引导个人生活方式适应社会,且戏剧化社会冲突和解决方式。本文揭示了其所展现的社会情绪,以及展现的方式和戏剧化的机制,为深入研究网络景观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视角,亦为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文化提供些许参考。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年度网络用语的持续出现,这一视角将具有更大价值和意义。

注释:

①【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美】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③邵培仁杨丽萍:《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④吴运亮郭潇雅:《网络媒体迅猛发展,造就纷繁媒介景观》,http:///gd/gd_rwxn/xslt/201406/t20140613_1210174.shtml

社会化媒体的含义篇4

【关键词】信息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一、引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全球化和商业化的加剧,媒介形式和媒介内容正日趋多样化,这使得我国公众面临着空前复杂的媒介环境。国外媒体内容通过各种方式大量进入我国普通民众的日常媒介消费活动中。现在,传媒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同时也是青少年树立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在这种形势下,任何一所大学都不是与社会隔绝的世外桃源,必然会受到大众传媒所制造的大众文化的浸染。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体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所干预地观察和认识世界。大众传媒像一把双刃剑,它在发挥巨大社会功能的同时,各种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出来,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二、关于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于大众传媒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和评估、创造、生产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可简单概括为:它是人们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是在大众传媒快速发展的今天,针对大众传播媒体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建立获得正确媒体信息、信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它是融合传播学、新闻学、教育学、美学等多种学科理论的新的研究领域。简单地说,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三、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当代大学生媒介教育的目标是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和使用大众传媒讯息,不要因媒介的使用而沦为大众媒介或讯息的奴隶,达到大学生对媒介的正确使用将成为其发展的一种动力。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不仅是指如何正确判断和估价讯息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还包括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实际上这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即学习如何理性地辨别信息的意义,辨别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不盲目相信或采用信息,在此基础上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二是发展关于大众媒介的思想。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受众形成对媒介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在信息社会里,认识媒介将会成为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所谓“正确”,意味着较完整和较客观地评价媒介的性质、功能和局限。三是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大众传媒中经常存在着负面信息,即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的信息。媒介素养教育要不断地列举并评论这些负面信息,以提高受众对负面信息的反省能力。四是培养受众建设性地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受众应该了解媒介及其信息对自己的意义,了解自己的需求,并学会利用媒介满足自己的需求,建设性地利用大众传媒帮助和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这些正是当代大学生所必须学习和具备的一种能力。因此,如何建设性地培养人们辨识信息的能力,加强媒介管理,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已成为十分紧迫的课题。这对当代大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与国外的媒介在属性、特点和发展规律上都很不相同。因此,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应切合我国的实际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来完成。

1.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一种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教育形式,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最有力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对于尚未走出校门,又大多求学在外的大学生而言,学校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应该是最重要的,因此,学校就应该成为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力量。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利用校园文化环境和为大学生创造实践机会等方式来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其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又是重点中的重点。

当代大学生思维层次较高,学习自主性较强,这些都是在高校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有利因素。依据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在学校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体现五个核心理念,即媒体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进程有巨大的影响;媒体信息是建构出来的“真实”;媒体信息通常含有特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以及商业动机;媒体信息的形式与内容密不可分,每种媒体都有独特的美学形式与符号特质;受众诠释和接受媒体信息意义的能力与程度有着相当的差异。

另外,在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同时还要创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素养的提高不仅靠传授,更重在养成,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在媒介素养教育的活动中不断锻炼、探索,媒介素养才能提高。

2.社会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二种途径是社会教育。社会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一方面要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组织建设,因为政府出面才能更有效地组织与实施。同时,有关部门要从法律和技术两方面加强网络管理,尤其是校园网的管理。因为网络是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媒介形式之一,其传播隐蔽性强,且目前还很不规范。

大众传媒也应该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积极发挥作用。首先,媒体要规范其内容,做到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地信息,营造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其次,传统媒体也要注重传播的技巧,关注大学生的媒介接触特点,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心理的传播策略。第三,我国传媒还应该向德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大众媒体学习,发挥其优势,积极传播媒介素养教育知识。

五、结束语

我国大学生的媒介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大学生媒介教育的实践过程是一个不断摸索、变化和完善的过程。通过这种教育,使大学生具有分析判断媒介、有效地利用信息的能力,最终使他们成为媒介的主人、信息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现代传播,1997,(1).

[2]郑保卫.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J].中华新闻报,2002,(1).

[3]张冠文.论媒体素养教育的必要性[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

[4]陈启英.媒体素养教育——e时代之新公民教育[J].中国传媒报告,2004,(1).

[5]瑞尼·赫伯斯.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J].媒介研究,2004,(3).

