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6:00

国际贸易特点篇1

关键词:国际贸易摩擦;新特点;应对措施

当前世界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的国际贸易更加频繁,国际贸易额不断扩大,国际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加和激化。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自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至2006年,我国已连续12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全球共有19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调查近80起,遭遇美国“337知识产权调查”17起。2008年,我国面对的贸易摩擦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世界经济增速的放缓和不景气将导致国际贸易保护的加剧和贸易争端的增多。从2008年一季度的贸易摩擦情况看,共有8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17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涉案金额达20亿美元,遭遇美国“337知识产权调查”5起,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都有大幅度的增长。从涉案产品看,主要集中于轻工、纺织、机电等我国具有出口竞争力的产品,其中尤以纺织品贸易摩擦更为突出。如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中欧鞋业争端,中美钢铁业争端,中美知识产权保护争端,中日纺织品争端等。

一、我国国际贸易摩擦的新特点

(一)反补贴成为我国国际贸易摩擦最大的新特点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近几年全球反补贴案件数量总体在减少,而我国与这种趋势相反,我国在极短时间里骤然成为世界头号反补贴调查目标国。至今,我国共遭遇反补贴调查22起,其中加拿大7起,美国13起,澳大利亚和南非各1起。从2007年起,国外对我国发起的反补贴调查频率创世贸组织的贸易救济史先例,反补贴成为我国贸易摩擦的新领域和热点。2008年一季度,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相继对我国产品提出反补贴调查或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亚是首次对我国产品发起反补贴、反倾销合并调查。早在2004年,加拿大就首开先河,对我国的烧烤架和钢制紧固件发起了反补贴调查。2006年11月,美国也改变了其20年不对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适用反补贴法的惯例,对我国铜版纸开始了首起反补贴调查。在我国被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之前,反补贴调查是不可能发生的,但现在却频频出现。

(二)与我国发生国际贸易摩擦案件的贸易伙伴相对集中

我国与美、欧发生的贸易摩擦较突出,我国已连续6年成为欧洲反倾销调查的第一大国;2008年上半年我国对美出口1167.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9%,这是近7年来我国对美出口增速首次降至个位数,增幅远低于同期我国总体外贸出口21.8%的增速,较2007年同期对美出口增速回落9个百分点。我国对美出口呈全面萎缩状态,预计全年增长幅度很可能还要低于上半年的8.9%。

(三)我国遭遇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使相关产业受到影响

从2000年至今,我国生产的柠檬酸先后遭遇了美国、泰国、乌克兰、南非等诸多国家的反倾销调查。我国柠檬酸遭遇美国的“双反”调查,是继2007年遭遇欧盟的反倾销之后,对整个行业影响最大的一次。美国是我国柠檬酸的第一大国际市场,约占总市场份额的10%,美国市场对我国柠檬酸产业的发展来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国的柠檬酸企业面临着欧盟征收的高达49%的反倾销税,同时又面临美国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双重调查,从长远来看,这必将给我国的柠檬酸产业带来一定的冲击。

(四)国际贸易摩擦的产品、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

2007年我国成为世贸组织争端案件中作为被诉方次数最多的国家。从产品看,纺织品成为贸易摩擦的热点,但已从个别产品的倾销与摩擦阶段,开始逐步向多产业贸易摩擦和结构性贸易摩擦方向发展;从领域看,从货物贸易向与贸易相关的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环境保护、劳工标准等方向发展;从国别看,已从欧美贸易摩擦,向美日贸易摩擦到今天的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摩擦的发展。如阿根廷、韩国、日本、菲律宾等贸易伙伴对我国玩具、轮胎、食品等设置技术性的贸易壁垒,限制甚至禁止我国出口相关产品;2007年6月1日,欧洲化学品管理制度正式生效,对产品的环保要求进一步提高了我国产品的技术准入门槛;巴西、阿根廷对我国产品设置最低进口限价和违反周边规则的进口许可措施;美国利用“337知识产权调查”,遏制我国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的出口。

二、我国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措施

(一)正确制定和运用补贴政策,避免不符合wto规则的补贴

加入wto并不意味着取消补贴,补贴是国家鼓励外贸和产业发展的政策手段。根据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规定,只有政府实施的财政资助或任何形式收入或价格支持行为,或政府支配下的私人机构行为才构成补贴。《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规定的禁止性补贴主要以出口补贴和进口替代为主。不可诉补贴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不具有专向性的补贴;二是有专向性但符合规定条件的补贴,包括研发补贴、落后地区补贴和环保补贴,这是我们要充分利用的。可诉补贴具有双重性质,没有绝对禁止,但在给其他成员产生不利影响时则可能导致反补贴措施,我们应慎用。政府要加强对反补贴的认识,尽快熟悉游戏规则。要积极调整政策,规范促进贸易的政府行为。政府应该设法通过提高政府效率等手段,降低企业的隐性成本来鼓励出口,不要直接进行各种税费减免和补贴。反补贴调查涉及各级政府和多个部门,工作量大,协调困难。因此,政府部门协作应诉是取得胜诉的关键。

我国各级政府的各种补贴名目繁多,补贴政策既多又杂,难免有些补贴政策与世界贸易组织《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相冲突。各级政府在已有的或将要制定的政府规章和具体政策措施中,应考虑与wto规则《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的一致性,对现有各种补贴措施应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对已颁布执行的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应集中清理。建立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加强法规规章审查工作,确保新出台的规章、规范性文件与wto原则规则以及我国加入世贸承诺相符合,充分体现法制的统一性原则、非歧视原则和透明度原则。

(二)调整经济发展的战略、体制和政策,消除引发国际贸易摩擦的自身因素

1、建立和完善政府的权威信息与交换机制,并且建立预警机制。对进出口产品的市场份额、生产量、利润与亏损等进行通报,进行信息交换。贸易主管部门、国内相关产业主管部门之间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及时相互通报产品国内生产、销售与进出口情况。一方面,对进口产品数量猛增,对可能对本国产业造成损害或有造成损害的威胁进行预警。另一方面,对那些大批量单一产品的大量出口,可能引起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适用进行预警,并对出口产品多元化、出口国多元化提出建议;政府部门还要建立相应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相应的机构,对相关的事务做出快速的反应,避免经过繁琐的程序,耽误时机。以反倾销、反补贴措施框架下的产业损害调查与裁决为基础,修改并完善现有产业损害相关规则,把保障措施与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综合起来运用,使之适应全面开展产业损害调查的需要。

2、在经济体制和制度方面,应该按照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彻底转变政府职能。必须尽快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价格和市场改革,以消除可能诱发国际经济摩擦的体制和制度因素,并结合多边和双边谈判,尽快获得更多的国家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可,摆脱在反倾销等国际贸易摩擦中的被动局面。遵守wto的贸易自由化原则,切实保护知识产权。

3、慎用贸易救济措施。作为国际规则允许的保护措施,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可以使用,但必须是在万不得以的情况下使用,更不能因国内利益集团的压力而滥用。在动用贸易救济措施时,不仅要衡量受保护产业的收益,更要计算相关产业受到的损害。只有在得出对大于失的情况下才能动用保障措施。否则,不仅对国内经济得不偿失,而且很可能引起国际贸易摩擦。

4、采用国际规则和标准。应该树立国际化观念,尽可能采用国际经济规则和国际技术标准。如果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标准存在严重缺陷,我国可以制定自己的规则和标准。但是国内规则和标准一定要比国际规则和标准更科学合理。同时,新的国内规则和标准要尽量与国际规则和标准保持一致或“兼容”,使得国际标准向新国家标准的转换简单便捷,并且不必付出太大的成本。

(三)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与完善,促进他国的贸易自由化

1、完善wto的中性规则。即无论发达成员还是发展中成员都容易滥用、并且对所有wto成员都不利的规则,特别是争端解决规则和反倾销规则,以尽量减少这些规则存在的漏洞,避免其他国家利用规则漏洞来限制我国产品出口和挑起中外贸易摩擦。

2、完善约束发达国家的规则。首先,约束发达国家切实履行以往开放市场的承诺,特别是纺织品和服装市场开放以及削减农产品补贴方面的承诺;其次,要求发达国家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特别是扩大发展我国优势产品的市场准入;最后,在贸易与环境保护标准等新议题的谈判中,尽量明确发展我国国际贸易中应该得到的正当利益。

3、完善约束发展中成员的规则。贸易保护主义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专利,目前,发展我国的贸易保护行为日益凸现,严重阻碍了发展我国之间的相互贸易,特别是使我国深受其害。我们应该转变观念,通过完善有关规则,促进发展我国国内市场的开放。

4、完善有关我国加入wto的法律规则。在我国加入wto的法律文件中,有些规则存在很大漏洞,导致其他wto成员对我国滥用反倾销、特别保障等贸易限制措施。应该完善有关我国加入wto的法律规则,应该学会讨价还价,通过多边和双边贸易谈判来弥补这些漏洞,避免由此引起的中外贸易摩擦。

(四)积极提升企业自身发展和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

企业发展不能完全靠政府补贴,要靠科技、品牌、效率和质量参与国际竞争。及时制定适当的营销策略,最大限度地获取出口利益的同时避免被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企业应通过调整和完善出口战略,实现市场多元化,分散被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的风险。企业一旦涉案,要积极应诉,因为只有企业积极应诉,政府和企业才可以相互配合,共同维护其合法权利。

参考文献:

1、于永达,戴天宇.反倾销理论与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赵晓,柳阳.再论我国崛起之“国际经济摩擦时代”[J].国际经济评论,2005(4).

