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雾霾的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7:20

治理雾霾的方案篇1

【关键词】:雾霾;公益海报;海报设计;设计风格

1绪论

1.1研究的背景

新时期,在谋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更加关注和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尤其是近些年来大气污染问题的加剧,使得人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雾霾”问题的防治上。实际上,雾霾问题这些年来已经成为街头巷尾人们日益的热点,十分引人关注。此次研究也是从这样的背景出发,通过公益主题海报设计来探究这些问题。在“雾霾防治”的主题海报中,要把握好关键性要素及受众群体的实际需要,完成了较为周密和有效的设计工作,可以为更好的推广公益海报知识和传播公益海报文化正能量做出更大贡献,从而推动此次“防治雾霾”海报设计的实践进步,为促进雾霾防治工作作出贡献。

1.2研究的意义

在此次研究中,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是极为重要的。由于雾霾的现象及其背后蕴藏的大气污染的问题,业已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困扰着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其次,基于雾霾现象防治而推导出的公益主题海报的设计,具备显著的社会意义,同时具备艺术性特色。因此,此次的研讨具备实践的启迪价值。

图1雾霾主题海报

通过这次的分析和研判,大致能够探究出雾霾防治的主题背景下如何将公益内容融入到现代海报设计的实践活动中去,使其更加贴合社会生态需求,使其更加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诉求。成功的公益主题海报设计作品(如“雾霾”主题海报)还可以给公众带来愉悦的欣赏过程,带给人们多元化的文化欣赏空间。所以,此次研究也具备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公益主题海报设计的基本原则

2.1公益性原则

以雾霾主题为代表,公益主题海报具备显著的公益性特色,这也是海报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公益主题海报对于更好的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公益主题海报还有一重意义就是服务大众,这主要是因为公益海报自身的性质以及自身的取材所决定的。公益主题海报的创作同大众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很多都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当中,因此反过来对我们的生活也能产生较大影响。

2.2社会性原则

毋庸置疑,公益主题海报还具有社会性原则,即海报本身题材和元素都是来源于社会事件,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公益与慈善都是社会背景下出现的行为和活动,是基于人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意识与慈悲心理而衍生出来的概念。而公益主题海报的发展反映了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微公益的发展和兴起,而传统公益慈善理念的综合运用则提升了公益主题海报发展的品质。所以,公益性原则是值得关注的。

2.3以人为本的原则

公益主题海报必须为人民服务,必须契合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要知道,公益主题海报是草根的艺术,伴随着创作主体的多元化,内容题材也呈现多样化的艺术特征。内容是任何电影的“灵魂”,也是能否吸引受众、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所在。公益主题海报在设计和创作过程中也必须把握好内容,只有提高了内容品质才能真正赢得受众与市场的欢迎,才能取得良好的公益宣传效果。所以,坚持人性化的原则,公益主题海报才能够取得设计的成功。

3“防治雾霾”公益海报设计的方法及策略

3.1雾霾防治主题思维的贯彻

“防治雾霾”公益海报的核心诉求是唤起人们对雾霾危害的重视,推动雾霾防治工作的进步。因此,在下图选取的案例中,“雾以恶小而为之”雾霾主题海报的设计虽然取材的重点在工业污染源,但是犀利的文字表述方式和逼真的未来大气的视觉效果都给欣赏着带来心灵上的共鸣,更能从心底触动每个人对未来生活的担忧。这种通过让观赏者从画面效果联想到自我未来的设计方式,可以引发大面积观赏群体对公益广告信息的自我传播性,从而带动全民环保的热情

3.2主题色彩的优化组合

在防治雾霾的主题海报设计中,色彩的选取和组合搭配是极为重要的。一方面,雾霾的色彩元素一般是较为素淡和低沉的,常见的色彩包括黑色、灰色等;另一方面,不同色彩的组合能够传递出雾霾主题海报的思绪意涵,带给受众更为深切的启示。此次雾霭主题海报的设计色彩講究单一色设计,画面中主要使用灰色、黑色和白色三种颜色搭配,看似如同老照片的视觉处理方式,引发人类的思想共鸣,画面设计简约,将不同色彩中雾霭的强烈对比效果展现出来,更加反衬出雾霭对环境的严重污染程度,呼吁身边每一人加入保护环境的大军中,呼唤人们对于雾霾防治问题的关注,推动全社会都加入到防治雾霾的队伍中来。

3.3雾霾形象图形图案的设计运用

毫无疑问,图形图案的运用和表达,是雾霾防治海报设计的重点。“防治雾霾”公益海报的画面设计作为一种视觉行为主义的表现形式,主要通过富有创意的设计理念与图案效果来传达设计者呼吁环境保护尤其是雾霾防治的理念。案例中构图的处理是“防治雾霾”公益海报的设计要件,即画面和图形的构造、布局关系到广告主题能否被广泛传播,能否真正深入人心。在此方面,设计师必须开动脑筋,将设计的理念融入到雾霾的图形图案本身,提升构图的生动与立体。通过这种案例的展现,图案的价值一下子展示出来了,能够加深人们对于雾霾的印象,提高雾霾公益防治的传播效果。

4结论

治理雾霾的方案篇2

关键词:金华地区;雾霾;联防与治理

从雾霾形成的原因来看,除了受到气温较低、风小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之外,人为环境污染也是导致雾霾产生的重要原因。2012年底我国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出了将联防联控与属地管理相结合,推进区域各城市间的联防联控。在金华地区区域雾霾联防与治理过程中,我们就从统一区域制度、措施及监督等方面入手,切实治理金华地区的雾霾情况。

1区域雾霾联防与治理机制创新的必要性

雾霾已经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由于雾霾是气体性污染,单一区域性治理雾霾的效果并不容乐观。在这一背景之下,强化区域雾霾联防与治理机制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从区域联防与治理机制创新的案例中来看,伦敦地区就曾开展过联防联控治理大气污染,有效地降低了雾都的空气污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这一情况之下,就以金华地区为案例情况,通过区域雾霾联防与治理机制创新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解决金华地区的大气污染情况,提高金华地区的空气质量和水平。

金华地区的雾霾情况:

(1)涉及范围广

金华地区的雾霾情况不是某地区单一性出现的,相反,很多地区都出现了雾霾情况,雾霾涉及的范围极广。不仅婺城、金东等市辖区出现雾霾情况,下属的东阳、义乌、兰溪、永康等县级城市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雾霾情况,雾霾情况涉及范围之广对当地百姓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2)持续时间长

从2013年12月5日到2014年1月,金华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雾霾,12月8日、9日,市气象台接连霾黄色预警。雾霾持续时间之长是之前金华地区所没有出现过的,影响着人们的正常出行。

2区域雾霾联防与治理机制在金华地区的构建

为了切实有效地治理金华地区的雾霾情况,我们就在金华地区构建了雾霾联防与治理机制,通过婺城、金东等市辖区及东阳、义乌、兰溪、永康等县级城市这些地区的合作来联防联控治理雾霾。

2.1统一区域制度

统一金华地区的雾霾治理制度是区域联防联控治理雾霾的前提。从雾霾的标准、治理原则及人员分工等方面入手,做好金华地区内的制度制定和完善工作。

为了让行业之间联防联控治理雾霾的效果更好,可以在金华地区内设置“行业联防治霾委员会”,以委员会的方式统一对各行业的制度进行管理和监督。“行业联防治霾委员会”通过结合地域发展情况合理拟定相关的制度。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就针对重工业企业来说,在上述的地区范围内拟定《重工业企业污染气体处理细则》,将该《细则》放于婺城、金东等市辖区及东阳、义乌、兰溪、永康等县级城市,让这些区域中的重工业企业共同遵守。另外,可以结合行业情况,拟定不同性质的制度。通过结合雾霾产生的原因,分别就汽车行业、重工业行业、餐饮行业来拟定统一的制度。在制度拟定之后,就将各行各业的代表性群体组织到一起,讲解相关的制度,真正让制度落实到实处,让大家了解制度的本质,而不是仅仅是表面的制度。

