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中医药文化起源与发展十篇中医药文化起源与发展十篇

中医药文化起源与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9:48

中医药文化起源与发展篇1

关键词:中原文化中医药文化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395-01

中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同时也是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中原文化对中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认识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社会;起到了引领人们更好进行生产生活的作用;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新的知识、思想、技术等;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前景必然更加广阔。阐述和梳理中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关系,无论是促进人民的身体健康,提升文化修养,还是促进中原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人类诞生后,就逐渐产生了医药的活动。如今流传的关于医药起源的传说,最早可追溯到伏羲、黄帝时期,中原地区是中华中医药文化的源头及主要发祥地。

一、中原历代先贤的著作,对中医药文化的养生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先秦诸子中,杂家和道家对医学,尤其是对《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影响较大。杂家的代表是吕不韦的《吕氏春秋》,道家的代表莫过于老子、庄子。而吕不韦、老子、庄子都是河南人。吕氏,战国末期政治家,濮阳人;老子,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周口鹿邑县人;庄子,战国前期的思想家,商丘民权县人。老子和庄子提出的清静无为、顺乎自然、返璞归真的养生理论对后世也产生着深远影响。此外,如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墨家创始人墨翟、杂家列子都是河南人,均有关于养生及相关内容的著作,对中医药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中原儒家文化思想影响着一大批中医药名家

中原古代文明彰显着中原古代文化的灿烂,推动着中国古代中医药的发展,造就了众多中医药名家。中原古代文化的核心偏向于儒家思想,是源于汉武帝汲取董仲舒奏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时期也是中医药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儒家思想将孝做为最根本的道德原则,仁则是最高的道德标准,提倡人们将齐家、治国、修身、平天下做为人生理想,其中最高理想当为济世利天下。医者,仁术也。在古人看来,做官与行医,即良相和良医,本质是相同的――济世利天下。因而掌握医术者,特别是儒士们把行医济世做为自己的义务,从而也诞生了一大批的中医药名家。张仲景,河南邓州人,举世名著――《伤寒杂病论》的作者,他本人放弃高官不做,潜心于研究医学,终成一代名医;除此之外,中原地区还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医学家等[1]。这些著名的医药学家,犹如璀璨的群星,指引着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道路。

三、在中原形成的中国古代文字,为中医药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字,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也是记录和传播历史的主要载体。汉字,作为一种成熟的文字,目前为止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起源为殷商时期的甲骨文。[2]研究甲骨文中汉字的几种主要形体,发现基本上是基于中原演变和定形的。

甲骨文的圣地坐落于美丽的河南安阳小屯。在甲骨文中,存在着最原始的中医文献,记载有20余种疾病。篆书,春秋战国到秦朝时期通行的字体。小篆,是秦朝李斯(河南上蔡县人)受秦始皇之命整理简化而成。李斯的小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但统一了天下的文字,而且能够有效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医药文化)。隶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大约产生于秦代。蔡邕(河南杞县人)是东汉末年的大学者,也是书写隶书的圣手和大师。楷书,萌发于西汉,到东汉末年渐趋成熟。钟繇(今河南长葛县人)是三国时代著名的楷书书法家。宋体字与活字印刷术均始创于开封。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简称《说文》),对今人研究中医药学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为东汉人许慎所著,今河南省漯河市郾城人。

四、中原武术文化对中医药文化的影响

河南温县陈家沟为太极拳圣地,河南登封少林寺为禅宗祖庭。太极拳和少林武术创造了灿烂的武术文化。武术的比拼,难免导致肉体的创伤,武术伤科也就随之而生。疾病的“疾”字,就具有带有箭伤而卧床之意,因此医学与武术犹如一对孪生姐妹。少林伤科,继承了佛家伤科学的特色,有自己较为完整的治疗体系:在中医学为基础的大背景下,以经络气血的传输为理论依据;以穴道部位、脏腑经络为辨伤基础;以独特的少林寺秘传内外损伤方、点穴疗法及正骨夹缚等为治疗方法。它既是中医学的一部分,又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拓展了中医学,促进了中医伤科学的发展。武术与中医药的产生和形成均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并逐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发展、完善。它们和中医药文化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五、历代入主中原的朝代对中医药的重视,促进了中原中医药文化的发展

历代入主中原的朝代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北宋时期提倡“兴文教,抑武事”,因此政府对医药学高度重视,逐步制定出一系列的措施促进医药学发展,使宋代的医药文化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多次修订本草,北宋政府就曾四次修本草;建立了各种国家医疗机构,例如在东京开封设立的“熟药所”,是我国最早的官方药局;建立全国医药学中心机构,注重选拔人才,兴办医学教育;组织编写《太平惠民局方》等多部药典;禁巫兴医。以巫术为业的巫师,在社会中长期存在着。历代王朝几乎都采取默认,甚至肯定的态度。直到北宋,政府实行了禁巫兴医的政策,多次颁布了禁巫的法令,为医学的发展肃清道路。北宋政府的这一系列政策,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中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相互依赖,相互促进。通过对中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关系研究,可以促进中医药文化和地域中医药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从而提高中医药地域的知名度,为区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带来进步。此外,还需要需要加大力度来支持高水平中医药的研发项目,并提倡研发拥有自主产权的中药新药。通过将中药新药研发与重大疾病的防治结合起来,期望在艾滋病、肿瘤、高血压、病毒性肝炎、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研究方面做出新的突破,从而达到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目标。[3]中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相互促进,相互依赖。中原的民生产业是中医药文化产业,中医药文化产业也是一个为国富民强保驾护航的利国利民的产业,因此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大力弘扬和发展中医药文化。

参考文献

[1]许敬生.中原古代文明与中医药文化[J].中医学报,2009,24(5):1-6.

[2]许敬生.中原中医药古代文明简论.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D].2009.

中医药文化起源与发展篇2

关键词:中医药旅游产业中国特色中医药资源

一、中医药旅游产业的内涵

众所周知,我们祖国拥有独特的中医药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发出一种新型经济模式――中医药旅游产业,它是以具有药用作用的动植物及中医药文化景观为旅游对象,让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中医药药物知识和体验中医药医疗文化的专项旅游活动[1],并且其作为医疗旅游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我国已经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的蒸蒸日上。

二、我国有特色的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Swot分析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鉴于我国目前中医药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各种条件,对我国的中医药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Swot分析,充分发挥资源环境优势,弥补相关不足,借助旅游产业的平台,将中医药资源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创新发展模式,引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旅游产业逐渐发展成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图表:我国中医药旅游的Swot分析

外部环境分析(ot)

内部资源分析(Sw)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

1.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消费需求的增加

2.中医药逐渐走向世界,为更多世人所熟知了解接受,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3.我国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大力扶持中医药国际贸易1.泰国、日本等国家对中医药的学习开发利用日益频繁

2.一些国家实施霸权主义,阻碍中医药产品流向其国家和地区

优势(Strength)优势机会策略(So)优势威胁策略(St)

1.丰富而各具特色的中医药旅游资源

2.日益增多的中医药国际人才1.整合规范中医药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价格优势

2.国家重视中医药文化资源的保护,有利于中医药资源文化融入到旅游的各个环节1.政府对企业走出国门要放宽政策,注重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

2.国内中医药企业要注重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保护

劣势(weakness)劣势机会策略(wo)劣势威胁策略(wt)

1.中医药旅游起步晚,发展不成熟

2.中医药旅游没有形成品牌效应1.国家及地方政府应统筹规范,制定配套管理体制

2.创新中医药旅游产品,走中国特色旅游品牌之路

3.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旅游人才,提高服务的专业性优质性1.政府出台法律法规,规范整合中医药率市场,促进中医药旅游健康发展

2.学习国外成功经验,打造中国特色的中医药旅游产品

通过Swot分析可知,我国中医药旅游发展具备着优越的内外部环境优势和巨大的机会空间,尤其是日益增多的中医药人才和不断提高的居民收入水平(见附表),为中医药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大空间,但也存在一定的威胁,因此,我们应实事求是,充分挖掘祖国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大化,打造出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生态旅游产品。

附表一:2002年-2010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留学生毕业(结业)情况

表12002-2010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留学生毕(结)业情况(人)

洲名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合计

亚洲921640758695594855898116312147738

非洲16247764121674

欧洲31128676026701562011481267

北美洲127606211856569011258739

南美洲6924876591147213

澳洲1361751019242424142

总计14577389121093700101212311523150710173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做资料整理)

附表二:我国2007年-2012年人均GDp状况

年份人均GDp(本币)人均GDp(美元)人均GDp增长率(%)

200720,1692,65213.6

200823,7083,4149.1

200925,6053,7488.6

201029,7484,3949

201135,0835,43210.1

201238,3546,1009.4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资料整理)

三、中医药旅游产业开发的模式探讨

分析了目前国内发展中医药旅游的条件之后,接下来我们针对以上条件以及中医药资源的特性,并借鉴国外养生旅游的成功经验,从分时分地举办中医药会展、中医药文化交流学习、中医药养生保健会馆三个方面,对中医药对中医药旅游产业开发模式进行全新的探讨。

3.1分时分地中草药会展:

孙思邈亦云:“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工,卒无裨益。”因此,我们只有注意中草药的采收时间才能发挥利用其药效,根据全国不同地区药材采收的季节性,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循环性的中医药会展时间表,在全国开展时令性的中医药展览,例如,春末夏初可采集黄柏、厚朴、秦皮,秋冬适宜采收关木通、大血藤等,就可以在适宜的地区城市开展春夏或秋冬中草药会展,这样既可以避免中医季节性的缺陷,充分发挥中草药药效,又可以满足人们不同季节的需求,在保护中草药的基础上,体现中医药旅游的地域性、时令性,让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在一年四季的旅途中都能感受中医药的带来的福祉。

3.2综合文化交流和体验

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中医药传统文化为载体,在全国各地建立中医药文化馆,定期举办一些具有纪念和发扬传统文化价值的的文化节,如纪念针灸之祖黄帝文化节、脉学介导者的扁鹊文化节,同时也可以在景区定期举办中医药文化趣味赛、开展中医药文化普及日、召开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中医药义诊及讲座等,进一步普及中医药传统文化,为中医药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3养生保健旅游会馆

如今,越来越大的人开始注重养生之道,基本都与中医药有密切关系,可以针对不同的市场人群,建立中医药养生保健庄园,开设女性追捧的中医药美容美体馆、建立中老年热衷的中医药养生药膳、以及中医药抗衰老食疗,同时,也可以建立中医药娱乐健身房,主要开展中医气功、太极拳和五禽戏等一系列中医药保健运动项目,让游客在户外游玩的同时享受高质量的健康生活,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疗效,促进中医药旅游的蓬勃发展。

