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的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9:32

旅游产业的定义篇1

关键词:旅游吸引物;旅游产品;旅游资源;旅游业

旅游界的一大部分学者对旅游学的基本概念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资源相互混淆,并有把两者等同起来[旅游吸

引物(touristattractions)是国外旅游界通用语,其意义相当于我国旅游界常用术语旅游资源(touristResources)。把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的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业的相关的服务设施等统称为旅游吸引物,所以文中所用旅游吸引物是一个比旅游资源更为广泛的概念]的观点存在,并对旅游吸引物、旅游产品、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关系存在较大的分歧,这对旅游研究的顺利开展十分不利。本文建立了一个包括旅游业、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等的综合的旅游吸引物系统框架,通过来整合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力求使这些关系更加明晰,促进旅游理论研究的发展。

一、旅游吸引物、旅游产品、旅游资源和旅游业之间关系的分析框架

陈才,王海利,贾鸿通过旅游吸引物和旅游产品、旅游资源之间构建了关系分析体系,把旅游吸引物进行细分,可以派生出旅游对象、旅游媒介物、旅游标识物3个子概念,构成一个概念体系。《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对象的解释为:名词,行动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人或是事物,如革命的对象,研究对象;特指恋爱的对方。这里我们谈论的是解释前者。对象(object)是一件事、一个实体、一个名词,可以获得的东西,可以想象有自己的标识的任何东西。对象是的实例化。一些对象是活的,一些对象不是。如这辆汽车、这个人、这间房子。概括来说就是:万物皆对象。把旅游吸引物细分为一种广泛的旅游对象概念,在逻辑上似乎有点欠妥。陈才等认为,旅游标识物是指各种提示人们前往某地旅游的旅游信息,如各种广告、旅游宣传品等,甚至包括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者(此时,旅游者起到了某种示范作用),这些信息的功能主要是唤起人们去某地旅游的欲望。既然旅游标识物是一种信息,那它是否属于一种旅游媒介物?旅游信息的提供是否为旅游业的一部分?这值得我们思考。

鉴于此,笔者一方面考虑到涉及旅游活动的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旅游业(媒体)的3要素理论,另一方面考虑到旅游吸引物是一个比旅游资源更为宽泛的概念,提出了各个概念的关系的分析框架(见图1)。其具体的要点有:旅游吸引物是一种能吸引旅游者的综合体,它不仅包括了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资源以及以此为中心开发出来的核心旅游产品,还包括了旅游活动的媒体――旅游业以及与核心旅游产品一起构成的组合旅游产品;旅游产品是指可以通过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而形成(旅游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或是不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直接在某一地域上形成(旅游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并由旅游业这一媒介提供给旅游市场,用于满足旅游需求或是旅游者需求;旅游产品从构成上来看可以分为两种形态:一是为了满足旅游需求而形成的核心旅游产品;二是围绕核心旅游产品进行利益追加以满足旅游者需求而形成的组合旅游产品。

保继刚、楚义芳认为“旅游吸引物通常指促进人们前往某地旅游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它包括了旅游资源、适宜的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甚至还包括快速舒适的旅游交通条件,与之相对立的概念被称为旅游排斥物,即对旅游者去某地旅游决策起消极作用的因素,并且认为旅游吸引物通常情况下是旅游资源的代名词。”可以说,这一旅游吸引物概念体系已经基本涵盖了旅游吸引物的所有的系统要素,至于“旅游吸引物通常情况下是旅游资源的代名词”这一观点,是从狭义的角度说明了旅游资源作为核心旅游吸引物,以吸引旅游者的关键作用。为了加深对旅游吸引物研究的深度,有必要对旅游吸引物进行分解,同时要加以整合各个要素,便于理清各个要素的关系。鉴于此,笔者按旅游吸引力的来源及其作用把旅游吸引物划分为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业3大部分。

二、旅游资源

杨桂华从狭义的角度,把旅游资源的定义为: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中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旅游、经济、社会和生态4大效益的客体。所谓的狭义的角度是从旅游者的角度,这种定义方式已经基本涵盖了旅游资源的要点:吸引功能、为旅游业所利用、产生综合效益。至于产生旅游效益问题,从旅游的起源来看,旅游就是一种社会现象,从现代的大众旅游和旅游业角度来看,旅游是一种经济现象,或者更确切地说,旅游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社会现象,经济条件只是其外部支持条件,旅游产生的效益已经包括在经济效益或是社会效益的范畴之内。谢颜君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存在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愉悦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向往的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或社会现象。旅游资源应该是直接用于欣赏、消遣等的因素,能满足旅游者愉悦的目的,而不包括为了达到目的所必须使用的纯粹接待因素(所以类似饭店等媒介性因素,就不构成旅游资源)。笔者比较认同上面的两种较狭义的定义,这样更容易区分旅游资源和旅游业资源的概念,否则许多的关于旅游资源的概念不断泛化的趋向,如朱孔山(1998)认为:凡能吸引旅游者,满足旅游需求,能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的一切自然和人文要素的总和,统称为旅游资源;它可分为旅游对象资源、旅游设施资源、旅游购物品资源和旅游业人力资源4类。从旅游业的角度来看,一切可用于旅游开发的条件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业的资源,包括通常所说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旅游景观资源、旅游管理资源、旅游人力和市场因素,当然也包括旅游资源在内。

资源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这种解释似乎有些过时,因为资源的内涵和外延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如“人力资源”、“网络资源”已超越了传统资源的天然性。旅游资源要针对旅游者,也要针对旅游经营者或是开发者,是旅游活动的客体,这就要求必须强调为旅游业所用,其产生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根据对旅游资源吸引力的认识和开发程度,可以对旅游资源分为潜在的旅游资源、现实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有吸引力,但旅游业还未认识其吸引价值的,成为潜在的旅游资源,可以说潜在旅游资源只是一种资源,一种准旅游资源;有吸引力、其吸引价值已经被认识、但还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是现实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则是已经开发、为旅游业所利用的旅游资源(本文提及的旅游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

综上所述,旅游资源是旅游吸引物的核心部分,旅游资源基本可以表述为“客观地存在于某一地域空间,吸引旅游者从事旅游活动活得愉悦价值,能为旅游业所利用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旅游吸引物的核心部分”。旅游资源本体存在不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的意志只能决定这种资源何时作为或视为旅游资源。

三、旅游产品及旅游业

林南枝、陶汉军在其合著《旅游经济学》一书中,从旅游目的地的角度和旅游者的角度出发分别定义了旅游产品。“从旅游目的地的角度出发,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着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从旅游者角度出发,旅游产品就是指旅游者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费用和精力所换取的一段经历”。谢彦君认为:此种定义方式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视角,也意味着旅游产品是一个行业产物,而不是一个企业产物,并从狭义而且单一的视角,其定义为:旅游产品是指为满足旅游者的愉悦需要而在一定地域上被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销售的物象与劳务的总和。

产品是生产出来的物品,如农产品、畜产品等,是一种劳动创造物,而商品则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社会里,产品和商品两个概念是有所差别的,商品包括在产品之内,而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所有的产品的生产都出于交换的目的,产品就是商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没有实质性的差异,而在我国旅游学界通常把实际中的旅游购物品作为我们的旅游商品值得商榷。

在本文的分析框架中,旅游产品从构成上来看,可以分为核心旅游产品和组合旅游产品。核心旅游产品是旅游产品的最为原始的状态,是具有能满足旅游者愉悦需要的效用和价值;组合旅游产品是旅游产品的终极状态,是旅游企业或旅游相关企业围绕旅游产品的核心价值而做的多重价值的追加。此追加可以发生在生产领域也可以发生在流通领域,通过追加,旅游产品甚至具有满足旅游者旅游期间一切需要的效用与价值。通过这样一个构成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核心旅游产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产品,因为它是旅游者从事旅游活动满足愉悦的根本动力之所在,而组合旅游产品是在以核心旅游产品为内核,追加交通、餐饮、住宿、购物等等的利益,形成了一种大旅游产品,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旅游产品。

通过对旅游产品从构成上进行分类,与之对应的旅游业也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上进行分类,狭义上旅游业,即按核心旅游产品来定义,就是由各个提供核心旅游产品以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的旅游企业所构成的集合;广义上的旅游业,即按组合旅游产品来定义,就是一种十分综合的产业,是由各种提供能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产品的企业所构成的集合。在我们的通常的操作中,我们更趋向与把旅游业视为广义的旅游业,是旅游活动的媒体部分,它满足了旅游者从事旅游活动中一切的效用和价值,包括了食、住、行、游、购、娱旅游活动的6大要素,其中游和娱是核心之所在。

综上所述,旅游吸引物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缺乏相关的经济学上的规定性,在语言或逻辑上也缺少相关的界定,而旅游资源是具有自在性的概念,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旅游企业只能对其开发利用,而不能生产;旅游产品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它的主要目的是用于交换;旅游业是旅游活动的媒体,通过旅游产品把旅游者(主体)和旅游资源(客体)充分连接起来。总体概括起来,包括了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业的旅游吸引物,把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有机的联系起来,一起构成了旅游吸引物系统。

参考文献:

1、陈才,王海利,贾鸿.对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关系的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2、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杨桂华.旅游资源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4、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旅游产业的定义篇2

【关键词】地方政府旅游目的地角色定位

目前,我国旅游业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值之一。在以市场调节为主的旅游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政府必须实施积极有效的宏观引导和行业规制。尤其在旅游目的地开发过程中,更需要地方政府扮演重要的角色。

“温泉之城”武义县位于浙江省中部,旅游资源丰富。在温泉效应的带动下,武义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旅游经济初具规模,产业竞争力逐步提高。2008年接待游客147.3万人次,增长24.3%;实现旅游收入11.05亿元,增长24.2%。在2009年春节长假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10.36万人次,同比增长20.9%;旅游业总收入988.4万元,同比增长37.9%。旅游市场呈现购销两旺的态势。在武义温泉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政府职能的准确定位成为发挥其重要作用的首要保证。

一、地方政府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定位

在旅游目的地开发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应符合旅游市场化经营的要求,政府职能重心逐步由规制者向协调者过渡,由单纯依靠政策法规等强制性行政职能,转变为在遵守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提供产业扶持政策、公共性服务和相关产业的协调以及环境保障等服务性职能。133229.com

二、地方政府在旅游开发中的政策行为

政策是市场机制驱动因素的根本性保障和原动力。地方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营造出利于旅游产业化发展、实现市场化操作的制度环境。

1.制定区域旅游产业及相关配套政策体系

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总目标和战略定位,制定具体的旅游产业政策和产业划分体系。通过科学的规划开发,重点培育优势产品和特色资源,形成区域性旅游热点。同时,加强与相关产业间的协调,在行政审批、交通运输,税收等方面实施优惠和扶持。

2.旅游市场培育政策

旅游市场的宣传与促销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以及单个旅游企业的局限性,决定了地方政府必须要承担培育旅游市场和塑造区域旅游形象的责任。政府在旅游市场培育方面的作用主要是进行旅游目的地形象促销和主题推广活动,并积极为旅游企业搭建营销平台。在旅游目的地建设开发阶段,地方政府应根据目标市场制定相应的旅游市场培育政策,营销树立与提升区域旅游形象,引领市场需求。

