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的形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7:16

产业链的形成篇1

【关键词】产业链;产业链竞争力;多晶硅产业;乐山

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发展,硅产业成为全球战略性和基础性产业。多晶硅在今后很长时间内将是集成电路芯片、各类半导体器件以及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原材料。乐山市硅矿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多晶硅产业是乐山市重点培育的三大千亿产业之一,在全国多晶硅产业发展热潮中,如何获取产业链竞争优势、提升产业链竞争力至关重要。

一、产业链及产业链竞争力

龚勤林(2004)认为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主要是基于各个地区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着眼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借助区域市场协调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以产业合作为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区域合作载体。从现实工业产业链环节来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原材料加工、中间产品生产、制成品组装、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以及交织影响这单一链条的相关行业和政府政策等构成的经济关系。

当今的区域经济竞争,已经进入全产业链整体竞争时代。产业链竞争力包括三方面的能力:第一是产业链的纵向整合能力。首先要做大做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各个环节,然后贯穿打通,实现各个环节之间的资源对接、相互撬动。第二是产业链的横向整合和拓展能力。横向整合,是产业链某一个环节通过整合处于同一环节上的资源来做大做强。第三是产业链之间的联动能力。也就是通过资源互补的产业链之间的相互嵌入、相互共振、价值循环,实现集团总体价值最大化。

二、乐山多晶硅产业链的形成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得益于丰富的硅矿储量、盐卤矿资源和水电资源,经过多年发展,乐山在多晶硅研发和生产方面已经形成了全国领先的技术优势,形成了一定产业聚集效应,循环利用走在全国前列,多晶硅产业链条逐步形成。

(一)电子级硅材料产业链

依托东汽峨半国防科技国家晶体材料加工技术研究应用中心、东汽峨半厂(所)、新光硅业公司、乐山无线电厂、乐山菲尼克斯公司、杭州富通(乐山)公司、江苏华大光电公司等一批重点企业在半导体材料和半导体分立器件所形成产业优势形成了“工业硅―电子级多晶硅―单晶硅―硅片―硅外抛光延片―硅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产业链。

(二)太阳能光伏硅材料产业链

依托四川省硅材料产学研联盟、新光硅业四川省多晶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汽峨半、拓日新能光伏产业园、新光硅业公司、永祥硅业公司、乐电天威硅业公司、扬州华尔光电公司等为骨干企业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并形成了“工业硅―太阳能级多晶硅―单晶硅及切片―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太阳能发电设备―太阳能民用产品”产业链。

(三)硅化工循环利用产业链

依托永祥硅业四川省硅材料副产物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五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乐山福华循环经济产业园、乐山吉必盛、长庆化工、乐山科立鑫化工公司等形成“四氯化硅(生产多晶硅的主要副产物)―气相白炭黑、有机硅单体―硅橡胶、硅油、硅涂料、硅活性中间体以及四氯化硅―光纤级四氯化硅―光纤预制棒―光纤―光缆”双产业链。

三、乐山多晶硅产业链竞争力的形成

乐山拥有较为丰富的发展多晶硅产业所需的盐卤、磷矿、水电等自然资源和技术、人才等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工业基础较好。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基础资源、技术、人才、产业基础和布局、循环利用和产业链配套等方面,乐山市多晶硅产业链在全国已经拥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产业链竞争力已经初步形成。

(一)基础资源优势

乐山硅材料基地区位适中,交通方便,空气清新,不仅人居环境优越,而且特别适于多晶硅等高纯材料的布点建设。多晶硅产业的发展必须依托富集的硅矿、电能和氯碱资源为保障。市境内盐卤矿储量达170亿吨,硅矿储量上亿吨;现有30多万吨烧碱、10万吨工业硅、近10万吨三氯氢硅和液氯生产能力;多晶硅发展有可靠的原料保障。全市水电资源丰富,蕴藏量790万千瓦;天然气资源已探明储量110亿立方米,输送管网完善,日供气量可达300万立方米以上;煤炭保有储备6.3亿吨,年产原煤1000万吨;硅材料产业化发展能源供应基本充足。

(二)技术优势

乐山市是全国唯一持续40多年不间断从事半导体硅材料研发、试制生产的地区,是中国多晶硅生产的发源地。东汽峨半是我国多晶硅研究和生产的发源地,在太阳能行业被称为国内多晶硅技术的“鼻祖”,是国内40多年没有停止过多晶硅研究和生产的唯一单位,成为推动我国硅材料自主研发和生产的主力军。历年累计完成国家和部省级重点科研课题260多项,已有200余项转化应用,76项成果获国家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具有技术、人才和装备优势。近年来,乐山硅材料企业承担了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21项,攻克了改良西门子法尾气回收工艺技术、四氯化硅氢化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实施了气相白炭黑、有机硅系列产品等项目,大大地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人才优势

据2008年统计,乐山市现有硅材料产业技术人员1661人,硅材料产业化有可靠的人才保障。其中经营管理人才175人,占人才总量的10.5%;专业技术人才643人,占人才总量的38.7%;技能型人才843人,占人才总量的50.8%。全市硅材料产业人才主要分布在东汽峨半、新光硅业、永祥多晶硅公司,占人才总量的95%,东汽峨半拥有人才占56%。东汽峨半、乐电天威两家企业正在培养近千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四)产业基础优势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先后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厂所结合、综合进行半导体材料科研生产的联合体,我国第一条百公斤级的硅材料试验生产线,第一条百吨级多晶硅工业试验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生产线,第一条千吨级多晶硅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生产线,第一个硅材料高等技术学院。乐山多晶硅企业的产能、产量和综合实力长期居全国领先地位。经过多年的发展,乐山市硅材料及关联产业已具一定规模,拥有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在国内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骨干企业。硅材料产业基础好,全市现已基本形成了硅材料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峨眉山电子园区、乐山高新技术区和五通桥片区。随着乐山多晶硅产业的迅速崛起,国内一批知名企业纷纷落户乐山,投资建设多晶硅及太阳能光伏项目,为促进和带动我国多晶硅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循环利用优势

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乐山初步形成了产品链接、循环利用的关联产业集群。要实现硅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攻克副产物四氯化硅的处理这一世界级难题。近年来,乐山集中技术力量攻关,成功掌握了大型四氯化硅热氢化技术、尾气回收工艺技术、硅材料下游产品开发、副产物循环利用等数十项关键技术,并获得国家专利33项。实现了企业内硅材料副产物利用小循环、企业间硅材料副产物利用中循环、区域间硅材料副产物利用大循环的三大循环。多晶硅发展中的环保难题在产业链中转化为产业优势,多晶硅企业生产的废料将被全部“吃光”,产生了可观的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充分提升。循环经济产生的可观效益以及产业配套的优势,使乐山形成了巨大的“洼地”效应,一些大企业纷纷加盟乐山多晶硅产业,乐山多晶硅产能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

四、乐山多晶硅产业链竞争力提升途径

产业链竞争力的维持和发挥作用,需要不断的加强和提升力量的强度和广度,在动态提升中形成一种其他区域同类产业链及其企业无法复制、无法追赶和企及的核心竞争力。

(一)进入产业链价值高端

任何产品的价值在其生命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价值实现。产品在整个价值增值过程中,增值幅度存在明显差异,通观产业链价值的增值过程,产业链价值高端的价格是大幅度增长的。乐山多晶硅产业及其企业发展战略、工作重心和工作目标要紧紧盯住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仓储运输等这些产业链中价值高增长的环节,利用比较优势,通过不懈努力,进入能够实现产品更高价值、提升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产业链的高端,才能产生更强的产业链竞争力。

(二)进行产业链高效整合

产业链高效整合就是以更高的效率走完整条产业链的产品设计、仓储运输、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从而在市场适应和消费者互动上取得主动和领先地位,达到高效整合的目的。通过诸如实施标准化生产、对内部管理费用进行严格控制等,实现乐山多晶硅产业链的高效整合,使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达到最优,进而实现各个产业链整体最优。

(三)进行产业链营销

产业链营销在严格意义上已经突破了营销的固有属性,要求营销人要从产业链,也即上游的原料、基地、公共关系;中游的研发、生产、管理;下游的消费者、竞争对手、渠道、终端、推广、促销等环节全方位把握企业品牌的塑造,因此更具系统性。从乐山多晶硅产业的实际情况看,进行产业链营销可以在宏观与微观上进行充分结合,可以使多晶硅企业品牌在产品质量、资源整合、推广、促销等营销环节上获得非常充分的优势。

(四)进行产业链融资

产业链融资是指金融服务机构通过考核整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状况,通过分析考证产业链的一体化程度,以及掌握核心企业的财务状况、信用风险、资金实力等情况,最终对产业链上的多个企业提供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多晶硅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乐山多晶硅产业必须突破传统的企业单打独斗式的融资方式或靠政府优惠政策的融资方式,而是要立足于整个完善的产业链及其竞争力来吸引外部资金以获取其最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夏先清,许天毅,夏建新.乐山多晶硅产业链逐步形成[n].经济日报,2008-5-7(7).

[2]人民银行乐山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多晶硅未来发展将面临严峻挑战――基于乐山多晶硅产业的调查与思考[J].西南金融,2008(10):42-43.

