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的主要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7:37

居家养老的主要内容篇1

[关键词]居家养老服务;老年人;需求

[中图分类号]F323.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1-0047-02

1问卷调查说明

(1)调查目的。近年来,保定市养老形势日趋严峻。调查保定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现状有助于更加清晰和明确地把握我国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构建科学合理的老年人养老服务保障体系。

(2)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调查对象涉及了保定市辖下的四个市区的15个典型社区的老年人。调查对象中,男性老年人占47.6%,女性老年人占52.4%。老年人平均年龄为68岁,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10.2%。

(3)调查方式及内容。此次调查遵循多水平、分层随机抽样的调查程序。调查内容涵盖了老年人基本情况、经济状况、健康状况、需求状况等具体内容。调查共发放问卷410份,回收有效问卷41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2调查结果分析

(1)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者的需求。明确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主体是构建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保障体系的前提和基础。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75.9%、56.2%、32.8%的老年人希望居家养老服务由政府、社区和家庭来提供。这也符合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本质要求及发展方向。具体见表1。

(2)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需求。明确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是构建完善的居家养老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结合先前学者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笔者认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应该包括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服务、法律维权服务等。此次调查显示: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服务需求量最大,约45%的老年人存在医疗保健服务需求,其中体检、康复保健和推拿按摩三项需求较大,分别有57.8%、53.1%、48.7%的老年人表示存在较强烈需求;老年人对家政服务需求量次之,近四成的老年人表示对家政服务存在较强烈的需求,其中管道疏通、房屋维修和家电维修三项需求较大,分别有46.6%、45.6%、45.1%的老年人表示存在较强烈需求;老年人对日常生活照料和法律维权服务的需求量相对较低,研究发现仅25.9%的老年人存在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仅21.4%的老年人存在法律维权服务需求。具体见表2。

(3)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素质的需求。养老服务人员的素质是影响居家养老服务保障成效的最关键因素之一。调查发现,分别有58.7%、54.7%、36.4%的老年人认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急需掌握护理、老年保健学、沟通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老年人对养老服务人员素质要求的提高一定程度反映了我国老年人养老观念的转变,如今老年人所要追求的是体面而又尊严的晚年生活。具体见表3。

(4)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设施的需求。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设施是开展高效居家养老服务的物质基础。调查发现,老年人对室外活动场地的需求量最大,有超过七成的老年人表示对室外活动场地存在较大需求。此外,老年人对老年人活动室也存在较大需求,有67.0%的老年人表示需要该项服务设施。充足的室内和室外活动场地不仅可以丰富老年人文娱生活,也可以为老年人建立新的社交网络提供条件。具体见表4。

3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构建思路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较大。对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以下几点需求规律:其一,绝大部分老年人希望政府、社区和家庭是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其二,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应该重视医疗保健服务水平的提高;其三,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需要重点掌握护理、老年保健学、沟通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其四,居家养老服务应该注重提供老年人室外活动场地、活动室等服务设施。基于以上认知,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明确居家养老服务保障的提供方式。“居家养老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基础之上的,以居家养老为形式、以社区养老网络为基础,以国家制度、政策、法律为保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体系。”因此,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应该遵循官民结合、社会参与的原则。在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主体建设方面:首先,应该强化政府对福利事业的主导责任,一方面政府应该积极健全机构参与的法律法规,完善服务提供的制度设计,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增加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其次,应该重视与社会力量的协作发展,一方面,应该拓展居家养老服务参与主体,尽可能吸收社会资源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努力构建服务机构与社区之间的联系机制以及机构与家庭之间的信任机制,为居家养老服务的推广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二,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保障的内容体系。多层次且翔实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可以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但是,保定市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呈现“大众化”的趋势,服务内容层次较为单一。正确的市场需求评估是制定合理服务内容的前提和基础。笔者认为居家养老服务应该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的需求,其服务内容应该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法律维权等多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医疗保健服务是老年人最为关心的内容,其次是家政服务、生活照料服务、法律维权服务。因此,居家养老服务保障的内容体系应该重点把握对医疗保健服务的分类和规范,并且能够有重点有序地推进服务层次和水平的提高。

第三,提升居家养老服务保障的人员素质。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发展是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关键一环。而当前保定市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结构单一、专业化水平较低。为有效解决该问题,促进服务人员的多层次、高水平发展,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教育和培训的机制尤为必要。上海市为提高养老服务人员质量,特批准了22家培训机构举办居家养老服务护理培训班。笔者认为,在加强对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培训过程中,必须重视培训内容与老年人需求的接轨。调查发现老年人对服务人员护理、老年保健学和沟通知识和技能有较高的需求。但是,通过对上海市服务机构服务内容的了解,我们发现上海市居家养老护理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心理护理、医学护理常识、紧急救护知识、老年保健常识等,缺乏对服务人员沟通等技能的专项培训。而服务人员与老年人良好的沟通是其了解老年人服务需求,尤其是老年人心理层面的需求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第四,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保障的服务设施。居家养老服务保障的服务设施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两个方面。硬件设施主要指社区内老年人活动室、康复保健室、室外活动场地、图书馆阅览室、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紧急救助设施等;软件设施主要指社区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其专业化服务水平。此处重点强调社区硬件设施的建立健全。调查发现,老年人室外活动场地的拓宽和社区老年人活动室的建设是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硬件设施的重点内容。政府和社区在解决以上问题过程中需要承担主要责任。一方面,政府应该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老年人口的分布特点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差异化配置养老服务设施;另一方面,社区应该科学合理管理社区用地,做好社区养老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参考文献:

[1]穆光宗,姚远.探索中国特色的综合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未来之路[J].人口与经济,1999(2).

[2]祁峰.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与展望[J].经济问题探索,2010(11).

居家养老的主要内容篇2

离休干部已经进入高龄期和高发病期,离休干部的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市区有95%以上的离休干部居家养老,其中近20%的离休干部由于身体等原因常年足不出户。为了进一步做好离休干部高龄养老工作,加强离休干部所在单位的服务工作,依托社区,就近为离休干部,特别是孤老、“独居”、“空巢”和生活不能自理的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提供延伸、补充服务,让他们安度晚年,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为离休干部居家养老营造一个精神养老、环境养老、生活养老的良好氛围,努力构筑以家庭为主体、单位尽责尽力、(街道)社区提供延伸、补充服务、老干部工作部门指导协调的“四位一体”服务网络,拓宽服务渠道,深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推进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二、服务内容和主要措施

离休干部所在管理单位或归口管理单位是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主管部门。一要加强基础工作。要维护好离休干部信息库,收录离休干部的住宅电话、居住地社区、健康状况、家庭基本情况等信息。要建立孤老、“独居”、“空巢”和生活不能自理的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台账,并将他们的基本情况分别提供给离休干部居住地的区委老干部局。二要主动加强联系。离休干部所在管理单位或归口管理单位要加强与离休干部居住地社区的联系,及时了解、沟通情况;加强与离休干部家属联系,了解掌握离休干部的健康状况,帮助解决居家养老中的特殊困难;加强与离休干部居住地辖区的区委老干部局的联系,协调解决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的有关问题。三要深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要向离休干部提供服务联系卡及联系电话;要坚持走访慰问制度,做到春节必访、高温必访、生病住院必访。对孤老、“独居”和生活不能自理的离休干部,要根据离休干部本人的需求情况落实专人或组织本单位的党员、团员与他们结对,采取电话问候、上门探望等多种形式主动关心离休干部的生活和身体状况,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服务。离休干部人数较多的单位或归口管理单位可适当举办有离休干部的家属、家政服务人员和志愿者结对服务人员参加的家政服务培训班,提高他们的服务责任心和服务技能。各单位可将留存的离休干部特需经费和党费用于特殊困难离休干部的生活补助。主管部门要为老干部工作部门配备或提供工作用车,离休干部看病就医等急需用车的,要按有关规定给予优先保障。不能正常参加党组织生活和集体活动的离休干部,其所在的党组织要定期委派专人上门沟通情况和递送学习材料,为离休干部的居家学习提供服务和方便。

各社区党组织要积极为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提供补充、延伸服务,要充分利用社区现有资源和各种服务网络,为离休干部就近参加老年学校学习、健康娱乐活动,提供更多的方便。要逐步建立养老服务组织并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了解和关心离休干部在生活上的困难并尽力帮助解决,对需要医疗保健服务的离休干部,要及时与有关卫生所、卫生站联系挂钩,做好医疗保健服务工作。特别是对孤老、“独居”和生活不能自理的离休干部,要上门关心,提供有偿、低偿的家政服务或志愿者结对服务,如遇突况要及时与离休干部所在单位或区委老干部局取得联系并采取应急措施。对家庭经济生活有特殊困难且生活不能自理的离休干部,要给予必要的援助服务。要在组织社区群众学习时事政治理论、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在离休干部自愿、量力的前提下,为他们发挥作用提供平台。

各区委老干部局要主动关心居住在辖区内的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情况,要注意收集、汇总辖区内孤老、“独居”和生活不能自理的离休干部的基本情况,并为离休干部所在单位与街道、社区的相互联系,牵线搭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要根据市政府128号文件提出的“政府对居家养老的特殊困难老人实施援助服务”的要求,积极协调、配合区有关部门对特殊困难离休干部给予援助服务。