社会化媒体的含义篇5

关键词:大众传媒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消极影响;对策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非常重要。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加强对他们的教育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关键之一。新时期,我国的经济不断持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大众传媒环境的新变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如何优大众传媒环境就成为了当前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媒环境概述

大众传媒环境也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条件,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为此,我们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媒环境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首先,所谓大众传媒(massmedia)是指“大众传播媒介或大众传播媒体的简称。此观点主要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大众传媒主要指信息传播的中介物载体、工具或技术手段,如报纸、书籍、电视、网络等;第二,是指从事信息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如电视台、互联网站、广播电台等。”[1]所谓大众传媒环境就是指“由大众传媒构成的对人们思想、道德、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外部条件。”[2]

根据以上定义的界定,本文认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媒环境就是指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大众传媒所构成的,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二、大众传媒环境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大众传媒环境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消极影响。

(一)混淆舆论导向

“大众传播对人们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传播的信息所形成的舆论环境来达到的”,[3]然而大众传媒环境的复杂性使青少年无法分辨真伪,特别是在面对外来文化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发生冲突时,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通常会受到西方“垃圾文化”的侵蚀,被一些腐朽、消极的信息所淹没,严重干扰了健康信息的发挥,浪费了教育教学资源。例如,给人们留下心理阴影的老人摔倒事件,见义勇为却被反咬一口事件。这些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事件被大众传媒传曝光于亿万中华儿女面前后,在舆论方向的错误影响下,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思想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的青少年,甚至使他们形成错误的认知。

(二)干扰教育内容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是大众传媒在为教育事业带来大量的优质信息之外,还伴随着很多良莠不齐、五花八门、不良信息的出现,而青少年作为一个判断能力弱、易受影响的群体,则更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同时,由于我国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的大众传媒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规范管理,所以大量颠覆我们主流价值观念的、媚俗化的、低俗化的信息仍然存在并给青少年利用大众传媒学习提供了错误的内容。在大量错误信息的误导下,青少年容易忽视有利价值的信息,从而不利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

(三)弱化教育目的

在大众传媒的发展过程中,因受利益的驱使,现代大众传媒的商业性日益凸显出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然而市场化的现代大众传媒背弃了自身的职业使命,报刊杂志追求发行量、电影追求票房量、网络信息追求点击率,这些都凸显出了现代大众传媒过分的追求商业性和娱乐性,忽视了其自身肩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使命。错误的传播内容会给处于道德养成时期的青少年带来道德判断的迷茫,扭曲了大众传媒在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目的。

(四)加剧“知沟”现象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蒂奇诺提出过这样一个假说:在大众传媒传播各种信息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地位高者和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都能够通过大众传媒来增加自身的知识量,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速度大大慢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因此,在相同的条件下,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量越大,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就会随之而扩大和深化,从而产生了“知沟”。大众传媒在我国不断发展并走向普及,“但是由于我国的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地区差距的存在,使得大众传媒也同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条件优越者拥有更大的获得不断更新的信息的可能,而条件一般者则只拥有极少获得及时的信息的可能性,从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知沟’的出现。”[4]

三、优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媒环境的具体对策

大众传媒环境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对于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只有从各方面多管齐下,才能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社会化媒体的含义篇6

一、微传播的含义

微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微传播是指以微博客、QQ、mSn、微信、彩信、飞信、手机短信等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狭义的微传播就是指微博客。这些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都体现了一个“微”的特点,即传播的内容是“微内容”(一句话、一个表情符号、一张图片等等);传播体验是“微动作(通过简单的按键操作、鼠标点击就能完成选择评价、投票功能);传播渠道是“微介质”(手机等介质);传播的对象是“微受众”(小众、对象性传播)。概括来讲,微传播就是信息传播的精简化,通过对海量的信息进行删繁就简,从而使传播的内容小中见大,引起受众的广泛的关注[1]。

二、微传播的特点

微传播虽然以“微”著称,但是它集合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互动传播、大众传播的特点,在微传播影响下的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从网络中筛选信息,成为信息的主动接受者。具体来讲,网络微传播包含了如下几个特点。

(一)碎片化。

“碎片化”是描绘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的说法,指的是社会阶层的多元裂化,导致受众细分、媒介小众化。媒介为了使传播更为精准、明确,通常会考虑到受众的差异化特征,对受众市场进行细分,以满足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当前,社会呈现碎片化的特征,受众和媒介也趋向碎片化的划分,微传播正是迎合了社会碎片化的特征,满足了受众碎片化的需求,反过来又造就了多变的、差异化的受众。如“人人网”就是面向高校在校生,“开心网”就是面向上班一族,它们都有自己特定的受众。

