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诊断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6:41

微生物学诊断方法篇1

关键词: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技术;细菌病毒

【中图分类号】tS2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055-01

随着近几年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了出现大量严重的耐药菌株,加上新的病原微生物的出现,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严峻的现实给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提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尽可能把目标集中在快速诊断方面。传统的微生物检验法最突出的弱点是慢,难以实现快速诊断与治疗,已远远不能满足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诊断以及流行病学的研究。实现更准确、更快速的检出与监测病原体成为目前临床微生物检验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各种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计算机技术的持续发展,微生物的检验速度明显加快,同时明显提高了微生物的诊断水平。笔者对近年来微生物的快速检验技术研究进展现状作了一些探索,现在综述如下。

1免疫学方法在快速检测微生物抗原或抗体中的应用

免疫学技术是利用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检测病原微生物,简化了病原微生物的鉴定步骤,备受关注。该方法已成为一种微生物实验室常用的成熟的快速检测技术。

应用单克隆抗体结合各种形式的放射免疫分析、酶免疫分析、荧光免疫分析、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生物发光免疫分析等,足以检出临床标本中痕量微生物抗原,免去细菌或病毒培养过程,直接完成微生物感染的快速诊断。如抗血清凝集技术、荧光抗体检测技术、协同凝集试验、酶联免疫测试技术等。这些方法操作简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细菌的分型和鉴定,如沙门菌、霍乱弧菌、流感嗜血杆菌及隐球菌,短时间内就可完成鉴定。其中,应用酶联免疫技术制造的全自动免疫分析仪,使该技术进一步简化和准确。许多疾病的检测都已有商品化的试剂盒出现。

2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快速检测微生物中的应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已不再局限于外部形态结构及生理特性等一般检验上,而是立足于分子,特别是核酸水平的检测上,使人们对微生物的认识从外部表型逐渐转向内部基因结构特征,微生物的检测也从生化、免疫方法转向基因水平检测。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众多检测技术中,核酸杂交和聚合酶链反应(pCR)以其敏感、特异、快速等特点已应用于病原菌的快速检测。特别是基因芯片技术的兴起,其具有样品需求量少、检测效率高等优点给微生物学检测带来新的革命。同时,随着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问题的日益严重,有的细菌甚至出现多重耐药,基因芯片可实现检测耐药菌的耐药基因,可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从而提高疗效,对临床用药和新药开发具有指导意义。但目前基因芯片技术还有一些关键问题有待解决,如芯片的特异性、敏感性和成本等级大限制了该技术在临床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3细菌专有酶及其代谢产物在快速检测微生物中的应用

快速酶触反应是根据细菌在其生长繁殖过程中可合成和释放某些特异性的酶,按酶的特性选用相应的底物和指示剂,并将他们配制在相关的培养基中,根据细菌反应后出现的明显的颜色变化,确定待分离的可疑菌株,反应的测定结果有助于细菌的快速诊断。这种技术将传统的细菌分离与生化反应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使得检测结果直观,正成为今后微生物快速检测发展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4细菌毒素在快速检测微生物中的应用

从临床标本中直接检出细菌的毒素,常比细菌培养更可靠。如难辩梭菌在正常肠道中也可出现,故对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的诊断,检出其毒素比细菌培养更有意义。目前,英国Unipaih公司已研制出VteC的pRLa乳胶凝集试剂分别检查Vt-1与Vt-2,试验时以多粘菌素裂解菌体,释出Vt,与乳胶试剂在U形板中温育24h,肉眼判定有无凝集。金黄色葡萄球产生的多种肠毒素也可用单抗的协同凝集试验迅速检出,是诊断该菌致成的食物中毒的可靠手段。

5分子生物传感器在快速检测微生物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传感器是将新兴的传感器技术和分子诊断技术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新技术,为现代临床诊断发展的一个新方向。生物传感器在感染类疾病诊断、药物筛选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其中临床中用于病原体检测的Dna生物传感器最为常见。据报道,最新制成的生物传感器,仅需20s时间即可检测出微量SaRS病毒、天花病毒及炭疽杆菌等的存在,从而达到早期、快速诊断的目的。

6病原微生物的自动化系统在快速检测微生物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病原微生物的鉴定技术朝着微量化、系列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开辟了微生物检测与鉴定的新领域。最有代表性的是amS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可实现基本同常规检测鉴定,单检测所需时间4-8小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学者不断推出新的微生物诊断技术和方法,建立了很多快速、简便、特异、敏感、低耗且适用的微生物诊断方法,明显加快了微生物检验的速度和诊断水平,这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微生物学诊断方法篇2

目前,感染性疾病的表现呈4项特点:①新的病原体及其所致的感染疾病患不断出现。②许多传统的老病原体出现了临床新问题,对实验诊断提出了新的要求。③新老病原体的耐药性明显增强,不仅带来治疗上的困难,也向实验诊断提出了挑战。④临床微生物学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明显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及时性。因此要重视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及存在的问题。

一、及时、准确的病原菌诊断

(1)提高送检标本质量。①痰标本:由于痰标本绝大多数仍以自然咳痰方式采取,因而易受上呼吸道分泌物污染,因此,确定痰标本的质量非常重要。根据痰涂片镜检中的白细胞,鳞状上皮的量来判定标本是否合格。②脓及分泌物标本,取材不好往往培养出多种细菌,少则2~3种,多则6~7种,实际这些细菌并非引起感染的真正病原,而多是在创面上生长的杂菌,因此一定要采深部分泌物,必要时采取创面和健康部位相接的少量组织进行培养。③中段尿标本:“中段尿”培养结果往往和临床不符,其原因一是病人未经消毒,直接留取标本;二是尿液不做细菌计数,而以培养结果为准,因而造成假阳性;三是尿液标本未能及时送到实验室,尿液中营养物质丰富,使得污染菌大量繁殖,造成细菌菌数假性增高,从而导致错误的病原学诊断。

(2)提高病原菌的检出率: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病原菌有: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奈瑟氏菌等。从咽拭子、脑脊液和血液等标本中很难分离出这些细菌。因此病原菌的分离鉴定、药敏试验,不仅是临床迫切需要,而且是衡量一个细菌室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的重要标志。

(3)厌氧菌培养:由于诸多因素造成开展厌氧菌检验不广泛、不深入。实际上临床厌氧菌感染范围广、感染率高,近年资料表明,肌坏死、腹膜炎等厌氧菌感染率分别高达100%、94%,如果不开展厌氧菌培养,就漏掉了感染的病原菌、延误治疗。

(4)做好在职人员培训和再教育这关系到学科的发展和梯队建设,并与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质量和水平密切相关,应积极鼓励青年技术人员掌握本学科的新动向,新知识和新技能,要制订明确的培养计划和目标,并定期进行理论和操作技能考试,为进一步与国际拉轨,实行实验室认证和操作人员资格认定做好准备。

(5)做好临床微生物质量控制工作质量控制是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质量保证,我们要从标本质量、检验人员的操作质量及实验所作仪器和试剂质量、结果解释和报告等入手,坚持不放过每个影响质量的环节。