产业链的形成篇2

作者:许可王志宏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知识传递是资源产业链形成的关键因素知识是资源产业链产生的源头,又是资源产业链形成与延伸的关键因素。资源产业链因知识的获取、聚集、积累、更替、创新而不断变化。资源产业链是知识的传递链,这是根据资源产业链的特性提出来的。资源产业大多属于重工业,重工业的发展与知识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每一次的科技创新、技术创新都可能使资源产业的生产工序增加,资源产业链之所以能够延伸就是建立在对资源属性知识加深了解的基础上[5]。过去人们认为煤矸石、粉煤灰等煤炭伴生物属于废弃物,给环境带来污染,存储困难,但是随着人们对煤矸石、粉煤灰等物理性质的进一步了解,开始用矸石发电,粉煤灰制造商品灰,进而制成水泥填料,这是资源知识拓展引起的产业链延伸,体现了资源知识的延伸。利用煤工业废弃物制备超细高岭土和高档瓷制砖,将煤矸石的产业链延伸到制砖领域。煤炭产业链新的延伸领域即煤变油,也是资源知识传递的体现。在资源产业链这条知识链上,知识本身具有更新性。

知识创造可以促进资源产业链质的飞跃,通过知识创造可以达到资源产业链的延伸与升级,如此看来资源产业链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从一个企业到另一个企业的产品生产,还有价值传递和知识传递,3方面共同作用形成资源产业链。而在这三者中,资源产业链的知识传递性是其他二者的基础和源泉资源产业链形成的三大动因之间的关系三大因素共同作用促进产业链的形成,资源产业链起点是由知识链开始的,由于对资源属性的认识开始于对资源的加工,产出相应的资源产品,而生产资源品的主要目的是追求附加价值,形成价值的延伸,而在价值的驱使下促进知识的进一步拓展,这样周而复始,使资源产业链在知识、产品、价值三者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延伸,若一个环节中断,产业链都不再延续[6]。在图3中,a3>a2>a1表示知识开发程度的不断加深,b3>b2>b1表示产品的延伸程度,c3>c2>c1表示附加价值的不断开发。资源产业链从知识链a1开始,而不是从坐标原点开始,意味着知识研发是资源产业链产生的起点,a1的存在促进了产品链上b1的产生,b1的产生又促进价值的进一步提升,即c1的形成,在价值追求的作用下,促进a2的形成,同样的原理又促进b2,c2……的产生,周而复始,促使资源产业链不断形成与发展、延伸与升级。三大因素的共同作用促进资源产业链的延伸与升级资源产业链在产品、价值、知识3个要素的作用下延伸,在3个因素作用下的产业链比其中任何2个因素作用形成的链条都要长。,op>op1,op>op2。同理,产品、价值、知识3个因素中只要有一个因素扩张,都会引起资源产业链op的延伸与升级[7]在附加价值、产品、知识3种力量的作用下,资源产业链形成微笑曲线(图5)。源头的资源产业附加价值最低,而上游的研发、设备供应、零部件生产部门,以及下游的销售和研发部门附加价值比较高,在价值的驱使下促使资源产业链像两端延伸,但中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知识因素,知识水平达到了才能实现对价值的追求,知识是资源产业提升价值的关键因素[8]。在产品、价值、知识3种力量的作用以及在政府、企业等部门的共同作用下为资源产业链的发展提供出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尽量实现资源产业链的延伸和资源价值的提升。资源产业链的利益传导机制资源产业链从产品、价值、知识3个方面形成的,产品和知识在产业链的利益传导过程中表现的并不明显,只能表现为价值的形式在资源产业链上传导,所以资源产业链的传导机制表现最明显的是价值传导,而价值传导是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和乘数效应表现出来的。资源产业链的价格传导机制资源产业链通过追加劳动、追加技术投入、追加资金投入和追加价值等延伸产业链,但是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是商品价格的提升,形成追加价值,即附加价值。产业链延伸的根本动力是获取商品的价格,提升带来的价值增值[9]。分析资源产业链的价格传导机制要做出以下假设:(1)下游企业对资源供应企业的需求量Q0。资源企业和下游企业的产品产量存在固定的比例关系:Q1=k1Q0,资源企业提供一单位的资源产品,下游企业在不浪费的情况下能生产出k1单位的产品。资源产业链上第n个环节的产量与第n-1个环节的产量存在固定比例关系:Qn=knQn-1。(2)资源企业和下游企业的交易成本为零。产业链形成后,交易成本大大减少,可视为零,虽存在管理费用,但相对于产业链形成前的交易成本来说则很少,因此交易成本忽略不计[10]。(3)资源产业产品是一种稀缺资源,它不能通过增加资源开采量而获得利润,这里假设产品产量Q0是不变的,则相应的下游企业投入的产量Qn也不变。

资源产业链形成之后供应厂商和下游企业的利润函数为(函数略)资源产业链的乘数效应假设资源产业产品是一种稀缺资源,它不能通过增加资源开采量而获得利润,同样假设其产品产量Q0不变,资源企业为了获得利润只能通过价格提升来实现,价格改变则资源企业的利润增加。根据宏观经济学乘数原理有:资源产业链是产品链,是产品的投入和产出。假设资源产业链上的平均边际消费倾向mpC=t时(0≤t≤1)(即每个环节愿意消费其收入的平均数),资源企业的收入增加了R,然后资源企业又将收入的t购买了其上游产品,上游企业的收入也因此增加了tR,上游企业又将其收入的t用于购买其上游产品,则相应的上游企业因此增加收入t2R,则产业链上的总收入增加的情况为tR=R+tR+t2R+…+tnR(8)从以上对乘数效应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源产业收入的增加可以引起上下游产业销售收入的增加,顺次增加的幅度逐渐减小。研究了资源产业链的形成途径和发展模式,提出资源产业链是产品、价值、知识三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并分析了这三大动因如何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延伸与升级。强调产品链是资源产业链的物质表现、价值链是资源产业链形成的核心动力、知识链是关键因素。分析了资源产业链的利益传导机制,资源产业获取价值增值的途径是通过产业链延长实现的价格提升,得出资源产业链的利益是通过价格机制和乘数原理来传递的,说明资源产业链的利益传导机制。对资源产业链的形成机理与传导机制进行了研究,剖析资源产业链的实质,有利于从产品、价值、知识等方面促使资源产业链得到拓宽和延展,提升资源使用价值。

产业链的形成篇3

[关键词]四维对接;核电产业链;核燃料供应链

江西有着丰富的核资源,而要将核资源转化成能源,目前主要是通过发展核电来将核能转化为电能。而核电是一个复杂的产业,是由多子产业链相互链接而成的一个庞大的产业链。而江西的涉核企业位于核电产业链的核燃料供应子产业链上,因此,江西如何构建和发展核燃料供应链?促进我国沿海核电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性,已经成为江西乃至全国普遍关心的课题。

一、产业链构建的理论和模型

科技的发展,迂回生产程度的提高,分工与交易的复杂化促成了企业组织结构随分工的发展而呈递增式增加。企业依靠企业间的相互关联来节省交易费用,这种搜寻最佳的企业之间组织结构的动力与实践成为产业链形成的条件。因此基于产业上下游各相关环节的由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和价值链这四个维度有机组合而形成的链条就是产业链。

产业链形成和构建的动因在于产业价值的实现和创造。产业链是产业价值实现和增值的根本途径。本质是体现1+1>2的价值增值效应。这种增值来自产业链的乘数效应,产业链价值创造的内在要求是:生产效率≥内部企业生产效率之和(协作乘数效应);同时,交易成本≤内部企业间的交易成本之和(分工的网络效应)。

产业链形成的内在规律是:从供需链所包含的需求链和技术链的对接开始,引起产业链的载体——企业链的有效对接,而这种对接在空间上的分布就形成了产业的空间链。由于不同地区和形式的企业链实现产业价值的不同而导致竞争和差异,在四维对接机制下逐渐演变达到稳定状态。产业链是以价值链为主导,以企业链为载体,通过企业链在空间的分布,来实现供需链的相互链接和价值链的实现。这就是产业链的“四维对接”机制。即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在四个维度中,价值链、供需链和空间链都是以企业链为载体的。而企业链不完全是由对接机制决定的,它还受到企业的内部管理、市场竞争结构和政府调控的影响。它们分别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维度调控着产业链的发展。对产业链的调控实际上就是对企业链的调控。微观解决的是企业间的边界问题。中观维调控解决的是企业与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和地位关系。宏观维解决的是如何引入竞争和提高企业的效率问题。

二、江西核电产业链的现状

(一)核电产业链的介绍

核电产业链包括纵向和横向的多个环节。它们分别是:铀原料和核燃料供应、核电核心设备及辅助设备制造、核电站建设和运营、电力市场、乏燃料处理等环节。从核能资源转化的角度分析,核电产业链是包含核燃料供应链、核电站利用和转化、电力运输与市场这三个子产业链的产业链。核燃料在核电站中反应和利用之后就形成乏燃料。

核电产业链是包含多个子产业链的复杂的产业链。它所包含的纵向的子产业链有核燃料供应链、核电站运营与维护、电力市场、乏燃料处理等子产业链。与此同时,它还包含核装备制造与供应、核电辅助设备制造与供应、核电工程建设等横向的子产业链。

(二)江西的核电产业链现状

从80年代开始,我国通过建设核电站来发展核电。引发了核电产业链上不同环节所对应的企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工,伴随着这种分工协作,相关企业逐渐地形成了上下游产品的供需关系,这种供需关系产生了核电产业的价值创造和增值环节,形成了核电产业最初的价值链。伴随着核电上下游企业之间交易程度的增大,就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核电企业链。伴随着国家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大,对核电的需要也不断增加,国家陆续在沿海投产建成了多座核电站又相应地促进了核电产业链的发展。

江西相山矿田是我国最大的铀矿田,其中邹家山铀矿床是我国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床。江西已成为全国铀原料供应的重要基地。随着核电产业的发展,江西省的涉核企业逐渐发展成为拥有10个地勘单位、7个局管公司的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而这些企业所形成的产业链主要是位于核电前端产业链的核燃料供应链上,主要是在铀资源勘探、铀矿开发、铀矿石初加工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但是,江西的涉核企业所形成的产业链还不完整,缺乏铀转化与浓缩、核燃料元件制造环节,有待进一步延伸和发展。

三、运用产业链的构建机理分析江西核燃料供应链

江西省的核电产业链主要是位于核燃料供应链上,但由于受到行业风险、技术经济、技术水平的制约,产业链上的地质勘探、矿石开采、水冶、同位素分离等环节是低附加值的。而产业链上高附加值的价值分割环节是铀转化与浓缩、核燃料元件制造、核反应与转化等环节。因为这些环节拥有高技术、高质量、高设计等高附加值的价值创造元素。因此江西应该依托现有核工业地质局所形成的产业链基础,借助江西特有的地理位置,凭借原料、运输、交易等方面的成本优势,发展高附加值的核燃料元件制造环节,延伸核电前端产业链,完成需求链和价值链的对接,这样就会加快核燃料供应链的发展和壮大,提高核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益。