3、杨仕辉.国际保障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我国对策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5(1).

国际贸易特点篇2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贸易保护主义;新特点

中图分类号:F74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6-0183-02

据英国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的“世界贸易预警(worldtradealert)”项目监测,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有40%的贸易保护措施是针对中国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剧。尽管当今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后危机时代,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依然盛行。相对危机前,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诸多的新特点。

一、欧盟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由于欧债危机引起的欧元大幅度贬值,中国的出口产品在欧盟地区的竞争力被削弱,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减少。与此同时,欧债危机使得欧盟各成员国的经济增长承受巨大的压力,相对危机前,欧盟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以2012年前8个月为例,欧盟新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3起,包括10起反倾销和3起反补贴。在13起新立案件中有4起针对中国产品,约占案件总数的1/3。3起新发起的反补贴案件中有2起涉及中国产品。2011年和2010年欧盟新立案件数量分别为18起和21起,其中针对中国产品的案件分别为10起和8起。此外,欧盟对从中国进口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在欧盟RaSFF每周的通报中,中国出口到欧盟地区的产品通常占欧盟通报总数的较大百分比。

近年来,欧盟对华贸易保护有从“反倾销”向“反补贴”为主的过渡趋势。欧盟此前更多采用“反倾销”措施打击中国产品竞争力。由于不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欧盟在判定中国商品是否以低于成本价在其境内倾销时,不是以某类产品在中国国内的价格为参照,而是以其他类似国家同类产品的价格为参照。因此,欧盟对华“反倾销”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公平性,对欧盟来说是非常方便使用的一项重要的贸易保护手段。但2016年将至,根据中国入世的承诺,届时,15年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将予以取消。“反倾销”的调查中,将不能以替代国的价格作为参考的依据,在此背景下,欧盟对华贸易保护主义重视“反补贴”调查,往往将中国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与政府的补贴联系起来,肇始于2012年的对华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就是一个明显的事例。

二、贸易保护的范围宽泛化

进入后危机时代,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对象除了传统领域外,主要是陷入结构性危机的产业,贸易保护的范围更加宽泛。只要本国产业受到威胁,都会实行一定的贸易保护措施。

(一)贸易保护再次转向“夕阳”产业

以钢铁这一“夕阳”产业为例。2009年9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石油用钢管征收10.9%―30.69%不等的临时反补贴税。而近些年来,美国对中国出口的钢铁提出了近20起双反调查申请。美国对我国钢铁行业的一再打击,使得国内许多钢铁行业受挫,很多钢铁企业放弃了美国市场,中国对美国的钢铁出口也逐渐减少。

纺织业也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灾区。为抵制中国纺织产品进入本国市场,西方国采取不同的手段对本国纺织业进行保护,中国纺织品遭受到更多的反倾销调查,西方各国纷纷呼吁国民购买本国纺织品,或是提高关税,或是统一由政府采购,建立地区性贸易保护区等等。中国纺织企业也因此受到重创。据统计,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倒闭的有1万多家,这些纺织服装企业也是以对外出口的为主。如中国的蚕丝2012年2月份出口21125819吨,3月出口18115763吨,4月份出口8916121吨,出口量呈现逐月下降的趋势。

(二)贸易保护涉及到更多的新领域

除了传统领域,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向高技术等新领域扩张。2010年6月30日,欧盟对中国数据卡发起反倾销及保障措施调查,涉案金额约41亿美元。2012年5月17日,美国商务部初步裁定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征收31%到250%的反倾销税。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双反”则始于2012年7月以德国Solarworld为首的欧洲光伏制造商联盟向欧盟委员会正式提交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的申请。2013年6月4日,欧盟委员会宣布,欧盟将从6月6日起对产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如果双方未能在8月6日前达成妥协方案,届时反倾销平均税率将升至47.6%。庆幸的是,经过两个多月的激烈博弈,中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最终以中方94家光伏企业作出“价格承诺”而避免了被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的局面。

三、绿色壁垒和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重要的贸易保护手段

随着多边贸易协定下各国关税的减让,反倾销、反补贴等常用的非关税壁垒已经成为了各国普遍实施的贸易保护手段。进入“后危机时代”后,“碳关税”等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在贸易保护手段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绿色贸易壁垒又称环境壁垒,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为由,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烦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制度,以及征收环境进口税等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进入后危机时代,西方发达国家频繁使用绿色壁垒以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出口。美国在2009年6月提出的“碳关税”如果全面实施,中国等发展重国家将处于极其不利的局面。欧盟也同样以环境保护借口,频频对华施压。2012年5月15日,欧盟对中国的航空公司再次发出警告,中国航空公司如果在6月中旬前拒绝透露2011年的碳排放量数据,欧盟将对相关航空公司采取惩罚措施。这是欧美发达国家以“碳关税”和气候变化问题为筹码,向我国发起的又一轮施压。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中国制造”可能将面对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可能下滑21%。

技术壁垒是非关税壁垒的一类,它以技术为支撑条件,即商品进口国在实施贸易进口管制时,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卫生检验检疫制度、检验程序以及包装、规格和标签标准等,提高对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保障国家安全、保护消费者利益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根据2012年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24%的企业认为技术性贸易措施是对企业出口影响最大的因素;56%的企业将技术性贸易壁垒列为位列前3位的影响企业出口的重要因素。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统计,中国因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造成的直接损失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统计显示,我国有多达60%的家电出口企业遭遇过国外技术壁垒,每年由此造成的直接和潜在的经济损失约500亿美元,超过年出口总额的25%。

四、贸易保护主体区域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

由于在多边贸易协定中屡屡受挫,美国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重视双边贸易协定和地区经济贸易集团的建设。后危机时代,贸易保护主义向区域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随着国际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和竞争优势的丧失,一些国家纷纷结成各式各样的经济贸易组织,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加强。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再以国家贸易壁垒为基础,而趋向区域性贸易壁垒,即由一国贸易保护演变为区域性贸易保护。众所周知,区域化和集团组织具有天然的排他性和贸易保护性,组建区域性经贸集团一方面可以实行内部自由贸易以促进内部经贸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外构筑贸易壁垒,抵制贸易对手的入侵,保护成员国的市场。同时,可以凭借组建经贸集团力量抗衡和抵制外部国家的报复与竞争。在当今世界上,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安第斯条约组织,东盟、西非共同体等经贸集团遍布全球。2013年,美国政府正式启动“美欧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将建立超过全球GDp40%的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而另一项重大贸易协定正蓄势待发,这就是《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partnership,tpp),它将美国与亚太地区几个最活跃的经济体联合在一起,这其中包括新加坡、澳大利亚、越南和日本。它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内部实行自由贸易而对外实行严格的保护,从而严重削弱了世界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给区外国家产品的进入设立了很高的贸易壁垒。

结语

后危机时代,西方各国为了尽快从经济衰退的泥潭中摆脱出来,同时面临中国等新兴国家产品激烈竞争时,贸易保护主义成为了它们的一个必然的选项。然而,各种新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只不过是“新瓶装老酒”,以“公平贸易”为借口,来保护本国的市场。

参考文献:

[1]范兆斌,苏晓艳.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贸易保护主义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7,(1):15.