2.2统一区域措施

统一区域措施主要是指政府、企业及公众方面入手,通过在这些区域中统一措施,同时开展活动,来强化雾霾治理的效果。

联合政府各部门发动关于雾霾治理的相关措施,比如,财政部门要为雾霾治理提供资金,宣传部门要将雾霾治理必要性及金华实际情况等进行宣传,环保部门切实有效地督促企业治理尾气排放等。除了发挥政府的行政职能外,还可以通过公共职能的发挥来有效地治理雾霾,可以通过举行城市内的公共活动,来促进雾霾的治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就可以婺城、金东等市辖区及东阳、义乌、兰溪、永康等县级城市同时开展“我与自行车的故事”这样的主题性活动,有效倡导群众使用自行车上下班或者外出办事,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可以将每天上述不同城市自行车的使用数量进行对比,当然,这个数据对比是在考虑人口基础的前提下,以此来激发政府举行公共活动的积极性。

公众除了积极参与政府举行的公共活动之外,还可以通过植树、宣传环境保护、有效监督周边企业等多种途径来治理雾霾情况。同样,在婺城、金东等市辖区及东阳、义乌、兰溪、永康等县级城市,可以根据区域情况设置不同的“植树点”,公众可以通过认领树苗的方式来为雾霾的治理做贡献。

2.3统一区域监督

做好监督工作是创新区域雾霾联防与治理机制得贯彻的关键。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做好区域监督工作。

首先,树立监督意识。从当前雾霾处理情况来看,我们往往侧重于雾霾的治理,忽视了对雾霾治理工作的监督。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定期开展区域内负责人的会议,强化其监督与被监督的意识,以更好地做好雾霾治理工作。

其次,成立专门的监督部门。婺城、金东等市辖区及东阳、义乌、兰溪、永康等县级城市,每个地区派出两名环保方面的专家,组成“区域雾霾联防治理监督组”。以权威小组的形式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各个区域的雾霾治理情况进行监督,通过监督,对于一直都表现较好的地区给予名誉上的奖励,比如“最佳治理奖”、“进步奖”等。对于表现不佳的地区给予督促查办。除了实际的监督部门,也可以通过网络监督的方式来有效促使区域雾霾治理工作的开展,置举报信箱、微博官方账号、论坛代表等多种途径来强化监督机制。

另外,形成动态的监督报告。为了进一步确保区域雾霾联防治理的效果,就每次监督的结果进行记录,为每个城市构建“雾霾治理档案袋”,了解区域雾霾治理的动态效果,为区域雾霾联防治理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3区域雾霾联防与治理机制在金华地区构建的效果

通过婺城、金东等市辖区及东阳、义乌、兰溪、永康等县级城市的区域联防治理机制的构建,金华地区内雾霾情况得到有效的缓解,在雾霾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首先,大家的雾霾治理意识得以提升。通过区域雾霾联防与治理机制的构建及在此指导下相关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培养雾霾治理意识,能够积极投入到雾霾治理中去。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公众,其治理雾霾及参与雾霾治理的积极性都有很大的提升。

其次,金华地区的雾霾情况得以缓解。通过区域雾霾联防与治理机制的构建,大家齐心合力,根据制度来执行各自的工作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切实有效地从源头控制、过程治理和后期维护环境等方面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有效地缓解金华地区的雾霾情况。

另外,在婺城、金东等市辖区及东阳、义乌、兰溪、永康等县级城市的区域合作过程中,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沟通得以强化。这些城市之间在雾霾治理方面的合作取得了理想的成绩,那么,对于其今后在经济、政治及文化方面的合作等,都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雾霾的治理任重道远。通过区域雾霾联防与治理机制的构建,能够有效地激发金华地区政府、企业和公众参与治理雾霾的积极性。且在区域雾霾联防与治理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其制度不断得以完善,进一步促进了金华地区雾霾治理的效果和质量,对于金华地区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任保平,宋文月.我国城市雾霾天气形成与治理的经济机制探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2]常纪文.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应实行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J].环境保护,2014.

治理雾霾的方案篇3

这几天的雾霾发生后,山东等地污染一度达到红色警报,当地环保、应急办等部门连续24小时不停步,到当地企业检查被关停的情况,人员极度疲惫。实际上,这样的情况非常多,颇具代表性。但是这样的治理方式基本上还是属于比较粗放的,难以长时间坚持。

治理雾霾还需要在具体操作手段上有所改变,特别是在如何感知污染源、分析污染原因及治理污染的方式上要重视。目前我国雾霾五级预警制度已经初步建立,一旦雾霾形成之后,有关部门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预警、会商、关停及检查等一系列动作,对雾霾形成有效治理。但是目前的难点是,城市的污染源是不断变化的,旧的污染点被消灭了,新的污染点又会产生,工厂、工地、交通、汽车尾气等各种城市污染源都在更新,这些污染源的数据量极大,要想全部掌握并分析,难度非常大。

目前我国雾霾呈现出大面积爆发的趋势,小到一个城市,大到如京津塘、珠三角、长三角这样的地区,要做到精确预测雾霾,需要集中大数据,要有非常强大的计算力量来支撑。中科院、国家气象局、天津超算中心等机构在2013年底悄然启动一项名为“我国雾霾监测与数值预报模式系统研究”的项目,该研究致力于实现全国、区域、城市联动的雾霾预报与预警。据了解,这一系统利用了天津国家超算中心的“天河一号”的计算资源,通过并行计算优化,运算速度比以前提升了100倍。

就交通尾气排放的监测来说,系统通过路面摄像头的监控,统计汽车大小与型号。自动计算出它的排量。再加上环境中污染浓度和气象水平等数据,最终得出机动车实时排放的尾气污染物情况。系统每五分钟进行一次刷新,得出的污染数据,将传送到“天河一号”上,提供给综合数据模型,最终算出汽车尾气排放对雾霾形成的具体影响。

治理雾霾的方案篇4

关键字:社会责任视角;雾霾治理;审计模式;构建;实现路径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实现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人们生产和生活方面上对化石资源的需求增多。粗放式、低水平的工业发展模式,加剧了化石能源的不合理浪费,并且在排放“三废”之前没有经过科学化的方式进行统一处理。化石能源的消耗和排放,是导致雾霾出现的根源。要想缓解雾霾问题,减轻雾霾对人们、社会以及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就要从源头加紧治理。雾霾治理,离不开社会各个成员的努力,但是政府自身需要履行的社会职能会起很大的推动作用。从我国雾霾问题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合理的雾霾治理审计模式,并且指明各个阶段的实现路径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基于社会责任视角下雾霾治理审计模式的构建

1.审计的目标

审计的目标是构建雾霾治理审计模式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确保我国雾霾治理审计模式能够落实到位、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雾霾治理审计模式中审计目标的制定要始终坚持以绩效型受托责任制度为导向,审计目标的制定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是审计导致雾霾产生的各个环节;二是制定出治理雾霾的应急预案并且评价治理方案的合理性。各级政府要制定出治理雾霾的专门法律条文,完善整体的环保体系,建立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行之有效的环境保护体系,加大对雾霾治理的效力,优化产业结构的增长方式。

2.审计的主体

落实雾霾治理审计模式,还需要明确雾霾治理审计的主体。审计的主体是以国家审计部门为主导,在特定的情况下,将非重点雾霾治理的审计项目外包给社会审计机构。需要相关人员注意的是,在雾霾治理审计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国家审计机关有权对审计项目进行部门分工,但是,并不意味着,国家审计机关可以徇私枉法,为所欲为,要综合考虑审计项目的难易性以及机密性等要素来分配审计任务。但是,国家审计机关要确保独立完成雾霾治理审计业务的核心内容和需要保密的审计业务。而对于雾霾治理中非核心审计业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交给可靠的社会审计机构来进行。