四、在中医药旅游开发中相关建议

俗话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显然,国内中医药旅游已经具备了有利条件,但由于中国中医药旅游还存在种种问题,因此有必要针对其发展存在问题提出抛砖引玉的建议。

4.1立足中医药文化特色,注重整体战略规划

由于中医药资源的地域性、时令性、生态性,同时鉴于我国中医药旅游发展起步较晚,无论是国家旅游长期规划,还是地方旅游规划,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配套体系,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必须立足国内中医药旅游发展的大局,结合地方中医药资源现状和区域差异,逐渐建立起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医药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体系。

4.2创新中医药旅游产品,打造国际化养生旅郡

传统的中医药养生旅游还仅仅局限在食疗、药膳、文化节等,没有形成品牌效应,而国外很多国家和地区则注重旅游产品的创新,形成了高端的国际化旅居产品,例如泰国,其产品包括多种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如健康疗养、修身养性、海滩与岛屿、历史古迹等特色旅游项目的设计能有效满足病人的多样化需求,使其在环境优美、心情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治疗,有助于病人更快地康复[2]。因此,中国可以借鉴国际领先经验,开发利用中医药资源,创新中医药产品,吸引全球旅客的目光,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中医药旅游品牌,打造国际化养生旅郡。

4.3发展中医药生态旅游,促进资源利用最大化

近几年来,“回归自然”潮流的兴起,使人们对天然植物药的需求越来越大,给中医药自然环境和资源造成巨大压力和破坏,许多中药材产区逐渐缩小,产量也逐渐下降,因此,为了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也是为了保护脆弱地生态环境,更是为了挽救我国的中药材资源,发展中医药生态旅游,对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名贵中药材资源、实现目的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

五、结论

中医药旅游产业是未来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也是中医药资源开发和中国特色医疗产业发展的新领域,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创新发展模式,对我国更好的发扬传统中医文化和促进中医药旅游产业的区域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希望更多学者人士对其给予更多关注和研究,打造出中国特色的中医药旅游品牌,推动中医药旅游产业的健康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群.中医药旅游的产品开发[J].江苏商论,2007(1):80-85.

中医药文化起源与发展篇3

关键词:健康旅游;中医药资源;政策

一、中医药健康旅游相关概念

(一)健康旅游的概念[1]。健康旅游的概念起源于西方,提出距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指的是以追求健康为目标而进行的度假活动,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提供相关健康服务、保健设施和保健场所使人们在观光之余,还能提高健康水平,健康旅游可分为保健旅游、美容旅游和医疗旅游,保健旅游又被称作健康养生旅游,具体形式包括中医药膳、温泉药浴、气功教室,Spa瑜伽会所等以维护和增进旅游者健康为目的而展开的旅游形式。医疗旅游(含美容旅游):指人们为了治疗自身相关疾病而有目的选择旅游地点进行的旅游活动。随着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也不断增长,健康旅游作为三项旅游资源中的一个,以提供健康咨询、药膳调养、养生会所等服务来满足人们对长寿的渴望,依托中医药资源优势来提高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

(二)中医药健康旅游的概念[2]。中医药是华夏五千年传承和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在其广阔的疆域上,中医药依托历代名医大家,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已经成为养生保健的一种特色资源,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中医药健康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概念,在我国旅游行业才处于起步阶段,众所周知我国地域广阔,物种繁多,资源丰富,尤其是中药材资源和特殊地区的地理环境为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中医药健康旅游是将中医药这种名族特色资源跟健康旅游这种新兴概念相结合,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创新,同时也是发展产业经济和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的相关政策

(一)《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合作协议》。2014年2月21日,国家旅游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签署了《协议》,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突出各自领域优势,建立协调合作机制,推动中医药领域和全国各级旅游机构的全面合作,齐心协力促进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二)《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2015年4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了2015年到2020年这五年的中医药服务发展规划,在《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依托中国中医药传统文化元素突出的中医医院、中药公司企业、老字号药店以及中药材种植基地、药膳食疗养生馆等资源,自主开发出中医药特色旅游专线。建设出一批具有中医药特色影响力的度假休闲区、文化广场、主题餐厅、旅游城镇等旅游景点,建立一批和中医药科技、中药材种植、中医养生休闲旅游结合的养生体验基地,开发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旅游商品,打造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规划》同时提出要加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建设,要发挥我国特有的中药资源优势,整合区域内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医疗机构、养生产品生产企业等资源,鼓励社会力量的加入,打造以中医健康养生保健服务为核心,融中药材种植、中医医疗服务、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三)《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2015年8月份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为了促进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行业的稳步发展,必须加强各地区的中医药文化交流,推出一系列以中医药健康理疗服务、中医药保健养生、中医药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特色产品。《意见》还指出,根据不同地域的中医药文化特点,在恰当的地域建立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示范区,促进中医药服务产业和旅游市场相结合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加强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的规范化,制定中医药健康旅游的标准,加强行业服务质量的监督和管理。积极向国外宣传中医药健康旅游,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走向国际,让更多的西方国家接受中国的传统中医药文化。

三、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中医药健康养生与旅游业尚未完全融合。中医药健康旅游是一种新兴产业,目前其发展才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产业链,也并未形成独特的旅游品牌特色。旅游行业与中医药管理部门联动不够紧密,目前已经开发出的中医药旅游资源太少,还有大部分有价值的中医药资源亟待发掘形成新的旅游点。中医健康旅游服务项目太过单一,目前的服务项目只是发挥中医、中药的基本功能,未将中医药文化进行创新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健康旅游产业缺乏掌握中医药知识的旅游服务人员,规范的中医健康旅游服务需要专业的服务人员,游客很难获得良好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体验

(二)缺乏标准化的行业准则。中医药健康旅游是发展中医药的一个契机国家在宏观政策上促进中医健康旅游发展,但在这些政策实施过程中相关具体的标准和细则,或是基层地区为了发展经济而忽视卫生问题,这些都是中医健康旅游业向前发展的绊脚石。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产业,中医健康旅游在行业服务人员资格准入和旅游景点认定上没有较为系统的判定标准,这就使得部分地区出现不规范的健康旅游服务,如以提供养生保健服务为噱头进行不合理收费,劣质或无效的保健品堂而皇之的在这些地方销售,以温泉为例,温泉作为中医健康旅游产业中的一项特色资源,近年来温泉地数量不断增长,然而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矿物质污染问题,在当前情况下部分地区为经济利益而盲目开设新的温泉地,这是对人们健康的不负责,也必将一起连锁反应,严重影响中医健康旅游的信誉和发展。

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中医药管理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的深层次联动。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旅游局为发展中医药旅游事业于2014年联合《协议》,双方部门需在该政策的基础上,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加大力度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的发展,根据双方的部门优势,中医药管理部门积极探索新型中医药旅游服务形式,培养专业的健康旅游服务中医药卫生人才。旅游管理部门加大中医健康旅游项目的宣传推广,鼓励新的健康旅游产业景点的建设,以多项政策优惠推动新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制定健康旅游行业的发展规划和行业准则。中医药健康旅游作为新兴旅游产业,应制定严格的行业准入和安全监测机制,严格筛选健康服务从业人员,加强旅游景点的安全监测,杜绝以谋求经济利益而任意开设健康旅游景点,相关部门应建立系统的监测机制,定期对各旅游景点的环境进行测评并将监测报告及时向社会公布,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参考文献:

[1]白鸥.健康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研究,2010,03:44-49

中医药文化起源与发展篇4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中医药产业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发展空间。新时期人们经常通过服用天然、健康、安全的中医药来达到保健、治疗的效果。重庆市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借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近几年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发展。如何进一步推进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将联系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实际,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运用Swot分析法对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做出研究探讨。

【关键词】

Swot分析法;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

0引言

作为一项新兴起的医疗科学类产业,中医药产业在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作为一项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中医药产业已经逐渐成为了支撑我国市场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产业。放眼国内中医药产业发展市场,中医药产业已经呈现出在一定区域内发展、初步具备一定发展规模、中医药生产中心突出、发展独具特色等发展特点。重庆市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发展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一套中医药产业发展体系。为进一步提高重庆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对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出几点研究对策,笔者将通过Swot分析法,对重庆中医药产业的集群发展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研究得出促进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1Swot分析法概述

Swot分析法是一项国际兴起的具有较强科学性、综合性的分析方法。具体是指通过将研究对象置于具体环境下,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从而就内部竞争环境以及竞争条件两点进行较为统筹全面的分析结论,以科学系统的眼光对研究对象进行较为详实全面的多角度多方位研究分析,并将所研究对象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外界的机遇、威胁等进行列举并绘制成矩阵排列,从而使研究对象从自身角度的缺点与优势、外界角度缺点与优势较为具体地展现在研究者的眼前,从而加强人们对所研究事物的具体了解,既然得出相应的结论,进一步制定出相关发展决策。

2基于Swot分析法的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研究

Swot分析法对产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产业可在Swot分析法下得出自身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进行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同时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加以改进完善,从而促进产业更快更好发展。下面笔者就对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进行Swot分析。

2.1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内部优势

重庆处在高原地区,地势较不平坦,同时气候利于多种中药植物资源的生长种植。重庆所含的中医药资源品种丰富,中医药品牌在市场经济上也占有一定份额。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地道性还体现在特色中医药材料上。多种特色中药材都生长在重庆。

2.2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内部劣势

重庆的中医药产业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重庆对中医药的研究方面还做的不是太精,这就是资金不足所带来的劣势。同时重庆中医药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所产出中药材料质量不稳定。因此部分质量较差的中医药资源材料流入市场,造成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同时重庆没有将中医药的生产制作产业化、规模化,对中医药的生产管理水平较低,没有将新型科技运用于中医药的生产上,中医药生产的技术工艺较为落后,没有开创出一套摆脱传统的创新型中医药产业发展模式。

2.3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外部机遇

国家政策对于重庆的中医药发挥着较大力度的扶持是有利于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国家加大了对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医药产业发展体系。同时国家政策对中医药的发展进行了统筹规划,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以刺激重庆中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国际角度来看,中国的中医药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一定影响力。因此中医药产品的进口贸易总额得到了增长,为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条件。国际合作项目增多,为重庆中医药产业迈向国际化的脚步奠定了基础。