二、医院感染的监控

医院感染的监测包括:病人的准确统计、病原体和耐药性的精确分析、消毒灭菌的质量控制、危险因素的相关分析,相关病区重点监测,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及时发现和控制以及病人、医护人员和环境的消毒隔离。

三、细菌耐药性监控

与国外相比,我国细菌耐药监测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国内此项工作开展不够普遍;另外有些监测工作还缺乏规范性的连续性,我们不仅要进行各医院的监测,还要协助有关部门进行地区性监测,甚至全国范围的监测,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和交流,鉴于目前耐药性问题及耐药性问题的日趋严重,应准确地做好常规的抗生素敏感试验,并保存有关的菌种和数据以便进一步分析。

四、帮助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

过去细菌学检验工作只注重准确的细菌学报告,不太关心临床实际的治疗效果,注重准确的细菌学结果固然重要,但这不应是我们工作的全部,检测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是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抗生素敏感性检测的主要目的是预测抗生素的治疗效果,并帮助临床医生针对某一特定的临床感染问题选择最合适的药物。临床微生物工作者不仅要求用正确、迅速的手段检出病原体,而且要给临床提供可能存在的耐药机制,帮助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

五、细菌毒素在快速检测微生物中的应用

从临床标本中直接检出细菌的毒素,常比细菌培养更可靠。如难辩梭菌在正常肠道中也可出现,故对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的诊断,检出其毒素比细菌培养更有意义。目前,英国Unipaih公司已研制出VteC的pRLa乳胶凝集试剂分别检查Vt-1与Vt-2,试验时以多粘菌素裂解菌体,释出Vt,与乳胶试剂在U形板中温育24h,肉眼判定有无凝集。金黄色葡萄球产生的多种肠毒素也可用单抗的协同凝集试验迅速检出,是诊断该菌致成的食物中毒的可靠手段。

六、分子生物传感器在快速检测微生物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传感器是将新兴的传感器技术和分子诊断技术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新技术,为现代临床诊断发展的一个新方向。生物传感器在感染类疾病诊断、药物筛选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其中临床中用于病原体检测的Dna生物传感器最为常见。据报道,最新制成的生物传感器,仅需20s时间即可检测出微量SaRS病毒、天花病毒及炭疽杆菌等的存在,从而达到早期、快速诊断的目的。

七、病原微生物的自动化系统在快速检测微生物中的应用

微生物学诊断方法篇3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神经检测技术;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科常见的“急、危、重”症,我国每年患病率约为6/10万,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占出血性卒中的20%,患者死亡率约为50%,幸存者中亦有三分之一不能独立生活【1】。为了有效预防和诊治蛛网膜下腔出血,神经检测技术被应用于临床诊治,历年来的临床经验表明,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神经检测能够提高确诊率,选择正确的诊治方法,改善患者预后。

1 一般资料

从2011年2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们医院神经科诊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0例,其中女6例,男4例,年龄40~60岁,平均50岁。临床表现:有脑膜刺激4例,恶心和呕吐4例,出现轻度意识障碍1例,癫痫1例。

2 研究方法

2.1检测方法

采用德国eme公司生产的经颅多普勒(tCD)超声检测仪,国际先进连续脑电图(CeeG)和微透析系统检测设备。

2.2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在SaH患者的检测中,SaH发生之后,tCD和CeeG均可发现明显的血管管径的缩小。用tCD检测大脑中各血管的血流速度,发现大脑中动脉的直径和血流速度成反比例关系。大脑中由于血管管径变小,血流速度增快,因而层流受到破坏,血流在血管内受阻,形成紊乱现象【2】。与此同时,多普勒频谱消失,高低频信号分散地在整个频谱内。微透析检测发现组织间液中的兴奋性氨基酸(eeaS)和乳酸显著升高,葡萄糖浓度、丙酮酸浓度、甘油浓度不明显,数值p<0.05,有统计学意义。同时SaH刚发生时血清和脑脊液中的一氧化氮浓度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发生变化,浓度与患者出血的严重程度有关。此外,SaH发生后连续测量血清和脑脊液no与CGRp水平逐渐降低,血清和脑脊液no与CGRp水平降低引起脑血管痉挛。

4 讨论

近几年的临床经验表明,神经检测技术对临床医生诊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显得越来越重要。神经检测技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诊治所引起的反应,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对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做出正确判断,同时对进一步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神经检测技术主要包括:经颅多普勒(tCD)超声检测,连续脑电图(CeeG)检测,?微透析(mD)检测【2】。

4.1经颅多普勒超声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技术是1982年挪威学者鲁思·艾斯里德创建的。现已经成为神经科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诊治有相当的帮助作用。但目前国内,尤其是基层医院对经颅多普勒超声的检查技术和结果分析,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治作用的正常发挥。

经颅多普勒超声是指借助脉冲多普勒技术和低频(2mHz)发射频率,使超声声束得以穿透颅骨较薄的部位,直接描记脑底动脉血流的多普勒信号,以获取脑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及其他频谱参数与频谱形态等,它能全面而详细地提供脑底动脉各血管的血流情况【3】。

经颅多普勒超声的主要优点是非介入性检测颅底各主要动脉的血流速度和血流方向,具有操作简单、能持续、反复和动态检查的优点,有利于病情随时诊治和筛选病因,因而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疾病的预防、诊断和疗效的评估有重要价值。

4.2连续脑电图(CeeG)检测

连续脑电图检测技术是对大脑皮质的一项功能检查,它是根据临床资料,通过对大脑皮质功能变化的观察,非创伤性地、间接地诊断脑颅内各种疾病的一种方法,但常规实验室研究提供的短时间脑电图检查对于一些发作或放电很少的病例是不够的,连续脑电图的发展,填补了临床脑部疾病诊断方面的空缺,尤其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检测以及评估[3]。

连续脑电图是通过脑电图描记仪将脑自身微弱的生物电放大记录成为一种曲线图,以帮助诊断疾病的一种现代辅助检查方法。它对被检查者没有任何创伤,对脑部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CeeG不仅能够检测脑缺血,还能够检测镇静药物和降颅压药物的作用,根据CeeG检测的结果做出评估,选取适当的诊治措施。

连续脑电图能为神经科诊治患者提供很大的帮助,特别是检测癫痫发作,CeeG检测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它不仅可以通过异常放电的表现确定癫痫发作的类型,有助于对局灶性癫痫进行定位,而且有助于观察抗癫痫药物的有效性。在我院诊治的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均作了连续脑电图检测,多显示广泛慢波,若有血肿或较大的血管畸形,表现局限波。检测结果显示颅内异常率为85%,近半数的脑电图对颅内病灶能定位,而病情重、有脑膜刺激、恶心和呕吐、意识障碍和癫痫症状的,表现脑电图异常率高,这表明连续脑电图对医生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情、估计预后有帮助。

4.3微透析(mD)检测

微透析技术是一种化学取样方法,是实验研究技术。最初是由Delgado和Ungerstedt所设想,20世纪70年代,此技术成形为现代微透析。微透析采用具有截留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物质性能的纤维半透膜制成极细的微透析探头,向探头内灌注与组织间液成分相近的灌流液,当灌流液流经探头前端透析膜时,位于探头膜外侧组织内相对较小分子质量的透析液被引出,然后采用化学检测系统连续检测收集的透析液中内源性物质的血浓度,便可有效检测人体特定组织区域内细胞外生物活性物质的动态变化情况。

