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医药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0:01

当前中医药发展篇1

[关键词]中医药;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互动关系

一、中医药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概述

(一)中医药国际贸易

中医药国际贸易,是指从事中医药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民事主体,通过买卖、转让、许可、合作、跨境交付、自然人流动、商业存在、境外消费等形式,实现中医药货物、技术或服务等医疗要素跨境移动的经济活动。中医药国际贸易属于国际贸易的一种,国际贸易的一般属性和特点同样适用于中医药国际贸易。

(二)中医药国际投资

中医药国际投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医药国际投资是指从事中医药国际投资与金融服务活动的民事主体,通过直接投资设厂(绿地投资)、跨国并购、间接投资(债权投资)、债转股等形式,实现国际资本与金融在中医药领域跨境移动的经济活动。狭义的中医药国际投资仅仅是中医药领域的国际直接投资,包括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两种模式。中医药国际投资属于国际投资的一种,国际投资的一般属性和特点同样适用于中医药国际投资。

(三)中医药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发展的不协调

截至目前,中医药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发展十分不协调。中医药国际贸易兴起几十年,在世界范围内均有一定的影响力,且正在呈现快速发展趋势,而中医药国际投资却发展十分缓慢。从长远看,随着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加快,最终由以中医药国际贸易为主的中医药国际经贸格局将转向以中医药国际投资为主的中医药国际经贸格局。如何加快推进中医药国际经贸格局的转变,需要厘清中医药国际贸易与中医药投资之间的互动关系,洞悉和深刻认识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中医药国际贸易是中医药国际投资的前提和基础

(一)中医药国际贸易是中医药国际投资的前提

中医药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是中医药国际投资启动的前提。如果中医药国际贸易可以满足进口国的实际需求,中医药国际贸易能够比较顺畅和经济地进行,中医药国际投资就没有必要实施。从国际投资的成本节约和竞争优势理论来看,中医药的国际投资综合经济成本应当低于国际贸易,而且国际投资应该有相当强的竞争优势。有了中医药实际需求,才会有中医药国际贸易。当中医药国际贸易不能完全满足中医药实际需求的时候,中医药国际投资才会悄然登场。所以,中医药国际贸易是中医药国际投资的前提,中医药国际投资不可能在没有任何中医药国际贸易的地区开展,除非中医药国际投资是非市场化的行为。

(二)中医药国际贸易是中医药国际投资的基础

国际贸易是国际投资的基础,是国际经贸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医药领域也不例外。以我国国际经贸发展为例,在改革开放之初,外国商品最开始以各种贸易形式进入中国,以满足我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当时的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几乎没有。国际贸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外商开始以合作、合资形式在中国投资设厂,再到后来,外商独资企业才开始出现。需要指出的是,时至今日,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和资源管控加强,一些外国企业开始逐步撤离中国,中国企业加快了对外投资的步伐。2014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数量首次超过中国吸引外资的数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2014年我国共实现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160亿美訛譹,中医药国际投资迎来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中国2014年海外投资数量首次超过吸引外资数量,与中国有着大量贸易出口有着密切联系。国际投资首先选择有需求的国际市场,而是生产所在地成本较低,这些地方通常就是国际贸易的进口国所在地。中医药国际投资也符合这个基本规律,中医药国际投资一定是首先发生在有着广泛的中医药需求,且投资成本相对不高的地区或国家。综上所述,中医药国际贸易的广泛开展,为开展中医药国际投资培养了需求,开拓了市场,提供了信息,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三、中医药国际投资是中医药国际贸易的延伸和替代

(一)中医药国际投资是中医药国际贸易的自然延伸

中医药国际投资是中医药领域资本的跨国移动,是对中医药领域货物跨国移动的再发展,是中医药国际贸易的延伸。近年来,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医药领域的国际投资也日益升温。主要表现为海外“中医中心”“中医孔子学院”(仲景学院)、海外中国中医院等一大批医疗机构纷纷在海外落地,源源不断为海外人士提供中医药医疗和保健等方面服务。实现了中医药服务的真正国际化。

(二)中医药国际投资是中医药国际贸易的合理替代

中医药国际投资随着中医药国际贸易的发展逐渐产生。随着中医药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在海外的需求数量日益增多,当中医药国际贸易成本上升,或者中医药国际贸易存在障碍的时候,中医药国际投资将会自然产生。截至目前,中医药国际投资主要表现为设立海外中医医疗保健机构、建立中医药物流中心、设立中药企业等。从规模上看,中医药国际投资还是处于初级起步阶段。

(三)中医药国际投资是中医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医药主要是经验科学,尚不能被西方广泛接受,特别是中医药理论体系和文化基础与西方社会广泛存在的逻辑思维和科学认知还存在冲突,目前中医药国际交流还大部分以贸易为主。随着自然疗法在全球兴起,特别是中医药界杰出代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声誉也越来越高,更会有多的国家承认与接受中医药。当简单的中医药国际贸易不能持续满足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需求时,中医药的国际投资也将兴起,主要表现为海外中医医疗和保健机构的兴起。

四、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是推动中医药国际贸易和投资的纽带

(一)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是中医药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

广义上,中医药国际贸易应当包括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其中最为主要是中医药货物贸易和中医药服务贸易。虽然目前中医药货物贸易数量相对较大,在中医药国际贸易中占据较高的比例,但是其对中医药国际化的影响较弱,对中医药国际化的贡献度仍未达到理想的高度。中医药技术贸易数量较少,主要存在于中医药国际科研合作中,以联合研发、合作开发、技术咨询、合作课题等形式存在,对中医药国际化的贡献度最小,影响力不大。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特别是以商业存在形式开展的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应当成为中医药国际化的重头戏和主力军,这是由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一般规律决定的。从目前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情况来看,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发展潜力较大,发展速度较快。近三年来,我国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取得了一定成绩。一方面,各大中医药医疗保健机构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加快了中医药国际服务的步伐,加强了中医药国际服务的能力,一批国内医疗机构的“中医药国际医疗中心”“中医药国际医疗部”建立起来了,为外国人士提供了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另一方面,我国启动了“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建设名录”和“中医药服务贸易现行先试骨干企业(机构)建设名录”工作,19家机构被纳入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骨干企业(机构)建设名录,各个省、自治区或地级市被纳入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建设名录訛譺,加快了签署机构和地区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部分。此外,国外中医药国际医疗与技术交流合作中心、中医药发展中心、中医中心、中国中医院等机构相继建立、为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提供了固定基地。

(二)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是中医药国际投资的主要领域

开展中医药国际投资,主要形式包括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目前,海外中医药医疗和保健机构还比较少,规模也比较小,难以成为资本并购的目标。开展中医药国际投资,主要是以绿地投资为主。目前,我国正在推进中医药的国际化,主要还是以投资设立中医药医疗和教育机构为主,中医药服务贸易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中医药货物贸易和技术贸易投资,目前投资量不大。因此,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成为了中医药国际投资的主要领域之一。

五、中医药国际贸易和中医药国际投资相互促进

中医药国际贸易与中医药国际投资虽然发展速度和时间历程差别较大,但是,中医药国际贸易与投资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中医药国际贸易可以为中医药国际投资提供市场信息,中医药国际投资可以为中医药国际贸易开辟新的领域。

(一)中医药国际贸易为中医药国际投资提供不竭动力

几十年来,中医药国际贸易源源不断地进行着,为中医药国际投资奠定了文化、信息和市场基础。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世界上171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医已先后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奥地利、新加坡、越南、泰国、阿联酋和南非等29个国家和地区以国家或地方政府立法形式得到承认,18个国家和地区将中医药纳入医疗保险。訛譻在中国境外,有10万多家诊所等医疗机构(有的国家不认可其为医疗机构),30多万中医药从业人员,700多所中医药教育机构,每年有大量的科研资金资助中医药研究。前述人员中,属于中国籍的自然人或其他组织机构在海外赚取外汇,到中国兑换成人民币的行为,其实质就是中医药服务贸易。中医药在海外以各种形式生存并发展着,促进了中医药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为中医药国际投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需求信息,为中医药领域的国际投资奠定市场基础。

(二)中医药国际投资为中医药国际贸易开辟新的领域

截至目前,中医药国际贸易还基本上停留在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有形货物出口,以及以自然人流动、境外消费为主要模式的少量服务贸易,中医药技术贸易基本上还未提到日程。实际上,从国际贸易的世界格局来看,服务贸易的比例正大幅度提升,货物贸易的比例在逐年下降,技术贸易在国际间也比较活跃。因此,目前中医药的国际贸易格局与普通货物的国际贸易格局,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以商业存在为基本模式的中医药服务贸易尚未发力。当国际资本以商业存在模式开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时候,中医药真正国际化的时代也就来临了。

六、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若干建议

(一)培育和组建中医药领域的跨国公司

商业存在模式下的中医药服务贸易,是中医药服务贸易的主力军。然而,通过跨国投资设立海外商业存在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存在巨大的风险和困难,不是某一个中医药医疗机构、某一个中医药从业人员可以完成的,需要由中医药服务贸易集团等跨国公司来实施。跨国公司,是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和管理的聚合物,具有很强的市场开拓、风险防范和适应能力,已经成为跨国经济交往最主要的主体和形式。组建中医药服务贸易集团等跨国公司,将成为中医药企业走出去发展的必经之路。所以,在政府主导下,根据市场规则,适时组建有实力的中医药服务贸易集团等跨国公司,可以为中医药服务贸易奠定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二)加快合作推动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本土化发展

开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初期阶段,可以考虑与当地医疗机构或相关机构一起合作,共同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在当地的发展。在东道国设立具有东方特色的医疗机构,需要克服文化障碍、法律障碍、制度障碍、市场障碍、管理障碍和信仰障碍等,单独依靠中资机构推进,不是最优做法。从合作开始,先建立互信基础,再走向控股或独资。外资进入中国的发展历程,验证了这个经验是有效的。此外,与东道国机构合作,可以消除当地政府的疑虑和担忧,消减竞争对手的恶意抵制,防止西方不良用心人士假借“意识形态”和“文化侵略”之名“借势”兴风作浪,增加风险预测和控制能力,提供国际投资效益和水平。