2.4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外部威胁

重庆的中医药产业发展面对着其他省市的竞争,如辽宁、广东等省市,这些省市的中医药产业发展也较为先进,在国内市场上一定程度下挤压了重庆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威胁着重庆中药产业的市场份额。同时除了国内的中医药企业的威胁,国际上也出现了一批极具竞争力的中医药生产制造企业,给重庆市的中医药产业带来了较大的竞争压力。

3对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几点决策建议

3.1对重庆内部中医药产业发展建议

重庆还有国内中医药研究基地,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重庆的分段式地理环境更为多种多样的中医药植物资源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不同习性的中医药植物资源可以满足于不同的分层日照、分层气候,从而使重庆的中医药资源种类丰富、分布较广泛。不同的海拔高度有不同的著名药材生长,比如中低山区域的黄连、党参、杜仲、天麻、金银花、八角莲等职务中医药资源。再往海拔低处,则有丹皮、青蒿、木瓜等中医药资源生长。而浅秋地带则生长着使君子、花椒等中医药材。优良的自身发展优势,再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发挥自身发展优势,从而进一步促进重庆市中医药产业发展。

3.2重庆中医药产业面对外部机遇相关建议

政府部门应鼓励重庆相关中医药企业应建立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中医药产业文化氛围浓厚。相关企业应积极促进市场消费能力提高,鼓励重庆市民经常性选择中医药来进行治病、预防等,从而促进了中医药产业形成良性循环。相关企业应当注重中药的质量建设,树立良好的中医药企业形象,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产业链的扩大。

3.3针对外部威胁的发展决策建议

对于外部的发展优势,重庆的中医药产业企业应当把握住市场拓宽的大好机遇,提高中医药制作质量,将中医药贸易推向更深远的国际市场,提高中医药企业的利润率,进一步积极向国际市场寻求对口企业,从而实现中医药产品的对接。针对目前国际以及省外的中医药发展威胁,重庆中医药产业更应该建立起完备的中医药发展模式,积极应对相关挑战。

4结语

重庆的中医药产业是一个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产业,相关企业应该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对中医药企业的建设力度,扩大重庆中医药企业贸易市场,加强中医药企业集群间的联系,从而加强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力度。

【参考文献】

[1]杨东梅.基于Swot分析的广东省中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07-08

[2]陈小平.地域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05-01

[3]田庆爱.重庆市医药产业集群式发展研究[J].西南大学.2013-05-20

[4]李春光.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以中医药制造业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2010-03-01

[5]刘红宁.时洪洋.薛铁瑛.江西中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10-10

【作者简介】

中医药文化起源与发展篇5

关键词:中医药;产业;养生保健;科技;工i;农业;商业;体育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707(2017)01-0002-04

abstract:withtheguidanceoftCmtheories,aimingatmoldinghealthyproductionmethodsandlifestyles,thisarticlediscussedthetheoreticalbasisandrealizationsignificanceofintegrativedevelopmentoftCmwithscienceandtechnology,manufacture,agriculture,zoology,culture,commerce,lifecultivationandhealthpreservation,healthcareandretirement,healthytraveling,sports,cateringandskincare.promotingtCmindustrytobebiggerandstrongercanalsoimproveservicelevelandservicevalueofrelevantindustriesandfields,withapurposetomakecontributionstomaintainingandpromotingphysicalandmentalhealthofthepublic.

Keywords:tCm;industry;lifecultivationandhealthpreserv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manufacture;agriculture;commerce;sports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实现中医药与相关产业的优势资源整合,培育不同的产业结构,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中医药+”的本质是服务,即通过“中医药+”,把中医药的理念、技术和方法,渗透融入到农业、工业、商业、科技、文化、旅游、生态、养老等相关行业和领域,以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的,带动相关行业和领域的服务水平提升和服务价值提高,既增加了相关产业的经济附加值,又提升了相关行业的消费者满意度,倡导形成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健康生产生活方式,这体现了“产业跨界”的发展思路。

“中医药+”战略突破传统中医药的各项要素,多元创新、融合发展。对传统中医药产业进行升级与改造,中医药的功能渗透到各个产业领域,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全民健康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服务贸易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战略的提出,将是产业融合发展的有力践行,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同时,中医药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其他产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了更广泛的以“中医药+”为先导的各项经济建设新常态。

1中医药+科技

中医药是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当前,科学技术出现从分析向综合回归的发展趋势,这与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科技创新思路完全一致。中医药是我国独有的医学科学,具有丰富的医学实践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能。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快中医药创新,有助于探索医疗卫生领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子,为其他领域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示范借鉴。特别是中医药系统性和复杂性等关键问题的突破,将对生命科学、社会科学、生物医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将会促进多学科的融合和新学科的产生,使人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1]。

2中医药+工业

中医药产业链长、产业面宽,涵盖第一、二、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强,拉动经济增长潜力大,具有生态经济的特点。国家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工业发展水平迈向中高端,拓宽了中医药产业发展领域,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带动中医药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成为促进我国经济中高速发展的新增长点。《规划纲要》提出“促进中药工业转型升级”任务,推进中药工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加强技术集成和工艺创新,提升中药装备制造水平,加速中药生产工艺、流程的标准化、现代化,逐步形成大型中药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

3中医药+农业

近几年,随着中药企业直接投资中药材种植,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吸引了许多农村多余劳动力的就业。同时由于解决了销售的问题,农民的利益得到了保障,种植中药材的村、乡镇、县越来越多,中药材交易市场十分活跃,极大地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的任务,促进中药材种植养殖业绿色发展,实施贫困地区中药材产业推进行动,引导贫困户以多种方式参与中药材生产,推进精准扶贫。

4中医药+生态

中医药是重要的生态资源。如屈志敏等[2]认为枸杞枝叶繁茂,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对改善当地小气候和生态环境起着调节和促进作用。党广清[3]认为中麻黄分布面积广,具有较好的固沙作用和药用价值。王盾等[4]认为胡芦巴种子提取可预防存贮小麦害虫,有望以胡芦巴为原料开发新型植物杀虫剂,减少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何文淑等[5]认为麻疯树不仅仅具有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而且其提取物具有抗微生物、抗寄生虫等功效,是外用消毒产品和植物农药杀虫剂的重要原料。为此,发展中药产业可以有效降低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国家倡导的低碳生活做出重要贡献。另外,中药源于自然,中药产业是典型的生态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具备可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的特点。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还有助于减少药物带来的负面作用,节约资源,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建设美丽中国做贡献。《规划纲要》提出“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的任务,实施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工程,探索荒漠化地区中药材种植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

5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是优秀的文化资源。中医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其整体观、天人合一的理念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和谐、身心和谐的思想一脉相承,其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中医药以人为本,崇尚和谐,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倡导大医精诚的职业道德,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弘扬中医药文化,不仅能够普及医学知识,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而且是繁荣发展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有力举措。同时,将弘扬中医药文化与中医药“走出去”相结合,可以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国家软实力。为此,《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的任务。

6中医药+商业

我国已建立了17个部级中药材专业市场,在推进中药材贸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医药在国际市场发展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中医药已成为贸易相通的重要内容,是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是政策沟通的重要载体。发展中医药,有利于带动我国西部民族医药发展,扩大国际贸易,促进海外投资,增强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医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构建现代中药材流通体系”和“扩大中医药国际贸易”的任务,建设一批道地药材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和可追溯的初加工与仓储物流中心,鼓励中医药企业走出去,加快打造全产业链服务的跨国公司和知名国际品牌,积极发展中药材电子商务。

7中医药+养生保健

中医强调以养生为要务,认为可通过情志调摄、劳逸适度、膳食合理、起居有常等,也可根据不同体质或状态给予适当干预,以养神健体,培育正气,提高抗邪能力,从而达到保健和防病作用。加快中医药发展,有利于推动卫生“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有利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加快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和“提升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能力”的任务,组织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理疗、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倡导融入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

8中医药+健康养老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银色浪潮的来袭将对我国的养老服务产生巨大冲击。“医养结合”是在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的一种新模式[6]。四川省广元市中医院在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上求生存、求发展,努力探索医养融合养老服务,做出了特色[7]。甘肃省积极组织开发药膳在各级各类医养结合机构和老年群w中的推广和应用,探索建立食养、药疗、水疗、沙疗等中医药特色养生、养老新模式[8]。为进一步推动医养结合,《规划纲要》提出“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的任务,鼓励社会资本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探索设立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建设一批医养结合示范基地。

9中医药+健康旅游

中医药健康旅游是中医药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产物,通过旅游活动的方式,可以使旅游者在旅行过程中获取养生保健知识,体验中医药文化内涵,从而达到防治疾患、修身养性、健身康体、延年益寿的目的。目前,广东省、海南省、四川省、北京市等地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进行了中医医疗旅游探索[9]。广东省中医药局与该省旅游局联手,评选出首批19家“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以推动该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的产业化发展;陕西省咸阳市依托传统中医保健资源和丰富的地热资源,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养生、康复、保健项目,打造“中国第一、养生文化名城”等品牌[10]。此外,大连、杭州、桂林、成都等城市也依托当地自然风光和中医养生保健资源,积极开发中医药养生旅游。为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的任务,积极发展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融中医疗养、养生、康复、商务会展、文化传播、中药材科考与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

10中医药+体育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集健身、娱乐、消遣、审美等作用于一体,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体格的健壮,而且对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预防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满足“促进健康”的要求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大众体育的必然趋势[11]。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步提升,“体医结合”模式必将以其独特的功能全面介入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增进健康水平、提升生活质量的保障[12]。传统保健体育源远流长,太极拳、木兰拳、气功等是老年人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的有效运动[13]。每天早晨进行大周天、小周天运动,对老年人增强体质、消除疲劳、强身祛病和延年益寿有较好作用[14]。八段锦是全身性的轻慢松柔的适宜运动,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温养濡润各脏腑组织器官,维持和保护机体正常功能,提高了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15]。彭科志等[16]认为健身和养生相结合将进一步促进医疗卫生战略重点前移,实现以预防为主的健康中国建设目标,不仅可以提高国民体质,预防疾病,而且能减少医疗开支,减轻国家的医疗负担。

11中医药+餐饮

药膳是中医药与中国烹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渊远流长。周文泉[17]认为食疗药膳健脾益胃,对人体具有滋补作用。药膳汤饮是中医养生理论与烹调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如用于气血双补的十全大补汤,常用于妇女产后调理的当归生姜羊肉汤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已有一定的基础[18]。另外,以天然植物为原料的中草药饮料正日益受到青睐。以广东凉茶为代表的植物饮料,符合现代人对健康饮食习惯的追求。目前已上市并形成一定影响力的草本饮料产品有加多宝、王老吉、本草蜜、何其正、板蓝花等品牌[19]。

12中医药+护肤品

中医药美容具有悠久的历史。进入21世纪,人们对天然、有机的绿色诉求已逐渐成为了化妆品原料的两大主流发展趋势。法国的一项调查显示,37%的消费者正在使用天然和有机产品,而有购买天然有机化妆品意向的消费者高达87%[20]。目前,化妆品市场已由原来的化学用品向天然植物的护肤品转化,追求植物护肤理念已经成为消费趋势。运用中医独有的平衡理论和整体观念,并以高科技手段萃取天然草本精华,使产品能有效调养身心,令皮肤、机体、精神达到和谐、形神兼备的最佳状态,焕发自然、健康之美[21]。随着《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中医药美容市场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随着中医药在维护和增进健康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以中医药为主体的国家健康保障模式将会建立,“中医药+”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将更加深入,并进入新常态,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国强.发展中医药造福全人类――在中国科协2010年年会上的特邀报告[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12):1057-1061.

