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发展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8:19

中医药发展报告篇1

一、充分认识中医药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真落实国家与省相关政策法规。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围绕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强化政府责任,加强宣传,坚持中西医并重,重视中西医结合发展。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的政策法规,真正把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落到实处,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重大疾病防治、农村卫生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发挥好省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作用,把中医药工作列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考核目标,对发展相对缓慢和困难较大的地区要加大扶持和督查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明晰统计口径,确保对中医药的投入增长比例不低于对卫生投入的增长比例,确保中医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的比例达到10%以上。省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完善中医投入机制,推广宁波市按中医服务量进行财政补助的做法。进一步完善医保政策,建立科学的中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省政府要督促各地按省条例规定设立中医药管理机构和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建议设区的市单独设立相关机构,以利于加强宏观管理和行业指导。

二、大力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挥省级医教研机构的龙头作用。省政府要加强对我省相关高校、省级中医医疗机构及省级中医药研究机构的支持,充分发挥省级医教研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推动省级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成为综合服务能力强,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明显,管理科学规范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成为全省中医医疗技术指导中心和临床教学科研基地。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培育中医药领军人物和骨干人才。深化中医药高校的教学与课程改革,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继续加强中医药类名牌专业、示范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省有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落实配套资金,大力促进部级中医药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学科及研究室建设。总结省政府建设“重中之重学科”的成功经验,充分支持利用和发挥我省医学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力量的优势,整合中医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大力鼓励其进入各类科技园区建设,提高中医药科研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服务临床能力,切实提高中医药产学研结合的实施效果。

三、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县级中医院建设。省政府要督促各地落实“县级及以上政府应重点举办好一所中医医院”的规定,做到“县县办好一所中医院”。各级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要明确本地中医院发展目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研究制定县级中医类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和基本设施配置标准与计划,大力推进县级中医医疗机构的标准化建设,使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的需求相适应。要学习推广长兴县重视中医院建设、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的做法,进一步改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中医药基础设施条件,按要求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药诊疗器具和必备中药,提供中医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把中医药技术服务贯穿到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中医药发展报告篇2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6.001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6-0001-02

中医药(民族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且不断积累完善、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观念的变化,中医药(民族医药)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优势[1]。但目前,中医医院西医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传统的膏、丹、丸、散制剂在各级中医医院药房中越来越少,中医传统技术在逐渐消失,很多行之有效的验方和民间疗法得不到继承和创新[2]。同时,我国的医疗管理体制、以西医为依据的各种评判标准和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中医药的发展[3]。

本研究基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天祝县”)中藏医药工作开展的实际状况,确定典型的调查对象,采取访谈和问卷的调查方式对该县中藏医药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综合民众的意见与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从而推动中藏医药工作,更好地为民众服务。

1调研方法

调查时间为2012年1月12日-2月25日。调查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样进行调查区域的选择,选取了具有城乡地域代表性的3家县级医疗机构(县医院、县藏医院、县妇幼保健所),5家乡镇中心卫生院(打柴沟镇卫生院、安远镇卫生院、西大滩乡卫生院、赛什斯镇卫生院、哈溪镇卫生院),5家乡镇一般卫生院(华藏镇卫生院、石门镇卫生院、炭山岭镇卫生院、松山镇卫生院、东大滩乡卫生院)。与相关人员座谈8次,填写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68份,回收率为96.8%,其中有效问卷940份,占回收问卷总数的97.1%。经统计学分析,抽样地区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农牧民对中藏医药服务的需求。

2结果与分析

2.1政府与相关政策的扶持程度

调查所知,天祝县政府实行中藏医药事业经费财政预算单列,并且逐年加大对中藏医药事业投入,优先将县藏医院确定为定点医疗机构。将中藏医药服务项目和中藏药(含自种自采中藏药)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范围。详见表1。

2.2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藏医科室建设情况

按照甘肃省卫生厅《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

基金项目:兰州市科技局项目(2012-1-59)

通讯作者:刘雪松,e-mail:

施意见》要求,县藏医院设立中藏医预防保健科,县妇幼保健院设立中医科,积极开展中藏医预防保健服务;乡镇卫生院结合健康档案建档及体检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根据居民不同体质开展健康指导,并在居民健康档案中予以记录。通过实地查看了解到,截至2011年,县藏医院开展了藏医药浴、火吉麦杂(火灸)、放血疗法等中藏医药适宜技术。乡镇卫生院设立了中藏医科、中藏药房,建成了相对独立的中藏医药综合服务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藏医科室相关配置情况见表2。

2.3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人员配备情况及结构

调查显示,截至2011年,天祝县中藏医药人员梯队结构不合理,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偏低;数量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如县藏医院,根据床位测算,医院现缺编84名专业技术人员。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人员学历、职称情况见表3、表4。

2.4中藏医药人员教育培训情况

为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更好地服务大众,天祝县卫生部门近年来外派进修培训38人,参加高一级学历教育45人,其中有23人取得中藏医本科学历,其余取得中藏医专科学历。此外,深入开展中藏医师承教育活动,积极发挥名中藏医效应[4],开展了“县乡村三级中藏医药师承教育”活动。截至2011年,全县有中藏医药师承教育指导老师23人,继承人61人。

2.5中藏医医疗服务量

2011年,全县中藏医门诊达11.5万人次,占总门诊量的35%,中藏药收入占药品收入的38%,中藏医药收入占总收入的30%。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都能够运用中藏医诊疗技术处理常见病、多发病,中藏医门诊处方数占处方总数的比例高于30%。

2.6中藏医药服务满意率和知晓率

通过深入走访和调查了解到,农牧民对中藏医药知识知晓率达到95%,对医疗机构中藏医药服务内容知晓率达到90%,对医疗机构中藏医药服务满意率达到95%,县乡村医疗机构中中藏医药人员对中藏医药相关政策知晓率达到93%。表明天祝县卫生部门对于中藏医药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比较重视。

2.7藏医药开发研究所情况

天祝县藏医药开发研究所研制了仁钦佐它、七十味珍珠丸、仁钦芒觉等250余种名贵、常用藏药制剂,完成了六味丁香丸等170种藏药制剂生产批号注册工作,编写出版了《华锐藏药志》、《常用藏药手册》,挖掘出版了清代乾隆年间天祝藏区民间藏医药古籍手抄本《疾病诊断明灯》,搜集整理了部分华锐藏医药发展史料和民间藏医验方、效方,完成了天堂藏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整合工作,在县乡23家医疗机构设置了藏医诊室,开展了华锐洁白丸等“华锐藏药”和华锐肾宝等华锐系列保健品的研制开发,进行了部分野生藏药材资源保护和人工实验种植工作。