(三)培养中医药领域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崛起,需要吸纳大量精通“中医药外语、中医药涉外法律、国际投资、国际贸易”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中医药教育主管部门、中医药教科研单位和中医药企事业单位应当“强强联合”,发挥“协同创新”优势,为中医药服务贸易储备一批中医药服务贸易人才,为中医药服务贸易迅速崛起奠定人才基础。

(四)积极推进中医药国际服务标准建设

当前中医药发展篇2

关键词:医院药品库存控效期管理

医院近年来也逐渐进行了改革,医院的药品管理对于医院的正常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医院的药品库存管理问题逐渐受到重视,药品库存控制不当不仅仅会影响医院药品的使用,同时也会增加医院的药品管理成本,降低医院的经济效益。医院的药品库存控制方式是否合理对于药品的效期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医院的药品进行有效地管理可以保障药品库存的有效控制及效期管理。当前医院应该积极重视药品的库存控制及效期管理,保障医院的药品质量和供给。

一、医院药品的库存控制及效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制医院的药品库存控制对于医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医院的药品库存可以保障医院的治疗及时有效。另一方面医院的药品库存控制还可以降低医院药品库存的成本增加医院的经济效益。医院药品的库存控制及效期对于医院药品的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医院的药品库存控制及效期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医院药品的使用,增加了药品管理的成本,这对于医院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当前医院药品库存控制及效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药品库存控制及效期管理意识不强

当前医院对于药品库存控制及效期管理的认识还存在着不足,导致管理中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很多医院的药品管理人员对药品的管理存在着一定的误解,由于缺少相关的认识,导致药品管理问题逐渐增加。另外由于缺少相关的认识导致药品的库存管理缺少相关的管理措施,很多医院并没有认识到药品库存控制及效期管理的重要性,忽视了医院的经济效益。当前医院对于药品的库存数量管理并不十分精细,造成很多药品的数量差错,影响了正常的药品库存控制管理。

(二)药品库存控制及效期管理的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

医院的药品管理对于满足病人的需要和医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由于医院的药品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导致药品管理不合理影响药品的正常使用。一方面药品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对于药品的库存控制及效期管理应该由专门的人员负责,管理人员不但需要懂得药品管理知识同时还需要懂得药品的库存控制知识。但是当前医院的药品管理人员大都不是专业的药品管理人员,这对于药品的控制及效期管理有着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药品管理人员的药品核对工作不负责的现象有所增加。药品的管理应该及时进行数量核对,清算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进行药品的库存控制,但是由于一些工作人员的不负责任导致药品的核算不及时,这对于药品的库存控制及效期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影响了药品的正常使用和医院药品库存的成本,进而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

(三)药品库存控制及效期管理不规范

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医院的药品库存控制及效期管理也面临着挑战。当前医院的药品库存控制还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方式,但是这种管理方式已经不能解决药品数量增加带来的库存问题,医院还没有完全实现电子化的药品库存控制。另外传统的药品控制及效期管理方式导致药品信息核对失误的现象增加,这对于药品库存的管理造成了影响。另外由于医院对于药品的库存数量检查不及时导致药品不能及时使用,这对于病人和医院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医院药品的库存控制及效期管理的分析

医院的药品库存控制及效期对于药品的使用和医院的经济效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当前医院对药品的库存控制不合理导致药品使用不及时,由此引发的医疗事故也有所出现,这对医院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医院药品的库存控制及效期管理应该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这对于医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建立完善的药品库存制度

当前医院在药品的库存控制及效期管理中应该按照《药品管理法》进行管理,同时医院也应该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障药品的管理有章可循。当前针对医院药品管理中信息不真实现象应该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实现药品的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另外,对于药品库存数量的控制和药品的保养都要建立完善的制度,药品的报损要有完善的审批制度和程序。这样可以及时的了解药品的使用情况,对药品的库存进行及时清算,更好地管理医院的药品库存,维持药品的有效期限。

(二)提高药品库存管理人员的素质

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服务人群数量的增加,医院所需要的药品数量和种类也随之增加,这对于药品的库存管理形成了一种新的挑战。当前医院的药品库存控制和管理论人员的素质有待于提高,一方面需要加强药品管理人员责任感的培养。医院的药品数量众多,药品的种类也十分复杂,作为药品管理人员需要有比较强的责任感,这样才可以更好地管理药品,保障药品的数量信息真实有效,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维护医院的利益。另一方面需要提高药品库存控制及效期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医院药品的库存控制及效期管理人员不仅仅需要掌握相关的药品知识,同时还需要了解库存管理的知识。对医院的药品库存管理人员应该加强相关的培训,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药品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同时也可以有效地维护医院的利益,降低医院在药品库存上的成本投入,节省相关的开支。

(三)对医院的药品库存管理制定计划

当前医院的药品库存控制及效期管理成为医院药品管理中主要的问题,这不仅仅关系着药品的使用,还关系着医院的经济效益。当前医院的药品库存管理中由于缺少相关的计划导致药品的使用和库存管理中问题比较多,在今后的药品库存管理中应该制定详细的计划,以免影响药品的使用,既不能使药品的库存积压,也不能导致药品供不应求。药品库存控制中应该制定相关的采购计划,这样可以有效地保障药品的及时供应。除了保障药品的采购数量之外还需要保障药品的质量,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医院的正常运行,保障患者的合法利益。另外医院的药品库存还需要对药品进行有效地更新,严格执行”先进先出”的原则,确保药品的有效期限。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药品的更新换代十分迅速这对于医院的药品管理也是一种挑战,医院的药品库存控制应该确保药品的质量和有效期,及时地对药品进行更新,保障药品的正常使用,同时也可以以新药品取代旧的或者是效果不明显的药品。

(四)对药品的库存控制及效期管理进行监督

当前由于缺少相关的监督措施,导致药品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日益增加,这对于药品的使用和医院的发展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当前应该加强对药品管理的监督,维护医院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加强对药品管理人员的监督。作为药品管理人员应该有比较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保障药品的及时供给和管理。当前药品管理者应该对药品的库存数量进行严格的登记,建立药品使用数量登记表,对药品的使用情况进行核算,同时更好地了解药品的库存数量,及时进行补给,确保药品的正常使用。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药品库存控制的监督。当前由于药品的库存管理不当导致的医院的经济损失有所增加,医院应该加强对这一工作的监督,确保药品库存数量核算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对于药品的库存进行定期核算检查,确保药品的库存既不影响正常使用,同时也不会增加医院的经济成本。

除了以上措施之外,医院的药品库存控制及效期管理技术也应该进行改进,应该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药品的库存控制也应该采用这种先进的计算机管理,将药品的库存信息进行等级入库,同时药品的使用也应该登记到电子系统中,这样既可以节约库存信息整理的时间又可以了解整个药品库存的主要情况。当前的医院药品库存及效期管理对于医院药品的使用有着重要的关系,医院应该采用有效的措施对改革药品库存管理系统,提高医院的药品库存控制及效期管理水平。

三、结语

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展,医院的发展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当前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医学药品的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加,这对于药品的库存控制及效期管理构成了一定的挑战。医院药品的库存规模不仅仅影响药品的正常使用,同时也对医院的药品管理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医院应该合理的控制医院的药品库存数量,维护医院的稳定和发展。医院应该改善药品库存控制及效期管理的方式,更好地实现对药品库存的管理,提高医院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当前中医药发展篇3

关键词:瑶族;医药;法律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1X(2016)03-0083-07

瑶族世代生活在我国南方的山地地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利用当地的植物药物防治疾病从而与自然环境做斗争,这些独特的医药被称为瑶族医药。新中国成立前瑶族的传统医药发展十分缓慢,在瑶族地区,由于宗教迷信、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当地民众生病了不愿就医,反而愿意选择用向神鬼祈求护佑的方式代替药物治疗。虽然迷信思想导致的讳疾忌医现象严重,然而,瑶族人民又很早就拥有了一定的医药知识,有的采用烧艾火、烧灯芯火的针灸法,也有人开启了碎瓷片刺穴堂的针法,更有用草木根叶皮捣烂涂敷于患处的外敷法,可以看出当时瑶族地区的疾病治疗方式已经有很多种。有一些长年行医的人士还对医药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传统瑶医一般都是采用走街串巷的方式给人看病,并没有能够形成系统化的瑶族医学医药理论体系。瑶族医药的历史比较久远,500多年前在瑶族地区已经存在了一支业余或专业的瑶族医药,“沿寨行医“的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瑶族医药的发展。在瑶医看来,人之所以会生病和自然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另外人体自身的饮食不调、过于劳累、精神紧张、意外创伤、个体因素也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瑶族的疾病诊断方式和传统中医有相似之处。基本就是眼看、口问、耳听、鼻嗅、手摸等方式,然后他们会在集中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自然生活条件综合分析判断,并有效的对症下药。瑶药的特点在于一般是自用自采,基本是就地取材,而且药材多为鲜用、轻易地不炮制。瑶药一般分为表药、凉药、暖药、打药和药浴等四大类。瑶族医药不仅用药经验独出心裁,对药物的应用方法,应用形式别具一格[1]。由此看来,瑶族医药不仅是我国民族优秀医药文化的典型代表,而且也是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瑶族医药的药理与临床经验虽然与其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相适应,但目前发展地域比较狭窄。它的发展状况和藏族医药、蒙古族医药、傣族医药等少数民族医药相比还是有不小差距的。首先是瑶族传统医药的挖掘、整理工作并不是特别的健全;其次与瑶族医药特点相配套的制度体系不完善;再次是关于保护和促进瑶族医药发展的法律法规机制和瑶族医药的实际发展不相适应。瑶族医药的基础研发和利用技术还较为薄弱,应有的科学标准化体系没有建立;最后就是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还是很缺乏的;最后是瑶族医药事业的传承人才培养力度不够,还难以满足瑶族医药的发展需求。

