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8:37

社区教育重要性篇1

[关键词]社区教育参与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077-01

一、社区教育的特点

(一)社区教育的广泛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社区教育面向的学员具有广泛性,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社区居民,只要有接受教育的需求,而社区学校又能提供相应的教育服务,就可以进入社区学校进行学习;其次,社区教育类型的广泛性,社区教育是综合教育,也可以说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教育工程,按照其功能进行分类,就有文化基础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娱乐教育、健康教育、生活技能教育、法律教育、公民教育等诸多类型;再次,内容和形式的广泛性,社区教育与正规教育的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社区教育更加接近生活,从高雅的艺术修养到大众的厨艺手工,从业余的兴趣爱好到专业的谋生技能,社区教育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

(二)服务大众是社区教育的根本宗旨

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更新教育观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殊教育、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发展要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一方面社区教育提高了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综合修养,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促进家庭、社区的和谐;另一方面,社区教育为一些人实现梦想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以前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学到的知识、技能和艺术特长,往往可以在社区学校中学到,实现了多年的夙愿。这些都是社区教育服务于大众、使人民享受社会文化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

(三)全民共建社区教育

与正规教育的重要区别在于社区教育的专业性相对较弱,教育资源主要来源于社区,从设施设备到师资人才以及管理组织工作,都需要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和参与。社区教育的课堂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很多场所都可以为社区教育提供教室;社区教育的教师,有很多都是社区居民志愿者。社区教育正是要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凭借一定的资源整合策略,形成可以为居民提供服务的社区教育的有效资源。

由此可见,社区教育深深地扎根于社区,是一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教育方式,教育的内容涉及面广、服务对象也极其广泛。社区教育以服务大众为宗旨,立足于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目标,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社区有效的教育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多样化、便利化和人性化的教育服务。

二、增强参与度是发展社区教育的根本保障

从社区教育的特点可以看出,社区居民是社区教育的主体。一方面,社区居民是社区教育的服务对象,社区教育面向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社区学校的生源来自于社区;另一方面,社区教育的师资主要资源源于社区。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社区学校的教师主要来自于社区的居民志愿者。因此,作为社区教育主体的居民的参与程度,是社区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居民的参与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习的参与度

社区学校的生源来自于社区,社区居民是否愿意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是社区教育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志。社区居民的入学积极性是学习参与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社区教育面向社区,就必须积极地发动社区居民,通过宣传和推广,使社区居民了解和熟悉社区教育的内容,继而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进行课程的选择和学习。社区居民的学习积极性是学习参与度的又一重要标志。社区居民参加社区学校的学习,往往与正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社区教育学习具有更强的需求针对性,更高程度上体现了学其所需、学有所用的特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一特性往往表现为学员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而互动性是学习积极性的直接体现。

社区教育重要性篇2

社区卫生服务,是随着现代医疗保健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卫生服务模式,它是“以社区医院全科医生为主体实施的,以保护和促进社区健康为目的,以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需求为导向,以老人、妇女、儿童、慢性病人、残疾人为重点人群,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模式。”[1]其目的是把服务模式从医疗为主转变为以保护和促进社区健康为主;把服务对象从以病人为主体扩大为以社区全体人群为主体;把服务内容从以治疗为主扩展为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等多个方面。这是新形势下医疗服务模式的必然转变。这种服务目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的转变,无疑会给社区居民的健康带来良好的影响。

1口腔健康教育是社区口腔卫生服务的重点之一

社区口腔卫生服务是以社区人群为对象,以口腔健康为中心,融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其中口腔健康教育是促进社区居民口腔健康,预防和控制口腔疾病最实用、有效的途径。口腔健康教育就是通过传播口腔健康知识,提高人们的口腔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口腔保健观念,改变人们那些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人们口腔健康的观念和行为,提高居民对维护个体口腔卫生和社会卫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最终在全民形成有益于口腔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这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重点之一。

1.1口腔健康教育的内容世界卫生组织把口腔健康作为人类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口腔健康是反映生命健康质量的一面镜子。口腔健康的标准是: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疼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因此,口腔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了解口腔健康的标准;了解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危害,如龋病、牙周病的病因及其预防;氟化物的正确使用;窝沟封闭剂防龋术;龋齿的预防及早期充填;乳牙的保护;青少年牙列畸形的危害及早期治疗;孕产期口腔保健;如何正确刷牙,延缓避免“老掉牙”[2];牙刷、牙膏的选择;义齿的正确保护及使用;饮食与健康;吸烟与口腔癌等。另外,随着健康教育的深入,口腔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口腔疾病与糖尿病的关系等。

1.2口腔健康教育的形式针对社区不同的人群,不同对象,像儿童、青年、老年人、孕产妇、流动人口等,采取不同的方式:利用会议、广播、图片、文字、宣传栏、扫盲学校、家长学校等,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不同内容的普及教育,利用候诊时间进行候诊教育,向患者及陪护人员播放口腔保健知识的电视录像,发放《牙病常识》、《爱牙专刊》等健康教育资料。在就诊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口头讲解和宣教;社区医师还可以利用家庭访视、出诊的机会,和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进行入户体检,建立个人健康档案,针对不同健康问题进行卫生指导,适当安排预约就诊和就医咨询。

1.3口腔教育的目的开展口腔健康教育,传播口腔健康知识,意在改变人们陈旧的知识结构与信息,改变那些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口腔健康的观念和行为,摒弃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和行为方式,树立正确的口腔保健观念。提高人们的口腔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并掌握自我口腔保健的方法和技能,使人们能采取有利于口腔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居民口腔卫生健康素质,以达到终生保持口腔健康的目的[3]。

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就是普及口腔卫生常识,提高人们对口腔疾病的认识,减少龋病、牙周病的发生,让缺牙者尽早镶牙,恢复美观和咀嚼功能。强化口腔健康意识,养成定期口腔检查的卫生习惯。口腔健康教育就是要提高人们的口腔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口腔保健观念,最终在全民形成有益于口腔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

2口腔健康教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性

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维护健康是人们的第一需要,口腔健康是人体健康的一面镜子,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把口腔健康作为人体健康的十大标准之一。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口腔疾病不断成为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常见病之一,龋病、牙周病发病率逐年增高,但是人们的口腔健康意识薄弱,预防口腔疾病的知识知之甚少,对口腔疾病的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有些地方人们都不刷牙,导致口腔疾病发生率增高。如果人们预防保健意识淡薄,一旦发病,大多为牙病的中晚期,病人痛苦不堪,高额的医疗费用必将成为人们的负担。因此,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应向人们普及口腔卫生保健知识,强化口腔健康意识,动员人们自觉地参加到口腔卫生保健和口腔疾病预防中来,对于预防和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提高全民族的口腔健康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讨论

社区卫生服务是我们基层医院的工作重点,健康教育又是卫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通过健康教育,提倡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并帮助人们看到自己的行为对健康产生的影响,从而鼓励人们选择一种有益于自身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社区这个大家庭,作为一个基层医务工作者,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应以人的健康为重点,健康教育为龙头,围绕社区卫生保健,为社区居民开展一种综合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其中口腔健康教育是我们社区口腔医务工作者在社区首要开展的工作,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观念,积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不能仅满足于对口腔疾病的诊治,应不失时机的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干预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使居民增加对维护个体口腔卫生和社会卫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积极参与社区口腔卫生保健活动,达到口腔健康的目的。提高社区人群的自我保健意识,使健康教育真正起到预防疾病、改善健康、提高全民素质的强大功效,这是我们每一个口腔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施嘉聪.试论健康教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和地位[J].中国健康教育,2000,16(3):172-173.

[2]梁青.口腔门诊健康教育的初步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1999,2(34):121-122.

社区教育重要性篇3

高血压流行是一个群体现象,群体的疾病应该用群体的方法来防治。国内外经验表明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防治。社区防治应采用“高危人群策略”(只对高血压病人进行检出,进行治疗减少并发症)和“全人群策略”(对全体人群进行预防,减少发病)相结合的方法。社区高血压防治计划的根本目的是:在社区人群中实施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导,以高血压防治为重点的干预措施,提高整个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其主要目标是在一般人群中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在高危人群中降低血压水平,提高高血压病人的管理率、服药率和控制率,最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社区控制计划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是:公众教育、专业医护人员教育和高血压病人教育。

1社区中开展健康教育的方式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居民健康查体的基础上,建好健康档案,并进行计算机存档、分析、处理,实行科学化、系统化管理。对高血压病人按楼牌号分块管理,并进行个体化指导。采用方法是面对面的教育(常用于高危人群)和利用媒体(常用于全人群)进行教育。对高血压病人进行面对面咨询可提高他们的健康知识、技能、自信心和配合治疗的顺从性。健康教育形式要多样化,如在社区内制作宣传栏、黑板报,编写有关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小册子发放给居民,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集中讲课接受咨询,相互交流。

2社区中高血压病健康教育内容

2.1改变不良生活环境: 不良环境是指对人们健康有害的生活空间环境(如污染)和社会环境(主要是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过度饮酒、暴饮暴食、脂肪和盐摄入过多、缺少运动和精神压力过等等)。据近30余年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药物试验以及大量实验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些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的发病除遗传原因外更重要的与生活方式有关。些与生活方式有关的一些危险因素,直接影响高血压的发病和预后。有资料表明通过生活指导加上必要的药物治疗,不仅可以使高血压的患者血压控制、改善预后,同时可减缓人群平均血压随年龄而增长的速度,达到减少高血压、脑卒中与冠心病发病的目的[2]。生活方式指导包括饮食指导:高血压患者应进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应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多食含钾、钙的食品,尽可能多食绿色蔬菜、新鲜水果,如芹菜、卷心菜、西红柿、苹果、西瓜等。要严格控制钠盐的摄入,每日盐的摄入量应低于6g,因过多摄入钠盐可引起体内水、钠潴留,加重心、肾负担,使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还应戒烟限酒,因烟中尼古丁可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血压升高;大量饮酒不仅可引起血压升高,也是脑出血的诱发因素之一。高血压病人要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以防止因用力排便产生的不良后果。