3.审计的客体

在雾霾治理审计模式中,上述笔者已经阐述了审计的主体,那么,必然存在着审计的客体。所谓的雾霾治理审计的客体,实质上就是雾霾治理审计的对象。具体分为以下两大方面:雾霾治理审计的内容以及雾霾治理监督的范围。在统一的雾霾治理审计模式中,涉及到的审计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环境大气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政府、环境保护部门等对雾霾治理措施开展情况的监督和引导,以及对大气可能造成污染的某些企业和工厂,等等。

4.审计的内容

雾霾治理审计模式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首先,对国家大气防治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情况审计。国家审计机关要核实是否制定了大气防治政策,并且要检验和讨论制定的大气防治政策的合理性,有权驳回“存在着多数不合理之处”“行之无效”的大气防治政策。并且要追踪调查大气防治政策落实的实际效果,监督支持雾霾治理工作的资金落实情况,确保资金的拨付到位;其次,对财政资金的投入与产出情况审计。对于雾霾的治理,必然需要大笔资金的支持,如果我们忽视了对财政资金的支出情况的审计和监督,那么,极有可能会出现挪用公款、拨款没有达到投入的效果等问题,因此,要做好对拨付财政资金在投入、分配、使用以及管理等环节的审计工作;第三,对政府部门相关人员开展雾霾治理行为审计。此过程,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来开展,对于政府部门相关人员开展雾霾治理行为进行审查、核实以及评价,避免政府官员无作为。

二、落实雾霾治理审计模式的各阶段实现路径

1.审计准备阶段

审计准备阶段各方面开展的工作是雾霾治理审计模式落实的根基和基础,在准备阶段各方面工作都到位了,有助于促进雾霾治理审计模式的进一步开展。在审计准备阶段,要对审计内容的重点以及主体、客体等作出详细的规划,并且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足够、专业的知识储备。笔者建议,在此阶段最好建立起审计项目组,确定、规划好审计内容的重点以及基本内容,各个地区由于导致雾霾发生的诱因不同,这就决定了审计的内容会有所差异。例如,北京市地区雾霾产生的污染源是机动车废气的排放,而石家庄雾霾产生的根源则是煤炭的燃烧,天津、上海雾霾产生的污染源则是扬尘和流动源,等等。简言之,不同地区要结合导致雾霾的原因来确定审计的内容。

2.审计执行阶段

有关审计的执行,要分步骤进行:首先要结合雾霾的诱因以及属性等特征,采取综合的审计方法,如问卷调查法、现场跟踪法以及实地观察法等采集相关项目的资料;其次,立足绩效、财务、合理性以及责任履行情况等多方面开展审计,具体包括以下几种具体的审计项目:一是针对雾霾治理拨付的资金,从收入、分配、支出以及管理等方面来分析在雾霾治理中资金的使用效果;二是制定制度责任,针对政府部门以及环境保护部门雾霾治理开展的实际情况展开监督和调查;三是监督责任,对于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任职期间开展的大气保护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价,对大气污染现状开展量化分析.除此之外,结合大气污染的区域特征,综合评价大气污染形势,雾霾治理审计人员要思考和检验得出审计结论。

3.审计报告阶段

审计执行后,审计人员自然会得出相关的审计结论,根据结论,要求审计人员制定出雾霾治理的审计报告,政策、资金和相关责任人这三方面是审计报告必须要涵盖重点内容。另外,相关审计人员要保证审计报告的公平公正客观,要保障证据清楚、事实确凿,根据雾霾出现的原因,进而提出治理雾霾的相关措施,并报送到相关部门。为了保障审计报告的确凿有效,必须要求国家审计部门建立起科学、全面、行之有效的雾霾治理审计评价体系,并不断完善环境保护体系,推动雾霾治理工作落实到位。

4.审计问责与救济阶段

审计机关是雾霾治理审计问责的主体和中心,而雾霾治理相关的权力机关的问责作为辅助。为了确保审计问责环节的公正、公开和公平,还引入了舆论问责以及公众问责等多种外部问责方式。审计机关有权对违背雾霾治理政策的相关企业、部门以及个人实施处理处罚。而对雾霾治理审计的救济,实际上是为保护被审计单位权利制定的一道“保护伞”,被审计单位有权利在受到雾霾治理审计处罚后,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结语:

雾霾治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国家审计机关严格监督和考核。在雾霾治理审计模式中,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都赋予了一定的权利,并且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雾霾治理审计模式涉及到的各个部门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能,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治理雾霾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钟廷勇,李佩,黄妹灵,田亚军.基于雾霾治理的环境审计问题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0:49-50.

[2]高广阔,韩颖,吴世昌.基于全过程管理的雾霾综合防治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5,09:34-39.

[3]管亚梅,张桐.基于雾霾治理视角的碳审计指标构建与检验[J].经济与管理,2016,02:48-54.

[4]马佳,张洪珍.基于雾霾背景下对政府环境审计外包的探讨[a].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14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14:6.

治理雾霾的方案篇5

作者简介:许可,邵阳学院,研究方向:法学。

引入法制化路径是治理雾霾污染的有效措施,但是因为执法不严、法律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的影响,使得利用法律方式管理雾霾污染的难度加大。雾霾治理的立法不够完善,造成法律实行成效偏低。在立法体系以及法律实施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并未得到妥善解决,使得雾霾一再威胁人们的健康,损害了我国的部分城市的形象。所以,我们要加大雾霾治理法制化路径的研究力度,以合理的法制方式对雾霾污染进行科学管理。

一、雾霾法制治理现状

柴静自费拍摄纪录片《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针对城市雾霾进行深入调查。在纪录片中,不难发现,雾霾污染作为空气污染的另一表现方式,随着国家工业的发展而产生。又因为雾霾的出现,使得人们出行高度依赖高科技雾霾口罩,对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针对空气污染的治理,国家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法》。但是本法的颁布和实行,并没有得到相应的立法效果,并没有起到预防空气人污染的作用。相反,国家空气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近年来,雾霾污染成为了威胁人们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我国立法实际情况

(二)法律法规的实行效果实际情况

二、雾霾法制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立法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二)国家法律法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雾霾治理法制化路径

雾霾治理要求强化法律责任,采取法制化路径,以此防止大气环境成为排污的“公用地区”。现阶段,发生雾霾污染和现行的法律法规有关。笔者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加强空气污染违法成本,完善相关法律,贯彻落实雾霾治理向法律法规,提高空气质量。

(一)立法责任

合理调升处罚的标准。国家要结合本国实际情况,修改现行的法律法规制度。在修订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参照其他国家的法律法规,执行全兴的法律制度,适当调升空气污染的法律处罚力度,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物价的不断上涨,对该处理力度进行动态调整,以此完善立法体系,为处罚企业非法排放污染物提供法律依据。此外,和美国颁布施行的《清洁空气法》相比,我国现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已有立法中的政府宣示型条款较多,但是可操作的条款偏少,使得我国的法律责任机制不够完善。这就要求国家政府强化立法责任,履行立法义务,推动立法进程。

(二)法律责任

第一,全面加大企业违法排污处罚力度。城市出现雾霾,威胁人们的健康,要求我国政府加大空气污染防治力度。笔者针对我国空气污染违法成本偏低这一问题,建议国家要加大企业违法排放污染物的处罚力度,以此强化保护大气环境。

其一,采取按日处罚方式,提升企业违法成本,有效抑制企业污染物的排放。其二,国家要加强查处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情况。大气污染问题和水污染问题并不相同,大气污染问题较为隐蔽。因此国家要加强执法机制的建设,督促企业无法进行违法操作。其三,政府要充分利用新设定的“污染环境罪”,充分关注行政执法和法律责任追究这两者间的衔接。笔者建议我国环境执法部门要强化空气环境的检察与检测力度,遵循人民群众参与的治理原则,全面打压违法行为。同时还需要强化管理空气环境污染案件移交工作,由国家环境执法部门将严重案件移交给公安部门进行处理。