国际贸易特点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以满足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对经贸人才的迫切需要。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为学生构建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框架与实际操作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明确了国际贸易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因此,采用“边改革、边实践、边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对于满足社会对国际经贸类人才的总体要求,逐步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的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一、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及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

国际贸易专业从学科性质上来讲,主要具有两个特点:跨学科性和实践性。跨学科性是指国际贸易专业从学科上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种学科,综合性较强。从这个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提出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国际贸易专业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不仅要掌握好基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环节中得到锻炼。通过让学生到企业实地考察实习,建立学校与企业的战略联盟等方式,或直接采用案例分析训练等方式都可以实现这一实践教学环节目标。

(二)现沂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我国现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理论型”培养模式,另一种是“岗位技能型”培养模式。这两种培养模式都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科特点,培养的人才也很难达到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1.“理论型”培养模式表现形式

“理论型”培养模式主要强调理论知识,同时拓宽专业口径,注重专业素质教育。若按“理论型”培养模式培养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过程中势必存在三方面偏差:一是在讲课过程中过于细化部分贸易理论。比如说,在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果把贸易的关税效应、国际技术转移模型、国际货币制度,尤其是购买力平价理论以及一些难度较大的贸易理论向学生做详细讲解,这容易使学生学习难度加大,更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违背了高职院校教学中实用的原则,又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和用人单位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二是忽略了国际贸易是一门集应用性知识、新兴知识以及动态发展知识为一体的课程。例如,对于跨国公司的新发展、国际直接投资的基本运作方式、wto运行规则、反补贴与反倾销对策等内容讲解得不够深人,有的甚至省略不讲。这样不能将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造成学生所学的知识比较陈旧。三是忽略了国际贸易专业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人才。例如,对于满足外贸业务岗位所需要的有关货物运输与保险、报关实务、商品检验检疫、外贸单证、函电等具有操作实务的重要课程,既不进行系统详细讲解,也不进行仿真模拟实训和技能实践,更谈不上校外实践和顶岗实习,从而造成学生实践技能的欠缺,毕业后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

2.“岗位技能型”培养模式表现形式

该模式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技能所需的基本知识为基础,注重岗位操作技能和劳动态度的培养。按照该模式进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外贸操作技能,但由于理论基础的欠缺和知识面的狭窄,限制了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空间。从总体上来说,这种模式的缺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分强调外贸业务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基本理论知识的支撑作用,因此不能很好地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二是过分强调单一知识技能的学习,忽略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养,难免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技能过于狭窄,不能适应社会对多种技能的需要。三是过分强调培养外贸业务员单一岗位所需的实际操作能力,忽略了行业岗位所需其他知识技能的培养,势必影响受教育者综合能力的培养。四是过分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忽略了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重理论,轻实践

1、学校和专业建设的定位不科学

高校定位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高职院校的定位应该是培养能够从事具体工作的专门人才。然而有些高职院校不切实际过度重视了教师以及学生理论素质的培养,却忽视了在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实践环节;有些高校非常注重理论教学,认为具体贸易实践操作属于低层次的要求,一般中等专业院校的毕业生经过培训就能做,所以未能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重视;有些高校甚至把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来对待,加上师资方面的因素,很多教师根本不具有国际贸易实际操作经验,只能照本宣科。这些教学方法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2、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不含理

过多地设置了理论性的课程,如国际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但像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单证制作、外贸函电、报关实务等实践性课程却相对涉及较少。这种课程设置的状况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原因所导致:首先,在国际贸易课程理论与实务的比重上,多数教师由于个人的习惯和兴趣,也可能由于课堂与社会脱节,往往喜欢多讲理论少讲实务,尤其是多讲纯理论性的知识,使实际授课的内容与计划不符;其次,由于教学计划制定得不合理,没有从宏观上协调国际贸易专业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导致一些知识的重复讲解;再次,在国际贸易课程的总体教学上,过分强调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讲解,却没能给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模拟环境,并进行出口业务的模拟操作,结果陷人纸上谈兵,无法学以致用。

3、教学实验室建设相对落后,实习基地缺乏

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重点高校有国家配套资金支持,情况要好于一般非重点院校和民办院校。大部分院校没有建立起专门的国际贸易实验中心来满足学生实践学习的需要。到目前为止,很多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就根本没有配套的实验室,这不符合现代的教学发展的需要。另外,很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企业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一般建立在部分教师过往人际关系等个人感情基础之上,没有上升到学院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层次。实习单位与学校和学生属于单向不均衡关系,没有对价支出,因此,缺乏持续合作的基础和动力,不能保证学生实习实践需求的稳定性要求。

4、外经贸人才现实要求与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

对于外贸公司来说,更多期待的是毕业生成为来了就能发挥作用的人才,也就是说他们期待具备较强实践和操作能力的人才,而现有高等院校的毕业生离这一要求相去甚远。由于受到较好学术氛围的熏陶,通常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具备良好的分析和研究能力的毕业生,往往在企业高薪聘请一段时间后,发现毕业生要么眼高手低,不愿做具体工作和业务,要么不能胜任具体的贸易实际操作工作。这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缺人、学生失业的结构性问题。

(二)过分强调老师主导作用,扭视学生主体地位

虽然已有很多人意识到了我国传统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弊端,但“仓库理论”依然盛行。该理论认为:“大脑是储存知识的仓库”,教育就是用知识去填充“仓库”,把记忆知识的的量的多少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

由于在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中采取单一的灌输教育方式,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非启发式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学生一味地接受老师传播的知识,缺乏思考,所以谈不上真正吸收,更谈不上创新。因此缺乏案例教学和实训的锻炼,贸易知识的学习会变成一个乏味的过程,导致很多学生不知所学何用。

(三)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沂业内部竟争升级

当前存在的问题与传统思维认识密不可分,高考学生选择专业时,家长和社会的导向都存在不尽合理的倾向:如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重国有名校轻民办院校;重热门专业轻自身基础。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是近些年学生热捧专业,综合院校、专业院校、民办院校、职业院校都在宣传自身优势,在一定程度造成竞争升级,对专业和社会不负责任,人才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有明确区别:学历教育高校应该承担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任;职业教育则应该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然而二者却出现了倒置或混杂的不良倾向。

三、构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新模式的路径

(一)合理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1、坚持理论教学“必需、够用”的原则

培养应用型人才不等于废弃理论课教育。因此,我们坚持必要的基础理论课教学必须到位,在教学计划中保证必要的课时。例如,在教学计划中,经济学、管理学、国际贸易概论、货币银行学等基础理论课都保证了其必要的地位,以使学生打好理论基础。

2、突出实践教学

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计划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一是要求课堂理论教学要体现实践性的要求。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要求突出案例教学并与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软件如SimtRaDe教学软件相结合进行教学;电子商务课程在理论课教学的同时,亦就部分内容实行课堂实验模拟教学;会计学课程,要求教师课堂精选实例讲解。二是围绕国际贸易业务的流程专门开设多门实验课,比如单证、通关实务等。

(二)贫沏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

1、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为了加强学以致用,使学生在开始学习专业理论课时就进人应用环境或背景中加以理解,我们在理论课教学中也提倡案例教学,要求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各门课程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运用案例教学强化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如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枯燥的理论,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对知识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并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需要学校为他们创造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条件,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我们认为,强化实验课教学是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加强应用能力训练的最重要的一环。比如,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仿真、电子商务、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调研、国际贸易模拟实验、金融投资模拟实验。这些实验课程均紧紧围绕让学生进人国际贸易业务环境和提高相关技能而开设。这些实验课,一部分在实验室完成,另一部分必须走向社会,实地训练。如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调研,需要直接与有关单位零距离接触.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以期帮助学生从理性认识返回到实践中的感性认识,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及其实用性。

2、大力推广双语教学

由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将来就业岗位的特点,外语技能的掌握对学生的就业和适应工作的能力影响极大。为此,我们的培养方案强调了本专业对学生外语掌握程度的要求。在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中,鼓励部分课程进行双语教学,促进双语教学模式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的推广。

(三)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实践教学。他们在教学上采取工学交替形式,一年分两个学期,每学期24周,其中12周在学院学习,12周在企业培训,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实际生产组织,掌握各种工作岗位的职责,需要时还可顶班工作。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将来的工作岗位有大概的了解,同时也为企业选拔人才和学生选择职业提供机会与条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首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实习制度的实践教学模式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实习制度,美国高校采取的实习制,其种类有全职的、兼职的;长期的、短期的;不收酬劳的、收取酬劳的等等。它与今后的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通常,学校都设有被称为‘脚acement"的机构(相当于职业介绍所),该机构的职能就是帮助毕业生或实习生联系工作单位。学生可以将简历述于该机构,再由机构提供参考意见并联系企业以安排实习。

2、建立战略联盟,实现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指的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其教学活动直接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利用公司的某些资源,如丰富的实践经验、全球化的网络等。特别是通过与一些跨国大企业的合作,使学校在全球化组织管理方面收益匪浅,获得很多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经验。

3、案例分析理论的教学模式

国际贸易特点篇4

[关键词]贸易保护主义;新特点;影响;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3-000-02

一、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呈现的新特点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方式具有多样性

当前各式各样的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已成为目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新特征。世界各国出台的种类繁杂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如安全标准、卫生标准、包装标识、信息技术标准、环境标准、劳工安全标准和福利标准等,对我国产品的出口造成极大不利影响。此外,发达国家借由全球气候气候变暖,在全球范围内推行低碳经济,意欲对碳排放量高的国家产品征收碳关税。“碳关税”的征收又将会提高我国一部分行业产品的出口成本,从而削弱相关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二)从单纯的贸易领域渗透到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