微透析技术可用于床旁即时检测,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神经化学监测,可以随时得出的微透析分析结果,反映脑组织间液的化学状况。在对我院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微透析检测中,发现同一患者每个不同脑叶的各个化学指标结果都不同,且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变化,病情发展平稳的患者,各种物质代谢相对平稳,而产生血管痉挛、脑缺血和意志障碍的患者,脑内化学变化明显,早期先是谷氨酸的增高,然后是乳酸、LpR和丙三醇的变化。[4]。

微透析具有活体连续取样、动态观察、定量分析、采样量小、组织损伤轻等特点。在临床实践中许多诊断和治疗的确定要基于内源性物质的血浓度,在神经科采用微透析检测评估脑组织间液改变可以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诊治直接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参考文献:

[1]肖志锁.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气分析对临床治疗及预后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0.

[2]李秀花.tCD、CDFi对颅内外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检测评价[D].吉林大学,2006.

微生物学诊断方法篇4

科交叉的边缘科学,它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新材料、新技术、新

仪器设备,用于防病、治病、保护人民健康,提高医学水平的一门新兴学科。

生物医学工程在国际上做为一个学科出现,始于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随着宇

航技术的进步、人类实现了登月计划以来,生物医学工程有了快速的发展。在我

国,生物医学工程做为一个专门学科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医学科学院、中

国协和医科大学原院校长、我国著名的医学家黄家驷院士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

科最早的倡导者。1977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创建、1980年中

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成立,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目前,我

国许多高校科研单位均设有生物医学工程机构,从事着生物医学的科研教学工作

,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科学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显微镜的发明 “解剖”一词由希腊语“anatomia”转译而来,其意思是用

刀剖割,肉眼观察研究人体结构。17世纪Leewenhock发明了光学显微镜,推动了

解剖学向微观层次发展,使人们不但可以了解人体大体解剖的变化,而且可以进

一步观察研究其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随着光学显微镜的出现,医学领域相继诞

生了细胞学、组织学、细胞病理学,从而将医学研究提高到细胞形态学水平。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只能达到微米(μm)级水平,难以分辨病毒及细胞

的超微细结构、核结构、Dna等大分子结构。而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电子显微镜,

使人们能观察到纳米(nm)级的微小个体,研究细胞的超微结构。光学显微镜和电

子显微镜的发明都是医学工程研究的成果,它们对推动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影像学诊断飞跃进步 影像学诊断是20世纪医学诊断最重要发展最快的领域

之一。50年代X光透视和摄片是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而今天由于X线Ct技

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影像学诊断水平发生了飞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断水

平。即计算机体断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Ct),即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人

体组织器官的切面显像。X线Ct片提供给医生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普通X线照片观

察所得的信息。目前,螺旋Ct(spiralCt或helicaletCt)已经问世,能快速扫描

和重建图像,在临床应用中取代了多数传统的Ct,提高了诊断准确率[1]。医学

工程研究利用生物组织中氢、磷等原子的核磁共振(nuclearmagneticresonanc

e)原理。研制成功了核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mRi),它不仅可分辨病理解剖

结构形态的变化,还能做到早期识别组织生化功能变化的信息,显示某些疾病在

早期价段的改变,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可以认为mRi工程的进步,促进了医学诊

断学向功能与形态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向超快速成像、准实时动态mRi、mRa、Fm

Ri、mRS发展。根据核医学示踪,利用正电子发射核素(18F,11C,13n)的原理,

创造的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是目前最先进的影像诊断技术。美国新闻媒体

把pet列为十大医学生物技术的榜首。pet问世不过30年历史,但它已显示出对肿

瘤学、心脏病学、神经病学、器官移植,新药开发等研究领域的重要价值[2]。

影像学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与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介入医学问世 介入医学是一种微创伤的诊疗技术。Dotter和Judkin(1964年

)是最早使用介入技术治疗疾病的创始人,他们用导管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进行

扩张治疗取得成功。1967年margulis首先使用过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Ra

diology),这是医学文献出现“介入”一词的最早记载。1977年Gruenzing成功

地进行了首例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获得成功以后,介入性诊疗技术由于其创伤小

、患者痛苦少,安全有效而倍受临床欢迎。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的发

展,高精度计算机化影像诊查仪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射频消融技术以及转贴于

高分子(high-polymer)新材料制成的介入技术用的各种导管相继问世,使介入性

诊疗技术发生了飞速进步,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心血管、脑血管、非血管

管腔器官到某些恶性肿瘤等都具有使用介入诊疗的适应证,并使诊疗效果明显提高

,患者可减免许多大手术之苦。有人把介入诊疗技术视为与药物诊疗、手术诊疗

并列的临床三大诊疗技术之一,也有人把介入诊疗技术称之为20世纪发展起来的

临床医学新领域--介入医学[3,4]。

人工器官的应用 当人体器官因病伤已不能用常规方法救治时,现代临床医

疗技术有可能使用一种人工制造的装置来替代病损器官或补偿其生理功能,人们

称这种装置为人工器官(artificialorgan)。如20世纪50年代以前,风湿性心脏

瓣膜病的治疗,除了应用抗风湿药物、强心药物对症治疗外,对病损的瓣膜很难

修复改善,不少患者因心功能衰竭死亡。而今天可以应用人工心肺机体外循环技

术,在心脏停跳状态下切开心脏,进行更换人工瓣膜或进行房、室间隔缺损的修

补,使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恢复健康。心外科之所以能达到今天这样

的水平,主要是由于人工心肺机的问世和使用了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等新材

料、新技术的结果[5]。

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愈后不良,而人工肾血液透析技术已挽救了大量肾病

晚期患者的生命,肾病治疗学也因此有了很大进步。

现代生物医学工程中人工器官的发展也非常迅速,除上述人工器官外,人工关

节、人工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人工肝、人工肺等在临床都得到应用,使千千

万万的患者恢复了健康。可以说,人体各种器官除大脑不能用人工器官代替外,

其余各器官都存在用人工器官替代的可能性。

此外,放射医学、超声医学、激光医学、核医学、医用电子技术、计算机远程

医疗技术等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仪器设备都是现代医学工程研究开发的成果,综上

可见,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医学诊断和治疗水平,有力地推

动着医学科学的进步。

21世纪生物医学工程展望 纵观医学新技术诞生和发展的历史,从伦琴发现

X线到今天X射线诊疗技术的发展,从朗兹万发现超声波到今天B超诊断的广泛应用

,从布洛赫和伯塞尔发现核磁共振到今天mRi的问世,从赫斯费尔德发明Ct到今天

Ct成像系统的应用,都是以物理学工程技术为基础、医学需求为前提发展起来的

医学新技术。循着20世纪医学发展的轨迹,我们有理由预测21世纪新的医学诊疗

技术可能在以下10个方面有重大突破和创新:

(1)各种诊疗仪器、实验装置趋向计算机化、智能化,远程医疗信息网络化,

诊疗用机器人将被广泛应用。[6]

(2)介入性微创,无创诊疗技术在临床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激光技

术,纳米技术和植入型超微机器人将在医疗各领域里发挥重要作用。

(3)医疗实践发现单一形态影像诊查仪器不能满足疾病早期诊断的需要。随着

pet的问世和应用,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新型检测系统将有大发展。非影像增显剂

型心血管、脑血管影像诊查系统将在21世纪问世。

(4)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将有较大发展,生物机械结合型、生物型人工器官将

有新突破,人工器官将在临床医疗中广泛应用。

(5)材料和药物相结合的新型给药技术和装置将有很大发展,植入型药物长效

缓释材料,药物贴覆透入材料,促上皮、组织生长可降解材料,可逆抗生育绝育

材料、生物止血材料将有新突破。

(6)未来医疗将由治疗型为主向预防保健型医疗模式转变。为此,用于社区、

家庭、个人医疗保健诊疗仪器,康复保健装置,以及微型健康自我监测医疗器械

和用品将有广泛需求和应用。

(7)除继续努力加强生物源性疾病防治外,对精神、心理、社会源性疾病的防

治诊疗技术和相应仪器设备的研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开发,研制精神分析、

心理安抚、生物反馈型诊疗技术和设备将是生物医学工程的新起点。

(8)创伤是造成青年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研制新型创伤防护装置、生命急救

系统是未来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课题。

(9)即将迎来的21世纪是分子生物学时代,有关分子生物学的诊疗新技术将快

速发展,遗传、疾病基因诊疗技术,生物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相结合的Dna芯片、雪

白芯片和诊疗系统将被广泛应用。

(10)空气污染、环境污染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研究和开发劳动保护、家庭保

健、个人防护用的人工气候微环境是未来不能忽视的问题。

1997年我国了关于卫生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奋斗目标:“到2

000年,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到2010年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在经济

发达地区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欠发达地区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

进水平。1999年国家科技部召开了“发展生物医学工程技术战略研讨会”,国家

工程院开展了有关发展我国医疗器械工业战略研究等,对推动生物医学工程产业

发展、落实创新工程战略布置起着重要作用。20世纪人类与疾病做斗争,在医学

诊疗技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面向21世纪的巨大挑战,我们要动员起来,调整

政策,制定规划,改革医学研究教学的旧模式,发挥现代科学多学科交叉合作的优

势,创建全新的生物医学,为人民造福。

参考文献

[1]GewangmichealwV.preliminarystudyonhelicalCtalgorithmsfor

patientmotionestimationandcompensation.ieeetrans.medicalimagi

ng,1995,14(2):205

[2]minnH,Lapelam,KlemipJetal.predicationofsurvivalwithfl

uorin-18-fluorodeoxyglucoseandpetinheadandneckcaner.Jnuclme

d,1997,38:1907

[3]Scheinmanmm.Catheterablation.Circulation,1991,83:1489-1498

[4]杨于彬,生物医学工程与介入性诊疗技术,世界医疗器械,1997,3(9):5

0-52

[5]KatirciogluF,YamakB,BattaloglaB,etal.Longtermresultsof

mitralvalvereplacementwithpreservationoftheposteriorleaflet.J

HeartValveDis,1996,5(3):302

微生物学诊断方法篇5

生物医学工程在国际上做为一个学科出现,始于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随着宇航技术的进步、人类实现了登月计划以来,生物医学工程有了快速的发展。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做为一个专门学科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原院校长、我国著名的医学家黄家驷院士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最早的倡导者。1977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创建、1980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成立,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科研单位均设有生物医学工程机构,从事着生物医学的科研教学工作,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科学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显微镜的发明“解剖”一词由希腊语“anatomia”转译而来,其意思是用刀剖割,肉眼观察研究人体结构。17世纪Leewenhock发明了光学显微镜,推动了解剖学向微观层次发展,使人们不但可以了解人体大体解剖的变化,而且可以进一步观察研究其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随着光学显微镜的出现,医学领域相继诞生了细胞学、组织学、细胞病理学,从而将医学研究提高到细胞形态学水平。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只能达到微米(μm)级水平,难以分辨病毒及细胞的超微细结构、核结构、Dna等大分子结构。而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电子显微镜,使人们能观察到纳米(nm)级的微小个体,研究细胞的超微结构。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发明都是医学工程研究的成果,它们对推动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影像学诊断飞跃进步影像学诊断是20世纪医学诊断最重要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50年代X光透视和摄片是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而今天由于X线Ct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影像学诊断水平发生了飞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即计算机体断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Ct),即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人体组织器官的切面显像。X线Ct片提供给医生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普通X线照片观察所得的信息。目前,螺旋Ct(spiralCt或helicaletCt)已经问世,能快速扫描和重建图像,在临床应用中取代了多数传统的Ct,提高了诊断准确率[1]。医学工程研究利用生物组织中氢、磷等原子的核磁共振(nuclearmagneticresonance)原理。研制成功了核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mRi),它不仅可分辨病理解剖结构形态的变化,还能做到早期识别组织生化功能变化的信息,显示某些疾病在早期价段的改变,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可以认为mRi工程的进步,促进了医学诊断学向功能与形态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向超快速成像、准实时动态mRi、mRa、FmRi、mRS发展。根据核医学示踪,利用正电子发射核素(18F,11C,13n)的原理,创造的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是目前最先进的影像诊断技术。美国新闻媒体把pet列为十大医学生物技术的榜首。pet问世不过30年历史,但它已显示出对肿瘤学、心脏病学、神经病学、器官移植,新药开发等研究领域的重要价值[2]。影像学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与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介入医学问世介入医学是一种微创伤的诊疗技术。Dotter和Judkin(1964年)是最早使用介入技术治疗疾病的创始人,他们用导管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进行扩张治疗取得成功。1967年margulis首先使用过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Radiology),这是医学文献出现“介入”一词的最早记载。1977年Gruenzing成功地进行了首例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获得成功以后,介入性诊疗技术由于其创伤小、患者痛苦少,安全有效而倍受临床欢迎。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高精度计算机化影像诊查仪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射频消融技术以及高分子(high-polymer)新材料制成的介入技术用的各种导管相继问世,使介入性诊疗技术发生了飞速进步,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心血管、脑血管、非血管管腔器官到某些恶性肿瘤等都具有使用介入诊疗的适应证,并使诊疗效果明显提高,患者可减免许多大手术之苦。有人把介入诊疗技术视为与药物诊疗、手术诊疗并列的临床三大诊疗技术之一,也有人把介入诊疗技术称之为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临床医学新领域--介入医学[3,4]。

人工器官的应用当人体器官因病伤已不能用常规方法救治时,现代临床医疗技术有可能使用一种人工制造的装置来替代病损器官或补偿其生理功能,人们称这种装置为人工器官(artificialorgan)。如20世纪50年代以前,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治疗,除了应用抗风湿药物、强心药物对症治疗外,对病损的瓣膜很难修复改善,不少患者因心功能衰竭死亡。而今天可以应用人工心肺机体外循环技术,在心脏停跳状态下切开心脏,进行更换人工瓣膜或进行房、室间隔缺损的修补,使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恢复健康。心外科之所以能达到今天这样的水平,主要是由于人工心肺机的问世和使用了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等新材料、新技术的结果[5]。