[2]屈志敏,鲍岩峰,黄卉丽,等.枸杞防风治沙效益探讨[J].乡村科技,2014(8):14-15.

[3]党广清.海晏县麻黄科植物种类形态特征及经济用途[C]//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第十届中国西部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北京,2009:62-64.

[4].王盾,张红燕,朱华,等.国内外胡芦巴研究开发现状[J].宁夏农林科技,2001(6):42-44.

[5]何文淑,肖荣贵,杨晓琼,等.麻疯树在贫困地区农村发展和生态建设中的开发前景[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10):33-36.

[6]倪语初,王长青,陈娜.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6,29(5):1-4.

[7]王建宏.广元市中医院:医养融合养老服务备受推崇[J].当代县域经济,2016(1):65.

[8]魏敏.甘肃推进中医特色养老服务[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8):27.

[9]陈坤仪.广东发展中医医疗旅游的市鎏剿[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6):43-45.

[10]刘华云,侯胜田.北京市实施中医医疗旅游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4,27(2):40-43.

[11]彭劲松.中国大众体育的必然趋势:健康促进[J].体育文化导刊,2005(4):32-34.

[12]胡耿丹,.“体医结合”健康促进模式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国家体育总局.第三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集.深圳,2014:222-223.

[13]汤庆华.传统体育对老年知识分子身体机能及素质影响的观察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5):108-111.

[14]周昌圭.寓气功于体育锻炼之中[J].现代养生,2014(12):25-26.

[15]张虎,汪长芳.浅析中国传统养生体育与中医理论[J].当代体育科技,2012,2(9):75-76.

[16]彭科志,陈天琪.健身与养生结合健康促进模式探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2):87-89.

[17].周文泉.食疗(补)药膳的理论与应用[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厦门,2006:48-54.

[18]邓文祥,朱建平,肖作为,等.药膳汤饮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5(12):23-26.

[19]朱向东.天然草本(植物)饮料新品研发与市场趋势的思考[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2(5):192-201.

[20]杜莉.草本植物引领中国化妆品市场[J].日用化学品科学,2011,34(9):39-41,46.

[21]盈盈.草本植物护肤品牌的集群效应――佰草集、SKinFooD、LotionSpa同台竞技[J].市场与贸易中国化妆品,2013(16):68-72.

中医药文化起源与发展篇6

【关键词】胡庆余堂;中药文化传承;中药现代化

胡庆余堂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表征,是中药文化的瑰宝。“江南药王”胡雪岩于1874年创办的胡庆余堂坐落于杭州城吴山脚下南宋御街,时至今日已有138年历史,是中华医药宝库中迄今为止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遗址。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部级中药博物馆,堪称我国中药文化的活化石。“胡庆余堂中药文化”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不断地现代化整合和改良,胡庆余堂已形成包含药材的种植、饮片的加工极、成药的生产、药品的零售以及医疗门诊,甚至特色中医药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极具现代化特色的产业链。胡庆余堂是中国传统中药文化的优秀传承者,是中药现代化发展改良的典范,生动地彰显着我国源远流长的中药文化的活力与魅力。

一、胡庆余堂是中药文化的传承

(1)中药及其制剂的标本保存与展出。中药及中药制剂是中药文化的起源,其保存与展出是对药物资源的保护,对中药文化的巩固与传播,是中药文化源远流长,长盛不衰的力量之源。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的中药陈列厅里展出了1000多种药物标本,除植物、动物和矿物药以外,还有近百种珍贵的化石标本。有限的药物资源,加之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很多传统中药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或者濒临灭绝。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对濒危野生药材,比如犀牛、虎骨、豹骨等国家一级保护药材的展出一方面有警示作用,揭示了我国野生中药资源现状,提醒人们如果不合理开发采用、加强保护,这些药物也将消失;另一方面促使人们思考如何通过人工养殖或寻求其他药物替代的方式来解决稀有珍贵药物日益枯竭的问题。(2)制剂工具的保存与展出。制剂工具是中药文化的载体。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中陈列了各种制药器具,如切药刀、研杵、杵桶、匾子、洗帚;盛药工具,如春花瓷瓶、锡壶、铜壶等。其中作为镇馆之宝的金铲银锅,据记载是由133克黄金1835克白银铸成,用来制造名药“紫雪丹”,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制药设备。(3)中药古方与古籍的收集与研制。中药古方与古籍是中药文化的精髓。胡庆余堂创立之初主要传承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不惜重金从全国各地聘来名老中医,研究、收集、整理确实有效的中药古方、验方,并成功研制一批包括胡氏避疽丹、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等著名的高效中药制剂。后人将收集的处方汇集成册,编订了《胡庆余堂雪泥丸散全集》,共收集有400种中药处方,至今仍有百余种用于生产。

二、胡庆余堂是中药文化的现代化发展革新

(1)旅游产业特色鲜明。依托杭州旅游城市及依西子湖而居的地理优势,胡庆余堂发展了一条成功的旅游特色产业。以中药业有关的人文景观为主,加上中药药膳、保健茶沙龙、医疗馆、针灸馆等系列组合,开发出具有中药特色的旅游资源,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营造了浓厚的中药文化氛围,不仅借新兴的旅游业创收,无形中还广泛地宣扬了传统中药文化,尤其是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有利于建立全球性的中药文化,增加中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改革创新的重要亮点。(2)规范化的中药种植加工及标准化的制剂生产。胡庆余堂在创办时就确立了“采办务真,修制务精”的要求,强调药材至“真”,制作要“精益求精”。以此为代表的中药文化渐渐升华为规范化的中药种植加工及标准化的制剂生产。胡庆余堂自从1997年开始涉足中药种植和饮片加工,在江苏、安徽和浙江省内的丽水、昌化等地设立种植基地,投入科技力量,大力发展规范化种植以及制药技术现代化、标准化与国际化,通过建立Gap种植基地有效解决原料来源不稳定造成产品质量波动的问题。(3)中药与中医结合。“是仁乃术”与“兼济天下”的“仁”文化使胡庆余堂不断探索更加确之有效的中医辨证用药法,催生了中药与中医的一体化。胡庆余堂将名医馆与“望闻问切”的诊断合一化,创建了中医特色的医疗门诊,聘请大量的中医专家为患者问诊,诊断后对症对人开具药方,再到药房抓药,极大地方便了慕名而来寻医问药的人。

以胡庆余堂为代表,对中药文化的历史传承,是对中药文化深厚底蕴的一脉相承,使得中药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中医用药倍受青睐;对中药文化的发展革新,是在优秀传统中药文化的基础之上,使中医用药越来越科学,从而使中药从种植、加工、生产、调配、制剂、销售到使用等各方面规范化,完善中药的质量标准体系,提高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可控性与稳定性,从而推动中医用药稳步向“安全、有效、合理、疗效确切”的方向前进,由国内现代化向国际化进军。

参考文献

中医药文化起源与发展篇7

山西省运城市的中医药资源(特别是药材、医疗服务和组织体制)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2004年以来,国家科技部所属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对山西省运城市的中医药工作进行了持续跟踪调研。2008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课题组在上述工作基础上,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有关专家对运城市进行了集中调研。通过调研和实地考察,结合运城市卫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需要和国家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笔者提出了将运城市设立为国家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设想,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1落实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有必要建设相应的主体功能区

最近几年,中医药事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振兴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成为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战略选择。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未来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战略相适应,“制定和实施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措施”被列入2008年国务院的主要工作,其具体措施已在国务院文件《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中向社会,为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措施的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考虑到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紧迫性、复杂性和系统性,国务院于2007年成立了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研究和协调中医药工作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鉴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广东、河南、吉林等省也分别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大省的目标。结合在运城地区和其他省份城市所进行的各类调研,专家组认识到:①要全面、切实地推动中医药工作的深入开展,不仅需要国家有关部委之间的部际联动,同时也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各类行政管理机构之间积极的纵向与横向的协调和配合,才能够真正有利于挖掘、释放中医药的原始创新潜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建设性作用,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软

实力。②要解决当前我国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应该从政策、体制、人才、临床、教育、科研、产业、标准、涉外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因素的个别性分析和设计思路转变到综合配套改革、协调发展的整体性分析和总体方案设计方向上来,并且只有坚持从实际状况和工作实践出发,才能真正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才能探索出重点突出、措施得力、群众受益的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经验,使“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

当前,围绕建设国家主体功能区的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在积极推动我国区域综合协调发展试验区的工作;与此同时,结合我国卫生事业综合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卫生部正在逐步开展新一轮的医疗改革。为了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部领导下的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以上部委正在进行的工作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中医药事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有鉴于此,结合当前我国中医药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任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专家组认为,在基本不改变现有政府主管部门职能分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建设中医药工作主体功能区即“国家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形式,在密切结合实际、坚持实践先行的原则统领下,创造性地解决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良性发展探索可行路径。目前,运城市设立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基础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建议国家首先在山西省运城市开展建设中医药工作主体功能区的试验,并及时总结经验,适时向全国推广。