3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天祝县基层中藏医师人员缺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医师年龄结构不合理、青黄不接的局面,极大地影响了中藏医工作的开展。虽然近几年中藏医继续教育工作开展比较多,但由于缺少足够的医务人员,大部分医务人员不能离开工作岗位,没有时间外出参加学习和培训,对目前的新知识、新理念缺乏了解,中藏医技术水平亟待提高。此外,就医环境亟待改善。天祝县大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中藏医科的基本情况是:开设有中藏医科,没有中藏医临床诊室;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及乡镇卫生院大多有1~2间诊室,可以开展针灸、按摩、拔罐等传统中藏医项目,然而刮痧、正骨、药浴等项目开展得并不多。究其原因是医疗设备相对缺乏、医疗环境狭小。

4对策与建议

4.1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

中藏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投入。基层中藏医医疗服务存在收入低、耗时多、辛苦劳累等情况,建议对实行收支两条线的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及乡镇卫生院中藏医治疗项目的收费实行全部或部分返还的政策[5]。

天祝县藏医院在临床工作中开展的藏医医疗服务项目具有简、便、廉、验等优点,吸引了本地及青海、新疆、上海、黑龙江等地大量患者前来就医。但是,目前外地患者住院时产生的藏医药服务费用在当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均不予报销,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有悖于国家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政策。

中医药发展报告篇3

我院是一所妇幼保健院,加大对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儿童专用药物品种剂型的缺乏,儿童临床试验不足工作中的,绝大多数儿童都是以"小大人"的剂量在服用成人药物,这势必造成儿童更易引发药物的不良反应。我院自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以来,严格按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监测管理办法》扎实开展工作。下面,就我院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中的做法和大家一起交流。

近年来,人们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关注与日俱增。但目前,我国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工作却存在着报告主体上报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报告的数量和质量不甚理想,加上医患关系紧张,害怕上报后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临床在检测报告处理药品不良反应工作中困难重重,进而导致迟报。漏报的现象较为突出。为进一步加强规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监测工作,提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监测工作质量,,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我院采取了如下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统一认识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对加强药品管理、指导临床合理、安全用药,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规定的一项法定任务。作为一家儿童专科医院,我院尤为重视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监测工作,首先从加强领导、组织落实、宣传发动入手,成立医院领导为首的组织机构,由主管院长任组长,医务科、儿科及药剂科主任任副组长,并由医学、药学、护理等方面专家参与组成,下设各临床科室aDR联络员和监测员,有药剂科信息院负责网络上报。

2建章立制,规范工作程序

我院把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及监测管理办法》制定了《医院不良反应及监测工作制度》、《药品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置措施》制定了《医院不良反应报告及监测工作章程》建立行之有效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监测网络及工作职责,从而有力的保证了我院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监测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各临床科室指定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报告人员,发现疑似aDR病例,及通知临床医生进行处理并填报aDR报表,责任到人,全面负责我院的aDR监测报告工作。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监测小组会议,及时对本机的上报的aDR进行反馈,分析儿童用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进一步了解儿童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

3强化责任、务求实效

有了规范的工作制度,我们力求作出实效。监测并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是目前医院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基础工作之一,也是临床药师的重要工作内容。我院搜集不良反应主要来源以下几个途径:①临床医师诊疗过程中发现;②门诊用药咨询时捕捉;③提供药学服务时发现;④临床药师深入了解用药情况时发现;⑤患者静脉输液时,有护理人员巡视时发现;⑥药剂科在处理药品不良反应退药时发现。

无论是口服液、肌注或输液过程中发现的任何不良反应都做到不漏报、不瞒报。作为医院药师,应致力于防止同一名患者对同一种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现象的反复发生,各级技术人员都有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的义务和责任。

4加强业务培训,普及用药安全知识

医院经常组织医护人员进行药品不良药品反映相关知识的培训教育。通过学习,是我院在合理用药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要求临床医师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选择合理的用药途径,小年龄的尽量选用儿童专用药物,特别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采用多措并举、有序推进的方法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aDR病例不再局限于皮疹,胃肠反应,还不断增报了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及时通过《医院药讯》以警示全院,从而做到规范、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

5加强责任考核,严格奖惩措施

中医药发展报告篇4

[关键词]哈尔滨;《滨江时报》;医药广告

报纸作为一种平面媒体,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也具有巨大的宣传作用。旧报纸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一方面,作为报纸主体内容的新闻具有时效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另一方面,报纸出版业是独立经济体,不属于某个党派或团体,报道内容趋于公正、客观,因而报纸史料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较高的真实性。广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商家推销商品的手段,又是民众获取商品信息的渠道;既是商家对市场的估计和引导,又是民众消费需求的写照。

创刊于1921年的《滨江时报》是20年代哈尔滨主流报纸,是研究哈尔滨历史的重要资料。在《滨江时报》的广告中,医药广告占有一定篇幅和比重,可以分为日常保健药品广告、医院和药店广告、戒烟和治疗性病广告等方面内容。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的民众生活。

一、保健品广告

日常保健药品是指能够同时医治不同疾病且具有多种保健功效的药物,服药后能够达到增强体质、益寿延年等目的。多种不同功效的保健药品广告,反映了民众不同的保健需求。

(一)鱼肝油

从广告看,市场上主要销售的鱼肝油都是经过特别加工处理的,如“勒怕托”将鱼肝油中添加“膏(即麦精)补血之铁、贵林那(即金鸡纳霜)之恍下礬及其他著名广用补药,又加野樱糖精,故味甘易服”,弥补了鱼肝油“气味腥恶,令人难受”的不足,保健功效也扩展包括“肺虚各疾”、“肾虚气弱”、“胃弱”、“皮屑各疾”以及“补血益元”等作用。(1)“司各脱乳白鳘鱼肝油”则宣传“其子服之,身体强壮,使父快乐,年老可以享福”,(2)将销售对象对准儿童。“加味”牌推出了“麦精鳘鱼肝油”,主要是添加了“维他命”,增加了“却病强身”的功能。(3)

(二)补肾、补血和补脑类保健品

补肾类保健品种类繁多,如“黄灼生大力自来精”、(4)“保肾固精丸”、(5)“熊虎鹿三肾丸”(6)以及“兜安氏秘制保肾丸”(7)和“第威德补肾丸”。(8)其中“兜安氏”和“第威德”是比较著名的补肾类保健品,广告篇幅和数量都比较大,宣传声势浩大。这类广告大多采用夸张性的描述语言,如“恢复生趣,只此一法”、(9)“衰翁不让青年”(10)等宣传语,强调其产品功效神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补肾类保健药品,主要针对男性群体进行宣传。

补血类保健品主要是“人造自来血”,虽然牌子各不相同,但产品没有差别,主要功能就是补血、养胃、养心等方面。补血类保健品较多地面向女性群体。

补脑类保健品有增强记忆力作用的“科发强慧米”(11)和治疗“脑筋衰弱”的“益智片”。(12)“益智片”同时还具有增强男性性能力的作用。

(三)著名的“仁丹”和“威廉士大医生”