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愈后不良,而人工肾血液透析技术已挽救了大量肾病晚期患者的生命,肾病治疗学也因此有了很大进步。

现代生物医学工程中人工器官的发展也非常迅速,除上述人工器官外,人工关节、人工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人工肝、人工肺等在临床都得到应用,使千千万万的患者恢复了健康。可以说,人体各种器官除大脑不能用人工器官代替外,其余各器官都存在用人工器官替代的可能性。

此外,放射医学、超声医学、激光医学、核医学、医用电子技术、计算机远程医疗技术等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仪器设备都是现代医学工程研究开发的成果,综上可见,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医学诊断和治疗水平,有力地推动着医学科学的进步。

21世纪生物医学工程展望纵观医学新技术诞生和发展的历史,从伦琴发现X线到今天X射线诊疗技术的发展,从朗兹万发现超声波到今天B超诊断的广泛应用,从布洛赫和伯塞尔发现核磁共振到今天mRi的问世,从赫斯费尔德发明Ct到今天Ct成像系统的应用,都是以物理学工程技术为基础、医学需求为前提发展起来的医学新技术。循着20世纪医学发展的轨迹,我们有理由预测21世纪新的医学诊疗技术可能在以下10个方面有重大突破和创新:

(1)各种诊疗仪器、实验装置趋向计算机化、智能化,远程医疗信息网络化,诊疗用机器人将被广泛应用。[6]

(2)介入性微创,无创诊疗技术在临床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激光技术,纳米技术和植入型超微机器人将在医疗各领域里发挥重要作用。

(3)医疗实践发现单一形态影像诊查仪器不能满足疾病早期诊断的需要。随着pet的问世和应用,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新型检测系统将有大发展。非影像增显剂型心血管、脑血管影像诊查系统将在21世纪问世。

(4)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将有较大发展,生物机械结合型、生物型人工器官将有新突破,人工器官将在临床医疗中广泛应用。

(5)材料和药物相结合的新型给药技术和装置将有很大发展,植入型药物长效缓释材料,药物贴覆透入材料,促上皮、组织生长可降解材料,可逆抗生育绝育材料、生物止血材料将有新突破。

(6)未来医疗将由治疗型为主向预防保健型医疗模式转变。为此,用于社区、家庭、个人医疗保健诊疗仪器,康复保健装置,以及微型健康自我监测医疗器械和用品将有广泛需求和应用。

(7)除继续努力加强生物源性疾病防治外,对精神、心理、社会源性疾病的防治诊疗技术和相应仪器设备的研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开发,研制精神分析、心理安抚、生物反馈型诊疗技术和设备将是生物医学工程的新起点。

(8)创伤是造成青年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研制新型创伤防护装置、生命急救系统是未来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课题。

(9)即将迎来的21世纪是分子生物学时代,有关分子生物学的诊疗新技术将快速发展,遗传、疾病基因诊疗技术,生物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相结合的Dna芯片、雪白芯片和诊疗系统将被广泛应用。

微生物学诊断方法篇6

【关键词】乳腺癌;肿块;彩超;X线钼靶摄片

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3)34-0124-02

随着医学生物学研究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乳腺癌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各种物理检查的进步为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提供了诊断依据和治疗基础,更多无临床体征仅有影像学改变、既往无法作出早期诊断的乳腺癌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手术方法的改进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1]。回顾性分析21例不能触及肿块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1例患者体检均不能触及肿块,无明显临床症状14例,有胀痛及溢液4例,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首发表现3例;影像学检查X线钼靶片、B超或mRi显示乳腺恶性钙化或可疑病灶15例,B超发现腋窝淋巴肿大3例,乳管镜显示乳导管内癌3例;外科治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5例,保乳手术6例。病理学结果:浸润性导管癌11例,导管内癌3例,小叶原位癌2例,paget’s病1例,黏液腺癌1例,乳腺腋窝淋巴结转移癌3例。

1.2诊治方法

21例患者就诊时临床体检均无法触及明显的乳腺病灶,其中7例通过乳腺彩超检查发现异常,9例通过X线钼靶拍片发现病灶,4例因溢液、溢血性导管镜检查和细胞活检,1例通过mRi检查发现病灶。影像学表现为细小泥沙样、导管内现状、纤细短棒状(蠕虫样)钙化或钙化坏死区的断针状,呈团簇状钙化或集落微小点状分布钙化,血管影增多、增粗且迂曲。在局麻下注入美国巴德公司生产构型针定位导丝行切除活检,3例腋窝淋巴结肿大切除活检,4例行乳管镜活检,均明确诊断为乳腺癌。其中导管内癌3例、paget’s病1例、黏液腺癌1例、腋窝淋巴转移性乳腺癌3例、浸润性导管癌多病灶7例,一共15例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余6例患者(小叶原位癌2例、浸润性导管癌4例)行保乳手术。术后综合性治疗,随访5年。

2结果

全组21例患者中,行保乳手术6例,乳腺癌改良根治15例。术前所有患者的乳腺恶性钙化灶均予彩超和钼靶定位,并用定位导丝固定,术中活检,腋窝肿大淋巴结3例术中B超定位活检,手术切除完整病灶,切缘均为阴性。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皮下积液4例,抽液加压后痊愈,无上肢淋巴水肿。15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均行aC方案化疗,腋窝淋巴结阳性患者加行50GY锁骨上区的放疗,保乳术后行乳腺照射。根据免疫组化结果确定是否行分子学靶向治疗和内分泌治疗,随访5年均无瘤生存。

3讨论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临床医生对乳腺癌的认识及诊治亦发生了重大变化,乳腺癌外科经历了从扩大化治疗到最小有效治疗的转变。医学知识的普及,患者对乳腺X线普查和乳腺体检的接受,早期乳腺癌检出率大大提高[2],对越来越多的早期患者,甚至是临床检查不可能触及肿块的乳腺癌,随着体格检查和检查手段日见增多,对0期、1期乳腺癌的发现增多,且很少有淋巴转移或无淋巴转移,提供亚临床发现的早期治疗成为了可能,治愈率可达90%,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3]。

不能触及肿块乳腺癌往往由于病变深或微小而体检不能发现,大多数患者是通过彩超检查、钼靶X线检查、乳腺导管镜检查和经皮活检的乳腺癌早期诊断的四联技术,推广应用彩超可以显示病灶的微小结构以及病灶周围组织的关系,还可以通过分析病灶的血液供应特点对病灶的性质进行更加准确的判断,区别囊实性更有优势[4]。而钼靶X线以钙化为主要征象,其检查是公认的检测早期乳腺癌的有效方法,尤其是数字化乳腺摄影,能够清析显示乳腺的各个层次的微小结构,特别是微小钙化[5]。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金属定位导丝进行定位,首先在X线或彩超定位下将粗针头插入病灶内,再将带有倒钩的金属丝延针头内腔插入至病灶处,保持金属丝前推力同时将粗针头向外撤出,倒钩会因失去针头内壁压力而自行弹开并钩挂入病灶上不会移脱,再次用影像学方法确认位置后即可行手术,或超声引导下微创活检[6]。本组17例患者通过此法诊治术后满意,恢复良好。对于4例有溢液、溢血患者,则在影像学检查基础上加行细胞学涂片及导管镜检查,本组发现paget’s病1例,导管内癌3例。在所有手术治疗过程中均经过患者同意后,6例行保乳手术,术后加全乳照射,15例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均无复发。