武义县围绕温泉度假这一核心旅游产品,制定极其优惠的旅游招商引资政策,吸引境内外投资者来武义兴办旅游业。颁布引进会议、培训、赛事等项目的奖励政策,扶持培育温泉会务、温泉养生、温泉休闲等目标市场。实施旅游组团奖励政策,鼓励旅行社组团来武义旅游。近来,武义县政府又推行发放旅游券政策,进一步促进和刺激旅游消费,增加旅游收入,扩大旅游市场占有率,提高品牌知名度,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地方政府在旅游开发中的服务行为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来支持。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即为旅游市场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在旅游目的地的开发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服务职能主要包括规划和开发旅游资源、监管与维护旅游市场秩序、提供旅游产品供求信息、建设和改造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以及为旅游者提供安全舒适的软环境。

武义县政府先后组织编制《武义温泉度假区总体规划2003-2020年》等旅游规划,制定旅游发展战略。通过改善对外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营造良好旅游投资环境,积极招商引资;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实现旅游市场的良性发展。

四、地方政府在旅游开发中的金融行为

旅游业的产业化运作要求地方政府改变以往行政手段为主的单一调控方式,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解决市场化经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效的财政手段、合理的融资机制以及完备的金融风险规避策略,成为地方政府在旅游目的地开发中履行金融职能的主要内容。

1.财政手段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政府财政的保障性投入支持,这在政府主导型旅游目的地开发中更为重要。旅游开发初期,具有公共属性的旅游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配套都依赖于政府财政的投入。此外,政府的投资还具有示范和导向性作用。

2.融资手段

通过市场调节机制,实现旅游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合理利用,是旅游产业化进程的关键步骤。旅游目的地开发的市场化运作,必然涉及到景区产权关系的结构性调整。

在武义“温泉旅游”开发过程中,武义县财政提供了2000万元的启动资金,并且每年为旅游配备500万元旅游发展资金。扶持旅游重点建设项目和旅游服务企业发展。在旅游发展模式上,采用了国际流行的“bot”(投资—建设—转让)发展模式,武义清水湾温泉度假村,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项目的经营权都通过公开竞标转让给民营企业,掀起了民企进军旅游市场的高潮。

3.法律手段

在旅游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市场秩序的有效性,政府行为的规范性,都依赖于完善的法制保障。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应制定切合自身实际的地方性法规。一方面,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控制旅游行业中不规范的行为,保证旅游企业竞争的公平性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旅游经营市场健康稳定。另一方面,控制旅游经济中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保障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文.旅游产业化经营中的政府行为分析[j].经济师,2003.(5).

[2]章尚正.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的反思.旅游学刊,1998,(6).

[3]吴必虎.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科学出版社,2000.

[4]刘怡.政府在旅游业中的作用.科学时报,1999,(05).

[5]都索.论我国旅游产业的市场化发展和政府行为.旅游学刊,2001,(02).

[6]邓燕萍.论旅游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宏观经济管理,2003,(12).

旅游产业的定义篇3

关键词:遵义市;茶文化旅游;旅游产品

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产品应运而生。中国是茶文化之乡,遵义市是西南地区重要茶产区之一,茶文化历史积淀深厚,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着显著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优势。遵义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有利于推动当地经济增长,传承和保护民间茶艺,满足人们休闲度假的旅游需求。但是,目前遵义市的茶文化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还未形成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旅游产品内容不够丰富,形式不够多样,因此,如何对遵义市茶文化旅游产品进行有序合理的开发,现已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

一.遵义市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一)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

茶文化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学者们对其的定义层出不穷,孙艳红(2005)将茶文化旅游定义为:茶文化旅游是以体察了解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和茶道艺术为吸引物,以增长知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茗观景为目的,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购物于一体的一种文化旅游[1]。文南熏(2007)认为茶文化旅游产品是一种休闲性极强的,集茶园林观光、茶艺、茶道、制茶工艺、民间饮茶习俗、茶歌舞、茶鉴赏为一体的体验产品[2]。张耀武(2011)等对茶文化旅游做出如下定义:茶文化旅游是将茶自然资源,茶生产,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使茶业资源与旅游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方式,是以茶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以茶为载体,以民风民俗等茶文化为内容,涵盖观光、求知、体验、习艺、商贸、娱乐、休闲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3]。纵观各学者的不同定义,笔者认为,茶文化旅游产品是以茶文化为核心,集观赏和体验为一体,具有多样性活动表现形式的新型旅游产品。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不但是一种上层文化旅游产品,更是一种大众化的文化旅游产品。

(二)遵义市茶文化旅游发展概况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是西部重镇之一,全市共辖2区、2市、8县、2民族自治县和一个管理委员会。遵义市茶叶资源丰富,茶产区分布广泛,2006年以来,全市茶园面积由31万亩达到126万亩,茶叶加工企业634家,年加工能力5.54万吨,区域品牌快速成长,全市投产茶园约60万亩,茶叶产量预计4.7万吨,产值30亿元左右。亩丰产茶园为茶农增收3000元以上。其中湄潭县、凤冈县、正安县、余庆县等是贵州重要的茶叶产区,形成了湄潭翠芽、余庆小叶苦丁、凤冈锌硒茶、正安白茶等区域性品牌。近年来,遵义市茶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以茶产业为依托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也不断涌现出来,湄潭县兴起茶园新农村自驾游,组建了茶乡艺术团,编排表演茶艺节目,规划永兴万亩茶海、生态茶园观光旅游线并投资建设,“天下第一壶”茶文化主题公园投入使用,凤冈县的夷州老茶馆,万佛茶楼等向游客展示悠久的茶文化。

二.遵义市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遵义市茶文化历史底蕴丰富,积淀较好,民间茶俗基础较好。但是在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的过程中,对于茶文化内涵的挖掘不足,文化附加值不高,文化推动力不强,茶文化旅游产品内容不丰富,旅游产品单一,仅处于赏茶、品茗阶段。旅游产品开发雷同,在市场上没有形成自身的优势,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没有自己的旅游品牌,没有鲜明的旅游形象。

(二)旅游产品参与性不强

目前,遵义市推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仅限于赏茶品茶,还没有形成采茶、制茶、品茶、赏茶、体验茶俗等为一体的组合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开发层次还处于观光阶段,产品的参与性和体验性不强,没有向休闲度假层次转变,不能迎合人们休闲度假的旅游需求。

(三)旅游设施不完善

遵义市地处云贵高原,交通建设难度大,一直以来,交通都是制约遵义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往往茶叶产区在比较偏远的山区,基础设施受到地形地貌的限制,可进入性较差,园区内道路条件差,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园区建设级别较低。除此之外,由于茶文化旅游园区通常建在农村,贵州山区农民卫生观念落后,尤其是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差。

(四)茶文化旅游产业人才匮乏

目前,遵义市有一定生产加工和销售能力的茶叶企业86家,加工厂440家,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但是,现有的从业人员大多为当地农民,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具有民间茶艺表演能力的艺人没有受到政府的重视。同时,一些从业人员虽然懂茶产业,但是不懂得旅游服务,既懂旅游业又懂茶产业的综合型人才更是匮乏。

三.遵义市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一)开发原则

1.文化性原则

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特色,充分体现茶文化的特性,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义茶文化历史悠久,抗战期间,当代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亲自选址的中央实验茶场和浙大西迁的一大批爱国学者在湄潭工作、学习,品茗赋诗留下的诗篇助推了茶产业的发展。在深入研究遵义市茶文化和现代旅游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将两者有机结合,适应现代游客的审美和体验需求,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形成多元化多样性的茶文化旅游产品。

2.参与性原则

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遵循参与性的原则,大力促进静态文化的动态展示,增加其体验值,增加旅游活动项目,鼓励游客参与到旅游项目中,增加游客的体验性,使游客不但能身临其境,而且能醉心其中,提高项目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加旅游产品的刚性收入,提高重游率。同时,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旅游项目的设计,转变居民的观念,积极引导当地居民参与其中,让他们能够成为旅游发展中最大的获益者。

3.可持续发展原则

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民间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在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在旅游开发时,重视对当地环境的保护,通常情况下,茶产区的环境都十分优美,原生态风景较好,民俗风情保存完好,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茶文化旅游产品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因此,茶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开发思路

1.深挖旅游产品文化内涵

深度挖掘茶文化内涵,提升遵义茶文化的软实力,形成进茶园、采鲜叶、制茶叶、品茶饮、购茶叶、赏茶景、演茶艺、体验茶俗的“茶旅一体化”综合发展思路。形成具有遵义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建立民间茶艺表演基地,丰富现有茶馆的文化内容,鼓励民间艺术团体参与到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之中。全市大力兴建景区茶馆、农家茶楼、社区茶室、主题茶园等多样化的茶文化体验馆,优化茶文化旅游氛围。

2.提高旅游产品游客参与度

在体验经济时代,游客对于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有着强烈的需求,茶文化旅游产品要重视游客的体验性,提高游客参与度,将游客引进来并留得住。在保护各大茶厂的基础上,利用现有资源,在湄潭、凤冈、余庆、正安等地建立生态观光茶园,让游客参观生产流水线的同时,还鼓励游客自我进行手工制茶。举办各种特色茶文化旅游节庆活动,融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制作茶餐饮食品。建立科普教育基地,邀请民间艺人教授茶艺,让游客能够寓教于乐,并对民间茶艺进行传承。

3.加强旅游相关设施建设

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村村通公路,形成公路、铁路等完善的交通网络,建成通往重点景区的高等级公路网,完善景区的道路标识。加强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修建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体验馆等设施。

4.培养茶文化旅游产业人才

定期对茶文化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确立一批文化旅游实践基地。根据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际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加强文化旅游人才培训,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优秀的茶文化旅游人才到遵义工作。重视民间茶艺艺人,鼓励年轻人学习当地茶艺。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其服务质量,建立茶文化旅游人才库。

参考文献:

[1]孙艳红.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主体层次分析及开发构想[J].商场现代化(学术版),2005(2):63-64

[2]文南熏.茶文化旅游产品组合性开发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4):81-85

旅游产业的定义篇4

关键词:旅游产业;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2-0172-04

abstract:emergenceanddevelopmentofthetourismindustryclusterarenotfullyrevealtheblackbox.Basedonmorethan10yearsofdomesticrelatedacademicliterature,wefoundthatthedomesticacademicresearchoftourismindustrialclusteraremainlyconcentratedinthefollowingaspects:thebasicconnotationoftourismindustrycluster,themechanismoftourismindustrialcluster,therelevantinterestgroupsoftouristindustryclusteranalysis,thetourismindustryclusterandnetworkanalysis,andthetourismindustryclustercompetitivenessresearch,etc.inaddition,thereisalsoapartoftheresearchisfocusedontheindustryclusteranalysisoftourismdestinationdevelopment.ontheaboveaspects,inthelightoftheshortcomingsofthetourismindustryclusterresearch,thispaperputsforwardthefuturedevelopmentofthetourismindustrycluster.