一、瑶族医药法律保护的重要性

(一)瑶族医药的地域性决定了药物原料需要特殊保护

瑶族是生活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瑶族人对自然生态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他们充分利用周围山地上自然生长的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采集制作成了极具辨识度的药物系统。这些特定的生活环境和自然资源是瑶族医药能够产生的必要基础。如果这些瑶族医药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或严重消耗,难免会对瑶族医药的长久可持续发展造成致命的损害。今天我们可以清晰的从瑶族传统石碑上篆刻的内容里感受到瑶族人对于自然生态的爱护程度。因此加强对于瑶族医药的法律保护,首先应该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这项基础性工作做起,用立法的形式保护这些珍贵的动植物资源,严厉惩治那些危害野生动植物生存的违法行为。在这一点上,已经有一些地方做了相应的立法工作。《金秀瑶族自治县野生动植物保护条例》注重保护那些生长在自治县境内并且具有较高经济、文化、药物等价值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在这些自治条例里我们都可以发现瑶族医药原材料已经被明文保护,尽管有些细节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瑶族分布特点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现状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广西是我国瑶族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他们大多居住在巴马、都安、恭城、大化等6个自治县境内。在这些片区,每个地区的瑶族医药发展情况和基础都不一样,但是截至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地区专门出台维护瑶族医药发展的自治法规。在众多影响瑶族医药发展的因素中,人口和动植物资源的分散性、瑶族医药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是其中最值得引起重视的。这给制定统一完善的专门推动瑶族医药发展的自治法规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另外,立法经验的缺乏,如何顾全大局又能兼顾个体是值得后期探索的。目前可以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资源整合力度,另外还需要加强各个地区之间的配合与支持,在法律政策制定上,可以先行试点然后逐步推进,以便于更好的贴合瑶族医药的实际发展情况。

(三)瑶族医药的发展需要专门立法

瑶族传统医药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最终得以成为我国传统民族医药的独立分支。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在1989年设立瑶医研究室、瑶医门诊部。一些瑶族聚居县(如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也陆续成立瑶医研究所及瑶医门诊部[2]。瑶族医药尽管历史悠久、经验丰硕,但是真正富有现代化意义的临床基地只有短短30年时间。在层次较高一些的广西瑶医药研究开发中心的工作内容里就包括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建立专门的原材料生产基地、探索建立科学严谨的瑶医药材质量标准、建立研发体系,不断推出有较高科技含量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瑶族医药新产品。目前瑶族医药的推广过程中还无法做到像其他少数民族医药那样的规模,因此还难以满足市场的相关需求。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于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瑶族医药作为瑶族文化的璀璨明珠,专门的立法活动会起到规范市场、保护知识产权的巨大作用。

(四)瑶族医药的开发利用需要法律保护

(三)国家行政部门以行政法规、规章形式具体保障瑶族传统医药的发展和传承

国务院曾经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管理条例》,该条例第38条规定民族医药的管理同样适用这部行政法规。它让以瑶医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保护有了一定的法规保障。在行政保护上,我国基本采用的是新药保护和中药品种保护两种方式。根据《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的规定,中药保护品种是在中国境内生产的,已经列入国家标准的品种。中药保护品种分为两个级别,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申请一级保护,即对特定疾病有特殊疗效的;相当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的人工制成品;用于预防和治疗特殊疾病的。一级保护的期限分别为30年、20年、10年。二级保护申请的标准是:品种必须解除了一级保护,或者符合该条例第六条的规定;对治疗特殊疾病有显著效果;纯天然提取的有效物质。二级保护期限为7年。另外,《新药审批办法》中认为新药是指在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其中按中药、化学药品和重要生物制品分为5类;根据新药分类保护制度的规定,现有的中药基本分为4种。根据保护期的长短,依次为一类12年、二类三类8年、四类五类6年。它们的保护期都从新药证书颁布之日起开始计算。国家行政手段对瑶族医药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弥补了法律上的不足。但是在那些瑶族医药已经公开的药物配方、炮制技术、保健方面的医药知识方面通过行政手段还不能提供足够的保护。瑶族药物标准化水平不高是制约行政手段保护的重要因素。

(四)民族地区以自治法规或者地方性法规的形式保护和促进瑶族医药的发展

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已经开始尝试通过利用自治条例来弥补国家法律规定的不足,《内蒙古自治区蒙医中医条例》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部自治法规的制定由于贴合实际,兼顾各方面利益,所以极大地促进了蒙古族医药事业的发展,维护了整个蒙医市场的稳定秩序,提升了蒙古族医药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另外,通过制定单行条例方式公布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方面的自治法规也有《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医药管理条例》。该条例是目前唯一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管理方面的单行条例。这部单行条例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蒙医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当地民众的诉求,坚持科学民主立法,摒弃短视发展观,从长远角度考虑蒙医发展的前景,使得这部立法成果经受住了实践考验。该条例从“蒙医药行政管理、蒙医药机构、从业人员的管理、蒙医药科研与开发、蒙医药教育与人才、关于农村蒙医药事业、关于蒙药的生产与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4]。《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医药管理条例》的制定比较科学合理。立法者首先进行了充分全面的实地调研,然后又召开了多场由各个群体代表组成的听证会。综合各方建议、积极创新借鉴、才最终促成此条例的出台。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不全面或者不具体的情况下,这些自治法规对于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保护作用却可以提供有益的补充。首先是各个民族自治地方对于本地区、本民族的医药情况比较熟悉,因此它们的自治法规一般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另外,少数民族的自治法规能够充分反映当地对于传统医药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广大瑶族地区,也需要制定这样类似的自治法规来更好的推动瑶族传统医药的发展。

三、瑶族医药保护法律机制的构建

瑶族医药作为我国药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因此也会被国家统一的药物管理法律法规所调整,然而法律因其固有缺陷导致其难以在细节之处做到面面俱到。瑶族医药作为少数民族医药的典型代表,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所以这些法律的具体落实需要通过瑶族自治法规来加以完成。

(一)瑶族医药需要一个完整统一的立法

瑶族医药的发展形成离不开生长在瑶族地区的丰富动植物资源。没有这些宝贵的药物原材料,那么瑶族医药的特色也就不复存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的医药品种对于当地动植物资源非常依赖。目前我国对于这些自然药物资源的保护工作力度还存在诸如资金短缺、技术人员不足等问题。随着我国对于传统文化保护力度的加大,这些原材料生产区的生存状况已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瑶医在行医诊治时往往喜欢就地取材,很多药物都是新鲜采集的,基本上不经过炮制。认真分析瑶医行医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除了他们自身的医术,这些自然药物资源也是疾病治疗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因此要保护瑶族医药,首先就要守护好瑶医生存的土壤―自然药物资源。瑶族地区各类药物资源十分丰富,这是我们大力发展的瑶族医药事业的重要支撑。但是资源丰富也要注重休养生息、合理开采,绝不能盲目无序。瑶族地区也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雨季时,失去植被保护的山体还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再加上很多药用植物生长周期较长,一味快速开采将会造成资源枯竭。一旦发生这种情况,不但瑶族医药的发展会受到巨大影响,还将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金秀瑶族自治县是瑶族医药文化的发源地,当地盛传连绵起伏的山脉上蕴含着丰富的草药,有名字记载的不下400种,随手在路边采集一株便是草药。经典瑶药有104种,金秀每年都会有10多万斤草药送到境外[5]。因此瑶族医药的保护必须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要把绿色生态放在首位。好在很多瑶族地区都已经开始重视这类问题。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制定的自治条例中清晰的表明了自治机关的工作职责。就是要在国家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指导下不断提升当地医疗卫生水平,做好疾病的防范,保护人民身体健康,除此之外,自治机关还应该投入足够的资源去支持瑶族医药的保护工作,对于瑶医传统知识要积极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任何组织和个人只有经过自治县相关卫生主管部门的许可才能从事瑶族医药诊治工作。在瑶医发展的原材料方面,当地专门制定了保护珍贵的野生植物资源的《金秀瑶族自治县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在日常执法活动中,当地组织力量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的珍稀动植物资源,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坚决打击私自进入保护区进行乱挖乱采、砍伐树木等违法行为。金秀瑶族自治县还清楚地认识到传统植物资源赖以生长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森林资源的保护是传统药物自然资源生长的基础。《金秀瑶族自治县森林管理条例》给瑶族医药的自然药物资源的生存提供了保障。为了配合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同时维护良好生态环境,当地又修订了《旅游管理条例》。经过多年的法制建设,金秀瑶族自治县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保护瑶族药材资源的法律保护体系,为瑶族医药的法律保护工作提供了立法支持。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立法经验对其他瑶族地区开展瑶族医药法律保护立法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瑶族医药的发展现状需要专门立法加以推动

瑶族医药的发展速度很快,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多所瑶医医院,同时也有以《中国瑶医学》、《中国瑶药学》为代表的著作的诞生。相关学者也对传统的《瑶药学》、《瑶族医药史》进行了整理。瑶族传统医药目前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科技人才队伍。这让我们看到了瑶医学发展的美好前景,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瑶族医药的发展与其他民族医药的发展状况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表现最为明显的便是瑶族医药的药理学研究成果还有待完善;其次,瑶族医药知识资源需要归纳整合;其三,瑶族医药的研究队伍结构不合理;其四,基础设施较为落后,需要引入科学生产线,加快新药研发;其五,瑶族药物保护意识需要提高。

要解决瑶族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制定一个专门的地方性法规。这部法规应该切实立足于瑶族医药发展的实际情况。首先从民族性和地方性来看,瑶族医药知识呈现分散性态势。因此要努力把各个地方有关于瑶族医药的知识汇编整合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可能还涉及到瑶族医药研究单位和人员的互相配合的问题。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联合攻关是未来瑶族医药专门立法需要着重予以研究的问题。瑶族医药的各方合作不单单是横向的合作还可能牵涉到上下级机构之间的沟通。这是瑶族医药发展水平提升跨越的关键所在。将来的瑶族传统医药专门立法要在对瑶族医药当前发展情况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民主性,既要从当前的发展状况出发,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专门立法要对目前瑶族传统医药发展存在的重大问题仔细加以研究和评估,从实际出发,在立法机关职权范围之内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前瞻性是制定的法规能适应将来发展趋势,适应时代变化的需求。很多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民族医药体系,它们之间互有差异,这种格局是文化因素、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我国民族医药门类较多,而且又与各自民族文化密切相关,地域环境差异、语言文化差异、信仰差异、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差异等等,决定了民族医药在发展程度上也存在明显差异。为此,在立法和制定政策措施时要特别强调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瑶族医药的法律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在古老的瑶族医药发展过程中,经过几代瑶医的辛勤努力,形成了诸如药物配方、制药技术、医疗保健等特色鲜明的宝贵知识,这些瑶族医药知识一方面需要通过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以及医药方面法律、法规给予相应保护,另一方面,人们应该提高法律保护意识。具体而言就是我们可以根据瑶族地区的实际发展状况,通过制定科学标准,申请证明商标,以实际行动来表明瑶族医药的地域特色。另外法律也允许我们对瑶族医药的相关配方以商业秘密的形式加以保护。增强瑶族医药的法律保护意识,不仅仅体现在瑶族医药传承人对于瑶族医药的爱护上,普通百姓也有一定的义务,作为消费者应该积极举报那些制假贩假、假冒瑶族品牌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在之前的一些侵权案例中,不光有国内的制药企业和员工窃取商业秘密的现象存在,也有一些国际制药企业恶意注册瑶族医药商标的行为发生。在瑶族医药的发展过程中,为了知识的传播,许多经典的配方都记载在相关医学典籍中。由于知识获取的便捷性,很多人了解瑶族医药的使用方式及疗效,而忽略了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瑶族医药法律保护意识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我们可以通过重视宣传、加强监管的手段来引起民众的重视。同时在实现瑶族医药产业化的过程中,通过提高经济效益、建立合作社的方式着重提高各个环节参与群众的积极性,从而让他们认识到保护瑶族医药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