第二,加强政府的雾霾治理责任。城市雾霾的出现和该地区城府的治理责任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所以在强化治理雾霾的过程中,政府要加强自身的环境治理责任。笔者建议从行政责任这个角度入手。

中国政府做好“加强环境保护”与“推动经济发展”这两项工作。但是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治业绩,片面强调“唯GDp论”,在发展本地区经济的同时,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使得行政不作为、执法松懈以及权力寻租等各种问题的出现。国家政府在雾霾治理中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这就要求国家要从建立完整的执法责任评价体系,从中央到地方,都要贯彻实行该体系,以此达到政府内部的责任追究目的。此外,公民督促环境保护执法部门,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在利用这项措施的过程中,公民要充分注意手段与策略的运营,切不可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近两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遭受雾霾污染问题的严重影响。国家在采取相应措施的同时,政府还可以采取激励机制,利用:激励低碳经济手段、激励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等手段方式,鼓励企业发展绿色经济。雾霾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空气污染治理中的经济激励措施的实行成效偏低。且城市出现雾霾和国家产业的落后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因此政府要鼓励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创新能源技术,改革环保制度,转变生产观念,降低碳排放量。政府要尽快修订《循环经济法》,提高本法的可操作性。协调好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发展不得以片面牺牲大气环境为代价。

治理雾霾的方案篇6

关键词雾霾污染专项立法政府问责

作者简介:米姿洁,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1.311

雾霾天气是人类活动与特定气候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大气污染。2013年1月,我国发生了四次雾霾天气,笼罩了三十个省、市、自治区。在北京,这一个月只有5天不是雾霾天。自此,雾霾问题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雾霾”也被评为2013年的年度关键词。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主要成分是pm2.5颗粒,能够影响肺部的气体交换并引发一些疾病,如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雾霾对幼儿、儿童发育的影响更为严重。雾霾天气,太阳光照不足,导致儿童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大大减少钙的吸收,严重的会引起婴儿佝偻病、儿童生长减慢。在心理健康方面,雾霾所形成的灰暗天气会影响人体松果体素的分泌,使人的情绪趋于抑郁、消沉。

对于大气雾霾污染形成的原因,至今还尚无权威定论。根据材料查阅,可以得知雾霾不仅组成成分比较复杂,而且形成原因也比较复杂,既包括工业污染排放、生活垃圾焚烧、汽车尾气排放、煤炭燃烧等人为原因,也包括一定的自然客观原因,比如雾霾多发生在冬天以及特定气候条件下。最近的科学研究表明,雾霾中的pm2.5颗粒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排放。该项研究的具体数据是: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膠(气溶胶即对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或液态微粒的统称)分别贡献了pm2.5颗粒的15%、18%、12%、4%、25%和26%,其中燃煤、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均为化石燃料燃烧行为。综上,可以看出,雾霾天气成因复杂,构建有效的法律应对机制对其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雾霾治理的相关法律制度

对于大气污染,我国形成了以《环境保护法》为基本依据,以《大气污染防治法》为主要规范以及各省、市的地方法规相配合的法律体系。

首先,《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问题防治的基准。随着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污染公共事件频繁发生,《环境保护法》在2014年的修订稿中有针对性的规定了雾霾治理的具体措施,比如建立重点区域防治协调机制,尤其是跨行政区域;出台一些促进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政策法规等。

其次,我国在2015年由全国十二届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了《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共有八章,对污染治理、监督管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等内容作了规定。由于机动车尾气、燃煤废气等大气污染全部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原因,因此雾霾污染也在该法的规定、治理范围之内。

最后,为了有效治理雾霾污染,很多地方政府也积极进行区域立法,根据辖区特点对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实施和细化做出努力。比如《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西安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实施方案》以及《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

此外,我国国务院在2013年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作为新形势下针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总计划。该计划的具体目标为: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珠三角等区域的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和15%左右。该计划具有明显的“蓝图”色彩,是国家战略层面的大气污染防治规划,而不是设定了权利义务的规范性文件。

二、我国雾霾治理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雾霾治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经济环境、人文环境的改变,法律和社会的匹配性也会发生变化。如今,我国虽然有着较为完备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体系,但近年来持续的雾霾污染仍反映出我国在某些治理方式、方法上存在问题。

首先,我国在大气污染方面的立法理念落后,法律法规的制定偏向于经济发展。尽管法律法规中多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要互相协调、统筹发展,但在实际情况中,绝大多数的工厂和企业都是优先考虑经济利益,然后“迫不得已”地考虑环境污染治理问题。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防治模式无疑加大了环境治理的投入,也是大气污染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根本原因。

其次,我国现阶段的立法缺乏具体操作细则,很多法律条文较为空洞,难以作为污染防治的准则。以赔偿为例。大气污染的污染主体是企业和工厂,但危害的受体却是广大群众,并且污染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关于污染主体向社会公众赔偿的规定,我国法律制度还有着较大漏洞。

再次,《环境保护法》等法律虽然对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指导作用进行了规定,但并未明确规定其概念及内容,导致政府或环境主管部门在执法监督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法律依据。从另一方面讲,正是由于缺少法律约束,政府或环境主管部门有着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使得滥用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政府或环境主管部门既可能为了经济利益放任污染物排放超标的企业,也可能通过执法权利对企业进行敲诈勒索。

最后,法律法规中对环境问题出现后各主体的责任划分不明。尽管修订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提高了环境问题中的处罚标准,但由于处罚幅度较大,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法律的严厉程度很难得到保障。

三、雾霾治理的法律制度对策

第一,我国应当转变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观念。如第二节所述,我国法律法规中多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要互相协调、统筹发展。这种理念在现实操作中往往效果不佳,更多的企业和政府重经济、轻环保,导致环境治理问题愈来愈恶。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单纯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只顾及了效率的实现,而未兼顾公平价值的实现。因此,国家和地区在环境保护立法方面,应当由人类中心主义转变为环境中心主义,衡量标准以环境利益优先,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模式。

第二,我国应当完善雾霾污染专项立法。尽管新修订的环保法为雾霾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法律基础和依据,但环境治理和保护是个长期过程,需要专项而细致的法律规定为其保驾护航。因此,我们需要抓紧制定一些法律空白方面的法规,比如《空气质量法》、《工业废气排放法》等。在专项法律制定过程中,应当着重加强联防联控。联防联控是以环保主管部门为主导,其他公安、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商行政管理等主管部门为辅助的联合执法。尽管《大气污染防治法》中有所提及,但缺少详细的规定如各职能单位间怎么协作。国家应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详细规定工作程序,建立协调机构统一指挥监管重点区域内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此外,国家应建立雾霾监测预警机制。如今,各层级法律对政府的预警机制均有所规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媒体也应运而生。政府和环保部门应当借助微博、微信等新技术手段实时监控并公开信息,保证社会公众能够及时了解并做好防范工作,降低雾霾天气对人们的危害。

第三,应当落实政府问责制度。政府在环境治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能够把握当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权衡关系。因此,有必要对在环境保护工作落实不力的政府进行问责,强化对政府负责人的追责机制。要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法》、《公务员法》等相关规定,依法对违法行为、不及时处置大气污染事故等做出相应的处分。在问责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问责的范围,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问责,一旦政府出现环保违法行为,必须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政府负责人不能擅自决策而不考虑生态环境;问责还必须具有规范的程序,扩大问责主体包括公民、企业、环保组织或其他相关政府部门。另外,在对政府及其负责人的绩效考核中,可以将环保绩效作为一项指标,将对大气治理任务的完成情况、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能源的消耗、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等情况纳入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评价体系。

