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9:06

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篇1

关键词:民族医药;地方立法;必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R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9-0001-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卫生工作指导方针,为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如何贯彻落实好这一指导方针,抓住发展机遇,加快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是每一个民族医药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并为之努力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医药事业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在医药卫生事业逐步西化的大潮中,由于民族医药缺乏法律法规的保护,继承不足、发展迟缓,民族医药人员在“现代化”、“规范化”的过程中,生存空间日趋缩小,民族医药的医疗、科研、教学、生产、经营得不到应有的地位和合法保护,民族医药无法得到快速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加强立法保护,才能破解制约民族医药发展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各民族自治地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实际,制定出地方性民族医药单行条例,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完全可行。

1加强民族医药地方立法的必要性

1.1填补民族医药地方法规体系空白,规范民族医药管理

我国传统医药包括传统中医药、民族医药和民间医药。民族医药在我国医药卫生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在防病治病和保障各族人民群众的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促进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了《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方案》、《加强全国民族医药工作的几点意见》、《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但至今没有单独制定我国民族医药管理的法律法规。可以说,我国当前民族医药管理在法律法规层面处于空白,虽然专家学者多方呼吁,但当前条件尚不成熟,短期内出台国家民族医药法律法规难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各民族自治地区加快建立有利于促进和规范本地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就显得十分重要,既可弥补民族医药管理的不足、填补体系的空白,又规范了本地区民族医药管理,使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2破解民族医药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民族医药是各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它不仅在历史上为各族人民的繁衍生息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现在仍以其鲜明的特色疗效和“简、便、验、廉”的优势受到各族群众的欢迎,在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医药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发掘和整理出了一批具有较高科学性和权威性的民族医药文献著作,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建立了一批民族医药特色突出的民族医疗机构;成立了一批民族医药教学科研机构和民族药生产企业,研发和生产了一批民族成药,形成了民族药产业化的雏形,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对民族医药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政策。但由于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法规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民族医药发展中仍存在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民族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其表现在:民族医药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各级政府对其投入有限,不适应它的发展;民族医药人员急剧减少,人员老化加速,缺乏有力的继承、抢救、保护措施,一些名老民族医药人员的学术专长濒临失传,人才出现断层,学科带头人匮乏,民族医药后继乏人、乏术;民族医药人员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应有的法律保护,职称、执业准入、技术准入、子女继承、知识产权保护等没有从法律法规层面做出明文规定;现行法律法规对民族成药生产及民族药医院制剂的管理全面西化,对民族成药及民族药医院制剂的生产规范及质量标准缺乏民族医药的特殊性;民族医药的医疗、教学、科研、生产、经营机构的自主发展权益缺乏保障,经常受到忽视和挤压,以致日益消弱、失去特色,甚至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野生珍稀民族药材资源缺乏保护,民族医药资源日趋减少。要扭转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解决民族医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好民族医药的抢救性发掘整理和保护工作,推进民族医药产业化进程,更好地发挥民族医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积极创造民族医药的良好发展环境,只有通过建立民族医药法律法规来破题,形成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执业、管理有序、健康发展的民族医药工作新局面。

1.3保证民族医药人员合法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医疗保健服务需求和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民族医药源于自然,源于各民族人民自己的创造和积累,为各民族群众的健康服务,在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疑难重症的治疗上有独特的理论和诊疗技术,疗效确切,费用低廉。我国少数民族大部分属于“老、少、边、山、穷”地区,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充分发挥民族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以较小的投入换来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但由于当前民族医药人员的执业没有法律法规保障,易被视为游医药贩遭取缔和处罚,使其不敢名正言顺地为群众看病以致技术逐步丢失。因此,各民族自治地区应制定民族医药法规来保护其合法权益,明确其合法执业地位,为他们提供一展所长的平台,使民族医药技术在实践中得到提升,更好地满足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日趋多元化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为减轻人民群众医药费用负担、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作出贡献。

1.4保护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55个少数民族大部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千百年来的民族医药的传承主要是口传心授。民族医药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一方面受到现代医药学的强烈冲击,始终存在被同化的可能;另一方面,由于保护与扶持力度不够,民族医药正在日趋消失。加强立法保护,可以保护本地区民族医药与现代医药、中医药的协调发展,促进现代医药与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传统医药相互学习、优势互补、相互吸收、共同提高,使口传心授的民族医药文化得到系统的整理,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规范的技术标准,使民族医药这一民族文化的载体得以永久存续,做到有序管理,合理开发利用。

2加强民族医药地方立法的可行性

2.1从立法依据和上位法的规定来看具有可行性

《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民族传统医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立法》法规定:“国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可以先制定地方性法规”、“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此均为各民族自治地区制定和出台民族医药地方性法规提供了立法依据,同时,《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中医药条例》等卫生法律法规对民族医药管理没有做出明确规定,民族医药地方立法可以在不违背上位法的规定的前提下,对民族医药的保护、扶持、发展、规范和管理进行合理的探索和突破,既可以弥补上位法管理上的不足,又可以为国家制定和出台民族医药法律法规作出有益探索,做好前期准备。因此,从立法依据和上位法的规定来看,加强民族医药地方立法是可行的。

2.2党和政府的民族医药政策保证了民族医药地方立法的可行性

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加大对民族医药事业的投入、保护、扶持和发展。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医药事业“十一五”规划都将民族医药发展列为重要内容;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总书记、总理多次对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2007年10月,国家11部委联合了《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些都表明党和政府对民族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指导意见》这一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发展民族医药事业纲领性文件的出台,更是为民族医药地方立法提供了政策保障。

2.3国内部分地区民族医药地方立法实践证明了民族医药地方立法的可行性

我国有5个民族自治区,30个民族自治州,120个民族自治县(旗),目前立法工作主要集中在蒙医药和藏医药。内蒙古于2001年2月12日颁布并实施了《内蒙古蒙医中医条例》;于2002年7月颁布并实施了《自治区发展藏医药条例》;青海省于2002年6月1日颁布实施了《青海省发展中医藏医蒙医条例》,于2002年10月1日颁布实施了《青海省发展中药藏药蒙药条例》,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于1995年11月1日颁布实施了《玉树藏族自治州医药管理条例》;甘肃省甘南自治州于2001年8月28日颁布实施了《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发展藏医药条例》。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于2005年9月1日颁布实施了《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医药管理条例》。目前将民族医药纳入地方立法程序的还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这些民族地区通过制定出台民族医药地方性法规,对辖区内的民族医药实行了有效地保护、扶持、发展和规范。这些地区的民族医药事业在得到法规保护后取得了快速发展。事实证明,民族医药地方立法完全可行,效果显著。

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篇2

(孙靖中,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大学医学院教授)

古代称医学为仁术,要求医生考虑病人想什么,需要什么。这就要求在教育中,医德、医风、医术三者必须结合在一起,灌输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但我们现在的教育内容和模式,在培养称职的医药学人才方面是比较欠缺的。比如药学教育,现在的药学院学生很少到临床实习,但实际工作中,需要一个药师在碰到病人时应该知道选择什么药,怎么用合理,如果出现问题又是为什么。虽然这对于临床药师是比较难的,但实际需要他们具有这种能力。也就是说,药品与临床是不可分割的,虽然医学院、药学院分开了,但是医学与药学知识要结合起来教授,理论学习和实习更应结合在一起。因此,建议对教育模式和内容进行改革,保证教育与实际需求相符。我曾经被派到台湾省考察医学教育问题,那里好多医学院的学生,一年级时每个星期有半天要到病房当护工,体会病人或病人家属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都有什么期望和要求,作为医生应该怎么对待病人,作为药师又该怎样帮助医生治好这个病。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出来的学生,在进入工作之前就自然形成了一个好的素质。这种教育模式是值得学习的。医药学教育模式应改变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不能忽视医药市场,也应多元化发展,让中医药走向世界。

肖红:进一步加大向公众宣传监管工作力度

(肖红,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当前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做了很多工作。

今后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多宣传我们的工作,把我们的职责告诉百姓。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是政府的“抓手”,在实际操作中工作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充分发挥“抓手”作用并不是一些人想像的那么简单。这些我们都应该尽量多地让公众了解。我们还应围绕当前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推进我们的工作。像前不久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成立了城市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中也谈到了药品监管部门应该发挥的作用。这时候我们就应该紧紧跟进,围绕社区医疗卫生和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自身职能积极开展工作,展示食品药品监管队伍的风貌。

张庆文:要创造条件来展现中药的优势

(张庆文,全国政协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农工四川省副主委)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保健有了更高的要求。相对于激素什么的,人们还是认为用中药更安全。

