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防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7:41

免疫学防治篇1

关键词:中兽医;畜禽病毒性疾病;防治;途径

中图分类号:S853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50632068

畜禽养殖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畜禽病毒性疾病对畜禽危害巨大,不仅可造成畜禽大批死亡,降低畜禽产品质量,阻碍农业经济发展,同时亦会对人身体健康造成严重不利影响,甚至威胁人的生命安全[1]。中兽医对畜禽病毒性疾病的认知较为久远,通过中兽医手段弥补现行防治畜禽病毒性疾病的不足,对畜禽养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1中兽医防治畜禽病毒性疾病的可能性分析

目前防治畜禽病毒性疾病的方式方法尚存在一定缺陷,包括免疫程序繁冗、疫苗作用效果弱、抗生素不合理利用等。这些缺陷导致畜禽病毒性疾病防治工作质量大大折扣。而传统中医和中兽医学理论和方法与现代免疫学观点,有诸多相似之处,这就为中兽医防治畜禽病毒性疾病提供了可能性[2]。

1.1畜体正邪气与现代免疫过程观点相似

中兽医认为正气乃畜禽机体脏腑、经络和卫气营血的功能,为防止外邪入侵的防御系统,可抵御和祛除外邪,调节阴阳平衡;邪气为六淫、疫疠之气,可引起畜禽机体阴阳失衡,导致疾病发生发展[3]。现代免疫认为畜禽机体免疫系统又防御、自稳和监视功能。通过防御功能,可有效抵御致病菌的产生,与中兽医学中的正气抵御外邪观点相近。通过自稳功能,可对畜禽机体抗原进行清除,并削弱外来因素的影响,改善机体微循环,促进机体免疫平衡,这与中兽医学中正气调节阴阳失衡,维持阴阳平衡的观点相似。中兽医学中的正邪气观点与现代免疫学免疫过程观点相似,这为中兽医防治畜禽病毒性疾病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1.2中兽医治法可提高防治畜禽病毒性疾病效果

中兽医依据“辩证施治”、“治标治本”观点,提出“扶正祛邪”、“扶正固本”等治疗法则,对于免疫力低下的畜禽,即正虚者,可以扶正为主的治则进行治疗,使畜禽机体免疫得到改善,达到抗毒治疗效果。对于正不虚而邪实者,可以祛邪为主治法治疗,可调节免疫平衡。对于正虚邪实者,当以扶正祛邪为治则治疗,匡扶正气,祛除邪气。中兽医防治畜禽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中草药和针灸,应用前景较为广阔,在一定程度上对防治畜禽病毒性疾病也有颇多助益。

1.3中兽医防治畜禽病毒性疾病优势

由于畜禽免疫系统病因复杂,当以免疫促进剂或免疫抑制剂所能产生的效果较为有限,这也就决定了当下西药免疫制剂疗效不甚理想的原因所在,对于部分免疫抑制剂,甚至可对畜禽产生毒副作用。而中兽医防治,不仅包括免疫抑制剂、免疫促进剂,还有免疫调节剂,部分中药复方中的药物,可实现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可对促进和提高免疫低下的畜禽免疫力,如黄芪、甘草等;可抑制、降低畜禽免疫机能过高,如黄连、白花蛇舌草。对于针灸,也有较多研究认为,其具有免疫功能双向调节作用。中兽医防治畜禽病毒性疾病优势显著,前景广阔。

2中兽医防治畜禽病毒性疾病的途径

2.1针灸、中药与疫苗相结合

由于不同穴位对不同畜禽疾病具有特异性,根据中兽医辨证理论,辨清畜禽脏腑与经络穴位关系,择疾病特异性穴位,进行疫苗穴位注射,加快用药起效时间,延长药效持续时间,提高抗体效价,减少疫苗用量,进而实现良好治疗效果。而中药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和促进免疫功能改善的作用,通过从中药中开发疫苗佐剂,可提高疫苗的免疫活性,且减少药物毒副作用,在给予中药制剂与中药疫苗,或在注射中药疫苗时给予中药内服,可提高畜禽机体抗体生成效率和维持时间。此外,可通过针灸、中药、疫苗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中兽医防治畜禽病毒性疾病的效果[4]。

2.2中兽医防治方法与西医治疗方法结合

畜禽病毒性疾病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药物治疗、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和提升畜禽非特异性免疫力。由于中兽医“扶正”、“祛邪”的显著优势,主要体现在对畜禽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的提升。一般说来,畜禽机体在遭遇病毒性疾病时,非特异性免疫力为其最初自愈能力。故在实践中,通过将抗生素药物结合中兽医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草药等,可充分激发和调动畜禽机体抗病能力,实现良好防治效果,减少病情恶化和激发感染的发生,降低畜禽死亡率。

3结语

中兽医防治畜禽病毒性疾病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且体现出显著优势,在实践中,通过将针灸、中药与疫苗相结合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可有效提高中兽医防治畜禽病毒性疾病的效果,促进畜禽机体免疫力提升,降低畜禽死亡率,进而促进畜禽养殖的发展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免疫学防治篇2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免疫预防控制

【abstract】objectivereducetheincidenceofmumps、shortenthepopulartime,improvethetreatmenteffect、reducecomplicationsandpreventthespreadofinfectionthroughtheeffectivecontrolandimmunization.methodsdideffectivecontrollingandimmunizationbytakingmeasuresoftreatinginfectedpersons、isolatingthesourceofinfection、monitoringthesituationandvaccinationprotectingthevulnerablegroups.resultsafterthetimelyandeffectivecontrolandimmunization,theepidemictimeofmumpsareeffectivelycontrolled,thereareonly31days,42infectionpatientsarecuredandnocomplications,andarenofurtheroutbreakspopulartrends.conclusionstimelyandeffectivecontrolandpreventionmeasurescanimprovetheimmuneefficacyofmumps、shortenitspopulartime,reducecomplications,andpreventinfectionandspread.

【keywords】mumpsimmunizationcontrol

流行性腮腺炎为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多发于青少年及儿童。其临床症状主要有腮腺疼痛、非化脓性肿胀及发热等[1]。该病的临床症状较轻且为自限性疾病,因此该病发生时极易被人们所忽视。但该病的危害不仅只局限于腮腺,同时可能会对脏器及腺体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2]。其并发症常见的有病毒性脑炎、脑膜炎、卵巢炎、炎、心肌炎、胰腺炎等,情况严重者会危及生命安全。我们通过对某辖区发生疫情的一所小学进行调查分析,并采取了及时有效的控制及免疫预防控制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对象及方法

1.1调查对象

2010年3月某辖区一有流行性腮腺炎发生的小学,总调查人数901人,男482人、女419人。其中42人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男27例、女15例,平均年龄11岁。42例感染病例均伴有不同程度无力、发热、耳部疼痛、头痛、食欲不振及腮腺肿大症状。

1.2方法

对已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的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隔离治疗,加强学校教室消毒工作,开展腮腺炎疫苗预防接种工作,加强疫情监测及预警报告。

2结果

在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及免疫预防后,该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其流行时间仅为31天;42例感染患者在及时治疗后发病症状消失,痊愈出院且解除了隔离,同时也无任何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出现;在进行疫苗预防接种后,疫情并未有进一步流行发展的趋势。

3讨论

若无计划性免疫实施,流行性腮腺炎往往会随人群抗体消长而发生周期性流行。一般2-3年会流行一次,7-8年为一流行周期。1岁内儿童因从母体胎盘中获得免疫抗体而使得其感染该病的几率大为减小。该病多发于5-9岁儿童,且常见于冬春季。在人口稀少、交通闭塞、集体机构人群中易引起暴发。该病虽临床症状轻,但其可能会对感染患者造成的身体危害及社会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应加强控制及免疫预防。我们通过对某辖区一发生流行性腮腺炎小学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及免疫预防,使得疫情得到了显著控制,其控制及免疫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应将已感染患者及时隔离,并送往医院住院或进行隔离治疗。在患者治愈前,不准许其进入公共场所或是学校上课,防止对其他人造成传播、感染。当患者治愈后,应由相关卫生部门对其进行健康体检,体检合格后方可接受其返校学习。

其次,一旦发现疫情,应立即将传染源进行隔离,并对教室进行彻底全面消毒,搞好个人及环境卫生,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

再其次,加强疫情的监测及预警报告工作。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存在应立即向相关卫生部门报告,与此同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实施有效控制措施,将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及治疗,以防疫情蔓延。同时还应对学校进行调查及走访,定时向疾病控制中心及卫生局等报告疫情情况。

最后,也是极为关键的一点,动员未感染过流行性腮腺炎的学生接种腮腺炎疫苗,开展预防接种,充分做好易感人群保护工作[3]。有调查通过对暴发腮腺炎校园学生的疫苗应急接种后的logisti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影响其免疫效果的因素主要有:性别、既往感染史、疫苗接种史等。若单独采用腮腺炎疫苗或是将其与风疹、麻疹疫苗进行联合应急接种,接种者其年龄、接种季节及时间等均不会对防治效果造成影响。这也充分说明了即使疾病流行,其疫苗的免疫预防效果也能满足,可显著降低腮腺炎的发病率。

对流行性腮腺炎进行控制及免疫预防应坚持以预防为主,应加大《传染病防治法》教育宣传力度,科学合理开展疫苗预防接种,增强民众防范意识,确保民众身心健康,切实防范该病发生、蔓延扩散。

参考文献

[1]孙振杰.流行性腮腺炎的免疫预防方法探讨[j].中国保健,2010,(10):74-75.