第四,应当强化企业环保意识和责任。企业的超标排放是雾霾问题的重要因素,因此强化企业的环保责任,实行源头控制是解决雾霾问题的重要手段。以往企业污染受到的处罚往往较轻,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则取消了大气污染事故中的罚款上限,大大提高了企業的环保问题违法成本。其实,我国当前雾霾问题严峻,对于企业偷排、乱排等行为的处罚力度仍需提高。对企业排污可能构成环境犯罪的,可考虑移送司法机关,进行刑事处罚。

第五,应当注重社会公众的环保自律宣传。雾霾天气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工业生产,农村秸秆燃烧、汽车尾气排放等也对雾霾的生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社会公民既是雾霾天气的受害者,但同时又是雾霾天气的创造者。只有社会民众的共同参与,才能更好地防治雾霾天气,例如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禁止露天燃烧、倡导减少烟花爆竹燃放等,从而推动民众对环境保护和雾霾防治理念的理解,进而对大气环境的保护产生积极作用。

此外,还可以建设雾霾污染信息公开机制,将大气污染数据告知每一位民众,从而引起社会对雾霾问题的重视;建立和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广大群众参与到环境案件的处理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通过法律程序参与环境保护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由于论文篇幅问题,就不在此一一赘述了。

四、总结

治理雾霾的方案篇7

主席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而为外界熟知的“建设美丽中国”的呼吁和愿景正是从此开始萌芽,成为近一年来全国各地的聚力所在。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个中应有之义。

共济雾霾锁国

2013年,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29.9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0.3天,达到52年来的峰值。据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于2013年10月的报告,大气污染(pm2.5污染物)首次确认为“对人类致癌”,其重要组成部分可吸入颗粒物被认定为一类致癌物,危险程度与烟草同级,其中又以对肺癌的诱发最为显著。

由于2013年我国雾霾天气备受瞩目,雾霾天气可谓愈演愈烈,多地发生了pm2.5爆表的情形,因此今年“两会”上也涌现出了大批“雾霾提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民建第八届安徽省委员会副主委赵皖平的提案就是其中之一。

3月6日,赵皖平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透露,他正是针对近年来备受全国人民关心的雾霾天气,而提出了关于设立环境综合治理委员会综合防治雾霾的建议。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也其来有自。赵皖平代表指出,防止空气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只靠一个环保部门难以承担,亟待成立一个综合部门——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委员会。

“它涉及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水利业、绿化园林业、城市规划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等。”赵皖平代表认为,造成雾霾天气的原因很多,而设立环保综治委有利于明确责任。

赵皖平代表介绍,我国雾霾已进入高发期,这种局面至少还会持续一二十年。整治雾霾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设立的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委员会可将雾霾治理常态化、持久化。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振濂的议案同样是有关应对雾霾。他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应尽快制定《公民环境权益保护法》。

陈振濂代表分析,政府之所以在短期内没有有效应对雾霾,一定程度上是部分地方政府惟GDp论所致。“因为涉及到地方政府的GDp考量和经济利益,就会投鼠忌器,这样做反而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

“公民有生命权,有财产权,也有主张健康生活、环境安全的权利,有权主张在不受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情况下健康地生活。因此,全国人大应制定《公民环境权益保护法》。”

除了通过立法来保障公民的呼吸权益,陈振濂代表还认为,把老百姓的诉讼主体都调动起来,是促使雾霾解决釜底抽薪的办法、也是最根本的办法。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政协副秘书长谢朝华提交的“治霾提案”也同样引起了媒体的诸多关注。顾名思义,“治霾提案”主要讨论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特别是对人体肺部健康的危害,并将关注点聚焦在雾霾天气下的户外工作者身上。提案同时呼吁政府尽快出台“雾霾补贴”,保障户外作业特殊人群的切身利益。

“抗击雾霾将会是一场持久战役,pm2.5治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此一来,‘大环境政府治,小环境社会防,内环境个人护’就显得十分必要。”谢朝华委员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特别指出,可以参照北京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将雾霾治理纳入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法,从法律层面落实雾霾治理,给予人民切实保障。

谢朝华委员在提案中就以潘高寿绿肺基金与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共同实施的pm2.5伤害防治研究项目为例,倡议药企和学府联合攻关,为pm2.5伤害的防护与治疗课题打开突破。“面对当前乱象,既要有领头企业发力,也需要政策的有效疏导,政府可以支持相关的产学研开发,为护肺产业提早布局,或出台护肺用品指导目录等引导理性消费。”此外,谢朝华委员还提议可实施雾霾假期,适当安排pm2.5严重污染环境作业人员减轻劳动强度,避开pm2.5高浓度时段作业,为劳动者健康提供保障。

追求环境友好

陈振濂代表也提到,因为雾霾天气的集中肆虐,河北的部分产能过剩、污染严重钢厂、小煤炭厂已经基本停掉。

从中央政府到基层企业,都力争寻求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方式,来为今后共建一片蓝天。

对国民经济建设起有着重要意义的钢铁业,也被认为是产能过剩领域的重镇,同时也是造成污染的诟病之所。来自钢铁业内部的转型之声,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转型的决心。

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的3月10日,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才平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钢铁企业要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之路,不断推动企业“由普转优、由优转精、由精转特”的发展,打造绿色钢城。

董才平介绍,近年来中天钢铁在节能减排和专型升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注重高端技术的研究和产品结构的调整。目前已经累计投入超过200亿元用于生产线技改提升,超过15亿元用于主导产品升级及优特钢研发,特别是投入超过5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项目。

“中天钢铁将把百姓的切身需求和企业发展的责任紧密结合,打造“园林型企业”,努力创建一流的节能环保企业,真正把中天钢铁打造成全国钢铁行业的绿色示范企业。”董才平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说。

同处钢铁行业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泰山钢铁集团董事局主席、党组书记王守东,对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也有着自身的独到见解。在“两会”期间,王守东代表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介绍,泰山钢铁集团从去年以来就狠抓环境的治理,做到了以环境保护为核心,在节能减排上也做到了废水、废渣、废气的零排放。

“对于企业和企业家来说,不仅要对为企业负责,而且要对社会负责。”王守东代表说。

美丽中国之梦

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与委员们,从自身所在区域和领域出发,纷纷践行着各自的美丽中国之旅。

3月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黔东南自治州州长廖飞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透露,他的议案主题是“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构筑美丽黔东南”。

廖飞代表所在黔东南自治州是文化丰富多彩的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黔东南自治州政府结合当地优秀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正在打造生态旅游创新区,并提出加强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和自然生态的保护,使自然生态与旅游相衔接,在有效保护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前提下,找准文化与商业的平衡点。

廖飞代表提出,“发展工业要结合我们的资源禀赋,围绕着我们的生态、围绕着我们丰富的民族文化、围绕我们充沛的劳动力资源。我们的城镇化体系由山水城市、绿色小镇、美丽乡村、和谐社区,共同构筑成美丽黔东南。”

如果说廖飞代表的“美丽黔东南”建设构想是弘扬山川秀美的少数民族文化,那么福建南平的林宝金代表的议案,则是融合了生态与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意义,二者从优势侧重上可以说各有所长。

林宝金代表是福建省南平市市长,他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介绍,地处福建北部、闽江源头的南平是世界同纬度上保持最完整的一块绿洲,也是福建省唯一以设区市为单位的部级生态示范区。近些年来在福建省委、省政府以及中山大学、清华大学等的领导和协助下,绿色经济之路在当地已经深入人心。在地区发展方略中,生态保护亦和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相并列,重要性可想而知。

3月11日,在全国“两会”新疆代表团驻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新疆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买买提明·牙生接受了《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他畅谈建设生态文明大美新疆、保护生态环境脆弱的新疆。