市委老干部局将对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制定考核办法,进行检查考核,对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三、提高认识和加强领导

各级组织部门和老干部工作部门要从实践“***”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关心、重视离休干部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离休干部所在单位或归口管理单位的党组织要把离休干部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作为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水平。各街道、社区党组织要把辖区内离休干部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列入老龄工作的重要内容,为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创新的局面。

居家养老的主要内容篇3

关键词:居家养老;服务功能

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02

一、哈尔滨市养老服务业居家养老的现状

1.居家养老仍然占主导地位

据市民政局在截止本次调研前统计数字:全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64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7.1%。近几年来,老年人口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3年增幅7.8%,占人口比重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全市整个养老服务格局为“9064”的养老服务格局,其中90%是通过社会化服务自主居家养老,其余分别为6%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在社会帮助下居家养老,4%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养老。可见在养老格局中居家养老占有最大格局,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是养老服务业的核心问题。

2.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少之又少

截至目前,八区享受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有1909位老人,紧占全市老年人口的0.11%。其中:城市1548人,农村361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少之又少。居家养老服务在全市已经全面展开,城区已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站646个,实现全覆盖。城郊农村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站54个,达到城郊社区总数11%。6个区(不含呼兰、阿城)居家养老服务站配备公益性岗位人员311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室)841个,其中八区505个,十县(市)336个。全市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站基本上开展了为老年人提供的老年托养、老年饭桌、日间休息、健身娱乐、读书学习等日间照料服务。

3.南岗区率先在居家养老设施上建立星光老年活动中心和大管家呼叫系统

全区667户困难老人免费安装了“平安猫”,实现最短时间内直通家人、平台指挥中心、医疗急救单位和互助志愿者,避免独居老人居住和外出发生意外现象,使老年人始终在信息平台监护下安全生活。

4.创新家庭养老模式

启动了“社区居家养老互助点”。作为全省首批社区居家养老互助工作的唯一试点单位,南岗区在精心打造10个大型星级养老服务站的基础上,采取“政府支持、社会参与、老人自治”的方式,投入100多万元,配发了各种文娱物品,每年360元的水电费补贴和老年报1份,建立了200个以热心老人家庭为基础的“社区居家养老互助点”。这是居家养老的一种延伸,也是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一种互动,有效缓解养老格局中的不足,使老年人足不离家,满足了老年人的恋家情结,南岗区有近2000余老人参与到互助点活动中。利用这种老年人与老年人容易沟通的优势,创新以养老互助队伍,结成助老服务对子,为高龄需要照顾的老人提供居家服务。

5.养老服务产业刚刚起步

截至目前,全市从事家政服务兼营养老业务的企业总计508家,专业从事为老服务的民非组织有9家。服务产品主要有两大类:一种是以护理、清扫、做饭等为主的家政类六大领域50多种服务;一种是以电子呼叫产品为载体的信息类智能化服务。养老服务受惠老人累计达到30多万次。

二、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哈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已经在全市全面铺开,但在为老年人服务功能上不论是政策方面还是实际操作上还存在一些的问题和不足。

1.服务内容单一

哈市各个社区全部建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承诺了比较多的服务内容和服务项目,但实际上真正提供给老年人服务项目不多,所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与老人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距。另外,老年服务设施规模比较小,档次不高,甚至有些社区没有服务设施场地,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差甚远。

2.社区宣传不到位

社区工作人员对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在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体系中各涉老部门之间缺乏有机配合,各管一摊,互不宣传,没有真正形成合力,所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仅流于形式。

3.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老服务需求增强

家庭日益小型化甚至空巢化非常明显。哈市是建国时期首批建设的一座老工业城市,80岁以上老人达到较高水准,独居老人、空巢老人持续增加。目前,哈市“独一代”父母正陆续进入老年期,他们将成为哈市新增老年人口的主体。这些新增老年人口中八成以上为独生子女父母,受子女的影响,新增老年人的知识文化、价值观念较新,所以养老需求类型和层次多样服务也增强。

4.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现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都不是正规军科班出身,绝大部分人员都是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根本不具备养老服务护理员的专业资质和执业资格。一定程度上影响服务项目延伸和服务质量。

5.缺少综合养老项目

全市各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缺少医疗护理、精神文化、心里指导、法律援助、临终关怀、急救急助等各个领域的助老服务,导致老年人精神娱乐生活单一,单调。

三、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的意见和建议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就必须立足家庭,依托社区,以各种服务为支撑、信息化为手段,形成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让老年人在家里,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养老院般的服务。根据参与调研情况,结合哈尔滨市养老服务业居家养老服务实际,提出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的意见和建议。

1.要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必须在社区为老年人建设一个长期照护的保障体系

这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也就是说要立足于家庭,依托社区和社会,以政府为后盾。它是由四个层次构成:一是政府应为贫困老年人承担起全方位的所有责任;二是为一般老年人建立一个长期照护社会保险制度,政府、社会和个人分别承担合理的责任;三是鼓励高收入老年人、高需求老年人和多种需求的老年人购买商业保险产品,但政府应为他们提供补贴优惠政策;四是充分发挥个人与家庭成员的作用,尤其在服务和精神危机方面应充分调动家庭成员的积极性,政府和社会应为家庭成员建立一个完善的踹息机制。

2.要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必须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

哈尔滨市各区街道办事处各个社区先后已经建成了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虽然各个社区开设了生活照料服务、但是大部分都成了摆设,没有完全应用于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上。因此,首先政府和社区需要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工作,让每一个生活在社区内的有需求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到社区居家养老生活照料服务。逐步改变老年人传统的生活理念和消极的消费理念,增强老年人对社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消除顾虑和偏见,鼓励更多的老年人主动融入社区和谐的大家庭中来。乐于接受服务。其次,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加强对青少年的敬老爱老教育,教育青少年从身边做起,从家庭做起。组织青少年参加一些援助困难老人的活动,支持并推动社会志愿者义务为老年人服务,在全市形成常态化尊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气。

3.要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必须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开展各项活动

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贯穿到老年生活的各个领域,关注老龄生命的全过程。根据不同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多样化需求,设置不同层次的、个性化的服务标准,主要是指生活照料服务、康复保健服务、法律维权服务、文化教育服务、体育健身服务和精神慰藉服务。只有健全这些服务内容,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这六项服务内容:

(1)生活照料服务是指能为老年人提供日托、购物、配餐、送餐、家政服务等一般照料和陪护及特殊照料服务。(2)康复保健服务是指能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防治、康复护理、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和开设家庭病床等服务。(3)法律维权服务是指能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及维护老年人赡养、财产和婚姻等合法权利的服务。(4)文化教育服务是指能为老年人提供知识讲座、书法绘画和图书阅览等服务。(5)体育健身服务是指能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体育健身设施等服务。(6)精神慰藉服务是指能为老年人提供邻里结对、相互关爱、临终关怀、心里指导等服务。

有了这些服务项目,社区每月至少组织一次文娱活动,开展一次医疗咨询,举行一次专题讲座,可以涉及低碳环保、养生保健、文化遗产、信息技术等多个主题。这些活动能够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让老人们的生活不再枯燥、寂寞,展现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生活得幸福、精彩,有效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实现了“10分钟养老服务圈”。

4.要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还要做好“一键通”建设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个庞大、繁杂的系统工程,解决好居家养老问题,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力量长期共同努力,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各个社区开展“一键通”建设服务,整合各方力量,组建“一键通”后台服务队伍。能使全社会的老年人得到实惠,从而增加幸福指数。有了“一键通”服务,也方便社区老年人开展各项活动,增强社区居家养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要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必须加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力量资金投资力度

居家养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民生工程,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范畴和社会公益事业,不是民政一个部门完成的事业,政府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居家养老的社会化服务中来。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和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事业中来,并给与政策扶持,提高政策吸引力。逐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的各项服务功能。

居家养老的主要内容篇4

关键词:大学生自愿服务居家养老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127-02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已成社会共识,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老龄化快速发展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重叠,与工业化、城镇化伴随,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交织,急剧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与老龄事业发展滞后矛盾日益突出。老龄问题已成重大的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60岁以上老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比例由13.3%增加到16%,这将使我国社会养老和养老服务面临极大挑战。同时,居家养老问题也成为我们应该进一步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中央16号文件强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在突出实效性。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各高校广泛开展,在倡导社会新风、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磨砺学生思想素质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应当结合社会现状,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自愿服务教育,并以此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一、居家养老的内涵及现状

所谓居家养老,就是老年人居住在家中,是一种由家庭和社会提供养老照料等服务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被认为是适宜中国老人的养老方式。而居家养老服务则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专家解释,居家养老是指家庭依托社区和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等各方面力量,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生活等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

但是,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总体上看还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老年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档次较低;资金有限,服务对象覆盖不够;供给不足,服务内容单一,服务队伍素质、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总的来说,现阶段居家养老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投入,通过购买服务、分类补贴、安排服务人员上门等实施;服务对象以贫困、空巢、高龄老年人为重点;服务内容基本上以生活照顾、保健护理和精神慰籍为主,但也有兼顾法律服务、文化娱乐等项目的,但整体来看,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有限。