现实中,产业链的构建和形成还受到微观维、中观维、宏观维三个维度的影响和调控。企业链的形成和变化又是其研究的关键和核心。而影响企业链的因素有:分工和交易矛盾的深化、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自生次序和构建秩序的耦合度。由于核电产业链上的企业大部分都是国有企业,其发展受国家产业政策影响很大;大多都具有规模经济,进入壁垒很大;其运营受市场影响较小,而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较大。因此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对资源的配置将直接制约着核电企业链的延伸和发展。

四、构建江西核电前端产业链的措施

根据市场需求,产业链构建理论的分析,尤其是宏观维的调控的分析,江西应该向前延伸产业链,注重产业链的构建秩序和自发秩序的耦合,发展核燃料元件制造环节,完善核电前端产业链。具体措施如下:

(一)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江西省可结合环鄱阳湖经济区的建设,将铀原料深加工和核燃料元件制造纳入其发展规划之中。对这些企业实行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先征后退等优惠政策。还可以发挥省财政专项资金对这些企业的支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核产业项目。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制定其发展指导方针和目录,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于铀原料深加工和核燃料元件制造等相关环节。

(二)寻求合作,引进技术

铀原料深加工和核燃料元件制造环节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也只有完成了需求链和技术链的对接,才能促进企业链的发展。因此应积极建立与涉核企业及科研院所合作机制,积极与中广核、中电投、中核集团、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建立合作项目,合作开发关键技术,争取在江西投资设立其核燃料元件制造的子公司,走协作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促进江西核电前段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

产业链的形成篇4

关键词:结构;产业链;传导机制

中图分类号:F26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047-02

产业的本来含义是指国民经济的各种生产部门,而随着“三次产业”的划分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就泛指各种制造提供物质产品、流通手段、服务劳动等等的企业或组织,它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的集合,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的总和。产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同时,各产业间都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某个产业增长或衰退,对与之相关的产业都产生直接的影响,并通过相关产业向其他产业传导,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这种产业间的传导就是通过产业链完成的。

一、产业链的内涵与形态

任何能持续生产的产品或服务,最终都是满足社会需要的,或为满足企业生产需要,或为满足居民生活、政府机构、社会团体消费需要的。前者称之为投入品或中间品,构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生产要素。后者称之为最终品,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所以说,任何能持续进行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最终都是最终品或是最终品的构成部分,不能满足生产或生活需要的产品都难以持续地进行生产经营。

1.产业链的内涵

如果把最终品作为生产过程分析的起点,分解其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以及投入品生产过程中的下一级投入品,直至这个生产过程的最初投入品,就会发现这些相互连接的一级级生产环节,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链状结构。这种链条似的生产环节称之为产业链。换句话说,产业链就是在一种产品(服务)的生产过程中,从最初的原料投入到最终消费产品生产过程包含的各个生产环节所构成的整个产业链条。

国民经济就是由这些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产业链组成的。产业链覆盖着整个国民经济,就像人体“血管”,遍布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为国民经济系统运行提供物质和能量保障。任何一个产业链断裂都会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影响经济增长,以至出现经济危机。

2.产业链形态

在一个产品的产业链中,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因此,一个产业链也就是一个由多个前后生产环节相互链接的产业所构成的完整的链条,每个链条都称之为子链,覆盖从最初投入品(初级原材料)到最终品的整个生产环节。产业链及其子链构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形成一种产业网络。

不同产业链形态都是不尽相同的,有的产业链子链多,延伸的范围也广,有的则产业链子链少,在国民经济系统中涉及的少。不同产业链的形态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具有不同的影响和作用。

3.产业链的深度和宽度

任何一个产业链包含产业链深度和广度两个范畴。产业链深度是指产业链所延伸的长度,是指产业链中各子链从最终品到末端最初投入品的纵向长度。在一个产品的产业链中,以最长的子链作为整个产业链的深度。产业链的深度描述的是产业链经过的生产环节数量,生产环节越多,涉及的中间品生产过程越多,产业链深度值越大。产业链广度是指产业链及其子链的所构成的下一级投入品的数量,投入品数量越多,产业链越宽。将投入品数量最多的那一级投入品的数量作为产业链宽度值。不同的产业链及子链都有不同的深度和宽度,这是由产品的特性和生产过程的特点决定的。具有深度和宽度数量越大的产业链,在国民经济中所覆盖的范围越大,对国民经济和经济增长影响也就越大。这种大小可以产业效应来描述。设K为产业链效应,则K=Y/Q,Y为国民收入的变化,Q为产业链产值的变化。

二、产业链价格传导和成本传导

某个产业链中,其生产的产品最终都是为了满足生产或生活需要,因此,在产业链中有三种形式:作为消费品的最终品,作为生产要素的投入品,一部分是最终品、一部分是投入品。如果假定这种产品作为投入品的比例为b,那么,全部作为消费品,b=0;全部作为投入品,则b=1;同时作为最终品和投入品时,其0

当最终品价格发生变化时,最终品供求关系也会变化,进而影响下一级投入品的需求,从而影响该投入品的价格,并一级一级向下传导,最终影响整个产业链的价格。同样,产业链中某一投入品价格发生变化时,也会影响该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并同时向上和向下传导,影响上一级投入品和下一级投入品的供给与需求,进而影响其产品价格。这就是产业链中的价格传导。

当作为最初原材料或某一投入品价格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上一级投入品或最终品的成本,成本作为价格的组成部分,通过价格传导机制,传导到整个产业链,使总成本发生变化。这就是产业链中的成本传导。

假设最终品需求量为Q,价格为p0,需求价格弹性e0,当最终品需求量变化量为Q/Q时,假设生产技术不变的情况下,第一级各投入品的产品作为生产要素,其需求也会相应变化Q/Q,假设产品需求弹性为e1i,则产品价格变化为e1iQ/Q。第二级投入品作为第一级产业链中产品的生产要素,假如其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e2i,其价格变化为e2iQ/Q。依此类推,最后一级最初原材料的各产品的价格变化为ejiQ/Q。这就是产业链的价格传导机制。而投入品的价格是上一级投入品和最终品的成本,通过价格传导机制,成本也相应地向整个产业链传导。

当作为最初原材料或某一投入品价格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上一级投入品或最终品的成本,成本作为价格的组成部分,通过价格传导机制,传导到整个产业链,使总成本发生变化。这就是产业链中的成本传导。

假设最终品需求量为Q,价格为p0,需求价格弹性e0,当最终品需求量变化量为Q/Q时,假设生产技术不变的情况下,第一级各投入品的产品作为生产要素,其需求也会相应变化Q/Q;假设产品需求弹性为e1i,则产品价格变化为e1iQ/Q。第二级投入品作为第一级产业链中产品的生产要素,假如其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e2i,其价格变化为e2iQ/Q。依此类推,最后一级最初原材料的各产品的价格变化为ejiQ/Q。这就是产业链的价格传导机制。而投入品的价格是上一级投入品和最终品的成本,通过价格传导机制,成本也相应地向整个产业链传导。

Studyontheeffectsofindustrialchainandthetransmissionmechanismofindustrychain

GaoCheng-liang,ZHanGLu

(BeijingUnionUniversity,Beijing100025,China)

产业链的形成篇5

——基于五链合一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桂寿平吕英俊桂程飞

摘要:在基于国外供应链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对供应链的概念进行了延伸,提出了五链合一的供应链系统与结构新思路,探讨了电子商务下供应链管理模式及其体系框架结构的特点。

关键词:供应链五链合一电子商务

abstract:Baseonforeignstudyofsupplychain,withthesituationofourcountry,thispaperextendtheconceptofsupplychain,putforwardanewconceptoffive-chain-integrationaboutsupplychain’ssystemandstructure.Discussthemodelofsupplychainmanagementanditssystem’sstructurecharacteristicsunderelectronicbusiness.

Keywords:supplychain,five-chain-integration,electronicbusiness

1供应链概念的延伸

人们通常对供应链的理解为:供应链指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所组成的链形结构与方式,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消费者活动全过程的上、下游企业所构成的网络。这主要基于一个行业的供应链理念,而中国目前的国情是行业之间产业延续、交叉明显,供应链的理念应延伸至行业之间、产业之间、制造业之间、市场采购与分销之间,进而组成完整的供应链体系。

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到将其进行加工,直到产品最终送到顾客手中为止的这一过程,都被看成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而其中的主要活动被视为链条上的节点。传统供应链的基本原理构成如图1所示。

图1传统供应链基本原理图

本文在传统供应链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对供应链的概念进行了延伸,提出供应链由产业结构链、制造加工链、物流服务链、采购分销链和系统增值链五部分组成,各链之间环环相扣,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如图2、3所示。

2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服务

供应链管理针对供应链的五个子链:产业结构链、制造加工链、物流服务链、采购分销链、系统增值链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其目标是提高整个供应链运行速度、效益和附加值,为整个供应链上的联盟伙伴带来最大经济效益。

现代物流被认为是供应链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强调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信息、结算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强调供应链系统的管理思想。

图2供应链系统

图3供应链系统结构模型

合作与协调是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如没有现代物流服务的无缝连接,运输的货物逾期未到,顾客的需要不能及时得到满足,采购的物资常常在途受阻等,会导致供应链的合作打折扣。因此,无缝连接的现代物流系统是保障供应链能协调运作的前提条件。灵活多样的现代物流服务,提高了用户的满意度。通过制造商和物流公司的及时信息交换,把用户关于运输、包装和装卸等方面的要求反馈给相关部门,提高供应链管理系统对用户需求的响应能力。

供应链管理思想为现代物流的实时、快速、准确服务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和时效操作平台。

供应链的五个子链中,物流服务链和系统增值链贯穿于产业结构链、制造加工链、采购分销链的始终,系统增值是目标,物流服务是手段。而实施物流服务是为了尽可能降低物流成本,优化各条链的结构,实现链上各环节的增值,最终达到总成本最低和系统增值的目的,并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1)物流服务优化产业结构链