但是在中药新药的审批方面,确实有一些让我们困惑的东西。如果老是用西药的标准来对待中药的审批,对中药的发展很不利。现在讲自主创新,在这方面我认为中药很有优势,所以,政府部门一定要考虑我们国家的优势,而且要想办法创造条件让我们有优势的地方展现出来,不仅为我们的国民服务,而且要为世界人民服务。医疗本身应用性非常强,不能老觉得外面的先进。关于先进不先进的问题,不是经济发达的国家一定先进,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一定不先进,这些问题政府部门应该予以一并考虑。另外,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树立科学的监管机制。除了使用过程要科学、安全,同时还要考虑怎么样更安全,所以要做到监管机制科学,就要将一些前瞻性的理念融入监管过程之中。

吴以岭:中医药决策应遵循自身发展规律

(吴以岭,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医药大学医药研究院院长、以岭医药集团公司董事长)

为了促进中医药的健康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在管理和决策过程中应遵循中医药学科的发展规律。

中医药学科的发展规律是什么?我把它归纳为四句话:以学术发展为主线,理论和临床相结合,医学药学不分家,开放兼容促进发展。按照这个规律,科技部门应加大对中医理论、复方中药研究的资助。就药品监管部门来说,在以中医带动中药发展方面还有一些工作需要改进。比如,目前中药的评价标准基本上和西药差不多,偏重药效、毒理的研究,而对中医理论不够重视。实际上,两千年来中医理论的发展所带来的治疗方法和处方药物就是我们最宝贵的原始创新资源,如果对其加以引导和支持,这将成为我国科技竞争力重要的战略优势。现在一些地方对中药专利不予承认,这说明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对中药重视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中药的创新和发展。中药产业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产业,已经被列入“十一五”发展规划,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也谈到中药创新问题。为此,我希望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能对中药产业的发展进行全面的系统研究,在监管过程中支持中药的开发;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中医理论和中药创新的人员和力量投入,使中药产业和中医同步发展。

王旭东:中医药走向世界,自主创业有希望

(王旭东,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我国自主创新最有希望的是中医药。西医很多有定论的东西,像肝硬化、脑萎缩等都认为是治不好的,但中医对这些都有办法,可我们的成果却往往不被认同。

2003年我在欧洲工作时,通过中医方法治愈了卵巢囊肿病人,可当时做B超的老医师却说可能是自愈,他一口咬定这个病是治不好的。我用中医连续治愈了40多例他还是不改口。这说明什么?说明我国中医药走向世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在国外一所大学考察时,有位生殖医学专家跟我说:“我们的试管婴儿成功率只有30%,你可不可以用中医药提高到40%?”我说可以,但我解释不了是什么机理。他说,你只要提高到40%就足够了,剩下的事不需要你做。他的研究思路还比较客观。我举这些例子就是想说,中医药的创新这一块要多进行宣传,中医药要走出去,和国际接轨,把中国宝贵的东西让全世界都看到。

哈孝贤:解决看病难中医药优势不能忽视

(哈孝贤,全国政协委员、天津中医学院、中医药研究中心研究员)

现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障碍。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忽视了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恐怕不能不说是其中之一。

冯世良:支持国粹中药复方、复方中药发展

(冯世良,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糖尿病治疗中心院长)

药品监管部门在药品审批过程中,应当侧重我们的国粹――中药。中药的审批不能完全拿西药的标准去“套”。

拿我们医院来说,有很多自制药。在中药中,没有哪一味药可以把血糖降下去,但不能因此就把有上千年历史的中药取消。事实证明,中药对于糖尿病合并症病人脏器保护有很明显的作用,美国学术界对此都很看重。但是,病人就是要把血糖降下来,这样就产生了消渴丸这样的复方中药。同样,生胃酮这种药是从中药甘草里提取的,日本将它制成复方,非常受欢迎,效果也很好。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中药复方、复方中药。去年,我关于医院没有制剂室不能生产制剂的提案得到药品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下发了一个文件,对医院制剂管理加以规范。但文件同时要求,中药制剂中不能添加化学药品。这在客观上伤害了中药复方和复方中药。不能简单区分西药和中药,而要以是否能治疗某种疾病作为审批药品的标准。因此,药品监管部门在中药复方、复方中药的研发、审评和批准上都应予以支持,促进其发展。

陈瑞清:亟待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法制建设

(陈瑞清,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首先,我想再次呼吁国家尽快出台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更具技术性和综合性,因此,是食品卫生法所不能替代的。

其次,《药品管理法》修订实施已有四年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制订实施《药品管理法》的办法。2005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办法》。这个《办法》对蒙药的开发研究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进一步加强对蒙医、蒙药制剂的规范管理,并强调对医疗机构药房的管理。这个法规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把自治区药品监管进一步纳入了法制化轨道。第三,要进一步做到有法必依,加大执法力度。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于食品药品监管方面的建议和提案办理情况进行了督查,对食品药品监管方面法律法规的落实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此也比较满意。

李扎拉:地方政府支持是监管工作的保障

(李扎拉,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澜沧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

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离不开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云南省委、省政府对医药卫生工作一直很重视,去年省里与各县、市都签订了责任目标书,加大了对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支持力度,虽然财政比较困难,但仍挤出一些资金给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所以2005年云南省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比如我们县,今年县领导还表示,在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当中,土地也好,资金也好,只要是当地县委、县政府能够做的事情,一定支持。还有一点就是关于资金支持问题。国务院通过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决定加大对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的投入,解决中西部地区监管部门基础建设问题。鉴于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综合条件较差,希望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在统筹、分配资金的时候,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将这笔资金用好。目前,办公条件较差、执法经费少是不少基层药品监管局面临的困难。像我们局连办公室都是借的,每年的交通费只2000元。因此,建议第一批启动资金先倾斜到西部,倾斜到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到边境最困难的地区。

朱佩玲:政府集中采购不能抑制药价虚高

(朱佩玲,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关于药品价格高的问题,我想,这个问题跟看病贵一样,要治本,而不是治标。我特别想提的一点是关于药品政府采购制度。对药品政府采购制度,我持不同的看法。

因为以前我也参与过药品统一采购工作,事实上,它并没有使药品的价格降低。很多药品,一旦列入政府采购名单,药厂就不肯再生产这个药品了,医院也不肯用这个药了,而改用其他药品代替。即使签订了采购合同,医生不开这些药,药厂最后也无法生产。所以,政府采购制度并没有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药品价格高的问题?我建议,改革现有药品定价方式,按生产技术、工艺环节等严格核算药品生产成本;改革现有多级批发、层层加价的药品流通体系,取消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改革政府集中招标采购的做法,由药品生产企业将药品品种、规格、价格上网,医疗机构或药品配送企业网上订购,统一配送。

谢炳:解决医疗卫生行业问题途径太单一

(谢炳,政协委员、连云港正大制药集团董事长)

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篇3

长此以往,会给人们带来中医药是西医的附属或医疗后备的错误认识,从而影响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中应当发挥的积极作用。中医服务项目未能形成体系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中医服务项目多仅设中医科一个总科室,服务项目多为大内科及老年保健等简单项目。优势项目如中医妇科、儿科、皮肤科等很少开科室。并且许多中医药服务项目收费尚未得到有关部门认可,相关政策未能配套,存在着起步晚、基础差、利用少的问题[10],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甚至没有开设中医药诊疗项目。而在已经开设的中医科里,诊疗项目比较简单,往往只采取一种治疗方法。中医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未形成体系,服务项目简单,笼统而不精,无法彰显特色,限制了中医诊疗优势的发挥。

文化氛围淡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如何养生更加关注,而在养生上有优势的中医药慢慢为人们所重视。加之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支持,电视、报纸、网络上,各种中医药养生知识广泛传播。但社区由于高水平中医药人才缺乏、资金及设备不足,无法在社区进行相关有力有效的文化宣传及建设。而且网络、电视、报纸等渠道注重宣讲中医药养生方法,却不重视中医药文化的建设。片面宣传养生方法,而忽略从根源上让居民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及指导思想,造成人们缺乏对中医药的总体认知。文化的重要意义在于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医药文化的缺失,使人们对中医药无法形成认同感,无法信赖。有调查研究发现,居民患病后选择中医药疗法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6.30%,选择西医治疗的占65.97%,选择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人数占18.99%[5]。选择中医及中西医治疗的人数明显低于选择西医的人数,这就是中医药社区文化欠缺,导致人们对中医缺乏认同感的表现之一。缺少政策支持政府重视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组织保障,目前看来,中医药社区建设政策支持还存在不足。首先,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仅有部分中医药适宜技术纳入医保范围。目前,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开始实施,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中医药服务项目很少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如江苏省把磁热疗法、小儿治疗类、内科病推拿、中药蒸汽浴等多项疗效好的适宜技术都排除在医保报销外,导致中医药服务的利用率降低[11]。其次,资金投入少,导致中医药社区建设硬件跟不上。鲍勇等[9]在国家随机抽查10个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发展结果显示,中医业务用房平均比例不足20%,他们在上海的调查也显示无论中医特色或西医社区卫生服务站都基本没有牵引床、中药饮片调剂设备和煎药机。再次,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地区政府部门与医疗机构对社区中医药工作做不到完全有效落实,有些部门并不重视中医药的发展,这也导致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缓慢。