免疫学防治篇3

春季天气异常,多风少雨,是禽病的多变季节,防治禽病发生和流行一般可采取强化免疫、加强饲养管理和科学的诊断治疗等几个方面,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营养水平,减少疫病损失,增加养殖效益。

冬末春初,天气仍然比较寒冷,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易出现复杂多变的天气,早晚温差大,加之春季干燥多风,很容易诱发疫病,特别是呼吸道病发病率会更高,一旦发生和流行,会给养殖户造成很大损失,规模养殖场对春季禽病的防治感到非常棘手,所以,有效的防治禽病是广大养殖场户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在基层总结的经验,浅谈以下春季禽病防治措施。

一、科学的做好免疫

养殖场户必须树立“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的思想,有些禽病如新城疫、马立克、法氏囊、禽流感等无有效治疗,只能依靠免疫预防。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并按照程序免疫至关重要。免疫时一定要正确使用疫苗,按照说明进行稀释,不能随便增减倍数,不同的免疫方法效果截然不同,免疫方法不正确效果就不明显,有时还会产生副作用;在进行免疫时,防疫技术人员一定要做好自我保护,因为很多疫苗是弱毒;免疫前后3天饮水中加黄芪多糖水,以减少应激反应,提高免疫力。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

二、加强饲养管理

要高度重视饲养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健康群,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一是饲料营养要均衡。根据家禽生长发育各个阶段和生产性能合理配制饲料,确保家禽获得全面、平衡、充足的营养,配制时要注意根据各营养成份、品种、生产阶段、季节的改变而随时调配,适当增加维生素(如维生素a、e、d)与微量元素(硒、锗)等,防治中毒素(如黄曲霉、药物、毒物)的存在,确保家禽日粮营养全价,保证家禽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提高机体免疫体能;二是注重禽舍保温与通风换气。虽然到春天,但是天气仍然处于低冷状态,昼夜温差较大,冷空气时有侵袭,所以不能过早地除去保暖设备,在天气骤变和夜晚还要注重保暖。在天气晴朗或中午及时通风换气,消除舍内异味和有害气体,保暖与通气是一个矛盾体,我们在饲养管理过程中要掌握好有机结合,保证家禽不受冷空气侵袭,不受异味气体制激;三是减少应激反应,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家禽养殖要避免噪音刺激,特别是规模养殖场要选择远离交通要道、远离居民区、地势稍高的平坦地区建设。引起应激反应的因素很多,通常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静态环境因子的变化,如温度、湿度、光照、密度、营养、饮水与空气成份不符合要求,还包括外来有害兽、鼠类、昆虫、疾病等因素;第二类是动态环境因素即生产管理措施,如转群、断喙、接种、选种、运输、饲料更换、饲养人员更换、粪便清扫等,在管理措施的各个环节都要搞好,温度控制要适宜,饮水供应要清洁。育雏阶段做到“七防”:防寒、防潮、防挤压、防鼠害、防嗓音、防脏乱、防疫病;喂料时要做到“四定”:定人、定时、定量、定质;饲养人员要“五勤”勤观察、勤检查、勤清洗、勤消毒、勤打扫,保持舍内环境和周围环境清洁良好。

三、准确诊断与治疗

免疫学防治篇4

【关键词】畜牧业感染对策

中图分类号:S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300-01

一、畜禽疫病发生的特点及防治上存在的问题

1、新病不断出现。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畜禽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省内外流通、国内外贸易的增多,新品种的不断引进,因缺乏有效的检疫和防疫措施,导致一些新的畜禽疫病(如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猪细小病毒、猪萎缩性鼻炎、猪环状病毒感染、禽流感、鸡减蛋综合症、鸡病毒性关节炎、禽传染性贫血、禽白血病、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鸭病毒性肝炎等)传入我省,部分疫病传入我市,由于这些疫病的出现,给诊断和防治工作带来较大困难,常常造成畜禽大批死亡,给畜牧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防疫意识不强,养防知识技能差。有些养殖场(户)的文化程度较低,技术知识欠缺,科学饲养管理水平不高,受过技术培训的人员有限,普遍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经营技能;防疫意识不强、不防疫或盲目免疫、随意增加次数或加大免疫剂量、疫苗保管使用不当等,造成免疫程序紊乱,免疫质量不高,甚至免疫失败,导致禽群常年疫病不断。

3、滥用抗生素和添加剂。无病用药、超量用药和违禁用药,大量滥用抗生素和黄胺类药物,将抗菌素等杀菌药视作“万能药”,造成鸡体内致病菌产生较强抗药性,疾病越来越难治;此外,饲料厂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作饲料添加剂,不仅破坏了禽类体内菌群平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体内致病菌的耐药性。

4、疫苗、兽药质量差及缺乏科学的免疫程序,导致一些疫病免疫防治失败。我国兽用疫苗和兽药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一是生产设备与工艺落后,使疫苗和兽药的质量不高,不少产品达不到Gmp标准。二是一些地区对兽药市场监督不利,导致一些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加之一些用户缺乏科学防治常识,滥用疫苗和药物,使一些疫病不能有效控制,这样既耽误了疾病的治疗,又增加了畜禽的饲养成本,并且使畜禽产品的药物残留超标,影响畜禽产品的出口,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

5、兽医卫生条件差,增加了疫病传播几率。个别养殖场(户)只看重疫苗和药物防治,而忽视了环境卫生条件。禽舍通风不良、地面潮湿、光线灰暗;不及时清除粪便,食槽、水槽很少冲洗、消毒。对消毒、驱虫不重视,尤其是消毒工作。另外,病鸡不隔离饲养,对死鸡不深埋,人为地造成疫源扩散,加剧了环境污染,增加了禽病传播途径。

6、市场发育不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健全。从畜产品市场看,大多数仅限于地域性,小范围的市场交换,大生产、大流通、大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数量有限,辐射力不强,仅靠某一养殖产完成是不可能的,需要从资金、品种利用、饲料配制、加工以及疫病防治方面进行配套。

二、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健全兽医防疫体制,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检疫,防止疫病传入。明确各级兽医部门的责任和权利,在兽医兽药执法上,减少政府行为,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加强兽医部门的力量,把一些专业水平高、业务素质强的高学历人员(硕士、博士)充实到兽医工作第一线上来,对现有兽医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兽医防疫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一方面要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有关的政策法规,增强广大群众的执法意识;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目前应重点放在兽药市场的监管上,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兽药和疫苗的行为必须依法严惩。此外,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畜牧业比重与日俱增,动物及畜产品进出口、异地引种等日益频繁,疫病传入的机会也会增多。因此,必须把好检疫关,防止疫病传入。

2、做好疫病免疫监测,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免疫防制是目前控制动物传染病发生的最有效的一种方法,用于动物疫病防制的疫苗种类较多,免疫程序也多种多样,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必须以免疫监测结果为依据,它是畜禽疫病防治的重要手段。免疫监测包括病原监测和抗体监测,通过对病原和抗体水平定期进行监测,了解疫病流行情况和疫苗的免疫水平,科学地制定免疫程序,就能有效地控制主要传染病的发生。

3、控制环境污染,消除疫病隐患。引起畜禽疫病流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环境污染是引起传染病流行的重要因素。部分畜禽饲养者缺乏疫病防治常识,不能按规定处理病死畜禽,畜禽舍消毒不严格,甚至于脆不消毒,导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因此必须把控制环境污染提高到畜禽疫病防治的议事日程上来抓好落实,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疫病隐患。

4、加强兽医部门实验室建设,提高疫病的诊断水平,有效控制疫病的流行动物疫病的防疫与检疫,必须以实验室的诊断和检验为依据,这是整个兽医工作的最基本环节。了解和掌握动物疫病发生和发展规律,进行动物流行病学的研究,并建立动物疫病的监测体系,也必须以兽医实验室的工作为基础。近几年来,通过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使兽医实验室的仪器装备和人才培养有所完善和充实。但面对目前复杂的动物疫情和今后的兽医工作要求,还远远不能适应。因此,应该将兽医实验室的建设,包括诊断技术和诊断标准的建立,作为控制动物疫病的重要手段。

5、推行新饲养模式,减少传染机会,逐步实现家禽业由分散饲养、畜禽混养方式向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方式转变,实施统一防疫和管理。认真贯彻实行《动物防疫法》,是推进依法行政、实现依法防控的重大举措,是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法律依据,引导养殖户增强法律意识,依法自觉履行应尽的疫病防治义务。

免疫学防治篇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2.023

中医在甲型H1n1控防的作用

在流感的预防方面,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是最经济和有效的手段,但由于疫情的突然爆发和迅速蔓延,十几亿的国民在短时间内都接种疫苗可能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给预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而采用中医中药预防具有药源方便、就地取材的优势,而且避免了注射疫苗(生物制剂)的过敏反应。我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制定《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2009版)》[1],从生活起居、饮食、汤药预防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在这次流感的防控方面,我国对确诊病例除了运用达菲治疗外,积极运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如清开灵注射液、莲花清温胶囊、银翘感冒颗粒、柴芩感冒药、防感颗粒、流感1号等中医中药方剂的广泛运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这些大多从治疗角度上进行研究,而用中医药预防方面报道相对较少。因此想抛砖引玉,就玉屏风散预防流感谈谈粗浅认识。

中医对甲型H1n1的认识

根据甲型H1n1流感确诊患者的临床表现,应属于中医学“瘟疫”范畴[3]。其实祖国医学对“瘟疫”的认识较早,《素问•刺法论》说:“五疫所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强调了瘟疫的传染性。明代吴又可《瘟疫论》对瘟疫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全面论述;认为瘟疫是感受“疬气”所致。而且还强调瘟疫的预防对于控制瘟疫的广泛流传具有重要意义。如《素问•刺法论》提到“避其毒邪”。强调了对瘟疫要未病先防的思想。另有清代瘟疫学派的刘奎在《松峰说疫》中也记载了一些民间流传的治疫方法,有许多颇具特色,如避温方中使用了许多佩带、焚香的方法,合理的中药配方泡茶漱口,对今天预防疫病的流行仍有启发[4]。根据柯韵佰“邪之所奏,其气必虚”(正气虚)的理论,只要体内正气旺盛,纵有许多致病因素(邪气、病毒、细菌等),正气(免疫力)也能抵御,因此肌体就可以免于生病。