一个产品的生产,从其原材料的供应,到产品的形成和销售,并成为下一个产品的原料或零配件(或到消费者手中)。在整个过程中,可以牵涉到几个产业,形成一条完整的包含上中下游的产业供需结构链。如农业部门为工业部门提供各种原材料,而工业部门又为农业部门提供农用机械、化肥、农药等;就工业内部而言,电力部门向钢铁部门提供电力,钢铁部门又向机械部门提供钢材,而机械部门又向电力部门提供发电机械设备等,各部门在提供产品的同时还要提供相应的服务,环环相扣,带动整个产业或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

一般来说,产业结构链的链系较长,组成产业结构链的各环节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一个产业的运转需要其他产业产品和服务的投入,同时,其自身又为其他产业提供产品和服务,即一方产出的产品将成为另一方的投入资料,各个部门既是消耗产品(即投入)的单位,又是生产产品(即产出)的单位,每个部门同时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它既产出产品,按社会需要分配,供其他部门和领域消费,又是消费其他产品的部门。这样就形成了相关产业相互间的依存和支持,反映了产业间内在联系的因果关系,体现了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引导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全球制造业基地的形成,国际上一些大企业摒弃了过去统包设计、制造、销售的经营模式,转而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与供应和销售建立最佳的合作伙伴关系,相互形成一种长期的战略联盟,结成利益共同体。在运作形式上,构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到最终用户的供应链体系。

一条完整的上、中、下游产业结构链涉及运输、储存、装卸搬运、信息、配送等一系列物流活动。因此,物流功能决定产业结构链的联动,影响产业结构链的演进和优化。物流服务不仅要协调企业内部物流,还要跨越企业,从整个产业结构链的角度出发,协调、整合每个链节点上的物流作业,理顺产业结构链中的原材料、零部件、加工制造以及产品流向等一系列上—中—下游的各个环节,使链系结构的组合达到最优化。

(2)物流服务提升制造加工链

制造加工链中涉及的物流活动主要是生产物流。

制造加工企业内部的物流活动主要有:

(1)企业内部所需要的原材料、零配件从生产企业内的供应仓库或者上游企业直接供应到生产线的物流活动,或者是不同车间之间、工位之间的物流活动;

(2)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从上一道工序(或车间)到下一道工序(车间)的物流活动;

(3)生产出的成品或最终产品,从生产线到产成品仓库或者直接到下游企业的物流活动;

(4)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丢弃或再生所发生的物流活动等。

物流推动生产发展的典型例子就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开创的流水线生产方式以及在这种生产方式基础之上所建立的科学管理,即著名的“福特制”。这种方法,使福特公司的t型汽车生产能力大大提高,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汽车的装配时间减少到原来时间的十分之一。福特制改变的并不是产品的结构、性能,也不是什么机械加工技术和方法,改变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生产领域中的物流方式。这种物流方式的变革开创了新的历史。

一条传送带的作用,把独立的操作变成了一个系统,减少甚至根除反复不断出现的搬运、装卸等环节,通过顺畅连贯的物流,把生产变成了顺畅连贯的系统。证实了物流系统对提升制造加工业的价值所在。

产业链的形成篇6

关键词:产业链延伸;产业结构调整;曲靖

产业结构转换与产业链动态演进是相互动态影响的过程,相应的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与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调整产业结构迫切要求改变传统产业链动态演进轨迹[1]。然而,目前多数区域内企业围绕产品抓生产,地方政府围绕行政区域抓产业,产业政策的制定过多围绕市场进行。这些状况导致产业链断裂,低水平重复建设,区域经济发展各自为战。应该认清产业结构与产业链演进之间的动态关系,产业链各链条的供给弹性决定产业结构具有市场竞争力,产业链各环节的盈利能力决定着区域产业的盈利能力,产业链面对市场的状况决定着产业结构是否具有良好的发展主动性,从产业链延伸视角探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途径。

一、产业链延伸的概念

产业链延伸是指一条原有产业链在一定条件下向上下游拓展,而根据延伸的方向还把进一步分为纵向延伸和横向延伸。

产业链纵向延伸指的是产业链的纵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其上游产业或下游产业的扩张,包括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两种形式。产业链的横向延伸指的是产业链的核心企业或节点企业在横向实行兼并、重组等方式扩大经营规模或组建产业链的若干子链,当这些子链扩展到一定程度时,便形成了纵横交错的链网,产业链也就发展成为了产业集群,从而产生更大规模的集群效应。因此,产业链的延伸也可以被看作是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指标,产业链的延伸整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体现在主导产业选择、主导产业兴衰等方面。基于产业链延伸的视角,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形式表现为产业价值链的整合。

二、曲靖市主要产业链的分类情况

曲靖市作为云南省第二大城市,与滇、桂、黔、川四省交界,是中国第二大流域――珠江流域的发源地,并且位于中国主要产业二级发展轴线――南昆发展轴线上等等这些因素,使其经济发展具有了相对区位优势。基于此,本文从特定的空间、产品类型以及企业间的分工划分曲靖市产业链:

1.以区域特色农产品为核心的农产品产业链。曲靖拥有如马铃薯、魔芋、烟草、油菜籽、桑蚕以及多种经济林等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现已培育马铃薯与魔芋、烟草、种子、茧丝绸、油菜籽、蔬菜、生姜等种植加工产业链群。同时,曲靖还是云南省最大的畜产品生产基地,此类产业群布局在特色资源较好的会泽、宣威、罗平、富源、师宗、麒麟区等地,并带动了周边地区种植业、外向型畜牧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2.以烟草种植、加工、配套产业为核心的烟草产业链。云南省是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却是中国最大的烟草产业集聚区,与烟草生产相联系的产业活动范围大约18万平方公里,占云南省土地面积的45.7%,烟草产业链具有绝对的优势。曲靖是云南省七个烟草主要产生地之一,烟草加工业在曲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烟草产业以烟叶种植、烟叶复烤、卷烟制造为主,曲靖卷烟厂、会泽卷烟厂(现与昆明卷烟厂合并组建红云集团)拥有知名的卷烟品牌;区内种植了大面积优质烟叶,为烟草加工提供优质的原料。

3.以特色农产品为原料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链。曲靖有丰富多样的各种农产品,为农产品深加工业提供了大量的食品加工优质原料,如肉类食品:宣威火腿、肉干制品和乳制品等。其中,宣威火腿驰名中外近三个世纪,“宣威火腿”成为中国著名商标,现有宣威火腿加工生产企业80家,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链。再如保健类食品:富源县2004年被评为全国八个魔芋种植重点基地之一,现魔芋种植面积达3.6万亩,保健魔芋类食品加工产业链已初具规模,其中魔芋精粉、魔芋胶、魔芋纯化粉在2004年5月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主办的《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4.以电力工业、煤化工工业为核心的重工业产业链。曲靖是“云电外送”“西电东送”的主通道,发电量占全省的1/3,现有发电、供电企业60余家,企业分布于煤炭资源、水资源丰富的区域,主要位于麒麟区(云南省滇东电业局)、宣威(火电)、会泽(以礼河)和罗平(鲁布革)等地区。曲靖作为云南省两大煤化工基地之一,煤化工产业链将成为区域发展的主要经济支柱。曲靖现有化工工业企业70多家,产品主要包括有机化肥、基本化学原料、有机化学制品、合成纤维、塑料制品等,虽然多数企业生产仅为初级产品生产,但为形成化学工业集群奠定了基础。此外,曲靖冶金工业主要分布于麒麟区、马龙县和会泽县,主要产品有生铁、铅锌、铁合金等,随着曲靖冶金基地的建成,曲靖冶金工业链的群聚性将会更为突出。

5.以旅游业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链。曲靖具有良好的旅游资源,主要表现为:第一,旅游资源类型齐全。拥有全国旅游资源六大类中的全部、74种基本类型中的57种;第二,旅游资源空间组合性较好,并与其他旅游区具有较高的互补性;第三,旅游特色明显。其中以罗平油菜花海、陆良彩色沙林、珠江源马雄山等为代表;第四,曲靖市旅游业己纳入云南省旅游业发展总体构架之中。目前,昆明一陆良彩色沙林―罗平、昆明―马龙―麒麟区―沾益珠江源、昆明―陆良彩色沙林―师宗―罗平―沾益珠江源3条旅游线已成为云南旅游精品线路。

三、基于产业链延伸的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措施

产业链延伸的概念无论对经济增长,企业、政府和其他机构的角色定位,乃至构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其他机构的关系方面,都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法。通过对曲靖主要产业链进行梳理分类,进一步为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以下三方面措施建议。

1.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集群中的某些特点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特征非常相似,都是相对脆弱的个体以集群的形式获取整体的生存优势,都具备自组织能力和在受外界环境影响时产生的应变能力,即在体系内部,个体间都存在共生、互生等生存方式。因此,循环经济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主要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按照产业链发展阶段和产业类别的不同特点,现有产业链集群可分为四类,即同构型、异生型、共生型和产业链主导型。

其中,曲靖煤化工基地、冶金基地,均属于典型的同构型产业链,这类企业对配套设施和技术资源需求相同,所以在集聚地建设中,政府将原来分散的生产企业集中起来,配套建设废气处理设施,解决废气污染问题,并对生产中的废物采取特许经营的方式,集中回收其中的可再深加工废物,以这种方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曲靖农产品加工和绿色食品加工是共生型产业,对于这一类产业则需要完善已有的产业共生链,加强链与链之间相互联系,使之形成更加稳定的产业共生网络;同时还需要加强副产品交易的市场建设,推动产业共生网络向集成化方向发展;并且还要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建立产业群整体的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加强配套设施的生态化建设和共享。

曲靖轻型汽车生产区形成以一汽红塔公司为核心,上游汽车零配件企业为配套的产业链主导型产业群,对于此类型的产业则需在开发区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围绕轻型汽车的生产横向拓展废弃物利用链,有效促进轻型汽车零配件产业群中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

2.对现有产业加以引导,延伸整合产业链,形成地方优势产业群。曲靖拥有自身的资源优势,并在历史上形成了煤化工、化工、电力、烟草加工、汽车制造等一批初具规模的工业企业,企业拥有良好的市场基础和品牌优势,现已成为曲靖工业集群的核心。此外,以当地生物资源、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为基础的农产品加工、绿色食品加工、旅游等产业集群已形成雏形。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合理的产业规划和产业布局,尤其对曲靖市三大工业园区(南海子综合工业园区、花山煤化工工业园区、汽车及零部件配套产业园)的合理规划,优先发展已粗具规模,具有一定市场优势的产业群,如烟草、轻型汽车、煤化工和电力等。与此同时,政府还应主动进行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配套,缩短经销路径,降低经营成本,形成良好的集群效应,进而通过政府整合各种资源,进行分类搬迁集聚,打造品牌产业集群,如“曲靖珠江源品牌”,最终形成“品牌产业群的聚集效应”。

3.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助力产业链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是产业链延伸的基本动力之一,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链是提业素质,优化产业链的基本路径之一。而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是发挥“后发优势”,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重要手段。因此,曲靖应该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硬件改造与软件改造并重,支持工业共性、关键、前瞻性技术的联合开发。与此同时,还应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对具有广阔市场需求的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优化产品和技术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提高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企业快速反应能力。概言之,要建立健全区域性技术创新体系,就应始终把技术进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朱英明.产业集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7.