(二)个性化。

在传统的大众传播中,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他们迫切希望能够自主决定信息的接受、传播,或者进行自由评论,在成为信息接受者的同时,他们也希望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能够表达自己的声音。微传播就是建立在互联网平等、去中心化和反权威精神的基础上,为受众提供了自由交流的平台。在微媒介作用下,受众开始积极参与到网络信息的交流中,他们开始喜欢并习惯于刷微博、发表言论,在这一过程中,受众将自身个性化特点放大,开始担任“自媒体”这一角色,通过、转发、评论信息,来满足自身需求[2]。

(三)快捷化。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倾向于接受快速简便的信息,并希望直接明白其中的诉求重点。媒介的传播任务就是能够以最简单的方式向受众传播他们需要的信息。以微博为例,作为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其更注重时效性和随意性,微博能够将每时每刻的想法表达出来,以140字(包括标点符号)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三、微传播的效果

“微博”不微,这句看似矛盾的话,实际上蕴含了微传播的巨大影响。在碎片化、个性化、快捷化的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关注个体的“微观世界”,微传播看似微小的力量却能够发挥出强大的传播效果,对整个社会传播的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微传播使得每一个社会个体的角色都发生了变化,平等的个性化双向交流逐渐取代了自上而下的大众传播,信息的传播着和接受者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微传播意味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另一方面,微传播对整个社会传播体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在积累微小的力量过程中不断强大起来,其传播效果已经明显超过传统媒体,整体上迎合了新时期社会催化下的受众表达信息的欲望和传播信息的欲望,使信息传播更加民主化和自由化。在微传播时代,微传播正在凝聚平民的力量,这种自下而上的民间力量对未来新的传播模式的进一步创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衍生出了新的内容景观和传播方式,微传播作为网络社会发展的中心议题之一,已经真切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并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当中,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对微内容的依赖感也在不断增加。微传播这种新的传播方式符合了新媒体的人性化传播特色,紧随时展的节奏,满足了受众的传播欲望,未来仍会继续发挥其巨大的影响。

注释:

[1]薛芙蓉:《微传播巨影响――网络微传播特点及效果浅析》,《今传媒》2012年第1期,第16-17页

[2]边涛:《微传播的社会动力和个人风险》,《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第26-28页