笔者体会对于不能触及肿块乳腺癌,早期诊断、规范和合理的综合治疗,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必将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所为乳腺癌早期诊断就是运用相关筛查和检查手段发现非浸润性癌灶和不可扪及乳腺癌为目标,肿块病理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在X线钼靶拍片、彩超引导下定位活检[7],部分行细胞学涂片和乳管镜检查可明确诊断,对更微小的病灶甚至可做数字化乳腺成像,能更精确定位,本组1例是做mRi诊治[8]。临床不能触及肿块的乳腺钙化癌灶患者逐渐增多,如何对其进行手术处理和综合治疗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当前影像学定位下的乳腺活检更多是一种微创的诊断性手术,随着保乳手术的发展和更新,未来在影像学引导下的乳腺微创的治疗必然是一个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倪春华,熊咏,李爱军.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2008,2(6):394-395.

[2]李炳翠,许艳珍,比力克孜.钼靶X线与高频彩超对乳腺癌筛查的诊断价值[J].中外医疗,2010,29(23):169-170.

[3]王欣,连臻强.乳腺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思路[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0,4(4):357-360.

[4]张运起,陈小东,李建文.触诊阴性乳腺癌的早期诊断(附20例分析)[J].中华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2,6(6):35-45.

[5]赵俊京,李智岗,荣小翠.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系统对微小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河北医学,2010,32(7):816-817.

[6]向江明,向莉.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切除触诊阴性乳腺肿物肿块161例分析[J].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2012,6(3):215-216.

[7]徐晓红,金占强,李建文,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瘤的诊断价值[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0,28(4):272-273.

微生物学诊断方法篇7

关键词:物理学现代医学关系应用

随着近代物理学和医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逐步深入,医学的各分支学科已愈来愈多地把它们的理论建立在精确的物理科学基础上,物理学的技术和方法,在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光学显微镜和X射线透视对医学的巨大贡献是大家早已熟悉的。光导纤维做成的各种内窥镜已淘汰了各种刚性导管内镜,计算机和X射线断层扫描术(X-Ct)、超声波扫描仪(B超)和核磁共振断层成像(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等的制成和应用,不仅大大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和创伤,提高了诊断的准确度,而且直接促进了现代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建立和发展,使临床诊断技术发生质的飞跃。物理学的每一新的发现或是技术发展到每一个新的阶段,都为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提供更先进、更方便和更精密的仪器和方法。现代的医学研究和医疗单位都离不开物理学方法和设备,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物理学和医学的关系必将越来越密切。

一、光学对医学的影响

激光在医学上已广为应用,它是利用了激光在活体组织传播过程中会产生热效应、光化效应、光击穿和冲击波作用。紫外激光已用于人类染色体的微切割,这有助于探索疾病的分子基础。在诊断方面,随着各项激光光谱技术在医学领域运用研究的广泛开展,比如生物组织自体荧光、药物荧光光谱和拉曼光谱在癌肿诊断及白内障早期诊断等方面的研究正在发展之中。激光光学层析(断层)造影(ot)技术正在兴起,它是替代X-Ct的新兴的医疗诊断技术。在治疗方面,激光手术已成为常用的实用技术,人们可选用不同波长的激光以达到高效、小损伤的目的。激光已用于心血管斑块切除、眼角膜消融整形、结石粉碎、眼科光穿孔、子宫肌瘤、皮肤痣瘤、激光美容和光动力学治癌(pDt)等方面。

在诊断中使用的内窥镜如胃镜、直肠镜、支气管镜等,都是根据光在纤维表面多次发生全反射的原理制成的。医用无影灯、反光镜等也是利用光学原理制成的。近场光学扫描显微镜可直接在空气、液体等自然条件下研究生物标本等样品,分辨率高达20nm以上,已用于研究单个分子,有望在医学领域获得重要应用。利用椭圆偏振光可以鉴定传染病毒和分析细胞表面膜。全息显微术在医学上的应用也很广泛。

二、放射性对医学的影响

放射性在临床诊断上的应用已很普及,例如X光机和医用Ct。1895年伦琴在研究稀薄气体放电时发现X射线。X射线发现后仅3个月就应用于临床医学研究,X射线透视是根据不同组织或脏器对X射线的衰减本领不同,强度均匀的X射线透过身体不同部位后的强度不同,透过人体的X射线投射到照相底片上,显像后就可以观察到各处明暗不同的像。X射线透视可以清楚地观察到骨折的程度、肺结核病灶、体内肿瘤的位置和大小、脏器形状以及断定体内异物的位置等。

放射性在临床中主要用于癌肿治疗,针对常规外科手术来说困难的疾病和部位(如脑瘤)而设计的粒子手术刀已得到了推广,其中常用的有X光刀和γ光刀。快中子、负π介子和重离子治癌也在进行,它们对某些抗拒γ射线的肿瘤有良好的效果,但是价格高昂,世界上已有许多实验室在临床使用。其次,粒子手术刀对许多功能性疾病,如脑血管病、三叉神经病、麻痹、恶痛、癫痫等也有很好的疗效。另外,利用放射性可对医疗用品、器械进行辐射消毒,具有杀菌彻底、操作简单等优点。

三、电磁学对医学的影响

磁共振断层成像是―种多参数、多核种的成像技术。目前主要是氢核(H)密度弛豫时间t的成像。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一定频率的电磁波向处于磁场中的人体照射,人体中各种不同组织的氢核在电磁波作用下,会发生核磁共振,吸收电磁波的能量,随后又发射电磁波,mRi系统探测到这些来自人体中的氢核发射出来电磁波信号之后,经计算机处理和图像重建,得到人体的断层图像。由于氢核吸收和发射电磁波时,受周围化学环境的影响,因此由磁共振信号得到的人体断层图像,不仅可以反映形态学的信息,还可以从图像中得到与病理有关的信息。经过比较和判断就可以知道成像部分人体组织是否正常。因此mRi被认为是一种研究活体组织、诊断早期病变的医学影像技术。mRi与X-Ct和B超比较,X-Ct及B超只能显示切面的密度分布图像,而mRi图像可以显小切面的某一原子核同位素的浓度分布或某一参量(如弛豫时间)分布。因此mRi要比X-Ct和B超获得更多的人体内部信息,尤其是对于脑部病变和早期肿瘤病变的诊断,mRi更具有优越性。