Keywords:tourismClusterReviews

一、引言

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中国旅游研究范畴内是2004年,距现在已经十余年的时间。到目前为止,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处于较为尴尬的局面。从1990年,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集群的概念后,引起了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地理学等多学科的关注,成为研究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理论方法。产业集群理论更多的是应用在制造业的产业分析中,我国学者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一直小心翼翼。在旅游产业集群研究发展的十余年中,一直有正反两方面的声音,对产业集群是否适用在旅游业中存在着质疑。黄雪莹、张辉(2013)认为旅游产业的经济现象不能生硬的套用传统的产业集群理论来解释。尹贻梅(2004)、冯卫红(2008)、王兆峰(2009)、卞显红(2011)等学者认为旅游产业适用产业集群理论来分析,旅游企业具有集聚的特征,旅游业的产业联系密切。至于产业集群的创新性,旅游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不仅关注产品的创新,更多的重视制度和组织上的创新。现着重将旅游产业集群出现至今10余年来国内学者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做一系列的梳理,以分析和把握国内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对未来国内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做出一些展望。

二、文献概况

现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文献论文。研究论文的获取方式是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中国网络期刊学术出版总库的“高级检索”中输入“旅游产业集群”,时间范围为2004至2015年,限定核心期刊和CSSCi两个属性,共搜获129篇文章。文中以是否为旅游目的地研究为划分标准筛选出66篇旅游产业集群理论构建文章和63篇旅游产业集群应用型文章。现主要集中前面的66篇文章。通过对这66篇文章梳理,近10余年国内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的内容可以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旅游产业集群内涵研究19篇,形成机理研究15篇,利益相关群体研究6篇,集群内企业和网络结构研究6篇,竞争力研究6篇,区域发展与品牌构建4篇,创新研究3篇,可持续发展2篇及综述类文献5篇。

三、研究内容述评

(一)旅游产业集群内涵研究

1.产业集群理论在旅游产业集群的适用性问题

2006年尹贻梅、刘志高在《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上发表文章《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条件及效应探讨》,从空间集聚和产业联系及创新效应回答了产业集群理论是否在旅游产业适用的问题。

而2013年黄雪莹、张辉在《经济与管理》上发表文章《证伪主义关照下“旅游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在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基础上,提出了四个命题,运用证伪主义方法研究框架说明“旅游产业集群”是一个伪命题。

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从迈克尔・波特在论述加利福尼亚葡萄酒产业集群时首次提出了“旅游集群”的概念,而后一些学者认为旅游产业集群违背了产业集群多产业联合的特征,产业集群企业间的分工合作强调的是互补性的投入产出关系,而旅游产业集群企业间的合作更多的是水平关系。但更多学者认为产业集群理论适用于分析旅游产业,旅游产业集群具有空间聚集性,基于贸易性或非贸易性的产业联系及不同于制造业的制度和组织上的产业集群创新性。国外学者对旅游产业集群的存在性给出了一定的分析。Capone和Boix(2008)认为高水平的旅游产业集聚不是简单的基于自然特征或有吸引力的遗产,而是旅游产品相关的经济活动的连接而引起的经济体的存在位置。

旅游产业集群是不一定属于相同部门的互补企业的企业位置选择的结果,(novellietal.2006),但是企业会从现存的网络、联盟或他们之间的其他动力机制中获益(tinsley&Lynch,2001;Saxena,2005;presenza&Cipollina,2010;weidenfeldetal.,2010)。这个特征符合“对角集群”,因为新进入的企业直接或间接与旅游有关,不仅增加集群内企业的价值也增加旅游经验本身的价值。文中认为产业集群理论适用于研究旅游产业,但不是生搬硬套制造业的产业集群研究方法,而是要针对旅游产业的特殊性来分析旅游产业集群。

2.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

中国第一次出现旅游产业集群的相关概念是2004年尹贻梅、陆玉麒、刘志高在《福建论坛》所发表的文章《旅游企业集群:提升目的地竞争力新的战略模式》。在区域集群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企业集群的概念――聚集在一定低于空间的旅游核心吸引物、旅游企业及旅游相关企业和部门,为了共同的目标,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协同工作,提高竞争力。并将产业集群分成核心层、要素供应层和相关辅助层三个层次。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旅游企业集群是以特定区域为载体,相关企业紧密联系分工协作为形式的产业组织形式。

张建春(2006)认为旅游产业集群整合了产业链、地理空间、发展演变和战略理念四个方面的内容。龚邵方(2007)将旅游产业集群与价值产生过程联系在一起,从价值链角度诠释了旅游产业集群。冯卫红(2008)的定义强调了集群内部企业的连接方式,认为旅游产业集群特征包括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集聚性和产业规模及链条的完整性是外部特征,而旅游集群内合作性竞争及企业间的非正式制度是内在特征。随后,有学者在旅游产业集群的定义之上针对旅游业发展的特征和需要,提出了一些相关的集群概念。薛莹等(2008)将视角放在区域旅游上,提出了广域旅游集群的概念。李晓琴(2012)提出低碳旅游产业集群的定义。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虽然学者对旅游产业集群定义的出发点不同,但都强调了外部集聚性,内部企业的竞争合作性及集群形成后的创新效应。虽然这些定义表面上能将旅游产业集群与旅游合作、旅游目的地聚集等概念区别开来,但是旅游产业集群企业间的合作与创新效应机理至今没有得到解释,因此,需要一些研究来真正诠释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

3.旅游产业集群的识别

在旅游产业集群如何判定的问题上,很多研究都是假设于旅游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从而避过集群识别问题;另外一些判定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文章很多是建立在区位熵指标的基础上的。王兆峰(2009)在传统的产业集群识别的指标基础上,根据旅游产业的特性,提出了从集聚条件、聚集主题、聚集效应三方面构建的区位商指数,产业联系和有产业集中度和产业间联系大小共同决定的旅游产业集群度来识别旅游产业集群。

4.旅游产业集群的分类

学者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将旅游产业集群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张建春(2006)根据旅游集群的特性可分为地理空间聚集特征为主的旅游产业集群和通过建立集中分布在一定地域空间上的专项旅游产品链而形成的各类主题旅游集群。张新(2007)认为旅游产业集群分为资源型旅游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型旅游产业集群。

龚邵方(2007)根据旅游产业的自身特点和旅游目的地核心层,可将旅游产业集群分为景区型、城市型、社区型三类。刘敏、冯卫红(2010)依据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主导因素可划分为“自我累积型”和“协会助推型”及“项目或战略推动型”旅游产业集群;依据集群内部企业联系和组织结构的划分,可分为意大利式旅游产业集群和轮轴式产业集群;根据所依托环境来划分,分为依托城市型产业集群、景区型产业集群和社区型旅游产业集群。总的来说,旅游产业集群的分类较为分散,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

5.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从我国现有的旅游产业聚集区的特征出发,基本有两种运作模式,一是凭借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聚集,二是市场开发模式的聚集。黄向、梁明珠(2007)以恩平市旅游经济走廊为例,提出了有利于实现产业集群空间集聚的带状极核型的空间配置和产业链的三维延伸的产业联系实现路径。龚邵方(2007)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主要包括自下而上的市场驱动型和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型模式。刘会燕(2008)以浙中城市为例,提出了旅游产业集群的组团模式。张辉、张晓明(2010)提出了区域旅游双核联动和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因为产业聚集区拥有的资源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因此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要根据具体旅游聚集区来设计开发。

(二)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研究

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机理是学者们较为关注的内容,主要运用增长极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生态位理论、企业资源观理论、自组织理论、复杂系统适应理论及经济学相关理论来揭秘这个黑箱。

以增长极理论为出发点,卞显红(2008)年将增长极理论与产业集群理论结合起来,对比了城市旅游产业集群与城市旅游增长极理论的异同。从生命周期角度分析集群发展机制,赵书虹(2009)、卞显红(2011)从集群形成不同阶段的特征基础上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驱动力。以自组织理论为出发点,许登峰(2010)、卞显红(2011)分析了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旅游产业集群不同阶段的特征。

王兆峰(2008)(2009)从生态理论视角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征,集群生态资源潜力是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集群生态结构是集群发展的动力,集群外部环境是集群发展的保障。荣浩(2014)基于生态位理论分析了集群内部企业的竞合问题。

孙飞(2010)从专业分工的角度分析了产业集群形成机理。方世敏(2010)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对长株潭旅游产业形成因素的关联度进行了判识。卞显红(2011)比较了内生型、外生型旅游产业集群演化过程。许辉春(2012)认为旅游产业集群共生类型分为资源型旅游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型旅游产业集群,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共生的动力机制。张玲、邬永强(2013)运用复杂系统适应理论CaS理论研究广州旅游产业集群形成过程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从以上分析情况可见,对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阶段,仅仅只有两篇文中运用灰色相关分析和复杂系统适应理论分析了集群形成过程的动力机制。因为旅游产业集群自身发展的限制,因此运用完全定量方法有一定的难度,倡导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个案研究来深度解释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三)旅游产业集群相关利益者

在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研究中,学者们对旅游产业集群的关注点主要放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形成两类集群,在这两类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市场和政府的作用都非常重要,所以有学者研究了旅游产业集群的相关利益群体的行为对产业集群发展产生的影响。王兆峰(2008)在定义了旅游产业集群相关利益者的基础上,立足于消费者和政府两个角度,分别用博弈模型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中这两类利益群体的行为。温兴琦(2009)、赵忠奇(2014)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中政府职能和市场作用的具体体现。

(四)旅游产业集群企业和网络结构

旅游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联系是集群理论运用到旅游业中是否合适的焦点。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饶品样等(2009)在企业资源观的基础上提出旅游产业集群共享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共享资源的划分纬度和演化机制。王兆峰(2009)落脚于旅游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行为,通过博弈模型分析旅游集群企业出现机会主义的原因,并利用声誉模型分析如何对旅游产业集群企业机会主义行为进行控制。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解释了集群内企业的合作竞争的行为,因为共享资源的不均衡占有,因此集群内企业间有种天然的投机倾向,这势必会影响集群竞争力,了解和控制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对集群健康发展很重要。

另外一些学者从集群网络结构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刘建平等(2009)在复杂网络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网络的复杂网络特性,提出了以网络中心化程度为指标来选择政府驱动还是市场驱动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张鹏顺(2011)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网络,认为用无尺度网络的概念解释旅游产业集群网络更加合适。卞显红(2012)利用杭州国际旅游综合体分析了集群三个层次的相互作用。田晓霞等(2013)以喀什46家旅游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喀什市旅游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结构。

(五)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因为产业集群是衡量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因此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也引起了学者的注意。史文斌、张金隆(2007)提出了基于模糊理论的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岳进(2009)从规模竞争力和效能竞争力两方面对中国24个旅游强市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了评价。王兆峰(2010)分析了影响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因素,利用影响因素和弓弦理论,构建了竞争力的评价体系。胡宇橙、王庆生(2010)运用Gem模型分析了天津滨海新区的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刘中艳(2013)在帕-吉Gem模型的三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了环境要素,提出了GemS模型四大要素、八个因素,然后用两个评价模型评价了大九寨的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证明了GemS在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中更合适。

(六)其他方面的研究

除了以上的几个方面,学者们还从区域发展、品牌建设等方面对旅游产业集群进行了研究。王兆峰(2009)通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来分析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拉动和推动作用。张金霞(2006)、侯雪艳(2013)、杨佳利(2014)都探讨了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构建。

阎友兵等(2009)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创新存在的问题,认为三重螺旋模型的旅游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张鹏顺(2011)分析了知识管理对旅游产业集群的影响。卞显红(2012)提出了旅游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并给出了基于集群品牌的旅游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这几位学者从创新角度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虽然研究不是很深入,但也算对旅游产业集群创新效应的研究空白的填补。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业越来越重视,有学者也将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齐晓梅(2012)从和谐管理理论视角、自组织理论视角论述了旅游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模型。罗萌、姜岚(2013)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中的熵变和流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旅游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路径。