2运城市具备设立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条件

2.1运城市正在开展建设中部崛起示范试点城市工作

运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黄河金三角”,全市人口约500万,城镇人口占31%,属于传统的农业地区。由于运城市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社会文化具有我国中部地区典型特征,目前该市正在按照要求启动综合协调发展试验工作。该市利用当地历史悠久、质量道地的中药材种植和以中药材为原料的兽药加工制造业,可以极大地丰富和充实高效生态农业,以技术优势推动普及应用、带动经济优势,使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成为当地群众的自身利益和自觉要求;而认真贯彻“以舒为先、以疏为重、疏堵并举”的方针,广泛调动各类积极因素,使遍布运城城乡的以特色专科为主的中医药服务资源在运城医疗体系中更加普遍,在疾病治疗和预防方面发挥着有效作用,对于提高运城人民的身体健康乃至文化素质、建设和谐社会都极具现实意义。从更广的视野看,运城市中医药资源优势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的充分利用和发挥,对于培育运城市地方经济核心竞争力、实现3个产业结构的演进优化,进而实现地区经济总体的可持续性跨越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同时,这一试验将使运城在中部崛起方面的示范意义内涵更加丰富,实现自主创新条件下具有典型意义的“运城模式”,带动和促进我国中西部的综合发展,甚至可能开创出新的时代条件下中西部地区反哺东部地区医药卫生事业的新局面。

2.2运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创造出许多先进和典型经验

运城市辖临猗、万荣、稷山、新绛、闻喜、垣曲、绛县、夏县、平陆、芮城10县,永济、河津两市和盐湖区,共计13个县(市、区),下辖77个镇、56个乡、13个街道办事处、3338个村委会、7873个自然村,较之中西部其他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城市而言,运城市公立和私立卫生机构众多是一个明显特点,这对保障当地人民身体健康起到了较好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在以“除四害、讲卫生”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中,稷山县太阳村成为中国农村卫生工作的一面旗帜,总结出了抓卫生促保健、以保健促生产的先进经验,创立了全国开展农村卫生工作的新模式,总理亲自为太阳村签发了奖状。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口腔卫生规划管理研究会”在运城召开现场会,推广该市口腔专家牛东平创立的“教学-临床-社区”三位一体口腔疾病防治工作新模式。1997年,山西省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现场会在运城召开。目前,一个集医疗、预防、保健、科技为一体的,国有、集体、个人、公办、私营多种形式并存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已形成规模,广覆城乡,“农民健康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率先为300多万农村居民进行了健康体检并建立了健康档案,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1.7%,卫生主管部门正在积极探索推进卫生事业综合改革和发展的新措施。

2.3运城市中医药工作创新性强,独具特色

20世纪70年代,运城市卫生工作者大力开展“四自”(自种、自采、自制、自用)和推行新医疗法,以头针专家焦顺发、痔瘘专家任全保、骨髓炎专家杨文水等为代表的优秀医学专家脱颖而出。1987年,卫生部在运城召开“全国中医专科医院工作会议”,推广运城小型专科医院建设的经验,运城市曾一度在全省率先落实了“县县有中医院,乡乡有中医科,村村有中医人”。2004年,该市成为山西省农村中医药工作试点市。2008年初,运城市人民政府率先在全国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医药工作的决定”,争取尽快发挥中医药服务在整个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造福运城500万人民。目前,该市根据国家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的文件精神,通过考核颁发“地方粮票”,为民间中医及中医一技之长人员行医提供了准入资格。特别是在运城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该市正在积极准备申报国家卫生部系统的“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试点市”,力求按照中医药的自身发展规律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在服务全市人民群众的基础上,为我国中医药立法探索经验。

2.4运城市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天然条件

运城市人文荟萃,儒、释、道文化各擅其胜,全市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旅游景点达1600余处,其中部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根祖文化旅游已经产生广泛影响,运城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10项)已经颁布。运城人自古以来就崇教重学,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力的人才支撑。由于中医药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运城市的文化基础为中医药的生存、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天然适宜的环境。特别是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代,积极借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的成功经验,能够使运城市的生态农业、旅游业、加工制造业、中医药服务业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链,既可以有选择性地承接产业扩散,更能够通过农业和中医药产业的创意结合,在提升终端服务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附加价值,为未来创新型载体空间的开发探索宏观重大产业政策的经验。

3运城市建设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基本做法

3.1将大卫生、大文化、大产业的中医药发展战略编入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大卫生”理念要求把卫生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审视,既要看到“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也要看到卫生事业发展能够极大地推动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使卫生事业既成为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大文化”理念要求既看到医疗技术在治病救人方面的作用,更要看到“人文化成”在增强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中的基础性作用。“大产业”理念要求既看到经济增长的手段性,更要看到经济发展的目的性,以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衡量、约束和引领经济发展。同时,不仅要看到不同产业内部的运行和绩效,更要看到经济总体的运行和绩效,关注不同产业、不同行业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为了有效解决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中社会群体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与社会性卫生事业滞后的突出矛盾,不能只靠医疗“小处方”,还要靠社会“大处方”,通过统筹兼顾,提高国家综合治理能力。

运城市中医药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可以被认为是运城市中长期总体发展战略中的一个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它首先是服务于地区的总体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它又可以被单独视为一个总体性发展战略(发展规划)。通过大卫生、大文化与大产业的互动发展,构建以中医药为主体的联结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完整产业链,相关行业包括中药材采集和种植、中药加工制造、中药材与药品流通、中医药保健与医疗服务、中医药人才教育与培养、中医药文化宣传(平面与多媒体)与推广(旅游)等。从运城市中医药事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出发,根据实现总体战略目标的需要,在有关各个行业制定具体的业务战略目标,并进一步从组织结构、制度建设、功能机制组合和协调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综合配套的改革和创新(也就是职能战略部分的制定和实施),就构成了运城市中医药大产业的总体发展规划。

运城市中医药大产业发展规划,必须突出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既包括突出中医药的普遍特色和优势,更强调突出运城地方性的特色和优势),充分考虑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把整体配套、协调发展作为目标,以安全的业务运作和成功的品牌建树为标志,使中医药大产业成为运城振兴地区优势传统产业、发展和创新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建设一方和谐社会的支柱性产业。力争产生大区域(如中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性的成功示范效应。

从第一产业而言,要从种植业的经济效益(现实和潜在)比较入手,结合技术因素方面考虑,发挥比较优势。首先鼓励当地传统优势药材的采集与种植,其次鼓励当地中医医疗服务具备优势的领域(养生和治疗疾病种类)所需药材的采集和种植。提高政府和商业机构在药材采集和种植方面的自身业务能力和对种植农户的扶持能力,全力实行对“品种、产地、机构(生产组织)”的品牌(名牌)优惠政策,从源头保证药材质量;同时,编修地方中药志的工作应尽快纳入当地政府的议事日程,以利早日创建本地道地药材知名品牌,改变当地道地药材被邻近省份“贴牌”流转全国、本地医疗机构反要使用“出口转内销”中药材的利益流失局面,提高种植农户和合作机构的赢利能力。

在第二产业中,以优势产品为基本点而非以所有制属性为基本点,发掘、壮大中药加工制造业中的优势厂家;按照符合当前国家药品管理规则的品种、运城当地普遍应用的历史传统品种和运城当地疗效显著可靠并已被患者广泛认可的典型品种(主体应是制度许可的,如专科医院内的某些制剂)的顺序和结构加以规划和支持。除人体用药外,对已在全国渔业养殖业认可的运城市鱼药制造和服务应予以政策支持,鼓励相关企业进行持续自主创新,尽快向禽类、畜类中药制造和服务业扩展,使之成为运城市加工制造业的特色和亮点,成为现有以高耗材(资源消耗)、高耗能为主的加工制造业开展结构优化的生力军。

在第三产业中,中药材与药品流通领域关键的工作首先是要加强政府监管和扶持,确保药材、药品安全。中医养生和疾病治疗服务要继续坚持运城市已经先行一步的改革方向,本着“以舒为先、以疏为重、疏堵并举”的精神,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中医药入手寻找解决公共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问题和发展地区特色产业结合的路径,其中重要的是要把运城中医药事业的特色从以“最后一站”著称的运城中医专科医院为主转向以培育从“最先一站”(中医药文化普及和养生保健)到“最后一站”的全过程优势(“人生健康路上站站都有中医药”)为目标,设法解决和持续改进中医药服务进“保险门”(公费医疗、大病统筹、新农村合作医疗甚至商业健康保险的报销)的问题,使运城的中医药具有足够的肥沃土壤滋润、成长、壮大;此外,在服务对象方面,可考虑以收入水平的两头人群(贫穷人口和富裕人口)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前者可以在政府基本卫生医疗服务中安排,作为“事业”来进行,而后者应在商业化服务领域开拓、解决,作为“产业”、“商业”来开展;在中医药文化建设领域,一方面是中医药人才教育和培养(从事业开始动作,走向事业和产业并重),从培训、进修逐步向正规教育发展,以适应教育管理体制现状的要求,促进运城市文化教育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此外,在中药材采集与种植业、传统中药加工制造业、中医药养生与疾病治疗服务业等各行业发掘和培养一定数量的、有相当质量的、具备典型或特色意义的人物、机构、小地域(小群落)的前提下,培育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在这个产业内既可以充分发掘、增殖运城地区中医药历史、传统的文化价值,还可以通过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建设知识社会。

3.2以基础设施和内容服务有机结合率先建设全民健康高速公路

运城市中医药发展规划,应该首先立足于本地区历史传承和现实具备的资源和要素优势,立足于服务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中长期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寻求完善、创新和扩张。完善以确保现有优势得以正常发挥,创新以寻求新生优势的培育与成长,扩张则是以质量为保障的优势外延。

运城市人民政府在“关于加强中医药工作的决定”中首先明确了指导思想,即以保障全市人民健康为宗旨,以开辟“河东特色”的中医药发展道路为旨归,通过建立长效财政投入机制和扶持中医药政策,完善管理体系,健全服务网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大力促进医疗服务与养生服务协调发展,深入基层,面向农村,服务百姓,充分发挥运城市中医药资源、人才、文化、科技和市场优势。在上述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铺设信息高速公路,服务网络要体现快捷和面对面,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增强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提升群众主动利用服务资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中医药养殖业,保障食品安全,使群众的基础饮食结构达到绿色有机标准,从根本上杜绝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4建设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未来长时期坚持实行的改革和发展方针,建立与发挥中医药的主体功能相适应的中医药工作主体功能区,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更与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发展道路相联系。我们认为,其现实和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通过中医药工作的综合改革和发展,能够从产业层面为发展我国最具优势的主导产业全面铺垫社会基础,通过农业、养殖业、流通、中医药深加工、中医药医疗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优势产业的拉动,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培育运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奠定其区域龙头地位,更快地促进中部崛起。