买买提明·牙生指出,要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的生态文明新疆。

最近几年,新疆按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推行了塔里木河干流等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构筑了由阿尔泰山地森林、天山草原森林和帕米尔—昆仑山—阿尔金山荒漠草原三大生态屏障,以及环塔里木和准噶尔两大盆地边缘绿洲区组成的“三屏两环”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买买提明·牙生建议:“生态立区的理念要牢固树立,要建立长效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保护体系,同时,还要从法律的层面上固定下来。建设一个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生态大美新疆。”

当污染问题迫在眉睫,当治理工作提上日程,萦绕于全国各地的“共倡和谐发展,恢复绿水青山”已无需过多动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绍兴市市委书记钱建民在本次“两会”上就提出了“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方略。

钱建民代表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浙江早就提出了‘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建设思路,这也是绍兴水城建设的必有之路。以治水为突破口,促进产业转型、城市升级,推动产城融合,让治水成为破解“城市之痛”“产业之痛”的着力点,是钱建民一直在思索和实践的。

钱建民代表认为,在短期内,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矛盾,最好的解决的办法是调整产业结构,这是问题的关键。“我们计划到明年底,实现市区主要河道清面全面完成、清乱基本完成、清养初步完成的目标,让群众重新看到美丽的绍兴水乡水城”,钱建民表示。

出席全国人大十二届二次会议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宁夏石嘴山市市长王永耀说,要坚定信心,凝聚力量,全面深化改革,把石嘴山市建设成开放富裕和谐美丽的新型工业城市。

王永耀代表介绍,石嘴山市将通过认真抓好《大气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等多位一体的步骤,为将石嘴山加快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新型工业城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

对于去年被列为全国23个资源再生型城市之一的安徽马鞍山而言,资源型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硕果,正是这座城市的发展硕果。

“马鞍山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认真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深入开展森林增长工程美化家园活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努力建设产业特色鲜明、城乡协调发展、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家园,让每一个来马鞍山的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张晓麟代表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说。

治理雾霾的方案篇8

【关键词】环境问题;政府责任;雾霾;治理

一、环境问题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类行为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环境保护与治理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话题。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同时,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近年,各国政府都对环境治理问题十分看重,环境治理的好坏也日益变成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准。2013年12月9日,一场罕见的大范围雾霾笼罩着我国,陆续有25个省份、100多座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出现雾霾天气。2014年1月4日,国家减灾办、民政部也将雾霾天气首次纳入了通报事项。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治理迫在眉睫。

二、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责任

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职能是政府的社会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对因经济发展、人口膨胀等因素所造成的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破坏等进行恢复、治理、监督、控制,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环境安全应该是政府执政的底线。

(一)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的责任

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的责任应该有两个特点:(1)“事前责任”和“事后责任”并行。基于环境问题特殊的性质: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公害事件”等环境事件的发生,使得人们越发认识到环境风险产生、传递及反映的机制都存在着未知与不确定,其引发的后果常常是严重的和不可逆的,仅仅依靠事后追究政府或企业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在很多情况下为时已晚。(2)政府环境责任不仅是一种行政职责,更是一种义务。环境领域的职权,同样也就是政府在环境领域里的职责。政府环境责任更是一种义务。

(二)政府环境治理责任制度的缺陷

解决好政府环境责任的追究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失灵”的问题。政府环境治理责任制度的缺陷有:(1)环境基本法中政府环境责任定位不当。政府环境责任定位没有将环境责任明确赋予各级政府,而只是授权委任各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情况下,政府各部门之间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所有矛盾或冲突最终将集中向政府及其主要负责人反映。(2)诉讼救济制度缺失。作为公民环境权利保障体系中的最后防线,在我国恰恰就是对于政府环境责任甚至整个环境违法责任的诉讼制度缺少专门的程序性和制度性规定。(3)轻视对政府环境责任的追究。这主要表现为环境法律法规中“治民”的条款多,“治官”的条款少且仅为原则性规定;重环境行政相对人的法律责任,轻追究政府的环境法律责任。

三、政府环境责任机制的完善

(一)环境基本法权责的重新定位

首先,除各环境保护单行法应将具体环境监管事务的权责赋予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之外,在环境基本法的层面上应将权责明确地赋予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主要负责人,而非政府的环保和其他部门。其次,应建立政府主要负责人特别是行政首长的环境责任制。

(二)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坚信,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建立。现有的制度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逐步向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迈进。(1)扩大诉讼主体的范围。按照传统的行政诉讼法规定,向法院要求政府承担责任的原告一定是与政府的行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或组织。(2)使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政府在环境领域做出的抽象行政行为也应该纳入可诉的范畴。

(三)重视对政府环境责任的追究

重视对政府环境责任的追究不但是对政府的一种鞭策,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1)宏观上提高法律法规中“治官”条款的比重。应通过对现行法律法规的修改、补充以及新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增加追究政府环境责任的条款在我国环境法律法规中的分量和比重。(2)具体制度中放宽环境行政损害的认定条件。按照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行政相对人受到实际损害是其成为原告提讼要求并追究政府环境责任的前提。

四、以“雾霾”为例分析环境治理中政府责任的问题和完善

2013年来,雾霾天气肆虐,北京、杭州、武汉等城市纷纷雾霾天气应急预案。但各地该举措并未使得雾霾天气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这让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雾霾的行政法规制是否完善,是否足以解决出现的问题。石家庄市某居民因雾霾环保局并要求索赔,成为全国首例因雾霾行政机关的案例。从立法、执法和监督等方面来分析行政机关在治理雾霾进程中存在的责任与问题,并结合英美等国家治理雾霾的经验,以提出相应的解决和完善途径。

(一)我国雾霾治理之障碍

1.环境保护尤其是关于雾霾的相关法律不完善,不够细化。虽然《环境保护法》等法律都涉及到空气问题,而且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雾霾天气应急预案,但其终究只是一种突发事件应对方案,并不具有强制性。现行环保法和单项法对企业行为进行了详尽的规定,但对政府的规定寥寥无几。环保执法监管不力,政府承担什么责任?如何问责政府?这都是现行环境法规定不详的问题。《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地方政府的责任,但却对环保不作为缺乏细化的问责办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排放标准都有,但行政控制的因素明显。

2.在环境污染执法方面,执法的力度不够,效率低下。执法往往受制于各种复杂的利益制约从而偏离法律的规定,最终执法趋于形式,甚至出现行政部门不作为的情况。第一,环保执法监管不力,效率低下。在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产生冲突时,当地政府往往以经济发展为重。政府采取观望态度,环保局对排污企业的查处,也不过是无关痛痒的罚款或者责令停业,检查过后又将在一夜之间恢复其“勃勃生机”!第二,环保机关执法权力不足。基于雾霾的产生原因,在对很多超标排放污染物的工厂和企业查处的过程中,区环保局常常只能依职权对其进行罚款、责令停产等简单措施,环保执法工作面临着巨大障碍。

3.缺乏公众参与,使得社会监督缺位。在环保部门和政府部门怠于行驶职权的情况下,公众监督也往往流于形式,因而导致公众媒体监督举报途径不畅。部分地区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仍坚持“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观念。有些地区在污染治理取得一些成效后就放松了监督和治理,最关键的是,国家整体及地方没有很好地把全民作为污染治理的践行者,没有全面宣传空气污染对个人影响及每一位居民如何从自身做起改善空气质量。

(二)治理雾霾的行政法规制建议

1.健全我国环护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雾霾治理监管、追责、准入制度。对于环保机关,行政作为或不作为,当地检察机关有权对其以渎职罪提起公诉;在对很多超标排放污染物的工厂和企业查处的过程中,政府必须向污染企业征收巨额罚款,并强制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抓紧制修订大气污染重点行业准入条件,提高“两高”行业在能耗污染物排放方面的准入门槛,进一步完善重点行业准入公告管理制度,执行更为严格的节能准入标准,尤其发挥高能耗行业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标准、超前性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清洁生产标准作用,严把项目能耗排放的准入关。