各种保健品广告中,“仁丹”和“威廉士大医生”两个品牌的广告版面和数量均超过其他品牌。“仁丹”来自日本,专治“中暑伤寒、水土不服、腹痛吐泻、猝倒昏迷、头痛目眩、酒醉船晕、积症吞酸、精神郁结、食积不消、虚弱贫血、时行疫疾、虫蚀牙痛”(13)等症状,可谓是居家旅行、日常生活必备良药。“威廉士大医生”包括两个品种,一个是“红色清导丸”,主治“暑季头痛疾病”;(14)另一个为“红色补丸”,改善“疲倦不思饮食、行步维艰”、(15)“血薄气虚、脑筋无力、胃不消化、风湿骨病”(16)等症状。

上述保健类药品,从宣传的功效看,具有一药多治、一药多补的特点,混合了多种药物加工而成;从面向的群体看,补肾和补血保健品具有一定针对性,其余产品均是不分年龄、性别老少皆宜的保健品;从保健理念看,滋补型保健品是市场的主体,还未出现以调节为理念的保健品;从广告的数量和版面看,保健品生产商多为国外有实力的厂商,且在哈尔滨有不错的销售市场。这表明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部分民众生活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保健意识和经济条件购买保健品。但对保健品的宣传和使用缺乏科学的管理,民众缺少正确、科学地保健知识,难免发生保健品使用混乱的情况,保健品质量也没有保证。

保健品虽然都“疗效广泛”,但并不能取代医院和正规药物的作用。

二、医院和药店广告

疾病是人不可避免的问题,有病就医吃药便成为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是延续生命的保障。医院与药店是诊治疾病、购买药品的主要场所和途径。

(一)全科医院、私人诊所和专科医院

从广告看,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的医院发展兴旺,全科医院设有系统、规范的各种科室。如“共立日本医院”设有“内科、小儿科、外科、皮肤科、耳鼻咽喉科、花柳一般外科、产科、妇人科、眼科、心尿生殖器科、助产科”(17)等科室。类似的全科医院还有“松田医院”、(18)“日本同仁医院”、(19)“哈尔滨红十字会医院”、(20)“回生医院”、(21)“高丽博爱医院”(22)和“周济医院”(23)等。其中日本医院占绝大多数,“高丽博爱医院”是由朝鲜人开设,“哈尔滨红十字会医院”和“周济医院”是中国医院。与全科医院相比,私人诊所规模较小,治疗范围有限,但私人诊所院长多为医科大学毕业,或具有留学经历的西医大夫,如“俄商欧洲医院”院长“杜博善,向在俄国克赞医科大学堂普通科毕业,嗣又留学德国专门内科、妇人科三年毕业”、(24)“中西医外科大学博士李鸿洲大夫”(25)诊所、“医学博士邓松年”(26)诊所、“仁术诊疗所”女医生“孙仙舫”(27)等。专科医院有牙科医院如“土田齿科医院”(28)和“东亮齿科医院”;(29)性病专科医院如“滨江花柳医院”、(30)“爱民医院”(31)以及“侯书增专门眼科”(32)医院等。

有病就医外,哈尔滨民众还可以选择到药店购买中、西各种药品。

(二)药店广告

药店主要销售中、西医各种药物及“新式医疗器械、牙科眼科材料、新奇化妆香品、各国新发明药品、原料药材、药带棉、化学用品”(33)等医疗用品。药店也会进行各种促销活动,如“恒德堂大药房”举办“附设诊疗所三天”,(34)免费就医活动;“福寿堂施送仙膏”,(35)免费赠药活动等。药店销售的药品大多为日常用药,中西药都有,如治疗妇科病的“人人乐仙膏”、(36)“妇科白带丸”;(37)治疗感冒、头痛、咳嗽等症的“库阿可司”、(38)“科发立止头痛药片”(39)和“兜安氏补肺圣药”;(40)治疗皮肤病的“兜安氏驰名药膏”;(41)治疗肛肠疾病的“第威德痔疮膏”、(42)“兜安氏通便丸”(43)等。

医院和药店的发展程度是衡量医疗卫生水平的重要依据。从医药广告看,全、专科医院满足了民众对不同疾病的医治需求,私人诊所具有高学历、留学经历的专业医生,促进了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药店销售的各种中西药物,既方便民众购药,又推广了各种新药、特效药。

医药广告反映出哈尔滨医疗水平发展的同时,也体现出一些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三、戒烟和治疗性病广告

20世纪20年代的哈尔滨,有一些人患有难以启齿的疾病,这些疾病不仅折磨患者的身体和精神,而且破坏社会风气。医药广告中治疗这种疾病的药物广告也不在少数。

(一)戒烟广告

戒烟是指戒除抽大烟也就是吸食鸦片的不良习惯。毒瘾发作给吸食者带来巨大痛苦和折磨,不依靠药物难以成功戒除。戒烟广告在宣传戒烟药物的同时,劝告吸食者“洋烟之害,小则贻误公事,大则害及身体健康”,(44)“世人之受其害而不能悔改者,莫如有鸦片、吗啡之隐也。其初或系疾病而吸食,或系因消遣而玩耍,久而久之,则成难除之痼疾。是时也,虽有拔山之大力,盖世之雄心,亦均消灭于烟雾之中”(45),希望唤起吸食者戒烟的决心,购买戒烟药物,成功戒除烟瘾。主流的戒烟药物有:“福寿堂经售南洋珍宝堂仙丹”,经“滨江商务公报主笔”——“周祉民”亲自使用后证实,“连服两丸至七日后,烟瘾净绝,百病不犯”;(46)“德国惠尔登大药厂所发明”的“德国百补戒烟丸”,“戒绝者数万人,谢函证书不可胜计”,(47)并有多家报纸高度赞扬其功效;“戒烟精”是经“细心研究,得多数医生之赞助”而成的“药性和平、收效神速、气味芬芳、易于入口、不吐不泻”并经“滨江警察厅化验神效”的戒烟药物。(48)虽然戒烟药广告宣传的疗效是否真实已经无从考证,但足以反映出吸食者快速、无痛、终生告别烟瘾的强烈需求,对吸食者的危害可见一斑。

与戒烟广告相比,治疗性病的广告数量更多,患性病的民众占一定比例。

(二)治疗性病广告

性病,全名性传播疾病,是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的一组疾病。从广告内容看,主要的性病为“花柳病”(梅毒)和淋病,以“花柳病”更为突出。治疗性病可以到专门的性病医院,也可以购买药物进行治疗。性病专治医院较多,如上文提到医治“花柳病”的“爱民医院”、“滨江花柳医院”、还有“花柳专门医院”、(49)“三生大药房杜质忱花柳医社”(50)和“博爱医院”;(51)医治淋病的“仁术诊疗所”(52)等。其中“爱民医院”的“金福唐”大夫医术高超,多名患者登报致谢,经其治疗后“一不犯、二除根、三不断后、四与身体有益。”(53)同时,各大药店推出了不同品牌的药品,如主治梅毒的“世昌厚珍珠八宝丹”、(54)“凯辑氏兄弟大医生内服清血解毒喜肥力”、(55)“威司母金药膏、药针、药丸”、(56)“搜毒药水”、(57)“海草精”(58)和“北京裕亨堂孙希复制药所产探花预防露、探花保全汁”(59);治疗淋病的“敌淋片”(60)和“五淋丸”(61)等药物。