玉屏风散的现代医学发展进程

玉屏风散其主要成分为黄芪、防风、白术。源自《丹溪心法》的经典古方,组成简单,效果独特。方中黄芪甘温,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力,为臣药。两药合用,使气旺表实,则汗不外泄,外邪亦难内侵。佐以防风走表而散风御邪,黄芪得防风则因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祛风而不伤正。是古人治疗气虚感冒的名方。20世纪之前多用于小儿易感及止汗。21世纪以来不少西医学者从临床中玉屏风散的疗效,体会出免疫调节慨念,开始从体液免疫的免疫球蛋白入手,发现了玉屏风散对免疫有一定调节作用。上海儿科专家率先从细胞因子的角度研究玉屏风,第1次提出来双向调节t淋巴辅助细胞的见解,从免疫调节的角度初步解释了玉屏风散用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及Ⅰ型变态反应相关的治疗依据[5~8]。2003年非典肆虐时国内多个权威专家都把玉屏风散作为非典防治的推荐药。2007~2008年玉屏风散一方面成为了国家的疫情储备药,另一方面成为了禽流感及手足口病的推荐药。2009年由于有了玉屏风散提升细胞免疫抵御病毒入侵的大量证据,在甲型H1n1流感肆虐并迅速蔓延,而疫苗又不能及时满足供应时,玉屏风散成了最安全的预防用药,尤其适合体弱人群。

玉屏风散的药理学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玉屏风散中的黄芪、白术、防风三味药都具有不同程度抗菌、消炎、抗过敏、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特别是在提高免疫功能方面有很多研究。现代免疫学关于免疫的功能与中医理论中的“扶正祛邪”相类似,即提高肌体的免疫功能。玉屏风散从提高自身正气着手,通过提高肌体的免疫调节功能来起到抵御病毒的作用。与一般药物直接杀灭病原体的作用是确然不同的,强调的是扶正气,驱外邪,因此没有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在中医提倡“治未病”,未病先防的防病理念中,具有较大的用武之地,所以名正言顺成了中医“扶正固表”的传统名方。

关于玉屏风散的剂型说明

随着中药制剂的发展,为了方便不同患者使用,现在已经有了不同的包装和剂型,如煎剂、发酵液、胶囊剂、散剂、颗粒剂、口服液等。它们的配方都是根据经典名方玉屏风散而来。但是可能由于药源产地不同(是否地道药材),制剂提纯度的高低和剂型的不同而致疗效的差异。我院门诊在这次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对因反复呼吸道感染而反复到我院门诊就诊的患儿,推荐急性期后口服玉屏风颗粒(广州环球制药有限公司生产),3岁以下用1/2袋(2.5g),1日3次;3岁以上用成人量,1次1袋(5g),1日3次;疗程2~3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服药的患儿抵抗力明显增强,不但没有感染甲型流感,还大大降低了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明显减少门诊就诊的次数。该药价格低廉,给药方便,可免去注射疫苗的痛苦,能被大多数家庭所接受。为弘扬祖国医学“治未病”,未病先防的理念,切实预防瘟疫的发生和蔓延,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2009版),2009-05-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3版).(2009-10-13).

3姜良铎.中医论治甲型H1n1流感.中医杂志,2009,50(8):761-762.

4孙敏.略论瘟疫学派治法特色.河南中医,2008,28(1):8-9.

5张红军,张晓莉,宋宝辉,等.玉屏风散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1,17(4):398.

6张红军,张晓莉,宋宝辉,等.玉屏风散对小鼠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及腹腔吞噬活性的影响.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3,19(6).

免疫学防治篇6

2.19世纪中医防治鼠疫概况1890年-1894年的甲午鼠疫大流行,主要是民间自救,中医为当时的主流医学,勇敢站出来应付这种未识的烈性传染病,陆续出现一系列鼠疫中医防治专著,如吴宣崇《治鼠疫法》)、陈兆祥《急救鼠疫传染良方》、罗芝园《鼠疫汇编》、黎佩兰《时症良方释疑》、郑肖岩《鼠疫约编》、余伯陶《鼠疫抉微》等数部相关的鼠疫防治专著。

吴宣崇与《治鼠疫法》,在病原学方面,他认为疫气来自地气,提出同一地区城市多死而山林可免;同一居宅泥地黑湿多死而铺砖筑灰可免;暗室避风多死而居厅居楼可免。同一家宅婢女小儿多死,是因为她们经常贴地而坐或赤足踏地;其次为妇人,因为她们经常居室地,再次为静坐寡出的男子。可见他已经看出阴暗潮湿处易于染病的特点。吴宣崇提出一些可行的防避之法和生药方、熟药方、治出斑方、治疔疮方等。今保留的熟药方药味为:大黄、朴硝、枳实、川朴、犀角、羚羊角、黄连、黄芩、车前、泽泻、连翘、牛子、桃仁、红花、紫草茸、紫花地丁、紫背天葵等。

罗汝兰(即罗芝园)的《鼠疫汇编》改用解毒活血汤加减。主方是连翘三钱,柴胡二钱,葛根二钱,生地五钱,当归钱半,赤芍三钱,桃仁八钱,红花五钱,川朴一钱,甘草二钱。罗氏还考虑以生药代替熟药之法。如犀角、羚羊角被植物药替代后,植物占中医鼠疫药的绝大部分。

余伯陶的《鼠疫抉微》中记录:“鼠疫又名核瘟,言是症之必见结核也。”清代郑肖岩着《鼠疫约编》八篇,介绍鼠疫的预防,辨证及治法,并附医案及验方。

3.20世纪现代医学对鼠疫的预防与控制随着人们对黑死病认识的逐渐深入,一些带有现代医学痕迹的治疗和预防方法开始出现。某种程度上,黑死病结束之日,正是现代医学兴起之时。1910年10月,中国东北发生鼠疫,1910年12月,天津北洋陆军医学院副监督伍连德被指派为全权总医官赴哈尔滨,开始了大规模的鼠疫防疫工作,随后抽调所能调动的陆军军医学堂、北洋医学堂和协和医学院的医护人员以及直隶、山东等地方的一些医生,陆续前往东北。清政府及各地方当局对疫情采取伍连德等专家的建议:组建各级防疫组织、颁布各种防疫法规,以及采取了隔断交通、对病人及疑似病人实施隔离、焚化尸体、对疫区严格消毒等具体防疫措施,成功控制了鼠疫的扩散。不到4个月就成功扑灭了这场死亡人数达6万之多、震惊世界的烈性传染病。后人在20世纪中后期总结出系统预防控制方法:

“最重要是避免被跳蚤叮咬,以及避免直接接触患者,避免碰触具感染性之组织,最好也不要暴露于肺鼠疫病人活动地区。若在流行地区,需清除所有可能带菌的鼠类或跳蚤,或施打疫苗。灭蚤并需要先在灭鼠之前进行,以避免跳蚤跳入其它新宿主(如人类)继续传染病菌。来自疫区之轮船或港区仓库须防鼠、灭鼠及灭蚤。避免接触及处理其死尸。若有前往鼠疫流行地区旅游、或与病患、动物或致病原(病媒)接触经历,且符合下列部分或全部临床描述者:如出现发烧、寒颤、头痛、不适、虚脱及白血球增多症状后须报告当地卫生当局。高发病率地区的居民、旅客、处理鼠疫杆菌或被感染动物的实验室人员或防疫人员,须在医院隔离。最直接的方法是接受抗生素治疗,降低肺鼠疫及败血性鼠疫的致死率。鼠疫的治疗强调早期足量给药,临床上常采用从微生物中提取抗生素如链霉素加氯霉素或四环素,庆大霉素加氯霉素。”

4.21世纪基于分子生物学的鼠疫检验与预防2001年王继祖,金丽军,海银贵,李勇,何生江指出固原县首次检出鼠疫Fi抗体。2005年王效义进行了鼠疫耶尔森氏菌与假结核耶尔森氏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同年,韩岳进行了鼠疫耶尔森氏菌新型候选Dna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效果鉴定。

2004年梁江明、杨进业报道我国鼠疫指示动物研究进展。2006年岳明祥进行“用于食品中鼠疫耶尔森菌的纳米胶体金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英国国防部(1996-2004)发明提供一种保护人或动物免受鼠疫耶尔森氏菌侵害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给机体接种疫苗,接种的疫苗包括一定形式的鼠疫耶尔森氏菌V抗原、F1抗原或这两种抗原的保护性表位,但不是完整的鼠疫耶尔森氏菌细胞。

200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布鲁贝克教授等指出“耶尔森氏鼠疫菌”在人体温度下增长需要大量的钙,当钙量不足的时候,它会产生大量的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酶会消化天门冬氨酸,由于鼠疫菌不具备这种酶,它就会产生远远超过人体需要的天门冬氨酸,将导致宿主的氨基酸失衡。布鲁贝克教授说“如果是这种情形,我们也许能想办法通过减少额外的天门冬氨酸来降低鼠疫的死亡率。”2008年张迎春漆一鸣发现苯醚威通过干扰印鼠客蚤幼虫的变态,引起幼虫表皮、生殖芽异常改变,不能发育为成虫而死亡,因此苯醚威可以成为新的鼠疫预防杀虫剂。

参考文献

[1]刘军,杨进业.研究动物防疫法浅析动物鼠疫[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8,5

[2]王兆俊,熊光华,管立人.新中国黑热病流行病学与防治成就[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1

[3]]王继祖,金丽军,海银贵等.固原县首次检出鼠疫Fi抗体结果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1,1

免疫学防治篇7

【摘要】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对免疫受损宿主HBV再激活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将HBsag阳性免疫受损宿主分为两组:拉米夫定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化疗之前2~3周开始使用拉米夫定0.1g口服1次/d,进行预防性治疗,对照组在宿主出现HBV再激活表现时开始用相同剂量进行治疗,分别于拉米夫定治疗后或免疫抑制治疗开始后2周、4周、6周、12周、24周检测肝功、HBVm及HBV病毒定量。结果拉米夫定预防组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物过程中或结束后,18.5%(3/16)出现HBV再激活表现;对照组53%(7/13)出现HBV再激活,拉米夫定治疗后71.4%(5/7)病毒转阴,肝功恢复正常,其中2例死于暴发性肝衰竭。结论早期应用拉米夫定可有效预防及治疗免疫受损宿主HBV再激活。

【关键词】HBV再激活拉米夫定HBsag携带者

.