社会化媒体的含义篇7

[内容提要]本文从法兰克福学派和文化生态学提供的角度,对现代传媒进行了尝试性的文化批判。现代传媒加速了人的异化,更重要的是破坏了文化多样性,为人类文明带来了风险。现代传媒只是工具,根源在于其所承载的西方文化。文化多元主义是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较好的选择。[关键词]现代传媒文化现代化报纸、广播、电视构成了现代传媒的主要部分。其普及率之高,影响面之广已是不争的事实。即使在互联网的挑战下,仍能保持自己的地位。传媒做为一种管道(信道),与所传输的内容(信息)有着密切的关系。信息的被接受程度促进了信道的普及;信道的普及,特别是反馈机制的建立,又提高了信息的可接受度。实际上,题目改为“现代传媒及其承载物的文化批判”也无不可。但此处要强调传媒的中心作用,它是造成文化工业对人类影响的关键因素。文化工业利用现代传媒普及、快捷、形式多样易于接受的特点,在现代人生活中无孔不入地渗透着。以广播为例,美国的广播事业的黄金时期是在大萧条的30年代。早上和午后,电台多数播放“肥皂剧”;下午一点和六点,则是青年爱听的漫画广播剧,如《超人》;入夜,往往是时事喜剧,著名的有《阿莫斯和安迪》,另外还有音乐、新闻评论等。在如此大的娱乐成分之外,比较重要的是政治时事部分。1938年,张伯伦与希特勒就捷克斯洛伐克命运的谈判,被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第一时间报道给观众。同样通过广播,罗期福总统的“炉边谈话”,帮助美国人民恢复了对未来的信心。在此期间,美国收音机的占有量从1930年的1250万台,增加到1940年的4400万台。在此之前出现的报纸及之后的电视所传输的信息基本上都是分为两大板块:娱乐休闲和新闻时事。这一特点并非某国传媒所独有,而是世界各地传媒的共同特征。这也可以说是现代传媒对文化的切入点。霍尔(StuartHall)对大众媒介在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了分析,“无论是就质或量的观点来说,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20世纪,媒介在文化领域里已经取得了决定性和关键性的领导地位。单只是就经济、技术、社会与文化资源来看,大众媒介所能够控制的部分,比起目前还存在的所有更为传统的、更为古老的文化渠道,其素质优越了许多。……这是现代媒介的首要的文化功能:提供并选择性地建构了‘社会知识’社会影像,透过这些知识与影像我们才对于‘种种世界’、‘种种人们曾经生活过的实体’,产生认知,透过这些,我们也才通过想象建构他们的及我们的生活,使之合并为可资理想的‘整体的世界’。”⑴一、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传媒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支,着重从人的异化和技术理性的方面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批判。作为资本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从三四十年代的霍克海默、阿多诺,到60年代红极一时的马尔库塞都没有忽视对它的审视。尽管,他们多次声称针对的是发达工业国家的情况,然而随着席卷全球的现代化进程,媒体的高普及率、传播手段的高覆盖率,早已将全球联为一体,西方文化渗透到了每个角落。因此,法兰克福学派对发达工业国家的文化批判,既有借鉴作用,更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传媒的娱乐功能在今天已发挥得淋漓尽致,影视剧、音乐、晚会、综艺等等充斥着广播、荧屏,而大量的八卦新闻则在报刊上连篇累牍,添油加醋。首先是造成公众的精英意识的消亡。观众和明星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只要成为传媒关注的对象,那么其生活的各个细小的方面都会成为报道的重点,因为所有人对此都津津乐道。不仅娱乐明星是这样,其他领域的明星,如政治人物、学者、企业家等都“难逃此劫”。不仅如此,还将明星请入综艺节目,或“脱口秀”的现场,在公众面前展示:此公到底为何许人,不过凡人耳。其次,将人的个性清除掉,即平面化。“文化事业恶毒地使人体现为类本质”。⑵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语言的无个性。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结构,构成了文化的特征。即使是在一个共同语言文化圈中,其亚文化圈也可以由语言做出区分。如:都是对“好”的修饰,北京为“特好”,东北为“贼好”,湖南、湖北为“蛮好”。而传媒及其承载物已经使语言丧失了文化标志的地位。现在走遍大江南北,都能听到“好好”、“买单”、“搞掂”。其二,消费品味一致化。广告是媒体的重要支柱,消费文化成为传媒传播的主要信息之一。广播、电视中有固定的广告时段,报刊有专门的广告版面。除此外,在娱乐节目、新闻报道中潜藏着大量的广告内容。而明星的示范作用也不可忽视。一位明星的独特发型,常用品牌可能在一夜之间传遍全国、全洲乃至全世界。公众在传媒的影响下,形成了大体相近的消费口味,“劳斯莱斯”、“奔驰”、“皮尔·卡丹”等成为公认的高档标志。其三,行为的标准化。传媒还负责向公众宣传在“成功”名义之下的社会行为规范及个人行为规范(哪怕涉及隐私)的标准模式。从卡内基成才丛书,到减肥录像,直至指南,现代传媒通过直接灌输、劝诱、现身说法、引起讨论等等手段,为现代人定造了“合理的”生活方式。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指出:“文化工业的每一个运动,都不可能避免地把人们再现为整个社会所需要塑造出来的那个样子。”⑶并且引用托克维尔的话,抨击道:“暴政对肉体倒是没有什么压制的,而直接压制的是灵魂。统治者不再说:你要像我一样思考问题,不然的话,你就得死去。他现在则说:你不用像我一样思考问题,你的生活,你的财产,你的一切都可以保存,但是从这一天开始,你在我们之中就是外人。”⑷在这里,“统治者”换作现代化的西方文化,依然成立。事实上,传媒与政府的结合程度是一个尚须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现代化的西方文化被传媒自觉地推向世界,并成为全球化的方向,其中涵含着超出传媒及其承载物的深刻原因。其一,经济的影响。发达工业国家产生的中产阶级享受着富裕的人生,福利政策蒙蔽着大多数的人。其基础就是几百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果。当传媒将发达工业国家的幸福生活推广到全球人民的眼前时,人们用手中的货币选择:“我也要吃麦当劳。”马尔库塞尖锐地指出:“而在大众消费的超发达地区,受管制的生活变成了对整体来说是善的生活,在对这种生活的捍卫中,对立各方被统一起来。…既定系统愈发展它的生产率、愈减轻生活的负担,这种绝对拒绝就愈显得不合情理。”⑸现在这种“不合情理”的拒绝已经在全球很少看到了。其二,技术合理性的影响。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功相联系的就是技术合理性的成功。理性的最高标准就是现世生活的成功,效果的最优化。技术合理性对于人的自由来说,它将使人的选择单一化、惟一化,人面临着新的压抑,其行为的标准化可溯因至此。“技术‘中立’的传统概念再也维持不下去了。技术本身再也不能与对它的应用分离开来;技术社会是一个政治系统,它已经在按技术的思想和结构运转。”⑹在文化工业与经济的关系上,经济因素是第一位的。是西方的经济发达程度使得传媒具有如此大的说服力,而造成的结果则是:“如果面对大众的信息传播完全和谐且经常不留痕迹地把艺术、政治、宗教和哲学与商品融合在一起,它们便使这些文化领域恢复了对它们自己的共同特性——商品形式的知觉。灵魂的音乐也是售货术的音乐。人们考虑的不是真正的价值而是交换价值。”⑺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自由主义的传统,从个人入手,批判现代传媒对人的异化。而如果从文化生态学来反思现代传媒不遗余力推广的文化,则会引起人们的另一种忧虑。