2.2运动指导:研究表明,体力活动是独立的降压因素,具有巩固药物降压效果的作用[3],建议以静坐方式工作的患者进行规则的一定量的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或游泳30~45min,每周3~4次。这些轻度运动较那些激烈运动如跑步、跳跃能更有效地降低血压,可使收缩压降低约4~6mmHg。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不但能增强体质,还能达到减肥和维持正常体重的目的。可选择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跑步、登山等运动,要循序渐进,开始每天1次,每次半小时,以后可每天2次,每次半小时,患者可按运动前后脉搏变化及自我感觉来调整运动量,运动时心率一般控制在102~126次/min或运动后心率增加不超过运动前的50%为宜。

2.3保持正常生活节律:

心理因素、个人因素和环境压力常使患者采取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后者与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高有关。因此,帮助人们正确对待环境压力对控制血压和改善对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顺从性极为重要。日常生活中要情绪稳定,保持良好心态,切忌生气暴怒、焦虑忧郁、悲观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刺激。饮食起居要有规律,科学安排时间,一般不要打乱。需要参加的活动要量力而行,不要过于劳累,以免加重病情。

3体会

在社区中开展系统的、有目的的防治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可提高健康人群及高血压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高血压患病率及延缓高血压病情的进展,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我们相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在以上基础上积极开展社区防治高血压的健康教育,对预防高血压和降低我国心血管病的患病率将发挥巨大作用。同时,也会使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十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30.

社区教育重要性篇4

关键词:社区教育;示范区;再实验

作者简介:宋亦芳(1959-),男,广东蕉岭人,上海开放大学长宁分校副校长、上海市长宁区社区学院副院长,教授,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管理、社区教育管理、教育技术管理。

基金项目:2013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专项课题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社区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编号:a1318),主持人:宋亦芳。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9-0055-07

为深入推动我国社区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确定在部分大城市的区(县)和部分中小城市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2001年起先后分5批确立了177个社区教育实验区①,2008年、2010年和2014年又分别在实验区的基础上命名了90个社区教育示范区②。社区教育示范区是在社区教育实验区开展实验的基础上产生的,“示范区的本质属性是先进性和示范性,既强调它是一个荣誉称号,更强调它对其它地区社区教育工作的影响效果和辐射作用。”[1]因此,命名社区教育示范区并不是社区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而是社区教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旨在推动社区教育新的变革和创新。所谓社区教育示范区的再实验,是指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社区教育示范区开展的新一轮社区教育科学实验,又叫示范性实验,或二次实验等。

一、社区教育示范区再实验的价值

(一)有助于突出示范区的引领作用

社区教育示范区的设立,既体现了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水平,也反映了我国社区教育的推动模式,即通过发挥示范区的辐射作用来带动全国社区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2008年,教育部在命名第一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文件中(教职成函(2008)1号)明确提出,“各社区教育示范区要再接再厉,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工作力度,开拓进取,把社区教育工作推向新阶段,在全国社区教育工作中发挥示范作用。”教育部等七部门近期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4]10号)在提出社区教育发展任务时特别强调,“总结推广社区教育实验区建设成果,发挥社区教育示范区辐射作用,建立健全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协调发展机制。”

实验区阶段的实验,主要是围绕区域内社区教育发展的基本问题展开,实验的着眼点以立足区域为主,以便在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经验。早在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就提出要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2001年教育部确立第一批社区教育实验区。但是与制度化的学校教育相比,社区教育显得相对落后与无序,社区教育缺乏相应的制度、经费保障,办学网络不够完善,师资队伍严重短缺,课程难以满足社区教育需求等等。多年来,通过围绕上述问题的实验,各实验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完善了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的社区教育三级办学网络,社区教育办学更加规范有序,办学能力和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这是“社区教育从自发行为走向自觉行动;从无序步入规范有序;由单纯活动型向制度化、实体化、网络化转变;由经验型转为注重科学研究、社区教育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时期。”[2]这些,都为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示范区的建立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与实验区阶段实验不同的是,示范区阶段的再实验,是要进一步拓展示范区的外延,着眼点是以示范和辐射为主,形成在面上更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如果把实验区的实验作为初级实验的话,那么示范区的再实验应该是更高层次的实验。综合现状来看,我国社区教育示范区都有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形成并转化了一些典型的做法和经验,凝聚了社区教育的发展力量,成为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我国社区教育示范区也出现发展乏力、后续不足等问题,在实验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明显的不足,面对瓶颈问题不是积极应对而是有所回避,创新精神明显不足,有的示范区甚至出现“牌子到手、发展到头”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示范区作用的进一步发挥。为此,教育部曾于2011年、2012年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进行了督查,对示范区予以了高度关注,也回应了社会各界对示范区的美好期盼。

(二)有助于促进示范区的内涵发展

内涵是示范区立足和发展的基础,是示范区发挥示范效应的前提,“社区教育内涵发展意味着社区教育不能仅停留在活动层面,必须加强诸如队伍、基地、制度和体制改革。”[3]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社区教育示范区评估标准(试行)》(教职成厅〔2010〕7号),明确了社区教育示范区的基本标准,并在“领导与管理、条件与保障、教育培训与学习活动、社区教育成效、特色与创新”5个一级指标中作了明确规定,示范区标准是对示范区内涵的最好诠释。具体来说,示范区需要建立和健全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机制,需要在社区教育环境、经费、队伍等方面形成有效的保障,需要完善面向各类人群的社区教育活动,突出社区教育的成效等。

现实是,示范区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示范区之荣誉并不是无懈可击。从示范区的评选机制来看,由于全国存在地区性的差别,示范区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并未达标。从示范区的实验过程来看,有的示范区并未开展过全面的实验工作,基础不牢;有的示范区开展了相关实验,但并没有解决好急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关系到社区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比如在领导体制、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长效机制依然缺乏;有的示范区开展的实验项目,还停留在低水平,如对于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学习方式拓展等方面并未取得重大的进展。从示范区发展的时限来看,有的示范区开展的实验项目取得过重大成果,但时过境迁,面对社区教育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变革的新要求,需要示范区进一步实践与探索。

鉴于此,示范区的设立,不是实验工作的终结,而是新的实验的重启。着力提升内涵,各示范区的再实验应该有所区别和侧重。一是补课性实验,那些尚未全面开展过实验的示范区,应该根据本地区实际,补上实验这一课,并达到相应的实验水平;二是延续性实验,那些已经开展了社区教育实验、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的示范区,需要巩固已有成果,进一步开展实验并有新发展、形成新成果;三是提升性实验,那些已取得较丰富实验成果的示范区,要以攻坚克难的勇气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以及新情况、新问题,把示范区的层次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应该指出,上述三种不同要求的再实验,并不是低水平的重复,而是要在提升内涵上下功夫。2013年,教育部批准设立了422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项目(教职成司函[2013]191号),并指出,“实验项目是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推进社区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

(三)有助于推动社区教育持续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是伴随着工业经济时代的到来而出现的,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社区教育的开展,对于解决社会问题、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社区教育的兴起不过30年时间,本世纪开始,我国社区教育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2001年起,社区教育通过实验区带动逐步拓展,实验区从28个发展到177个;2008年起,社区教育通过示范区引领不断提升,示范区从34个发展到90个;展望2015年,社区教育将进一步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其深度和广度将进一步延伸。在此背景下,作为社区教育的领头羊、先行者,示范区只有通过不断深化实验,进一步探索社区教育的发展规律,激发社区教育新的活力,增强社区教育发展动力,才能确保社区教育向纵深持续发展。

在我国社区教育的实验阶段,社区教育遵循了自身发展规律。“社区教育这一特殊教育形式的规律,既有教育的一般规律,也有其本身的特性”[4]。一是与经济发展协调,我国社区教育首先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开展,比如第一批28个实验区,随着各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社区教育的发展逐步扩展;二是与社会发展同步,随着社会转型和社会管理创新,政府管理的重心下移,社区功能不断增强,社区教育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并有了更加广阔的运行空间,成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三是与社区教育现状匹配,就是立足社区教育实际,依据市民需求、办学现状等因势利导开展社区教育,形成了各地区各具特色的社区教育。“十”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固的“两个100年”奋斗目标,我国经济、社会又将面临新的变革与创新,社区教育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示范区的再实验如果能够主动对接新形势、揭示新规律,必将大有可为。

社区教育发展的活力在于不断创新,示范区的再实验也不例外。在过去的实验阶段,各地通过创新管理,健全了社区教育管理体制;通过创新载体,建立了社区教育多元学习模式;通过创新机制,完善了社区教育的资源体系,等等。这些,都有力助推了我国社区教育的不断发展。未来社区教育能否持续发展,显著标志在于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是否不断增强,学习的人群能否不断扩大,学习的效应能否不断放大等等。教育部等七部门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4]10号)指出,要“培育多元社区教育主体,支持社区居民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进一步激发城乡社区教育活力。”因此,社区教育能否改变传统的社区教育方式,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多元学习模式,满足市民不同的学习需要,进一步增强学习者对学习的认知度,必将成为示范区再实验的重要内容。