从表1和表2中可以发现:第一,性病医院医治梅毒的方法主要是注射德国“一千二百零六”或“九百一十四”号针剂,药店销售药物以口服类中药为主。这主要因为性病医院多为西医医院,以西医方法为主要治疗手段,德国针剂在治疗梅毒方面确实具有一定的作用,而对于口服药而言,中医药物更为人们所接受,副作用相对较小,售价也相对便宜,销售商家比较多,占有主要市场。第二,无论是医院地址还是药物销售地区,都集中在哈尔滨道外新市街、正阳街、桃花巷等范围内。这因为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道外区是娼妓业最为集中的区域,而是患有梅毒、淋病的主要原因。同时,道外区居住着大量社会底层民众,他们主要的文娱活动是吸毒、以及,缺乏预防性病知识和有效手段,使他们成为患性病的高危人群。大量患者的存在,形成了治疗性病的医院和药店集中在道外分布的格局。

戒烟广告和治疗性病广告,折射出吸毒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控制,缺乏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文娱活动是造成吸毒、群体存在主要原因。

20世纪20年代的哈尔滨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工商业发达,人口稠密,各种疾病的产生和传播相对较多;寒冷、干燥的气候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如咳喘、痔疮等慢性疾病的产生。这成为各种医院、药店盛行的主要原因。同时呈现出“洋医院”、“洋药物”尤其是日本医药占据大多数,私人诊所的医生大多有过留学经历等现象。这说明:一方面,随着哈尔滨国际移民的不断增多,西方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药物已经初步得到接受;另一方面,哈尔滨具有相对完善的医疗卫生条件,民众基本的医疗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医疗事业的发展成为民众生活的保障。但是屡禁不止、娼妓业区域化发展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大量存在。

注释:

(1)滨江时报.1922年2月9日,第二张第五版。

(2)滨江时报.1922年11月2日,第四版。

(3)滨江时报.1926年10月19日,第八版。

(4)滨江时报.1921年8月2日,第七版。

(5)滨江时报.1922年11月24日,第五版。

(6)滨江时报.1924年9月9日,第五版。

(7)滨江时报.1925年10月1日,第五版。

(8)滨江时报.1927年9月20日,第六版。

(9)滨江时报.1927年9月20日,第六版。

(10)滨江时报.1921年8月2日,第七版。

(11)滨江时报.1925年9月15日,第五版。

(12)滨江时报.1927年5月4日,第八版。

(13)滨江时报.1922年7月2日,第八版。

(14)滨江时报.1925年9月5日,第八版。

(15)滨江时报.1925年9月5日,第八版。

(16)滨江时报.1926年10月19日,第八版。

(17)滨江时报.1922年2月9日,第二张第五版。

(18)滨江时报.1922年6月14日,第四版。

(19)滨江时报.1921年8月21日,第一版。

(20)滨江时报.1924年1月8日,第四版。

(21)滨江时报.1924年5月3日,第五版。

(22)滨江时报.1927年9月13日,第三版。

(23)滨江时报.1927年9月18日,第二版。

(24)滨江时报.1922年2月18日,第七版。

(25)滨江时报.1922年7月2日,第五版。

(26)滨江时报.1924年3月15日,第十三版。

(27)滨江时报.1925年8月28日,第五版。

(28)滨江时报.1925年10月1日,第五版。

(29)滨江时报.1928年10月26日,第七版。

(30)滨江时报.1921年8月2日,第五版。

(31)滨江时报.1921年8月30日,第七版。

(32)滨江时报.1925年12月8日,第五版。

(33)滨江时报.1922年2月9日,第二张第五版。

(34)滨江时报.1922年6月13日,第七版。

(35)滨江时报.1924年5月18日,第六版。

(36)滨江时报.1922年5月27日,第八版。

(37)滨江时报.1924年1月27日,第一版。

(38)滨江时报.1929年1月20日,第十二版。

(39)滨江时报.1927年5月4日,第八版。

(40)滨江时报.1925年9月15日,第五版。

(41)滨江时报.1926年11月17日,第五版。

(42)滨江时报.1924年9月4日,第六版。

(43)滨江时报.1926年9月7日,第五版。

(44)滨江时报.1924年1月6日,第五版。

(45)滨江时报.1929年4月3日,第四张第十三版。

(46)滨江时报.1924年1月6日,第五版。

(47)滨江时报.1925年5月1日,第一版。

(48)滨江时报.1929年4月3日,第四张第十三版。

(49)滨江时报.1922年5月2日,第四版。

(50)滨江时报.1924年1月27日,第一版。

(51)滨江时报.1924年1月27日,第一版。

(52)滨江画报.1926年10月24日,第一版。

(53)滨江时报.1922年1月1日,第七版。

(54)滨江时报.1921年3月17日,第四版。

(55)滨江时报.1921年3月17日,第六版。

(56)滨江时报.1924年1月27日,第一版。

(57)滨江时报.1924年3月2日,第一版。

(58)滨江时报.1922年2月18日,第七版。

(59)滨江时报.1922年2月18日,第七版。

中医药发展报告篇5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06-01

1院领导的支持是做好aDR监测工作的关键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药品质量、促进医疗水平、确保人民用药安全、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2004年3月15日由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联合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医疗卫生机构作为药品使用最集中的场所,往往是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第一现场,因此医疗卫生机构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主体之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医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坚强后盾。近年来,我院各级领导为做好aDR工作采取了多项措施:首先完善监测网络建设,确保各级重视,层层有人抓;其次不断健全制度,确保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运转有序;同时改善办公条件,确保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报送准确及时。

2提高了对aDR的认识,加强了医、护、药专业人员的合作

通过aDR监测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提高我院医、护、药各专业人员对aDR的警惕性和识别能力,提高了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的自觉性,避免和减少aDR的重复发生,提高病人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缩短住院天数,降低患者的开支,提高了我院的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在日常的工作中,对所发生的aDR能及时处理和上报,减少了患者的疑虑,并有助于一些医疗纠纷的妥善解决。在aDR的监测上报工作中,医、护、药不同专业人员协同配合,aDR监测报告工作本身又进一步促进了这种协作配合,互相看到对方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促进了我院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

3宣传教育、全体动员、更新观念,广泛收集aDR资料

aDR监测是全院医疗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全院协同才能顺利完成。针对医院aDR监测体系不健全,上报不及时,医生对aDR普遍认识不足的实际情况,医院加大aDR监测工作力度,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树立把它作为常规工作项目来重视的观念,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减少漏报或不报现象。认真收集和规范填写aDR报告表并及时上报,要求医药工作者应及时填报每一个aDR报告,并以规范化的格式和要求填写;充分发挥医院医务人员在aDR报告和监测中的作用。