二、文化生态学对现代传媒的批判文化生态学是受生态学影响而兴起的一个学科,其核心是将全球文化圈视为一个大生态系统,鼓励建立文化多样性,达成整个文化系统协调发展。“文化环境中失去自主和多样性,类似于自然环境中失去自主和多样性。”⑻简单地说,一个生态系统如果只有单一的食物链,只要其中一环由于某种原因被打破,那么整个生态系统便很快陷入崩溃的危险之中。现代传媒所传播的大多可归结为消费文化、现代化的西方文化。不可否认,各国政府为了保存本国文化传统,对传媒做了许多限定。但是随着卫星传输技术的发展、媒体跨国公司的建立,现代传媒传播特定文化的趋势难以抗拒。对于现代传媒所代表的文化趋势,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即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我们可以提出两种批判。1.文化相对主义的批判。文化相对主义源于人类学的研究。原先的人类学带有较浓厚的西方中心观念,甚至种族主义。它承继亚里士多德“人是理性的动物”的论断,将西方文化的理性置于衡量文化优劣的评价标准之位:价值理性方面是否接受基督教,工具理性方面是否接受科学。(科学与基督教的关系并非从来水火不容)。当欧洲人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时,面对尊奉图腾的印第安人,人类学家自然地为他们划出了等级。如汉克(Hanke)宣称“如果他们是人,那么他们就有理性并能接受基督教的真理。如果他们是没有理性的人形生物,那么他们就应被当作奴隶,甚至动物来对待。”⑼本世纪初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反对传统的人类学,而从价值论出发,指出人类文化是多样的,每一种人类文化都有其价值。其后,他的观点发展成文化相对主义。简单地说,不论工业文化,还是部落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世界观及相应的文化结构,都是合理的,相互不可替代,又不可通约。文化相对主义无疑是鼓励文化多样性的。但是它强调文化间的不可通约性却难以令人认同。有一段关于80年代著名的美国电视连续剧《豪门恩怨》的描写是这样的,“……风行九十余国,从土耳其到澳门,从香港到英国,……街头空无一人,但家庭用水量却又戏剧性地下降,原因只在这个电视剧的一出戏正在上演。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实……”⑽现代传媒已经打破了社会中各阶层间的局限,乃至国与国的界限。如果固守文化相对主义而让人们退居于原质的民族文化之中,其一,本身不现实;其二,人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并不会为了遵循某一理论而改变生活;其三,最根本的,物质条件的改善与丰富是超国界的人的基本愿望。可见,坚持文化相对主义的文化多样性,是一种消极无力的反抗。2.文化多元主义的批判。多元主义与相对主义在许多场合里表达相似的含意,但此处却不相同。文化相对主义的特征在于其不可通约性。文化多元主义同样强调文化的多样性(cultures),却又认为即使文化间有质的不同,仍有共同的东西。文化多元主义较之文化相对主义更为合理之处在于:其一,更符合生态学原理。一个大生态系统中,虽然下属许多子系统,但子系统和子系统之间可以建立起功能结构性关系,而非各不相干。其二,更符合全球化的实际潮流。从16世纪开始的现代化进程,是席卷全球的文化主轴。所谓现代化,是一个包含极大、极广的概念,难以下出一个精准的定义,汤林森力图举出一些特征对这一进程来加以说明,“指的是一整套生产及消费行为、都市化、大众传播现象的勃兴、一个以‘技术——科学——理性’作为根基的支配性意识形态、众多(主要已是世俗化的)‘民族——国家’的体系之形成、一种组织社会空间及经验的特定方式,以及从个人自觉出发而发展到某种‘主观而存在主义式’的认知模式。”⑾当然对现代化进程的概括可以有很多,但基本的特征在此已有一个反映。现代传媒则是推进现代化进程全球化的有力工具。而前面多次提到的传媒所传播的消费文化、现代化的西方文化与现代化,可以用相包含的方式来表示:现代化包含着现代化的西方文化,现代化的西方文化包含着消费文化。从文化多元主义来看现代传媒的文化批判问题,我们是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把握:第一,现代传媒是现代化进程的产物,又推动着全球化的现代化进程。第二,由于现代化进程起源于西方文化,且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程度较高,客观上造成“现代化等于西方文化”的单质化趋势,其中现代传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反对现代传媒推广单一的现代化的西方文化,鼓励文化多样性。即在现代化的大潮流下,多种文化系统共存、交流,在互动中达到整个文化生态系统协调健康的发展。走向文化多元主义是必要的。历史上没有一种伟大文化是在封闭状况下自发形成的,都是在多种文化的交流撞击中发展起来的。如西方文化主要受希腊文化、犹太文化的滋养,而希腊文化又有很多受惠于埃及文化。所以保持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大文化系统下的子系统,都必须坚持文化多样性。事实上,世界上至今除西方文化外,还有许多文化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如伊斯兰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乃至东亚文化。在现代化的趋势下,如何保持原有文化;原有文化如何适应现代化进程等都是涉及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大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而现代传媒,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又能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样的问题,则是对其进行批判后的建设性反思。不可否认,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现代化进程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繁荣,也生产出丰富的精神产品。现代传媒在当代社会中为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那么对其进行“吹毛求疵”式的文化批判的根据何在?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明确地回答道:“哲学的真正社会功能在于它对流行的东西进行批判。……这种批判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人类在现存社会组织慢慢灌输给它的成员的观点和行为中迷失方向。”⑿注释:⑴⑽⑾《文化帝国主义》,p118,p89,955,[英]汤林森著,上海人民出版社饿,1999年版。⑵⑶⑷《启蒙辩证法》,p137,p。118,p124,霍克海默、阿多诺著,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⑸⑹⑺《单面人》,p218,导言p7,p49,马尔库赛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⑻《美国社会发展趋势》,p35,卡普洛著,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⑼RationalityandRelativism,39,i.c.Javie,Routledge&Keganpaul,1984.⑿《批判理论》,p250,霍克海默著,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社会化媒体的含义篇8