改善人才缺乏现状提高社区中医药医师、药师地位,改善社区中医医师、药师待遇,吸引高水平人才加入;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建立稳定的人才队伍;建立适合中医工作特点的新型薪酬机制,改革分配奖励制度,创造优良就业环境;对在职中医医师进行定期培训考核,加大培训力度,鼓励学习最新研究成果,提高理论及临床实践水平;鼓励中西医医师互相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主动联系上级医院,争取上级医院名老中医的指导、传承与带教,鼓励中医药人员参加各种中医药学术交流[11]。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首先,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收集、整理、研究民间医药技术和方法,组织专家学者筛选适宜技术,然后积极开展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其次,社区应当建立人才队伍,积极学习中医药适宜技术,展开相关适宜技术的培训,并将之用于临床实践,扩大中医药服务范围,提高疾病预防及治疗效果。形成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体系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体系化有助于发挥中医特色,减轻居民医疗负担,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济效益。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体系建设首先需要国家予以资金支持,同时,社区也需要引进高素质人才,不仅引进专科人才,也要加强医师的全科培训,在治疗疾病时采取多种手段联合治疗,使患者少花费的同时达到最优治疗效果。加强文化氛围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加强中医药的科普宣传,改变目前社区居民中存在的中医只是调理、看慢性病、西医看不好才找中医试试等片面印象,从而提高医药服务需求。强化居民的中医意识,积极参与社区的业余文化活动,把中医药知识融入其中。在社区讲解如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导引术并组织居民学习、锻炼;在社区举办形式多样的中医药健康教育,讲授中医药知识,如医食同源理论及药膳制作;重视中医文化建设,在社区用简洁易懂的方式来普及中医基础理论等。

在流行病暴发季节可以及早宣讲中医“治未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等思想,发放免费药物或提供中医药疾病预防免费处方,指导疾病防治,以积极的态度和行动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中医文化氛围,提高居民对中医的认知度与认同感,逐步形成并扩大居民对中医的认识度和美誉度,改变居民意识。强化政策支持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国家需要加大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宣传中医药文化,通过扩大医保在中医药服务中的覆盖面引导群众选择使用中医药;投入更多财力、物力加大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力度,综合提高社区中医药服务的硬件水平及软件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将推进中医药加入政府工作考核项目,监督各级政府对中医药事业发展建设;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社区中医药建设的顺利进行。综上所述,探讨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不仅有利于探索社区卫生服务的新途径,更重要的是能以低廉的医药费用提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最大程度缓解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当务之急是建设稳定、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增加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创新及使用,形成系统而健全的中医药服务项目体系,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当然,这些措施的开展需要国家和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制订并落实各项政策。中医药作为社区卫生保健、康复、防病、治病的理想途径,将会为社区居民健康做出更多的贡献。

作者:白世敬李峰毛萌宋月晗刘燕刘艳阳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篇4

一、技术创新的含义

技术创新的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综观各国学者的观点,对技术创新可做如下定义: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家为了获取潜在的超额利润而重新组织生产要素,从而生产新的产品或提供新的服务,推出或引入新的生产工艺或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应来源,建立企业新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等一系列技术经济活动过程。

从技术创新的定义可以看出,技术创新是一种以技术为主体和导向的活动,是一个从技术设想到市场实现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是研究与开发成果的商业化。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一个企业如果想要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来保证企业自身的顺利发展。

二、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的地位之争

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创造的医学科学,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瑰宝,其地位,作用,及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中医药学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自从西医传入中国开始,就一直有“废除中医药”的风波。这一问题让我们感到有必要将中西医药的优劣做一区别,然后寻其原因。

(一)西方医药学

西方的医学一般是与科学,技术相提并论的,互不隶属。因为西方的医学既包括理论,又充满技术因素,而且很多是只需要经验看病治病的,哪一类科学和技术都是不能包含它的。所以西医学被看成是科学,技术和经验的混合体,在严格分类上是一个独特的知识体系。西药是在高科技的支持下,合成的化学制品。有让人服用方便,疗效高,见效快等优点。其相对于祖国传统医药学来看,确实有一些可以看的见的优点。但西医药的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如副作用大,扰乱人体内正常菌群,有抗药性等。当前我国提倡慎用抗生素就是基于以上诸种原因。

(二)中国的传统医药学

取材于大自然的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有许多自身优势。是西方医药无可取代的。比如中医药取材于大自然,副作用小,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和保健疗养,非耐药性等方面都是优于西方医药学的。自古至今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医药新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也显露了一些问题,面临着挑战。例如在中医药理论层面上不断创新,至今仍在研究古人的专著,单单拿先贤的高明来证明中医的伟大,是不易说服人的;中医药学在精确量化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中医药在采集和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我们在利用现代化医学方法来创新和发展中医药方面不够重视等等。由于以上的诸种原因导致了部分人提出了“废除中医药”的口号。

三、天士力药业集团的发展——技术创新

中医药要发展,就要加快现代步伐,用现代医学方法来研究。然而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自古以来强调的是要继成这笔古老的文化,而没有很好的利用现代的医学方法来进行创新和发展。就像牛顿评价他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样我国的中医药学也应是在我国优秀文化的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研发和创新,力求再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在现实的生活中,正当一部分人责备中医药是不科学的,应“废除中医药”时,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并没有因为非议而退却,而是用他们的努力来证明我国传统医药学的宝贵价值。其中天士力药业集团的发展创新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天士力集团自成立以来,就立足于中药现代化,不断推动高技术产业化,开发现代中药,全力打造现代中药产业链,构造先进技术制造平台,推动中医药由粗放型传统产业向精益型集约型现代产业转化。天力士集团一直奉行的一个原则是“创则变,变则新,新则胜”的信念。为本企业的进步不断的注入活力,在创新求实中取得了巨大的跨越发展。

天士力的现代中药研究所主要是利用现代化提取和制剂技术,提高生物利用度,使中药效量化,它首次实现了中药复方制剂定性,定量,有效性可控,填补了药典空白,并且在国内建立了三个符合gap标准的药源地与国际标准接轨。巨大的科技投入,同时也保障了天士力现代中药的品质与心脑血管系列药品飞速发展,复方丹参滴丸作为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制成的一种纯中药滴丸制剂,具有溶出速度快,可直接经粘膜吸收入血,生物利用度高等特点,复合剂量小,毒副作用小,速效,高效等现代药剂学的要求。它是我国率先通过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的临床用药申请,取得了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的认证的中成药品。

天士力集团将中国传统中医药与现代高科论文联盟技完美结合,为中药走向国际市场展现了广阔的前景。也让我们认识到了,只有以技术创新求发展才能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才能让中医药在世界上站有一席之地,最终能够让我们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同时,“天士力”药业集团对中医药的发展所做的贡献也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我们面对的是如何拯救中医药,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来创新中医药,而不是取消中医药。

四、对中医药的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针对目前中医药学发展所面临的争议,我们应有所创新的继承与发展祖国的传统医药学。下面是对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的创新发展提出的几点小建议:

(一)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

中医药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关键是要做好继承和创新工作。由于中医药自古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总体内容是先进的,不过时的,但是也会有个别的理论概念和方法不太适用于现代。因此我们要有所选择的继承。同时在我们选择要坚定不移的继承我国传统医学的时候,应把现代的高新技术和中医药理论相结合以此起来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

(二)将先进的高科技与传统的中医药理论相结合

中医药对人类作出的贡献已被广大人民所认同,但由于中医药研制服用具有一定的缺点,比如炮制复杂,服用麻烦等等。要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可以采用创新的方法将21世纪最先进的科技手段与中医药理论相结合,摸索出一套先进的中国式的科技方法与科学规范,让中医药更好的为人类服务,为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做贡献。

(三)用高科技的方法来发掘和整理中医药典籍

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首先要重视中医药典籍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工具来收集整理中医典籍,也可以组织在理论上和经验上造诣很深的知名老中医,整理有代表性的中医典籍,并将他们对中医理论提出的认识及其临床宝贵经验利用高科技的方法进行整理和推广,比如将他们所整理的知识制作成软件和课件等等。不仅使医务工作者更全面的认识中医药学和及时的了解中医药学发展的动态,而且也方便了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进行中医药学知识的普及。

(四)以临床实践为核心,做好继承与创新

转贴于论文联盟

中医是源于临床实践的科学,中医理论和治疗技术都是在临床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中药新药往往是从临床处方,院内制剂的基础上研究的,这是中医药的一个特殊规律。目前中药在研发方面存在着与临床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这对中医药学的发展都存在不利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对中医药学有所继承的创新时,要保证把临床论文联盟实践作为核心要素。