以上的分析是基于对旅游产业集群体系完善的研究基础上的,而还有52篇文献是旅游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有的依托于体育、农村、县域等旅游产业集群,有的分析具体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业集群,通过对现存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提出发展策略。

四、结论及展望

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第一是对旅游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第二是对某特定区域的旅游产业集聚的现象的分析与策略构建。文中主要分析第一类旅游产业集群相关的研究,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内学者定义了旅游产业集群,从生命周期理论、生态位理论、企业资源观理论、自组织理论、复杂系统适应理论等理论基础上探讨了旅游旅游产业集群的机理,也将创新理论、社会网络结构理论运用到集群分析中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从单纯的定性分析在向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然而,基于上面的分析发现国内对旅游产业集群的重点还是停留在旅游产业集群的机理研究上,主要研究模式是理论分析、现象阐述,所以出现了因为直接嫁接产业集群理论而脱离了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的真相。因为研究的学科基础较为单一,所以研究发展受到了限制。基于以上认识,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理论基础方面。旅游产业的跨产业特性决定了旅游产业的研究是多学科交叉研究,虽然先前的研究已经结合了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但是学科交叉性不强。因此,认为未来的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能够成为多学科、多理论交叉的综合体,更进一步的阐释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真相。

第二,研究内容方面。从之前的论述中可以发现,由于旅游产业集群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使得研究结果不是很明朗。未来的研究建议从两个层次出发,一是从中观层次出发,以旅游产业为载体,探讨旅游产业集聚机制研究。二是从微观层次出发,研究企业的行为特征,从而更好的诠释集群效应。

第三,研究方法方面。因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不是很成熟,所以应该坚持以案例分析研究方法为主线索探讨机理研究,但是在集群竞争力及识别方面要坚持定性定量的结合。要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和情境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尹贻梅,陆玉麒,刘志高.旅游企业集群:提升目的地竞争力的新的战略模式[J].福建论坛,2004(8):22-25.

[2]聂献忠,张捷,刘泽华,等.我国主题旅游产业集群的成长及其空间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05(4):65-68.

[3]张梦.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以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6(2):36-40.

[4]张建春.旅游产业集群探析[J].商业研究,2006(24):147-150.

[5]尹贻梅,刘志高.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条件及效应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6):98-102.

[6]史金斌,张金隆.基于模糊评价的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6):341-342.

[7]龚绍方,刘志高.区域旅游发展初探[J].中州学刊,2007(4):71-73.

[8]相阵迎,徐红罡.国内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的整理评述[J].旅游科学,2007(6):6-11.

[9]卞显红.基于旅游产业集群视角的城市旅游增长极形成机制分析[J].商业研究,2008(1):203-206.

[10]王兆峰.旅游产业集群与其利益相关者――政府博弈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63-67.

[11]冯卫红.旅游产业集群判定和识别探讨[J].经济问题,2008(2):120-122.

[12]王兆峰.基于生态理论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研究[J].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2008(2):29-34.

[13]冯卫红,苗长虹.旅游产业集群: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微观领域[J].人文地理,2008(3):97-101.

[14]王兆峰.旅游产业集群与其利益相关者――消费者的博弈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9):68-71.

[15]王兆峰.旅游产业集群识别方法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2-86.

[16]王兆峰.旅游产业集群企业机会主义行为控制[J].系统工程,2009(4):90-95.

[17]胡宇橙,王庆生.基于Gem模型的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5):74-78.

[18]卞显红.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旅游产业集群演化阶段与机制研究――以杭州国际旅游综合体为例[J].经济地理,2011(2):327-332.

[19]卞显红.旅游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及其空间相互作用研究――以杭州国际旅游综合体为例[J].人文地理,2012(4):137-142.

[20]张玲,邬永强.基于CaS理论的旅游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以广州会展旅游产业集群为例[J].经济地理,2013(8):171-176.

[21]黄雪莹,张辉.证伪主义观照下“旅游产业集群”理论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3(6)63-69.

旅游产业的定义篇5

一、引言

经济的发展异常迅速,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开始普遍提升,同时也具有了更多休闲和娱乐的时间,因此人们外出娱乐旅游的机会就越来越多,促使如今的交通运输方面开始越来越便捷,如今旅游直接成为一种非常大众化和普遍化的休闲娱乐的方式。近年来,随着世界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开始对我国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提升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促使旅游业一跃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第一大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甚至有的国家直接将旅游业作为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其本国主导性产业来进行发展。特别是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越来越迅速,产业的结构获得不断的完善,产业方面的规模也开始不断扩大,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当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二、旅游经济增长的概念

对于旅游经济增长概念的理解,首先需要从旅游的概念上来分析,旅游通常可以将其分成两种定义,一种是以理论抽象为基础的定义,这种定义主要就是概念性和理论性,而另外一种就是人们通常出于某种工作的需求来对旅游进行了相对来说比较具体的定义,这种定义也可以将其称为技术型定义或者是操作性定义。这些概念性的定义主要是为了能够提供相应的观念性的理论性框架,因此就必须要对旅游的本质特征加以认识,然而技术型的定义就主要是能够有效的解决实践过程当中的那些统计类的问她,这样才能真正的满足法律以及在行业管理方面的真实需求,不过必须要明确这类层次方面的划分,并以此来对旅游方面的本质属性加以统一,保证其不能出现相应的矛盾情况。从而国际的范围来看,对于旅游最具代表性的概念性定义还是瑞士学者汉译克尔以及克拉普夫,这两人认为旅游是一种非定居者的旅行,同时也是暂时逗留所引起的现象及关系之间的有效综合,这类人通常都不会出现长期居住的情况,甚至不会涉及到任何的赚钱方面的行为。但是从我国的旅游学界的讨论情况来看,多数学者都只是承认旅游活动必须要以追求审美和愉悦作为其主要的目的。他们认为旅游只是一些个人前往异地寻找愉悦为目的的一种短暂经历,这个定义就主要强调旅游过程当中所寻求的愉悦体验。

所以,对旅游经济的增长概念的理解就可以通过上述的各种定义来进行分析,社会的发展进入到工业化发展的阶段当中,因此就促使旅游活动开始真正的普遍采用一种商品交换的方式来进行,特别是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之下,很多游客在进行旅游的过程当中都是为满足其自身的衣食住行游购娱乐等多个方面的需求,通常是将定量的货币来作为其主要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游客们就会和旅游经营者之间产生一种交换的关系,这种交换的关系同时也是旅游产品和一些服务需求者以及供给者互相之间的买卖关系,这样就真正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活动。如今,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一些旅游的产品及服务在市场当中所存在的交换关系也越来越多,很多需要货币衡量的价值都在持续的增加,这整个过程都被直接认为是旅游经济的增长。

三、旅游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一)宏观决定因素

宏观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

1、旅游出口因素,旅游出口也被称为入境旅游收入,或者是旅游的外汇收入等。一般入境旅游收入除了会受到入境旅游的人次方面的影响之外,还会相应的受到其他类型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了客源国的汇率、收入以及相对价格水平,还有来自国际交通运输等多个方面的制约。一般研究的学者都只是根据其自身的主观性判断来决定需要将那些变量直接纳入到模型当中。然而事实上对于那些影响入境旅游收入的主要因素在很多研究学者看来并没有很大的差异性,大多数研究学者都认为客源国的旅游者的收入水平直接决定了入境旅游需求的关键性指标,不过这其中主要问题还是由于我国的主要客源国的名录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即便是固定了一些国家来作为我国的主要客源国,但是对这些国家当中旅游者的平均收入水平的工作却异常的繁琐。还有旅游产品方面的价格水平的高低问题,因为一些旅游者消费的旅游产品组合的实际比例总量所具有的变化差异非常大,所以就很难真正对旅游产品的价格进行界定。很多人在理论上都承认,在多数条件不变的情况旅游方面的产品价格一旦升高,其需求量必然会降低这一观点。正是因为旅游产品的价格无法进行计算,所以就很难针对旅游产品的价格变化来进行定量分析以此来达到需求方面的影响程度。

2、旅游消费因素,旅游消费主要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所以的旅游者都应当为旅游活动进行支付的货币价值之间的总和,而这其中就包括了旅游消费以及出境旅游消费。通常一些传统的旅游理论都是将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来作为旅游需求所产生的基本性条件,在如今商品经济发展的条件当中,人们真正从事旅游活动都是通过商品交换的方式来进行,而且这些旅游收入增加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都直接取决于消费者们所具有的实际支付能力,所以旅游支付的能力就直接形成了现实旅游的需求,并以此来增加旅游收入的一项基本条件。在真正进行研究的过程当中,主要也是利用自由支配收入的方式来加以衡量,而这些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主要也是指人们所具有的全部收入当中扣除那些必须要缴纳的税金以及所必须要进行的生活和社会方面的消费支出余额等一些可用于旅游消费的货币量。

3、旅游投资因素,旅游投资的影响因素一般比较少,从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角度来分析,投资主要也是取决于成本、预期和收益来进行,这其中所说的收益其实就是指投资的汇报,如果能够对旅游业的投资真正带来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有效收益的话,那么在社会当中的资本就将继续流入到旅游的行业当中,所以可以说旅游业的利润越高的话,其所获得的投资汇报就越丰富,这样旅游所进行的的投资增长就越快。而其中的成本则是指旅游投资通常都是通过借款的方式来为资本筹集相应的资金,这种投资的成本主要就是在借款的利率等。另外,旅游业本身就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旅游投资是社会资本形成总额当中的一部分,这就促使旅游投资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受到全社会固定资产形成率的影响。

(二)制度变迁影响因素

这一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1、产权制度变迁因素,产权制度的理论通常也是新制度经济学当中的重要内容,一般私有产权制度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当中的一个主要内在特征,其对财产权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被视为市场存在的首要条件。如今私有产权制度能够奏效的原因也是因为其本身能够有效的消除或者是直接减弱那些真正有损人类进行交易的不确定性因素,从而直接降低和妨碍了真正合作的外部性因素,有效的刺激了人们,成功唤起人们所具有的敬业和创新的精神面貌。而且自改革开放开始,我国产权制度变迁开始真正分成两个互为关联、互为促进的主要方面,第一是针对过于企业进行改革,通常表现在针对那些没有真正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以及国家安全方面的企业,很多国有控股也开始真正推出了控股的地位和舞台,开始真正实施多元化的持股产权制度。第二是需要大力发展相应的非公有制的发展经济。这和国民经济当中的其他产业一样,国有旅游企业在其产权方面也都必须要严格按照全国的统一部署来开展制度上变革,如今从总体上来看,国有的比例正在逐年下降,一些个体、私营等多种旅游企业所占的比例也开始逐年上升,整体呈现出一种国退民进的发展趋势,

2、市场化制度变迁因素,在当今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也是以国际旅游作为其主要发展的起点,同时开始真正向着世界范围的旅游市场发展,这就直接摆脱了计划经济发展的束缚,促使旅游业所具有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的程度要远远的高于通常的传统性产业。如今旅游产业在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之下,其所进行市场化的程度和国民经济的其他行业相比就显得非常明显的落后,目前我国政府针对旅游的投资所产生的主导性作业非常明显,因此各项旅游方面的资源在法律的范围当中都属于国家所有,因此政府在对旅游资源能否真正进行投资和开始祈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除了中央政府方面的投入,各个地方政府方面的财政投入也都是进行旅游投资方面的主要来源,一些地方性的政府其所获得收入越多那么对于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就越强,这就直接促使旅游经济增长的能力越来越强。