【abstract】objectivetotestthetherapyandpreventioneffectoflamivudineonHBVreactivationinHBVcarrierwithimmunodefault.methodsRandomlydividedthepatientsintotwogroup,onegrouphad20patientsandthepatientsweretreatedwithlamivudine2~3weeksbeforecytotoxictherapyorimmuno-inhibitortherapy.thecontrolwasnottreatedwithlamivudineuntiloccurringHBVreactionduringcytotoxictherapy.LiverfunctionlevelandserumHBVRnalevelofallpatientswereexaminedrespectivelyattheendof2w,4w,6w,12wand24waftertherapywithLamivudineorbeginningcytotoxictherapy.Resultsinlamivudinepreventivetherapygroup,18.5%(3/16)wereprotectedfromHBVreactionduringcytotoxictherapyorimmuno-inhibitortherapy,incontrol,53%(7/13)occurredHBVreactionduringoraftercytotoxictherapy,patientswithHBVreactionweretreatedwithlamivudineand71.4%(5/7)appearedserumloaddecreaseandliverfunctionnormal,onlyonepatientdiedofliverfailure.ConclusionearlyusageoflamivudinecouldeffectivelyprotectHBVcarriersagainstchemotherapy-inducedhepaticfailure.

【Keywords】HBVreactionlamivudineHBsagcarrier

免疫受损宿主指患有免疫缺陷疾病或使用细胞毒性或免疫抑制剂药物的患者。一般包括肿瘤、器官或组织移植而需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以及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受损免疫指的是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任何情况。HBV再激活指的是慢性HBV感染患者合并肿瘤时接受细胞毒性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出现的HBV复制,可以导致肝细胞连续性坏死及肝功能进行性下降,最终产生程度不一的损害,轻者表现为肝炎症状,重者出现暴发性肝衰竭而死亡。目前通常认为这是合并慢性HBV感染的肿瘤患者,尤其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等接受化疗后常见的并发症[1~3]。本研究旨在观察拉米夫定对这类患者HBV再激活的防治作用。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01年1月~2003年12月上海市长海医院收治的29例必须进行免疫抑制治疗或化疗的HBsag携带者,拉米夫定预防组16例,男6例,女10例,平均年龄56.3岁,对照组13例,男4例,女9例,平均年龄42.9岁,两组患者均HBsag阳性,抗HCV、抗HaVigm、抗HiV、抗HDV、抗HeV阴性。免疫抑制治疗前预防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比、基础疾病和病毒复制水平及肝脏炎症改变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1.2方法预防组:开始免疫抑制治疗或细胞毒性化疗之前2周或3周开始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方法为:拉米夫定0.1g口服,1次/d,持续抗HBV治疗至化疗结束后4周或外周血wBC恢复正常(>4.0×109/L);对照组:免疫抑制治疗或细胞毒性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HBV-Dna和肝功能检查,出现病毒复制和(或)aLt升高时开始拉米夫定抗HBV,方法为:拉米夫定0.1g口服,1次/d,持续抗病毒治疗1个疗程(至少1年)。两组患者分别在开始抗病毒治疗后2周、4周、12周、24周采血进行病毒学指标和肝功能检测。

1.3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0.0进行χ2检验和单因素相关分析。

表1拉米夫定预防组和对照组免疫治疗前一般资料统计

2结果

2.1拉米夫定预防治疗对病毒再激活影响对必须应用包括糖皮质激素方案进行免疫抑制治疗或细胞毒性化疗的HBsag携带者,治疗前预防应用拉米夫定明显降低患者免疫受损之后HBV再激活率,预防治疗组HBV再激活率为18.5%(3/16),对照组为53%(7/13),两组比较χ2=3.910,p=0.06。见表2。

表2Chi-Squaretests

注:a:Computedonlyfora2×2table;b:1cells(25.0%)haveexpectedcountlessthan5.theminimumexpectedcountis4.48

2.2免疫受损HBsag携带者病毒再激活相关因素分析免疫抑制治疗前病毒载量同免疫受损后HBV再激活具有明显相关性,治疗前aLt水平同HBV再激活有一定相关性,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宿主因素性别和年龄同HBV再激活无相关性,见表3。

表3宿主和病毒因素对免疫受损HBsag携带者HBV再激活影响

注: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

2.3拉米夫定治疗HBV再激活病例13例HBsag携带者在进行包括糖皮质激素化疗或免疫抑制后7例出现病毒HBV-Dna高复制和肝功反复,其中5例在出现肝功反复后加用拉米夫定进行抗HBV治疗,在拉米夫定治疗1个月后,病毒载量下降或转阴,肝功恢复正常,另外2例肾移植患者未接受拉米夫定治疗,于HBV再激活后2周左右死于急性肝功能衰竭,见表4。

表4HBV再激活病例资料统计

3讨论

HBV病毒再激活是HBsag阳性患者进行细胞毒性化疗或免疫抑制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坏,甚至肝细胞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据目前的报道估计,HBsag阳性患者在进行细胞毒性或免疫抑制治疗过程中由于HBV再激活导致肝炎复发的比例为49%[4],本研究结果显示53%患者在免疫受损后出现HBV再激活,并伴肝功反复,略高于文献报道,可能由于病例选择和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不同所致。

HBV再激活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强烈的细胞毒性或免疫抑制剂化疗期间,其特征是病毒复制增加,主要表现为血清HBV-Dna、HBeag、HBV-Dna多聚酶的增加以及HBV感染正常肝细胞。第二阶段与细胞毒性或免疫抑制剂停药后免疫功能恢复相关,从而产生迅速的免疫介导的感染肝细胞大量破坏,临床上可以导致肝炎、肝衰竭甚至死亡。因此,从理论上讲,早期预防性抑制HBV复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患者发生HBV再激活可能。目前的一些个案报道提示,拉米夫定可有效预防免疫受损HBsag阳性患者发生HBV再激活[5,6]。本研究对16例HBsag阳性患者在免疫治疗前预防应用拉米夫定,同对照组相比HBV再激活率明显下降,这进一步证实拉米夫定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免疫抑制致HBV再激活,但由于长期应用拉米夫定会导致HBV-YmDD变异发生,所以,本研究在免疫抑制治疗结束后6周,宿主外周血wBC恢复正常或免疫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后停用拉米夫定。

HBV再激活可能由病毒和宿主双方面因素决定,糖皮质激素为免疫抑制剂,HBV-Dna中含有糖皮质激素的应答成分,皮质激素会作用于HBV-Dna,激活HBV基因表达,使HBV复制再度活跃,所以,糖皮质激素是HBsag阳性患者发生HBV再激活的预测因素之一[4],研究证实不包含糖皮质激素的细胞毒性化疗导致HBsag阳性患者发生HBV再激活率明显降低[7]。本研究应用单因素分析法对患者免疫抑制治疗前病毒载量和肝功aLt及宿主年龄、性别等因素同HBV再激活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前病毒载量同HBV再激活具有明确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而aLt同HBV再激活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提示对HBsag阳性患者合并恶性肿瘤或免疫性疾病,需要应用糖皮质激素进行免疫治疗之前可先根据病毒载量和aLt水平确定是否需要进行预防性抗HBV治疗。

拉米夫定可有效抑制HBV复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免疫功能正常慢性HB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8,9]。目前为止,拉米夫定用于免疫受损HB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经验有限,从目前的个案报道经验看,拉米夫定显示了良好的耐受性和反应性[10~12]。本研究对5例HBV再激活患者及时应用拉米夫定治疗后,病毒载量下降,肝功能好转,显示良好的耐受性和反应性。

根据本研究结果和其他学者报道的经验,我们建议对准备进行免疫抑制治疗或细胞毒性化疗的HBsag携带者进行以下处理:免疫治疗前筛查血清HBV-Dna水平,如果HBV-Dna高复制水平,预防性抗HBV治疗,控制HBV复制水平;如果HBV低复制水平,免疫抑制治疗期间或结束后密切监测HBV-Dna水平和肝功能,以便及时开始抗HBV治疗。有关免疫受损宿主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最佳疗程和停药标准还有待更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CzuczmanmS,Grillo-LopezaJ,whiteCa,etal.treatmentofpatientswithlowgradeB-celllymphomaantibodyandCHopchemotherapy.JClinoncol,1999,17:268-276.

2Dervitei,HoberD,morelp.acutehepatitisBinapatientwithantibodiestohepatitisBsurfaceantigenwhowasreceivingrituximab.nenglJmed,2001,344:68-69.

3ngHJ,LimLC.FulminanthepatitisBvirusreactivationwithconcomitantlisteriosisafterfludarabineandrituximabtherapy:casereport.annHematol,2001,80:549-552.