(五)传统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并用

中医药科研要想有所创新的发展,既要采用传统研究方法,又要积极的运用现带化科技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水平的跨越和突破,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才能得到全世界的公认和推广。

(六)推广高新技术在中成药生产中的应用

传统的中医药制作比较麻烦,要解决中成药生产过程自动化,集成化相关的一系列关键工程技术问题,是中成药生产实现现代化的制高点。通过在中成药的生产中运用高新技术来提高中药在国际市场中赢得更好的竞争力。

(七)全方位运用高科技推进中医药的研究

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篇5

 

关键词: 中医药特色 中医教育 医院管理模式 传承与发展 困境

1 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导致中医药传承与发展根基不固

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教育是基础。据统计,迄今为止,全国30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和50多所中等中医药学校,为国家培养约30万中医人才,为传承与发展中医药发挥了先导和基地作用[1]。但是,近些年来中医院校教育受西医教育思想、模式的影响,基础教育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教育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据了解,目前中医药院校的办学思想、教学总体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越来越趋同于西医院校。削减传统文化课程的比重、弱化中医经典内容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等已成为一种趋势。

中医院校教育普遍重视外语、计算机、植物化学、解剖等课程的教学;基础课程设置中,理化知识与西医理论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中文(古汉语)、中医传统理论(中医经典著作)等越来越少,要求越来越低,并且将中医、中药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专业。中医院校这种不重视传统文化的改革实践,违背了中医药教育的自身规律,难以培养出热爱中医事业、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中医人才,其结果只能造成中医药院校毕业的学生不能用中医的思维方式诊治疾病,看不懂《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望、闻、问、切等中医临床硬功夫更无从谈起。因此,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中医药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中医院校教育严重西化”。

2 研究思路和方法背离了中医药特色

中医学是我国原创性医学,历经数千年众多医家临床实践的积累。中医药历来重视探索理论发展的未知领域,解决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临床疗效,完善和发展理论体系。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理论反而受到质疑、创新性成果越来越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医药科研思路违背了自身发展规律。

近代科学在确立其主导和统治地位过程中,方法论起着关键性作用。中医学与西医学最根本的区别,是各自文化背景所导致的思维方式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中医强调整体观、辨证论治,西医则重视病因、病理、病位;中药强调性味归经,西药则重视杀毒灭菌。中医药科研应按中医学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思维方式,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发展目标和研究方法;必须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归纳辨证论治的方法、思路,应以研究药性,以及药性与中医理论的关系为切入点。然而,目前中医药科研淡化了中医理论整体思维方式,确立了以线性、分析还原论为指导思想,按现代医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实验室量化指标来研究中医药“实质”、“本质”和“有效成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施“微观探索”、“指标检测”、“客观实证”,试图从实验室里发展中医理论、开发中药新药,甚至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作为中医药研究的突破口,这种完全按照西医科研路子开展的中医科研违背了中医药发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据统计,2001-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中医、中药项目中,纯中医药类研究课题很少,其中有些项目属于中西医结合研究课题。因此,加强和正确引领中医药科研,是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支撑,只有把握中医药发展的根本,确立正确的思想和方法,才能不断创造和完善符合整体医学的科研成果和理论体系,才能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活水源头。

3 医疗管理模式削弱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诊断治疗的模式和标准,以整体论的思维为主导,根据患者的症状,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来诊疗疾病。一个处方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一种疾病也可以用不同的处方来治疗,都能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是中医治病的重要特征。如蒲辅周曾用中医的方法治疗乙脑,在治愈的167人中,用了98组中药处方[2]。可见,中医的诊断和疗效标准以及医疗模式不同于西医,两个医学体系应有不同的诊疗模式和标准,在实践中应“求异存同”,而不应“求同存异”,这样才能突出各自的优势与特色。

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必须认同和建立不同模式和标准。中医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用西医理论是无法解释的。然而,我国现行的中医医疗模式、标准以西医相应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为主导;中医医院的管理模式也按西医医院的管理方式来实施。西医院是分科管理,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分科越来越细。如北京某大医院共分了37个科室,各科室只负责自己的那一部分,没有一个科室对患者全面负责,通常情况一个患者看一次病要跑几个科室。而中医历来只分内外妇儿,大夫大多是全科医生,每个大夫都对患者全面负责。但目前我国的中医院也同样按照西医院的分科方法,科室越分越细,全科医生越来越少,医药分离、针灸与中医分开等。这种按西医医疗模式和管理方法从事的中医临床实践和管理,丧失了中医药的整体优势与特色,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导致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中医越来越少,中医药必然会日渐萎缩。

4 现行法律法规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

   

国家的法律法规是中医药发展的基本依据和保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应该着眼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然而,我国现行的一些政策法规没有充分考虑中医药发展的实际,有些甚至不符合中医药的发展规律。实质上,现行的一些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中医医生历来重视使用自治的丸散膏丹为患者治病,且医药不分家,但这些传统做法和经验,如按现行的《药品管理法》相关条款规定,则是不合法的。另外,中医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治疗传染病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然而,按我国现行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只能在传染病医院治疗,但传染病医院基本没有中医。2003年有关部门确定SaRS是i类传染病后,北京的中医就无法介入SaRS治疗。后经多方面努力,中医才在防治SaRS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间中医是振兴中医药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纵观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民间中医药发展史,历史上闻名于世的医学家,如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无一不是来自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成名于民间。当代的中医名家吕炳奎、董建华、方药中、焦树德等也无一不是来自民间[3]。有许多民间中医具有一技之长、掌握特技疗法,他们的治疗方法不但具有中医特色,而且效果好、费用低,民间中医的研究成果只要加以重视和整理提高,有很多可成为中医的特色疗法。但按现行的《医师法》规定,许多民间中医无法取得合法的行医资格。

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篇6

“一个危机,同时也是一个转机。”随着行业发展,市场变化,新的机会不断出现,总有一些医药企业能够在新的机遇中壮大成长,关键是哪些企业能够发现并抓住机会。是发现新的战略蓝海,培育核心竞争优势,通过差异化、前瞻性的战略领先;还是通过提高整体运营效率,在同质化竞争中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还是通过营销系统再造、市场网络建设,打造强大的营销平台,将是医药企业获得长久生存权的关键所在。

医药市场环境

当前的医药环境是怎样的?医药企业和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医药企业怎样看待环境呢?怎样面对环境的变化?

中国医药市场,是在政府干预导向性的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随着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提高,政府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方面所发挥的职能越来越明显。对医药企业来说,面临着非常复杂的成长环境,不同时期的环境对企业的作用是不同的,企业对环境的适应、利用的能力,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市场环境的大方向

近年来总书记多次讲话指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并强调:要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有利于人民群众及时就医、安全用药、合理负担的医疗卫生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科学、规范、为民、创新、发展,是宏观政策环境主导的大方向;在这个大方向上,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投资环境等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医药市场政策环境调整,

逐步趋于理性和完善

《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药品广告审查办法》、《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这些新办法的出台,将逐步落实医药卫生事业科学、规范、为民、创新、发展的目标,但也会对医药竞争格局带来新的影响。

“现在很多药厂纷纷倒闭,网上出售药厂的资讯是铺天盖地。在目前这种形势下,年销售亿元以下的医药企业基本上是支撑不住的。”近日,一家专营处方药企业的总裁心情复杂地说。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戴庆骏认为,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世界的变化是永恒的,不变的唯有变化。确实,现在是一个震荡调整阶段,科学的政策正在制定和完善之中,大的医改政策国家也正在制定和论证之中。企业家注定要面对不同的环境,在哪种环境中成长的和破产的企业都有。

2006年以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邵明立局长的领导下,在药品申报、审批、监督、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办法、规定和举措,药品监管的力度加大、市场逐渐规范,这是毫无疑问的。

邵明立局长认为,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将能提高公众的药品可获得性,促进“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解决,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他同时表示,今年,药品监管部门将鼓励药品生产企业通过简化包装、定点生产、统一配送等方式,为农村和社区提供安全、有效、价廉的基本药物。

新的基本药物制度一旦出台,将带来企业市场资源的变化,比如:重新制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机会;基本目录产品统一政府招标采购的机会;不同厂家的基本药物目录内的产品销售两极化机会;促动企业经营成本和成本链创新再造的机会;基本药物目录推动企业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机会;中小企业提升营销竞争力的机会。

总之,政策环境变化已经进入震荡调整阶段,这段时期,企业家有必要积极研究政府政策导向,从中寻找商机,规避风险,把握大方向,赢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医疗改革对投资有一定影响