新闻媒体以新闻为主要传播内容。从新闻的内容看,绝大部分新闻报道的是与人有关的事物,因此,新闻总是在传播信息的同时,有选择、有倾向地向受众展示着人与其他各种对象的关系,而这也正是新闻媒体实施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手段。

可以说,新闻媒体中的“人文关怀”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谐社会建设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精神层面必然是以人为核心的。在这方面,除了各种专门的教育系统外,新闻媒体这种最为广泛的文化载体,发挥的作用将是不可忽视的。尤其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体几乎总是走在最前沿,几乎总是在传播最新的文化价值观。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从物质的层面上体现了对人的生活质量的关怀;精神文明建设,应是更多从精神和文化的层面上体现这种对人的关怀。新闻传媒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阵地,在人文层面上将为和谐社会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新闻媒体“人文关怀”有利于核心价值观的建立。马克思主义无疑是把人放在核心地位的。从哲学角度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也是解放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力,以更好地实现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并以此为基础来激发人的积极性,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新闻媒体以其广泛性、通俗性、可反复性等特点,在这一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新闻媒体在文化上的向导性和推动作用,特别是在文化价值观的把握上,将是舆论上更深层次的导向。在境外文化纷纷登陆的今天,如何在我国社会构建起自己的人生价值关怀,并使这种价值关怀符合我国社会现在和今后发展的需要,将是新闻媒体的重要任务。因此,从这一层面上来看“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国家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国家之祸”这句话,更加意义深远。

新闻媒体“人文关怀”有利于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知识就是力量”,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人才。文化建设的目的,并不只是局限在读书识字,更重要的是在全民族培养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观念和较高的文化素质。新闻媒体正适应,了这一要求,特别是在满足了人们对信息对娱乐的需求的同时,完成了这一过程,使它具有其他文化载体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从新闻媒体形成合力的角度看,它在社会上形成的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文化氛围,将为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

新闻媒体“人文关怀”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国家安全是一个系统,安全不仅包括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也包括意识形态安全。一个国家如果意识形态发生了动摇,精神支柱锈蚀乃至瘫塌,那这个国家不仅在政治信仰上,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规范方面,将处于严重的无序的状态,引发政治动乱和社会动乱,也将从根本上损害国家的发展。文化是一个民族割不断的精神纽带,只是我们的新闻媒体把握住了文化这一核心,建构起自己的人文精神,在文化上维系住自己的受众,也就是在意识形态上维护了国家的安全。这将对维护安全团结的社会局面作出巨大贡献,必将使任何渗透走向失败,必将使新闻传媒在社会主义事业中成为出色的“宣传员”和“鼓动员”,成为国家建设中有力的“组织者”。