4LokaSF,LiangRHS,ChiueKw,etal.ReactivationofhepatitisBvirusreplicationinpatientsreceivingcytotoxictherapy.Gastroenterology,1991,100:182-188.

5al-taieoH,morkH,Gasselam,etal.preventionofhepatitisBflare-upduringchemotherapyusinglamivudine:casereportandreviewoftheliterature.amHematol,1999,78:247-249.

6SilvestriF,ermacoraa,Sperottoa,etal.LamivudineallowscompletionofchemotherapyinlymphomapatientswithhepatitisBreactivation.BrJHaematol,2000,108:394-396.

7ChengaL.Steroid-freechemotherapydecreasestheriskofhepatitisflare-upinhepatitisBviruscarrierswithnon-Hodgkin’slymphoma(letteraa).Blood,1996,87:1202.

8LaiCL,ChingCK,tungaK,etal.LamifudineiseffectiveinsuppressinghepatitisBvirusDnainChinesehepatitisBsurfaceantigencarriers:aplacebo-controlledtrial.Hepatology,1997,25:241-244.

9LaiCL,ChienRn,LeungnwY,etal.aone-yeartrialoflamivudineforchronichepatitisB.nenglJmed,1998,339:61-68.

10terBorgF,SmorenburgS,DemanRa,etal.Recoveryfromlife-threatening,corticosteroid-unresponsive,chemotherapy-relatedreactivationofhepatitisBassociatedwithlamivudinetherapy.DigDisSci,1998,43:2267-2270.

免疫学防治篇8

关键词: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狂犬病疫苗;暴露后患者伤口愈合;影响

中图分类号:R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4-0100-02

为研究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联合狂犬病疫苗对暴露后患者伤口愈合的影响,笔者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中心预防接种门诊选择了接受狂犬病疫苗三级暴露后损伤患者共7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狂犬疫苗与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组和狂犬疫苗组,各39例。对其进行分组区别治疗,研究成果显著,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为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中心预防接种门诊接受狂犬病疫苗的三级暴露后损伤患者,共78例,按狂犬病暴露后处置患者知情同意书签字分为两组,狂犬疫苗与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组和狂犬疫苗组,各39例。所有患者均于研究前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狂犬疫苗与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4.2±3.6)岁。犬咬伤15例,猫咬伤11例,鼠咬伤4例;头部受伤5例,四肢受伤19例,躯干受伤15例。狂犬疫苗组患者中,男20例,女19例;年龄24~66岁,平均年龄(43.3±3.4)岁。犬咬伤16例,猫咬伤10例,鼠咬伤4例;头部受伤6例,四肢受伤18例,躯干受伤15例。排除标准:排除患有免疫缺陷症患者,排除正在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排除急性发热性疾病患者,排除伤口缝合包扎患者[1]。经过严密细致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中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狂犬疫苗组39例狂犬疫苗组患者采用狂犬病疫苗进行治疗,对患者伤口进行消毒,然后接种狂犬病疫苗。

1.2.2狂犬疫苗与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组39例狂犬疫苗与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组患者在在狂犬病疫苗外联合采用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S10940014)治疗,采用所需总剂量的50%进行于受伤部位皮下浸润注射,其余50%剂量进行肌内注射。注射剂量:20iU/kg计算,一次注射。如果所需的总剂量>10ml,可在1~2d内分数次注射。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伤口局部反应以及愈合情况:分为显效、有效与无效。显效:患者接受治疗后7d内伤口局部反应消失。有效:患者接受治疗后14d内伤口局部反应消失。无效:患者接受治疗后28d内伤口局部反应依旧存在。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发生率,包括发热、过敏性皮疹等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分析,计量资料取(x±s),组间率对比取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伤口局部反应以及愈合效果比较

治疗后,狂犬疫苗组显效13例(33.33%),有效19例(48.72%),无效7例(17.95%),总有效率82.05%。狂犬疫苗与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组显效18例(46.15%),有效20例(51.28%),无效1例(2.56%),总有效率97.44%。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狂犬疫苗与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1例发热,1例过敏性皮疹,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例(5.12%),狂犬疫苗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3例发热,5例过敏性皮疹,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例(20.51%),狂犬疫苗与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狂犬疫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294,p

3讨论

狂犬病(rabies)指的是由于人畜共患情况下,人被动物咬伤之后发生感染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又被称作恐水症(hydrophobia)[2]。狂犬病属于可防不可治愈的传染病,病死率100%,因而一直是我国法定传染病死亡率之首[3]。依据wHo等[4]对狂犬病预防原则,暴露后三级损伤的患者应当在接种狂犬病疫苗的同时应用抗狂犬病血清进行治疗,而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联合狂犬病疫苗治疗是当前的主要有效措施[5]。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属于高效价特异性被动免疫球蛋白制剂,联合狂犬病疫苗,在接受疫苗1w内不会影响免疫效果,并且能够快速中和病毒,防止病毒进一步侵染患者伤口周围神经系统[6],从而延长狂犬病潜伏时间,使得疫苗主动免疫发挥效用能够有足够的时间,除此之外,其还能加快患者暴露伤口的愈合。在本次研究中,与狂犬疫苗组82.05%的有效率对比,狂犬疫苗与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组患者97.44%的有效率明显较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采用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联合狂犬病疫苗治疗动物引起的暴露后损伤患者,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促进患者的伤口愈合,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将其广泛地推广至临床治疗中。

参考文献:

[1]吴珍红,林勤,林志龙,等.2007年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犬伤门诊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共患病学报,2009,25(7):697-698,706.

[2]李姗梅.护理干预对预防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不良反应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6,6(27):252-253.

[3]高玉英,胡莉云,王传凤,等.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应用与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4):4732-4734.

[4]温婉颜,唐翠英,陈小坚,等.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使用效果[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5):100-101.

免疫学防治篇9

传染病预防措施可分为:①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②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③治疗性预防措施。

(一)预防性措施

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主要内容如下:

1.对外环境中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实体应进行的措施 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结合城乡建设,搞好粪便无害化、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医院及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防止致病性微生物扩散和院内感染;在医疗保健机构也应大大贯彻《食品卫生法》以及进行消毒、杀虫、灭鼠工作。虽然上述工作主要由卫生防疫及环境监测部门牵头执行,但临床医师也应积极配合。

2.预防接种(vaccination)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1)预防接种的种类

1)人工自动免疫:是指以免疫原物质接种人体,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免疫原物质包括处理过的病原体或提炼成分及类毒素。其制剂可分为:

活菌(疫)苗:由免疫原性强而毒力弱的活菌(病毒或立克次体)株制成。如结核、鼠疫、布鲁菌活菌苗,脊髓灰质炎、流感、麻疹活疫苗。其优点是能在体内繁殖,刺激机体时间长,接种量小,接种次数少。但由于不加防腐剂,当被污染时杂菌易生长。一般必须冷冻保存。

死菌(疫)苗:将免疫性强的活细菌(病毒等)灭活制成。优点是勿需减毒,生产过程较简单,含防腐剂,不易有杂菌生长,易于保存;缺点是免疫效果差,接种量大。也有将菌体成分提出制成的多糖体菌苗,如流行性脑膜炎球菌多糖体菌苗,其免疫效果较一般菌苗为好。

类毒素:是将细菌毒素加甲醛去毒,成为无毒而又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等。

2)人工被动免疫:以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接种人体,使人体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由于抗体半衰期短,有超过25天,因而难保持持久而有效的免疫水平。主要在有疫情时使用。

免疫血清:用毒素免疫动物取得的含特异抗体的血清称抗毒素。提出其丙种球蛋白有效免疫成分称精制抗毒素,含异种蛋白少,可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免疫血清主要用于治疗,也可作预防使用。

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及胎盘球蛋白):由人血液或胎盘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成。可作为麻疹、甲型肝炎易感接触者预防接种使用,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更不能作为万能治疗制剂滥用。

被动自动免疫:只是在有疫情时用于保护婴幼儿及体弱接触者的一种免疫方法。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长处,但只能用于少数传染病,如白喉,可肌注白喉抗毒素1000~3000单位,同时接种精制吸附白喉类毒素。

(2)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我国自70年代中期开始普及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以来,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各地已自上而下建立起计划免疫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和冷链系统,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稳步下降。1988年和1990年,我国分别实现了以省和以县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并通过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联合组的审评。目前,以消灭脊髓灰质炎为重点,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又进入了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新阶段。

1)计划免疫的免疫制品及病种:我国常年计划免疫接种主要内容为对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和以后适时的加强免疫,使儿童获得对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结核和破伤风的免疫。目前我国已将乙肝疫苗的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但未纳入计划免疫程序。有些地区也将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的免疫接种纳入计划免疫范畴。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可以预计,其他一些危害儿童健康、用疫苗可以预防的传染病也将列入计划免疫工作范围。

2)计划免疫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是根据有关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因素、卫生设施等条件,由国家对不同年(月)龄儿童接种何种疫苗作统一规定。只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实施,才能充分发挥疫苗效果,避免浪费。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初种(初服)起始月龄、接种生物制品的间隔时间、加强免疫时间和年龄范围。

儿童基础免疫:卡介苗1针,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3次,百白破混合制剂3针,两针(两次)间最短间隔时间为一个月;麻疹活疫苗1针。要求城市和已经装备冷链设备的地区,在12月龄内完成儿童基础免疫;尚未装备冷链和边远地区儿童可在18月龄内完成:牧区(含半牧区)及人口稀少的边境地区在36月龄内完成。同时还要求,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基础免疫的起始月龄不准比规定的免疫月龄提前(但可以推后);两针次间隔时间最短不应短于28天(但可长于28)。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基础免疫才算合格接种。城市12岁儿童是否作卡介苗加强,根据当地结核病流行情况决定。