[2]张宏.产业集群培育的路径与政府作用[J].理论导刊,2005,(6):21-23.

[3]唐浩,蒋永穆.基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产业链动态演进[J].中国工业经济,2008,(5):10.

[4]赵丽敏.产业链延伸视角下的山东省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1,(10):53.

产业链的形成篇7

Basedonthetheoryofindustrychain,theimportanceofacompeteindustrychaintoanenterpriseinthematuremarkethasbeendiscussed.theenterprisecangrowintothequickresponderbyhighefficientlyintegratingthesupplychaintocutdowntheoperationcostandconsequentlyimproveprofit.

2009年中国全年出口总额达12016亿美元,首次赶超德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国,更有预计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取代日本升至全球第二位。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从历史上来看,美、德、日都曾在全球国际贸易份额中占到过极大的比例,比如美国曾占到1/3,德国也曾超过12%,而中国现在只有8%左右。美、德、日这些贸易大国已经完成了制造业走向服务业的转型,现在都是以服务出口见长,更多的是在当地投资。不能单纯以排名看问题,我国的产业结构无疑还需要继续调整升级,而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产业链的调整、完善、升级。2009年12月7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会议召开,这一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将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也预示着以低碳能源为特征的生态经济新时代的到来。

通常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都有六大环节,即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加工制造、渠道经营、终端零售,这六大环节就是整条产业链里面最有价值的部分,而其中产品设计与终端零售又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但是在目前的全球纺织服装行业竞争格局下,这些环节中最关键的核心环节,几乎都不是我国企业所控制的,我国只不过拥有国际纺织服装产业链里利润最薄的一环――加工制造。现今及未来的行业国际竞争既不是企业间的竞争,也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产业链的战场。

一、服装产业链的发展及现状

1.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

产业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产业的发展是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中实现并形成。社会生产力包括了生产者、生产的物质和社会条件,产业是物化了的社会生产力,或是社会生产力的感性现实,产业即是实现社会生产的方式。

服装产业常是各国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先导产业,因为服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广阔的市场为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时,服装产业属于活动密集型产业,在产业发展初期,周转快、技术门槛低,可以快速实现盈利,服装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其他行业也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纵观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历史,世界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手工纺织服装阶段(农业社会―18世纪产业革命前)、机械纺织服装阶段(18世纪产业革命―19世纪上半叶)、电力纺织服装阶段(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现代纺织服装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70年代)、新经济纺织服装阶段(20世纪70年代―21世纪初)、生态经济纺织服装阶段(2009年12月至今)。

2.我国服装产业链的现状

产业链是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企业,以产品为对象,以投入产出为纽带,以价值增值为导向,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依据特定的逻辑联系和时空布局形成的上下关联的、动态的链式中间组织。它包含四层含义:一是产业链是产业层次的表达;二是产业链是产业关联程度的表达,产业关联性越强,链条越紧密,资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三是产业链是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产业链越长,表明加工可以达到的深度越深;四是产业链是满足需求程度的表达,产业链始于自然资源、止于消费市场,但起点和终点并非固定不变。

从我国服装业分布情况看,地区间行业发展呈不平衡态势,形成“工农商学兵,大家办服装”和“东盛南旺西北淡”的局面。东部沿海地区是最集中、最活跃的地区,其中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集中了我国纺织服装工业近2/3的产能,是最重要的产业基地,并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环渤海地区凭借着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优越的投资条件、逐渐畅通的市场环境,成为承接东部纺织服装产业向中东北部地区梯度转移的侧重过渡区域,已成为继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后的第三大纺织服装产业经济带。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与人力资源,但其纺织服装产业链不完整,更缺乏协调匹配性,发展极不平衡,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国家开发西部政策的引导下,更可作为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方向。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出口国。但我国服装产业整体发展很不平衡。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上海等东南沿海省份所生产的产品占据了全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中西部地区的服装产业则还非常的落后。近年来,服装企业的品牌意识虽不断加强,但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服装品牌,主要还是通过低成本优势在与国际品牌进行竞争。总体来说,盈利能力还是太低,品牌缺乏规模效益。国内许多大规模的服装企业,实际上是典型的“加工型企业”,其生产能力较强,设计能力和营销能力相对较弱。这类企业对生产管理和成本核算比较重视,但由于市场营销能力薄弱,难以承受较大的市场波动。同时,由于设计能力不足,也限制了这类企业的市场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服装业基本处于完全竞争状态,行业内中小公司较多,很少有公司拥有产业全链产品定价权,现有相对上规模的公司中大多也是纺织和服装各自为阵、多元经营、动荡不安。我国纺织服装业的起伏不定或难以持久高效发展,在一定情况下是由于其产业链的割裂而造成的,在原料、设计、加工、物流、销售、服务、品牌(成品)链中,大部分公司往往只拥有其中一个到两个节点。单一的原料或中间生产加工企业无法在经济危机面前继续良好地生存下去,这些都源于企业缺乏核心资源及核心竞争力。

我国服装产业链同时存在横向及纵向结构不合理现象。横向不合理表现在初加工产品增长过快、染整行业水平不高影响高档纺织品生产、三大类最终纺织品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纵向表现在产业链各部分发展不平衡,整体架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格局,即在中间的生产加工环节优势较为明显,而在两端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能力相对薄弱,不利于产业效益提高。

二、服装产业链的高效整合

1.服装产业链的结构整合

产业链种类很多,可分成不同类型的产业链。但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服装产业链可从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上游的如纺、织、染整一条龙式整合,也可向下游的物流、渠道、卖场、服务式整合。做深纺织产业链的供给,加强服装产业关联合作(产业关联性越强,链条越紧密,资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强化资源加工深度的渗透。产业链越长,加工度越深,更能适应消费者需求。

首先,服装产业链形式上是一个由上、中、下游各分支产业相互联系形成的关系链,这一链条因产品不同,其具体形式、复杂度等都不同,但产业链应尽可能细分与延伸,使产业链完整的同时提高产品的加工深度从而促进产业链增值。

其次,服装产业链本质上体现为链上各节点产业之间以及各分支产业内部的关联性,产业链中的关联性包括实物形态的产品、技术、价值、供需,也包括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服装产业链的竞争力取决于产业链中的产业关联效应,产业关联效应越强,对各产业的促进越大,产业之间和企业之间的竞合关系就越趋于平衡,产业链发展的合力就越大,就越具竞争力和吸引力。

最后,服装产业链的结构规划本身是一种战略,这种战略在现代经济背景条件下表现为一种集群战略,以链核吸引企业集聚,带动产业链整体发展。链核的竞争力和其他产业、企业的集聚性共同决定服装产业链的竞争力,从而决定产业竞争力。通过实施服装产业链结构整合,会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产业现状。

2.服装产业链的特性整合

服装产业链不仅反映了服装产业内的纵向关联,也反映了服装产业拓展的横向关联。服装产业关联性越强,纵横网络关系越紧密,资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服装产业链特性表现在其长度、宽度、关联性和聚集度。

服装产业链的长度整合,表现在产业链中起点到终点环节的多少,服装产业链的长度是对产品加工深度的刻画。服装产业链的宽度整合,表现在产业链各节点的生产规模大小,服装产业链各环节的宽度应尽可能达到平衡,否则会造成服装产业链内部的恶性竞争。服装产业链的关联性整合,表现在产业链中各环节之间的匹配关系,包括供给与需求、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等,服装产业链各环节应保持尽可能紧密的关联关系,否则会影响服装产业链的协作发展。服装产业链的聚集度整合,表现在产业链内各环节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聚集程度,聚集度越高越容易形成规模效益,越容易实现技术创新,提高产业链聚集度也是服装产业链发展的重要思路之一。

3.服装产业链效益整合

服装产业链效益整合,就是以更高的效率走完整服装产业链条的产品设计、仓储运输、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和售后服务,从而在市场适应和消费者互动上取得主动和领先地位,达到高效整合的目的。服装产业链高效整合是现代成本控制的新思维,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在运费和劳动力上节约成本的思想,而是从高效出发,加快资金和商品的周转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做市场的快速反应者。

4.服装产业链架构整合

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构成服装产业内所有具有连续追加价值关系的经济活动的集合,它是以服装企业为链核,以服装产品为联系,以技术和资本为纽带,以相关及辅助产业为支撑,上下连接与延伸,前后衔接所形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关系链。

根据产业链理论,服装产业链是由上、中、下游各分支产业相互联系形成的关系链,是服装产品从开始直至到达消费者的整个过程。

服装产业链的架构中,如图2所示,勾画了5个核心环节,即纺织技术研发、面辅料生产、服装设计、加工与商贸,核心环节各自细分为若干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各环节以产品技术为联系,以资本为纽带,向上连接向下延伸,前后联系形成链条。