2.要处理好授权和控权的关系。从现实需求来看,如果没有充分的授权,行政机关如何实现监管?应当在合理授权基础上进行强有力的控权,既要充分授权,又要有效的控权。在行政法中,无疑要花很大的精力去关注控权,但是控权绝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不是目的也不是归属。因此,国家应给环保部门放权,加大环境污染执法力度,充实相关的执法人员和经费,保障执法人员严格依法行政,各部门的执法应该相互配合相互监督,形成良性的协同。

3.重视社会公众力量,敢于发动群众,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度。对于普通公众在雾霾治理中的角色,戚建刚老师在“食品安全风险规则的相互合作模式”中的普通公众的角色。普通公众作为雾霾的受害者,其最有资格在雾霾防治中享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由于雾霾治理涉及科学知识较多,在制定雾霾的行政规制措施时应该加入专家的角色,则该措施将更加科学合理,更能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4.改变政府工作衡量标准。不再把经济发展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准,完全抛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坚持环境污染的监督与治理;加强社会各方的合作,全面普及环保知识,让环保理念渗透居民的日常生活,成为环保的真正践行者。

告别“雾都”,伦敦没有捷径,我国同样没有,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是污染治理的保障,强硬有效的执法手段是污染治理的关键,政府确实担负起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责任是改善我们环境质量的根本保证!如今的伦敦已从当年的“雾都”变为国际花园城市,成为城市空气污染治理的典范,相信我们通过每个市民的积极配合参与,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责,担负责任,完善行政法规,落实环境治理的具体有效的方法,我们也一定可以有效控制雾霾等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有效地保护环境、治理环境污染,提高我们生活的空气质量。

参考文献

[1]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赵蕾.政府责任:制度逻辑与实现途径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3(2):190.

[3]徐祥民,孟庆垒.政府环境责任简论[J].学习论坛,2007(3):12.

治理雾霾的方案篇9

哈尔滨之后,11月8日,上海达到重度污染;南京“拉响”大气污染橙色预警;就连“中国空气最干净”的三亚,也受到影响,一些市民戴上了口罩。

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天数为52年来之最。

雾霾之于政府,已经不亚于重大突发事件,而且谁都可能遇到。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笼罩在雾霾中,政府会作如何反应?

都是天气惹的祸

特殊天气下,民众总希望政府能有特别的作为,更何况,这已经开始与“乌纱帽”挂钩。但当政府遭遇“霾伏”,仓促应战,可做的其实很少。

当然回应民众关切是必须的。但这些回应中,无一例外指向气候。

对于哈尔滨“史上最严重雾霾”,相关专家的解释是:入秋后10℃以上的昼夜温差在市区形成了逆温层,使得污染物不能有效扩散,积累形成了雾霾天气。

今年1月,河北几乎每天都是雾霾天气,成为不折不扣的“雾霾之月”。其原因被归为为气候的“三宗罪”:冷空气该强不强,太行山脉致风速减小,降雪多湿度大。

10月,这个“理由”再次被搬出来。国庆期间,石家庄再遇雾霾,其市委书记孙瑞彬专门到环保局、气象局探讨,得到的答复是“近期冷空气较弱,地面风速小,相对湿度较大,造成了连续的雾霾天气。”

回应有时候也会将责任推出去。

11月8日,上海达到重度污染后,给出的回应是,一方面是因为秋冬季节上海气象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则是北方进入供暖季节造成的污染输送。

北方指代还比较模糊,6月,上海就曾明确指出责任在江苏。

当时,江苏南京、安徽合肥、上海均遭遇“十面霾伏”,空气质量严重污染。三地环保部门均称,此次灰霾天气主要源自周边的秸秆焚烧散发的烟雾。不过对于烟雾的源头,三地相关部门却互相推诿。

上海市农委人士表示,夏收期间,当地并没有出现大面积焚烧秸秆的情况,此次污染指数上升,是苏北大面积焚烧秸秆所致。

对于上海的“指责”,南京官方微博与新闻媒体则是齐齐将矛头指向了邻居安徽。南京环保部门声称,当日在南京及周边并未发现秸秆焚烧的火点,判断污染源可能来自安徽。

6月11日,安徽环保部公布卫星遥测结果,显示在安徽境内并未发现秸秆焚烧的火点,反而在江苏省镇江发现一处秸秆焚烧的火点。

“安徽农田比较多,全部禁烧确实有难度,但是也不能说都是从这里飘过去的。”距离南京最近的滁州市环保局一名人士称。

“应急预案”能应哪些急?

既然雾霾已经不亚于重大突发事件,制定一个预案就很有必要。

今年初,中东部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后,环保部紧急通知,要求各地认真做好重污染天气条件下空气质量检测预警工作,制定应急预案。

此后,东北、华北、西南等地一些城市相继制定有关预案,大致规定了雾霾天气,政府应当做什么。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预案当中的各种“限”。

4月上海制定的应急方案,就规定学校、幼托机构停课、黄标车(除公交车、公路省际客运车外)将被禁止上路行驶、全市公务用车的30%也将被要求停驶等。

北京的预案比上海更加严格:橙色预警时,全市烟花爆竹停止燃放,露天烧烤停止经营;最高红色预警时,公务用车整体停驶80%,运输渣土、砂石等易扬尘的车辆将全部停驶。

在这之外,部分省市的直属部门、企事业单位、重大活动都制定了各自的应急预案。

也许是因为“限”得太多,这些方案并不轻易使用,即便达到重度污染。

11月8日,陷入雾霾困局2天后,上海才启动应急方案。对于为何“姗姗来迟”,上海环保部门称问题主要出在预测上。

根据相关流程,启动应急方案需要预计未来24小时天气不会明显好转。7日,上海做出的预测是“大气扩散条件预计转好、空气质量将逐步改善”。不料,当晚风向突然转变,不利于空气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和清除。

这些应急预案即便实施,效果也与期待相差较大。

1月,北京空气质量达到极重污染,启动应急预案。对于预案中的措施,全部执行到位后对空气污染会有多大影响,北京市环保局大气处处长于建华没有信心,只称理论值无法讨论,因为客观气象条件一直在变,“我们只能说希望大家了解,空气污染是流动的、相互影响的。”

北京大兴区环保局副局长陈东升更直接地说,不管是停驶公车,还是区内十几家企业减排30%,对于空气污染总量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

在他看来,外界最关注的是公车停驶,而实际上应急方案里最重要的“其实是宣传”,数据,广泛宣传,让大家都知道空气污染严重,尽量少外出,引导大家更重视环保问题。具体到要解决这次的极重污染问题,还是要靠风。

逼急了的结果

是的,不管应急预案如何贯彻实施得力,陷入雾霾中的政府都在盼着风的到来。

如果没有风,那就引郊区的吧。

近日西安市规划局局长惠西鲁在谈及治污减霾行动时就表示,西安将在2020年之前,打通“城市风道”,引郊区风进主城区,改善城市微气候环境,“西安的风向主要是东北风和西南风,我们将充分利用这一主导风,将东北、西南盛行风和秦岭上下山风引入城市,将新鲜空气顺着‘风道’输送到主城区。”

不止是西安。为把郊区的风引进主城区,把雾霾“吹”走,杭州市规划局、市环保局等部门最近也在研究“城市风道”。

尽管目前通风廊道研究才刚开始,还没出成果,但杭州市规划局表示,杭州至少需要规划6条生态带。

当被问及,引风进城吹霾到底有多大效果时,杭州市环境气象中心主任马万里没有正面回答,只表示将重点研究不同的风力、风速究竟可以吹散多大面积的霾、速度有多快等具体问题。

目前杭州共有高层建筑4000多幢,阻挡着风的形成,因此,打造“城市风道”需要打通很多东西向的街道。质疑声随之而来,马万里不得不重申,“建这个不用大拆大建”。

“城市风道”容易招来争议,“全民洗城”同样如此。

10月27日,以“清洗降尘”为主要内容的“全民洗城”在河北邢台拉开。

所谓“全民洗城”,就是在当地主要领导带领下,邢台市各区及市城管执法局干部群众行动起来,对市区内道路、交通护栏、建筑物立面及屋顶、绿化带、门头及广告牌匾等进行集中清洗。