总之,瑶族传统医药事业的发展不但需要系统的立法保护,而地方性法规或者自治法规形式是保护的关键所在。瑶族传统医药的特点决定瑶族传统医药保护需要生态、自然资源、动植物保护法规以及专门推动瑶族医药事业的法规,制度健全的同时人们的意识也要跟得上,在瑶族医药保护的过程中,缺少一个环节都将会影响瑶族传统医药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宏闻.瑶族医药:从民间走向社会[J].民族团结,1998(12).

[2]诸国本.民族医学―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学[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3).

[3]左岫仙.民族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3).

当前中医药发展篇4

关键词:彝族医药;传承模式;现代变迁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1-0081-03

彝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药物资源极为丰富的凉山、金沙江、乌蒙山、哀牢山和无量山一带,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彝族医药。彝族医药是根据彝族先民所创制的先天八卦太阳周天历法测度日月运行规律,结合气候时节推算生物的首萌长遍退藏,在此基础上形成以阴阳疗疾理论为核心的医学理论体系,保留着中华上古医药理论的源头,对中国传统医药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价值[1]。然而,这个几千年来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承至今的医药文化遗产,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建设中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正面临现代化的转型与重塑。

1彝族医药传承模式的现代变迁

1.1以族内传承为主的传统传承模式正在弱化彝族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在历史上虽历经兵燹,依然是西南地区长期以来主要的卫生资源,名医辈出,名方名药享誉国内外。然而受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口传身授为主的族内传承方式一直以来是我国彝族地区人民传承医药知识的主要方式。曲焕章的“万应百宝丹”、侯怀仁的“黑药”和王子荣的“无敌药膏”都是在家族传承的基础上,在彝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当地乡土医用药经验,遴选验证,不断改进用药配伍,提升临床疗效,从而创制成功的彝药品种,是云南历史上的三大名药。与此同时,有些彝族乡土医以师承方式培养后继人才。“元江县洼侄区罗侄村李仕甲,精于内、外、妇、儿诸科。民国二十九年,招收本村李长生和白村的李开文、白佑三等人为徒,传授彝医技术,一代一代的延续[2]。云南彝医名老专家王正坤师从玉溪峨山彝医董怀兴,将师传口授的知识系统整理,收录入《彝医揽要》一书。张之道先生四处拜访彝族名医,收集各种彝药的用药经验并加以实践,培养了大批门人弟子,使彝医药代代相传。

然而,彝族传统医药在现代传承中面临诸多问题。①彝族医药文化传统传承模式比较封闭,往往限制在本支系、本地区、本家族内部,没有交流、不利于发展。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彝族社会内部形成了较多支系,分为六大方言区,文字复杂各具特点。彝族医药文化同彝族社会的发展一样,因地域不同而呈现一种不平衡的发展状况[3]。传统传承方法强调记忆与体验,文字记录较少,“秘而不宣”、“传内不传外”等的封建思想又使得宝贵的家族用药经验、治疗技术由于没有“适合”的继承人而失传。②现代医疗体系林立,对彝族医药文化形成强大冲击。省级甲等医院、县级乙等医院、乡镇卫生院及各种诊所使本就被贴上“科学性”标签的西医触手可得。随着国家“新农合”的进一步推进,老百姓到正规医院、卫生院所(室)可以得到一定比例的报销,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许多人不再找民族医生就诊[4]。③彝族乡土医面临非法行医的身份困境。目前的执业医师认定考试要求考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是与彝族医药文化完全不同的现代西方医学知识,以至于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彝族乡土医被阻隔在认证考试之外,更加无法进入国家医疗体系中行医。虽然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管理文件,对经多年实践“确有一技之长”的中医药、民族医药人员进行集中考核认定与规范管理,解决其合法执业资格问题,但彝族乡土医合法行医问题仍得不到解决。④彝族年轻人宁愿选择进入城市打拼,也不愿承习传统医技医术。当一名彝族乡土医由于认知度仅限于当地群众,对外界没有任何宣传,本就收入微薄,有时还需对生活艰难的同乡贴钱治病救人,这样的营生方式,不再为现代年轻人所向往。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着的城市化进程,以极大的引力吸引着彝族年轻人进入城市,成为城市的外来人口。彝族医药随社会发展而不断自我更新的速度远远滞后于现代社会变迁和转型的速度,以族内传承为主的传统传承方式处于不断弱化状态。

宝贵的彝族医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就会由于后继乏人、保管不善等诸多原因而流失,其速度之快,始料不及。目前,彝医诊疗方法的掌握者大多年事已高,且普遍没有继承者,潜在传承人数量极少[5]。医术、秘方、经验、思想正在因长者的离世而失传。云南省个旧市保和镇李仲芳毕摩收藏有一部《彝药书》,具有较高的医药研究和实用价值,但他去世时被作为随葬品烧毁[6]。

1.2现代传承模式的重塑得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在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变化,使中华大地发生了从物质生产到观念文化的重大改变,这也涉及到广大少得褡迳缁幔即广大少数民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现代化进程中也获得了重塑和发展,并带来了整个社会生活的转型[7]。文化传承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社会生活的转型、变革必然带来文化传承的转型、变革。彝族社会生活在经历现代化转型的同时,彝族医药的传承模式也正经历着现代化的重塑。

建国初期,在当地各级人民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彝族医药得到抢救性保护与传承。云南省楚雄州从20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对彝族医药资源进行三次大规模调查,分别始于1970年、1978年和1984年。其中,1978年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为更好地发掘和继承彝族医药遗产,组织了一百余人的专业队伍,在州内广泛开展彝族医药普查工作,除发掘出彝文医药书籍28本外,还系统整理鉴定彝药标本1013种,出版我国解放以来的第一部彝药专书《彝药志》。该书既有彝药名也有汉药名,以笔画为序,共收录103味药物[8]。1984年5月,四川省卫生厅、凉山彝族自治州科学委员会组织召开彝医动物药的科学鉴定会,来自天津、内蒙、湖南、云南、四川等地的医药专家、教授和有关方面的科技人员,一致肯定彝医动物药的用药经验及其新药发展的价值,论证了其科研依据。此次鉴定会对我国现代彝族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云南省玉溪地区药检所、峨山彝族自治县药检所经过两年多的调查、采集、鉴定,精心筛选彝族药物23种,共同编写出版《峨山彝族药》,介绍当地人民喜用的彝族药。近年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当地省卫生计生委等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下,彝族医药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进一步推进。2016年4月云南省卫生计生委组织召开彝医药古籍文献及名老专家学术经验整理研究启动会,提出举全省之力完善彝医药理论体系,推进彝医药学科体系建设,为临床、科研、教学、产业等方面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创新源泉。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医药,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民族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彝族医药的现代化传承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1951年12月1日实施的《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方案》中就明确指出:“对于用草药土方治病之民族医,应尽量团结与提高。”1997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各民族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组成部分,要努力发掘、整理、总结、提高,充分发挥其保护各民族人民健康的作用。”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支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等指导性规划,对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具体部署,为民族医药的发展规划了蓝图。正是在当地政府政策上保护、资金上支持的大背景下,我国相关研究人员在彝族医药传承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王正坤与弟子共同完成彝族医药领域最系统的研究成果《彝族传统医药知识体系挖掘整理与传承研究》,该成果否定了“彝族医药理论体系不完善”的错误观点,梳理了彝族传统医药知识体系,揭示了彝族传统医药理论的学术内涵,获首届民族医药科学技术奖民族医药传承贡献一等奖,是彝医药领域唯一的一等奖;罗艳秋、徐士奎等我国第一批彝族医药学博士,作为彝医名老专家张之道和王正坤学术思想的整理者和继承者,经云南省卫计委批准,开展了首批彝医名老专家学术思想的整理研究工作;并获得三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分别从文献典籍、文化遗产、发展历史三个方面对彝族传统医药开展系统研究。

当前彝族医药传承工作取得不菲成绩,这与各级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密不可分,但民众基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保护与传承机制尚未得到有效建立。

1.3专业化与多元化为特点的现代传承模式初步形成在现代化变迁中,彝族医药正经历着从以族内传承为主的传统传承模式向以专业化与多元化传承为特点的现代传承模式转变。中国现代化进程正在推动着彝族医药走出族内,为族内外的有识之士研究、运用、开发和创新,经历着以专业化与多元化为特点的现代传承模式的重塑。

现代社会的专业化分工在彝族医药文化的传承模式中得到体现,涉及彝药企业、医疗单位、研究院所、学校教育、药材种植等多个行业。自1914年彝族乡土医曲焕章研制出云南白药并产业化以来,云南民族医药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的传承方式得以逐步展开[9]。目前,云南省已经形成部分重要的彝药生产企业集群,彝族医药企业林立,不同规模、多种所有制并存发展,是彝族医药产业发展较快的省份[10]。楚雄州中医医院于1983年成立彝族医药科(民医科)及制剂室,后经云南省卫生厅批准,于2003年组建为云南省彝医医院[11]。全国目前有3家彝族医药研究所,四川西昌彝医药研究所下设有彝医门诊部。西南民族大学2014年招收第一批中药学(彝药学)专业本科生,实现彝族医药现代教育传承零的突破。云南省彝族医药研究所、西昌彝医药研究所及国内部分彝药企业开展彝族药材种植项目,对濒危彝药、重点彝药种植技术进行研究与推广。