5.服装产业链战略整合

我国服装产业链结构现状是产业链不完善,产业链短小,产业链断环、孤环较多,产业链中核心企业作用不突出等问题,是影响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木桶理论,木桶的容水多少是由木桶最短的一块木板决定的,一个企业成功的概率也是由这个企业的最薄弱的环节决定的,即所谓“短板效应”。当然,在无法回避“短板”情况下。可以把木桶倾斜,让最短板居上以增加木桶容水量,即所谓“协调平衡”。服装产业链发展的基本战略就是协调平衡发展战略,协调平衡发展战略包括产业链各环节系统整合战略。

服装产业链的协调发展整合战略,首先须对服装产业链各环节进行系统整合,以实现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匹配,从而确保各环节协作发展。系统整合战略就是对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数量比例、层次结构、品质定位三方面进行合理化整合。首先,整体规划合理搭配服装产业链各环节的比例。服装产业内部各相关环节在数量、规模上应该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如面辅料生产的产品数量应与服装设计、加工的需求量相匹配,过多会造成产品积压,过少则造成供给不足。其次,要合理服装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的层次结构。不同区域的居民收入水平的层次结构决定了服装商贸、加工、设计、面辅料生产、纺织技术研发的层次结构,因此,各环节都须注意高、中、低档次产品或技术上的合理配置。最后,要合理化服装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的品质结构。各环节所提供的品牌、产品、劳务、技术等的最低质量水平,决定满足顾客需求的品质程度,因此,各环节之间的品质水平也要相匹配。总之,服装产业链各环节的协调发展,可提高其整体服务水平和各环节之间的协作能力。

服装产业链各环节内部整合战略,就是在各环节内部的企业之间建立良性的、高效的竞争合作模式。通过对各环节产业资源的整合,对产业做出有效的细分,企业在细分产业中,根据自身优势进行差异化定位,通过市场竞争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通过内部合作实现产品与技术的不断创新,形成与其上、下游环节相匹配的层次结构、质量结构、数量比例结构等,从而实现服装产业链上基础环节产业的快速提升,最终促进产业链的整体提升。如面辅料生产环节,在目前面辅料研发与生产无法很快发展从而适应产业链其他环节的高速发展的条件下,可对面辅料环节进行细分,分为新型面辅料的研发、面辅料的生产加工、面辅料的后整理、面辅料的全球采购、面辅料交易平台等部分。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在这些细分市场中选择适合自身的定位进行发展,不同企业定位不同,使每个细分市场都有一定比例的企业,由于企业在某一市场的集中度较高,因此,该环节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在协作而非竞争上,这也可以有效地保障各环节结构的合理性。

总之,成功的服装产业链能够有效推动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增长。服装产业链的构建及其内容的细化与明晰,有助于推动服装产业的协调发展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针对服装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产业关联效应带动整个服装产业的发展。

三、结语

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我国服装产业链是最长的,它包括面料、辅料、设备、人才与培训、终端、企业信息化、服务等在内的诸多行业。我国服装是以制造为主的实体经济产业,不仅要以“更高的效率”走完整产业链的产品设计、仓储运输、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之路,还要从市场适应和消费互动上取得主动和领先的地位。

就我国服装产业来说,在传统的战略思维下,谁控制产业链,谁就能获得竞争优势。只从我国服装企业的产业链整合而言,企业要直接操控自己所生产产品的上游供给单位,让他们保证物料交期时间,缩减物料供给成本。另外,企业要优化销售体系,通过扁平化销售,努力缩减产品销售的中间机构,保证产品在第一时间内快速到达终端消费者手中,这样就能掌握市场的主动权。

通过服装产业链整合进而带动链条上各个环节的飞速发展,为相关产业制造发展机会,这样才会增强服装企业的影响力。同时,产业链的整合是确保服装产业经济稳固增长的重要保证,也使得服装产业发展更加细分化,更加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吴伟霞,朱友干.北京服装产业链的整合探究[J].北京服装学院学报,2006(6):23.

[2]宁俊.服装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112137.

产业链的形成篇8

[关键词]连片特困区;特色农业;农业产业链

精准扶贫是当前贫困地区经济工作的重点,实现连片特困地区的脱贫解困是赢得扶贫攻坚战胜利的重要保障。依据国家划分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区,贵州省涵括了乌蒙山区、武陵山区和滇桂黔石漠化区三大连片特困区域,贵州省三大特困区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程度深,而且贫困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民族经济发展问题相互交织,夺得贵州省三大特困区扶贫攻坚的胜利尤为困难。在精准扶贫中,依托贵州省山地特色农业资源,培育特色农业产业链,可以有效整合贵州省农业经营体系各类资源,提升农业的全要素生产效率,加速特困地区民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农业产业链是农业经营体系所呈现的一种业态,其实质为由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将农业采购、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链接在一起所形成的农业经营系统,早在1985年,赫希曼就通过对交易过程的深入观察,提出了产业链的概念,并对产业链的前后向关系进行了阐述。农业产业链是一个复合型系统,其由多种农业经营元素耦合而成,同时农业产业链也是一个非稳定态的系统,在内外变量引动下,农业产业链会发生从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动态演进。对当前贫困地区而言,在精准扶贫战略的推动下,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加速转型,而农业产业链也发生深刻嬗变,其产业链的演进机制,演进历程上都有着自身的独特性。

1贵州省连片特困区特色农业产业链演进的动力机制

1.1政府推力

政府的政策供给是农业产业链发展演进的重要动力。农业产业链的内生元素包括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产品销售商等,而在影响农业产业链的外生元素中,政府是关键性主体,政府可以通过政策的输入,为构建高效率的农业产业链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政府作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体,可以通过财政、金融、土地、保险等多方面的政策路径,助推农业产业链经营主体的形成,并增强农业产业链的稳定性。在精准扶贫中,贫困地区政府会成立专门特色农业发展的管理机构,动态把握农业产业链的培育态势,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政策服务,更好的推进农业产业链的成长。

1.2市场拉力

农业产业链的终端是农产品市场,农产品需求的变化会对农业产业链的演进产生深刻的影响。当前,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对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增大,另一方面对绿色、天然、有机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很旺盛。而培育特色农业产业链,可以通过产业链中的信息传导机制,快速反馈市场信息至产业链中的经营体制,进而使农户和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经营方略,生产对口市场需求的产品,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提升农业经营系统的运行效率。从市场体系分析,农产品市场需求端的不断变化,将引导农产品的生产端发生变化,而随着引导农业产业链的经营组织模式、利益联结机制发生变化,市场拉力是农业产业链演进的重要动力。

1.3利益诉求

利益诉求是推动社会经济变迁发展的重要力量。农业产业链的各经营元素都是利益主体,其相互通过利益机制连接。如果变革利益联结机制或者重组经营元素对产业链中的经营主体有利,在利益的驱动下,各经营主体会积极的趋向调整农业产业链,进而使农业产业链发生演进。反之,如果变革无利可图,经营主体就会丧失调整利益格局的积极性。贫困地区农业产业链具有产业链短、信息不对称、经营主体实力弱、产业链不稳定等特点,因此在扶贫战略的推动下,通过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的输入,产业链延伸、整合、拓展的方向都将有利于农业经营主体,利益机制效能的发挥会推动产业链的演进。

1.4创新驱动

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因素。对农业产业链而言,一方面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将会优化农业产业链的组织链,使产业链的关系联结更为稳固,同时增强产业链上经营主体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技术上的创新可以扩大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效率,进而推进产业链组织形态发生演化。同时,消费市场信号是引导农业产业链变动的重要动力,当新的农产品市场需求产生,新的市场机会生成的情况下,农业经营主体能否将市场机遇转化为自身经济利益,关键点也是自身的技术水平。农业经营主体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在生产、价格、物流体系方面和市场形成联动,从而把握市场机遇,赢得市场先机。

2贵州省连片特困区特色农业产业链演进阶段划分

农业产业链是一种多元复合型系统,产业链蕴含着组织链、物流链、资金链和信息链四种形态。对贫困地区而言,由于其经济总量少、资本存量低、市场化进程滞后,其产业链的演进要经历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从经济转型的视角分析贫困地区产业链演进可以分为传统农业产业链、转型期农业产业链和现代农业产业链三个过程。

2.1传统农业产业链

贵州省连片特困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低势能地区,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的问题尤为突出,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效率低、生产规模小、农户生计资本少、抗风险能力弱。从产业链分析,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贵州省贫困地区农业生产也被纳入市场经济体系,以农户—经销商—农产品市场为节点的农业产业链已经形成。但是这种简单的农业产业链表现出显著的“双柠檬结构”,即一方面农资供应商和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突出,另一方面消费者和农户之间的信息也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由此导致整个产业链系统运行效率的降低。表现在实践中,一方面贵州省贫困山区农户难以采购到价优质高的农业生产资料,另一方面贵州省优势特色农产品不能形成品牌,市场销路难以打开。从资金链分析,产业链的利润多流向了产业链的两端,而居于生产者地位的农户往往只能分享产业链的较少利润,长此以往,导致农户增收困难,尤其遇到风险冲击时,农户生产的农产品价值一旦得不到有效补偿,农业生产经营的再循环很容易被打断,由此导致农户陷入贫困。

2.2转型期农业产业链

在精准扶贫战略的推动下,各种外生资源注入农业生产经营系统,加速了贵州省贫困地区农业产业链的演进。农业产业链演进的最大特点是产业链被延伸和扩展,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生经营元素加入产业链系统,同时在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传统以农产品流动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链也向乡村旅游方向横向扩展。但是,发生嬗变的产业链又表现出明显的转型期特征,一是支撑农业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系统不健全,产业链系统内部的分工不够细致,产业链的资源整合效能不能充分发挥;二是产业链内部起着连接一产、对接三产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协调机制不够完善,现在贵州省贫困地区龙头企业多为外生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体系中居于强势一方,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没有完善。三是产业链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多为近年来新成立、层次低、组织体系不完善、财务制度不健全、资本实力弱等问题较为突出,能够成长为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内生化龙头企业的少之又少。由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农业产业链由转型期过渡到现代农业产业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3现代农业产业链