3、收入分配制度变迁因素,近年来收入分配制度所产生的变化主要反映在旅游消费的领域当中,而其中所带来的主要后果还是由于收入差距过大所导致的需求差异性。因为社会方面的收入过于集中在一些高收入的阶层当中,所以在整个社会旅游方面的消费倾向开始下降,这就直接引起了全社会旅游消费存在着需求方面的不足,从而导致旅游企业的客源严重不足,出现大量低价竞争、利润率下降的情况。而且城乡旅游消费之间所存在差距也明显过大,这其中就占据了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民,这种旅游消费的能力就远远的落后于城市的发展,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的高收入人群在旅游活动方面的高消费也直接促使一些高端旅游的消费市场出现。

4、休假制度变迁因素,人们群众的休假闲暇时间也是直接决定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影响人们闲暇时间的主要还是社会方面的生产力。经济学家于光远就曾经说过,生产力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中闲是生产发展的直接结果,通常生产力的发展就意味着人们闲暇时间的增长,所以闲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如今生产力发展的条件当中,每个国家都会制定相应的休假制度,以此来保障及支持劳动人民的合法合理休假的权利。休假制度的运行就说明人们拥有的相应的闲暇时间,因此休假制度的变迁就对旅游经济增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四、结语

旅游产业的定义篇6

(曲靖师范学院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曲靖655011)

(DepartmentofBiologicRecourcesandenvironmentalscienceofQujingnormalUniversity,Qujing655011,China)

摘要:对于云南这样一个乡村旅游资源禀赋较好、条件优越的省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发展中也遇到同其它旅游形式一样的问题,如环境污染、传统文化消失、旅游产品雷同等现代性问题。后现代旅游是对现代旅游的合理继承和扬弃。它实现了从商业化向个人生命体验的回归。它以环境为背景或是更加关注环境,本身就具备可持续的特性。作为一种意识、思潮的后现代主义与作为“绿色生态经济”和“体验经济”相结合产物的乡村旅游有着天然的联系和共性,它们都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责任。用后现代的视角来审视乡村旅游,既能够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后现代主义的内涵。

abstract:RegionaltourismisaveryimportantpartofYunnan.Buttherealsoappearsmanymodernproblems,suchasenvironmentalpollutions,traditionalculturedisappearing,similarityoftouristproducts.postmoderntourismisareasonableinheritanceandsublationofmoderntourism.itrealizesthereturningfromcommercializationtoindividuallifeexperience.itmorecarestheenvironment,soitownsthesustainablefeaturesoriginally.thereisnaturalconnectionbetweenpostmodernismandruraltourism.theytakeharmonybetweenmanandnatureasthecoreidea,andtakeprotectingenvironmentastheirduty.Soresearchingruraltourismwiththeideasofpost-modernityisverynecessarybecauseitcanrealiz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ruraltourism,andenrichtheconnotationofthepostmodernismatthesametime.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旅游;云南;乡村旅游

Keywords:modernism;post-modernism;postmoderntourism;Yunnan;ruraltourism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4-0158-03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项目(2010C022)。

作者简介:张玲(1974-),女,云南曲靖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

0引言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替代性产业,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在中国的农村地区,90年代中期以后蓬勃发展起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然而,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旅游产品没有特色、环境污染、传统文化消失、旅游地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1]随着后现代主义影响的不断扩大,促使后现代旅游意识的萌芽,它必将对旅游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乡村旅游亦是如此。

1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现代(modern)来源于拉丁语汇“modo”一词,意思是“就是现在”。现代主义,在基础建设的生产意义上,是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的,这是经历了大规模的技术革新和大约一个世纪以前开始的工业革命的第二波浪潮的时代。[2]现代主义以个人主义为中心。[3]现代主义的长期弊端——由于经济成功所造成的生态压力如今已无法逆转。[4]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的用法和概念都是动态的,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后现代”,即“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性(post-modernity)”,“后现代化(post-modernization)”。后现代主义,是一种伴随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重组,它改变着我们体验社会存在的方式。[5]后现代主义将改变现代性的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不再让人类隶属于机器。不再让社会的、道德的、审美的、生态的考虑服从于经济利益,它将超越于现代的两种经济制度之上。后现代精神是建构主义的、乐观的、合规范的。它不是抛弃现代主义的积极的一面,而是试图取代其消极的一面。后现代可能意味着人类将有能力摆脱当今世界的暴力、贫穷、生态恶化、压迫和非正义主义。[3]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是两个时代、两种思潮、两种理念、两种方法,它们既矛盾,又兼容。

2现代旅游与后现代旅游

现代旅游是现代主义的产物。现代性的理性主义、工具主义、福特主义的力量渗透进了社会的各个角落,旅游逐步现代化、商品化、雷同化(左晓斯,2005)。

后现代旅游的核心意识是从商业化的旅游向生命体验的回归。变以经历欲、享乐欲的满足为主的现代旅游为体验性、探索性、求知性为基本诉求的新型旅游(白光润,2007)。

后现代主义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旅游发展具有理论借鉴和启示意义。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后现代主义以环境为背景,或者说更关注环境。后现代旅游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论的提出,为后现代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后现代旅游强调远离传统的大众打包式的旅游发展方向,试图通过对个性旅游、小众旅游的探讨来改变人们过去改造自然为人类娱乐服务的粗暴方式,更注重人们在日常的时空里实现和享受旅游的过程,避免对环境任意的改造和破坏。由于后现代旅游活动强调在日常的时空中进行,进一步增强了人们保护身边环境的意识,同时更多新颖的、可选择的旅游形式的出现开始挑战过去的大众旅游,如责任旅游(responsibletourism)、绿色旅游、适当旅游(appropriatetourism)、品质旅游(goodtourism)和生态旅游等。[6]

3乡村旅游与后现代主义的耦合

后现代旅游建立在现代旅游的基础之上,是对现代旅游不合理成分的扬弃,同时也是对现代旅游的继承性发展。后现代旅游是在对现代旅游中表现出来的功利性严厉批判后提出来的一种新旅游观,是以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人为本的随心所欲的心态来重构旅游本质(侯满平2009)。后现代旅游研究是围绕着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的,寻找既能增加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又能减少对环境影响和破坏的方法。而乡村旅游作为“绿色生态经济”和“体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秉承“回归乡村”、“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既满足了现代都市人追求心灵回归的心理需求,又为农村地区脱贫致富、和谐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还促进了城乡文化交流,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由此可见,后现代旅游与乡村旅游无论从方式上还是理念上,都有着天然的联系和共性,它们都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责任。用后现代的视角来审视乡村旅游,既能够使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后现代主义的内涵。

4云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4.1云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云南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乡村旅游也得到较快发展。

4.1.1云南乡村旅游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全省范围内16个地州市都不同程度地形成多种乡村旅游形式。从数量规模看,全省有近10000家“农家乐”,500多家乡村度假村,70余个特色村。2009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3402万人,总收入达58.04亿元,直接从业人数17万人,间接从业人数38万人。从发展水平看,全省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当地旅游产业发展规模相对应。从空间分布看,全省乡村旅游呈现“环城”、“临景”、“沿路”三大分布特征。

4.1.2云南乡村旅游初步形成几种模式云南省已经形成五种乡村旅游驱动模式:一是资源导向型(临景型)发展模式;二是区位驱动(环城型)发展模式;三是交通依托型(沿路型)发展模式;四是产业带动型(特色型)发展模式;五是企业再造型(企业型)发展模式。

4.1.3云南乡村旅游呈现多种产品类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包括村落古镇景观型、民族民间文化型、自然生态环境型、农事家耕生产型、特色物产经济型五种类型。[7]

4.1.4云南乡村旅游形式不断丰富,兼融多种市场需求云南省已形成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以近郊农家乐、农业生态园、乡村度假村、特色工艺村、人类学民族村、田野生态景观乡村点为代表的旅游形式,[8]能够多方面、全方位地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4.2云南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云南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乡村旅游组织经营分散。二是旅游产品开发水平较低。三是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四是乡村旅游缺乏品牌意识。[7]

5后现代旅游背景下云南乡村旅游发展思路

5.1以后现代思维科学规划乡村旅游,合理定位乡村旅游产业地位现代主义更多的是追求当今的利益和价值,将收入、财富、物质的繁荣视为发展旅游的核心,而后现代主义则从人的终极意义和价值思考人类的经济活动,强调对未来利益的关注。在云南乡村旅游发展中,应以非经济主义观点为指导进行科学规划。在调查清楚省内乡村旅游资源赋存状况和分布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引导农民开展乡村旅游活动,以旅游为载体,实现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一方面针对当前云南省农村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削弱、环境建设落后和旅游配套设施缺失的现象,通过科学规划,催化乡村旅游系统要素的相互融合,规避乡村旅游系统的发展风险,维持乡村旅游系统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在开展旅游活动过程中要突出农味,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和农业生产习惯来开展农村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商务会议、民俗文化、科技教育、康体疗养等各种类型的专项旅游活动。[8]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要明确农业产业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好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的关系,合理定位旅游产业,避免因盲目发展乡村旅游而导致影响农业生产,危害粮食安全等后果。

5.2深度开发,提升乡村旅游品质,促进乡村旅游升级发展,成为云南优势产业现代旅游向后现代旅游转换,也就是旅游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换,不仅包括产业产出总量的增长、由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变、产业结构由低集中度、低加工度向高集中度、高加工度发展,还包括产品升级、营销升级、生态环境升级方面。通过大力发展云南乡村旅游,把乡村旅游培育成繁荣和壮大云南省农村经济的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培育种类丰富、档次适中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把乡村旅游发展成云南省旅游业的新力军;通过打造乡村旅游基地和乡村旅游品牌,形成乡村旅游消费市场热点。[7]

5.3打造多样化、特色化乡村旅游产品,以适应后现代旅游需求后现代反对整齐划一、单调雷同,强调个性化、特色化。后现代旅游需求是多样化的,高层次的。单一的、初级的乡村旅游产品是无法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因此,云南乡村旅游产品必须努力实现升级。云南乡村旅游产品升级发展的目标是:培育乡村旅游商品加工业(开发系列化乡村产品、建立特色化乡村商品卖场、保护乡村民间艺人和技艺、扶持和培育乡村旅游商品品牌);做精三大乡村旅游特色精品(旅游小镇休闲产品、人类学村寨体验产品、大地艺术田园产品);做强四大乡村旅游基础产品(城郊农家休闲产品、农业科技展示产品、边地风情体验产品、自然风光游览产品);做响六大乡村旅游节庆(罗平菜花节、元江水果节、斗南花卉节、富民养生节、大理兰花节、昭通洋芋节)。构建适合多样化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全面推动云南省乡村旅游产品升级。[7]