二、大学生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作用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伦理中,绝大部分老人和他们的子女都希望选择居家养老,而居家养老的附加服务如心理陪护等,目前还主要依靠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几乎没有得到开发,但这些服务又是现有从业者所无法胜任的。那么,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选取一个长久的策略。作为高校的大学生,在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我们要发挥大学生的作用,通过一定的教育引导,使大学生树立自愿服务意识,并逐步接受一种新的思潮。

1.大学生自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活动,可以丰富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内容,壮大社区志愿者的队伍,为社区志愿者发挥作用搭建平台。

2.大学生自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活动,有效地提升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必须改变以前分散化、非专业化的服务人员格局,加强人才培训和资源整合,以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推动养老服务水平的进步。

3.大学生自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活动,可以不断地更新观念。包括职业社会工作者思想观念和居家养老被服务对象的思想观念。使大家明确居家养老不是简单的在生活上的照顾,而是包括其他多个方面,如心理健康等。

4.大学生自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居家养老服务属于第三产业,对就业有着不可低估的贡献。更主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大学生认识到居家养老行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在自愿参与的同时,培养大学生在这一行业中创业的意识。

三、加强大学生自愿服务教育的途径

我国越来越重视居家养老事宜,面对大学生群体,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大学生关注居家养老的意识。若要营造全社会居家养老的氛围,需要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及其家庭的共同努力。社会要引领居家养老文化的正确导向。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加强居家养老意识,自觉实践。在家庭教育中每位家长应当摈弃传统观念,将居家养老事宜放在首位。而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主阵地,在加强大学生居家养老教育方面要建立起教育机制,而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大学生自愿服务意识,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对大学生进行自愿服务意识教育,要依靠学生管理部门、辅导员、学校党团组织等各个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加强教育,从教育上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居家养老问题。一是要采取针对性原则。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规律,结合目前我国社会老龄化的现状,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灌输、活动渗透和实践深化,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二是要采取时代性原则。对大学生进行居家养老的教育要注意与时俱进,既要宣扬我国传统思想的精华,更要突出对当前居家养老的宣传教育,使他们既认识到居家养老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也要客观地解释可能遇到的现实困难和问题,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和担负的社会职责,增强社会责任感。三是要采取实践性原则。关于居家养老的教育活动重在引导大学生进行广泛的社会实践,做到自主自愿,身体力行。使学生既善于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也能够自觉地参与居家养老的社会实践,达到在实践中锻炼提高的目的。

2.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居家养老的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历来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它既形式多样、内容活泼,又体现学校的文化内涵和个性特点。高校完全可以结合自身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进行居家养老思想的教育和传播。可以通过广播、报刊、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学习讨论氛围。高校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通过以下形式渗透进行居家养老思想的宣传教育:一是通过隐性形式,如校风、教风、学风,渗透和传播居家养老服务的思想,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思想的感染和熏陶。这种形式集中表现在校园的舆论氛围、文化学术活动、教育教学活动、人际交往等过程之中。二是通过显性形式,如舆论、典型事件宣传,一些比较直观的文化来传递信息。三是充分利用班级活动,开展多种多样的班级主题活动,使居家养老的教育充分体现出生动活泼的鲜明特点。事实上,班级活动形式活泼、贴近学生、主题突出,具有为学生喜闻乐见以及乐于参与的特性和优点,所以,在班级活动中进行居家养老思想的专题教育,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要在校园文化的各种活动中渗透居家养老服务,以期取得寓教于乐的实际效果。

3.在组织学生社会实践中强化居家养老思想的教育。

要想大学生有自愿参与居家养老的行动,不能离开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中受到居家养老服务思想的教育,并逐渐成为学生自愿自觉的行动。在高校假期社会实践中要有居家养老服务实践的内容。每年高校安排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进行居家养老实践真实体验的重要机会,学校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时机,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例如,可以要求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及想到的解决办法写出来,并与实践单位进行沟通,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大学生的居家养老服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满达成,它需要全社会成员持续不断的努力。作为培养和锻造高素质人才的高校,要与社会现状相结合,对学生进行与时俱进的教育,要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因此,不断加强大学生自愿服务意识教育的探索,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水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社会工作提升我省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11554188]

参考文献:

1.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J].经济评论.2000(3)

2.刘斐莹,肖遥,郭尧.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行为意向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J].高教高职研究,2009(5)

3.福建省老龄委办公室.全省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现场会交流材料[G].福州:福建省老龄委,2009年9月

居家养老的主要内容篇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居家养老建议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佛山市早在1986年就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早了13年。如何应对伴随人口老龄化而来的养老问题,需要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它既符合“家庭养老”的传统观念,又能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同时还可以有效地缓解机构养老的压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符合当下经济社会形势的养老方式。

一、佛山市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

(一)佛山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老龄化程度加深。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佛山市常住人口为719.43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为37.28万人,占5.18%。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33个百分点。从常住人口的视角来看,佛山市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相对较缓,这是因为佛山市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吸引了大量的青壮年外来人口,延缓了佛山老龄化进程,但也为未来人口结构的快速老化埋下了伏笔。同时,从户籍人口的角度看,佛山市65岁及以上人口为32.38万人,占整个户籍人口的比例达8.73%,远高于7%这一判断人口结构是否属于老年型的国际通用标准。

少子化现象加剧。按照国际社会的通用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于15%时,称之为超少子化。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佛山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85.26万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11.85%,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下降了4.55个百分点。少年儿童比重下降速度惊人。

家庭户规模减小。截止到2010年,佛山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93.97万户,家庭户人口为552.84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22人减少0.37人。在系列生育政策的影响下,传统的四世同堂家庭早已被“四二一”或“四二二”家庭所取代。但是,即便如此,家庭户的规模仍在不断减小。

(二)佛山市居家养老服务现状

政策指引。2005年的《佛山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开始出现构建“家居养老”服务体系的提法,佛山市开始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到2011年,佛山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设已初见成效,共建立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15个,享受到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总数累计超过5000人。在此基础上,2011年6月,佛山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任务和“9073”的建设目标,并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基本要求、工作原则进行了规范化指引。

在提标扩面上,《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逐步扩大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范围和调整服务标准的通知》于2012年12月出台,将原政府补贴的范围从9种老人扩大到14种老人,同时在服务标准方面也进行了适当调整,设定了下限。

资金投入。佛山市用于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市、区、镇(街道)财政资金、福利公益金以及社会捐助,其中,以地方财政为主。政府补贴的“14种老人”其服务资助资金由各区、镇(街道)两级财政分担,区、镇(街道)资助资金分担比例标准由各区制定;区福利公益金主要对辖区内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运行进行补贴;市福利公益金主要根据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和服务质量,给予一定的工作启动资金、奖励资金和项目运营资金。

组织实施。佛山市居家养老服务由民政部门统筹负责,由经民政部门批准的各类社会福利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以及经工商部门批准注册的可以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单位组织服务的提供。服务人员以佛山户籍的“4050”下岗人员以及失业待岗人员、农村富余劳动人员等组成,由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他们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持证上岗。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护理、心理咨询、康复保健、日间托老、临终关怀、文娱活动、信息支持、紧急援助等等。

评估监督。由于财政投入有限,为了保证财政投入的有效使用,佛山市的做法是由镇(街道)社会事务管理所负责对申报老人的家庭和经济状况进行评估调查,再由区一级的民政部门进行审核监督。核准过后按照政府相关补贴标准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进行服务补贴,对于不符合补贴标准的老年人,也欢迎他们自费享受有偿的居家养老服务。

二、佛山市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困境与成因分析

(一)佛山市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困境

服务机构与硬件设施建设滞后。资料显示,2014年佛山市仅有32家机构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虽然在面上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这个数字面对五个行政区的60余万老年人(60岁及以上)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并且这些机构当中,大多是整合现有的资源进行升级和改造的,环境设施老旧,缺乏安全和情感的专门设计。

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较低。目前佛山市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大部分是“4050”下岗人员和失业待岗人员等,他们虽然吃苦耐劳,但大都文化程度较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内容大多局限于家政服务,服务方式简单、直接,缺乏与老年人相处和沟通的技巧,缺少对老年人的情感关怀。

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在一系列文件和政策的指引下,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虽然在内容上实现了多样化发展,但重点仍然是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且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满足老年人群体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二)成因分析

缺乏资金投入。数据显示,2014年佛山市政府用于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资金约为2283.8万元。可见,虽然政府投入力度较大,但是仍不能满足居家养老服务庞大的经费需求。原因有如下四点:政府的财政投入没有形成稳定的机制,不利于居家养老服务的长效发展;福利公益金的收益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因素;慈善氛围渲染不足,有很多慈善力量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社会参与不足,养老行业本身的微利润、高风险导致民间资本参与意愿不强。

缺乏宣传推广。老年人思想观念相对老旧保守,在信息接收上显得比较被动。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政策、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收费标准等,老年人群体普遍存在知情不足的情况。大部分老年人对居家养老低偿服务和有偿服务还持有观望和疑虑的心态。