产业链的形成篇9

【关键词】多元供应链;供应链网络;融合方式

1.引言

近年,随着绿色供应链、服务供应链等管理模式的出现,企业供应链网络呈现出越来越丰富多样的形式。企业供应链网络中已经不仅包含单一的产品供应链网络,而是多种供应链网络叠加与融合的结果。曹丽莉(2009)讨论“多元供应链”是指产业集群中存在的产品供应链、技术供应链与服务供应链整合在一起的供应链。随着企业业务的延伸与扩展、以及与伙伴企业整合度的提升,围绕单一企业如企业也可能形成多元的供应链网络。李怀政和王学军在2004年就讨论过物流管理与集成化供应链的融合。范慧颖(2009)则分析了深港物流供应链融合策略。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单一企业的多元供应链研究引入了新的视角。

本文将在研究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界定企业多元供应链网络的定义与组成结构,对其联结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组多元供应链网络的融合方式,为企业多元供应链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2.企业多元供应链网络的内涵与结构

2.1多元供应链网络的内涵

企业多元供应链网络是指以一个企业为核心供应链链主企业,在产品供应链基础上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包含多种供应链的网状结构。在这一网络中,链主企业与其他伙伴企业间存在多种形式的供应链关系,如产品供应链、服务供应链、技术供应链等。多元供应链网络实际上构成了链主企业的整个资源环境,企业从网络中的节点企业中获取所需的物质资源、技术资源、服务资源等生产要素,生产的功能产品或服务产品也通过这一网络销售给零售商或终端客户,从可支配的有限资源中获得最大化的商业收益。

2.2多元供应链网络的结构

在多元供应链网络中,围绕链主企业的已不限于传统供应链中的原料供应企业或产品销售企业,还有可能是各类服务供应企业、技术供应企业、产品服务企业等,这些企业与链主企业一起构建成形式多样的供应链。而且,这些企业间也有可能存在供求关系,从而形成链与链之间联结。最终,各个成员企业间供求关系错综复杂的多元供应链网络将建立起来,并形成为一个网络生态环境。

3.企业多元供应链网络的融合方式

对一个企业而言,其所有上下游伙伴及客户形成的多元供应链网络,涵盖了该企业的各种商业需求及所有业务活动所需的资源。为实现企业全局资源的最优化运作,实现多元供应链之间的联接与融合是必然的要求。企业多元供应链网络的融合可以分成以下四大类型:精益定制的产品生产融合、绿色集成的技术创新融合、共享创新的知识协同融合及和谐共赢的企业文化融合。

3.1精益定制的产品生产融合

通常,供应链是围绕一个产品制造为主的企业逐步发展形成一个的完整产供销链条,包括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在多元供应链网络的融合过程中,首先就应该实现精益定制的产品生产融合,即在多元供应链网络生态中,主生产企业需要引导伙伴企业共同打造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的精益生产体系。

产品生产融合主要包括三类流程的融合,一是业务流程融合,围绕产品生产制造的主要业务流程,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要素有机地集成为一个跨越企业边界的整体功能过程;二是物流融合,实现一体化的物流体系,将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回收/废弃物等物资高效率和高效益地从供应企业运送到需求企业,并将物流管理与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环节深度结合,及时高效地满足生产企业对物流的需求;三是信息流融合,信息流是整个供应链优化运作的依据,借助于网络信息系统,信息流融合可以帮助实现多元供应链之间的整合,从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网络的管理效率和整体效能。

3.2绿色集成的技术创新融合

绿色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的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集成的技术创新融合就是在企业多元供应链网络中,倡导绿色生产制造技术与材料的创新开发与运用,逐步将供应链绿化成为绿色供应链网络。

为此,所有企业需要改造现有供应链网络,多元供应链上的伙伴企业需要共同来提高供应链的绿色环保水平,这通常可以从生产技术创新、服务技术创新和管理技术创新三方面来推动绿色环保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相应的,绿色集成的技术创新融合也包括三个方面的融合,即生产技术创新融合、服务技术创新融合和管理技术创新融合。生产技术创新融合是指多元供应链上的伙伴企业在创新研发新的生产技术或材料时,需要一起研究环保技术或环保材料的应用方案,尽可能寻求全局最优的环保生产方案。同样,在多元供应链上,成员企业的服务技术创新与管理技术创新也需要与其他企业相融合。

3.3共享创新的知识协同融合

多元供应链上的所有伙伴企业应该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为此,开展共享创新的知识协同融合可能是最佳策略。从知识管理角度来看,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根本途径。知识协同作为基于业务活动流程开展的以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为主的知识活动,对企业创新能力与竞争力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多元供应链上,伙伴企业通过知识协同融合,在伙伴企业间实现跨越企业边界的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

为实现共享创新的知识协同融合,需要从知识流程融合、跨产业融合、跨学科融合等方面开展融合活动。所谓知识流程融合就是将多元供应链中成员企业内部的知识流程与其他其他的知识流程相衔接。考虑到现在产品往往是一种功能复合性产品,甚至是功能、服务、文化等要素相叠加的产品,通过跨产业融合、跨学科融合可以让不同产业的企业共同来创造一个产品,而且绿色产品制造过程中也涉及大量不同产业、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知识,通过跨产业、跨学科的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在知识协同过程中实现多元供应链的融合。

3.4和谐共赢的企业文化融合

多元供应链管理的要旨是通过使各个供应链子系统达成一种和谐状态,最终达到整体共赢的目的。在激烈变动的外部环境中,企业应该依托多元供应链以资源优化和不确定性消减为主要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实现产品生产融合、技术创新融合和知识协同融合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多元供应链伙伴企业之间的企业文化融合,具体包括在全球化、跨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实现融合。

随着企业供应链的延伸与网络拓展,企业的资源有可能来自全球的任何一个角落,每个企业必须以全球化的眼光看待多元供应链对企业间的融合挑战,理解多元供应链网络上不同组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人员或企业的企业文化,求同存异,逐步构建多元供应链网络的文化生态环境,既保留有各伙伴企业内部的企业文化生态,又有外部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和谐共赢的企业文化背景。最终,在日益密切的多元供应链关系互动过程中,各成员企业的价值观逐步兼收并蓄,达成能被所有伙伴企业认可的价值观,为多元供应链的和谐共赢目的提供内在驱动力。

4.企业多元供应链网络的融合途径

企业供应链已从早期的企业内部供应链,逐渐发展到单一产品供应链和集成生产供应链。随着全球化制造和绿色制造模式的出现,企业供应链已逐渐出现网络化、多元化、复合化的趋势,产品供应链、技术供应链、服务供应链等叠加到一起,形成了企业的多元供应链网络。随着全球化协同制造的进一步加深,联系紧密、互动频繁、相互依赖的全球供应网已逐步显现出来。企业供应链正逐渐由多元供应链向全球供应网过渡。

不同阶段的供应链特点是不同,相应的供应链的融合类型也会有所差异。在企业内部供应链阶段,企业主要关注产品生产流程、物流、信息流等基本活动流程的融合,主要为产品生产融合方式。到了集成供应链阶段,企业已经不满足于现有流程的融合,而是希望通过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技术创新,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并通过创新获取竞争优势。在多元供应链阶段,不同供应链上的伙伴企业需要实现深层次的协调,知识协同应成为所有成员企业的追求目标。通过知识流程融合、跨产业和跨学科的知识融合,企业间可以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创新合作,在产品、技术、服务、盈利模式等全方位实现协同发展。最后,进入全球供应网阶段,企业的融合重点将转向企业文化的融合,即业务全球化、员工跨文化及企业价值观的融合。

5.结论

本文在分析企业多元供应链网络的内涵与结构的基础上,研究了供应链网络的四种融合方式,并结合供应链的不同发展阶段,提出了企业多元供应链网络的融合途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在不同供应链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融合方式,依照本文给出的融合途径,企业最终有可能实现全方位的供应链融合。

参考文献:

[1]柴国荣,李振超等.供应链网络下集群企业合作行为的演化分析[J].科研管理,2011,32(5):

129-134.

[2]程建刚,李从东,汤勇力.论产业融合下的供应链跨产业联结[J].现代管理科学,2008(8):

28-30.

[3]李美云.论服务业的跨产业渗透与融合[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10):25-33.

[4]曹丽莉.多元供应链的构建融合推进产业集群创新升级[J].软科学,2009,23(1):75-79.

[5]李怀政,王学军.论物流管理与集成化供应链的融合[J].江苏商论,2004(8):58-59.

[6]范慧颖,何嫒菲.深港物流供应链融合策略[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20):68-69.

产业链的形成篇10

abstract:thisindustrialdevelopmentinourcountryhasjuststarted,theindustrychainisstillfragmented.thispaperisbasedoneffectsofmodulartheoryontheformationofindustrialchain,modulardividestheiotindustrystructurebyfunctionality,andanalyzesthelinksbetweenmodulesandenterpriseswithinmodule.atlast,offersrecommendationsontheformationofthechainoftheiot.