目前经济前景依然不明朗,经济状况时有反复,欧洲债务危机不断升级,且主要发达国家的失业率仍然高企。美国和欧元区失业率虽较2010年的10%有所下降,但仍然处在高位,这已经成为目前美欧政府焦虑不已的一大问题。就业状况的暗淡,将直接打击普通民众的消费信心,发达国家缺少了国内消费的拉动,经济恢复的基础也很不稳定。在这种形势下,普通民众和国会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会明显抬头。在发达国家民主政治体制下,其贸易保护的政治意义、社会意义一般要远超出它的经济意义。

二、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

(一)频繁受到国际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且数量不断增加,严重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金融危机之后,各国为了本国的经济利益,走出经济低谷,除了出台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方案以外,还纷纷采取各种各样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由于中国2009年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进出口国,世界各国便把矛头纷纷对准中国,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统计,中国已经连续18年成为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国家,已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2009年,国外对华共启动108起贸易救济案件。其中,反倾销80起;反补贴11起;涉华保障措施14起;特别保障措施3起;2010年,国外对华共启动119起贸易救济案件,其中,反倾销76起,反补贴13起,涉华保障措施23起,特别保障措施7起,涉案金额达126亿美元。国外对华的贸易救济措施几乎涉及所有的出口行业,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声誉和出口数量,是我国生存日益艰难的外向型中小企业雪上加霜。

(二)削弱我国传统出口商品的竞争优势,使出口企业生存日益困难。

由于受科技发展水平、劳动力素质低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水平较低,并且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之得到迅速改善。欧美发达国家及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中往往制定较高的技术质量标准和指标来限制我国商品的出口,以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生产者的目的。我国出口企业为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制定的技术环境质量等标准,在生产以及运输过程中,必须增加有关环境标准的检验、测试、认证和鉴定等手续及其相关费用。此外,产品的外部包装、出口检验检疫等也将有大幅度的变化。这样一来,我国出口产品的各种费用支出将大幅增加,从而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将大幅下降。据统计,因为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每年受影响的直接贸易损失就超过400亿美元。

三、我国目前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思考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地位,维护国内企业正当利益。

当我国与其他国家发生贸易摩擦时,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利用wto的双边及多边贸易纠纷的协商机制,帮助国内企业维护正当权益。我国政府要不断加强对国外贸易保护政策、法规及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及政策的研究,并及时向相关企业通报有关贸易摩擦信息,积极有效引导企业避开各种贸易壁垒。同时要认真总结国内外企业突破贸易保护的经验和教训,建立相应的国内外贸易保护信息数据库,并及时向相关企业通报并预警信息,帮助和指导国内企业突破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我国政府应还应利用其大国的形象和地位,积极联合世界各国,同他们进行有效地沟通,并利用各种对话机制,坚决反对各种不合理的贸易壁垒,。以维护国内企业的正当利益。

(二)提高我国出口产品质量,促进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

我国企业要注重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和新产品的开发,不断应用发达国家的产品质量认证标准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按照国际标准组织安排生产,达到发达国家的质量水平,从而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同时企业还应全力提高“自身修养”,即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营销能力,强化竞争意识,加强对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其产品的附加值。我国出口企业应建立自己的品牌,提高品牌意识,跳出仅仅依靠价格进行竞争的恶性循环,并依靠新技术增强企业的出口竞争力。

(三)同行企业应协同作战,积极应诉。

同行业出口厂商在国际贸易中,应相互团结,充分发挥各种行业协会的协调组织作用,避免同行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进行价格厮杀,当面对不公平的贸易救济措施时勇于应积极应诉,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前我国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仍然是单独作战,“相互厮杀”的情况时常发生。在遭受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时,只有很少一部分企业勇于应诉,虽然应诉率逐年递增,但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仍存在很大差距。在应诉时,只要准备充分,团结一致,即使败诉,处罚也会有所减轻。而这些,需要行业协会、企业以及政府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积极配合。2010年2月6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对华窄幅织带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倾销部分的初裁结果,两家强制应诉企业中,厦门姚明织带饰品有限公司倾销幅度为0,另一家由于未应诉,被裁定为231.40%的惩罚性税率。13家获得平均税率资格的企业被裁定为115.70%的税率,其他未应诉企业的全国统一税率为231.40%。所以,我国同行企业在面对国际贸易救济调查时应积极应对,团结一致才能打赢贸易战,切实维护我国企业的利益。

(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同时努力建立和谐的国际经贸关系。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的今天,单打独斗已很难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我国应充分利用作为亚太经合组织的重要成员国和东盟的主要对话国的身份以及在全球经济发展中不断增强的话语权,积极发展同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关系,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在国际谈判中的地位。于此同时,我国应最大限度的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用有效的方式和途径,积极开展维护自身利益的活动。由于当前国际经贸环境非常复杂,各种贸易摩擦不断涌现,近几年各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本国利益频频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已经成为中外贸易摩擦的主体。因此,我国政府应努力与各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建立良好的双边经贸关系以及多变经贸关系,以避免与其贸易保护团体产生不必要的摩擦或冲突,给我过外贸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出口环境。

[参考文献]

[1]李伟,阮炜峰.我国应以何种措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J].商场现代化,2011(4):66-70.

[2]史利敏,董玉雷.经济危机对我国化纤行业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1(6):55-57.

国际贸易特点篇5

 

关键词:国际贸易新理论;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

保罗·克鲁格曼在国际贸易、贸易地理及国际金融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他的理论的核心就是围绕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提出了“国际贸易新理论”,引入了规模报酬和不完全竞争,用非比较优势的观点解释了当今国际贸易出现的新特点。新贸易理论也成为国家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一、新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战后,国际贸易活动出现了新特点、新现象。首先,1960年代末开始,由于日本、西欧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地位迅速上升,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起来,使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极大动摇,并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客观存在的贸易不等价交换,国际贸易活动在二战后大幅度增加,不是发生在经济互补的国家,而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这种贸易的相似性,改变了传统的对国际贸易的看法。这就需要有一种新的贸易理论对世界贸易现象作更为客观和切合实际的解释。

其次,伴随国际贸易大幅增加的同时,贸易中增长最快的不是要素互补的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而是要素禀赋极其相似的工业化国家之间,各国之间进行的贸易之大多数也不是产业间贸易,而是发生在同一产品内部的产业内贸易。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已不再完全取决于各国之间的资源优势差异,而更多的取决于一个国家在某个行业所具有的规模优势,比较典型的是大部分国际贸易活动是“飞机式的贸易”。飞机制造所需要的经济规模使整个世界就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制造者,而且世界上也只有少数几个飞机制造中心,即使日本和美国两国之间没有差异,似乎也只有其中一个国家才会生产宽体喷气式飞机。“新贸易理论认为,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特别是经济特征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其产生原因主要是报酬递增形成的国际分工,而不是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禀赋上存在的差异。”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无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最后,许多商品市场中完全竞争不是经常存在的,而不完全竞争则经常存在,少数垄断企业由于规模报酬递增而获得市场地位,从而导致国际分工,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无法对此贸易现象做出合理解释:因此合理解释这些现象的国际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二、新贸易理论的基本观点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建立在理想的理论模型之上的,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保持不变,同时信息是对称的,由于比较优势所带来的价格的差异而导致的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其理论基础是比较优势理论,而这种比较优势是由各国的要素禀赋差异来决定的,一国使用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便具备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出口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进口比较劣势的产品,即认为在报酬不变和完全经济的条件下,国际贸易从事的是“小麦式的贸易”。比如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倾向于出口国内大量生产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而进口那些技术密集型产品。

而新国际贸易理论认为,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特别是经济特征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其产生原因主要是报酬递增形成的国际分工,而不是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禀赋上存在的差异。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经济不可能达到完全竞争市场下的资源最佳配置状态,只能在次优的不完全竞争状态下运行,现实的市场经济正是处于此种状态,但成效确是显而易见的,各国通过国际贸易活动后,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都有所提高。