彝族医药现代传承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但当前彝族医药总体却呈现出重药轻医、重应用开发轻理论研究的态势,存在以下不足:①现有彝医临床机构数量少,这与当前彝族人口数量、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不相匹配;②彝族医药基础理论有待阐释,理论体系尚需完善,尚未从源头理清彝医药的发展脉络,阐明其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贡献;③彝族医药现代教育结构有待完善,需开办彝族医学等相关专业教育;④彝医执业资格考试亟待开展,以提升彝族医药从业人员的数量与水平,提升彝族医药科研力量;⑤彝药企业数量多,但未形成良好的整体品牌效应,不如“藏医药”、“苗医药”的市场影响力好。以云南省彝药企业为例,虽以形成一些知名品牌,但大多处于低水平重复发展状态,彼此之间条块分割、重复生产、产业链条衔接功能薄弱[12]。总之,彝族医药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其传承模式正从传统向现代专业化、多元化转变。如何构建适应现代与未来发展的彝族医药传承体系是彝医药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2对彝族医药传承模式现代变迁的思考

彝族医药文化不仅是治病强身的技术,还是防病保健的知识;不仅是经济增长点,还是民族精神的再现,是整个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物质与精神财富。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彝族医药已经被列入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保护、传承、弘扬、发展好将彝族医药,使其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光彩和新的魅力,是一项事关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性课题。

2.1重点保护彝族医药的核心价值彝族医药文化起源于原始社会,彝族先民在与自然灾害及疾病的斗争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保护身体健康和提高体质的经验,包括治疗疾病、预防疾病的实用知识,同时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生命观的认知,其核心价值就是医药知识及保健文化。实践证明,彝族医药不仅是地方性疾病的有效医疗保健手段,它还对目前现代医学的各种疑难杂症及高死亡疾病具有独特疗效,如不孕不育症、生殖器疾病、性病、皮肤病、骨、痛风、风湿、类风湿等疾病。彝族医药的现代化传承就是要发挥好其治病保健的功用,围绕治病救人这个核心价值深入研究、广泛拓展,使彝族医药在相关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与发展。这就要处理好保护传承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不能一味强调彝族医药的经济效益,更要注重传承研究。正确的做法是做好彝族医药文化事业的同时,形成彝族医药文化的经济效益。

2.2增强民众对彝族医药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彝族医药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于临床医疗实践,具有独特学术内涵,保留着中国传统医药上古时期的理论源头,是打开秦汉以前中华上古医药的重要窗口,其理论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不亚于中医药,对中医药具重要的补充和完善作用[13]。彝族医药文化在古天文历法的指导下,运用五生十成、十生五成、青线赤线、气浊、哎哺、宇宙八卦、天地五行、天干地支、六色、八方位年等古代哲学范畴,将生命与疾病放入时间与空间中探究,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把人作为“天人相应”的“人”进行观察。在强调“天人相应”这一整体观念的前提下,根据个人的五行元素、疾病成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用八卦分析疾病的外因,即时间、季节、气候、外部环境、八方位年;用五行分析疾病的内因,即根据病人的属相、年龄、发病时间、致病因素,分析人体五行的盛衰[14]。彝族医药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彝族人民的自觉、自信,还需要整个中华民族的自觉和自信,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承和弘扬好彝族医药文化,扩大彝医药的服务面和辐射面。当务之急要宣传、传播好彝族医药文化历史遗产和最新发展成果,在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形成对彝族医药文化的自觉、自信合力。整合各方力量,引入相关学科人才、方法传承彝族医药文化,把文化传播、人才培养与彝族医药文化传承、保护、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

2.3遵循彝族医药自身特点构建系统传承体系第一,统一思想,合力推进彝族医药文化事业。彝族医药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涉及临床、科研、教学、产业等各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医院、学校、研究院所、质监部门等相关单位,需站在推动国家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弘扬彝族医药文化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整合力量,打破小地方、小F体的利益格局,群策群力、合作协同,共同推进彝族医药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第二,挖掘潜力,拓展彝医药服务机构。彝族医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产生、积累于彝族人民的生产实践、治疗用药经验,因而彝族医药的现代化传承也始终离不开医疗实践。针对现有彝医临床机构数量少的现实,云南省楚雄州将所有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所同时挂牌成立彝医医院(馆)。这一举措充分挖掘了当地彝族医药文化积淀,在有一定人才基础的当地医院通过培训拓展彝医医疗机构,不仅壮大了彝族医药队伍,而且挽回了彝族医药的群众基础,更有利于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传承与发展彝族医药。

第三,投入精力,加紧彝族医药学科体系建设。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注重彝族医药基础理论的梳理与阐释,使其条理清晰,为彝族医药学科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培养彝族医药学科学术带头人;②完善彝族医药现代教育体系,通过彝族药学、彝族医学等相关专业的设立,本、专科不同学历层次人才的培养,为彝族医药文化事业的现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层次后继人才;③开设彝医执业资格考试,为从业人员提供专业化的准入门槛,也是彝族医药学科体系成熟的标志。

第四,精准定位,打造“彝医药”产业体系。发掘彝族医药的特色与优势,统筹运营,用“彝医药”这个大品牌统摄与培育彝族药产业,提升“彝医药”市场竞争力。加强彝药行业间的交流,在企业间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良好氛围,提升“彝医药”服务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罗艳秋,徐士奎.秉承中华上古医药理论的彝族传统医药[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3):67.

[2]罗艳秋,郑进.彝族医药历史源流探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5):14.

[3]刘圆,阿子阿越.凉山彝族医药的调查报告[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8):1377-1378.

[4]王志红,向芯慰.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思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2,35(2):3.

[5]赵富伟,薛达元.中国民族医药传承危机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7(增刊):19.

[6]普学旺.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抢救保护工作情况汇报[eB/oL].[2016-05-07].http:///item/7.aspx.

[7]刘宗碧.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的当代变迁及其因应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2008,28(3):161.

[8]陈桂芳.现代彝族医药研究综述[C].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首届研讨会论文汇编.1996:110.

[9]郭家骥.云南民族文化发展报告[J].贵州民族研究,2004,24(3):78-89.

[10]徐士奎,罗艳秋.云南省彝医药发展现状调研与对策研究报告[J].中国药事.2015,29(12):1293.

[11]许嘉鹏.楚雄州彝族医药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10):71.

[12]徐士奎,罗艳秋.云南省彝医药发展现状调研与对策研究报告[J].中国药事.2015,29(12):1297.

[13]罗艳秋,徐士奎.秉承中华上古医药理论的彝族传统医药[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3):67.

当前中医药发展篇5

【关键词】中医药;现代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R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71―02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满足时展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中医药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而《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更是指出:中医药国际化的目标是要使中医药理论和实践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使中医药服务和产品逐步进入国际医药和保健主流市场。无疑,这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展现出广阔而美好的前景。

1对中医药现代化内涵与方向的再认识

1.1中医药现代化的基本概念与模式

据国家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制定的《中医药科技现代化发展战略》,中医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由此中医药现代化的实质是中医药与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结合、与现代学术思想的结合、与现代科学文化的结合,并借鉴国际上认可的标准和规范,让中医药更符合现代人的需要,研究开发出安全、稳定、可控的中医药。显然中医药现代化既包括行为、过程,也包括结果。目前中医药现代化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现代中医药模式;二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的化学药模式;三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的植物药(洋中医药)模式。中医药界普遍认为只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并具备有传统中医药内涵的现代中医药模式才是真正的中医药现代化模式,实际上中医药现代化的模式并不十分重要,临床疗效是检验中医药现代化成功与否的最好标准。中医药现代化是建立在中医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之上,但也离不开包括西医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大支持[1]。

1.2中医药现代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2.1中医药现代化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反映着现代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经受了数千年临床实践的反复检验。因此,应当在中医药自身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目标,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在中医药的研究、开发、生产与应用,中医药的基础研究、新药研究开发、中医药生产、质量控制和中医药临床应用等方面都应把握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精髓,认真继承中医药的特色,不断强化中医药的优势,使中医药现代化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2]。

1.2.2要正确看待中医药现代化与中医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中医与中医药是我国中医药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在基础理论上,两者的概念、范畴一脉相承,完全相通。辨证论治的理念最终要落实在药上,并通过临床用药来实现防病治病的目的。所以,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过程中,要始终把中医、中医药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把握其相关性,认识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做到中医与中医药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医药现代化以中医现代化为重要前提;中医药现代化进一步促进中医现代化。

1.2.3要注意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注重人才的培养。目前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还很薄弱,应当参考国际上有关法规,针对中医药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制定和完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法规,普及并强化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提高专利技术水平。同时,现代化的中医药事业要有现代化的人才来实施,中医药事业的现代化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和一大批现代化专业人才。要致力于培养新型中医药人才,确保中医药现代化开创性工作后继有人,推动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

1.3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1.3.1形成我国科技先导型中医药产业。针对国际医药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具体实际,引导我国的中医药生产企业向科技型、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提高中医药生产企业科技水平,逐步形成若干个以科技为先导、产品为依托、有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中医药产业集团。

1.3.2研究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中医药。应以市场为导向,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鼓励多途径、多方法的发展。复方制剂和有效成分筛选,是两条不同的研究开发思路,同样需要,也同样要促进发展。包括提高饮片质量,积极开拓和发展饮片市场;中医药复方的二次研究与开发、现代中医药新剂型研究;加强国际交流,促进中医药跨国产业集团形成等。

1.3.3建立我国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研究开发现代中医药涉及多个环节,既需要充分的基础研究工作的支持,又需要严格可行的标准规范的约束,还需要有符合标准规范的单位进行验证和评价。因此,建立符合相应要求的我国现代化中医药的研究开发体系,是中医药走向现代化、走向国际市场的基础。包括加强中医药的基础性研究、制定和完善标准规范、建设中医药管理科学化体系、建立中医药信息工程体系等[3].