关键词:物联网;产业链;模块化

Keywords:theinternetofthings(iot);chainindustry;modularity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6-0143-03

0引言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的概念最早于上世纪末提出,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一种建立在“实的技术优势和广受认可的全域网络前景之上的”“全新的动态网络的网络”[1]。简单来说,物联网就是通过感知技术对物理世界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并依托网络技术将信息进行传输、处理、运算,最终实现人物相连、物物相连的网络。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应用,已被定位为推进经济产业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在物联网技术的研发方面与国际具有同步性,已具备一定的应用、技术和产业基础,但物联网产业正处于初期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格局,不利于物联网未来技术的攻关,更不利于未来产业融合。本文从模块化分工促进网络状产业链形成的角度分析我国物联网产业链形成完善的方向,分析产业链上、下游结构及相关联系,描绘出未来物联网产业链成熟格局,为物联网产业链的形成路径提出思考及建议。

1模块化与网络状产业链

1.1产业链的模块化及网络状趋势模块化是与分工经济相联系的经济现象。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分工方式从传统的生产工艺、工序的线性分工发展成为立体的网络功能分工——各经济行为主体根据自己独有的知识领域,在自身业务范围内进行专业化的生产——这种分工方式就是模块化分工。[2]模块化分工使得传统的产业链通过纵向的分解、逐渐裂变成若干独立价值节点,而各价值节点通过横向集中、整合、功能增强形成具有兼容性、标准界面的价值模块,成为构成重构产业链的“基因”。在专业化分工的生产服务模式和相应的模块治理框架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了顾客、供应商和竞争对手组成的“战略网络”(古拉提(Gulati,1998)[3],价值链上不同阶段和具有某种专用资产的相对固化的企业及利益相关者需要通过一定的价值传递机制联系在一起,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4]企业价值链不能够再被简单地理解为传统的线性结构,而是陷入了一种结构更为复杂的、包含多个产业的“价值星系”,这种以价值链功能聚合为特征的模块化,最终使得产业的微观基础呈现出网络化特征。[5]

1.2网络状产业链结构网络状的产业链则是以核心厂商为主导,将各利益主体整合协调在同一平台之上,通过协作、创新、竞争等手段将模块供应商、业务流程与系统开发商等合作伙伴联合在一起的强大、灵活、集成的价值网络。网络状产业链结构由产业链参与主体及模块化设计规则共同决定。

根据在产业链中所处的角色及作用的不同,处于网络状产业链上各价值模块的若干厂商,可分为:核心厂商,负责模块的分解、模块之间的安排和联系、模块标准的制定衡量和模块的整合过程,是价值模块的规则设计者与集成者,往往处于产业链的核心价值环节;模块供应商,在遵循整体系统设计规则的前提下,负责子系统的规则与内容的设计,独立完成模块功能,在业务上主要负责加工、制造、装配、等产业非核心环节,往往也处于产业链价值较低环节。两类厂商在在遵守两类基本设计规则——明确规定的规则及自由设计的规则的前提下,形成了较传统结构的产业链行为主体更为紧密、复杂的相互联系:第一,合作竞争关系共存。一方面,不同模块企业之间以及同类模块的核心厂商和模块供应商之间合作关系紧密;另一方面,同类模块的供应商之间存在着“背靠背”的竞争关系。第二,各模块及行为主体之间存在相互融合。在模块分权集中时,核心厂商居于主导地位,掌握着模块设计的主要规则及核心模块的研发生产,模块供应商则处于从属地位,以自身模块功能配合核心厂商的生产集成;在模块化分权较分散时,模块供应商的实力则相对占优势,可能出现核心模块和系统集成商融合、普通模块向核心模块转移的趋势。

本文将模块化理论对于产业链结构的形成及影响作为理论分析基础,结合物联网产业规划发展的现状,对我国物联网产业链结构进行分析探讨。

2我国物联网产业体系划分现状

产业链的演化形成与分工的演进路径密切相关,芮明杰(2006)将分工演进路径概括为规模分工——专业化分工——模块化分工,分工的前两阶段,其对应的产业链结构都是纵向一体形式,而分工演进的第三阶段——模块化分工阶段,产业链则呈现网络状,其产品链、价值链、知识链也不再是单一的线性关联。[6]

物联网的出现,是第三次信息化浪潮的标志,现阶段的物联网产业的分工模式,各企业以自身的专业知识,开展专业化生产,并逐渐形成具体专业化模块,物联网所涉及的产业包括:信息技术、通信网络、电子元器件制造等多个领域,各个领域相关企业均开展专业化分工从而以此为基础形成产业链各价值模块,对应的未来成熟的产业链的形态将是各模块相互联系的网络状形态。

工信部2011年发表的物联网白皮书中根据各产业在物联网产业体系的中承担的作用,将物联网产业划分为制造业及服务业,并进一步细分出子产业[7],如图1所示。

由上图的分类可看出,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但是以产业链整合完善作为目标来考察,存在着未能突出行业划分标准、各产业及参与厂商地位区分不明确、系统集成作用不突出等问题,即各模块之间的标准界面、设计规则、各模块的地位作用均未得到体现,因此,上述划分,仅仅是对产业体系从专业分工角度进行划分,不能作为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分析的全部依据。国内另一种关于物联网产业链结构的主流划分方式则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网络体系角度进行区分,尽管充分概括出了各模块之间的关联性,但过度强调技术性,忽略了各模块之间的经济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本章节拟将物联网产业体系模块划分及物联网网络架构图相结合,对物联网产业链结构进行进一步调整。

3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分析

物联网产业链是由包括所有关联产业的若干企业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群体智能的动态的网络状产业链。根据网络状产业链上行为主体的分类及相互关系,结合物联网产业体系及网络架构,本文描绘出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图,如图2所示。

第一,从技术的角度分析,物联网以感知技术、网络传输技术、智能应用技术分为三个层次;其中,感知技术层次包括了感知终端生产制造模块、终端集成模块;网络传输技术层包括通信设备生产商模块、通信设备集成及服务商模块;智能应用层次包括了计算机软件生产模块、应用服务及系统集成模块、运用服务商模块。

第二,根据模块化理论相关理论,物联网产业目前已形成若干模块,根据各厂商在物联网产业链中所处的地位作用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承担模块供应、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的功能并将物联网产业划分出对应三大模块。

本文对物联网产业模块的分类采用在上述基础上根据物联网产品本身的独特的性质,在对核心厂商及模块供应商的定义及业务范围需要进行局部调整:

①模块供应商模块,细分为感知终端生产模块、通信设备生产模块及软件开发模块,各模块内部含有不同类型厂商若干,模块划分标准根据物联网技术要求划分,各模块及内部厂商,在各自擅长的专业领域进行对技术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活动,由于涉及的产业较为复杂,由若干厂商组成的子模块不仅仅是物联网产业链的一部分,在所属的相关产业中也能够组成完整的产业链,各子模块供应商与系统集成模块厂商之间的关系以知识关联的合作关系为主,不存在严格意义上对核心厂商的核心地位威胁,在业务角度也并非以简单向系统集成商提供加工、制造等附加业务。该模块在物联网产业链整体结构中,处于价值较低环节。

②系统集成模块,由感应终端集成、通信设备集成与服务、应用集成等各类子集成商组合,不同于其他产业对系统集成功能的笼统定义,物联网产业中对系统集成存在明确的定义[8]:通过结构化的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个分离的设备(如电脑终端)、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需要解决各类设备、子系统间的接口、协议、系统平台、应用软件等与子系统,甚至包括外部环境、人员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就目前物联网产业情况而言,系统集成在软件、数据处理、运行平台等方面仍然存在急需突破的技术瓶颈,该模块的相应的产业多为需要由物联网技术研发推动而产生的新兴产业,因此目前从产业的角度考虑,许多环节仍停留在技术、概念的阶段。

③运营服务模块,该模块的以面对客户并提供最终完整应用方案的服务运营商为主,并以此为核心厂商衍生出包括咨询管理、认证测试等在内的一系列中介、服务提供厂商,这类厂商都是由物联网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而演化产生新型厂商。按照对产业链和价值模块的定位,物联网产业链中运营服务商及系统集成商在产业链中所能占据的市场价值应能够达到70%,但目前市场发展的实际状况是:一方面,应用服务及解决方案的提供由模块供应商中负责芯片/传感器设计生产的厂商根据自身所掌握的技术条件及客户个性化定制需求完成,由于该类厂商本身具有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资金技术实力弱的特点,所能够提供的应用往往是小型的局部应用,并未达到物联网所要求的“物物”相连的要求;另一方面,作为电信运营商,从技术角度往往负责网络运营平台提供,对感知层采集的数据进行收集传输,在产业链中所处的环节应界定于系统集成及模块提供的衔接环节,而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物联网发展的现实情况是,电信运营商往往凭借其资金、技术、市场实力,竭力向产业链两端延伸价值,力求在物联网产业中处于主导地位,并通过构建m2m平台和参与制定模块/终端标准化来逐步实现。目前,运营服务模块的发展受制于技术及应用的发展,但随着物联网应用的深入,运行状态、升级维护、运营成本、决策制定等运营管理的需求将原来越多,运营服务模块在产业链中将具有最大的成长空间,但同时也是物联网产业链最后受益的环节。

4物联网产业链模块化分析启示

以我国当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格局来看,产业链中各环节除运营商外,厂商整体综合实力均较弱。而目前物联网产业链的合作模式也是以市场为导向,由运营商发起,通过市场交易的形式来实现运营商与集成商的合作。电信运营商作为物联网用户的直接接触者,拥有强大的网络资源优势,是物联网产业链中最有条件和最有能力实施整合的成员。在现阶段电信运营商需要在产业链中承担着核心厂商的作用,需要扮演集成商和服务商的双重角色,通过选择质优价廉的终端设备,开发多样化的产品与应用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以产业联盟、技术合作的方式联合其他环节的厂商,根据自身技术优势及特定客户需求开展专项应用开发,并依靠电信运营商所搭建的应用服务平台整合应用需求,向客户完整产品,从而实现产业链的整体价值。

电信运营商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从加强自身条件及带动外部产业链环境的两个角度承担其作为主导企业引领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升级做大做强的企业责任。一方面,要从企业战略角度规划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以匹配物联网产业发展要求,同时发挥集成创新的作用,合力推进产业链的各模块及其技术一体化创新;另一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项目应用产业化,通过参与政府重点项目的建设,迅速切入市场,树立良好的品牌效应,并能参与到政府政策、行业标准等共有信息的制定,有效获得公共资源的协助,提升企业在物联网产业链中主导企业的引领实力。

5结论

物联网产业链作为物联网产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建设是否完善、运作是否高效对于整个产业是否能够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影响重大。本文从模块化角度对物联网产业链结构进行分解划分,研究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层次、理清产业链各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提出在物联网产业链构建整合过程中需发挥主导企业的引领作用,为解决现阶段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依据,对实践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国际电信联盟.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2005.

[2]李想,芮明杰.模块化分工条件下网络状产业链的基本构造与运行机制研究.上海:复旦大学,2006.

[3]RanjayGulati,nitinnohria,akbarZaheer.Guesteditorsintroductiontothespecialissue:strategicnetworks.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Vol.21:3,199-201(1998).

[4]倪慧君,王兴元,郭金喜.集群企业模块化选择与策略互动[J].中国软科学,2006(3).

[5]胡晓鹏.模块化整合标准化:产业模块化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5(09).

[6]芮明杰,刘明宇.产业链整合理论述评.工业经济研究,2006(3).

[7]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物联网白皮书(2011).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