克鲁格曼在《重新认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中阐明了关于规模报酬递增导致国际贸易的新理论。他在书中论述到:“为什么飞机会在西雅图制造,其原因很难说是因为这个地理位置具有制造飞机的经济特征,与之相反,其关键先是报酬递增这一定律使飞机制造肯定会集中在一个地点。而西雅图又偶然使这个转盘上转轮所停住的地方。”指出了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国际贸易特点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问题;对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2012年,国际贸易总额达到进出口总值38667.6亿美元,成为全球出口第一和进口第二的世界贸易大国。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数量和国际结算量与日俱增,为银行业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市场。中外资银行纷纷聚焦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开拓中国贸易融资市场。目前我国中小外贸企业数量将近500万户,而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60%是由中小型企业创造的。然而,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额却只占中国外贸企业所有使用各种融资的20%,其中又以大型企业居多,中小企业所占比例很少。主要是商业银行受传统授信业务理念影响,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为了规避风险,通常把实力强的国有大中型外贸企业作为主要客户,从而造成国际贸易融资分配上,中小外贸企业的额度只占很小一部分。由此可见,我国贸易融资业务市场潜力巨大,开展中小外贸企业贸易融资业务必将成为今后商业银行加快拓展的新领域。

二、当前商业银行开展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品种较少,并以传统方式居多

商业银行由于缺少对中小外贸企业贸易融资业务的深入研究,使得相应制度不够完善,只有部分银行制定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办法。从国际贸易融资品种上,适合中小外贸企业的十分有限,仍以传统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难以提供全面的国际贸易融资服务,贸易融资方式基本上是简单的形式,如:贸易贷款、打包贷款、票据贴现等。虽然这些业务风险较低,但品种少,功能单一,而国际保理、福费廷、结构性贸易融资等新型的贸易融资方式应用较少,且发展缓慢,很难满足那些积极参与国际化的中小企业的需要,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发展。

2.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审批时间长

商业银行一般将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按照贷款业务程序进行审批,尤其是针对中小企业更是如此。银行为了减少融资风险,强调在审批项目的过程中,除了要严格按照公司授信的要求外,对于一笔简单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不论其融资金额大小、风险高低,都需要经过严格审查,层层把关,无形中抬高了国际贸易融资的门槛,而忽略了贸易融资业务特点,缺乏一套切合其特点的快速、高效的审批方法。由于贸易融资业务要求时间短,如一笔出口即期信用证业务,收汇时间一般为1个月内,如果将贸易融资业务按普通贷款审批方式处理,经常导致审批时间比贸易融资期限还长。

3.银行对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存在信用歧视

商业银行贸易融资按传统贷款业务审核,标准过严,除了要把握企业的贸易行为、控制贸易项下的资金流和物流,还要求企业提供第二还款来源。例如,打包贷款,除了要求企业有资信等级较高的银行开立的信用证正本,还需要确认有效的担保(保证或抵押),甚至是要求存入百分之百的融资保证金。由于社会担保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可供抵押担保的资产有限,周转资金短缺等自身缺陷,企业无法达到银行所要求的过高的融资条件。银行信贷人员为了规避风险和责任,对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十分谨慎。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

4.商业银行缺少科学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我国中小外贸企业数量多且质量实力参差不齐,信用体系建设较为滞后,分散在各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资源未能实现互联共享,缺乏权威的企业信用评估机构,更缺乏一套适合中小外贸企业实际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银行在无法充分了解贷款企业真实情况下,为了避免风险的发生,商业银行对中小外贸企业融资形成主观上排斥,客观上压缩授信额度,实行更为严格的贷款条件和执行利率。

5.商业银行缺少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激励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面,由于在人员、技术及规模等方面不具备优势,长期以来,未把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额和客户营销户数计入绩效考核,客观上也影响了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积极性。由于银行对贸易融资缺乏应有的重视,贸易融资营销人员只知道融资业务的皮毛,对现有融资产品的审批流程、规章制度、产品特色、业务优势等知之甚少,贸易融资的推广遇到了较大的困难。

6.缺乏专业素质人才

由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国内、外两个市场,贸易融资业务具有高度的专业性,需要精通法律、国际贸易、金融、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在商业银行国际业务规模不大的现实状况下,很难在所有的分支机构同时配齐精通贸易融资业务所需要的人才。在日常操作中,对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业务的营销、成本、收益和风险的控制取决于从业人员个人能力的高低,营销人员对金融工具、贸易手段、结算方式的不了解也加大了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目前,我国银行业缺少贸易融资方面专业人才的现象严重,高素质人才的缺乏限制了银行对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三、拓展商业银行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

1.改进授信理念,创新审批方式

商业银行应改进授信理念,利用自偿性的特点,将国际贸易融资作为切入点,主要考察企业的真实贸易背景及其上下游交易对手的资信状况,以单笔或循环授信的方式,发放国际贸易融资。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管理采取封闭运作,可以帮助中小外贸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自身资信实力以及担保条件的限制,通过具备真实交易背景的单笔业务来获得融资,在贸易的反复流转中不断获得循环资金支持。同时银行应根据中小外贸企业贸易融资的特点简化审批程序,以高效快速的审批满足企业的需要。商业银行应扩大国际贸易融资的授信对象,增加业务机会,拓展业务市场,促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2.完善风险控制手段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具有自偿性特点,商业银行为控制操作风险,确保国际贸易融资还款资金安全,须对融资实行封闭管理,密切跟踪企业销售货款回笼或贸易所带来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以此作为直接还款来源。每笔真实的业务发生后收回的资金,应及时归还融资,以控制风险。贸易融资由于涉及资产业务,不仅存在风险,而且依结算方式的不同,风险的高低也有区别。中小企业融资业务除存在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外,还有单据风险、运输风险及欺诈及政治风险等。商业银行为有效防范由此产生的信贷风险,应加强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和贸易融资贷款自偿性管理,严控贸易融资业务风险,建立风险防范体系,从而实现有效控制风险。

3.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估体系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应该有别于人民币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级标准。针对大多数中小企业规模小、成立时间短、融资需求旺、频率高、额度小的特点,商业银行应该根据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制订专门的信用评级制度,使信用评级科学合理地反映中小企业的状况和偿债能力。在贸易融资业务中,客户正常贸易产生的现金流量是还款的第一来源,而客户的自身盈利能力是第二来源。银行应该为客户建立业务往来档案,根据客户的业务能力、交易对手资源及客户履约的信用记录评定其信用等级,以作为贸易融资的依据。

4.将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纳入银行绩效考核体系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短期贷款业务,应将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业务统一纳入中小企业贷款考核体系。建立产品营销的激励机制,将营销任务纳入分支机构的行长绩效和客户经理的业绩考核,通过绩效考核调动员工做好国际贸易融资营销工作的积极性。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比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能创造更多的综合收益,让员工充分了解产品给企业和客户经理带来的效益,找到营销的着力点。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实践中,激发员工自觉学习和灵活运用国际贸易融资专业知识技能,树立主动营销理念,促进贸易融资业务的开展。

5.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组建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专业团队。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一项知识密集型的业务,实质上是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的竞争。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训机制,应尽快培养一批熟悉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组建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专业团队,熟练掌握结算及贸易融资业务技能,更好的运用专业知识处理各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满足中小外贸企业客户的融资需求,全面提升员工业务素质,以适应国际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主要服务对象是大型企业,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市场已经逐渐趋向饱和。向中小企业提供的服务种类单一,相关的配套设施比较落后,与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直接影响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应用和推广。商业银行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灵活调整自己的发展策略,转变观念,积极主动的调整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客户结构,开发适合中小外贸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适当放宽融资条件,形成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商业银行发展方式,最大限度挖掘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盈利。

国际贸易特点篇7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人才培养

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及随后发生的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影响,各种不确定因素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在外部有效需求低迷、贸易摩擦日益增加等多重因素影响下,2012年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下滑至6.2%,较2011年同比下降12.4%,增速明显放缓。新形势下、转型发展关键时期,如何创新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人才需求的新特点

1.新兴市场有力增长,对贸易人才的文化需求上升

后危机时代,随着多元化国际市场战略的不断深化,我国在稳定欧盟、美国等传统贸易市场的同时,进一步加快了与拉美、非洲、东盟和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经济体之间的经贸交流与合作。2009―2012年,我国与巴西、南非、俄罗斯和东盟等国家(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如图1所示),2012年我国与南非、俄罗斯、东盟的双边贸易规模分别达到599.5亿美元、881.6亿美元和4000.9亿美元,同比增长31.8%、11.2%和10.2%。[1]

后危机时代,新兴贸易市场的兴起与发展需要我们培养的对外经贸人才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特色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在掌握英语的同时,还需针对性的熟练掌握1―2门小语种,通晓俄罗斯、拉美等新兴贸易市场当地的自然、人文、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当地的商务运作模式,并能熟练应用俄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小语种深入与当地潜在顾客进行交流与磋商。

2.跨境电商贸易活跃,对贸易人才的信息技术要求提高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实体经济受到了不小冲击,外部有效需求明显减少,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有所放缓。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廉价、便捷的跨境电子商务贸易活动十分活跃,跨境电商贸易额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贸易增速,正逐渐成为新兴贸易方式。据人民日报报道的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为1.6万亿元,同比上年增长33%,2012年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继续扩大,交易额达2万亿元,同比增长25%。另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调研数据显示,约有78%的受访企业使用电子交易市场的年限在1年以上。[2]