缺乏人才资源。养老行业因为其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社会尊重度低等原因,从事该行业的人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年龄结构偏大。再加上现有的薪酬待遇缺乏吸引力,很难吸引到专业人才投身其中。目前,大多数服务机构都存在人员短缺、招聘困难的问题。

缺乏评估监管。一方面,对老年人服务需求评估不足;另一方面,对服务质量评估不足。在居家养老服务的推进上,政府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快速推进”和“全面覆盖”上,对老年人的服务需求缺乏科学的评估,对服务的质量缺乏有效监管,这些都制约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三、国内外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经验借鉴

在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上,先进国家和国内典型城市都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可供借鉴。

英国的社区照顾。为无人照料、有部分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做饭、清洁、理发、陪同就医和陪同购物等服务;为有家人照料、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发放与享受机构养老的长者相同的经济补助,以保证这些家庭的生活水平;为无人照料但可以生活自理的老年人提供设施完备的老人公寓;由暂托处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短期托老服务,时间一般不鼓励超过两周,不允许超过一个月;为无人照料且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机构养老服务。

大连的“家庭养老院”。该模式最早在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公园街道发展起来。街道和居委会工作人员组织本地区下岗职工(主要是下岗女工)为困难老人提供服务,把他们培养成困难老人的养护员,用政府补贴和慈善资金支付工资。这一做法的特点是养护员和老人生活在同一社区,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因为其服务好、费用合理,除了困难老人,很多与子女一起生活的老年人也愿意有偿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资料显示,沙河区的498户家庭养老院中,享受资助的“三无老人”仅41户,其余全部自费,居家养老服务进入良性发展。

四、佛山市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优化建议

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是建设老年人福利事业的重要内容,从养老方式的倡导到服务的组织实施都离不开政府的有效参与。佛山市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投入和建设,优化养老资源的使用效能。

资金保障。政府应当加大财政投入,将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应当科学分配福利公益金的留存部分,保证用于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公益金比例科学合理;应当营造良好的慈善氛围,鼓励企业、企业家以及港澳乡亲和海外乡亲捐款捐资,为他们反哺社会创造条件;应当鼓励市场参与,吸收民间资本,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注入活力。

政策引导。政府应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拨付启动资金、税收优惠、场地划拨等政策支持,引导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应当通过减税、贷款优惠或老年人补贴等方式,鼓励子女和老年人一起居住,引导家庭承担养老责任;政府应当通过减轻基层组织的行政负担,强化基层组织的自利,鼓励基层组织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为老服务。

宣传推广。政府应当加大宣传力度,让老年人及其子女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政策、项目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人员以及收费标准充分知情,必要时融入体验式推广;政府应当鼓励有条件的老年人自费购买更高品质的居家养老服务,为居家养老服务进入良性的市场化运营创造条件;政府应当加大对市场潜力的宣传,鼓励社会资本的流入,促使居家养老服务走向社会化发展的良性轨道。

人才建设。培养与培训双管齐下,鼓励本地区有条件的院校开办相关专业,为养老事业培养专业化人才,同时对现有从业人员开展定期的培训与考核;强化资格认证制度,严格持证上岗;制定具体措施,如优惠的落户政策、优厚的薪金待遇、通畅的发展空间等,提升行业的社会地位,吸引优秀的人才。

评估监督。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建立科学合理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评估体系,公平合理的配置居家养老服务资源。包括对服务机构资质的评估,对老年人经济状况和家庭状况的评估,对老年人服务需求的评估以及对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评估。

参考文献:

[1]邬沧萍,杜鹏.老龄社会与和谐社会[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2.

[2]郭竞成.居家养老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社会保障研究,2010(01).

[3]姚远.中国家庭养老研究[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

居家养老的主要内容篇6

关键词:居家养老困境发展

一、前言

中国已然步入了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程度在日益加剧。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庞大的养老需求,而养老院等社会福利机构对于老年人来说则缺少了家的温暖,使没有子女陪伴的老年人倍感孤独。由此,许多新型的养老模式正在日渐成熟。其中,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对于老年人来说便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可以让老年人居住在家中安度晚年,它是以社区为平台,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所需的各种服务,是一种介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顺应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而发展出的一种适合现代社会的养老方式,它将逐渐在中国养老服务体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

(一)居家养老政策的出台

社区居家养老政策出台以后,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日益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政府分别于1993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和2000年《关于加快实现福利社会化的意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2000年下发了《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表明了政府对社会承担一部分养老任务持鼓励态度,同时大力推进社区老年服务事业的建设。政府的一系列举措为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各地区的街道办、社区在管理和服务方面也已经具备了一套较规范化与系统化的管理方略。社区居家养老的设施建设、家庭服务、定点服务等主要服务形式也大体形成,社区养老服务格局则是以文化娱乐、心理保健、健康服务、社会参与、权益保障为主要服务内容的。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供给

1.养老设施建设:养老院分为公益性和盈利性两种,公益性养老院得到政府大力投资,使不富裕的老人也能老有所依;盈利性养老院则由民间投资,政府给予政策帮扶,盈利性养老院可以满足老人对养老环境的更高层次追求。但在实地考察中发现,所谓公益性的养老院并没有落到实处。

2.活动场所建设:在走访多个社区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一些社区在有限空间内建设了室内、外活动场所。比如老年人活动室、老年大学、图书馆、文化广场等。资金有限的地区也设置有老年人室、花园空地等。

3.健身器材建设:大多数社区附近都设有健身器材供老年人锻炼。但健身器材的种类仍需要补充和扩大,以鼓励老年人走出家门锻炼身体。

4.无障碍设施建设:在走访的几个社区中,都可以看到为方便乘轮椅而修建的缘石坡道,以及从室外进入到室内的坡道。为老年人的出行提供一个无障碍环境。

(三)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

1.生活护理。主要包括个人卫生护理和生活起居护理方面。如:协助老人洗漱,洗澡;保持老人容貌整洁、衣着适度;保持老人生活用品清洁卫生等。

2.助餐服务。主要有集中用餐和上门送餐。尊重老年人的饮食生活习惯;注意营养、合理配餐;助餐服务点应配置符合老年人特点的无障碍设施;送餐运输工具应保持清洁卫生,餐具应每餐消毒。

3.医疗服务。社区主要负责陪同老年人就诊、代为配药,并及时向老人家属或其他监护人反馈就诊情况。

4.代办服务。替老年人代购或代领物品、代缴费用。代办服务范围一般为日常生活事务。

三、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困境

(一)服务狭窄化,辐射人群少

居家养老服务中一部分是政府购买服务,一部分是老年人自己购买服务。但是现在宣传居家养老服务先进地区时我们往往看到的都是政府购买的一部分,比如政府为贫困、高龄、残疾、家庭困难的老年人购买服务。这为广大民众制造了一个错误的舆论导向:社区居家养老就等同于政府为有困难的老人购买服务。这使得居家养老在实践中被狭义化定义,阻碍了居家养老的发展。

(二)运作资金严重匮乏

社区居家养老从本质上看,是具有社会福利政策的刚性的。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口的增长,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的需求也在持续地、高速地增长。这种增长不仅表现在数量上,也表现在种类上。老年人对居住环境、文化设施、医疗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层次,更深入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居家养老资金来源仅限在国家通过民政局的投入以及一部分福利的资金。这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缓解自己匮乏的难题,必须更好地动员和吸引来自社会的资金。

(三)社区居家养老专业水平低,志愿者队伍弱

由于我国现代社会工作起步晚,专业人员缺口巨大,服务人员的队伍很不稳定。很多人员不具备专业知识、只受过短期培训,甚至没有专业知识,只有“实战经验”。服务内容简单,仅限于帮老人做饭、简单的照料等。而志愿者方面,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方面的社会关注度与参与度远远不足,造成志愿者数量也远不足需要。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的双重缺口使得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成绩大打折扣。

四、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增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的广度

1.全面掌握服务对象的资料。这项工作要建立健全三个方面的资料记录:(1)各社区对辖区内60周岁以上的老人建立档案。(2)对社区“4050”人员、社区服务人员、志愿者进行档案登记。(3)对社区内的重点服务对象进行登记,进行服务的追踪、备份服务对象与服务人员的服务协议。

2.全面拓展服务内容。(1)依据各社区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开办老年学校、提供法律援助和心理咨询等精神服务。(2)选择性的根据老人需求,广泛借助社会力量,将送饭送药、家政服务、水电暖安装维修、家电维修等等服务带进老人家中。

3.服务模式推陈出新。(1)对贫困老人、有特殊贡献老人,政府补贴经费用做家政服务。(2)对无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搭建服务热线,提供紧急救援等服务,并按居家老人的需要,派遣专业人员到老人家中进行服务。(3)对日间无人照料的老人,社区建立日间托管站或与养老院合作,为老人提供日托服务。