新闻媒体“人文关怀”应立足于马克思理论。马克思对人的社会性范畴的开掘,既包含了对人的全面性、理想性的追求,又包含了对人的现实性、具体性的认识,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它实现了关于人的社会本质问题的科学解答。它通过对人的社会性的历史考察,得出了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结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代表着一种人文价值的终极关怀。因此新闻传媒应切实以马克思主义为建立自己的人文关怀的立足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新闻媒体“人文关怀”应维护人的主体性。马克思说过:“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也就是说,人既有他的自身价值,也有他的社会价值,过份强调人的自身价值,人就会变得自私;过份强调人的社会价值,人的主体性就会被抹煞。新闻传媒应在避免两种偏颇的基础上维护人的主体性。

新闻媒体“人文关怀”应“关怀”受众中的大多数。文化无疑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新闻媒体“人文关怀”只有在对大多数受众进行“关怀”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深入人心。这就要求新闻媒体要贴近大多数受众的生活,符合大多数受众的情感、习惯与思维方式。英雄是时代的代表,群众是生活的主流。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了个人在历史上的特殊或杰出的作用,揭示了杰出人物在历史中发挥领导和榜样作用的必然性。与此同时,也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新闻媒体“人文关怀”应尊重受众的“文化心理结构”。新闻传媒在构建文化价值观时,不能全盘否定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否则,新闻媒体“人文关怀”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为文化是民族几千年历史的沉积,由此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不仅在书本上,在某些学者的头脑里;它更是根植在这个民族所在的社会里,溶解在每个人的血液里,因此,新闻媒体不可能割断这种文化上传统的联系。违背由传统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的传播方式将很难被受众接受。

社会化媒体的含义篇9

近年来,“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在女大学生中颇有市场。“一个富豪征婚、数百美女应聘”的景观在各地城市纷纷上演。为了“嫁得好”。整容、赶场在女大学生中成为时尚。有的女大学生每天一大早起来花个把小时化妆,用在学习上的精力可想而知。不仅是女大学生,现在女孩子追求化妆已经低龄化到了四五岁。

吴启迪将女大学生傍大款的原因归结为“受到一些‘灰姑娘’嫁入豪门的电视剧影响”,是有一定道理的。

如今电视上太多了这样的场景――青年男女出入的场所,不是高雅的写字间,就是温馨的咖啡馆;拥有的不是名车就是豪宅:他们的男友或女友。莫不靓男俊女;“灰姑娘”嫁入豪门的故事层出不穷:穷小子顺风顺水挖到金山的神话屡见不鲜;一夜暴富的幸运者俯拾皆是……而对工地灰尘、农田汗水、陋巷箪食、子夜针线的现实生活细节反映不足:罕见打动人心的十载寒窗、九年面壁、三年学艺、百折不回的人生故事:少了对面对艰难仍然努力奋斗的底层民众的关注与同情。整个荧屏画面,光鲜有余而质朴不足。它所反映的这种浮华世界,与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不大靠谱,离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真实也有差距。

这不奇怪,因为媒体报道的世界,按照李普曼的说法是一个“拟态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以后向人们展示的环境。然而,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真的以为“一夜暴富”的机会无处不在,有无数豪门在敞开大门等待灰姑娘。以为名车豪宅就是生活的一切。把“一嫁即富”、“一唱成名”、“一秀成功”的模式作为首选的人生道路。

轻松一点,舒坦一,最,不费多大气力就获得较好的生活享受。这种想法并没有错。恋爱找谁是个人的自由。“傍大款”的不仅是女大学生,就是官员也有很多“傍大款”,嫌贫爱富几乎是国人的通病。然而,这种普遍存在的想法和观念十分浅薄庸俗。也不大现实,并且很危险。再说,大款也不那么好傍。而傍的人多了,僧多粥少,大款也不够。所以,就出现了不少为傍大款而受骗的案例。还有。“幸福不会从天降”、“没有免费的午餐”等等道理大家都清楚,问题是“一夜暴富”的想法太具诱惑力,一时难以抛舍,这与电视等媒体的一些导向是大有干系的。

作为当今世界头号媒介。电视在社会生活中无孔不入,形成了对受众的天罗地网,影响着、设计着受众的生活和价值观。这种巨大的影响带来不少弊端,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分析电视的弊病时深刻地指出:“今天,对于世界的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来说,电视是接触社会和接受教育的最重要工具。电视使年轻的观众对外部世界投以最初的一瞥。它最初界定了――而且靠图音并茂的影响――引人入胜地界定了幸福生活的含义。它确定了所认为的成就、克尽职守、趣味高尚和行为正当的标准。它激发了人们的欲望,界定了人们的抱负和期望,并划清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行为之间的界线。”“傍大款”、“一夜暴富”的“抱负和期望”、“幸福生活的含义”就是这样被电视界定了。