医院药师能充分利用药学、基础医学知识、计算机文献检索知识,对临床使用中出现的aDR及时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评判、报告;认真收集和规范填写aDR报告表并及时上报,对aDR进行定期分析是广泛搜集aDR信息的一种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发现严重的或有潜在危害的aDR,及时反馈到临床一线,保障全院用药安全。

4认真审核aDR资料,实行网上直报aDR

中医药发展报告篇6

[关键词]不良反应监测现状与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9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284-01

我院是所二级民族医院,近几年随着医院业务不断发展,用药品种大幅度提高,新药不断应用,用药的复杂性不断增强,风险不断增大。随着新修订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于2011年7月1日正式实施,规范和加强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的管理已迫在眉睫。开展aDR监测工作目的是加强药品管理,安全合理用药,是促进保证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

1现状与问题回顾我院的aDR监测工作,呈现发展迟缓,收集被动,难脱应付差事之嫌,造成这种局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院领导将aDR监测工作当作一般的事务性工作,缺乏领导的有效管理,造成科室协作方面只强调药剂科收集,而忽略医务科落实上报的作用,人员上只强调药剂人员而忽略医护人员,未于科室质量考核挂钩,缺乏激励机制,造成医护人员推诿、瞒报,即使偶有上报也存在aDR报表不规范,报告内容多存在漏项或错项,上报的合格率不高,造成监测技术质量下降。

1.2医护人员的aDR认知度低我院是家民族医院,医护人员大多是蒙医院校毕业,大家往往只关注本专业相关内容与知识,对aDR方面的信息不重视、不了解。大多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出现aDR以后,有思想顾虑,或是担心如实报告情况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填写的监测报告会成为医疗纠纷中的证据;或是因为工作忙抽不出时间来填写报告;或是不能认真细致地搜集aDR并加以分析判断,填报表时缺乏客观性、科学性;或是对aDR不上报,认为aDR是由个体差异、配伍禁忌、药品质量、用药不当等多种原因引起的。这些原因都是造成临床医护人员不愿积极主动搜集、分析、上报本科室发生的aDR。

1.3未列入药剂科的工作重点aDR监测工作在药剂科只是挂名而已,未列入工作重点之一,不能有效开展此项工作,缺乏与领导、医护之间的沟通。

1.4药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药师自身对aDR的认识不足,缺乏积极性、主动性,aDR的信息收集迟缓,不能准确、及时向临床提供的最新信息。

2对策

2.1提高领导的重视主管院长亲自挂帅,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成立医疗机构监测体系的人员是由监测领导小组、专(兼)职aDR监测员、医生、药师、护士组成。aDR监测网络的各组成部分,各司其职,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积极配合,使得aDR监测报告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医院依据各科的用药量比例,制定上报aDR的上报指标,医务科负责与科室质量考核挂钩,是每月质量通报重要内容之一。最终形成院长抓,主管科室抓,科主任抓的局面,使aDR的监测在医院有了可靠的行政保障。

2.2加强学习提高全院医、护、药、技人员的aDR认知度医务科负责将学习aDR方面的知识列入医院年培训计划之中,中蒙医进行互补学习,借鉴其他医院的经验,完善监测制度,提高蒙药制剂的aDR监测水平。针对临床忙,嫌上报麻烦的心理,各科主任应组织本科室人员对相关重点内容进行加强学习,密切关注本科室相关药品的使用情况;建立重点药品关注制度,定期查看重点药品在临床的使用流向、使用情况及aDR发生情况,定期通报;建立科室异常用药质询制度,质询结果在医院医疗质量通讯中体现。促使全院医、护、药、技专业人员深刻地认识到aDR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将上报aDR视为自己的责任,多渠道严格把关,不放过已发生的、可能的任何一例aDR的评价,从而使aDR监测真正做到为病人安全用药保驾护航。

2.3列入药剂科的重点工作之中药剂科应当从传统的模式中转换出来,适应新时期的角色,将aDR监测工作列入重点工作之中。积极、主动收集,为医院集中提供专业化信息,加速aDR信息在临床流动,使临床医护人员及时了解aDR的最新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从而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危害,降低因药学信息在临床流通不畅带来的药疗隐患,增加医疗安全。

中医药发展报告篇7

对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的落实,对于一个临床药师来讲,长期以来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每一个医疗机构专职做此项工作的人员(大多是临床药师)都有这样体会。通过笔者几年工作及许多有识之士的指点,做以下总结,与大家共同探讨。

1老百姓对不良反应的误区

1.1中药也有不良反应利巴韦林、抗病毒颗粒是西药,鱼腥草注射液和板蓝根则是中药针剂或传统中药。人们习惯性认为:中草药是无毒无害的纯天然药品,但新闻背景中报道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恰恰是由中药鱼腥草注射液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任何药品,包括中药,其不良反应都是客观存在的,对此我们根本无法避免,而只能考虑如何把不良反应降到最低。有关中药没有副作用的观念是错误的。从国家不良反应监测报告中可以看出,由中成药引起的不良反应,约占药品不良反应10%~15%或更高,并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一些常用中成药,如壮骨关节丸、感冒通片等,均可引起肝肾损害、出血等不良反应甚至死亡。中药应用已有上千年历史,古代中药书籍中对其所存在的毒性或不良反应也有所记载,中药取材也不仅限于人们常见的草药,还包括动物、矿物等,尤其是来源后者的中药材,若误服滥用则很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1.2常用药并不等于保险药板蓝根是中成药,也是防治感冒的常用药,这类药品也有不良反应?越是常用药,因其使用面广,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更大。以板蓝根为例,其服法、用量必须严格遵照包装上的药品说明,滥用也可能出现副作用。有患者因连续服用了板蓝根冲剂,出现头昏、胸闷等症状。人在健康状态下过多服用板蓝根,会伤及脾胃;极少数过敏体质患者,也可能因服药引发过敏等不良反应。鱼腥草注射液是一种中草药复方制剂,临床上使用也较普遍。该注射液中含许多大分子物质,若经静脉输入后,未除尽的半抗原有可能与血浆蛋白结合,才可能导致过敏反应。使用该注射液前,应认真检查药物,如果出现混浊、沉淀、变色、漏气等问题不得使用。此外还要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控制给药剂量、浓度、滴注速度、给药途径。注射后观察病人尤其是老人、儿童用药后的反应。