后危机时代,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新的增长点。由于电商交易模式具有数量小、批次多、单笔业务金额小等特点,这就要求未来的贸易人才具有较为扎实的电子商务基础,掌握大数据挖掘方法,能从市场交易数据中敏锐地洞悉市场需求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熟悉物流供应链管理与在线支付等相关知识,必要时还应具备一定的网络活动策划与美工技能,能通过互联网向广大海内外客户展示、推销产品。

3.贸易过程风险增加,对贸易人才的综合防控能力要求提高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贸发展前景还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宏观和微观贸易风险显著增加,这给国际经贸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从宏观层面来看,全球金融危机余波未平,欧债危机波澜又起,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欧美发达国家纷纷举起“双反”大刀挥向我国出口贸易,不仅如此,与我国具有直接竞争关系的发展中国家也频频对我国出口发难。从微观层面来看,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及其产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合同诈骗、外汇结算成本上升、物权丧失等各种潜在风险。[3]

此形势下要求我们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和较强的风险辨识能力,能通过相关贸易术语与条款在签订贸易合同时规避掉一部分风险,并熟练掌握wto相关贸易法律法规及其争端解决机制,广泛了解主要贸易伙伴的文化背景与经贸领域主要法律文件,能在发生贸易争端或纠纷时,熟练能用英语参加外贸谈判、仲裁、诉讼等法律活动。

4.民营企业发展强劲,对贸易人才的运营管理能力要求提高

金融危机发生后,在外部市场倒逼、我国政府宏观调控和民营企业自身努力的三重作用下,民营经济显示出较强的活力,2009―2012年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其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持续提高(如图2所示)。2012年民营企业主导的进出口贸易额达12210.6亿美元,贸易规模较2009年扩大了2.26倍。从占比情况来看,后危机时代民营企业进出口贸易额占我国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009年的23.12%快速上升至2012年的31.58%,民营企业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

后危机时代,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的积极引导和企业自身的不断努力,民营企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根本上来说民营企业资金实力不足、技术水平偏低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原则,民营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业务订单、贸易单证和客户服务等核心贸易领域,其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具备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熟练应用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及国际信贷等技术方法,熟悉相关外贸优惠政策,在完成交易的同时,能从源头上降低民营企业的贸易成本与贸易风险。另外,随着跨境电子商务模式的兴起,民营企业对电子商务贸易人才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扩大。

二、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缺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高校依据市场环境和学校自身特点,修订和完善了其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位现象。调研发现,大多数高等院校尤其是省属工科院校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而这种应用型人才更多强调的是对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应用。

从当代国际商务视角来看,国际贸易活动主要包括国际商务礼仪与谈判、交易方式与贸易条款、贸易风险防范与应对、国际仓储与物流等关键环节。从这一层面来看,国际贸易实务技能只是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应具备的一项基本专业素养,而不应该是当代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目标,从实践情况来看,活跃新兴贸易市场的出现、电子商务技术的普及应用、国际贸易过程风险的增加以及民营企业的重要战略地位,为我们培养当代国际商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因此,仅仅从国际贸易实务角度来强调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目标是不科学的。

2.核心课程之间的融合度较差

从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主干课程包括宏(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外贸英语函电、国际金融、管理学原理、会计学、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经济法等,较好的从经、管、法方面覆盖了国际贸易活动的诸环节,课程体系较为完善。

但从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实践来看,一方面,不同课程都有着自己的知识体系,教材内容尚未在国际贸易大前提下进行统一编写,另外,特别是省属工科院校在经贸类课程的设置上缺乏具有本校工科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另一方面,不同课程的任课老师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有着较高的专业素养,但由于学科专业知识的限制,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很难将国际贸易这一大背景与所授课程知识体系完美结合,于是造成了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较为完善,但课程融合度较差的局面。以电子商务课程为例,后危机时代,电子商务技术对国际商务活动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但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多位计算机专业出身,虽然其对电子商务技术具有全面、深入的认识,但对国际商务活动缺乏较为深刻的理解,这样就削弱了电子商务课程对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影响力。[4]

3.外贸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来看,各培养院校都普遍认识到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环节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通过认识实习、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体系。

但从实践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绝大多数院校的实践教学都是通过国际贸易实务仿真教学软件(如Simtrade)来实现的,仿真软件虽然较好的模拟了国际贸易实务的主要流程及其具体工作,但人机对话界面与实际情景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另外,由于软件系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无疑也给教学的先进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次,大多数国际贸易实务教师虽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但缺乏外贸实践经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实践教学的科学性;第三,由于综合成本因素制约,许多高校尚未建立本专业独立的外贸模拟实验室,另外,受地区经贸环境因素影响,大多数高校,尤其是中西部高校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小的难度,因此,削弱了外贸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

4.缺乏对贸易主体的学习

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正是由于贸易主体(如生产企业、外贸公司等)的跨国经营活动,使贸易产品才能够顺利的跨越国界,由一国(生产领域)向他国(消费领域)自然流动,其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培养院校也在其制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一致认为:要培养能在外贸公司、工商企业或其他机构从事国际贸易、金融业务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但从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过程来看,绝大多数高校仅仅只是开设了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践环节的重心也都集中在外贸实务操作方面,忽视了对贸易主体,尤其是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认识与学习,缺乏系统的企业管理、生产运作管理及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专题等贸易主体知识储备。这不仅与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明显的反差,而且更加不利于国贸专业学生从贸易主体视角全面、深入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贸易实务知识。[5]

三、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优化

1.全面深化对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

各高校在确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全面把握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形势,紧密联系国际贸易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新特点、新技术,充分认识新兴经济体、电子商务技术、民营外贸企业等因素对未来国际贸易人才需求的新特征,全面突破对应用型外贸人才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对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继续优化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理论知识结构和实践应用能力结构。

2.有效提升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度

首先,培养院校应紧密结合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认真做好国际贸易课程设置的修订与完善工作,根据外贸实际需要增设国际(人文)贸易地理、国际服务贸易、国际电子商务贸易、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等专业课程;其次,不同地区、不同院校应结合本地区主要贸易对象和本校工科学科专业优势,开设具有本地区、本校特色的专业外贸核心课程;第三,核心课程体系教师可采取集中备课方式,全面融合国际贸易背景知识体系,同时,同一门课程可分章节、分专题由具有比较知识优势的多位教师进行联合授课,全面提升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度。

3.切实提高国际贸易实践教学质量

一方面,以提升学生国际商务综合应用能力为核心,加快模拟商务谈判、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eRp,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电子商务等实验室建设,系统构建国际贸易模拟实践教学体系。另外,培养单位在应用国际贸易实务仿真软件进行实践教学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大对独立外贸模拟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并结合外贸实务流程设置进(出)口商、制造商、货运等公司制企业,积极开展情景教学,以弥补仿真教学的不足,让学生在实战中学习和掌握外贸实务知识。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国际贸易专业教师进企业学习和外贸从业人员进课堂讲解的投入支持力度,切实提高国际贸易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同时,努力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并与企业积极建立外贸人才反馈机制,有效保证外贸人才培养的先进性和学生的实习质量。[6]

4.加强对贸易主体的认识与学习

各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院校应进一步深化对贸易主体的认识,以贸易主体为着眼点,全面强化对贸易主体的学习,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学习,系统培养国际贸易人才的综合业务能力。首先,各人才培养院校应认真做好外贸行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信息搜集和研究工作,准确把握外贸企业的发展特点及趋势;其次,以企业发展现实和市场发展需要为基础,有针对性的开设企业管理学、生产运作管理、中小企业发展专题等课程,并聘请外贸行业企业管理人员讲授该类课程;第三,建立、健全对生产企业和外贸公司的认知实习体系,不断加强学生对贸易主体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让学生在“主体”下系统培养综合外贸实务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振,孟卓.后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开展跨国经营的研究[J].对外经贸,2013(9):52-54

[2]王洪.后危机时代对外贸易发展态势及路径选择[J].商业时代,2012(23):59-60

[3]方圆圆,王瑶.后金融危机时代外贸人才需求分析――基于对外贸公司的调查[J].时代经贸,2010(29):234-235

[4]叶茂生.我国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基于后危机时代的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13):100-101

[5]吕西萍.美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创新理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高教论坛,2010(2):122-126

[6]窦建华.国际经贸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2):78-81

国际贸易特点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abstract:china'sforeigntradedevelopment,internationaltradefinancebusinesshasprovidedabroadspace.internationaltradefinancebusinessproductsrichnesshandlingefficiencyandthequalityofwork,commercialbankshaveanimportantimpactonbusinessdevelopment.however,commercialbanks,internationaltradefinancingbusiness,therearestillsomerathermoreobscureplaces,andcomparedthedevelopmentofimportandexportbusiness,internationaltradefinancingbusinessdevelopmentisnotverysatisfactory.