(二)缓解经费紧张

社区居家养老必须要有资金支持,前文已经提到,我国居家养老资金严重不足。为了缓解这一状况,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扩大国家财政投入。应当扩大财政对于居家养老的资金投入。建立起对于居家养老这一项目的整体财政预算制度,确定居家养老费用之于国民收入的比率,确保对于居家养老的投入能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增长。要将居家养老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将为困难老人购买服务的举措发展成制度性安排,使所有老人获得政府的帮助。

2.实现投入多元化,引入市场化运营。应当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将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市场化运营、产业化运营,从而使大众对居家养老的需求大到供给平衡。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可以推出不同层次的有偿服务,这样既实现了政府购买服务,又能买足不同阶层的老人不同层次的需求。使追求更高层次的富裕的老人愿意自费购买更优质的服务的同时也兼顾了资源高效分配与政府财政压力的减轻。

(三)建立专业化的服务队伍

专业的服务队伍对居家养老工作的成功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可是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还是远远不够。关于提升我国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笔者有如下一些想法:

1.吸收高学历专业人员。应当吸取年轻上进的专业对口大学生(如社会工作专业)加入到居家养老的工作中来,一方面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为居家养老工作进行科学管理、对基层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另一方面,他们也能为居家养老工作带来难得的活力,让老年人有机会和年轻人在一起生活,利于老年人拥有阳光快乐而又温暖的晚年生活。

2.培训低学历服务人员。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可以为“4050”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提供相当数量的工作机会,同时也符合了老年人对于居家养老的低收费、低成本的要求。但是此类人员普遍文化水平较低,为了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对这些人员进行培训。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状况的分析,发现问题、得到启发。最后得出了在资金扩充、服务内容扩大、加强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三个方面的建议。希望谨以本文能为我国寻找和发展出来一条适宜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高效的中国特色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海燕.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4(01):111-114.

居家养老的主要内容篇7

第一条为加强我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推进我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健康发展,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政办[]93号)和《市民政局关于印发<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标准(试行)>的通知》(民政[]147号)要求,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本暂行办法适用于区行政区域范围内兴建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

第三条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是指依托街道或社区新建、改建和扩建,并经注册登记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等为老服务机构。

第四条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除应符合本暂行办法外,还需符合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和法规的规定。

第二章服务设施

第五条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应充分利用社区公共服务和其它福利设施,实行资源整合和共享,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原则。

第六条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应有独立的区域,建筑设计应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并满足老年人养老生活需要。街道、社区级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筑面积一般在300平方米以上。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或资助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日常管理费用,投资主体拥有冠名权。

第七条街道、社区要积极整合辖区文体站、卫生服务站、劳动服务站、文体活动室、老年协会、老年大学(分校)、阳光家园等公共服务资源,联合多方力量打造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第八条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原则上应根据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设置“六室一场一厨”,即:服务咨询室、多功能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日间照料室、医务室、健身康复室、室外活动场所和厨房(配餐间),并以满足老年人基本需求配置服务内容。

第九条服务咨询室要有专人负责,并配备有桌椅及饮用水设备,使用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按养老需求组织联系各专业服务队和志愿者团队上门,为居家老人提供相关服务。

第十条多功能活动室应合理配备音响、影像器材、及等文化娱乐设施和用品,使用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

第十一条图书阅览室应配有桌椅、书架和适合老年人阅读的图书、报刊、杂志。有条件的配备开通网络功能的电脑,可设立书画专区,提供书画、绘画所需的书案、字帖等用品,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

第十二条日间照料室应配有一定数量的日间托老床位及必要的生活起居用品等。

第十三条医务室应配备有专(兼职)医生和必备的药品器械、提供应急医疗服务,使用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

第十四条健身康复室应配备老年人安全使用的健身康复器械和设备,同时还要配备健康咨询指导员,建立健全老年人健康档案资料,使用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

第十五条室外活动场所要充分利用社区公共场所,适合辖区老人特点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娱活动。

第十六条厨房(配餐间)除要配备基本炊具及餐具外还要有必要的卫生防疫和消防、防火装置,厨房和餐厅相对分开,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规定,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

第十七条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水、电、气、电话、饮水、空调等内部的设施和设备齐全并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及时进行维修保养、更新等,保证其始终处于正常状态。

第三章服务内容

第十八条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对象是辖区内的空巢、高龄、单亲以及其他有托老需求的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应坚持无偿和低偿相结合的服务原则,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

第十九条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分为居站服务和上门服务两种。居站服务主要是基于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休闲娱乐、午间膳食等服务,逐步实现养老服务社会化、老年教育全面化、日间照料社区化和医疗保障及时化;上门服务主要是面向家庭层面,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务,逐步实现空巢老人监护化、个菜单化、困难老人保障化和关爱服务均等化。同时,可根据需要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等共。

第二十条日间照料服务:主要为老年人提供日间托老服务,以白天看护、照料为主的短期接待老年人的托管服务,包括助餐、助洁、助行、助购等生活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的日常基本生活需求。

第二十一条休闲娱乐服务:主要是制定活动计划,组织老年人参与和开展适合老年人身心特点的各项文娱活动。

第二十二条生活照料服务:主要为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居家老年人提供短期的居家托管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的日常基本生活需求。

第二十三条家政服务:主要是针对老年人特殊服务要求,联系专业的家政服务机构,为其提供送餐、保洁、购物等服务。

第二十四条医疗康复服务:主要为老年人提供康复保健、健康咨询服务,组织指导老年人进行健身康复训练等。

第二十五条精神慰藉服务:主要是通过聊天、谈心等方式,与老年人进行思想沟通,排除其情感孤独和心里障碍等。

第二十六条法律援助服务:主要是指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和权益维护等服务,帮助老年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七条要建立健全服务对象信息库,构建老年人紧急救援、救助系统,开展个性化为老服务,各种服务记录和管理台账等资料应齐全合格。

第二十八条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应与固定服务对象或家属签订服务协议书,协议书内容应注明服务机构名称和负责人姓名、服务对象姓名和地址、服务内容和方式、收费标准和支付方式、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托管老人的意外责任等内容,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标准化和专业化。

第四章服务管理

第二十九条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建成后,应办理卫生、消防、房屋安全鉴定等许可证以及在民政部门进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等手续。

第三十条符合要求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名称统一为“区XX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区XX街XX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匾牌一般采用红底白字悬挂式,其字体为550号黑体(双排并列为350号黑体)。

第三十一条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由街道、社区直接负责,其运行模式可采取由服务对象组织成立“自治管理小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或由街道、社区委托中介组织实行会员制进行管理,区民政局对其业务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三十二条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各项管理制度应上墙张贴。有条件的机构应采取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等方式,防范运营风险,遇重大问题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十三条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或资助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日常运营费用,投资主体拥有冠名权。市、区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和运营资金进行补贴,对有产权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6万元;对无产权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4万元;对年检合格且运营正常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按每年2万元的标准给予运营补贴。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要健全财务制度、账目清晰、管理规范、专款专用。

第三十四条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应建立健全服务对象档案资料,各种服务记录和管理台帐资料齐全、合格。对“三无”老人、60周岁以上,生活不能自理的享受低保的独居老人或70周岁以上,享受低保的独居老人等享受政府居家养老补贴老人,应建立专门的评估资料和服务档案,在对其提供服务后,及时如实填写相关服务记录,并由服务对象签名或盖章确认。

第三十五条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作为新型社会养老机构和社会组织,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政办[]130号)规定,享受用地、用水、用电、用气等各项优惠政策。

第五章服务队伍

第三十六条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一般配备1-2名专职工作人员,其他工作人员的数量按照能满足机构对服务对象提供各种服务需求配比。

第三十七条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可从本区“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低保户以及长期失业人员中选聘,也可由辖区养老机构、社区服务中心相关人员兼职。工作人员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健康的身体和从事护理、家政等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老年人各种养老服务需求。

第三十八条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应建立健全为老服务工作人员的选聘、培训、使用和考核奖惩等制度。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对符合条件的为老服务工作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办理社会保险,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档案。

居家养老的主要内容篇8

abstract:willourcountryfacedwiththesternagingquestion,howthelimitednationalresourcesuseinimprovingseniorcitizen'squalityoflife?aftertheoryandpracticeexploration,thegovernmentdecidedthatin35periodnationpromotionhomeretirementservicepattern,inthisarticletheauthorwillcarryonthesummarytotheregionalhomeretirementexperience,theunionwelfarepluralismrefinementmainwelfaresuppliesmainbodyfunctionlocalization,providestakethetimeasthehomeretirementinthenationalpromotionusesforreference.