1.3有不良反应不等于无安全性药品出现不良反应,并不意味着其安全性大打折扣。因为,不良反应是所有药品都可能出现的情况,药品不良反应只是个概率问题,即它总会出现,无非是出现多少的问题。只是这种药品对绝大多数患者而言,依然是安全的。用药产生不良反应基本无法预测,因为一种药物往往具有多重的药理作用,药物的剂量、剂型、用药途径的不同,药物的相互作用及赋形剂的影响,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还有胖瘦程度、营养状况、血型、遗传因素、病理生理状况的不同,以及环境因素,都会使每个人反应的情况不一样,对药物产生的敏感性不一样,而产生不尽相同的不良反应。但其实,如果药品本身不是假劣药品,再排除以下情况:误服误用,超量服用,服用时间过长,服用方法不当(如一些中药煎煮时间不足),用药途径不当(如作为肌肉注射用的中药注射液被用于静脉注射)等等,正确服用药物,还是能够保障用药安全的。

1.4假劣药品才会引起不良反应的误区许多人认为,只有使用了假药、劣药,或用药不当,才会引起不良反应。事实上,许多经过严格审批、检验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也可能在一部分人身上出现不良反应。据介绍,由于受到医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许多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在审批上市前难以完全掌握,包括有些原来不知道的、严重的不良反应。由于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种药品的不良反应表现会有很大差别,有的人反应轻,有的人反应重;有的人是这种反应,有的人是那种反应。

1.5说明书里列举不良反应少的就是好药的误区目前,国际上对于药品使用说明书中描述不良反应的部分要详细到什么程度,还没有具体的规定。但有的药品说明书中对药品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叙述很少,实际发生的不一定少。一个负责任的生产企业,才会充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把产品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尽可能详细地告诉用药者。

1.6非处方药不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误区非处方药本身也是药,总体来说其不良反应比较少、比较轻,但这不是绝对的。有些非处方药在少数人身上也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能导致死亡。因此,非处方药也要严格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服用,不能随便增加剂量或增加服用次数,改变用药方法或用药途径。

1.7中药的不良反应比西药少现在许多中成药、中药新剂型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并不少。使用中药讲究辨证施治、合理组方、一人一方、随证加减,还需要质量好的药材、科学的炮制方法。在这样的情况下服用中药,有助于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但如果不遵守辨证施治的原则或辨证不当,组方不合理,或中药材质量有问题,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例如,不少人用人参滋补身体而引发不良反应。

1.8新药比老药的不良反应少的误区总的来说,必须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国家才会批准一种药品成为新药。但是,新药的优点不一定都表现为疗效高、不良反应少。新药上市时间短,有时难以发现一些罕见不良反应、迟发性反应、发生于特殊人群的不良反应。因此,新上市药品的不良反应更要警惕。

近年来,人们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关注与日俱增,但目前,作为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中最基础部分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工作,却存在着报告主体上报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报告的数量和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甚远等诸多不足,导致迟报、漏报的状况时有发生。

针对这样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现状,有关专家表示,站在医疗前沿的广大临床医师以及药师,应负起更大责任,成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尖兵;同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也应积极参与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2医生对不良反应报告的误区

医师顾虑重重。临床上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医生的观点是:患者出现的症状有可能是药品不良反应,但如果上报,不仅过程麻烦,而且调查起来也有很多说不清的东西,究竟是用药不当,还是后续输液的方式不当很难说清;不仅如此,药物使用过程涉及不同的医生、不同的护理人员,如果因为报告而引发纠纷,处理起来会很麻烦。尤其是已经处理完了,患者的症状好转、无大碍时,就不再自找麻烦去报告了。经调查示:我国临床医生在处理不良反应上报时,态度十分消极。

曾有人调查,了解我国临床医生对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的一些情况。调查发现,参与调查的500名临床医生中,46%的医生在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后选择“等一等,看看能不能解决,能解决就不上报”,11%的医生选择“不会上报”。不上报的理由中,占较高比例的是:医生、药企和患者本身的责任划分不清晰(23%);上报机制不完善,报了也没用(23%);医患关系紧张,上报了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21%)。可见,临床医生在处理药品不良反应过程中顾虑重重,是影响不良反应报告的重要原因。临床医生普遍认为:在处理疑似与用药相关的病例时,肯定会考虑究竟是药品不良反应,还是患者的原发疾病发展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医师缺乏药理、药物代谢、药品配伍等专业知识,判断较为困难。之后医师还会进一步考虑,这些结果是否与自己对病程发展的判断失误有关,尤其是引起严重后果的事件,医生的顾虑会更多。因此,他们在处理类似情况时,大多会选择“冷处理”,不会选择及时上报。

3药师难为无米炊

发现并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是目前国内医院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基础工作之一,也是临床药师的重要工作内容,体现了临床药师在合理用药中的关键作用。但是,目前医院药师所获得的一手不良反应资料非常少,质量又差,使医院药师不良反应汇总、分析和上报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医院发现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临床医师主动上报给药剂科;门诊用药咨询时,以及为患者提供药物服务咨询时发现;药剂科在处理退药时发现;医院药师深入临床,了解用药情况时发现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等。

上报渠道中,最主要的本来应该是临床医师的主动上报,但是由于临床医师的顾虑,这条通道却成为获得不良反应报告最不可靠的途径。相比之下,药师直接在用药咨询、处理退药及下临床参与用药指导时,直接与用药终端接触所获得的不良反应报告更加可靠。但遗憾的是,这些报告由于药师队伍人力及工作精力的限制,数量很少,而且相对于医师的报告显得更为被动和滞后。

即使药师能够从医师手中得到一些不良反应报告,但是由于报表质量较差,很可能会出现报表不具研究意义的情况。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十四条明确要求:《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的填报内容应真实、完整、准确。但是,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曾经对基层不良反应报表质量进行过相关研究,发现比较规范的4级和3级报表仅占61.3%,基本没有使用价值的2级以下报表占38.7%之多。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资料记录比较简单,突出表现在药品不良反应过程及处理情况两方面。药品不良反应过程要求详细记录患者用药后多长时间出现反应,对不同的表现要有详细的描述,如“皮疹”,要对皮疹的形态、部位、面积等内容详细记录。在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报表中,有的仅仅记录了“皮疹”。不良反应处理情况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治疗不良反应用药记录不详细或未记录,二是不良反应好转或治愈时间未记录。尤其后者,直接影响对药品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的评价。

其次是用药情况记录不规范。如使用“先锋4号”、“左氧”、“硝甘”等简称,致使药品商品名、通用名记录不规范;药品的剂型选择错误,如把“胶囊”写成“片剂”等;药品生产企业名称使用不规范的简称;用药原因未使用规范的医学术语,如“抗感染、支持”等。

中医药发展报告篇8

一、建立全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

为了使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更加及时、准确,要求各医疗机构、各药品经营企业在“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注册各自的用户名,并指定专人为aDR联络员,通过该网络直接报送药品不良反应报表。同时,鼓励有条件的药品经营企业和药品使用单位注册网上用户,直接报送药品不良反应报表。

二、实行定期信息制度,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长效机制。

针对各医疗机构、各药品经营企业、药品不良反应报表的上报情况,每季度将对各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汇总后以简报形式予以公布。