keywords:commercialbanks;internationaltrade;financingbusiness

   目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目前银行办理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形式仍相对比较简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挖掘仍嫌不够深入充分,银行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倡导创新,但是业务人员通常忙于具体工作,对业务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高。各行办理的业务主要集中于进口开证、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商票融资等基本形式,对比较复杂的进出口保理、福费廷、买(卖)方信贷等业务,因其涉及环节较多,风险难以控制则数量有限。

   近年来,根据市场的需要,各家银行也在不断推出新的融资产品,但因对业务理解的差异,在业务操作上各有不同,如对出口商提供的商业发票为背景的融资,就有出口商业发票融资、出口商业发票押汇、商票贴现、汇款押汇等多种不同的称谓,各家银行的制度规定也各不相同,缺乏对各种融资形式严格统一的标准,更缺少对各项业务相对比较规范、明细的统计资料。

   2.对国际贸易融资的认识影响业务操作效率和质量。在业务初期,部分对国际贸易融资缺乏足够了解的业务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加之市场竞争、业务营销的需要,在没有深入了解贸易背景和客户资信的情况下,降低条件为客户提供了打包贷款、授信开证等国际贸易融资,导致部分银行出现了较大额度的不良贷款及信用证被动垫款。基于这一情况,部分银行业务人员认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更加难以控制,操作难度更大,再加上贸易合同、信用证、保函等均涉及英语资料,更觉陌生与深奥,因此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敬而远之,为其设置了较高的条件和环节要求,导致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比普通流动资金贷款业务更难申请,审批环节更多、时间更久,致使客户错失商机,进而影响了银行相关业务。

   3.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授信规模核定随意性强,标准不一。在实际业务中,银行和客户更习惯于选择传统的贷款品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总体发展规模与市场提供的空间和需求相比很不相称。

   各家银行在核定国际贸易融资授信规模标准上有较大区别,有的银行将国际贸易融资视同流动资金贷款处理,有的银行则根据融资品种的不同放大一定的倍数,融资政策的制订多是根据自身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理解,缺乏深入、科学的研究。在对国际贸易融资的认识和风险控制上,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有明显区别,如对打包贷款这一传统业务,外资银行在操作流程和手续上要简化得多,他们更注重通过控制贸易全程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而不是过分关注企业本身的规模和实力。相对而言,国内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流程设计相对不够科学,手续烦琐,可操作性不强。

   4.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担保难问题。一方面企业在找第三方担保时,会顾虑对方将来会要求自己提供担保,进而产生其难以控制的风险;另一方面部分申请国际贸易融资的企业为贸易公司,缺乏银行认可的固定资产,如厂房、土地等,生产型出口企业的机器设备虽能用于抵押,但抵押率低,而且费用高、手续烦琐、时效性差,不符合国际贸易融资方便快捷的特点;第三,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不熟悉,对各种金融工具不能合理运用。在银行产品不断更新、新的国际贸易融资名词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不能很好地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的业务产品,对各类融资产品无法灵活运用。

   5.贸易融业务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使银行在操作业务时可能面临法律风险。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借鉴了国外及港台银行做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由于法律基础的不同,如果不根据我国的法律规范银行、客户及国外银行间的法律关系,就可能产生业务风险。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涉及金融和商业票据、货权、货物、担保、信托等,要求法律上对上述各种行为的责权有具体的法律规定,但相关的立法对上述方面缺乏非常明确的规范。

   对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建议

   1.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在产品创新和扩展中,首先,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设计要与贸易链有机结合,从贸易环节出发设计产品,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在采购和销售中的融资需求。银行可通过对企业上下游贸易链所产生的资金流、物流的跟踪,设计符合客户需求的融资产品。银行可通过与物流公司的合作,设计物流融资产品,由专业的物流公司负责进出口商品的报关、报检、运输、监管、以实现银行对物权的有效控制。而如果有物权为保障,银行就可以不仅着眼于企业的规模等方面,可适当放宽授信条件,为企业进行资金融通。

   其次,要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做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将传统方式与新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结合起来,使国际贸易融资服务“增值”。例如,根据部分大客户的出口项目需要,银行为企业提供集预付款保函、信用证保兑、打包贷款、出口押汇、福费廷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亦可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包括定单融资,动产质押开证、进出口保理、全球互联网托收、网上开证等不同类型的创新产品,解决客户在不同的贸易环节中的个性化需求,利用科技平台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增值服务。

   2.优化资源配置,理顺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管理。国际贸易融资专业性较强,风险因素涉及层面相对较多,其风险管理是整个银行风险管理的有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具有自身的不同特性,必须在风险管理的内容、管理方式、管理机制以及管理技术等方面进行转变,树立理性和符合市场需求的风险管理理念,健全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

   国际贸易融资需要从业人员具有相应的信贷业务知识,以分析评价客户的信用,具备国际结算知识,能够分析辨别国际结算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的风险,并掌握国际贸易知识以了解国际市场的变化特点,银行众多的分支机构难以配备足够的具备各种专业知识的人员,因此必须集中银行内部的精通国际结算业务及信贷业务的人才资源以评估客户的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根据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建立专业科学化的国际贸易融资信用评估体系,可成立与信用审批中心为并列或隶属关系的押汇中心以专业处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根据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和要求,有区别、有针对性地评估客户信用,控制风险。在对国际贸易融资产品进行梳理和整合的基础上,对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整合和优化,提高产品的操作效率。

   3.实行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授信规模控制方法。与流动资金贷款业务需关注企业的资产规模、财务状况和担保方式不同,国际贸易融资更应关注进出口项目本身贸易背景是否真实可靠,是否能够有效控制资金流或物流。选择从业时间长、信用良好、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客户提供融资,是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最佳途径。由于客户正常贸易产生的现金流为还款的第一来源,而公司的利润积累只是第二还款来源,客户在银行国际结算和国际贸易融资的记录可为银行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因此,国际贸易融资的客户评价标准应有别于对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价标准。评价时更多地根据客户以前在海关、银行、外汇局、工商、税务等办理业务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再参考客户的财务报表反映的经营业绩和整体实力。银行应着手开发建立国际贸易融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为客户建立详尽的业务档案,通过业务了解客户及客户的交易对手,分析其实际履约能力,为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提供依据。

   根据不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判别标准。不同种类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及该业务所能提供的保证、抵押或质押要求都有区别,银行所承担的业务风险也因此有很大不同,银行应根据不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制订相应的产品标准及对客户的授信标准。

   4.采取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担保方式,丰富业务内涵。首先,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创新思维,制订操作性强的担保方案。可由企业联保或提供个人担保,或开展与社会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对有条件提供抵质押的企业,可采取动产等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等融资担保方式。

   其次,充分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进口国的国家风险。如根据企业改善财务报表和加快核销退税的需求,推荐使用无须担保的福费廷、应收账款买断、无追索权的国际保理业务等。

   第三,积极鼓励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短期出口信用险项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集保险与融资于一身,投保企业既可得到付款的保证,又可得到融资的便利,出口商在向银行申请办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之前投保短期出口信用险,无疑给融资银行多了一层保障,有利于申请企业取得银行的融资支持。

   第四,加强对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其了解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理解各类产品的特点和实质,适时向企业推介合适的业务品种,发挥理财顾问的作用,如在进口信用证业务中,进口商可利用银行提供的假远期信用证方式实现远期付汇的目的。

   5.认真研究国际贸易融资有关法律规定,防范法律风险。银行一方面要积极争取立法部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明确有关法律规定,同时应收集分析近年来我国关于贸易融资业务的法律案例和资料,分析国际惯例与我国现行的法律环境,据此不断改进完善自身的产品设计,并制订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在银行内部建立规范化的业务操作程序,以经过仔细研究的合同文本凭证格式等规避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

国际贸易特点篇9

国际贸易课程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专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如交易的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过程,贸易合同的签订过程,申请开立信用证的过程,其中涉及到贸易术语的使用,贸易合同的签订以及合同的履行,违约的处理等各个环节,如交易磋商、租船、投保、报关、报验等等内容,可见这门课程所包含的所有内容在都有具体的操作环节。

二、国际贸易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实现实践性教学的具体途径

世界经济一体化形势对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创新教学模式和内容,使教学手段和方法更加规范化、现代化、多元化,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使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能与时俱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真正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更多地突出实践教学的特色。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国际贸易课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实施国际贸易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方式方法