二、社区教育示范区再实验的重点

(一)示范区如何加强示范的实验

所谓示范性实验,是指示范区围绕自身的社区教育特色,不断探索、提升而进行的实验,也叫示范点实验。示范区特色是示范区的标志、灵魂和引擎,已经成为示范区不断发展的基本动力。目前,我国前三批社区教育示范区,除了具备良好的社区教育基础外,一般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示范点。比如,杭州市上城区“终身教育券”调动居民学习积极性示范,深圳市宝安区社区教育督导制度示范,上海市杨浦区三区联动整合区域教育资源示范,上海市普陀区以终身学习推进员提升居民参与率示范,长沙市岳麓区建立社区教育志愿者协会创新队伍建设模式示范,上海市长宁区打造数字化学习平台示范,上海市静安区打造白领学堂拓展社区教育覆盖面示范,上海市闸北区首创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配备模式示范,北京市西城区创设市民终身学习成果认证中心示范,上海市徐汇区提升社区学院指导力促进内涵发展示范等。

上述示范点,反映了不同地区的社区教育特色,也从不同侧面对社区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具有示范效应。但是,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示范点,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示范点的覆盖面还不够广,涉及到社区教育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示范点还相当有限,比如农村社区教育、社区教育队伍建设、社区教育治理创新等成功的示范点很少;二是示范点缺乏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停留在原地的较多,有些示范点的内容已经陈旧或过时,不具备示范性;三是示范点的发展还不平衡,有的示范点价值一般,影响力有限,有很多示范区还没有形成可作示范的示范点。由此,将会严重影响示范区示范效应的发挥。从进一步提升和发展的需要出发,示范区都有必要进行新一轮示范性实验。

开展示范性实验,把握好示范区的区域特征是基础,包括自然特征、人文特征、经济特征等,不管是城市型的、乡村型的、经济发达型的还是经济欠发达的示范点,一定要牢牢扎根在本地区才有生命力。当前,涉及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示范点非常缺乏,示范区对这些地区的影响还非常有限,主要原因是这类地区的示范区比例很少。同时,把握好发展性是示范性实验的关键。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期,国家治理体系转变必将促进社区教育管理模式新的变革,各种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将使社区教育更具持续力,学习方式的创新将使社区教育更具活力。为此,示范区应该以超前的思维、更宽的视野开展好示范性实验。从面上来看,我国社区教育发展还很不平衡,广大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社区教育还相当落后,作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有责任和义务积极开展示范性实验,服务全国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示范区如何破解难题的实验

我国社区教育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尤其是通过实验区的不断实验,解决了社区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夯实了社区教育发展的基础,尤其在社区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制度建设、办学网络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数字化学习推进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应该清醒认识到,这些成就的取得只是初步的,因为有的问题只是初步得到解决而没有完全解决,有的问题还有一定反复,比如管理体制的长效性问题、数字化学习的持续性问题等。同时,这些成就只是局部的,我国社区教育发展还很不平衡,在很多地区社区教育还是一片空白,这些地区的问题、难题会更多,并且尚无从解决。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这些成就也只能代表过去,社区教育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面对和解决。由此可见,社区教育既存在长期困扰其发展的难题,也会面临许多新难题,示范区的再实验必须直面这些难题。

比如,关注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的实验。所谓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就是要求政府的角色逐步淡化,主要是在政策和法规层面发挥好指导、引导作用,而把社区教育的自回归民间,成为一种群众性的、自下而上的社会教育。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指出,“完善社区教育多元参与协商、合作机制,提高社区治理能力,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就我国目前的社区教育现状来看,政府比较强势,非政府组织和各种民间力量的参与比较薄弱,既没有参与到社区教育决策中来,也没有提供和占有明显的社区教育资源,只是一种点缀性而不是结构性的力量。国外社区教育主要以民间组织为主,我国台湾的社区大学是民办的,而大陆的社区大学(学院)都是政府办的。由此可见,如何实现治理体系的转变,是今后社区教育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关注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实验。所谓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建设,是指专门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员所涉及到的培训、生涯发展等一系列专业发展问题。由于社区教育专职人员大多数来自中小学或其它教育领域,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都亟需提升。但实际上,目前我国缺乏完整规范的社区教育人才专业培训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制度保障机制、职称评定体系等,社区教育专职人员发展方向不明,导致社区教育人才难以挽留,特别是年轻骨干教师不愿进入社区教育领域。上海近年来开展了社区教育教师职称评定研究,已经取得了成效,但在更多领域,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依然是一个难题,值得示范区不断开展实验。

关注提升社区教育参与率的实验。社区教育参与率是参加社区教育实体化学习(如社区学校等)、虚拟化学习(如网上学习、移动学习等)以及参与各类学习活动人员的占比。上海作为社区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近年来统计参与社区学校学习的比例约占上海常住人口13%-15%。从面上来看,社区教育参与率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参与者“老面孔”居多,并且人数一直难以突破。社区教育如何服务于“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目标,在参与率上必须要有大的改变。参与率问题一直是社区教育难以回避、又难以突破的大难题,如何通过多途径、多方法提高参与率,是示范区再实验的重点。

(三)示范区如何创新方式的实验

与传统的学校教育不同,社区教育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活动,还包括利用社区各种场所获得知识的非正式教育活动。社区教育可以是学校型的,也可以是活动型的;可以是组织型的,也可以是自发型的;可以是计划型的,也可以是临时型的。因此,其教学方式更加开放、灵活与个性化。社区教育能否吸引更多市民的参与,不仅与学习资源有关,更与学习方式密切相关。近年来,为满足市民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社区教育也在不断推出新的学习方式,比如运用信息化手段的数字化学习、运用各种社会资源的体验式学习、适合市民交流的团队化学习等等,这些都为社区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鲁昕副部长指出,要关注学习者对学习的多样化需求,为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和远程学习提供服务。[5]目前,社区教育各种方式的运用还很不成熟,需要通过不断实践、探索与创新,才会有新的突破,这也为示范区的再实验创造的机会。鉴于此,示范区开展学习方式的实验,可重点关注新技术、新媒体、新资源、可体验、可交流等手段的运用。

比如,关注数字化学习方式的实验。数字化学习就是把信息技术运用到社区教育中,努力拓展社区教育的空间,未来将引领社区教育的发展方向。“数字化学习具有媒体时效性、交互协作性、自主创新性和开放共享性等特点。”[6]数字化学习在社区教育的实践和探索不过几年,运用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深化,运用的成效还尚未充分体现,数字化学习平台如何建设、学习资源如何有效整合、学习方式如何吸引市民参与学习、移动学习如何推进、数字化学习社区如何建设等问题,都为实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关注体验学习方式的实验。体验学习就是让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尝试和实践开展学习的过程,就是充分运用社区的信息资源、场馆资源、生产资源等开展社区教育的一种方式,由教育部社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主导的i实验室,是体验式学习的一个很好范例。体验学习可以有多种方式,如何开展基于网络的“网上体验”(onlineexperience)和“网下体验”(off-lineexperience)学习方式、如何开展基于社会实践基地及社区场馆的体验学习方式、如何开展基于工作场所的体验学习方式等,都具有很高的实验价值。

关注团队学习方式的实验。社区中的团队学习是指一种集体性的学习,便于成员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团队成员主要由志趣相投的朋友组成。形成团队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学习团队,主要指非正式的组织。近年来,团队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为广大市民所喜欢和接受,但学习团队如何形成、团队带头人如何发挥作用、团队学习如何有效组织、团队学习形式如何实现多元化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实验。

此外,近年来还涌现了其它更贴近市民的学习组织方式,如5分钟学习圈、居民睦邻学习点、农村中心学习户、宅基课堂、读书会等方式,都是社区教育的学习方式,但发展还不够健全,都可以通过实验不断提升。

三、社区教育示范区再实验的举措

(一)项目引领,提升实验的专业水平

“社区教育实验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假设,在社区教育实践中进行,运用必要而合乎教育情理的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探索教育因果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7]实验项目是社区教育实验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操作方式,具有独立的主题、明确的目标、具体的过程与步骤等要素构成,“其目的主要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实践探索、总结与反思,不断提高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不断推动和深入社区教育实践创新,不断提升社区教育品质。”[8]近年来,我国社区教育从实验到示范的推进过程,重要的抓手就是设立了实验项目,通过多年的实验全国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实验项目。2008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评选出一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实验项目,全面展示了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成果。

然而,基于社区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示范区的再实验并不是对原来工作的重试,也不是进行低水平的重复,需要突出新特点。一是前瞻性,面对国家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面对国际、国内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发展的新局面以及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实验项目的选择需要有更宽的视野、超前的思维;二是创新性,创新是再实验的灵魂,再实验只有坚持抓住重点、难点问题,坚持有新突破,才具有生命力;三是关联性,再实验既要体现社区教育的特点和发展需要,也要与文化建设、社区治理、社会管理创新等领域有效对接;四是发展性,再实验不仅体现社区教育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队伍建设、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一般规律,更要探寻新规律、反映新进展。

社区教育实验是一种主动性的、变革性的教育实验过程,注重实验项目的过程性以及过程的科学性,是实验价值的关键。所谓过程性,首先强调实验来源于社区教育的实践,实验立足社区教育工作展开,并随着社区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呈现动态性的变化过程。同时,实验项目并不等同于一般性的工作,而是通过对工作施加一定条件控制(外部影响因素),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结果变量)的相互联系,从而找出相关规律。比如,在“以网上学习为载体,提高社区居民信息化素养”的实验中,“网上学习”是实验的“自变量”,“社区居民信息化素养”则是在自变量作用下产生的结果变量,而条件控制可以是“在教师指导下”或“在政府推动下”等假设。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实验反馈,及时调整实验过程并重新进行分析,最后检验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反观以往的实验项目,实验的过程性还不明显,类同于一般的工作过程,实验表现化、形式化、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因此,示范区的再实验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验的专业化培训,实行专业化指导,从而提高实验的专业化水平。