用邢台日报的话说,这是“为全市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治理雾霾的方案篇10

关键词:雾霾治理条件对比

随着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的召开,生态问题又一次被提上议程。而在20个世纪五十年代,与中国同样是“工业大国”的英国也是雾霾频发,最终引发了“伦敦烟雾事件”。为此通中英对比,探寻解决中国雾霾问题的路径。

1.雾霾及雾霾治理概述

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雾霾主要是受人为环境污染影响形成的,而气温低、风速小等自然条件所导致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加剧了雾霾天气的影响。大范围的雾霾天气一般出现在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雾提供了吸附和反应场所加速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同时颗粒物又极易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的生成,两者相互作用,可迅速形成污染。

雾霾治理的定义。治理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机构和规章制度,以及种种非正式安排。从而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2.中英雾霾治理的条件

2.1英国雾霾与中国雾霾的过去与现状

英国作为20个世纪的头号工业强国,革命为其带来了工业的快速发展,空气中的污染物排放量急剧增加,20世纪中叶,英国出现了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的“伦敦烟雾事件”。据英国官方统计,在5日时间内5000多人丧生,有8000多人在大雾过去之后的两个月内相继死亡。这些都令英国官方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对于雾霾的治理,最终重还英国蓝天白云。

中国则与英国恰恰相反,20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还处于建国初期,国家建设刚刚起步,蓝天白云处处可见。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大范围出现雾霾覆盖,据环保部数据,中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都出现雾霾,波及面积约143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

2.2中英雾霾治理的条件对比

中英两国先后是世界“制造大国”与工业强国,也都先后出现雾霾问题,而中国似乎是在走英国曾经走过的路。为了不再让历史重演,对于英国雾霾治理的研究对于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peSt分析法的扩展形式SteepLe分析法研究影响雾霾治理的主要因素有:社会/人口、技术经济、环境/自然、政治、法律、道德。具体比较内容如下:

人口。英国作为十九世纪的头号发达国家,虽然经济的发展迅速促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增长迅速。但由于疾病、战争等因素,英国人口在20世纪之前增长速度缓慢,国家总体人口数量少。随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发生改变,人口增长率又呈现下降趋势。两者相互作用,英国的人口增长率逐渐出现负增长。由于英国人口相对较少,因此在雾霾治理过程中所需要付出的人力物力少,治理所耗费时间也相对较少。

中国则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由于人口基数偏大,人口仍在持续增长,人口越多就会对雾霾的治理造成越大的阻力。举例而言,虽然国家屡次颁布“禁车令”,但由于人口的增长导致对于私家车的需求不断增长,进一步导致对雾霾的贡献不断增长;[1]因此,相较于英国而言,中国的庞大人口确实为中国的雾霾治理加压很多。

政治。英国为了进行雾霾治理,政府实现多部门、各层级的联合治理。例如,英格兰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就在1996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组,国家河流管理局、英国污染监察局、废物管制局、环境事务部下属的一部分分支机构被合并,统一的环境管理机构。

由于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府在简政放权的同时致使政府的政策执行缺乏力度,并且各级政府之间缺少联合互动性的工作,形成了政府低效率的运行方式,进一步延缓了雾霾治理的速度。

法律制度。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雾霾问题主要是由工业污染造成的,政府为了进行雾霾治理,确立了严格的立法程序以及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从而遏制工业污染。例如,1954年,为了控制烟雾排放,伦敦市出台《伦敦城法案(多项赋权)》,在此之后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治理环境。旨在提高伦敦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消除大气污染对公众健康和日常生活的影响。

中国为了治理雾霾也同样进行了严格立法。近期,中国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介绍今年大气污染治理工作部署时表示,“要加大信息公开,让所有的污染源暴露在阳光下,动员全社会力量一起来形成共治雾霾的局面”。并且陈吉宁还表示,要进行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全面实施“大气十条”(《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真抓实干,提高治污水平,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提高科学治霾和系统治霾的水平。”

经济。英国经济发展迅速,积累了足够社会资本与经济资本。关于雾霾问题的治理,英国采取了从高能耗产业向低能耗产业升级的办法,实现低碳经济。英国开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对于高端产品的生产,由工业内部转向服务业。[2]也实现了雾霾的成功治理。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在雾霾问题上,低端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低附加值的情况下生产同样的商品需要耗费更多的能源和其他资源,排放更多的污染。并且由于我国发展方式转型的迟缓,加剧了雾霾的严重性。据统计,中国工业部门2011年耗能量达到246440.96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约为71%。与英国相较,造成了中国的工业污染严重,从而致使雾霾治理的任务更加艰巨。

技术。英国针对雾霾问题进行了各方面的技术研发与推广,实时监控空气质量,及时公布监测结果。为此,英国建立了全国性的监测网络,进行空气中各种污染物水平的测量,仅伦敦就有超过100个监测点。

中国则针对雾霾问题,进行了能源升级、能效提升和减少污染的技术的研发。减少污染的技术路径主要包括各种选煤技术、除尘技术、碳捕获技术、脱硫和脱硝技术等;但与英国相比较,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有限而使这些技术及新能源的研发缺乏资金导致技术层面的不足,并且即使取得技术成果也不能在中国大范围的推广运用。

城镇化。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推进城市化的国家,至19世纪晚期,英国70%的人口已经居住在城市中,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初步城镇人口已经占总人口33%的国家。而英国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城镇化的发展进行干预,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保护城镇环境,减少城镇化带来的雾霾问题,例如,英国为了减少城市废气排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70%的市民可以乘公交上下班,从规划源头减少出行距离和次数等。

中国自进行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也发展迅速。高速的城镇化加重了大气污染。城镇人口迅速膨胀,工业迅速发展,城镇中生活与工业废气排放量明显增加,导致大气污染加重。其中,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气的排放,据统计,我国工业废气排放量占废气排放总量的85%以上,与英国相较,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为粗放式发展,并且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以高耗能、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

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地形与气象。英国处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东岸,终年受西风和海洋的影响,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属温带海洋性气候,通常最高气温不超过32℃,最低气温不低于-10℃,而潮湿和阴冷的空气则易引发大雾,因为当大气中湿度较大时,悬浮于空中的颗粒物吸附凝聚水汽形成雾。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且呈阶梯状分布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大大地提升了东部地区的湿度。因此,与英国的湿润气候相比较,中国湿度较低的空气更易形成雾霾天气。并且由于中国的内陆地区靠近西北、蒙古和中亚,各种颗粒物有了充足的来源――沙漠化地区远距离输送的沙尘以及本地地表造成的扬尘。总之,与英国的条件相较,中国的雾霾治理既有优势又有劣势,因此我们要学会扬长避短,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治理雾霾,还祖国一片蓝天。

2.雾霾治理的未来发展

通过分析中英两国的雾霾治理条件差异,作者提出几条关于雾霾治理的思考:第一,培养环境保护意识,更好地约束人们的行为。雾霾问题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活动,要治理雾霾,就要树立、培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例如使人们自觉降低污染排放、使用环保设备等,这样就能给大气一个自我修复的时间,从根本上治理雾霾;

第二,开发新型环保能源技术,将我国的粗放式高耗能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开发新型环保能源,诸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自然不会造成很大的大气污染;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惩治大气污染行为。为对工业企业污染排放行为进行约束,政府应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抵制企业的不法行为,加强公众的监督,开设公众监督的渠道和平台,对其进行全面的监督,从而对环境进行全面的保护。

随着雾霾状况的不断恶化,雾霾指标已一步一步挤到国家重大灾害事件处理的紧急线上。需要各界积极为雾霾的治理献计献策,更需要政府和民众的长期努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