(一)国际贸易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环境分析

为了适应全球化的发展,顺利从事国际贸易工作,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工作必须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全球的视野,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宽厚的学科基础,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出色的交流能力,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方法陈旧,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难以完全适应当今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要求。

1.建立供国际贸易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网络教学实训室在实训室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全部学生电脑进行控制,通过形象的步骤教学法进行教学,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可以随时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进度,同时学生可以在教师的许可下连接到互联网络,实现对学校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

2.完善由问题、实例认知工具、会话与协作工具等组成的国际贸易资源库建造开放式教育网络,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手段,结合学科特点,创建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课程整合的应用平台。开设模拟教学平台可以使学生能够在模拟仿真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活动中,亲身体会国际商品货物进出易的全过程。

(二)国际贸易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应用

1.通过开设国际贸易课程专题学习网站加强理论教学

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国际贸易领域最新进展与热点问题及有关信息,保持教学内容与时展同步,就有必要建设一个具有动态、虚拟功能的网络站点,充分利用课堂上传授的理论知识优势,如开设专题学习专栏,专题内容主要包含国际贸易理论精髓,还要反映国际贸易方面最新的动态和变化,从而探讨国际贸易体系的发展趋势,开设相应的专题课程体系,配备丰富的国际贸易实例,如贸易术语、贸易壁垒等等,使学生能够把课堂中学过的理论知识真正与实践结合起来。

2.利用国际贸易仿真模拟教学平台展开实验教学活动

国际贸易模拟教学平台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提供完全仿真的国际商业贸易环境的软件系统。模拟教学平台改善了以往比较薄弱的专业实验教学环境,改变了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国际贸易模拟教学平台实验教学活动,在具体说明实验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的情况下,针对学生安排了三个角色:出口商、进口商和供应商,进口地银行和出口地银行可由指导教师扮演也可安排学生扮演。根据课程时间和内容安排,可将学生的角色进行轮换,每个学生分别要扮演三个角色。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实验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师要善于运用网络等资源,采用案例教学法

把国际贸易实务的理论知识融合到案例中讲授,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增加新的案例,让学生的知识、技能跟上实践的发展。这种结合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进行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习的印象与兴趣,教学效果要比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法要好。另外,对于某些不方便现场考察的知识,如通关过程、国际商务谈判过程等内容,可以通过网上下载的图片或光盘等手段传送给学生。通过以上国际贸易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应用,大大缩短了从学校“校门”到国际贸易“行门”的空间和时间距离,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从而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通过模拟教学平台的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够亲身经历商品交易的全过程,增长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使学习过国际贸易课程的毕业生走出校门后,能够及早胜任实际工作的需要。

四、国际贸易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特点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国际贸易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将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更加理想的教学环境。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国际贸易课程的学习兴趣在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的学习平台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练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国际贸易特点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4-90-02

一、电子商务概述及特点

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是随着互联网(internet)的发展而产生的。20世纪90年代,电子商务雏形诞生。这种新型的商务方式一经产生就改变了企业的销售和经营模式。近些年来,传统企业逐步由纯线下销售向线上消息、线下销售相结合过渡。

对于电子商务的定义,目前比较权威的是世界电子商务会议(theworldBusinessagendaforelectronicCommerce)于1997年11月提出的:电子商务是指整个贸易活动实现电子化。此定义简明扼要地概括了电子商务的基本特征:首先,电子商务是一种贸易活动,即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再者,电子商务于传统商务的不同就在于电子商务实现了电子化;最后,电子商务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不可割裂的。同时,必须指出的是,电子商务的类型主要有B2C(Business-to-Customer),B2B(Business-to-Business),C2C(Customer-to-Customer),B2G(Business-to-Government),o2o(online-to-offline)等。其中国际贸易中应用最多最广泛的是B2B,也即企业与企业间的贸易。这种电子商务类型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总的来说,电子商务有如下特点:

(一)经营业务的全球性

当今世界已成为一个整体,只要有一台可以连接因特网的计算机,就可以与全世界交流。一个企业进行电子商务,仅仅局限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

(二)交易成本的低廉性

如上所述,与世界交流已经触手可及,与传统商务相比,电子商务的交易成本几乎趋于零,特别是交通成本和中介费用的大幅度降低。

(三)服务范围的外延性

随着电子商务的诞生,原先许多不能进行贸易或交易成本很高的商品或服务,都可以通过电子商务进行贸易。如软件服务、物流、支付等。

(四)商品成本的抽象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异的人类劳动,商品交换遵从等价交换原则。而当今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商品成本由传统上的制造成本、交易成本、运输成本向更抽象的知识、技术、版权成本转移。价格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制造成本却大大低于价格。最典型的例子在于软件服务,刻录一张正版软件CD的成本极低,而其售价却是其制造成本的几十甚至上百倍。显然,当今知识经济的兴起是建立在电子商务带来的传统意义上商品成本的大幅度下降的基础上的。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对于贸易流程的影响

1.交易准备阶段

在交易准备阶段,传统的商务模式是出口商和进口商通过函电,甚至是面对面进行磋商、发盘、还盘等一系列的交易准备活动。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进出口商之间的磋商已经被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等方式所取代。这大大降低了国际贸易准备阶段的交流成本,提高了贸易成功的可能性。

2.合同订立阶段

电子商务的出现,使电子合同成为可以与纸质合同相提并论的契约载体。一个合同的订立如今已经不再需要双方到场签字,只需要带有安全保护措施的电子邮件就可以完成。电子合同方便快捷、保密性强,且不易丢失,具有先前纸质合同所不具有的一系列优点。

3.履约阶段

履约阶段是国际贸易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国际贸易单据,作为国际贸易活动中信息流的载体,是商品物权和责任划分的重要依据。传统的单据大多通过邮递等方式运输,运输时间较长、成本较高、安全性较差等缺点较为突出。电子商务则通过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eDi)等形式将实体信息流转化为电子信息流,通过加密、数字证书等方式保障了单据的安全性,缩短了国际贸易的周期,加快了商品流、资金流的流动,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进程。

(二)对外贸企业的影响

1.促使企业结构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垂直型企业目前已不太适用于电子商务环境中,电子商务要求企业实现基本信息化,各部门间信息交流实现即时化,这就推动企业由垂直型结构向扁平化结构转变。最终使企业结构更加优化,部门联系更加紧密,交流成本更加低廉。

2.无纸贸易出现

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方式,无纸贸易是指贸易链的各个参与方利用电子信息方式,实现信息流、货物流和资金流的协调流动,以完成国际贸易活动的交易全过程。很显然,无纸贸易是由电子商务催生的,是电子商务的一部分。

3.国际信息贸易格局形成

如前所述,信息在国际贸易实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电子商务的普及,使国际信息成为可能,并进一步催化了国际信息贸易从国际贸易中分离出来,正在逐步占据国际贸易额中越来越多的比例。国际信息贸易与国际商品贸易、国际服务贸易三足鼎立局面正在形成。

(三)对政府的影响

电子商务使税收的征收更加困难。一方面,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交易大多虚拟化,交易地点,交易人员,交易标的难以确定;另一方面,传统的税收凭证都是纸质的,易于税收部门管理监督,而在电子商务下,凭据以电子化居多,这就给国际逃税带来了可乘之机。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对策

(一)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建议

1.应基本实现信息化

对于企业来说,要想融入当今国际贸易格局,仅依靠传统意义上的交易方式已远远不够。特别是随着B2B的兴起及蓬勃发展,企业应加速建立适合自己的电子商务体系。从电子商务站点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到站点的运行和维护,每一个步骤都要求企业精益求精又不失创新性。这就要求我国外贸企业重视电子商务的建立和完善,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基本实现外贸信息化。

2.应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国际贸易的新形势中

企业不能畏首畏尾,裹足不前,也不能固步自封,夜郎自大,应该以正确的心态和包容的态度参与到国际贸易中,特别是电子商务下信息交流异常便利,企业应抓住机遇,在当今国际贸易新格局中创造商机。

(二)对我国政府的建议

1.注重对外贸流程的监管

如前文所述,电子商务下金融、物流、生产、销售等各方面的融合进一步加剧,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对整个贸易流程进行必要的监管,以保证交易安全以及顺利进行。同时,在这样一个多部门多行业参与进行的贸易中,单纯凭市场自发调节,是很难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的,这就给政府的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2.注重相关法律制度的制定

与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冲击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当今国际上以及各个国家在此方面法律制度的不完善。这就要求政府加快建立健全保障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的法律机制,为其顺利进行提供政策法律依据,使其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古贞,汪渝,李德强等.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2]黎孝先,王健.国际贸易实务(第五版)[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3]南洋.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与对策[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2,(05):75-76.

[4]乔阳,沈孟,刘杰,杨光,岳强.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应用现状分析[J].对外经贸,2012,(03):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