(二)加强协同,形成实验的长效机制

示范区的再实验,所涉及的面更广,实验要求更高。很多实验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不可能仅由一个示范区就能完成,也不可能仅由社区教育部门就能完成。很多实验要求实验对象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比如开展社区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实验,一定要涉及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教师,这样的实验才能得出比较全面而正确的结论。同时,社区教育实验是一个既有实践性又具有专业性的教育活动,不管是社区教育管理人员、教师还是教育实验专业人员,单独开展实验都有失偏颇。所谓协同,就是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层面通过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完成社区教育实验项目。

一是加强区域协同,是指示范区与示范区之间、示范区与实验区、非实验区之间在开展实验项目中的相互合作。2013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设立6个社区教育研究专题(中成协社教[2013]20号),动员了全国50多个区(县)共同参加,每个专题请1到2个区(县)牵头,这是一次涉及面较广的社区教育协同研究范例。实验项目开展区域协同,可以充分发挥示范区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个地区开展实验的积极性,促进各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同时,有利于集中人力优势,避免重复实验,提高实验质量。通过协同实验,其成果更便于推广,影响力将会更大。

二是加强社会协同,是指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的参加方,不仅是社区教育部门,还应该包括文化、科普、民政、企事业、各类院校以及民间组织等部门和组织。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社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化的新型教育,其发展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与配合。”[9]也就是说,社区教育不仅从属于教育,同时也是社区发展的一部分。实验项目实行社会协同,有利于实现各类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的整合,更好地集中人力、物力的优势,有利于提高社会各方对社区教育的认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对于提升实验项目的广度和深度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背景下,社区教育更需要顺势而为,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现高度融合。

三是加强多方协同,是指由社区教育管理者、教师、研究人员(高校、科研等机构专业人员)、学习者等分工协作、共同参与开展实验工作。其中,社区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长期工作在第一线,具有实践经验,能接“地气”;研究人员具有实验的专业知识,能使实验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学习者是社区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可主动性参与实验行动。然而从以往的实验来看,实验队伍主要由一线人员组成,专业性普遍较弱,学习者也处于被动位置。多方协同开展示范区再实验,不但有利于实验水平和实验效果的提高,也有利于实验队伍的稳步提升。

(三)注重推广,扩大实验的辐射效果

社区教育实验的价值,不仅有助于本地区社区教育发展,而且能够在其它地区乃至全国具有推广的可能性,能对其它地区起引导、示范作用。一个实验项目的结题并非意味着实验的终结,实验成果只有通过推广才能使其价值提升、效果放大,目前很多地区都把可推广性作为重要内容列入项目验收标准中。因此,“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的选择要考虑项目的示范性、推广性、延续性,以便为今后的社区教育发展积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10]在前几年的实验中,很多项目有过一定推广,比如关于社区教育机制建设、课程建设等项目,在全国作过交流推广,但总体推广力度不大,这是示范区再实验需要更进的一步。

一是加强成果推介,就是通过各种途径、载体把实验成果出去。上海在前几轮社区教育实验过程中,已经建立了很好的推广机制,实验项目结题以后,市教委都组织项目交流活动,推广优秀项目,并通过实地考察、召开现场会等形式让大家体验,取得了很好的推广效果。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每年通过年会、专题交流会等形式,推广交流社区教育的成果和经验,也形成了很好的交流氛围。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推进实验工作过程中,不仅要注重项目成果的检查、验收,更要加强指导,搭建平台,建立成果推广机制。同时,各协会作为群体团体也是一个很好的推广平台。还有,区域之间带着问题对流更加具有针对性。此外,报纸、电视、网站等媒体具有很好的宣传作用,有助于积极营造实验氛围,提高大家对实验项目的认识。

二是加强成果转化,就是依据实验形成的一般规律、借鉴实验成果指导社区教育工作,从而把实验成果转化成可以操作的具体工作,同时在转化过程中还可以对成果进行再创新,从而进一步放大实验的效应,这种转化体现了实验项目具有“可复制”的基本特征。实验成果转化,既可以在本地区进行,也可以在其它地区开展。上海市闸北区是全国第一批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他们早期开展的关于社区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验,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长效机制,对上海其它区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成果在其它区得到了转化,各区在此基础上又各具本区的特色。因此,成果在转化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本地区的工作特点和实际,抓住成果的一般规律这一关键,切忌照搬照抄。示范区的再实验作为一种示范性实验强调“示范性”,应该在更大范围进行转化,尤其要在全国这个大平台上进行转化。

注释:

①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总数依据教育部文件教职成函[2001]5号、教职成「20037号、教职成〔2006〕10号、教职成函〔2007〕5号、教职成函〔2009〕4号、教职成厅函[2013]8号确定。

②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总数依据教育部文件教职成函[2008]1号、教职成函[2010]9号、教职成函[2014]2号确定。

参考文献:

[1]宋亦芳.我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的示范效应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10):60-65.

[2]李斌,杨红娟,杨浩.论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及实施流程[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40-43.

[3]陈乃

林.社区教育发展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J].成才与就业,2010(9):23.

[4]王宏,杨东.现代社区教育发展的若干规律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2(10):25-31,36.

[5]鲁昕.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全国社区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成人教育,2011(1):5-11.

[6]林亮亮,腾兴华.浅谈数字化学习[J].软件导刊,2010(7):184-186.

[7]楼一峰.社区教育实验与实验项目管理[m].上海:上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7.

[8]程仙平.社区教育实验项目若干问题之初探[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5):12-15.

社区教育重要性篇5

论文关键词:区域成人高校;社区教育;指导能力;能力要素

区域成人高校,也称区办成人高校,是指由区县政府主办、市政府批准,经教育部备案,具有独立法人地位,能够举办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进行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于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终身教育机构①。本文中的区域成人高校特指上海市中心城区的业余大学,一般与上海电视大学区县分校以及区社区学院几块牌子、一套班子,实行一体化管理。随着终身教育的发展,区域成人高校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承担了越来越重要的职责,社区教育指导工作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职能。

区域成人高校社区教育指导能力,是指区域成人高校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方面体现出来的整体素质总和,是直接影响指导工作效率、保证指导工作顺利完成的内在因素,也是区域成人高校从事社区教育工作团队在知识、技能、引导、服务以及权职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一、加强社区教育指导能力的动因分析

(一)基于区域成人高校职能的转变

职能是指人、事物、机构所应有的作用。机构的职能一般包括机构所承担的职权、作用等内容。作为教育机构的现代高校的职能是高等教育基本功能多方面的时代展现。80年代初,潘懋元教授开始系统探索高校职能问题,于1985年前后提出了现代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三职能说,为我国高等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②。

区域成人高校作为现代高校体系的一部分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主要开展以在职人员为基本对象的业余高等教育,办学形式是地区或部门办的业余大学,职能表现为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终身教育的深化,特别是2006年1月《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颁布以来,确立了区域成人高校(社区学院)在社区教育三级网络中的龙头地位,政府和社会对区域成人高校“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职能从以学历教育服务为主向教育培训服务和社区教育指导服务拓展,并强调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和补充。因此,加强社区教育指导能力,提高从事社区教育工作团队在知识、技能、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水平,是新时期区域成人高校落实好“社区教育指导服务”职能的基本要求。

(二)基于社区教育深化发展的要求

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2001年国家教育部在全国命名第一批社区教育实验区以来,社区教育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特别是在上海,社区教育发展迅猛,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不断完善,社区教育内涵不断深化,学习载体和项目不断创新,先后有8个区成功创建了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占全市17个区县的47%。尤其是2010年以来,上海开放大学的建立、《上海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的颁布,引领上海社区教育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

社区教育整体上的推进和深化,对区域社区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诸多深层、内涵以及核心问题的探索,需要区域成人高校强化社区教育指导能力形成有力支撑。因为,社区教育指导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升社区教育队伍素养,形成更扎实广泛的工作基础;有利于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突破发展中的瓶颈和难点;有利于抓住社区教育的本质与核心,实现深化发展。

(三)基于指导能力基本现状的不足

如前所述,社区教育指导能力是指区域成人高校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方面体现出来的整体素质总和,也是区域成人高校从事社区教育工作团队素养的具体表现。因此,指导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区域成人高校社区教育指导服务的效能,影响区域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从基本现状来看,现阶段区域成人高校社区教育指导能力普遍不足,表现为:一是理念与认识有待提高。社区教育指导服务是区域成人高校的“新”职能,不少管理者和工作团队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职能的重要性,没有深刻理解社区教育指导服务的内容、要求和作用,忽视社区教育指导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二是工作团队有待充实。从专职人员来看,相对于从事学历教育的人员数量,区域成人高校专职从事社区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人员较少,约50%的学校专职人员在5人以下;从兼职人员来看,社区教育指导服务没有做到全员参与,教职工兼职担任社区教育服务的比例较低。专兼职工作团队力量的薄弱和社区教育发展越来越高的要求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三是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目前区域成人高校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团队基本上都是由学历教育教师或其他行政管理岗位转岗构成,在学历层次、专业知识、工作素养和指导服务水平方面都不能完全满足社区教育发展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区域成人高校社区教育指导服务职能的发挥。

二、体现社区教育指导能力的特性描述

(一)社区教育指导能力讲究柔和性

相对于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区域成人高校提供的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不是一种“行政指令”,而是一种柔性促进。因此,区域成人高校的社区教育指导能力也以“柔和性”为主要特性。“柔和性”一词来源于“柔性管理”的概念,最大特点表现为不依靠“刚性”的强制力来推进,如:发号施令、惩罚措施等,而是依靠以人为本、权力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激发每个人的自主意愿、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形成合力提升工作和管理效能,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和实现管理目标。