其次,通过中医药的普及应用和发展,特别是通过全民健康高速公路建设,使中医药的健康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在模式创新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动下,从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层面开拓新路,在产业发展和全面医疗保障之间寻找新的平衡,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基础上的社会福利,突破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点,推进我国卫生事业的综合改革和发展,对我国医疗改革和中医药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第三,通过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能够使我国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发展出能够体现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意志的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根本改变文化贸易的逆差现状,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上,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创造我国保护传统知识产权的典范。通过以上3个层面的综合协调发展,能够让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建立在自身需要的基础上,寻找到自己的主体产业,从整体上推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使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加快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5建议

中医药文化起源与发展篇8

论文摘要:中医药教育不仅是我国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国民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50多年来我国中医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面向未来,中医药教育应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完善中医药教育发展体系,把握中医药教育的战略重点,促进中医药教育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中医药教育不仅是我国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国民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我国整体卫生保健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关系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50多年来我国中医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现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25所,民族医学院3所,中等中医药学校51所,58所医学院校和非医学院校设置中医药专业川,已经基本建立起适应国情和社会需要以及中医药自身特点的中医药院校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疾病谱的变化,社会保健意识的提高,中医药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春节团拜会上说:"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新的机遇,勇于应对各种困难和新的挑战。他还要求大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坚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一是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二是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为此,中医药教育发展也应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医药教育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笔者将自己对未来十到十五年中医药教育的发展趋势、发展目标及重点的几点思考求教于大家,以期抛砖引玉。

一、中医药教育发展概况与趋势

为发展中医药教育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曾做过三次大的规划。

第一次,1982年全国中医药教育会议。为拨乱反正,整顿恢复“文革”期间被破坏了的中医药教育,1980年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了《加强高等中医教育工作的意见》。为贯彻执行这一文件精神,1982年,卫生部在衡阳组织召开了“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会上通过了《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切实办好中医学院》会议文件,明确了未来十年中医学院在布局、规模、专业设置、学制、师资、基地等方面的建设。第二次,1988年全国中医教育工作会议。在该次会议上,通过了《1988-2000年中医教育事业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了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多种办学形式并存、规模适度、专业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有特色的中医药教育体系。第三次,1997年全国中医药教育工作座谈会。会上通过的《关于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中医药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中医药教育工作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各级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一与办学效益,建设中医药教育体系、中医药学科和课程体系、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为实现中医药全面发展服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以上三次大的规划,再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教育的发展之路,即由建立健全办学机构、体制,到建设有特色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再到深化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这样一条由外而内、由点及面、逐步深化的发展趋向。

随着社会发展、经济文化繁荣、科技进步与卫生服务体系、疾病控制体系改革,对中医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3年10月1日,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正式实施,进一步明确了中医医疗、教育、科研和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行为规范,在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同时,中医药教育在发展中医药事业中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凸显,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为此,回顾过去,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依据社会发展的环境和需求,依据中医药教育发展的规律与客观地位,未来十至十五年的时间内,中医药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在现有中医药教育基本框架的基础上,中医药教育以政府为办学主渠道,多种办学主体并存;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加贴近社会经济的发展;结构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各种类型和层次的中医药教育丰富多样;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坚持中医药科学合理内核,自主创新和变革的要求和能力显著增强;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前瞻性和基础性作用将得到凸显和巩固。

二、中医药教育发展目标

所谓发展目标就是发展主体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关于全局发展的奋斗目标。中医药教育经过50多年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校教育已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教育规模逐步扩大,结构和布局渐趋合理,办学形式实现多样化。但是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的不足和弊端也渐渐呈现出来,如培养的人才中医药特色淡化,中医药理论功底不够扎实,中医临床能力不够强等。本着回顾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宗旨,未来十到十五年中医药教育的发展目标应该是:建立和完善四个体系。

1.健全中医药教育政策法规体系。中医药学是承载了浓重传统文化气息并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党和政府的政策法规是中医药教育发展的指南与保障,只有将中医药教育的发展纳入到法制轨道,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服务,才能确保中医药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50多年来,中医药政策法规建设有了长足发展,1982年“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写人宪法,确立了我国传统医药的法律地位;2003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为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规依据,创造了良好的振兴中医的社会环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医药教育政策法规的建设仍落后于中医药教育发展的需要要,落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健全中医药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培育中医药教育发展良好的社会氛围,势在必行。中医药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应包括:教育行政体制设置(公办教育、私立教育、师承教育等);教育投资(教育经费的筹集、使用);教育过程(培养目标、人学条件、修业年限,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教职员的责任、权力、利益、资格、进修、待遇、考核等);教育监督(教育质量的管理与保证)以及中医药保护性立法等。2.完善中医药教育发展体系。中医药教育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为此,应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医药教育发展,以先进教育理念为先导,以人为本,实现比较优势可持续性发展。中医教育教学发展体系应包括:适度的办学规模(与社会发展同步),完善的教育结构(层次、结构、专业、类型),较高的办学水平(条件、质量、效益),资源配置合理、经费投人持续增长、支撑体系健全。

3建立中医药教育传承与创新体系。中医药攀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历经数一千年文化积淀,已积累了丰厚的医药学典籍,形成独特的整体观诊疗思维与方法,以及“大医精诚”的医德风貌。为此,建立中医药文化传承教育平台,加强中医药文化素质教育,已成为培养中医药人才,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在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同时,以创新精神促进中医药教育发展。建立中医教育创新平台,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建设一支学风优良、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竟争力的教师队伍,加大中医药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优化教育结构和科技组织结构,健全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建立有利于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运行机制,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开展前沿探索和战略性研究,实现中医药教育现代化。

4.加强中医药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树立质量是教育生命线的意识,建立中医药教育质量标准,构建中医药教育质星管理体系、质量监督体系和质量反馈体系。加强学科—专业—课程的综合质量管理,实现人才培养素质、知识与技能的平衡发展。

三、中医药教育发展重点

i.有效整合学校资源,形成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格局。中医药教育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的甲医药教育体系,但在一些方面还仍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各级各类学校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审视国家、区域、地方社会发展,建立节约性中医药发展思路,力戒浮躁,力戒盲目进行学校升格、扩大办学规模及单纯进行一专业拓展,调整专业及专业方向,有效整合学校内部资源,走规模、质星、效益协调发展的道路。

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科学的医、校、研、产结合的办学机制。学校的发展,决不能仅仅立足于本身,而是要充分利用区域内外的社会资源,建立完善的教学联合体,根据人才培养的阶段性口标,建立起立体性的教学网络。利用综合性院校的教育资源,避免中医院校的封闭发展,在保持中医的特殊性和独立性的前提下,提高中医院校的综合教育水平。利用教学基地资源,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促进教师的临床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利用教学基地资源,联合建设教研基地、科研基地,形成双从局面。

3.探索长学制的人才培养目标、方法与模式,培养学科交叉、墓础厚实的复合型人才。长学期不是简单的等同于研究生教育,是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而进行,是一种独立的学制教育组织形式,符合了医学本身的学科特点,意味着整个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知识结构和学术体系将会得到重大的改变,其规模的扩大将会推动中医药学科的分化与重组。为此,应牢固树立本科教学的主体意识,深人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创新意识,扩大学生的临床视野、提高临床能力,探素长学制的人才培养目标、方法与模式

4.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建立和完善中医教育质量管理和评价体系。山干中医药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医药教育模式,仍将是争论焦点之一。为此,这就需要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以指导中医药教育的发展。

中医药文化起源与发展篇9

我国养生旅游始于2002年海南省三亚市保健康复旅游和广西省南宁市中药养生旅游,随后在四川、山东、安徽等省市迅速发展,至此养生旅游已演绎成全国的旅游热点。近年来,作为我国医学科学特色的中医药为养生旅游注入了新元素,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为充分发挥浦东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中医药资源的特色和优势,整合资源,丰富旅游业态,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促进浦东新区旅游业转型升级,更好地满足社会日益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加快浦东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健康发展,本文对浦东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发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以期为浦东新区开发中医药养生旅游提供参考借鉴。

一、浦东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发展基础条件

(一)中医药资源丰富

浦东新区现有设置中医科的公立t疗机构共62家,其中三级中医医院2家,二级中医医院2家,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1家。民办中医医疗机构59家,其中中医门诊部10家,中医诊所49家。目前浦东新区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机构共1212家,根据主营项目可分为足浴类、美容美发类、沐浴类、其他(包括减肥、健康咨询等)共4类。其中,足浴类机构共807家,美容美发类机构共263家,沐浴类机构121家,其他21家。新区中医药文化单位7家,其物馆有上海市中医药博物馆,主题园有益大本草园、大团中医药文化展示园(在建),产业园有前滩尚博创意产业园,诊疗机构有上海国医馆,展示馆有公利医院中医文化展示馆、周家渡社区中医文化基地(在建)。截止2015年6月,浦东新区现有从事中药研究开发、生产及行业关联企事业单位42家,其中部级和市级研发机构6家、中药制剂及中药保健品生产企业25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6家、教育培训机构3家、专业中介机构2家。另有中药批发企业19家,药品零售企业822家。目前,浦东新区公立医院中医业执业医师602名,民营医院中医执业医师120名。

(二)中医药氛围浓郁

浦东中医作为“海派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名医辈出,尤以明、清及近代为著。据记载,清道光、光绪及民国期间为之列传者达44人,其中的秦昌遇、秦之枕、王锡琳等不仅医术精湛,深得患者信赖,且能广收门徒,著书立说,造就中医人才,留下传世佳作。民国时期,现在浦东的川沙、南汇地区又涌现许多名医,如上海国医学院创始人陆渊雷、“海派膏方”形成的代表人物秦伯未以及曹仲衡、顾筱岩、张伯臾等均誉满全国。在中医前辈的启迪影响下,浦东中医蓬勃发展,2009年,浦东新区获批成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2013年又获批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中医药服务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2012年至2015,浦东新区基于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开展的中医药预防保健工作总计服务全区170余万人次,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14年底,新区累计推广40项中医适宜技术,一线临床开展推广应用近10万例。浦东通过形式不同的中医药文化宣传系列活动,向不同人群大力开展中医药宣传普及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反响,2012-2015年共举办了主题宣传活动110余场,直接参与人数2.5万余人,辐射人群约计10万人次以上。