2中医药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与必然性分析

2.1提出中医药现代化的时代背景

2.1.1经济全球化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中医药现代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着激烈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就药业而言,中医药是中国最具知识产权优势的产业,最有希望取得国际竞争优势。因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使大量的中医药、中成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获得国际专利,从而符合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

2.1.2人类发展观、消费观与医疗保健观的转型,要求中医药现代化。实践表明,世界需要现代化的中医药,中医药符合全球“发展观”转向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潮流、“消费观”向重视生活质量方向发展的潮流、“医疗保健观”转向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整体医疗保健的潮流。因此,中医药成为一些国家发展的重点,它们多从国家角度提出发展战略支持中医药业发展。而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宗旨,就在于让几千年发展积累并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医药为全人类作出新贡献。

2.1.3绿色低碳消费与生活方式的提倡,要求中医药现代化。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增强,绿色低碳消费与生活方式理念成为人们生活观的主流。尤其绿色已经成为安全健康的代名词,成为人们衡量和判别衣食住行优劣的标准;绿色概念已经成为人们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指导性原则;追求高生活质量消费成为人们选择商品的标准,绿色消费成为时尚。显然,这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较好的环境与土壤。

2.1.4中医药所特有的活力、学科特色及文化内涵,要求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的灵魂在其独特的先进文化,而中医药的活力在于其丰富的临床医学实践经验。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中医医疗保健活动遵循可持续发展模式,能够持续高质量地保证人的健康。中医整体观与现代健康观相对应,中医辩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能够适应人们个性化和多样性的健康需要,重视对人体的全面调整和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

2.2对中医药现代化的客观性分析

2.2.1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医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中医学不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发扬自己的特色,同时也善于吸取和借鉴所在时代的先进思想和技术,不断充实发扬自己的理论和体系。如早在战国秦汉时期,中医学就吸收了包括阴阳家、道家、儒家等诸家先进的哲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梁朝时,朝鲜出产的五味子、昆布、芜荑等已为我国医生所利用;《千金要方》等书中收载了一些印度方药和治疗方法等。因此,今天中医学当更有必要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我所用,推动中医药现代化。

2.2.2医疗患者群的意识形态和观念的变化迫使中医药必须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正呈加速度向前发展,新技术正猛烈冲击着人们的意识结构,尽管有一股又一股的返朴归真文化思潮,使得人们逐渐抵制有毒副作用的化学药品,信仰中医药和自身肌体的和谐。但现实更多的表现是,接受现代文化和现代科学的一些数人不信任、怀疑甚至排斥中医药,使得当前中医药的患者群呈紧缩状态。科学发展靠的是自己的生命力。中医药的生命力从何而来?就是不断地强壮自己,吸收营养,吸取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利用的东西,从而把中医学丰富充实,让现代人理解接受,为中医药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天地[4]。

2.2.3中医药现代化能给每个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带来实惠。已有事实表明,提高中医水平不仅有助于保留和发展一套独特而有效的医学体系和一系列强身益寿的措施方法,而且中医药现代化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医药、针灸、气功治疗的作用机制,都以现代的科学和语言加以阐明,使历史悠久的中医学具有现代科学的内涵,现代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医药现代化不仅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健康作出贡献,而且也能会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贡献。中医药现代化还能带动与此相关的产业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世界和谐。

3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战略措施与对策

3.1政府与科技界应积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战略。首先,各级政府应尽快制定国家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战略,以此对中医药产业起到引导、规范、监督和服务作用。通过对重大中医药科技项目的立项,引导企业和科研单位瞄准国家目标进行技术创新。因此,建议国家在资助中医药技术项目时要有大手笔的投入和瞩目性的标志。其次,在立法、制度和市场方面,政府也要为中医药企业的发展提供权益保障、咨询与服务,特别是在建立科技成果孵化机制方面,不妨设立经纪人制度,帮助风险投资企业和中医药技术研究单位的沟通与合作。再次,对技术相对贫乏的西部地区,不但要进行资本扶持,还要在技术和人才方面予以扶持,帮助这些地区发展有植物药优势资源开发型的中医药企业。最后,科技界要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和中医药企业需要的机遇,面向市场和社会,大力进行技术创新的研究与开发,为中医药企业提供技术和产品服务。当前,我国的中医药现代化技术和生物医药领域亟需创新型人才,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利用将成为中医药企业管理的热点。

3.2要从多角度、多层面大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战略。首先,中医药现代化要求中医药观念必须创新。中医药理论博大精深,要用通俗的语言描述并使受众都能接受,非常难。而中医药的现代化相对较易,中医药现代化搞好了反过来会推动中医现代化。在创新中医药观念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传统中医药的科技含量,就能使中医药不仅站稳国内市场,而且进入国际市场。其次,中医药理论必须现代化。对于成分复杂、现代医学尚未能够完全弄清其奥秘,但屡试不爽、临床疗效确切的中草药,有必要探索建立中医药自己独特的标准,让“洋中医药”与中国中医药的标准接轨。再次,要善于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当前我国在世界中医药市场面临的竞争形势日益激烈,为保护中医药科研单位、企业或个人研发新药的积极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了《新药保护和技术转让的规定》、卫生部了《卫生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从而强化了对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下一步,相关权威部门应尽快协调制定出一整套切合中医药实际情况的专利法规,防止中医药传统知识继续流失。最后,要加强组织协调。包括加强中医药发展战略和机制研究,协调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特色和优势条件,积极支持组建以中医药现代化为目标的区域科技协作共同体;拓展国际合作方式与渠道,通过政府、国际组织、学术团体、行业协会等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3.3中医药企业应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战略中发挥主导作用。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精心调整产品经营结构,加强创新药物的研发,尤其要重视高新技术产品的引进经营和市场推介,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二是强化中医药企业内部管理,转变经营方式,搞好资本运营。要围绕提高企业竞争力、利润最大化、优化配置、保值增值等目标,盘活存量资产,置换不良资产,吸收优良资产,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确保市场竞争优势。三是注重市场开发,寻找新的效益增长点。市场开发能力是企业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寻求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看到老年病用药将是今后发展的重点;妇女、儿童用药及预防性用药、保健和营养药物市场广阔,也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四是中医药现代化与生物技术产业化相互渗透,实现双赢。要充分利用高科技园科技成果孵化器的环境和条件,培养自己的产品开发体系,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推进产业化进程。五是创名牌效益,开拓国际市场。要用名牌优质产品引导国内产品结构调整,推动中医药产业向我国支柱型产业方向发展。六是建立规范生产和管理的标准化体系,使之成为国际传统药物研究开发的标准规范。

参考文献:

[1]王振华,中医现代化可能性的质疑[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0.

[2]刘力红,思考中医,第2版[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2.

[3]杨久炎等,中医药产业成为国家经济安全重大战略产业的战略思考与对策建议[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年04期.

[4]张慧等,陕西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探析[J],中国现代中医药,2007年07.

当前中医药发展篇6

中国传统医药学走过了2000多年岁月沧桑路程。在西方医学传人中国以前,中国人民的健康生存和繁荣,全靠中医药学。明代中叶以前,人口已达7000万人。历史见证了古代中医药学学术价值和成就。到了今天的当代中医药学,不仅丽质永存,求治于中医药的当代中国人,在城市中医院中,日均门诊人数可达一二千人甚至1万余人。“有缘千里来相会”,不少海外患者也寻访中医治病,中医药在全世界正在持续升温之中。中医药在大量实践和研究中,不仅发展了自己,也使中外世人惊羡。尽管中医药还不是十全十美的,还存在不足和缺陷,但这种缺陷美,正是我们当代中医药学的进步发展的动力,是对未来中国传统医药学辉煌的挑战和契机。这说明从古代中医药学到当代中医药学,从当代中医药学到未来中医药学,是一项艰辛的历史性的人体实验工程,是接受现代社会严格洗礼的过程。今天,它又开始了新的历险。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中国传统医药学是千古流芳的科学,中医药界应当渴求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更上一层楼。

如果我们思考一下当今中医药临床实践和研究的模式,大致有以下几大类,我以为这种多元模式,对发展中医药学术非常有利。

1.传统独立模式(independence)以古为鉴,遵循传统理论,理法方药,求其丝丝入扣。进退方药,求其切中病机;有这样很深造诣的人好像少了。我感到需要培养一部分细心刻苦钻研和实践的中医。因为古典和现代一样动人,一样有活力,一样有成效。需要发展。

2.中西医结合模式(integration)取中西医理论和实践之长,双重诊断,辨病辨证论治结合,择优治疗。可以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有机结合,提高诊疗效果和水平。如中国学者对肿瘤及心血管的诊疗模式,提高了生存质量,便是一例。

3.现代创新模式(innovation)结合中西医理论思维和当代科技成就,创新药物和新的复方,取其有效部位或化学结构明确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治,如青蒿素、川芎嗪、雷公藤总甙的发展,等等。

4.独到高超模式(individualism)传统中医界确有一些独擅一技而又有效的;有些只须稍加改进,即可广渡病家的。因而万万不可忽视。

5.并用互动模式(interaction)与中西医结合不同的是,它可以根据病情,采用中医综合措施,以及中西医综合措施,进行新的探索。

以上我只是列举五种当今现实医疗实际的情况,中医药理论及临床研究应当从实际出发,从这里撷英取精,选题开拓,不必拘泥一格。

在中医药学科研究和现代开发方面,我们的观念(soul,conception)应当与今天日新月异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同步。我们的目标要走向世界,我们要与世界接轨;我们同时要弘扬中医药特色(如中医药的四性五味理论,中医药复方的效应,等等)我们要有中医药自己现代化的、规范化的轨道,贡献于世界。世界医学需要中医,人类需要中医;同样,中医也需要现代化,中医也需要世界认识和理解自己多彩多姿的闪光点是什么;这就是中西医之间的和谐。当然,和谐之中有不和谐,不和谐中有和谐,永远这样,毫不奇怪。

在中医药临床研究和现代开发方面,我们还要遵循几个重要的原则,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作参考。

1.继承性原则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一定的继承性,传统医药学更是如此。从学习、理解到发展创新的原则必须遵循。应当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柏的原则,以扬长避短。

2.个体化医疗原则中医药经验的积累不少是个人长期实践的积累,是科学和艺术的混合物。尤其是对每一个病人的动态变化治疗,这种经验不可忽视。学习这种经验,启发思维,可以成为创新源泉。

3.尊重传统思维原则要重视经典理论和古今医案医话等经验的运用。古典理论是临床经验的升华。医案医话刊载了历代医生们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是活的教材。