医疗体制改革将是未来几年对整个医药产业发展趋势影响最大的政策性因素。由于资本持有方多数认为,今后国家推出的医疗体制改革方案,对于医药行业会产生巨大影响,所以,大资本持币观望,国内企业购并整合的速度也趋缓。但名优企业、普药骨干企业为并购者看好。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基础医疗的投入,用于改善民族医院的就医条件。对于生产基础药物的大型制药企业投资将继续是重点;中药行业是新的投资热点,品牌延伸、消费升级和创新中药是三大投资主题;生物制药、品牌产品、现代中药仍是投资主线;药品降价依然会持续,这对于处方药企业影响较大;从初露端倪的医疗体制改革方案来看,新的改革将会有利于大型医药商业企业发展;国有投资公司和产业集团对医药产业整合提速。

格局悄悄变化,

呼唤企业竞争策略革新

消费者认识不断提高,对药品需求逐步趋于理性,在选择中自主决策不断上升,企业形象在终端促销中占的分量不断提升;医药市场销售渠道选择将出现大型物流公司和地方商业公司共存的局面;商业公司将向专业化定位方向发展;企业―商业―终端的营销链条逐渐缩短;商业盈利模式将向投资加经营多元化发展;医院渠道、零售渠道、平价药房受新办法的影响,从业人员心态和行为都在发生变化,企业促销手段急待提升;互联网和分众传媒的不断发展,信息通路向高密度、集中化、专业化发展。

目前世界前20名的跨国制药公司都已在中国合资办厂,有的还拥有了自己的独资企业。我国最大的500家外资企业中,医药企业占14家,其中外方控股的有13家。西安杨森外方控股52%,天津中美史克外方控股55%。对于近年筹建的合资企业,外方往往要求拥有90%以上的股份。

葛兰素史克在中国的投资是在亚太地区的最大投资,也是过去5年中集团在制药领域所做的最大投资。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近年来吸引了以罗氏、史克必成、勃林格殷格翰、美敦力、奈科明、麒麟等为代表的数十家跨国制药企业,形成了“扎堆效应”。诺和诺德、阿斯利康、礼来、施维雅、罗氏等跨国制药公司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

不少跨国公司已把中国作为自己的生产中心。尤其是中国原料药的生产,已在全球制药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国际医药行业的整体趋势

2005年全球主要国家药品市场规模已达6020亿美元,以7%的速度继续增长,远高于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预计2010年将达到7600亿美元。

新兴国家市场快速增长

北美、欧盟、日本是全球最大的3个药品市场,约占全球药品市场份额的87.7%。从增长趋势看,除北美市场增长比较平缓之外,多数区域市场增长迅猛。2005年欧盟市场增速达到7.1%,日本达到6.8%,上升至自1991年以来增速的最高点,拉丁美洲市场增速高达18.5%,亚洲太平洋地区(日本除外)和非洲市场增速为11%,市场规模达464亿美元。中国成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最大亮点,增速达到20.4%,连续3年超过20%,预计将在2009年之前成为全球第七大医药市场。

大型跨国集团推动医药经济全球化

目前排名全球前50强的大型医药集团均属美国、日本和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这些医药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和技术实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购并重组,使市场份额增加,市场控制力增强。他们投入巨资进行研发,成果颇丰。通过国际化的市场运作,产品畅销全球。因此,大企业、国际化、畅销产品已成为当代世界医药产业发展的显著标志。

争相发展生物技术

随着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生物医药产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发展阶段。正如化学医药在20世纪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动全球医药产业的高速发展一样,生物医药越来越成为新药创新的主要来源和未来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21世纪将是生物技术世纪,今后的10~20年生物技术产业将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各国政府及众多的大型医药企业,纷纷制定优先发展、重点发展战略,竞相占领生物医药产业的制高点。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

能力的团队

面对复杂、艰巨、变化的外部环境,应该如何积极应对环境变化,在戴庆骏看来,“所谓‘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是否形成了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竞争能力。”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积极打造具有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企业团队。要打造这样的团队首先要树立几个观念:企业利益和社会责任的观念;双赢与多赢观念;优胜劣汰的竞争观念。同时在以下方面发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人才是关键

要选好一个具有务实、创新精神的带头人;加强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价值理念;企业要通过自身组织的培训教育活动和实操过程中的表现,来建立强有力的执行团队和干部储备制度;引进吸收人才,医药行业在逐渐有序规范化,这个时候更应该注意加强人才的吸收和储备;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所以说,企业要建立很好的人才激励制度和相关的企业文化。做到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越流兵越精。最终形成企业的人力核心竞争力。

市场开发是前提

国内外消费水平的提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喜的前景和市场空间;在国际市场上,过去一直具有原料药的一定优势,如果加大措施继续努力,建立符合欧美Gmp要求的车间,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国际制剂市场,就会获得一个更大的市场空间。

市场的复杂多样性,为企业的开发提供了机遇。我国产品消费市场既有医院又有药店、社区医疗中心、“新农合”、部队系统医疗单位……市场的多样性必然带来市场开发的多样性,这也为企业市场开发带来多层机遇。

产品开发是优势

我国医药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只有8%左右。发达国家是我国的好几倍。这也是我国多数企业效益低下、后继乏力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大产品开发,才能提升竞争力。产品开发需要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包括在发达国家收购建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国外人才、技术和我国临床相结合。

提升竞争力是必然

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篇7

赵静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从事中医临床、行政管理30余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曾从事中医临床专业并跟随我国中医名家,擅长中医消化内科疾病治疗,发表过中医临床经验总结及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文章多篇。她从30岁就开始卫生管理工作,曾担任二级中医医院、三级综合医院院长、区卫生局局长,从中医院管理到西医院管理,从医院管理到卫生行业管理,巾帼不让须眉,曾获得北京市“三八”奖章、全国卫生系统优秀管理者荣誉。

陈福林北京市丰盛中医骨伤专科医院院长。从事骨伤科工作近40年,作为丰盛骨伤的主要传承人,早年曾受学于宫廷正骨传人吴定寰、丰盛骨伤传人隋书义、广安门医院李祖谟教授等人。曾先后主持或指导部级、市级科研课题6项,其中,《纸夹板外固定治疗闭合骨折的临床研究》于1997年获得北京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以其为主开创的“手法+纸夹板+中药外敷”治疗闭合骨折法,在北京骨伤科范畴内,形成了一个学术流派,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十报告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药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治疗费用相对低廉,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旺盛的生命力。

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全国中医药事业都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2008年北京市率先出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极大振奋了北京中医药工作者的精神,有力地推动了北京中医药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首都中医药界的共同努力下,北京中医药工作在经费补偿、体制机制、人才队伍、中药产业、科研教育、科普宣传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医药走进了社区、走进了家庭、走进了学校、走进了机关、走进了部队,使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了中医药服务。在看到中医药事业取得辉煌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分析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大家共同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比如,中医药特色如何更加突出、如何为百姓提供更多的服务供给、如何挖掘更好的中医药服务资源、如何培养更多更好的中医药人才等。

为此,《经济》记者采访了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赵静,并实地走访了北京市丰盛中医骨伤专科医院院长陈福林,请他们为北京中医药事业发展把脉问诊,开出药方。

补贴保障亟需“调理”

春季伊始,乍暖还寒时节,记者走进了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赵静的办公室,尽管公务缠身,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困境一直是让赵静牵挂在心,“古代,中医被称为仁术,用之以卫生,推之以济世;为医者要以人为本、大医精诚,中医的这种伦理思想至今仍具有深远意义。但目前,中医药发展现状与老百姓的需求、与党和政府对中医药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所以要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要给中医药产业一个好的政策环境。”

中医诊疗技术要提高收费

谈到中医目前面临的困境,赵静认为,中医药的优势是疗效可靠,价格便宜。但正因为便宜却把中医药“耽误”了。

比方说,西医做一个脑部Ct只需2秒钟,收费就1000多元钱,中医扎一次针,如果要醒针的话需40分钟,而收费只有4元钱。赵静局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中医院针灸科设置100张病床,床位都满的话,一天只挣400元,这哪能负担起医生、技师、护工、房租水电等各种开销?中医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将会背负很大的费用负担,长此以往,将会对中医医疗机构的生存乃至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和中西医本身的治疗机理相关。赵静对记者说:西医用的是药,中医用的是草,是手工技术;西医的诊病靠仪器,好评估,而中医大部分靠医师的望闻问切,劳务成本不好评估;西医的周转非常快,10天一个周期不压床,而这些病人后续的康复就全来中医院治疗,时间长;西医解决的是治标,中医讲究的是整体治疗,是治本。二者的定价标准、治疗方式都不一样。

因此,赵静认为:中医的技术成本应给予充分考虑。所以政策支持是必要的,中医药相对低廉的优势还是应该予以继续保持和鼓励,但应该结合中医各种治疗手段的特点,适当提高针灸、推拿、按摩等项目的收费标准,至少保证中医执法医师的劳动价值能得到公平、公正、真实的体现。