社区教育指导能力呈现柔和性就是指内在重于外在,服务重于管理,激励重于控制,务实重于务虚;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激励、教育、启发、诱导、情感和精神氛围等方法的运用。加强指导能力建设有利于通过非强制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社区教育建设目标和意识转变为每一个社区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动,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长久性。

(二)社区教育指导能力立足主动性

主动性是个体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行动,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由需要、动机、理想、抱负和价值观等推动。社区教育指导能力的主动性表现为能够及时了解和把握服务对象的需求,事先准备好可能面对的、尚未发生的情况及问题,在被服务者提出要求之前,就能够提供有效的服务内容,并且在面对障碍与困难的时候也不放弃。

社区教育指导能力的主动性不仅表现为区域成人高校整体,更多地体现于社区教育工作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加强区域成人高校的社区教育指导能力,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团队中的工作者,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真正做到发自内心、不遗余力、持续有效地开拓社区教育工作,而不再仅仅依赖外在的学校要求或者上级指令。社区教育工作不再是“上面要求什么下面做什么”的被动行为,变被动为主动将更有利于区域成人高校开展好社区教育指导服务工作。

(三)社区教育指导能力强调内涵性

内涵,是指概念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即事物质的规定性。社区教育指导能力的内涵性表现为一种内涵式发展,即以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强调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提高竞争力,在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式发展。

从内涵性角度理解社区教育指导能力的加强,也就是区域成人高校要注重社区教育指导服务理念的重塑、社区教育工作团队素养的提高、研究水平的提升,通过指导能力的内涵发展促进区域社区教育内涵的深化,具体可以表现在社区学校及教学点健康有序发展,课程内容不断丰富,学习方式日益多元,师资水平逐步提高等等。

三、提升社区教育指导能力的要素分解

本文针对区域成人高校职能转变的趋势和开展社区教育指导服务的要求,提出协调能力、服务能力、示范能力和研究能力是区域成人高校社区教育指导能力的基本要素。

(一)以协调能力建设形成广泛支持

协调能力是指区域成人高校在开展社区教育指导工作中能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减少摩擦,调动各方面工作积极性的能力,具体体现为三个维度:

首先是加强与行政主管部门的协调。区域成人高校作为社区教育指导服务机构,首先要协调好与行政主管部门的关系,但从实践来看,现阶段依然存在一些协调不力的现象,有些区域成人高校的指导工作与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各自为政,缺乏来自行政方面的制度、经费保障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指导功能的发挥。指导服务不可能脱离行政管理而独立存在,因此,区域成人高校各项指导工作必须围绕行政部门的要求,积极争取来自行政条线的支持与保障。

其次是加强与相关委办局的协调。随着社区教育的不断发展,它已经不是教育系统内部的工作,而是一项社会发展工程,因此区域成人高校指导服务的开展也不是单独行事,很多工作内容都与文化建设、文明建设、社会建设事业、社会管理创新等存在交集,紧密联系。因此,区域成人高校应注重与相关委办局或社会组织的协调,调动各方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整合、共享更多优质资源和教育项目,形成合力,共建共享,如:近年来上海市开展的“社区市民网上世博培训”、“百万市民学环保”、“食品安全进社区”等就是很好的例证。

第三是加强与街镇职能部门的协调。街镇职能部门是区域成人高校开展社区教育指导服务的主要对象,但由于区域成人高校与它们之间并没有行政的隶属关系,因此就更需要通过发挥协调能力,从感情上感染、从工作上吸引甚至是感动街镇基层单位,增强化解矛盾、形成合力的能力,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从而调动街镇的积极性,增强工作的凝聚力,才能更好地落实各项社区教育指导工作。

(二)以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指导规范

“服务”是区域成人高校社区教育指导的重要内容,是以需求为导向,为街镇提供的各项人力、智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以及各种形式的活动。现实中,区域成人高校“指导服务”职能的发挥,更多地需要通过“服务”的形式来实现,因此,加强服务能力建设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确立服务意识是服务能力建设的前提。服务意识是自觉主动做好服务工作的一种观念和愿望,它发自服务人员的内心。要加强服务能力建设首先就要不断增强区域成人高校社区教育工作团队在与有关部门、街镇基层单位交往中所体现的为其提供热情、周到、主动服务的欲望和意识。服务意识可以通过培养、训练而形成,因此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必须要通过内训让每一个工作者将做好服务工作内化为一种本能和习惯。

提高专业水平是服务能力建设的核心。总体而言,区域成人高校提供的服务,最主要还是落实在对社区教育专业工作的指导上,因此加强服务能力建设的核心就是要不断提升区域成人高校自身社区教育工作素养和专业化水平,从而才能在教材开发与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实验研究、数字化学习推进、活动策划等具体的工作上,提供更专业、更深入、更全面的服务。

坚持需求导向是服务能力建设的关键。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不能“区域成人高校本位”,即从区域成人高校的角度出发来确定,而应该坚持从社区教育发展以及需求出发,并且确定后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根据需求的变化实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充实,具有较强的匹配性、时效性和个性化。

(三)以示范能力建设改善指导效果

示范能力是指区域成人高校能够在社区教育的某些方面形成一些可供大家学习的样板或典范,并获得广泛认可,其他组织特别是街镇可以学习、仿效,逐步内化,从而提高自身的社区教育工作质量。区域成人高校作为指导机构,应率先对社区教育中的重点、难点、瓶颈问题开展实践,形成可供借鉴的示范性经验,并逐步推广,从而提升总体水平。

要加强示范能力建设,一是要找准示范点。也就是回答好“示范什么”的问题。示范能力建设不能过于强调“示范”而变成“曲高和寡”,所示范的内容必须与街镇社区教育工作紧密结合,以街镇迫切需要指导的工作为重点,如: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建设、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工作等。二是要具备可操作性。所要示范的经验能够充分考虑到街镇开展相关工作的现实条件和制约因素,具备较强的可模仿性、可操作性和迁移性,要让基层单位有条件来学习、借鉴,最终能内化为自己固定的操作模式或长效机制。三是要形成放大效应。区域成人高校的示范不强调被示范一方产生和示范一方完全一致的结果,不要求示范什么就学习什么,而是更注重如何促进被示范一方在学习、内化的基础上,形成更广泛和超越的结果,形成自我的特色和品牌。

(四)以研究能力建设提升指导水平

本文中的研究能力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科研能力或理论水平,更多的是指区域成人高校在社区教育实践中对如何突破难点、瓶颈问题的探索,对已开展工作的反思和提炼,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由演绎到归纳的能力。

社区教育重要性篇6

1.1运行机制上重视多元参与机制的建立

台湾社区教育多元的投入与动力机制为海西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政府扶持与社会力量参与的合作机制。当前,海西社区教育的形式相对单一,由政府承办为主,社会力量为辅,即“公办民助”,此运行模式面临着投入机制与动力机制不足的困境。海西地区涵盖整个福建及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民营企业是地方经济的主体,社区教育的发展应充分鼓励、引导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在投入机制上,可以借鉴台湾地区“公办民营”的办学模式,鼓励各类高校、企业单位、社会团体成为社区教育发展的经营主体,拓宽社区教育的经费渠道,从而走出发展中资金短缺的困境;在组织机构上,鼓励各种民间社团成为社区教育的参与机构;在师资队伍上,只要无严格而明文的条件限制,凡具有该学科之专门知识或实务经验者,均可任教;在人员队伍上,以少量的专任人员为骨干,以庞大的义工为辅佐,投入到社区教育的运作中。在借鉴台湾经验的基础上,海西社区教育应着力实现“五力合一”(政府推动力、市场运作力、社会参与力、社区自治力、社区民众主体力),整体性地推进社区教育的发展。

1.2教育对象上更侧重于职业流动者

随着我国经济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海西地区原有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已明显弱化,再加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以致经济发展形势十分严峻。为了应对各种新挑战,海西经济区把“增创新优势”提到了“第二次创业”的高度,以继续保持区域的竞争优势。为了配合推进第二次创业,社区教育的对象应以职业流动者为重点。一是以外来务工人员为重点,由于海西经济区作为沿海开放地区,过去形成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群吸纳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其占总人口的比例相当大。以泉州为例,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关数据显示,泉州总人口约812万人,其中具有本省外市户籍的迁入人口为321196人,具有外省户籍的迁入人口为1691661人,即外来务工人员约200多万人。第二次创业需要外来务工人员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产业升级的要求。二是以原住地农民为重点,以适应城镇化进程中,广大农民顺利实现转业的要求。

1.3在两岸交流上以地方文化为契合点

环海峡经济圈的构建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力量的聚集,以形成强大的推进合力,“五缘文化”是极为重要的推动力。“五缘文化”(亲缘、地缘、文缘、商缘和神缘)是两岸人民同根同缘的见证和亲密往来的桥梁,也是维系台湾与祖国不可分割的纽带。“五缘文化”有利于闽台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商贸往来和经济增长,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保持血脉相连,有利于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福建省提出的“五缘六求”发展闽台关系、促进海西建设的重大举措,其深意即在于此。