当前中医药发展篇7

【关键词】医药包装设备;发展;机遇;方向

引言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医药包装设备的发展很迅速,尤其是最近几年的进步尤为明显。随着我国对于医疗方面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于医药包装设备工艺有着更高的要求。其发展过程经历了进口设备模仿技术的初级阶段和通过不断改进拥有一定的自主产权的发展阶段,最终实现完全自主,具有很强的技术独立性和自主性的目标。当前我国的医药包装设备发展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着一定的差距,比如机械设备工作效率不高、设备的运行稳定性不够高以及设备的可操作性不够强等等。为了保证我国医药包装设备能够有一个光明的发展前景,需要弥补原有的不足,不断的优化现有的产业结构和技术。

1当前我国医药包装设备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的医药包装设备产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地增加了自主技术所占的比重,对自主知识产权的意识更加重视,不再单独依赖于国外技术。医疗包装设备所涵盖的范围已经相当广泛,基本覆盖了所有的技术和分类,已经基本实现了智能化和自动化的设计和操作。但是在某些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也造成了我国在该产业的总体水平较低。主要缺陷在于设备的研发力度不够,设备的稳定性较差等等。我国对于设备研究创新所投入的资金和精力都比较少,造成了设备技术过于老化,更新换代过慢,久而久之会造成设备缺陷,设备运行的稳定性降低,生产效率也会随之下降,反过来又会阻碍医药包装设备产业的进步。

2我国医药包装设备发展面临的机遇

尽管我国的医药包装设备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有着许多有利于发展的机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医药包装的种类更多,工艺更复杂,水平也更高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药品的种类更加多样化,药品包装的种类也相应地增多,与之相适应的是医药包装设备和包装材料的多元化,造成了药品包装产业的逐渐发达起来。最近几年我国的医药包装更新换代的速度明显加快,正在不断地成熟,输液包装正在向着复合软包装袋和塑料瓶包装的方向转型,正在逐步取代原有的玻璃瓶包装的落后方式。通过对生产工艺和设备不断地优化和改进,并注重引进最新设备,使得药品包装的生产规模技术和生产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医药工业生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不断的增大。通过不断地努力,有些设备工艺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由于包装收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有些企业建立了相应的质量监管体系,进一步保障生产质量。

2.2医药包装设备自动化的程度不断增强

医药包装设备的自动化是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的设备自动化只能说是相对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要实现真正意义的自动化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研究,不断地克服困难。随着我国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不断贯彻,并对认证工作进行了深化,在严格的约束条件下,我国医药包装的工艺和质量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要实现生产的自动化,需要注意将生产工艺与电子技术有效结合,充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2.3医药包装的产量正在呈现高速增长的迹象

医药包装是包装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保证药品药效的关键因素,当前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医疗条件正在不断地改善,包装设备产业也不断地发达起来,市场规模正在飞速增长。塑料瓶是使用最广泛的容器,占据着市场最大的份额,但是泡罩包装的市场潜力也不能忽视,有着外形美观、使用方便、阻隔性能强等优点。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包装设计正在变得更加人性化,尽量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3我国医药包装设备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医药包装设备主要在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3.1绿色环保设计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是过度消耗资源能源。我们需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一个环保的社会,所以我国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为我国发展的基本战略。将医疗包装设备环保化设计,是从人类长远的利益为出发点的。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的早期过度破坏环境已经给国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我们应该吸取教训,不能重蹈覆辙。绿色包装不仅仅是环保包装,还应该包括减少过度包装的内容,通过改善结构、生产工艺、包装材料等来实现绿色环保设计,减少一切可以避免的污染。

3.2人性化设计

只有设计者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以人为中心,并依此不断改进设计方案,才能实现设备的人性化设计,主要针对对象是设备的操作者。将人机工程学利用到设计中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方法,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和设备的协调统一。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设备操作者的因素,不能忽略每一个细节,在保证生产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人的工作强度,同时要尽量减少重复的生产程序,避免不必要的浪费。需要改进的是增强包装设备的兼容性,设定几种实用性较强的包装标准,减少设备模具更换的复杂性,不仅可以增强设备的实用性和灵活性,还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3.3自动化设计

包装设备的自动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全面的自动化需要做的还很多,会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药品的检测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而且对于检测数据的处理过程同样复杂,可以将电子技术与包装技术相结合,实现设备的自动化。”模块化设计”的理念在设备设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思想是将整体设备的运行动作进行合理的分解,并进行相互独立的控制,进而实现整体操控。其目的是使设备的运行和调控过程更加灵活。自动化是一个很广泛的定义,中心思想是从局部到整体的自动化的实现。

3.4包装外形设计

当前对于包装外形的设计上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现有设备大多都是为了满足原有的包装样式要求而设计的,包装样式所面临的改革局面也比较严峻。随着人类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医药包装外形的新颖设计也有着更加广阔的市场,通过改善现有包装形式,可以使药品包装向着更加方便、安全、节能的方向发展。

4结束语

我国的医药包装设备产业通过迅速的发展已经变得比较成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当前正在进入转型调整时期,对于包装设备产业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我们应该不断地完善自身结构,迎接挑战,以保证产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京生.药品电子监管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医药包装行业的发展.中国包装.2013(01).

当前中医药发展篇8

关键词:医改;临床药学;发展途径

国内外许多实践与研究都指出,临床药学的发展,可以充分的发挥出临床药师在医疗活动当中所具有的积极作用,能够有效改善与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降低药物使用不良的事件发生。现阶段我国政府正在积极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积极地发展临床药学,并尝试着推广药师制度[1]。我国重要管理局与卫生部门在2002年所颁布的关于《医疗机构药师管理暂定规定》中指出,医院的药学部门应该建立起以患者作为中心的药学管理模式,并在开展临床工作的过程中以合理用药作为核心工作,积极参与临床诊疗工作,为药学提供技术服务,从而提高医疗的质量,有助于药师制度的建立与形成,推动临床药学的发展。

1我国当前临床医学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当前临床医学发展格局非常不平衡,即使一些公立医院在卫生部门的督促下起作为改革的试点使得临床药学的发展得到提高,但是一些非试点医院临床药学的水平却并不乐观,加上大部分试点医院中临床药师对医师用药无法及时提出意见或建议,使得大部分药学医务人员学习的主要方式依然以观察为主。而从我国的临床药学在发展中存在问题来看,主要表现在下列几点。

1.1以药养医问题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以药养医开始发展成为医疗系统的潜规则,在用药贵与用药多当中反映出看病贵与看病难的问题。加上临床药师在参加临床诊疗的初衷是为促进合理的用药,并构建安全有效及经济的用药机制,这和当前用药的潜规则相反[2]。

1.2临床药师参与诊疗缺乏激励机制与法律保障现行法律只对药师调配处方工作中做出义务性规定,并没有直接对药师参加临床诊疗做出明确的规定,法律效力低,约束力也有局限性,使得药师的职责与职权无法得到法律保障。另外,临床药学和普通药学相比,其挑战性更好,需要药师具备较强的基础知识与业务能力,并且工作的效果很难直接体现出经济效益。

1.3药学的教育水平相对滞后我国药学教育在总体上看,其主要侧重于药物的研发与质量的控制,并为医药企业提供大量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人才。药学的教育主要以生物或者化学模式为主,药师普遍缺乏相关的用药知识,无法达到临床需求标准。

2"医改"背景下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机遇

2.1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为开展临床药学奠定工作基础在"医改"当中,明确的规定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改革,逐渐摒弃以药养医的弊病,遏制药品加成收入,开展药品零差价的销售对策。同时在医院中因药品的加成导致的收入减少问题应该由政府与医疗机构弥补服务费,并取消以药养医的机制,使药师可以进入到临床工作中参与决策,给相关的工作开展奠定稳定的基础。

2.2我国药物制度在建立中鼓励临床药师积极参与合理使用药物时药师工作的基础,临床药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好专业优势,与具体病例相结合,给医师提供合理的用药建议,预防与避免出现医疗事故,并提高药物资源的利用率,避免药物资源浪费[3]。

2.3有助于促进药事服务的开展药事服务费是的是医院给病患提供相关的医疗服务中,给予其提供安全有效的药品加收费用,而该费用应该由政府来定价,具有公开性与透明性,并纳入医保中,允许报销等。

3"医改"背景下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途径

3.1完善相关的药学法律法规医院必须加强相关的立法,并明确药师的义务与权力,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约束药师的行为,加快临床药学法律法规的出台,确保药师的合法权益。对于临床医师与药师,要一视同仁,实施准入制度,和国家的药物制度有机结合,让临床药师能够更多参与到临床诊疗工作中,并逐渐把处方权交给药师。

3.2优化药学人才培养机制我国相关的医药类学校应该加强对药学的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并建立起相关的药学专业学位,重视临床实践,使药学人才更符合临床工作需求[4]。而医院自身也要加强培养药学人才的力度,重视对药师的教育与培训,促进临床药学的发展。

4结论

综上,我国的临床药学发展和"医改"制度具有密切的联系,并把我国的临床药学发展和"医改"政策相联系,完善药学法律法规、深化临床药学研究、优化药学相关人才的培养制度,从而为"医改"背景下临床药学发展提供有效策略,进而有效的推动医院临床药学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药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珂佳,黄健,崔岚.药学服务需求及临床药师工作模式探讨[J].中国药房,2010,21(18):1722.

[2]王宜文,李国成,伍俊妍.临床药师查房记录实践[J].中国药房,2010,21(18):1725.