5.4坚持后现代的环境伦理观,实现云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主义的主体性和人类中心主义观点,主张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取代对自然的一味征服。旅游资源和环境都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一旦被破坏就难以恢复。因此,必须树立新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建立环保旅游理念。云南乡村旅游要充分认识和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趋利避害,针对不同的关系类型采取有效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完全可以在不伤害自然环境的同时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比如,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全过程中,对重大建设项目认真做好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评价;对民族村寨进行精心策划、维护和建设;加强生态建设,解决好能源问题;强化村寨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对游客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坚持保护与开发互利共赢原则,乡村旅游要充分注意生态与聚落环境的承载力。对暂不具备开发条件而又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资源实行优先保护、战略储备,切忌盲目建设。对具备条件开发的区域,不因为惧怕旅游可能带来的破坏而受到束缚,应该集中精力优先发展,获取的经济利益反哺环境保护。杜绝绝对保护和绝对开发,避免因为环境而失去开发良机,或因为开发破坏环境,力争保护与开发互利共赢。坚持社区与环境融合共进原则。[8]

5.5塑造云南乡村旅游后现代形象后现代旅游形象应当是鲜明的、多元的、独特的,通过这一形象的打造和宣传,以增强旅游吸引力。乡村旅游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离不开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这一大的背景,离不开对当地区域文化、乡村文化的挖掘,离不开区域旅游开发总体形象的带动,区域总体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形象塑造的基点,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针对乡村旅游的乡土性、地方性等特征,并结合对云南省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农耕文明等旅游资源特色等因素综合分析,将云南乡村旅游的形象概括为“七彩乡村,印象云南”。[8]通过产品、项目设计、各类节庆活动策划,打造这一鲜明的乡村旅游形象,实现云南乡村旅游资源价值的升值和旅游竞争力的提升。

6结语

乡村旅游是云南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秀美,民族风情浓郁,生态环境良优越,依托于云南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态势,云南乡村旅游发展具有稳定的客源市场,巨大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后现代大旅游时代到来之时,乡村旅游的后现展已是大势所趋。同时,云南旅游已进入二次创业阶段。作为云南省旅游二次创业的生力军及“四个一批”旅游重大项目之一,云南乡村旅游必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潘顺安.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

[2]克里斯加勒特,扎奥丁萨德尔.视读后现代主义[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6,11,13.

[3]D.R.Griffin.Spiritualityandsociety.[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22,128.

[4]CharlesJencks.Criticalmodernismwhereispost-modernismgoing?[m]Beijing:pekingUniversitypress,2011:19,21-23,34.

[5]Soja,e.postmodernGeographies[J].LondonandnewYork,1989:27.

[6]潘秋玲,丁蕾.后现代社会下的旅游新趋势[J].人文地理,2007,5:24-28.

旅游产业的定义篇7

1.研究背景。

旅游产业与活动就应运而生。当代社会,交通四通八达给人们旅游提供了极大方便。交通事业的发展极大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进步。目前旅游产业已经成功进入各行各业,并与各行各业产生了明显的链接关系。

2.研究意义。

笔者主要研究政府在促进旅游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的思路变化与不足之处。首先,通过研究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的了解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及对现实意义。对于“旅游”这一词汇大街小巷的普通民众都不会陌生,因为随着交通的发展我们随时都可以去旅行。但是对于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尤其是大则一个国家小则一个地区如何发展旅游业这样深刻的问题,我们还是需要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的。而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再次,研究这一题目,对于更好的充分发挥政府在其中的引导作用有极大的意义。在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常常会遇到许多的问题,诸如资源配置较难,利益协调较困难等等问题时常出现,这就需要政府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再有研究这一问题对综合研究旅游行政职能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

二、旅游产业化的概念

1.旅游产业化的基本概念。

要想理解旅游产业化之一概念,首先我们先理解一下产业化的概念,“产业化”源于产业的概念,而产业起初是指国民经济的各种生产部门,后来逐渐拓展了它的含义,泛指各种制造业。换言之,产业是指具有统一属性的企业或者组织的集合。而旅游产业化是根据市场方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进行布局生产、会化服务与企业管理。

2.旅游产业化的特征。

旅游产业化概念并不空洞,它的特征及其明显,具有多维性、统一性、开放性等特点。

三、旅游产业化过程中政府作用的特征

1.行政主体的泛化。

在促进旅游业展中,政府的旅游行政职能主体主要包括所有的旅游行政机构的人员以及该行业的行政公务人员。而除此之外,我国旅游行政职能的主体是十分的广泛的,具体而言包括国家以及地方的旅游局、旅游协会等等的旅游行政机构及其人员。

2.主导作用进一步强化。

在传统意义上,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是以市场调节为基本前提的,当然同时还需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控。受传统思维与观念影响,我国的政府主导作用还仅仅局限于组件高等级别的、高权威的旅游管理机构以及一些重点的旅游景区的规划管理方面。但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政府的旅游行政作用及职能已开始拓宽。比如解决信息不对称、提供公共物资、制定规则等。

3.作用更加趋向于专业化。

就目前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而言,我国旅游政府行政职能开始拓宽领域,不再局限于传统方式与方法上,而比传统方式更加具有综合性与专业性。所谓政府职能领域的专业化,是指政府既能够对传统的旅游社、酒店进行管理与规划,还能够对区域性的旅游进行区域规划与统筹定位、节假日旅游活动的策划等等。举例来谈,政府参加旅游产业化营销就会包含具体的作用。它的具体作用:政府对旅游产业化区域进行整体上的结构设计与形象设计等等,同时进行相关方面的战略统筹与全局性规划。

四、政府在进行旅游产业化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具体问题

1.旅游产业化过程中政府职能发挥现状与分析。

现行旅游管理体质的现状而言,它严重制约与限制了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就宏观方面来说,首先,现行的旅游管理的宏观体质还不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还没有一个跨行业的旅游管理机构进行产业政策以及产业布局的规划与统筹。这就造成了旅游行业局限于区域内,成为了分割局面,不利于旅游产业的拓展与进一步发展。其次,由于政府对与旅游行业的引导与领导不足,造成多数旅游投资从一开始就不能很好的正确评估旅游区域的项目价值,这导致盲目的投资与拓展,从而极容易引发恶性的竞争与恶意竞争的死循环。最终导致旅游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严重损害了旅游行业的利益与进一步发展,破坏了整个市场的秩序。最后,利益关系与地方保护主义也是影响旅游事业产业化进程缓慢的又一重大原因。它极容易造成景区人为的分割与划分,使得整个旅游行业竞争力严重下降,行业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2.政府管的过死,忽略企业主体地位。

从实践经验看来,政府制定的一些规则与法规违背了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律,政府本意是想加快旅游事业产业化进程,促进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但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严重阻碍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尤其目前有些地区浓厚在长官意志,对旅游产业管理的条条框框太多,管得过严过死,只听从政府的命令,完全不顾市场规律的指挥,更严重的有政府包揽一切事宜,严重约束了旅游事业的发展。

3.政府的服务意识差,长官意志较强。

目前旅游管理多数是企业服务与政府,而政府服务旅游企业的情况少之又少。多数为长官意志所服务。政府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够在一个自由市场上,鼓励商业活动并制定活动规则与条例,职能方面,应注重法律法规,而不应该是听任长官意志,避免旅游产业发展不稳定性,促进旅游产业相关法律法规的持续发展。

4.分割管理,缺乏合作意识。

政府代表广大人民利益,是整个社会利益代表。目标是追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由于政府内部包括多种多样的部门,他们追求本部门绩效好评,所以彼此之间会产生竞争,引发诸多问题。目前我国主要是由旅游局等各级相关旅游行业的主管部门对旅游行业进行行业上的管理。它既包括箱柜旅游政策的具体实施问题,也包括市场机制如何保障与规范等问题。

5.片面追求政绩,缺乏整体科学化的规划。

各地方政府领导人员的任职期限有限,他们为追求任期间政绩,片面实施快速有效的经济政策,忽视长远发展,缺乏长远的科学的管理与规划。而在旅游产业方面,整体结构与长远发展的规划与管理是十分的必要的。而目前这种缺乏长远考虑的发展模式只会造成旅游产业生命力不强,不能够长久的发展下去,无法长期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片面追求短期利益,只会造成经济成本的提高,不利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长远发展。

五、结语

旅游产业的定义篇8

关键词:旅游业基于tSa的投入产出模型江苏省

一、引言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活动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更加密切的依存关系。尽管人们对发展旅游业能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和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已经形成广泛共识,但是如何对旅游业影响力进行合理评估,准确计量旅游产业对拉动内需和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却是困扰学界与业界多年的难题。近年来,一种采用宏观旅游统计核算方法,即旅游卫星账户的分析方法正在方兴未艾。该方法能够比较充分地反映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是一种相对合理的旅游统计核算体系。本文以江苏省旅游业为研究对象,利用最新出版的2007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旨在通过基于旅游卫星账户的投入产出的分析方法,对江苏省广义旅游业的最终消费、诱发系数以及产业影响力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从不同角度揭示江苏旅游业对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为江苏省旅游业“十二五”深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研究意义,从理论上讲,是对旅游业在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方面的产业功能及其理论模型进行分析,有助于加强对旅游业发展的理论指导。就实践发展而言,通过实证检验江苏省旅游业扩大内需功能的大小,具有现实的借鉴作用。

(二)相关文献回顾

国外对旅游经济效应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文献极其丰富。需要指出的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投入产出法和旅游卫星账户法为代表的数学模型的研究和运用趋于普遍。1998年,参与创建加拿大国家旅游卫星账户的核心人物之一,加拿大学者史密斯第一次将旅游卫星账户统计方法介绍到中国。此后,国内学者陆续开始对国外研究进展进行跟踪并对旅游卫星账户进行了基础研究。李江帆、李美云(1999)在《旅游产业与旅游增加值的测算》一文提出,旅游增加值的概念和旅游消费剥离系数的测算方法,这是最早定量分析我国旅游经济效应的文献。刘益(2006)在《广义旅游业产业贡献测算方法研究》和(2010)《旅游业对扩大我国最终消费的影响评估及对策分析》论文中,对旅游消费剥离系数进行了分析,并围绕旅游业在最终消费中的作用进行了必要的阐述。相关研究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总体上看,国内对旅游经济效应的研究缺乏客观的量化分析和个案研究,关于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与旅游业的产业功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也并不多见。本文以投入产出法和旅游卫星账户法为研究视角,以江苏省旅游业为研究对象,尝试对旅游经济效应进行一个初步探索,为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二、研究方法说明

本文研究的立足点在于认识最终消费和旅游消费之间的关系,旅游消费和扩大内需的关系以及旅游业的区域产业影响力。一般的物质生产部门,其投入和产出都可以从供给角度来衡量,而最终消费等指标都可以直接进行计算。但由于旅游业不像传统的工业部门一样总是生产同质的产品,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旅游业并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而存在的,无法对旅游业的产业功能进行科学的计量。所以首先必须确定旅游消费剥离系数,对现有国民账户重新进行调整和归并,建立一个虚拟的广义旅游业部门。在此基础上,再对广义旅游业的最终消费贡献、生产诱发系数和产业影响力进行测算,这就是基于tSa的投入产出模型。

三、实证研究

(一)旅游业最终消费贡献力分析

1.数据来源说明

由于我国的投入产出表5年才编制一次,因此,本文采用2011年公布的2007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作为基础数据。此外,旅游业收入数据来自于《2007年江苏省旅游业发展统计公告》

2.最终消费的测算方法

一般认为,最终消费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最终消费可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居民消费是居民为了个人最终消费需求而购买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全部支出。政府消费指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支出和政府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居民提供的消费货物和服务所承担的净支出。