3)计划免疫的实施:

①组织措施:接种方式有定点和分散接种,凡有条件和可能的地区都应实行定点接种,以保证接种质量和降低疫苗损耗。接种人员城镇由基层保健构成预防保健科(组)、乡镇卫生院防保组(股、站)负责实施接种;农村由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或乡村医生负责实施接种,在无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的地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工作态度不可信的地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技术不适应的地区可组织接种小组(分队)实施接种。

②接种剂量和部位:使用有效疫苗,正确的接种剂量和接种途径是保证免疫成功的关键。如接种剂量与途径不当,可造成接种事故,如个别基层卫生组织误将用卡介苗作皮下接种而发生成批的深部脓肿患者出现。

③接种实施步骤:实施接种步骤及其工作要求如下:

④计划免疫疫苗的禁忌证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计划免疫接种所用的疫苗几乎没有禁忌证。

发热、腹泻和营养不良的儿童均可进行接种,儿童腹泻时,仍可口服脊灰疫苗,但不计入基础免疫次数,应在下次补服;

家长或临床医生对正在患病的儿童接种疫苗有顾虑时,应鼓励和动员他们进行接种;若经劝告仍不愿接受,可暂缓接种,等愈后及时补种;

对接种第一针百白破疫苗发生强烈反应(抽搐、高热、惊厥)的儿童,不可再接种第二针。

根据我国计划免疫工作实际情况,处理疫苗禁忌证的原则为:受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及结核病六种儿童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以减少其发病率与死亡率。1990年9月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90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1991年3月,我国政府总理已正式签署了上述两个世界性文件,为实现文件规定的各项目标作出了庄严承诺。这两个文件涉及到预防接种目标者,如下:到2000年,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到1995年,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到1995年,与实行计划免疫前相比,使麻疹死亡率降低95%,发病率降低90%,以此作为长期在全球消灭麻疹的重要步骤;保持高水平的免疫覆盖率(到2000年以后)。

既往诊断有明确过敏史的儿童,一般不予接种(口服脊灰疫苗除外);

免疫功能缺陷的儿童,可暂缓接种,等愈后补种;

具体如何掌握各种疫苗的禁忌证,应以疫苗使用说明书为准

4)冷链:实施计划免疫,冷链是保证疫苗接种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所谓“冷链”(coldchain)是指疫苗从生产单位到使用单位,为保证疫苗在贮存、运输和接种过程中,都能保持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而装备的一系列设备的总称。

5)扩大免疫计划: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扩大免疫计划(expandedprogrammeonimmu-nization,epi),要求1990年全世界所有的儿童接种率至少达到90%,以预防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和肺结核。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洋地区通过了在1995年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决议,我国地处西太洋地区,因此这个庄严的任务也是我国的奋斗目标。为此,我国《八五计划纲要》规定,到1995年乡镇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85%。

(3)预防接种反应

1)一般反应:接种24小时内接种部位有局部红、肿、痛、热等炎症反应,有时附近淋巴结肿痛。

一般反应是正常免疫反应,不需作任何处理,1~2天内即可消失。倘若反应强烈也仅需对症治疗。如果接种人群中的强度反应超过5%,则该批疫苗不宜继续使用,应上报上级卫生机关检验处理。

2)异常反应:少数人在接种后出现并发症,如晕厥、过敏性休克、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过敏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虽然异常反应出现机率很低,但其后果常较严重。若遇到异常反应时应及时抢救,注意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并向上级卫生机构报告。

3)偶合疾病:偶合疾病与预防接种无关,只是因为时间上的巧合而被误认为由接种疫苗所引起。冬季常偶合流脑,夏季常偶合肠道传染病,可经诊断加以鉴别。在接种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进行接种,注意当时一些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尽量避免偶合疾病发生,同时应向病人家属作好解释。

4)预防接种事故:制品质量不合格或消毒及无菌操作不严密或接种技术(部位、剂量、途径)错误而引起,常误认为接种反应。

5)计划免疫所用疫苗的反应及处理。

(4)预防接种效果考核:预防接种效果的考核多由生物制品研究所或卫生防疫站进行。具体内容包括免疫学效果评价和流行病学效果评价。流行病学效果评价包括不良反应观察和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发病率对比分析。免疫学效果评价系观察接种者免疫指标的变化状况。

3.防护措施 在某些疾病流行季节,对易感者可采取一定防护措施,以防止受感染,如应用蚊帐或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以预防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等感染;在进入血吸虫病污染的“疫水”中时,可在皮肤部位涂擦防护剂(如含2%氯硝柳胺的脂肪酸涂剂),或者穿用氯硝柳胺浸渍过的布料缝制的防蚴裤、袜,以避免尾蚴感染。

4.携带者的检查措施 有很多传染病均有病原携带者,其危害程度不同,平坦应按病种在该地有目的地检查携带者。也可在新兵入伍、新生入学及招工的健康检查中发现。疟疾、丝虫病等寄生虫必要时可经普查发现。也可以从恢复期病人、病人密切接触者中追踪发现到病原携带者。特殊职业,如儿童机构、饮食行业、牛奶厂及水厂工作人员、炊事人员的定期检查发现携带者是必要的,因为很多爆发是由这些职业工作人员引起的。

要建立登记卡,对上述特殊职业人员管理要严格,发现携带者时应将其暂时调离工作进行治疗,治疗无效时,则需调换职业。乙型脑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现在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对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要加强卫生教育,正确认识携带状态对周围人群的可能危害性,自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并接受必要的措施。

⒌健康教育 平时的健康教育对预防传染病非常重要。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等卫生习惯的养成是文明生活的具体内容之一。可以针对不同病种按照季节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宣传传染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达到普及卫生常识、预防疾病的目的。

(二)防疫措施

是指疫情出现后,采取的防止扩散、尽快平息的措施。

1.对病人的措施 关键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

(1)早发现、早诊断:健全初级保健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感,普及群众的卫生常识是早期发现病人的关键。诊断可包括三个方面:临床、实验室检查及流行病学资料。临床上发现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及体征可早期诊断,如麻疹的科氏斑、白喉的伪膜等。但有时应有实验室诊断,方才较为客观、正确,如伪膜涂片查出白喉杆菌。在传染病诊断中,流行病学资历料往往有助于早期诊断,如病人接触史、既往病史和预防接种史等。此外,年龄、职业和季节特征往往对早期诊断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2)传染病报告:疫情报告是疫情管理的基础,也是国家的法定制度。因此,迅速、全面、准确地做好传染病报告是每个临床医师的重要的法定职责。

1)报告的种类:根据1989年国家颁布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报告的病种分甲类、乙类和丙类,共计35种。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除霍乱、痢疾、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国务院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

2)报告人及报告方式:凡从事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工作人员均为法定报告人。法定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或疑似病人应以最快方式逐级报告给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

法定报告人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以电话或传染病卡报告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站报告。

法定报告人确诊或疑诊丙类传染病中的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病人,按规定向有关卫生防疫站报告疫情。

丙类传染病中流行性感冒,除霍乱、痢疾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为仅在监测点上进行监测的传染病。监测点上的法定报告人,对确诊、疑诊的上述五种传染病,按乙类传染病报告方法报告疫情。

对疑似病人应尽快确诊或排除,发出订正报告。病人死亡、治疗、形成带菌者或有后遗症时要作转归报告。

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要逐项填写,字迹清楚,防止漏项,14岁以下儿童必须填写家长姓名,以便于作流行病学调查。

3)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在城镇于6小时内,在农村应于12小时内报至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应在12小时内报出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报告。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隐瞒、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慌报疫情。

(3)早隔离:将病人隔离是防止扩散的有效方法。隔离期限依各种传染病的最长传染期,并参考检查结果而定(参见附录一)。隔离要求因病种而异。

1)鼠疫、霍乱病人及病原携带者、艾滋病、肺炭疽,必须住院或隔离,由医生负责治疗。如拒绝或不治疗、隔离期未满擅自离院或脱离隔离,诊治单位可提请公安部门责令患者强制住院或重新隔离继续治疗。

2)乙类传染病患者,住院或隔离由医生指导治疗。

3)淋病、梅毒患者必须根治。医务人员不得扩散患者的病史。

4)病人出院或解除隔离后,如病情需要,医疗、保健机构或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可以继续随访、管理。

除上述必须住院隔离的病种以外,一些传染病可采取在机关单位、居民点、学校建立临时隔离室或家庭隔离的方式进行隔离,由医护人员诊治、护理,并指导有关人员消毒与照顾。

有些传染病病人传染源作用不大,勿需隔离。一些隐性感染较多的传染病,隔离病人的措施,并不能达到控制疾病扩散的目的。

2.对接触者的措施 接触者是指曾接触传染源或可能受到传染并处于潜伏期的人。对接触者进行下列措施可以防止其发病而成为传染源。

(1)应急预防接种: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可对其接触者进行自动或被动免疫预防接种,如麻疹爆发时对儿童接触者可注射麻疹疫苗,对体弱小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

(2)药物预防:对某些有特效药物防治的传染病,必要时可用药物预防。如以抗疟药乙胺嘧啶、氯喹或伯喹预防疟疾;服用喹哌、增效磺胺甲氧吡嗪或青蒿素等预防耐药性疟疾;用强力霉素预防霍乱;用青霉素或磺胺药物预防猩红热等。要防止滥用药物预防,以免造成药品浪费和增加病原体的耐药性。药物预防最好只用于密切接触者,而不要普遍投药。

(3)医学观察:对某些较严重的传染病接触者每日视诊、测量体温、注意早期症状的出现。

(4)隔离或留验: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必须严加隔离(霍乱老疫区的接触者是否隔离,需根据当地情况而定),在医学观察同时还需限制行动自由,在指定地点进行留验。