(三)旅游产业基础好

浦东新区开发开放26年来,旅游产业获得快速发展,通过体制、机制调整,不断完善管理服务体系,推动旅游产业均衡、创新、融合发展,为浦东提供高水平、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2010年成功举办世博会后,浦东旅游业发展更是呈现出喜人的局面,成为充满活力的优势产业。截止至2015年,浦东新区共有星级宾馆46家,其中五星级17家、四星级16家、三星级13家,星级以下宾馆230家;共有旅行社220家,其中有出境游资质20家,外资1家;共有a级景区20家。其中,5a级3家,4a级6家,3a级11家。旅游行业2015年全年实现直接营业收入145.36亿元,接待游客3633.7万人次。“十二五”期间,旅游产业直接收入和总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5%。

(四)制度创新引领发展

2006年,浦东新区建立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为召集人,分管领导为常务召集人的浦东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新区财政局、发改委、卫生计生委等14个委办局构成,形成政府主导、相关职能部门协调、专业机构实施的推进协调机制;“十一五”期间设立2亿元中医药发展专项资金,“十二五”期间,新区财政落实每年不少于2000万元的中医专项经费和1500万元的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008年,建立浦东新区中医药协会;2010年浦东新区卫生局设置中医药发展与科教处;2011年在疾控中心设置中医预防保健科,在卫生监督所设置中医监督科;2013年成立浦东新区中医药发展中心,同时在妇幼保健所、眼牙病防治所、精神卫生中心设置了中医预防保健科。通过机制体制建设,从组织体制上加强了中医药事业的管理,为浦东新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组织保障。

二、浦东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引领不足,产业发展乏力

总体认识有待提高,无论是从政府,还是从行业,对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认识不足,缺乏足够的重视。从政府政策角度看,尚未出台关于针对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有关的扶持政策,产业发展缺乏引导;从行业角度看,尚未深入地开展对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市场的探索和研究,产业发展缺乏动力。

(二)中医药养生旅游资源开发不够

浦东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中医药文化主题旅游资源严重不足,目前仅有上海市中药博物馆、益大本草园等少数几个旅游景点,而且仅限于观光游览,没有开展有富有特色的中医药养生保健体验项目。此外,浦东新区目前已有的旅游设施只是一般的基础设施,还无法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酒店陈设不能体现养生文化、没有食疗药膳为主题的餐厅,交通设施、娱乐项目体验上与养生文化相关度不高。

(三)产业资源整合不足,产品结构单一

浦东新区现有的旅游资源和中医药资源缺乏融合,部分具有良好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如“上海桃花节”、孙桥快乐丰收节、浦东古镇(川沙古镇、高桥古镇、新场古镇,六灶古镇等)等旅游节事及景点尚未与中医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及开发。另外,现有的中医养生旅游产品开发遵循的还是陈旧的养生旅游模式,如参观博物馆、听讲座、品药膳、观植物、买药材,难以真正实现和满足人们的养生需求,尚未形成以中医药养生体验为主,适应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产品结构。

(三)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人才匮乏

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态,中医养药生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高,相对于传统旅游业而言有其特殊之处:既要懂得旅游服务相关技能,又要掌握中医药文化,另外还要具有涉外旅游的语言能力以及专业化的中医养生旅游策划和管理能力。而目前这些专业还没有实现对接,中医养药生旅游复合型人才严重匾乏。人才的短缺,势必制约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浦东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发展模式探索

(一)模式概述

根浦东新区旅游资源和中医药资源现状及特色,结合浦东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实际,浦东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开发应采用产业渗透发展模式,即中医药养生产业与旅游产业通过不断向对方渗透融合,以形成集都市观光、中医药养生于一体的具有浦东特色的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具体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中医药养生产业向旅游产业渗透,即以中医药养生产业的介入为手段,通过与旅游产业的渗透融合,在增加众多中医药养生体验项目的基础上,从形式上增强旅游景点的中医药养生内涵和旅游吸引力,形成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二是旅游产业向中医药养生产业渗透,是指旅游产业向中医药养生产业渗透融合过程中,旅游产业因占据主导地位而不断主动向中医药养生产业延伸发展,其渗透发展结果主要体现在赋予中医药养生资源以旅游功能,并以此为空间载体实现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浦东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是以两大产业功能互补为基础,来实现产业自身的融合发展。

(二)体制机制

在浦东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下成立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浦东新区商务委员会(旅游处),具体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同时,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行业管理作用,在浦东新区旅游业协会下成立中医药养生旅游专委会,联合浦东新区中医药协会、浦东新区中医药发展中心,研究制定中医药养生旅游行业标准、从业人员的从业标准、旅游产品标准等,指导和规范产业健康发展。

产业发展初期,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多渠道统筹的方法,设立专项基金,以项目招标的方式试点扶持中医药养生旅游设施配置、旅游线路规划试行、相关产品开发等。同时,加强信息服务,支持中医药养生旅游方面的企业发展,鼓励相关企业积极开拓中医药养生旅游方面的新业务,积极培育一批中医药养生旅游企业。

(三)产品开发

挖掘、培育中医药养生资源,有效融入旅游产业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中,即餐饮、住宿、交通(旅行线路)、游览、购物、娱乐(休闲)等行业,使之相互交织融合,构成了一个紧密结合的具有浦东特色的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链。

餐饮方面,一是在现有的酒店宾馆中择优选择试点单位,开展中医食疗药膳配给研究工作,提供养生粥、养生汤等较易配给的食疗药膳服务;另一方面,打造专业性中医食疗药膳餐厅,提供标准的三餐食疗药膳,餐厅设有中医养生专家坐堂,提供以中医体质辨识为主的健康体检,并推荐针对性的食疗药膳。

住宿方面,一是在现有的酒店宾馆中择优选择试点单位,开展中医药文化主题装饰研究工作,装饰以中医药书画为主,并提供中医药养生宣传手册等;另一方面,打造富有内涵的中医药文化主题民宿,以浦东区域内各古镇周边的民宿开发为主,鼓励区内中医药养生旅游资源周边民宿的开发。民宿开发应结合本区域旅游资源及文化资源特色,深挖中医药内涵,提供食疗药膳、养生茶饮、文化展示等专业性、系统性中医药养生服务。

交通(旅行线路)方面,一是择优选取区内知名旅行社,试点研究中医养生旅游线路踩线、产品设计等,将区内中医药资源与旅游资源有效结合,形成了体验性强、参与度广的中医药养生旅游产品。初期,试点探索中医养生文化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各1条,将中医药博物馆、主题园、展示馆、养生会所等中医药资源与区内旅游资源融合;另一方面,在旅游交通工具上强化中医药元素,如配备中医养生专家开展养生专题讲解及简易保健技能传授,发放中医养生宣传手册等。

游览方面,一是在区域内兴建中医药主题景点,如中医文化主题公园、中医文化街、中医文化展示馆等。例如,在新场古镇打造中医药文化街,文化街以中医药文化为底蕴,突出民族医药特色,街区内设医馆区、中医传统文化传承区、中医药特色养生区、中医药商品区等。另一方面,将中医药资源有效融入到区内著名旅游景点。如,在上海科技馆中增加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在浦江游船上提供中医药养生茶饮服务;在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中增设“海派中医”展示区。

购物方面,一是在精致饮品提供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中医药养生旅游附加产品,包括中医药保健食品、中医药美容产品、中医药保健器械、中医药科普读物、中医药文化纪念品、中医药创意产品等。如,中药茶饮系列、中药养生粥半成品系列、中药养生汤半成品系列。另一方面,在区域内兴建中医养生保健产品商店,以“迷你店”为主,“旗舰店”为辅。

娱乐(休闲)方面,一是将中医药资源与区内著名节事活动融合,开展综合性娱乐休闲活动。如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上海桃花节,打造浦东中医药文化节,提供以中医养生文化宣传结合体验互动等服务;将中医药食疗养生融入孙桥快乐丰收节,打造浦东中医食疗药膳节,提供以中医养生膳食宣传结合体验互动等服务。另一方面,择优选取区内养生保健单位,以推拿、火罐、艾灸、刮痧等为主,开展中医养生技能体验与互动服务。

四、浦东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发展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在浦东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下成立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充分整合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相关产业资源,尤其是旅游和中医药管理部门,协调好产业发展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结合本地实际制订有关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加强市场引导。同时,要完善社会组织建设,指导旅游及中医药行业协会加强行业管理,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制订和推行行规行约、技术标准、从业培训等,加强行业自律,指导和规范产业健康有序、科学快速地发展。此外,要努力创建“部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及“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为体制、机制与政策创新提供保障。

(二)加强中医药资源挖掘

浦东中医药养生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目前对这些资源的发掘和整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还远没有得以充分的利用。依托浦东新区中医药院校、科研院所资源优势,充分挖掘传统中医药养生文化时代元素,结合现代社会生活、时代特点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涵,尤其是加强对“海派中医”内涵的深度挖掘,使之成为开发具有浦东特色的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的动力源泉。

(三)配置中医药养生旅游设施

中医药养生旅游设施既包括专用设施,也包括通用设施。针对目前浦东新区缺少中医药养生旅游专用设施的现状,应科学规划、统一部署,遵循因地制宜、保护生态环境、提升文化内涵为原则,在区域内兴建食疗药膳餐厅、药茶饮品店、中医文化主题酒店、中医文化展示馆、中医养生会所、中医文化主题公园、中医养生保健产品商店等产业设施。此外,还应对通用旅游设施进行合理改造和优化完善,使之符合开展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的需求。

(四)推动关联产业融合发展

科学合理制定规划,有效促进浦东新区旅游资源与中医药资源充分融合。通过政策支持、宏观调控等手段促进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而形成有C融合体,优化产业内在结构,消除产业内耗,使产业内部一体化程度得到提高,实现集约发展。此外,要加强推进中医药养生旅游与医疗产业、文化产业、养老产业、康复产业、护理产业、美容产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优化不同产业的空间布局,达到不同产业间优势互补、相互支持,进一步拓展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范畴、规模和模式。

(五)开发中医药养生旅游产品

应充分利用浦东丰富的旅游资源及中医药资源,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特色,开发多元的中医药养生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在浦东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产学研医”结合中的源头作用,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组建产品创新联盟,加强对旅游、中医药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为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要积极开发中医药养生旅游附加产品,包括中医药保健食品、中医药美容产品、中医药保健器械、中医药科普读物、中医药文化纪念品、中医药创意产品等。旅游项目发开应以市场为导向,增加旅游活动的体验性、互动性、文化性、趣味性,融合观光游览、科普学习、休闲娱乐、养生体验、文化宣传于一体,强化中医药文化内涵,满足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六)实施品牌差异化战略