由于人体内存在电磁场,可为医学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检测依据。故脑电图、心电图早已用于脑部疾病、心脏疾病的诊断,与之相对应的脑磁图、心磁图在医学诊断上更为准确有效,但由于技术和价格等原因在临床诊断上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对肺磁图的认识则较晚,它对肺部疾病(如尘肺病等)的诊断比X射线更为有效。目前,有些发达国家已把它作为肺部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另外,在医学中利用电磁原理可改善人体内部的微循环,达到治病保健的作用,如血液循环机和各种磁疗仪等;根据人体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在医学上利用电磁能的热效应进行肿瘤的高温治疗和一般热疗。粒子加速器在医学中用来产生用于诊断或治疗的射线,也可用来生产注入人体内利于显像的放射性物质,它是利用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规律制成的。

电子显微镜在医学中应用广泛,可用来观察普通光学显微镜不能分辨的精细结构。如生物中的病毒、蛋白质分子结构等。电子显微镜根据电子束照射物体井成像的原理,利用电子束通过磁透镜(基于磁聚焦原理)进行聚焦,然后通过加速电压能产生波长很短的电子波,其放大倍数是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几十倍甚至几十万倍。

四、声学对医学的影响

超声在医学中用于诊断和治疗,由此形成了超声医学。超声波在临床诊断上的应用相当广泛,它主要是利用超声良好指向性和与光学相似的反射、散射、衰减和多普勒效应等物理规律,利用超声发生器把超声波发射到体内,并在组织内传播。病变组织的声阻抗与正常组织有差异,用接收器把反射和散射波接受下来,经过处理显像后就可对病变进行诊断,比如a超、B超和多普勒血流仪等。B超与X射线透视相比其结果的主要差别是:X射线透视所得出的是体内纵向投射的阴影像,而B超得出的是纵切面的结构像,在切面方向没有重叠,可以准确判断切面的情况。

超声在治疗方面的应用是基于超声在人体内的机械效应、温热效应和一些理化效应。有超声碎石,超声升温治癌,超声外科手术刀,以及超声药物透入疗法,超声可用于治疗硬皮症、血管疾患、腰腿疼、精神病等许多种疾病。临床上使用的有多种超声治疗机。另外,超声在美容中用于超声洁牙、超声减肥等。

物理学在医学应用中的深度和广度正在进一步拓展,往往需要综合利用多种知识,比如能迅速缓解疼痛病状的声电疗法,就是综合利用了超声和交流电。在其他方面,液晶在医学上已用于医疗热谱图(诊断乳癌、血液疾病等)和其他显像技术中。超导等技术在医学中也有应用。目前,在医学上用来进行活体观察的声学显微镜,是利用声波来获得微观物质结构的可见图像技术,它是集声学、压电、光学、电子学和计算机等成果于一体的高科技仪器。

总之,物理学不仅为医学中病因、病理的研究和预防提供了现代化的实验手段,而且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先进的器械设备。由此可见,物理学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医学向前发展;物理学研究成果在疾病预防、诊断、检验、治疗的运用中与越来越广泛;物理学研究成果在药品的研制和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在临床医学工作中要用到许多物理知识,现代医学对物理学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我们相信物理学在医学中将会获得更多的应用,并为医学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可以说,没有物理学的支持,就没有现代医学的今天。

参考文献:

[1]楼渝英.物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06.

微生物学诊断方法篇8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应用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9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40-01

1标本采集

标本采集作为微生物检验工作中的第一步,在临床实践中至关重要。而标本采集主要指将病人少许的血液、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体液或脱落细胞等样品进行采集,本次实验中选取同一地区健康成年男性216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08人,分别进行血液,痰,尿液和粪便的采集,其中实验组所采集的标本进行人为模仿检验过程中的污染进行污染处理,对照组标本进行正常处理。其采集标本的结果直接影响了之后的检验程序,甚至影响到临床用药的正确与否[2]。因此,在进行标本采集时,需严格遵循标准采集程序,为之后的检验步骤奠定基础。

1.1血液标本血液标本作为微生物检验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协助诊断疾病,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血液标本通常在临床医生对患者使用抗生素前或停药24h后进行采集,采集方法分为毛细血管采集法与静脉采集法,而采集的标本主要分为全血标本、血清标本及血培养标本[3]。儿童与成人的采血量不同,儿童采血量一般选择在1至5ml,成人采血量一般选择在8至10ml,并于24小时内于不同部分采集2-3分血量[4],而采血量的多少并不固定,通常随着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变化。

1.2痰标本采集痰标本采集作为微生物检验中的另一常见方法,可通过对患者痰液内细胞、细菌、寄生虫等的检验,观察其性质、颜色、气味和量,协助诊断呼吸系统的某些疾病[5]。痰标本采集法的主要方法为:取进行水漱口2至3次的患者深部咳出的第二口痰用无菌容器封装,及时送检。

1.3尿标本采集据临床资料显示,尿标本的采集检验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正确的诊断,为其提供依据。尿标本的采集不仅可以了解患者此阶段的病情,可以进一步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及心理状态。尿标本采集时需注意使用10-20ml晨尿中段作为标本于无菌容器中,并用水冲洗尿道周围,保证尿道洁净。

1.4粪便标本采集粪便标本作为常见的微生物检验方法之一,不仅可以帮助相关医疗人员评估其基本病情,也可反应患者的排泄功能是否异常。在采集粪便标本的过程中,因棉花棒上常吸附大量有效成分,包括细菌、白细胞、原虫卵等,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因此,在粪便标本采集时避免使用棉花棒进行采集,应告知患者在采集粪便的过程中直接选择收集颜色和性状较为独特的粪便与无菌容器中。

2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χ±s)的形式对数据进行表示,以p

3标本验收

标本的验收作为微生物检验过程中较为核心的一部分,其目的在于保证所收集的标本符合试验要求,以此保证标本的质量。而标本的验收主要分为以下几步:①对合格标本进行签收;②对采集进行分类验证;③对未合格标本进行拒签与登记;④对特殊标本进行及时安排。

3.1血标本验收血液标本的合格标准为:血量的多少符合要求且未受到污染,无菌器皿保证未出现泄漏与破裂等情况,且对血液标本进行及时黏贴标签,保证标本与患者的正确匹配。表1结果显示对照组的标本正常人数明显高于实验组,p

3.2痰标本验收痰标本可直接使用涂片并送至革兰染色镜检,验收过程中,同样注意避免污染。痰标本的合格标准为:wBC>25个/低倍镜视野,鳞状上皮

3.3尿标本验收尿标本验收中所应注意的主要环节为:保证收集器皿洁净无污染且未出现破裂或溢出等情况。表3结果显示对照组的标本正常人数明显高于实验组,p

3.4粪便标本验收粪便标本验收中应注意收集容器外是否有粪便残留导致标本污染,且需注意粪便的颜色及性状,若送检标本不合格,经及时拒检并要求患者重新采集。表4结果显示对照组的标本正常人数明显高于实验组,p

5小结

除上述方法外,包括显微镜检查,显微镜检查可为医疗人员提供重要的诊断价值依据。对所收集的标本进行格兰染色,以确保标本的质量,并作出及时的分类。几种常见的诊断依据如下:①尿道分泌物经革兰染色镜检后呈现格兰阴性双球菌,可初步判断为淋病;②粪便中球杆菌的比例检查,可用来判断肠道菌群失调;③痰液的抗酸染色检验抗酸杆菌,可为肺结核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7]。

药敏试验通常适用于抗生素治疗前,可为相关医疗人员提供抗生素治疗理论依据。但据相关临床资料显示,约86%的医疗人员仅凭借自身经验为患者制定抗生素治疗方案,并未严格执行药敏试验,同时增加了患者出现过敏情况的风险,甚至危及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为患者进行药敏试验至关重要。在药敏试验过程中,需对细菌的种类进行及时分离,避免出现漏检等情况,且细菌的鉴定结果和药敏试验应在72h内完成[8]。

据以上研究情况表明,微生物检验的结果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也可对患者的疾病做出初步判断,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只有通过广大检验专业人员长期、大量、细致的工作,才能不断提高检验质量[9]。总之,微生物检验技术作为临床诊断疾病的一种较为常用的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值得在临床范围内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睿,柴栋.细菌耐药机制与临床治疗对策[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3,(03).