对接触者实施隔离或留验的时间应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

⒊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 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如家畜若患有烈性传染病时,可以由兽医部门进行隔离、治疗。对家畜的输出应建立必要检疫制度,防止瘟疫蔓延。疫区的家畜、畜产品或动物原料必须经过检疫才准允外运。

对绝大部分染病的野生动物而无经济价值时,采取杀灭措施,如鼠类可以杀灭(灭鼠方法参见附录四)。有些传染病的动物尸体应焚烧、深埋,如患炭疽的动物尸体。

4.对疫源地污染环境的措施 疫源地环境污染因传染传播途径不同而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地段医师或基层单位的医务人员尤应注意。肠道传染病由于粪便污染环境,故措施的重点在污染物品及环境的消毒。呼吸道传染病由于通过空气污染环境,其重点在于空气消毒、个人防护(戴口罩)、通风。虫媒传染病措施重点在杀虫(杀虫方法参见附录三)。经水传播传染病的措施重点在改善饮水卫生及个人防护。

消毒(disinfection)是指消除和杀灭传播途径上的病原体,并非要求杀灭一切微生物(称灭菌,sterilization)。消毒可分为预防性消毒及疫源地消毒。预防性消毒即前述预防性措施中饮水消毒、空气消毒、乳品消毒等。疫源地消毒指对现有或曾有传染源的疫源地进行的消毒,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

疫源地消毒又可分为随时消毒及终末消毒。

(1)随时消毒(currentdisinfection):指在现有传染源的疫源地对其排泄物、分泌物及所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消毒,以迅速将病原体杀灭,例如,对疾病病人的粪便进行随时消毒。因为随时消毒要经常进行,所以一般要指导病人家属进行,或由病房护理人员完成。

(2)终末消毒(terminaldisinfection):指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对疫源地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应明确哪些病应进行终末消毒。一般是指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的疾病,才进行终末消毒。而病原体存活时间较短的病,如麻疹、水痘、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病的病原体,一般勿需消毒。进行终末消毒前应明确消毒范围与物品。因此,消毒之前应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考虑消毒的范围、物品及方法。

需要进行终末消毒的主要疾病为:

肠道传染病:霍乱、伤寒、副伤寒、疾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

呼吸道传染病:肺鼠疫、肺结核、白喉、猩红热等。

动物传染病:炭疽、鼠疫等。

消毒方法参见附录二。

(三)治疗性预防

正确并及时地治疗病人,可以尽早中止传染过程,缩小传染源作用,有时也可防止传染病病人(如伤寒、疟疾等)形成病原携带者。孕妇在妊娠初4个月患风疹所产出的婴儿患有出生缺陷的机会很大,可考虑人工流产,以防止缺陷胎儿出生。

(四)集体机构(作业)的预防措施

集体机构(作业)的群体结构特点及生活状况特异,故其预防措施也很有差别。本节仅阐述托幼机构、集体野外作业的预防措施。医院的预防措施在第十章《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及控制》中介绍。

1.托幼机构 托儿所及幼儿园是传染病易感集中的群体,很容易发生传染病爆发,尤以病毒性肝炎、菌痢、病毒性腹泻、水痘、腮腺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等为多见。

(1)预防性措施:重点在于加强卫生监督,避免传染源进入。收容儿童及招聘老师和保育员均须经过体格检查,并有定期体检制度。应建立合理的儿童接送制度,接收儿童时要问清是否曾与有病儿童接触,晨检时应仔细检查有无早期症状及体征以便早发生疾病。对儿童及家长要做好卫生宣传工作,以取得合作。认真执行计划免疫工作。要做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及环境卫生工作,教育儿童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2)防疫措施:发现疫情后,要立即报告卫生防疫站,以便取得指导。在单位领导下制定防疫措施方案,重点是尽量控制疫情,使之不在机构内扩散。立即隔离、治疗病人。密切接触者(一般指同活动的班组)应检疫,即本班组与其他班组隔离、医学观察、施行适合的应急预防接种、给预防药物及消毒。疫情扑灭之前暂停接受新儿童。将有关情况通告所有家长,取得谅解及配合,共同合作扑灭疫情,避免进一步扩散。

2.集体野外工作 野外作业如水利建设、筑路、勘探、农垦、部队野营等常集中较多人员协同工作或行动。由于人员流动性大,生活条件简陋,故极易发生传染病爆发、流行,如菌痢、伤寒、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膜炎等。因此,在作业开始之前,就应做好预防措施。

(1)预防性措施:在作业开工之前,应组织医务人员深入作业所在地区,进行流行病学侦察。了解该地区的环境、饮水来源、当地既往及现在有哪些疾病,并向该地区卫生防疫部门了解有关传染病及地方病的情况。进入现场前要组织好医务与卫生人员的队伍,并结合当地存在的特殊疾病及卫生问题作好进岗前培训工作。选择好生活场地、盖好工棚、厨房,选择好水源,兴建厕所,搞好杀虫、灭鼠和消毒工作,制订必要的卫生制度,要求派来工作人员的单位事先做好健康检查,以免传染源进入,并预先做好必要的预防接种,如流脑多糖体菌苗、破伤风类毒素类等接种。进入现场后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卫生宣传,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2)防疫措施:重点在使疫情不扩散,保证作业顺利进行。病人应隔离、治疗。接触者庆给以适合的应急接种、药物预防及消毒,力求不发病。报告卫生防疫部门,取得指导帮助。

(五)自然灾害的防疫措施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洪涝、旱灾、风灾、雹灾、滑坡等。1976年河北省唐山大地震,正处午夜,居民熟睡,死亡24万人,重伤16万人。1991年夏天,安徽、江苏等省遭受特大洪涝灾害。

自古以来即有“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谚语。表明传染病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大灾”。自然灾害之能导致传染病发生或流行是由于:①居民生活秩序失常;②自然环境遭受破坏;③医疗卫生机构遭受破坏三方面的原因。自然灾害虽已发生,若控制灾情的决策得当,措施及时,亦能控制或减少疾病发生,达到“灾后无大疫”的目标。我国1976年唐山大地震及1991年安徽、江苏等省特大洪涝灾害由于中央决策英明,各级政府措施得力,灾区群众不懈斗争,使灾区疫病发生减少,基本上达到“灾后无大灾”的要求。

自然灾害的防疫措施:

1.灾前在灾害的多发地区应建立应急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做好组织、技术及物质准备工作。

2.灾害一旦发生应及时做好抗灾防疫计划,大力贯彻执行,控制疫情上升。

3.建立健全灾区疫情监测系统,强化传染病报告制度,及时提供抗灾防病领导机构制定防病措施参考。

4.大规模、有针对性地实施预防接种。

5.迅速解决饮水卫生问题。因地制宜地开展饮水消毒或采取打井供水的措施。

6.抓好饮食卫生问题。灾害发生初期由于食品和粮食供应系统被破坏,使供应中断,紧跟而来的是饥饿的危害。即使紧急支援,也往往存在着供不应求和食品污染问题。灾害发生之初由于家庭烹饪条件破坏,多集中制作。为了防止食品污染和发生食物中毒,必须把好食品制作、运货和分发三个“关”。此外,灾害发生时,死畜、死禽增多,灾民食用此类肉食亦将增多,也应注意由之而发生的食物中毒。

7.开展消毒杀虫灭鼠工作。由于灾害导致生态破坏及灾民密集,人畜粪便、垃圾不能及时处理,为昆虫繁殖提供良好环境,同时鼠类栖息地被破坏,使鼠类大批迁移。这时应大力开展消毒、杀虫及灭鼠工作,以控制肠道、虫媒及动物病流行。

(六)检疫(quarantine)

目前我国实施两种检疫,即国境卫生检疫及疫区检疫。

1.国境卫生检疫 为了防止传染病由国外传入和由国内传出,在一个国家国际通航的港口、机场、陆地边境和国界江河的进出口岸设立国境检疫机关,对进出国境人员、交通工具、运输设备以及可能传播检疫传染病的行李、货物、邮包等实行医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这种措施称为国境卫生检疫。在实施国境检疫时,检疫人员必须根据我国对外政策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检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所规定的各项办法进行。

(1)检疫传染病的病例及检疫期限:我国现行检疫传染病及其检疫期限为:鼠疫6天;霍乱5天;黄热病:6天。

(2)国境检疫内容

1)进口检疫:对来自国外的船舶、飞机、列车及徒步入境人员进行检疫,入境者必须填写旅客健康申请卡,申明现在是否患有:麻风、艾滋病(包括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性病、开放性肺结核、精神病和其他疾病。若发现检疫感染者,必须立即将其隔离,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对检疫传染病疑似患者应将其留验。留验期限根据传染病的潜伏期确定。因患检疫传染病而死亡的尸体,必须就近火化。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其交通工具应接受消毒、杀虫、灭鼠或其他卫生处理:①来自检疫传染病疫区的;②被检疫病污染的;③发现有关啮齿动物或病媒的。

对来自疫区的被检疫传染病污染或者可能成为传染病传播媒介的行李、货物、邮包等物品,应进行卫检查,实施消毒、灭鼠、杀虫或其他卫生处理。

2)卫生监督:对国境口岸的卫生状况和停留在国境口岸的入境、出境交通工具的卫生状况实施卫生监督。内容包括监督和指导有关人员杀灭啮齿动物和病媒昆虫;检查和检验食品、饮用水及其储存、供应、运输设备;监督从事食品、饮用水供应的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检查其健康证明书;监督和检查垃圾、废物、污水、粪便、压舱水的处理。