对药品经营、使用单位的具体要求。

(一)药品经营企业:

1、开展多渠道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使其树立正确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意识,消除不敢报和不愿报的思想。

2、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作为GSp认证检查、跟踪检查、日常检查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有不按照规定实施以一般缺陷记录在案,督促整改。

3、要求连锁经营总部负责对连锁企业各门店进行不良反应报告工作培训,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发送到各门店,促进不良反应的上报。

(二)医疗机构:

1、各级医疗机构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制度,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2、县级医疗机构要成立以院长、医务科、药剂科和各临床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组,临床用药科室为主要工作部门的院级aDR监测工作小组,组织指导医院的aDR监测工作。

3、建立以临床一线医护人员为核心,护理站为节点,覆盖医疗机构各科室的aDR报告监测模式,使药品不良反应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融入医务工作者的日常工作。

4、各级医疗机构要将药品不良反应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列入年度工作考核范围。同时建立不良反应报告奖励制度,设立奖励基金,每月要在院内醒目位置公布全院临床医师报告情况。

三、对药品经营、使用单位的相关建议。

(一)药品零售企业不良反应报告每月不少于5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每月不少于一份。未按照要求开展监测工作的和不能及时上报的,药监部门将对企业进行重点检查。

(二)一级以上(包括一级)医疗机构的每个临床用药科室不良反应报告每月不少于20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不少于3份;一级以下医疗机构的每个临床用药科室不良反应报告每月不少于10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不少于2份。

中医药发展报告篇9

第一条为加强对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稽查应急处理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假劣药品和不合格医疗器械对社会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用药用械安全,根据《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一般包括:

(一)造成人员伤害(亡)的突发性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二)涉及全国范围或跨省的假劣药品和不合格医疗器械案件或质量事件;

(三)媒体(包括网络)报道或跟踪,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药品和医疗器械案件或事件;

(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条应急处理工作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管辖权限组织协调处理。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四条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成立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稽查应急处理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不良事件稽查应急办),并明确负责人,制定相应稽查应急工作预案。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稽查部门负责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稽查应急处理的日常工作和情况报告工作。

第五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全国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稽查应急处理工作的协调、督办和指导工作。

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稽查应急处理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处理工作,确保辖区内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第六条各级药品检验、医疗器械检测机构按照有关规定,积极配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稽查部门完成相应的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建立应急检验(检测)程序,及时出具检验报告。

第三章信息沟通

第七条省级以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发现并初步了解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基本情况后,必须向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接到报告24小时内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

第八条因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而发生人员伤亡或情况紧急时,基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逐级报告的同时,也可越级报告。

第九条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调查及进展情况实行日零上报制度。每日16时前由省缎不良事件稽查应急办按本办法(附表1和附表2)要求内容,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上报每日和累计情况。

第十条各级不良事件稽查应急办要确保通信网络、电话、传真的畅通,并确定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联络方式,负责应急处理工作的人员应确保24小时通讯畅通。

第四章应急处理

第十一条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组织对涉案药品和医疗器械依法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对涉寨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来源、数量、使用、库存及流向等进行调查。

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在接到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后,24小时内核清涉案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名称、批号(编号)、数量、使用、查扣及流向情况,并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

第十二条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根据流入或流出本辖区的涉案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情况,按照《案件协助调查管理规定》向相关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出协查函,同时抄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协查函后,应根据协查函的线索立即开展核查工作,并在72小时内将核查结果反债协查函发出部门。

第十三条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涉案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名称、批号(编号)、数量、使用、查扣及流向情况进行核实和数据统计、汇总和上报工作,并连日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

汇总和报告的情况要完整、真实、堆确、及时,不重复、不遗漏、不瞒报。

第十四条对涉案的药品和医疗器械质量有可疑的,要对产品进行抽样检验。当地药品或医疗器械检验机构不能承担检验时,要立即送省级药品或医疗器械检验机构,或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进行检验。

需要建立补充检验项目和方法进行检验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检验机构要依法按程序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报,待批准后,方可作为药品桂验依据。

第十五条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涉及的相关证据、实物、调查案卷、音像资料和涉案假劣药品和不合格医疗器械样品等,具体的稽查办案部门要采取相应的安全保存措施。

第十六条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涉及伤残或死亡病例的,应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通报,由有权做出鉴定结果的部门对伤残死亡做出鉴定。遇到可能发生不稳定固素时,要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

第五章新闻宣传

第十七条对发生在本地区管辖范围内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未涉及到其他地区和部门的,可在事件查实并报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同意后,方可向媒体事件的相关情况。

涉及全国或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信息或通报,须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后,方可。

第十八条对在药品监督检查或进行监督抽验、评价抽验中发现的不合格药品,必须严格按照《药品质量抽查检验管理规定》和《国家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抽验管理规定(试行)》要求,经核查属实后,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或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公告。

对药品监督检验中发现添加处方外其他物质的假药案件,频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拙准其补充检验方法和项目,在检验机构出具法定检验报告书后.由检验机构的同级或上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十九条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必须严格遵守新闻宣传要求,严禁越权或擅自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和有关药品质量案件(事件)的信息。

在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没有查清以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透露或通报涉案消息。

上级机关督办的突发重大事件,下级机关不得擅自任何信息。

第二十条对违反规定越权或擅自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和有关药品质量案件(事件)信息,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或后果的,将对相关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构成过错的要追究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一条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稽查应急处理工作中,要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涉案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单位、个人开展核实、调查、处理工作。根据事件的实际情况,制定完整、周密、详实的稽查应急处理工作方案,避免出现遗漏。对调查处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案情,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中医药发展报告篇10

一、主要目标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51号)和《广东省整顿和规范药品秩序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市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坚持整顿与规范相结合,围绕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四个环节和广大人民群众反映集中的热点问题,突出重点品种和重点地区,打击制假售假违法犯罪,查处失职渎职,严格准入管理,强化日常监管,推动行业自律。通过专项行动,使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申报行为得到惩处,我市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药品监管水平和合理用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促进我市医药产业的规范、协调、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用药用械安全感普遍增强。

二、主要任务与工作措施

(一)在药品研制环节,重点打击虚假申报行为。

1.进一步严格药品注册申请现场核查工作,重点检查原辅料来源、试剂与研究原始记录、申报生产样品的试制、实验仪器等环节。

2.开展《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执行情况的检查。*年7月前,按照《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第24号令),完成对我市生产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的检查。

3.开展医疗器械一类产品清理工作。对*年以来审批的医疗器械产品进行清理,重点清理不属于医疗器械产品管理而按医疗器械产品审批的行为,对高类低审或低类高审医疗器械产品,进行重新分类注册,对其它违规申报、违规审批的产品严格依法处理。

4.全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对自身产品注册资料开展自查自纠,重点检查产品标准执行、临床试验以及注册申报资料的真实性、产品使用说明书是否规范等。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要对全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自查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做好迎接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专项抽查的准备,对隐瞒事实、弄虚作假的企业,依法进行处理。