补贴政策要与考核挂钩

完善中医药服务补偿机制,可以确保突出中医特色优势,防止和杜绝“以药养医、以西养中”现象的延续,这是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并经过实践经验证明了的成功经验。可喜的是,2008年,北京市出台了《关于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对中医药医务人员实施全额工资补助的办法,部分解决了中医诊疗费用过低,很多传统诊疗技术难以开展的困境,大大缓解了中医院运营困难、人才流失、发展滞后等诸多问题。赵静表示,该意见使中医院开展服务有了后劲,大家都不需担心工资了,社区也都设有中医服务项目。过去因赔钱而停做的制剂项目,比如外用小药膏和外用制剂,有了补贴后又陆续恢复。所以,解决了中医医院发展的关键问题――经费短缺问题,从而也就抓住了中医药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医医院各项工作的开展开始进入正常轨道,从而会推动中医药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赵静认为:建立对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实行中医特色服务、年度绩效考核制度,并与财政补偿挂钩,考核合格的中医医疗机构人员基本工资、国家规定范围内津贴由财政全额拨款,保证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增加中医报销项目

不过,赵静的希望还不止于此,她希望完善中医药服务的医疗保障政策。比如,院内制剂是中医药的一大特色,是中医临床、特别是老中医多年经验的结晶。但是由于不能报销,患者就不愿选择院内制剂。煎药是中药加工的关键环节,由于加工费用不给报销,病人也觉麻烦,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中医药的发展。

因此,赵静认为,在基本医疗保险报销目录中逐步增加中医诊疗项目和中药及其制剂品种,引导群众享受中医药特色医疗服务。将门诊煎药费、辨证论治费和处方调剂费、中药配方颗粒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积极研究制定对门诊发生的医保起付线以上的针灸治疗费用和列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目录的传统中药饮片费用报销的优惠政策。如果这些医疗保障政策能够落实到位,那将意味着,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进社区、进农村,会让更多患者受益。目前,北京市的院内制剂情况是,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可以在技术协作、对口支援的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使用。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在报销范围和比例上向中医药服务倾斜,切实减轻农民的医药负担,让农民“看得起病”。

赵静说:“我们也多次跟相关部门呼吁出台一些政策和措施,这样既能保持中医专科特色,又能解决后顾之忧。”

人才瓶颈有待“打通经络”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也不例外。

目前,我国城乡社区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严重不足、水平不高,已成为制约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体系建立的瓶颈之一。为此,北京市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手拉手,优质人才资源向下延伸

为解决中医药发展资源配置城乡不均衡问题,赵静详细分析了近几年,北京市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办法:实施城区三级中医医院对口支援郊区中医医院的“手拉手”工程;实行“以大带小”的联合体工程,由三级医院带上一个二级医院,二级医院再带上区县医院,区县医院带上社区医疗服务站,从人才的培养、技术的配备、管理上搞“串联”。目的就是,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把基层中医医院提起来,让基层中医服务水平跟上,让优质的中医药资源融入下去,培养一支留得住、用得上、能够扎根基层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具体措施包括,在全市城乡统筹实施大型中医医院专家到社区服务的“中医专家社区巡诊制”,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周都要有中医专家定时、定点出诊;允许公立中医医院经验丰富、水平高、群众欢迎的名中医师到执业注册地点以外的社区、农村行医,让城乡居民不出社区就能够“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在加强城乡基层中医药实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赵静强调要通过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传承、重大课题研究、重点学科建设等途径,着力加强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培养。实施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完成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医生每人300学时的中医药技术能力培训。三年内实现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有中医类别全科医师,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都有以中医为主或能够运用中西两法为群众服务的医生。

医药不分家,提高中医人才的临床实践

不可忽视的是,中医院校教育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中医专业医药分家即是其一,赵静说,“中药专业只学中药,不懂临床,而临床专业只学临床,不懂中药。如果把中医和中药分开了,医生就只会开方子而不会抓药,不看药就更不认识药。过去很多抓药的学徒,知道什么方子治什么病,最后也去当了医生。现在的医改政策把医药分开,适合于西医,但不一定适合中医。”她认为,要培养中医药合一的人才,中医药要作为整体来“看、扶、学、用”,所以中药和中医临床是不能分开的。

此外,中医高等教育追求中、西医兼顾,导致学生中医不精、西医不通,他们走上社会后,反而可能因中医治疗效果不理想导致人们不信任中医。

师带徒,鼓励传帮带的传统

中医讲究传承,赵静认为做好这项工作主要有两个办法。一是对名老中医传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给予支持和奖励。对名老中医著书立说、传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给予政策支持。政府帮助、鼓励建立首都名老中医研究室、工作室,并给与政策保障和一定的经费支持,系统总结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市级和部级老中医药专家完成一期传承任务的,由市政府给予奖励。二是建立师承教育与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挂钩制度。定期选拔百名中医药优秀人才,作为部级和市级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继承人员;继承人员通过国家组织的相应考试,其中可以以古文代替外语、完成学位授予单位开设的相应学位课程,并通过继承结业考核和考试,学位论文答辩合格后,即授予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

为此,北京市出台了“师承双百工程”:将中医药传承平台切实延伸到基层,为基层培养出100名徒弟,这些人全部是来自于基层、社区、乡镇卫生院,目的是提升中医药基层服务能力。经过几年的实践,赵静发现这是发展中医药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把这些改革成功的经验做大做实,不断的传承下去,让全市中医药均衡发展。

赵静坚信,如此才能不断培养与提高中医药人才的素质,在不断优化的工作流程与制度管理下,进而振兴中医药事业。

继承与创新要以特色取胜

为了更大地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能力,中医药管理局提出策略发展规划:一是在发展中坚持中医传统特色;二是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北京市丰盛中医骨伤专科医院(以下称丰盛医院)院长陈福林介绍,医院坚持发扬传统,积极改革创新,以特色取胜,在业内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发扬传统中医技能诊术

24小时门诊服务,仅有100多个床位,377名医务人员,去年的门诊量却突破65万人次。在周边三甲综合医院林立的区域,丰盛医院缘何取得如此骄人成绩?记者来到位于阜成门内的这家医院,一探究竟。在并不宽敞的办公室里,见到了正在忙碌的院长――陈福林,据他介绍,丰盛医院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属国家二级骨伤甲等的专科医院,以擅长中医救治骨伤而闻名。对于记者的疑惑,陈福林说,传统中医的技能诊术和内部制剂是丰盛医院的两大“法宝”。

“我院的骨折专台主要应用中医手法和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各种骨折,针对骨折部位、复位情况、年龄、性别等给予个体化治疗;独特的正骨术对于中医称作的‘骨错缝’的病患,能够做到手到病除;独创的固定骨折的硬纸夹板,使用方便、舒适,易于调整;针对骨折早期、中期、后期给予辩证用药,促进局部消肿和骨折的愈合;采用‘手法+纸夹板+中药外敷’治疗闭合骨折法,康复期时间要比西医缩短1/3,并且费用低廉。比如桡骨远端骨折,从治疗、诊复到康复上药,费用1000元左右,西医手术则需2万多元。”。经济实惠,少受痛苦,老百姓口口相传,慕名来医院进行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

依托政策,汤剂变颗粒

中药制剂是优质中医药特色服务的有效载体。支持中药制剂的研发和使用,鼓励将名老中医验方开发为使用方便的中药制剂方面,丰盛医院为此下了真功夫,并且从中得到了实效。

陈福林院长说,由于中药汤剂制作复杂,难以大范围推广,为此,2009年4月,丰盛医院引进了“全成分”中药配方颗粒技术,使其同传统的饮片汤剂具有相同的“功能主治、性味归经”,同时具有“安全、便捷、稳定、可控”的特点,达到替代传统中药饮片供中医师临床处方的目的。

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篇8

传统知识有很多表现形式,在中医药传统知识上表现就是经典方剂、中药材和炮制工艺等。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的客体是围绕中医药传统知识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也就是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整个知识群,或者是指导中医各种运用的技术路径[1]。中医药传统知识作为传统知识的一部分,它保护的客体也必然具有传统知识的传承性、地域性和文化相关性这三个共性的特征,但同时它也具有一些自己独特的特征,对于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客体构成要件的争论很多,经研究,笔者赞同宋晓亭专家的观点,现将构成要件概括如下:(1)与中医药理论体系相一致。确定一种知识是否属于中医药传统知识,首先要看这种知识是否是关于诊断、治疗和保健等方面,其次再看诊疗保健知识是否是基于中华民族产生并世代相传的知识或者是否与中医药传统知识自身的基本理论体系相一致。(2)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认定其是否属于中医药传统知识,还要看这种知识是否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知识的本质是否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一致。另外,还要考虑这种知识的使用是否是为了当地居民的健康,而且其使用过程还要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3)具有明晰的传承人。认定其是否属于中医药传统知识,还要看这种知识的拥有人是否为原住地人,是否具有相对明晰的传承脉络;或者查看这种知识是否为原住地人(包括集体或个人)所实际使用(包括在历史上使用和当前正在使用)。[2]