关键词:居家养老福利多元主义

keywords:Homeretirementwelfarepluralism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截止到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6.96%,标志着我国已经正式迈入老龄化社会。21世纪中叶之前,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50年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4亿;其中,80岁及以上老人将达到1亿。1十二五期间,我国依然面临“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还不能完全与人口老化速度相匹配,如何将国家有限的养老保障资源合理用于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很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学界和政府在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后认为居家养老是应对中国老龄化问题的解决之途。尽管各地的试点模式各异,但是有些共同的经验有必要进行总结,笔者将运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对此进行提炼。

一、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福利多元的概念起源于英国1978年的《沃尔芬的志愿组织的未来报告》,这份报告主张将志愿组织也纳入到福利的提供者行列中(彭华民,黄叶青,2006)。2福利多元主义的兴起是基于对福利国家失灵的不满与反动。Johnson(1999,p5)曾引过度负荷理论来诠释新批判政府介入经济和服务之无效率和无效能的失灵现象,并视政府的茁壮是一种十足的灾难。对于福利多元主义的倡导者而言,这种福利的利维坦必须以一种瘦身、竞争和多元的部门代替之(Rao,1996,p5)。

Hatch&mocroft(1983)对福利多元主义作出如下定义:“福利多元主义是指社会与健康照顾的输送,可由下列四个部分组成:政府部门、志愿部门、商业部门以及非正式部门。在一般用法上,福利多元主义指政府较少支配角色,且不再是福利服务集体供给的唯一媒介。”3Rao(1996)则将福利多元主义描述为:“福利多元主义意味着福利服务的供给,将由一个深受供给者影响的中央或地方政府独占的统一组织,逐渐的趋于多样化,并且导入竞争因子,且在某些方案决定时,能更接近最终使用者和消费者。”4因而,分权化和民营化是多元福利主义理念的核心内涵。

本文采用黄源协(2001)的对福利多元主义的定义即在福利供给上,志愿部门、商业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扮演更多的角色,且要能借由竞争与监督机制,以增进资源的使用效率,回应民众需求,并提高志愿部门的责信。亦即,它并非意味着政府角色的完全撤退,而是强调政府宜由服务直接供给转向着重于扮演财务、规制及监督评估的角色。5

二、居家养老的定义及兴起原因

居家养老又称社区居家养老。最初人们对居家养老的定义只是局限在养老地点的限制,杨宗传(2000)认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分散居住在自己的家庭养老,而不是集中居住在养老机构养老。6穆光宗(2000)认为居家养老只是一个地点的选择问题,并没有涉及和反映问题的实质。从养老资源的来源看,居家养老完全可以是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7后来学者将含义扩展到养老服务供给的社会化,逐步将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结合,杨雪(2000)认为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8张志莹(2004)认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白天或短期需要生活照料的,社区提供日常服务的一种新型的居家养老模式。9

现在学界对居家养老的定义基本达成一定共识,即养老地点为家庭,服务供给主体社会化和依托社区。不过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以及养老地点是否局限于家庭的问题依旧存在分歧。前者主要集中在是否将医疗纳入居家养老的体系之中,后者主要集中在是否要将老年人“领出来”而不仅仅是将服务“送进去”的问题。笔者赞同将医疗照护纳入到传统的物质供给、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内容系统,并且主张将老年人领出来参与社区活动作为居家养老的题中之意,而不是将其作为非制度性安排来开展。鉴于此,本文采用闫坤(2000)对居家养老的经典定义,“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以居住在家的老人为对象,为他们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和解决日常生活困难的社会化养老服务。”10从居家养老的定义可以看出,这种养老模式的选择正是中国福利多元主义的体现。

改革开放之后传统的单位保障体制逐步解体,家庭养老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脆弱性日显的情况下矛盾日益突出。巨大的人口压力面前,单纯由政府负担的机构养老显然杯水车薪。据中国老龄协会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现有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中养老的订位数仅占老年人口的0.78%。不仅数量不够,而且从价格上看,目前到养老院所花费的费用普遍较高,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拿得出这些费用的。11于是,从90年代起我国开始把目光转向了社区养老、社会化助老服务等方面,逐步探索中国居家养老的发展道路。与其他两种方式相比,居家养老能够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服务广、收益大、收费低、见效快等优势,对于未富先老的中国来说很有诱惑力,从2001年“星光计划”试点探索至今基本获得了学界和官方的认可。

三、基本主体功能定位

根据各地的居家养老的具体实践和老年人的基本需求,供给内容主要包括了物质供给、精神慰藉、生活照料、医疗服务四个方面。由于养老服务所涉及的内容广泛,如果只靠单一主体的供给很难满足的。根据多元福利主义的理论,应该引入多元主体的供给,通过明确各主体的供给职责,让个主体通过相互的协调合作形成一种互补的多元供给主体模式。借鉴伊瓦斯福利多元主义四个部门的特征,笔者对各地居家养老试点经验进行分类提炼,评估主要供给主体的功能,以期对于十二五期间居家养老模式在全国的推广提供借鉴。

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直接供给主体包括nGo、社区组织、企业和社区医院;监督规制主体为政府和社区居委会;福利资金供给主要来自政府财政和一些社会捐助。由此,各个主体的功能定位如下图所示:

(1)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是当前中国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主力,比如北京市“无围墙的养老院”、大连市“家庭养老院”、宁波海曙区星光敬老协会、苏州市沧浪区“虚拟养老院”等。12nGo组织主要负责上门服务的供给,服务人员主要来自公开的招募社会上的一些低收入或失业人员,服务内容主要集中于上门家政服务,也涉及物质供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一般服务网络立足于社区,能够掌握服务老人具体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当服务需求超出民办非企业本身的供给范围时,有些nGo组织还会通过加盟商的方式间接提供。提供上门服务避免nGo为寻找场地而增加的运行成本负担,能使其把更多的力量投入到服务供给上,更好的保证服务质量。nGo的运行会得到一定的政府补贴,同时可以根据政府标准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作为日常运营经费。

(2)社区居委会

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自组织机构,能够提供、反馈老年人信息,监督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同时直接提供部分养老服务,主要是精神慰藉。居委会一般与相关的nGo合作,为达到福利标准的老人购买相关服务,并将老年人具体的需求情况提供给nGo。通过建立的社区热线或信箱,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的日常走访,居委会及时搜集服务供给的状况以及老年人新的需求。此外,社区也会通过老年人活动中心和组织志愿者活动来直接提供养老服务。老年人活动中心一般为娱乐活动的场地,有助于老年人走出家庭,融入社区;条件较好的社区还会建立老年人日托机构,增加日间护理,简单的医疗功能等。社区居委会也是助老志愿者活动的重要组织者,通过在社区内公开召集或是与学校、单位合作的方式组织志愿者,志愿服务的内容多样。

(3)企业

老年人服务市场的竞争机制能够提升整个服务供给的质量,这也符合十二五期间打造老年人服务产业链的方针。现阶段主要由民办非企业供给的。居家养老的试点大多对服务类型做了自费和非自费的区分,与之对应,政府对服务提供对象也做了区分,明确了什么类型的群体可以享受什么类型的服务补贴。各试点比较而言,上海市的服务产业化系统建设比较完善。上海市政府以“政府主导、中介组织、实体服务”为服务网络的运行机制,基本建立了完善的三级(市、区(县)、镇(街道))服务网络,包括服务管理网络和服务实体组织。

(4)社区医院

我国目前正在积极探索发展社区医院养老服务,社区医院主要提供医疗健康服务,但其服务的方式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社区医院的全面覆盖配合医疗保险来提供养老服务;也可以类似大连模式通过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医院的沟通,让医院提供上门的医疗护理服务;也可以类似宁波市海曙区模式,由养老服务中心提供专门的人员陪同老人到医院接受医疗服务;社区医院也可以与社区日间护理机构合作,提供一定的医疗护理训练的,以便在日常中能够配合医院对老人进行专业日常护理,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

(5)政府

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一方面扮演福利资金主要供给者的角色,另一方面扮演规制与监督者的角色。资金供给方面可以是政府的直接财政预算支出,也可以是政府公开发行的福利收益等。监督与规制机制方面,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法规条例对供给主体进行约束,同时可以通过与国内外专业的评估机构建立合作项目,共同开发评估机制,建立起一套良好的监督评估系统进行监督。甚至可以专设一个监督评估组织,主要专注于监督评估系统的建立和管理。在这方面实践中,可借鉴上海与欧盟建立的“上海老年人照料评估体系”。通过建立评估体系,全面的反馈养老福利模式的运行状况,对其进行实时的监督,成效显著。

四、结论

十二五规划中,我国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整合社会和社区资源,加快建立县(区)、乡镇(街道)和社区(村)居家养老三级服务网络,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促进居家养老服务业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发展。”13推广过程中既需要结合本地实际,也需要提炼试点经验,对各个主体的基本职能定位有一个清晰了解,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因地制宜的进行具体互动机制的搭建。

参考文献:

[1]陈德君,2001,《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保障体系》,《人口研究》

[2]黄源协,2001,《台湾社区照顾的实施与冲击》,《台大社工学刊》(台北)第5期

[3]穆光宗,2000,《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5期

[4]彭华明,黄叶青,2006,《福利多元主义:福利提供从国家到多元部门的转型》,《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5]闫坤,2000,《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杨雪,2000,《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人口学刊》第4期

[7]杨志莹,2004,《以人为本营造适合老年人的住宅》,《中国建设信息》第7期

[8]杨宗传,2000《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经济评论》第3期

[9]《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草案)》,2011年

注释:

【1】Unitednations,populationDivision,worldpopulationprospects:the2004Revision.newYork:Unitednations.2005.