浦东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走产品差异化及特色品牌战略路线,开发出独特的中医药养生旅游产品。在品牌塑造过程中,结合“海派文化”特征,准确定位旅游形象,打造浦东中医药养生旅游品牌。应注重中医药节事活动的开发,提升浦东中医药养生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上海桃花节,打造浦东中医药文化节;将中医药食疗养生融入孙桥快乐丰收节,打造浦东中医食疗药膳节。同时,加强“膏方节”的深度打造与开发。此外,应依托浦东的区位优势和国际影响力,拓展中医药养生旅游国际市场,实施国际化战略。

(七)加强产业人才培养

培养一批具有良好服务意识和专业服务水平的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人才队伍是目前浦东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应依托浦东中医药院校及相关行业协会资源,建立中医药养生旅游人才培训机构,组织各类培训及交流活动,加强对旅游企业管理人员、营销人员、服务人员、导游人员的中医药文化培训,培养一批既懂中医文化又懂旅游服务并具备一定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通过资质培训等形式,加强对区内现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人员的技术培训,进一步促进浦东中医养生保健行业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此外,还应构建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搭建中医药人才交流平台,加强区域间合作与交流。

(八)加大产业宣传力度

浦东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尚处在起步阶段,相关产业主体及社会对中医药养生旅游认同度不高,市场氛围还不成熟。政府应加强引导,充分调动各方参与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广泛探索和研究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发展的市场氛围。同时,应加强开展中医保健养生知识宣传,推介中医“治未病”理念,倡导健康休闲的生活理念和方式,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采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线上宣传与线下宣传相结合,文化宣传与旅游推广相结合,广泛宣传与精准推送相结合,集中宣传与长期宣传相结合的方式,结合浦东新区“智慧旅游”建设,积极打造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整合营销传播平台,完善营销渠道,创新营销模式,加强对浦东中医药养生旅游的宣传和推广力度,进一步提高浦东中医药养生旅游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中医药文化起源与发展篇10

关键词:网络文化;藏医药文化;积极作用;消极影响;对策

互联时代,网络文化正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说:“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1]藏医药文化是藏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面对网络文化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如何使之既能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又能适应网络文化的发展规律?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网络文化对藏医药文化的积极作用

2012年12月7日,在参观考察腾讯公司时指出:“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这是一个世界潮流,而且这个互联网时代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进步推动作用。”[2]

1.网络文化改变了藏医药文化的保护方式

藏医药文化传统的传承方式是以纸质文化典籍为载体、通过教育进行传承的,其缺点是纸质文化典籍容易损坏,保护较困难。不管师徒传承,还是学校教育,都容易出现信息丢失、技术失传问题。利用数字技术,将各种文化典籍和藏医药大师的教育实践进行保存,改变了传统的传承方式,有利于藏医药文化的保护。比如,藏医学院整理出版的《中国藏医药影印古籍珍本》及其光盘,奠定了打造藏医药文化数字化研究中心的基础,并有效保护和积极促进了藏医药文化发展。

2.网络文化丰富了藏医药文化的传播渠道

网络文化以信息海量、内容丰富、检索便捷、传播超时空等优点成为人们了解和学习知识的重要选择;它共建共享的优势既赋予了人们参与其中的乐趣,增添了学习积极性,现代远程教育更是为人们学习藏医药文化提供了机会。藏医药文化发展绝对不能远离网络文化的快捷传播渠道,要积极搭上这条信息高速公路,走上发展的快车道,才有可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否则,故步自封只能导致日渐萎缩,直至湮灭。比如,各种藏药通过网络营销正日益被人们所了解、认识和接受。

3.网络文化拓展了藏医药文化的发展视野

藏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宝库的珍宝,是人类极其珍贵的伟大医学遗产,是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藏医药文化未来发展要面向青藏高原,更要着眼中国,放眼世界。网络文化的高度开放性既有利于打破藏医药文化发展的地域局限,又润物无声地打开了藏医药文化自我封闭的发展观念,不断地拓展了藏医药文化发展的宽广视野。

4.网络文化整合了藏医药文化的宝贵资源

青藏高原地广人稀、山高水深,交通非常不便,各种资源稀缺且极为分散,不利于藏医药文化发展。相对封闭的地理自然环境,导致对先进的异质医学文化不能迅速吸收和借鉴。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为藏医药分散的宝贵资源的整合提供了可能,也为学国优秀医学文化创造了条件。例如,远程医疗系统实现了不同地域之间的医疗会诊、医学教育和医疗保健咨询。

5.网络文化搭建了藏医药文化交流平台

开放与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文化都因开放与交流缤纷多彩,因自封与闭塞日渐枯萎。网络文化为藏医药文化开放交流注入了强劲动力,提供了相互交流平台。网络为藏医药文化思想观念的变革、学术观点的交流、与异质文化的碰撞,搭建了得天独厚的桥梁。

二、网络文化对藏医药文化的消极影响

1.信息数字化的准确性降低

任何信息只有通过数字化才能在网络上传播。藏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大部分物质性内容是能数字化处理的,但精神性内容却很难数字化。比如,藏医药典籍可进行数字化处理,而疾病诊断则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细心体悟,无法数字化处理。另外,藏医药文化数字化转化过程中有些信息会失真或丢失,就像翻译外文一样,很难做到完全与原文一样。

2.技术落后,跟不上发展需求

近年来,我国网络文化发展迅猛,但在自主创新方面还相对落后,地域和城乡差异十分明显。通过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网络文化有了长足发展,但仍有较大差距;藏文软件的开发为藏医药文化网络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撑,但在利用现有网络技术传播藏医药文化过程中,还缺乏更适合藏医药文化自身发展的创新技术。信息技术的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藏医药文化发展的突出瓶颈。

3.垃圾信息消解人们的正确认识

网络文化共建共享,使任何人可以自由、自主地获取或信息,但容易使信息丧失权威性,为不确切或错误的信息传播提供可乘之机。认识的偏差或恶意的传播,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真假难辨、以讹传讹,使人们认识混乱、陷入困惑,不断消解着的正确认知。

4.人才资源匮乏,优势发挥受限

当前的藏医药高等教育过于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培育显得不足。不仅缺乏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的高端人才,也缺乏具备高素质的藏医药文化人才,更缺乏两者有机结合的人才。不懂网络信息技术无法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引领技术;没有对藏医药文化的深刻把握,很难探索出适合藏医药文化发展的网络平台。在没有既懂藏医药文化又懂网络信息技术的双重人才条件下,还缺少促使这两类人才有效合作的制度、机制和途径。

5.受强势医学文化的冲击更大

网络使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更便利、交融更频繁、交锋更激烈。当今世界医学文化领域中,西医西药是主流文化,占主导地位,对藏医药文化有着强烈的冲击。比如,藏医药文化的核心在于藏医思维的养成,即用藏医理论诊断病症和治疗疾病的意识。但现实生活中,一些藏医医生用西医观点认识疾病,更多人也有意无意地接受了西医的观念。这里不是说接受西医观念不对,而是说养成藏医思维任重道远,应深入思考作为弱势的藏医药文化面对强势的医学文化,如何保持自身的独特性。

6.网络安全受到了挑战

把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比喻为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在藏医药文化发展过程中,加强相关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处理好网络的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

三、利用网络文化大力发展藏医药文化的基本对策

面对网络文化惊涛骇浪般的强烈冲击,藏医药文化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千载难逢的时机。任何文化只有顺应时展的要求,并能保持自身的特色,才有坚强的生命力和内在活力。故步自封、拒之门外就意味着倒退和自取灭亡,盲目自大、随波逐流则昭示着被同化和淘汰。因此,大力弘扬藏医药文化就要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主动避免其消极影响,才能使之传承下去、永放光芒。

1.充分认识藏医药文化时代价值,掌握和尊重网络文化发展规律

藏医药文化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种理论精微、内容丰富、体系完备的传统医学文化,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和强劲的生命力,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我们对藏医药文化要有这种自觉和自信,才能全面整理、深入挖掘、积极发现她的时代价值。同时,不能无视或忽视网络文化颠覆性的发展,而要认真研究网络文化的发展规律,并尊重这一规律,创造条件利用这一规律,从而积极弘扬藏医药文化的时代价值,最大限度地为人类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科学地吸收和借鉴一切优秀的医学精华,特别是西医的主要发展成就,为藏医药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大力培养具有现代知识的藏医药人才,全面拓展网络空间

人才是第一资源。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强调:“建设网络强国,要把人才资源汇聚起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队伍。”[1]藏医药文化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首先要积极培养一支能把握藏医药文化的精髓,科学认识和对待藏医药文化的人才队伍;还要培养具备现代科学知识,特别是精通网络信息技术知识的人才;让这些人才共同工作,形成一个协同作战的团队。在“内容为王”的网络时代,没有优秀的作品难以吸引人的眼球,不能引起相当的关注有可能被边缘化。因此,藏医药文化要全面拓展网络空间,不能没有优秀的内容和鲜活的形式,这一切都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

3.鼓励相关网络信息技术开发,开拓创新藏医药文化发展模式

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严重制约着藏医药文化的发展,制定有关政策鼓励新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开发,弥补技术落后的局限,开创藏医药文化发展的新局面已势在必行。比如,传统的藏医天文历算依赖人工推算不但费时费力,还容易出现失误;而现在开发出的相关软件只要输入有关数据就能快速精确地算出结果。尽管这种技术目前只能算是初级的运用,但也能从中看到网络信息技术的伟大力量。如果能积极开发出更多更新与藏医药文化发展的相关技术,必将改变藏医药文化的发展模式,使藏医药文化更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

4.努力打造藏医药文化的数字化基地,建设数字图书馆

积极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扭转网上藏医药文化信息匮乏的局面。对藏医药文化的大量珍贵文物、文献和有价值的知识信息,要通过网络信息化技术,有选择地进行挖掘、整理、加工,使之成为数字化信息资源库,努力打造藏医药文化的数字化基地,为开发利用藏医药文化的信息资源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利用藏医药文化的独特优势,抓住信息数字化的有利时机,建立藏医药文化的世界研究中心,占领藏医药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5.全力抓住政府政策支持的机遇,促进藏医药文化融入世界发展潮流

藏医药文化的发展需要政府有关政策的全力支持。国家对及周边藏区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将藏药产业作为高原特色产业给予支持和鼓励;作为面向南亚的“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阵地,还有国家推进的“互联网+”政策,都与藏医药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将更多的藏医药文化的优秀资源放在网上、推向世界,让世界了解藏医药文化,扩大藏医药文化的影响,促进世界医学文化的多元交流,将使藏医药焕发出新的更大光彩。

作者:李启凤单位:藏医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