2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的权利客体

中医药传统知识可以通过文字、语言、声音、图像、符号、标志、名称、姿态、动作等方式存续和表达,如基于传统的中医文献、医药文物、医疗器具、传承者及传承的规则方法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生态环境、动植物资源等,其类别包括生命知识、养生知识、疾病知识、诊法知识、疗法知识、针灸知识、方剂知识、药物知识[3]。可见,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的客体是非常宽泛的,即与中医药理论体系相一致,具有地域性及明晰的传承人的知识均应能成为其保护客体。目前,对于中医药传统知识客体范围的界定,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学者宋晓亭认为,中医药传统知识是指基于中华民族传统的、世代相传并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或潜在价值的医药卫生知识。同时包括了由该领域中智力活动所产生的革新和创造。中医药传统知识法律保护的客体可以概括为中医药理论知识、技术知识、遗传资源和特有标记符号(包括信誉)等。邓伟生认为,中医药传统知识包含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实物资源、非物质资源。实物资源与非物质资源相互依存,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主要内容包括:(1)中医药文物;(2)中医药古籍;(3)中医药图谱;(4)中医药器物;(5)人物;(6)中医药基础理论;(7)中药;(8)中医方剂;(9)中医养生保健;(10)疾病;(11)针灸;(12)疗法;(13)特殊标记。笔者认为,中医药传统知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知识体系即知识群,结合已有的研究和实际情况,现将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客体归类如下。

2.1实物类

2.1.1中医药文物

中医药文物主要包括古代医学文献、历代医家的墨迹、医疗器具、模型以及含有医学内容的艺术品等。据统计,现存的中医药文物共约有20000余件。和中浚先生的《中华医学文物图集》中记载了医学文物96类,药学文物45类、卫生文物20类、少数民族医药文物9类、养生保健文物20类。中医药文物不但见证了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发展,给我们带来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为后世研究前人的思想理论提供了可能。

2.1.2中医药器物

中医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产生了许多专门用于治疗或者辅助治疗疾病的医疗器具。这些器具有医疗器具、医学模型、行医用具、制药工具、煎药工具、盛药用具、储药用具、炼丹器具等等。中医药器具不仅具有诊断、医疗方面的使用价值,同时也承载着中医药知识和传统文化。

2.1.3中医药书籍

中医药书籍是承载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主要载体,是中医药传统知识传承的重要形式。根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电子版统计,全国113家图书馆馆藏中医药古籍12124种。中医药书籍不仅包括古代医家的各种专著,历代学者对其所做的注释,也包括现今学者的中医药的相关著作。

2.1.4中医药图谱

我国的中医药文献中除了有大量文字记录外,还有大量的图形资料即图谱。我国现存的图谱主要有针灸图谱和药物图谱两大类。黄龙祥先生所著的《中国针灸史图鉴》中共记载有针灸图谱216套。药物图谱在我国则更加普遍,据统计,我国历代药物图谱合计共有8534幅,其色图谱1560幅。除了上述两大类图谱外,中医药还有人体图谱、运气图谱、器械图谱和疾病图谱等。这些图谱承载的知识简明、直观,是文字所不可替代的。

2.1.5中药资源和品种

中药资源可分为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和药用矿物3种,分别有11146种、1581种和80种;按使用情况还可分为中药材、民族药和民间药3种,分别有1200多种、4000多种和7000多种。中国传统医药中对在一定地区出产的产量高、质量好、采收加工要求严格的中药材给予特定的称谓“道地药材”,“道地药材”只存在某一地区或少数几个地区。因此,如“宁夏枸杞”“杭白菊”“川牛膝”等都为道地药材。

2.2智力成果类

2.2.1中医药基础理论

中医药基础理论是构成中医药学科体系的基本理论知识。在《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书籍中记载了大量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的内容涉及三类:第一类是中医药对于疾病的认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体质学说等关于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方面的基础理论;第二类是关于中药的四时、五味、禁忌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第三类是中医药关于养生保健方面的基础理论。中医药之所以是区别于现代西医的另一种医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医药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得以支撑自己在预防、诊断、医疗疾病时的相关观点与策略,因此中医药基础理论是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的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2.2中医药经典方剂与制剂及其革新

中医药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大多都是通过方剂与制剂来实现的。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载方283首,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载方314首,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方》中载方5300首,目前收方最多的《中医方剂大辞典》中载方96592首。中药制剂包括中药成方制剂、协定处方制剂及单味药制剂。当代的成方制剂与中成药品种已有10000多种,医院制剂也有15000多种。在中医药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其经典方剂与制剂也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进程中。方剂与制剂剂型的变化,或者直接提取有效成分,这些常见的做法都是对中医药经典方剂与制剂的革新。例如抗疟新药青蒿素,以及从砒霜中提取有效成分治疗白血病等。

2.2.3中医药保密配方及民间经验偏方

基于传统因素或者是其他特殊的原因,在我国有许多中医药配方并没有像经典方剂与制剂一样直接向社会公开,它们不是公共知识。比如我国现有云南白药、片仔癀、安宫牛黄丸、六神丸和华佗再造丸5个部级的保密处方,受国家保密法保护。还有一些民间的经验偏方,由于其独特的传承方式,其传承人也并没有向社会公开。例如贵州黔东南自治州侗里古镇,有一种“换花草水”的配方能够控制生育孩子的性别,该配方仅由一个“药师”控制,也仅传给下一个“药师”。

2.2.4中医药各种技艺

中医药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已经形成了其独特的技艺,主要包括诊疗技术、中药加工炮制技术及养生保健等方面的技术。中医诊疗技术即诊断和治疗技术,诊断技术如望、闻、问、切四诊法,治疗技术如针灸、火罐、推拿、按摩、气功、理疗、火疗、脐疗、耳疗、刺血疗法、熏蒸等。同时在中药的栽培和炮制方面,中医药也是独具特色。我国在中药品种的栽培和动物的驯养上已有悠久的历史。目前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如厚朴、杜仲、天麻等已经有了成熟的栽培技术。药用濒危动物如熊、鹿、海马等的养殖业也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养生保健方面,中医讲究养“气”。因此,健身气功在学习中医、相信中医的人群中比较流行。例如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太极拳等,都是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技艺。

2.2.5中医药的特殊标记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与中医药有关的器具、人名、店铺名等因为约定俗称或久负盛名而成为中医药的特殊标记。比如“同仁堂”“桐君阁”“胡庆余堂”等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的中医药商标;“扁鹊”“华佗”“仲景”等名医名称及人体经络图等一些中医药特有的标示;“十全大补汤”“六神丸”等方剂名,还包括地理标志例如“宁夏枸杞”“杭白菊”“长白山人参”等等。地理标志成为优质中药材保证的同时,其也成为了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保护对象。对于一些已经形成商标的一些特有标记、符号、词语,已具有了特定的意义,并且在公众心目中已形成了一定信誉并具有了一定市场,从自然法角度来看,传统部族或传统社区对其传统名号应当享有某种意义上的“知识产权”,是一种以传统知识衍生方面为客体的衍生性知识产权,是由上述知识产品衍生的商誉等无形财产利益为客体的知识产权。[4]这些特殊标记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医药,为了不被滥用、误用,它们也应当属于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客体的范围。

2.3中医药特有的行业规则及习俗

中医药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些独具特色的行业规则和习俗,这一点与西方的现代医学有着很大的差别。例如在技艺的传承方面,中医药采用的是“师带徒”的方式,徒弟要想跟着师傅学习医术,首先要拜师,师傅同意后,接下来的几年甚至几十年,徒弟会形影不离的跟着师傅,真正是情同父子。徒弟有疑惑了就问,铭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道理。师傅“传道授业解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种“师带徒”的培养方式传承了中医药中大量独特的隐性知识,值得我们保护,也更加值得为现今中医药教育模式所借鉴。除了传承方面的“师带徒”方式外,中医药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习俗,例如一些地方在采摘中草药、煎制中草药时的仪式也很讲究。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习俗可能并没有依据,但从体现中医药的独特性来看,把它们作为保护客体有利于中医药的发展。

3结语

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篇9

中医药必将走向世界

周主任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学就已形成理论。从中药的发展历史来看,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有365种中药,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中药已增加到1892种,据近年国内中药资源普查统计,其品种已达到1.2万种之多。中医药学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选用中医药,中医药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使中医药在临床上大显身手。世人惊醒:治疗“非典”,中医药决非西医药所能替代。中医药以其良好的疗效,几千年的临床经验,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符合21世纪医学的发展方向。中医药体系与西医药体系相辅相成,二者是不能相互取代的两种医疗手段,应平起平坐,而不能有所偏废。目前,我国药品仿制西药占到全部药品的90%以上,今后在使用权限上肯定要受制于人。而中医药源于中华民族,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是我国具有自主创新的优势产业之一。因此,中医药产业将成为我国最有实力、最有优势走向世界的产业。