【2】彭华明,黄叶青:《福利多元主义:福利提供从政府到多元部门的转型》,《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43页

【3】Johnson,thewelfareStateintransition:thetheoryandpracticeofwelfarepluralism.Brighton(england):wheatsheaf.1987

【4】Rao,towardswelfarepluralism―publicServiceinatimeofChange,aldershot:Dartmouth

【5】黄源协:《台湾社区照顾的实施与冲击》,《台大社工学刊》(台北),2001年第5期,第59页

【6】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经济评论》,2000第3期,第59页

【7】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第5期第41页

【8】杨雪:《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人口学刊》,2000年第4期,第38页

【9】杨志莹:《以人为本营造适合老年人的住宅》,《中国建设信息》,2004年第7期,第35页

【10】闫坤:《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第56-58页

【11】陈德君:《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保障体系》,《人口研究》,2001

居家养老的主要内容篇9

【关键词】居家养老;养老保障;人口老龄化

1农村居家养老面临的问题

当前,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农村的空巢老人数量增幅正呈现上升趋势。各地农村对老年人的养老社会保障工作不断改善加强。条件好的一些村敬老院人员为老人提供了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借阅图书杂志、文娱活动等服务,敬老院、养老院内设有影音阅览室、室、健身房、图书阅览室、日间照料室,里边床铺、桌椅、空调、书报等一应俱全,等等。但是,全国各地农村养老事业发展很不平衡,传统的子女养老模式不断被弱化,而土地养老也受到了自然和经济的双重冲击,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1.1老年人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

由于居家养老在国内的起步时间比较晚,发展还不健全,且农村老年人文化知识普遍不高,所以很多老人对于居家养老的概念还是一知半解。对于在村内敬老院下设的养老服务站的性质很多不清楚,村中的老人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老年人对未来未知的世界是恐惧的,他们的精神以及思想是孤单的,这时候儿女的照顾以及在情感上的安慰是非常重要的。政府购买居家服务人群局限性较大,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的消费意愿较低,低支持率与低参与率导致的结果是居家养老的一些服务项口丧失了规模化效应,并逐渐萎缩等。

1.2传统的儿女养老模式衰微

在现阶段的居家养老服务中,老年人子女女也是服务提供者的一部分。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为“养儿防老”,这种传统观念影响了很大一部分老人,古人说的“儿女多了累爹妈”就是对生育多子女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现实农村里很多老年人都有较多的子女,他们为儿女们操劳了一生,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晚年生活难以得到比较好的保障。虽然他们儿女多,但很大一部分老人和女儿都认为赡养的义务在儿子的身上。这一传统的养老观念直接导致了儿子生活负担的加重,同时也问接地影响了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以及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发展。

1.3农村养老服务硬件设备很不完善

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年人对物质文化的需求随之提高,养老机构能够提供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就成为养老服务中的迫切需要。服务的提高是建立在足够的资金支持上的。然而目前养老机构面临较大的人员和资金方面的限制,服务手段、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在设施设备等硬件条件上,村内的硬件和服务设施建设参差不齐,规模也都普遍较小,档次也比较低。

1.4缺乏农村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

由于农村的基层行和局限性,专职人员匮乏,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整体水平有待于提高,现实中在村中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人员大多数是本村内的下岗工人,而且已年龄较大的女无业人员和有偿服务者居多,农村尚未较好的普及义工的观念。主要的原因:一是养老服务站的规模、设施、管理等方面都还不健全。二是农村老年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严重,认为如果去接受养老服务站的服务就代表着自己家里孩子的不孝顺,不能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容易被村里其他人说闲话因此对自己子女的名声造成影响。

1.5农村养老服务的内容过分简单

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我国老年群体普遍的一个状态。物质条件的帮助和他人的照顾是他们需要的一个层面,晚年生活质量尤其是精神层面的需求是他们最为渴望的。他们渴望充分融入家庭与社会之中,能够与他人特别是子女有更多的交流,在老有所养的基础上能做到老有所为,进一步获得自我提升以及他人尊重。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亲属乃至社会常常忽略老年人这种多元化的需求。

2农村居家养老问题的成因分析

2.1老年人受传统思想影响深,转变困难

社会长期生活积累下来经验和教训形成人的思想观念,可以说有着很深厚的基础。想改变这种思想观念需要较长时间,需要有一个过程。“养儿防老、多子多孙多福气”一直是国人尤其是农村地区人们的主要养老观念,老人在年轻的时候抚养教育下一代,等自己年老的时候再由子孙赡养,这种胡回事的家庭养老方式在中国的传统历史上一直延续了几千年。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对比年轻人来说较为困难。

2.2养老观念差,法律意识淡薄

孝与养老的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主流思想,而在当今社会中,相当一部分人养老观念十分淡薄,老年人被当做“包袱”,使得自古“养儿防老”成为众多农民晚年生活的依赖和保证变成了空谈。很多人的观念中认为儿子需要赡养老人,而女儿则不需要。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法律,都明确了老年人应得到的权益保障。有很多人法律常识不足,没有认真履行自己应尽义务,更有甚者只知向父母索取,成为“伸手族”和“啃老族”,却不尽“反哺”义务。

2.3资金不足,管理松散

居家养老服务本身不是一个专门盈利的服务体系,所以对民营资本没有很大吸引力。而且农村居家养老与城市不同,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可以有较好的设施设备基础和良好的服务业为依托,而农村社会服务业只能另起炉灶,在农村运行居家养老服务成本要明显高于城市。在服务体系构建中,一些本应由企业和中介组织来完成的工作,仍由政府集体包办。其包办的结果是,政府既力不从心,又影响服务效果,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一方面,府部门资金有限,对于家庭养老方面重视不足,村内缺乏养老经费,使村内的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对于农村养老服务各自为政形成不了合力,也是监管一大难题。

2.4居家养老观念不成熟专业培训缺乏

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对居家养老的重要性的认识上来说,农村老年人对此认识严重不足。居家养老在我国在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都处于起步阶段,居民参与度不高,也没有在社会上产生舆论支持。在农村老年人平均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未认识到居家养老其重要性和其产生的作用。传统的守旧观念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专业知识人手配备严重不足,对于服务人员上岗的的素质要求都普遍较低。

3解决农村居家养老问题的对策建议

3.1建立资金投入机制

在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基层政府作为地方公共事务的决策者和实施者,应承担主要职责。基层政府对农村养老服务产业最强有力的支持就是资金支持。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发挥等公益基金的作用,按规定安排一定的比例投入于老龄事业的建设。从税收减免、金融扶持、水电优惠、用工优待等方面给予一系列的支持和政策优惠。建立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专项资金,用于日常居家养老服务公益性项目的一次性开办补贴和日常运行补贴,以及用于评估、工作经、奖励方面费用。同时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对养老服务机构进行捐赠,对捐赠支持社会福利事业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宣传嘉奖以及税收优惠政策。

3.2加强法制宣传工作,努力营造“敬老、爱老”氛围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基础就是“以孝为本”、“百善孝为先”,传统文化以“孝道”为中华民族的关德。在一定意义上,孝是中国社会稳定、家庭和睦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重要文化特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应该继承传统孝道的合理性因素,建立新农村新孝道,为农村居家养老建立以孝文化为基础的道德支持。各基层政府在工作中要在全社会范围重点深入持久的对养老的法制宣传,对敬老、养老传统美德宣传,通过宣传努力提高全民保障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意识,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浓厚的敬老、养老氛围。

3.3建立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首先,要建立一支相对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专职服务员队伍。根据工作的内容和性质进行多样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实行专业职业资质和技术等级认证制度,从而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提供精神支持服务,给老人读报,耐心倾听,能与老年人进行谈心、交流。在心理疏导服务上,掌握老年人心理特点和基本沟通技巧,观察老年人的情绪变化,并通过心理干预手段调整老年人心理状态。其次,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务必要大力加强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组成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队伍,为居家养老事业做出贡献。最后,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和香港的“义工”制度,为学生和青年志愿者提供平台,进行制度性安排。

3.4加大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力度

很多居民对于居家养老的概念都不是很了解,这就导致了居家养老服务在运行中的得到支持率比较,大大限制了居家养老服务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村委会在日常村务活动中,要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概念的宣传。主要的宣传方法可以是通过村中广播向村民介绍居家养老的主要概念和内涵;通过纸质印刷单页分派到居民家中让居民了解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内容;由于农村老年人居民普遍文化知识不够高,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普遍不高。所以村委会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宣传的时候要注意尽量组织队伍以口述的方式讲解,另外使用文字要尽量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词句。

3.5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为指导,扩展居家养老服务范围

社会工作者在专业的理论知识支撑下,能够利用自身在社区的中间者的身份,向政府相关部门和农村居家养老管理者提供促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建议,并促使政策的完善和实施。例如为有特殊需求的老人提供个案服务,帮助案主解决情绪或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对于有共同需求的老年人,则可以采用小组工作方法进行统一服务,设计合适的方案,按照助人自助的原则,帮助村中的老年人自己克服困难。鼓励老人走出家人,主动参与社区活动,支持社区建设和发展。发展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对于老年人常见的病症进行预防知识宣传和急救知识宣传。多开展老年文化学习娱乐活动,进一步丰富文体娱乐活动。举办文化汇演或文体休闲娱乐活动等,组织和鼓励老人积极参与其中,促进人际互动。

【参考文献】

[1]辛哲.人口老龄化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的思考[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12-17.