当前中医药发展篇9

药学服务是在临床药学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传统的药物治疗有很多的区别。现代药学服务已不仅仅局限在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与社会零售药店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用药安全的迫切要求,使人们对药学服务的需求延伸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因此,医院药学服务与社区药学服务必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满足人们对药学服务的需求。

1药学服务在医院的发展

1.1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院药品销售额的增长,给医院药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新一轮的医药体制改革正在积极推进,国家从宏观上加大了对医院的投入,要从源头上切断“以药养医”,这同时也是药学发展的机遇,医院药学要从传统的以供应为主的工作模式中转变过来,积极开展药学服务,从门诊患者,到住院患者,广泛开展工作,逐步确立自己在医院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地位。

1.2药师专业性与职业性的冲突医院药师所受教育是专业化的,我们国家的药学教育是以化学为主的理科教育,但是,当今的医院药学的要求是综合性的,不但要求药师具有化学、药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具有医学、心理学的知识。医院药师必须尽快实现角色转换,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充实提高理论水平,打破过去旧的传统模式,走出药房,走向临床,用自己的药学专业知识,与医师、护士很好地结合起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贴近患者,为患者服好务。

1.3药学服务不断深入药师要当好临床医师的参谋,通过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的检测(tDm)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再结合药物经济学的有关知识,使临床用药达到安全、有效、经济。同时还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监察(aDR)[1]。根据医院患者需求,利用临床优势,开展单剂量作业,研制开发特色制剂等。积极开展药学监护(pC)工作,选择治疗药品的恰当程度,防止滥用,切实做到合理用药、审核剂量等,以达到pC是以患者为中心,面向结果的药学实践,它要求药师与患者和患者的其他卫生保健提供好协作,以增进健康,预防疾病,以及评价、监测、启用和修改药物使用方法等。

2药学服务在社区的发展

2.1社区药学服务的意义近年来,患者选择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的比例大提高,社区医师多为全科医师,不可能全面掌握所有的药理知识,特别是对一些临床新药的作用机制,毒副作用缺乏了解。因此,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探索开展药学服务时医患双方共同的需要。它对提高医疗质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意义重大。通过药学服务可以引导公众合理、安全用药,提高公众自我保健、自我药疗的水平,提高公众的整体身体宿舍,减低患病概率,降低医药费用[2]。建立以公众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的全方位、全程化的药学服务,向患者进行正确的用药知识教育,纠正过度迷信新药、洋药、贵药,改变错误的用药知识。

2.2社区药学服务的发展前景随着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格局逐步形成,80%的慢性患者将进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治疗和随访。可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社区医院服务的对象越来越多,社区药物服务的容量也会递增趋势,社区药学服务市场前景广阔[3]。由于社区卫生服务立足社区的属性,社区药学服务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为社区居民提供经济、便捷、综合的基层卫生服务将更加突出药学服务的目标是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合理、经济。临床药师通过药学服务,从药物经济学的角度,在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的前提下,选择更为经济的药物,提供药物治疗方案,满足基本医疗的需求。随着国家执业药师考试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的执业药师越来越多,这为我国社区药学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提供了知识和技术基础。因此,开展社区药学服务是大势所趋,前景光明。

3医院药学与社区药学的和谐发展

随着医疗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医院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医院在努力抓好医疗质量和服务态度的同时,不断拓展服务项目,就有可能通过差异,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开展药学服务正体现了医院对患者生命的关爱,医院由于集中了相当数量的药学专业人员,把药学服务从医院延伸到社区,能更好地发挥技术优势,向患者提供各种药学技术服务,保障用药安全、有效。同时,社区药学服务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医院药学服务与临床服务相结合,借助医院的整体优势得到解决,从而达到为患者健康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晋红.实用医院药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44147.

当前中医药发展篇10

   【关键词】 中医现代化辨证论治整体观循证医学蛋白质组学

   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医药创新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医药现代化的探索工作有以下几个方向:(1)基因组学研究。国家人类基因组陈竺院士提出,我国将用已经掌握的人类基因组知识技术为平台,推动中医药的发展[1];(2)蛋白质组学研究。虽然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刚刚起步,且目前多集中在对病理学、给药前后的生化指标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但已经展现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2];(3)将现代医学中的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解剖学等基础知识运用到中医的诊疗手段中;(4)采用实验室技术分析中药化学结构和提取分离有效成分。上述工作或许可以称之为中医药现代化的大胆探索。但实践证明,由于理论体系和医疗实践的截然不同,所得结论并未使中医药理论体系昭然天下,反而让研究人员自己都感到更加困惑,甚而使研究进程逐步偏离了中医药的本身。因此,仍然不能称之为中医药的现代化。由此看来,在促进中医药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某个"原则",而这个"原则"就是中医药自身独有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也是其优势所在。

   1 中医药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1.1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的两大特色,它们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治疗指南。

   整体观念的思维模式一方面注重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如《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的"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人体的五脏六腑是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通过全身经络而互相联系起来,既反映整个生命活动的信息,又受其他各部分活动的影响,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另一方面中医注重人体与周围环境的统一性。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生命活动与自然运动规律相统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乃至疾病的诊断、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发展中医药学所必须继承的。在与现代生命科学的竞争发展中,只有坚持自己的特色,才能逐步吸收对方的优势而为己用,并最终超越对方。

   1.2 中医中药不可分

   目前有关中医药现代化的探索研究中,有一种明显的倾向,就是把中药独立于中医学进行单独研究,也就是上述的实验室采用分析中药化学结构和提取分离有效成分的探索方向。综观目前中医药领域,从教育的学科设置到院校的设立,都将中药设为中医学大专业下的一个分支学科,说明中药不应脱离于中医学独立存在。而将中药学更名为"生药学"的做法显然试图是把中药学从中医学中分离出来。

   中医经典着作中确实有诸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本草专着,但只要浏览一下,就可以发现,这些经典着作中都有相当大的篇幅论述中医理论,甚至中医临床。所谓的"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和"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其实是同源的,也是一致的。脱离了中医学,就不是中药;脱离了中药的中医,也不再是真正的中医了。将中药独立于中医学将使学中医专业的人不认识中药,不知道中药理论和应用;学中药的人根本不懂中医,只能成为了药物化学、药物动力学的专家。

   中医中药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任何试图将中药独立于中医进行研究的探索都不可能反映中医的本来面目,反而给中医药的发展设置更多的障碍。

   1.3 临床疗效是中医实践应坚持的标准

   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医学均来源于临床实践,中医也不例外。要检验一种治疗技术、治疗方法、治疗思想是否可取,必须以临床疗效作为标准。

   中医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也产生了很多学说。经过反复的临床验证,有的得到了肯定,成为指导原则被记录到经典着作中;有的则被否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目前临床上普遍使用的"验方"、"验案"都是历史积淀的成果,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目前西医为主流医学,当然是因为其确切的疗效。回顾其发展历程,也是经过了这个临床实践的筛选过程,才逐步确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标准治疗方案。由于中西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体系,两者能否最终达至结合甚至融合,仍然有待实践验证。如果因为中医的理论、治疗方案、治疗措施不符合西医的体系就以"不科学"为由对中医进行批驳甚至否定,就好比是医学上的"种族歧视"。

   "科学"只是验证真理的途径,并不是鉴定真理的标准。如果以现有的或已知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对中医进行"去粗取精",被"去"掉的"粗"也许就是中医的"精华"。

   2 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实现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

   2.1 发展整体优势,从宏观角度研究中医

   中医药学是以整体、辨证的观点去把握生命、健康、疾病与药物的关系,其特色是"天人相应"和整体调节。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中医学的整体观在很长时间内不会被当代科学所认识,甚至被认为是神秘的。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宏观整体优势与特色的发掘,重视解释证候、方剂乃至于中药等概念中有关的整体、系统、协调、整合等复杂性问题;应充分吸收、借鉴现代生命科学的新成果,弥补自身不足。

   可以说,中医药学是典型的复杂性科学。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中医药学方法论的创新提供全新的视角。例如:复杂适应系统关于涌现的认识,可以考虑用来揭示方剂疗效机理、证候形成机理所包含的"多因微效"基础上系统的"涌现"。因为方剂疗效和复杂性疾病及其证候的形成,很可能是在微小的变动基础上系统"涌现"的结果[3]。

   蛋白质组学研究是对机体、组织或细胞的全部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模式进行研究。将传统的中医治疗过程与蛋白质组学研究相结合,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揭示机体内蛋白质的表达情况,从而阐释以宏观辨证、整体观念为核心的中医理论体系。通过对机体功能的体现者--蛋白质进行研究,可以直接发现由于药物作用而差异表达或特异表达的靶蛋白质,验证中医"四诊法"的科学之处[2]。 2.2 中医药现代化不能走"医药分离"的道路

   从中医药现代化的多年实践来看,其基本思路是按西医科研模式,主要采取量化、直观化方法,通过动物实验与数据统计,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提取其有效物质,制成针对某一疾病的"新型中药"。但是,中药的重要理论是四气五味,将中药的有效成分提纯后,它就不再具备四气五味等性能,不能参与中药处方的配伍,而应归于西药的化学成分范畴。因此,中药的现代化不能违背中医辨证立法、依法处方用药的原则。如果中药现代化走向简单模仿西药研究的道路,将使中药研究逐步失去自身理论基础、脱离特有临床经验体系的特点。其结果,不仅永远赶不上西药,而且将重蹈"废医存药"覆辙,阻碍中医药学发展,难以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中药不分家,必须清楚认识到研究中药的药性理论与中医理论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的规律。利用功能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经这些单味药或复方药处理过的组织、细胞或体液表达的蛋白质组,并比较治疗前后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鉴定其中发生相应变化的蛋白质,从蛋白质组水平上对中药的多环节、多靶点调整作用进行研究,可揭示中药单方、复方的作用机制,阐明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内在的配伍规律,这无疑是中医药走向世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近年来,我国学者在这方面已作出了一定的研究[2]。

   2.3 立足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药疗效

   医学的起源和发展都是以临床为立足点。回顾中医的发展历程,这一特点更为突出。可以说,中医的生命力就是体现在临床实践中。在以阐明中医药治病机理为目的的探索过程中,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医药疗效如果得不到提高,即使机理再清楚也是徒劳。因此,切不可一味沉迷于基础研究,忽视临床实践。"纸上谈兵"不应为中医者所为。

   长期以来,我国中医药学的临床研究主要停留在临床观察和个案报道上。而且,中医对疾病证据的采集和分析多是从宏观入手,主观因素较多,对疾病的命名一般以主要症状为依据,缺乏系统性,难以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而循证医学模式恰恰在这些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弥补中医之不足。循证医学采取完全随机、对照、双盲的科研设计和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的研究,以降低研究结果的片面性,提高可重复性。

   中医辨证论治与循证医学是一致的,都是来源于实践又应用到实践。遵循此模式所得结论经得起临床实践的检验。因此,应大力提倡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开展中医的辨证论治研究工作,以期使可靠的治疗方法规范化、普及化,提高中医药疗效。