2海西社区教育发展的三个维度

2.1社区教育发展的数量之维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及环海峡经济圈建设的推进,海西社区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此必将对社区教育发展速度提出更高要求。与此同时,近年来海西地区开展的具有“三全”(全员、全程、全方位)发展趋向的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已取得了可观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奠定了加速发展的基础。由此,从数量增长维度思考社区教育发展,则可采用跨越式发展和网络式发展两种模式。54淮阴工学院学报2013年跨越式发展是指加大财力、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投入力度,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使社区教育跨越常规阶段发展的一种模式,其具有超常规性、加速度性、赶超性等显著特点。此发展模式适用于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和经济开发区。这些地区的社区教育起步虽较晚,但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或经济发展潜力,完全可以为社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较好的物质基础。

网络式发展是指利用现代信息和教育技术,解决了社区成员在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时间安排等差异,大大拓展教育的覆盖面,为社区成员提供灵活、方便、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电大系统是我国最为完善的教育网络,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主力军,覆盖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各个地市县区,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实力,这是电大开展社区网络教育的最大优势。泉州市鲤城区社区学院的相关实践已证明这一模式是完全可行的。

2.2社区教育发展的质量之维

社区教育要适应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辩证关系,坚持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方针。近年来,海西社区教育虽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然而不少地区社区教育的发展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问题。为提高社区教育的发展质量,须从五方面入手:第一,拓展教育内容。海西经济正处于转型期,产业实现升级需要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而社区教育承担着劳动者实现再学习的重任。因此,社区教育的内容就不能再停留于传统的文体休闲活动,而应是更为实用的,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接轨的技能知识。第二,挖掘教育资源。社区教育应盘活社区内教育资源的存量,挖掘教育资源的潜量,提升教育资源的使用率和共享率。第三,开放办学体制。

社区教育应充分调动社区的各单位、组织及个人集资办社区教育,采取一次性投入和经常性投入相结合,实现经费来源多元化。第四,完善管理体制。为了改变当前社区教育管理体制上出现的政出多门的乱象,社区教育可以成立社区教育管理委员会,对辖区内的社区教育事务实行统一管理。最后,健全评估体系。社区教育要以广大社区居民的知晓度、认同度、参与度、满意度作为评价的最基本依据。

2.3社区教育发展的结构之维

由于不同社区存在发展差异,为更好地合力推进环海峡经济圈的建设,社区教育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社区发展的个性需求,从结构优化维度思考社区教育的发展思路。就不同教育类型而言,社区教育包括职业性社区教育与非职业性社区教育。在经济开发区、台商投资区、经济发达农村地区应以职业性教育为主,重在培养社区成员的劳动技能,而中心市区应以非职业教育为主,重在提升社区成员的生活品质。

就不同教育对象而言,社区教育包括早期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在老城区应以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为主,在新城区应以早期教育、青少年教育为主,而有大量留守儿童的农村地区应以学前教育及青少年教育为主。

就不同教育层次而言,社区教育包括扫盲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在落后的农村地区应以扫盲教育、初等教育为主,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和外来人口众多的开发区应以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为主,而在中心市区应以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主。

社区教育重要性篇7

关键词:网络教育;优势;社区教育;结合实践

一、前言

广播电视大学属于现代远程教育高等学校,是世界上内涵覆盖最大的一个独特教育系统,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最大继续教育体系。电大这种教育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撑,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教育是电大继续教育一个独特的项目,也是一个特色教育项目。网络教育相对于以往各种教育形式而言,它具有技术性、现代性、自主性、交互性、开放性等鲜明特征。自1999年在我国部分高校开展试点以来,呈现出试点规模迅速扩大、远教机构逐步健全、学科门类、专业、办学层次丰富多样、完全学分制的模式管理、招生数量激增、严格的质量控制策略等特点,具有教育服务产业化、教与学开放化、教育资源共享、务实性与灵活性强、学习费用低等优势。笔者认为,电大网络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是对社区教育现有功能的深度挖掘,可以更好促进社区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

二、网络教育的强外延性为社区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

社区教育是为贯彻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宗旨,满足社区成员学习科学知识、技能、提高法律意识的需要,在社区内开展的各类教育活动。社区教育以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为依托,以全体社区成员为对象,以提高居民整体素质为宗旨,是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统一。社区教育的类型包括文化基础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科学普及教育、生活情趣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市民文明教育等。按年龄层次又分为未成年人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老年人教育。社区教育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效地利用和发掘社会文化资源,运用和创新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方式,以提高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生产和生活技能为主要内容,培育和提高社区居民的求知愿望、生存发展和生命质量的能力,营造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从根本上促进社区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把社区建设成为安居乐业、富庶祥和的文明小区。

社区教育的受教育对象,要从广义的角度认识,也就是应涵盖社区的每一个成员。社区教育的学习形式多种多样,可根据各自的特点灵活开展,把需要和可能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探索和创新,不能生搬硬套,不搞力不从心的花架子。从当前开展的社区教育情况来看,以自主学习为主,积极引导组织为辅。开展了诸如专题讲座、读书会、墙报等活动。总之,使居民乐于参加,不断受益,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需求。社区教育的学习内容,应该不局限于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等其他教育,还要满足其他类别教育难以覆盖而又是社区居民所需要和喜好的教育类别,这方面要细化或深化。除公共道德、传统美德等思想情操教育外,还可针对社区内老人、小孩、下岗人员等不同群体的不同知识需求,通过不同形式,多层次地开展现代家居、生活情趣、老年保健、心理健康咨询、安全防灾、养性怡情、家政技巧等知识的学习。

教育部办公厅2006年3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教育规范的通知》,将高校网络教育定位为非全日制教育,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开展网络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岗位培训及其他非学历培训等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可以看出,网络教育有着强大的外延性,它可以非常方便的、及时的、全方位的为各类人群提供教育、培训服务。

由此可以看出,网络教育和社区教育都是形成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的有效方式,_网络教育的任意时间、任意空间、任意地点、学习对象的强外延性,正好切合了社区教育的时间、空间、地点、学习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需求。

三、电大网络教育下实施社区教育的作用

电大网络教育参与并实施社区教育使本身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使电大系统的师资、设施为社区及其民众的需要服务,能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社区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社区教育生动体现了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的本质内涵。在美国,利用学校的体育、文化、娱乐设施开展经常性的社区活动,甚至把建成的博物馆、图书馆交由学校管理都是司空见惯之事。电大的优势在于系统,在于远程教育的成功经验积累,在于良好的硬件、软件设施配备,具有为社区教育服务的优良条件。

(二)使电大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功能延伸,使教育目标、内容、对象、形式多样化

为已经离校的工人、妇女、儿童、老年人提供继续学习的场所与机会,也为在校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成才、就业机会。因此,电大教育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发挥更加广泛、深入,既增强了电大的内涵发展,又拓宽了电大原有的教育功能。

(三)加强了电大与社会的联系与合作

在我国,社区教育起步较晚,如现代意义上的上海社区教育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他地区则同期或稍晚于实施社区教育。社区是社会的基础,是城市和农村的重要载体和依托,社区教育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电大教育直接为社区建设和社区民众服务是密切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最有效途径。

学校教育社区化大体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依托普通大、中、小学校开展社区教育;另一种情况是直接创办新颖的社区学校(communityschool)或社区学院(communitycollege)。在我国,社区教育类型主要是第二种,且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小,第一种情况很少见。所以,电大网络教育参与社区教育,是一种本身教育机能的完善,填补了我国社区教育中高校教育社区化的项目空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电大网络教育下实施社区教育的组织与探索

(一)提高发展社区教育是建立学习型社会、时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随着世界科技、文化、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发展,一种终身学习的观念开始产生,并引起各国的重视。1994年8月,西方七国首脑会议首次正式建议:“通过较好的教育和培训,发展一种终身学习的文化,对人增加投资”。1994年11月、1997年3月分别在意大利罗马和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世界终身学习会议上,均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的新理念。2001年5月,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正式提出“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号召,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时展要求下,更需要

转贴于通过发展社区教育,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去适应新的形势需要,自觉克服和抵制市场经济条件下孳生的种种不良现象。如金钱至上,不讲学习,盲目发展,导致发展上的短视,造成发展周期短而生命周期更短的恶劣后果,给国家、社会和人民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等;只讲实惠,不讲道德,以中饱私囊为乐事,抛弃单位、集体的长远利益,为了谋私利甚至破坏公共利益,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日益下降;利己损人,寡义冷漠,严重的以自我发展为中心,以残缺的自我价值为中心,不珍视环境的良性建设,不尊重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不尊重人的生命权和幸福权,漠视人格的低劣和人性的无知等,这些有悖主流社会和优秀传统道德的种种弊端,必须通过多种途径的教育净化人的灵魂。通过不断的学习进取,吸收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知识技能,提升城市、乡村和公民的知识技能素质和生活质量品位,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二)在电大继续教育的社区教育中形成机制

电大网络教育条件下的社区教育是一项重大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关注、协作和努力,从规范化管理上应建立一种机制。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在电大系统建立和健全与社区教育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比较好。

1,成立权威的领导机制

明确统管此项工作的机构、职责权利。建议中央电大成立电大系统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全国各省、地市级电大的社区教育的建设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宏观指导和监督检查。各省、地市级电大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细化工作计划和落实措施,并和谐于当地社区(居委)创建工作的开展。

2,要形成学校领导、政府推进、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

要明确政府教育、文化、科技、人事、劳动、财政等职能部门在社区教育中的责任,充分调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积极性,为建设学习型社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社区教育保驾护航。

3,建立和完善内在激励机制

要制订激励政策,激发全民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热情和自觉性。对社区教育中的先进社区和个人,要定期评选表彰,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要制定规章制度和营造竞争氛围,造成一定的外部压力,引导和鞭策人们去主动学习。

4,强化投入机制

开展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社区,硬件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如各种教育培训设施、文化设施、各社区教育分点的学习场所和各级各类学习指导组织等,这是建设学习型社区的支点和物质基础。各级电大应把建设学习型社区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加大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投入。要面向社会,引入市场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5,加强电大网络教育下开展社区教育的多种研究