周主任介绍,中医药在海外发展近20年来,其地位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86年前,我国政府在对外签署的卫生协议中,很少有中医药。但到2005年我国已与60个国家签订了含有中医药条款的卫生合作协议,另外还签订了几十项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世界上很多国家对中医药的信任度越来越高,一些外国领导人来中国指名要中医为其健康把脉。另外,我国还有很多中医药专家被邀请到国外讲学,由此可见,中医药走向世界已成大局。

民营医院提升中医药产业市场空间

“民营医院的蓬勃发展,将为中医药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并将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周主任说,“民营医院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运而生的新兴产物,由于政府财力不足,满足不了广大患者的就医需求,所以近几年来民营医院得到了快速发展。”他介绍说,我国现有民营医院16万家(包括诊所),真正形成规模的有1500家,三甲医院有200多家。据统计,我国民营医疗机构大部分都以中医药为主,可见,民营医院对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中医药又是民营医院的特色,所以民营医院会把中医药视为打造自身品牌的支柱产业。

周主任强调说,民营医院要走专科化道路,要走出自己的特色,尽量不要搞大医院,扬长避短。在管理上要正规化,跳出家族化、作坊式的低档次经营模式。只有这样,民营医院的品牌才会得到提升。民营医院的品牌提升后,中医药的品牌也会得到相应提升,中医药会更加广泛地在民营医院中应用。

“中国医疗市场为民营医院的发展提供了庞大的市场空间。如果民营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提高了,那么它们的发展潜力将会超过公立医院。”周主任分析说。民营医院的人性化服务和灵活的用人机制是公立医院所不具备的,因为民营医院的管理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展,只要定好发展方向就能将其做大做强。他说:“本届论坛民营医院管理分会的召开,就是为了管理、规范、引导、启发民营医院如何创建名牌,在民营医院中有效地利用中医药资源,满足广大患者看病就医的需要。”

事实上,当前广大患者一直被“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困扰着。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模式来办医院,仅靠公立医院一种模式只能是死水一潭。只有形成竞争格局,服务质量才能上去,药价才能下来,才能真正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对去医院看个感冒,也得掏上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检查费和医药费,人们感慨:以前只需抓上几块钱中药或吃点中成药就能完全解决问题的时代是否真的一去不复返了?这是人们对医疗行业现状的一种声音,同时也是一种呼吁。

民营医院亟待解决发展大计

周主任分析说,目前民营医院的发展面临着很多困难。一是政府重视力度不够。大部分民营医院都没有纳入医保范围,这样无形之中就有一大批患者无法去民营医院就医;二是民营医院的办院资金都来自于民间,但它却与公立医院承担着相同的责任和义务;三是患者对民营医院的认可程度不够。因为部分民营医院的违规经营和欺诈行为严重地损害了其社会形象和品牌;四是管理上不够规范和完善。大多数民营医院都是从家庭式、小作坊式发展起来的,没有建立完整的管理机制和保障体系;五是人力资源匮乏。由于管理、保障体系不健全,民营医院的人才基础还很薄弱,在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上常会出现瓶颈问题。

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篇10

摘要:国际化医药市场环境对我国的传统民族医药产业--中药的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在国际化医药市场中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应该加强对中医药产业中不足及优势的分析。本文从中药的特色入手,对中药现代化的主旋律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创新;中药;现代化

前言:在我国,中药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扁鹊、华佗等神医用中药救人的故事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与中药在我国的流传和发展不同,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和影响:非华人社会的人们习惯利用西药治疗自身疾病,他们难以理解和接受中药,并对中药的药效及安全性持怀疑态度。因此,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应加强对各类阻碍问题的解决。

1特色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与西药在理论体系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从本质角度来讲,中药的特色性特点是其能够在医疗领域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基本原因。随着人们健康理念、对疾病认知的不断变化,人们的诊疗需求逐渐从传统的疾病治疗模式转化成集机体保健、疾病预防、疾病治疗以及后期康复与一体的多维度模式。就西药而言,人们医疗保健需求的变化要求相关人员加强各种化学合成物的分析[1]。从西药研究成效来看,整个研究过程周期较长,所得合成西药毒副作用相对较大,且所需难度及成本相对较高。

相比之下,中药的优势较为明显。为满足人们的保健、养生需求,可以加强对中药的分析和研究。从目前我国的中药应用现状来看,中药已经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老年性疾病以及其他相关疑难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工作中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由于中药的药效是基于各类中药成分间的协同作用产生的,因此患者服用中药后基本不会对药物产生依赖性或抗药性,其疗效较为显著。在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应对西药冲击的主要发展战略为:充分发挥中药的特色,结合人们的实际需求开展中药的开发及实践,进而扩大中药在医疗健康市场中的占有率。

2规范

从中药的发展历史来看,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历史十分悠久。在这种背景中,国人对中药的接受及认可已经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习惯。而对于西方国家的民众而言,他们更加相信各种科学技术。在文化差异的鸿沟之下,部分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无法准确揭示中药药效的产生机理和药性。这种现象对中药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面对人们对中药现代化普及发展安全性的要求,现有的科学技术及中药研究工作难以得出各种复方天然药物的准确安全性数据及药性数据。作为我国传统产业、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药的普及应用过程中,相关人员过分重视其从中药推广中获得的经济利润,并未对中药研发及产品生产等方面制定完善、标准的制度规范。为了促进中药现代化发展目的的实现,应该加强对中药作用机理、成药研制药性分析说明等质量标准及理论体系的规范。在提升其规范水平的同时,促进西方国家对中药的接纳和应用。

3创新

医疗健康保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二者之间的密切关联决定着中医药产业发展形势的严峻性: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中,中药的发展需要将创新作为基本原则,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对自身进行调节,进而提升中药产业发展与市场变化要求之间的契合性水平。

从我国目前的中药发展现状来看,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已经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就创新层面而言,该领域发展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我国在中药上的药材资源储备优势和丰富的应用经验为中药的创新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在后续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应该深入完善中药研发系统。除了已经取得良好应用成效的疾病类型之外,中药现代化创新发展应该将西药难以治愈的疑难病种作为主要目标[2]。结合人们在用药方法、剂型等方面的偏好,研发出药效极佳、方便安全的创新型中药产品,在扩大中药应用范畴的同时,促进中药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好地发挥我国这一传统医药产业的惊人魅力。

4发展

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中医药发展多以自给自足模式为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由传统的独立发展模式转化为多元化发展模式。这种变化对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目前我国的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来看,除了少数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中药成品之外,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整体趋势以受西药挤占、产品出口发展速度较慢为主。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第一,内部原因。中医药企业良莠不齐,部分企业为从开放性的医疗市场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为客户提供质量不合格的中成药产品。这种发展方式虽然为企业带来了短期利益,但从长远角度来讲,这种变化严重危害了我国中成药产品的药效以及中医药产业的对外声誉。此外,干扰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内部原因包含各类中成药产品的包装问题。以中药在保健市场中的竞争为例,相关企业并不重视中药产品的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其在产品外包装方面与西药产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为实现中药的现代化发展、良性发展目的,应该加强对中药产品质量及产品包装的监管和优化。这一发展目标要求中医药企业首先树立正确的发展认知: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建立持续为市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的基础上。在这种发展观念的引导下,中医药企业需按照相关监管部门的要求,严格控制中成药产品的质量,并参照其他优秀企业的西药产品包装,自主完成中成药产品的包装优化设计,促进中药产品优势的有立发挥。

第二,外部因素:出口秩序因素。在国际化医药市场中,中药出口制度规定尚不完善,在实际的出口过程中,西药以其丰富的出口经验对中药产品的出口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面对这种情况,为优化我国中药的出口发展现状,应在完善中药药性、安全性分析体系的同时,结合当前国际医药市场的发展现状,提出优化中药出口制度的优化策略,为中药现代化出口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从我国近十余年的中药发展现状来看,2000年,我国中药年出口额占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的比例约为5%。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后,这一比重发生了显著增加。以2016年的数据为例,中药年出口额占比约为20%左右。这一数据表明:中药在际医药主流市场中的认可程度发生了显著提升。但与西药的占比状况相比,中药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后续的中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中药应该在坚持自身治疗药物角色的同时,扩大自身在治疗及保健领域的占比。

结论:中药是我国的特色传统民族产业之一。在竞争性的国际医药市场环境中,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利用不断完善的药性研究和安全性研究满足人们对中药药效信息的需求。同时,还应该提升中药产品生产、研发等环节的规范性水平,利用创新技术获得西药难治愈疾病的中药产品,以实现中药在国际医药市场上的良性发展和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