根据2007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2007年最终消费贡献水平最高的5个部门是教育事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房地产业、卫生事业和农业。从表中无法对旅游消费在拉动全省最终消费方面的作用做出判断。因为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目录中,不存在一个独立的“旅游业”经济部门,所以无法直接通过投入产出表对旅游业进行测算和分析,必须把旅游消费从122个部门的最终消费中剥离出来。

首先,根据旅游卫星账户的原则界定广义旅游消费所涉及的各行业。这里的广义旅游业是指由各种提供能够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产品的企业所构成的集合,包括旅游企业以及旅游相关企业,具体包括旅游观赏娱乐业、餐饮住宿业、旅行社业、交通通讯业、旅游购物品经营业等其他旅游相关行业。在以上8个主要的旅游特征产业及相关产业中,餐饮业、酒店业和旅行社业直接对应国民账户中的餐饮业、住宿业和旅游业,显然这三个部门的类型划分比较明确,可以直接利用投入产出表中对应数据对其进行分析。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景区游览所涉及的最主要的部门是环境资源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本文的归并方法是,假定游客在景区的游览消费均发生在环境资源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这个部门当中。因此,广义旅游消费范围如下,见表1。

其次,需要测算旅游消费剥离系数。具体步骤如下:

一是根据江苏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数据,求出以上涉及的对应产业部门的增加值率(增加值占总产出的百分比)。

二是根据2007年旅游统计调查,在全省2508.3亿元国内旅游收入中,长途交通费收入363.7亿元,占14.5%;住宿费收入429.67亿元,占17.13%;餐饮费收入451.74亿元,占18.01%;景点游览费收入266.13亿元,占10.61%;娱乐费收入170.56亿元,占6.8%;购物费收入647.14亿元,占25.8%;市内交通费收入62.96亿元,占2.51%;邮电通信费收入27.84亿元,占1.11%;其它花费收入88.54亿元,占3.53%。

三是求出散落在各部门中的旅游增加值(各旅游收入乘以相对应的增加值率);

四是求出旅游消费剥离系数(旅游增加值占部门增加值)。见表2。

在采用这一方法的时候也会遇到困难,测算出来的旅游消费剥离系数有时会大于1(比如住宿消费和餐饮消费),这主要是由于产业范畴划分和统计技术不同造成的。本文的解决方法是扩大统计范围(全国范围)进行处理,不仅增加数据可靠性,而且测算的结果也趋向于符合实际状况。见表3。

最后,测算旅游消费最终消费贡献力。根据表格中各行业的旅游消费剥离系数,分别乘以2007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中对应产业部门的最终消费,再将结果相加,得出了广义旅游业的最终消费水平,并与2007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中122个部门的最终消费水平进行排序比较,得到如下结果。见表4。

3.最终消费的测算结果

根据计算,2007年江苏旅游最终消费水平在122个产业部门中排在第6位。如果排除受政府消费影响较大的教育事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以及卫生事业,那么旅游业对江苏省国内居民消费的拉动水平则排在第三位。从综合影响角度看,成为拉动消费的第三大产业。

(二)旅游业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分析

1.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的概念

某产业的最终消费生产诱发额是指当国民经济系统中的最终消费额增长时,通过产业间的波及效应所激发该项产业的全部生产额,其功能在于可以认识经济系统内各最终消费项目对诱发各产业生产的作用力大小。最终消费对某一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等于该产业的最终消费项目的生产诱发额除以国民经济各产业对应的最终消费项目合计数额所得的商,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实际上也就是最终消费对某一产业生产的推动效果的乘数。某产业的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越大,表明国民经济的消费需求对该产业部门生产的推动作用越大。运用逆向思维来思考,一个具有较高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的产业,对国民消费需求的感应力比较强,也即是说具有扩大内需的功能。所以可以将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作为考察一个产业扩大内需功能大小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2.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的测算方法

关于生产诱发系数的具体计算问题,其理论根据是著名的列昂惕夫静态投入产出模型。简化的投入产出表模型如下图表5。

最终产品与总产品之间可以用一个特殊的矩阵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列昂惕夫逆矩阵。假设

那么,Y=(i-a)X,其中i是单位矩阵,(i-a)就是列昂惕夫逆矩阵。计算最终消费生产诱发额的方法是:某产业最终消费栏的数据分别乘以(1-a)-1系数表上该产业纵列的数据,然后加总。生产诱发系数等于生产诱发额除以全部产业该项最终消费的合计。

3.旅游业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测算结果

根据江苏省旅游局公布的2007年旅游消费构成数,将各个相关部门的最终消费生产诱发额中由于旅游消费引发的部分产出根据旅游消费系数剥离出来,再归并到虚拟的广义旅游业部门中,则可以计算出2007年江苏省旅游业的最终消费生产诱发额为2897463.82万元人民币,除以全部产业最终消费的合计48115460万元人民币,得到广义旅游业的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为0.060218978,在投入产出表的122个产业部门中排名第11位。

(三)旅游业的产业影响力分析

1.产业影响力的测算方法

为了进一步探究旅游业对国民经济体系中其他产业部门的拉动作用,本文运用产业影响力这个指标分别对住宿业、餐营业和旅游社这三个旅游特征产业进行分析。产业影响力反映的是某一个产业的最终产品的增加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产出的波及程度。比如某产业的影响能力为2.8,表示该产业每增加1个单位的最终产品,就会推动国民经济2.8个单位的产出。某产业J的影响力的计算方法是,在上文提到的2007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的列昂惕夫逆矩中,纵列第J列的数值之和,即为J产业的产业影响力。

2.旅游产业影响力测算结果

根据上述方法对2007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中的122个产业部门进行投入产出分析,计算产业影响力,特别关注住宿业、餐营业和旅游社这三个主要旅游特征产业的产业影响力,计算结果如下。见表6。

从表6的计算结果看,2007年江苏省三个旅游特征产业的影响力排名总体来说处于所有产业的中下游,但在第三产业排名中旅游社排第八处于上游,餐营业次之排20处于中游,住宿业排名则比较偏后。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上文对旅游业的最终消费贡献力、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和产业影响力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旅游业是综合性的最终需求型产业。从最终消费贡献力看,表明旅游业刺激消费能力较强,拉动内需效果明显。但是如果对构成旅游产业的各个部分进行单独分析,则推动效果不明显,因此,旅游业是综合性的最终需求型产业。

第二,旅游业在扩大内需方面具有显著的产业引领功能。旅游业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在江苏省122个产业部门中排名第11位,在34个第三产业部门中排名第6位,均处于上游位置,这表明旅游业与其它产业部门相比具有较强的促进内需作用。

第三,构成旅游业的各特征产业影响力不平衡。研究表明,旅行社业对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推动能力最为突出,餐营业次之,住宿业较弱。

(二)建议

第一,政府管理部门必须充分重视旅游业对于扩大我国消费需求的地位和作用,加快区域内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旅游业人才队伍建设,改善提升旅游产业的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刺激旅游消费需求和旅游消费能力。

第二,在制定旅游发展政策时,必须运用系统思维,完善旅游产业内部结构。政策制定者需注意各个旅游特征产业及相关产业的不同特点和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不同能力,政策要具有针对性,努力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

第三,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是增强旅游业扩大内需功能的重要途径。由于疫情等原因,目前旅游餐饮业倍受打击,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更为艰难。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使当地旅游产业的供给体系更加完善,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史蒂夫·史密斯.旅游产业及旅游卫星账户[J].研究与探索,2003.

[2]最终消费生产诱发额和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http://

旅游产业的定义篇9

关键词:旅游业;国民经济;外汇收入;重要作用

abstract:alongwithsociety'sdevelopment,thetourismhasbecomeintheglobaleconomictodevelopthetendencytobestrongestandoneofscalebiggestindustries,daybydayhighlightsitinthenationaleconomyimportantposition.thetourismdevelopmenttaketheentirenationaleconomylevelofdevelopmentasthefoundationanditsrestriction,simultaneouslydirectlyorpromotesindirectlythenationaleconomyDepartmentconcerned'sdevelopment.

keyword:tourism;nationaleconomy;Foreignexchangeearnings;influentialrole

前言

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使旅游日益成为现代人类社会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旅游业以其强劲的势头成为全球经济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带薪假期的增加,旅游业将持续高速度发展,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据预测,未来10年间,我国旅游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其中个人旅游消费将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企业、政府旅游消费增长速度将达到10.9%;到2010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例将达到8%;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作为新兴消费热点行业之一的旅游行业,在我国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很多省区和重要城市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行业和重点行业来发展。

一、旅游的概念

国内外关于旅游的定义多种多样,一些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分别从交往、流动、目的地、时间、相互关系、生活方式等不同角度对旅游进行了界定。德国的蒙根·罗德1927年指出,旅游从狭义的理解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瑞士学者汉沃克尔和克拉普夫1942年对旅游进行了定义,认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社会现象及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因而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这个定义于20世纪70年代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所采用,并成为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定义。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旅游研究所20世纪50年代指出,旅游可以理解为是暂时在异地的人在空余时间的活动,主要是出于修养;其次是出于受教育、扩大知识和交际的原因的旅行;再是参加这样或那样的组织活动,以及改变有关的关系和作用。英国的伯卡特和梅特列克1974年指出,旅游发生于人们前往和逗留在各种旅游地的活动,是人们离开他平时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一个旅游目的地运动和逗留在该地的各种活动。美国密执安大学的伯特·麦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1980年指出,旅游可以定义为在吸引和接待旅游及其访问者的过程中,由于游客、旅游企业、东道政府及东道地区的居民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我国经济学家于光远1985年指出,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具有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等特点。世界旅游组织规定:旅游是指人们为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在此定义的基础上,从事旅游活动的这些人不会导致在旅游目的地定居和就业。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参与审美、娱乐和社会交往活动;旅游的社会属性和发展特征,决定了它是人们体验异地政治、文化、经济生活的一种高级娱乐活动,并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高级需要形式;从事旅游活动的这些人不会导致在旅游目的地定居和就业;旅游具有异地性、流动性和暂时性的自身特征。

二、旅游业的概念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它是综合性的经济事业,其构成涉及社会许多部门。它的基础经济活动由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交通三大部门组成。此外,还有为旅游者服务的经营旅游商品的零售企业、园林设施、文化娱乐事业和公用事业等。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要素。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历史古迹、革命遗址、建设成就、民族习俗等,是经营旅游业的吸引能力;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设施、旅游住宿设施、旅游餐饮设施、旅游游乐设施等;旅游服务包括各种劳务和管理行为;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相结合是经营旅游业的接待能力。狭义的旅游业,在中国主要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以及专门从事旅游商品买卖的旅游商业等行业。广义的旅游业,除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部门以外,还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旅游业从业务类型看,包括3种类型:一是组织国内旅客在本国进行旅行游览活动的国内旅游,二是组织国内旅客到国外进行旅行游览活动的出境旅游,三是接待或招徕外国人到本国进行旅行游览活动的入境旅游,后两种类型的旅游业务活动属于涉外性质的业务。旅游业主要通过劳动服务的劳务形式,向社会提供无形效用,以满足旅游者进行旅行游览的消费需要,其行业基本特征是非生产性的,又称无烟工业。旅游业从整体上看,不是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部门,而是凭借旅游资源,利用旅游设施,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劳务活动去满足旅游者旅行游览消费的需要,故也称为无形贸易。