在社区教育中电大应有专门的人员抓研究、搞协调、搞教育设计、搞教育规划,应汇同政府研究部门搞好该项工程的理论探索。通过与政府紧密联系,为政府分忧,为政府出谋划策,争取参与政府的宏观政策调控,为社区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贡献更大的力量。

(三)在社区教育中要克服以下阻力或障碍

1,合作意识弱,观念陈旧

谈到教育就是在学校里学习。教育机构将教育封闭在学校的“围墙”内;非教育机构将教育挡在本部门的“围墙”外,彼此只见内,不见外;本位的、封闭的观念使教育机构与非教育机构,与社会之间产生了鸿沟,要本着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思想,进行电大系统社区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2,创新思想欠缺,存在体制制约

学习化社区的区域概念是对原有管理体制的冲击。目前的各行各业还处于系统内纵向管理,缺乏一个横向协调管理体系,既有行政力度,又有各界参与。虽然原有体制制约有所松动,但从根本上建立适合建设学习化社区的体制尚待时日,需要不断努力。

3,资源馈乏

资源建设缺少长远规划,建设数量不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资源投入需要经费,而造成人才的紧缺也和资金的短少有直接关系。

4,教育的大局观不清晰,教育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社区教育重要性篇8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迅猛发展,社区教育逐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首先,社区教育的基础设施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大部分社区有独立的社区教育场所,例如社区图书馆、运动馆等。其次,社区教育是目前我国对社会失业人员提供教育培训的重要教育形式,社区设有各种专业技能培训课程,为社区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帮助。但是,社区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社区教育的稳步发展。

(一)个人层面的问题

首先,由于传统观念的制约,社区教育被人们视为边缘教育,是一种应用性、应急性、临时性的教育手段。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和社区教育的理念仅停留在少数理论研究者和从事社区工作者的层面;其次,由于我国对社区教育的推广宣传力度不大,在经济落后、社区教育未发展的地区,人们对社区教育的了解不够,认识模糊。在社区教育较为发达的地区,社区居民虽然对社区教育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不够高,学习的自觉性不够,存在着就业时无意学习,失业时无心学习,空闲时不愿学习的现象,社区教育的功能得不到有效地发挥。

(二)政府层面的问题

首先,政府对关于社区教育的政策法规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一直以来,我国有关社区教育的政策法规体系滞后于社区教育实践,滞后于其他教育政策法规,因而影响了其正常发展。其次,政府对社区教育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经费和师资,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的投入主要依赖于政府部门,但由于缺乏制度性的保障,各地财政每年投入到社区教育的经费时有时无,使社区教育的发展受到阻碍。再次,政府对社区教育的管理方式滞后,社区教育的主体本应是社区居民本身,但在我国,政府部门却越俎代庖,在社区教育工作上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他们忽略了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发展规划、方式和内容的选择看法,仅按照政府对公民的要求来制定社区教育的政策,使得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不高,社区居民的教育需要也得不到满足。

(三)社会与社区层面的问题

首先,对社区教育的研究不足。在社区教育研究方面,社区教育研究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如社区教育与建设学习型社会关系的研究、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研究、社区教育人员队伍建设的研究和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等。但这些研究存在很多不足,例如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研究,大部分依赖于其他类型的教育课程开发的成果,能够体现社区教育特色的课程并不多。其次,社区教育的内容和载体单一,教育活动流于形式,在我国,社区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其主要载体是居委会,很多社区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不正规或是成效小,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文体娱乐和政策宣传方面,不能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无法真正保证居民的学习权利。

二、学习型社会视野下发展我国社区教育的对策

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完善我国的社区教育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努力,从个人到社会都要积极探索社区教育的发展路径,从而使社区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一)个人层面

社区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代表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是推动社会与教育有机结合的基本手段,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基础。首先,人们应该加强对社区教育的了解,进一步提高对社区教育的重视,从学校教育的狭隘教育观转变到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全国教育的大教育观上,改变重人才培养,轻公民素质提高,重经济、轻教育的旧教育观,认识到社区教育的重要性,确立社区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辩证统一的新观念,重视社区教育的发展;其次,人民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区教育,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利用社区的各种教育资源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和生活水平;此外,人们还可以通过社区提供的机会,加强与其他社区居民的交流,了解自己的不足,从而可以增强参与社区教育的学习动机,促进社区居民的自主学习意识。

(二)政府层面

首先,政府应加快立法进程,完善社区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社区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巨大工程,如果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社区教育的统筹和协调就难以有效实施。借鉴世界各国社区教育的成功经验,他们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有序的法律体系。其次,健全社区教育评价监督体系,使社区教育工作得到有效实施。目前我国的社区教育评价大多是由政府教育部门领导下的负责人和专家制定的,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仅有他们也是不够的,应该使从事社区教育工作一线的工作人员和教育工作者以及社区居民作为重要的力量参与到其中。因为社区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比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更了解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以及社区教育的不足。再次,应加大对社区教育经费投入,确保社区教育的有效推进。各级财政部门应将社区教育纳入财政预算范围,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标准划拨社区教育专项经费。

(三)社区及社会其他层面

首先,加强社区教育人才队伍的建设,夯实社区教育的工作力量。要重视专职人员的队伍建设,在高校中加大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开设,使社区教育工作由专业人士来进行,同时要设置社区教育专职人员编制,以保证社区教育的有效性;注重社区教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兼职人员按照实际工作的需要来聘用。其次,丰富教育内容,增强社区教育的作用。抓好各种短期教育培训,最大限度的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培训需求;要努力丰富和拓展教育培训内容,根据社会的发展和社区居民的需要,更新教育内容。再次,加强对社区教育的研究。要根据国情,立足于本地发展,加强对社区教育的研究,把社区教育的研究放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中去,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最后,应加强宣传力度,营造学习氛围,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公民的参与度。加强新闻媒体的宣传,扩大影响力,也可以深入到社区中进行宣传,向居民发放宣传资料,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吸引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提高社区教育的知晓度。虽然这种学习并非出于自觉,但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学习的意识,在社会中形成了学习的氛围。社区教育必须鼓励和营造这种氛围的形成,并不断引导其成为一种自觉的需要,使每个公民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热情。

三、总结

社区教育重要性篇9

关键词:电大远程教育;社区教育;学习型社会

1引言

“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战略目标,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和社区工作未来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远程教育与社区教育都是以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为创建学习型社会服务的重要形式。实现远程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联手与合作,有利于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学习型社会的创建。为了加快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学习型社区,电大远程教育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电大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教育服务,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电大在创建学习型社区方面可以发挥自己特有的积极作用。

2开展社区教育是全民终身学习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今天,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成为人们自我完善的必然要求,也成为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应对知识更新和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享受信息社会所带来的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丰富的生活乐趣。社区教育是人们终身学习的平台。社区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全民综合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社区教育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由社区工作人员组织,社区居民参加,利用各类教育资源,采取各种教育方式,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教育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和谐、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作者:耿南嘉,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呼市广播电视大学(010020)。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抓好社区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开展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社区,也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以提高社区居民的文明程度、综合素质和满足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总体要求为目标。在社区开展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活动,是社区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些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寓教于生活,既弘扬中华文化、体现时代精神,又培养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

3电大远程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是未来发展趋势

广播电视大学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育资源为创建学习型社区提供了必要条件。电大教育的大众化特点与社区教育为居民服务的目标是一致的。电大远程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远程教育是运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课堂环境,跨越时空局限进行的开放性教育,体现和代表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电大远程教育依托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顺应我国人民对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需求,把教育的主要任务从以培养新生劳动力为主,转向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电大远程教育最重要的特点和优势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开放教育,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具有学习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充分利用电大现有的教育资源优势,将现代远程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引入社区教育中,以社区教育中心为基础,开展对社区居民的各类技能培训及各种素质教育,是值得探索的一条教育发展的新路。这样,一方面为社区教育找到了适应信息化时代需要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又为电大远程教育找到了新的、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电大将成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平台,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4呼和浩特市电大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社区教育的实践与构想