[2]杨清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5-12.

[3]Kuramoto.Youngpeople’sperceptionsofConversationswithfamilyelderandSameagepeers[J].Journalofcross-CulturalGerontology,2013:78-82.

居家养老的主要内容篇10

关键词:老龄化;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过程。统计显示,预计到2035年,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91亿,约占总人口的20.13%。此外,我国老年人口中的高龄化趋势也越来越显著。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达231339人,占总人口的1.36%。因而,发展适合现阶段我国国情的养老方式迫在眉睫,居家养老由于其独到的优势正逐渐成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养老新模式。

一、居家养老概述

社区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一方面,将养老的场所转移到家庭,符合中国传统的养老观念。另一方面,缓解了成年子女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照顾老年人的压力与负担。同时,也弥补了机构养老费用昂贵的现实不足。总的来说,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新型的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养老模式,也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化养老模式。

2002年9月,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公园街道,在全国首先创办了“居家养老院”。2003年上海市初步形成了居家养老的社会化工作网络。目前,以大连“货币化”养老、上海“项目化、集约化”路径、南京“民间组织为载体”的模式为代表的多种居家养老模式在各地探索实践中形成。不可否认,这些具体类型之间存在差别,但它们的基础都是在家中养老,都依托于社区提供的福利服务。

二、苏州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体系

近年来,苏州市养老事业的推进坚持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理念,并将其作为社会事业的重点项目。因此,笔者以苏州市平江区娄门街道为研究个案对苏州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予以简要介绍。

(一)娄门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娄门街道有60周岁以上的老人10195名,占辖区人口总数的20%以上,远远超过区、市的平均水平。现实的养老需求使得居家养老工作成为该街道的首要工作之一。娄门街道通过开展温馨家庭活动,倡导社区志愿者为老服务等多种形式,秉持把社会化居家养老和规范化的社区服务结合起来的理念,积极开展社区养老服务。

娄门街道温馨关爱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于2006年8月成立,主要职责是为辖区内老人提供个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即“八助”服务(助养、助学、助乐、助医、助为、助餐、助伴、助法)。具体包括为老人提供生活护理、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权益保护等服务项目,并可根据老年人需求,适时调整或增加特殊服务项目。目前,娄门街道9个社区居委会都设有温馨关爱居家养老服务站,并拥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专、兼职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队伍。街道提供整合社区养老资源、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逐步走出一条市场化运作与低偿、无偿相结合的关爱之路。

(二)居家养老体系内部机制及初步运行成效

1、服务提供的社会化机制

娄门街道改变单纯由街道、社区创办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的思路,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服务和管理,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走社会化、产业化之路。整合辖区内家政服务、卫生医疗、便民服务等多种服务资源,构建社区“十分钟服务圈”,服务内容涉及社区医疗、法律援助、娱乐休闲、电脑上网、图书阅览、家电维修、照相、理发等数十项。通过单列为老服务项目,签订合作协议,采取无偿、低偿相结合的形式,细化落实优惠减免措施,严格管理办法,充分利用辖区内社会化服务资源使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各项优质服务,开展老有所养(医)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老人通过低于市场的价格在相关婚姻中介、法律援助组织获得情感慰藉和维权服务,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当前为老服务的不足。为老服务的社会化参与,一方面使辖区内老年服务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以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不同层次需求;另一方面也使社会中介组织扩大了服务对象,提高了知名度,形成互促互进的良性局面。

2、服务项目动态化机制

娄门街道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辐射,9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为抓手,在“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循序渐进,突出特色,不断丰富服务项目形式和内涵,将社区的养老服务发展成为一系列可以纵横延伸的动态化的项目集,即根据老人不同需求,结合社区实际条件,不断扩展服务项目种类,对于优势项目追求做精做长,形成品牌特色。

树立“安康养老”理念。娄门街道的新湘苑社区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老年人群众性文体活动,广泛吸纳社区内老年人参与,成立了老年拳操队、腰鼓队、健身队、时装队;娄江社区利用毗邻老年大学的地理优势,借助老年大学开办的声乐班、交谊舞、舞蹈等培训班,成立了老年艺术团、合唱队、舞蹈队及晨练队。老年人活动采取社区引导,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定期活动的方式,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实现了社区老年活动的经常化。

创新服务载体。把信息化手段融入养老服务中,拓展养老服务内容,完善养老服务功能。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巧用电话快捷键拨号功能,在部分享受政府补贴居家养老家庭、空巢老人家庭试点“爱心一键通”为老紧急救援热线。管理人员将服务对象家庭电话的快捷键与工作人员手机进行绑定,二十四小时为空巢独居老人提供紧急援救。该热线与街道社会化养老服务中心、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邻里联络站等组成一个养老服务网,发挥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作用,努力构建全方位、全天候、立体式养老服务体系。

3、服务专业化机制

街道以解决好老年人日常生活为突破口,通过充分整合服务资源,利用社会力量,开展各种适应老年人需求的、形式多样的日间照料服务,探索社区环境下专业到位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组建养老服务员队伍。加强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的培训,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街道设立专职人员,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上岗服务人员全数经过家政服务培训,并具有一定康复护理知识,服务基本能满足老人多方面的需求。

规范居家养老管理工作。在规范管理上做到了三个统一,即:统一标识,服务人员统一制服,制作了带有居家养老标识的服务卡和工作证,实行带证上岗;统一标准,享受政府补贴的居家老人统一标准资格评估,服务人员服务统一标准;统一建档,享受服务的居家老人统一建立个人档案,统一服务人员工作档案,日常考核、服务记录等基础资料的建档存档。“工作记录表”设置服务质量评分栏,受服务老人所在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监督、指导,对服务项目进行评分,以确定服务人员工作质量等级,保证居家养老工作质量。

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发动共青团、学校等单位,在街道统一协调下,组建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采取结对子或多帮一的办法,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志愿者上门为居家养老的老人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营造为老、助老的良好氛围。

三、苏州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可能面临的挑战

苏州市各社区推行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进度不同,各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和服务方式也各异,因此,现阶段面临的问题也有各自的特征。我们此次调研的娄门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之该街道老龄化程度偏高,其社区居家养老的任务和问题较之苏州市其他社区可能较多,但也正可以反映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深入推进进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基础性和方向性事项的演变,促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接下来的完善过程中抓住关键,紧扣核心,推动苏州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优化改进和成熟升级。目前主要显现出的问题有:

一是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必要的舆论氛围,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养老的积极性不够,参与率不高,致使社会化居家养老大多处于自发的、无序的发展状态。

二是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应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筹资渠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

三是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目前虽然建立了条抓块管的管理体系,成立了各部门参与的老龄工作领导机构,但发展社区老龄服务仍是民政条线热,很难形成合力。

四是专业人才缺乏。目前,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社会养老需求,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苏州由于居家养老起步较早,发展速度和水平已经达到一定高度,但仍有不少地区居家养老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如尚未实现居站分离,社区行政职能过多等基础性问题,亦有不少社区提供的服务主要还集中在生理、安全的层面,而老人的精神慰藉、医疗康复保健服务较为缺乏等等。

四、开展和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认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虽然养老服务工作被提上日程已有一段时间,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其重视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老龄问题不突出的地区。要把社区居家养老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来抓。只有维护好老年群体的利益,使他们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减轻现代年轻人的负担,才能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扩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保障功能

现阶段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普遍主要关注物质生活的帮困需求,事实上,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更趋向于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服务,因此,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应注重物质保障和精神慰藉双管齐下,努力提供更加人性化的管理和特色化的服务。在扩大服务范围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福利性的硬件设施,以改善居住生活条件,提高服务水平。

(三)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架构,加强制度建设及评估机制

随着国家大部制改革的推进,政府各部门要转变观念,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不仅仅只是民政部门的工作,它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在操作层面上,社区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对居家养老服务和老年群体的管理负有直接的责任和义务。社区必须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应规章制度,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同时通过采取服务监督员定期走访服务对象开展评估工作,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良性发展。

(四)广泛开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来源,加强监督机制

基层财政的投入对于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落实是远远不够的,不仅要扩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对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整体的财政预算制度,还应鼓励各企事业单位、个人广泛关注养老事业,共同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长远运行提供充足的资金援助。另一方面,必须加大社区居家养老资金的透明度,坚持“阳光操作”,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只有对养老资金的发放和使用路径清晰,才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养老服务各项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收益的最大化。

(五)扩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规模,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缺口是影响服务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可以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继续鼓励下岗职工及部分农民工加入居家养老服务队伍,这样既解决了他们的收入就业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稳定和凝聚。

同时社区大学生村官的配备也为居家养老注入新鲜血液。此外,岗前培训、岗位培训、与高校联建实践基地等也为建立一支道德水平高、服务意识强、专业素质优的服务者队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祁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新模式——对大连市首创的“居家养老”模式的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5(2).

[2]鞠秋锦,邓卫华.浅析中国的居家养老[J].热点透视,2004.12.

[3]任晓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