三、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中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日益凸显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经济、社会效益明显,能够促进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增进国际交流的同时促进招商引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以及促进经济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增加资金积累和外汇收入

发展国内旅游业,有助于拓宽货币回笼渠道,加快货币回龙速度,扩大货币回笼量,因此能够加快资金周转,增加资金积累和

国民收入,为国际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提供了难得的经营管理经验。发展国际旅游业能够增加外汇收入,旅游者必须要来旅游产品生产地进行消费,节省了商品外贸过程中的运输、仓储、保险等费用,降低了换汇成本;旅游出口不受客源国或地区贸易保护的限制,不受关税影响;旅游业创汇方便,无须产品包装、储运和其他繁杂的进出口手续。

(二)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经济产业,涉及到社会许多相关产业,包括交通、建筑、通讯、贸易、餐饮服务、文化娱乐等产业。旅游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就业范围广,就业层次多,吸纳了大量因人口自然增长新增加的劳动力以及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从第一、第二产业转移出的大量富余劳动力。旅游的发展可以增加区域内的人流、物流、资金和信息流的流动,因此发展旅游业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根据加拿大学者的系统模型理论,旅游业收入每增加3万美元,就将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报告也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从业人员,相关行业就增加5个就业机会。

(三)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在我国,巩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部署和思路。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具有十分突出的关联带动作用,发挥着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核心作用,不仅直接给航空、交通、饭店、餐饮服务、商业网点、景区、经典等带来了客源和市场,而且间接地带动和影响了农村和城市建设、加工制造、文化体育等行业的发展。旅游业发展将增加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有利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同时还增加了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一、二、三产业之间结构的调整,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新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有赖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四)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由于大量本地居民从事旅游业或相关行业,个人和家庭的收入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旅游业发展促进了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大量旅游者的来访和城市市民的大量出游,开拓了眼界,丰富了地理、文史和风俗民情等知识,提高了对生活的要求。旅游业的发展往往会带来城市居民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旅游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发展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对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国民文明素质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旅游产业的定义篇10

   关键词:旅游卫星账户旅游业增加值旅游统计

   旅游卫星账户是由世界旅游组织、欧盟统计委员会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合作开发的一种新的国际旅游统计标准,于2000年3月得到了联合国的正式批准。四方共同颁布了指导各国开发旅游卫星账户的官方文件:《旅游卫星账户:推荐方法框架》。

   旅游业增加值(tourismValueadded,简称tVa)是反映旅游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一个重要指标。国内有些资料在论及旅游业发展时,将旅游业总收入、旅游创汇和旅游业增加值三项指标并列,用以说明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显着成效。

   目前,国内关于旅游业增加值的测算方法,已有不少主张,许多文献做了深入的论述。笔者在此提及的旅游业增加值的测算方法,是按照《旅游卫星账户:推荐方法框架》进行的。

   旅游卫星账户的定义

   针对旅游卫星账户,各国的学者和有关国际组织曾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商业学院市场营销与旅游专业教授、《旅游研究》的编辑CharlesR.Goeldner提出:“旅游卫星账户是一种系统化的、统一的方法,它的目的是提供分析旅游消费的框架,把旅游需求消费与生产旅游产品的服务产业联系在一起。”2000年3月,联合国统计司(UnSC)、世界旅游组织(wt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欧洲共同体统计处颁布了《旅游卫星账户:推荐方法框架》。它指出:旅游卫星账户“是一种新的统计工具,使概念、定义、总量、分类和表格达到国际国民核算的标准,这将允许区域、国家或国际集团之间进行有效的比较,且也能使这些估计值与其他国际公认的宏观经济总量和编织方法进行比较”。

   旅游业产品和活动的分类

   旅游卫星账户必须对旅游供求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所以在统计供给和需求时,必须使用相同的定义和分类方法。加之,为使有关结果具有国际可比性,所采用的关于旅游业产品和服务的定义、分类和评估原则必须一致。有关的分类可概括为图1。

   《旅游卫星账户:推荐方法框架》强调:“任何想编制本国产品清单的国家或编辑人员,都应从旅游业特定产品暂定清单中选择产品”,“任何想编制其本国旅游业特定活动清单的国家,应参照适用旅游组织为了数据的国际可比性而编制的《标准国际旅游业活动分类》。”表1和表2是《旅游卫星账户:推荐方法框架》中列出的旅游业特征产品和旅游业特征活动清单。

   旅游业增加值的测算

   旅游业增加值测算的思路

   按照《旅游卫星账户:推荐方法框架》中的定义,旅游业增加值是“由旅游产业和经济体的其他产业为响应境内旅游消费而产生的增加值。”

   旅游业是综合性的产业,其效益体现在与其相关的产业中。它不仅仅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旅游业。按我国的统计制度规定,代码为74110的旅游业“指为社会各界提供商务、组团和散客旅游的服务,包括向顾客提供咨询、旅游计划和建议、日程安排、导游、食宿和交通等服务”。而旅游活动中消费所形成的增加值还包括在住宿业、餐饮业、铁路旅客运输业、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航空旅客运输业等当中。这样,就必须将这些行业中由旅游产生的增加值分离出来,才能完成旅游业增加值的计算。

   《旅游卫星账户:推荐方法框架》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旅游卫星账户的基本结构是以一个经济体内旅游所产生的产品需求与其供给之间存在的基本平衡为基础”。按照它的推荐意见,旅游业增加值的测算思路是:通过需求信息的汇集,测算出境内旅游消费;通过建立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生产账户,得出国内生产者的产出合计;考虑进口及国内产出、进口产品税减补贴等因素,得出国内供给;将境内旅游消费与国内供给进行比较,其目的是从供给中将旅游业所占份额剥离出来,结果是得到一个表示旅游者消费在每种产品的供给中所占份额的旅游业比率;通过计算每种产品的旅游业份额,可以汇总出每种活动的旅游业份额以及美中活动中的中间消耗的旅游业份额;计算产出中旅游业份额和中间消耗的差额,可以计算出此种活动的增加值,将所有活动的增加值相加,就能得到旅游业的增加值。

   《旅游卫星账户:推荐方法框架》的工作内容

   旅游卫星账户中采用了10个表格。这10张表基本上概括了创建旅游卫星账户的人员需要做的工作。这10张表包括:表1、按产品和游客类别分列的入境旅游消费;表2、按产品和游客类别分列的国内旅游消费;表3、按产品和游客类别分列的出境旅游消费;表4、按产品和游客类别分列的境内旅游消费;表5、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的生产账户;表6、按产品分列的国内供给和境内旅游消费;表7、旅游产业的就业情况;表8、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的旅游业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表9、按政府职能和政府级别分列的旅游业公共消费;表10、非货币指标。

   按照旅游卫星账户的建议,表8和表9可作为第二阶段的编制目标。本文着重讨论表1至表6。这几张表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部分:需求部分:表1、表2、表3和表4;供给部分:表5;对比部分:按产品分列的国内供给和境内旅游消费的表6,这也是旅游卫星账户体系的核心。

   从以上表格情况可以看出,旅游业增加值的测算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将来自需求方的调查数据和来自供应旅游商品的产业,即供给方的数据,一同放入一个针对旅游的投入产出框架当中,使旅游相关的供求之间实现合适的平衡。

   需求方面

   需求方面的资料汇总是为了得出境内旅游消费的数据。表1、表2和表3这些有关需求的表格中的数据必须通过调查得来。但是,因为这些调查不是主要针对建立旅游卫星账户来设计的,所以每个相应的微观数据库都需要经过一系列处理,才能估算出在旅游上的花费。

   《旅游卫星账户:推荐方法框架》中指出表4的“最后一列指的是境内旅游消费(现金加实物),它是提供编制一国旅游消费最广泛的计量的总量,而且是求出旅游业增加值和旅游业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基础。”

   供给方面

   供给方面有关数据汇总是为了得到:国内生产者产出总计(按基本价格)。表5是一张供给表,是旅游业特征产业和其他产业(即与旅游业有联系的产业和非特定产业)的生产账户。

   这个表中的数据要从国民账户制造和使用矩阵的数据库中求出,即要将已经存在与国民账户中的信息“转换和划分为”面向旅游业的信息。当然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抄录,比如关于包价旅游、旅行社服务等等,还必须按规定进行数据的处理。表5的表式设计采用了便于与旅游消费进行比较的形式,表5和表6在表式上有不少相似之处,表5上部列出的产出(按产品细分,按基价估价),然后列示中间消耗。这两个价值之差就是按基价计量的增加值。

   这样,表5最重要的结果是得出该表最后一列所示的国内生产者产出合计(按基本价格)。

   测算旅游业增加值

   旅游业增加值可以通过表6的填制求出。

   表6列示了按产品分列的国内供给和境内旅游消费,有关需求和供给的情况都集中表现在表6中。

   我们可将表5种有关产出的数据填入表6中,并将表5中已得出的国内生产者产出合计转换为表6要求的国内供给(按购买者价格计量的),影响此转换的因素有“进口”及“国内产出和进口的产品税减补贴的价值”两项。

   这时应将表4中的境内旅游消费的有关数据填到表6当中来,这样供需的情况就十分明确了。由于国内供给中不全都是供旅游者消费的,旅游者消费只占供给的一定比例,我们用旅游需求来代替旅游消费,这样就可以引出表6中的旅游业比率这个概念。旅游业比率“表示旅游者消费占每种产品国内供给的份额。”

   沿着表6的横行,比较国内总供给与逐项产品的旅游消费,得出按活动和产品划分的境内旅游消费占供给的每个构成部分的份额,进而确定中间消耗构成部分的旅游业份额。

   《旅游卫星账户:推荐方法框架》在提及关于旅游业增加值的测算时,指出“根据与可归于旅游者消费中间消耗产出价值的差额,可以测算旅游者消费产生的增加值”。而且“将对应于所有活动的国内旅游消费的增加值相加就得到旅游业增加值。为了得出境内旅游消费所产生的国内总产值,应该在旅游业增加值上加上减去产品补贴的税收和与旅游产品相关的进口。”

   与旅游业增加值相关的若干概念

   旅游业增加值和旅游产业增加值

   关于增加值,在目前国内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到三种提法:旅游增加值、旅游业增加值和旅游产业增加值。有主张旅游业增加值与旅游产业增加是一致的,也有文章认为旅游增加值与旅游业增加值是相同的概念。

   在旅游卫星账户中,和旅游有关的增加值有两个。一个是tourismValueadded(简称为tVa),我们将之译为旅游业增加值;另一个是Valueaddedofthetourismindustries(简称为Vati),我们将之译为旅游产业增加值。

   这是两个以增加值为基础的与旅游业有关的指标。如前所述,旅游业增加值(tVa)是“由旅游产业和经济体内的其他产业为响应境内旅游消费而产生的增加值”。它不包括向非旅游者提供的服务中所产生的那部分增加值。然而,它的编制要运用对增加值比例的估算。它是一个真正以旅游卫星账户为基础的指标,但是它的测算要求使用一些估算:它不能直接从统计信息当中得出。旅游产业增加值(Vati)是完全建立在供给方法的基础上。它是所有旅游特征活动的增加值之和。它的测算不受境内旅游消费的控制。它没有考虑一个事实,即并非所有的特征活动的生产都提供给了旅游者,它就没有将旅游者获得的非特征活动的生产考虑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