呼市电大社区教育工作,始终以围绕人的终身教育为理念,以不断提高社区群众自身的各项素质为目标,推进社区各项工作有新发展,取得一定的成就。创造虚拟的课堂环境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有以下表现。1)确立为社区教育提供服务的理念。为了响应中央电大提出的关于开展社区教育的号召,在呼市政府社区办的支持下,呼市电大从2009年开始积极投身社区教育。学校领导多次走进社区深入调研,与社区办联合组织召开“呼市社区教育工作研讨会”“全市社区学习中心座谈会”等,认真学习研究,统一思想认识。在学习调研的基础上,于2010年4月制订《呼和浩特电大拓展地区社区教育规划》,确立电大为社区教育体系提供支持服务的理念。在这一理念引导下,实现电大教育功能向基层社区的延伸,并不断实现服务功能的拓展。2)构筑为社区教育服务的远程教育平台。电大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尽快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根据呼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精神,2010年5月,呼市电大提出《加快发展呼市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具体实施意见》。2010年11月,呼市电大挂牌成立“内蒙古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呼和浩特中心”,承担对全市远程开放教育工作的指导、管理、协调及服务等职能。远程开放教育中心的设立,对呼和浩特市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的深入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3)成立以呼市电大为核心的呼和浩特社区学院。在市政府社区办、内蒙古电大、呼职院领导的关怀下,在呼市电大领导和教师及社区领导的共同努力下,经呼市政府批准,以呼市电大为核心的呼和浩特社区学院挂牌成立,于2013年11月29日在玉泉区小西街社区举行隆重的挂牌仪式。这是内蒙古第一所由政府批准成立的社区学院,社区学院的成立为进一步开展社区教育奠定了基础。4)构建全新的支持服务体系。为充分发挥电大网络平台优势,为社区教育提供各种教育培训资源,满足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呼市电大在市政府社区办支持下,选择了条件较成熟的5个社区,成立社区教育学习中心。在这些社区普遍配备多台电脑,建成网上学习室,供社区居民学习使用。目前,呼和浩特电大已开通社区教育资源学习平台,以视频教学资源为特色,设置“医疗卫生”“书法绘画”“历史传统”“文学经典”“艺术欣赏”“科普知识”等几百门网络课程,充分发挥电大教学资源中心的作用,拓展办学空间和服务社会领域。与此同时,呼市电大在许多社区以网络视频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开设电脑、养生、花卉、园艺、绘画、书法、烹饪等课程,免费供居民学习,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在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感到,虽然在开展社区教育方面取得初步的成效,但是目前社区教育的体系建设还处在一个起始性、初创性的阶段,信息网络建设也只是刚刚起步。因此,必须加强社区教育网络基地的系统性和开放性建设,以推进社区教育与网络教育的有机结合,整体提升社区教育网络基地的地位与功能,进一步发挥电大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根据工作体会,笔者设想今后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充分发挥以呼市电大为龙头的社区学院的作用。呼市电大具有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中心、中国社区教育网、老年开放大学网等教育资源,以此为基础组建的社区学院,作为区域性教育的龙头单位,在开展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等方面具有办学优势。要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学院的作用,树立样板,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全市的社区教育活动,要在市社区办和社区教育学院的统筹领导下进行。2)继续完成和完善网络平台建设。社区教育的网络平台应以丰富的电大系统网络教育资源为依托,以各社区学习网站为基点,进一步拓展教育网络的应用和推广。要加大硬件的建设和覆盖,加强软件的开发和升级,并建立强大的课程、资料、案例等数据库。网络平台要真正体现社区教育开放、便捷、自主的特性。3)继续开展电脑基础知识培训。近年来,电大对社区居民开展了计算机培训课程,但培训人数和课时还远不能满足居民需求。学员中年龄偏大者居多,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利用远程教育推广优质教育资源还不尽如人意,尚须进一步开展计算机网络知识应用能力的培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广泛普及网络知识,提高居民的电脑操作水平。4)积极进行教学资源建设。社区居民的社会分工是多样化的,老年人口逐年增多,其学习需求也呈现多样化格局。因此,教育资源应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社区居民喜欢布艺DiY、丝网花制作、书法、绘画、上网操作等强调动手能力和实用性的课程,电大应加强这方面课程资源的建设,如各种实用性的微课程等。目前,社区教育网站和老年大学网站的开通,对丰富社区教育内容起到积极的作用。5)政府应加大对社区教育的投入。从长远来看,社区教育应逐步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社区教育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普惠教育,是一种公益活动。政府应根据财政收入状况逐步加大对社区教育的投入,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列入义务教育的范畴。尤其在开展社区教育的初始阶段,网络学习室的建立、社区学习网站的开通、部分培训项目的师资等,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建设,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电大在社区教育活动中,可以给予社区教育一定的人力支持、技术指导、组织协调和部分的教育资源共享,但不是社区教育的全部。社区教育的主体仍在社区,在各级政府,在办事处、居委会。社区教育活动开展得是否有声有色,是否能不断地向前发展,也主要在于各级政府及办事处、居委会领导的重视程度,以及资金的投入状况如何。当然,电大与社区之间的相互配合也很重要。

5展望

2016年7月,教育部等9部门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下发,其中对如何开展社区教育,社区教育的内容、社区教育的对象、社区教育要达到的效果等做了阐述。《意见》同时提出,到2020年,全国开展社区教育的县(市、区)实现全覆盖,要建设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600个,建成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200个。相信在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社区教育一定会得到长足发展。呼市电大将借《意见》下发的东风,一如既往地投身到社区教育工作中去,为提高全民素质、创建学习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耿南嘉单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沈光辉.探索远程教育与社区教育的结合之路:依托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社区教育的实践和思考[J].发展研究,2010(12):8-11.

[2]鲍东梅.现代远程教育在社区教育中应用的实践研究[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14-18.

社区教育重要性篇10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社区现状的分析,指出农村发展社区教育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指出了如何在西部农村地区对公众进行社区教育的途径。

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开展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政治文明的教育活动。我国社区教育是从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兴起的。社区教育从开始时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学校社区教育,逐步拓展为提高社区全体成员(包括青少年)的素质、生活质量和发展社区的社区教育。我国要发展好社区教育首先农村社区教育要优先发展。我国多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人员素质教育水平低,农村地区的教育相对落后。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对于实施终身教育的全员、全程、开放式的社区,“大教育”的社区教育要优先发展。发展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应以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为突破口,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

重视农村社区教育城镇化进程中重视农村社区教育。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是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既有物质资源的城镇化,也有人力资源的城镇化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城市化则更为重要。只有大多数的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了、思想观念的转变了,城镇化才算是真正的完成了。在这个过程当中依靠农村地区的基础性教育很难完成这个任务,只有利用无处不在的全程、全员、开放的农村社区“大教育”才能很好的完成。因此,各级领导要充分重视农村社区教育问题,提高社区教育的思想意识。重视总结社区教育的经验,并把社区教育纳入到政府工作规划当中是非常重要的。

继续完善政府统筹多方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社区教育是一种全员、全程、开放的大教育,不是任何单方的力量所能完成,要全社区的各方都联合起来。因此,政府的行政性参与是非常必要的。行政性是我国社区教育的一个明显的特征,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我国社区教育文件中提出的“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我国目前社区教育的主要管理体制,在今后的社区发展过程中还要继续完善这种由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管理体制,建立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以便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统筹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学校向社区开放,促进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相联结,促成教育社会一体化的实现。

认真总结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的经验指导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我国的社区教育从城市开始,经过了几年的实践,已有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积累了相应的一些经验,特别是发达地区的一些农村已开展了农村社区教育实验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做法,要对这些经验认真的进行总结以便于指导农村社区教育工作。如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不仅有全国的社区教育实验基地,还从城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有分类有重点的落实了一些省、市、县三级实验区进行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布实施,形成了与当地城镇化相适应的省、市、县、乡、村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如全国第一个农村实验区江苏省江阴市以乡镇成人学校为中心联结党校、团校、妇女学校、老年大学、农民学校等社区内的教育类学校为一体,整合社区内的文化、科持资源,形成了与其城镇化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社会大教育体系。

农村社区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经费问题是保障农村社区教育正常开展的基础,在经费投入上,由于农村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文化素质差,开展社区教育涉及人员的数量大、教育的类型和层次多,农村地区政府的财力有限,对于经费投入上,农村地区国家承担为主,但要多多渠道的筹措经费。农村社区教育人员队伍问题。农村社区教育能否正常有效的开展,人员队伍的配置是相当重要的问题。这部分人员分两类:一类是专门管理人员、一类是教师。各地政府应公开招聘或选派有组织管理能力,热爱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员负责社区教育的管理工作,以保证社区教育的日常工作高效的开展;社区教育的教师是直接关系社区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要在农村地区选一批素质高的专兼职的教师来担任社区教师。既可从外地聘用一些,也可从乡村中小学选拔一些教师。随着近年来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人口出生数逐年下降,小学生群体正在萎缩。以苏北某总人口为3.26万的乡镇为例,近5年每年人口出生数减少150-430人之间。学生群体的迅速萎缩,导致从2000年起每年将有8名左右小学教师要转岗改行,也就是说,在今后的5-7年内小学教师要过剩25%-28%,将其中的若干人员引向社区教育工作,让他们成为社区教育师资这既是可行的。而对这部分人享受教育行业人员同等待遇,以稳定人员队伍。

农村社区教育的资源和基地建设问题。社区教育的基础和资源是农村社区教育开展的生命力所在。由政府出面统筹文化、教育、农业、科技等各方,打通资源拥有之间的壁垒,盘活社区内教育资源、实现社区内教育资源共享,社区教育内的教育资料要向全社区内适当的开放,在经济发达乡镇成校要以成校为中心,充分发挥社区内成人学校职教中心的作用,联合社区内基础教育和相应的教育资源更好的发展社区教育,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成立社区学院。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要充分发挥社区内基础教育的作用,拓展其教育的功能,还要充分利用城市教育对农村地区的辐射作用,联合办学。为农村培训人才也要开展送学下乡活动。

农村社区教育要立足于社区,服务于社区。区域性是社区教育的一大明显特征,因此,各地的社区教育本着要要依靠社区,服务社区的宗旨。广泛利用社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的力量办学,教育教学内容要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要满足社区内成员的多方面开展多种方式、多种层次的社区教育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如东部小城镇发展很快,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人员的文化素质相对较高,这些经济发达地区除要培训人员再就业外、提高精神文明方式的服务性的内容要多些,;而如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员的文化素质不高,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以教兴农的内容要多些。

社区教育在21世纪方兴未艾,已成燎原之势,必须坚持区域实践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针,及时总结新鲜经验,切实加强理论指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农村社区教育的体系。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确保社区教育的正常运转。国家对社区教育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文件,已开展社区教育的地区要建立相应有关社区教育规章制度,以保证社区教育的开展,没有开展社区教育的地区要根据本区县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社区教育建设规划,要把社区教育和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列入同等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何静.关于我国农村健康教育的思考.湖北省健康研究所,1999,(7).

[2]郑晓瑛.西部开发中的epD.教育问题[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