社会化媒体的含义篇10

我们在享受互联网给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还应该认识到,其中也存在着“网络炒作”、“网络暴力”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作为网民中数量最庞大的群体,青少年因为其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心理发展水平出现偏差以及阅读能力、社会阅历、情感特征的局限等诸多因素,导致他们缺乏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无法准确地解读网上信息,从而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误导。因此,对青少年进行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使他们具备理解当代文化和解析网络信息的能力,赋予广大青少年良好的判断力与思辨力,以及生存于网络时代的技能,从而成为积极的网络使用者。

美国学者德弗勒提出的媒介依赖理论认为:当人们从依靠媒介而获得了相应的满足,便越是指望再次获得有用信息,对媒介的依赖性就越强烈。在当代青少年严重依赖网络获取信息的情况下,过度沉溺于网络会导致大众传媒“麻醉”负效应的出现,降低了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而迷失于媒介所提供的参考框架来界定并修正个人的观念和行为。

模仿论认为,青少年通过观察媒介内容,与其中某些角色或行为产生认同,并意识到在某些情境下的模仿后会产生有益结果,那么,青少年心理上就会有成为“这个人”的强烈欲望,进而发生模仿行为,严重的甚至可能感染“角色病毒”,沉迷在媒介塑造的角色形象中不能自拔。近两年“网络明星”的低龄化已将青少年的盲目模仿行为表露无遗,网络炒作所营造的浮躁的社会环境,使身临其中的青少年个个想模仿“网络明星”一夜成名,它会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垮掉的一代”。

针对青少年易受媒介影响而盲目从众的特点,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引导他们通过主动思考,对媒介信息进行恰当地解构,用批判的眼光评估各种信息资源,自觉审视信息本身蕴藏的价值和意义,积极抵制负面信息的影响,成为精明和有品位的传媒消费者;同时也可以启发青少年合理地使用媒介,对媒体的失范行为提出批评,成为媒体信息的主动接受者,具备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媒体的能力,有助于他们的社会化和健康成长。

对于新闻学院的老师而言,关注新的媒体技术是理所应当的。

对于新闻学院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在我看来,新闻学院的核心教育内容无非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大部分。前者我在不少博文中有所涉及,在此不谈;后者的教育看似简单,实际上大陆大多数新闻学院都没有很好地完成。

新闻学院的方法论教育可以拆解为三个部分: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表达信息。具体而言,每一个部分又包括许多细节。

第一,读报上网,这并不是单纯指会读八卦小报,上“hao123”,其背后的含义是:应该对全世界的新旧媒体行业有基本的了解,拥有固定的、丰富的、可靠的信息来源,能够轻车熟路地从各种媒体上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第二,搜索,这并不是单纯指在百度的搜索框里输入几个汉字,其背后的含义是:应该学会用最合适的搜索方式,在最合适的搜索引擎或资料库中找到需要的信息。

第三,用微博,用ipad。这并不是单纯指会在微博上发表小情绪,会用ipad玩游戏,其背后的含义是:应该学会利用一切新鲜的媒体技术搜集信息,观察新技术给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带来的改变,思考新闻业新的可能性。

第四,翻墙,这并不是单纯指会使用翻墙软件,其背后的含义是:应该有破除技术阻碍获取一切可能获取的信息的能力。

第五,外语,这并不是单纯指会应付英语等级考试,其背后的含义是:应该可以通过阅读、交谈等方式从至少一种外语世界中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

此外,若能掌握一些心理学运用于采访,能学会经营人脉,则会更加出色。总之,新闻学院的学生应该练就一种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有用的信息。

第一,逻辑,这是构成新闻学院学生主力的“文科傻妞”们最受诟病的地方,高中的文理分科让许多学生过早远离了逻辑思维的训练,而保持清晰的逻辑对于成为一名出色的新闻人是何其重要。

第二,批判性思维,要对获取的信息保持足够的警惕,对信源的可信度有基本的把握,要尽可能多地了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常识,对逻辑上无法自洽或与常识违背的地方大胆质疑、小心求证。

第三,信息整合,要能够从几万字甚至更多的资料中快速梳理出逻辑线索,剔除冗余信息,将其精练为千余字甚至更少的文章,并用明晰、生动的方式将其串联起来。

第四,写稿,无论长短,无论体裁,通用的标准是:真实、准确、生动地传递信息。

第五,多媒体的表达方式,只会写文字稿的记者已经不适应全媒体时代的需求了,最佳的记者是既能写字,又能拍照,还能录音、录像并进行剪辑制作,新闻学院的学生应该以此为目标。

第六,利用新媒体信息。鼓励新闻学院的学生建立并好好经营自己的博客、微博客,学会利用一切新技术手段在一切新媒体平台以各种新鲜的形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