[2]徐伟明.三种梅毒测定方法结果的比较[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3]秦峰,魏倩,董六一.醒脑静乳剂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J].安徽医药,2009,(10).

[4]赵晖,赵运转,王雅杰.传统唾液酸酶法与甲酚蓝唾液酸酶法诊断细菌性阴道病的对比研究[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0,(03).

[5]苏春,王硕,肖莉,朱崇轩,付桂花.2622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支原体培养及药敏实验分析[J].兵团医学,2008,(02).

[6]马春燕.2506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9,(01).

[7]张瑚敏,周广,徐健,王蔚.483株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培养和药敏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08,(02).

微生物学诊断方法篇9

关键词宫颈糜烂病因学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3.108

本文通过对1026例妇女宫颈糜烂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引起宫颈糜烂相关因素,为防治本病提供治疗依据。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10月收集、整理慢性糜烂性宫颈炎的病例1026例,年龄20~65岁。诊断方法:按慢性糜烂性宫颈炎的组织学诊断标准重阅病理切片,符合标准者收入队列,然后在切片上仔细观察,寻找病原微生物感染依据,若无典型病原微生物感染依据,将该病例视为非特异性炎病例。

诊断标准:慢性糜烂性宫颈炎的诊断标准:宫颈鳞状上皮坏死,被覆柱状上皮和(或)化生的鳞状上皮,上皮下纤维、血管增生,散在淋巴细胞浸润。HSV-Ⅱ感染诊断标准:宫颈上皮中见水疱、海棉形成,见双核和(或)多核细胞,核呈水洗样。HpV感染诊断标准:在宫颈鳞状上皮中见典型挖空细胞,核有异型,见病理性核分裂像。结核诊断标准见结核结节,抗酸染色见细胞。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见真菌。非特异性炎诊断标准:在切片中诊察不到病原微生物的病例。

结果

在收录1026例病例中,非特异性炎症560例(5458%),HSV-Ⅱ感染227例(2212%),HpV感染209例(2037%),真菌感染25例(244%),淋球菌感染4例(039%),结核感染1例(01%)。

讨论

李宝娟等报道的宫颈糜烂发病率2809%[2],宫颈糜烂是已婚妇女的常见多发病,20~39岁已婚妇女宫颈糜烂的患病率较高,宫颈糜烂与以下因素有关:年轻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宫颈管柱状上皮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外移至宫颈阴道部,而宫颈管黏膜柱状上皮层较薄,抵抗力弱,受损伤而发生感染;年轻夫妇性生活频繁使宫颈管柱状上皮受到机械性刺激较多,致宫颈感染的几率亦相应增加。除年龄差别外,妇女宫颈糜烂的患病率还可能与结婚年龄、分娩次数、人工流产次数有关,总之,宫颈糜烂病因是多方面的,是机械性刺激或损伤、理化因素、多种病原体生理因素,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和习惯的改变,宫颈糜烂在妇女中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之前,感染宫颈的病原体微生物主要以细菌为主,近年来研究表明,随着性传播疾病的增加,HSV-Ⅱ、HpV等病毒感染明显增多,成为宫颈感染的主要病原微生物,本组病例中HSV-Ⅱ感染227例(2212%),HpV感染209例(2037%)。

宫颈上皮感染病原微生物后,导致宫颈鳞状上皮细胞间连接力降低;鳞状上皮细胞间水肿;鳞状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形成糜烂、溃疡;HSV-Ⅱ形成的水疱破裂形成糜烂、溃疡,在以上病因作用下,加之机械性刺激或损伤、理化因素作用,形成宫颈糜烂。亦可能在机械性刺激或损伤、理化因素作用下形成宫颈糜烂,上皮抵抗力降低,上皮易感染病原微生物,从而进一步加重糜烂。

参考文献

微生物学诊断方法篇10

关键词:临床标本;微生物;阳性率

临床微生物检验可以为临床感染性疾病诊断提供依据,对感染性疾病的科学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1]。微生物检验的关键是规范对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提高阳性的检出率[2]。为了对检验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探讨分析,笔者对我科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集到的18000份临床标本的微生物阳性检验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自2012年3月~2014年3月共收集临床标本18000份,以2012年3月1日~2013年2月28日9000份为对照组,其中呼吸道标本4479份,脑脊液、胸腹水与血液标本1502份,粪便标本532份,其它标本2487份;以2013年3月1日~2014年2月28日收集的9000份标本作为观察组,其中呼吸道标本4550份,脑脊液、胸腹水与血液标本1428份,粪便标本542份,其它标本2479份。两组标本在标本类型、采集方法等基本资料方面不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以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法国梅里埃公司)对所有临床标本进行检验,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

1.3统计学处理对所得数据以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对计数资料以x2进行检验,以例数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对计量资料以t进行检验,检验基准为p=0.05,以p

2结果

通过检测得出,实验组的呼吸道标本阳性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医学微生物学检验能够为临床传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在传染性疾病的诊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但是微生物的检验由于阳性检出率低,还没有完全发挥它的作用。笔者就我院检验科2012年3月~2014年3月两个时间段的临床标本的阳性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不同时间段的阳性检出率不同,原因可能有:临床标本采集不规范:研究指出,导致检验结果同临床诊断不符的因素中分析前原因占70%[3]。分析前原因有患者准备、采集标本、运输标本等,环节较多,潜在因素复杂,容易出现问题[4]。科室部分检验人员对标本采集的要求以及操作规范不够了解或不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就容易导致标本不合格。

微生物标本运输、保存不规范:微生物保存与运输时应保持病原微生物活力,以免微生物出现过度繁殖或污染。对检测目的不同的微生物应该以不同的方式运输、保存。

检验人员的临床经验不足:检验微生物依靠的是生理学与形态学的生化反应,每个步骤都需要比较强的判断力。这就对检验人员的手工操作、定性试验以及主观判断能力要求比较高。

总之,检验人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以及操作能力,提高临床微生物的阳性检出率,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更好的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杨柳,郭清莲,申及,等.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4):1573-1574.

[2]赵建.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结果对比研究[J].中国临床研究.2013.5(7):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