(二)在药品生产环节,重点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及质量体系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1.组织开展对全市所有原料药、药品制剂生产企业、医疗机构制剂室进行专项检查。重点检查物料供应商考核及物料管理、产品放行、生产质量管理、关键岗位人员及在岗情况等。积极推行药品Gmp受权人制度,大力提高企业的质量意识、自律意识与实施Gmp的水平。

2.全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开展自查整改,重点检查质量体系运行情况以及查找影响产品质量的生产薄弱环节和安全隐患。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要对全市所有生产企业自查整改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协助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对有投诉举报、存在安全隐患、生产重点监管品种和生产血管内支架、骨科内固定器械、动物源医疗器械产品、同种异体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企业进行重点检查,抽检率不低于50%。协助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对取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满1年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体系进行复核,复查率不低于80%。

(三)在药品流通环节,重点规范经营主体行为。

1.加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认证后的跟踪检查力度。制订本市的GSp跟踪检查工作计划,组织对药品零售企业的GSp认证跟踪检查,检查率均不少于30%。

2.加强药品经营企业的日常监管。在专项行动期间,日常监管覆盖率要达到100%,重点检查药品经营企业是否按许可经营方式或范围经营,有无出租(转让)柜台、摊位、资质证明文件、代开发票等情况。严厉查处从非法渠道购进药品和购销记录项目不完备或不真实等违规经营行为。重点对经营疫苗等重点品种的药品企业开展全面检查。

3.对取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满1年的企业进行复核,重点检查人员、场地的变化情况和产品经营记录情况。依法查处无证经营、挂靠经营等违法经营活动。

4.继续推进农村药品供应网、监督网建设。探索建立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科学评价体系,全面深化农村药品“两网”建设。

(四)在药品使用环节,重点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加强对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和再评价。

1.加强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监督管理。积极推进医疗机构药品规范化管理,重点检查药品进货渠道,购进验收记录,药房、药库设备是否符合药品储存要求。

2.开展医疗机构用械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医疗机构使用的外科植入物的进货记录、产品来源、产品注册证和合格证。医疗机构要建立在使用医疗器械登记制度,包括进货验收记录、正常运转记录、检验校正记录、维修记录等。

3.开展“合理用药,安全用药”宣传活动,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的宣传、教育、管理与监督。逐步实行按药品通用名处方,探索药师审核处方的有效方式。

4.开展药物滥用监测工作,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开展临床用药监控,指导医疗机构实施抗菌药物用量动态监测的超常预警,对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及时予以干预。

5.进一步健全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特别是对化学药品注射剂、中药注射剂、多组分生化注射剂和疫苗、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的重点监测。

(五)加大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的整治力度。

1.继续发挥广告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多部门综合监管作用。定时召开联席会议,重点研究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部门协调沟通,并根据工作情况,集中研究对策和进一步完善监管措施,确保整治工作顺利开展。

2.加强日常巡查监测工作,严厉打击违法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加强对当地媒体、其他广告经营单位的印刷品(包括固定形式印刷品)、户外广告及其他广告的巡查监测力度,按照专项整治行动的要求,做好巡查监测工作。组织有关执法力量,开展联合执法,狠抓大、要案,重点查处一批范围广、时间长、次数多、社会不良影响大的典型违法药品、医疗器械广告案件,并实行广告活动主体市场退出机制。

3.继续发挥违法药品、医疗器械广告社会曝光制度,充分利用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实行违法广告公告制度,利用本地媒体开辟的广告违法曝光专栏,定期向社会公布日常广告监测情况,每季度对整治工作中查处的典型违法药品、医疗器械广告案例予以公开曝光。通过公开曝光,发挥社会监督和警示作用,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对违法药品、医疗器械广告的识别能力。

4.落实好国家媒体广告“广告违法一票否决制”,严肃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建立新闻媒体虚假违法广告责任追究制、行业自律机制。对拒不配合执法机关开展整治工作,经多次告诫整改仍违法药品、医疗器械广告的新闻媒体,由宣传部门会同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对其有关负责人视情节予以处理;并将其广告经营守法情况列为各种评比、评优、考核的指标,实行“广告违法一票否决制”。

5.加大对药品、医疗器械的抽验力度。对近年出现过质量问题的企业和产品品种实行突击抽验,对违法广告中涉及的药品、医疗器械品种加大抽查检验力度。

6.加大对药品、医疗器械的打假力度。建立跨区域打假合作平台,提高打假效率。

三、工作要求与保障措施

我市有关部门要将此次专项行动作为今明两年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的重点工作来抓,继续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尽职配合,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格局和“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工作方针,组织开展好专项整治工作。

(六)建立药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镇街对本行政区域内药品安全负总责,各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药品企业是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必须不断强化涉药群体、从业人员的药品安全责任意识。要积极推进我市药品Gmp、GSp等认证工作,尽快缩短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争当全国医药行业的排头兵。

(七)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对干部培训的投入。针对药品监管工作的形势和要求,不断更新、补充培训内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监管工作的水平和效能。

(八)各有关部门要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协作,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形成专项整治合力。这次专项行动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牵头,负责对专项行动的指导落实、组织协调和督查督办工作;医药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推动药品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卫生部门要按照《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规定,加强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临床用药和使用医疗器械行为的监管;工商部门要牵头发挥整治虚假违法广告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切实加强对虚假违法药品、医疗器械广告的监管执法力度;公安部门要加大对制售假劣药品和医疗器械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深挖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的犯罪网络,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的衔接工作,建立联合打假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打假联席会议的打假经验和优势,打击一批大案要案。进一步完善打假举报制度,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打击制售假劣药品和医疗器械行为的积极性。监察部门要依法加强监督,对顶风违法违规审批、失职渎职、制售假劣药品和医疗器械问题严重的镇区或部门,严肃追究相关部门负责人及有关人员的责任。新闻宣传单位要配合做好相关宣传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行业自律,自觉抵制虚假广告,提高广大群众的消费信心,营造良好的舆论气氛。

(九)严格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惩、、营私舞弊等违法犯罪行为。

(十)结合工作需要和形势变化不断修改完善监管工作制度。加快食品药品监管和卫生系统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药品、医疗器械检验机构的条件和设备,充实药品不良反应检测机构的力量,尽快配备与现代药品监管事业相适应的技术监督力量。要完善药品、医疗器械安全应急体系和应对药害事件的快速响应机制,充分借助现代科学手段,将事故损失和危害减至最低限度,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快监管信息化建设,强化行业自律机制,逐步走向科学监管。

四、工作步骤与时间安排

(十一)动员部署阶段(*年8月)。由各有关部门根据国家专项行动方案和我市的实施方案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

(十二)组织实施阶段(*年9月-*年4月)。各有关部门按照国家和省、市的有关工作要求,按步骤开展专项整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