3)关于外国人定居或居住一年以上的健康证明:为简化检疫手续,防止检疫传染病传入,我国检疫部门规定来我国定居或居住一年以上的外国人应提供健康证明(驻我国的外交人员及其家属以及未满16岁者除外)。对外国人进行健康检查和复查要求,除鉴别鼠疫、霍乱、黄热病外,主要是:①性病,包括软性下疳、淋病、慢性淋巴肉芽肿、传染期梅毒;②传染性麻风病;③开放性肺结核;④艾滋病;⑤精神病。我国签证机关在受理外国人入境时,外国人须要向我方提交所在国公立医院签发的、包括五种疾病的健康证明书。如该证明书系私立医院签发,则必须有所在国公证机关公证。健康证明书自签发之日起6个月有效。当外国人入境后向我国公安机关申请居留证时,必须提交健康证明复印件,若公安机关不能确认该证明是否有效,应让申请人到指定的卫生医疗部门确认。负责对外国人进行健康检查、复查,对健康证明确认的卫生医疗部门及医师应认真负责执行任务,并着重做好下列工作:

①根据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判断,鉴别是否患有上述三种检疫病及五种疾病或处于这些病的潜伏期的染疫嫌疑人;

②对实施健康检查或复查的外国人,必须进行胸部x线检查和血清学试验;

③负责健康检查单位在检查完毕后应立即出具“外国人体格检查记录”,并经医师签字,加盖单位公章。

4)出口检疫:开往国外的船舶、飞机、列车及其他车辆或徒步由陆地边境出国的人员,应在最后离开的港口、机场、车站分别接受检疫。其他车辆或徒步离境人员须在国境检疫机关指定的处所接受出口检疫。

⒉疫区检疫 国内遇有甲类、乙类传染病爆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报经上一级地方政府决定,可以宣传疫区。在疫区内应立即组织力量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必要时,报经上一级地方政府决定,可采取下列紧急措施:

(1)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其他人群聚集活动;

(2)停工、停业、停课;

(3)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

免疫学防治篇1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继往开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当前兽医工作正面临着以转型升级推动现代畜牧业建设、以改革创新促进兽医工作方式转变的新形势:2012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提出了明确的动物疫病防控目标、策略和时间表,是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在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上有了全新的总体部署,也标志着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进入了科学防治的新时期。

同时,《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也为兽医工作制定了全新的目标:到2020年,分病种优先防治: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16种优先防治的动物疫病达到《规划》设定的考核标准;分动物防治目标:生猪、家禽、牛、羊发病率分别下降到5%、6%、4%、3%以下,使动物发病率、死亡率和公共卫生风险显著降低;外来病防治目标:有效降低牛海绵状脑病、非洲猪瘟等13种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传入和扩散风险,提高防范和处置能力;保障措施:健全基础设施和机构队伍,完善法律法规和科技保障体系,稳定财政投入机制,全面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的目标任务给新时期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1)重视基础研究:跟踪病原变化;优化检测方法;完善免疫策略。(2)掌握疫病底数:开展估计流行率的抽样监测;提高抽样的随机性;掌握空间流行病学技术;明确检测方法特性。(3)及时发现疫病:完善疫病报告系统;开展发现疫病的抽样监测。(4)开展风险分析:掌握风险路径;收集风险数据;明确市场链。(5)强化预测预警:加强兽医实验室检测能力;开展风险因素分析;提高疫病预测能力;建立疫病预警机制。(6)加强风险管理:加强突发疫情应急管理;强化免疫;加强检疫监督;落实生物安全措施;实施区域化管理。

一、新时期的新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畜牧养殖业的转型升级,新时期兽医工作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动物疫病防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滞后的疫病防控基础研究与复杂的疫病流行现状不相适应。我国动物疫病病种多、病原复杂、流行范围广,发病机制、检测手段、免疫措施等需要深入研究;多病原混合感染,多亚型、多毒株共同存在。多个病原混合感染,难以识别原发病,给疫病诊断带来不便,也给疫苗研究和免疫策略提出了更高要求;症状非典型性化、温和化。在高强度的免疫和药物使用下,非典型、温和性病例不断增多,难以及时发现;免疫抑制病和耐药性的广泛存在,使免疫、药物预防和治疗的难度加大,严重影响防控效果。

2.落后的疫病防控理念与养殖业快速发展不相适。过度依赖兽药和疫苗,忽视综合防控措施;缺乏健康养殖理念,健康养殖意识淡薄;生产者积极性受市场影响加大,行情好则盲目扩大生产、超负荷安排生产节奏;行情不好则放松管理措施、缩减防疫投入;生物安全措施落后,检疫隔离措施不到位、无害化处理不严格、消毒措施不完善;缺乏群体意识,重视个体感染的治疗,依赖先进的检测技术,依赖专家。

3.传统的疫病防控能力与严峻的疫病流行形势不相适应。动物疫病防控机构:全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进展不平衡,存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任务分工不合理、条件资源分布不科学等情况;动物疫病防控人员:人员队伍参差不齐,特别是基层队伍力量薄弱、素质不高、能力不足的问题突出;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动物疫病防控硬件设施不完善;发现疫病的能力不足,寻找病因的能力不足,疫病预测的能力不足;动物疫病防控理念:缺乏“同一健康”理念,多部门协调、沟通机制不健全。

4.传统的生产方式与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不相适应。产品质量的需求:低脂高蛋白的消费观念转变,衍生违禁药品添加等非法生产手段;产品数量的需求:对生长速度的过渡追求,降低动物抗病力;动物生产的地域性分布,使动物及产品的长距离、多渠道运输频繁;传统的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和日益增长的产品消费需求成为当前畜牧生产中的一对突出矛盾。

5.滞后的畜牧业转型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规模化程度发展缓慢,单位生产效益低,通过提高养殖密度、缩减养殖投入来增加养殖效益的做法普遍;配套的动物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缓慢,产品本地加工能力薄弱,活畜禽调运频繁;种源生产专业化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多数区域本地种源供应量小,以大量、长距离种畜禽引进为主;新时期动物疫病防控任务艰巨,针对诸多与工作要求不相适应的新情况和下一步防控工作的新挑战,需要加强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明确防控思路。

二、新时期的新对策

新时期动物疫病防控任务艰巨,针对诸多与工作要求不相适应的新情况和下一步防控工作的新挑战,需要加强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明确防控思路。

1.着力加强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建立健全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省市县三级监测网络;明确省市县各级兽医实验室职能职责,充分发挥实验室作用。

省级以开展病原学监测为主;市级开展血清学监测的同时,提高病原学监测能力;县级以开展血清学监测为主;开展疫情风险评估及预警分析为行政管理部门提供防控建议;认真落实国家监测及流调计划,扎实开展监测及流调工作。

2.着力落实强制免疫。严格落实国家强制免疫政策,推行规模场程序化免疫,散养户春秋两季免疫,加强免疫效果评价;加快推进规模场强制免疫疫苗现金补贴试点,提高免疫效果,减少疫苗浪费;提高村级防疫员待遇和畜禽免疫反应死亡补助标准,充分调动防疫人员的积极性;明确防疫主体责任,逐步推行在乡镇政府领导、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下,以养殖企业和个人为责任主体,以村级防疫员、执业兽医、企业从业兽医为技术依托的强制免疫模式。

3.着力加强疫情应急管理。转变对疫情的认识。疫情也属于一种自然灾害,疫病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旦发生,要及时如实报告,不隐瞒、不漏报;严格科学疫情处置,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物资储备,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在疫情处置上要“反应灵敏、处理果断”,做到“第一时间掌握疫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第一时间取样诊断、第一时间报告结果、第一时间处置疫情”,确保不发生疫病流行,把疫情控制在最小的区域;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提高疫情信息化管理水平。

4.着力提升疫控机构技术支撑能力。加强队伍建设。通人才培养引进、业务培训、技能竞赛、业务管理等手段,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的疫病防控队伍;着力加强兽医实验室建设。不断完善实验室设施设备,加强实验室考核认证,提高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常态化开展实验室能力比对,不断提高实验室技术水平;提高疫病防控科学化水平。重视基础研究,及时跟踪病原变异;研发新型快捷、高通量检测技术;通过技术集成、示范,加快规模场净化等防控新技术推广应用。

5.着力加快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畜牧产业转型,推进标准化示范场建设,提高养殖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严格实施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和监管,落实防疫许可、养殖场环评制度,提高养殖准入门槛;加大种畜禽场建设力度,合理布局,提高种源供应能力;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产业,合理规划畜产品加工企业布局,提高本地加工能力,减少长距离活畜禽流通及调运。

6.着力提高养殖户自身防控意识。明确养殖场户防疫主体责任,根据疫病的流行特点和区域性免疫政策制定合理的免疫措施;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推行健康养殖理念,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综合防制”的理念;严格落实消毒、检疫、隔离、无害化处理等生物安全措施;提高疫病诊疗水平,规范药物使用。

三、防控新思路

疫病复杂多样,传播无处不在,要准确找到发病的决定性因素,做到有的放矢,提高防控效果,就要掌握流行底数、分析风险因素、明确防控策略、实现规划目标。

1.掌握流行底数。为了掌握疫病发生的时间、空间及群间分布特征,采取科学的监测方法:足够的抽样数量:科学计算抽样数量,提高监测结果的精确性;科学的抽样方法:尽量随机的抽样方法,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适应的检测手段:统一检测方法,提高监测结果的可比性。我们习惯于掌握个体水平的流行情况,但对于传染迅速的病而言,群体水平的流行情况更能反映流行严重程度。

2.分析风险因素。疫病的发生与病原、宿主、环境三者密切相关,不同病种、不同地区、不同养殖条件下的病因是不同的,控制重点也不同;疫病的传播与R0(基础再生数)有关,是指单个发病动物所能传染的易感动物数,寻找与R0相关的风险因素,有效降低R0值,才能达到疫病控制的目的;结合监测结果,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寻找相关风险因素,提出针对性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